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掌握和教學方法的熟悉,同時也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調整。對于初中教師來說,閱讀以下的優秀教案范文是提高教學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上周我們結束了所有新授內容,本周起初三歷史教學進入復習階段。在注重考察學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導學生復習,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績呢?下面結合今年的歷史復習工作,和大家談談備課組的復習計劃。
一、系統復習,夯實基礎。
根據考試內容和時間,擬訂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內容包括復習進度、教學案的編寫、周練的安排,整個復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梳理教材”。時間大約在1月8日-5月10日左右,即按照教材的編寫體系,以《考標》規定的考試內容為重點,提綱挈領地復習,此階段約占了整個復習階段的一大半時間,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識,同時對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教材的整體線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階段是綜合訓練,時間是在5月11日-5月27日,將六本書的知識有機融合,根據中考的具體要求,選擇若干題目進行一系列綜合訓練,目的是將第一階段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進綜合、形成能力。第三階段是查漏補缺。模擬測試,時間大約在5月27日——中考,根據列次訓練的情況,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再進行講解、訓練,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能力。歷史復習內容較多,一共考六本書,但課時少,雖然《考標》規定了考試內容,但歷史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因此我們必須合理地利用時間,全面地有重點地復習,這樣才能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從容面對中考。為了更好地提高復習效果,我們在以課本為主的前提下,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案,包括知識結構和習題兩部分,知識結構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提綱挈領的認識,習題涉及所有題型,突出重點知識。使所復習的知識得到鞏固,以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抓住重點,加強訓練。
六本書的內容很多,在復習時教師首先要全面系統地進行復習,同時又要有側重點,重點是什么呢?就是《考標》里的考查內容及要求,復習時這部分內容要強化。此外,我們認為七年級第二、三、五、十單元,八年級上冊第一、二、三單元,下冊第一、二、三單元,九年級上冊第四、六、七單元,下冊第一、二、三、四、七單元是整個初中階段歷史復習的重點內容。對于上述內容,教學時要強調,平時的訓練要強化,我們每兩周進行一次周練,每月進行一次考試,每次周練、月考的內容都是滾動式的,帶著學過的內容一起考察,對學生常犯的錯誤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注重應試能力的提高。
基礎知識掌握了,能力提高了,還要提高考試、答題的能力。特別是應試的技巧,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我們認為學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審題,在平日練習和考試過程中一定要仔細審題,題目問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據題目要求回答,千萬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
(2)對課本內容一定要熟悉,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做選擇題盡量不看書,材料題和問答題一定要看書。
(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試時間。
四、復習進度。
二十周:中國古代史(上冊)。
二十一周:中國古代史(上冊)。
下學期復習任務和進度另行安排。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惡行徑,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國舉世聞名的皇家宮苑付之一炬,主權進一步喪失,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以及在國難當頭的歲月里,農民起義軍反抗斗爭的歷史史實。
2.比較兩次鴉片戰爭,培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發展過程,掌握時空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
2.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并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列強之所以肆無忌憚,如此囂張、放肆的根源所在)從中領會太平天國農**動斗爭的首要目標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反抗侵略和壓迫永遠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強大力量。
2.認識一個民族的強與弱,國家的先進與落后,這與它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而發憤學習,努力奮斗,進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3.通過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史實進行中國人民一貫具有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光榮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及列強侵華罪行。
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教法:總體采取洋思“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引導并指導學生自學,進行互動探究,輔以多媒體展示法,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資料。
學法:
1.通過多種途徑查詢相關資料、圖片,并制作學習卡片。
2.根據教師的指導自學。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整體學習目標(約3分鐘)。
師:《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是否滿足既得的利益呢?學生發言。
師:列強并沒有滿足貪婪的欲望,想要通過修訂條約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后,他們便找借口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五千年文明古國再次慘遭帝國主義列強鐵蹄的蹂躪,四萬萬中國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列強侵華罪行昭然若揭。
(教師出示課題: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展示整體“學習目標”:
1、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惡行徑,包括火燒圓明園、俄國侵占中國大片領土;了解在國難當頭的歲月里,農民起義軍反抗斗爭的歷史史實: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3、樹立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而發憤學習,努力奮斗的遠大理想,進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火燒圓明園”和“俄國侵占我國大片領土”(約15分鐘)。
展示自學指導一:
請同學們先結合圖片、表格、地圖認真自讀課本第一目“火燒圓明園”和第二目“俄國侵占我國大片領土”,大字部分細度,小字部分快讀,再快速閱讀相關資料(師生課前搜集的圓明園簡介及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7分鐘后,比比哪一小組誰最快能正確回答下列思考題:
1、基礎知識點(獨立完成):
(1)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止時間;
(2)侵略國(含主兇、幫兇)以及他們各自的罪行。
2、分析提高(獨立完成或討論交流):
(1)圓明園為何被西方譽為“萬園之園”?看到今天圓明園的斷壁殘垣,你有什么感想?
(3)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英法火燒圓明園,沙俄割占我國大片領土給中國帶來什么影響?請結合第一次鴉片戰爭,從發動目的、戰爭性質、侵略力量、侵略時間、侵略區域、對中國的影響幾個方面列表比較兩次鴉片戰爭(注意:不只是第二次鴉片戰爭)。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教師及時表揚自學認真的學生,調查學生自學中的困難、問題,整理歸類,個別問題隨時個別解決,典型問題在后教中再重點講評。
師生互動,討論交流明確(即“后教”)(輔以多媒體課件)。
以學生回答評判更正為主,疑難問題教師適當點撥引導補充更正歸納,引入4人小組討論加分競爭機制。
(三)教學“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約10分鐘)。
展示自學指導二:
自讀書第三目“太平軍抗擊洋槍隊”,5分鐘后,回答下列問題:
2、分析提高:農民起義軍打擊的目標是什么?首指目標是什么?.結果怎么樣?為何是這種結果?怎樣評價太平天國運動?(可從領導階級、性質、目標、影響、精神、結果、局限性等方面入手)。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師生互動,討論交流明確(即“后教”)(輔以多媒體課件)。
(四)當堂訓練(約13分鐘)。
1、課堂小結后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學生自背、互背。(3分鐘)。
教師指導記憶方法:
如:識記沙俄侵占的我國領土范圍,嶺(外興安嶺)南江(黑龍江)北;江(烏蘇里江)東一島(庫頁島);湖(巴爾喀什湖)東南。
又如:時間、國名、人名、事件列表記憶法:
了解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及其指導地位的確定,xx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通過從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到其指導地位確立過程的學習,培養學生歷史地看問題和按時序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認識鄧小平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激發學生對總設計師的敬愛之情;認識到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難點: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1。
教師:這首歌唱的是誰?為什么要歌唱他?
學生: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學生試答)。
教師:xx屆xx全會的召開,使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新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10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設計意圖:在《9改革開放》一課的知識基礎上由歌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二)教師引領,自學探究: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一、立足國情,探索特色路;
展示:展示板塊。
教師:本課我們將通過三個板塊進行學習:“立足國情,探索特色路;撥開迷霧,領航改革路;繼往開來,走向復興路。
學生:閱讀課文歸納鄧小平在早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貢獻。
1.提出改革開放:
教師:xx屆xx全會前,鄧小平就提出改革開放。因而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
2、提出四項基本原則:
教師: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不少人在思想和理論上出現了什么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展示:
材料一“改革開放就好比打開一扇窗戶,新鮮空氣進來了,蒼蠅蚊子也是會飛進來的。開窗的目的是為了室內更有生機,而不是為了接納蒼蠅?!?/p>
——鄧小平。
材料二“深圳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必須要裝紗窗!”
——習仲勛。
學生:“蒼蠅蚊子”指的是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
教師:就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道路;否定人民民主專政;否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實質就是全盤西化,走資本主義道路,這必將危害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學生:鄧小平強調“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教師: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障。它使改革開放在初期就具有了正確的政治方向。
(設計意圖:補充材料,更好地體會到中國當時面臨的情況,使學生認識到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的必要性。)。
3、中共xx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展示: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疡R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2年鄧小平在xx大上的講話。
學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4、黨的xx大,基本路線、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教師: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步走戰略部署。
展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步走戰略示意圖。
教師:為什么說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學生:根據說學知識回答。
教師: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所以說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設計意圖:從鄧小平在早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貢獻,理解被稱為設計師的原因。)。
過渡: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又遇到了思想上的困擾,使得改革開放步伐放慢。鄧小平又是怎樣撥開迷霧,引航我國改革開放之路的。請同學們速讀本課第二部分第一段。
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二撥開迷霧,引航改革路。
1、南方講話:
展示:
材料一關廣梅被評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百人榜。書中說到:“……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為她贏得了租賃企業家和女改革家的稱號,也讓她成為了‘社’‘資’問題的焦點?!?/p>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再現歷史情境,深刻認識到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必要性、重要性。)。
學生:姓“社”姓“資”問題。
教師:關廣梅說:“我無論如何不能理解:過去微利、虧損,甚至連工資都發不出的企業是社會主義,現在有了利潤的企業反而是資本主義,真是怪事!”請結合課本,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精神來消除關廣梅等人的顧慮。
學生:“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這句話堅定了人民改革開放的信心,也成了我國的基本國策?!疤貐^姓社不姓資”。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鞍l展才是硬道理”。
教師: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是否消除了關廣梅等人的顧慮?有何深遠影響?
學生:消除了顧慮。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2》。
教師: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南方講話后鄧小平理論體系逐漸形成了。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手段深刻認識到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重要意義。)。
大、xx大。
學生:自主學習,完成表格中的空。
教師:在課本44頁,我們曾學過黨的xx大的一個重要內容,那就是“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與南方講話一起,使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xx大上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應該走這樣的建設道路”。)。
教師:黨的“xx大”以后的改革成果,證明了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性。那么以后我們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1997年召開的黨的“xx大”又作出了怎樣的決定?(xx大上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必須走這樣的道路”。)。
展示:展示知識梳理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發展過程。
教師:遠見卓識的鄧小平、立足國情、開拓創新,終于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并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過渡:歷史創造了偉人,偉人影響和改變了歷史。踩著偉人的足跡,我們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遠,讓我們進入第三篇章。
三、繼往開來,走向復興路。
1.展示“兩次歷史性飛躍”
教師: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實現了中國歷的第一次飛躍。
鄧小平則傳承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相結合,實現了我國歷的第二次飛躍。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不斷發展。
2.展示xx大、xx大、xx大報告。
(升華)“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p>
歷史還將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進一步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勝利之路。
3.展示:《走向復興》mtv情感教育。
課后習題。
測驗題目一:
1.原蘇聯某總理在評價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時說:“中國的經濟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正沿著一條正確的道路穩步前進?!边@條正確的道路是()。
a.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b.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d.人民公社化道路。
2.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一種貼近現實生活的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它是能夠為老百姓帶來福祉的現實馬克思主義?!薄艾F實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開創者是()。
a.毛澤東b.鄧小平c.江澤民d.胡錦濤。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备枨械倪@位“老人”指的是()。
a.孫中山b.毛澤東c.鄧小平d.江澤民。
4.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
a.毛澤東思想b.馬克思主義理論c.空想社會主義d.鄧小平理論。
5.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會議是()。
屆xx全會b.中共xx大c.中共xx大d.中共xx大。
一、識記與理解。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惡行徑,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國舉世聞名的皇家宮苑付之一炬,主權進一步喪失,土地被強暴割占,以及在國難當頭的歲月里,農民起義軍反抗斗爭的歷史史實。
二、能力與方法。
本課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聽、看、議),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并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列強之所以肆無忌憚,如此囂張、放肆的根源所在)從中領會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斗爭的首指目標為什么是清政府(不徹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趕走“法蘭西”“英吉利”,明天還有新的“法蘭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分析民族的強與弱,國家的先進與落后與它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發憤學習,努力奮斗。通過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史實進行中國人民一貫具有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光榮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難點。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1、收集資料、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2、給出預習目標,指導學生預習。(全體學生)。
二、學生準備。
全體學生據預習目標預習課文。
學法指導。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為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指導學生朗讀課前提示導入。
教學新課。
一、老師展示預習目標,檢查學生自學(找一排學生依次回答)。
預習目標:
2、火燒圓明園。(時間、哪一次戰爭、侵略國家)。
3、所簽訂的條約。
4、沙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面積多少)。
5、太平軍抗擊洋槍隊。(領導人、時間、戰役)。
二、小組合作討論:
2、你看了“火燒圓明園”后的感想。
3、看了太平軍抗擊洋槍隊后,你怎么想的?
充分讓學生討論后,告誡學生:落后就要挨打!激勵學生一定不忘國恥,好好學習!
三、老師據大綱強調重點(指導學生掌握):
1、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2、沙俄侵占中國的大片領土。
四、多媒體展示。
著重揭露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滔天罪行。
五、課堂展示并小結。
1、指導學生在圖上指出:沙俄侵占的中國大片領土。
2、指導學生列舉本課大事年表。
六、布置作業。
1、完成《學習與評價》。
2、預習新課。
教學反思:
文檔為doc格式。
。
思想匯報辭職記敘文答辯狀:謎語李商隱主要問候語的敘職檢測題啟事串詞剖析材料了資料杜甫柳永卷首我辭職報告教學計劃簽名!成語生涯規劃;李清照閱讀答案開學弟子規法制,規章反思稿件生產的檢測個人表現我保證書詩詞弟子規教學計劃。
知識與技能:
了解和掌握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目的、主要對象、重要戰役、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理解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制作和利用《北伐戰爭形勢圖》,概述北伐戰爭的進軍路線和主要對象,提高動手能力、讀圖識圖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北伐戰爭勝利的原因,提升綜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識;通過材料,分析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提升閱讀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搶答和小組競賽,鍛煉競爭意識和應變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之情和愛國主義情感。北伐戰爭是中國各革命階級積極參加,并由國共合作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正義戰爭,感受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難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與方法。
環節一:導入。
展示圖片:孫中山的頭像,然后請各小組根據課前復習總結搶答:孫中山在“五四運動”前領導的重大斗爭。
教師總結:孫中山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五四運動”前,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領導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但斗爭都失敗了?!拔逅倪\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他親眼目睹了人民群眾力量的不斷壯大,開始了他一生中偉大的轉變,1924年他改組了國民黨,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即國民革命時期。在這一時期,國共合作領導了北伐戰爭,把國民革命運動推向了高潮。導入新課內容。
環節二:講授新課。
國共合作之后,在中共和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干部的軍官學校。
1.黃埔軍校的建立。
展示幻燈片(或自制投影儀圖片):黃埔軍校;軍校校門對聯: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
讓學生根據這些材料和課本知識及以往所學知識分組討論:孫中山為什么要建立黃埔軍校?這副對聯體現的辦學宗旨(目的)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后,讓每組找一個代表以記者的身份報道軍校建立的情況。
教師總結:孫中山認識到在過去自己進行不懈革命的過程中,所依靠的對象只是會黨、新軍和各派軍閥等,始終沒有自己的革命軍隊,這是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過黃埔軍校創立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對聯體現了黃埔軍校的辦學宗旨:培養有理想、不怕犧牲,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新一代軍人。
下面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根據課本知識和這副對聯及剛才的討論,以一名記者的身份報道它建立的情況。(課前預習準備)。
知識與能力:
概述鄭和下西洋的史實,知道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了解閉關政策產生的原因,簡述“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正確分析其歷史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圖,培養觀察能力、識圖能力和歷史想像能力。
閱讀課文中提供的歷史材料,培養從材料中獲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過課下搜集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培養學生檢索資料的能力。
通過小辯論會的形式,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家相比時間早、規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他的遠航,增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交流。
清朝的閉關政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對中國產生了嚴重的后果,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共分兩個子目,“鄭和下西洋”和“閉關政策”。前者體現了明朝初期開放式的對外關系,增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交流。后者介紹了清朝保守落后的對外政策,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重點: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同時要培養學生的歷史識圖能力和歷史想像能力。
難點:正確分析閉關政策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學生齊讀導言部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引導學生回憶明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情況,學生歸納出鄭和下西洋具備的條件:a明初社會安定,國力雄厚。
b唐宋以來,我國的造船技術不斷提高。
c羅盤針的使用等。
通過歸納,使學生學會聯系前后知識。
2.鄭和下西洋的情況。
這部分內容學生比較熟悉,由學生課前尋找相關的資料,上課時介紹,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放一段有關鄭和下西洋的錄像,同時強調學生要從片中抓取重點信息。
然后每一學習小組派代表就所抓取的信息在《鄭和下西洋航線圖》上指出鄭和下西洋的時間、出發地、所經過的地區和最遠到達的地方。
1、知識與技能。
深刻認識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影響;牢記列強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進一步認識到增強國力、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鴉片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鴉片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危害。
【教學方法】。
講授、探究、合作。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幻燈片2-3:播放視頻:《鴉片戰爭的背景》,讓學生體會鴉片戰爭的前夕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差距。
出示幻燈片6:同學們,你知道“鴉片”(opium)名稱的由來嗎?(學生進行討論)學生:罌粟原先產于南歐及小亞細亞,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希臘人把罌粟的花或果榨汁入藥。發現它有安神、安眠、鎮痛、止瀉、止咳、忘憂的功效,希臘人稱其音為“阿扁”。公元六世紀初,阿拉伯人把罌粟傳到了波斯,波斯人變“扁”音為“片”,稱其為“阿片”。在公元七八世紀的時候,罌粟作為藥材從印度等地傳入中國,中國人把“阿”音又發成了“鴉”音。從此,在中國就有了“鴉片”一詞。
教師:同學們,鴉片販運到中國來,給中國帶來哪些危害呢?請先幻燈片,然后總結一下。出示幻燈片7-9。
學生總結:摧殘了心靈和肌體,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吏治腐敗軍隊戰斗力低下;白銀大量外流。
3、軍事上,軍隊戰斗力削弱;社會生活方面,吸食者身心受到摧殘,社會風俗淪喪??傊?,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
(過渡語)教師: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讓我們今天看到后都感到痛心疾首!那么在當時有沒有人和我們有相同的感受呢?教師出示幻燈片11:請看!清朝著名官員林則徐給道光皇帝的上書。林則徐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份奏折?我們請一位同學飽含感情的為大家朗誦一下,我們一起感受一下。
教師:通過這位同學的朗讀,同學們說一下林則徐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學生:為國為民的情懷。
教師出示幻燈片12:議一議:林則徐虎門銷煙背景、過程、意義。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后進行討論總結。
(過渡語)教師:虎門銷煙的歷史鐫刻在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更將牢牢銘記在你我的心中。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點燃了中國人心中沸騰的愛國之火,也激起了炎黃子孫團結御侮的堅強斗志!林則徐不愧為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學生:直接原因: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根本原因:英國要打開中國市場,銷售商品,掠奪原料。
(過渡語)教師總結: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急需原料和市場。中國地大物博,但又落后腐朽。所以英國開始把中國定為自己掠奪的對象。于是,我們知道了,英國發動這場侵華戰爭的直接原因是為了維護可恥的鴉片走私,而根本原因在于打開中國大門,變中國為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也就是商品交易發展到—鴉片交易發展到----林則徐禁煙—鴉片戰爭,下面我們就看一下鴉片戰爭的簡單過程。
教師總結:這場戰爭從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開始,到1842年8月英國軍艦兵臨南京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戰爭結束。這持續了兩年多的戰爭,就這么以中國的失敗而結束了。下面我們就對照《鴉片戰爭形勢圖》(教師出示幻燈片15),了解一下戰爭的詳細過程。
2、經濟和軍事技術落后。
3、清政府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
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與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相對抗。
教師出示幻燈片16、17進行總結。
(三)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出示幻燈片18:指出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欽差大臣耆英同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出示幻燈片19:指出中英《南京條約》主要有4點內容,請看:
1.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教師強調香港島的名稱和位置,指出和今天香港地區的區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領土主權。
2.賠款:賠2100萬銀元。(強調單位是銀元。)加重了人民負擔。3.開埠通商: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派駐領事。(通過識圖,強調五個通商口岸的名稱和地理分布位置的特點,指明位于東南沿海地區。)侵略勢力遍及東南沿海地區。
4.協商關稅:中國征收英商貨物進出口關稅應由兩國協商。(強調協商關稅只會對西方列強有利。通過協商關稅,清朝的關稅只會越來越低。)嚴重損害了中國的關稅主權。教師:以上是通過中英《南京條約》英國獲得的四項特權,但是侵略者還不滿足,于1843年又強迫清政府簽訂《虎門條約》,從而獲得了另外三大特權:領事裁判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司法主權,開創了外國人在中國不受中國法律管束的先例)、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中國將來給予其他國家任何權利時,亦準英國人一體均沾,以示公平)、永久居住等特權(侵略者在通商口岸設立“租界”,把“租界”建成“國中之國”,作為侵略中國的據點)。(教師出示幻燈片20:《南京條約》附件)下面我們就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進行對比。請看幻燈片21。
教師總結:鴉片戰爭后,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那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古語竟然成為當時清王朝尷尬處境的體現。中國開始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是近代中國屈辱的開始。讓我們記住1840年,漢唐盛世已經成為過去。讓我們記住1840,中國在那時重重的跌了一跤!
教師出示幻燈片22,進行總結。
四。課堂練習。
b.林則徐。
c.關天培。
d.陳化成。
2、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志是()a.虎門銷煙。
b.1840年的鴉片戰爭c.鴉片的輸入。
d.《尼布楚條約》的簽訂。
b.《馬關條約》簽訂c.《辛丑條約》簽訂。
d.“七七事變”爆發。
答案:b、b、a。
【板書設計】。
第一課。
鴉片戰爭一?;㈤T銷煙二。鴉片戰爭三。中英《南京條約》。
【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鴉片戰爭》這堂課通過大量的歷史材料,提供給學生豐富的歷史信息,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究學習,主動地學習。這堂課不追求課堂教學形式的花樣繁多,是一種常規的課堂教學實踐。
由于“鴉片戰爭”這段歷史距離學生比較遙遠,學生缺少直觀的感受,我針對學生心理,通過歷史圖片、音像資料等來再現歷史場景,介紹歷史事件,自始至終緊緊抓住學生情緒,讓學生情緒隨著歷史發展而跌宕起伏。此外,我通過大量充滿激情的語言感染學生,以達到情感熏陶及情感教育的目的。如我帶著沉痛的心情講述:“那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古語竟然成了鴉片戰爭后清王朝尷尬處境的體現。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p>
3、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了解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
3、了解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國有企業的改革的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調查、收集這一時期的資料,培養學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讀圖、識圖的能力。
2、通過收集資料,著重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整理,獲取信息的能力,辨證分析歷史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重點與難點重點:
1、農村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2、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難點:
1、初步認識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
2、理解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四、課前準備。
教師:
1、收集相關圖片資料和影視資料,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2、布置學生課前調查自家近二十年來擁有家用電器情況的變化;。
學生:
1、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資料、圖片;。
2、以組為單位,匯總好調查數據;。
3、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活動法、啟發引導法;。
學生學法:
1、調查、收集、整理資料;。
2、學會利用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歷史的方法;。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安徽鳳陽小崗村1978年12月18日)請每組派代表上臺匯報社會調查的數據資料。想一想:
1、從匯報數據中你感覺到什么樣的變化?
2、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二、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三、國有企業的改革。
1985年起在三個方面進行。
1992年起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
教學目標。
禹傳啟,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我國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夏朝建立的時間、國家機構。夏朝糧食等的生產。夏桀的暴政。商湯滅夏。盤庚遷殷。商朝統治區。商朝的繁榮: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朝奴隸主貴族的奢侈。奴隸的悲慘生活:“人牲”和“人殉”。
通過的“商湯滅夏”的講解,指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從而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結合教科書上的圖畫,進行形象直觀教學,由學生看圖說文,提高他們的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對夏朝奴隸制國家建立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通過對商朝奴隸制文明的介紹,不僅使學生認識到奴隸制統治的殘酷性,同時,還認識到奴隸社會擴大了生產規模,促進了經濟繁榮,它比原始杜會前進了一步,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社會發展的觀點。通過“司母戊鼎”等手工業精品的教學,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感情,并對學生進行保護國家文物觀念的教育。
教學建議。
知識分析。
公元前2070年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階級社會取代了奴隸社會。夏朝出現了國家機構。公元前16商湯滅夏,建立商朝。指導盤庚遷殷后,商朝統治才穩定下來。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得到了發展。
重點分析。
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因為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也是第一個階級社會。是本課的又一個重點。因為商朝無論在農業,畜牧業還是在手工業方面都超過了前代.特別是商代的青銅器,從其鑄造的精工、形狀的繁多和花紋的精巧,都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而為全世界所有青銅器時代的文化所少見。
地位分析。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他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中國開始了階級社會。
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的講解,是學生理解階級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而讓學生能夠把朝代的更迭放入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去考慮。
教法建議。
重點突破:
首先指導學生識別圖示代表都城的圖標,其次根據圖示在地圖上找到都城所在地。夏的都城為陽城;商的都城為毫。
難點突破:
首先介紹我國奴隸社會的建立、發展、繁榮和衰亡4個時期,使學生對我國奴隸社會歷史階段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抓住我國奴隸社會形成和發展這一線索,說明夏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形成階段,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分析夏亡商興的原因.主觀即個人品德、對政事的態度;客觀即人心向背,夏桀與商湯有何不同。從而教會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歷史事件。
奴隸和奴隸主的階級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緊扣教材講清“國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講述商朝經濟生產時,突出青銅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師可適當補充些材料,講清奴隸是怎樣制造青銅器的,及青銅器工藝之高超、產品之多,使學生感受奴隸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力。重點講述司母戊鼎,教師需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充激情的描述,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感情,并對學生進行保護文物的教育。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在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顯著對比中知道是改革使人們在社會生活方式上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提高用數字、數據、圖片、圖像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從中理解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勝利。實行能者上崗,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并不是社會就業制度的倒退,而是社會進步的要求,是人才競爭的需要。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
【難點】對改革開放后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多媒體放成龍從小到大照片,請學生發現照片之間的區別和變化。
教師小結:你們想了解成龍小時候到現在這期間人們生活的變化和變遷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環節二:講授新課。
1.服飾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后的服飾圖片,讓學生發現并總結改革開放前后的服飾特點,并進行對比。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前顏色非常單調、單一,改革開放后名牌服裝爭奇斗艷,而且服裝不但成為人們穿著、用的東西,還是顯示人們個性、風格的一種亮麗的風景線。
2.飲食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糧票、油票和廚房的圖片,教師講解糧票、油票的用途:油票和糧票就是當時改革開放前的那段時間的錢,只有用這個才能買到吃的、喝的,實行著統分統配的政策,規定了你一個人一個月能有多少規定量,油有多少斤,糧食有多少斤。學生總結改革開放前物資非常緊缺。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后人們飲食的圖片,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驗談談現在飲食的特點。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之前匱乏單調,甚至溫飽都困難,之后講究營養均衡、綠色食品、粗細搭配。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堅持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中心。以政史地教研組工作計劃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學校對備課組工作的各項要求,按照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并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主要目標,以優化課堂教學為中心,團結合作,以提高課堂效率為切入點,達到提高教師專業素質、改變教師的觀念、努力提高課堂教育教學水平的目的,加強歷史知識的綜合復習,著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直面中考,爭取優異成績。
二、學期教學總體目標:
1.作好學生思想工作,讓他們真正從心中了解歷史學科在中考中的地位,使他們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之中。
2.搞好常規教學,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提高課堂效率。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3.落實好集體備課制度,發揮集體智慧,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4.搞好教研工作,繼續進行“課前要預習、課后無作業、內容當堂清”的課題研究。
三、教材內容與學生情況簡析:
歷史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必修的公民素質課程,它充分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原則,重點突出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主要歷史概念、基本歷史線索和歷史結論,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本學期學習九年級下學期的歷史,為世界現代史的內容,同時得復習七年級、八年級的所有內容,為中考作準備。
學生雖然對歷史學科感興趣,但是心里仍存有副科不重要的想法,不愿意進行深入的研究,不愿意花時間進行背誦,只是利用課堂學習一點,使學生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尤其是理解能力不高,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亟待提高,對于材料分析題,不會抓住重點去理解題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致使問題回答準確率不高,更有部分學生基本只做選擇題,不做材料題。
四、教學總體設想、具體措施:
1、作好學生思想工作,讓他們真正了解歷史學科在中考中地位,使他們端正學習態度,真正學進去。
3、認真落實學校常規教學工作的要求,尤其是在備課的“透”、講課“活”、作業“精”上下功夫,使每一節課有所收獲。課課都精彩。強化集體備課意識,并且落實到實處,真正成為集體備課的的結晶。要確定考點、重點、難點,明確能力增長點,明確思維障礙點。
4、加強與同一班級其他任課教師的聯系。初三的學生由于學習壓力較大,情緒比較容易波動。對此,我們應和其他任課教師聯系,時刻掌握著每個學生的狀況,并且及時的對癥下藥,爭取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5、積極推進教師業務學習,每位教師要認真學習課標內容鉆研教材,領會課標的內容,多閱讀與專業書籍,深入挖掘教材,將知識點、重點、難點、考點熟記于心使之貫徹在教學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于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饑饉、缺醫少藥、傳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歐非戰場約占2\3,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1\3是死于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集體屠殺、虐殺的,占二戰中遭交戰各方刻意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
在這7000萬人中蘇聯占2660萬(1941年-1945年,軍人占35%,蘇聯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中國約占180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占15%,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為3500萬人)。
7000萬人按死因可分為三類:一是死亡的軍人;二是死于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三是死于戰爭相關原因的人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人死亡人數合計約有1800多萬(不含死亡的俘虜);死于交戰各方刻意殺戮的平民和戰俘大概也有1800多萬(其中80%以上死于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之手);而死于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饑饉、缺醫少藥、傳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勞工等的人數則在1500-3000多萬(這個主觀性比較強,看所在國怎么劃定相關原因的范圍了,中華民國和蘇聯等國后來都大幅調增了各自的死亡人數,正因如此二戰死亡人數便有了5000~7000萬的變化)。比如中華民國所列的傷亡數為3500萬,其中死亡占1800萬,而在這死亡的1800萬人中屬于前兩類死因的人數大概占20%,蘇聯前兩類的死亡人數則要占到死亡總數的一半以上,中華民國死亡的1800萬人中還包括了諸如1942年河南大旱引發饑荒而死亡的300多萬人以及其他非淪陷區各種原因的非正常死亡,因為戰爭導致救援無力災情擴大,把這些死亡列入也是合理的。而抗戰勝利后不久中華民國所公布的死亡人數為800多萬,統計標準有所變化。
軍隊在戰爭中的損失(減員)一般由死亡、傷病、被俘、失蹤等幾部分構成,而軍人的死亡又包括陣亡、因傷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以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為例:蘇軍損失累計為2959.3萬。其中死亡為681.7萬(陣亡占76%,因傷致死占16%,因病、事故等死亡占8%),被俘或失蹤為445.6萬,傷病累計為1832萬人次(受傷占82.9%,因病減員占16.6%,凍傷占0.5%)。另外,軍隊所處的戰爭態勢不同,其損失的構成便有極大差別,以蘇德戰爭期間的蘇軍為例,蘇軍的歷年月均損失為:1941年71萬,1942年61.4萬,1943年65.5萬,1944年57.3萬,1945年70萬,相差并不太大,損失最慘的1941年與損失最輕微的1944年之比不過為1.24倍,但其歷年損失中死、傷、俘構成比例卻有天壤之別,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蹤人員月平均為49.6萬,1942年為27.1萬,1943年19.2萬,1944年14.7萬,1945年18.6萬,其高低之差達3.37倍以上。一般來說,處于進攻的一方其傷員所占比例較大,而敗退的一方,由于其傷員無法及時撤出,或最終成為俘虜,或因得不到有效醫治而死亡,因此敗退的一方其損失中死亡、被俘人員所占的比例一般都較大,其中又尤以被合圍的部隊最為典型,如被合圍在斯大林格勒的28萬德軍,除了3萬多傷員空運出圍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所遇也有類與此,一個個的島嶼成了已喪失制海權的日軍的死亡陷阱,死亡成了絕大部分守島日軍的歸宿。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秦朝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對內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視頻、圖片和史料,組織學生討論掌握本課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及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它的建立及鞏固在我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由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教學重點:秦的統一及鞏固統一的措施。
教學難點:探討秦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三、教學資源:自制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出示圖片)秦小明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發生在他身邊的故事。)你想知道他身邊發生了哪些歷史故事么?那今天我們就跟隨秦小明一起去看看發生在他身邊的故事。(出示課題)。
二、落實課標。
教師:(出示)秦小明:我父親是本是秦國一小兵,跟隨秦王南征北戰十余年,六國盡滅,天下歸一。
1、你知道六國盡滅指的是什么事件么?
2、為何秦王能一統天下?
學生:讀書、思考問題小組討論回答。
教師;出示秦滅六國示意圖。
學生;了解六國滅亡順序。
教師:秦滅六國的原因。
教師:秦統一后是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那?(出示)秦小明:我父親因戰功顯赫被封為太尉,同丞相、御史大夫共同輔佐皇帝。
你知道皇帝是誰么?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有何職責?
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是何種制度么?
學生:讀書、小組討論回答。
教師:出示等級示意圖。
有個秦國人在國內做了一條長裙。她去原齊國旅游的時候又叫原齊國的裁縫做同樣尺寸的'裙子,取貨時發現:竟然是超短裙!付款時裁縫又拒收她的圓形貨幣而要她付刀幣。請問:
1、變超短裙是不是裁縫偷工減料?
2、為什么裁縫只要刀幣而不要圓形貨幣?
:如果你是秦始皇聽到情況你會想什么?又該如何做那?
學生:讀書、探究、小組討論分析。
教師:此時解決不就又有事情發生了(出示)秦小明:公元前2,我父親受招赴宴,回家后惶恐不安將家中大多書籍焚毀。
學生:看視頻了解真相。
秦始皇為什么要這么做?還會有什么事發生呢?
學生:讀書、思考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教師:國內剛剛安定,邊疆戰事又起(出示)秦小明:經過皇帝的治理國內剛剛穩定,可邊疆戰事又起,皇帝再次派兵“北抗”、“南討”。
“北抗”、“南討”指的是什么?還采取了什么措施安定邊疆。
學生:讀書、思考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教師:邊疆安定會秦始皇又會做什么(出示)秦小明:經過不斷征戰皇帝終于平定了天下,為了便于統治,他命我父親等繪制疆域圖。
你能幫他的父親完成任務么?
學生:動手制作秦疆域四至。
教師:出示制作。
回顧所學知識了解統一國家的意義。
三、鞏固提高。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說說國家統一有哪些好處、對今天有何啟示?(出示)。
小測試。
四、小結: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割據狀態出現,但統一是歷史的主流,這一點貫穿始終。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它的專制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深遠。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后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國家統一,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包括水利興修與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繁榮的主要史實,并了解漢武帝經濟上的大一統措施。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通過講解、讀圖、討論的形式培養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經濟社會的發展時期,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發展,手工業取得了許多新的成就,居于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教學重點。
治理黃河,農業的進步,絲織業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教學難點。
在學習古代生產史科技知識的過程中培養想象力。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西漢和東漢初年統治者各采用了什么經濟政策?出現了什么局面?(西漢初年統治者重視農業,輕徭薄賦,獎勵農耕,提倡節儉,使“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現;東漢初年,光武帝多次下令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懲處貪官污吏,出現了“光武中興”)。
導入新課。
由于漢朝統治者對經濟的重視,使兩漢的經濟比前代有了很大發展。讓學生朗讀課文導言,導入新課。
(板書: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
古代中國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所以首先讓我們看看當時的農業有什么進步?
一、農業的進步(板書)。
水利(板書)。
(投影黃河水咆哮的畫面)。
學生討論回答后板書,并稍加補充指出:
漢武帝治理黃河(板書)。
漢武帝時期,黃河下游決口,泛濫十幾個郡,漢武帝親臨現場,下令治理黃河。其實漢武帝并不是一開始就想治理黃河的,但他決心修河之后馬上就去實行,命隨從的文官武將都去堵塞決口,終于取得了治黃成功,此后八十多年黃河下游沒有發生過大水災。提問:漢武帝親自治理黃河這一事件說明了什么?(漢武帝重視農業)。
(2)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到西漢末年黃河水患又嚴重起來,直到東漢明帝時,水利專家王景率領幾十萬人,修筑了千余里黃河大堤,從此黃河八百多年沒有改道,下游被淹的土地變成了良田。
漢代的農民為了興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們還不斷地改進耕作的工具和技術。
農耕技術的改進(板書)。
知識與能力:思考和討論二戰的戰爭性質,培養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復雜情況下分析戰爭性質的能力。概括二戰全面爆發和擴大的重大事件,提高歸納概括歷史進程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了解慕尼黑陰謀,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軍對蘇聯進行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日本偷襲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各國人民為反對法西斯戰爭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理解全世界人民團結戰斗的重要性,認識到正義的力量只有加強聯合,才能有效地戰勝邪惡勢力。樹立為人類和平和進步事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
三、教學難點:大戰初期歐洲許多國家敗亡的原因。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播放《法西斯的罪行》視頻,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德意日法西斯化過程,那么他們究竟犯下了哪些罪行呢?這就是今天我們所學新課,今天我們就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學習。
2、學習新課:
第一環節: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1、慕尼黑會議召開的時間是什么?
2、慕尼黑會議參加的領導人地點是什么?
3、慕尼黑協定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4、什么是綏靖政策?為什么要推行綏靖政策?它的影響是什么?
6、第二次時間大戰擴大的時間和標志是什么?
7、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的時間和標志是什么?
第二環節:局部學習、加深認識。
慕尼黑陰謀。
1、時間:
2、參加國家及人物:
3、內容:
4、影響:
5、綏靖政策。
播放《慕尼黑陰謀》加深印象。
戰爭的爆發和擴大。
1、德國閃擊波蘭:
2、德國占領西歐:
3、德國突襲蘇聯:
4、日本偷襲珍珠港:
播放《不列顛空戰》視頻。
討論:波蘭為什么會迅速滅亡?
法國為什么迅速潰???
英國為何能取得不列顛之戰的勝利?
思考:
1、蘇德戰爭爆發后初期,蘇聯軍隊為什么節節失利?
2、蘇軍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原因是什么?
播放《日本偷襲珍珠港》視頻。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重難點突破。
2、德國“閃擊”波蘭后,英法對德宣戰,為什么波蘭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滅亡了呢。
知識與技能:
了解兩漢水利與農業的進步、手工業的提高、商業的繁榮。
體會“兩漢盛世”名不虛傳。
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綜合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發展,手工業取得許多新的成就,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本課難點:農具的改進;絲織業的進步和冶鐵業的發展。
教學過程。
導入: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顯著的特點。本課我們將學習兩漢經濟的發展。講授新課:
一、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1.興修水利。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兩漢重視農田水利的興修。漢武帝和漢明帝時,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出示《關中水利圖》)漢初,黃河屢次決堤,造成嚴重的水災。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并親自巡視黃河工地,命隨從文官武將都去背柴,堵塞決口。
此后黃河在80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水災。東漢時,黃河河道南移,黃河下游泛濫成災,淹沒了幾十個縣,“百姓怨嘆”,漢明帝時,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黃河流域的幾十萬勞動人民用了多種方法,經過一年時間,消除了水患,穩定了河道,使泛區廣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種,并引黃灌溉大片土地,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此后8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減少了。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漢朝的農具有很大改進。
(1)犁壁(展示犁壁圖),西漢以前的耕犁沒有犁壁,安裝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畝,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發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個重大發展,這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2)耬車(指導學生看《耬車》圖),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請同學們想一想種子是怎樣通過耬車播到地里去的?它為什么有三個腳?人們是如何操縱它的?這種三腳耬車能同時播種三行。漏斗存放種籽,耬腳末端裝有小鐵鏵,起開溝作用,一人扶犁,一個牽牛,一次可把開溝、下種、覆蓋任務全部完成。這種耬車一天能播種一頃地。
(3)牛耕技術。
(指導學生看《東漢牛耕圖》)西漢中期,牛耕得到大規模推廣。那時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農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二、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西漢時期,農業迅速發展,鐵器廣泛使用,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絲織業的進步。
兩漢的絲織業紡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縣)的產品最為有名。那里的絲織品產量大、種類多、工藝精,有名貴的錦、絹、紗等。當時已經使用提花機,漢代的紡織技術,處于世界前列。(指導學生觀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衣》)這件素紗衣用羅紗制成,薄如蟬翼,輕如鴻毛,衣長128厘米,折疊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僅49克,可見當時織造水平之高。
2.冶鐵業的發展。
那時候冶鐵業發展很快,作坊多,規模大??脊虐l現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漢冶鐵遺址中發現有煤和攙雜了泥土、草莖的煤餅,說明當時冶鐵的燃料開始使用煤。(指導學生看《漢代手工業分布圖》)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漢代冶鐵發達的地區。宛這個地方屬南陽郡,東漢時南陽有一位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展示水排模型水排)這是一種水力鼓風機械,用水力推動排扇來鼓風。
東漢以前已經有了皮囊鼓風、畜力鼓風,而水排的發明和使用使鼓風技術又前進了一步,它的優點是供風穩定、供風的能量較大、節省勞動力。這是東漢冶鐵技術上的重大成就之一,這比歐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創的技術。東漢的鐵器制作精細,那時鐵制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
三、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
1.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
鹽鐵經營權由中央專賣和取消地方鑄幣權,從國家稅收和商品交換的角度看,此項措施是必要的?;仡櫼幌虑厥蓟式y一貨幣、度量衡的原因,這是一個道理。(教師也可聯“歐元”的出現進行講述。)。
2.商業的興盛和城市的繁華。
漢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興盛,出現了繁華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人稱東西二京。長安有人口50萬左右,洛陽人口在百萬以上,長安城規模之大超過羅馬城三倍以上。長安城商業很繁榮,全城有九個專門的商業區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貨物齊全。長安街道上,車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華景象。
小結:
這節課我們介紹了兩漢經濟的發展,重點講了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請按表的要求填寫相應內容。
板書。
一、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1.興修水利。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3.農作物的種植。
二、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1.絲織業的進步。
2.冶鐵業的發展。
三、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
1.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
2.商業的興盛和城市的繁華。
關文章:
1.兩漢經濟的發展教學設計。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慕尼黑陰謀,法西斯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英國、法國宣而不戰,德軍占領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國家。很多法國人堅持抗擊侵略。英國遭到德國飛機的轟炸,在首相丘吉爾的號召下,英國人民堅決同法西斯戰斗到底。德軍對蘇聯進行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勝利。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考討論二戰的戰爭性質,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復雜情況下分析戰爭性質的能力。概括二戰全面爆發和擴大的重大事件,提高歸納概括歷史進程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慕尼黑陰謀是帝國主義大國英、法犧牲小國,以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陰謀。英、法等縱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世界大戰首先在帝國主義國家英、法和德、意之間全面爆發,英、法嘗盡苦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意、日進行的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的戰爭,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奪別國,法西斯的殘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二戰中交戰各國的人民是戰爭的受害者,了解各國人民為反對法西斯戰爭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蘇聯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理解全世界人民團結戰斗的重要性,認識到正義的力量只有加強聯合,才能有效地戰勝邪惡勢力。我們要確立為人類和平和進步事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和難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大戰初期歐洲許多國家敗亡的原因。
教學設計思路。
本教科書前一課介紹了有關意、德、日法西斯政權建立和法西斯軸心國形成的情況,而本課教材介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是由法西斯軸心國挑起的,是人類歷史上規??涨暗囊淮未髴?,也是一次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戰爭。戰爭初期主要由于西方大國長期推行綏靖政策,使以德國為首的法西斯勢力占據上風,猖獗一時。教材隨后介紹了丘吉爾就任首相后,英國作為歐洲戰場的主力,頂住了德國的壓力。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以來德國法西斯在歐洲大陸上的第一次大失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教學媒體。
視頻、幻燈片。
教學結構和過程。
【導入新課】。
(學生回憶前面學習的知識,回答)。
(講述)德國走上了軍事獨裁,和它相同的國家還有意大利和日本,并且這三個國家還通過一系列的軍事協定達成了共識。結成了軍事同盟,形成了三國軸心。三國軸心的形成,也就是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場世界大戰是如何進行的。
【講述新課】。
一、慕尼黑陰謀。
1.慕尼黑陰謀。
(學生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講述)在1938年的慕尼黑會議上,德、意、英、法四國首腦簽訂協議,他們四個國家,在捷克斯洛伐克沒有代表參加會議的情況下,私自簽訂了損害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協定。盡管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遭受到了嚴重損害,但是英國首相張伯倫卻很高興??墒橇硪环矫?,希特勒在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同時,卻在醞釀更大的陰謀。這一事件在歷史上就被稱為“慕尼黑陰謀”。
2.綏靖政策。
(回答)。
(講述)這個“綏靖”政策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
(回答)。
(講述)“綏靖”政策就是“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人家’的痛苦之上的”。這里的“人家”,就是指那些弱小國家。英法等國為了自己的利益,犧牲著一個又一個小國來滿足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欲望。而“慕尼黑陰謀”就把這種政策推向了頂端。
(回答)。
(回答)。
(講述)綏靖政策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后果。一次次的綏靖,不僅刺激了法西斯國家的更強烈的侵略欲望,而且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為今后的抗戰增添了障礙。德國在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以后,第二年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在剛剛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希特勒就下令,要永遠消滅波蘭。綏靖政策能帶來和平嗎?連張伯倫也感到不安了。
二、戰爭的爆發與擴大。
(回答)。
(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
(回答)。
(回答)。
(講述)其實在德國入侵波蘭之前,1931年日本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武裝干涉西班牙;1938年德國吞并了奧地利;1939年春德國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但是,一般流行的說法是1939年9月,即德國侵入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同,它是逐步打起來的。據統計,在1939年9月英法對德宣戰前,戰爭已席卷了五億多人口,蔓延在歐、亞、非三大洲的土地上。因此,確切地說,1939年9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日子,而不是開始。這是必須要明確的一點。
德國法西斯為什么要突襲波蘭呢?
(學生思考、討論,進行探究,回答)。
(1)掌握兩漢時農業發展的表現:水利的興修,農具的改進,農作物的種植。
(2)掌握兩漢時手工業發展的表現:絲織技術的提高和冶煉技術的進步。
(3)掌握兩漢時商業繁榮的表現;城市的興盛,交通的發展,商業場所的出現(專門),商品種類的增多以及了解統治者的“重農抑商”政策。
(4)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5)通過思考和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圖片、史料,多方面培養學生獲得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通過列表形式培養學生比較、概括、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兩漢時期的大一統局面,促使經濟迅速發展。國家的穩定,民族間的密切交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2)漢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我國后世的經濟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3)以兩漢時興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規定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4)兩漢時的手工業發展水平世界領先,這是值得驕傲的,這與兩漢長期的政治統一是分不開的。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2、難點: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三、課時:1課時。
四、教學方法。
對問題有一種追本溯源的精神。
多,只能用投影或電腦注示,教師邊演示邊講,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效果。
3.歸納法。對于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表現,可讓學生用看書歸納的方法,這樣可使知識更系統、條理一些,有利于增強記憶效果。
4.討論法。對于西漢鹽鐵官營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規定,可采用討論法。這樣有利于使學生加深對課本的理解。
五、授課類型:新授課。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復習提問以導入新課)。
西漢初年,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具體的政策有哪些?于是出現了什么局面?
漢武帝時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那么他在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東漢初年,光武帝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懲處貪官污吏,出現了一個什么局面呢?
由于兩漢初期的統治者重視經濟,使得當時經濟比前代有了很大的發展,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
(二)、新課教學。
1、農業的進步。
(1)水利的興修。
我:黃河是中華民族的一條母親河,她一方面用她寬廣的胸膛養育了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驁不馴,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決口、改道,給兩岸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僅在漢朝,就多次決口,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治理黃河、使黃河變害為利,就成了兩漢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們:漢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過黃河?分別產生了什么效果?(漢武帝治理黃河。由于黃河水患影響了財政收入,漢武帝改變態度,親臨黃河督工,命令隨行官員背柴草堵塞決口。此后,黃河80多年無大災;漢明帝派王景治理黃河。經過幾十萬人一年的筑堤、疏河,使得被淹土地又變成良田,并維持黃河800多年不改道。漢朝農民為興修水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生:略。
(2)農具的改進。
我:兩漢農業的發展,除了水利興修之外,它的另一個表現為農具的改進。通過閱讀課本,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們:兩漢時期,農具的改進表現在哪些方面?(耕作工具:犁壁出現;播種工具:耬車;耕作技術也有進步,那就是出現了二牛抬杠法)。
生:略。
我: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農耕技術和農具隨之進行了很大的改善,漢代農作物的種植也廣泛起來。
(3)農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桑麻的發展促進了絲織業的發展,農具不斷改善,促使了冶煉技術的提高,也就是說農業的進步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力的條件。
2、手工業的發展。
(1)絲織業的發展。
術三方面來考慮。(工具先進:提花機;織技高超:花紋精美;染技非凡:色彩多樣)。
教學目標。
2、思想教育:通過揭露資本主義列強在第一、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在中國所犯的種種罪行,教育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3、能力培養:(1)根據《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的危害性,培養學生根據具體史實作具體分析的能力。(2)通過引導學生根據史實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培養學生運用史實論證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
(1)重點:鴉片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與影響;《南京條約》《天津條約》。
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
(2)難點:正確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鴉片戰爭一聲炮響,改變了古老中國的歷史命運,舊日的輝煌不再,中國伴隨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步入存亡危機之秋,那么同學們知道鴉片戰爭是怎么引發的嗎?其爆發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
(一)背景和原因為什么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通過對比分析19世紀中期。
中英兩國在社會形態、經濟基礎、軍事力量、對外政策、對外貿易、綜合國力。
差別,讓學生總結出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
1、背景:清王朝封建統治腐朽沒落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驕虛自大,閉關鎖國。
2、根本原因(和學生一起分析材料,根據材料歸納出其根本原因)材料一、1929年,柏金漢(英國資產階級代表)公開演說:“中國有龐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積極的消費的性格,如果把那個國家的市場開放給自由貿易商人,則英國貨物在那個市場上的銷量將比其余全部世界的總銷量還要大?!被卮饐栴}:(1)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市場是資產階級生存、發展的“生命線”(2)市場”、貨物“銷量”對英國資產階級意味著什么?高額的利潤從而總結出其根本原因是:世界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
3、借口:虎門銷煙。
(1).鴉片走私原因:鴉片戰爭前,清王朝閉關自守。中外貿易中中國一直處于出超地位。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傾銷鴉片。
(2)危害:(出示材料讓學生歸納)材料一、18xx年—1838年英國鴉片輸入數量表。
材料三、從吸食者來說?!捌涑醪贿^紈绔子弟,習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置辦煙具,為市日中?!薄渣S爵滋的奏疏讓學生結合材料分析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的危害?白銀大量的外流,給清政府帶來財政危機;吏治腐??;軍隊戰斗力低下;危害人的身心。
(3)清政府的對策:鴉片所產生的危害,引起朝野的廣泛關注。19世紀30年代后期,清政府就如何禁絕鴉片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分析三處意見)。
2、虎門銷煙原因:鴉片的泛濫危及了清政府的統治。為了維護其利益,任用林則徐到廣州禁煙。時間:1839年6月3日意義:虎門銷煙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斗志。林則徐雖代表了封建地主階級利益但其所作所為為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林則徐被稱為民族英雄。
(二)戰爭的過程:對戰爭過程的分析可以運用動態的鴉片戰爭形勢圖來引導學生看圖,加深其印象。
(三)戰爭的結果:1842年8月,英國軍艦侵入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戰敗。被迫議和,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另外,法、美等國相續也強迫其與之簽訂了《黃埔條約》《望廈條約》等條約。通過這些條約,中國被迫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外為通商口岸;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允許英商出進出口貨物應交納的關稅由中英雙方協定;列強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權,降低了關稅稅率。
(四)戰爭的影響1.社會性質變化:開始半殖民地半封建2.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和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3.革命任務變化:中國人民從此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和反對封建主義雙重任務。4、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一)爆發的原因。
(1)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19世紀50年代工業革命的陸續完成,使世界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發展。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年固有的矛盾也隨之激化,擴大國外市場,掠奪殖民地,成為當時資本主義列強的共同愿望。
(2)直接原因:“修約”要求遭拒絕。
(二)戰爭的經過。
(1)戰爭的爆發1856年10月下旬,英國派兵艦突然闖進珠江口,炮轟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年,法國也出兵參戰。
(2)占領天津――《天津條約》1858年5月,占領天津,并強迫清政府先后與四國簽訂《天津條約》。增開10處為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擴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內地(長江中下游地區);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長江各口岸的開放,使列強取得了中國內河航運權,便于外國商品向中國內地傾銷;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內地傳教的規定成了外國傳教士到中國各地進行不法活動的護符。
(3)占領北京――《北京條約》1859年夏,炮擊大沽,1860再次占領天津,并進逼北京,咸豐帝倉皇出逃,侵略者在搶劫并燒毀圓明園后,占領了北京。此后,西方列強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天津是北京的大門,它的開埠成為外國經濟勢力在中國北方的重要活動基地,并威脅北京安全;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這不但使我國領土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而且擴大了英國在香港地區的侵略勢力,為以后強租借新界又作了準備。
(三)自我測評。
1、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
2、列強通過《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取得了哪些權益?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災難?
從目前各校聯考成績來看,我們社會學科有壓力也有動力,壓力是我們社會學科初三接班老師特別多,而學生對理科重視,放在社會學科上時間和精力都比較少,基礎又差。初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我們聯考第二,進步較大,但期末的成績就排在聯考第五,成績起伏很大。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最后100多天時間達到最佳復習效果是我們備課組本學期重點工作。今年的中考目標定位:最低目標是超過市平均分,最高目標是聯考學校第二水平。
三、計劃安排。
1、進度安排。
本學期,初三歷史備課組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完成三輪復習。
(1)1-10周第一輪復習。我們注重研究《考試說明》,認真組織上好每一節復習課,第一輪的復習要重視基礎,扎實落實教學內容。復習的模式為:依據考點——回歸課本——重點突破——當堂檢測。重視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在校時間的學習效益,構建實效課堂。
(3)14-16周第三輪復習。第三輪復習重視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了解身邊大事,感受社會發展變化是我們這門學科的方向和要求,也是命題必須遵循的原則。綜觀這幾年中考試卷,社會時政熱點與考點知識的結合點往往是中考命題的重點。而且思品學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僅僅為了應考,就其本質而言,它是一門智育與德育內在統一的顯性德育課程,它對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2、作業安排。
(1)當堂完成檢測作業,導引作業盡量在課堂完成,而學習手冊布置在課后完成。
(2)重視作業的校對和訂正,要求紅筆訂正。
3、專題安排。
去年我們做的比較好的是單元測驗試卷都是我們自己命題的。本學期專題安排:七年級地理部分—謝樂群負責;八年級歷史部分——董雪負責:七八思品部分——張靜靜負責;九年級部分——陳磊閔負責。
4、補差安排。
尊重學生差異,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說實話,學習是個復雜的實踐活動,學困生往往表現為:作業速度慢,效率低,學習效果不理想。要想改變這種現狀,絕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客觀存在,我們目前采取的是在課堂提問環節、作業面批環節和試卷批注環節多采取客觀評價與鼓勵上進相結合的策略。
一、基礎知識:
2、記?。簣A明園被燒毀,主權進一步喪失,領土被大量割占的恥辱。
二、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1、綜合理解探索分析。
2、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聽、看、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理解列強肆無忌憚侵略我國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國運動將清政府作為自己斗爭首要目標的原因。
3、識圖填圖:
沙俄割占我國領土及其條約名稱。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愛國情感:
民族的強弱同國家的先進或落后是息息相關的,要為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強大而發憤學習,努力奮斗。
2、思想意識:
要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第一課,討論回答問題:
1.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什么后果?(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列強是否滿足已經得到的利益?(不滿足)。
小結、過渡:《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并沒有滿足貪婪的欲望,想要通過修訂條約來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后,他們便找借口發動戰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這場戰爭是上一次戰爭的繼續,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鴉片戰爭。
二、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火燒圓明園:
教師介紹圓明園建筑的宏偉和精美,組織學生看、說、議。
學生閱讀6-7頁的本目課文、插圖、資料和第10頁“自由閱讀卡”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注答案。
1、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同學請舉手。誰能結合課文內容揭發列強的罪行?(掠奪珍寶,焚燒罪證)。
2、哪那兩位同學愿意扮演當年的英國兵和法國兵?(背景是火燒圓明園后,他們在倫敦重逢的某一天)請他們通過對話,表示一種懺悔的心情。
(二)、俄國侵占我國大片領土:
學生閱讀7-8頁的本目課文和表格、地圖,隨堂練習:
1、學生先根據第8頁表格,在4人小組內“動腦筋”:沙俄通過哪些不等條約割占我國北方哪些領土?(說出大致位置和面積)。
2、學生完成課本第10頁“練一練”。(答案應選c)。
(三)、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學生閱讀第9頁本目課文和“插圖”以及“說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軍的斗爭,說明中國人民怎樣對待國內的腐敗政府和外國的侵略勢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要想改變落后挨打的命運,就必須推翻國內的腐敗政府,堅決抗擊外來的野蠻侵略。)。
課后小結。
1、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止時間是何時?主兇是哪國?幫兇是哪國?
2、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割占國領土最多的是哪個國家?共割占多少領土?
課后習題。
一、填空題:
1.1860年10月,_______闖進北京西郊_______,大肆搶劫、破壞,最后放火燒毀了這座舉世無雙的皇家園林。
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四年里,俄國乘機在中國東北、華北地區侵占________平方公里。英國則通過《_______》,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
3.1860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皇帝讓恭親王、擔任議和大臣,自己逃往_______。
二、單項選擇題:
a.1854年b.1856年c.1860年d.1858年。
2.規定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的不平等條約是()。
a.《北京條約》b.《愛渾條約》。
c.《天津條約》d.《黃埔條約》。
3.“增開天津為商埠”的條約是()。
a.《天津條約》b.《北京條約》c.《愛琿條約》d.《黃埔條約》。
a.咸豐皇帝b.同治皇帝c.道光皇帝d.光緒皇帝。
三、雙項選擇題:
a.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b.清政府不準英國輸人鴉片。
c.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權益d.中國人民開始禁煙運動。
2.1854年,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的內容是()。
a.外國公使進駐北京b.鴉片貿易合法化。
c.增加沿海通商口岸d.允許外國人在內地自由貿易。
a.馬神甫事件b.亞羅號事件c.保護僑民d.馬嘉理事件。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50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