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依據教學要求所設計的一種教學指導材料,它可以幫助教師系統化地組織教學內容和步驟。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教學設計的思路和啟發。
一、感受:
溫暖:更包容的心態、更開放的姿態來做這件事;把競賽的過程看做是培訓的過程,讓更多的老師受益。
二、教材:
這是一篇講述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愛護蜻蜓的故事。通過本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蜻蜓的有關知識,懂得愛護益蟲的道理,還要體會到陶行知先生對下一代的關懷愛護和諄諄教導。
三、幾點想法:
1、教學方式的轉變:問答式向任務目標驅動轉變,教學過程有明確的目標指向。(1)學會本課生字,重點掌握“蠅”的讀音,理解“七嘴八舌、成千上萬、復雜”等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根據起因、經過、結果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按事情發展的順序。
(4)初步感知本課語言特點,通過提示語及人物的語言初步了解陶行知是個怎樣的人。
2、學習方式的轉變:把學習的時空最大化地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自主、充分得到發展。
3、朗讀得到充分的'重視。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讀書,熟讀方能成誦,熟讀方能理解、感悟,致力培養學生的語感,讓學生有滋有味地讀書。
(1)讀的時間有保證。
(2)讀的形式多樣。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形式。
(3)讀的內容有選擇。在讀通的基礎上,有選擇地讀,有限的時間用在刀刃上,為第二課時的理解奠定基礎。
4、致力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注重講方法,揭示規律。識字解釋、理清條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抓住重點,無須面面俱到。(無論是哪種解詞方法,都必須聯系課文,借機了解課文,切忌孤立解詞,那種為了解詞而解詞你說他說照本宣科的形式寧可不要。)。
5、著眼學生的發展,致力培養學生的習慣,抓好學生的課外閱讀,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豐厚學生的底蘊,為學生的未來奠基。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學會保護蜻蜓。
學習重點:
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加深感悟文中重點句。
課前準備:
課前組內幫對檢查學案5、6完成情況。
學習過程:
一、明確學習目標,重、難點。
二、課內檢查預習。
1、同學們課前都預習了課文,生詞都會讀了嗎?下面小組內幫對互相檢查,隨即糾正,錯的改正過來,一會找同學讀一讀??茨膫€組完成的、最快。
2、同學們把生詞都會讀了,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嗎?下面小組內分工讀,讀錯的及時糾正,再讀一讀,讀對為止。檢查讀。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老師一會兒檢查。
3、質疑解疑:
(1)小組內交流對詞語的理解。
(2)、通過預習,同學們可能還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組內交流一下,解決不了的小組長進行匯總,一會兒提出來。
(3)、小組長匯報。(抄到黑板上)。
(4)、小組間解疑。解決不了的,老師引導讀書,思考、解疑,或在精讀時解決。
4、精讀感悟,感情朗讀:
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讀6、7、8、9、10自然段,思考蜻蜓是怎樣的蜻蜓?讀后談一談,隨即指導朗讀,對蜻蜓有哪些了解?相機指導課后第四題。(1)、分自然段讀課文。(找5個同學讀)師在讀中隨機指導,讀到位。
5、聽寫生詞,幫對檢查,錯了改3遍。
6、指導朗讀分角色,自己練習。
7、指導課后第四題,從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三、分配下節課展示任務。
1、組搜集有關蜻蜓的資料。
2、組搜集有關動物與人之間感人的故事。
《放飛蜻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21課。這一單元還有《在金色的沙灘上》《和時間賽跑》《“計算機之父”的童年》三篇課文,在教學時要做到認真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學習他們的好思想,好品質,《放飛蜻蜓》排在本單元的第一位,引領著本單元課文的學習。本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并放飛蜻蜓的故事。對于本課我主要的設計理念是這樣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在閱讀的語氣背后挖掘人物品質的學習過程。
根據新課標對中年段孩子的要求,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語,了解他們的含義。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培養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體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下一代的諄諄教導。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3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重難點,我帶來了獎品以及與教學同步的課件為上課做好準備。本課需要二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要完成目標1,2這里我著重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二、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將安排“談話激趣引入蜻蜓;交流探究蜻蜓,朗讀感悟陶行知;拓展延伸”三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個環節是談話激趣引入蜻蜓。首先,我會親切地和學生談話:孩子們大家好,我很想了解一下咱們三年級的小朋友認識昆蟲嗎?說說你知道的昆蟲。(生回答)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種昆蟲,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想知道就把眼睛閉上,老師數到3再睜開。然后出示“蜻蜓”的圖片。通過閉眼、睜眼的過程給學生以神秘感,通過觀察美麗的圖片,激發學生對蜻蜓美好的情感。這個環節的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將對后面的教學產生鋪路搭橋的作用。
第二個環節是交流探究蜻蜓,朗讀感悟陶行知。這個環節要做到了解蜻蜓的相關知識,懂得保護蜻蜓,體會陶行知對兒童的尊重,關愛,諄諄教導。首先,我會引導學生找出本課講了蜻蜓哪些方面的知識,包括三個方面,食物、眼睛以及尾巴。在講解食物這一方面時,我會出示蜻蜓的食物圖片(蒼蠅、蚊子、孑孓),問學生:你們喜歡他們嗎?并說一說它們的危害。孩子們可以認識到,蜻蜓的食物是害蟲,蜻蜓是益蟲,我們應該把蜻蜓當朋友。我又接著問:你們應該怎樣對待好朋友呢?然后讓孩子們拉勾為誓,記住自己的承諾。學生通過交流深入探究,懂得我們應該保護益蟲,也為突破“為什么放飛蜻蜓”這一重難點埋下伏筆。在教學眼睛和尾巴這兩方面時,我采用小組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的方式,找出蜻蜓眼睛尾巴的特點和作用并出示眼睛和尾巴的圖片,以及課外拓展資料,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眼睛和尾巴進行描述,在描述過程中,學生說的不通順的句子,我要及時糾正,補完整的語句我會幫助他補充完整。講述精彩的同學,要給予獎勵。這樣的安排可以使他們的口頭表述能力得到鍛煉,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的認識更加深入。
本文有大量的人物對話,抓住對話的朗讀,可以讓學生感悟到陶行知對兒童的關愛、循循善誘、民主作風等等閃光點,這也是本課的重難點。要做到朗讀到位,必須抓住關鍵詞。比如,陶行知和翠貞的對話,必須抓住“慈愛”和“撫摸”這兩個詞語,引導學生理解“慈愛”的意思,結合生活實際再做一做“撫摸”的動作,想一想該用什么表情,什么語氣來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就能感悟到陶行知對孩子的親切關愛。課文的最后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在朗讀這一句時,要抓住“商量”這個詞語,讀出“商量”的語氣,如果學生不知道怎么讀,我可以先示范讀,再讓學生自己讀,然后鏈接第一課時了解到的陶行知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一個了不起的人居然和一個孩子商量,說明他是多么的尊重兒童啊,那么陶行知先生“為什么要放飛蜻蜓呢?”前面有陶行知對蜻蜓的食物、眼睛、尾巴的介紹做鋪墊,學生不僅能理解到放飛的原因是,“蜻蜓會為人類做貢獻,是人類的好朋友”,還能感受到陶行知為了讓孩子們放飛蜻蜓的良苦用心,在這里來突破重難點,可以讓孩子們的童心得到升華和釋放,此刻我會深情地做一個小結。
第三個環節,鞏固、拓展、延伸。在這個環節里,我設計了一道選擇題,讓陶行知住進學生的心里,我也布置了課后作業:通過查找資料,培養學生把課堂學習的習慣延伸到課外學習,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保護蜻蜓的宣傳語,是為了讓學生把保護動物的意識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為保護人類的朋友做貢獻;爸爸媽媽是孩子最忠實的聽眾,孩子把學到的內容講給他們聽,會得到由衷的贊賞,從而讓孩子獲得滿足感,同時也可以把保護動物的意識傳遞給他們,呼吁大人們也行動起來。
你希望陶行知成為你的()。
a、父親b、老師c、朋友d、榜樣。
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學生說得精彩,我都會給予獎勵,這道題的設計,更加深了學生對陶行知的崇敬和喜愛。
三、作業設計。
1、蜻蜓餓極了時,會吃自己的尾巴嗎?通過觀察或查找資料完成。
2、寫一句保護蜻蜓的宣傳語。
3、把你了解到的蜻蜓給爸爸、媽媽說一說。
四、板書設計:(略)。
一.簡析首尾,聚焦“放飛”
1.指名讀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們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指名讀第十一自然段。
(1)這群孩子捉了幾只蜻蜓?
(2)這只蜻蜓當時在誰的手里?
(3)只是翠貞一個孩子同意放飛蜻蜓嗎?哪里看出?
(4)個別讀孩子的話。這里有兩個“放了它”,你從中感覺到了什么?讀這種心情來!練習朗讀。
3.激起懸念。
二.讀文入境,探究自悟。
1.自瀆課文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談了有關蜻蜓的事情后,你會很自覺自愿地將捉到的蜻蜓放飛嗎?找出課文中有關能說明自己樂意放飛蜻蜓原因的句子。
2.指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同桌商量。
3.課堂討論:為什么你也同意放飛蜻蜓?
(1)從蜻蜓本身講。(學生交流收集的相關資料,了解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別有什么特點和作用。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知識。)。
(2)從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講。
a.與孩子說話態度和藹可親,方法巧妙。
b.不擺架子,尊重孩子。
c.知識豐富,說的是孩子們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識。
4.這樣一個知識豐富,和藹可親的先生,講得孩子們心服口服,所以答應放飛蜻蜓。
5.你們愿意同桌分角色來朗讀一下課文嗎?
6.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歸納總結。
1.老師指著題目,問學完了課文,你們知道這群孩子為什么同意放飛蜻蜓嗎?
2.看到蜻蜓展開翅膀向空中飛去時,此時,你們會想些什么?或者會說些么?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放飛蜻蜓》。這是語文出版社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下面我從教材的特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采用的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作簡要的說明。
一、說教材。
《放飛蜻蜓》是三下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讀寫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認真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學習課文中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質?!斗棚w蜻蜓》是一篇精讀課文,放在了本單元的第一課,引領著本單元課文的學習。這是一篇寫人的精讀文章。課文講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并放飛蜻蜓的故事。課文層次清楚、通過人物具體明白的對話,推進故事的`發展,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從中了解有關科學知識,受到教育,并體會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下一代的諄諄教導。
根據新課標對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我班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本課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讀本課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正確讀出句子的語氣,學習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
(2)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抓住重點詞句品悟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陶行知先生對孩子的諄諄教導,對其產生敬佩之情。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益蟲的思想感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細致地引導孩子們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并啟發孩子們放飛蜻蜓是重點也是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主要采用啟發式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讀讀、劃劃、議議,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二)、說學法:
1、遷移法。
2、發現法,在講讀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這篇課文我預設用2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激趣導入,引題質疑,整體感知,理清文脈,指導寫字,設置懸念。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復習導入,回顧文本;品讀語言,感悟品質;朗讀悟情,聚焦“放飛”。
這是一篇充滿情趣的故事,描寫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幫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關知識,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勸導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飛掉的故事,告訴我們必須愛護益蟲的道理,是富有啟迪意義的好教材。孩子們放飛的是蜻蜓,其實也是在放飛童稚,放飛愛心,放飛希望。
設計理念。
1、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漸次深入探究。
2、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根據標題放飛蜻蜓的特殊性,啟發學生由此出發,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機亮出故事結構捉蜻蜓談蜻蜓放蜻蜓,進而兼顧首尾,聚集放飛,導向深入探究,使教學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學中盡量注意陶先生關愛兒童、循循善誘、民主作風等等閃光點,讓學生對其自然產生敬佩情緒,在心中樹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寫了一群兒童,充滿了童趣,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在創設的意境中去感受情、體味趣,于不知不覺中提高思想認識。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借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體會教育家陶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和諄諄教導。
3、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不同見解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憑借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體會教育家陶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和諄諄教導。
教學準備。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關知識(特點、習性等);
3、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展示畫面,激趣引出課題。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在一個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階段,對色彩鮮艷奪目、活動的東西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這一教學片段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蜻蜓飛舞的畫面導入課題,不僅激起學生對美麗蜻蜓的喜歡,而且由此讓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進入下面的學習,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將對后面的教學產生了鋪路搭橋的效用。
二、朗讀、交流、感悟。
自讀全文。以引導學生認識陶先生為主線,指導學生朗讀、感悟。這是整個教學的重點,圍繞放飛依次展開。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關愛學生、循循善誘、講究民主的精神作風,在教學中突出了慈愛小心商量等詞語,同時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詞語,體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樂于受教、富有愛心的美好品質。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學中注意由果溯因,導入情境,就會使學生學得如臨其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談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談了有關蜻蜓的事之后,你會自覺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飛嗎?為什么?由于在一開始我就注意讓學生進入角色,邊讀文,邊體悟。在此基礎上展開討論,因此學生有的放矢,獨立思考、體悟得較深,討論時也是有話可講,有情可抒。這樣的語文課堂已經變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對話場,文本、作者、教師、學生均是參與者。師生在七嘴八舌的混響聲中,過濾和沉淀開啟心智的思考,語文課堂成了一個激情、智慧、靈感、創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臺。
至于了解關于蜻蜓的知識,我以為并不難,學生只要讀讀課文就能說出來,但僅限于了解還遠遠不夠,學會整合書本資源和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才是重難點。在課上,我跟孩子們一同探究著,感悟著先生的親切的態度,啟發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捎H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我也在努力學習著先生,當他們在讀課文準備介紹蜻蜓時,我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著,傾聽著,啟發著,點撥著。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著蜻蜓,那些數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唇間動情地傾吐著,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大多掌握了。
三、拓展、延伸。
在學完整篇課文以后,我又安排了一組圖片欣賞,目的.是引導學生想象:重回藍天的小蜻蜓會說什么呢?并自由表達:你們有什么想對小蜻蜓說的嗎?教師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應當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F代教學論認為,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教師的價值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建構的辨正統一。入境始與親,讓學生轉換角色,自己深入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中,自己去體驗,去感受。而配樂的集體分角色朗讀課文,更將本課的學習推向了高潮,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了陶先生的慈愛和善和諄諄教導。
四、演一演這個故事。
讓學生想象說話能拓展、豐富、充實課文內容,調動學生平常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語文的情感。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學生會盡自己的最大的努力,爭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臺下的學生會津津有味的聽,全神貫注地辯,又興致勃勃地說,能培養學生專心聽、仔細辯、大膽說的習慣和能力。
臨下課時,我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么收獲,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說關于蜻蜓的,有說關于先生的,有說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獲還真不少。我建議他們課后再去找一找關于陶先生的資料,相信他們一定會更好地了解先生,從先生教育學生的一個個小故事中得到啟發。而我,則從這節課中更好地明白了: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他們關于蜻蜓的知識其實并不比我們做老師的少!走進新課程,我們為師者首先應是一個善于學習者,向書本學習,更新理念;向學生學習,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啟發與誘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對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師的我們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之精髓——“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樸素淺顯,通俗易懂。先生的一些經典論述我們還大多能出口成誦,什么《人有兩個寶》《小孩不小歌》等等學生們也是會背的。特別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边@一至理格言,則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恒主題?!斗棚w蜻蜓》這一課就是敘述了陶行知和小朋友之間的一個小故事。
對于這課的教學重難點,很多教學用書大多是將“了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作為重難點??墒俏也⒉毁澩@個觀點。盡管教參上有這樣的建議,盡管在本單元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等是訓練重點,但我細讀課文后仍覺得將這作為教學的重難點并不妥。
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1、細讀課文,了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能用上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介紹蜻蜓,從而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激發探究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2、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p>
至于了解關于蜻蜓的知識,我以為并不難,學生只要讀讀課文就能說出來,但僅限于了解還遠遠不夠,學會整合書本資源和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才是重難點。
在課上,我跟孩子們一同探究著,感悟著先生的親切的態度,啟發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捎H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我也在努力學習著先生,當他們在讀課文準備介紹蜻蜓時,我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著,傾聽著,啟發著,點撥著。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著蜻蜓,那些數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唇間動情地傾吐著,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大多掌握了。
臨下課時,我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么收獲,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說關于蜻蜓的,有說關于先生的,有說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獲還真不少。我建議他們課后再去找一找關于陶先生的資料,相信他們一定會更好地了解先生,從先生教育學生的一個個小故事中得到啟發。而我,則從這節課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并不??!誰若說小孩小,他比小孩還要??!”他們關于蜻蜓的知識其實并不比我們做老師的少!
走進新課程,我們為師者首先應是一個善于學習者,向書本學習,更新理念;向學生學習,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啟發與誘導!
《蒲公英》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成熟的蒲公英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所持的態度,選擇不相同,結果他們的命運截然不同。從而告誡人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應該聽從前輩的正確教導,實事求是、腳塌實際。文章不但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同時語言優美、生動,又是一朗讀的好材料。
本人在教授這篇課文時,緊緊抓住兩條主線進行精讀指導:一是通過理解關鍵詞語來理解課文內容,并讀好人物對話;二是引導學生從蒲公英種子的不同選擇而造成的不同結果中領悟作者的情感傾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讀的訓練,以讀代講,力爭讀出情、讀出字、讀出理。還力求在課堂中創設一種童話世界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1、強化初讀看圖認識蒲公英,揭示課題,簡介內容,指出本文并非介紹植物,而是一個寓言故事。由此引入處讀,主要解決“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的問題。
2、精讀感悟讀第一自然段時,抓住“潔白”“絨球”“藍天白云”等詞,引導想象蒲公英種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第二、三自然段是重點。理解;(1)太陽公公對蒲公英種子的親切關懷;(2)蒲公英種子的不同態度;教學形式主要采用:聽錄音——讀課文——找關鍵詞——分角色朗讀。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第四自然段,引導學生從兩種命運的對比中,體會內涵的道理。在讓學生充分討論后,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和觀點。
3、復述課文采用分角色朗讀或表演課本劇的形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著重以讀為主、以自己學習為主、以討論為主,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為突破口,以取得“讀的熟練、學的投入、議論踴躍”之教學效果。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點:
1、在讀文的基礎上了解關于蜻蜓的知識,明白道理。
2、學習多種途徑收集、處理資料。??。
教學難點:
通過自主學習,了解蜻蜓的習性、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教學準備:
關于蜻蜓的圖文資料,配套光盤??。
教學時間:3課時(包括課堂練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扣題引發,理清脈絡。
1、啟發猜想:出示課題,學生圍繞課題質疑。
2、導入:這篇課文就是圍繞大家的猜想來寫的。不過,這個和小朋友們說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們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讓孩子們放飛蜻蜓的經過嗎?快讀讀課文吧!
3、初讀,理清脈絡:
(1)第一遍讀,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2)第二遍讀,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弄清詞語意思。
二簡析首尾,聚焦“放飛”
1、指名讀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們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讀第三段(11自然段)。
(1)從“紛紛”一詞可以看出孩子們都同意放飛蜻蜓。
(2)從“放了它,放了它”連喊了兩遍,體會孩子們的心情。
3、激起懸念。
三指導寫字。
1、出示本課生字,學生再次認讀。
2、學生找出簡單的,可以自己寫好的字:舌、蠅、蚊、餓、構描紅、記憶字型。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問題導入。
1、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2、請學生簡要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回顧上節課的提問: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樣和這群孩子談蜻蜓的呢???。
二讀文入境,探究自悟。
2、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師組織課堂討論:聯系前后文說明自己放的理由,關鍵點:
(1)陶行知的語氣:“慈愛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們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與孩子們的對話內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結構。(了解蜻蜓的特點,認識到它是益蟲,應該保護)。
提問:從他們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學生讀議)。
(3)孩子們的回答內容和神態。(“入神”說明陶行知先生的話太吸引人了)。
4、練習分角色朗讀。
(1)同座間練習,再次體會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讀,集體評議。
5、啟發小結。
師:為什么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談了蜻蜓后,會自覺自愿、非常樂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飛呢?請結合剛才同學們的發言,對理由作一個小結。
學生小結。(教師點評)。
1、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教師扎實、樸實的教學風格。在教學過程中能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
2、組織學生進行有效自學,要求提得明確,分層次落實,指向課后練習的重點目標。注重朗讀、討論、圈畫、討論多種形式的結合,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教師巡視指導。
3、詞語理解得法,能緊扣課文語言,有些通過表演來體會,學生感覺有趣而且印象深刻。
4、教師課前能精心制作蜻蜓標本,幫助學生形象地建構蜻蜓的特點,使學生對蜻蜓了解得更清楚,認識更深刻。并且在課前教師能搜集資料,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課本以外的有關蜻蜓的知識,使學生的學習得到空間上的延伸。
5、開展創造性的朗讀,補充提示語朗讀,理解語句,分析結構,使朗讀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6、建議在充分研讀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科學化、板塊性的設計,使教學思路更清晰。
《荷花》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按看荷花的順序展開,寫了公園里一池美麗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時并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翩,抒發了作者對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豐富語言積累的好教材。為此根據課程改革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l.知識目標:學會本課10個生字,1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3.情感目標:通過創設情景、借助媒體,品味詞句,深入感知課文,欣賞荷花的美麗,體會荷花的神韻,和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符合本課特點,能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使語文學習具有趣味性、審美性,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
其中1、2兩個目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體會荷花的神韻,體會大自然的美,深化學生的閱讀感受則是教學的難點。
:設置形象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借助漢語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在語境中認識10個生字,重點指導讀好后鼻音的生字“蓬、夢”,多音字“骨”;指導生字的書寫時,重點注意“蓬”是上下結構的字,“翩”字要寫緊湊。
針對本課生字的發音特點出示重點新詞組織學生認讀,讀好后鼻音、兒化音以及疊詞。在學生齊讀課題后提問:同學們看過荷花嗎?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你見過的荷花。(美麗、漂亮、亭亭玉立、千姿百態……)在作者心中,荷花又是怎樣的呢?今天,讓我們隨著作者再次走進公園,再去看看荷花。
這個環節既對上課時的學習進行了反饋,也使學生產生想看荷花的想法,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欲望,為本課時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第一自然段:略講。
通過指名朗讀,了解“我”看見荷花的時間和地點。抓住“一……就……”的句式,感受荷花清香,抓住“趕緊”和“跑”體會作者的急切心情,讀出作者的感受。
第二自然段:詳講。
教學第二自然段,我打算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在荷花池邊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在組織討論時,以學定教,從學生的意愿出發,確定學習語句的順序。讓學生讀讀課文,說說自己的感受,動手比畫比畫,結合展示的畫面與語言的渲染,展開充分的想象,盡情感受荷葉的茂盛之美、形態之美,荷花的姿態之美、色彩之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以游人的身份用觀賞者的眼光讀課文看課文,使他們產生真切的體驗,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之中,自然地表達贊美、喜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
第一句通過一組荷花的圖片和語言的渲染,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讓學生對荷花的風韻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性理解。
第二句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我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進行梳理后確定重點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教師深入其中傾聽學生發言,并適時給予指導。再組織交流,加以點撥。理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時,先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賞析方法,引導他們從“色彩”、“姿態”等多個角度去評價眼前的這一池荷花,再次品讀第二、三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理解“活的畫”時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機?!爱嫾摇币辉~的理解,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不同的學生對此一定會有不同的理解,學生可能會說是“夏天”,是“大自然”,或許還會說是中荷花的人,這些答案都可以給予肯定。
從文本出發,讓學生從文到圖再到文,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細細品位,并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感受從文本的美轉向對大自然的美的升華。
第四自然段:
這一段借助“一幅活的畫”來想像荷花,描寫中“我“與荷花融為一體。因此我設計了一個活動化的表演情景,讓學生來扮演荷花,通過肢體語言來體會“翩翩起舞、隨風飄動”;并通過錄象、音樂的渲染,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戴上頭飾,扮演文中“蜻蜓、蝴蝶、小鳥”,講述清早飛行的快樂、昨夜做的好夢,并進行創造性對話,說說小蝦、蝴蝶、小鳥可能會對美麗的荷花說些什么。讓學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給學生配上音樂圖片朗讀課文,讓學生置身其中,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心靈,進入美的境界,再次進感受美。
這樣設計讓學生在充分發揮想象的同時,既訓練了學生說話,又讓他們置身荷花中,進一步感受荷花的動態美,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發展,審美水平得到提高。
第五自然段:
扣住“才”、“不是”、“是”等關鍵詞,討論“我怎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從而感受到此時“我”完全陶醉其中、沉浸其中。而荷花的美也就不言而喻了。
總結:在教學活動中我掌握好宏觀調控,調整控制好節奏速度,在提問時,注意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能力和水。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對資料的合理運用,了解有關蜻蜓的有關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思想感情;并體會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愛護和諄諄教導。
教學重難點:
憑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有選擇地運用摘抄有關蜻蜓知識的資料,豐富對蜻蜓的認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思想感情;并體會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愛護和諄諄教導。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展示畫面,激趣引出課題。
2、講了誰和誰?(板書孩子們?陶行知)小伙伴們捉住了蜻蜓為什么又要把它(板書放飛)呢?讓我們一起再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二、讀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走近蜻蜓。
1、回顧上節課,你對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2、陶行知一共問了兩個問題,課件出示。
3、第一問:“翠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嗎?”指名回答。
4、繼續交流: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誰知道?
6、尾巴和眼睛的特點和作用是什么?課件出示:
8、指導朗讀。
現在老師就是這位同學捕捉蜻蜓的同學,你想對我說什么?
過渡:引導放了蜻蜓吧!因為這蜻蜓是“飛行家”,是“捕蟲能手”,是我們的朋友。孩子們入神地聽著陶行知先生的話。
(二)走近陶行知 。
快速默讀2--11自然段,把文中描寫陶行知說話時的神態、動作的詞句用“~~”畫出來,體會一下,陶行知是一位怎樣的教育家?讀后交流。
1、從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講:
(1)“慈愛地撫摸著翠貞的小辮子”---(板書和藹可親)。
(3)陶行知從翠貞手里取過蜻蜓,高高舉起。----珍惜這只蜻蜓,讓其他孩子看得清。
(4)陶行知將蜻蜓小心地翻過身去,指著它的尾巴說:--生怕弄傷蜻蜓。
2、陶行知先生知識豐富,說的是孩子們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識,所以孩子覺得新鮮有趣。相機出示陶行知的資料。
三、拓展延伸,抒發情感。
1、課件蜻蜓千姿百態的圖片,老師: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屬于它自己的家園。你們瞧,它們是多么輕松,多么愉快呀!此時此刻,大家肯定有許多話要說,試試寫一寫:
我眼中的蜻蜓。
四、課堂總結,升華情感。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這樣的朋友,她們都為我們人類作出了貢獻。我們每一個都要(板書關愛有益動物),那樣我們的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的美好!
板書設計。
《鹿角和鹿腿》它是部編版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出自著名的《伊索寓言》。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生動記敘了鹿在池塘邊欣賞自己兩束美麗的角,抱怨細長的腿,獅子撲來了,鹿四條細長的腿讓它逃脫了,而美麗的角卻讓它險些送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短處而否定長處。
三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初步具備了獨立閱讀和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的能力,但他們閱讀經驗尚停留在感知層面,對文章的寓意還不能準確把握。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態度。
重點。
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態度。
難點。
能夠結合自己生活當中的實際來理解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標的重要的理念,為了體現這一理念我運用了“情景教學法”“合作法”“朗讀點撥法”來展開我的教學,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動的語文課堂。教學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學習。所以我運用了朗讀感悟法,合作學習法來使學生披文,入境,入情構建新知,做到聽、想、講、讀的有機結合。
(一)激發興趣,談話導入。
1.先出示課文畫面,引導學生觀察美麗的鹿。
生動的畫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就讓這堂課成功了一半,在讓學生觀察鹿的同時也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教師談話導入。
3.板書課題、讀題。
(二)初讀感知,掃清障礙。
1.先請學生自由讀文,找出生字,同桌之間互相認讀生字。
2.小組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全班討論解決。
這樣就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掌握生字、自己提出問題。
(三)品讀課文,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會逐步加深,所以在此環節中我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1.用上提示的詞語,讓學生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生自由回答。降低了概括的難度。
2.鼓勵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注意語言的朗讀,語氣要有所區別,先讓學生采用自由讀、小組讀的方式,讓學生自讀自悟。這樣就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3.全班討論、交流,可采用個別讀、小組讀的方式。
記得《語文課程標準》中有一句話這樣說道:“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痹诶首x訓練中,我鼓勵學生讀出對文中情感的不同體驗,并結合具體語段來說說自己的朗讀體會,充分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同學之間互相評論,相互促進,更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同時,教師隨機點撥,如第一段、二段,要讀出鹿的悠閑和發現自己水面倒影的驚喜。第三段和第四段是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評價,要讀出截然不同的語氣,對角的喜愛、贊美:“啊,我的身段多么勻稱,我的角多么精美別致,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要讀出自我欣賞,自我贊美的感情?!鞍?!”“多么”“多么”拉長讀,抒情一些。而對腿,則是不滿和報怨:“哎,這四條腿太細了,怎么配得上這兩只美麗的角呢?”要讀出嘆息、報怨是情緒,“哎,太細了?!睆娬{低語速慢,“怎么”感情強烈,要表達出內心的不滿,在對比朗讀中區分兩種不同的態度和感情。第五段和第六段,情節緊張,變化快,“忽然聽到”“猛一回頭”“哎呀”“正在追逐”朗讀時要語速加快,突出形勢的危急。
在每次學生說體會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邊試讀邊說體會,越具體越好,說完后,讓他完整地示讀一遍,鼓勵學生加上動作,可適時引導學生指導集體朗讀該句,這樣就做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學,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心靈對話,交流體驗。
1.我先創設說話情境:“同學們,通過合作研讀,你們一定會有所啟發吧!”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放開思路,放開談,可以就課文的內容談,也可以聯系實際舉生活中的實例,說說自己的體會。要鼓勵學生生活中類似的實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充分讓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
2.還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和《陶罐和鐵罐》作比較學習,把兩篇課文聯系起來說說共同之處。
這樣通過交流,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和提高,通過比較,學生的思路和視野會更加開闊,同時也學會了用多種方式來進行閱讀。
(六)拓展延伸,鼓勵展示。
啟發學生閱讀興趣,談一談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通過這一環節又再次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應該說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案例,是生活即課堂的案例。對于我們老師的成長來說,這是篇非常有啟發性的案例,這一課可以讓我們懂得陶行知的教學方式及教學理念。對于學生來說,生活中有許多東西看似是簡單的,其實里面的知識可多了,如果只是簡單地玩一玩,等于是喪失許多學習機會?,F在各門學科都在講究探究性學習,其實這一課也是探究性的案例。
讀這一課,我們可以發現這篇文章有多個問題出現,認識這些問題,明白這些問題是怎么解決的,其實就是交給孩子一把探究性學習的金鑰匙。
這個教學故事其實是從陶行知從村里走出來,看到孩子在捉蜻蜓談起的:
問題一:“翠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嗎?”[學生的答案,學生一下子可以讀到。吃蟲子,吃露水,吃草,吃樹葉,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開放的,這些答案到底哪個正確?陶行知在孩子們回答之后,給了學生更明確的答案。
問題二:你們說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簡單的,當然這是第一個問題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會有明確的認識。所以第七自然段開頭就說“孩子們點點頭?!?/p>
問題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誰知道?[這又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從第一問題來看,學生答案這么多,這個問題肯定也難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設。所以就出現了直接觀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點水。一種猜測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飛行方向的。在學生不知之時陶行知向孩子介紹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們讀這個答題也會感受到原來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問題四:關于蜻蜓的頭部,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雖然這個問題沒有提出,陶先生沿著尾巴的作用直接談起,實質上卻是一個重要問題。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蜻蜓。
問題五:“把它放了,好不好?”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結局,這個問題的出現,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學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將起到“綱領”之作用,提起這個“綱領”,前面所有的問題會接二連三的出現,并且得以解決之后,才能高興地放飛蜻蜓。
研究上面這五個問題,其實給學生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平時生活的許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研究?設計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設計幾個問題,或者發現到一些問題,將其逐步解決了,就是適應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一課抓住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可以讓學生收獲到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理念。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2課的《荷花》。
本單元所安排的課文學習都是與生活相緊密聯系的切合于生活實際,即寫景,又透露出情,很好的做到了人與自然的情景交融。讓學生在接觸自然感悟自然地同時,能夠更加的熱愛生活熱愛自然。荷花這篇課文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比較經典的一篇記敘式寫景課文。本文寫了作者葉圣陶爺爺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并展開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個字,把滿池荷花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觀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豐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韻,使讀者既賞心悅目,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2、教學目標:
(1)能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受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養成積累語言的良好習慣;
(3)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讓學生欣賞荷花的美麗,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重點、難點:
(1)理解荷花開放時的種種姿態,體會荷花的美。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會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身理、心理特點和一些教學理念,特設計如下教法、學法。教法:我是這樣來教這篇課文的。本堂課以情感為紐帶,在這里,我就會注重以讀為本,順學而導,品詞析句,讀中體驗,讀中想象,讀中悟寫,讀寫遷移。通過多種形式、多個層次的朗讀,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學法:關于在學生如何學的方面,我會以學生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且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閱讀,圈圈點點,批批注注。在讀、說、想、寫、背的語文實踐中不斷夯實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荷塘美景,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師提供直觀的圖像幫助理解。所以在開始學習課文之前,我會出示一些荷花的圖片,來提高學生對課堂的注意力和興趣。
那么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
第二環節。
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總是與他們對教材的認識相連。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們所描繪的對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環是要讓學生去認識、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我會在在引導學生從初讀進入細讀的過程中,應該飽蘸著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用圖畫的、音樂的、表演的藝術直觀,讓學生仿佛看到、聽到、整個心靈都感受到,在學生眼前再現課文中描寫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形象地描繪了幾種不同姿態的白荷花和碧綠的荷葉,色彩清麗,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潔、高雅的本色。我依據這個材料制成鮮活的課件進行展示,并可以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
“那么我們課文哪一自然段具體寫了荷花的美?”從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在第二自然段中,因為優美的句子比較多,所以我就會讓學生來進行比較閱讀,讀一讀,你認為哪個句子寫的做好。
第三環節。
在領悟課文的神韻中——移情。
學生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應牢牢把握,并順勢將教學過程推進,從細讀進入精讀。所謂精讀,即讀課文精彩片段詞句,讀出其神韻。課文語言不僅承載著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形象寄托著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讀時要將學生的情感移入課文描寫的對象上,從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
我通過三條途徑將學生的情感引向深層,產生移情。
1、借助比較區別;
2、借助想象展開;
3、借助語言媒介。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沒有對荷花的“姿勢”進行具體描寫。
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看圖想象說話,“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有的,有的,還有的?!毙〗M討論,指名說,集體評議。
2、指圖引讀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討論:作者為什么把這一大幅畫看作是“活的畫”呢?用這么美的詞句來描寫荷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樣的設計,既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加深了對荷花美的認識,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受到作者對荷花強烈的喜愛之情,可謂一舉三得。
第四環節。
在表情朗讀和語言訓練中——抒情表情朗讀是抒發學生內心感受的一種常用形式。表情朗讀雖然讀的是作者的語言,但包含了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他們往往用恰當的語氣、語調、語速來表達,抒發他們對作品中人物、角色、場景的情感。
因此,在課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設計了表情朗讀。特別是第二自然段,還安排了背誦訓練。在反復品讀欣賞后,荷花之美躍然紙上。此時,學生的情感愈加熱烈,這一背誦環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進了學生對優美語匯的積累內化,從而更好地抒發了學生的情感。
在課文的最后,我會讓學生富有感情的來朗讀整篇課文,以達到對本文的情感升華?!皩W生——教材”之間的情感橋梁就是教師。由教師來傳遞情感,讓學生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入情,動情,移情,抒情。學生在充滿情感的課堂教學中學會熱愛生活,追求美好。
在本篇課文學習的最后,我會讓同學們來賞析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同學們從中一起體會并感悟這篇散文,來感受荷花另一種靜謐的美。
好的板書不僅起著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為了更好的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我設計了如下板書:
荷花聞清香。
荷葉舞蹈蜻蜓挨挨擠擠像大圓盤。
八、作業設計:1.流利的背誦課文。
2.假如你看到了一池荷花,你會如何想呢,以此來寫幾段話。
作者:佚名??。
應該說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案例,是生活即課堂的案例。對于我們老師的成長來說,這是篇非常有啟發性的案例,這一課可以讓我們懂得陶行知的教學方式及教學理念。對于學生來說,生活中有許多東西看似是簡單的,其實里面的知識可多了,如果只是簡單地玩一玩,等于是喪失許多學習機會?,F在各門學科都在講究探究性學習,其實這一課也是探究性的案例。
讀這一課,我們可以發現這篇文章有多個問題出現,認識這些問題,明白這些問題是怎么解決的,其實就是交給孩子一把探究性學習的金鑰匙。
這個教學故事其實是從陶行知從村里走出來,看到孩子在捉蜻蜓談起的:
問題一:“翠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嗎?”[學生的答案,學生一下子可以讀到。吃蟲子,吃露水,吃草,吃樹葉,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開放的,這些答案到底哪個正確?陶行知在孩子們回答之后,給了學生更明確的答案。
問題二:你們說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簡單的,當然這是第一個問題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會有明確的認識。所以第七自然段開頭就說“孩子們點點頭?!?/p>
問題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誰知道?[這又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從第一問題來看,學生答案這么多,這個問題肯定也難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設。所以就出現了直接觀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點水。一種猜測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飛行方向的。在學生不知之時陶行知向孩子介紹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們讀這個答題也會感受到原來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問題四:關于蜻蜓的頭部,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雖然這個問題沒有提出,陶先生沿著尾巴的作用直接談起,實質上卻是一個重要問題。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蜻蜓。
問題五:“把它放了,好不好?”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結局,這個問題的出現,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學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將起到“綱領”之作用,提起這個“綱領”,前面所有的問題會接二連三的出現,并且得以解決之后,才能高興地放飛蜻蜓。
研究上面這五個問題,其實給學生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平時生活的許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研究?設計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設計幾個問題,或者發現到一些問題,將其逐步解決了,就是適應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一課抓住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可以讓學生收獲到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理念。
《給予樹》人教版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整一個單元課文的基調是“愛”,而《給予樹》就是其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圣誕節前夕,金吉婭用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女孩,贊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
課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敘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同時也揭示了“給予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優秀品德”的人生道理。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給予”“試探”等詞語。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語和句子,積累語言。
2、用心體會,使學生發自內心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聯系上下文,學習金吉婭的話和母親心情的變化,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
《給予樹》這篇課文的主旨在于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使學生受到愛的教育。教育實質就是塑造學生的靈魂和思想,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把體會金吉婭的“愛”作為了情感目標。
教學重點:通過對“興高采烈、沉默不語”等重點詞語的理解,以及人物的感情變化,體會金吉婭善良的品質。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金吉婭無私給予的仁愛之心。
這篇文章的文本價值就是讓學生從金吉婭對別人的關愛中受到愛的教育,讓這種愛在孩子的成長中一直影響他。而課文的最后一句話,在理解上確實有點難度,離孩子的生活有一點點的距離,于是把它作為了教學難點。
(一)說教法。
1、情境導入法:過年是孩子盼望的日子,從春節說起,創設情境,先讓孩子們說說春節,他們一定會有興趣的。再拿圣誕節和我們的春節做比較,孩子們更有求知的欲望了。
2、讀思議結合:這個故事不僅需要學生朗讀體會,還要求學生思考,比如金吉婭買了洋娃娃送給陌生女孩,對自己會有什么影響,又如媽媽的心情前后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等等。采用讀思議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更深刻的感受。
教學要簡單而細致,經過適當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閱讀體會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認識金吉婭的付出和作出的選擇是屬于一種犧牲自我的關心別人的行為。
(二)說學法:
設計教學時,我以情感為主線。以“愛”貫穿始終,通過品讀詞語對文章中的語言文字進行理解、積累。通過師生、生生等多種形式的對話來發掘文章的情感內涵。
學生的學法準備采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指導。
(一)創設情景激起情。
1、談談春節。
2、引出圣誕。
3、出示課題。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給予樹》中的故事是發生在西方圣誕節的,對孩子們來說不是非常熟悉。然而過年是孩子盼望的日子,從我們的春節開始說起,他們一定會有興趣的。再拿圣誕節和我們的春節做比較,更激起了孩子們的求知的欲望?!敖o予樹”的讀音則在孩子們朗讀過程中被掌握了。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
2、檢查讀書情況。
3、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一讀這個故事(可以獨自讀,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讀),喜歡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孩子初步地感受課文,自主地學習生字、生詞?!笆谥c漁”才是課堂真正的目的,讓學生主動識字、同桌互相識字,目的在于讓學生能更有方法的主動地識字。自主學習完成后,檢查讀書情況,檢測自學情況是必要的,采用多變的形式進行,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完了生字詞,讓孩子選擇自己感動的地方讀,這樣更能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第一印象,讓課文本有的閃光點在學生的腦海中閃爍。
《放飛蜻蜓》是一個娓娓道來清新的小故事。如何讓學生體會陶先生對孩子的耐人尋味的教育,又能激發先生對蜻蜓知識的了解,對小動物的探究興趣,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時,我體會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關鍵語句,走近陶行知。
上課伊始,利用舒緩的音樂,精美的圖片,激發孩子對蜻蜓的喜愛,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讀書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描寫陶先生神態、動作的語句,體會體會,你能感受到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劃、悟。文中的“慈愛的撫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著……”我與孩子們共同在這些靈動的詞語引領下走進文本、閱讀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誘的教育,孩子們具體地說出自己對這些關鍵詞的理解,并能在讀正確、通順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理解與體會。品味課文的細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二、利用文本知識延伸,激發探究的興趣。
學生默讀課文,通過陶行知與孩子們的對話,說說對蜻蜓的了解。學生緊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個方面的知識,并整合書本資源與課前收集到的資料。來介紹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識大比拼的環節,目的在于激發孩子探究動物世界的興趣,有的學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報,有的介紹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釋了什么叫蜻蜓點水……孩子們面前的圖片、資料和書中用鋼筆做出的有關蜻蜓知識的記號,讓我明白了,他們關于蜻蜓知識的了解并不比老師少。
回顧課堂教學,也留下了許多遺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時間把握不準。
在上課時,由于緊張,總想使課堂的每個環節都展現的非常完美,所以在時間的把握上有失偏頗,以至于在教學第一環節閱讀課文,指導感情朗讀,感悟人物形象的教學時間過長,而導致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蜻蜓知識環節的第二教學時間顯得有些緊張。
二、忽視課堂生成性資源的產生。
由于我迫切希望課堂流暢順利,所以有時替代了學生的思維,都覺得這是教學的需要,忽視了學生的生成性資源的產生,讓精彩從身邊溜走,這主要在于我沒有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以及當課堂出現意外花絮時我缺乏課堂機智。例如:學生在回答陶學生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他的體會是陶學生不顧形象。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實回想起來只要順勢引導,讓孩子體會一個大教育家如此做得目的,體會陶先生的平易近人與耐心等,只要多問一個為什么的問題,一定能夠讓孩子口中生花!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60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