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好地培養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以下是一些經典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在寫讀后感時帶來一些靈感和啟發。
《思考的技術》是由一位思維特別敏捷的同事推薦,看后最大感觸就是,大前研一在被我們忽略的思維方法中提煉出一套完整的讓人耳目一新的思考技術。我認為本書的成功主要因素有以下兩個:一是大前研一扎實的調研功底積累和大量的思維練習,二是大前研一獨特敏銳的眼光,這與他mit理科博士出身,在麥肯錫從事咨詢顧的工作背景密不可分。
《思考的技術》的核心思考邏輯是假設――調研――論證――結論――再調研――再論證……準確的結論,這是理科生最常用的邏輯方式,但是作為理科生卻把它忽略了。這是由于我們從小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不注重思考方式的練習所致,理科議題的邏輯周期往往長達1-3年或者更長,處在這么長的周期內,理科生往往只關注論證工具和論證結果,而容易忽略了整個議題的論證邏輯。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大量豐富的案例分析使本書的核心論點更為易懂。這也是大前研一獨特的優勢所在,他跑遍美國50各州里的49各州,做過1000以上的咨詢案例分析,這是其他管理咨詢師所不能企及。除了思考方式和案例分析,大前研一反復提到很多成功必備的素質和一些新的經濟概念:如工作的緊迫感,對事不對人工作態度,常態化的思維練習;非線性時代概念,熟悉倍數經濟概念,其中一些是我們所非常熟悉的,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被我們所忽略。而大前研一卻非常好的駕馭了它們。下面介紹本書的7大章節內容。
本書提出4個空間經濟的概念:實體經濟、無國界經濟、數字經濟、倍數經濟。讓讀者頓感奇感,前三個經濟概念大家都很熟悉,所謂的倍數概念,強調知識創意,思考方式的差距會造成收入差距數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差距。
第一章介紹了本書介紹的全新思路,即麥肯錫思路:數據分析――假設――搜集證據――驗證――真正結論。其中提出現象不能當作原因,細化分析找出真正原因的重要性,而找出真正的原因,離不開實地訪談。然后經過絕對必要的驗證過程,得出結論,這個結論應該是能讓自己信服的結論。結論并不表明思路結束了,沒有解決方案的結論仍然不是完整的結論,需要指定詳細的解決方案,并跟蹤實施。
第二章:mit的學習經歷使作者具備了科學的思考方法,即假設――搜集并分析――結論。強調積累事實才能導出結論的唯一途徑。以大量的資料及累計的實施為根基,導出敏銳的結論才具有可用性。為了鍛煉解決問題的思考力,必須讓腦子習慣思考。利用一切瑣碎的時間,不斷練習思考新的問題。
第三章:如何用邏輯去打動人心。
所謂的說服力就是充分考慮對手的心理狀態和邏輯能力。組織一個符合他的邏輯結構和思維方式。注意給出建議的技巧。一般一個建議最佳,建議給多了,知會讓執行者猶豫不決。有事實為證的建議,魅力無窮。提案一開始就要提出自己的調查結論:掌握流程的重點就是用簡潔的語言做簡潔的分析,每部分做一個結論,然后應用所累計的多個小結論到處自己認為絕對正確的整體結論,再以這結論提出有證據支持的建議。
總結下來打動人心的邏輯要點是:合理的表達邏輯,金字塔結構的邏輯關系,可靠的調查依據,多次的檢驗,對ppt報告反復熟練掌握。
第三章:洞察問題的本質。不能輕信媒體或他人的結論。需要對事不對人的態度,才能東西本質。不能忠于事實,不但無法東西問題的本質,還不能得出真正的解決方案。同時需要在企業建立憂患意識,世界上優良企業的共性具有吸收異己特質進入企業文化。例如ge的“沖突對抗”,豐田公司的“憂患意識”。
第四章:非線性思維。所謂的線性思維就一定會得到正確的答案的直線思維方法。但是在非線性以及復雜理論的世界里,只要初期條件有些不同,結果就會變得無法預測。這需要我們跳出原有體制來思考,為沒有答案的問題尋找答案。而我們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是培養不出非線性思維的人才,相對來說,歐洲國家更注重學生思維方式而不是知識的培養。對于我們培養這種思維方式建議,是生活簡單化,把需要思考的事集中起來思考,不需要思考的就不要想。
第五章:讓構想大量涌現。這需要擺脫陳舊思維方式,利用新事物或假日休閑方式刺激腦部,從而然腦部變的更靈敏。思考就是常常提出疑問,然后自己努力尋找解答。但思考必須有緊迫感,這樣才能全心投入。與別人辯論是一種有效的思考方式。
第六章:解讀五年后的商機。對一個商業公司的前景進行分析,需要先分解其功能在進行思考,如它的價值功能是否持續發揮作用,這種功能傾向是變強還是減弱,價值功能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否發生變化。例如通過以上功能分解來思考,可以分析移動電話未來將成為電腦、音樂、影響、電子錢包的終端。前五章邏輯思維讓發展新事業變簡單,新事業成功需要以下四要素:
1)事業領域的定義必須明確;
2)分析現狀進而推斷未來的方向,針對因果關系來設立簡潔而具有說服力的假設;
3)專注于自己應選擇的方向,即使出現幾個可能的選擇,也應該專注;
4)不能忘記基本假設,排除已經發生變化的情形但不偏離原則。
第7章開拓者的思維。沖破舊商業的障礙,具有讓大型企業突然消失的想法。如數碼相機讓柯達消失,apple讓傳統手機巨擘nokia銷量大減等發生在身邊的案例。認識新大陸的四個空間,實體經濟、無國界經濟、互聯網經濟、倍率經濟。實體經濟的世界中,企業的價值是依據未來期待收益所換算出來的凈現值。處于新大陸中的企業,則是根據將來的市場占有率的期望值來決定企業的價值。如google,facbokk在沒有實際營業收入的情況下就已經被世界認可。我們需要做的是意識到知識的附加值具有千倍差距的事實,然后不斷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
《思考的技術》對我們日常的邏輯思路有了一個全新的梳理,讓我們重新拾容易被人忽略的思考價值。給自己的大腦來一次節能吧,本書非常實用,推薦大家讀一讀。
閱讀周期。
-5-5~2010-5-8。
報告日期
2010-5-8。
閱讀概要。
章節。
內容簡述。
第四章非線性思考的建議。
以往我們的思考模式,基本上是有一個原因就會導出一個特定的結果。這種思考模式導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會陷入茫然。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數學和物理那么簡單。我們的課本通常會做出去掉其他因素,只考慮某些因素的方式,將一個復雜的系統給簡單化,從而讓我們給出一個特定的答案。事實上這是在扼殺思考的能力,而在弘揚認同和接受的精神。
很多沒有找到答案的問題是可以尋找到答案的。面對問題,可以先假設前提,在前提的指引下,導出答案。應該花費必要的時間和精力在自我提高上,沒有時間思考,只會將自己埋葬于事務之中。
讀后感(聯系公司及個人業務)。
恐慌,這個詞是我讀這一章的最大感觸。
這么多年的教育,讓我對問題的理解產生了很大的誤解。在學校里,面對的問題都是前人已經面對過的,都是前人已經摸索和驗證過的,我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別人的思考路徑再走一遍。甚至有時候,自己完全摸索不到的話,還可以直接看答案或找老師解答。這種培養模式,這種思考習慣,讓我不能接受不確定的問題。而參加工作以來,我面對很多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的情況,這種不確定讓我心情抑郁。很多時候,原以為是正確的做法被證明是錯的,原以為行不通的方法才是正確的。這個探索的過程原本應該是很有成就感和快樂的,可多年的思考習慣,讓我沒有享受這種快樂,而是在忍受這種不確定。面對問題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都保持在學校中狀態是導致現在工作不順利的癥結所在。問題再也不是那個被去掉了次要因素,只考慮主要因素的學校式的問題;答案也不再是那個唯一的標準到不可置疑的學校式的答案?,F在面對的問題,是需要考慮所有的因素,沒有任何因素可以被忽略掉,因為一個小的因素,會在執行過程中被發大,形成蝴蝶效應。尋找答案和解決方案的過程變成了協商,堅持和妥協的過程,不再有一個毋庸置疑的答案供你在最苦悶的時候使用,只有一個各方面平衡利弊后的解決方案,而且有時候可能自己還不愿意接受,但也必須徹底執行。改變,如果不改變多年來的思考態度和習慣,自己就只能在掙扎和糾結中恐慌。
為沒有答案的問題尋找答案,這種標題一看到的時候都會感到莫名其妙。怎么會有沒有答案的問題呢?讀完后,重新思考一下我的生活和工作,其實真的是有很多問題沒有確切答案的。所謂尋找答案,不過是一個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解決方案和答案不同,解決方案可能并不完美,甚至有缺陷,答案卻是近乎完美的,就像1+1=2一般不容置疑的。怎么樣才能尋找到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呢,我覺得,首先需要武裝自己,只有有了足夠的積累和充分的鍛煉才能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就是需要找到合適的思考路徑,先提出前提,再導出結論的路徑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給自己休息的空間,如果讓腦力一直處于思考的狀態下,很容易會導致自身的疲勞和很多無效思考。
8月底讀了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術》,書的前兩章對我觸動很大,固化的思維,尤其是中國人固化的思維我覺得是一個很值得去改善的問題。我們在職場中混跡多年,早就練就了一番“本領”,能化新問題到老模式。不能說這不好,只能說思維的創新仍然是缺乏的。我們動腦動的太少,職場人的頭腦,思考問題的方法已經產生了一些固有模式,他們是過去經驗累積的,是公司內外培訓搭建的,這樣的思考模式不論是正確的,還是有所偏差的,都被我們一直在使用。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告訴你我:要轉換思路了。
如果以前我們只看到問題表象就停止了思考,那么現在要轉換思路了,我們要做的是認清問題背后的原因。
如果以前我們對待問題只敢說出自己的假設,那么現在要轉換思路了,我們要做的是找到結論所在。
如果以前想全方位努力什么都做好,那么現在要轉換思路了,我們要做的是找準一個定位,深挖到底。
解決問題的根本是邏輯思考力,且它是可以被訓練而升級的。
就像《將將》中提到的,溝通就是“把事了解清楚”和“把人讀懂”。打動人心的要點。
以事實為依據,不以憑空想象作判斷。了解對方的真正需求,提出“這么做更好”和“必須這么做”的建議。充分且必要的建議只需要一條,它要符合mece原則,不重不漏。
我們可以用金字塔模型來說明結論。正金字塔是結論先行,接著用論據說明結論的準確可行。倒金字塔則相反,是先收集資料,找到背后的邏輯,最后得出結論。鏈接到我們的工作來看,時常會用到倒金字塔模型來獲得結論。比如薪資建議項目,從收集過往的加班數據,找到問題所在,得到結論,然后用結論來規范標準,整個項目就是一個倒三角的邏輯。
思考是為什么?是為了創新。創新是為什么?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跳出體制去思考,突破既有價值觀去思考,就是創新。如何去做呢?簡單生活創造思考條件,接觸不同的事物,并抱有懷疑的態度,思考就是自己提出疑問,然后驗證解答。創新是開拓者的思維邏輯,擁有開拓者的思維,從閱讀到工作,再從工作到閱讀,邊思考邊成長。
預見未來,是通過邏輯思考得來的。有時候,我們會驚嘆某些偉人的預見性,其實這些看似很神甚至很偶然的事情,是經過他們的邏輯思考得出來的。沒有什么是無緣無故的,都是有理由的,邏輯思考的能力能讓你更清楚地看到問題的更深層次的緣由。
我覺得日本的房地產發展可以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提供個前車之鑒。實際上,歷史有相似的地方,很大程度都是由于群體的盲目性。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件事情不對,但是群體的決策往往是不符合邏輯的。我一直覺得歷史就是某幾個偉人創造的,但他們戰勝了群體的盲目和自私自利之后,才會推動歷史向另一個方向發展。希望中國的房地產會在中國的領導人手中避開日本曾經掉下去的陷阱,走一個合理的道路,不要急功近利,損人誤國。中國的房地產在未來的五年該到了變數頻出的時代了。剛看新聞報到,什么廉租房,經濟租賃房,經濟適用房,各種政策正在發揮著作用,目前效果不明顯,但我們可以拭目以待。今天笑的人,明天不一定不會哭;今天活不下去的人,明天不見得還會倒霉。
五年后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大前研一先生給我們展示了他的思考。手機的功能擴展,電子銀行,電子身份驗證,手機將會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一次劃時代的革新。家庭服務器的描述也足以讓我們對未來充滿憧憬。
我們公司正在做的eib也是對一種對未來的革新,我更希望這種自動化的便利可以更廣闊地惠及到普通的老百姓。未來五年,我不知道會是什么樣子,現在還不具備這種思考能力。就算是真寫出些什么,也只能是自己的臆想和猜測。今天再做個夢吧,希望可以看看未來五年的模樣。
有人反感方法論,認為方法論只不過是一些只會夸夸其談的東西。對于這種觀點,我并能完全認同,確實空談方法論只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但是我想說的是,方法論本身的價值并不在于紙上談兵,而是對于你實踐的一種指導,可以幫助你省去很多沒有必要的思考,提高你的效率。所以站在這個理解的角度上而言,我是反對那些對方法論持批評態度的人,對于這些人我唯一能說的就是“每一樣東西是否能發揮它的價值,重點在于使用它的人,而不在于東西本身,就像核能一樣,作為能源就能造福人類,用在武器上就是致命的兇器”。
讀《思考的技術》的時候,讓我想起了之前看的那本《聰明的人用方格筆記本》,其實這兩本書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同時在《方格筆記本》中,也提到了《思考的技術》的作者大前研一的工作方式,其中也講到了大前研一為什么習慣記筆記從一張紙的左下角開始記起,右上角寫結論。關于這種習慣,在大前研一自己的書《思考的技術》對此也進行了非常充分的說明。這樣的做法,就是為了更好的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還有歸納整理的能力。在方格筆記這本書中,充分體現這種筆記整理的價值,讓所有的邏輯顯示非常順暢,同時在完成之后甚至于相當于一個非常好的ppt。不僅僅自己容易理解,別人也非常容易理解。
為什么要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生活中,總是有些人在說“我的工作是文案,并不需要什么邏輯思維的能力”,“我的工作是銷售導購,邏輯思維能力對我來說一點用都沒有”等等。對于這些認知,在我個人的理解上而言,我覺得只是這些人并未看到自己工作的本質,以及自己生活和思考的根本所在。其實不管是任何行業,邏輯思維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至關重要的。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學習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邏輯思維弱的人強特別多。我個人對此就有過一段非常深刻的經歷,就是我剛工作的第一年,作為產品的我需要去和技術溝通需求,然而溝通了半天我一直都沒有和技術說清楚問題的所在,同時也沒能理解技術的思路,最后沒辦法只好請老大出馬。對于,我無法講清和理解的問題,老大和技術三兩下就達成了一致,另外當時的在旁邊聽他們講,也始終沒有聽的太明白。相比于他們,我的邏輯思維能力,真的比他們相差太多,從而在溝通上也始終需要比起他們花費更多的時間成本,這樣的成本其實比什么都要高。其他的成本,都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可以解決,唯獨時間一旦消失就無法回頭。
另外,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對于未來也有一定的預測能力。這種預測,來自于他們長期活躍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得出的結果。其中我覺得最為強大的就是,將這種能力內化成為了直覺。大家都知道,直覺是一瞬間產生的,但是其實直覺的出現只是我們大腦為了更好的減少能量的消耗而建立的最短思考路徑。簡而言之,就是大腦為了偷懶而制造的捷徑,而這條捷徑的長短,取決于你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強弱。越強的人,直覺越強,憑直覺得出的判斷也能更符合實際情況。這些原理就同那些優秀的運動員長期大量訓練自己的肌肉記憶一樣,通過長期不斷的訓練,當出現相同的條件觸發下這些運動員的肌肉記憶就會自動觸發而準確的完成整個動作。
如何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講了為什么訓練邏輯思維能力后,就該有很多童鞋會問“既然邏輯思維能力這么牛逼,那么我們該如何去訓練和提高呢?”在《思考的技術》中,大前研一講到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是需要長期大量訓練的(當然除了那些天生就邏輯思維能力很強的天才們),對此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每時每刻進行訓練。比如當你看到一個廣告,或者一個你感興趣的東西,你就可以在自己的內心里面問自己,這個東西為什么會做成這樣?作者想要表達什么?這件東西又有什么用?如果是我自己,我會怎么去做這件東西?等等,通過不斷的給自己提問,同時分析并給出自己的見解。最后一步非常重要的,就是當思考給出自己的假設之后,試著去從某些方面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能讓自己堅信它是絕對正確的。
然而對于驗證這個環節,在我自己目前所經歷的所有事情來說,我覺得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這一步也決定了你與他人之間的距離,這個世界中成天“思考”的人很多,確很少有人去驗證自己的想法。這也就是為什么這個世界,失敗的空想家很多,而真正成功的實干家很少,因為大家都不敢去嘗試驗證自己的想法,絕大多數的時候都停留在了想象中?;蛘哒f只是驗證了幾個假設,就放棄了不再敢去驗證其他的假設,直到最終找到那個最正確的答案。同時驗證環節,也是一個幫助你積累經驗最最重要的步驟。只有經過驗證的東西,也最終才能成為你可以快速放心去提煉使用的結論。如果你的思考總是缺少驗證環節,你最后會感覺自己似乎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到底收獲在哪里。最為明顯的感受,就是在工作中,不論做完什么總感覺心里沒底,心里發虛。所以童鞋們,在你們充滿奇思妙想的腦袋里,千萬不要忘記去為自己的奇思妙想進行驗證,為自己的人生積累豐富的有價值的經驗,這些也將成為個人核心競爭力的來源。
這本書堪稱一本東方實踐版的批判性思維讀本。批判性思維在歐美大學教育中基本上就是一門必修課,但是在中國、日本等典型東方文化國家和地區批判性思維是較為稀缺的,因為傳統文化更多的強調順從集體、遵從權威,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基因在文化里邊其實是很少的。但是大前研一恰恰與眾不同,與大多數人相比顯得格格不入,是一個特別有個性、棱角分明而且思想獨立的人,甚至被自己的同學調侃為“真空中培養出來的”。顯然同學們當時認為他不通世事,日后肯定是要吃苦頭的。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前研一居然年少成名,成長為一名聞名全球的咨詢專家和學者。對于自己的成功,大前研一把秘密歸結到了自己那被別人不看好的特立獨行。
而在這本書里大前研一把自己的真東西拿了出來,向讀者傾囊相授,一方面較為完整的闡述了自己總結出來的對一個人成長進步至關重要的解決問題之思維方法和這種思維的訓練方法,另一方面又把自己人生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府對重大社會事務的施政舉措作為案例來詳細闡述應該如何按照他的思維方法去分析和思考。
他所推崇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其實就是科學方法,遇到問題先要分析現有數據,然后提出假設,這時他強調的東西上場了,不要在這個時候就以為大功告成了,而要去再找通過做實驗、搞調研獲得進一步的數據對假設進行驗證,只有假設經過驗證以后,才能被當作可以用來使用的結論,否則一切還只是假設。
相對于《學會提問》、《有話好好說》、《批判性思維教程》和《批判性思維工具》等經典批判性思維教程,大前研一的理論遠談不上高深,甚至應該算得上淺顯。但是把這種科學思想應用到企業經營決策中,這就算得上一種突破,即使不是思想上的突破,也算得上是習慣上的突破,模式上的突破。因為人們,尤其受東方文化熏陶的人們,往往很少去質疑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尤其是有些模式、有些觀點來自于一些事實數據后,更是容易讓人們深信不疑。
在這個時候我們不管主觀上對這個觀點多么肯定,我們都不要忘記在進一步的驗證前,所有的觀點都只是假設,或者本質上還是假設,不管這種假設多么有吸引力,后邊的驗證才是讓這種假設過渡為結論的唯一途徑。否則基于這個假設的金字塔不管建設的有多么高大,多么恢弘,都免不了“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的結局。
與前面基本批判性思維暢銷書相比,本書還有一個特點是案例中有不少部分都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所以讀起來更加親切溫馨,就像在聽一位長者講述自己年輕時候的一些事一樣,令人舒心而神往,而讀者就在這種開心的體驗中理解和消化了作者的思想和一片苦心。還有一些案例則是作者對于日本政府對社會重要事務的一些失當舉措的尖刻批評,正是通過這些失敗案例的解讀作者讓讀者深刻認識到了邏輯思考力的重要性。
這本書很有趣,既講了批判性思維,又講了自己的故事,還講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可想而知帶來的感受和體驗也是多方面的。
以往我們的思考模式,基本上是有一個原因就會導出一個特定的結果。這種思考模式導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會陷入茫然。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數學和物理那么簡單。我們的課本通常會做出去掉其他因素,只考慮某些因素的方式,將一個復雜的系統給簡單化,從而讓我們給出一個特定的答案。事實上這是在扼殺思考的能力,而在弘揚認同和接受的精神。
很多沒有找到答案的問題是可以尋找到答案的。面對問題,可以先假設前提,在前提的指引下,導出答案。應該花費必要的時間和精力在自我提高上,沒有時間思考,只會將自己埋葬于事務之中。
這么多年的教育,讓我對問題的理解產生了很大的誤解。在學校里,面對的問題都是前人已經面對過的,都是前人已經摸索和驗證過的,我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別人的思考路徑再走一遍。甚至有時候,自己完全摸索不到的話,還可以直接看答案或找老師解答。這種培養模式,這種思考習慣,讓我不能接受不確定的問題。而參加工作以來,我面對很多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的情況,這種不確定讓我心情抑郁。很多時候,原以為是正確的做法被證明是錯的,原以為行不通的方法才是正確的。這個探索的過程原本應該是很有成就感和快樂的,可多年的思考習慣,讓我沒有享受這種快樂,而是在忍受這種不確定。面對問題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都保持在學校中狀態是導致現在工作不順利的癥結所在。問題再也不是那個被去掉了次要因素,只考慮主要因素的學校式的問題;答案也不再是那個唯一的標準到不可置疑的學校式的答案?,F在面對的問題,是需要考慮所有的因素,沒有任何因素可以被忽略掉,因為一個小的因素,會在執行過程中被發大,形成蝴蝶效應。尋找答案和解決方案的過程變成了協商,堅持和妥協的過程,不再有一個毋庸置疑的答案供你在最苦悶的時候使用,只有一個各方面平衡利弊后的解決方案,而且有時候可能自己還不愿意接受,但也必須徹底執行。改變,如果不改變多年來的思考態度和習慣,自己就只能在掙扎和糾結中恐慌。
為沒有答案的問題尋找答案,這種標題一看到的.時候都會感到莫名其妙。怎么會有沒有答案的問題呢?讀完后,重新思考一下我的生活和工作,其實真的是有很多問題沒有確切答案的。所謂尋找答案,不過是一個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解決方案和答案不同,解決方案可能并不完美,甚至有缺陷,答案卻是近乎完美的,就像1+1=2一般不容置疑的。怎么樣才能尋找到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呢,我覺得,首先需要武裝自己,只有有了足夠的積累和充分的鍛煉才能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就是需要找到合適的思考路徑,先提出前提,再導出結論的路徑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給自己休息的空間,如果讓腦力一直處于思考的狀態下,很容易會導致自身的疲勞和很多無效思考。
用時兩周讀了大前研一寫的《思考的技術》,這本書前言中的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一個思考力差距化的時代,懶于求知的人沒有生存空間。想想身邊發生的事情,對于一個老字號的企業來說,如果不去適應時代的變化,不去改變現有的經營模式可能就要面臨破產,例如王麻子剪刀,但如果經營者努力思考順應時代的發展,可能使得企業不但能繼續存活甚至能更加輝煌,例如北京全聚德烤鴨,如今也已經走向了世界;對于一個老百姓來說,如果不去思考不去求知,不去考慮適合自家土地的特征,選取適合的種子、適合的肥料、適合的農藥那么自家的莊稼不會高產,如果不去學習通訊設備、互聯網知識那么你永遠不會體會到網上購票的方便;對于一個數據分析師來說,如果不去適應時代的經濟的變化,那么就不會依據數據給出適合的行業研究、評估和預測。
這本書接下來就在前言思考力時代的基礎上給出了邏輯思考的重要性、非線性思考的必要性、產生新構想的思考邏輯,總結一點就是先說前提,再說對策,有前提就會有結論。對于企業管理顧問的工作,就是為企業找出他們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并提供解決對策,再對企業客戶進行提案。進一步的說,為了完成這項工作,經營管理顧問就必須搜集數據,進行分析,提出假設,然后再為印證假設進行現場訪問,反復做各種實驗。如果自己所提出的假設無法獲得實證,就必須再重新進行必要的現場訪談或其他的實驗,直到有信息認定自己的假設絕對錯不了。
然而大數人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假設和結論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一個很理解的邏輯,但是作者還要一一說明,反復舉例進行詳細分析的原因是因為大部分企業經營者或工商業者,就把這個假設當做結論了。一個新產品的發布沒有在發布之前就做好可行性分析,沒有真正的去了解這個新產品上市會得到熱賣的假設,而是在新產品上市后才去實施,這讓我不得不想起“銥星計劃”的失敗,對于銥星計劃不得不承認的確算是一個高科技技術,然而卻因為缺少實際調研的原因最終導致破滅。
最后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作者在mit接受博士學位考試時所發生的.事。作者在答案全對的情況下,卻落榜了。我想中國的教育也是那個欠缺吧,受過20年教育的我來說,看到下邊的真實故事真是哭笑不得。
中國熊孩子在美帝大學數學考試中面對四步求導的解答方式,太簡單了不知道如何分步作答。
我們都太重視答案了,其實想想這個時代需要的卻是你考慮問題的思路,其實這道題的本意不是考你答案是什么,是想讓你明白為什么要求導,求導的實質是什么,現實生活中遇到這樣的問題該怎樣去解決。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希望它能把我從那種一遇到問題就抓瞎的狀態中拯救出來,然后發現它并不能給我一個事無巨細的可以套用的公式讓我記住了就一勞永逸,它告訴我這種能力很重要,我要多練習,質疑所有,如果說有一個步驟的話就是1.收集信息2.提出假設3.實驗驗證4.得出結論5.假設不對的話就重新提出假設6.最終結論要簡單,別人容易接受7.向別人描述的時候使用金字塔。在你不知道前提的情況下,可以假設一個,其實我看他的很多例子,是描述結論的過程,而不是思考的過程,的確是按照金字塔原理來描述,結論,然后原因123,每個擺證據??墒俏腋胫赖氖撬窃趺聪氲竭@些的。比如說收集數據,我要收集什么數據?處理數據之后提出假設?事情錯綜復雜,可能還是要靠經驗。
慢慢來,一口氣吃不成胖子,想哭一場。
在《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這本書里,兩位作者從技術熱衷者和技術懷疑者的不同觀點講起,從美國教育發展變遷展開為我們描述了在知識革命推動下,第二次教育革命后,以技術為驅動力的教育將是一幅何等宏偉壯觀的`景象。(當然文字里并沒有明說,而是通過字里行間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我承認這幅場景很美,這幅場景也使人愿意沉浸其中。
我覺得答案并非肯定,在我們現在人才選拔制度的環境下,在現階段教學模式的制約下,技術到底應該怎樣運用,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結合我自身來說,我當學生的時候,特別對數理化等學科,反而不喜歡老師用過多的多媒體技術、ppt,傳統的黑板教學對我而言效果更好。當然這也是班里大多數同學的意見。當時我們學校有一名很出名的生物教師,每年只帶我們學校的清北班。她上課從來不用多媒體,還在用老式的掛圖??墒撬龓н^的班成績一直是最好的,也是學生認可度最高的班級。有些老師過分追求技術,所制作的ppt太絢麗,太雜亂,反而會讓學生分心。特別像數理化等學科,我覺得傳統的黑板書寫,有時候更能起到好的效果。
現在社會上有人過于看重教育的技術,認為技術能改變一切,能變革一切。只要是新的技術都是好的,都是應該運用到教學中的,傳統的教學是落后的,是要被淘汰的。我個人并不認同這種觀點,就像本書里說的,工業革命的到來,間接推動了美國的第一次教育革命,所以作者認為信息革命或者知識革命也會推動第二次教育革命的到來。但是我認為,工業革命也好,信息革命也罷,它們對教育革命的到來僅僅是推動作用,而不是主導作用。技術,我始終認為它只是一個工具,工具本身不會帶來任何意義,關鍵是使用工具才會產生變革。而工具的使用必然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所以技術與教育的結合也不是簡簡單單地用,更要結合具體的環境,甚至具體的學科科學合理的應用。
在大學的時候,我就一直想做一個研究調查,討論一下多媒體技術在課堂里的應用到底能提升多少課堂效率,或者多媒體等新技術手段的應用在課堂到底應該占多大比例合適。大學期間,沒有合適的環境可供調查,希望現在工作了,能有機會完成這個心愿。
某天,在想到明星與代言品牌的時候,突然發現:姚明的運動品牌代言廣告怎么好像在中國比較少啊?以前,這個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上網搜索一下他是代言什么品牌,以及相應的推廣情況。而這次,我不是如此,我先問自己:他代言什么?銳步鞋子知道。是不是就全部都代言銳步?為什么不代言耐克和阿迪達斯?如果是代言銳步,有在中國推廣嗎?為什么看不大到他的代言廣告?如果沒有在中國推廣,那是為什么?如果是代言其它品牌,為什么在中國也是看不大到他的代言廣告呢?之后,我去分析每一種問題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情況,最后我再去查詢一一證明。
今天,看《勇闖奪命島》,以前我看電影兩個習慣:一是看介紹,希望通過介紹就評判出結果;二是直接看結果,然后再返回去看過程演化,看完之后無絲毫的思考方向。這次不是了,我會根據故事情節,一直問自己:假設最后這個人死了,會是宣揚什么主題?假設這個人最后贏了,又會是宣揚什么主題?如果想兼顧兩個主題,應該怎么發展?然后帶著這些疑問隨著情節一步步進發。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要修改一下調研報告,因為它不符合作者提出的結論一定要做到:“只要這么做,就能解決問題”這一點。并告訴自己:“不能作為解決對策的就不是結論?!?/p>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就明白了咨詢項目向上銷售不夠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提出的向上銷售案太泛,客戶粗想也能想到,不能讓客戶覺得這個項目有必要立案。而如何實現這點呢?那就是在提項目案的時候,能夠做到:“只要這么做,就能解決問題?!?/p>
要建議客戶“壓縮投資”,就必須證明“衰退”的假設是正確的。而我們很多咨詢案中,在證明假設環節往往很虛,多半采勸直接借鑒”的“抄襲”和“假設”證明假設的方法。我們缺乏這種證明能力。如何證明呢?業界、業內、公司自己。
真正的原因只有其中的一個,而其它都只是這個原因導致的現象。我們對于找原因有著對于提建議一樣的熱衷程度:n多的原因+n多的建議。而且:在原因不明的情況下,企業改善各種現象,只會使業績不升反降。
一個建議就夠了(建議必須能細微到零碎的執行);有事實為證;提案的必要及充分條件;一開始就提出整體結論;提案的構成應該有:業界的動向;其他競爭公司的動向(尤其是獲利空間較大的競爭對手掌握業界動向和顧客的方法,更是說明時的重點);客戶公司的狀況分析;改善條件;解決之道;建言;實行計劃。
應該注意到:不是自己想說的順序,而是對方能理解的順序;避免“羅列的問題只不過是現象,而解決對策只不過是逆轉現象”;不可僅憑現象做判斷;語言說服力比視覺花招更好(試著沒有ppt做個匯報);達成一個結論的“金字塔結構法”。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也就能明白原來工作中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大家想法或者說是目標不一致,而是下屬或者是同事沒有想法,最怕他們只會說:沒辦法,不知道。想法不一致可以互相激發,但他如果不愿意想,結果自然也就是不愿意改變了,那豈不是更糟糕。細致分析會發現,導致他們這種局面原因有二:不愿意思考;不具備思考的'能力。
學校的功能就是培養孩子養成動腦思考的習慣,讓孩子對于無解的問題設法
一種是沒有足夠證據就無法得出結論的人,一種是只要一小部分證據卻可以得出結論的人。
因此也就能明白為什么微軟總喜歡出一些沒有答案的面試題目了,原來考核的是這個人的思考能力。
區分規律化和不能規律化的事情,并把可以固定化的事情一律固定化。把需要思考的事情集中思考,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就不要思考,如此生活才能得以喘息。
左邊的眼睛與右邊的大腦有關,坐車坐左邊看路邊風景;走走“不同尋常路”,發現新鮮東西,刺激大腦思考;思考的時候必須有緊張感(杜克電力公司的邀請);擁有可以互相否定對方的朋友(讓自己置于同質的群體中,就會因為缺乏訓練而失去思考的能力);看看別人是如何使用一樣東西的,其使用習慣是如何的。
我們如何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情況下去推測經濟的動向?一是思考原來經濟推動的主要影響因素就哪些?現在影響因素的數量是否有變化?強弱有何變化?或者是從一個產品的功能角度去思考,應該融入哪些功能,其實也就相當于客戶的需求會有些什么變化,這就要求具備一定的客戶需求調查與理解能力,因為忽略使用者的想法是不會實現的。
:對人不對事,只忠于自己的立嘗自己的部門,而不忠于事實。
我讀了《藍色的海豚島》,這本書的主要人物是一個女孩——卡拉娜,她很勇敢.很堅強.很自信,并且開朗。這篇。
作文。
的主要內容是:許多年前,海豚島上的居民由于受到阿留申人的追殺,他們乘船趕往東方居住。他們離開的時候,一位小姑娘——卡拉娜的弟弟在船下所以她就留了下了,但后來他的弟弟被島上的野狗給咬死了。然后她獨自修建住所,制造武器和捕魚用具,時時刻刻都和野狗作斗爭,有一次她抓到了一條野狗,那條野狗是野狗中的首領,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了野狗和卡拉娜就熟悉了。她們一起出去抓魚一起冒險一起生活,她們很快樂。
我讀完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知識,你也來讀讀我相信你也會知道很多。
。
先說前提,再說對策;有前提就有結論:某天,在想到明星與代言品牌的時候,突然發現:姚明的運動品牌代言廣告怎么好像在中國比較少???以前,這個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上網搜索一下他是代言什么品牌,以及相應的推廣情況。而這次,我不是如此,我先問自己:他代言什么?銳步鞋子知道。是不是就全部都代言銳步?為什么不代言耐克和阿迪達斯?如果是代言銳步,有在中國推廣嗎?為什么看不大到他的代言廣告?如果沒有在中國推廣,那是為什么?如果是代言其它品牌,為什么在中國也是看不大到他的代言廣告呢?之后,我去分析每一種問題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情況,最后我再去查詢一一證明。
先說前提,再說對策;有前提就有結論:今天,看《勇闖奪命島》,以前我看電影兩個習慣:一是看介紹,希望通過介紹就評判出結果;二是直接看結果,然后再返回去看過程演化,看完之后無絲毫的思考方向。這次不是了,我會根據故事情節,一直問自己:假設最后這個人死了,會是宣揚什么主題?假設這個人最后贏了,又會是宣揚什么主題?如果想兼顧兩個主題,應該怎么發展?然后帶著這些疑問隨著情節一步步進發。
什么是結論?看完這本書之后,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要修改一下調研報告,因為它不符合作者提出的結論一定要做到:“只要這么做,就能解決問題”這一點。并告訴自己:“不能作為解決對策的就不是結論?!?/p>
結論技巧與向上銷售:看完這本書之后,我就明白了咨詢項目向上銷售不夠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提出的向上銷售案太泛,客戶粗想也能想到,不能讓客戶覺得這個項目有必要立案。而如何實現這點呢?那就是在提項目案的時候,能夠做到:“只要這么做,就能解決問題?!?/p>
不要把假設和結論混為一談:要建議客戶“壓縮投資”,就必須證明“衰退”的假設是正確的。而我們很多咨詢案中,在證明假設環節往往很虛,多半采取“直接借鑒”的“抄襲”和“假設”證明假設的方法。我們缺乏這種證明能力。如何證明呢?業界、業內、公司自己。
認清現象和原因的不同:真正的原因只有其中的一個,而其它都只是這個原因導致的現象。我們對于找原因有著對于提建議一樣的熱衷程度:n多的原因+n多的建議。而且:在原因不明的情況下,企業改善各種現象,只會使業績不升反降。
要讓方案被采納,就必須做到:一個建議就夠了(建議必須能細微到零碎的執行);有事實為證;提案的必要及充分條件;一開始就提出整體結論;提案的構成應該有:業界的動向;其他競爭公司的動向(尤其是獲利空間較大的競爭對手掌握業界動向和顧客的方法,更是說明時的重點);客戶公司的狀況分析;改善條件;解決之道;建言;實行計劃。
如何讓你的方案打動人心?應該注意到:不是自己想說的順序,而是對方能理解的順序;避免“羅列的問題只不過是現象,而解決對策只不過是逆轉現象”;不可僅憑現象做判斷;語言說服力比視覺花招更好(試著沒有ppt做個匯報);達成一個結論的“金字塔結構法”。
所有的事情都一定有他的原因,因此任何事、任何話就不能抱“就是這樣呀”的想法和態度??赐赀@本書之后,我也就能明白原來工作中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大家想法或者說是目標不一致,而是下屬或者是同事沒有想法,最怕他們只會說:沒辦法,不知道。想法不一致可以互相激發,但他如果不愿意想,結果自然也就是不愿意改變了,那豈不是更糟糕。細致分析會發現,導致他們這種局面原因有二:不愿意思考;不具備思考的能力。
學校的功能就是培養孩子養成動腦思考的習慣,讓孩子對于無解的問題設法提出假設,并不厭其煩努力證明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
做學者與做企業的區別:一種是沒有足夠證據就無法得出結論的人,一種是只要一小部分證據卻可以得出結論的人。
最重要的思考路徑,而不是知識。因此也就能明白為什么微軟總喜歡出一些沒有答案的面試題目了,原來考核的是這個人的思考能力。
生活簡單才能思考:區分規律化和不能規律化的事情,并把可以固定化的事情一律固定化。把需要思考的事情集中思考,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就不要思考,如此生活才能得以喘息。
訓練大腦的一些思考方法:左邊的眼睛與右邊的大腦有關,坐車坐左邊看路邊風景;走走“不同尋常路”,發現新鮮東西,刺激大腦思考;思考的時候必須有緊張感(杜克電力公司的邀請);擁有可以互相否定對方的朋友(讓自己置于同質的群體中,就會因為缺乏訓練而失去思考的能力);看看別人是如何使用一樣東西的,其使用習慣是如何的。
預知未來的思考技術:我們如何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情況下去推測經濟的動向?一是思考原來經濟推動的主要影響因素就哪些?現在影響因素的數量是否有變化?強弱有何變化?或者是從一個產品的功能角度去思考,應該融入哪些功能,其實也就相當于客戶的需求會有些什么變化,這就要求具備一定的客戶需求調查與理解能力,因為忽略使用者的想法是不會實現的。
開拓者必須具備突破既有價值觀的思考模式才能以小博大。
讓人表現為失去思考力的另一個因素:對人不對事,只忠于自己的立場、自己的部門,而不忠于事實。
大概兩年前的時候,進入職場一段時間的我,逐漸有了很多困惑,于是想方設法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找的過程中漸漸喜歡上了讀書。以前也讀書,但是當時是在學校里,為了考試而讀,是被動的。
而現在讀書,則目的性更強,是主動的。這兩年讀了有7、80本書,于是對讀書有了一點自己的體會。
今天寫出來和大家分享,沒有對錯,僅作交流。
市面上的書種類非常多,內容也良莠不齊。我把書大體上分為兩種:休閑類和學習類。
休閑類,顧名思義主要是為了消遣看的,比如《不生病憑什么》《求人不如求己》等,
當時主要想買了送爸媽看,沒想到我閑著沒事也看了一遍。
一些小說也可劃在這類里面,如《明朝那些事兒》《鬼吹燈》等。
這類書看起來不用講什么技巧和方法,隨意地看就好。
學習類,是指帶著很強目的性去看的書,一般是對某方面比較感興趣,有針對性地找一些相關的書籍去看。
比如商業管理、市場營銷、心理學、組織行為學、財務、稅法等等。
讀這類書往淺了說是希望自己能了解一些新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面,
而更深一層的目的是希望提升能力,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完善自己的性格,養成良好的習慣。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白春禮院士說:“電子技術的發展在20世紀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現代信息技術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巨大,而納米技術將在21世紀極大地影響人類的生活,而且其影響力將大大高于計算機技術對我們的影響,這將會是一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p>
納米技術看似神秘,其實,它已經離我們很近了。
在日常生活方面,不久的未來,有了防水防油的納米材料做成的衣服,人們就不用洗衣服了,而且這種衣服穿著很舒服,不是像雨衣那樣;用這種材料做成的'紅旗,即使下雨在室外也依然會高高飄揚。往各種塑料、金屬、漆器甚至磨光的大理石、大樓的玻璃墻、電視機的熒光屏上涂上納米涂料,都會具有防污、防塵的效果,而且耐刮、耐磨、防火,戴上涂有納米涂料的眼鏡,在寒冷的冬季,人們從室外進入室內,就能避免眼鏡上蒙上一層水氣。用納米材料制成的茶杯等餐飲具將不易摔碎,若將抗菌物質進行納米處理,在生產過程中加進去就能制成抗菌的日常用品,如現在市場上已出現的抗菌內衣和抗菌茶杯等,把納米技術應用到化妝品中,護膚、美容的效果就會更佳,如何制成抗掉色的口紅,可開發出防灼的高級化妝品等。
在醫療方面,納米級粒子將使藥物在人體內傳輸更加方便,用數層納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藥物進入人體后可主動搜索并攻擊癌細胞或修補損傷組織;在人工器官外面涂上納米粒子可預防移植后的排異反應;使用納米技術的新型診斷儀器只需檢測少量血液,就能通過其中的蛋白質和dna診斷出各種疾??;有了通過血管進入人體的納米級醫療機器人,將大大減輕病人手術的痛苦。
在電子信息領域,納米技術將更會大顯身手。納米技術會將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容量、速度提高1000倍而體積縮小1000倍,可以預見,計算機在普遍采用納米材料后,計算機處理信息的速度將更快、效率將更高,而且將成為真正的“掌上電腦”;二三十年后,納米讓圖書館只有糖塊大??;納米技術將發展出個人隨身辦公室系統,我們就不必每天上下班了。
納米技術在能源、交通、環保等方面也將大有作為。用納米材料做成的電池,體積很小卻可容納極大的能量,屆時汽車就可像目前的玩具汽車一樣,以電池動力在大街上奔馳了。用納米材料做成的輪胎,將更耐磨、防滑,可減少交通事故,用納米材料制造出的小型飛機,將使飛機像汽車一樣進入家庭,交通阻塞可能成為往事。在環境科學領域將出現功能奇特的納米膜,這種納米膜能夠探測到由化學和生物制劑造成的污染,并能經過濾而消除污染。
納米技術將改變人們的衣、食、住、行、醫療、生產、娛樂等各個方面,電腦、網絡、基因工程等當前的高科技領域也將因此面臨變革,納米科技帶來的是人類社會的第五次產業革命。納米時代的到來將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隨心所欲。
現在科學研究出了“納米”,“納米”它不是米,而是尺度單位,20世紀人們把大千世界內各種物質的運動到了分子、原子的運動和性質這一層上面。讓我們一起來揭開“納米”神秘的面紗吧!
納米技術使科學家們堅信:“小”的不僅是美,而且是未來技術發展的趨勢。
科學知識是無限的,等待你去發現!
讀《思考的技術》的時候,讓我想起了之前看的那本《聰明的人用方格筆記本》,其實這兩本書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同時在《方格筆記本》中,也提到了《思考的技術》的作者大前研一的工作方式,其中也講到了大前研一為什么習慣記筆記從一張紙的左下角開始記起,右上角寫結論。關于這種習慣,在大前研一自己的書《思考的技術》對此也進行了非常充分的說明。這樣的做法,就是為了更好的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還有歸納整理的能力。在方格筆記這本書中,充分體現這種筆記整理的價值,讓所有的邏輯顯示非常順暢,同時在完成之后甚至于相當于一個非常好的ppt。不僅僅自己容易理解,別人也非常容易理解。
講了這些,重點講講《思考的技術》這本書中的一些自己體會的重點內容吧?!端伎嫉募夹g》這本書的核心是兩點:一是為什么要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二是如何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為什么要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生活中,總是有些人在說“我的工作是文案,并不需要什么邏輯思維的能力”,“我的工作是銷售導購,邏輯思維能力對我來說一點用都沒有”等等。對于這些認知,在我個人的理解上而言,我覺得只是這些人并未看到自己工作的本質,以及自己生活和思考的根本所在。其實不管是任何行業,邏輯思維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至關重要的。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學習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邏輯思維弱的`人強特別多。我個人對此就有過一段非常深刻的經歷,就是我剛工作的第一年,作為產品的我需要去和技術溝通需求,然而溝通了半天我一直都沒有和技術說清楚問題的所在,同時也沒能理解技術的思路,最后沒辦法只好請老大出馬。對于,我無法講清和理解的問題,老大和技術三兩下就達成了一致,另外當時的在旁邊聽他們講,也始終沒有聽的太明白。相比于他們,我的邏輯思維能力,真的比他們相差太多,從而在溝通上也始終需要比起他們花費更多的時間成本,這樣的成本其實比什么都要高。其他的成本,都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可以解決,唯獨時間一旦消失就無法回頭。
另外,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對于未來也有一定的預測能力。這種預測,來自于他們長期活躍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得出的結果。其中我覺得最為強大的就是,將這種能力內化成為了直覺。大家都知道,直覺是一瞬間產生的,但是其實直覺的出現只是我們大腦為了更好的減少能量的消耗而建立的最短思考路徑。簡而言之,就是大腦為了偷懶而制造的捷徑,而這條捷徑的長短,取決于你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強弱。越強的人,直覺越強,憑直覺得出的判斷也能更符合實際情況。這些原理就同那些優秀的運動員長期大量訓練自己的肌肉記憶一樣,通過長期不斷的訓練,當出現相同的條件觸發下這些運動員的肌肉記憶就會自動觸發而準確的完成整個動作。
如何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講了為什么訓練邏輯思維能力后,就該有很多童鞋會問“既然邏輯思維能力這么牛逼,那么我們該如何去訓練和提高呢?”在《思考的技術》中,大前研一講到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是需要長期大量訓練的(當然除了那些天生就邏輯思維能力很強的天才們),對此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每時每刻進行訓練。比如當你看到一個廣告,或者一個你感興趣的東西,你就可以在自己的內心里面問自己,這個東西為什么會做成這樣?作者想要表達什么?這件東西又有什么用?如果是我自己,我會怎么去做這件東西?等等,通過不斷的給自己提問,同時分析并給出自己的見解。最后一步非常重要的,就是當思考給出自己的假設之后,試著去從某些方面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能讓自己堅信它是絕對正確的。
然而對于驗證這個環節,在我自己目前所經歷的所有事情來說,我覺得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這一步也決定了你與他人之間的距離,這個世界中成天“思考”的人很多,確很少有人去驗證自己的想法。這也就是為什么這個世界,失敗的空想家很多,而真正成功的實干家很少,因為大家都不敢去嘗試驗證自己的想法,絕大多數的時候都停留在了想象中?;蛘哒f只是驗證了幾個假設,就放棄了不再敢去驗證其他的假設,直到最終找到那個最正確的答案。同時驗證環節,也是一個幫助你積累經驗最最重要的步驟。只有經過驗證的東西,也最終才能成為你可以快速放心去提煉使用的結論。如果你的思考總是缺少驗證環節,你最后會感覺自己似乎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到底收獲在哪里。最為明顯的感受,就是在工作中,不論做完什么總感覺心里沒底,心里發虛。所以童鞋們,在你們充滿奇思妙想的腦袋里,千萬不要忘記去為自己的奇思妙想進行驗證,為自己的人生積累豐富的有價值的經驗,這些也將成為個人核心競爭力的來源。
《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這是一篇科技說明文,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向我們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納米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廣闊前景,激發了學生對科學技術的向往和熱愛之情。
在教學時,我首先與學生進行談話交流,由《西游記》中孫悟空變身成蟲子鉆到鐵扇公主的肚子里的故事,引入課文,現在有納米技術也非常新奇,讓學生有了學習課文的興趣。
我再引導讓學生先默讀課文兩遍,并從中提出問題,按課文的順序提問題:有的學生提出了什么是納米技術?然后讓其他學生從課本中找到答案,并說出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借機引導學生運用說明方法的作用及答案格式,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中掌握答題技巧。接著,學生有的問:納米技術的新奇體現在哪里?這是文章的重點,學生反復研讀課文,并在小組內討論后得出結論;然后有的同學提出:納米技術有哪些應用呢?將來會怎么發展呢?學生在閱讀中找出答案,問題全部找到答案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比較透徹了,比老師講解的效果要好了很多。
這節課我覺得成功的地方有兩個:
1、《西游記》中的故事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適當地引導入課文,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問題貫串課堂,讓學生在不斷地解決問題中學習,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果很好,在學生探索問題的過程中,老師適時引導,并教給學生答題技巧,真正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這節課的導入很成功,其次問題導學也不錯,需要改進的是在問題討論中適時地引導,讓所有學生都加入討論中,讓所有學生都進入文本,都參與到學習中去,老師要做適時地推動,讓課堂在融洽的氛圍中進行;課件還需要完善,對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納米技術以圖片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另外文本中沒有列舉的納米技術的應用也要補充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納米技術的新奇特點和神奇作用,激發學生的科學創造精神。
總之,本節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教育思想,激發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注重了課內與課外的聯系,使學生學到了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不足之處在于,學生的創造能力還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適當的放手,給學生更大的自學空間,發揮豐富的想象,提高創造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11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