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層次性和邏輯性,確保教學過程的連貫性和系統性。接下來將為大家分享一些成功的高一教案,希望能夠激發大家的教學創新思維。
1、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理解它在文學鑒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2、借助在品味詩句時的審美體驗,喚起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奮發向上的情感。
教學重點:
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詞語言的暗示性在文學鑒賞中的意義。
教學方法:激趣法、設懸法、討論法、演習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屈原〈楚辭?湘夫人〉》。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柳惲《搗衣詩》之二。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吳均《答柳惲》。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沈佺期《古意》。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
看來,秋季中讓人浪漫又傷感的是那隨風飄蕩的樹葉。雖然同是寫樹葉,為什么直接用“樹葉”的詩詞句幾乎沒有。
一、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
二、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第一課時。
一、理清小說結構,分析別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體內容。
二、初步體會小說的諷刺意味。
《裝在套子里的人》寫于1898年。小說主人公別里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陳規陋習套自己,而且還去約束別人。他是沙皇專制統治的產物,又是沙皇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既是令人畏懼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風的可憐蟲。作品問世以來,別里科夫已經成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護舊事物、反對變革、阻礙社會發展者的代名詞。作者用夸張變形的漫畫手法和強烈的對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諷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撻了反動勢力的可厭可憎,無情地嘲笑了他們的極端虛弱。
1.導人新課。
老師出示諷刺詩《老掌柜難舍芭蕉扇》。
老掌柜難舍芭蕉扇。
陳顯榮。
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
不怕花錢多,就怕擔風險: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
倘若螺絲松,飛來大刀片,
重者削腦袋,輕則上醫院。
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搖,照舊能解汗!
這位難舍芭蕉扇、懼怕電風扇的老掌柜,僅是一位老實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遲鈍?,F實生活中,不少人與他相似。詩人幽他一默,希望這些人思想解放一點,別老捧著那本老皇歷不放。詩人對老掌柜的典型心態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絲松,飛來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絕。從這位難舍芭蕉扇、懼怕電風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這一點上,我們想起嘴邊總是掛著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鎮上不點什么動靜就總是憂心忡忡地擔心可別出什么事啊的奧楚蔑洛夫。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契訶夫的另一篇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領略一下契訶夫筆下的別里科夫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2.快速理清課文結構。
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別里科夫哪些事?根據情節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幾部分?
明確: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別里科夫的戀愛以及最后失敗,按照情節的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別里科夫與華連卡戀愛以及最后失?。ǎ?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別里科夫(3840段)。
初看起來,好像這樣入題慢,前后聯系又不緊密。然而,作者在寫婚事之前,先對別里科夫加以描繪和議論,突出別里科夫與眾不同的、甚至是怪異的生活習性和思想,先聲奪人,給讀者以強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別里科夫的丑惡腐朽本質,又能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一一這種人,竟然還差點結了婚,一箭雙雕,安排巧妙周到。
作者以嚴肅的態度,用夸張、比喻和反復的修辭手法,極力地刻畫別里科夫與常人迥異的套子式的生活習性和思想,在發笑中達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習性方面,主要從穿、住、行等方面表現其套子特點,其中穿著修飾方面寫得最詳盡;居住方面著筆不很多,但寫得逼真;至于行,則突出其與人隔絕、與世隔絕的特點。在思想方面,則主要寫其評判是非的標準及語言。他的標準,就是要服從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擁護;甚至于連政府已批準或默許的新鮮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頭禪是,千萬別出什么亂子,表明了他的恐懼心理,對于現行秩序、既成傳統以及代表著這種傳統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懼。
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全城人戰戰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為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專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里。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革命力量還很弱小,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斗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6.總結、擴展。
別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個反動時代的產物。
別里科夫自己懷著無盡的`憂慮和恐怖,縮進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了的別里科夫卻又要用這個套子去套周圍的人,去套那個中學,那個城市,而那個學校和城市也居然被他轄制了整整十五年。
這里的套子實際上是一種象征,象征著別里科夫維護舊制度、舊秩序,害怕和反對一切新事物的保守與腐朽;象征著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專制統治。
7.布置作業。
課后認真閱讀課文第二、三兩個部分,分析別里科夫為什么會落得個如此下場,意義何在?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別里科夫這一形象的諷刺意義。
2.拓展延伸,探討套子的現實意義。
3.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整體感知。
契訶夫是俄國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最后一個杰出的作家。當時,沙皇政府為防范革命活動而公開施行高壓政策,進步雜志被迫???,能合法出版的都是為買而笑的刊物。為了生計,契訶夫不得不迎合刊物的胃口,寫了許多逗人發笑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不免流于粗俗,但有相當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表面上寫俄國社會日常生活中的笑話,實際上卻無情地嘲笑和揭露專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等。從庫頁島考察回來后,契訶夫果斷地和反動報刊斷絕聯系,其作品題材更廣泛,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為成熟?!堆b在套子里的人》就是契訶夫在這一創作的繁榮和成熟時期而誕生的優秀作品。
教學步驟。
1.導人新課。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熱烈地贊美過純真的愛情,那么,躲在厚厚的套子里的別里科夫在愛情的面前將會怎樣呢?請仔細研讀小說第二部分。
2.圍繞別里科夫的婚事討論:
從始至終,作者只講別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愛情,為什么?
先看別里科夫準備結婚的原因:別人的撮合游說;華連卡表示出的好感;華連卡長得不壞,招人喜歡;華連卡出身較高,有田產;華連卡是第一個待他誠懇而親熱的女人。以上種種,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種外在的誘惑,而別里科夫內心并未萌發一種真正的愛意,他準備結婚,是因為昏了頭,不是因為愛。
最后請看婚事的結局:通常結婚是件使人高興的事,但在別里科夫卻成了一場大災難,一次僅僅是可能的喜事,結果卻成了真正的喪事。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愛的溫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對戀愛充滿氣憤,以至于看到那漫畫便氣得臉色發青、嘴唇發抖。作家只講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愛情是意味深長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作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是多么深入細致,對人物的刻畫是多么準確真實。
1、賞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2、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提高學生描摹音樂的能力。
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美好的音樂能打動所有真誠而豐富的心靈?,F在人們一般用高科技手段來保存音像。古人沒有錄音、攝像等技術設備,那么,他們如何保存飄忽易逝的音樂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和學習一篇文章,它用妙筆生花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音樂美。
二、簡介作者、作品。
《明湖居聽書》選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二回?!独蠚堄斡洝饭捕?,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敘其“言論見聞”,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統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會現實。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這部作品與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ā凡⒎Q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劉鶚,字鐵云,江蘇人。1888年因治理鄭州段黃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買谷賑濟北京饑民,后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三、賞析“紅花”,品讀音樂描摹。
(一)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寫了幾處音樂表演?重點寫誰?
明確:本文總共描寫了三個人的表演:琴師的彈琴,黑妞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絕倫表演。重點是寫白妞。
既然重點是白妞說書,那么有關白妞的描寫集中在那些段落?
明確:第6、7、8自然段。
(二)白妞出場(第6自然段)。
明確: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一顧一盼,鴉雀無聲。
(三)賞析王小玉說書(第7、8自然段)。
1、學生分段朗讀課文。
2、討論明確:演唱可分為幾個階段?(結合課件)。
(1)初不甚大:演唱開始。
(2)越唱越高:演唱發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靜:演唱的結束。
3、作者是如何描寫空靈飄忽的.音樂的?
用通感手法,賦聲于形,繪聲以色。
用感覺設喻:
“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伏貼。
“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舒暢。
用視覺設喻:
“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尖細、高亢、有力。
“仿佛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險、奇、不斷升高。
黃山飛蛇:輕快、回環、多變。
東洋煙火:形色兼備,多姿多彩。
用日常生活中易體會的聲音設喻:“花塢春曉,百鳥亂鳴”
說唱的音樂轉瞬即逝,作者卻借助于比喻、通感,把白妞說書的或高或低或緩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來。從發展、跌宕、高潮、結束,其音樂的過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讓人贊嘆其技藝的精湛。
四、簡析“綠葉”,把握全篇。
明確:戲園盛況、琴師彈奏、黑妞說書、聽眾評議。
1、戲園盛況。
時間早:十點至下午一點。
觀眾多:滿滿的,人縫里坐下,“頂”著籃子。
職業廣:官員、生意人、讀書人。
2、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評論。
寫琴師用先抑后楊的手法,先寫相貌,寫小調,再寫絕妙的輪指,抑揚頓挫,入耳動聽,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設下伏筆。
寫黑妞從外貌與演唱兩方面,寫黑妞容貌、服裝,說明她樸實、純潔,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裝描寫節省筆墨,目的在于為寫白妞設伏筆,把黑妞的演唱寫到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然后用觀眾評論使文章絕路逢生,從而烘云托月,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之高、絕妙。
“水漲船高”、“山外青山樓外樓”,這四處無一處寫白妞,實則處處寫白妞,這就是鋪墊,就是側面描寫,從而烘托的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整篇課文就是以鮮花樣凸現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寫和側面的烘托,渾然一體,鮮明生動。
五、拓展欣賞。
欣賞韓紅的《天路》。
六、小結。
這篇課文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了突出這一中心,在寫演出之前,先寫場內熱鬧場面,先寫琴師和黑妞,先寫場中的議論,這些都是為突出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作烘托和鋪墊的。然后,作者集中筆力,正面寫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最后,寫聽眾的反應,高度評價白妞說書的效果。
七、布置作業。
1、熟讀白妞說書兩段,仔細體會其中的通感句。
2、預習《琵琶行》,賞析其中音樂描寫的部分。
一使學生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學生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學習準確地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
四背誦課文。
一教學重點是教學目的一、二。
二先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藝術構思,啟發學生的想象,來復述課文,以了解本文層次清楚的記敘方法。
教學要點:
指導預習、解題、介紹作者、掃除語言障礙、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復述課文。講讀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們學習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國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藝術才能。
板書課題后,解題、簡介作者: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于表演者多隱身在布?;蚱溜L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敘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作者林嗣環,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漁篇》等?!犊诩肌肥撬摹丁辞锫曉姟底孕颉返囊徊糠?。
二指導預習。
1.查字典,給下面的字注音,并寫出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聲責罵)。
傾(斜)頃(短時間)。
2.認真閱讀課文注釋,口譯課文。
3.思考“思考一、二題”。
三研習新課。
1.教師范讀課文。
(提示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停頓、節奏、表情)。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理解字和詞的含義。
3.齊讀課文。
4.理解課文中的疑難詞語。
可讓學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難詞語,然后分組討論。
應重點理解的詞語是:“廳事”、“欠伸”、“囈語”、“屏障”、“側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戰戰”、“施”、“畢”、“絕”、“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詞。
活用的詞是指有些詞本只屬某一詞類,但有時在一定的語言結構中,可靈活用為另一類的詞,隨著詞性功能的臨時轉化,它們的意義也就相應地發生某種變化?;钣迷~概念不必從理論上給學生講,只要學生理解這些詞在文中的含義即可。
“婦撫兒乳”中的“乳”是動詞,作“喂奶”講。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動詞(原為名詞),作“擅長”講。
“不能名其一處”中的“名”是動詞(原為名詞),作“說出”講。
“會賓客大宴”中的“宴”是動詞(原為名詞),作“舉行宴會”講。
6.先讓學生找出表時間性的詞語,并引導學生們掌握它們的不同用法(結合完成“練習三”)。
“一時”,同時?!昂觥?,“忽然”突然發生?!凹榷眱墒孪嗬^發生?!笆菚r”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吧夙暋?、“俄而”、“未幾”,在很短時間內發生。
7.出示本文古今異義詞,由學生比較古今不同含義。
“會”(適逢)“廳事”(大廳、廳堂)“施”(放置)“聞”(聽見)“奮”(卷起)“但”(只)“雖”(即使)“走”(跑)。
8.學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數量的詞,比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適當的量詞。
一(個)人一(張)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塊)撫尺兩(個)兒。
百千(個)人百千(條)犬百(只)手。
百(條)舌百(張)口。
9.講讀課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請學生朗讀并翻譯,然后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個擅長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長。者:代詞,代藝人。
“會賓客大宴”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會:副詞,恰值,正好。
“于廳事之東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廳的東北角,設置八尺寬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里。于:介詞,在。廳事:廳堂、大廳。
“一桌……一撫尺而已”。里面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塊醒木?!岸选北硎尽皟H有”的語氣助詞。
“眾賓客團坐……無敢嘩者”。眾多賓客團團圍坐在圍幕周圍,過了一會兒,只聽見圍幕里醒木一拍,全場都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敢大聲說話。但:副詞,只,僅。寂然:寂、寂靜。然,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嘩:喧鬧,聲大而雜亂。
(2)提問:這一段寫什么內容?
此段寫表演前的準備和會場情況。
“善”字貫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坝趶d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場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連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簡單,以襯托后面藝人技藝的高超?!皾M座寂然”、“無敢嘩者”,寫出表演者表演前聽眾的反映。
10.學生熟讀,背誦第一部分。
教學要點:
繼續研習課文二、三部分。
教學步驟:
一講讀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2段。
2.學生翻譯第2段,然后師生訂正。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边h遠地聽見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著有一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遙:遠。巷:胡同、里弄。吠:狗叫。驚覺:驚嚇而醒過來。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過了一會兒,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醒了。婦人拍著小兒子,給他喂奶,孩子含著奶頭還在哭,婦人一邊拍著,一邊哼著哄他睡覺。另一個大兒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既而:時間副詞,表示一事過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過了一會的意思。啼:放聲哭。亦:副詞,也。前一個“乳”是動詞,作“喂奶”講。后一個“乳”是名詞,奶頭。絮絮:連續不斷地談話。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边@時候,婦人用手拍小兒子的聲音,哼著哄他睡覺的聲音,小兒子含著奶頭的啼哭聲,大兒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叱罵大兒子的聲音,一齊發出,各種維妙維肖的聲響全都有了。當:值,在。是:此,這。叱:大聲呵斥。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絕妙”。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著頸子,偏著頭看,微笑著,默默地贊嘆,認為好極了。以為,認為是。妙絕:“絕”,極,副詞,引伸為少有的,沒有人能趕得上。
3.提問:在這一段中,作者描寫“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聲響場景?
學生口述后,教師歸納:“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先寫院外遠處深夜犬吠聲,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寫一系列聲音的緣由?!氨阌袐D人驚覺欠伸”,“便”是時間副詞,寫出由于“犬吠”引起的“驚覺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囈語”表示出聲音由遠轉近,由院外深巷轉室內,由大轉小?!凹榷鴥盒?,大啼。夫亦醒”寫一會兒后,緊接著發出了兒子醒來的聲音,大哭聲音和丈夫被兒子的哭聲驚醒的聲音。接著因為兒啼而發出的“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以及“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的聲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繼醒來,各自發出不同的聲音,表現出聲音由小轉大,由簡到繁?!皨D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五種聲音一時齊發,出現了口技表演的第一個高潮。而且各種聲音有因果關系。因“犬吠”而引起婦人“驚覺欠伸”。不久“兒醒,大啼”,而兒大啼引起“夫亦醒”?!皨D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兒嗚之”,又引起“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p>
4.指名學生朗讀第3段。
5.學生翻譯第3段,然后師生訂正。
“未幾,夫齁有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倒,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睕]有多久,丈夫的打呼聲響起來了,婦人哄拍小孩的聲音也逐漸停止了。隱約聽到有老鼠(出來活動),悉悉索索作響。有盆碗一類東西被打翻,婦人在睡夢中咳嗽??腿藗兊男那樯晕⒎潘梢恍?,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幾,時間副詞,沒有多久。傾側:傾斜歪倒。
6.提問:這一段,作者描寫“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聲響場景?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漸漸進入夢鄉的場景?!拔磶住边@一時間副詞,承接上段描寫表演的聲音高潮,表現出這高潮持續了短暫時間,“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表演的響聲由繁轉簡,由大轉小,由高潮轉入低潮,室內由鬧轉靜?!拔⒙動惺笞髯魉魉鳌?,進一步表現出室內的靜。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動;室內非常安靜,才能聽到老鼠動作的'聲音。(這是以動襯靜)。
7.指名學生朗讀第4段。
8.學生翻譯第4段,然后師生訂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焙鋈挥腥舜蠛啊捌鸹鹄病?,丈夫起來大聲地呼喊,婦人也起來大聲地呼喊,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一會,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間還夾雜著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聲,燃燒中的爆炸聲,還有呼呼的風聲,成百上千種聲音一齊響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拉倒房屋時,人們一齊用力發出的許許的聲音,往外搶奪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一切應該有的聲音,沒有聽不到的。即使一個人長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長有一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況;即使一個人長著一百張嘴,一張嘴長有一百條舌頭,也說不清其中的一個地方。百千:是虛詞,極言其多。作:起,這里是響起來的意思。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無”、“不”兩個否定詞連用,表肯定。
“于是眾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惶變色,離開座位,個個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腿直發抖,幾乎都想搶先逃走?!皧^”:本義盡全力舉起的意思。這里可譯成“捋、挽”?!白摺保禾优?。
9.講析第4段。
在這一自然段,作者描繪了“善口技者”摹擬一場突然性的特大火災的驚險場景。
這一場景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們的惶急紛雜聲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這一副詞表現出大呼“火起”的聲音來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駭浪險峰,構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瀾。
“夫起大呼……兩兒齊哭”,表現出聲音由外到內,由少轉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內一家人強烈反響?!岸矶北頃r間短暫,繼室內一家大小呼喊啼哭,遠近街鄰被驚起,大人駭呼,小兒哭叫,狗也驚吠。三個“百千”表現出聲音繁多雜亂。
第三:火勢猛烈的聲音(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百千齊作)。
房屋倒塌,火聲爆響,風助火勢,表音表現出火勢的蔓廷、猛烈。
第三層:緊張救火的聲響。(又百千求救聲……潑水聲)。
“中間”、“又夾”等詞語的運用,表現出上述許多聲音同時發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緊急情景,達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著用“凡所應有……不能名其一處也”,這一夸張贊嘆語句,以失火、救火作結,襯托出“善口技者”技藝的高超。
10.指名學生朗讀第5段。
11.學生翻譯第5段,然后師生共同訂正。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焙鋈?,(幕中)醒木啪的一響,各種聲響完全沒有了。撤掉圍幕一看,(里邊)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畢:完全。絕:斷,停止。之:代指圍幕里邊。
12.提問:為什么作者在本文結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結合完成課后“練習二”)。
這樣既與第一段呼應,寫出表演者憑借進行表演的道具極為簡單,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領是全靠一張嘴,襯托了“善口技者”技藝高超。
提問:課文中有哪幾處描寫了聽眾的精神和動作?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結合完成課后“練習二”)。
有以下幾處描寫了聽眾的神情和動作:(1)寫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表現出聽眾專注傾聽的神態,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寫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進入夢鄉的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襯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聽眾的情緒。(3)寫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緊張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表現出聽眾已完全被帶進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緊張場面中去,忘卻了自己在聽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場,驚駭恐懼。這是隨著口技者卓越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應,作者緊密結合口技表演,寫出聽眾的反應隨著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聽眾,襯托出口技者再現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寫聽眾的反應也使文章內容變得豐富多采。
四練習。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來的木頭嗎?(學生回答)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詩詞的鑒賞離不開對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們就走進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板書課題)。
二交代預習情況。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陸象山文集》。
上詩的意思即是:1、讀書必須要靜下心,心靜自然能講文章理解透徹;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蘊,所謂的意味深長;3、讀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過,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點之處則應該仔細思量、考慮。
《說“木葉”》是林庚先生關于詩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隨筆,文中篇幅很長,引用的詩詞很多,那么我們在接受這篇文章的時候就應該運用到上面所說的讀書方法,整體把握,抓住關鍵,把書讀薄。弱水三千,我獨取一瓢而飲。
三研習課文。
下面我們進入到課文的學習,我想讓我們的男同學把第一至第三段的關鍵句子提煉出來,而第四至第六段就交給我們細心的女同學,最后一段最簡單就留給老師解決。
(一)兩分鐘閱讀各自任務段落。
1、第一段的重點在哪里?主要講述的是什么?(提問)。
明確:作者引用了大量詩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論述的對象:“木葉”成為了詩人鐘愛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話題。
2、第二段主要針對的對象有哪幾個?它們的關系如何?(提問)。
明確:樹、木、樹葉、木葉、葉、落木?!澳救~”就是“樹葉”,少用“樹葉”,常用“樹”、“葉”及“落木”。主要歸納起來就是:用“木葉”舍“樹葉”。
3、第三段的主要對象又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提問)。
明確:“木葉”、“落葉”、“樹葉”、“落木”等,其實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幾個對象。幾者的主要區別關鍵字在“木”字。歸納起來就是:用“落木”舍“木葉”。它的目的是為了引導我們注意“木”字為詩人們所喜歡的原因。
小結: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對象,列舉了一系列現象,促使讀者繼續讀下去,究其根源。
4、第四段開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問題,作者在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問)。
明確: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以詩歌作為例證。
5、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關系?作者主要講了什么?(提問)。
明確:“木”何以有這個藝術特征?意即對第一個藝術特征進行解釋: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
6、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問)。
明確: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這里又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蹦敲催@一段是總結“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在顏色上具有暗示性。
小結: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針對提出的疑問進行論述,找到相關的答案,即“木”的兩個藝術特征。
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論述的時候得到的一個結論:藝術形象的領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敘述現象,提出問題,四至六段分析現象,論其本質,由現象到本質,這也是同學們需要學習的論證方法。
(二)含英咀華、尋幽探微。
同學們掌握了抓住文章關鍵句子于閱讀文章的方法,我認為這還不夠,我們除了能夠宏觀把握全文,還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文中的切身之處仔細玩味,這樣才能把文章讀懂讀透,而不是一知半解。下面我們進入第二部分:含英咀華,尋幽探微。
1、“木”和“樹”有什么不同?(提問)。
明確:文章舉了吳均的《答柳惲》“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和曹植《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進行比較:“高樹”沒有落葉的形象,“高木”有木葉形象;“高樹”飽滿,“高木”空闊,落木千山;“木”在這里比“樹”顯得更加單純。
補充:比較“空闊”與“空曠”“空濛”。
2、“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別有哪些?
明確:意象顏色觸覺意味。
樹葉褐綠色密密層層濃陰繁密充實。
木葉微黃干燥不濕潤疏朗飄零之意。
落葉繁密綠色飽含水分春夏之際。
落木: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疏朗與綿密交織,一個迢遠而美麗的形象。
補充:比較“疏朗”與“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例如疏落的晨星。
詩句引用的作用:1、引出話題;2、用作例證;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總結)。
(三)總結:通過從上面兩個部分的解讀,希望對同學們解讀相關的社科類文章有一定得幫助,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整體把握、咬文嚼字。
四、作業布置。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同學們都知道了:在中國的詩詞中出現過很多的意象,歲月的淘洗使他們具有了一種特定的意蘊,但是在不同的詩歌中,相同的意象也會用以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請同學們完成課后練習二,試著結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較“梅”在不同詩詞中的用法。注意結合一下幾個問題去思考。
王安石《梅花》。
1、王詩中的梅花有什么特點?
2、主要表現的怎樣的人格特征?
陸游《卜算子詠梅》。
陸詞中的梅花與王詩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具體表現在哪里?
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1、毛詞中的梅花除了傲雪凌霜的品格,還有什么特點?
2、與陸詞比較,這首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滅,人生最困頓的時候寫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難》,其中有兩句話體現了作者相信未來,誓為理想而奮爭的雄心壯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時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詩人用同樣的激情,寫下了《相信未來》的醒世之作。
要求:聽課文錄音,明確每節的主要意思結構脈絡
明確:課文基本結構:
1—2節:惡勢力橫行,我們希望破滅,果實被竊,痛斥現實
第3節:面對著困難,我們信念更強,豪情更濃,表明信念
第4節:想信未來有人能夠看清歷史,辨明真相,相信未來
第5節:面對表層的創傷,繼續前進,任人評說
第6節:相信歷史會給中國的脊梁以公正的評價
第7節:點明題旨,發出召喚,為未來努力奮斗,決心戰斗
(一)揣摩語言:
1.詩歌意象的運用:
問題:仔細閱讀1、2、5、6、四節,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詩歌意象,并體會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意思。
明確:
第1節:蜘蛛網——黑暗勢力;爐臺——產生希望的地方
灰燼的余煙——殘余的希望;美麗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節:紫葡萄——希望的果實;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淚
鮮花——收獲的果實
凝露的枯藤——沒有收獲但有孕育著新的希望
第4節:腐爛的皮肉——創傷是表層的,困難是暫時的
第5節:脊骨——能拯救中國命運的中國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問題:分析第三節前三句的精妙之處和所表達的意思。
明確: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
上面三個句子中,“手指”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與“那托住太陽的大?!?、“曙光”與“溫暖漂亮的筆桿”都是同謂關系。將手指比作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陽的大海,將筆桿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漂亮的筆桿是曙光。
全節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撥動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二)表現形式
反復手法的運用是本詩在表現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確:本詩的前三節,都用大致相同的語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來不變的信念,增強了詩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詩歌主旨。
注意:積極引導學生,使其掌握欣賞詩歌的基本方法:詩歌的語言表達形式,透過形式體悟內容。
在理解詩文主旨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詩文,采取多種形式的誦讀方式,使學生進一步加深情感體驗。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組織學生質難問疑,師生共同交流,以加強對本文的體驗與感悟。
食指詩二首:
1.世紀末的中國詩人
添加些我們無用的尸骨做干柴
經寒冬的狂風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幟迎風抖動
化苦難的生活為藝術的神奇
凈化被金錢異化了的靈魂
如此我便沒有虛度
自幼追求藝術的一生。
2.《熱愛生命》(1979)
也許我瘦弱的身軀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運的前程
那請在凄風苦雨中聽我的聲音
仍在反復地低語:熱愛生命
也許經過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還要平靜
那請到墓地尋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著:熱愛生命
我下決心:用痛苦來做法碼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為天平
我要稱出一個人生命的價值
要后代以我為榜樣:熱愛生命
的確,我十分珍愛屬于我的
那條彎彎曲曲的荒草野徑
正是通過這條曲折的小路
我才認識到如此艱辛的人生
我流浪兒般的赤著雙腳走來
深感到途程上頑石棱角的堅硬
再加上那一叢叢攔路的荊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著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風雪中的饑餓寒冷
和夏天毒日頭烈火一般的灼熱
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絲溫情
但我有著向惡勢力挑戰的個性
雖是縷經挫折,我絕不輕從
我能頑強地生活著,活到現在
就在于: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重點分析小說所描寫的“邊城”的風土人情,體會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2、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重點是翠翠的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二.教學重點:
主旨和人物形象。
三.教學難點:
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方法:
品讀法。
第一課時。
n概括情節并分析第一部分。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小說的創作可謂百花齊放,魯迅、巴金、茅盾、郁達夫等人在現代文學史上都各樹一幟,而沈從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徑,為現代文學注入了一股難得的清新之氣。
二.介紹作家作品。
沈從文(1902—1988),我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小學畢業后曾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開始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新月》上發表作品,并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7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編輯《紅黑》雜志,并參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及天津《益州報》副刊??箲鸨l后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乇本┖笕伪本┐髮W教授,并繼續辦原刊物,以此為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工作,在中國古代服飾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有許多專著。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其文學創作宏富,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學貢獻在于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并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于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后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識字與解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燜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儺送()涎皮()甬道()莞爾()濱水()蒿艾()角隅()胡謅()嗤笑()茨灘()碾坊()茶峒()。
2、用下列詞語編寫一段話:
神往傾心間或悲憫信口開河自言自語。
四.快速瀏覽全文,然后給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品味的小標題。
(依次可命名為:往事如夢或移動的心、夢中人的夢或為了誰、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緣)。
五.賞讀第一部分:
1、這部分可分幾個層次,試進行概括。
提示:可分兩部分?!包S昏來時……很覺得悲傷?!北憩F翠翠內心的騷動不安;“天夜了……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睂憼敔斨v媽媽過去的愛情故事。
2、翠翠為什么看到天上的紅云,聽著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凄涼?
提示:一方面內心寂寞惆悵,一方面又迸發出騷動不安的愛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朧中的愛情,后文說“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與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嗎?她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
提示: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實際上反映了其內心的無聊與孤寂。
5、“祖父不理會她”真是她“覺得悲傷”的原因嗎?
提示:祖父不理會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撫慰是真。
6、翠翠為什么對母親“神往傾心”呢?
提示:主要是對母愛的渴求、對母親的懷念。
7、翠翠為什么對母親的愛情故事那么感興趣?
提示:源于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朦朦朧朧的期盼。
六.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生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探究本文的深刻寓意,得到豐富的啟迪。
3、有效訓練學生的想象、表達、表演等能力,喚醒學生的發現意識。
4、滲透必要的情感熏陶。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分析寓意,得到啟迪。
2、難點:訓練各種能力,引導學生“換一種眼光看世界”。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畫蛇添足》等多幅圖畫,讓學生看圖猜成語,然后歸納寓言的特點。再結合學生的表現談話導入,并板書課題。(例如:本來老師上課前還擔心……現在看來,完全是杞人憂天了。)。
二、檢查預習效果。
1、簡介《列子》。
2、正音、釋詞。
三、師生合作,理解文章內涵。
活動一:讀——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學生美讀——分角色讀。
(2)小組合作翻譯——學生質疑——師生解惑。
活動二:想——大膽發現。
(1)杞人所憂何事?結果如何?(2)“曉之者”是如何解惑的?對此你想做出怎樣的評價?(3)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同學們還獲得什么啟示?(學生上臺板書)。
活動三:辯——換種眼光看世界。
甲方:“杞人憂天”,庸人自擾。
乙方:我愿意給“杞人”點贊。
活動四:演——展示才華。
(1)讀文本,看插圖,自由想象、創造。(2)學生上臺表演。
四、教師巧妙地將板書生成圖案,啟發學生想象后小結。
五、布置作業:版課本劇;積累有趣的神話故事。
1.通讀全文,認知過度句、段及文中豐富的聯想,從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結合思路,深入領會文章的寫作意圖和中心思想。
3.學習我們祖先勇于探索,敢為天下先的首創精神。
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貫通、語言連貫的能力。
1.理解文章中意義含蓄的句子。
2.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中心思想。
錄音機、投影儀。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高考#導語(同時出示投影《三峽》圖)。
如果說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么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涌動的江河,聳峙的山巒,給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筆意與靈感!酈道元說:“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陰天蔽日”,李白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那么作家劉征過三峽時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過萬重山漫想》。
二、解題。
提問:從課題來看,本文時一篇散文,誰能解釋一下“漫想”呢?
明確:“漫想”從字面上理解時“不受約束地想”“隨便地想”之意,但是從課題來看,它不等于“亂想”“瞎想”。它受著“過萬重山”的限制,是作者過萬重山時,超越時空的遐想。
三、把握課題思路,整體理解內容。
1.放錄音。
明確:帶著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過三峽時,看到了狂暴的江流,連綿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處伸出幾道光束所營造的神氣境界。面對奇景,作者神經受到強烈的觸動。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頭腦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時,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開始了對三峽的“漫想”。直到船過三峽,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馬,回到了現實。
3.學生通覽全文,找出文中說明作者產生聯想的句子。
明確:(1)頭腦里一無所有。就在這原始狀態的空白中,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2)于是,我的思緒,如同被疾風牽引著,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
4.學生通讀全文,畫出“漫想”內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確:全文思路緊扣課題,以船出夔門為起點,由萬重山(三峽)的奇險,先想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再“延展”到“他穿過三峽是在什么時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絕然不是第一個”。甚至他會“想些什么呢?”;接著“思想向著更遙遠空間和時間飛去”,想到歷的無數第一個;再接著時間再往未來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們也將崇敬我們的精神;最后以穿過三峽為思路起點,落在閱盡險峻之后的喜悅上,結束了“漫想”。
明確:通過“漫想”,作者想要謳歌知難而進心無旁念,敢于冒險的首創精神,期望人們發揚首創精神,在未來事業中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1、作者通過什么發現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木葉”
2、作者在文中說“木葉”就是什么意思?——“樹葉”
3、那么詩歌中是怎樣使用這些意象的?(依課文順序,學生尋找詩句;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樹:為何不說樹葉?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葉:難道為了簡練?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木葉:樹葉為何無人過問?
九月寒砧催木葉,……。
無邊落木蕭蕭下,……落木:為何對“木”如此不肯放棄?
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4、第一個藝術特征。
木:落葉、空闊、疏朗;樹:繁茂、層密、濃陰。
——“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外形上的)。
5、第二個藝術特征。
木:木頭——門栓、棍子、桅桿——透著黃色、干燥、疏朗的清秋氣息。
樹:樹干——葉子——褐綠色——濕潤——飽滿、纏綿。
——“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色澤上的)。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全詩。
2、培養學生穿透詩文把握內涵的能力。
3、教育學生自覺珍惜時間,樹立遠大志向。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2、熟背全詩。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情感。
2、運用典故及比興手法表達感情的技巧。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前播放歌曲《曹操》)。
東漢末年分三國,涌現了很多英雄,大家知道這首歌唱的是哪位英雄嗎?曹操。
曹操在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曾是中國北方的實際統治者,是一個在當時叱咤風云的人物。他堪稱英雄,但歷來得到的評價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概括了人們對他的三個稱謂:英雄、奸雄、奸賊。那么曹操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請同學們談談在你心目中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學生自由回答)。
曹操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統一中國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舉;也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
但歷來人們對他毀譽參半。我們應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曹操這一歷史人物,承認他對歷史的推動作用,肯定他的貢獻。把握他的三個稱謂: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今天語文課,咱們就主要分析作為文學家的一面。
二、檢查預習,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朗讀感知:組織學生自由閱讀全詩,初步感知詩句。
2、情境感染:播放《三國演義》中曹操“橫槊賦詩”的一段視頻剪輯。
3、正音。教師對照視頻里的讀音糾正,提醒重點字詞,字音。
三、把握詩歌情感主線。
讓學生回憶讀詩的方法和角度:意象和詩眼。
2、讓學生迅速找出本詩的詩眼:憂。(并找出相關詩句)。
3、看到這個字,你們最想知道什么?
曹操為什么而憂?
合作探究,學生自學詩歌。找出作者憂什么?找初詩中原句并說出用了什么手法,該怎樣讀。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并展示交流)。
一憂人生短暫: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憂人才難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三憂功業難成: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教師補充:
一壺濁酒喜相逢——酒是喜。
紅酥手,黃藤酒——陸游與妻子被母親分開,他無奈,憤恨。
濁酒一杯家萬里——思鄉。
舉杯澆愁愁更愁——愁。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表達了作者此時心情的孤單。
(二))詩人如何表達對人才的渴盼?(兩處引用的介紹)。
明確:借用《詩經》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達一個姑娘對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過來,表達對賢才的渴求。姑娘對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態。借用得天衣無縫,準確生動。那青青的衣領,我悠悠的心,因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現在,美麗的鹿鳴叫著,悠閑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夠在一起歡聚一堂,演奏著迷人的音樂。作者寫得何等美麗!
引來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結合鴻門宴相關情節,討論劉項二人成敗與用人態度的關系。
項羽:剛愎自用。
烏江自刎。
劉邦:虛心請教。
成就天下。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p>
這里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里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并合作的。
明確:曹操雖然已經擁有許多人才,但他并不滿足,還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這里來。因為他所做的是一項偉大的事業,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這一“憂”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
明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苯柚芄牡涔?,既表達了對人才的謙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壯志,氣勢是宏大的,意義上深遠的?!吧讲粎捀?,水不厭深?!痹娙苏菫榱顺蔀楦呱?,成為深海,才如此虛懷若谷。對,心里沒有霸氣的人,筆下便沒有霸氣。
小結:“詩言志”,結合曹操的憂,說說詩人抒寫了什么“志”?
明確:志:廣納人才,建功立業,統一天下。
四、藝術特色。
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詩經·鄭風·子衿》。
比喻渴慕賢才。本意是傳達戀愛中的女子對情人愛怨和期盼的心情。這里詩人化用詩意,比喻熱烈期待賢士的到來。古樸深沉,自然妥貼。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薄对娊?小雅.鹿鳴》。
賢才若來投奔于己,必將極盡禮節招待他。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薄俄n詩外傳》。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復傾訴了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為完成統一大業而不遺余力的真誠態度。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薄豆茏?形解》。
海納百川,誠心納英才,希望接納的人才越多越好。
2、巧用比興。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時光何其短暫。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兩句喻得不到賢才的憂思不可斷絕。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喻賢士們還沒有歸宿。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喻賢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尋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詩人惟恐賢士不來的焦急心情。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納人才的博大胸懷,用以虛心待賢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樣厚遇賢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悅誠服地歸順。
五、詩歌總結。
1.了解小說情節鋪設上運用順敘、補敘的敘述手法,在時間的回環往復中使作品情節銜接得天衣無縫的寫作特點。
2.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培養語言鑒賞能力并認識翠翠、爺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通過環境對描寫的分析了解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
過程與方法。
1.泛讀與精讀相結合,以學生的閱讀發現為線索,教師的閱讀提示為指導,培養學生整合閱讀信息的能力。
2.閱讀興趣的激發與閱讀結論的歸納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作品的閱讀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略作品散文化的敘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所營造的古樸而典雅、流暢而清新的氛圍。
2.接受作品中所表現的古樸、淳厚的民風和風景美、風俗美與人情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理解翠翠這個人物是“愛”與“美”的化身的含義。教學難點。
領略作品散文化的敘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所營造的古樸而典雅、流暢而清新的氛圍。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課前先作一個調查,大家都曾去什么地方旅游過?
生:(紛紛搶答)長城、海南、泰山、周莊……。
師:喲!看不出來,大家“走南閆北”,真可謂“行萬里路”,堪比當年的徐霞客啦!
【眾生笑】。
師:那我想問一問,有沒有人去過一個叫“鳳凰”的地方?
【學生議論紛紛,互相詢問“鳳凰”是什么地方】。
師:(故作得意)難住了吧?
生:老師,你給我們說說看吧!
師:鳳凰可是個美麗的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
師:(看到學生表現出一種憧憬的神情,略做停頓)不過——目前,老師也是“心神往之”啊!
【學生大笑】。
師:不過,“凡事預則立”——。
生:(爭相搶答)“不預則廢”。
師:所以,我找了這些圖片,以備日后游鳳凰一用,現在先拿來與諸君共饗。
【投影】。
【出示一組湘西風景、民俗的圖片】。
【學生邊看邊議論,對部分圖片嘖嘖贊嘆】。
[推進新課]。
師:想知道老師為什么特別想去這個地方嗎?
生:(七嘴八舌)當然是去看風景啦!
師:(笑)大家只說對了一小部分,其實還有更重要的。
生:是什么啊?
師:(看到學生很期待的樣子,故意賣個關子)一言難盡啊!
(學生笑問為什么。)。
師:(停頓一下)怎么說呢?這樣說吧:看不盡的鳳凰美,說不盡的沈從文。
生:(恍然大悟)老師你說的是《邊城》吧?
師:對!可以說邊城就是鳳凰。這里不僅有著清山秀水,淳樸的民風,更走出了沈從文先生這樣一位質樸、博學,將“愛”與“美”演繹得動人肺腑的“湘西的兒子”。
【投影】。
1.沈從文照片及生活書店1934年首版《邊城》圖。
2.1912月28日,我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原名沈岳煥,苗族)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從文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蜚聲文壇,被譽為“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于魯迅”(金介甫.~effeieyc.kinkley著《沈從文論》j。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著,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學生們讀了這段話后,不禁再次贊嘆】。
師:就是這樣一位“湘西的兒子”在走出大山之后的坎坷人生中,多次在文學作品中表達對他的故鄉——鳳凰的牽掛??梢赃@樣說,鳳凰正如世界上許多名城名鎮一樣,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師橫空出世的光環之中。沒有莎士比亞,英國的斯特拉福小鎮不會蜚聲世界;沒有莫扎特,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不會成為世界音樂中心;沒有塞萬提斯,西班牙的塞維利亞不會成為旅游勝地;同樣,沒有沈從文、黃永玉這樣的世界文化大師,鳳凰不可能馳名海內外。鳳凰的美,不僅在山水,更在于沈從文筆下所描繪的、人間最淳樸的風情,這才是吸弓l老師的地方啊。
【學生若有所思】。
師:好的。那么鳳凰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呢?剛才是直觀的圖片,現在我們來看看沈從文是怎么寫鳳凰的。
【投影】。
【學生看后竊竊私語】。
師:大家在討論什么啊,能不能說說看?
生1:這個地方給人一種很古老的感覺,但是它又那么小。
生2:很神秘,感覺上去和我們周圍的環境不一樣。
生3:過去這里是不是經常打仗啊?
生4:老師,我想問一下,這個地方遠不遠?
師:怎么樣,想去了吧!(學生笑。)。
師:的確,僅僅是看這些文字的東西,我們就有一種被深深吸引的感覺,更何況生于斯、長于斯的沈從文呢?接下來我們就走進《邊城》的世界,去看看在這湘西一隅曾經發生過的一個名叫翠翠的女孩的故事。
師:這樣一個令沈從文念念不忘、令我們倍感吸引的湘西到底有何魅力呢?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這里的民俗吧。下面大家看書,看看書中都寫了哪些風俗。
生l:端午節的時候,婦女和小孩們穿了新衣服,還在頭上用雄黃蘸酒畫個王字,這一天還可以吃魚吃肉。
師:在你小時候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生1:有的,過年時也這樣,那時感到很高興。
師:很留戀那段光陰吧?
生1:是的。
師:哎——無奈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很多人都會意地笑了)我問一下,為什么要用雄黃蘸。
酒畫個王字呢?
生1:……。
師:誰能告訴大家?
生:(有人舉手)是為了辟邪,傳說雄黃酒可以除病去災。
師:很好。大家接著看下去,還有些什么風俗?
生:賽龍舟。
師:好像有許多地方都有這個風俗,我們都知道,這是為了紀念一個人——。
生:(爭相回答)屈原!
師:對。那么我們看看在這里,賽龍舟賽出了幾個主要人物,他們是誰呢?
生:(繼續看書后有人回答)龍頭大哥順順、天保和儺送。
生:(有人補充)這里也提到了翠翠。
師:翠翠也去賽龍舟嗎?
生:她是去看。
師:看龍舟的人多不多呢?
生:當然很多,課文里說“大約上午十一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
師:嗯,看來端午節對這里的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對于故事的主人公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
師:好的,下面大家來看一看翠翠和儺送是怎么相識的。
【學生看書,之后請一位同學復述相關情節】。
師:好的??梢哉f這是一次邂逅。起初翠翠對儺送的印象是怎樣的呢?
生:開始的印象不好?!八詾槟悄凶泳褪且嫌信顺璧臉巧先ァ比缓筮€罵了儺送,而且文中還有這樣一句“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給狗‘那輕薄男子還不值得叫”。
師:接下來的變化是什么?
生: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時,她“心里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么,默默的隨了那火把走去”。
師:從這里,你能看出翠翠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
生:我認為她很淳樸、也很可愛。她不愿意別人把她看成那種唱歌的女子,同時,在她錯怪了別人的時候她感到很難為情。
師:是的,正是好一個“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小姑娘。這就是翠翠,一個很單純的小姑娘的形象,然而我們繼續看下去,就是這一次邂逅在翠翠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請大家閱讀第五部分的內容,把這方面的內容找出來。
生1:“兩年日子過去了”,“但這印象不知為什么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
生2:“翠翠為了不能忘記那件事,上年一個端午又同祖父到城邊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生3:翠翠在聽祖父和嘍羅的談話時也一直在想著聽到有關二老的消息。
師:(笑)看來翠翠開始為二老而傷神了。(生笑)不僅如此,在小說的第六部分又有相關的描寫。說說看。
生:當爺爺提起當年端午的事情時,“翠翠還正想起兩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這時也可以看出她在想著二老。
師:還有沒有補充?
生:(一時間答不上來)……。
生:當她聽到“遠處有吹嗩吶的聲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并且還把船拉過岸去,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翠翠知道這是有人娶親,或許她想到了自己和儺送,我理解這里似乎是表明翠翠對未來有一種向往。
師:(笑)是向往結婚嗎?
生:應該是。
師:可以這樣理解。不過,或許翠翠心里還沒有想到那么遠,或許這只是表明了她內心里剛剛開始萌動起一種對愛情的渴望,一種對于未來的模糊的感覺。也正是這樣的一個翠翠,才更使人感到真實、可愛。
師:除了翠翠與儺送的感情故事外,《邊城》還給我們展示了爺爺與翠翠間的親情。文中這樣的文字比較多,請大家選幾處來談一談。
生1:(笑)爺爺非常疼愛翠翠。比如看賽龍舟時,他不忘叮囑別人送翠翠回家。
師:你是說那個替爺爺撐船的人嗎?
生1:是的。
師:可是接下來他們兩個人都喝多了啊?
生1:(笑)爺爺有點老糊涂了。(眾生笑。)。
師:(笑)看來這個爺爺也是有些老頑童的脾氣。(生笑。)。
生1:不過,爺爺后來還是認錯了。當他看到翠翠回來后,還在問“翠翠,你怎么不答應我,生我的氣了嗎”,這說明爺爺很在意翠翠,怕她生氣。
生2:不對。這是因為翠翠掛念儺送而有了心事,和她跟爺爺的感情沒有關系。從其他情節來看,爺爺對翠翠的關心和翠翠對爺爺的關心都是一直沒有改變的。
師:舉個例子說一說?
生2:第六部分當爺爺說到翠翠長大了時,翠翠說“人大了就應當守船呢”,“人老了應當歇憩”,這些話表現出的是翠翠對爺爺的關心。況且下面還有這一句:“翠翠睨著腰背微駝白發滿頭的祖父,不說什么話”,我認為這句話也是寫翠翠對爺爺的感情的,她看到爺爺越來越老,已經想著替爺爺守船了。
師:很好??梢?,雖然這祖孫倆偶爾會有一些小矛盾,但在一些微小、瑣碎的生活細節中,時時都讓人感到祖孫二人相互關心、相依為命的那分濃濃的親情。很多時候這祖孫二人可謂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真正是相親相愛一家人啊!(生笑。)。
【學生討論】。
師:這個問題有一些難度,請大家自由發言吧。
生:應該是在翠翠愛戀儺送這件事上。第五部分寫到爺爺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話。
師:(鼓勵)你的閱讀非常仔細,很好!這么說,在這件事上,爺爺有點“自以為是”了。(生笑,表示同意。)。
師:從全文來看,在愛情問題上,一開始.祖父的確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這也給翠翠帶來了煩惱。不過雖然如此,但這并沒有影響到祖孫二人的感情。翠翠對爺爺一如既往地依賴和關心并沒有發生改變。
師:在剛才的討論中,翠翠與爺爺之問的親情,翠翠對儺送的愛情讓我們看到了小說中所表現出的人情美。在這種人情美之外,小說還為我們展示了湘西地方的風俗美。下面請大家看看,小說中都有哪些情節表現出了湘西人的美好、善良。
【學生討論】。
生1:這里的人們有一種自己的生活樂趣,像是自娛自樂。在第三部分寫到“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還不曾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似乎就沒有什么事情能打擾他們,很有一種世外桃源的味道。我想,這就是湘西吸引人的一個原因,也是這里的人們更為善良的原因吧。
師:“世外桃源”,我認為你的這個詞用得很好。老師在讀這篇小說時也有這樣的感受。這也是老師向往這里的一個原因啊。(生笑。)。
生2:這里的人情非常淳樸、厚道。第六部分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人乘船過河后,一定要給錢,而爺爺卻堅持不肯收,為此兩人還起了爭執。爺爺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禮輕仁義重”,雖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錢,但他還是領了這分情。
師:你說得很好!不過,我替你補充一點,爺爺和翠翠的生活是不是很寬裕?
生2:不是。他們的生活是很拮據的,節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還是順順給他們的鴨子和粽子。這也就更顯示出爺爺和這里的人彼此之間的感情都很厚道。
師:也就是說,物質利益的東西在邊城這個環境里顯得并不重要,盡管這里有些人,如爺爺和翠翠,他們的物質生活可以說是清貧的,但他們并沒有為此而成為物質利益的追逐者。
【學生邊聽邊點頭】。
生3:在邊城里,他是一個富有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樂于助人的人。
師:文中有哪些內容表現了順順這種品格?
生3:第三部分說“但下水救人呢,當作別論。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
師:也就是說,在順順這個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在這里,沒有貧富貴賤的分別,只有人和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多好的人,多好的邊城啊!(生會意地笑了起來,不時有人在議論著)請大家繼續往下看,還有哪些內容可以看出這里民風的善良、淳樸。
生4:我覺得這篇小說給人的感覺非常安詳。
師:安詳?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和善良、淳樸的民風有什么關系呢?
生4:這里的人除互相幫助外,還能以一種與世無爭的態度生活,在這里沒有那種尖銳的矛盾,似乎大家都很平和,就連翠翠的那條狗都很善解人意。我認為這正是受淳樸民風的影響所致。
師:你說得很好。正如沈從文先生自己在談到《邊城》時所說的:“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與世無爭、平和安詳不正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的形式嗎?(學生若有所思,時而竊竊私語、時而贊嘆。)。
師:(略作停頓)不過說到與世無爭,說到沒有矛盾,這里我想給大家補充一個情節——。
師:大家知道天保和儺送同時都喜歡上了翠翠嗎?
【學生搖頭】。
生:(很急切地問)那他們怎么樣了?
師:(笑)這個結果,老師希望大家課后自己在小說里尋求答案。相信大家會在其中發現更富意味的人情美。
[課堂小結]。
師:有人這樣評價《邊城》:“《邊城》是古今中外最別致的一部小說,是小說中飄逸不群的仙女?!被蛟S每一位初讀《邊城》的人,都會為作品中所呈現的唯美淳樸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靜的氛圍、醇厚幽遠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邊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沖泡的清茶,淡香緩緩飄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遺世獨立、只可遙望而無法靠近的伊人,有著不可企及的絕塵之美。作為一個喜歡邊城、喜歡沈從文的老師,我希望同學們能再次走進邊城;沈從文是一個相信純情的力量的人,那就讓我們也到邊城中去尋找一種恒定而久遠的感動,去尋找一種超于物外的純粹的美!
[布置作業]。
課后完整地閱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并將自己的感悟寫成一篇文章,以備交流。
這個學期我們學xx的第一篇小說是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從這篇小說中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體會到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和痛苦。無數像“橋邊的老人”一樣的無辜的人在戰爭中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和生存的信念,甚至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那些經歷了戰爭又有幸能活下來的人,特別是那些在戰火中九死一生的戰士,在戰后他們的生存現狀如何?他們的精神狀態是否有人關注呢?讓我們走近伯爾,走進《在橋邊》。
二、作者簡介。
他早期的作品是以這段經歷為主要題材,著重反映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他的作品充滿灰暗、抑郁的基調,彌漫著下層人民同命運抗爭的痛苦,也滲透著歡樂的精神。
一、整體感知。
1、根據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發生的背景嗎?
明確:他們替我縫補了腿——戰爭之后(二戰之后)。
2、“我”是誰?“我”為什么坐在橋邊?
明確:猜測——“我”是負傷的戰士或百姓。
他們給我一個“可以坐著的差使”,“要我數在一座新橋上走過的人”。
二、重點研讀[ks5u]。
1、對于自己的生活現狀,“我”滿意嗎?為什么?請說出理由。
明確:不滿意。
這份工作單調、枯燥、乏味。(找出原文)。
“我”雖然對現狀不滿,但為了生存,又無力抗爭,“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數錯,“亂數”,使得數字不準確。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興……我就用五位數來表示我的慷慨?!背錆M反諷和揶揄的筆調表露了“我”對這種生活的不滿和反抗。
明確:對“他們”的不滿。
3、“他們”是誰?“我”為什么對他們感到不滿?
明確:這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滿足于“我”送上的數字的官員,這是一個只關心數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會,第一段“他們以用數字來表明他們的精明能干為樂事,一些毫無意義的空洞的數目字使他們陶醉”;“他們喜歡這個未來完成式”他們醉心于數字上的增多,即便這些是虛假的數字,他們努力做些面子工程,企圖作出些“政績”,并不真正關心人的生存狀況。
4、“我”對自己的生存現狀不滿意,那么,“我”想要怎樣的生活?找出相關語段。
明確:想要愛情。(心愛的姑娘)。
5、當心愛的姑娘在橋上經過的時候,我有怎樣的心理感受?
明確:課文第三、四段: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簡直就停止了突突的聲音”
“所有在這個時間走過的人,我一個也沒數。這兩分鐘是屬于我的,完全屬于我一個人的,我不讓他們侵占去?!?/p>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動”“所有一切有幸在這幾分鐘內在我朦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過的人,都不會進入到統計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這很清楚,我愛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讓她知道”
“我在愛她。這是很清楚的,我在愛她?!?/p>
6、師: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諷語調,寫得如散文詩般,調子也比較歡快。
齊讀,感受“我”的歡樂。
7、小結:“我”是真的在愛著她了!在姑娘過橋的那個瞬間,如此美好而激動人心的幾分鐘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三、齊讀課文,感受情節的“搖擺”。
1、在小說中,即使故事的開端和結局都很簡單,作家也不愿意讓人物選擇捷徑一口氣跑到底的,而是要讓他千折百回,每一個地方都可能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后才抵達勝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說越是精彩,這就是小說情節搖擺所產生的魅力。這篇小說也是如此,情節在短短的篇幅中幾經搖擺,“我”的內心情緒也隨之起起落落。
2、請同學們說說故事的發生、發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緒有著怎樣的起伏?
明確:開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無意義的生活現狀,隨著情節的發展,“我”愛上了過橋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現,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悅,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緒起伏。
明確:作者安排了主任統計員的出現。主任統計員要來檢查了,“我”的內心由之前的“愉悅和歡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內心充滿了緊張和矛盾。
4、情節迅速過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樣的抉擇?
明確:表面上看,“我”為了生計,壓抑住了自己對姑娘的感情,“因為我必須數,不能目送她過去”,而在內心深處,仍然是真摯的愛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壓倒了空洞無意義的職業——“我一輩子也不會把這樣漂亮的姑娘轉換到未來完成式中去”。
5、情節運行到這里,似乎要滑向悲劇的結局了??善寤芈忿D,情節再次出現了搖擺。請同學們閱讀故事的結局部分,說說情節的第三次搖擺。
明確:“我”居然被主任統計員認為是“好人、很可靠”,幸運地逃過了檢查,將被調去數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
6、小結:正是因為有了情節的一次次搖擺,有了主人公內心情緒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說簡單又豐厚,搖曳而生姿。以上是我們通過情節這一元素走進了伯爾的《在橋邊》,感受了飽受戰爭創傷的小人物的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悲歡。
四、主題探究。
接下來請同學們談談你的閱讀感受:你覺得伯爾通過這個故事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是愛情么?是表現愛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請談談你的判斷理由。
明確:小說表面上,是在表現愛情對于一個無力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具有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深層的更在于表達對德國戰后,飽受戰爭創傷的小人物的精神狀態的關注,揭示了德國戰后重建中,偏重物質而缺乏精神關懷的社會現實。因為主人公的愛情,僅僅只是暗戀,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訴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讓她知道?!?插入問:主人公是把這次愛情作為可以實現的現實追求來看待么?)與其說是愛情,還不如說是主人公的一種精神寄托,是他在這樣的社會氛圍、這樣的個人境遇中,依然堅持的對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種守望吧。
小結1:這就是伯爾的小說,在極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靜的敘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運抗爭的痛苦,也滲透著理想主義的歡樂精神。通過情節的一次次搖擺,闡釋了深刻而復雜的主題,帶給人們無盡的思考。
或小結2:不僅在伯爾的小說中會出現這種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情況的發生。在紛繁復雜、追求利益的現代社會,人們太重視物質上的追求和滿足,而忽視了精神的充實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給自己的父母花錢買很多高檔物品,卻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掙錢,卻沒時間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談談心。在這個社會,很多人認為物質上的滿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給人物質上的幫助就是最大的幫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與物質無關,真正的幸福也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相反有時失意時的一句鼓勵,痛苦時一個擁抱,沮喪時的一個眼神,落魄時及時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幫助,真正的關愛,那才能讓別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小說的結局極富戲劇性,多少有點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為什么?
明確: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為故事的發生部分,已作足了鋪墊。
b)要來檢查的和認為“我”是一個可靠的人的并給予我數馬車這一美差的都是“他們”。那么“我”眼中的“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呢?請同學們回顧相關的語句。
c)“他們”看到“我”送上的數字時的神態、心理的細節描寫有哪些?
明確:他們看到數字時的“臉上放出光彩、容光煥發、心滿意足、眼睛閃閃發亮、喜歡這個未來完成時…….”等細節。
d)從中我們發現“他們”真正關心的是什么?
明確:這些細節的充實,讓我們對主人公生存的空間有了深切的了解。這是一個只關心數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會,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滿足于“我”送上的數字的官員,其實這些數字根本都是“不準確的”,隨“我”的心情故意亂數的,“我”也“是一個不可靠的人”,這樣的一個社會氛圍,這樣的一種官僚主義作風,注定會有如此荒謬的結局。所以,這樣的結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e)作者通過這個結局諷刺了怎樣的一個社會現實?
1、領會文章深厚的主旨,體會文章對于殘酷戰爭的控訴。
2、領會這篇微型小說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這是一篇微型小說,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戰爭的殘酷性。作者截取火車上短暫的一幕,以后備役老兵的一段話為小說情節的核心,隱去所有背景、過程的交代,而把慘烈的戰爭后果直接推到讀者的面前。小說的篇幅極短,卻包孕著豐富的內涵;情節如此簡單,卻有著極強的可讀性。
1、重點:品味文本中的詞句,理解作者蘊涵其中的感情。
2、難點:小說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推向極至。
這篇微型小說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結尾,所以優秀的微型小說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數和曲折離奇的情節。我們在品味這篇文章時就應抓住文章中這種抖轉直下的獨特效果。
這篇微型小說篇幅很短,不必糾纏于小說的層次,選取適當的句子理解提問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體會它的特點和魅力。
1、喜歡這篇微型小說嗎?試就它的寫作技法作一探究。
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在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見一個健壯的男子。在一節車廂里,坐著一位頭發灰白的戰時后備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個身體虛弱的老婦人。顯然她在獨自沉思,旅客們聽到她在數著:“一,二,三”,聲音蓋過了車輪的“喀嚓喀嚓”聲。停頓了一會,她又不時重復起來。兩個小姑娘看到這種奇特的舉動,指手畫腳,不假思索地嗤笑起來。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
“一,二,三”,這個神志不清的老婦人又重復數著。兩個小姑娘再次傻笑起來。這時那位灰白頭發的戰時后備役老兵挺了挺身板,開口了。
“小姐”,他說,“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時,你們大概不會再笑了。我們剛剛失去三個兒子,他們是在戰爭中死去的?,F在輪到我自己上前線了。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p>
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美國作家奧萊爾的微型小說《在柏林》堪稱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賞與體會。它以二戰為背景,以一列從柏林駛出的火車上的小插曲為故事材料,卻以極小的篇幅來深刻地反映戰爭這個人類永恒而又沉重的話題。它那平靜不動聲色的敘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強大的悲憤,但始終沒有爆發出來,反而更有感染力。)。
這是一篇微型小說,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戰爭的殘酷性。作者截取火車上短暫的一幕,以后備役老兵的一段話為小說情節的核心,隱去所有背景、過程的交代,而把慘烈的戰爭后果直接推到讀者的面前。由此,我們盡可以推想到戰前這個五口之家平靜、祥和的生活,戰時三個兒子的先后入伍、三個陣亡通知書的紛至沓來,老婦人由痛心到絕望到瘋狂的心路歷程,后備役老兵拋家棄妻的無奈和難以言說的巨大痛苦……這是戰爭中一個家庭的毀滅,更是千萬個家庭的縮影。
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在一節車廂里,坐著一位頭發灰白的戰時后備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個身體虛弱而多病的老婦人。顯然她在獨自沉思,旅客們聽到她在數著:“一,二,三,”聲音蓋過了車輪的“卡嚓切嚓”聲。停頓了一會兒,她又不時重復數起來。兩個小姑娘看到這種奇特的舉動,指手劃腳,不加思考地嗤笑起來。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
“一,二,三,”這個神志不清的老婦人重復數著。兩個小姑娘再次傻笑起來。這時,那位灰白頭發的后備役老兵挺了挺身板,開口了。
“小姐,”他說,“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時,你們大概不會再笑了。我們剛剛失去了三個兒子,他們是在戰爭中死去的?,F在輪到我自己上前線了。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進瘋人院啊?!?/p>
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1、結合全文看來,第一段中的畫線句子有何作用?
2、“老婦人”為什么翻來覆去地數數?
3、作者寫小姑娘“笑”的目的是什么?下面分析不當得一項是:
a寫出小姑娘的天真幼稚,多老人舉動的不理解。
b悲喜對照,指責小姑娘年幼無知,缺乏同情心。
c以喜襯悲,渲染了老婦人一家的悲劇遭遇。
d以小姑娘的笑,反襯出老婦人病態的嚴重。
4、試分析第三段畫線句中“他們”一詞的作用。
5、試分析文章段末的作用。
6、從全文看,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的表現手法,通過一個家庭在戰爭中的遭遇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控訴。(不超過四個字)。
1、暗示讀者健壯的男子都上前線當了炮灰,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2、老婦人在戰爭中失去了三個兒子,受到巨大刺激而致瘋,反復數數是想他的兒子。
3、b。
6、以小見大《在柏林》。
2、掌握字詞。
1、學習記敘文中通過細節描寫刻畫人物、表達情感的方式。
2、品味文中樸素自然的語言。
1、了解學習母親身上勤儉樸實、吃苦耐勞、倔強、待人熱情等優秀品質,走進一位偉大的母親,感悟親情。
2、體會作者對母親的熱愛、感激、愧疚及懷念之情,反觀自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1、母親對“我”進行了什么樣的“生命教育”?
2、引導學生用心感受母愛,珍惜親情,并學會善待父母。
3、學習掌握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表現情感的方法。
朗讀討論點播。
課時:
兩個。
一導入。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郀柣?。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嵳耔I。
我的生命是從睜開眼睛,愛上我母親的面孔開始的?!獑讨巍ぐ蕴?。
1、了解小說《三國演義》及作者羅貫中;掌握文中生字詞。
2、學習本文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進而分析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形象。
3、了解諸葛亮深謀遠慮、賞罰分明、嚴于自責的優良作風和馬謖狂妄輕敵、剛愎自用、死守教條的錯誤。
【導入語】。
生: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赤壁大戰,過五關斬六將,失街亭斬馬謖,草船借箭……。
師:看來,大家真是對三國故事十分熟悉啊。其中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失街亭》。歷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勢險要,它是諸葛亮率軍初出祈山,攻打魏國的咽喉要道,成為蜀魏兩軍必爭之地。蜀軍一路上士氣高昂,接連獲勝,不料,在戰局的關鍵時刻,街亭一戰,失去進取中原的據點和有利形勢,導致了諸葛亮初出祈山的全局失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失街亭”。我們知道,諸葛亮一向神機妙算,常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次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將對諸葛亮這個人物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在了解主人公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作者和《三國演義》。
【作者介紹】。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據說,他曾跟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之一張士誠有不錯的關系,曾給張士誠當過幕客。他“有志圖王”,足見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后來明太祖朱元璋統一了中國,他改而從事“稗史”的編寫工作。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三國演義》介紹】。
《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最完整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該小說以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為內容,以蜀和魏的矛盾為主要線索開展全書情節,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將相和政治、軍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諸葛亮、曹操和關羽,這三人構成“三絕”。
諸葛亮:“智絕”。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度龂萘x》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夸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并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币虼?,《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曹操:“奸絕”。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御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于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關羽:“義絕”。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的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勇猛有余,智略不足,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作者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被塑造成“義”的化身,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由此可見,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于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與課文有關的內容】。
本課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本課截去了司馬懿調兵遣將進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領列柳城一段,這兩段寫司馬懿善于用兵,而本課重點人物是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彈琴退仲達”,即“空城計”的內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賺曹休”,后半部分內容是寫孫吳與曹魏的明爭暗斗,故截去。節選部分集中表現諸葛亮深謀遠慮、料敵如神、賞罰分明和馬謖剛愎自用、言過其實。
【生字詞】(見課本)。
【故事情節】。
給出7到8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簡要復述故事情節:
孔明點將:司馬懿、張邰揮師西進,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參軍馬謖愿前往防守,并立下軍令狀。諸葛亮令王平協助防守繪制“圖本”;又喚高翔“屯兵”街亭東北之列柳城,以作策應;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遂令趙云、鄧芝出箕谷為疑兵,自統大軍以姜維為先鋒取眉城。
馬謖拒諫:馬謖“屯兵山上',王平規勸,馬謖不聽,二將分兵。
雙方激戰,蜀失街亭:司馬懿圍困街亭,斷絕汲水道路,放火燒山,蜀兵不戰自亂,馬謖沖出重圍,魏延來救,陷入包圍之后,王平來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來投高翔。三將謀復奪街亭,連連中計,迫不得已,退守陽平關。
布置退兵,揮淚執法:諸葛亮聞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長嘆,布置撤軍?;貪h中后,贊賞趙云,揮淚斬馬謖。
【故事線索】。
生:全文以街亭的攻守為線索展開情節,處處離不開街亭的攻守。
生:它是以戰前孔明派將點兵為故事開端,以馬謖拒諫為故事發展,以戰中雙方激戰,蜀失街亭為故事高潮,以戰后孔明布置退兵,揮淚斬馬謖為故事結局。我們看出情節錯綜復雜,波瀾曲折。但是線索十分清晰,結構井然有序。
【分析人物形象】。
生:三笑,三哭,三次囑托。
諸葛亮的“三囑”——一囑馬謖:“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廓,又無險阻,守之極難?!卑牙щy說在前面,叮囑馬謖要明確責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囑馬謖:“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闭f對手的情況,提醒馬謖不可驕狂自大,草率從事。三囑王平:“……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圖本來我看?!渲?,戒之?!倍谕跗揭套h行事。
師:很好,那么,這些囑托表明孔明的什么性格特點呢?
生:慮事周密,用兵謹慎,審時度勢的軍事才能和知己知彼,機智多謀。
生:一哭——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痹隈R謖臨終囑托與傷心痛哭之后,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淚??闯鲋T葛亮有情有義,這是“傷心之淚”。二哭——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p>
師:“流涕”的程度深還是“揮淚”的程度深?
生:“流涕”更深,表現出更悲痛傷心。
師:這時候諸葛亮的`心情會是怎么樣的?
生:蔣琬勸阻,天下未定,不可誅殺智謀之臣,但是馬謖早已立下“軍令狀”,“軍中無戲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諸葛亮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顯示出他內心巨大的矛盾,這是“無奈之淚”。三哭——“須臾,武士獻馬謖首級于階下??酌鞔罂薏灰?。
師:“大哭”相比“流涕”程度變化怎么樣?
生:更深。
師:你又怎么理解這時候諸葛亮的心情?
生:未聽先帝遺囑,有負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內疚、自責,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這是“悔恨之淚”。
生:賞罰分明、公正嚴明,不徇私情、重情重義、勇于自責。
師:《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總體上把他當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卻寫到他用人的失誤,而且寫了他的勇于自責,有情有義,這就使“近妖之諸葛”有了很濃的人情味,我們也知道了諸葛亮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而不是那種既能呼風喚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豐滿,更有魅力。讓我們一起把“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一部分朗誦一遍。
(全班朗誦從“謖自縛跪于帳前”到課文結尾。)。
師:好,剛才我們分析了諸葛亮的性格,現在我們來看《失街亭》的另一個主要人物馬謖。
生:一笑——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現了他的麻痹輕敵,他早就把諸葛亮的千叮嚀萬囑咐當作了耳邊風,而且語氣里還有點笑話軍師謹慎多余的意味。二笑——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云: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當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議的時候,馬謖滿口理論,什么“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讀兵書當作炫耀的資本,完全聽不進王平的一詞半語。這個片斷寫出了馬謖的閉目塞聽,剛愎自用,只會紙上談兵。三笑——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馬謖重兵把守,居高臨下,司馬懿根本不在話下。表現他狂妄自大、目中無人。
生:馬謖很勇敢,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自動請纓,立下軍令狀,表現了大無畏精神,也就是我們說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生:失街亭后,馬謖自縛請罪,顯示了他勇于負責任,光明磊落。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理解該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痛苦和希望交織的感情。
二、了解該詩中運用的反復手法及夢一般的詩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尹德說:文學創作都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詩人尤其是“醒著做夢的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有這種特點。
二、簡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華大學,抗戰爆發以后隨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共同遷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隨軍遠征緬甸。他走了很遠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難,這為他以后的詩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引導初讀。
作者在詩中寫了什么?(他夢到了什么?)亦即詩人在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四、閱讀第一小節。
2、明確:作者描繪了干燥的風,單調的水,憂郁的森林三種哀景,描繪了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愛情和鷹群、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三種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難,又通過“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處看見的人民、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三個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結:這一小節是作者對大地的宏闊展示,雖荒涼貧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滿亮色,全詩籠罩了“贊美”的基調。
五、閱讀第二小節。
第二小節詩人由地到人,寫了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閱讀,思考。提示:這個農夫原來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他家鄉的寧靜,他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途。(引導學生理解:“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過他祖先的的同樣的泥土”;“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讓他死亡的征途。)。
六、閱讀第三小節。
這個農夫走了以后怎樣呢?閱讀第三小節,從詩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難,家人無望地等待,忍受著饑餓的煎熬,他的家鄉還是像原來一樣的貧困荒涼。但是他走了,從不回頭詛咒。
這說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對這個農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提示:舍家保國,義無反顧。
面對這個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面對的個人,作者激動(要擁抱每一個人)、悲傷(為了他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小結:這一小節中作者寫了農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閱讀第四小節。
1、閱讀第四小節前六行,思考:這幾句寫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復強調的東西。這幾句寫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涼依舊。
2、面對這種現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閱讀以下三句,體會作者的感情。作者為了民族仍將有可能面臨恥辱的歷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兩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這里,作者既有對未來的憂郁,又有對前途的展示。大地依舊,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個希望正在升起。
八、課堂總結。
這首詩運用了反復的手法,構成了詩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贊美的內容,這首詩像一個夢境,通過一些意象的描繪,表達了痛苦的希望交織的情感。
九、作業。
熟讀。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點評。
這首詩較為抽象,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要求教師作較為認真的指導。而一般的參考書上對此詩又沒有較為詳盡的分析。在多次的閱讀中,對這首詩作了一點比較幼稚的解釋,在這里呈現給大家。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偨侵?,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一、指導思想。
本單元鑒賞先秦到漢魏晉詩歌,從中可以發現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本課指導學生了解《詩經》,使學生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分析人物形象,領悟課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賦比興手法及其藝術效果;了解四言詩的節奏。
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從《詩經》中選了三首詩歌:《衛風?氓》、《秦風?無衣》、《邶風?靜女》。其中《氓》是一首的棄婦感傷詩,是棄婦離夫返娘家時所作。充分體現了《詩經》的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
b、能夠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
c、學習《氓》,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結合注釋,能初步讀懂詩作的能力。
b、背誦課文。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標。
a、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2)分析把握詩歌當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2)學會比較分析,理解“賦”“比”“興”寫作手法。
三、教法與學法。
說教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品味對比教學亦能使詩歌語言的凝煉性。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詩歌的藝術特色。如對《氓》中的比興手法的分析,就可讓學生討論明確。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發展學生思維。
說學法。
本文是詩歌,重在反復吟詠自我體會。因而,教授時首先讓學生誦讀課文,理清思路,體會感情,同時也要對詩歌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詩經》的“賦、比、興”的寫作手法。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愛情、戰爭是人類生存與生活中兩個重要的話題。我們的先民為之奮斗而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句子,就是《詩經》的名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的是《詩經》中的兩首愛情詩。
2、學習《詩經》。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稱《詩》,編成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詩三百》??鬃訉ⅰ对娙佟纷鰹榈赖陆逃慕滩?,自漢以后儒家學派把它當成經典,奉為“六經”之一,才稱為《詩經》?!对娊洝窂V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于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2)、按體制《詩經》分“風”“雅”“頌”三大類。a、“風”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b、“雅”分大雅與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c、“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3)、《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a、賦者,鋪也,鋪采螭文,體物寫志也?!侁恇、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扔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撓雂、風、雅、頌和賦、比、興合稱為“詩經六義”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六藝”《詩經》中的《國風》和《離騷》并稱“風騷”,代表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學傳統。
3、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句讀和節奏。(誦讀的節奏:“二、二”節拍)。
(2)、學生自由朗讀后齊讀課文。
(3)、學生根據注釋,試翻譯課文,標明疑問。
(4)、學生質疑,教師解答。
(5)、梳理課文敘事線索。
4、具體研習教師提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1)、從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答:女子:純真、熱烈、專一、癡情、溫順遷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動、實則性情暴躁易怒。
答:在春秋時期,隨著私有財產的不斷形成和父系社會的進一步確立,男女不平等現象產生?!睹ァ贩从沉四信黄降鹊纳鐣F實。
(3)、“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薄吧V湟?,其黃而隕?!彼坪鹾腿臒o關,能否刪去?若分別改為“女之妙齡,其美也甚?!薄芭弦?,其色也隕”,好不好?答:不好,這是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
5、課文重點:(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這種兩個相關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間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既引起聯想,增強意蘊,引發下文女主人公年長色衰,慘遭遺棄內容的敘述,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為“興”。
(3)、整體看是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橄鬄榫唧w,化無情為有情,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結合課后練習第2題)。
(4)、詩三、四、五章刻畫了女主人公什么樣的形象?勤勞、忠貞,同時表現了女主人公對負心丈夫的怨恨情緒。
(6)、結合課后練習二,從全文看,本詩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全文直陳其事,運用了“賦”的寫作手法。也運用了“比”“興”的寫作手法。
五、板書設計。
在板書的設計方面,主要突出了重點內容,概括詩歌每段的內容,展現人物形象。體現了概括性、簡潔性。
把《氓》上完了,這應是上得最慢的一次吧!一篇文章六個段,我用了四節課來上,花的時間多,但比起以前幾次上都落實。
方法是很舊的,就是帶著學生串譯,然后歸納內容,分析下思想,抽譯鞏固,最后是背!但是效果我認為應是幾次中最好的了!以前講的時候,意思是沒有講得透的,講了之后,學生便如蜻蜒點水般過了,也不是很透的!但這一次,自認為,不管是重點把握講解上,還是學生學上,都是過了手的!當然,和公開課是沒法比的,但在記憶和思想上,比起以前的幾次,那真是大大的超越了!
先說一說亮點:
1、方法落實。雖說是全文串譯,但串譯時,決不是我一個人在說,我是不斷地在問,讓學生來答。問的時候,強化了他們一種譯文的方法,就是補足詞語。我堅信,經過多次這樣的訓練,學生會掌握譯古文的方法的。
2、記得實在。譯了一段或是一句之后,馬上就讓背,背了又譯,譯了又讀重點詞,再譯,再考,再齊讀。如此一來,學生便會在頭里反復學過的內容了。所以,記憶的效果是很好的。
3、思想有深度。這一次講,比以前任何一次講的時候思想要落實。這四節課,學生非常的喜歡,由其是講了愛情的相關理念,學生們興奮,我也就借助了這個興奮,讓他們記牢了字詞句。
再思考一下,我為何能在這個課上有提升呢?
1、認真譯文。是的,我備課之前,是認真自己譯了每一個字的`。每個字力爭直譯,力爭用補的辦法來譯。這樣,經過自己的思考,文中的字,便一個一個地活了起來,熟了起來!譯文言譯多了,就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照著注釋譯,即便是譯出來了,但很易忘掉;而自己譯,譯出來了,那個印象,是極為深刻的!所以,上任何的文言課,老師一定要先自己譯文!自己不譯文,就不要上文言課!
2、記憶意識。是的,文言主要就是讓學生們記。如何巧記,少記,便是智慧之所在。在文言教學中,有了這個記憶意識,方向就對了,方向對了,方法自然就源源不斷地來了,而結果也就好了!
3、簡化意識。記的東西多了,就記不下了。所以,我上文言文,一直是本就化簡的意識的!一段話,能記一點就不記兩點;一個方法,能用一句話表達就不用兩句話;一個意思,能用簡潔表述就盡量簡潔。正因為有了這種簡化的意識,我的課越來越干凈,也越來越好記,方法越來越好用!
我知道,這次上《氓》,真的是一個教學上的突破!繼續努力吧!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2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