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閱讀過程中引發的思考和情感的一種記錄和表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為最近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產生了恐懼。我們都知道,最近發生好幾起教師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懼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為最近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產生了恐懼。我們都知道,最近發生好幾起教師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懼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教師日記》這部電影后,我下決心以后要在鄉村教書,而現在我卻害怕了。也許當初的自己對教育場域并不是很了解吧!幸運的是,我在圖書館與這本書邂逅――《教學勇氣》。雖然這本書沒有給我明確的建議,但讓我對教育場域、教學、優秀教學和優秀教師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
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談到教學中的困惑源自三個方面:學科,學生,還有自己對自我的認識。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一線老師抱怨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么越來越難了,越來教師日記》這部電影后,我下決心以后要在鄉村教書,而現在我卻害怕了。也許當初的自己對教育場域并不是很了解吧!幸運的是,我在圖書館與這本書邂逅――《教學勇氣》。雖然這本書沒有給我明確的建議,但讓我對教育場域、教學、優秀教學和優秀教師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
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談到教學中的困惑源自三個方面:學科,學生,還有自己對自我的認識。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一線老師抱怨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么越來越難了,越來越多“來自地獄的學生”;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老師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我們大多數人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著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來理解我們所教的學科,認識我們所教的學生。
這個世界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要想讓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去復制這個世界。作為教師就不能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教師應該去理解自我的知識,認識自我,把自我和學生、學科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去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僅是有精深的學科知識,好的教學方法,正如帕爾默所說的真正的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當我回憶我接觸過的老師時,我發現有很多類似帕爾默所描述的狀態:課堂中的“我”與真實生活中的“我”是分離的,缺少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完整,“我”獨立于學生之外,獨立于所教的學科之外。當我沒有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原因正如帕爾默所說的,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認識途徑是以“脫離我們的自我”為代價,將我們帶入“真實”世界的“客觀”認識途徑。而懸置于我們教師和學生頭上的高考試卷使我們更加默認了這種認知途徑,我們害怕,恐懼我們介入到我們的學科會受到評判,有可能招來漠視和嘲諷。因此,造成了課堂上的“我”與真實的“我”相分離,與所教的學科相分離。師生有別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懼與學生發生沖突,造成了“我”與學生的分離。這種種由于害怕和恐懼所造成的分離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完整。我們在這種分離的狀態下教師成了考試的工具,日復一日的重復著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們教師的職業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熱情和沖動,本來生機勃勃的教育被我們弄得死氣沉沉。因此為了讓教育事業恢復它應有的活力,發揮它應有的對這個社會的功能,我們要尋找自我,尋找自身認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呢?帕爾默在這本書里已經告訴可我們,首先,從心靈導師身上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可以把心靈導師理解為引領我們進入教師這個職業的原因,它可以是我們學習生涯中真實的教師,也可以是感動我們的事件,也可以是我們的理想和抱負,這些可以匯聚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們優秀教學的源泉。其次,我們要明白為什么選擇某個具體學科作為我們所從事的領域,這部分的知識可以激發我們的自我意識,在這之前,自我意識是處于潛伏狀態。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后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法方,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
看完這本書,我仿佛看到了未來的自己。以后的我,也許會像帕爾默一樣,即使教了很多年書,當面對自己的學生,面對眼前的社會、家庭各方面的力量,無法扭轉時而痛苦;面對學科教學,個人魅力與死板的課堂完全背道而馳,身心分離的痛苦;面對外部的“教學要求”常常使得我心靈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無心教學,甚至失去了教學的勇氣??扇绻抑廊绾伟褜W科、學生和自我編織在一起時,我會重新找到教學的樂趣,從而把教學當成一種精神追求。
我認為教師只有釋懷了內心的恐懼,放下不切實的欲望,不以成績為目的,不過分祈求名利,不斷反思、關注心靈的需要,才能修煉好身心,從而才能在教學時兢兢業業地為學生服務,養成怡然自得的心情;排除面對的一切困難,達到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分享快樂的境界。因為學習要的不僅是成績,而是自我的認知,不僅是教師,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需要的?!敖處熜枰业礁鞣N可能的方式來傾聽來自心靈內部的聲音,并認真地接受內心的指引,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工作,更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p>
曾有人這樣評論過《教學勇氣》: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準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是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的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于痛苦中的教與學的熱愛者?!斑@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于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于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北M管表現形式不一,但是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復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師的內心中。教師的內心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
本書最吸引我的是作者陳述個人教學的案例時對個人心靈掙扎的描述,這種描述是基于對自己心靈的徹底體察,以及對自己所處環境的整體洞悉,并結合對教育對象的換位思考,幾方面的交替進行,夾敘夾議,陳述觀點。這種論述給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說服力,讓人感覺到作者對教育工作的無比熱忱,對人性的反思,對教育同行的熱情激勵,以及對現實問題的深刻關心。這種敘事探究的方法,比起層層的邏輯的論證說服力更強,更能關照到深層的現實的問題。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帶領我逐漸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撥開迷霧,認清自己的內心。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
最令我無法釋懷的是蘊含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的那份源自作者心靈深處的自我剖析情懷。我們承認:教學的根本是學習的學生,而非教學的教師。學得好的學生未必就是教得好的教師最美好的成果。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以絕妙的方式方法學習,包括有的學生另辟蹊徑、超越上課的教師、既不靠上課也不靠教師,一樣學得不錯。教師可以成為天使——引領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也可以墮落為魔鬼——扼殺學生的天性,阻礙學生的成長。因此,我們更應該做一個用心的老師,用心研究與教學相關的自我內部景觀,不但要有解剖自我的勇氣,更要有解剖自我的行動,在解剖中認識真正的自我!惟有如此,才會真正對學生的生命負責!
“一切閱讀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礎?!蹦軌蜻M入心靈的閱讀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閱讀。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最令我愉快的是,時時都有美麗的風景。
帕克。帕爾墨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說道:“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時,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資源是: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為人師的我的意識?!边@本書基于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那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只有當我們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去做的時候,我們的行動從此變得有了方向,我們可以凌駕于我們的行動之上來審視自己的行動。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確實,身為老師,熱愛教育工作、為學生奉獻心力,卻不免會遇到挫折。有時候,學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頑皮吵鬧的可以,這時就開始令人懷疑自己的權威性和領導能力;認真準備教材、用心教學,學生卻直說不了解,又令人開始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失去信心。這些恐懼會把心中的我逐漸瓦解,原本能上的有聲有色的課也因此變的有氣無力,很難讓學生喜歡學習。所以老師們在遇到教學上的問題時,先別急著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認為你和學生間年齡差距的代溝無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學生就是不會聽”的恐懼。
其實,試著用同理心和緩地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心中的恐懼根源和深植于教師心中的擔憂,就能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待教學上遇到的挫折,許多問題也就隨著你新的視覺角度發掘出更合適的改善方法。正如《教學勇氣》中所言,要關照教師的內心,使其不會僵化,對深層的自我待之如友,培養一種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識,使他們無論在哪里都感到回歸了精神家園。是呀,失落的心靈回歸精神的家園,舒展、靜息,教師的生命意識才會覺醒,他們才有勇氣、有能力圓融自我的人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師們你們讀過《我的教學勇氣》這本書嗎?讀完之后有著怎樣的讀后感呢?以下是關于《我的教學勇氣》,與你分享!
今年暑假,學校要求教師認真閱讀《我的教學勇氣》一書,我讀后感到這本書震撼著我的心靈之旅,吹醒了我沉睡的教師心靈。
《我的教學勇氣》是一部關注教師心靈勇氣的著作,在平常的教育敘事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意味。
書中講述了25位美國教師的教學故事和心路歷程,這些故事或真實有趣,或充滿智慧,或深切感人,他們為學生成長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
他們愛學問、愛學生、渴望將自己熱愛的學科與學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聯系,總是千方百計點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積極與同事合作,探討和研究,創造更好的教育氛圍,使每一個學生都具有最美好的品質。
他們的講述向我們展現了超越職業恐懼和重拾教師心靈勇氣的精神,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實現了《教學勇氣》中提出的“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的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我完善”的觀點。
下面就書中的幾個教學故事,談一些閱讀體會。
第一個教學故事是艾米·西蒙斯的《說出心里話》。
艾米是中學老師,教授英語和人文學科課程。
在她的課上,學生們不專心,還有各種外界干擾。
艾米不愿意假裝嚴厲,而是向學生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因愛而教。
艾米由此贏得學生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但仍有所擔心。
向學生說出心里話,我國教師也常有,尤其是中學教師,只不過有時說的并不高尚,有的中學老師常說:你們學成什么樣都跟我們老師沒關系;要不要學好了,你們看著辦;誰上課搗亂就請家長……。
這話雖然說得不客氣,但是作為老師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向學生說出的心里話,是他的應對風格,但是能不能起到作用,是不是真愛教育,是值得懷疑的。
向學生說出心里話,只要我能真心熱愛學生并因此登壇任教,就沒有理由不相信學生的心靈,更不必害怕向學生表露心跡。
第二個教學故事是吉姆·伯克《教學的真諦》。
吉姆·伯克是中學英語教師。
在一個暑假里,志得意滿的吉姆收到一個學生的電子郵件,諷刺指責他教學水平低而又自鳴得意。
吉姆既沒有因此生氣,也沒有置之不理,而是準備在開學前為學生的要求而重新調整自己。
學生給老師挑刺,甚至根據老師的特點提綽號,這種想象在我國是比比皆是,可是老師是如何應對處理這種事情的呢?大多數老師拿出師道尊嚴的態度,對學生進行嚴厲的批評,甚至謾罵,好一點的裝作不知道置之不理。
但是“吉姆既沒有因此生氣,也沒有置之不理,而是準備在開學前為學生的要求而重新調整自己?!边@需要勇氣,需要好心態,更要有好的教學觀。
記住無論是不是學生故意挑刺,作為老師都要珍惜由正視學生意見帶來的溝通機會,博得信任并改進教學質量。
第三個教學故事是瑪麗·愛麗絲·斯科特的《用大愛做小事》。
瑪麗想通過教學來做大事,于是讀了一個中等師范專業,面對實習對象卻無法施教,于是改行。
在為一個小女孩做護理的時候,她忽然感到上帝的降臨,體悟出自己的小和世界的大;認識到不該自私自大,而要用大愛做小事。
終于她還是成為了一名普通教師。
我們從小到大都會不時地做白日夢,夢想自己在某個職位、某個領域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卻很少知道自己其實連一些很“弱”的任務都還做不好。
假如也讓我當個普通教師,我能當成什么樣?
《我的教學勇氣》喚醒了我沉睡的激情,無論愛的過程是愉悅或是痛苦,我都要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因為孩子值得我們付出。
特雷莎修女說過:“我們做的`從來不是大事,只是用大愛做小事?!蔽蚁耄何壹热贿x擇了教師這個職業,那就讓我從小事做起,我也要重新找回我的教學勇氣,重新點燃我的教學激情,忠實地為學生服務,為學生托起明天的太陽。
翻開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到導言部分,我看到幾行這樣的文字:“如果你是一位從來沒有經歷過痛苦時光的教師,或者有過卻不以為然,此書就不適合你了?!?/p>
看到這兒,我不禁愣住了,上述兩種情況我都不曾經歷過,那我還要繼續下去嗎?然而,看到他下面的文字,我決定要隨著作者一起展開一次心靈之旅,他說:“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
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p>
雖然還未有過教學經歷,但是,心中一直都憧憬著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這一切,只是因為喜愛。
當我走上講臺,并成為一名教師的時候,我又該如何面對內心的這種恐懼與迷惘?
在本書中,帕克帕爾默像一位朋友一樣,真誠地向我們傾訴著他自己對于教師與教學的思考。
“認識你自己”,這句鏤刻在雅典特爾斐神廟的名言,曾被先哲蘇格拉底奉為圣言,在該書中,又重被帕克帕爾默給提了出來,針對教學中的困惑,他提出要關注教師的內心生活。
我認真地讀完他關于教師內心的講述,書中的字句讓我隱隱約約看到了海德格爾、拉康、馬丁布伯的影子——海德格爾關于存在的本真狀態的論述、拉康的“他者”的概念以及馬丁布伯的現代“對話”概念。
書中深刻的思考、濃厚的哲學意味與詩意的文字,一剎那竟使我恍惚起來,“或許作者應該和文學有著某種關系”,我為自己的這一想法感到驚奇。
于是翻開書上最后的作者簡介,在第一行,寫著“帕克帕爾默是一位作家、教師、活動家”這樣的字句,不禁讓我興奮。
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的開篇,作者引用了里爾克的詩歌:
啊,別分離,
親密無間,
與繁星相聚在天際。
何為心,
若非與繁星聚一起?
與眾鳥齊飛,
乘風,駕云,
齊歸。
這里,里爾克所說的“齊歸”意在返回精神家園,是內在的,自由的空間。
借助這首詩,作者進一步指出“分離”是我們習慣的生存狀態。
通過里爾克的詩歌,作者引導我們破除外界與自身的干擾,通過內心世界的轉變返回精神家園,達到精神上的一種自由,并將自己置身于兼容“我”之小天地和所有“非我”之廣袤宇宙的地方,把自己整合為偉大生命網絡的一部分,從而超越恐懼,走向整體。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
這樣的詩句,引發了海德格爾無限的感慨,它描述了生命的一種理想狀態,然而在現代社會,在工具理性極度膨脹的狀態下,人被遮蔽于日常生活狀態之中,作為個體的人消融于眾人之中,“沉淪”于“眾人”無意義的閑談、好奇與兩可之間,喪失了自己的本真狀態。
海德格爾通過反思,提出人必須破除外界對自身的遮蔽,回歸自由之境,向死而生,重獲生命的真諦,從而達到詩意的棲居。
因為讀譯文著作,也許是因為中西方人思維表達方式的不同,也許是因為本人生性笨拙,帕克的《教學勇氣》需要我采用慢讀加回讀,邊讀邊批注并融入思考,再同步記錄發表日志的方式來進行閱讀。其間的困難與快樂也許是我讀其它著作所不曾經歷過的,感覺很真實、很自我、很好。
讀罷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我做出這樣的歸納:帕克以一個主題“教學中的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融合來自于個人或他人的數個案例,按六個次主題疊加的結構層次,引領讀者進行著一次關于教師心靈的洗禮。在不斷強化的“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我認同與自身完整?!?/p>
假設指引下,我從閱讀中提煉出下面一些我自認為關鍵的詞語,分別是:“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不違心而教,應觸心而論;化解爭論、真實的內心、人生的經歷、尋找真實、非融合、用心去教、撕開偽裝、直面真我;個人生活、公眾責任、功利學習、自我解體;喚醒、銘記、相遇、啟蒙、認同、反思、深度反思、尋找、效果、發展;鑄造學科、學科鑄造、反思文字的魅力、簡單而激進的思想,前臺與后臺、沖突與反思;“靈魂的首肯”、呼喚、尊重、吶喊、真實自我、“自言自語”、權威和威信來自原創。
沒有閱讀過此書的朋友也許會覺得這些詞語羅列有點唐突或無序,其實不然。對照譯文仔細看來,每一個分號前后詞語代表的就是相同主題下,不同層面的閱讀心得整理。
帕克關于教師心靈的故事告訴我,有好的老師,才有好的教學。好的教學來源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好的老師有一共同的特質:一種把他們個人的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不好的老師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過程中,也遠離了學生。
帕克的言說理論使我明白:自身認同是一種發展的聯系。自身完整在于發現、識別、選擇、體驗和整合。體驗是要冒險的,同時因為“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所以教學的勇氣就在于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教師把握與學生心靈相遇的過程,開始尋找與本性更契合的教學方式,并在與他人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利用自己的天資,學到展示而非掩飾自我個性的教學技巧,優秀教學則從中產生。
喚回真我的心靈是對“我靈魂的首肯”。為此,帕克給予我們一些熟悉又陌生的方法:獨處靜思,沉思默讀,野外散步,堅持讀報刊,找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別忘了一個更簡單的建議,那就是要盡可能多得學些“自言自語”的方式。在我看來,這些建議都可以讓我們嘗試與體驗一番,尤其是要學會“與自己說話”。無論是寫下生活瑣碎,還是記錄隨思奇想,或是發表胡言亂語,做過博客的你也許不難發現,其實這也是一種經常性、隨機性、自由式地與自己對話的公開方式。慢慢地,做博客讓我們學會了“我的地盤我做主”;漸漸地,做博客使我們懂得了關注自我、交流自我、分享自我、創造自我、威信自我。
喚回真我,過一種踏實卻又真實的生活吧。謝謝你,帕克!
我覺得這個長長的寒假,我教學的勇氣沒有增加,但是做飯做菜的勇氣倒是增加了不少。
所以,我看這本教學的勇氣的時候,邊看,邊想著做飯的勇氣,忽然覺得那么枯燥的文字突然變得有趣起來了。
作者說,教學當中要找到自我,和保持自我的完整性。
那就相當于在做菜的時候保持自我。
做菜的時候保持自我是什么意思呢?我喜歡辣,我就多加辣,四川口味。我要是南京人,我要保持自我,我的口味偏甜,那就是說我做的菜也要偏甜。
所以,如果吃我菜的人是四川人,覺得我辣的爽,如果吃我做的菜的是南京人,那就覺得甜的剛剛好。
同樣道理,每個老師,按照自己的自我上課,基本上都會吸粉無數,但也會收獲一些黑粉,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你這種風格。甚至會脫粉。
但是,我們會遇到一個問題。
如果我是四川人,我偏偏是學做西餐的,做蛋糕的,做甜點的。
那我有可能就會精神分裂。為什么呢?因為我在做生意的時候,我要做偏甜的食物,回家做菜的時候,又要做辣的食物。
我會不會在自己做川菜的時候多放了白糖,在做蛋糕的時候發神經,放了辣呢?
所以,如何保持自己完整性,而不會變成精神分裂癥呢?我就可以研究一款辣味的蛋糕,沒準會很暢銷;我也可以在家研究,做一款有甜又辣的重慶火鍋,這樣,家里人的口味,顧客的口味都能照顧到。這就是保持自我的完整性。
那么接下來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教學還有一個問題,不能太自我,也不能完全照搬教案,教參的那種套路。
完全照搬套路,那就相當于機器?,F在機器越來越發達了,炒菜機都可以炒菜了,那你完全照搬某一些教學套路,沒有感情,就像是機器做出來的飯一樣,你如果是顧客,你就會覺得你沒有被認真對待。
你偶爾吃覺得還可以,吃多了,還是覺得人工做得有味道。
就像舌尖上的中國對食物的解說,每一道菜,食物,新鮮食材,都是有生命力,都是有靈魂。
我們不喜歡吃沒有生命力,沒有靈魂的食物。
所以,做菜還是上課,都不能沒有自我,沒有生命力,沒有靈魂。
接著作者說,教學的恐懼感。
作為廚師,也會有恐懼感,今天的菜鹽是不是放多了,刀工是不是發揮失常了,火候是不是沒有把控好。老師也一樣,很要注意很多細節。
廚師還恐懼什么呢?食材是否新鮮,
今天的顧客怎么把我燒的菜吐在垃圾桶里了。
有人對前臺說,這個菜沒有燒好。
同樣的,顧客也有恐懼,不知道這家菜好不好吃,衛生不衛生。
廚師要做重口味,就怕顧客口味清淡的。
廚師要做清淡的,就怕顧客是重口味的。
同樣的顧客要吃清淡的,就怕廚師重口味。
顧客要吃重口味的,就怕廚師做清淡的。
同理,老師也要考慮學生接受不接受自己的口味?;ハ嗔私?,溝通。消除恐懼。
其實說恐懼,我寧愿換一個詞,叫敬畏,敬畏我們這個職業。
有時候,你看到顧客吃完了不說話,你以為他對你的廚藝不滿意,其實他是吃撐著了,或者太好吃了,把舌頭都吃下去了。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我能理解的部分,其實都是通用的道理,通用的矛盾,通俗易懂,沒有給出答案,其實還是需要每一個人自己去找出路,他的問題是通用的,他的答案并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用吧。
一、關上門的教學。
世界上沒有優質教學的公式,而且專家的指導也只能是杯水車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如果想要在實踐中成長,我們有兩個去處,一個是達成優質教學的內心世界,一個是由教師同行組成的共同體,從同事那里,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教學。所以,我們不能關上門教學,不能自我蒙蔽和故步自封。我們需要一種同事之間互相切磋、對話的共同體的指引,集眾家之智慧來完善教學。我應該帶頭建立同事共同體,有計劃地多組織教研活動,多組織聽評課,展開關于優質教學的真誠對話,既提高我們的專業實踐,又從中提高自我認識。但提高同事共同體的坦誠對話需要三個元素:對話的新主題,對話的基本規則,需要領導。
二、對話的新主題。
開展有廣度或深度的同事之間的對話共同體,需要有對話的新主題。本節探究兩個能生成優質教學和促進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進行優質教學的適當話題:在教與學過程中的關鍵時刻,以及能豐富我們教學自我感的隱喻和影像。文中通過列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兩種對話的新主題。主題一,是要求在代表課程進度的線上指出老師所經歷的關鍵時刻,通過時間線和我們自己經驗的資料,我們把類似的、共同的時刻聚集在一起。當我們聆聽彼此的故事時,我們時常會默默反思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自身認同和完整。主題二是要求教師填空,“當我教得最好的時候,我就像________?!鄙珊吞骄课覀兘痰米詈脮r我們的獨特身份認同所蘊含的言語和影像,更深入探究自身認同和完整。
三、對話的基本規則。
新的對話主題能幫助引發一些關于優質教學的有效談話,但需要有對話的基本規則來幫助我們尊敬彼此的弱點,而且避免在開始之前使對話冷場。我們需要設立一些基本規則,讓我們安靜地、以接納的心態面對別人的問題,去鼓勵別人的心靈走出來,允許別人的心靈以他自己的水準和速度去自行發現自己的答案。反思我在聽評課時,有時,我的評課有點自以為是,說得太多,以后要注意評課方式,點到為止,引起授課老師自我反思即可。
四、需要領導。
共同體是動態的,每時每刻都需要領導。關于優質教學的真誠對話能改造教學的過程,它有很多形式,能影響很多人。但是,只有領導者期待這種對話并發出邀請,而且提供舒適的空間,它才真的會發生。好的領導常常都與教學過程相關。好的領導從我們一直探討的教學本身的模式出發,以教與學的偉大事物為中心,創造著圍繞這個中心聚集在一起的真正的共同體空間。領導者把老師召回教育學過程的核心,鼓勵教師共同工作、分享工作激情,才很可能建立這種共同體。
反思我的工作,要努力做到:第一,要堅持每天至少兩節的常規聽課,評課時點到為止,允許講課老師的心靈以他自己的水準和速度去自行發現自己的答案。第二,按計劃多組織并盡量全程參加主題教研的學習共同體中,與老師共事切磋。引領教師評課時遵循規則,圍繞對話的新主題,公開坦誠地探討。第三,除了開發本學區資源外,多給老師搭建更大的學習共同體,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法,讓老師開闊視野,放大格局,開拓創新。幫助老師們深入探究自身認同和完整。
我在讀自我的局限好潛能’這一節時感觸很深:同一個人可能第一天上課很精彩,第二天卻教得一塌糊涂。盡管我們通常都是以一種宿命論、自嘲的方式接收這種悖論,但在這種練習當中,我們要求把他作為認識自己的源泉來認真對待。
同行聽后對作者有以下評價:
1.在計劃和引導課堂兩方面都具有靈活地把組織結構與意圖結合起來的能力:在闡明我的目的的同時又開放地接納各種達到目的的方式。
2.讓我的學生徹底了解我分配的素材,并承諾我也會幫助他們掌握素材。
3.我有誠意幫助學生在了解學術文本和他們自己的生活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梁,并為達到這一目的探討策略。
4.對學生們的故事和我分派的學術性文本同等地尊重。
······。
總之,作者的實踐與潛能都是很強的。所以,我認為最終總是要提出實際的解決方案的,但是,理解自身的獨特身份卻是找到新的教學方法前的關鍵一步。如果身為教師不是扎根于自己的本性,那么無論對任何人采用任何不同的方式,都是新瓶裝舊酒而已。
要成為一名更好的老師,我們必須養成一種既依賴又不依賴于他人反應的自我感,這是一對真實的矛盾。
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里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后,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后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系,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毫無疑問,《教學勇氣》正是冥冥中我們所要追尋的答案,更是對我們內心呼喚的回應。讀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掩卷沉思,會不自覺地把帕爾默的描述和我的心靈狀態或教學狀態進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頓悟!
1、“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感到被貶低,被迫屈從于不屬于他們的標準。這時,他們必然會感受到痛苦?!?/p>
的確,在現實的教改實踐中,時不時會有某種“教學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節里,正如大家對“名牌服飾”的追隨,不論內心是否真正認同,不論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質,大家都會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這樣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為一個普通教師,我不敢惶論這種流行的是與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費”的必要。當我們要選擇某種“流行”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問自己“這種方法所體現的價值是我所推崇的嗎?我有推行這種方法的個性特質和優勢嗎?”。帕爾默認為“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的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边@與我們中國的說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當我初遇“嘗試教學法”的時候,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樂趣。而當年的激勵納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別人的課堂聽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課堂使用也覺得羞愧,那時,我也會責備自己的落伍,而今,帕爾默終于令我釋然,與其違心地痛苦地“時尚”,不如真實地坦然地放棄!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
3、“除了問一個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外,‘明確委員會’成員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與焦點人物對話”
帕爾默認為“要想在實踐中成長,一個是達成優質教學的內心世界,一個是由教師同行所組成的共同體?!睂τ诤笳?,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非常重視,我們通常稱其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許多老師走出孤獨和封閉,在互幫互助中迅速成長起來。但帕爾默的“明確委員會”與我們的“同伴互助”相比,卻是別有一番洞天。需要幫助的人被稱之為“焦點人物”,“明確委員會”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幫助他――“沒有忠告、沒有過量確認、不會把問題轉移給他人,不用提建議。共同體的成員只會提焦點人物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如,這樣的事情以前發生過嗎?你有什么感覺?)……”讀到這里,我的好奇心被極大的激發――這樣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嗎?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終于陷入了另一種沉思。帕爾默認為,如果“明確委員會”成員不能走進另一個人的心靈,其實根本無從知道另一個人所問問題的答案。而且除非這個人發自內心的領悟,否則任何的建議也會收效甚微。所以,只問問題好了,需要做的其實只是幫助焦點人物發現內在的智慧。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帕爾默不淺的心理學造詣。他的觀點甚至對于我們“幫助學生”也有同樣的借鑒意義,我們應該真心地充分地聆聽學生的聲音,在那開放的空間里,接受學生也接受自己。
花了幾天的時間,將這本堪稱是教育教學理論的經典書籍看完,每一章都做了讀書筆記。雖然這本書很多內容比較晦澀難懂,但是通過分章節做筆記,寫反思的形式閱讀這本書,確實還是可以將本書的很多內容更好地進行消化。
本書前三章介紹了教與學過程的內在景觀,也告訴了我們縮小教與學分離的內在方法:一是重新認識自我(對自己要提升認識,更加全面認識自己),二是面對恐懼(擺脫有害的恐懼而擁有健康的恐懼,理解恐懼同時能客觀認識恐懼),三是以悖論式的思考方式全面、完整地認識世界(在教學中也要運用這種思考方式才不會分離我們的教與學)。前三章是在講培養造就共同體成長的內在沃土。而第四章到第六章是關于共同體如何從內心世界融入課堂以及更大的世界。第七章介紹了關于教育變革的運動的四個階段,而其中第一階段就是我們第一章講到的教師自身認同和完整。與第一章遙相呼應。
整本書閱讀完,我覺得感觸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在共同體培育的沃土中,無論是縮小教與學的分離需要面對的恐懼,還是用悖論式的思考方式來看待問題,都要重新認識自己,帕爾默說教師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只有認識你自己,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找到滋養教師心靈的養料,才能找到教師繼續前行的原動力。而這個就是要求教師要發現自己的獨特性,發現自身的優缺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
同時教師要熱愛教育,只有你真正對教育感興趣,你才能發自內心的去愛你的學科,愛你的學生,你才能去尋求是否用悖論式的思考方式,真正面對學生的恐懼,你自身的恐懼從而讓其變成積極的恐懼。此外還需要尋找各種方式為自己減壓,減壓也是自身認同與完整的一種模式,真正讓自己與內心對話。
第二,六組悖論展現教學的理想狀態。這六組悖論是分別是學習空間既需要界限又需要開放;學習空間既需要緊張又需要愉快;學習空間既需要個體意見與也需要團體的意見;學習空間既要獨處和也要群體資源支持;學習空間既要有小故事又要有大故事;學習空間既要有沉默又要有爭論。
學習空間既需要界限又需要開放,開放是手段或者形式,而界限是目的。舉個例子就是說我們設置了一個議題,議題是固定的,但是達到議題的手段可以是多樣的。學習空間既需要緊張又需要愉快,也就是我們既要讓他們感覺到安全才能讓他們更好投入我們的教學。
學習空間既需要個體意見又需要團體的意見,以及既要獨處又要群體資源支持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合作和競爭的關系,讓學生體驗這二者的關系。學習空間中小故事和大故事的關系是要他們處理好教學與生活的關系,當他們懂得運用自己的生活中的故事說明問題,他們就是對我們所講的內容。學習空間的沉默與爭論并存實際上是我們所倡導的沉默與對話的關系。這六對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他們并不孤立而是統一于教學這個共同體中。處理好這六對關系有利于改變舊式的課堂模式即老師只說不聽,學生只聽不說。
第三,共同體概念的提出,帕爾默認為的共同體必須有擁有魅力的偉大事物這一主體,求知者為了能真正體會領悟這個這個魅力而進入到這樣的共同體中。而要擁有高質量共同體需要我們教師做到通過議題以小見大;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師要懂得設置優秀的問題并學會提問;教師還要學會傾聽。
同時帕爾默也提出同事之間也應該形成共同體,同事之間、同行之間坐在一起怎么樣才能更好讓自己成長,可以探討我們在教學中存在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在交流中激勵自己不斷成長。同時可以用隱喻的方式來反思我們的教學,讓這種反思更加生動具體。
實際上我們的共同體還包括家校之間的聯系,家庭教育是我們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也應該把家長加入到這樣的共同體中,曾聽一農村小學語文老師,她就是將全班的家長引導進來一起共讀正面管教,與他們共讀,與他們共享,與他們一起見證孩子的成長。
《教學勇氣》讓我跟著帕爾默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旅行,真正享受了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懷勇氣,面對教育中的重重困惑,重新激發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情。
讀過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不由掩卷深思,不由得慨嘆道:教學,真的需要勇氣,打開我們的心靈,喚醒真我的靈魂,在那新課堂的空間,構建一個教學的共同體,在那偉大事物的圓圈,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d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
一、有勇氣洞開自己心靈。
“教學的勇氣就在于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在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倍嗌倌甑膸煹雷饑?,讓教師總是戴著面具跳舞,不斷迷失自己,失去自己,的確,我們是該找回我自己,洞開自己的心靈,不為其它,只為我們塑造靈魂的工作。有時,課堂上自己真的有些知識不懂,學生講到了,自己無言以對,卻硬是打腫臉充胖子,讓學生暫且坐下以后再說,其實開放心靈讓學生講下去,誠懇地向學生求教才是最佳選擇。勇氣丟到了哪里?今天,捧起《教學勇氣》,檢閱自己的靈魂之旅。我終于找回我自己。開放自己心靈,自會與學生打成一片,成為朋友。不光在教學上如此,生活中應該也這樣,喜歡某個學生,我只是悄悄藏在心里不敢說出來??赐甏藭?,我才明白,開放心靈很重要,我于是向誤解我的學生發了一封信,如實說了自己心理感受,對他的喜歡,對他恨鐵不成鋼的厲聲批評原因。這位學生竟然與我成為朋友,語文學習特別努力,成績也好。親其師而信其道,最高的藝術是與心靈相通。以后的教育教學中,我要鼓起勇氣開放自己的心靈,為了構建最佳的學習共同體。
二、有勇氣構建共同體。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一直奮斗在教育的最前線。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樣存在我們的教學中,從以前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模式教學,到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模式教研,總以為自己已經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讀到《教學勇氣》,方知自己的卑微之處?!督虒W勇氣》第五章《教學與共同體中》有這樣一段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同學同時專注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dd不是教師和學生dd成為我們專注的焦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升華?!迸量??帕爾默說得多。,教師的滿堂灌不合時宜,學生的滿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師生專注于一偉大的事物,惟有師生的教育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升華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偉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學習共同體,成就學生、教師、學科三位一體的精彩課堂。
然而在我們實際教學中,還是教師講的多一些。要么就是滿堂言。我們沒有勇氣尋求偉大事物,沒有勇氣以偉大事物為主構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當學生發言離題遙遠,我們恐懼完不成教學任務,恐懼使我們與學生、學科保持分離。于是教師越俎代庖,慌里慌張、糊里糊涂講完課,冷落了學生的心靈感受,冷落了“偉大事物”,讓“真知”尷尬地站在教室門外徘徊。要么學生發言,教師無所適從,盲目肯定。讓真理游離與教室外,讓新知在書本上躺著不動。教學勇氣何在?捫心自問,這時候,我們需要呼喚靈魂的回歸,一起去尋求共同體的存在。是的,應該有勇氣去創建最佳的學習共同體。亡羊補牢,為時不晚。1、多讀書籍,讓書記為我們構建共同體導航,就像我現在讀《教學勇氣》方知構建共同體模式的重要。2、要有勇氣去實踐,實踐出真知3、保持心靈的開放,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有勇氣去尋求“偉大事物”
我們的教學生活很繁瑣,尤其又兼有班主任的職責,從上班到下班,根本沒有喘息的時間。能靜下心來備課,著實很難,這就要教師鼓足勇氣、擠點時間喚回自己真我,喚醒自我教課的靈魂,凝聚在備課舞臺,精讀課文,鉆研教材,查找資料,尋求偉大事物的影蹤,我們盡力而為,要做那孫悟空,擁有那火眼金睛。然而,自我的力量是薄弱的,還得有勇氣敞開自己心靈,與同事構建一個共同體方可凝聚力量尋找到“偉大事物”的影蹤。不要關上門教學,那樣心靈就會枯竭,自身就會不完整。自己充分準備,加上同事間的交流。如果建立“明確委員會”更好。
總之,“讓我們以安靜地以接納的心態面對別人的問題,鼓勵別人的心靈走出來,允許別人心靈以它自己的水準和速度自行發現答案?!比缓笞约涸倏偨Y提升,直至尋到最偉大的事物,為構建學習共同體做好準備。
四、有勇氣反思自我教學。
有時候,偉大事物在胸。然而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事情,當提問起來的幾個學生都無法答出令教師滿意的答案來,教師就會恐懼。這時候,需要反思,需要我們拿出自己的勇氣來面對課堂上的恐懼場面。不要為了完成任務,不要為了灌輸更多的知識,只要有勇氣反思,就會有精彩,就會聽到美麗的花開。我想起我上的《青花》一課,當我拋出探究題:“為什么說修復和復制都不是青花的歸宿?”接連提問幾名學生,答案都不令人滿意?我立馬反思自己,并動員學生一起聲討我的過錯,答案迅速找到了,1、我提問的學生學困生居多,2、給予全體學生思考時間太少。緊接著我改正方法,先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繼而提問各個層次的學生回答。這樣,在我鼓足勇氣反思自我、糾正自我的基礎上,師生立馬活躍起來,課堂氣氛熱烈,學習共同體自然而然形成。正如作者所說:“真正的共同體的富有在它的過程中是非線性的,它的軌道通向四面八方,所以師者用心聆聽,開放內心空間接受外來的對話,準備好共同體的再構建?!?/p>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于一個人來說,所期望的不是別的,而僅僅是他能全力以赴的服務于一種美好的事業。教育是人類一項美好和永恒的事業,教師是“最光輝的職業”。因此,作為教師要鼓足教學勇氣,選擇教育、投入教育、幸福教育。
“教學真的需要勇氣!”當我讀完《教學勇氣》掩卷沉思,不由得慨嘆道。教學,真的需要勇氣,打開我們的心靈,喚醒真我的靈魂,在那新課堂的空間,構建一個教學的共同體,在那偉大事物的圓圈,帶領學生一同起舞。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一直奮斗在教育的最前線。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樣存在我們的教學中,從以前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模式教學,到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模式教研,總以為自己已經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讀到《教學勇氣》,方知自己的卑微之處。
《教學勇氣》第五章《教學與共同體中》有這樣一段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同學同時專注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不是教師和學生——成為我們專注的焦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升華?!迸量恕づ翣柲f得多。,教師的滿堂灌不合時宜,學生的滿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師生專注于一偉大的事物,惟有師生的教育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升華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我想起了竇桂梅老師的《秋天的懷念》,課中的偉大事物無疑是“好好活”,想起了孫建峰老師的“精神的禮物”等等。偉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學習共同體,成就學生、教師、學科三位一體的精彩課堂。
我們的教學生活很繁瑣,尤其又兼有班主任的職責,從上班到下班,根本沒有喘息的時間。能靜下心來備課,著實很難,這就要教師鼓足勇氣、擠點時間喚回自己真我,喚醒自我教課的靈魂,凝聚在備課舞臺,精讀課文,鉆研教材,查找資料,尋求偉大事物的影蹤,我們盡力而為,要做那孫悟空,擁有那火眼金睛。然而,自我的力量是薄弱的,還得有勇氣敞開自己心靈,與同事構建一個共同體方可凝聚力量尋找到“偉大事物”的影蹤。不要關上門教學,那樣心靈就會枯竭,自身就會不完整。自己充分準備,加上同事間的交流。如果建立“明確委員會”更好??傊?,“讓我們以安靜地以接納的心態面對別人的問題,鼓勵別人的心靈走出來,允許別人心靈以它自己的水準和速度自行發現答案?!比缓笞约涸倏偨Y提升,直至尋到最偉大的事物,為構建學習共同體做好準備。
《教學勇氣》如一拂塵,款款拂去我心靈上的塵埃;《教學勇氣》如股清泉,飲靈魂的干渴之唇,勸慰不要分離,喚我返璞歸真?!督虒W勇氣》如一摯友,教我直面恐懼,保持心靈的聯絡,構建教學的共同體。
這個周末我讀了帕克?帕爾默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教師這條道路上,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這就需要我不斷反思日常教學,以及多讀一些書來更新自己。每一屆的學生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不更新自己就難以走進他們的心里。智慧同樣需要情感的共鳴,然后才是理性的相遇。
在剛開始走上講臺之初,我感到恐懼,那時的我不知道自己恐懼什么,我以為等我習慣就好。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為什么我會感到恐懼。因為害怕改變,害怕無知,害怕學生出一些無法應對的狀況,害怕他們只是保持沉默,而對我所講的內容無動于衷?,F在帕克?帕爾默告訴我,即使是有三十年教齡的教師,也會心存恐懼,只不過他們學會了不要害怕,不讓自己置身于恐懼的情境當中。因為除了恐懼,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感受真誠、希望、同感、誠實。所以只要我學會讓自己保持真誠和希望的心態進入教室,無論發生什么,心中可以有恐懼,但不必把自己置身心于恐懼當中,可以以真誠對待存在的恐懼為出發點,而不是以恐懼本身為出發點,學會全身心投入到課堂當中。
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備課背得很充分了,所以我很自信地走進教室,上完了這節課。但是,我發現效果不怎么好。這本書提醒了我,我們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們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而不是顯示我們如何的厲害,如何的知識淵博,向他們顯示我們備課有多認真,以此來使他們對我們有一個好的評價。湯普金斯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實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學習,學習他們想要和要了解的東西。所以,我們除了備好課之外,還要去了解學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需要我們進行深入地講解,而不只是單純地進行教學設計。
我記得剛開始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時,我老想著尋找一些教學技巧,可以應對課堂上各種狀況。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優秀的一節課,要做到用心,需要我們認真去備課,去不斷地完善自身,不斷地認同自身。那么,教學能力終有一天會水到渠成。我們自己就是自己進步的敵人,因為我們往往有時候上了一節糟糕的課,會感到沮喪、失敗,覺得自己根本不會教書,覺得教書沒有人生意義。這時候,我們要學會讓自己走出低谷,要知道這只是一節課,它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我依舊是不錯的個體,我只是這節課沒準備好。學會相信自己,認同自身,相信自己是獨特的,我只是還沒學到展示自我個性的技巧,一旦我學會了,優秀教學則從中產生。
有時候我會覺得學生沒在傾聽,覺得他們是沉默的?,F在我理解了他們的沉默大部分源于我。教學應該源于生活,往往我們開始講一個知識點時,沒有從學生的日程認知著手,學生心中沒有形成情感共鳴的,所以他們不太愿意參與到我們所講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在引入的時候更加用心,讓學生從情感上產生共鳴,才能進入理性思考。
帕克?帕爾默帶領我深入地認識了教師這個職業,讓我更加有勇氣往前邁進。
春花秋月總能引發詩人的感懷,而寒來暑往卻能激起老師的惆悵,在你我的教學生涯里,這樣的疲憊,迷茫偶爾會悄悄浮上心頭,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有繼續的勇氣。
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里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后,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后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系,在“共同體”
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毫無疑問,《教學勇氣》正是冥冥中我們所要追尋的答案,更是對我們內心呼喚的回應。讀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掩卷沉思,會不自覺地把帕爾默的描述和我的心靈狀態或教學狀態進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頓悟!
1、“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感到被貶低,被迫屈從于不屬于他們的標準。這時,他們必然會感受到痛苦?!?/p>
的確,在現實的教改實踐中,時不時會有某種“教學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節里,正如大家對“名牌服飾”的追隨,不論內心是否真正認同,不論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質,大家都會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這樣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為一個普通教師,我不敢惶論這種流行的是與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費”的必要。當我們要選擇某種“流行”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問自己“這種方法所體現的價值是我所推崇的嗎?我有推行這種方法的個性特質和優勢嗎?”。帕爾默認為“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的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边@與我們中國的說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當我初遇“嘗試教學法”的時候,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樂趣。而當年的激勵納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別人的課堂聽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課堂使用也覺得羞愧,那時,我也會責備自己的落伍,而今,帕爾默終于令我釋然,與其違心地痛苦地“時尚”,不如真實地坦然地放棄!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117)。
3、“除了問一個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外,‘明確委員會’成員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與焦點人物對話”(153)。
帕爾默認為“要想在實踐中成長,一個是達成優質教學的內心世界,一個是由教師同行所組成的共同體?!睂τ诤笳?,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非常重視,我們通常稱其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許多老師走出孤獨和封閉,在互幫互助中迅速成長起來。但帕爾默的“明確委員會”與我們的“同伴互助”相比,卻是別有一番洞天。需要幫助的人被稱之為“焦點人物”,“明確委員會”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幫助他——“沒有忠告、沒有過量確認、不會把問題轉移給他人,不用提建議。共同體的成員只會提焦點人物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如,這樣的事情以前發生過嗎?你有什么感覺?)……”讀到這里,我的好奇心被極大的激發——這樣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嗎?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終于陷入了另一種沉思。帕爾默認為,如果“明確委員會”成員不能走進另一個人的心靈,其實根本無從知道另一個人所問問題的答案。而且除非這個人發自內心的領悟,否則任何的建議也會收效甚微。所以,只問問題好了,需要做的其實只是幫助焦點人物發現內在的智慧。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帕爾默不淺的心理學造詣。他的觀點甚至對于我們“幫助學生”也有同樣的借鑒意義,我們應該真心地充分地聆聽學生的聲音,在那開放的空間里,接受學生也接受自己。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款款撣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學勇氣》的作者是帕爾默,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國高等教育協會高級理事,一位備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師。他的《教學勇氣》一書,初讀,感覺有些地方不好理解。細讀之后,才越來越覺得這本書是那么直通人的心靈。
讀這本書,我常常默然一笑,原來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原來,地不分南北,人無論東西,對最初的熱誠逐漸消退的遺憾,對日復一日、重復工作中積淀下來的煩躁、倦怠情緒的苦惱,甚至對于選擇這份職業是否真能實現自我價值的疑慮,從事教師這份職業的我們,都曾經糾結過。
面對教師這種困境,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字里行間自然流露著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它沒有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它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學中能夠用到的、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
教學是需要勇氣的,每當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講臺上,當一雙雙眼睛齊刷刷地望向你的時候,我必須做到謹言慎行、因材施教、為人師表。
書中說“最能獲得實踐效果的東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越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所謂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情,其實是敏銳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內心的教學體驗,是否快樂、是否緊張、是否慌亂、是否享受?如果不快樂,那么這堂課其實是一種折磨。洞悉內心本質是教師個人的“自我認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項是職業認同,是否認同自己職業,是職業幸福的關鍵,也是課堂靈氣的關鍵。同樣的事情,也發生的家長身上。在一次家長會中,我分享了“自我認同”的理念,我說,我們的家長的家庭教育問題本源,也出在“自我認同”上,自我認同的缺乏,導致了各種家庭教育問題的產生,是否認同自我,是否認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認同自己的職業,都會在與孩子發生沖突時,以家庭教育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傷害。在做進一步溝通中,很多家長陷入了沉思。這讓我反思我平時的家長會,我發現:我所說的,大部分是學科要求、管理要求,屬于技術層面的問題,并且會拿“升學問題”來增加家長的壓力,即便是談教育觀念,也更多是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服務,卻很少涉及家長和學生的內心感受,缺少書中所說的“教師心腸軟”。但同時也發現了另外的問題:心靈和技術,到底哪一個應該更優先?某次我給一學生糾偏輔導,我們用了2個小時的時間,采用互動模式,把學科的一周知識復習、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習題,這個班里倒數的女生表現表現出思維敏捷、學習認真、主動提問等優秀的學習品質,效果非常好。我在思考:達到這個良好的學習效果,是心靈的作用,還是技術的作用,到底哪一個起了關鍵作用?如果我一個晚上跟她談教育、談內心,會有這樣的效果嗎?我們的內心喚醒,到底是怎樣發生作用的?書中講到“只要我們稍微給自己內心聲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會以一種更溫柔的方式回應,是我們參與到賦予生命活力的靈魂的對話中”。
要有勇氣構建共同體。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一直奮斗在教育的最前線。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樣存在我們的教學中,從以前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模式教學,到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模式教學,總以為自己已經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讀到《教學勇氣》,方知自己的卑微之處。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同學同時專注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不是教師和學生——成為我們專注的焦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升華?!苯處煹臐M堂灌不合時宜,學生的滿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師生專注于一偉大的事物,惟有師生的教育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升華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偉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學習共同體,成就學生、教師、學科三位一體的精彩課堂。然而在我們實際教學中,還是教師講的多一些。要么就是滿堂言。我們沒有勇氣尋求偉大事物,沒有勇氣以偉大事物為主構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當學生發言離題遙遠,我們恐懼完不成教學任務,恐懼使我們與學生、學科保持分離。于是教師越俎代庖,慌里慌張、糊里糊涂講完課,冷落了學生的心靈感受,冷落了“偉大事物”,讓“真知”尷尬地站在教室門外徘徊。要么學生發言,教師無所適從,盲目肯定。讓真理游離于教室外,讓新知在書本上躺著不動。教學勇氣何在?捫心自問,這時候,我們需要呼喚靈魂的回歸,一起去尋求共同體的存在。是的,應該有勇氣去創建最佳的學習共同體。我們平時要做到:
1、多讀書籍,讓書為我們構建共同體導航,就像我現在讀《教學勇氣》方知構建共同體模式的重要。
2、要有勇氣去實踐,實踐出真知。3、保持心靈的開放,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總之,作為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學生面前,讓知識變得綠意盎然,這樣真正的教學才會發生。
開展有廣度或深度的同事之間的對話共同體,需要有對話的新主題。本節探究兩個能生成優質教學和促進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進行優質教學的適當話題:文中通過列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兩種對話的新主題。主題一,是要求在代表課程進度的線上指出老師所經歷的關鍵時刻,通過時間線和我們自己經驗的資料,我們把類似的、共同的時刻聚集在一起。當我們聆聽彼此的故事時,我們時常會默默反思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自身認同和完整。主題二是要求教師填空,“當我教得最好的時候,我就像________?!鄙珊吞骄课覀兘痰米詈脮r我們的獨特身份認同所蘊含的言語和影像,更深入探究自身認同和完整。
新的對話主題能幫助引發一些關于優質教學的有效談話,但,而且避免在開始之前使對話冷場。我們需要設立一些基本規則,讓我們安靜地、以接納的心態面對別人的問題,去鼓勵別人的心靈走出來,反思我在聽評課時,有時,我的評課有點自以為是,說得太多,以后要注意評課方式,點到為止,引起授課老師自我反思即可。
關于優質教學的真誠對話能改造教學的過程,它有很多形式,能影響很多人。但是,只有領導者期待這種對話并發出邀請,而且提供舒適的空間,它才真的會發生。好的領導從我們一直探討的教學本身的模式出發,以教與學的偉大事物為中心,創造著圍繞這個中心聚集在一起的真正的共同體空間。領導者把老師召回教育學過程的核心,鼓勵教師共同工作、分享工作激情,才很可能建立這種共同體。
反思我的工作,要努力做到:第一,要堅持每天至少兩節的常規聽課,評課時點到為止,允許講課老師的心靈以他自己的水準和速度去自行發現自己的答案。第二,按計劃多組織并盡量全程參加主題教研的學習共同體中,與老師共事切磋。引領教師評課時遵循規則,圍繞對話的新主題,公開坦誠地探討。第三,除了開發本學區資源外,多給老師搭建更大的學習共同體,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法,讓老師開闊視野,放大格局,開拓創新。幫助老師們深入探究自身認同和完整。
"我的教學勇氣"是一本書名,《教學勇氣》的姊妹篇。雖是書名,但我很喜歡這樣的表述,它其實是表明了一種教學的心態,一種教育生活的態度。
曾經無數次在迷惘與迷惑之中行走,曾經無數次在無奈與厭棄中想過放棄,曾經無限憧憬教學中的"高峰體驗",卻因為這種"高峰體驗"的稀缺而日益喪失耐煩與韌性……直到我在耐煩與韌性的堅持中,遇到了《我的教學勇氣》。
這是一次心心相印的相逢。正是與它的相遇,重新點燃了我從教的豪情,重新喚起了我內心深處的發明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從失望乃至失望之中抬開端來,看到了解脫失望和失望之路--如同魯迅般的"于無所盼望中得救".
但是,要維系并呵護教師的心靈何其難也!且不說有如此眾多的從教者從未關注過自己的心靈需要,從未訊問過自己為何從教,有的更不知心靈為何物;也不說現今的教育制度、社會現實是如此疏忽教師的心靈需要,甚或以一昧打擊乃至摧殘教師的心靈為己任,更遑論"尊崇教師心靈"之需要;單說呵護教師自我心靈之艱巨?!段业慕虒W勇氣》中,這樣的艱巨話語隨處可見:
"崇奉教學的道德訴求,可又不得不在違反自己信念和原則的事情上隨波逐流,這種無可奈何造成的損害是苦不堪言的。"
"教學奇妙迷人,好不枯燥乏味,在各行各業中,這是一種你可以真正稱之為'品嘗人生百味'的職業??墒?,我盡管熱愛教學,明天也可能放棄教學"
總之,"我們感到待遇不公"、"我們感到信念被毀"、"我們感到負擔過重"、"我們感到孤立無助"、"我們感到底氣不足".
然而,并不是艱巨就不做努力,并不是心靈受損,就放棄心靈。心靈是屬于自己的,心靈的尋找和號召也好,心靈的縫補與彌合也好,心靈的維系與呵護也好,終歸都是自己的事情,別人是無法代替得來的。
或者說,當你對現今大行其道的教育制度、對社會現實,對這個世界,已經傷心欲絕不抱盼望之時,你只能轉向自我生命的內在,去問問自己的心,然后,盡個人之全力警惕呵護。
《我的'教學勇氣》的目的,便是通過一些教師的敘述,"使人們了解他們如何找回和維系自己的心靈,從而能在教學時兢兢業業的為學生服務,養成怡然自得的心情,與同事攜手并肩實現共同目的,排除面對的一切障礙,盡己所能--如同帕爾默所說--'給世界帶來更多的光亮和生機'."
為答復"如何維系心靈,重振精力,抵御死氣沉沉的環境,解脫令人失望的孤獨"等諸多心靈問題,該書提供了三條道路:
1.轉向內部:維系我們獨有的心靈
2.挺身而出:建立維系我們心靈的關系
3.進行變革:實行尊崇教師心靈的改革
雖然書中的教師都在美國任教,而且他們的專業、從教領域各個不一,其經歷與心路歷程也復雜多樣,但并不妨害我在閱讀中發生共識。因為,真正的教育是心靈的事業,而心靈是無邊也無界的。
我生來不像蘇珊·埃瑟麗姬被她的大學導師贊為“你天生就是教師”,也不像多數人那樣充滿自信和勇氣,但我該努力地使自己成為后天的教師。作為剛踏上講臺的新教師,我有滿腔的熱情,在這熱情還沒消逝前,我必須為多數人的預言做好準備,我不想自己為師多年后就消極懈怠。
《我的教學勇氣》第一篇“轉向內部:維系我們獨有的心靈”里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著實令人動容。我驚詫他們的經歷和內心體驗竟也能在我的身上找到,原來教學旅途上我并不孤單,任何一個老師都會有焦慮與愁苦的,那些優秀教師也不例外,這樣想以后心情似乎舒坦了一些。從教以來,我常常思索要如何改進教學,如何更好的管理課堂,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卻始終無果。因為我始終被教學瑣事束縛而不能真正轉向自己的心靈深處聽聽自己的心聲更不用說走向外界求助于他人?!皼]有獨處,與人頻繁來往是倍感傷神,最終可能使人漸失本色。你不能天天為了別人與別人吃飯,總得從里面帶給你一點提神鼓勁的東西?!保╬3)作者反借薩特的這句話一語點醒夢中人。是啊,終日面對學生、糾結于教學得失差點使自己漸失本色?!蔼毺帯睂τ谖襾碚f是在太難能可貴了,我必須從“里面”帶給自己一點提神鼓勁的東西。就在上周末,我毅然決定一個人留在寂靜空蕩的校園里面。難得周末,有家不回,同事不解,我笑而不答,何不就這樣留下一人靜靜思索的空間,聽聽自己心靈的呼喚。
我的這種獨處勇氣源何?書中布吉蘭的話或許可以解答:如果你對難以指明的事物感到渴望,為不知如何行動感到悲傷,那么毫無疑問,這時你就像所有勢必成長的生物那樣正在成長,升華到更高遠的自我。(p18)因了這句話,我的勇氣倍增,同時我也始終記住自己天生不是教師,我需要這樣的付出。
曾幾何時,我們滿懷夢想和希望,投入到教育者行列中,隨著時光的流逝,曾經意氣風發的我們心靈失落,激情消退,以致失去了教學的勇氣。近期拜讀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剛開始覺得枯燥乏味,但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才讀出其中味道,耐人尋味,讓人受益匪淺。
帕克。帕爾墨的這本書,為在迷途中的我們點亮了一盞明燈,很多在平時教學工作中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有了答案,另外書中還闡述了當下談論最熱烈的教育話題。比如我們原來教學活動都是以教師為中心,逐步轉變為現在的`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么教師成為權威,要么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復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里,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讀到這里,帕爾默為我們描繪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實現它,真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其實關于這一點,我們已經走在路上。
這本上給我印象最深有一個詞,叫做:恐懼。相信各行各業的任何人都有過恐懼的經歷,但是書中的所描述的恐懼有了更為寬泛的含義。
2020年的寒假是一個特殊的寒假,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舉國上下共同努力,與疫情抗爭。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期末放假前,學校給每位教師發了一本《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用于閱讀。在這個超長寒假中,我靜下心來閱讀了這本著作,獲益良多。本書建立在一個最普通的信念之上: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領著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
通過目錄對全書的總覽,大體理解本書講了幾個問題:
第一、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帕爾默說教師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只有認識你自己,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找到滋養教師心靈的養料,才能找到教師繼續前行的原動力。而這個就是要求教師要發現自己的獨特性,發現自身的優缺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
第二、教學的理想狀態。書中講到了六種狀態關系,這六對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他們并不孤立而是統一于教學這個共同體中。處理好這六對關系有利于改變舊式的課堂模式。
第三、共同體概念的提出。帕爾默也提出同事之間應該形成共同體,同事之間、同行之間可以探討我們在教學中存在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在交流中激勵自己不斷成長。共同體還包括家校之間的聯系,家庭教育是我們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也應該把家長加入到這樣的共同體中。
《教學勇氣》讓我跟著帕爾默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旅行,真正享受了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懷勇氣,面對教育中的重重困惑,重新激發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情。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107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