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書后對所讀內容的思考和感受的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籍內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其實,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汪曾祺就是一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他的文集800字讀后感: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兩本書《打漁殺家》和《孤蒲深處》。
汪是沈叢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響。
《打漁殺家》主要是他的文論,書評,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談寫作的一些內容。
《孤蒲深處》是他的短篇小說集,都是比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記事》《八千歲》《歲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說確切地說更像是散文,是有一點兒故事性的散文。
這也很像沈叢文的風格。
此外他的書并不是特別流行的那種。
讀起來呢,很有生活滋味,讓你覺得不陌生,反而很親切。
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處世之淡泊態度,很有才華但是缺非常地內斂謙恭自省。
他是江蘇高郵人,秦少游的同鄉,我也可以攀上老鄉的江南之地。
水鄉之地的人文歷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卻很耐人尋味。
其實,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汪后來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寫了許多的京派文學作品,但是他影響深遠的還是他對于故鄉的那些描寫和回憶。
所以有人也稱他的文章為鄉土文學,但是他卻并不認同。
我以為汪最看重的文學品質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寫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會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卻長在北方,這樣的歷史對我會有多大的影響。
如果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對于我的父母來說,他們是讀大學的時候才從南方到了北方,后來就再沒有能回去,他們不也是一直在流浪嗎?人類命運有一定的重復性,沒有根的人,這樣才可以四處漂泊,并不覺得有什么難過,或者說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們不能忍心離開的多。
現代許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觀念,是因為生活的質量決定一切其他,故鄉的觀念必須淡化。
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的不愿意離開,是出于一種本能,倒不是他們意識到多么地熱愛家鄉。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認,只有在離開了故鄉的時候,故鄉才有它極其不可抗拒的魅力。
就像汪曾祺,沈從文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
沒有失去的人是不知道其寶貴的地方和意義的。
我們從離鄉之人的視覺處發覺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的故鄉,也只有從離鄉人的情懷里體會出自己溫暖幸福的真諦。
所以,故鄉的人應該感謝離鄉的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時時提醒,他們并不知道他們的故鄉是多么地美麗。
汪的書所表達的對故鄉的懷念,其實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情懷,對于我來說,是勾起我的思鄉之心,引無限共鳴之意的好書。
汪曾祺是個很特殊的作家,他的文章很淺顯,乍一看他的意思會容易明白,但是他文章的深層次的意境需要讀者一品再品。
汪曾祺的故鄉在江蘇的高郵,高郵以它的咸鴨蛋著名,按汪曾祺自己的說法他的老家實在徽州。
他的家境很是殷實。
《我的高郵》是汪曾祺回憶性的散文,書中為我們展現了高郵的風土人情,平實易懂的文字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面,同時畫面中所帶有的情感也是最真摯最動人。
書中的散文最讓我感動的是《我的母親》,汪曾祺描寫了三位母親br/
一位是她的生母,一位是他第一任的繼母,還有一位是他第二任繼母。
文中集中筆墨刻畫了第一任繼母的形象,因為她陪伴汪曾祺成長,不是生母更似生母。
汪曾祺的母親在他三歲那年便不幸得了肺病過世了,因為年紀小的緣故他對生母并沒有多少的映像,只是通過母親的畫像和母親養病時所住的“小房”里面母親所留下的遺物來回憶過世的母親。
汪曾祺是幸運的,他和他第一任繼母很投緣,繼母很喜歡他,對他如視己出,每次歸寧回家都會抱著他和他同乘一輛黃包車回家;當汪曾祺忍不住大便,弄在了褲子里,繼母幫他洗褲子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這份感情恐怕連很多親媽都是望塵莫及的。
文章中汪曾祺并沒有多提自己對于繼母的感情,他只說“我可憐她,也愛她。
這是需要多少的付出才會讓一個孩子心里明白自己的愛。
很不幸,他的繼母也死于肺病。
第二任繼母嫁給汪父的時候,汪曾祺已經十七歲了,所以感情并沒有之前的一位來得深厚。
但是他依舊很敬重她,因為在汪父最困苦的時候陪伴在他身邊的就是她。
我想他們之間的親情過多是一種客氣。
汪曾祺是個細膩的人,他善于觀察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的細節,他把自己對于故鄉高郵的愛幻化為筆下的文字,用質樸的語言為讀者描繪了他記憶中的高郵,他所熱愛的高郵。
他記得高郵的過去同時也喜歡高郵的現在。
也許正是因為高郵質樸的民風影響了汪曾祺的筆風,讓他的作品“接地氣”,充滿了生活的氣息,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吧。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園是我們家最亮的地方。
雖然它的動人處不是,至少不僅在于這點。
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是灰青色與褐色的。
我自小養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
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
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
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則幾乎是黑色的,一種類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說它是青的)里面充滿了影子。
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龕前的花消失。
晚間點上燈,我們常覺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無窮高處。
神堂屋里總掛一只鳥籠,我相信即是現在也掛一只的。
那只青襠子永遠。
瞇著眼假寐(我想它做個哲學家,似乎身子太小了)。
只有巳時將盡,它唱一會,洗個澡,抖下一團小霧在伸展到廊內片刻的夕陽光影里。
一下雨,什么顏色都郁起來,屋頂,墻,壁上花紙的圖案,甚至鴿子:鐵青子,瓦灰,點子,霞白。
寶石眼的好處這時才顯出來。
于是我們,等斑鳩叫單聲,在我們那個園里叫。
等著一棵榆梅稍經一觸,落下碎碎的瓣子,等著重新著色后的草。
我的臉上若有從童年帶來的紅色,它的來源是那座花園。
我的記憶有菖蒲的味道。
然而我們的園里可沒有菖蒲呵?它是哪兒來的,是哪些草?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但是我此刻把它們沒有理由的糾在一起。
“巴根草,綠茵茵,唱個唱,把狗聽。
”每個小孩子都這么唱過吧。
有時甚么也不做,我躺著,用手指繞住它的根,用一種不露鋒芒的力量拉,聽頑強的根胡一處一處斷。
這種聲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聽得。
當然我嘴里是含著一根草了。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無的。
水紅色是一種自然的巧合。
草被壓倒了。
有時我的頭動一動,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來。
我靜靜的注視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時,又把頭枕上去,嘴里叫一聲“嗯”!有時,不在意,憐惜它的苦心,就算了。
這個寒假,我讀了《汪曾祺散文》。這本書收錄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環境等方面。這里面,我最感興趣的是“美食”這方面。
書中記錄了許多美食,如高郵鴨蛋、蔞蒿等。雖然這些都不是像海參、鮑魚這樣的頂尖食材,但作者運用了多種描寫,如寫蔞蒿的視覺描寫:“蔞蒿……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寫咸菜的味覺描寫:“不咸,細、嫩、脆、甜”;寫做枸杞的動作描寫:“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边@些細致的描寫,體現出了作者對故鄉和故鄉美食的熱愛。
我和汪爺爺一樣,也熱愛故鄉的美食。我的母親是福建福州人。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種海鮮。每次去閩菜餐館吃飯,如“莆田”、“景福軒”,我都喜歡吃這些海產品,如蒸大黃魚、煎海蠣,因為這是家鄉的味道。蒸大黃魚用的清蒸手法,將魚的本味保留到極致,是一種鮮味,再澆上醬油,使咸、鮮融合,是閩菜常見的味道。燈光照射下,魚皮表面金黃得發光,異常漂亮。煎海蠣是把海蠣裹上蛋液,煎成一張大餅,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海蠣非常鮮嫩,正宗的閩菜中的海蠣是要用撈完不久且無沙的。這是我的家鄉菜——閩菜!
我的家鄉菜,無論我品嘗過什么美食,我都不會忘記你;我的故鄉,無論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會記住你!
那時候能借書的地方很少,家中的藏書多是古代名家作品,對現代作家幾乎都不了解。于是冒昧問語文老師借書看,他果真帶給我一本汪曾祺的散文集,說這位老爺子的文字挺不錯的?;蛟S那時還是太過年少,封神演義之類的章回傳奇小說更合口味,那本汪老的書我雖讀完了,卻沒有讀出好來,以至于還書的時候老師問起如何,不免訕訕。想在回想書中內容,竟無半點印象了。
近些年看書,散文原本也看得少,對汪曾祺的了解依然只是一個名字而已,沒再讀過他的作品。直到前幾天翻開《生活家——汪曾祺自選散文集》,發現這是一本輕松的關于旅行與美食的選集,從第一篇《我的家鄉》開始,才感知到文字背后是一個多么有趣的靈魂!手不釋卷半天讀完,有些后悔昔日的讀本里我竟然錯過了汪曾祺——一個淡泊如水的老爺子,卻在平常的人間煙火氣里品出了生活的真意!疏朗清新的文字里,對一個地方或一種食物的點滴感受,常讓人心有戚戚,難怪這本書會叫做《生活家》!
汪曾祺生于江蘇高郵,伴著緊鄰的京杭大運河長大,就像他自己文中所說,文字里有一種水的氣息。就是這種靈動之氣,讓這些沒有華麗辭藻修飾的文字變得生動可愛起來!老爺子是個自由派,對政治不太上心,在西南聯大上學的時候,曾被聞一多先生批評。都說人以群分,他后來師從沈從文先生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為人的性格如此,文風也大致可知了,這本書中的游記與美食都是淺顯生動而意味綿長的。
再說新疆,賽里木湖給我的震撼和老先生當年的感受相似——藍,真藍!還有書中說到的伊犁惠遠古城,林則徐被貶時候曾在此居住,十年前我去新疆的時候特地登上古城遺址看過,總想起他的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后來在福州,曾經特地去了林則徐故居參觀,無論海防還是邊防,他都以一己之力,留下諸多功績,令人敬佩!
汪老先生是個有趣又有創意的人,逛風景的時候,總有很多開腦洞的點子冒出來:比如在浙江水仙洞,他就想應該立一尊福建德化的白瓷雕像;在大若巖景區,覺得應該恢復“箬”字;逛泰山,又想建議當地種云霧茶,還覺得應該找名家作曲一首《碧霞元君頌》,組織一個道教音樂樂隊來唱——著實好玩兒!想起多年前我去臨淄看齊國故城遺址,交通不便,開發不夠,一邊逛一邊恨不得給旅游局寫一份項目策劃案出來,那種心情,估計和老先生類似吧,哈哈!
說完了旅行,再來說美食。老爺子生于江南,求學西南,后來久居北京,所以南北各地的風味都曾品嘗,有的還親手制作,更用文字一一記載下來,確實是一位美食家!在他的筆下,五味俱全,廣西的酸筍、無錫的甜鱔糊、北京的苣荬菜(苦菊)、四川的麻辣燙、浙東的咸魚、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都一一道來。老先生隨遇而安,飲食也很包容,他提倡“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也曾經夸口說自己什么都吃,還被朋友用苦瓜和蕪荽(香菜)捉弄過兩回。想起我也曾經給朋友說過類似的話,并且在酥油茶、臭鱖魚、老友粉、沙蟲凍、蝎子湯、牛癟等食物下一路高歌,最后在北京的毛蛋前敗下陣來——那玩意兒,想想就膈應得慌,確實下不了嘴。
也許是西南三省挨得近的緣故,飲食也有很多共通之處。老先生筆下寫到了不少家鄉四川的美食:麻婆豆腐、夾沙肉、棒棒雞、川北涼粉、魔芋、螞蟻上樹、豌豆顛、蘿卜燉牛肉……還特意提到了腌咸菜的井鹽,并且吐槽實在吃不慣折耳根的腥味,讓人忍俊不禁!繼而無比想念起家鄉的味道來——這后半本書真是讓人越看越餓!
美食的記憶中,少不了老先生對江南特色食物和野菜的想念:昂嗤魚(四川叫黃辣?。?、醉蟹、醉泥螺、慈姑湯、鵪鶉、枸杞頭、薺菜、馬齒莧、莼菜、蔞蒿……里面大多我都吃過,確實美味。書中還提到蘇東坡的“蔞蒿滿地蘆芽短”這首詩,真覺得每一句都是一道美食!
另外,老爺子還專門寫了一篇關于“豆”、一篇關于“蘿卜”的文章,都是全國常見的平民食物,各地種類和做法卻頗多妙處,隨著口味的融合,原本帶著地方特色的豌豆黃和蘿卜絲餅也逐漸成了大眾美食。我又想念起四川的泡菜來——跳水(只泡一兩天)豇豆和白蘿卜特別下飯。不能再說吃了,關上書的時候就準備去下單高郵的雙黃咸鴨蛋……隨便說一句,北海的海鴨蛋也是美味。
讀書的時候,總感覺汪曾祺和蘇東坡有某種氣質相通,都是隨遇而安的豁達,都對生活充滿熱愛,對美食深有研究,也都寫得一手好文章,畫得一手好畫……這本書的前后彩頁,就有不少汪曾祺自己的畫作和篆刻印章,圖文相彰,甚是有趣。
最后想提的一句是,汪曾祺曾經在歷史博物館工作,他的老師沈從文也曾經在這里當過講解員。以后我再去逛國家博物館的時候,會想起這兩位先生吧!
汪先生的文學造詣以及生平軼事實在用不到再復述了。那些可以百度,可以自己去考究,而我只想細細體會那些文字之間表達的生活之美好。
活著,其實是一件很俗氣的事情,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但是精神的豐富又可以讓生活變得格外美好。
《我的家鄉》中,有一段提到舵樓中住著家眷,多數年輕帶著孩子。腦補這個畫面,禁不住想,為什么都是年輕的女人。是不是因為撐篙的漢子多半也都是壯年,不年輕,哪里有力氣,一步一步走過運河。古銅色應該是曬的,不說話應該是習慣默默從船頭走到船尾吧。
“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過兩天就要下水了??粗鴯湫碌拇?,叫人心里高興——生活是充滿希望的?!?/p>
喜歡這一段,船航行很久,工作了很久,所以累了要休息,可能還會生病,需要治療修理。而新生的船,剛剛披上新裝,可以下水開啟自己的新生活,怎么不讓人興奮。所以看著這樣的事物,讓人感覺充滿了希望。有次晚間和朋友去散步,途經的一段小路邊的路燈亮的很整齊,唯獨有一個在哪里閃爍,或明或暗。我一時興起,問朋友,你看那路燈會想到什么???朋友也很直白,就說,啊。那說明這個路燈的啟動器壞了呀。發揮不穩定。需要換一個。哈哈。當時我就笑出聲來。我就十分得意地開始描述起來,你看大家都在好好工作照明道路,就它一個在偷懶聽音樂,還聽的很有節奏,禁不住搖頭晃腦,所以才會閃啊閃啊的。朋友聽了也開始笑起來。這么一想似乎是真的。你看它閃兩下,好像亮起來,又立馬暗了一瞬。好像跟音樂節奏在打拍子~又想起每天在馬路上遇到的灑水車,通常都是開的慢慢悠悠,然為了回避行人還會放著同樣慢慢悠悠的音樂,我就會覺得它很快樂。這種感覺可能只有我自己會有吧,和朋友一說。她倒是有著截然相反的想法,你有沒有在炎熱的大中午,有事趕著路,人困乏不堪,想睡覺卻騎著小電動車等著灑水車開過去。那么慢的車速,那么慢的音樂,簡直煩死人啦。是啊,那樣的情景下,即便只是聽朋友說我也會覺得不耐煩了呢。
‘江浙一帶人見面問起我的籍貫,答云高郵,多肅然起敬,曰:“你們哪里出咸鴨蛋?!焙孟裎覀兡睦锞椭怀鱿跳喌?。
看到這兒,就禁不住想笑,因為就連我身處皖北這塊地方,也常聽見菜場有著“高郵~~青皮”的小喇叭每天不知疲累的放著,讓高郵出咸蛋的概念深入人心。曾經爸媽之間言語略有爭執,然后就聽我爸一句直噴我媽,“哼。你就是高郵的!”高郵的?高郵的什么?上一秒我媽還在據理力爭。下一秒就在納悶。啥事高郵的?一邊圍觀的我也是一臉懵。只有我爸一臉洋洋得意喊了句,“高郵~~~青皮~~“然后就被我媽暴打了。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汪先生的書,拿到手之后,居然不忍快速讀完,只想在自己所謂的好時間,悠悠體會字里行間的美好,所以只寫了這一篇。
開學沒多久,老師給我們每人買了一本《老舍文集》,要求我們在家認真看這本書,做好讀書筆記。于是它很快成了我的好朋友,幾乎陪伴我每天進入夢鄉。
雖然現在我并沒有把整本書看完,但我有許多的心得體會想一吐為快:
首先,我對作家十分敬佩。當他們已經成名時也并不因此而驕傲,仍然虛心地向其它高手請教,虛心地寫好每一篇文章。今天,雖然我們生活在幸福的21世紀,雖然我們接受著比前人物質條件更好的教育,可是我們又有哪一點比他們做得更好呢?即使我們獲得過一些微不足道的獎項,但他們以前的成就也許就是我們長大后學習的標桿!
其次,我想對作家說:親愛的老舍先生,今天你的作品已經成為了我們全國甚至全世界學習的榜樣,我們都十分崇拜您,到處都拿著您的書,愛不釋手,謝謝您!可是今天,在全國各地還是有許多人不愿放下手機,認真看書。在此,我想呼吁:朋友們,看書吧!書是心靈的伴侶,是一生的伙伴!如果你沉浸在游戲里就會無法自拔!潛心看書,珍惜時間吧,不要讓青春年華浪費掉!
感謝老舍先生,感謝您帶給我們的一篇篇優美的文章,滋潤我們童年的成長。
五大本,共20xx多頁的電子書《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讀完,共花了大概3個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說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經歷以及所遇到的人,當然,還有很大篇幅是描寫“天下美食”的,由此觀之,汪曾祺必是吃貨一枚。汪曾祺的文字平實易懂,幾乎與“華麗”二字沒有交集,但卻有一種讓人能靜心讀下去的吸引力,有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文章要達到這種水平,作者心態和寫作功底都必須達到“雙馨”才可。
我喜歡書中關于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說及他談到的一些關于寫作的文章。雖說我現在腦中一片空白,并不能講出書中他具體寫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獲的,最起碼心態是變得平和了些。要說到具體得到了什么,一時還真是無法言說。
很遺憾,汪曾祺并未發表過長篇小說(不知是否寫過)?;蛟S是因為他的文字太過隨意,不習慣做去精巧的設計吧??偠灾?,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讀。
這是我讀完之后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東西。對于沒有的東西,我就不強拉硬扯了,這一點也是受汪曾祺的影響吧。平實真誠,不刻意賣巧。
文檔為doc格式。
。
這是我第一次碰觸汪老先生的文字。之所以用“碰觸”是因為我無法在匱乏的詞庫里找出一個更貼切的詞來形容這種久違的辛勞,篤實,清甜微苦的細珠潤語。汪老是經過那場革命考驗過的人,卻在字里行間有著不同于老舍的超俗;不同于冰心的細潤;不同于秋沅的詼諧。這點在于我是難能可貴的。
品著品著,伴著午后微暖的陽光,透過窗拍打在我的身上。我恍惚間有種若即若離,童真,無奈,幽默,心酸之矛盾感;恍惚間有種赤足漫步于沙灘邊,撿拾水花清潤的觸感,那種幸福的溫度,是無法言喻的。試想著,有個足夠明亮的花園,生長著巴根草,芝麻,虎耳草,紫蘇;棲息著土蜂,蟬,天牛,螳螂,斑鳩如此種.種生靈的樂土,我的童年可以暢快淋漓,無畏的度過,那必是一個優美的意境;試想著,有個足夠多水的地方,那里有河堤,墻垛子,竹蒿,大船,也有貼水飛的野鴨子,撐蒿人,船老板的家眷,和四面撲打的魚鷹,我必可以在那里——水鄉高郵。肆意的赤足奔跑,任憑將那冷冷的笑聲與煩惱都改寫成那午后的每一抹暖入心扉的陽光。嗬,心都醉了。
我于是便摸索著,這蒼勁的筆鋒必是經歷了歲月的沉淀,風吹過,雨淋過,宛如幽谷里一朵安心的幽蘭;霜欺過,雪壓過。宛如月光里默默沉思的綠荷。另一方面,我始終無法理解這樂觀幽默的語言為何書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就像在冬日黝黑卻堅韌的樹枝,在寒冬映襯下宛若水墨畫的樹枝,突兀的生長著一朵極艷麗飽滿的花。那花是毫不忌諱的長著,如此駭俗又如此平實。使人在驚嘆其美麗的同時又無疑對它的遭遇感到惋惜;在惋惜之余又為它產生敬佩和畏意了。
再準備從窗前的躺椅上起身時,卻再也離不了那種純凈,真實樸實的語言。它雖沒有如我最愛的秋沅的文字那般如散發暖暖光芒的珍珠,打磨著我柔軟的心,卻也有閃爍著正義和尊嚴,友誼和愛,繼而成為引領我走向成功智慧的那一方凈土。
汪曾祺。
散文。
通過寫風俗,向人們揭示一種獨特的民間原生態和生命意識,其“民俗”散文有三要素:人物、意象、環境。通過讀汪曾祺散文之后有哪些感想心得呢?本文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汪曾祺散文集。
讀后感。
1000字,僅供參考。
這是我第一次碰觸汪老先生的文字。之所以用“碰觸”是因為我無法在匱乏的詞庫里找出一個更貼切的詞來形容這種久違的辛勞,篤實,清甜微苦的細珠潤語。汪老是經過那場革命考驗過的人,卻在字里行間有著不同于老舍的超俗;不同于冰心的細潤;不同于秋沅的詼諧。這點在于我是難能可貴的。
品著品著,伴著午后微暖的陽光,透過窗拍打在我的身上。我恍惚間有種若即若離,童真,無奈,幽默,心酸之矛盾感;恍惚間有種赤足漫步于沙灘邊,撿拾水花清潤的觸感,那種幸福的溫度,是無法言喻的。試想著,有個足夠明亮的花園,生長著巴根草,芝麻,虎耳草,紫蘇;棲息著土蜂,蟬,天牛,螳螂,斑鳩如此種種生靈的樂土,我的童年可以暢快淋漓,無畏的度過,那必是一個優美的意境;試想著,有個足夠多水的地方,那里有河堤,墻垛子,竹蒿,大船,也有貼水飛的野鴨子,撐蒿人,船老板的家眷,和四面撲打的魚鷹,我必可以在那里——水鄉高郵。肆意的赤足奔跑,任憑將那冷冷的笑聲與煩惱都改寫成那午后的每一抹暖入心扉的陽光。嗬,心都醉了。
我于是便摸索著,這蒼勁的筆鋒必是經歷了歲月的沉淀,風吹過,雨淋過,宛如幽谷里一朵安心的幽蘭;霜欺過,雪壓過。宛如月光里默默沉思的綠荷。另一方面,我始終無法理解這樂觀幽默的語言為何書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文化大革命,就像在冬日黝黑卻堅韌的樹枝,在寒冬映襯下宛若水墨畫的樹枝,突兀的生長著一朵極艷麗飽滿的花。那花是毫不忌諱的長著,如此駭俗又如此平實。使人在驚嘆其美麗的同時又無疑對它的遭遇感到惋惜;在惋惜之余又為它產生敬佩和畏意了。
再準備從窗前的躺椅上起身時,卻再也離不了那種純凈,真實樸實的語言。它雖沒有如我最愛的秋沅的文字那般如散發暖暖光芒的珍珠,打磨著我柔軟的心,卻也有閃爍著正義和尊嚴,友誼和愛,繼而成為引領我走向成功智慧的那一方凈土。
暑假,我買了一本《汪曾祺的散文》。本想在閑暇之余讀這本書消磨時光,那知道卻對其手不釋卷。
人物傳記,上到文學家,下至普通平民,一切都是汪曾祺先生所接觸的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吳大和尚和七拳半》這個故事。書中描寫了兩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含辛茹苦的吳大和尚和矮的出奇的七拳半。他們都是舊社會的普通平民,他們都有燒餅店,卻擁有不同的故事,吳大和尚開燒餅餃面店,有妻小,本來是個幸福的家庭,結果他的妻子跑了,留下了他孤單一人看家;七拳半是個體戶,他也有個燒餅店,而且生意興隆,作者對其充滿了期望。他們的故事真切再現了舊社會的平民風貌,仿佛再現了那時的鄉村生活,其樂融融的家庭,街頭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農民在田里辛勤的勞動.這一切有苦有甜。媽媽讀了這本書后,津津樂道:“我好像回到了童年!”雖然我是沒有體驗過鄉村生活,但在汪曾祺的散文中,仿佛能感到鄉村生活的酸甜苦辣。相信汪曾祺先生也是很懷念吧!
汪曾祺先生寫的小說,我感到的是一種親切,一種情調。他在寫人的時候,總是對別人表達一種尊敬;寫景物的時候,總是顯現對江山大河的熱愛;寫美味的食物的時候,是一種向往。字里行間都是很實在的,不像別的一些文章,描繪的龍飛鳳舞,其實文章只是空蕩蕩的。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更是純真的,美好的。我們應該像他一樣,對人他友好,對事物認真。書中也描繪了他的老師為人處事,待客之道,也應該值得的我們學習。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
我一直討厭散文,不止是因為考試要考,而且還因為呆板無趣,看著想讓人睡覺,每次看著看著都是迷迷糊糊,讓人討厭。所以我的書架上什么書都有,就是沒有散文集,。像什么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實在是除了被迫才讀幾篇,否則幾乎不看,因為這是在太無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認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輕松自在,而且總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絲絲隱秘的幽默,讓人嘴巴一咧,會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總會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幾句看似文不對題的幾句話,卻又在無意間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
有人評價: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在這本書中他的《跑警報》很有意思寫出了西南聯大在昆明時逃飛機轟炸時的許多趣事,當預行警報的燈籠掛出,人們從驛道撤入郊區的深山老林,警報響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門口等人,直到女生出來了以后上去“嗨”一聲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門帶著閑適的心,嘴里啃著零食,又因為是跑警報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帶一些危險感,但還是顯得不緊不慢。讓人不得不感慨道:“原來跑警報也可以這樣”
又比如說《五味》他用了風趣的筆法寫出了全國各地的飲食習慣以及一些趣聞,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無錫的甜,當然包括全國各地的人都喜歡的臭豆腐。是的,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說堪為世界之冠。當我仔細回想一下后,也就發現原來《舌尖上的中國》應該是根據這篇文章改變的吧。我當然也喜歡他的《端午的鴨蛋》就連上課時也很想知道老師到底是怎樣上這節課的。
我比較喜歡的還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對父子之中并不需要過多的語言,那無與倫比的“孩子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時候帶著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戀時,父親在一旁給我出餿主意,這種父親哪里能夠看見: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從孩子身上學會不怕擔干系,只是本著同學有難就要兩肋插刀的的淳樸精神而去幫助他們。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對人情世故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作家和他一樣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讓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理解,他并沒有苦心去鉆研如何寫,同時也不用我們廣大的讀者去鉆研如何讀,只是像飯后的水果讓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顆輕松自在的心。
五大本,共20xx多頁的電子書《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讀完,共花了大概3個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說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經歷以及所遇到的人,當然,還有很大篇幅是描寫“天下美食”的,由此觀之,汪曾祺必是吃貨一枚。汪曾祺的文字平實易懂,幾乎與“華麗”二字沒有交集,但卻有一種讓人能靜心讀下去的吸引力,有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文章要達到這種水平,作者心態和寫作功底都必須達到“雙馨”才可。
我喜歡書中關于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說及他談到的一些關于寫作的文章。雖說我現在腦中一片空白,并不能講出書中他具體寫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獲的,最起碼心態是變得平和了些。要說到具體得到了什么,一時還真是無法言說。
很遺憾,汪曾祺并未發表過長篇小說(不知是否寫過)?;蛟S是因為他的文字太過隨意,不習慣做去精巧的設計吧??偠灾?,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讀。
這是我讀完之后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東西。對于沒有的東西,我就不強拉硬扯了,這一點也是受汪曾祺的影響吧——平實真誠,不刻意賣巧。
如此平淡質樸,如話家常的文筆有幾人寫得如此愜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讀汪曾祺的散文,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然后,請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捌?——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的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后,用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著。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
國學。
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边@話讓我深受觸動,父子之間能做到這樣少見。
微塵見世界,我只能這樣說。
。
仲夏時節,手捧汪曾祺散文集《人間草木》,從他清淺勾勒的筆墨里,卻分明看到了春的蓬勃和世間的祥和。這些薈萃汪曾祺恬淡智慧的經典之作,集中代表了先生四十多年文學創作的思想精華,從容淡泊的敘述里,一幅寧靜安詳的和諧圖徐徐在眼前展開。
書中所輯錄的篇目,最早的寫于上世紀四十年代,但大部分是汪曾祺寫于后半生的作品。寫作風格也由最初的華麗蛻變到后期的樸實,寫作技巧也是逐漸臻于至境。全書共分“人間草木”、“四方食事”、“腳底煙云”、“聯大歲月”、“師友相冊”、“平淡人生”“文章雜事”等七輯。既聚焦各色花草景致,又書寫故鄉和各地美食,恬淡至性的筆墨里,泛著汪洋的文化氣息。此外,還有游走性的筆記,真實記錄著徜徉山水間的心情,流露出探訪各地人文風情時的點滴欣喜。
對于師從沈從文的文學大家,西南聯大的那段求學生涯,一直是汪曾祺筆下常常提及的話題,此番在《人間草木》里,汪曾祺用寫實的手法,述說著寒窗苦讀的艱辛,深情講述著與恩師間的坦誠交往?;蛟S是這種真摯的師生情觸動了汪曾祺的心弦,讓他由此又聯想到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本書中,他完全拋棄了游山玩水時的閑適和散淡,專門在“平淡人生”這輯中,用大量深情并茂的文字,寫下了對父母的回想和懷念,彰顯出汪曾祺重情重義的孝子情懷。毋庸贅言,作為現代文壇獨樹一幟的文學大師,汪曾祺對于文學創作自有一番獨到的見解,這些心得體會也悉數收錄在本書中,他既談小說和散文的創作之道,也與讀者分享多年從文的經驗之談,字里行間盡顯汪曾祺對中國文化的敬仰和自信。
汪曾祺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筆簡潔自如,往往寥寥幾筆,就描繪出人間風情萬種,在空靈幽靜的意境里常讓人浮想聯翩。其洗盡鉛華的文字亦如他靈動脫俗的書畫,真實映照著他灑脫不羈的人生。所以,品讀汪曾祺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散文,根本看不出他輕車熟路駕馭文字時的刻意做作,他的功力總是在悠閑輕適中,不著痕跡地流露出來。那些平淡的字句好似泉眼里冒出的股股清泉,清澈明亮,汩汩流淌中還常常泛著生活的甜香,輕啜一口,總是那么回味綿長。這種出神入化拿捏文字的至高境界,在他談及家鄉和各地美食的篇章里,幾乎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如寫昆明野生菌一章里,寫菌的品種不僅繁多,而且制作花樣還層出不窮,從他不急不緩的表述中,已然聞到了這些野珍的草木芳香,一種急于品味人間美食的征服感,早已被他情趣盎然的文字俘虜殆盡。
在《人間草木》里,汪曾祺由風情也觸及到了人生。但他絕不是淺白直露地來一通說教,而是把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悄然隱喻到筆下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里。先生一生經歷坎坷,曾遭受過非人的待遇,但他鮮有憤世嫉俗的冷嘲熱諷,更沒有躲到一隅做生活的旁觀者。他就像一個充滿了童趣的告白者,流連于世間繽紛的草木間,聞著悠悠花香,品著四方美食,賞著九洲盛景,在觸景生情中,還不忘當年一路走來的諸多不易……雖然生活對他有過不公,命運也對他有過苛刻,但他依然心懷感激地拿起筆,攤開潔白的稿紙,盡情謳歌著人間的美好和祥和。讀這樣的書,我們感覺不到生活的壓抑,也沒有心機上的負累,在他活色生香的文字里游走,內心的欣悅感禁不住油然而生。
古人說得好“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汪曾祺以《人間草木》為題,足見他對大自然的草木有著很深的感情。而草木又是與山和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汪曾祺其人也好,其文也罷,完全稱得上是智仁相間的大師。故而,讀懂了他筆下的草木,也就讀懂了他那顆包容萬物的智者仁心。
汪老懂得真多,天上地下,古往今來,好像沒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什么都能談。語言簡練,讀來暢快,幽默風趣,常使人發笑。是閱遍天下事的人才能有的通達智慧和平和。汪老在《泰山片石》里也有表態,“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泰山是強者之山,我不是強者,不論是登山還是處世。我是生長在水邊的人,一個平常的、平和的人”。比起騰龍,我更喜歡潛龍。
書中有極大篇幅講到吃,汪老該是神農嘗百草似的什么都吃過。這吃不是囫圇吞地吃,食材、做法等等在他這兒都有研究。有些重口味食物也著實讓我開了眼界。酸甜苦辣咸都去嘗一嘗,口味雜些好,對待文化也是一個道理。有人說在吃上耗費太多精力的國家不會有太大出息。不管有沒有出息,愛吃、會吃的人一定是可愛的。關心糧食和蔬菜,多么難得的悠閑和松弛,是生活的氣息,人的氣息。
人事上,汪老也很看得開?!抖嗄旮缸映尚值堋纺且黄獙彝リP系的看法,我極為贊同,比如今這些老人明白多了?!睹麅炓菔隆防飳懙馈罢f實話而使人笑,才是一個真正的丑角。喜劇的靈魂,是生活,是真實”,對喜劇的見地實在深刻。還有那“飯后打球練盲腸”、“空前絕后鞋”,叫人忍俊不禁。
汪老的散文就像百科全書,用最輕松的方式帶你游歷人間,收獲頗豐。唯一難受的點是生僻字和不知道的事物太多,查得好辛苦。
汪老的。
散文。
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在讀《汪曾祺散文》之前,汪曾祺這個名字,我是知道的,但僅知道他是個作家。估計是在《讀者》《小說選刊》等雜志上讀到過他的文章,至于寫了些什么,不是很有印象了。
20xx年寒假,我讀完了《汪曾祺》散文,通過他的文字,對汪老有了一個較全面、較細致的了解。
作文。
均受到父親的影響和啟發。
汪老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品讀汪老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淡泊名利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就是對于自己當年被劃為“右派”的經歷,他也是如談別人的事一般,娓娓道來。讀著讀著,你會一廂情愿地認為:汪老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我喜歡他的作品,當然也喜歡他的人了。讀著讀著,你會看到一個博學多識,情趣廣泛的老人,正把他的人生經歷一一細數。喜歡他的一組寫人的文章,推薦大家走近汪老筆下的金岳霖、老舍、趙樹理,《地質系同學》《吳大和尚和七拳板半》等也很值得一讀。喜歡聽他講在云南求學時的經歷:《泡茶館》《跑警報》。喜歡他回憶故鄉人事的文章:《花園》《多年父子成兄弟》《自報家門》。喜歡讀他的北京生活、工作:《國子監》《胡同文化》《午門回憶》。
(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汪老不僅僅是散文家、更是小說家、劇作家,著名的京劇《沙家浜》的劇本,他就是主要編者之一。他的小說作品中赫然有《異稟》,隱約記得這是我多年前讀過的印象比較深的一篇小說。)。
汪老年幼時對唱戲就很感興趣,在云南大學經常參加晚翠園曲會,和昆曲愛好者們做“同期”。這對他后來在北京京劇院的編輯工作是很有幫助的。他對北京京劇院的“五大頭牌”——馬譚張裘趙的四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各自的藝術特色,進行了中肯到位且獨特的評價,不是一個熱愛京劇、觀察入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傳神的文字的。讀到這樣的文字,對于年幼時曾經搬著小板凳趕村上的草臺班,看錫劇、越劇的我來說,真是過癮啊!于是我固執地認為,在唱戲方面,汪老絕對是有一把好嗓子的。
汪老出生于江南水鄉,大學就讀于云南,后又居于北京。由于工作需要,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新疆的南山塔松、天池雪水、天山、伊利河、果子溝、葡萄溝,湖南的桃花源、岳陽樓,山東泰山的云霧、石刻、擔山人,云南的各種花木……一一入文,讀來如神游祖國山河,領略各地風俗人情。尤其推薦閱讀《草木春秋》、《昆明的雨》、《湘行二記》。
誰說汪老這樣的文人雅士就應該粗茶淡飯,甚至不食人間煙火?民以食為天,汪老一路走,一路游,一路吃,一路寫,有名的、無名的,酸甜苦辣咸,甚至臭,皆入口、入文。讀來讓我這個吃貨垂涎欲滴。推薦閱讀《肉食者不鄙》《魚我所欲也》《昆明菜》《四方食事》。汪老不僅僅是愛吃、能吃、會吃,自己也會烹飪美食,閑來喜歡自己買菜做菜,和家人一起品嘗,也喜歡親自下廚做小菜一二,招待貴賓或老友。汪老對吃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品味、寫文,他是把吃當作文化來研究的,有《宋朝人的吃喝》《吃食和文學》等為證。在《故鄉的食物》《故鄉的野菜》中,汪老介紹了家鄉的食物:炒米、高郵咸蛋、咸菜茨菰湯、螺螄、蜆子、昂嗤魚、鵪鶉、枸杞頭、蔞蒿、薺菜、馬蘭頭……這些也都是我熟悉的江南特有的食物。
關于書畫家汪曾祺,就不一一贅述了,網上有很多他的書畫作品。只談一點,他喜歡楊凝式的《韭花帖》,撰文暢談這本名帖的來歷,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喜歡汪老和他的文字,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因為汪老曾就讀于江陰南菁中學。在他的散文中,寫到了江陰的河豚魚,寫到了他念念不忘的、終身難忘的江陰壽山(中山)公園正對面的一家水果店。在我兒時的記憶里,好像是有這么一家。難道歷史如此悠久,在汪老的高中時代就存在了?此文不長,名《水果店》,特摘錄下來:
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新鮮。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美。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么香,一種長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
我后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
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汪老的文字真是樸實無華而回味無窮!這就是借物抒情?更確切地說,是借香抒情?讓我仔細回憶自己什么時候吃過的什么食物,什么時候看過的什么風景,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回味的,也來試著寫一寫這樣的小短文。
讀完了汪老的散文,接下來,我要讀讀他的小說了。
“把感情放在一粒塵埃上?!蔽蚁?,用這句話來形容我合上書的心情,實在是再好不過的了。潔白的封面略是一點粗糙,點點紅粉染綴其中一角,幾根粗細不一的黑色水墨枝條穿插其間,輕輕撫摸,仿佛梅香已然。
我們說,散文,有松散的形式汪曾祺散文讀后感汪曾祺散文讀后感。那我想,汪先生的散文可謂是真的“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文字質樸平淡,仿佛只是在娓娓道來,道家常,講故事。從書畫到文學,從文學再到戲曲,更有從美食到花木果蔬,還有家鄉與那所南菁中學。生活的一切,其實不過為這些微小細膩的事物而構造的?!耙股盥勊秸Z,月落如金盆?!本拖駨垚哿岬囊黄端秸Z》一般——你聽我說,我把我的故事,一一道來。
在《葡萄月令》里,有一句話特別迷人:“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p>
我未曾見過梨花,也不曾看過蘋果花的風采,但讀了這一句,我卻猶如嗅到花香,看到了花,她們或許開在低矮的枝頭,展開潔白的花瓣?!昂鋈缫灰勾猴L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贬瘏⒌倪@句詩早被我們吟誦了千百遍,而將梨花的瓣子比作是月亮,一點點彎細玲瓏,固然妙意只增不減。那種美感在不經意間就悄悄墜入我目簾,而汪先生又并未寫下太多艷麗的辭藻都大說一通,這種微妙的感覺實在是讓我困惑。
花,是一滴墨,當你蘸上清淡的水,當淡墨悄然融合,情感濺落宣紙上,才能慢慢渲染彌漫開來。
而在《夏天》中,又好似是花園中百花起舞,各種花朵都不過輕寫一個短句:“夏天的花里最為幽靜的是珠蘭?!薄盃颗;ǘ堂?。早晨沾露才開,午時即已萎謝?!薄扒锟裁?。瓣淡黃,白心,心外有紫暈。風吹薄瓣,楚楚可憐?!焙孟裨谖淖种?,花兒們都換上裙裝化為豆蔻女子,各自有自己的性格與宿命,卻又各不相爭,演繹自然和諧之樂。每一朵花兒,每一顆露珠都被賦予了生命,在平白輕述的文字跳躍。是那樣的細微,卻又那樣的纏人。不是豪放,也不是艷麗而是情感的繾綣將美麗壓成一張張紙。撫摸書頁,仿佛仍有余香。
生活賦予我們什么?一頓食物,一場天氣,一次旅行?我們總說,要用心體驗生活,要細細觀察,多多思考。從不凡歸屬平淡,從浩蕩終歸細節?;蛟S生活不過是一片花瓣一個枕頭,一支筆,一張紙,寫下我們的故事,寫下我們微弱的感觸。
我愿執筆輕描,從細節看生活。
周六,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在家傻待,誰約我”結果本來在和同學約會的女兒放棄約會,給我回了條我約你”就和女兒來到東方廣場。來到東方書城一個新開的書吧。買了杯飲料開始了我們的周末約會。當時女兒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說:“我喜歡看汪曾祺的散文”,“為甚”?女兒說:“他有幾本是全是寫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兒是個吃貨。順著女兒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看起來。
看了幾頁就吸引了我,他的文字里透著濃濃的“中國味”不乏味,且蘊含著民主心靈和性靈的美質。卻又淡淡的,時而把帶進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時而把我帶回了童年月光下媽媽在大樹底下給我們講述那些年她做過的“牛鬼蛇神”;時而又把我帶進了舌尖上的中國那大川南北的中國民間美食景象汪曾祺散文讀后感高三作文??此麜钅闵碓跓﹪痰聂[市卻猶如穿越到另一個世界?!鋵嵨乙餐ο矚g這樣寫作風格。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這樣寫寫自己的生活,寫寫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見所聞。但當我看到同事們在博客上寫的都是專業的,高水平的大作,總覺得自己的文章不適合登大雅之堂。所以一直不敢在這大雅之堂丟人,但為了——你懂的。
表面上看這書其實是一本茶余飯后的消遣書籍,但慢慢品味卻也從中得到人生的感悟。書中我感受到了他從容,他淡然,他身處逆境卻不以為苦,他達觀瀟灑,隨遇而安!其中我最喜歡他的這一段:
“丁玲同志曾說她從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動,是”逆來順受“。我覺得這太苦澀了,”隨遇而安“,更輕松一些?!庇觥?,當然是不順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著呢?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這對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是會產生消極作用的。這種心態的產生,有歷史的原因(如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本人氣質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爭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觀,是”遇“,是環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環境的原因。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經死掉的,大多數都還在努力地工作。他們的工作的動力,一是要實證自己的價值。人活著,總得做一點事。二是對生我養我的故國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復對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輕信,恢復年輕時的天真的熱情,恐怕是很難了。他們對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對現實多多少少是疏離的。受過傷的心總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所以說做人一門學問,做事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戳诉@本書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書,天已黑了,找吃的,謝謝女兒給了我一個充實的周末!
。
――讀《史鐵生文集》有感。
“夜晚,我們仰望滿天繁星,當流星在天空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我們不會想到,有一個只能用頭腦工作的人,正在為揭開宇宙的奧秘而沉思。陽光明媚的日子,當我們泛舟湖上,在碧波清風中流連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想到,在幽深的湖底探尋的是一個身體截癱的人??殘疾人甘愿忍受痛苦,展示自己生命力量的欲望,或許是健全人所難以想象的?;钪鸵獎撛?,就要探索,即使肢體已經殘疾,思想的火花也決不停止迸發?!?/p>
――題記。
一零年的鐘聲敲響最后一個尾音時,所有的生命都雀躍著迎接新的開始,但中國文壇上卻有一顆流星悄然隕落,在最壯麗的年華里。
他是史鐵生。
曾幾何時,他像一只受驚的獅子仇視著周遭一切;曾幾何時,他愛獨坐在玉砌雕闌已坍圮褪色的地壇里,聽雨燕寂寞高歌,思考死亡;曾幾何時,他會因病痛的一連串打擊淚喪絕望,感嘆人生悲哀。
繁華褪盡的地壇里花草蟲鳥頑強的生命力振顫了他的內心,他不再把病痛當作光明前途中的桎梏,而把它放在同臺競技的對手位置上,看病痛陰影更大,還是自己毅志更強。他無法像劉翔那樣躍過鮮紅的終點線,甚至連個孩子也賽不過,但他的思想不停,像雄鷹一樣輕盈堅定,想夸父一樣執著前行。他用細膩的筆展觸堅毅的心,在文壇里打造出一片落在玉壺里的冰心。
從《務虛筆記》、《我與地壇》到《病隙碎筆》。他到古園里去了,我們也隨他到那古園里去,去他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墻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
他的苦難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因為他有一具殘疾的身體,更因為他有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一個原本健全的人,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那種痛苦和煎熬,那種絕望和驚恐,足以讓人崩潰。
在活蹦亂跳生機正蓬勃的20歲上遭遇截癱,經歷過求死而不得的煉獄之后才動筆寫作。他,有著比目前第一文庫網任何一個名熟臉熟的作家更多的冥思。
他幾乎無時不在思索,而思索的內容就是上帝是神靈是命運,因而也就是關于死關于天堂關于地獄關于生命關于人生的偉大話題?!拔蚁蛲@樣的寫作――當白晝的一切明智與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種眼睛看這世界?!彼奈淖钟谑巧n涼悲愴,在這種苦苦的思索中孕育出他那些震懾人心魂的句子。
莊子說:“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辫F生算得上經歷過絕境的人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么把人徹底擊垮,要么使人歸于寧靜?!皽胬酥遒?,可以濯吾纓?!睂庫o中,淡泊間,他依舊在地壇思考。
“十年前我搬了家,離地壇遠了,加之行動不便,現在很少去了。偶爾請朋友開車特意送我去看它,發現它已面目全非;這正是日新月異的布景和道具之所為吧。惟園中那些老柏樹依然令我感動――歷無數春秋寒暑依然鎮定自若,散發著濃厚而悠遠的氣息,不被流光掠影所迷?!?/p>
讀史鐵生那些蒼涼的文字,那些文字來自他的內心深處。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而汩汩滾落的熱流。
我多想,多想守候在他生命的端口,多想在那兒望著遠去的他,在心底默默的祝福:一路走好。
會守望在合歡樹下,尋找著那點點的關于母親的記憶。他并不孤單,因為心存希望。
北海的菊花正絢麗的開著,像是小時候他的笑臉。是啊,他總愛笑,總是那么的樂觀?!八朗且患o論怎么耽擱都不會錯過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蔽也桓蚁胧且卸啻蟮挠職獠耪f出這樣參透生死的話,但我卻一直知道,那希望的火光,就是他生命的光亮。史鐵生啊,命運總是為他設下重重阻礙??墒撬麉s一直在行走。用一個殘缺的身體和一直禿筆完成者最堅定的行走。于是我看見,看見地壇上他對生命的思考,走不出也不必走出。我看見那清明的淡水河畔被撫摸過的老黑牛和紅犍牛??匆娨律酪h褸的窮吹手。我不知道要需要有多大的毅力才會赴得這場文學的盛宴,但我是那么清楚的聽見,他那命若琴弦的探索的腳步是那樣的堅定,沒有一絲猶豫。是啊,他用他的堅定和毅力告訴了活著的人應該更堅定的活下去。
史鐵生,像他的名字一樣,一個鐵一般的生命,是這樣的值得我們敬畏與沉思。若莫言所說:“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更是一個偉大的人.
車轍,文字,秋天的公園,還有那母親的腳印,他那對夢想的追求和那秋天的懷念,是那么的讓我心疼。
最后一個深冬日。那天,是他的節日。他帶著一個人的落寞,急急地奔赴了一場遠方的約會。那里,他可找到了他的夢想,他可見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母親。
生命一行,他匆匆來過,卻留下了超出生命的消息――精神生命終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擁有靈魂的文字卻是永生的。
先生永不孤獨!
這篇文章整體來說是一片彌漫著鄉土氣息的文章。作者汪曾祺分了三個部分來描述他故鄉。這次,我分析的是第一部分——“打魚的”
鄉村中的人們是淳樸的。盡管漁船的船主是小財主,但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而且他們的勇敢麻利之處不必雇來的水性極好的伙計差到哪里。這就應是從側面體現了鄉村的人們的淳樸。不像是城市中的有錢人,只會雇傭一些人,然而自己卻既什么也不會,也從不。體貼手下的人。而像鄉村的財主卻不會。他們會跟著自己手下的人一齊下湖,這也是他們能和睦相處的一個原因吧。
鄉村中的人們又是悲傷的。
一對夫婦在一條小學校葦塘后的臭水河里打魚??吹贸鰜?,他們就應是生活很窘困的。他們沒資格也沒條件去像船主一樣,在大湖中捕魚,他們只能在臭水河中,打點小魚,也就想填飽肚子吧。再看看作者描述他們夫妻二人的神態:他們的臉上及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的幾乎木然。這就應是典型的貧苦人民的神情。生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得他們喘但是來氣,想必,他們就應剛開始是很悲哀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麻木了,沒有了情感。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閏土。應對日漸窘困的生活,他反抗過,他努力過,但最終,還是屈服在了生活面前,麻木的生活,仿佛他沒有了情感般,如同行尸走肉地活著。
然而,無聲無息的,女好因為在水中的時間太長,得傷寒死去了。然而這也映出了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十五六歲的女兒,代替了她,跟著父親一齊捕魚了。最令人看著心寒的,就是對女兒外貌的描述。那臃腫的大衣,那不合身的皮罩衣,那不貼合她年齡的捕魚的動作,看出了日子的凄涼。她按著梯形竹架,—戳一戳的戳著,那動作,仿佛是戳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上。
而最后一段,更是顯得凄涼。那一—身濕了的皮罩衣,那已經變涼的秋天的河水,壓在了女兒身上,也仿佛是壓在了讀者心上。明明還是就應無憂無慮的與同齡人一齊上學玩耍的時候,明明這么沉重地生活還不是她該承受的,但只因為社會的壓迫,擔子全都壓在了她和她父親身上。本身就沉默寡言的父親,因為生活和情感的雙重壓迫,也變得更加沉默了。對于他來說,可能生活早已不是為了自己,只是期望能養活自己的女兒就行了吧,而對于自己,卻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期望。
農村人民的生活是快樂與悲慘交織在一齊的。因為遠離城市,身上生活的擔子也變的更重了。但悲慘的生活卻壓不倒某些人對生活的渴望與期望。我想作者在后文就是提到了那些對生活充滿期望和善良的人民。
“辛夸高峙桂,未徙北溟鵬”小麥說夢見了這幅對子,不敢敲門,不知開門的會不會是他.
很久以前他們叫我英子.叫英子的時候第一次讀汪曾祺的《受戒》,對著文中的小英子傻笑,這哪是小說,分明是柳新生筆下的水彩風景.
許多年以后發覺小麥的話汪曾祺的小說很象,常常帶著夢幻般的囈語,就象《受戒》的開頭,沒有鋪墊沒有起因,“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簡短直白的直接將后面行文歸于自然.
《徙》是小麥推薦我看的,她說了一句:“他有一雙寶黛式女兒.”于是我便去看,看過了開頭講學生們唱校歌,細致到各年級學生的體會;看過了談甓漁和談家門樓,細致到在門樓里坐著歇腳的轎夫和談先生的螃蟹;看過了瘋秀才徐呆子應考數年不中竟等到個廢除科舉,終于哭死在街上.汪曾祺用平靜到如同絹細棉布般的語言慢慢講述著一個曾經的場景,那場景的每一個角落他都經歷過,每一個角落都忍不住要細細描述一番直到看到“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聽到徐呆子從門外哭過來,哭過去.他恍恍惚惚覺得,哭的是他自己.”這一句的情景沒來由的想到《血色湘西》第二集,端坐在清溪書院大門里領著孩子們讀書的瞿先生.一時竟忘了“一雙寶黛式的女兒”的話,對著他住的“開著藍色的碎花的野草”的院子和貼著他親自寫的“辛夸高峙桂,未徙北溟鵬”的對聯的白木板門出神.
汪曾祺對高北溟的房子著墨不多,只一句幾概括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雖也舊了,但間架磚木都還結實.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階,草色入簾,很是幽靜.”不過從后文的字里行間還是可以窺到其中的布局,文中說道“約幾個志同道合的教員,在家里賞荷小聚.”想必那院子里是有個小池或者荷花缸.文中還說“(高雪)高起興來,打了井水,把家里什么都洗一遍,磚地也洗一遍,大門也洗一遍,弄得家里水漫金山,人人只好縮著腳坐在凳子上.”“高先生的藤椅,除了她,誰也不坐”想必那院子有一點象《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家,鋪著石板,擺著一個藤椅.對了,還栽著花——“澆花.這是她(高雪)的特權,別人不許澆.”大女兒安分守拙,有好看的先給妹妹看,好穿的先給妹妹穿;小女兒高雪心高氣傲,要考高中,將來到北平上大學.高冰在勸高雪出嫁時說了一句:“這是命,你心高命薄.”不想一語成誄.高雪害怕牢籠,在家是個牢籠,出嫁還是個牢籠,飛不出去,終于郁郁而終.她就沒有想想她的父親高先生也同樣飛不出去啊.我并不喜歡他女兒們的名字,高冰高雪,這不該是他家世業儒的高北溟該取的名字,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我的注意力早已不在“一雙女兒”那兒.合上書,眼前還是高先生小院的白木板門和門上已經發白的對聯.
如果說《受戒》是柳新生層層氳開的清涼水彩,那么《徙》就是衣紋筆細細勾勒的一幅工筆荷花.一開始不覺得這幅荷花有什么特別,推開書卻無法忘卻.我明白了,小麥,如果是我,也會在門前猶豫.
最近應班主任的期望和要求,我們班的同學們都在惡補名著的閱讀.我當前正在拜讀現當代作家汪曾祺的作品,在《徙》這部作品中,我驚喜地發現當中有很多關于教育教學的思想和現象.曾祺的《徙》,創作于1981年,文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艱難時世中的語文教員高北溟狷介特立的性格.作家試圖通過這個卓然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與人生追求.
作品中提到“高先生要求‘隨班走’.教一班學生,從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們畢業,考上高中.他說別人教過的學生讓他來教,如墾生荒,重頭來起,事倍功半.教書教人,要了解學生,知己知彼.不管學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為瞎教.學生已經懂得的,再來教他,是徒勞.他要看著、守著他的學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進步,一年有一年的進步.如同注水入瓶,隨時知其深淺.”這些話語讓我們不難地認識到在現實教育中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就如孔子的一個例子,面對同一件事情,對于子由、子路兩種不同性格的人,他進行了截然相反的教育.并伴隨著一種動態性的教育,對此我深有同感.對于學生而言,頻繁的更換老師無疑是有害無益的.我高一時在普通班,高二高考入了重點班,師資完全換了,雖然不得不承認這些師資確實很優秀,但最初我們這些插班生還是弄的個身心疲憊才逐漸適應新的他們新的教學方式.這不是小說中,高北溟的“教一班學生,從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們畢業,考上高中”的做法,就是考慮到了這個因素.
此外,小說寫到:“他要求部定課本之外,自選教材.他說教的是書,教書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讀、真懂,我所喜愛的文章,我自己為之感動過的,我才講得好.’他要把課堂講授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課上講了《賣炭翁》、《新豐折臂翁》,同時把白居易的新樂府全部印發給學生.講了一篇《濰縣署中寄弟墨》,把鄭板橋的幾封主要的家書、道情和一些題畫的詩也都印發下去.學生看了,很有興趣.這種做法,在當時的初中國文教員中極為少見.他選的文章看來有一個標準: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這些文章有一個貫串性的思想傾向,這種傾向大體上可以歸結為:人道主義.”則表現了他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
在這部小說中,更有“重視作文的訓練”、“對學生一視同仁”等先進的思想.平時我看小說最注重的還是故事情節,但當我看到這部作品,我的眼球卻緊緊地被這里面那些關于教育的字眼抓住,也許是因為現在自己是教育界的“后備軍”的想法所驅使吧!不過小說中用這么多的篇幅來傳達教育思想的作品確實也挺少見,至少我看到過的作品中這樣的小說還不多.但是總的來說,這種的傾向還是可喜的吧.
這篇文章整體來說是一片彌漫著鄉土氣息的文章。作者汪曾祺分了三個部分來描寫他故鄉。這次,我分析的是第一部分——“打魚的”
鄉村中的人們是淳樸的。盡管漁船的船主是小財主,但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而且他們的勇敢麻利之處不必雇來的水性極好的伙計差到哪里。這應該是從側面體現了鄉村的人們的淳樸。不像是城市中的有錢人,只會雇傭一些人,然而自己卻既什么也不會,也從不體貼手下的人。而像鄉村的財主卻不會。他們會跟著自己手下的人一起下湖,這也是他們能和睦相處的一個原因吧。
鄉村中的人們又是悲傷的。
一對夫婦在一條小學校葦塘后的臭水河里打魚??吹贸鰜?,他們應該是生活很窘困的。他們沒資格也沒條件去像船主一樣,在大湖中捕魚,他們只能在臭水河中,打點小魚,也就想填飽肚子吧。再看看作者描寫他們夫妻二人的神態:他們的臉上及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的幾乎木然。這應該是典型的貧苦人民的神情。生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得他們喘不過來氣,想必,他們應該剛開始是很傷心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麻木了,沒有了情感。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閏土。面對日漸窘困的生活,他反抗過,他努力過,但最終,還是屈服在了生活面前,麻木的生活,仿佛他沒有了情感般,如同行尸走肉地活著。
然而,無聲無息的,女子因為在水中的時間太長,得傷寒死去了。然而這也映出了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十五六歲的女兒,代替了她,跟著父親一起捕魚了。最令人看著心寒的,就是對女兒外貌的描寫。那臃腫的大衣,那不合身的皮罩衣,那不符合她年齡的捕魚的動作,看出了日子的凄涼。她按著梯形竹架,一戳一戳的戳著,那動作,仿佛是戳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上。
而最后一段,更是顯得凄涼。那一身濕了的皮罩衣,那已經變涼的秋天的河水,壓在了女兒身上,也仿佛是壓在了讀者心上。明明還是應該無憂無慮的與同齡人一起上學玩耍的時候,明明這么沉重地生活還不是她該承受的,但只因為社會的壓迫,擔子全都壓在了她和她父親身上。本身就沉默寡言的父親,因為生活和情感的雙重壓迫,也變得更加沉默了。對于他來說,可能生活早已不是為了自己,只是希望能養活自己的女兒就行了吧,而對于自己,卻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農村人民的生活是快樂與悲慘交織在一起的。因為遠離城市,身上生活的擔子也變的更重了。但悲慘的生活卻壓不倒某些人對生活的渴望與希望。我想作者在后文就是提到了那些對生活充滿希望和善良的人民。
整篇文章讀完后,好像幸福地自我釋放了一次。簡單的布景,簡單的情節,簡單的心情——人性就是很簡單的,順其自然,從心所欲,可是對比我們不簡單的現實生活,這份溫暖顯得有些無力。
小說的主人公小明子,從小就注定要出家,出家成為他們故鄉人謀生的手段,而并不是出于對人生的感悟等等?!案锟膫€頭,就跟舅舅走了”;學名直接變成法名,一切看起來都很隨性。出家受戒,忽然有了種輕松自然的感覺,之后便開始了在“荸薺庵”的生活??雌饋碇饕鑼懥藘牲c——小明子和英子的交往與寺廟中的生活。作者筆下的和尚令人瞠目結舌——每天只念三聲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大師父根本沒有吃齋的規矩,甚至帶著家眷一起管理荸薺庵,打牌、抽煙、唱酸溜溜的歌,無所謂什么清規,他們只是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悠閑自在,更談何壓力、郁悶?這些和尚的生活看似會不恥于人世,可是他們活著只是為了那種寧靜,又管世人怎么想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師父殺豬的場景,眼前出現猩紅的血濺在和尚袍袖上的場景,好是詭異,卻也隱約有一種快意。念著“往生咒”殺豬,帶著家眷出家,這些可愛的和尚讓人眼前一亮。
嘴角不自覺地泛起笑意,我的心情在慢慢沉淀著。小英子聰明靈巧,活潑善良,似乎她的世界永遠不會有悲傷。當她為小明子參謀畫什么花,當她好奇受戒是什么樣子,當她留下那一串美麗的小腳印,我看到了人性的純潔——哦,是圣潔。那一串腳印,既描繪出小女孩的純潔爛漫,又預示著小明子和小英子感情的發展。當他們兩人在一起時,鏡頭總是如此唯美,他們簡單得有些幼稚。小英子看流星雨時忘了在褲帶上打一個結,她會許什么愿呢?作者又用省略號引出無盡的遐想。有了他們兩個,布景都活了起來,就像是兩個天使,我不禁莞爾。
其實初讀這篇文章,很難體會到最深層的東西。參閱一些資料,才對主旨有了大概的把握,有兩個字不斷的出現——人性。我不禁思考,什么是人性。如果說是和尚們對自己的心靈、欲望的坦誠,恐怕我還不敢茍同。這當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用真善美來形容人性(當然這很俗),那么還缺少最重要的美。于是來到文章的高潮部分,兩個人都直面自己的內心,把握住最單純的幸福,這才是人性最巔峰的部分,它是這樣的幸福和惟美,一瞬間我像是變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這自然成了作者的升華。小明子英俊多才,小英子溫柔可愛,他們互相傾慕,也知道對方的心思。人性指引著他們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尋求愛。于是他們便這樣做了,于是他們得到了人性中最美的東西。
離開這篇文章,我還是想問,什么是人性?荸薺庵當然不可能存在,那種生活也只是個夢想。而我們的生活呢?是在疲勞時看一看窗外的風景,還是在壓力下釋放呢?我們有天性,可這種現實的生活,早已忽略了它。無奈的、遺憾的,我不想呼吁誰重拾天性,因為這不是我們能掌控的,只是希望我記住我自己還有天性,有對它的向往。所以,能像明海等人一樣干著自己享受的事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幸福。
謝謝這篇文章,讓我在這段時間內找到天性。
文檔為doc格式。
。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5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