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報告對于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以及項目的成功實施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開題報告范文的摘錄,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
在考研過程中遇到類型相關的題目,本人很感興趣,于是確定選擇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過對《呼嘯山莊》中象征主義,來敘述《呼嘯山莊》中文明與自然的沖突。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小說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賦的一個。她一生只寫了一部小說《呼嘯山莊》,但是這部偉大的作品卻使她揚名于世。通過《呼嘯山莊》,艾米莉·勃朗特以維多利亞時代為背景,通過寫兩個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充分表現了維多利亞時期文明和自然之間的沖突以及怎樣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的偏愛。小說中自然和文明沖突不斷,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說中多次運用對比和象征來表現此沖突,例如,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的沖突,凱瑟琳兩種不同的愛情觀的沖突。這種沖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異于常人的熱愛和當時現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三姐妹從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們心中是神圣之物,這點很像新英格蘭超驗主義的觀點。并且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沃茲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詩人影響,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橫流的維多利亞時代,當時的人們以自然之情為基礎的生活受到現代文明的激烈沖擊。作為維多利亞時代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罪惡,內心更加執著于對自然的喜愛。因此,要想真正讀懂這部偉大的著作,就必須要了解小說中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和文明的觀點。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和文明的態度,才能真正明白在這愛恨情仇下有著更深刻的寓意-人類生活應該順應自然和本性。通過《呼嘯山莊》中自然和文明的從圖矛盾,由此來敘述《呼嘯山莊》中回歸自然的觀點。
(一)國內研究現狀。
1.陳茂林從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響來分析,他的《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呼嘯山莊的生態批評》認為《呼嘯山莊》是一部自然頌歌。小說中自然有著獨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靈魂,分享著人的痛苦和換了。作品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深深熱愛,同時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沖突和矛盾。葉利榮則在其《追尋自我的歷程--呼嘯山莊主題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說中塑造的兩個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凱瑟琳,展示了他們在迷失之后尋找自我回歸的艱難歷程表現了處于自我沖突中的人的內心世界。他們充滿抗爭的一生是生命個體追尋自我歷程的真實寫照。
2.王宏潔則在《自然與文明的沖擊》中認為,自然和文明的沖突矛盾也就是《呼嘯山莊》中的其中一個重要主題。自然,要求人們生活需要順從內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錯給予的舒適和自得英美文學研究開題報告英美文學研究開題報告。而文明,則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們生活遵從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帶來了物欲橫流的社會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類,因此純凈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會隨著文明的出現和進步消失,自然會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誕生開始,文明和自然的沖突就不斷。
(二)國外研究現狀。
1.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寫過《〈簡愛〉與〈呼嘯山莊〉》一文。她寫道:“當夏洛蒂寫作時,她以雄辯、光彩和熱情說我愛,我恨,我受苦.她的經驗,雖然比較強烈,卻是和我們自己的經驗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嘯山莊》中沒有我,沒有家庭女教師,沒有東家。有愛,卻不是男女之愛。艾米莉被某些比較普遍的觀念所激勵,促使她創作的沖動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損害。她朝著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書中把它拼湊起來。那種雄心壯志可以在全部小說中感覺得到--一種部分雖受到挫折,但卻具有宏偉信念的掙扎,通過她的人物的口中說出的不僅僅是我愛或我恨,卻是我們,全人類和你們,永存的勢力……這句話沒有說完?!?/p>
2.英國進步評論家阿諾·凱特爾(arnoldkettle)在《英國小說引論》一書中第三部分論及十九世紀的小說時,他總結說:“《呼嘯山莊》以藝術的想象形式表達了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壓迫、緊張與矛盾沖突。這是一部毫無理想主義、毫無虛假的安慰,也沒有任何暗示說操縱他們的命運的力量非人類本身的斗爭和行動所能及。對自然,荒野與暴風雨,星辰與季節的有力召喚是啟示生活本身真正的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逗魢[山莊》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變它,有時順利,卻總是痛苦的,幾乎不斷遇到困難,不斷犯錯誤?!?/p>
(一)課題研究內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嘯山莊》中多次運用象征主義,例如,呼嘯山莊和西斯科拉里夫與兒時的凱瑟琳代表自然,他們崇尚自由,順應自然和暴風雨似的生活原則而與呼嘯山莊對立存在的畫眉山莊以及林頓家庭則代表文明,他們彬彬有禮,服從一切社會原則。自然和文明表面風平浪靜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凱瑟琳偶然闖進畫眉山莊,于是沖突不斷。凱瑟琳的自然之情開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戰,她開始背叛自己的內心情感,越來越像淑女,最終她舍棄對西斯克里夫的真愛嫁給埃德加·林頓,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絕對優勢。但是婚后的凱瑟琳被內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為凱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極端,他變成了復仇的惡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約束人的真實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劇。盡管文明帶來了進步,但是文明卻扼殺了人性。最終,艾米莉·勃朗特讓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開阻礙之窗-文明,讓兩人的游魂在荒野間游蕩。種種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對兩人愛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順應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本選題擬從三個部分加以闡述:
1.自然和文明的定義。
3.結論人應該順從自然,歸順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給人帶來毀滅性的災害。
(二)課題研究創新。
本文主要通過對《呼嘯山莊》中象征主義的運用,來解析自然和文明的沖突。艾米莉·勃朗特不僅塑造兩個截然不同的莊園,分別代表自然和文明,還賦予住在兩個山莊中類似他們山莊的性格,通過他們的對比以及他們交織時所產生的矛盾分歧來說明自認和文明之間的對抗。
本選題擬采用多種研究手法,然后再結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綜合查找法、歸納法、翻譯法、文獻綜述法、文獻檢索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加以詳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據主觀的判斷和分析能力,推斷出事物的性質和發展趨勢的分析方法。
2、歸納法:通過許多個別的事例或分論點,然后歸納出它們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結論。
3、文獻法:即歷史文獻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存的有關文獻資料,從中選取信息,以達到某種調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獻綜述法:即針對某個研究主題,對與之相關的各種文獻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對所負載的知識信息進行歸納鑒別,清理與分析,并對所研究的問題在一定時期內已取得的研究狀況,取得的成果,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的趨勢進行系統而全面的敘述,評論,建構與闡述。其中,確定一個研究主題,收集整理專題文獻,閱讀與挖掘文獻內容,清理與記述專題研究狀況,建構與闡明專題研究發展趨勢。
(一)研究計劃。
(二)預期成果。
按照規定的時間和進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論或應用價值的,字數在5000英文單詞左右、英美文學方向的的學術論文。
[1]bronteemily.wutheringheights[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蘇童是江蘇也是中國當代重要作家,其小說有較強的哲理色彩和先鋒意識,代表了當代文學發展的一個方向,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蘇童小說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現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女性研究:主要論述女性不能擺脫的悲劇命運;(2)悲劇意識研究:以人在社會中存在的狀態,揭示人的命運的悲劇性;(3)“逃亡與回歸”情緒;(4)敘事學:從敘述角度,敘述語言、敘述時間方面研究蘇童的“香椿樹”系列小說;(5)死亡意象;(6)文體研究:研究蘇童小說語言的隱喻性;(7)地域研究:探討蘇童小說中呈現的南方氣質、南方想象和與之相映的美學風范。
針對蘇童《城北地帶》和《舒家兄弟》中的“香椿樹街”少年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時代背景角度著重突出少年的精神創傷。張磅礴在《“傷痕的另一種書寫方式——論蘇童小說中的惡魔少年現象》中認為實際上這些不良少年的癥候 ,反映的正是在經歷人性罪惡被縱容的浩劫之后,在面臨社會秩序重建時內心的困惑和迷惘,是那個忽然倒塌的時代的后遺癥;吳翔之的《他們在一無所獲中等待未來——蘇童“香椿樹街系列”中的少年形象》論述在一個封閉、孤獨、陰郁、糜爛、“大坑”般的大時代背景環境里,一顆顆扭曲、騷動、茫然、困惑的心靈一無所獲的等待未來。
二是與莫言,塞林格的少年小說作比較。在應玲素的《小說的現實世界與超現實世界——蘇童、莫言童年視覺小說創作比較》中,從現實與超現實的寫意角度對蘇童和莫言的童年視覺小說作比較,揭示其在創作風格上的共通點和不同點,周新民《塞林格與蘇童:少年形象的書寫與創造》中,作者從敘事形式和藝術形式上對比蘇童小說中少年形象對塞林格的繼承與突破。
應當看到,除了研究領域普遍關注的問題以外,“香椿樹街”少年系列中還有一個關鍵的內涵——一種對生存的狀態和精神世界的探索的關注。本文嘗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側重分析蘇童小說《城北地帶》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通過梳理他們的生存狀態、行為方式、心理軌跡、敘事策略,探討形成這些少年形象的社會、歷史、作家方面的原因,發掘這些形象的意義。本課題對于深入認識蘇童小說具有一定意義。
1、分析蘇童小說蘇童《城北地帶》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及其特征
2、《城北地帶》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形成的原因
3、《城北地帶》和《舒家兄弟》中塑造少年形象的意義
研究方法:1、文本細讀法;2、是社會歷史分析法。
技術路線:先讀作品,概括其中的少年形象特征,對少年形象進行分類,探討少年形象形成的原因。
第一學期:
第六—八周: 進行論文選題材料搜索、分析、整理 第八周:準備好論文選題
第九到—十八周:搜集論文相關資料,做好論文相關儲備
第二學期:
第一、二周:提交開題報告,完成論文提綱
第三周—第九周:撰寫畢業論文
第十周—第十三周:完成論文初稿
第十四周—第十五周:實現論文定稿,申請論文答辯
第十六周:參加畢業論文答辯
[1]王堯,林建法.蘇童王宏圖對話錄[m].蘇州大學出版社,20xx. 蘇童.城北地帶[m]上海文藝出版社,20xx.
[2]李婷婷.論蘇童“童年與成長”系列小說中的少年形象[j].語文學刊,20xx(60).
[3]葉志良,郭穎杰.論蘇童小說童年意緒的發生[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14).
[4]孫其勇.試論作家蘇童童年生活對作品的影響[j].學理論,20xx(19).
[5]周新民.塞林格與蘇童:少年形象的書寫與創造[j].外國文學研究,20xx(3).
[6]馬燕.蘇童研究敘評[j].寧波教育學學報,20xx(1).
[7]張磅礴.“傷痕”的另一種書寫方式——論蘇童小說中的惡魔少年現象[j]喀什師范學報,20xx(1).
[8]周莉.蘇童“香椿樹街系列”小說中的少年成長的三個關鍵詞[j]現當代文學研究,20xx.
[9]高承新.舊城少年的成長之痛——蘇童“頑童”系列小說成長主題淺論[j]語文學刊,20xx(3).
季羨林先生在談及胡適時,曾評價胡適是一個大人物,一個享有盛名而又充分爭議的人物,一個無論如何也回避不了的人物[1]。的確,胡適既是五四的領袖人物,又扮演整個文學、教育史的領軍角色,還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語文教育歷史潮流之中,發揮了引領性作用。由他首先掀起的的新文化運動,刻下了整個中國歷史中都有著永不磨滅的痕跡,不僅使中國語文教育實現了改頭換面,讓傳統的理念、內容、形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嶄新變化,又將白話文運動的成果以國家意志的形式體現在了語文教育中,1923年,由胡適負責高中語文課程綱要的制定,直接參與了相關政策、綱領性文件的草擬。胡適對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研究、主張,是從指出傳統古文教授方法的種種弊端開始的。留美期間,便發表文章,旗幟鮮明地一一指出具體的問題與漏洞,并相應地提出了具有創造性改革意義的想法與思路,這是他對語文教學的最初探討。1917年,他又作成一篇《文學改良芻議》,最先唱響了新文化運動序曲,并得到一大批先進人士大力支持,從此便開始大力宣傳推行新文化運動,抨擊舊文化、舊文學,很快成為了中堅人物。三年后,他又應邀作了一篇關于語文課程與教學思想演說,即《中學國文的教授》,緊接著1922年,又針對其中某些問題進行過一定修正與完善,題作《再論中學的國文教學》,在這兩篇文章中,胡適對中學國文課程與教學問題作了全面而系統的闡述,提出了許多嶄新的理論主張。胡適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思想,主要通過他參與并主持制定的政策性文件、發表的相關著作和演講中表現出來。胡適關于語文教育的著作有很多,從留美期間寫過的札記中就可以找到許多相關的文章,如《記興趣》《專精與博學》《發表與吸收》《作文不講文法之害》等等。除此之外,在五四以后,胡適也發表了很多相關論著。在這些論著中,胡適多是從教育的實情出發,運用科學的觀念和方法來研究探索中國語文發展的規律,既有宏觀也有微觀層面,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推動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巨大的推動力量。
一方面從理論意義上來說,本課題在參考了胡適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分別從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閱讀教學、寫作教學以及口語交際教學等課程與教學的各個部分,來闡釋其主體內容,既能深入、客觀地進行探究,更能極大推動當代語文課程與教學思想理論研究的發展與革新,同時也可以為當前語文課程改革與實際教學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從實踐意義上來說,本論文將胡適系統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思想與現實的語文課改、教改密切結合,深入探究胡適語文教育思想中具有先進性、建設性與高度預見性的觀點主張,對當前語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啟示,同時也為我國推進教學革新,提供強有力參考和指導。
杜威,是在哲學、思想、教育等領域都有著卓越影響力、威懾力的美國學者,實用主義思想流派的權威領袖。在西方留學階段,胡適就曾在他門下求學,受到其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深刻印記,其教育理念也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改變。1919年,由胡適為首的學者提議,由北京大學、江蘇教育學研究會等組織進行聯合,對杜威教授發出巡回演講的邀請,進行來華講學。而胡適作為他的學生,理所應當地擔任了最合適的翻譯、秘書職位,進行了大部分演講活動的設計、組織,同時還作了大量關于他演講內容中先進思想理論整理匯編,形成極為珍貴的材料與文獻??梢哉f,胡適是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最忠誠的信徒,并將其思想深深融入到了中國的語文教育、教學的改革之中,極大地促使了中國現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革新進程。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思想的核心,即“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長”,同時他還針對傳統教育流派提出的“舊三中心”,創造性地對應提出了“新三中心”[13,6]。其中,對胡適課程與教學理論有著極具震懾力的方面有兩部分內容:一是“兒童中心”論,反對壓抑學生個性,主張教師應積極關注學生心理、能力、性格和興趣,著力培養與發展學生各不相同的個性心理,并以此來確定最適合的課程內容、手段,其教育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二是主張生活教育,根據“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自然發展”[13,18]等主張,曾指出最好方法就應該是到真正現實中學習、磨練,“從做中學”,反對教育是為未來做準備的觀點,因此,在課程內容上應該注重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法上,應拋棄傳統的“靜聽”“單純地學習書本上的課文”注入模式,提倡以平等、公正方式進行。
個人主義理論,顧名思義就是主張“以個體為中心”,而胡適的個人主義思想理論曾在多篇文章中有著比較集中的闡釋。胡適主張首先是獨立、自主的人格魅力,充滿質疑與否定的理念,其次是積極、充滿責任感的態度,這本質上也是一種人本主義理論,的“個人要高于所有”“個人的充分發展就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所在”的人本主義理論[16]。個人主義理論,在胡適一生中所有課程與教學理論思想中擁有著絕對核心的地位,他著書立作、待人接物,幾乎全都在這個理論影響下進行的。以至于,“中國式的文藝復興運動”,也是以個人主義理論為基礎,表現出一種作為“人”的再生。而胡適便站在了一種作為“人”的角度與視野里,重新進行評估傳統中國的所有思想觀點,重新創造出一種新的文明境界,試圖能與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相接軌。我們也可以在他曾編輯的各類著作、雜志中發現這種理論的明顯的痕跡,比方說,《競業旬報》“從新做一個完完全全的人,做一個完完全全的國民,大家齊來,造一個完完全全的祖國”[17];胡適不僅這樣提倡,更是以身作則。個人主義理論成為胡適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最堅實的基礎,在更高的高度進行審視,以是否符合學生充分發展要求為根本標準,在實際的課程與教學中提出系統、徹底構想。在課程性質與目的的定位上,胡適主張要積極掌握白話文的知識與應用,由于古文已經成為學生進行培養自身獨立個性的嚴重障礙,因此說要想樹立這種獨特的個性,最基本的就是能夠自由表達、善于自由表達內心想法,但是傳統古文確實是無法滿足這一基本的要求,因此,胡適主張在語文課程與教學方面,都盡量能做到使用“國語”;教學方法上,他主張大膽改革,拋棄傳統、落后的模式,積極推行自覺、主動的模式,這同樣基于這種先進的個人主義理論思想。當然,這種個人主義的思想理論,也的確能作為是中國語文教育思想自身理念的內在要求。中國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去理解、善于去使用語言文字,而這種能力當然也是需要與人本身的思想、情感、品格、經驗所緊密相連。因此說,基于這種個人主義理論,胡適在語文教育思想中就站在了“立人”的高度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與人文精神。
首先,綜合探究胡適語文課程與教學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論源頭,這與胡適語文課程與教學思想的形成發展、內容特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要最先從胡適身處背景與教育歷程出發,探究其語文思想形成之源頭所在。其次,深入剖析其語文課程、教學理論,本論文第二塊,就從課程論、教學論各要素上,詳細進行闡釋與論證,這是本論文的主體部分。最后,針對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具體問題,結合胡適相應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思想觀點,挖掘出其先進性與科學性的內容,以求對當下實際教學的創新提供一定參考建議。
abstract6-7。
目錄8-10。
(一)胡適與我國20世紀20、30年代的語文思想主張10。
1.有關胡適語文課程與教學思想的研究11。
(三)本課題研究的意義12。
(1)令學生自己命題33。
(4)作文的批改35。
(2)課外閱讀中,積極“泛讀”42。
(1)缺乏興趣,不想寫42。
(2)與生活脫軌,不知道寫什么42。
[1]張光璘.季羨林先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xx.132.
[2]黃蘇芬.20世紀50年代胡適史學思想批判研究[d].安徽碩士學位論文,20xx.
[5]陳本源.論胡適對國文“教授法”的構想——20世紀中國語文教育史散論[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6(4).
[7]曲英杰.胡適教育思想與當代語文教學[j].遼寧師專學報,20xx,5(4).
[8]溫建萍.論胡適的語文教育觀[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xx,21(1).
[9]張瑜.胡適語文教育對當前語文教學的啟示[d].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13]劉正偉.杜威教育哲學與胡適語文教學觀[j].淮陰師專學報,,18(3).
[15]胡適.胡適文集卷二[m].中學國文的教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8]胡適.胡適文集卷三[m].再論中學的國文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0]張哲英.清末民國時期語文教育觀念考察——以黎錦熙、胡適、葉圣陶為中心。
[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22]趙靜.胡適語文教育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113.
[23]趙娜娜.胡適文言文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46.
學科定位是地方高校創辦漢語文文學專業成敗的關鍵問題。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基本定位于培養研究性和綜合型人才,畢業生大都從事教學,理論研究,新聞記者、編輯和文學批評等工作。1999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社會分工細化程度的加劇,社會對專門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劇,而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一個傳統的人文專業,學生不能把課堂學習的知識直接轉化為技術技能應用于職業領域,不具備很強的應用特性,因此漢語言文學專的發展受到嚴峻挑戰。但是這不意味著社會不需要漢語言文學的人才,恰恰相反,據統計數據顯示,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相關行業———媒體、公共管理、教育業、藝術、娛樂、法律、培訓等行業中,語言應用能力是處于前三位的核心知識,但由于在管理、經濟、設計、法律等方面知識的欠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許多相關行業中缺少競爭優勢。這說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中文人才需求也發生了轉變。因此,為用人單位培養以寫作能力為突出能力的應用型中文人才是普通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學科定位的出發點。
2.以課程建設為基礎,找準突破口
自1910北京大學實行分科教學設立中國文學以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上已經有百年時間,專業建設經驗豐富、課程體系完備,但學科的發展方向不會因為歷史悠久就一定要約定俗成。在學科建設的路上我們要根據社會需要、學校特點以及地域性、時間性的差異,找準學科建設的突破口。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師資薄弱、經費不足是不爭的事實,故而在學科建設的起步階段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找準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是市場需求什么樣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而要想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落腳點則在課程建設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古代文學、文學概論、美學等課程在做課程建設時,應該將語言應用能力作為首要的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巧妙地將語言的運用能力融進課程的建設和實施中。以《古代漢語》為例,《古代漢語》主要是培養學生閱讀古代文獻的能力,在網絡超級發達、便利的時代,學生對于不懂的古代文獻,不會愿意去查字典,逐字逐句的解釋、分析了,更愿意去網上百度,直接找翻譯來看。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加入故事性強、接地氣的一些古文,讓學生讀后將資料進行重組、改寫,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也達到了閱讀古文的教學目標。
3.以科研為推動力,借用外力,培養學科建設團隊
通過對國內外學校學科建設成功經驗的研究可以看出,學科建設的根本就是學科團隊建設,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學科隊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而要創建高水平的學科團隊,不僅需要具備一流水平的學術造詣和學術聲望的學科帶頭人,而且要求學科隊伍中其他成員也具備與學科建設相匹配的學術水平和實力,并有一定的學術梯隊人才的儲備。而在地方高校中不管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還是其他專業,缺少的恰恰是能夠讓專業活起來的學科帶頭人。以科學研究為基礎,推動學科團隊的建設。漢語言文學專業科學研究的方向相對來說很為廣博,而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師資條件有限,要想在科研方向上形成合力,主要是科學研究的項目要選好,選擇的科學研究項目要和社會需求、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相適應,研究成果可以有的放矢。外來的人才引進困難,但可以讓已有的人才走出去,積累行業經驗,開拓學術視野,逐漸確立兼顧學科發展、學校特色的科學研究領域。行業經驗的積累很重要,作為教師,如果不能及時、充分了解學生未來可能的行業領域,就很難將知識與能力有效地結合。以外界的行業經驗、學術視野帶動每位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以此為基礎,逐漸培養屬于自己的學科建設團隊。
4.靈活管理,健全學科建設機制
地方高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重視不夠,機制不靈活,要想學科建設能夠成功,不論是內部機構還是學科資源的配置都遵循學科分化和綜合的發展規律。在地方高校很多學科建設的任務沒有專門的部門管理,學科建設成了教研室主任或系院的工作。你讓一個身兼繁瑣事務的教研室主任或系主任抽身做學科建設,效果顯而易見。名不正則言不順,人才只有用對了地方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要選擇那些有志于研究學科發展的人,帶動和管理學科的建設,學校和系院要寄予這些人充分的空間和時間,切不可急于一朝一夕就見成效。如何有效地發揮每位教師的最大能量,采取合理的管理機制是至關重要的。而對于出去取經的教師和深入各行業掛職的教師,學校要建立與各行業合作的長效機制。信息化是從有形的物質產品創造價值的社會向無形的信息創造價值的新階段的轉化,也就是以物質生產和物質消費為主,向以精神生產和精神消費為主的階段的轉變。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要與時代接軌,開辟出學科發展的新方向。
蘇童作為當代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在文壇上被戲稱為“紅粉殺手”,他用陰郁凄冷的筆調在《婚姻即景》中塑造了很多的女性形象,并引來很多學者對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在中國期刊網上搜索,共有約六十篇期刊文獻。為了不落窠臼,筆者選擇其婚姻小說中的男性作為論文的研究對象,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輔以比較研究法,力求彌補前人對蘇童婚姻小說中男性研究的空缺。
蘇童《婚姻即景》中對男性形象的塑造有很強的時代或歷史意義,其中男性形象的塑造既對推動小說情節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對女性形象的刻畫、人性和兩性關系的揭示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對蘇童筆下男性形象的研究,可以引起讀者對蘇童婚姻小說的研究的重視,進一步認識男性命運的悲劇與社會歷史、家庭及自身內在的關系,啟發讀者對人性丑惡面的正視與深思。
二、預期成果。
完成一篇不少于8000字的專業學位論文。
三、寫作提綱。
(一)男性的生存狀態及悲劇命運。
1.逃無可逃,繼續墮落。
2.一逃再逃,遠離家庭。
3.逃無可逃,以死解脫。
(二)男性悲劇命運的多重原因。
1.社會原因。
2.家庭原因。
3.自身原因。
(三)男性悲劇命運的深刻意義。
1.豐富的社會含義。
2.人性的丑惡面。
3.豐富的美學意味。
四、時間安排。
2013.5.21—2013.5.31提交論文定稿,準備論文答辯。
五、參考文獻。
[1]顏芳艷.論蘇童筆下的下層男性形象[j].大眾文藝,2012(5).
[2]郭放彩.品味婚姻中孤獨者的語言——讀蘇童小說集《婚姻即景》[j].安順學院學報,2012(1).
[3]王蓓.喪失詩意的知識分子:蘇童小說知識分子形象解讀[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1(11).
[4]黃雪玲.在女性夾縫中掙扎生存的男性——淺析蘇童《妻妾成群》男性生存的悲劇[j].九江學院學報.2011(4).
[5]吳雪麗.“啟蒙”視野之外的人性詩學——試論蘇童小說中的性別書寫[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6]盧頑梅.絕世的蒼涼——以《已婚男人楊泊》和《離婚指南》為例評蘇童的婚姻小說[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
[7]李永新.孤獨的靈魂孤獨的歌——論蘇童小說的生存意識[j].當代文學,2010(5).
[8]蔡河明.蘇童小說中底層人物命運的類型化[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1).
[9]張好.讀蘇童小說中的孤獨與迷茫[j].科技創新導報,2008(7).
[10]陳術穎.女人的戰爭——男人的風景——解讀蘇童文集《婚姻即景》[j].安徽文學,2008(6).
[11]左蔚.代家庭婚姻題材作品異同——蘇童《離婚指南》與池莉《不談愛情》之比較[j].安徽文學,2008(3).
[12]黃建新.“沒有一個好東西”——蘇童筆下的男人[j].世界雜志,2005(11).
[13]郭本思.《妻妾成群》的男權意識[j].文學研究,2005(8).
[14]方玉彪,吳靜瑜.飛翔中墜落——試論蘇童小說中的男性形象[j].南昌大學學報,2003(4).
[15]蘇童.蘇童文集——婚姻即景[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16]蘇童.蘇童作品精編[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17]孔范今,施戰軍.蘇童研究資料[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18]清如許,王潔譯.詩經[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19]裘沙,王偉君.魯迅雜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20]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21]李澤厚,汝信.美學百科全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
[22]何新澤.培根論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3]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24]吳蕓芬.無法逃離的`生命歸宿——論蘇童小說的死亡主題[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9.
指導教師意見:
蘇童是當代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素有“紅粉殺手”之稱,研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論文數量眾多,但該同學獨辟蹊徑以蘇童《婚姻即景》中的男性形象為研究對象,對小說中的男性的命運和生存狀態進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研究男性悲劇命運背后的原因,探究男性悲劇命運的深刻意義。研究內容能體現當前社會和文學界所關心的問題,對這一問題探討極具意義,因此本課題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研究方案合理,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研究結論可以為研究蘇童的小說提供一定的參考。據目前的條件,學生能完成本論文的寫作。
從理論意義上,本文把性格作為研究的切入點,深入剖析納蘭詞的創作動機和情感基礎,充分認識納蘭詞的文學價值及其意義,擴寬了納蘭詞的研究角度,使對納蘭詞的的思想內涵了解得更為透徹全面。
從實踐意義上,本文不同于以往單純對詞的研究方式,從作者的性格分析出發,對作者的文學作品進行映射和滲透,進而得出納蘭詞更深層次的解讀角度。
現有資料對納蘭詞的研究呈現兩種趨勢:一是以晚清研究為代表的著重于從詞情、詞風、詞律等傳統角度的研究;二是以王國維為代表的在新文化運動引入的西方新的研究方式,在純審美立場上重視審美的對象以及意境的構造。
本文的創新點在于運用心理學上的性格分析以及哲學辯證等相關知識,從性格矛盾去透視納蘭詞,將作者與作品有機地聯系起來,更深入挖掘其思想內涵。
第一部分:回顧各個階段對納蘭詞的研究的成果以及概述別人眼中的納蘭。
第二部分:結合納蘭容若的生平事跡以及歷史背景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分析納蘭詞中意象的影射及其詞的風格特點。第四部分:用辯證法論述性格悲劇與文學風格的聯系與矛盾。
查閱文獻。
心理學性格評定與分析法。
唯物辯證法。
文學資料:納蘭容若的生平事跡及其歷史背景資料、納蘭詞作品集、傳統對納蘭詞的研究觀點,主要參考文獻《飲水集》、《納蘭性德評傳》、《人間詞語》等。
心理學資料:影響人性格形成的因素及其性格類型的特征。主要參考文獻有《普通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等。
哲學資料: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理論。主要參考文獻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等。
1.選題20xx年3月10日——20xx年3月20日。
2.開題報告20xx年3月23日——20xx年3月27日。
3.收集資料及實施研究20xx年4月06日——20xx年5月15日。
4.完成初稿20xx年5月16日——20xx年5月23日。
5.完成修改稿20xx年5月27日——20xx年6月03日。
6.完成定稿20xx年6月07日——20xx年6月15日。
7.論文答辯20xx年7月04日——20xx年7月04日。
研究目的:
張愛玲與電影有過長期親密的接觸,在小說寫作中創造性地化用了電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組合帶有豐富的視像性和表現力。文本以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為切入口,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意義:
本文通過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在體會張愛玲語言的“現代性”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1種獨特的審美方式,從不同的視角解讀張愛玲小說的表現手法。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表現手法的研究主要從小說的電影畫面感、電影造型、電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張愛玲作品對電影藝術手法的借鑒技巧:查字典。
(2)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造型:《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4)研究張愛玲小說的死亡意識: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等
國外研究現狀:
海外研究對張愛玲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1階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標等人對她作品的介紹與評述”“第2階段1985年至今,輻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華文文學的影響研究分析和評價”。1995年9月后,她在美國辭世后,海外學者多運用西方現代文藝理論來剖析。
研究內容:
張愛玲的小說映照了1個陰陽不分、鬼氣森森的世界,恐怖鏡頭繁復繽紛,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擬鬼,她筆下的人物均飄蕩在凄冷荒涼的宿命軌道上。本文嘗試根據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根據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在學術界既有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從張愛玲小說、相關的研究書籍及其評論等出發,分析整理資料,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當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
畢 業 論 文(設 計)開 題 報 告
方案、進度:
20xx年11月—20xx年2月初:收集資料。重讀作品,確定論文題目,查閱相關資料。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師的指導下,擬定寫作提綱和開題報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論文修改。聽取老師意見,撰寫論文初稿,并交指導老師評審。
20xx年4月——:定稿。
預期效果:
本文結合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闡釋,嘗試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書籍:
1、張愛玲,《張愛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xx年6月第1版。
2、金宏達,《華麗影沉》【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3、張新穎,《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m】。北京:3聯書店,20xx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m】。廣州:花城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類時空》【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6、吳戰壘,《電影欣賞》【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陳衛平,《影視藝術鑒賞與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聶欣如,《類型電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xx年9月第1版。
學術論文:
1、何文茜《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 20xx年第5卷第4期第51頁。
2、 李祥偉《“丑”趣———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象》,學術論壇, 20xx年第6期第140頁。
3、 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報,20xx年第4期第38頁。
4、張江元《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手法》,涪陵師范學院學報, 第26卷第4期,第54頁。
5、屈雅紅《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手法的借鑒》,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頁。
6、何文茜《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 》,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 20xx年02期,第39頁。
7、何蓓《猶在鏡中 —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感》,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xx年第30卷第4期第40頁。
8、申載春《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傾向》,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xx年第19卷第5期第12頁。
9、吳曉,封玉屏《電影與張愛玲的散文寫作》浙江社會科學報, 20xx年第1期第204頁。
網絡資料:
1、《恐怖情節心理分析》
2、《綻放在暗地里幾個唯美的驚惶意象》
3、陳文珊《女性·月亮·鬼氣——試論《聊齋志異》對張愛玲小說創作的影響。
【導語】本站的會員“雪屋咖啡”為你整理了“文學論文開題報告”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
題目:
中國現代文學語境與古代文學資源傳承。
摘要:
中國現代文學在華夏民族內部滄海桑田巨變的過程中應運而生。中國現代文學利用了具有時代特征的語言形式闡明現代化的科學民主思想,在藝術形式上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中國現代文學與古代文學是一脈相承的,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繼承。本文以中國現代文學語境為研究視角,針對中國現代文學語境與古代文學資源之間的聯系展開討論。旨在為進一步挖掘和傳承民族文化貢獻力量,推動現代文學邁向新的發展高度。
關鍵詞:
中國現代文學語境;古代文學資源;傳承。
前言。
伴隨社會的全面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日益提高。文學作為人們修身養性的重要文化產品,在陶冶情操、愉悅精神方面甚至精神文明建設層面發揮重要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現代文學的消費者數量不斷攀升,使得文學市場欣欣向榮?,F代文學面臨如此發展環境,必須進一步挖掘古代文學資源,提高現代文協的發展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因此,筆者針對“中國現代文學語境與古代文學資源”一題的研究談論具有現實意義。
一、中國現代文學語境概述。
1840年,第一次f片戰爭爆發,開啟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中華民族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中國的國門從此打開,中華兒女開始漫長的屈辱與斗爭的歷程。廣大知識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文學界開始覺醒,中國現代文學開始產生。那么中國現代文學經歷了哪些歲月如斯?現階段中國現代文學面臨何種語境上的危機呢?筆者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娓娓道來:
(一)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歷程。
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中華民族面臨內憂外患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有社會上的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自發革新的一種文學發展形式?,F代文學倡導通過直白的語言文字表達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政治生活的期待、對民族興亡的認知?,F代文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科學民主思想,在藝術表達形式上創新、多樣,話劇、新詩、現代小說、雜文、散文、散文詩都是現代文學的體裁。在抒情方式、敘述方式、描寫手段以及結構特征上,無不體現新時代的創造思維。從魯迅的`小說《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到郭沫若的新詩《女神》《屈原》都是現代文學的軌跡1。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三個十年”,1917年到1927年之間,是現代文學的“第一個十年”,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拓期,“打倒孔家店”“反對文言文”成為這一階段的基本思潮與核心思想,雖然在現代文學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但是也埋下了現代文學與古代文學資源銜接不當的伏筆;1927年到1937年之間,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第二個十年”,是現代文學發展歷程中的豐收期,有傷痕文學、鄉土小說等文學形式在這一階段發展開來,正式拉開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序幕;1937年到1949年是中國現代文學的轉折期,受到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現代文學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2。新中國成立之后,文化產業得到迅速的發展,穿越小說、科幻小說、都市言情小說等進入人們的視野,雖然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但是也使得中國先到文學的發展與古代文學資源的軌跡出現偏離,而且偏離的越來越遠,所以現階段中國現代文學進入了“瓶頸期”。
(二)中國現代文學語境面臨的困境。
迄今為止,中國現代文學經歷了百年的發展歷程,伴隨中華民族走過了苦難艱辛、走過了戰爭屈辱、走向了發展和平。但是縱觀現代文學作品中,卻沒有一部小說能夠與“四大名著”相媲美,沒有一位詩人能夠與李白相提并論,沒有一首情詩能夠與《無題》相抗衡。文學是一種感性的社會人文科學,本應該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理應根據時代特征反應時下百姓的真實境遇和心聲,但是又不能過分的脫離歷史的母體。在歷經風霜雨雪之后,歲月如斯帶來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禮,然而中國現代文學的真正優秀作品卻鮮少出現,中國現代文學語境只是機械的伴隨光陰荏苒,卻不知“回首往事”。因此,中國現代文學語境與古代文學資源出現了嚴重的“斷裂”局面,使得文學發展呈現“物是人非”的本源缺失現象3。
二、古代文學資源分析。
(一)古代文學資源闡述。
中國古代文學是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學資源是豐富的。從百家爭鳴時代的《論語》《孟子》到漢代的《史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建安風骨”到唐代詩詞歌賦的振興,從宋詞的唯美到元曲的大氣,從明史上的《水滸傳》到清朝的《紅樓夢》,無不展現我國古代文學發展的絢麗多姿、旖旎多彩。古代文學資源當然不僅僅局限在一本書、一行字上,里面包含的智慧、涵蓋的生活熱情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和追逐的實質?;蛟S是時代索然、或許是社會使然,亦或是生活造就,每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都飽含了人民群眾無盡的情思、歷史的蒼涼、社會的興衰4。
(二)古代文學資源傳承。
人類文明伴隨時光任然不斷發展,但是燦爛的人類文明不應被淹沒在洪流中,我們既需要時代創新又要回首往事。所以在發展現代文學的過程中需要對古代文學資源進行挖掘和傳承。但是現階段,我國現代文學對于古代文學資源的傳承明顯捉襟見肘,所以在日后的發展歷程中首先需要在理念上進行轉變,再現古代文學的輝煌和真實。同時,對古代文學資料進行研究和梳理的過程中,要在多角度、多維度的視野上進行評價,對歷史文學的評價要建立在科學客觀的角度上進行,切記不可將現代化的主觀思維過分的應用到其中,更不能對古代文學資源進行刻意、肆意的褒貶。
三、
中國現代文學語境與古代文學資源的關系。
中國現代文學與古代文學本是同宗同源、同氣連枝的,具有一脈相承特征。沒有古代文學資源中的“天人合一”何來今日的“以人為本”?沒有古典詩詞的寓意深刻何來散文詩的詩情畫意?現階段,物欲橫流、生活節奏加快,返璞歸真勢在必行,使得人們在嘈雜生活之間感受到心靈的凈化。所以,在中國現代文學語境的發展中,不能摒棄古代文學資源,應當在充分挖掘古人思想的基礎上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保證二者沒有沖突、一脈相承,共同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四、結語。
希通過文章的討論分析,全面激發文學創作工作者對古代文學資源的關注力度,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夠通過有私下的方式方法對古代文學資源充分挖掘、并在其基礎上實現創新,為我國文學輝煌的明天注入顯現的血液,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
注釋:
《美麗新世界》是二十世紀最經典的反烏托邦文學之一,與喬治奧威爾的《1984》、扎米亞京的《我們》并稱為反烏托邦三書,在國內外思想界影響深遠。反烏托邦主題描繪的是反面的理想?!睹利惖男率澜纭访^主要指向所謂的科學主義,描繪了科學主義的烏托邦。其中烏托邦種種不合理的制度,是對現代人類發展趨勢的反諷。赫胥黎通過三個層面的人物經歷揭示了烏托邦文明的虛偽,成功地瓦解了烏托邦的神話。該書不僅在思想上反映了赫胥黎對人類發展趨勢深刻獨到的見解,在藝術上也突破了傳統烏托邦流于說教的弊病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長期以來,對于《美麗新世界》的評價有許多。無論是從作品結構、主題、創作手法、語言特點都有很多相關的評論。在這部小說發表之初,各方就對其反應不一。威爾斯認為這部作品是對科學的背叛,赫胥黎沒有權利背叛未來。還有一些評論者認為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赫胥黎是在借小說發泄對社會的不滿。他說:美麗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的老的原理的顛倒。厭惡今天的世界,他想象了一個遙遠未來的科學的完美的世界,并且發現它同樣令人不快。與許多評論者對這部小說失望的觀點相反,維斯特看到《美麗新世界》在政治上的諷刺意義。她認為這部小說是對蘇俄和美國社會的諷刺,同時她認識到這部小說的人道主義主題。雖然評論家對這部小說褒貶不一,作為一部優秀的反烏托邦題材的小說,還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本文主要通過烏托邦文學和反烏托邦文學的理論基礎,對該書進行深刻的分析。
在該書的情節構筑上,介入了三種不同價值層面的文化:以印第安部落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約翰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和以烏托邦為代表的未來文化。這三種文化在相互交叉,相互對立的矛盾沖突中,逐漸使烏托邦的神話瓦解,實現了對現代文化的反諷,樹立了該書的反烏托邦的主題。本文的沖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個是在琳達脫離了烏托邦社會闖入野人居住區之后。烏托邦的價值觀念被置于原始價值層面上接受檢查。另一個就是約翰的出生方式就是對烏托邦文明的一個挑戰。經過分析之后我們可以發現未來的新世界并不美妙,而一步步構筑這個未來的現實也不容樂觀。讀者在對烏托邦感到失望的同時能熬不費力地發現現實世界正以多快的速度向這個烏圖邦演變。而作者在100多年前的預言在今天有些已經成為了現實。通過這部作品看當今社會不得不引發我們對高科技日益成熟的今天的深刻思考。
本文主要從社會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人物幾個方面分析,揭示人在高科技面前自然屬性消失人的理性泯滅和人造世界替代自然界所產生的嚴重后果。由此我們可以預見當今人類物質享樂至上,盲目崇拜科學技術,精神生活匱乏的處境與走向。
本論文的創新之處在于結合社會背景、作者生平、具體情節,深層挖掘人們內心深處渴望回歸自然的愿望以及人們現在的處境。使得分析更全面、透徹。雖然在此書中新世界所帶給人們的是失去自我,完全受控于高科技技術,但是現實生活中證明了現代科學技術是自由的推動者而不是枷鎖。在這一點上赫胥黎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科學技術給社會結構帶來的巨大變化和對社會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
論李賀的生命意識。
指導教師專業職稱所屬。
教研室研究。
課題論證:
李賀的詩歌在文學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他生活在戰亂頻繁的中唐時期,入仕不濟、多病纏身等諸多因素聚集于一身,因此他比其他任何一個詩人對生命的感受都更為強烈,他的詩歌中傾注了強烈的生命意識。本文計劃從他的詩歌和生平中窺探詩人李賀的心靈和精神,從而領悟到了李賀詩歌和生命的價值。
本課題研究所需材料,如李賀的詩集校注等作品以及其他相關材料已初步搜集完畢,本人通過四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完成該課題研究所需要的古代文學知識。此外,本人有充裕的時間完成該項課題研究。
方案設計:
本文計劃以李賀的生命意識為綱,在分析研究的過程中,從社會歷史、人生際遇、自身個性等方面思考李賀強烈的生存憂患感、強烈的時間緊迫感等生命意識的凸顯。再以此深入到李賀的詩歌中,透視詩人內心強烈的生命意識,將其強烈的現世感和作品結合起來研究他的生命意識。
本研究屬于歸納、遞進型的研究,研究方法應用除了重視主體思維與科學方法之外,將特別注重文獻材料,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通過對有關材料進行有效地比較與整理,最終能夠得出結論。
進度計劃:
階段起止日期
搜集材料、開題階段12月20xx年1月。
初稿寫作階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
論文修改、定稿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指導教師意見:
指導教師簽名:年月日。
教研室意見:
教研室主任簽名:年月日。
《美狄亞》是公元前五世紀及公元前四世紀希臘最富盛名的悲劇作家歐里皮得斯的代表作。被稱為歐洲最早的“問題劇”。小說圍繞美狄亞為追隨愛情而進行的一系列反抗斗爭,描述了當時婦女的從屬地位,展現其悲慘的命運。是最早為婦女鳴不平的代表作。揭示了父權制對母權制的勝利,表現了具有民主精神的法律裁判代替了家庭仇殺。雖然作品描述的題材源于古希臘神話,但其中包含的卻是歐里庇得斯所處時代的婦女問題,因此有很強的寫實性。
通過對小說的研究和當今社會的結合,顯示了人不再是盲目的任命運所隨意擺弄的玩偶,而是更自由的人,是對于自己的行動和感情富有重大責任的人。
選題的研究現狀:許多人著文分析和評價劇中女主人公美狄亞這一鮮明、獨特、極具個性特點的人物。并分析造成美狄亞這種性格和個性的社會原因和自身原因。揭示了當時社會制度的不平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本文創新點:通過研究小說中美狄亞的人物形象和社會背景分析美狄亞愛情悲劇的成因和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這一問題,就現代社會來說,雖然社會和假體地位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美狄亞的反抗和斗爭精神,對今天的女性仍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美狄亞和伊阿宋的愛情。
二、美狄亞的多重身份。
(一)父親的女兒形象。
(二)丈夫的妻子形象。
(三)兒子的母親形象。
1.美狄亞自身性格來說。
2.美狄亞所處的時代背景。
1)文獻分析法。
2)運用比較、歸納的方法,總結出相關的結論。
目的:在當代散文作家群體中余秋雨是獨特的,余秋雨的散文被認為是“重拾困擾著若干代人的重大課題,避開庸俗社會學、政治學的羈絆,直指民族心靈的深處”的散文。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處處透露出來的尋根,并對其進行詳細解析和深入探究,試圖通過文學尋找的文化根基來體現和折射民族文化的精神。進而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和思索尋根意識對當代文明的重要性。
意義:本文通過探索余秋雨散文中體現出來的尋根意識,嘗試性地揭示出尋根意識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性。
研究現狀:尋根文學是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出現的一股文學思潮,主要是作家們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20世紀90年代的散文把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之根”弘揚光大并且開拓創新,其中余秋雨散文中表現出來的深厚的尋根意識便是尋根文學的代表之一。但是對于余秋雨散文中體現出來的尋根意識方面的研究也有,卻沒有總結性的研究。
研究內容:
1、余秋雨散文中尋根意識產生的根源。
余秋雨的眾多作品中之所以體現出濃厚的尋根意識,這也跟余秋雨本人的成長、思想、經歷等有關。
2、“尋根”中的文化人格及其靈魂。
(1)深邃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通過描寫“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使得文化人能夠“輕夠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透露出中國文人堅韌執著的精神世界。放逐路上顯露出來的強健人格與官格。余秋雨作品解析和探索中國知識分子和文人形象,并進行文化反省,體現出深深的人文精神。
(2)與世俗無關的文學追求和人格修養。
作者渴望人格的自由,我們閱讀余秋雨的作品不難發現,實際上他是有意要進入一種現在“中國式文化團體”的自我放逐的狀態。
3、重塑當下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在結合歷史的同時,又與現實相聯系,在對文化的探索中體現出一種深深地憂患意識,在觀看歷史的進程中,反省中華民族的現狀和前途。
4、結語。
余秋雨正是在文化與文學中努力實現著一位文化學者的職責。正是作者這顆懷古思今,不斷探索民族文化和文化人出路的赤誠之心,使得筆下流瀉出來的文章振聾發聵,引人深思。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根據文學尋根的主要特點,在現有文本、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從余秋雨散文原文、與之相關的研究書籍、評論等出發,整理分析既有的資料,來發掘余秋雨散文中的尋根意識。
1、20xx年12月3日前報畢業論文題目和方向。
2、20xx年12月10日學院安排論文指導教師。
4、20xx年3月7日前完成論文初稿,按時交指導教師。
5、20xx年4月10日前完成論文定稿并由指導教師完成定稿評語。
6、20xx年5月中旬畢業論文答辯。
書籍: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3]楊長勛.《余秋雨的背影》[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
[4]余秋雨.《千年一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1]楊亮.《文化尋根的現代性焦慮——再探20世紀80年代“尋根文學”的文化策略》[j].文藝評論,2011(05)。
[3]任翔.《尋根文學中的歷史意識》[j].社會科學戰線,2011(03)。
[4]小耘,馬成俊.《對尋根文學的文化思考》[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3(04)。
文學是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本文將介紹文學論文開題報告。
一、選題背景和意義。
1.選題背景:
在七大藝術里面,電影藝術是唯一一門有確切生日的藝術。作為一門年輕的藝術,自1895年12月28日誕生后,在短短百余年時間里,電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以其巨大的藝術魅力,迅速地將其它藝術擠到了邊緣位置,并逐步占據當今文化的主流位置。中國電影的歷史也已走過了百年的歷程。經過幾代電影人的不懈努力,中國電影人才輩出、佳片不斷,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界限日益消弭的今天,電影以其巨大的優勢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樣式,同時成為越來越多的學者的研究對象。電影已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當今社會最為活躍的文化因素之一。
香港作為一個大眾文化占主流地位的城市,其電影風格不同于大陸,以商業性和娛樂性為主流,這在某種程度上接近了好萊塢的電影風格。這樣的社會文化語境成為香港后現代主義電影產生的溫床。從飾演83版《射雕英雄傳》中一個被梅超風抓死的金兵乙,周星馳開始進入觀眾的視野,卻并沒有引起絕大多數人的注意。不過,天賦加努力,經過短短二十年時間,周星馳就憑借自己一部部影片征服了觀眾,并且開創了一個時代:無厘頭喜劇,即后現代主義喜劇時代。香港的后現代主義電影并不是始于周星馳,不過卻絕對是在周星馳的電影中發揚光大的。在《霹靂先鋒》中,這種風格還不明顯,自《賭圣》后,它便日漸成熟并大放光彩,不過,在周星馳晚期的幾部影片中,這種風格又有所淡化。在這種風格的影響下,很多人紛紛效仿,出現了很多類似風格的影片,并且這種情況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2.選題目的:
周星馳電影盛行二十年,出現了很多經典之作。本人很早接觸他的電影,并且對其影片喜愛之至,很多影片都是反復觀看。我曾就其影片寫過幾篇影評,不過難免落入俗套。我很早就想寫一篇關于周星馳電影的論文,苦于沒有新穎的角度。接觸后現代主義理論之后,我豁然開朗。周星馳電影與后現代主義的每一個特征都是那樣的吻合,簡直就像為后現代主義而生的一樣。故而我將周星馳電影和后現代主義文化結合起來論述,為周星馳電影正名。
3.選題意義:
周星馳電影為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典型范例。而周星馳電影作為后現代主義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無論是對于文化學家研究后現代主義文化,還是對于普通觀眾正確看待當今影壇出現的無厘頭搞笑之風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論文的研究能夠揭示周星馳電影的文化內涵,有利于彌補目前周星馳研究中的某些不足,同時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點理論借鑒。
二、國內外研究動態(綜述)。
1.研究綜述:
周星馳電影流行已非止一日,喜歡看周星馳電影的人很多,熱衷于研究周星馳電影的人也不少。去圖書館一找或者去網上一搜,研究周星馳電影的論著及論文浩如煙海,不勝枚舉??偨Y一下,這些研究主要有三個方向:
首先,對周星馳本人及其電影的情節和思想意義的研究,包括大量影評和部分論著,這是論文及論著最多的一個研究方向。這些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過于感性化。不論是敘述周星馳本人的生平,還是抒發作者對于周星馳電影的感受,這些都是從感性層面所做的論述,未能進行理論概括,也就未能達到理性層面。充其量這些作品只能算是一般的影評,并不具有理論意義。比如自稱是周星星的粉絲的人所寫的《就愛周星馳》就直接表達了其對于周星馳的喜愛之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研究理論,估計不會研究出什么成果,充其量只是抒發自己一時的感懷而已。
其次,對周星馳電影的藝術手法的研究。這個方向的論文及論著的數量也不少。與第一個研究方向相比較,這個方向的研究相對來說更深了一層,不僅涉及到了周星馳電影給人的直觀感受,而且透過表象稍進一層,進一步涉足到了其電影中蘊含的藝術手法,比如其影片中主人公的身份定位,其無厘頭的搞笑手法等等。在這一研究方向,最重要的、研究最多的一個話題是對其無厘頭搞笑的探討?!盁o厘頭”這個詞是隨著周星馳電影的出現才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的。對這個詞的出處及含義進行探討的論文不勝枚舉。不過,探討來,探討去,很多人總是離不開這一話題,因此這一話題已變得非常爛俗。單獨探討這一話題似乎再也發掘不出什么新的東西。
(一)研究目的。
莎士比亞作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藝術大師,被馬克思稱之為“最偉大的戲劇天才”。透過似真似幻的舞臺和匠心獨具的故事,莎翁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人物典型。尤其是塑造了眾多而鮮明的人物形象。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出場的女性人物有一百多人,在眾多的女性人物中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幾乎是各不相同。而《威尼斯商人》中的鮑西亞更是被公認為莎士比亞筆下別具風采的女性形象。眾多評論家認為莎士比亞戲劇中刻畫的女性形象大都非常貼近生活,具有巨大的認識價值。。在這一諷刺喜劇《威尼斯商人》中鮑西亞美麗、善良、機智、自信、富有才華和膽識,正體現了莎士比亞從男性的視覺自發塑造的理想中的新女性。作為新女性的鮑西亞,具有一定的判逆性格,不甘于被命運擺弄做逆來順受的“家庭天使”,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莎士比亞對人文主義精神的追求。然而,從女性主義的視角來分析,在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里,鮑西亞絕非真正具有女性的自我意識,而是甘于向父權社會妥協的不完美的新女性。本課題通過對《威尼斯商人》中鮑西亞形象的分析,讓讀者了解鮑西亞思想上、性格上的先進性與局限性,對現代女性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二)研究意義。
莎士比亞通過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對人性深刻的剖析,創作出《威尼斯商人》這部極具諷刺性的喜劇。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女性的感情與理智平分秋色,女性是以與男性平等的形象出現的。這在鮑西亞這一角色身上表現最為突出。鮑西亞美麗溫柔、忠貞不渝、善良可愛、機智勇敢、足智多謀。她掌握著自己的命運,不僅在自主選擇丈夫方面,而且在與夏洛克的斗爭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鮑西亞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帶給人們啟迪和借鑒。鮑西亞在金錢和愛情的杠桿上,選擇了愛情。在她的內心深處愛情價更高,是金錢、物質所無法取代的。她對于愛情忠貞不渝和執著,值得現代生活中個別只追求物質享受的女人去學習。在現實生活中,個別人不應該由于自己的優越條件而歧視別人,更要學會不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別人。在法庭上,講義氣、才智非凡的鮑西亞女扮男裝以法律博士的身份出場,使劇情有了戲劇性的轉折,使夏洛克一步步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她的計策。她成功的妙計足以顯示出其學問深厚,機智敏銳,有膽有識的特點,這種女性形象也是我們所認同和贊賞的?!锻崴股倘恕分械孽U西亞人物形象具有生動鮮明,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等特點。本文通過對《威尼斯商人》主要人物鮑西亞的分析,力圖從新的視角去嘗試發覺人物的真實性和人物的多面性,給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以啟迪和借鑒。
二、已了解的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歐洲的14到16世紀,是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發源于意大利的強大的人文主義運動很快席卷歐洲各國。它從反對封建專制,教會權威和禁欲主義的歷史要求出發,肯定人的價值,贊美人的理性和智慧,提倡人對現世幸福的追求和個性自由。這一時期的歐洲戲劇以英國和西班牙為主流,其中莎士比亞的許多劇作是世界戲劇寶庫中珍品。從17世紀開始,莎士比亞戲劇漸次傳入了德、法、意、俄、美等國,對各國戲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雖說生活在400多年前,直到今天各國都有許多研究、評論莎士比亞和他作品的學者,評論家。17世紀有德萊登;18世紀有卜普、約翰生和莫爾根;19世紀有蘭姆、柯勒律治;20世紀有道登和布雷德萊。世界各國許多著名的文學家和文藝評論家如德國的歌德,法國的伏爾泰、雨果,俄羅斯的普希金、托爾斯泰等人,都對莎士比亞作品有過精彩的評論。英國著名文學評論家薩繆爾.約翰遜認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生活的鏡子,“誰要是被其他作家們捏造出來的荒.唐故事弄得頭昏眼花,讀一下莎士比亞用凡人的語言所表達的凡人思想感情就會醫治好他的顛三倒四的狂想”?!锻崴股倘恕返囊淮蟪删?,就是在輕松的喜劇描寫中不忘反映時代,并非只在臺詞里述說介紹,而是通過情節、人物和人物關系等幾個方面,來顯示時代風貌和生活要求。
(二)國內研究現狀。
莎士比亞的名字是由傳教士在1856年介紹過來的。清末,我國思想界代表人物嚴復、梁啟超等都在譯著中提到莎士比亞的名字。而他的戲劇直到19五四運動以后,才用白話文和戲劇的形式翻譯過來。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許多新譯本,其中就有方平譯的《威尼斯商人》,也是在這一時期我國學者開始闡釋并莎士比亞及其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基督教文化內涵,這不僅是我國莎學研究的進一步補充與完善,更是與國際學術接軌的重大舉措,是理性沉思后的再審視。20世紀60年代方平先生在他的莎學研究中仍然突出了意識形態與階級斗爭。他認為,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所表現的“積財就是積富”和“守財就是進財”,表明資本主義經濟勢力開始在歷史舞臺上露頭,構成了它的互為補充的兩套道德教條。而自1985年到的來我國大陸的莎士比亞喜劇研究像《威尼斯商人》,發現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喜劇本質研究、人物形象的研究和比較研究。對莎翁喜劇本質關注的角度主要在于探討其喜劇體現出來的喜劇精神、喜劇藝術、喜劇美學。人物研究集中在對夏洛克和女性人物分析,主題定位于愛和友誼。
三、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摘要。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二)本課題相關的研究綜述。
(三)本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內容。
簡單介紹《威尼斯商人》中的作者背景和歷史背景。
對《威尼斯商人》中女性人物鮑西亞的分析。
鮑西亞的本質。
鮑西亞的人文主義精神。
鮑西亞的女性自我意識。
三、《威尼斯商人》中女性局限性的表現。
(一)父權社會對女性的控制。
(二)以丈夫為中心。
(三)社會對女性的忽視。
四、威尼斯商人對現代女性的啟示。
(一)夫妻間的兩性關系。
(二)愛情獨立性和平等性的探求。
(三)社會對女性的壓力。
五、對課題《威尼斯商人》的總結。
四、本課題研究的步驟、方法及進度安排。
研究的步驟:1.審理清楚課題的意思和研究方向。
2.了解課題的研究現狀和查找相關的資料。
3.在圖書館和網絡上收集相關的書籍和資料,整合資料并做好筆記。
5.擬寫大綱。
6.著手寫正文。
7.論文修改與定稿。
研究的方法:文獻法、理論研究法(到圖書館查找紙質及電子資料)。
討論法(與同學討論相關的研究內容)。
實證研究法(通過相關的例子又發思考)。
進度安排:.12.12---2011.12.20選題。
0210定題。
2012.02.15---2012.03.10查找資料,初定提綱和開題報告。
2012.03.15---2012.04.05論文初稿并修改。
2012.0.4.10---2012.04.30論文修改并定稿。
五、主要參考文獻。
[1]jameson.shakespeare’sheroines.london:longman,1961.
[2]wilson,johndover.shakespeariancomedies.chicago:northwestuniversitypress,1962.
[3]方平.和莎士比亞交個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4]郭元波,唐爽.humanisticinterpretationofthemerchantofvenice[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94—96.
[6]黃必康.莎士比亞名篇賞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
[7]栗沙.亦喜亦悲兩相宜-《威尼斯商人》解釋[j].貴州師大學學報:(2).
[10]王述文.onimagesofheroinesinshakespeare’sfourgreatestcomedies[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4):16.
[11]王佐良,祝鈺.europeancultureanintroduction[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2]溫祖蔭.世界名著介紹與欣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13]肖四新.論莎士比亞的人性觀[j].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2.
[14]張祥和,楊菲翡.functionofdisguiseinshakespeare’scomedies[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27-29.
[15]智量.外國文學名作自學手冊[m].上海:上海藝術出版社,1985.
論文題目:論《木蘭辭》的影視改編。
主要任務:本文主要分析對樂府民歌《木蘭辭》的影視改編,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影響較大的兩部作品,即:美國迪士尼公司的動畫片《花木蘭》以及由馬楚成導演的《花木蘭》()。本文將通過對兩部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的情節改編、主人公形象塑造、設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題設置上反映出改編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這四個方面進行詳細對比分析。
研究目的:通過對兩部《花木蘭》的影視改編作品的對比分析,來研究中西方不同改編者究竟有何審美傾向及價值取向。
二、調研資料情況。
3.李婉,穿比基尼的“花木蘭”——從敘事學角度看迪斯尼影片《木蘭》對中國《木蘭詩》的改編,《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
4.李曉慶,試論中西合璧的動畫《花木蘭》,《文學教育(上)》,2007(1)。
5.孫連琦,漫談《木蘭詩》[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1)。
6.楊開達,談《木蘭詩》的修辭藝術,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5)。
7.秦志希、翟晶,從迪斯尼《花木蘭》看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當代傳播》,2002(2)。
9.畢耕、李冬青,《花木蘭》:迪斯尼演繹的東方傳奇,《中州大學學報》,2002(2)。
13.李希光,新媒體挑戰舊宣傳——劉康、李希光對談錄[j].國際新聞界,2000(2),第5--10頁.
三、實施方案。
主要從對原作品的改編的四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這四個方面均采用:“先總述概況進行對比然后再舉具體的例子”的方法進行分析說明:
一、情節改編的異同。
同:1、愛情友情一個都不能少;。
2、都在戰爭未結束時就發現了木蘭女兒身的秘密。
異:中:對戰爭的思考,上升到國家的層面;。
西:對中國文化的想象;沒有上升到國家的層面上。
二、木蘭作為主人公形象塑造的異同異:
異:1、娛樂化的角度:中:女人在戰爭中的形象,娛樂化程度不高;。
西:加入幽默的元素,形象設置夸張;娛樂化程度高,沖淡了戰爭的嚴肅性;。
三、配角形象設置的異同:
同:都成功設置了“配角”形象;。
異:中:以戰爭中的真實存在的人物為配角,表現了兄弟間的感情;。
四、主題設置上的不同,反映出改編者各自的民族烙印的異同:
西:西方文化的烙?。簭娬{個人主義,宣揚女性的自由、獨立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
四、預期結果。
課題任務:論文選取對詩歌《木蘭辭》的典型改編影片,通過對兩部影片中的“情節改編、主人公形象塑造、設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題設置上反映出改編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這四個方面進行詳細對比分析,反映出東西方文化的差別。
預期結果:通過對兩部《花木蘭》改編影片的詳細分析研究,來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審美傾向以及價值取向。
結果形式:以不少于8000字的畢業論文完成。
五、進度計劃(請依照學校要求的當期論文進度填充)。
20xx年11月16日—11月30日:聯系指導教師查閱資料,擬定選題。
20xx年12月1日—12月31日:確定選題。
20xx年1月1日—1月15日:在教師指導下撰寫開題報告。
20xx年1月17日—2月28日:在教師指導下修改開題報告,擬定論文大綱。
20xx年3月1日—3月31日:在教師指導下撰寫論文初稿。
20xx年4月1日—4月9日:中期檢查,修改初稿,形成二稿。
20xx年4月10日—5月10日:定稿,撰寫答辯陳述,準備答辯。
20xx年5月11日—5月15日:根據具體安排,參加論文答辯。
季羨林先生在談及胡適時,曾評價胡適是一個大人物,一個享有盛名而又充分爭議的人物,一個無論如何也回避不了的人物[1]。的確,胡適既是五四的領袖人物,又扮演整個文學、教育史的領軍角色,還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語文教育歷史潮流之中,發揮了引領性作用。由他首先掀起的的新文化運動,刻下了整個中國歷史中都有著永不磨滅的痕跡,不僅使中國語文教育實現了改頭換面,讓傳統的理念、內容、形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嶄新變化,又將白話文運動的成果以國家意志的形式體現在了語文教育中,1923年,由胡適負責高中語文課程綱要的制定,直接參與了相關政策、綱領性文件的草擬。胡適對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研究、主張,是從指出傳統古文教授方法的種種弊端開始的。留美期間,便發表文章,旗幟鮮明地一一指出具體的問題與漏洞,并相應地提出了具有創造性改革意義的想法與思路,這是他對語文教學的最初探討。1917年,他又作成一篇《文學改良芻議》,最先唱響了新文化運動序曲,并得到一大批先進人士大力支持,從此便開始大力宣傳推行新文化運動,抨擊舊文化、舊文學,很快成為了中堅人物。三年后,他又應邀作了一篇關于語文課程與教學思想演說,即《中學國文的教授》,緊接著1922年,又針對其中某些問題進行過一定修正與完善,題作《再論中學的國文教學》,在這兩篇文章中,胡適對中學國文課程與教學問題作了全面而系統的闡述,提出了許多嶄新的理論主張。胡適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思想,主要通過他參與并主持制定的政策性文件、發表的相關著作和演講中表現出來。胡適關于語文教育的著作有很多,從留美期間寫過的札記中就可以找到許多相關的文章,如《記興趣》《專精與博學》《發表與吸收》《作文不講文法之害》等等。除此之外,在五四以后,胡適也發表了很多相關論著。在這些論著中,胡適多是從教育的實情出發,運用科學的觀念和方法來研究探索中國語文發展的規律,既有宏觀也有微觀層面,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推動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巨大的推動力量。
一方面從理論意義上來說,本課題在參考了胡適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分別從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閱讀教學、寫作教學以及口語交際教學等課程與教學的各個部分,來闡釋其主體內容,既能深入、客觀地進行探究,更能極大推動當代語文課程與教學思想理論研究的發展與革新,同時也可以為當前語文課程改革與實際教學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從實踐意義上來說,本論文將胡適系統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思想與現實的語文課改、教改密切結合,深入探究胡適語文教育思想中具有先進性、建設性與高度預見性的觀點主張,對當前語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啟示,同時也為我國推進教學革新,提供強有力參考和指導。
杜威,是在哲學、思想、教育等領域都有著卓越影響力、威懾力的美國學者,實用主義思想流派的權威領袖。在西方留學階段,胡適就曾在他門下求學,受到其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深刻印記,其教育理念也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改變。1919年,由胡適為首的學者提議,由北京大學、江蘇教育學研究會等組織進行聯合,對杜威教授發出巡回演講的邀請,進行來華講學。而胡適作為他的學生,理所應當地擔任了最合適的翻譯、秘書職位,進行了大部分演講活動的設計、組織,同時還作了大量關于他演講內容中先進思想理論整理匯編,形成極為珍貴的材料與文獻??梢哉f,胡適是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最忠誠的信徒,并將其思想深深融入到了中國的語文教育、教學的改革之中,極大地促使了中國現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革新進程。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思想的核心,即“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長”,同時他還針對傳統教育流派提出的“舊三中心”,創造性地對應提出了“新三中心”[13,6]。其中,對胡適課程與教學理論有著極具震懾力的方面有兩部分內容:一是“兒童中心”論,反對壓抑學生個性,主張教師應積極關注學生心理、能力、性格和興趣,著力培養與發展學生各不相同的個性心理,并以此來確定最適合的課程內容、手段,其教育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二是主張生活教育,根據“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自然發展”[13,18]等主張,曾指出最好方法就應該是到真正現實中學習、磨練,“從做中學”,反對教育是為未來做準備的觀點,因此,在課程內容上應該注重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法上,應拋棄傳統的“靜聽”“單純地學習書本上的課文”注入模式,提倡以平等、公正方式進行。
個人主義理論,顧名思義就是主張“以個體為中心”,而胡適的個人主義思想理論曾在多篇文章中有著比較集中的闡釋。胡適主張首先是獨立、自主的人格魅力,充滿質疑與否定的理念,其次是積極、充滿責任感的態度,這本質上也是一種人本主義理論,的“個人要高于所有”“個人的充分發展就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所在”的人本主義理論[16]。個人主義理論,在胡適一生中所有課程與教學理論思想中擁有著絕對核心的地位,他著書立作、待人接物,幾乎全都在這個理論影響下進行的。以至于,“中國式的文藝復興運動”,也是以個人主義理論為基礎,表現出一種作為“人”的再生。而胡適便站在了一種作為“人”的角度與視野里,重新進行評估傳統中國的所有思想觀點,重新創造出一種新的文明境界,試圖能與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相接軌。我們也可以在他曾編輯的各類著作、雜志中發現這種理論的明顯的痕跡,比方說,《競業旬報》“從新做一個完完全全的人,做一個完完全全的國民,大家齊來,造一個完完全全的祖國”[17];胡適不僅這樣提倡,更是以身作則。個人主義理論成為胡適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最堅實的基礎,在更高的高度進行審視,以是否符合學生充分發展要求為根本標準,在實際的課程與教學中提出系統、徹底構想。在課程性質與目的的定位上,胡適主張要積極掌握白話文的知識與應用,由于古文已經成為學生進行培養自身獨立個性的嚴重障礙,因此說要想樹立這種獨特的個性,最基本的就是能夠自由表達、善于自由表達內心想法,但是傳統古文確實是無法滿足這一基本的要求,因此,胡適主張在語文課程與教學方面,都盡量能做到使用“國語”;教學方法上,他主張大膽改革,拋棄傳統、落后的模式,積極推行自覺、主動的模式,這同樣基于這種先進的個人主義理論思想。當然,這種個人主義的思想理論,也的確能作為是中國語文教育思想自身理念的內在要求。中國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去理解、善于去使用語言文字,而這種能力當然也是需要與人本身的思想、情感、品格、經驗所緊密相連。因此說,基于這種個人主義理論,胡適在語文教育思想中就站在了“立人”的高度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與人文精神。
首先,綜合探究胡適語文課程與教學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論源頭,這與胡適語文課程與教學思想的形成發展、內容特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要最先從胡適身處背景與教育歷程出發,探究其語文思想形成之源頭所在。其次,深入剖析其語文課程、教學理論,本論文第二塊,就從課程論、教學論各要素上,詳細進行闡釋與論證,這是本論文的主體部分。最后,針對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具體問題,結合胡適相應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思想觀點,挖掘出其先進性與科學性的內容,以求對當下實際教學的創新提供一定參考建議。
abstract6-7。
目錄8-10。
(一)胡適與我國20世紀20、30年代的語文思想主張10。
1.有關胡適語文課程與教學思想的研究11。
(三)本課題研究的意義12。
(1)令學生自己命題33。
(4)作文的批改35。
(2)課外閱讀中,積極“泛讀”42。
(1)缺乏興趣,不想寫42。
(2)與生活脫軌,不知道寫什么42。
[1]張光璘.季羨林先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32.
[2]黃蘇芬.20世紀50年代胡適史學思想批判研究[d].安徽碩士學位論文,2009.
[5]陳本源.論胡適對國文“教授法”的構想——20世紀中國語文教育史散論[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16(4).
[7]曲英杰.胡適教育思想與當代語文教學[j].遼寧師專學報,2003,5(4).
[8]溫建萍.論胡適的語文教育觀[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1(1).
[9]張瑜.胡適語文教育對當前語文教學的啟示[d].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3]劉正偉.杜威教育哲學與胡適語文教學觀[j].淮陰師專學報,1996,18(3).
[15]胡適.胡適文集卷二[m].中學國文的教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8]胡適.胡適文集卷三[m].再論中學的國文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0]張哲英.清末民國時期語文教育觀念考察——以黎錦熙、胡適、葉圣陶為中心。
[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2]趙靜.胡適語文教育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13.
[23]趙娜娜.胡適文言文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46.
亦舒是當代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說家,她與倪匡、金庸被并稱為“香港文壇三大奇跡”。亦舒的作品,深受讀者喜愛,二十多年經久不衰,一度出現過這樣的說法“臺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然而,亦舒充滿強烈的現代都市氣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簡潔優美的筆調,穿梭于傳統與現代之中,其鮮明的女性形象塑造與藝術感染力使其自成一家。雖然亦舒主攻言情小說,但寫的卻是當代香港女性的于情感上對人生的思考,以及女性意識的覺醒。本文在香港的歷史性與現代性的基礎上研究發現,解讀亦舒小說女性形象的鑰匙既不是性格,也不是性別,而是人物的文化身份。通過剖析她們悲劇性生存體驗背后的心態,論文發現了她們價值觀系統與文化身份的特殊結構:她們顯在的價值立場是現代的、商業化的;潛在的價值立場卻是傳統性的?,F代價值觀以理性方式存在,傳統價值觀以無意識、非理性方式存在。從而通過亦舒筆下女性無法沖破的傳統回歸和現代的叛逆來探究香港都市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狀況,以及她們如何適應時代變遷的,從而表達作家對這一女性的真切關懷。
二、概述國內外研究成果。
國內關于亦舒小說研究,主要概括為:1、研究香港文學的專著:目前出版的幾部香港文學史、小說史,如劉登翰主編的《香港文學史》、王劍叢的《香港文學史》等,都有研究亦舒的章節。2、直接研究亦舒的論文:從統計的《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索引》中提及的文章,再查閱九十年代以來幾篇專門研究亦舒小說的論文,如張秋蕙的《徘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李莘的《超脫入世言情寓理》等。3、研究港臺相關女性作家的論文,如鐘曉毅的《論香港女作家筆下的愛情模式》等。此外就是研究亦舒小說的主題還停留在少數所謂“代表作品”解讀階段,且多單由先驗視角(如女性主義)和先驗命題(現代人寂寞)出發,把亦舒小說簡單化,狹窄化,由此得出的對亦舒小說總體特征的描述不可能準確。
綜觀近二十年國內的亦舒研究,亦舒作為香港文學的獨特性得到了一定重視,這些研究文章在總體上都肯定亦舒小說有一定的意義。例如作者們從小說的女性形象、愛情觀、思想主題和語言等方面進行研究,由此得出比較一致的結論:亦舒的小說擁有極香港和極都市的味道;重視女性的思想、智慧、獨立人格和自我價值;愛情觀浪漫而不脫離實際,敢于直面現實人生;孤獨和寂寞是小說中突出的情節主調;小說常常以悲劇結局,揭示了人性深層的悲劇;語言則簡潔凝練、潑辣直率,富于藝術性。
三、本人的預期突破創新。
女性作家關懷女性問題,無疑在藝術背景上,還是歷史情景中,都是合理選擇。亦舒的小說,著力描寫女性,關懷的是女性命運和女性意識,所以她筆下的女性,或傳統,或現代。對亦舒小說女性形象的研究,我想從傳統與現代性的綜合上來解讀。而解讀這兩者的聯系,首先,我是從趙稀方的《小說香港》分析亦舒小說中的女性如何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皩ο愀畚幕矸莸奶接懪c分析是《小說香港》最具理論個性與閱讀吸引力的部分之一。作者的研究思路得益于從新歷史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理論中受到的啟發,關注“歷史的文本性”與“文本的歷史性”之間的關系,強調從新的歷史意識出發去辨識復雜的歷史問題?!盵6]從新歷史主義探討的是亦舒小說中香港女性無法擺脫的傳統束縛,主要是對歸屬感和身份認同的尋找,這決定女性無法沖破女性他者的姿態與男性站在同一水平線上。而后殖民主義對香港的影響,主要是在價值觀和文化上,這種影響帶來一股極強的現代意識。亦舒小說中女性生活在殖民性帶來的西方女權意識、商業競爭和道德淪陷的香港都市,其現代性主要表現在金錢觀、愛情觀和事業觀上。其次,本文也想通過亦舒的生命體驗,而不是單從文本出發來研究其筆下女性的傳統與現代。最后,就是從新時代知識女性的心理來探討亦舒筆下女性傳統與現代性的表現與意義??傊?,本文想通過這三方面的分析,來挖掘香港現代都市女性真實地生存狀態和生活圖景,也體現亦舒對現代女性矛盾性的真切關懷。
四、研究思路和論文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從傳統和現代性兩方面來研究亦舒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她筆下的女性產生。
首先,從趙稀方的《小說香港》和香港的特殊性來挖掘亦舒小說中女性的傳統回歸。趙稀方的《小說香港》從新歷史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理論出發,認為香港人一直在尋找一種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正因為香港的歷史性,有著濃厚的中國文化與道德傳統,使亦舒的小說創作無法擺脫這一特殊地域和文化與道德的沿襲,其作品中的女性也不得不為找尋歸屬和身份認同而回歸傳統,因此小說仍以“女性尋找男性”為主題,其中女性的自我覺醒,人生價值的規定,還是有一個先在的尺度——男性標準,所以,現代女性骨子里依然有傳統文化的束縛,體現在女性的溫柔多情,性格的依附妥協,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留戀和家庭的回歸。另外,以趙稀方的觀點來看,香港也曾深受殖民文化的浸染,殖民主義帶來的西方思想,使香港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發生巨變,香港由此成為最具現代氣息的大都市?,F代的香港社會分工更細,適合女性的崗位更多,女性參與社會能力更強,但殘酷的商業競爭和道德淪喪,加上男性不會以平等的眼光正視女性,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沒變,女性所受的強大經濟壓力沒變。在這種現代意識濃厚的氛圍中,女性極力爭取獨立自主,但卻無法擺脫傳統意識和男性世界帶來的壓力,這使得女性內心十分矛盾,而亦舒小說中的女性就是在這種矛盾與糾結中掙扎。由此看來,亦舒筆下的女性受到香港的歷史的傳統性和殖民的現代性雙重壓力,盡管她們是事業上的“女強人”,個性鮮明,女性意識強烈。外表越堅強的她們,內心就越脆弱,并且她們的脆弱來自于始終不敢背離愛人與家庭太遠,她們害怕孤獨、寂寞,害怕被拋棄,而喧囂和繁雜的都市社會讓她們更加找不到自我,所以這些女性不得不做“新潮女性嚴重庸俗平凡的女人”——尋找理想男性和回歸家庭,以此獲得另一種生活方式。
其次,從香港的現代性造就了知識女性和都市女性要求個性解放和人格獨立中,我們發現亦舒筆下的女性不再是傳統范疇的依附性,而是掌握了經濟獨立的職場精英。此外,亦舒也投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將時代女性的獨特經驗、群體感受、生存困境、矛盾心理以非常感性而生動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凸現的女性意識成為貫穿于她小說的靈魂。而且她把女性意識探索的目光由婚姻家庭投向了外部的世界,把追求事業、實現人生價值、創造生命輝煌作為其內在需求的核心,把女性意識升華到以女性的社會參與、人性自由和精神建樹來實現女性解放的更高層次。這種獨特的女性書寫,賦予了現代女性一種叛逆意識,她們不羈于傳統的束縛,不斷為實現女性人格的自我完善,張揚時代女性的獨立自主奮斗,足以表現在她們對金錢、愛情、事業的看法。對待金錢,亦舒小說中的女性表現的更加實際和超然;對待愛情,她們持懷疑態度,并用客觀而冷峻的眼光視之,她們清醒的知道愛情既美好也易逝,兩性之間的情感必須以經濟獨立為保障,以平等的兩性關系為前提;同樣在事業上,亦舒筆下的女性也是巾幗不讓須眉,工作對于這些新女性,不僅僅只是謀生的手段,更是展現自我價值的舞臺。這就是亦舒小說中女性區別于傳統的現代性。
最后,亦舒小說女性形象的亦舒魅力,就在于她們的傳統與現代性,盡管她們生活在現實的矛盾中,但卻展現了香港女性真實的生存狀態和生活圖景,也體現了亦舒對現代女性的真切關懷。
五、研究方法。
本論文擬用一下幾種研究方法:1、文獻研究法:查找研究香港文學和亦舒小說的專著和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及相關文獻書籍等,對亦舒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傳統與現代性的研究。2、瀏覽法:瀏覽各個網站(如中國知網等),亦舒論壇等查找研究亦舒筆下女性形象的相關資料。3、比較研究法:通過查閱研究亦舒及其作品的相關資料,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以此來分析女性形象。
六、參考文獻。
[1]王劍叢《香港文學史》[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
[2]錢虹《香港女作家婚戀小說選》[m],中國友誼出版社,1990年1版一印。
[3]張秋蕙《徘徊在現代與傳統之間》[n],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4]鐘曉毅《亦舒傳奇》[m],廣東人民出版社,xx年1月版。
[5]林芳玫《權力與美麗》[ol],維基百科:
[6]轉引自趙稀方:《小說香港》[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xx年5月。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獨特的抒情方式表現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帶來的處世態度和心靈感悟,抒發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廣泛的引起讀者共鳴,長久的感動人。作為五言詩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詩十九首》在謀篇、遣詞、摹景、傳情等方面都對我國舊詩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嘗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適當借鑒其他學者的觀點,對《古詩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響幾個方面來探討。在取各家之長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見解,從而更加明確《古詩十九首》在摹景傳情、借物抒懷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獨特的抒情風格對后世詩歌創作的認識意義和深遠影響。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文學史上早期抒情詩的典范,在五言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對它的研究圍繞寫作年代、作者、思想內容、藝術特色、修辭技巧、抒情藝術等多方面廣泛展開。在情景交融的藝術領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古詩十九首》的研究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大致可分為兩派:一派繼承《文選》李善注的詮釋型傳統,如陳桂的《古詩十九首解》、錢基博的《古詩十九首講話》,尤其是隋樹森的《古詩十九首集釋》,包括考證、箋注、匯釋、評論等四個部分,是迄今為止收錄資料最多,對于研究者最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另一派是繼承元人劉履《選詩補注》的分析型傳統,如徐中舒的《古詩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詩十九首釋》等。
20世紀50到70年代,由于國內政治和社會原因,對《古詩十九首》的研究進入空窗期,但海外漢學者和港臺學者的研究成果彌補了中國大陸這一時期的“文化荒漠”,如勞節的《古詩“明月皎夜光”節候釋》、臺灣學者張清鐘的《古詩十九首匯說賞析與研究》等。材料豐富,內容翔實。
20世紀80年代后,《古詩十九首》的研究局面主要表現為研究視野的拓寬和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表現出一種可貴的探索精神。如王建華的《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王亞《試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等?,F代學者對《古詩十九首》的研究多重微觀分析,在理論層面的論述很少。此外,還有大量關于《古詩十九首》的論文,如黃凌的《歡愉之詞難工,憂愁之詞易好——談古詩十九首的感傷情懷》。這一時期的研究觸及了一些本質問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綜上所述,20世紀對《古詩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藝術的研究有繼承也有發展,有創新也有局限,關于《古詩十九首》情景藝術的研究,仍然有許多的研究空間。本文試圖通過收集整合前人的研究材料,結合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古詩十九首》的情與景的藝術作一個整體的關照和全面系統的探討,希望對《古詩十九首》情與景的藝術特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
[1]劉勰.文心雕龍[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2]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齊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
[4]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隋樹森.古詩十九首[m].北京:中華書局,1955.3.
[6]楊樹增等.盛世悲音---漢代文人的生命感嘆[m].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7]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3.
[9]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
[10]張秉光.漫談《古詩十九首》的情與景的抒寫.[j].佛山:佛山大學佛山師專學報,1990(01).
[11]孟英.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12).
[12]王亞.試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d].宿州: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04).
[13]王有景.《古詩十九首》與東漢末文人的生命意識[d].重慶:重慶學院學報,2006(03).
[14]彭庭松.論《古詩十九首》之感傷情懷及審美特征[d].山東:石油大學出版社社會科學版.2003(12).
8月8日,當昆曲小生在容納八萬人的會場中央手搖折扇淺吟“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時,無數中國人的'心,為詩句的美,深深地震顫了。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為了探究所謂的“文化斷層”究竟有多大,我們小組決定,從中國古典文學——同學們最常接觸的古典文化側面入手,從一零一的小天地觀測整個青年一代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感知程度,從而對中國古典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現狀有個清晰的感知,正所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中國古典文學在101立足何處?去往何方?讓我們拭目以待!
1)本選題的理論、實際意義
1.理論意義:
女性主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啟蒙運動,當時的思想家已經能夠用筆指出男女之間的不平等現象了。法國大革命之后是女性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女性主義文學始終伴隨女性運動而存在。女性主義者力圖通過提倡對于文學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評價來喚醒人們對于女性價值的再認識。中國近代作家林語堂的英文作品《京華煙云》自問世以來倍受歡迎,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該書以近代中國社會環境為背景,描述了三個家族的衰落,塑造了數個鮮活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本文選取《京華煙云》中的完美女子木蘭,從女性主義角度分析其現代之美與傳統之美相結合的完美女性形象,不僅能讓讀者了解女性主義的內涵意義及其對中國近代的影響,為該理論的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同時也從一個新的角度對《京華煙云》及木蘭這一女性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從而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對于《京華煙云》的研究,翻譯研究,文化解析居多,而對文學特點的研究較少。本文從文學研究出發,以女性主義為視角探討木蘭這一人物形象,拓寬了《京華煙云》的研究領域與研究視角。
2.實際意義:
本文從女性主義理論入手,分析《京華煙云》中木蘭這一女性形象,不僅可以使讀者深入的了解木蘭這一形象,理解女性主義這一理論,從而提高讀者的女性主義意識,重視女性的價值。還能使讀者在閱讀《京華煙云》時,對這一著作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對中國傳統文化及近代中國的社會環境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最后對于當代女性而言,木蘭這一形象能讓女性讀者在生活中有所啟發。
2)綜合國內外有關本選題的研究動態和自己的見解
1.國外研究動態
女性主義是婦女運動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是一種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識形態,旨在改造男子中心的等級文化和社會體制,消除對女性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上的歧視。女性主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啟蒙運動。早在在1729年,英國的克雷弗特就發表了題為《女性權力》的論著。十八世紀英國的瑪麗沃思通克拉夫特曾經發表《女權辯護》。他認為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標是做一個理性的人,而理性地實踐則是透過妻子與母親的身份來表達的。十九世紀英國的約翰穆勒將女性主義的觀點表現于《婦女的屈從地位》一書,他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下的婚姻關系猶如主人與奴隸的關系。西蒙娜。德。波伏娃,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之一”,其代表作是《第二性》。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的觀點為核心的女性主義思想突出其觀點的獨創性和開拓性。伊萊恩肖瓦爾特曾在其作品《文學批評》中將女性主義寫作分為三個階段--“女性寫作”(1840-1880),“女權寫作”(1880-1920),“女人寫作”(1970-至今)(2004:148-149)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woolf)早在1929年就寫出了題為《自己的一間屋子》的文章,作者抨擊了無處不在的性別歧視現象,并分析了女性若要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應當具備什么樣的社會前提條件,她在書中說到“我們女性要成為我們自己,我們要有500英鎊的收入和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2001:584)。
2.國內研究動態
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后,受到啟蒙意識的影響,中國女性主義興起,時至19世紀9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義運動者將女性個體的,私人的欲望、需求、經驗推向到公眾面前,引發了人們對于女性主體意識的討論與反思,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女性主義的發展,女性主義理論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學理論被諸多學者研究。如從女性主義角度對《紅字》、《簡愛》、《傲慢與偏見》等文學作品的分析。隨著《京華煙云》的出版,張振玉和郁飛的譯本的出版,國內對《京華煙云》研究層出不窮。從1990年到2013年對其翻譯研究的文獻達到185篇。1998年至今對其文化解析的文獻達到243篇。從1991年至今對木蘭這一人物解析的文獻達到89篇。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木蘭進行解讀,但從女性主義入手的相對較少。譚靜(2006:131)發表的《論木蘭的道教人生觀》從中國的道家思想結合木蘭的婚姻,家庭,處事三方面分析了木蘭的形象。李志紅(2006:107-109)發表《中國的亂世佳人-京華煙云中姚木蘭形象分析》,從木蘭的容顏,聰慧,豁達,堅韌等幾方面分析了木蘭的形象。張玉上,劉蓉(2010;35-38)發表了《從”合作原則“的違反剖析京華煙云中姚木蘭典型個性》,從合作違反的角度分析了木蘭的獨特個性。而從女性主義角度入手的有雷琰(2006:65-66)發表的《透過簡愛看京華煙云——從女性主義視角批判木蘭形象》從事業,婚姻兩方面批判了木蘭形象中的缺點。王曉娜(2012:30-31)發表《20世紀初中西方男性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從女性主義視角看”厄秀拉“與”姚木蘭“的異同》,用比較的手法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了木蘭的形象。這兩位學者雖然都是從女性主義角度對木蘭進行了分析,但是觀點卻不同。雷琰是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對木蘭進行批判,而王曉娜則是從女性主義的理論入手對比厄秀拉分析了木蘭女性主義意識下反抗傳統的一面及妥協于傳統的一面。雷琰的研究較片面,王曉娜的研究不夠深入。
3.本人見解
結合國內外研究,可總結出女性主義旨在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平等權力以及婦女自身的性別平等意識。筆者認為將女性主義應用于《京華煙云》木蘭這一人物分析中,將當時中國女性主義的特點與木蘭這一特別形象相結合,深入的分析了一位近代中國的完美女性形象。不僅向讀者闡述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狀況及女性主義發展情況,還拓寬了《京華煙云》的文學研究領域。
1)主要研究內容及觀點
1.主要研究內容:
女性主義理論為《京華煙云》在文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本第一部分為引言介紹,對全文做一個簡要的介紹。第二部分文將介紹女性主義的定義及發展,第三部分介紹《京華煙云》的內容及作者。第四部分是全文重點,從女性主義的視角具體分析木蘭這一形象。從其突顯的現代之美體現其女性主義意識的覺醒。從分析其潛在的傳統意識,體現其女性主義意識還不是特別強烈。最后一部分將對本文進行總結。
2.觀點:
筆者從女性主義的視角對木蘭的形象進行分析。認為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以及特殊的家庭環境造就了獨特的木蘭。一方面,她吸收了新的女性主義思想,對傳統社會有一定的反抗意識,她追求平等的教育,追求男女地位的平等,追求自由和獨立,是當時新女性的代表。另一反面,她繼承了傳統女性的婦德,在婚姻,生育,以及傳統婦德反面有一定的認同甚至妥協。兩種思想同時在木蘭身上體現,并不是一個矛盾體,相反,木蘭巧妙的結合了這兩種思想,成為了林語堂筆下的完美女性。
2)研究重點
木蘭是《京華煙云》中最重要的人物,由于社會和家庭環境,造就了其獨特的形象。因此本文的重點是分析體現了木蘭女性主義意識的三個方面,和體現其傳統之美,女性主義意識不夠強烈的三個方面。及這一形象的成因。
3)研究難點
首先女性主義這一理論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其次,在搜索到的眾多參考文獻資料中對于本選題的相關研究都不是很深入,還需要花費很多精力進行研讀和歸納總結。
4)創新點
目前學者對《京華煙云》的研究大多在翻譯領域,且文學領域用到女性主義的較少。本文從女性主義分析木蘭這一形象。既能為女性主義這一理論增添分析材料,又能從不同的視角對《京華煙云》中木蘭這一形象進行深入分析。
5)論文結構引言
1女性主義簡介
1.1女性主義定義
1.2女性主義發展
2.林語堂及《京華煙云》介紹
2.1林語堂簡介
2.2《京華煙云》內容介紹
3.女性主義視角下《京華煙云》中木蘭形象的分析
3.1新型女性意識的覺醒
3.1.1.對平等教育的追求
3.1.2.對男女地位平等的追求
3.1.3.對自由和獨立的追求
3.2.對傳統意識的妥協
3.2.1.對傳統婚姻的妥協
3.2.2.對傳統生育觀的妥協
3.2.3.對傳統婦德的妥協
總結
1.研究方法:
2.可行性分析:
就目前來講,雖然學者對于該選題的研究尚少,但該選題并非無法完成。首先,學校的圖書館設備齊全、資料完善,現已在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查閱到眾多與本選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其次,本人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專業知識掌握得較牢靠,并有專業老師的指導和幫助;最后,本人寫論文時間雖不算很充裕,但也足夠,且準備時間充足,現經過對相關資料的研讀,對整篇論文已有了初步的構想。綜合這些因素,相信定能按時完成論文。
1)進程安排:
1.20xx年12月12日上交畢業論文題目
2.20xx年11月26日上交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3.20xx年12月30日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答辯
4.20xx年4月1日上交畢業論文初稿
5.20xx年4月20日上交畢業論文二稿
6.20xx年4月30日上交畢業論文三稿
7.20xx年4月7日上交畢業論文定稿
8.20xx年5月9日畢業論文答辯
2)采取的主要措施:
再次閱讀《京華煙云》原著,仔細體會。認真研讀與本選題相關的文獻資料,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并通過個人思辨,確定自己的研究方案,揭示女性主義視角下木蘭這一形象的特點。并對其成因進行分析。在指導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按部就班地完成選題論證、開題報告、論文初稿和修改稿,直至順利通過論文答辯。
bibliography
[1]beauvoir,ondsex[m].newyork:,inc.1952.[2]smithrdisorderlyconduct:visionofgenderinvictorianamerica[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
[4]inpeking[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9.
[5]ngingroleofchinesewomeninhistory-fromthedreamofredmansionstothemomentinpeking[j].海外英語2013:214-215.
[9]雷琰(leiyan)。透過《簡愛》看《京華煙云》--從女性主義視角批判木蘭形象[j].現代文學研究。2006(4)
[12]林如斯(linrusi)。關于《京華煙云》林語堂名著全集(第一卷)[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13]倪志娟(nizhijuan)。女性主義研究的歷史回顧和當代發展[j].江西社會科學。2005(6)
[14]王丹(wangdan)?!锻媾贾摇放c《京華煙云》的比照-以女權主義視角看木蘭[j]福建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7(10)
作為一種思潮,唯美主義歷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義也仍舊在啟發著當代藝術思潮。
在古希臘時期,卡利馬科斯曾創造出一種“亞歷山大里亞詩體”,被認為是西方唯美主義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來的古羅馬晚期詩歌和文學中,得到進一步發展。18世紀,康德首先提出審美活動的獨立性,這是從理論上論證唯美主義的開端??档轮?,萊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對唯美主義進行探討,而19世紀戈蒂耶“為藝術而藝術”(artforart’ssake)的口號推動了唯美思想明確理論體系的建立。美國詩人、作家愛倫坡在《詩的原理》中響應“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英國的藝術家和文藝理論家亦積極回應戈蒂耶的主張。在19世紀的英國,唯美主義兩次達到高潮,王爾德是這一思想的中堅代表,是繼承者亦是實踐者。
唯美主義者反抗社會功利、市儈習氣和庸俗作風,強調超然于生活的藝術純粹、形式完美和藝術技巧。他們尖銳批判物質社會,倡導應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個性。作為歐洲文藝思潮中有深遠影響的藝術流派,對唯美主義的研究從來是藝術理論探討的重點話題。
唯美主義的特征在于“超現實、超道德和無目的性”,所謂超現實是指“藝術來源于生活,但藝術高于生活”,正如王爾德所說,“生活模仿了藝術,遠甚于藝術模仿生活”;藝術可以反映道德,但藝術是純粹的,僅受藝術家道德觀念的影響,藝術本身并無道德與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藝術都是無用的”(allartsisquiteuseless),不應該被利用來獲得任何經濟或社會效益,或者鞏固道德的地位。唯美主義與功利主義觀點相對,不僅開拓了題材,也建構新的文化價值體系。(王柯童,曾海珠,,p68)。但對唯美主義理論的批評也不少見,比如有學者認為唯美主義“反對為教義而藝術,這是進步的,但是他們矯枉過正,宣揚藝術并非來源于生活,力圖以藝術來美化生活,顛倒了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并是藝術脫離現實,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過分強調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
唯美主義對中國文學界影響也很深遠。20世紀初,隨著林紓等人譯介的西方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在中國問世,唯美主義思想傳入中國本土。周作人對王爾德童話《快樂王子》的譯介是唯美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開端,隨后陳獨秀對王爾德喜劇《莎樂美》的介紹,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雜志對王爾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紹,使中國現代文壇出現一股“王爾德熱潮”,還有朱維基翻譯的《謊言與頹敗》,林語堂翻譯的《作為藝術家的批評家》,以及梁實秋的《王爾德的唯美主義》等等,將王爾德唯美主義文藝思想的譯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步。20世紀90年代,唯美主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又受到中國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的重視,認為唯美主義雖然“唯心”,卻明確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辯證關系;雖然“極端”,卻構建了真、善、美相結合的審美觀;雖然“片面”,卻主張藝術與現實的關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2、本選題的研究意義。
3、本選題的重點、難點及創新點。
4、本選題撰寫框架。
5、擬參考的書目。
專著:
[1]王佩蘭.英國文學史及作品選讀[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龔翰熊.歐洲小說史[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3]徐葆耕.西方文學之旅[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4]薛家寶.唯美主義研究[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
期刊:
[5]宮昀.王爾德《道林?格雷的畫像》中的唯美主義體現[j].考試周刊,(11)。
[6]田紅燕.王爾德的藝術和人生[j].聊城大學學報,2008,(2).
[7]張介明.從《道林?格雷的'畫像》看王爾德的唯美主義[j].外國文學研究,,(4).
[8]傅琦.《從道林.格雷的畫像看王爾德的唯美主義》[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7)。
[9]王柯童、曾海珠.《論唯美主義產生的背景及其特征》[j].中國比較文學,2006,(3)。
[10]張莉、劉曉茜.《清醒的撲火飛蛾》[j].中州大學學報,,(4)。
英文資料。
[11]:charlesjsawyer,1930.
[12]an,1949.
[13]karlbeckson,k:amspress,1995.
[14]karlbeckson,ilde::routledyeandkeganpaul,1970.
[15]oscarwilde,“thecriticasartist”,:hamlyn,1963.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91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