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優秀的報告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報告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強風化:
1.大部分變色,只有局部巖塊保持原來形狀。
2.巖石的結構大部分已破壞,小部分巖石已崩解成土,大部分巖石呈不連
續的骨架或心石,風化裂隙發育,有時含大量次生夾泥。
3.除石英外,長石、云母和鎂、鐵礦物都已風化蝕變。
4.錘擊啞聲,巖石大部分已風華變質形成風化次生礦物。易碎,用鎬撬可
以挖動,堅硬部分需要爆破。
弱風化(中等風化):
1.巖石表面或裂隙面大部分已變色,但斷口仍保持新鮮巖石色澤。
2. 巖石原始組織結構清楚完整,但紛華裂隙發育,裂隙壁風化劇烈。
3 .沿裂隙鐵鎂礦物氯化銹蝕,長石變的模糊不清。
4. 錘擊啞聲,開挖需要爆破。
微風化:
1、巖石表面或裂隙面有輕微褪色
通過本次實習地質實習學會有關地質觀測的一些基本技能:
1、礦物和三大類巖石的肉眼鑒定與描述
2、用流水地質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過程地質體的產狀
3、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儀測量
4、基本地層構造現象的識別、描述與初步分析
5 、地質觀測點的觀測與記錄
此外在野外進行地質實習還可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也有利于學生增強體魄和磨練意志,并接受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
在實習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排除干擾,專心聽。
2.要做到五勤:勤敲打,勤觀察,勤測量,勤記錄,勤追蹤。
3.熟練操作羅盤。對地質羅盤,要求了解其結構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一]、廬山概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p>
因廬山相對濕度大,達78%;年平均霧日多達191天,因而終年云霧彌漫,難見廬山真面目。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群峰間散布有許多壑谷、巖洞、瀑布、溪澗,地形地貌復雜多樣。
廬山,坐落于中國中部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10分,北緯29度25分--29度27分之間,面積約302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東接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南襟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鐵路大通脈,交通便利,水路西行可至武漢,東可達南京,上海,東有公路,可至黃山,九華山風景區。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征。廬山四周懸崖峭壁,是一個由斷層作用形成的塊壘型中山,山麓低山丘崗起伏重疊,江河湖泊環繞其間,構成一副美麗的自然畫卷。
[二]、實習概況
4.實習線路:
9月19日:牯嶺匡城賓館—漢口峽—大月山—空軍雷達站—含鄱口
9月23日:上午: 牯嶺匡城賓館—街心公園—望江亭—諾那塔院
下午:牯嶺匡城賓館—九江站—池州站—池州學院
[三]、廬山地質地貌實習部分
二、構造地貌類型:
主要實習地點:大校場;大月山公路旁;回龍路等
[六]、廬山植物實習部分
一、植物概況:
略。
[八]、結束語:
“匡廬奇秀甲天下”。一千多年前大詩人白居易曾這樣盛贊過廬山。一千多年后我們重上廬山,依稀感受到詩人當年的驚嘆之感,廬山不愧為風景名山,療養避暑勝地。
最后謝謝廬山實習的指導老師:
廬山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類型,有地質公園之稱。廬山也是中國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1996年12月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作為自然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廬山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全國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地——我國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觀、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是世界級名山。風景區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由于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及亞熱帶山地氣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帶明顯等特征,也就成為了一個各高校都首選的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地點。
二、廬山地質概況
(一) 廬山的形成
廬山的形成經歷了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山體也由時代不同的巖石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經也經歷過了沉降的過程。
由構造(褶皺和斷層)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漸降低,山脊之間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東——南西走向。
1、褶皺構造地貌分述如下:
(1)五老峰單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斷層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2)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構造控制,走向北東——南西,主要由石英巖組成。高1453米。
(3)虎背嶺單面山:它是虎背嶺倒轉背斜背翼斷餡厚殘留的南翼,成為單斜層及單面山。
(4)東谷(又稱中谷):蓮谷向斜谷,受牯嶺向斜所控制,位于女兒城北側,兩谷地本來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為受剪刀峽斷層的錯東的錯東影響,故使蓮谷向東北傾斜,而東谷向西南傾斜。
1、實習時間:
20xx年11月9日至20xx年11月11日
2、實習目的:
1、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
2、認識土壤的地理分布規律及其野外觀測技
3、認識植被的地理分布規律和常見植物的識別
4、認識常見地質現象和巖石、礦物的野外的識
5、認識常見地貌類型,掌握其特征和形成的原因
11月10日牯嶺—女兒城—含鄱口—三逸鄉冰窖—五老峰—廬山植物園
11月11日牯嶺——大月山水庫——剪刀峽——好漢坡
廬山,位于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長約25公里,寬約20公里,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牯嶺街1167米,高出四周平原約1440米,屬中山類型,。廬山的地形成因是斷裂隙起的斷塊山,周圍斷層頗多,特別是東南部和西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規模較大,由于這種斷層塊構造而形成的山體,故多奇峰峻嶺,懸崖峭壁,千姿百態,山地的周圍則滿布著斷崖峭壁,峙谷幽深。
廬山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類型,有地質公園之稱。廬山也是中國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1996年12月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作為自然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廬山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全國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地——我國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觀、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是世界級名山。風景區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由于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及亞熱帶山地氣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帶明顯等特征,也就成為了一個各高校都首選的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地點。
(一)廬山的形成
廬山的形成經歷了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山體也由時代不同的巖石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經也經歷過了沉降的過程。
大約在10—23億年前,即前震旦紀——二疊紀時,本區處于淺海至濱海環境,并發生緩慢的沉降,沉積物厚達5000米,沉積巖層有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砂巖、沙礫巖、礫巖、石灰巖、頁巖和凝灰巖等。當然在總的沉降過程中,也有幾次的上升,過程如下:前震旦紀——呂梁運動上升為陸地,——后下沉——晚奧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紀末至泥盆紀早期上升(加里東運動)——泥盆紀中期至二疊紀下沉。
中生代燕山運動時,從上二疊紀至白堊紀廬山發生斷裂上升而成為陸地——晚白堊紀廬山周圍斷裂下沉接受沉積,沉積物厚達數百米——第三紀歷史地區微弱上升——第四紀直到現在強烈上升,并使廬山成為斷塊山,山體受到剝蝕,但是廬山周圍相對下沉,而且產生鄱陽湖。廬山斷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體的中南部,向東北方是西南方遞減,所以廬山的高度也同樣中南部喂最高。
(二)廬山的地層
本區地層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廬山主要由震旦紀及前震旦紀地層組成,山體中部出露最寬向東北部和西部收斂,以九奇峰,仰天坪一節為界,廬山地層分為南、北兩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紀雙橋山群,廬山最高峰漢陽峰為前震旦紀噴出交流紋巖組成,因受風化,故呈圓渾狀,北部出露震旦系統南沱組。
(三)廬山巖石的類型和特征
廬山的巖石主要有兩種類型:沉積巖和變質巖。
1、沉積巖:沉積巖主要有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砂巖、沙礫巖、礫巖、石灰巖、頁巖和凝灰巖。其中,礫巖最為常見。在環湖路的蘆林冰磧泥剖面中,礫巖居多,大小混雜,但磨圓度均較好。其構造有層理構造和層面構造,主要受河流和風力作用影響而形成。
2、變質巖:廬山的變質巖主要由沉積巖經過區域變質作用形成大理巖、石英巖、板巖、片巖、片麻巖、角閃巖等,片巖居多。其結構有等粒變晶結構、斑狀變晶結構、鱗片變晶結構等,構造多為板狀構造、千枚狀構造、片狀構造、塊狀構造,特點是呈塊型或片型,片巖層理分明。
廬山是由北東——南西走向斷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斷塊山,平面呈腎型,中部寬向東北是西南逐漸收窄。山體內的褶皺、斷層、個單斜構造地貌都很明顯,此外,還有尚在爭論中的第四紀山岳冰川地貌。
(一)構造地貌
廬山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組成廬山的地層由沉積到剝蝕。廬山的構造、巖性和新構造運動對山體及次一級地貌的形成起著控制作用。主要構造為東北——西南方向即褶曲的延伸方向,受來自西北——東南的擠壓力。完成后,內力作用見效,外力作用增強,從燕山運動到新構造運動,主要受外力作用,既破壞又建設。廬山大致從九奇峰——仰天坪一線為界,分為南北兩段。九奇峰一帶發育一系列逆掩斷層,同時又受巖性影響,在地貌上出現奇峰林立,谷嶺相對的現象。
由構造(褶皺和斷層)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漸降低,山脊之間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東——南西走向。
1、褶皺構造地貌分述如下:
(1)五老峰單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斷層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2)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構造控制,走向北東——南西,主要由石英巖組成。高1453米。
(3)虎背嶺單面山:它是虎背嶺倒轉背斜背翼斷餡厚殘留的南翼,成為單斜層及單面山。
(4)東谷(又稱中谷):蓮谷向斜谷,受牯嶺向斜所控制,位于女兒城北側,兩谷地本來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為受剪刀峽斷層的錯東的錯東影響,故使蓮谷向東北傾斜,而東谷向西南傾斜。
(1)、冰斗:大坳冰斗等。
(2)、冰川谷:大校場等。
(3)、羊背石:如琴湖旁的羊背石。
(4)、冰窖:東谷等。
2、冰磧地貌
(1)、終磧壟:如花寺內。
(2)、側磧:如裁縫嶺側磧。
(3)、漂礫:如西谷的“飛來石”。
廬山地處我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氣候狀況受到大范圍氣候狀況的制約,具有鮮明的季風氣候。以牯嶺為參照系,年平均氣溫為11、5℃,比同緯度平原地區年平均氣溫低5~6℃,與北京年平均氣溫11、6℃幾乎相等,這相當于牯嶺緯度向北推移10°。盛夏時,長江中下游河谷和鄱陽湖盆地一片熱浪,而廬山雖處于這片夏熱中心,卻與"長江火爐"形成鮮明對照。牯嶺7月份平均氣溫為22、6℃,比山下九江、星子低7℃,這與自由大氣氣溫垂直遞減(0、6℃/100米)基本相符合,在相同天氣狀況下,夏日午后最熱的時刻,牯嶺氣溫比九江低10℃,比星子低7、8℃。牯嶺極端只有32℃,故而有"清涼世界"的美譽。有趣的是,牯嶺的英譯文kuling便是從英語cooling(清涼)一詞演變而來的。廬山是一座中山,與周圍平原地區相比較,卻具有山地氣候特色,表現出夏短冬長,春遲秋早的四季特色。牯嶺的四季,同山下九江、星子相比,夏季短85天,7月進初夏,季節開始落后一個半月,"走走過場"便悄然而去了;冬季早早"叩響山門",提前一個月來臨,延后一個月遲遲不愿結束,冬季幾乎比山下長兩個月;春季姍姍來遲,三月桃花四月開,明媚的春光常常伴隨著云霧,使春光神"半抱琵琶半掩面";天高云淡的秋季,云霧偏少,顯現廬山真面目的機會增多,和九江,星子相比,秋季的來去都提前一個月左右,而秋季的長短差別不明顯。冬日的廬山,仿佛是聳立在江湖間的一座瓊島。牯嶺1月份多年平均氣溫為—0、1℃,極端最低氣溫,也曾在水銀柱—16、8℃的刻度上停留過。
廬山由于山地自然條件的復雜性,許多植物比平原更有條件保存下來。為保存古老類型,如鵝掌楸、擦木、大血藤、紫樹等和引進新的植物種類,提供了有利條件。早在本世紀之初,中國植物學奠基人之一的胡先嘯教授,便對廬山的植物社會進行過調查;秦仁昌、陳封懷等教授也相繼作過研究。他們三人于1934年在廬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座正規的、供研究的植物園——廬山植物園。從國內外相繼引種3千余種植物,總數達到3000余種。
廬山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東部常綠闊葉林亞區域,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植被上顯示出由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過渡特征。廬山植物有兩大特色:一是杜鵑花種類繁多,植物園已建成擁有300余種杜鵑花的國際友誼杜鵑園;二是裸子植物豐富,植物園擁有裸子植物260余種,被稱為松、杉、檜、柏的活標本園,為中國之冠。
廬山植物區系中,中國特有成分,目前已知的主要有:青錢柳、大血藤、八角蓮、鵝掌楸、血水草、牛鼻栓、杜仲、喜樹、香果樹、長年蘭等。其它殘遺種,裸子植物中有銀杏、金錢松、柳杉、三尖杉、粗榧等;被子植物中尚有連香樹、楓香、玉蘭、糙葉樹等。從以上概述,可以看出廬山植物區系成分豐富、起源古老和南北植物區系成分交匯過渡特征。
廬山植被的分布規律
廬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帶是常綠闊葉林,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的垂直分異,深刻地制約著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頂的分布規律是:常綠闊葉林——常綠及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根據廬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點,可以分為三個垂直帶)
(1)、冰斗:大坳冰斗等。
(2)、冰川谷:大校場等。
(3)、羊背石:如琴湖旁的羊背石。
(4)、冰窖:東谷等。
2、冰磧地貌
(1)、終磧壟:如花寺內。
(2)、側磧:如裁縫嶺側磧。
(3)、漂礫:如西谷的“飛來石”。
三.氣候概況
廬山地處我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氣候狀況受到大范圍氣候狀況的制約,具有鮮明的季風氣候。以牯嶺為參照系,年平均氣溫為11.5℃,比同緯度平原地區年平均氣溫低5~6℃,與北京年平均氣溫11.6℃幾乎相等,這相當于牯嶺緯度向北推移10°。盛夏時,長江中下游河谷和鄱陽湖盆地一片熱浪,而廬山雖處于這片夏熱中心,卻與"長江火爐"形成鮮明對照。牯嶺7月份平均氣溫為22.6℃,比山下九江、星子低7℃,這與自由大氣氣溫垂直遞減(0.6℃/100米)基本相符合,在相同天氣狀況下,夏日午后最熱的時刻,牯嶺氣溫比九江低10℃,比星子低7.8℃。牯嶺極端最高氣溫只有32℃,故而有"清涼世界"的美譽。有趣的是,牯嶺的英譯文kuling便是從英語cooling(清涼)一詞演變而來的。廬山是一座中山,與周圍平原地區相比較,卻具有山地氣候特色,表現出夏短冬長,春遲秋早的四季特色。牯嶺的四季,同山下九江、星子相比,夏季短85天,7月進初夏,季節開始落后一個半月,"走走過場"便悄然而去了;冬季早早"叩響山門",提前一個月來臨,延后一個月遲遲不愿結束,冬季幾乎比山下長兩個月;春季姍姍來遲,三月桃花四月開,明媚的春光常常伴隨著云霧,使春光神"半抱琵琶半掩面";天高云淡的秋季,云霧偏少,顯現廬山真面目的機會增多,和九江,星子相比,秋季的來去都提前一個月左右,而秋季的長短差別不明顯。冬日的廬山,仿佛是聳立在江湖間的一座瓊島。牯嶺1月份多年平均氣溫為-0.1℃,極端最低氣溫,也曾在水銀柱-16.8℃的刻度上停留過。
2、變質巖:廬山的變質巖主要由沉積巖經過區域變質作用形成大理巖、石英巖、板巖、片巖、片麻巖、角閃巖等,片巖居多。其結構有等粒變晶結構、斑狀變晶結構、鱗片變晶結構等,構造多為板狀構造、千枚狀構造、片狀構造、塊狀構造,特點是呈塊型或片型,片巖層理分明。
三、廬山地貌概況
廬山是由北東——南西走向斷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斷塊山,平面呈腎型,中部寬向東北是西南逐漸收窄。山體內的褶皺、斷層、個單斜構造地貌都很明顯,此外,還有尚在爭論中的第四紀山岳冰川地貌。
(一)構造地貌
廬山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組成廬山的地層由沉積到剝蝕。廬山的構造、巖性和新構造運動對山體及次一級地貌的形成起著控制作用。主要構造為東北——西南方向即褶曲的延伸方向,受來自西北——東南的擠壓力。完成后,內力作用見效,外力作用增強,從燕山運動到新構造運動,主要受外力作用,既破壞又建設。廬山大致從九奇峰——仰天坪一線為界,分為南北兩段。九奇峰一帶發育一系列逆掩斷層,同時又受巖性影響,在地貌上出現奇峰林立,谷嶺相對的現象。
(二)花崗片麻巖
片麻構造。變晶結構。巖石中有深色礦物的云母,角閃石和淺色礦石石英,長石成條狀帶狀分布,相成黑白相間的斷續帶狀構造。礦物有云母。綠泥石,滑石,等片狀礦物。節理比較完整。強度低,抗風化能力強。極易沿片理產生滑動。
此巖石形成與震旦紀與二疊紀之間后經風化等形成枕狀節理,沿四角風化,象饅頭,蘑菇的形狀,是全風化的結果。
全風化:
1、全部變色,光澤消失
3、除石英顆粒外,其余大部分風化蝕變成次生礦物
4、錘擊有松軟感,出現凹坑,礦物手可捏碎,用鍬可挖動。
賀蘭山,在我沒有去過之前,她就是一位神秘的蒙著紗巾的美少女。讓人充滿了無限的遐想,又因為山的雄渾與沉穩,我又對他充滿了敬仰,我就是他的鐵桿粉絲。
一切都源于這個專業,這門課,讓我有機會去揭開她那神秘的面紗。
第一次去的時候,是由地質學老師帶著我們去了滾鐘口,在那里我就感受到了賀蘭山的獨特,在寧夏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也有巍峨的大山去讓我們仰望,他就像這塊土地上樸實的農民,用他寬闊的胸懷承載著很多很多。
這次,還是自然地理課的實踐,在一次來到了這片土地。蘇峪口,向往很久的山峰,我要一領你的風采。
在距山底還有好幾百米的時候,我發現路邊有很多石灰色的大巖石塊。老師說,這些石塊是由于山體滑坡或坍塌而滾落到此的,因為山勢挺拔,所以才能滾到離山這么遠的地方。聽著這番話,可想而知賀蘭山的高大與峻峭。隨著校車向前推進,一些連綿的小山丘出現在眼前。小山丘的土壤是沙土型的。由于山丘地處陽面,降雨量少,蒸發量又大,所以它的表面基本沒有植被。即使有,也是一些耐旱性的小型植物。因為植物缺水,從遠處看,生長這些植物的山坡就像穿上了一件黑色外衣。
來到賀蘭山腳下,抬頭望去,山高且陡,讓人望而卻步。要攀登而上,只有尋找迂回之路。于是,我們來到櫻桃谷,又讓我耳目一新:這里竟然有灌木,往上還有高大的喬木。山外沉穩莊重,山里生機盎然。我不得不慨嘆大自然的神奇!賀蘭山最高峰有三千米左右,里面的植被呈垂直分布,也就是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植物。我向上攀爬,沿途認識了不少植物。
登山過程中,給我觸動最大的還是賀蘭山山體巖石上的各種條紋。途中,我一直仔細觀察著巖石上的條紋,不時地用照相機記錄下大自然的絕唱。那些錯落有致的斷層,看起來好像就要倒塌,其實卻牢不可破。高聳的巖石上,有時出現淺淺的一圈無規則的卻煞是好看的圖案;有時又突然出現一個各種形狀的洞,三角錐形的、正方體形的等;有時山頂上橫空出現很有形的石像,如玄奘冠……這是大自然在巖石上作畫!刻在巖石上的每一道痕跡都映射出自然走過的滄桑巨變。那是歷史的積淀!
來到雙獅峰,不禁讓人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路的兩旁各有一根連著峰體突兀出來的石柱,石柱的頂端又酷似一頭獅子,所以將此處叫做雙獅峰。再往四周看看,都是林立的峰群,有四五米高。若不是有一座人工個修建的階梯,恐怕這就是一條死路了。
登上山頂,方圓幾百里盡收眼底。心情順暢,有一種想抒發豪情壯志的沖動。美少女,我揭開了你的面紗,賀蘭山,我感受到了你的胸懷。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蘇峪口之行
學院:資源環境學院
班級:地理科學班
姓名:馬海霞
學號:12011244807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814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