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是針對高中教學內容的教案設計,旨在指導教師進行教學活動。附上了一些實踐證明有效的高中教案范文,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鑒賞能力。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3.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本文語言精美,寫景狀物傳神,應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韻味。
2.理解關鍵語句,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2.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教學重點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教學難點品味、領悟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誦讀法、感知法、品味法。
教具準備課文錄音帶、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安排二個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李白在《月下獨酌》里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薄谶@里,“月”成了詩人排遣內心深處孤獨寂寞的一種載體。
二、文本解讀。
(一)知識積累。
1、朱自清的生平和創作。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1916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4年出版詩與散文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3、借助注解和詞典讀懂《采蓮賦》。
(二)信息篩選播放錄音(或教師朗讀)。
1、學生邊聽邊思考如何劃分層次,并歸納大意。
明確: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點明題旨)。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
(三)合作探究。
師生共同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的?明確: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以及流水。層次井然,形象精確?!@是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來寫的。以上是順序特點,細分析,還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a.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把荷塘寫“活”。而且,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揚靜而情動。
b.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了散文的神韻。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
(四)能力提升。
學生自己閱讀第五段,合作討論作者在這里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明確: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乳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也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五)分析鑒賞。
1、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明確:“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層含義應該聯系作者的心態來看,他不希望過于激烈的行為,他喜歡一種平和的心態,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他做不到投筆從戎,他要尋找安寧平和的生活。對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態。
2、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解答這個問題,不妨請學生把“照”和“鋪”字代入句中讀一遍,學生就知道了。
明確:“瀉”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來的,“瀉”字有向下傾的勢態?!罢铡弊趾汀颁仭弊志蜎]有這個效果。
3、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明確:這是使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光與影是視覺形象,作者卻用聽覺形象來比喻,這就是通感的一種,其相似點就是和諧。第四段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這也是通感,把嗅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就是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
三、課堂小結。
所謂“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觀)與人的思想感情(主觀)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無縫、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逗商猎律纷龅搅诉@一點,所以它具有一種意境美。
四、作業設計。
背誦第四、五、六段。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二、文本解讀。
(一)合作探究指導學生理解“通感”的特點及其作用。明確:通感:就是人的各種感覺之間的交流、溝通、轉移。錢鐘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通感》。)例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p>
a.本體——花香(嗅覺)喻體——渺茫的歌聲(聽覺)b.作用: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生動形象。
c.相似點:立于微風中嗅馨香(時有時無)——聽遠處高樓傳來的歌聲(時斷時續)再如:“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p>
(二)能力提升。
1、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哪些?
明確:第一段: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便覺是個自由的人?!仪沂苡眠@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第八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十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2、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怎樣變化的?
明確: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卻很好,我可以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確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朧和諧,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靜,只有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最熱鬧,而我什么也沒有。忽然又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采蓮令我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回到了家里。有人把這篇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概括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
(三)分析鑒賞。
1、第六段寫“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情而不得,當然傷感。
2、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想起采蓮的事情?
明確:以采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了解。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里的極不寧靜。心里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蕩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蕩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里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于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三、課堂小結。
這篇作品獲得人們特別贊賞的原因,就在于它寫景特別工細。朱自清在表現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這兩個組成部分的時候,還進一步作更精細的分解剖析,把這兩個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許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寫并且從景物觀賞者的視覺、嗅覺、聽覺,以及景物的靜態、動態等角度,寫出它們的種種性狀,從而把景物表現得格外細膩。
四、作業設計。
研究性學習參考論題。請你就以下論題中的一個或另擬論題,從網絡上尋找有關資料,寫出你的研究結果。
1、走近朱自清。
2、朱自清為什么“不寧靜”?
3、談《荷塘月色》的寫景藝術。
4、談《荷塘月色》的感情線索。
一、教學目標:1.了解普查的意義.2.結合具體的實際問題情境,理解隨機抽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重難點:結合具體的實際問題情境,理解隨機抽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閱讀材料、思考與交流。
四、教學過程。
(一)、普查。
1、【問題提出】p7。
通過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關數據,讓學生體會到統計對政府決策的重要作用――統計數據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為國家的宏觀決策提供有關的支持.教科書通過對人口普查的有關新聞報道,讓學生體會人口普查的規模是何等的宏大與艱辛.
教科書提出了三個有代表性的問題.第一個問題主要是針對人口普查的作用,人口普查可以了解一個國家人口全面情況,比如,人口總數、男女性別比、受教育狀況、增長趨勢等.人口普查是對國家的政府決策實行情況的一個檢驗,比如,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經濟發展戰略,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政策,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等.第二個問題是針對普查本身存在的問題提出的,以加深學生對于普查的理解.學生可能有一個誤解,普查就是100%的準確,其實不然,即使是最周全的調查方案,在實際執行時都會產生一個誤差.教科書通過這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在人口普查中出現漏登是正常情況,調查方案的設計是盡可能讓這個誤差降低到最小.同時,也要讓學生理解人口普查的工作,即使出現漏登現象,人口普查的數據對國家的宏觀決策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個問題是針對人口普查工作的艱辛而提出的,讓學生體會人口普查數據得來不易,要尊重人口普查人員的勞動,對人口普查工作要大力支持.
2、【閱讀材料】p4。
“閱讀材料”是課堂閱讀,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普查工作的特點和重要性,以及我國目前主要的一些普查工作.進而,總結出普查的主要不足之處,這是從一個方面說明了抽樣調查的必要性.
普查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專門組織的一次性大規模的全面調查,目的是為了詳細地了解某項重要的國情、國力.
普查主要有兩個特點:(1)所取得的資料更加全面、系統;(2)主要調查在特定時段的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的數量.
普查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它要對所有的對象進行調查.當普查的對象很少時,普查無疑是一項非常好的調查方式.
(二)、抽樣調查。
【例1和其后的“思考交流”】p8~9。
緊接著,教科書通過例1和“思考交流”的兩個問題,讓學生了解普查有時候難以實現.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被調查對象的量大;其二,普查對被調查對象本身具有一定的破壞性.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抽樣調查的必要性.然后,教科書通過抽象概括總結出抽樣調查的兩個主要優點.
【例2和其后的“思考交流”】p9~10。
主要是討論在抽樣調查時,什么樣的樣本才具有代表性.在抽樣時,如果抽樣不當,那么調查的結果可能會出現與實際情況不符,甚至是錯誤的結果,導致對決策的誤導.在抽樣調查時,一定要保證隨機性原則,盡可能地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并且要保證每個個體以一定的概率被抽取到;同時,還要注意到要盡可能地控制抽樣調查中的.誤差.
由于檢驗對象的量很大,或檢驗對檢驗對象具有破壞性時,通常情況下,所以采用普查的方法有時是行不通的.通常情況下,從調查對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進行調查或觀測,獲取數據,并以此調查對象的某項指標做出推斷,這就是抽樣調查.其中,調查對象的全體稱為總體,被抽取的一部分稱為樣本.
抽樣調查的優點:抽樣調查與普查相比,有很多優點,最突出的有兩點:(1)迅速、及時;(2)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
解:統計的總體是指該地10000名學生的體重;個體是指這10000名學生中每一名學生的體重;樣本指這10000名學生中抽出的200名學生的體重;總體容量為10000;樣本容量為200.若對每一個個體逐一進行“調查”,有時費時、費力,有時根本無法實現,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在每一個個體被抽取的機會均等的前提下從總體中抽取部分個體,進行抽樣調查.
例2為了制定某市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年級學生校服的生產計劃,有關部門準備對180名初中男生的身高作調查,現有三種調查方案:
a.測量少年體校中180名男子籃球、排球隊員的身高;。
b.查閱有關外地180名男生身高的統計資料;。
c.在本市的市區和郊縣各任選一所完全中學,兩所初級中學,在這六所學校有關年級的小班中,用抽簽的方法分別選出10名男生,然后測量他們的身高.
解:選c方案.理由:方案c采取了隨機抽樣的方法,隨機樣本比較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可以被用來估計總體.
例3中央電視臺希望在春節聯歡晚會播出后一周內獲得當年春節聯歡晚會的收視率.下面三名同學為電視臺設計的調查方案.
甲同學:我把這張《春節聯歡晚會收視率調查表》放在互聯網上,只要上網登錄該網址的人就可以看到這張表,他們填表的信息可以很快地反饋到我的電腦中.這樣,我就可以很快統計收視率了.
乙同學:我給我們居民小區的每一份住戶發一個是否在除夕那天晚上看過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調查表,只要一兩天就可以統計出收視率.
丙同學:我在電話號碼本上隨機地選出一定數量的電話號碼,然后逐個給他們打電話,問一下他們是否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我不出家門就可以統計出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收視率.
請問:上述三名同學設計的調查方案能夠獲得比較準確的收視率嗎?為什么?
解:綜上所述,這三種調查方案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得到比較準確的收視率.
(三)、課堂小結:1、普查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它要對所有的對象進行調查.當普查的對象很少時,普查無疑是一項非常好的調查方式.普查主要有兩個特點:(1)所取得的資料更加全面、系統;(2)主要調查在特定時段的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的數量.2、通常情況下,從調查對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進行調查或觀測,獲取數據,并以此調查對象的某項指標做出推斷,這就是抽樣調查.其中,調查對象的全體稱為總體,被抽取的一部分稱為樣本.抽樣調查的優點:抽樣調查與普查相比,有很多優點,最突出的有兩點:(1)迅速、及時;(2)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
(四)、作業:p10練習題;p10【習題1―2】。
五、教后反思:
掌握三角函數模型應用基本步驟:。
(1)根據圖象建立解析式;。
(2)根據解析式作出圖象;。
(3)將實際問題抽象為與三角函數有關的簡單函數模型.
教學重難點。
利用收集到的數據作出散點圖,并根據散點圖進行函數擬合,從而得到函數模型。
教學過程。
一、練習講解:《習案》作業十三的第3、4題。
(精確到0.001).
米的速度減少,那么該船在什么時間必須停止卸貨,將船駛向較深的水域?
本題的解答中,給出貨船的進、出港時間,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問題的條件,另一方面還要注意考慮實際意義。關于課本第64頁的“思考”問題,實際上,在貨船的安全水深正好與港口水深相等時停止卸貨將船駛向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為這樣不能保證船有足夠的時間發動螺旋槳。
練習:教材p65面3題。
三、小結:1、三角函數模型應用基本步驟:。
(1)根據圖象建立解析式;。
(2)根據解析式作出圖象;。
(3)將實際問題抽象為與三角函數有關的簡單函數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數據作出散點圖,并根據散點圖進行函數擬合,從而得到函數模型.
四、作業《習案》作業十四及十五。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專題八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通史概要: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有兩個明顯的趨勢:一是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二是世界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是最終實現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步驟和途徑,經濟全球化則是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最終歸宿。
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生產國家化、國際分工向縱深發展需要加強合作的結果,也是世界經濟競爭激烈的表現。它產生的原因有:現代科技的發展、國際間經濟競爭和客觀上存在的分工。區域集團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五六十年代,世界經濟集團化的趨勢主要出現在歐洲,如歐洲煤炭共同體的出現。第二階段為六七十年代,區域集團化成為一種世界經濟現象。歐洲區域集團化趨勢進一步發展,如歐共體的建立;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地區性經濟集團也紛紛出現,如東盟的出現。第三階段為80年代至今,區域集團化掀起新的浪潮,進入了較高層次的經濟一體化時期,出現了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三大區域經濟集團。
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它突出的表現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和跨國公司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的問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把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擴展到全球,造成南北矛盾、貧富分化、環境問題、能源危機、全球性的經濟金融危機、恐怖組織活動猖獗等等,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我國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中,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面對機遇和挑戰,成了新時期經濟發展人們共同關心的話題。從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同東盟的聯系的史實中,我們的態度是: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擁有“雙贏”的思維,抱著開放的心態,加強國際的合作與交流,參與國際競爭,抓住機遇,接受挑戰,在國際的競爭和合作中,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跟隨世界發展的潮流。概括而言,就是辯證地看待世界經濟發展趨勢這一經濟現象,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一歐洲的聯合。
課標要求:以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例,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經濟進入“黃金時代”的原因;簡述歐洲國家從“歐共體”走向歐盟的歷程,認識歐洲聯盟成立對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的影響。
概述歐元產生的影響,培養多角度、多層次理解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西歐經濟在二戰后進入“黃金時代”的共同原因,進一步思考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應如何借鑒其合理的方法與正確的經驗,學習用聯系的方法看待問題,提高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通過分組學習,搜集“歐共體”及“歐盟”成立的資料,了解整個歐洲走向聯合的過程,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歐洲走向聯合這段歷史的學習,認識當今國際社會國家間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樹立國際意識;通過對歐洲走向聯合的史實的歸納,得出一個別國家或地區怎樣才能快速發展的一般規律;并結合我國的實際,進一步探討一下我們可以借鑒哪些做法,從而樹立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斗的責任感。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歐洲走向聯合過程及影響。
難點: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
教學建議:
1、本課共有三個方面的內容,“西歐經濟的'黃金時代'”主要講述:二戰后的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西歐各國經濟在恢復的基礎上,進入調整增長期,被稱為西歐經濟的“黃金時代”;“從'歐共體到'歐洲聯盟'”主要是歐洲從經濟一體化到政治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貨幣王國的世界公民”主要以歐元的流通為例,進一步表明歐洲走向聯合的趨勢。
2、西歐經濟高速發展的共同原因:第一,西歐各國進行社會改革和政策調整。進行社會改革,例如:推行福利制度,適當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進行政策調整,如:將一些私人壟斷企業國有化,并建立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工業部門。這些政策的推行,促進了西歐經濟的穩定持續高速發展,從而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第二,馬歇爾計劃的實施,解決了西歐戰后經濟發展的啟動資金,西歐重工業在短時期內完成了新的裝備,并有能力購買足夠的工業原料。第三,戰后西歐廣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對產業部門進行了改造,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3、伴隨著歐洲經濟合作的成功,歐洲經濟不斷的恢復,要求在國際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加強在政治領域的合作成為歐洲各國的一致要求。面對二戰結束后以美蘇為首的兩極爭霸的冷戰格局,歐洲各國迫切要求組成一個更加強大的團體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于是在政治領域的合作很快便實施開來。
4、為進一步加強歐洲共同體之間的經濟合作與交流,減少共同體內部成員國存在的貿易壁壘,用統一的貨幣在歐共體各國之間流通,實現經濟的聯合,從而進一步加強歐洲各國之間的政治合作。
二、發展的亞太。
課標要求:以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例,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東盟的發展歷程,說說中國與東盟的交往情況;分析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的原因和影響,比較北美自由貿易區與歐盟的異同;概述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建立的過程,探討亞太國家加強合作的途徑與方式。
(2)過程與方法:通過搜集中國與東盟交往的材料,了解東盟日益擴大及其影響;用列表等方式比較北美自由貿易區與歐盟的異同,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歷史問題;通過上網等途徑搜集中國參加apec會議的資料,多渠道去了解和認識apec建立的史實及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東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學習和了解,體會當今世界國家間加強合作、競爭與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了解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難點:中國積極參與世界區域經濟組織的意義。
教學建議:
1、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亞太地區的經濟集團化也在不斷深入發展。世界三大區域性經濟集團有兩個分別在該地區。這一地區成為當今世界上經濟發展最活躍地區。課文分別以“東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全組織”三個經濟區域集團為例,介紹了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每個集團內部有著自身的規則的同時也不斷與其它區域集團相聯系,從而使世界經濟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
2、東南亞國家聯盟自1967成立以來,已經歷時近三分之一世紀。東盟在維護和促進各成員國相互間的政治和經濟合作,實現地區和平穩定,加快成員國經濟增長,提高成員國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尤其是在國際政治方面,極大地增強了東盟的國際地位。東盟在由四大洲國家組成的apec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地位,又是由亞歐兩大洲主要國家參加的亞歐會議的倡議者和發起者,在東亞乃至亞洲政治舞臺上成為使日本、中國和印度等大國瞠乎其后的主角。
3、日本經濟的崛起,特別是歐洲經濟一體化實施的外在壓力,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3國發展各自經濟的內在動力,是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的根本原因。美、加、墨3國又是山水相連的鄰邦;語言文字、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又頗相似;經濟互補性強;相互貿易基礎良好,美、加、墨3國具有實行經濟一體化的必要性,又具有實行經濟一體化的可能性。美國認為要取得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只有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經濟區域集團,才能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4、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亞太地區,特別是東亞各國和地區的對外開放經濟政策和經濟迅速發展為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創造了條件。東亞地區經濟的發展,國際收支條件的改善,緩解亞太地區南北之間的矛盾,為亞太經濟合作創造了條件。歐共體統一市場和美加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刺激了亞太向區域經濟合作的方向發展。亞太經合組織的主要活動,為各成員提供區域經濟,科技,貿易和發展等方面多邊合作的機會,交流各成員在這些領域內的經驗,促進本區域的共同發展.它從產生、發展及運作模式均區別于歐盟和nafta,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適應了apec各成員國經濟發展的狀況和經濟運行模式。
三、經濟全球化的世界。
課標要求:
(1)以“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為例,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2)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認識它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史實,認識其影響和作用。
(3)了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探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基本史實,分析其影響;簡述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認識它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史實,認識其影響和作用;概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探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閱讀課文和查找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的歷程等,了解“從gatt到wto”的過程,圍繞世界貿易組織建立的必要性并對中國加入wto的利與弊等問題展開討論;開展課堂討論或辯論:經濟全球化對本地區的影響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如何解決經濟全球化出現的問題?從多角度去分析歷史問題。
要學好數學,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個好的基礎。只有打牢數學基礎,才能夠把高中數學好,同樣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夠數學取得高分。打好基礎是最關鍵的!比如:建一棟大樓,如果地基不穩,不管大樓有多么豪華,都只是華而不實。
想學好數學,對數學感興趣。
其實學好數學最好的辦法就是發自內心由衷的想要學習,渴望學習,才能體會到從學習中所收獲的樂趣。自己的成就感提升,對于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覺得數學并沒有那么難,就愿意去多接觸了。
多做題反復做,有題感。
其實學好數學辦法就是要大量做題,反復去做,題做多了就知道哪些方面需要自己去加強學習,還有就是同樣做數學題做多了就會有題感。有些題,它的類型都是一樣的,題做多了之后,即使你不會做,你也會找到一些解題的思路和技巧。
本節課力的合成,是在學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質和常見幾種力的基礎上,通過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個力的合成方法,是對前幾節內容的深化。
本節重點介紹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但實際這是所有矢量運算的共同工具,為學習其他矢量的運算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對今后牛頓運動定律、平衡問題、動量與能量問題的理解和應用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這節課承前啟后,在整個高中物理學習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定位。
為了讓學生充分進行實驗探究,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本節內容分兩課時來完成,今天我說課的內容為本節內容的第一課時。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等效的角度進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培養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實驗態度。
根據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如下:
一、重點。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們的關系。
實驗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
二、難點。
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運用。
三、重、難點突破方法——教法簡介。
本堂課的重、難點為實驗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為了實現重難點的突破,讓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就要讓學生親自體驗規律獲得的過程。
因此,本堂課在學法上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實驗歸納法——通過重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親自去體驗、探究、歸納總結。體現學生主體性。
實驗歸納法的步驟如下。這樣設計讓學生不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本堂課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重要手段。
本堂課在教法上采用啟發式教學——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啟發學生,激發學生思維。體現教師主導作用。
四、教學過程設計。
采用六環節教學法,教學過程共有六個步驟。
教學過程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展示合力與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強調等效替代法。舉例說明等效替代法是一種重要的物理方法。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
首先,教師展示實驗儀器,讓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實驗,,如何進行實驗呢?學生面對器材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再次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面對儀器分組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問題1要用動畫輔助說明。在問題2中,教師要強調結點的問題,用動畫說明。問題3中,直觀簡潔的描述力必須用力的圖示,用圖片說明。問題4讓學生注意測力計的使用,減小實驗誤差。通過對這四個問題的討論,再結合多媒體動畫的展示,使學生對探究的步驟清晰明了。
然后,學生分組實驗,合作探究,記錄合力與兩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圖示。實驗完成后請學生展示實驗結果,應該立即可得出結論一:比較分力與合力的大小,可得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不能簡單地利用代數方法相加減.
那合力與分力到底滿足什么關系呢?
此時要引導學生思考:既然從數字上找不到關系,哪可不可以從幾何上找找關系呢?學生會立即猜想出o、a、c、b像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四個頂點,ob可能是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哪么猜想是否正確呢?親自實踐才有發言權,學生動手作圖:以oa、oc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oacb,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與ob是否重合。
學生作圖后發現對角線與合力很接近。教師說明實驗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科學家經過很多次的、精細的實驗,最后確認對角線的長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說明對角線就表示f1和f2的合力.由此得到結論二: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進入。
第四環節:歸納總結。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1、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從學生已經具有的知識基礎來看,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可能只是通過小學的科學課、報刊、雜志、電視等方式對有關科學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對科學家的發現、發明、創造內容的了解應該是非?,嵥榈?,無系統的天體運動研究歷史方面的知識,但對天體的運動學習應該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
2、學生認知能力上的欠缺。從學生的認知能力看,由于行星運動抽象、無法感知,學生在理解行星的運動規律上會存在障礙,同時橢圓在數學上還未接觸過,也會給學生造成困惑。
1.施萊登與施旺的稱謂的區別。在講細胞學說時,學生常將植物學家施萊登與動物學家施旺的稱謂混淆。我就告訴學生施萊登的“萊”字上有一草頭,“草”乃植物也,故其為植物學家。這樣學生就馬上把兩者的稱謂記住了。
2.支原體無細胞壁,衣原體有細胞壁。常見的原核生物中只有支原體沒有細胞壁,但學生常將支原體和衣原體混淆,搞不清兩者誰有誰無細胞壁。我就對他們說,“衣”原體就像穿了一層衣服,因此衣原體有細胞壁,支原體也就無細胞壁了。
3.常見的七種微量元素??刹捎弥C音記憶法,“甜夢童心盆沐浴”即“fe、mn、cu、zn、b、mo、cl”七種微量元素。
4.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采用聯想記憶法,“蘇賴甲、本色亮、潔異亮”,想象出意義:蘇賴(人名)的指甲,本來顏色就亮,清潔之后異常亮了。即“蘇氨酸、賴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纈氨酸、異亮氨酸”八種氨基酸。
5.細胞有絲分裂五期的變化特征,多而零碎,直接記憶難度很大??梢园迅髌诘淖兓瘹w納為一句口訣,借助口訣記憶。間期:“復制合成暗準備”,意為在間期細胞表面沒有變化,但實質上在進行染色質復制,包括了dna復制和有關蛋白質合成,為分裂期作物質上的準備。
前期:“膜仁消失顯兩體”,意為在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紡錘體及染色質變成染色體。
中期:“形定數晰赤道齊”,意為到中期,染色體不再縮短變粗,形態固定,數目清晰,便于觀察,并整齊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點裂數加均兩極”,意為后期著絲點分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裂成兩條染色體,染色體數目加倍,在紡錘絲的牽引下移向細胞兩極,實現平均分配。
末期:“兩消三現生二子”,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紡錘體消失,染色體變回染色質,核膜、核仁重現,細胞中央出現細胞板,形成新的細胞壁,把一個細胞分隔成兩個子細胞(動物細胞中歸納為“兩消兩現生二子”,因為不會出現細胞板了)。
6.濾紙條上四色素帶記憶。用紙層析法分離綠葉中色素時,濾紙條上會出現4條色帶,從上到下依次為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可用概括記憶法,概括為“胡黃ab”四個字記住。
7.神經纖維靜息時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神經纖維在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位表現為“內負外正”,學生很易跟“內正外負”混淆??刹捎寐撓胗洃浄?,聯想“內含豐富(負)、外樹正氣”這句話,從而記住“內負外正”。
本章的中心內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實在解三角形的應用上。通過本章學習,學生應當達到以下學習目標:
(1)通過對任意三角形邊長和角度關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三角形度量問題。
(2)能夠熟練運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與測量和幾何計算有關的生活實際問題。
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是中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學生加深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重視與內容密切相關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并且在提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具體示范、引導。本章的兩個主要數學結論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們都是關于三角形的邊角關系的結論。在初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相關邊角關系的定性的知識,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邊對大角,小邊對小角”,“如果已知兩個三角形的兩條對應邊及其所夾的角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教科書在引入正弦定理內容時,讓學生從已有的幾何知識出發,提出探究性問題:“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邊對大角,小邊對小角的邊角關系.我們是否能得到這個邊、角的關系準確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內容時,提出探究性問題“如果已知三角形的兩條邊及其所夾的角,根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這個三角形是大小、形狀完全確定的三角形.我們仍然從量化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也就是研究如何從已知的兩邊和它們的夾角計算出三角形的另一邊和兩個角的問題?!痹O置這些問題,都是為了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加強與前后各章教學內容的聯系,注意復習和應用已學內容,并為后續章節教學內容做好準備,能使整套教科書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提高教學效益,并有利于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和鞏固。
本章內容處理三角形中的邊角關系,與初中學習的三角形的邊與角的基本關系,已知三角形的邊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識有著密切聯系。教科書在引入正弦定理內容時,讓學生從已有的幾何知識出發,提出探究性問題“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邊對大角,小邊對小角的邊角關系.我們是否能得到這個邊、角的關系準確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內容時,提出探究性問題“如果已知三角形的兩條邊及其所夾的角,根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這個三角形是大小、形狀完全確定的三角形.我們仍然從量化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也就是研究如何從已知的兩邊和它們的夾角計算出三角形的另一邊和兩個角的問題?!边@樣,從聯系的觀點,從新的角度看過去的問題,使學生對于過去的知識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使新知識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堅實基礎上,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把“解三角形”這部分內容安排在數學五的第一部分內容,
位置相對靠后,在此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三角函數、平面向量、直線和圓的方程等與本章知識聯系密切的內容,這使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有了比較多的工具,某些內容可以處理得更加簡潔。比如對于余弦定理的證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對于三角形進行討論,方法不夠簡潔,教科書則用了向量的方法,發揮了向量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威力。
在證明了余弦定理及其推論以后,教科書從余弦定理與勾股定理的比較中,提出了一個思考問題“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邊平方之間的關系,余弦定理則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邊平方之間的關系,如何看這兩個定理之間的'關系?”,并進而指出,“從余弦定理以及余弦函數的性質可知,如果一個三角形兩邊的平方和等于第三邊的平方,那么第三邊所對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邊的平方,那么第三邊所對的角是鈍角;如果大于第三邊的平方,那么第三邊所對的角是銳角.從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廣.”
學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數學,而如今比較突出的兩個問題是,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不強,創造能力較弱。學生往往不能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不能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對所學數學知識的實際背景了解不多,雖然學生機械地模仿一些常見數學問題解法的能力較強,但當面臨一種新的問題時卻辦法不多,對于諸如觀察、分析、歸納、類比、抽象、概括、猜想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了解不夠。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本章重視從實際問題出發,引入數學課題,最后把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約3課時)
1.2應用舉例(約4課時)
1.3實習作業(約1課時)
1.要在本章的教學中,應該根據教學實際,啟發學生不斷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在對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證明的探究過程中,應該因勢利導,根據具體教學過程中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來啟發學生得到自己對于定理的證明。如對于正弦定理,可以啟發得到有應用向量方法的證明,對于余弦定理則可以啟發得到三角方法和解析的方法。在應用兩個定理解決有關的解三角形和測量問題的過程中,一個問題也常常有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案,應該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并對于不同的方法進行必要的分析和比較。對于一些常見的測量問題甚至可以鼓勵學生設計應用的程序,得到在實際中可以直接應用的算法。
2.適當安排一些實習作業,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數學語言表達實習過程和實習結果能力,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數學實踐能力。教師要注意對于學生實習作業的指導,包括對于實際測量問題的選擇,及時糾正實際操作中的錯誤,解決測量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第1節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孟德爾研究性狀遺傳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基因型、表現型、純合子、雜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c:理解)。
(3)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及解釋(c:理解)。
(4)測交法證明基因解釋的正確性(c:理解)。
(5)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及應用(d: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從分離定律到實踐的應用,從遺傳現象上升為對分離定律的認識,訓練學生演繹、歸納的思維能力。
(2)通過遺傳習題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應用分離定律解答遺傳問題的技能技巧。
二、重點·實施方案。
1.重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2)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
(3)基因分離定律在實踐中的應用。
2.實施方案。
(1)采用舉例、掛圖、投影等進行教學。
(2)聯系所學知識,演繹歸納本節知識,從而掌握重點內容。
三、難點·突破策略。
1.難點。
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2.突破策略。
(1)運用減數分裂圖說明減數第一次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
(2)出示有染色體的遺傳圖解進行講解。
(3)應用遺傳定律解題---典型引路,講清思維方法,從而突破難點。
四、教具準備:
1.人工異花傳粉示意圖;2.豌豆各種相對性狀掛圖;
3.對分離現象解釋示意圖;4.投影儀;5.多媒體課件。
五、學法指導。
首先,指導學生預習教材,并結合實際引起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
其次,指導學生在教材中找疑點、難點,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問、勤思考,且做好筆記。
再次,指導學生進行做題思維訓練。
六、課時安排。
3課時,講課2課時,實驗1課時(也可根據情況把實驗內容在講授課時進行)。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程序。
導言。
一、基因的分離定律。
[二]教學目標達成過程。
(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2-4。
教師列出如下提綱:(投影顯示)。
1.了解孟德爾簡歷。
2.孟德爾的試驗研究方法是什么?選用什么材料?純系親本的雜交技術怎樣進行?在學生閱讀、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點撥:。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動力。孟德爾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證;
(2)孟德爾用避免外來花粉干擾的自花傳粉、閉花授粉的豌豆純合植株進行雜交試驗,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設疑:什么是雜交法?
教師出示人工異花傳粉掛圖,并與學生一起回憶:減數分裂、受精作用、胚珠發育成種子,直到萌發成幼苗的過程,從而理解雜交試驗法。
教師最后強調:孟德爾在試驗中發現豌豆一些品種之間具有易于區分的、穩定的性狀,如莖的高與矮、種子形狀的圓粒與皺粒。從而引出相對性狀的概念。
學生閱讀教材并討論,最后歸納理解相對性狀要從三點出發:。
(1)同種生物;
(2)同一性狀;
(3)不同表現類型。
教師出示:豌豆相對性狀的掛圖。
學生觀察后得出:不同品種的豌豆同時具有多對相對性狀。
提問:在人體上存在哪些相對性狀?
(答:有耳垂和無耳垂,單眼皮和雙眼皮,藍眼和褐眼?)。
再提問:孟德爾開始是否對圖示中所有相對性狀同時分析呢?
學生回答:否。(這是孟德爾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
學生閱讀教材p4~5。
教師出示掛圖:高莖豌豆和矮莖豌豆的雜交試驗。
講述:用純種的高莖豌豆和純種的矮莖豌豆作親。
本進行雜交。無論正交還是反交,雜交后的第一代(簡稱子一代,用f1表示)總是高莖的。
提問:子一代為什么全是高莖;矮莖性狀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略)。
講述:帶著這個疑問,我們看看孟德爾是怎樣做的。他讓子一代高莖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莖也有矮莖。
提問:子二代出現的兩種性狀,能提示我們什么?
學生回答:矮莖性狀在子一代中并沒有消失,只是沒有表現出來。
教師講述:孟德爾把雜種子一代中顯現出來的性狀,叫做顯性性狀,如高莖;把未顯現出來的性狀。叫隱性性狀,如矮莖。子二代中同時顯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在遺傳學上叫做性狀分離。
同時孟德爾對子二代兩性狀的株數進行了統計分析,他發現,在所得到的1064個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莖,277株是矮莖,高莖與矮莖的數量比接近3∶l。請問學們注意這個比例。
設疑:豌豆的其他相對性狀雜交情況如何呢?
教師出示:孟德爾做的豌豆雜交試驗的結果投影。學生觀察、比較,發現雜交子二代都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3∶1,具有規律性。
[三]教學目標鞏固。
1.孟德爾雜交試驗選用什么材料?為什么?
2.什么是相對性狀?擬人為例舉例子。
3.下列各組中屬于相對性狀的的是。
a.狗的長毛與黑毛。
c.桃樹的紅花和綠葉。
答案:1.略2.略3.d。
[四]布置作業。
1.p8練習題第一題。
2
甜玉米果穗上無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顯性性狀b.相互混雜()c.非甜是顯性性狀d.相互選擇。
分析:純種甜玉米和純種非甜玉米之間相互授粉,甜玉米的果穗上全表現為非甜,說明非甜是顯性性狀,甜玉米的果穗上出現非甜籽粒也說明非甜是顯性性狀。
答案:c。
3.玉米高稈對矮稈為顯性。矮稈玉米用生長素處理后長成高稈,使其自交得到f1植株是()。
a.高矮之比是1∶1。
c.高矮之比是3∶1b.全是矮稈d.全是高稈。
分析:生長素作用于植物,促使細胞體積的增大引起植株快速生長,但不影響內部基因組成,因此,用生長素處理后長成的高稈玉米仍然受隱性基因控制,自交后代不發生性狀分離。
答案:b。
總結。
這節課要重點掌握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理解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性狀分離等概念,掌握子二代的性狀分離。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鈉的物理性質、結構及用途。
2.掌握鈉的化學性質、存在和保存方法。
3.認識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維方法。
4.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化學美。
二、教學重點:鈉的化學性質。
三、教學用品。
四、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引言)在人類已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中,有一類原子最外層電子數都為1的活潑金屬,由于它們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強堿,因此,又將它們統稱為堿金屬。
(板書)第二章堿金屬。
(設問)堿金屬的家庭成員都有哪些呢?(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后回答,并寫出其元素符號)。
(過渡)本節課我們就來討論堿金屬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屬——鈉。
(板書)第一節鈉。
(學生實驗)請用鑷子從你們桌上的試劑瓶中取出一小塊鈉,并用濾紙吸干表面的液體(注意:不可用手接觸),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細觀察新切面的顏色(把切下的一小塊鈉留在玻片上)。
(設問)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鈉的哪些性質?(鈉的新切面呈銀白色,有金屬光澤,能用刀切,說明鈉的`硬度小)。
[板書]一、鈉的物理性質。
顏色狀態硬度熔點密度導電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鈉的樣品。
[演示]鈉的導電性實驗。把電極兩端插入瓶里的金屬鈉中,接通電源,可以發現串聯在線路上的燈泡發亮,提起電極,燈泡熄滅。(說明鈉的導電性很強)。
[學生實驗]觀察留在玻片上鈉新切面顏色的變化(鈉表面變暗,失去光澤。)。
(設問)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內的鈉能保持光亮的銀白色,而我們剛才切割的鈉卻不能呢?(玻管隔絕空氣,剛切割的鈉卻與空氣充分接觸,說明鈉與空氣中的物質發生了反應)。
[板書]二、鈉的化學性質。
1.鈉與氧氣等非金屬反應。
(講解)na在常溫下可被空氣中的o2氧化成na2o,純凈的na2o是一種白色粉末。
(教師)請大家寫出鈉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物(氧化鈉)的化學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體)。
[思考]一塊鈉如久置在空氣中會發生哪些變化?
(教師)下面我們改變鈉與氧氣的反應條件,觀察現象是否同上。
(學生實驗)切一小塊鈉用濾紙吸干表面液體,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
(請一個同學描述所看到的現象,其他同學補充)(鈉首先融化成球狀,然后燃燒,產生黃色火焰,生成一種淡黃色固體)。
(現象分析)鈉融化成球狀說明什么?(鈉的熔點低)生成淡黃色固體說明在加熱時鈉與氧氣生成了一種與氧化鈉不同的物質,這種物質是過氧化鈉(na2o2)。
2na+o2=△===na2o2(淡黃色固體)。
(思考)根據na與o2反應生成na2o和na2o2的條件,分析比較na2o與na2o2的穩定性。
(結論)na2o2比na2o穩定。
[講解]鈉與氧氣反應條件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現象,生成了不同的產物。
(設問)鈉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屬單質o2反應外,還能和哪些非金屬單質反應?
(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na與cl2的反應)。
(講解)另外,鈉還可以和硫單質反應,甚至發生爆炸,生成na2s。
[過渡]鈉在空氣里很容易燃燒,如果鈉著火,能否用水來滅火?
(實驗)向你們桌上盛水的小燒杯里滴入幾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塊鈉(注意鈉塊只要綠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觸金屬鈉),并蓋上表面皿,觀察發生的現象(浮、熔、游、紅)。
(教師)請大家根據上述實驗現象,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1.鈉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2.鈉為什么會熔化成一個小球?
3.小球為什么會在水面上游動?
4.滴入酚酞后溶液為什么會變色?
5.保存鈉的無色液體是否是水?
(學生討論及回答)。
(教師)通過以上實驗及討論結果,請大家歸納出鈉的性質。
[板書]2.鈉與水反應。
(演示實驗)在錐形瓶中裝滿水和帶有大頭針、漏斗和導管的膠塞做na與水反應的實驗,并檢驗生成的氣體。
(教師)由實驗現象可知,鈉與水反應還生成了h2。
[板書]2na+2h2o====2naoh+h2↑。
(投影討論)1.根據以上實驗討論及分析,你覺得鈉的化學活性怎樣?并與初中所學金屬活動順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應中,na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能否從原子結構方面來說明?
(結論)1.鈉的化學性質非?;顫?,與金屬活動順序表相一致。
2.鈉在上述反應中,化合價均由0價變為+1價,這是由于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之故,因此,鈉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具有還原性,是一種強還原劑。
(設問)通過對鈉的性質的討論,并參閱課本有關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投影)1.鈉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態存在?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質中?
2.怎樣保存金屬鈉?為什么要這樣保存?
3.鈉有哪些用途?
(板書)二、鈉的存在及用途。
學生回答,投影并板書)1.鈉在自然界以化合態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質中,由于鈉的性質活潑,所以須密閉保存,少量鈉保存在煤油中。
2.鈉的用途。
a.制過氧化物。
—k合金用做原子反應堆的導熱劑。
c.制稀有金屬如ti、ta、ni等。
d.制高壓鈉燈。
(小結)鈉是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金屬,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存在,有著廣泛的用途。
布置作業。
1.鈉能否和cuso4溶液發生置換反應?說出理由。
2.鈉著火以后能否用水來滅火?
3.試分析鈉在空氣中久置所發生的變化及現象。
1.掌握數軸的三要素,能正確畫出數軸。
2、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會求一個有理數的相反數;能利用數軸比較有理數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經歷從現實情景抽象出數軸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會說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數,能將已知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教學難點】利用數軸比較有理數的大小。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出示投影1)問題:三個溫度計所表示的溫度是多少?
學生回答.。
(2)在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汽車站東3m和7.5m處分別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楊樹,汽車站西3m和4.8m處分別有一棵槐樹和一根電線桿,試畫圖表示這一情境.
這種表示數的圖形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內容—數軸(板書課題)。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與溫度計類似,我們也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出刻度,標上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零.具體方法如下(教師示范畫數軸,邊說邊畫):
(1)畫直線,取原點。
(2)標正方向。
(3)選取單位長度,標數(強調:負數從0向左寫起)。
概念: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三)強化概念,深入理解。
1、下列圖形哪些是數軸,哪些不是,為什么?
學生回答,相互糾正,理解數軸三要素,鞏固數軸概念。
2、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畫一個數軸。教師在黑板上畫。
(四)動手練習,歸納總結。
1、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一個學生在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學在自己所畫數軸上完成。
明確“任何一個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
2.指出數軸上a,b,c,d各點分別表示什么數。@師愿教育。
3、通過數軸比較有理數的大小。觀察類比溫度計回答問題。
(1)在數軸上表示的兩個數,(右)邊的數總比(左)邊的數大;
(2)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正數(大于)一切負數。
例1、比較下列各數的大小:-1.5,0.6,-3,-2。
鞏固所學知識。
(五)、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師生總結本課內容。
1、數軸的概念,數軸的三要素。
2、數軸上兩個不同的點所表示的兩個有理數大小關系。
3、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
師:你感到自己今天的表現怎樣?
習題2.21、2、3。
選作第4題。
練即保證做一定的課內練習和課外練習題,它是應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書面形式,只有通過應用才能更好地鞏固知識、掌握知識,并能檢驗出自己學習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績。
此外,當我們把高中化學的大部分內容學完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化學中時分較多的,是實驗題和計算題,這說明我們的困難主要在于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夠牢固,欠缺綜合性問題解題能力。xx名師化學課程對每個基本概念逐個擊破,在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講中著重講解了實驗題模塊,第二十九講教授了學生在化學計算題中的解題技巧。
文檔為doc格式。
。
2.教學重點。
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判斷和證明簡單函數的單調性.。
3.教學難點。
函數單調性概念的生成,證明單調性的代數推理論證.。
1.教學有利因素。
2.教學不利因素。
1.理解函數單調性的相關概念.掌握證明簡單函數單調性的方法.。
為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主要采取以下形式組織學習材料: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問題1:觀察下列函數圖象,請你說說這些函數有什么變化趨勢?
設函數的定義域為,區間.在區間上,若函數的圖象(從左向右)總是上升的,即隨的增大而增大,則稱函數在區間上是遞增的,區間稱為函數的單調增區間(學生類比定義“遞減”,接著推出下圖,讓學生準確回答單調性.)。
(二)引導探索,生成概念。
問題2:(1)下圖是函數的圖象(以為例),它在定義域r上是遞增的嗎?
(2)函數在區間上有何單調性?
預設:學生會不置可否,或者憑感覺猜測,可追問判定依據.。
問題3:(1)如何用數學符號描述函數圖象的“上升”特征,即“隨的增大而增大”?
(2)已知,若有.能保證函數在區間上遞增嗎?
拖動“拖動點”改變函數在區間上的圖象,可以遞增,可以先增后減,也可以先減后增.。
(3)已知,若有,能保證函數在區間上遞增嗎?
拖動“拖動點”,觀察函數在區間上的圖象變化.。
(4)已知,若有。
能保證函數在區間上遞增嗎?
設計說明:可先請持贊同觀點的同學說明理由,再請持反對意見的學生畫出反駁,然后追問:無數個也不能保證函數遞增,那該怎么辦呢?若學生回答全部取完或任取,追問“總不能一個一個驗證吧?”
問題4:如何用數學語言準確刻畫函數在區間上遞增呢?
問題5:請你試著用數學語言定義函數在區間上是遞減的.。
(三)學以致用,理解感悟。
判斷題:你認為下列說法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舉例或者畫圖)。
(1)設函數的定義域為,若對任意,都有,則在區間上遞增;
(2)設函數的定義域為r,若對任意,且,都有,則是遞增的;
(3)反比例函數的單調遞減區間是.。
例題:判斷并證明函數的單調性.。
知識與技能:
理解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減數的概念;能說明精子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能模擬出精子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
2.通過觀察圖片、動畫,提高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減數過程中染色體形態數目發生一系列規律性變化,了解生命是運動的、有規律的。
重點:
1.減數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難點:模擬減數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回憶有絲各時期的特點并播放有絲多媒體課件,教師總結出有絲重要的特點是遺傳物質復制后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的結果是子細胞中染色體數與親代細胞一樣。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圖片,圖示有性生殖的過程。設疑:正常人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有46條(23對),由學生嘗試把圖中受精卵、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情況標出。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歸納:生物體是保證前后代染色體數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必須減少一半,即通過減數而非有絲。
(二)動畫演示,共同探究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初步了解減數的相關信息(以精子的生成為例)。
問題:減數的概念,場所和結果;產生精子的原始細胞即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之后繼續設疑:精原細胞在減數過程中,染色體是怎樣減少一半的?又是減少了怎樣的一半?學生根據有絲的知識發表自己的猜想。
教師肯定學生的猜想,動畫演示精子形成的全過程。
1.動畫演示: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過程。
學生觀察分析減數次間期精原細胞變為初級精母細胞時染色體的行為變化,了解染色體數量和dna含量變化情況。
2.動畫演示:同源染色體聯會時的動態變化和四分體形成過程。
提問:減數次前期初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最顯著的變化是什么?配對的是怎樣的染色體,圖中有幾個四分體?點拔學生總結出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的特點。
3.動畫演示:減中期四分體排列在赤道板上,減后期同源體分離。
提問:減中期和后期染色體發生了怎樣的行為變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分離情況?學生總結歸納表述。
4.動畫演示: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5.動畫演示:次級精母細胞形成過程。
提問: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數與初級精母細胞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減少了怎樣的一半?學生分析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數目、dna含量,染色體特點(無同源染色體,有染色單體)。
提問:次級精細胞會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減數第二次?染色體數還會再減半嗎?學生預測減數第二次。
6.動畫演示:次級精母細胞到精子的過程。
總結:精子形成需要經過變形,丟棄大量細胞質,僅保留了細胞核和極少量細胞質,所以精子壽命短,精子不再,因此減數無細胞周期。
(三)動手體驗,形成概念
引導學生用橡皮泥模擬減數全過程,加深對減數過程的理解。
之后提問:什么是減數?學生分析進行減數的生物、細胞、時期、過程、結果,從而總結出減數的概念。
(四)小結作業,課外延伸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所學。課下請學生歸納形成配子的細胞(減數)的過程與特點。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章引入讓學生閱讀章引言并體會內環境的重要性。
〔板書〕第1節細胞生活的環境。
〔節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師提示〕1.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等;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2.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境中。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境中;與外界環境相比,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體細胞生在細胞外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
(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1.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淋巴等。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細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見,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
2.相同點: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提示: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2所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板書〕2.
內環境——有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
三、細胞外液的成分。
〔資料分析〕有學生分析并回答,老師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機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脂質(如各種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膽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還含有氣體分子(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調節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4.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
5.提示:如血漿中的葡萄糖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食物中的淀粉經消化系統消化后,分解為葡萄糖,經小腸絨毛吸收后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進入組織細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內環境中。二氧化碳通過血液循環被運輸到肺,通過呼吸系統排出體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腎臟通過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書〕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板書〕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
2.提示:細胞代謝產生的co2與h2o結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發生下列反應: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過與細胞外的陰離子交換到達細胞外液,即組織液、血漿或淋巴中。主要與呼吸系統有關。
3.提示:人體具有體溫調節機制以保持細胞外液溫度的恒定。詳細內容可參考教材第2章關于人體體溫調節的內容。參與體溫調節的器官和系統有皮膚、肝臟、骨骼肌、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等。
4.提示: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主要通過皮膚分泌汗液,泌尿系統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統的呼氣這三條途徑來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排泄途徑為主。例如,血漿中的尿素主要通過腎臟形成的尿液排出體外。血漿中的co2通過肺動脈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壓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壓,co2就從血液中向肺泡擴散,再通過呼氣運動將其排出體外。
〔小結〕略。
〔作業〕課后習題一二題。
〔提示〕1.c。2.b。3.b。
4.毛細血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血漿和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淋巴和組織液。
拓展題。
(1)肺泡壁、毛細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3)腎小管的重吸收。(4)皮膚。
答:增加水中的氧氣,防止根進行無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爛。
(2)培養根尖時,應選用老洋蔥還是新洋蔥?為什么?
答:應選用舊洋蔥,因為新洋蔥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為何每條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時間是何時?為何?
答:因為根尖分生區的細胞能進行有絲分裂;上午10時到下午2時;因為此時細胞分裂活躍。
(4)解離和壓片的目的分別是什么?壓片時為何要再加一塊載玻片?
答:解離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離開來,壓片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散開來;再加一塊載玻片是為了受力均勻,防止蓋玻片被壓破。
(5)若所觀察的組織細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壓片時用力過大。
(6)解離過程中鹽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嗎?
答:分解和溶解細胞間質;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為何要漂洗?
答:洗去鹽酸便于染色。
(8)細胞中染色最深的結構是什么?
答:染色最深的結構是染色質或染色體。
(9)若所觀察的細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答:染液濃度過大或染色時間過長。
(10)為何要找分生區?分生區的特點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鏡找分生區嗎?為什么?
答:因為在根尖只有分生區的細胞能夠進行細胞分裂;分生區的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處于分裂狀態;不能用高倍鏡找分生區,因為高倍鏡所觀察的實際范圍很小,難以發現分生區。
(11)分生區細胞中,什么時期的細胞最多?為什么?
答:間期;因為在細胞周期中,間期時間最長。
(12)所觀察的細胞能從中期變化到后期嗎?為什么?
答:不能,因為所觀察的細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時期的死細胞。
(13)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能否看到染色體?為什么?
答:不能,因為洋蔥表皮細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觀察時不能看到染色體,其原因是什么?
答:沒有找到分生區細胞;沒有找到處于分裂期的細胞;染液過稀;染色時間過短。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40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