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報告范文時,我們需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表達的清晰度。歡迎大家閱讀下面這些精選報告范文,從中汲取寫作靈感和經驗。
此次立項主要是為了研究一種新型的裝置,能夠自動的將恒定有序供貨的螺栓和墊片組裝起來,以便能夠直接使用。通過相應的機構的作用實現自動裝配,達到節能的目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寬廣的市場。
本項目的設計方案是由一個電機提供動力,在自動裝配過程中可以采用重力提供動力或者由電磁鐵提供動力。
項目具體的進行步驟如下:
1.用pro/e進行三維造型,設定好相關的尺寸,再進行進行運動仿真。2.對相關需要的零部件進行可行性分析,主要通過到工廠現場進行現場的實習了解和進行相關的可行性實驗。
3.在自己論證完成后通過咨詢導師和相關的資深工程師進行產品的整體的可行性分析。
4.了解專利的申報流程。
5.撰寫專利申請的相關資料。進行專利申請。
在研究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需要論證的東西很多,主要是在個零件的可行性方面,在工廠實習的過程中需要一個個摸索,這一步的過程中花費很多的時間。
在工作方案的確定方面,立項之前只有一個大體的方案,在設計過程中需要一步一步貼近工程實際,將設計中所涉及的零件盡量的符合工程設計中零件的設計要求。這中間,理論和實踐中間的差距很大,都是一步一步經由導師和相關專家的指點不斷的改進。
項目的完成情況:
項目的完成時間和預期的有很大的出入,主要的原因是在項目申請時對問題的難度估計的不夠準確,特別是對相關問題的論證上。
總之,在這次的項目的進行過程中,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其中不僅僅是工程實際方面,還有在于別人溝通方面,處理問題的方式上,比如說電機的選取方面,很多的參數都是需要跟實際的電機供應商進行溝通。
最后,要感謝導師對我的悉心指導,和所有的幫助過我的同學、同事對我的指點,特別要感謝的是感謝江大提供的立項的機會,讓我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變為事實。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認識的源泉。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形成各種能力和習慣,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都離不開深入扎實的學習實踐活動。一切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是各個學科必須遵循的思想原則和客觀規律,美國教育家杜威針對傳統教育的弊端,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應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應是主動發現的過程,兒童對知識的學習可采用類似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獲得。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生動的并且容易接受的生活方式和方便有效的學習方式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迫切,與此同時,網絡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微”元素也在推動著“微”時代的到來。在教育領域,教師的工作也變得越來越繁重,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集中學習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方便有效的學習方式成為他們迫切的需求,而微課程的出現恰恰可以滿足教師的這種學習需要。因此研究小學微課程的設計原則與方法等相關內容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實踐意義。
在理論方面,通過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對微課程、微學習等相關概念進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個性化的概念界定。分析了與小學微課程設計、開發與應用相關的理論,提出了與小學微課程設計與開發相關的原則與應用方法等;在實踐方面,以聯通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同時將理論部分分析總結的原則與方法應用于小學微課程的實際開發應用中,嘗試設計開發了適用小學教學的微課程案例,把設計的案例微課程應用于實際教學中并對應用效果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進行了調查并做了相應的分析。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我校有較為良好的課題研究傳統,形成了廣泛的課題研究氛圍,豐富的文獻資料和校園網、互聯網,為本研究的理論和實踐來元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我校有專業的信息技術人員,購買了兩臺很專業的攝像機,綜合組配備了五臺電腦,還可以使用學校的其他電腦供老師們學習及微課的制作。課題組成立了課題研究領導小組,成員有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還有充滿科研熱情的年輕教師,他們都具有較好的研究能力。
1、觀念問題:傳統的教學觀和教學實踐把課堂教學的目的看成是人類所積累的系統知識的傳遞,把課堂教學的過程簡化為教師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這種狀況使得理解、體驗和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課堂教學也因此僅僅停留在知識的灌輸和記憶上,而沒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如果觀念不更新,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著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教研活動組織課題組全體成員學習系統的微課理念。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不斷探索、創新、總結、歸納、概括,形成新的微課理念。
3、實踐問題:如何在這個平臺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微課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一)總目標。
制作適合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使用的微課程,參加各種級別的微課程比賽。
微課程制作突出“小”、“實”、“新”、“效”的特點;根據小學各學科教學的實際情況制作多方面的微課。注重微課的.實效性,促進課堂教學中學生層面素養的提高。
(二)各階段目標。
準備階段20xx年03月——20xx年09月:
由教研組長牽頭,帶領綜合組全體教師確立課題《微課在小學教學中的開發和應用》,準備申報書申報立項研究。
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組織綜合組全體教師學習“微課”理論知識,在理論支撐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特色組織實施開發“微課”,然后應用于課堂教學。
總結階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
收集整理“微課”資源,保存于學校資源庫,撰寫結題報告。研究方法:
學習制作微課程的制作程序,為優化微課程做準備。進一步認真研讀《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根據《標準》中的規定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的定位。
在微課程制作過程中,注重各學科老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合作制作高效實用的微課程。
學習各學科微課程,學習課程的構思與實際制作的結果,為優化微課程做好準備。
加強網絡學習和交流,研究《課程標準》、學習微課程制作技術為制作精美實用的微課程打好基礎。
3、制定第一階段工作計劃,制定師生調查問卷。
4、調查問卷分析,形成綜合組課題調查報告。
5、教師培訓,統一認識,更新觀念。
文獻研究——通過查閱與微課相關的文獻資料,探討相關理論。
調查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方式獲取研究前后的詳細資料。制定方案——研制本校實施“微課”應用實踐的規劃和方案。形成團隊——形成比較穩定的綜合學科教師團隊。
具體實施——“微課”課程應用進課堂,研究階段每位參與制作課件和課題演示都要有成果展示出來,有比較詳細的活動過程記錄。方法構建——教師在參與研究活動過程中要形成切實有效的方法。課程資源——簡歷“微課”課件制作與應用實施的課程資源庫。推廣應用——在實踐應用中提升理論,形成成果,在一定范圍內推廣應用。
突破的重點是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突破的難點是教育策略和教學方式。
準備階段20xx年03月——20xx年09月:
1、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制定課題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召開課題開題會。
2、組織調查師生對微課的認識和建議。
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組織學習微課的理論知識和課件賞識(舉行資料交流)。
2、操作設計——學習制作微課件的制作(舉行課件制作交流與評選)。
3、實踐演練——根據微課應用進行實踐(舉行經驗交流與研討)。
4、研討反思——研討反思實踐的過程及效果并在再實踐(進行優質。
課論文交流與評選)。
5、總結經驗——形成階段性成果。
組織綜合組全體教師學習“微課”理論知識,在理論支撐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特色組織實施制作“微課”,然后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偨Y階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
1、課題驗證——各學科在實踐中取得的成果。
2、提交成果——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資料撰寫課題論文心得。
3、成果展示——舉辦課題及研究教師成果評獎活動,通過各種形式。
4、展示成果,進一步把研究成果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
隨著人類社會進人新經濟時代,世界經濟正以勢不可擋的趨勢朝著全球市場一體化、企業生存數字化、商業競爭國際化、競爭對手擴大化等方向發展,互聯網、知識經濟、高新技術特征明顯,企業的經營進一步打破了地域的阻隔,如何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如何開發和保持相對穩定的客戶資源,已成為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型營銷理念層出不窮,例如關系營銷、一對一營銷、直接營銷、互動營銷、對話營銷,以及基于網絡技術的數據庫營銷、網絡營銷、電子商務和技術驅動的營銷等等??偟膩砜?,這些營銷新理念和新方法非常強調企業與消費者、供應商、分銷商、競爭者、政府機構和其它公眾保持良好關系,尤其是與顧客保持良好互動狀態,并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數據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企業傳統業務再造,降低營銷成本,縮短響應周期,提高營銷效率,滿足客戶定制化個性需要,增強客戶服務能力等。
爭使企業難以生存,而我國加人wto以及電子商務的實施,使他們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以客戶為中心的客戶關系管理(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成為企業擺脫困境、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雖然一些企業正在或計劃實旌crm,其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crm作為一種現代的管理理念,其復雜程度使得crm的實施被許多企業遠遠扔到時間表之后,我國有相當多數的企業仍不知道如何在組織、制度、資源配置、服務等與crm軟件實施相適應,而分銷商、特約維修商人為造成的不對稱信息隔絕了企業和客戶之間的聯系,企業營銷生物鏈處于病態。因此企業如何運用信息不對稱理論,實施crm,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建立完善的客戶服務機制,為客戶提供合理的服務,與分銷商、特約維修商、客戶建立一個良好關系,成為學術界、企業界急需解決的問題。
14.9%,2010年為12.9%;我國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場上的比例前六年(2000年一2005年)按照國際平均數1/3左右計算,后五年按照1/2計算(根據第十個五年計劃),則未來10年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場上比例的算術平均值為42%(gdp增長率按8%計算)。根據測算結果,到2010年,我國物流總成本將達到28505億元,分別是1997年的48倍、1999年的208倍,第三方物流市場總規模將達到l1972億元。
長遠發展。而且,并非所有的客戶都是上帝,有相當比例的客戶是會讓企業產生虧損的。所以,維系和發展重點客戶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通過與客戶建立比較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來收集市場信息,根據客戶需求變化,隨時采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保證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的是物流服務,這與其他行業有著許多不同之處,它追求的不是短期的產品效益,不是通過簡單的廣告促銷就可以達到目的的。作為服務業,它追求的是客戶的滿意度及回頭率:作為新時代出現的新興行業,它又與信息技術、網絡密不可分。因此,要提高客戶滿意度,提升企業競爭力,著重于對客戶關系的管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從客戶識別、客戶獲取、客戶保持幾方面著手,根據市場需要對物流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在提供優質服務的過程中與客戶建立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追求所服務的客戶的最大滿意度。這正是本文為什么要研究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客戶關系管理之原因所在。
二、課題簡介。
面:
1.給第三方物流企業導入客戶關系管理理念。
2.對第三方物流企業物流服務營銷中c跳理念進行詳細的理論和實踐分析,對。
客戶保持理論進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一個第三方物流企業客戶保持動態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適合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客戶關系管理策略模型,幫助第三方物流企業科學地進行客戶管理,通過實施客戶關系管理,提高第三方物流企業客戶服務質量,達到客戶保持之目的,從而提高企業競爭能力。
2011年5月——2011年12月。
四、課題的理論依據。
略模型的構建。從局部上看,客戶知覺價值的評價過程中引用了集對分析理論屬于數學建模應用方面的創新。本文的研究主要是為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c脯工作提供理論上的啟示,論文寫過程中,主要從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兩個方面開展研究。
(1)搭建第三方物流客戶保持動態模型主要運用了歸納和演繹的方法;
(2)構建第三方物流企業客戶關系管理策略模型主要采用了系統思考的分析方法;
(3)在進行客戶認知和第三方物流企業客戶知覺價值評價過程運用了數學建分析方法,有些還運用了實證分析的方法。
五、課題理論研究和探索。
從本質上說,客戶關系管理就是長期內都能夠滿足客戶的個體化需求,提高其程度。如何才能夠實現客戶滿意,可以用美國著名營銷家菲利普.科特勒的客渡價值作較好的說明??蛻羰欠駶M意不是單方面取決于總顧客價值或總顧客成高低,而取決于顧客讓渡價值,即總顧客價值與總顧客成本之差的多少。產品是客戶購買產品或服務能夠滿足客戶基本需要產生的價值;服務價值是了方便使用產品或享用服務而提供其他服務,如培訓、維修等而產生的價值;人員價企業工作人員友好的態度、良好的風貌給客戶帶來的滿足;企業價值是良好的聲譽給客戶的認同感;它們共同構成總顧客價值??傤櫩统杀景蛻糍徺I產服務所支付的貨幣價格,購買花費時間所產生的時間成本,做出購買決策的精本,以及所耗費的體力成本。
“客戶資產”的定義是:所有用戶未來為企業帶來的收入之和減產品和服務的成本、營銷成本,加上因滿意的顧客向其他潛在客戶推薦而帶來的利潤。所以,優質的客戶服務雖然提高了成本,但能夠提高企業長時期的穩定收益。由此可見,不僅僅是客戶,企業同樣能夠在客戶關系管理中獲得巨大的好處。
客戶關系管理不僅僅是把客戶關系納入企業管理的范疇,而且將管理的中心轉移:由企業內部的運營管理轉移到通過良好的客戶關系及時發現和滿足客戶需求、提高客戶滿意上來,通過構筑穩固的客戶關系增強競爭能力。這一思想比客戶滿又進了一步。它不但注重服務中的客戶滿意,更注重與客戶建立長期的業務關系,“雙贏”才是客戶關系管理追求的目標??蛻絷P系管理實質上是經營理念的升華,也是企業在市場競爭加劇的條件下,遵循市場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
升。對品牌的宣傳力度越大,就越容易吸取新的客戶,對企業來說該客戶的無形價值越大。
基于對以上評價體系的分析,筆者認為客戶價值的核心是客戶為企業提供長期現金的能力。企業從客戶當前的利潤水平和潛在貢獻能力兩個層面上來感知客戶值的大小,企業對客戶的價值的感知標準是客戶對企業的長期經濟效用最大化。建立客戶評價體系時,應當遵循綜合評價客戶當酶價值和潛在價值,因此我們了用“當價值一潛在價值”客戶評價模型。
客戶滿意度對于一個企業是很重要的,但是客戶滿意并不等于客戶忠誠,即使客戶對企業很滿意,他仍然有很多理由離開你。雖然客戶滿意是促成忠誠的重要因素,但是客戶對企業表示滿意和對之保持忠誠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所以在贏得客戶滿意之后,企業最主要的就是要將滿意轉化為客戶忠誠。
六、參考文獻。
[4]姚建風(2004).論物流企業的客戶關系管理策略[j].《現代管理。
科學》2004年第1期。
[5]董金祥,陳剛,尹建偉(2002).客戶關系管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課題:“和諧班級文化的實踐研究”
撰寫人:李清云。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提出的背景。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要論斷。這一嶄新理念的提出,順乎時代潮流,順應國情民意,必將給中華民族帶來繁榮昌盛、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和諧的育人環境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主動適應時代要求,以建設“和諧校園”為己任,努力實踐義不容辭。校園文化建設充分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已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視,但對于班級文化建設普遍重視不夠。班級文化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德育為先”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改變原來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愛心作為建立和諧班級文化的核心科學管理。學校要建設成為穩定、團結、公平、有序的校園,建立文明、向上、創造、競爭、寬松、體恤、包容的班級文化必不可少。因為校園文化是班級文化的處延,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內涵。班級中專業、年齡、素質不同都會影響到學生對校園文化的感受和認同,只有將校園文化融合到班級文化之中,并結合各個班級不同的狀況建立各具特色的班級文化,才能使校園呈現萬紫千紅、爭奇斗艷的和諧局面。
班級文化是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影響到班級里每一個成員的心理狀態、道德準則,也影響到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是班級的靈魂所在。這種文化主要體現在教室環境,人際關系,班風學風等等?,F在的學生多數是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多以自我為中心,團體意識淡薄,缺少與社會、自然、他人交流合作的機會,對于集體文化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2、研究的現狀:
通過課題組成員的研討、交流,發現班級工作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1)過分強調教學工作而忽視文化建設。許多人認為教學質量是班級工作的唯一標準,其他工作必須依附于教學工作。
(2)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視文化熏陶。班級工作過分的強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約束,不去營造文化氛圍去誘導學生。
(3)曲解文化內涵忽視班級現實。認為“文化”是個大概念,班級的小天地即沒有開展文化建設的必要性,也沒有可行性。
3、理論依據。
(1)班級社會學理論:現代學校是以班級授課制為基本模式的,班級作為教學的基本單位,既是一個社會,又是一個文化模式。班級社會學論是指導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依據,可以使本課題研究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與范圍界定。
(2)創新教育論:現代社會發展呼喚一種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質,素質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等良好的道德品質,而班集體正是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
(3)文化涵育原理:新課題提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成為學生成長的家園”班級是通過文化影響學生個體的。學生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熏陶,又在創造文化中創造自我。
4、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解決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個性化嚴重,團隊意識淡薄,責任心差的現狀;找出影響和諧班級文化的因素,探索形成和諧班級文化的途徑與方法。
5、課題研究的價值與意義(1)、理論價值:整合各種資源,建構育人平臺。班級文化建設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本課題的研究,將促成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巧,通過語言的藝術,情感的溝通,促進班級學生的全面發展。(2)、實踐價值:加強學風、師風、班風的建設;創建、營造優美和諧的班級環境以及高品味的人文環境,形成“育人”合力,指導學生選擇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培養主體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針對目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變革的實際和在這種變革中青少年在思想上出現的新問題和新動向,有的放矢地開展班級文化建設工作。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時代精神,樹立文明新風,促進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1、探索班級文化建設的途徑、方法和規律。
2、通過營造一個優美、和諧的班級自然物質環境和人文文化氛圍,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探索班級文化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系,構建班級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開發和實施新穎的活動方式。
和諧的核心是集體觀念、團隊意識。為培養學生的這種意識,課題組依據校本資源、師資隊伍,開展各種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使學生了解集體活動需要大家的合作,需要同學之間的交流探討,喚起學生潛在的集體榮譽感。這是形成班級和諧文化的基礎。
(二)營造和諧的班級文化環境。
班級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它可以更好的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并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因此本課題組結合活動,營造一個每個學生都能大顯身手,每個學生都得以發揮的班級文化環境。
四、課題研究方法。
1、調查法:主要是通過訪談、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班級環境對學生心里的影響,尋找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的途徑。確定班主任的管理方法與班級和諧的關系。
2、行動研究法:本課題在全校范圍內鋪開,各班在對本班學生關注周圍事物、高尚的審美情趣、團結友愛的合作精神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的基礎上,依據本課題組確立的思路,建立一個適宜于師生發展的和諧班級文化體系。
五、課題研究過程:
本課題大致分研究起步(準備),研究實施,歸納總結三階段。周期一年。(一)課題準備階段(2009.1--2009.2)加強理論學習,形成研究共識。制定出研究方案。(二)課題實施階段(2009.3....2009.10)l、根據課題的具體目標、研究的途徑和方法,開展了多樣的研究活動。
2、搜集數據,積累和分析材料,形成完整、詳實、科學的研究檔案資料。開展活動情況:
(1)手抄報活動的開展。教師具體指導學生手抄報的具體格式、書寫內容、布置方法等,并對學生的活動進行情況評比、總結,形成常態。
(2)“清明時節話思親”活動。課題組通過組織學生演講與作文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從心理上懂得親情的重要,通過掃墓活動讓學生切身體參與到感恩活動中去。
(3)“遠離網吧、從我做起”。課題組通過組織演講等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網絡的利弊,指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同時,認識到網吧的危害,真正的離開網吧。
(4)問卷調查: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和班級管理中的意見與建議,讓班級工作更合理。
(5)感恩教育活動:通過板報、演講、書信、“尊老敬師”行動等形式,使學生知道感恩,懂得如何感恩。
(三)課題研究總結、評價驗收階段(2009.1l?2009.12)根據整理出的研究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撰寫有一定價值、一定學術水平的課題研究報告。
六、課題研究成果。
通過課題組成員一年多的努力研究,取得了積極地成果,現將情況進行分析:
(一)發放調查問卷,分析、研究問題。
本課題組在2009年6月、7月分兩次,對7年級84班、8年級82班、9年級80班的全體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每次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50份,無無效問卷。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整理、分析、研究,寫出了相應的問卷分析,得出了物質、制度、精神三個不同層次對班級和諧文化的影響,確立了相應的研究方向。
(二)在各項活動的基礎上,本課題組成員分工合作,從“班主任與班級和諧文化”、“班級文化的構成”、“物質環境與和諧發展”、“師生關系與和諧發展”、“學困生的轉化與班級和諧”等問題入手,深入調查、分析、研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形成了相關的論文。
《班級文化建設的構想》李清云。
《班主任與和諧班級文化的建立》李清云。
《構建和諧班級中“學困生”的轉化》王貫鋒。
《如何讓學生學會“感恩”》張慧彥。
《善于傾聽----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張慧彥。
《營造學習的物質環境促進班級的和諧發展》楊金劍。
通過具體的研究,以及撰寫論文時的心得體會,課題組全體成員形成共識,總結出構建和諧班級文化的幾個過程:
1、營造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
首先要做好班級環境衛生工作,在學生中形成“班級是我家、環境靠大家”的共識;其次,做好班級教室的環境布置,通過班訓、班風、名人名言、學生語錄、手抄報等形式,合理、美觀的布置教室,使學生身心愉悅。
2、建立民主的班級管理制度。
在班級管理中,要避免出現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應當建立相應民主的班級制度,發揚學生的民主意識,必然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班級管理事半功倍。
3、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
和諧的人際關系,有賴于教師自身觀念的不斷更新和素質的提高,人格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有賴于教師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和時時刻刻的尊重。
七、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在進行課題研究時,調查問卷的統計中,發現所提問題的全面性、針對性、認知度等把握不夠好,使得調查的結果不夠不夠科學、具體。使問題的界定不夠清楚,給解決方案的研究帶來困難。
在調查問卷的統計時,由于教育統計知識的欠缺,使得得出的數據不夠合理,讓得出問題結論的說服力不夠充分。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邢臺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開題報告。
課題名稱:和諧班級文化的實踐研究課題負責人:顏志倫。
所在單位:寧晉縣百尺口初級中學。
課題名稱:和諧班級文化的實踐研究課題負責人:顏志倫。
所在單位:寧晉縣百尺口初級中學。
新授課在思想品德學科常規教學中有重要的地位,學生們從中接觸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通過課堂的教學,理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課前,教師提供配套的學習資源(微課),指導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的任務。在課堂內則要實現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師生一起對知識進行梳理和回顧,解決疑難問題,并對知識進行深化運用,從而實現了“翻轉課堂”。在我國,教師的指導是基于國家的教育方針和課程標準的,這種模式,被亞倫和伯格曼稱為“課堂翻轉的掌握模式”。這種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可以表現為:“微課+翻轉課堂”的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它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操作流程可以歸納為:“課前:設計任務單、自學微課;課內:知識梳理、釋疑解惑、鞏固內化、落實行動?!?/p>
1.什么是微課。通俗地說,它是微小的課程、精細的課程、微妙的授課,是微型教學視頻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給出的任務配套教學資源。它的技術特點是微視頻,一般不超過十分鐘。微課可以用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提供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本文探討的微課的設計運用是與翻轉課堂的理念聯系在一起的。下面將結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珍愛生命》做具體的介紹。
2.選取微課的知識點。本課的教學目標中,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爸R與技能”目標中,“為什么要珍愛生命?”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要多角度思考問題,要求學生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看。以七年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也難以通過當堂閱讀講授的方式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八年級學生獨立意識增強,有種擺脫束縛的強烈愿望,所以,相對而言缺少與人合作的精神,部分學生只關心自己,缺乏謙讓,對人缺少包容之心。要達成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寬容他人對己對人所帶來的情感上的慰藉,有一定的難度。同時,“為什么要寬容?”也是本課題的教學重點。微課只講述一堂課中的一個知識點,這個知識點是學生自主學習時必須要老師講述才能理解的內容,是學習中的重點、難點或易錯點,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所以,本課的微視頻知識點,確定為“為什么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
3.構建微課的結構。微課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的內容。
(1)指導自主學習任務單;
(2)情景設計和核心概念(內容)的引入;
(3)闡述和解釋;
(4)歸納與小結;
(5)提出問題,布置作業。布置作業可以是圍繞學生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先學的知識去感悟,辯證地看待問題。設置疑問力求有針對性、趣味性和啟發性。這樣做,可以調動學生先學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接下來的課堂互動交流充滿了期待。
只有上體育課時,我離開過教室,錢可能是那會兒丟的。當時,留在班上的只有小亮,我去問問他。他發誓說,沒看見,一定不是他拿的。
兩天后,班主任請來了小亮的父親,他父親說,在他的書包里發現了來歷不明的一百元錢。在事實面前,小亮終于承認偷了我的錢。受到了處分。
這個人品德實在不行,太不誠實了,沒救了。我要告訴全年段的老師和同學,小亮是賊,會偷東西,要防著他。
焦點問題:樂樂做得對嗎?他需要寬容小亮嗎?
(1)為什么東西財物會遺失,自己有沒有責任?
(3)寬容對方無意的傷害,不寬容對方有意的傷害?
(4)寬容是懦弱的表現?
(5)不寬容他人有什么危害?
(6)同學的玩笑(或其他的行為)傷害到我了,我怎么辦?
課堂是什么?它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臺。學生的個體和群體,教師個體和教學技能、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都應該是充滿活力的。實踐證明,這種新鮮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教學模式能改進初中思想品德新授課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提升學生能力、提高教學質量、落實新課程理念、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
一、項目研究背景1.教育發展背景。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讓學生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程少堂老師的教育理論:“上有語文味的語文課”。這一理論讓我怦然心動并且心有戚戚焉。是啊,語文課就要上出語文味。從此,我認真學習程老師的教育教育理論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語文課堂進行改革,努力營造富有“語文味”的課堂,構建充滿語文味的教學課堂,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成為具有語感、情感、美感的特色課堂,實現語文課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目標。
其實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個地區都推出了適應新世紀挑戰的課程改革舉措,呈現出的共同趨勢是倡導課堂走向共情,追求在課堂中注重學生地傾聽能力的培養。
東??h李埝中學是一所偏遠的鄉鎮學校。近幾年生源不足,學生素質良莠不齊,發展極不均衡。尤其是課堂的傾聽能力急需培養。學校的辦學宗旨,就以“辦適合學生的教育”為辦學指導思想,“適合”不僅是我們學校的教學精髓,也是教育教學核心。在“適合”的指引下,我們不斷優化育人環境,提升育人水平。學校充分關注了學生自身的發展,結合學校的特點,確定了語文組課題——《初中語文“語文味”回歸課堂教學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語文味”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按照特定的目標和規格對學生進行培訓,使學生養成某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俺踔小敝竾伊x務教育階段七至九年級的在校學生?!罢Z文課堂”是指在課程標準的規定下進行的語文教學活動?!皟A聽回歸”就是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我們所說的語文課堂上的學生的傾聽能力主要是指學生要注意傾聽老師或者其他同學的談話并能進行信息反饋的能力。
“語文“語文味”回歸課堂教學”要使課堂煥發出語文味,教師應該自身就有語文味?!案褂性姇鴼庾匀A”,試想,一個自身語言都貧瘠干涸,安于就事論事,墨守陳規照本宣科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也難把課堂變得有滋有味的。但是不少教師對“語文味”回歸的概念和內涵理解不夠清晰,對探究這一觀念在教學中的價值理解存在偏頗,對它的應用還存在著一些誤解。那么,“回歸語文味”就成為課題的關鍵所在了。我們在實施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進行學生傾聽現狀與需求調研,確立課題研究的依據與原則。研究啟動之初,學校課題組根據需要設計了一套學生問卷,確定了學生的傾聽行為應包括學生能否認真傾聽教師、學生能否傾聽伙伴、學生能否傾聽家長,理解、溝通家長三個方面。其正向指標是注視對方,邊聽邊想,聽而評價,聽而補充調整;負向指標:不注視傾聽,聽候無反應,走神作小動作,做自己的事;擬分析、研究學生傾聽現狀,形成后續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具體計劃并以學校為主,整合家庭資源,培養學生傾聽意識與習慣。
其次,在課題研究中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學生明白傾聽,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而是一種能力,一種素養,一種品質。在活躍的課堂里,學生光有表達是不夠的,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技能,也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體現。學生在課堂上要能認真傾聽——傾聽老師的講課、傾聽同學的發言,才能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過程,開啟思維的火花,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才能保證課堂活動有效地進行。
接下來,就是探討學生良好傾聽習慣的養成方法與規律,優化教師的指導。這里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傾聽環境的建設,比如“課桌環境”和“周邊環境”,一個是傾聽的標準與要求的制定。
三、解決的問題。
2.學生能否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進行有效的學習訓練后,從而使傾聽能力得到發展呢?
四、研究的主要內容。
1.搜集語文課堂中學生不會傾聽的案例;2.分析語文課堂中學生不傾聽的原因;3.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
五、項目實施的過程與方案。
(一)準備階段(2014年3月20日——2014年5月28日)1.深入分析學?,F狀、存在的突出問題、發現學校的優勢、劣勢,確定學校課題研究方案,進行前期調研工作。
2.建立學校課題小組,制訂具體實施步驟,健全管理網絡。3.組織課題組成員外出參觀、學習理論知識;4.圍繞《李埝中學和諧教育科研項目實施方案》制訂實施細則,做到切實可行;此階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調查法。
(二)實施階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30日)根據第一階段的探討和研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提出具體實施方案,付諸實踐。此階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動研究法。
1.全面的分析,形成初步意向,收集整理課題資源,確定有代表性的學習基地(學校各個班集體)和語文學習形式(如進行課堂教學或和老師、專家進行交流探討關于“傾聽話題”的活動)。
2.根據收集的資源,研究其課題的特點來進行分類提煉,結合學校不同年級特點引入課堂實踐,從而使學生對“傾聽行為”有更深刻和更明確的認識。
3.根據平時的教學以及實踐活動所產生的一些問題進行及時總結、反思、調整、整理出能使語文課堂更加高效的校本教材。
(三)總結階段(2014年8月1日——2014年9月28日)根據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創立學生有傾聽能力的和諧課堂并進行推廣。本階段主要采取教育經驗總結的方法。
1.鼓勵教師在教學不斷總結經驗,加強交流,多談心得體會,收集整理案例、反思,編輯校本論文集。2.撰寫研究報告。
3.以“初中語文“語文味”回歸課堂教學研究”為主題的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動(如校本語文教材、課例、論文、實驗報告等),對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整和理全面總結,不斷反思創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查找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提升課題研究的內涵。
六、研究的成效。
1.初步探索了提高學生傾聽能力指導方法。
教師的指導方法包括任務驅動、情境誘導、評價反思、視聽相融、節奏調節、評價引導。
任務驅動——在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教學行為,教師的輔助教學行為和管理教學行為的同時,引導學生主動看、主動聽,如:教師提醒學生:“他的發言正確嗎?”注重引導全體學生傾聽。
情境誘導——除了要引導學生帶著任務傾聽,還要創設符合學生的生活情趣的動覺情境,刺激學生來傾聽。
評價反思——引導學生傾聽伙伴。教師可多運用措施,找些方法,研究教師自行設計課堂教學評價標,以此檢驗學生傾聽的有效度。視聽相融——采用口形提示法,用手勢動作引起學生注意,促進學生視覺器官與聽覺器官的相互配合,綜合運用。
節奏調節——當學生不太專心,教師可通過調節語速或停止講述,提高學生注意力,從而促使學生關注傾聽。
通過觀察了解,我們發現學生在現在的學習過程中,不再是被動地聽,機械地練,而是主動參與學習,獲取知識,并掌握傾聽要求,懂得聽什么、怎么聽、聽得怎么樣。通過兩年的訓練,測試記錄反映班級學生傾聽習慣有大幅度提高,能保持較長時間的有效傾聽。
學生在主動參與傾聽的過程中,漸漸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不僅敢于發表見解,有時還對教師提出不同意見,甚至評價教師的示范。課堂上經??梢月牭綄W生這樣說“我認為”、“我還有一種想法”、“我們小組討論后覺得”、“我是這樣來學的”等等。課堂上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氛圍中被認可、被欣賞,孩子們積極思考、樂于傾聽,要動手、動腦、要競爭,不斷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學習方式。有一位孩子的家長說:“以前大人講話的時候,孩子總是插嘴,現在就能安靜地傾聽了,孩子說,老師告訴他傾聽是一種禮貌?!?/p>
3.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一定發展。
第一個方面課題研究使教師的觀念得到進一步更新,教學行為發生變化。在課題實踐研究中,教師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首先,教師們意識到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其實,教師是學生鮮活的榜樣,老師耐心、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能對學生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教師傾聽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優秀的教師無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傾聽者。教師有效的傾聽,能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尊重;教師有效的傾聽,能給予學生激勵和幫助;教師有效的傾聽,更是師生間心靈的溝通。無須過多的對學生說傾聽有如何重要,你的行為就是最好的示范。過去以教代學、先教后學的教學框架被打破了,代之以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傾聽興趣、尋求多形式、多途徑方式提高學生傾聽能力。第二個方面在課題實踐研究中,老師們學會了反思。在教學前、教學時、教學后都能及時對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設計、教學行為、教學效果進行反思,在不斷的反思中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課題實驗教師都深切地感受到:課題研究對促進教師自身專業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對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學水平的提高有著深刻的影響。兩年來,課題組老師們在各級各類的比賽中(如說課比賽、優質課競賽、優秀教案評比、錄像課比賽)碩果累累,完成教育敘事、觀察日記、教學札記百余篇,在國家級、省級、市級的教育刊物上都有發表,我們還編輯出版了校本教材,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輔導的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也是得到了很多的榮譽。
七、總結與思考。
1.通過研究,我們基本上解決了研究之初提出的問題。比如說學生學生“聽”的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聽”的習慣也在逐漸形成。學生對語文課堂中的學習產生興趣明顯提高,大多數學生轉變了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
2.通過研究,我們及時總結了一些有效的指導傾聽策略:比如教學準備階段策略、任務驅動策略、情境誘導策略、評價反思策略等。我們雖然提煉出這些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了及時總結,但是推廣還不夠,希望通過再實踐運用,融入課堂,從而創新出更多的有效策略,讓我們的課題研究更具有實效性!
3.通過研究,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我們對于科研理論及科研方法的學習還不夠,以后要加強學習;由于課題組的成員都是一線老師,研究的氛圍還不夠濃厚,我們要讓自己成為研究型的教師。這些都等待著我們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好好完善。
4.由于學生自身資質的參差不齊,他們的傾聽能力和傾聽狀態也會有很大差異。據心理學分析,學生的傾聽效果是由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其傾聽目的來決定的。聽課過程中,學生往往以自身具備的傾聽能力和自身養成的傾聽習慣來決定聽什么,什么時候聽。有時候因為能力問題(如聽不懂)或心理問題(如對老師反感),他們會自動關閉接收口語信息的通道,故意聽不見老師的講解,這樣便產生了心理學所講的“選擇性失聰”現象。面對這種狀況,教師應如何應對,值得進一步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課題概述)。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瑰寶,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和深厚的群眾體育基礎,在傳承傳統體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構建新型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學?,F行的武術教學開展的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為深入了解初中武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因素,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實驗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對影響武術教學開展進行研究,努力拓寬利用武術弘揚民族精神的途徑。
結果表明:影響中小學武術教學的問題及因素眾多,其問題主要表現在學校對武術課的教學重視程度不高,師資力量匱乏,在教師專業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分別存在系統性不強、教學內容缺乏層次性、方法單一等問題,以及學生對武術運動及武術教學的認識有失偏頗。本課題針對武術教學存在主、客觀因素,通過調查綜合分析研究,找出其根源,提出對策,為推進武術運動在初中體育教學的普及與推廣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可行性與參考性依據。
二、課題研究的現狀及成果。
2004年4月2日,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出臺《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其中指出“體育課要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武術是中小學體育必修課,是素質教育所必不可少的內容,符合學校體育教育目的、培育目標。
承性教育向創新性教育轉變的目的。培養學生頑強拼搏、迎難而上,勇于戰勝對手。做到自覺、自律、自強不息,喚起學生的主動性,是學生更多地了解中華武術,讓學生享受到體育的樂趣,使其得到全面、主動、充分的發展。
4、研究如何提高武術教學的發展,增強武術對學生的熱愛,提高武術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品質培養。校園武術并不需要高難度的動作技巧,只要動作和眼神合上音樂的節奏,能用肢體去表現發自內心的感受就足夠了。讓學生喜愛武術,有效地進行武術教與學,在此過程中,鼓勵為主,培養自信,通過教師完整示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覺得武術并不是那么難,尤其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多讓他們進行表演,多鼓勵和表揚,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已,提高自信心和學習熱情。啟發引導,領會要訣;優美示范,感染情緒;合作學練,交流提高。
五、研究重點。
1、探索武術教學的影響因素與教學的特征及現狀。
2、改進武術教學的方法與方案,增強學生參與武術練習的途徑和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武術的興趣和愛好。
六、研究的方法。
1、問卷調查法:從學生的興趣、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評價機制和場地器材等方面入手作為調查內容,問卷調查以集體紙筆測試的方式進行,問卷實施測試前先與各班任課老師取得聯系、協調,并由本人向受測試對象簡單的說明測試內容,并強調問卷是采用無記名的方式作答,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獨立完成問卷。
2、訪談法:通過與學生、任課教師的座談,掌握教學現狀及學生心理需要等方面的情況,綜合多方面的情況,便于更準確地分析教學行為差異的形成原因。和學生對無數的認識和喜愛程度。
3、文獻法:通過對先進的理論學習,增強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4、分析法:根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從理論上來分析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行為差異的成因。
八、研究的成果。
通過近半年的課題研究,我校的體育課(武術教學)已初步形成。體育特色(武術教學)在我校已經形成氛圍,結出碩果。
1、通過多次研究實驗,我校武術教學(體育課)有效地進行,讓學生喜愛武術得到充足的發展,激發學習興趣,弘揚傳統文化也得到了有力的前進和推動。
2、通過課題組全體成員根據研究探索制定出系統的武術教學(體育課的一部分)計劃。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等方法制定出適合我校七、八、九年級學生的比較系統的武術教學的課堂計劃。
3、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加大武術教學內容的比重,將武術基本功動作作為學期考查的必考內容,讓學生的重視程度增加,提高了身體素質;開展一些武術表演賽等體育活動等。
4、.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總體水平提高。在課題研究的同時,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加大武術教學內容的比重,將武術基本功動作作為學期考查的必考內容,不但讓學生的重視程度增加,同時也無形中提高了身體素質;再者,無論晴天還是雨天我校一直堅持開展體育大課間活動,課題研究開始后,在保持武術是其中的一個分組活動項目模塊的基礎上,又在廣播操后增設全體學生進行的武術集體活動項目模塊,使得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進一步增強。
九、研究反思。
本次課題實驗歷時半年,初步培養了學生學習武術的愛好、優良的品格,形成一系列的良好教學方法,要想將至實現,需要進行一下的研究:
1、結合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武術運動在校本課程開發和武術課程教學改革的力度,促進武術運動的發展。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認為在武術特色校本課程形成方面應根據學校實際、學生生源特點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符合本校實際的校本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和計劃,讓體育課形成一種特色。
2、中小學武術教學研究是一項長效工程,具有復雜性。
3、武術教學以“健康第一”思想為指導,對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具有現實意義。
張愛紅。
一、研究背景。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思想品德課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開展思想品德的活動課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新課程改革以來,初中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總體不容樂觀,初中思想品德活動課堂結構不盡合理,過程管理不嚴密,教學評價單一化,再加上教師的觀念尚未徹底轉變,許多教師仍然把活動課當成是體育課或者是綜合實踐課,導致活動課上課的隨意性很大,同時應試教育的潛在壓力,使得教師對活動課的課堂結構、過程管理、教學評價等方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認真的研究,只著眼于教學任務的完成,不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蛘呤墙處熢劫薮?,代替學生學習,把學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樣的活動課就像在演戲,教師和學生都按照劇本已定的角色表演,或者是教師完全放手,不加指點,讓學生自己去搞,學生無法從活動課結構上來把握活動課的上課要領,只能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做,這樣的活動課從表面上看氣氛活潑熱烈,但實際教學效果卻是低效的。
馬和穆托夫認為:課的結構是作為一種有益的組織知識,作為一種指示和標準理論而被人們理解和運用的,然而由于人們過多的強調教無定法,忽視了教學應當有法的一面,忽視了對這種組織知識更新和標準理論的研究,在沖破了赫爾巴特和凱洛夫的模式之后,并沒有真正建立起科學的課堂教學結構體系,課堂教學的隨意性很大,尤其是思想品德活動課,不少教師對四十五分鐘缺乏通盤的考慮,導致活動課結構松散,教學指標不能落到實處。這與思品活動課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精神世界,與初三中考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為此,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將教研目標鎖定在活動課課堂教學結構上,尋求優化思想品德活動課課堂教學結構的途徑、方法、原則、評價等,以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積累思想品德活動課的課程資源,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也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提高本組教師的教科研水平,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二、課題的界定。
思想品德活動課是在遵循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的基礎上,以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為指導,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照常規的教學內容和進度,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基本特征,讓學生通過自主活動、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實踐,使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去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的一種教學形式。
所謂課堂教學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為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對構成教學的諸因素在時間、空間方面所設計的比較穩定的、簡化的組合方式及其活動程序。課堂教學結構優化問題,是前蘇聯教學法專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最近幾年國內專家也引用這一提法。同時,我們的教師也在著力爭取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因此,我們有必要弄清優化的基本含義:“在課堂教學中,用比較少的時間,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結構是否優化,直接關系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課堂教學結構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學習評價的不同而變化的。
三、研究目標。
1、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思想品德活動課堂煥發出生命的色彩。
2、探索思想品德活動課的結構設計、教學方法、教學原則以及有效的活動評價體系,以更好地優化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
3、初步構建思想品德活動課清晰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
4、通過思想品德活動課課堂結構的研究,提高教師設計活動、組織活動、指導學生活動的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四、理論依據。
1、系統論告訴我們,整體大于個孤立部分的總和,總體功能都不能組合的各個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新的特定的功能。因此,我們在研究課堂教學的時候,不能只重視局部的優化,而應當著眼于整體的優化,從整體目標出發,研究課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聯系、相互結合和相互制約的規律,使課的各個要素相互協調,相得益彰。而形成這樣一個“整體”的關鍵便是結構。
2、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知心理學理論是初中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的支柱。杰出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認識起源于活動”,前蘇聯心理學家阿尼?列昂捷夫則極重視活動的作用,并撰文強調他的“活動中心論”。
3、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完善的智育的一個非常重要條件,就是教學方法、課堂的結構以及課的所有組織因素和教育因素,都應當與教材的教學目標和教育相適應,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的任務相適應。事實上,系統的結構決定指系統的性質和功能,結構和功能總是相互制約的,只有當教學處于合理的課堂結構之中,才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
五、應用價值。
1、優化思想品德活動課的課堂教學結構有利于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確立起以生為本的思想。
2、優化思想品德活動課的課堂教學結構有利于教師教學的方式的轉變。在思想品德活動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注重的是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促進者。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一切都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在活動課學習的過程中,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了一個由實踐到創新的過程。
4、優化思想品德活動課的課堂教學結構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與綜合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活動課從課的內容、結構到組織形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活動課中體現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重視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需要?;顒诱n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5、抓住了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也就抓住了教學改革的“牛鼻子”。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需要。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自我完善”,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本身就是一項重大的改革,課堂結構的優化必須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學原則、正確的教學方法為前提的。因此,優化課堂結構必然會推動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各個教學因素的變革。
6、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幫助我們積累思想品德活動課的課程資源,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也能提高本組教師的教科研水平,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六、研究方法和途徑。
(一)研究途徑。
本課題研究的是活動課的課堂教學結構,是政治教師每天的日常工作,因此,工作即研究:課題組成員將首先進行調查研究,了解思想品德活動課的教學現狀,分析原因尋找對策,接著從教案入手,加強對活動課課堂結構的設計研究,然后以課堂為載體開展研究課、示范課活動,通過開課活動來分析歸納優化思想品德活動課的教學方法、教學原則、活動評價體系以及教學結構策略,最后形成我校思想品德活動課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形成我校的校本教學資源,最終目的是提高我組政治教師的教科研水平、上課能力和教學質量。
(二)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研究的是活動課的課堂教學結構,是政治教師每天的日常工作,因此,工作即研究,每一堂課的實踐都是一次探索和研究。
(2)問卷調查法。任何理論都離不開實踐的指導,因此該課題的研究需要深入學生的實踐,進行廣泛的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
(3)文獻查閱法。課題研究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因而本課題的研究將大量查閱文獻資料,以便于使研究更深入,更有力度。
(4)案例分析法。紛繁復雜的現象讓人眼花繚亂,可能會影響研究的進度和方向,因此課題研究要善于抓住個案,抓住典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進行案例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5)經驗總結法?!八街?,可以攻玉”,收集、學習習近平兩年來有關的理論與實踐文章,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從他人的經驗學習中得到啟發,形成思路、方案或采取行動。
七、研究過程。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0.2——2010.6)整理資料、研究成果匯總、結題報告、經驗推廣。研究成果:研究報告、論文集、教學案例集、教學設計集。
八、研究內容。
1、研究思想品德活動課的教學現狀,探究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現狀的成因與對策。
2、研究思想品德活動課的課堂教學結構優化設計問題。
3、研究思想品德活動課的教學方法、教學原則以及活動評價體系建設的問題。
九、保障措施。
新北區實驗中學新北區乃至江蘇省的重點示范初中學校,教學設施齊全,設備比較先進,擁有包括多媒體教室、演播廳在內的校園網絡,特別是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擁有四萬多冊藏書,為我們課題組進行課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和先進的技術保障。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和關心課題研究,早就確定了科研興校方針,制定并完善了教科研獎勵條例,為課題研究提供了物質保障。
我們政治組有一群能吃苦、勤鉆研、敢創新、肯奉獻的政治教師,他們個個勤勤懇懇、腳踏實地,自覺履行教師職責,并在教育教學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黃小燕、劉亞琴老師已經是常州市教學骨干教師,張愛紅是新北區學科帶頭人,一批年輕的教師正在成長,如朱曉新老師在市的青年教師評優課中獲得過一等獎,區的駿馬杯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何姝勤老師獲區的駿馬杯比賽二等獎,還有黃淑娟、陳彩霞、樊麗艷等都在學校的“春蕾杯”中獲過獎,特別是在課題研究方面,黃曉燕、張愛紅兩位老師都曾經參加過常州市級的課題研究,黃曉燕、張愛紅老師都獨立主持過區級的課題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為本課題的實施提供了專業保障。
十、研究成果。
通過課題研究,老師們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教科研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撰寫了許多高質量的教育教學論文。
1、張愛紅:論文《善待構建教育的和諧之美》獲市教育學會二等獎;論文《善待學生的藝術》獲省師陶杯三等獎;論文《多媒體技術在思品課中的應用與研究》獲省藍天杯三等獎;論文《開放讓政治課活起來》發表于市教育報;論文《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策略研究》獲區一等獎,發表于市教育報;教學設計《學校與家庭的呵護》獲區一等獎。
10、08——09獲校優秀班主任。
4、黃淑娟:獲第七屆?!按豪俦币坏泉?;獲第八屆?!按豪俦倍泉?;
7、黃小燕:論文《思想政治課研究性教學模式中學生收集材料處理材料能力的培養》獲江蘇省教育學會論文評比三等獎;《一次特別的失物招領儀式》獲新北區教育故事評比一等獎;2008.11《由一堂市評優課談政治課情景創設中的一材多用問題》獲省師陶杯三等獎、市年會二等獎。
8、耿瑛輝:《初中思想政治課課堂討論中存在的問題、原因與策略》獲省三等獎、市一等獎;《思想政治課須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在江蘇大學學報發表。
十一、研究反思。
我們的課題研究的雖然是教學結構的優化,但涉及的方面頗多,它要涉及到廣大教師的教學觀念、知識水平、專業素養、調控能力、教學智慧、教學方式等多種因素,它不僅要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還要改變他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這等于要改變教師習慣了的生活方式,其艱難性就不言而喻了。同時它還要涉及到廣大的學生,而學生是一個個正在發展的、富于個性的、變化著的個體,他們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學習習慣、學習方式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在課題的實踐階段中越發明顯地顯示出來。隨著課題的深入,難度越來越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所要做的工作是千頭萬緒,從課前到課中到課后一貫始終,因此我們只能從幾個教學環節入手進行具體的操作實踐,我們更多的是憑經驗,而不是靠科學的測定來調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尚處在邊摸索邊實踐邊總結的階段,但是不管怎么說,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堅信:困難與希望同在,挑戰與機遇并存。雖然該課題沒有現成的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但只要我們課題組成員齊心合力,大膽實踐,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創新,我們一定能走出一條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適合我校師生實際的課堂教學的新路子!我們將為此而不懈努力!
2010年6月。
題目:課堂教學中對地方資源的引用、開發與方法。
研究內容:大力挖掘亳州本地的地方特色和具有明顯的民間美術特征的美術資源素材,以便更好的把這些素材整合到美術課堂教學當中去,運用教師的美術基礎教育因地制宜的把地域文化和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在挖掘本地歷史文化和開發地方美術資源中,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歷史文化。亳州僑城地區的豐厚的歷史文化,上至先秦,下至民國,亳州的歷史文化沿革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歷史文化名人輩出,老子,莊子等中國傳統思想的奠基人;亳地英雄曹操,在文學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三曹”對中國文學的貢獻空前。
(2)古代建筑。亳州古建筑的文化特色,主要還是以牌坊的型式體現,如明清老街南頭的牌坊;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花戲樓、薛閣塔以及蒙城萬佛塔等許多著名的古建筑在美學上具有獨特的形式美和文化內涵,因而古建筑藝術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特質是地方美術資源開發的重要方面。
(3)地方風光。渦河穿城而過,萬頃豐腴良田,三國覽勝宮是我國改革開放后較早的仿漢建筑群旅游項目,華祖庵夕照,地下運兵道探秘等等,這些具有亳州特有的'地方風光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起學生的家鄉情懷和創作熱情。
(4)民間美術。亳州的民間美術表現形式多樣,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浩若星海。如亳州剪紙、竹編、年畫印刷等。這些民間美術有著粗獷的藝術風格和原生態的藝術美感,既具有較強烈的傳統風味,又融進了一定的繪畫因素,同時也是強調了豐富的主題思想表現的美術形式。
方法:搜集到上述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的素材以后,我們組織專業美術教師對資料信息進行篩選編撰,把這些地方美術資源與校園文化整合起來。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美術課程:如建筑、木雕、年畫、剪紙、泥塑等等。
組織:組織專業美術教師根據所搜集到的本地美術資源按照教育部制定美術課程標準來選定制定課程,美術課程的內容可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幾大類來分別制定教學計劃、教案的編寫,教學內容的設置,既符合國家美術學科的課程標準,同時又兼顧到了本地美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效的利用本地資源與美術課堂有機的結合,做到了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理念相一致。
建立美術課程開發小組,進行需求評估;美術課程資源調查,問題反思等現狀分析;編寫校本美術課程方案;實施與評價本組編寫的校本美術課程。在制定和實施美術課堂與本地資源相結合的過程中,要詳細論證,去偽存真,認真選編,制定校本課程的優劣勢分析,力求在教育部制定的美術課程標準的四大美術學習領域里基本上都要涉及到亳州本地的地方美術資源,讓學生在多樣化的美術形式中去進一步感知藝術表現的文化內涵。
分工:
組長:李林,負責撰寫本課題的活動計劃和研究報告。
成員:李新戰,負責資料的采集、整理、歸納,并設計與開發課程資源的校本課程的編寫與實施。
進度:
經費分配:實地考察經費1000元照片經費1000元編輯校本資料2000元。
預期成果:制定出詳細的地方課程的設計和利用方案。從教學題材、相關資料、活動形式以及學習的課時等幾方面來進行編排教材、授課論證。
三、重要變更(側重說明對照課題申請書所作的研究計劃調整,限1000字,可加頁)。
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因此研究計劃將縮小范圍,原來對亳州及其三縣的研究改為以亳州譙城區作為研究范圍。
灌云縣下車中心小學付懷勇。
我校申報的研究課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管理現狀的調查研究》,經縣教研室批準,列為灌云縣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八期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08—077)。本課題經過課題組成員近一年的研究,現已取得預期研究效果。下面,我代表課題組作課題研究結題報告,誠請各位專家對課題研究報告進行審議。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大家都知道,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的性格形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道德修養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家庭教育相對缺失,他們的學習和性格個性的表現都明顯有別與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這是對社會尤其是學校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作為教師有責任教育好這些學生,為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
二、研究方案的設計。
(一)課題的界定。
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childrenleftathomepaythepriceofmigration),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由于留守兒童年齡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關愛,從而引發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影響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
(二)研究目標。
(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摸清留守兒童人數,掌握其家庭及監護人情況,了解本?;虮镜貐^的“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和主要存在的問題。
(2)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傲羰貎和贝嬖诘男睦韱栴},形成班級心理咨詢室,學校建立心理咨詢站。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擺脫心理障礙,調節自我,積累個案,為個案研究提供素材。
(3)特別關注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學業成績差異程度。
(4)通過課題研究,培養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師,搞好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培養一批心理健康的學生,保障和推進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發展。
(5)通過對問卷調查進行分析,能較為清楚地了解農村留守兒童思想狀況,以便根據調查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研究,總結經驗和不足,為有效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落實和發展相關政策服務。
活管理、“農村留守兒童”學校管理、“農村留守兒童”班級管理、“農村留守兒童”節假日管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需求不同,提供服務。
三、研究過程和方法。
1.研究過程概述。
(1)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國內外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了解中國留守兒童問題的歷史變遷、現階段留守兒童群體的背景成因及特性,研究分析留守兒童的存在與其他農村社會問題、學校教育問題的關聯性,研究留守兒童的概念界定與數量規模。
(2)通過調查、問卷等,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留守兒童的道德品德問題、學習現狀、心理健康問題、安全教育問題等,研究不同特征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3)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資料的查閱,總結留守兒童教育的應對對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我國社會轉型期伴生的社會問題,這一問題需要國家、社會、家庭、學校和社區等多個群體共同關注,并相互配合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4)以學校為依托可以采取的留守兒童行動措施主要包括:開辦家長學校,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有關教育培訓;設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輔導老師,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成長記錄袋,全面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并提供心理疏導和幫助;開設生活指導課,實施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導師制”;發揮學校少先隊作用,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通過開辦心理健康輔導班、專家講座等多種形式,提高班主任老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和咨詢的理論及實踐能力。
2.研究方法。
文獻法:通過圍繞本課題廣泛查閱文學資料,積累該課題的有關知識,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系統地了解專業理論知識,不斷提高分析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從而開闊視野,掌握教育理論,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研究能力,多出研究成果。
問卷調查法: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父母外出情況、祖輩或其它監護人的情況、監護人的教育教養方式等調查,再一步了解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和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個案研究法:建立成長檔案對留守兒童進行跟蹤研究,觀察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差異程度。
經驗總結法:根據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積累總結經驗,相互交流提高。
四、研究成果。
2.論文。
五、存在的問題及后繼研究設想。
1.存在的問題。
1.研究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做得很好,但是不善于總結,不能夠在理論高度分析為題。
2.課題研究內容的提出欠完善.盡管課題研究內容經過再三論證分析,但在具體實踐中發現,還有部分內容欠完善。
2.后繼研究設想。
1.加強基本功訓練,每遇組織一次集體學習研討,對基本功較差的教師進行幫扶提高。
2.加強團隊精神,互幫互學,研究問題,研究知識,研究學生,研究課件,對比分析,整體推進。
3.用好網絡平臺,查找相關資料、借鑒經驗,為分析數據、撰寫論文總結提供依據,使研究工作少走彎路。
主要成員:白靈芝鐘士紅何花白家發郭磊落白鳳珍。
縣級一般課題()。
《農村民族小學傳承彝族歌舞實踐研究》。
執筆:郭潤。
一、課題的提出。
(一)教育背景。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將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這為學校教育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傳承各兄弟民族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文化,繼承其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重大。一個民族的文化根基源于其獨特的精神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乃是本民族基礎的文化識別標志和精神財富,是族群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精神內驅動力。少數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少數民族文化一方面獲得了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是一個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意義的命題。傳承彝族歌舞,是一個對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態文化存在的再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對彝族文化保護的重要形式。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
1.國外研究動態。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教育傳承的國際研究,具有多元文化因素。在理論研究方面,目前國外關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論支撐主要是跨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兩種文化之間進行的教育,其中多元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多民族國家中,為保障持有多種多樣民族文化背景者特別是少數民族和移民等的子女,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并使其獨有的民族文化及特點受到應有的尊重而實施的教育。
2.國內研究現狀。
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并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后,隨著非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相關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例如:羅駿《云南彝族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個案研究》、張應軍《傳承彝族文化,助推和諧建設》、《揚武彝族煙盒舞保護和傳承模式初探》、紅秀《紅河彝族花燈歌舞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彝族民間歌舞藝術》、王雁《彝族民間歌舞在文化轉型時期的生存與發展》等等。對某一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成是一個極具文化凝練的積累過程,從文化角度來看,人們對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相對較為廣泛。在民族文化教育與傳承方面,則主要有王軍、董艷主編的《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汪立珍在《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上發表的論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教育》、普麗春教授《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研究》。以往研究成果主要從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角度加以描述、分析和論述,但是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考察和研究彝族文化的成果為數不多,尤其是以彝族歌舞傳承的學校教育對策為主題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有待深入。
(三)課題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學校教育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對一個民族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乃是本民族基本的識別標志,是維系民族存在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某種意義上講,一個民族在其文化消失之時也就是其民族消失之時。隨著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逐漸形成強勢文化、主流文化對弱勢文化和邊緣文化的侵蝕。導致許多民族傳統文化發生著急劇的改變。彝族是我國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約776.23萬,廣泛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云南占其總人口五分之三以上。彝族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蘊藏著豐富文化資源的民族,在其曲折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畢摩文化。彝族歌舞是我國民族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學校教育中研究彝族歌舞傳承與發展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對探討民族教育發展的出路和改革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研究價值,可在理論上拓展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新視域。學校教育中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問題,不僅是一種把被長期忽略的各民族文化資源進入主流教育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對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態文化存在的再認知過程,可在實踐中擴展現代學校教育的功能,有助于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
(四)選題、立意的現實意義。
王馬寨村委會是彝族聚居地,是省級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沙莜腔”的傳承基地,王馬寨小學95%以上的學生都是彝族,學校教育理應肩負起彝族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歷史使命。研究傳承彝族歌舞,將彝族優秀的歌舞移植到學校教育這個大花園里,可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二、課題的界定。
我們把課題研究的范圍界定為現在的“農村民族小學傳承彝族歌舞實踐研究”。農村是指王馬寨村委會所屬的6個自然村,因為王馬寨村委會是彝族聚居地,95%以上的學生都是彝族,這個村委會的學校就是名副其實的民族小學;“歌”主要是指當地六個自然村的傳統山歌“沙莜腔”;“舞”是指當地六個自然村傳統的彝族煙盒舞。這里有省、州、縣級彝族歌舞文化傳承人,我們進行這個課題研究,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這個課題研究更貼近生活實際,更貼近我們所在的農村小學,更有利于我們開展各種研究工作。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將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這為學校教育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
少數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智慧的結晶。保護并創新其文化理論,是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與進步的標志之一。在對于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整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研究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理論與實踐雙重意義的命題。
四、研究假設。
本課題的研究開展,可使豐厚的鄉土文化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供我們有效地利用,讓學生感受彝族文化豐富多彩、愉悅生活的特點。通過該課題的研究,對彝族民風俗文化進行挖掘和整理,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從而填補學校教育中彝族歌舞資源的空白。研究我校彝族歌舞的文化傳承,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將當地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移植到學校教育這個大花園里,為多樣化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多的教材、更多的色彩和教育選擇的可能性。
五、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1.調查了解當地的彝族歌舞,明晰保護和傳承的重點內容。2.搞好彝族歌舞的宣傳活動,加強校園彝族文化建設,營造特色氛圍。
(二)研究內容。
本課題以學校為載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煙盒舞和沙悠腔為主要研究內容,通過研究本地優秀的彝族歌舞,明晰保護和傳承的重點內容,找到傳承彝族歌舞的途徑和方法。期盼為學校和有關部門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提供行之有效、操作性強的新視角和新方法,為最終在構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新行為和新途徑,提供有益經驗,促進民族教育和諧發展。
六、主要研究方法和對象。
(一)、研究方法。
本課題學校教育的視角,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分析法、經驗總結等研究方法。對當地彝族煙盒舞的家庭熏陶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狀況、內容、形式、困境進行系統調查研究,整合,記錄和整理彝族煙盒舞、沙悠腔這一寶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探討彝族文化與學校教育調適的對策。
(二)、研究對象。
本課題研究對象主要是王馬寨村委會轄區的王馬寨小學(包括學校所屬的三個村?。?,其核心是研究農村民族小學傳承彝族歌舞的途徑和方法,探索學校教育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有效模式。
七、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起訖時間為2013年8月——2015年8月,為期兩年。
(一)準備階段2013年8月。
2013年8月,廣泛收集資料,分析本課題已有研究成果,找準切入點,擬定研究方案。組織申報課題。
(二)課題啟動階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2013年9月——2013年11月。完成文獻收集整理,撰寫開題報告。
(三)課題研究階段:2013年11月——2015年6月。
1.聘請專家對課題研究進行指導。
舞進行系統調查研究和記錄整理。
3.明晰保護和傳承彝族歌舞的重點內容。
4.在校園內廣泛開展傳承彝族歌舞活動,并將其設置為地方課程,聘請擅長彝族歌舞的專家進行教授。研究傳承彝族歌舞的途徑和方法,撰寫中期調研報告。
(四)課題總結階段:2015年6月——2015年8月。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收集課題研究成果,進行課題研究總結,編輯系列研究成果,舉行結題活動。
八、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彝族歌舞文化的理解,初步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彝族歌舞的習慣。
根據實驗前后學生測查統計分析、教學活動、經典教學案例、家長調查、課題組成員撰寫的文章,顯示出了學生良好的傳承、學習效果。
1.促進了學生對彝族燦爛文化和生活習慣的了解,使他們感受到彝族文化的多樣性,愉悅性和美。
2.培養了學生對彝族歌舞理解、尊重、學習的態度。
在對彝族文化態度方面,隨著學生對彝族歌舞,民風民俗資源不斷的認識,學生的情感、態度發生了積極的變化,由不了解、不理解、朦朧、誤解到了解、理解、認同、接納。表現了學生發自內心對彝族歌舞由衷的喜愛之情。從心理上、情感上發生了積極的轉變。
1.教師對彝族文化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彝族文化雖然就在我們生活周圍,成人、教師也存在不了解、不理解,認識不全面的現象。課題組教師在開始做課題研究時,受歷史因素、周圍環境影響,也認為彝族文化是相對落后的,膚淺的,對傳承彝族歌舞并運用于學校教育中的價值持懷疑態度,隨著研究活動的深入開展,教師對彝族文化的認識日益全面、客觀,逐漸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之情,從而對民族文化持平等、尊重、理解的積極態度。教師對彝族文化的欣賞、喜愛之情為促進幼兒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2.教師的教學觀念有了改變。該課題研究之初,一些老師認為將彝族民風民俗教學材料、知識傳授給幼兒就等于將彝族民風民俗資源運用到了學校教育中。經過幾年的實踐、研究,很多老師都逐步轉變了觀念。逐漸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孩子們一些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培養孩子一種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為以后孩子客觀、全面地了解事物、認識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不僅僅停留于會唱一曲沙悠腔或是會跳幾個煙盒舞了。
3.教師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如:在該開題研究過程中,教師收集彝族民風民俗教育資源,對資源進行整理、遴選、改編、重塑,這些工作提高了教師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促進了教師科研能力的發展,這幾年教師撰寫了大量的科研論文,其中有部分文章在省、縣教育雜志上發表。
4.隨著學校傳承彝族歌舞活動的深入開展,家長對民族文化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隨著科研活動的一步步開展,家長看到孩子們的變化,對民族文化的態度發生了積極的轉變,由當初的擔憂、顧慮,變為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支持學校組織的活動。如:學生孫穎的媽媽對我們講道“最初讓孩子學習彝族歌舞還有些顧慮,擔心彝族文化的教育會對孩子有影響,會使其他教育內容減少,但近三年的學習,孩子的成長,方方面面的進步說明該課題的開展,不僅沒有影響孩子學習其他知識,還拓展了孩子的視野,擴大了孩子的知識面,豐富了孩子對彝族文化的感知。這樣的例子很多。
(三)打造了學校辦學特色,提升了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依托本地古樸的彝族文化氛圍,營造了濃郁的彝族校園文化,在學校的走道旁、操場邊、教室走廊等顯眼的地方,通過展示圖片、資料、故事、山歌、煙盒舞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彝族的歷史、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信仰崇拜等文化,了解祖先留下的獨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風,體驗古老的彝族文化韻味。校園彝族文化的建設,凸顯了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成了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
(四)校園特色文化建設專題片成功拍攝完成。
該片制作已完成并已在網上宣傳,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開播就得到了學校師生和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不但提高了我校的社會影響力,還傳承和推廣了我校的彝文化品牌,為校特色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論文類成果。
1.郭潤《淺談以學校為載體的彝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論文獲“2014年云南省教育成果二等獎”。
2.白靈芝《對彝族煙盒舞進校園的思考》獲“2014年縣級教育科研論文三等獎”。
3.白鳳珍《傳承彝族歌舞。
豐富校園文化》論文獲“2014年縣級教育科研論文三等獎”。
4.郭磊落《彝族歌舞進校園》論文論文獲“2014年縣級教育科研論文三等獎”。
5.白家發《傳承彝族歌舞》論文獲“2014年縣級教育科研論文三等獎”。
6.何花《淺談彝族文化的傳承與少先隊活動的開展》論文獲“2014年縣級教育科研論文三等獎”。
7.鐘士紅《小學生厭學心理問題的研究》論文獲“2014年縣級教育科研論文三等獎”。
九、研究后的思考。
通過本次實踐研究活動,班額課題組成員認為有以下經驗值得深思。
其一,校長理念直接影響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正所謂“一個校長就是一所學?!?,王馬寨小學小學在傳承彝族文化方面取得較大成績,與校長的重視分不開,校長常教導學生說:“學好沙悠腔、煙盒舞,你們今后就會多一個成功的機會,成為彝族煙盒舞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人?!?/p>
其二,家長和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可和熱愛,是學校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根據對王馬寨小學四、五兩個年級部分學生,以及王馬寨小學村小學一、二年級的調查顯示。在所調查的110多學生中,所有學生都回答“了解煙盒舞”,占100%;有98名學生回答“會跳煙盒舞”,占80.9%。另據對王馬寨村委會王馬寨村村民的隨機調查表明,在被調查的80名村民中,有69人認為煙盒舞等彝族民族文化“很優秀”,占86.25%;4人感覺“一般”,占5%;7人認為“太土了”,占8.75%。有76人“希望孩子在學校學習少數民族文化”,占95%;僅有3人回答“不希望子女在學校學習少數民族文化”,占3.75%;有1人回答“不清楚”,占1.25%。
以申請財政補助,只是沒有形成制度。例如王馬寨小學小學欲重新做一套煙盒舞伴奏音樂,也因為無經費而擱淺。工作需要資金支持才可以開展。
總之,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塑造民族性格、開放民族胸懷、提升民族理想、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推動民族文化向前發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王馬寨小學為學校教育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提供了有的益經驗。
參考文獻。
[5]普麗春.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綜述[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9(5).[6]普麗春.學校教育中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7]普麗春.學校教育中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基于云南省的調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0(2).[8]普麗春.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模式構想[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1).[9]普麗春.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與反思——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煙盒舞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1(2).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覺得只注重一本教科書是封閉的教學,犧牲的是個性、是創造、是自學的能力,是對學習語文興趣的扼殺,很多教師也已清醒地認識到: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固然以課內學習為主,但光靠課內學習這一條腿走路顯然是不行的。課外閱讀正好在以上方面可以彌補課內閱讀之不足。綜觀課外閱讀現狀,形勢不容樂觀,突出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閱讀興趣比較單一:休閑性閱讀占據學生課外閱讀的大部分時間;
(3)課外閱讀的時間的比重減少:越來越多的時間被無聊的電視節目占據著;
(4)閱讀消費較少:用于娛樂的消費遠遠高于購買書刊的費用。
(5)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閱讀能力正在退化:學生缺乏閱讀課外讀物的習慣,缺乏獨立思考、獨立閱讀的能力。閱讀的退化不僅會使人的思維遲鈍,智力功能萎縮,導致學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會危及民族基礎素質,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二、要解決問題。
1、探索低段學生課外閱讀實踐活動的實施途徑及策略。
2、構建科學、規范、有效的低段語文閱讀指導課的活動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班學生實際和教師特點的課外閱讀實踐活動課程。
4、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促進書香班級特色的形成。
三、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實驗研究、行為觀察、文獻研究、問卷調查、師生訪談、家長反饋等多種方法。
四、課題研究計劃。
1、準備階段(2009.3—2009.4)。
(1)、整理課題申報相關資料,完成課題申報、立項。
(2)收集國內外有關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的探索與研究論文獻及實踐資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計劃,做好實驗準備。
2、研究的實施階段(2009.5----2009.10)。
(1)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并深入實踐研究。
(2)收集優秀讀書心得。
(3)開展“閱讀匯報課”、教學設計、撰寫經驗論文活動,完成教學設計、論文或案例。
(4)完成階段研究報告,進行階段成果評估。
3、實驗的總結階段(2009.11—2009.12)。
(2)進行總結提煉和實驗成果的綜合評估,撰寫結題報告。
(3)推廣研究成果。閱讀成長記錄袋、讀書心得。
五、課題研究進程。
(一)前期準備工作。
1.以理論學習為先導,強化科研意識。
我們認為,深入而充分的理論準備并貫穿于始終,對于順利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開題后仍要認真地系統地學習教育理論專著和相關的理論以及新的科研成果經驗。理論專著主要來源于教育書庫以及計算機網絡中的精彩資源。在此基礎上,掌握原理,積極研討,改變教育理念,強化科研意識。
2.以課程改革為契機,推進研究性學習。
《課標》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提出了從量到質的要求。課程改革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理論的依據,使我們在研究中更能放手大膽地去做。因地制宜,因班制宜,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達到推進學生課外閱讀的研究性學習,要求每個教師最好每月上好一節研究課,每學期寫好一篇研究論文。
3.以全面調查為輔助,改進研究方法。
學習資料為多。大多數父母認為課外閱讀就是為了提高寫作能力,低年級沒開始寫作,這課外閱讀有沒有無關緊要。在家長的心里,課外書就是閑書,會影響學習,只要讀好語文書數學書就好了。這使我們認識到家長的觀念亟待更新,應該盡快列一些適合學生的書目提供給學生以讓他們能走上課外閱讀的陽光大道。
(二)具體操作。
閱讀習慣的養成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需要我們教師的幫扶監督。要使活動去得成效,需要我們用心去研究,我們從以下方面著手:
1、立足課堂,向課外無限延伸。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同樣不可忽視課堂教學的力量。蘇教版新課標的語文課本所選的課文文質兼美,課文留有相當多的空白。給我們教師留下廣闊的對教材二度開發的天地,課堂的外延天高地闊。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我們從課內抓起,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引入和課文相關的資料,布置學生查閱并交流資料,推薦和課文有關聯的文章和書籍。以課堂為點,向課外有目的延伸,使教材真正成為“例子”,師生憑借教材,所學到的遠遠超出了教材。
2、授之以漁,從魚目中挑揀珍珠。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個性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潛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笨梢?,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的自改作文潛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潛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說:“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的自改潛力?!?/p>
而現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師最煩惱的事。耗費了超多心血,收效卻不大。學生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興趣,更寫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教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學生則轉成了被動理解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诖?,我確立了《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潛力的研究》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有三個概念:
學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學生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興趣,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后,是學生間的互相批改,互相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研究目標。
1.透過互批互評來激發學生寫作的用心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賞析潛力。
2.培養學生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潛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潛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研究資料。
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潛力。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透過查閱、收集有關學生作文自改潛力培養方面的科研文獻,獲取相關信息,并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研究法:透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學生作文批改現狀以及學生自改作文潛力進行調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研究帶給第一手資料。
實驗研究法:以課題研究計劃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研究不斷地進行計劃、研究、總結、修正,使課題研究科學、規范、合理。
經驗總結法:透過對課題的研究,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索出一些教學規律,來指引今后的教學工作。
六、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10月: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課堂的文章。2.醞釀制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第二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計劃實施,根據實際狀況,搜集整理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研究并小結;及時上傳到網頁。
第三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們用心做好研究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及時資料整理、總結,及時上傳。最后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七、研究過程。
首先,我們學習理論,以提高理性認識。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生態理論,基于蔡明的生態課堂的原則和黃大龍朱志國的生態課堂理論,我們認識到讓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的生態教學活動。他是培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日?;顒?。
09年9月朱建榮對市骨干教師開作文評講課。
20xx年3月11朱建榮老師開校級公開課: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我來幫你寫作文。
10年3月24鄭永梅老師校級作文評講課——《捕捉特征細致描繪》。
10年10年4月7方芳開校級公開課作文評講《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號施路平老師開作文評講課——怎樣圍繞中心選材。
10年4月27蔡秀蘭校級公開課——怎樣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說值得推廣。
20xx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加袁建忠書記的生態作文結題會。
20xx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說值得推廣。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示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示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薦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有三點評價,1.港區初中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后注重應用,培養學生素養和潛力。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3.養成了一種市進修校園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一致”。
推薦課后與進修校園張老師交流,受到張老師邀請。
20xx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校園邀請去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八、研究成效。
本課題研究貼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的要求?!墩n標》個性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潛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币操N合葉圣陶老先生說的:“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潛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于課堂,恰好貼合張家港市生態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學生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1.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鑒賞潛力。學生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鑒賞,又是對課文鑒賞的復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閱讀課上作批注,他們的評語越來越準確,證明鑒賞潛力越來越高。
2.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寫得體批語的潛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范符號的潛力以及語言表達潛力。學生經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準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用心中肯的發表意見。語言表達潛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激發了學生樂學,提高了寫作潛力?!皩W生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于自己的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理解,其價值能被實現?!碧K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弊寣W生評講作文,就是肯定學生的潛力,相信他們有鑒賞潛力,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證明老師重視學生的觀點、意見、推薦。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學生心里就簡單了,沒有壓抑了,學生就能用心思考,大膽發現,大膽發表意見。學生的日記能夠證實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和快樂。學生的興趣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4.透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促進師生成長。
學生評講作文是在學生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作者所寫文章優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準確。這是一個鑒賞過程,要檢查作者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潛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到評講,又要聽力、決定潛力,語言表達潛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一次提高。它激發了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學生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了教師的知困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困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師成長。
的再認知以及培養孩子的理解批評的潛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養,則是教育的永恒追求?!?/p>
6.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對新課改的認識。
老師們明白了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關注學生生命的生態作文教學?;ヅジ淖魑淖钅芊从成拘栽瓌t,學生評講作文最能顯示生命性原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文評講課上,生態課堂的生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都得到充分體現。
7.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指導作文潛力。
一、課題的提出。
1.《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讀整本書?!毙W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v觀整個小學階段,一個學生所學的課文不過三百來篇幾十萬字,即便學得再好,所得也很有限。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擴大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僅僅寄托在課堂上,而要把課內與課外、校內和校外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重視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加強課外閱讀指導。
2.專家的研究成果。
竇桂梅的主題教學研究:從兒童自身特點和學習現狀、課程單元以及從教材自身出發,提煉教材的“主題詞”,即與生命體驗有關的屬于“人生意義”的詞語,以“積累、感悟、創造”為形式,由一主題“牽一發”動教材知識體系的“全身”,從而站在哲學的高度,進一步從生命的層次,全新全面認識課堂教學,整體構建課堂教學體系。這一研究側重在課內主題性閱讀的研究,側重在課內提煉教材的“主題詞”,從而加升對教材的認識。而我們的課題則側重于從課外主題性閱讀進行實踐和研究,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從而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李希貴先生的“語文主題學習”的相關理論:“主題學習”主要是圍繞某一主題選擇幾十篇主題相關、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連續性的文章,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讀本。選擇文章時,兼顧古今中外,兼顧不同的年代、文體等等。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閱讀提示,也盡可能圍繞單元的重點的難點編寫,這就是“主題學習”編排的框架、思路。語文是學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
3.學生閱讀實際情況。
絕大多數學生到小學畢業時根本達不到這一要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除目1。
前小學語文沒有完善的課外閱讀材料這一外在因素,我們的語文教師和家長對課外閱讀指導還是一塊“處女地”,正因為如此學生所獲得的課外閱讀經驗嚴重缺失。學生的閱讀興趣得不到激發,閱讀能力得不到提高,這是制約語文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鑒于學校和學生閱讀的具體情況我們決定開展主題性課外閱讀的策略研究。
二、本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閱讀活動,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內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課外閱讀不僅僅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過程,而且也是發展學生能力的過程。
所謂“主題性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之外,圍繞單元主題和學校編寫的《快樂閱讀》校本教材介紹的書目而展開的閱讀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帶著明確的主題去讀書,他們就有了清晰的獵取對象。教師再指導他們讀思結合、讀寫結合、讀書與社會實踐結合,每次閱讀也就容易在思想認識、思維方式、語言積累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有所收獲。
三、本課題研究的意義。
我們現在的教材都是以主題組織單元,各單元均有一個明確的閱讀主題,如蘇教版第9冊教科書設計了七個主題,圍繞主題以整合的方式組織了七組教材內容。依次是:園丁之歌,自然的奧秘,故事集錦,無私奉獻,祖國各地,百折不撓,走進名著,這就有利于在課題開展中以語文教材為中心,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提煉出閱讀主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課外閱讀中引導,讓課外閱讀更好地成為課內閱讀有力的憑借和依托,擴展和補充。
開展主題性課外閱讀研究,對小學語文閱讀由課內向課外、由以教科書為本向課外閱讀過渡、由應試教育向讀書滋養人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轉變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該課題的實踐研究對小學語文學科拓展性主題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習慣的有效培養、讀寫結合提高語文素養等方面的理論建構和實踐操作體系的建構都很有價值,也對加強改善我校中午就餐學生管理的一個有效途徑,規范學生語文課外閱讀活動,增強課外主題閱讀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現實的指導價值。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摸索出適合我校學生開展主題性課外閱讀的策略。2.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學生實際和教師特點的主題拓展閱讀內容選擇的教材體系。
3.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發展語言能力。
五、本課題研究的方法。
在實施課題研究中,我們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1.調查法。通過座談、問卷,了解教師、學生、家長對課外閱讀現狀的看法,及課題開展前后學生閱讀情況的調查。
2.文獻研究法。廣泛收集國內外關于學生主題性課外閱讀的信息和學習研究,結合本校實際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
3.實踐行動法。召開不定期的課題研討活動,舉行觀摩課、研究課,撰寫實驗論文,開展讀書活動,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采取新措施進行修正和完善。
4.經驗總結法。及時對課題開展進行階段性總結;撰寫教學案例及相關論文的編寫等。
另外本課題研究還輔之以師生訪談、家長反饋等多種方法。帶領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開展閱讀和誦讀活動,向學生推薦一些必讀書和選讀書,建立“書香校園”,讓學生陶醉在書籍的海洋里,豐厚文化底蘊,涵養健全人格。
六、本課題研究的過程。
課題起止時間從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具體分三階段開展:1.從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為起步階段:轉變觀念,更新理念。制訂方案,明確思路,做好計劃,組織實驗教師學習“小學語文主題性課外閱讀”課題相關理論。
2.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為攻堅階段:理論創新,有所突破。積極探索“小學語文主題性課外閱讀”的實施策略,取得一定的課題實驗成果。
3.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為總結階段:運用整合,總結結題。對各階段資料統計進行分析整理,撰寫實驗報告,介紹實驗做法。
七、本課題研究的策略。
為積極落實《鹽城市加強全市中小學語文和英語課外閱讀指導意見》和學校課外閱讀要求,按月規定閱讀書目,充分利用中午閱讀時間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具體的策略如下:
(一)營造濃烈氛圍——主題性閱讀的土壤。
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會愛上做某事。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如此。什么是習慣?堅持做某事,久而久之,成了一種自覺行為,這便成了習慣。所以在孩子的生活空間里營造濃烈的讀書氛圍,便是我們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最佳途徑,成了主題性閱讀之花生長的肥沃土壤。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為此我們做好了以下兩方面事:
1、教師引讀。教師有意識地在班上捧著一本書靜靜閱讀,此時一些孩子也會效仿,這種勢頭在漫延,范圍在擴展。平時那些不怎么也愛書的孩子看著同學們在認真地閱讀,也從書包里掏出自己心儀的書,那一種多么美好的境界。
2、親子共讀。一方面,我們利用家長會,要求家長陪讀,另一方面,通過“小手拉大手”活動,讓孩子影響父母參與其中,建立書香閱讀家庭。
為了做好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我們還做了四件事:
1、大力實施“660”學生閱讀行動計劃(解讀:小學6年學生精讀課外書籍60本)。我們精選60本名著,分解到每個學期、每個月,讓孩子品味經典,沐浴書香。
2、精心布置校園書香文化環境。在大廳設置了“陽光書吧”和“陽光書桌”,對每間教室門口和走廊里按照“名著”“名人”“名城”“名畫”“名詩”進行了整體布置,每個班級設置閱讀分享欄等文化布置。
3、嚴格規定專門閱讀時間。睡前飯后,是課外閱讀主要時間段。每周的的閱讀課,中午在校就餐學生飯后的半小時,以及上課前的二十分鐘都是孩子品味書香的美好時光,看著孩子們端坐課桌前,手捧一本書,陶醉書海中,整個校園鴉雀無聲,那是孩子暢游書海的最美時刻,是校園一道最靚麗的風景。
伊始,我們將必讀書目告知家長,動員學生家長給學生買書送書。為了減輕學生經濟負擔,班級學生統籌購書,各班書籍定期漂流,實現每人一本書,可讀全校書。另外,每班每周都有特定的時間到學校圖書館進行借閱。通過定期開辦“圖書跳蚤市場”,給學生搭設交換圖書平臺。
(二)編寫校本教材——主題性閱讀的依托。
李希貴先生認為,沒有哪一個孩子不喜歡讀書,不喜歡讀的是你給他的書。他還指出,一定要給不同年齡的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不同的讀物,要允許和尊重孩子有自己的愛好。為此,我們一方面參考了主管部門給不同年級段學生推薦的閱讀書目,另一方面通過發放《我最愛讀的書》情況調查表進行調查摸底,了解各年級段學生閱讀的喜好,在此基礎上,確定各年級段學生必讀書目,再結合現行教材各單元主題編寫校本教材。教材按低、中、高三個年級段共分三冊,每學期每名學生必讀五本書,每月一個主題。圍繞閱讀主題推薦若干閱讀書目,供學生選讀。做到必讀與選讀結合,全體與個體結合。
(三)強化閱讀指導——主題性閱讀的搖籃。
上好各類閱讀課是學生能否深入、有效進行主題性課外閱讀的關鍵之所在。這好比,鳥兒能否搏擊長空,取決于它是否有一對蒼健有力的翅膀一樣。在實施主題性課外閱讀活動中,我們圍繞校本教材中的每月必讀課外書籍,相繼開設“新書推薦課”、“閱讀賞析課”和“分享交流課”。
“新書推薦課”上,通過看書面,讀書評,聊作者,覽梗概,說方法等環節,激發閱讀興趣,教給閱讀方法,提升閱讀期待,從而走近新書。
例如本人在結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9課《海倫·凱勒》一文學習后,指導學生閱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直接從作者談起,談海倫·凱勒的成就,從而引出書目《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通過看書面,讀有關書評等環節進一步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閱讀賞析課”上,通過品美詞,賞佳句,析人物等內容進一步走進作品。我們在每月的中旬安排一節“閱讀賞析課”,此時,一般學生基本閱讀過半,對書中的基本情節有大致了解,通過“閱讀賞析課”,在交流已讀內容的理解與把握上,旨在給學生一個助推力,以便能更深入地進行閱讀。
例如在學習了《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指導學生閱讀賞析笛福的《魯濱遜5。
漂流記》,讓學生找出有關精彩段落,談感受,說體會,挖掘文字的背后內涵,把握人物的精神,領會作家意圖。
“分享交流課”上,主要讓學生針對文章內容、人物形象等談感想,說收獲,實現讀思結合、讀寫融合。此類課一般在學生讀后進行。
例如學生在讀完蕭紅的《呼蘭河傳》后,讓他們暢談讀后的感受,從而進一步理解教材《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以樂襯苦的表達技法。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樂中不樂,苦中知樂”的生活真諦,認識童年的快樂,生活的幸福,珍惜美好時光。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還請作家給我們講閱讀的意義和方法,我們先后邀請了著名作家曹文芳走近校園,和孩子們面對面交流,邀請了鹽阜報業集團的知名編輯龔增英給孩子們做寫作知識講座,邀請了身邊的作家老師——二小集團的梅艷主任為孩子們講述她的童話。
(四)開展閱讀活動——主題性閱讀的助推劑。
本課題組積極推行“3+1”閱讀模式(早誦課、午悅課、晚自讀+閱讀課),專門成立了文軒文學社,用家鄉名人的勵志故事激勵孩子奮發向上,引領孩子讀寫結合,享受成功。課題組先后開展了校園閱讀節,故事漂流,閱讀知識pk賽,“我最喜愛一本書”征文、演講比賽,“聆聽花開的聲音”學生讀書成長匯報會、“采蜜本”展評、“閱讀之星”“書香班級”“書香家庭”評選等閱讀活動,通過各類活動,有力地助推了主題性課外閱讀的深入、持久、有效的開展,讓孩子們享受閱讀的成果,體驗閱讀的快樂。
八、本課題研究的成果。
(一)學生閱讀習慣漸已養成。
8.朱軍等58名同學的作文在《鹽城晚報》上發表;9.另有156人次在各級各類作文比賽中獲獎。
(二)教師科研水平得以提升。
1.《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發表于《小學語文教師》2013年第11期。
3.《拓而有度,展而有序,學而有效》獲市優秀教育論文評比一等獎張松元。
4.《讓“評價藝術”成為提高作業質量的魔法》獲區2013年教育科研論文評選一等獎。
劉霞《愛,為幸福課堂奠基》獲2013年“教海探航”區級評比一等獎。
(三)配套閱讀教材出版發行。
為了更好地指導課外閱讀,我校組織課題組成員和部分語文骨干教師,根據新課標閱讀要求,在校本教材《快樂閱讀》的基礎上,精心編寫《長篇名著經典導讀》《傳世名篇精選》《課文延伸精選》這三套配套閱讀教材,現已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這三套教材完全根據學生年段特點編寫,閱讀篇目經典、編寫體例新穎、導讀方法豐富,編寫主題鮮明,拓展孩子閱讀的空間和視野,延伸課文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九、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及今后設想。
體系方面要有突破。
總之,小學語文主題性課外閱讀對于我們來說,還是一個嶄新的實踐課題。正如所有實踐課題一樣,需要我們準確深刻把握內涵,積極參與實踐探索,不斷加強反思總結,在實踐中摸索,在摸索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主題性課外閱讀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靈丹妙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既為廣大學生開拓視野、培養技能提供了寬廣的平臺,也使個別學生產生道德觀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現象給青少年帶來負面影響。另外交通事故、溺水意外、食物中毒等威脅青少年學生人生安全因素的頻繁出現也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有資料表明,中國每年有20萬人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自殺成為15?35歲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近兩年,呈現出明顯的低齡化趨勢。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使我們認識到了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度嗣袢請蟆吩沁^“時代熱評:呼喚‘生命教育’”。文章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意外傷害已成為威脅我國14歲以下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第一殺手”,每年因意外傷害喪生的孩子有四五十萬,占這個年齡段總死亡人數的31.3%,是發達國家的3至11倍!多年來,我們的傳統教育,多是對不畏強暴、見義勇為的宣傳,少有避險技能、自救知識的傳授。
在中小學大力開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廣大青少年學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激發他們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奮發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將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意志融入在青少年學生的精神中,培養他們勇敢、自信、堅強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國際競爭意識,增強他們在國際化開放環境中的應對能力。
近幾年來國內部分學校開始關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但總體上集中在高校學者的理論分析層面,缺乏廣大一線學校、教師的實踐探索。如今我們更迫切需要廣大中小學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結合二期課改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實施生命教育。然而,如何以新的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站在全面開發學生生命潛能為其終身生活負責的高度,系統地開展生命教育活動,拓展生命教育資源,激活課堂,構建合理的生命教育校本課程以及教學評價體系,探索與之相適應的學校管理體系,目前,在國內的中學教育中尚不多見。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旨在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
以高中學生以及影響他們生命發展的教職工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德育主題活動、學科教學滲透、校本課程構建、校園環境建設、校本研修和構建學習型學校等途徑開展實踐研究,尊重師生主體,為其創設生動活潑、充實豐富的環境和條件,以促進師生全面、和諧、主動、健康發展的教育。
三.研究目標。
通過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探索高中實施生命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形成系統的生命教育主題活動系列,構建中學生命教育校本拓展課程和研究型課程,探索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及與之相配套的教與學評價體系,創設生命教育校園環境,開展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構建學習型學校管理體制,幫助師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量,為學生將來實現人生價值,獲得圓滿人生打下基礎,以教師充滿激情的生命影響學生生命,使校園真正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
四.理論價值。
1.開展生命教育真正落實和完善二期課改理念的內涵。
“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是二期課改的重要理念。要深刻地理解“以人為本”
必須關注人的生命世界。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沒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沒有人的存在。生命是人智慧、力量和一切情感的唯一載體。因此,教育的“以人為本”,首先應當是以人的生命為本。生命是人成長與發展的力量本源,是教育的元基點。確立以人的生命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我們從知識課程觀狹隘的視界中走出來,使學生的學習不僅是知識技能的掌握,更應當是生命的整體生成,換言之,以“生命為本”的教學,才可能讓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態度等都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獲得精神的豐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長。生命教育真正落實和豐富了二期課改理念。
2.開展生命教育,豐富生命教育的內涵、途徑、研究方法和教育理論。
高中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將對中學生命教育的內涵、目標、內容、途徑和方法進行研究,并從德育、教學、學校管理、學校文化和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等諸多方面開展實踐研究,為實施素質教育和生命教育探索一種新的實踐途徑,從而豐富生命教育的研究方法及其教育理論。
六.研究過程與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
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撰寫生命教育研究綜述,確立課題,成立課題研究組,制定研究方案,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課題研究項目,聘請專家對課題進行論證,撰寫課題開題報告。培訓課題組成員。各子課題確立,并開題論證??傉n題組擬定研究重點,各學科教師選擇、確立、申報研究課題。與現有校園網整合,構建有生命教育特色的校園網。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
實施研究方案,全面開展生命教育,總課題組提供研究策略、調控研究過程,子課題組實施生命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教科室負責進行高中生命教育的內涵、目標、內容、途徑、方法和評價的研究,德育處開展高中生命教育主題活動的實踐研究,構建分年級生命教育主題活動目標體系,構建生命教育主題活動的分層評價體系。教導處負責對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研究型課程的構建與實施策略進行研究,構建利于生命成長的課程框架體系,充分利用本地區和學校的教育資源,開發生命教育特色校本拓展課程和研究型課程,完善日常教學管理,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學分制評價體系。開展生命教育融入中學各科基礎型課程教學的實踐研究。探索培訓、教研、科研三位一體的校本研修良性運行機制打造充滿活力的專業化師資隊伍。開展構建學習型學校管理體系的實踐研究。校長室、教科室負責統籌、協調各課題組的研究。不斷完善生命教育特色校園網。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
對高中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進行反思,各子課題研究組撰寫研究報告,匯總子課題研究成果,撰寫研究總報告,成果鑒定,匯編成冊,出有關生命教育專題的《天山雪蓮》。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研究準備階段,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國內外有關生命教育方面的資料,寫出有關生命教育的研究綜述。
2.調查法:課題研究初期運用調查法,了解高中師生的生命觀現狀。
3.觀察法:觀察開設生命教育相關課程以后,學生在認識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變化。
4.行動研究法:運用于整個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過程中,使課題研究更具操作性。根據課題研究進展情況作及時的修正、完善。
5.運用敘事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對學生在生命教育前后的變化進行比較研究。
七.研究內容。
本課題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中學實施生命教育的途徑、方法與策略的實踐研究。
1.開展高中生命教育主題活動的實踐研究(子課題,由政教處負責,分層落實到各年級組。)。
構建分年級生命教育主題活動目標體系,高一至高三教育目標、內容的分層遞進,有效開展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
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學生的理想品德教育、行為規范教育、自主管理、科技教育、環境教育、藝術與體育教育、勞動教育、心理衛生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之中,開展學生學習準備系列活動、學生黨團校系列活動、生存訓練體驗系列活動、學生畢業準備系列活動、學生校內實踐系列活動、學生社區服務系列活動、學生社會考察系列活動、學生生活自理系列活動,形成中學生命教育系列校本課程,以及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生命教育系統主題活動。
構建生命教育主題活動的分層評價體系。
2.對高中生命教育校本學科拓展課程、研究型課程的構建與實施策略進行研究(子課題,由教導處負責,教科室協助,落實到各教研組。)。
構建利于生命成長的課程框架體系,充分利用本地區和學校的教育資源,開發生命教育特色校本拓展課程和研究型課程,完善日常教學管理,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學分制評價體系。
3.開展生命教育融入中學各科基礎型課程教學的實踐研究(子課題,由教導處負責,落實到各教研組。)。
在高中各科基礎型課程的教學中,增強生命教育意識,挖掘顯性和隱含的生命教育內容,切實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激活課堂,探索體現二期課改理念、讓師生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生生、師生良性互動的課堂教學策略等。
4.探索培訓、教研、科研三位一體的校本研修良性運行機制(子課題,由教科室、教導處負責。)。
全員參與校本研修,教育教學問題課題化,人人都有課題,教研與科研有效對接,課堂、班級成為研究室,教師成為研究者。堅持集體備課、研討教育問題的制度,建立“集體備課、資源共享、個人加減、課后反思”的備課制度,并形成共享的校本備課資源。落實課堂開放制度,“推門聽課制度”。引導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進行自主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以“課例”為載體,開展教育、教學敘事研究,注意行為的連環改(跟)進,增強教師的自主發展意識、課程意識、反思意識,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打造充滿活力的專業化師資隊伍。
5.開展構建學習型學校管理體系的實踐研究(子課題,由校長室負責)。
確立基于生命教育的現代學校管理理念,學校組織機構扁平化;改善“心智模式”,構建共同愿景;構建學習型組織的基本學習框架以及“點、線、面”管理網絡體系;建立生命教育運作的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構建學習型學校。
6.開展創設生命教育校園環境的實踐研究(子課題,由政教處、總務處負責)。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建生命教育的校園環境,規劃布置學校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通校綠籬,亭園相依,四季飄香,景色怡人,隨處都有體現人文精神的雕塑、畫像和景觀,生命教育理念體現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整個校園環境充滿生機。
八.研究成果。
2.子課題研究報告數篇;
3.高中生命教育分年級德育活動、主題教育案例;
4.學科教學的滲透生命教育的教案及教學案例;
5.編制《高中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及相關校本課程教材;
6.《高中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論文;
作者:省東中科研課題組????。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二、課題界定。
三、課題研究的預設目標。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設計。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
七、課題的研究內容。
八、課題研究成果。
九、遺憾和思考。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課題背景。
“語文教學正面臨危機?,F行中學語文教材體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費’,厭教厭學的惡果,不徹底改變它,中學語文教學就走不出死胡同!”(《審視中學語文教育》)在此嚴峻形勢下,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語文教材(試驗修訂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兩省一市試驗三年后,根據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于2000年秋季開始在全國使用,從而取代了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課本,真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應該說這幾年課程、教材的變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需要我們對實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學進行有意義的理論研究和有價值的課堂實踐。新教材是出來了,可如何適應新教材在體系和結構方面對舊教材所作的三個方面的改革(閱讀和寫作、口語交際分編;破除以記敘、說明和議論的文體為中心的模式;為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編寫與教科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高中課本必要的組成部分),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導思想,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新教材的教法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課題界定。
關于“高中語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2000年秋在全國大范圍內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及配套讀本。其“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強調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2.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意識的培養;3.強化了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4.突出了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圍包括:圍繞新教材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從教材、教者、學生和教學手段等教學元素出發,以理論研究為主導,側重于教學實踐,在構建有關新教材多層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
課件。
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預設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是以高中語文新教材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的相關內容為基本研究對象,在進行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品位,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為目標,在具體的教學研究中,不僅有實踐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構建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的多側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課件模式。特別在我們這所國家級示范性高中的學校里,擁有國內比較先進的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積累了一定的校本課程的教學經驗,教學的對象也是不同層次的,這些個性和特色更加激發我們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能夠結合實際,針對性地、有效地開展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凸顯我們研究使用新教材的個性,走出研討教學相結合,以教法促學法的路子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理論支撐。
多元智能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在智力觀、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等方面對我國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并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自己所屬文化提供有價值的創造和服務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對八種智能作了明確闡釋。他認為,語言智能是指用言語思維、用語言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內涵的能力。其他還有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加德納認為,相對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論和智力評價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能夠更為準確地描繪和評價人類能力的面貌。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構成每個人的各具特點的個性心理結構。他還認為,每個人的智能強項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變,教育的責任就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智能強項,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心理優勢的地位,能在發展過程中及早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育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從強項領域走向困難領域。因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多元智力理論給高中新課程實施帶來的啟示是:學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會與學校提供學生的學習機會應該是多元化的;學校與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課程應該是多元化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也應該是多元化的。只有這樣,學生的各種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機會。
多元智能理論給新教材的使用帶來的啟示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責任就是發現和發展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強項,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心理優勢的地位,能在發展過程中及早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從強項領域走向困難領域。我們倡導教師“為多元智能而教”、“通過多元智能來教”?!盀槎嘣悄芏獭痹谟谧鹬貍€體差異、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充分認識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智能特點,對學生的多種智能一視同仁,強調使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得到充分發展,并從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出發,促進學生其他各種智能的發展?!巴ㄟ^多元智能來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同時,通過調動不同智力活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提高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我們認為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高中新課程教育教學觀的構建主要包括:
(一)課程設置多元化,開發多種智能。
(二)教學設計個性化,滿足個體差異。
學生個性包括學生個體的豐富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學生個體的主動性和學生個體的社會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論表述的那樣,學生存在八種不同的智能,而且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同時,“人各有智”,“智各有異”?;诖?,教師必須樹立多元學生觀,面對不同的學生個體,能與學生深度交談,以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充分發展和持續發展的態度關注不同的學生個體,關注學生學習方式,樹立多元學習觀。
(三)學生評價多元化,促進全面發展。
自我評價。
有利于發展其自我認識智能,確定自己今后的發展方向。學生的評價可以利用觀察法,在教學情景中直接評價,由教師或學生互評;也可以用檔案袋評價法。積累學生的個人作品,了解學生各項智能的發展情況,結合形成性評價,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各種素質和能力,注重評價的發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與學的質量不斷提高。
現代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建構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新教學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兒童在不斷與環境的接觸中建構知識和行為策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能動的建構過程。在這個建構過程中,一方面學生受個人興趣、需要以及外部環境的推動,表現為主動性和選擇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識經驗、思維方式、情感品質等制約,在對信息的內部加工上表現為獨立性和創造性。我們這樣認為,對學生來說,只有那些關聯的、成體系的、符合個人情感價值的知識才容易被內化,才容易被調動,從而激發起學生創新的靈感,進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發點和指歸,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內化”的規律。
法不孤生自古同,癡人乃欲鏤虛空--------方法設計。
本課題屬于應用研究的范疇,總體上力求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整體和局部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以應用研究為主,輔之以經驗總結法、個案法等,要點是:
1.應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
應用研究是一種有別于實證研究的研究范式,整個研究過程體現為一種螺旋式深入發展的過程。
2.
強調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研究,提倡質的研究理念,對現象與結果之間的內在聯系作描述性、解釋性的建構說明。質的研究對研究結果的價值判斷(研究效度的確認)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釋性和建構性等特點。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研究過程。
本課題的研究總體上分為四個階段:
這一階段是相對比較困難的階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編寫體例,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編寫特點。然后在具體的教研過程中,閱讀部分結合單元教學要點——整體感知、揣摩語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整體把握、篩選信息;研究探討、深入領會;分析評價、借鑒吸收等,進行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探討。注意繼承以前語文教學的先進經驗,在繼承中進行創新。寫作部分結合各寫作單元的專題進行,注意“規矩文”和“放膽文”結合。加強寫作指導,在指導過程中將片斷的、感性的認識上升為完整的、理性的認識。至于全新的口語交際教學部分,則本著邊摸索邊探討的宗旨不斷進行學習、實踐、總結。
(3)2003.8:中期評估。主要負責人:王兆平。
這一階段課題組對前兩個階段研究的得與失進行小結和評估,并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確第三個階段的研究重點之外,還根據學校的具體教學實際,將一些還要繼續研究的問題提交下一輪次的高一高二備課組,讓全語文組的教師都參與進來。
這一階段課題組面臨著人員和教材兩方面的變動,但課題組還是首先確定了本階段研究的方向、內容、側重點,并針對人員的變動,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員,召開了新的課題組成員會議,調整了內部分工。又針對教材變動情況,將先期研究成果進行整合。
(5)2004.9——2005.7?。
由于面臨著學校的百年校慶,原先預定的結題時間不得不推遲,再加之2005年秋學期,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高一年級又使用了蘇教版教材,這給課題組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課題組還是在農歷新年前后多次集中,放棄假期休息,進行整理、進一步的研討,從而梳理形成了我們的結題報告。
巖邊樹色含風冷,石上泉聲帶雨秋--------研究內容。
課題涉及語文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教材、教者、學生和教學手段四個教學元素,教學理論、教學實踐等諸多方面。由于我們的理論水平、認識能力、實踐經驗的局限,只能囿于以下五個方面做一些膚淺的探究:
我?!缎W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是從20xx年9月開始進行實驗的。三年來,在區教育局和學校領導及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我們扎實開展研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過這樣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這表明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教育工作來說更為重要。特別是現在,學校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家長和教師往往對學生心理教育存在著片面認識,導致兒童心理的不良發展。如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好,繪畫、唱歌能力都較強,但存在著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團隊合作精神差等問題,更有甚者表現為厭學,情緒暴躁,懼怕挫折、自閉等心理疾病。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他們和諧健康成長。目前全國上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素質教育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課題組嘗試著在這方面做些探索,特確定申報了省級《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根據課題組研究的內容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和存在的問題,依據教育心理學,遵循小學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遵循知情意行相統一的規律,堅持實踐育人。
小學生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個別學生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使受心理困擾或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得到科學、有意義的心理輔導,增強他們的自我調控能力,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重點:人際交流,學習適應及個性輔導。
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我校選擇年級組為切入點,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在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同時,各年級段側重點有所不同。
1、低年級:減少對成年人的依賴,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新的學生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興趣,嘗試建立適宜的人際關系,樂于與老師、同學交流;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2、中年級: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初步懂得社會法規,形成初步的學習方法,學會調整學習心態;在班級活動中善于與更多學生交往,學會調節處理人際關系,培養集體意識。
3、高年級:幫助學生學會情緒調節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學會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監督能力,學會確定學習目標,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參與社會實踐,初步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
一、開題活動簡況(開題時間、地點、評議專家、參與人員等)。
二、開題報告要點(題目、內容、方法、組織、分工、進度、經費分配、預期成果等,限3000字,可加頁)。
題目:課堂教學中對地方資源的引用、開發與方法。
研究內容:大力挖掘亳州本地的地方特色和具有明顯的民間美術特征的美術資源素材,以便更好的把這些素材整合到美術課堂教學當中去,運用教師的美術基礎教育因地制宜的把地域文化和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在挖掘本地歷史文化和開發地方美術資源中,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歷史文化。亳州僑城地區的豐厚的歷史文化,上至先秦,下至民國,亳州的歷史文化沿革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歷史文化名人輩出,老子,莊子等中國傳統思想的奠基人;亳地英雄曹操,在文學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三曹”對中國文學的貢獻空前。(2)古代建筑。亳州古建筑的文化特色,主要還是以牌坊的型式體現,如明清老街南頭的牌坊;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花戲樓、薛閣塔以及蒙城萬佛塔等許多著名的古建筑在美學上具有獨特的形式美和文化內涵,因而古建筑藝術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特質是地方美術資源開發的重要方面。(3)地方風光。渦河穿城而過,萬頃豐腴良田,三國覽勝宮是我國改革開放后較早的仿漢建筑群旅游項目,華祖庵夕照,地下運兵道探秘等等,這些具有亳州特有的地方風光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起學生的家鄉情懷和創作熱情。(4)民間美術。亳州的民間美術表現形式多樣,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浩若星海。如亳州剪紙、竹編、年畫印刷等。這些民間美術有著粗獷的藝術風格和原生態的藝術美感,既具有較強烈的傳統風味,又融進了一定的繪畫因素,同時也是強調了豐富的主題思想表現的美術形式。
方法:搜集到上述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的素材以后,我們組織專業美術教師對資料信息進行篩選編撰,把這些地方美術資源與校園文化整合起來。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美術課程:如建筑、木雕、年畫、剪紙、泥塑等等。
組織:組織專業美術教師根據所搜集到的本地美術資源按照教育部制定美術課程標準來選定制定課程,美術課程的內容可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幾大類來分別制定教學計劃、教案的編寫,教學內容的設置,既符合國家美術學科的課程標準,同時又兼顧到了本地美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效的'利用本地資源與美術課堂有機的結合,做到了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理念相一致。
建立美術課程開發小組,進行需求評估;美術課程資源調查,問題反思等現狀分析;編寫校本美術課程方案;實施與評價本組編寫的校本美術課程。在制定和實施美術課堂與本地資源相結合的過程中,要詳細論證,去偽存真,認真選編,制定校本課程的優劣勢分析,力求在教育部制定的美術課程標準的四大美術學習領域里基本上都要涉及到亳州本地的地方美術資源,讓學生在多樣化的美術形式中去進一步感知藝術表現的文化內涵。
分工:
組長:李林,負責撰寫本課題的活動計劃和研究報告。
成員:李新戰,負責資料的采集、整理、歸納,并設計與開發課程資源的校本課程的編寫與實施。
進度:
經費分配:實地考察經費1000元照片經費1000元編輯校本資料元。
預期成果:制定出詳細的地方課程的設計和利用方案。從教學題材、相關資料、活動形式以及學習的課時等幾方面來進行編排教材、授課論證。
三、重要變更(側重說明對照課題申請書所作的研究計劃調整,限1000字,可加頁)。
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因此研究計劃將縮小范圍,原來對亳州及其三縣的研究改為以亳州譙城區作為研究范圍。
自20xx年3月起,我們承擔實驗課題.通過1年的實踐與探索,收到了可喜的教學效果,目前實驗已進行完畢,特申請上級驗收.下面,就初中音樂《中學音樂教學方式方法研究》研究淺談一下我們的體會。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我發現學生興趣不濃,參與度不高。許多教師也反映音樂課很難上,學生沒什么興趣。新課程改革標準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币魳方逃谋举|是審美,使人從中得到美的享受。而音樂又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初中音樂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重視并上好音樂欣賞課,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音樂課程標準把審美教育設為教學目標的首位,音樂是進行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在音樂教學中,學生不僅從音樂中獲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還可以增強學生的鑒別能力,音樂藝術審美評價能力。
從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看,他們情感豐富、內心生活趨于復雜,審美心理逐步完善,這種心理使他們對音樂的需求顯得尤為強烈。因此,探索音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在音樂教學中,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態度,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音樂的感受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理解音樂的能力,幫助學生感受、理解音樂作品中的因素,有效地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1、初中音樂課中學生參與度的調查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
2、探索出在音樂課中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方法。針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問題,再對問題進行梳理,尋找相應的對策,并對制定的對策進行論證,最終探索出在音樂欣賞課中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方法。
五、本課題主要的研究方法
1、調查法:
制定調查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音樂課的參與度;通過問卷、訪談,了解、分析學生對音樂課參與度不高的原因;通過對問卷、訪談結果的分析、總結,探尋學生喜歡的音樂教學模式。
2、實踐法: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設計每一節課,上好課,課后及時反思,抓住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繼而對這些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完善。
3、個案研究法:選定了幾個具有大部分學生共同點,又有其本身特點的學生進行觀察,談話調查,研究歸因,探索如何上好音樂課的有效對策。
4、文獻研究法:
閱讀書籍、雜志,尋找培養學生對音樂欣賞興趣的方法并應用到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做讀書筆記,積累資料。
5、經驗總結法:總結哪些類型的學生不喜歡音樂課;總結學生們不喜歡參與音樂課的原因;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研究成果,篩選得失,記錄有價值的東西;進行階段性小結、調整、完善研究方案。
(一)準備階段(20xx.3)
1、制定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學生。
3、進行調查問卷分析、訪談記錄分析,篩選問題,確定研究課題;
4、制定研究課題制定課題申報書與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20xx.5——20xx.2)
1、開始進行研究,并修訂方案與研究思路;
2、邊教學邊進行實踐研究,探索提高學生參與音樂教學的方法措施;
3、及時積累、整理并上傳資料;
4、中期調查問卷研究,了解研究的情況,并進行適當調整;
5、對音樂欣賞“不參與”的學生進行個案跟蹤研究;
6、撰寫研究階段小結。
(三)結題階段(20xx.3)
總結并整理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
1、按要求及時上傳相關資料。
2、每天堅持讀書、學習半小時。
4、平時的教學中積極實踐、用心揣摩,及時落筆,寫教后心得或試驗的成敗與得失,定期搜集資料。
5、每學期撰寫2個課例分析或教學論文(期中、期末各一次)。
6、按時參加課題交流活動,博采眾家之長。
1、在了解初中音樂課中學生參與度現狀的情況下,努力探索,積極實踐,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了參與度。
2、提高了學生的欣賞能力,為今后的音樂學習打下了基礎。
3、實現了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靈活應用,為今后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4、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撰寫了多篇讀書筆記、案例、教育隨筆、經驗總結和論文。論文多次獲獎,發表。
課題立項以來,我積極探索,認真實踐,經過一年的努力,本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仡櫿n題申報及研究過程,我對一些值得借鑒的做法進行了以下反思,希望能給課題研究的同仁們一些參考和借鑒:
1、充分調查研究,了解學生。
2、在欣賞課中重視培養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
3、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重視了方法的應用。
4、向同行和前輩們討教。
5、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廣采博納。
當然,由于許多主客觀因素的限制,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策略還顯得有些單一,典型學生的個案研究還有待進一步關注,我會以本次研究為起點,在以后的音樂教學中繼續研究深入。
一、結題是課題研究重要且必要的環節。
課題研究的主要環節包括:課題立項、開題、實施、結題、后續工作。后續工作包括:鑒定、表彰、宣傳推廣等。
二、結題要拿成果說話。
什么是成果呢?
1、研究報告是成果的主件。應體現我們課題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2、工作報告(即:研究工作總結)是成果的附件。應體現我們課題研究的足跡??赏瑫r附帶:學習的文件、學習體會、論文案例集、課件、活動錄象等原始資料。研究成果分為顯性成果和隱性成果、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
顯性成果看得見,摸得著,可以數字、圖片、表格等形式出現;隱性成果是可以感知的,可以以個案的形式出現;理論成果即學術論文或專著,它闡明的是主張或觀點,所以應坐而論道,以正面闡述為主,不做過多的描述,但也需要一些事例為依托;實踐成果體現了學生的發展,因此可用事例表述,但也需要理論說明,說明實踐操作的價值是什么,蘊涵了什么道理。
三、總結什么成果(以“德育實效性課題”為例)。
1、要扣住課題。也就是研究什么,總結什么。
需要回答的問題:
a、什么是德育實效性?
在這里回答什么是德育實效性,并不是回答概念問題,而是通過實踐要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與自己獨特的認識。實效,最基本的表現就是“接受”,學生對我們的德育不接受,就是無效;接受了,并且主動地化為知、情、意、行,就是實效。
b、中小學為什么要研究德育的實效?
c、哪些途徑與方法是有效的?
(可結合身邊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個人的自醒)。
3、成果的質量要求。
a、要有理論高度;。
b、實踐上要有亮點,讓人看了耳目一新;。
c、有特色:獨特性、地域性。
撰寫課題報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類型的課題報告由于其結構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寫課題報告,首先必須把握各類報告的特征。教育調查報告是對某種教育現象的調查,經過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題目、引言、正文、討論或建議、結論等幾部分組成。
教育實驗報告是教育實驗之后,對教育實驗全過程及其結果進行客觀、概括地反映的書面材料。一般由題目、引言、實驗方法、實驗結果、結論、分析與討論、參考文獻和附錄等幾部分組成。教育經驗總結報告是對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積極探索而積累起來的經驗的系統化、理論化的書面材料。由題目、引言、正文、結尾等幾部分組成。
至此可見,課題報告的寫作形式是不盡相同的,但可以歸結為前言,正文、結論這種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課題報告。除了上述幾個組成部分外,還應有署名和參考資科兩個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對報告負責并表明對報告的所有權。
附錄和參考資料是必須向讀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參考文獻是指在課題報告中參考和引用別人的材料和論述。應注明出處、作者、文獻標題、書名或刊名、卷期、頁碼、出版機構及出版時間。
五、撰寫課題報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課題報告的開場白。引言部分必須說明進行這項課題研究工作的緣由和重要性;前人在這一方面的研究進展情況,存在什么問題;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計劃解決什么問題,在學術上有什么意義等。要求簡明扼要,直截了當。
應該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對前人的工作隨意否定,或輕易斷言此問題前人沒有研究過,屬于歷史空白,這是不妥當的。怎樣開頭為好,應根據課題報告的內容、各人的寫作風格等因素全面考慮后確定。但必須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著邊際,文不對題;或一步登天,言盡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
正文是課題報告的主體,占報告的絕大部分篇幅;是課題報告的關鍵部分,體現著報告的質量和水平。所以,必須重視正文部分的撰寫。各種不同類型的課題報告在正文部分敘述的內容不盡相同。但要寫好正文部分,都必須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整理,經過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過程,最后得出正確的觀點。并以觀點為軸心,貫穿全文,用材料說明觀點。做到材料與觀點的統一,這是基本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
往往易出現兩種毛?。阂环N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論點,而缺乏科學的論證;只有論點,沒有材料,缺乏說服力。另一種毛病是羅列大量材料,平鋪直敘,看不出其主要論點是什么。出現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沒有能以確鑿的論據來說明論點,做到論點與論據的統一。
為了科學、準確、生動形象地表達研究成果,提高說服力和可信性還應減少不必要的文字敘述,而采用圖、表、照片來集中反映數據和關鍵的情節。當然,選用的圖、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準確無誤。
3.結論。
課題報告的結論部分是作者經過反復研究后形成的總體論點,它是整篇報告的歸宿。結論必須指出哪些問題已經解決了,還有什么問題尚待研究。有的報告可以不寫結論,但應作一簡單的總結或對結果開展一番討論;有的報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議;有的報告不專門寫一段結論性的文字,而是把論點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個部分。
不論是哪種類型的科學研究報告。都必須總結全文,深化主題,揭示規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內容的簡單重復,更不是談幾點體會,喊幾個口號。寫結論必須十分謹慎,措詞嚴謹,邏輯嚴密,文字簡明具體,不能模棱兩可,含糊其辭。
六、撰寫課題報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重點應放在介紹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方面。課題報告的價值是以方法的科學性和可靠性為條件的,而這兩者又有內在的聯系,因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學的,才能保證研究結果是可靠的。人們閱讀或審查課題報告,主要關心的是如何開展研究,在研究中發現了什么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了沒有,是如何解決的。
研究結果在現階段達到什么程度,還有什么問題需要繼續解決等。因此,寫作課題報告,主要精力應花在方法和結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該項研究在方法上無懈可擊,從而不得不承認結果的可靠性。
2.理論觀點的闡述要與材料相結合。在課題報告中怎樣使自己的觀點得到有力的論證,是應該關心的重要問題。論點的證實除了必須依靠邏輯的力量外,還需要依靠科學事實的支撐,做到論點與事實相結合。
課題報告一定要有具體材料,尊重事實,從事實中列出觀點。首先在論述過程中要處理好論點與事實的關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選好事實。除了要注意事實的典型性、科學性以外,還要善于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來說明問題,揭示普遍規律。其次是恰當地配置事實,用事實論證,主要是用來幫助人們理解不熟悉的論點。
3.分析討論要實事求是,不夸大,不縮小。在下結論時要注意前提和條件,不要絕對化,也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經驗說成是普遍規律。
重慶市忠縣三匯中學生物教研組。
學科分類:基礎教育。
課題負責人:
潘體華(忠縣三匯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主研究人員:
楊宗福方林銘黃國權王術雄。
申緒斌張琦。
參研人員:
申華蓉岳浩葉國軍劉俊國劉立幫。
一、課題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往,而無學生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自由的直接交往,更無學生群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直接交往。在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時,只是把學生作為一個孤立的個體對象看待,恰恰忽視了學生與學生之間蘊藏著巨大的學習資源?,F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不是把知識從外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F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作用?;又髁x教育觀認為,有意義學習是通過人際互動產生的。由此可見,充分的有效的互動是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是課堂教學互動的兩種主要形式?,F代合作教學理論也非常重視課堂學習中的互動狀態,主張課堂上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使他們有機會相互切磋,相互溝通,從而起到一種“共振”作用,這就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溫伯特所謂學習中的“共生效應”,這種效應能使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仿效和矯正,共同發展。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互動是長期被忽視的資源,但一定是今后必將充分開發的寶貴資源,故研究本課題。
(二)概念界定。
互動,也叫交互(interaction),是指相互作用的意思?;邮菍W習環境的靈魂。缺乏互動,各種學習環境要素的力量或“給養”就難以發揮。
互動教學按活動對象分,可分為學習者與信息資源環境、學習者與學習者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等三種互動學習活動。
1.學習者與信息資源環境的互動:指學習者利用各種網絡資源來進行學習。這種方式可以極大地滿足個別化的學習需求,適用于學習者個體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
2.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指多個學習者之間借助同步、異步通訊工具的方式進行的互動學習活動,有利于交流、協作學習,凝聚集體智慧,適用于主題、問題研討或協作、合作學習。
3.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包括教師與單個學生之間、教師與群體學生之間的互動,前者常適用于個別輔導,后者適用于講授式教學,并通過交互界面向許多學生提出同一問題,通過交流空間,師生展開討論與協商,達成共識。
二、理論依據。
(一)教育的協同原理。
協同學理論認為,在任何復雜系統內的各子系統既有獨立的運動,又有相互影響的整體運動。當各子系統相互協調、相互影響,整體運動占主導地位時,系統則呈現有規律的運動狀態,這就是系統的協同作用。教學作為一種復雜系統,其各子系統之間同樣是既有獨立的運動,又有相互影響的整體運動。通過各子系統,使相互影響的整體運動占主導地位,便可以產生協同效應,從而優化教學結構。遵從協同原理需要,要正確處理教學中的人際關系,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是情感溝通的過程,是心靈碰撞的過程。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從而形成一個歡樂友好的集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素質教育理論。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具有主體地位。因此,他們的學習活動不能由教師代替解決。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讓學生去探索,去發現。首先,只有將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教學中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才能真正實現。其次,互動是人活動的基本方式,是人的精神需要,教學中的互動其根本意義不在于使學生獲得認識論意義上的對主體間性的理解,而在于讓學生發現、展示和發展自我,在互動中獲得個人完整和全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生物學習的主人。
(三)心理學依據。
心理學研究表明,互動交往的一般心理過程是:收入語音(即將作為第二信號系統的語音通過聽覺神經末梢集攏并傳導到聽覺中樞)—理解語意(即通過大腦的分析和綜合,理解這些語音所包括的含義)—儲存信息(即將經過加工后的信息存儲在大腦的記憶中心)—做出反應(即根據接受到的指令、采取相應的行為進行應對)。這種應對過程是思維發生發展、思維方式方法的運用、思維成果的形成及向外部語言轉換等一系列心理操作的過程。問題是思維的開始,討論是思維的交鋒,互動是展示思維的過程。提出問題,發動討論激起思維的活動。組織討論是學生合作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讓學生相互合作,展開討論,學生能彼此之間相互交流,發表各自的看法,沒有心理障礙的互動,自然能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學習討論中,思維也就活躍起來。
三、國內外相關課題的研究現狀述評。
動主義教學觀。其中“互動方式”觀認為,生生互動的方式主要有競爭與合作兩種形態。d·約翰遜與r·約翰遜把競爭與合作看成是社交中的相互依賴。合作是基于積極的相互依賴,競爭是基于消極的相互依賴。合作優于競爭,但競爭又是不可避免的。
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陶文中同志自1996年9月以來,致力于“建構式互動教學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基本理念和基本框架。此外,還有許多專家學者和研究者對“師生互動”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沒有詳細論及課堂互動的策略。
四、研究的目標、對象、方法。
(一)研究的目標。
(二)研究的對象。
1.新課程實施中師生互動方式的理論研究。
通過對文獻研究,比較新課程與傳統課程中師生互動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課程背景下師生互動方式的內涵,提煉、概括出與實施新課程相匹配、相一致的師生互動方式的要素和特征。
2.本校教師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方式存在問題的現狀研究。
通過觀測和調查,對本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互動方式所呈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探索改善現狀的方式和途徑。
3.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方式呈現的案例研究。
分析選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方式有效性較高的課堂教學案例,研究從中呈現的特征和規律,總結推廣成功經驗。
4.促進教師對課堂管理進行變革的研究。
針對新課程實施中課堂教學管理中的問題,更新觀念,變革管理行為,為師生互動的方式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三)研究的方法。
1.研究法。
通過對各種渠道的有關文獻的研究,了解相關的理論、研究的進展情況等內容,通過這些研究,可以更清晰地明確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方法、路線等。
2.實驗研究法。
通過對高中新課程標準的研究,在生物科教學中具體實驗、探索的教學組織新模式,形成符合學校實際、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組織形式。
3.案例比較研究法。
在高中新課程的不同模塊之間,不同的具體案例之間進行比較研究,在同年段不同班級、同類群體之間進行橫向對比,探究有科學依據的教學組織形式新理論。
4.問卷調查法。
通過對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問卷調查,形成研究成果的驗證證據。
5.行動研究法。
在課題實施研究過程中,通過學習、實踐、反思、評價分析,尋找得失原因,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對隨時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地修改、補充。
6.經驗總結法。
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教學互動方法和原則。
五、研究過程。
(一)課程研究準備階段(2012.1.20~2012.3.28)。
1.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做好申報、立項及論證工作。2.組建課題組,落實課題研究網絡。3.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并編撰成冊。
4.加強理論學習,組織課題研究人員培訓,增強對本課題研究意義的認識,進一步明確研究目的,掌握相關研究方法。
5.通過問卷調查以及課堂教學隨機抽查等形式,對生物課堂教學的現狀予以分析、教師及學生相關素質及其它制約因素情況作詳細調查,撰寫調研報告。
6.召開課題組成員參與的課題論證會,對課題實施方案進行評審和修訂。7.通過集體研究,確定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切入點和基本思想,初步構建出適合新課程和現代教育思想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并確定研究實施方案。
(二)課程研究實施階段(2012.3.29~2013.5.30)。
1.邀請了有關教育行政領導、專家、學者蒞臨指導,對課題進行論證,提高全體課題組成員研究的有效性,擴大課題的影響力。
2.學習了理論、進行了問卷調查、應用研究,探索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水平的方法。
3.案例研究,每學期開展課題研討活動,結合教學案例,開展了聽課、說課、評課,探討在實踐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4.舉行了一次中期研究成果報告會。
(三)課程研究總結階段(2013.6.1----2013.6.20)。
1.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并在全校加以推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3.進行研究結論的最終論證,組織專家鑒定。4.做好課題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工作。
六、研究成果。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必須轉變教師的角色。
現代教學要求教師退出往日的課堂的權威性的角色,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中,教師在不同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合作者,學習評價的參與者。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的地位,發揮其主體作用。為此,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就必須轉換傳統的教師角色,樹立如下的教育觀念:
1.樹立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發展觀。
學校教育的宗旨應該是開發多種智能并幫助學生發現適合其智能特點的職業和業余愛好,應該讓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同時,發現自己至少有一個方面的長處,學生就會熱切地追求自身內在的興趣。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生物學科某一方面或者綜合能力上存在的優勢和特長,并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在師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有效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應用能力。
2.樹立學生為主的教學觀。
時,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學中要面對全體學生,發展學生的個性,尊重個體差異。教師要關心每一名學生,始終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要根據學生的獨特的認知發展過程和教學內容,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力。
3.樹立人人均可成才的學生觀。
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智力結構和學習方法,是有獨立人格的主體,教師要相信學生每個人都能通過學習和教師的指導成才,對每個學生都采取同樣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形成要積極樂觀的學生觀,即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和可取之處,教師應從多方面去了解學生的特長,激勵學生積極活動、主動思考,使其能力得到鍛煉,使其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
4.樹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觀。
在傳統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控制課堂,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很少參與教學過程。而很多學生都是希望能夠參與教學過程,希望教師能夠和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和探究。教師要努力促進師生情感和諧發展,把生物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師生、生生互動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感,發展彼此的合作精神。增強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提高教學效率和增強教學效果有著重要作用。
(二)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的課堂。
1.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的基本特征。
(1)民主、和諧、互動的課堂。要改變傳統的教師的統治地位和權威性,增強師生間的親切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愉快的學習情感。
(2)學生生動活潑的課堂。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體現,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師精心設計學習活動和任務,學生充分運用多種感官,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學習。在探究互動中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增強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
(3)開放并充滿和諧氛圍的課堂。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需要,創設多種學習情境,在民主、和諧、愉悅的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整合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優化教學過程,形成多層次、多角度開放式的教學。
(4)學習效率高效的課堂。教師合理整合學習內容,有效組織學習活動,積極進行學習指導,及時組織交流評價,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課堂教學效率高,學生學習效果好。
2.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的教學策略。
(1)創設和諧情境,鼓勵學生合作學習。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氛圍和環境。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和學習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出自己的潛能,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3)注意個別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才能。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體驗、不同的知識能力和不同的思維方式。要進行自主、互動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學生自我選擇、自我調控逐步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4)培養學生自我調控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良好的思維品質,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創造條件使學生經常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創新的快樂,促使學生不斷發現自我的創造潛能,逐步形成獨特的創造能力。(5)創設自我表現機會,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體驗。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和任務,為每個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供機會,并在交流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表達,學會合作,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提出了互動式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其教學模式為“教師教授---學生接受”。隨著師生民主、和諧關系的確立,課堂教學的中心已經逐步轉移為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不再是課堂教學模式的主流。教師的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等課堂教學活動都圍繞這個中心,并積極探討以培養學生互動交際能力、自學能力為主的“教師導學——學生自學——合作探究——互動交流——評價反饋”的互動教學模式。
1.教師導學。
教師通過創設學習情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學習有關的情景過程。教師通過合理的構想,選用適當的學習材料,把學習內容呈現給學生,以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和動機。
2.學生自學。
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目標,結合自身體驗和思維方式,自主地觀察思考、語言實踐、收集和記錄與探究問題有關的各種信息材料,讓學生在互動探究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生活體驗,為自主建構新的知識結構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獲取知識同時,豐富情感,習得方法。
3.合作探究。
作學習,培養合作意識,分享探究成果,反思自身缺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正確估價探究學習效果和教師點撥釋疑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教師對學生的討論和學習肯定和評價,學生從教師的評價中獲得動力,從其他同學的成果中獲得經驗,彼此形成友好協作學習的氛圍。
4.互動交流。
課堂教學應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進行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生活經驗等方面,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生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使學習過程更多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生生的互動學習,師生的雙向互動,豐富課堂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5.評價反饋。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包括學習態度,參與課堂狀況,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情況以及課堂紀律等。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點滴進步,使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激勵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通過評價,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要根據合作交流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因勢利導,突出重點,實破難點,對普遍存在的問題要精講精析,務求學生理解掌握,使學生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識結構,為知識應用和能力的提升鋪平道路,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四)和諧師生關系基礎上的評價策略。
傳統的生物課堂教學,教師只注重對學生的學習結果的評價,學生也只關注學習的結果,而不關注學習的過程,造成學習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情感態度等方面都不能得到正確的評價,而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在新型的師生關系條件下,教師要改變原有的評價方式,采用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綜合評價,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間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根據課題研究過程的經驗,我們認為在互動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中,評價應采用如下的策略:
1.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評價應有益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應有助于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不斷發展。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自我評價對于學習能力發展的意義,并學會自我評價的方法。在評價活動中,學生都應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合作者。
2.注重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發展的作用。
形成性評價的任務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形成性評價有利于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為了使評價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應建立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鼓勵學生、同伴、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3.注意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教師應注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風格的差異采取適當的評價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評價中,應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或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如學生對自己某次課堂測驗成績不滿意,可以與教師協商,暫不記錄成績,學生在經過更充分的準備之后,可再次參加評價。
4.注重評價結果對教學效果的反饋作用。
教師要時刻關注評價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反饋作用,能讓學生隨時了解自己的生物學習狀況和生物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進程,以便尋求適當的幫助,做出適時調控。教師也能較快較全面地了解掌握學情,根據評價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適時調整教學目標,科學高效地進行教學。
5.注意評價對師生關系的促進作用。
學習能力交際的目的,使學生在課堂真正完成對生物自主學習的實踐;提升生物教學品質,發展學生的生物素質。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從而使課程具有動態的、發展的特點,使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五)研究成果。
1.課題參與教師素質顯著提高。
(1)課題研究教師理論水平顯著提高。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組織全體實驗教師認真學習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對教學本質及其特征的一般性規律性的認識,多數教師已放棄原來單一講授式的教學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和互動的教學模式在逐漸成為課堂學習和教學的主旋律,使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愉快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特長。其中楊宗福、黃國權、岳浩、申緒斌、方林明、張琦、王術雄等七名教師利用暑假期間參加了網上課程遠程教育培訓,并獲得了合格證書。
(2)提高了課題研究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
參與課題研究過程中,研究教師在縣、校優質課賽課、說課中有多次獲獎,被評為縣、校級教育科研骨干,優秀課題試驗教師。
2、學生的學習品德和學習成績顯著提高。
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顯著提高,學生敢于提問、勤于思考、樂于探究、善于交流等優秀的學習品德逐步形成,并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對比班的學習成績差距較為明顯。
七、研究影響及效果。
(一)理論成果得到推廣。
課題組的《新課程理念互動式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被學校作為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成果推廣。課題組骨干成員被邀請在學校就生物教學進行講座輔導,聽講教師達200多人次。
(二)實踐成果及其影響。
1.促進了我校教師隊伍專業素質的發展,推動了我校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開展本課題研究,促進了課題組成員盡快掌握新課程理念,積極反思傳統教學行為,認真實踐新課程標準。帶動了全校教師主動適用新課程改革要求,加強學習,大膽實踐創新,大力推動了我校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同時,課題組成員設計的課堂教學“4122策略”被本校各年級參考運用,骨干成員被邀請在全校進行輔導講座、上示范課,有效推動了全校新課程的順利實施。
2.促進了我校生物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
二、高三生物成績人均分、優生率、及格率都是位于全縣同級同類學校第一;2013年春季,高三生物在重慶市舉行第二次考前模擬考試中人均分、優生率、及格率都是位于全縣同級同類學校第一。
3.實踐成果也得到初步推廣。
實施課題研究近一年來,課題組成員舉辦業務講座近十多場,上公開課、示范課過三十多節,其中,王術雄、方林明、申華蓉、黃國權、岳浩、張琦等教師參加校、片區、縣講課比賽均取得等級獎;高級教師申緒斌201年秋季上示范課六節,全校各門學科教師聽課達200多人次;高級教師楊宗福2013年春季為全校舉辦業務講座五次,參與交流的教師達190多人次。
八、研究結論及分析。
歷時近一年,我們通過對新課程理下互動式課堂教學教學策略的研究,從目標、特性、原則、途徑、方法要求等角度進行調查、體驗、探討、總結、歸納,初步構建了貫徹新課程理念且能有效落實高中生物教學“4122策略”理論體系。同時通過研究北師大版高中生物教學內容的特點與要求,設計了大量認真貫徹新課程理念且有效落生物課程目標的教學實施范例。我們的新課程理念下的互動式課堂教學“4122策略”即高中生物教學要“把握四個特性”、“明確一個目標”、“堅持兩項原則”、“采用二種途徑”。
1、課程理念的前瞻性。
“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生物課程應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分析思考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互動探究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胺治鏊伎寄芰κ乾F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善于分析、思考”,“實踐動手能力就是培養學生能夠獨立的、自主的動手操作”,“互動探究能力就是培養學生集體協作、共同探討、多角度地開發思路”。這些都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先快條件。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是著眼于開放的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交流和溝通之重要的現實需要,更是根植于現實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為培養高素質的未來公民著力。
2、教學目標的全面性。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的個性愛好、性格特征、學習基礎、思維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針對性地教學為。要達到此目的,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之一就是采用課堂互動,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此來帶動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的有效思考,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教學內容的開放性。
新的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綜旨是:生物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創造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生物教學應“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生產實際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币虼?,我們廣大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深入學生,了解學生,體驗學生生活,積極開動腦筋,大膽地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采用形式多樣的方式進行互動式教學,以便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達到相應的學習目標。
4、學習方式的實踐性。
生物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只是教會學生的理論知識,更主要的是要教會學生的思考方法,教會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所以,通過課堂互動,教師引領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互助探討,這是新課程理念教學的核心。
(二)“明確一個目標”即新課程理念下生物教學要明確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
新課程理念的一個核心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何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實現這一目標,科學的課堂教學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互動式課堂教學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師生互動,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生生互動,發揮學生充分的想象力,集體互助探索,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
我們在聽課時發現,一些老師在教學時,往往追求課堂形式的花樣,氣氛的熱烈,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毫無收獲。事實上,根據新課標要求,生物課堂教學應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培養學生思考、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輕松愉快地獲取知識。我們認為要做到這一點,應該特別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包括形象思維訓練、邏輯思維訓練和操作思維訓練,通過選角度、舉例子、打比方、設反問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課堂互動討論,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訓練。
2、尊重學生的表達意愿和認知規律。
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對周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如果能尊重他們自己的意愿,讓他們自由自在地談,他們就會講得頭頭是道,否則就會吞吞吐吐,不知所云。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有些新的知識學生從未結觸過,不敢表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面對,不要怕出錯誤,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探討,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有時遇到一些學生認為較難的問題,教師可將難的問題形象化、簡單化,幫助學生逐步認知事物的規律。
1、生物課內強化訓練。
在生物課上進行訓練。要讓學生獲得完整的系統的生物學習能力,就必須在生物課內安排一定數量的課時,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專題訓練,從從口頭表述到體態語言,從教師引導的集體訓練到定時訓練,按部就班,逐步推進。這是學生獲取生物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交際解題能力的重要途徑。
2、課外實踐拓展訓練。
為了提高學生的生物學能力,適當的課外訓練還是必要的。一是可根據學生的平時生活實際,給學生設置一些生產生活相關的一些生物知識問題,通過學生的觀察、聯系、思考、分析,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學校生物實驗室對學生開放一些生物實驗,來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鞏固學生的課堂所學知識;三是指導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九、討論與思考。
通過近一年的課題研究,本課題取得了一定積極的成果。但由于教學的系統性和學習過程的復雜性,加之研究者本身認識的局限性,課題研究還存在諸多待深入探究問題。
1、用先進教育理念武裝起來的教師,理論才能付諸實踐。教師的素質是實驗成效的關鍵。提高理論修養,轉變教育理念,強化教學素質,創新教學實踐,仍是當前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也是開展教育科研的前提條件,更是推進課程改革的保證。但是我們教師在此方面還是有一定的不足。
2、進一步加強課題的管理,尤其是加強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注重原始資料的積累和經驗的總結,以便不斷對研究取得的成果進行提煉、反思、總結,更好地促進深化課題的研究成效。
3、課堂師生互動具有雙向性、教師主導性、情感性和同質性等特點。因此,教師首先要樹立課堂師生互動觀,要形成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主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參與學習活動;對待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對教師的影響,達到教學相長。
4、教師要及時總結課堂教學經驗,反思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對于新課程理念下生物教學與師生互動關系的研究,我們僅有了良好的開端,取得了初步成果,以后還要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們一定會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十、參考文獻。
1、《課堂教學方法與藝術實用叢書(11)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與方法》(于明主編)。
2、《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與教學實施(二)》(北京師聯教育科學研究所編)。
3、曾俞《新課程視野下生物教學組織形式的思考》(現代教育科學2008年第3期)。
4、金紹榮《略論新課改下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教育藝術2006年09期)。
5、《新課程與評價改革》(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組織編寫)。
thehearts。
desire.的翻譯“要是天公換了卿和我/該把這糊涂世界一齊都打破/要再磨再煉再調和/好依著你我的安排,把世界重新造過”(胡適),“啊,愛喲!我與你如果能串通‘他’時/把這‘物匯規?!捅P攫取/怕你我不會把它搗成粉碎/我們從新又照著心愿摶擬”(郭沫若),“愛喲!你我若能和‘他’溝通好了/將這全體不幸的世界攫到/我們怕不要搗得他碎片紛紛/好依著你我的心愿再摶再造”(聞一多),“愛啊!假如你我能勾著運神謀反/一把抓住了這整個兒‘寒塵’的世界/我們還不趁機會把他完全搗爛/再來按我們的心愿,改造他一個痛快”(徐志摩),“愛呀!要是與命運能夠串通/那殘缺的宇宙把握在手中/我與你便能摔碎了/又摶起/摶成了如意的另一個穹隆”(朱湘),“啊!我愛!愿咱與命運商討/抓住這萬物的糟糕圖稿/怎不把這世界搗成碎片/好按我們心愿重摶再造”(柏麗),“愛人喲!你我若能與他合謀/掀起這大千世界的可悲結構/我們豈不會把它砸個粉碎/再重新塑造得更接近心的要求”(飛白),“愛人哪!要是你我能同他協力/把握這全部事物的可悲設計/我們就不用先把它砸個粉碎/再把它塑造得比較稱心如意”(黃杲妍),學生不僅能看到不同譯者之間的才學性情差異,而且能充分領會到用詞、用韻、停頓等對詩美產生的關鍵作用。
(三)將《語文讀本》的學習延伸到教師,學生自己的習作。
以“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重要指導思想編寫的新教材,尤其是《語文讀本》,還給教師展示自己的學識、才華、個性、愛好興趣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如能將教師的“下水。
作文。
”和學生習作與讀本中的相關篇目作對比閱讀,往往出乎他的意料,激發他們的興趣,收到較好的效果。事實是學生對此表現了空前的熱情和濃厚的趣味。這種形式,至少有如下幾種客觀效果:
1.大大提高了教師和學生優秀習作者在學生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
2.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包括課外閱讀的興趣,寫作尤其是改作的興趣,評析作品的興趣。
3.激活了學生本來處于“待機狀態”下的語文潛能。
(四)將《語文讀本》的學習延伸到班會、團隊活動以及其他課外活動。
(五)將《語文讀本》的學習延伸到更深廣的課外文學閱讀。
《教學大綱》強調,語文教學“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要強調課內外的溝通”?!墩Z文讀本》本身就是課堂語文教學伸向課外的一根觸角,是語文走出象牙塔走向生活大世界的一塊有力跳板,因此它的學習,更應該注意向課外延伸的原則?!墩Z文讀本》的封面設計就含情脈脈地表達了這一“心愿”。設計者淡化作為主體背景的《清明上河圖》,而凸顯了讀本編者要向廣大師生推薦介紹的各種文學刊物:《人民文學》《作家》《作品與爭鳴》《名作欣賞》《中篇小說選刊》《散文》《博覽群書》《世界華文文學》《譯林》等等,就是要求教師向學生推薦閱讀上述文學刊物。事實是,我們可以利用《語文讀本》的封面將學生引入閱覽室中的層次較高的優秀文學刊物的廣闊天地。另外,教師可以通過介紹《語文讀本》選文的出處向學生推薦優秀文學、學術刊物以及文學作品集。如許墨林《大佛的沉思》選自《鐘山》,宋曉夢《訪西安古城墻》選自《當代》,正之的《怎樣讀一篇文章》選自《語文學習》,教師可在學習介紹以上文章時順便介紹推薦以上三種刊物;《雨的隨想)選自《汪國真詩文集》,《老屋窗口》選自《文化苦旅》,我們在學習介紹以上文章時,可以建議學生閱讀文章選自的兩部文集——當然這種建議應該是切合學生實際的。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研究成果。
一、??成果綜述。
1.通過對如何正確認識語文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辯證關系的研究,我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不存在單純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單純的“人文性”,它們是辯證統一的。因而,“人文性”與“工具性”這一對概念,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不能實體化,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應當有機結合。
2.通過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問題的探討,我們認為:(1).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物質基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靈活有效地處理好教材。而《語文讀本》就是為了讓學生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到課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養成閱讀習慣,形成自學能力的最好材料。(2).正確的教學原則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的靈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首先要遵循有序原則,其次應遵循直觀原則。(3).清晰的教學過程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的保證。既要重視教師的教,更要重視學生的學。教學中只有把結果變成過程,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4).靈活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翅膀。在閱讀教學中,要明確訓練重點;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知、體驗,加強教學的人文性。
3.通過對怎樣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導性和創造性問題的研究,我們逐步形成了“學教并重”教學結構。
二、資料匯集。
1.理論探討系列資料:
王兆平?《試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
崔國平?《新教材文學閱讀縱橫談》。
杜金鴻?《中學語文改革的主要特點及教學和復習應對措施》。
程如榮?《談語文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
杜金鴻?《定準目標提升素養》。
徐建新??《閱讀教學的指揮棒該指向哪里》。
2.課堂教學模式資料:
王兆平?《誦讀?揭標?激疑?研究》。
顧?權?《優化語文教學過程的幾點做法》。
王玉生?《口頭交際——即興討論》。
顧?權?《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幾點做法》。
韓麗萍?《“把課教活”方法舉隅》。
王玉生?《古詩鑒賞一得》。
崔業慧?《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胥照方?《一個形式新巧而內容實在的教學設計》。
徐建新??《在不知不覺中練功夫》。
鄭如芹?《演講著教演講詞——董宗仁《我有一個夢想》課堂實況擷英》。
3.學法指導研究資料:
王兆平?《高考話題作文提升品級的關鍵詞》。
杜金鴻?《談談新詩創作》。
周鶴峰?《擁抱生活感悟生活創造生活》。
胥照方?《高考語文新教材備考方略》。
胥照方?《于細微處見精神》。
馬亞峰?《寫出真情實感》。
鄭如芹?《作文過渡技巧的創新》。
鄭如芹?《故事新編的完形藝術》。
4.其他相關資料。
《三人行中學語文網》網站。
電子資料(見東中校園網dzfiles目錄下相關資料)。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遺憾和思考。
論文名稱: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選題依據:
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從而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著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為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為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為:y=l∕[1a?exp(-b.t)])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為:y=(-b.t))皆屬于生長曲線,其預測值y為技術性能指標,t為時間自變量,l、a、b皆為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于生長曲線預測法,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主要適用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系數據和其他信息,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模型,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為,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這樣,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導前-滯后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為信息來源,通過系統的調查、征詢專家的意見,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其中,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避免了其缺點,被認為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為縱向數據,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并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對于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盡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但由于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回歸預測式,而所得到的回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往往帶有主觀性,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為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進一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目前,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估中,一般只考慮如下四個方面的因素:(1)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連續性;(2)經濟效果;(3)社會效果;(4)風險性,在對此四方面內容逐個分析后,再作綜合評估。在綜合評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專家法)、ahp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估法、決策樹法、戰略方法及各種圖例法等,但技術創新的評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其中存在著廣泛的非線性、時變性和不確定性,同時,還涉及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等諸多復雜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評估科學性的要求。關于技術創新評估的研究,在我國的歷史還不長,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估方法,均處于研究之中,我們認為目前在企業技術創新評估方面應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評估指標體系;(2)建立一種適應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綜合評估方法。
這種情況下,神經網絡技術就有其特有的優勢,以其并行分布、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可以較好地適應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類多因素、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問題,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項目以bp神經網絡作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構成,各層的神經元數目不同,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時,從輸入層輸入影響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值和評估值的n個因素信息,經隱含層處理后傳入輸出層,其輸出值y即為產品技術創新技術性能指標的預測值或產品技術創新的評估值。這種n個因素指標的設置,考慮了概括性和動態性,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導致產品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盡管是黑匣子式的預測和評估,但事實證明它自身的強大學習能力可將需考慮的多種因素的數據進行融合,輸出一個經非線性變換后較為精確的預測值和評估值。
據文獻查閱,雖然在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現有原理和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獻[08]、[09]、[11]等,但尚未發現將神經網絡應用于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方面的研究,在當前產品的市場壽命周期不斷縮短、要求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的經濟條件下,以神經網絡為基礎來建立產品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是對技術創新定量預測和評估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意義表現在:(1)探索新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豐富和完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體系;(2)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的發展。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869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