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報告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前情況,并為后續的決策和解決方案提供參考依據。在這里,我們為大家推薦了一些經典的情況報告,供你參考和學習。
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搭建了統籌全市困境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線上線下工作平臺,形成了“369”xx工作模式,有效推動了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今年5月,又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關于做好市區監護缺失未成年人照料補助工作的意見》,市、各縣(市)區也先后制定出臺了加強留守兒童社會關愛、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實施意見、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2.整合資源,創新關愛服務載體。
積極爭取全國預防和控制兒童傷害項目資金,先后在如皋、港閘等留守流動兒童較多的學校、社區建設兒童安全體驗教室8個;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公益項目微創投,實施留守兒童關愛公益項目40多個,積極打造關愛活動基地、“鄉村少年宮”、“4:30放學驛站”、“周末大課堂”、“校外輔導站”等關愛服務載體。
3.多措并舉,開展關愛服務活動。
編印了留守流動兒童安全守護行動讀本和道路交通安全、溺水與預防等折頁25000份;開展“假期安全自護關愛”和“女童健康自護關愛”、“讓兒童遠離傷害”專題巡講,提高監護人(爺爺奶奶)安全意識和留守兒童自我保護常識。舉辦關愛留守流動兒童暨安全體驗夏令營、“感恩關愛、積極奮進”“關愛伴我成長”征文演講比賽、“十佳留守流動兒童”、“優秀留守流動兒童”評選表彰等主題活動。
二、精準幫扶建議。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xx年,達到“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全社會關愛保護兒童的意識普遍增強,兒童成長環境更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總體目標,針對我市現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情況,有針對性的落實精準幫扶舉措,建議如下:
1.強化領導,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進一步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教育、公安、司法行政、衛生計生等部門和婦聯、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參加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領導機制,構建政府、社會、家庭、學校四位一體的良好關愛格局。各地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落實縣、鄉鎮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員會職責,加大教育部門和學校關愛保護力度,發揮群團組織關愛服務優勢,推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立強制報告機制,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健全評估幫扶機制,強化監護干預機制,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救助保護機制。將困境留守兒童(特別是監護情況評估差的5人)納入我市困境未成人保護平臺,實施分類保護;通過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等結對幫扶等形式,送知識、送技能,提高種養殖業家庭的經濟收入,提高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水平。
2.教育引導,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
充分利用各級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壇、網上家長學校和中小學幼兒園及社區村家長學校平臺載體,宣傳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要盡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暫不具備條件的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外出務工人員通過電話、書信、視屏、定期回家探望等,盡量多與留守在家的孩子交流溝通,給孩子以親情關愛和溫暖;定期組織對臨時監護人的輔導,提高隔代教育理念和監護水平;人社部門要廣泛宣傳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政策,通過留守兒童家長專場招聘會,讓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打工,照顧家庭和孩子,從源頭上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
為準確掌握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連云港市灌南縣婦聯歷時兩個多月時間,深入新安鎮、新集鎮、三口鎮、李集鎮農村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發放調查問卷250余份,訪談留守兒童家庭100余份。
調查顯示,我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較之過去有轉變,具體體現在:
1、家教觀念深入人心。96%的受訪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狀況非常關心,62%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獲得大專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品格修養,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2、家教行為趨于理性。80%的家長在孩子犯錯時,選擇給孩子講道理。與孩子的意見不一致時,75%的家長會選擇討論溝通,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孩子服從。81%的家長熱衷于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有過廣播電視、報刊閱讀、親友探討等學習經歷。
3、親子關系逐步改善。在被調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的占96%,雖然長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夠保證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聯系,56%的留守兒童愿意向父母傾訴煩惱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務工。
4、學教困難有所緩解。62%的受訪留守兒童很喜歡上學,65%的孩子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滿意,僅15%的孩子覺得父母外出務工對學習有不好的影響。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的生活、學習管教也較以前有了大的改觀,73%的留守家庭會督促孩子的學習。
1、家長培訓渠道不暢。調查顯示,農村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親占76.6%,母親占65.8%。他們的家庭教育經驗有40%是來自長輩的經驗,35%是自己從小的體驗。因此,他們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積極性非常高,90%的家長有培訓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長有過相關的學習機會。
2、留守兒童學習壓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話題,60%的家長選擇了學習和健康,過于集中的關注給留守兒童的學習帶來壓力。數據顯示,70%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滿意,另有26.6%的學生認為“自己成績未達到父母的期望”,家長和孩子對成績的認可度有較大差距,體現了孩子們在學習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現象依然存在。調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沒時間,顧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電話溝通。但留守兒童對這種溝通并不滿意,63%的留守兒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聯系一次,48%的孩子承認父母不在,缺乏保護,膽小怕事。
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牽涉面較廣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建議如下:
1、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著眼未來,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勞動等政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相互協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規辦事。二是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群眾團體的作用,支持他們依據章程開展關愛活動和志愿服務,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適當傾斜技能培訓、貧困助學、社會救助等資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經費納入公共財政,做到有錢做事。
2、家庭要成為關愛留守兒童的“第一陣地”。各級婦聯要繼續深化以家庭為載體的各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送家教進農村、進社區”活動,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引導家長和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當好孩子的“啟蒙老師”,關注孩子的心智成長。
3、學校要成為留守兒童的“家外家”。推廣和完善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當前留守兒童“家里管不好,學校不好管”的難題;開設學生心理疏導課程,幫助留守兒童化解心理問題;鼓勵教師對留守兒童傾注更多的關心關愛,鼓勵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以友情彌補親情。
4、社會要肩負起留守兒童的“監管職責”。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組織動員巾幗志愿者、婦女干部、退休干部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讓留守兒童享受到愛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托管”機構,讓孩子放學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養”模式,讓留守兒童在假期擁有“知識充電站”和“快樂加油站”,實現“離校不離教”。
近年來,由于農村外出打工人員增加,導致留守的婦女兒童人數逐年遞增。為全面了解全市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現狀,進一步做好關愛幫扶工作,xx市婦聯對全市農村留守婦女及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報告如下:。
1、留守婦女兒童基本生存生活狀況。
xx市共有14個鄉鎮,116個行政村,農村婦女9.6萬人,其中留守婦女4450人。這些留守的婦女多數在30—50歲之間,她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無法隨丈夫一起外出務工,只能留在家里務農,照顧老人、孩子。
xx全市共有兒童69184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2541人。這些留守兒童中,父親單獨外出的占69%,母親單獨外出的占12%,父母雙雙外出務工的占12%。這些留守兒童多數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少數被托付于親戚照顧或被父母送于長托,與在外打工的父母很少聯系,多半一年才能相聚一次,有的幾年才能見一次面。
一是留守婦女精神壓力過大。留守婦女由于要照顧老人、孩子,要承擔家里的勞動,要維持家庭的和睦,精神始終處于緊繃狀態,加上丈夫不在身邊,使留守婦女在受了委屈時,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心里和精神的壓力等不到緩解。
二是留守兒童思想容易偏激。留守兒童因為長期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老人都認為只要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了,對留守兒童的其他行為不是特別注重,使得多數的留守兒童養成不良的行為,思想出現偏差,等到父母回來約束他時,他會覺得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沒有管他的資格。
3、留守婦女兒童亟待解決的主要困難。
一是留守婦女的健康問題。中國的傳統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內,現在,由于丈夫外出務工,使得婦女從丈夫的賢內助一下轉變為家里的頂梁柱,一個人承擔了夫妻雙方共同的家庭勞動。特別是在播種、秋收的農忙季節,主要勞動力的短缺,就是花錢也請不到好的勞力,這就導致留守婦女只好重任一肩挑,最后積勞成疾。還有一部分留守婦女因為家里困難,使得她生病了也舍不得去看,又因為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不能及時發現,等到丈夫回家時,病情已經發展過重。因此健康問題是困擾留守婦女的一大問題。
二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由于留守兒童多數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是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三是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留守兒童多數和長輩、親戚生活在一起,長輩對孩子的溺愛,親戚的不好深管,使得留守兒童的行為得不到約束,長輩、親戚的監管不到位,導致留守兒童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受到某些侵害,成為了留守兒童發生意外的主要因素。
4、留守婦女兒童最大的期盼與需求。
家,是每個人的港灣,最幸福的事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留守婦女兒童最大的期盼就是與家人在一起生活、工作、學習,因此,他們最迫切的需求是自己的家人在家鄉可以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1、主要開展了哪些健全完善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工作。
(一)加強領導、完善留守機構。
一是組建“留守兒童之家”、“婦女之家”。為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根據上級婦聯的文件精神要求,我們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和“婦女之家”。二是組建留守婦女互助組。組建了196個留守婦女互助組,通過在一起做手工編織、合伙開小飯店等形式,互幫互助,共同增收。三是開展文明創建活動。通過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學習型家庭”、“雙學雙比”等活動,以家庭文明引導留守婦女追求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切實提高留守婦女的文化素質。在節假日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二)搭建婦女平臺,推進留守服務。
一是健全檔案,規范管理。市婦聯充分利用節假日時間,摸清并掌握留守家屬基本情況,重點了解留守兒童家長姓名、外出務工地點、聯系方式等基礎情況,完善留守兒童登記表,二是通過“婦女之家”開展實用技能培訓,與相關部門聯合,開展各種針對留守婦女兒童的系列服務活動:聯系農業、勞動部門對留守人員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在節日期間對特困留守家庭開展送溫暖活動;為留守婦女搭建創業平臺;請婦幼保健院的醫生傳授婦幼保健常識,另一方面利用“婦女之家”深化對留守婦女兒童的維權服務,對留守婦女兒童開展安全教育,使“婦女之家”真正成為留守婦女兒童信賴和熱愛的溫暖之家。三是營造和諧社會,搭建魅力平臺。婦聯通過送法下鄉、進校、貼標語等多種形式,在學校進行廣泛宣傳“以人為本”、“尊重兒童”、“以德育人”等新觀念,通過宣傳,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環境。四是維護留守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利用12338婦女維權熱線,積極開展維權行動,熱情接待來訪留守婦女兒童,進一步暢通婦聯組織和婦女群眾的溝通及婦女訴求渠道,從源頭上維護留守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
(三)拓展幫扶措施,關愛留守婦女兒童。
xx市婦聯把關心關愛留守婦女兒童工作放在首位,通過開展婦女創業就業小額擔保貸款,幫助想要創業,又缺少資金的留守婦女解決資金問題。通過采取各種方式開展各項關愛活動。聯合濟仁醫院免費為農村留守婦女進行婦科疾病檢查。同時,利用節日之際到鄉鎮、社區走訪慰問貧困留守婦女兒童,幫助留守婦女兒童切實解決生產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困難,把社會的關愛和溫暖及時送到他們身邊。在六一節期間,愛心企業家們看望留守兒童,為他們送去了慰問金和運動服、書包等禮品。12月5日國際志愿者日,xx市婦聯組織20名巾幗志愿者以“愛心媽媽”的名義走進安化小學,與20名留守兒童牽手結對。讓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享受社會大家庭的濃濃親情。開展愛心幫扶活動。二是為強化留守流動兒童監護人的監護意識,婦聯在各學校開展一系列家庭教育講座活動,從根本上提高了監護能力和水平。三是關注留守婦女兒童身心健康。積極引導留守婦女兒童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對留守婦女定期組織健康知識講座、法律知識培訓、免費開展各項技能培訓,提供心理咨詢等。
2、取得的工作實效和成功經驗。
一是教育部門和學校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基礎教育工作的重點,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列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
二是鄉鎮黨委把留守婦女兒童的需求提上了重要日程。xx市有些鄉鎮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還和相關部門積極聯系一些加工、編織等適合居家從事生產的產品訂單,讓一些外出務工人員結束在外務工,回鄉工作、創業。
三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加大了。市婦聯經過對留守婦女兒童生存狀況的宣傳,使社會各界提高了對留守婦女兒童的關注程度。
3、最受留守婦女兒童歡迎的關愛服務工作有哪些。
一是關愛救助活動。每個人都希望被關愛,但是留守婦女兒童卻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因此一些關愛救助活動的開展,讓留守婦女兒童感覺到他們是被關愛的、是被照顧的。
二是親子活動的開展。留守兒童常年見不到家長,而親子活動的開展,促使外出務工的家長至少有一方回來參加活動,讓留守兒童見到父母,和父母一起制造回憶。
4、對健全完善留守婦女兒童服務體系工作有哪些設想與打算。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婦女兒童生存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婦女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婦女兒童生活、思想、教育工作作為解決留守婦女兒童生存環境重要措施,列入議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婦女兒童監護網絡。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是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家長學校,普及家庭教育。家長學校是指導和服務家庭教育的主陣地,要進一步規范對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特別是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第二監護人培訓、打工父母學校等特色家長學校,以及咨詢站、服務熱線等多種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的建立和完善。要完善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干,通過家長學校積極向留守兒童家長或第二監護人宣傳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在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時,要把家庭教育知識納入培訓內容,正確引導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指導父母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1、目前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困難。
一是缺乏家庭的安全監管,造成留守婦女兒童生活中存在著諸多隱患。留守婦女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婦女、孩子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憂。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時有發生。
二是社會文化環境對留守婦女兒童存在負面的影響。隨著文化市場的開放,各種先進的文化傳播手段投入使用,人們的精神生活不斷得到豐富,但由于缺乏監管力度,加之留守婦女兒童的自保能力較弱,無法抵擋外界的傷害,使一些留守婦女兒童不同程度的受到侵擾。
三是留守婦女兒童工作機制和社會公眾的責任意識有待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目前,我市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留守婦女兒童工作機制,有關方面重視程度還不夠,社會公眾對留守婦女兒童的關注和責任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社會大眾群體關注留守兒童意識不足,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2、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認識度不高?,F今社會對留守婦女兒童中存在的問題認識度不夠高,多數人認為,“留守”就是一方在家,另一方出去而已,還沒有認識到,丈夫的外出務工,對妻子、對老人、對孩子、對家庭造成了怎樣的傷害。父母的不在身邊,對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造成了怎樣的失誤。
二是重視度不夠。政府對切實解決留守婦女兒童的生存環境沒有達到足夠的重視,監管不到位,在留守婦女兒童遇到問題時,得不到及時的解決。
三是缺乏相應制度。留守婦女兒童有問題時不能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實施制度,形成了我們想說,無人聽,想做,做不了,想管,不能管的尷尬局面。
3、意見和建議。
在留守婦女兒童就醫、就學方面要給予一定的關照,在遇到留守婦女兒童受侵害的案件時,要視情況作出相應變通,使問題快速有效的解決。同時,出臺具體的工作機制,有專門的管理制度,專門的實施制度,專門的監察制度。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后備力量,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及管理問題,對于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統籌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落實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市農村人口較多,隨著農業生產的產業化、規?;?、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大部分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其中一部分孩子隨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受到多種條件的制約,只好留在農村由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親戚照料。為探究我市“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新機制,我們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并提出建議:
留守兒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及父母的有效監督,易產生安全教育問題。在與某些兒童的監護人進行訪談時,得知這些安全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由于得不到親情照顧而產生的安全問題。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受影響的都是父母不在家親自監護的女學生,給留守女童造成了嚴重的身體傷害和心理創傷。三是自己行為失控導致的安全問題。一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養成了小偷小摸的不良習慣而遭到失主的毒打,甚至致殘。此外,由于父母的“缺席”,缺少親情照顧,導致孩子輕生自殺的案例也有發生。
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由于祖(外)父母的文化水平較低,一些親戚也是覺得自己的責任主要是在照顧孩子的衣食起居、安全等,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往往都不能給予幫助。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守家庭中的父親或母親由于承擔了全部家務勞動,也沒有時間去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雖然在學習興趣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區別不大,但父母進城務工對孩子的學習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心理問題。一些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外出務工,覺得自己有責任用成績來回報父母,給自己過大的壓力,變得“自我封閉”?;蚴怯行┝羰貎和驗楦改竿獬?,過于放松,對學習產生散漫的心理,甚至厭學情緒;二是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很多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學習成績下降,雖然其中大多數學生過一兩個月能有所恢復,但最多只能維持原有的水平,不少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后,自己的成績變差了”??傮w上,不少學生的學習成績均有所下降。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得不到父母的親情、關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圍,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的變化。這些主要表現在放任自流,違反校紀,小偷小摸,看不良錄像,同學之間拉幫結派,與社會上的混混攪在一起,抽煙、酗酒、賭博、搶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監管,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一些無學上、無工打、未成年的留守青少年品行問題則更多。
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問題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中表現最為突出。由于這些孩子缺少家庭的親情關懷,寄養在親戚家里或由他人代管,或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甚至由于托管的親戚又外出,出現被二次托管的現象,因此這些孩子因為生活中缺失親情,缺少及時溝通致使他們大多內向、自卑、悲觀、孤僻、情感相對冷漠、人際交往能力較差,表現為自私任性、蠻橫霸道、易沖動、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以自我為中心,調查中覺得自己在學校朋友很少的留守兒童占20.%。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兒童的焦慮、緊張和孤獨感比其他兒童高,對父母、老師的信任感比其他兒童低,不喜歡上學,同時有多數留守兒童認為社會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傊?,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會給農村教育乃至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應當引起政府的特別關注和重視。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需要由政府牽頭家庭、學校、社會及各方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改革戶籍制度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同時,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間有序流動,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所在。
為此,應鼓勵城市中小學降低入學門檻,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這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農村的孩子能夠從小接受較為優質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使農村兒童與城市兒童擁有平等的就學權利和環境,消除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視,為他們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鼓勵城市公辦中小學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的同時,應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民工子弟學校,以幫助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在比較集中的地區解決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問題。但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對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者、辦學環境以及學校的師資等方面應由具體的要求,為這些農民工子女提供達標的受教育場所,可以減少公辦學校的辦學壓力。
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弱化,更多的流動人口的子女可以隨父母進城。但是對農村留守兒童而言,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寄宿制學??梢越鉀Q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從而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在有條件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幫助留守兒童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
第一,改善留守兒童的寄宿條件或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
教師,給留守兒童及廣大農民子女提供比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吸引農民工將他們的孩子寄宿在學校,從而加強以對留守兒童的管護。
第二,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動來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良好的教育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孩子們課余時間在兒童之家得到了很好的身心放松,開拓了視野。
第三,重視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建立留守兒童心理發展檔案,及時發現和診治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四,成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承擔與留守兒童家庭的聯系,并協調各方的關系,以制度形式保障與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經常性的聯系。
第五,建設校外活動室陣地,利用鎮綜合文化活動室、村部等建設留守兒童校外活動陣地,豐富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
農村留守兒童的整體生活環境主要可以分解為兩類:第一類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同輩群體生活;第二類是社區及宏觀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盡管學校生活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一類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從所調查的情況看,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不好心理和行為,都可以從他們現實生活環境的差異、矛盾和沖突中找到原因。因此,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種種問題,必須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
第二,積極組織“志愿者”和大中專學生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種形式為留守兒童提供教育和精神支持。
第三,政府的文化、新聞等職能部門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與學校共同承擔起留守兒童宣傳和保護的責任。通過宣傳和教育,使留守兒童的家長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狀況,進一步扎實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省婦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與留守兒童、監護人及工作人員面對面調研的方式,對全省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共回收問卷1300份。
農村留守兒童男女比例比較接近,且年齡在6—14歲居多。分布在黑龍江省十三個市(地),其中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綏化市人數較多。
問卷顯示:父母外出后有29.5%、41.3%、18.5%的孩子與父親或母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有57.7%的孩子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生活變好了。有43.4%的孩子每周能與父母電話聯系一次。
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中,隔代監護的29,364人,占68%,其他親屬監護的7628人,占17.7%,獨自生活的470人,占1%,寄宿生5633人,占13%。
1、監護人自然情況。
問卷中,監護人有36.3%為男性,63.2%為女性。母親和隔輩人監護居多,分別為20%和54.6%。農民占43.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7.1%。
(一)領導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合作。
全國及省“共享藍天”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行動方案下發后,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雞西、伊春、綏化、大興安嶺等市(地)成立了留守兒童專題工作組或領導小組,由市(地)主管領導擔任組長,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明確了相關單位在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承擔的職責任務。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使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扎實有效開展,促進了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據統計:全省成立相關領導機構540個,建立家教指導服務中心、家長學校3190個。大興安嶺地區總工會、司法局、農委等留守流動兒童專題工作組成員單位在廣場設立留守兒童及農民工權益維護和科學教子培訓指導咨詢臺,接待解答咨詢近千人次。地區婦聯與地區廣播電視局聯合開通了“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專題欄目,邀請心理專家在線解答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家教知識輔導。
沒有成立領導機構的市(地)及相關單位也落實責任,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齊齊哈爾市婦聯為確?!肮蚕硭{天”行動取得實效,與市直十三個相關責任單位積極溝通協調,確定了“市直十三個責任單位、責任部辦、責任人名單”,并按照工作部署及分工,確定各自工作內容,實施“共享藍天”支持行動、維權行動、關愛行動、宣傳行動,切實推進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有效解決。富拉爾基區黑龍江陽光教育集團第一中學將學校改革成為寄宿制學校,免費開放圖書館和微機室,還特別選派從教二十余年、具有豐富教學管理經驗的教師負責留守兒童的起居及課后輔導,解決了寄居在親屬家的留守兒童生活缺人照顧的問題,留守兒童白天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課,午間可以在食堂吃上可口的飯菜,晚上還有專門的輔導課,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該區人民醫院還為45名住校留守兒童進行了免費體檢。
(二)學校、家庭、社會對留守兒童監管、關愛不夠。
1、家庭教育欠缺。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特別是兒童時期,是人行為、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有效溝通,疏于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對孩子性格培養帶來不利影響;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當,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忽視了孩子行為、學習、生活等良好習慣的養成。祖輩撫養近70%以生活照顧為主,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心理疏導和學習輔導的任務。
2、學校教育不利。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學校,但由于教師負責的學生多,教學任務重,與家長及監護人的溝通不夠,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3、社會關愛不夠。農村社會教育資源相對缺乏,大多沒有兒童娛樂場所,致使留守兒童業余生活單調無味。即便有娛樂場所的地方也沒能有效管理,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特別是大眾傳媒中滲入不少庸俗、色情等不健康的內容,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發展不健全的留守兒童極具腐蝕性和誘惑力,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一)加強社會宣傳,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氛圍。
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作用,圍繞關愛留守兒童主題,積極宣傳“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理念,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宣傳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的職責任務,宣傳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宣傳留守兒童自立自強的典型事跡以及各地留守兒童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引導全社會廣泛關注留守兒童,號召全社會為留守兒童辦好事、辦實事。
(二)強化政府統籌,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能作用。
一是將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力量,共同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的改善和發展。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有組織機構,有工作經費,有制度保證。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責,分工合作,推動工作持續、富有成效開展。建議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工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與各級政府實施兒童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將農村留守兒童的各項權益保護列入規劃的監測評估體系。
二是加快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加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創造就業崗位,盡可能實現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從源頭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
三是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改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建議政府加大對農村中小學階段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投資力度,建立起與義務教育階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學校。同時制定出臺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各項政策和措施,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能享受與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為留守兒童在父母身邊生活創造便利條件。
(三)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
一是留守流動兒童專題工作組成員單位切實履行職責。推動保護兒童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的落實,完善各項政策措施;推動建立指導服務機構,促進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監護網絡;擴大社會宣傳,組織關愛行動,努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二是充分發揮家庭監護作用。監護人一定要轉變育人觀念,在孩子的道德養成、行為習慣、人際交往、生活能力、知識學習等方面進行正面引導。打工父母要加強與子女的聯系溝通,多向老師和監護人了解孩子在學校、家里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增進與孩子的親情交流,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家長也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就近在本地務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相關部門要針對大部分監護人員文化程度和家教水平不高的問題,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婦女之家、留守兒童服務站、家教中心戶、網絡等活動陣地和媒介,加大對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培訓力度,開展優秀家長教子經驗交流等活動,使他們掌握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方法,提高監護能力和水平。
三是進一步完善學校教育管理。學校要建立完善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摸底工作,將留守兒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合力??稍趯W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隨時與班主任老師取得聯系;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四是全社會要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相關部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為農村留守兒童送溫暖,幫助留守兒童依法維護自身權益。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為廣大家長提供兒童道德培養、營養健康、體能訓練、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要結合當地實際,建立留守兒童服務站、“留守兒童之家”、“愛心超市”、“愛心書屋”等,為留守兒童提供精神、物質等方面的幫助。開展“代理家長”、愛心結對等有益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活動,與留守兒童定期面對面溝通,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管整治,對游戲廳、網吧等場所進行嚴格管理,增加兒童文體娛樂設施,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男女比例比較接近,且年齡在6—14歲居多。分布在黑龍江省十三個市(地),其中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綏化市人數較多。
3、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狀況
4、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況
問卷顯示:父母外出后有29.5%、41.3%、18.5%的孩子與父親或母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有57.7%的孩子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生活變好了。有43.4%的孩子每周能與父母電話聯系一次。
(二)農村留守兒童監護情況
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中,隔代監護的29,364人,占68%,其他親屬監護的7628人,占17.7%,獨自生活的470人,占1%,寄宿生5633人,占13%。
1、監護人自然情況
問卷中,監護人有36.3%為男性,63.2%為女性。母親和隔輩人監護居多,分別為20%和54.6%。農民占43.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7.1%。
2、對留守兒童監護情況
(一)領導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合作
全國及省“共享藍天”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行動方案下發后,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雞西、伊春、綏化、大興安嶺等市(地)成立了留守兒童專題工作組或領導小組,由市(地)主管領導擔任組長,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明確了相關單位在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承擔的職責任務。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使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扎實有效開展,促進了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據統計:全省成立相關領導機構540個,建立家教指導服務中心、家長學校3190個。大興安嶺地區總工會、司法局、農委等留守流動兒童專題工作組成員單位在廣場設立留守兒童及農民工權益維護和科學教子培訓指導咨詢臺,接待解答咨詢近千人次。地區婦聯與地區廣播電視局聯合開通了“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專題欄目,邀請心理專家在線解答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家教知識輔導。
沒有成立領導機構的市(地)及相關單位也落實責任,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齊齊哈爾市婦聯為確?!肮蚕硭{天”行動取得實效,與市直十三個相關責任單位積極溝通協調,確定了“市直十三個責任單位、責任部辦、責任人名單”,并按照工作部署及分工,確定各自工作內容,實施“共享藍天”支持行動、維權行動、關愛行動、宣傳行動,切實推進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有效解決。富拉爾基區黑龍江陽光教育集團第一中學將學校改革成為寄宿制學校,免費開放圖書館和微機室,還特別選派從教二十余年、具有豐富教學管理經驗的.教師負責留守兒童的起居及課后輔導,解決了寄居在親屬家的留守兒童生活缺人照顧的問題,留守兒童白天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課,午間可以在食堂吃上可口的飯菜,晚上還有專門的輔導課,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該區人民醫院還為45名住校留守兒童進行了免費體檢。
(二)學校、家庭、社會對留守兒童監管、關愛不夠
1、家庭教育欠缺。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特別是兒童時期,是人行為、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有效溝通,疏于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對孩子性格培養帶來不利影響;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當,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忽視了孩子行為、學習、生活等良好習慣的養成。祖輩撫養近70%以生活照顧為主,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心理疏導和學習輔導的任務。
2、學校教育不利。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學校,但由于教師負責的學生多,教學任務重,與家長及監護人的溝通不夠,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3、社會關愛不夠。農村社會教育資源相對缺乏,大多沒有兒童娛樂場所,致使留守兒童業余生活單調無味。即便有娛樂場所的地方也沒能有效管理,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特別是大眾傳媒中滲入不少庸俗、色情等不健康的內容,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發展不健全的留守兒童極具腐蝕性和誘惑力,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作用,圍繞關愛留守兒童主題,積極宣傳“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理念,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宣傳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的職責任務,宣傳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宣傳留守兒童自立自強的典型事跡以及各地留守兒童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引導全社會廣泛關注留守兒童,號召全社會為留守兒童辦好事、辦實事。
一是將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力量,共同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的改善和發展。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有組織機構,有工作經費,有制度保證。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責,分工合作,推動工作持續、富有成效開展。建議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工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與各級政府實施兒童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將農村留守兒童的各項權益保護列入規劃的監測評估體系。
二是加快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加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創造就業崗位,盡可能實現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從源頭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
三是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改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建議政府加大對農村中小學階段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投資力度,建立起與義務教育階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學校。同時制定出臺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各項政策和措施,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能享受與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為留守兒童在父母身邊生活創造便利條件。
一是留守流動兒童專題工作組成員單位切實履行職責。推動保護兒童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的落實,完善各項政策措施;推動建立指導服務機構,促進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監護網絡;擴大社會宣傳,組織關愛行動,努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二是充分發揮家庭監護作用。監護人一定要轉變育人觀念,在孩子的道德養成、行為習慣、人際交往、生活能力、知識學習等方面進行正面引導。打工父母要加強與子女的聯系溝通,多向老師和監護人了解孩子在學校、家里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增進與孩子的親情交流,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家長也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就近在本地務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相關部門要針對大部分監護人員文化程度和家教水平不高的問題,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婦女之家、留守兒童服務站、家教中心戶、網絡等活動陣地和媒介,加大對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培訓力度,開展優秀家長教子經驗交流等活動,使他們掌握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方法,提高監護能力和水平。
三是進一步完善學校教育管理。學校要建立完善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摸底工作,將留守兒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合力??稍趯W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隨時與班主任老師取得聯系;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四是全社會要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相關部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為農村留守兒童送溫暖,幫助留守兒童依法維護自身權益。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為廣大家長提供兒童道德培養、營養健康、體能訓練、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要結合當地實際,建立留守兒童服務站、“留守兒童之家”、“愛心超市”、“愛心書屋”等,為留守兒童提供精神、物質等方面的幫助。開展“代理家長”、愛心結對等有益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活動,與留守兒童定期面對面溝通,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管整治,對游戲廳、網吧等場所進行嚴格管理,增加兒童文體娛樂設施,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奎年來,農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事件及其受侵害事件逐年增多,對社會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危害越來越大,帶來了不良的社會影響。為了有效的降低這種危害性,連云港市贛榆縣婦聯聯合縣司法局組成聯合調研組,發放問卷調查800份,其中有效問卷785份,并通過進村進行入戶深度訪談,受訪留守兒童共有583名。
(一)農村留守兒童犯罪主要呈現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農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比例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逐年增加。二是農村留守兒童犯罪年齡越來越低齡化。三是農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事件的社會破壞性越來越大。農村留守兒童法律知識匱乏、法制觀念淡薄,往往是他們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法制教育、增強農村留守兒童法制觀念的工作,迫在眉睫。
(二)農村留守兒童自身受侵害事件頻發。近年來,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拐騙、性侵犯等惡性事件屢見報端,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監護狀況令人堪憂,農村留守兒童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一)送法進學校,增加農村留守兒童學法興趣。贛榆縣婦聯聯合縣司法局大力開展兒童權益保護宣傳教育,積極為留守兒童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此次宣傳活動以學校為主陣地、主渠道,積極推進法制教育進課堂活動,確保農村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舉辦以“爭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學生”為主題的“送法進學?!被顒?,做到“四個一”:上一堂“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法制教育課;配一套青少年法制教育圖書音像資料;設置一個青少年法制教育固定宣傳欄;開展一場法律知識有獎問答等方式,激發廣大中、小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學法興趣和守法意識。
(二)送法到課外,豐富農村留守兒童課外生活。豐富課外生活,讓他們能夠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接受法制教育??h婦聯、縣司法局為外出務工者相對較多的幾所“留守兒童之家”送去法制故事、繪畫、漫畫等10多類法制書籍1000多冊,并將創作拍攝的8集《法在身邊》法制情景劇制作成dvd光碟,向全縣“留守兒童之家”贈送發放。同時,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未成年人保護行動”和“爭做文明守法小公民”活動,并與一些家庭特別困難的留守兒童結成“一幫一”對子,著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一)家庭原因: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對子女的教育基本上失控,使得農村留守兒童處于無人管教的地步。
(二)學校原因:一部分學校只注重升學率和在校學生的管理,學生在家中的時間缺少有效監管。
(三)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沒有形成各級組織齊抓共管的活力。
贛榆縣婦聯立足實際,下一步將聯合縣司法局,進一步構建農村留守兒童法制教育的長效機制。建立科學、規范、有效的農村留守兒童法制教育體系,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三結合的教育模式,使農村留守兒童法制教育滲透于各個方面??h司法局將有計劃地培養法制教育師資隊伍,還應加強對全體教師法律知識的培訓,不斷強化農村留守兒童法制教育的師資力量。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目前年流動人口已逾1.2億,且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流動人口大軍中,隨同父母一起流動且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少年約有300萬人數,“留守兒童”則遠遠超出這個數字。
據xx省的一項調查統計,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中,“留守兒童”的比例已達到在校生的1/4,而且有著擴大化和低齡化的趨勢。在張家界市經濟發展較快地區武陵源區,20xx年春季,全區中小學生8327人,“留守兒童”6xx人,占7%左右。20xx年春季,全區中小學生8301人,“留守兒童”665人,占8%左右。武陵源區第二中學20xx年春季,學生1413人,“留守兒童”148人,占22%左右??梢?,在我國廣大農村,“留守兒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斷增長。由于“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環境,由此引發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
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從理論上看,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其核心是社會結構的轉型,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正是這一結構轉型的重要特征之一。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特殊現象,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涉及到家庭結構、社會發展、社會制度、人口素質等一系列理論問題,需要進行理論分析和研究。從現實上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系到國家社會穩定與發展,關系到農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以武陵源為例,目前“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采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于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由于天然的血緣、親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遠不止一兩個“留守小孩”,真是力不從心。
二是上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于監護對象并非自己的子女,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于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于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上代監護還容易出現轉托情況,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給親戚后,沒多久因親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轉托給另一個親戚,幾經托付的小孩幾乎無所適從。
由于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適應”上的諸多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群“情感饑餓”的孩子。情感的缺失會使他們在人格發展上出現很大的扭曲和變形。例如,這些孩子由于“情感饑餓”很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成年后會滋生怨恨社會甚至報復社會的不良心態等。由于這些影響潛在,平時一般不易察覺,不覺中埋下了很多無法預知的“雷區”?!傲羰貎和庇捎谠谇楦猩先鄙俳∪年P愛和溝通的環節,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由于一些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較差,校風不好,加之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大部分“留守兒童”到了中學,覺得升學無望而產生厭學情緒。繼續學習者只是其中少數。據武陵源區近幾年的初中升高中考試統計顯示,在“留守兒童”中,只有約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讀職業技術高中和中專,多達70%的孩子則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其他地區的情形同樣不容樂觀。雖然完成了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進一步學習深造,帶來的將是不適應社會迅猛發展的要求,影響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應相互配合,協調一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傳媒網絡的普及,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顯得更加突出。在農村學校,一些“留守兒童”課余甚至逃學光顧電子游戲室,癡迷電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體如兇殺、淫穢等鏡頭將會極大地影響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有的地方大人賭博成風,孩子也跟著學。有些孩子經常賒賬購物,無形中養成了亂花錢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給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學校發現這些孩子犯了錯誤,經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長配合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請來的“監護人”,卻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往、性格特點等了解不夠,無法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事實表明,農村“留守兒童”表現的各種問題和他們的社會福利的缺乏,是對他們權益缺乏有力保護的不公正社會現象,違背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嚴峻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首要原因。
(1)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在當前戶籍和教育制度束縛的模式里,即便一些孩子能幸運地在城里讀完小學和中學,高考也是一道坎?,F階段城鄉之間的義務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差異很大,返回戶籍地參加高考,就面臨著教育內容的銜接問題。
(2)據統計,農村很多外出務工都是在城鎮或者工廠,城鎮化水平不高決定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安置難度大。由于城鎮化水平不高,小城市很難帶動大農村,小工業很難促進大農業,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較多,城市接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難度很大。接納剩余勞動力能力弱,也是導致留守兒童數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育的失調和缺失造成他們學業普遍不良、心理發育不健康以及道德滑坡現象。
(1)教育資源總量不足與教育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突出。近年來,大多數城市教育事業雖然取得飛速發展,但是離不斷增加的教育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表現為農村基礎教育比較薄弱,滿足不了農村孩子的教育需求,造成農村學生向城區流動。由于城區教育的發展滯后于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城區小學、初中辦學容量嚴重不足。以武陵源區為例,城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位有限,武陵源區第一中學大班額達79.17%,特大班額達45.83%;軍地小學大班額達44.44%,特大班額達14.8%;索溪中心學校大班額達58.62%。城區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也比較突出,在完全解決城市居民子女讀書尚有難度的情況下,要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工作難度很大??梢哉f,在不能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數量問題的情況下,教育資源不足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障礙。
(2)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學校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上顯然沒有到位。一是絕大部分學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學率擺在第一位,忽視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淪為一種口號或“擺設”。二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針對性不強,學校教育主要著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個性需求。留守兒童由于受特殊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常常在學習、生活、心理發展及道德行為等諸多方面出現問題,有“留守兒童”就讀的學校往往無視這一特殊受教育對象的存在,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缺乏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愛,導致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無法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有針對性的補償。三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嚴重脫節,表現在“留守兒童”的家長與老師之間,尤其是與班主任老師之間聯系和溝通的嚴重匱乏,沒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應,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撐的學校教育,至今沒有能夠采取很好的措施來彌補這種家校教育脫節所帶來的“消耗”,學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從農村家庭現狀來看,調查發現有80%的留守兒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是兩大頑癥。
1、教育意識薄弱。
(1)家長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農業部20xx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僅占第一、第二選擇的6.7%。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識的原因。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而認為其是最大的負擔。仍有很多農民認為讀書沒有多大用處,在對孩子的學習上放任自流,初中畢業或還沒有畢業就讓孩子輟學。
(2)思想原因:許多農村家庭認為讀書沒有用,不讀書照樣能掙錢。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小學階段在校狀況較好,但初中階段問題較明顯,表現為在校生人數隨年級的升高逐漸減少。只有少部分的“留守兒童”家長在外出打工后意識到文化的重要,對子女表現出較高的期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從事的是體力勞動,他們認為沒有文化照樣可以掙錢。因此,在對子女教育的投入與收益的比較中,他們往往追求的是一種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很低。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地助長了“留守兒童”的厭學情緒和“讀書無用論”的錯誤觀念,進而使部分“留守兒童”對自己學習要求不高,學習不求上進。此外,由于我國農村教育質量普遍不高,讀書的投資風險較大,即使農村學生考入大學,其家庭也無法承擔高昂的學習費用,直接導致了現在農村學生輟學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初中“留守兒童”輟學率居高不下。
2、教育方式不當。
(2)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嚴重不足?!鞍职?、媽媽快一年沒回來看我了,過年時也沒回來?!?1歲的讀小學的xx(化名)提起把自己狠心留守在農村的爸爸媽媽,眼淚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盡管上學期期末,數學成績只考了32分,可是,寧可挨頓打,她也希望爸爸媽媽能回來看看。奶奶不識字,再加上家務負擔重,根本談不上能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和監督。在教育孩子方面,動輒就是打罵,“奶奶有時也看著我學習,但是,有一次我腦子里想媽媽,把書拿反了,奶奶看到書上的人頭朝下了,給我一巴掌?!眡x小聲地說著。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及有效教育引導,孩子的心理會逐漸發生變化,會出現如孤僻、自閉等心理缺陷;嬌氣、膽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任性、冷漠、內向、自私等心理問題;膽小怕事,固執任性,參與意識淡薄,養成渙散,懶惰的性情。長期如此“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令人擔憂。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當引起家長、學校、政府、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視。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一是變“留守兒童”為“隨行兒童”。要求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隨著條件的改善,在經濟發達、民工集中的地區,實行民工“市民待遇”,讓夫妻雙方均有相對穩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要加快專門學校的建設。在農民工集中地區,鼓勵、扶持專門對民工子女進行義務教育的社會辦學,適當降低辦學條件的“門檻”,并切切實實給予必要的政策、資金傾斜。
但從當前來看,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策略主要應從民工輸出地即農村入手。
1.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師們去管教。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正確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
盡可能調整好家長外出方式,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父母之間。
最好留一個在家照顧和監護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與影響氣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雙方都出去打工,首要問題就是選定好監護人。監護人最好是比較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既不要嬌慣孩子,也不要讓子女干過多的家務、農活,保證子女充分的學習時間。如是祖輩監護,一定要囑咐其對孫輩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家長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一方面,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系,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2.學校: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統一部署管理。
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兒童”的校內外管理列入學校管理的目標,有專門的管理計劃方案等。如讓親子間保持電話聯系,班主任根據孩子的校內外表現,盡可能地讓孩子與父母取得聯系;對于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的進行說服和教育;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交流管教“留守兒童”的經驗教訓,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對于長期生活在“孤獨城堡”中,處于父母“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大班級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
3.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實施農村基礎教育呼喚政府作為,解決農村孩子“能上學”問題依靠政府,解決“上好學”問題依然要依靠政府。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將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升為政府意志,為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提供良好服務。
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形成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關注人力資源開發的價值觀,引導全體公民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成立關心“留守兒童”教育指導機構,建立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建立對“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與在外務工父母聯系制度,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承擔起更多的教育、關心和保護責任。
加強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的力度。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應該嚴格依法辦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監護人從守法的高度,正確處理外出務工致富與教育子女的關系,區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努力整治好學校周邊環境,加強監管,針對“留守兒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擊傷害的情況,應采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給兒童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社會共同關注,我們希望通過加強社會建設和農村教育環境的改善,可以讓有條件的兒童盡快隨父母進城學習生活,繼續“留守兒童”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時,我們更希望“留守兒童”家庭自身首先也能增強意識,擺正思想,針對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將“留守兒童”的教育劣勢因素轉化為優勢因素,為孩子們以及整個家庭乃至國家和民族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抽取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齊伯鄉的4個村的兒童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調研過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實施調查,并分層隨機抽取50名兒童進行了個別訪談。
齊伯鄉位于平壩縣西北部,東接清鎮市犁倭鄉,南接十字鄉,西接樂平鄉,北連織金縣,全鄉總面積80.74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其中省級一類貧困村十個,二類貧困村3個,全鄉總人口1.8萬人,大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鄉民知識文化相對偏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并且外出打工的情況十分普遍,導致滯留在家的兒童達到大約1200人。
齊伯鄉地處偏遠(據縣城28公里),山勢起伏較大(南高北低),地勢險要,平壩縣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齊伯鄉。為了全面了解齊伯鄉留守兒童的現況,我們在鄉團委的幫助下對齊伯鄉的齊伯村、下寨村、跑馬村、格支村四個村進行抽樣調研。為了更多的收集信息,我們采取徒步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在調研地點,深入到每戶農家,對農村留守兒童采取問卷調查及對兒童和監護人訪談的形式來了解兒童的現狀。
結合此次調查,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統計總體狀況如下:
4.1生活狀況
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讓他們健康成長成才的基本保障。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留守兒童跟隨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余一部分跟其他親戚住在一起,還有極小部分自己單獨住。留守兒童監護人的主要責任是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監督他們的學習,但能給留守童輔導作業和在思想上進行教育的監護人很少。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左右的監護人能夠輔導兒童做業和進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兒童會自己做飯,洗衣服,獨立生活,40%的父母會經常打電話回來和孩子通話。
4.2心理狀況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不容易發現但其影響較大。根據我們走訪四個村的留守兒童家庭所調查的情況可以看出以下三個問題:
1、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沒有父母關愛,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有18%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和孩子聯系一次,37%的一個月聯系一次或很少聯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與孩子分開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孤獨,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郁等問題。心理上的寂寞與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閉自己,害怕與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5%的留守兒童很少參加集體活動,33%希望在學習上得到老師的關注。
3、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20%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會時常產生矛盾,特別是爺爺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無助。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導致一些孩子也想讀幾年的書就出去打工。因此,關注他們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4.3學習、教育狀況
在齊伯鄉四個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主要有三個因素導致兒童的學習下降:
1、結果顯示,85%的兒童喜歡學習。但是學習成績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只有25%的同學會去問老師,其余50%希望父母幫他們解決,但是父母不在,這些問題就一直積壓而又的不到解決,就導致了他們成績的下降。
2、留守兒童放學回家,50%的學生會先做完作業,然后在去干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別是去看電視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但另外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的監護人會監督他們學習,而孩子不愿意被監督認真的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3、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大多數監護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調查結果中,50%的監護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小學,只有8%的監護人是高中以上文化。這也導致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的關鍵因素。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及時的解決,成績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留守兒童,由于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學校教育是很困難的,“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后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根據調查問卷統計得出,我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5.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應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關注。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臨時監護人、學校的聯系。
5.2學校方面
學校是孩子們的第二家庭,首先,學生的后天性格與能力的好壞有大部門和學校密不可分的關系,學校應該對帶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我們調查結果顯示有33%的留守兒童希望在學習中得到更多的老師關注,這對增加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重要;其次,學校在教學資源分配上對于留守兒童應該給予更多的分配,建立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設立“留守兒童”檔案,經常性地與他們溝通情感,彌補其缺失的親情,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余得到生活上溫暖。第三、定期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親情熱線”經常與孩子聯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匯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饑渴。
5.3社會方面
社會是將來孩子們所必需走上的人生舞臺,社會的關注對于留守兒童極為重要,社會關注、支持。會讓他們更快的學會感恩,人學會感恩了方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孩子們對社會一個很好的理解,是他們走入社會的必要過程,提前認識到社會的光明,然后在看到社會的另外一方面,那么他們會嘗試著去改善社會,使社會充滿光明。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扎扎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總之,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對孩子的影響缺一不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人生就像一張白字,是這三個因素給了顏料,但是圖畫的繪制是他自己來完成。我們所能做的是怎樣使得我們給予他們的顏料更加的豐富陽光。
伴隨著大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城市務工的浪潮,農村留守婦女的隊伍逐步擴大,她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日益凸顯,她們的生存狀況直接影響著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穩定,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必須引起注意和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為全面掌握了解我縣留守婦女的現狀,為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研究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縣婦聯于2008年9月,對全縣留守婦女相對集中的深渡鎮,小川鄉,上豐鄉,新溪口鄉,璜田鄉,富堨鎮,森村鄉等7個鄉鎮的181名留守婦女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狀況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具體情況如下:。
1、留守婦女文化程度低。調查中發現,小學以下文化的留守婦女占32。6%,初中文化的占60。4%,高中文化的僅占7%。因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識,新技術能力較弱,沒有一技之長,這成為她們留守在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2、留守婦女勞動強度大。調查對象中,近52。5%的留守婦女除了要贍養老人,照顧孩子外,還要擔負起家庭的各項生產,生活重任。面對煩鎖的家務和繁重的農活,她們身心疲憊。有婦女說:"有時上山干活回來,腳都懶得洗,飯也懶得吃,就想好好睡一覺。"。
3、留守婦女與丈夫溝通交流少。調查中發現,為了節省開支,長期外的丈夫一年回家次數屈指可數,甚至有的幾年都不回家,電話也是少之又少,很多家庭只有遇到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修建房屋等重大問題時才會與丈夫電話溝通。長期的缺乏感情的交流,36。7%的留守婦女認為長期的遠離已經影響了夫妻間的感情,其中20%的婦女感覺與丈夫的感情明顯變淡了。
4、留守婦女對小孩培養教育不夠。由于留守婦女的年齡偏大,知識層次較低,家務事繁重等原因,36%的留守婦女對孩子培養教育倍感吃力。
夫妻長期兩地分居造成情感缺失,婚姻呈現危機。由于跟丈夫長期分居,聯系較少,造成雙方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差距越來越大,夫妻雙方的情感也隨之發生變化。如璜田鄉一婦女說丈夫在外打工,經不起外面的誘惑,有了第三者卻又不離婚,對家庭,孩子不管不問,不再承擔"養家"義務,把苦難留給她一人承受。
1,提高婦女綜合素質。各有關部門要多層次,多形式開展技能培訓,讓留守婦女基本都能參加免費的技能培訓和創業咨詢服務,使之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增強她們自我發展的能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各部門在制定出臺政策及工作措施時,充分考慮農村留守婦女的利益需求,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把對農村留守婦女的教育培訓納入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整體規劃,在培訓指標和經費上向女性傾斜。
3,大力發展女性經濟。許多留守婦女心靈手巧,吃苦耐勞,臟活累活都不怕,針對她們這些特點,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符合女性特點的副業生產,如養殖,瓜果蔬菜種植,手工業等;要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項目信息和致富門路,推廣投資少見效快的增收致富項目;另外,要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大力培養婦女科技致富帶頭人,女經紀人等,引導婦女走聯合致富之路。這樣,她們的非農收入增加了,經濟情況改善了,生活狀況自然就會得到改善。
4,創新開展文娛活動。健康的文化活動是減輕精神壓力的良方,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在農村建立文化站,圖書室等文化場所,讓她們通過讀書等活動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增強她們的法律觀念。要培養鄉土文化隊伍,挖掘地方傳統娛樂資源,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2017年8月底到2017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了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喂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挨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里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兒。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對于“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于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于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里畢竟沒有在自己家里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癥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么,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斗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需要由政府牽頭家庭、學校、社會及各方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改革戶籍制度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同時,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間有序流動,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所在。
為此,應鼓勵城市中小學降低入學門檻,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這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農村的孩子能夠從小接受較為優質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使農村兒童與城市兒童擁有平等的就學權利和環境,消除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視,為他們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鼓勵城市公辦中小學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的同時,應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民工子弟學校,以幫助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在比較集中的地區解決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問題。但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對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者、辦學環境以及學校的師資等方面應由具體的要求,為這些農民工子女提供達標的受教育場所,可以減少公辦學校的辦學壓力。
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弱化,更多的流動人口的子女可以隨父母進城。但是對農村留守兒童而言,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寄宿制學??梢越鉀Q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從而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在有條件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幫助留守兒童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
第一,改善留守兒童的寄宿條件或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教師,給留守兒童及廣大農民子女提供比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吸引農民工將他們的孩子寄宿在學校,從而加強以對留守兒童的管護。
第二,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動來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良好的教育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孩子們課余時間在兒童之家得到了很好的身心放松,開拓了視野。
第三,重視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建立留守兒童心理發展檔案,及時發現和診治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四,成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承擔與留守兒童家庭的聯系,并協調各方的關系,以制度形式保障與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經常性的聯系。
第五,建設校外活動室陣地,利用鎮綜合文化活動室、村部等建設留守兒童校外活動陣地,豐富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
農村留守兒童的整體生活環境主要可以分解為兩類:第一類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同輩群體生活;第二類是社區及宏觀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盡管學校生活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一類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從所調查的情況看,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不好心理和行為,都可以從他們現實生活環境的差異、矛盾和沖突中找到原因。因此,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種種問題,必須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
第二,積極組織“志愿者”和大中專學生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種形式為留守兒童提供教育和精神支持。
第三,政府的文化、新聞等職能部門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與學校共同承擔起留守兒童宣傳和保護的責任。通過宣傳和教育,使留守兒童的家長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但從當前來看,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策略主要應從民工輸出地即農村入手。
1.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師們去管教。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正確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
盡可能調整好家長外出方式,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父母之間
最好留一個在家照顧和監護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與影響氣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雙方都出去打工,首要問題就是選定好監護人。監護人最好是比較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既不要嬌慣孩子,也不要讓子女干過多的家務、農活,保證子女充分的學習時間。如是祖輩監護,一定要囑咐其對孫輩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家長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一方面,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系,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2.學校: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統一部署管理。
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兒童”的校內外管理列入學校管理的目標,有專門的管理計劃方案等。如讓親子間保持電話聯系,班主任根據孩子的校內外表現,盡可能地讓孩子與父母取得聯系;對于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的進行說服和教育;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交流管教“留守兒童”的經驗教訓,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對于長期生活在“孤獨城堡”中,處于父母“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大班級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
3.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實施農村基礎教育呼喚政府作為,解決農村孩子“能上學”問題依靠政府,解決“上好學”問題依然要依靠政府。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將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升為政府意志,為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提供良好服務。
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形成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關注人力資源開發的價值觀,引導全體公民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成立關心“留守兒童”教育指導機構,建立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建立對“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與在外務工父母聯系制度,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承擔起更多的教育、關心和保護責任。
加強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的力度。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應該嚴格依法辦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監護人從守法的高度,正確處理外出務工致富與教育子女的關系,區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努力整治好學校周邊環境,加強監管,針對“留守兒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擊傷害的情況,應采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給兒童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社會共同關注,我們希望通過加強社會建設和農村教育環境的改善,可以讓有條件的兒童盡快隨父母進城學習生活,繼續“留守兒童”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時,我們更希望“留守兒童”家庭自身首先也能增強意識,擺正思想,針對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將“留守兒童”的教育劣勢因素轉化為優勢因素,為孩子們以及整個家庭乃至國家和民族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xx是個農業縣,青壯年勞力外流量大,留守兒童多,據統計 (以父母雙雙外流為統計對象),全縣5——16周歲少年兒童55314名,其中留守兒童約17816名,占這個年齡段總數的32.2%。個別村莊的兒童留守現象尤為嚴重。例如楊溪鄉墩上村第二村小組,5——16周歲的22名兒童中有20名留守,留守率達91%。兒童留守,尤其是農村兒童留守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是:隔代監護——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委托監護——借居在親友家;無人監護——獨立面對生活。從調查的情況看,隔代監護的留守兒童比例占到91.6%。這些留守兒童的親情教養和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憾,在學習、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問題日益凸顯。
1、學習成績差強人意
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不用心溫習,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不理想是留守兒童中較普遍的現象。抽樣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占1%,中上的占18%,中下的占81%。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父母期望值過低。部分農村家長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少,因而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一些家長認為讀書并不重要,自己不讀書,外出經商照樣賺大錢,因此不重視子女的學習。二是監護人無力輔導學業。隔代監護的老人普遍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有的還要農作,在時間和精力上,難以給留守兒童進行學習上的幫助和輔導。三是監護人教育意識淡薄。據許多教師反映,有的監護人認為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就歸學校管,與自己無關,自己不知道怎么管,也管教不了。
2、心理健康問題眾多
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孩子大都采取“只要不犯大錯就行”的放任態度,導致部分留守兒童養成自私任性、孤僻頑劣等極端性格。究其原因,一是價值導向有偏差。父母常年在外,對孩子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使得孩子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而在學習中又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精神。二是心理疏導不到位。少年兒童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期,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許多煩惱與沖突,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交流,而監護人又難以察覺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進而產生眾多的心理問題。三是教育方式不得當。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和“棍棒教育”型家長的比例高。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知如何管,父母在外又管不著,無形中助長了孩子極端個性的發展。
3、情感干涸呼喚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復雜,其中情感缺乏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情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從調查的情況看,許多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兒童留守是當前一個不可小視的社會問題,也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是事關下一代青少年成才的一件大事。
1、學校應成為留守兒童溫暖的家
學校應擔負起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成為留守兒童溫馨的家。xx縣韜奮學校于去年9月開辦留守兒童托管班,創建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一三四”育人模式,即,一個重心:以寄宿制管理為中心,從行為習慣、學習生活、課外活動等多方面對留守學生進行引導和管理;三個立足點:從學生、教師、家長三個方面突出要求,優化教育和管理,加強了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定時、及時向他們反映孩子的在校情況和表現;四個建立: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全方位關愛留守學生??梢哉f,韜奮學校為留守兒童再創了一個溫暖的家。
韜奮學校的做法,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成才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的經驗值得一些學校借鑒學習。
2、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xx縣關工委組織“五老報告團”進校開展思想道德、家庭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動和鄧埠鎮倪桂村關工委正在實施的對村里部分留守兒童進行義務監護等措施,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建議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愛:
(1)為學校、留守家庭捐贈親情電話,方便孩子與父母的親情溝通;
(2)努力創建良好的社會風氣,為留守兒童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社會各界多關注一些身邊的留守孩子,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溫暖。
(3)創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3、家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家長要提高教育素養,改進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逐步自律、自主,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保持與學校、老師的聯系,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變化。家長應盡可能在本地務工或一方在本地務工,并?;丶铱纯春⒆?,加強親情溝通。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911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