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調研報告,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一個特定領域的現狀、問題和趨勢。在下面的調研報告中,我們將呈現一份市場調研的報告,其中對市場需求和競爭狀況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總結。
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是地方農村改革發展的一大突出亮點。為總結地方改革經驗,探索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有關政策措施,近日,我們到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張家港市鳳凰鎮、如皋市長江鎮、泗洪縣陳圩鄉等地,就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傮w看,江蘇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需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形成了支農資金集中整合投入、農村新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土地集中連片開發、農業規?;a業化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建設用地優化配置、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村內需旺盛、發展動力強勁的良好勢頭。
一、主要模式。
盛澤鎮、鳳凰鎮、長江鎮和陳圩鄉,分別地處蘇南、蘇中和蘇北,由于人口資源條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不同,其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可概括為三種不同的類型或模式。一種是以盛澤鎮、鳳凰鎮為代表的離土進城模式。吳江市盛澤鎮、張家港市鳳凰鎮作為江蘇省強鎮擴權試點鎮和統籌城鄉先行區,積極引導農民以集體資產所有權置換股份合作社股權、以土地承包權置換城鎮社會保障、以宅基地及住房置換城鎮住房產權,農保并社保,農房得產權,農民基本告別傳統的農耕生活。一種是以長江鎮為代表的半離土半進城模式。如皋市長江鎮以加大土地整理、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為契機,節約出建設用地,在城鎮和工業區周圍建設集中居住點,對入住農民辦理城鎮住房產權,但在農民拆遷補償、住房安置和就業保障上,標準相對較低,農民沒有納入城市社保體系之內。一種是以陳圩鄉為代表的舊村改造模式。泗洪縣陳圩鄉本著利于生產、方便生活、節約用地、集約投入的原則,按照靠近中心鎮、靠近商貿區、靠近工業集中區的要求,推行集中居住點建設,整合投入,改善村容村貌。
這三種主要模式,盡管差異較大,內容不一,但都適應了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農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對優化土地資源配置、集約整合投資、縮小城鄉差距等發揮了較大作用。一是支農資金集中整合投入,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過去,村莊分布很散,通路、通電、通水等成本高。合理規劃布局后,通過整合各項投入,農民住上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新社區。政府花較少的錢,解決了農村臟、亂、差的問題。二是集中連片開發耕地,現代農業發展前景廣闊。長江鎮拆除散落在耕地之間的村莊并復墾后,大塊耕地連成一片,渠系配套,設施先進,耕作方便,為發展現代農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三是優化配置城鄉建設用地,城鎮化、工業化獲得了寶貴的發展空間。由于缺少規劃和監管,原有村莊建設用地不合理、不充分和廢棄閑置的`問題比較突出。據鳳凰鎮負責人介紹,當地一戶農民擁有宅基地和自留地約0.78畝,而建設多層和小高層樓房集中安置農民,平均每戶約需0.3畝,這樣可騰出建設用地接近半畝。這些通過整理增加的農村建設用地,可等量用于發展小城鎮和二三產業,較好地解決了經濟發達地區城鎮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四是拉動了農村內在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二、主要做法。
(一)以強鎮擴權試點為突破口,助推城鎮實現跨越式發展。20,江蘇省決定在20個鄉鎮開展強鎮擴權試點,試點鄉鎮被賦予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力爭通過兩年左右努力,推動試點鄉鎮逐步發展成為人口聚集、產業集群、結構合理、體制創新、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現代小城市。吳江市盛澤鎮、張家港市鳳凰鎮和如皋市長江鎮作為強鎮擴權試點鎮,積極創新管理體制,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農業人口就近轉移就業和參加社保的配套政策,探索以土地承包權換社保、以宅基地換住房,進一步激活了鄉鎮發展活力。
(二)以科學規劃為先導,統籌安排城鄉布局。按照城鄉聯動發展的要求,江蘇省堅持“四集中”,即工業向規劃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科學編制城鄉一體化規劃。張家港市鳳凰鎮編制了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鎮村布局規劃。泗洪縣安排1056萬元規劃編制經費,聘請高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相繼完成了全縣鎮村布局規劃、小城鎮總體規劃、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規劃等。
(三)以小城鎮和農村新社區為載體和平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土地、金融等政策傾斜。蘇州市作為江蘇省城鄉統籌試驗區,積極爭取城鎮建設用地周轉指標,同時將宅基地置換節約的建設用地指標全部留給縣(市、區)鎮兩級,有效解決城鎮化過程中的土地制約瓶頸。泗洪縣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集中居住點及康居示范村建設28條意見》,對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依法實行規費減免和稅收返還;農民在集中居住點建房由農村合作銀行按每戶3-10萬元辦理貸款授信,國土、建設部門為新建住房辦理土地使用證和房屋產權證,允許以“兩證”作為建房貸款抵押。二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張家港市政府給予每個鄉鎮3000萬元借款作為集中居住區建設啟動資金,滾動使用;對集中居住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整理復墾分別給予160元/平方米和300元/畝的補助,同時還對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項目融資給予30%的財政貼息。吳江市盛澤鎮對入住集中居住點的農戶給予3萬元/戶的補助。泗洪縣政府設立1.5億元專項基金,集中居住區規劃設計費、建筑設計費由縣財政全額承擔;按照建筑面積30元/平方米的標準給予鄉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獎勵;并對通過省、市級康居示范村驗收的,分別獎勵300萬元和100萬元。三是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無論是經濟條件較好的盛澤鎮、鳳凰鎮,還是經濟條件較差的陳圩鄉,都把強化農村新社區公共服務功能作為重點,完善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和中小學校、醫療衛生、體育健身等公共服務。盛澤鎮、鳳凰鎮、長江鎮在居民集中居住點預留部分商品房,其出租收益歸社區農民所有,用于小區物業管理等支出,還在已基本融入城鎮的農村新社區專門建設公共食堂和紅白喜事廳,尊重農村習俗,方便群眾生產生活。陳圩鄉在農民集中居住的房屋戶型上,專門設計了存放農機具和糧食的場所,并在農村新社區配套建設了公共服務中心,為農民提供遠程教育、圖書閱覽、技術指導、信息咨詢、休閑娛樂、警務司法等全方位服務。
(四)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出發點,確保農民有房住、有收入、有保障。盛澤鎮、鳳凰鎮采取“拆一還一”的方式給予拆遷農民同等面積的住房補償,并對農民購房進行補貼,農民基本可以免費入住同等面積的新房。長江鎮推行“讓利于民”和“陽光安置”政策,制定合理的拆遷補償標準,對農民宅基地及附著物評估價、拆遷補助標準、農戶補助款數額、安置房情況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盛澤鎮、鳳凰鎮成立社區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以承包地和集體土地入股,經營收益歸全體村民所有。農民進城后,不僅可以得到土地流轉收入、土地入股收入、工資性收入、社會保障性收入,更為重要的是得到了房屋出租和交易的財產性收入。長江鎮結合當地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就業培訓,并定期舉辦就業洽談會,累計培訓農民8000多人,安置就業近6000人,基本消除了零就業家庭。同時,積極推進失地保障與城鎮職工保障接軌、醫療保障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接軌以及最低生活保障與城鎮基本保障接軌。
三、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江蘇省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在深入推進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土地使用規劃問題。國土資源部制定下發《關于規范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試點工作的意見》,在一定程度上為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松了綁,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轉指標較少,省里只選擇少數試點地區使用,非試點地區建新房拆舊房工作難以及時啟動,影響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進度。另外,關于先建后拆的規定,增加了基層政府安置被拆遷農民的難度,同時加大了農民拆舊遷新的顧慮。
二是資金投入問題。據初步測算,建設500戶以上規模的農村新社區,按照適度超前的要求,社區道路、電力、給排水、路燈、公共廁所、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及社區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戶均3萬元。當前,各級財政直接支持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政策較少,地方政府投入壓力較大,迫切要求中央財政增加專項投入。
三是新型社區管理問題。盛澤鎮、鳳凰鎮、長江鎮新建的農民集中居住點,多的達3000戶以上,少的也有500戶左右,多數以建制村整體遷入,個別社區也有多個行政村共處。農村新社區在多數地方還是新鮮事務,社區組織管理體制還不明確,特別是社區組織與村委會、村支部、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關系難以界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難度加大。
四是農民權益保障問題。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農民宅基地征占、住房拆遷和補償安置等問題。隨著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逐步推進,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將越來越成為一個重要的方面。
四、幾點建議。
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節點,也是不斷創造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過程。應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順勢而為,進一步加強引導指導,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一)加強督促指導,堅持試點先行。統籌城鄉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是今后較長時期內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必須在統籌城鄉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應在規劃編制、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強對地方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支持和指導。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水平,按照“城鄉對接,雙輪驅動,資源整合,試點先行”的原則,從起,選取領導重視、基礎較好、工作已開展的少數幾個省份,開展小城鎮和農村新社區建設改革試點,進一步總結經驗,創新政策機制。
(二)加大支持力度,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為適應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需要,應逐步建立以政府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為導向、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在清理規范各類融資平臺的同時,合理利用小城鎮建設融資平臺,積極爭取金融機構對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貸款扶持。靈活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將農村土地整理增加的建設用地指標進行市場化運作,籌集資金,壯大投入來源。整合農村道路、改水改廁、環境保護等支農資金項目,提高整體功效。
(三)不斷改革創新,健全城鄉一體化機制。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除了“硬件”建設,更繁重的任務是城鄉建設規劃、農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經營制度、農村金融、鄉村治理等領域的改革創新。應進一步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有序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金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統籌城鄉社會管理,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積極探索強鎮擴權的途徑,對重點建設的小城鎮在財政、規劃等方面賦予適當管理權限,增強發展活力。
(四)加強監督檢查,確保農民利益不受侵害。保護農民利益始終是農村改革發展的首要目標。應進一步加強農民權益監管,完善相關制度辦法,防止農民權益受到損害。
規劃編制不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趨勢、歷史文化以及資源環境承載力等基礎和約束條件,在發展目標制定、參照標準選取、產業選擇、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脫離當地發展實際。
特別是一些規劃對人口規模、用地規模一味求大,而不考慮當地人口基數和產業發展等情況,導致規劃人口規模無法實現,造成按規劃配置的基礎設施等極大浪費。
例如西部某省會城市提出規劃建設3個新區(規劃人口總計700萬,規劃用地總面積為860平方公里)和5個新城(規劃人口總計280萬,規劃用地總面積為407平方公里),新區新城總規劃建設總面積達1267平方公里,而20xx年該市建成區面積僅162平方公里,總人口439萬。
2、規劃過度追求標新立異。
一些規劃單位在規劃編制中,投地方政府領導所好,以概念為噱頭,試圖通過吸引眼球的各種視覺效應來打動地方政府,助長了當前規劃過度追求標新立異,貪大求洋,復古仿古的風氣。
據不完全統計,類似“國際大都市”、“森林城市”、“花園城市”、“田園城市”等城市概念達40余種。諸如“東方日內瓦”、“東方迪拜”、“重回明朝”等口號層出不窮,盲目崇洋媚外,簡單跟風造古城。
例如,山西某市為恢復古城,政府投入數百億元,而該市財政收入僅有六七十億元,城市政府為此負債上百億元。
3、規劃為形象工程提供依據。
目前城市發展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形象工程問題,如新城新區、cbd(中央商務區)、生態城、樓堂館所等,過多追求“高、新、奇”,馬路公園廣場過多追求“寬、大、洋”,規劃為這些形象工程浪費土地、浪費資金提供了合法依據。
例如山東某市規劃建成由10條機動車道、2條非機動車道、1條中心綠化隔離帶、2條小綠化隔離帶、2條外側綠化帶組成的超寬大道,最寬處達102米,占地千余畝。又如,某市城區人口90多萬,重金聘請國際知名規劃大師,耗資近30億元規劃建設占地405畝的市民文化藝術中心。
4、規劃本身成為形象工程。
一些規劃過多關注水系景觀、重點工程、重大項目等容易滋生形象工程的內容。一些規劃成果存在過度包裝、華而不實的問題。本應突出規劃展示功能的規劃館也呈現出超標準、超豪華的態勢,各地競相攀比,地級市規劃館耗費上億、縣蟲劃館投資幾千萬已是常態。
這些規劃館大都是政府投資,維護運營費用高,且成本投入和社會收益極不相稱。例如,某中部經濟欠發達城市投資1.3億元建成1.88萬平米的規劃館。
二、主要原因。
1、規劃思維方式仍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
發展規劃的目標和內容與上級規劃基本雷同。
忽視了地方發展特點、階段和水平,在指標上比照上級指標來確定地方發展指標,在產業選擇上盲目跟風,一哄而起,造成產能過剩。
例如,某省“”規劃中設定了10%的gdp增長目標,省內13個地市設定的指標除一個地級市與全省目標相同外,其他全部高于全省目標。
又如,國家提出發展新能源產業,某省11個地市有10個提出要把光伏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產業。
空間規劃多考慮布局不考慮成本。
用計劃經濟思維方式來配置空間資源,多考慮政府投資的道路、建筑、公共場所等硬件設施的建設和布局;偏重于工程技術設計,不考慮發展階段,不考慮投入產出等經濟社會效益問題,追求過度超前,導致規劃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一致;側重于物質空間建設,對人的重視不夠。
2、規劃編制主體對利益的追求。
規劃編制主體的市場行為越來越嚴重。
當前規劃編制機構多為有自身經濟利益訴求的企事業單位,同時還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很多規劃機構為了效益最大化,不僅盲從地方長官意志,甚至推波助瀾。
這與目前實行的以規劃面積和人口規模為依據的收費制度不無關系,規劃編制機構和希望“以地生財”、彰顯政績的地方政府在盲目做大城市規模上達成了默契。
3、規劃資質壟斷和規劃學科封閉。
一些規劃機構代表了各自主管部門的利益,相互交叉銜接少。有些部門通過規劃機構的資質管理,抬高了準入門檻,形成壟斷。同時造成規劃學科單一,形成了一個個封閉的學科話語圈。容不得外界提出批評和質疑,一旦有人提出質疑,或者把責任推給政府,或者指責別人外行,更遑論公眾參與規劃了。
4、規劃專家評審流于形式。
規劃成果的審查有很多方面,這里只講規劃評審中的問題。規劃理應由地方和專家共同來評定。
現實中,只要是地方沒有意見,規劃評審也就變成“走程序”,規劃方案大多都能通過評審,專家的意見作用沒有發揮。規劃評審會逐漸演變成一種公共關系平臺。
一些評審專家由規劃編制機構邀請,自然存在說好話的現象;大多參與評審的專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自身也從事規劃工作,要與地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不敢也不愿得罪地方;參與評審都有專家費,存在“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問題。
另外,規劃評審會的專家構成過于單一,同行之間的評審造成大家一團和氣、誰也不愿得罪誰,同時也不利于從綜合性的角度審查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5、規劃決策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不健全。
地方政府和規劃編制機構之間的關系沒有理順。
目前規劃決策權在地方政府,而編制機構只有建議權,容易導致規劃編制主體在規劃編制中盲從于領導意愿,使規劃成為某些領導盲目決策的工具。
多年來對規劃本身的問題沒有引起重視,對規劃領域產生的諸多亂象沒有從規劃自身找問題,沒有建立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幾乎沒有規劃機構或個人因其所編制的規劃造成嚴重浪費或重大經濟后果,而承擔過相應的經濟責任或法律責任。
當前正值城鎮化的關鍵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規劃的作用,因此規劃本身的好壞已經成為影響城鎮化成敗的重要因素。
我們認為,推進城鎮化的各項改革,調整規劃利益機制,糾正規劃體制中的各種不正之風,已是當務之急。我們建議: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加強對規劃問題的研究和科學引導。
樹立科學規劃理念。
要重視調查研究,摸清地方發展情況,規劃既要符合地方發展實際又要體現地方特色。
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多一點常規發展,少一點跨越式發展。
要扭轉計劃經濟思維模式,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規劃體制,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要根據地方的發展階段、發展條件等來制定規劃標準,避免搞“一刀切”。
樹立以人為本的規劃原則。
規劃一定要重視弱勢群體,保障農村居民、外來人口以及中低收入人群的權益和發展機會;城市的規劃建設是要給人用,方便人用,而不僅是給人看的。
2、建立責任追究機制,調整利益結構和機制。
建立規劃責任跟蹤追究機制。
對編制超越發展階段,脫離城鎮發展實際,規劃目標與發展實際嚴重不符的規劃機構或個人要取消從業資質資格,依法承擔經濟賠償責任。建立規劃終身責任機制,對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的,要追究法律責任。
調整利益結構和機制。
建立對規劃編制主體的利益約束機制。完善對規劃的科學評價體系,嘗試按照規劃編制質量和實施效果來確定收費標準,破除盲目按照人口、面積來確定規劃收費的既有規則。
3、建立健全多部門、多學科的規劃編制體系。
打破規劃的部門壟斷,逐步取消各類規劃機構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強化個人專業資質和法律責任。
完善規劃體系,建立健全“多規融合”的體制機制,促進各類規劃在部門和機構上的融合。
在縣市及以上層面,鼓勵地方開展“多規融合”的實踐探索。
打破學科封閉,開門編規劃,促進多學科融合的規劃學科體系建設。
統籌運用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的方法,改變以工程技術學科為主的規劃編制模式。
4、完善規劃評審和審批制度。
委托專業評審機構組織規劃評審會。
建立獨立的第三方專家庫進行規劃評審。評審委員會成員由經濟、社會、環境、文化、規劃等領域專家按比例組成,采取回避制,當隨機抽取的專家與被評審的規劃編制單位、地方有關時,應進行更換,更換的專家仍采取隨機抽取的方式確定。
完善規劃審批制度。
加強上級政府的制約作用。發揮本級人大的決策監督作用。完善規劃的公眾參與程序,要把公眾參與納入到規劃編制、審批、實施和評價的全過程。
5、推廣好的規劃經驗和典型案例。
在規劃領域大力推廣一批好的經驗和典型案例??偨Y交流各地城鎮規劃實踐經驗,組織現場觀摩學習,加強宣傳推廣。
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近幾年來,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兩年明顯變化、五年大見成效、十年實現跨越的目標,堅持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驅動、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相互結合,大力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狠抓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各縣區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功能持續完善,城鎮品味不斷提升,城鄉面貌日益改善。
(一)各縣區發展定位準確,城鎮化發展方向明確。根據省、市人民政府批復的我市各縣區總規,各縣(區)城市發展定位為:畢節大方中心城區定位為國家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物流中心、以新興產業為基礎的山水園林宜居城市。金沙縣定位為以發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定位為具有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黔西縣城著力打造成為以能源工業為主,具有獨特自然風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務城市;織金縣定位為西南地區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黔中經濟區重要節點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納雍縣城定位為以煤電產業為依托的旅游服務小城市;威寧自治縣定位為貴州省西部門戶和西部經濟帶的重要節點之一、區域物質集散地、以發展旅游業和輕工業為主的高原生態城市;赫章縣定位為全國知名的休閑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和貿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區特色的宜居城市。
(四)高起點規劃設計,城鎮品味不斷提升。市縣區在城鎮化發展中,不斷強化規劃龍頭意識,注意發揮規劃對城鎮建設發展的宏觀調控作用。市提出兩年內完成城鄉規劃全覆蓋的工作目標,各縣區對不夠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原有規劃及時進行了修編,一些縣聘請資深策劃人士參與城鎮發展策劃,編制了各種控制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各縣區重點發展的鄉鎮政府也都積極編制了集鎮發展規劃、村莊整治規劃。同時,以規劃為引領,對重點打造的街道、廣場、標志性建筑等進行精心設計施工,著力提升城鎮品味。
(五)五園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畢節特色的建設項目有力助推城鎮化發展。全市實施以四在農家為特色,以五園新村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與村莊整治改治結合試點建設為載體的新型農村社區創建工作,建設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產業發展、個性鮮明、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管理完善的新型農村社區,如織金縣珠藏鎮罵丫村、威寧縣迤那鎮芙蓉王新村。各地在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著眼于在挖掘歷史、民族文化內涵上下功夫,建設出一批規劃起點高、規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鎮,如七星關區海子街鎮,大方縣六龍鎮,黔西縣素樸鎮,金沙縣巖孔鎮,織金縣熊家場鄉,納雍縣勺窩鄉,威寧自治縣迤那鎮,赫章縣六曲河鎮等等。大方縣慕俄格古城、織金縣官寨古街等五古保護項目建設,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點,提升了畢節旅游文化品位。
(六)主導產業初步確立,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各縣區根據自身的資源情況,全面實施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大力發展優勢產業,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著力實現三化互動。一是全面建設以畢節經濟開發區、織金經濟開發區、威寧經濟開發區為代表的12個重點產業園區,通過園區化承載、集群化推進、大企業帶動、大項目支撐等方式推進園區發展。二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三是大力發展旅游業,努力將建設成為中國西部獨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積極發展壯大現代物流、金融、房地產為主的新型服務業,為城鎮化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增強城鎮發展后勁。
二、我市推進城鎮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市城鎮化建設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仍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二)建設資金缺口較大。一方面,由于財政壓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設的資金不足,導致城市建設中的功能服務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資金嚴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區位條件有限、交通滯后、政府貸款融資難,沒有穩定的融資渠道,導致資金匱乏。
(三)基礎設施仍較落后。由于我市城鎮化建設起步晚、欠賬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起點低、標準差,導致配套功能設施還不完善,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市民行車難、停車難、住房難、上學難、就醫難、入廁難、賣菜難、健身難、休閑難等等矛盾和問題。
(四)征地拆遷比較棘手。由于利益分配關系復雜,補償與被補償雙方在補償標準期望值差距過大,利益雙方在征拆補償未取得一致時,時常出現堵工現象,致使某些城鎮建設項目進度遲緩,給推進城鎮化建設和維護穩定工作帶來消極影響。
(五)經營城鎮經驗不足。一些縣(區)、鄉鎮政府對構成城鎮空間和城鎮功能的自然生成資本、人力作用資本和相關的延伸資本等進行集聚、重組和市場化營運的認識不夠、能力不強、手段不多,在城市資源、設施變現增值的過程中不能獲取最佳收益。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城鎮化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我縣鄉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全縣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那么,在新形勢下,鄉鎮城鎮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結合工作實際,通過我們##區縣政協小組的調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結合##區縣城鎮化建設實際談一下對鄉鎮城鎮化建設粗淺的看法。
一、##區縣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在##區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城鎮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許多鎮政府所在地建設了廣場,中心大街安置了路燈,大部分村也都修通了水泥路。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0.58%。村鎮規劃建設有序推進,小城鎮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環境衛生等方面還存在以下一些實際問題:
一是環境衛生投入不足,衛生死角多。完善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需投入大量資金,而鎮村財力十分困難,存在資金缺口問題。
二是環境衛生監督力度不夠。農村群眾環境衛生意識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廁不夠全面,衛生環境差,垃圾亂扔亂堆的現象比較普遍,住在集鎮所在地街道的居民,垃圾隨手往路邊扔,而居住在農村里的群眾由于還沒有建立垃圾填埋場,垃圾大部分往河里倒,造成水源污染,影響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
四是個別群眾對收取衛生費實行上門收集袋裝垃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五是商品市場與周邊地區發展不平衡,易受影響。
二、對策及建議。
(一)建立領導機制,落實工作責任一是鄉鎮黨委、政府成立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長任組長,分管衛生工作領導任副組長,黨政辦、村鎮規劃、城管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務分解到村到戶,把責任落實到人,形成職能部門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二是落實村容村貌管理責任制。成立環境衛生監察組,由工作責任心強的干部擔任,全面負責環境衛生監察工作,聘請專職保潔員和垃圾清運員,并與他們簽訂責任書,同時制定了鄉鎮村容村貌管理細則及垃圾清運管理辦法,將工作責任落到實處。三是各村配備土地與規劃協管員,明確工作職責,配合鄉鎮職能部門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二)宣傳工作到位,營造濃厚氛圍一是在干部大會、農村工作例會上,通過以會代訓的形式,鄉鎮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宣傳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統一鎮村干部的思想,增強工作責任感,并進行周密布署,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認真抓好落實。二是通過張貼標語、出板報、發放宣傳材料以及駐村入戶宣講等形式,積極開展“鄉鎮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不斷增強干部群眾的衛生意識、規劃意識和環保意識,提高群眾自覺參與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環境。
一是為提高環境衛生整治效果,建立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把環境衛生監管和環境衛生保潔工作徹底分開。成立環境衛生監察隊,由正式干部任隊長,專門負責環境衛生監管工作,不參與具體的衛生保潔工作。集鎮范圍內的環境衛生保潔工作發包給社會人員經營,由其聘請保潔員和垃圾清運員,具體負責環境衛生保潔、垃圾清運及農貿市場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加大經費投入,不斷完善衛生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上門收集袋裝垃圾。在集鎮街道按每戶每月收取適當衛生費,單位則按垃圾量收費,每天上午8:00準時出車上門收集并清運垃圾,做到垃圾日產日清。進一步擴大集鎮區域的垃圾收集和清運范圍。
四是定期開展環境衛生專項整治活動。在重大節日期間,由鄉鎮政府統一部署,組織各村、各單位、中小學校進行環境衛生大整治,重點清理道路兩邊的暴露垃圾、衛生死角、廢棄土以及亂張貼物等。
五是以點帶面,促進農村環境衛生工作全面開展。把中心村確定為環境衛生整治重點村,推行袋裝垃圾和集中填埋處理,徹底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正積極做好這些村的垃圾填埋場選址等前期準備工作。
六是積極開展創建文明鄉鎮、文明單位、文明村及開展愛國衛生月等活動。居民住宅區、單位室內要求做到“六面光”;各沿街店面、住戶實行“門前三包、門內達標”;統一組織除“四害”,確保群眾的健康安全。
七是全面開展農村改廁工作,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
八是加強牲畜養殖業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沼氣池等,引導立體種養,污染物達標排放,并嚴格把好規劃和審批關,控制養殖規模,促進生豬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九是抓好新農村規劃,嚴厲打擊違法濫建行為。結合新農村建設,在重點村建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另外針對環境衛生方面建議:
2、繼續加大經費投入,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支持,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提供資金保障。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工業化的強大引擎和載體。我縣近年來牢牢把握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等重大歷史機遇,深化我縣新型城鎮化改革,千方百計把城鎮的綜合競爭力做強,科學合理地把城鎮規模做大,堅持不懈地把城鎮功能做全,精心細致地把城鎮環境做美。根據縣委、縣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組織專題調研組通過實際調查、查閱文獻、數據統計等方式,進一步摸清了我縣城鎮化的現狀,梳理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形成專題調研報告如下。
我縣現有人口32萬人,城鎮人口15.11萬人(其中,縣城人口8.76萬人),轄7鎮8鄉。近年來,縣城區規模不斷擴大,建成區面積達10.04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45%,城鎮的聚焦、輻射、帶動功能顯著增強,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
1、規劃體系不斷健全。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推進,我縣高起點完善各項規劃,先后聘請了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等甲級規劃設計單位,編制了我縣總體規劃、近期規劃、城市設計、新東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綠地系統規劃、黃崗山公園規劃、蘇區振興土坯房規劃等,城市框架進一步拉開,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同時,按照新東新區控制性詳規的標準和要求,科學設計造型、立面、色彩和天際線,通過不同的建筑樣式和綠地景觀,充分體現出顯山露水、水天一色的山水園林城市特點。吉潭鎮已完成圩鎮總規修編和控規編制工作,南橋鎮總規編制已初步完成并上報評審,羅珊、水源、菖蒲已啟動總規修編工作。
2、城區建設初具規模??h城區面積達10.0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8.76萬人,道路面積57.92萬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積6.61平方米,建成區綠地面積386.05公頃,城鎮化率達45%,城區建設初具規模。
3、城市功能不斷完善。近年來,相繼實施了高速公路連接線、城區排水管網工程、垃圾中轉站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工程等大批基礎設施項目。新區中學、體育中心、迎賓大道、濱河公園、城北出口路延伸改造等民生項目相繼竣工投入使用。新羅南路、青水山下沿河路、水角樓沿河路等一些節點路段全面打通。黃崗山公園、新區醫院、長舉大橋、文峰防洪工程等一批重點城建項目進展順利。統籌布局教育、醫療、文化、衛生、辦公、購物、休閑娛樂等場所和設施,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4、管理水平明顯增強??h城綠化、亮化、美化工作成效顯著,精心打造了“一河兩岸”、新東新區、新區路網等重點區域的園林景觀亮化提升工程,城市夜景更加靚麗??h城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增強,完備了交通標識、標志、標牌,設置了電子監控裝置。開展了違法建設和非法土地交易專項整治,縣城規劃區內亂搭亂建行為得到有效控制。城區市場管理、環境衛生整治取得良好的效果,城區環境衛生狀況得到改善。
近幾年來,我縣的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但城鎮化水平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有些指標(如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縣城綠化覆蓋率、自來水廠生產供水量及人均生活用水量等)均低于省標要求。
1、規劃編制工作滯后。目前,我縣各項規劃雖在不斷完善中,在專項規劃中只編制完成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排水系統規劃和城市天燃氣規劃,仍有大量專項規劃沒有編制,比較迫切的有管線專項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綜合市政設施規劃、綜合防災減災規劃、戶外廣告專項規劃、村莊布點規劃等。在鄉鎮規劃方面,除吉潭、南橋、羅珊、水源、菖蒲已完成或啟動總規修編外,大部分鄉鎮均沒有編制圩鎮控規和沒有對原有總體規劃進行修編,由于規劃滯后,加上管理缺失,城鎮布局欠合理、建設較零亂,沒有特色、缺乏品味。
2、資金投入相對不足。盡管我縣城市建設投入不斷加大,但由于我縣財力有限,加上長期以來對城市建設的欠賬較多,對城鎮建設資金的投入還相對不足。小城鎮建設方面更為突出,由于當前鎮域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圩鎮產業過于單一,鄉鎮還屬于“吃飯財政”,很難拿出資金用于小城鎮建設,小城鎮建設更多的依賴上級財政的投入和補助。目前,不少鄉鎮缺乏相應的路燈、環衛等配套設施,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明顯滯后。
3、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比較突出的是自來水供水管道老化、滴漏嚴重,回收率只有60%左右,排污管網不全、環衛設施不達標、城市道路擁擠、公園綠地建設欠賬大、公共停車場缺乏、農貿市場不足等問題。在文教衛生方面,隨著縣城人口的增加,突出表現在縣城幼兒園緊缺,目前只有一所縣城公辦幼兒園;縣衛生院人滿為患,病床經常供不應求。一些鄉鎮的道路、排水排污、垃圾處理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綠化水平低,居住環境差。
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主要存在城市管理人員不足、裝備落后、經費不足、體制不順等問題。大部分鄉鎮沒有專門的城鎮建設管理隊伍和人員,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臟、亂、差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5、產業支撐能力不強。工業基礎薄弱,近幾年,我縣工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工業產業集聚程度不高,工業園區規模小、檔次較低,產品科技含量低,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缺乏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大型規模企業、新型支柱產業和知名產品品牌;服務業發展緩慢,我縣第三產業還局限于傳統的交通運輸、商業和服務業,現代物流、科技教育、信息中介等服務業從業人員少,服務功能弱,專業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緩慢,由于第三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城鎮就業崗位不足,制約了城市化進程;農業產業單一,抗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隱患也日益凸顯,果業對農民的增收效應呈現出減慢的趨勢,也就打擊了農民進城的積極性,影響了城市化進程。
與此同時,還存在制約我縣城鎮化發展的四大瓶頸:一是理念瓶頸。主要體現在缺乏新型城鎮化理念,特別是有的鄉鎮沒有樹立科學經營城鎮的理念,不能辯證處理城鎮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沒有有效整合和利用本地資源,將之作為資產來經營。二是體制瓶頸。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協調配合管理機制、工作推進機制等,未形成新型城市化發展的強大合力。三是人才瓶頸。主要缺乏高素質的城建管理專業技術人才,注冊規劃師、建筑師、結構師、監理工程師等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較為缺乏,使得我縣部分專業機構資質難以得到提升,影響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四是征地拆遷瓶頸。由于征地拆遷補償標準、失地農民保障及征地拆遷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導致征地拆遷難的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破解,影響了城市建設的推進。
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建設,提高城鎮化水平,對增加投入、擴大消費、拉動內需具有重要意義。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贛南蘇區振興發展重大歷史機遇,以規劃為引領,以項目為抓手,以產業為支撐,以創新為動力,以民生為根本,堅持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城區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互促共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一)完善城鎮規劃體系,進一步提升規劃水平。
1、堅持發展定位。我縣城市發展定位為贛粵閩三省邊界以果品、稀土資源加工產業為主導的邊貿山水城市,按照“合理布局,有利發展,突出特色”的原則,以“北拓、南延、東進、中優”為總體思路,構筑縣城未來發展的基本框架。形成“一軸、兩心、五區”的規劃區用地布局。即:一軸是以河為中軸,形成貫穿城區南北的城市空間拓展軸,兩心是新城區形成教育、行政、衛生中心和健身、休閑、購物中心,五區為老城區、新東新區、向陽坪居住區、長舉居住區、黃坳工業小區。從具體實踐來看,該定位比較符合實際,應按該定位進行高標準規劃、高標準建設,扎實推進。
2、優化城鎮布局。按照“一城兩鎮,強化中心,點軸帶動,城鄉一體”的發展戰略,引導城鎮分層次、有序發展,構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結構協調、規模有序、職能明確的現代化城鎮體系。重點建設一個中心城區長寧鎮(含文峰鄉)和兩個重點鎮(南橋鎮、澄江鎮),完善中心城區職能,打造縣域發展中心,向南北延伸,向東西拓展,集中培育城鎮發展帶,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
3、完善規劃體系。一是加快總規修編工作,目前已完成總規修編的初步方案,盡快完成總規修編的正式文本,做好評審及報批工作,構筑縣城未來發展的基本框架。二是完善城市專項規劃,啟動管線專項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綜合市政設施規劃、綜合防災減災規劃、戶外廣告專項規劃等,做到城市布局合理。三是啟動各鄉鎮圩鎮總規修編和控規編制工作,編制村莊布點規劃,改變小城鎮規劃滯后,城鎮布局欠合理、建設零亂,沒有特色、缺乏品味的現狀。同時,要加大規劃執行力度,全面整治違規違章建筑確保規劃的全局性和權威性。
4、提高文化內涵??匆粋€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競爭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它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和文化發展水平。要樹立以地方文化特色為依托實施城市建設規劃的理念,大膽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應把具有我縣特色的紅色文化和客家特色作為城市文化主題,使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入城市建設規劃中,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景觀及客家文化園。提升新區基礎設施的文化內涵和檔次,增強基礎設施的文化韻味。
(二)加大城市建設投入,進一步提升建設水平。
1、完善配套設施。完善城區道路、供水、環衛、排污、照明、停車、休閑娛樂等基礎設施,加快縣城規劃區的綠化美化亮化步伐,提升土地升值的潛在價值,營造一個設施齊全、服務配套、生態優美、適宜居住的良好環境。一是加快推進新城區路網建設。啟動城東xx年內完成繞城快速線路,改善出行條件,提升城市形象。
(三)加強建筑業管理,進一步提升質量安全。
1、促進建筑市場健康發展。
堅持以基本建設管理和質量安全生產管理為軸心,深化建設領域專項整治,提升建筑工程監管水平,保持建筑安全生產平穩態勢。在建筑市場、建筑工程和建筑企業管理中,嚴格執行建設工程報建制度、施工許可制度和驗收備案制度,把好工程開工和交付使用兩道關。
2、全面落實五方主體項目責任人質量終身責任。
一是明確項目責任人質量終身責任。按住建部規定,建設單位項目責任人、施工單位項目經理和監理單位總監在工程設計使用年限內,承擔相應的質量終身責任。二是推行質量終身責任承諾和竣工后永久性標牌制度,增強相關人員的質量終身責任意識。三是建立項目責任人質量終身責任信息檔案,將五方責任人質量終身責任信息檔案納入城建檔案統一管理保存。
3、深入開展安全治理。
一是經常性開展專項治理工作,提高防范工程安全事故的能力。針對我縣建筑安全生產中的薄弱環節,嚴格執行建筑工程質量安全制度,加強建筑施工現場文明施工管理,突出開展對高墜、坍塌、垂直運輸、深基坑等專項治理工作。二是加大質量監督抽檢力度,實行嚴管重罰,使施工安全生產始終處于高壓態勢。要求所有施工單位嚴格按施工質量標準化工程管理進行施工。三是積極組織推薦工程評優工作,嚴格執行對安全生產、工程質量、建設手續方面存在問題的施工企業、工程建設管理人員進行停止投標資格和記不良行為的處罰。
(四)深入推進“三城同創”,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1、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開展“三城聯創”活動為契機,創新機制,規范管理。一是充實城管隊伍,招聘正式城市管理人員,切實解決城管隊伍人員少、年齡大的現狀,做到定人定崗定區域管理,確保管理效果。二是扎實開展“三治”活動,重點規范專業市場,切實解決建材銷售、汽車銷售、汽車維修、廢品收購以路為市,占道經營等問題;三是建立社區城市管理網絡體系,充分發揮城區內村(居)委會作用,落實村(居)委會的城市管理職能和責任,把村(居)委會、小區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等納入到城市管理體系中來,劃分管理責任區,嚴格所屬管理責任。四是全面推行城區環衛保潔、園林綠化、廣告管理、市政設施維護、道路停車收費的市場化運作,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長效機制。五是加強城市秩序管理。嚴厲整治店外經營、車輛亂停亂放等行為;加強戶外廣告審批管理;規范建筑工地管理,實施施工工地出入口硬化,狠抓運輸建筑材料、余土與拋灑滴漏行為;抓好公園、廣場等重點區域管理。
(五)加快培育優勢產業,進一步提升城市活力。
1、著力發展果業產業。堅定信心,下定決心,切實做好柑橘黃龍病防控工作,著力扶持楊氏、源興、泓源達、桔都等現有果品企業,在鞏固發展果業產業的同時,充分利用我縣的現有資源,發展茶葉、油茶、毛竹、花生生產等產業,調優農業產業結構。
2、著力發展工業產業。把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產業現代化相結合,立足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稀土精深加工、礦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提升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化解產業集聚過程中存在的資源、體制、管理障礙問題,將園區打造成縣域經濟的核心增長極,加快經濟社會結構的現代化轉型。
3、著力發展城市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積極構建集約發展的現代物流體系,重點實施好城南物流中心,啟動汽車站及物流中心項目等現代物流產業建設,啟動南橋物流園區建設,著力構筑物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方便群眾生活的現代商貿、休閑觀光、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以及社區服務、家政服務、養老服務和市政公用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六)全面優化體制機制,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
1、創新投資融資渠道。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亟需化解資金瓶頸的制約,建立透明規范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擺脫過分依賴財政投入的習慣心理,樹立“經營城鎮”的理念,增強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資金保障能力。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場作用的范圍和領域,對于公共服務領域,明確政府的投資主體地位,強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責任。對屬于市場運作的領域,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明確民間資本投資主體的地位,對通過市場行為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應適當補貼以保障投資者的合理收益。
2、創新項目推進機制。建立健全重點工程項目目標責任機制、督查通報機制、動態管理機制、推進激勵機制,優化項目推進工作機構,對全縣重點工程根據項目性質進行科學分類,分別成立各類項目推進工作組。制定科學合理的重點項目考評辦法,通過獎優罰劣激發全縣上下克難攻堅,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的龍頭作用促進全縣經濟加快發展、轉型發展和跨越發展。
3、創新示范鎮管理機制。建立示范鎮新型管理體制,改革并落實示范鎮用地保障、財政扶持、產業扶持等機制,打造南橋物流園區,加快啟動南橋示范鎮“擴權強鎮”改革試點,配齊配強示范鎮領導班子,堅持能放則放,賦予試點鎮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行政許可事項由縣級部門依法委托示范鎮行使職權,非行政許可事項由縣級部門直接交給示范鎮行使,強化鎮級管理職能,進一步優化管理機構,把南橋打造成為縣城副中心鎮。
(七)堅持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以為人本,致力于實現城鄉居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同等權利,為的是讓城鄉居民都能夠平等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在推進城鎮化的整個過程中,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科學搞好整體規劃的同時,從群眾反映最迫切的地方入手,著力優化城市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改變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回應干群期待。在實際操作中,努力做到“四個改變”:
1、改變“重面子、輕里子”的觀念。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既要注重搞好“面子”,為居民提供一個舒心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更要注重“里子”,完善提升城市的各項功能,堅決避免將城市的“面子”打造的光鮮漂亮,卻忽視了“里子”建設的通病。
2、改變“重地上、輕地下”的觀念。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地面上的綠化、亮化、美化等看得見的“地上工程”,也要注重城市排水系統等看不見的“地下工程”,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統一規劃地下空間,高標準建設地下排水設施、燃氣管道、強電弱電工程,做到“雨污分離”。
3、改變“重硬件、輕軟件”的觀念。城市的發展不僅要有良好的“硬件”設施,更要有與之適應的“軟件”配套。硬件方面要致力于解決制約城區發展的環節、基礎設施、重點工程等。軟件方面要通過降低門檻、拓寬渠道,加快完善以人為本的勞動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政策,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使農業轉移人口能夠享受子女教育、公共就業、基本養老、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陽光”。
4、改變“重短期、輕長期”的觀念。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要從長遠發展推進城鎮建設,走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在規劃建設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城市今后的發展,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注意節約用地,凡是能夠保留的山體和水面,都盡量予以保留。
城鎮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鎮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和省委、省政府今年目標任務的落實,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戰略部署,我局圍繞加快推進陽谷縣城鎮化進程進行專題調研。我局在深入實地考察、查閱有關資料、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對我縣目前城鎮化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總結了發展現狀和經驗,分析查找了存在的問題和有利條件,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我縣城鎮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及推進措施等?,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推進新型城鎮化,就要不斷加大投入,加快城鄉建設步伐,增強城鎮功能,改善人民群眾居住環境,不斷提高城鎮輻射帶動能力。據統計,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縣經濟社會發生了顯著變化,縣城區面積擴大了7倍,人口增加了5倍,城鎮化水平由改革開放之初的不足10%提高到2010年的38%,城鄉建設管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城鄉建設與工業、農業和服務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全力打造“東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鄉”特色城市品牌,制訂了“工業強縣、農業穩縣、三產興縣、城建靚縣”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在工作中,堅持用工業化提升城鎮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目前,我縣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城鄉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初步形成了以縣城市規劃區為中心、壽張鎮、阿城鎮兩個中心鎮為次中心、13個鄉鎮、中心村4個層次的城鎮體系。
我縣現轄12鎮3鄉3個街道辦事處,縣域面積1064平方公里,縣規劃區面積64.7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8.39平方公里。2010年底全縣總人口80.43萬人,其中城區人口15.12萬人,建制鎮駐地非農人口18.44萬人。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71.4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3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投入89.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7.6億元,三次產業比為18.13∶57.56∶24.3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1486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6517元。2010年累計完成城建投資4.25億元,占gdp2.48%。
2004年,我縣在聊城各縣市第一個修編完成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將城市性質定位為聊城南部以發展工業為重點、以旅游為特色的生態型園林城市,提出了“東擴北展”的城市發展方向。
“東擴”是跨越京九鐵路向東依托鳳祥工業園發展新工業園區;“北展”是跨越黃河路依托谷山路向北發展新的行政文化生活區。我縣城市規劃區的范圍是:東到閆樓鎮東界,西至金線河,南到南外環南1公里,北到鳳祥路北1公里,縣域范圍內的城市水源保護區、景陽岡景區、祝家莊景區、海會寺景區、古阿井景區和古東阿古城遺址等風景名勝區為規劃區。目前,我縣城區基本形成了古城區、老城區、新城區、開發區4個布局板塊。
在縣城市總體規劃的調控下,近年來,我縣相繼編制完成北部中心區、老城區、工業園區、西部工業區等控制性詳細規劃,目前,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達到92.9%。同時先后編制完成了城市綠地、熱力工程、防洪排澇、排水等專業規劃。城區水系、燃氣專項規劃正在編制當中。
2006年以來,以谷山路的綜合改造為起點,拉開了我縣城市基礎設施大建設、大完善、大發展的序幕??h委、縣政府在縣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始終保持城建投入,每年都拿出相當資金實施城建重點工程建設,一系列涉及民生的道路建設、園林綠化、溝渠治理、排水管網、美化亮化、小區開發等工程相繼實施并竣工。按照“先地下、后地上、一步到位、一勞永逸”的原則,埋設了各種管線,城市基礎設施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式發展,實現了集中供水、集中供熱、集中供氣、垃圾和污水集中處理。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高層、小高層建筑不斷涌現。改造開發了6條宋式古街,建設了3座宋式牌坊,1平方公里具有濃郁宋代風格的古城核心區初步形成。
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為4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達100%;城區設有2處垃圾處理廠,其中1處無害化垃圾處理廠正在建設中,目前日處理能力200噸,垃圾處理率為100%。城區共有垃圾清運車28臺,機械化清掃95萬平方米,公廁16座,環衛工人257名;城區共設置公交線路11條,公交汽車113輛,日運送能力1321人;城區建有10萬平方米以上的小區5個,人均住房面積34.95平方米;建有體育館1處,總建筑面積10600平方米,能容納觀眾8000人;建有影劇院1處,總建筑面積1156平方米,能容納觀眾數940人。目前我縣城市會展中心還未建設,還沒有購買除雪機械。
縣委、縣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重點實施了以“綠化、亮化、凈化”為主要內容的“三化靚城”工程,狠抓市容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做好市政公用設施日常修復,初步形成了規范化、精細化、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機制。亮化方面,城區80個主要臨街單位的辦公樓體全部安裝了燈亮設施。大力開展了門牌廣告亮化整治,統一設置標準,對不符合標準的堅決予以拆除;綠化方面,積極拆墻透綠、見縫插綠,基本形成了“一街一景、一路一品,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綠化格局;凈化方面,堅持“清掃工人年輕化、著裝規范化、車輛統一化、值班輪流化”,主城區街道晚10點前基本實現了無亂倒垃圾現象,生活垃圾基本實現了日產日清。
目前,住建局下屬市政工程管理處、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處、園林管理處和城市公用事業管理處,具體負責城區各項管理工作。城區市政設施、園林綠化、衛生保潔均實行了“建管分離,管養分離”。
近年來,各鄉鎮黨委、政府都加大對鄉鎮駐地建設的投入,鎮容鎮貌有了較大改觀,增強了聚集和輻射功能。各鄉鎮都加大規劃編制力度,目前15個鄉鎮全部重新修編完成駐地總體規劃,全縣876個行政村擬合并為112個農村社區。啟動了農村新居建設與危房改造工作,目前已啟動整村遷建50多個村,建設新居。
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差,綠化覆蓋率較低;自來水普及率不高,斷頭路多;環衛及消防設施不足,城市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滯后,公共服務設施還不能滿足城市的需要。產業基礎總體薄弱,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低,南部鄉鎮和北部鄉鎮發展不平衡。城鎮文化氣息不濃,大多特色不鮮明,城鎮應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輻射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近年來,在全縣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縣形成了初具規模的“七個一”支柱產業,但受科技創新能力低、產業鏈條短、品牌不響、實力不強、行業惡性競爭等因素影響,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無法形成真正特色工業主導產業,不能有效帶動相關一、三產業的發展,嚴重制約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同時,城鎮產業用地布局分散,各類性質用地區別不明顯,工業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規模的服務需求,影響到第三產業發展。
在建設規劃上投入較少,規劃編制資金短缺,規劃內容深度不夠,科學性不強,沒有把城鎮規劃與區域規劃、產業規劃、經濟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規劃建設只是對“自發無序”建設的改進,缺乏協調統一的區域性規劃指導和調控機制,城鎮間、城鄉間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結構趨同、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效應。一些城鎮規劃約束力弱,建設隨意性大,市場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線型排列,形成只見新街、不見新鎮的現象。建筑形體空間缺乏藝術效果,風貌趨同的問題比較突出。
一些制約城鎮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沒有及時加以調整,與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政策規定沒能適時完善,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一是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動。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現象普遍。二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進城務工人員沒有享受到城鎮就業人員在就業、創業上的優惠政策,沒有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三是現行的土地制度制約,不少農民認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線”,不愿放棄擁有的土地經營權,導致了征地難,影響了城鎮建設。
發展城鎮,積極推動城鎮建設,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項戰略性任務。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對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強農村消費能力,帶動服務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加快城鎮建設步伐,提高城鎮品位,帶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經濟,已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值得思考的課題。
我區城鎮建設的基本情況是:城鎮總體規模較小,但城鎮分布相對集中。經濟總量不大,但發展速度較快,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高。
1、城鎮規模:xx區幅員面積x平方公里,全區轄x個鎮、x個街道辦事處,全區共有x個行政村、x個居委會。城鎮建成區面積x平方公里。
2、城鎮經濟:20xx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x萬元,其中,工業增加值x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x元,比上年增加xx元,增長xx。區域經濟以工業尤其是汽車工業為支柱,汽車產業占全區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xx。鄉鎮企業發展迅速,保持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發展。20xx年,實現總產值x萬元。
3、城鎮化水平:全區總人口x萬,其中城鎮人口x萬,城鎮化率為x。
(一)城鎮體系布局不合理。城鎮功能混雜,鎮區用地布局不合理,各類性質用地區別不明顯,工業用地偏少;鎮區現有商貿區、居民住宅錯綜復雜,建筑物密度大,通風、采光、衛生等條件差;路邊市場仍存在。
(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差。目前鎮區排污能力弱,無大的河流排污,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建設嚴重滯后;鎮區道路結構不合理,城鎮道路沒有形成環狀,道路多為丁字路,且部分道路路面狹窄,路況不佳;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不配套,功能不齊全,聚集效應不大,影響城鎮建設的進程。
(三)城鎮建設資金缺乏成為發展的瓶頸。城鎮建設資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雖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個人、集體及社會各方面參與城鎮建設、管理和經營,但沒有形成穩定的融資渠道,城鎮建設的資金來源十分有限,城鎮缺乏必要的資金政策支持,制約了城鎮的發展。
(四)城鎮職能雷同,缺乏合理分工。城鎮發展表現出城鎮間產業同構性顯著、職能單一的現象,沒有形成相互協作的合理分工,極大地制約了城鎮現代化的進程。
(五)城鎮規劃管理滯后。城鎮規劃缺乏科學性,城鎮化建設特色不明顯。由于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和思想認識的影響,在建設規劃上投入較少,規劃編制資金短缺,規范內容深度不夠,科學性不強,規劃實施缺乏連續性,沒有把城鎮規劃與區域規劃、產業規劃、經濟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造成管理不到位,鎮區功能繁雜,擴張無序,市場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線型排列,形成只見新街、不見新鎮的現象。在建設和發展中未突出自身特點,建設水平低,建筑形體空間缺乏藝術效果,風貌趨同的問題比較突出。同時,城鎮文化氣息淡薄,特色不鮮明,城鎮應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輻射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一)以科學規劃為龍頭,長遠布局,實現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優勢、滾動發展的思路,堅持高起點、高標準,搞好城鎮建設的規劃設計??茖W的規劃要有利于發展本地優勢,有利于方便城鎮居民生產生活,有利于繁榮經濟保護環境,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
一是要抓好城鎮的總體規劃,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用地、教育用地、生態用地。要做好城鎮體系的布局,注重城鎮風貌建設,采取“統建聯建、綜合開發、配套建設、打造亮點、突出特色”的措施,建設x—x個具有一定特色的.農民新村,擴大城鎮容量,吸納人口,提高經濟集合度和積聚效應,引導城鎮的合理發展。
二是要科學制定城鎮發展規劃,編制兩鎮一街的城鎮建設及經濟發展規劃,統一安排供水、供電、通信、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集中地安排工業區、商業區和生活區,預留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發展的空間和城鎮綠化及公共活動用地,改善城鎮的生活環境,保持可持續發展。
三是城鎮規劃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識,統一規劃,分期實施,要注意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則,降低城鎮發展成本,講究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引導合理流動。四是要強化城鎮規劃管理工作。加強對規劃實施過程中的法律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建立規劃實施責任追究機制,嚴肅查處違反城鎮規劃的行為。
(二)以產業為支撐,增強城鎮建設發展動力。
產業是城鎮發展的原動力,是城鎮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支撐點。要牢固樹立“經濟靠產業壯大,產業靠項目支撐,項目靠投資推動”的理念,把產業項目建設作為推進城鎮建設,加速經濟發展的“牛鼻子”來抓。
一是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實行城鄉互動,三次產業互動。要進一步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壯大重汽優勢產業,著力打造渝西重型汽車城。要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物流、房地產、旅游、商貿等第三產業。加大商貿中心、專業市場和綜合市場的建設力度,構建完善的市場體系,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逐步建立起大商貿、大流通、大市場的格局,形成與第一、第二產業相互支撐、充滿活力的新型產業體系。
二是圍繞優勢產業抓項目,加大城鎮建設力度。我們必須抓緊項目建設,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抓住西部開發戰略向縱深推進和市里“退二進三”等重大機遇,依托現有的企業,圍繞優勢產業,主動策劃組織滾動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吸引外部資金,推進一些新產業技術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和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重視發展就業容量大,吸納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項目,培育城鎮的產業優勢。
三是以工業園區建設為載體,以工業化推進城鎮化。車城園區是推動城鎮化的載體,是重構產業和城市體系的著力點。工業園區可以把服務、土地、勞動力等優勢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效益,產生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成為城鎮經濟發展的帶動區。必須立足區位優勢和基礎優勢,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城鎮經濟上規模、上檔次的有效載體。我們應以重汽集團、正大飼料和新世紀化纖公司為龍頭,吸引一批專業化配套企業入駐園區,同時引導區內中小加工企業與其實現配套生產,帶動中小企業實現專業化生產,通過群體協同效應實現資源共享,獲得綜合成本,提高整體競爭力。同時要樹立和強化經營園區理論,不斷健全、創新園區管理機制,形成“以園養園、以園建園、以園興園”的經營機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搞好配套服務,充分利用市級特色產業園區的有關政策措施,認真研究制定出臺園區開發建設的各項優惠政策,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各類工業項目,充實園區經濟,增加城鎮經濟總量。
四是以培育龍頭企業為核心,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要堅持用抓大工業的思路抓農業和農村工作,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效利用各種農業資金和政策,培育發展一批農業專業大戶和龍頭企業,逐步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為模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村各類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進一步提升農業競爭力。
(三)以拓寬融資渠道為基礎,加大城鎮建設投入力度。
要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依靠社會力量搞開發,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把城鎮開發建設推向市場。
一是積極爭取上級扶持資金,搞好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二是將城鎮建設與招商引資相結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政務公開,簡化審批手續等優質服務,吸引更多的外來資金來參與城鎮的開發建設。
三是土地開發融資。把土地開發資金回投到城鎮建設,實行以地生財、以財建鎮、以鎮興業、以業活鎮、滾動開發。四是調動農民建設城鎮的積極性,鼓勵本地和外地的能工巧匠、先富起來的農民進鎮辦廠經商。
(四)以改革創新為導向,增加城鎮發展功能。
發展城鎮一定要重視聚集人氣,把著力點放在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上來,大力吸引外地能人商賈在本地落戶,提高非農業人口的數量,提高城鎮的質量。政策制度的改革創新,是聚集人氣,吸納能人,調動農民參與城鎮建設的積極性的前提,因此要對制約農民進城的土地制度、城鎮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政府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創新,降低“戶口”門檻,打開鎮門吸納能人、聚集人氣。允許進鎮農民將承包地的經營權有償轉讓,實現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解決土地對農民的束縛,確保農民離地進城的自由。積極引導“富工又富鄉,進廠又進城”,調動農民參與城鎮建設的積極性,把城鎮建設作為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新增長點和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略。
(五)以塑造獨特的城市精神為載體,實現城鎮的協調發展。
我區是一個典型的城鄉結合部,一部分市民從農村轉移而來,提高市民的綜合素質成為促進城鎮發展的關鍵所在。要堅持城鎮文化與城市經濟同步發展,把育人作為推進城鎮建設的一條主線,積極開展以干部為表率、城市為龍頭、農村為重點的富有時代特征、體現xx特點的群眾精神文明活動;積極推進以“誠信xx、文明市民”為主題的信用雙橋建設,引導市民強化誠信意識和城市意識,創造人人講素質、個個重修養的社會風氣;要圍繞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在城鎮中建設各類服務中心、文化中心、圖書館及管理中心,讓居民的生活質量有質的提高;要加強對農民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形成與城鎮文明對接、體現xx特色的“誠信、開放、自強、奮進”的城市“氣”和“神”,實現城鎮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
建區設市十六年來,由于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鎮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對經濟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到底,全市有123個鄉集鎮,61個建制鎮,其中重點鎮5個,省級試點鎮48個,縣城以下鄉鎮建成區面積達到198平方公里,鄉鎮平均建成區1.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著一個小城鎮。恩陽鎮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4.5萬人,是全國重點小城鎮。清江鎮近幾年來城鎮房屋建筑面積以每年5—10萬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戶、人的速度增長。
(二)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通過抓小城鎮的規劃、建設、功能完善,小城鎮成為人口、經濟、社會等資源的重要集聚點,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成為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輻射點,成為農村和城市的重要結合點。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對產業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對農村人口的轉移起到了吸納作用。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全市小城鎮常住人口達到6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27.1%。比如,樂壩鎮總人口7680人,城鎮人口達到6100人,城鎮化率達到80%。白衣鎮十年來鎮區面積擴大8倍,城鎮人口增加6倍,達到1.2萬人,占總人口的35%。
(三)基礎和服務設施明顯改善。路、水、電、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市場等服務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到底,全市鄉鎮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條,里程1208公里;建成區道路硬化率達到70%;鄉鎮通電率100%;60個鄉鎮建有集中供水廠(站);所有建制鄉鎮開通固定電話、移動電話,60%的鄉鎮開通網絡;建成了一批綜合農貿市場、專業市場、經營超市,促進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陽、清江、樂壩、涪陽和興文實現天然氣管道集中供氣;地處深山的空山鄉實現了“五通”。
(四)鎮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小城鎮的發展,促進了鎮域經濟的加快增長,特別是建制鎮經濟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其他鄉集鎮。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響的旅游型、工貿型、商貿型、農產品加工型小城鎮。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小城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9.24億元,其中二產業6.47億元,三產業10.63億元。如,樂壩建鎮十五年來,堅持以工業、商貿為主導,去年底工業產值超過1億元,占gdp的80%以上,三次產業比重為4:43:53,提供稅收超過萬元。涪陽鎮興辦12家超市,新建1萬平方米綜合商品交易樓,吸引了一批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客商,個體戶達到250戶,帶動了以涪陽、陳河為中心的通江銀耳、食用菌特色產業發展。
(五)歷史文化底蘊較為深厚。我市部分小城鎮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紅軍文化。長赤、毛浴、沙溪、光霧山(桃園)、得勝等鎮具有光榮的紅色歷史,深厚的紅色文化。白衣古鎮以上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著稱。恩陽古鎮以紅軍文化、特色民居遠近聞名,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四川省十大古鎮。水寧寺、白衣、毛浴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清江、曾口、涪陽、鐵佛等21個鎮被省政府命名為文明村鎮。
盡管小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建設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困難。
一是規劃明顯滯后。城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規劃滯后于建設發展的需求。全市小城鎮總體規劃修編率僅為27%,絕大部分小城鎮沒有控制性詳規,更沒有小區規劃。已有的小城鎮規劃大多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總體布局與發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城鎮規模偏小,90%的建制鎮建成區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其他鄉集鎮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農村居民點的層次上,輻射帶動能力弱。城鎮建設缺乏特色風貌,缺乏文化內涵,缺乏城鎮品味,基本上是一條水泥路、一排卷簾門,“千鎮一面”的火柴盒式建筑,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
缺乏;燃氣普及率僅為0.1%。
三是缺乏產業支撐。城鎮經濟總體效益不高,產業發展普遍存在產業規模小、鏈條短、水平低的狀況,產業支撐能力弱。不足以刺激基礎設施的快速改善和促進生產要素向城鎮的有效積聚,城鎮的輻射和帶動能力弱,二元結構特征明顯。同時,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對外交流合作有限,對外開放的水平低,仍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不強,借力、借勢、借資金、借技術發展尚未真正起步。
四是集鎮管理水平不高。城鎮管理體制機制不適應發展的需求,政府主管部門調控能力較弱。規劃應有的指導性、性和強制性作用發揮得不夠,隨意性明顯,重建輕管的現象比較突出。小城鎮違法建設屢禁不止,臟、亂、差現象較為普遍,監督管理和執法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城鎮化直接體現著一個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不可逾越的階段。發展小城鎮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的主要途徑。在推進農村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增強發展的緊迫感。
(一)發揮小城鎮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鎮是一個行政區域的中心。位于農村之首,城市之尾,一頭連農村,一頭連城市,一頭連農戶,一頭連市場。是城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必然聯系。在該地域系統內發揮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鎮的發育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為此,必須作為一件大事抓緊抓好。
(二)發揮小城鎮的聚集作用。城鎮化是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生產專業化的結果。當前,大中城市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產業升級等多方面的原因,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減弱。而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滿足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低成本需要;有利于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相對集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利于解決農民離土不離鄉,起到維護社會穩定和擴大內需之功效。建設小城鎮,可以聚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可以發展一個地方的生產,繁榮一個地方的經濟,富裕一個地方的百姓。
(三)發揮小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小城鎮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工業文明向農村擴散,離不開小城鎮,城市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以小城鎮為基地,才能盡快為分散的農民所掌握、所享受,先進的科學技術很多要通過小城鎮向農村傳播。在實踐中要充分發揮小城鎮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帶動作用,對農村產業的輻射作用。
(四)發揮小城鎮促進對外開放的作用。擴大對外開放是農村進步的強大動力。小城鎮是農村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起步晚、起點低、積累少,招商引資難度大,更應該加快建設農村小城鎮,充分發揮其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像樂壩鎮多年來重視抓小城鎮建設,促進開放開發,吸引了大量外地和當地人務工經商,興辦企業,鎮域經濟迅速發展壯大。
(五)發揮小城鎮促進科學發展的作用。要確立抓小城鎮建設就是抓發展的思想觀念。把小城鎮建設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略,作為體現以人為本、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舉措,作為統籌區域、城鄉發展的有效途徑,實現人口、經濟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動,立足特色資源,打造產業集中區,增強小城鎮的經濟實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
(一)堅持輿論導向。充分發揮輿論的引導作用,形成廣泛共識。加快小城鎮建設是落實市委重大發展戰略的需要,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需要,是推進“三農”問題解決的需要,是擴大內需、應對金融危機的需要,也是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需要。根據巴中實際,應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市、縣中心城市,完善功能,提升品味,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一手抓星羅棋布的小城鎮,堅持城鄉統籌、合理布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創新體制、突出特色,把城鎮化與農村工業化、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增強小城鎮的發展活力、發展后勁。
(二)堅持規劃導向。小城鎮建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規劃要具有科學性、前瞻性,按照起點要高、規模適度、分步實施的要求,提高規劃水平。明確小城鎮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有所為有所不為,因地制宜、節約資源、突出特色、個性發展,體現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態特色,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相結合,切實避免“千鎮一面”的雷同。合理確定小城鎮建設的選址、規模、標準和設施配置,把小城鎮建設成為布局合理、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鎮。一要搞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二要搞好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包括控制性詳規、小區規劃、管理建設規劃以及基礎設施配套的規劃;三要搞好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小城鎮規劃與產業布局規劃、教育規劃、區域交通規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基本農田保護規劃有機地銜接起來,更好地發揮小城鎮的基礎潛力、產業潛力。四要嚴格實行規劃控制,增強規劃的嚴肅性,保障規劃的連續性。
近幾年來,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兩年明顯變化、五年大見成效、十年實現跨越的目標,堅持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驅動、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相互結合,大力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狠抓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各縣區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功能持續完善,城鎮品味不斷提升,城鄉面貌日益改善。
(一)各縣區發展定位準確,城鎮化發展方向明確。根據省、市人民政府批復的我市各縣區總規,各縣(區)城市發展定位為:畢節大方中心城區定位為國家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物流中心、以新興產業為基礎的山水園林宜居城市。
金沙縣定位為以發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定位為具有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黔西縣城著力打造成為以能源工業為主,具有獨特自然風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務城市;織金縣定位為西南地區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黔中經濟區重要節點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納雍縣城定位為以煤電產業為依托的旅游服務小城市;威寧自治縣定位為貴州省西部門戶和西部經濟帶的重要節點之一、區域物質集散地、以發展旅游業和輕工業為主的高原生態城市;赫章縣定位為全國知名的休閑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和貿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區特色的宜居城市。
(四)高起點規劃設計,城鎮品味不斷提升。市縣區在城鎮化發展中,不斷強化規劃龍頭意識,注意發揮規劃對城鎮建設發展的宏觀調控作用。市提出兩年內完成城鄉規劃全覆蓋的工作目標,各縣區對不夠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原有規劃及時進行了修編,一些縣聘請資深策劃人士參與城鎮發展策劃,編制了各種控制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各縣區重點發展的鄉鎮政府也都積極編制了集鎮發展規劃、村莊整治規劃。同時,以規劃為引領,對重點打造的街道、廣場、標志性建筑等進行精心設計施工,著力提升城鎮品味。
(五)五園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畢節特色的建設項目有力助推城鎮化發展。全市實施以四在農家為特色,以五園新村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與村莊整治改治結合試點建設為載體的新型農村社區創建工作,建設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產業發展、個性鮮明、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管理完善的新型農村社區,如織金縣珠藏鎮罵丫村、威寧縣迤那鎮芙蓉王新村。各地在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著眼于在挖掘歷史、民族文化內涵上下功夫,建設出一批規劃起點高、規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鎮,如七星關區海子街鎮,大方縣六龍鎮,黔西縣素樸鎮,金沙縣巖孔鎮,織金縣熊家場鄉,納雍縣勺窩鄉,威寧自治縣迤那鎮,赫章縣六曲河鎮等等。大方縣慕俄格古城、織金縣官寨古街等五古保護項目建設,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點,提升了畢節旅游文化品位。
(六)主導產業初步確立,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各縣區根據自身的資源情況,全面實施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大力發展優勢產業,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著力實現三化互動。一是全面建設以畢節經濟開發區、織金經濟開發區、威寧經濟開發區為代表的12個重點產業園區,通過園區化承載、集群化推進、大企業帶動、大項目支撐等方式推進園區發展。二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三是大力發展旅游業,努力將建設成為中國西部獨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積極發展壯大現代物流、金融、房地產為主的新型服務業,為城鎮化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增強城鎮發展后勁。
二、我市推進城鎮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市城鎮化建設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仍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二)建設資金缺口較大。一方面,由于財政壓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設的資金不足,導致城市建設中的功能服務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資金嚴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區位條件有限、交通滯后、政府貸款融資難,沒有穩定的融資渠道,導致資金匱乏。
(三)基礎設施仍較落后。由于我市城鎮化建設起步晚、欠賬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起點低、標準差,導致配套功能設施還不完善,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市民行車難、停車難、住房難、上學難、就醫難、入廁難、賣菜難、健身難、休閑難等等矛盾和問題。
(四)征地拆遷比較棘手。由于利益分配關系復雜,補償與被補償雙方在補償標準期望值差距過大,利益雙方在征拆補償未取得一致時,時常出現堵工現象,致使某些城鎮建設項目進度遲緩,給推進城鎮化建設和維護穩定工作帶來消極影響。
(五)經營城鎮經驗不足。一些縣(區)、鄉鎮政府對構成城鎮空間和城鎮功能的自然生成資本、人力作用資本和相關的延伸資本等進行集聚、重組和市場化營運的認識不夠、能力不強、手段不多,在城市資源、設施變現增值的過程中不能獲取最佳收益。
本文目錄。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工業化的強大引擎和載體。我縣近年來牢牢把握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等重大歷史機遇,深化我縣新型城鎮化改革,千方百計把城鎮的綜合競爭力做強,科學合理地把城鎮規模做大,堅持不懈地把城鎮功能做全,精心細致地把城鎮環境做美。根據縣委、縣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組織專題調研組通過實際調查、查閱文獻、數據統計等方式,進一步摸清了我縣城鎮化的現狀,梳理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形成專題。
如下。
我縣現有人口32萬人,城鎮人口15.11萬人(其中,縣城人口8.76萬人),轄7鎮8鄉。近年來,縣城區規模不斷擴大,建成區面積達10.04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45%,城鎮的聚焦、輻射、帶動功能顯著增強,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
1、規劃體系不斷健全。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推進,我縣高起點完善各項規劃,先后聘請了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等甲級規劃設計單位,編制了我縣總體規劃、近期規劃、城市設計、新東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綠地系統規劃、黃崗山公園規劃、蘇區振興土坯房規劃等,城市框架進一步拉開,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同時,按照新東新區控制性詳規的標準和要求,科學設計造型、立面、色彩和天際線,通過不同的建筑樣式和綠地景觀,充分體現出顯山露水、水天一色的山水園林城市特點。吉潭鎮已完成圩鎮總規修編和控規編制工作,南橋鎮總規編制已初步完成并上報評審,羅珊、水源、菖蒲已啟動總規修編工作。
2、城區建設初具規模??h城區面積達10.0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8.76萬人,道路面積57.92萬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積6.61平方米,建成區綠地面積386.05公頃,城鎮化率達45%,城區建設初具規模。
3、城市功能不斷完善。近年來,相繼實施了高速公路連接線、城區排水管網工程、垃圾中轉站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工程等大批基礎設施項目。新區中學、體育中心、迎賓大道、濱河公園、城北出口路延伸改造等民生項目相繼竣工投入使用。新羅南路、青水山下沿河路、水角樓沿河路等一些節點路段全面打通。黃崗山公園、新區醫院、長舉大橋、文峰防洪工程等一批重點城建項目進展順利。統籌布局教育、醫療、文化、衛生、辦公、購物、休閑娛樂等場所和設施,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4、管理水平明顯增強??h城綠化、亮化、美化工作成效顯著,精心打造了“一河兩岸”、新東新區、新區路網等重點區域的園林景觀亮化提升工程,城市夜景更加靚麗??h城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增強,完備了交通標識、標志、標牌,設置了電子監控裝置。開展了違法建設和非法土地交易專項整治,縣城規劃區內亂搭亂建行為得到有效控制。城區市場管理、環境衛生整治取得良好的效果,城區環境衛生狀況得到改善。
近幾年來,我縣的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但城鎮化水平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有些指標(如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縣城綠化覆蓋率、自來水廠生產供水量及人均生活用水量等)均低于省標要求。
1、規劃編制工作滯后。目前,我縣各項規劃雖在不斷完善中,在專項規劃中只編制完成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排水系統規劃和城市天燃氣規劃,仍有大量專項規劃沒有編制,比較迫切的有管線專項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綜合市政設施規劃、綜合防災減災規劃、戶外廣告專項規劃、村莊布點規劃等。在鄉鎮規劃方面,除吉潭、南橋、羅珊、水源、菖蒲已完成或啟動總規修編外,大部分鄉鎮均沒有編制圩鎮控規和沒有對原有總體規劃進行修編,由于規劃滯后,加上管理缺失,城鎮布局欠合理、建設較零亂,沒有特色、缺乏品味。
2、資金投入相對不足。盡管我縣城市建設投入不斷加大,但由于我縣財力有限,加上長期以來對城市建設的欠賬較多,對城鎮建設資金的投入還相對不足。小城鎮建設方面更為突出,由于當前鎮域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圩鎮產業過于單一,鄉鎮還屬于“吃飯財政”,很難拿出資金用于小城鎮建設,小城鎮建設更多的依賴上級財政的投入和補助。目前,不少鄉鎮缺乏相應的路燈、環衛等配套設施,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明顯滯后。
3、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比較突出的是自來水供水管道老化、滴漏嚴重,回收率只有60%左右,排污管網不全、環衛設施不達標、城市道路擁擠、公園綠地建設欠賬大、公共停車場缺乏、農貿市場不足等問題。在文教衛生方面,隨著縣城人口的增加,突出表現在縣城幼兒園緊缺,目前只有一所縣城公辦幼兒園;縣衛生院人滿為患,病床經常供不應求。一些鄉鎮的道路、排水排污、垃圾處理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綠化水平低,居住環境差。
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主要存在城市管理人員不足、裝備落后、經費不足、體制不順等問題。大部分鄉鎮沒有專門的城鎮建設管理隊伍和人員,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臟、亂、差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5、產業支撐能力不強。工業基礎薄弱,近幾年,我縣工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工業產業集聚程度不高,工業園區規模小、檔次較低,產品科技含量低,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缺乏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大型規模企業、新型支柱產業和知名產品品牌;服務業發展緩慢,我縣第三產業還局限于傳統的交通運輸、商業和服務業,現代物流、科技教育、信息中介等服務業從業人員少,服務功能弱,專業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緩慢,由于第三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城鎮就業崗位不足,制約了城市化進程;農業產業單一,抗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隱患也日益凸顯,果業對農民的增收效應呈現出減慢的趨勢,也就打擊了農民進城的積極性,影響了城市化進程。
與此同時,還存在制約我縣城鎮化發展的四大瓶頸:一是理念瓶頸。主要體現在缺乏新型城鎮化理念,特別是有的鄉鎮沒有樹立科學經營城鎮的理念,不能辯證處理城鎮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沒有有效整合和利用本地資源,將之作為資產來經營。二是體制瓶頸。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協調配合管理機制、工作推進機制等,未形成新型城市化發展的強大合力。三是人才瓶頸。主要缺乏高素質的城建管理專業技術人才,注冊規劃師、建筑師、結構師、監理工程師等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較為缺乏,使得我縣部分專業機構資質難以得到提升,影響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四是征地拆遷瓶頸。由于征地拆遷補償標準、失地農民保障及征地拆遷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導致征地拆遷難的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破解,影響了城市建設的推進。
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建設,提高城鎮化水平,對增加投入、擴大消費、拉動內需具有重要意義。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贛南蘇區振興發展重大歷史機遇,以規劃為引領,以項目為抓手,以產業為支撐,以創新為動力,以民生為根本,堅持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城區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互促共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一)完善城鎮規劃體系,進一步提升規劃水平。
1、堅持發展定位。我縣城市發展定位為贛粵閩三省邊界以果品、稀土資源加工產業為主導的邊貿山水城市,按照“合理布局,有利發展,突出特色”的原則,以“北拓、南延、東進、中優”為總體思路,構筑縣城未來發展的基本框架。形成“一軸、兩心、五區”的規劃區用地布局。即:一軸是以河為中軸,形成貫穿城區南北的城市空間拓展軸,兩心是新城區形成教育、行政、衛生中心和健身、休閑、購物中心,五區為老城區、新東新區、向陽坪居住區、長舉居住區、黃坳工業小區。從具體實踐來看,該定位比較符合實際,應按該定位進行高標準規劃、高標準建設,扎實推進。
2、優化城鎮布局。按照“一城兩鎮,強化中心,點軸帶動,城鄉一體”的發展戰略,引導城鎮分層次、有序發展,構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結構協調、規模有序、職能明確的現代化城鎮體系。重點建設一個中心城區長寧鎮(含文峰鄉)和兩個重點鎮(南橋鎮、澄江鎮),完善中心城區職能,打造縣域發展中心,向南北延伸,向東西拓展,集中培育城鎮發展帶,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
3、完善規劃體系。一是加快總規修編工作,目前已完成總規修編的初步方案,盡快完成總規修編的正式文本,做好評審及報批工作,構筑縣城未來發展的基本框架。二是完善城市專項規劃,啟動管線專項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綜合市政設施規劃、綜合防災減災規劃、戶外廣告專項規劃等,做到城市布局合理。三是啟動各鄉鎮圩鎮總規修編和控規編制工作,編制村莊布點規劃,改變小城鎮規劃滯后,城鎮布局欠合理、建設零亂,沒有特色、缺乏品味的現狀。同時,要加大規劃執行力度,全面整治違規違章建筑確保規劃的全局性和權威性。
4、提高文化內涵??匆粋€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競爭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它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和文化發展水平。要樹立以地方文化特色為依托實施城市建設規劃的理念,大膽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應把具有我縣特色的紅色文化和客家特色作為城市文化主題,使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入城市建設規劃中,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景觀及客家文化園。提升新區基礎設施的文化內涵和檔次,增強基礎設施的文化韻味。
(二)加大城市建設投入,進一步提升建設水平。
1、完善配套設施。完善城區道路、供水、環衛、排污、照明、停車、休閑娛樂等基礎設施,加快縣城規劃區的綠化美化亮化步伐,提升土地升值的潛在價值,營造一個設施齊全、服務配套、生態優美、適宜居住的良好環境。一是加快推進新城區路網建設。啟動城東206國道改道項目,減輕城市交通壓力,拉大城市框架。加快長舉大橋及新東大道長舉段項目、一河兩岸西岸貫通工程,使新區與長舉連為一體;加快花旗東路硬化,啟動新中學至一中之間十道路、濱河東路至黃崗山東入口人行景觀橋,完善新區次干道,實現城區可擴容2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完善老城建設。重點完善老城區的給水、排水、道路、電力、電訊、公園、綠地及避震場所建設,積極穩妥推進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步伐。三是完善其他配套設施。以每平方公里一座垃圾中轉站的要求,規劃建設新東、迎賓大道垃圾中轉站。以每萬人建設3座水沖式公廁的標準,增建公共廁所。建設管道天然氣項目。同時,在進行基礎設施時,要做到資源共享、設施共建、產業共樹、環境共保,防止各行其是,重復建設,最大限度降低建設成本。
2、突出建設風格。編制中心新區建筑風格專項規劃,引入文化元素,兼顧整體設計和單體風格,確保風格各異、群體協調、風貌獨特,并劃分好建筑風格的控制區、協調區和發展區,塑造富有文化品位和藝術個性的城市景觀,使新區建筑風格有層次的得以展現。從建筑的造型、風格、色彩以及道路、廣場、公園、雕塑、路燈、欄桿,甚至路牌、廣告等等體現我縣的客家特色、紅色文化和藝術品味,做到不凌亂無章、殘缺不全、千人一面,使城市整體和諧,有文化個性和藝術感。啟動中山路南段拓寬改建,將其打造成為客家風情街。建設特色小城鎮,對新建沿街樓嚴格按新標準建設,對危舊房進行改造,提高小城鎮檔次,做到局部整齊劃一,全局統籌協調。
3、建設精品工程。堅持“政府控制規劃、規劃引導項目、項目吸引資金”的思路,形成規劃培育一批、前期儲備一批、動工建設一批的項目實施計劃,對工程項目精心規劃、精心設計、精心建設。一是建議啟動城市綜合體項目,以豐富的現代美學創意、豐厚的客家傳統文化底蘊和東江源頭優美的自然風景為依托,充分體現“城市綜合體”的核心內涵,以發展我縣特色文化為重點,以文化館、展覽館、圖書館、旅游、休閑、購物、娛樂場所為建設內容,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開放靈動的空間新格局,并為打造客家風情文化園提供良好的空間載體。二是建議啟動汽車站及城東物流中心項目,依托高速路連接線,結合鷹梅汕鐵路及火車站及站前廣場建設,著力把縣新汽車站及城東物流中心項目打造成為我縣的精品項目之一,塑造好綠色生態、美麗花園式形象,提升土地升值的潛在價值。三是高標準建設206國道改道及高標準改造城東、城南、城西出口路,力爭三年內完成繞城快速線路,改善出行條件,提升城市形象。
(三)加強建筑業管理,進一步提升質量安全。
1、促進建筑市場健康發展。
堅持以基本建設管理和質量安全生產管理為軸心,深化建設領域專項整治,提升建筑工程監管水平,保持建筑安全生產平穩態勢。在建筑市場、建筑工程和建筑企業管理中,嚴格執行建設工程報建制度、施工許可制度和驗收備案制度,把好工程開工和交付使用兩道關。
2、全面落實五方主體項目責任人質量終身責任。
一是明確項目責任人質量終身責任。按住建部規定,建設單位項目責任人、施工單位項目經理和監理單位總監在工程設計使用年限內,承擔相應的質量終身責任。二是推行質量終身責任承諾和竣工后永久性標牌制度,增強相關人員的質量終身責任意識。三是建立項目責任人質量終身責任信息檔案,將五方責任人質量終身責任信息檔案納入城建檔案統一管理保存。
3、深入開展安全治理。
一是經常性開展專項治理工作,提高防范工程安全事故的能力。針對我縣建筑安全生產中的薄弱環節,嚴格執行建筑工程質量安全制度,加強建筑施工現場文明施工管理,突出開展對高墜、坍塌、垂直運輸、深基坑等專項治理工作。二是加大質量監督抽檢力度,實行嚴管重罰,使施工安全生產始終處于高壓態勢。要求所有施工單位嚴格按施工質量標準化工程管理進行施工。三是積極組織推薦工程評優工作,嚴格執行對安全生產、工程質量、建設手續方面存在問題的施工企業、工程建設管理人員進行停止投標資格和記不良行為的處罰。
(四)深入推進“三城同創”,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1、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開展“三城聯創”活動為契機,創新機制,規范管理。一是充實城管隊伍,招聘正式城市管理人員,切實解決城管隊伍人員少、年齡大的現狀,做到定人定崗定區域管理,確保管理效果。二是扎實開展“三治”活動,重點規范專業市場,切實解決建材銷售、汽車銷售、汽車維修、廢品收購以路為市,占道經營等問題;三是建立社區城市管理網絡體系,充分發揮城區內村(居)委會作用,落實村(居)委會的城市管理職能和責任,把村(居)委會、小區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等納入到城市管理體系中來,劃分管理責任區,嚴格所屬管理責任。四是全面推行城區環衛保潔、園林綠化、廣告管理、市政設施維護、道路停車收費的市場化運作,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長效機制。五是加強城市秩序管理。嚴厲整治店外經營、車輛亂停亂放等行為;加強戶外廣告審批管理;規范建筑工地管理,實施施工工地出入口硬化,狠抓運輸建筑材料、余土與拋灑滴漏行為;抓好公園、廣場等重點區域管理。
(五)加快培育優勢產業,進一步提升城市活力。
1、著力發展果業產業。堅定信心,下定決心,切實做好柑橘黃龍病防控工作,著力扶持楊氏、源興、泓源達、桔都等現有果品企業,在鞏固發展果業產業的同時,充分利用我縣的現有資源,發展茶葉、油茶、毛竹、花生生產等產業,調優農業產業結構。
2、著力發展工業產業。把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產業現代化相結合,立足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稀土精深加工、礦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提升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化解產業集聚過程中存在的資源、體制、管理障礙問題,將園區打造成縣域經濟的核心增長極,加快經濟社會結構的現代化轉型。
3、著力發展城市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積極構建集約發展的現代物流體系,重點實施好城南物流中心,啟動汽車站及物流中心項目等現代物流產業建設,啟動南橋物流園區建設,著力構筑物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方便群眾生活的現代商貿、休閑觀光、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以及社區服務、家政服務、養老服務和市政公用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六)全面優化體制機制,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
1、創新投資融資渠道。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亟需化解資金瓶頸的制約,建立透明規范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擺脫過分依賴財政投入的習慣心理,樹立“經營城鎮”的理念,增強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資金保障能力。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場作用的范圍和領域,對于公共服務領域,明確政府的投資主體地位,強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責任。對屬于市場運作的領域,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明確民間資本投資主體的地位,對通過市場行為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應適當補貼以保障投資者的合理收益。
2、創新項目推進機制。建立健全重點工程項目目標責任機制、督查通報機制、動態管理機制、推進激勵機制,優化項目推進工作機構,對全縣重點工程根據項目性質進行科學分類,分別成立各類項目推進工作組。制定科學合理的重點項目考評辦法,通過獎優罰劣激發全縣上下克難攻堅,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的龍頭作用促進全縣經濟加快發展、轉型發展和跨越發展。
3、創新示范鎮管理機制。建立示范鎮新型管理體制,改革并落實示范鎮用地保障、財政扶持、產業扶持等機制,打造南橋物流園區,加快啟動南橋示范鎮“擴權強鎮”改革試點,配齊配強示范鎮領導班子,堅持能放則放,賦予試點鎮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行政許可事項由縣級部門依法委托示范鎮行使職權,非行政許可事項由縣級部門直接交給示范鎮行使,強化鎮級管理職能,進一步優化管理機構,把南橋打造成為縣城副中心鎮。
(七)堅持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以為人本,致力于實現城鄉居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同等權利,為的是讓城鄉居民都能夠平等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在推進城鎮化的整個過程中,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科學搞好整體規劃的同時,從群眾反映最迫切的地方入手,著力優化城市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改變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回應干群期待。在實際操作中,努力做到“四個改變”:
1、改變“重面子、輕里子”的觀念。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既要注重搞好“面子”,為居民提供一個舒心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更要注重“里子”,完善提升城市的各項功能,堅決避免將城市的“面子”打造的光鮮漂亮,卻忽視了“里子”建設的通病。
2、改變“重地上、輕地下”的觀念。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地面上的綠化、亮化、美化等看得見的“地上工程”,也要注重城市排水系統等看不見的“地下工程”,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統一規劃地下空間,高標準建設地下排水設施、燃氣管道、強電弱電工程,做到“雨污分離”。
3、改變“重硬件、輕軟件”的觀念。城市的發展不僅要有良好的“硬件”設施,更要有與之適應的“軟件”配套。硬件方面要致力于解決制約城區發展的環節、基礎設施、重點工程等。軟件方面要通過降低門檻、拓寬渠道,加快完善以人為本的勞動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政策,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使農業轉移人口能夠享受子女教育、公共就業、基本養老、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陽光”。
4、改變“重短期、輕長期”的觀念。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要從長遠發展推進城鎮建設,走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在規劃建設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城市今后的發展,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注意節約用地,凡是能夠保留的山體和水面,都盡量予以保留。
返回目錄。
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是地方農村改革發展的一大突出亮點。為總結地方改革經驗,探索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有關政策措施,近日,我們到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張家港市鳳凰鎮、如皋市長江鎮、泗洪縣陳圩鄉等地,就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傮w看,江蘇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需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形成了支農資金集中整合投入、農村新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土地集中連片開發、農業規?;a業化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建設用地優化配置、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村內需旺盛、發展動力強勁的良好勢頭。
盛澤鎮、鳳凰鎮、長江鎮和陳圩鄉,分別地處蘇南、蘇中和蘇北,由于人口資源條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不同,其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可概括為三種不同的類型或模式。一種是以盛澤鎮、鳳凰鎮為代表的離土進城模式。吳江市盛澤鎮、張家港市鳳凰鎮作為江蘇省強鎮擴權試點鎮和統籌城鄉先行區,積極引導農民以集體資產所有權置換股份合作社股權、以土地承包權置換城鎮社會保障、以宅基地及住房置換城鎮住房產權,農保并社保,農房得產權,農民基本告別傳統的農耕生活。一種是以長江鎮為代表的半離土半進城模式。如皋市長江鎮以加大土地整理、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為契機,節約出建設用地,在城鎮和工業區周圍建設集中居住點,對入住農民辦理城鎮住房產權,但在農民拆遷補償、住房安置和就業保障上,標準相對較低,農民沒有納入城市社保體系之內。一種是以陳圩鄉為代表的舊村改造模式。泗洪縣陳圩鄉本著利于生產、方便生活、節約用地、集約投入的原則,按照靠近中心鎮、靠近商貿區、靠近工業集中區的要求,推行集中居住點建設,整合投入,改善村容村貌。
這三種主要模式,盡管差異較大,內容不一,但都適應了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農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對優化土地資源配置、集約整合投資、縮小城鄉差距等發揮了較大作用。一是支農資金集中整合投入,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過去,村莊分布很散,通路、通電、通水等成本高。合理規劃布局后,通過整合各項投入,農民住上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新社區。政府花較少的錢,解決了農村臟、亂、差的問題。二是集中連片開發耕地,現代農業發展前景廣闊。長江鎮拆除散落在耕地之間的村莊并復墾后,大塊耕地連成一片,渠系配套,設施先進,耕作方便,為發展現代農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三是優化配置城鄉建設用地,城鎮化、工業化獲得了寶貴的發展空間。由于缺少規劃和監管,原有村莊建設用地不合理、不充分和廢棄閑置的問題比較突出。據鳳凰鎮負責人介紹,當地一戶農民擁有宅基地和自留地約0.78畝,而建設多層和小高層樓房集中安置農民,平均每戶約需0.3畝,這樣可騰出建設用地接近半畝。這些通過整理增加的農村建設用地,可等量用于發展小城鎮和二三產業,較好地解決了經濟發達地區城鎮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四是拉動了農村內在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一)以強鎮擴權試點為突破口,助推城鎮實現跨越式發展。xx年,江蘇省決定在20個鄉鎮開展強鎮擴權試點,試點鄉鎮被賦予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力爭通過兩年左右努力,推動試點鄉鎮逐步發展成為人口聚集、產業集群、結構合理、體制創新、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現代小城市。吳江市盛澤鎮、張家港市鳳凰鎮和如皋市長江鎮作為強鎮擴權試點鎮,積極創新管理體制,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農業人口就近轉移就業和參加社保的配套政策,探索以土地承包權換社保、以宅基地換住房,進一步激活了鄉鎮發展活力。
(二)以科學規劃為先導,統籌安排城鄉布局。按照城鄉聯動發展的要求,江蘇省堅持“四集中”,即工業向規劃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科學編制城鄉一體化規劃。張家港市鳳凰鎮編制了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鎮村布局規劃。泗洪縣安排1056萬元規劃編制經費,聘請高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相繼完成了全縣鎮村布局規劃、小城鎮總體規劃、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規劃等。
(三)以小城鎮和農村新社區為載體和平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土地、金融等政策傾斜。蘇州市作為江蘇省城鄉統籌試驗區,積極爭取城鎮建設用地周轉指標,同時將宅基地置換節約的建設用地指標全部留給縣(市、區)鎮兩級,有效解決城鎮化過程中的土地制約瓶頸。泗洪縣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集中居住點及康居示范村建設28條意見》,對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依法實行規費減免和稅收返還;農民在集中居住點建房由農村合作銀行按每戶3-10萬元辦理貸款授信,國土、建設部門為新建住房辦理土地使用證和房屋產權證,允許以“兩證”作為建房貸款抵押。二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張家港市政府給予每個鄉鎮3000萬元借款作為集中居住區建設啟動資金,滾動使用;對集中居住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整理復墾分別給予160元/平方米和300元/畝的補助,同時還對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項目融資給予30%的財政貼息。吳江市盛澤鎮對入住集中居住點的農戶給予3萬元/戶的補助。泗洪縣政府設立1.5億元專項基金,集中居住區規劃設計費、建筑設計費由縣財政全額承擔;按照建筑面積30元/平方米的標準給予鄉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獎勵;并對通過省、市級康居示范村驗收的,分別獎勵300萬元和100萬元。三是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無論是經濟條件較好的盛澤鎮、鳳凰鎮,還是經濟條件較差的陳圩鄉,都把強化農村新社區公共服務功能作為重點,完善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和中小學校、醫療衛生、體育健身等公共服務。盛澤鎮、鳳凰鎮、長江鎮在居民集中居住點預留部分商品房,其出租收益歸社區農民所有,用于小區物業管理等支出,還在已基本融入城鎮的農村新社區專門建設公共食堂和紅白喜事廳,尊重農村習俗,方便群眾生產生活。陳圩鄉在農民集中居住的房屋戶型上,專門設計了存放農機具和糧食的場所,并在農村新社區配套建設了公共服務中心,為農民提供遠程教育、圖書閱覽、技術指導、信息咨詢、休閑娛樂、警務司法等全方位服務。
(四)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出發點,確保農民有房住、有收入、有保障。盛澤鎮、鳳凰鎮采取“拆一還一”的方式給予拆遷農民同等面積的住房補償,并對農民購房進行補貼,農民基本可以免費入住同等面積的新房。長江鎮推行“讓利于民”和“陽光安置”政策,制定合理的拆遷補償標準,對農民宅基地及附著物評估價、拆遷補助標準、農戶補助款數額、安置房情況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盛澤鎮、鳳凰鎮成立社區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以承包地和集體土地入股,經營收益歸全體村民所有。農民進城后,不僅可以得到土地流轉收入、土地入股收入、工資性收入、社會保障性收入,更為重要的是得到了房屋出租和交易的財產性收入。長江鎮結合當地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就業培訓,并定期舉辦就業洽談會,累計培訓農民8000多人,安置就業近6000人,基本消除了零就業家庭。同時,積極推進失地保障與城鎮職工保障接軌、醫療保障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接軌以及最低生活保障與城鎮基本保障接軌。
江蘇省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在深入推進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土地使用規劃問題。xx年國土資源部制定下發《關于規范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試點工作的意見》,在一定程度上為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松了綁,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轉指標較少,省里只選擇少數試點地區使用,非試點地區建新房拆舊房工作難以及時啟動,影響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進度。另外,關于先建后拆的規定,增加了基層政府安置被拆遷農民的難度,同時加大了農民拆舊遷新的顧慮。
二是資金投入問題。據初步測算,建設500戶以上規模的農村新社區,按照適度超前的要求,社區道路、電力、給排水、路燈、公共廁所、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及社區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戶均3萬元。當前,各級財政直接支持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政策較少,地方政府投入壓力較大,迫切要求中央財政增加專項投入。
三是新型社區管理問題。盛澤鎮、鳳凰鎮、長江鎮新建的農民集中居住點,多的達3000戶以上,少的也有500戶左右,多數以建制村整體遷入,個別社區也有多個行政村共處。農村新社區在多數地方還是新鮮事務,社區組織管理體制還不明確,特別是社區組織與村委會、村支部、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關系難以界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難度加大。
四是農民權益保障問題。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農民宅基地征占、住房拆遷和補償安置等問題。隨著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逐步推進,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將越來越成為一個重要的方面。
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節點,也是不斷創造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過程。應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順勢而為,進一步加強引導指導,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一)加強督促指導,堅持試點先行。統籌城鄉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是今后較長時期內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必須在統籌城鄉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應在規劃編制、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強對地方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支持和指導。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水平,按照“城鄉對接,雙輪驅動,資源整合,試點先行”的原則,從xx年起,選取領導重視、基礎較好、工作已開展的少數幾個省份,開展小城鎮和農村新社區建設改革試點,進一步總結經驗,創新政策機制。
(二)加大支持力度,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為適應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需要,應逐步建立以政府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為導向、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在清理規范各類融資平臺的同時,合理利用小城鎮建設融資平臺,積極爭取金融機構對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貸款扶持。靈活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將農村土地整理增加的建設用地指標進行市場化運作,籌集資金,壯大投入來源。整合農村道路、改水改廁、環境保護等支農資金項目,提高整體功效。
(三)不斷改革創新,健全城鄉一體化機制。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除了“硬件”建設,更繁重的任務是城鄉建設規劃、農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經營制度、農村金融、鄉村治理等領域的改革創新。應進一步貫徹落實xx屆三中全會精神,有序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金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統籌城鄉社會管理,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積極探索強鎮擴權的途徑,對重點建設的小城鎮在財政、規劃等方面賦予適當管理權限,增強發展活力。
(四)加強監督檢查,確保農民利益不受侵害。保護農民利益始終是農村改革發展的首要目標。應進一步加強農民權益監管,完善相關制度辦法,防止農民權益受到損害。
返回目錄。
加快城鎮化進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部署,是推進經濟大發展、城鄉大變樣、文明大提升的戰略舉措,對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全面建設小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何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帶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經濟,己成為我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近期,本人就我縣城鎮化建設進行了深入調研,對××城鎮化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思考。
我縣現有城鎮21個城鎮建成總面積46平方公里,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建設部門的關心指導下,我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發展原則,抓規劃鑄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經營保投入,抓產業強后勁,城鎮建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李渡、文港、溫圳等先后獲得全國重點鎮、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全省小城鎮建設示范鎮等榮譽稱號,呈現出速度快、特色顯、后勁足的良好態勢。速度快。始終堅持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以城鎮化帶動非農化,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縣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增速比全省快0.27個百分點,比全國高0.9個百分點。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彰顯個性,形成了以酒著稱的李渡、以筆揚名的文港等一批極具特色的名鎮。
1、城鎮缺乏聚集力。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差,綠化覆蓋率較低;自來水普及率不高,斷頭路多;環衛及消防設施不足,城市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滯后,公共服務設施還不能滿足城市的需要。產業基礎總體薄弱,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低,南部鄉鎮和北部鄉鎮發展不平衡。城鎮文化氣息不濃,大多特色不鮮明,城鎮應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輻射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產業缺乏拉動力。近年來,在全縣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縣形成了初具規模的“七個一”支柱產業,但受科技創新能力低、產業鏈條短、品牌不響、實力不強、行業惡性競爭等因素影響,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無法形成真正特色工業主導產業,不能有效帶動相關一、三產業的發展,嚴重制約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同時,城鎮產業用地布局分散,各類性質用地區別不明顯,工業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規模的服務需求,影響到第三產業發展。
3、規劃缺乏制約力。在建設規劃上投入較少,規劃編制資金短缺,規劃內容深度不夠,科學性不強,沒有把城鎮規劃與區域規劃、產業規劃、經濟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規劃建設只是對“自發無序”建設的改進,缺乏協調統一的區域性規劃指導和調控機制,城鎮間、城鄉間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結構趨同、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效應。一些城鎮規劃約束力弱,建設隨意性大,市場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線型排列,形成只見新街、不見新鎮的現象。建筑形體空間缺乏藝術效果,風貌趨同的問題比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動力。一些制約城鎮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沒有及時加以調整,與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政策規定沒能適時完善,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一是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動。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現象普遍。二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進城務工人員沒有享受到城鎮就業人員在就業、創業上的優惠政策,沒有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三是現行的土地制度制約,不少農民認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線”,不愿放棄擁有的土地經營權,導致了征地難,影響了城鎮建設。
根據調研分析,經過深入思考,我認為,××城鎮化應遵循的總體思路是:發揮縣城和中心鎮的輻射帶動作用,以縣城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線組團、錯位發展”的原則,通過中心城市到重點鎮的聚集效應的逐級傳導,遞次推進,最終形成中心牽動、軸線輻射、城鄉一體的城鎮群、產業帶、經濟圈,形成縣城、中心鎮、集鎮鏈接配套、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鎮體系,為加速××崛起構建重要載體,為突現追趕跨越提供發展動力。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四個堅持”:
1、堅持規劃先行,把城鎮起點做“高”
一要大氣做總規。高起點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態環境優、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現代氣息濃、帶動能力強”的要求,堅持規劃先行,謀定而動,深化規劃的統籌性,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編制出功能明確、錯位發展的縣城、重點鎮、一般鎮和集鎮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統籌解決資源重復和分散配置問題,實現城鄉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同時,要倡導“陽光規劃”,擴大公眾參與范圍,接受群眾監督,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
二要精細編詳規。抓緊制定產業布局、交通路網、修編土地總體利用和基本農田保護等各類專項規劃,并搞好各規劃之間的相互銜接。在進一步完善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抓緊做好建設用地控制性詳規,著重加強對城鎮新區、重要地段、重點組團的詳細規劃和設計工作,把能看得準的先做了,看不準的先放著,給后人留下空間。同時,要做好水電氣、通訊、環保、防洪、綠化、防震減災、歷史文化保護等各類專項規劃編制工作,適應××大建設大發展的需要。
三要嚴格抓落實。規劃向來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的說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發揮規劃對城鎮發展的引領和調控作用,強化規劃的剛性約束,堅決克服規劃與建設“兩張皮”的現象,決不能讓規劃成為“紙上畫畫、墻上掛掛”。必須維護規劃的法定性、權威性和嚴肅性,嚴格落實“一書兩證”制定,對未辦理“一書兩證”的違法建設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使規劃與建設無縫對接。建立城鎮規劃聯合執法機制,整合城建、城管、國土等部門的力量,成立規劃巡查大隊,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關口前移、源頭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報,把各類違反城鎮規劃的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
2、堅持突出重點,把城鎮規模做“大”
一要鋪好路網拉框架。路網是城鎮的骨架與血脈,影響著城鎮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引領著城鎮發展的方向與框架。首先,要強攻主動脈。重點建好新區骨干道路,暢通新老城區資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間距離,拉開城鎮發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斷頭路。結合組團開發與老城改造,打通斷頭路、丁路,健全微循環,完善城區路網,使城區道路真正形成環狀循環、連貫順暢。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點。堅持做大城鎮規模與做強城鎮實力相結合,根據總體規劃,按照“規劃先行、產業支撐、設施配套、打造亮點”的要求,結合地方實際,加快推進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吸引農民進城務工,把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建成城鎮的發展新區,農民進城的就業區。
三要統籌建設強承載。加快推進老城改造,依托現有建設格局,著重改善交通狀況,擴大綠地面積,改善人居環境,走內涵發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統籌城鄉資源,盤活存量資產,推動城鎮發展。完善城鎮基礎設施,統籌城鎮供水、供電、供氣、污水管網等公共設施對接,加強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殯儀館等公共設施建設,盡快啟動“村村通公交”,加快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
3、堅持產業支撐,把城鎮實力做“強”
一要搞好產業布局。根據區域經濟特色,突出城鎮產業功能,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產業體系建設。按照“統一布局、分工協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錯位發展、集群集聚,統籌發展、互利共贏”的指導思想,由有關部門啟動產業一體化編制工作,統籌制定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劃分各自重點發展產業,明確產業定位分工,實現優勢互補,盡量避免產業發展重復投資現象;各鄉鎮根據“三大圈層”發展規劃,加快修訂和完善本地的產業總體發展規劃和重點專項規劃。認真做好園區工業布局規劃,加強園區發展規劃與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的銜接,項目向園區集聚,關聯產業向龍頭企業集聚,大項目、大企業向園區集結,走項目產業集聚之路,加快工業強縣進程,實現產業對城鎮發展的支撐。
二要培育優勢產業。按照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堅持招商引資與發揮能人優勢相結合、與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相結合、與培植新興產業相結合、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與推進重大基礎設施相結合、與爭資立項相結合,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產業集聚發展,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三要壯大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發達程度是城鎮功能完善與否的重要標志。要根據國家《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的實施意見》精神,城鎮新區建設要充分考慮服務業發展的需要,規劃確定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出臺具體配套政策,推動服務業加速發展。加強商業網點規劃管理,建設培育商品交易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貿業態、大型購物中心和電子商務。加快旅游觀光、生態農業、休閑娛樂場所建設,進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業發展。
4、堅持改革創新,把城市機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資機制改革。資金匱乏是制約××建設的“瓶頸”,僅靠財政投入遠遠不夠,必須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融資力度。首先,實施多元化、多渠道戰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塊錢”:即招商引資、引進外面錢,爭取國債和省市項目資金、爭來上面錢,盤活資產、激活閑置錢,啟動民資、聚集零散錢。其次,按照“土地支撐融資、融資支撐建設、建設支撐發展”的原則,善于經營土地,建立有形市場,真正形成“一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第三,按照“適度舉債,加快建設”的原則,進一步整合資產,打捆包裝新項目,繼續爭取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同時按市場化原則,積極創造條件,盡快將供水、供氣、公交、污水處理、市政管網、城市路橋、公共廣場等項目建設推向市場,積極鼓勵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及外資參與建設經營,形成多元化主體結構,加快城市建設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體制改革。一是改革戶籍制度。實行全縣城鄉戶口管理一體化,在一定范圍內試點,逐步取消二元制戶口管理模式。繼續放寬戶口遷移限制,積極為城鄉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創造有利條件,鼓勵高素質人才進城鎮經商落戶,共同繁榮城鄉經濟,推進城鎮發展。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政策、勞動力市場,推進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優化配置職業教育資源,建立覆蓋城鄉的職業培訓體系,打造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基地。實行城鄉統一的勞動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創業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和創業能力。對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就業體系,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積極創造條件,使新落戶居民在子女入學、就業、參軍、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償、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允許集體土地使用權在經過批準以后進行出租、轉租、置換、作價入股(或出資)等形式有序流轉。按照“社會保障換承包地、住房補助換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換或回購退出宅基地,實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購房補貼等辦法,鼓勵農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轉承包地”,進入城鎮或農村新型社區居住。讓有能力、有知識、有頭腦、高素質的農民規模經營土地,使農業向規?;?、專業化發展,實現農業規模經濟、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現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城鎮建設的高標準,來源于高起點的規劃建設和高效率的管理。要盡快建立健全城鎮的執法管理機構,充實管理隊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確鄉鎮政府的城鎮管理主體地位,盡快協調解決好“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問題,健全和完善與城鎮規模及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綜合管理機構,實施綜合管理、統一執法。用市場經濟的手段,聘請經濟實力較強,管理經驗豐富的物業管理公司參與小城鎮的管理??傊?,要按城鎮的標準,積極探索城鎮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強城鎮的凈化、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不斷提高我縣城鎮化水平。
。
我們檢索了12個省各城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文件、規劃和新聞報道等,涉及地級以上城市共156個,其中提出新城新區建設的有145個,占92.9%。12個省會城市全部提出要推進新城新區建設,共規劃建設了55個新城新區,其中沈陽要建設13個新城新區,武漢也規劃了11個新城新區。
在144個地級城市中,有133個地級城市提出要建設新城新區,占92.4%,共規劃建設了200個新城新區,平均每個地級市提出建設1.5個新城新區。
在我們檢索的161個縣級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區建設的有67個,占41.6%。大多數城市已經將新城新區建設付諸于行動,并非僅僅存在于規劃。
2、新城新區規劃面積和人口普遍超越現實。
在地級以上城市規劃建設的255個新城新區中,公布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的共有96個,公布的建設用地面積共計6105平方公里,平均每個新城新區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為63.6平方公里。
根據《20xx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數據,抽查的12省平均每個地級市建成區面積為115平方公里,也就是平均每個規劃中的新城面積相當于現有城市面積一半多,有的城市還規劃了多個新城。
比如貴陽城市規劃中,提出建設3個新區,規劃建設面積為860平方公里,其中貴安新區規劃建設面積達500平方公里。5個新城的規劃建設面積為407平方公里,新城新區規劃建設總面積達1267平方公里,而20xx年貴陽市建成區面積僅162平方公里,考慮到貴安新區部分涉及到安順,即使貴陽安順兩個市建成區面積合計也僅198平方公里,相當于要增加6個貴陽和安順。
在145個規劃建設新城新區的地級以上城市中,共有121個城市全部或者部分公布了新城新區的規劃人口,合計9672萬人,平均每個城市新城新區規劃人口為80萬,而根據《20xx年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數據,抽查的12省平均每個地級市城區人口88.4萬,規劃的新城新區人口基本相當于現有城市人口。
3、地方政府把新城新區建設作為城鎮化的抓手和突破口。
中央城鎮化政策的出發點在于解決人口城鎮化問題,但一到地方,城鎮化往往被理解成城鎮建設。
比如廣東省在20xx年提出要支持粵東西北地級市城區擴容提質、聚集發展、率先崛起,并且從省級層面提出了12個新城新區,在省政府的直接刺激下,地級市的熱情被高度調動起來,云浮、惠州、茂名等城市啟動了新城新區建設和規劃,并將新城新區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20xx年的重點工作來抓;韶關市通過對新城戰略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整合,進一步拉大新城框架,將規劃面積從37平方公里,調整為60平方公里。
遼寧省發文在以沈陽為核心、7個地級市組成的沈陽經濟區推動新城新市鎮建設,提出了25個新城建設的目標。
河北省將北戴河新區、唐山灣生態城和黃驊新城寫入了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中。貴州省提出20xx年全省要啟動100個城市綜合體建設,實現縣級全覆蓋。
4、新城新區規劃標準高,投資規模大。
在各地有關新城新區的文件規劃中,一般都提了較高的建設標準,生態城、智慧城、科技城、現代城等比比皆是,建設配置標準大多豎內和國際領先標準。
比如廣州南沙新區提出陸地綠化率不低于60%,各方面的硬件設施都是按照國際最先進水平進行配備。
河北唐山、陜西西安、江西九江等諸多城市也規劃建設各類高端生態城。高標準的規劃建設也需要地方政府進行大規模投資配套,廣州市20xx年計劃在南沙新區安排220億投資,唐山南湖生態城20xx年完成投資180億,20xx年完成投資200億,陜西安康月亮河生態蟲劃總投資在147.8億元,作為縣級市的江西省豐城市新城區也規劃投資160億等,新城建設儼然演變成為地方政府拉動投資的手段。
建區設市十六年來,由于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鎮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對經濟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到底,全市有123個鄉集鎮,61個建制鎮,其中重點鎮5個,省級試點鎮48個,縣城以下鄉鎮建成區面積達到198平方公里,鄉鎮平均建成區1.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著一個小城鎮。恩陽鎮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4.5萬人,是全國重點小城鎮。清江鎮近幾年來城鎮房屋建筑面積以每年5—10萬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戶、人的速度增長。
(二)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通過抓小城鎮的規劃、建設、功能完善,小城鎮成為人口、經濟、社會等資源的重要集聚點,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成為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輻射點,成為農村和城市的重要結合點。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對產業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對農村人口的轉移起到了吸納作用。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全市小城鎮常住人口達到6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27.1%。比如,樂壩鎮總人口7680人,城鎮人口達到6100人,城鎮化率達到80%。白衣鎮十年來鎮區面積擴大8倍,城鎮人口增加6倍,達到1.2萬人,占總人口的35%。
(三)基礎和服務設施明顯改善。路、水、電、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市場等服務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到底,全市鄉鎮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條,里程1208公里;建成區道路硬化率達到70%;鄉鎮通電率100%;60個鄉鎮建有集中供水廠(站);所有建制鄉鎮開通固定電話、移動電話,60%的鄉鎮開通網絡;建成了一批綜合農貿市場、專業市場、經營超市,促進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陽、清江、樂壩、涪陽和興文實現天然氣管道集中供氣;地處深山的空山鄉實現了“五通”。
(四)鎮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小城鎮的發展,促進了鎮域經濟的加快增長,特別是建制鎮經濟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其他鄉集鎮。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響的旅游型、工貿型、商貿型、農產品加工型小城鎮。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小城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9.24億元,其中二產業6.47億元,三產業10.63億元。如,樂壩建鎮十五年來,堅持以工業、商貿為主導,去年底工業產值超過1億元,占gdp的80%以上,三次產業比重為4:43:53,提供稅收超過萬元。涪陽鎮興辦12家超市,新建1萬平方米綜合商品交易樓,吸引了一批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客商,個體戶達到250戶,帶動了以涪陽、陳河為中心的通江銀耳、食用菌特色產業發展。
(五)歷史文化底蘊較為深厚。我市部分小城鎮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紅軍文化。長赤、毛浴、沙溪、光霧山(桃園)、得勝等鎮具有光榮的紅色歷史,深厚的紅色文化。白衣古鎮以上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著稱。恩陽古鎮以紅軍文化、特色民居遠近聞名,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四川省十大古鎮。水寧寺、白衣、毛浴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清江、曾口、涪陽、鐵佛等21個鎮被省政府命名為文明村鎮。
盡管小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建設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困難。
一是規劃明顯滯后。城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規劃滯后于建設發展的需求。全市小城鎮總體規劃修編率僅為27%,絕大部分小城鎮沒有控制性詳規,更沒有小區規劃。已有的小城鎮規劃大多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總體布局與發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城鎮規模偏小,90%的建制鎮建成區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其他鄉集鎮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農村居民點的層次上,輻射帶動能力弱。城鎮建設缺乏特色風貌,缺乏文化內涵,缺乏城鎮品味,基本上是一條水泥路、一排卷簾門,“千鎮一面”的火柴盒式建筑,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
缺乏;燃氣普及率僅為0.1%。
三是缺乏產業支撐。城鎮經濟總體效益不高,產業發展普遍存在產業規模小、鏈條短、水平低的狀況,產業支撐能力弱。不足以刺激基礎設施的快速改善和促進生產要素向城鎮的有效積聚,城鎮的輻射和帶動能力弱,二元結構特征明顯。同時,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對外交流合作有限,對外開放的水平低,仍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不強,借力、借勢、借資金、借技術發展尚未真正起步。
四是集鎮管理水平不高。城鎮管理體制機制不適應發展的需求,政府主管部門調控能力較弱。規劃應有的指導性、性和強制性作用發揮得不夠,隨意性明顯,重建輕管的現象比較突出。小城鎮違法建設屢禁不止,臟、亂、差現象較為普遍,監督管理和執法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城鎮化直接體現著一個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不可逾越的階段。發展小城鎮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的主要途徑。在推進農村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增強發展的緊迫感。
(一)發揮小城鎮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鎮是一個行政區域的中心。位于農村之首,城市之尾,一頭連農村,一頭連城市,一頭連農戶,一頭連市場。是城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必然聯系。在該地域系統內發揮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鎮的發育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為此,必須作為一件大事抓緊抓好。
(二)發揮小城鎮的聚集作用。城鎮化是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生產專業化的結果。當前,大中城市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產業升級等多方面的原因,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減弱。而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滿足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低成本需要;有利于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相對集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利于解決農民離土不離鄉,起到維護社會穩定和擴大內需之功效。建設小城鎮,可以聚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可以發展一個地方的生產,繁榮一個地方的經濟,富裕一個地方的百姓。
(三)發揮小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小城鎮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工業文明向農村擴散,離不開小城鎮,城市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以小城鎮為基地,才能盡快為分散的農民所掌握、所享受,先進的科學技術很多要通過小城鎮向農村傳播。在實踐中要充分發揮小城鎮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帶動作用,對農村產業的輻射作用。
(四)發揮小城鎮促進對外開放的作用。擴大對外開放是農村進步的強大動力。小城鎮是農村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起步晚、起點低、積累少,招商引資難度大,更應該加快建設農村小城鎮,充分發揮其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像樂壩鎮多年來重視抓小城鎮建設,促進開放開發,吸引了大量外地和當地人務工經商,興辦企業,鎮域經濟迅速發展壯大。
(五)發揮小城鎮促進科學發展的作用。要確立抓小城鎮建設就是抓發展的思想觀念。把小城鎮建設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略,作為體現以人為本、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舉措,作為統籌區域、城鄉發展的有效途徑,實現人口、經濟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動,立足特色資源,打造產業集中區,增強小城鎮的經濟實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
(一)堅持輿論導向。充分發揮輿論的引導作用,形成廣泛共識。加快小城鎮建設是落實市委重大發展戰略的需要,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需要,是推進“三農”問題解決的需要,是擴大內需、應對金融危機的需要,也是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需要。根據巴中實際,應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市、縣中心城市,完善功能,提升品味,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一手抓星羅棋布的小城鎮,堅持城鄉統籌、合理布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創新體制、突出特色,把城鎮化與農村工業化、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增強小城鎮的發展活力、發展后勁。
(二)堅持規劃導向。小城鎮建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規劃要具有科學性、前瞻性,按照起點要高、規模適度、分步實施的要求,提高規劃水平。明確小城鎮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有所為有所不為,因地制宜、節約資源、突出特色、個性發展,體現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態特色,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相結合,切實避免“千鎮一面”的雷同。合理確定小城鎮建設的選址、規模、標準和設施配置,把小城鎮建設成為布局合理、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鎮。一要搞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二要搞好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包括控制性詳規、小區規劃、管理建設規劃以及基礎設施][配套的規劃;三要搞好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小城鎮規劃與產業布局規劃、教育規劃、區域交通規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基本農田保護規劃有機地銜接起來,更好地發揮小城鎮的基礎潛力、產業潛力。四要嚴格實行規劃控制,增強規劃的嚴肅性,保障規劃的連續性。
按照市委辦公室關于開展新型城鎮化調研通知的要求,鎮黨委、政府組織人員對我鎮新型城鎮化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束城鎮位于xx市東北部35公里處,南鄰尊祖莊鄉,西鄰米各莊鎮,北鄰臥佛堂鎮,東與大城縣接壤,面積96平方公里,轄41個行政村,人口5萬,是我國北方重要的保溫建材生產銷售基地。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加大城鎮建設力度,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將以鎮駐地建設為中心,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示范,以村容村貌綜合整治為抓手,由點及面、梯次推進,努力改善人居環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鎮區建設主體框架結構不斷優化。2000年以來,我們本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科學管理的目標對鎮區規劃進行了重新修編,重修了寬6米、長1700米的鎮區主干道和南環路、北環路建設工程,鎮區形成了“兩縱三橫”的主體框架,鎮區面積擴大到了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2萬人。同時,我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實施了亮化、美化、凈化工程。即將完成的主干道邊道3700米的彩磚鋪設,開挖了下水道,安裝路燈,設置垃圾箱,弱電入地等工程,這些工程進一步提升束城鎮的整體形象,對全鎮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動作用。
二是農村人口向二、三產業轉移步伐不斷加快。近幾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了人口從農業生產中分離的步伐,“農民進城”數量不斷增加,把一部年輕農民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脫出來從事二三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轉移了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拓展農民致富空間。據統計,我鎮從事二三產業人數超過了1萬人,外來務工人員達到3000人,主要從事保溫、密封、化工、服務等十幾個行業。
另外,農業生產勞動力的轉移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進程,有利于解決土地規模經營和耕地撂荒問題,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種養能手手中,不僅為集約經營、規模經營、推動農業產業化創造了條件,而且還有利于促進現代化農業機械的應用和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的水平,增強農業整體競爭力。
三是新型城鎮化建設改善了消費環境,改變了村鎮居民的消費觀念,提高了消費水平。新型城鎮化建設改變了傳統農業社會形態,小農消費觀念,被市場經濟沖淡,農民入住新型城鎮化后,消費觀念和水平向前邁了一大步,現代家具、電器、轎車走入尋常百姓之家,農民進城購買商品房需求逐步增大。2012年建設完成的居民住宅小區——束城佳苑,2013年投資3000萬元的糧站居住小區剛剛開工建設。
四是非公有制企業不斷向鎮區集中,拉動了經迅速增長。新型城鎮化建設使村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鄉鎮企業的二次創業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城鎮交通、通信、商貿、學校、文化娛樂等服務設施的逐步配套,城鎮功能的日趨完善,為鄉鎮企業提供了服務保障體系,促進了工業園區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科學規劃,先后完成了工業園區一、二、三期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先后投資3000多萬元興建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吸引了50多家非公企業入駐,形成聚合優勢,集結發展。目前,全鎮形成了保溫建材、密封材料、砂輪磨具、化工等四大支柱產業,培植了60多家年產值過千萬元的企業,2013年利稅達到1.25億元。
一是把城鎮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隨著新一輪經濟浪潮的興起,環境的惡劣嚴重影響到經濟社會的發展步伐,雖然我們有著相對雄厚的工業基礎,但由于產業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污染環境、產品能耗高、符加值低、產品檔次不高等,我們要面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換代。鑒于此,黨委、政府審時度勢,果斷決策,決定要順應時勢,迎難而上,迅速把全鎮上下的思想統一到小城鎮建設工作上來,引導和組織群眾致力于“大搞城鎮建設,共建美好家園”的行動上來。
二是全方位編制城鎮發展規劃。規劃是城鎮建設和發展的龍頭。束城鎮總體規劃于2006年11月委托xx市規劃設計院規劃編制完成。2006年初,束城鎮總體規劃課題小組正式成立,并進入束城工作現場。在近6個月的時間里,小組成員通過現場踏勘、走訪、座談等多種形式,完成了現狀調查和資料收集等工作。調研工作完成后,設計單位認真分析研究了束城現狀,并組織院內專家審核,方案研討,于2006年10月份,完成《束城總體規劃》初稿,后經市委、市政府審批同意?!兑巹潯贩譃檎f明書、圖則、文本三個部分,規劃時間為2006—2020年。
另外,嚴格規劃實施。我們始終堅持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的思想,不管什么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是誰,都嚴格按規劃審批,同時聘請市工程監理部門進行質量監督,并注重發揮城建執法隊的作用,及時制止和拆除違規建筑,使鎮區建筑始終按照規劃依次有序推進。
三是進一步加快城鎮建設步伐。按照xx市“一主三副”發展戰略,我們以“先主后副、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扎實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先后對鎮區鎮區面貌進行了升級改造,先后投入100多萬元把束城鎮區路段作為改造整治亮點進行重點打造,通過完成垃圾清理、邊道硬化、路燈亮化、清理廣告牌匾,統一門牌、拆除殘垣斷壁及臨時建筑、弱電入地等工程,打造束城樣板一條街。清理街道垃圾300多車,主街邊道進行面包磚鋪設。鎮區廣告牌匾清理和統一牌匾安裝。粉刷完成了從沙束路至束城橋公路兩側所有墻體10000平米,對鎮區公路兩側的占道經營進行了治理,所有商品入店,劃定了臨時攤點區域,有效凈化和美化了整體環境。弱電入地工程正在安裝分線箱和鋪設光纜,待整個工程安裝完成后地面線桿全部清除。同時,投資200多萬元進行了南大街翻修和東大街邊道硬化,更新路燈等。
另外,結合今年開展的“四清四化”活動為契機,對全鎮41個進行徹底治理,工作中,我們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狠抓落實,確定了“5+3+33”推進模式,即先從束城、南呈各莊、xx、劉九村、滿中良5個重點村抓起,同時鞏固第一批3個村重點,再帶動全鎮其它33個村的活動開展。在重點村建設過程中,堅持因村制宜,根據現有狀況,村集體財力物力,群眾合理訴求,制定了行動規劃,鎮政府在人力、財力上給予傾斜,在街道衛生整治,邊道鋪設,街道綠化,美化,硬化上下功夫。分期分批進行,力爭農村面貌年內求突破、兩年上臺階、三年大變樣。
四是多渠道為城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城鎮建設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沒有投入上的保障就難以取得較快的發展。在資金籌措上,我們積極創新思路,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方式,引入經營城市的理念,初步實現了城鎮建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一是財政投入。鎮財政每年都拿出不低于1/3的財力,主要用于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二是啟動法人及社會資金,盤活資產。通過制定土地出讓金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讓利開發商,調動法人單位和社會資金參與小城鎮建設的積極性。目前,束城佳苑小區已建成入住,共有住宅樓12棟190多套住房,糧站小區的建設剛開始建設。三是積極與上級有關部門聯系,爭取專項資金,加大新農村建設。四是鼓勵受益商戶出資出力。我們本著“商戶出一點,財政補一點”的方法,將道路兩側門店的標牌、門窗、立面統一標準,統一色彩進行了改造,雖然商戶出資不多,但有效提高了參與意識和共建家園的責任意識。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保證了我鎮的城鎮建設項目的順利進行。
主要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結合不夠緊密,就新型城鎮化抓新型城鎮化的情況多。對新型城鎮化拉動經濟的作用認識不足,在經濟建設尤其是在推進鄉鎮企業二次創業、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發揮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載體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鎮化建設資金嚴重匱乏。在前一階段,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由于現在都是吃飯財政,財政缺乏調節手段,鎮本級財政拿不出更多的資金用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阻礙了新型城鎮化的各項功能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提出三點建議:
一要統籌規劃,完善功能,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做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按照“束城鎮城鎮建設規劃”總體規劃,加速商貿住宅區、工業集中區和生態農業區建設步伐,優化功能布局。搞好鎮區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化水平。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徹底改變鎮區面貌和居住條件。
二要制定優惠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城鎮建設投入力度。用好用足國家支持小城鎮建設的各項政策,積極爭取資金。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外商以多種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激活民資,放寬民間資本準入領域,凡是國家沒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許其參與與經營,吸引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城鎮設施建設。
三要創新管理機制,加大管理力度,不斷提升城鎮品位。堅持建管并重,把管理放在與規劃、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創新管理機制,改改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消除管理死角,大搞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抓好“門前三包”制度的落實。加強對城鎮居民的社會公德教育,提高群眾文明素質和自我管理能力。
本文目錄。
加快城鎮化進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部署,是推進經濟大發展、城鄉大變樣、文明大提升的戰略舉措,對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全面建設小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何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帶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經濟,己成為我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近期,本人就我縣城鎮化建設進行了深入調研,對城鎮化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思考。
一、我縣城鎮發展概況及特點。
我縣現有城鎮21個城鎮建成總面積46平方公里,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建設部門的關心指導下,我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發展原則,抓規劃鑄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經營保投入,抓產業強后勁,城鎮建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李渡、文港、溫圳等先后獲得全國重點鎮、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全省小城鎮建設示范鎮等榮譽稱號,呈現出速度快、特色顯、后勁足的良好態勢。
速度快。始終堅持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以城鎮化帶動非農化,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縣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增速比全省快0.27個百分點,比全國高0.9個百分點。
特色顯。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彰顯個性,形成了以酒著稱的李渡、以筆揚名的文港等一批極具特色的名鎮。
后勁足。始終把發展經濟、增強實力,作為小城鎮建設的重中之重,去年全縣鄉鎮財政總收入1.6億元,是xx年的2.4倍,實現了鄉鎮經濟與城鎮建設的良性互動,為城鎮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我縣城鎮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鎮缺乏聚集力。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差,綠化覆蓋率較低;自來水普及率不高,斷頭路多;環衛及消防設施不足,城市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滯后,公共服務設施還不能滿足城市的需要。產業基礎總體薄弱,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低,南部鄉鎮和北部鄉鎮發展不平衡。城鎮文化氣息不濃,大多特色不鮮明,城鎮應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輻射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產業缺乏拉動力。近年來,在全縣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縣形成了初具規模的“七個一”支柱產業,但受科技創新能力低、產業鏈條短、品牌不響、實力不強、行業惡性競爭等因素影響,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無法形成真正特色工業主導產業,不能有效帶動相關一、三產業的發展,嚴重制約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同時,城鎮產業用地布局分散,各類性質用地區別不明顯,工業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規模的服務需求,影響到第三產業發展。
3、規劃缺乏制約力。在建設規劃上投入較少,規劃編制資金短缺,規劃內容深度不夠,科學性不強,沒有把城鎮規劃與區域規劃、產業規劃、經濟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規劃建設只是對“自發無序”建設的改進,缺乏協調統一的區域性規劃指導和調控機制,城鎮間、城鄉間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結構趨同、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效應。一些城鎮規劃約束力弱,建設隨意性大,市場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線型排列,形成只見新街、不見新鎮的現象。建筑形體空間缺乏藝術效果,風貌趨同的問題比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動力。一些制約城鎮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沒有及時加以調整,與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政策規定沒能適時完善,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一是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動。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現象普遍。二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進城務工人員沒有享受到城鎮就業人員在就業、創業上的優惠政策,沒有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三是現行的土地制度制約,不少農民認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線”,不愿放棄擁有的土地經營權,導致了征地難,影響了城鎮建設。
三、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對策建議。
根據調研分析,經過深入思考,我認為,城鎮化應遵循的總體思路是:發揮縣城和中心鎮的輻射帶動作用,以縣城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線組團、錯位發展”的原則,通過中心城市到重點鎮的聚集效應的逐級傳導,遞次推進,最終形成中心牽動、軸線輻射、城鄉一體的城鎮群、產業帶、經濟圈,形成縣城、中心鎮、集鎮鏈接配套、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鎮體系,為加速崛起構建重要載體,為突現追趕跨越提供發展動力。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四個堅持”:
1、堅持規劃先行,把城鎮起點做“高”
一要大氣做總規。高起點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態環境優、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現代氣息濃、帶動能力強”的要求,堅持規劃先行,謀定而動,深化規劃的統籌性,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編制出功能明確、錯位發展的縣城、重點鎮、一般鎮和集鎮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統籌解決資源重復和分散配置問題,實現城鄉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同時,要倡導“陽光規劃”,擴大公眾參與范圍,接受群眾監督,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
二要精細編詳規。抓緊制定產業布局、交通路網、修編土地總體利用和基本農田保護等各類專項規劃,并搞好各規劃之間的相互銜接。在進一步完善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抓緊做好建設用地控制性詳規,著重加強對城鎮新區、重要地段、重點組團的詳細規劃和設計工作,把能看得準的先做了,看不準的先放著,給后人留下空間。同時,要做好水電氣、通訊、環保、防洪、綠化、防震減災、歷史文化保護等各類專項規劃編制工作,適應××大建設大發展的需要。
三要嚴格抓落實。規劃向來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的說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發揮規劃對城鎮發展的引領和調控作用,強化規劃的剛性約束,堅決克服規劃與建設“兩張皮”的現象,決不能讓規劃成為“紙上畫畫、墻上掛掛”。必須維護規劃的法定性、權威性和嚴肅性,嚴格落實“一書兩證”制定,對未辦理“一書兩證”的違法建設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使規劃與建設無縫對接。建立城鎮規劃聯合執法機制,整合城建、城管、國土等部門的力量,成立規劃巡查大隊,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關口前移、源頭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報,把各類違反城鎮規劃的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
2、堅持突出重點,把城鎮規模做“大”
一要鋪好路網拉框架。路網是城鎮的骨架與血脈,影響著城鎮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引領著城鎮發展的方向與框架。首先,要強攻主動脈。重點建好新區骨干道路,暢通新老城區資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間距離,拉開城鎮發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斷頭路。結合組團開發與老城改造,打通斷頭路、丁路,健全微循環,完善城區路網,使城區道路真正形成環狀循環、連貫順暢。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點。堅持做大城鎮規模與做強城鎮實力相結合,根據總體規劃,按照“規劃先行、產業支撐、設施配套、打造亮點”的要求,結合地方實際,加快推進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吸引農民進城務工,把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建成城鎮的發展新區,農民進城的就業區。
三要統籌建設強承載。加快推進老城改造,依托現有建設格局,著重改善交通狀況,擴大綠地面積,改善人居環境,走內涵發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統籌城鄉資源,盤活存量資產,推動城鎮發展。完善城鎮基礎設施,統籌城鎮供水、供電、供氣、污水管網等公共設施對接,加強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殯儀館等公共設施建設,盡快啟動“村村通公交”,加快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
3、堅持產業支撐,把城鎮實力做“強”
一要搞好產業布局。根據區域經濟特色,突出城鎮產業功能,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產業體系建設。按照“統一布局、分工協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錯位發展、集群集聚,統籌發展、互利共贏”的指導思想,由有關部門啟動產業一體化編制工作,統籌制定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劃分各自重點發展產業,明確產業定位分工,實現優勢互補,盡量避免產業發展重復投資現象;各鄉鎮根據“三大圈層”發展規劃,加快修訂和完善本地的產業總體發展規劃和重點專項規劃。認真做好園區工業布局規劃,加強園區發展規劃與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的銜接,項目向園區集聚,關聯產業向龍頭企業集聚,大項目、大企業向園區集結,走項目產業集聚之路,加快工業強縣進程,實現產業對城鎮發展的支撐。
二要培育優勢產業。按照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堅持招商引資與發揮能人優勢相結合、與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相結合、與培植新興產業相結合、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與推進重大基礎設施相結合、與爭資立項相結合,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產業集聚發展,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三要壯大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發達程度是城鎮功能完善與否的重要標志。要根據國家《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的實施意見》精神,城鎮新區建設要充分考慮服務業發展的需要,規劃確定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出臺具體配套政策,推動服務業加速發展。加強商業網點規劃管理,建設培育商品交易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貿業態、大型購物中心和電子商務。加快旅游觀光、生態農業、休閑娛樂場所建設,進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業發展。
4、堅持改革創新,把城市機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資機制改革。資金匱乏是制約建設的“瓶頸”,僅靠財政投入遠遠不夠,必須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融資力度。首先,實施多元化、多渠道戰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塊錢”:即招商引資、引進外面錢,爭取國債和省市項目資金、爭來上面錢,盤活資產、激活閑置錢,啟動民資、聚集零散錢。其次,按照“土地支撐融資、融資支撐建設、建設支撐發展”的原則,善于經營土地,建立有形市場,真正形成“一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第三,按照“適度舉債,加快建設”的原則,進一步整合資產,打捆包裝新項目,繼續爭取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同時按市場化原則,積極創造條件,盡快將供水、供氣、公交、污水處理、市政管網、城市路橋、公共廣場等項目建設推向市場,積極鼓勵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及外資參與建設經營,形成多元化主體結構,加快城市建設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體制改革。一是改革戶籍制度。實行全縣城鄉戶口管理一體化,在一定范圍內試點,逐步取消二元制戶口管理模式。繼續放寬戶口遷移限制,積極為城鄉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創造有利條件,鼓勵高素質人才進城鎮經商落戶,共同繁榮城鄉經濟,推進城鎮發展。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政策、勞動力市場,推進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優化配置職業教育資源,建立覆蓋城鄉的職業培訓體系,打造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基地。實行城鄉統一的勞動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創業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和創業能力。對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就業體系,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積極創造條件,使新落戶居民在子女入學、就業、參軍、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償、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允許集體土地使用權在經過批準以后進行出租、轉租、置換、作價入股(或出資)等形式有序流轉。按照“社會保障換承包地、住房補助換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換或回購退出宅基地,實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購房補貼等辦法,鼓勵農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轉承包地”,進入城鎮或農村新型社區居住。讓有能力、有知識、有頭腦、高素質的農民規模經營土地,使農業向規?;?、專業化發展,實現農業規模經濟、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現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城鎮建設的高標準,來源于高起點的規劃建設和高效率的管理。要盡快建立健全城鎮的執法管理機構,充實管理隊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確鄉鎮政府的城鎮管理主體地位,盡快協調解決好“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問題,健全和完善與城鎮規模及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綜合管理機構,實施綜合管理、統一執法。用市場經濟的手段,聘請經濟實力較強,管理經驗豐富的物業管理公司參與小城鎮的管理??傊?,要按城鎮的標準,積極探索城鎮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強城鎮的凈化、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不斷提高我縣城鎮化水平。
返回目錄。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城鎮化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我縣鄉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全縣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那么,在新形勢下,鄉鎮城鎮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結合工作實際,通過我們##區縣政協小組的調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結合##區縣城鎮化建設實際談一下對鄉鎮城鎮化建設粗淺的看法。
一、##區縣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在##區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城鎮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許多鎮政府所在地建設了廣場,中心大街安置了路燈,大部分村也都修通了水泥路。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0.58%。村鎮規劃建設有序推進,小城鎮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環境衛生等方面還存在以下一些實際問題:
一是環境衛生投入不足,衛生死角多。完善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需投入大量資金,而鎮村財力十分困難,存在資金缺口問題。
二是環境衛生監督力度不夠。農村群眾環境衛生意識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廁不夠全面,衛生環境差,垃圾亂扔亂堆的現象比較普遍,住在集鎮所在地街道的居民,垃圾隨手往路邊扔,而居住在農村里的群眾由于還沒有建立垃圾填埋場,垃圾大部分往河里倒,造成水源污染,影響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
四是個別群眾對收取衛生費實行上門收集袋裝垃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五是商品市場與周邊地區發展不平衡,易受影響。????。
二、對策及建議。
(一)建立領導機制,落實工作責任?一是鄉鎮黨委、政府成立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長任組長,分管衛生工作領導任副組長,黨政辦、村鎮規劃、城管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務分解到村到戶,把責任落實到人,形成職能部門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二是落實村容村貌管理責任制。成立環境衛生監察組,由工作責任心強的干部擔任,全面負責環境衛生監察工作,聘請專職保潔員和垃圾清運員,并與他們簽訂。
責任書。
同時制定了鄉鎮村容村貌管理細則及垃圾清運管理辦法將工作責任落到實處。三是各村配備土地與規劃協管員明確工作職責配合鄉鎮職能部門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二)宣傳工作到位,營造濃厚氛圍一是在干部大會、農村工作例會上,通過以會代訓的形式,鄉鎮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宣傳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統一鎮村干部的思想,增強工作責任感,并進行周密布署,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認真抓好落實。二是通過張貼標語、出板報、發放宣傳材料以及駐村入戶宣講等形式,積極開展“鄉鎮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不斷增強干部群眾的衛生意識、規劃意識和環保意識,提高群眾自覺參與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環境。
一是為提高環境衛生整治效果,建立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把環境衛生監管和環境衛生保潔工作徹底分開。成立環境衛生監察隊,由正式干部任隊長,專門負責環境衛生監管工作,不參與具體的衛生保潔工作。集鎮范圍內的環境衛生保潔工作發包給社會人員經營,由其聘請保潔員和垃圾清運員,具體負責環境衛生保潔、垃圾清運及農貿市場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加大經費投入,不斷完善衛生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上門收集袋裝垃圾。在集鎮街道按每戶每月收取適當衛生費,單位則按垃圾量收費,每天上午8:00準時出車上門收集并清運垃圾,做到垃圾日產日清。進一步擴大集鎮區域的垃圾收集和清運范圍。
四是定期開展環境衛生專項整治活動。在重大節日期間,由鄉鎮政府統一部署,組織各村、各單位、中小學校進行環境衛生大整治,重點清理道路兩邊的暴露垃圾、衛生死角、廢棄土以及亂張貼物等。
五是以點帶面,促進農村環境衛生工作全面開展。把中心村確定為環境衛生整治重點村,推行袋裝垃圾和集中填埋處理,徹底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正積極做好這些村的垃圾填埋場選址等前期準備工作。
六是積極開展創建文明鄉鎮、文明單位、文明村及開展愛國衛生月等活動。居民住宅區、單位室內要求做到“六面光”;各沿街店面、住戶實行“門前三包、門內達標”;統一組織除“四害”,確保群眾的健康安全。
七是全面開展農村改廁工作,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
八是加強牲畜養殖業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沼氣池等,引導立體種養,污染物達標排放,并嚴格把好規劃和審批關,控制養殖規模,促進生豬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九是抓好新農村規劃,嚴厲打擊違法濫建行為。結合新農村建設,在重點村建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另外針對環境衛生方面建議:???。
2、繼續加大經費投入,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支持,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提供資金保障。
3、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一方面是加強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全面實行袋裝垃圾、上門收集垃圾、集中填埋處理以及改廁工作,重點做好中心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以點帶面,輻射周邊,促進全鎮村容村貌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加強新村規劃建設,進一步做好新農村建設示點工作,統一規劃,人畜分離,創建整潔、優美的農村環境。
返回目錄。
加快城鎮化進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部署,是推進經濟大發展、城鄉大變樣、文明大提升的戰略舉措,對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全面建設小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何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帶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經濟,己成為我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近期,本人就我縣城鎮化建設進行了深入調研,對××城鎮化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思考。
我縣現有城鎮21個城鎮建成總面積46平方公里,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建設部門的關心指導下,我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發展原則,抓規劃鑄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經營保投入,抓產業強后勁,城鎮建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李渡、文港、溫圳等先后獲得全國重點鎮、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全省小城鎮建設示范鎮等榮譽稱號,呈現出速度快、特色顯、后勁足的良好態勢。速度快。始終堅持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以城鎮化帶動非農化,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縣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增速比全省快0.27個百分點,比全國高0.9個百分點。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彰顯個性,形成了以酒著稱的李渡、以筆揚名的文港等一批極具特色的名鎮。
1、城鎮缺乏聚集力。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差,綠化覆蓋率較低;自來水普及率不高,斷頭路多;環衛及消防設施不足,城市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滯后,公共服務設施還不能滿足城市的需要。產業基礎總體薄弱,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低,南部鄉鎮和北部鄉鎮發展不平衡。城鎮文化氣息不濃,大多特色不鮮明,城鎮應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輻射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產業缺乏拉動力。近年來,在全縣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縣形成了初具規模的“七個一”支柱產業,但受科技創新能力低、產業鏈條短、品牌不響、實力不強、行業惡性競爭等因素影響,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無法形成真正特色工業主導產業,不能有效帶動相關一、三產業的發展,嚴重制約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同時,城鎮產業用地布局分散,各類性質用地區別不明顯,工業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規模的服務需求,影響到第三產業發展。
3、規劃缺乏制約力。在建設規劃上投入較少,規劃編制資金短缺,規劃內容深度不夠,科學性不強,沒有把城鎮規劃與區域規劃、產業規劃、經濟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規劃建設只是對“自發無序”建設的改進,缺乏協調統一的區域性規劃指導和調控機制,城鎮間、城鄉間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結構趨同、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效應。一些城鎮規劃約束力弱,建設隨意性大,市場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線型排列,形成只見新街、不見新鎮的現象。建筑形體空間缺乏藝術效果,風貌趨同的問題比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動力。一些制約城鎮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沒有及時加以調整,與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政策規定沒能適時完善,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一是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動。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現象普遍。二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進城務工人員沒有享受到城鎮就業人員在就業、創業上的優惠政策,沒有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三是現行的土地制度制約,不少農民認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線”,不愿放棄擁有的土地經營權,導致了征地難,影響了城鎮建設。
根據調研分析,經過深入思考,我認為,××城鎮化應遵循的總體思路是:發揮縣城和中心鎮的輻射帶動作用,以縣城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線組團、錯位發展”的原則,通過中心城市到重點鎮的聚集效應的逐級傳導,遞次推進,最終形成中心牽動、軸線輻射、城鄉一體的城鎮群、產業帶、經濟圈,形成縣城、中心鎮、集鎮鏈接配套、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鎮體系,為加速××崛起構建重要載體,為突現追趕跨越提供發展動力。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四個堅持”:
1、堅持規劃先行,把城鎮起點做“高”
一要大氣做總規。高起點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態環境優、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現代氣息濃、帶動能力強”的要求,堅持規劃先行,謀定而動,深化規劃的統籌性,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編制出功能明確、錯位發展的縣城、重點鎮、一般鎮和集鎮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統籌解決資源重復和分散配置問題,實現城鄉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同時,要倡導“陽光規劃”,擴大公眾參與范圍,接受群眾監督,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
二要精細編詳規。抓緊制定產業布局、交通路網、修編土地總體利用和基本農田保護等各類專項規劃,并搞好各規劃之間的相互銜接。在進一步完善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抓緊做好建設用地控制性詳規,著重加強對城鎮新區、重要地段、重點組團的詳細規劃和設計工作,把能看得準的先做了,看不準的先放著,給后人留下空間。同時,要做好水電氣、通訊、環保、防洪、綠化、防震減災、歷史文化保護等各類專項規劃編制工作,適應××大建設大發展的需要。
三要嚴格抓落實。規劃向來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的說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發揮規劃對城鎮發展的引領和調控作用,強化規劃的剛性約束,堅決克服規劃與建設“兩張皮”的現象,決不能讓規劃成為“紙上畫畫、墻上掛掛”。必須維護規劃的法定性、權威性和嚴肅性,嚴格落實“一書兩證”制定,對未辦理“一書兩證”的違法建設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使規劃與建設無縫對接。建立城鎮規劃聯合執法機制,整合城建、城管、國土等部門的力量,成立規劃巡查大隊,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關口前移、源頭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報,把各類違反城鎮規劃的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
2、堅持突出重點,把城鎮規模做“大”
一要鋪好路網拉框架。路網是城鎮的骨架與血脈,影響著城鎮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引領著城鎮發展的方向與框架。首先,要強攻主動脈。重點建好新區骨干道路,暢通新老城區資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間距離,拉開城鎮發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斷頭路。結合組團開發與老城改造,打通斷頭路、丁路,健全微循環,完善城區路網,使城區道路真正形成環狀循環、連貫順暢。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點。堅持做大城鎮規模與做強城鎮實力相結合,根據總體規劃,按照“規劃先行、產業支撐、設施配套、打造亮點”的要求,結合地方實際,加快推進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吸引農民進城務工,把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建成城鎮的發展新區,農民進城的就業區。
三要統籌建設強承載。加快推進老城改造,依托現有建設格局,著重改善交通狀況,擴大綠地面積,改善人居環境,走內涵發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統籌城鄉資源,盤活存量資產,推動城鎮發展。完善城鎮基礎設施,統籌城鎮供水、供電、供氣、污水管網等公共設施對接,加強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殯儀館等公共設施建設,盡快啟動“村村通公交”,加快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
3、堅持產業支撐,把城鎮實力做“強”
一要搞好產業布局。根據區域經濟特色,突出城鎮產業功能,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產業體系建設。按照“統一布局、分工協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錯位發展、集群集聚,統籌發展、互利共贏”的指導思想,由有關部門啟動產業一體化編制工作,統籌制定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劃分各自重點發展產業,明確產業定位分工,實現優勢互補,盡量避免產業發展重復投資現象;各鄉鎮根據“三大圈層”發展規劃,加快修訂和完善本地的產業總體發展規劃和重點專項規劃。認真做好園區工業布局規劃,加強園區發展規劃與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的銜接,項目向園區集聚,關聯產業向龍頭企業集聚,大項目、大企業向園區集結,走項目產業集聚之路,加快工業強縣進程,實現產業對城鎮發展的支撐。
二要培育優勢產業。按照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堅持招商引資與發揮能人優勢相結合、與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相結合、與培植新興產業相結合、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與推進重大基礎設施相結合、與爭資立項相結合,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產業集聚發展,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三要壯大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發達程度是城鎮功能完善與否的重要標志。要根據國家《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的實施意見》精神,城鎮新區建設要充分考慮服務業發展的需要,規劃確定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出臺具體配套政策,推動服務業加速發展。加強商業網點規劃管理,建設培育商品交易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貿業態、大型購物中心和電子商務。加快旅游觀光、生態農業、休閑娛樂場所建設,進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業發展。
4、堅持改革創新,把城市機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資機制改革。資金匱乏是制約××建設的“瓶頸”,僅靠財政投入遠遠不夠,必須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融資力度。首先,實施多元化、多渠道戰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塊錢”:即招商引資、引進外面錢,爭取國債和省市項目資金、爭來上面錢,盤活資產、激活閑置錢,啟動民資、聚集零散錢。其次,按照“土地支撐融資、融資支撐建設、建設支撐發展”的原則,善于經營土地,建立有形市場,真正形成“一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第三,按照“適度舉債,加快建設”的原則,進一步整合資產,打捆包裝新項目,繼續爭取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同時按市場化原則,積極創造條件,盡快將供水、供氣、公交、污水處理、市政管網、城市路橋、公共廣場等項目建設推向市場,積極鼓勵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及外資參與建設經營,形成多元化主體結構,加快城市建設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體制改革。一是改革戶籍制度。實行全縣城鄉戶口管理一體化,在一定范圍內試點,逐步取消二元制戶口管理模式。繼續放寬戶口遷移限制,積極為城鄉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創造有利條件,鼓勵高素質人才進城鎮經商落戶,共同繁榮城鄉經濟,推進城鎮發展。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政策、勞動力市場,推進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優化配置職業教育資源,建立覆蓋城鄉的職業培訓體系,打造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基地。實行城鄉統一的勞動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創業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和創業能力。對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就業體系,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積極創造條件,使新落戶居民在子女入學、就業、參軍、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償、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允許集體土地使用權在經過批準以后進行出租、轉租、置換、作價入股(或出資)等形式有序流轉。按照“社會保障換承包地、住房補助換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換或回購退出宅基地,實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購房補貼等辦法,鼓勵農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轉承包地”,進入城鎮或農村新型社區居住。讓有能力、有知識、有頭腦、高素質的農民規模經營土地,使農業向規?;?、專業化發展,實現農業規模經濟、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現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城鎮建設的高標準,來源于高起點的規劃建設和高效率的管理。要盡快建立健全城鎮的執法管理機構,充實管理隊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確鄉鎮政府的城鎮管理主體地位,盡快協調解決好“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問題,健全和完善與城鎮規模及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綜合管理機構,實施綜合管理、統一執法。用市場經濟的手段,聘請經濟實力較強,管理經驗豐富的物業管理公司參與小城鎮的管理??傊?,要按城鎮的標準,積極探索城鎮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強城鎮的凈化、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不斷提高我縣城鎮化水平。
。
關于城鎮化建設調研報告有哪些?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城鎮化建設調研報告,歡迎參考閱讀!
一、當前規劃中存在的現象和問題。
1、規劃編制脫離發展實際。
規劃編制不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趨勢、歷史文化以及資源環境承載力等基礎和約束條件,在發展目標制定、參照標準選取、產業選擇、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脫離當地發展實際。
特別是一些規劃對人口規模、用地規模一味求大,而不考慮當地人口基數和產業發展等情況,導致規劃人口規模無法實現,造成按規劃配置的基礎設施等極大浪費。
例如西部某省會城市提出規劃建設3個新區(規劃人口總計700萬,規劃用地總面積為860平方公里)和5個新城(規劃人口總計280萬,規劃用地總面積為407平方公里),新區新城總規劃建設總面積達1267平方公里,而2011年該市建成區面積僅162平方公里,總人口439萬。
2、規劃過度追求標新立異。
一些規劃單位在規劃編制中,投地方政府領導所好,以概念為噱頭,試圖通過吸引眼球的各種視覺效應來打動地方政府,助長了當前規劃過度追求標新立異,貪大求洋,復古仿古的風氣。
據不完全統計,類似“國際大都市”、“森林城市”、“花園城市”、“田園城市”等城市概念達40余種。諸如“東方日內瓦”、“東方迪拜”、“重回明朝”等口號層出不窮,盲目崇洋媚外,簡單跟風造古城。
例如,山西某市為恢復古城,政府投入數百億元,而該市財政收入僅有六七十億元,城市政府為此負債上百億元。
3、規劃為形象工程提供依據。
目前城市發展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形象工程問題,如新城新區、cbd(中央商務區)、生態城、樓堂館所等,過多追求“高、新、奇”,馬路公園廣場過多追求“寬、大、洋”,規劃為這些形象工程浪費土地、浪費資金提供了合法依據。
例如山東某市規劃建成由10條機動車道、2條非機動車道、1條中心綠化隔離帶、2條小綠化隔離帶、2條外側綠化帶組成的超寬大道,最寬處達102米,占地千余畝。又如,某市城區人口90多萬,重金聘請國際知名規劃大師,耗資近30億元規劃建設占地405畝的市民文化藝術中心。
4、規劃本身成為形象工程。
一些規劃過多關注水系景觀、重點工程、重大項目等容易滋生形象工程的內容。一些規劃成果存在過度包裝、華而不實的問題。本應突出規劃展示功能的規劃館也呈現出超標準、超豪華的態勢,各地競相攀比,地級市規劃館耗費上億、縣蟲劃館投資幾千萬已是常態。
這些規劃館大都是政府投資,維護運營費用高,且成本投入和社會收益極不相稱。例如,某中部經濟欠發達城市投資1.3億元建成1.88萬平米的規劃館。
二、主要原因。
1、規劃思維方式仍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
發展規劃的目標和內容與上級規劃基本雷同。
忽視了地方發展特點、階段和水平,在指標上比照上級指標來確定地方發展指標,在產業選擇上盲目跟風,一哄而起,造成產能過剩。
例如,某省“十二五”規劃中設定了10%的gdp增長目標,省內13個地市設定的指標除一個地級市與全省目標相同外,其他全部高于全省目標。
又如,國家提出發展新能源產業,某省11個地市有10個提出要把光伏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產業。
空間規劃多考慮布局不考慮成本。
用計劃經濟思維方式來配置空間資源,多考慮政府投資的道路、建筑、公共場所等硬件設施的建設和布局;偏重于工程技術設計,不考慮發展階段,不考慮投入產出等經濟社會效益問題,追求過度超前,導致規劃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一致;側重于物質空間建設,對人的重視不夠。
2、規劃編制主體對利益的追求。
規劃編制主體的市場行為越來越嚴重。
當前規劃編制機構多為有自身經濟利益訴求的企事業單位,同時還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很多規劃機構為了效益最大化,不僅盲從地方長官意志,甚至推波助瀾。
這與目前實行的以規劃面積和人口規模為依據的收費制度不無關系,規劃編制機構和希望“以地生財”、彰顯政績的地方政府在盲目做大城市規模上達成了默契。
3、規劃資質壟斷和規劃學科封閉。
一些規劃機構代表了各自主管部門的利益,相互交叉銜接少。有些部門通過規劃機構的資質管理,抬高了準入門檻,形成壟斷。同時造成規劃學科單一,形成了一個個封閉的學科話語圈。容不得外界提出批評和質疑,一旦有人提出質疑,或者把責任推給政府,或者指責別人外行,更遑論公眾參與規劃了。
4、規劃專家評審流于形式。
規劃成果的審查有很多方面,這里只講規劃評審中的問題。規劃理應由地方和專家共同來評定。
現實中,只要是地方沒有意見,規劃評審也就變成“走程序”,規劃方案大多都能通過評審,專家的意見作用沒有發揮。規劃評審會逐漸演變成一種公共關系平臺。
一些評審專家由規劃編制機構邀請,自然存在說好話的現象;大多參與評審的專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自身也從事規劃工作,要與地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不敢也不愿得罪地方;參與評審都有專家費,存在“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問題。
另外,規劃評審會的專家構成過于單一,同行之間的評審造成大家一團和氣、誰也不愿得罪誰,同時也不利于從綜合性的角度審查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5、規劃決策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不健全。
地方政府和規劃編制機構之間的關系沒有理順。
目前規劃決策權在地方政府,而編制機構只有建議權,容易導致規劃編制主體在規劃編制中盲從于領導意愿,使規劃成為某些領導盲目決策的工具。
多年來對規劃本身的問題沒有引起重視,對規劃領域產生的諸多亂象沒有從規劃自身找問題,沒有建立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幾乎沒有規劃機構或個人因其所編制的規劃造成嚴重浪費或重大經濟后果,而承擔過相應的經濟責任或法律責任。
建立科學規劃的政策建議。
當前正值城鎮化的關鍵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規劃的作用,因此規劃本身的好壞已經成為影響城鎮化成敗的重要因素。
我們認為,推進城鎮化的各項改革,調整規劃利益機制,糾正規劃體制中的各種不正之風,已是當務之急。我們建議: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加強對規劃問題的研究和科學引導。
樹立科學規劃理念。
要重視調查研究,摸清地方發展情況,規劃既要符合地方發展實際又要體現地方特色。
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多一點常規發展,少一點跨越式發展。
要扭轉計劃經濟思維模式,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規劃體制,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要根據地方的發展階段、發展條件等來制定規劃標準,避免搞“一刀切”。
樹立以人為本的規劃原則。
規劃一定要重視弱勢群體,保障農村居民、外來人口以及中低收入人群的權益和發展機會;城市的規劃建設是要給人用,方便人用,而不僅是給人看的。
2、建立責任追究機制,調整利益結構和機制。
建立規劃責任跟蹤追究機制。
對編制超越發展階段,脫離城鎮發展實際,規劃目標與發展實際嚴重不符的規劃機構或個人要取消從業資質資格,依法承擔經濟賠償責任。建立規劃終身責任機制,對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的,要追究法律責任。
調整利益結構和機制。
建立對規劃編制主體的利益約束機制。完善對規劃的科學評價體系,嘗試按照規劃編制質量和實施效果來確定收費標準,破除盲目按照人口、面積來確定規劃收費的既有規則。
3、建立健全多部門、多學科的規劃編制體系。
打破規劃的部門壟斷,逐步取消各類規劃機構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強化個人專業資質和法律責任。
完善規劃體系,建立健全“多規融合”的體制機制,促進各類規劃在部門和機構上的融合。
在縣市及以上層面,鼓勵地方開展“多規融合”的實踐探索。
打破學科封閉,開門編規劃,促進多學科融合的規劃學科體系建設。
統籌運用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的方法,改變以工程技術學科為主的規劃編制模式。
4、完善規劃評審和審批制度。
委托專業評審機構組織規劃評審會。
建立獨立的第三方專家庫進行規劃評審。評審委員會成員由經濟、社會、環境、文化、規劃等領域專家按比例組成,采取回避制,當隨機抽取的專家與被評審的規劃編制單位、地方有關時,應進行更換,更換的專家仍采取隨機抽取的方式確定。
完善規劃審批制度。
加強上級政府的制約作用。發揮本級人大的決策監督作用。完善規劃的公眾參與程序,要把公眾參與納入到規劃編制、審批、實施和評價的全過程。
5、推廣好的規劃經驗和典型案例。
在規劃領域大力推廣一批好的經驗和典型案例??偨Y交流各地城鎮規劃實踐經驗,組織現場觀摩學習,加強宣傳推廣。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城鎮化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我縣鄉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全縣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那么,在新形勢下,鄉鎮城鎮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結合工作實際,通過我們##區縣政協小組的調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結合##區縣城鎮化建設實際談一下對鄉鎮城鎮化建設粗淺的看法。
一、xx區縣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在##區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城鎮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許多鎮政府所在地建設了廣場,中心大街安置了路燈,大部分村也都修通了水泥路。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0.58%。村鎮規劃建設有序推進,小城鎮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環境衛生等方面還存在以下一些實際問題:
一是環境衛生投入不足,衛生死角多。完善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需投入大量資金,而鎮村財力十分困難,存在資金缺口問題。
二是環境衛生監督力度不夠。農村群眾環境衛生意識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廁不夠全面,衛生環境差,垃圾亂扔亂堆的現象比較普遍,住在集鎮所在地街道的居民,垃圾隨手往路邊扔,而居住在農村里的群眾由于還沒有建立垃圾填埋場,垃圾大部分往河里倒,造成水源污染,影響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
三是原有村屯規劃不合理。房屋建設雜亂無章,房屋、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沒有統一規劃,影響村容村貌,綠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數村沒有綠化帶。但現要規劃整治,沒有資金來源。
四是個別群眾對收取衛生費實行上門收集袋裝垃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五是商品市場與周邊地區發展不平衡,易受影響。
二、對策及建議。
(一)建立領導機制,落實工作責任。
一是鄉鎮黨委、政府成立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長任組長,分管衛生工作領導任副組長,黨政辦、村鎮規劃、恥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務分解到村到戶,把責任落實到人,形成職能部門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二是落實村容村貌管理責任制。成立環境衛生監察組,由工作責任心強的干部擔任,全面負責環境衛生監察工作,聘請專職保潔員和垃圾清運員,并與他們簽訂責任書,同時制定了鄉鎮村容村貌管理細則及垃圾清運管理辦法,將工作責任落到實處。三是各村配備土地與規劃協管員,明確工作職責,配合鄉鎮職能部門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二)宣傳工作到位,營造濃厚氛圍。
一是在干部大會、農村工作例會上,通過以會代訓的形式,鄉鎮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宣傳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統一鎮村干部的思想,增強工作責任感,并進行周密布署,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認真抓好落實。
二是通過張貼標語、出板報、發放宣傳材料以及駐村入戶宣講等形式,積極開展“鄉鎮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不斷增強干部群眾的衛生意識、規劃意識和環保意識,提高群眾自覺參與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環境。
一是為提高環境衛生整治效果,建立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把環境衛生監管和環境衛生保潔工作徹底分開。成立環境衛生監察隊,由正式干部任隊長,專門負責環境衛生監管工作,不參與具體的衛生保潔工作。集鎮范圍內的環境衛生保潔工作發包給社會人員經營,由其聘請保潔員和垃圾清運員,具體負責環境衛生保潔、垃圾清運及農貿市場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加大經費投入,不斷完善衛生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上門收集袋裝垃圾。在集鎮街道按每戶每月收取適當衛生費,單位則按垃圾量收費,每天上午8:00準時出車上門收集并清運垃圾,做到垃圾日產日清。進一步擴大集鎮區域的垃圾收集和清運范圍。
四是定期開展環境衛生專項整治活動。在重大節日期間,由鄉鎮政府統一部署,組織各村、各單位、中小學校進行環境衛生大整治,重點清理道路兩邊的暴露垃圾、衛生死角、廢棄土以及亂張貼物等。
五是以點帶面,促進農村環境衛生工作全面開展。把中心村確定為環境衛生整治重點村,推行袋裝垃圾和集中填埋處理,徹底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正積極做好這些村的垃圾填埋場選址等前期準備工作。
六是積極開展創建文明鄉鎮、文明單位、文明村及開展愛國衛生月等活動。居民住宅區、單位室內要求做到“六面光”;各沿街店面、住戶實行“門前三包、門內達標”;統一組織除“四害”,確保群眾的健康安全。
七是全面開展農村改廁工作,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
八是加強牲畜養殖業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沼氣池等,引導立體種養,污染物達標排放,并嚴格把好規劃和審批關,控制養殖規模,促進生豬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九是抓好新農村規劃,嚴厲打擊違法濫建行為。結合新農村建設,在重點村建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另外針對環境衛生方面建議:
1、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轉變群眾觀念,提高他們的環境衛生和規劃意識,增強群眾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繼續加大經費投入,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支持,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提供資金保障。
3、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一方面是加強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全面實行袋裝垃圾、上門收集垃圾、集中填埋處理以及改廁工作,重點做好中心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以點帶面,輻射周邊,促進全鎮村容村貌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加強新村規劃建設,進一步做好新農村建設示點工作,統一規劃,人畜分離,創建整潔、優美的農村環境。
我們檢索了12個省各城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文件、規劃和新聞報道等,涉及地級以上城市共156個,其中提出新城新區建設的有145個,占92.9%。12個省會城市全部提出要推進新城新區建設,共規劃建設了55個新城新區,其中沈陽要建設13個新城新區,武漢也規劃了11個新城新區。
在144個地級城市中,有133個地級城市提出要建設新城新區,占92.4%,共規劃建設了200個新城新區,平均每個地級市提出建設1.5個新城新區。
在我們檢索的161個縣級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區建設的有67個,占41.6%。大多數城市已經將新城新區建設付諸于行動,并非僅僅存在于規劃。
2、新城新區規劃面積和人口普遍超越現實。
在地級以上城市規劃建設的255個新城新區中,公布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的共有96個,公布的建設用地面積共計6105平方公里,平均每個新城新區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為63.6平方公里。
根據《2012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數據,抽查的12省平均每個地級市建成區面積為115平方公里,也就是平均每個規劃中的新城面積相當于現有城市面積一半多,有的城市還規劃了多個新城。
比如貴陽城市規劃中,提出建設3個新區,規劃建設面積為860平方公里,其中貴安新區規劃建設面積達500平方公里。5個新城的規劃建設面積為407平方公里,新城新區規劃建設總面積達1267平方公里,而2011年貴陽市建成區面積僅162平方公里,考慮到貴安新區部分涉及到安順,即使貴陽安順兩個市建成區面積合計也僅198平方公里,相當于要增加6個貴陽和安順。
在145個規劃建設新城新區的地級以上城市中,共有121個城市全部或者部分公布了新城新區的規劃人口,合計9672萬人,平均每個城市新城新區規劃人口為80萬,而根據《2011年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數據,抽查的12省平均每個地級市城區人口88.4萬,規劃的新城新區人口基本相當于現有城市人口。
3、地方政府把新城新區建設作為城鎮化的抓手和突破口。
中央城鎮化政策的出發點在于解決人口城鎮化問題,但一到地方,城鎮化往往被理解成城鎮建設。
比如廣東省在2012年提出要支持粵東西北地級市城區擴容提質、聚集發展、率先崛起,并且從省級層面提出了12個新城新區,在省政府的直接刺激下,地級市的熱情被高度調動起來,云浮、惠州、茂名等城市啟動了新城新區建設和規劃,并將新城新區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2013年的重點工作來抓;韶關市通過對新城戰略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整合,進一步拉大新城框架,將規劃面積從37平方公里,調整為60平方公里。
遼寧省發文在以沈陽為核心、7個地級市組成的沈陽經濟區推動新城新市鎮建設,提出了25個新城建設的目標。
河北省將北戴河新區、唐山灣生態城和黃驊新城寫入了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中。貴州省提出2013年全省要啟動100個城市綜合體建設,實現縣級全覆蓋。
4、新城新區規劃標準高,投資規模大。
在各地有關新城新區的文件規劃中,一般都提了較高的建設標準,生態城、智慧城、科技城、現代城等比比皆是,建設配置標準大多豎內和國際領先標準。
比如廣州南沙新區提出陸地綠化率不低于60%,各方面的硬件設施都是按照國際最先進水平進行配備。
河北唐山、陜西西安、江西九江等諸多城市也規劃建設各類高端生態城。高標準的規劃建設也需要地方政府進行大規模投資配套,廣州市2013年計劃在南沙新區安排220億投資,唐山南湖生態城2010年完成投資180億,2011年完成投資200億,陜西安康月亮河生態蟲劃總投資在147.8億元,作為縣級市的江西省豐城市新城區也規劃投資160億等,新城建設儼然演變成為地方政府拉動投資的手段。
為新城建設不是不可以搞,但是要遵循規律,要走集約型發展道路。目前的新城模式則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
過多過大過濫,在競爭條件下很難實現規劃目標。
我國城鎮發展和前三十年的區別是,城鎮之間招商引資競爭愈演愈烈。在競爭的格局下,有限的投資主體不可能集中到某個新區,投資的分散很難使新區達到期望規模。全國目前所有開發區和新區都面臨這個難題。
2
標準過高,沒有那么多可支撐的高素質產業和高素質人口。
中國人才短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同理高水準和高端的投資也一樣面臨著短缺,因此也無法吸引這么多以高端作為門面的產業和人口進入。而從各新區規劃上看,空間大多是留給富人的,高標準的新城新區規劃沒有提供適宜中低收入人口和外來農村人口進城居住生活的空間。如此下去,新城新區集聚人口目標必將難以實現。
3
政府財政壓力增加,風險逐漸顯化。
大部分新蟲劃都確定了浩大的投資規模,寄希望于未來通過新城開發的土地出讓金償還。但是“遍地開花”的新城新區建設,一旦開發主體不到位,地方政府必須面臨投資風險問題。目前一些城市出現的債務問題、投資浪費問題和新的債務風險問題已經顯現,沒有人承擔責任。
4
新城新區建設沖淡了中央城鎮化戰略的初始目標。
各地熱衷于新城新區建設,大搞所謂的“城市綜合體”,說明地方政府在理解中央城鎮化政策上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很有可能影響到未來城鎮化有關政策的落實,特別是針對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城市發展模式轉變等問題。社會上對地方的作法反響也十分強烈,擔心是又一輪“城鎮化投資大躍進”。如果不及時規范和引導,也必定造成社會的不良反響,加劇大拆大建所引發的社會矛盾。
幾點建議。
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鎮工作重要性日益凸顯。但是,如何遵循城市和經濟發展規律,規劃城鎮發展戰略,制定相應政策,顯然頂層設計明顯滯后。
我們建議:
——重新研討城鎮化政策的設計,明確改革的思路,規范地方政府行為,引導城鎮發展重點解決人的問題和城鎮發展模式問題。
——要對各地的新城新區建設和規劃,組織綜合類的專家隊伍進行調查,提出意見,統一清理。
——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切忌行政推動。特別是要防止政府的一把手主觀拍腦袋的決策。
——要建立約束機制,通過制度建設和責任追究機制,規范政府決策者的行為。
——中央和各地政府,要按照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精心打造一批試點,總結經驗,加以推廣。
——要加強對城鎮政府負責人在城鎮管理方面的培訓,提高對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和城市發展規律的認識。
——要加強宣傳和引導,推廣正面典型,介紹好的國內和國際經驗,通過各種形式,形成示范效應。
——適時召開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中央的城鎮化和城鎮發展的工作方針,要求地方認真理解,貫徹落實。
。
城鎮化涉及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生活方式改變等諸多方面,而這些方面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實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需要處理好農村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近年來,北京市先后出臺一系列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不斷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工作力度,努力破除二元結構對郊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有力地促進了郊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京郊城鎮化進程的主要特點。
郊區城鎮化進程加快。從郊區農業人口和城鎮人口的變化看,1980年至1990年,郊區農業人口由375.3萬人增長到392.1萬人,說明當時的城鎮化進程緩慢,帶動郊區農民轉移的作用不明顯;1990年至1995年,郊區農業人口開始減少,1995年為373.4萬人;20_年,農業人口進一步減少到300.5萬人。其中,2000年至20_年平均每年減少9.26萬人。這說明,“十五”時期以來郊區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農村人口轉移的速度明顯提高。
郊區城鎮化與城市郊區化合流。合流的交匯點集中在郊區新城以及區位、經濟和環境等條件較好的小城鎮和部分農村社區。城市郊區化進程的加快,將對郊區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產生深刻影響。比如,城市人口擴散、城市高消費需求增加,會推動郊區第三產業、郊區生態農業和旅游農業的發展,進而推動郊區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結構升級和更多城鄉混合型社區的形成,帶動農村的舊村改造。
郊區新農村建設進程與城鎮化進程合流。近年來,北京郊區出現了一種新的城鎮化模式――原地改造型和環境整治型,也就是一般農村的舊村改造或環境整治。這種城鎮化雖然沒有較明顯的經濟及人口轉移和集聚趨勢,但通過舊村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衛生條件改善等,使農村面貌得到根本改觀,讓農民享受到城市文明成果、開始向城市生活方式轉變。從廣義上講,城市化的最終結果不是使所有的農民都集中到城市,而是讓居住在農村的農民也能享受城市文明成果。這種城鎮化不屬于傳統的城市化范疇。由此可以看出,郊區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進程呈現出合流趨勢。
京郊城鎮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郊區農民城鎮化轉移和非農就業轉移滯后。1980年至20_年,北京市農業戶籍人口總數由375.3萬減少到300.5萬人,減少了74.8萬人;而全市城鎮人口則由521萬人增加到1286.1萬人,增加了765.1萬人。郊區農業戶籍人口減少數只占全市城鎮人口增加數的9.8%。這表明,北京城市化率的提升主要是由外埠進京人口實現的,本市郊區人口轉移所占的份額很小。1995年至20_年,農業生產總值占郊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2.6%下降到10%以下,但同期郊區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村勞動力僅從40%下降到31.8%。這說明,郊區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仍然滯后于產業結構調整。
郊區二、三產業集中不夠,區縣城集聚力不足。郊區企業數量大,但單體規模小、布局分散。由于歷史原因,大部分企業分散在鄉鎮或村所在地,無法形成城鎮集聚效應。工業集中程度低,造成區縣城經濟規模小和集聚力不足,在郊區城鎮化進程中難以發揮主體帶動作用。區縣城第三產業升級緩慢,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明顯低于中心城區。
小城鎮缺乏產業支撐,不能有效帶動當地農民轉移。目前,京郊小城鎮核心區的大多數村莊尚未完成由傳統農村向現代城鎮社區的轉變,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不能形成對外圍村莊的集聚和輻射效應。
郊區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服務設施不足,社會事業發展滯后。郊區環境衛生、飲用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影響郊區城鎮化進程;郊區一般農村地區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滯后于城市,教育、衛生、文化、科技、體育等資源的占有率偏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農民社會保障水平亟須提高。
協調推進郊區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
北京郊區的新農村建設是和郊區城鎮化進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應當統籌兼顧、協調推進。
統籌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結構轉型。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的本質都是郊區經濟社會調整轉型。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北京郊區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必然是郊區經濟和社會結構全面調整轉型的過程,是現有的村莊逐漸向被動城鎮化、主動城鎮化、亦城亦鄉的混合型社區以及現代農業農村社區分類演進的過程。郊區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農民的市民化和向二、三產業轉移就業、村莊的整治合并等,都是這一進程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一定意義上說,社會結構調整過程同時也是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二者互為條件。只有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與社會結構轉型統籌安排,加大包括規劃、土地、社區組織(鄉村兩級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等方面的綜合配套改革力度,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才能保證城鎮化進程健康發展。
統籌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是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共同目標。對于郊區整體現代化進程而言,加快郊區城鎮化進程和推進新農村建設只是起點和側重點不同的同一過程,二者殊途同歸。城鄉統籌是措施,城鄉一體化是目標。城鎮化進程如果不能解決農民的就業和轉移問題,不能使農民享受改革發展和城市文明的成果,就偏離了正確方向;新農村建設如果沒有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機制的保證,沒有城鎮化進程的帶動,也難以收到預期效果。因此,應把北京郊區的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統籌兼顧、協調推進。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98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