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鼓勵教師自主創新和探索,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通過學習優秀的教學工作計劃范文,可以幫助教師們提升教學設計的水平和質量。
1、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過程方法。
1、以學生自學為主,自己解決課文的翻譯,大體理解文章的意思。
2、在誦讀中探究作者怎樣提出論點展開論證的。
情感態度。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學會取舍,明辨是非,做一個有“大義”的人。
在誦讀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作者的論證方法。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義的現實內涵。
多媒體。
一、導語設計。
中央電視臺的《藝術人生》欄目,近期專訪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讓倪萍選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幾個關鍵詞,她選中了“選擇”這個詞。倪萍說,她喜歡選擇,也害怕選擇,因為所有的選擇都是你必須付出的,你想得到“東”的時候可能“西”就隨著失去,都擁有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在選擇的時候,就得想好了要放棄,而放棄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在關鍵時刻我們該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吧。
二、自由朗讀,初步感知“義”
1、教師示范。
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范,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3、師生補充介紹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張、生活的時代背景。
三、細讀課文、疏通積累“義”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疏通文意,將交流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小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決的向教師質疑。
3、教師點撥。
學生聆聽教師講故事,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聽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
介紹自己積累相關資料。
整理積累筆記。
分組疏通文意。
對不懂得地方質疑、記錄交流釋疑。
這個導語的設計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學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點,有助于引起學生的興趣。
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研讀課文,探究“義”的論證。
(一)探究論點:
1、文章用哪一句話提出論點?
(二)探究論證過程:
1、文章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
2、孟子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逐層展開?
明確:
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道理論證,舉例論證。用魚與熊掌的比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時應當舍生而取義的道理,接著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論點進行理論論述,最后進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3你能夠從所了解的詩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證明文章論點的詩句或事例嗎?
(三)探究重難點句子含義:
明確:
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為人民大眾作有利之事,為國家建設做事,為了別人安危挺身而出等;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國家,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危害國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系?
明確:
“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舍生取義。
五.精美朗讀,品讀“義”的語言。
體現這些特點的句子品讀。
集體探究論點。
回答教師提問,闡述自己觀點并說明理由。
課堂上座位相鄰的學生自由組合,四人一組,探究論點的提出方式,并闡述理由。
同桌探究,從課文中找出不同論證方法的句段,加以說明。最后集體整理。
學生發表看法,集體交流、理解。
多名學生闡述自己的理解,整理記憶。
找出語句并朗讀。
賞析品味。
明確論點,把握議論文的靈魂。
引導學生明確比喻的妙用,就更好的理解了論點的提出。設計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易懂。
理解論證方法,進一步理清文章論證思路。
豐富積累。
通過重點詞句的理解,猶如一個投入湖面的石子,從而濺起文章這池湖水的漣漪,突破重難點。
在誦讀中欣賞品味,學生的感受會更深刻。
教學內容及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六、領悟思想,拓展延伸“義”
時空連線,設置情境.從下面的問題中任選一個回答,假若我是節目主持人,同學們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時空隧道,請回答我的問題:
1、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你該如何舍生取義?
梳理:
把“道德”、“正義”放在首位,勇于識別真、善、美、假、惡、丑,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受各種各樣變相的“利”的誘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義、不合法的事,做一個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對國家、對集體、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
2、講述一個體現“義”的故事,用一句話概括你所理解的“義”。
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總結回顧:
同學們,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充滿了崇敬,但卻不要認為高不可及。舍生取義,是這樣的崇高與豁達,是這樣的平凡與偉大;這是男兒舍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更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行為準則。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譜寫現實生活的舍生取義的壯麗篇章。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魚我所欲也》是一篇經典的傳統課文,出自《孟子》,相對于初中階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難度,又是以議論為主,初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但教師應對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誦讀,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熏陶。
1、誦讀法:所謂誦讀,就是朗讀和背誦。要求做到準確、流利、有感情,在誦讀的過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習得語感,培養能力。這種方法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
2、質疑法:這里所說的質疑,并非指教師想提問學生,而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之處提問,或者是對文章的觀點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可以設計制作一些多媒體課件或者幻燈片,簡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詞,將文中的重點詞句投影出來并配上朗讀。
1課時。
一、導入解題。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孔子之孫孔的門人,是孔子之后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遏~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讀后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分步品味。
1、質疑及交流: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撥?;卮疬^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齊讀課文。
3、讀后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或說說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說: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和“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的意義。)。
4、教師提問: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后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本渲小笆切摹?、“本心”各指什么?請依據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夠做到“舍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解說: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目的在于嘗試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把握整體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詞、句。)。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
2.準確、明白地翻譯文句。
3.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說理透辟的論證。
4.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實意義。
學習重點、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課前檢測:
日本政府寓言通過了右翼勢力編寫的歷史教科書,肆意篡改歷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許多主持正義的國家的強烈譴責,真是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中的名句填空)。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字,鄒(今山東鄒縣)人,時期著名的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后世常以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的觀點,并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
本文節選自《》?!陡孀由稀返闹饕獌热菔顷U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并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于人格的事來。
2、字詞掌握,解釋以下詞語的含義。
【所欲】【得兼】。
【有甚于】【茍得】。
【惡】【患】。
【使】【何不用也】。
【由是】【是故】。
【非獨】【勿喪】。
【呼爾而與之】【蹴爾】。
【不屑】【萬鐘】。
【何加】【奉】。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本心】。
3、課文講解。
文章第一段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提出本文的論點: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
這個觀點的提出是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日常生活事例得出的,使用的論證方法是。
第二層(從到):對論點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釋。
作者先從正面來講:雖然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是,因為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生的事;雖然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是,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時也不避開它。這里所說的甚于生者就是指義;所說的甚于死者就是不義。于是,為了義,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的事。
接著,作者又從反面來申述觀點: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東西沒有超過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辦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這里隱含的意思是,一旦將愛惜生命和懼怕死亡發展到極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驗的時候,人的行為就會失去準則,做出讓人不齒的事情來,最終,人的價值和尊嚴喪失殆盡。因為暗含了這樣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這兩句話,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因此,這一層次所有用的論證方法主要是。
第三層(),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運用的是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又舉有的人不辯禮義地貪求萬鐘為例,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一簞食,一豆羹雖然比萬鐘少得多,可是弗得則死,看來更為重要。這里作者又運用了論證法,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按財富的數量說,萬鐘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鐘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鐘更重要。通過這種對比,既讓人認識到將禮義拋到腦后,貪求富貴的行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
二、問題研究。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小結。
本文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辯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當堂檢測:
說說下面各組句子中劃線的詞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并翻譯句子。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1.積累文言詞語。
2.準確、明白地翻譯文句。
3.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說理透辟的論證。
4.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實意義。
【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
日本政府寓言通過了右翼勢力編寫的歷史教科書,肆意篡改歷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許多主持正義的國家的強烈譴責,真是“_________,________?!保ㄓ谩睹献印分械拿涮羁眨?。
【
一、整體把握。
1、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字,鄒(今山東鄒縣)人,時期著名的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后世常以“”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
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的觀點,并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
本文節選自《?》?!陡孀由稀返闹饕獌热菔顷U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氨拘摹辈豢尚∫?,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比藨撏魄蟊拘?,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并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于人格的事來。
2、課文講解。
文章第一段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提出本文的論點: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
這個觀點的提出是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日常生活事例得出的,使用的論證方法是。
第二層(從“?”到“”):對論點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釋。
作者先從正面來講:雖然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是,因為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生的事;雖然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是,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時也不避開它。這里所說的“甚于生者”就是指“義”;所說的“甚于死者”就是“不義”。于是,為了“義”,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的事。
接著,作者又從反面來申述觀點: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東西沒有超過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辦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這里隱含的意思是,一旦將愛惜生命和懼怕死亡發展到極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驗的時候,人的行為就會失去準則,做出讓人不齒的事情來,最終,人的價值和尊嚴喪失殆盡。因為暗含了這樣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這兩句話,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因此,這一層次所有用的論證方法主要是。
第三層(“?”),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運用的是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昂魻枴薄磅頎枴倍c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羹”雖然比“萬鐘”少得多,可是“弗得則死”,看來更為重要。這里作者又運用了論證法,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按財富的數量說,“萬鐘”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鐘”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鐘”更重要。通過這種對比,既讓人認識到將“禮義”拋到腦后,貪求富貴的行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
二、問題研究。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小結。
本文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辯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1.能利用工具書識字詞;規范書寫。
2.能熟練的使用朗讀、默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
3.培養學生達成閱讀理解的五個層次:了解課文涉及的文學常識;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隨文學習基本詞匯、語法知識和修辭(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結合課文的內容和主旨,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涵。
4.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了解文章的體裁,能夠區分寫實與虛構作品。
5.誦讀文言詩文,能借助工具書疏通文義;通過語氣、節奏等朗讀方法的訓練,達到熟讀成誦;在積累、感悟、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6.口語交際中培養學生學會復述、轉述、即席講話和主題演講,提高學生表達、傾聽和交流的水平。
【教學重點、難點】。
1.教材分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論述道德標準和政治節操的說理散文。孟子以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語言,闡述了一個重要的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應該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必要時要“舍生取義”,而不能“見利忘義”。不辨禮儀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足取的。
2.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課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容,認識并學習“舍生取義”的精神。
3.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議論性的文章已經有一定了解,為學生走進文本奠定了基礎;同時通過七、八年級文言文的訓練,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翻譯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且積累了一些文言詞匯,在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內容方面有一定基礎。
1.學生基本能利用工具書及課下注釋,通過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找出文章主旨。
2.對于文言詞匯的積累、重點句子的理解存在認知和記憶上的障礙。并且古代文化對當代中學生來說,應該是比較疏遠的話題,他們深受現代文化影響,對古代文學家缺乏了解,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賞古代文化。因此,對他們需要恰當適時的引導。
【教學目標】。
1、學生自覺運用工具書,借助課下注釋,積累掌握重點實詞(如:茍得蹴。
萬鐘鄉本心等)、虛詞(如:而、以、之、于等)以及句子的翻譯。
2.了解本文作者,梳理文章內容。課文內容通過朗讀訓練,疏通文意。
3.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組內交流發表即席講話,如何評價舍生取義。
4.認識并學習“舍生取義”的精神。
5.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構建動場。
師動情誦讀裴多菲的《自由頌》。
幻燈片展示。
自由頌。
裴多菲。
生命誠可貴,
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
二者皆可拋。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許多各種各樣的選擇,尤其是在對待象生和死這樣重大的問題上,當我們必須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的時候,這對任何人都是一個嚴肅的人生課題。
我們今天學習的《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應怎樣作出選擇。
自主學習。
學生自由誦讀課文,劃出不確定的朗讀節奏。
三、合作交流。
1、師生合作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
孟子生于戰國諸侯混戰最激烈的時期,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貴君輕”、反對掠奪性戰爭等主張。
為此,他到各國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
文檔為doc格式。
。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詞語。
2.準確、明白的翻句。
3.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說理透辟的論證方法。
4.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四書:《中庸》《大學》《論語》《孟子》。
二、正課,學習第一段。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
2.請學生看第一段課下注釋,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試著自己翻譯。
[所欲]“所”動詞,相當于名詞,意為“喜愛的東西”。
[得兼]同時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茍得]茍且得到,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本單元學習古代詩文?!遏~我所欲也)和(墨池記)是以議論為主的。
文章,或闡釋敏于思考,善于抉擇的道理,或提倡勤學苦練的求學精神。
(隆中對)和(出師表》雖然體式不同,卻從不同的角度突現了歷史人物。
諸葛亮的形象。(詩詞五首)有的委婉含蓄,有的雄渾放達,充分展示了。
不同詩詞作者的藝術風格。
學習本單元。要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了解古人說理論事的多種。
方式,體悟作者豐富的內心情感和詩詞中蘊含的節奏美,以提高對古代。
作品的鑒賞能力。
·教學設計·。
《孟子》。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3.學習本文對人生的正確抉擇。
4.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2.難點:
1)學習本文對人生的正確抉擇。
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簞(dan1)賊(cu4)茍得(gou3)不屑(xie4)。
2.閱讀全文,查字典,對照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l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
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
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
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
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
柳宗元、蘇拭等影響很大。
2.解題。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
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
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
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
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
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
弘。體現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和重音,要讀得流。
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二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熊掌]熊的腳掌,是一種珍貴的食品。
【得兼]同時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茍得]茍且得到,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惡]wu4,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其本心人。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罩]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盛飯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兒郎g,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呼喝著給他(吃人爾,助詞。
【蹴爾]用腳踐踏著。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萬鐘]鐘:古代的一種計量器名。六斛(hu2)四斗為一鐘。萬鐘:指。
很厚的俸祿。
【何加](有)什么益處。
[奉]奉侍。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貧窮的人。得,通。
“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動詞。與:通“欽”,語氣詞。
【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以前。為,為(之)全句:從前為了。
“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第一個“為”,wei4,介詞。第二個“為”,wei2,動。
詞,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已,停止,放棄。
【本心]天性,天良。
5.請學生翻譯整篇課文。
6.再次朗讀課文。
四、小結。
1二.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辯通辨辨別例: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與通歟語氣詞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5)鄉通向從前例:鄉為身死而不受。
2一詞多義。
為
介詞為了為宮室之美。
動詞做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得
得到故不為茍得也。
通“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是
此、這非獨賢者有是心。
這是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與
通“與欠”,語氣詞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給予呼爾而與之。
3.虛詞。
之
代詞他呼爾而與之。
助詞的為宮室之美。
而
表順接不譯蹴爾而與之。
表轉折卻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表選折而舍生而取義者也。
于
表比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對象對萬鐘于我何加焉。
五、作業?。
1.完成課內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寫出下列加點字的拼音。
1.一簞食、2.一豆羹。
3.蹴爾而與之4.氣人不屑也。
二屆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3.故不為茍得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1.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2.思考課后練習一、三、四題。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翻譯全文,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
文章的主要內容,文章主題和寫作特色。
三、正課。
1.全班朗讀課文。
2.提問: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
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
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
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
點。
3.提問:“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并歸納:此題無固定答案。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
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
4.提問:“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并歸納:此題無固定答案。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
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
5。提問:“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6.提問:“非獨賢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
心。
7.提問:為什么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討論并歸納: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叭酥?,性本善”但是只有有。
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喪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問:我們學過(談骨氣)文中有一個論據,說是古代有一個窮。
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餓死。這個論據與課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
個典故。請用最簡練的一句話概括這個典故。
討論并歸納:貧者不受嗟來之食。
9.提問:(談骨氣)中引用孟子的一段來解釋骨氣的含義:“富貴不。
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蹦敲础叭f鐘則……”這。
句話應指前面的哪一句?
討論并歸納:富貴不能淫。高官厚祿誘惑不了。
10.提問:為什么高官厚祿誘惑不了?試舉例說明。
討論并歸納:因為高官厚祿與禮義的價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禮義的。
高官厚祿則不能接受。比如說,叛變革命,到國民黨去當大官,真正的。
共產黨是寧死不為的。再比如說,出賣國家機密得到很多錢,愛國志土。
是寧死不為的。再比如說貪污受賄得了很多錢,正直的干部是寧死不。
為的。
11.提問:文中說得了“萬鐘”是為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為了“宮室之美”,為了“妻妾之奉”,為了“所識窮乏者。
得我”。
12.提問:作者認為這種作法如何?
討論并歸納:作者認為“此之謂失其本心”應當“可以止”。
13.提問: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
了什么樣的人?
討論并歸納: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
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14.提問: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討論并歸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
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
15.提問:第3段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運用排比句式。加強了語言的氣勢。
四、小結。
本文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舍生。
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
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
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幾可以得生者何不。
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幾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惠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
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用“||”畫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停頓。(每句只畫兩處)。
(1)乃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故不為茍得(2)二者不可得兼。
(3)如使人之所欲(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3.翻譯下面的文言句子。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賢者能勿喪耳。
4.“非獨賢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____。
5.作者在文中提出了————————的主張。
附譯文。
魚是我最喜愛的東西,熊掌也是我喜愛的東西,(如果)這兩種東西。
不能同時得到,閑么,我要)舍掉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喜愛的東。
西,正義也是我喜愛的東西,(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閑么,
我就要)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生命是我愛的東西,然而我喜愛的東西。
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厭惡的。
事情,但所厭惡的事情有比死亡更為嚴重的,所以有禍思我也不躲避。
如果人們喜愛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
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事情沒有比死亡更為。
嚴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按照。
這種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卻有人不采用它;按照這種方法去做,
就可以躲避禍患,然而卻有人不采用它。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東西。
比生命更重要,他們所厭惡的事情比死亡更為嚴重。不僅賢人有這種。
思想,人人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操守這種品德)使它不喪失罷。
了。
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然而,如果。
吆喝著給人吃,過路的餓人也不會接受;用腳踐踏著給人吃,乞丐也不。
愿接受。
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討義就接受了,那么,這萬鐘的。
禮義對我有什么益處呢?是為了宮室的華美,為了妻妾的侍奉,為了熟。
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寧死也不肯接受,現在為了宮室的華。
美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死也不肯接受,現在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
了;先前(有人)寧死也不肯接受,現在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羞惡廉恥的)本性。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一1dan1144。
二1.想要2.兼得,同時得到3.茍且偷生4.停止、放棄。
三1.如果人們厭惡的事情沒有比死亡更嚴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
禍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2.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
否合乎廣義就接受了,那么,這萬種的禮義對我有什么益處呢?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1.(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1)茍且偷生(2)同時得到。
(3)假如(4)不僅3.(1)所以有禍患我也不躲避。(2)。
(只不過)賢人能夠(保持這種品德)使它不喪失罷了。4。善心、本。
性、天性5.舍生而取義--#endeditable--。
文章,或闡釋敏于思考,善于抉擇的道理,或提倡勤學苦練的求學精神。
(隆中對)和(出師表》雖然體式不同,卻從不同的角度突現了歷史人物。
諸葛亮的形象。(詩詞五首)有的委婉含蓄,有的雄渾放達,充分展示了。
不同詩詞作者的藝術風格。
學習本單元。要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了解古人說理論事的多種。
方式,體悟作者豐富的內心情感和詩詞中蘊含的節奏美,以提高對古代。
作品的鑒賞能力。
?教學設計?。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3.學習本文對人生的正確抉擇。
4.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2.難點:
1)學習本文對人生的正確抉擇。
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簞(dan1)賊(cu4)茍得(gou3)不屑(xie4)。
2.閱讀全文,查字典,對照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l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
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
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
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
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
柳宗元、蘇拭等影響很大。
2.解題。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
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
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
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
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
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
弘。體現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和重音,要讀得流。
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二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熊掌]熊的腳掌,是一種珍貴的食品。
【得兼]同時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茍得]茍且得到,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惡]wu4,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其本心人。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罩]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盛飯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兒郎g,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呼喝著給他(吃人爾,助詞。
【蹴爾]用腳踐踏著。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萬鐘]鐘:古代的一種計量器名。六斛(hu2)四斗為一鐘。萬鐘:指。
很厚的俸祿。
【何加](有)什么益處。
[奉]奉侍。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貧窮的人。得,通。
“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動詞。與:通“欽”,語氣詞。
【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以前。為,為(之)全句:從前為了。
“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第一個“為”,wei4,介詞。第二個“為”,wei2,動。
詞,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已,停止,放棄。
【本心]天性,天良。
5.請學生翻譯整篇課文。
6.再次朗讀課文。
四、小結。
1二.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辯通辨辨別例: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與通歟語氣詞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5)鄉通向從前例:鄉為身死而不受。
2一詞多義。
為
介詞為了為宮室之美。
動詞做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得
得到故不為茍得也。
通“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是
此、這非獨賢者有是心。
這是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與
通“與欠”,語氣詞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給予呼爾而與之。
3.虛詞。
之
代詞他呼爾而與之。
助詞的為宮室之美。
而
表順接不譯蹴爾而與之。
表轉折卻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表選折而舍生而取義者也。
于
表比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對象對萬鐘于我何加焉。
五、作業。
1.完成課內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寫出下列加點字的拼音。
1.一簞食、2.一豆羹()。
3.蹴爾而與之()4.氣人不屑也()。
二屆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3.故不為茍得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1.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2.思考課后練習一、三、四題。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翻譯全文,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
文章的主要內容,文章主題和.寫作特色。
三、正課。
1.全班朗讀課文。
2.提問: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
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
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
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
點。
3.提問:“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并歸納:此題無固定答案。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
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
4.提問:“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并歸納:此題無固定答案。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
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
5。提問:“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6.提問:“非獨賢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
心。
7.提問:為什么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討論并歸納: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叭酥?,性本善”但是只有有。
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喪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問:我們學過(談骨氣)文中有一個論據,說是古代有一個窮。
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餓死。這個論據與課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
個典故。請用最簡練的一句話概括這個典故。
討論并歸納:貧者不受嗟來之食。
9.提問:(談骨氣)中引用孟子的一段來解釋骨氣的含義:“富貴不。
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蹦敲础叭f鐘則……”這。
句話應指前面的哪一句?
討論并歸納:富貴不能淫。高官厚祿誘惑不了。
10.提問:為什么高官厚祿誘惑不了?試舉例說明。
討論并歸納:因為高官厚祿與禮義的價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禮義的。
高官厚祿則不能接受。比如說,叛變革命,到國民黨去當大官,真正的。
共產黨是寧死不為的。再比如說,出賣國家機密得到很多錢,愛國志土。
是寧死不為的。再比如說貪污受賄得了很多錢,正直的干部是寧死不。
為的。
11.提問:文中說得了“萬鐘”是為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為了“宮室之美”,為了“妻妾之奉”,為了“所識窮乏者。
得我”。
12.提問:作者認為這種作法如何?
討論并歸納:作者認為“此之謂失其本心”應當“可以止”。
13.提問: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
了什么樣的人?
討論并歸納: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
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14.提問: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討論并歸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
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
15.提問:第3段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運用排比句式。加強了語言的氣勢。
四、小結。
本文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舍生。
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
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
貪求富貴的行。
(一)。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粗體字。
(1)萬鐘于我何加焉(2)向為身死而不受。
(3)得之則生(4)舍生取義。
2.翻譯下列各句。
(1)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2)呼爾而與之。
(3)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3.文段運用了、等論證方法。
4.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
1.(1)增加,指帶來好處。(2)從前,往昔。(3)得到。(4)舍棄。
2.(1)為了我認識的貧窮者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嗎?(2)如果吆喝著給人吃,路上饑餓的行人也不會接受。(3)不管是否符合禮與義就接受優厚的俸祿。
3.對比論證例證法。
4.人生下來固有的善良本性,此文指舍生取義。
教學目的:
知識:1.積累文言詞語。
能力:2.準確、明白的翻譯文句。
3.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說理透辟的論證方法。
德育:4.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
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題解。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茍得]茍且得到,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惡】wu4,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竞尾挥靡病坑惺裁床豢梢允褂玫哪??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其本心)。
3.齊讀全段。
4.請學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論部分,說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第一段論證了人皆有羞惡之心,應該并且能夠做到“舍生取義”。
5.提問: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6.提問:“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并歸納: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
7.提問:“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并歸納: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
心。
10.分析本段是如何展開論證的?&n。
本文是一篇論述道德標準和政治節操的說理散文。作者以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言語,闡述生死與“義”的關系,指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應當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在必要時要“舍生取義”,而不能“見利忘義”。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足取的。
二、文章結構。
第一段:為人應舍生取義。
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
第二層:舍生取義的道理。
第三層:正反對比,論述“義”重于“生”。
第四層: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賢者勿喪。
第二段:舍義以利就是喪失本心。
第一層:正面舉例,證明“義”之存在。
第二層:反面舉例,揭示“見利忘義”。
第三層:對比論證,揭示見利忘義就是喪失本心,再次證明本文論點:舍生取義。
三、內容結構分析。
第一段。
本段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魚,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者也”),第一句話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這一對概念。魚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遠遠勝過魚,且不易得,因此舍魚而取熊掌。孟子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形象地區分了“生”與“義”的價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設喻引出來的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這是本文的題旨。
第二層(“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從正面闡述,說人們把“義”的價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茍且偷生,寧愿赴死也不愿行不義。這里所說的“甚于生者”就是指“義”,“甚于死者”就是“不義”。
第三層(“如使人之所欲”——“所惡有甚于死者”),正反對比,進一步闡述“義”重于“生”的道理。先從反面論述,用兩個假設復句反問,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接著用“由是”開頭的句子做正面論述,說明事實上人能不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兩句得出結論,證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義。
第四層(“非獨賢者”——“賢者能勿喪耳”),這句話運用了遞進論證法,前文已論證“義”字的存在,這里使主題升華,證明“義”字不只是少數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它似乎成了一種充塞天地之間的正氣,無處不有,只是賢者更能保持罷了。
孟子認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惡死,但世上還存在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那就是“義”與“不義”?!傲x”是人類最寶貴的一種品德,為了“義”,人們可以不避禍患,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一個真正的人,決不能因貪生怕死而行不義之事。孟子從“性善說”出發,認為人生來就具有羞惡之心,這是一種善心,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
第二段。
本段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一簞食”——“乞人不屑也”),從正面舉例,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也不屑接受,這就是“羞惡之心”。以食“嗟來之食”為“羞’,這就是“義”的觀念。
第三層(“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從反面舉例,說明不辨禮義而收萬鐘之祿,是失其羞惡之心,是為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這些比生死都輕的身外之物,這樣的做法,不過是見利忘義。
第三層(“鄉為身死而不受”——“此之謂失其本心”),運用排比句,以“鄉”與”今”對比,指出為得到宮室之美、妻妾侍奉、窮人感激而見利忘義,就是喪失了“本心”。結尾一句話,歸納了此段,照應了開頭,這“本心”就是“羞惡之心”,就是“義”。
本段運用了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按財富的數量來說,“萬鐘”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鐘”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鐘”更重要。然而,無論是“萬鐘”’,也無論是“一簞食,一豆羹”,與“義”字比較起來都是次要的。兩次舉例及在舉例中對比論證法的運用,再一次深刻地論證了“舍生取義”這一論點。
四、寫作特點。
1.議論嚴密,層層深入。
文章圍繞“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立論,從正面論述生死與“義”的關系,指出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從反面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從而再次重申文章論點。結構嚴謹,層層深化。
2.善用比喻。
開篇以魚和熊掌設喻,引出中心論點。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義不辱,形象生動。
3.善用對比。
第一段正反對比闡述“義”重于“生”的道理,從反面假設推理,又從正面事實說明人能不貪生,不避患。第二段舉例論證,以正反兩個事例進行對比,說明人們對待利欲引誘的不同態度,批判為追逐個人名利而喪失羞惡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論點。
五、一詞多義。
1.與。
通“歟”,語氣詞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給例句:呼爾而與之。
2.而。
連接兩個動作,承接連詞例句:蹴爾而與之。
轉折連詞,卻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對于例句:萬鐘于我何加焉。
4.是。
這種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種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擁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6.爾。
助詞例句:呼爾而與之。
代詞,你例句: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
7.為。
為了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
做例句: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六、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辯”通“辨”,辨別。例句: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4.“與”通“歟”,語氣詞。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5.“鄉”通“向”,從前。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
七、古今異義。
1.鐘。
古義:一種量器。
今義:計時的器具或中空的響器。
例句: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2.是。
古義:代詞,這種。
今義:判斷動詞,是。
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八、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得: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九、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例句:魚,我所欲也?!耙病?,判斷句標志。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東西。
2.省略句。
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盀椤焙竺媸÷粤私樵~的賓語“禮義”,“受”后面省略了賓語“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語“我”。
譯文:從前我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十、建議。
1.這是一篇寫得非常規范的議,既有道理論證,又有舉例論證,而且說理透辟,層次清晰。中可以結合現代文閱讀中學到的有關議的文體知識分析本文的結構、內容。
2.孟子的文章語言自然流暢,節奏感強,適于朗讀、背誦??梢砸髮W生在串講前熟讀全文,幫助理解課文大意;講解課文后,列出結構提綱,再背誦全文。
3.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固然重要,不過不能忽視對本課中文言實詞的把握,要引導學生總結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的用法,并在班里交流。
第12頁?。
舍生取義!
《魚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舍生而取義者也”.這當中的.“義”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現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舍生取義。孟子對這一思想,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影響深遠的事。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萬鐘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復前行,欲窮其林。
c.今為妻妾之奉為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簡要概括文段中闡述的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先前(有人)寧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
3.人不能為了獲取高官厚祿而舍棄“禮義”。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1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