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一種正式且系統化的寫作形式,具有客觀性和準確性的要求。小編整理了一些成功的競聘報告樣本,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為了進一步規范林權流轉行為,深入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中央《決定》)及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貫徹中央《決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河南省《實施意見》),探索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徑,促進我省林業可持續發展,資源林政管理處組織開展了我省林權流轉情況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我省林權流轉的基本情況。
林權流轉既是開展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重要內容,又是實現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主要途徑,我省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中央《決定》和河南省《實施意見》發布以后,圍繞深化林業體制改革,林權流轉勢頭迅猛,取得的成效明顯。通過林權的合理流轉,使林地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使資源配置得以優化,在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源增量、農民增收、社會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權流轉的主要內容。
我省林權流轉的重要內容包括林木所有權流轉和林地使用權流轉,以及林地使用權和地上林木所有權同時流轉。其中,以林地使用權的流轉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溝、荒灘、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溝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權為多。如洛寧縣早在1993年就出臺了《關于出讓“四荒”使用權,加速“四荒”開發的決定》和《關于出讓“四荒”使用權的實施細則》。1995年以后,*、*、*、*、*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繼制定下發了關于開發治理“四荒”,拍賣、承包其使用權的意見或決定,*縣、*縣、*縣等許多縣(區)也出臺了相關決定或具體的實施辦法。
(二)林權流轉的發展過程。
我省的林權流轉行為,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后期,是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由農戶承包自主經營,平原地區的農田林網和農林間作的樹木,實行樹隨地走,作價轉讓給農戶經營,林木所有權發生了流轉;山區大面積的集體林、果園由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接手承包,林木連同林地使用權一起發生流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隨著農村土地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四荒”的開發治理,農民投資經營林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從開始承包幾米的路段、河段,發展到承包經營一條路、渠或一條河段;從承包經營幾畝、幾十畝林地發展為買斷幾百畝、幾千畝的荒山經營權;從小片荒山荒坡開發利用發展到以林為主的多種經營。隨著林業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經營方式的不斷更新,林地使用權流轉的規模也不斷擴大,涉及面不斷拓寬?!渡址ā返男抻?、《森林法實施條例》的實施、中央《決定》的出臺,使林權流轉保持著持續發展的局面和良好的發展趨勢。
(三)林權流轉的主要形式。
1、拍賣。
拍賣是指依照有關規定對林地進行資產評估,確定底價后,舉行拍賣會,由買方競價,報價最高者中標,與賣方簽訂合同(協議),出資買斷一定時期的林地使用權或林木所有權,并在林業部門統一規劃的基礎上自主經營管理,收益全部歸中標人的流轉形式。在拍賣過程中,允許各類投資主體跨地區、跨行業競標購買,同等條件下本地人員優先。這種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比較受群眾的歡迎。且這種形式轉讓,一般成交價都要高于底價,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實現國家或集體森林資源資產的價值。
2、承包經營。
承包經營是指按照有關規定,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簽訂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約定向發包人支付承包費用,取得林地使用權,自主進行植樹造林、經營管理,收益完全歸承包人所有的流轉方式。承包經營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農戶、法人單位或合伙組織。承包經營是起步最早的一種林權流轉方式,也是實踐中應用較多的方式之一。
3、聯合(合作)經營。
聯合(合作)經營,是指由多個投資主體以土地使用權、林木經營權、資金、勞動力、技術等作為合作條件,從事林業生產經營,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經營方式。聯合(合作)經營主要是通過民主協商,以聯辦合作的形式進行經營管理。如魯山縣趙村鄉國貝石村布朗李園藝場,經營面積1000畝,*市房產局職工王保憲以30萬元資金入股,國貝石村以土地、勞動力入股,林業技術員以技術入股,建立董事會,聯合經營管理。
4、林木認領托管。
所謂“林木認領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過承包等方式取得國有或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然后面向社會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自愿認領一定面積的林木,獲得其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再由認領者將其所認領的林木委托給托管公司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經營管理至采伐的一種林權流轉形式。委托方按照協議約定的價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納托管費用,托管方按照專業化水平對所托管的林木進行集約化管理,并確保林木生長量達到約定的蓄積,此種林權流轉形式20*年起在我省新興。
二、林權合理流轉產生的積極效應。
(一)拓寬了林業投資渠道,增加了林業投資主體。
隨著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權流轉的加速,全社會投身林業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亦隨之高漲,非公有制林業形成并迅速發展,林業建設資金的來源打破了過去長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業建設主體實現了由過去單一行業建設項社會多元化參與的轉變。以桐柏縣為例,1999年以來,全縣非公有制林面積達18.5萬畝,占全縣五年來造林總面積的67%,參與經營的企業、單位、個人2452家,累計吸引投資3800余萬元,占同期全縣林業總投資的70%。
(二)盤活了林業資產,優化了資源配置。
在林權流轉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長期閑置不用,或分配給無力經營者,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土地作為生產力要素,其使用價值難以實現,形成死滯資產。同時,社會上一些閑散資金沒有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因無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林業上一些技術人員和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沒有施展的空間。通過林權流轉,實現了林地資源、資金、勞力、技術等各種林業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資產,富了群眾,穩定了社會,發展了林業。
(三)擴大了有林地面積,增加了森林資源的總量。
投入的增加、資源的優化組合必然地帶來了資源量的增加。僅就桐柏縣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積為118萬畝,目前,已增加146萬畝,森林活立木蓄積量從116萬立方米增加到13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質量,有效保護了資源。
俗話說:“三分造,七分管”,是說造林不易,管護更難。過去植樹造林產權收益不明確,群眾積極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護困難,“年年造林不見林”。通過林權流轉,明確了產權,保證了收益,“誰造誰有”的政策落到了實處,廣大林農有了實實在在的擁有感,造林護林積極性極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資金選良種、栽壯苗,高規格高質量栽植,后期管護精心澆水、施肥、防治病蟲害,“象種糧一樣育林、象管田一樣管林”。在自己加強管理的同時,還積極學習林業法規政策,加強了對他人毀林的防范,亂砍濫伐等現象明顯減少,資源得到了較好保護。
(五)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增加了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
林權的合理流轉,促進了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緊密結合。經營者為了提高生產力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積極與林業科研單位建立協作依托關系,大力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促進了林業科技進步,加快了林業科技建設步伐。如桐柏縣,近五年來,共引進優良樹種15個,良種接穗(芽)100萬節,推廣優良品種58個,應用新技術、新成果36項,造林成活率、良種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50%以上。
(六)增加了農民收入,培育了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經濟利益為驅動的非公有制林業,使經營者將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圍繞市場進行生產和經營,根據市場供求信息調整產業結構和樹種結構。在實現了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成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據對桐柏縣的調查,全縣依靠發展非公有林業經濟脫貧致富的農戶達xx余戶,占全縣脫貧農戶總數的30%。
(七)開辟了一條就業途徑,減輕了政府壓力。
經營“綠色企業”,風險小,效益持久,為機關富余人員、企業下崗職工及城鎮無業青年提供了就業、再就業門路,也為一些單位和企業興辦經濟實體、走興林致富開辟了新的途徑。如桐柏縣風扇廠下崗職工楊某,在朱莊鄉購買荒山200畝,發展以板栗為主的經濟林,并在林間套種中藥材及牧草,每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依靠林果業擺脫了困境;義馬市煤業集團下崗工人王小鋒,承包荒山1000畝栽植經濟林,實現再就業,被評為非公有制林業的好典型。
(八)帶動了林業產業的發展,次金了區域經濟進步。
通過林權流轉,森林資源的增加帶動了林業產業的發展,木材加工、林產品加工、花卉經營等,陸續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產業。靈寶市農民羅眼科,從1993年起承包荒山4萬畝,自籌資金1000萬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連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農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辦工廠,實行綜合開發。羅眼科的兄長羅來科承包荒山6000畝,投資150萬余元,嫁接梨棗、雪棗等15萬株,成立了來科棗業有限責任公司,實行種植、貯藏、銷售一體化,現每年產干鮮棗10萬余斤,產值達50多萬元。
三、林權流轉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有關法規政策相對滯后。
這里所說的相關法規政策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體完善的林權流轉制度,規范、引導林權流轉行為為內容的法規政策,二是以森林資源合理保護利用管理為內容的法規制度。
第一個方面,1985年,國家體改委、林業部頒發的《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總體綱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規定“遵照林木所有權與林地使用權一致的原則,進行林木所有權及林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提出了林權流轉的要求。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治理開發農村“四荒”資源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實行家庭或聯戶承包、租賃、股份合作、拍賣使用權等多種方式治理開發“四荒”,規定了對宜林“四荒”使用權的有償流轉。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條,規定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權、采伐跡地使用權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同時指出“不得將林地改為非林地”、“除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不得轉讓”。以法律的形式,對林權流轉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20*年,中央《決定》中也提出:“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國家鼓勵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各種社會主體都可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流轉”。應該說林權流轉已是于法有據了。但相關的配套法規政策滯后,缺乏規范具體操作的行政法規,致使林權流轉中還存在著操作普遍不規范等問題。
第二個方面,由于在林權流轉中,大多數投資者主要追求的是經濟效益,而我國的森林分類經營工作剛剛起步,現行的資源保護管理法律法規還不是建立在分類經營的基礎之上的,各項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還停留在舊有的框架內,造成林木經營者經營上的約束性,客觀上對林權流轉產生了不利影響。
(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現為:一是沒有執行統一的評估標準、方法,二是沒有法定的評估機構,同時,國家關于評估機構、人員資質的現行規定也與實際工作需要脫節。在已經開展的林權流轉中實施的資產評估,多為有各方代表參加的合議性的評估,雖具有一定的公開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準確性和科學性。還有相當一部分流轉沒有進行資產評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的流失。如某國有林場,通過不很公開的協商,將本林場3500余畝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協議中將現有林木資源無償交給承包方經營,待承包期滿,承包方也無償將林木資源交給林場。面上好似等資源交接,但實際操作起來遠非如此,林場現有林木資源,多為中、近熟林,其價甚巨。若采伐后轉租別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兩得,快到期滿時再造林,還場以幼林,則國有資產流失的結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規范,缺乏有效監督機制。
在林權流轉過程中,有的沒有依法實行公開;有的發包時沒有依法召開群眾大會或代表大會;有的合同條款不完備甚至是沒有書面合同。不規范不僅表現在程序上,有些在實體內容上,也有不妥當甚至是違法的情況,如超出法律規定的流轉范圍實行流轉、超出法律規定的權限約定雙方的權利等。除了部分流轉合同依法進行了公證以外,林權流轉普遍缺乏監督機制。如在我省新興的“林木認領托管”公司,在經營和宣傳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實之詞和誤導之嫌,他們假借有關主管部門和科研單位的名義,夸大宣傳其經濟效益,錯誤宣傳《林權證》的性質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對托管協議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雙方簽定的合同中,有關條款不嚴謹、不完善,投資人一次性投資后,對公司執行合同情況缺乏約束與監督,不能及時有效地發現和應對該公司可能出現的違規甚至違法行為。將可能釀成經濟糾紛甚至社會事件。
(四)政府干預多,服務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權流轉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門推動。有的地方對流轉方式實行“一刀切”,強令在一定期限內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賣,重數量不重質量;有的地方甚至對經營者種什么樹種、林種作出規定、強行實施,侵犯林農經營自主權;有的地方隨意撕毀原來的承包合同,強行將已經承包的林地收回,再進行“拍賣”。競標者主要是本地農民。雖然也有跨區域投資者,但在流轉規則、成交價格等方面,以縣域為單位,各地存在較大差異,全省尚未建立信息豐富的交易平臺從而培育流轉價格具有參考意義的市場。
據了解,目前僅“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xx年9月1日成立)的經營范圍中有代理林權交易的內容,盡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交易實施細則(暫行)》和《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暫行辦法》、《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證明托管辦法(暫行)》、《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交易信息披露規則(試行)》,但仍處于萌芽的狀態。從長遠來看,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滿足進一步推進林權流轉工作的需要。
四、促進林權合理流轉的途徑。
(一)在較高層次上完善相關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規的滯后已成為林權流轉中的主要問題,對投資者來講,需要一個具備較強操作性的具體規定,進一步規范流轉的原則、范圍、方式、程序、監督、管理,進一步地明確流轉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政府職能部門來講,需要明確其法定職責,確定其管理和服務的方式和內容。而這些內容,從我國現行的有關立法規定和行政管理要求來看,不是哪個部門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夠規定的,有些內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規也不能作出規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轉范圍問題、資源評估機構及人員資質問題、采伐管理問題等,必須通過修改《森林法》或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才可得以實現。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
各種形式的流轉,都應當建立在科學規范的評估基礎上,合理確定底價,才能保證流轉依法有序進行,實現盤活森林資源資產、促進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編制科學合理的參數表和各主要臨終的評估細則,規范和完善評估技術、評估方法;二是要根據《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制定科學、可行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和人員資質認證辦法,解決目前有關資質規定與實際工作要求相脫節問題;三是要加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和隊伍建設,滿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權流轉平臺,培育和完善森林資源交易市場。
要真正將林權流轉推向深入,就應該在保證國家生態安全和生態建設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場機制。要按照市場經濟運營的要求,結合森林資源資產的固有特點,培育和完善森林資源市場,一是要有大量能夠在價格上進行量化的待轉林權;二是要有暢通的信息收集和發布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包括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林權流轉中介機構的建設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場監督保障機制。
(四)準確定位,合理發揮政府及林業主管部門在林權流轉工作中的作用。
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要依照法律規定和市場經濟運營規則的要求,明確其對林權流轉的組織、指導、服務、管理、監督等職能,做到既積極推進,又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既嚴格管理又不干涉經營者的經營自主權;既加強監督又全面提供服務,充分、合理地發揮職能作用。尤其是林業主管部門,既要加強相關法規政策的宣傳咨詢,又要積極開展實際工作的調研;既要認真進行規劃設計,又要搞好技術服務;既要大力指導評估機構、隊伍的建設,又要加大對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以促進我省林權流轉工作的依法、有序的開展。
自20**年林改以來,潁東區委、區政府積極引導林下經濟發展,隨著配套改革的不斷推進,參與群眾逐漸增多,產業規模越來越大,各種類型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涌現,林下經濟迎來了嶄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一大批懂經營、有文化的新型農民相繼將眼光投向林業,他們依托各鄉鎮的優勢資源,因地制宜,形成了各自的獨特產業,使全區的林下經濟呈現出“遍地開花、百花齊放”的局面。
老廟鎮馬圩村仇大莊的林、藕、魚模式;冉廟鄉利用茨淮新河林帶實施林草牧模式;插花鎮茨淮新河的林藥種植模式;棗莊鎮的太陽紅石榴+旅游觀光的經營模式等等。目前,全區林牧草發展2000畝、林藥發展3000畝、林下育苗510畝、林漁藕發展260畝、林菜發展400畝等;現有存欄量雞50萬只、鴨10萬只、鵝5萬只,各類養殖戶300余戶,年產值5600萬元。其中彭寧在茨淮新河兩岸間種桔梗等中藥材在阜陽電視臺田野風光節目播放,被廣泛宣傳。老廟鎮廟南村楊樹片林中散養貴妃雞、土雞,被中央電視臺和阜陽電視臺播放。棗莊鎮劉莊村在楊樹片林中養殖的土雞取名為“林海跑雞”,并注冊了商標,被市區各大媒體宣傳報道。
已建成碧翠湖、棗莊鎮八里湖等一批生態林家樂。今年春季,林業部門又與立華鑫業集團合作,在大型養殖場的禽舍之間連片栽植楊樹,林木為禽舍遮陰,雞糞肥田促進林木生長。這種方式解決了大型養殖場占用農地的矛盾,又增加了有林地面積,促進了林業發展。
(一)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發展林下經濟必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潁東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林情、民情,突出特色,制定《潁東區林下經濟發展規劃意見》,確定發展林下經濟的模式與規模。
(二)加強領導,部門協作。區委、區政府要求有關部門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全面深化林改、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為更好加強部門合作,協調解決全區林下經濟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潁東區成立林下經濟工作指揮部,明確分工、落實責任。
下經濟合作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強化行業內部協調、行業自律和自我規范,維護經營秩序和公平競爭。
(四)推廣科技項目,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為更好的發展林下經濟,20**年,我區對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1萬畝林地實施森林撫育項目。通過森林撫育,在不減少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的同時,為發展林下經濟創造適宜的硬環境。今年,我區實施了楊樹優質豐產經營技術推廣示范項目,新栽高標準楊樹豐產林2千畝,為我區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綜合考慮《潁東區“十二五”林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確定我區“十二五”期間林下經濟發展重點:
(一)增加茨淮新河堤壩林藥種植面積。
(二)擴大“林海跑雞”、貴妃雞養殖規模。
(三)建立立華禽業現代化林禽復合經營模式。
(四)發展森林蔬菜(人工培植),利用口孜鎮曹莊村“潁河”牌商標,在口孜鎮、袁寨鎮、楊樓孜鎮大力發展林下蔬菜種植。
(五)建設茨淮新河桃花園、棗園等森林觀光與采摘旅游景點,擴大和提升碧翠湖、棗莊鎮八里湖經營規模。
尊敬的向廳長、任局長,各位領導,同志們:
根據會議安排,現將我縣林業和林下經濟工作情況匯報如下。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鳳岡縣總面積1883平方公里,20**年末總人口43萬人,其中林農38萬人。我縣和多數兄弟縣市一樣,是一個典型的生態農業經濟縣,全縣礦產資源和水能資源貧乏,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全縣林地面積169萬畝,活立木蓄積6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0%。近年來,鳳岡林業充分發揮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力軍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全面強化以森林為主體的生態環境建設,全力發展林下經濟促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奮力推進以茶葉、木本花卉為主體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實現了林業建設與農業產業的良性互動。我縣也先后榮膺了“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全國食品安全示范縣”、“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區”、“中國富鋅富硒有機茶之鄉”、“全國農村能源建設示范縣”、“中國生態旅游百強縣”和貴州首家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等成果和殊榮。
一、著力培育綠色生態大環境,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的戰略理念不動搖
近年來,隨著國家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一系列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我縣切實加快了林業建設的步伐并全面加強了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針對違法收購、販運木材,非法販運珍稀動植物等違法犯罪活動日益加劇,森林資源的保護難度逐步增加。對此,我縣從強化源頭管理和從嚴打擊入手,全面加強了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出臺了《鳳岡縣人民政府保護森林資源問責制》,《鳳岡縣森林資源源頭管理辦法》,明確職責、強化監管,有效建立林政管理和森林資源保護的長效機制。僅20**年一年就查處林業行政案件312宗,行政處罰行為人470余人;刑事案件34宗,刑事拘留43人、取保14人、逮捕25人、起訴23人。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全縣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有效實現了森林面積、林木蓄積和林分質量的林業三大指標同步增長,森林覆蓋率由1995年的`22.8%提高到了現在的60%,年均增長2個百分點,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和發展,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正因為有著對綠色的執著和以良好的生態為基礎,1998年,我縣跳出了資源局限論的束縛,理性選擇了“建設生態家園、開發綠色產業”的發展戰略,吹響了發展生態經濟的號角。通過不懈努力,綠色戰略縱深推進,全縣“生態經濟”蓬勃發展,以茶葉為代表的綠色產業逐年壯大,實現了經濟較快增長與生態良好保護的有機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發展格局。加快林業發展,培育和打造綠色生態大環境已深化和提升到我縣“立縣之本”的戰略高度。同時,更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最為關鍵的森林基礎和資源條件。
二、深入推進林業資源“三資轉換”進程,全力提升林業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積10524畝,貸款金額4178萬元;流轉確權林地面積2200畝,流轉金額2378萬元。投入林業建設的社會投資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前的0.92億元增加到10.58億元。對林業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下步林下經濟發展探索了方向、創造了條件。
三、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全力提升林業產業綜合效益和促進林業產業化發展
茯苓俗稱云苓、松苓,是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種植物, 形狀象甘薯,它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被譽為中國傳統藥物的“白銀”,可食用可入藥,具有滲濕、健脾、寧心、保肝、增強人體免疫能力等功能,暢銷日本、新加坡、和美洲等地,據醫療部門統計,全國正常年銷售干茯苓2萬噸。而我縣馬尾松林分占全縣商品林林分的80%以上,每年采伐限額為7萬立方米,漫山遍野便留下數萬計的松樹伐樁,松樹伐樁長時間不腐爛,給新一輪造林帶來很多不便,還會導致白蟻和其他病蟲害產生,給森林帶來極大的危害,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為進一步鞏固林權制度改革成果,我們用豐富的馬尾松資源進行廢物再利用,采用松樹伐樁種植茯苓,既可改變生態環境,又可促進農民增收,20**年我縣從湖南引進茯苓種植技術在松樹伐樁上種植成功,20**年成立了富源茯苓有限責公司,在全縣推廣茯苓種植。
供技術指導,回收鮮茯苓進行初加工,林工商公司負責發動農戶種植、傳授種植技術和種植管理,公司的原材料既有了保障,又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實現了雙贏。20**―20**年全縣共種植茯苓松兜33萬個,可實現產值3960萬元。輻射全縣14個鄉鎮,帶動農戶4000多戶,在琊川鎮建起了茯苓加工廠,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設內容為:加工廠房、創庫、辦公樓、道路、消防綠化、供電及給排水等設施,總投資3500萬元。
茯苓是一項投資少、產量高、收入可觀的林下經濟產業。以每兜直徑為16厘米的松樹兜為例,每年我縣采伐松樹在20萬株以上,平均每個樹兜產鮮茯苓20公斤,最低保護價6元/公斤,市場價可達12元/公斤,產值在2400萬元至4800萬元,純利潤在2000萬元至4400萬元,實現加工增值700萬元以上。茯苓種植還具有一定社會效益,其種植勞動強度低,不用經常護理,省時、省力、省松材,利用農閑時節種植并不影響農戶的正常務農,現在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在家的多數是老弱婦幼,茯苓加工廠的建起正好給家里的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還可促使外出人員返鄉就業,既照顧好了老人和小孩,又可就地創收。
尊敬的劉區長、各位領導、同志們:
近年來,一些地區以市場為導向,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土地和林業資源優勢,探索出了一條林下養殖的致富之路。通過林下養殖,降低飼養成本,增加土地的附加值和林地的經濟收入,努力打造一個休閑、觀光的旅游之地。實現了生態建設與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
古樓鎮位于合川西北部,距主城區24公里,國道212線、嘉陵江穿境而過。幅員面積49.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687畝,轄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戶數9190戶,人口27644人,其中農村人口25824人。全鎮共有林地面積21700畝,其中退耕還林3800余畝。我鎮從1984年開始種植枇杷,目前枇杷種植面積已達1.55萬畝,155萬株,有50畝以上的枇杷大戶21戶,種植枇杷農戶5500戶。枇杷園已全部成林,具備林下養殖的基本條件。為了綜合利用枇杷林地,延伸枇杷產業鏈,切實增加枇杷種植業主及果農的經濟收入,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主及果農參與林下養殖。經過多次宣傳,現已動員種植大戶10戶,一般農戶260戶參與林下養殖土雞項目的實施,林下散養土雞、鵝面積1600余畝,土雞存欄15000只,鵝存欄3000只;今年出欄土雞8萬多只,年出欄鵝10000只。
積極爭取區林業局、區農委、區畜牧局、區科委等部門的支持,結合我鎮實際,養殖戶每養一只雞補助1元,每養一只鵝1.5元到戶。邀請畜牧專家為枇杷業主及果農舉行養殖技術培訓5次,由鎮畜牧獸醫站技術人員在疫病防疫、飼養技術等方面對枇杷園業主及果農進行“一對一”的幫扶,發放養殖技術資料1000余份,使土雞、鵝成活率達90%以上,幫助業主把好養殖技術關。
三、 良性循環,節約成本
通過林下養殖,既節約了業主在除草、施肥上的勞動成本,也改善了土壤結構,進一步提高枇杷品質和產量。利用林下養殖,我們飼養的土雞、鵝只要是以玉米、米糠、稻谷等做飼養的主料,再以枇杷園的自然草地以放牧的形式自然覓食,既節約了飼料成本,又提高土雞、鵝的肉質,使其肉質鮮美、湯味純正。
實施林下養殖,將傳統的養殖方式與現代畜牧業有機結合,開辟了畜牧養殖新渠道,可以在有限的土地空間內實現增值,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生產優質肉、蛋滿足市場需求。由于采用了傳統的飼養方式與現代養殖方式的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資源,減少了化學藥品和抗生素的使用,生產出相對安全的畜禽及其產品。在原有的枇杷林下散養采食的養殖方法,可以還原動物自然采食的天然屬性。從動物保健的角度看,是有利于動物的自然生長和生心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幾率,從而提高肉質品質和動物原有的肉汁香味以及禽蛋的蛋白質和香醇度,這是規?;暳橡B殖無法達到的境界,這也就是“土雞”與飼料飼養雞口味不同的原因。從飼養方式來看,這一新興養殖項目發展前景廣闊,林下養殖采用散養方式,家禽主要采食野草、蚱蜢、蚯蚓等天然活性餌料,配上玉米、米糠、稻谷等農家雜糧,加之雞、鵝、鴨活動范圍大,使之品質具有結實、味美、脂肪少、無公害等優點,所以“土雞味”濃,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2.消滅蟲害,減少疾病發生,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林下養殖的畜禽可以不斷采食林間雜草、低矮的灌木,禽類還可以啄食害蟲,從而減少了林木病蟲害的發生。
對食料的消化也是很不完全的,對消化吸收率也是很低的,這就決定了雞糞中還包含著很多未消化完全的營養成份,據測定:雞糞中包含:干物質89.8%,粗蛋白28.8%,粗纖維12.7%,可消化蛋白14.4%,無氮浸出物28.8%,磷2.6%,鈣8.7%。組氨酸0.23%,蛋氨酸0.11%,亮氨酸0.87%,賴氨酸0.53%,苯丙氨酸0.46%。由此可見雞糞中的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尤其雞糞中的粗蛋白比較多,還有包含豐富的有機物,可以成為非常好的綠色有機肥,提供給枇杷林地,從而提高果品的品質以及豐富的營養成份。
4.投入少,效益高。由于畜禽自由采食雜草和低矮的灌木及害蟲,減少了飼料的投入量,加上減少了養殖的人工,飼養成本將大大下降。其一,飼養上的比較,以一只雞4斤為例,全飼料飼養一只需要飼料成本17元,雛雞2元,消毒、藥物等2元;以每斤7元計算,一只雞28元,飼養一只飼料雞有7元的利潤;而飼養一只林下養殖的土雞,所需飼料成本15元,小雞成本14元,消毒、藥物等2元,以每斤12元計算,一只雞48元,飼養一只林下養殖的土雞有17元利潤。其二,以排泄物來比較,飼養飼料雞所生產的污水對環境的污染需要每只雞的處理費用1元,且糞便用來有機肥賣0.5元,需要人工物力等施肥0.5元,還需投入0.5元進行污水處理。而飼養林下養殖的土雞,糞便直接排泄在林下,果樹也需要有機肥無需人工施肥的物力等費用,林下養殖在放牧的情況下,對樹林的雜草進行覓食,節約了業主以往對雜草的清除的人工費用等所產生的經濟利益,每只雞約5元。所以使得種植、養殖雙向節約達10元以上。
5.減少環境污染。畜禽在林間采食過程中,其排泄物比較分散,便于自然降解,更是改善土壤結構,豐富土壤成份,是促進植物的生長豐富果品營養成份和改善果品品質的重要途徑。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6.緩解林牧矛盾,緩解農牧用地矛盾。
目前,前期的林下養殖業主已嘗到甜頭,其土禽產品銷售范圍已覆蓋到包括四川、重慶省市的各大城市,其中本地食府有大家比較熟悉的公認的健康美味的如:湯王府、碧碧魷魚雞、向紅燒雞公、三分田私房菜等餐飲企業都是采用的我鎮林下養殖的禽產品。市場前景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火爆現象。我們不難看出,在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和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的背景下,為發展“林下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引導群眾發展林下種養等多種經營,鼓勵村民一戶帶多戶、多戶傳一村發展林下經濟,并逐步形成養殖趨勢,生態林下養殖雞、鴨、鵝,成功走出一條家庭致富、產業轉型以及生態環保的多贏之路。短期見效的林下養殖,讓農民沒有后顧之憂,這個“以短養長”的路子,更是讓“寸土寸金”的土地效益得到了更大的發揮。
根據市委的安排,9月7日—12日,市委組織部牽頭,從市人大、市委黨校、市財政局、民政局、農業局、中小企業局等單位抽調15名同志組成三個調研組,由市委組織部三名縣級領導干部帶隊,深入六個縣市區,對全市村級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調研采取聽取縣市區委匯報,召開由鄉鎮黨委書記,縣市區人大、農業、民政、財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業局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及村級經濟組織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進村與村干部、黨員群眾代表、致富能手等個別座談、發放調查統計表等形式進行。共調查24個鄉鎮、97個村(其中經濟強村35個,中間狀態村18個,經濟薄弱村44個),召開座談會30個,座談黨員干部群眾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級經濟發展現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通過調查發現,全市3705個行政村(居),2003年村級經濟總收入共304.3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除農業稅附加和公益金)3.6億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125個,占3.41%;50—100萬元的142個,占3.88%;10—50萬元的433個,占11.83%;5—10萬元的421個,占11.5%;3—5萬元的522個,占14.26%;3萬元以下的1148個,占31.4%;經濟空殼村813個,占22.2%。
總的看,我市村級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各級對發展壯大村級經濟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級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積極適應農村稅費改革的新形勢,把加快村級經濟發展作為增強村級服務功能,保證基層組織運轉,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議程,緊緊抓在手上。各縣市區專門組織調研,分析現狀,研究措施,岱岳區、肥城市、寧陽縣制定文件,明確目標任務,落實領導責任,強化督促調度,推動了村級經濟健康發展。岱岳區在成功試點的基礎上,探索實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發展規劃,落實幫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發展;肥城市落實大班子領導干部聯、鄉鎮領導干部包、市直部門幫、經濟強村或強企業帶的幫扶制度;寧陽縣把村級經濟發展情況作為考核鄉村班子的硬指標,嚴格獎懲,調動了鄉村發展村級經濟的積極性。各鄉鎮也都通過組織村干部外出參觀等形式,教育引導他們解放思想,增強發展欲望,還通過制定扶持政策,落實年度目標責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級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二是村級經濟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寬。各級廣泛引入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由單一的生產經營向資產經營、資本運營轉變,以農為主向多業并舉、一二三產業并重發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發展格局。2003年,全市村級集體收入構成中,集體經營或承包企業收入2.2111億元,占44.28%,果園、魚塘、“四荒”和機動地承包收入0.9095億元,占18.21%,有償服務收入3810萬元,占7.63%,盤活閑置資產收入2152.38萬元,占4.31%,化解、清欠債務收入1175.52萬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萬元,占25.07%。村級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日益多樣化,呈現出收入來源渠道不斷拓寬的趨勢。三是村級經濟發展兩極分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地由于受自然環境、基礎條件、區位優勢、班子狀況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村與村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2003年,除農業稅附加外,全市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僅占三分之一,而3萬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經濟強村干部精神狀態好,發展氛圍濃,發展環境好,路子越走越寬,發展后勁十足。這些村,群眾生活富裕,社會穩定,各項公益事業發展快。而村級經濟薄弱村基礎差、底子薄,缺資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無著落,積極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靈,發展難起步,增收無門路。這些村,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差,公益事業難興辦,正常運轉難保證,村級經濟及社會各項發展緩慢。
二、主要做法。
在發展村級經濟中,各級都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創造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
1、拓寬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調查發現,有經營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選準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路子,不斷拓展增加村級經濟收入的有效途徑。一是靠企業。對原有村辦企業,不斷加強管理,挖潛增效,并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等多種經營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村級經濟增長。新泰市小協鎮小協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讓位子”的。
口號。
直接經營的8處企業今年可上交村利潤700多萬元5處改制企業可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萬元。有的村依托區位優勢大力招商引資興辦企業通過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各類服務增加收入有的還以租賃土地、以土地參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級收入。肥城市老城鎮楊莊村以260畝土地折價入股與楊莊煤礦合作新上了廢紙脫墨漿項目村集體每年分紅100多萬元。有的村選準項目利用公共積累新上企業增加村級收入。新泰市東都鎮南鮑村依靠原有集體積累先后建成了電線廠等10余家企業2003年集體增收416萬元。目前全市有383個村靠發展企業實現了強村富民。二是靠服務。一些村在推進農業種養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積極圍繞農戶需求通過成立致富協會、行業協會等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建立批發市場等形式為群眾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償服務以服務促經營以經營養服務增加村級收入。寧陽縣東疏鎮鄭莊村大力發展奶牛養殖村里建起了養殖小區為養殖戶集中提供場地、技術、防疫、銷售等服務年增集體收入30多萬元。肥城市邊院鎮濟河堂村積極發展有機蔬菜1400多畝通過有償服務年增加村級收入40多萬元。目前全市農村共建立了63個批發市場、186個農村經濟合作社237個致富協會。一些村發揮勞動力比較富足的優勢積極與一些有資質、有信譽的勞務中介組織聯合組織跨省、跨國勞務輸出收取服務費增加村級收入。全市依靠有償服務增收的村共有207個。三是靠資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資源優勢通過租賃、拍賣、承包、入股等方式穩定增加村級收入。泰山區大津口鄉范家莊村針對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引進泰山茶苑、茶廠等項目每年集體增收10多萬元。肥城市孫伯鎮莊頭村在路邊、溝邊種植速生楊8萬多株實行村集體統栽統管收益分成村集體每年增收100多萬元。東平縣彭集鎮后亭村公開拍賣河砂資源開采權村集體年增收20多萬元。有的村充分揮旅游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游業增加村級收入。泰山區大津口鄉栗行村、沙嶺村岱岳區下港鄉木營村、肥城市儀陽鄉劉臺村、東平縣梁林村等山區村積極開發旅游資源集體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全市依靠資源增加村級收入的村共有1290個。四是靠資產。一些村以明晰產權、規范管理為重點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實現水庫、機井等農業設施和閑置房屋、農業機械等存量資產合理流動優化組合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村級收入。岱岳區馬莊鎮坊子村對閑置的原麻紡廠院進行了公開拍賣村集體收入10多萬元;寧陽縣堽城鎮東臺村利用閑置的學校院落引進浙江一織布廠村里以電力設施、廠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萬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農村閑置資產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資產增加村級收入的村共有354個。五是靠爭取。充分利用上級在山區開發、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開發、“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積極爭取資金及物資支持。東平縣大羊鄉南留屯村依托村內小流域治理項目對上爭取無償扶持資金300多萬元把2000多畝山嶺薄地整治成了優質果園并承包到戶年增加村級收入40萬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對債權、債務進行集中清查、清理。對債權積極清收特別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統”尾欠數額較大的村通過清欠增收輻度比較大。同時對債務采取清欠還債、降息減債、以物抵債、債轉股、依法核銷等形式妥善處理解決減輕村集體負擔。2003年全市村級清欠收入達1175.52萬元償還債務6461.23萬元。
2、優化環境,強化幫扶。調查發現,各地都把優化環境、加大扶持力度作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制定落實優惠政策,實行領導干部和部門包村,有力地增強了村級經濟發展活力,拓展了發展的空間。泰山區、岱岳區、肥城市、寧陽縣制定了稅收返還政策,將各村年度工商稅收(包括招商引資進入縣、鎮工業園的項目)新增地方財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還給村集體,調動了村級發展民營經濟、增加集體收入的積極性。岱岳區馬莊鎮老宮村引進了東馬石膏粉有限公司,預計年實現利稅1000萬元,村集體僅靠地方稅收返還一項每年就可增收20多萬元。同時,各級還堅持實行包村工作制度,從縣市區直機關抽調精干力量常年駐村,充分發揮各部門在資金、技術、信息、物資等方面的優勢,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兩年來,縣市區共安排工作組315個,抽調縣鄉機關干部1253名,提供幫扶資金2028萬元,實施打井、調水、修路、山區開發等重點工程項目431個,引進和幫助新上項目76個,為加快村級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有的縣市區按照“地域相近、條件相似、便于工作”的原則,選擇部分經濟強村或強企業與經濟薄弱村結成幫扶對子,教方法、幫資金,帶動和促進發展集體經濟。有條件的縣市區和鄉鎮還積極為村級發展提供資金扶持。泰山區針對部分村難以運轉的實際,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線、體現政績、優勞優酬”的原則,由區財政列支100萬元,支付農村黨支部書記的工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費用。肥城市石橫鎮對6個集體經濟“空殼”村,每年都從鎮財政分別拔付5萬元,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創業、加快發展上來。
3、加強管理,增收節支并舉。各級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開源節流并舉,加減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計增加村級收入,一方面厲行節約,管好用好每分錢。一是減少干部職數。落實了村干部“四定”(定編制、定崗位、定職責、定報酬)改革措施,大力推行“兩委”干部交叉兼職,使享受固定補貼和誤工補貼的人數盡量控制在規定的標準和范圍之內,減輕村集體負擔。今年,岱岳區明確提出取消編外人員,計劃生育專職干部、計生小組長、村民小組長等全部由在編村干部兼任,大大減少了村干部人數。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村“兩委”干部17093人,平均每村4.7人,干部總數比2001年減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農村財務“雙代管”。普遍實行了農村財務由鄉鎮代理記帳、代管資金,大部分村取消了會計、現金出納,設立一名報帳員,既加強了監督,又有效地減輕了村級的支出壓力。三是規范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各級嚴格執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定,對村級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理財等工作程序和內容進一步作了規范,并堅持定期檢查督導,實現了村級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現金管理、開支審批、村干部任期審計、離任審計等制度,還設立了農村財務網絡監控中心,與鄉鎮“雙代管”服務中心微機聯網,進行遠程監控,實現了農村財務的會計電算化、監督網絡化、運作規范化。
4、更新觀念,選用經濟能人擔任村干部。調查發現,各級充分認識到,用好一個人就能激活一個班子,找到一條路子,帶富一個村,特別是選用經濟能人擔任村干部已成為各級的共識。去年以來,各級都結合實施“遞進培養工程”,大膽選用政治素質好、能夠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優秀人才擔任村干部,有的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為村級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去年以來,全市共調整經濟薄弱村班子598個,876名致富能手被充實進村黨支部班子,其中327人擔任了黨支部書記。他們上任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多種渠道增加群眾和集體收入,使這些村在較短的時間內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東平縣提出農村黨支部書記隊伍“雙強”(政治素質強、致富能力強)標準,改善農村干部結構,提高干部隊伍素質。肥城市王瓜店鎮蔣莊村,原來的村干部觀念陳舊,發展經濟沒能力、無路子,集體經濟空殼。2002年,個體大戶孟凡勝回村任黨支部書記后,提出了“經營農村”的思路,僅春季植樹公開拍賣樹點,村集體就增加收入20多萬元。為切實提高農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級認真落實農村黨員干部科技知識培訓五年規劃,大力實施“十百萬”工程,加大對農村黨員干部的科技知識培訓力度,不斷提高他們的“雙帶”能力。去年以來,我市共培訓農村黨員干部31430名,建立縣級科技知識培訓示范基地37個,鄉鎮示范服務基地128個,培養建設科技致富示范村321個,黨員科技致富帶頭戶15908個。
三、存在問題。
我市村級經濟發展雖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創出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過調研,也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特別是經濟薄弱村,問題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農村干部發展經濟的素質能力不強。一是思想觀念陳舊。有的村干部市場經濟意識不強,思路狹窄,認為發展集體經濟就是辦企業、上項目,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認為當前主要是發展個體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不合拍,過時了,以為只要群眾富裕了,集體有沒有收入無所謂。泰山區省莊鎮安家莊村地處山區,是有名的花卉苗木專業村,村里無償提供技術、信息、銷售等各項服務,群眾收入雖然比較高,但村集體經濟空殼,村里辦公用房只有兩間1965年蓋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幾年未發工資。東平縣老湖鎮南辛莊村,群眾在村里的幫助下,通過特種動物養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戶年收入達17萬元,但村里不收服務費,集體無收入,運轉非常困難。二是責任意識不強。有的村干部安于現狀,只守攤,不創業,怕擔責任,怕冒風險,“等靠要”思想嚴重。有的村雖然有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但由于原先辦企業、上項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思想,顧慮重重,不敢闖、不敢干。有的村干部雖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強,但主要精力用在個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萊鎮胡家泉村的兩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爾山羊養殖、羊肉加工等項目,年收入比較高,但對集體發展考慮得很少,主動做工作少,只滿足于完成上級任務,致使村集體無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辦法,過多強調客觀條件,不從主觀找原因,怨天憂人。調研發現,有的村雖有近千畝土地,但一年到頭只能收一季小麥和一季玉米,沒有任何增加集體收入的門路,村干部畏難發愁,只等上級扶持,全村坐等受窮。有的村雖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經營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價拍賣,影響了村里的穩定持續發展。
2、村級債務負擔沉重。截止2003年底,全市3705個行政村(居)中,有債務負擔的2528個,占69.07%;村級負債總額達11.76億元,平均每個村32.13萬元,有的村竟高達5800萬元。負債的主要原因,既有搞道路建設、通水通電、修建學校等公益事業形成的,又有盲目發展村辦企業和盲目搞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造成的,也有為完成上級任務,貸款墊付“三提五統”、農業稅等形成的,還有一些村在近兩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設中,形成了新的債務。債務中既有各類金融機構的貸款,也有群眾的高息借款。利息越滾越大,連年增加,有的村由最初的幾萬元累加到幾十萬元,根本無力償還。特別是一些村,因欠群眾高額借款,潛伏著很大的不穩定因素。沉重的債務負擔,使這些村疲于應付,甚至有的村干部經常被司法機關傳喚、拘留,根本沒有精力謀發展、搞建設。東平縣接山鄉林馬莊村因打井修渠、修路架電、新建學校等已累計欠外債284萬元,積重難返,越陷越深,發展難度非常大。
3、村級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多。一是自然條件差。有的村地處山區、庫區,土地貧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產條件差,治水、修路、通電成本高,發展沒優勢,這樣的村全市達315個。有些山區村,雖然林果等農副產品產量較高,但受交通條件制約,產品運不出、銷不了,增產不增收。東平縣老湖鎮有22個村屬庫區移民村,村里沒有一寸土地,原先集體收入全靠公益金,自去年取消公益金后,這些村集體沒有一分錢的收入,并且公益金不在轉移支付范圍,下一步得不到轉移支付資金,村里運轉困難,村干部待遇也落實不了,情緒非常低落。二是政策不配套。農村稅費改革雖然減輕了農民負擔,但也使村級收入銳減,原先村級組織運轉還能由“三提”來解決,現在只能靠較少的農業稅附加,如果村里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運轉難以保證。特別是下一步農業稅全部取消后,運轉將更加困難。而現在沒有相應的配套政策來優化村級發展環境,拓展村級發展空間,促進村級增收。如土地政策,越來越嚴格,村里即使引來了項目也難以落地;稅收政策,在利益分成上,村里得不到任何收入;“一事一議”規定過死,每人每年必須限制在15元以內,一些公益事業根本無法興辦,等等。三是人才、資金、信息匱乏。調研發現,我市農村許多有頭腦、有技術、有本事、有門路的年輕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專畢業生盡管就業困難,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畢業生也千方百計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級經濟發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發展資金方面,由于金融機構對村級貸款控制過嚴,使村里很難得到必需的資金;上級的一些幫扶資金過于分散,對一個村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不能集中財力解決發展問題。一些村對外接觸少,走不出去,請不進來,信息渠道不暢,加上群眾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關心,很少提出發展村級經濟的好建議,即使村里想發展也缺門路、無項目。
4、非生產性支出大。調研發現,目前村級事權過多,支出項目多,資金缺口大。2003年,全市村級運轉支出總額5.31億元,運轉資金缺口219.5萬元。特別是一些非生產性開支比較大,突出表現在干部工資、計劃生育和報刊征訂上,基層反映比較強烈。目前拿工資、吃補貼的村干部職數還比較多,工資支出比較大。2003年,全市村級干部報酬總額8971萬元,平均每村2.5萬元,村干部不能按時足額發放工資的村達2133個,占58.3%,有64個村只能靠貸款來發工資。計劃生育要求配備“三大員”(藥管員、統計員、宣傳員)、計生主任、協會會長、育齡婦女小組長和查訪員(每個村民小組各一名),人員比較多,有的不允許兼職,必須專職配備,絕大多數村超過“兩委”干部數,有的竟多達19人。并且計生干部的待遇標準比較高,還必須優先保證?;鶎悠毡榉从?,計劃生育工作檢查過于頻繁,重過程、重形式,培訓、考試、宣傳資料、檔案、板面要求高,費用大,一般村用于計劃生育的開支每年都在2萬元以上,有的村高達15萬元。報刊征訂工作,盡管中央要求大村不得超過800元,小村不得超過500元,但是有的部門、單位從自身利益出發,攤派報刊仍比較多,有的村征訂報刊種類多達25種,個別報刊份數太多、定價過高,而且必須完成。據統計,2003年,全市征訂報刊雜志的費用達到1277萬元,平均每村3490元,有的高達6萬元。肥城市孫伯鎮岈山村共有712人,每年工資支出2萬多元,計劃生育經費2萬多元,報刊征訂8000多元,而去年村集體收入只有2.8萬元。類似這樣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集體收入根本無力承擔。有的為了應付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貸舉債的辦法,致使村級債務負擔又“雪上加霜”。
四、對策建議。
2、大力加強村級領導班子建設。繼續深化“遞進培養工程”,解決好村級經濟發展人才匱乏的問題。結合今年村級班子換屆,廣開視野,擴大民主,大力選拔那些政治素質好、事業心強、有經營頭腦和管理經驗、樂于奉獻、腳踏實地為群眾謀利益的優秀人才進班子,特別是選好配強村黨支部書記。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進一步核定干部職數,從嚴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職,包括計劃生育干部、生產組長、工勤人員等,能兼的一律兼起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村里吃補貼的人數。結合學習貫徹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班子成員的政治理論、市場經濟、實用技術和政策法律知識的培訓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質和帶動致富能力。加強農村干部思想作風建設,增強他們依法辦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務水平。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總結成功經驗,采取工資統籌、辦理養老保險等措施,保證村干部待遇落實,調動和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落實目標責任、民主評議、考核獎懲等制度,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黨員干部的管理監督。建立健全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理順“兩委”關系,保證村級組織協調高效運轉。
3、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市財政、農業、土地、工商、稅務、金融、計生、政法等有關部門,根據各自業務職能,提出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齊抓共管、齊幫共扶的強大合力。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村級事權,嚴禁各種形式的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亂收費,取消一切不符合實際的達標升級活動,不得強迫村里出資興辦各種基礎設施項目。嚴格執行中央訂閱報刊的政策規定,加大查處力度,堅決杜絕除黨報黨刊以外的其他報刊攤派??偨Y縣鄉化解村級債務的辦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積極化解村級不良債務,能掛帳的掛帳,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銷的核銷。同時,要求鄉村量力而行興辦公益事業,嚴防增加新的債務負擔。
4、提高民主決策和經營管理水平。認真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規范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制定細致的工作標準,進一步健全決策機制,規范決策程序,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完善民主理財制度,加大審計力度,全面推行農村財務“雙代管”。落實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對公開時間、程序、內容、形式等進行規范,加強群眾監督。進一步健全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機制,杜絕“跑冒滴漏”,并通過多種方式改革產權制度,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5、進一步加強對村級經濟發展的領導和指導。市委制定關于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意見》,明確目標任務,理清發展路子,落實領導責任,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基層政權的高度,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關注基層、理解基層、支持基層,積極幫助基層解決困難和問題,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級收入,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和有效發揮作用。認真落實市級領導干部聯系困難鄉鎮,縣鄉領導干部聯系貧困后進村和市、縣直部門包村制度,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積極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出點子、找路子、搞服務、引項目,協調資金,優化環境。把村級經濟發展納入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和農村黨建“三級聯創”活動,作為考核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實績和評先樹優的重要內容。加大村級特別是負債嚴重、運轉困難村的轉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貧資金,破解發展難題??偨Y岱岳區實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經驗,召開現場會議進行推廣。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偨Y各級發展村級經濟的先進經驗,樹立一批典型,加大宣傳力度,推廣經驗做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面上工作開展。
為全面了解全區非公企業的經營狀況、發展環境和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xx區委統戰部、區工商聯從20xx年4月16日開始,在區人大副主任、工商聯主席馮春娥、區委統戰部副部長、工商聯黨組書記屈光明的帶領下對各基層商會及企業進行了近1個月的走訪調研,走訪非公企業36家,調研對象涉及化工、貿易、副食品批發、建材裝修、家具、五金、制造業、房地產、餐飲等行業企業會員,聽取了企業負責人的匯報,發放了調查問卷,召開了座談會,就企業基本情況、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企業黨建等方面進行了座談?,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近年來,xx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非公經濟發展,圍繞“打造雁城商都、建設石鼓新城”經濟發展方針,從加強引導、優化環境、提升服務等方面入手,立足區位、資源兩個優勢,優化軟、硬兩個環境,把發展非公經濟作為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立足點,從政策、環境、體制等方面為非公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促進我區非公經濟發展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不論是非公企業個數、個體工商戶戶數,實現產值、上繳稅金都有呈快速增長。xx年全區非公經濟上交稅金6.5億元,約占全區稅收的50%,非公經濟已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非公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如下:
1、非公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全區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通過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華源、五一、中湘、永興四大專業市場為核心的建材、副食品、五金、家居等行業的商貿物流業、以共創集團、耀江實業、雅仕林等為代表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以香江百貨、中環餐飲、漂亮寶貝等為代表的服務業,以及以領軍現代農業、榮盛農業科技等為代表的一批農業企業。特別是近幾年引進的中億汽貿、崇盛國際中心、華耀城等已建成或在建的項目,更是為我區非公經濟發展增添的強勁的動力。
2、非公經濟貢獻率不斷提高。非公企業在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財政增長、提供就業崗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如華源、五一、中湘、永興等專業市場,孕育了3000多戶創業者,安置了3萬余人就業,帶動了數十家物流企業的發展。新澧化工、榮盛科技、領軍現代等企業為兩鄉安置閑散勞動力2千多人。極大的緩解了社會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同時,隨著非公經濟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自覺履行義利兼顧、扶貧濟困、積極回報社會、造福人民的光彩事業。近幾年,非公企業通過向公益事業捐款、救助貧困家庭、定點幫扶、救災等方式多次為社會奉獻愛心。如僅去年一年,區工商聯的會員企業捐款就達300萬余元。
3、非公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為全力推進民營企業發展,xx區委、區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政策機制。相繼出臺了《xx區鼓勵投資興辦生產型工業企業、大型商業網點和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優惠辦法》、《xx區招商引資工作獎勵辦法》、《xx區區級干部同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交朋友制度》和《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十不準》等一批政策文件,有效支持了民營企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全區連續幾年開展優化經濟環境與政風行風測評活動,監測各職能部門的行政效能情況。寬松的環境,優惠的政策,良好的氛圍,吸引了一大批投資者。
4、非公經濟增長速度趨緩。從調研情況來看,全區非公經濟整體還是有所增長,但較同期相比,非公經濟已經進入發展趨緩、平穩下滑的階段。一是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有些企業特別是工業企業由于市場需求萎縮,訂單不足,產品庫存增加,資金回籠受阻。如新澧化工主要是生產元明粉,按理說一季度是元明粉銷售的`旺季,而今年卻一反常態,市場需求不旺,訂單與價格均有所下降,建衡化工、力弘化工等企業均反應開工產能不足60%;二是因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壓縮了本來就微薄的部分企業利潤;三是宏觀政策制約了部分需求。由于國家多項調控措施的實施,針對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進一步加強,部分投資性、改善性需求受到壓制,還有今年以來厲行節約、光盤行動等因素,使一些房地產、高檔餐飲業和服務業受到影響。
1、融資渠道不夠通暢。融資難是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有的企業有好的項目因缺乏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不足不能按時上馬或滿負荷生產。有些企業因戰線拉得太長,攤子鋪得過大,資金需求量巨大且過于分散,企業流動資金出現斷裂。據調查,全區有45%左右的非公企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資金不足。雖然國家放寬了中小企業的貸款門檻,金融機構也加大了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但許多小微企業因規模較小,內部管理不規范,財務制度不健全,且不動產等可抵押的擔保物較少,很難獲得銀行貸款支持。我區貸款擔保機構缺乏,融資渠道單一,民間借貸利息高,不規范,造成小微企業貸款難度大,嚴重制約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2、土地資源緊缺。土地問題是制約許多實體企業發展的根本問題。全區的非公經濟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對土地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而現在全區的用地指標非常緊。例如華源與中湘機電市場的許多經營戶均反映,市場沒有一個獨立的夠規模的倉庫,各經營戶都是分散在周邊地區租用臨時倉庫,非常不方便,增加了運營成本,嚴重制約企業的發展。還有的經營戶反映現在經營成本逐年增加,單靠門店銷售利潤很微薄,企業要發展需要轉型,最希望的是能擁有前店后廠,而土地是關鍵,例如天正輸配電設備有限公司,近幾年經營狀況越來越好,由單一的銷售延深到產品的加工制作,但因沒有合適的場地建廠房,只能占用門店進行加工,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車立方市場的負責人反應,現在商用車的銷售情況非常好,但是亟需完善配套的售后服務?,F在全區的商用車(貨車)維修服務站都是一些分散經營的規模較小的企業,因投入不夠而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主要是因為現在的維修廠都是租地經營,隨時面臨搬遷的可能,所以經營者不能敢過大投入。而全區土地資源非常有限,可支配用地更是少之又少,許多企業不得不將遷往其它地區另謀發展。
3、企業管理人才稀缺。由于待遇、工作環境和條件等多方面原因影響,本土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又很難引進,致使企業高層次管理人才稀缺。許多企業經營者自身素質不高,缺乏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和知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模式,用人機制不活,用人唯親,管理上常常力不從心,企業管理較為混亂,生產管理無規章,財務管理不規范,營銷管理無網格,人事管理不到位,影響了企業的長遠發展。
4、經濟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在走訪中企業主均反應xx區的經濟發展環境較其它區相比較好,政府為企業的服務意識較強,服務也比較到位。但認為部分職能部門觀念轉變不到位,重罰輕管現象還時有發生,個別行政職能部門有時還存在“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說、事難辦”的問題,少數基層執法部門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索、拿、卡、要的現象。有的企業周邊環境惡劣,治安狀況不好,農民或居民借機滋事阻工,致使企業花錢息事,增加了企業的經濟負擔和企業家的精神負擔。
5、企業黨建力量還比較薄弱。一是黨組織覆蓋面不廣。這幾年,在區委組織部和基層黨組織及黨務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區的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覆蓋面得到了拓寬,但仍有相當一部分非公企業沒有黨員或只有個別黨員,年輕員工、優秀員工入黨積極性不高,黨員結構老化,黨的新鮮血液難以補充。此次走訪的36家企業中,有黨員的占41%,其中建立黨組織的有8家,有黨員但不具備建立黨支部而掛靠在行業支部的有7家;無黨員的16家,占44%;符合建立支部條件但沒有建立的有3家,占8%。二是黨員管理難度大。全區的非公有制企業數量較多而規模相對較小,員工流動性強。黨員絕大多數是流動黨員,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使黨員管理難度增大。三是黨組織生活難正常。一些非公企業主和黨組織負責人對黨建工作熱情比較高,但苦于沒有專職的黨務工作人員,特別是缺少文秘方面的黨務干部,宣傳教育工作開展不順利,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突出。有的企業缺乏黨建工作活動經費,雖然有陣地但不健全,難以為黨組織所用。加上業務工作繁忙,平時很難開展正常的組織生活。特別是聯合支部,組織一次活動難度很大,基本不能正常參加組織生活。
1、進一步暢通融資渠道。一是積極優化信貸環境。加強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規范非公有制企業財務管理,建立嚴格、規范和透明的企業財務制度,并向金融機構提供真實、準確的財務信息,切實增強企業信用意識,嚴格履行借貸和其他融資契約。二是搭建融資平臺。各級政府要引導各金融機構開發適宜中小微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通過與金融機構的協調與溝通,搭建銀企合作平臺,繼續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形成常規性工作機制。支持、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利用自有資本組建互助性貸款信用擔保機構,依托各級商會、行業協會,積極發展行業和專業擔保公司,吸收民間資本和企業資金參與,增強信用擔保能力,幫助解決小額度周轉金借貸難的問題,從而降低金融部門的借貸門檻,不斷擴大民營企業面向社會的直接融資,拓寬融資渠道,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資體系。
2、加強產業配套設施建設。一要依托全區的資源優勢及專業市場集群的優勢,支持企業大力發展零配件加工業、倉儲物流業、售后服務業等配套延伸產業。二要完善產業集聚區的服務功能建設。為產業集聚區就業人員提供辦公、就餐、居住、休閑等生活性服務場所,提高企業文化品位,要讓企業引得進、留得住、發得起。
3、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一要優化政務環境。堅持陽光行政,以服務發展,及時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為他們排憂解難,及時發布產業預警信息,幫助他們在較短時間內了解本地產業現狀,競爭者動態及政府的相關政策,主動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投資結構和企業發展方向。要關心愛護企業家,形成讓企業家放心投資、安心發展的社會環境,對非法干預非公企業合法經營活動,利用職務之便“索、拿、卡、要”和以權謀私的行為,要嚴肅處理。二要優化服務環境。大力發展社會中介服務。鼓勵和引導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中介組織為非公經濟提供創業輔導、籌資融資、市場開拓、技術支持、認證認可、信息服務、管理咨詢、人才培訓等各類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為民營經濟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三要優化法制環境。進一步加大規范和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偷稅漏稅、合同欺詐等行為,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依法保護非公有制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4、加強企業自身建設。一要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企業管理人才的培訓力度,邀請一批經濟專家或知名企業家講課或者本地優秀民營企業家現身說法,對企業經管管理人員進行免費培訓。積極為非公企業參加各類專業會議、管理培訓和考察交流創造條件。培養一批熟悉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優秀管理人才。加大人才資源引進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和聘用機制,采取政策引導、物質獎勵等綜合措施,鼓勵引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支持大中專畢業生進入非公有制企業工作。二要加強企業黨群組織建設。促進黨組織與企業行政管理機構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互促互進,加強黨建行政工作力度和滲透能力,進一步擴大黨組織在非公企業中的覆蓋面與凝聚力,發揮黨員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優秀人才和青年加入黨組織,為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以黨建帶動企業團、工、婦組織的建設,充分發揮黨群組織的力量,加強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促進企業文化建設,調動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維護好企業及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和諧健康發展。
近年來,民營經濟總量持續攀升、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地位作用日益增強,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截止目前,**區民營經濟主體40831戶(數據截止20xx年底,下同),比20xx年增加18432戶(詳見下表),注冊資本金達85億元,比20xx年增加45。5億元。個體工商戶33441戶,比20xx年增加13237戶。實現增加值93。2億元,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39。8%,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
(一)綜合素質提高,支柱作用突出。一是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寬。民營經濟的經營領域由以商貿、餐飲、交通、建筑等產業為主逐步擴展到工業、房地產、旅游、咨詢、計算機應用服務、金融保險等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教育等行業延伸,占二、三產業比重繼續攀升。二是數量和規模越來越大。全區共有民營企業6390家,比20xx年增加4195家。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245家,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86%。年產值上億元企業達63個,比20xx年增加57個。三是名牌越來越多。品牌創建取得新突破,20xx年新增注冊商標220件,增長30%,有5件商標被認定為“重慶市著名商標”、13件商標被認定為“重慶市知名商標”,創歷史最好水平。
(二)活力不斷增強,帶動效應顯著。20xx年,民營經濟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成為全區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20xx年民營企業出口總額達6200萬美元,比20xx年增長10倍,占全區出口總額的85%。五金汽摩產業帶動效應明顯,全區五金產業總產值達200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40%。
(三)緩解就業矛盾,繁榮農村經濟。一是有效緩解就業矛盾。20xx年,全區城鎮登記下崗職工數為1726人,其中:民營企業安置下崗職工數達1675人,占97%;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1。5萬人左右。二是大力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20xx年**區擁有國家級重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家,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7家,區級龍頭企業90家。三是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民營企業從業人員達16。1萬余人,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26。4%,占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45。3%。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3502元,從本地民營經濟成分中獲得的收入占本地勞務收入的48。7%。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民營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經營規模偏小。民營企業“星星多,月亮少”,資本1000萬元到5000萬元的`102戶,5000萬元到1億元的20戶,億元以上的9戶,均低于周邊的江津、合川和永川。民營企業(不含微企)和微型企業戶均注冊資金分別為141。3萬元、218。5萬元和7。6萬元,在鄰近區縣中排名都較為靠后。二是企業數量相對較少。截止目前,全區民營企業6390家,僅占全市總戶數的4。2‰。三是品牌效益低。雖有鑫業船舶件、水曖管件、通達鐵路配件、電工刨刀等幾個品牌遠銷國內外,但其品牌效應都不明顯,缺乏真正引領市場的全球、全國著名品牌。
(二)主要制約因素。
1。思想觀念遲滯,民營經濟發展氛圍不濃。一是對民營經濟發展缺乏正確認識和有效指導。不能站在企業的角度思考問題和幫助企業解決困難;業務水平較低,不能有效引導企業健康發展。二是對民營經濟地位作用認識不足,存在著“輕視”、“歧視”、“仇視”心理,影響企業發展的人為因素較多。三是民營企業開拓進取意識不強,“小富即安、小勝即滿”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
2。服務與政策不到位,民間投資積極性不高。民營經濟能否順利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策執行和措施落實力度的大小。重慶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及《貫徹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區政府出臺了落實市委市政府“1+6”和“十個一批”等文件,全面實行“五放開一取消”,稅收減免,推行“綠卡”和規范政務管理,整治“三亂”,對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實行的“1+1”扶持等系列政策,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較好的政策環境,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部門服務不到位。對民營經濟的服務重視更多地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中,扶持幫助少,具體措施少,政策落實不到位。實際工作中沒能很好地為民間投資做好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二是市場準入和資源配置不公現象依然存在。民營企業在享受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方面,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平等待遇。民營企業進入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還比較困難。三是科技服務平臺偏少,企業自主創新缺乏有力支撐??萍挤掌脚_大多集中在五金汽摩產業,其它產業基本沒有建立科技服務平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技術資源整合共享程度還遠遠不夠。民營企業,特別是微型企業,研發經費不足、研發能力低下,在新材料、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上,得不到支持和保障,制約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
3。自身素質不高,民營企業發展后勁不足。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綜合素質不高,整體形象欠佳。一是經營管理不規范,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許多民營企業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致使決策層和執行層界限模糊。二是缺乏以人為本的用人理念,企業高端人才嚴重缺乏。部分企業主認為員工和企業的關系只是勞動力的雇傭關系,而沒有從思想上真正去重視人才和他們的人格尊嚴,損失了大量“千里馬”。三是民營企業信譽度不高。大多數民營企業不依法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很少繳納“三險”,尤其是建筑類的民營企業,拖欠、克扣農民工的工資時有發生。四是無序競爭、資源浪費嚴重。受短期利益驅動,民營企業在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上下的功夫較少,仍有仿冒別人開發出來的新產品、相互壓低價格現象發生,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五是企業創新意識不強,核心競爭力偏弱。在產品研發上投入不足、功夫不夠,無核心技術支撐,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不多,產品結構單一,同質化嚴重,生存空間狹小,抗風險能力弱。
(一)建立健全區級領導協調機制。建議政府促成各鎮街建立民營經濟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民營經濟工作會議或民營企業家座談會議,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指導、協調和服務,解決建設用地、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生活服務等實際問題。
(二)強化后續幫扶力度。多形式、多層次抓好創業培訓和后續培訓。對民營企業實施重點幫扶,采取“商會帶動和大企業帶動”的雙帶動方式開展幫扶活動。積極搭建民營市場主體融資服務平臺。通過組織召開對接會、融資信息發布會等形式,促進銀企交流合作。為金融機構提供民營市場主體登記注冊、動產抵押、股權出質登記等信息查詢服務,向金融機構推薦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信用度高的民營市場主體。
(三)加強民營市場主體商標品牌培育。加大商標宣傳培訓力度,增強民營市場主體商標品牌意識,鼓勵進行商標注冊和商標運用。加大民營市場主體著名商標認定和馳名商標推薦力度。支持注冊地理標志,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加強產業集群商標品牌培育基地建設,引導民營市場主體集聚發展,形成產業規模和優勢。
(四)切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和區域執法協作網絡優勢,加大對民營市場主體字號名稱、產品特有包裝裝潢、注冊商標和商業秘密的保護力度,維護民營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虛假廣告、不正當競爭等違法違規行為,保護合法經營。
在發展村級經濟中,各級都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創造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
我市村級經濟發展雖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創出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過調研,也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特別是經濟薄弱村,問題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農村干部發展經濟的素質能力不強。一是思想觀念陳舊。有的村干部市場經濟意識不強,思路狹窄,認為發展集體經濟就是辦企業、上項目,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認為當前主要是發展個體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不合拍,過時了,以為只要群眾富裕了,集體有沒有收入無所謂。泰山區省莊鎮安家莊村地處山區,是有名的花卉苗木專業村,村里無償提供技術、信息、銷售等各項服務,群眾收入雖然比較高,但村集體經濟空殼,村里辦公用房只有兩間1965年蓋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幾年未發工資。東平縣老湖鎮南辛莊村,群眾在村里的幫助下,通過特種動物養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戶年收入達17萬元,但村里不收服務費,集體無收入,運轉非常困難。二是責任意識不強。有的村干部安于現狀,只守攤,不創業,怕擔責任,怕冒風險,“等靠要”思想嚴重。有的村雖然有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但由于原先辦企業、上項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思想,顧慮重重,不敢闖、不敢干。有的村干部雖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強,但主要精力用在個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萊鎮胡家泉村的兩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爾山羊養殖、羊肉加工等項目,年收入比較高,但對集體發展考慮得很少,主動做工作少,只滿足于完成上級任務,致使村集體無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辦法,過多強調客觀條件,不從主觀找原因,怨天憂人。調研發現,有的村雖有近千畝土地,但一年到頭只能收一季小麥和一季玉米,沒有任何增加集體收入的門路,村干部畏難發愁,只等上級扶持,全村坐等受窮。有的`村雖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經營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價拍賣,影響了村里的穩定持續發展。
2、大力加強村級領導班子建設。繼續深化“遞進培養工程”,解決好村級經濟發展人才匱乏的問題。結合今年村級班子換屆,廣開視野,擴大民主,大力選拔那些政治素質好、事業心強、有經營頭腦和管理經驗、樂于奉獻、腳踏實地為群眾謀利益的優秀人才進班子,特別是選好配強村黨支部書記。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進一步核定干部職數,從嚴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職,包括計劃生育干部、生產組長、工勤人員等,能兼的一律兼起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村里吃補貼的人數。結合學習貫徹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班子成員的政治理論、市場經濟、實用技術和政策法律知識的培訓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質和帶動致富能力。加強農村干部思想作風建設,增強他們依法辦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務水平。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總結成功經驗,采取工資統籌、辦理養老保險等措施,保證村干部待遇落實,調動和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落實目標責任、民主評議、考核獎懲等制度,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黨員干部的管理監督。建立健全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理順“兩委”關系,保證村級組織協調高效運轉。
3、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市財政、農業、土地、工商、稅務、金融、計生、政法等有關部門,根據各自業務職能,提出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齊抓共管、齊幫共扶的強大合力。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村級事權,嚴禁各種形式的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亂收費,取消一切不符合實際的達標升級活動,不得強迫村里出資興辦各種基礎設施項目。嚴格執行中央訂閱報刊的政策規定,加大查處力度,堅決杜絕除黨報黨刊以外的其他報刊攤派??偨Y縣鄉化解村級債務的辦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積極化解村級不良債務,能掛帳的掛帳,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銷的核銷。同時,要求鄉村量力而行興辦公益事業,嚴防增加新的債務負擔。
4、提高民主決策和經營管理水平。認真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規范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制定細致的工作標準,進一步健全決策機制,規范決策程序,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完善民主理財制度,加大審計力度,全面推行農村財務“雙代管”。落實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對公開時間、程序、內容、形式等進行規范,加強群眾監督。進一步健全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機制,杜絕“跑冒滴漏”,并通過多種方式改革產權制度,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5、進一步加強對村級經濟發展的領導和指導。市委制定關于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意見》,明確目標任務,理清發展路子,落實領導責任,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基層政權的高度,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關注基層、理解基層、支持基層,積極幫助基層解決困難和問題,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級收入,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和有效發揮作用。認真落實市級領導干部聯系困難鄉鎮,縣鄉領導干部聯系貧困后進村和市、縣直部門包村制度,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積極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出點子、找路子、搞服務、引項目,協調資金,優化環境。把村級經濟發展納入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和農村黨建“三級聯創”活動,作為考核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實績和評先樹優的重要內容。加大村級特別是負債嚴重、運轉困難村的轉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貧資金,破解發展難題??偨Y岱岳區實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經驗,召開現場會議進行推廣。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偨Y各級發展村級經濟的先進經驗,樹立一批典型,加大宣傳力度,推廣經驗做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面上工作開展。
為了深入了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探討鄉鎮經濟發展規律和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__年9—10月期間,鄉鎮經濟發展專題調研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偉、陶春元同志帶隊,分赴修水、都昌、廬山區以及萍鄉市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通過聽取匯報、實地考察、查閱有關資料和發放調查問卷、座談研究等形式,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F作如下匯報:
我市共有81個鄉、99個鎮、12個街道,下轄1795個村、34個居委會。__年末,鄉(村)總人口354.76萬,約占全市總人口的75%。近年來,各鄉鎮認真貫徹市委“一個定位”、“四個打造”、“五大戰略”的總體部署,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為發展鄉鎮經濟的總抓手,不斷提高鄉鎮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為縣域經濟和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產業優勢逐漸顯現,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各鄉鎮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注重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或原有產業的基礎優勢,上項目、興產業、培稅源,初步確立了本地的優勢產業和工業主導項目。廬山區近兩年來各項經濟指標保持高位增長態勢,鄉鎮財政收入約占全區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該區鄉鎮充分發揮了臨江臨湖臨路臨市的優勢,在經濟結構上確立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分別打好“工業立鎮、文化旅游興鎮、商貿活鎮”三張牌。修水縣立足山區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僅蠶桑業一項就形成了從制種到銷售的一條龍專業化體系。都昌縣努力克服工業底子薄、財政實力弱的困難,著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鄱湖水產、華意珍珠貝類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創品牌企業、農字號企業、個體民營企業都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農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化進程扎實推進。經過多年努力,全市鄉鎮經濟結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糧棉油等傳統優勢產業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布局漸成雛形。__年,種植業在農業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養殖業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產區域,茶葉、油茶生產區域,蠶桑生產區域,水產養殖區域,蔬菜、花卉苗木生產區域,早熟梨生產區域以及速生工業原料林生產區域等塊狀經濟。修水的古市鎮、三都鎮還分別被冠以“江南花椒之鄉”、“江南蠶桑第一鎮”的美譽,都昌縣周溪鎮榮獲“全國最大珍珠核生產基地”和“中國淡水珍珠之鄉”兩塊金字招牌,廬山區賽陽鎮成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鄉。隨著近年農業稅費制度的改革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普遍實施,廣大農民務農積極性明顯提高。各地的農田拋荒現象少了,農民對土地自覺投入的多了。市財政還每年安排400萬元實施農業產業化,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市委提出的農業產業化“1121”工程得到穩步推進。
3、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各地通過完善小城鎮的規模布局,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有序流動,使一些集鎮規模迅速擴張,人口急劇增加,小城鎮在各地交通樞紐、邊貿集市得到快速發展。修水縣渣津鎮短短幾年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集鎮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8萬,成為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商貿重鎮。特別是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各地以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村莊規劃和“三清三改三配套”為切入點,大大提升了集鎮、村莊建設品位,全市64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工作成效明顯,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村、生態村等示范典型紛紛涌現,一大批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數字經濟是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為進一步推動我市壯大數字經濟主體,提升產業發展能級,7-9月,由市政協副主席林月和牽頭,組織部分政協委員組成專題調研組,通過走訪座談、實地調查、民意懇談等形式,對我市數字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數字經濟分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又稱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主要包括計算機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機電制造業、專用電子設備制造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互聯網及其相關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文化數字內容及其服務業等7大類23個中類,前三個歸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后四個歸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服務業。產業數字化,具體分為融合型數字經濟、效率型數字經濟、新生型數字經濟和福利型數字經濟等四類。融合型數字經濟的代表業態有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
(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近年來,我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總量規模不斷壯大。2019年,我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152億元,占gdp比重12.6%,占比比上年提高了0.3個百分點。其中,規上數字經濟制造業企業335家,占規上工業企業數的27.7%;實現工業增加值77.13億元,占規上工業的比重為26.0%,占比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11.6個百分點;單位數和增加值總量分別占溫州市的60.0%和51.0%。
(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行業集中明顯。
根據《浙江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統計分類目錄》,我市數字經濟制造業企業主要集中在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制造,電子元件及電子專用材料制造,電線、電纜、光纜及電工器材制造,通用儀器儀表制造,電子器件制造等5個中類行業,屬于樂清傳統的主導行業,行業集中明顯。截至2019年12月全市共有335家規上數字經濟制造業企業,其中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制造業118家,占35.2%;電子元件及電子專用材料制造業87家,占26.0%;電線、電纜、光纜及電工器材制造業52家,占15.5%;通用儀器儀表制造業31家,占9.3%;電子器件制造業23家,占6.9%。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創新投入與成效好于規上工業。2020年上半年,全市規上數字經濟制造業研發費用5.56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3.8%,占比高于規上工業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實現新產品產值69.67億元,新產品產值率為46.6%,高于規上工業6.8個百分點。產品的更新帶來效益的增加,上半年實現營業利潤9.05億元,同比增長10.2%,增幅高出規上工業平均水平4.7個百分點。
(四)制造業數字化進程不斷提速。
通過“技改新八條”、傳統技改和兩化融合項目合并備案等舉措,加大對智能化技改的扶持力度。同時,立足我市產業基礎和縣域經濟特點,著力培育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啟動了樂清市數字化車間(工廠)試點示范項目申報工作,目前已有35家企業提交申報材料并已完成系統初步審查。
(一)核心產業層次不高,能級不強。
1.主要產品供給體系仍處于中低端。我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集中在低壓電器、電線電纜、電子元器件等基礎配套類行業,產品結構多處于中低端,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較低。以低壓電器為例,大體上分為四代,施耐德、西門子、abb三大國際巨頭已開發出具有網絡化、可通信等功能的第四代產品,我市企業卻仍以生產二代產品為主,具有智能化功能的第三代產品占比較低,第四代產品更少。正泰、德力西雖然在規模上可以與施耐德、西門子、abb三大品牌相當,但產品仍主要在中低端市場,利潤率低于中高端市場。在智能電網產業方面,我市近年來在信號和數據采集、傳輸、控制、嵌入式技術開發、軟件開發等技術的應用積累不夠,從事電力電子技術領域的企業較少,與國內同樣從中壓設備崛起后進入配電自動化設備領域的上海思源電氣、石家莊科林電氣、江蘇大燁智能、南京大全等企業對比,還有不少差距。
2.新興制造業集聚不足外遷嚴重。2020年上半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7.2億元,僅占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608.3億元的2.8%,集成電路、物聯網傳感器、智能硬件等行業發展緩慢。同時,數字新興產業的外遷現象也非常突出。如上市公司金卡智能早將經營主體搬遷到杭州,萬控、曼德瑞等優質企業搬遷到了溫州甌江口產業集聚區。還有一些企業雖在我市有生產基地,也因各種原因依托外地工廠生產智能化產品,如浙江力夫自控技術公司在樂清生產傳統的壓力開關等產品,而在杭州設立的關聯企業則生產更為高端的電子傳感器類產品。
3.配套產業鏈本地化標準化不夠。我市智能重合閘、變頻器、伺服驅動器等智能電器產品的關鍵零部件、軟件絕大部分來源于外地或者進口,存在嚴重“卡脖子”現象,整機廠商利潤微薄。2020年,我市在產業鏈供應鏈斷鏈斷供風險點的排摸中,梳理出了40家企業共140條可能存在斷鏈斷供的風險點,主要涉及國外進口的高端單片機芯片、晶振、電源芯片、鋁電解電容、存儲器、光耦和新材料。如正泰儀器儀表生產智能電能表、燃氣表所需的晶振、貼片電容需要從日本、美國等地進口。一些非電氣行業類如半導體、傳感器、柔性線路板等企業缺乏配套企業支撐,所有環節、元器件都是由本公司生產或外地供應商提供,生產成本較高。此外,我市電器配套企業沒有技術標準以及產品數據庫,生產的零部件標準化程度不高,同一家企業同一個型號產品都會出現尺寸不一情況,容易導致自動化設備卡機,達不到智能制造精度要求。
4.核心產業服務業發展滯后。我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基本以傳統的電影院和快遞服務為主。2019年全市規上數字經濟服務業企業僅13家,實現營業收入3.25億元,營業收入僅占溫州的1.8%,同比增長2.3%,低于溫州5.1個百分點。2020年上半年雖增加到14家,實現營業收入3.98億元,但是營業收入最大的還是一家總部回歸企業,目前僅開票,還未對本地數字經濟服務業產生帶動效應。在建的云谷大數據中心、京東云區域中心等項目投入運營后,雖然可以帶動數字經濟服務業發展,但是全市至今沒有一家真正具有工業軟件研發能力、系統解決方案供給能力的本土企業,無法有效支撐我市企業數字化轉型。
(二)基礎支撐條件缺乏,創新要素供給不足。
1.技術創新的關鍵驅動要素不足,創新基礎不牢。我市企業“人才難引、引進難留”現象仍然突出,科技人才總體數量較少,特別是智能電器、智能電網等企業所需的從事綜合自動化系統、配電主站軟件、芯片、載波模塊、線路板等方面的研發人才尤其緊缺,成為制約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瓶頸。作為千億級電氣產業集群,近年來,我市雖以“科創飛地”等形式積極融入長三角,但是仍然處于創新的“困難高地”,承接“溢出效應”并不強,至今還沒有建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全市企業研發機構層級低,省級認定機構僅占17%,一半以上為樂清市級認定機構。
2.區域創新氛圍不濃,創新生態有待改善。我市企業專利以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為主,發明專利占專利總數的比率低。截至2019年末,全市累計發明專利4341件,僅占專利總數的7.1%。同時,我市區域內的技術研發共享資源機制不完善,技術專利在區域產業鏈內傳導不夠流暢,集群效應發揮不明顯。我市企業技術創新被本地企業模仿快,很多企業因此也不得不將新產品的研發放在外地,額外的增加了企業成本。當遭遇專利侵權時,又碰到維權時間長、維權費用高、執行不到位等問題,大大挫傷企業投入研發創新的積極性。還有企業認為,我市知識產權侵權司法賠償額度低于溫州中院,導致其選擇在溫州起訴。
3.科創平臺帶動效應不強,運行機制不暢。我市雖已建立各類高能級創新平臺、產業創新綜合服務體、科技飛地,但在助推我市傳統電氣等產業轉型升級上,作用發揮還不到位。以智能裝備科技加速器為例,雖已建成配套功能設施,但其功能發揮與實際需求還存在差距,難以與各高校形成聯動,缺乏與大平臺機構職能相匹配的溝通協調機制,還未成就真正的“獨角獸”企業。而反觀寧波的慈溪市,中科院慈溪醫工所是其率先引進的綜合科創平臺,該所與企業共同研發醫療器械,使一批像“廣慈醫療”一樣的生命健康企業扎根慈溪,在數年之間就獲得了快速成長。生命健康產業已成為慈溪經濟新亮點,2018年實現產值101.6億元,成為繼三大傳統行業后,又一個產值邁入“百億俱樂部”的行業。
4.扶“小”幫“微”力度不夠,扶持政策知曉度不高。一些企業反映,我市在扶幼、扶小、扶微助推科創企業成長方面力度不夠,如我市2019年對257家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研發后補助4600多萬元,但是該項補助資金的申請對象必須是規上高新技術企業,中小科創企業享受不到該政策。還有企業反映,我市對參與企業技術改造的,按照共同研發設備銷售價15%給予技術改造企業補助,但是該優惠政策在我市工業企業中知曉度并不高,導致我市從事“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生產的中小企業的營業額中本地市場所占比例反而不高。
(三)工業互聯網落地困難,三大掣肘突出。
1.企業數字化改造積極性不高。我市大量設備尤其是中小企業設備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水平較低,需要通過加裝傳感器、通信模塊、控制部件等實現設備聯網和數據聯接,導致改造難度大、成本高。在信息化軟件方面,因我市中小企業較多,大部分軟件和信息服務公司的產品價格對企業而言普遍較高。在收益不明確的情況下,先投入巨大資金承擔改造費用,是許多企業想要改造卻遲遲不改的重要原因。如,2019年我市一家電器公司投資300萬對車間和倉庫現場進行了數字化改造,但也僅僅只完成了全廠生產區域20%的改造任務,由于短期投資回報率相當不理想,而后續投資還需要支付信息化規劃設計費用、咨詢費、項目實施費、后期系統維護費等大量費用,導致企業猶豫不決。還有企業反映,我市按第一批數字化車間(工廠)提升試點項目整體投入的6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50萬元,而各個企業自動化設備和信息化軟件應用等實際投入差異很大,建議應按企業實際投資額實行更加科學的梯次補助政策,并合理設定各梯次補助封頂金額,提升企業積極性。
2.公共服務平臺和信息基礎設施支撐不足。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實體經濟全要素連接樞紐、資源配置中心和智能制造大腦,但是我市工業互聯網平臺起步較晚,目前有樂清智能裝備云、電氣行業云兩個區域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前者剛正式上線,目前僅2家試點企業,后者僅9家試點企業應用,平臺商業成熟度低,難以更好服務本地的企業。此外,我市信息基礎設施同先進地區相比仍然滯后,如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研發應用需要完善的5g網絡支持,但是我市存在站址難以獲取、高速光纖鋪設遇到管道瓶頸等問題,極大影響5g網絡建設進程。
3.企業數字技術應用深度不夠。目前,我市一些企業只完成企業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但是企業內部的erp系統只是達成工業互聯網目標中的小小一環,還有pdm(產品數據管理)、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me、wm等眾多企業信息化集成軟件配套,才能保障企業工業互聯網的順利運營和開展業務。如德力西集團曾陸續投入4000萬元來完成企業信息化項目的改造,在2012年實現erp的上線運營,直到2019年和2020年才陸續安排公司內部的plm、mes、wms等眾多企業信息化集成軟件配套的輔導上線。同時,已完成工業互聯網建設的企業反映,仍存在信息系統之間、機器設備之間、信息系統與機器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嚴重不足等問題,或者只能實現部分裝配車間的制程過程與mes、wms、erp的信息化集成互聯,仍處于局部推廣階段,未能真正意義上達到智能工廠水平。
(一)專注產品創新和產業升級,領軍國產替代。
1.建立產品研發鼓勵目錄。建議我市設立智能電器產業年度重點產品研發鼓勵目錄,制訂激勵政策,鼓勵企業開展第三代、第四代低壓電器和智能電網設備研發,推動企業產品升級換代,搶占中高端市場,加快實現國產替代。如對已經研發和推廣新產品的企業,要在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等方面給予一定政策傾斜;對取得關鍵技術突破給予獎勵;對通過指定檢測機構的試驗產品給予一定補貼;對年度重點新產品獲得國網、南網首次掛網或中標突破的企業給予獎勵。同時,以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精密接插件為重點,推動傳統電子產業提檔升級。
2.精準布局新興制造業。借鑒溫州甌江口產業集聚區設立阿里云機器人產業園區的做法,在樂清經濟開發區、樂清灣港區、柳白新區開辟專門的新興產業工業園區,打造產業生態系統化、功能服務精準化、基礎設施網絡化和運營發展智能化的智慧園區。專門建立新興制造業重點項目庫,對投資額在5000萬元以上工業投資項目實施監測,針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新產品產值率、勞動生產率等重點指標,建立以功能區為主體、職能部門為業務指導的聯動服務工作機制,精準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3.補強智能電器產業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有針對性的引進一批智能電器供應鏈空缺環節的配套企業,鼓勵龍頭企業、終端產品生產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設專業園區,加強龍頭企業對配套產品質量把控,帶動整個電器產業向智能化、數字化方面提升。
4.大力培育“離岸”信息服務企業。針對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知識密集、人才密集的特點,參照“科技飛地”做法,培育“離岸”信息服務企業,實行雙線、離岸的模式,問題收集在本地,技術研發在外地,更快更好地服務我市本土制造業數字化智造。同時培養本地幾家信息服務企業,著重于數字化改造后日常維護能力建設,為本地制造業企業提供更為優惠、便捷和高效的服務。
(二)營造區域差異化競爭優勢,培育創新土壤。
1.強化創新財政政策供給。建立統一的市級財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臺,解決科技資金投入分散、重復交叉等突出問題。對數字經濟基礎研究項目、應用研究項目采取事前引導、無償資助方式支持;對成果轉化項目采取無償資助、貸款貼息方式支持。對于主要生產基地在我市的企業,在域外設立的關聯研發機構發生的研發費用,享受我市政策紅利。
2.營造知識產權創新生態。積極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爭取支持,成立中國樂清(電器)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開辟集快速確權、快速授權、快速維權為一體的直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綠色通道”,并向研發機構提供專利申請指導。建立完善我市包括商標、專利等在內的知識產權保護獎勵制度,合理裁定知識產權侵權司法賠償額度,保護市場主體的訴訟權益。
3.建立實體化市場化科創平臺。借鑒寧波慈溪等地經驗,招引科研創新能力強的高校、科研院所,制定出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更強、力度更大的政策,有效推動科創大平臺實體化運作。同時,參照國有企業的運行模式,推動市場化運作和企業化管理融合,理順我市智能裝備科技加速器等一些科創平臺的管理運行機制。
(三)提速加檔工業互聯網發展,重塑產業新動能。
1.建立中小企業工業互聯網專屬扶持政策。用足用好現有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探索建立中小企業工業互聯網應用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引導中小企業“借網”加快轉型。經信等部門牽頭打通數字化轉型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與中小企業之間的溝通和供需渠道,以“團購”形式降低單個企業軟硬件采購成本。
2.破解工業互聯網建設的平臺掣肘。借鑒嘉興經驗,以開放的市場,吸引國內優秀云服務商加大在樂清的產品、服務供給,培育一批電器、電子元件、工具行業云平臺,將軟件、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等共享到平臺,供有需求中小企業使用,解決目前云產品不豐富、實用性不強等問題,為中小企業提供低門檻、便利化的專業服務。對于經省認定,且吸納、服務本地企業必須達到一定數量的云平臺,給予相應獎勵。同時,加大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探索打通“最多跑一次”的通信設施建設審批流程,在5g建設中優先利用公共資源空間等,幫助通信運營商加快5g網絡nb-iot窄帶物聯網、ipv6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3.借勢推動中小企業兼并重組。以實施工業互聯網為契機,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原則,出臺企業因兼并重組產生的納稅、過戶費用等方面優惠政策,鼓勵電器、電子行業內創新能力強、效率高、管理水平先進的優勢企業開展兼并重組,解決一些中小企業在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中面臨的資金、人才窘境,提速我市工業互聯網發展步伐,形成以工業互聯網為重要載體的先進制造業發展格局。
20xx年,我市鄉鎮工業在儀征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揚州鄉企局的直接指導下,以優化結構為主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狠抓運行監控和招商引資,重視科技創新,圍繞產業集聚發展、企業做大做強、產品做特做精的工作思路,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努力破解發展難題,全面超額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
1、經濟總量屢創新高,企業規模不斷壯大。
2、運行質態明顯改善,利稅大戶貢獻突出。
全市鄉鎮全部工業迅猛發展,產值、銷售、利稅、利潤同比增幅均超60%,規模工業產值、銷售、利稅、利潤同比增幅均超70%,呈現了規模工業領先全部工業增長,效益增幅快于產銷增幅,鄉鎮工業領先市轄和全市發展的喜人局面。
3、集中區建設成效顯著,產業集聚效應顯現。
4、開展創業輔導活動、推進創業基地建設。
建立健全創業服務體系,不斷加大創業扶持力度,積極搭建信息、人才、資金、技術、廠房場地和公共設施等創業服務平臺。真州鎮、新集鎮、馬集鎮和市工業總公司等四單位按照資源節約利用、服務便捷高效、要素合理配置、功能配套完善、信息交流順暢、技術合作共享、人才有序流動、企業集群共生的工作方針,建成的創業基地。大儀鎮、市科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江蘇杭萬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創業基地正在啟動。
5、協調生產要素供給,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6、技改投入明顯加大,發展后勁不斷積蓄。
7、技術創新扎實推進,企業信息化穩妥實施。
盡管我市鄉鎮工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與周邊地區先進縣市區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有:一是產業結構升級不快。資源、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比重較大,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化程度高的新興產業發展較慢。二是規模工業產值僅占全部工業的51.9%,規模企業平均年產值不足5千萬,兩相指標在揚州縣市中最低。三是集中區總體水平不高,主導產業帶動效應不明顯,特色產業優勢不夠明顯,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能滿足項目建設需要。這些問題和不足,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改進和克服。
2、企業規模:新增規模企業45家,新增億元企業8家,新增5億元企業1家。
3、工業投入:工業投入97.2億元,同比增長29.8%,實施五千萬元以上項目54個,億元以上項目10個。
4、科技創新和品牌創建:全年開發新產品200個,新品銷售率33.8%,認定揚州市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30個;新增揚州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5家,培育市級以上研發機構8家;爭創揚州市級以上品牌15個。
5、集中區建設:營業收入170億元,基礎設施投入1.4億元,工業項目投入36億元,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110個,新增入園企業160個,新建標準廠房40萬平方米。
1、保目標,抓監控,實現經濟平穩增長。一是盡早將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分解到各鄉鎮,落實到企業項目。近期要重點抓好一季度指標的分解落實工作,把所有考核目標排細排實、一并下達。二是定期召開經濟運行分析會,分析問題,排找差距,提出對策措施;同時,經常深入鄉鎮及企業,組織專題調研,了解掌握經濟運行中苗頭性、傾向性動態,落實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措施,加強經濟預警預測,防止工業生產出現較大波動。三是抓好重點企業、重點產品的增產增收,積極組織名企、名品、名牌參加國內外經貿展銷洽談活動,引導企業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搶抓訂單,增產擴銷。四是督促鄉鎮對所屬企業規范統計行為,配合稅務、統計等部門加強督查,促使企業真實反映實際產出,做到應報盡報,確保應統盡統。
2、擴規模,調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一是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全面提升產業競爭能力,在汽車船舶制造、化纖無紡織物、電器照明、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大力推動企業自主研發和產學研合作,開發一批科技含量高、競爭優勢明顯的新產品,拓展產品發展空間。二是改造提升機械、輕工、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加快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應用,依托資產重組、股權轉讓等方式、引進外來資金、技術、品牌和先進的管理方式,做大傳統產業規模。三是培植壯大企業梯次群隊,選擇重點企業和成長型企業,實行分類指導、梯次培育,在項目建設、資金扶持、配套服務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培植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小巨人”、產品“單打冠軍”,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做特做優,進而帶動產業擴張。
3、增投入,攻項目,提升工業發展后勁。一是大力引進和加快建設高水平重大項目,對上年結轉的金陵造船和杭萬汽配等億元項目,加大服務協調力度,推進項目早日竣工投產,對在手在談的項目,盡快落地落戶。重點落實謝集的元勝紡織、青山的東盛國際廢品處理等年內開工的十個億元項目和總投資1500萬美元的謝集鄉摩泰克汽車電子助力系統等外資項目。二是做好項目儲備報批,在項目的產業鏈開發、集聚開發和整體開發上做好文章,不斷充實項目庫;對照國家和省里出臺的擴大內需政策,精心包裝謀劃,加大跑部、跑省力度,協助企業報批重大項目,爭取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和省的“籠子”,獲得政策資金的扶持。三是加快集中區建設,按照“拉開框架、拓展空間、做強基礎、不斷配套”的要求,鼓勵有實力的經濟實體參與園區開發經營,新增基礎設施投入1.4億元,提高集中區檔次,增強吸附能力,提升項目承載力。
5、把關口,降能耗,推進科學和諧發展。一是強化基礎管理。指導重點耗能企業建立能源管理制度,幫助用能企業完善基礎臺帳、能耗定額和計量統計等工作。二是嚴控能耗增量。從源頭把關,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項目準入。同時,大力推廣應用先進成熟節能技術,鼓勵企業進行節電、節能技術改造,減少或降低能源消耗,全年實施重點節能技改造項目不低于8個。三是推行清潔生產。爭取明年再有3家企業通過驗收。爭取8家企業通過省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和年檢、更多的'企業進入省、市循環經濟試點工程,確保全年節能降耗目標順利實現。
6、整要素,解難題,營造加快發展環境。積極應對宏觀經濟形勢變化,整合土地、資金、信息等要素資源,努力緩解企業發展瓶頸制約。一是加強宏觀經濟信息跟蹤,定期發布中央“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重大信息、積極的財政政策及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信息、國家產業政策信息以及原材料價格變動等信息,為企業提供參考。二是推進銀企溝通,加強銀企互動對接,重點幫助優質企業落實和擴大授信規模,全年組織銀企簽約活動不少于3次,穩步提高銀企合作履約率;同時發揮融資擔保機構作用,爭取更多的放貸資金,多渠道擴充擔保公司注冊資本金。三是加快人才隊伍建設,落實人才培育相關政策,通過一系列培訓活動,培養造就高素質的創業能人、管理人才和職工隊伍。
7、興調研,提效能,打造創先爭優團隊。一是以建設學習型、服務型、效能型機關為目標,有計劃地開展素質培訓,提高機關干部的政策理論水平、業務工作能力和把握復雜經濟形勢、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二是加強調查研究,緊密結合工作實際,深入基層一線,掌握情況,研究思考全局性、戰略性問題,提出對策建議,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開展知識產權保護、打擊商業欺詐等專項行動,維護企業合法權益;認真做好治亂減負工作,治理各類向企業亂收費、亂罰款和亂攤派的行為。四是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學習先進單位的成功做法和經驗,大力開展“示范科室”、“示范崗”活動,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努力爭創全市標兵文明單位。
至14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帶隊,副主任******,秘書長及部分常委組成視察組,在市政府副市長***、市經貿委主任***等陪同下,重點對市直工業經濟進行了視察。視察組聽取了市政府關于全市工業流通經濟發展情況的匯報,到市經濟開發區以及臨工、魯南制藥等7家企業進行了視察,召集9個主管部門和8家企業負責人分別進行了座談,廣泛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通過實地視察、聽取匯報、座談、討論等形式,對我市工業經濟有了較為全面、客觀的了解和掌握?,F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緊緊圍繞市委關于建設“大臨沂、新臨沂”和“奮戰三年過千億,打好基礎翻三番”的總體工作目標,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大工作力度,不斷提高工業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工業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提供了強勁支撐。主要特點是:
(一)思想認識不斷統一,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氛圍濃厚。近年來,市委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立足臨沂實際,確立了實施工業強市、推進工業化進程、打造魯南制造業基地的重大決策。從視察情況看,市政府及有關部門貫徹市委的決策是有力的,緊緊圍繞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不斷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形成了政府強力推動、各級干部合力促動、社會整體聯動的新的工作格局。壓濾機濾布特別是通過連續三年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各級加快發展的危機感、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增強,對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認識更加到位,抓發展、抓工業、抓項目的理念和共識已經形成。另外,通過開展“一創六建”、沂蒙精神晉京展等活動,極大地提高了臨沂的知名度,增強了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干事的熱情空前高漲,創業的激情充分涌動,形成了全社會抓工業、上項目的熱潮。
(二)工業經濟快速增長,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工業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2004年,全市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31.4億元,增長19.6%,占gdp比重達到52.5%,二產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首次占據半壁江山。全部工業完成總產值1513.8億元,增加值437.4億元,分別增長25.6%和18.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72.2億元,同比增長31.59%。實現利稅76.3億元,同比增長32.7%,其中利潤總額44.5億元,同比增長33.4%。今年以來工業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877.83億元,同比增長48.54%;增加值253.76億元,同比增長36.86%;實現產品銷售收入822.65億元,增長51.7%;實現利稅65.84億元,利潤總額40.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6.07%和67.84%,增幅分別居全省第6位和第3位??h區工業發展勢頭迅猛。1—8月份,12個縣區中有8個縣區工業總產值增幅超過50%,9個縣區工業增加值增長40%以上,5個縣區的利稅增幅超過60%,有力地推動了全市工業快速發展。
(三)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工業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市政府按照發展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堅持壯大規模與提升產業層次并重,促進了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是積極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了產業結構升級。濾布目前傳統產業中已有近40%的企業通過改造得到提升。加強項目建設,注重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江泉碳素、新時代二期藥業等一大批高新技術項目相繼建設和竣工,高新技術產品項目投資占全部項目投資比重近30%,二是加快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建設,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全市已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15個,市級技術開發中心17個。三是支柱產業初步形成,優勢產業特色明顯。目前,全市已形成食品、機械、醫藥、紡織服裝、建材、化工、木業七大支柱產業。2004年,七大產業完成總產值695.5億元,實現利稅56.8億元,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9.4%和77.4%。各縣區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板材、復合(混)肥、陶瓷等20條產業聚集帶,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四)骨干企業不斷壯大,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市政府把培植骨干企業作為促進財政增收、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對骨干企業在用地、并購、融資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推動了骨干企業的發展壯大。2004年全市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123家,過10億元的企業達到12家,金鑼集團成為我市首家過百億元的企業。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100家,過億元的企業14家。今年1—8月份,全市有112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過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8家,其中產值過10億元企業10家,共完成工業總值557.4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3.5%,同比增長46.39%,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加29.89個百分點。73家企業實現利稅過千萬,其中利稅過億元企業11家,共實現利稅43.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6.07%,增長50.58%,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增加34.62個百分點。
(五)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工業經濟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市政府始終把加大投入作為加快工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千方百計融通建設資金,大小項目一起上,通過招商引資、鼓勵民間投資、企業上市融資、爭取上級扶持和召開銀政企洽談會吸引銀行投資等多種方式,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撐,推動了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如為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加快了服務體系建設,今年發展了5家典當行,審批了13家擔保公司,上半年典當貸款6.5億元,提供信貸擔保6.15億元。200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500億元,其中工業項目投資225.9億元,今年工業投資預計超過350億元。技改投入創新高。1—8月份全市技改在建項目739個,同比增加173個,累計完成技改投資154億元,同比增長103%。投資過億元的項目112個,累計完成投資80.1億元,同比增長142.4%。一大批重點項目建設相繼建設投產,為工業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增強了臨沂工業發展的后勁。
二、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在我市工業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制約因素:一是工業經濟總量不足。二是企業規??傮w偏小,缺乏支撐力強的大產業帶、大企業集團。三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四是企業發展的環境還不夠寬松。五是企業家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針對上述問題,視察組提出以下建議:
(一)進一步牢固樹立“工業強市”指導思想。目前我市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工業經濟仍將是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各級政府要進一步牢固樹立“工業強市”戰略指導思想,加強領導,切實把發展工業放在經濟工作乃至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以更大的精力促進工業經濟發展。要加強調度和協調,及時解決工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要廣泛運用各種宣傳輿論工具宣傳“工業強市”戰略思想,使“工業強市”深入人心,進而凝聚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推進工業經濟發展的步伐。
(二)要認真搞好“十一五”工業規劃。工業規劃是對全市工業經濟前瞻性的戰略部署和具體安排,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做好“十一五”工業規劃對于我市工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要象抓城市規劃一樣高度重視工業規劃的編制,聘請國內高層次經濟專家和本地工業專家一起,反復進行論證評估,切實提高規劃編制水平。要認真分析“十一五”期間我市工業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問題,研究提出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思路和措施,確定全市“十一五”工業經濟發展目標,制定千億產業、百億企業集團攻堅計劃,實施工業經濟的重點突破。
(三)要創造更加寬松的工業企業發展環境。視察中,工業主管部門、企業家們反映我市工業發展環境不夠寬松的呼聲比較高。為此,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規范行政許可項目,減少行政審批程序,提高依法行政的透明度,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要大力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整頓執法隊伍,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嚴厲打擊各種破壞市場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創造守法經營、平等競爭的良好經濟秩序。要堅決清理“三亂”,堅決查處各類影響工業經濟發展、損害投資環境的人和事,對典型案例要追究到底,切實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要強化對企業的`扶持力度,盡快研究出臺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在市場準入、土地使用、信貸、稅收、上市融資、進出口等方面積極創造條件,扶持企業加快發展。
(四)要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實現我市工業經濟的跨越發展,最終取決于能否產生區域級、國家級、國際級的企業家團隊。要通過組織外出考察、集中培訓等途徑,進一步解放企業家的思想,開拓企業家的視野,不斷增強他們的趕超意識、創新意識、誠信意識、做大意識,破除小成即滿、小富即安、自我陶醉的思想觀念。要幫助企業搞好必要的發展規劃,減少投資的盲目性,幫助提高人力資源配置能力、市場營銷能力、資本擴張能力,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要不斷鼓勵引導本地企業家想干大、能干大,勇于領導企業在市場中創一流,在行業中爭第一,把企業做大做強。要通過多種渠道,利用優厚的條件引進高素質的企業管理人才,不斷優化我市企業家隊伍結構,造就一支高素質、有魄力的企業家隊伍,推動工業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五)要積極培育大產業帶、大企業集團。要把培育大產業帶、大型企業集團納入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戰略,圍繞建設制造業強市目標,按照“三個一批”的要求,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培植一批大產業帶、大型企業集團和知名品牌。要立足實際,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確定優勢產業,實現重點突破??蛇x擇十幾個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作為重點,市里成立專門班子,實行重點幫扶。要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在全市形成一批銷售收入過1000億元的大型產業帶、過50億元和100億元的大企業集團。
__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2000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為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姜為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于薄弱。
今年來,隨著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后。20__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其中:來源于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
1、從業人員分布情況?,F全村共有2000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為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為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為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為1567人。根據20__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占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為374人,占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以20__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復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喂養豬、牛、羊和雞為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為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F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戶1003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學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干群關系,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凈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后。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制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于“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村仍面臨著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20__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在交麻鄉乃至全縣村委會中處于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烤煙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姜、核桃種植才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布局。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干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在宣傳、發動群眾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制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組干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小學、初中程度文化還占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后勁不強,在帶領群眾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對策。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于“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體,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干實事,樂于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群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項目,建一個,成一個,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群眾和村組集體負擔,搞舉債、負債建設,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村級“兩委”班子須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統一布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于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對于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鄉村道路規劃、小學軟硬件建設、垃圾處理池建設、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項目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明年,我村將加大產業化進程步伐,形成以“科學種植穩村、科學養殖興村、特色養殖富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在今年推廣雜交玉米、烤煙和生姜種植的基礎上,明年將大力推廣有機高粱的種植和200畝核桃種植;養殖業方面,在穩定商品豬、商品羊出欄數的基礎上,加大扶持綠殼蛋雞養殖戶的養殖力度,為我村產業化打下基礎,從而可以推動我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必須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并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因為糧食安全直接關系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完善各種制度。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范和完善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群眾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我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為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我相信,只要我們村干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理清我村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一)運行質態全省前列。1-5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增幅全省第四,實現利稅、利潤增幅全省第四、第三,全市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全省第二,新增列統企業15戶,全省第一。
(三)骨干企業支撐有力。1-6月,全市銷售超億元企業達380戶,超10億元企業19戶;全市百戶重點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700億元、利稅88億元、利潤34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40%、55%、45%。
(四)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大力實施新興產業“雙倍增”行動計劃,實施的20個重點新興產業項目中已開工建設12個,中電投洪澤光伏電站、漣水制藥固體制劑車間等項目已經竣工。
(一)強化運行協調,實現穩步增長。
一是突出運行監控。狠抓關鍵支撐指標的分析、監控和通報,通過月度聯席會議、首季“開門紅”、沖刺“雙過半”等有效措施,推進工業經濟穩定增長。
二是突出市場開拓。創新舉辦市工業名優新產品春季展示交易會,400多家企業參展,成交4億多元,組織100多家知名企業參加產品萬里行等省內外展銷活動,著力幫助企業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是突出要素保障。組織開展工業重大項目百億銀企保簽約活動,幫助170個項目貸款152.93億元。牽頭開展銀企保對接月月行、“助小微、送金融、共成長”、中小企業bcg專業融資服務市場“三進”專場對接等活動,1-5月,已擔保貸款59.5億元。優化編制迎峰度夏用電方案,保證企業合理用電需求。
(二)強化項目建設,增強發展后勁。
一是狠抓“3211”項目快推進。著力推動全市30個投資10億元以上工業重大項目、20個重點新興產業項目、100個億元以上竣工項目和100個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加快建設。目前已竣工投產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3個、億元以上項目45個、重點技術改造項目20個。
二是狠抓招商項目快開工。舉辦春季百個工業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122個工業項目同時開工;扎實開展“20xx閩浙地區產業招商”系列活動,集中簽約項目68個,總投資259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占比達82%,儲備一批支撐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
三是狠抓竣工項目快產出。排出竣工項目產出計劃,按月督查,加強幫辦服務,加快投產達效步伐。錦綸化纖簾子布、中高煤礦機械等一批新竣工項目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強化企業壯大,推動做大做強。
一是加強政策扶持。準確研判經濟形勢變化,全省首家出臺《關于加快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九條意見》,以及《關于扶持中小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的政策意見》、《關于加快融資性擔保行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扶持政策,著力打造全省政策最優的發展環境。
二是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實施“531”龍頭企業梯次培育戰略,通過政策聚焦、資源聚合、服務聚集,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強化向上爭取,今年已有6個項目獲得國家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扶持資金4068萬元。
三是加快中小企業成長。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努力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社會化服務。加強載體建設,召開全市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工作會議,強化行政推進、重點重抓、政策扶持、督查指導,加快推進鄉鎮工業集中區擴量提質增效。
(四)強化產業提升,加快轉型升級。
一是加快構建“5443”現代工業體系。著力推進五大主導產業高端發展、四大傳統產業提升發展、“4+3”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發展,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突破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和智能電網三個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是加快實施特色產業“十百千”培育工程。精心培育施河教學具、王營新型建材等銷售超10億元的鄉鎮特色產業,金湖石油機械、淮陰區食品等銷售超百億元的縣(區)特色產業,和特鋼、it、鹽化工等銷售超千億元的主導產業。
三是以節能減排倒逼產業升級。嚴格執行新上項目能評制度,大力推進節能技術改造,重點推進淮鋼特鋼能源管理中心、理士電池循環經濟標準化建設和安邦電化國家級“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試點工作,有序推進西南化工片區發展型搬遷,所有新上化工項目全部“入園進區”。一季度,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4.23%,全省領先。
四是以企業創新推進轉型升級。出臺《市千企升級行動計劃(20xx-20xx年)》,加快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企業創新”工程,加快企業家培養。組織申報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6個,成功申報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個、國家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質量品牌項目2個。
(五)強化信息應用,提升信息化水平。
一是“兩化融合”深入推進。開展全市“兩化融合”推進暨“數字企業”創建工程和“兩化融合”專家進百企活動,認定市級示范試點企業30戶,組織20戶企業申報省級示范試點。
二是“三網融合”取得突破。加快推進全省首創的信息基礎設施“三統一”模式,實現新城三陽灣安置小區和體育中心安置小區“光纖入戶”,加快“智慧政府”、云計算中心建設。
三是“中國聲谷”加速崛起。全球單體最大的3萬席中國移動呼叫中心成功落地,著力推動安邦保險、易才集團等呼叫項目的落戶,盡快形成以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為主體的15萬人規模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20年監督工作計劃的安排,以及省、溫州市人大常委會的統一部署,6月份,市人大常委會印發了關于開展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監督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并于7至8月份,成立調研組,在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友聞的帶領下,實地視察了部分數字經濟重點培育提升平臺、重點培育提升企業和重點項目,走訪了市經信局,召開部分鎮街座談會和部門座談會,聽取關于我市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匯報?,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從調研情況看,全市上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實施,認真落實省、溫州市以市委相關決策部署,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行動計劃,著力打造全省數字經濟發展先行區,取得了明顯成效。2018年和2019年數字經濟發展綜合評價連續兩年在全省排名第7位,2019年我市完成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152億元,占gdp的12.56%,列溫州第一。數字經濟逐步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引擎、轉型升級的主動能和創業創新的主陣地。一是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注重頂層設計,制訂出臺了《樂清市數字經濟發展五年倍增行動計劃》,提出全市數字經濟發展目標、空間布局和主要任務,成立數字經濟發展領導小組,整合優化一系列培育發展數字經濟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全市上下“一盤棋”的工作格局。二是數字產業化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深入推進正泰物聯網傳感器產業園、磐石云數據中心、智能電氣創新發展中心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相繼招引了益而益、羅曼斯、力太科技等一批帶動性、引領性強的項目。三是產業數字化轉型不斷加快。2019年完成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立項242個,今年1至8月份253個。樂清智能電氣小鎮、樂清灣電力科技小鎮被列入省數字化試點園區,蘇呂小微園、智能電氣小微園、科技創業中心等率先開展了數字化園區建設。正泰、人民電器、金卡智能等企業試點示范成效明顯,不斷推動中小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提升發展。四是治理數字化得到不斷推進。5g等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盎ヂ摼W+政務服務”“互聯網+監管”“互聯網+協同辦公”等工作不斷推進,營商環境更加優化。智慧城市、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農業等領域不斷謀劃和推進,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領域的數字化程度不斷提升。
從調研情況看,我市數字經濟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有:
(一)數字經濟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雖然我市數字經濟綜合評價指數列全省第7位,但與省內先進地區相比差距在拉大。產業層次偏低,我市數字經濟統計入庫項目主要以電氣、電子、儀器儀表、電線電纜等傳統制造業為主,相較已形成集成電路、高端電子元器件、新型顯示技術、人工智能設備等高新產業集群的杭州、寧波、嘉興、金華等地存在明顯代差。各鄉鎮(街道)之間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有些鄉鎮(街道)對數字經濟發展還存在重視不夠的情況。數字經濟發展五年倍增行動計劃缺乏分年度方案,有的部門在制定扶持政策和落實時缺乏充分調研。浙江云谷—磐石云數據中心、正泰(樂清)物聯網傳感器產業園等項目的推進和建設進度不如預期,通信管道建設推進緩慢。
(二)數字技術與制造業融合不夠。當前服務業數字化發展程度較高,
(三)數字創新能力還不夠強。深度創新能力將決定產業發展的可持續度,當前我市數字經濟的科技創新投入總體不足,產學研結合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缺少有影響力、帶動力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絕大部分企業存在路徑跟隨、標桿技術較少、品牌價值較低等問題。數字經濟人才制約問題較為突出,目前既懂工業又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引入困難,能同時提供產業應用核心技術和解決方案的研發團隊非常稀缺。各地間人才競爭日趨激烈,育才招才引才留才工作還存在一些亟待改進的地方。
(四)治理數字化提升不足。相對數字經濟領域平臺化、個性化、網絡化和跨界融合化的基本特征,政府部門監管手段較為單一,開放包容、協同有效的監管思維有待進一步增強。一些單位對公共數據開放不夠重視,影響了“一證通辦”“一件事”聯辦和后續數據分析,不利于數字政府效用的發揮。數據要素開發開放、共享共用程度還不高,數據鴻溝、信息孤島問題仍然存在,尤其是一些垂直業務系統還不能互聯互通,巨量數據資源的價值未能充分挖掘,大數據開發利用仍處在起步階段。(數字化場景應用)。
(一)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強化營造良好氛圍。要加強頂層設計,以編制“十四五”規劃為契機,認真分析研究我市數字經濟產業的優勢和短板,從戰略布局、政策制定、招商引資、設施建設等方面綜合考慮并完善發展規劃。抓緊制定出臺新一輪扶持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對數字經濟領域產業平臺、項目和企業的扶持力度。在注重發揮龍頭骨干企業、行業領軍企業作用的同時,高度重視和支持有技術優勢、成長空間、發展潛力的新生中小微企業。制定數字經濟宣傳方案,廣泛開展宣傳報道,提高全民的數字素養。把發展數字經濟的能力作為領導干部的重要要求,同時注重提升企業家數字素養,增強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內生動力。
(二)推動深度融合發展,提升數字產業能級。要緊抓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興起和國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戰略機遇期,加快培育一批標桿企業,打造若干數字產業集群。招引一批投資強度大、科技含量高的新型通訊、傳感器等電子信息制造企業,促進產業升級。加快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向傳統產業滲透,大力推動企業“上云”向“用云”轉變。加快現有小微園技術改造和提升,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快智能制造轉型,打造一批“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鼓勵具有數字化轉型經驗的大企業建立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從而帶動下游中小企業協同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信息工程服務、工業設計等基礎產業,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支持。
(三)堅持創新引領作用,提升數字核心競爭力。要加大“軟投入”力度,全力支持創新平臺建設,促進更多的創新主體和創新項目集聚。更加注重發揮優勢企業和重大項目的支撐作用,提升數字產業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數字生活服務,推進網上超市、網上餐廳等數字商貿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鼓勵智能營銷新業態。實施更有力有效的人才政策,及時解決各層面育才招才引才留才方面碰到的具體問題,尤其要注重培養技能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本土人才,為數字產業發展做好人才儲備。
(四)聚力推進數字賦能,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大力打造數字政府,進一步破解消除數字鴻溝、信息孤島,有效激活各類數據資源,持續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和創新應用。繼續推進“一件事”“一網通辦”,打造“掌上辦”“網上辦”“甌e辦”深度融合的政務服務平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以5g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農業等行業發展,讓大數據發展紅利更多惠及企業、民眾。組建成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運營平臺公司,有序推進縣域智慧化改造,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智能化水平。把增強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確保數據共享和安全保護并重。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員: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20年監督工作計劃的安排,以及省、溫州市人大常委會的統一部署,6月份,市人大常委會印發了關于開展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監督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并于7至8月份,成立調研組,在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友聞的帶領下,實地視察了部分數字經濟重點培育提升平臺、重點培育提升企業和重點項目,走訪了市經信局,召開部分鎮街座談會和部門座談會,聽取關于我市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匯報?,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從調研情況看,全市上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實施,認真落實省、溫州市以市委相關決策部署,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行動計劃,著力打造全省數字經濟發展先行區,取得了明顯成效。2018年和2019年數字經濟發展綜合評價連續兩年在全省排名第7位,2019年我市完成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152億元,占gdp的12.56%,列溫州第一。數字經濟逐步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引擎、轉型升級的主動能和創業創新的主陣地。一是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注重頂層設計,制訂出臺了《樂清市數字經濟發展五年倍增行動計劃》,提出全市數字經濟發展目標、空間布局和主要任務,成立數字經濟發展領導小組,整合優化一系列培育發展數字經濟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全市上下“一盤棋”的工作格局。二是數字產業化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深入推進正泰物聯網傳感器產業園、磐石云數據中心、智能電氣創新發展中心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相繼招引了益而益、羅曼斯、力太科技等一批帶動性、引領性強的項目。三是產業數字化轉型不斷加快。2019年完成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立項242個,今年1至8月份253個。樂清智能電氣小鎮、樂清灣電力科技小鎮被列入省數字化試點園區,蘇呂小微園、智能電氣小微園、科技創業中心等率先開展了數字化園區建設。正泰、人民電器、金卡智能等企業試點示范成效明顯,不斷推動中小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提升發展。四是治理數字化得到不斷推進。5g等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盎ヂ摼W+政務服務”“互聯網+監管”“互聯網+協同辦公”等工作不斷推進,營商環境更加優化。智慧城市、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農業等領域不斷謀劃和推進,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領域的數字化程度不斷提升。
從調研情況看,我市數字經濟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有:
(一)數字經濟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雖然我市數字經濟綜合評價指數列全省第7位,但與省內先進地區相比差距在拉大。產業層次偏低,我市數字經濟統計入庫項目主要以電氣、電子、儀器儀表、電線電纜等傳統制造業為主,相較已形成集成電路、高端電子元器件、新型顯示技術、人工智能設備等高新產業集群的杭州、寧波、嘉興、金華等地存在明顯代差。各鄉鎮(街道)之間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有些鄉鎮(街道)對數字經濟發展還存在重視不夠的情況。數字經濟發展五年倍增行動計劃缺乏分年度方案,有的部門在制定扶持政策和落實時缺乏充分調研。浙江云谷—磐石云數據中心、正泰(樂清)物聯網傳感器產業園等項目的推進和建設進度不如預期,通信管道建設推進緩慢。
(二)數字技術與制造業融合不夠。當前服務業數字化發展程度較高,一、二產業數字化轉型進程緩慢。龍頭企業缺乏,可供參考的數字化成功案例還較少,帶動性不強,許多中小企業因數字技術改造投入大,轉換成本高,認為數字化投入效果不可預知,存在不確定性和風險,因此對數字轉型發展存在一定顧慮,內生動力不足,“不敢數字化、不會數字化、不想數字化”的現象比較普遍。數字經濟核心技術與我市現有制造業的融合度偏弱,在工藝、產線、產品、服務等層面的應用實踐開展的不多。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當前能夠緊扣制造業流程開發應用、深耕于制造業數字化改造、滿足企業一體化升級、個性化改造的服務平臺和服務商還偏少,支撐能力不足。
(三)數字創新能力還不夠強。深度創新能力將決定產業發展的可持續度,當前我市數字經濟的科技創新投入總體不足,產學研結合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缺少有影響力、帶動力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絕大部分企業存在路徑跟隨、標桿技術較少、品牌價值較低等問題。數字經濟人才制約問題較為突出,目前既懂工業又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引入困難,能同時提供產業應用核心技術和解決方案的研發團隊非常稀缺。各地間人才競爭日趨激烈,育才招才引才留才工作還存在一些亟待改進的地方。
(四)治理數字化提升不足。相對數字經濟領域平臺化、個性化、網絡化和跨界融合化的基本特征,政府部門監管手段較為單一,開放包容、協同有效的監管思維有待進一步增強。一些單位對公共數據開放不夠重視,影響了“一證通辦”“一件事”聯辦和后續數據分析,不利于數字政府效用的發揮。數據要素開發開放、共享共用程度還不高,數據鴻溝、信息孤島問題仍然存在,尤其是一些垂直業務系統還不能互聯互通,巨量數據資源的價值未能充分挖掘,大數據開發利用仍處在起步階段。(數字化場景應用)。
(一)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強化營造良好氛圍。要加強頂層設計,以編制“十四五”規劃為契機,認真分析研究我市數字經濟產業的優勢和短板,從戰略布局、政策制定、招商引資、設施建設等方面綜合考慮并完善發展規劃。抓緊制定出臺新一輪扶持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對數字經濟領域產業平臺、項目和企業的扶持力度。在注重發揮龍頭骨干企業、行業領軍企業作用的同時,高度重視和支持有技術優勢、成長空間、發展潛力的新生中小微企業。制定數字經濟宣傳方案,廣泛開展宣傳報道,提高全民的數字素養。把發展數字經濟的能力作為領導干部的重要要求,同時注重提升企業家數字素養,增強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內生動力。
(二)推動深度融合發展,提升數字產業能級。要緊抓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興起和國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戰略機遇期,加快培育一批標桿企業,打造若干數字產業集群。招引一批投資強度大、科技含量高的新型通訊、傳感器等電子信息制造企業,促進產業升級。加快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向傳統產業滲透,大力推動企業“上云”向“用云”轉變。加快現有小微園技術改造和提升,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快智能制造轉型,打造一批“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鼓勵具有數字化轉型經驗的大企業建立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從而帶動下游中小企業協同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信息工程服務、工業設計等基礎產業,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支持。
(三)堅持創新引領作用,提升數字核心競爭力。要加大“軟投入”力度,全力支持創新平臺建設,促進更多的創新主體和創新項目集聚。更加注重發揮優勢企業和重大項目的支撐作用,提升數字產業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數字生活服務,推進網上超市、網上餐廳等數字商貿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鼓勵智能營銷新業態。實施更有力有效的人才政策,及時解決各層面育才招才引才留才方面碰到的具體問題,尤其要注重培養技能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本土人才,為數字產業發展做好人才儲備。
(四)聚力推進數字賦能,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大力打造數字政府,進一步破解消除數字鴻溝、信息孤島,有效激活各類數據資源,持續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和創新應用。繼續推進“一件事”“一網通辦”,打造“掌上辦”“網上辦”“甌e辦”深度融合的政務服務平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以5g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農業等行業發展,讓大數據發展紅利更多惠及企業、民眾。組建成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運營平臺公司,有序推進縣域智慧化改造,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智能化水平。把增強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確保數據共享和安全保護并重。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95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