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為了保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而制定的具體計劃。以下是一份針對不同學生特點和學科需求的教學工作計劃,希望對您的教學有所啟發。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初步認識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3、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樹立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識。
】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保護傳統聚落的意識,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1、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2、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通過學生的自學、讀圖比較,小組討論等活動,掌握本節課的內容。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運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圍的事物。
教學過程教學設計分析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泉州景觀圖引入新課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觀賞
利用身邊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從宏觀上對城市有一個感性認識,為下面的交談鋪墊。
一、鄉村和城市
1、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主要差異引導學生分析城鄉景觀差異
展示不同地區的鄉村景觀圖
2、聚落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思考
與同學交談或與老師交談讀圖:比較不同地區鄉村的景觀
閱讀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將相關知識用直線劃出。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表達出來,學生在交談中掌握新知,并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到“即使同樣是鄉村,不同地區的景觀也是不一樣”。
通過閱讀將所學知識落實到書上,以達到鞏固的效果,同時培養學生快速閱讀分析文字的能力,學會從文章中獲取有用的信息。
二、聚落與環境
1、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問題: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2、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舉例,啟發引導學生分析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運用已學的人口分布知識判斷聚落的集中分布地
思考、回答
選擇感興趣的民居閱讀、討論:各地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由學生共同選擇幾個代表性民居分析
利用舊知識做鋪墊引出新知識,降低學習的難度。利用鄉土地理作為分析問題的載體,可培養學生會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
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根據能力選擇,擴大知識面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講述聚落的發展組織學生對有關四合院的問題進行討論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加強學生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的意識了解聚落的`發展學生活動:
1、討論
2、小記者采訪
3、小記者小結
讓學生知道事物在不斷變化
樹立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識
1、了解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概況,知道國界線的劃分情況。
2、了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劃分情況,掌握主要的發達國家。
3、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1、國家和地區。
提問: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小的國家?最大俄羅斯,最小梵蒂岡。據圖找出世界面積前六位的國家,記住他們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輪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國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個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區:格陵蘭島。
政治制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補充:國界線的劃分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有的依據山脈、河流、海洋,經緯線等自然情況劃分,有的根據語言、民族、總結等社會經濟情況劃分。如美國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魯等。世界各國無論大小,貧富,一律平等。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劃分標準: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發達國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
發展中國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國,印度。
強調:南北對話就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對話,北代表發達國家,南表示發展中國家。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發展迅速,如亞洲的韓國,印度的計算機軟件產業等。這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掌握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輪廓等特征。
3、國際合作。
讀課本,明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展中國家需要:資金,技術,人才。
發達國家需要:資源,勞動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歐盟、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聯合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總部在美國的紐約。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
補充:掌握世界主要組織的英文縮寫,標志,主要職能等。
總結:本章主要講述了國際合作和發展的知識,重點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奧林匹克等。
style="color:#125b86">《地圖的閱讀》教案。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來復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復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
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并向學生說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
(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坐標,按指向標方位標注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系。
例題二、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
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351)、(355)、(356)、(357)、(359)和(340)六個班的地理教育教學工作。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特制定以下計劃。學生已經修完了七年級地理上冊,大多數學生已初步了解了全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總體概況,已經知道地理學科的學習方法和要求,已經具備一定的讀圖、作圖、析圖能力和地理閱讀分析能力以及空間思維能力,有一定的地理學習基礎。但還有相當一部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能力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但七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欠佳,不利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此外有部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較差。這都會給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教材總體分析。
七年級地理下冊以區域地理為主要內容,全書分為“認識大洲”、“了解地區”、“走進國家”三章,本書根據世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特征,第一章認識大洲分為“亞洲和洲”、“非洲”、“美洲”三節;第二章了解地區分為“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共五節,這樣編排既有利于當前和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形勢相連系,也適當體現了自然地理特征;第三章走進國家分為“埃及”、“俄羅斯”、“法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共七節,其中“日本”、“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做為國家地理學習的范例,從位置、地形、氣候、經濟、交通、城市等方面作了比較全面的講述,其他國家不面面俱到,只重點地講述這些國家的突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或從專題的角度介紹一些有特色的國家。注意培養學生的人文地理素質和全球觀念。
目的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綜合性和地域性兩大特點。
2、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進一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
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并與別人交流?!?/p>
重視地理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不但給了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機會,而且有利于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2、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3、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贝龠M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方法與措施。
(一)方法:
1、在課堂教學中靈活科學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講授方法、引導方法、直觀方法、邏輯方法、練習方法、練習方法、復習方法、講解-演示法、啟發提問發、發現法、自學輔導法等)、力求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學。
2、以學生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設計不同,因人施導、因材施教。
(二)措施:
1、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培優與補差相結合,重點放在后進生的管理上,隨堂檢查學生課堂筆記,多進行個別輔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以落實課程的三維目標為主,對教材標準中的重點、難點精講多練,確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認真批改作業,加強作業講評。積極組織一些單元測試,實施定期定量分析,及時反饋,查漏補缺。
4、注重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認真批改作業,加強作業講評。
1.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自然資源,以及自然資源的分類。
2.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使學生了解自然資源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系和重要性,以及中國資源豐富、人均不足,且破壞嚴重的國情現狀。
3.教育學生樹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導節約資源的嶄新觀念,培養資源保護意識。
內容點析。
1.自然資源與我們。
自然資源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關系國家經濟發展、產業布局、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使學生從實際生產、生活的實例出發,從身邊用到的、看到的物品出發,體會“自然資源與我們”的密切聯系。在“活動”課文中,又安排學生從衣食住行各方面,舉例說明自然資源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充分挖掘學生的自身體驗,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便于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自然資源的相關知識。
什么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包括哪些基本的種類?教材沒有使用一些概念化、抽象化的文字敘述,而是舉出實例,說明其“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對人類有利用價值”這兩個基本屬性。并以圖3.1四組圖片代表性的說明了自然資源從自然界中的原始狀態到各種利用形式的轉化。
圖3.2以土地和小河流水的例子讓學生體會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差別,并提出了對于不同種類的資源應有區別的進行合理利用和保護:對于可再生資源,要注意培育和保護;對于非可再生資源,要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在“活動”課文中,又安排學生對可再生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說法進行討論。以此層層深入地把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滲透給學生。
圖3.3以黃河斷流、淮河水污染和土地荒漠化為內容,既說明了可再生資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護,就可能失去其“永續利用”的特性;又讓學生直面我國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現實問題;引起學生對這類問題的關注,并培養學生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
2.資源豐富,人均不足。
科學辯證地認識“地大物博”這個常用的形容詞,對合理利用和保護我國的自然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一段課文中,通過數字說明、文字分析和閱讀資料等形式,將我國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的突出特點客觀地展示給學生。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資源大國”的優勢,特別是和上學期學習過的世界上一些資源貧乏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對比(例如日本、西歐),更可增強學生們的愛國熱情,鼓勵學生們富國強民的信心。同時,也應啟發學生分析“人口大國”對以上優勢的負面影響,對學生進行“危機教育”。
圖3.4通過三個學生的對話將問題引向深入,提出了人口與資源的矛盾還將繼續激化:一方面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還會不斷大量增長;另一方面,生活水平和生產能力的提高,自然資源的消耗量也將持續增長。再加上我國資源利用不當、保護不力、管理不善等問題突出,導致破壞和浪費嚴重,更加劇了我國資源問題的嚴峻性。由此,節約資源、保護資源的重要性呼之欲出。這種課文形式活潑,內容簡潔,避免了刻板的說教。
對于學生而言,環保教育的成果應落實在行動上?!盎顒印闭n文啟發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關注社會;從身邊小事做起,參與環保;提出具有現實意義和可行性的行動計劃和倡議,這些都很好的體現了教材注意挖掘學生體驗和生活經歷,密切聯系社會實踐,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圖。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1~2課時。
【新課導入】。
建議提出一個與學習新課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興趣。
例如:“是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都是自然資源?你知道的自然資源有哪些?”繼而通過學生的討論,以及閱讀課文,明確自然資源的相關概念和種類。
【自然資源與我們】。
教學時應充分挖掘學生的自身體驗??勺寣W生從課桌上、教室里的紙筆、書包、桌椅開始聯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產中的原料、燃料,都和哪些自然資源密切相關?要鼓勵學生的發散思維,并指導學生進行總結和歸納。
進而指導學生閱讀和分析圖3.1的四組圖片。從資源到成品的轉化過程不必細講,但應引導學生就“是否可以循環或重復利用”這一問題,結合圖3.2,引導學生區別礦產資源和其他資源的不同。并可由此得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概念。
這里,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實例,讓學生判別哪些是可再生資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資源。例如:太陽能、石油、風能、鐵礦、動物、草原等。
結合圖3.3,可從更多方面對我國的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的情況進行介紹。由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信息,在班內進行交流。最后使學生由大量的實例認識到:可再生資源如果不能被合理的利用,也會枯竭的。至于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建議在這里先不必展開,可在講完“人均不足”后,結合我國的人口數量及人口素質問題,再展開拓展討論。
【資源豐富,人均不足】。
在這一部分教學中,既要突出我國資源總量豐富的特征,又要引導學生說出人口問題對我國資源產生的壓力??梢远嘌a充一些相關數據,總量和人均的對比,使學生對我國資源現狀有辯證的了解。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的人口要與本國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相平衡,中國的經濟要走符合我國人口與資源環境國情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活動】。
結合教材中的“活動”,可開展多種形式的探究學習。例如開展小組討論:“可再生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或由學生收集資料,進行相關題目的講演;或開展辯論賽,注意設計的辯題應有充分的爭議性和現實意義,例如正方辯題為“在我國,可再生資源的破壞和退化是可以避免的”,反方辯題為“在我國,可再生資源的破壞和退化不可避免”等。相關可進行拓展的討論題目還有:
黃河斷流是天災還是人禍?
昔日草原為何變成沙漠?
水資源第六大國為何還有水荒?
沙塵暴為何越刮越烈?
……。
教材中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自然資源的問題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即使是中學生也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為保護我們的資源和環境做出貢獻。在這里可以啟發學生,提出更多可行性建議或計劃,并在班內或學校內開展例如垃圾分類、收集廢舊電池、節水宣傳等方面的實際行動。
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晝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帶的劃分的含義。通過回顧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發展的。
通過觀察地球儀自轉和公轉的演示以及參與各項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等。
本節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建立地球體的空間概念,鍛煉空間思維和想象力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自然規律、對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的過程。是對科學的探索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時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動態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質屬性——地球運動。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特別是同太陽的空間位置分不開。充分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原理及地理意義,是了解地理環境結構特點、揭示地理規律,解釋自然地理現象的關鍵,也是學好以后各章節的基礎。本節內容都是重點,四季產生是難點。但本節內容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很難直接感知,會使學生感到抽象。
本節教材由“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五帶的劃分”三方面基本內容組成。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教材配置了11幅插圖,三個“想一想”兩個“讀一讀”一個“做一做”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學習情趣。三方面知識互為聯系。其中空間概念的正確建立是關鍵??臻g概念的難點是地球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的變化,產生了四季。
由于知識點多,程度深,初一的學生,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處在起步階段,是精講,設計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動手動腦的活動,使他們對空間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間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議:
出發點:為學生展現認識的過程和思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盡量使教學形式多樣化。
第一課時,首先介紹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轉入對地球運動規律的探討?!暗厍蜃赞D和晝夜交替”,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轉的空間概念,明確自轉的方向。實物演示和講解提問相配合,通過對地球不同地點的晝夜更替的觀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過現場對太陽高度的觀測或指導課后做觀測作業,加深學生對晝夜更替、太陽高度和地方時的理解。通過舉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實例,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第二課時“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是難點,關鍵抓住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指示方向不變,從現象入手,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轉的空間概念,明確方向和周期。設計讓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模擬“地球公轉示意圖”讓他們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陽的空間位置關系。體驗地軸的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義,突破難點。
第三課時“四季的產生”在前兩節的基礎上,通過復習,得出了同一地區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拔鍘У膭澐帧币孕〗M討論的形式,填圖并指圖說明五帶的名稱及,劃分的依據,通過五帶的天文和氣候特征,(有時間可做填表、填圖,并做整章的練習)。
本課也可以通過看錄象、電腦課件、幻燈片強化鞏固知識。然后,總結歸納。
1、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2、識記地球的真實形狀和大小。
3、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資訊!"通過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培養勇于探索的精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儀,教學掛圖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新課導入:展示地球的衛星照片,啟發學生認識地球形狀的熱情。
2、閱讀課本第3頁,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分幾個階段。
(講述)自從人類產生開始,人們對于地球的形狀的探索就從沒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視線所限,人們以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圓地方”之說。后來,人們通過觀察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可能是圓的,于是出現了“渾天說”。
板書:
1、認識過程:古代:天圓地方-渾天說
近代:麥哲倫環球航行
現代:人類進入太空,精確反映地球的性狀
(講述)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葡萄牙人麥哲倫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這是近代屬于第二個階段,它雖然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但是不能精確的反映地球的性狀和大小。到了現代,人類進入太空,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測得地球的性狀和大小。
板書:
2、地球的性狀:不規則的球體
閱讀第5頁地球圖,找出三個半徑和周長等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大?。喊霃剑?/p>
周長
(總結)通過人們的測量,認識到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球體,不但兩極和赤道長度不同,即使兩極也不對稱,北極大約比南極長40米。因為相差比較少,所以當縮小到地球儀大小的時候,就可以看成一個正球體了。
描繪地球示意圖,標出各種數據閱讀課本,相互討論,分成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階段
看課本的插圖,討論什么是天圓地方和渾天說。
閱讀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了解麥哲倫對于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貢獻,這屬于第二個階段。
學生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象能夠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例如:遠方駛來的帆船,月食等。
討論找出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周長——4萬千米。
1、掌握南亞的范圍,理解“南亞次大陸”與“南亞”的區別;能在地圖上填出南亞的主要國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過讀圖知道南亞的位置,在圖上能夠找出主要半島、島嶼及臨海。
3、知道南亞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亞地區的宗教。
4、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布和兩大河流的概況,并能在圖上填繪。
5、根據南亞一年中風向的變化圖,理解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能夠根據柱曲圖分析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關于南亞“概述”的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講了三個問題。突出南亞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從自然條件對農業的影響上,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首先教材從《西游記》的故事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課堂讀圖練習,了解南亞國家的組成、相對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悠久的歷史”一段,使學生了解本區有悠久的歷史、曾受長期的殖民統治,為了解南亞的語言、人種及經濟發展的現狀作一個鋪墊。了解南亞宗教組成的復雜性及恒河對印度教徒的重要性。
“三大地形區和兩大河流”是本節)的重點之一。文章用簡單的概括,點明了南亞的地形與河流特征,應讓學生掌握三大地形區的位置、主要特征,兩大河流的位置、源地、流向和歸宿,了解南亞次大陸的概念。
“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是南亞的又一重點。課文以孟買為例,從氣溫和降水量兩方面說明南亞季風氣候的特征,并通過南亞1月和7月的風向變化示意圖講解南亞季風氣候成因,說明了位置對氣候的影響,同時講解熱帶季風氣候為當地農業生產帶來的危害及人類采取的應對措施。課文同時還指出南亞作為一個廣大的地理單元,各地降水情況有很大的差異,還有其它的氣候類型。
關于南亞“概述”的教法建議
由于學生已經學習過兩節區域地理內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區域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從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到人地關系,步步深入地研究。在學生了解一個區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學習方法可以采用討論法或指導作業方式;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季風氣候的成因,可以用電腦動畫解決;同時為了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應提供大量的景觀圖片,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南亞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有其獨特之處。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本的插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突出當地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本節課的引入可從放映《西游記》片段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自然的想從知其一到想知其二,接著引入南亞的宗教。對于南亞的歷史發展,從地理角度側重于當地的語言、人種構成,進而為后面了解印度的經濟發展特點打下基礎。建議采取談話法。
利用《南亞的國家和地區圖》,用講解法與讀圖分析法,培養學生閱讀區域圖的能力。
對于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建議采用指導—作業方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南亞分層設色地形圖》或動畫演示進行講解、總結歸納地形特征。
注意:南亞自然地理特征獨特性,是因為位置的獨特性。喜馬拉雅山的作用具有兩方面:對冷空氣的阻擋,形成廣泛的熱帶氣候;對濕熱空氣的阻擋,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由于南亞地理位置,形成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只需要通過讀圖使學生了解季風氣候的表現和特征就可以了,不要增加深度。
關于“概述”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南亞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教學疑點】南亞與南亞次大陸
【教學工具】南亞地形圖,南亞景觀圖片,南亞政區圖
【教學過程】
(板書)第十章 南亞
第一節 概述
(板書)一、悠久的歷史
(提問)歷史課學過有關本地區的內容嗎?你知道本地區大多數國家第二種語言是什么嗎?
(學生讀書回答)
(提問)閱讀下面材料,你認為導致沖突的原因是什么?(宗教、領土之爭)
(講解)該地區宗教復雜。是印度教與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教的圣地是哪里?(恒河沐浴的景觀圖片)
(承轉)南亞到底指哪里?有哪些國家呢?
(板書)二、南亞的范圍
(提問)學生讀圖(南亞范圍圖)回答
南亞有多少國家?哪些是內陸國、臨海國、島國?
找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和地區(教師引到我國與克什米爾地區相鄰,克什米爾分屬于印巴兩國,其內容可以適當補充)。
(學生活動)在空白圖上填出主要國家及首都名稱
南亞大部分在什么緯度之間?(南亞大致位于10°—30°n之間,絕大部分地區以熱帶氣候為主)。
南亞大體在什么山脈與什么大洋之間?(位于喜馬拉雅山與印度洋之間—“背山面?!保?/p>
我們有時將本區稱作“南亞次大陸”,它與南亞有何區別于聯系?你知道為什么這樣稱呼嗎?(“南亞次大陸”指南亞的大陸部分包括六個國家,由于世界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在本區的北部,好像將本區從亞洲各離開了)
(承轉)南亞的北部是山脈,其它地區地形如何?引導學生讀南亞地形圖,提問:
1、南亞地形可分為哪三個主要部分?
學生讀圖回答,教師補充講解個地形區的特征
(板書)三、三大地形區與兩大河流
1、三山:
北部———高大狹長的喜馬拉雅山
中部———廣闊的恒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緩的德干高原
2、兩河:
發源地
流經地區特征
流經主要國家
注入海洋
恒河
喜馬拉雅山區
廣闊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印度、孟加拉國
1、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
2、認識巴西的位置范圍和自然環境。
3、了解巴西工農業發展的狀況。
4、概括并歸納亞馬孫熱帶雨林的危機及保護措施。
5、認識巴西的城市化問題。
(二)能力目標。
1、利用錄像、圖片和相關資料,幫助學生認識巴西是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2、利用世界政區圖和巴西的地形圖、礦產圖、氣候圖等讓學生直觀認識巴西的位置范圍和自然環境。
3、通過數字、圖表等資料,了解巴西工農業發展的狀況。
5、借助圖片、文字等資料,了解巴西城市化帶來的問題。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和人口觀,激發對地理學習興趣,探討地理的學習的方法。
(一)教學重點。
認識巴西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自然環境,了解巴西的工農業生產特色及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和熱帶雨林的危機等。
(二)教學難點。
1、如何利用資料說明巴西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2、理解巴西的工業多集中于東南沿海的'原因。
3、探討解決巴西能源不足的問題。
5、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人口觀、資源觀。
2課時。
(一)第1課時。
一、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1.創設情景導課。
大家看錄像,說出展現的內容。
播放日韓世界杯,巴西隊獲得冠軍時的錄像片斷。
說說看,你還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總結:今天我們就一起認識巴西。
板書:第二節巴西。
2.展示世界政區圖。
要求:指圖說出巴西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總結:巴西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緯度較低,光熱資源豐富。
板書:位置、環境、熱帶面積廣大。
3.展示巴西的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巴西高原、亞馬孫平原、亞馬孫河、巴拉那河等。
巴西位于西半球,大部分位于北緯4到南緯32之間,赤道從北部穿過,東臨大西洋,西部與阿根廷、巴拉圭等國相鄰。
4.總結(投影資料):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長河。
過渡:巴西有著廣闊的土地,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生活著1.7億人口,居民的種族構成及文化風俗會怎樣呢?下面我們集中研究這個問題。
5.閱讀教材1—3段及相關閱讀材料,
概括歸納巴西的發展歷史。
巴西的開發歷史有濃厚的殖民色彩。當地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曾創造了燦爛的瑪雅文明。15世紀末,來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先后入侵,并開發了種植園,發展了罪惡的非洲黑人奴隸貿易。
在巴西,白種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種人約占40%,黑種人占6%,還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華人。
巴西是一個有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
因為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很少有種族偏見,因而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間通婚普遍,使他們后代的很多人成為混血種人。
洲和拉丁美洲愛好人數最多的運動。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發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
8.總結:所以說,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區。
板書: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形成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1.能用實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2.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3.通過本節課學習使學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1.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領域。
2.聯合國的宗旨和組成。
討論法、探究法、辯論法。
1.課前將學生分成四組,分別代表聯合國安理會、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官員,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代表。由學生推選一們聯合國秘書長和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
2.學生預習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時期有關經貿磨擦方面和地區沖突方面的信息資料以及中國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資料。(教師可具體指定內容,以免學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級別整理好資料,并理好發言稿,推選代表發言。
1課時。
師生活動。
教師(直接引入新課):這節課請同學們自己組織召開兩個國際會議,討論國際間的合作問題(同時板書:國際合作),主要是討論解決巴以沖突問題的中國的入世問題。教師作為安南和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的秘書參加這兩次會議。會議前,我將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情況向同學們作一下簡介,以備大家對討論中國入世問題的理解:世貿組織是……下面先請同學們推選的“安南秘書長”先生主持會議。
學生“安南”按會議程序主持會議(教師坐在該生旁邊指點會議如何進行)。
(一)“安南”宣布大會開幕,并發表講話:我宣布此次大會現在開幕,女士們、先生們,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發展?,F在世界……,巴以沖突不斷升級,引起了世界各國的不安和普遍關注,我現將巴以沖突問題提交大會審議,請大家討論研究解決。
(二)巴以雙方及安理會會員國代表討論,然后代表發言。(教師應提示各方代表:要從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討論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得出各自的觀點和解決措施。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應表明以軍撤不撤軍,如何撤軍?巴方要求以方應怎樣做,提請大會裁決。)。
學生:巴方代表發言,主題是闡述請聯合國干預以方并對其實施制裁的理由(列舉以方的行為,如對巴方造成的人員傷亡,房屋毀壞等損失情況。)。
學生:以方代表發言,闡述打擊巴方的原因。
學生:其他國家代表發言,闡述各自的觀點和解決措施。(如學生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教師應加以引導以體現合作的精神,估計多數代表發言的觀點可能是:以方應立即撤軍,以土地換和平……)。
(三)“安南”從代表們的發言中選擇合理的解決措施,就此提請大會審議通過并宣布照此安理會決議執行。
教師:小結,同時建議舉行第二個會議——世界貿易組織大會。同學們組織的聯合國安理會開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準備召開這節課的第二個會議,討論審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會前大家先看教材圖5。9,讓學生從中獲得國際社會需要合作的一些啟示,然后提示學生。1)中國的代表:圍繞為什么要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其他國家有什么好處,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國際社會的承諾這幾方面思考討論,如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世貿組織就是一種承諾。2)其他國家的代表:圍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同世界很多國家先后經歷長達二十來年的艱苦談判歷程:中國入世后對世界各國有什么好外這兩方面去討論思考自己的觀點,以便大會對中國入世問題進行表決。講座兩分鐘后教師建議第二個活動開始。
學生:“總干事”主持會議。
(一)“總干事”宣布會議開始,并請中方代表首先發言。
學生:中方代表根據老師的提示作陳述性發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補充發言)。
(二)“總干事”發言闡述其本人對中方過去工作的看法(看法應是積極的、有利和),并提議世貿組織成員國舉手表決。
學生:世貿組織各成員國舉手表決:一致通過(基于兩個因素獲得這個結論:大家是中國人,學生的童心會偏向自己的國家:教師前面的引導)(師生共同鼓掌歡慶)。
結束語:這節課,我非常感謝同學們的合作!
國際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領域:政治、經濟、文化……。
3、聯合國的作用:
4、其他國際組織:
由于內容簡單,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很好掌握,教學效果良好。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后兩個標題內容。本節內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境的關系;了解聚落的發展表現,在變化中發現問題――傳統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系的和諧與發展,順應學生心理發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了解地理知識的現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于合作與交流。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推陳出新,創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于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件演示)
(一)、學習目標:
1.亞洲的地形特點和主要地形名稱及其分布。
2.亞洲的河流分布及主要河流名稱。
3.亞洲之最。
(二)、重點: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4—6頁“地形和河流”部分內容。
1.讀書上第4頁圖6.5。
2、看書第6頁圖6.7和6.8。
說出亞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和北美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的不同點?
3、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峰。
(2)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3)亞洲最大的平原。
(4)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5)世界最深的淡水湖。
(6)世界陸地最低點。
(7)世界最大半島。
(8)世界最大群島。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設計意圖:
師生活動:
由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復習已學知識,引入課題.。
活動1。
用多媒體演示某城市地區的一部分.(如北京市、上海市或本地區的一部分)。
問題:
(1)如圖6.2-1,你是怎樣確定各條街道位置的?
設計意圖:
生:
(1)用坐標可以表示各條街的位置.。
(2)“東四十條街”和“天安門廣場”的東5格,北8格處.。
師:很好,在(3)的約定條件下,你能把其他街道的位置表示出來嗎?
生:能,西長安街的位置是(-3,-1.3)。
建國門內大街的位置是(5,-1).。
……。
在活動1中教師要關注:
(1)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2)建立適當的直角坐標系.。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界線。
2.亞洲的位置特點。
(二)、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2—3頁“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內容。
1,讀圖6.1,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亞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2)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洲,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讀圖6.3,比較亞洲與其他六大洲的面積;
(2)在圖6.2上,大致計算亞洲所跨的維度范圍;
(3)在圖6.1上,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4,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讀圖6.4,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哪一個地區?這一地區中有哪些國家?
(2)其他地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1、亞洲東臨_________洋,南臨_______洋,北臨_______洋.
2、人們通常按,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中國位于_________地區.
3、從東西半球看,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從南北半球看。
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亞洲東北以_______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與歐洲為界,西南以__________與非洲為界。
5、亞洲面積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歸納總結:學生談收獲。
(四)學效檢測:。
1.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
a南極洲b非洲。
c大洋洲d亞洲。
2.亞洲絕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東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時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亞洲b歐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區,中國地處哪個地區:()。
a南亞b北亞c東亞d西亞。
教后反思:
2.能夠說出不同國家分別位于亞洲的什么方位,并說出當地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特點。
亞洲的地理位置。
世界面積最大的洲是亞洲,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
:播放中東的戰爭新聞,請問中東在什么地方?——亞洲。本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亞洲的位置和范圍。
一、雄踞東方的大洲。
自主預習:讀圖6.1亞洲在世界的位置,完成下列各題。
1、亞洲位于東、西半球的:半球。
2、亞洲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
3、亞洲的海陸位置,填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稱。
經度范圍:
4,、亞洲的緯度范圍:
合作探究:讀課本p3圖6.3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完成下列各題。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洲和大洋,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并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
二、世界第一大洲。
自主預習:閱讀p4-5,完成下列各題。
1、亞洲面積約為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的大洲。亞洲也是世界上跨最廣,距離最長的大洲。
2、按照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
合作探究。
1、讀圖6.6亞洲不同地區居民生活的差異,分析當地的自然環境。
2、大致認識亞洲的一些國家分別位于亞洲的什么方位?
拓展延伸:亞洲有世界三大文明古國,分別為。達標測驗:
1、下列關于亞洲的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亞洲西臨大西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
b、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大部分在北溫帶。
c、亞洲位于亞歐大陸的西部。
d、亞洲全部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2、下列海峽或運河,不是亞洲與其他大洲的分界線的是()。
a、白令海峽b、土耳其海峽c、蘇伊士運河d、馬六甲海峽。
3、2011年3月24日,緬甸東北部地區發生里氏7.2級地震,緬甸位于亞洲的哪個區域?()。
a、東亞b、南亞c、東南亞d、西亞。
4、與亞洲在西部、西南部相鄰的大洲分別為()。
a、歐洲、非洲b、非洲、北美洲c、歐洲、北美洲d、歐洲、大洋洲。
5、中國位于()。
a、東亞b、東南亞c、南亞d、西亞。
教后反思:
1、根據圖說出中國人口總數和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過錄像說出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特點。
2、能通過調查表和國家有關人口統計表,說出中國人口素質低、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遷移與農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現狀。
3、根據調查表分析人口與家庭經濟生活關系,分析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和環境的關系;
4、根據我國面臨的人口問題,提出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
5、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明確人口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中國面臨的人口問題。
人口與經濟發展、環境的關系。
談話法,圖示法,講授法。
錄像機、投影儀、板圖。
一、中國人口分布特點(上節課內容)。
二、中國人口的特點。
三、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etongfanben/10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