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的編寫應當鼓勵教師進行創新實踐,提高教學質量和效能。請大家參考以下的高一教案范文,相信會對你們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發和幫助。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書育人兩方面都承擔著更重要的責任,尤其應該不斷地規劃自己的未來,我相信“勤能補拙”,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勤奮的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如何盡快的走向更成熟,成為一名模范的人民教師,使自己在進行教育事業時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來前進和發展,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巨大任務。特做分析計劃如下:
優勢分析:
1)熱衷教師職業,熱愛教育事業,有較強的責任感和進取心。
2)能靜下心,積極地閱讀一些教學的相關雜志,關注最新的課改動態。
3)謙虛好學,能自覺接受新事物、新觀點。
4)通過23年課堂教學實踐,已經帶過10屆高三畢業生,積累了一定經驗,能夠勝任高中各階段教學工作。
不足之處:
1)二十幾年來,我的教學工作一直以來缺乏規劃,缺乏自己的研究,缺乏自己的目的性和研究性。
2)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專業的培訓,在理論學習和教科研方面發展得不夠,沒有很好地把實際教學和科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科研型教師的路上步子邁得還較慢。
3)在學科教學中,很大程度依賴于教材,缺乏自己對于文本的深入解讀,自己的教學缺乏創新和研究,對于教材開發的拓展度不夠,未能完全超越教材,整理、積累、反思方面有待加強。
4)自己的職業道德和職業修養方面,自己平日的課堂教學缺乏親和力,與學生的接觸太少,沒有深入走進學生,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不了解學生的發展需要、成長需要,需要完善自己的教師形象,做學生喜歡的好老師。
一年目標。
我計劃通過二年的時間,達到有對教育理想的執著追求,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有較高科研工作能力,專項特長突出,學生、家長滿意的教師。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真正關心每一個學生,把自己教師的愛平等的給予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促進每一個學生思品素養的提高,讓自己真正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走進學生,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成為接近學生,超越教材的課堂教學,研究教材,立足于學生的角度研究教學,備出高質量的課,同時上出精彩的語文課。
(3)研究教學,對于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寫好自己的教學總結和反思,對于自己的教學中的得與失進行充分的研究,探尋適合自己教學風格,記錄自己和學生成長的足跡,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研究,做一名研究型、發展型教師。
(4)勤于研究,勇于實踐,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多學別人之長,多讀書,把自己的所學應用于實踐,提高自己教育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自己的思品教學既有工具性又閃耀人文的光輝。
(5)練好過硬的基本功,豐富自己的教育機智,同時注重自己的修養和教態。吸收他人修養中的元素,使自己的修養更加立體。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并為自己的職業理想持之以恒的努力。
三年目標。
1、轉變教師角色,樹立服務不同種類學生意。
專業工作是為人類謀求福利的社會公益事業。教師這一職業必須以教育為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以為只有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才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和學習真正完整地還給學生。特別是針對新的招生況,我們如何面對。教學中我將通過不斷反思、盤點等一系列內省性活動來完善自己的角色行為,獲得創新和超越的活力。
2、實施行動研究,深刻領會課程理念。
專業理論研究要和實際工作相結合。因此,我將立足于新課程課堂教學,力爭每年進行一項行動研究,以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
3、明確專業研修方向,建設專業發展強勢領域。
學會與同伴合作,向更多的前輩、專家、同行學習,使自己的專業視野更寬廣,進而來擴充自己的專業實踐內涵,形成自己的專業發展優勢領域。
4、加強理論學習,加快專業成長步伐。
理論是實踐的向導,是專業發展的基礎。近三年,我計劃每年讀3-4本教育教學理論專著,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個人成長措施。
1、讀書——開拓自己的視野。
讀書的過程便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書籍是教師的精神家園,只有愛讀書的教師,才會從自己的書籍中汲取力量,豐富自己,使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讀書看報,廣泛涉獵教育學、心理學思品教學理論書籍,知道最前沿的語文理論研究,了解當今思品教學的發展,使自己充分與時代接軌。同時在平日的生活中,為了真正實現大思品教學觀念,我要充分開拓自己的視野,真正實現自己知識的積累,使自己知識的量和面大幅度拓展,深入了解教材之外的思品世界。
2、反思——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
以前的教學中,我是相對懶惰的,對于自己教學中的很多問題、認識、困惑經常是一帶而過,以后的教學我要充分走近學生,了解他們的世界,聽他們對于我教學中可取與不可取的認識,及時總結自己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歸納成與敗的原因,并做好詳細的記錄。把寫教學反思充分堅持下來,避免一曝十寒,養成習慣,形成規律,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對于教學中,自己不懂的地方,經常去詢問同事、專家,養成查閱資料的好習慣。真正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成長自己,切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3、課堂——教師成長的舞臺。
努力向專家、名師、優秀教師學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發展,在自己的教學中努力改變平庸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堂課,每堂課爭取至少有一個亮點,完成從一名合格教師向學者型教師的轉變,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積極借助書籍和網絡,學習他人優秀的教學案例,課堂實錄,課堂教學的視頻,向名師靠近,學習他們教材解讀的智慧,學習他們對于課堂教學的把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積極把自己的所學應用于實踐,使自己對于教學的認識,不僅停留在理論的角度,還要更多的實踐,同時在實踐中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多請同事、教研員、領導指導自己的教學,詢問學生自己教學的不足和改進之處,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個新的高度,有更多的精彩解讀。
4、研究——不斷提升自己。
以前的教學中,我對于自己的教學缺乏研究,23年的教學以一種自發隨波逐流的方式前進,學習了很多新的知識與理論,也忘記了更多的知識和理論,我曾想自己多年的教學留下了多少足跡,以前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依然感覺棘手,以前自己不能深入解讀的古詩類文體,如今自己依然覺得很難。自己的教案上留下的更多的是教案的模仿。因此以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研究,從一個教材的“擴音器”,到能真正有自己視角研究自己的教學,在學習他人的長處中,更多的學會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學會合理的消化,與時代接軌自己的教育思想,研究自己教學行為,分析自己課堂中學生的表現,記錄自己教學的點點滴滴,閱讀自己專業書籍的同時,記錄形成自己教育觀點。有自己對于教學教育的認識與體驗。
5、修養——豐富自己,做好自己。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在教書時育人,在育人中教書,而且要有一套藝術,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這樣的老師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關心和熱愛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孩子的點滴成長,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孩子發展的需求,樹立起“一切為孩子”的崇高思想。并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加強自身修養,以身作則,用心努力,形成自己良好的個性修養,有堅持、有毅力,有愛心,真心真誠對待自己的學生,用心成長自己的工作。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做一名與時俱進的好老師,關注每一個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做好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識修養、理論修養、人格修養,做一名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的模范老師。
一、初步了解我國明末清初時期民主啟蒙思想發展的情況;了解民主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對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評介。
二、積累有關文言文知識,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方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以自讀為主,結合討論,師生、生生互動。
由于此課難度不大,僅安排一課時時間,故按照比較常規的教學方法。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2分鐘)。
清代龔自珍詩云:“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p>
魯迅先生也有這樣的詩句:“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p>
“萬馬齊喑究可哀”“萬家墨面沒蒿萊”,這就是我國封建皇權統治時期社會的真實寫照。
比龔自珍略早些的17世紀中葉,明朝滅亡,另一個號稱“中央帝國”的王朝--滿清走向了它的“輝煌”。這個時期,帝制正盛,風雨如磐,誰要是對“天子”有一點點“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這樣一個人,在這腥風血雨、黑色恐怖的歲月,竟大膽地喊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號,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擲其皇冠,摧其御座,這是何等的勇氣,何等的氣魄!要知道,這可是輕則系身囹圄,重則身首異處、慘遭滅門的“罪行”啊!
喊出這個口號的人,就是黃宗羲。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喊出這個口號的戰斗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資料。(6-8分鐘)。
可分成幾個專題,要求學生組成若干學習小組,在預習中分別從書籍或網絡中摘取有關內容,并制成教學幻燈片。課堂上可由學生展示講解。
內容:
1筆貝再現。(略)。
2弊髡嘸蚩觶。
黃宗羲(1601-1695)字太沖,號南雷,又號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黃尊素因彈劾權奸魏忠賢而遭害,及長,遂承父志,參加并領導“復社”,堅持同魏忠賢余黨進行斗爭。清兵南下,曾組織“世忠營”進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絕清廷征召,于隱居中專事著述講學。所持政治思想主張,具有鮮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膽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對清末改良主義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以一定影響。在文學方面,面對當時激烈的民族矛盾,極力主張反映歷史現實,抒寫真情實感,反對明代“七子”的模擬之風。所作詩文,多表現高尚節操之作。除《明夷待訪錄》單刊成集外,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編有《黃梨洲文集》。
3幣淮奇書--《明夷待訪錄》。(略)。
三、引導學生逐段自讀課文。具體方法是:每段按規定時間,完成自讀--討論--質疑--釋疑四個過程;自讀,重在解決實詞、虛詞、句式、用法等語言方面問題;討論,重在解決內容理解方面問題;質疑,重在提出語言、內容兩方面的疑難問題;釋疑,是由教師集中解決共性問題。前三個過程學生為主,釋疑則由教師為主。自讀前教師要提出思考題,加以引導。
1鋇1段(4分鐘)。
文言實詞虛詞:莫或猶夫(夫以千萬倍之勤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2鋇2段(6分鐘)。
問題:后之人君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產業,在長期過程中,其思想情態發生了什么變化?
這一段是怎樣推理的?
文言實詞虛詞:然所曾為然則。
文言句式:傳之子孫孰與仲多。
3鋇3段(5分鐘)。
問題:你怎樣認識伯夷、叔齊的“恥食周粟”?
文言實詞虛詞:寇讎稽私。
4鋇4段(5分鐘)。
文言實詞虛詞:緘若雖易。
四、本文在論證上充分運用了歷史上翔實的事例和對比論證的方法,條理十分清晰。教師請大家用歸納提綱、列舉圖表等方法,對文中涉及的人物及行為,按照“人物”“行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四項,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梳理(還要考慮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人物--禹;行為--入而不得去;直接原因--勤千萬倍,不享其利,非人情所欲居;根本原因--明乎為君之職分。(8分鐘)。
示例:
人物行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許由、務光去而不入。
堯、舜入而又去。
禹入而不得去勤千萬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明乎為君之職分。
漢高帝利“產業”沾沾自喜。
明太祖?!爱a業”喪心病狂。
崇禎帝失“產業”凄凄惶惶。
桀、紂享“產業”殘暴荒淫。
小儒妄傳言為虎作倀以天下為莫。
大之產業不明為君之職分。
五、整理寫作特點。(5分鐘)。
(見“課文說明”)。
六、自由論壇。(時間長短視具體情況而定)。
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以及文言文有關知識等各方面談談自己看法。
七、布置作業。
“理解鑒賞”一至五題。
教學目的:
1、了解“賦”的特點;
2、從秦的滅亡中吸取教訓;
3、文言詞語的活用,語文教案-過秦論。
重點難點:
文中“議論”所包含的意思,四個“后人”的意思。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型:課內自讀課。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題解。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唐代著名詩人,為別于杜甫,后人稱他為“小杜”,又將他與李商隱并列,稱為“小李杜”。
阿房宮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阿房村。為建造這座宮殿,秦統治者曾征集勞動力七十余萬,開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墒侵燎販缤鲆参慈客旯?,故未正式命名。據說時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稱“阿房宮”。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笨梢姳疚谋砻嫔蠈懬匾驙I造阿房宮,揮霍無度,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借古諷今,意在規勸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極欲,重蹈秦亡的覆轍。
二、賦。
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而于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三、閱讀課文,反復朗讀。
學生自讀,教師范讀。
四、結合“自讀提示”和“注釋”,分段閱讀課文,教師指點。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過秦論》。
開首十二個字用兩組偶句,極省簡地待了阿房宮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費,文中“畢”“一”“?!薄俺觥倍际莿釉~。
接著,由外至內,由物及人,用駢散間雜的句式來寫。
第二自然段在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的基礎上,極寫宮中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笆詹亍焙汀敖洜I”是動作名;“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是壓縮復句,其中“鼎”“玉”“金”“珠”為名作狀,“鐺”“石”“塊”“礫”為名作動。
五、作業。
熟讀1-2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二、學生自學3-4段,教師點撥。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由古及今,鋪寫秦始皇驕奢淫逸,終于導致滅亡,諷喻當朝切勿重蹈覆轍。
第3段開始轉入“體物寫志”,作者用推理分析的方法承論,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
文章的最后一段,充分表達了作者寫此賦的用意――“寄托諷喻”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統治者的覆轍。文中除第三個“后人”指唐以后的統治者外,其余三個“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統治者,主要指唐朝統治者。
小結:文章兩大部分鋪事寫志,層次極其分明,鋪事是寫志的基礎,而寫志才是鋪事的目的,結構嚴謹。因此,文章鋪陳雖含夸張,卻不顯浮靡;議論雖純屬言理,卻不顯拘謹。
本文關于歷代王朝崩潰皆始于自身*敗墮落的觀點,以及節用愛民的主張,無疑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作業。
(1)、“思考和練習”(五)。
1、未龍何云:(天上)沒有云彩,怎(會有)蛟龍(騰空)?
2、不霽何虹:不是雨過天晴,怎(會有)彩虹(凌空)?
3、鼎鐺玉石:把寶鼎視為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
4、金塊珠礫:把黃金視同土塊,把珍珠看成石子兒。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舉起)。
3.非抗于九國之師(抗,通“亢”,高,引申為強大)。
4.孝公既沒(沒,通“歿”,死)。
5.合從締交(從,通“縱”,合縱,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的策略)。
6.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影子)。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8.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大聲呵斥)。
9.約從離衡(衡,通“橫”,連橫,戰國時期秦國離間六國,各個擊破的的策略)。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點,毛病)。
二、古今異義。
1.國家。
古義:指諸侯封地(諸侯國),大夫封地(家);今義:一個國家的整個區域(全國)。
2.愛人。
古義:愛護別人,體貼別人;今義: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戀愛中的一方。
3.以為。
古義:把……作為,把……做成;今義:認為。
4.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義:指山東省。
5.河。
古義:黃河;今義:指一般河流。
6.櫓。
古義:盾牌;今義:指外形似槳的一種用人力推進船的工具。
7.池。
古義:護城河;今義:池塘。
8.贏。
古義:擔負,背負;今義:勝或獲得。
9.以致。
古義:用來招納;今義:連詞,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
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與法國馬塞爾?普魯斯特、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等并稱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他的短篇小說《變形記》等和長篇小說《審刺》《城堡》和《美國》影響很大,被譽為“20世紀最優秀的作家之一”,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猶太籍百貨批發商人,專橫、粗暴,是家庭的“暴君”??ǚ蚩ㄈ〉梅▽W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險公司工作。1917年開始患結核病,只活了41歲。曾三次訂婚,又三次主動解除婚約,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愛文學,閱讀和研究大量文學和哲學著作。他對中國的文化懷有特殊的興趣,有人說他是“西方唯一中國式的作家”,他鉆研過中國哲學,喜愛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
2、作品特色介紹。
卡夫卡的作品表現了“異化”和“悖謬”的哲學命題?!爱惢敝浮拔飳θ说慕y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馬克思語)?!蹲冃斡洝穭t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人創造的“物”如金錢、機器、生產力方式,作為異化的統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對立,它們操縱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隸,也就是“非人”,“非人”與動物有何區別?變成“甲蟲”也就很自然了。把虛幻的離奇荒誕現象和現實的本質真實結合起來(用現實主義手法寫非現實主義的內容),這就構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說。
“悖謬”指“一個事物兩條邏輯線的相互矛盾與抵消”,如《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對父母和妹妹有著深深的親情,可是變甲蟲后,他的親人著急的是他不再能為家掙錢,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負擔”,于是誰也不同情他、憐憫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獨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釋重負,開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說具有荒誕性的特色,表現在情節與人物行為上出現違反常情與理性的情況,但其中又包含真實性,即從社會現象來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現實的。如“突變甲蟲”事,既符合“突發事件”的社會現象可能性,又符合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生存競爭高壓下,人被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系異化的社會現實的本質真實性。此外,在整體的荒誕情節中,又有細節真實和心理真實的內容。如變甲蟲后的行動,符合甲蟲習性;而思想情感與人物相合。
3、時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社會動蕩,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銳的藝術家認為世界是混亂的、荒誕的,他們著書批判資本主義的人際關系,批判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現代主義文學產生了?,F代主義文學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人際關系的冷酷,人對社會的絕望,藝術上使用極夸張以至怪誕離奇的表現手法,描繪扭曲的人性,表現人的本能和無意識的主觀感受,開掘個人的直覺、本能、無意識、夢幻等言行心理。
《變形記》創作于1912年,發表于1915年,課文節選了原小說的一半內容。
二、課文內容。
1、內容結構。
小說分三部分(用一、二、三標明)。
第1部分,寫格里高爾變甲蟲,驚慌而憂郁;父親發現后大怒,把他趕回臥室。
第2部分,寫格里高爾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
第3部分,寫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而死,家人開始過新生活。
2、情節線索。
情節的發展由兩條線索交互展開。
格里高爾的線索:變甲蟲——成累贅——絕望死。
家人的線索:驚慌同情——厭棄憎恨——解脫喜悅。
3、人物形象。
主人公格里高爾是個當時社會的小人物,父親破產,母親生病,妹妹上學,沉重的家庭負擔和父親的債務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氣,指望還清父債后辭職。對父母,他是孝子;對妹妹,是好哥哥;對公司,他是好職員。變甲蟲,他還為還父親債擔憂,眷戀家人,甚至為討父親歡心而艱難地爬回臥室。這樣善良,厚道而又在責任感的人,最終被親人拋棄。格里高爾的悲劇是令人心酸的,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
4、主題。
通過格里高爾“變形”前后的經歷以及家人親情的變化,批判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人性的異化、人際關系異化的社會現實。
5、寫作特點。
體現了“荒誕性”包含“真實性”的特點。具體分析見前“作品特色介紹”。
作文題:
以“偶然”為話題寫一篇作文,800字以上。
不如一只蚊子。
高三(8)鄒菁菁。
先說說:“蚊兄”的光輝事跡吧,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其它蚊子都被蚊香熏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之,唯有他清醒地找準目標,在我的胳膊上狠狠地叮了一口。
可為什么被叮了,我還是稱他“蚊兄”呢?因為我想到:有時自詡為天地之王的人類,竟還不如一只蚊子。
可不是嘛!巴爾扎克就說了:“第一個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聰明人,第二個再這樣形容的是傻子?!笨扇祟愔羞@樣的傻子實在不少,人家做什么,他們就做什么。于是書店中常掀起一陣陣“科普潮”、“米蘭?昆德拉潮”、“老莊潮”,可買回家后,又有多少人真正靜下心來去品味書中真諦呢?于是在電視上我們就能看到一群群瘋狂的“追星族”,對明星們簡直是五體投地一般崇拜。于是在街上就常有密密麻麻的圍觀者,他們有時甚至在犯罪面前也只是看客,沒有人愿意見義勇為。這些人確實不如我的“蚊兄”。
吠形吠聲也就罷了,因為要改正并不難。只需做之前先捫心自問:這樣做是否出于本心。
然而,我的“蚊兄”的最可貴之處是:不在蚊香中迷失自己。換成人類的詞匯,即:不在錯誤的氣氛中迷失。
“氣氛”實在是個可怕的詞。因為什么事一旦成了氣氛,做的人就不止一百二百,而是幾乎人人如此了。而萬一這氣氛不幸是錯誤的,那么后果用“誤國誤民”形容不為過。在這種錯誤的氣氛中保持獨立清醒的人是大英雄,而火上澆油且樂此不疲的人是敗類。
屈原說:“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魯迅不但自己清醒,且用自己的一枝筆去喚醒國人;拉斐爾畫出人類的美,讓人們從仰慕天神轉而仔細審視自身的美。他們都是在錯誤的氣氛中站得住并且努力抗爭的真英雄。
日軍侵華時,有軍官以殺人取樂,還展開殺人競賽。他們失去人性,視人生命如同草芥。日本軍隊中竟沒有人以此為恥,更不用說制止暴行。在當今和平年代,仍有很多日本人受蠱惑,大放反華厥詞。像這般的人不會獨立思考,真是可恨、可悲、可憐??峙逻B我的“蚊兄”也瞧不起他們。
在錯誤的氣氛中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我認為這是人最可貴的品質了。隨波逐流,代價一定是慘重的。
我們人應該常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連一只蚊子也不如?
[評語]:這篇作文寫得很機智。從挨蚊子叮一口想到這個“蚊兄”“獨醒”,進而聯想到世上之人無主見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之現象,批駁此類人“連一只蚊子也不如”。文筆很老辣,亦非一日之功。
本課要學的內容《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總括說明我國建筑的特征,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是要掌握其文體特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課文中,我們已接觸過說明文,本課作為自然科學小論文就是說明文的深度發展,即說明文重在“說明”,而說明性論文重在說明后的論述。因此,本課在本學科教學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有鞏固說明文知識、向縱深開掘論文知識、為今后論文寫作打基礎的作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說明順序以把握結構的邏輯性,并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密性,解決這兩個重點的關鍵是要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強變式訓練。
二、目標及其解析。
目標定位:a.了解這種說明性論文的文體特點;。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的邏輯性;。
c.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目標解析:a.了解就是指對論文與說明文的異同點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對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維的邏輯性要理清楚;。
c.體會就是指對有關句子中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的含義及其作用要能準確把握。
三、問題診斷與分析。
本課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把握作者思維的邏輯性。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強化學生的抽象思維,加強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建50周年的清華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筑的特征》(板書課題)。
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后,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筑科學院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對建筑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并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
解題。
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征”,指事物作為標志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筑”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筑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讓學生找出說明文與議論文、記敘文的不同點,以掌握其思維規律,為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結構作準備。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說明)內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學方面的:建筑特征)起什么作用?(介紹)語言特點如何?(平實、準確)屬何文體?(說明文)。
2、《說“木葉”》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議論)內容是哪方面的?(文學方面的看法:詩人們愛用“木葉”入詩的原因)起什么作用?(找理由分析,通過感悟談看法)語言特點如何?(平實、穩健)屬何文體?(議論性隨筆)。
問題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設計意圖:掌握論文寫作的邏輯順序,正確劃分段落,借鑒于作文中學會謀篇布局。
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于讀懂課文。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1-2段: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
3-13段:談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筑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么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
最后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在現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良的建筑傳統發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征,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問題3:作者將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
(二)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并解釋了中國建筑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與其他建筑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筑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筑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出千變萬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匯和文法為喻,說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構成原理,并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筑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并把它發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匯為新中國的建筑事業服務。
問題4: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朱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筑鮮明的特色。
問題5: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
1、由整體到局部。
2、由主(結構)到次(裝飾)。
三、疑難問題探析。
問題6: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問題7: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詞匯’”?
作者在文章中說的“詞匯”是指建筑的材料。這是比喻的說法。中國建筑中如一軒一樓等那些相對獨立的建筑個體,如同“詞匯”遵循“文法”構成文章一樣,它們能遵循中國建筑法式組織起來,形成建筑的整體。
問題8: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四、課文總結。
本文從整體上按照引論、本論、結論三大部件來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體部分采取先分后合的說明順序。先分說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再合說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即使是一個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結構。因而,整篇文章顯出謹嚴的結構美。
語文教學內容在總結以往成功教學經驗的同時,將在生態課堂教育理念的引導下,于高一和高二年級教學中側重閱讀教學。高一和高二是提高語文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知識面的關鍵時期學生語文將在高一和高二時期通過閱讀教學的有效實施為高三語文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課本篇目必修部分,選擇經典篇目進行課堂學習精講。這一部分,主要是老師引導,按照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推行課堂學習模式,力圖讓學生在課堂上高效地完成對高考題的針對性題型練習,扎實的完成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
第二,課本篇目選修部分,采取由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先有老師制定選修課文部分的學案,學生在學案的指引下,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自行完成課文內容的學習。這一部分主要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充分閱讀課本中的經典篇目進行集中學習。
第三,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進行閱讀??梢圆扇「糁荛喿x的方式,利用語文課堂連堂兩節課的時間進入學校圖書館進行自由閱讀。老師對學生的閱讀有總體規劃,有具體要求,定期查閱學生的閱讀筆記和閱讀心得,指導學生有針對性的選擇圖書,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
1關的參考資料的篇目,學生自己動手進行課外資料的搜索、篩選和閱讀。因為之前通過對課本必修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單元主題內容,所以在搜集資料閱讀時傾向性會比較明顯,單元教學目標會得到更深入的實現。老師每周利用一節課對學生的課外搜索閱讀成果進行總結,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評出最佳的課外資料和最優的閱讀心得。
爾后,班級匯總。以班報的形式編排成閱讀資料進行班內傳閱。班報采取小組輪流編輯的方式,每周一期,報紙主題切合課本單元主題,版塊內容全部來源于學生自己的資料搜索和整理,形式靈活多樣。這種教學形式既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寓知識于趣味中,無形中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新學期新氣象。希望通過語文閱讀教學計劃的有效實施實現對教學領域的突破,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鞏固學生語文知識基礎,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創造高考語文學科成績的新高。
一、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實詞、虛詞。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句式。
二、體會作品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指導學生有意模仿,進行寫作。
三、指導學生學習文中對事物的分析方法’,觀察思考問題。
教學安排。
本課擬用三課時講授:
第一課時,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分析作品;。
第三課時,指導背誦,加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設想。
基于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理解課文的難度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鑒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二、作者簡介。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他的散文有戰國縱橫家的風格,他的賦作趨向散文化,所以有“開漢賦之先聲者”之稱。作品有《過秦論》、《鵬鳥賦》、《吊屈原賦》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依據朗讀節奏推知意群,進而理解詞句意義。
2.學生自讀課文。逐段讓學生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猜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3.學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義基礎上朗讀課文,通過糾正學生朗讀節奏的錯誤,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內容,檢查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掌握。
4.指導學生在筆記上總結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現象、重點文言句式。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現在我們一起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分析作品謀篇布局的特點。
二、分析文章構思精巧。
明確: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問學生不易答出,可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提問:作者在文中設計幾組實力對比?對比的結果是什么?
明確:秦國與九國實力比較,陳涉與九國賢士、謀臣比較。秦國實力不比九國聯合起來的實力大,但秦統一了中國,陳涉的實力不能與九國君臣相提并論。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在學習現代文閱讀時講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結構安排的獨具匠心之處。
——陳涉起義——對陳涉實力的分析——分析秦滅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實力秦國的實力九國中任何一國的實力陳涉的實力,但陳涉不畏秦王朝的強大,反抗強秦,導致秦的滅亡,可見強權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敘秦之興,第二段敘秦之亡,這兩段的史料敘述占了絕大部分篇幅,作者卻絲毫沒有議論。但事實勝于雄辯,經過這兩段生動的記述,讀者對秦的盛世轉瞬即逝景況已深深印在腦中,對秦滅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內因導致已有認識,只是還未明確,此時作者將論點擺出,自然令讀者信服。所以金圣嘆說: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這足見文章構思精巧。
三、指導學生朗誦課文,體會課文的主題思想。
主要側重在對感情、聲調、課文整體節奏方面的朗讀指導。
四、指導學生體會文章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
可提兩個提示性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1.本文是一篇論說文,但記敘多于議論,這樣安排內容是否得當,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寫作本文時,應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借鑒?
(提示:寫作手法的選用,如夸張、渲染、襯托、對照等手法的巧妙運用,駢、散句的運用,結構安排方面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指導背誦。
指導學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礎上,了解后三段段與段間的關系,進而理清這三段的寫作思路,方便背誦。
注意語言特點、句式特點,準確背誦。
二、介紹《阿房宮賦》,比較閱讀,加強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比較閱讀的目的在于品味兩文在辭采上的不同,更好地體會西漢散文的特點。
三、總結本課的知識點,完成課后練習。
附:板書設計。
教學目的:
通過學生自讀和老師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
2、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3、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系。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2、作者傳達怎樣的復雜感受。
3、反復誦讀文章、討論與指導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自讀課)。
學生活動設計:
預習:
1、閱讀《我與地壇》全文,了解課文大意。
2、質疑,并談談自己的理解。
3、朗讀精選的部分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音樂《命運交響曲》,此曲洋溢著一種抗爭命運、抗爭苦難的激情。貝多芬也正因此頑強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這堂課我們也來學習一篇敘述抗爭命運挑戰艱辛的文章《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多媒體,作者像)。
二、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文章僅僅寫了我、地壇嗎?(還寫了母親,多媒體)現在請同學們搜尋文章,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開頭一句: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多媒體顯示)。
三、朗讀、分析、評價。
(一)第一部分。
(“它等待我出生……雙腿”)。
句子。(“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自己的身影”)當時他的內心感受怎樣?找出關鍵詞句。
(“失魂落魄”、“看見自己的影子”———百無聊賴,孤獨,頹廢,殘廢自傷)。
3.于是我們常常能在地壇,夕陽下,月光下,看到那個凄慘傷感的身影,找一找“總是”4.作者“總是”到地壇去,這說明地壇與作者之間一定有著什么靈犀相通之處。作者由憔悴自憐、萎靡頹廢走向笑容如陽光般燦爛,地壇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壇的特點,概括。(荒蕪,不衰敗,坦然)。
朗讀寫“荒蕪”的句子:“四百多年來……自在坦蕩”分析作者對這種環境的情感。
可是“不衰敗”,依舊有生機,朗讀寫“不衰敗”的句子:“蜂兒……片刻不息”,渺小卑微的生物尚且活得很好,這又告訴我們什么?(生命來到世界就是一種美麗,活,義無反顧)。
作者筆下的地壇歷經四百多年的變化,雖然昔日的輝煌已經不復存在,但她以頑強的生命力依然寧靜地存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荒蕪但不衰敗”的事實,對于一個曾為生死問題苦苦思索的殘疾青年來說,肯定有所啟示。(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換句話說,應該考慮的只有怎樣好好活下去的問題。死,既然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必然降臨的事,那么,生,就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苦難的角色同樣要有人去扮演,于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瀕于崩潰而頑強自救的靈魂??ǚ蚩ㄕJ為幸福就是把痛苦成功地變做快樂,史鐵生雖然還不到這種地步,但他至少已經扼制住了死神,并且讓痛苦停止呻吟!)。
(顯然不是。當一個人能夠豁達地面對死亡時,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實際行動也告訴讀者,他相信的是自己與不幸的頑強抗爭,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故園歷久而彌堅的活力正是激勵作者勇敢面對不幸,采取積極人生態度的取之不盡的源泉。于是“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地壇陪伴他度過最艱難的歲月,在死生間進行徹底的思考和痛苦的選擇,使“我”走出了陰影,坦然面對生活,擺脫了那頹廢、消極、殘廢自傷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他“決定活”下來了。所以作者說:“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p>
(上述分析通過學生讀議展開,教師適為點撥,注重學生感受)。
(二)第二部分。
配樂讀2-3段,深沉而凝重的話語。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默默地支持著兒子,寬慰著兒子。(細節:“曾經有過……”)。
由此可見,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3)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生存的啟示: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而這正給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幺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p>
(4)再讓我們去感受母親的痛苦,母親的堅忍,母愛的偉大!讀“現在……”(音樂:滿文軍《懂你》)。
(5)母親給我的啟示,母愛的深沉與溫馨,作者更多是在“現在我才想起”,“我不知道……”失去后才倍覺珍惜,母親走過的焦灼的路讓我懷念,于是拿起了筆紀念母親,紀念一種精神一份崇高??梢?,這里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贊歌?;貓竽赣H,并不要很多,只是別讓等待太多,文中那一段“文稿”朗讀。
四.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為理想而活,為愛我的人而活,也為母親的驕傲而活等等。
作者經歷了深重的苦難,經歷了這般近乎致命的打擊后,才悟出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對待生命的道理。有句話這么說“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钡蚁朊總€人不希望自己災難降臨,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是如何看待“苦難”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作業:以“感悟生活”為話題,課后作文。
板書:
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母親:疼愛,理解兒子。
(注定)活得最苦。
意志堅韌。
作者:設想。
生存的啟示。
生,不再可以辯駁。
決定活。
死,不必急于求成。
怎樣活承受苦難,堅忍生活。
知識目標了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引導學生理解詞中典故的內涵,品析詞人在一連串典故中寄予的情思。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品味本詞蒼涼悲壯的意境,鑒賞詞人的用典技巧;感知詞人的抒情形象。
情感目標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理解典故的內涵和用意。
教學難點感知詞人辛棄疾的抒情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讀。
1、導入新課:“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滿江紅》)眼看著宋徽宗、欽宗被俘,親歷著金兵南下的鐵蹄,嘆息著南宋統治者的偏安一隅,經歷著南渡的狼狽不堪。悲憤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辛棄疾的懷古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寫作背景:辛棄疾的時代是一個迫切需要英雄的時代,而又是一個無法給英雄提供舞臺的時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滿機遇與希望,而又不斷失望與惆悵的一生,下面四句話概括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來齊讀:英雄暮年六十六歲壯心不已,掌權宰相草率北伐為己私利,四十三年恥辱依然清晰記憶,高唱收復失地豪邁悲壯歌曲。
3、緊抓標題。
京口:古城名,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蘇鎮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樓,今鎮江東北的北固山上。
懷古:懷古題材的詩詞,懷古傷今。
引導學生回顧懷古題材的結構:臨舊地——思古人——憶古事——抒已懷。
二、初讀。
1、自由讀:請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大聲誦讀這首詞,讀通讀順。
2、指名讀;。
(1)停頓,封狼居胥根據課下注釋可知狼居胥是山名。
(2)解釋劃線詞語的含義。
英雄無覓尋找。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英雄業績。
尋常巷陌普通。
金戈鐵馬精銳部隊。
元嘉草草草率。
贏得倉皇北顧落得,剩得。
可堪回首不堪,哪堪。
(3)倒裝句:無覓英雄孫仲謀處。望中猶記,四十三年,揚州路烽火。
古人為了押韻,產生了倒裝現象,而我們今人要按照正常的語序來理解句義。
3、齊讀。
古人云:一登高樓萬古愁。
(1)詞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2)主旨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抒發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3)這種情感是用什么手法體現的?
運用典故。
三、細讀。
1、明典故——了解事典語典。
用典,“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劉勰《文心雕龍》),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用典,詩詞中對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和前人妙語警句的引用,前者稱事典,后者稱語典。它常用較少的詞語拈指古事或古語以表達更多的意思,把作者不便直說、明說的話用含蓄凝練的語言表達出來。
2、找典故——抓住古人古事。
辛詞的一大特色的就是用典。請結合注釋,找出本文用了哪些典故,明確涉及了哪些“古人”和“古事”,嘗試對這些“古事”進行簡單概括。
教師示范:孫權,置鎮京口,雄踞一方(盡量用動賓短語概括事件)。
學生按照要求,完成表格的內容。
古人古事。
孫權置鎮京口,雄踞一方。
劉裕起兵北伐,建立劉宋。
劉義隆草率出師,倉皇而逃。
拓跋燾率兵追擊,建立行宮。
廉頗一飯斗米,以示可用。
3、品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請同學們任選一典故,談談你從這些典故中讀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和用意?(提示:結合文本和注釋,抓住體現作者情感態度的字詞,小組討論完成表格內容。)。
懷古人物。
情感態度。
寫作意圖。
(1)孫權。
抓稱呼——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稱人稱字,以示尊敬。孫權,東吳大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孫權始置鎮京口。孫權以江東區區之地,抗衡曹魏,拓宇開疆,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抓稱呼——千古英雄,以“英雄”稱之,贊頌孫權,表達對他的敬仰。
抓關鍵詞——千古江山?!扒Ч拧?,照應題目“懷古”,富于時代感;“江山”,可實指京口之江山,虛指天下之江山?!盁o覓”,英雄已逝,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的英雄?!帮L流”,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余韻。
小結: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盡管物換星移,滄桑巨變,舞榭歌臺,遺跡淪湮,然后他的英雄業績和千古江山相輝映。這兩句歌頌、追慕英雄及其功勛業績,流露出江山依舊、英雄已逝的物是人非的惆悵之感,表達了對前人事業后繼無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
孫權:仰慕歌頌(情感態度)嘆為英雄后繼無人(意圖)。
(2)劉裕。
抓稱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劉裕出生時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后疾病去世,父親劉翹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一度打算拋棄他,只因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才得以活下來,因此小名“寄奴”。小名,亦稱乳名,特指嬰兒初生時家長所取的非正式的名字,用于家庭成員和較親密的人中之間的稱呼。直接稱呼劉裕小名,可見京口百姓對劉裕的親切、自豪之感。劉裕出身于“尋常巷陌”,以京口為基地,先后對內平定了孫恩和桓玄,消滅了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后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代晉自立,建立了劉宋政權。
抓關鍵詞——尋常巷陌,極窄狹的街道。尋常,古代指長度,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形容窄狹。引申為普通、平常。巷、陌,這里都指街道。金戈鐵馬。金戈,用金屬制成的長槍。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都是當時精良的軍事裝備。這里指代精銳的部隊。氣吞萬里如虎: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串講:俯瞰京口街市,如今夕陽照著那些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叵氘斈?,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這一段振奮人心的歷史,一直以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更是令一心收復失地的辛棄疾羨慕不已。以寄奴稱呼劉裕,既有追慕劉裕馳騁沙場、氣吞胡虜的威風凜凜,又有憧憬當世能有英雄如劉裕一般建立不朽的功勛。
劉裕:敬仰贊美(情感態度)表建功立業雄心(意圖)。
(3)劉義隆。
抓稱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號。劉義隆雖為劉裕之子,卻無乃父雄風,他主政期間曾三次北伐,而無一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后一次北伐,剛愎自用的他輕信王玄謨之策,草率出師,結果以慘敗告終。其實,當時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并不占明顯優勢。倘能精心策劃,謹慎用兵,雖未必能實現統一大業,然而收復部分失地,是極有可能的。然而,宋文帝急于事功而輕啟兵端,結果卻是各路大軍悉數潰退,不僅沒有取得預期勝利,反而招致拓跋燾的大舉南侵,最終使得兩淮慘敗,胡馬飲江,國事從此一蹶不振?!顿Y治通鑒》里記述元嘉北伐慘敗后,評價說:“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钡渲械浞饫蔷玉?,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
抓關鍵詞——草草:雜亂不齊的樣子,這里引申為草率馬虎。贏得:落得,剩得。倉皇:驚慌失色,狼狽不堪。北顧: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敗時賦詩云:“北顧涕交流?!庇霉攀掠吧洮F實,借古諷今,借此事詠嘆當時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張浚北伐,在符離兵敗事。以古鑒今,用劉義隆草草北伐終于慘敗的歷史事實,作為對當時伐金須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出兵的深切借鑒。他提出了“金國必亂必亡”,“更須二十年”這一積極又慎重的北伐方略,辛棄疾在語重心長地告誡朝廷當權者:北伐一定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年間幾次北伐,由于“草草”從事,意欲“封狼居胥”的壯舉,卻只落得“倉皇北顧”的慘淡。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詞人的擔心三年后就得到了驗證:韓侂胄在匆忙之中草草北伐,結果一敗涂地。用元嘉正式年號,具有反諷意味,曲折隱晦地表達了他對劉義隆草率出兵的極度不屑和諷刺,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以及對當時國事的深深憂慮。
劉義?。翰恍贾S刺(情感態度)勸為政者勿草率(意圖)。
(4)拓跋燾。
抓稱呼——佛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音譯,這是蔑稱或仇稱。當時流傳有“虜馬飲江水,佛貍明年死”的童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于宋元嘉二十七年擊敗王玄謨的軍隊以后,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宮,后改為祠廟,稱佛貍祠。有廟宇的地方,就會有“神鴉社鼓”的祭祀活動。至于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對普通百姓來說,是無關宏旨的。當地的百姓已把佛貍當作一位神祗來奉祀,而不會審查神的來歷,更不會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入侵者和當前的金人入侵聯系起來。
抓特寫鏡頭——憶:四十三年前烽火揚州路。痛:君主不思收復故土,告誡南宋早日收復故土。望:四十三年后,一片神鴉社鼓。悲:百姓斗志松懈,擔憂百姓安于異族統治,民族意識模糊。
抓關鍵詞——望中猶記,不禁回憶,卻忍不住回望??煽盎厥?,不堪回首,卻忍不住回首。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顏亮發動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所在的瓜步山,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貍還有金主完顏亮的身影。佛貍祠是兩朝外族南侵者留下的足跡象征,也是漢人恥辱之象征。歷代文人詠“佛貍”帶有深深的敵意,尤其是南宋一代。辛棄疾更是對“佛貍”所代表的異族侵略者深惡痛絕,他寫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血污,風雨佛貍愁”。在佛貍這個稱呼里,對敵寇的刻骨仇恨、對時事的深沉悲哀以及對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失望交織。
拓跋燾:恥辱悲哀(情感態度)諫為政者勿忘卻(意圖)。
(5)廉頗。
借古人為自己寫照,形象飽滿、鮮明,比擬貼切、逼真。
首先,廉頗在趙國,不僅是一位“以勇氣聞于諸侯”的猛將,而且在秦趙長期相持的斗爭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勇猛持重的老臣宿將。趙王之所以“思復得廉頗”,也是因為“數困于秦兵”,謀求抗擊強秦的情況下,才這樣做。因而廉頗的用舍行藏,關系到趙秦抗爭的局勢、趙國國運的興衰,而不僅僅是廉頗個人的升沉得失問題。
其次,廉頗此次之所以終于沒有被趙王起用,則是由于他的仇人郭開搞陰謀詭計,蒙蔽了趙王。廉頗個人的遭遇,正反映了當時趙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斗爭。從這一故事所揭示的歷史意義,結合稼軒四十三年來的身世遭遇,特別是從不久后他又被韓侂胄一腳踢開,落職南歸時所發出的“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的慨嘆,再回過頭來體會作此詞的處境和心情,就會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憂憤之深廣,也會驚嘆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作者由廉頗聯想到自己,雖和廉頗一樣都有著報國殺敵的愛國熱忱,但是最終還是得不到重用,既同情廉頗也悲嘆自己。但是廉頗尚還有人來問,然后自己卻無人過問帶兵打仗之事,從而表達了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痛和憤慨。
廉頗:同情悲嘆(情感態度)望為政者用人才(意圖)。
4、探典故。
(1)從這些典故的使用中,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辛棄疾?
這首詞通過追懷往古、臧否人物表現出對人生的深刻透視,以及壯心不已、知其難猶奮力為之的人生價值取向。
(2)分析用典的作用:品評歷史,借古論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跡;引發聯想,創新意境;簡潔精煉,內涵豐富。
四、美讀。
1、全詞總結:
層次:英雄難覓——現狀堪憂——我心未老。
情感:對英雄建功立業的景仰,對英雄風流不再的惋惜——對朝臣盲目出兵的擔憂,對當局安于偏安的憤懣——對北定中原的渴望,對報國無門的惆悵。
主題:懷古——憂世——抒志。
2、同學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辛棄疾把他滿腔的濃濃愛國之情,壯志難酬的悲憤之義投放到全詞中,就讓我們一起誦讀全詞,把我們的愛國熱情熔鑄到詞的誦讀中,放開胸襟,讀出豪放之氣,讀出愛國激情!(可配樂)。
五、拓讀。
比較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異同。
教學目標:疏通文意。
二、作者簡介。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他的散文有戰國縱橫家的風格,他的賦作趨向散文化,所以有"開漢賦之先聲者"之稱。作品有《過秦論》、《鵬鳥賦》、《吊屈原賦》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依據朗讀節奏推知意群,進而理解詞句意義。
2.學生自讀課文。逐段讓學生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猜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3.學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義基礎上朗讀課文,通過糾正學生朗讀節奏的錯誤,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內容,檢查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掌握。
4.指導學生在筆記上總結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現象、重點文言句式,教案《《過秦論》教案》。
教學目標:分析作品。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現在我們一起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分析作品謀篇布局的特點。
二、分析文章構思精巧。
明確: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問學生不易答出,可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提問:作者在文中設計幾組實力對比?對比的結果是什么?
明確:秦國與九國實力比較,陳涉與九國賢士、謀臣比較。秦國實力不比九國聯合起來的實力大,但秦統一了中國,陳涉的實力不能與九國君臣相提并論。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在學習現代文閱讀時講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結構安排的獨具匠心之處。
--陳涉起義--對陳涉實力的分析--分析秦滅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實力秦國的實力九國中任何一國的實力陳涉的實力,但陳涉不畏秦王朝的強大,反抗強秦,導致秦的滅亡,可見強權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敘秦之興,第二段敘秦之亡,這兩段的史料敘述占了絕大部分篇幅,作者卻絲毫沒有議論。但事實勝于雄辯,經過這兩段生動的記述,讀者對秦的盛世轉瞬即逝景況已深深印在腦中,對秦滅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內因導致已有認識,只是還未明確,此時作者將論點擺出,自然令讀者信服。所以金圣嘆說: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這足見文章構思精巧。
三、指導學生朗誦課文,體會課文的主題思想。
主要側重在對感情、聲調、課文整體節奏方面的朗讀指導。
四、指導學生體會文章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
可提兩個提示性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1.本文是一篇論說文,但記敘多于議論,這樣安排內容是否得當,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寫作本文時,應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借鑒?
(提示:寫作手法的選用,如夸張、渲染、襯托、對照等手法的巧妙運用,駢、散句的運用,結構安排方面的特點。)。
教學目標:指導背誦,加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完成課后練習。
一、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指導背誦。
指導學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礎上,了解后三段段與段間的關系,進而理清這三段的寫作思路,方便背誦。
注意語言特點、句式特點,準確背誦。
二、介紹《阿房宮賦》,比較閱讀,加強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比較閱讀的目的在于品味兩文在辭采上的不同,更好地體會西漢散文的特點。
三、總結本課的知識點,完成課后練習。
討論后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要論及的內容、范圍。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中心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討論后明確: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討論后明確: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論點。
(2)這一段的分論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第一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3)為論證分論點,為抨擊“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對比論證?
討論后明確:
a.縱比。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什么觀點?作出什么論斷?
討論后明確: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圣人無常師”的論點,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結論。
(2)本段的分論點?所用的論證方法?
討論后明確:圣人無常師。舉例論證。
5、分析第四段:
提問:(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2)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
(1)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2)說明寫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賞品味。
問題: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后明確:
(1)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結語一句比一句重。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p>
三、課堂訓練。
(1)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題。
(2)背誦全文。
3、文言詞語的活用,語文教案-過秦論。
文中“議論”所包含的意思,四個“后人”的意思。
:二課時
:課內自讀課
一、作者簡介、題解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唐代著名詩人,為別于杜甫,后人稱他為“小杜”,又將他與李商隱并列,稱為“小李杜”。
阿房宮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阿房村。為建造這座宮殿,秦統治者曾征集勞動力七十余萬,開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墒侵燎販缤鲆参慈客旯?,故未正式命名。據說時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稱“阿房宮”。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笨梢姳疚谋砻嫔蠈懬匾驙I造阿房宮,揮霍無度,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借古諷今,意在規勸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極欲,重蹈秦亡的覆轍。
二、賦
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而于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三、閱讀課文,反復朗讀。
學生自讀,教師范讀。
四、結合“自讀提示”和“注釋”,分段閱讀課文,教師指點。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過秦論》。
開首十二個字用兩組偶句,極省簡地待了阿房宮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費,文中“畢”“一”“?!薄俺觥倍际莿釉~。
接著,由外至內,由物及人,用駢散間雜的句式來寫。
第二自然段在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的基礎上,極寫宮中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笆詹亍焙汀敖洜I”是動作名;“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是壓縮復句,其中“鼎”“玉”“金”“珠”為名作狀,“鐺”“石”“塊”“礫”為名作動。
五、作業
熟讀1-2段。
一、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二、學生自學3-4段,教師點撥。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由古及今,鋪寫秦始皇驕奢淫逸,終于導致滅亡,諷喻當朝切勿重蹈覆轍。
第3段開始轉入“體物寫志”,作者用推理分析的方法承論,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
文章的最后一段,充分表達了作者寫此賦的用意――“寄托諷喻”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統治者的覆轍。文中除第三個“后人”指唐以后的統治者外,其余三個“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統治者,主要指唐朝統治者。
小結:文章兩大部分鋪事寫志,層次極其分明,鋪事是寫志的基礎,而寫志才是鋪事的目的,結構嚴謹。因此,文章鋪陳雖含夸張,卻不顯浮靡;議論雖純屬言理,卻不顯拘謹。
本文關于歷代王朝崩潰皆始于自身*敗墮落的觀點,以及節用愛民的主張,無疑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作業
(1)、“思考和練習”(五)
1、未龍何云:(天上)沒有云彩,怎(會有)蛟龍(騰空)?
2、不霽何虹:不是雨過天晴,怎(會有)彩虹(凌空)?
3、鼎鐺玉石:把寶鼎視為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
4、金塊珠礫:把黃金視同土塊,把珍珠看成石子兒。
了解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張“施仁義”的進步意義局限性。(難點)。
了解先進行論證,然后得出結論以及運用對偶、排比的。寫作方法。
掌握一些常用的多義詞,疏通文意。(重點)。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作者的生平概況和他。寫作本文的目的;了解秦國日益強盛的情況;譯析一、二段。
1、作者介紹、解題(板書課題及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年青時就有才名,經人薦舉,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學識淵博,很有抱負,曾針對時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張,但遭到了守舊的貴族和大臣們的打擊和誣陷,被遷為長沙王太傅深為憂傷憤懣,四年后改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自傷未盡大夫之責,經??奁?,以至郁郁而死,年僅33歲。后人輯他的文章為《賈長沙集》,另《新書》十卷。
賈誼是漢代杰出的政論家。他在政治上強調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鞏固中央政權,全力抗擊匈奴的侵擾,主張重視農耕以充裕民食。
(學習提示及注釋)。
2、生朗讀一、二段,正音。
3、譯析一、二段,理解文意。地利--據、擁。
固:險要地方。條件人和--君臣固守。
窺:伺機奪取。1、始強內政--務、修。
斗:使相斗。政策。
既沒:已死。外交--外、斗。
弱:使動用法。文治:蒙故業,因遺策。
與:結交。武功:六國--合縱締交。
一:數詞用為名詞。2、日強秦國--九國不進。
之屬:這一類人。結果:縱散約敗。
倫:類(不倫不類)。割地賂秦。
延:迎。
厚:寬厚而愛人(厚道);賞厚而信(深,重。信,有信用。)。
厚今薄古(看重);厚酒肥肉(味濃)。
通:通其意(溝通);道路不通(通過、順暢)不肯為通(通報、傳達)。
通今博古(通曉);通夜不寢(整、全)。
第二、三課時。
教學要點:譯析三至五段;??偨Y課文;完成練習;背誦三至五段。
1、復習舊課。
《過秦論》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注音:崤;逡;笞;隳;鏑;牖。
2、講析三、四、五段。(方法:讀、講、背)。
一、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實詞、虛詞。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句式。
二、體會作品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指導學生有意模仿,進行寫作。
三、指導學生學習文中對事物的分析方法,觀察思考問題。
本課擬用三課時講授:
第一課時,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分析作品;
第三課時,指導背誦,加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完成課后練習。
基于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理解課文的難度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鑒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課時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他的散文有戰國縱橫家的風格,他的賦作趨向散文化,所以有開漢賦之先聲者之稱。作品有《過秦論》、《鵬鳥賦》、《吊屈原賦》等。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依據朗讀節奏推知意群,進而理解詞句意義。
2.學生自讀課文。逐段讓學生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猜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3.學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義基礎上朗讀課文,通過糾正學生朗讀節奏的錯誤,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內容,檢查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掌握。
4.指導學生在筆記上總結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現象、重點文言句式。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現在我們一起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分析作品謀篇布局的特點。
明確: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問學生不易答出,可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提問:作者在文中設計幾組實力對比?對比的結果是什么?
明確:秦國與九國實力比較,陳涉與九國賢士、謀臣比較。秦國實力不比九國聯合起來的實力大,但秦統一了中國,陳涉的實力不能與九國君臣相提并論。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在學習現代文閱讀時講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結構安排的獨具匠心之處。
明確:秦的逐步強大秦統一中國為鞏固政權在政治、軍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陳涉起義對陳涉實力的分析分析秦滅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實力秦國的實力九國中任何一國的實力陳涉的實力,但陳涉不畏秦王朝的強大,反抗強秦,導致秦的滅亡,可見強權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敘秦之興,第二段敘秦之亡,這兩段的史料敘述占了絕大部分篇幅,作者卻絲毫沒有議論。但事實勝于雄辯,經過這兩段生動的記述,讀者對秦的盛世轉瞬即逝景況已深深印在腦中,對秦滅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內因導致已有認識,只是還未明確,此時作者將論點擺出,自然令讀者信服。所以金圣嘆說: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這足見文章構思精巧。
主要側重在對感情、聲調、課文整體節奏方面的朗讀指導。
可提兩個提示性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1.本文是一篇論說文,但記敘多于議論,這樣安排內容是否得當,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寫作本文時,應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借鑒?
(提示:寫作手法的選用,如夸張、渲染、襯托、對照等手法的巧妙運用,駢、散句的運用,結構安排方面的特點。)
一、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指導背誦
指導學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礎上,了解后三段段與段間的關系,進而理清這三段的寫作思路,方便背誦。
注意語言特點、句式特點,準確背誦。
二、介紹《阿房宮賦》,比較閱讀,加強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比較閱讀的目的在于品味兩文在辭采上的不同,更好地體會西漢散文的特點。
三、總結本課的知識點,完成課后練習
附:板書設計
秦朝兼并了諸侯,崤山以東有三十多個郡,修筑渡口關隘,占據著險要地勢,修治武器,守護著這些地方。然而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鋤把和木棍,雖然沒有給養,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飯,橫行天下。秦朝險阻之地防守不住了,關卡橋梁封鎖不住了,長戟刺不了,強弩射不了。楚軍很快深入境內,鴻門一戰,竟然連籬笆一樣的阻攔都沒有遇到。于是崤山以東大亂,諸侯紛紛起事,豪杰相繼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東征,章邯憑著三軍的眾多兵力,在外面跟諸侯相約,做交易,圖謀他的主上。秦君之間互相不信任,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了。子嬰登位,最終也不曾覺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崤山以東地區雖然混亂,秦國的地盤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
秦國地勢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環繞,形成堅固防御,是個四面都有險要關塞的國家。從穆公以來,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個國君,經常在諸侯中稱雄。難道代代賢明嗎?這是地位形勢造成的呀!再說天下各國曾經同心合力進攻秦國。在這種時候,賢人智士會聚,有良將指揮各國的軍隊,有賢相溝通彼此的計謀,然而被險阻困住不能前進,秦國就引誘諸侯進入秦國境內作戰,為他們打開關塞,結果崤山以東百萬軍隊敗逃崩潰。難道是因為勇氣、力量和智慧不夠嗎?是地形不利,地勢不便啊。秦國把小邑并為大城,在險要關塞駐軍防守,把營壘筑得高高的而不輕易跟敵方作戰,緊閉關門據守險塞,肩扛矛戟守衛在那里。諸侯們出身平民,是為了利益聯合起來,并沒德高望眾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他們的交往不親密,他們的下屬不親附。名義上是說滅亡秦朝,實際上是為自己謀求私利。他們看見秦地險阻難以進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們能安定本土,讓人民休養生息,等待秦的衰敗,收納弱小,扶助疲困,來指揮東方諸侯新建的各國的君主,就不用擔心在天下實現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墒撬麄冏鹳F身為天子,富足擁有天下,自己卻遭擒獲,這是因為他們在覆亡前夕沒有做出挽救的措施。
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年幼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于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著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大亂,皇上還不知道,難道不可悲嗎?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家,所以設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治法律設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討叛亂,天下服從;衰弱的時候,五霸為天子征討,諸侯也順從;土地被割削的時候,在內能自守備,在外還有親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傳國一千多年不斷絕。而秦朝則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長久。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的綱紀相距太遠了!
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過去的經驗教訓不忘記,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鑒)。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于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所以歷時長久,國家安定。
了解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張“施仁義”的進步意義局限性。(難點)
了解先進行論證,然后得出結論以及運用對偶、排比的。寫作方法。
掌握一些常用的多義詞,疏通文意。(重點)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作者的生平概況和他。寫作本文的目的;了解秦國日益強盛的情況;譯析一、二段。
1、作者介紹、解題(板書課題及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年青時就有才名,經人薦舉,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學識淵博,很有抱負,曾針對時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張,但遭到了守舊的貴族和大臣們的打擊和誣陷,被遷為長沙王太傅深為憂傷憤懣,四年后改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自傷未盡大夫之責,經??奁?,以至郁郁而死,年僅33歲。后人輯他的文章為《賈長沙集》,另《新書》十卷。
賈誼是漢代杰出的政論家。他在政治上強調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鞏固中央政權,全力抗擊匈奴的侵擾,主張重視農耕以充裕民食。
(學習提示及注釋)
2、生朗讀一、二段,正音。
3、譯析一、二段,理解文意。地利--據、擁
固:險要地方。條件人和--君臣固守
窺:伺機奪取。1、始強內政--務、修
斗:使相斗。政策
既沒:已死。外交--外、斗
弱:使動用法。文治:蒙故業,因遺策
與:結交。武功:六國--合縱締交
一:數詞用為名詞。2、日強秦國--九國不進
之屬:這一類人。結果:縱散約敗
倫:類(不倫不類)。割地賂秦
延:迎。
厚:寬厚而愛人(厚道);賞厚而信(深,重。信,有信用。)
厚今薄古(看重);厚酒肥肉(味濃)
通:通其意(溝通);道路不通(通過、順暢)不肯為通(通報、傳達)
通今博古(通曉);通夜不寢(整、全)
第二、三課時
教學要點:譯析三至五段;??偨Y課文;完成練習;背誦三至五段。
1、復習舊課
《過秦論》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注音:崤;逡;笞;隳;鏑;牖。
2、講析三、四、五段。(方法:讀、講、背)
一、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從史實對比中引出結論的寫作方法,了解文中議論和記敘的關系;。
2.學習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詞性轉變、一詞多義的知識;。
3.了解賈誼的政治主張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領會作者從史實的對比中引出結論的方法及寫作意圖。
2.難點:本文中記敘與議論的關系和省略、活用、一詞多義等。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18歲時,因擅長寫文章和精通諸子百家、詩經,為當地人所稱道。20多歲時,受廷尉吳公推薦,歷任博士(皇帝在學術上的咨詢官)、太中大夫(掌議論之官)、太傅(輔佐侯王的官)等職。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針對西漢初期政治經濟的流弊,多次上疏議政,出謀劃策,他的政治主張,對鞏固西漢政權、發展經濟起有積極作用。他作梁懷王劉楫(漢文帝的兒子)的太傅,梁懷王入朝不慎墮馬而死,賈誼“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時年33歲。
代表作:政論文《過秦論》(三篇)《陳政事疏》《論積貯疏》,賦《吊屈原賦》《鵬鳥賦》。他的作品對后世影響很大,魯迅稱為“西漢鴻文,沾概后人,其澤甚遠”。
賈誼的政論文,主要是一些陳政事的疏奏,為數不多,但成就巨大。一方面,他吸取戰國儒道法三家思想而又“案之當今之務”,使其政淪文具有適應時代需要而“經世致用”的特色,因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另一方面,他繼承戰國之文“敷張文辭”的寫作手法而又更加疏直激切、盡所欲言,使其政論文具有將說理與情感、氣勢、形象相結合而聳動人主視聽的特色。
賈誼的政論散文說理透辟,邏輯嚴密,感情充沛,氣勢非凡,全面地闡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遠矚的治國方略,鮮明地體現了漢初知識分子在大一統封建帝國創始時期積極用世的人生態度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標志著中國散文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代表了漢初政論散文的成就,對后代散文影響很大。魯迅曾說,他與晁錯的文章“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p>
除此之外,賈誼《新書》中還有一些雜論文章,語言或樸實淺顯,或生動形象,敘事說理均有特色。
教學目標:
1、了解賈誼,整理歸納文中的實詞、虛詞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借古諷今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語】。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是哪個朝代?(秦朝)秦朝是很強盛的,李白說“秦王掃六合,虎勢何宏哉”。秦朝統一天下時,勢不可擋,所向披靡。然而,它卻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它治理天下時天怒人怨。為什么統一天下時秦王朝勢不可擋,而治理天下時卻天怒人怨呢?歷史上很多王朝都想從這段歷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誨,為自己的統治提供借鑒?!哆^秦論》就是一個非常有見解的闡釋。
【作者介紹】。
賈誼是西漢初期著名的辭賦家、政論家,年輕時就很有才名,二十多歲就被漢武帝召為博士,不久就升任大中大夫。他在政治上主張削弱藩王的勢力,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對外主張全力抗擊匈奴,對內主張發展農業以增強國力。由于他直言敢諫,在朝廷上極力主張革除政治弊端,因而觸犯了當時權貴們的利益,于是遭到眾多權貴的攻擊和排擠,終于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四年后,又被召為梁懷王太傅。懷王年輕,喜歡縱馬奔馳,不慎墜馬身亡。賈誼自慚失職,郁郁而死。賈誼的政論文如《論積貯疏》、《治安策》、《過秦論》等,分析形勢,切中時弊,有深刻的獨到見解,被魯迅評為“西漢鴻文”,“疏直激切,盡所欲言”。他的辭賦也很有名,以《鵩鳥賦》、《吊屈原賦》為代表。
【解題】。
漢文帝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賈誼因此寫了這篇政論文來為他提供政治上的鑒戒?!斑^”:動詞,指出過失,過秦,指出秦的過失;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文章共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總結評論了秦始皇、二世、三世子嬰三代治秦的過失,既總結了秦亡的教訓,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教材選的是第一部分。在中國散文史上,《過秦論》首創了“史論”這一體裁,對漢以后的散文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由于作者偏于注重文章豪邁的氣勢,文中列舉的論據與史實或許有出入的地方。
【字詞、文言知識點和內容】。
1、秦的過錯究竟是什么?課文中有一句話最能體現作者觀點,哪一句?
明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2、作者說“攻守之勢異也“,那么秦攻和秦守時形勢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根據秦如何攻而一步步強大,如何守而一步步敗落的發展過程,為文章歸納各段落大意。
崛起:地利、人和、內政、外交。
發展。
秦:南取,西舉、東割、北收—宰割、分裂反襯。
諸侯:統帥之堅、陣容之整齊、文臣武將之多、軍隊數量之眾—請服、請朝(對比)。
前期:奮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卻匈奴。
過秦論。
極盛后期:焚百家、殺豪杰、弱人民、嚴控制。
設想:據高城、臨深淵、守要害、傳萬世。
始皇:余威震于殊俗。
滅亡陳涉:出身、才能、兵力、武器。
結果:天下響應,并起亡秦。
陳涉:平民鋤耰棘矜謫戍之眾深謀遠慮成敗。
地位裝備軍隊素質能力異變仁義不施,
析因九國:君王鉤戟長鎩九國之師向時之士(對比)攻守之勢。
前期秦:致萬乘之勢、百又余年、六合為家、崤函為宮功業相異也。
后期秦: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反(對比)。
【本文特點】。
1、用敘事來說理(提示:題目為“過秦論”,即指出秦的過失,按常規的邏輯推理,似乎該一點點的羅列出秦的過錯。因此從題目來看,它是一篇論說道理的說理文。但從文本內容來看,是不是全部都在說理呢)用敘事來說理,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說明其所以興衰的關鍵所在。這就幫助我們對這一段歷史事實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2、用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夸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說通篇都采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四?!焙汀鞍嘶摹?,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夸張手法。下面幾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這樣,氣勢充沛,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
3、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
【“請君入甕”的故事】。
武則天命令來俊臣審問周興,周興還不知道。來俊臣假意問周興:“犯人不肯認罪怎么辦?”周興說:“拿個大甕,周圍用炭火烤,把犯人裝進去,什么事他會不承認呢?”來俊臣叫人搬來一個大甕,四面加火,對周興說:“奉令審問老兄,請老兄入甕!”周興嚇得連忙磕頭認罪。比喻拿某人整治別人的法子來整治他自己。
知識目標:
1、歸納掌握第4、5自然段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和學習作者在前三自然段的鋪陳渲染的基礎上,運用對比論證得出最后的論點。
能力目標:
1、理解文章結構層次,探究文中“敘”與“論”的關系,學習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德育目標: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理解和掌握4、5自然段的內容。
2、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第五自然段中的對比論證。
教學難點:
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鑒賞作者是如何運用對比論證證明自己的觀點的。
舊課回顧:上一節我們學習了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過秦論》的第1、2、3自然段,剛才同學們也朗讀了全文,不知道大家對1-3的內容掌握的如何,請大家看大屏幕(多媒體展示題組),我需要同學們用事實來證明自己(提問學生完成題組訓練,教師考查正音。)。
局部探究:
讓學生帶著問題聽教師范讀。
疏通文意:
師生參照翻譯共同背誦第四段。
譯文:秦始皇死后,他余存的威力還震懾著遠方。然而,陳涉不過是一個用破甕做窗子、用繩子系著戶樞的貧窮人家子弟,是當過雇農供人役使的人,而且是被征發戍邊的人;他的才能還趕不上一般水平的人,既沒有孔子、墨子那樣賢能,有沒有陶朱、猗頓那樣富有;投身在軍隊之中,突起在田野之間,率領疲弊的士卒,指揮著數百名部眾,轉過身來就進攻秦王朝;砍下樹木作為兵器,舉起竹竿作為旗幟,天下人像云一樣匯集在他們身邊,像山中回聲般立即應和,背著糧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隨著他。此后,崤山以東的六國豪杰于是一齊起來,終于推翻了秦朝。
質疑:學習了第4自然段后我們知道秦朝最終還是滅亡了,那么秦朝經歷了崛起、發展、極盛、滅亡這樣一個過程,我們不禁要問,秦王朝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曾經是如此的輝煌,但卻猶如一顆璀璨的流星一閃即逝,在坐了僅僅的江山就灰飛煙滅,這到底是為什么?賈誼想要論的秦之過到底是什么?帶著2個問題進入5自然段的學習。
師生參照翻譯共同背誦第五段。
譯文:至于說那秦朝的天下并沒有變小變弱,雍州土地之廣,崤山與函谷關的險固自然與以前相同。陳涉的地位不如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的國君尊貴;(他們的)農具木棍不如鉤、戟等兵器鋒利;戍邊的部隊,并不比九國的軍隊強大;他的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戰術,并不比九國的謀士高明。然而成功與失敗卻發生了變化,功業出現相反的情況。假使拿崤山以東的各個國家與陳涉的軍隊比較長短,較量一下權勢,衡量一下軍力,簡直不能相提并論。但是,秦國卻憑著當初一塊小小的地盤,獲得了天子的權勢,統轄了天下的八州,迫使原來同列的六個諸侯國前來朝拜,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又把天下作為一家私有,以崤山函谷關作為宮墻;一個普通百姓帶頭起義,卻使秦朝宗廟被毀壞,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上,被天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這是由于不施仁義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的緣故。
釋疑:秦之過,乃在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拓展延伸:
攻到守,由興而亡的全過程。以三分之二的篇幅來渲染秦的強盛,這就與秦的迅速滅亡形成強烈的反差。因要“過”秦,便反復對比:秦先弱后強之比,九國之師與一秦之比,強秦與陳涉之比,九國之師與陳涉之師之比。兩兩比較,處處體現秦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這一重點。以“攻”的時候,秦國所向披靡,銳不可當;而“守”的時候,竟土崩瓦解,一朝覆亡,由史出論,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正是厚積而薄發。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過秦論》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敘述秦國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實,在篇末點明論點。以史實說話,用敘事來說理是史論的特點。
一般的議論文用例與史論的敘事說理不一樣,史論的善于敘事,要善于概括事實,善于描寫事物的大的、總的、突出的方面,善于勾勒整個歷史發展的輪廓等等。只有通過這種敘事的特定手法,以此為說理的基礎,才可能有把握說服讀者。而一般的議論文主要是靠“論”,但所謂“擺事實,講道理”,道理是根據事實來講清的,所以也少不了對事例的敘述,但議論文對例子的敘述應該言簡意賅,敘述的篇幅不能過長,一旦敘議比例安排不當,就有可能造成文體色彩不明。
《過秦論》詳敘史實,精為議論,篇末才亮出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本文論證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善用對比,于層層對比中,翻出“仁義”要旨。
秦的崛起始于秦孝公,文章先寫地理優勢,次寫政治雄心,一個“席卷……”排偶句盡現秦虎視眈眈的情態、咄咄逼人的氣勢?!肮淌亍倍职凳境銮匦⒐纳舷乱恍?、克盡職守。秦“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是“立法度、務耕織、修戰具與連橫”的直接結果。
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五位國君均“蒙故業,因遺策”,繼續執行孝公攻奪天下的既定國策。文章略寫后兩位“享國之日淺”的史實,詳寫前三位。從四個方位寫秦攻城奪地之銳不可擋,以諸侯約從之時人之眾、將之廣、心之齊、謀之深、志之堅寫秦遭受嚴峻的挑戰。秦最終無費一矢一鏃,而致“諸侯已困”。此以諸侯約從之協力齊心與最終慘敗反襯秦破諸侯之易,這里隱約寫出秦之崛起與發展是有賴“仁義”之策的。
秦由攻勢轉入守勢,始于“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及至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乃對外“執敲撲而鞭笞”,對內則廢道焚言、“隳”“殺”“收”“銷”、筑城掘池、良將精兵守要害。此時暴虐無道的愚民、弱民、防民之策完全背離仁義,有失民心。
寫秦的敗亡,詳寫陳涉的出身卑賤、才能拙劣、地位低下、起義軍人少力弱、器鈍兵疲,意在反襯秦王朝敗亡之不易?!胺亲稹?、“非銛”“非抗”“非及”的陳涉以數百“疲弊之卒”發難,進攻占有天下的秦,竟能成功,此以各方面條件占優勢的九國之師反襯陳涉。這種“成敗異變,功業相反”的結局也說明此時的秦已變得外強中干,秦亡原因已暗含其中。
縱觀全文,先以約從諸侯的協力齊心反襯秦破諸侯之易,繼以微弱的陳涉反襯秦的余威不減、敗亡不易,又以九國之師的強大反襯陳涉破秦之易,終以秦昔日由弱而強與今日雖強而敗自成對比,突出秦敗亡之速之易。四組對比,貫穿全文,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一氣呵成,水到渠成地翻出“仁義”要旨,故有“古今第一氣盛文章”之譽。
《過秦論》共有三篇。其中寫得最好、影響最大的是第一篇。它最早附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篇末,列為第二篇;后來褚少孫補《史記》,又把它單獨附在《陳涉世家》的篇末。今傳賈誼所撰專著《新書》,當由后人搜輯而成,對此文則明確標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
從明、清到當代,幾乎所有的古文選本都選了這篇《過秦論》(上),因此前人對它的評語也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辭類纂》中評它為“雄駿宏肆”,近人吳闿生在《古文范》的夾批中評它“通篇一氣貫注,如一筆書,大開大闔”。歸納大多數評論者的意見,主要說這篇文章氣勢充沛,一氣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氣“盛”的文章。因此吳闿生的意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從語言的角度看,所謂氣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對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從“于是六國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領起,貫穿下面三句,羅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業”以下四句,每兩句一對仗,就是對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對偶的句式,如開頭說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這還只是從表面現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對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卻不一定篇篇氣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讀起來并不感到氣很盛??梢娪门疟染浜蛯ε季渲皇鞘刮恼職馐⒃黾拥囊蛩刂?,是屬于外在的藝術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氣盛為特點而傳誦不朽,之所以使人覺得有說服力,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最主要的,即這篇文章雖是說理文,其中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敘事。用敘事來說理,可以說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說明其所以興衰的關鍵所在。這就幫助我們對這一段歷史事實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這個特點為什么就能使文章讀起來有氣勢呢?關鍵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筆墨來表達豐富的內容,讓讀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這許多東西,自然覺得文章飽滿充沛,讀起來思路自然而然跟著作者的筆鋒走,那當然會顯得氣“盛”了;二、賈誼對秦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敘述是很有條理的,上來抓住一條縱的線,即從秦孝公之興到秦王朝之亡,始終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文章的層次先后的;而對某一特定時間內的某一點,又突出地加以鋪陳發揮,使人不僅看到“線”,還看到“線”上的一個個用濃墨重彩著重描述的“點”。于是你不由自主地會順著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讀,他不中斷,你就不能中斷,他不節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這也給人帶來了氣盛的感覺。
第二個使讀者感到文章氣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點:賈誼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夸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說通篇都采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四?!焙汀鞍嘶摹?,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夸張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所謂“鋪張揚厲”,主要就是指的這一類句子。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辭賦作家的緣故。作為作家,賈誼不僅是政治家,也是文學家;作為作品,《過秦論》同樣具有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
還有第三個原因,也是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個特點,即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對比手法并沒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處卻在于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而文章氣盛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前三段,主要寫三個方面:一、秦國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國實力愈來愈強大;三、由于靠實力,秦國統一天下并不很難。第1段著重寫有野心,第2段著重寫有實力,第3段兼而寫之。全篇的鋪排和對比都從這三方面入手,把具體事實貫穿進去,用概括的語言勾畫出大的輪廓來,使敘述的內容有了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如說“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和第3段結束處寫“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等等,都是極寫秦之野心和實力,極寫得天下并不難。與此同時,作者也寫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國之師”“六國之士”等等,愈寫對方強大也就愈反襯秦之強大,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們卻感到:愈寫秦之強大,就愈見秦之驕橫愚昧;愈寫秦之自信太強,就愈見秦之主觀片面;愈寫秦之野心極大,就愈見秦之眼光短淺。作者雖處處敘而不論,卻處處為最后一段的議論在“蓄勢”。這樣的文章,讀起來自然感到飽滿酣暢了。
第3段開頭只說了九個字:“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這當然是事實。但也并非一點可寫的事都沒有??墒亲髡卟粶蕚湓谶@里多費筆墨,只把那一條貫穿于秦之各個時期的縱線畫出來就夠了。從行文方面來說,一篇氣盛的文章也不能一點不喘息。第3段開頭的十幾個字,就給全篇形成一個短暫的停頓。明代古文家歸有光就說過,這是“如人吐氣”(見歸有光《評點史記》)。我們固然不能形式主義地看問題,硬要在一氣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個“氣口”;但文章寫到這里,自然有了一個喘息的機會,“如人吐氣”,還是必要的,也是學寫作的人應予注意的。(或許此文作者的版本“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位于第三段初。)。
第3段寫秦始皇:野心與實力,兼而寫之。但第3段與第2段還不一樣。第2段是用正反對比手法兩面寫,第3段卻全從正面寫,把秦始皇的實力和野心描繪得淋漓盡致,愈寫愈足,愈寫愈神氣。甚至到了第4段開頭處,還要找補兩句:“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吳闿生夾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边@就像給皮球或車輪打氣,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兩下,自然球胎或輪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來,改從陳涉方面寫起,卻又處處對陳涉寓褒于貶,這就更加寫出秦之滅亡實有自取其禍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論”和“斷”,仍用對比手法把幾個方面綜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結論,即所謂“斷”。為了使結論下得鄭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總說一遍,才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收尾。文章須能放能收,能開能合,始見本領。賈誼在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這一點。
金圣嘆在《才子古文》(歷朝部分)卷二中對本篇加批語說:“《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一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劣谇鞍胗姓f六國時,此只是反襯秦;后半有說秦時,此只是反襯陳涉,最是疏奇之筆?!边@是說得相當扼要的。
這篇文章在當時確實起了好影響。賈誼作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立場為漢王朝出謀劃策;但他卻能認識到農民起義的力量,認識到秦王朝滅亡的關鍵在于失掉民心和過分迷信武力,封建統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終于被人民滅亡。有了這個認識,統治階級才開始考慮如何緩和社會矛盾,以鞏固自己的統治政權。這才說明農民起義真正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車輪。有了賈誼這一番描繪,漢朝的皇帝才能真正總結秦代由盛而衰、由強而弱的經驗教訓。
總結:《過秦論》主旨在于分析“秦之過”,舊分上中下三篇,其實本是一篇,最廣為流傳的《過秦論》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過對秦國興盛歷史的回顧,指出秦國變法圖強而得天下,“仁義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則具體地論述了秦統一之后的種種過失。中篇指出秦統一天下,結束了多年的戰亂,本來處在很好的形勢中,但秦始皇并沒有制定出正確的政策,反而焚書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時,也不能改正原先的過失,終致國家傾覆?!哆^秦論》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時候,如果子嬰能改變原來錯誤的政策,“閉關據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圖發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復國家的統一,但是遺憾的是,秦朝鉗口閉言的一貫政策,導致上下“雍閉”,子嬰孤立無親,終于不免滅亡的命運。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3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