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和解決問題,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在閱讀調研報告范文時,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思路和方法,幫助我們寫出更優秀的報告。
我校有88位任課教師,分為13個教研組。本學期,學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以學??傮w發展為目標,深入發動全體教師的廣泛參與,堅持以提高全體教師的業務素養為重點,以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為突破口,堅持教育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有機結合,較好的發揮了校本教研的引導作用。
全校88為教師人人有課題,個個參與課題研究,承接青島市重點課題1個。普通課題4個,學校又有一個全校性的中心課題,“三引”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把課堂上如何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中的互教作為校本教研的重要內容,采用“三引”模式題材學習,教育理論考試、集體備課、“三引”模式教學設計比賽、教學反思比賽等多種形式。
通過這一系列的教研活動,我校教師專業實力得到提升,涌現出一批教研骨干教師,如:劉譚、鄭繼玲、王春霞、張玉香、范曉輝、孫曉麗、劉偉麗、程曉煙、周松佛、程金麗等。
有總結,講究效果,不擺花架子、走過場。
我校通過廣泛調查,深入研究,找到了開展校本研究與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切入點,就是把全體教師納入校本研究的大環境中,引導教師通過參與廣泛、各種層次的校本教研活動,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研究水平,促進教師而專業成長。
通過各種形式的外出培訓學習和學校印發教研材料學習,提高我校教師的綜合素質,學校內學習、有組織、有測試。每次外出培訓學習或者聽課的教師回來后,我們都組織全校教師讓其談學習內容、心得、感受等,促進了廣大教師的專業成長。
我校把校本教研的重要陣地確保在課堂,立足于課堂教學的解剖,開展課堂教學指導,提高教學效果。為此,我校每個領導成員都能自覺地深入到班級,了解課堂教學領導成員深入課堂聽課達40節次以上,并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細致的課例分析,把課例分析反饋給上課的教師本人,做到了分析具體、措施得力,資助了上課老師改進了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不斷提升辦學理念及辦學水平,切實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確保教育教學工作持續快速發展,根據教育局科研興校的戰略決策及我校的整體思路,特制定如下校本教研計劃.:
堅持以新課程的深入實施為契機,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以“說、聽、評”三位一體教研活動模式為載體,以優化課堂教學為突破口,以不斷促進師生發展為根本,進一步探索我校教學質量持續快速發展的教學教研新路子。
1、通過教研培訓,使教師徹底轉變觀念,提高執教水平,提升教師素質。
2、通過全校性的專項教研活動,使每位教師都能主講教育理論和教學實際相結合的典型案例講座,進行行動研究,使每位教師能上示范課、優質課。
3、通過教研,使每位教師所教學科都有較大進步,確保學校質量穩步提高。
4、建立完善教研制度,用制度保障教研活動的具體實施。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升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
為了促進我校教師專業成長,使大批教師理論和實踐水平雙提高,進一步完善學習制度,加強學習管理。
1、采取集中學習和自主學習相結合形式進行。加強教育學、心理學等基礎理論和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強化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自己解決教學實踐中具體問題的意識。
2、采取靈活高效的方式進行學習交流,做到“四層次、三必須、兩有、一檢查”。
即:在交流形式上分四個層次,每周一次全校理論學習交流,由全校教師輪流擔任主講人,每周一次教研組學習交流,每周一次網上學習,每周一次個人自主學習交流;在學習內容上做到三個必須,必須是先進的教育思想,必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必須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在學習管理上,要有學習記錄,有心得體會;每月檢查一次。
3、嚴格控制教師在校辦公時間,確保學習研究有時間,并要求教師提高在校辦公的效率,引導教師勤輔導,常鉆研,不斷學習充電,提高自身素質。
(二)以“說、聽、評”三位一體教研活動模式為載體,優化課堂教學。
1、本期教研的工作重點是開展優化課堂教學活動。在認真學習縣教研室推廣的四步教學法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展優化課堂教學活動,最終形成具有學校、教師自身特色和風格的教學模式。
2、堅持每期一次的優化課堂教學評比活動。評比追求一個“實”字:一看教學模式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具有可操作性;二看是否真正經歷了實驗研究,經歷了實踐檢驗;三看教學效果是否好,是否具有推廣價值。
3、把三位一體教研活動和優化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進行。以教研組為單位,以“說、聽、評”三位一體教研活動為依托,針對教學實際,對照先進教學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研究解決優化課堂教學的問題,用辯證觀點對傳統的課堂教學進行揚棄,最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風格和一定價值的教學模式。
(三)全面落實課程標準。
1、開展學習新課標、研究新課標、使用新課標活動。一是確保各科任教師每人一本新課標;二是要把“學、研、用”新課標作為學校對教師的一項重要檢查內容,列入日常檢查之中;三是要把“學、研、用”新課標納入教師達標活動之中。
2、繼續開展好中小學教師基本功達標活動。以此活動為載體,促使教師研究教材,掌握學科的思想方法和規律,為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強化過程管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1、繼續加強對教學質量目標的監管工作。學校通過階段測試、各類競賽、質量分析及師生座談等方式方法,促使教學質量目標的順利完成,走教育可持續發展之路。
2、抓考風,促教風、學風。采取有效措施,嚴肅考風、考紀,杜絕弄虛作假的不良習氣。
3、在抓好終結性評價的同時,突出過程性管理。認真組織各年級的周清、月考、期中考及模擬考試,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查找問題所在,制定階段性目標措施。
4、注重檢查和落實,特別是各項資料和活動開展情況記錄的保存。
電子技術是當代科學技術的重要理論基礎,該課程的覆蓋面非常廣泛,它是我院電氣自動化、供配電、船電、機電以及數控技術等專業的重要技術基礎課,根據專業不同需求開設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工學與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電力電子技術等幾門技術基礎課。課程理論性強、體系較為完整、邏輯嚴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是學生學好專業課的重要基礎課,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分析方法,對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創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通過電子技術課程調研切實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促進電子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電子技術重點課程建設強調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使教學內容能反映新的科學技術成果,教學過程貫穿創新思維,通過為學生提供優質教學資源來提高教學質量。
(1)通過調研,了解企業對電子技術課程建設的需求,以便進行電子技術課程體系重構、課程內容更新、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大綱的調整,帶動各自相關專業建設發展。
(2)進行學術交流,學習先進經驗,提高課程建設質量和水平。
(1)了解社會對學生關于電子技術知識能力方面動態需求,對畢業學生的社會能力、動手能力和專業綜合能力的評價,對今后畢業生關于電子技術方面能力的培養指導。
(2)了解企業產品情況、企業發展趨勢與電子技術課程結合問題。(3)了解企業對專業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建議。(4)協商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學生實習和就業情況溝通。
(5)與企業合作開展產學研方面的工作,進行溝通和了解,探討可能合作領域和項目。
(6)了解學習生產性教學工廠的建設和實習基地建設。
本次調研于2008年1月18日至3月15利用到西北工業大學碩士論文答辯和校內課題結題驗收型式實驗的機會,途經西安、鄭州、開封等地對內地高校、企業進行實地現場調查。采用實地調查、走訪、職工座談、學生座談等多種形式,了解企業對電子技術課程知識的需求及使用情況,征求企業對電子技術課程設置及教學大綱改進意見,主要走訪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西安航空工業高等??茖W校、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工業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等高校,還走訪河南開封儀表有限公司、西安電子儀表廠等企業。目前我國大學、學院或學校都設置電子技術課程,各學校在辦學模式、專業建設及教學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今后電子技術發展方向以及社會對電子技術人才需求是由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決定,我國信息化進程已經并將繼續對電子技術人才需求產生重要影響。目前,電子技術人才社會需求總量在電子行業屬于排名靠前,每年大約需求120萬各種類型的應用電子技術畢業生。大專院校畢業生主要從事電子應用行業的基礎工作,特別優秀的可以從事一些開發研究工作,但大部分是從事應用工作。
1人力資源需求情況。
根據市場調研以及社會崗位對電子人才要求分析,基本情況如下:[1]目前從事應用電子技術畢業生的工作性質來劃分三類:(1)從事研究型工作的專門人才,主要從事電子基礎理論、新一代電子及其核心軟件技術與產品等方面研究工作,對其基本要求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2)從事工程型工作的專門人才,主要從事應用電子產品的工程性開發和實現工作,對其要求是技術原理的熟練應用(包括創造性應用)、在性能等諸因素和代價之間的權衡、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團隊精神等。(3)從事應用型工作的專門人才,主要從事企業建設、管理、運行、維護技術工作,以及在電子企業中從事電子設計或售前售后服務的技術工作,對其要求是熟悉電子技術的工作原理,能夠從技術上實施信息化的構成、配置和維護。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來,目前我國高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對第(1)、(2)類人才的培養已有一定的基礎,而對于第(3)類人才專門培養則是非常薄弱的,社會對應用電子技術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結構。
調查結果顯示:信息通訊類的科技公司、電子整機類的生產、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工礦企業對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畢業生需求旺盛,每年都需要一批技能操作工人來充實生產第一線。
2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新興支柱產業中技術含量相對高的電子信息業、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業發展迅速,投入及產出增長均處于領先地位,這兩大支柱產業的高速發展擴大對電子專業的人才需求。目前電子行業已從勞動密集型行業逐漸向技術密集型行業轉變。其次新技術、新工藝、新元件、新材料、新設備不斷涌現,電子產品更新換代步伐加快,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產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對人才需求的增長,技術的進步必然要求人員素質的提高。在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以高新技術知識密集型轉變的過程中,企業需要進行設備的更新與改造,需要大量既懂技術、管理,又具備操作技能的面向生產一線的技術人才。當今世界高科技的競爭和突破正在創造著新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秩序,高新技術滲透到傳統產業,引起傳統產業的深刻變革。電子技術正是這場新技術革命中產生的新興領域,電子產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動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動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實現自適應、自控制、自組織、自管理,向智能化過渡。從典型的電子產品來看,如:電子機床、加工中心、機器人和機械手等,無一不是機械類、電子類、計算機類、電力電子類等科技集成融合成一體化,這必然需要電子設備操作、維修、檢測及管理的大量專業技術人員。電子技術應用的畢業生就業率已達99%以上,而且畢業生的就業穩定性和滿意度較高,工資待遇在1000-1500元左右。
4企業對畢業生的使用情況。
在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畢業生使用和培養方面,絕大部分企業都是非常重視的。對新就業的畢業生,采用崗前培訓,讓其充分了解企業,對已上崗的畢業生,采用師傅帶,人事部門定期考核的辦法,讓他們盡快熟練工作,動手能力強的畢業生受到普遍歡迎。
各用人單位普遍反映畢業生由于文化理論知識不足、電子技術專業基礎知識不扎實,以及專業基本技能訓練較少,所以實際操作能力較弱,如:看不懂電路圖、操作不熟練和常見電子儀器不會使用等。
近幾年,雖然我們加大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但一些畢業生就業期望值仍然居高不下,怕吃苦,眼高手低,適應能力差,他們把企業給多少錢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根據自身條件去正確選擇職業。
根據教育部公布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指導方案,從學校生源狀況實際出發,以及各類企業對我校電子技術課程畢業生需求和使用情況,電子技術課程培養目標是工業電氣控制設備的操縱與維護。畢業生主要在電子整機類生產企業和自動控制程度較高的工礦企業,從事電子整機生產、銷售與售后服務,電氣控制設備的安裝、操控、調試與維護,簡單電子控制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一線基層生產管理、工藝管理等方面技術工作,屬于應用型人才層次。
電子技術是我校的重點建設課程,教師隊伍建設必然是重中之重。在現有的師資情況下,完善教師的培訓學習制度,建立有效的學習進修機制,在今后的2-3年內,打造出一支業務精湛、愛崗敬業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為電子技術課程發展建設做好師資準備。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聘請內地專家指導課程建設。
首先,請內地專家定期來校作相關的學術報告,介紹電子技術學科的前沿理論和技術發展動態,使我們的教師能更新觀念,了解前沿動態。其次,請專家參與我校不同專業課程設置和課程改革,指導教師掌握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和核心技術。最后,采用研究型學習方法,請專家們定期為教師作相關理論和相關技術咨詢指導,通過學習指導,逐步勝任一些核心課程的教學工作。
(2)建立多元化的教師培訓模式。
為了提高電子技術課程的競爭能力,必須加強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建設工作,加大骨干教師的培訓力度,改革學科帶頭人的進修途徑,建立多元化的教師培訓模式。根據專業建設的需要,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選派一些有敬業精神的中青年教師參加國外的課程進修或國內的技術培訓,使其能勝任核心課程的教學工作。鼓勵學科帶頭人,在職讀博,提高學歷層次。提倡教師制定三年內的培訓計劃和進修科目,組織他們在職去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進修學習,更新知識;去廠礦企業、研發機構實踐培訓,掌握技能。
(3)組織多樣化的教師學習形式。
電子技術的發展非常迅猛,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理論,掌握新技術。為了適應電子技術發展的需要,在今后2-3年內,采取請進來、送出去和自我更新相結合的方法,組織多樣化的教師學習形式,建立有效的學習型組織。請進來,就是把專家請到學校來培訓教師掌握eda技術、plc應用、單片機應用等新技術。送出去,就是把教師送到高等院校學習微機控制系統、電氣控制系統、數字控制系統等核心課程。自我更新,就是通過教師自學、自修、進修等自主學習形式。通過這些多樣化教師學習形式,使電子技術課程的新技術能及時走進課堂,提高我校電子技術發展潛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在實踐能力方面進行多層次訓練,我校結合電子技術教學特點,在原有教學專用設施的基礎上將更新電子技術實驗室建設。為了檢驗學生的真實水平,鍛煉實際工作能力,各校外實習生產單位根據實習要求和實際可能,給學生壓擔子,要求直接承擔生產任務,真抓實干。經過生產實踐,不僅可以鞏固和深化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培養了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
課程設置不僅要包含必要的知識點和技能訓練,而且還應充分考慮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學生認知規律,以求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率。教學內容安排突破原來理工科課程以“學科體系”為線索的指導思想,充分體現理論與實踐并重、知識和技能并重,突出學生的能力培養、實踐操作和技能訓練。電子技術教學組織,理論聯系實際,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課內外結合,教學效果明顯,主要采取“4+1”的教學模式,即:一個“核心實例”,“四個階段”。
[1]一個“核心實例”
課題組成員在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分別安排“收音機的制作與調試”、“萬用表的制作與調試”和“數字鐘的制作與調試”作為貫穿全課的核心實例,一般實例服務于某個局部知識點,內容是零散孤立的,并且是原理驗證型的;而核心實例是從小到大、隨章節的展開而逐步成長的,具有生長性,并且基本上是一個完整的電子產品。將核心實例設計為多塊單元電路板組成,學生每學完一個單元就將該單元電路板與前面所學過的單元電路板拼裝在一起,當所有章節學完后,一個完整的整機項目也就制作完成。學生從第一堂課起,自始至終都積極投入對實例系統的調試、改進的實踐中,由于學習目標明確,學習動力足、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極大地推進學習過程。
[2]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教師提出核心實例,并演示,學生測試,進入感性認識階段;第二階段:學生在第一階段中遇到許多問題,提出新問題,帶著這些問題進入第二階段的理性認識階段;第三階段:再實踐階段。在前面兩個階段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通過實驗進一步理解、應用所學理論知識,此階段的實驗電路板直接采用核心實例的單元電路板。第四階段:綜合、提升與創新階段。在此階段中組織學生通過兩周的集中訓練(課程實習),自行設計、制作具有實用價值的電子產品,達到訓練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目的。
(1)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根據信息化教學發展的要求,組織電子技術專業的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制作各種教學軟件,運用eda技術,進行仿真實驗設計,積極推進多媒體輔助教學,提升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2)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專業教材。依據教育部公布的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合理安排基礎課、專業課、實訓課三者之間比例。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科學地設置專業課程體系,認真處理好三課的銜接關系,使學生的文化素質、專業素質、技能素質能得到全面發展。
(3)借鑒德國雙元制的職教理念,認真做好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工作,充分利用企業的先進設備,開展校企合作教學。讓學生到廠礦企業參加生產實習,積累實際工作經驗,熟悉生產設備的操控程序,培養他們的技術應用能力。
(4)更新教學理念,突出技能教學,實施以技能操作為核心的模塊化教學模式。以“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用中求創”的教學原則,指導專業課的教學工作。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掌握技能的要求出發,注重學生的技能訓練,改革課堂教學方法,調整教學評價標準。在2-3年內,完成電子技術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塊設計并全面推廣實施模塊化教學。
(5)經典與現代相結合的習題內容。
配合課堂教學內容的發展,在作業的布置過程中,強調經典內容與eda仿真作業的結合,給予一定量的eda作業要求,一方面在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eda軟件仿真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學生通過eda仿真更加透徹理解課程內容,達到很好的課外練習的效果。
(6)多樣化的考核方式。
經過教學探索,課程組已經建設有“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試題庫,期末考試長期堅持“考教分離”,并“統一出題、統一批改、統一評分”,建立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時實驗成績、實習成績所占比重,體現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考核的優越性,為提高人才培養素質起到有力的保障。
要切實加強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工作,轉變學生就業觀念,而學生就業思想的轉變取決于學校教育思想的轉變。我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人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式下,及時轉換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的視角,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用自己的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競爭擇業或開拓創業,在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下頭是我們的學校衛生分析,讓我們來帶你們看一看:
1、首先是教室的衛生: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有50%的學生覺得教室衛生好,但也有50%的學生覺得教室衛生一般,沒有學生覺得教室衛生差。從中我們覺得學生對教室的衛生還是比較重視的,可是也有學生對教室的衛生不太重視,進行了破壞,如亂扔廢紙等等。于是,我們進行了勸阻。
2、接下去是走廊的衛生: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有40%的學生覺得走廊衛生好,但也有60%的學生覺得走廊衛生一般,沒有學生覺得走廊衛生差。從中我們覺得學生對走廊的衛生是比較重視的,可是也有學生對走廊的衛生不太重視,進行了破壞,如亂扔廢紙、亂吐痰等等。于是,我們進行了勸阻。
3、然后是操場的衛生: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有100%的學生覺得操場衛生好,沒有學生覺得操場衛生一般或差。從中我們覺得學生對的操場衛生是十分重視的。
4、再是花壇的衛生: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有20%的學生覺得花壇衛生好,但也有70%的學生覺得花壇衛生一般,有10%學生覺得花壇衛生差。從中我們覺得學生對的花壇衛生不是十分重視的,可是仍需改善。
5、最終是包干區的衛生: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有80%的學生覺得包干區衛生好,但也有20%的學生覺得包干區衛生一般,沒有學生覺得包干區衛生差。從中我們覺得學生對的包干區衛生是比較重視的。
學校實施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由此,明確了學校在基礎教育課程建設中的責任和開發實施校本課程的基本原則與方法?,F將我?;A教育校本課程開設情況報告如下:
我校地處農村,有大量的社會資源,我們把了解本土風景名勝、人文歷史、環境保護(課程名稱:熱愛家鄉快樂成長)作為我校的校本課程。目的是既對學生進行了民風民俗的教育,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同時我校還在1——6年級開設了研究性學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在3——6年級開設了綜合實踐信息技術等校本課程,每門課程每周各一節。由班主任或專職教師授課。
我校校本課程雖然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設,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有師資力量的缺乏,沒有一定的課程標準,不了解教學的深度、方向和范圍。老師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不知道該如何授課。條件不允許,無法開展一些實踐性活動。
為了使我校的校本課程落到實處,為了確保我校的校本課程定時開展,學校在編排課表時,便編排好三到六年級上校本課程的具體時間,確保了一周六課時的校本課程。同時希望上級部門給安排專業老師,對老師進行培訓,明確教學任務和目標。
1、要進一步明確校本課程的內涵。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具體實施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特點及學生的需求進行評估,充分利用當地農村和學校自身的資源而開發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而校本課程開發則指的是學校根據本校的教育哲學,通過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選擇、改編教學材料或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并在校內實施以及建立內部評價機制的各種專業活動。開發校本課程的要義在于它是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具體體現,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校園文化品位,促進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和辦學特色的形成。
2、要從學校及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基礎開發的課程,這就要求必須立足學校的實際,從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出發,立足于學校及農村擁有的課程資源優勢。在做調查、分析、研究和論證。校本課程作為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補充,體現出學校的精神和文化,強化教師、學生、教材、環境與活動等多因素的整合,實事求是與勇于創新的精神不可少。
3、要注重實踐過程的研究與反思。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起來,甚至形成我們所期望的特色。關鍵是行動,不會知識只有在親身經歷中才能獲得。比如課程目標如何設計,活動方案如何創造的執行以及課程評價的方式等能力,只有在做中才能得到培養。因此,在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學習教學理論、課程理論、貫徹課改精神、激發和培養師生自主開發課程的興趣和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個性化的校本課程只有立足于實踐探究才能夠逐步形成。當然,我校曾經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興趣小組活動經驗,再加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必將有助于我們理性的、合乎規律的校本課程的建設。
與此同時,我校要加強校本課程的專題研究,納入學校整體發展的思路,在行動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在交流與合作中促進我?;A教育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樹品牌辦名校,提高教育質量,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在探索中前進。
在反思中發展。
——課程改革工作總結。
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悉心指導和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我縣認真探索,大膽實踐,緊緊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抓住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和優化教學過程這一核心任務,以課題研究為支撐點,深入研究教育教學過程的活動規律,全面更新學校和教師的觀念,在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研究、師資培訓、教學評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工作?,F將一年來課程改革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以課程設置為切入點,完善課程結構。
加強課程設置管理。我縣嚴格要求學校認真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全、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并指導學??茖W設置課程。大部分學??朔藢W科性教師缺乏等困難,創造條件開全了信息技術、勞動技術、音樂、美術、科學、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等課程,并實現了有教材學科規范上,無教材學科靈活上,基本達到國家課程設置要求。
開發實施校本課程。我縣積極引導學校開發校本課程。學校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努力拓展校本課程開發途徑,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如:二小的《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新疆舞》;二中的校本教材《雪嶺云杉的故鄉——鞏留》、《英語經典美文閱讀》、《化學與生活》、《鞏留旅游資源》、《作文寫作創意》、《鞏留地方史》;y鄉中學的《烹飪》、《鄉土文化》;牧業小學的《我與家鄉》\\\\《剪紙藝術》;中學的《蔬菜種植》;小學的《人類的起源》、《紅旗村發展史》等,我縣上報8項作品參加自治區校本課程評選活動。
積極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鞏留縣積極組織綜合實踐活動,各校大力支持并積極參加活動。如鞏留縣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向全縣各校開放25次,各校組織學生參觀、學習達3500余人次;學生還參加了“科普知識進校園”、“州科協大篷車進校園”、“鞏留縣第三屆科技航模展示”、“鞏留縣第二屆夏令營活動”、“縣中學生運動會”、“縣少年杯足球比賽”、“縣中小學生武術健身操比賽”、“2013年中小學生放飛夢想風箏比賽”及“2012年中學生激情滑雪培訓活動”、“2013年快樂寒假小學生滑冰培訓活動”等活動,豐富了課程資源,開闊了學生視野,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勇于創新的精神。
二、以優化課堂為著力點,增強課改有效性。
課改最本真的工作無疑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課堂教學改革始終是我縣新課程改革的中心任務。
集體備課搭建互助平臺。在組織形式上,部分學校能根據教師實際情況,確定相對合理、穩定的備課組。備課組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及活動時間。通過幾年的探索和研究,我縣部分學校已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集體備課制度?!皞€人初備—集體研討—執教研課—優化完善—分頭實踐—反思—總結”的集體備課教研模式已初見成效。如縣高級中學、第二小學、第二中學、東買里鄉中學等。
2課堂教學競賽機制不斷優化。我縣積極組織縣級課堂教學技能大賽,經過學校初賽、學區復賽,選拔出305名中小學教師參加了全縣決賽,獲獎教師90名。教研室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堅持“備、上、說、議、學”的課例研討,力爭使每一次賽課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參與教師最多。中老年教師展示優質課發揮中老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青年教師優質課大賽培養一批實施新課改的中堅力量,傳送最新的課改理念?!耙越處а?,以研促教”,大面積地提高我縣教師承擔新課改工作的能力,保證了我縣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送課下鄉”傳播新課程理念。本著“基層需要什么,我們送什么”的原則,通過骨干教師示范課、研討會等形式的活動為一線教師送去新的課改理念和教學方法,特別是對于農村和山區學校更要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教研員深入基層,與老師、學生一起探討新課程中出現的問題,把新課改的理念最直觀地呈現給老師們。本學年,我縣共組織送課29節次,研討會29場次。送教所到之處,大部分教師能認真聽課,做好記錄,課后積極交流,踴躍發言,各自闡述教學觀點,不同的問題引發了教師不同的思考與反思。在互動交流中,以送教課為案例,拓展到整個新課程,這樣的校際之間、教師之間的研討交流,更新了基層教師的觀念,提高了教師執行課改的能力,受到了基層教師的普遍歡迎。
課堂教學視導督促新課程理念的落實。本年度,教研室對我縣中小學校進行了教學視導。視導通過看(實地觀察)、聽(按課表隨機聽課)、查(教學常規、教研活動開展情況抽查)、談(與教師座談交流、在全校召開反饋會)等方式進行。教學視導活動共聽課229節,抽查教案229本、抽查作業30%,召開反饋會24場次,共同探討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探索實施“一二三四課堂教學模式”??h高級中學針對學校部分教師教學隨意性大,缺乏規范性、效率低的現狀,借鑒各地經驗,選擇班級作為試點,嘗試實施“一二三四課堂教學模式”。一指一個目標:提高教學3質量。二指兩項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三指三個階段:課前預習、課堂優化、課后鞏固。四指四個環節,即課堂45分鐘分為四個環節(階段):提出目標問題,組織學習交流,訓練評價反饋,鞏固深化總結。組織教師深刻把握該模式,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學效果較好。
三、以課題研究為支撐點,提高課改科學性。
科學有效地推進課程改革,需要發揮教育科研的專業支持和帶動作用。加強課題研究過程管理?!皢栴}即課題,教學即研究”,以研究的視角看待常規教研工作,努力尋找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是我縣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對課題研究的整體定位。在課題管理上,我縣突出教研員對研究過程的監控、指導作用。要求教研員在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中要做到“三到位”即:時間到位、指導到位、管理到位。一是要求教研員每學期要安排時間,參與本學科的課題研究活動;二是要根據課題研究計劃開展課題研究月總結活動,包括聽課、評課、議課、案例反思與總結等;三是要督促課題組成員,對課題研究中重要數據、重要案例、重要活動進行收集和記載,做好階段性總結。
本學年,我縣完成30項2010-2012年度伊犁州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的結題評審工作,28項通過州課題評審委員會結題;申報34項“2012年自治區校本課題研究”,立項16項,現正在結題之中;申報2013—2015年度州級課題70項,正在審批之中;個別學校承擔了國家十二五規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策略與方法研究”、“中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實驗研究”、自治區“提高中小學書法寫字教育質量與效益的結合研究課題”等多項國家級、自治區級課題的子項目研究任務。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縣教育教學正沿著正常的軌道良性運轉。自20xx年秋季,我縣實施了新課程改革實驗,前期準備工作和培訓工作運作良好,為了更好地了解新課程的實施情況,我們中學組分為兩個小組,其中每個小組一行7人,于20xx年10月13日至23日,分別深入東寶中學、時家店中學、亨通中學、太平川中學、安口鎮中學、和平中學、駝腰嶺中學、涼水中學、姜家店中學、三中、二中、朝完中、柳河九中和柳河十****14所中學,進行了有關教育教學情況的調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查教案、下課堂聽課、評課與交流、結果反饋的形式。共聽課280節課,查教案約140余本。此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七年級新課程的實施情況;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施情況;教研制度的落實情況;我們對全縣的教育教學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充分地認識到新一輪課程改革勢在必行。目前,全縣各中學新課程的實施基本啟動,廣大教師對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有所了解,并在實施過程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新課程實施已初見其形。通過調研了解到,基層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們身上的壓力很大,困難和困惑同時尚存,但是他們的進取精神和積極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成績與問題也同在,現把有關的調研情況進行如下匯報。
1、從新課程的啟動至今,近一年半時間,歷經三個階段:學習階段;通識培訓階段;實施嘗試階段。經過這三個階段的運作展示出來的成績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部分學校開展的校本培訓,使教師們對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教材有了全新的認識,并積極地投身于新課改的嘗試中去。
(2)部分學校的教師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積極嘗試教學方式的變革。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所學學科的熱情和積極性。
(3)大膽嘗試利用新的評價體系進行施教,能夠從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入手,努力探索學生發展性評價,重視學生的過程管理。
(4)“新課程、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有所體現。教師們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地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嘗試改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課堂上倡導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創新。(5)教師的角色有所轉變。由原來的課程規范的復制者、知識的施予者、分數的評判者轉變為課程的創造者、教學的交往者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
(6)課堂上能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能尊重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能夠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盡可能為他們創造實踐的機會。
(7)教學設計有所突破,能夠自覺地改變原有教案格式的約束,認真學習和準備,巧妙設計教學,適應于本校特點與個性發展。
(8)作業能做到詳批詳改,作業量足,作業本整齊規范,批改次數多。
(9)實施新課改的進展程度直接與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有關,事實證明,哪個學校領導重視,積極地深入課堂,學校的課程改革就搞得好;哪個學校領導不重視,教師就不肯行動起來。
1、經過假期培訓,在開始使用新教材的時候,教師們有較高的熱情,可是過了一個半月后,面對教學中的一些困惑,尤其是擔心期末考試時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既影響自己在學校、家長、社會中的地位,又影響自己評優、評職等切身利益,于是又加強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走原來的“老路”,用原來的方法教學了。
2、新一輪課程改革要從“某某年起”,似乎課程改革只是起始年級的事,與其他年級無關。難道是因為起始年級用的是“符合課改”的新教材,而其他年級還用老教材,所以才會新舊有別,所以課改就該是起始年級的事,而與其他年級無緣,那么其他年級的教師就該理所應當地不參加培訓,不進行學習和研究。
3、新一輪課改提倡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于是新教材相應地編排了一系列有利于操作與實踐的活動,諸如“動手做某某實驗”、“訪問某某工廠”、“到圖書館或網上查閱資料”等等。然而,經過聽課調研,尤其是農村中學,實際的做法是在黑板上“做實驗”,從口里“變顏色”,在黑板上“上網”------培養學生的操作與實踐能力成了空談。
4、個別學校沒有把新課程當回事,安排接受培訓的教師參差不齊,有的教師經過培訓后被“調整”到初三,而一大部分沒有經過培訓的教師在“實施”新課改,必然是用老辦法來嘗試新課程,其結果是不倫不類。
5、實驗教師在嘗試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得不到領導的支持,同事的認同和家長的理解,總是說:“那樣教不行,學不到什么知識”或是“某某教師上課管不住學生,班上鬧嚷嚷的,紀律差,影響其它班學生的學習?!钡?。
6、要考慮課改的具體成效,關鍵還要看師生在教與學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也就是說,教學方式的變革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就目前而言,通過調研,多數教師和領導仍停留在觀念是否轉變的問題上,至于教學方式的變革仍無從著手。
引起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不利因素有很多,例如:學校內班額過大的問題;政府投入不到位的問題;評價體系滯后的問題;教學的內部硬件設備滯后的問題;中小學銜接差的問題等等均屬于課程改革普遍存在的問題。還有一些因素是因為認識不足或是具體實施過程中方法不對路所導致的。具體表現為:
1、新課程實驗教師的師資配備比較薄弱。初中的師資缺編嚴重,各校的非主科教師隊伍很不穩定,有的素質較好的教師改教主科,代課和改科的教師比較多,而這一部分教師一般都安排在七年級任教,再加上學校領導較多地考慮近期的教學效應,增強了初三師資的配備力度,從而加劇了七年級教師師資相對薄弱的趨向。
2、教學方式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轉換還不到位。新課程新理念要求教師平時課堂教學中“能創設一定的情境,多開展一些活動,讓學生去探索發現、交流討論,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而在調研聽課中,我們發現絕大部分教師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仍無法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課程標準新了,教材新了,但是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仍然在用傳統的方法實施新課程。教師講得較多,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較少,擠占了開展小組活動和討論的教學時間,從而淡化了新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剝奪了學生自己親自去獲取新知識的時間和機會,又落入了應試教學的誤區。
3、觀念轉變亟待解決,師資培訓應當始終如一。通過調研和檢查,有近1/4的教師未參加培訓,其授課狀況不言而喻,仍舊是走老路。有的教師確是“邯鄲學步”教案草草幾行,只寫寫程序。一個教案可以推而廣之用于全冊。不能體現教師的創造性勞動,“三維”的思想無從查找。個別教師畏難和抱怨多于勇氣與思辨,應付多于積極,守舊多于創新,浮躁多于研討。
4、教師的素質仍需亟待提高。有些教師教學時,還不能夠準確地把握教材,駕馭教材,多數教師照教材講教材,尤其是“重結果,輕過程”,教師只單純地教給學生某些結論,不能及時“點撥”和“引導”學生思維,使學生只掌握結論,而忽視了結論背后的豐富事實,對結論的發生、發展沒有充分的認識,不能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教學,而是照搬現成的教案教學。
5、學生的主人翁感沒有得到體現。課堂上仍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跟著老師轉,學生總是處于從屬地位,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給家長學習”、“為老師作題”的怪念頭,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創造有利于教與學雙方達成平衡的雙邊活動機會,沒有改變學生“獨立學習”和不會學習“的現狀。
6、有些課改教師缺乏上進心,不愿花精力鉆研,教學中缺乏創意。教師的惰性心理是課堂教學不精彩的一個主要原因。有的教師總覺得自己課改的課和原來的課差別不大。課改后的教材內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體知識。雖然內容淺顯了,知識點少了,難度降低了,但這并不說明教師的課好上了,如果不投入地去挖掘,那就覺得一節課內容太少,沒什么可講的,也沒什可學的。
7、有的學校領導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對新課程的認識,將著眼點仍放在升學率上,部分學校的教師沒有參加培訓,對于新課程理念沒有認識,導致用老辦法實施新課程。有的教師有為難情緒,不敢放開手腳來做。
8、有的學校三大主科搞得較好,忽視其它學科課程的實施,以至于學科教學不能同步實施。
9、傳統的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已經根深蒂固,很多教師既謀求“革新”,同時又不能“棄舊”,而陷于迷離狀態。多數教師在嘗試教學方式的轉變,但缺乏對教學方式變革的正確認識,使“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流于形式。
10、缺乏對教學設計的正確認識,教案依舊遵循著老教案的格式,缺少教師自主思考的空間,缺少課后的教學反思。
11、課程資源不能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來支撐課改。實驗室不足,實驗室中的儀器和藥品不足的問題相當嚴重,導致許多簡的演示實驗都不能完成。教師的創造性不強,消極地對待課改。
1、加大對各學校領導的管理與培訓力度,使之迅速掌握新課程理念與實施方法,只有領導的積極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帶領教師們搞好課改,才能指導到位。
2、支持和鼓勵教師們學習,重點放在教學方式的轉變方面。采取“走出去”和購買一些課堂實例的光碟等學習的方法,多讓一線教師走出去,學習外地經驗,開拓自己的視野,轉變觀念“他山之石,可以改玉”。使教師們盡步入實施新課程的軌道上來。
3、課改的培訓,應貫徹始終,不能一勞永逸。應象大連甘井子區一樣,納入繼續教育的范疇,同時教師的評優、晉級等項掛鉤。
4、應盡快構建教師評價體系、教學評價體系和學生評價體系。要通過期末試題的導向性,促進教師的教學。認教師們放開手腳,大膽嘗試,盡快探索出適應于本地的較好的教學方式。
5、教研員應多參加國家、省、市級新課改的培訓,以利于充實自己,更好地進行指導,否則“閉門造車、孤芳自賞”,無法同真正意義上的新課改接軌,導致指導上的偏差。
6、教育行政部門應設立關于新課改的專項資金,來促進新課改的實施,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和開展各項專題研究與學習。
7、教育行政部門應給予教研部門一些傾斜政策或權限,才能增大其指導力度。否則,教研部門前面指導,指導后教師們仍然我行我素。組織的培訓,教師參加也行,不參加也行。
8、改變教案的書寫格式,給教師們創設一個自主的空間。
9、加大對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的監控,對于“老三室”的利用不能放松;鼓勵教師學習和利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真正使課堂教學的形式豐富起來。
10、在教學實驗中,努力搞好各學科的教研活動,把好的經驗積累起來,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以豐富自己的教育思路。
21世紀將是人類依靠知識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紀,世界將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和機遇,實施素質教育,深入開展創新教育,讓科學的光芒普照中華,實現科教興國戰略,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主旨的生物新課程改革,將科學探究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發展科學探究能力。這一能力的培養與新課程的實施緊密相連,自20xx年秋學期新課程在我省全面推行以來,探究教學中暴露的諸多問題使我們意識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決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應該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和總結。
1、探究能力與素質教育。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在教育領域里追求人的素質獲得全面發展,已經變成一種集體行動,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在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也已經成為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改革課堂教學形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為主的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成為素質教育的關鍵之所在。
2、探究能力與創新教育。
當前,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經成為我國整個教育改革的靈魂。正如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所認為的那樣,“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個人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8]。即是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這種創造力集中體現的是科學探究的能力和科學精神,它才是教育真正需要“喚醒”的東西。
3、探究能力與科教興國。
科教興國,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然而,我們在科教興國的戰略問題上,往往過多地強調科技的經濟功能,偏于技術的、物質的乃至產品的層面,卻往往冷落了科學探究、科學理性和科學思想對人、對社會的根本性作用。教育的“功利性”也總是與“應試教育”一起成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最大桎梏。探究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為核心目的,通過科學方法、態度的訓練與養成教育,逐漸使科學理性之光真正照耀于億萬人的'心田,激發人們不斷思考、不斷探究、不斷發現。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應該是科教興國戰略真正實施的表現之一。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生物科學素養是公民科學素養構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參加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很顯然,探究能力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也是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學習生物課程的有效方法之一?!镀胀ǜ咧猩镎n程標準(實驗)》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等,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果學生在學校期間親身經歷了科學探究活動,那么,當他離開學校時,對生物學會形成更深的印象和積極、正面的態度。高中畢業前,學生們應該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至少進行一次“真正的”的科學探究活動。在參與探究時,學生們應該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20xx年秋學期我省全面實施了新課程,通過一個多學期的探索和實踐,許多教師已經積累了眾多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有待進一步挖掘,升華為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與此同時,新課程的實施也對廣大師生在思想層面和操作層面都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許多困惑和不解紛至踏來。在諸多問題中,“培養探究能力的策略”首當其沖。學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師不知如何指導探究等新問題在每一所學校中都存在。根據對我市部分地區學生有關探究能力的問卷調查,比照其他省市、學科的調查結果,可以總結為以下方面:
1、學生層面。
從“高中生學習生物學的動機”調查結果看,“問題解決”作為學習生物學的動機,得分最高,其中“探索未知世界的機會”是大部分學生喜歡的。從“高中生對不同生物主題的興趣”調查結果來看,“與實際應用和實踐觀察”有關的內容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主題。從“高中生對生物學不同學習方式的興趣”調查顯示看,學生們最感興趣的是通過“參加野外實習”、“在實驗室里進行研究”和“執行一項個人計劃”等活動進行體驗式學習(劉植義,20xx)。這說明學生樂于探究,希望通過課內外不同的探究形式解決問題,發展探究能力。但是,從“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現狀”的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高中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推理論證能力,但缺乏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反思與批判等能力[20]。在探究實驗中多數學生還只重結果而輕過程,重數據而輕本質,沒有學會探究的方法,養成科學的態度(顧莉,20xx)。學生們渴望探究,但高考這根指揮棒多偏重結論性知識的考查,使得他們“不得不”忽視探究的過程,山東省有關高中生物新課程學習狀況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15](賀建東,20xx)。這些情況說明,高中學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還很弱,學生們的探究愿望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也沒有真正轉變為實際探究中的各項能力。
2、教師層面。
從影響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因素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生進行探究的內驅力、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發展水平、教師的科學素養、學習資源和探究學習環境”是影響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在這些因素中,教師的科學素養尤其是引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策略是重要的決定因素[29]??茖W探究方法的獲得,除了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索,不斷積累以外,主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培養和訓練,教給思維方法,指導思維路徑,使學生領會并付諸實踐,以逐步形成習慣,形成能力,并在交流中得到進一步強化[15](賀建東,20xx)。但是從“教師對探究性教學的理解和培養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的調查結果看,大部分教師雖然知道探究的主要步驟,但缺乏具體的教學策略。少部分教師甚至還不知道“什么是探究”,農村中學的有些教師對開展探究學習排斥性依然很強。這些現象充分的表明,大多數在非探究學習中培養出來的生物學教師,若不經過職后專門的探究教學策略的培養和實踐,一開始很難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探究學習指導(紀琴,陸建身20xx)。此外,探究活動的開展由于受到時間、學習資源等因素的影響開展的并不普遍[16]。
以上調查結果反映了在“學生的探究動機、現實的探究能力與教師的指導策略“三個方面存在著多對矛盾。學生想探究,但缺乏必要的指導和實踐,探究能力自然較低;教師想指導,但缺乏相應的教學策略,缺少解決探究活動中困難的途徑。面對這些問題和矛盾,畏難甚至退縮不前是行不通的,也是與國家推進課程改革的決心相背離的。我們應該找原因、想辦法,不斷探索與總結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為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和推進提供支持。
1.探究能力的結構與表現。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包括完成一定活動的具體方式,以及完成一定活動所必須的心理特征??茖W探究能力是一種能力,它的組成要素中不包括非智力因素,但二者會相互產生影響。國外的研究表明,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種具有復雜結構的高層次能力。一般認為,科學探究能力是保證學生順利完成探究活動的具體方式和心理特征。對探究能力的理解,可以從多元智能的角度加以體會,其語言、邏輯-數學、視覺-空間、身體運動、人際關系、內省等智能,可以幫助我們全面的認識探究能力。它給我們的啟示是:探究能力評價應該采取多渠道、多種形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下進行。
但是,從多元智能角度構建的探究能力結構模型國內外研究還比較少,這一點使得我們在探究能力的把握和測量上難以適從。國內有學者參照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型,構建了基本科學能力結構模型(申繼亮,20xx)。后來又有學者以此為基礎構建了以科學(探究)過程、科學內容和科學品質為三個基本維度的科學探究能力結構模型,并以科學品質為主要維度,列舉了評價學生探究能力的50條表現。
這50條探究能力的表現是從思維的深刻、靈活、敏捷、批判和獨創性角度編撰的,雖然滲透探究過程的要素,外顯性強,但與中學常用的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不相吻合,而且這些表現比較繁雜,中學教師難以操作?!澳芰Α笔歉咧猩镎n程三維目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從科學過程這一角度出發,明確列舉了高中階段學生應該學會的11個方面的探究能力表現[1],可以說是體現了上述模型中的核心部分。這些表現與探究教學(學習)的程序基本一致,將探究內容和品質滲透其中,以它為出發點形成教學策略,構建教學模式,進行探究能力的評價,目標明確也非常容易操作。
2.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探究教學模式。
能力總是和人的某種活動相聯系并表現在活動中。只有從一個人所從事的某種活動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種能力??茖W探究能力表現在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活動中,并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反過來,這種能力也將直接影響和決定探究學習的效率和結果[17]。
探究式教學,亦稱探究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并獲得體驗的實踐活動。
探究教學的核心是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本質,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柴西琴,20xx)。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即是教給學生自主探索自然界和現實生活中科學問題的方法和技能。使科學教育面向真實科學是當代科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而科學教學要與真實的科學探究相接近,就必須首先呈現出科學探究的“形”,或者說與科學探究保持“形似”。
教學策略是教師教學時,為達成教學目標所采用的教學取向,而非特別限定的某種教學方法。
3.1強調“過程技能”的策略取向。
早期培養探究能力的策略,其建立者采用了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和過程分析方法,將科學探究過程分解為一系列獨立的成分,如觀察、分類、假設、推論、預測等。相應地把科學探究能力分解成一系列獨立的技能,如觀察技能、分類技能、假設技能、推論技能、預測技能等,稱為過程技能。其基本假設如下: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系列過程技能的集合;這些過程技能是可以通過練習來獨立發展的;學生的過程技能得到發展后,就可以用來解決實際的科學問題,科學探究能力也就得到了發展。據此提出的教學策略是,首先讓學生獨立地練習和發展這些技能,然后再結合起來解決更復雜的問題。
3.2強調“控制變量”等核心要素的策略取向。
有些研究者認為,科學探究的本質是科學的思維方式??茖W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運用邏輯推理來解釋相關證據。這樣就把“科學思維”與“邏輯思維”聯系起來,并根據皮亞杰的理論,用控制變量的實驗來檢測學生的邏輯思維,把它作為科學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特征,建立了科學探究能力的邏輯策略。這種策略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描述成能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的能力。從本體論意義上來看,它并不能完整的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只是培養了“會進行控制變量的研究”這個突出的特征。
上述2種策略取向,無論是強調過程技能還是強調某一要素,都忽視了探究主體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對探究能力形成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一些從認知科學角度出發的研究者把科學探究看做問題解決的一種形式。在開展探究時,探究者從自己的“工具箱”里選擇“工具”。對任何一個給定的探究任務,并非需要所有的工具,其技巧就在于正確地挑選并知道如何去使用所需的工具。米勒將科學探究能力包含的成分分為三類:一般的認知技能(例如觀察、分類等等)、實踐的技能(例如,知道怎樣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和探究的策略(例如,知道用重復測量來提高測量的可靠性)。在此基礎上,英國約克大學的packs項目組提出了另一種培養探究能力的策略體系(robinmillar,1998)。
這一策略體系將科學探究的主體和探究過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具體描述了學生原有的認識和技能對科學探究過程中各環節的影響,擺脫了機械決定論和經驗主義的科學觀,深化了對科學探究能力的結構和功能的認識,對于研究和發展學生與科學探究相關的理解和能力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從上述文獻綜述我們可以知道,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種具有復雜結構的高層次能力。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應該從探究能力結構的“過程維度”出發,明確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學生應該學會的各種探究能力,并以此開展教學和評價。在具體的探究教學過程中,應該繼續保持傳統教學中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良好習慣,注意關注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對探究能力形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兼顧總體探究過程與各類探究技能的培養,同時加強對探究活動中核心要素的訓練,“以點促面”,使探究各環節要求的能力得以形成。在探究活動開展的各個階段,要重視學生的自我監控在其中的作用,最終形成完整的探究能力。
校本培訓以其組織的自主性、內容的針對性、方式的靈活多樣性等特點,為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操作平臺,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我縣于年開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對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的研究、實踐與探討也同時展開。幾年來的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與經驗,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與困惑,筆者對此有一定的認識與感受。
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對校本培訓重要性的認識
校本培訓是以學校和教師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以問題解決為中心,以教育教學實踐為落腳點,以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為目的的一種開放式的教師培訓方式。中小學校和教師對校本培訓擁有充分的自主權,提高中小學校長和廣大教師對校本培訓重要性的認識,充分調動他們組織、開展、參與校本培訓活動的積極性,是實施校本培訓的關鍵。為此,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舉辦校本培訓專題研修班。我們先后組織全縣中小學校長及校本培訓組織管理者圍繞《校本培訓的理念與方案設計》、《校本培訓的組織與實施》、《校本培訓與教師專業成長》、《校本培訓的管理與評價》等專題進行了專題研討培訓;其次,提供校本培訓學習材料。我們為全縣中小學校推薦了《校本培訓實施指南》一書,做為各校組織學習的主要材料,同時編印《校本培訓知識問答》,圍繞廣大中小學教師關心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第三,做好宣傳發動工作。我們經常在中小學校長會議、教務主任會議及參與各校教研活動等活動中,積極宣講校本培訓的意義和作用。通過廣泛深入地學習、宣傳、研討,許多中小學校長及中小學教師進一步明確了開展校本培訓是新時期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是促進教師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的需要;是提升學校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2、統籌規劃,明確職責,確保校本培訓工作的落實
校本培訓工作得以持續開展的關鍵在于能否取得實效。為避免出現“轟轟烈烈搞培訓、認認真真走過場”的現象,確保我縣校本培訓工作的良好開局,在認真總結新課程教師培訓工作的經驗教訓、深入中小學全面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市校本培訓實施方案》的要求,縣教育局以文件形式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的通知》。該《通知》遵循“加強領導、上下互動、分工協作、形成合力”的原則,對校本培訓的目標和意義、組織與領導、實施與管理、條件與保障等方面做了的明確規定、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锻ㄖ分赋觯骸翱h教師進修學校具體負責全縣中小學、幼兒園的校本培訓的管理和指導工作”、“各校要將培訓內容向縣教師進修學校申報”、“培訓方案須經審核同意后,方可實施”?!锻ㄖ愤M一步明確:各中小學校長是校本培訓工作的“第一負責人”、“各校要根據市實施方案的要求,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并指定專人具體負責校本培訓工作,中學以校為主,各鄉鎮小學以中心校為主體開展此項工作”,要求各中小學校長要結合校情提出校本培訓的思路和構想,充分發揮校長在校本培訓中導向和引領作用。按照《通知》要求,全縣中小學校普遍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培訓領導小組,初步形成了我縣校本培訓工作的組織網絡。
3、立足校情,突出重點,科學確定校本培訓的內容
校本培訓的內容應與學校的校情緊密相聯,與教師的工作相伴而行。近年來針對許多教師對于如何將新課程理念應用于教學實踐,如何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教育教學行為等仍感困惑的問題,我們確定了將“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做為校本培訓的重點內容,圍繞這一重點,許多學校通過召開師生座談會、問卷調查、課堂觀察等方式,把握培訓需求、確定培訓內容、制訂培訓計劃。如牙城中心小學以“重讀課程標準、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率”為培訓主要內容;三沙中心小學以“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為培訓主題;縣一小以“教師角色轉換與建立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關系”為培訓主題;中心小學以“復式教學如何體現課堂新理念”為培訓專題??傮w上看,我縣各中小學校本培訓的內容大多以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為重點,在關注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同時也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
4、創新模式,研訓一體,促進校本培訓與校本教研的有機結合
先進的培訓理念,只有外化為具體的培訓形式,才能有所依托、落到實處。實踐經驗表明,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上是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校本教研是前提和基礎,校本培訓是手段和保障。在實際工作中,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研中有訓、訓中有研、以研代訓、以訓促研,研訓一體,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的 專業成長,也才能有效地開展校本培訓工作。為此,我們在校本培訓形式上不斷創新和探索。在組織實施校本培訓工作中,積極嘗試以活動為載體,以校際交流為媒介,以實踐反思為突破口,以競賽評優為動力,來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以推動校本培訓的深入開展。如沙江中心小學通過開展“朝陽工程”活動,來進一步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與管理,溪南中心小學通過開展“課改三星”評選活動,激發教師積極參與課改熱情;中心小學通過開展“自我研讀”活動,引導教師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中不斷解決問題。通過定期舉辦校際協作交流研討活動、教壇新秀評選活動、教育教學案例征集活動、課堂教學開放周等活動展示各校風采,提高培訓效益,擴大培訓成果。由于學校不同、學科不同、教師本身的特點不同,各校校本培訓的組織形式和開展方式也表現得不盡相同。如許多學校廣泛采用的基于校際協作的校本培訓形式、基于課堂觀摩的校本培訓形式、基于專題講座的校本培訓形式、基于課題引領的校本培訓形式。隨著我縣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工作的開展,一些學校還開展了基于網絡資源的校本培訓形式的嘗試。年初我們受市教師進修學院的委托,承辦年市校本培訓現場研討會,分別在三沙中心小學、十八中開展基于課例研討和案例分析的校本培訓的嘗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受到與會領導、老師的一致好評。
5、關注過程,講求實效,加強對校本培訓的管理
校本培訓是一項涉及面廣、業務性強的復雜系統工程。要提高校本培訓的質量,必須要有一個完善、嚴格的管理制度做保障。為此,我們主要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校本培訓管理機構,在明確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前提下,要求指定具體召集人,明確承辦部門。我縣各中小學普遍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教研室、教務處、骨干教師共同參與的培訓管理機構,初步建立統一領導、明確職責、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二是建立校本培訓管理制度。根據市縣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訂了《霞浦縣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管理辦法》,建立了校本培訓申報審批制度、培訓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及考核評估制度等。許多學校的校本培訓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組織、有計劃、有措施,一些學校還制定和完善了專題講座學習制度、課題研究制度、師徒結對和名師幫帶制度、骨干教師示范制度等等,這些既為校本培訓活動的開展、增強培訓實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每一位教師的參與和投入的積極性。
6、深入基層,加強指導,充分發揮培訓機構的作用
新課程突出強調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導下,課程設置、教材選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考試評價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使教學實踐遇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從而使許多教師在新課程面前感到茫然和困惑,這使得中小學開展校本培訓成為必須,同時也對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角色轉變及作用發揮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尤其是在校本培訓中引領示范、參與合作、評價指導、服務推廣、溝通互聯等作用的發揮。為此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建立校本培訓試點校,我們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選擇了四所層次不同、特色各異的中小學作為市級校本培訓試點校,通過試點校校本培訓工作的開展,以點帶面,推動全縣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其次,通過組織研討會、深入中小學巡回輔導、幫助分析診斷校情、指導制訂計劃等方式為中小學提供幫助指導。第三,經常組織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送教下鄉”、開展校際交流活動、舉辦專題講座、參與教學研討等,努力做到培訓資源共享,培訓優勢互補。
1、認識不足,觀念模糊
雖然從整體上看,校本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中小學校長和教師所接受和重視,但認識不足、觀念模糊等情況仍較普遍存在,一些學校領導對于教師培訓的認識并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認為教育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應集中精力抓考試成績、升學率的提高,而校本培訓是可有可無的,可以忽略或不必開展,存在降低要求,流于形式的現象。有的學校雖然把校本培訓工作雖然寫入了學校的工作目標,列入了年度的工作計劃,而更多的情況下是抓而不實、流于形式的。因此進一步提高對校本培訓的認識,這是做好校本培訓工作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此外一些教師困于沉重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沒能把參加培訓學習與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聯系起來,對校本培訓的意義認識不足,認為是搞形式,是增加負擔,因而對培訓存在抵觸情緒,參加培訓學習自主性不強、積極性不高。
2、內容單一,形式泛化
流行什么就培訓什么的隨意性,難以保證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無法滿足不同教師的不同學習需要和個體成長需要。第三、培訓形式泛化。有的學校用常規教研代替校本培訓,認為定期舉辦一些專題講座、適時開展課堂觀摩、組織優秀論文評選等便是校本培訓,培訓缺乏層次性、互動性,形式單一,培訓低效。常常是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教師同時聽一個報告、一個講座,其效果可想而知。陳舊落后的培訓方式,低劣的培訓手段,常常造成教師被動的接受培訓,自我培訓動力不足,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培訓的效果。
4、資源不足,管理滯后
目前,我縣的校本培訓工作仍存在管理滯后的問題,配套的考核、獎懲機制仍未建立,無法評定優劣,難以激發學校組織校本培訓的積極性。同時,培訓設施落后,培訓資源缺乏,專業指導不力等現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校本培訓的開展以及培訓質量的提高。就我縣校本培訓工作進展情況看,許多學校反映教學任務繁重,時間緊,缺乏培訓師資和學科帶頭人,加上資料、設施和經費等客觀方面的困難比較多,影響了校本培訓的開展及其效果。如培訓師資問題的解決,如果一味外聘勢必受到學校財力等多方面的影響,而一味的校內開發則一所學校中的名師畢竟有限,而且容易出現“近親繁殖”、低水平重復的現象。
5、經費短缺,研訓分離
機構設置的不合理,分工協作機制的缺乏,人為造成了研訓分離。目前就我縣來說,教師進修學校與中學教研室尚未整合,就教師進修學校內部來說,仍分設小學教研室與培訓處。其次,在師訓經費尚未到位的情況下,縣教師進修學校組織開展校本培訓,深入中小學指導推動校本培訓,以及提高研訓人員專業素質等工作動力何來,能持續多久。高質量的教師培訓需要現代化的培訓手段、良好的培訓環境,沒有一定經費投入是難以運行的。就目前的校本培訓來看,教育行政部門對校本培訓的經費投入微乎其微,大多的情況是學校自籌資金組織開展培訓活動,學校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組織培訓活動。
1、實施校本培訓,提高認識是關鍵
要使校本培訓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校長的認識是關鍵,必須強化“校長是第一責任人”的意識。中小學校長應在校本培訓工作中,努力成為學習研討的積極參與者、專業引領上的平等研究者、財力支持上的主動服務者。應從教育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高度,重新認識和定位校本培訓工作。要充分充分認識到校本培訓工作對于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改進傳統教育教學方式、推進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等方面的重大意義,全面把握校本培訓的內涵和實質,充分認識校本培訓的特點和優勢,正確處理好校本培訓工作中近期發展和持續發展的關系、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規范和自由等方面的關系。
2、實施校本培訓,形成氛圍是前提
校本培訓具有針對性、靈活性、多樣性、自主性的特點,能否形成有利教師研討、交流、對話的工作氛圍;能否給教師提供民主、開放、自由的空間,為教師搭建展示自我、顯示個性的舞臺,是開展校本培訓工作的前提,只有這樣,校本培訓才能生機勃勃地持續開展起來。學校管理者要積極營造了寬松、參與、互動、整體推進的培訓環境,搭建專家、校長、教師對話、交流的平臺。校長應成為教師的合作伙伴,與教師合作探究新的教學機制與教師一道攻克難關;校長成為教師的良師益友,激勵教師教學創新和專業成長,促進教師的良好個性發展和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為教師的成功和成長創造機會。要著力于建設注重學習、注重教師專業發展的學校文化,積極在學校建設學習型團隊,促進學校教師共同發展,建立學習工作一體化機制,把學校建設成學習型組織,形 本文來自那一世。 成寬松的環境和開放的氛圍,讓教師在交流與合作、溝通與對話中,共同分享、共同提高。
3、實施校本培訓,關注課堂是重點
課堂不僅是教學的時空場所,是師生對話與交流的舞臺,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陣地。以關注教師專業成長為首要目標的校本培訓,應以關注課堂,分析課堂,優化課堂為重點。問題是教師學習與成長必經的過程,因此,校本培訓不僅不應回避問題,而且應主動地回到每一個教師的課堂中去尋找問題,在研究課堂的同時研究教師、學生,從而加以總結、提升,以此作為校本教師培訓的內容。也只有當教師的培訓回歸到真實的課堂,研究課堂教學情境下的具體問題,才能吸引和調動教師參與培訓的熱情。所以,校本培訓必須植根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聚焦課堂教育教學實踐,貼近課程改革實際,選擇教育教學中的真實問題作為培訓內容,將教師在教育過程和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產生的困惑作為培訓的起點,以問題得以解決作為培訓的歸宿,引導中小學教師立足于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不斷反思、研究和改進自身的教學行為,從而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實施校本培訓,制度建設是保障
校本培訓的針對性、自主性的特征,對校本培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校本培訓制度建設是實施校本培訓的重要保障,中小學應結合學校實際,建立一套校本培訓的計劃審批制度、培訓管理制度、考核評估制度以及學時登記制度,是校本培訓工作持續開展的重要保證。教育行政部門應高度重視校本培訓工作,把校本培訓當作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大事來抓,及時研究制定政策,確保中小學校本培訓的順利開展;應將學校校本培訓開展情況作為年終評估檢查的一項主要內容,對校本培訓開展好的學校進行表彰獎勵,同時設立專項資金解決校本培訓經費的不足。各學校在年終考評時應將教師參加校本培訓情況納入考核的重要內容,與評優、評職、晉級掛鉤。
5、實施校本培訓,專業引領是支撐
校本培訓是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但要開展好校本培訓,僅僅依靠各個中小學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中小學受自身條件的制約,僅僅依靠他們自身的力量來組織校本培訓,培訓工作常常會陷入低層次、低效率、低格局的狀態。實踐表明,專業研究人員的介入是校本培訓不可缺少的因素,離開了專業人員的學術支持和專業引領,校本培訓就會處在低水平重復的狀態,所以說校本培訓要取得實質性的進步,取得可持續地發展,獲得專業人員的支持和幫助是一重要支撐。教師培訓機構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通過確定校本培訓試點校,實行教研員掛校指導,推動校本培訓工作的開展;第二、深入研究校本培訓的規律、特點以及操作層面的問題,積極開發培訓資源,定期深入基層學校,為基層學校有效開展校本培訓提供幫助和指導;第三、充分發揮教研員的作用,有計劃地培訓輔導教師隊伍,逐步建立一個逐級負責、縱向貫通、橫向輻射、協調高效的立體的培訓網絡格局。同時,培訓機構要積極引導中小學加強交流,充分利用培訓資源,要努力形成簡便靈活、形式多樣并且行之有效的協作交流機制。通過校際校內的交流,實現資源共享,物盡其力,解決各學校反映出的培訓師資不足的問題。以學校為中心挖掘培訓資源,能者為師,,讓骨干教師在培訓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獲得價值,以更高的熱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訓的學習和實踐中。
校本培訓工作剛剛起步,還處在實驗探索階段,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不過我們堅信只要堅持以校為本,扎實開展培訓工作,并在實踐中不斷加強改進完善,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潛能必將得以進一步激發,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必將得到在進一步提高,我縣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必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副組長:
成員:xx(各教研組長和年級組長)
工作制度1.學校規定每學期初進行三天教科研培訓,聘請專家來校講學,進行新教師培訓和校本教研活動。
3.青年教師每學年寫一篇教學論文,其他教師寫一篇教學論文或總結。
4.每學期對教師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存入個人成長袋并與年終考核掛鉤。
本學期研修內容1.“給教師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著
2.“班主任工作” 魏書生著
3.“說課、聽課與評課”教育科學出版社出
4.“共同應對”-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困惑與思考常州高教研室編著
5.“課程與教學”上
1、行動研究法。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設的實踐中,遵循“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再計劃、再行動、再反思”的思路開展行動研究,力爭達到預期效果。
2、文獻研究法。在進行行動研究的同時,加強理論學習,積極了解校本教研制度建設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斷充實本項目的研究。
3、調查法。以問卷調查形式,研究教師進行校本教研活動的實效,根據反饋信息進行個案分析,以及時調整項目研究的策略和方案。
(二)研究步驟及進程。
1、組建校本教研領導機構,進行項目研究的準備工作(20xx10月—20xx1月)。
(1)構建研究框架,組建校本教研領導機構。學校確定機構負責人及成員明確分工和相應任務。
(2)組織教師學習與校本教研相關的教育科研理論,以及有關的教學改革實踐的論文材料,統一思想認識,制定項目研究實施方案,明確研究任務,提出項目研究計劃、管理辦法及實驗措施。
(3)舉辦校本教研理論培訓班,邀請有關專家做理論講座。
2、實施研究計劃,開展項目研究(20xx3月———20xx1月)。
(1)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同時項目規劃組和工作小組進行觀察比較,找出項目實施方案中的偏差和不足,在組內討論研究,及時進行調整和補充。
(2)定期召開項目研究負責人、研究骨干會議,及時學習有關校本教研的文件,體會相關精神;及時總結交流各教研組開展校本教研的情況;及時落實項目研究計劃。
(3)教務處定期開展聽課、評課活動,對每一位教師的教學語言進行評價,并組織教師的演講比賽;板書、板畫設計比賽;教案設計比賽;課件制作比賽等校本教研活動。
(4)以教研組為單位,階段性地開展優質課例評比及校本教研優秀論文征集。
(5)進行教研組的集體備課和備課組的同頭備課活動,確立與同行“對話”機制,促進共同發展。
(6)為每位青年教師都建立專業成長記錄袋,內容包括:個人簡介、人生格言、教學反思、教學隨筆、優秀教案、論文、證書、課件等,記錄下他們專業上成長的點滴。
(7)定期開展優秀教案、教學反思、教學隨筆的評比活動,并組織教師觀摩,促進共同發展。
(8)在研究進程中,注意研究資料的積累、比較;領導小組積極協調各方面關系,針對實驗中出現的偏頗,及時糾正;做好階段性總結工作,及時總結經驗和不足。
3、分析研究成果及時進行總結(20xx3月——20xx6月)。
(1)收集研究過程中的各種資料,整理相關教師的論文、教案及項目研究過程中教師的校本教研活動案例、照片、錄像、光盤等,統計有關數據,做好結題工作。
(2)對相關研究數據進行分析,進一步驗證校本教研活動中教師總結的一些經驗、規律,撰寫出完整的研究報告和工作報告,為課題專家組進行評估鑒定做好準備。
實習的中后期,本人對任縣第二中學的數學的教學實施情況進行了調研?,F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為了使調查結果能夠客觀地反映實際情況,本次調查的對象確定為學校全體數學教師和部分學生,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
(一)初中數學教師實施新課標的情況。
1、學校教師概況。
學校女老師偏多,年齡和教齡都偏小。學歷都是本科,所教班級的人數51人以上,無兼教科目。大多數教師參加最高級別的培訓是省級并認為參加課改培訓對其作用很大。
2、他們在教學上的變化。
(1)教師們的教育教學思想轉變很大但是業務能力基本適應適應課程改革。
(2)工作量與以前相比增加一些。
(3)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方法發生了一些改變。
(4)和同事之間的討論和交流有所增加。
(5)在教材的使用上,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利用教材,對新教材基本適應。
(6)在本校主講公開課、研究課、示范課由以前的老教師轉變為年輕的教師。
3、教研活動方面。
本學期所參加的教研活動,主要側重針對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討論、聽課評課,討論改進,聽課評課后,再上課改進自行確定教學研究主題,展開研究。在集體教研活動中,他們比較經?;蛏瞄L做的是梳理出討論中的主要問題、聽別人發表意見。認為當前學校教研活動中的突出問題是布置任務多,深入研究少。他們心中希望進行有專家指導的教研活動。對數學教研員的命題比較滿意,并希望教研員的指導方式是作為合作伙伴,與教師一起備課、聽課、評課。再上課改進、組織教學觀摩、評比。
4、教師專業化成長方面。
5、教學評價方面。
認為學校對教學工作應該通過教師自評、領導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等多種渠道進行評價,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是考試成績為主,參考平時表現。
學校領導實質意義上重視課改基本滿意,對本校開展課程改革的總體評價是比較好。
(二)學生對新課程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情況。
我抽取了初二年級3個班級50名學生、初三年級3個班級50名學生,3個班的數學成績、學習風氣和班級紀律分別處于優秀、中等和一般三個層次。在有關教師回避的情況下,我對學生講明了調查意圖,消除學生的顧慮,鼓勵學生把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喜悅與收獲、苦惱與挫折真實地予以告知,客觀反映自己的想法??傮w來看,調查氣氛活躍,學生配合比較好。調查共收回有效調查答卷250份。
數學教材內容新穎,知識容量大、教師講多,學生練多。數學學習方式的最大變化是經常與他人合作學習和經常整理做筆記喜歡老師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喜歡老師用自制教具、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學手段,在數學學習中,愿意與他人討論交流,數學課堂上自主學習的機會很多。
2、新課改下的學習狀態。
在數學學習時,遇到難題,成度較好的學生反復思考,不輕言放棄,直到弄懂為止,程度較差的學生馬上詢問周圍的同學、老師或家長。注重培養數學思維,對課本例題的學習狀態是先獨立思考,再看書上是怎么做的。計算能力稍差,原因是初中的公式總是套用混淆。沒有養成及時訂正作業或者試卷中錯誤的良好習慣,原因是這些錯誤還是不知道怎么改正。希望學校開展數學學習活動,例如數學興趣小組、數學補差、智力競賽活動來鍛煉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應變能力、實踐能力。
希望自己在數學上取得成就,得高分,受老師表揚或者在升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這里衷心的祝愿任縣第二中學桃李滿天下。
為及時了解我區校本培訓的運行情況,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有效地開展校本培訓工作,使之不斷科學、規范和健康推進。盤龍區教師進修學校從20xx年11月25日開始,歷時10天的時間,對原屬我區并在區劃調整后仍屬我區的20所小學、幼兒園的校本培訓現狀進行了檢查驗收式的調查研究。所到之處,我們采用了聽取各校園行政領導的匯報、查閱各學校20xx學年的校本培訓相關資料、與教師座談、發放教師調查問卷等多種調研形式,調查對象涉及到各校園總人數的80%。其中調查問卷的內容涵蓋了校本培訓的時間、內容、形式、組織管理與辦法措施、培訓教師水平能力、學校對校本培訓的重視程度、參培者對校本培訓的滿意度、校本培訓對教育教學的作用、參培者對校本培訓的態度、建議等十個方面。
調研過程中我們真實感受了校本培訓日益濃厚的氛圍。既了解了學校和教師富有創造性的實踐和研究情況,也豐富了自己對校本培訓工作的認識和經驗。既看到了校本培訓的進展及取得的成績,又發現了目前校本培訓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弊端。通過這次調研,我們對本區小學、幼兒園校本培訓情況有了初步的把握,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理清了下階段的工作思路。這無疑將有助于我們下一步更好地開展校本培訓工作。
從調研結果中可以看出,我區各校園的校本培訓工作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組織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各項制度建設基本到位,各小學、幼兒園都把校本培訓列入學校正常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并努力為校本培訓提供一定的資源和條件,校本培訓內容較為豐富,方式方法靈活多樣,效果逐步顯現,教師們對當前校本培訓的現狀持較為肯定的態度。具體來說,呈現出以下特點:
1、對校本培訓認識有所提高。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成與敗,首先取決于教師。因此教師專業化發展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的培訓、教師的學習、教師的研究意識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就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和重要。我區各小學、幼兒園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教師都認為校本培訓已經成為當前教師在職進修的主要模式之一。調查表明:校本培訓對教育教學的作用較大的占97.3%,98.5%的參培者對校本培訓的態度為較積極。
2、學校領導對校本培訓工作比較重視,制度基本落實。全區各小學、幼兒園均組建了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的“校本培訓領導小組”,有的學校還成立了以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為主體的“教師專業成長指導小組”。各校園都制定了《校本培訓計劃》,還配套制定了相關的具體制度,以及相關的分步實施措施等。這些都為校本培訓工作得以循序漸進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組織和制度保障。同時,各校園還建立了教師校本培訓檔案或稱為教師專業成長記錄冊,有的學校還向教師發出培訓需求調查表,這為學校培訓制度的確立提供了事實依據。調查表明:教師認為學校對校本培訓的重視程度較高的占97.8%、教師認為組織管理與辦法措施較好的占95.4%。
3、培訓內容和形式異彩紛呈。各校分別采取了邀請教育專家開設講座、特級教師來校示范、交流;組織教師聽示范課、觀摩課,組織專門的研討會;充分發揮校內優秀教師的作用,實行以老帶新,以優帶新的師徒結對;以課題研究為依托實施培訓等。調查表明,教師對現行培訓內容的滿意度分別為:很滿意占77.3%、較滿意占17.9%、不滿意占0.7%。教師對現行培訓時間的滿意度分別為:很滿意占65.4%、較滿意占30.4%、不滿意占0.9%。
1、要加大校長培訓的力度,充分調動校長的積極性。
校長是校本培訓中的關鍵人物。有關校本培訓的研究都表明:“校長是校本培訓的設計者和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因此,通過對學校制定的培訓計劃的調查研究,來了解學校領導層對校本培訓的認識成為我們這次調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調研中發現,各學校校長基本上能夠較好地理解校本培訓的含義,明確自身職責,但也有少量同志對校本培訓的運行方式、對教師專業發展要求和培訓內容的把握上有一些不夠準確的地方,在創新校本培訓機制方面動力不足,缺乏對校本培訓具體實踐的反思總結、經驗提煉和推廣交流。一些學校在計劃方案的制訂中,沒有一個相應的中長期目標。在實施過程中缺少補充完善的計劃、階段小結 。計劃與制度在落實環節存在較大落差。
主要對策是:由區教育局相關部門組織、進修學校負責實施對校長及學校領導層進行專題培訓。通過培訓進一步幫助校長們提高認識,特別是真正提高他們的理論修養和層次,從而形成一批具有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校長,使他們找出一條更適合自己學校發展的培訓道路。同時督導室應把校本培訓作為考核校長、評價各學校的一個重要指標,從而在客觀上發揮一定的制約作用。
2、進一步明確和規范校本培訓的內容。
從調研中反映的情況看,各學校普遍反映教學任務繁重,時間緊,缺乏培訓師資和學科帶頭人,加上資料、器材和經費等客觀方面的困難比較多,影響了校本培訓的開展及其效果。其中對校本培訓的建議中涉及內容、形式方面比較多。說明廣大教師在課改的形勢下是迫切希望得到培訓,但苦于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沒有滿足教師的發展需求。我們認為,客觀因素固然存在,有些問題一時還解決不了,但在現有條件下,影響培訓效果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各學校在培訓內容上過于空泛,不夠明確具體?;蚴莾热萑狈€性,針對性不強。
主要對策: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要從加強教師師德入手,師德的培訓永遠是必需的。盡管目前國外教師校本培訓日益淡化政治色彩而主要傾向于滿足教師個人需要,重視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問題解決和所需技能的獲取。但我們認為青年教師要真正獲得專業的發展,必須加強師德修養,成為有教育理想,有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時代需要的人才。當然通過調查也告訴我們師德教育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從而提高師德培訓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二是從學校的辦學特色入手,使教師明確自己的學校將要發展成為一所怎樣的學校,這樣的學校需要怎樣的教師,從而明確自己的差距。三是要從教育教學改革形勢入手。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提升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素質教育、學科教學如何整合信息技術等應是必選核心內容。例如新課程的上崗培訓不是一次通識培訓就完成的,新課程的問題將會在教學實施中不斷暴露,新課程的困惑將在教學實施中不斷產生,新課程需要在實施中發展和完善,新課程師資培訓必須貫穿在新課程實施過程的始終。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困惑具有現場性、多變性的特點,問題解決具有及時性、長期性等特點。尤其是老教師幾十年的觀念根深蒂固,觀念、行為等的轉變更具有挑戰性,而這些問題是進修院校集團式的培訓所不能解決的,應通過校本培訓加以解決。尤其是對老教師的培訓。四是學校對不同層次教師例如新教師、骨干教師、一般教師等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和要求。同時可以從張揚教師的個性出發,引導教師自定學習計劃以不斷提高自己。學??梢源罅Τ珜Ы處熥再M訂閱專業報刊雜志,建立學習資料借閱制度,特別是利用網絡資源拓寬信息渠道,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3、豐富培訓的形式。
從調查中顯示,部分教師表現出對校本培訓興趣不濃、參與熱情不高的問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在培訓形式上有的過于簡單劃一,從而缺乏吸引力?;蛘哂械慕處熾m然摘抄了許多名言佳句,但真正對自身教育教學影響甚微。部分學校在實施校本培訓中,對教師缺少有效的學習、培訓和研究的質量評價。在布置教師的學習及教學反思方面,只注重量而不注重質,致使部分教師出現了雷同甚至是復印的學習心得筆記。此外,有的《教師成長檔案》流于形式,喪失了過程評價的功能。
主要對策:各學校要大力宣傳教師主動學習的必要性,同時要為教師的培訓學習創造更好的條件,搭建更多的平臺。教師是開展校本培訓的主體,教師個體主動學習是校本培訓的關鍵。真正關注每位教師的成長,更主要的是讓每一位教師有發表自己觀點、交流各自看法的一席之地,讓每一位教師真正體會到自己是校本培訓中的獲益者。讓每位教師由“被動培訓”走向了“主動培訓”。在堅持“校長是校本培訓第一責任人”的基礎上,樹立“人人都是責任人”的思想,從而增強他們的主體意識和歷史使命感。
調查顯示,教師普遍肯定的培訓方式有自學研討交流的方式,統計表明這也是在校本培訓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培訓方式。向身邊優秀教師學習、通過各級機構出版的教育雜志學習、向社會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等方式易于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因此可采取的形式和手段有:整體性的培訓(側重于全校性舉辦專題講座、教師論壇)、群體性的培訓(側重于教研組或年級組的教學觀摩活動、案例研討、生成問題的研究、課題研究等)、個體性培訓(教師自主學習、師徒結對)。
我校自20xx年實行課改以來,始終以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從學校的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積極開發實施校本課程,構建學校辦學特色,打造個性化學校形象,發展了學生特長,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F將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開設所做的主要工作匯報如下:
我校在校本課程的開設上,高度重視,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兼職副校長為副組長,相關兼任教師為成員的校本課程開發小組,在資金、設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師先后共開發出多種校本課程。經過研究最終成功開發、編印并安排了《校園安全教育》、《養成習慣教育》、《新生入學讀本》、等符合實際、學生又感興趣3個校本課程。在校本課程的安排與設置上,硬性規定了校本課程的課時和課型比例。落實七、八、九年級2課時,要求其中必須有1節是必修課。學生根據教導處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課。上課前教師進行點名并做好考勤記錄。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校本課程開發正在逐步趨向規范。學校對課程安排、教師配置、活動設計、組織管理、學習評價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師基本知道校本課程開發所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和基本流程,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了需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含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接受各種教育培訓外,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但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不少教師對現在課程實施常規與課程動態發展之間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體驗,大家認為校本課程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存在和發展對學校的傳統的封閉式課程管理體制提出了極大的挑戰。部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表示愿意承擔該類課程建設,但是仍感到課程開發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學習。
1、完善組織機構。為保證校本課程的順利實施,我們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學校校本課程的實施計劃,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討、課程的安排與實施、課程的過程管理與考核等。有了領導的重視,校本課程開發所需的財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課程的印制成為可能,從而保證了校本課程的正常運作。
2、健全規章制度為充分調動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積極性,學校從實際出發,初步建立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管理制度,先后出《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校本課程培訓計劃》、《校本課程管理制度》、《校本課程教研制度》、《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評價辦法》、《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職責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統規范,為校本課程的落實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規范課程管理。根據教導處統一安排,我們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課程的設置做出具體安排。如七年級新生入學必須參加開學前2周的《新生入學培訓》,其它年級每學期每周開設12節學校安全教育與養成習慣教育等校本課程。為了保證學生的參與度,我們加大了學生的考勤力度,把學生出勤情況、上課情況、作業完成情況與學分掛鉤。對老師上課我們也做出了具體要求。為了激發教師們參與校本課程的熱情,讓他們轉變觀念,積極投身到新課程實驗中來,我校把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情況和教師的年終考核掛鉤。我們對教師每次的上課情況進行登記,每學期搞一次校本課程成果展示,年終考核中我們根據教師的上課節數及成果展示的成績給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1、應試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依然根深葉茂。因此,急需加強行政督導力度,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引導課程改革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形成較濃地挖掘和開發地方校本課程的思想意識。
2.要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校本課程研發能力,教師很少有機會與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知識較少,這種限制無益于同伴交流也無益于問題的真正解決。有限的課程培訓和開發培訓無法彌補課程開發,素養的缺乏,知識和技能限制了課程開發。
3、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雖然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但是,自主創新開發的課程不多,缺乏創新意識,沒有形成特色,校本化開發內容不夠豐富、建構不完善,與相關學科選修內容很難清晰分離。
4、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考試課程,輕校本課程現象依然嚴重。一些家長總認為學校不務實,不務正業,對開發校本課程存在認知上的誤區。
5、校本課程開發缺少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目前我校教師普遍存在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合理,課程開不全、開不足,實施校本課程開發更是面臨很大困難,工作負擔和時間限制,工作負擔重、時間有限是教師參與課程開發非?,F實的困難。由于不是分內之事課程開發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成為許多教師不愿意參于課程開發的原因。
1、學校課程管理需要加強規范。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學校課程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核心,學校內部的課程管理要在確保國家課程標準嚴肅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學校的課程管理要進一步做到科學化,不能將校本課程作為次要課程要把它們放到與必修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對教師的課程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力度。中小學開設校本課程最大的困難是“教師缺乏課程方面的培訓”,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是“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課程改革將成為教育發展的主題,需要圍繞課程對廣大教師進行新一輪的.培訓,力爭用三到五年的時間,讓所有的教師得到適當的課程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培訓,從而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力軍。
3、要建立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機制。學校對校本課程開發應當建立必要的管理機制,以此為平臺,在學校教師中形成民主、開放、平等的專業氛圍和專業文化。這樣、才能避免“教師單槍匹馬苦干一陣,課程改革過眼煙云”現象的發生,才能使課程改革在學校真正扎根也使學校在課程改革中真正獲得發展。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與我們愈發關系密切,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情況的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和基礎教育改革新要求的提出,旨在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教學研究也面臨重大挑戰。在課程改革中,引導教師認同新的課程改革方向,幫助教師接納新的課程內容和完成新的教學活動,是最重要和最困難的環節。特別是遠離城市、缺乏信息資源和專業人員支持的農村地區學校,這一任務就更顯艱巨。近年來,我省農村小學都在積極探索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的新的研修方式?!靶1狙行蕖北徽J為是培養具備新課程實施能力的教師的重要途徑而受到關注,也有越來越多的學校正在研究者的指導下嘗試開展多種“校本研修”活動,教學研究的目標、內容、方式等也在發生著顯著變化,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為全面了解目前我省農村小學開展校本研修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了解農村小學教師對校本研修的態度、困惑、期望,以便更有針對性地為我省農村小學開展校本研修提供指導,我們開展了全省農村小學校本教研活動現狀調查研究。本次調研以問卷調查為主,為獲取比較全面的數據,共涉及小學101所,發出問卷101份,收回101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100份。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又就重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訪談并查閱相關資料,經過匯總與分析,下面是我們的調研情況的總結。
調查結果表明,很多學校能以新課程為導向,從學生發展、教師成長和學校發展的需要出發,緊緊圍繞學校新課程實施的問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校本研修,呈現出可喜的變化,許多學校開始建立相應的教研管理制度,定期組織各種形式的研討活動。教師們開始關注和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主動尋求專業人員的支持,在他們的指導下學習觀課、評課的方法,學習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還有的教師開始自覺地閱讀教育理論及相關領域的書籍,以拓寬自己的視野。實踐證明,農村小學通過開展校本研修,教師的教育理念有了轉變,教育教學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從實際水準來看還處于初步的摸索、嘗試階段,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問題主要表現在:學校領導對培訓的認識沒有真正到位,沒有把校本研修作為學校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活動,而是等同于日常的教學研究活動;學校的各項培訓管理制度寫在紙上、掛在墻上、說在口上,就是沒有落實在行動上;有的學校缺乏對學校發展目標的分析,也缺乏對教師培訓需求的分析,沒有分層分類的要求,盲目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加重了教師負擔;還有的學校由于學校人員少、校點分散、財力有限,沒有較好的研修資源,只能因此而放棄很多較好的研修設想。
1、我省農村小學多數領導和教師對校本研修的內涵、功能定位還缺少確切的理解和把握。校本研修是以學校為研究主陣地,以學校教師教學中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促進學校發展,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為目的,把教師培訓、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融為一體的研修制度。從調查情況來看,有12%和56%的教師認為校本研修很有收獲或較有收獲,29%的教師僅僅是略有收獲。但是,對于校本研修所倡導的基于學校的觀念,對于校本研修三大要素即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的含義,對于校本研修要著眼于研究教師自身教學中的問題的思想,多數領導和教師還缺少確切的理解和把握。有23%人認為在學校開展的教研活動就是校本研修。我們認為,要使學校教研活動真正實現校本研修所追求的目標,學校領導和教師就有必要進一步清晰對校本研修的認識,以避免由于認識不到位而產生的教研方向和活動引導上的盲目性和追求形式的問題。
2、我省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活動還沒有真正發揮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功能。校本研修以學校教師教學中的問題為研究對象,要解決學校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調查表明,一方面,我省農村小學教師參加校本研修活動積極性是有的。在調查中只有18%教師認為自己教學工作任務重,沒有時間和精力開展校本研修,也有教師提出教師的責任就是教學,沒有做研究的義務。有51%的教師認為校本研修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有60%教師認為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師素質的重要措施,教師已經認識到新課程理念下校本教研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專業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我省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活動沒有發揮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功能。雖然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更多的是一種教學研究,教師立足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出發,主要是以教師課堂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為研究內容。在調查中有52%教師也意識到將自己在課堂中碰到教學問題和同事們一起探討對自己有幫助。但是,只有47%的教師在研修活動前“查找資料,積極準備”,22%教師注重研修活動后應用,26%教師聽課評課后改進自己的教學??梢?,在研修活動后,教師沒有具體的“行為跟進”。還有5%教師認為研修活動的計劃性、針對性差,有20%的教師認為學校聽課缺乏明確的研究目標,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理論學習和專業引領,使得問題得不到真正的解決。如何開展針對性強、貼近教學一線實際的專題研討活動,真正實現校本研修的“教學研究”功能是目前我省農村小學校本研修需要破解的一道難題。
3、我省農村小學校本研修資源開發不充分。校本研修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基于學校自身條件,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而開展的集體研討活動。從理論上說學校中的任何人,財、物、事、時間、空間、信息等因素都有可能對教師的發展造成影響,都可成為研修資源,但最主要的應是“人”的資源。調查表明農村學校校本研修資源不足,一是校內資源不足且開發不夠。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有風格、學有專長的教師在村小較少,特別是把校內骨干教師或學有專長、教有風格有一技之長的教師的教育教學成果資源轉化為群體特色,更顯不足。教師在日常研修活動中得到的幫助主要來自于網絡信息和教學書刊也分別占61%、45%。校本研修中得到同伴的直接幫助的只占27%,有51。5%教師認為校本研修中最缺乏的是本校的骨干教師。二是校際資源利用不充分。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有風格、學有專長的教師主要在中心小學,鄉鎮中心校多年來形成了“中心”優勢,成為村小校本研修的主要校外資源。所以65。1%的教師認為中心校與村小資源應互通共享,50。3%的教師認為村小要利用中心校資源開展校本研修。一個地區的中心?;蛳嗤愋?、層次的學校,肯定擁有較多的可資交流的培訓資源。如名教師,特色課程等都是很好研修資源。但學校之間交流僅限于上級組織到中心校聽課等活動,教師在日常教研活動中通過教學觀摩得到幫助占40%??梢?,中心校在校本研修中的主陣地作用和村小的能動積極性沒有很好發揮,缺乏有效措施,實現有限資源的校際共享。三是教師培訓機構介入不深,影響不大,沒有發揮主導的功能。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校本研修中來自專業人員和同伴的直接幫助的分別占7%、27%。76%教師認為校本研修最缺乏的是“專業研究人員”的指導。在校本研修中,教師培訓機構的地位與作用,沒有被充分發揮??梢?,如何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開展校本研修活動是目前校本研修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4、我省農村小學教師教研意識和教研能力有待提高。大多數教師都能經常關注教育教學方面的熱點問題,并經常查閱各種媒體獲取教育信息,這說明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更新,絕大多數教師都形成了自覺獲取信息、開闊視野的習慣。教師們雖然每天都在接觸新事物,在工作中研究新問題,但只有不到30%的人能自覺將收獲加以整理、提升,多數教師尚未形成整理、提升的習慣;在教研活動中有37%的教師只是聽取同事發表的意見,愿意在教研活動中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只占29%;38%教師在“表達自己的做法”,而“質疑別人的經驗和做法”的僅為4%。而校本研修的目標是使教師成為教學研究者,要有教研意識和教研能力??梢?,開展校本研修活動,要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增強教師的教研意識,提高教師的自主反思的能力,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
5、農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需要有一個“學習和發展共同體”。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相互協作,相互交流,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教學困惑、教學經驗和教學觀點,不僅自身的素質得以提升,而且群策群力,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促進更多人的反思和成長。調查結果顯示,教師普遍認為,集體研討的教研活動比獨立鉆研好(40%比10%)、有專家指導的研討比只有同伴的研討好(72%比4%)、同事之間的研討比教研組的常規活動好(37%比16%)。有45%教師傾向“以問題為中心的集體研討會診”,有42%教師喜歡“針對某一課例進行解剖分析”,這說明隨著校本研修和課程改革的深入,老師們的合作、研究、參與等教研意識已有所增強,絕大多數老師希望通過集體研討提高專業水平。當前需要根據教師需求,有計劃地開展校本研修活動,為教師創設一個研究、反思、合作、交流、分享的平臺,這個平臺應是比較友好的、開放的、平等的、自愿參加的“學習與發展共同體”。
6、教師迫切需要通過指導、互助、反思途徑來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校本研修有三大要素,教師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有73%教師希望得到專業人員的幫助,有16%教師最想得到網絡幫助、13%教師希望得到校內專家幫助,9%的教師希望有關部門給予資料的幫助,9%教師想通過教學觀摩、評比活動得到專業指導。反映出教師們既從自己的實踐需要出發探討、解決具體問題,又需要借助專業人員的理論指導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通過指導、互助、反思的不斷循環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而對于教研員的指導方式,教師選擇“作為合作伙伴,與教師一起備課、聽課、評課,再上課改進”的有66%,選擇“以課例為載體,組織專家對教師教學中的問題多方會診”的有25%,選擇“聽課評課后,依據經驗給予教法上的具體指導”也有34%。只有9%和1%的教師希望專業人員給他們提供相關專業信息和組織教學觀摩、評比。通過這次調研我們深切地感到廣大教師是非常期盼獲得專業指導人員和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渴望教研員能以合作者、指導者的身份參與具體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希望能在活動中與他們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和民主的學術氛圍,通過互動交流、討論和專業引領人員指導下的行為跟進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1、正確把握校本研修的本質內涵和價值取向。校本研修是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研究,我們只有認認真真地學習相關理論,才能踏踏實實地進行研究。為此,應提高對校本研修內涵、基本要素等的認識。校本研修是以學校為基地,以教師為主體,以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重點,是利用學校這個教師工作、成長的職場,把校本研究和校本進修結合起來,構建以校為本,以研導修,以修促研,提高教師素質以提高學校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教師培訓模式。所謂“校本”,即以校為本,就是要確立基于學校、通過學校、為了學校的基本理念,激發學校主動發展的思想意識,引領學校根據本校實際情況,規劃校本研修內容,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創新校本研修方式,開展校本研修活動;是要面向全體教師,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是要激發廣大教師的主體意識,使廣大教師真正成為研修活動的主體,真正進入在工作中研究、研究性地工作的職業狀態;教師研修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從學校和教師的實際需要出發。以研導修,即在研究中提高教師素質,確保進修提高的專業方向性、問題針對性和工作適用性;以修促研,即通過提高教師素質,健全研究隊伍,提高教育科研的質量,增強教育科研的導向功能。校本研修應是研修一體,互生共榮,在研修中工作,在工作中研修?;谏鲜稣J識,校本研修的目標訴求是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學校課程實施、課程開發的能力和水平。校本研修的主導思想是基于學校,立足教師,源于課堂,研究真實的問題,創新真實的做法,追求真實的成效。
究主題開展交流研討,一是交流對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對策,二是討論執教者提供的研究課教學設計,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隨后,執教者根據大家提出的意見修改教案。教學設計必須著重體現研究主題的主導思想,必須著重嘗試研究主題相關問題的解決策略;第四步,上課聽課,課堂觀察。由執教老師上課,其他教師聽課觀摩,進行課堂觀察分析。課堂觀察,既關注各個環節、各個要素,而著重觀察記錄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教學行為;第五步,課堂評議,深入反思。組織教師對研究課進行分析評議,以研究課為范例,就研究主題的相關問題進行再討論,以先進的課程理論和教育理念審視、分析教學中的具體細節,通過對教學細節的分析深入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學策略的改進;第六步,提練總結,行動跟進。
在廣泛討論、形成共識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出問題解決、行動跟進的一些具體策略和措施,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推廣成功經驗,創新教學技術。主題研究式教學研討活動,是由教師基于自己的實踐自主選擇研究主題,是同校、同組教師在同一文化環境下合作研究,平等交流,所以能夠有效地激勵廣大教師參與學習和研究。主題研究式教學研討活動,瞄準教學中具體問題的解決,把理論學習、問題思考、對策研究、課堂實踐、總結提煉、行動跟進有機結合起來,所以能夠有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主題研究式教學研討活動,是集體商量確定研究主題,圍繞主題合作學習、集體備課、共同探討、共享成果,整個過程都是合作開展的群體活動,所以能夠更好地營造團結合作、共同提高的研究氛圍。在大力推廣主題研究式教學研討活動方式的同時,大力倡導各校抓重點、創特色、講實效,根據本校教育教學實際自主選擇研修內容,自主創新活動方式。
3、充分發揮專業引領人員研究、指導和服務的職能和骨干教師的作用。校本研修不能停留于低水平的說課、評課、交流研討,必須通過一定的專業引領提升研究水平,必須引領教師從具體的經驗和表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反思、改進和創新。專業研究人員和教研員要深入教學第一線,走進課堂,了解課改和校本教研中的問題,及時發現學校教學工作和教師專業化成長中的實際問題,傾聽學校的呼聲,了解教師教學研究中的困難。教學引領與指導要以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行為的改進為重點,注重教師教學潛能的開發和教學研究水平的提高。要善于發現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閃光點和經驗,并和教師一起進行總結和提煉,與教師建立一種平等對話的合作伙伴關系,倡導不斷創新的研究風氣,創造生動活潑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研究指導的方式方法,與一線教師一起體驗新課程,解決課改和教學研究中的問題。在校本研修中,必要的專家引領是不可缺少的,但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農村學校,要根據本地區、本校的實際情況,以學校為中心挖掘培訓資源,能者、優者為師,讓骨干教師在培訓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獲得價值,以更高的熱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校本研修中,在學校、教研組內形成以骨干教師為龍頭的教師集體研究力量。
20xx年11月30日,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20xx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指出,要深化高校人才培養改革。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快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教學,建立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就業狀況反饋機制,促進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
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節目主持藝術》課程自20xx年開課起,已歷經8年,這期間不斷進行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作為一門實用性強的課程,《節目主持藝術》的實踐教學質量不僅影響活動主持的水平,對整個企業形象、宣傳工作也會產生影響。從20xx年1月始歷經三年的時間,本課題組成員,通過問卷調查、會議座談、跟蹤走訪、電話采訪、email、qq、微博及微信等多種方式,對《節目主持藝術》課程的所有在校生、部分優秀畢業生、教師和業界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調研。經過資料整理分析得出,該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在不斷的教學改革中有所改善,但是理論多于實踐的教學模式仍是主流。
對這門課程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實踐教學沒有規范化、系統化,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理論課時多于實訓課時的教學現狀仍然存在。
1、實訓課時過少。圍繞在校生和專兼職教師的問卷調查顯示,盡管在不斷調整,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節目主持藝術》課程設置方面仍然呈現出“理論課時多于實訓課時”的特點,課時設置無法為實踐教學起到指導作用。針對理論課時與實訓課時的比例問題,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老師授課多理論少實踐;而對于實訓課程的教學效果,調查中只有約37%的學生認為,老師授課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55%的優秀畢業生反映:他們的主持技能多是在實踐教學中習得,應該增加實訓練習的比重,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配套教材稀缺。關于“節目主持藝術課程的教材或實訓指導手冊使用情況”這一問題,大于75%的專職教師表示沒有高職院校專用的實訓教材或實訓指導手冊,目前為止仍然在沿用普通本科院校中較優秀的教材。32%的學生反映實訓課時偏少,沒有實訓教材,實訓流程不夠規范。
(二)具備雙師素質的師資力量不足。
1、實訓室設備有待完善。70%的專職教師認為,學校的播音主持實訓室主要是專業老師帶領學生社團在使用,而專業學生使用率反而很低。56%的學生認為,實訓室設備陳舊,在教學過程中無法正常使用。70%的學生認為,學校應該設立專項資金投入及時更新實訓室設備。有部分學生反映,一個班級有30名左右的學生,教學過程中每個組六七個人共用兩只話筒和一臺攝像機,而且大部分設備都已老舊或損壞,每次實訓課都有半數學生只能旁觀。還有個別學生反映,在學校很少使用甚至從未使用過實訓設備。
2、具有雙師素質的師資力量薄弱。據調查顯示,超過30%的學生認為“學校有舞臺主持經驗又受過專業訓練懂主持藝術的老師非常少。大部分學生們認為,專業老師進行課程實踐教學的項目內容過于保守,場所過于局限,形式過于單調,實訓練習有“走過場”的現象。這門課程的所有任課老師中,既有舞臺主持經驗,又有媒體實踐技術運作的雙師型教師不足20%。為彌補這一不足,學校定期聘請業界一線精英,如廣東電視臺的新聞主播孫愈等作為兼職教師開設專業講座進行授課。但是,這樣零碎的安排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專業需求。12%的學生表示聘請業界兼職教師的措施有走形式之嫌。
(三)片面追求就業率。
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就業率,以此來擴大招生,提高學校聲譽。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業就業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被評為20xx年“全國就業50強院?!?,但是在創業就業的推廣工作中,片面追求就業率,講求市場化,淡化專業意識,沒有重視專業的轉型升級,沒有營造專業學習氛圍,使得部分學生的專業學習目標不明確,只顧埋頭創業,脫離了專業學習,有本末倒置之嫌。
(四)校企合作不系統不規范。
學校與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報業集團等當地媒體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如參加南方電視臺的.《舞林爭霸》《全城熱戀》等欄目的策劃籌備工作,在多家媒體和企業設立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了職業化實踐平臺。但實訓流程很不規范。
據調研統計得出,超過半數的老師和學生都希望學校在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培育師資力量和拓寬實訓渠道方面有所作為。在專業教學方面,大家普遍希望教師能夠重視教學形式和內容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資源。
(一)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1、自編實訓教材和指導手冊。介于高職院校沒有專用實訓教材和實訓指導手冊的問題,學校應鼓勵師資團隊聯合業界兼職教師自己著手進行實訓教材和實訓指導手冊的編寫,將集體備課中涉及的實踐教學案例編進教材,結合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普遍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練習,使得實訓教材更具獨特性、實用性和針對性。
2、完善課程體系建設。理論課和實訓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理論課是實訓課程的前提和基礎,而實訓練習又是對理論知識的檢驗和提升,實訓練習同時又為理論的總結和升華提供了依據。在人才培養體系的課時安排上,應加大實訓課時的比重,國外許多著名的傳媒院校實訓課時至少是理論課時的3倍,這種做法值得借鑒,在質和量上保證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專業水平的提升。
3、加強實踐教學監管力度。完善實踐教學的規章管理制度,加強對實踐教學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完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適當增加實踐課時的比重和學分。學校為節目主持藝術課程的每一位學生都單獨設立了實訓檔案,詳細記錄了學生課上課下主持實踐的內容、表現、評價、提升途徑,并跟蹤記錄后續教學成果,以此作為期末綜合成績的重要參考。
(二)通過校企合作和培訓的方式提高師資水平。
通過三種方式提升整體師資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積極引進幾位既懂理論知識受過專業訓練又有一定舞臺主持經驗的具備雙師素質的高水平人才,帶動和激發師資隊伍的內動力,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實踐教學水平;其次要將教師頂崗實踐的制度落到實處,通過一定的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利用寒暑假全職深入企業、媒體進行實踐能力的提升和實踐教學資源的開拓;再次,學校應該制定規范的教師培訓制度,加強本校師資和外界的溝通交流,著力提升師資理論與實踐水平。除此之外,在新媒體已然成為主流媒體的今天,學校要與時俱進,聘請具備互聯網與新媒體雙重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為學生授課,提升學生的新媒體應用能力。對于外聘兼職教師,要將業界講座等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相應規范制度,要求他們定計劃、定時、定點、定人到高校授課,使之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
(三)著力打造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的實訓平臺。
要培養學生真正進行節目主持的實戰能力,需要專業的實訓場所做支撐。因此,完善實訓室管理制度,提供相應的設施、設備和資金支持,構建科學系統的實踐體系,成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
1、對內加大實訓室建設的投入。大力加強人財物力的投入進行實訓室建設。設立專項資金對實訓室的設備進行更新補充,尤其是二級學院用于專業實踐教學的硬件設施的補充和更新,并完善實訓室的管理與使用制度,為學生實訓練習提供保障。將學校的廣播臺、文藝社團設為實訓基地,全員進駐并充分整合校內實訓資源進行實踐教學。
2、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打通實訓渠道。產學研合作要基于互惠、互利、共贏的原則之下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高校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與政府、媒體、企業、其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參與政府活動、媒體節目制作、企業宣傳、校級競賽等方式加強合作,建立相應的實訓基地,并規范實踐制度,把學生的實訓課堂搬到校外實踐中去。
3、社會實踐也是專業實踐的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立社會實踐月,以廣泛的社會活動作為實踐教學的拓展平臺,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和社會實踐月深入基層,進行社會實踐調查,獲取專業信息源,進行實踐鍛煉。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國家級、省級新聞傳播類競賽或電視競賽等,這些舉措都是學生快速提升社會實踐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節目主持藝術》課程自2009年開課起,已歷經8年,這期間不斷進行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本調研報告不僅摸清了近年來該課程實踐教學的現狀,更為深入改革提出了思考和建設性建議。面對實訓教材缺乏、設備陳舊、校企合作不規范、不系統等問題,本調研報告提出相應改進思路,以期實現實踐教學效果最大化。
實訓課時;自編實訓教材;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指出,要深化高校人才培養改革。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快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教學,建立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就業狀況反饋機制,促進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
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節目主持藝術》課程自2009年開課起,已歷經8年,這期間不斷進行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作為一門實用性強的課程,《節目主持藝術》的實踐教學質量不僅影響活動主持的水平,對整個企業形象、宣傳工作也會產生影響。從2014年1月始歷經三年的時間,本課題組成員,通過問卷調查、會議座談、跟蹤走訪、電話采訪、email、qq、微博及微信等多種方式,對《節目主持藝術》課程的所有在校生、部分優秀畢業生、教師和業界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調研。經過資料整理分析得出,該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在不斷的教學改革中有所改善,但是理論多于實踐的教學模式仍是主流。
對這門課程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實踐教學沒有規范化、系統化,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理論課時多于實訓課時的教學現狀仍然存在。
1、實訓課時過少。圍繞在校生和專兼職教師的問卷調查顯示,盡管在不斷調整,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節目主持藝術》課程設置方面仍然呈現出“理論課時多于實訓課時”的特點,課時設置無法為實踐教學起到指導作用。針對理論課時與實訓課時的比例問題,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老師授課多理論少實踐;而對于實訓課程的教學效果,調查中只有約37%的學生認為,老師授課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55%的優秀畢業生反映:他們的主持技能多是在實踐教學中習得,應該增加實訓練習的比重,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配套教材稀缺。關于“節目主持藝術課程的教材或實訓指導手冊使用情況”這一問題,大于75%的專職教師表示沒有高職院校專用的實訓教材或實訓指導手冊,目前為止仍然在沿用普通本科院校中較優秀的教材。32%的學生反映實訓課時偏少,沒有實訓教材,實訓流程不夠規范。
(二)具備雙師素質的師資力量不足。
1、實訓室設備有待完善。70%的專職教師認為,學校的播音主持實訓室主要是專業老師帶領學生社團在使用,而專業學生使用率反而很低。56%的學生認為,實訓室設備陳舊,在教學過程中無法正常使用。70%的學生認為,學校應該設立專項資金投入及時更新實訓室設備。有部分學生反映,一個班級有30名左右的學生,教學過程中每個組六七個人共用兩只話筒和一臺攝像機,而且大部分設備都已老舊或損壞,每次實訓課都有半數學生只能旁觀。還有個別學生反映,在學校很少使用甚至從未使用過實訓設備。
2、具有雙師素質的師資力量薄弱。據調查顯示,超過30%的學生認為“學校有舞臺主持經驗又受過專業訓練懂主持藝術的老師非常少。大部分學生們認為,專業老師進行課程實踐教學的項目內容過于保守,場所過于局限,形式過于單調,實訓練習有“走過場”的現象。這門課程的所有任課老師中,既有舞臺主持經驗,又有媒體實踐技術運作的雙師型教師不足20%。為彌補這一不足,學校定期聘請業界一線精英,如廣東電視臺的新聞主播孫愈等作為兼職教師開設專業講座進行授課。但是,這樣零碎的安排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專業需求。12%的學生表示聘請業界兼職教師的措施有走形式之嫌。
(三)片面追求就業率。
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就業率,以此來擴大招生,提高學校聲譽。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業就業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被評為2013年“全國就業50強院?!?,但是在創業就業的推廣工作中,片面追求就業率,講求市場化,淡化專業意識,沒有重視專業的轉型升級,沒有營造專業學習氛圍,使得部分學生的專業學習目標不明確,只顧埋頭創業,脫離了專業學習,有本末倒置之嫌。
(四)校企合作不系統不規范。
學校與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報業集團等當地媒體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如參加南方電視臺的《舞林爭霸》《全城熱戀》等欄目的策劃籌備工作,在多家媒體和企業設立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了職業化實踐平臺。但實訓流程很不規范。
據調研統計得出,超過半數的老師和學生都希望學校在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培育師資力量和拓寬實訓渠道方面有所作為。在專業教學方面,大家普遍希望教師能夠重視教學形式和內容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資源。
(一)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1、自編實訓教材和指導手冊。介于高職院校沒有專用實訓教材和實訓指導手冊的問題,學校應鼓勵師資團隊聯合業界兼職教師自己著手進行實訓教材和實訓指導手冊的編寫,將集體備課中涉及的實踐教學案例編進教材,結合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普遍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練習,使得實訓教材更具獨特性、實用性和針對性。
2、完善課程體系建設。理論課和實訓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理論課是實訓課程的前提和基礎,而實訓練習又是對理論知識的檢驗和提升,實訓練習同時又為理論的總結和升華提供了依據。在人才培養體系的課時安排上,應加大實訓課時的比重,國外許多著名的傳媒院校實訓課時至少是理論課時的3倍,這種做法值得借鑒,在質和量上保證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專業水平的提升。
3、加強實踐教學監管力度。完善實踐教學的規章管理制度,加強對實踐教學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完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適當增加實踐課時的比重和學分。學校為節目主持藝術課程的每一位學生都單獨設立了實訓檔案,詳細記錄了學生課上課下主持實踐的內容、表現、評價、提升途徑,并跟蹤記錄后續教學成果,以此作為期末綜合成績的重要參考。
(二)通過校企合作和培訓的方式提高師資水平。
通過三種方式提升整體師資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積極引進幾位既懂理論知識受過專業訓練又有一定舞臺主持經驗的具備雙師素質的高水平人才,帶動和激發師資隊伍的內動力,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實踐教學水平;其次要將教師頂崗實踐的制度落到實處,通過一定的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利用寒暑假全職深入企業、媒體進行實踐能力的提升和實踐教學資源的開拓;再次,學校應該制定規范的教師培訓制度,加強本校師資和外界的溝通交流,著力提升師資理論與實踐水平。除此之外,在新媒體已然成為主流媒體的今天,學校要與時俱進,聘請具備互聯網與新媒體雙重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為學生授課,提升學生的新媒體應用能力。對于外聘兼職教師,要將業界講座等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相應規范制度,要求他們定計劃、定時、定點、定人到高校授課,使之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
(三)著力打造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的實訓平臺。
要培養學生真正進行節目主持的實戰能力,需要專業的實訓場所做支撐。因此,完善實訓室管理制度,提供相應的設施、設備和資金支持,構建科學系統的實踐體系,成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
1、對內加大實訓室建設的投入。大力加強人財物力的投入進行實訓室建設。設立專項資金對實訓室的設備進行更新補充,尤其是二級學院用于專業實踐教學的硬件設施的補充和更新,并完善實訓室的管理與使用制度,為學生實訓練習提供保障。將學校的廣播臺、文藝社團設為實訓基地,全員進駐并充分整合校內實訓資源進行實踐教學。
2、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打通實訓渠道。產學研合作要基于互惠、互利、共贏的原則之下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高校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與政府、媒體、企業、其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參與政府活動、媒體節目制作、企業宣傳、校級競賽等方式加強合作,建立相應的實訓基地,并規范實踐制度,把學生的實訓課堂搬到校外實踐中去。
3、社會實踐也是專業實踐的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立社會實踐月,以廣泛的社會活動作為實踐教學的拓展平臺,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和社會實踐月深入基層,進行社會實踐調查,獲取專業信息源,進行實踐鍛煉。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國家級、省級新聞傳播類競賽或電視競賽等,這些舉措都是學生快速提升社會實踐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在教育領域里追求人的素質獲得全面發展,已經變成一種集體行動,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在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也已經成為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改革課堂教學形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為主的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成為素質教育的關鍵之所在。
2、探究能力與創新教育。
當前,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經成為我國整個教育改革的靈魂。正如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所認為的那樣,“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個人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8]。即是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這種創造力集中體現的是科學探究的能力和科學精神,它才是教育真正需要“喚醒”的東西。
3、探究能力與科教興國。
科教興國,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然而,我們在科教興國的戰略問題上,往往過多地強調科技的經濟功能,偏于技術的、物質的乃至產品的層面,卻往往冷落了科學探究、科學理性和科學思想對人、對社會的根本性作用。教育的“功利性”也總是與“應試教育”一起成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最大桎梏。探究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為核心目的,通過科學方法、態度的訓練與養成教育,逐漸使科學理性之光真正照耀于億萬人的心田,激發人們不斷思考、不斷探究、不斷發現。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應該是科教興國戰略真正實施的表現之一。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生物科學素養是公民科學素養構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參加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很顯然,探究能力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也是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學習生物課程的有效方法之一?!镀胀ǜ咧猩镎n程標準(實驗)》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等,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果學生在學校期間親身經歷了科學探究活動,那么,當他離開學校時,對生物學會形成更深的印象和積極、正面的態度。高中畢業前,學生們應該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至少進行一次“真正的”的科學探究活動。在參與探究時,學生們應該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2011年秋學期我省全面實施了新課程,通過一個多學期的探索和實踐,許多教師已經積累了眾多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有待進一步挖掘,升華為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與此同時,新課程的實施也對廣大師生在思想層面和操作層面都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許多困惑和不解紛至踏來。在諸多問題中,“培養探究能力的策略”首當其沖。學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師不知如何指導探究等新問題在每一所學校中都存在。根據對我市部分地區學生有關探究能力的問卷調查,比照其他省市、學科的調查結果,可以總結為以下方面:
1、學生層面。
從“高中生學習生物學的動機”調查結果看,“問題解決”作為學習生物學的動機,得分最高,其中“探索未知世界的機會”是大部分學生喜歡的。從“高中生對不同生物主題的興趣”調查結果來看,“與實際應用和實踐觀察”有關的內容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主題。從“高中生對生物學不同學習方式的興趣”調查顯示看,學生們最感興趣的是通過“參加野外實習”、“在實驗室里進行研究”和“執行一項個人計劃”等活動進行體驗式學習(劉植義,2001)。這說明學生樂于探究,希望通過課內外不同的探究形式解決問題,發展探究能力。但是,從“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現狀”的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高中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推理論證能力,但缺乏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反思與批判等能力[20]。在探究實驗中多數學生還只重結果而輕過程,重數據而輕本質,沒有學會探究的方法,養成科學的態度(顧莉,2003)。學生們渴望探究,但高考這根指揮棒多偏重結論性知識的考查,使得他們“不得不”忽視探究的過程,山東省有關高中生物新課程學習狀況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15](賀建東,2011)。這些情況說明,高中學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還很弱,學生們的探究愿望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也沒有真正轉變為實際探究中的各項能力。
2、教師層面。
從影響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因素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生進行探究的內驅力、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發展水平、教師的科學素養、學習資源和探究學習環境”是影響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在這些因素中,教師的科學素養尤其是引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策略是重要的決定因素[29]??茖W探究方法的獲得,除了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索,不斷積累以外,主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培養和訓練,教給思維方法,指導思維路徑,使學生領會并付諸實踐,以逐步形成習慣,形成能力,并在交流中得到進一步強化[15](賀建東,2011)。但是從“教師對探究性教學的理解和培養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的調查結果看,大部分教師雖然知道探究的主要步驟,但缺乏具體的教學策略。少部分教師甚至還不知道“什么是探究”,農村中學的有些教師對開展探究學習排斥性依然很強。這些現象充分的表明,大多數在非探究學習中培養出來的生物學教師,若不經過職后專門的探究教學策略的培養和實踐,一開始很難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探究學習指導(紀琴,陸建身2011)。此外,探究活動的開展由于受到時間、學習資源等因素的影響開展的并不普遍。
以上調查結果反映了在“學生的探究動機、現實的探究能力與教師的指導策略“三個方面存在著多對矛盾。學生想探究,但缺乏必要的指導和實踐,探究能力自然較低;教師想指導,但缺乏相應的教學策略,缺少解決探究活動中困難的途徑。面對這些問題和矛盾,畏難甚至退縮不前是行不通的,也是與國家推進課程改革的決心相背離的。我們應該找原因、想辦法,不斷探索與總結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為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和推進提供支持。
1.探究能力的結構與表現。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包括完成一定活動的具體方式,以及完成一定活動所必須的心理特征??茖W探究能力是一種能力,它的組成要素中不包括非智力因素,但二者會相互產生影響。國外的研究表明,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種具有復雜結構的高層次能力。一般認為,科學探究能力是保證學生順利完成探究活動的具體方式和心理特征。對探究能力的理解,可以從多元智能的角度加以體會,其語言、邏輯-數學、視覺-空間、身體運動、人際關系、內省等智能,可以幫助我們全面的認識探究能力。它給我們的啟示是:探究能力評價應該采取多渠道、多種形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下進行。
但是,從多元智能角度構建的探究能力結構模型國內外研究還比較少,這一點使得我們在探究能力的把握和測量上難以適從。國內有學者參照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型,構建了基本科學能力結構模型(申繼亮,2001)。后來又有學者以此為基礎構建了以科學(探究)過程、科學內容和科學品質為三個基本維度的科學探究能力結構模型,并以科學品質為主要維度,列舉了評價學生探究能力的50條表現。
這50條探究能力的表現是從思維的深刻、靈活、敏捷、批判和獨創性角度編撰的,雖然滲透探究過程的要素,外顯性強,但與中學常用的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不相吻合,而且這些表現比較繁雜,中學教師難以操作?!澳芰Α笔歉咧猩镎n程三維目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從科學過程這一角度出發,明確列舉了高中階段學生應該學會的11個方面的探究能力表現[1],可以說是體現了上述模型中的核心部分。這些表現與探究教學(學習)的程序基本一致,將探究內容和品質滲透其中,以它為出發點形成教學策略,構建教學模式,進行探究能力的評價,目標明確也非常容易操作。
2.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探究教學模式。
能力總是和人的某種活動相聯系并表現在活動中。只有從一個人所從事的某種活動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種能力??茖W探究能力表現在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活動中,并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反過來,這種能力也將直接影響和決定探究學習的效率和結果[17]。
探究式教學,亦稱探究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并獲得體驗的實踐活動。
探究教學的核心是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本質,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柴西琴,2001)。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即是教給學生自主探索自然界和現實生活中科學問題的方法和技能。使科學教育面向真實科學是當代科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而科學教學要與真實的科學探究相接近,就必須首先呈現出科學探究的“形”,或者說與科學探究保持“形似”。
教學策略是教師教學時,為達成教學目標所采用的教學取向,而非特別限定的某種教學方法。
3.1強調“過程技能”的策略取向。
早期培養探究能力的策略,其建立者采用了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和過程分析方法,將科學探究過程分解為一系列獨立的成分,如觀察、分類、假設、推論、預測等。相應地把科學探究能力分解成一系列獨立的技能,如觀察技能、分類技能、假設技能、推論技能、預測技能等,稱為過程技能。其基本假設如下: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系列過程技能的集合;這些過程技能是可以通過練習來獨立發展的;學生的過程技能得到發展后,就可以用來解決實際的科學問題,科學探究能力也就得到了發展。據此提出的教學策略是,首先讓學生獨立地練習和發展這些技能,然后再結合起來解決更復雜的問題。
3.2強調“控制變量”等核心要素的策略取向。
有些研究者認為,科學探究的本質是科學的思維方式??茖W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運用邏輯推理來解釋相關證據。這樣就把“科學思維”與“邏輯思維”聯系起來,并根據皮亞杰的理論,用控制變量的實驗來檢測學生的邏輯思維,把它作為科學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特征,建立了科學探究能力的邏輯策略。這種策略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描述成能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的能力。從本體論意義上來看,它并不能完整的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只是培養了“會進行控制變量的研究”這個突出的特征。
上述2種策略取向,無論是強調過程技能還是強調某一要素,都忽視了探究主體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對探究能力形成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一些從認知科學角度出發的研究者把科學探究看做問題解決的一種形式。在開展探究時,探究者從自己的“工具箱”里選擇“工具”。對任何一個給定的探究任務,并非需要所有的工具,其技巧就在于正確地挑選并知道如何去使用所需的工具。米勒將科學探究能力包含的成分分為三類:一般的認知技能(例如觀察、分類等等)、實踐的技能(例如,知道怎樣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和探究的策略(例如,知道用重復測量來提高測量的可靠性)。在此基礎上,英國約克大學的packs項目組提出了另一種培養探究能力的策略體系(robinmillar,1998)。
這一策略體系將科學探究的主體和探究過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具體描述了學生原有的認識和技能對科學探究過程中各環節的影響,擺脫了機械決定論和經驗主義的科學觀,深化了對科學探究能力的結構和功能的認識,對于研究和發展學生與科學探究相關的理解和能力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從上述文獻綜述我們可以知道,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種具有復雜結構的高層次能力。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應該從探究能力結構的“過程維度”出發,明確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學生應該學會的各種探究能力,并以此開展教學和評價。在具體的探究教學過程中,應該繼續保持傳統教學中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良好習慣,注意關注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對探究能力形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兼顧總體探究過程與各類探究技能的培養,同時加強對探究活動中核心要素的訓練,“以點促面”,使探究各環節要求的能力得以形成。在探究活動開展的各個階段,要重視學生的自我監控在其中的作用,最終形成完整的探究能力。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3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