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一篇字字珠璣、深入人心的佳作,它能夠給讀者帶來啟發和思考。欣賞一下下面這些優秀作文范文,或許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靈感和創作的啟示。
是西藏的日喀則僧俗民眾每年藏歷五月間在扎什倫布寺舉行大佛瞻仰節。扎什倫布寺,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則尼色日山下,為歷世班禪的駐錫地。
2、祈禱節。
藏族地區最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動,也是民間性的節日活動,藏語叫“莫郎切波”。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在農歷六月十五,一次是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禱節比夏季的祈禱節要隆重。
3、跑馬山轉山會。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壩(康定一帶)等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跑馬山轉山會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那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后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后,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莊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
4、望果節。
藏族農民歡慶豐收的節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區的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時間在每年藏歷七、八月間,具體日期隨各地農事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青稞黃熟以后、開鐮收割的前兩三天舉行。所以,望果節的日程都以鄉為單位,根據當地的農作物成熟情況由鄉民集體議定。
今天,我們接受藏民邀請參加藏族歌舞晚會。
一到夜晚,藏族家里就跳起了舞蹈歡迎各方游客。我們走進一家藏族大院,熱情好客的“扎西、卓瑪”為我們獻上哈達,敬一杯青稞酒。青稞酒真香,我嘗了一小口,心里甜滋滋地。走上樓一看,喔!這里的人可真多。扎西、卓瑪在跳舞,游客們在歡唱,好熱鬧。我趕緊找了座位坐下來,小桌上擺放著許多小吃,有青稞面,酥油茶,炸青稞小米,還有香香的奶酪、青稞酒。美麗的卓瑪阿姨為我們倒滿酥油茶,教我們做“掌巴”。我把青稞面放入酥油茶中,加點白糖,攪拌均勻,成了一塊灰色的面團,然后放在手中揉起來,揉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就是我做的“掌巴”。你想來品嘗、品嘗嗎?歌聲越來越歡快,人們都圍著柱子跳起了“迎賓舞”。我也加入了舞隊和“扎西、卓瑪”手拉手跳起了熱情的藏族舞蹈。我們開心地跺腳,歡唱“亞雄、亞雄、亞亞雄-扎西得樂”。卓瑪阿姨美妙的歌聲-“青藏高原”把晚會推向了高潮,歌聲、舞蹈、歡笑聲,大院里沸騰起來。穿著盛裝的扎西端著香噴噴的烤全羊上來了。真香??!我忍不住都流口水了??镜媒瘘S、透紅的小羊,背上插著一把藏刀,真誘人!我迫不及待地用兩手撕著羊肉往嘴里塞,太美味了!真想留下來做藏族小扎西。院子里燃起了篝火,人們圍著篝火載歌載舞歡慶這美好的時光,久久不愿離去,再見了,好客的扎西、卓瑪、再見了,美麗的香格里拉,我還會再來的,帶上我的好朋友一起來相會。
每年藏歷六月底至七月初是藏族傳統的雪頓節。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就是吃,所以又叫酸奶節。
二百年來,拉薩出現了哲蚌雪頓、布達拉雪頓和羅布林卡雪頓并存的局面,其中以羅布林卡雪頓為中心。雪頓節是藏族文化傳承綿延的形式。過好這一節日對發揮藏族保持民族文化獨特性、增強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有積極意義。
藏族是一個文明的民族。大家都知道藏族的服飾別有一番滋味。今天藏族有肥腰、長袖、大襟右社長裙、束腰以及毛皮制衣的特征。藏族不分男女老少,脖子上、手上、耳朵上都帶有五彩繽粉的飾品。
大家知道藏族不分男女老少脖子上都帶了一串由珍珠、貝殼、干果殼等物品串起來的項鏈。在這色彩斑斕的項鏈中還有一個美麗的動人的傳說呢!讓我來講給你聽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酋長,他非常非常地殘暴。他有很多奴隸,這些大多是他抓來的窮苦百姓。他有一匹十分好的馬他起名為“千里駒”,有一天他讓奴隸把“千里駒”牽來。他正細細地觀賞這匹寶馬,不料一陣大風刮來,風沙迷住了他的眼睛,當他睜開眼時“千里駒”不見了,他立即讓奴隸去找。第一個奴隸去找了,可是他找了一天一夜都沒有找到,他回來后酋長說:“你個笨蛋,該死!”于是第一個人死掉了。就這樣十一個人都死掉了。到了第十二個人,那個老奴翻過了一座又翻過了一座山終于找到了那匹“千里駒”。但是,有一個小孩坐在上面說什么也不愿意下來,于是老奴帶著小孩來到了酋長面前,酋長大怒,一個小孩怎么可以騎到我得馬上呢?該殺!那寶刀一砍下去,刀就成了兩半。酋長發現那孩子脖子上有串寶珠。他叫人去搶但拿不下來,小孩把珠子拿下來送給了酋長,酋長高興地合不攏嘴。讓手下來砍他的頭,還說:“我是個鋼人”。不久他的人頭落地了。
這就是藏族,你喜歡嗎?
觀花節:藏語叫“若木鳥”,是觀山的意思,每年的農歷六月十八舉行,一般是以各村寨為主,一起下帳房游耍,每次的活動,少則三四天,多則十來天。過觀花節期間,人們向前來參加游玩的客人敬獻哈達,并熱情地迎進帳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隊首領手中的串鈴伴奏下,圍著篝火,踏著優美的舞步,唱著民歌、載歌載舞,以至通宵達旦。
贈送哈達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禮節,“哈達”之意是:“神的光輝、縈繞的祥云,神靈的化身,它表示與神同在,幸福無邊,吉祥如意”。
向對方饋贈哈達時,必須由雙手捧獻,接方也必須用雙手領受。切忌用一只手相送或受禮。不論年齡與職位,一般是在較重要或特殊的交往中互贈哈達,常見是下輩敬獻給師長,而師長不回贈;德高望重的活怫或師長,受禮后,又把哈達回贈給獻者,這時上身要向前傾.能使回贈的哈達,用雙手舉過頭掛在脖子上,以表示感謝。所領受的哈達,人們都要珍藏起來,或掛在屋內較高、潔靜的地方。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古老而傳統的節日,節日期間有著豐富的活動。景頗族也一樣,春節之前先準備節日的物品。三十晚上吃團圓飯,所不同的是大年初一,雞叫頭遍,青年男子便要去爭挑新年的第一挑水,挑回后舀出一碗與頭天準備好的一碗水比較輕重,若新水重,說明今年的雨水比去年多,反之則少。
景頗族恩鮮鮮。
景頗語,即采花節,是景頗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春節后數日舉行。
景頗族目腦節。
又稱“總戈”,景頗語音譯,意思是“大伙跳舞”。云南省德宏一帶景頗族節日,每年農歷正月間舉行,節期一至三天不等。
相傳,景頗族的創世英雄寧貫娃的父母曾對他說:“我倆死后,你要舉行目腦送魂儀式,這樣,我們就能變成大地,你就能變成人,繁衍人類?!睂庁炌拮駨牧烁改傅囊庠?,去學會了目腦舞,教會了別人,并每年舉行一次,經過世代相傳,便成為今天景頗族一年一度的節日。
景頗族火把節。
云南省德宏一帶景頗族的傳統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瓜果成熟季節擇日舉行,節期一天。
節日里,家家戶戶都要上山砍篙枝,捆成火把,同時從園子里摘新鮮的水果嘗鮮。當夜幕降臨時,人們點燃火把,從家出發經過園圃,再返回家中,熄滅火把,然后,一邊吃節日食品,一邊唱歌。所唱的內容多是贊美當年瓜果如何香甜,一直持續到深夜。
特色節日。
景頗族新米節。
又稱“吃新谷”,景頗族民間傳統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誰家的谷子先成熟,誰家就先過節。
景頗族采草節。
云南省景頗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十月間舉行。
相傳,從前有個叫戛安圖空的姑娘種了一片早谷,可是豪豬總是糟蹋,后來她想辦法,就是將豪豬套住,但是結果已經造成了,沒有辦法彌補,于是豪豬就叫姑娘采來苦、辣、甜、酸四種草,教她能夠做酒藥。從此景頗族人民就學會了釀酒。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姑娘,于是,每年秋季都舉行采草儀式。屆時,由村寨老人選一對貌美德高的青年,由巫師及老人帶領,背上米酒、雞擔、糯米飯,到山上選好一塊空地,年輕人及老人面對面坐好。然后,由巫師吟唱上述傳說,唱畢,大家才開始采草藥。景頗族認為,采草儀式越隆重,做出來的酒藥質量越好。
景頗族祭鬼節。
云南省景頗族的傳統節日,屬民間農祀節日,每年秋收后打場前舉行。
當地一般在谷物收割后,將其堆起,放置一個月左右,再進行打場脫粒。景頗族人們在打場前,先請菩薩念經,設供焚香,祭祀山鬼和水鬼,以感謝它們保佑谷物免受野獸盜食和風雨侵蝕。
景頗族。
“目腦”起源三種傳說。
第一,人類是向鳥兒學會了目腦舞,而鳥兒的目腦舞又是從太陽神那里學來的。第二,古時景頗族居住在一個遙遠而美麗的地方,人們過著幸福安樂的日子,然而有一天來了一個飲血吃人的魔王,他??砍孕『樯?,還常常施展魔法,呼風喚雨,淹沒田雨。人們從此陷入了深重的苦難。這時,一個名叫雷盼的景頗男子帶領眾人奮起反抗,經過激烈戰斗,終于殺死了魔王,為民除了害。人們欣喜若狂,縱情歌舞歡慶勝利。后來,人們為了紀念祖先降魔除邪的勝利,每年都要舉行歌舞活動,并把這種歌舞活動稱之為“目腦”。第三,景頗人的創世人寧貫瓦的父母對寧貫瓦說:“我倆死后,你要舉行喪禮目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變成大地,你也就能變成人,繁衍人類?!庇谑?,寧貫瓦接受父母的旨意去太陽國學跳目腦。在太陽國里,大家公推美麗的孔雀為目腦舞的領舞人,孔雀不負眾望,帶領大家翩翩起舞,并悉心教會每個習舞者。寧貫瓦學成后,在人間也組織了目腦舞會,他劃定喜瑪拉雅山腳為舞場(相傳即景頗族的發祥地),把目腦舞的線路刻畫在目腦柱上,并規定領舞之人要戴上孔雀羽帽,以紀念孔雀的授舞之恩。從此,目腦誕生了,并世世相傳,延至今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農歷二月二,徐州俗稱“龍抬頭”,因從此雷聲漸多?!岸露钡幕顒佑泻脦追N。
(一)詛咒害蟲二月二正處于“驚蜇”時。從此,百蟲都從冬眠狀態中醒來,開始活動。所以,這天早晨人們醒來后,未起床,先用一件東西敲床桄,邊敲邊念:“二月二,敲床桄,香大姐(臭蟲),下南鄉(意即走得遠遠的)?!蓖砩?,則取春節點剩下的蠟燭,點燃后遍照各處及墻壁、墻角,同時口念禱詞:“年時蠟燭照粉墻,蝎子蚰蜒土里藏?!闭债?,一手拿個瓢,一邊念咒:“二月二敲瓢礤,十窩老鼠九窩瞎?!?/p>
(二)祭土地神二月二要到土地廟設祭上貢,因為農村往往從這一天開始準備春耕。為表吉利,早晨起來,先用柴木灰在庭院里及曬谷場上圍成倉形,當中放點麥粒、谷子(城里放銅元或銀元),口念禱詞:“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新沂一帶,年前蒸幾個“倉龍”,倉龍的嘴里含一枚制錢,眼里點兩粒高粱,龍須以高粱蕘子制成。把它埋在糧食里,到二月二這天拿出來,放在鍋里餾一遍,然后全家分食。
(三)吃蝎子爪豐、沛縣一帶,炒糖豆給孩子吃,名為“吃蝎子爪”。據說可以免遭蝎子螫。有的將春節留下的大饅頭蒸一蒸給老人吃,認為可以免腰疼;將元宵節留下的面燈給青壯年吃,認為可以增強體力。訂婚的男女多在這一天換“庚帖”。
(四)吃糖豆徐州城中,二月二必須爆玉米花、大米花、黃豆等類的食物給孩子吃。
另外,炒用白面制作的糖豆吃。近年來,炒制多改為油炸。
西藏的宗教節日大都與佛祖釋迦牟尼有著密切的關系,藏歷正月初四到二十五日的拉薩傳召大法會,是仿效和紀念釋迦牟尼在天竺衛舍城與外道進行辯論,徹底擊敗了異端邪說的歷史而舉辦的。藏歷四月的薩嘎達瓦節,是釋迦牟尼出生、得道,圓寂的月份。藏歷六月初四轉山會,是紀念釋迦牟尼首次宣講四諦、初轉法輪的日子。藏歷九月二十二日神降節,是慶祝佛祖上天為母親講經說法重返人間的日子。還有一些宗教節日是紀念西藏歷史上的高僧大德,或者祭祀山神、水神和鄉土神而形成的。藏歷二月十八至三十日的拉薩供祭法會,是紀念五世-賴喇嘛阿旺洛桑加措圓寂,緬懷其功業的宗教節日。藏歷五月十五日的卓林吉桑節,譯成漢語叫作南瞻部洲煙祭日,煙祭雪域藏土所有的天神,地神、山神、水神和鄉土神,緣起于公元8世紀藏王赤松德贊,一直沿襲至今。藏歷十月十五日白拉日珠節,是祭祀拉薩保護女神白拉姆的日子。藏歷十月二十五日的甘丹阿曲節,則為紀念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圓寂。入夜,家家戶戶在樓頂和窗臺燃點盞盞酥油燈,又稱燃燈節。
藏歷新年:這是藏族最隆重的節日,從藏歷正月初一開始連續慶祝15天,但最主要的活動在頭四天。屆時在布達拉宮、大昭寺、八廓街等地會遍布藏民,宗教氣息濃郁?!皳屗笔悄瓿跻坏谝粋€節目,從深更半夜開始藏民就要到河邊搶著舀水,據說誰舀到第一桶水今年就能獲得最好的運氣。從年初二開始他們才開始走家串戶,相互拜年。初三要敬奉“屋脊神”,儀式是把嶄新的經幡插在屋頂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拋灑糌粑。初四最為熱鬧,摔跤、舉重、騎馬、跳舞等活動都在這天表演。
薩嘎達瓦節:在每年藏歷4月舉行,釋迦摩尼在該月出生、得道、圓寂,藏民相信在4月行善可以積億萬功德,整個藏區都會有紀念活動,尤其4月15日那天,會看到很多藏民去拉薩的大昭寺煨桑、磕長頭、供燈、供酥油。在最熱鬧的4月15日,人們一般會先去大小昭寺向佛祖進獻哈達,添燈禮佛,之后到哲蚌寺的后山繞山,全程十幾公里,需半天時光,如果跟著藏民繞山,就能看到整個拉薩河谷底和拉薩城區。布施也是藏民的一種傳統習俗,在4月15這一天,德吉南路一帶將聚集了來自西藏各地的乞丐,場面浩大。
1、大佛瞻仰節。
是西藏的日喀則僧俗民眾每年藏歷五月間在扎什倫布寺舉行大佛瞻仰節。扎什倫布寺,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則尼色日山下,為歷世**的駐錫地。
2、祈禱節。
藏族地區最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動,也是民間性的節日活動,藏語叫“莫郎切波”。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在農歷六月十五,一次是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禱節比夏季的祈禱節要隆重。
3、跑馬山轉山會。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壩(康定一帶)等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跑馬山轉山會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那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后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后,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莊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
4、望果節。
藏族農民歡慶豐收的節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區的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時間在每年藏歷七、八月間,具體日期隨各地農事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青稞黃熟以后、開鐮收割的前兩三天舉行。所以,望果節的日程都以鄉為單位,根據當地的農作物成熟情況由鄉民集體議定。
閑逛。
茂密的青草,成群的牛羊,湛藍的天空,清靈而多情的月亮湖,淳樸而善良的牧民……這里就是川西阿壩自治洲美麗的紅原大草原。
當我還沉醉在昨夜的美夢時,突然聽到“咩,咩!”的羊叫聲,隨后又是一聲清脆的鞭子聲音,我疑惑地四處張望,心想:這是誰打攪了我的美夢啊?只見一個個小白點慢慢地向我這邊移來,在近些我看見了一個穿紅藏袍的小男孩,他臉上洋溢著興奮與快樂的光芒,臉頰上還有晶瑩的汗珠,一只只有肥又胖的白羊簇擁著他,他紅紅的臉蛋略顯粗糙,裂嘴一笑露出一排整齊而潔白的牙齒。我趕快穿好衣服,心想:這是個多好的機會呀!我飛快的跑出帳篷,追上了那個藏族小伙伴。
很快我就和小牧童聊起了天,套起了近乎。我知道他今年8歲了,是藏族人,他聊到了他的家鄉美麗、繁榮而昌盛,聽著,聽著我以被他家鄉的景色、風俗給迷住了。我也向他訴說了我們的城市,我的家、我的校園生活等等,不管我說什么他都專心地聽著,當我說到校園的時候,在他的眼中流露出向往與渴望,我津津有味地講我們是怎樣上課的',講我們是怎樣和老師討論問題的,講學校的各種活動和比賽,他神情專注地聽著,看著他那渴望的眼神,我暗想:難道他沒有讀書,沒上學?我停下話頭,狐疑地問:“你們學校好嗎?”他嘟嚕了一句:“學校太遠,我沒上學?!?/p>
頓時我們都沒說話,為了打破這種尷尬我找了一個話題說:“你喜歡漫畫嗎?”“漫……漫畫?”說著他茫然地搖搖頭,我飛奔進帳篷拿起那本《漫友》就跑,我把書遞給他,他試探地說:“這就是漫畫?”“是的?!蔽艺f,他放下羊鞭,在袍上擦了擦手,小心翼翼的接過書一篇一篇的仔細翻起來,看著他那么認真地看我已經看了十幾遍的那本漫畫書,真不忍心打攪他,我悄悄起身拿起羊鞭,在草原上揮舞起來,和羊兒嬉戲玩耍開了。草原上兩個漢、臧小伙伴沐浴著清風、朝陽各得其樂,草原的清晨,寧靜而美麗。
朝霞散去,陽光明媚,草原上漸漸熱鬧起來,我也該離開我的藏族小伙伴了,可是他仍專心地看著那本書,他的眼睛里裝滿了對知識的渴望,金色的陽光罩在他的四周,突然間,我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我不忍心拿走那本書,我不忍心拿走他的快樂,我向他的背影輕輕揮了揮手,默默地說:“再見了小伙伴,這本書就當是我送給你的禮物吧。愿它能帶給你歡樂,愿你能走進校園,暢游書海?!?/p>
帶著對紅原大草原的美好記憶,帶著對藏族小伙伴的眷念,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這個美麗的地方,愿再見時,新建的校園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書香縈鼻,書童遍地。
藏族是居住在我國西部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著許多獨特的風俗和習慣。
相信”酥油茶”這個名字大家應該并不陌生吧,它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可是您了解隱含在”酥油茶”中的藏族文化嗎?接下來,讓我介紹介紹吧!
”酥油茶”是藏族人民待客,禮儀,祭祀等活動當中所不可缺少的用品。比如說,剛進藏區的漢族干部,首先就要學會喝酥油茶。
顧名思義,酥油茶是由酥油,茶,食鹽制成的。酥油是藏族人民從牛奶,羊奶中提煉出來的一種奶油。提取酥油的方法很簡單:把鮮奶加熱,涼冷之后用一個圓盤用力撞擊鮮奶,直到奶和油分離開來,這個過程就叫做“打酥油”,打完之后,有就會浮出來,把油乘到盤子里,冷卻之后就是酥油了。
酥油茶不僅原料加工非常特別,而且喝酥油茶的時候也有一套規矩:有客人來訪的時候,等客人坐好,主人取出茶碗端放在客人面前,拿起茶壺,輕輕地將茶壺搖晃兩下,主要是要把茶壺里的酥油茶搖勻,這樣風味更佳,然后恭敬地把酥油茶斟滿,以表示禮貌和對客人的尊敬??腿撕炔枰灿行枰⒁獾牡胤?,喝的時候不能太急,不能一口喝干,否則會被視為沒禮貌;也不能發出聲響,如果自己已經不想再喝了,就把茶碗擺著不要動,等告別時再一飲而盡,這樣才符合當地的飲茶習俗。酥油茶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而且有營養,喝完能讓人生津止渴。
藏族是一個風俗奇特的民族,從酥油茶文化上,就可見一斑。
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并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于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于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磕頭藏族人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拈L頭,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進行。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雙手劃地為號,如此反復進行??亩填^,也在寺廟中進行。合掌連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拜謁長者,要磕短頭,表示尊敬祝福。
藏語中“旁”是“污濁”,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氣的一種活動。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親朋好友便要帶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給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門祝賀??腿艘坏?,首先向母親和嬰兒獻哈達,然后給母親敬酒,倒茶,最后端詳嬰孩,夸獎孩子的福運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點糌耙,放在嬰兒的額頭,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藏族各地的婚俗不盡相同,但基本步驟大致相仿。如一對青年男女彼此有意后,他們得先求喇嘛活佛看看自己未來的婚姻是否吉祥,家庭能否幸福。如是"吉"的話,那么男方或女方就請自己的親戚或媒人持哈達及禮品到對方家求婚,如對方同意這門親事則收下哈達和禮品,并當即奉上一條哈達贈來人,還之以禮。隨后,雙方協商訂婚儀式的日期。在訂婚儀式上,男方或女方向對方家贈送禮品和錢財、制定婚約、設宴慶賀,最后是請活佛打卦求簽,選定結婚吉日。結婚之日,要么迎娶新娘到男方家,要么新郎入贅到女方家。親人牽著馬匹到對方家接新人,被迎接的一方隨身帶上自己的嫁妝趕赴對方家完婚。迎來新人后,安排在特設的墊子上落座,開始向其敬獻哈達和美酒。晚間,新人步入洞房,此時親人們再次向他們敬酒,唱祝福歌,愿他們白頭偕老,吉祥如意?;楹蟀肽陜?,夫妻雙方要回另一方家中住上幾日。至此,整個婚禮即告結束。
潑水婚禮迪慶藏族結婚的時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潑水。傳說這是一種神圣的禮節,表示新婚夫婦互敬互愛、互相體貼,感情如流水一樣長,像海水一樣深。
藏族傳統服飾最基本的特征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以及富有夸張色彩的金銀珠玉飾品等。厚重保溫、寬大暖和的肥腰以及長袖長裙,自然適應于藏民族居住地特定的環境和氣候。如藏族高原牧民的氆氌長袍胸前留有一個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這樣外出時可存放糌粑、茶葉和飯碗等,天熱或勞作時,根據需要可袒露右臂或雙臂,將袖系于腰間,調節體溫,需要時再穿上;夜晚睡覺,解開腰帶,脫下雙袖,鋪一半蓋一半,成了一個暖和的`大睡袋,可謂一衣多用。
藏帽在藏語里稱“霞帽”,各式各樣,種類頗多。西藏東部昌都地區的人喜歡皮帽,藏式皮帽大多用整塊狐貍皮毛制成,給人以粗獷豪放之感;而“金定幅”則是以氆氌和皮毛為料,用金絲緞、銀絲緞和金絲帶作裝飾制成的一種帽子,流行于拉薩、日喀則等地,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
氆氌袍藏族傳統裝飾,是一種用名叫氆氌的手紡毛料制成的寬大的長袍。也有用純布料縫織的長袍。形制多為大領或圓領,右開襟,設一扣或無扣,衣邊或領口多鑲彩布或豹皮等。
牛皮衣在西藏錯那地區,婦女的裝束非常獨特,無論老幼,背上都有一張完整的小牛皮。皮毛向內而皮板朝外,小牛皮頭部只須朝上,牛尾朝下,四肢向兩側伸展。在此地區,婦女是牧業生產的主力軍。她們的裝束反映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另外,背上披著牛皮,背架背米可以避免磨損衣服,同時還可以隔潮保暖。
藏鞋大致分為三種,即“松巴鞋”、“嘎洛鞋”和“多扎鞋”。一般以氌氆、毛呢、平絨和皮革為主要原料,色彩搭配十分講究,有的還以絲線繡上各種花紋圖案,有的用金絲緞鑲邊、貼花。鞋尖有方有圓,有尖有鉤,形態各異。只是各式藏鞋腰后部都留有10多厘米長的活口,以便穿脫。穿藏鞋要系帶。而鞋帶非常講究,使用細毛絨編織而成,附有各種優美的圖案,兩端還留有彩穗,色彩艷麗,與藏鞋配在一起,可謂賞心悅目。
邦墊藏族婦女腰間所圍的彩色圍裙。邦墊編織精細,色彩鮮麗,給人影響非常深刻。制作邦墊工序比較復雜:一般先用手工紡線,然后染色、刷毛、織成條狀,最后再縫合成裙。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別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里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后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里有兩個人同時出門,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后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里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并使用敬語,如在名字后面加個:“啦”字,以示尊敬和親切,忌諱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帶笑容、室內就座,要盤腿端坐,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不能東張西望理解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敬酒時,客人須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空中,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之后輕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再喝一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口時,務必一飲而盡。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禁忌在別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務必從左往右繞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經輪不得逆轉.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服飾特色。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個性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肮_”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喪葬習俗。
西藏人死后有六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只有圓寂的**喇嘛死后,在布達拉宮里把他的遺體修放在一座塔里,裝飾這座塔就用去14萬兩黃金。然而只有**和一些領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尸體丟進河里喂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天葬寄托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尸體送到拉薩北郊的天葬臺,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一般是不歡迎不被允許的人去觀看的。因為這是藏族的秘密,就應持續尊重。在雅魯藏布江南部少數藏族區域依然保留有樹葬的習俗,將逝去的親人包括成胎兒在母體中的形態懸掛于樹干上。
藏族的風俗習慣是指中國藏族人民的一系列風俗習慣,包括婚喪、飲食等習慣。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藏族的風俗習慣,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我們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喪嫁娶、天文歷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雍仲本教的傳統。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遺俗。
西藏人死后有四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領主死后,才能享受塔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尸體丟進河里喂魚,這叫水葬。生前做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團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磚茶的茶葉倒入1米長的木質長筒內,加上鹽巴和酥油,用長筒上下沖擊,使其各種成分均勻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一天無酥油茶。青稞酒是用當地出產的青稞釀制而成的一種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歡,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愛吃風干的牛羊肉。
伸直,腳底朝人,不能東張西望。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藏族人絕對禁吃驢肉,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禁忌在別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經輪得逆轉。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肮_”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廣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肅、云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做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袍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從衣服質地上可分錦緞、皮面、氆氌、素布等、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過去僧官不同品級,嚴格區分紋飾。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擺離腳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襯衫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衫高領女式多翻領,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優美。
幫典
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幫典顏色,或艷麗強烈,或素雅嫻靜。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頭飾佩飾在藏裝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
獻哈達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云,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征大地。五彩哈達用于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谷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一口,然后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可以伸手接過飲用,否則會被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如意。
一、獻哈達禮儀
藏族最明顯的習俗應該是獻哈達的禮儀,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白色象征純潔、吉祥,所以哈達多用白色,也有藍色、綠色、紅色或雜黃色的哈達。正黃色哈達僅用于獻給活佛。
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禮拜佛像、看望長輩、迎送賓客、婚喪嫁娶、民俗節慶等場合都要獻哈達。獻哈達是對人表示誠心、尊敬、歡迎的意思。獻哈達時,要用雙手捧哈達,平舉到跟肩部一樣高的位置,伸向前面,然后再彎腰敬獻給對方。按對象不同,獻哈達有三種做法:
獻給平輩或晚輩時,可以用雙手將哈達直接掛在對方脖子上。
獻給長輩或僧人時,則要彎腰用雙手把哈達高舉過頭頂,讓長輩自己接取哈達掛至脖子上。
獻給活佛時,要雙膝下跪,低下頭,雙手舉起哈達,讓活佛將哈達加持后掛回獻者的脖子上。
接受哈達時,應低頭、雙手合十、面帶微笑并道謝,接受哈達后應多掛一會兒,不要馬上取下,以表示尊重。
二、奉茶禮儀
藏區幾乎男女老少都喝酥油茶,因此非常講究獻茶的禮儀,客人來訪,主人獻茶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通常由主婦或子女來倒酥油茶,老的習俗是第一杯客人不能自己端起來喝,得等主人捧到客人面前后才能接過去喝。飲茶禮節講究先長后幼、先賓后主。
三、敬酒禮儀
為了歡迎尊貴的客人,主人會以青稞酒來禮敬貴賓。迎賓宴會上敬酒時,主人會端起一個盤子,放上三杯青稞酒,并唱敬酒歌,這時客人要起身看著敬酒唱歌者,以表示敬意,待唱完敬酒歌后,客人端起一杯酒,首先用右手無名指蘸點酒,掌心向外,向天彈一下,這樣連續蘸三次彈三下,意思表示一敬三寶,二敬長輩,三謝主人,然后先喝三口再一次喝干,再將其余兩杯酒一一喝完。
若是不喝酒的佛教徒或身體不適合飲酒,可以向敬酒者說明情況,并端起一杯酒按上面講的方法彈三下,放下酒杯后,再取茶水喝下以表示謝意。
四、用餐禮儀
藏族人民世代居住、生活在高原地區,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藏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孕育出了風格獨特的餐飲文化和用餐禮儀,具體表現有:
根據人的不同身份、地位安排座位、餐具與食物。
無論是大的宴會還是小家宴,都要有吉祥、和諧的氣氛。
入席時,年長者、尊貴的客人入上座,年幼者則會受到特殊照顧。一般長者、貴客先動手食用,其次才是家人及年輕人。
在餐桌上大家需要互相敬酒、敬茶。
吃飯時,不要將口內塞滿食物,咀嚼、喝湯時不要弄出聲響,夾菜時不要過多而超出自己的碗盤。
在端飯、敬茶、倒酒、敬酒時要用雙手捧給對方。
吃肉遞刀時不能將刀刃對準他人。
不用有裂縫、破口的餐具。
五、其它禮儀
藏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以下的禮儀給大家參考: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谷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
進入藏族的帳房后,男的坐左邊,女的坐右邊,不能男女混坐在一起。
坐時不能搶先坐上主要客人的坐席,在室內,要盤腿端坐,不能
雙腿
伸直、腳底朝人。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一口,然后一飲而盡,主人飲完第一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飲用。
敬茶、酒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客人起身告辭,主人應先起來站在一邊,側身躬腰雙掌向上平展,讓客人先走,一直送到大門外。
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并使用敬語,如在名字后面加個"啦"字,以示尊敬和親切,不要直呼名字。
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彎腰雙手高舉過頭。迎送客人要彎腰曲膝,面帶笑容。
藏族人伸舌頭,是表示尊敬,雙手合十則是一種禮節。
民族節日藏族的節日很多例如:轉山會、白來日追節、采花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薩噶達瓦節、黃藏歷元旦、藏歷農家新年等。我們今天就主要介紹轉山會,黃藏歷元旦,藏歷農家新年,雪頓節,先來介紹轉山會。
轉山會
轉山會是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地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后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后,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莊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黃藏歷元旦
黃藏歷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要穿著盛裝相互拜年,并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舉行法事,入夜,各家點燃酥油燈盞,在青海塔爾和拉薩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彩鮮麗,雕塑精巧,遠近馳名。
藏族稱新年為“洛薩”。藏歷年古時曾以麥熟為歲首或麥收為歲首,是在夏秋季。據記載,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歷法,它根據月亮的圓缺來推算日、月、年。幾百年過后,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又能精確推算出冬至日歸時間,并以此作為一年初始,形成了節日及各種儀軌。公元7世紀,唐朝文成、金成兩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結盟,帶來內地的歷法。此后,藏族古歷法與漢歷、印度歷法相結合,到元代時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為一體的獨特的歷法。大約十三世紀元代的薩迦王朝時定為藏歷元月一日為新歲起始,沿襲至今。
中旬開始,人們就準備過年吃、穿、用的節日用品。成千上萬的農牧民涌入拉薩城,購買各種年貨。此時是拉薩一年中最為繁忙的季節。藏民族過年是從藏歷
十二月
二十九日開始的。晚上,家家戶戶要團聚在一起吃“古突”(面團肉粥),以此辭舊迎新,求得太平康樂。一家人在歡聲笑語中吃完九道“古突”后,舉著火把,放起鞭炮,呼喊著“出來”,走到十字路口祈望給來年帶來好運。藏歷除夕是個十分忙碌的日子。這天,除打掃房舍、個人衛生外,各家都要在一個叫“竹素琪瑪”的木斗內裝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花彩板。然后把琪瑪、“卡賽”(油炸果子)、青稞酒、羊頭、水果、茶葉、酥油、鹽巴等擺放在正堂藏柜之上,在大門前用糌粑或白粉畫上吉祥八圖,預祝新年五谷豐登、人畜兩旺。
藏歷初一,是在凌晨時分吉祥的“折嘎”說唱中迎來的。藏族人大年初一會來一個“搶水比賽”,每戶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邊、井口或自來水下“搶”頭道水。據藏族傳統,藏歷初一誰搶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稱為“銀水”,預示著吉祥、幸運,財源滾滾。當太陽升起時,盛裝的人們按長幼次序已吃完幾道節日食品。那時,鄰居間就要挨戶端琪瑪、敬青稞酒,高誦沿傳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瑪帕卓貢康?!钡缺硎炯?、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辭。此后,全家會閉門歡聚。大年初一,許多信仰佛教的農牧民還到拉薩的大昭寺進行朝拜,祈求新年平安、健康。
到了大年初二,走親訪友活動使大街小巷熱鬧起來,也成了人們展示新年時裝的時刻,到處都是“洛薩(新年)扎西德勒!”的祝福聲。
大年初三的活動則以宗教、文體內容為主,轉經路上、房頂上彌漫著濃濃的桑煙,年輕人在房頂和山頂上插五彩經幡,以祈福禳災,而廣大農牧區還將舉行新馬馱鞍儀式、賽馬、拔河、投擲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藏歷新年的歡慶活動將一直持續到藏歷正月十五。
藏歷農家新年
由于在藏歷的元月,后藏(西藏主要的產糧區,指日喀則一帶)農民就要開始春耕,所以后藏一帶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歷12月1日定為藏歷農家新年。
過藏歷農家年的習俗一般只在西藏日喀則一帶,其中包括西藏拉薩的尼木縣,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藏歷每年的1月1日過新年的。
藏族節日本就繁多,而藏歷農家新年是后藏一帶最為隆重、最具有民族意義的節日。從藏歷11月中旬開始,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時吃、穿、用的節日用品。
雖然真正的農家新年是藏歷12月1日,但過節的喜慶活動則從藏歷11月29日就開始了。從這天晚上的“古突”合家團聚開始,藏歷農家新年的一系列歡樂活動正式拉開了帷幕。藏歷農家新年的歡慶活動與西藏其他地區過藏歷新年的活動基本相同,其歡樂活動將一直持續到藏歷正月十五。
薩噶達瓦節
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薩噶達瓦節。這天西藏各地都要舉行宗教紀念活動。在云南的藏族人民有的還要到維西縣的達摩山朝拜,有“轉葛拉”(繞山)的儀式。雪頓節雪頓節是藏族傳統節日,起源于公元11世紀中葉。每年藏歷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時藏語音譯,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子的節日。后來逐漸演變成以演藏戲為主,又稱“藏戲節”。屆時,拉薩市附近的居民身著鮮艷的節日服裝,扶老攜幼,提上酥油桶,帶上酥油茶,來到羅布林卡。在繁茂的樹蔭下搭起帷幕,在綠茵上鋪上地毯,擺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邊飲邊談,載歌載舞,觀看藏戲,享受節日的歡樂。下午各家開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來賓行敬三口干一杯的“松準聶塔”(酒禮),唱各種不同曲調的勸酒歌。歌罷,客人將酒三口飲完。敬酒聲、祝福聲、歡笑聲經久不息。當晚霞染紅天際,人們才踏著暮色離開羅布林卡。據佛教規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時間內禁止出門。夏季,藏歷6月底期滿,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子進行施舍。當時純屬宗教活動。
17世紀中葉,清朝正式冊封五世達賴和四世班禪后,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戲團體集中到拉薩為雪頓節助興,雪頓節活動演變成為以藏戲匯演為主,宗教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重要節日,故又稱“藏戲節”,因其范圍局限在寺廟內外,并以哲蚌寺為中心,故稱為“哲蚌雪頓節”。18世紀初,雪頓節活動中心從哲蚌寺轉移到羅布林卡,允許市民入園觀看藏戲。
西藏民主改革后,雪頓節成為人民群眾自己的節日。節日期間有哲蚌曬佛、藏戲表演、逛林卡等活動。每年的藏歷6月30日,拉薩市西郊的哲蚌寺都舉行盛大的“展佛”活動,讓更多的信徒有機會膜拜佛祖,地方政府對這樣的佛事活動不加干預。節日期間,羅布林卡內,人山人海,林木間到處是帳篷、地席,藏族群眾歡聚在這里喝著青稞酒、酥油茶,吃著酸奶子,并觀看藏戲和欣賞各種文藝節目。
1993年,拉薩市人民政府決定,從1993年起,每年舉辦一次拉薩雪頓節,同時舉辦拉薩雪頓節物資交易會。1993年8月16日,首屆“雪交會”開幕。如今雪頓節已發展成融文藝匯演、經貿洽談、招商引資、物資交流、產品展銷、體育競技、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盛會。
2004年,拉薩市人民政府決定,為了解決傳統雪頓節以藏歷為準,每年的公歷日期不一致,給國內外游客造成不便的問題,從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動依然按傳統的藏歷6月30日進行外,由市政府主辦的雪頓節固定為每年公歷8月18日開幕。
藏歷
前面介紹了藏歷新年,所以我覺得在這里有必要在介紹一藏歷,藏歷是中國藏族人民的傳統歷法,基本上與夏歷相同。它以月球圓缺一個周期為一個月,大小月相間,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年12個月,全年354日;閏年13個月(平均每兩年半到三年加一閏月),全年384日,用以調整月份和季節關系。藏歷重視“定望”,不重視“定朔”,即“望”必須在每月十五,“朔”不一定在每月初一,這樣藏歷與夏歷日序有時相差一天。
藏歷采用干支紀年,以“陰陽”與“木、火、土、金(藏文直譯為鐵)、水”五行相配代替十干,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支,再以十干和十二支相配成,如:陽木鼠、陰木牛、陽火虎、陰火兔……2001年是夏歷辛巳年,藏歷為陰金蛇年,也稱鐵蛇年。藏歷還采用二十四節氣,對五大行星運行和日月食也做預報。
根據藏歷理論,每三十二個半月應閏一個足月,這樣藏歷年與農歷春節的日期就形成了一個特定的“三年循環”,即頭一年相同,第二年差一天,第三年差一個月,然后再循環。民族體育藏民的體育活動頗為頻繁,比如:登山,大象,拔河,抱石頭,射碧秀,格吞,賽馬,吉韌,賽牦牛等等,下面就讓我介紹幾種比較常見的體育活動。
大象拔河
“大象”拔河是藏族人民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相傳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比賽一般只在兩人之間進行。比賽前,先在地上劃兩條平行線作為河界,接著在一條長約4米的布帶兩端打結,雙方各自套在脖子上,兩人相背,將賽繩經過腹部從襠下穿過,然后趴下膝著地,趴著拔河。模擬大象,故名“大象”拔河。布帶中間系一紅布為標志,垂直“河”中央。發令后,雙方用頸部的力量拖動布帶奮力向前爬,以將紅布標志拉過河界者為勝。無論誰贏誰輸都能換來觀眾雷鳴般的助威和哈哈大笑聲。抱石頭抱石頭是藏族的一種傳統體育項目,多在喜慶日及集會時舉行。比賽前將重100至150千克的圓形石頭抹上酥油,使之滑膩不易抱住,比賽者將石頭捧起,從腋下移到背上,然后按規定范圍抱石頭走。走完一圈者為勝;抱石頭還有將石頭向前或從肩部向后拋的比賽方法,以拋得最遠者為勝。
格吞
藏語中“格吞”為“把帶子套在脖子上拔河”,是藏旋傳統的體育項目,流行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進行格吞比賽時,于地劃兩條平行線為“河界”,在套于雙方頸或肩部的布帶中間,系上紅色標志,標志垂直于“河界”中央。比賽開始,雙方用頸、肩、腰、腳部肌肉的力,將紅色標記拉過河界者為勝。格吞可采用面對面、背對背、站式、跪式、臥式等多種方法,跟前面介紹的大象拔河有些相像。
賽馬
賽馬是藏族人民所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像當雄的“當吉仁術”、江孜的“達芒節”、青海的“盤坡草原盛會”及四川阿壩“草原賽馬會”等,都是傳統的賽馬大會。每逢賽馬會,藏族青年便身著盛裝,騎著用哈達、羽花及銅鈴打扮起來的駿馬,喜氣洋洋地參加比賽。藏族賽馬的項目很多,有長跑、短跑及快馬折腰、迅跑中拔旗、撿哈達、揮刀斬旗桿、馬上打靶射擊等。
藏棋
藏語稱藏棋為“密芒”,意為“多眼棋”。藏棋棋盤縱橫各十七道,對局前要擺好十二個子,黑白相間各六個,執白子者先行。藏棋與圍棋相似,但它可以兩人對下,也可以四人或六人對下,玩時沒有時間限制,一般要三四個小時才能下完一局。
賽牦牛
二十五日進行,現改在望果節。比賽時,牧民騎手待于起跑線,發令后即馭牦牛疾奔200米—300米,以先到終點者為勝,獲勝者將受到觀眾的熱烈祝賀并受酒肉獎賞。其實這些體育活動一般都是在過節日的才比賽的,像賽馬,賽牦牛這種活動都會有相應的節日,而且這種節日過的時間一般也很長。這個時候各地的商人都會來節日的地方做生意,這樣會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每年各地都會舉行各式各樣的活動,一方面可以推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可以繼續發揚民族文化,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在世界第一高珠穆朗瑪峰的山腳下,居住著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藏族。當你進藏族旅游時,你不得不了解藏族的一些風俗禮節。
藏族人熱情好客,有人前去拜訪時,他們必定出門迎接,另外,當你向他們打招呼時,名字后一定要加一個啦字,表示尊稱,這時一定會有藏族人向你獻哈達,你必要雙手迎接,哈達,是一種絲制的東西,長短不一,一般以白色為主,因為自古以來,藏族人認為白色代表純凈、吉利,所以哈達是白色的。
進入藏族的房屋,主人就會敬酒,敬酒用的一般是青稞酒,敬酒的時候,客人先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會斟滿,然后再喝。當你坐下后,主婦或子女會倒茶,可是你不能自已去端著喝,要她們端在你面前你才可以接過來喝,這樣才懂禮貌。
如果你遇上了藏族的喪葬,那么你就太幸運了,因為你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藏族葬禮。最常見,把尸體往山頂一放,喇嘛在葬場誦經超度,點香升煙,鳴缽吹號,直到啄食尸體的禿駕及鷹見煙聞聲從各方聚集飛至,啄食盡凈方止。專食人尸的鷲鷹,不害小動物,藏族人民稱之為神鳥,尸體敬獻諸神,祈禱贖去罪孽,為死者超度。
藏族的風俗數都數不過來,我就不一一說明了,如果你到藏族去游玩,一定得注意禮節喲!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4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