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要求進行個性化設計。二年級教案的編寫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內容,下面是一些編寫教案的參考范文。
(1)完成課后做一做。
學生嘗試解答,教師巡視了解情況,最后組織學生交流匯報。
(2)練習十四第1題。
(3)()6=5()。
2.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3.作業布置。
練習十四第2題。
板書設計: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沒有余數有余數。
62=3(人)72=3(人)1(個)。
陳婭《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教案。
余數。
讀作:7除以2等于3余1。
84=2(人)94=2(人)1(個)。
124=3(人)104=2(人)2(個)。
114=2(人)3(個)。
1.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使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時存在著分不完有剩余的情況,借此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初步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2.通過操作、計算、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經歷除法豎式(含表內除法的豎式)的書寫過程,理解豎式中每個數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及恰當地進行數學表達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掌握試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較熟練地進行有余數的除法的口算和筆算,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4.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繼續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師:這節課中,我們研究了那么多的對稱圖形,你們觀察一下,咱們教室里,有哪些物體是對稱的。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
師:同學們發現的可真多,其實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特別大,你們想不想開開眼界呢?
(展示對稱的現象)。
教師講解:鐘表的外觀是對稱的,這種對稱不僅為了美觀,更保證了鐘表走時的均勻性和準確性;飛機外觀的對稱能使它在空中飛行是保持平衡;我國勞動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發現了對稱的美,看!民間常用的對聯、古詩中的對仗它們都有一種內在的對稱關系。又比如,我國民間的手工品,中國結、窗花等,它們的對稱充分體現了對稱的藝術美感;對稱還是自然界的一種生物現象,許多動、植物都有自己對稱的形式。比如人的臉,以鼻尖為對稱軸,眼睛、耳朵、嘴都是對稱生長的。眼睛的對稱使人觀察物體更加準確,耳朵的對稱是我們聽到的聲音具有較強的立體感,而雙手、雙腳的對稱又能保持的人身體的平衡。服裝大多的對稱的,對稱的設計看起來更美觀、莊重。對稱的原理也被廣泛的運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宮,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體布局是對稱的,前三殿、后三宮在對稱軸上,其他宮殿對稱分布,它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橋,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對稱的,對稱的設計師大橋更加牢固、結實。下面請學們欣賞其他國家的對稱建筑,巴黎的`艾菲兒鐵塔、泰國的泰姬陵、凱旋門,這些建筑它們的設計都是對稱的、和諧的。
1、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三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三第6題:寫出除法算式。
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對照算式畫圖。
設計意圖】: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三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三第6題:寫出除法算式。
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對照算式畫圖。
設計意圖】: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上課前,我的心里并沒有底,盡管這一課已是磨課數遍,但是心中仍有顧忌。因為這是自己第一次到外校接班上數學課,心想:自己的引導是否會到位;是否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我也深知孩子們的應答我根本是無法預料的,但我又特期待與孩子們的表現。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兩次關于長度單位的直接經驗,即一年級上冊的“比長短”和上一節課的自選單位測量。學生在這樣的測量活動經驗的積累中,已經對長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并會用“長、短、一樣長、短一些、長得多、有幾個什么那么長”等等詞語來形象描述物體的長度特征。所以本課的教學是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的。關注了學生已有的測量經驗,從學生興趣出發,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先是通過故事《阿福的新衣》的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發認知沖突:裁縫師傅用手給阿福量衣服的長度,告訴徒弟身長三拃,徒弟認真地用自己的手量了三拃,做好了衣服??砂⒏4┰谏砩?,卻太小了。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進而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拃做出來的衣服大小不同,讓學生理解統一標準的必要性。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揭示1厘米——認識1厘米——制作并認識刻度尺——測量鉛筆的長——量一量(量課前“師傅和徒弟的一拃長”及“數學書的寬約幾厘米”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厘米,學會測量。通過讓學生實際測量師傅和徒弟的一拃各有多長,并通過比較,再次體會建立統一標準的必要性。特別是在教學“制作刻度尺”這一操作活動時,學生們集思廣益,開拓思維,力求完美,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數學要來源于生活和現實,應用于生活和現實。我覺得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引導學生親歷數學思維的過程,學生研究的內容是現實的,采用了探究研討法,充分體現了新理念。教學中還存在著不足,如:沒能很好地引導其他同學及時準確的評價,特別是來自于同伴的評價,這樣會更有效的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三、鞏固練習。
1、完成“做一做”第1、2題。
指導學生分別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組分一分,根據分得的結果,確定商和余數,然后書寫除法橫式和相應的除法豎式,先寫在書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十四”第3題。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寫一寫豎式,師根據學生反饋板書,然后指名說說豎式中每個數的含義。
結合前面的闡述及本單元知識的特點,下面對教師教學提出一些總體的教學建議,供教師進行實際教學時參考。
(1)借助(幾何)直觀促進學生的理解。
幾何直觀是《標準(20xx)》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圖形來描述和分析問題,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用圖想事,借圖促思,據圖說理。由于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期,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撐。而幾何直觀正好憑借其直觀的特點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形象的圖形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從而有助于學生思考、探索,突破學習難點,揭示問題本質。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充分運用(幾何)直觀,具體體現如下。
首先,借直觀幫助學生建立最基礎的概念。例1~例3的教學內容是本單元的基礎知識,這些例題的教學都是建立在直觀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充分運用直觀和對比,幫助學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理解余數與除數的關系,理解除法豎式中各數的含義。
其次,在解決問題中注意借助直觀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明白解題的緣由。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系往往是難以截然分開的,學生理解題意的過程,實質上也包含了對數量關系的分析,這些往往都需要借助直觀。如例6中題目的呈現、對數量關系的分析,乃至最后對余數含義的說明,都借助了直觀的手段。因此,在教學時應充分借助直觀,讓學生學會利用圖來描述和分析問題,將數學問題轉化成直觀、形象的圖,以清晰地“看到”數量關系,明晰解決問題的思路,并最終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2)將操作、口算、豎式相互結合,實施“有來有回”的教學。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除法常常經歷如下面左圖的表征過程。這種表征是單向的、有去無回的,學生只經歷了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卻沒有經歷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因此,當學生遇到豎式不會書寫時,不能用具體的動作表征來支撐。筆算是“直觀的算理,抽象的算法”,若不能溝通學具操作、口算與豎式表示的筆算之間的關系,尤其是不能將直觀的學具操作轉化為頭腦中的形象的表象操作,學生就難以真正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為此,建議在幫助學生理解用除法豎式計算除法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下面右圖的表征過程。
在上面右圖中,橫框中所表示的是除法意義的語義表征、動作表征、符號表征,這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斜框中所表示的是符號表征中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豎框中則是本節課要建立的動作表征與另外兩種符號表征之間的關系。
按照這樣的教學思路,學生在操作體驗中應建立分的過程(操作表征)、口算的過程、豎式的書寫過程(符號表征)以及語言表達過程(語義表征)間的一一對應關系,使學生在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的同時,進一步理解算理,降低學習難度,此種方法特別適合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學生的學習。
(3)認真了解學生學習除法豎式前的知識基礎。
正如前面在編排特點中所敘述的,本單元教學的重要知識基礎是學生對于平均分及表內除法的理解,因此,其掌握情況直接影響本單元的學習。為此,在教學之前,教師應通過復習喚起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同時通過復習對學生的情況有一個直接的了解,確定好教學的起點。
調研時,要求學生分別通過操作、算式表達、寫出心目中的豎式三種表征方式解決上面的問題。其中算式表達和寫豎式兩種表征方式的調研結果如下。
在算式表達方面,學生列出的橫式有:15÷5=3(個),15-5-5-5=0。其中,第一個式子是一般的除法橫式;第二個式子用的是減法,體現了逐次減的過程,雖然沒有寫出結果,但能看出學生理解了除法的意義,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在讓學生用自己心目中的除法豎式表征時,學生列出了如下的除法豎式。
從上述幾個豎式中可以看出,學生列豎式時明顯受到了加、減法豎式的影響。第四個算式雖然出現了“”號,但從表達的形式上看,這位學生僅僅是見過除法豎式,但對這種算式各部分的含義并沒有理解。
從綜合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學生能夠解決需要用除法解決的問題,但基本上都不了解除法豎式。究其原因,這與除法豎式的特殊性有關。這也是除法豎式的教學之所以成為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的原因之一。教學時,應對此加以重點處理,可以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增加課時,以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掌握除法豎式的寫法,真正地理解除法豎式中各數的含義。也可以補充一些除法豎式形式演變的史料,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領悟著新理念,嘗試著新方法,課后認真總結并寫出教學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一、成功之處。
1、讓學生參與本節課的目標制定。
在出現課題后提問:“看到《認識厘米》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思考后提出,生1:為什么要認識厘米?生2:認識厘米對我們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長?生4:用厘米怎樣去量?生5:這支鉛筆有幾厘米長?生6:用尺子怎樣量課本的寬?……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本節課目標的制定,在此基礎上再來學習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2、體現兩個“轉變”。
(1)學生充分觀察尺子,發現尺子上有數字(刻度),豎線(刻度線),厘米;
(3)以小組為單位量紙條的長度,有從刻度0開始量起、有從刻度1開始量起、有從刻度2開始量起、有從刻度4開始量起等。在這一環節,老師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往,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的角色由“傳道、授業、解惑”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他們敢說敢做,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學們經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關知識,個性得到了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課程,教材只是課程的一部分,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結合生活實際,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在尺子開端有磨損或折斷的情況下,怎樣去量?”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出測量的方法,注重培養了學生遇到問題會動腦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不足之處。
2、在學生從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這一環節時,采用的是“問答式”,而沒有大膽放手讓學生提問,學生答。
3、在學生量紙條這一環節,學生出現了。
(1)從刻度0到刻度10,紙條長度10厘米;
(2)從刻度1到刻度11,紙條長度10厘米;
(3)從刻度3到刻度13,紙條長度10厘米;
(4)從刻度6到刻度16,紙條長度10厘米……。
在學生答出紙條長度是10厘米后,我問到:你們怎么知道的?學生紛紛說是通過數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斑€有簡單的方法嗎?”問題提出后卻沒有留給學生充分觀察、思考的時間,而是有老師一句“用終點刻度減去起點刻度就等于實際長度”,一帶而過。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理解運算順序,掌握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的技能。
2、在具體情境中,提出運用混合運算解決的問題。
3、樹立學習的信心,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
一、重視情境的引入。
數學源于生活,課堂上我利用書中的情境圖圖書閱覽室讀書,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這樣不僅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于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
二、多給學生時間去思考、發現、交流。
課堂上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也出現了不同的想法。列出了算53-25+38這樣的算式,計算時不能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我抓住這個時機進行的運算順序的教學,安排請學習好的學生來講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學習方法,學生自然而然的認識到要先走了25人后的人數,再加上下午來的人數就是下午一共有的人數,突破了難點。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將問題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交流中解決了問題。
三、多種練習形式結合。
在練習題中設計了說運算順序,計算,解決問題和改錯幾種類型,根據學生中出現的典型錯誤選取,問題從學生中來,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生即能糾正自己的錯誤,又能體驗到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樂趣,養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問題與不足。
今天的學習還是比較順利的,孩子們對兩位數加減的豎式計算方法掌握得也比較理想。只是在實際計算過程中,錯誤率還是較高,如我們班的崔俊輝、趙溢林、黃裕田等主要是抄錯數字、抄錯運算符號、忘記進位或退位、只寫了第一個算式忘記第二個算式等等,還有的同學如李雨辰、趙運通掌握的不夠靈活,能夠口算的仍進行豎式計算??磥斫窈笠诔}、檢查,培養靈活性上下功夫,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
課本p3,例2,練習一(1)2、3。
二、教學目標。
(1)認識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進行正確地測量物體。(限整厘米)。
2、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四、教學準備。
尺子、圖釘、紙條等。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上一節課我們都知道要統一長度單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進行了測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來量物體的長度是很不方便的。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
2、介紹認識尺子。
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
設計意圖: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為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二)操作活動,建立表象。
1、認識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師生一起觀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顏色標出1厘米的長度,說明前面正方體的一邊正好是1厘米。
(2)讓學生量圖釘的長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圖釘大約有多少長?!?/p>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得出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長。
(3)教師明確的正確方法:圖釘的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對著幾。
(4)請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學生活動,同桌交流。
(5)鞏固1厘米的表象。
請小朋友用手勢比劃1厘米的長度。
閉上眼睛想1厘米的長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約1厘米長的?讓學生去找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幫助學生形成1厘米的鮮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們已經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對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們就來量一量物體的長度。
請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師為你們準備的紙條。注意測量的方法要正確。
2、學生測量紙條。教師巡視,加強個別指導。
3、交流反饋。教師再次強調測量的正確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
(三)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量一量你的鉛筆有多長。量好后同桌交流檢查。
2、4人小組合作,每人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給大家看。教師個別指導。
3、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鉛筆的長,數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課堂總結。
(五)隨堂練習。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感性認識3的乘法口訣,然后記住3的乘法口訣,并能運用3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類推、概括、理解、記憶等方面的能力。
3、通過各式和樣的練習,培養學生樂于探索、勇于爭先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3的乘法口訣的編制、記憶和運用。
教學難點:對“數學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學準備:掛圖乘法口訣卡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手工嗎?誰能說說你會用自己的這雙小手做些什么呢?”
“這是一個周末,方方想給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輛自制的三輪車,就把各個零件拿出來進行組裝,聰明的小朋友們,你能幫他算算,一共需要幾個輪子嗎?”
二、問題探究。
三、體驗感悟。
1.拿小棒擺三角形。
2.一個三角形用幾個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嗎?編制口訣?
3.板書:1×3=3。
一三得三。
4.組織學生擺2、3、4、……個三角形,寫算式,編制口訣。
四、實踐應用。
“練一練”
1題:找朋友。
2題:找規律填數。
3題:動物運動會。
數學故事。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
一課一練第10頁。
板書設計。
需要幾個輪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這節課學生掌得不錯,記憶方法也能掌握??谠E大部分同學能在課堂上背出來。應用方面還有欠缺。
活動目標:
1、能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按abab的形式進行排序。(重點)。
2、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
3、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4、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三角形、圓形小卡片人手一套。
2、ppt。
活動過程:
一、春游——感知物體的abab排列規律。
1、小朋友,美麗的春天到了,大家都去春游啦。
2、點擊ppt。小朋友來到了公園里,公園里有些什么?
3、樹是怎么排隊的?
4、花是怎么排隊的?
5、出示ppt2。啊呀,前面有條河,但是小石橋壞了。我們一起來修吧!
這些石頭是什么圖形?他們是怎么排隊的?;接下去是什么形狀的石頭?
二、修小路——運用abab規律進行排序。
1、情境:路遇小兔,傷心的小兔說回家的路壞了,我們一起來幫小兔修路吧。
2、小兔訴說路的規律:一個三角形一個圓形一個三角形一個圓形。
3、教師演示。
4、幼兒操作練習。
5、師幼共同檢驗。
6、小兔送禮物,送給每位寶寶一個圖形。
延伸活動:
回家——嘗試運用abcabc規律排序。
1、哎呀,我們回家的路也壞了,怎么辦?
2、看看我們有幾種圖形?三種圖形怎么排?
3、師幼合作修路。
課后反思:
亮點:
1、整個活動的四個環節比較清晰:第一環節談話導入,并用喊圖形寶寶來引出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第二環節看一看小路,第一次用兩種圖形讓幼兒發現規律,在第二次加入一種圖形,讓幼兒有一個逐步理解的過程,并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形的規則,并能將觀察的結果用語言表述出來,從而來了解鋪小路的規律;第三個環節選一選小路,通過幫小貓選擇小路吃到小魚來進一步理解活動中按規律排列的方式;第四個環節鋪一鋪小路,提高幼兒排列規則的認識,并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圖形的認識。
2、整個活動能關注到個別幼兒,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發言的機會,并適時進行鼓勵,讓幼兒獲得了成功感。
3、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的參與度很高,看得出來孩子們的興趣非常的高,也非常喜歡這個活動。
不足:
1、數學活動中的語言要比較規范性,而在本次活動中的語言比較隨意,不夠精煉,不夠規范。
2、幼兒的操作紙的設計有些問題,可以把這條路畫得再長一些,讓幼兒能多排一些,教師的示范圖標應該是設計在紙上而不是貼在桌面上,這樣有些幼兒會忽略,從而沒有根據規律進行鋪路。
3、在評價的過程中,顯得有些多余或者說是無效的,因為全都貼在一起很難檢查出來誰沒有按照規律進行排序。應該可以把圖標放在上面,然后請一組的幼兒貼在一起,這樣就很容易檢查出來誰沒有排對。
收獲:
這次雖然是組級的'公開課,但是讓我學到了很多,我相信在一次次的磨練中,對于數學活動,我會越上越好。同時也感謝小班組的老師們,給了我這么多有益的建議,相信有了這些建議,在我今后的道路上會有更大的幫助。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通過動手操作等活動,初步感性地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過對生活事物及相應圖形的欣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陶冶情操。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對稱現象。
教學難點:
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準備:
課件、各種對稱的圖片,剪刀,長方形,正方形,圓。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猜一猜、激趣導入。
老師:在這花兒盛開的季節里,昆蟲們歡快的飛舞著,看!它們向這兒飛來了,不過它們只有半個身影。它們說:“只要你猜對它們是誰,它們就會出現?!?/p>
老師:請你猜一猜它們分別是什么?(課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個身影,讓學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蟲的另一半。)。
老師:同學們真棒!那你們仔細觀察這些昆蟲,你發現了什么?
生:它們兩邊都是一摸一樣的。
老師:像上面的左右兩邊都一樣的物體,我們把它叫做對稱。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更多對稱的知識。
觀察、感知,互議自己的發現。有的同學從圖案的形狀上觀察出對稱的特點。
匯報自己的發現:這些圖形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軸對稱圖形。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剪一剪,教學教科書29頁例1。
(1)老師示范,先將一張紙對折,再畫一畫,最后沿畫的線剪。打開是一件上衣。
(2)學生模仿,做一個剪紙。學生動手剪時,老師:用剪刀時注意安全,不要傷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觀察這件上衣有什么特點?(是對稱的)。
(3)小組內說說你是怎樣剪對稱圖形的?
(4)展示學生剪的作品。(把優秀作品貼黑板)。
老師:同學們剪得都很漂亮,在對稱圖形的中間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所有圖形的中間都有一條折痕。
老師:對,這些圖形中間都有一條折痕,這條折痕把這個對稱圖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樣的兩部分。那咱們能給這條折痕起一個名字吧!這條折痕在數學王國中叫做對稱軸。(板書:對稱軸)翻到教材29頁,拿出剪刀、長方形紙,照樣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剛才我們發現圖片里都是對稱的圖案,能不能通過我們的小手也來找一找對稱圖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長方形紙先左右對折,打開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左右對稱)再上下對折,又發現了什么?(上下對稱)。
(2)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紙片折一折,你發現了什么?(同桌互相說一說)。
(上下對稱,左右對稱,對角也對稱。)。
(3)拿出準備好的圓形紙折一折,你又有什么發現?(不管怎樣對折,都是對稱的。)。
教師小結:通過對折,我們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都是對稱圖形。
老師:先用直尺標齊,再用虛線畫出對稱軸。
學生自由發言。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課本29頁,做一做。
圖形中哪些是對稱的,畫出它們的對稱軸。
2、下面的字母、數字和漢字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
123456789。
3、教材第33頁練習七第1-3題。
四、回顧整理,拓展延伸。
1、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
2、師小結:同學們都說對稱圖形很美,是??!只要我們用眼睛仔細去觀察,用雙手去創造,就能用對稱圖形把生活裝扮得更加美好!
活動目標:
1、學習4以內手口一致地數數以及認識數字1、2、3、4。
2、復習紅黃藍綠顏色,鞏固方形、圓形、三角形及半圓形的圖形。
3、樂于參加數學操作和游戲活動。
4、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成功后的樂趣。
5、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紅、黃、藍、綠四間蘑菇房子,在每座房子的房頂上分別有貼有1個半圓形、2個三角形、3個圓形及4個方形;一只小雞、兩只小貓、三只熊貓、四只兔子的圖片。
2、幼兒數學用書及人手一份油畫棒。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師:
今天董老師要帶小朋友去小動物家玩,你們想去嗎?
二、學習4以內的數數,感知4以內的數量。
1、教師出示綠房子,引導幼兒觀看房子上的圖形。
師:小朋友看,這個蘑菇房子上有什么圖形?(三角形)。
我們一起來數數有幾個三角形?(2個)。
猜猜里面住著誰?(小貓)。
請小朋友手口一致地點數,說出房子里面住著2只小貓。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分享的樂趣。2個三角形和2只小貓都可以用什么數字來表示?(2)。
2、依次出示黃房子、紅房子和藍房子,學習1、3、4手口一致的點數。
三、游戲活動:學做小動物。
請幼兒們當小動物,教師用三角鐵敲幾下,幼兒就學做小動物叫幾聲或跳幾下,進一步鞏固4以內數的感知。
四、幼兒操作。
小熊的袋子里是什么形狀的寶石?(方形)有多少顆?(4顆)教師示范用油畫棒涂畫4顆寶石。
2、幼兒操作,分別數一數小動物找到了什么形狀的寶石,有幾顆,在相應小動物的圖片旁邊涂畫相應數量的寶石。
活動反思。
《綱要》指出:“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能感知到事物的數量關系并能手口一致地點數4以內物體的數量,是小班幼兒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本節課我注重從感知入手,結合生活經驗,感知4以內的數量,通過游戲使幼兒學習手口一致地點數和按數量匹配相應的實物。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第6-11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滲透環保。
師:昨天我們和同學們一起到游樂場玩了一趟,戲演完了,同學們回家了。(課件演示散場后的情境:一地的飲料瓶。)。
師:看了這些你們有什么話要說?
師:同學們行動起來吧,愛護環境人人有責,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讓我們做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評析】:
承上啟下,讓故事有發展,并能通過情境的創設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從小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創設情境,鞏固舊知。
1、出示練習一第2題。
師:這群環保小衛士收集了這么多易拉罐,他們碰到了一些問題,你們愿意幫他們解決嗎?
2、生理解圖意。
3、獨立解決。
4、匯報交流,鞏固舊知。
(三)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1、出示第9頁的做一做。
師:環境美了,花開了,小鳥飛來了,蜜蜂也來采蜜了。(引導觀察主題畫)。
(1)匯報主題畫的信息。
(2)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主題畫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比一比哪組提出的數學問題最多,解決的方法最多。
(3)小組匯報交流,其它小組可以補充。
要求每一種方法都能用綜合算式解決。
【評析】:
在數學學習中,提出數學問題比解決問題還重要。在這一活動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提問題,再自己解決,充分相信學生,把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群體中互相啟發,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和創新的精神,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獨立獲取知識的`樂趣,增強了數學內容的趣味性、開放性,既增長知識,又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表達能力。
2、出示練習二第3題。
(1)生獲取信息進行合理估算。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評析】能夠選擇適當的運算方法,用所學知識解釋估算的過程,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這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資源信息,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四)全課總結(略)。
【評析或反思】。
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并能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能夠選擇適當的運算方法,用所學知識解釋估算的過程,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這些都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思想,教學時,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創設學習情境,以生動、有趣的故事貫穿整節課,以便引起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自主探究的愿望,讓學生經歷了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對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有所體驗,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真正落實新課程標準。
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在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的。從實施情況來看,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在教學中,教師一改往日應用題教學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實用價值。
1、改變應用題的表述形式,豐富信息的呈現方式。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出示例題、習題時,呈現形式應力求多樣、活潑,讓學生多種感官一起參與,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對數學的興趣。本課的教學中,我大膽地改變了教材中的知識例題,重組和創設了“實驗活動”這樣一個情境,從而引入“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即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學習的實際需要,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更好地為下一環節的自主探索、主動發展作好充分的準備。
2、突出數學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北菊n的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例題從學生的游戲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自己的探究,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又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研究解決生活的其它數學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例題的教學注重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創設民主氛圍,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民主、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主動參與、敢于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前提條件。在本課的“請你選擇感興趣的百分數嘗試編一個百分數應用題”中,學生卸下了書本應用題、教師思維的束縛,大膽設想、討論,從實際效果來看,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決方法,使學生的個性學習發揮的淋漓盡致。更培養了學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應對學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點“關愛”的指導,大膽地讓學生在學習的海浪中自由搏擊,讓學生自己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學習的方法,有頭腦、有個性、有能力的學生才能應運而生。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
2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直觀地認識角,能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
教學重點:
直觀地認識角,會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
教學難點:
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積累,建立起角的概念,從直觀上了解直角、銳角和鈍角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人準備教具三角尺一套。
實物投影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要在圖形王國中認識一位新朋友,(教師板書單元題目:七、認識圖形)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我們學過的圖形。
生找出圖形后,指名回答。(有三角形、長方形、橢圓形等)。
學生獨立觀察找“角”,教師請同學到電腦前指“角”。學生指出后,教師利用電腦演示從圖中抽出“角”。
(創設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存在“角”,利用電腦課件演示,使學生經歷從圖形中抽象出“角”的過程,通過觀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樣子。)。
(二)指一指:初步認識“角”
1.師:請同學在三角板上指出一個“角”。
學生試著指出“角”,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師示范指,注意動作強調從頂點開始。
(引導學生正確指出“角”,為學生獨立畫“角”做好準備。)。
(三)畫一畫: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稱。
1.學生試畫。
師: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個“角”,畫在紙上嗎?
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紙上,沿著它的兩條邊描。
師: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紙上,還有誰也是這樣描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個“角”。
生2:我看著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畫出來的。
2.教師示范。
(1)描“角”
師:有同學用三角板描了一個“角”,請你仔細看老師描,從尖尖的點開始,貼緊它的邊描一條直直的線,再從這個尖尖的點開始,貼緊它下面的邊描一條直直的線,這樣就把這個“角”描下來了。
師:請同學說一說“角”是什么樣子的?
生1:“角”是尖尖的。
生2:“角”的樣子像小于號。
生3:“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
生4:“角”有兩條邊,比三角形少一條邊。
生5:我們只描了一個“角”,比三角形少兩個“角”。
師:我們把這個尖尖的點叫做“角”的頂點,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兩條邊。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稱,一會兒看看誰會用。
(借助三角板引導學生描出一個“角”,可以使學生經歷從圖形中抽出“角”的過程,同時體會到三角形與“角”之間的內在聯系。)。
(2)畫“角”
師:請同學仔細看,老師畫一個“角”。(教師指著黑板說)我把“角”畫在這兒,就先點上一個點,(教師邊說邊點)它就是“角”的――頂點。(教師故意停頓,請同學回答,強化學生對名稱的記憶。)再從頂點開始,用尺畫一條直直的線,它就是“角”的――邊,(教師仍然停頓,請同學回憶并說出名稱)還從頂點開始再畫一條直直的線,它就是“角”的另一條邊。(在學生說出“角”各部分名稱的同時,教師板書)。
師:請同學觀察,“角”是由什么組成的?
生:“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師:由一點引出兩條直直的線就組成一個“角”。(教師邊說邊用手勢表示出“角”,使同學通過觀察教師的手勢,再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3)表示方法。
師:怎樣表示呢?從“角”上面的這條邊到“角”下面的這條邊畫一條彎彎的線,它就表示由這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這個“角”?,F在有兩個“角”,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個“角”,我們可以給“角”編編號。(教師邊說邊給一個“角”編上1號,學生自覺想出另一個“角”要編2號。教師再介紹“角”的符號,并板書)。
師:請同學觀察“角”的符號像什么?
生1:它像一個小小的角。
生2:它像我們美術課上畫的鼻子。
生3:它像寫4的第一筆。
生4:它像鐘表的時針和分針。
(教師請同學觀察并想象,幫助同學記憶“角”的符號。)。
師:注意“角”的符號下面的線是平平的。
3.學生再次畫“角”
請同學對比自己畫的“角”,再次畫“角”,畫好后要邊指“角”邊介紹,講給小組同學聽。
(四)擺一擺:感受影響“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師:請同學用兩根小棒做一個會活動的“角”。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關注學生制作情況,等學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
舉起來,并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師:你能把“角”變得大一些嗎?
生1:我拿著“角”的兩條邊往外一拉,“角”就變大了。
生2:我和他不同,我只動了“角”的一條邊。
師:你能把“角”變得小一些嗎?
學生操作后,請同學匯報,說說你是怎樣把“角”變小的?
生:把“角”的兩條邊往里推,“角”就變小了。
師:通過玩活動“角”,你有哪些發現?
生1:我發現“角”有大有小。
生2:我發現把“角”的兩條邊往外一拉,“角”就變大,把“角”的兩條邊往里一推,“角”就變小。
聽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學都滿意的點點頭,看起來很多同學都同意生2的說法,同學們已經悟出“角”的大小和誰有關系,只是在用語言敘述時還有困難。
教師利用電腦演示,“角”的一條邊慢慢展開使“角”變大,再逐步變小的過程,結合電腦演示,教師說:同學的意思是說,“角”的兩邊叉開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兩邊叉開的越小,角就越小。
2.感知“角”的大小和兩邊的長短無關。
生1:“角”的兩條邊都變長了,兩邊叉開的大小沒有變。
生2:“角”的兩條邊都變長了,“角”的大小沒有變。
教師利用電腦演示,請同學再次觀察、體驗“角”的大小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五)比一比。
師:請每位同學把5個“角”擺好,仔細觀察。你認為哪個“角”最大,(教師請同學選出最大的“角”并舉起來)互相看一看是幾號“角”。
生:4號“角”。
師:為什么4號“角”最大?
生:4號“角”的兩條邊叉開的最大。
師:你能找出幾號“角”最小嗎?
生:2號“角”、4號“角”的大小很明顯,1號、3號、5號“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們的大小了。
師:請同學自己想辦法,比一比1號、3號、5號的大小。
學生自己動手比較,教師請同學匯報。
生1:我比1號“角”和5號“角”,我把它們的頂點對齊,5號“角”的兩。
條邊在外邊,所以5號“角”大。
生2:我比1號“角”和5號“角”,也是5號“角”大,我還把一條邊對齊了,看另外一條邊就可以了。
師:生1比較方法是把頂點重合,生2比較方法是把頂點和一條邊重合。生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號“角”的開口是21mm,5號角的開口是22mm,所以5號“角”大。
教師征求同學的意見,顯然同學都認同生3的方法,于是我用活動角進行演示,幫助同學理解。
生:不公平。
生3:我把1號“角”和5號“角”的兩條邊都延長到3cm,再量它的開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生4:我用三角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個角,它比1號“角”大一些,比5號“角”小一些,所以5號“角”大。
師:生4是借助另一個角幫助比大小。
師:還有3號“角”,它的大小怎樣?
生1:我比1號“角”和3號“角”,它們一樣大,我是把頂點和一條邊重合來比的。
師:請同學都比比看。
同學自己把1號“角”和3號“角”的頂點和一條邊重合比大小,這時許多同學露出驚奇的神情,“它們真是一樣大”。此時,再一次使同學認識到“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六)找一找:使同學體會生活中處處有“角”
我們已經認識了“角”,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們身邊的許多物體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嗎?并請你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學生獨立觀察后,在全班匯報。
生:桌子上有角,這是它的頂點和兩條邊。
學習后學生再找“角”,已經能很清晰的找到一個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數學中所說的“角”,不再是隨意的立面上的“角”。
(七)全課小結:
師: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樣比“角”的大小。
(八)反思:
二年級的孩子們,已經初步接觸了基本的幾何圖形,而這節課也是在一年級學生學習了平面圖形之后進行教學的,可以說學生具備一定的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但是孩子們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
經過對教材的反復研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本節課的的側重點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兩個層面上。對于本節課設計分成了3部分:課前的微課學習;課上在活動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確表象,并在操作中體會角的大小;課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里的。角,并摸一摸、說一說)。有了這樣的整體構思,使得這節課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課后的感悟也有些許。
1、從生活中找角,在活動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學生初步講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讓學生指角,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知識“盲點”,結合角的特征,不斷反復的指角,最終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在過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體現了角來源于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學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讓學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動角進行體會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由2個大小相同,邊的長短不同的角,課件演示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發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小鴨嘴巴大”的活動,更是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明確的角的大小與角開口的大小有關,得出結論順其自然。學生在活動中成長。
3、每一節課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讓我不斷反思進取。
(1)學生已經進行了微課學習—畫角,但是課堂我在這個環節用時較多,導致后面探究活動比較緊張。
(2)學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練習較少,不夠扎實。
(3)對于活動角的利用還比較局限性,個別學生的活動角做的不夠規范,沒有提前整改。
一次備課、一節課、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不斷豐實我的臂膀,讓我的教學之路走的更長。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交流,發現100以內兩位數進位加法的多種計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性。
2、能選擇合理的算法,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3、能運用數學知識嘗試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通過學生的交流,發現100以內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多種計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性。
2、能選擇合理的算法,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難點: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進位的方法。
新課教授。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出示第11頁主題圖。問: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輛車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景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學例子。
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
2.匯報各自的計算方法。
3.小結。今天學的內容有什么特點?你能給這種算式取個名字嗎?板書課題:進位加法。
4.完成練習二第3題學生看圖,了解題意。再列豎式計算。學生匯報,并說明計算方法。
5、總結算法。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指名匯報,引導學生總結: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也可以從十位加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
[設計意圖]:在嘗試、交流中掌握計算方法初步體會算法的多樣化,理解算理。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學生匯報并說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題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匯報、訂正,指兩道題說說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學生能更為熟練地掌握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又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教師引導梳理。
五、隨堂練習。
板書設計。
略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etongfanben/11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