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夠掌握好這門藝術。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夠給你一些寫作的靈感和啟發。
臘八是指每年農歷十二月(俗稱臘月)的第八天,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這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天做臘八粥、喝臘八粥是傳統習俗。
臘八前后天氣較冷,喝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既營養豐富,又可以溫暖身心。
。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边@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由此可見,臘八節的由來有不少版本,但無論哪一個,都是一種的美好的傳承,我們應該秉承其中的優良傳統。
4.世界建筑日的節日由來。
臘八粥營養價值豐富,暖胃驅寒,所以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是必須的。
2、臘八豆腐。
安徽省有曬制臘八豆腐的習慣,這一天把小黃豆做成豆腐,切成塊,中間挖洞放鹽水,在太陽下烤曬,慢慢曬干,味道入口松軟、味咸帶甜,非常好吃。
3、臘八面。
陜西省一帶,用豆類、面做原料,面做成韭葉面,紅豆提前一晚泡水,第二天熬湯把豆子煮熟,用中火煮面。面煮好后放蔥花有潑面,這就叫臘八面。
4、臘八醋。
臘八醋,傳統臘八節習俗。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凈凈之意,蘸臘八醋吃,別有一番滋味是?!芭D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5、臘八蒜。
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臘八蒜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泡臘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華北地區的傳統小吃,是臘八節的節日食俗。臘八蒜材料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6、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7、麥仁飯。
西寧臘八節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青海傳說中說,農歷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成了后來青海的“臘八粥”。后人根據這種做法,在青海人的飲食里造了這味飲食。也開始在餐館里流行。
《臘日》。
(唐)杜甫。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凌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嬰下九霄。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陸游。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
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山西一般有“葷年素臘八”的說法,但在晉東南地區,臘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棗、栗子、榛子、杏仁等干果制成。
晉中。
太原市下轄的婁煩縣等地,臘八節習慣“捂麻雀餑餑”、“打麻雀面”。具體做法是把面捻成圪垛垛,搓成圪搓搓,煮熟撈出來,在院里撒一點兒,表示捂麻雀、打麻雀、消滅麻雀。當年成婚的小伙子要到井上搶挑頭一擔水,民俗認為“明年可以生一個胖娃娃”。在晉中,太原一帶的城鄉還有泡制“臘八蒜”的習俗,也稱“臘八醋”,這種醋,酸中帶辣,辣里有酸。
晉北。
晉北許多地方,臘月初七日下河取冰塊,除留一部分供神外,全部倒在水缸里溶化,以備次日早晨做“臘八粥”使用。
晉南。
山西南部地區習慣臘月初一炒豆子,臘月初五吃五豆飯。民間有“吃五豆飯,長一斧頭”的說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臘八節的由來有兩個傳說。一說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進山修行。十二月初八這天因饑餓勞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發現,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徹大悟,得道成佛。
一說,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時給財主放牛,因牛腿摔斷被財主關在一間屋子里,3天沒給飯吃,他饑餓難忍,到處搜尋,終于發現了一個老鼠洞,從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種糧食,煮成粥食用,覺得非常香甜。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時候吃那頓粥的味道,就命太監用各種糧食煮了一鍋糖粥,歡宴群臣,后朝中文武百官爭相效仿并傳入民間,遂成了一種節日習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臘月初八,所以這粥也就叫“臘八粥”了。
“臘八”也是佛教的盛大節日。新中國成立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睋f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梢姰敃r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喝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
腌臘八蒜。
中國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根據有關資料,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么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準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焙髞碛星啡思义X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回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老北京臨年關,街巷胡同有賣辣菜的,可沒有賣臘八蒜的。這是為什么呢?原來,賣臘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臘八蒜來!”欠債的人聽見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還有喊著催債呀!再說了,你一個做小買賣的跟誰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錯了,所以臘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么過。
臘八蒜怎么做?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的習俗。佛教信徒普遍認為這一節日來自于佛教。佛教的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出家以后,開始時過了六年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祇吃很少的食物,到后來已是衣衫襤褸,瘦骨嶙峋。有一位牧羊女,送了一缽盂的奶粥給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喝了之后,很快恢復了健康。之后他在尼連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于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后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并施舍給百姓?!概D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粥由此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又稱「佛成道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信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還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民眾都認為喝了寺院的臘八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乖谒纬瘯r,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父壑唷挂馑际钦f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直到今天,我國仍然有很多寺院依然保存著臘八節煮粥分施寺院周邊居民的習俗。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在清代以北京的最為講究,摻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等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祇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又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古有諺語:“過了臘八就是年”,所以臘八節被視為春節習俗的開始,而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關于臘八節的習俗也不少。
習俗一,臘八粥。臘八粥的原料很多,除了白米,人們會將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桂圓、葡萄、紅豆、花生等不下20中原料提前泡發,在第二條慢慢熬制成香甜可口的臘八粥。古人由于生活條件所限,食物較為匱乏,能喝上臘八粥,在當時是一件很開心很期待的事情。
習俗二,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大家在臘月初八這天泡制蒜,而臘八蒜的做法簡單,把剝了皮的大蒜瓣兒放到密封罐子里,泡上醋即可。同時,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古代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么回事。
習俗三,臘八面。陜西關中地區流行吃臘八面,臘八面以面和各種豆類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備用,豆類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后將蔥花油潑入鍋中,即制作完成臘八面。
習俗四,臘八豆腐?!芭D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臘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習俗五,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征連年有余。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后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同時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其一。
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其二。
傳說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其三。
臘八節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其四。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于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伙積了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其五。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笨梢?,冬至后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
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墩f文》載:“冬至后三戍日臘祭百神?!笨梢?,冬至后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為什么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
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主要功效。
臘八豆是湖南省漢族傳統小吃之一,臘八節節日食俗,已有數百年歷史,民間多在每年立冬后開始腌制,至臘月八日后食用,故稱之為“臘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且異常鮮美,因而很受人們的喜愛。但自古至今一直是家庭或小作坊式的制作,并受到季節制約,一直無法成為消費者四季皆能享用的食品。但是湖南平江地區卻推出了玻璃瓶裝的臘八豆,雖受季節影響,卻幾經加工,保留了臘八豆的原有味道,又能長期保存。
原料:黃豆、鹽、花椒、生姜。做法:
(1)將黃豆洗凈,并撇除空皮殘粒,用涼水泡脹,撈出,加水下鍋(煮水要蓋過黃豆一寸),先用大火煮熟后,再用小火煮爛。
(2)把豆從水中撈出(煮豆水中放點鹽,保存備用),攤涼放在布袋內,
(4)然后把豆子裝在缽子(陶盆)里,加入原來的煮豆水;再加適量配料,按每斤黃豆加食鹽50克,花椒2錢,適量加入鮮生姜碎,愛食辣者加辣椒粉5錢一起拌勻;拌時如咸味不夠,可以添加些食鹽,最后加點白酒,拌勻。
(5)拿一個壇子,用白酒將壇內擦一下,把拌勻的豆料裝入壇內,封嚴壇口,10天后即可取食。臘八豆可配做多種菜肴,蒸、煮、炒炸均可;葷素食法都是佐餐美味。
主要功效。
【性質】平。
【五味】甘。
【熱量】359.00大卡(1500千焦)/100克。
【功效】消食。
味道。
1、酸味有斂汗、止汗、止瀉、澀精、收縮小便等作用;。
2、苦味有清熱、瀉火、燥濕、降氣、解毒等作用;。
3、甘味即甜味,有補益、和緩、解痙攣等作用;。
4、咸味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
5、辛味有發散、行氣、活血等作用。
食療作用。
臘八豆具有開胃消食的功效。對營養不良也有一定療效。
。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的習俗。佛教信徒普遍認為這一節日來自于佛教。佛教的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出家以后,開始時過了六年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祇吃很少的食物,到后來已是衣衫襤褸,瘦骨嶙峋。有一位牧羊女,送了一缽盂的奶粥給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喝了之后,很快恢復了健康。之后他在尼連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于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后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并施舍給百姓?!概D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粥由此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又稱「佛成道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信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還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民眾都認為喝了寺院的臘八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乖谒纬瘯r,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父壑唷挂馑际钦f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直到今天,我國仍然有很多寺院依然保存著臘八節煮粥分施寺院周邊居民的習俗。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在清代以北京的最為講究,摻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等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祇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又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還叫做七寶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后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經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后,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于12月8日成道,稱為“佛成道節”。佛寺在這天舉行誦經,并效法成道前牧女貢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做粥供佛。因而臘八節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食材。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月節,農歷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
臘八更多。
“臘”的含義有三: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
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臘八節因臘日而來,是農歷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日期為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節日起源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墩f文》載:“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笨梢?,冬至后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節日習俗
祭祀
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蛟唬号D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逼淦鹪瓷踉?,《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薄妒酚洝ぱa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
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臘八粥
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第一個傳說:可能大家聽的比較多的一個關于臘八節來歷的傳說是朱元璋的。這個傳說說的是,元末明初朱元璋落難蹲了監牢,當時正值寒冬臘月,朱元璋又冷又餓,情急之中朱元璋發現牢里有個老鼠洞,本想抓老鼠充饑的朱元璋開始挖老鼠洞,沒成想卻挖了老鼠的糧倉,從老鼠洞里挖出好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欣喜之下將這些東西熬成了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而那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為紀念蹲監牢的那段日子,就將臘月初八定為臘八節,把自己當時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從此就有了臘月初八臘八節,吃臘八粥這個習俗。
第二個傳說:時間相對要早的多,而且也更具傳奇性。這個傳說是說:臘八粥其實源于印度。相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令他極其不滿,而且他極不忍心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于是釋迦摩尼舍棄了王位出家修道。最初并無收獲,后又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初八那天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釋迦摩尼在這六年的苦行中每天僅吃一麻一米。于是后人為了紀念釋迦摩尼所受之苦,每年臘月初八都要吃粥。最后,“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因此,“臘八”也是佛教的盛大節日。在解放前,各地的佛寺都會舉行佛會,誦經,效仿釋迦摩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煮粥供佛,將粥稱為“臘八粥”,并且發放給佛教門徒以及善男信女們。從此以后臘八喝臘八粥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第三個傳說:此故事極具教育意味,也許是大人為了教育孩子杜撰出來的,但是不妨一聽:從前,有這么一家人,老兩口和小兩口過著快樂的日子。老兩口非常疼愛小兩口,什么活也不讓小兩口做,因為怕他們累壞身體。因此,小兩口整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么事也不會做。
后來,老兩口去世了。小兩口因為不會工作,結果坐吃山空,把家里的糧食吃光了,最后連房子也賣了,只剩下了半間爛草棚。冬天來了,小兩口連凍帶餓,躲在草棚里發抖。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們實在餓得受不住了,就從草棚的角落掃出一點雜糧來,熬了一點稀粥來充饑。當他們熬好粥正要吃的時候,忽然一陣大風吹來,把草棚吹倒了,小兩口就被壓死了。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芭D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芭D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睋f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梢姰敃r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臘八節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于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伙積了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边@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后人而相沿的。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農歷十二月(每年十二月被稱為臘月),每年臘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咸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肉絲、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歷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我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元旦典故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暗奔刺枏牡仄骄€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p>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名為“元旦”,自此我國的每年1月1日就成我們家喻戶曉的新年“元旦”節日。
大家喜歡過節日嗎,小編是很喜歡的,因為有很多活動,說不定還可以放假。說到節日,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公立節日,一種是傳統節日,一種是民族節日。說到傳統節日,那就要提一下了,下面一起看看吧!
史學研究者指出,在我國古代,“臘”本是一種祭禮,稱“大臘”。
在商代,人們每年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的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后來將冬祀稱為“臘祭”。因此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
臘日當時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后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并不吃臘八粥,只是祭祀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歷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
人們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并祈求豐收和吉祥。
1、吃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2、祭祀
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祭祀的對象包括: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蟲神等。唐宋后來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習慣在這天祭佛。部分地區很隆重。
3、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4、泡制臘八蒜
北京、華北大部分地區還有在這天泡制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直到蒜變成綠色。
5、制臘八豆腐
安徽黔縣民間習俗,是當地的風味特產,將自制豆腐曬干可留日后吃。具體制作過程如下: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鹽水,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芭D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
6、吃臘八面
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臘八粥,以及臘八蒜、臘八豆腐之外,當然也少不了陜西的臘八面。在每年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太陽出來之前,陜西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碗熱氣騰騰、四溢飄香的臘八面。
總結:臘八節的時候,家里會做很多吃的,小編是最興奮的。家里一般會煮臘八粥,我是最喜歡的,吃完一碗還想在來一碗,因為它煮的香,料也多。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
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边@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
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下面小編準備了關于臘八節的由來的文章,歡迎大家參考!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
十二月初八就是臘八節,說到臘八節的習俗,相信不少人只知道臘八粥,其實臘八節的習俗多多,今天本站小編為你盤點臘八節由來及習俗。
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毕拇Q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后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后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笨梢?,冬至后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蕓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臘八粥不僅是時令美食,更是養生佳品,尤其適合在寒冷的天氣里保養脾胃。
2、祭祀。
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祭祀的對象包括: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蟲神等。唐宋后來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習慣在這天祭佛。部分地區很隆重。
從先秦開始,臘八節就有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的習俗。而且,臘八節還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節日。所以,在臘八節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靈、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頭。
3、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4、泡制臘八蒜。
北京、華北大部分地區還有在這天泡制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直到蒜變成綠色。
舊時商號在臘八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賬目盤點出來,算清楚這一年的收支盈虧。債主還會在臘八這天提醒欠錢人家準備還錢。臘月里人們講究忌諱,所以就用與“算”字同音的“蒜”,來代替算賬的“算”。也因此,臘八蒜雖然好吃,市面上卻沒有賣的。都是家家戶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并且也給自家算算賬,看看這一年的開支,有多少積余,盤算該花多少錢置辦年貨等。
安徽黔縣民間習俗,是當地的風味特產,將自制豆腐曬干可留日后吃。具體制作過程如下: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鹽水,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芭D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
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咸中透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輔料,則更加美味。它既可以單獨成菜,也可與肉類搭配,或炒或燉,都是美味。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的模樣,淋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肴。
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臘八粥,以及臘八蒜、臘八豆腐之外,當然也少不了陜西的臘八面。在每年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太陽出來之前,陜西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碗熱氣騰騰、四溢飄香的臘八面。
臘八面是在臘八粥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過去在陜西大荔和臨潼、鳳翔一帶臘八節這日人們煮面敬神,因之叫“臘八面”。起初關中農村的臘八面是用小米、黃豆煮粥下面條,而后用八種蔬菜和肉爁成臊子下面條,如今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將豆類與菜系相結合,用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蓮子、青菜、菠菜、黃花、木耳等同面條同煮,調成湯面,營養豐富,十分好吃。走進臘月,鄉下就有了年的味兒。這味兒是從噴香的“臘八菜”、“臘八面”里溢出來,飄出來的。
。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有些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傳統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臘八節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臘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話,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臘八節在陜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而且,臘八這天忌吃菜。如果這天吃菜的話,莊稼地里就會雜草多。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和陜北一樣,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共
2
頁,當前第。
2
頁
1
2
。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成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后三戍日臘祭百神?!笨梢?,冬至后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臘八節日的由來,供大家參考!
傳說一: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芭D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芭D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睋f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梢姰敃r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傳說二: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仍然保留著吃臘八粥、過臘八節的習俗。各地臘八粥所用材料各有不同,爭奇競巧,品種繁多。
北京。
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西北。
臘八節在陜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而且,臘八這天忌吃菜。如果這天吃菜的話,莊稼地里就會雜草多。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陜西有些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肅傳統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和陜北一樣,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西寧臘八節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江浙。
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臘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話,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臘八粥則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據說,這種煮粥方法還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
臘八節除了要喝臘八粥以外,還有其他的習俗。
吃冰。
臘八的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臘八節就把冰敲碎了拿來吃。民間流傳一種說法,如果臘八節這天吃了冰,往后的一年都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的風味特產。每年臘八前后,黔縣家家戶花都要曬制豆腐。先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然后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鹽水,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干,這種自然曬制而成的豆腐就被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把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密封的罐子里,往里面倒入適量的米醋,臘八這天封上,放到一個溫度較低的地方。慢慢地,蒜瓣就會變綠,最后變得像翡翠一樣通體碧綠,新年除夕夜,吃餃子的時候拿出來享用,碧玉般的蒜瓣配上深紅的米醋,不僅十分的好看,而且爽口味美.
。
【臘八節的由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多熱門節日資料推薦關注:
10.臘八為什么要吃臘八粥。
農歷十二月(每年十二月被稱為臘月),每年臘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咸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肉絲、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歷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我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元旦典故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暗奔刺枏牡仄骄€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p>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名為“元旦”,自此我國的每年1月1日就成我們家喻戶曉的新年“元旦”節日。
我國古代天子,農歷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臘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禱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獻,表示慶豐收之意。干物稱臘,八是八谷星神,故稱臘八。在時間上,臘祭又是在農歷每年的臘月初八日進行的。臘月初八日亦稱臘八。禱祝是臘祭的一個重要方面,內容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確保農業豐收。于每年的臘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進行禱祝,稱為臘八?;蚍Q蠟八祝,祝與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臘月初八日,將蔬果干物攪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獻農神,以表示慶豐收之意,并進行禱祝。用臘八粥來諧音臘八祝的意思,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含義是用干物煮粥,敬獻農神,進行禱祝,祈求保佑,以慶豐收。
在河南,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據說當年岳家軍討伐金虜在朱仙鎮節節勝利,卻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來,在回師路上,將士們又饑又餓,沿途的河南百姓紛紛把各家送來的飯菜倒在大鍋里,熬煮成粥分給將士們充饑御寒,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隨后岳飛遇害風波亭,為了懷念這位民族英雄,河南民眾每逢臘八這天,家家都吃“大家飯”,以示懷念。
佛教中臘八粥的故事來自于牧牛女供養乳糜的典故,后來中國的佛教弟-子乃起而效之,于每年農歷臘月初八這一天,以五谷及諸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相沿至今,此習俗漸漸廣傳至民間,一般人家也大多要在這一天煮食臘八粥,成為民間風俗之一。
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供佛供僧。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被認為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
臘月初八臘月里最重大的節日——“臘八節”,古代又稱為“臘日”,在這一天,老百姓會吃臘八粥等傳統的食物來慶祝,這種習俗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人們還會到比較有名的廟宇拜神,以驅邪避鬼,祈求家人一年的平安。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一種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就是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習俗,現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說起臘八節的習俗,最為風靡的自然是喝臘八粥。臘八粥顧名思義是用8種材料熬制的粥,不過根據地域不同,原料上差異很大。一般來說,大米、糯米、花生、紅棗和蓮子是必不可少的。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另外,除了臘八粥,在這一天,我國很多地區還有吃臘八面、臘八豆腐、壓制臘八蒜等習俗。(遲巧輝)
臘八節是農歷十二月初八,這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臘八節就要到了,多數小伙伴對這個傳統節日可能都不太熟悉,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臘八節必喝臘八粥的習俗,從古至今,已延續了一千多年。臘八粥要用各種米谷豆果來烹煮,因此又叫“七寶五味”粥。古時候,每到臘八這一天,全國上下人人都要喝粥。而臘八粥之所以又叫“佛粥”,則與遠古的傳說有關。
相傳臘八節本是佛教的節日。據印度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經獨自出家修行,雖歷經6年的苦行生活,但仍然沒能在精神上徹底擺脫人生的種種憂慮與煩惱。而此時的他,已經饑餓疲憊到了極點,幸好有一個牧羊女及時發現了奄奄一息的他,心地善良的牧羊女怕他餓死,于是回家煮了一碗米粥給他送來。因為看他實在過于虛弱,為了給他增加營養,便在米粥里放進了新鮮的牛奶。這碗富于營養的牛奶米粥使他很快便恢復了體力。隨后,他來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所有污垢。之后,他盤腿打坐于菩提樹下,摒棄心中的所有雜念。靜思7天7夜后,終于覺悟成佛。于是佛教便把這一天作為“成道節”來紀念。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中國佛教徒認為釋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初八,遂將“臘八”稱為“成道節”。古時候,每逢這一天各寺院都要誦經紀念,并且仿效牧羊女敬獻牛奶米粥之事,以各種香谷、果實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也叫“佛粥”。除取一碗供佛外,全家人也要各食用一碗,為祝福之意。
清代《清嘉錄》中引用李福的《臘八粥》一詩,印證了此種傳說的真實性:“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華飾。此風未汰除,歉歲尚沿襲。今晨或饋遺,啜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饑民兩寺集。男女叫號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須臾,當風膚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聲泣。問爾泣何為,答之我無得。此景望見之,令我心凄惻?;恼卸?,蠲賑最下策。慳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經費艱,安能按戶給。吾佛好施舍,君子貴周急。愿言借粟多,蒼生免菜色。此去虛莫償,嗟嘆復何益。安得布地金,憑杖大慈力。
倦然對是的,趾望丞民粒?!边@首詩詳盡地描述了臘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時反映了舊時荒政歉收、百姓饑餓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內容極為深刻?!芭D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贝嗽娛拙浔忝鞔_說明,食用臘八粥的風俗傳自印度?!捌邔毭勒{和,五味香摻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边@四句詩,說明了臘八粥的食材是用各種米豆以及果仁制作而成的?!拔岱鸷檬┥?,君子貴周急。愿言借粟多,蒼生免菜色?!边@四句詩溫暖人心,讀來仿佛春風拂面。百姓挨餓,僧侶心痛。于是佛寺廣泛施粥,善心廣布。
臘八節因為這個久遠的傳說,而得以長久延續??梢?,紅塵間,善良是世上最美的風景。心存善念,懂得珍惜,世界將因之而變得更加美麗。
共
2
頁,當前第。
1
頁
1
2
。
農歷十二月(每年十二月被稱為臘月),每年臘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咸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肉絲、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歷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我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元旦典故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暗奔刺枏牡仄骄€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p>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名為“元旦”,自此我國的每年1月1日就成我們家喻戶曉的新年“元旦”節日。
臘月初八臘月里最重大的節日——“臘八節”,古代又稱為“臘日”,在這一天,老百姓會吃臘八粥等傳統的食物來慶祝,這種習俗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人們還會到比較有名的廟宇拜神,以驅邪避鬼,祈求家人一年的平安。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一種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就是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習俗,現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說起臘八節的習俗,最為風靡的自然是喝臘八粥。臘八粥顧名思義是用8種材料熬制的粥,不過根據地域不同,原料上差異很大。一般來說,大米、糯米、花生、紅棗和蓮子是必不可少的。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另外,除了臘八粥,在這一天,我國很多地區還有吃臘八面、臘八豆腐、壓制臘八蒜等習俗。(遲巧輝)
臘八節的形成,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古代的“臘祭”,一是佛教文化的影響。這一節日可謂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與外來的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產物。
日:‘夏日嘉平,殷日清祀,周日大蠟,漢改日臘’?!薄芭D”、“蠟”、“獵”三字,指古代人們去野外獵取禽獸,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的儀式,以求來年五谷豐登,家人平安、吉祥,謂之“臘祭”。因為這種祭禮是在歲終之月舉行,人們就把十二月稱為臘月。臘月之義,含義有三:一日“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之意(《隋書·禮儀志》):二日“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以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日“獵者,逐疫迎春”(《荊楚歲時記》)。這種“臘祭”據說在神農時代就開始了,夏、商、周時代的帝王都很重視這一祭祀,屆時都要殺雞宰羊以祭百神和祖先,希望天地祖宗保佑來年豐收。但是,“臘祭”之日并不固定,有時在十二月初,有時在十二月底。到了漢武帝統一行夏歷以后,才把“臘祭”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戊日,正好第一年的第三個戊日是臘月初八,人們便把這一天訂為“臘祭”之日,稱為“臘八節”。
但在民間并未普遍推行“臘八”祭祀,直到南北朝時,才真正固定在臘月初八進行“臘祭”。另一種說法是,“臘祭”的神有八位,即先嗇神(神農氏),因其教民務農和發明醫藥;司嗇神(后稷),因其教民種植各種糧食作物;農神(古代田官),因其管理田土;郵表畦神,因其始創田間廬舍、開道路、劃疆界;貓虎神,因其吃野鼠、野獸,保護了禾苗;坊神(堤防神),因其防止了江河洪水泛濫;水庸神(水溝神),因其灌溉了農田,獲得了豐收;昆蟲神,因其免除了農田的蟲害。從所祭“八神”中,可以看出先民們對保護農業豐收、人畜康健的美好愿望。
“臘祭”除了祭祀先祖、神靈和慶豐收之外,還有驅除疫鬼和初迎新春之意。漢時規定臘it以豬羊祀社稷、逐疫鬼,吏民宴飲,迎接將到之新春。晉時臘日飲祭后,老人兒童常做藏鉤(拔河)之游戲,以示歡樂。六朝時,村民們要在臘日擊鼓、戴假面、扮儺,以逐疫。如南朝(梁)宗懔撰寫的《荊楚歲時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言‘臘鼓鳴,春草生’,村人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沐浴,轉除罪障?!奔创迕褚谶@一天,擊鼓扮儺,載歌載舞,以金剛力士之威勢來驅逐邪神,迎接新春,祈望來年五谷豐登和吉祥平安。應該說在殘冬之際,新春將臨,人們擊鼓以逐春天易發之疫病,也是合符科學道理,并帶有預防性質的。到了唐代,帝王要在臘日這天召集群臣,賜食口脂、臘脂、面藥(涂在口唇和皮膚上的御寒防凍的護膚之藥),謂之“賜臘”。宋神宗熙寧(1068)以后,沿襲了唐王朝“賜臘”的舊例,皇帝也在“臘日”給群臣賜臘脂、面藥等防凍護膚之藥,以保身體安康。歷代沿襲,無論宮廷、寺院、民間都要在“臘日”進行祭祀活動。
臘八節的形成還和佛祖釋迦牟尼的得道傳說有關。據《因果經》記載,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勞頓無益,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于是,他在29歲那年,舍棄王位和宮廷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有一天,他走下迦都山,來到人煙稀少的摩揭國,他瘦骨嶙峋,形容枯槁,在比哈爾邦的尼連河畔,因勞累饑餓過度,體力不支,暈倒在地。恰好村中一牧羊女發現了他,便將身邊攜帶的雜糧、野果,用清泉水熬煮成乳糜狀的粥,慢慢喂他。他深感這“粥”如美味甘蜜,頓覺精神振奮,慢慢恢復了體力,便在尼連河中洗個澡,然后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靜坐苦思人生真諦與解脫之道。并發誓說:“我如果得不到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坐?!?/p>
他終于徹悟而成了佛陀,并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釋迦族人,佛教徒們便尊稱他為釋迦牟尼,即是釋迦族圣人之意。同時,佛教徒們為了不忘他在6年苦修苦煉中受的苦難,每天僅食一些麻麥,以及紀念牧羊女的恩德,便在佛陀成道日的這一天——臘月初八,仿效牧羊女之“雜粥”食之,以示紀念。佛教興盛以后,就規定這個日子為古印度人民的“齋僧”、“佛成道日”以及救濟窮人而施舍飲食的日子。東漢初年,佛教傳人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節”最主要的習俗是吃“臘八粥”?!芭D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亦叫“佛粥”。古時候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
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日‘臘八粥’?!泵显系摹稏|京夢華錄》亦說:“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俗,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笨梢?,宋時吃“臘八粥”已盛行寺院與民間。到了元代,帝王更以賜“臘八粥”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在《燕都游覽志》中說:“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泵魈嬷煸案浴芭D八粥”作為賞賜大臣的節令佳食。清代,康熙皇帝賜“臘八粥”給有功的臣子,算是一種恩寵。雍正三年(1725),雍正皇帝命在北京雍和宮內萬福閣等處設大鍋煮臘八粥,并請喇嘛誦經。然后把粥分送給各王公大臣品嘗食用。
據《雍和宮志》載,雍和宮的臘八盛典分熬粥、供粥、獻粥、舍粥四大幕,極為隆重。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熬臘八粥。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把粥料和干柴運到雍和宮。粥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雜糧以及各種干果等,到初五晚準備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里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監視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官員開始在佛前供粥,宮燈照耀,香煙裊裊,鼓樂齊鳴,眾喇嘛進殿念經,隨后把粥獻給宮廷,同時裝罐密封,用快馬送往承德行宮和全國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畢,盛典才告結束。據說每一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干果各50公斤,干柴5 000公斤,共熬6鍋。
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及宮內,第三鍋給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官員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作為施舍。直到清光緒年間,《光緒順天府志》載:“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宮熬粥,定制,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逼渌胤降摹犊h志》也載:“今俗乃以臘八造粥,……實朝廷典禮之常?!比匝匾u舊俗,以表達對佛教的推崇。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各地佛教寺院格外重視,舉辦浴佛會。據《析律志》載:“十二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紅槽粥供佛?!鼻宕饩w年間柏泉孫的《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也說:“十二月八日為浴佛日,各寺觀煮粥供佛?!币虼?,每到臘月初七日,各寺院就忙碌起來,清掃佛殿,整理平時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銅鍋直徑達二米多,這一天要用來專門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糯米加紅豆、綠豆,佐以紅棗、松子及蘑菇等等,稱為七寶五味粥。銅鍋煮粥要用溫火整整熬一個晚上。第二天(臘八)要仿效牧女獻乳糜的故事,在每尊佛、菩薩、羅漢像前獻供臘八粥。同時舉行誦經和剃度活動,八音鼓響,聲樂和唱,香煙繚繞,蠟光朗照,以慶祝釋迦牟尼得道成佛,十分莊嚴隆重。然后,將供佛之后的臘八粥饋贈給僧眾及前來參加盛典的善男信女們。臘八粥的米、豆、果料,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南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睋f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故有天寧寺“銅鍋煮粥,普濟饑民”之說。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傳統的臘八節。這一天,古稱“臘日”,從先秦起,都是當作“年節”來過的。
我國傳統的“臘八節”是怎樣來的呢?
原來,“臘八”起源于“措八”,這是古代的措祭。措祭,在夏代稱為“清祀”,殷商曰“嘉平”,周代稱“措”,秦代改稱“臘”。古時候,每年農事完畢,人們就舉行措祭,所祭祀的對象是:農神、百谷種子、田間道路與草棚、貓、虎、堤壩、水溝、昆蟲。因為它們一年中對農事耕耘盡了力,如貓、虎吃了田鼠,保護了莊稼;堤壩、水溝保住田地不漬水;等等。祭祀時,女巫化裝成貓、虎、蟲、農神等,居于主位享受祭祀。因為措祭共祭八位神祗,故名“措八”。到了秦代改“措”為“臘”,“措八”就成為“臘八”。又因為秦代當時以十二月為“臘月”,于是確定“臘八節”為十二月初八。臘八節的正式固定?則是在南北朝。
我國民間過臘八節,差不多都是將古睹日和佛祖成道日融合在一起。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一頓香甜可口的“臘八粥”,含有喜慶豐收和預祝來年五谷豐登之意。
“臘八”這天,也是佛祖成道之日。在前面的浴佛節一章中,我們已談到了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情況,這里,再談談他修煉成道的情形。卻說釋迦牟尼出生后,見到眾生為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八苦所煎熬逼迫,于是在他29歲那年,毅然舍棄王位而獨坐菩提樹下,潛心修煉,尋求人生的真諦。他還游遍了印度的名川大山。一天,他來到比哈樂邦的尼連河附近,因勞累饑餓過度,昏倒在地。有一位牧女看見了,便把身邊帶的雜糧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煮熬成乳糜狀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這粥后,頓覺精神振奮,就在尼連河里洗了個澡,然后靜坐在菩提樹下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從此以后,每到這天,寺院的僧侶都取清新谷果,滌凈器皿,熬成熟粥,用以供奉佛祖并群僧集會,喝“臘八粥”,以示紀念。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在我國某些地區,還流傳著另一個關于“臘八粥”的故事。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給地主放牛,經常挨餓。一天,他在一間小屋里發現了一個老鼠洞,想從中找點什么充饑,便伸手掏了下去,挖到深處,發現里面竟是一個“小糧倉”,有大米、芋艿、玉米、豆子等東西。于是,他把這些糧食煮成一鍋粥,吃時感到十分香甜。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每天山珍海味,吃得厭極了。在臘月初八這天,他忽然想起舊事,于是傳命御廚以各色玉米雜糧煮粥進食,吃后大悅,因此將這粥賜名為“臘八粥”。
“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稏|京夢華錄》卷10“十二月”條中云:“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敝苊艿摹段淞峙f事諍中談得更具體:“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苯袢藯钣郎壬摹吨型饷耖g節日》一書中,講到臘八粥的傳統制法是:先將大麥米、白云豆、赤小豆、綠豆等揀好洗凈,煮成半熟,然后加進稻米、小米、黃米,先用旺火,再用文火熬,使粥稀稠適中,吃時加糖,并拌和預先煮熟的紅棗、栗子等。更講究的,粥里還有蓮子、薏米、菱角米、白果、桂圓等,做到了集豆米果晶之大成,別具風味,“臘八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人們頗為喜食。
粥,是我國人民的一道主食。宋代詩人陸游寫有一首《食粥》詩說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彼麑⒊灾嘧鳛橐鎵垩幽曛?,實為經驗之談。一般說來,粥稀軟柔和,有利于消化,有和胃、補脾、通便之功效。
古人臘八除了吃粥外,還有戴假面具巡行逐疫的活動?!肚G楚歲時記》云:“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并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笨磥?,祛邪逐疫,是我國傳統節日活動的重頭戲。
臘八節,俗稱“臘八”。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毕拇Q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后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3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