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和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在以下范文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些不同教學計劃的創新點和亮點。
3、在探究學習中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準備小正方體(多個)ppt。
1、填空。
(1)()叫做物體的體積。
(2)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2、下面各圖是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物體體積的大小取決于這個物體里所含單位體積的多少。
1、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請學生猜猜它的體積大約是多少?那么怎么能準確地知道這個物體的體積是多少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長方體的體積”(板書課題)。
2、出示學習目標:
1、回顧“以舊學新”的幾何問題研究方法。
以前我們在研究推導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時,都用過哪些方法:數方格、割補法??纯催@兩種方法,哪種適合研究長方體體積。簡單討論后,確定用“數方塊”的方法。
2、教師ppt演示切割物體數方塊,讓學生明白: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但是操作起來麻煩,有些物體是不容易切割,不能切割,而且,物體的長、寬、高必須是整厘米的。
3、質疑思考:那么我們能不能通過量出長方體長、寬、高的長度,用計算的方法呢?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長方體的體積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呢?下面,我們就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來研究這個問題。
4、出示小組研究提示。
(1)用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至少擺兩種)。
(2)把不同的長方體的相關數據填入下表(29頁表格)。
(3)觀察上表,你發現了什么?你能總結出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嗎?
6、即使練習:(例1)出示例1,指名口答,指導用字母公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7、根據例1右邊的正方體圖形,讓學生總結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用字母表示:v=a×a×a=a3a3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
1、建筑工地要挖一個長50米、寬30米、深50厘米的長方體土坑,一個要挖出多少方的土?(33頁第8題)。
2、一塊棱長30厘米的正方體冰塊,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33頁第9題)。
3、一塊長方體肥皂的尺寸如下圖,它的體積是多少?要用硬紙板給它做個包裝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紙板?(31頁做一做第一題增加一個問題)。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v=abh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a3。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各部分名稱,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以及長方體、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觀察,交流,歸納等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在總結和歸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以及關系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教學難點:建立“立體圖形”的空間概念,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關系。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基本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詢問學生:“這些圖形我們統稱為什么形?”在學生回答稱為平面圖形。
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盒子,觀察之后告訴他們像盒子這樣占有一定空間的圖形,叫立體圖形,今天我們我們來研究立體圖形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并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首先請學生拿出已準備好的長方體(學具),閉上眼睛摸一摸,想一想:“長方體是由什么圍成的?兩個面相交處有什么?三條棱相交處有什么?”讓學生告訴我他們的發現,然后將拿出長方體,邊摸邊講解:什么叫面、棱、頂點。
請學生用手中的學具四人一小組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完成表格。
給出了三組小棒,讓學生判斷哪組可以組成長方體。學生匯報正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
讓學生總結前面講到的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并進行對比,說一說它們相同點和不同點。
(三)多種練習,鞏固新知。
(四)課堂小節。
讓學生談一談體會,概括本節課所學知識。
教學內容:書本24頁例2.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表面積的意義,初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
面積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會運用表面積的意義,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探究立體圖形的興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學具準備:
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0.25×4=0.125×8=4.5+5.5=1.2-0.2=。
8.1÷9=0.42×6=1.8+2.2=0.2×5=。
2、填空。
(1).長方體有()個面,()條棱,()個頂點。
(2).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的面積(),相對的棱的長度。()。
(3).正方體的()個面都是()形,它們的面積都(),十二條棱的長度都()。
(4).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
(5).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也叫做()。
二、探討新課。
1、什麼叫長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的表面積=()=()。
3、匯報小結:
(1)正方體6個面的面積總和,叫做它的表面積。
(3)質疑:棱長×棱長能算出什么?再×6又算出什么?
(4)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需要哪些條件?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需要哪些條件?
(5)嘗試練習:例:一個正方體紙盒,棱長3厘米,求它的表面積。
三、鞏固練習。
1、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是1.2分米,求它的表面積。
4、填空。
(1)、一個正方體的表面積是54平方米,它的一個面的面積是()平方米。
(2)、一個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是48分米,它的表面積是()平方分米。
(3)、一個長方體的長是4分米,寬是2分米,高是1分米,它的表面積是()平方厘米。
四、全課小結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2+長×高×2+寬×高×2。
=(長×寬+長×高+寬×高)×2。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掌握正方體的特征和理解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于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1、讓學生運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遷移到正方體。培養遷移能力。
2、利于正方體的特征小組討論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培養空間思維能力。
3、巧編習題,以“練”促思。學生在算式說意義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在師生共同參與和評價中,達到優化思維。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練習的強度還要提高。
(三維)。
1、根據正方體的特征,推導出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學會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
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解決生活中有關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問題。
教學。
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觀察法、演示法。
教學手段:遷移類推-自己發現-總結方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把遷移類推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類推出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再創造能力。
使用教材的構想。
在操作與觀察中,將知識的思考與實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正方體表面積的表象,建立概念,以動促思,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和總結出計算正方體的方法,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多種算法的交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培養創新意識。
第二課時: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教學內容:教材第35頁例2及練習六的相關題目。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2、計算下圖長方體的表面積。(圖略。長5分米,寬4分米,高3分米)。
3、什么是正方體的表面積?正方體6個面有什么關系?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
二、實踐探索。
1、教學例2。
看看昨天自己剪開的正方體表面展開圖,大家能說出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求嗎?
要想知道包裝這個禮盒至少要多少包裝紙,也就是求什么?
“至少”是什么意思?
學生列式計算,并說說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2、p35頁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解答情況,看學生是否注意到魚缸上面沒有蓋,適時提醒。最后組織學生匯報答案,集體訂正,訂正。
作業設計:
p36第6題。
p37第7題。
p36第4、5、6題。
板書設計:
教材第20頁的內容及教材第21~22頁練習五的第4、5、8、9題。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通過觀察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3.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空間概念。
理清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一、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征,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教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
(板書課題:正方體)。
二、
1.想一想。正方體具有什么特征呢?我們在研究時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也應該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去考慮)。
2.合作學習。
學生根據手中的正方體學具,小組合作探究。
3.集體交流。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棱,正方體的12條棱的長度相等。
3組:正方體有8個頂點。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棱、頂點”的特征有序地數一數,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教師問: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正方體?
4.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充分討論,集體交換意見。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都完全相同,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長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棱也包括每組4條棱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長方體中包含著正方體,用集合圈表示為:
教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1.教材第20頁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練習五的第4、5、8、9題。
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獲,教師將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
有6個面,都是正方形,每個面都完全相同。
有12條棱,每條棱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
1.在復習長方體的特征后,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長方體的特征的方法遷移到學習正方體的特征上來,使學生又快又好地掌握了正方體的特征。
2.把猜想和探索實踐緊密結合,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又讓他們享受猜想的成功體驗,更好地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同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只是學生需對體驗中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搜索、歸納、整理而已。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意義,初步學會長方體和正方體面積的計算方法。
2、過程與方法:能根據現實情景和信息,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觀察思考等解決問題的方法,去探求、經歷、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概念和計算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探求意識和探求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
長方體和正方體藥盒、長方體和正方體學具、直尺、不同規格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板若干組、剪刀、透明膠、卷尺、竹竿等。
1、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了,下面請同學們用老師為大家準備的這些長方形或正方形紙板每個小組做一個封閉的長方體紙盒。比一比哪一個小組合作得最好,最先做完,下面開始吧!
2、小組合作,利用長、正方形紙板動手制作長方體紙盒。
3、師:同學們合作得很好。哪個小組的同學能說一說你們制作的長方體紙盒它得基本特征,指出它的長、寬、高,并分別指出和長、寬、高相等的棱。
生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生2: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生3:長方體的6個面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生4:拿著長方體指出它的長、寬、高。
師:沿著長方體紙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開,再展平。(教師將長方體表面積教具展開貼再黑板上)。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下面請同學們觀察自己制作好的長方體紙盒,分別用"上"、"下"、"左"、"右"、"前"、"后"標明六個面。
師:長方體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它們的面積怎么樣?
生:(拿著手中展開的長方體)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它們的面積相等。
師:有幾組面積相等的長方形?
生:總共有三組面積相等的長方形。
師:剛才我們觀察了長方體的展開圖形,現在我們一起來觀察正方體的展開圖形(課件演示正方體展開圖形)。
師:展開后的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的?有幾個相等的面?
生:每個面是正方形的,有6個相等的面。
師:(指著兩個展開的圖形說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6個面的面積總和叫做它的表面積。
師:既然長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那么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呢?請你們用自己制作的長方體紙盒,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
生合作探究計算方法,匯報如下:(預設)。
生1:我們組列式是6×5+6×5+6×3+6×3+5×3+5×3,分別求出長方體上、下、前、后、左、右6個面的面積,再把它們的積加起來就是它們的表面積。
生2:我們組列式為6×5×2+6×3×2+5×3×2。我用6×5×2求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用6×3×2求出前后兩個面的面積;用5×3×2求出左右兩個面的面積,然后把三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生3:我們組列式是(6×5+6×3+5×3)×2。我用6×5求出上面;6×3求出前面;5×3求出后面。然后用它們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求出六個面的總面積。因為長方體六個面中分別有三組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
生4:我們組列式是(5+3+5+3)×6+5×3×2。我用5+3+5+3求的是長方體展開后大長方形的長,再乘以6就求出上下、前后4個面的面積;5×3×2求的是左右兩個面的面積。最后再求出它們的和。
生5:我們組制作的長方體紙盒和他們的不一樣,因為左右兩個面是正方形,所以我列式是:6×3×4+3×3×2,我用6×3×4求的是上下、前后四個面的面積;用3×3×2求的是左右兩個面的面積。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師:你們計算的很準確!你們組制作的長方體紙盒是一個特殊的長方體,你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簡捷的計算方法,很值得學習。生活中的長方體確實是各種各樣的,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好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師:長方體的表面積我們會計算了,那么正方體的表面積應該怎樣計算?
生1:正方體同長方體一樣都是六個面,而這六個面的面積是相等的,每個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我認為正方體的表面積等于正方形面積乘以6。
生2:正方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面積相等,所以正方體的表面積等于棱長×棱長×6。
1、師出示一個長方體藥盒,問:你能計算出它的表面積嗎?(不能。)為什么?(生:因為不知道每個面的長和寬)現在告訴你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10、8、6厘米,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積嗎?只列出算式不計算。
2、生獨立計算。
3、師:通過列算式,你有什么發現?(只要知道了長方體的長、寬、高,我們就可以求出它的表面積。)。
簡析:此環節是加強了學生對所學內容進一步理解深化鞏固,也是對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抽象過程。
2、師出示一個正方體紙盒,讓學生觀察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有5個面)告訴學生它的棱長是10厘米,求出制作一個這樣的紙盒至少要用多少紙板?(只說算式)。
3、師:假如我們的教室要重新粉刷,你能計算出需要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嗎?請同學們利用老師給大家準備的測量工具,分工合作,看哪一個組最先計算出結果。(可把學生分成兩個或三個組,在實際測量中遇到困難可與本組同學或老師進行交流)。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1.通過觀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長方體、正方體關于面、棱、頂點的特征,理解長方體長、寬、高的含義。
2.立足想象與操作,自主探索并發現長方體頂點、棱、面之間的關系,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3.在自主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把握特征,培養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的培養。
課件、模型、搭長方體的材料等。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的數學圖形,你認識它們嗎?(認識)。
師:那這個圖形叫什么?這個呢?這個……。
師:在這些圖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圖形,哪些是立體圖形嗎?(能)。
師:你上來試一試。請將是平面圖形的拖到左邊,是立體圖形的拖到右邊。
師:同學們,他做的對嗎?(對)。
師:很好,今天,我們就一起進入立體圖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認識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師: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
師:我們周圍許多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或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
2.認識長方體。
師: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長方體。請同學們看,在長方體中,老師手摸得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長方體的面,然后面與面相交的這條線就叫做長方體的棱,三條棱相交的這個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
師:同學們的桌上都有一個長方體的物體。接下來,請同學們帶著下面這些問題摸一摸你的長方體。
(1)長方體有()個面。
(2)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長方體有()條棱。
(5)哪些棱長度相等?
(6)長方體有()個頂點。
師:你們有答案了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師:通過剛剛的活動我們知道了:長方體一般是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3.制作長方體,認識長、寬、高。
交流:
師:同學們,剛剛我們初步認識了長方體,你們想親自動手用小棒做一個長方體嗎?(想)。
師:那想要搭成一個長方體,需要幾根小棒呢?(12根)。
師:為什么是12根?
師:給你12根一定能搭成嗎?
學生思考并回答。
操作:
師:同學們想好了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出示任務要求:
(1)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小組合作搭一個長方體。
(2)進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為什么?
(3)思考在搭長方體的過程中自己的發現。
學生操作。
反饋:
師:同學們完成了嗎?請問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長方體?
方案2。
師: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為什么唯獨2號方案不可以搭成長方體?
預測1:2號方案黃色小棒不夠了,而藍色的多了一根。
預測2:每種長度都應該是4根才夠,否則搭不成。小結:長方體有12條棱,分成3組,每組都是4根。
預測1:每種長度都有4根。
引導學生指一指模型并板書:分成3組,每組4根。
預測2:長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對的位置。
板書:位置相對。
預測3:每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師:(利用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水平面相對的棱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對的棱互相平行;
側面相對的棱互相平行。
預測4:每個頂點上有3條長度不等的棱。
師:同學們,請看模型。老師把長方體的前面和后面拆下來看一下,我們會發現它們的長與寬都是用的一樣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樣的長方形,同樣的道理,左邊和右邊是一樣的長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樣的長方形。我們再一次發現長方體有6個面,并且相對的面大小相同。
師: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長方體,哪些同學是用方案3搭的?
師:(出示方案3)這個長方體與與用方案1搭的長方體相比,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預測:方案1搭的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方案3搭的長方體有2個面是正方形。
師:是的,這是方案1的長方體,我們可以將它怎樣變化,得到方案3搭的長方體呢?(課件演示)。
師:再進一步思考,我們能不能繼續把這個長方體變成正方體呢,有什么辦法?
學生反饋,師動態演示。
師:(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體)正方體與長方體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師:根據你們的回答,老師畫出了這幅圖,這個圖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學習中有沒有這樣的圖?(出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集合圖,體會兩者關系。)。
師:其實,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
。
難點。
1:根據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靈活地解決生活當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
過程。
提問:制作這個墨水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紙板是求什么?
解題思路:直接利用正方體面積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提問:例2與例1的區別是什么?(相同點:都是求表面積。不同的:例1中的六個面都是完整的。例2中的上面的面挖去了3.2dm2)。
小組討論解題思路:從正方體的表面積當中減去挖去的面積。
演示把兩個棱長是10厘米的正方體拼在一起的過程。
提問:表面積增加了還減少了?
少了幾個面?
解題思路:1、算出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減去減少的兩個面的面積。
2、直接算出10個面的面積。
。
課堂。
練習。
出示三道例題,學生進行練習。
。
小結。
在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時,要靈活應用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知識和方法。
。
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自主探索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
知道表面積的概念,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
3、在自主解決現實問題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1、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2、確定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長和寬。
1、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2、確定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長和寬。
教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可展開)、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
一、復習準備。
(一)口答填空。
1、長方體有()個面,一般都是(),相對的面的()相等;
2、正方體有()個面,它們都是(),正方形各面的()相等;
4、這是一個(),它的棱長是()厘米,它的`棱長之和是()厘米。
(二)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
教師:我們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它們的表面都有6個面,今天就來研究它們表面的大小。(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1、教師提問:什么叫做面積?
長方體有幾個面?正方體有幾個面?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順序摸一遍)。
2、教師明確:這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3、學生兩人一組相互說一說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什么是正方體的表面積。
4、教師板書: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二)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學生歸納:
上下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長和寬作為長和寬的;
前后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長和高作為長和寬的;
左右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高和寬作為長和寬的。
2、教師提問:想一想,長方體的表面積如何計算?(學生討論)。
老師板書:
上下面:長×寬×2。
前后面:長×高×2。
左右面:高×寬×2。
3、練習解答。
做一個長6厘米、寬5厘米、高4厘米的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紙板?
4、鞏固練習。
一個長方體長4米,寬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教師:如此題改為同樣尺寸的無蓋塑料盒求表面積如何辦?
學生:應該少算上邊的一面。
列式:4×3+4×2.5×2+3×2.5×2。
1、教師提問: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求嗎?
學生:棱長×棱長×6。
2、試解例2。
一個正方體紙盒,棱長3厘米,求它的表面積。
32×6。
=9×6。
=54(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積是54平方厘米。
教師:如果這個盒子沒有蓋子,做這個盒子要用多少紙板該如何列式?
學生:少一個面。列式:32×5。
教師明確:說表面積是指六個面,實際問題中有的不是求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審題時要分清求的是哪幾個面的和。
3、鞏固練習:一個正方體的面積是1.2分米,求它的表面積。
三、鞏固反饋。
2、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是5厘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3、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1)長方體的三條棱分別叫它的長、寬、高。()。
(2)一個棱長4分米的正方體,它的表面積是:42×6=48(平方分米)()。
(3)用四個同樣大的正方體小木塊拼成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四個正方體表面積的和小。()。
四、課堂總結。
什么是長、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計算?
初定稿時我認識到新教材的知識安排也是合理的(有種觀點認為先特殊再一般不符合認知規律),而且與老教材相比,此冊教材重視展開圖的認識,學生在折合和展開的過程中體會平面到立體的變化,突出三維和二維空間差異,展開圖的認識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環節。我結合三年級多連塊的知識,初步讓學生體會平面到立體的變化,但對于正方體的11中展開圖怎么得出,讓學生認識到什么程度很難把握。在程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第一次教學時這兩個問題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
我們把六連塊的35種圖形經過有規律的刪選找到了正方體的11中展開圖。以3個五連塊為原型添加一個正方形是六連塊的有序變化中尋找正方體的展開圖。把一個平面圖形在頭腦中轉化成立體圖形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很有難度的,所以本課讓學生多次經歷空間想象折疊,多次實際操作驗證,通過反復想象折疊、操作、回憶等過程積累經驗從而感受立體與平面的圖形變化,發展三維空間觀念。
第一次教學比較成功,但是對于一個六連塊能否圍成正方體部分學生還是有些困難,那么對于這個問題的認識除了運用空間想象還能有其它輔助手段嗎?在第二課時時我增加運用找相對面的方法,感受六個面的變化,效果較好。
通過本次研究我認識到以下幾點:
1、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
例如提問:在五連塊上拼上那一塊可圍成完整的正方體(可操作)。學生有很大差異,個別學生能目測結果,個別學生需要操作理解,此時教師不要先鼓勵學生操作,因為孩子需要空間想象的過程,過早的操作有礙這方面能力的發展。
2、教師在操作前說明操作要求。
例如:先在頭腦中折,想能否圍成正方體,如果實在想不出,動手折一折。讓每位學生動手操作嘗試。沒有操作就沒有經歷,沒有經歷就沒有感悟。這里的動手雖然費時,但是必不可少。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3.通過學習活動培養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清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教學難點: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工具。
正方體紙盒小正方體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引入新課。
1.課件出示長方體,請學生用語言描述長方體的特征。
2.看上圖,說出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
3.引導學生想象導入新課。
當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時,這個長方體變成了什么?
4.像這樣由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就是正方體。(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正方體。
二、運用舊知的遷移,概括正方體的特征。
1.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是從哪幾個方面研究長方體的特征的。(板書:面、棱、頂點)出示例3。
2.組織學生根據正方體實物嘗試自主探究正方體的特征。
三、觀察、討論理清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系和區別。
1.引導學生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指導學生填寫記錄單。(教師巡視指導)。
2.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3.嘗試用集合圖來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1)先回憶上節課所學的知識,然后從面、棱和頂點三個方面來匯報長方體的特征。
(2)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從面、棱和頂點三個方面有目的地觀察、討論正方體有什么特征。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
(3)在小組內選一個代表匯報觀察、討論的結果,全班進行總結并匯報。
面:6個(都是正方形),每個面完全相同,面積都相等。
棱:12條,每條棱的長度都相等。
頂點:8個。
4.對照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從面、棱和頂點三個方面進行區分,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填寫記錄單。
5.通過討論得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6.動手操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四、鞏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20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頁第6題。
五、課堂總結。
1.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什么收獲?
2.布置作業。
第二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整理復習,第十單元第20—24題及第30題。
組織學生根據提供的表格,自己整理、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關知識,掌握長、正方體的基本特征;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棱長總和、底面積、表面積、不完全表面積和體積、容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聯系,會用底面積乘高計算體積,認識側面積,會用側面積加底面積計算表面積,并適當延伸推廣到常見的圓柱體、多面柱體等。通過媒體演示,讓學生感受點的運動形成線、線的運動形成面、面的運動形成體,初步感知點線面體等幾何要素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空間想象能力。
1、學生應用表格法整理長方體正方體相關知識,掌握長正方體的基本特征。
2、正確進行長正方體的有關面積和體積的計算。
3、溝通長正方體之間的聯系,適當延伸推廣到各種柱體。
4、初步感知點線面體等幾何要素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空間想象能力。
整理掌握長正方體的特征,正確應用。
溝通長正方體的聯系及推廣延伸。
ppt課件。
1、出示:“xxx”一個點,問:同學們猜猜,這個“點”運動以后會留下什么?
2、動畫演示:點運動的過程和留下的痕跡。(直線、曲線、折線等)點運動成線。想象生活中點動成線的例子。(看到的噴氣式飛機飛過留下的痕跡,流星、禮炮等的痕跡。)。
3、問:點運動成線,線運動成什么呢?請看動畫演示:線運動的過程和留下的痕跡。(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形等)線運動成面。想象生活中線動成面的例子。(用粉筆擦擦黑板就是線運動形成面、甩動竹桿、甩動系著球的短線)小球這個點運動得到一條曲線—圓周,這條短線運動得到一個面——圓面。(動畫演示)。
問:面的`運動又該成什么呢?猜猜看。
生猜,師說,(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等)動畫演示:面運動的過程和留下的痕跡。面運動成體。想象生活中面動成體的例子。(一枚硬幣在桌子上豎起旋轉形成一個球等)。
4、師: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這就是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我們要善于發現知識之間的聯系,融會貫通地學習掌握知識。這學期我們主要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有關知識,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板書:長方體正方體的復習)。希望大家能把這部分知識和前面學習過的相關知識聯系,也能和我們雖然沒學過但生活中見到過的現象聯系起來,梳理知識,把握聯系,解決實際問題。
師:前面大家學的都不錯,你能按照下面的表格把長方體正方體的知識梳理一下嗎?(出示表格)。
學生可獨立完成或者分組完成,小組交流,核對答案。
指名匯報,自由訂正。
師:看得出來,同學們掌握的很好,我想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應用也一定是小菜一碟吧。
第一層次:練習課本第117頁第20—22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說出算式。核對答案。有錯訂正。
層次:討論。
提問:剛才這2個同學做得非常好,你能告訴大家在計算表面積和體積的時候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嗎?可以結合我們當時學習時的具體題目對大家說說。
討論1:分清楚是計算表面積還是體積。
提問:你認為怎么分清楚?根據題目意思或者問題單位來分清楚。(舉例見前面第二單元中第32頁第8、9題和第34頁第5—7題。)。
討論2:是計算底面積還是計算表面積。
討論3:如果是計算表面積還要注意是算幾個面及計算哪幾個面。
教師小結:是的,計算表面積有時是算6個面的,我們通常稱為計算表面積;對于沒有6個面的,我們通常說不完全表面積,在計算的時候要注意是哪幾個面,分別該怎樣算。(第二單元第17頁第6題和第p18頁第7、8題。)。
談話:看來很多同學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掌握得不錯,對下面這個實際問題你準備怎么解決呢?第118頁第23、24題。
學生先獨立思考,寫出方案或者算式,組內交流。
加強聯系。
提問:現在再回頭看這張表格,從這份表格你還能發現長方體正方體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學生交流: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增加一行,填寫在特征欄目)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寫在體積欄目)。
1、出示第120頁第30題。
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利用率”后再解答。
引導學生分析要求小正方體的體積必須先求出它的棱長,要求小正方體的棱長又可以根據大正方體的表面積來求。
引導學生分析根據正方體的棱長可以先求出水的體積,再求水面的高度。
1、課內作業:第117、118頁第23、24題、第120頁第30題。
2、課外作業:補充相關練習。
教學內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2.能說出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并會用字母表示;
3.會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并聯系簡單的生活應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拼搭,培養動手和動腦能力;
2.通過公式的推導,培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個人及小組的探究活動中,培養團隊協作,勇于探索的品質。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
教學關鍵:
學生通過擺放、觀察、比較、分析,明確“長方體的體積所含體積單位數正好是長、寬、高的乘積”。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具:每人一些單位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
教學過程:引言。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們有幸來到這里共同學習一節數學課,我感到非常高興。與其說是共同學習,也許不如說我們共同分享。其實,我是一個愿意和大家共同分享的人,因為“分享倍增快樂,合作邁向成功”(圖片)同學是否愿意一起分享你們的聰明與智慧呢?(出示故事,學生閱讀)。
問題:你認為她是一個怎樣的小姑娘?
師:對!聰明與勇敢是她最高貴的品質,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
那么,你想不想成為這樣的人呢?老師有幾條秘訣給大家共同分享。(出示圖片)你們能做得到嗎?愿意展現自己的聰明與勇敢與大家共同分享嗎?看,聰明的學生就是這么任性,愿意倍增快樂,邁向成功。好!回答老師一個問。
(問題2)為什么三個一齊就拉不上來呢?(引導學生說明三個一齊占的空間大或地方大)。
師:同學們,這就是聰明,這就是勇敢,我們分享了快樂,我們也會取得成功。這位同學的回答,使我們這一節數學課從一個精彩邁向另一個精彩,因為他說出了我們數學生活學習中常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體積,什么是體積,體積就是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板書)這一節我們就來研究(板書: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上課)。
師: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明白)。
生:長方體的體積與哪些條件有關,長方體的體積如何計算。
教師板書學習目標:
1、長方體的體積與長方體的哪些因素有關?
2、長方體的體積如何計算?
師:下面就讓我們共同分享我們的聰明與智慧吧。
探究活動一。
目標:長方體的體積與長方體的哪些因素有關。
材料:三本五年級數學書。
要求:
1、用三本相同的書通過擺、拼來說明此題。
2、小組合作,有講解,有觀察,有記錄。3、將你們的成果寫成結論,推薦學生講解匯報。
(教師巡視,對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指導,引發學生對長方體問題的思考)。
學生匯報:長方體的體積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關。因為寬和高不變,長增加,體積增加。同樣,體積也增加。
師:我們找到了體積變化的相關條件,那么怎樣計算長方體的體積呢?
探究活動二。
目標:長方體的體積怎樣計算。
材料:長寬高1厘米的小正方體若干。
要求:
1、組內學員要有分工合作精神,有觀察,有記錄。
2、請你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幾種不同的長方體。
3、拼一種長方體,指出相對應的長寬高,并填寫到表格中。
4、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并得出有關體積的結論。(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完成對體積的探究)。
學生匯報:要注重引導學生說出推導體積公式的過程,如:長方體的體積與長方體的`長寬高相關,也就是說長寬高的某種運算就能得到體積,相乘得到長方體的積。又試用其他幾個,也同樣得到相同的結論。所以我認為: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寬高相乘。
教師引導學生說完整,說明理由。并板書,學生齊讀。
師:我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往往要求我們將數學生活化,將生活數學化,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解決數學問題,請看:
探究活動三:
目標: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要求:
1、認真審題,理解題目中的數字和問題。
2、有疑問,可以在組內進行交流探討。
3、要寫出計算公式,工整認真,格式要正確。學生匯報,展示自己的作業成果。
師:每一組的同學都完成的很好,在組內進行了分享了自己對長方體體積的學習成果,幫助了別人,快樂了自己。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類特殊的長方體,那么,它特殊在哪兒呢?看!
探究活動四:
要求:
1、認識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長方體。
2、組內學生討論,能自己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3、能利用所學正方體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看同學們學得多好??!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意思是,我們學習了新的知識,就要及時有效地進行復習和應用,這樣才能掌握地更好。
1、完成對數學立體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再認識。
2、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簡單計算。
3、作業:強化訓練。
4、思考:組合圖形的計算。
快樂的時間就是那么的短暫,同學們這一節,我們不僅學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計算,而且學會了觀察、思考、合作,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分享,學會了合作。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先前說過的一句話:分享倍增快樂,合作邁向成功。
謝謝大家!
(三維)
1、根據正方體的特征,推導出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學會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
教學重點: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解決生活中有關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問題。
教學
教學方法:觀察法、演示法。
教學手段: 遷移類推-自己發現-總結方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把遷移類推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類推出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再創造能力。
使用教材的構想
在操作與觀察中,將知識的思考與實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正方體表面積的表象,建立概念,以動促思,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和總結出計算正方體的方法,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多種算法的交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培養創新意識。
第二課時: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教學內容:教材第35頁例2及練習六的相關題目。
教學準備:正方體展開圖。生:正方體紙盒。
一、復習引入
1、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2、計算下圖長方體的表面積。(圖略。長5分米,寬4分米,高3分米)
3、什么是正方體的表面積?正方體6個面有什么關系?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
二、實踐探索
1、教學例2
看看昨天自己剪開的正方體表面展開圖,大家能說出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求嗎?
要想知道包裝這個禮盒至少要多少包裝紙,也就是求什么?
“至少”是什么意思?
學生列式計算,并說說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2、p35頁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解答情況,看學生是否注意到魚缸上面沒有蓋,適時提醒。最后組織學生匯報答案,集體訂正,訂正。
作業設計:
p36第6題
p37第7題
p36第4、5、6題。
1、讓學生理解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含義和計算方法,能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數學思考。
3、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含義及其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
長方體、正方體模型。
一、猜測導入
出示兩個紙盒(一個長方體、一個正方體)。
提問: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特征?
談話:這兩個紙盒,看起來大小差不多,請你猜一猜,做哪個紙盒用的硬紙板多?
有什么方法可以證明你的猜測是否正確?(引導可以計算它們所用的硬紙板的面積,然后再比較)
二、探究新知
1、引導探究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師啟發:“做這樣一個長方體紙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紙板”就是要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首先要找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可以計算每個面的面積,把每個面的面積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積。
(2)學生獨立列式,指名匯報,并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
解法一:6×5×2+6×4×2+5×4×2=60+48+40=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6×5+6×4+5×4)×2=(30+24+20)×2=74×2=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的硬紙板。
2、自主探究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學生獨立嘗試解答,提醒學生根據正方體的特征進行思考。
(3)組織交流反饋。
3、揭示表面積的含義。
揭示: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三、練習鞏固
完成課本“練一練”以及練習四第一、二、五題。
四、全課小結
五、布置作業
1、做練習四第三、四題。
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1、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及它們的展開圖。
2、通過實例,了解體積(包括容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實際意義。
3、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
1、注意聯系生活實際。
(1)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認識圖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選取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視對概念的理解。
先通過“烏鴉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動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物體占有空間。然后通過把石頭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實驗,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物體確實占有空間,為引出體積概念做充分的感知準備。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讓學生利用已建立的體積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加深對體積概念的認識。
3、加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單元一些概念和計算方法都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來學習的。如,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先讓學生用1cm3的正方體拼擺出不同的長方體,通過對這些長方體的相關數據的觀察、分析和歸納,自己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之間的內在關系,從而總結出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4、對一些內容進行了調整。
不再安排對體積和表面積進行對比的例題。
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長方體、正方體的關系
表面積
表面積計算
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體積和體積單位
體積計算公式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容積和容積單位
課前我讓學生預習了例題,并讓他們嘗試把一個正方體(長方體)紙盒按例題的方法剪開,初步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展開圖。課上交流預習成果后,我示范了正方體沿紅色棱剪開的過程,并出示剪開后的圖形。
并讓學生再一次親自動手剪一剪,經歷立體到展開圖的轉化過程,從中明白展開圖是平面圖形,清楚地看到展開圖由6個相同的正方形組成。再讓他們沿著不同的'棱剪一下,再復原。引導學生觀察正方體紙盒展開后的形狀,讓他們回想展開圖中的每一個正方形是紙盒中的哪個面并標注出來,再從中發現規律。讓學生通過操作、交流,自己感知,再觀察不同形狀的展開圖進一步發現規律,體會展開后相對的面總是隔開的。為長方體紙盒的展開積累了經驗,并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展開圖,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等知識的基礎。教材設計了兩個實踐活動,首先通過把長方體、正方體盒子剪開得到平面圖形的活動,引導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剪的方法進行適當的指導。然后,教材安排了判斷“哪些圖形沿虛線折疊后能圍成正方體、長方體”的活動,引導學生體會展開圖與長方體、正方體的聯系。這部分內容對學生的空間觀念要求比較高,有些學生會感到困難。上網及問了黃老師,總結了幾條規律:
中間4個一連串,兩邊各一隨便放。
二三緊連錯一個,三一相連一隨便。
兩兩相連各錯一。三個兩排一對齊。
要找兩個相對面,切記相隔一個面。
正方體的展開圖解決后,長方體的就相對比較簡單了。這堂很難理解的課看似花了40分鐘已經解決,練習的質量也還可以??傻降缀⒆觽冋莆樟硕嗌倌??我心里明白,僅憑一堂課是遠遠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展開圖首先需要實際操作的支撐,在頭腦中建立相應的表象,然后在平時也要注意訓練,充分培養空間想象能力,對于較弱的孩子來說,實在無法想象,在紙上畫后減下來再折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單純記憶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加以引導,才能真正把各個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另記:小長假之后的第一次家作,終于迎來了一個好的開始,全班沒人不做或拖拉,布置的11個展開圖的制作除了3個孩子畫好后沒有剪,其余孩子都完成的棒棒的!課堂作業《補充習題》可能由于簡單,也都在中午之前全部完工,這正符合我一向的風格。加油,六2的孩子們!
正確建立表面積的概念、
一、鋪墊孕伏、
1、長方體的特征是什么?
2、正方體的特征是什么?
指出自帶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并說出右面、上面的長和寬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教師節,笑笑為老師準備了一個小禮物,她想給它進行包裝,到底要買多大的包裝紙才夠而且又最省紙呢?這實際上就是求什么?(就是求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一共是多少。)
師:那么怎樣求這6個面的面積呢?
拿出你準備的紙盒,剪一剪,看一看,能發現什么?(可以分別求出每個面的面積,再加起來;發現相對面的面積相等;發現6個面的總面積就是包裝紙的面積。)學生操作,師巡視。
老師沿著棱把這個紙盒剪開,請大家幫老師算算,看你能算出它哪個免得面積?是多少?(指名匯報)
同學們說的真好。你能把下面表格填上嗎?看誰又快又對。
師: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和又叫長方體的表面積。
那么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呢?小組內討論以下。(師出示課件)
什么叫表面積呢?
1、教師明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學生兩人一組相互說一說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二)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演示課件“長方體的表面積”】
1、學生歸納:
上下兩個面大小相等,面積用長方體的長乘寬;
前后兩個面大小相等,面積用長方體的長乘高;
左右兩個面大小相等面積用長方體的高乘寬、
2、教學例1、
做一個長6厘米,寬5厘米,高4厘米的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紙板?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4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