調研報告的撰寫需要注重文風的規范,使用準確的詞語和語法結構,保證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性。接下來,將為大家介紹幾個成功案例,這些調研報告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為助推我區鄉村文化旅游業的快速發展,20__年10—11月,_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赴__鎮、__鎮、__街道、__鎮、__鎮、__鎮等地開展實地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召開座談會,經委員建議、論證、座談討論形成專題調研報告,現報告如下:
一、我區鄉村文化旅游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區充分利用現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借力各項開發政策,加快鄉村旅游項目建設,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結合旅游產業扶貧政策,不斷推進鄉村旅游提檔升級。
一是科學規劃布局鄉村文旅項目。東昌府區文化旅游發展中心聘請浙江遠見旅游設計有限公司和上海遠見咨詢有限公司做了《東昌府區鄉村旅游總體規劃》、聘請北京創景天下旅游規劃有限公司做了《東昌府區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__—2025)》兩個規劃。依照規劃布局,逐步開發建設鄉村旅游重點項目,如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項目、澄漿玉郭莊田園綜合體文創基地項目、__葫蘆小鎮項目、繁森干部學院建設項目、__黃西農產品深加工項目等,為文化旅游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逐步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近幾年鄉村振興加快實施。通過實施廁所革命,在公路沿線、交通集散點、鄉村旅游點、鎮域廣場甚至很多村內都已經建設了新型公共廁所,為當地居民和外來客人帶來了很大方便。結合小城鎮提升,鄉村旅游重點村、貧困村開展道路亮化、美化、給排水、電線鋪設等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程,建設精品民宿,高標準建成以路莊、劉莊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精品示范村。__鎮、__街道、閆寺街道、黃西村、路莊村等旅游強鎮、特色村等道路標識系統進一步完善,為自駕游游客提供明確、清晰的道路指引。一些鄉村旅游景區實現了wifi信號全覆蓋。
三是加快開發鄉村旅游產品。近幾年,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當地企業和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進行產品開發和旅游經營。如__街道、__鎮等,一些農戶利用現有農房、院落、場地,參與鄉村旅游經營活動。目前,我區已成規模的農家樂經營業戶達1000余家。__鎮也開始啟動“運河人家”農家樂。黃西村鴨鵝坡旅游有限公司、聚源專業種植合作社、聊城市東昌府區民益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等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把松散的農民經營者聚集起來統一管理,共同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加快設施改造,拓展服務項目,豐富旅游內涵,為擴大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打造旅游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我區鄉村文化旅游業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文化旅游發展業態不夠完善。從目前我區鄉村文化旅游業來看,缺少規?;穆糜螆鏊?,鄉村旅游地類型較為單一,趨同性太強,大多數僅僅停留在游、食、住、行基本旅游需求,文化娛樂場所缺乏。不能利用現有資源擴大規模、開創高端、特色產品,以__鎮云朵莊園及__鎮盛廟村的桑椹采摘園為例,規模都比較小,游客服務配套設施缺少,僅限于鮮葡萄、桑葚的采摘,如葡萄酒、葡萄干等高附加值產品產業及配套的休閑娛樂設施還遠未形成。
(二)地域發展不平衡,全域旅游沒有充分開發。全區鄉村旅游發展較快的__鎮,正在開發的旅游項目較多,旅游資源得以充分挖掘。但仍有許多鄉鎮的旅游資源沒有被發掘和開發。比如__鎮的臥龍崗林場區域的資源、__氈張村木梳文化遺產、__鎮侯家新農村建設典型、__鎮繩家村的繩文化資源等,均為較好的旅游文化資源,但沒有項目規劃開發。
(三)鄉村與城區連接的公交線路較少。我區作為全國鄉村公路建設先進區,全部實現了村村通,目前大部分農村實現了戶戶通,村村公路非常完善,但缺乏鄉村到城區的公交線路。村村通公交由于受到運營成本、停車場地等因素影響,至今遠未達到當地居民需求,這種現狀同樣也嚴重限制了農村進城休閑消費和城區居民下鄉休閑的雙向交流。
三、對策與建議。
(一)把鄉村文化旅游與當地資源優勢結合起來。__是京杭大運河聊城段重要節點,葫蘆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耳熟能詳的文化符號,東昌府區又是中國葫蘆雕刻藝術之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昌雕刻葫蘆技藝的傳習基地。就地理位置而言,__鎮北臨馬頰河、南靠聊城市新北環,東側為古京杭運河會通河段、西側為聊(城)臨(清)路,是中華水上古城和臨清中州古城之間的重要文旅節點。因此,把鄉村文化旅游與當地資源優勢相結合,著手打造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有著獨特的文化元素和地理位置優勢。這是以古老的京杭運河為創意文境,以葫蘆產業為創意場境、以文旅風情為創意情境,融合文創新理念、互聯網新載體,在城鎮與農村交匯處打造一個新農業經濟發展融合平臺,以產業帶動人文、休閑、旅游的特色文旅小鎮項目,將葫蘆種植、葫蘆創意、工藝葫蘆開發、鄉村文化旅游等資源集聚起來,融為一體,推動葫蘆產業升級。
(二)把鄉村文化旅游與企業獲利、農民增收結合起來。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建在__鎮葉屯村,土地流轉之后,公司實施規?;N植葫蘆、發展葫蘆產業,帶動農民增收。如今,土地流轉涉及130戶村民,僅土地流轉費,按照每畝每年1200元計算,每年收入76萬。此外,每天都有幾十名村民到葫蘆種植和加工基地打工,領一份工資,每人每天大約70—100元。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建設和運營之后,來這里旅游的人自然而然增多,帶動了當地餐飲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因此,把鄉村文化旅游與企業獲利、農民增收結合起來,不僅發展了鄉村文化旅游,同時,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把鄉村文化旅游與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結合起來。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的規劃和建設,不是在生產、生活和生態領域單一的、局部的試點探索,而是在文化創意和鄉村旅游的視角下,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全局性變革。目前,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建有:葫蘆風情種植園、葫蘆文化體驗園、福祿演藝劇場、“好停車”福祿綿長廣場、寶葫蘆開發空間、葫蘆工藝互動街巷,還有創意蘋果園、梨園、有機蔬菜大棚、果蔬加工廠、生態養殖場、萬福居民宿村、葫蘆色彩斑斕、琳瑯滿目的工藝葫蘆。這種規劃建設是新型鄉村創業者和藝術創業者施展身手的大舞臺,是一個集產、人、文、商、旅、居為一體的復合生態系統。它把創意農業、循環農業、農事體驗、民俗體驗、文旅開發、文化創意融為一體,喚醒傳統鄉村記憶,建設現代特色小鎮,是未來鄉村文化旅游發展的定位和目標。因此,建議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業要深入挖掘當地特色,要與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相結合。
(四)完善旅游公交線路,助推鄉村文化旅游發展。目前,我區鄉村旅游專線僅通__鎮和__鎮黃西村,鄉村公交線路極少。建議整合全區村莊道路資源,完善文化旅游公交線路,如可開通范筑先紀念館到范公祠公交線路,發展紅色旅游。爭取盡可能在鄉村形成完善的公交線路,帶動鄉村文化旅游的發展。
為了深入調查了解我市城市鄉鎮發展的差異好主要問題,20xx年xx月我們發展了調研小組,到城以及鄉鎮經濟區開展調研活動?,F在作如下匯報:
我市共有81個鄉、99個鎮、12個街道,下轄1795個村、34個居委會。xx年末,鄉(村)總人口354.76萬,約占全市總人口的75%。近年來,特別是我市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以來,各鄉鎮認真貫徹市委“一個定位”、“四個打造”、“五大戰略”的總體部署,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為發展鄉鎮經濟的總抓手,不斷提高鄉鎮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為縣域經濟和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產業優勢逐漸顯現,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各鄉鎮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注重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或原有產業的基礎優勢,上項目、興產業、培稅源,初步確立了本地的優勢產業和工業主導項目。廬山區近兩年來各項經濟指標保持高位增長態勢,鄉鎮財政收入約占全區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該區鄉鎮充分發揮了臨江臨湖臨路臨市的優勢,在經濟結構上確立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分別打好“工業立鎮、文化旅游興鎮、商貿活鎮”三張牌。修水縣立足山區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僅蠶桑業一項就形成了從制種到銷售的一條龍專業化體系。都昌縣努力克服工業底子薄、財政實力弱的困難,著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鄱湖水產、華意珍珠貝類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創品牌企業、農字號企業、個體民營企業都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農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化進程扎實推進。經過多年努力,全市鄉鎮經濟結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糧棉油等傳統優勢產業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布局漸成雛形。xx年,種植業在農業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養殖業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產區域,茶葉、油茶生產區域,蠶桑生產區域,水產養殖區域,蔬菜、花卉苗木生產區域,早熟梨生產區域以及速生工業原料林生產區域等塊狀經濟。修水的古市鎮、三都鎮還分別被冠以“江南花椒之鄉”、“江南蠶桑第一鎮”的美譽,都昌縣周溪鎮榮獲“全國最大珍珠核生產基地”和“中國淡水珍珠之鄉”兩塊金字招牌,廬山區賽陽鎮成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鄉。市財政還每年安排400萬元實施農業產業化,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市委提出的農業產業化“1121”工程得到穩步推進。
3、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各地通過完善小城鎮的規模布局,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有序流動,使一些集鎮規模迅速擴張,人口急劇增加,小城鎮在各地交通樞紐、邊貿集市得到快速發展。修水縣渣津鎮短短幾年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集鎮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8萬,成為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商貿重鎮。特別是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各地以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村莊規劃和“三清三改三配套”為切入點,大大提升了集鎮、村莊建設品位,全市64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工作成效明顯,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村、生態村等示范典型紛紛涌現,一大批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農投入逐年增大,財政增收機制靈活。近年來,國家擴大了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內建設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資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級財政共安排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專項資金2個多億,安排鄉村兩級轉移支付4575萬元。農業稅免征后,鄉鎮財政收支管理體制逐步得到規范,體制外收費問題基本得到遏制。一些縣開始積極探索組織征收新機制,引導鄉鎮干部從原來的抓稅源轉變為抓財源工作上來,既緩解了鄉鎮財政增收壓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鄉鎮干部一年到頭忙于“找”稅的負擔。修水縣自xx年起未對鄉鎮下達財稅任務,而是由稅務機關依法據實征收,縣財政對鄉鎮支出實行“六個確?!?。
5、打工經濟漸成規模,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通過學習浙江創業經驗,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農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xx年,全市鄉鎮外出務工人員約70萬人,勞動者報酬40多億元,也就是說,70萬務工農民在經濟收入上創造出了一個與當年全市財政收入大致相當的業績。農民務工收入約占家庭純收入的52%,成為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脫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廬山區xx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729元,務工收入占其總收入的43.4%。
在肯定鄉鎮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市鄉鎮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實力還不夠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還不夠高,加之我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市,長期受思想觀念、自然條件、產業基礎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的影響,鄉鎮經濟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是:發展思路還不夠寬。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狀況、文化背景、產業基礎、領導觀念、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全市鄉鎮發展還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地方縣鄉兩級沒有很好地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錯位發展,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一盤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還存在“一個鍋爭食”、“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有的部門不顧鄉鎮客觀條件和客觀經濟規律,硬性規定增長項目、指標、比例,不僅影響了鄉鎮因地制宜、揚優成勢,而且因片面追求產值、項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犧牲環境、破壞生態,舉債建設、重復建設;有的鄉鎮沒有著眼宏觀謀劃,制定適合本鄉鎮的發展總體規劃,而是急于求成、饑不擇食,盲目跟風、朝令夕改;還有的鄉鎮領導作風不實、玩風較盛,有的不能很快適應經濟轉軌、工作重點轉移的需要,不僅工作找不到著力點,而且主動性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缺乏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然后是:發展實力還不夠強。據了解,萍鄉市5年來堅持采取“放水養魚”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鄉鎮經濟,全市財政總收入由5年前7.32億增至xx年的27.09億元,年均遞增26.6%;xx年鄉鎮財政收入平均達到1957.7萬元,較上年增長24.1%;其中,安源區11個鎮(街道)財政收入平均達到4059萬元。新余市僅26個鄉鎮,xx年財政過千萬元的就有23個,其中超3千萬的5個,預計xx年超億元的鄉鎮3個。而我市xx年鄉鎮財政收入僅3.21億元,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6.98%;過500萬元的鄉鎮僅16個、過千萬元的4個,過5千萬元的沒有。xx年,全市僅4個鎮躋身全省百強鄉鎮。鄉鎮經濟總收入與全市gdp總量比較,規模極小,對提升全市經濟總量根本產生不了決定性或重大的影響。在不多的財政收入大戶鄉鎮,有的還是依靠臨城鎮周邊的土地出讓收入充實財政,有的是依靠房地產開發、項目用地等拉動稅收,這樣的收入結構很難保證持續增長勢頭。在不同地區的鄉鎮之間,發展也很不平衡。
接著是:財源增收后勁堪憂。近年落戶我市鄉鎮的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少之又少,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在鄉鎮沒有一家。免征農業稅后,大多數依賴農業、收入結構單一、工商業基礎薄弱的鄉鎮,開始陷入增長乏力、財源不足、收支平衡難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少鄉鎮為完成稅收任務,低稅率從外地“引稅”,有的用財政資金甚至干部工資墊交稅款。許多鄉鎮迫于財稅任務的壓力,把大部分人員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協”稅(買稅)上,根本無暇服務“三農”、發展經濟。同時,普遍存在的鄉鎮債務負擔問題不容忽視。絕大多數鄉鎮負債運行,多的負債達上千萬乃至幾千萬元,少則幾百萬元,嚴重制約了鄉鎮財政發展公共事業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
而后是:支農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村基層科技等涉農服務體系存在缺位、錯位的問題,現有科技人員老化,支農服務人員嚴重缺乏,制約著鄉鎮“七站八所”在服務農業、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產業化經營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組織,即專業的流通行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制約了農產品闖市場的“三級跳”。此外,融資難問題不僅困擾著許多地方的小城鎮建設,也嚴重制約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企業和專業戶,無論產品市場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擔?;虻盅?,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
最后是:全民創業氛圍不濃、創業環境有待優化。表現為對業文化培植不夠,對創業成功典型宣傳不夠,對本小利薄的創業者尊重不夠,致使創業成功人士沒有社會影響,剩余勞動力沒有創業沖動,不愿就業甚至打牌為“業”的現象沒有輿論批評。有的職能部門對各類創業主體缺乏政策支持,滿足于照抄照轉上級有關紅頭文件,而沒有把著力點放在細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鎮建設沒有形成聚集效應,不能滿足全民創業的需求。這些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都比較狹窄,對周邊資源的利用能力較低,加之小城鎮缺乏非農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又不完善,因而對農村勞動力和社會資金的吸納能力都比較弱,影響了城鎮聚集效應的發揮。
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事關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借鑒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我們建議:
1、從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全民創業上打開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發展小城鎮應成為我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一個最佳切入點。建議將全市鄉鎮大致分為城區鄉鎮、衛星鄉鎮、區域中心鎮、特色鄉鎮、其它鄉鎮五類,抓好規劃、建設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強,以此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對沒有工業發展基礎的鄉鎮,要借鑒萍鄉市和廬山區的做法,積極打造園區經濟和“飛地經濟”,培育項目孵化園,與項目落地地區共同搞好扶持、服務,爭取“雙贏”。
推動全民創業應成為鄉鎮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和長遠之策。要在全市積極培育創業文化,加大各類創業人才和創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業的的社會氛圍。要制訂“引鳳返巢”政策,積極鼓勵在外人士回鄉創業,促成“人回鄉、企回遷、錢回流”;要著力引導民營企業家、工商業主、專業大戶二次創業,通過延伸產業鏈、項目帶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要充分釋放科技人員、事業單位人員的創業潛能,借鑒萍鄉市的有效做法,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或兼職參與創業;要努力推動村組干部和農民經紀人圍繞“農字號”創業,支持各地成立各種形式的產業協會和行業商會。
2、從改進現行財政運作模式上增添鄉鎮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針對一些鄉鎮為完成財稅任務采取的“買稅”行為,要抓緊建立一套合理的財政增長機制??赏茝V廬山區“屬地征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經驗,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h級財政要妥善核定鄉鎮財政的支出項目和總額,確保剛性支出,免除鄉鎮為財政正常運轉而產生的后顧之憂。要科學確定鄉鎮實際財稅收入基數,對完成預算目標的超收部分,絕大多數返還鄉鎮。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向鄉鎮政府提供行使職權必需的資金保證。針對鄉村普遍存在的債務問題,一方面要防止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禁止鄉鎮財政為非生產性支出、基建性項目貸款和任何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嚴格控制鄉鎮財政舉債規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債務負擔。建議市財政部門對全市鄉村兩級債務問題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清底數,核實情況,健全賬目。
3、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戰略上謀劃鄉鎮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市、縣兩級都應制訂鄉鎮經濟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目標,下大力氣支持和幫助鄉鎮把經濟搞上去。各縣(市、區)要注意充分發揮鄉鎮的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游則游,努力走出一條專業化、基地化、規?;?、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各鄉鎮在發展特色經濟的過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復建設,盲目跟風,一哄而起,更不能無序發展,搞低檔次開發,低水平運作,而要立足本地實際,選擇具有較好的區位資源優勢、較強的綜合競爭實力、較大的市場拓展空間的產業,進行重點培育。要從打造一批專業鄉鎮、特色鄉鎮抓起,不斷做大農業產業化規模,并在形成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培植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推動我市農村經濟朝著產業化、規?;?、農工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4、從建立激勵機制上提供鄉鎮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建議市委、市政府適時出臺關于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規范性文件,制訂鄉鎮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總體要求,加大對鄉鎮發展的協調調度。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建立一套科學完備、便于操作的鄉鎮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鄉鎮干部激勵獎懲機制。把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納入縣(市、區)黨委、政府政績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推動他們一任接著一任干,一級領著一級干,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建議對全市鄉鎮經濟年度財政收入達到5千萬元,或在此基礎上連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標榮獲紅旗(先進)單位的鄉鎮(街道),其黨政主要領導在職級上實行高配、經濟上給予重獎;對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鄉鎮干部,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并在干部調整中優先提拔使用;對那些為促進鄉鎮經濟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進、攜手共創鄉鎮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5、從加快支農服務體系的構建上形成全社會支持鄉鎮經濟發展的合力。要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契機,全面發展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各種民間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增強農民自我保護和農業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市、縣兩級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扶持特色農業和大宗農產品建基地、強龍頭、育市場、創名牌,提升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鄉鎮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要大力推廣都昌縣周溪鎮圍繞珍珠產業組建經濟共同體的好做法,加強銀企合作,鼓勵金融部門合理布局農村金融網點,開放小額貸款,通過貼息、融資、財政墊付等形式,增加對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投入;要恢復、健全全市統一的農技服務機構,組建、充實農技隊伍,建議借鑒湖南省的做法,對縣、鄉從事農技推廣等公益事業的服務機構實行地方財政全額撥款扶持,同時引導、規范一批面向市場的農技服務性實體和經營性中介機構組織。
為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最近,我們根據鎮黨委、政府的安排,對全鎮的經濟運行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后與縣經貿委、中小企業辦和其它鎮等有關部門進行了座談,實地察看了部分村、企業,召開了鎮直有關部門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了解經濟發展情況?,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今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鎮堅持以全縣“轉變作風,加快發展”主題活動的開展為契機,大力組織實施”1348”工程,解放思想,轉變作風,狠抓落實,扎實苦干,鎮域經濟有了新-,管理類,工作。
總結。
類,工作計劃類文檔,下載--的起色,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1%;其中農業總產值億元,企業總產值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0%、3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實現萬元;實現財政收入120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00元。
%。目前,我鎮有3家民營企業辦理了自營出口權,實現自營出口3000萬元。民營經濟總量和規模得到了進一步膨脹,產品技術含量進一步提高,企業布局更趨合理,為進一步完成和實現“二次創業”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廣達不銹鋼制品、恒源化工、中空玻璃加工、德爾制冷設備制造等企業,以上項目的招商緩解了我鎮財政緊張局面,推動了全鎮經濟發展。
大程村,后唐管區張家村,管區曹三村等充滿活力、規模集中的鎮域經濟板塊,促進了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快速發展。
二、關于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思想解放不夠,民間投資氛圍不濃。一是小農意識、小富即安思想嚴重。存款10萬元以上農民家庭的不少,但真正想做和正在做大產業的并不多。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現象依然突出。特別是企業附近一些農民、包括部分干部都看不得別人賺大錢,強行阻工、強買強賣現象時有發生。三是措施不落實,大多是上頭重視,下頭忽視,特別是在啟動民間投資上,倡導有余,支持不足。
品太少。,全縣規模以上總產值、利稅、實交稅金前20名的企業沒有一家;博興鎮地方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鎮僅736萬元。
資金融通機制不活,企業成長嚴重“缺血”。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往往集中力量服務大企業、大客戶,而不愿意向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貸款,特別是受前期企業改制破產影響,民營企業除少數從國有商業銀行獲得少量貸款外,大多數企業分文未獲;農村信用社利息較高、期限短、貸款規模小,且多為流動資金。加之目前民營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籌資的條件尚不具備,利用股市、債券以及商業票據融資十分困難,投入不足的問題沒有大的緩解,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企業發展有戰略眼光、清晰思維和獨到見解的人很少,很難適應千變萬化的國內外市場。二是管理方式滯后,企業大多數采用家族式管理,真正按照公司法規定形式進行管理的只有少數。三是企業高級人才缺乏,產品獨立自主開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差,嚴重制約了企業的上檔升級。
農業基礎薄弱,農業產業化進展緩慢,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農民增收乏力,村莊建設規劃滯后和尚未建立長期投入機制,成為我鎮當前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四大難題。目前我鎮的農業基礎仍很薄弱,農資價格持續上漲,勞動成本增加,由于農民增收的政策空間已經不大,所有這些生產成本的上漲,都抵消了惠農政策的積極效應。農村經濟總量偏小,農業產業鏈條較短,附加值不高;龍頭企業數量不多,規模不大,示范帶動作用不強,農民收入絕對水平仍然較低。
鎮財政負擔沉重。近幾年鎮經濟底子-,管理類,工作總結類,工作計劃類文檔,下載--。
薄,財源建設后勁不足,存在較大的收支缺口,鎮財政仍是“吃飯”財政;經濟運行的質量較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重重,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工藝品、面粉、制磚等行業遭遇近幾年的市場低谷,特種水泥廠等老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新企業對財政貢獻還不大,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兩個比重”仍然還很低;鄉村教師及辦學經費由鎮財政向縣級上解資金,加大了縣級收入范圍,減少了鎮級分成比例;鎮財政支出剛性增長,收支矛盾日趨突出,鎮財政負擔重已嚴重制約了鎮域經濟和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
意識”,亂罰款、亂收費、亂執法、多頭執法的現象普遍存在,“政府、企業兩頭急,部門辦事中梗阻”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地指標不足,用地缺口很大,土地、項目立項、環保等審批手續繁雜,運轉環節多,時間長、效率低,不利于鎮域經濟的發展,制約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步伐。
三、關于今后工作的幾點建議。
經濟、可用財力“四大重點”工作快發展;加快全鎮工業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三化”進程;堅持以內力引外力,借外力激活內力“兩種手段”;著力抓好以農村支部“一把手”為主體的黨員干部隊伍建設,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在加快“二次創業”、推進“工業興鎮”方面邁出堅實步伐。力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億元,比增長30%;其中,農業增加值億元,工業增加值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1%和30%,實現財政收入150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農民人均純收入5000元,增長18%。做好關鍵之年經濟工作,要著力抓好六個方面:
趕上并超過生產總值增速,顯著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
各項經濟指標比去年增長30%。
育新農民;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新風尚。認真抓好全鎮總體規劃及各試點村的住宅小區、經濟小區規劃,加快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村莊整理、改造,改善農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四是以增收減負為重點,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正確處理好保護、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與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關系,把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放到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提高農業競爭力上來。
園、大程廚房設備配件工業園、張家建筑市場要有大的發展。
加強財源建設,增收節支減負擔。一是搞好交通、電力、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優惠政策,提供優質服務,改善投資軟硬環境,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借助外力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培植新的財源。二是實施“群馬拉車”戰略。加快個體經濟的迅猛發展,使戶戶有項目、村村有特色,以“鋪天蓋地”促“頂天立地”。三是用激勵機制加強財源建設,增強鎮財政實力。設立引進資金和項目扶持獎項,進一步調動鎮直各部門及各村、各工商企業生財聚財的積極性。四是要加強鎮收入征管,依法治稅,顆粒歸倉,應收盡收,切實防止財政收入流失。,力爭完成地方財政收入990萬元,同比增長35%。五是嚴格支出結構,從嚴控制支出以減輕支出壓力,從根本上防止、減少、杜絕財務管理漏洞,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確保不出現新的債務。
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共進,促進全面發-,管理類,工作總結類,工作計劃類文檔,下載--。
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出生人口性別比控制在110以內,總體工作實現位次前移。四是著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建設,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以建設“平安”為主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廣泛開展平安單位創建活動,健全應急預案體系,高度重視和強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加強安全生產雙基建設,認真把一崗雙責落到實處,確保不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確保全鎮安全穩定。
-,管理類,工作總結類,工作計劃類文檔,下載--。
近年來,我市鄉鎮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與周邊發達縣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鄉鎮經濟調研報告。為切實增強可比性,在此選取與我市水平相當、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的浙江安吉作為參照系,以便全面了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狀況。
一是總體實力有差距。與安吉相比,我市在鄉鎮規模工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各方面都全面落后,這也充分反映出兩地在發展水平、產業層次等方面的差距(具體見下表)。目前,該縣已有1個鄉鎮躋身全國五百強、浙江省百強行列,1個鄉鎮被列為全國首批小城鎮改革試點鎮,12個鄉鎮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二是發展平衡度有差距。從自身各區塊看,我市東西部鄉鎮、省道沿線與偏遠鄉鎮、工業集中區與農業鄉鎮差距較大,并呈逐步拉大趨勢。以2008年財政收入為例(城區三個辦事處不納入統計),港口鎮實現財政總收入15826萬元;排名最后的方塘鄉僅41萬元,前者是后者的386倍;排名第二的中溪鎮財政收入達4223萬元,與港口鎮也有11603萬元差距,即使剔除寧國水泥廠稅收部分,兩者差距仍達3000余萬元。而安吉縣去年最高的鄉鎮財政收入達24215萬元,最少的也達486萬元。
三是發展后勁有差距。去年以來,面對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安吉各鄉鎮繼續保持了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鄉鎮財政收入增幅達32.6%。其中,財政收入增幅最高的鄉鎮達115.8%,完成年初下達任務基數比最高的達639.9%。與之相比,我市各鄉鎮受產業基礎等影響,后勁略顯不足。2008年,在總量落后的情況下,我市鄉鎮經濟各項主要指標增幅仍慢于安吉。其中,鄉鎮財政收入增幅落后11.3個百分點。今年1—3月份,安吉縣鄉鎮綜合實力第二的高禹鎮,實現財政收入2223萬元,同比增幅達178%;而我市鄉鎮財力第二的中溪鎮,實現財政收入1163萬元,兩者差距達1060萬元。
二、我市鄉鎮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綜合分析,我市與安吉在鄉鎮經濟發展上的較大差距,既有地域區位、政策機制等客觀因素制約,更多是受自身主觀原因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重視程度不夠。近年來,我市堅持把城市和省級經濟開發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載體,大膽實踐“經營城市”理念,舉全市之力加快開發區建設,使得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和開發區承載能力在短期內得到迅速提高。在全市各項財力、物力、人力都向城市和開發區建設一線集中的情況下,對鄉鎮經濟發展有所忽視。此外,伴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的順利推進,鄉鎮工作重心發生變化,沒有硬性指標,缺乏工作抓手,發展更多依靠各地的自覺行動,調查報告《鄉鎮經濟調研報告》。
二是發展定位不清。近年來,安吉縣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實施分類指導,通過一系列舉措引導各鄉鎮、街道突出重點、傾斜發展,初步形成了“一中心五重鎮兩大特色區塊”的空間規劃和產業布局。我市盡管早在2002年即提出異地辦工業的創新理念,并通過設立鄉鎮工業集中區推進產業集聚發展。但直至2008年初的《關于進一步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中,才結合鄉鎮自身特點、經濟發展水平、稅源基礎和財政收支規模等因素,對全市鄉鎮、街道進行了社區事務、工業發展、農業生態旅游三類劃分,并且未明確各鄉鎮發展重點和產業定位。由于缺乏具體規劃指導,各鄉鎮自成一體、各自為戰,從而造成產業集中度低,產品深加工程度低,結構性矛盾突出。
三是投入力度不足。適度的政策扶持,是鄉鎮經濟發展的“助力器”,對提升鄉鎮自我發展能力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市先后實施了多輪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財政轉移支付和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其中,鄉鎮財政供給標準達3500萬元/年,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投入達500萬元/年。但與安吉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該縣每年僅用于鄉鎮工業平臺建設資金就達5000萬元,用于美麗鄉村建設獎勵到村資金更是高達億元。此外,通過財政貼息、對上爭取、以獎代補、超收分成等多種形式,為鄉鎮各類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以隸屬于高禹、良朋兩鎮的天子湖工業園區發展為例,該縣本著“涵養財源,激勵發展”原則,出臺了園區開發建設實行財政封閉管理的意見,通過“放水養魚”,實現了財政收入的“三級跳”。該園區07年財政收入僅2000萬元,08年即增加至7000萬元,今年預計將突破2億元。
四是創新手段不多。安吉縣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探索實行了一系列鼓勵發展的工作機制,有效推動了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例如,該縣全面推行了以財政貢獻率為核心的鄉鎮個性化分類考核;每年開展先進特色制造業集聚區先進鄉鎮和加快發展創業獎評選,按照鄉鎮發展類別分類設定獎項,并獎勵到鄉鎮班子成員;優化財政分成,逐步調低分類分檔分成比例,鼓勵鄉鎮培植財源;推行鄉鎮“三線工作制”,實行黨委書記重點抓招商、鄉鎮長重點抓項目和平臺,黨委副職抓日常事務。這些創新舉措,充分激活了鄉鎮發展內生力。與之相比,我市在加快鄉鎮經濟發展方面,方法手段不多,過于粗線條,缺乏實質性助推內容。
近年來,大力發展以“鄉鎮增財力、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為重點的鄉鎮經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這是因為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鄉鎮經濟最能激發基層的活力和創造力,對推進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促進城鄉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1.鄉鎮經濟的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引擎與支撐。發展鄉鎮經濟要站在中央“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和理解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鄉鎮經濟的發展是鄉鎮范圍內的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的整體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致富農民、繁榮農村就要依靠鄉鎮經濟的帶動,做大做強鄉鎮經濟,才能夠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而提升農村產業化水平,推進城鎮化進程。
有力的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
3.鄉鎮經濟的發展影響著整個縣域經濟的運行。鄉鎮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擁有豐富的發展資源和發展空間,具有不同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發展潛力巨大,通過生產要素的不斷聚集、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市場機制的作用將影響整個經濟的運行。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同時,縣域經濟的發展會使周邊鄉鎮迅速成為其中心城市的衛星小城,帶動它的全面發展,進而整個經濟的互動會愈發明顯。
1.制約鄉鎮經濟發展的瓶頸。一是缺工業用地,有的大項目無法落戶;二是缺優秀人才,各行各業缺領軍人物,有的企業老板缺乏社會責任感;三是缺穩定且充滿活力的鄉鎮干部隊伍,尤其是搞經濟工作的人太少;四是缺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有些地方不能很好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五是機構改革中出現了管理“梗阻”,新的條塊分割,使鄉政府職能弱化,成了政治上的空架子,經濟上的空殼子,無權無錢,使得調控、協調能力變弱,難以擔負起組織鄉鎮經濟發展的重任。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二、三產業嚴重滯后。鄉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一直不足,財政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猶如杯水車薪。由于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普遍落后、老化陳舊,很難對農業生產提供持續的保障和促進作用,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農業產品加工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鄉鎮的工業建設起點不高、層次較低,技術水平仍以勞動密集型和中低層次技術為主,經濟超常規發展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和鋪設新攤子,實行的是外延式擴張,缺乏對傳統產業改造和輻射能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還不十分明顯。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人均收入少,制約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市場取向改革不到位以及經濟社會體制改革和開放的非均衡的發展也是導致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重要因素。
3.對發展鄉鎮經濟的思想認識不清。有些鄉鎮的黨政領導缺乏對鄉鎮經濟的整體認識,認為發展經濟是省市區(縣)各級領導的事情,自己所處的鄉鎮區域小,招商引資困難,能夠把目前的鄉鎮企業保持現狀,不讓其遷走或破產就是行了。鄉鎮企業絕大多數為私營企業,一般是本地人投資或借資興建。私營企業主多是農民,思進心不強,加之整體素質較低,企業管理水平和市場洞察能力使其不能做大做強。此外,農民種地,農資價格偏高,收入也不多,雖然近幾年政府給種糧補貼,但很難改變農業整體收入低的現狀。大多數農民寧愿取得較小的土地收益,也不愿意流轉自己的土地,思想上是小農意識作祟,認為土地是自己的,縱使無力耕種也不愿讓給他人經營。
4.對民營經濟的發展認識不足。政府對民營經濟的支持主要表現在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寬松的政治、社會和輿論環境。但是,政府的職能部門在土地使用、項目審批、工商稅費等方面由于認識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而民營經濟的目標本身具有趨利性,個別的企業在成長初期,為了發展會偷稅漏稅,尤其是法制不健全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短期化行為,甚至是違法亂紀行為。對民營企業缺乏必要的監管,勢必會導致惡性循環,民營企業局限于“小打小鬧”,很難發展壯大,不能真正發揮民營企業拉動鄉鎮經濟發展的作用。
1.以招商引資為突破,破解鄉鎮特色經濟發展資金難題。鄉鎮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是要加大投入。在鄉級財政實力薄弱、資本積累困難、政府投資困難的情況下,要把推進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資、啟動民資和項目建設上來,招商引資是最為有力的依托。要優化經濟環境,把握招商引資的主動權。一是創新招商引資機制,可采取土地入股方式,來吸引企業的進入;二是完善招商引資措施,大力推介鄉鎮的地理位臵優勢、交通發達優勢、土地資源優勢、投資環境優勢,降低“門檻”,放棄眼前利益,謀求長遠利益;三是堅持發展規模型企業和質量效益型企業并舉,形成“大中小結合、以大帶小、以小促大”的格局,逐步建立“投資-回收-積累-再投資”的良性運作機制,培育新的增長極。
2.以現代農業建設為抓手,破解農業增產不增收的難題。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主要做到“三抓”。一抓基地建設,“突出特色、壯大規模、集中連片、整體開發”優化品種結構,壯大規模。二抓示范點建設,集中建設一批農業專業化生產示范基地,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三抓科技,繼續加大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力度,實施“農業科技示范工程”,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
3.以農業結構調整主線,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的難題。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優化農業結構,拓展發展空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資源配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提升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在“一村一品”的基礎上探索“多業并舉”的發展模式,實現增值增效。種植業向優質化、集約化發展,養殖業向規?;?、專業化、產業化發展,二、三產業向觀光型、效益型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要重點突出本鄉鎮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發展,以增加農民收入。
4.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著力點,破解農民增收難的難題。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進農村環境田園化重要載體。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拉長產業鏈、實現農業外延增值。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首要的是抓龍頭企業,建原料基地,之后是用發展工業理念提升傳統農業。以公司為依托,以專業村、專業合作社、專業戶為主體,以服務為紐帶,合理布局并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的結合,形成“品種特色化、基地規?;?、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市場品牌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會促進農村分工分業,同時提升農產品增值空間。
5.以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為契機,破解農民知識化難題。農民要富裕必須把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外出務工農民的收入,而且可以促進本地區的土地流轉,提高土地收益。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轉移就業的能力,加大農村勞動力輸出力度。健全勞務協作機制和信息網絡,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務輸出基地,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引導鄉鎮、中心集鎮附近的農民率先從土地上脫離出來,使更多農民在輸轉中實現勞務移民。
1.農業集約化發展是必然趨勢。由于小農經濟存在缺乏大規模公共設施建設能力、無法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高成本、低收入、阻礙技術進步等等弊端,它的必然結果是兩極分化和土地兼并。而發展現代農業是個動態的概念,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對農業集約化水平要求也必然越來越高。調查顯示,74%的村干部和農民認為有必要健全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隨著農村經濟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發展,各地農村已經自發地出現了一大批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涵蓋了農村的各個領域,包括生產經營,加工銷售,技術服務等等。因此,發展鄉鎮經濟就要不斷探索集約化發展之路。
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根據各地的資源優勢,確定發展方向和目標,按照各自的經濟實力確定起步水平,制定發展規劃。生產過程和產品向標準化,加工生產和經營向規?;?、集約化方向發展,加大農業支撐的保護力度,以此帶動農業附加產值產出效益的能力。
3.全面協調可持續是基本原則。目前,我國自然環境承載力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耕地、草地等主要農業資源不斷減少,嚴重制約了農業綜合生產力的提高。要轉變農業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發展,就要由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轉變為保證數量、注重質量追求社會效益室外發展方式;由單一農業功能轉變為多元化的農業功能;由犧牲環境、不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綠色”節約型、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方式。
加快鄉鎮經濟發展要以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為重點,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選擇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模式,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斷創新鄉鎮經濟發展機制,增強發展活力,促進鄉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__縣__村以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抓手,以集體經濟增長、土地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探索了以“土地合作經營”為核心的村集體經濟發展“__模式”。
一
主要做法。
1、成立土地合作社。為確保土地合作經營順利推進,村支兩委在村民會議民主決策的基礎上,引導成立了__村土地合作社。在不改變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穩定所有權、保護承包權、放活經營權,以組為單位與土地合作社簽訂協議書,將全村4205畝農田經營權集中到土地合作社,再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土地合作期限為,與“二輪延包”時限一致。土地合作社收益分配采取“保底分紅+二次分紅”的方式,保底分紅實行按人口分配,其中按“二輪延包”以來“有田有人”的300元/畝·年,“有人無田”和“有田無人”的按150元/畝·年,保底分紅之外的部分,再按土地承包權入股比例進行“二次分紅”。土地合作社將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所有者緊密聯結起來,為三者利益有效表達和矛盾協商解決提供了平臺,較好地實現了“三權分置”后的責、權、利關系。
2、成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__村集體、土地合作社和本村村民出資成立的水稻、農機、蔬菜、花卉苗木、養豬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合股成立__營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其股份結構為__村集體以土地所有權、基礎設施、服務配套等折股為30%,土地合作社以全村土地經營權折股為20%,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籌資500萬元,占比50%。全村4205畝農田通過土地合作社以300元/畝·年的價格轉租給營健公司,公司通過土地分租,提供農業綜合性服務,興辦糧食加工、水稻秸稈加工等,延伸發展二、三產業獲取利潤。公司的利潤按5:3:2的方式進行分配,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50%的收益,村集體獲得30%的收益用于發展集體經濟和村內公益事業,土地合作社獲得20%的收益,用于土地入股農戶的“二次分紅”。
3、競價分租給職業農民。營健公司將農田按50—100畝劃分為聯片區塊,統一編號,明確范圍,按照公司對產業的統一規劃和要求轉租給本村的職業農民。公司與職業農民簽訂合同,職業農民按年度向公司交納土地租金和100元/畝的保證金。20__年土地租金為300元/畝,20__年根據產業發展情況,通過村民大會表決后,改為競價擇優流轉。擁有競拍權的對象限本村戶籍,且參加了專業培訓的職業農民,起拍價為500元/畝·年,目前有意向承包報名的超過1萬畝。
4、建立農業市場化服務體系。為解決土地規?;洜I后的生產管理問題,營健公司以專業化分工、市場化經營方式,著力構建農業生產技術技能服務、全程農機化服務、農資服務、烘干倉儲加工服務、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等現代農業產業服務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目前已投資建成了__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聘請湖南農大8位專家組成生態農業專家工作站,向職業農民提供各類專業化服務,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
二
__村集體經濟盈利模式。
通過股份合作經營,村集體可以從__營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分得30%利潤。
1、服務體系盈利。職業農民承包土地的同時,購買營健公司所轄合作社的農資、農技、農機和烘干倉儲等服務,既有效降低耕種成本,合作社又能取得盈利。20__年,服務體系盈利近50萬元,村集體獲得利潤分配15萬元。
2、經濟實體盈利。營健公司已經取得“農民田間學?!鄙贽k資格,預計職業農民培訓經費每年上千萬元,利潤相當可觀,還將圍繞“農民田間學?!卑l展餐飲、住宿等配套服務。20__年還啟動了峨山大壩農莊建設,村集體以自然資源占股20%;成立了__建筑公司,村集體持股20%,形成源源不斷的利潤增長點。
3、產業延伸盈利。__村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培育品牌,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特色農業和旅游農業,20__年全力建設水稻+龍蝦、蛙、鱉、魚1000畝生態種養基地和500畝水果采摘基地,實現產業集中連片發展,打造綠色生態的__品牌,進而依托__品牌發展農業觀光、民俗旅游、水上娛樂等休閑旅游項目,以及農產品深加工項目,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農產品由__營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統一負責加工、品牌打造和營銷,旅游項目由公司進行業務培訓,整合接待資源,制定服務標準,最大限度發掘“__模式”潛力,實現村集體經濟持續增長和農民增收。
三
取得成效。
1、糧食生產形勢全面好轉。開展土地合作經營之前,__村人地矛盾突出,一方面是“有人無田種”,全村849人未分到田地,占總人口的20。3%;一方面是“有田無人種”,90多畝田地“拋荒”,雙季稻不到種植面積的20%。土地合作經營有效解決了“有人無田”和“有田無人”的矛盾,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權益,激發了種田的積極性。20__年,全村4205畝耕地全部實現雙種雙收(稻稻、稻油),雙季稻種植面積從800畝增至2800畝,水稻平均畝產達920公斤,糧食產量3500余噸,較合作經營前多生產1400噸,增幅達66。7%。
2、農業生產水平顯著提高。隨著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規?;?、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市場化水平提升?,F有60戶新型職業農民生產面積都在50—130畝,集中連片種植,實行統一標準,全面應用良種、良法、良技,享受__營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提供的從農資農技到加工銷售的全程市場化服務,水稻畝均生產成本降低359元,雙季稻畝均效益近1000元,“水稻+龍蝦”基地每畝效益達—5000元不等,高效、生態農業正在加快發展。
3、村集體和農民群眾獲得感直線提升。在“__模式”下,不僅探索了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實現了集體經濟收入的可持續增長,而且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權益,促進了農民增收,20__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1860元。同時,通過股份合作、民主決策的機制,進一步增強了村支兩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有效促進了村民民主自治進程,群眾對村支兩委的信任、對村級事務的關注、對產業發展的熱情持續增長,幸福感、獲得感大幅提升,為__今后的快速發展構筑了堅實基礎。
務,全鎮的社會生產力、綜合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較大提高。
1、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16000畝,養殖業健康發展,奶牛、肉牛、生豬生產呈現良好勢頭,農業結構調整帶動了其它各業的發展,花卉種植業和家庭養殖業的悄然興起,已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新特點,為建設生態型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工業經濟持續攀升。工業生產總值達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404萬元,工業企業數量達到136家,初步形成了以醫藥化工、生物制品、輪胎制造、食品加工、鋼鐵建材等行業為基礎的產業格局,確立了醫藥化工產業集群區,為招商引資創造了條件。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我鎮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
3、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完成了商貿園區建設工程,形成了商貿、餐飲、娛樂、美容、健身、浴池的服務體系,為群眾提供了較完善的消費場所。
-,管理類,工作總結類,工作計劃類文檔,下載--。
4、城鎮建設步伐加快,鎮容鎮貌明顯改觀。確立了鎮區新的建設規劃,集中供熱、供水、排水、供電、電話、有線電視實現配套,完成了大道、中興大道、裴李崗路、華瑞路的拓寬改造及西氣東輸鎮區段工程,通過了省重點鎮、省衛生鎮的考核驗收。
5、實施科教興鎮戰略,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了《科教興鎮意見》,“普九”成果不斷鞏固,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現已形成了從小學到大學完整的教育體系。
6、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衛生事業發展迅速,鎮衛生院醫療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人民的醫療衛生防疫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合作醫療順利推進,計劃生育工作完成各項指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民主法制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式有待轉變。
目前,經濟發展正處于工業污染較為突出的時期。一些污染較重的行業,如水泥、紡織、化工等,在很長時間內還將保持主要產業的地位,生產規模仍將擴大,導致資源浪費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增加,環境的壓力不斷加大。
資源供需矛盾突出,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自給率低,所需的煤炭等一次性能源要從外地運入,煤、水、電等能源消耗總量逐年遞增。
到,初步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推進機制,建成一批循環經濟建設的示范工程。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要有明顯下降,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產業結構趨向合理,經濟增長方式實現戰略性轉變,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
-,管理類,工作總結類,工作計劃類文檔,下載--。
發展重點。
1、發展循環型農業,建設生態化的新農村。
一是建立立體種植、養殖模式。大田作物主要進行輪作復種或間套作,并與養殖業結合,通過過腹還田、直接還田、沼氣發酵等途徑,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效率,完成農業生態系統內的物質循環利用,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杜絕秸稈焚燒,控制面源污染。
二是建立種養加一體化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以種養結合為基礎,種養加一體化開發為重點,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紐帶,實現系統內物質循環利用,全程防控,減少污染,提高效益。
三是建立有機農業開發模式。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建立生產基地,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質使用量和使用強度,降低土壤重金屬和有害、有毒物質的污染程度,改善種植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安全質量。
-,管理類,工作總結類,工作計劃類文檔,下載--。
2、發展循環型工業,營造清潔生產環境以產品結構的綠色化為核[那一世本站.://.找文章,到那一世本站.]心,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以化工、建材、紡織、鋼鐵等行業的主導產品為重點,大力開展產品的生態設計與研制開發,通過產品的綠色升級換代,提升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推進具有循環型工業特點的零排放工業園區建設;以冶金、建材等產業為載體,大力發展具有廢物吸納作用的環境無害化、資源再生與循環利用產業,重點扶持有益于社會廢棄物回收利用的產業建設,改善提升工業生產的生態功能。
工業企業的清潔化生產。
3、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健康城鎮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資源集約利用。引導人口和產業集聚,優化城鎮布局,集中建設基礎設施,減輕環境壓力,逐步形成大中小配套、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生態城鎮體系。
建設資源節約型住宅。住宅的設計以及建材的選擇應充分考慮采暖、保溫以及節約資源的需要,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推廣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廢棄物生產的再生磚。
推廣新型能源。大力提倡使用太陽能,新建住宅要實施太陽能熱水器與住宅屋頂的一體化設計與施工,并預留熱水器管道。配套設施門窗要盡可能地適合自然光照明,減少電力照明。
-,管理類,工作總結類,工作計劃類文檔,下載--。
為了深入了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探討鄉鎮經濟發展規律和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xx年9—10月期間,市政協鄉鎮經濟發展專題調研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偉、陶春元同志帶隊,分赴修水、都昌、廬山區以及萍鄉市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通過聽取匯報、實地考察、查閱有關資料和發放調查問卷、座談研究等形式,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F作如下匯報:
我市共有81個鄉、99個鎮、12個街道,下轄1795個村、34個居委會。xx年末,鄉總人口萬,約占全市總人口的75%。近年來,特別是我市大大提升了集鎮、村莊建設品位,全市64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工作成效明顯,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村、生態村等示范典型紛紛涌現,一大批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4、支農投入逐年增大,財政增收機制靈活。近年來,國家擴大了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內建設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資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級財政共安排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專項資金2個多億,安排鄉村兩級轉移支付4575萬元。農業稅免征后,鄉鎮財政收支管理體制逐步得到規范,體制外收費問題基本得到遏制。一些縣開始積極探索組織征收新機制,引導鄉鎮干部從原來的抓稅源轉變為抓財源工作上來,既緩解了鄉鎮財政增收壓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鄉鎮干部一年到頭忙于“找”稅的負擔。修水縣自xx年起未對鄉鎮下達財稅任務,而是由稅務機關依法據實征收,縣財政對鄉鎮支出實行“六個確?!?。廬山區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各鄉鎮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建立了支柱財源,同時,按照“屬地征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原則,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
5、打工經濟漸成規模,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通過學習浙江創業經驗,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農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xx年,全市鄉鎮外出務工人員約70萬人,勞動者報酬40多億元,也就是說,70萬務工農民在經濟收入上創造出了一個與當年全市財政收入大致相當的業績。農民務工收入約占家庭純收入的52%,成為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脫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修水縣農村勞動力33萬人,有近20萬外出打工,xx年全縣勞務總收入達億元,為我市勞動力務工總量和勞務收入最大縣。廬山區xx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729元,務工收入占其總收入的%。
在肯定鄉鎮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市鄉鎮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實力還不夠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還不夠高,加之我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市,長期受思想觀念、自然條件、產業基礎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的影響,鄉鎮經濟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縣鄉兩級沒有很好地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錯位發展,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一盤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還存在“一個鍋爭食”、“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有的部門不顧鄉鎮客觀條件和客觀經濟規律,硬性規定增長項目、指標、比例,不僅影響了鄉鎮因地制宜、揚優成勢,而且因片面追求產值、項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犧牲環境、破壞生態,舉債建設、重復建設;有的鄉鎮沒有著眼宏觀謀劃,制定適合本鄉鎮的發展總體規劃,而是急于求成、饑不擇食,盲目跟風、朝令夕改;還有的鄉鎮領導作風不實、玩風較盛,有的不能很快適應經濟轉軌、工作重點轉移的需要,不僅工作找不到著力點,而且主動性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缺乏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在“協”稅上,根本無暇服務“三農”、發展經濟。同時,普遍存在的鄉鎮債務負擔問題不容忽視。絕大多數鄉鎮負債運行,多的負債達上千萬乃至幾千萬元,少則幾百萬元,嚴重制約了鄉鎮財政發展公共事業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
4、支農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村基層科技等涉農服務體系存在缺位、錯位的問題,現有科技人員老化,支農服務人員嚴重缺乏,制約著鄉鎮“七站八所”在服務農業、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產業化經營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組織,即專業的流通行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制約了農產品闖市場的“三級跳”。此外,融資難問題不僅困擾著許多地方的小城鎮建設,也嚴重制約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企業和專業戶,無論產品市場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擔?;虻盅?,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
5、全民創業氛圍不濃、創業環境有待優化。表現為對業文化培植不夠,對創業成功典型宣傳不夠,對本小利薄的創業者尊重不夠,致使創業成功人士沒有社會影響,剩余勞動力沒有創業沖動,不愿就業甚至打牌為“業”的現象沒有輿論批評。有的職能部門對各類創業主體缺乏政策支持,滿足于照抄照轉上級有關紅頭文件,而沒有把著力點放在細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鎮建設沒有形成聚集效應,不能滿足全民創業的需求。全市99個建制鎮,人口2萬以下的有43個,2-5萬的47個,有的鄉鎮中心人口僅幾千人,沒有一個鎮被列為全省規模鄉鎮。這些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都比較狹窄,對周邊資源的利用能力較低,加之小城鎮缺乏非農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又不完善,因而對農村勞動力和社會資金的吸納能力都比較弱,影響了城鎮聚集效應的發揮。
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事關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借鑒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我們建議:
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努力走出一條專業化、基地化、規?;?、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各鄉鎮在發展特色經濟的過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復建設,盲目跟風,一哄而起,更不能無序發展,搞低檔次開發,低水平運作,而要立足本地實際,選擇具有較好的區位資源優勢、較強的綜合競爭實力、較大的市場拓展空間的產業,進行重點培育。要從打造一批專業鄉鎮、特色鄉鎮抓起,不斷做大農業產業化規模,并在形成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培植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推動我市農村經濟朝著產業化、規?;?、農工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2、從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全民創業上打開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發展小城鎮應成為我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一個最佳切入點。建議將全市鄉鎮大致分為城區鄉鎮、衛星鄉鎮、區域中心鎮、特色鄉鎮、其它鄉鎮五類,抓好規劃、建設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強,以此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廣辟投融資渠道,采取多方投資、誰投資誰收益等形式,籌集小城鎮建設資金,并把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民營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資本與資源的有效對接,使小城鎮成為各地農村生產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項目的承載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地。對具有發展工業條件的鄉鎮,要通過發展打造經濟強鎮;對沒有工業發展基礎的鄉鎮,要借鑒萍鄉市和廬山區的做法,積極打造園區經濟和“飛地經濟”,培育項目孵化園,與項目落地地區共同搞好扶持、服務,爭取“雙贏”。
推動全民創業應成為鄉鎮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和長遠之策。要在全市積極培育創業文化,加大各類創業人才和創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業的的社會氛圍。要制訂“引鳳返巢”政策,積極鼓勵在外人士回鄉創業,促成“人回鄉、企回遷、錢回流”;要著力引導民營企業家、工商業主、專業大戶二次創業,通過延伸產業鏈、項目帶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要充分釋放科技人員、事業單位人員的創業潛能,借鑒萍鄉市的有效做法,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或兼職參與創業;要努力推動村組干部和農民經紀人圍繞“農字號”創業,支持各地成立各種形式的產業協會和行業商會。
分成”的經驗,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h級財政要妥善核定鄉鎮財政的支出項目和總額,確保剛性支出,免除鄉鎮為財政正常運轉而產生的后顧之憂。要科學確定鄉鎮實際財稅收入基數,對完成預算目標的超收部分,絕大多數返還鄉鎮。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向鄉鎮政府提供行使職權必需的資金保證。針對鄉村普遍存在的債務問題,一方面要防止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禁止鄉鎮財政為非生產性支出、基建性項目貸款和任何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嚴格控制鄉鎮財政舉債規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債務負擔。建議市財政部門對全市鄉村兩級債務問題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清底數,核實情況,健全賬目。
對由鄉鎮政府擔保的歷年貸款形成的債務以及世行貸款,要堅持“誰受益、誰還款”的原則,由借款單位或受益人認帳,分期償還;對因平衡預算或部分支出列暫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掛帳,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級財政部門幫助解決。黨委和組織部門對選拔使用鄉鎮干部應樹立“發展、增收是政績,消赤、減債也是政績”的正確觀念,建立鄉鎮減債考核辦法,將減債與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的政績考核、調動、升遷掛鉤。4、從加快支農服務體系的構建上形成全社會支持鄉鎮經濟發展的合力。要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契機,全面發展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各種民間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增強農民自我保護和農業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市、縣兩級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扶持特色農業和大宗農產品建基地、強龍頭、育市場、創名牌,提升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鄉鎮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要大力推廣都昌縣周溪鎮圍繞珍珠產業組建經濟共同體的好做法,加強銀企合作,鼓勵金融部門合理布局農村金融點,開放小額貸款,通過貼息、融資、財政墊付等形式,增加對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投入;要恢復、健全全市統一的農技服務機構,組建、充實農技隊伍,建議借鑒湖南省的做法,對縣、鄉從事農技推廣等公益事業的服務機構實行地方財政全額撥款扶持,同時引導、規范一批面向市場的農技服務性實體和經營性中介機構組織。
5、從建立激勵機制上提供鄉鎮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建議市委、市政府適時出臺關于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規范性文件,制訂鄉鎮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總體要求,加大對鄉鎮發展的協調調度。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建立一套科學完備、便于操作的鄉鎮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鄉鎮干部激勵獎懲機制。把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納入縣黨委、政府政績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推動他們一任接著一任干,一級領著一級干,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建議對全市鄉鎮經濟年度財政收入達到5千萬元,或在此基礎上連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標榮獲紅旗單位的鄉鎮,其黨政主要領導在職級上實行高配、經濟上給予重獎;對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鄉鎮干部,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并在干部調整中優先提拔使用;對那些為促進鄉鎮經濟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進、攜手共創鄉鎮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為深入推動“”活動,月日至月日,我多次深入轄區各行政村、鄉直各單位組織召開了座談會,考察了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及城鎮化發展現狀,慰問了部分老黨員和困難群眾,并全面了解該鄉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查找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分析和思考了對策措施。
深入農村,到群眾中去,吃農家飯、干農家活,開展調查研究、組織政策宣講、解決群眾困難,活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為民解憂,多項措施密切干群關系。為進一步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怨,給他們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在走訪慰問中,我主動參與信訪接待,為基層群眾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困難。在開展慰問時,我了解低保分配不是十分合理,該吃低保而不能吃,不該享受的已經享受。為此,我安排民政負責同志,督促村內低保實行民主評議,及時向群眾公開。在考察公司情況時,公司反映加工技術有待改進,我立即給招商局聯系,在下一年的技改擴建項目中予以扶持。深入群眾,多種形式收集社情民意。為全面了解村經濟發展情況和社情民意,我通過召開村干部座談會、以及走訪群眾調查等形式,調查研究鄉村發展思路和措施、城鎮化發展的困難、“三農”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深入了解農民對國家政策的了解程度、農村土地流轉、留守老人贍養和留守兒童的教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全面掌握了農村工作實際。
研究討論,多項建議促進經濟發展。召開座談會,座談會上,干部職工紛紛發言,討論如何發展鄉域經濟,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每位同志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了很多科學、合理的意見建議,鄉黨委表示將吸納好的意見和建議,完善下一階段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規劃,我深受啟發。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掌握的情況看,存在較多制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鄉域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較大。影響該鄉發展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區域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農戶自身因素等。就自然因素而言,村基礎設施改造難度較大,人畜飲水、通訊設施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導致各村發展不均衡。就制度和政策因素而言,一方面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轉變,第二三產業共同發展,農民職業發生分化,促進了城鄉居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貧困村仍然保持了傳統的種養植結構,產業發展落后,沒有形成一村一品、穩定增收的主導產業。農戶自身因素方面,家庭人口數量、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個人能力等因素也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農業結構調整困難,增收致富渠道單一。主要以種植業為支柱產業,產業結構較為單一,沒有形成開放型和多元化經濟模式,未能形成農業產業化大格局。市場培育相對滯后,農民從中獲益不明顯。同時,產業結構調整資金不足、農村基礎設施滯后、市場信息不對稱、留守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等也是制約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從而影響了農民增收致富。此外,農民思想不夠解放也制約了致富增收,以土地流轉為例,村民普遍比較看重“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個體經營性較強,缺乏大規模經營意識,加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機制的缺失,農民缺乏衣食保障,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中,許多人對土地的眷戀比較深,寧愿將土地閑臵也不肯流轉出去,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
3、城鎮化進程加快,但配套服務不優。近年來,堅持把小城鎮建設作為新形勢下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動新農村建設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國道為軸心,集鄉為核心,大力發展城鎮經濟。但由于財政體制、城建管理等執法、建設用地、公共管理等系列政策體制制約,集鄉美化、綠化、亮化、硬化等資金缺口大,集鄉配套服務還不夠完善,群眾文明素質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4、資金缺口仍然較大,社會事業發展緩慢。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市級財政和地方政府對社會事業建設投資加大了投入,社會事業也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農村基礎設施脆弱、基層衛生基礎薄弱、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造成的留守老人的養老、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等仍是“三農”的突出問題,在基層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
三、意見建議。
鄉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
1、要有科學規劃。要牢固樹立規劃是法、規劃是龍頭、規劃的節約是最大的節約的觀點,切實抓好村鎮規劃的編制、實施和管理工作。在規劃編制工作中,站位要高、定位要準、謀劃要遠,不僅要注重規劃的系統性、完整性,更要在提升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保證規劃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行性,不搞“一個模式一刀切”,建設體現風情和產業特色的社區新村。扶持鄉政府駐地的村莊及國道兩側村莊建設,改善城鎮面貌,增強城鎮凝聚力。
2、要有產業支撐。要把產業發展放在突出的位臵,積極培育經濟基礎,大力發展。
二、三產業,做響晚秋黃梨、葡萄等品牌,通過產業的發展帶動鄉村發展,以村鎮建設促進產業發展。充分利用小城鎮連接城鄉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服務業,并大力推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增強小城鎮的服務功能,促進農村勞動力、資金、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臵,帶動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吸引農村人口和農村非農產業向小城鎮集中,推動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3、做到節約集約。要按照“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管住總量、集約高效”的要求,強化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工作,指導村鎮按集約利用土地原則做好規劃和建設,以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來保障發展。要完善土地使用市場準入制,合理確定城鎮建設規模,嚴禁建設脫離實際、違反標準的“形象工程”,嚴格控制工業項目土地投資強度。要引導農村村民住宅按規劃、有計劃地逐步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對規劃區內的農村村民住宅建設,應當集中興建農民住宅小區,防止在城市建設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遷”。對城市規劃區范圍外的農村村民住宅建設,按照城鎮化和集約用地的要求,鼓勵集中建設農民新村。4.注重生態保護。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堅持經濟建設、村鎮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注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實現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老路。
本文目錄。
1、產業優勢逐漸顯現,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各鄉鎮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注重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或原有產業的基礎優勢,上項目、興產業、培稅源,初步確立了本地的優勢產業和工業主導項目。廬山區近兩年來各項經濟指標保持高位增長態勢,鄉鎮財政收入約占全區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該區鄉鎮充分發揮了臨江臨湖臨路臨市的優勢,在經濟結構上確立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分別打好“工業立鎮、文化旅游興鎮、商貿活鎮”三張牌。修水縣立足山區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僅蠶桑業一項就形成了從制種到銷售的一條龍專業化體系。都昌縣努力克服工業底子薄、財政實力弱的困難,著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鄱湖水產、華意珍珠貝類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創品牌企業、農號企業、個體民營企業都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農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化進程扎實推進。經過多年努力,全市鄉鎮經濟結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糧棉油等傳統優勢產業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布局漸成雛形。xx年,種植業在農業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養殖業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產區域,茶葉、油茶生產區域,蠶桑生產區域,水產養殖區域,蔬菜、花卉苗木生產區域,早熟梨生產區域以及速生工業原料林生產區域等塊狀經濟。修水的古市鎮、三都鎮還分別被冠以“江南花椒之鄉”、“江南蠶桑第一鎮”的美譽,都昌縣周溪鎮榮獲“全國最大珍珠核生產基地”和“中國淡水珍珠之鄉”兩塊金招牌,廬山區賽陽鎮成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鄉。隨著近年農業稅費制度的改革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普遍實施,廣大農民務農積極性明顯提高。各地的農田拋荒現象少了,農民對土地自覺投入的多了。市財政還每年安排400萬元實施農業產業化,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市委提出的農業產業化“1121”工程得到穩步推進。
3、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各地通過完善小城鎮的規模布局,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有序流動,使一些集鎮規模迅速擴張,人口急劇增加,小城鎮在各地交通樞紐、邊貿集市得到快速發展。修水縣渣津鎮短短幾年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集鎮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8萬,成為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商貿重鎮。特別是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各地以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村莊規劃和“三清三改三配套”為切入點,大大提升了集鎮、村莊建設品位,全市64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工作成效明顯,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村、生態村等示范典型紛紛涌現,一大批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4、支農投入逐年增大,財政增收機制靈活。近年來,國家擴大了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內建設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資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級財政共安排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專項資金2個多億,安排鄉村兩級轉移支付4575萬元。農業稅免征后,鄉鎮財政收支管理體制逐步得到規范,體制外收費問題基本得到遏制。一些縣開始積極探索組織征收新機制,引導鄉鎮干部從原來的抓稅源轉變為抓財源工作上來,既緩解了鄉鎮財政增收壓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鄉鎮干部一年到頭忙于“找”稅的負擔。修水縣自xx年起未對鄉鎮下達財稅任務,而是由稅務機關依法據實征收,縣財政對鄉鎮支出實行“六個確?!?。廬山區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各鄉鎮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建立了支柱財源,同時,按照“屬地征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原則,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
二、鄉鎮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3、從改進現行財政運作模式上增添鄉鎮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針對一些鄉鎮為完成財稅任務采取的“買稅”行為,要抓緊建立一套合理的財政增長機制??赏茝V廬山區“屬地征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經驗,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h級財政要妥善核定鄉鎮財政的支出項目和總額,確保剛性支出,免除鄉鎮為財政正常運轉而產生的后顧之憂。要科學確定鄉鎮實際財稅收入基數,對完成預算目標的超收部分,絕大多數返還鄉鎮。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向鄉鎮政府提供行使職權必需的資金保證。針對鄉村普遍存在的債務問題,一方面要防止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禁止鄉鎮財政為非生產性支出、基建性項目貸款和任何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嚴格控制鄉鎮財政舉債規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債務負擔。建議市財政部門對全市鄉村兩級債務問題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清底數,核實情況,健全賬目。
5、從建立激勵機制上提供鄉鎮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建議市委、市政府適時出臺關于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規范性文件,制訂鄉鎮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總體要求,加大對鄉鎮發展的協調調度。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建立一套科學完備、便于操作的鄉鎮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鄉鎮干部激勵獎懲機制。把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納入縣(市、區)黨委、政府政績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推動他們一任接著一任干,一級領著一級干,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建議對全市鄉鎮經濟年度財政收入達到5千萬元,或在此基礎上連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標榮獲紅旗(先進)單位的鄉鎮(街道),其黨政主要領導在職級上實行高配、經濟上給予重獎;對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鄉鎮干部,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并在干部調整中優先提拔使用;對那些為促進鄉鎮經濟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進、攜手共創鄉鎮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返回目錄。
一、發展現狀。
東橋鎮村后村原位于東橋鎮北部偏僻山區,距福州近100公里、距縣城40多公里。全村190戶726人,黨員29人,xx年前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村財不僅零收入還負債較多,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典型的山區貧困村。xx年起該村遭受地質災害后實施造福工程,村民陸續搬遷下山,開始建新村。由于工程量大、資金不足等原因,至xx年新村基礎建設仍不完善,無村部辦公、村道泥濘、村民看不上電視、水電未配套,村民生活水平低。xx年11月,市衛生局下派駐村干部黃犖到該村掛職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村黨支部班子也得到調整優化。新班子講團結、講奉獻,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致力發展,短短幾年村路、閉路電視、自來水、電網、體育健身場所一應具全,很快扭轉了該村落后的面貌,成為具有社會主義新農村雛形的新村。今年2月17日,省委副書記王三運在該村調研后提出,該村黨支部的先進做法、成功經驗值得借鑒、推廣。之后不久,閩清縣委在全縣開展了“學村后、強核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活動,推廣村后村的先進經驗,推進“核心工程”建設,并以此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大發展,挑“海西”大梁,樹閩清形象。
xx年,該村村民人均收入達4100元,比xx年增加了2倍多。今年年初,該村先后被評為市級衛生村、縣綜治先進村、未成年人零犯罪村,被市委文明辦推薦為市級文明村。
二、主要做法。
1、著眼長遠,編制發展規劃。村兩委堅持發展為大、規劃先行,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研究制訂了《村后村三年發展規劃》,理清了發展思路,明確了今后三年的目標任務、主攻方向、工作重點。特別是根據規劃內容,找準了符合村情實際的發展經濟路子,村集體和村民收入不斷增長。大力完善新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濃厚的發展氛圍、良好的道德風尚、文明的人際關系、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村民安居樂業。
2、突出核心,建設堅強堡壘。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后村黨支部注重加強自身建設,在班子建設、制度建設、執政能力建設和黨員先進性建設上下功夫,努力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應有作用。一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一些年富力強、有經濟頭腦、群眾威望高,有強烈事業心和開放意識的黨員吸收到黨支部、村委會領導班子中來。二是帶好黨員干部隊伍。加強村干部和黨員的教育培養,把農民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村干部,使黨員干部成為國家政策的宣傳員、農村經濟的信息員、解決矛盾糾紛的調解員,成為發展生產的技術員、帶頭人。三是樹立良好形象。黨支部辦事公道正派,勤勉有為,黨組織的威信高,工作力度大,凝聚力不斷增強,群眾對黨支部十分擁護。
3、因地制宜,培育農業經濟。村后村兩委一班人把黨交給的責任擔在肩上,把人民的福祉掛在心頭,帶領群眾拔窮根、闖富路。針對村集體無收入、群眾貧困、村民脫貧致富愿望強烈的實際,村兩委與村民共同探討致富之路,并到鎮里、縣里、市里跑市場、跑項目、跑資金。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村兩委決定依托鎮里的食用菌基地,成立村食用菌種植協會,由黨員大戶帶頭興辦種植基地,采取“支部+協會+基地+農戶”的方式,引領群眾發展食用菌生產。建起了黨員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由黨支部牽頭,派村干部到縣、鎮學習技術,動員5名黨員帶頭示范,發動17名群眾參與。為解決資金難題,村兩委把爭取來的經費存于農村信用社,再貸給種植農戶,而且只要求種植戶以生產收成的蘑菇等價抵還貸款。經過3個月的生產,取得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的“東塔牌”食用菌外銷到新加坡及港澳等地。一期20萬袋規模的基地實現產值60多萬元,基地純收入16多萬元,菇農每人凈收入1萬多元,村黨支部(村委會)與協會收入2萬元,實現了建國以來村財收入“零”的突破。預計今年可種植100萬袋,目前已完成50萬袋的培育規模。為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路子,黨支部還帶領33名黨團員到位于高山地區的舊村建立“黨團員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園”,發展高優林、果、糧生產。同時積極牽線搭橋,介紹村民外出應聘就業,全村80%青壯勞力實現輸出就業,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4、以人為本,為民真情服務。在村后村,群眾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村組織的身影,村民無論大事小事,也總是先找村兩委幫助解決,村級組織成為村民名副其實的“主心骨”。村后村從高山偏僻地區搬遷后,新村基礎設施欠缺,群眾的生產生活不便,群眾渴望改變落后面貌。村兩委圍繞群眾最直接、最關心的事入手,從解決好村民子女入學、就醫等具體實際的事情做起,全心全意為群眾排憂解難。xx年以來,村兩委帶領全村黨員干部和廣大村民修了水泥路、裝了閉路、建了村部,路燈亮了、自來水通了,建成了籃球場、農民健身公園、體育活動室,全面完成了改圈、改廁、改廚和電網改造續建配套工程,村里美了綠了。建起了規范的村衛生所,培養了村醫,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救助。部分困難群眾還免費住進了村老年公寓,12名貧困學生得到捐助,全村無一名適齡兒童失學,xx年村里走出了建國以來的第一個大學生。老百姓初步享受了相當于發達社區或富裕村的福利。
三、存在問題。
1、自然資源貧乏,地質災害頻仍??晒╅_發利用的資源有限,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受地質災害的影響頗大。
2、生產擴張能力較弱,村民增收壓力大。村民世代靠山吃山,主要以種田為生,種植品種單一,規模不大,生產工具落后,經濟來源有限。
3、村民文化素質偏低。村民文化程度多以小學為主,部分貧困生還無力完成義務教育,大大削弱了謀生能力。
4、發展觀念落后。由于長期處于相對閉塞的高山,缺乏與外界的交流,信息的獲取十分不易,很大一部分人因循守舊、短視畏難、不思進取。
5、宗族對立嚴重。因歷史遺留,宗族意識根深蒂固,短期內該問題很難得到有效解決。
該村在xx年時把全村基本情況。
自我總結。
為“高(海拔200多米)、窮(村集體和村民收入較低)、惡(生存條件差)、散(村民居住分散)、重(新村建設、搬遷任務較重)”,不無道理。
四、發展對策。
針對當前農村、農業發展的實際,結合調研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對我縣農村經濟發展提出若干思路對策:
(一)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這是建設新農村、創造新生活的先決條件?;疖嚺艿每?,全靠車頭帶。農村各項工作要順利推進,得到長期鞏固和發展,關鍵取決于村級領導班子的整體素質,取決于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充分發揮。村后村注重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把村里的為人正派、辦事公正的經濟能人吸收到黨支部、村委會領導班子中來,充實到共青團、婦代會、民兵營、經合社等村級配套組織中去,建成了一支政治素質高、領導能力強的戰斗集體。有了強有力的領頭雁,村后村的發展呈現出穩健快速的良好態勢。
(二)優化產業結構,催生創匯農業,這是提高農村經濟運行質量的必由之路和治本之舉。調整產業結構,目的在于優化產業布局和構架。當前我縣農業產品單調、品種低劣,部分地區甚至重復生產,造成供過于求,效益低下,這已成為農業發展的一個嚴重弊端。村后村利用位于高山地區的舊村拋荒地建立黨團員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園,實行高優林、果、糧多元化農業生產,不僅拓寬村民增收渠道,而且將優化農作物結構,為農業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梢灶A期,一旦嶄新的、高經濟價值的農業品種成為主流,必將催生高效益的創匯農業,使農業一改“雞肋”味道,成為炙手可熱、大有可為的礦藏。因此,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這一抓手,終將扮演農業經濟運行質量的“排頭兵”角色。
(三)推廣訂單農業,帶動整體發展,這是規避農業生產風險,實現農業“集群效應”的有益探索。毋庸諱言,時至今日,農業仍然是極其脆弱的產業?;诖?,要大力倡導建立企業與農民穩定的購銷機制和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與企業建立密切的商業合作關系,簽訂供銷合約,來化解農業風險,壯大農業規模。這種先定。
合同。
后生產、以合同定量生產的模式,對農業發展具有革新意義。首先,它解決了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的問題,使農業生產的目的性、針對性十分明確,避免盲目性生產;其次,它穩定了產供銷關系,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的風險;最后,它一旦敲定下來,就可組織農民集體生產,帶動周邊農村、農戶、農田的加盟發展,集聚農業要素,形成聯動生產。我縣東橋鎮部分村莊在探索中已經具有這種訂單農業的雛形。
(四)實行集約化生產、規?;洜I,這是壯大農村經濟實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有效途徑。集約化生產經營的最大優點在于節約生產成本,推進產業化,形成規模效益。村后村的實踐已經初步蘊含了這種特征、這種效應,村黨支部建立農業生產基地,再通過“支部+協會+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把農民組織起來,把生產做大做強,與農民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在正常情況下,也可以向農民租賃、承包農田或閑置土地,開辟成片的農業種植基地。
(五)發展配套加工,延長生產鏈條,這是深化農業內涵,增強農村后續發展能力的核心內容和關鍵環節。農業生產發展了,產量提高了,如果“加工”這一至關重要的鏈條沒有接上,那么農業產值就上不去,農業產業鏈就伸不長,農業發展的后勁就會乏力,并將最終使農業生產前功盡棄、功虧一簣。村后村同樣面臨這種窘境。因此,要以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眼光和融入區域經濟合作的寬廣胸懷,高起點、高標準建立農業配套加工廠,努力實現農產品的增值,促進農業效益成倍增長,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繼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石。
(六)樹立環保理念,應對入世挑戰,這是農產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占據優勢的戰略抉擇。世界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近乎苛刻。為了使農業立于不敗之地,應該大力推行無公害種植生產,打造環保型農業企業。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加入wto這一時代背景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推行綠色環保尤為重要。在這個環節上出了問題,不僅堵住了企業融入國際現代經濟大循環之路,而且將蒙受重大經濟損失。因此,實施環保戰略,打好“綠色”品牌,是農業企業決勝未來的一大利器和法寶。村后村成立了生態農業開發公司,但僅僅掛上“生態”的名,是遠遠不夠的,有理念還得有行動,要著眼未來,把“生態、綠色、環?!必灤┰谏a、加工、存儲等環節中。
五、幾點建議。
1、彰顯政府作為,加強協調服務。調整農業結構和布局,促進農業提質增量,實現農業強、農民富,政府的作用相當重要。比如,發展規模農業、訂單農業是壯大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抓手,但問題是要有大量的成片土地作支撐。政府應主動介入,一方面協調好農民出讓、出租土地的工作,做到公道、合理,促進農村土地的有序流轉;另一方面做好企業的服務工作,為企業排憂解難,努力創造企業生產發展的良好軟件環境。
3、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發展經濟離不開本地的實際和資源,農業也不例外。資源,從一定程度上說就是特色的、優勢的、有發展潛力的東西。閩清傳統農業比較落后,如果不革新觀念、創新機制,農業將成為縣域經濟的一個“灰點”,農民將繼續處于社會的未梢,進而影響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大業,新農村建設將是一句空話。我縣農業有其故有的優勢,比如氣候、土壤特點等,很適宜發展果、林、竹、蔬菜、食用菌等高優農業。只要我們轉變觀念,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抓住特色,找準項目,精心培育,就能推動農業經濟良性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向深層次發展,把農村大地打造成美好的人間天堂。
返回目錄。
為了深入了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探討鄉鎮經濟發展規律和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xx年9—10月期間,市政協鄉鎮經濟發展專題調研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偉、陶春元同志帶隊,分赴修水、都昌、廬山區以及萍鄉市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通過聽取匯報、實地考察、查閱有關資料和發放調查問卷、座談研究等形式,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F作如下匯報:
我市共有81個鄉、99個鎮、12個街道,下轄1795個村、34個居委會。xx年末,鄉(村)總人口354.76萬,約占全市總人口的75%。近年來,特別是我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各鄉鎮認真貫徹市委“一個定位”、“四個打造”、“五大戰略”的總體部署,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為發展鄉鎮經濟的總抓手,不斷提高鄉鎮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為縣域經濟和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產業優勢逐漸顯現,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各鄉鎮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注重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或原有產業的基礎優勢,上項目、興產業、培稅源,初步確立了本地的優勢產業和工業主導項目。廬山區近兩年來各項經濟指標保持高位增長態勢,鄉鎮財政收入約占全區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該區鄉鎮充分發揮了臨江臨湖臨路臨市的優勢,在經濟結構上確立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分別打好“工業立鎮、文化旅游興鎮、商貿活鎮”三張牌。修水縣立足山區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僅蠶桑業一項就形成了從制種到銷售的一條龍專業化體系。都昌縣努力克服工業底子薄、財政實力弱的困難,著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鄱湖水產、華意珍珠貝類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創品牌企業、農號企業、個體民營企業都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農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化進程扎實推進。經過多年努力,全市鄉鎮經濟結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糧棉油等傳統優勢產業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布局漸成雛形。xx年,種植業在農業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養殖業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產區域,茶葉、油茶生產區域,蠶桑生產區域,水產養殖區域,蔬菜、花卉苗木生產區域,早熟梨生產區域以及速生工業原料林生產區域等塊狀經濟。修水的古市鎮、三都鎮還分別被冠以“江南花椒之鄉”、“江南蠶桑第一鎮”的美譽,都昌縣周溪鎮榮獲“全國最大珍珠核生產基地”和“中國淡水珍珠之鄉”兩塊金招牌,廬山區賽陽鎮成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鄉。隨著近年農業稅費制度的改革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普遍實施,廣大農民務農積極性明顯提高。各地的農田拋荒現象少了,農民對土地自覺投入的多了。市財政還每年安排400萬元實施農業產業化,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市委提出的農業產業化“1121”工程得到穩步推進。
3、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各地通過完善小城鎮的規模布局,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有序流動,使一些集鎮規模迅速擴張,人口急劇增加,小城鎮在各地交通樞紐、邊貿集市得到快速發展。修水縣渣津鎮短短幾年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集鎮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8萬,成為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商貿重鎮。特別是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各地以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村莊規劃和“三清三改三配套”為切入點,大大提升了集鎮、村莊建設品位,全市64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工作成效明顯,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村、生態村等示范典型紛紛涌現,一大批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4、支農投入逐年增大,財政增收機制靈活。近年來,國家擴大了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內建設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資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級財政共安排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專項資金2個多億,安排鄉村兩級轉移支付4575萬元。農業稅免征后,鄉鎮財政收支管理體制逐步得到規范,體制外收費問題基本得到遏制。一些縣開始積極探索組織征收新機制,引導鄉鎮干部從原來的抓稅源轉變為抓財源工作上來,既緩解了鄉鎮財政增收壓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鄉鎮干部一年到頭忙于“找”稅的負擔。修水縣自xx年起未對鄉鎮下達財稅任務,而是由稅務機關依法據實征收,縣財政對鄉鎮支出實行“六個確?!?。廬山區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各鄉鎮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建立了支柱財源,同時,按照“屬地征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原則,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
5、打工經濟漸成規模,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通過學習浙江創業經驗,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農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xx年,全市鄉鎮外出務工人員約70萬人,勞動者報酬40多億元,也就是說,70萬務工農民在經濟收入上創造出了一個與當年全市財政收入大致相當的業績。農民務工收入約占家庭純收入的52%,成為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脫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修水縣農村勞動力33萬人,有近20萬外出打工,xx年全縣勞務總收入達12.1億元,為我市勞動力務工總量和勞務收入最大縣。廬山區xx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729元,務工收入占其總收入的43.4%。
在肯定鄉鎮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市鄉鎮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實力還不夠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還不夠高,加之我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市,長期受思想觀念、自然條件、產業基礎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的影響,鄉鎮經濟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發展思路還不夠寬。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狀況、文化背景、產業基礎、領導觀念、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全市鄉鎮發展還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地方縣鄉兩級沒有很好地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錯位發展,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一盤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還存在“一個鍋爭食”、“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有的部門不顧鄉鎮客觀條件和客觀經濟規律,硬性規定增長項目、指標、比例,不僅影響了鄉鎮因地制宜、揚優成勢,而且因片面追求產值、項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犧牲環境、破壞生態,舉債建設、重復建設;有的鄉鎮沒有著眼宏觀謀劃,制定適合本鄉鎮的發展總體規劃,而是急于求成、饑不擇食,盲目跟風、朝令夕改;還有的鄉鎮領導作風不實、玩風較盛,有的不能很快適應經濟轉軌、工作重點轉移的需要,不僅工作找不到著力點,而且主動性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缺乏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2、發展實力還不夠強。據了解,萍鄉市5年來堅持采取“放水養魚”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鄉鎮經濟,全市財政總收入由5年前7.32億增至xx年的27.09億元,年均遞增26.6%;xx年鄉鎮財政收入平均達到1957.7萬元,較上年增長24.1%;其中,安源區11個鎮(街道)財政收入平均達到4059萬元。新余市僅26個鄉鎮,xx年財政過千萬元的就有23個,其中超3千萬的5個,預計xx年超億元的鄉鎮3個。而我市xx年鄉鎮財政收入僅3.21億元,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6.98%;過500萬元的鄉鎮僅16個、過千萬元的4個,過5千萬元的沒有。xx年,全市僅4個鎮躋身全省百強鄉鎮。鄉鎮經濟總收入與全市gdp總量比較,規模極小,對提升全市經濟總量根本產生不了決定性或重大的影響。在不多的財政收入大戶鄉鎮,有的還是依靠臨城鎮周邊的土地出讓收入充實財政,有的是依靠房地產開發、項目用地等拉動稅收,這樣的收入結構很難保證持續增長勢頭。在不同地區的鄉鎮之間,發展也很不平衡。較多的經濟實力弱、增長幅度慢的鄉鎮,相對抵消了發展快、收入高、總量大的鄉鎮的經濟貢獻率。從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看,全市培育的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億元產值的龍頭企業僅10家,超10億元產值的還沒有,很難在一個地方大范圍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調整。3、財源增收后勁堪憂。近年落戶我市鄉鎮的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少之又少,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在鄉鎮沒有一家。免征農業稅后,大多數依賴農業、收入結構單一、工商業基礎薄弱的鄉鎮,開始陷入增長乏力、財源不足、收支平衡難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少鄉鎮為完成稅收任務,低稅率從外地“引稅”,有的用財政資金甚至干部工資墊交稅款。許多鄉鎮迫于財稅任務的壓力,把大部分人員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協”稅(買稅)上,根本無暇服務“三農”、發展經濟。同時,普遍存在的鄉鎮債務負擔問題不容忽視。絕大多數鄉鎮負債運行,多的負債達上千萬乃至幾千萬元,少則幾百萬元,嚴重制約了鄉鎮財政發展公共事業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
4、支農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村基層科技等涉農服務體系存在缺位、錯位的問題,現有科技人員老化,支農服務人員嚴重缺乏,制約著鄉鎮“七站八所”在服務農業、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產業化經營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組織,即專業的流通行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制約了農產品闖市場的“三級跳”。此外,融資難問題不僅困擾著許多地方的小城鎮建設,也嚴重制約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企業和專業戶,無論產品市場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擔?;虻盅?,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
5、全民創業氛圍不濃、創業環境有待優化。表現為對業文化培植不夠,對創業成功典型宣傳不夠,對本小利薄的創業者尊重不夠,致使創業成功人士沒有社會影響,剩余勞動力沒有創業沖動,不愿就業甚至打牌為“業”的現象沒有輿論批評。有的職能部門對各類創業主體缺乏政策支持,滿足于照抄照轉上級有關紅頭文件,而沒有把著力點放在細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鎮建設沒有形成聚集效應,不能滿足全民創業的需求。全市99個建制鎮,人口2萬以下的有43個,2-5萬的47個,有的鄉鎮中心人口僅幾千人,沒有一個鎮被列為全省規模鄉鎮。這些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都比較狹窄,對周邊資源的利用能力較低,加之小城鎮缺乏非農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又不完善,因而對農村勞動力和社會資金的吸納能力都比較弱,影響了城鎮聚集效應的發揮。
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事關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借鑒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我們建議:
1、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戰略上謀劃鄉鎮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市、縣兩級都應制訂鄉鎮經濟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目標,下大力氣支持和幫助鄉鎮把經濟搞上去。要堅持分類指導,支持一部分有條件的鄉鎮先發展起來,建設一批經濟強鎮,增強鄉鎮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和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各縣(市、區)要注意充分發揮鄉鎮的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游則游,努力走出一條專業化、基地化、規?;?、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各鄉鎮在發展特色經濟的過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復建設,盲目跟風,一哄而起,更不能無序發展,搞低檔次開發,低水平運作,而要立足本地實際,選擇具有較好的區位資源優勢、較強的綜合競爭實力、較大的市場拓展空間的產業,進行重點培育。要從打造一批專業鄉鎮、特色鄉鎮抓起,不斷做大農業產業化規模,并在形成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培植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推動我市農村經濟朝著產業化、規?;?、農工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2、從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全民創業上打開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發展小城鎮應成為我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一個最佳切入點。建議將全市鄉鎮大致分為城區鄉鎮、衛星鄉鎮、區域中心鎮、特色鄉鎮、其它鄉鎮五類,抓好規劃、建設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強,以此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廣辟投融資渠道,采取多方投資、誰投資誰收益等形式,籌集小城鎮建設資金,并把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民營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資本與資源的有效對接,使小城鎮成為各地農村生產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項目的承載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地。對具有發展工業條件的鄉鎮,要通過發展打造經濟強鎮;對沒有工業發展基礎的鄉鎮,要借鑒萍鄉市和廬山區的做法,積極打造園區經濟和“飛地經濟”,培育項目孵化園,與項目落地地區共同搞好扶持、服務,爭取“雙贏”。
推動全民創業應成為鄉鎮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和長遠之策。要在全市積極培育創業文化,加大各類創業人才和創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業的的社會氛圍。要制訂“引鳳返巢”政策,積極鼓勵在外人士回鄉創業,促成“人回鄉、企回遷、錢回流”;要著力引導民營企業家、工商業主、專業大戶二次創業,通過延伸產業鏈、項目帶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要充分釋放科技人員、事業單位人員的創業潛能,借鑒萍鄉市的有效做法,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或兼職參與創業;要努力推動村組干部和農民經紀人圍繞“農號”創業,支持各地成立各種形式的產業協會和行業商會。
3、從改進現行財政運作模式上增添鄉鎮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針對一些鄉鎮為完成財稅任務采取的“買稅”行為,要抓緊建立一套合理的財政增長機制??赏茝V廬山區“屬地征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經驗,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h級財政要妥善核定鄉鎮財政的支出項目和總額,確保剛性支出,免除鄉鎮為財政正常運轉而產生的后顧之憂。要科學確定鄉鎮實際財稅收入基數,對完成預算目標的超收部分,絕大多數返還鄉鎮。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向鄉鎮政府提供行使職權必需的資金保證。針對鄉村普遍存在的債務問題,一方面要防止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禁止鄉鎮財政為非生產性支出、基建性項目貸款和任何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嚴格控制鄉鎮財政舉債規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債務負擔。建議市財政部門對全市鄉村兩級債務問題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清底數,核實情況,健全賬目。
對由鄉鎮政府擔保的歷年貸款形成的債務以及世行貸款,要堅持“誰受益、誰還款”的原則,由借款單位或受益人認帳,分期償還;對因平衡預算或部分支出列暫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掛帳,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級財政部門幫助解決。黨委和組織部門對選拔使用鄉鎮干部應樹立“發展、增收是政績,消赤、減債也是政績”的正確觀念,建立鄉鎮減債考核辦法,將減債與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的政績考核、調動、升遷掛鉤。4、從加快支農服務體系的構建上形成全社會支持鄉鎮經濟發展的合力。要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契機,全面發展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各種民間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增強農民自我保護和農業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市、縣兩級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扶持特色農業和大宗農產品建基地、強龍頭、育市場、創名牌,提升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鄉鎮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要大力推廣都昌縣周溪鎮圍繞珍珠產業組建經濟共同體的好做法,加強銀企合作,鼓勵金融部門合理布局農村金融網點,開放小額貸款,通過貼息、融資、財政墊付等形式,增加對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投入;要恢復、健全全市統一的農技服務機構,組建、充實農技隊伍,建議借鑒湖南省的做法,對縣、鄉從事農技推廣等公益事業的服務機構實行地方財政全額撥款扶持,同時引導、規范一批面向市場的農技服務性實體和經營性中介機構組織。
5、從建立激勵機制上提供鄉鎮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建議市委、市政府適時出臺關于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規范性文件,制訂鄉鎮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總體要求,加大對鄉鎮發展的協調調度。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建立一套科學完備、便于操作的鄉鎮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鄉鎮干部激勵獎懲機制。把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納入縣(市、區)黨委、政府政績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推動他們一任接著一任干,一級領著一級干,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建議對全市鄉鎮經濟年度財政收入達到5千萬元,或在此基礎上連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標榮獲紅旗(先進)單位的鄉鎮(街道),其黨政主要領導在職級上實行高配、經濟上給予重獎;對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鄉鎮干部,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并在干部調整中優先提拔使用;對那些為促進鄉鎮經濟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進、攜手共創鄉鎮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
日至。
月
日,我多次深入轄區各行政村、鄉直各單位組織召開了座談會,考察了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及城鎮化發展現狀,慰問了部分老黨員和困難群眾,并全面了解該鄉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查找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分析和思考了對策措施。
深入農村,到群眾中去,吃農家飯、干農家活,開展調查研究、組織政策宣講、解決群眾困難,活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為民解憂,多項措施密切干群關系。為進一步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怨,給他們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在走訪慰問中,我主動參與信訪接待,為基層群眾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困難。在開展慰問時,我了解低保分配不是十分合理,該吃低保而不能吃,不該享受的已經享受。為此,我安排民政負責同志,督促村內低保實行民主評議,及時向群眾公開。在考察公司情況時,公司反映加工技術有待改進,我立即給招商局聯系,在下一年的技改擴建項目中予以扶持。深入群眾,多種形式收集社情民意。為全面了解村經濟發展情況和社情民意,我通過召開村干部座談會、以及走訪群眾調查等形式,調查研究鄉村發展思路和措施、城鎮化發展的困難、“三農”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深入了解農民對國家政策的了解程度、農村土地流轉、留守老人贍養和留守兒童的教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全面掌握了農村工作實際。
研究討論,多項建議促進經濟發展。召開座談會,座談會上,干部職工紛紛發言,討論如何發展鄉域經濟,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每位同志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了很多科學、合理的意見建議,鄉黨委表示將吸納好的意見和建議,完善下一階段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規劃,我深受啟發。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掌握的情況看,存在較多制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鄉域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較大。影響該鄉發展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區域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農戶自身因素等。就自然因素而言,村基礎設施改造難度較大,人畜飲水、通訊設施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導致各村發展不均衡。就制度和政策因素而言,一方面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轉變,第二三產業共同發展,農民職業發生分化,促進了城鄉居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貧困村仍然保持了傳統的種養植結構,產業發展落后,沒有形成一村一品、穩定增收的主導產業。農戶自身因素方面,家庭人口數量、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個人能力等因素也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農業結構調整困難,增收致富渠道單一。主要以種植業為支柱產業,產業結構較為單一,沒有形成開放型和多元化經濟模式,未能形成農業產業化大格局。市場培育相對滯后,農民從中獲益不明顯。同時,產業結構調整資金不足、農村基礎設施滯后、市場信息不對稱、留守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等也是制約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從而影響了農民增收致富。此外,農民思想不夠解放也制約了致富增收,以土地流轉為例,村民普遍比較看重“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個體經營性較強,缺乏大規模經營意識,加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機制的缺失,農民缺乏衣食保障,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中,許多人對土地的眷戀比較深,寧愿將土地閑置也不肯流轉出去,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
3、城鎮化進程加快,但配套服務不優。近年來,堅持把小城鎮建設作為新形勢下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動新農村建設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國道為軸心,集鄉為核心,大力發展城鎮經濟。但由于財政體制、城建管理等執法、建設用地、公共管理等系列政策體制制約,集鄉美化、綠化、亮化、硬化等資金缺口大,集鄉配套服務還不夠完善,群眾文明素質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4、資金缺口仍然較大,社會事業發展緩慢。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市級財政和地方政府對社會事業建設投資加大了投入,社會事業也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農村基礎設施脆弱、基層衛生基礎薄弱、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造成的留守老人的養老、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等仍是“三農”的突出問題,在基層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
三、意見建議。
鄉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
1、要有科學規劃。要牢固樹立規劃是法、規劃是龍頭、規劃的節約是最大的節約的觀點,切實抓好村鎮規劃的編制、實施和管理工作。在規劃編制工作中,站位要高、定位要準、謀劃要遠,不僅要注重規劃的系統性、完整性,更要在提升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保證規劃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行性,不搞“一個模式一刀切”,建設體現風情和產業特色的社區新村。扶持鄉政府駐地的村莊及國道兩側村莊建設,改善城鎮面貌,增強城鎮凝聚力。2、要有產業支撐。要把產業發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積極培育經濟基礎,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做響晚秋黃梨、葡萄等品牌,通過產業的發展帶動鄉村發展,以村鎮建設促進產業發展。充分利用小城鎮連接城鄉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服務業,并大力推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增強小城鎮的服務功能,促進農村勞動力、資金、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帶動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吸引農村人口和農村非農產業向小城鎮集中,推動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3、做到節約集約。要按照“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管住總量、集約高效”的要求,強化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工作,指導村鎮按集約利用土地原則做好規劃和建設,以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來保障發展。要完善土地使用市場準入制,合理確定城鎮建設規模,嚴禁建設脫離實際、違反標準的“形象工程”,嚴格控制工業項目土地投資強度。要引導農村村民住宅按規劃、有計劃地逐步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對規劃區內的農村村民住宅建設,應當集中興建農民住宅小區,防止在城市建設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遷”。對城市規劃區范圍外的農村村民住宅建設,按照城鎮化和集約用地的要求,鼓勵集中建設農民新村。4.注重生態保護。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堅持經濟建設、村鎮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注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實現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老路。
市委九次黨代會提出了“轉型升級、跨越趕超,建設幸福石家莊”的戰略目標,我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經濟發展是基礎,而經濟環境建設是前提和保障。根據縣委統一安排部署,近期,圍繞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這一課題進行了深入調研并進行了認真地總結和分析。
根據李憲生市長關于做大做強陽邏物流業,把陽邏建設成輻射中部六省的武漢東部“橋頭堡”的指示精神,特擬訂陽邏現代物流業發展戰略調研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標。
全面了解陽邏現代物流業的發展現狀,客觀分析陽邏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準確把握發展現代物流業所面臨的'機遇,借鑒發達地區物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科學編制陽邏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研究制定陽邏現代物流業發展戰略方案,加快陽邏現代物流業發展。
二、指導原則。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陽邏港口物流業可持續發展;
(三)以《陽邏新城總體規劃》為指導,以現有物流企業發展規劃為基礎,依托市區已有研究成果,制定扶持政策,整合港口資源,完善配套設施,規范市場秩序,努力為陽邏現代物流業發展創造條件。
三、組織機構。
(一)聘請吳玉梅、王炳炎為顧問。
(二)成立由區人民政府區長王世益任組長,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易曉、陽邏開發辦副主任桂新民、陽邏開發辦副主任兼陽邏街黨工委書記魏久明、區發改委主任王建生任副組長,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區發改委、經貿委,區農業局、水務局、交通局、國土局(規劃局)、科技局、統計局、廣電局、糧食局,陽邏開發區財政分局、國土分局,陽邏開發辦秘書處、發展研究處、招商處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陽邏現代物流業發展戰略研究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王建生兼任辦公室主任,高志寶、易斌兼任辦公室副主任,在武湖二泵站辦公。
(三)聘請武漢理工大學物流管理系教授徐章一,市發改委物流處處長王強,市商委商業發展改革處處長易曉飛,市經濟研究所杜濤、施雯組成工作指導組。
四、工作內容。
(一)開展專題調研。
1.陽邏交通基礎設施及貨物運輸的情況、問題;
2.陽邏港、陽邏物流企業發展的現狀和問題;
3.陽邏發展現代物流業的政策環境和配套設施建設的情況;
4.陽邏產業發展現狀和周邊地區產業布局及發展趨勢。
(二)編寫發展規劃。
聘請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陶德馨教授等物流專家、學者編寫陽邏物流業發展規劃。
(三)舉行專題座談。
召開物流相關企業、市區相關職能部門、物流專家學者參加的專題座談會。
(四)外出考察學習。
組織發展戰略方案起草人員到大連、成都、重慶等現代物流業發展較好的地區學習考察。
(五)組織起草方案。
起草發展戰略方案,征求意見并組織論證,制作規劃圖。
五、工作要求。
(一)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高度重視,指定分管責任人,深度參與,積極做好此項工作。
(二)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按照責任分解表的要求,認真履行職責,積極主動,協調配合,確保高質量地完成各自的任務。
(三)陽邏開發區財政分局負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確保所需經費到位。
1、公路、鐵路:長春至圖們的鐵路,長春至吉林公路(北線)橫貫全鎮(45―62公里之間),本鎮距xx市45公里,距xx市55公里,距xx市25公里。
2、客運情況:九臺至土們嶺客班車每日28次(單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長春至吉林、九臺至吉林及其它經過客班車日均60班次,承載客流量約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為土們嶺商貿大集,逢集市時客流量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況:由于本鎮地處長、吉兩市中間,逢集時,很少有長吉兩市人員、車輛來趕集。
有些部門主動上門服務少、宣傳政策少,但突擊檢查多、行政處罰多。在行政處罰中就高不就低,濫用自由裁量權,隨意抬高處罰額度,只要在檢查中發現一點問題就獅子大開口,等著企業去“做工作”。過大的自由裁量權也容易滋生執法中的腐敗行為。
近年來,東升鎮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積極調整鎮域經濟結構,優化鎮域產業布局,提升鎮域經濟效益,有效促進了鎮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使鎮域經濟步入發展快車道,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東升特色的鎮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的路子,并于20xx年7月被市政府授予全市第二批經濟強鎮稱號,一個競爭實力雄厚、發展后勁強勁的經濟強鎮正穩步前進。
(一)發展思路比較清晰,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自20xx年黨政領導班子調整以來和20xx年底班子換屆后,鎮委、鎮政府在審視過去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把強鎮富民作為奮斗目標,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穩定,大力實施工業強鎮、農業穩鎮、城建立鎮、三產旺鎮、科教興鎮五大戰略,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推動民富,確保穩定,鎮域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全鎮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市中上水平,躋身全市9個經濟強鎮(區)行列。據統計,20xx、20xx、20xx、20xx年分別完成本地生產總值26.86億元、36.03億元、43.8億元和54.5億元,同上年相比分別增長(以下簡稱比增)17.4%、22.8%、18%和28.1%。分別實現工業總產值87.91億元、108.1億元、140億元和177.93億元,比增19.9%、23%、26.89%和35%;分別實現農業總產值5.59億元、6.16億元、6.2億元和6.8億元,比增15.9%、10.2%、3.2%和9.7%;分別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4.77億元、7.68億元、9.12億元和11.97億元,比增21.4%、23.5%、39.82%和28%。分別實現財政收入1.62億元、1.96億元、2.3億元和3.36億元,比增21.9%、20.6%、16%和55.9%。分別實現稅收4.21億元、5.03億元、6.38億元和8.22億元,比增30.6%、19.5%、26%和31.5%。
(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經濟結構趨向優化。
根據發展實際,東升立足三個堅持,全力推動三次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協調健康發展。三次產業的比例分別是:20xx年為11:66:23,20xx年為10:69:21,20xx年為7:73:20,20xx年為7.47:71.2:21.33。通過這組數據,我們發現,隨著農業增長幅度逐漸放緩,鎮域經濟開始由二產主導型結構向二三產同步增長、三產作用逐步增強的結構轉變。一是堅持第一產業精細發展,提高特色農業富民成效。樹立科學經營農業的新理念,以精細發展特色農業為取向,優化農業結構。目前全鎮形成了以水產、花木、蔬菜、生豬為主導的特色高效農業格局,被授予中國脆肉鯇之鄉,農業產值多年穩居全市第一,特色農業成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要支撐。二是堅持第二產業優化發展,提升經濟強鎮競爭力。積極從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科技創新、優化投資環境等方面著手,走內涵發展道路,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贏得新的飛躍,一大批科創式企業迅速崛起,涌現出了中順、隆成、力勁、盛興、三和、東方、海霸等一批站在產業和行業前端的龍頭企業。三是堅持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再造東升跨越新優勢。將第三產業作為推進鎮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來抓,從各個方面給予扶持和引導。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貿流通、金融保險、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傳統產業為主體,以物流、房地產開發、社區服務等新興產業為支撐的第三產業發展新格局。20xx年第三產業大幅提升,增幅達到37.88%,創近年新高。
(三)優勢產業發展強勁,鎮域經濟自成一體。
經過多年的累積發展,東升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優勢支柱產業競相發展,復合型經濟體不斷增強。目前,全鎮初步形成了9大優勢產業,并各自擁有了一批在業內赫赫有名、站在行業高端的龍頭企業,其中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3家,1億元以上的30家:一是小家電產業,以鞍兆電器、安鉑爾為代表,20xx年產值約28億元,稅收約9000萬元。二是日用制品產業,以隆成、易惠、易利等為代表,產值約23億元,稅收約8500萬元。三是建筑材料產業,以三和管樁、盛興幕墻等為代表,產值約24億元,稅收約8000萬元。四是造紙印刷包裝產業,以中順紙業、正業包裝等為代表,產值約20億元,稅收約7000萬元。五是五金燈飾產業,以創英燈飾、和潤五金等為代表,產值約21億元,稅收約6500萬元。六是塑料化工產業,以新冠膠粘、聯冠膠粘等為代表,產值約16億元,稅收約5000萬元。七是裝備制造產業,以力勁機械、正洲氣門、中勤機械等為代表,產值約22億元,稅收約4500萬元。八是辦公家具產業,以東方家私、中泰龍、東港家具等為代表,統計產值約10億元,稅收約3500萬元。九是紡織服裝產業,以祥興制衣、利達針織等為代表,產值約10億元,稅收約3000萬元。
實踐證明,東升這種不以一種單一產業為支撐的鎮域經濟,雖然沒有一鎮一品式區域經濟的經濟名片響亮,產業特色不鮮明等,但是經過多年的市場錘煉,初步壯大起來的優勢產業,在自身擁有的市場抵抗力、引資吸引力和產業配套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特色魅力。
(四)民營經濟迅速壯大,發展后勁強而有力。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東升迎來了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春天。特別是近幾年來,東升通過全力打造政策低、服務高、環境優三大品牌,民營經濟實現快速發展。一是數量大幅增長。20xx年,全鎮個體工商戶有3865家,私營企業893家。至20xx年底,個體工商戶達4039家,新增503家;私營企業1298家,新增134家;外資企業189家。二是質量穩步提高。一方面是規模企業不斷壯大。規模企業成為推動鎮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主力軍。目前,全鎮規模企業達到325家,其中屬于民營企業的`有200多家。另一方面是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目前,東升擁有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一批龍頭企業站在技術的制高點上,參與制修訂各類國家級行業標準8個,特別是中順紙業、三和管樁、盛興幕墻3家企業躋身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行列。
1.制約鄉鎮經濟發展的瓶頸。一是缺工業用地,有的`大項目無法落戶;二是缺優秀人才,各行各業缺領軍人物,有的企業老板缺乏社會責任感;三是缺穩定且充滿活力的鄉鎮干部隊伍,尤其是搞經濟工作的人太少;四是缺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有些地方不能很好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五是機構改革中出現了管理“梗阻”,新的條塊分割,使鄉政府職能弱化,成了政治上的空架子,經濟上的空殼子,無權無錢,使得調控、協調能力變弱,難以擔負起組織鄉鎮經濟發展的重任。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二、三產業嚴重滯后。鄉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一直不足,財政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猶如杯水車薪。由于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普遍落后、老化陳舊,很難對農業生產提供持續的保障和促進作用,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農業產品加工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鄉鎮的工業建設起點不高、層次較低,技術水平仍以勞動密集型和中低層次技術為主,經濟超常規發展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和鋪設新攤子,實行的是外延式擴張,缺乏對傳統產業改造和輻射能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還不十分明顯。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人均收入少,制約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市場取向改革不到位以及經濟社會體制改革和開放的非均衡的發展也是導致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重要因素。
3.對發展鄉鎮經濟的思想認識不清。有些鄉鎮的黨政領導缺乏對鄉鎮經濟的整體認識,認為發展經濟是省市區(縣)各級領導的事情,自己所處的鄉鎮區域小,招商引資困難,能夠把目前的鄉鎮企業保持現狀,不讓其遷走或破產就是行了。鄉鎮企業絕大多數為私營企業,一般是本地人投資或借資興建。私營企業主多是農民,思進心不強,加之整體素質較低,企業管理水平和市場洞察能力使其不能做大做強。此外,農民種地,農資價格偏高,收入也不多,雖然近幾年政府給種糧補貼,但很難改變農業整體收入低的現狀。大多數農民寧愿取得較小的土地收益,也不愿意流轉自己的土地,思想上是小農意識作祟,認為土地是自己的,縱使無力耕種也不愿讓給他人經營。
4.對民營經濟的發展認識不足。政府對民營經濟的支持主要表現在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寬松的政治、社會和輿論環境。但是,政府的職能部門在土地使用、項目審批、工商稅費等方面由于認識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而民營經濟的目標本身具有趨利性,個別的企業在成長初期,為了發展會偷稅漏稅,尤其是法制不健全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短期化行為,甚至是違法亂紀行為。對民營企業缺乏必要的監管,勢必會導致惡性循環,民營企業局限于“小打小鬧”,很難發展壯大,不能真正發揮民營企業拉動鄉鎮經濟發展的作用。
根據黨委政府指示精神,進一步提升我鎮農業效益和以黃桃為主的經濟果林建設質量和發展水平,突出“挖潛力、建基地、抓龍頭、興果林”這一重點,利用整合現有資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創區域特色。通過引進建設,兼顧更新,優化結構,提高品質,培育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以經濟果林以黃桃為特色的農業產業發展水平,提高農民收入。實現我鎮農業和農產品特色的可持續發展。
1、建立有效工作機制。成立xx鎮五年經濟果林項目領導小組,鎮農技中心作為牽頭單位,相關的各部門按照行動統一部署,明確工作職責,整合項目資源,合理推進,形成上下聯動工作機制,分解任務目標,落實各項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項目管理班子。
2、建立技術支撐機制,建立專家技術員結合的技術指導組。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推廣作用,加強培訓和新技術、新品種引進,保證項目建設質量,積極開展技術服務。通過與姚莊鎮溝通,建立優勢互補性的協作關系,引進10-20名行家老農前來投資創業。
6、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對五年經濟果林發展項目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發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投資商和農戶,社會和個人進行投入。
(1)、種苗費投入,新建面積投入100萬元(每畝200元×5000畝)和更新改造的種苗費投入100萬元,有政府給予扶持。
(2)、土地流轉費,每畝600元測算,列入優先貸款指標,政府設立風險基金作擔保,三年后由專業合作社回攏沖貸。
4、建立項目監督評估機制,明確職責,層層落實,強化五年經濟果林行動實施過程中的全程監督和檢查,對組織管理和種植農戶成績突出的給予表彰獎勵,對部分優質產品優價托底收購。
5、建立抗風險機制:
(1)投資商和規模經營戶標準以每人10畝管理水平測算,種植戶以10―50畝為宜,制定中長期規劃,項目區統一按規劃種植落實到位,新建基地以成片為主,更新拓展以現有面積為主。
(2)成立鎮經濟果林項目專業合作社,年前做好充分準備,今冬明春第一期開始實施,至4月中旬完成2500畝,新建桃園和更新果園面積任務,負責農資配套服務,第一、第二年插種農產品及第三到的五年的主產品市場統一營銷工作,確保規范化、標準化運行。
(3)安信保險公司對果樹保險工作政策全面實施果林產品保險。
(一)發展總量持續擴張。
當前,全縣共有各類非公經濟組織1980戶(其中法人企業786戶),從業人員71000人,資產總額達到18億元,法人工業企業按規模分:產值過億元企業8戶,過2000萬元企業25戶,過100萬元企業76戶,100萬元以下489戶。非公經濟以矯健的發展態勢活躍在我縣工業、農業、建筑、交通運輸、商貿流通、旅游、城鄉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七大產業領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二)主要經濟指標穩步攀升。
20xx年,全縣非公經濟實現收入49.8億元,同比增長19.5%;實現增加值29億元,同比增長25%;完成工業產值30.5億元,同比增長23%。其它經濟指標亦以較高增速超額完成市、縣下達的非公經濟發展年度目標任務,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十一五期間年平均增長18%以上。
(三)工業經濟產銷協調,產值穩中有增。
占全縣工業主體的年產值100萬元以上非公工業企業開足馬力生產,奮力達產達效,綜合開產率達98.7%,平均達產達效率為92.2%,產銷率持續為96%,貨款回收率為87%,四項主要運行指標實施情況良好,工業經濟實現了量和質的同步提升。特別是建材、生化、冶金礦產、農產品加工、有機食品、裝備制造等工業主導產業在產量(產值)增長,效益提高方面尤為突出。水泥、機磚、化工產品、硅鈣、鐵精粉、飲料酒、大米、面粉、膨潤土、各類機械(鋼構件)等工業主導產品產銷協調、價格穩定、市場拓寬。
(四)規模企業運行態勢良好。
占工業經濟總量66%的20戶規模企業運行態勢持續良好。大秦漢、步步高升、盛華冶化、天漢科技、宏瑋魔芋、漢南化工等骨干企業產值20xx年增幅同比超過50%,工業經濟在規模企業的拉動下產值呈平穩、快速增長態勢。
(五)重點項目建設進展不斷創新高。
(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七)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不斷強化,步入規范。
20xx年年初,結合我縣實際,非公辦制訂并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以大力發展非公經濟的創業輔導、人員培訓、技術支持、信息咨詢、融資擔保、管理咨詢、法律維權、組建專家顧問團、統計監測等10個具體工作入手,不斷予以強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收到成效。當前,我縣中小企業非公經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總體運行較好,與省、市進一步接軌,開創了新局面,助推了非公經濟發展。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5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