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的撰寫需要注意文字簡練、結構清晰、邏輯嚴謹,以便讀者能夠理解和使用。參考了房地產市場調研報告,了解當前的市場供需狀況和潛在風險。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國家和社會為保障收入難以維持最基本生活的農村貧困人口而建立的社會救濟制度。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左右,建立農村困難群眾的低保制度,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對川中某市低保的調查分析。
該市是四川西部成都平原一個經濟較為發達的中等城市,從開始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6個縣市區先后建立和實施了該制度。到9月,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戶數達2.66萬戶,人數達5.48萬人。從該市實施情況來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1)城鄉“低?!睒藴什罹噍^大。農村居民“低?!睒藴蕛H為城市的40%,月均補差為城市的20%,城市居民低保標準最高線為年均1992元/人,低線標準為1560元/人,月均補差為59.25元/人。農村居民低保標準一類為年人均800元,二類為年人均720元,三類為年人均600元,人平補差月最高為20.33元/人,月最低僅10.10元/人,全市農村“低?!比司卵a差僅有10.98元。這點錢只能買少量生活必須品,解決群眾困難的作用十分有限,現行低保政策與實行農村低保的初衷距離存在不小差距。(2)農村居民低保標準低。,該市314.3萬農業人口中,實際收入水平低于國家扶貧辦核定的年人均純收入627元特困戶標準的農戶1135戶,農村居民68136人。按目前該市農村低保標準,全市70.58%的低保戶,人口享受的低保標準低于年人均純收入627元的絕對貧困標準,僅按627元標準,已保戶數僅占應保數的83.38%,而應保數僅占該保人數的79.41%.(3)農村低保資金投入不足。農村低保尚處于地方試點階段,中央和省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很小,根據對該市的調查報告得知,該市、縣(市、區)財政安排的農村低保資金投入僅700余萬元,占財政支出的比例較低。近年來稅收體制調整后,縣市區級財政收入增長慢于支出增長,嚴重制約了對農村低保資金投入的增長,使農村低保仍然處于低標準的水平。一些丘陵縣債務沉重、工商稅收不足,農業稅免征后,財政更加困難,對低保投入就更難確保長期落實到位。(4)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確定難。雖然該市制定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暫行辦法》,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低收入家庭的房產、儲蓄、有價證券、隱性收入等難以合理核定;二是有勞動能力的保障對象的隱性收入核算難;三是農戶外出務工收入或臨時性收入計算難;四是確定農戶具有法定贍養、撫養關系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體人員收入難;五是因危房基本改建導致生活困難的人員是否列入保障對象不明確。
上述的個案,也是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從目前全國大多數實施的來看,還存在幾個突出的問題:(1)農村低保覆蓋的面太小。據統計,截至20我國有2610萬農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還有4977萬農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屬于相對貧困。[1]目前已有581.3萬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約占農業人口0.6%,與全國實際特貧人口3000萬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2)農村基層負擔重。中央財政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上投入少,各地實際采取的都是地方財政和鄉村集體共同負擔的辦法,具體分擔比例視當地經濟情況而定,鄉村經濟條件好則分擔比例大一些,鄉村經濟比較差的則由縣級財政負擔大頭,基層的負擔重。因此,需要在深入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更加系統科學地構建我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體系。
二、建立和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消除城鄉差別、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是貫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思想的根本體現,是實現農民國民待遇和社會公平的基本要求。讓人高興的是年農村家庭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多達228.7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39.4%;[3]截止月,全國有15個省,多個縣市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但是,還需要不斷對這一制度進行補充和完善。
1、合理界定低保對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只能是那些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國家公布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人群,一般是以家庭人均年收入指標為標準來界定低保對象。具體來講:(1)家庭成員均無勞動能力或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無勞戶,如沒有依靠、沒有生活來源的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等;(2)因災、因病及殘疾致貧的家庭;(3)由突發性自然災害造成生活一時困難或因農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生產經營不善而面臨困境的農村居民;(4)有一定的收入來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國家規定的最低生活水平標準的農村居民。農村低保對象界定標準上確有一定困難,如收入難以貨幣化、收入的不穩定性等因素,因此在界定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要以通過最大努力,仍達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線為衡量標準,在較為全面調查了解掌握貧困家庭的成員結構、收入狀況、生活費列出、致貧原因等情況的基礎上,結合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的確定,分類別、分情況制定出屬于保障對象的條件與范圍,防止“搭便車”的行為。2、科學確定低保標準。要發揮最低保障制度應有的功能,重要的在于要科學制定最低生活標準。世界各國大都以恩格爾定律為依據制定各自的最低生活標準。在確定時要考慮以下幾方面:(1)力爭低標準、廣覆蓋,既發揮效益,實現滿足困難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這一低保制度功能,又體現社會公平與公正。(2)根據地域和發展的不平衡,允許存在層次性和差別性。(3)對于一些情況特殊的低保對象,如孤寡老人和孤兒以及單親家庭可以考慮適當提高標準10~20%.(4)優撫對象的生活困難不應該在低保制度中解決,而應該參照低保制度的保障方式重新設計國家補助制度,標準應該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3、建立較為完善的低保資金保障和籌措制度。資金的.保障與籌措是建立低保制度的核心問題。鑒于此,應及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力度,完善財政撥款制度,將低保資金列入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的預、決算,做到“年度預算、定期撥付、年終決算、結余流轉”。根據實際情況相對明確中央和省、市、縣、鄉各級財政和村集體分擔的比例,并以社會捐贈和社會互助等作補充。一般中央財政應負擔50%,特別困難的地方中央的負擔比例還可以再提高,余下的部分,鄉村經濟條件差的省與地、縣、鄉三級負擔,負擔比例可為2∶4∶4;鄉村經濟條件一般的縣、鄉、村三級負擔比例各為三分之一或3∶3∶4.并且各級政府應建立低保專門帳戶,專賬要按已定好的分攤比例做好收入賬,中央、省、市、區(縣)各多少。同時,建議將個人所得稅作為支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財源。在發達國家,個人所得稅約占整個財政收入的30%左右,而主要用于社會保障的公共支出約占財政支出的20~30%.另外還可適當開展社會捐贈活動,充分發揮民間慈善團體的作用。
4、完善低保管理體制。建立政府統一協調、民政部門歸口管理、相關部門聯動的管理模式。對基層管理機構和服務網絡要加強建設,要將工作重心下移,夯實基層工作基礎,現在基層單位專項負責的人很少或沒有,不利于工作的開展。在管理上堅持屬地管理原則,以戶口所在地作為低保救助管理的基本單元,不論貧困人員住在何地,都要納人戶口所在地的鄉鎮統一管理。同時加強檢查和督促,確保低保金及時足額發放。
5、實施相應的配套改革。建立低保制度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有相應的改革措施與之配套。(1)完善政策法規,實現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規范化管理。(2)制定與之配套的優惠政策。如對已享受低保救濟但生活仍較困難的村民,可對其子女教育費用等實行減免政策;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經營者實行減免稅金等優惠政策。(3)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鄉鎮企業和組織農村勞務輸出,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消除農村居民的貧困問題。(4)營造良好的氛圍環境。政府應高度重視,管理部門要加強同財政、勞動保障、工商、稅務、教育、衛生等部門的溝通與協調,探索實行醫療救助和教育救助等辦法與措施,做好低保工作;社會各界要用理解和愛心,積極認同和參與,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為農村低保提供捐贈和資助,真正形成部門齊抓共管、社會互助互濟的良好社會氛圍。
提要:本文通過對全縣九年級學生消防安全意識和能力現狀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意在了解全縣九年級學生消防意識、消防知識及能力的現狀,及時發現學生存在消防意識淡薄、消防知識缺乏、受到的消防安全教育不成系統、參與消防的熱情得不到正確引導等問題,我們認真反思,旨在探索提高學生消防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改變目前現狀之路。
關鍵詞:學生消防現狀調查反思對策。
一、調查概況。
調查緣由:20xx年3月,我縣化學中心教研組課題組申報了一個市級課題《在初中生中開展以消防安全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為了使課題研究更有針對性并扎實有序進行下去,課題組對全縣九年級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
調查時間:20xx年9月。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
調查對象:在全縣六所學校九年級抽取500名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為了更客觀真實的了解學生對消防安全的認識和參與意識的現狀,對被調查學校學生隨機取樣,進行調查??偣舶l放500份,回收484份有效問卷,占總數的96.8%。
調查目的:了解目前全縣初中學生消防知識的掌握和參與消防的積極性的一般情況,分析形成消防知識欠缺、意識的淡漠的癥結所在,著手在初中生中開展以消防安全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從而為改進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化學、用化學”的認識和能力提供依據。
二、調查結果。
(一)消防在我身邊。
調查問題。
選項。
占調查人數%。
1你遇到過火災嗎?
a親身經歷過8.7%。
b聽說過59.3%。
c沒有32.0%。
2你的家人或者朋友有沒有受過火災傷害的人?
a有且很嚴重4.8%。
b有但不嚴重8.9%。
c沒有86.3%。
3你的家中備有的滅火器材是?
a滅火器8.3%。
b水缸裝滿水34.3%。
c沒有57.4%。
4你會使用滅火器嗎?
a會34.6%。
b看到說明應該會53.7%。
c不會也不敢使用11.7%。
5臨睡前或外出時,你和家人是否有檢查關閉煤氣、電器開關的習慣。
a經常31.6%。
b偶爾36.2%。
c從不32.2%。
(二)消防知識伴我成長。
調查問題。
選項。
占調查人數%。
6你知道我國火災報警電話號碼是什么?
a1103.1%。
b11995.9%。
c1201.0%。
7檢查燃氣用具是否漏氣時,通常采用______來尋找漏氣點。
a劃火柴14.0%。
b肥皂水20.9%。
c聞氣味65.1%。
8當家里發生煤氣泄漏時,應。
a電話報警5.9%。
b迅速關閉閥門,打開門窗90.5%。
c點火查看3.7%。
9火災初起,應如何應對。
a快速逃出89.5%。
b搶救財物為主8.1%。
c等待救援2.4%。
10用滅火器滅火時,滅火的噴射口應對準火焰的。
a根部69.1%。
b中部5.0%。
c上部25.9%。
11如何穿過濃煙逃生。
a快速奔跑,遠離火場11.6%。
b站在高處,等待救援5.6%。
c盡量使身體貼近地面,并用濕巾捂住口鼻83.8%。
(三)消防安全我行動。
調查問題。
選項。
占調查人數%。
12你參加過消防安全知識學習嗎?
a經常參加11.2%。
b很少參加71.5%。
c從不參加17.3%。
13你愿意向你身邊的人宣傳消防安全知識嗎?
a愿意并經常34.3%。
b愿意但很少54.5%。
c沒時間,不愿意11.2%。
14你參加過火災預警演練嗎?
a經常參加10.4%。
b很少參加60.7%。
c沒有參加28.9%。
15全國消防宣傳日是()。
a1月19日28.1%。
b11月9日57.4%。
c9月11日14.5%。
16您希望學校經常進行消防安全知識教育嗎?
a希望69.0%。
b隨便26.0%。
c沒必要5.0%。
三、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
(一)消防在我身邊。六成同學家中沒有配備消防器材,臨睡前、外出時不能經常關閉煤氣閥門和電源開關。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學能自信的認為會使用滅火器。
原因:隨著居民居住條件的改善,學生親身經歷火災和身邊收到火災傷害的人并不很多,加之部分社會人士對消防安全不重視,存在僥幸心理,這些也都影響了學生,造成了學生消防意識的淡薄。
(二)消防伴我成長。八成同學不知用合適的方法檢查煤氣的漏氣點,煤氣泄漏時、火災初起時仍有一成同學不能正確應對,有六分之一的同學不知道如何穿過濃煙逃生,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滅火時不知滅火器噴射口應對準的火焰位置,這些往往會引發嚴重的后果。但一些基本的、學生經常接觸的安全常識,如火警電話等掌握較好。
原因:由此可見,學生消防知識和能力的不足是因為他們受到的相關教育缺乏所致。我們發現,供學生學習的教材中涉及到的消防安全知識的很少,且教師也往往為應對考試而對消防安全知識的教育重視不夠,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消防知識的培訓和消防逃生演練很少且不到位。
(三)消防安全我行動。有九成同學很少或從沒有參加過消防安全知識學習和火災預警演練,他們愿意參加消防知識的宣傳但經常向身邊人宣傳消防安全知識的只有三分之一,有七成的同學很希望學校進行消防安全知識的教育。
原因:學校和社會組織的消防安全知識教育和宣傳很少且流于形式,沒有很好的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和學習宣傳。
綜上所述,針對學生消防意識淡薄、消防知識缺乏、受到的消防安全教育不成系統、參與消防的熱情得不到正確引導等問題,我們提出了以下對策思考。
四、對策思考。
(一)立足校園,勤宣傳,重實訓。
1、加大宣傳,增強意識。
(1)學校設置一塊固定消防警示教育標語:在學校醒目位置設置消防警示宣傳標語。作用是時時提醒學生,讓學生銘記在心,即看在眼里、記到心上。
(2)經常性進行消防常識宣傳:充分利用班隊會、晨會、放學集隊、旗下講話等進行消防安全知識宣傳教育。讓學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都能聽到消防安全知識,不斷強化,逐步形成一種潛意識。讓消防安全在學生心里扎下根。
(3)建立消防安全學生qq群和家長飛信群。由教師或學生定期發布消防安全知識和一些相關活動信息,尤其在一些特殊的時間點,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節日,火災易發多發之時,我們會通過飛信提醒學生和家長在過好節日的同時也要預防消防安全事故的發生。
2、課內、課外加強學習。
(1)結合九年級化學課本進行《燃燒與滅火》的教學活動,教師精心組織《燃燒與滅火》這部分內容的課堂教學,挖掘教材中與消防安全相關的內容,強化消防安全教育,并用紙筆測試檢測教學效果。
(2)定期上消防安全教育課:分班級進行,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相關課件,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消防知識教育。
(3)定期印發每生一張的致家長書:《消防知識一起學》。家長、孩子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你學我學,大家一起學。讓消防安全知識深入每一家庭,讓全社會的人都參與進來。
(4)定期出消防知識墻報:充分利用各班教室后的黑板和學校的宣傳走廊出版消防知識墻報,深入普及學校消防安全知識。
(5)定期組織召開消防主題班會:召開消防主題班會,通過演講、討論、辯論等各種形式鞏固學生消防安全知識。
3、重視實訓,增強能力。
(1)結合《燃燒與滅火》的教學內容,開設消防實踐活動課。如“爭做小小消防員”,在消防知識培訓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模擬火災的滅火演練,學習正確使用滅火器材。
(2)定期舉辦疏散逃生演練?;馂氖强膳碌?,最可怕的是不會逃生自救。因此,加強學生疏散逃生演練,學習逃生知識和技巧是必要的。對這項活動必須精心組織,演練前由老師集中講解逃生知識和技巧,然后由學校聯合當地專職消防隊結合本校實際,制訂出疏散逃生應急預案,演練后有總結評比。演練要定期并堅持直至純熟,確保全體師生能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從容應對。
(二)聯系社會,走出去、請進來。
1、走出去。讓學生走出去,激發學生參與消防知識的熱情,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1)精心組織學生編排各種形式的有關消防知識、消防意識、消防技能的文藝節目,如:小品、相聲、情景劇、歌曲、小游戲……在學校,街道,鄉村進行演出,宣傳消防安全。
(2)組織學生進行消防安全互查。檢查了就要有結果,“誰是最好的”,要評比出消防安全先進班級及個人。人人參與,親身體驗,人人有責,從而增強學生責任心。讓學生在參與檢查的時學到消防知識,同時充分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2、請進來。把專業人士請進來,讓學生接受專業的消防知識培訓和具體的操作演練,提升學生應對火災的能力。
首先,通過火災現場圖片展覽、消防安全報告等形式,傳授必要的知識技能。讓學生了解火災帶來的嚴重后果,以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增強應對火災的能力。
其次,請消防隊員到校給學生介紹消防器材及其使用方法,并模擬火災場景進行實踐演練。相信這會給參與的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切實提高學生應對火災的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整體防范火災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我縣“12·15”火災之后,在全縣廣泛開展了以防范火災事故為主要內容的安全生產系列系列宣傳活動和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動,群眾的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有所提升,消防設施配備普遍加強,城市防范火災的基礎條件不斷改善,然而,由于老城區人口密集、老建筑防火等級較低、消防通道狹窄等原因,其消防安全隱患卻難以有效消除,防火環節較為薄弱。為了解我縣老城區消防安全狀況,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近日,縣政協聯合縣公安局消防大隊對我縣老城區的消防安全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老城區消防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建筑結構復雜,火災荷載大且蔓延快。
老城區房屋因建設年代久,多為磚木結構的單層或兩層建筑,結構復雜且耐火等級低,為三、四級耐火建筑。房屋緊密相連,防火間距嚴重不足。由于住戶多是低收入家庭,他們為了充分利用房子,多采用木板分隔,搭建小閣樓、小房間,內部結構十分復雜,有些地方還有一些家庭小作坊、廢品收購站,儲存有大量可燃物,部分建筑新建、改建、擴建及裝修裝飾工程,還存在著未經公安消防機構審核、驗收合格擅自施工,投入使用情況。一旦發生火災,極易引起“火燒連營”,且人員疏散十分困難,還易造成人員群死群傷。
(二)消防通道不暢、設施缺乏、水源不足。
一些居民住宅少則也有幾十年或百年之久,街道少而狹,巷道更小,更有違章占用消防通道等,失火時阻礙了消防車的通行。一些城中新建小區為加強管理,在主要人口處設置了鐵柵欄、隔離墩,使消防車道被阻,造成老城區在發生火災時,使消防車很難臨近火點施救,從而貽誤滅火時機,使小火發展成大火。隨著人口的增長,有的民宅就地翻建,橫向擴展,有的甚至視國有土地為已有,擅自搭棚、建房、消防栓等被圈占、砸壞、挪作他用。此外,由于老城區形成時間較早,當時大多沒有與之配套的市政消防栓。一般鄉(鎮、街道),包括縣城老區的供水主管道普遍存在口徑較細、管壁老化等問題,而且隨著人口增加、用水增多,水壓也逐漸降低。尤其在用水高峰期間,更不能滿足消防用水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老區內的河溝水塘等天然水源不少被填埋,“河變路”、“坑變宅”現象較為普遍。因此,一旦遇到群死群傷惡性火災事故,會因缺少消防水源而造成重大損失。
(三)居民安全意識淡薄,電氣火災多發。
從老城區居住人員結構情況來看,主要有三種人,一種人是老人,這是占老城區居住人員成份最多的人,他們往往是舊民宅的主人,戀舊情節讓他們舍不得離開這些住了幾十年的房子,這些人群無人照料,自己行動不便子女不在身邊,容易造成火災,致使人員傷亡。二是相對較貧困的人家,他們往往無能力購置新居,只好“委屈”住在這里。三是外來人口租賃住房,這些外來人口又以家庭方式為主,一家一戶的往往好幾口。因此老城區住戶特別是以上三種人,物質條件不是十分富裕,消防安全意識淡薄,防火安全不夠重視,缺乏安全用火用電常識,處置突發事故的應變能力較差。部分鄉(鎮、街道)工作人員和社區民警消防專業業務知識不熟悉,檢查發現火災隱患認識不夠,處置撲救初期火災的能力有待增強。而且,老城區電氣線路年久老化、亂接亂拉現象、用銅絲代替保險絲,受潮嚴重,而且又無力檢修、更換,特別是在當今家用電器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用電負荷超載,造成電氣火災多發。
二、清除老城區火災隱患的主要措施。
(一)相關單位整體聯動,加強老城區改造。
老城區改造是推進城市化的一項重要工作,建立并完善由政府掛帥、各職能部門廣泛參與的消防安全網絡,并且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及時掌握情況,及時處置包括火災在內的各種突發事件。公安消防作為監督管理的主抓部門,要加強與規劃、住建部門的協同配合,優化消防安全布局,規劃、建設好消防車道;鄉(鎮、街道)下設村(居)委會要成立消防安全巡查組,進行日夜不間斷巡查,定期挨家挨戶對居民家用電器、用火用氣設備進行防火檢查,制止車輛停放占用消防通道和損壞消防設施的行為;社區民警要經常督促居民委員會、物業管理單位履行消防職責,組織開展經常性防火檢查,消除火災隱患,切實做到一旦發生火災事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控制局面,把損失降到最低。
(二)加大車道水源建設,優化消防安全布局。
首先,在加強政府統一領導的基礎上,公安消防部門作為監督管理主抓部門,要加強與規劃、住建部門的協同配合,優化消防安全布局,規劃、建設好消防車道;在道路狹窄街道,嚴禁任何車輛亂停亂放,保證消防車道暢通。全面徹底清理老城區內的違章違法建筑,必須下決心徹底整治,妥善安置,異地拆遷,同時要拆除危險建筑和陳舊的建筑。其次,按照“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建議政府拿出專項資金,盡快對居住人口密集的道路進行消火栓建設,切實解決水源不足的問題;對于老城區,往往無法一下子完全改造,但是可以加強其他消防設施的建設,譬如加建一些消防水池來確保消防水源的穩定,對于棚戶區即將拆遷的區域,應指導居民配備撲救初期火災的水源,如配備一些大的水桶,在火災發生時,能起到應急作用。
(三)降低人口密度,減輕住房負荷。
老城區舊居民的消防安全工作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迫在眉睫的問題,如何降低人口密度,減輕住房負荷,建議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制定計劃,實施逐步搬遷,一時難以搬遷的,在完善各項消防安全措施的基礎上,由片區民警與居民簽訂消防安全責任狀、明確相應責任。二是疏散人口,改善居住環境。由縣政府協調規劃、住建等部門,通過優化老城區用地布局,減少居住、辦公用地,增加綠化、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道路廣場用地。降低人口密度不僅能減輕住房壓力,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效緩解老城區環境承載能力,更避免了群死群傷火災的發生。
(四)強化宣傳教育,增強消防意識,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將消防安全工作納入各鄉(鎮、街道)日常宣傳工作中,通過各種方式開展消防安全教育,增強居民消防安全意識,提高轄區發現整改火災隱患和應對火災的綜合能力;住建、房管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深入老城區、民宅掌握消防安全狀況,對消防問題嚴重的房屋及時進行維修;對沒有經過審批臨時搭建的房屋,影響消防通道和疏散的,城管部門要堅決予以拆除;供電部門要定期組織人員對電路負荷、居民用電情況進行安全檢查,及時督促更換使用時間長、老化嚴重、未穿管保護的線路,以前不規范要求的逐步加以整改;派出所要將居民防火工作納入派出所目標管理中,確保一名所領導具體負責,并落實警區民警的責任。
老城區人口密集,老舊建筑多,是一個城市消防安全工作滯后的地域,一旦發生火災容易形成火燒連營的局面,將嚴重威脅到人員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因而充分認清老城區消防安全工作任務重,矛盾多,難度大和涉及面廣的嚴峻形勢,加大力度、下大決心加快老城區火災隱患的整改工作;在日常管理中各部門要齊抓共管,建立健全消防組織責任制度、開展消防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及時發現并消除安全隱患,特別是對老城區的用火、用電、用燃氣要落實強制性措施,全面提高老城區的火災防控能力,共筑老城區的平安和諧。
昨(24)日,成都市民幸福感總體評價為82.15分,滿意度較高,且較xx年提高了1.58分,較xx年提高了5.48分,連續兩年實現持續提升。
通過調查,報告建議繼續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感。調查中,在問到對幸福影響比較大的因素方面,68.88%的市民認為“家人健康”、47.70%認為是“子女教育”、47.13%認為是“醫療狀況”、42.28%認為是“食品安全”、41.63%認為是“住房條件”、36.54%認為是“社會保障”、32.51%認為是“婚姻家庭”、31.69%認為是“家庭養老”、21.51%認為是“人身安全”、18.31%認為是“偽劣商品”。
“75后85前”幸福感最低。
xx年成都市女性市民幸福感總體評價為82.19分,略高于男性0.11分。從具體構成看,女性在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四項幸福感滿意度高于男性,而在生存環境、工作環境和生活便利三項則低于男性。
年齡段的不同對幸福感知程度也不一樣。其中,16—19歲的青少年幸福感評價,為83.63分;其次為50—59歲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滿意度為82.95分;再次為20—29歲和40—49歲年齡段人群,分別為82.60分和82.00分;而處于30—39歲的“75后85前”幸福感滿意度最低,為81.23分。
記者注意到,“75后85前”群體在七個方面評價分都最低,特別是工作環境和幸福感知兩項,分別為71.19分和77.47分,分別比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幸福感。
從婚姻狀況來看,未婚人士幸福感得分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為82.29分,喪偶人士幸福感為81.13分;離婚人士幸福感最低,僅為78.94分。從構成項目看,離婚人士在家庭環境和幸福感知方面滿意度低,分別為79.39分和72.50分;而未婚人士在生活信心和家庭環境方面滿意度較高,分別為87.24分和86.02分。
從職業來看,機關事業單位和教師群體幸福感,為85.32分;其次為離退休人員和個體經營戶,幸福感分別為83.32分和83.05分;企業中層管理人員、一般職員、專業技術人員的幸福感依次為81.89分、81.80分和81.35分;待業、失業人員幸福感最低,僅為77.79分。
幸福感和學歷高低關系不明顯。
從學歷方面看,小學群體的幸福感,為82.94分;其次為大專、大學群體,為82.59分;接下來依次為初中群體和中專、高中群體,分別為82.14分和81.48分;而碩士群體的幸福感最低,僅為79.90分。
其中,碩士群體在工作環境方面滿意度較低為72.65分,在幸福感知方面滿意度為74.49分。而小學群體盡管滿意度較高,但在工作環境方面滿意度最低,僅為67.67分。
收入與幸福感呈一定正相關。
按照500元的等距將收入分成九組,從調查結果看,收入在xx元以下的三組低收入群體幸福感較低,分別為80.37分、80.95分和80.15分;收入在—4000元的四組中等收入群體的幸福感分別為82.02分、83.35分、82.53分和82.82分;而收入在4000—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體幸福感,分別為85.91分和86.54分。
不同收入群體在工作環境滿意度差距較大,低收入群體滿意度最低,僅為66.54分;而高收入群體滿意度較高,達76.56分。
從區域看,一、二、三圈層的幸福感呈倒序排列,即三圈層幸福感,評價分數為83.74分,二圈層次之為81.6分,一圈層最低為81.16分。從七個一類指標看,生存環境、工作環境、社會環境是各圈層間的幸福感拉開距離的主要因素。
全市幸福感排前列的區(市)縣為新津、崇州和龍泉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國民幸福指數(gnh)最早20世紀70年代是由不丹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并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技術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傊怠保╣nh)指標。如果說“生產總值”體現的是物質為本、生產為本的話,“幸??傊怠斌w現的就是以人為本。完全受經濟增長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難以自拔。
2xx年,“十二五”規劃開局幸福成為地方兩會熱詞。很多地方逐步呈現了“gdp減速,幸福提速”的趨勢。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幸福指數”被置于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將會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為反映居民主觀幸福程度,在調查問卷設計中,分別設計了基本情況和問卷部分的調查項目,包括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社會保障、社會環境)、經濟收入、自我價值實現、家庭幸福和人際關系等多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并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幸福指數。為了使本次調查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這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和網上問卷調查,抽樣對象為年齡在0-70周歲之間的常住居民,涵蓋社會各年齡、各階層、各行業。
并且在中山市實地進行了社會實踐,通過與社區群眾的溝通,來了解當前社會中民眾對于生活的滿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網上查閱了一些有關調查問卷及報告的信息,通過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參考范例初步設計出了調查表,通過自己反復查看并參考別人意見,反復修改最終做出用于調查的問卷、最后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調查人群及較為可行的實施方案,對具體的調查實施作出計劃。自此,調查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
1、調查時間:20xx年7月15日----20xx年8月31日。
2、調查對象:普通社區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調查單位:中山市。
4、調查目的:通過了解當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對此社會問題的了解與重視,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調查方法:調查問卷,問詢法,網上問卷。
6、內容概述:
(1)被采訪者所從事行業所對應經濟收入多少。
(2)被采訪者的身心健康狀況。
(3)被采訪者的居住環境。
(4)被采訪者的家庭關系情況。
(5)被采訪者對自身工資及生存現狀感受如何(自身價值滿意度)。
(6)被采訪者對于影響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調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網上問卷76份。
典型舉例:
1、身份:公民。
性別:男。
工作:企業職員。
年齡段:31~45。
婚姻狀況:已婚。
對目前收入滿意度:比較不滿意。
影響因素:收入比較低,與周圍人關系欠佳。
2、身份:學生。
性別:女。
年齡段:18~30。
收入:0。
影響因素:家庭和睦、人際關系,社會環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別:男。
年齡段:45~60。
收入滿意度:一般。
影響因素: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態樂觀。
經濟收入和身心健康:
經濟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會物質條件中對幸福感影響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語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擁有健康的身體、積極樂觀的心態是人們對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對幸福感影響程度頗深,也就是說對于普通公眾來講,能夠擁有穩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會環境:
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給人帶來的感覺是影響人們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個穩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無疑會促進幸福感的提高。社會環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環境的優劣影響著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會不僅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還關系著他們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游,購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從而幸福感也會比較高一點。
人際關系和自我價值實現:
說明良好的人際關系能緩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壓力,增強自信心,居民在處理各方面的事情時,還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幫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會幸福感。居民對自我價值實現充滿信心或有較高預期,說明對未來是積極樂觀的,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樂觀的心態,自身優勢多,能力得到發揮,內心的滿足感會增加,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
(1)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體越健康,越有機會接觸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創造新生活。家不僅僅是人們溫馨的港灣,還是人們愛的發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員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進行家庭活動。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對居民的幸福感有著重要的影響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百姓幸福指數,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烈。幸福感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質生活和個人價值實現程度相對較高,則其幸福指數總體相對高一些。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也呈階梯式增長,這就充分體現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齡的人群其幸福感有著顯著的差異。其中幸福感相對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齡段的居民,此年齡段正面臨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事業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生活、工作壓力過大,且對自身的期望要求較高,導致身心疲憊,這是其幸福指數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群幸福感最高,18-30歲之間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數略高于男性,大多數女性在家庭承擔著主內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家庭,主要從家庭成員身上獲得幸福感;而男性更關注收入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且社會壓力較大。因此,女性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感的體驗較男性強,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5)幸福感較強的是政府人員、在校學生,幸福感較弱的職業是個體戶,普通居民,企業職員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職業穩定性較強,社會地位高,有著完善的社會保險,這些方面都優于其他職業,進而增加了他們的幸福感。在校學生對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壓力還沒有太多機會體會,故其幸福感較高。而對于幸福感較低的相關職業,如何提高這部分人對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從幸福率看,超過74、70%被訪者感覺生活比較幸福。
所謂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數量的群眾中表示幸福的群眾所占的百分比,是用來測評群眾幸福廣度的一種方法,其單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數=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愿望,它分為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欲望的滿足。判斷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為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
如果我們的欲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個體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對于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昨(24)日,成都市民幸福感總體評價為82.15分,滿意度較高,且較xx年提高了1.58分,較xx年提高了5.48分,連續兩年實現持續提升。
通過調查,報告建議繼續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感。調查中,在問到對幸福影響比較大的因素方面,68.88%的市民認為“家人健康”、47.70%認為是“子女教育”、47.13%認為是“醫療狀況”、42.28%認為是“食品安全”、41.63%認為是“住房條件”、36.54%認為是“社會保障”、32.51%認為是“婚姻家庭”、31.69%認為是“家庭養老”、21.51%認為是“人身安全”、18.31%認為是“偽劣商品”。
“75后85前”幸福感最低。
xx年成都市女性市民幸福感總體評價為82.19分,略高于男性0.11分。從具體構成看,女性在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四項幸福感滿意度高于男性,而在生存環境、工作環境和生活便利三項則低于男性。
年齡段的不同對幸福感知程度也不一樣。其中,16—19歲的青少年幸福感評價,為83.63分;其次為50—59歲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滿意度為82.95分;再次為20—29歲和40—49歲年齡段人群,分別為82.60分和82.00分;而處于30—39歲的“75后85前”幸福感滿意度最低,為81.23分。
記者注意到,“75后85前”群體在七個方面評價分都最低,特別是工作環境和幸福感知兩項,分別為71.19分和77.47分,分別比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幸福感。
從婚姻狀況來看,未婚人士幸福感得分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為82.29分,喪偶人士幸福感為81.13分;離婚人士幸福感最低,僅為78.94分。從構成項目看,離婚人士在家庭環境和幸福感知方面滿意度低,分別為79.39分和72.50分;而未婚人士在生活信心和家庭環境方面滿意度較高,分別為87.24分和86.02分。
從職業來看,機關事業單位和教師群體幸福感,為85.32分;其次為離退休人員和個體經營戶,幸福感分別為83.32分和83.05分;企業中層管理人員、一般職員、專業技術人員的幸福感依次為81.89分、81.80分和81.35分;待業、失業人員幸福感最低,僅為77.79分。
幸福感和學歷高低關系不明顯。
從學歷方面看,小學群體的幸福感,為82.94分;其次為大專、大學群體,為82.59分;接下來依次為初中群體和中專、高中群體,分別為82.14分和81.48分;而碩士群體的幸福感最低,僅為79.90分。
其中,碩士群體在工作環境方面滿意度較低為72.65分,在幸福感知方面滿意度為74.49分。而小學群體盡管滿意度較高,但在工作環境方面滿意度最低,僅為67.67分。
收入與幸福感呈一定正相關。
按照500元的等距將收入分成九組,從調查結果看,收入在xx元以下的`三組低收入群體幸福感較低,分別為80.37分、80.95分和80.15分;收入在—4000元的四組中等收入群體的幸福感分別為82.02分、83.35分、82.53分和82.82分;而收入在4000—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體幸福感,分別為85.91分和86.54分。
不同收入群體在工作環境滿意度差距較大,低收入群體滿意度最低,僅為66.54分;而高收入群體滿意度較高,達76.56分。
從區域看,一、二、三圈層的幸福感呈倒序排列,即三圈層幸福感,評價分數為83.74分,二圈層次之為81.6分,一圈層最低為81.16分。從七個一類指標看,生存環境、工作環境、社會環境是各圈層間的幸福感拉開距離的主要因素。
全市幸福感排前列的區(市)縣為新津、崇州和龍泉驛。
最近網上一直在流傳對80后評價,如今我把這篇調研也轉載一下,希望80后的朋友們看看是不是果真如此...
近日,由搜狐新聞、中國最大的上班族網站忙否網與知名咨詢公司大度咨詢共同發布了《80后上班族生存狀態調研報告》,在北京cbd地區通過走進公司訪談的方式進行了1對1調研,原始調研樣本超過1000人,年齡限定在80-85年出生的用戶,最后由大度咨詢對數據進行嚴格的審核整理、分析,最終生成調研報告。80后上班族如何看待70后58%的“80后”討厭70后。
報告中指出:58%的受訪者討厭70后。其中,15%的受訪者認為70后摳門,20%的受訪者認為70后太死板老套,23%的受訪者認為70后太假不敢講真話。42%認為70后很強。
調研報告同時顯示:也有42%的80后認為70后很強,而且比80后要強很多。80后與70后的巨大觀念差距再次暴露無遺。
80后上班族工作狀態:
報告指出,只有30%的受訪者對自己的工資表示滿意,40%的受訪者表示工資太少,根本不夠花銷。而另外30%的受訪者則認為自己本來就應該拿更多的薪水,滿意度如此之低讓人驚訝。
有47%的受訪者準備跳槽,表示有好的.機會就會選擇離開現在的公司。還有13%的受訪者表示不需要想那么多,不開心立刻就走人。僅有14%的受訪者認為現在不會主動考慮換工作。
這個數據提醒我們:
80后上班族對薪酬的滿意度普遍很低,一方面反映出公司對80后上班族的薪酬安排可能有失均衡,另一方面更讓我們看到80后上班族對薪酬的預期過高,這個數據值得企業管理者高度關注。
80后上班族對工作穩定性并不在意,企業管理者應該更多的關注留人策略,否則員工的流失勢必造成企業人力資產的流失。
80后生人的性與情。
68%認同網友初次見面就很親近80%不拒絕婚前性行為。
報告披露:68%的受訪者接受第一次和網友見面就開始親近,其中更有9%的受訪者認為“第一次和網友見面就可以發生性關系?!庇?2%的受訪者無法接受第一次網友見面就開始親近。
都說80后是開放的一代,但68%的用戶支持網友首次見面就很親近還是讓人很意外。
報告同時顯示,80%的受訪者不拒絕婚前有性生活,其中更有38%的受訪者認為“發生性關系是談戀愛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眱H有9%的受訪者表示堅決反對婚前性行為,而另外的11%受訪者則表示不贊同婚前要發生性關系。都說80后是開放的一代,但80%的用戶支持婚前性行為讓人大跌眼鏡。
國民幸福指數(gnh)最早20世紀70年代是由不丹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并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技術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傊怠?gnh)指標。如果說“生產總值”體現的是物質為本、生產為本的話,“幸??傊怠斌w現的就是以人為本。完全受經濟增長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難以自拔。
20xx年,“十二五”規劃開局幸福成為地方兩會熱詞。很多地方逐步呈現了“gdp減速,幸福提速”的趨勢。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幸福指數”被置于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將會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為反映居民主觀幸福程度,在調查問卷設計中,分別設計了基本情況和問卷部分的調查項目,包括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社會保障、社會環境)、經濟收入、自我價值實現、家庭幸福和人際關系等多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并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幸福指數。為了使本次調查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這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和網上問卷調查,抽樣對象為年齡在0-70周歲之間的常住居民,涵蓋社會各年齡、各階層、各行業。并且在中山市實地進行了社會實踐,通過與社區群眾的溝通,來了解當前社會中民眾對于生活的滿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網上查閱了一些有關調查問卷及報告的信息,通過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參考范例初步設計出了調查表,通過自己反復查看并參考別人意見,反復修改最終做出用于調查的問卷.最后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調查人群及較為可行的實施方案,對具體的調查實施作出計劃。自此,調查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
1.調查時間:20xx年7月15日——20xx年8月31日。
2.調查對象:普通社區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調查單位:中山市。
4.調查目的:通過了解當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對此社會問題的了解與重視,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調查方法:調查問卷,問詢法,網上問卷。
6.內容概述:(1)被采訪者所從事行業所對應經濟收入多少。
(2)被采訪者的身心健康狀況。
(3)被采訪者的居住環境。
(4)被采訪者的家庭關系情況。
(5)被采訪者對自身工資及生存現狀感受如何(自身價值滿意度)。
(6)被采訪者對于影響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四.數據統計:
調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網上問卷76份。
典型舉例:
1.身份:公民。
性別:男。
工作:企業職員。
年齡段:31—45。
婚姻狀況:已婚。
對目前收入滿意度:比較不滿意。
影響因素:收入比較低,與周圍人關系欠佳。
2.身份:學生。
性別:女。
年齡段:18—30。
收入:0。
影響因素:家庭和睦、人際關系,社會環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別:男。
年齡段:45—60。
收入滿意度:一般。
影響因素: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態樂觀。
經濟收入和身心健康:
經濟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會物質條件中對幸福感影響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語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擁有健康的身體、積極樂觀的心態是人們對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對幸福感影響程度頗深,也就是說對于普通公眾來講,能夠擁有穩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會環境:
居民的出行,還關系著他們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游,購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從而幸福感也會比較高一點。
人際關系和自我價值實現:
說明良好的人際關系能緩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壓力,增強自信心,居民在處理各方面的事情時,還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幫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會幸福感。居民對自我價值實現充滿信心或有較高預期,說明對未來是積極樂觀的,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樂觀的心態,自身優勢多,能力得到發揮,內心的滿足感會增加,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
(1)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體越健康,越有機會接觸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創造新生活。家不僅僅是人們溫馨的港灣,還是人們愛的發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員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進行家庭活動。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對居民的幸福感有著重要的影響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百姓幸福指數,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烈。幸福感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質生活和個人價值實現程度相對較高,則其幸福指數總體相對高一些。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也呈階梯式增長,這就充分體現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齡的人群其幸福感有著顯著的差異。其中幸福感相對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齡段的居民,此年齡段正面臨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事業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生活、工作壓力過大,且對自身的期望要求較高,導致身心疲憊,這是其幸福指數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群幸福感,18-30歲之間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數略高于男性,大多數女性在家庭承擔著主內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家庭,主要從家庭成員身上獲得幸福感;而男性更關注收入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且社會壓力較大。因此,女性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感的體驗較男性強,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從幸福率看,超過74.70%被訪者感覺生活比較幸福。
所謂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數量的群眾中表示幸福的群眾所占的百分比,是用來測評群眾幸福廣度的一種方法,其單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數=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愿望,它分為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欲望的滿足。判斷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為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欲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個體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對于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別有11.76%和52.94%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較幸福,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七.存在的問題;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在確定幸福感時,想當然地設;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視民眾的生活品質和對生活;各級政府和,讓幸福指數變成百姓幸福的辦;對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滿意度、價值實現感、需求滿足感;八.改進建議;雖然對于生活的幸福指數有所提高,但是物價的瘋長、;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說0%的居民認為自己不幸福。
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在確定幸福感時,想當然地設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內容,將幸福感調查統計變成了數字游戲。有些官員為了突出自己的政績,到處宣傳炒作,作秀造勢,搞華而不實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眾還未評定,已提前將自己所在城市宣布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這種到達了頂點的幸福指數評比帶來的只能是官員的幸福,紙面上的幸福,對老百姓則毫無幸??裳?。
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視民眾的生活品質和對生活的主觀滿意度。民眾的幸福感歸根結底不能靠官方數據“一錘定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只能靠老百姓說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里。
各級政府和,讓幸福指數變成百姓幸福的辦法就是將幸福指數工程真正變成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數作為測試百姓冷暖的溫度計,設身處地地體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經常想一想,在這些數字背后,還有多少群眾看不起病,多少家庭買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學,經常問一問,群眾能否能用上干凈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對群眾的冷暖,感同身受,對民眾的困難和問題,逐項解決落實,只有這樣,才能讓幸福從冷冰冰的數字變成充滿溫暖的切身體驗。
對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滿意度、價值實現感、需求滿足感等主觀的抽象的指標,決策者要以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準確反映百姓的實際感受,以此作為加緊完善政策措施、糾正偏離的基本依據。
雖然對于生活的幸福指數有所提高,但是物價的瘋長、工資的平穩態勢也成為了大眾的后顧之憂,政府應更多的社會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險制度,讓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養”。這樣人民的幸福感增強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擁護。
這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我體會到個人力量的薄弱,團隊合作才是一個有利于工作開展的形式。在這次活動中,我也有了機會更深入的與各個階層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這一捷徑我能夠走進社會接觸社會和了解社會。雖然說我們在大學里已經不再扮演新生這一角色,但是在社會這所大學里,我們臉上的稚嫩把我們徹底的出賣了。在這里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的東西,在這里沒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認認真真地學習,勤勤懇懇地做事才是生活的真諦!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就如何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城市拆遷工作展開了了熱烈的討論,并結合工作實際,對過去的拆遷工作進行了認真回顧,對今后的拆遷工作如何實施進行了初步思考?,F簡要匯報如下:
(一)城市房屋拆遷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事關社會穩定及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按照市委、市政府“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顯特色”的建設思路,城市建設得到快速發展,近5年來,共實施拆遷項目60多個,拆除房屋面積75萬平方米,大多城建工程都離不開拆遷工作。
一是城市房屋拆遷是城市建設的先導性工作。城市房屋拆遷是城市建設的前提和先導性工作,無論是城市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政府實事和民生工程建設,只有順利實施拆遷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如七閘橋、龍川二橋、北區道路框架的建設都是從拆遷開始的。
二是城市房屋拆遷是改善居住環境的實事工程。為了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環境,就必須實施城市拆遷改造。近幾年我市的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建設,生態廣場和各種小公共綠地的建設,老城區的改造和環境的整治,無一工程項目不與城市拆遷有關。
三是城市房屋拆遷搞得好壞是事關社會穩定的大事。城市拆遷對一個地區形象的提升、經濟發展要素的集聚、城市功能的增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拆遷工作是符合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仡櫧鼛啄甑膶嵺`,在各個項目拆遷實施過程中,有相當部分拆遷戶能夠理解拆遷政策,關心拆遷工作。但由于拆遷戶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家庭收入高低不一,在拆遷簽協過程中就表現不同的思想反映和言論行為。有的認為房屋拆遷是個框,什么問題都能往里裝,家人有下崗的要求安排工作,家庭收入不高的要求低保,住房面積小的要求超面積安置。不管是否與拆遷相關聯的問題都統統提出,問題得不到解決,拆遷協議就不簽。更有少數拆遷戶強橫野蠻、語言粗魯、漫天要價、難以溝通,使拆遷工作難以推進,xx年在長江國際花園突擊拆遷整治工作展開前,推進的難度是無法想象的,該區域老百姓無理取鬧,用糞澆、用棍棒追打工作人員,三個月時間60名工作人員未能進入拆遷戶家中,給拆遷工作造成非常被動的局面。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這就要求拆遷必須把維護社會穩定的重任放在首位,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實施“平安拆遷”、“和諧拆遷”,讓遵章守紀的拆遷戶不吃虧,讓違規違紀的“釘子戶”無便宜可得。
應該講,在近幾年的拆遷實施過程中,積極開展“平安拆遷”活動,始終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以人為本,和諧拆遷,在堅持政策的前提下幫助群眾解決拆遷過程中實際困難,化解各種矛盾,體現了黨和政府的溫曖,拆遷實施部門連續三年被省建設廳表彰為“平安拆遷”先進單位。拆遷工作人員用辛勤的汗水為**的社會穩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在這次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嚴格用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對照、檢查、分析城市房屋拆遷工作,仍然存在許多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拆遷政策不配套。xx年11月1日,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開始實施,《評估指導性意見》要求“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筑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但我市目前仍是按區位加重置價計算補償價格,在房地產市場價格上漲的情況下,以區位加重置價格進行的貨幣補償和以產權調換選擇安置房的市場價格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價差,實際上剝奪了被拆遷人選擇貨幣補償的權利,增加了安置房的建設壓力,加大了安置矛盾。
二是拆遷項目缺乏計劃性。拆遷項目是跟著建設項目走的,城市的建設項目應當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既要適度超前,又不能“子吃卯糧”,無論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房地產開發,都要有近期、中期和遠期規劃,千萬不能有隨意性。否則,在建設資金的投入和安置方面就會出現不協調的方面,倒頭來,只能造成政府財政巨額浪費,虧對于納稅人和子孫后代。
三是安置房建設滯后。從xx年實施的拆遷項目開始至今,我市仍有1300戶左右的被拆遷群眾騰倉在外,無法得到安置,其中福利院周邊項目、五星級酒店綜合開發項目、建盈國際城項目的拆遷安置房尚未建設。由于安置房遲遲不能到位,超期過渡騰倉費用累計達1600萬元,每月支付150萬元,群眾最長的在外騰租房達四年之久,有的拆遷戶孩子大了要結婚沒有房,甚至有的個別老人連去世前都未進得了家。造成了被拆遷群眾極大的不滿,每個月都有被拆遷戶因得不到安置而上訪,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這些問題不要說放在一般的老百姓身上,就是放在領導干部的身上,可能也會有很大的想法。安置房的問題連年提連年得不到根本解決,沒有做到以人為本,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四是建設資金不能及時到位。保證拆遷資金的落實是推進拆遷工作的基本要求,由于拆遷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導致張綱一號地塊、利民北路上市地塊、福利院周邊,五星級酒店等項目的拆遷無法進行,取得土地的開發商無法開發,影響了政府招商引資的形象。國務院《條例》、省建設廳多次發文,要求在發放拆遷許可證前必須保證足額資金到位,嚴禁拖欠拆遷資金。而我市由于資金不及時到位造成拖欠拆遷資金4600多萬元。在資金的管理上也存在著問題,一是《關于加強政府投融資執行能力建設的意見》先公示后審核的內容,違背《條例》精神難以操作,與被拆遷人簽訂的協議是一種民事行為,一但簽訂就生效,審核根本沒有意義;二是每份拆遷協議由融資辦先審核實際上根本行不通,這些從制度上又制約了拆遷工作的開展。
五是相關部門對拆遷工作沒有真正的理解,增大了拆遷工作人員的壓力,產生了消極情緒。做好房屋拆遷工作,核心是妥善處理拆遷安置補償,保障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實際工作中盡管我們始終把維護被拆遷群眾的合法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通過調查、評估、核實,依據相關政策,經市相關職能部門研究制定各區域拆遷的補償實施意見,最終由市領導批準實施。然而有些人認為,我市的拆遷補償標準不一,補償標準過高,把拆遷補償標準比作一張桌子,老百姓的破桌子通過拆遷補償了紅木桌子,還另加貸幣,還有人甚至認為目前的城市建設債務是由于拆遷造成的。這些言論都沒有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而得出的,與事實嚴重不符,這些言論誤導了領導的決策,挫傷了拆遷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最終必將影響工作進度、造成社會的不能和諧穩定。
捫心自問,老百姓配合我們拆遷工作,舉家搬遷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一件大事,它牽動著這個家庭的各種切身利益,牽動著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牽動著他們的思想情緒,他們為**的城市建設已做出了很大的犧牲。更何況我們對被拆遷人各項補償是根據相關政策、條例制定的,是合情合理、有理有據的,在貨幣補償上只有低于市場價,沒有準確反映市場價值。
文檔為doc格式。
進入年以來,我區區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消費需求不斷增長,市場繁榮物價穩定,農村居民家庭整體收入水平提升。前三季度,我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016元,同比增長9.7%;人均期內現金收入7955元,同比增長10.0%;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002元,同比增長13.4%,呈現出全面快速增長態勢。
一、農村居民人均期內現金收入快速增長。
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區農村居民人均期內現金收入為795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25元,增幅達到10.0%。從收入分類情況分析請看下表:
從上表內容看:工資性收入5648元,同比增長12.0%,原因為近年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已經成為農村居民家庭收入較快增長的第一要素,也是拉動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主力;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為1382元,同比增長11.8%,與去年同期相比家庭經營收入的增幅下降了14個百分點,而工資性收入增加了6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在我區農村居民收入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財產性收入138元,同比下降52.6%;轉移性收入為787元,同比增長19.2%,其中:占轉移性收入一半左右的養老金及離退休金收入增長最為顯著,同比增幅達到11.7%。
二、農村居民期內現金收入結構變化情況。
1、收入結構小幅調整。
今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期內現金收入比重呈“三升一降”,變動幅度均小于3個百分點,其中,工資性收入比重71.0%,比去年同期增加1.2個百分點;家庭經營收入比重17.4%,增加0.3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比重1.7%,下降2.3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比重9.9%,增加0.8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仍為農村居民期內現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而轉移性收入比重近兩年來也在逐漸上升。
2、轉移性收入中,離退休、養老金收入比重上升較快。
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離退休、養老金收入為391元,占轉移性收入的50.0%,因實施“鎮?!焙娃r村托底養老等政策,今年來,農村居民人均養老金收入比重快速上升。
三、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平穩增長,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
今年前三季度,我區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繼續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5002元,同比增長13.4%。
8.雜項商品及服務2.43.2-0.8。
從消費支出構成表中看:食品支出比重最高,占到生活消費支出的37%,比上年上升了0.3個百分點;其次為居住支出,占16.9%,比重上升了6.5個百分點;交通及通訊支出占12.5%,居第三位;文教娛樂及服務支出占12.0%,居第四位;醫療保健支出占7.8%,居第五位;衣著支出占6.0%,居第六位;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和其他商品及服務支出占5.4%和2.4%,分別居第七和第八位。
四、農村居民消費支出體現四個特點:
1、農村居民食品更加注重營養。近年來,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繼續提高,糧油類消費趨緩,副食品消費上升,在食品消費中,人均糧油類支出同比增長3.6%,農村居民在食品支出中更加關注綠色食品,把握營養均衡成為消費趨勢。今年前三季度,我區農村居民人均干鮮瓜果類支出增長24.4%,人均糕點奶及奶制品支出增長36.5%,人均糖煙酒飲料類支出增長20.8%,肉禽蛋水產品及制品支出增長13.1%;蔬菜消費支出增長23.7%。生活節奏加快,快餐及方便食品受到青睞,飲食服務消費較快增長,農村居民在外餐飲支出成為熱點,人均消費達到了254元,比上年增長12.9%。
2、消費觀念更新,衣著支出快速增長。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農村居民消費觀念也不斷更新,一些手感好、面料新、個性化強的服裝受到歡迎。今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支出298元,比上年增長20.6%,其中人均購買各類服裝支出195元,比上年增長47.7%;鞋類消費增長較快,人均支出64元,同比增長20.7%。
3、追求居住質量,居住支出大幅增長。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村居民在居住方面的支出也隨之不斷增長。今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845元,比上年增長83.7%。農村居民在原有的住房條件上不斷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其中住房裝修支出增長超過一倍,住房裝修支出的增長表明人們不斷地追求居住質量,使自己住得更舒服,更遐意。
4、農村居民文教娛樂及服務支出下降。在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同時,學雜費有所減免,我區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服務費支出447元,同比下降8.9%。其中:義務教育學雜費下降10.1%。今年前三季度我區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服務支出154元,比上年下降41.7%。其中;人均文化娛樂用品支出108元,下降44.9%;人均文化娛樂服務支出46元,下降6.1%。
五、關于農村居民增收的幾點建議。
為了發展農村經濟,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政府已制定出一系列的農村優惠政策,農民也因此得到實惠。但是,農民增收問題仍然是當前的一個難點問題。為了加快農村經濟建設的步伐,我們建議:
1、發展農村經濟,要有長遠的發展戰略眼光。從目前情況看,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其經濟效益遠高于第一產業。但農業也有其發展空間和不可替代的戰略性地位。雖然,第一產業由于目前其產品價格偏低,顯得效益不高,但是,當市場格局一但發生改變,第一產業的經濟效益必將顯現,耕地的價值必將提升,到那時,有限的農業用地將會變得寶貴。另外,從糧食生產安全的角度看,應確保糧食的產量,盡量不減少糧食的播種面積,提供相關優惠政策鼓勵農村居民播種水稻。而從長遠的發展戰略考慮,保有足夠的農業用地對于確保糧食安全和今后整體經濟的長遠發展顯得十分必要。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發展農村經濟政策時,應當更加注重扶持農業生產,注重保護農業用地,確保糧食生產安全,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2、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城鎮化發展。一方面,農村城鎮化建設,必然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激活農村剩余勞動力市場,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提高農村居民家庭的整體收入水平。因此,有條件的鎮(區)應根據當地集鎮風貌,科學規劃城鎮建設,建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農貿市場。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交通便利,通水通電,信息靈通,從而帶動地值的提高。這也是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搞活地方經濟的有效方法。
3、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農業生產由于投入大,成本高,產品銷路不暢,市場價格走低,造成經濟效益不高。為此,各鎮(區)應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因地制宜,科學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重點發展既具市場潛力,又有區域優勢的農產品。要繼續擴大經濟作物的生產,在地少人多的地方更要注意增加蔬菜特別是大棚蔬菜的種植,因為大棚蔬菜的用工密度和資金收益都明顯的高。養殖業中,規模養豬的收益高于散養。增加市場意識,加強農技推廣提高農民的.科學種養水平,以降本提效增收農民。
4、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文章。非農產業的務工收入已成為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增長源,抓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轉化,是確保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途徑。當前,要著重抓好三項工作:一是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素質,要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要加大對農民工培訓的投入,通過培訓,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改變就業觀念,提高綜合素質,掌握一定的實用技能,從而增強就業的競爭力;二是加強協調服務,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加快建立農村勞務輸出的協調服務機構,健全農村勞務輸出信息網絡,大力發展勞務中介組織,切實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領導和協調服務,有組織的開展農村勞務輸出;三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鼓勵和引導農民向小城鎮轉移。
促進農村經濟增長,解決農民增收緩慢的問題,還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只要多從勞動生產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利用多種手段,設法為勞動生產者提供有利條件,采取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引進優良品種,提供市場供求信息,為農業生產提供價格補償等辦法,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們相信,我區的農村居民收入能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總體上講,基層司法行政機關經費保障狀況有了較大改善。但在有些地區由于缺乏穩定、有效的基層司法行政經費保障體制,經費保障不足仍是制約基層司法行政工作發展進步的突出問題之一。因此,在更大范圍內加快建立體制更加合理、機制更加有效、管理更加科學、保障更加有力的司法行政運行體制,已成為擺在司法行政機關面前的重大問題。按照上級要求,為全面掌握我縣司法行政經費保障情況,近期,縣司法局組織專門人員對我縣的司法行政經費實際保障情況進行了調研?,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司法行政機關經費保障的現狀。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目前,縣司法局局機關共有行政編制22人,縣法援中心及縣公證處兩個,二級單位共有事業編制11人。全縣轄11個鄉(鎮、街道),共有司法所11個(2010年前為10個鄉鎮,10個司法所),全縣共有司法行政專項編制43名。近年來經費保障的基本情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財政支持力度不斷加強,司法行政機關經費緊張的狀況有所緩解。
2005年之前,縣司法局無論是辦公經費還是業務專項經費均未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基本運轉毫無保障。2005年后,縣財政逐步加大了對專項業務工作開展的支持,專項經費從2005年的3萬元增加到目前的23萬元,每年均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在現有保障體制之下,相對有效的保證了司法行政機關基本業務的開展。除縣級財政加大支持外,中央、省、市政策性轉移支付對司法行政機關的投入也不斷加大,如中央裝備款、辦案經費、省財政配套資金、市財政司法所建設補貼資金等,一些系列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改變了過去司法行政機關經費完全無保障的情況。
(二)辦公經費一直未列入地方財政預算,局機關基本運轉仍無經費保障。
受縣財力制約,目前,縣財政對我縣司法行政機關的保障還僅僅是建立在基本業務開展的基礎之上。多年來,司法行政機關基本辦公經費從未列入財政預算,僅有的一點業務經費既要保障運轉,又要辦業務,造成司法行政機關在經費開支上時刻捉襟見肘,這直接導致了整體工作的運轉困難。
(三)基層司法所基本無任何經費保障,司法所職能發揮受到嚴重限制。
自2005年司法所收編上劃以來,司法所納入了縣司法局和鄉鎮政府的雙重管理。按照收編文件規定,收編后司法所人員的辦公經費、福利等仍由鄉鎮政府負擔。由于收編后人員管理與經費劃撥脫鉤以及鄉鎮政府財政困難,再加上部分基層領導在思想上有“重打輕防”的習慣性思維,忽視了司法行政工作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過程中的潛在價值和不可替代作用,司法所運轉所需經費從未列入鄉鎮財政預算。司法所日常開支只能靠臨時向縣司法局和所在鄉鎮政府匯報來解決,事實上大部分得不到解決,極大的限制了司法所業務開展。諸如社區矯正、安置幫教、人民調解等一些重點工作開展起來都十分困難。
二、基層司法行政經費保障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司法行政機關保障水平得到不斷提高,辦公條件也得到日益改善。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一個完善的經費保障體制在魚臺司法行政系統仍未建立起來,影響了司法行政機關正常有效的運轉和司法行政工作的科學健康發展?,F階段,我縣基層司法行政機關在經費保障方面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地方財政困難,司法行政保障受制于地方財力。
魚臺縣地處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工業基礎薄弱,第一產業農業的比重較大,縣財政收入來源較為單一。由于地方財政困難,在經費預算上,需要保工資、保發展,因而絕大部分黨政機關的辦公經費都得不到保障。這是我縣司法行政經費困難的根本原因。
(二)司法行政系統公用經費保障制度得不到落實。
財政部、司法部在2006年就聯合出臺了《關于制定司法行政機關公用經費保障標準的意見》,提出要從加強國家基層政權建設、提高基層執政能力的高度,按照“收支脫鉤、全額保障、因地制宜、適時調整”的原則制定基層司法行政機關公用經費保障標準。目前,其他省份都已按照《意見》要求,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制定落實了司法行政機關公用經費保障標準。但山東省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未將文件精神向下傳達、貫徹和落實,文件棚架在了省一級,導致基層經費落實無依據,申請無辦法。自2009年起,我縣政法機關中公、檢、法三部門的公用經費均已落實了中央兩部門的'文件精神,唯有司法行政系統沒有落實,給司法行政工作造成了不應有的困難。這是當前基層司法行政機關經費困難的關鍵原因。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摘要:本文著重分析瀘州市及縣區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情況及變化,總結出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特點,并提出提高消費水平和改善消費結構的對策建議。
1文獻綜述。
郭媛媛,仇煥廣,嚴健標()等都認為研究消費結構,對于了解居民的社會消費趨勢及經濟發展趨勢都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郭新華和夏瑞潔(),王杜方玫()采用模型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動進行研究,表明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時序變化性和地區差距性。張旺月(2013),余岫,白輝,孫欣(2015)等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做了一系列的研究。雖然學者們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進行了大量研究,其數據來源大多依靠《年鑒》數據。今后的研究,將會采用多元化的數據來源,對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進行多方位研究。
2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當前,研究瀘州市及縣區農民消費情況已經關系到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長治久安,為了進一步擴大瀘州市及縣區內需,促進經濟的長遠發展,有必要對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變化進行深入分析。
3.1物價水平上漲,農村可支配收入增加。
政府公報顯示,瀘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3%。
3.2各地區支出差異化嚴重,居住消費成為第二大支出項目。
以來,從表1可以看出,各地區支出差異化嚴重,在衣著支出中,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低于瀘州市平均水平;在消費支出中,食品煙酒支出占第一位,居住居于第二位;整體上來說,敘永縣和古藺縣消費水平和質量低于其它地區。
4.1恩格爾系數仍偏高瀘州市及縣區于農村居民依舊是將收人主要用于食品支出,限制了其他消費和服務的支出,也限制了對生產的投人。4.2消費質量低,盲目、畸形消費問題凸顯在社會生活和網絡智能時代的快速發展的今天,瀘州市及縣區農村居民搶購、癖好消費、排斥消費等盲目、畸形消費行為時有發生。
5對策建議。
5.1提高農民收入。
要提高農民收人一方面要運用新技術降成本,提高質量。另一方面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調結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
5.2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保障農民的消費權益。
對于農村市場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市場管理體系,保障農民的合法消費權益。
5.3引導農民建立科學的消費觀。
當前,各級政府嚴控奢靡之風,一方面黨員干部帶頭為廣大人民做一個良好飲食習慣的表率。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善于利用新聞媒體、電視、網絡、橫幅標語,鼓勵農民均衡消費,適度消費。
近期,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發改、統計等10個部門組成調研組就增加全市城鄉居民收入問題開展專題調研?,F報告如下。
“十一五”期間,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矚目成就,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幅度和絕對水平都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
2010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4642元和3976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8.0%和17.2%,高出全省4.3和2.3個百分點。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365元,增長18.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9元,增長26%。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進一步加快。
城鄉居民收入中,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呈全面增長態勢。構成特點是:
工資性收入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2011年,職工最低工資標準提高,機關事業單位津補貼增加,國家大型基建項目、新農村和城鄉一體化建設,以及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勞務輸出,為城鄉居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力地促進了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的提高。2011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收入12670元,較上年增長19.6%,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9.6%,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2763元,較上年增長29.7%,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5.2%,工資性收入占據城鎮居民收入的主體地位。
經營性收入呈大幅增長趨勢。各級政府不斷優化創業環境,大力扶持第三產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規模不斷擴大;農業產業化不斷發展,特色農業起步良好。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增幅較大。2011年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占5.8%,較上年增長13.6%,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占34.8%,較上年增長23.8%;其中家庭經營純收入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32.4%,拉動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4個百分點。
轉移性收入拉動效應明顯。國家大幅度提高城市低保標準,同步上調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津補貼,實施了城鄉養老保險、五保供養、退耕還林、家電下鄉補助、四項農業生產補貼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促進了轉移性收入的增加。2011年,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占22%,較上年增長20.1%;農村轉移性收入占8%,較上年增長11.8%。轉移性收入有效拉動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
財產性收入成為增收新渠道。城鄉居民積累的財富不斷增加,理財手段日益多樣化,加之房租上漲,特別是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日趨活躍,土地征占用補償水平提高,帶動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增幅提高。2011年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占2.6%,較上年增長11.3%。農民財產性收入占2.0%,較上年增長26.9%。
20xx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構成與全省及部分市對照表。
二、存在的問題。
全市城鄉居民收入總體水平雖大幅提高,但存在總量偏低、城鄉以及行業差距持續拉大、收入構成欠合理、增收后勁不足等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是城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體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直接影響了城鄉居民收入總量的提升;其次是全市城鄉居民收入整體水平偏低,在全省十一個市(區)中,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九,農民人均純收入排第十,位次明顯靠后;三是城鎮居民工資性和轉移性收入兩項占比超過90%,而這兩項收入因素受到國家政策嚴格調控,內生增長動力嚴重不足;同時,反映出在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占比過低,深刻表明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很低,城鎮居民依賴工資、津貼等政策性收入的現象還相當嚴重,全民創業、自我發展的意識和氛圍還遠未形成。農村居民工資性和經營性收入兩項占比達到90%,這兩項收入因素受市場影響較大,不定因素難以預料和控制,波動起伏難免;四是城鄉和行業收入差距不斷加大,2010年全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金融業和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飲業,相差3.31倍和3.09倍,且仍呈進一步拉大趨勢。城鄉收入差距仍然逐年拉大,城鄉收入比20為3.55,2010年為3.68。
三、影響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1、自然災害多發,增收基礎不穩固。安康地處秦巴土石山區,平均海拔較高,坡陡溝深,土壤瘠薄,人均耕地只有0.8畝,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60%左右。加之氣候多變,農業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居住在中高山區的居民,經常遭受冰雹、雨雪、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侵擾。據統計,自2001-2010年以來,十年有八年受災,全市因災返貧人口總計達40萬人,常年返貧率在40%左右。
按照省上新確定的.2500元貧困標準,經核實,全市十縣(區)全部屬于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共計有1269個貧困村、116萬貧困人口,分別占行政村和農業人口的51.97%、47.74%,有22.6萬戶88萬人居住在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落后的中高山區,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尖銳,產業結構調整受生態環境制約極大,成為新階段扶貧攻堅的“硬骨頭”。
2、工業實力較弱,增收主力不堅挺。金融、科技、信息、產權等高端市場體系不健全,企業主要集中在對資源依賴性較強的傳統產業上,創新能力和動力不足,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饋乏,產業集群尚未形成。2011年統計的29類主要工業產品中,80%都是初級產品,資源利用率很低。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0.5:39.6:39.9,與全國10:47:43相比,第一產業比例明顯偏高。2011年全市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27.13億元,僅占全市gdp的3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余個百分點,缺乏大企業、大集團支撐,仍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
中小企業發展緩慢,抗風險能力和自我成長能力較弱。全市千人擁有中小企業約23個,低于全國平均的28個,其中80%以上為平均規模只有2-3人的個體工商戶,傳統型產業多,新興科技含量產業少;為生活服務的行業多,為生產服務的行業少;家庭作坊式經營的多,規模集約化經營的少。一些領域難以進入,政府職能轉變滯后,企業負擔較重,融資難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本應在居民增收中發揮重大作用的中小企業沒有穩健發展。
3、農業產業化程度低,增收門路不寬廣?;鶎诱夹g干部奇缺,不能很好體現“小政府大服務”的功能。村干部中“雙帶”型干部較少,分散經營的農戶缺乏有能力有激情的領路人,各類專業性合作經濟組織不健全,農村經營仍處于小而散的落后狀態;農業科技隊伍建設滯后,農技人員嚴重不足,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較少,茶葉、食用菌、畜牧等優勢項目,難以在產業化上形成大氣候。受農資價格漲幅增大等不利因素影響,依靠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實現增收難為久計。加之面臨融資難、信息不暢、公共服務不到位,基礎設施欠賬多等共性問題,農業現代化程度較低,難以迅速提高特色農產品的批量和質量,難以與市場高效對接,應對自然風險和市場變化的能力很弱,農村居民增收的門路很狹窄。
4、人力資源素質較低,增收渠道不通暢。就業市場的供需直接影響居民正常增收。就業難與企業招工難并存,是全市勞動力資源結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的必然反映。當前,勞動力市場正在由單純的體力型向專業技術型轉變,全市的勞動力不能很好適應這個轉變。一方面,就業難成為影響居民收入增長的大問題,全市每年農村富余勞動力滾動存量約70萬人,20就有6.8萬人難以轉移就業?!笆濉逼陂g全市將引導有條件的35萬名農村居民進城落戶,就業壓力將更為突出。至2011年底,全市在外地從業人員達到68.48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5.9%,從事采掘、建筑、裝卸、搬運等低收入勞動行業的約占72%,創辦自己的企業和實體、進入各類企業中級以上管理層的人員很少。就業競爭能力差,報酬待遇偏低,影響就業穩定性;另一方面,招工難成為企業發展的新瓶頸。全市制造業所需技術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熟悉營銷人才招聘困難,而大量失業人員特別是“4050”就業困難群體,受普通體力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沖擊,就業壓力愈來愈大,人力資本價格下滑,影響職工收入正常增長。
5、政策變化因素多,增收預期不確定。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一個重要因素是取消農業稅、實行種糧補貼、購買良種補貼、家電下鄉等政策效應,是增加各類津補貼以及工資福利的政策使然,這些政策雖然可望得到延續,但從國家政策上直接增加收入的空間必定受到限制,期望值不宜過高。
分頁閱讀第1頁:一、城鄉居民收入現狀分析第2頁:四、對策建議。
四、對策建議。
“十二五”時期,全市城鄉居民收入的目標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純收入將達到29500元和8000元左右,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推進,達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實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這一宏偉目標,建議做好如下工作。
1、做大做強二三產業,夯實增收基礎。支柱性產業對強市富民具有決定性意義。要積極推進安康火電廠一期、金屬鎳產業循環項目等重大產業項目建設,依托大企業、大項目、產業園區建設做好配套服務,帶動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的關聯產業。充分發揮地域特色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富硒食品產業集群,建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中國富硒食品加工基地。以延伸絲綢產業鏈條、提升生物醫藥制造水平為重點,著力打造安康絲綢和秦巴醫藥知名品牌。以礦產資源為依托,大力培育一批新型建材、無機化工、金屬采選龍頭企業;搶抓東部產業轉移的機遇,發展裝備制造業、生物質能源產業以及日化產品加工、新型建材等產業;大力發展物流、餐飲、旅游、商貿等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著力提升社會吸納就業的能力。不斷壯大經濟實力,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更優的就業機會,為提供公共產品和增加社會福利提供充盈的財力支撐,夯實增收的基礎。
2、優化全民創業環境,拓寬增收渠道。就業只能維持溫飽,創業才能致富。城鄉居民創業,既能增加創業者的財產性收入,又能增加就業者的工資性收入。要積極順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完善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著力構建經營性收入穩定增長機制。要鼓勵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殘疾人、返鄉農民工、農村轉移勞動力等群體自主創業。要把在城鎮創辦民辦創業園區作為推動全民創業的抓手,在各縣城以及資源、交通等支撐條件較為優越的村鎮,集中規劃創業園區,鼓勵、吸引和支持有條件的居民在園區興辦各類經濟實體和小微企業,促使更多的居民參與到創業大軍中來,既能增加就業機會,增加經營收入,又能使搬遷居民穩得住、能致富,穩步推進城鎮化進程。
要本著創新和改革精神,全力優化全民創業的管理機制,全力營造全民創業的社會環境、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從事個體經營的,免收登記類和證照類等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凡是法律法規未禁止和限制的行業和領域,允許和支持個體資本、個體經營實體進入。凡申辦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律不受注冊資(本)金限制。允許農民以承包土地或者山林經營權出資辦企業,允許普通合伙人以勞務、技能、管理等生產要素出資設立合伙企業,支持投資者以股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以依法轉讓的財產作價出資設立公司或增資。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可免于提交房屋權屬證明,申請人可持市場開辦單位、居委會、村委會、業主委員會出具的同意該場所從事經營活動的相關證明,辦理注冊登記。鼓勵銀行和中小企業開展動產抵押、股權質押和注冊商標專用權質押登記進行融資,并設立政府創業扶持專項資金,以貼息、補貼、獎勵等方式,對創業培訓、創業基地、創業項目等給予支持。要鼓勵和支持小額貸款公司和擔保公司加快發展。市、縣區都要成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信息咨詢、技術支持、創業輔導、市場開拓、管理咨詢、法律維權等服務。
3、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民增收速度。要以既增產又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立體農業、觀光農業等現代農業模式,推廣節地、節水、節能和綠色農產品生產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經營方式,推動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重點發展蔬菜、特色瓜果、名優花卉、食用菌等設施農業;以福潤、陽晨、鴻盛等龍頭企業為依托,加快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構建畜牧養殖和深加工產業體系。加大名優水產繁育力度,推廣綠色養殖和綜合生態漁業技術,推進水產品冷藏、運輸、包裝和深加工建設,打造漢江漁業品牌。
各級政府要努力搞好農技推廣和服務體系改革與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服務,每年從大專院校畢業生中招錄一批主導產業發展需要的畢業生充實到農技部門,提高基層政府的科技指導服務能力。加大支農項目爭取和投入力度,加快水利、道路等涉農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業發展環境,為農業增產增收創造條件。深化土地山林流轉機制改革,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促進土地山林向規?;洜I發展。要積極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培育和壯大農產品營銷主體,破解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難題;積極扶持農產品加工、貯藏、運銷龍頭企業,努力培植一批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外向度大的農產品加工支柱企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條。
4、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化解增收難題。要認真落實國家《新十年扶貧規劃綱要》精神,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思路,大力整合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資源,將貧困人口增收脫貧與全市整體經濟發展相結合,集中資源,綜合開發,實現面上整體推進。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扶貧到戶方式,瞄準貧困戶,找準致貧點,有針對性的實施避災扶貧搬遷、貧困戶增收、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保障式扶貧和社會扶貧等六大工程,統籌解決貧困問題,加快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步伐。
要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連片扶貧、鼓勵生態搬遷扶貧、推動農民進城以及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等重大政策機遇,千方百計使貧困人群擺脫惡劣的生存環境。把加快城鎮建設與轉移農村勞動力相結合,加快發展三產,把城鎮建成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使農民進城創業增收。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與轉移勞動力相結合,重點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增強農村經濟活力,增加農民收入。
5、努力搞好培訓,提高增收能力。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把提高勞動者職業素質和用工需求對接起來,使經過培訓的勞動者在規模、結構上能夠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中對各種層次、各種類型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勞動力的有效供給,緩解就業壓力。以提升綜合素質為目標,綜合開展就業技能、維權法規、勞動紀律等知識培訓,推動培訓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加大培訓資源整合力度,人社、扶貧、農業等部門和職教中心相互配合,揚長辟短,共同打造職業培訓品牌。加大財政對培訓的投入,將培訓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并按比例逐年遞增。努力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就業一人、培訓一人”、“培訓一人、提高一人”的目標。
6、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實現公平增收。積極落實國家出臺的收入分配改革相關政策,建立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的長效機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積極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平等化;積極爭取中省出臺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增資政策和提高福利政策,逐步提高工人最低工資標準,確保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按照“提低,擴中,調高”的思路,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建立和完善工傷預防、補償和康復相結合的現代工傷保險制度;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城鄉醫療救助等社會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低保補助標準,對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家庭應保盡保,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加大民生項目建設投入力度,通過項目的實施切實改善民生,促進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持續改善。
要依法加強對壟斷性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管,加強對社會養老基金的運營監督,嚴肅及時查處企業嚴重侵犯職工合法權益的行為,加大對職工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積極落實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待遇,逐步實現城鄉低保、城鄉醫療救助一體化。積極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民營企業家積極參與慈善捐助,喚起企業和公民的社會責任,形成良好的慈善捐助氛圍。
7、落實目標責任,確保持續增收。各級、各部門要把確保居民增收作為實踐科學發展觀,踐行執政為民理念、體現服務人民宗旨的核心內容,把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作為事關全局的大事,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機制和責任制,制定更加系統的、具體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支持、產業扶持、項目引導、信息服務等力度,把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列為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重要內容。各部門要結合各自的工作實際和特點,圍繞實現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目標,明確任務,制定措施,狠抓落實,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確保到城鄉居民增收目標如期實現。
按照街道黨委、辦事處的要求,深入到我幫包的xx居,針對郊區居民失地現狀,認真開展調查研究活動,宣講黨的惠民政策,實實在在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在深入調研過程中,為切實掌握第一手詳實、鮮活調研資料,一是及時召開座談會,在召開座談會中,注重邀請基層黨員干部,群眾代表參加;二是深入農戶進行走訪,在調研期間,走訪了部分貧困戶或困難黨員,深入了解居兩委工作制度建設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了解黨員干部勤政廉政作風建設和思想觀念中還有哪些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如何依托地理優勢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開拓創新,發展集體經濟。聽取意見、建議,了解情況。
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是新形勢下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近郊農民失去土地,鄉村向城市社會經濟轉化過程的必然選擇。但是,農民失地后面臨著諸多難題:一是擇業難,尤其是失地的中老年農民就業更難。從目前情況看:首先,失地居民就業的機會很小,許多失地居民最需要解決的是穩定的收入來源。其次,由于受文化程度和年齡的影響,完全靠自謀出路。第三,對相當部分的失地居民進行再就業技能的培訓已經不可能。二是老年人的生活逐步趨于困難,贍養也是個問題。過去大部分老年人靠種地來解決生活問題,目前地已占完,沒有來錢路,只能靠有限的土地補償費來維持生活。另外,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時,土地大多是老人所占有,耕地曾經是維系子女的紐帶,失去土地后老人的贍養問題難解決。三是生活上的不習慣,對于農民家庭來講,沒了土地就是失去了家庭院落,住進了高樓,賣糧的變成了買糧的;部分居民失去了靠由房屋出租為經濟收入來源等。
調查發現:居民最擔憂的問題。一是部分年紀較大的'居民因為子女經濟收入不穩定,普遍對自己的養老問題擔憂。二是土地被征用,由農民變為無業居民,找不到工作,對今后的生活十分擔憂。三是年齡稍大一些的農民認為,自己過去是靠賣糧維持生計,當今是買糧度日,手中無糧心發慌。
居民的生活出路問題是xx居兩委班子所關注和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近年來,xx居就如何解決居民出路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并作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引導居民圍繞杏花村、嘉譽干雜海貨兩大市場搞好服務,發展三產。扶持居民發展家庭經營,進行個體運輸、商飲、服務業的開發。
1.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從目前來看,除了五保戶解決了社會保障外,其他的居民還要逐步享受國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調查中發現一部分居民家庭是靠征地款來維持生計、"坐吃山空"。如果沒有其他經濟來源,過不了幾年一旦征地款"吃"完了,生活就沒有著落。今后除了給付補償金外,還要對那些原來以土地為生的農民采取諸如以土地換取養老和醫療保障。采取將集體所得的租金部分作為為55歲以上的老人解決養老保險,解決居民的后顧之憂。
2.加強對居民的就業培訓、廣開就業渠道、消除就業障礙、增加居民的就業機會。由于居民原從事比較簡單的傳統農業,對自身素質要求不高。但失地后從事的非農產業,與原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要求不能適應,造成就業難問題比較突出。以致部分居民無法找到工作。因此建議:一要加強對居青年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增強勞動力的市場競爭能力,增強就業能力。二要廣開就業渠道。解決失地居民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經濟。三是壯大居級集體經濟。借助倫達商貿城開發機遇,培植骨干企業,發展三產服務業,進一步加快居集體經濟發展,既要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又要突出工作重點,最大限度地挖掘各方面潛能,“面”上抓總量擴張,“點”上抓骨干膨脹,“線”上抓特色培植。群體規模必須加速擴張,宜工則工,宜商則商,不受規模、速度、范圍的限制,真正形成爭先恐后、萬馬奔騰的局面,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xx年4月xx居在全市率先舉起了城中村拆遷改造大旗,利用了2個月的時間,就順利完成了266戶、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的居民房屋拆遷任務,開創了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先河”。但是,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急需解決。
為保障居委集體經濟發展空間,在拆遷時政府承諾給居每人10平方經濟發展用地至今還沒有落實。
積極向街道、市分管領導匯報,及時解決落實居每人10平方經濟發展用地的面積、地理位置,爭取早開工,早建設,早使用,立足區位優勢發展好三產服務業,早日得到效益。
為了認真學習貫徹中央領導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推進職工合法權益保障工作,維護職工隊伍穩定。今年以來,區總工會就維護職工隊伍穩定,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問題開展調研,現綜合相關課題將情況報告如下:
黨的17大以來,全區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部署,扎實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全區經濟社會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包括廣大職工在內的人民群眾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在推進改革發展穩定的過程中,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緊緊依靠工人階級,重視關心職工群眾的生產生活。在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提高職工社會保障水平,清理整治拖欠、克扣職工工資,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改善職工勞動安全衛生環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有力地維護了廣大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肯定。全區廣大職工支持改革、參與改革,在改革發展穩定中充分發揮了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廣大職工在改革發展中普遍得到了實惠,全區職工隊伍總體穩定。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有的還比較突出,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有可能影響社會政治穩定,影響改革發展的順利進行,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一、影響職工隊伍穩定及工會在維權作用發揮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是部分國有企業重組改制中存在侵犯職工合法權益的現象。一些國有企業改制中存在著不切實際地定指標、限時間、搶速度的現象,改制方案不完善,措施不落實,遺留不少問題;搞“暗箱操作”和違法操作,不將企業改制方案提交職工(代表)大會審議,侵犯職工的民主權利;一些企業改制中裁員數量大,經濟補償金偏低;不少企業在改制中對拖欠職工的工資、集資款、醫療費等沒有清償,職工社會保險關系沒有接續,職工沒有得到妥善安置;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改制后,勞動合同短期化現象嚴重,或以勞務合同代替勞動合同,在執行法定勞動標準方面也出現明顯倒退;少數企業領導人通過低估資產等不正當手段,在改制中大肆侵吞國有資產,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國家和職工利益受到嚴重損害。
二是不少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困難。一些職工實際上處于失業、半失業狀態,生活陷入困境。
三是分配秩序較亂、收入差距過大。拖欠職工工資問題仍很嚴重,前清后欠現象依然存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沒有建立起來,職工工資收入增長緩慢,且職工醫療、教育費用支出增長較快,低收入職工已成為城市貧困群體主體;一些國有企業負責人不僅實行高額年薪,而且職務消費失控,經營者和勞動者收入差距不斷拉大,成為引起企業勞動關系矛盾的一個重要因素;城鄉之間,社會各階層之間,不同地區、行業、單位職工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五是企業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形勢嚴峻。一些生產經營單位特別是小企業,安全隱患嚴重,傷亡事故多發:如今年3月份xx市駱駝山煤礦透水事故,給職工生命、生產、生活造成了一定得傷害。
六是部分企業勞動用工不規范,勞動爭議解決渠道不暢。相當多的企業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尤其是私營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更低;一些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隨意延長勞動時間,強令職工加班加點或從事超強度體力勞動;現行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不完善,機構不健全,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勞動爭議處理機制未能有效發揮作用,職工難以通過正常的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七是工會組織被撤銷和合并的現象較為普遍,職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落實。從組織狀況上看,隨著形勢的發展,企業改制、改組、精簡機構、減員增效,工會首當其沖成為精簡對象,雖說有牌子、公章,但和其他部門合并,成了有名無實的工會。設立了工會主席,也是身兼數職,得不到企業應有的重視。有的單位工會工作只能是被動應付。從作用發揮上看,履行維權職責異常艱難。目前,部分企業不能堅持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其他形式的職工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也是日益見少,企業民主管理工作的好與壞,完全取決于經營者的民主意識和利益需求。廠務公開可以搞,但公開什么,怎樣公開,何時公開由經營者說了算,導致了企業職工與經營者之間的鴻溝加深,職工的政治民主權利得不到有效落實。簽訂集體合同有的只是走形式,對合同的執行情況卻不能兌現,使合同成為一紙空文,致使職工的經濟利益得不到保障。從工會經費看,部分企業無視法律規定,尋找各種理由不向上級工會交納經費,使工會組織缺少經濟來源,無法正常開展工作;有的企業提出的經費不撥付本級工會,而是企業行政擠占和挪用,導致了工會的“貧血”和“營養不良”,影響了工會自身的生存和作用的發揮;有的事業心較強的工會干部,想自主開展一些工作,不得不向老板打報告要“小錢”,反過來還要看人家臉色,索取人家的“恩賜”,無可奈何,敢怒不敢言。不發揮作用是失職,發揮作用又無能為力,內心承受雙重壓力,叫苦不迭。這種工會主席與企業經營者的身份地位不對等的現狀,使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只能處于被動維持狀態。
當前,做好工會維權工作,維護好職工隊伍和社會穩定,要認真分析和研究當前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涉及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項政策措施,下大氣力解決職工群眾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切實保證廣大職工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要注重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研究決定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時要聽取工會的意見,支持各級工會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同時,要加強對職工群眾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和法制紀律教育,認真做好職工群眾的思想引導工作,努力把廣大職工群眾緊密團結在黨和政府的周圍,充分發揮廣大職工在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穩定中的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
二、維權工作的現狀。
(一)注重調查研究,增強維權工作的針對性。
工會承擔著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歷史使命,在新的形勢下,要做好這項工作,就要調查研究,增強維權工作的針對性。近年來,我們圍繞利益格局調整勞動關系矛盾突出的實際,先后組織力量,采用進企入戶、問卷座談等方式,就《工會法》、《勞動法》貫徹落實情況、企業改制中職工權益保障情況、職工素質狀況、下崗職工再就業情況、職工生活狀況、職工隊伍穩定等進行了多次調查,較全面地摸清了企事業單位職工的思想動態和部分權益被侵犯的現象,使我們進一步找準了維權工作的切入點和著眼點。
(二)注重源頭參與,增強維權工作的'權威性。
在政府出臺涉及職工利益的文件時,我們主動反映職工的實際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使出臺的文件體現了以人為本,善待職工的理念,在實施中得到了落實。為了較好解決長期困擾工會工作和職工權益方面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改變工會無行政職能,維權蒼白無力的狀況,我們借力維權,注重維權工作的社會化。一是進行執法監督。針對《勞動法》、《工會法》的貫徹落實情況,我們深入企事業單位進行了執法檢查,對“兩法”落實不到位的問題發出了書面整改意見,要求限期整改,有效地促進了“兩法”的貫徹執行,維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二是與有關職能部門構筑維權平臺,齊心協力開展維權工作。去年,我們和安監局一起共同開展了“安全生產月”、“安康杯”競賽等活動,在一些生產經營單位進行了安全檢查后,對一些查出事故的單位下發整改意見書,有效地維護了職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這些活動的開展,為工會維權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克服了工會組織維權單打獨斗蒼白無力的窘境。
(三)注重制度建設,增強維權工作的規范性。
根據法律賦予工會組織的權力和上級工會有關文件策,我們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注重加強維權制度建設,增強了維權工作的規范性。一是積極推進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努力協調勞動關系。為了維護廣大職工的總體利益,我們以建立集體合同制度為載體,狠抓維權機制建設。近年來,我們針對企業改組、改制及企業規模小而出現的集體合同中斷、合同內容不規范、履約率不高等問題,向企業下發了《集體合同》、《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合同》范本,規范了集體合同的內容格式;及時總結他們在簽訂程序上一級履約實施的作法和經驗,利用會議、簡報等形式進行宣傳,并組織其他企業進行實地咨詢學習,帶動了各個層面不同類型企業集體合同簽訂工作。二是建立健全職代會制度,全力維護職工民主權益,為切實保障廣大職工的民主政治權利,我們堅持督促指導基層工會建立健全職代會制度。在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普遍做到了企業決策、企業改制等重大事項提交職代會審議,職工安置方案須經職代會審議通過,職工代表采取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表決。為保障廣大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決定權和監督權,我們在全區國有集體及控股企業推行了廠務公開制度。在幾家企業進行了廠務公開試點工作。通過上下聯動,多方配合,使廠務公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注重多辦實事,增強維權工作的實效性。
近年來,隨著下崗職工的增多,我們把下崗職工再就業作為維權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抓好維權機制建設的同時,我們在為職工特別是困難職工排憂解難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一是多渠道加強職工培訓,積極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充分利用工會自有陣地優勢,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年舉辦了各種培訓班,如:**年4月區總工會聯合區婦聯舉辦首期下崗女工十字繡培訓班,有40名下崗女工參加了培訓;**年12月區總工會聯合區工商聯舉辦了首期創業培訓班,有27人參加了此次培訓。二是積極實施送溫暖工程。每年春節期間我們都認真開展“走千家,訪萬戶”送溫暖活動。去年春節前,通過對全區困難職工生活狀況的調查,我們對500戶困難職工進行及時救助。三是大力開展困難職工子女“金秋助學”活動,對當年應屆考上大學的困難職工子女給予救助,為品學兼優的貧困家庭學子圓了大學夢。
工作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深入調查研究吃透下情是維權的前提,搞好源頭參與是維權工作的根本途徑,加強機制建設是長效措施,辦好實事能使維權工作直接見效。我們雖然進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上級的要求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實際需要尚有很大差距,存在很多問題。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838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