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以下是一些教學工作計劃的范文,希望能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發和幫助。
1.通過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美的思想感情。
2.繼續運用“讀文章,想畫面”的方法,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深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3.自能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欣賞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讀懂古詩,理解詩句的含義。
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教學掛圖、學生搜集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學習古詩《詠柳》,領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1.課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創設愉快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揭題解題,簡介作者:這節課,我們就帶著愉快的心情一起來學習一首。
3.課件出示春柳圖,使學生初步感知柳樹的美。
4.過渡:柳樹真美啊,連詩人賀知章也被柳樹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寫下了這一首贊美柳樹的詩。(課件出示詩歌)師:同學們已經按課文的預習要求預習了課文,接下來請大家在預習的基礎上把這首詩再朗讀幾遍,等一下向老師展示一下你們的朗讀能力好嗎?讀的時候要注意找出能體現柳樹美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個記號。
1.生自由朗讀。
2.檢查朗讀情況。
3.檢查自學情況:通過預習和剛才的朗讀,你讀懂了什么?請大家自由來說說。
4.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讀懂的地方。
5.看來大家通過預習,都能自己理解詞語跟句子的意思。學到這里,大家發現這棵柳樹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樹高、綠;枝多;葉細)。
6.小結:這棵柳樹多美啊,它長得又高又綠,樹上垂下無數的柳條,它的葉子細細的,多么惹人喜愛啊!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這首詩呢?(贊美、喜愛)我們一起讀一遍好嗎?(學生齊讀)。
1.剛才,同學們交流了讀懂的內容,那你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
2.學生質疑問難。(教師梳理疑問,重點問題再交流朗讀)。
3.交流朗讀:(主要運用課件幫學生理解,讓學生通過反復讀及小組討論體會課文三個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課文語言的美及柳樹的美)。
(2)出示第二句詩課件,體會用“綠絲絳”來比喻“柳條”,寫出了柳條隨風飄拂,輕柔美麗、顏色翠綠的特點,讓人覺得它的樣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詩課件,體會用“剪刀”來比喻“二月春風”的精妙之處以及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4.指導朗讀,齊讀全詩。
5.小結過渡: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用什么方法來寫出柳樹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詩人一連用了三個比喻句,用碧玉來比喻柳樹的枝和葉,寫出了柳樹的顏色美,又用絲絳來比喻柳枝,寫出了柳枝的樣子美,然后展開大膽的想象,由柳樹想到二月春風,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從而表達了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接下來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聽配樂朗誦邊想象一下這首詩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請同學們把你們想到的意境描繪出來。
1.學生閉目想象意境。后先讓學生交流想到的畫面,再指名描繪意境。
2.出示本詩配歌課件,讓學生欣賞詩境的美。
3.吟誦本詩:現在,你們面對的就是美麗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詩人,也來吟誦一下這首詩呢?可以加上適當的動作來吟誦,能背下來的同學還可以背一背。
4.學生吟詩,背詩,互相評價。
1.大家吟詩的時候多投入啊,可見這一首詩寫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讀一些這樣的好詩呢?
2.課件出示與本詩相關的幾首古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讀。
學了這首詩后,你回去想給自己布置什么作業?(可找一些描寫春天的詩來朗誦;可畫一幅春天的畫,可以《詠柳》為題寫一篇作文。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掛圖。
2課時。
1、導語: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圣”
2、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1、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2、引語: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1、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并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
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
2、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1、自由吟讀。
2、討論:
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么描寫的。
(板書詩題)。
1、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注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凈光亮,似乎并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里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只白銀盤里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幾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1、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2、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3、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布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3、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1、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2、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3、指名看圖說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4、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里?可先讓學生來回答。
1、朗讀的感情基調:
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2、語調處理:
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后一句聲調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3、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此時王安石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
兩首古詩在從全篇的立意構思看,都寓情理于詩境之中,可謂異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詩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
學生在第九冊剛學過了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還學習了描寫王安石的文章《千錘百煉為一綠》,學生對兩位詩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學生在學習、誦讀古詩文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是哲理詩在遣詞造句謀篇方面具有不確定性和跳躍性,似斷實續,留下了萬語千言道不盡的藝術空白,這就給小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一定困難。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4、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學習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教師:多媒體。
學生:預習課文,并搜集相關資料。
—、談話導入,入情入境。
同學們,你們等過山嗎?誰能談一談你當時的感受?(引導學生回憶、談論)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詩都是詩人登山后所寫的,你想了解他們登山后的感想嗎?
(點評:設計此環節,主要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為學習兩首古詩作鋪墊)
二、整體通讀,想象詩境。
1、自由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學生讀后借助工具書和所查的資料自學。
2、交流、討論、相互幫助,大致說說詩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難的地方作上記號)
(設計自學的環節,課堂上給學生充分學習、思考、合作交流的`時間。)
3、指名讀古詩,聽一聽,是否讀的正確、通順。
4、全班齊讀兩首詩,邊讀邊想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詩人。指名簡介王安石和蘇軾。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寫。寫的什么?(借機解題)
《題西林壁》西林:廬山上的西林寺。這首詩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登飛來峰》飛來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寺前。
(3)都借寫景說明道理。(我們平時學得比較多的是唐詩,由于唐詩幾乎把所有的藝術領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詩人只能另辟蹊徑,這樣他們在讓宋詞的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時,在詩歌領域也開創了哲理詩這個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獨特的智慧之花。)
這兩首詩蘊含了什么哲理?讓我們一首一首的來品悟。
(點評:在開課伊始,即將兩首古詩全盤托出,以初知大意為整合基礎,聚焦兩首詩的共性,將兩首詩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學生知人、知時,整體論詩)
三、分步解讀,感悟哲理。
(一)學習《登飛來峰》
1、指名朗讀《登飛來峰》,然后說說詩意。
2、從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層站得很高?
(1)品讀前兩句: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千尋,言高。尋,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等于八尺。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高高的飛來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聽人說早上公雞鳴啼時,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麗景觀。
自己放聲朗讀,進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讀。
過渡:前兩句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塔高。第二句以見日升,從一個側面襯寫古塔高聳,直入云霄,能聽見雞鳴,這還是寫塔高。兩句都是寫塔高,為下文直抒胸臆蓄勢。
(2)品讀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擔心浮動的云遮住我的極目遠眺的視線了,那是因為我已身處凌空的最高層呀。(僅僅十字,境界全出。)
學生質疑,重點解讀:
不怕困難,相信變法一定能成功。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游蕩的云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其實,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變法,他就不會害怕朝廷小人刁難、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變法一定能成功。體會詩人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和豪情萬丈。
a:觀察景物時是站得高看得遠,高瞻遠矚
b: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c: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結合學生學習實際談:平時要多積累,這樣才能有遠見卓識。
(此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要求統一答案,只要學生能體會出站得高看得遠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讓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勵。)
3、帶著感悟有感情齊讀《登飛來峰》。
4、參照,《登鸛雀樓》,深化感悟。
學到這里我們想到了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里的著名詩句,引讀:欲窮千里目,更
上一層樓。
杜甫在《望岳》中的詩句,引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兩首是學生的必備古詩篇目)
是啊,同學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的全面呀!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時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下面我們來看第二首詩《題西林壁》。
(二)學習《題西林壁》。
1、指名讀古詩。學生質疑。為什么作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這景象是廬山的真面目嗎?
讀一、二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軾有什么感慨?(移步換形、廬山的風景千姿萬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讀前兩句。
3、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此時此刻作者會想什么?
讀三四句用自己的話說說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點評:設計此環節,讓學生能身臨其境想象出詩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詩人的角度上體會詩人的情感。)
4你從這兩句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動畫:從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壺。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也就是說登高才能望遠。
結合實際說說我們如果怎樣看待身邊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個人。)
(進行人文滲透,滲透做人的道理。)
5帶著感悟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四、二次整合,學習觀察方法。
1、自由讀兩首古詩,說說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層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2、帶著感悟背誦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語言積累。
1、填空《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上面填的四句詩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檢查背誦兩首詩。召開小小賽詩會看誰背誦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賽詩;同位賽詩;以小組位單位進行賽詩等。
(設計此環節,讓每一個孩子動起來,因為競賽可以促使學生繼續保持學習積累的激情)
我們再想想通過學習這兩首詩你又想起了那些詩?咱們比一比誰的記憶力好,誰平時積累的詩多!
a想起了登高詩:杜甫的《望岳》,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
b想起了詩人的其他詩篇:如學生學過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過本課兩首古詩這個點引導學生回憶思考一個面)
二、課外拓展,補充哲理詩。
1、中國傳統詩歌發展到宋朝,出現了一個有趣的轉變:由唐詩的以意象取勝轉而喜歡談哲理。宋朝是個哲學思辯十分活躍、哲理學家輩出的時代,寫哲理詩理所當然成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特長。下買我們看朱熹的《觀書有感》,發給學生閱讀。
半畝萬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簡單了解:全詩用形象思維和比興手法,寫讀書的樂趣和重要。讀書本是很理性的事,在這里卻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本書,因書為長方形,故有半畝之說。把書打開,就好像打開一面鏡子,既雅趣又新穎。二句借用天光、云影這些為人們所喜愛、欣賞的自然美景,喻寫書中豐富的內容,情趣更濃。三句一個問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緣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識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
(點評:這首詩亦理趣詩,以理語成詩,補充給學生閱讀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強化他們對宋朝哲理詩的感悟。)
三、作業設計:
1、抄寫、背誦本科所學的古詩。
2、選擇其中一首詩寫一篇讀后感。
由于學生對農民勞動的情景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如何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這是教學的難點。而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較發達。于是我特地設計了農民在烈日下除草的動畫,以及糧食的生長過程,讓學生感受勞動的辛苦以及糧食的來之不易。同時讓學生發揮想象,農民伯伯在糧食的生長過程中,還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又會如何克服?既讓學生體會了勞動的辛苦以及糧食的來之不易,又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注重吟誦,培養語感。
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良好語感的培養。一年級學生讀古詩,一般都是做到讀正確就行,在本課教學中,我除了教給學生劃分節奏和重音的方法,同時還配上悲緩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進一步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鋤禾》古詩的思想教育意義,在于要求學生樹立“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愛惜糧食”的美德。在教學中未能聯系學生平常生活中喜歡浪費的表現,進行教育,從而使學生對農民鋤禾的辛苦,糧食珍貴銘刻于心。其次,學生寫字時間在課堂上沒有得到保證。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多音字;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
3、通過朗讀古詩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作者對農民的同情。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能正確、美觀地書寫生字。
3、指導學生觀素描圖,展開想象,體會詩歌的思想內容。
兩課時。
(一)課前說說。
小朋友,我們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從哪兒來的?
(二)學習古詩《鋤禾》。
1、出示古詩圖文:看圖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解題:唐代詩人李紳寫的。
鋤:鋤頭,這里表示動作。禾:禾苗?!颁z未’是什么意思呢?
3、講讀詩句第1句。
(l)自讀??磮D:圖上畫了什么?
(2)看圖理解;“日當午”:太陽當頭照的意思?!昂埂?;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這幅圖以及第一句詩說明了什么?應該怎樣朗讀呢?
(4)小結:古詩1、2兩行寫了農民頂著烈日在內田間辛勤勞動的情景,這是詩人所看到的。
4、講讀第2句。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邊讀邊想;這句詩告訴我們什么?
(2)指名說一說。
(3)指導朗讀。
(4)小結:這兩行告訴我們糧食來得不容易,這是詩人所想到的。
(三)鞏固詩意,練習背誦。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2、輕聲地和老師一起說。
3、指名說。
5、這首《鋤禾》告訴我們什么呢?你讀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導寫字。
1、“禾”獨體字,與“木”比較,書寫時筆畫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1)“午”獨體字,與”干”、“?!毕啾容^、
(2)“?!弊笳覍?。
(3)“辛”、“苦”:這兩個字都有一長橫,要寫得穩而長。
2、師范寫‘禾、粒、辛、苦”
3、生描紅、臨寫。
(五)教學后記:學生懂得了糧食來之不易,學會要愛惜糧食。
(一)課前說說。
我們吃的糧食來之不易,平時要怎么樣做?
(二)指導看圖。
問:這幅圖上畫了誰在干什么?
(三)講讀詩句。
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p>
(1)粟:小米。泛指谷拉。
(2)子:這里讀第三聲,也指谷粒。
2、體會“春——秋”、“種——收”、“一粒粟——萬顆子”的對比,感受農民一年到頭的辛勞和取得豐收的不易、(指導朗讀)。
3、聯系詞句,學會擴展成語,積累成語。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精耕細作、千倉萬箱。
4、可是面對一片豐收,農民為什么會出像詩句中的悲慘象呢?
5、學習“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p>
(1)海:普天下,全中國。無閑田:沒有丟棄不種的田地。
(2)猶餓死:還是餓死了。
6、指導朗讀。
體會“無閑田”與‘猶餓死”的強烈對比,讓學生感受遍地豐收景象與農民怕死荒野這兩幅圖,在心中激起“為什么”的疑問。
7、此時此刻,你們想說什么?想問什么?
8、小結:農民在黑暗的社會里受到剝削階級的殘酷剝削,過著悲慘的生活。
(四)鞏固詩意,指導背誦。
(五)指導寫字。
1、收:左窄右寬。
(1)夫:注意撇捺的舒展與平穩。
(2)閑:“門字框”要寫得舒展些。
2、師范寫,生描紅,仿寫。
(六)教學后記:
學生對舊社會的農民的悲慘生活,懂得糧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愛惜糧食,不吃剩一粒米飯。
:1.通過閱讀三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時間的.重要,從而抓緊時間學習。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詩,并會背誦。
3.認識6個生字。
:理解古詩表達的含義。
:小鬧鐘、掛圖。
:1課時。
一、談話導入。
出示小鬧鐘,讓學生觀察秒針轉一圈的軌跡。
二、自主閱讀。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三首古詩,整體感知。
2、小組互動:小組內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3、指名讀,集體正音。
三、熟讀成誦。
1、引導學生讀詩,注意詩句的停頓和節奏。
2、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致意思和自己的理解,教師相機點播知道不理解的問題。
3、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形式使學生對古詩更有興趣,加深記憶。
4、朗誦。
5、集體交流讀書心得。
四、檢查識字。
學生開火車識字。]。
五、總結。
讀了三首古詩,你受到了什么啟發?今后打算怎樣做?
板書設計:長歌行。
勸學。
惜時。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時所寫的詩。出示課題:夜宿山寺。
1、教師范讀全詩,學生注意聽不認識字的讀音。
2、學生借助拼音初讀全詩,圈出生字,多讀幾遍。
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宿 寺 危 辰 恐 驚 似 廬 籠 蓋 蒼 茫。
請同學們自己先讀一讀。
2、這些生字誰會讀?
指名認讀,“開火車”讀,重點指導“驚”字的讀音。
3、去掉拼音,小組檢查認讀生字。
4、猜字游戲:老師手中拿了一個生字娃娃。
誰來猜猜,老師拿的是哪個生字娃娃?
1、學生自由讀詩。
2、指名讀詞:
高百尺、摘星辰、高聲語
3、指名朗讀全詩。
1、出示課件或文中插圖,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這山頂寺院的高樓上,你會有什么感覺?相機出示前兩行詩。
3、指導朗讀前兩行詩。
(1)老師配樂范讀。
(2)學生試讀。
(3)指名讀。
(4)全班配樂齊讀。
4、站在這高樓上,人們都不敢大聲說話,害怕驚動了天上的神仙。相機出示后兩行詩。
(1)學生自由讀后兩行詩。
(2)指名配樂讀。
(3)教師配樂范讀。
(4)全班配樂齊讀。
1、教師配樂描敘詩境,學生想象畫面。
2、學生自讀整首詩。
3、指名扮演小詩人,表演讀。
4、師生配樂合作讀。
1、自選樂曲配樂背誦全詩。
2、給詩配畫。
3、李白還寫過哪些詩,找一找,讀一讀。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
3.能解釋指定的詩句中帶點詞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情景。
4.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聯系已知,理解這兩首古詩。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古詩《望廬山瀑布》,能背誦。
2.掌握本詩中的生字。
3.能根據自己的已知,發揮充分的想象,理解這首詩。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兩首描繪山光水色的古詩,這兩首詩都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詩《望廬山瀑布》。
1、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生字:廬、瀑。
2、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我國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3、解題。
(1)“望”是什么意思?(遠看)。
(2)“廬山”四個山名。同學們有沒有親自去過廬山,或聽別人說過,或從^電.影、電視里看過,誰能說說廬山的風景怎樣?(老師指出:瀑布是廬山的美景之一)。
三、學生初讀詩句,所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遙、尺、疑”三個生字的音。
2、通過預習,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讀第一行詩,說說還有那些詞語不理解。
(討論:“煙”這里指云霧??梢杂^察插圖。山峰上經常云霧繚繞,太陽光照射在云霧上,就呈現出一種美麗的紫紅色的光彩,這就是“紫煙”。由于“紫煙”輕輕飄動,所以詩人說“生紫煙”?!吧?,在這里就是發生,產生的意思?!吧蠠煛本褪前l出一種紫色的煙霧來)。
這一行中你覺得哪個字用的特別好?說理由。
小結:這個“生”之用的特別好!他活生生地畫出了香爐峰上的煙霧慢慢向上升騰的情景。(讓學生看圖想象畫面)也許香爐峰正是由此得名。
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行詩的意思?
2、讀第二行詩,理解“遙看”、“川”。(遠遠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行詩的意思。
大河掛在山前是一幅怎樣的景象?指導看圖幫助學生理解、想象。
(這個“掛”字形象的寫出了瀑布外形的壯觀。說明山勢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讀三、四行詩句。哪些詞語還需要提出討論?
(“飛流直下”寫水流地飛瀉?!叭С摺?,不是一個確數,是一種夸張的寫法。形容瀑布極長,掛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聲勢這樣大,它的聲響會怎樣?引導想象,進入意境。
教師進一步引導想象:山是綠的掛在綠色總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頂紫色的雨霧繚繞,顏色多么絢麗奪目;再加上靜止的山峰,飛流的瀑布,正是動靜相配,這畫面多么神奇!詩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這樣的描寫還不夠盡意,又用一個“疑”字展開想象。
理解“疑是銀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熬盘臁笔翘斓淖罡咭粚?。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銀河從高高的天上直落下來)。
你覺得這句詩中那個字用的最好?
(“落”與“掛”一樣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發生了變化,天裂了,銀河從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間。這是多么大膽、新奇的想象阿?。?。
4、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5、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這首詩通過“生”、“掛”、“飛”、“落”等詞的形象描繪,不難看出,作者運用比喻、夸張的寫法和奇特的`想象,緊緊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煙的繚繞等特點,先寫背景再寫實景,先寫靜態,再寫動態,最后寫聯想,寫出了廬山瀑布噴涌而初、傾瀉直下的磅礴氣勢,從而給人以祖國山河壯美的感受。
6、誦讀詩文,進一步體會感情。
(1)讓學生找出每行詩中應讀重音或輕音的字。
(2)要求讀出詩人對祖國河山的贊頌、熱愛之情。
7、練習背誦。
五、指導書寫。
“瀑”“疑”要寫的左窄右寬。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練習用鋼筆描紅這首詩的生字。
附板書。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古詩《絕句》,能有感情地背誦。
2.掌握本詩中的生字。
3.能根據自己的已知,發揮充分的想象,理解這首詩。
一、復習。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望廬山瀑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絕句》。
1、板書課題,解題:絕句,是我國古詩中的一種,他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叫“五絕”,每句七個字叫“七絕”。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又一位偉大詩人杜甫寫的。公元7xx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邊建起了一座草堂。這個時候,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著草堂附近生氣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寫下了這首小詩。
三、初讀詩句,說說理解了那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鸝”、“鷺”兩個字的讀音。
2、通過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學習第一、二兩行詩。
輕聲自由讀詩句,畫出還需要理解的詞,想想詩人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詩人重點抓住“鳴”、“上”兩個動詞讓學生體會兩種鳥兒的不同特點。黃鸝的叫聲悅耳動聽,它們成雙成對地在剛抽嫩芽的柳枝上嘰嘰喳喳地叫,呈現出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白鷺從稻田里、水沼邊一個接一個的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吧稀弊譁蚀_地描繪出一行白鷺翩然飛上天空是優美從容的姿態。整個畫面黃、翠、白、青,色彩絢麗,鳴、上,動靜結合,表達了詩人舒暢愉悅的心情)。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指導學生讀出舒暢愉悅的心情。
2、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指名讀詩句,其他同學思考:第三行寫詩人看到了什么?(“西嶺”,教師隨手用藍色粉筆畫出起伏的山峰?!扒镅?,教師講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實指,是極言年代之長?!扒镅本褪墙K年不化的積雪,并隨手用白色粉筆在山巒上畫雪)。
詩人是透過什么看到西嶺上的積雪的?(窗戶。教師講解:窗戶好像一個畫框鑲在這幅“千秋雪”的畫的四周,使人用了個“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動,很形象。并隨手用褐色粉筆畫一個方框把雪山框起來)。
是誰透過窗框在欣賞這幅特殊的畫呢?(是詩人自己)詩人有這么一種閑情逸致去欣賞窗外的景色,說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樣?(心情舒暢愉悅)。
詩人向門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邊的船只)東吳指什么地方?為什么說是“萬里船”?(“東吳”指長江下游一帶?!叭f里船”,是說成都與東吳之間路途遙遠,是虛指)。
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3、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4、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1)這首詩一行寫一個景,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
(2)小結:這首詩先寫近景,后寫遠景,有動有靜,色彩明麗,勾畫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達了詩人無比舒暢歡快的心情。
5、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讀的時候要注意停頓和重音。
反復練讀。
練習背誦。
6、指導書寫。
“鸝”左右結構,“鷺”上下結構,寫時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字卡、詞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詩。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生字。會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兩首描寫深秋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
(一)釋題。
1、讀古詩題目(注意重點字音:贈)。
2、師簡介詩人“蘇軾”
(二)看圖說話。
看圖,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找出詩中生字,注意讀音易錯字:擎殘橙劉。
3、自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四)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師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五)啟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六)想想、議議。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么?
(秋天,收獲的季節)。
三、學習第一首古詩中的生字。
1、找出古詩中要求寫的生字:
首枝記劉。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認識了。
3、指導寫字,教師示范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四、作業。
背誦古詩。
1、認識“首、蹤”等12個生字,會寫“首、無”等7個生字。
2、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蹤跡、采、藏”等詞語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圖文結合,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的情趣。
重點:
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
難點:
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初知古詩的大意。
1、教學掛圖
2、生字卡片
3、多媒體課件
師引言:夏天,多美呀,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采了白蓮回來,池塘里面蜻蜓已經站在荷葉尖尖的角上。小朋友們快來讀讀這兩首詩,感受池塘里的美麗吧。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欣賞--第12課《古詩二首》。詩人白居易也來到了池邊,看見了荷花池上發生的一個關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詩人忍不住寫了一首詩。揭題:板書詩題。相機理解詩題:荷花池塘里。
(一)自讀詩句,認識生字詞。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讀古詩。
1、老師指名匯報讀。(正音,理清節奏)
2、老師講解誦讀要領并范讀。
3、學生齊讀古詩。
4、趣味誦讀。(合作讀、開火車讀、表演讀……)
(一)前兩行--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1、師引言:一個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蓮,究竟有趣在哪兒呢?讓我們一同走到荷花池邊去看一看吧。(課件出示:“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2、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3、揭示詩意:一個小娃撐著輕便的小船,偷偷采了白蓮急著回來。
4、認識白蓮。
5、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1)“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背鍪咀值渲嘘P于偷的義項,讓學生選擇。
(2)小娃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蓮呢?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想象情景與畫面,體會小娃的可愛,并帶上這種成功采回白蓮的興奮心情朗讀。
對呀,一個“偷”字,形象地表現了小娃的天真活潑可愛,寫出了詩人對小娃的喜愛之情。(齊讀)
(二)后兩行--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1、師引導:小娃偷采白蓮,真的不會被發現嗎?你們從哪兒知道的?
2、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
3、解釋重點詞語及詩意。
4、 認識浮萍。
5、師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小主人公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表達了作者對鄉村孩子的喜愛之情。
1、先讓學生觀察“采”的字形,引導學生分析。
2、教師范寫。
3、學生練習寫。(要求學生保持正確的寫字姿勢,做到“三個一”。)
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畫卷,它會向你展示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它會向你傾訴古老的歷史,它會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現更多的秘密。
本組教材是圍繞自然現象、自然景觀來編排的,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描寫自己景觀的古代詩歌,也有語言平實的介紹自然知識的短文。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學生既能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積累豐富的語言,還可以汲取自然科學知識的瓊漿,開闊視野,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學習本組課文時,可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內容,口味美感。應鼓勵學生拓寬視野,閱讀相關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在培養學生的自主讀書能力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培養認真書寫的習慣。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一、導入:
1、小朋友們,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畫卷,它會向你展示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它會向你傾訴古老的歷史,它會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現更多的秘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幅畫。
2、學生觀察圖畫,用自已的話說說自已看到的圖,看誰說得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小詩《望廬山瀑布》,隨機引導認識生字“廬、瀑”,并引導學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讀詩并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識字。
(1)通讀古詩,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認為容易讀錯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嶺”是后鼻音,要讀準。
(2)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自主識字。如,在課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圖中找生字的讀音;可以請教老師或周圍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詩中識字。
2、調動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隨著提示語“我會認”,學生自愿認讀自己會認的生字,并說說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曾見過這個字,是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的。在交流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3、將開課時看到圖時的感情投入詩中,讀詩。自由讀、單個讀、評讀。
4、說說自已通過讀詩在腦子中看到了什么?
5、個人情感體驗鞏固識字。
三、示范講解指導書寫生字。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于金字旁的豎提?!按啊弊肿中螐碗s,學生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范邊領著學生一筆一筆地書空。
一、導入:
二、朗讀感悟并識字。
程序基本同上節課。(略為改動:先讓學生感悟讀,不要看圖,通過讀詩想象圖畫,然后再看課本上的圖進行品評。)。
三、指導書寫。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1、課文插圖。
2、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3、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學習《夜書所見》。
1、學生交流課前所查閱的資料。
2、教師引述:
3、看圖說話:
(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1、自由朗讀:
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
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
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5、課堂交流:
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體會情感:
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5、感情朗讀:
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根據詩意,參照插圖,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
說說詩句的意思。
讓學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讓學生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運用插圖和教師的導語帶入詩的意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
1、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體課件。
3課時。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朗讀、背誦課文,默寫《望廬山瀑布》、《山行》。
3.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像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想像詩中描繪的景象。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望廬山瀑布》。
1.導入新課。
2.讀詩。
(1)試讀。
(2)同桌互讀。
(3)師生共同讀。
2.理解。
(1)粗通詩意。
[4]。
1、學會7個生字(讀準音、認清形、記住意、寫美觀)。
2、學習兩首古詩,熟讀成誦,了解詩句的大意,感受作者對春天,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生字卡片、課外閱讀資料。
2課時。
《春雨》唐杜甫。
《春曉》唐孟浩然。
1、自由認讀古詩以及生字詞;
2、指名讀古詩,指導正音;
3、齊讀生字詞,齊讀古詩。
《春雨》。
1、春雨的特點是什么?
2、重點理解:
好雨——。
知時節——。
乃——。
潛——。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3、朗讀。
《春曉》。
1、認識“古、詩、首、眠”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多、知、忙”。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學生喜愛春天、喜愛大自然之情。
教學程序設計教材處理設計師生活動設計。
一、導入揭題。
1、激趣導入。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學習《春曉》。
出示整首詩。
(一)、讀通。
1、作者簡介。
2、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詩。
3、指名背誦。
4、認記漢字。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曉”引入,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讀讀第一句。(也可做做動作幫助理解)。
2、請同學們再把這首詩讀一遍,看看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討論學習。
(1)、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鳥、風雨、花)。
(2)、春天,鳥兒怎樣?你從哪兒知道的?(理解“處處”“聞”“啼”)。
(3)詩中所描寫的花怎樣?(理解“知多少”,也可畫畫幫助理解)。
這花與風雨之間有什么關系?
花落了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體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三)、吟誦。
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樣的?
朗讀全詩,背誦。
三、再現生字,指導寫字“古、聲、多、處”。
四、出示新課課題《村居》,讀題,學習“村、居”兩字,解題。
二、學習《村居》。
1、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識記生字。
醉春煙散學忙兒童。
(讀準音——交流生字的識記方法——隨機理解詞義,用“醉、忙”各說一句話。)。
3、指名讀全詩。
4、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先認真地讀古詩,看看圖,想想這首詩中又寫了哪些景物?用“——“劃出來。哪些地方讀不懂的用“?”標出。兩分鐘后(小組長記時)在小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討論解決解決。5、全班匯報交流。
(1)、學習第一、二句。
通過“長、拂堤、醉、春煙”的理解,感悟草、鶯、楊柳的形象。
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誰能來說一說。
指導朗讀。用輕緩的語氣讀,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學習第三、四句。
同桌兩個互相說一說,你見過的風箏有哪些?風箏是怎樣放的?(喚起放風箏的記憶,體味其中的樂趣。)。
指導朗讀,讀出放風箏的快樂之情。6、吟誦全詩。
三、再現生字。指導寫字“知、忙”。
四、拓展閱讀有關春天的詩。意在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學生對春天的感受,為進一步理解春天作鋪墊。
教學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才能較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自主性。
生自由交流。
師:柳綠花紅、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春天不僅我們喜歡,許多古代的詩人也很喜歡,他們還寫下一首首詩贊美春天美麗的景色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板書課題,齊讀。學習“古、詩、首”兩個字。
師:這首詩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詩人孟浩然寫的。
生:齊讀詩題。
師:很多同學都會背這首詩,請大家看拼音,認真讀一讀,呆會兒我們來比賽背詩,看誰能把每個字音背準。
生:自由讀詩。
師:誰能起來背誦一下?
生:……。
師:你能用組詞或猜一猜的方法說說這些字的意思嗎?
春眠春曉處處聞啼鳥。
生:交流。
師:春曉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請同學們再把這首詩讀一遍,看看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生:自由朗讀。
師: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生:鳥、風雨、花。
師:春天,鳥兒怎樣?你從哪兒知道的?
生:“處處”“聞”“啼”
師:詩中所描寫的花怎樣?
生:知多少。
師:這花與風雨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是風雨把花給吹落了。
師:花落了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生:很可惜、很美。
師:那你能把你體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生讀。
師: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樣的?
生:朗讀全詩,背誦。
師:示范寫。
生:練習書寫。
師:村居是什么意思?
生:在村里居住。
1、知識與技能:認識“徑、斜、贈”等10個生字。會寫“寒、霜、蓋”等1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過程與方法: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山行》。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加學生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積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增加學生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積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課時。
一、古詩激趣。
1、學生交流古詩,背誦古詩。
2、回憶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理解詩題,認識作者。
(2)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3)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4)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二、揭題。學習《山行》。
1、認真讀詩,想一想哪些你能讀懂了,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學生用課外知識交流對杜牧的認識,加深記憶,更方便的理解詩意。)。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3)交流:石徑、坐、霜葉、紅于、白云生處。
(學生發現交流,再結合學生質疑,解讀古詩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
b、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
c、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
d、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
4、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古詩的詩意。
(自己說、同桌說、指名說)。
5、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6、介紹古詩。
(可從小導游、小畫家、小詩人等不同的視角,來表達古詩的意思。)。
7、交流: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讀熟練的基礎上,體會感情。(表達了作者對深秋山林景色的贊美與喜愛。)。
形式多樣,體會情感。
三、作業。
背誦并默寫古詩《山行》。
(3)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
1、采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2、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
多媒體課件。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欣賞古詩,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古詩嗎?想必大家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誰背首古詩給大家聽聽?
2、我這還有幾首古詩的圖畫,咱來看圖猜古詩、背古詩,怎么樣?敢不敢試一試?——誰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詩,就站起來大聲背給大家聽!其他同學會背也可以站起來一起背。
(課件演示:游子吟,早發白帝城,清明,望廬山瀑布——沒難倒你們,咱再來一首;看來這首古詩有一定難度;想繼續試試嗎?)。
(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碧云端?!乙呀浉惺艿酵瑢W們對古詩的喜愛之情。望著一輪明月,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感受。這節課,讓我們走進《古詩二首》,再來學習兩首與明月有關的古詩。先來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寫得《暮江吟》——我來板書題目,請大家仔細看。(板書:暮江吟,請大家齊讀課題)。
3、知道“暮”是什么時間嗎?“吟”是本課生字,一個口字旁,一個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嗎——表示歌詠、作詩的意思?!澳航鳌本捅硎靖柙伆斫叺拿谰?。
二、學習古詩《暮江吟》。
1、讓我們快來讀讀這首古詩吧!多讀幾遍,請你試著讀準字音。
2、誰有信心站起來讀讀這首詩?
評價:(指名3個學生)。
字音讀準了,看得出你已經有所收獲;
讀出了古詩的韻味;
同學們的朗讀水平很高,個個讀得好,還有誰想讀?
3、看來大家已經對這首詩感興趣了。那就請你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可以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地讀;可以站起來大聲讀;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讀,把這首詩美美得多讀幾遍。
4、大家讀得又投入又熟練。詩的意思讀懂了嗎?有什么問題提出來,咱們一起解決。
——(課件變紅字“殘陽、瑟瑟、可憐)能提出問題的孩子最愛動腦筋;產生問題能解決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書:殘陽;為什么不說“照”而用“鋪”呢;瑟瑟。
可憐——在這里是什么意思,你讀懂了嗎?這么多的同學不明白,為什么不問?大膽提出你的問題,還有不明白的嗎?)。
5、殘陽——夕陽。指快要落山的太陽。
鋪——此時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貼著水面斜射,陽光非常平緩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通過看圖可以更好的理解這個詞。
6、就用這個方法來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細小的波紋,波峰受光多呈現紅色,波谷受光少呈現碧色。你們看?。ㄑ菔菊n件——夕陽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紅綠相間,難怪詩人稱贊道:“半江瑟瑟半江紅”。
當白居易陶醉在夕陽美景中,天色漸漸暗下來,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樣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當)——多么美的夜景??!為什么不用“可愛”而用“可憐”呢?想想看,“可憐”不僅有可愛的意思,還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憐惜之情。(你是結合第四句話讀懂了“可憐”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這般美景?請你閉上眼睛用心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結合詩句暢所欲言)。
(板書:江邊殘陽月夜美)。
8、的確!這般美景怎能不讓人陶醉?帶著你們的想象,誰能讀出它的美?
評價:(指名3—4個學生)。
最后一句讀得回味悠長;
他描繪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給你配上優美的音樂,想試試嗎?
我聽出你對這幅美景的喜愛——邊讀邊想象畫面是個好方法;
因為你能讀懂,所以讀出韻味來了。
第二課時。
一、學習古詩《鳥鳴澗》。
過渡語:一輪江邊的明月,讓白居易流連忘返,唐代詩人王維對山中明月情有獨鐘并寫下了《鳥鳴澗》這首詩。(板書:鳥鳴澗,請大家齊讀課題)。
1、“鳥鳴澗”是一個地名,為云溪風景之一。唐代詩人王維是如何描寫鳥鳴澗的呢?學習了這首詩,你會有更多的了解。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剛才采用怎樣的方法學習《暮江吟》的?(板書:讀通——讀懂——想象——背誦)。
我們一起總結了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就按照這樣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鳥鳴澗》,待會兒我們進行“古詩挑戰賽”。
2、現在,我由你們的學習伙伴變成了這場古詩挑戰賽的主持人。哪個小組做好準備了?你們選擇幾星題?派個代表,小組成員可以站起來相互補充。
三星題——背誦古詩《鳥鳴澗》(怎樣背誦才能靜——聲音輕,速度慢);
四星題——說說帶點詞語意思;
(人閑——人寂靜心閑;空——空蕩蕩,沒有人;時鳴——不時鳴叫幾聲)。
五星題——讀古詩,想象畫面(你喜歡哪一句——詩美,你描繪的景色也美)。
(這樣的景色,給你一種什么感受?——板書:山中月夜靜從哪里能體會出?)。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我們結束了今天的古詩挑戰賽。我要祝賀每一位同學,你們不僅學會了《鳥鳴澗》,還掌握了一種自學古詩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學都是今天的獲勝者!
二、總結拓展。
想想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借明月思故鄉。
王維以月為友,在《竹里館》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描寫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猶未盡吧。我這里位同學們推薦一些與明月有關的古詩。
李白《關山月》。
蘇軾《中秋月》。
李商隱《霜月》。
白居易《江樓月》。
同學們,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繼續搜集,美美得讀一讀,也試著為明月寫一寫詩。
六、板書設計:
鳥鳴澗。
1、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手法。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畫面。
3、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閑”“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感悟詩中描寫的景色,想象美好畫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1、自學生字,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試講詩意,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3、搜集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3節。
掌握生字詞,讀熟三首詩,理解大意。
今天,我們還要從三首古詩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詩人筆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樣的。
(檢查通過預習對課文熟悉的情況)。
1、亭、庭:指導讀準后鼻音。
2、諳、暗:區別音、形、意。
1、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在組內試講每首詩大意。
3、交流預習中的疑問,組內解疑。
1、抄寫生字。
2、讀、背三首詩。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5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