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一本好書后,寫一篇讀后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回顧和總結所讀內容,同時也能夠幫助他人更好地了解該書的價值和魅力。接下來,請大家一起來閱讀一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或許可以給我們的寫作帶來新的思路。
正月里,集中時間閱讀了《貨幣戰爭5》,有一定收獲。這本書總體來講內容較為豐富,特別對于一些金融實務的描述,特別對于美國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進行了較為清晰的分析,能看出作者宋鴻兵的確下了一番苦功夫,有助于讀者深入了解國際金融體系的運行框架和運行邏輯。不論如何,這樣的工作是令人欽佩的,也是應該肯定的。
《貨幣戰爭5》是我認真完整閱讀的第一本該系列圖書,之前4本也不同程度瀏覽過,特別是1和2,那時的作者還沉浸在將枯燥的金融學理論改編成通俗小說的階段,追求的更多是語言的風格轉換和情節的引人入勝,離理論的嚴謹差之千里,特別是過分夸大歐美傳統金融家族對于金融世界的掌控,絕對是博人眼球之舉。
從貨5看,作者在前幾本的基礎上,逐漸在理論體系內有了長足的進步,由通俗小說開始轉向金融學普及讀物,邏輯論證也較為清晰,可以看出作者在理論研究方便的精力投入已經逐漸體現出價值。
應該說,戰后全球經濟發展與現有的信用貨幣體系是分不開的,這一體系很好的支撐了全球經濟金融的運轉,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避免信用貨幣體系走向脫離實體經濟的極端,如何始終將貨幣體系與實體經濟捆綁在一起,而不是推倒重來;三是仍然沒有從戰略高度提出富有見地的政策建議,前邊分析的熱熱鬧鬧,后邊給出的意見分量不夠,全書更像是金融實務案例的羅列和綜述,還停留在普及讀物的階段,從這一點看,作者與規范的金融學理論研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近日,我讀了關于朝鮮戰爭的書,深刻的認識到朝鮮戰爭對于保衛世界和平和新中國誕生的政權的重要性。朝鮮戰爭,中國不僅打退了以美國為首的所謂的“聯合國軍”,還捍衛了新中國誕生的政權,讓全世界人民知道中國人民的傲骨,中國人民的團結。
誠然,朝鮮戰爭中的“聯合國軍”非常不可一世,甚至一度打到中國的鴨綠江邊,威脅新中國的安全。但是,新中國偉大的領導人毛澤東同志為了捍衛新中國的政權,毅然決然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雄鄒鄒、氣昂昂”的跨過鴨綠江,進行抗美援朝!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幫助南朝鮮打北朝鮮,一度打到新中國的鴨綠江邊。美國的態度表明:想要借機扼殺新中國的政權。但新中國偉大的領導人毛澤東同志卻是看破陰謀,并且在一次大會上說:“抗美援朝要打多久我看我們不要做決定,過去是由杜魯門,現在是由艾森豪威爾或者將來的什么的'美國總統,由他們去決定。就是說時間要打多久,我們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這段話鼓舞了許許多多的志愿軍戰士,保家衛國,義不容辭!
上甘嶺戰役中被大火焚燒的邱少云同志;拿著身體堵機槍口的黃繼光同志;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畫面,都是他們的信念在支持著這樣的行動,不允許外國侵略者扼殺新中國的政權,更是捍衛了新中國的國威!正是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志愿軍戰士舍身成仁,在所不惜,打退了美帝主義,保衛了世界和平,捍衛了新中國的地位,才有了現在的辛福生活。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钤诋斚?,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紀念在殘酷的朝鮮戰爭中犧牲的人民先烈,是他們的舍生取義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氨襁B、火人、肉身堵槍口”,這一幕幕慘烈至極的畫面我們不能忘記,要時刻提防著美帝主義對我們的虎視眈眈。雖然現在的中國今昔非比,但美帝主義心不死,還是想要打倒新中國,所以防人之心不可無??!
最后,在此呼吁大家,努力學習,為國爭光,緬懷先烈,銘記歷史!
《戰爭論》,19世紀軍事理論頂峰的偉大之作,可與《孫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經典軍事著述?!稇馉幷摗肥擒娛滤枷胧飞系谝徊孔杂X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方法系統地總結戰爭經驗的著作,具有重要的軍事學術價值。這部著作不僅奠定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軍事學的基礎,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重要理論的來源之一。
克勞塞維茨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己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
非軍事界的人可能沒有系統地讀過《戰爭論》,但相信大多數人對“軍事是政治關系的延續”這一名言都耳熟能詳,這一名言即出自《戰爭論》?!稇馉幷摗肥强藙谌S茨對戰爭的觀察、研究、分析的結晶。它既是一部軍事理論著作,又是一部哲學著作,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勞塞維茨,普魯士將軍,被稱為研究戰爭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題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種對軍事史的任何階段都能適用之理論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參加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后進柏林陸軍大學就讀。做過拿破侖軍隊的戰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種戰斗。18升任少將并擔任母校校長。1830年離開軍校接任炮兵訓練總監。這部軍事哲學書,是他把自己歷史研究的成果和戰爭經驗融合成一個完整的觀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遺孀在一個密封的包裹里發現??死S茨曾一再強調,他的原則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導。――“教育未來戰爭領袖的心靈,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導,卻不陪伴他走上戰場”。合理的理論并不能代替富有創造性的實踐。這是克勞塞維茨的一貫堅持!經過了一戰、二戰的炮火,盡管有作者所處時機避免不了的局限,這部書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數軍事院校列為經典,為世界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熟讀??藙谌S茨被認為真正觸到了戰爭的本質,他本來就不是為了預測未來。這部書是哲學,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戰爭的人,不管是軍人還是文人,都應該有所了解”。
在讀完魯登道夫的《總體戰》和喬良老師的《超限戰》之后,今天開始讀《戰爭論》了,這對于我來說已經是第三次翻開克勞塞維茨這本經典之作了。還記得第一次是在進入大學之初,我慕名而來,但是在翻了五六頁之后,深奧難讀的文字,枯燥無味的論述讓我徹底打消了讀下去的念頭,我的第一次嘗試也就這樣草草結束了。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戰爭之后,由于研究“社會化戰爭”這個課題的需要,我鼓足了勇氣再次翻開了那本放在書柜角落,并已經落滿灰塵的《戰爭論》,這一次我幾乎是用火柴棍撐著眼皮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終于把上中下三冊翻了一遍。翻是翻完了,但是基本上就沒有看懂,唯一的收獲就是記住了一句話:“戰爭是政治的繼續?!?/p>
讀書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學習需要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踏實的學風,沒有讀書破萬卷的積累,我們那里可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下也沒有絕頂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報?;厥姿哪甏髮W生活,洋洋灑灑寫下了三十多萬字,也有不少得以見報,小試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悅的。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奮斗的開始,俗話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睂懙枚嗔藵u漸有些江郎才盡的感覺,在研究一些深入問題的時候我才感覺有些力不從心了。
讀書是需要堅持的,學習也應該是一種習慣,靜心、靜心、再靜心,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現在是該磨刀的時候了,停下筆,多看書。如今在一次翻開《戰爭論》我也不期望能夠完全將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獲,并希望以后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時候每次都能有所收獲。
《戰爭論》是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在總結以往戰爭的基礎上寫成的,探討了戰略和戰術、進攻和防御、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辯證關系。那讀者從中讀出了哪些意思?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戰爭論讀后感,一起來看看。
19世紀軍事理論頂峰的偉大之作,可與《孫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經典軍事著述?!稇馉幷摗肥擒娛滤枷胧飞系谝徊孔杂X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方法系統地總結戰爭經驗的著作,具有重要的軍事學術價值。這部著作不僅奠定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軍事學的基礎,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重要理論的來源之一。
作者克勞塞維茨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20xx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己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
《戰爭論》首次把西文軍事思想綜合成為一個具有內存聯系的理論體系,初步揭露了戰爭的復雜本性、內存的運動規律、整體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戰爭上升到戰略層次、戰術層面等系統內容。
看了將近半個月,終于看完了這套厚厚的理論書?!稇馉幷摗芬还灿腥?,其中第三卷內容全是克勞塞維茨的草稿,還有一半的內容是附錄。從總體來看,這套書對戰爭的定義,作戰的方式等寫得都很詳細,細小到每一個環節。但這樣反而覺得有些重復和啰嗦,不如《孫子兵法》那樣簡潔,給自己未留下想象的空間,如果真正的精讀此書,反而怕引起教條主義,思維局限在一個區域。不符合戰爭多變化的特點。并且對我這種對軍事不了解的初級讀者來說,讀著頗為費力。
《戰爭論》第二卷,我認為是全書的精華部分,尤其喜歡關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戰爭中,我一向都喜歡防御,而對進攻興趣不大。其中還談論到戰爭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戰爭就是政治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政治服務于王權,是王權的工具,間接的軍權也是服務王權。所以軍事一直處在附屬地位。如果金權超越了王權,軍權依然能保持最初的樣子,只是換了個服務對象而已。
書中大量列舉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侖的戰爭事實,以前我對拿破侖進攻沙俄而遭到慘敗一直很感興趣(因為希特勒也是敗在這里),在書中也得到強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說,只是最后總結性言論里說道,拿破侖的錯誤在于沒有認真對比俄國與歐洲諸國的區別,用攻打歐洲諸國的方式去進攻俄國,結果遭到史無前例的慘敗,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帝國灰飛煙滅。
此書內容太多(有77萬字),并且都是理論性言論,我承認自己并未完全消化,這套書和《國富論》一樣,等過幾年后,我一定會重讀的。
戰爭的目的是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為打到這個目的,必然要使敵人無力反抗。而使敵人無力反抗就必須要消滅敵人的軍事力量。這里的軍事力量應該包括軍隊和敵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為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所以其必須在感情的范圍之內。因此戰爭的精神力量不應該忽視也不能忽視,特別是在一些關系生死的殊死的斗爭中。使敵人無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國家和人發的抵抗意志,在理論上至少是這樣的,其表面的特征可以是簽訂和約,要求茍合。這些特征至少說明敵人目前承認了失敗,以后怎么樣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敵人無力反抗會使斗爭趨向于極端,然而在現實中必須也完全有必要對其修正。因為人是有感情的,不會為純粹的邏輯而獲得力量。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這也是因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戰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們在戰爭尤其是在激烈的戰爭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會導致戰爭進程的變化(相對于戰爭發生前的預測的)。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時候不能忘掉,戰爭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種手段的延續。因此政治目的始終存在于戰爭的始末。也許戰爭過程的進程對原來的政治目的有影響,甚至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通常認為這種影響一般不會根本影響原來的政治目的或是影響的限度極為有限。需要說明的是,在兩方敵對感情和意圖不強或是力量相對稱時,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戰爭的進程。即使在一般條件下,政治目的也會極大的影響戰爭的進程,或是嚴格控制其規模,或是無忌的放大其規模(即使沒有什么真正的敵對意圖和目的)。通常情況下是嚴格控制其規模。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是戰爭的固有屬性。政治往往要比戰爭理智精明的多。而戰爭本身往往是充滿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關鍵的因素。
在現實中消滅敵人的軍隊和意志力往往要考慮自己的消耗,要考慮自身是否會被敵人消滅,還有當敵人的防御強于進攻時產生的間歇,這樣戰爭也不會向極端發展。綜上考慮由于自身的顧慮和客觀的情況可能會使戰爭進程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好像使我們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義。實事也說明在很多的情況下真正的戰爭(即是兩方的真實的撕打)并沒有發生。應該認為戰爭中進行的軍事行動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為真正的戰爭進行的所有的準備,包括軍事動員,物資運輸,軍隊的調整集結。二是真正的戰爭,真正的撕打??梢灾涝趦煞降牧α肯嗖顟沂鈺r,當一方認識到對方的軍事力量遠遠超出自己的力量時,就自動的放棄抵抗。這也是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戰爭進程已經開始了。
這種不確定性并不與戰爭的目的即使敵人無力反抗矛盾。因為當一方不為消來敵人做準備或決心不進行決占而對方抱有積極的目的時刻消滅對手時,這一方在戰爭中必然會處于不利的局面,因為他在戰爭中在沒有判定出對方不進行決戰的情況下做出了消極的不決戰的決心,這樣在戰爭中他必然處于慌亂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敵人無力反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摧垮敵人的意志力這個戰爭目的雖然不是每次戰爭都要達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戰爭一開始就存在于所有的軍事行動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緩和或是遏制了。
。
首先感謝能推薦這樣一本好書?!敦泿艖馉帯愤@本書在剛出版的時候,我便買來通讀過一遍,我相信他之所以吸引我的地方跟大家剛讀到它的時候感受是一樣的,人類總是對陰謀論的東西存在著無限好奇。后來,優酷推出的宋鴻兵老師主講的《鴻觀》節目,我也一集沒落的看完,總體來講,從20《貨幣戰爭》出世以來,經歷過追捧、批判、懷疑到后來內心是接受的一個過程,在節目中宋鴻兵老師還是堅持他最初的觀點和書中的論點,這點難能可貴。說一下,我對這本書的認識吧,我認為戰爭的背后的本質就是資源的掠奪,所以貨幣戰爭將傳統陣地戰場搬到金融中,尤為貼切。
眾所周知,西方的銀行都是控制在私人財團手中,所以西方的央行是由私人控制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我不知道網評中,為什么那么多學者專家都要批評這一點,懷疑這一點,我認為,央行最終是由私人控制還是有國家控制并不重要,重要的央行實際發揮的作用,對于市場,對于經濟,對于金融是否有利。如果,一個私人控制的央行,對市場、對經濟金融的調控做的很好,這就是一家好央行,反之,市場亂了、金融秩序亂了、經濟調控不好,那即時這家央行是由國家控制,那也不見得是一家好的央行。讀后感·我曾經在公司的一個金融興趣小組活動中解讀金融危機的時候說過,美國的銀行都是私人的,美國財團與美國政府的關系,正如宋鴻兵老師在《貨幣戰爭》中所說,雖然有些論點過于激進,有些過于演繹的成本,但是整體是抓住了美國政府與金融財團關系本質的。
任何金融經濟行為,從廣義理解,都是一場貨幣戰爭,國家只是多個權利義務的集合體,國家之間的貨幣戰爭就是由這些紛亂復雜無窮多的個體之間發生的金融經濟活動組成的。金融的本質就是個體間資源掠奪而產生,只是帶著生產關系優化、資源再分配、提高生產力等面具。
無論如何,與金融行為直接相關的結果就是“分蛋糕”,蛋糕是分到了多個權利義務集合體中再進行平等分配的制度更好還是能者把蛋糕做無窮大的制度更好,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傊?,這個話題討論了幾百年,爭論了幾百年,兩種制度爭斗了幾百年,無害民生的,就是最好的。
一個民族的活動種類越單調,軍事活動在這個民族中越可能占據重要的地位。出現軍事天才的機會就越多。
對這本書最初興趣起源于作者與拿破侖之間的些許微妙聯系。作為“軍事天才”的拿破侖,他的輝煌他的落魄都為人們津津樂道,因而探索他的事業巨細也成為了我的一個小興趣。說到戰爭,雖然這本戰爭論距離我們已有好些年份,但是,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信息不因時間為轉移,只要世界還存在著與當世之時共同的某一屬性。
放眼近年來的伊拉克戰爭,我們可以明白,戰爭無非是國家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自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创龖馉?,研究戰爭,戰爭論精心研究了戰爭中的一切因素,分析對當今戰爭理論和實踐有相當大的指導借鑒作用。
其實,處于自身的局限性,對本書最大的印象就在于本書關于人道主義的否定給予了我巨大的沖擊力。善良者希望在炮火中尋得平衡,幻想著類似電影一樣可以巧妙的處理大慯之事的幸運辦法,然而人道主義賦予我們的善良唯是的道德觀念在戰爭這里往往覆于破滅,戰爭的實質就是如此殘酷。
不造成破壞又使對立方臣服的意志并不能冠冕堂皇的.稱之為戰爭的藝術,這也并不是軍事藝術真正的發展方向??v使此論觀之甚美,但其實質是必須克服的錯誤思想,不能猶豫厭惡殘暴這個要素就忽略其藝術本性,客觀存在之物,我們需要正視。
另一點論述與之有類似的情結,也確實讓我在如此浩瀚的文字中產生了些許共鳴,既為不確定的感情因素。我們的理性告誡我們應該追求斬釘截鐵的“是或不是”,我們的情感卻驅使我們逗留于“大概”“也許”之間。哲學探索和邏輯推理的道理會將人引入陌生的“冰冷”世界,而僥幸的情感則帶人步入偶然的幸運國度。盡管概率不定,但思維的惰性總是讓人們偏至于感性的不肯定。
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見。排斥肯定,實際上是對自我規箴的逃避,將事情或事物推至“不確定論”則是為自己找到龜縮的硬殼,世界本為相對,大范圍運動中確實存在多方不確定,以巨論小,言其不順可,言其順亦可。這就是“不確定論’者的法寶。
一切若都定位未知,那世界則太為混沌了。
可是一看,這書太棒了,我簡直不能認為這是一本戰爭書,真的,這是一本關于哲學,關于修養的書,或許就叫戰爭藝術吧。
一再抄錄了一些書中的話,真是超經典,很多哲學家書上沒解決的問題到這解決了,當然書里還是會涉及老本行的,但大多是作者的戰爭感悟的哲思,頗受啟發。
《戰爭論》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內容全是克勞塞維茨的草稿,還有一半的內容是附錄。
說到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似乎就要說說經典,什么是經典,以及如何對待經典。
所謂經典,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經典作為名詞的時候有以下兩種所指:一是“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揚教義的根本性著作”。
從各國對于經典一詞的定義出發思考問題,我們可以認定,凡是被稱為經典的東西,應具備以下幾點:歷史的積淀性、廣泛的認同感、文化的影響力。
首先,經典之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具有歷史的深厚積淀。
一部剛出版的,哪怕是非常暢銷、非常引人關注、切中當下熱點問題的著作,充其量是暢銷書,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稱之為經典。
其次,經典之為經典,就是一個認同的結果。
它依靠自身攜帶的思想力量,使人們對它產生一種敬畏之感。
這種認同,有時雖然也受到政治強制,但主要還是源自經典內在的思想權威。
第三,經典對它所處的文化領域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堪稱當之無愧的經典。
對待經典的態度有兩種,一是經典崇拜,二是科學對待。
在目前,我大約只能采取第一種態度。
克勞塞維茨1780年生于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參加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
他花很多時間來比較他個人在拿破侖戰爭中的觀察,并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戰史,認為只有從歷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導出軍事原則。
說明一下,我讀的這部《戰爭論》是廣西師大所謂新版,摘編的,商務印書館是三冊版,一部冗長的大作。
我實在不能憑借一部摘編本,并且以這樣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得出克勞塞維茨的軍事思想,以及它在軍事史上應該具有的地位等等,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從一些段落以及別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觀點。
本書的主題不是戰略、戰術,而是“戰爭”本身。
戰爭是“一種以迫使對方實現我方意志為意圖的暴力行為”。
即戰爭是一種暴力行為,而這種“暴力行為”只是手段,永遠不可能成為目的。
《戰爭論》是19世紀軍事理論頂峰的偉大之作,它是可以與《孫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經典軍事著述。
《戰爭論》是軍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覺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方法系統地總結戰爭經驗的著作,具有重要的軍事學術價值。
這部著作不僅奠定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軍事學的基礎,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重要理論的來源之一。
作者克勞塞維茨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奠基者。
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己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
《戰爭論》首次把西文軍事思想綜合成為一個具有內存聯系的理論體系,初步揭露了戰爭的復雜本性、內存的運動規律、整體運行機制。
在此基礎上,戰爭上升到戰略層次、戰術層面等系統內容。
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我就給他做一下廣告了,可惜沒有廣告費,哈哈。
看了將近半個月,終于看完了這套厚厚的理論書。
《戰爭論》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內容全是克勞塞維茨的草稿,還有一半的內容是附錄。
從總體來看,這套書對戰爭的定義,作戰的方式等寫得都很詳細,細小到每一個環節。
但這樣反而覺得有些重復和啰嗦,不如《孫子兵法》那樣簡潔,給自己未留下想象的空間,如果真正的精讀此書,反而怕引起教條主義,思維局限在一個區域。
不符合戰爭多變化的特點。
并且對我這種對軍事不了解的初級讀者來說,讀著頗為費力。
《戰爭論》第二卷,認為是全書的精華部分,尤其喜歡關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戰爭中,我一向都喜歡防御,而對進攻興趣不大。
其中還談論到戰爭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戰爭就是政治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政治服務于王權,是王權的工具,間接的軍權也是服務王權。
所以軍事一直處在附屬地位。
如果金權超越了王權,軍權依然能保持最初的樣子,只是換了個服務對象而已。
書中大量列舉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侖的戰爭事實,以前我對拿破侖進攻沙俄而遭到慘敗一直很感興趣(因為希特勒也是敗在這里),在書中也得到強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說,只是最后總結性言論里說道,拿破侖的錯誤在于沒有認真對比俄國與歐洲諸國的區別,用攻打歐洲諸國的方式去進攻俄國,結果遭到史無前例的慘敗,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帝國灰飛煙滅。
此書內容太多(有77萬字),并且都是理論性言論,我承認自己并未完全消化,這套書和《國富論》一樣,等過幾年后,我一定會重讀的。
戰爭的起源或萌芽是從什么地方開始的呢?戰爭這個名詞會不會從我們的字典里消失?讀完《戰爭論》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還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遠無法知道。
戰爭是敵我雙方搏斗無限放大的結果,戰場上,我與敵人搏斗為了生存,我會盡一切辦法打敗敵人,格斗技巧,武器狀況,都可能決定我的生死。
無數個我這樣的軍人去搏斗,去打倒敵人,那就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武器狀況,軍人整體素質,陣型,戰術等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
所以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對大清的木質船,大刀片子占有絕對的優勢,也自然能得到戰爭的勝利。
那么戰爭起源于何處?遠古時代人少,不可能有戰爭,只有兩個野人為一個雌性野人打架或決斗,就像動物那樣為了交配而已,其實就是為了生存的延續。
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出現了部落與部落,人種與人種,國家與國家的戰斗,說到底還是為了一種目的,一種更好的發展,生存的目的。
如日本的擴張就是為了適應人口的增多。
所有的戰爭都逃不開這樣的目的。
從原始的征服到現代的政治。
都是為了獲得利益,如果沒有利益,就沒有人愿意去戰斗,戰爭是兩敗俱傷的,從來沒有贏家。
所謂的勝利只是將自己的損失加于敵方而已。
所以戰爭是政治的.一種手段,一種得到利益而流血的過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會有爭斗,小則國家內部而已的階級利益矛盾,大則國與國的生死存亡。
戰爭會與人的思想境界有關,人類從來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國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隸)。
上天給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卻有無限的欲望。
所以戰爭萌芽于人類的欲望,隨著社會進步,有了國家有了政治制度,戰爭就成了統治者獲取更大利益的工具。
從秦滅六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逃出這個范圍,打著民族強大復興的旗號去強行奪取其他民族發展的權利(殖民要求,租界,關稅,巨額的戰爭賠款),人類多么可恥啊!!而戰爭則成為政治的手段,成為別國插手他國的工具。
而戰爭能否消失就在于人類社會能否真正的團結在一起,沒有國界,沒有人種的歧視,讓教育真正發揮作用,認識到我們都是地球人。
那樣戰爭才有可能真正的從字典里消失。
而《戰爭論》從政治的角度出發,認為政治主導戰爭,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這很正確,認識到這點,我們看待一場戰爭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
我們不需要考慮“忘戰必危,好戰必亡”等格言,記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戰爭,美伊戰爭就大概如此吧。
人類的最終歸宿應該還是一個大同社會,但愿都能認清戰爭的本質。
中國人愛好和平,我們不希望戰爭,但若要是認為我們好欺負,你們有能力征服,那么來吧,我們接受挑戰。
你用你的價值觀衡量世界,我必將你的價值觀還到你的身上。
明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同時不要忘了一句話: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832年,普魯士過世將軍克勞塞維芡的著作《戰爭論》問世,這本書首度以戰爭事實來印證探索戰爭的共通法則,迥異于僅描述戰爭或只研究武器技術發展的兵書,而成為近代兵學的原典。時至今日,《戰爭論》被譯成多國文字而影響了現代各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的戰略思想,并被列為西點、圣西爾等重要軍事學校必讀經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戰爭理論家。流傳150余年的《戰爭論》,字字珠璣,隨處摘取一句作為論例,頓覺光芒四射,這天,它最后在我的手中!
讀完全書后,我得到一個結論:要做營銷,就必須要讀《戰爭論》!克勞塞維芡將戰爭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讀著都能夠聞到一股濃濃的硝煙味,似乎參與了這一場“大戰”!
書中有一句很的話,我覺得是最經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發出生命的微光,帶領著隊伍走向勝利。戰爭打到一塌糊涂的時候,將領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我發出的微光,帶領隊伍前進?!?/p>
克勞塞維茨在探討戰爭的屬性問題時認為,戰爭的目的就是要戰勝敵人、打敗敵人,透過戰爭的全部現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傾向來看,戰爭是個奇怪的三位一體:暴烈性的要素,使戰爭成為一種盲目的自然沖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使戰爭成為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作為政治工具的從屬性,使戰爭成為一種純粹的理智行為。這三個方面,分別主要同人民、統帥和它的軍隊以及政府有關。他說:“這三種傾向像三條不一樣的規律,深藏在戰爭的性質之中,同時起著不一樣的作用?!?/p>
他在探討戰略和戰術區別的問題時指出:“戰術和戰略是在空間上和時光上相互交錯,但在性質上又不相同的兩種活動,如果不精確地確定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內在規律和相互關系”。
他還在把所謂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聯系起來考察的基礎上指出,由于在純概念的抽象領域里:所思考的對象“是一場自行其是的、除了服從本身內在的規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規律約束的那些力量的沖突”,因而它導致了戰爭的行動在經常不斷的相互作用下趨向極端。
《戰爭論》,從戰場血淋淋的角度,讓我真正領教到它的殘酷,也體悟到商戰的激烈,透過這本書,我慶幸有緣能比別人早一步去吸收。其實,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讓我們忽略了——在我們前進的同時,點亮一絲光束,告訴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進!所以,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這樣去做,也就造成了他永遠成不了好的“領航員”。
這天,真的感謝克勞塞維芡《戰爭論》,也感謝他給了我一把光束,我會緊握著這道光,告訴我身邊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進!
文檔為doc格式。
。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抗日故事》,看后,我萬分激動。
《抗日故事》里講述的每一個故事都是那樣的驚心動魄,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独茄郎轿鍓咽俊穼⒖谷諔鹗總兊挠⑿蹥飧?、日軍的滔天罪行盡顯在眼前。
1938年10月上旬,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一部在牡丹江地區烏斯渾河渡口準備渡河時遭遇日偽軍的猛烈攻擊,這時,準備渡河的婦女團八名女戰士為了掩護大部隊渡河,毅然放棄了渡河,與日偽軍展開激戰。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得以迅速擺脫敵人攻擊,但是他們被敵人圍困在河邊,在沒有子彈的情況下,她們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她們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集體沉入江底,壯烈殉國。
這些抗日英雄為了祖國的自由,為了祖國美好的明天,他么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英勇奮斗。所以,每當我看到五星紅旗的時候,都會想到這是用抗日英雄們的鮮血染紅的;每當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每當我戴上紅領……我就會覺得很幸福,很自豪,我們要從小學好本領,長大后去創造更美的未來。
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七日中午,北洋海軍艦隊在黃海遭遇日本艦隊來犯,雙方展開了激戰,戰斗異常慘烈,以至鄧世昌"大將怒沉舟",全艦將士為國殉難。
看到這里,我悲憤難抑,淚流滿面。我們國家有如此英勇的將士,為什么還慘遭失敗?我認為首先與清政府的腐無能密不可分。
中國看起來是一棵龐大的樹,但以慈禧為代表的清政府官員掏空了樹心,風雨一來,便弱不禁風。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僖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水師無法更新裝備,藥也嚴重不足。戰斗在即,北洋艦隊才匆匆從德國加急購買炮彈。將士們拼著老命將炮彈打進了日本軍艦的藥庫,卻沒有炸沉敵艦,因為那壓根兒就是一臭彈——打不響的。
樹雖然被掏空了,但還有些忠心的根牢牢抓住土地,不讓風將樹吹倒。北洋艦隊上的官兵去英國留過學,日本聯合艦隊中的吉野號艦長和他們是朋友,勸他們投降,但他們卻選擇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艦在人在,艦亡人亡。"就這樣,很多將士和艦隊一起投入了大海的懷抱,在海洋的胸堂中靜靜地守護著國家的'領土。
有英雄如此,北洋艦隊仍敗走麥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勵精圖治。為了富國強兵,明治皇捐出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餓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飯,鼓動著他的臣民為戰艦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個銅板。
敵強我弱,敵儉我腐,這就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影片中,隨著軍艦的沉沒,戰爭的硝煙慢慢離我們遠去,但其中有一個畫面,定格在了我的腦海:鄧世昌一手拿沖鋒旗,一手把住螺旋槳,開著致遠艦朝吉野號撞去。他長發飛揚,一臉悲憤,為祖國為人民,他的眼中射出堅定的光芒。那光芒,耀眼得可以把太陽比下去。在滾滾濃煙中,他似乎可以永遠屹立不倒!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如今雖然戰爭不再,但依然到處都充斥著弱肉強食,要想不再被欺負,不再挨打,只有富國強民,才能使中華民族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在讀完魯登道夫的《總體戰》和喬良老師的《超限戰》之后,今天開始讀《戰爭論》了,這對于我來說已經是第三次翻開克勞塞維茨這本經典之作了。還記得第一次是在進入大學之初,我慕名而來,但是在翻了五六頁之后,深奧難讀的文字,枯燥無味的論述讓我徹底打消了讀下去的念頭,我的第一次嘗試也就這樣草草結束了。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戰爭之后,由于研究“社會化戰爭”這個課題的`需要,我鼓足了勇氣再次翻開了那本放在書柜角落,并已經落滿灰塵的《戰爭論》,這一次我幾乎是用火柴棍撐著眼皮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終于把上中下三冊翻了一遍。翻是翻完了,但是基本上就沒有看懂,唯一的收獲就是記住了一句話:“戰爭是政治的繼續?!?/p>
戰爭的起源或萌芽是從什么地方開始的呢?戰爭這個名詞會不會從我們的字典里消失?讀完《戰爭論》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還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遠無法知道。
戰爭是敵我雙方搏斗無限放大的結果,戰場上,我與敵人搏斗為了生存,我會盡一切辦法打敗敵人,格斗技巧,武器狀況,都可能決定我的生死。無數個我這樣的軍人去搏斗,去打倒敵人,那就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武器狀況,軍人整體素質,陣型,戰術等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所以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對大清的木質船,大刀片子占有絕對的優勢,也自然能得到戰爭的勝利。
那么戰爭起源于何處?遠古時代人少,不可能有戰爭,只有兩個野人為一個雌性野人打架或決斗,就像動物那樣為了繁殖而已,其實就是為了生存的延續。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出現了部落與部落,人種與人種,國家與國家的戰斗,說到底還是為了一種目的,一種更好的發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擴張就是為了適應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戰爭都逃不開這樣的目的。從原始的征服到現代的政治。都是為了獲得利益,如果沒有利益,就沒有人愿意去戰斗,戰爭是兩敗俱傷的,從來沒有贏家。所謂的勝利只是將自己的損失加于敵方而已。所以戰爭是政治的一種手段,一種得到利益而流血的過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會有爭斗,小則國家內部而已的階級利益矛盾,大則國與國的生死存亡。戰爭會與人的思想境界有關,人類從來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國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隸)。上天給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卻有無限的欲望。
所以戰爭萌芽于人類的欲望,隨著社會進步,有了國家有了政治制度,戰爭就成了統治者獲取更大利益的工具。從秦滅六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逃出這個范圍,打著民族強大復興的旗號去強行奪取其他民族發展的權利(殖民要求,租界,關稅,巨額的戰爭賠款),人類多么可恥?。?!而戰爭則成為政治的手段,成為別國插手他國的工具。
而戰爭能否消失就在于人類社會能否真正的團結在一起,沒有國界,沒有人種的歧視,讓教育真正發揮作用,認識到我們都是地球人。那樣戰爭才有可能真正的從字典里消失。
而《戰爭論》從政治的角度出發,認為政治主導戰爭,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這很正確,認識到這點,我們看待一場戰爭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們不需要考慮“忘戰必危,好戰必亡”等格言,記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戰爭,美伊戰爭就大概如此吧。人類的最終歸宿應該還是一個大同社會,但愿都能認清戰爭的本質。
中國人愛好和平,我們不希望戰爭,但若要是認為我們好欺負,你們有能力征服,那么來吧,我們接受挑戰。你用你的價值觀衡量世界,我必將你的價值觀還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這本書著實寫的不錯!
貨幣戰爭都到4了,回顧一下過去的幾本,基本上延續著從古到今的時間順序,作者就像講故事一樣撥開迷霧讓我看到很多真相,尤其是第四本,歐元的誕生,美債與美元的關系,亞洲的困境,中國的未來,講的很有自己的見解,很好的書!
未來的中國,作者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該如何應對我們面對的世界,這僅是作者的觀點,但是看了書之后,想必很多人深以為然!作者覺得,中國未來更應該選擇推動亞元的誕生,遠比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好處要多也更具國際戰略價值,同時,結合美國和美債的困境,如果中國不能處理好和美國的經濟關系,周邊勢必會越來越麻煩,搞不好被拖入一場局部戰爭也是沒準兒的!
農業拉動了,連帶輕工業也拉動了,自然重工業也起來了,這可比蓋房子拆房子來的實際和長遠啊!美國的成功歷史,也是主導國內市場,真正自強自主的歷史,這也是我們可以選擇的道路,現在人民幣已經和美元捆在一起了,難以擺脫,過去歐洲美元的出路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方向!
但是我們要去做這一切,需要一些條件,國內的長遠準確發展眼光,我們有嗎?當我們走在正確道路上,美國各種壓力襲來時,我們能抗住嗎?我們能不能抗住美帝的外部打機內部滲透呢?還有很多很多,沒法講了!
但是,發展的時間窗口來了,真的來了,我們最好不要錯過,一旦錯過,就要用幾十上百年去等待下一個,等不起!
以前就聽說過《貨幣戰爭》這本書,它不僅寫的是與錢有關的東西,它還寫了一些歷史性的東西。它寫了從歐洲的一次世界大戰,然后尤其寫了美國的發展史,從美國的獨立戰爭,到南北大戰,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美國歷史上的總統遇刺事件,都被該書歸結為國際銀行家爭奪“貨幣發行權”的陰謀所導致。
貨幣戰爭,從名字就知道是關于經濟方面的“戰爭”—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全書開篇就介紹了兩場戰爭,一個是明面上的有硝煙的滑鐵盧之戰,另一個是羅斯切爾德家族利用戰爭的勝敗消息而發動的英國公債收購站。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讓羅斯切爾德家族一舉控制了英國的貨幣供應,讓人驚嘆,尤其是書中第八章介紹的日本金融泡沫的破裂,俄羅斯休克療法,亞洲金融風暴等戰役,金融手段層出不窮,錯綜復雜,的確是很精彩。
但是書里面個人覺得寫的有些東西不是太真實,可能是我個人的理解的知識面有些狹窄,導致,無法理解書中寫的一些東西,個人感覺作者,把那些銀行家的勢力寫的太夸張了。感覺一個國家,怎么可能會被一個銀行家所操控。要是如此,那國家還建設軍隊國防干啥,幾個牛氣的銀行家,就能打垮一個國家。
里面反復提到一個叫羅斯切爾德的家族,感覺這個家族,在早期的時候就可以富可敵國,要是在現在算下來。是不是擁有比美國的gdp還多的錢。
讀完這本書,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文筆很流暢,并且引述了許多的歷史典故,軼事,傳說,名人語錄等等,引人入勝,在很大程度上,讓我對一些比較枯燥的金融問題產生了興趣,這也是我能把這本書看完得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催@本書對我的收獲還是挺大的,因為金融方面的知識不是很懂,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一些感覺很陌生的專業名詞,以及其它的疑問,都會主動的去查,參考一些資料,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增進了我自身對貨幣和金融的一些了解。
雖然這本書里面的有些事情,我個人不太相信,覺得是作者將一些歷史上的事件,加上虛擬的情節,然后將它們連接起來,要是不太注意,有可能就“掉進去”了,回過神來,都不知道書里面的是真的還是現實是真的,但是這本書還是讓我感受到了貨幣對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性。作為一般等價物,貨幣是衡量其它商品價值的標尺,沒有這個標尺,商業活動就會癱瘓掉,所謂的社會分工,專業化,標準化,規模效應等等,都無從談起。如此重要的標尺,必須得有其穩定的價值,而書中所寫的用美聯儲券在取代黃金作為價值標準,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價值的決定權在寡頭的手中,這種赤裸裸的掠奪道貌岸然而不落痕跡。正因為貨幣如此重要,才會讓美元和黃金的爭霸戰一直延續,而斗爭背后運用的陰謀和權術讓人嘆為觀止。不禁想到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爺爺說過的一句話“金融是現在經濟的核心”,的確,在我們國家,在市場經濟制度中,一個健康運作良好的金融體系通過高效率分配資本,提高投資回報率,在推動經濟增長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脆弱不穩定的金融體系又常常容易導致金融危機頻發,帶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甚至會引發政治上的危機,而金融是離不開貨幣的,可見貨幣的極其重要性。如今的中國,面臨著很大程度上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造成了滯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__年,為了應付美國經濟危機,中央銀行投放的四萬多億。如果因為物價上漲而加薪,這又會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增多,加劇貨幣膨脹。個人的理解就是這樣,可能是經濟方面的知識水平太差,不太懂。覺得要是有人懂里面的奧妙,真想聽一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戰爭論》是十九世紀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所著。作者的思想受當時的德國古典哲學影響很大。由于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是不正確的,有些觀點,特別是一些軍事學術上的具體問題,同今天的客觀實際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個自覺地采取辯證法研究戰爭理論的軍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來仍然正確的論斷。恩格斯和列寧對其中某些觀點也有過好評。恩格斯在致馬克思的信中曾說:“目前我正在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他思考問題的方法是奇特的,而書的本身是很好的?!?/p>
克勞塞維茨不是一個在戰場上很有成就的軍人,他的一生沒有經歷過什么重大的戰役。此外,雖然深受德國哲學的影響,但是他還稱不上是哲學家,所以他寫的書既算不上地道的軍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學著作。但是關鍵在于他有了創新,用哲學的方法來解釋了軍事學。
實際上,這本書是他2019年的手稿,在他死后由他的夫人幫他整理出版,書中很多的章節都不完整??藙谌S茨自己也曾經在遺稿中說過:假使我過早地去世,因而中斷了這項工作,那么現有的一切東西當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樣的思想材料了。它們將會不斷地遭到誤解和任意的批評。
如果作為讀者你想從這本《戰爭論》中得到一些打仗的訣竅,那么你肯定會非常失望。因為這本書通篇描寫的是什么是戰爭,而不是如何戰爭。在這本書中,我個人覺得他得出的比較有價值的觀點有一下幾點:
一、“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即暴力)的繼續”。他的這個觀點得到了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公認,應該說這是這本書中最最重要的貢獻,即使意思形態不同的共產主義者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列寧在反對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的社會沙文主義的斗爭中,曾不止一次的引用過作者的這句。
名言。
同時還指出:“馬克思主義者始終把這一原理公正的看作探討每一次戰爭的意義和理論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從這個觀點出發考察各種戰爭的?!痹跁兴x了一種“絕對戰爭”的概念即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實際戰爭中好像并沒有這種戰爭發生。不管戰爭慘烈到何種程度都沒有達到作者筆下的“絕對戰爭”的標準。當這種戰爭被弱化后他背后的主謀(政治)就浮出了水面。因此無論何時何地戰爭只能被定義為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目的。
三、指揮系統扁平化。這個概念不知道是不是由他首次提出來的,但是無論如何,這個觀點和現代的軍事指揮系統的發展趨勢是不謀而合的。例如美國的的未來戰場指揮系統中,作戰指揮部可以對單兵直接下達作戰命令。這樣既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率,也避免了信息在多次轉達(傳統的信息傳達方式)后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或者被夾雜了很多傳達者的主觀意見。
四、提出了戰略和戰術的劃分。雖然現在有很多關于戰略和戰術的劃分標準,但是克勞塞維茨的劃分方法也還是比較獨特的。他指出:戰術就是如何戰斗,而戰略就是如何運用戰斗。
簡單的說了一些我認為《戰爭論》中比較有意義的四點后(其實遠不止這些,只不過水平有限,還有就是懶得寫),也應該對他錯誤的觀點進行一下駁斥。
一、防御是比進攻強的形式。
這個觀點是充斥這整本書的觀點,書中作者認為,防御是消極的,進攻是積極的,防御的最大利益就是等待。因此,防御者通過防御比進攻在形式上強的因素來抵消進攻者在實力上強的要素,從而達到彼此平衡的狀態。其實作者這樣把防御和進攻單獨的列舉出來談是不正確的,因為,任何進攻都會以防守而結束,而防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進攻。(都是指廣義上的)應該說防守和進攻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實作者在最后的幾章中也提到了進攻和防守不可分割,可能因為是手稿,所以造成了我無法領會作者的原意。但是進攻和防守在我認為絕對沒有強弱之分。
二、萬物絕對化、極端化。
可能作者是因為受了當時哲學的影響,什么東西都會追求絕對的概念,不時的就會使得自己陷入追求極端的邏輯怪圈中(當然,讀者更受罪)。例如,他指出只要是戰爭就必須最大限度地動用暴力。他曾經痛斥“不流血的戰爭”這種觀點,認為在戰場上一定要殲滅敵人的主力。雖然他指出了戰斗力中精神要素的重要性,但是他不明白攻心為上的戰爭規則,也不懂得上兵伐謀的道理。而關于這點,我國的孫子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實這種暴力最大化觀點和他提出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矛盾的。因為,從廣義上來講,既然政治是戰爭的目的,那么戰爭就必須受到政治決策者的影響,也就是說,政治的眼光要超越戰略的眼光。如果一味追求暴力最大化而忽視政治,那么政治必將成為戰爭的奴隸。而且,如果戰爭一味追求暴力,那么戰爭就稱不上藝術,而應該改名叫屠殺。
本來還想寫第三點、第四點……但他書中的語言太晦澀難懂,而且邏輯有的時候很亂,以至于我不確定他的觀點是否正確,我讀得并不是很透,不敢太放肆。
另外,他書中關于防御和進攻的論述占了一半,當中有很多的觀點和現在的作戰樣式不相符合,這里就不一一指出了,如果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讀讀。
當然,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更別提軍事學這種充滿“概然性”的科學。我想,如果給作者多幾年的時間,他一定會給我們澄清他書中矛盾和不清晰的觀點,但是造物弄人,這位軍事天才英年早逝,適得他的軍事理論也變得撲朔迷離,可能這本身也符合軍事學的規律吧。
用了半個月讀完了這本書,讀后的感覺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經典”。難怪這本書堪與《經濟學原理》、《物種起源》、《國富論》、《君主論》、《論法的精神》等書并列,被譽為“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書”。
雖然本書通篇都在討論關于戰爭的問題,但它更像是一本哲學書,蘊涵了大量如何為人處事的智慧。本書不僅對軍事工作者和軍事迷是難得的好書,對在其他領域的人——無論是從政、經商還是其他——只要想在某個領域內取得成功的人來說,這本書都值得好好讀,書中涉及大量關于做人、做事、識人、用人、斗爭、策略、戰術、外交等方面的知識和技巧,每個人都能從中得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作者克勞塞維茨就像同時代的黑格爾等普魯士思想家一樣,秉承了德意志民族一貫的科學、客觀、嚴謹、理性的作風,對戰爭和政治領域里很多問題做了極透徹的分析,這些分析大都從十分客觀中立的立場出發,基本沒有個人情感和偏見的成分。他對歷史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在陳述史實的同時努力從各個角度出發,尋求歷史的真相,以及該真相形成的原因,力求得出客觀、正確的結論??藙谌S茨對歷史及其結果的分析就像庖丁解牛那樣,一針見血,鞭辟入里,令人拍案。
俾斯麥、列寧、毛澤東、艾森豪威爾等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在讀后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據說毛澤東在井岡山革命期間曾勤奮通讀此書,并根據書中的理論結合中國的實際提出了很多經典的理論。從書中似乎依稀可以看到毛澤東有關人民戰爭、持久戰、農村保衛城市等思想的影子。
限于時間,我只認真地讀了三卷中的第一卷,后兩卷大多涉及18、19世紀歐洲戰爭中的具體戰術細節問題,如山地作戰、各兵種比例、要塞防御等,對當今的工作和生活沒有太大指導意義,我便只是簡單地翻了翻,沒有細讀。下面摘抄第一卷中的經典語句,其中一些觀點完全顛覆了我之前的觀念。相信這些觀點對于很多人都有很大指導和幫助。
1、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爭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政治不僅引起戰爭,而且支配戰爭,因而政治的性質決定戰爭的性質。
2、社會政治和歷史事件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而是由左右歷史的人物導演并為既定的政治目的服務的。
3、武德對個人是指徹底的敬業精神和高超的軍事技術,對軍隊是指團結戰斗、勇往直前的作風和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乃至指揮官,就需要在感情方面和智力方面有巨大的力量。勇氣是軍人應該具備的首要品質,一定的體力是軍人戰勝困難的基本前提,強大的精神力量是軍人素質的關鍵。
4、什么樣的人才適于被稱為軍事天才?這種人與其說是有創造精神的人,不如說是有鉆研精神的人;與其說是單方面發展的人,不如說是全面發展的人;與其說是容易激動的人,不如說是頭腦冷靜的人。
5、在像戰爭這樣危險的事情中,由仁慈而產生的錯誤思想是最為有害的。不顧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對方不同樣做的同時,必然會取得優勢。由于厭惡暴力而忽視其性質的做法毫無益處,甚至是錯誤的。
6、人與人之間的斗爭包含敵對感情和敵對意圖這兩種不同的要素。而許多敵對意圖,卻絲毫不帶敵對感情,至少不帶強烈的敵對感情。在野蠻民族中,來自感情的意圖是主要的;在文明民族中,出于理智的意圖是主要的。
7、戰爭既然是一種暴力行為,就必然屬于感情的范疇。即使戰爭不是感情引起的,總還同感情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關系的大小不取決于文明程度的高低,而取決于敵對的利害關系的大小和久暫。文明民族不殺俘虜,不破壞城市和鄉村,那是因為他們在戰爭中更多地應用了智力,學會了比這種粗暴的發泄本能更有效地使用暴力的方法。
8、堅持集中兵力各個殲滅的原則,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應該集中所有力量打擊敵人整體所依賴的重心;同時我方軍隊要盡可能地集中行動。
9、一方面,進攻要適可而止,進攻者必須掌握時機,量力而行。另一方面,進攻要以保存防御能力為限。進攻者應在自己尚能組織有力的防御、而對手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時,立即轉入防御,這是進攻的頂點。如果超越進攻的頂點,會招致敵人比自己力量更強大的反擊;如果過早地停止進攻,則會減少應該取得的勝利。
11、經驗比一切哲理有價值得多。企圖為軍事藝術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論,好象搭起一套腳手架那樣保證指揮官到處都有依據,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戰爭理論主要是幫助指揮官確定思考的基本線索,而不應該像路標那樣指出行動的具體道路。
12、在消滅敵人軍隊時,不能僅僅消滅敵人的物質力量,更重要的是摧毀敵人的精神力量。
太多了,摘抄不過來了,到此為止吧。
本文并非對該書的詮釋,也不是導讀,不過是一個靠讀書體驗生活的bookworm的軍事觀罷了。
與國防文學史詩相比,與紅警、cs相比,真刀真槍的戰爭對于軍民而言,真的不是美好的。這個活動的特點有:危險、費力、以及嚴肅。與百姓工作的共同之處是:勞神。所以軍人是美差,但絕不是淝差。如果還有人以為軍人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群體,那就是……。參見電視劇亮劍中田雨和李云龍的對話一段。實際上,統帥指令的技術含量絕不亞于牛頓歐拉的數學公式。何況精神壓力遠甚之。因為他們的命,不僅你的,都由你保管,能不在意?“當對你十分重要的a和b二人身陷囹圄,你救誰?”這樣的精神煉獄對他們非小概率事件。所以長期的戎馬生涯,會使一個人變得脾氣很壞,甚至世界觀。
戰爭時期,是一個顛覆百姓價值觀的非常時期。屁大點事到這里就可能是死罪。而修身養性老夫子所不齒的行為到這里就可能是美德。長期的戰斗,會使人在治掉輕慢淫傲的同時,卻也增加了頑固易怒(如孫海英演的石光榮)。但對實業家而言,“與其不孫也,寧固?!蔽覀円嘈乓粋€王實味,比一個黃克功更能破壞己方戰斗力。無論對于傻大兵還是貴族兵,戰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臟活。與武術家不同,人家雖然練武最含辛茹苦,但又不玩命,對手也可以作朋友,李云龍楚云飛好惺惺相惜也得把對方往死里整。軍隊不需要霍元甲李小龍,兵者詭道也。也不同于散兵游勇,雖然獨立武裝對社會有著無與倫比的破壞性,但對于動武者本人簡直是享受。玩暗招就把多不可一世的家伙結果了,像童年郭靖制服一高人。
僅有這些還不夠。戰爭之可怕,還在于其巨大的偶然性。西方某大國有個戰爭仿真軟件。他們試圖模擬甲午海戰。當他們把雙方力量輸入計算機,發現每次都是中國贏。這不驚奇,洋務運動的大清帝國兵力遠遠超過剛剛變法的明治帝國。歷史上的結果呢,果然上帝擲骰子。
戰爭非一門藝術,但需要想象力這個放肆女神,雖然軍人恥于空談迂闊。談兵離不開地圖,想象的時候就在這里。有人視舞槍弄棒硬派少年“沒教養”,頗理解其天真想法,但不得不承認:社會再文明,戰爭也不可能徹底消失,只要地球還有人類的話。不同之處僅僅在于隨著文明的進步,殺傷力越來越大,而死亡前痛苦越來越少。試看哈馬斯如果抓到敵人,就用銳石搗成肉醬,換是以色列則大炮一轟冒煙拉倒。
一般而言,野蠻民族比文明民族更好戰:前者可能多是出于對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興趣,后者則是迫不得已“以戰求和”。具體到個人,他們的人可能是以戰求軍餉。你很難聽到一個秀才嘴里說出“他在前方殺得正酣”這樣的壯語。我們都喜歡“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樣的娘娘腔了。但是,軍事天才卻多自文明民族。土著部落里出得了拿破侖么?英雄:英者,儒雅也,有修養有內??;雄者,硬漢也,識大體謀大略。二者缺一不可。我們習慣把將軍和名士二者看作對立,這看法本來不無道理,但錯誤的結果是,人們只相信蠻雄能成事,并叫他們為英雄(比如項羽這樣莽漢)。種種案例(從略)表明,秀才對戰爭而言不只是花瓶。
軍法不仁,以士兵為鄒狗。自文藝復興以降,幾百年來,由西到東,從立憲到共和,法律已由王法變為人權守護神—憲法。但是對不起,這條發展規律對今日軍法無效!里面有很多看起來沒有實際意義的,卻不得不遵守的王八屁股——規定,比如被子要疊,而且往x里疊。犯軍紀是可以求情的,比如戰場娶親。而違憲,誰也求不了情,特別是投敵罪。軍法的觸犯者并不一定是品質惡劣者,但鑒于瀆職罪造成的后果,芳草生門不得不鋤。于是就充當了“士氣向上”一招的祭品。(軍法有大量求情的案例,但違憲也有個別求情成功的,張靈甫犯了和我黨黃克功很接近的罪,不是出來戴罪立功了嗎。)軍法中,最讓人望而生畏的,最不契約的一件東西,就是“死命令”。一個任務,三月十日完成是英雄,是朋友,十一日完成就是罪犯,是敵人,這冷酷至極。但為戰爭勝利,又不可能變成活命令。只要“死命令”這個法學詞語,有了合理性,上下級那種恩威莫測的貓鼠關系,就可以在今天某些角落里有了繼續保存的理由。每當上下級適逢人際關系不好,上級就可以隨便提出一個missionimpossible來消滅他。張笑天著太平天國中,楊秀青殺曾水源用的不就是這招兒嗎!攤上這樣領導,你就是再有膽有識也拯救不了自己的命運了。
戰略論。
戰略家說要喝奶,于是就有了奶。戰術家研究怎樣擠奶。
戰略是行而上的,博雅的,但是作者說:作出戰略上的重要決定,較之在戰術上需要更堅強的意志。司令一職似乎只是拿著地圖悠閑地指定,但紙上一點墨,人間千點血。死的不是戰斗機器,是人。
戰略包括六要素:精神(軍魂)、物質(糧草等)、數字(兵力)、地理(戰場地形)、天氣。這些也是孫武在打仗前先要衡量的項目。
21。
說到精神那可有的說了。首先該國(或該黨該軍)要得人心,這不是抓壯丁能抓到的。
某些網刊相信教育救國,成天說通識啟蒙。但對于戰時軍人而言,提高公民氣質,那是一種退化!書中每次翻到“自由平等博愛”等詞語,作者,這個德國人,總是帶著半譏笑的語氣提出。但要說軍人不需要思想,這恐怕對軍官不適用。所有的束縛都是為了保護。在討論孫文上書李鴻章那段,有歷史學家說:革命家應由首先抱著改良家心態的人轉變而來。套用句型:軍人應是本初有公民觀念的人變成。服從的是軍法,但不服從一些舊觀念。這個職業不蔑視生命,而恰是對人生命的大愛,他們把對死亡的拒絕投射到老百姓身上!
211余下是對士兵的要求。信仰、武德、膽力、堅韌,缺少任何一個都難為好兵。
222信仰可以把各種被《說句心里話》中的各種心情所困擾的戰士凝聚起來,也可讓老百姓擁軍抗戰而非一盤散沙。比如劉亞洲說的:我愿做自由思想的殉道者。這就是一種信仰與道德。
223自從執政黨某文提出反對軍隊國家化,發揚傳統武德后,“武德”一詞成了網絡高頻詞。什么是武德,那篇也沒說清。敗不餒,服從、耐勞(有的人可能人品很好但懶于堅持鍛煉身體)、武器不離手等等優點的軍隊,才可以說是有武德的。武德是戰爭中最上精神力量之一,它只能有兩個來源:一、屢戰屢勝;二、艱苦(平時要在食、寢上降低標準,才可能將戰時情況比下去。沒人規定打仗都要在晴空萬里時)。
嚴苛的內務條例,可以維持武德,但不能創造它。所以,作者建議聘請戰爭國家的教官來給德國大兵上課,他們身上的狼血是盛世軍官所不具備的。
224人皆有趨生避死之本能,如果敵對的雙方都這樣,以致都撤退,結果就和平了,甚至天下都太平了。但對方往往不這樣,所以你越怕死越易死。此外,軍法對于怕死者,常常也是——以死懼之。
人總認為越是精英身份的,就越大膽,越有氣魄。似乎是對的,膽小鬼沒等升官就得上軍事法庭。但不公平的是,指揮官一旦熬成婆——晉升了,不再需要多如以往的膽力。而膽力等情感因素縮小后,智力和洞察力越來越重要。作者說:膽力正是為睿智和洞察力增添羽翼的哩。這就形成了越高權越低勇,真讓人嫉妒。不過我們也可以自衛:像“神槍手順溜”就比一般的士兵膽子大。優秀的受領導者,是另一種途徑的精英么!
對于如何培養膽力,作者說:“可以培養民族大膽精神的手段不外乎依靠戰爭,只有借助這種手段才能夠抵制住懶惰怯弱、貪圖安逸的傾向,這種傾向會使一個沐浴在不斷增加福利和繁榮與相互交往的民族墮落下去”。文化大國常是工商大國,娛樂大國,也常是國防弱國。但作者暴露了歷史局限性——培養氣概的途徑很多,比如太祖當年在一師操練童子軍。(但戰爭中的大量死亡體驗,任何活動不能模擬,這種體驗會讓人精神透支但不得不如此以維持)。
。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1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