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僅是一份記錄教學內容的文件,更是一份指導教學和反思教學的重要工具。請大家閱讀以下初二教案范文,了解不同學科和不同教學內容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1、體會文章景物描寫、人物對話的特色及其對展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主題的作用。
2、領略冀中抗日根據地人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精神。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國當代文學,有一個的文學流派,這就是“荷花淀”派。這個流派作品的內容大都反映了我們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艱苦的斗爭生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孫犁先生所寫的一篇作品《蘆花蕩》。
作者介紹:
孫犁(1913~20xx)現、當代作家。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學畢業后流浪到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去大學旁聽,當過職員。1936年到安新縣的小學教書,了解到白洋淀一帶勞動群眾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的《荷花淀》、《蘆花蕩》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后,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
這篇課文的體裁是小說,我們先來理清思路,再來品味語言。
二、研讀討論:
1、快速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1)這篇小說以“蘆花蕩”為題,實則講的是發生在蘆花蕩里的一則小故事。說說這則小故事是從哪里開始的,它前面的幾段文字起什么作用。
2)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你給這則小故事的開端、發展、和結局四個部分各擬一個小標題。
提示:
1)這則故事是從“一天夜里,”開始的。它前面的幾段文字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和主人公,是小說的序幕部分。
2)隊伍駐扎在葦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個將進六十的老頭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被鬼子發現,其中一個女孩子受了傷,他發誓要為女孩報仇。他引誘鬼子進入他的埋伏圈,用鋒利的鉤子鉤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
2、下面我們著重來品味這篇小說的語言。
提問:你覺得孫犁這篇小說哪些地方寫得最精彩?
下面我們來品味這篇小說的景物描寫。
(1)、“夜晚,目標好象就是天上”
借敵人的視角,寫出了葦塘就是他們的葬身之地,他們正落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萬分恐懼,卻又無可奈何的呆望著,為故事情節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提問:將“呆望著”改為“望著”好不好?為什么?
非常生動地寫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卻有無法看清的那種無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們再來品味一段景物描寫。
(2)、“這是冀中區的女孩子,她們長大成人了”
借女孩子的視角,寫冀中農村的夏秋之景,抒寫了人民忍受苦難的艱辛,對家鄉的眷戀,對勝利的渴望。
學生大聲地自由地朗讀這兩段景物描寫,讀出其中的意境。
提問:這兩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說的詩意。
下面我們來品味人物的對話。
這段對話表現了老頭子對兩個女孩子無限的喜歡和憐愛。
2、提問:將“多么俊的一個女孩子呀!”改為“好一個靚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
“俊”字含有樸實清新的泥土氣息,這是孫犁作品的藝術風格。
學生仔細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讀。
3、提問:在老頭子護送的過程中,他連續說了哪三句類似的話?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個孩子呀!”
“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p>
“不怕。他打不著我們!”
4、提問:這三個“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樣?
第一個“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兩個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5、提問:三個“不怕”各應用怎樣的語氣讀?
前一個應該帶著喜愛的語氣,后兩個“不怕”應該帶著鎮定、自信、樂觀的語氣。
6、提問:當小女孩意外的受傷后,老頭子又說了哪些話?表現了老頭子什麼性格特征?
“我不能送你們進去了?!?/p>
“我沒臉見人?!?/p>
表現了老艄公對工作認真負責,為不能完成任務而感到深深的自責、內疚。
6、提問:朗讀這兩句話應該怎樣讀?
垂頭喪氣,自責,內疚。
7、提問:老頭子是不是就這樣一直自責、內疚下去?他又說了哪些話?
“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
8、提問:朗讀這句話,重音應該落在哪里?
重音應落在“十個人”上。
學生反復朗讀,品味。
“你們不信我的話,我也不和你們說。誰叫我丟人現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們看吧!”
應該突出“你們看吧”四個字。
學生朗讀,揣摩。
10、提問:當小女孩子表示懷疑的時候,老頭子又怎麼樣?
老頭子狠狠地說:“為什么不能……有熱鬧哩!”
11、提問:去掉“狠狠地”可以嗎?
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寫出老頭子對敵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現老頭子過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為什麼不能?”是一個什麼句式?改為陳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問句語氣更加強烈。
仔細品味朗讀這一段對話。
12、提問:通過我們剛才品味人物的對話,誰能給老頭子下一個鑒定?
機智,勇敢,自信,對工作極端負責,富有愛心。
通過我們剛才的理清情節,品味語言,我們明白了孫犁小說的藝術特色有兩個:一個是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個是簡潔樸素的人物對話,展示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
通過寫主人公夜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和第二天狠狠懲罰敵人、報仇雪恨的故事,贊美了老船夫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英勇機智的革命精神。表現了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
同學們課后熟讀課文,繼續品味文中景物描寫、對話描寫的精妙,可與《荷花淀》比較閱讀,用心體味其中那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
多媒體摘要顯示:張岱,號陶庵、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短这謮魬洝泛汀段骱魧ぁ芳磳懹谒魍鋈肷揭院?,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1、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學會欣賞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作用。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征進行說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動的語言,掌握本文的語言特點——描寫細致、情景交融。
1、對本文所述“橋之美”的理解與感悟。
2、把握本文的語言特點,從而更進一步認識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1、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讀準字音,理解詞義。
2、課前學生借助網絡或圖書,查閱一些有關橋的圖片資料。
?1課時。
同學們,作為一個長沙人,對于長沙本土的風俗人情,地理建筑等應當有所了解吧。那么,你們見到過長沙的哪些橋呢?(八一橋,湘江大橋,五一路立交橋,烈士公園風雨橋,……)。
現在就讓我們隨著吳冠中先生的視線,去發現,去領略“橋之美”。
吳冠中教授,是當代著名的畫家,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請同學們集中注意力,快速瀏覽全文,并從中找出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學生回答,老師明確。
:最為關鍵的一句是“橋的美并不著眼于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p>
學生朗讀一遍。
學生回答,老師明確。
作者列舉了烏鎮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云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小結:作者就是借助對這些橋的具體說明詳盡的闡述了他所認為的橋之美,即緣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p>
我們很多同學在假期跟隨父母親戚飽覽了祖國各地的風光,有同學見到過文中的這些橋梁?覺得它們美嗎?(學生回答?)對它們美在何處,也許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那要怎樣才能欣賞到這些橋的美呢?吳冠中先生在的方法。
1、聽讀第四段,并思考老師給出的這些橋美在何處。
學生回答,老師明確。
首先請跟著老師一起賞析第1,2句。其實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這里運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了葦叢人的情感,從“發悶”到“舒暢”寫出了橋的出現不僅打破了葦叢背景的單調,也使原本狹窄擁擠的空間陡然變得疏朗開闊起來。橋本身強勁的大弧線或單純的直線也因蘆葦的映襯更加美麗。這就是烏鎮小河兩岸的石橋在葦叢的配合下所展現的美。
其他橋的美請大家仿照這兩句來賞析。
(第4句)長橋一般建筑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修長的橋身與寬闊的水面交錯縱橫,這樣不僅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橋也因水的奔流不息有了靈氣和生命。
(第5、6句)險峻的山峰、橋下的急流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而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閑、自在的感覺,兩者互相對照卻又和諧統一,風雨橋的舒適與愜意盡在其中。
以上的四種橋,或為主體,或為陪襯,或者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但都與周圍的景物配合成為和諧的一體,共同構成了入畫的景致。
烏鎮小河兩岸的橋之美,美在與密密的葦叢配合的開闊疏朗。
江南細柳下的橋之美,美在與纖弱的細柳配合的剛柔相濟。
橋之美,美在長橋與嫻靜的水面配合的靈動和諧。
橋之美,美在風雨橋與險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給人的安閑、自在之感……。
4、這些雋永的文字,展現出了或剛勁或柔美或嫻靜的各種橋梁的魅力,使人如沐春風,如品甘霖。
橋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形體的搭配、色彩的調和、強弱的對比,動靜的配合……)。
讓學生朗讀一遍,加深印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以致用”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請大家結合剛才所學的審美方法,嘗試欣賞身邊的橋美在何處。
(出示橋梁圖片)。
——可以從橋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形體的搭配、色彩的調和、強弱的對比,動靜的配合……)等不同方面進行賞析。
今天,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我們領略到了自然界中異彩紛呈的橋之美,也感受了人類巧奪天工的神奇和偉大,這是外在的、有形的“橋之美”;橋梁的外在美的確可以光耀一時,而那種內在的、無形的“橋之美”更是我們心中永開不敗的玫瑰!溝通、理解、信任、友愛等連接心與心的則必須用真情、青春、熱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設,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軀搭起的人橋,一如那《斑羚飛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設的彩虹橋,展現的是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帶給我們的永遠是心靈深處的震撼。
1、請把這篇文章制作成電視節目,并給這個節目擬一個名稱。
2、利用網絡資源,搜索積累“美麗的橋”的圖片,制作成課件,并借鑒課文內容配上解說詞。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大家!
這篇美學小品的作者是畫家吳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詩意的描寫性文字與帶有說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讓我們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美學常識。文章的語言也極具個性色彩。此處,作者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從獨特的角度發掘了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同時,也讓我們讀者能夠從美術工作者的獨到的視角,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我們此前雖感覺到美好,而說不出好在何處的景物,這些景物并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煥發著美的靈性與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目標】1、把握說明對象特征: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品味說明文語言: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3、理清說明結構說明順序。
4、體會引用、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1、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會寫生字、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2、結合綜合性學習“說不盡的橋”的提示讓學生準備自己感興趣的橋的知識。
【教學步驟】。
一、導人新課。
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溫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板書課題)。
二.作家與體裁。
吳冠中:1920xx年出生,中國現代畫家,他的油畫代表作品有《長江三峽》、《魯迅的故鄉》,中國畫有《春雪》《長城》等,出版有《吳冠中畫集》《天南地北》等。本文選自《吳冠中人生小品》(花山文藝出版社20xx年版)。
事物說明文:以具體事物為說明對象,將事物是'怎樣的'作為說明重點,對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構造、發展變化等特征,進行科學說明。
事理說明文:以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以及相互聯系的成因等為說明對象的說明文,說清'怎么樣'和'為什么',使人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種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潑,內容多樣化。
三、明確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征。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
1、注意預習時標畫出的生字詞。
2、我們前一段時間學過橋梁專家茅以升筆下的《中國石拱橋》,我國古代石拱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的特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同樣是寫橋,讓我們一起看看在作者畫家吳冠中的眼里,橋的魅力在哪里?(學生盡量找文中的語句回答)。
3、為了展現橋的美,文中列舉了大量的例子,請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順序將它們一一找出,并在課本上做出標記。
1、字詞:煞它風景:破壞人的興致的意思。美感:對于美的感受或體會。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雖小,而造成的誤差或錯誤極大。
第一個例子,是寫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厚厚實實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第二個例子,是寫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致。細弱的柳枝拂著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里有形體上的強與弱、輕與重之分,有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諧統一,可能就在于橋有著經過精心設計的輪廓吧。
第三個例子,是寫長橋之美。長橋一般建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同時,如前所說,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個例子寫的是形式比較獨特的橋——風雨橋,作者沒有明言橋所起的作用,不過,我們不妨做一些揣測。如,從作者說風雨橋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結合我們欣賞國畫的經驗,可以想像得到,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閑、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峰、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在以上四個例子中,橋或為主體,或為陪襯,或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但都與周圍景物成為和諧的一體,共同構成入畫的景致。
隨后,作者比較概括地寫橋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聯系形象的重疊與交錯。這是對作者眼里的“橋之美”的進一步補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圖》里的“虹橋”及鄉間小橋為例,指出通過橋能構成豐富的畫面。此后作者宕開一筆,開始結合具體實例談橋與周圍景物要互相襯托、呼應的問題,作者是所舉實例基本上持否定態度。
四、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在作者舉的眾多例子中你最喜歡那座橋,為什么?
1、準確性:如第一段中“大概”,“大都”,“總”——表明作者對橋喜愛的態度。
2、生動性:課后題二。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賞析:其實,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為一體。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賞析:楊柳拂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為楊柳剛剛返綠發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為石橋,兩種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皸盍?,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這里說“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3.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賞析: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于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賞析: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著和諧的韻律,這吸引著畫家總是追尋著橋的身影。
五、梳理文章結構,理清說明順序。
文章的結構是什么?(明確:總分總的邏輯順序)。
明確:1—3指出作者愛橋的原因是“緣于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這也是本文說明的中心內容。
4—6這部分主要說明了橋與周圍環境的巧妙搭配才構成入畫的美景。
說明順序:總分總的邏輯順序。
六、找出說明方法。
1、引用?!靶蛄魉思摇薄@是引用的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作用:說明橋不僅具有詩境之美,而且具有繪畫的形式美。這一部分作家從大家讀熟知的“小橋流水人家”入手,首先擺出一個看法,他“固然具有詩境之美,其實更具有繪畫的形式美“接著以粗筆勾勒,大塊涂抹的方式迅速將小橋,流水,人家提煉成構圖所需要的塊,線,面,并把他們搭配組合起來,構成圖畫,強調了橋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也為下文展開描述預設了心理準備。
2、舉例子。
在第四段作者舉了四個例子,第一個寫是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第二個例子寫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致,這里有形體上的強與弱,輕與重之分,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柳枝年年發新芽變與不變的對比,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就是陽剛與陰柔這良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諧統一。
第三個例子寫長橋之美,長橋一般建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第四個例子寫的是形式比較獨特的風雨橋。我們可以想象,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閑的感覺,這種感覺橋好與險峻的山峰,橋寫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在以上四個例子中,橋在外觀,材料、與處所位置上各不相同?;驗橹黧w,或為陪襯,或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但都與周圍的景物成為和諧的一體,共同構成入畫的景致。
3、打比方。第四段“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臥龍一般……”
4、列數字。17孔,53孔……。
七、總結、作業。
全文按照邏輯順序來說明“橋之美”,在結構上采取“總——分——總”的形式,在具體生動的描述中說明“橋之美”的含義。文章開始從大家熟知的“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入手,點明橋的詩境之美和繪畫的形式美,進而說明橋在畫面構成中的作用,指出它是特色美景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接著作者連舉四例,說明橋在外觀、材料、與所處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圍的景物形成對照又不是失和諧,表明他們是構成美景的一部分,最后用一句話總結全文,回應文章的題目。
這篇課文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覺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美術工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我們以前雖然感覺到美好而說不出好在何處的景物,這些景物在此時煥發出新的靈性與生命力。那么我們舉一反三,看看我們生活中的“美”的地方有哪些?請以《___之美》為題寫一個片段。
注意結合所學內容的主要點小結即可,突出學習收獲即可。
1.完成課后練習。(a)。
2.摘抄文中優美詞句,細心體會,學會運用。(b)。
3、讀后感。(c)。
本文是一篇富于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文章運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鶴群飛行于空中的優美姿態,記錄了鶴鷹之戰的激烈場面,贊頌鶴的群體精神。如何體會鶴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鶴群精神,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對文中"鶴鷹之戰"開始時鶴群的驚慌的理解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文章描寫細致傳神,語言貼切富有表現力,可以借此訓練學生的描寫能力以及語言領悟能力,在教學中宜注意加以引導。
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均與建筑園林、名勝古跡有關,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展示人民大眾創造性智慧,包涵著豐富文化內涵的課文,掌握說明文和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橋之美》為自讀課文,位于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后。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梁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吨袊皹颉芬咽箤W生初步了解了橋的歷史、形式、結構等知識,本文則重在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品味欣賞文中的橋之美。
(二)教材內容的理解。
《橋之美》是一篇美學小品,語言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與抒情般的感染力。吳冠中先生將橋置于一個個構圖框中,發掘出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不同美學效果,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課文由橋的詩境美引出橋在繪畫上的形式美,再將橋自身的結構美與它的構圖美作對比,肯定強調了橋之美美在構圖,美在它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美學作用。接著以詩意的語言具體描繪了不同的橋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優美地融合的幾幅畫面。得出結論:“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系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三)學生情況的分析。
當今的初中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個性鮮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們在接收時大塊朵頤多過細品慢賞,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的體會也不深。
教學時要結合教材,引導學生用新的審美視角去發掘美、品味美,開闊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學目標的設定。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大類,根據大綱要求和本單元要求,結合教材依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把握課文內容--橋之“美”美在哪。
(2)形象優美的語言。
2、能力目標。
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3、情感目標。
關注生活,關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上述的分析,我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點是:一、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二、品味形象優美的語言。其中第一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
(六)教學課時的安排:一課時。
說明:本文是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為自讀篇目。
二、促進發展說教法。
要把課改真正地落到實處,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三個原則:
一、教,就是和學生一起學,重視學情的調查和學法的研究,教學相長;
二、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品味感悟,主動獲取知識,教師的任務是創造與課文相適應的課堂氛圍,并相機給與指導和啟發。
三、教師不要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強加于學生。
因此我確定教學方法如下:
1、比較閱讀法。
《橋之美》位于《中國石拱橋》之后,兩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寫作的角度也不同,通過比較既可以復習上一篇課文又可以自然導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即能有意識地去感知科普說明文與美學小品語言的區別,并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我采用比較閱讀法來導入課文,具體做法如下:
(1)比較兩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的寫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較兩文內容上的不同。
(3)比較兩文的語言。
2、語境解讀法。
《橋之美》的語言畫面感很強,修辭靈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學習的重難點。因此在具體賞析課文時我選擇采用語境解讀法,使學生結合語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復誦讀,整體把握,最終使學生既欣賞了橋之美又學習了語言之美。具體操作如下:
(1)在比較閱讀基礎上抓住文眼來析讀。
文章的開篇部分往往有最簡練的文字作文眼來統攝全篇或交代線索以貫穿全文。本文題目中的“美”即為文眼,析讀時引導學生順著“美”字將文中畫面一幅幅鋪展開來。
(2)誦讀、賞析、品味、想象。
3、分組討論法。
三、提高能力說學法。
“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保ǖ芽枺?。
為了提高學生欣賞品味語言的能力,在教讀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賞析的幾種方法:
1、聯系:將詞放在句中品,將句放在文中悟。
2、替換:(1)比較替換字詞的不同效果。
(2)抓住文中修辭,比較更換修辭或不用修辭的不同效果;
3、轉化:將文字與畫面或音樂結合,多角度品味。
5、討論:互相啟發。
四、優化組合說程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備好課但不事先設定所謂的嚴格的教學步驟,而是把課堂教給學生,教師要因勢利導,藝術地駕馭課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學節奏:
比較閱讀。
語境解讀。
討論品評。
遷移拓展。
具體做法如下:
一、導課:
1、多媒體展示多幅橋的優美畫面,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2、復習《中國石拱橋》,出示結構示意圖,引起學生對比討論。
二、解讀。
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討論:不同的橋是怎樣與不同的環境在相互聯系對比協調中體現美感的。
2、展示板書。
橋之美。
小橋流水、人家。
烏鎮石橋密密的葦叢。
江南石橋細柳拂絲。
長橋臥龍湖水蒼茫。
風雨橋飛泉瀑布。
畫中橋街頭市集。
橋環境。
3、讀、賞第四、五兩段,品味語言的魅力,同時展示畫面。
4、展示音畫課件,誦讀課文第四、五兩段。
三、遷移拓展。
(1)談談閱讀本文的啟示。
(2)教師總結: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本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即:從事物之間的聯系中尋求美或新的發現,不僅尋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業的精心設計。
選題完成作業,要求a與b型的作業各選一題完成:
a:、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橋名的由來,如西湖的斷橋名因何起。
2、收集有關橋的詩歌、對聯、謎語、俗語、諺語成語等。
3、收集有關橋的故事與傳說,如三國故事中的當陽橋。
b、1、仔細觀察一座橋,從橋與不同環境的聯系中發觀美,完成一篇作文。
2、許多事物都可以從它與周圍事物的關系中得到新的發現,請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五、展開想象說板書。
在導入部分與解讀部分各設計一幅板書。
導入部分:橋之美中國石拱橋。
吳冠中-畫家茅以升-橋梁專家。
構歷史長。
圖形式美。
美結構巧。
施工妙。
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
說明:這一幅板書將兩篇文章的大體內容做了一個比較,使學生對兩文的區別一目了然,自然導入課文。
解讀部分:
橋之美。
小橋流水、人家。
烏鎮石橋密密的葦叢。
江南石橋細柳拂絲。
長橋臥龍湖水蒼茫。
風雨橋飛泉瀑布。
畫中橋街頭市集。
橋環境。
說明:這個板書提綱挈領,歸納出文章脈絡,列出了文中橋所處的不同環境;形似拱橋,形象生動,使學生直觀化感受到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或設置背景音樂,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2.學生讀課文,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并質疑。(2)小組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巡視酌情指導,教師也可預設重點字詞全班解決。
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一個人,登臺長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個人,登高作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個人,獨往湖心亭: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個人,寒江釣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讓我們一起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較它們在描寫手法和情感表達上的異同或者假設時空倒流,張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釣魚的柳宗元,你認為張岱會認他為知己嗎)。
1、了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句式。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1、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畫面美。
2、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特點。
一、導入新課。
如果說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么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涌動的波濤、聳峙的山巒,激發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情思與靈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們學習選自《水經注》的《三峽》。
二、作者簡介。
三、朗讀課文,正確把握節奏,感受作品的音韻美。
1、學生初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初步理解文句。
(1)讀準字音:
(2)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詞句,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指導學生朗讀。
(1)播放錄音,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韻律及情調。
(2)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清/榮/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四、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情感。
教師伴音樂范讀。同學嘗試朗讀,請一名同學伴音樂讀,學生評點。教師指點:在朗讀中學習處理語速、語調、重音的方法,達到讀準字音,讀順節奏,讀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節略快,讀出氣勢;第三節讀慢,讀出清幽之氣;第四節略慢,讀出凄美之氣。
五、析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1、問:文章主要寫了三峽的哪些景色?
(山、水)。
2、請男生找出三峽山的特點,以三峽的山是……。
(三峽的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怪異的、幽寂的……)。
3、請女生找出三峽水的特點,以三峽的水是……。
(三峽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蕩的、凄寒的……)。
六、探究閱讀,了解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1、這篇文章雖然既寫了山又寫了水,但從文章寫作目的和內容來說,側重于寫什么?
(水)。
2、有一個順序嗎?
(寫山是為了寫水蓄勢,寫水是從最主要的特征寫起:三個時間: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請學生說一說家鄉不同季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課后編一本集子——《家鄉美》。
七、延伸閱讀,培養熱愛祖國的激情。
請同學說說三峽大壩竣工后景色會有什么變化?如:
大壩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內水位會有所升高,“兩岸連山,略無闋處”這一景觀會有所變化,三峽上游會出現又一個秀麗的千島湖。
大壩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了,有大壩來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證水道的暢通,無論是豐水還是枯水的季節,航運都不受影響。
大壩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為大壩蓄水會導致污染。
大壩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達以前難以到達的山林深處,會嚇走猿猴,“高猿常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景象就會消失了。
問:三峽即將發生許多變化,那么,這個新的三峽和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相比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結語:其實,它們各有各的美。遠去了的,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個現代而又更加壯美的三峽。雖然,美麗不會永遠,但文明總要進步,當眷戀之手告別千年的風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贊美。但愿同學們能多學一些知識,能有機會直接參與到對三峽的建設和管理中去,將三峽打扮得更美麗。
1.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畫面美。
2.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的特點。
3.背誦課文。
1.把握文章小寫景物生動、傳神、語言精美的特點。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情調;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意;整體感知文意,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寫景的脈絡,選擇關鍵詞語,增設詞語提綱,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一、導語設計: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麗,有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為之歌唱。我國北魏時期著名大地理學家酈道元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游記散文,《三峽》就是其中的一篇。讓我們一起走進那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三峽畫卷中去吧。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三、朗讀課文:感受文章的音韻美
四、學生自己朗誦課文:理清文章的整體布局,把握寫景重點以及景物特征。
1.明確:第一段重點寫山,“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突出群山連綿的特點?!爸貛r疊嶂,隱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笔钦f一層層的懸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說明江面狹窄,兩岸雄峰相連,峭壁對峙,只看見一線天。突出峰巒重疊,雄峻險拔的山勢。
2.二、三、四段寫水,描繪不同季節山峽的不同景象。
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點。(教師板書:夏季夏水襄陵乘奔御風奔放美)
第三段:寫三峽春冬之景?!八赝木G潭,回清倒影”是說在春冬兩個季節,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麗風光?!敖^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是說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山靜、飛泉、柏怪、水奇,構成一幅挺拔超脫的畫面?!扒鍢s峻貌,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用極為精練的四個字狀寫四種景物,總結全文。(教師板書:春冬素湍綠潭懸泉瀑布清榮峻茂清幽美)??學生齊讀第三段,想象三峽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寫三峽的秋景?!懊恐?晴初霜旦,林寒澗肅”是說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充滿凄清肅殺的氣氛?!俺S懈咴抽L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是說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啼叫,聲音連續不斷,非常凄涼怪異??諘绲纳焦葌鱽碓程涞幕芈?,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肅瑟氣氛。(教師板書:秋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凄婉美)
3.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漁者歌,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明確:借漁者的感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用哀轉久絕的猿聲來側面襯托三峽的凄涼與悲哀。)
五、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三峽》
反復誦讀,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涵詠品味文章的語言;拓展閱讀,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培養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的能力。
一、檢查背誦、檢查翻譯
二、根據課文內容,想象三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
1.選一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三峽的奇景(教師提醒學生想象要扣緊山水、季節、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啼、悲涼的漁歌等)
2.本文對三峽的描寫比較客觀,作者的感情并沒有直接表達出來,但是字里行間仍然可以體會到作者豐富的情感。請你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結合具體景物,說說隱含作者哪些情感?(明確:如寫群山連綿、高聳入云,體現了作者欣賞贊嘆的感情。他驚嘆自然的神奇,盛贊三峽夏日之時的奔放美,春冬之時的清幽美,秋日之時的凄婉美。作者聽到凄涼的猿啼,悲涼的漁歌,仿佛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三、品味作者獨特的語言魅力(學生見資料)學生齊讀這三個句子,感受其語言美的特質。
連特點。)
2.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觀遠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屬俯視江中所見,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敖^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屬仰觀遠景,以“絕”狀山,以“怪”寫柏,繪形寫貌,形神兼備?!肮职亍憋@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頓覺生意盎然。
3.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山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保ㄒ浴翱展葌黜?,哀轉久絕”渲染猿鳴幽凄、山谷空曠,即從正面摩聲,又從側面引用,以漁歌的凄涼來寫猿鳴,手法多變,搖曳多姿。)
四、拓展閱讀:閱讀李白的《朝發白帝城》一詩,請說出它和本文內容上的聯系。(明確:詩和課文都描寫了三峽風光,前者是詩,后者為游記散文。文章第二段與這首詩的一、二、四句相印證,都表現了夏天三峽水流速度極快;文章第四段與詩歌的第三句相對都是寫連續不斷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則和詩中的“萬重山”相應。)
1、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并說出它的作用。
2、理解“幽徑悲劇”的含義。
重、難點體會感受作者文中表達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
大家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
一年秋天,新學期開始了,北大新生紛紛到校報到,一個外地學子背。
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他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
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
續,老人爽快地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了,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
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
幾天后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臺上。
就坐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聽完了故事,現在回答我的問題。
生說:
師總結:季羨林是一位平易近人、品德高尚的人,這樣一個人他寫的。
文章也一定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他的《幽徑悲劇》。
出家門,向右轉,只有二三十步,就走進一條曲徑。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過這一條路,到辦公室去。因為天天見面,也就成了司空見慣,對它有點漠然了。
記憶中的只是一點印象:這一條平平常常的路是有來頭的,不能等閑視之。
這一條路在燕園中是極為幽靜的地方。學生們稱之為“后湖”,他們是很少到這里來的。我上面說它平平常常,這話有點語病,它其實是頗為不平常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實有曲徑通幽之趣。山上蒼松翠柏,雜樹成林。無論春夏秋冬,總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從春天開起,過一陣換一個顏色,一直開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團濃綠,人們仿佛是在一片綠霧中穿行。林中小鳥,枝頭鳴蟬,仿佛互相應答。秋天,楓葉變紅,與蒼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飽含濃烈。幾乎讓人不辨四時了。
小徑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時綠葉接天,紅荷映目。仿佛從地下深處爆發出一股無比強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與天公試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強,給人以無窮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還是在湖中,一到冬天,當然都有白雪覆蓋。在湖中,昔日瀲滟的綠波為堅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雖然落葉樹都把葉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擻,綠色更加濃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樹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彌補過來,非要顯示出綠色的威力不行。再加上還有翠竹助威,人們置身其間,絕不會感到冬天的蕭索了。
這一條神奇的幽徑,情況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這些神奇的東西中,給我印象最深,讓我最留戀難忘的是一株古藤蘿。藤蘿是一種受人喜愛的植物。清代筆記中有不少關于北京藤蘿的記述。在古廟中,在名園中,往往都有幾棵壽達數百年的藤蘿,許多神話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蘿。北大現住的燕園,是清代名園,有幾棵古老的藤蘿,自是意中事。我們最初從城里搬來的時候,還能看到幾棵據說是明代傳下來的藤蘿。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開得滿棚滿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間,成為春天一景。
但是,根據我個人的評價,在眾多的藤蘿中,最有特色的還是幽徑的這一棵。它既無棚,也無架,而是讓自己的枝條攀附在鄰近的幾棵大樹的干和枝上,盤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從下面看,除了一段蒼黑古勁像蒼龍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蘿。每到春天,我走在樹下,眼前無藤蘿,心中也無藤蘿。然而一股幽香驀地闖入鼻官,嗡嗡的蜜蜂聲也襲入耳內,抬頭一看,在一團團的綠葉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蘿葉,哪是其他樹的葉子——隱約看到一朵朵紫紅色的花,頗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味。直到此時,我才清晰地意識到這一棵古藤的存在,顧而樂之了。
經過了史無前例的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蘿們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樹等等,被異化為“修正主義”,遭到了無情的誅伐。六院前的和紅二三樓之間的那兩棵著名的古藤,被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消滅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腳,沒有調查研究,不敢瞎說;永世不得翻身,則是鐵一般的事實了。
茫茫燕園中,只剩下了幽徑的這一棵藤蘿了。它成了燕園中藤蘿界的魯殿靈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憤、惆悵之余,唯一的一點安慰就是幽徑中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聞到淡淡的幽香,聽到嗡嗡的蜂聲,頓覺這個世界還是值得留戀的,人生還不全是荊棘叢。其中情味,只有我一個人知道,不足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樂得太早了。人生畢竟還是一個荊棘叢,絕不是到處都盛開著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過長著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閃,嚇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來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斷,只留上段懸在空中,在風中搖曳。再抬頭向上看,藤蘿初綻出來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還在綠葉叢中微笑。它們還沒有來得及知道,自己賴以生存的樹干已經被砍斷了,脫離了地面,再沒有水分供它們生存了。它們仿佛成了失掉了母親的孤兒,不久就會微笑不下去,連痛哭也沒有地方了。
我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總是供過于求,經常為一些小動物、小花草惹起萬斛閑愁。真正的偉人們是絕不會這樣的。反過來說,如果他們像我這樣的話,也絕不能成為偉人。我還有點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個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流淚嘆氣。這一棵古藤的滅亡在我心靈中引起的痛苦,別人是無法理解的。
世界上像我這樣沒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聲恐怕只有我一個能聽到。在浩茫無際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總總的植物中,燕園的這一棵古藤,實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問一個燕園中人,絕不會有任何人注意到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絕不會有任何人關心它的死亡的,絕不會有任何人為之傷心的。偏偏出了我這樣一個人,偏偏讓我住到這個地方,偏偏讓我天天走這一條幽徑,偏偏又發生了這樣一個小小的悲劇;所有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壓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這一個十字架,只有我自己來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這個十字架背下去,永遠永遠地背下去。
《幽徑悲劇》是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的一篇散文,語言精煉,含義豐富。課文描繪了幽徑藤蘿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無比痛心的愚氓滅美的現實,抒發了矢志維護真、善、美的決心。
本文的教學目標我定為1、通過朗讀,體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維護真、善、美的決心。2、通過品析,學習描寫、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3、通過文本分析,理解藤蘿不幸遭遇的根源。一堂課結束,發現原定的教學目標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很多的環節設置和處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
一、課時定位。
《幽徑悲劇》一課,篇幅不短,內容不少,主題不淺,這樣的課文不該是一節課就能解決的。由于之前的考慮不周,45分鐘的時間內我就像是一個疲于奔命的農夫,不停地鞭策著我的學生,趕著完成之前預設的教學目標。于是先前設計的那些教學環節,統統變成了華而不實的空架子,只是像樣地擺一下,完全失掉了它之前的功效。沒有思考的空間,沒有切實的途徑,學生自然跟不上我預想的進度,所以在課堂上的一部分時間里,我的確是在自言自語。
一堂課的好壞最重要的評判該是學生是否有所得,僅從這點判斷的話,我覺得這堂課就是失敗的。所以備課之前備學生是多么重要的環節,可是我卻脫離了學生的基礎,兀自思索著教學目標,設計著教學環節,等到上課,才發現一切的設計都是徒然,不過就是一座裝修華麗的空中樓閣。
二、文本定位。
《幽徑悲劇》是一篇具有強烈悲劇效果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滲透于字里行間。無論是濃墨重彩的描繪還是酣暢淋漓的抒發,都是文章的悲劇性的體現。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悲痛欲絕?如何讓學生體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維護真、善、美的決心?最好的法寶就是讀。都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是這堂課中的讀書聲太少了。在賞藤蘿美的時候可以讀,在藤蘿被毀的時候可以讀,在作者悲傷無語的時候可以讀,在作者憤慨表態的時候還是可以讀,甚至可以專門設計一節課,就是讀《幽徑悲劇》,教師在做一些朗讀的指導,在品析的基礎上誦讀,那么學生就能更輕易的走進季老的心扉,不是作為旁觀者,而是這幕悲劇的直面者,不再覺得季老是無病呻吟,而是真的痛季老所痛,急季老所急。
這節課給我的啟示在于,語文課首先該是一堂課,一堂以學生為主,為學生服務的課。教師之前所有的預設都應該基于學生能接受的基礎之上,其次在考慮形式是否新穎。所謂創新,不是指形式的創新,而是通過這堂課學生能力的是否能有所創新,在備課環節中,千萬不可本末倒置。其次,語文課就該是一門體現語文學科特點的課,基于不同的文體特點要配合不同的訓練重點,或讀、或辯、或寫、或品,千萬不能千篇一律。
1、圍繞“望”,表現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圍繞“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從何得知?
補充資料:東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們一起透過杜甫的一個動作“望”來欣賞泰山的景色。請同學們先一起大聲朗讀詩歌,思考杜甫從第一句實際上一直望到哪里。
這是一篇現代記敘文。文章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回憶了過去的家庭生活,通過平凡小事來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思念,表達了因為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根據現代中學生不懂生活的艱難,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愛心以及農村中學生閱讀量少并本文的特點,我通過引、讀、思、品、寫五個環節來完成教學任務。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盡孝,懂得關愛他人,學會自主學習,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領略文章平實自然、在日常絮語中蘊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一)引(延伸課外,認識作者)。
1、引導學生背誦孟郊的《游子吟》,學生談對本詩的理解。之后引入同題材的《永久的悔》。
2、教師結合課文注解簡要介紹作者。
(二)讀(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用橫線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標出生字生詞,查字典解決。
2、在順暢默讀課文的基礎上放聲朗讀,體會感情。
3、教師設問:讀這篇文章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來讀呢?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痛苦、悔恨。
(三)思(獨立思考,各抒己見)。
思考下列問題,現場回答:
1、作者悔什么?為什么悔?悔的表現是什么??
2、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
(四)品(品味精彩,積累感悟)。
1、輕聲朗讀課文,品味作者情感。(教師做示范,學生學習品賞)。
例: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這句寫出了我家生活的極度貧困,很難吃上月餅;也寫出了我那時的幼小,不懂事,沒有想到母親。表現了我的悔恨之情。
歸納妙點:
1、文章語言樸素自然,在平實中飽含深情,在字里行間表達出對母親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題:及早盡孝。
2、全文以“永久的悔”為主線展開。開篇點明“永久的悔”,引出對往事的追憶——“悔”的由來,結尾扣題,進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條理清晰,主題突出感人至深。
(五)寫(反饋檢查、學以致用)。
1、詞語的理解性聽寫(教師說出詞語意思,學生寫出本詞)。
2、母愛無私,母愛偉大。生活中你一定也深有感觸,請用簡短的語句寫出你的感受。
3、以親情、友情、師生情等為題材寫一篇作文。
要求:
1、自擬題目。
2、親身經歷,情感真摯。
本案例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又創造性地吸收了傳統教學方法注意夯實基礎知識的特點。成功之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
通過獨立閱讀理解課文、學習詞語。在比較閱讀中,小組的互動,促使多數學生參與進來。
2、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
“文以載道”,這是古今大學問家所提倡的。讀文章重要的是領悟其中的精神實質,使優秀的思想精神代代相傳。本案例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通過文章的閱讀,領悟母愛的艱辛與偉大,明白愛心、同情心的重要性。
3、創造性地使用傳統教學方法。
聽寫是傳統教法之一,但在這里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理解進行概括性聽寫,既能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能使學生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同時達到了夯實基礎的目的。
了解五首詩詞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識要求
1、了解有關作者。
2、理解五首詩詞的內容。
3、感悟詩詞中所蘊含的情趣。
4、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
三、能力要求:
1、背誦、默寫這五首詩詞
2、發揮想像創造力。
重點:
1、有表情地朗讀課文,感悟并品味詩詞蘊含的情趣,
2、背誦五首詩詞。
3、理解五首詩詞的內容。
難點:通過誦讀,發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審美情趣。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觀刈麥》和赤壁兩首詩。分析詩的內容。了解作者感受詩的意境。
錄有本課五首詩詞的磁帶。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寫的《觀刈麥》這首詩(板書課題),下面我把作者向同學們作簡單介紹。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長慶集》。早年家境貧寒,對下層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貞元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早年所作諷喻詩中不少篇章,對當時的政治黑暗現象多有揭露,對當時人民的痛苦生活多有反映。后遭貶謫,意志消沉,晚年尤甚,所作詩文多為怡情悅性、流連光景之作。他的詩語言通俗曉暢,相傳老嶇都能聽懂。
二、放錄音后學生自己朗讀課文
然后在老師指導下,分析、背誦。
1、朗讀并背誦交代背景的兩句詩。(“田家少閑日”到“小麥覆隴黃”)
2、翻譯并背誦婦女領著孩子去田間送飯的兩句。
翻譯:婦女擔著圓形竹器盛的食物,小孩子提著用瓦壺裝的湯水,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二語文上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體會作者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哪個特征,又是怎樣突出這個特征的。
二、學習本文嚴謹的結構層次。
三、學習本文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
四、熟悉說明方法,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
一、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進而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理解文章結構。
二、在把握全篇結構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進一步加強對說明文的分析掌握。
兩課時
1、學習說明文知識
2、作者簡介及寫作緣由
3、字詞
4、朗讀課文,找出說明對象
5、理清文章結構,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
1、找出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征,并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為例,指導學生掌握說明文閱讀重點。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說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為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征,才能成為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為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為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本段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什么?
為了什么這一特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
(學生思考、討論)
(1)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其中又以為主。
(3)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5)文章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是。
(7)這段文字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
(3)這段文字除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本段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七、提問: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后,為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說明順序:概括——具體主要——次要
九、歸納說明文閱讀的重點:
(1)明確說明對象
(2)弄清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征
(3)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了解文章使用的說明方法
(5)明確說明順序
(6)把握說明文的結構
(7)在說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
十一、布置作業: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3、用3~4種說明方法
4、字數:500字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30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