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通過研究這些六年級教案范文,教師可以擴展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育觀念。
1、了解圓柱體體積(包括容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含義。
2、經歷探索圓柱體積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體積,并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進一步認識“轉化”的思考方法。
理解和掌握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會求圓柱的體積。
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一、復述回顧,導入新課。
以2人小組回顧下列內容:(要求1題組員給組長說,組長補充。2題同桌互說。說完后坐好。)。
1、說一說:(1)什么叫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2)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怎樣計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用字母表示()。
2、求下面各圓的面積(只說出解題思路,不計算。)。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二)揭示課題。
你想知道課本第8頁左上方“柱子的體積”嗎?你想知道“一個圓柱形杯子能裝多少水”嗎?今天就來學習“圓柱的體積”。(板書課題)。
二、設問導讀。
請仔細閱讀課本第8—9頁的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一)以小組合作完成1、2題。
(1)圓柱的底面積變成了長方體的()。
(2)圓柱的高變成了長方體的()。
(3)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后,體積沒變。因為長方體的體積=()×(),所以圓柱的體積=()×()。如果用字母v代表圓柱的體積,s代表底面積,h代表高,那么圓柱的體積公式可用字母表示為()。
[匯報交流,教師用教具演示講解2題]。
(二)獨立完成3、4題。
先求底面積,列式計算()。
再求體積,列式計算()。
綜合算式()。
4、要想知道“一個圓柱形杯子能裝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杯子厚度忽略不計)。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組互查,有爭議之處四人大組討論?!?。
教師根據學生做題情況挑選一些小組進行匯報、交流,并對小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三、自我檢測。
1、課本9頁試一試。
2、課本9頁練一練1題(只列式,不計算)。
【要求:完成后小組互查,教師評價】。
四、鞏固練習。
課本練一練的2、3、4題。
【要求:組長先給組員講解題思路,然后小組內共同完成】。
教師進行錯例分析。
五、拓展練習。
1、課本練一練的5題。
【要求:先組內討論確定解題思路,再完成】。
六、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1、總結:這節我們利用轉化的方法,把圓柱轉化為長方體來推導其體積公式,切記用“底面積×高”來求圓柱的體積。
2、作業:課本練一練6題。
優點:
我采用多媒體的直觀教具相結合的手段,在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中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學具、教具,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這樣學生親身參與操作,有了空間感覺的體驗,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間。這樣設計我覺得能突破難點,課堂效果很好。
不足:
再教設想:
在課的.設計上以學生為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在學生動手實踐、交流討論和思考的時間上教師應合理把握。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1、結合具體的情境和實踐活動,理解圓柱體體積的含義。
2、經歷探索圓柱體積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體積,并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
理解和掌握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會求圓柱的體積。
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圓柱體積演示教具。
一、舊知鋪墊。
1、談話引入。
最近我們認識了圓柱和圓錐,還學會了計算圓柱的表面積?,F在請看老師的這個圓柱形杯子和這個圓柱比較,誰大?這里所說的大小實際是指它們的什么?(生答)。
2、提出問題:什么叫體積?我們學過那些圖形的體積?怎么算的?(生答師隨之板書)。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一)認識圓柱體積的意義。
圓柱的體積到底是指什么?誰能舉例說呢?
(二)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
1、我們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圓柱體的體積跟什么有關呢?你會有怎樣的猜想?(小組內說說)。
2、回憶圓面積的推導過程。
3、教具演示。
(1)取圓柱體模型。
(2)將圓柱體切成兩半。
(3)分別將兩半均分成若干小塊。
(4)動手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三)歸納公式。
用字母表示:(板書:v=sh)。
三、鞏固新知。
1、這個杯子的底面半徑為6厘米,高為16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審題。提問:你能獨立完成這題嗎?指名一同學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現在這個杯子裝了2/3的水,裝了多少水呢?
2、完成“試一試”
3、“跳一跳”:統一直柱體的體積的計算方法。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業。
練一練1-5題。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二、探究新知.。
我們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面積和面積單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概念:體積和體積單位.(板書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
(一)實驗觀察,建立體積概念.。
1.教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出示有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第三步: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思考: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
個現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
石塊大占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塊小占據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方法:
第一步:拿出裝滿細沙的杯子,把細沙倒在一邊.。
第二步: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細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觀察思考:出現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了什么?
匯報歸納: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
這說明木塊也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空間大,木塊小占據空間?。?。
3.總結兩次實驗結果.。
教師提問:以上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歸納:物體都占據空間,物體大占據空間大,物體小占據空間?。?。
教師明確: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4.比較物體體積的大?。?。
實物比較:字典和大詞典桌子和椅子水桶和茶葉桶課本和練習本。
(教師出示一組體積接近的物體)提問:這兩個物體誰的體積大?
(二)認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出誰大誰小的,這就要我們。
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1.認識1立方厘米(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
2.認識1立方分米.(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
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3.認識1立方米.。
思考: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板書: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文檔為doc格式。
。
1、重視先猜想、再驗證的思路來引入教學。
新課伊始,課件出示三個幾何體的底面和高,引導學生來觀察這三個幾何體,發現它們的底面積都相等,高也都相等。進一步引導思考:想一想,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嗎?為什么?猜一猜,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嗎?學生認同,并提出等于底面積乘高。教師再次拋出問題:這僅僅是猜想,那用什么辦法驗證呢?今天這節課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2、重視利用知識、方法的遷移來展開教學。
本課的例題探索,有一個目標就是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培養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因此,筆者在執教時,根據陳星月的回答順勢復習了圓面積的推導:把一個圓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或更多,剪開后可以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圓的面積就可以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進行計算。接著提問:那么,受這個啟發,那我們能不能將圓柱轉化成長方體來計算體積呢?首先實物演示圓柱切拼的過程。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開后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然后進行課件演示,發現: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幾何體會越來越接近長方體。這樣有利于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使學生充分體會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合理性,并不斷豐富對圖形轉化方法的感受。
3、重視通過核心問題的討論和板書的精當設計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核心問題即指中心問題,是諸多問題中相對最具思維價值、最利于學生思考及最能揭示事物本質的問題。它是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更好地積累學習經驗和方法,針對具體教學內容,提煉而成的教學中心問題。就如圓柱體積的計算而言,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圓柱的體積可能跟圓柱的哪些條件有關呢?”“拼成的長方體與原來的圓柱有什么關系?”“要計算圓柱的體積一般要知道哪些條件?”這三個問題,使學生在獲取圓柱體積公式的同時又了解了體積公式的由來,并及時總結了思考問題的方法。核心問題也可以指為了探究知識的來龍去脈而在關鍵環節提出的指向性問題。
當然,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是:書寫格式的規范。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六年級數學《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節的教學重難點是:
1、探索并掌握圓柱體積公式,能計算圓柱的體積。
2、在探索圓柱體積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教學方法:我利用課件演示和實物演示來解決。讓學生學會轉化的數學思想。
成功之處:
1、利用遷移規律引入新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說理,調動多種感觀參與學習;
3、正確處理"兩主"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學生學習的參與過程及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達到預期效果。
不足之處:
1、個別學生還是對公式不會靈活應用。
2、練習題有些多,應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題,這樣小測驗就能有充足的時間了。
3、關注學生的有些少,尤其是應關注做錯的學生,應知道為什么錯,及時在課堂評價出結果會更好。
4、老師講得多,應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處理自己總結,會更好。
班級姓名小組小組評價。
學習目標:
1、掌握用方程和算術方法解決稍復雜的“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學會運用線段圖幫助分析數量關系。
2、在分析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極度熱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點:掌握解決稍復雜的“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的方法。
難點:學會分析題中數量之間的關系。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先由學生自學課本,經歷自主探索總結的過程,并獨立完成自主學習部分,通過獨立思考及小組合作,能夠掌握用方程和算術方法解決稍復雜的“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學會運用線段圖幫助分析數量關系。
并獨立完成導學案,然后學習小組討論交流,讓同學們進行展示,小組間互相點評,補充之后由老師進行點撥,最后鞏固知識。
一、自主學習:
1、自學課本p39-p40頁。
2、直接寫出得數。
3、畫線段圖表示下面各數量關系,并寫出等量關系式。
1)、楊樹比柳樹少。
2)、柳樹比楊樹多。
二、合作探究:
例1、美術小組有25人,美術小組的人比航模小組多,航模小組有多少人?
要求:1)、畫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數量關系。
2)、用方程和算術方法兩種方法解答。
小結:解決稍復雜的“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的解題關鍵是:
要點提示:解答分數應用題,在找準單位“1”的同時,還要看清所要求的問題與單位“1”的關系。
三、學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商店運來彩電150臺,(),運來空調多少臺?
1)、空調比彩電少,列式是()。
2)、150除以(1-),條件是()。
3)、空調比彩電多,列式是()。
4)、彩電比空調多,列式是()。
2、列式計算。
1)、一個數的是的,求這個數。
2)、與的積再除以,商是多少?
3)、的倒數的3倍減去,差是多少?
四、解決問題:新課標第一網。
3)、一筐蘋果的是16千克,吃去這筐蘋果的,還剩多少千克?
文檔為doc格式。
。
教學內容:教材第12頁例3、練一練,練習二第6~11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根據不同的條件求圓柱的體積,學會計算套管體積的計算方法,井能應用于實際求出物體的重量。
教學重點:計算套管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不同的條件求圓柱的體積。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底面積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徑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徑2分米,高3分米。
追問:圓柱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板書:v=sh)。
2.復習環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提問:怎樣計算環形面積?你能舉例和同學們說一說嗎?小組交流。
3.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過圓柱的體積計算。這節課,就在計算圓柱體積的基礎上,學習套管體積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3。
出示例3,讀題。提問:這道題求什么?要求鋼管的質量先要求什么?怎樣求鋼管的體積?小組討論。解答這道題還要注意些什么?(單位,取近似數)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說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樣求的。
2.新課小結。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題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2.做練習二第6題。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指名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結合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布置作業。
練習二第7、8題及數訓。
教學目標:
1、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能夠初步地學會運用體積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能夠初步地學會運用體積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圓柱切割組合模具、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什么是體積?(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2、長方體的體積該怎樣計算?歸納到底面積乘高上來。
3、圓的面積怎樣計算?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啟發學生思考。)。
2、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圓柱沿高切開,可能會拼成怎樣的圖形?教師演示,引導學生進行觀察。
3、思考:
(1)圓柱切開后可以拼成一個什么形體?(長方體)。
(2)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小組討論:實驗前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討論后,整理出來,再進行匯報。
(拼成的近似長方體體積大小沒變,形狀變了,拼成的近似長方。
體和圓柱相比,底面形狀變了,由圓變成了近似長方形,而底面的面積大小沒有發生變化。近似長方形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沒有變化。)。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長方體的體積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而在推導過程中,長方體的底面積就是圓柱的底面積,高就是圓柱的高,所以圓柱的體積也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
師: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用字母公式,怎樣表示?
板書: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徑為0.4米,高為5米。你能算出它的體積嗎?
三、鞏固應用練習。
1、一個圓柱形水桶,從桶內量得底面直徑是3分米,高是4分米,
這個水桶的容積是多少升?
說明:求水桶的容積,就是求水桶的體積。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圓柱形鐵棒,底面周長是12.56厘米,長是100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先求底面半徑再求底面積,最后求體積。
已知底面周長對解決問題有什么幫助嗎?必須先求出什么?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五:課后作業:
教材第9頁,練一練第1、3、4、題。
1.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人教版六年小學數學課本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第二小節第一課時,內容包括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運用公式計算它的體積。
2.本節課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形體知識的最后部分,是幾何知識的綜合運用。學好這部分知識,為今后學習復雜的形體知識打下扎實的基礎,是后繼學習的前提。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由于圓柱體積計算是圓錐體積計算的基礎,因此圓柱體積和應用是本節課教學重點。其中,圓柱體積計算公社的推導過程比較復雜,需要用轉化的方法來考慮,推導過程要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因此,推導圓柱體積公式的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
4.教學目標。
(1)知道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會應用該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
(2)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和邏輯推理能力。
(3)知道知識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二、說教法。
從形式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掃清學生認知上的思維障礙,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
教師充分利用直觀教具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再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在老師的指導下,推導出圓柱體積計算的公式。從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體會知識的由來,并通過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充分發揮了直觀教學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學習習慣。
2.巧設疑問,體現兩“主”
教師通過設疑,指明觀察方向,營造探究新知識的氛圍,在引導學生歸納推理等方面充分發揮了其主導作用,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啟迪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使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研究等一系列活動中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掌握新知識和發展能力的目的。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
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三、說學法。
課堂教學中,不是老師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在老師的指引下,讓學生自己學,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學法中,在學法中體現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1.學會通過觀察、比較、推理能概括出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
2.學會利用舊知轉化成新知,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學會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把知識轉化成相應的技能,從而提高靈活運用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對本節課的教學,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復習舊知識,為引入新知識作準備。
1.求下面各圓的面積(口算),單位為厘米。
(1)半徑為1厘米;(2)直徑為4厘米;(3)周長為62。8厘米。
2.什么叫做體積?怎樣計算長方體的體積?
(二)導入新課,隱射教學目標。
1.觀察比較:出示幾組圓柱體實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老師提出問題:通過觀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后,教師這時交待,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揭示課題)。讓學生自行設疑,教師向學生交待學習任務,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2.展示學習目標,學生認讀目標。
教師通過展示目標,學生認讀目標,這時學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學習的主要任務和要求,從而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成了學生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帶著目標,有目的、有準備地學習下一步的新知識,學生就真正能成為學習的主人,也使教學變得更加明確具體,可操作、可檢測。同時也能激發起全體學生的參與達標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充分地顯示出來了。
(三)導入新課,實施教學目標。
1.設疑:要判斷圓柱體積的大小,究竟哪個大?哪個小?到底圓柱的體積與什么有關呢?能不能把圓柱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來計算它的體積?這里老師引導學生回憶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師出示投影,幫助學生思考。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出來,最后讓學生看書質疑。
這部分教學設計意圖: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完成從演示——觀察——操作——比較——歸納——推理的認識過程,讓知識在觀察、操作、比較中內化,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這種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突破難點,化解難點。
關于難點的突破,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明確圓柱體的體積與它的底面積和高有關。
(2)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啟發引導,層層深入促進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得新知識。
(3)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師生互動,通過演示操作,幫助學生找出兩種幾何形體轉化前后的關系。
(4)根據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精心設計討論內容,分散難點,促進知識的形成。
3.運用。
出示例1:先由學生自己嘗試練習,請一位學生板演,集體講評時提問學生,在解題時要注意什么?讓學生自己來概括總結,通過學生的語言說出:(1)單位要統一(2)求出的是體積要用體積單位。
教材簡析:教材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一步和兩步計算的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呈現了中國的世界遺產這一情景。通過介紹中國的世界遺產情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入對乘加應用題的探索。知識點是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借助一、二單元的知識基礎,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探索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計算規律,并能靈活的運用這個規律解決問題。重點是將四則混合運算規律正確地遷移到分數中。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能正確描述數量關系,畫線段圖,并根據數量關系和線段圖列出算式并正確解答乘加、乘減分數應用題,在不斷探索中領悟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規律。
2、通過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3、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設計意圖]這一單元是圍繞“中國的世界遺產”這個大的情境串進行的,而本課是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第1個信息窗,情境內容將中國放入世界這一大環境中,因此由奧運會的話題引出了本課情境,這樣設計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本課,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1、課件出示教科書73頁情境:
(1)北京故宮的占地面積大約是多少公頃?
(2)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一共有多少處?
(3)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比自然遺產多多少處?
………。
2、根據以往的解題經驗,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幫助你解決這一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己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動腦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梳理已有的數學思想方法,為新問題的解決做好鋪墊。
3、選擇你喜歡的方法試著獨立解決這一問題好嗎?
4、學生匯報交流。
讓學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別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
(1)272×1/4=68(公頃)68+4=72(公頃)。
(2)272×1/4+4。
=68+4。
=72(公頃)。
學生在多次交流解題步驟中,教師板書數量關系:
天壇公園的面積×1/4+比天壇公園多的面積=故宮的面積。
并展示學生畫的線段圖。讓學生分析線段圖。
[設計意圖]學生是探究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在這里把讓學生說解題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學生獨立解決。(根據學生情況,如果畫圖有困難,可讓學生小組內討論一下,在這里把誰看作單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題方法。
(1)30×7/10+30×2/15(2)30×(7/10+2/15)。
=21+4=30×25/30。
=25(處)=25(處)。
6、讓學生展示線段圖的畫法,說清解題思路。
7、點題并板書:分數應用題。
8、單看這兩個算式的計算,你能想到什么運算律?有什么啟發?
9、小結: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數中同樣適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借助兩種解題方法,將分數與整數的運算率溝通,為后面的練習搭建了平臺。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獨立完成(第75頁第2、3題。)。
指生回答,并說出解題思路。
(重點說出數量關系。)。
[設計意圖]這兩道題是針對性練習,旨在鞏固所學知識。數量關系要讓學生反復說,目的是讓學生從理論上加以理解。
四、回歸實踐,拓展運用。
課件再次出示本課信息窗情境圖。
談話:現在你能自己解決“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比自然遺產多多少處?”嗎?
現在讓我們走進民族文化遺產--青藏高原,檢驗一下這節課你的學習情況。
課本76頁第9題。學生讀題,指生列式。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歸課題情景,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靈活掌握解題方法。
五、談收獲。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反思]。
新課標把“過程與方法”作為三維目標之一,提倡重視學生充分地經歷問題的產生、發現、探索的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就充分注意這一點,注重讓學生參與到解題思路的分析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讓學生掌握畫線段圖這種基本解題方法,在充分經歷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煉,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一些中國的世界遺產,說一說你學會了那些數學知識?
(學生回憶并交流上節課所學知識。)。
今天我們利用所學知識繼續來解決一些問題,好嗎?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復習舊知識,引發對新知識的學習。
二、實際運用,整理提升。
1、自主練習第1題。
談話:同學們上節課自己探究出了一些分數計算的規律,現在我們分組來計算自主練習第1題,看看我們的發現是不是在分數混合運算中都可以運用。按組每人計算3道,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先交流答案,再說說你是按什么順序計算的?
2、自主練習第4題。
先在小組內討論:4道計算題各應該按什么順序進行計算?
再獨立計算。
全班交流。
3、想一想:整數的運算律適用于分數嗎?
4、自主練習第14題。
全班交流后,學生自主練習。
[設計意圖]把計算題放到課堂上進行,反復的練習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領悟到整數的運算律同樣適用于分數。另外,這種專項練習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大有幫助。
三、專項練習,鞏固加深。
1、自主練習第8、13題。
要求:先畫線段圖,再列綜合算式解答。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借助線段圖,讓學生對乘加、乘減的分數應用題加深理解,達到鞏固上節課所學知識的目的。
2、自主練習第15題。
口頭解答,說出列式的理由。
[設計意圖]為學生獨立完成16題掃清障礙。
四、綜合練習,拓展提高。
聰明小屋。
出示題目讓學生討論:要求上層原來有數多少本?根據已知信息得先求出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嘗試著把問題先轉化成簡單的問題進行解答,再找最后的答案。掌握解題方法與技巧。
五、課堂作業。
自主練習11、12、16題。
六、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反思]。
這是一堂復習課,教師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起到引領作用。不同形式的計算練習讓學生加深并總結出了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規律。不同形式的內容和練習從易到難逐步遞進,即對基礎知識進行了復習,又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把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有效結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平度市蓼蘭小學王秀霞)。
1.練習與應用第1題。
出示表格,說明要求,讓學生計算,填在表格里。學生口答結果,老師板書填表。
2.練習與應用第2題。
提問:壓路機前輪是什么形狀的?前輪滾動一周所形成的面的大小相當于前輪的哪一部分面積?接下來學生獨立完成。
3.練習與應用第3題。
引導思考:水桶底部的鐵箍大約長15.7分米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求做這個水桶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分米就是圓柱水桶的哪些面的面積之和。這個水桶能盛120升水嗎?要拿什么和120升比較?學生自主完成。
4.練習與應用第4題。
聯系實際解決問題,要求得數保留整數。
核心提示:學生進行圓柱體積公式探究時,由于條件的限制,沒有更多的學具提供給學生,只一個教具。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我把操作的機會給了個別學生。接著再結合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感受“把圓柱的`底面分的份數越多,切開后,拼起...
學生進行圓柱體積公式探究時,由于條件的限制,沒有更多的學具提供給學生,只一個教具。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我把操作的機會給了個別學生。接著再結合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感受“把圓柱的底面分的份數越多,切開后,拼起來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悟出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于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寬是圓柱哪一部分的長度,高是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非常遺憾的是學生基本沒有親身參與操作,。但我使用了課件-----把圓柱體沿著它的直徑切成諾干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展示切拼過程.學生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也一目了然.
優點:
我采用多媒體的直觀教具相結合的手段,在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中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學具、教具,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這樣學生親身參與操作,有了空間感覺的體驗,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間。這樣設計我覺得能突破難點,課堂效果很好。
不足:
再教設想:
在課的.設計上以學生為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在學生動手實踐、交流討論和思考的時間上教師應合理把握。
師指出:圓柱體簡稱圓柱,圓錐體簡稱圓錐。
2、舉例: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學生舉例)。
4、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樣的直圓柱和直圓錐。(板書課題:圓柱和圓錐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類比、分析的過程,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正方體)體積=底面積×高。今天我們再來研究另一個熟悉的幾何圖形,圓柱的體積公式。從而引出本節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探索新知。
1.圓柱體積公式的猜想。
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積和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
提問: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嗎?
預設:根據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底面積×高,所以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相等。
預設:圓柱的體積和底面積、高有關,圓柱的體積公式=底面積×高。
2.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
預設:可以把圓柱轉換成長方體。
預設:學生分一分,拼一拼,組合成近似長方體的圖形。此時教師應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把圓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隨著等份分割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觀察拼成的長方體和原來的圓柱具有怎樣的關系?5分鐘后請小組代表進行回答。
預設:長方體的底面積、高和體積分別等于原來圓柱的底面積、高和體積。
3.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出。
用大寫字母v表示圓柱的體積,s表示底面積,h表示圓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圓柱的體積公式。
預設:v=sh。
教師強調字母v、s是大寫,h是小寫。
追問:回顧探究圓柱體積公式的過程,有哪些心得體會?
預設1:可以用長方體體積公式推導出圓柱體體積公式;
預設2: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與探索圓面積的方法類似;
預設3:計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
(三)課堂練習。
試一試。
一個圓柱形零件,底面半徑是5厘米,高是8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結作業。
提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找找生活當中的圓柱物體,量一量底面積和高,算一算物體體積。
四、板書設計。
生2:分成若干等份,分得的越多越接近于長方形。
師:補充得好,兩位同學握握手,你們的發言合起來就全面了。
評析:評價的指向性很明確,促進積極參與,積極合作。
多媒體顯示:把圓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師:什么叫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生1: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師:說得滴水不漏,能比劃一下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立方米的大小嗎?
評析:表揚的同時委婉地提出新的要求,學生會很愿意做。
師: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怎樣計算?
生:底面積乘高。(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師:根據體積的含義,想一想,什么叫圓柱的體積?
生1:這個圓柱所占空間的大小。
師:(出示任意圓柱)你能估計一下這個圓柱的體積大約是多少嗎?
生:10立方厘米。
師:你真勇敢,是第一個敢于估計的同學,可是你估計的數據太小,想再試一次嗎?
評析:評價時設法找到他的過人之處,給予激勵,促進其產生更高的需求。
(師指導:伸出手指比劃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幫助該生掌握估算的技巧。)。
生:600立方厘米。
師:同學們認為是不是比較接近了?
眾生一致同意。
評析:動員全員參與估計,參與評價,此時的集體關注產生了強大的力量。
師:拿出你們帶來的圓柱,同桌的兩個同學各自估計一個數據并記錄下來。
師:如果想準確地計算出這個圓柱的體積,該怎樣算呢?猜測一下。
生1:兩個底面積的和乘2。
師:膽略過人,真佩服!
評析:評價滿足了孩子的內心需要:被老師佩服,那是何等自豪!內心獲得愉悅感。該評價語體現了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發展性原則,評價的作用在于教學而不是區分學生的優劣和簡單地判斷答案的對錯。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不能只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簡單的好壞之分,而在于強調其形成性作用,注重發展功能。一次評價不僅是對一段活動的總結,更是下一段活動的起點、導向和動力。
師:你同意這個猜測嗎?(大部分學生搖頭。)。
生2:底面積乘高。
師:怎樣證明你的猜想是正確的呢?(等待……)。
師: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嗎?
生:能。
師:想試試嗎?(各合作小組立即行動,組長作了分工,用學生課前準備好的圓柱體蘿卜或山芋嘗試切拼。)。
(老師盡可能地參與多組活動,并指導組與組之間的互評。)。
師:自己認為你獲得成功的組請舉手,(有一半小組獲得成功)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能從中受到一些啟發。發明家愛迪生經常要經過上千次實驗才能成功一項發明,失敗了,下次再來。下面請合作切拼成功的小組介紹一下你們是怎樣切拼的。
評析:評價沒有忽視失敗的同學,言外之意:只要認真參與做了,哪怕失敗了,也能獲得一些經驗,老師仍然欣賞你!人的一切活動,包括學習要受人的意識支配,所以教學評價就不能僅僅局限于關注知識的掌握,更要促進其興趣、愛好、意志等個性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根據課程標準和教育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探究與實踐能力、合作、交流與分享等一個或幾個方面進行描述,判斷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態,真正體現評價的過程性。
生:因為圓柱的底面是一個圓,根據圓可以切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再沿著高的方向切,就可以拼成長方體了。
師:說得真精彩(豎大拇指,鼓掌)。
評析:利用體態語,和學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快樂!通過分享成功的喜悅,產生心靈的共鳴。
師:切拼前后,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小組討論上面的思考題。)。
生:體積沒有變,底面積沒有變,高也沒有變,只是形狀變了,由圓柱轉化成長方體了。
圓柱的體積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對轉化的思想方法和“等積變形”已有所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是本節課的舊知??奎c;而這節課的順利學習將為以后圓錐體積的學習鋪平道路。從能力培養方面來看,本節課的內容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在公式推導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猜想、類推、對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另外,就情感的角度而言,通過學生體驗探索數學奧秘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由此,預設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的過程,使學生能總結和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能夠運用公式正確的計算圓柱的體積。
2、培養學生觀察、猜測、分析、比較、綜合的學習思考方法。
3、滲透轉化、等積變形、極限的數學思想。
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個過程對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圓柱體積公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把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在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要用到等積變形、對應、以及邏輯推理的知識,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有點困難,所以我認為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本節課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有:演示法、提問法等,在學習過程中要用到的方法有:觀察法、思考法等。
教學用具:圓柱模型,裝水的杯子等。
這節課主要有五大環節。
一、實驗引入。
師:我們來觀察一個現象,把小圓柱放入水里,看看有什么變化。
生:變了變了,水面上升了。
師:水面為什么上升。
生:小圓柱浸沒在水中,將水擠壓上升,求小圓柱的體積也就是求上升水面的體積,即圓柱體積。
師:你們想不想知道圓柱體積怎樣計算。
生齊答:想。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板書:圓柱的體積)。
二、探究新知。
師:出示課件,根據課件演示逐步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方法。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
v=sh。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出示例1:一根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0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師:咱們大家理解自己推導的圓柱體的體積公式了嗎下面我們。
50×210=10500(cm3)。
答:圓柱形鋼材體積為10500cm3。
四、鞏固運用。
1,填表:請同學看屏幕回答下面問題,誰想好了誰就站起來說。
底面積(m2)156.40.05。
高(m)342。
圓柱體積(m3)。
五、總結評價。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圓柱體積的推導方法及計算公式。
板書設計:
v=sh。
例4:一根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50平方厘米,
高是210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50×210=10500(cm)。
答:圓柱形鋼材體積為10500立方厘米。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32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