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報告是對以往行動或計劃的一種總結和反思,有助于我們認識錯誤,改善行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整改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對大家撰寫整改報告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國家經貿委等六部委發出了《關于發展現代物流的若干意見》,文件指出:我國的物流基礎設施近年來雖有較大改善,但仍不能適應現代物流發展的需要。繼續加強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盡快形成配套的綜合運輸網絡、完善的倉儲配送設施、先進的信息網絡平臺等,為現代物流發展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條件。應重視對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特別要加強對中心城市、交通樞紐、物資集散和口岸地區大型物流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另外,發展配送中心對我國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配送中心是流通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是促進流通領域實現“兩個轉變”的重要途徑,建立高效低耗、通暢可調控的配送體系,正是構筑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流通體系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產物。
通過發展配送中心,加快流通產業的現代化進程,可以帶動一大批相關企業,促進工業項目的開發,促進國家資源的開發,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擴大各方面的社會就業;同時也為大量閑置設備設施投人生產提供了市場需求。
當前,物資企業要想盡快擺脫困境,唯一的途徑就采取國際通行的流通方式,積極發展配送中心。通過發展配送中心,改善企業的運行機制、組織化程度、營銷方式,使企業在社會化的專業服務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多功能、高層次、集散功能強、輻射范圍廣的綜合區域物流配送中心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級物流園區是物流配送中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物流園區是整個物流配送中心的縮影,也是整個地區物流活動的心臟。在發達國家的物流發展史中,日本、德國是物流園區發展較快的國家,出現了像不來梅、東京等物流園區典范。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兩個國家的物流園區的發展與經驗。
日本是最早提出和發展物流園區(又稱物流團地)的國家,1965年至今已在全國22個城市中建成了20多個大規模的物流園區,同時也形成了多個物流配送中心。在日本的東京、阪神和京都三大經濟圈中,其物流總量占日本全國物流量的比重長期保持在44%以上,其中東京為疏解市區的交通壓力,由政府組織在城市外環路旁規劃建設了4個以公路運輸為主的物流園區,形成了這個經濟發展地帶中的一個最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各級物流園區及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不僅對日本經濟發揮了支持作用,使日本能夠充當東亞經濟的生產總值中樞,還優化了該地區的物流結構,繁榮和完善了市場體系,提高城市經濟檔次,并帶動運輸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增加稅收。
在歐洲物流園區的發展只有十幾年,但是卻極大促進了該地區物流業的發展,而德國物流園區的發展尤其具有代表性。
德國政府從1980年開始建設物流園區,規劃到20xx年在全國建立30-40個物流園區,如今己有20多個投入使用,其中不來梅港口物流配送中心占200萬平方米,也是德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物流園區和物流配送中心。根據國外有關資料,1998年德國物流市場總值近400億美元,占全歐洲物流市場總值的28%。在1999年度的歐洲大物流服務供應商排名中,德國占近半數。
德國物流園區的發展具有典型的歐洲特色,即較為注重物流運作組織與管理的合理性與先進性,重視物流服務企業與接受服務的目標企業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同時較為注重系統效率。德國物流園區建設由聯邦政府統一規劃,由州政府負責按規劃進行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建設,物流園區的場地向物流企業出租,承租企業根據自己的業務需要建設相應的庫、場,配置相關的設施設備。德國政府將物流園區的規劃建設與交通干線、主樞紐規劃建設等統籌考慮,在廣泛調查生產力布局、物流現狀的基礎上,根據各種運輸方式銜接的可能,在全國范圍內規劃物流園區的空間布局、用地規模與未來發展。和日本一樣,德國物流園區內的物流企業的現代化發展也得到了很大的重視,各種信息化、自動化、電子化的設施和技術以及現代化的管理模式的應用和推廣在促進物流企業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推動和加強了物流園區的主導地位。
長期以來,由于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物流社會化程度低,物流管理體制混亂,機構多元化,導致社會化大生產、專業化流通的集約化經營優勢難以發揮,規模經營、規模效益難以實現,設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資金浪費嚴重。由于利益沖突及信息不通暢等原因,造成余缺物資不能及時調配,大量物資滯留在流通領域,造成資金沉淀,發生大量庫存費用。另外,我國物流企業與物流組織的總體水平低,設備陳舊,損失率大、效率低,運輸能力嚴重不足,形成了“瓶頸”,制約了物流的發展,物流配送明顯滯后。商流與物流分割,嚴重影響了商品經營和規模效益。實踐證明,市場經濟需要更高程度的組織化、規?;拖到y化,迫切需要盡快加強建設具有信息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發展信息化、現代化、社會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是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流通體系的重要內容。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利用現代化的設施,但目前還不可能達到發達國家物流配送中心的現代化程度,只能從國情、地區情況、企業情況出發,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隨著電子商務的日益普及,中國的物流配送業一定會按照新型物流配送中心的方向發展。
根據調查結果,我國現有的物流供給能力略大于我國目前的物流需求水平。該調查同時表明,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國的3pl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物流企業的規??梢酝ㄟ^多種指針來衡量,最簡單的就是通過物流企業的人員數目來比較。我國3pl企業平均員工數量由20xx年的248人上升到20xx年的395人,平均企業規模擴大了147人。對3pl的認可程度集中體現在3pl的使用比例上。將物流服務全部委托給3pl的工業企業比例由20xx年的16%上升到20xx年的37%,上升了21個百分比。我國3pl企業的數量正逐年增長。進入我國的著名外資3pl有ups、dhl等,而國內的一些物資、商儲企業紛紛表示要全面進軍物流業。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根據國內外配送中心的發展現狀進行對比后,找出制約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具體差距,分析產生差距的具體原因以及制約我國配送中心物流發展的各種因素,進而提出促進我國配送中心發展的策略及思路。
本課題要從物流的相關理論出發,論述現代物流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指出配送中心的相關內涵,分析配送中心產生的理論基礎,提出配送中心運作的要點,對配送中心基本類型進行劃分并且闡述。通過對配送中心發展現狀的分析,要揭示我國配送中心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和需要學習的經驗,探討我國配送中心發展的根本和成功的關鍵點,再對配送中心的經營戰略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
本課題中會試著對我國發展配送中心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進行盤點,分析我國配送中心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物流觀念比較落后、物流人才缺乏、物流增值服務薄弱、信息化標準化水平低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我國配送中心發展中問題的對策,如實行集約化經營,發展戰略同盟關系,實施人才戰略等對策,以促進我國配送中心健康、快速地發展。
文獻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學科研究中。就是搜集、鑒別、整理文獻,并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課題的科學認識。從收集到的大量文獻中攝取有用的信息資料,對所獲資料做一番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分類編排加工。幫助了解課題的意義和地位,了解此前別人已做了哪些工作,達到了什么水平,從別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中獲得啟示,幫助自己開展研究,并為自己的觀點和認識提供論據和支持,或者根據已被公認是正確的結論修正自己的認識。
比較研究法就是對物與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的研究與判斷的方法,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探求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方法。
本報告是把國內外第三方物流的發展情況比較,對比其異同,以把握課題,探索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方向。吸取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并提出改進意見。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所調查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并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本課題利用網上資源,對某些省市及企業的第三方物流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從中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并將結果進行系統的分析。
根據政協常委會20xx年重點工作計劃,近期我會組織部分委員深入縣殘聯、部分鄉鎮、村、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康復中心等單位和服務場所,通過聽取匯報、座談討論、實地查看、走訪貧困殘疾人家庭等方式對全縣殘疾人事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殘疾人事業發展現狀。
全縣現有各類殘疾人口2.75萬人,占總人口的6.64%,其中農村殘疾人2.35萬人,約占85%,城鎮殘疾人0.4萬人,約占15%。在各類殘疾人中視力殘疾4085人,占14.9%;聽力殘疾6641人,占24.1%;言語殘疾421人,占1.5%;智力殘疾1836人,占6.7%;肢體殘疾7990人,占29.1%;精神殘疾2034人,占7.4%;多重殘疾4480人,占16.3%。目前殘疾人辦證11827人,辦證率為43%。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殘疾人工作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以解決殘疾人的基本需求為切入點,大力實施“助醫”、“助困”、“助業”、“助學”、“托養”等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不斷推進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扶貧、社會保障等工作,使廣大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環境和條件明顯改善,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
1、殘疾人工作機制逐步完善。已初步建立了覆蓋縣、鄉、村(社區)三級的殘疾人管理組織網路??h、鄉均成立了殘疾人工作委員會,22個鄉鎮殘聯均配備了理事長和專職委員,312個村、14個社區都建立了殘疾人協會,并選聘了1名殘疾人專職委員。研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修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實施細則的通知》、《關于在各單位領導干部中開展一幫一結對幫扶農村特困殘疾人活動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h衛生和食品藥品監督局、教育局等殘工委成員單位也相應出臺了促進醫療、康復、教育、就業、托養、供養等配套文件。建立了殘疾人社會救助和社保補貼制度。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殘聯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保障有力的工作運行機制。
2、殘疾人生活質量不斷提高。20xx年以來共為227名城鎮重度殘疾人代繳醫療保險金8.31萬元,對符合條件的4711名重度殘疾人發放了生活補貼357.66萬元;對872名農村殘疾人、207名城鎮殘疾人納入低保,發放保障金313.92萬元,代繳殘疾人養老保險25.29萬元;對3458名無生活自理能力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提供了“陽光家園計劃”居家托養資助,累計為6091人次發放補貼資金304.55萬元;在危房改造項目中,有2077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危房得到改造,共補貼資金3988萬元。在整村推進項目集雨窖、日光節能溫室建設中,有8000戶殘疾人家庭收益;為25戶住房困難的城鎮殘疾人家庭分配到了廉租房,為54戶人均不足12平方米的殘疾人住房困難家庭累計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50余萬元。
3、殘疾人康復和就業工作取得新進展。20xx年以來,縣殘聯通過積極爭取項目已為79名肢體殘疾兒童、30名智殘兒童進行了康復訓練;完成白內障復明手術320余例;為1.2萬人(次)殘疾人配贈輪椅車3659輛、拐杖3254付、助聽器1309個、助視器453付、坐便椅698件;給86名缺肢殘疾人安裝了假肢。累計征收殘疾人就業保障金223萬元;為54戶創業殘疾戶落實貼息貸款120萬元,縣財政支付貼息6萬元;39名盲人通過省殘聯盲人按摩中心培訓在省內外就業,52名殘疾人專職委員納入公益性崗位就業,600多名殘疾人通過在縣內個體從業、集中和分散就業等形式實現就業。
4、殘疾人教育工作持續發展。認真落實適齡殘疾兒童享受教育的優惠政策,全縣適齡殘疾兒童622名,入學531名,入學率達85%;投資590萬元的民和縣特殊教育學校項目已招生開課,現有聾啞學生9名;為13戶殘疾人助學戶發放助學金6萬元;每年將5至6名6周歲以下聾兒免費送到省地語訓中心學習。
5、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近年來,在海東地區首屆殘疾人運動會上,我縣參加的17名殘疾人獲得了6枚金牌、1枚銀牌、5枚銅牌和團體第一名的優異成績。殘疾人演員還參加了“殘疾人文化周”暨“和諧社區建設”活動文藝演出和“特奧日”暨“殘疾人健身周”、全國“肢殘人活動日”等活動。舉辦了殘疾人籃球、足球等文化體育娛樂活動,80名老年殘疾人參加了打門球、地擲球、打太極拳(劍)、扭秧歌、跳健身舞等社區群眾文體組織。特別是現實生活中,廣大殘疾人參加生產勞動,參與社會實踐,不僅實現了自食其力,而且為社會創造了價值,全縣各行各業中都有殘疾人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僅教育系統有91名殘疾教師,還涌現了創辦盲人按摩診所達選云、通過電子商務把青海特產銷往全國各地的殘疾人陳香英,為殘疾人工作默默奉獻幾十年的代表秦永順等先進典型。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雖然我縣在扶殘助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殘疾人家庭生活普遍貧困,全縣殘疾人生活水平和生存質量與健全人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1、致殘因素較多,救助壓力不斷增大?,F階段我縣致殘因素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由遺傳、近親結婚、早育或高齡孕育、營養不足及環境有害因素所致的先天殘疾的人數較大。同時醫源性殘疾致聽力殘疾、胎兒娩出時損傷腦部造成致運動障礙、智力障礙等殘疾;交通事故、工傷等各種意外事故和各種疾病而致的殘疾的數量逐年增加。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目前精神病人的數量增長幅度較大。繁雜的致殘因素難以消除,使殘疾人口總量難以控制,使救助投入遠遠滿足不了救助需求,殘疾人救助任重道遠。
2、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一是殘疾人就業的多樣化安置工作推進艱難。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殘疾人大多沒有參加勞動技能培訓,勞動技能差,無法真正實現穩定就業。尤其受社會就業難的大環境影響,殘疾人就業更是難上加難。二是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難。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是《殘疾人保障法》和《殘疾人就業條例》規定征收的政府性基金,部分企業既不安排殘疾人就業,又少繳甚至不繳保障金。三是懲處機制不健全。缺乏對歧視殘疾人,隨意辭退殘疾員工、不繳納就業保障金行為懲處的強硬手段,嚴重滯緩了殘疾人事業的良性發展步伐。四是社會救援渠道狹窄。由于我縣還未成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等機構,無法開展相應的社會募捐工作。五是保障水平低。由于受國家政策和地方財力的雙重制約,目前我縣殘疾人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窄,尤其是我縣農村殘疾人戶數、人數占很大的比例,尚不能做到應保盡保。如20xx年全縣低保家庭殘疾人1660人,20xx年實行重度殘疾人補貼制度后殘疾人納入低保的人數減少了800人。
3、殘疾人服務體系不夠完善。一是我縣殘疾人數量大,加上老年性偏癱等殘疾人日益增加,輔助器具需求量較大。按照省殘聯殘疾人用品用具全覆蓋項目要求,需縣財政配套50%、約76萬元的項目配套資金;省上下達的“社區殘疾人之家”、“陽光家園”等扶殘助殘項目配套資金落實不了,項目落實困難。二是鄉鎮殘聯、村殘協經費和專職委員工資兌現難。按照省財政廳、民政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殘聯《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殘疾人組織規范化建設的意見》(青殘聯會發[20xx]114號)文件規定,鄉鎮殘聯、村殘協經費和專職委員工資共需資金84.4萬元,但縣財政每年只下達20萬元,經費缺額64.4萬元。三是因殘疾人康復社區建設工作尚在起步階段,為殘疾人提供的服務,僅僅只局限于被動地落實國家及省、地正常安排的涉殘項目。四是特殊教育專業教師編制緊缺,還遠不能滿足“三殘”兒童教育需要。五是無障礙設施的建設與改造、志愿者服務等工作還需加強。
三、促進我縣殘疾人工作的建議。
(一)完善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一是縣委、縣政府應以解決殘疾人基本需求和加強基層殘疾人工作為重點,采取措施進一步縮小殘疾人生活狀況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改善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物質條件和社會環境。二是應將各殘工委成員單位、各有關部門履行扶殘助殘職責情況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內容,通過建立考核約束機制,促進殘疾人事業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中健康穩步推進。三是加大宣傳力度。宣傳扶殘助殘先進典型和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成功事跡,鼓勵殘疾人樹立信心,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實現人生價值。倡導助殘為榮的社會公德,把開展扶弱助殘納入精神文明建設體系,營造有利于殘疾人事業發展的輿論環境。四是各單位各部門要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依法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全面落實扶殘助殘各項政策,特別是對保障、改善、支持殘疾人生產、生活、就業、就醫、就學等方面的有關政策要予以傾斜安排,確保廣大殘疾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要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老齡委、老年人協會等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的優勢,支持殘疾人工作,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同時,要選調一批有愛心、有責任心的干部在維權、解困、技能培訓、多途徑就業及日常生活中為殘疾人搞好服務,以促進全縣殘疾人事業健康發展。五是在今后縣鄉換屆選舉中,對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政治素養的殘疾人按一定比例推選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殘疾人參政議政搭建平臺。
(二)建立殘疾預防體系,從源頭上減少出生缺陷??h衛生及人口計生部門要加強對各類人群的健康教育,深入開展優生的宣傳教育,增強廣大干部、群眾以及醫務衛生人員的優生意識,普及殘疾預防知識,增強優生意識。做好婚檢孕檢工作,從源頭上減少出生缺陷。進行婚前檢查,禁止近親結婚,防止遺傳性癡呆和其他殘疾的發生,確保優生優育;開展產前診斷,完善新生兒疾病篩查制度,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實現殘疾兒童早期干預,及時矯正先天性殘疾;提高醫護工作質量和醫療水平,加強藥物研究,減少藥物副作用,減少醫源性殘疾的發生;對不應、不宜、應延期婚育的對象,應加強教育和指導。相關部門要加強勞動保護、交通安全等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控制環境污染,加強對自然災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努力減少各類致殘事故的發生。
(三)建立穩定的殘疾人工作經費保障機制??h殘聯應積極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千方百計為殘疾人服務。建議縣財政把殘疾人事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逐年增加。鄉鎮殘聯、村(社區)殘協工作經費、殘疾人專職委員工資補貼足額納入預算,統籌安排;足額落實“社區殘疾人之家”、“陽光家園”等項目配套資金;將每年12萬元的殘疾人家庭無障礙設施經費列入年度預算??h殘聯在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的同時,要積極與中國殘聯、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等慈善團體為殘疾人事業籌集善款,成立民和縣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通過社會各界人士開展愛心捐助和社會捐贈活動。
(四)健全殘疾人生產生活保障體系。把殘疾人普遍納入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范圍,切實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一是推動殘疾人扶貧工作。將殘疾人扶貧列入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扶貧規劃,統籌安排。根據殘疾人特點,扶持農村殘疾人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生產。二是進一步將貧困殘疾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救濟和補貼政策,提高重度殘疾、一戶多殘、老殘一體等貧困殘疾人家庭的保障標準,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基本生活。擴大殘疾人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將一、二級以上的重度殘疾人全部納入低保,其他殘疾人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三是幫助更多貧困殘疾人實現“居有其所”愿望,尤其在農村危房改造、城市廉租住房建設中應優先照顧貧困殘疾人家庭。
(五)加強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將殘疾人康復、醫療、教育、就業、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服務設施納入到城鄉公益性建設項目,加快構建殘疾人服務體系。一是加強殘疾人康復工作。有效整合衛生、醫療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醫療和衛生條件,健全和完善覆蓋城鄉的殘疾人康復服務機構,要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社會各界、各醫療單位的支持和幫助,進一步配套完善殘疾人康復服務設施設備。加強0-6歲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工程和精神病防治、康復救助等康復項目,不斷提高康復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滿足殘疾人的實際康復需要,早日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任務。二是依法促進殘疾人就業工作。認真貫徹執行《殘疾人就業條例》,依法落實殘疾人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把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工作納入勞動監察的范圍。在鼓勵企業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同時,積極扶持殘疾人自主擇業、自主創業。加大殘疾人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力度,使有就業需求的殘疾人普遍得到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設置多種形式的適合殘疾人工作的公益性崗位,完善殘疾人就業保護措施,實現殘疾人穩定就業。三是加大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力度。建議將財政撥款行政事業單位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統一列入部門預算并由縣財政局代扣代繳,地稅部門要進一步加大企業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力度,確保應收盡收。四是發展特殊教育,不斷提高殘疾人綜合素質。積極開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全面推行隨班就讀;積極爭取落實特殊教育專業教師編制,擴大特教學校招生,充分發揮特教學校在殘疾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開展殘疾學子“圓夢行動”等公益扶殘助學項目,切實保障殘疾人接受教育的權利。五是切實落實無障礙設施建設工作。住建、發改等主管部門在改擴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設施、居住建筑、居住區時,使無障礙設施建設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投入使用;對已建成的道路和建筑物不符合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標準的,應制定無障礙設施改造計劃并組織實施,要將特殊學校、康復中心、醫院等單位公共服務場所和金融、郵政、通訊、商場、車站等公共服務場所列為重點改造單位。
為全面了解__市困境兒童的生存、發展現狀,積極探索新農村貧困兒童幫扶助學的有效途徑,根據省婦聯《關于開展兒童慈善需求調研的通知》要求,市婦聯利用一周時間,專門深入各縣(市、區),村組、學校進行調研,采取以座談、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全市貧困兒童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F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我市轄11個縣(市、區),全市總人口540萬。我市的困境兒童共有115328名,主要包括單親兒童、孤兒、殘疾兒童、留守兒童、患大病兒童以及因父母殘疾、家庭遭遇意外事故或者父母患大病等原因導致的特困兒童等6個群體類型。這些兒童在全市11個縣(市、區)均有分布。他們的生活都很困難,多數單親家庭兒童生活在貧困之中,62.8%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他們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生活方面都存在許多困難和需求。
困境兒童的這些問題形成,既有家庭原因,也有學校原因,還有社會方面的原因,現具體分析如下。
近年來,隨著農村留守兒童的日益增多,市婦聯在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圍繞建立以學校為主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困境兒童教育管理體系,結合各地的實際,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又各具特色的政策措施,創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典型經驗。
1、廣泛建立困境兒童檔案與聯系卡制度作為加強困境兒童教育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為每一個困境兒童建立了內容詳盡的學習與生活檔案或成長袋,以便于對留守兒童進行動態管理和跟蹤服務。
2、全面構建留守兒童情感呵護工程:一是廣泛推行“代理家長”制度,形成了四支關愛工作隊伍(即“愛心媽媽”關愛隊伍、“五老”關愛隊伍、代理家長關愛隊伍、家教指導服務關愛隊伍);二是建立留守兒童幫扶制度,形成了四種關愛工作模式(即結對幫扶式、學校托管式、站所服務式、項目運作式);三是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四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疏導與調適“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學習壓力過大以及青春期等導致的各種心理障礙,開通心理熱線等方式,積極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心理障礙干預,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3、整合多方資源,實施關愛救助。婦聯利用婦聯組織機構健全、聯系領域寬泛的優勢,充分發揮“紅鳳工程”、“春蕾計劃”、貧困婦女兒童維權救助行動、托幼園所補助等各類項目資源的綜合效應,幫助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困難,使她們真正得實惠、普受惠、長受惠。多渠道籌集救助資金幫扶救助貧困兒童。
根據初步的摸底調查,就全市范圍來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對于經濟欠發達的__而言,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困境兒童仍將呈現穩步、緩慢增長的趨勢。因此,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民工子女特別是留守兒童學習、生活、教育工作,仍將是__市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及初步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1、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努力發展支柱產業和非公有制企業,以服務當地為基本指針,出臺相對優越的條件,吸納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2、建立困境兒童基本生活救助制度,為困境兒童生存提供制度性保障。
4、村級組織也要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村組干部應對貧困的留守兒童進行走訪慰問,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看哪些地方需要幫助。另外,村組干部要組織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學習,讓他們真正承擔起這份責任,不僅要給予他們物質上的滿足,還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同時還可以號召年輕黨員行動起來,讓他們去幫助那些留守兒童、困難兒童,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
5、家庭的作用也至關重大。在外務工的父母也需要經常和孩子進行交流,了解情況,然后這些父母也需要定期和學校進行交流溝通,反映情況,了解情況,這樣有利于留守兒童、困難兒童的健康成長。
以“牧民定居行動計劃暨帳篷新生活行動、‘9+3’免費教育計劃和衛生事業發展計劃”為主要內容的藏區“三大民生工程”實施3年多來,不僅極大地改善了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而且對促進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全鄉各項事業得以長足發展。但近日來,我縣境內連續發生“11.27”、“11.30”“12.2”自殺案件,給我縣當前良好發展局面和全縣農牧民群眾正常生活、生產造成了極大危害。目前,我鄉為確保轄區穩定,圍繞農牧民生產生活、醫療、教育、就業、干部作風建設等做了深入調研。
“三大民生工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夯實了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至少帶來四個方面的顯著變化。
一是社會環境得到優化?!?+3”免費教育計劃實施后,藏區青年通過職業教育走上工作崗位;游牧民實現定居后,相對集中居住,各地始終把定居點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擺在重要位置,引導牧民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路子,形成公共管理的強大合力,社會管理得到加強,治安環境明顯改善;隨著農牧民群眾利益訴求的逐步解決,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為藏區抓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生活功能齊全的牧民定居點及與之相配套的公路、學校、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極大地改善了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畜牧業經濟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在定居點建設過程中,注重融入藏族傳統文化特點和地方特色,按照精品旅游村寨進行規劃設計和精心打造,形成了獨特的優勢資源,為培育和發展生態畜牧業、畜產品加工業、生態旅游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創造了條件。隨著衛生事業發展計劃的實施,一座座嶄新的鄉(村)衛生院(室)拔地而起,一批批先進的醫療設備配置到基層,藏區醫療衛生保障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三是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加快藏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藏區長治久安,關鍵在人才。通過“三大民生工程”的實施,逐步培養起一批思想品德素質高、科學文化素質強、職業技能掌握好的藏區青年人才,成為帶領藏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力量。
四是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高。牧民定居后,其生產生活由傳統游牧粗放模式逐步向集約化家庭牧場的可持續模式轉變,牧區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歷史性變革,經濟效益大幅增加,發展質量明顯提高。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進程加快,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迅猛發展,農牧民文明素質大幅度提升,基層服務功能不斷強化,激發了藏區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增強了藏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通過調研,我們在肯定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清醒的認識到,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任重道遠,仍然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質相對不高。因受傳統觀念、宗教氛圍、學校軟硬件等條件影響和制約,當地的牧民子女入學習積極性不高,給牧民子女接收文化知道和更新觀念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另外,由于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低,沒有很好的理財觀念,外出打工的技能技術不高,導致大多群眾無法外出打工。
二是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牧民群眾收入渠道不多。由于生活環境和歷史原因,習慣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發展方式,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依舊存在,對新型的生產生活方式難以接受,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生產方式無法推廣。牧民群眾中75%依賴于傳統的放牧來維持生計以外,15%依靠經商維持生活,還有10%牧民依靠外出打工過日子。20xx年該村牧民定居后,定有所居的問題得以解決,但仍有30%群眾在溫飽線上掙扎。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制約產業發展。由于地處邊遠山區和高寒山區,生產和生活的環境相對惡劣,近年來,盡管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建設和改善,但仍然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特別是鄉境內通鄉油路,由于在牧民定居建設過程中,大型車輛過往頻繁,加之今年內降雨量大,因此鄉道損壞嚴重,目前鄉道給全鄉農牧民出行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成為全鄉社會發展的瓶頸。
四是村兩委會待遇不高,嚴重影響村兩委會干部工作積極性。村支部書記每月工資為860元,村委會主任每月工資780月,民兵連長、婦干、團干每月工資286元,村組長每月為200元。村兩委會每年辦公經費為20000元。隨著物價日益飛漲,村兩干部所得報酬遠與所付出勞動不相適應。加之地區物價飛漲,村干部也無時間進行其他創業增收,也將從先富的“領頭羊”變成“貧困戶”
(一)充分認識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于增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施,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少數民族地區。因此,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
(二)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人口的綜合素質。一是要破除各種形式的“等、靠、要”思想,教育幫助民族群眾樹立“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意識;二是崇尚科學,樹立商品意識,科技意識;三是破除守舊觀念,大膽創新;四是組織勞務輸出,增加收入,并學習外地先進的技術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牧業發展。一是加強暖棚建設,降低牲畜死亡率;二是優化草畜結構,加強畜種改良;三是加強沙化治理,改變生態環境,由過去的“靠山吃山”轉變為“靠山養山”。
(四)加強民族地區基層組織建設及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力度。一是把那些有知識、有文化、有一定特長的少數民族青年,培養成優秀的少數民族干部人才,這樣他們就能帶領少數民族群眾走科學致富的路子;二是積極爭取提高村干部待遇,提高村干部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村干部任用由“你來當”成為“我要當”。
社區信息化經過近些年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思想認識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當前,部分領導和職能部門對發展社區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還認識不夠。有些領導干部對社區信息化的基本功能還模糊不清;有些部門和單位還存在著“等等看”的思想;社區信息化的發展需要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投入,部分地區、部門領導存在著畏難情緒,不是想方設法解決問題,而是在困難面前止步不前,只強調缺人才、缺資金、缺技術等客觀制約條件,影響了社區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2.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和協調。
目前,社區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各部門各自為政,分散作戰,局面較為混亂。例如,一些委辦局等職能部門從自己的工作角度出發,開發建設自己的信息資源系統,而且封閉管理和運作,不能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有些地區公安、民政、勞動、計生、衛生等各個職能部門均在社區開展相關管理工作,也各自開發了相應的業務軟件派發到街道和社區居委會,包括勞動人口信息系統、城市低保信息應用系統、流動人口管理系統、育齡婦女管理系統、計生科技服務系統等。僅民政業務就有幾套網絡系統:民政資金信息系統、地名信息網、社區服務管理系統、低保管理系統等,同樣的一批居民基本情況,在不同的部門建的系統中多次出現。重復建設不僅造成嚴重浪費,而且增加了社區工作負擔。
3.社區信息化建設缺乏標準。
標準包括數據采集的基本要素、數據的來源、數據采集的方法及要求等,標準不統一容易形成“信息孤島”,統一標準有利于各地系統間的融合貫通。建議出臺相應的指導意見,使社區信息化做到標準化、程序化、規范化。
4.社區信息化建設的資金不足。
社區信息化資金投入不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財政給社區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總量不足;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投入的資金沒有實現統籌使用,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造成投入資金未能發揮更大作用。投入不足在中西部地區尤其突出,如內蒙古自治區,全區2499個社區居委會,只有1566個安裝了電話,788個社區有電腦(其中有些電腦是單位淘汰下來,基本不能使用)。
5.資源開發的力度不夠。
社區信息化的生命力在于應用,要讓老百姓真切感到實用好用、便利實惠。這就要求信息資源的開發必須不斷滿足群眾變化的需要。但目前看,寬帶入戶的建設,即高速“路”的建設已基本完成,網站、社區服務信息資源和數據庫采集、制作與維護,即高速“車”的建設還遠遠沒有完成。
6.人才短缺。
社區信息化建設,不僅需要網絡管理、系統安全、軟件編程的專業高級人員,而且還需要大量的掌握基本信息網絡應用知識的一般工作人員。目前,很多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連計算機基本知識都不懂,同時又缺乏適應社區信息化需要的信息化人才培養、培訓機制,阻礙了社區信息化的發展。
三、智慧社區需求分析。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步伐,城市社區的建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與此同時人們對于城市社區服務需求的呼吁越來越高,其中包括文化教育的需求,經濟建設的需求,醫療衛生的需求,安全保障的需求,基礎設施完善的需求及老年群體的需求等一系列。在居民對社區服務需求要求提高的時候,城市社區組織及相關機構如何最大的滿足居民的需求成為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在中國社會大發展的進程中,城市社區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城市社區中滿足居民的需求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滿足了居民各方面的需求才能促進社區的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的發展。不同的社區不同的居民根據自身情況對于社區的需求又各不相同,在此主要分析居民對于社區的服務需求。社會的發展使居民對于社區的需求要求越來越高,社區需求是因人而異的,居民的年齡、性別、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都會對社區需求產生影響,除此之外還要考慮民族風俗習慣、家庭結構、居住條件等因素,總之,提供社區服務就要了解這些需求、差異,同時還要認識到這些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著的。
1.城市社區醫療衛生完善的需求。
進入21世紀以來,針對人口老齡化、醫療費用居高不下、非傳染性慢性病增多等一系列的醫學難題,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尋找適當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已成為新時期全球衛生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懊裆c和諧社會”成為了當代人熱切關注的焦點,而社區醫療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體現。社區醫療服務中心不僅是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場所,還是關系到保障人民利益,增進人民健康的一個重要的社區建設方面。當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一是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服務目標定位不明確,服務對象邊緣化。二是現行組織管理體系導致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淡化,“六位一體”的功能發展很不平衡。三是社區衛生服務觀念與服務方式相對落后。四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缺乏現代管理制度,活力不足,效率不高。所有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居民對于醫療衛生的需求。
2.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需求。
隨著城市社區建設的快速發展,社區文化工作對提升一個社區的品位和建設和諧社區具有重要作用。社區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內在要求,也是社區居民提升自身素質的必不可少的環節,有利于居民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社區文化是文化在城市居民內的反映,是文化的一個分支。隨著我國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全面推進,社會發展的落腳點和文化建設的著重點自然過渡到社區中來,由此社區文化將成為社會文化建設的基礎,是社會文化的載體,實際上是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程度的重要表征。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只有當社區整體的文化達到現代化水平時,生活在社區內的個體才有可能真正享受到現代文明成果。也只有千千萬萬個社區的文化有較大的提高后,全社會的文化才能真正發生質的變化。因此,加強社區文化建設與管理,是國家和民族文化建設與管理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人的而全面的發展至關重要。
3.城市社區基礎設施完善的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城市人口逐年增加,與社區基礎設施不完善,社區功能不健全,服務水平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社區中的基礎設施越來越滿足不了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基礎設施建設缺乏及落伍,例如超市,圖書室,停車場,戶外活動器材等的不完善。造成設施缺乏的原因有許多,如政府人力物力財力負擔過重,社區相關人員的缺乏等。為了社區更好的發展我們政府應該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針對社區服務的需求,加大社區建設的投入,落實無固定辦公場所居委會的辦公室、服務場所,同時落實所需的用地、配套設施和活動用房,建設適合社區居民業余文化生活需求的社區活動場所,豐富社區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4.城市社區老年群體生活需求。
受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和我國生產力水平的制約,家庭在老年人的養老過程中還發揮著主導作用,家庭養老仍是目前城市老年人的主要養老方式。但由于現代家庭結構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家庭的養老功能日益弱化。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社區具有其獨特的人力、物力和區域優勢,以社區為依托的居家養老便日漸成為切實可行的養老方式。不同的老年人有著不同的養老意愿和養老需求,切實從老年人的需要出發,為他們提供全方位、多樣性的居家養老服務是社區為養老服務事業的重點。
城市老年群體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物質生活需求、日常生活料理需求、健康保健需求和精神及文化生活需求。老年群體的需求滿足與養老方式直接相關,以往他們的各種需求都是從家庭中獲得的。雖然社會化養老作為一種必然的選擇和發展趨勢,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就中國目前的實際發展水平看,由于受到社會保障、社區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約,尚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全部需求,社會化養老完全替代家庭養老的條件還遠未成熟。社會化養老,尤其是為老年群體提供生活服務和照顧,最終是由社區來具體實現的。社區養老能力主要包括:豐富老年人的閑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顧服務、醫療健康保障服務、老年人參與社會生活的組織保證、社區養老環境。對老年人來說,社區是他們晚年生活最主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活動場所和交往空間,老年群體對于社區的依賴、親近和需要日漸增多。因此,加強社區養老能力建設也是現代城市社區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
5.城市社區治安管理的需求。
建設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切實搞好社區治安工作。只有社區和諧了才有社會的和諧。良好的社區治安有利于促進居住安寧,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有利于提升社區乃至城市品位,促進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和諧社區的基本條件。而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的人口逐漸增多,樓房逐漸取代了平房,人們都住進一幢幢的單元樓,城市社區建設快速發展。但是隨著城市外來人口的增多,社會成分復雜,人際關系淡化,鄰居間互幫互助、團結一家的特點減弱,給某些犯罪分子提供了良好的犯罪機會。當前我國城市社區犯罪在類型上的特點表現為以侵占財產為目的財產犯罪,如盜竊、搶劫、詐騙等居首位,約占80左右,而且侵犯人身權利的傷害以及賣淫嫖娼等性犯罪日益增多。因此,社區治安“久治不安”和社區違法犯罪“常打不息”已經成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頑癥。城市社區要正常穩定地發展,首要的標準是安全,治安搞不好,群眾就沒有安全感,因而其他任何建設都無從談起,所以我們必須以治安為突破口,加上提高市民文化素質,搞好公益福利,才能將城市社區搞好。
以上幾方面只是城市社區需求的一部分,當然還有許多像經濟建設需求,健康教育需求,公共交通需求,娛樂需求,家庭事務處理需求等等。面對這么多的社區需求不僅是政府的重要任務也是社區居民的,搞好社區建設,促進社區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來共同完成。
當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社會問題,是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隨著經濟的發展,黨和國家出臺實施了許多養老、惠老政策,多數老年人過上了幸福、安穩的晚年生活,對當前的物質生活基本滿意。相對于物質生活,老人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滿意程度稍低了些,結合有關材料和本人走訪調研了解,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豐富,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一般,仍有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貧乏。
(一)電視、收音機成為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措娨暿抢夏耆俗晕見蕵?、了解世界和國家大事的重要渠道,絕大部分老人表示,除特殊情況,沒有一天不看電視、聽收音機的,有的老人每日看電視的時間在8小時以上。從時間上秋冬兩季更長于春夏季節。
(二)參加文體活動成為老年人擴大交往的重要途徑。由于我盟目前為老年人建設了相當數量的文化活動室等休閑場所,蘇木(鄉)鎮所在地的老人們把打打麻將、撲克作為重要的娛樂活動項目和擴大交往的手段。旗縣所在地由于老年人相對集中、娛樂設施相對不足,除部分熱愛文體活動的外,其他老人成群結隊地坐在一起室外聊天閑談成為打發空閑時間、相互溝通的主要方式。
(三)參加知識性活動成為老年人重要選擇。如今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小學甚至文盲的比例占到七成以上。相當部分的老年人渴望學習知識,充實精神文化生活。
建議:
要填補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空缺,就需要與社會共同努力,結合目前正在全力推進的精準扶貧,不斷地延伸、擴展和優化老年人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空間”。
(一)加強宣傳引導,營造關注老年人的社會氛圍。
一是弘揚孝道文化。把弘揚孝道文化作為一項文明創建任務,大力開展孝親敬老活動,健全宣傳隊伍,拓寬宣傳渠道,營造良好宣傳氛圍。從學校、社會、家庭三個層面開展了內容豐富的孝道文化宣傳評比活動,讓關注關愛老年人的意識和行動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職能部門組織開展特色鮮明的主題活動、敬老模范嘎查(村、社區)和孝親敬老先進評比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文化。
二是發展老年教育。建議各級政府要在財力、物力上大力支持當地老年教育工作,把老年教育列入終身教育體系,統一規劃,加強管理,擴大老年教育覆蓋面,提高教育水平。充分利用我盟現有的教育條件,辦好老年電視大學和老年進修學校,引導老人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學習新的科學文化知識,學習養生保健知識,既增長知識,又能消除孤獨感,豐富晚年生活。常住老年人口較多、有條件的蘇木鎮也可就近設立教學點,爭取更多的老年人參加學習。
三是開展文化下鄉。相關部門要經常性組織開展“送科普書籍、送電影、送戲”等形式多樣的文化下鄉活動,豐富基層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老齡工作部門也可以積極組建老年藝術團,一方面藝術團成員可以自娛自樂,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另一方面可以編排節目送戲下鄉,為廣大老年人送上精神食糧。
(二)開展文體活動,提高老年人的身體素質。
一是加強硬件建設。近年來,我盟在體育健身設施上有了明顯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夠完善,各地政府有關部門要繼續增加財政投入,建設門球等我盟傳統老年活動設施的建設。同時要整合學校、部門、社區現有資源,做到共同利用、一室多用,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方便老年人開展文體健身活動。
二要健全軟件組織。各蘇木鎮、社區可成立老年人體育群眾組織,積極組建廣場舞隊、歌唱隊、棋牌隊等各類文體團隊,活躍老年人生活,鍛煉老年人體魄。
三是積極開展文體活動。要經常組織開展大型文體交流活動,如與周邊盟、旗聯合舉辦老人步行健身走活動、廣場舞比賽等活動,讓更多的老年人參與到健身隊伍中來,搞高自身身體素質。還要因地制宜、經常組織開展各類諸如太極拳、抖空竹、小型文體比賽,促進群眾性老年文化活動的開展。
(三)關注精神慰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二是在心理上滿足老年人。體現在尊重老年人的選擇和盡量順從老年人的意愿。比如幫助老年人實現年輕時的夢想,引導老年人培養有益的興趣愛好,支持老年人發揮余熱等等。
三是子女要唱主角。在老年人物質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的情況下,精神贍養顯得更加重要,有時兒孫一句寬慰的話語、一封平安的家書、一個溫馨的電話、一件有意義的禮物,就會給老年人一個驚喜、一絲慰藉、一點溫暖、一份回報。
四是老年人要自強。老年人要融入社會、融入社區、融入集體、融入自然,積極投身到社會中去,做到老有所為,發揮余熱;要培養興趣,廣交朋友,豐富生活,多參加有益的適合自己的文體活動,總之,要實現積極老齡化,老年人應該有精神寄托,但不要有依賴思想,不要過于依賴子女,應該自己動手做好自己的事。
大學生這個朝氣蓬勃的群體一直備受社會的關注,而近年來大學生創業又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國內各所高校積極響應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大學生創業?;诖?,為了準確把握大學生創業現狀,有針對性地做好鼓勵大學生創業工作,大學積極響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和儲備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和市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號召,將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一次關于探究大學生創業意向及需求的調查。學子對于創業持怎樣的態度?又有多少人已經先人一步進行了創業?創業過程中遇到了怎樣的困難?他們需要學校提供何種支持?帶著這些疑問,調查人員展開了此次調研工作。
一、研究背景與現狀。
1、概念:大學生自主創業就是大學生通過個人及組織的努力,利用所學到的知識、才能、技術和所形成的各種能力,以自籌資金、技術入股、尋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環境中,努力創新、尋求機會,不斷成長創造價值的過程。
2、現狀:從xx年起,教育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許多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有關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創業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話題。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自主創業者也不斷增加。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各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人數占到在校生的近5%,而打算創業的大學生數量所占的比重則更大。大學生創業意向與社會環境、學校氛圍息息相關,也與自身的創業意識密不可分。
二、研究目標。
此次在全校范圍內進行的大學生創業意向及需求的調研及訪談,旨在了解我校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及需求狀況,根據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和統計進而響應我國科學技術部《關于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基地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的相關文件要求,并由學校相關部門依此來制定支持我校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及制度,以積極引導山大科技園威海分區所屬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開展大學生創業見習基地工作。
三、研究方法。
一次調查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研究方法的制定。為了確保資料的真實性與全面性,調查人員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問卷調查的對象為我校12個學院和馬克思主義教學部級級在校本科生級、級研究生。
調研采取系統抽樣與(20xx信訪工作調研報告)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按照我校十二個學院的人數比例分配問卷。在每個學院隨機選取專業,在選定的專業中隨機選擇班級,并且使男女人數比例為1:1,保證了調研的科學性。
四、問卷基本情況。
按照我校十二個學院的人數比例情況,共打印650份問卷,實際發放634份,實際收回614。其中,商學院發放189份問卷,實際收回187份問卷,缺失2份,廢掉6份;法學院發放49份問卷,實際收回44份問卷,缺失5份;新聞傳播學院發放51份問卷,實際收回48份問卷,缺失3份;翻譯學院發放33份問卷,實際收回30份問卷,缺失3份;韓國學院發放31份問卷,實際收回30份問卷,缺失1份;藝術學院發放26份問卷,實際收回26份問卷,缺失0份;數學與統計學院發放44份問卷,實際收回44份問卷,缺失0份,廢掉9份;空間科學與應用物理學院發放45份問卷,實際收回43份問卷,缺失2份;海洋學院發放52份問卷,實際收回50份問卷,缺失2份;信息工程學院發放41份問卷,實際收回41份問卷,缺失0份;機電工程學院發放51份問卷,實際收回51份問卷,缺失0份;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發放19份問卷,實際收回19份問卷,缺失0份;馬克思主義教學部發放1份,實際收回1份,缺失0份;其中,因不明原因缺失兩份。
第二部分本次調研需要顯示的幾個核心問題。
一、描述現象。
1、我校學生對創業的了解,他們的創業意向,以及現在所處的狀態。即是已經開始創業,還是考慮過創業但是有疑慮而未進行創業。
2、性別與創業意向之間的聯系。
3、不同學院、不同專業與創業之間的關系。
為總結第三輪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培訓,增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根據省教育廳《關于組織開展“十二五”中小學教師培訓需求調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們于近期組織了我縣“十二五”中小學教師培訓需求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本次調研,我們根據省廳調研文件要求,組織專人分別深入縣城區、圩區和山區的中小學(幼兒園),采取分區、分層抽樣方法,對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不同參訓對象開展培訓需求調研。調研期間共組織召開座談會3場,××區、××區部分學校教師和全縣部分中小學校長、業務指導人員座談會各一場,參加座談人員48人;發放調研問卷106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其中:高中25份、初中24份、小學37份、幼兒園11份、培訓者3份。
在提交問卷的100名培訓對象中,教齡在15年以上的有84人,這些人基本上都全程參加了我省組織的前三輪繼續教育,對繼續教育工作的沿革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們的態度和建議有利于對培訓工作的全面審視和規劃;縣城學校教師48名,鄉鎮學校教師52名,校級以上骨干教師47名,普通教師53名,兩種不同地區、不同身份的培訓對象人數基本持平,中層以上干部、校長21人,普通教師79人,他們的意見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適性。
在對08年開展至今的第三輪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總體評價中,有61人選擇的是“滿意”或“比較滿意”,32人認為“一般”,說明大家對過去一輪的培訓是基本認可的,但培訓的滿意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在培訓內容上,老師們覺得對自己最有幫助的是“上好課”專題的學習,占49%;其次是“評好課”專題,占21%;再次是“備好課”和“育好人”專題,各占17%;“命好題”專題僅有占2%的人選擇。由此可見,老師們對那些與課堂教學直接關聯的,對教學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操作性相對較強的培訓內容較為感興趣,同時,對未能開展的“育好人”專題仍抱有一定的期待。
在培訓模式上,認為效果最好的培訓模式選項中,“以遠程為依托,整合集中和校本的混合學習模式”以微弱優勢排在首位,占24票,“集中培訓”和“集中與校本結合”的模式分別以21票和20票緊隨其后,“遠程與校本結合”、“校本培訓”分別為14票和12票,“遠程培訓”僅為8票。大家對不同培訓模式認識的分化,說明目前尚無一種模式能夠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各種模式的優點和不足同樣是突出的。從排在前三位的情況來看,集中、校本、遠程相結合可能大家認為更有利于各種模式的揚長避短,因而大家更樂于接受。
在培訓的方式上,大家認為最有效的是“名師帶教”和“觀摩考察”,分別占36%和35%,“案例研討”占19%,選擇“經驗交流”、“專題講座”、“自主研修”方式的均不到10%。無獨有偶,培訓方式與培訓內容相似,相對集中在實踐性、指導性、可操作性較強的幾種方式上,老師們需要更多的是面對面的直接指導和借鑒。
在培訓時間安排上,有70%的人希望在“學期中”組織培訓,26%的人愿意在“暑假”接受培訓,愿意在“雙休日”和“寒假”接受培訓的僅各占1%。這樣的數據說明老師們一方面工作負擔和家庭負擔較重,僅有的休息時間(尤其是雙休日)需要休息調整或用來處理個人的一些事務,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師們的自我權利意識增強,國家法定的節假日,他們希望能夠得到充分享受。
在最需要的培訓內容方面,“教育實踐與教學新技能”以52%的得票位列各項之首,“專業發展與教科研能力”以26%居其次,“教育理論與學科新知識”得票數占18%,“教育政策與法規”和“職業道德與素養”僅占4%。與前述有關數據相一致,老師們還是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實踐、教學技能”等課堂教學實踐、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訓,對“專業發展與教科研能力”、“教育理論與學科新知識”等涉及個人專業發展的理論、知識和能力也有一定的需求。
在最希望的培訓教師方面,“名師”、“教授和專家”、“骨干教師”分別以38、25、19票位列前三,“優秀教研員”和“進修學校教師”分別以11、7票居后。說明一方面老師們希望得到既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又能將實踐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的“名師、專家和骨干教師”的培訓引領,另一方面,“教研員”和“教師進修學校教師”的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
在培訓的考核方式上,大家最認可的選擇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29票;實踐觀察與測評22票;作業練習20票;實踐技能測試10票;統一筆試9票;競賽評比4票。說明大家在接受“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這個大的考評原則的同時,對注重實踐的“實測評價”方式也較為認可,通過提交“作業練習”的方式進行考評也能部分接受。
在召開不同地區、不同層面人員參加的座談會中,我們把調研問卷所列的“參加培訓的最大困難,教師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新一輪教師培訓的期待”等議題作為座談的主要內容,以期達到總結反思過去的培訓工作,了解今后培訓需求的目的。通過座談,我們發現:
老師們參加培訓的困難主要集中在如下兩個方面:
困難之一是工學矛盾。我縣中小學大多分布在農村山區,盡管學校規模小,班額小,但班級個數并不少,因此這些學校的教師教學負擔仍很重,全天包班的現象很普遍,正常教學日全在課堂,基本無暇參加培訓,即便是校本培訓組織交流研討,也必須在放學后開展。農村教師大多在居家所在地附近學校工作,放學后或雙休日有一定的家務瑣事,因此很難或不愿再抽出時間投入培訓。
困難之二是老年教師現狀。由于近十年間,新進教師較少,中小學(尤其是農村地區)教師老年化(50歲以上)現象較為普遍,這部分老師因視力、記憶力減退和精力不濟,參加學習,尤其是理論性較強或操作上有特殊要求(如遠程培訓)的培訓,他們感覺困難較大。
培訓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五大方面:
一是認識的問題。這里既有領導重視的問題,也有教師認識上的問題。領導重視不夠,對培訓工作缺乏強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激勵機制,造成教師參訓主動性不夠。教師認識不到位,形成了對培訓應付了事的現象。
二是內容的問題。過去培訓內容的確定,主要是自上而下確定的,教師們主要是被動接受。第三輪培訓盡管增加了調研和問題反饋環節,但是重理論輕實踐的成分還是很大,培訓的內容往往與教師的需求還是兩張皮,培訓的針對性還不強,對實踐的指導還不夠。
三是方式的問題。過去的培訓主要是集中培訓、校本培訓、遠程培訓。集中培訓主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組織開展,一人講,數百人(甚至上千人)聽,方式單一,受訓者被動接受,效果不好。校本培訓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助和真正的專業引領,沒有落到實處,往往變成了枯燥的讀書和填寫報告冊,校本流于形式,成為教師的負擔。遠程培訓由于缺乏有效的監控,以及在農村學校還受到條件制約等因素的影響,實際效果也大打折扣。
四是成果轉化的問題。各種培訓的訓后跟進不到位,形成了培訓結束,就畫上了“圓滿”句號的現象,使得有限的培訓成果失去了及時轉化為自己或指導他人實踐的最佳時機,訓了就“訓了”。
五是培訓者的問題。大多數培訓的培訓者主要由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教師和縣教研室的教研員擔任,他們在理論上和實踐方面都難以稱得上是最優秀的,且長期往復承擔培訓任務,難以讓參訓教師信服,產生排斥心理。
老師們對新一輪培訓的期待主要有:
二是希望培訓的內容緊密聯系當前的課堂教學,理論的學習要易于內化為實踐,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既立足于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又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是希望進一步豐富培訓形式,讓老師們自己選擇符合自己實際的培訓方式,大多教師非常希望到名校觀摩學習,得到名師的指導和培訓,有條件的教師也很歡迎遠程培訓。
四是希望能夠根據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和要求,開展分層、分類培訓。如老年教師的特殊要求,幼兒園、音體美等教師的特殊要求等,不能大一統、大呼隆。
五是希望加強培訓者隊伍建設,組建名師講學團,開展巡回教學指導,同時要加強縣、鄉、校三級培訓指導網絡建設,加大對學校層面業務指導人員的培訓力度,因為他們是校本培訓的最基層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他們是校本培訓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
六是希望加強縣級教師培訓遠程支持服務平臺建設,為教師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展示的平臺,促進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
通過調研,我們梳理了過去教師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了解了教師對新一輪培訓的期望和需求,探討了新一輪培訓中需要完善和改進的重點。
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教師培訓制度,加大督導檢查力度。首先,既要落實約束機制,又要建立激勵機制,要通過制度的完善落實來提高教師參訓的積極性、主動性。其次,要加強對教師培訓工作的督導評估,將其納入到教育督導工作中(如縣(市、區)黨政領導干部教育工作督導考核),并作為主要內容之一,以推動教師培訓工作的持續開展。再次,要對縣級教師培訓工作進行年檢,評出等級,結果在全省通報。
二是要真正從教師的現實需要出發,設計培訓內容。培訓實施過程中,老師們最喜歡向培訓者提的一個要求就是“請你告訴我該怎么做?”,其實老師們的需求很具體,但我們在培訓的時候關注了過多的“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而到了關鍵的“怎么辦”時,又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教師們當然不滿意。當前,課程改革正進入深水區,課堂教學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發展,教師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引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也是廣大一線教師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因此,新一輪教師培訓圍繞“提高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能力”這個核心設計內容,無疑是對路的,與第三輪培訓也是緊密銜接的。但實施過程中一定要突出“做”字來做文章,強調在“做中學”,只有老師們行動了,才可能有改進、有轉變、有提高,才能改變過去培訓中的“聽了激動,回去不動”的現象,培訓才有實效。當然,除此以外,順應當前教育改革發展形勢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其他培訓內容也是必需的,如:規劃綱要專題、師德專題、班主任工作專題、專業知識更新和學科素養提升(學科知識pck等)等。
三是要創新豐富培訓的模式和方法。從教師的希望和教師培訓工作發展的趨勢來看,集中培訓、校本研修和遠程培訓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是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主要途徑,但在實施過程中,三種方式一定要既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又能互相彌補各自不足,成為有機結合的整體。集中主要解決培訓的組織部署、階段性總結、交流研討和問題指導等,遠程主要解決專業引領、問題指導、交流展示等,校本主要解決“做”的問題。同時,要進一步豐富培訓的方式,像名師講學、脫產研修、案例觀摩、送教上門等教師們喜聞樂見的培訓方式,要作為常用的方式貫穿于教師培訓的始終。
四是要大力加強培訓者隊伍建設。要以專兼結合的方式,從一線優秀教師中選拔部分骨干充實培訓者隊伍,組建名師講學團。加強培訓者培訓,可通過外出學習、崗位研修、下校實踐等方式,認真組織實施培訓者每年72學時的培訓研修,嚴格培訓者的考核評價,提高培訓者的施訓能力。
五是要加大教師培訓經費投入力度,落實《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中的第24條規定,納入教育督導考核,建立教師培訓經費保障的長效機制。加大對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適應教師培訓形勢發展的需要。
(二)調研目的。
地方。
(三)調研方式局部抽樣調查。
(四)調研時間20xx年10月12日。
隨著網絡購物的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網購陣營,迅速激發起高校校園師生對快遞的需求。這也促進了校園快遞的迅速發展,但目前許多高校外圍和內部的快遞企業的運營存在著許多問題,無秩序競爭、低質的快遞服務等問題仍不能讓師生滿意,服務投訴日漸增多,快遞業該如何改進?大學生對于快遞行業的未來有何看法?根據調研部部門成員對校園周邊的快遞公司進行實際調查,進行情況匯總,校園快遞現狀如下:。
據調查得知,現今在學院內有快遞業務的公司分為有固定代理點和無固定代理點兩種模式。
1)代理點所在地申通快遞公司:后街中段。
圓通快遞公司:大校門口中國郵政、韻達:后街后段。
2)代理點單日收發快遞件數(旺季)。
申通:單日收到快遞大致150件(只能自己去代理點取,當日不取每天加收一元)圓通:單日收到快遞大致100件(只能自己去代理點取還需交3元)韻達:單日收到快遞約500件(免費送到各個園區)中國郵政:單日收到快遞約10件(免費送到各個園區)。
校園快遞市場特點1)代理點多而雜。
單個代理點由于現有的市場份額有限,所賺取的利潤同樣有限,而在租金和人工費等成本的開支下,凈利潤額就相對不高的情況。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各代理點就會出現經常性換址或經常性更換代理人,乃至于更換營業業務的情況。
由圖表反映出來為我們學校師生提供快遞服務的公。
司還是很多,這樣多的快遞公司讓我們同學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也說明了高校的快遞競爭激烈,各個快遞公司都想占有一定的校園市場份額。在此次調查中發現申通、韻達、郵政這幾個快遞公司所占的校園份額較多,原因在于郵政、韻達這兩個在我們學校設立代理點時間較長,有一定的信譽,再加上它們免費將快遞物品送到學校各個園區,這是一個優勢;然而中通、匯通也占有一定份額,是因為它們也將快遞物品送到各園區,然而缺陷在于沒有郵政、韻達在我校師生中影響力大;圓通是因為將同學們的快遞只送到代理點并且還要收取同學們3元的附加費。這一系列的快遞公司都在育才占有自己的校園市場,這樣也給師生選擇快遞業務提供了便利。
1998年9月中旬,烏魯木齊鐵路局團委深入民航局、上,走訪調查了中長途旅客運輸市場。此次調查綜合采用問卷、觀察、詢問、座談方法進行,共調查不同層次旅客800余人,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收回920份,有效問卷887份。
1.1當前中長途旅客運輸市場現狀
新疆的航空網已覆蓋全國近30個大中城市,航空公司旅客發送量逐年遞增。自治區中長途旅客發送量民航約占25%,鐵路約占73%,公路僅為2%。運輸收入航空基本達到鐵路的一半,并呈緩慢攀升之勢。
1.2航空、鐵路運輸市場客源主體
旅客選擇運輸方式是據個人經濟能力及社會層次而決定。自治區中長途旅客劃分為兩大陣營:乘坐飛機的旅客大部分是具有中高收入、較高的知識結構且機票可以報銷的國有企事業單位的機關干部及商業人員,而收入微薄、知識水平不高、自己花錢旅行的工人、農民則成為鐵路運輸客流的主體。
2.1從宏觀環境上看,與民航相比較,鐵路客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長途旅客運輸主體的地位與發展嚴重滯后的矛盾。蘭新鐵路是自治區聯系內地的首選交通通道,但和民航、公路相比,近年來國家、鐵道部投入建設、改建資金與其所處地位不相匹配。鐵路運輸能力相對不足,突出表現在客運高峰期有流無車,鐵路設備陳舊落后,鐵路運行速度遠不如內地。
落后的營銷機制與鐵路開拓市場之間的矛盾。一是營銷體系還未建立,雖然許多單位設置了營銷機構,但大部分職能虛化,難以承擔營銷責任;二是營銷部門與鐵路各部門之間配合、協調不緊密;三是激勵約束措施不力,職工收入與營銷業績相脫節,營銷責任落實不到位。
人員素質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許多鐵路職工沒有危機感和市場意識,辦事敷衍拖拉,態度冷淡,服務質量意識差,實際情況成為鐵路走向市場的重要障礙。
2.2從微觀環境上看,鐵路與民航在旅客運輸市場競爭中的焦點
2.2.1票價高低是旅客選擇運輸方式的首要前提
抵達同一目的地,飛機票價明顯高出火車臥鋪票價3~5倍,高出硬座票價6—10倍。調查中幾乎所有旅客回答如果飛機票價高出火車票價格不是太多,那么出行首選是乘坐飛機。因為乘飛機不僅速度快,也是身份地位的體現。
2.2.2速度快慢是旅客選擇運輸方式的必要條件
飛機運行速度與鐵路相比具有絕對優勢,但速度并不是旅客選擇出行方式的決定因素。調查旅客消費動機,結果顯示:有50%的旅客乘機出行的目的是出差,也就是說有一半的旅客公務在身,急于趕時間,希望盡快到達目的地。而在對鐵路旅客的調查問卷中顯示:有47%的旅客出行目的為探親、返鄉;其次為經商,約占22%;出差旅客只占15%;旅行、其它各占8%。調查旅客出行需求,排序依次為:買票方便、候車(機)時間短、安全正點。在選擇乘坐飛機直接原因這個問題的回答中有75%的旅客回答為速度快捷。
2.2.3服務質量好壞是旅客選擇運輸方式的重要依據
廣大旅客已不再滿足于能順利、安全地到達目的地,更要求旅途中有一個舒適、便利、溫馨的服務環境。鐵路部門雖然軟硬件條件不如民航,在服務工作方面和民航相比離旅客需求還有一段距離,仍有86%的旅客認為鐵路客運服務工作方面較前期有了明顯提高。
2.2.4安全系數大小是旅客選擇運輸方式不可缺少的因素
旅客在旅途中考慮第一位的是安全,約占44%,其次為快捷30%,舒適26%?,F在廣大旅客對安全的要求不僅是平安到達目的地,而且要求旅途中有一個良好的秩序和治安環境。鐵路的安全優勢正逐漸失去。有38%的旅客認為隨著民航部門科技水平的進步和工作人員素質的提高,鐵路與民航安全事故率除特定因素外基本一致。在進一步的調查中有38%的旅客認為乘坐同安全系數比坐火車更高。
3.1與民航相比,鐵路售票方式單一、缺乏競爭力
認為買飛機票較為方便的旅客比率為71%,占明顯優勢;認為飛機票和火車票方便程度差不多的旅客占22%;而認為買火車票要比買飛機票方便的旅客只占調查人數的6%。
3.2與民航相比,鐵路部門營銷宣傳滯后、泛力
有93%的旅客對鐵路部門“十·一”提速調圖及蘭新線運價調整等利好消息不了解,甚至沒聽說過。
3.3與民航相比,鐵路部門整體形象需進一步改善
絕大多數旅客認為民航部門人員素質、服務質量、工人緗對較高;而55%的`旅客對鐵路部門印象一般;只有2%的旅客選擇了印象較好;而對鐵路部門印象較差的旅客占17%。票販子現象仍然是廣大旅客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其它反映強烈的問題依次為站車服務態度、餐車飯菜質量、旅途治安情況、衛生狀況。
4.1推行資產經營責任制,促進鐵路企業扭虧增盈
明確企業資產經營責任制,建立資產結構合理調整以及資源優化配置的激勵、約束、監督機制,實現鐵路企業資產保值增值。
4.2推進下崗分流、減員增效、減輕鐵路企業負擔
烏魯木齊鐵路局現有職工6萬余人,新疆航空公司共有5千余名職工,但兩個企業創造的經濟效益卻相差不多。當前,鐵路企業龐大的職工隊伍是經濟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鐵路企業應廣開分流渠道,多渠道地開展職工下崗培訓,以提高企業經營效益。
4.3開展營銷宣傳,擴大鐵路影響,促進社會認知
逐步增加營銷宣傳的支持與投入,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范圍。在商業中心、長途汽車站等人員密集地散發宣傳品,利用報刊、雜志、電視、廣播、包裝、櫥窗、招貼、路牌、霓虹燈等媒體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活動,廣泛宣傳鐵路運輸的安全、正點、便捷、經濟優勢,宣傳鐵路的改革動向、新舉措、新的服務信息。
4.4建立完善面向市場的營銷機構和隊伍
一是客運、貨運多集經系統應盡快完善與市場相適應的營銷機構,制定相應的制度和考核激勵辦法,并給予人、財權限,明確職能,加大考核力度,確保營銷目標的完成。二是要迅速建立一支具有專業知識、懂經銷、會經營的專、兼職營銷隊伍,調查客源,分析市場,制定對策,最大限度地爭取客貨源。
4.5優化服務質量,改革服務方式,努力塑造鐵路運輸的良好形象
鐵路要爭取客流擴大市場份額,除速度和價格因素外關鍵是要提高服務質量。首先,要深入進行市場經濟形勢教育,積極開展承諾服務及服務競賽,縮小與航空的差距。其次,要加強對客運人員的培訓、管理和教育工作,不斷強化路風教育,規范服務行為,細化服務項目,增加服務內容,努力提高服務人員綜合素質。三是加強旅途包含供應管理工人保證飯菜質量。四是在特快列車上組裝閉路電視,改善列車旅途文化娛樂條件。
4.6拓寬客票銷售渠道,完善銷售網絡
除在商業中心、廠礦、賓館、生活區等人員密集地增設定時、定點售票處,開行流動售票車,方便旅客就近購票外,同時應完善電話訂票措施,延長預售票發售時間,盡可能擴大送票范圍,以減少旅客購票時間。應與長途汽車站、大賓館開展聯營業務,為大型會議、旅游團體、農民工客流,提供上門售票服務,形成訂、售、送票服務為一體的客票營銷系統。
4.7采取適當的價格策略
旅客對鐵路運輸的需求帶有明顯的時間性,在旅客運輸市場運能與運量相對埋,應依靠價格變動來調節??土鞲叻迤?,可適當提高票價;而市場低迷時,應適當降低票價。當然,票價上下浮動的幅度應大體一致,差價的實行必須以平均價格大體穩定為前提。
4.8嚴格票務管理
為維護運輸市場競爭秩序和鐵路企業形象,應細化完善列車客票銷售管理辦法,對不規范客票銷售等行為予以嚴厲打擊。
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信貸資金支持,因此,研究目前農村有效信貸需求的差異性,對調整信貸政策,進一步適應農村信貸需求,有效地支持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貸款額度上的差異性。在此僅以農戶經營土地為例,目前農民經營土地不在是過去5畝3分田的規模,而是有近三分之一的農戶保持原有的經營面積;有三分之一的農戶小規模的擴大再生產;還有三分之一的農戶向幾十公頃或上百公頃的規模擴張。因此,農民經營規模的不平衡性帶來資金需求的差異性。在具體額度上1-2萬、3-5萬、5-10萬,還有幾十萬,仍至上百萬各異。
2、貸款用途上的差異性。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打破了過去單一農業生產的貸款需求格局,形成養殖業、加工業、個體商業、服務業等用途多元化結構,同時,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貸款需求也進一步擴大,這就帶來農民需求貸款用途的差異性。
3、貸款期限上的差異性。由于近幾年來,農村經濟結構多元化,經營項目的不同,經營周期也各不相同。比如養殖業一般周期要在2-3年;與農業貸款期不同的包括農產品加工業、農村個體商業等,需求貸款期限各不相同,這就形成了貸款期限的差異性。
4、貸款方式的差異性。在目前的農村,由于經營的項目和自身條件、環境的不同,在選擇貸款的方式也就不同,一般經營土地的農戶普遍選擇5戶聯保方式;個體工商業戶,養殖業戶等有的選擇固定資產抵押的方式;還有的選擇有經濟實力的法人、自然人或財政開支的擔保方式。因此出現了貸款方式上的差異性。
5、貸款需求時間上的差異性。目前經營土地的農民貸款需求基本分為備春耕生產,田間管理和秋收三個時間段;農戶品收購、加工的業戶貸款需求時間要在11-12月到次年的4-5月之間;經營生產資料的業戶貸款需求時間基本在春節前,開始儲備種籽、化肥,到農民備耕,正是種籽、化肥等生產資料銷售旺季,春耕開始時基本結束,致使貸款需求時間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一)信貸政策與信貸額度上不對稱的突出表現。
表現之一:貸款額度上的不對稱。目前農信社對農戶貸款授信額度為3至5萬元,超過3萬元的需經主任審批,與目前種地大戶貸款實際需求十幾萬元,或幾十萬元相差幾倍。
表現之二:貸款用途上的不對稱。目前農信社的貸款主要是滿足農業生產單一的貸款種類,對農戶高中檔的生活消費,運輸業、養殖業等多元化需求難以滿足,因此,導致在貸款用途上的不對稱。
表現之三:貸款期限上的不對稱。目前農村經濟的多元化。貸款需求項目多領域。因此貸款需求期限各異,與當前農村信用社規定的貸款期限為年內到期存在明顯不對稱。
表現之四:貸款方式上的不對稱。目前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方式基本為聯保貸款,加之經營的時間和生產經營周期的不同,農村個體工商業戶,養殖業戶自身條件和環境與經營土地農戶的不同,單一的聯保貸款方式難以滿足上述貸戶的需求。
表現之五:貸款時間上的`不對稱。多年來,農村信用社始終延續傳統的春放、秋收、夏不貸的管理模式,與農村個體商業、農產品收購加工、農業生產分階段等貸款需求時間存在明顯的不對稱,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目前信貸政策與農村貸款需求不對稱的原因。
一是農村信用社的信貸管理偏重于信貸風險管理,認為單戶貸款額度越大,風險就越大。因此,嚴格控制大額貸款。是區域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缺少競爭機制,目前區域農村金融機構,只有農信社一家,處于壟斷地位,導致重管理、重自身效益,輕服務,輕社會效益,使金融服務跟不上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三是農信社為了提高貸款利息收益率,人為的將貸款集中發放,延長貸款生息時間,使其實現利潤最大化。這就導致與農戶貸款需求時間上的不對稱。四是農村信用社信貸管理和貸款業務缺泛創新,導致單一聯保貸款方式和單一的農業貸款產品,難以滿足快速發展的農村對信貸需求方式和種類的多元化。
(三)帶來的負面影響。
1、貸款授信額度小,而且一刀切,只能滿足中小規模貸款的需求,對種地大戶或個體工商業戶得不到有效支持。
2、貸款期限雖然是執行一年期,但是農信社由于管理仍然延續過去多年的傳統模式,全部約期在年末前到期,這就對養殖業、加工業、個體商業戶資金使用期限上的差異而受到直接影響。
3、迫使頂名貸款的增加和參與民間借貸活動。一些貸款需求量較大的貸戶,為了滿足需求,便采取以他人名譽貸款,借給自己使用。另外,促使民間借貸市場活躍。
4、信貸產品單一,造成貸戶在貸款的使用上串用和挪用,同時也給貸款用途的統計造成虛假、不真實,對貸款的真實用途沒有反應出來。
5、貸款在時間上集中發放,人為的延長貸款生息時間、迫使農民一次性貸出,分次使用,造成部分資金閑量時間長達4-7個月。不但對經營者生產經營帶來嚴重影響,更重要的是加重了農民的利息負擔。
1、樹立客戶至上理念,增強服務意識。農村信用社的主要客戶是農民,因此,講客戶為上帝,就是要一切從農民需求出發,急農民所急,想農民所想,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為農民排憂解難,要多一些服務,少一些索取,這才是農信社生存發展的關鍵。
2、按照客觀實際需求,合理調整信貸政策。針對目前農村金融信貸政策與農村信貸需求不對稱的實際,合理調整信貸政策。一是合理擴大授信額度,改變過去一刀切的現狀,應按貸戶經營規模和實際需求確定貸款額度,努力滿足需求。二是實施靈活的貸款期限,改變目前單方確定期限為雙方按照生產經營項目周期合理確定期限。三是要推行活放活收的貸款管理方式,改變目前集中發放為隨用隨貸的靈活方式。
3、加強。
業務創新,增強服務功能和競爭實力。針對目前,農村貸款需求用途和方式的多元化的實際。一是要改變目前貸款種類單一的現狀,應根據需求,拓展新品種,除支持生產、經營項目外,努力開展住房消費、生源地助學貸款;二是按照農村生產經營者的實際狀況,改變目前業務單一的聯保貸款方式,辦理信用擔保,抵押等多種方式的貸款,以滿足農村廣大貸戶的需求。
本文探討分析了目前企業人才需求現狀和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規格的關系,為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提供專業調研和準確定位。
為使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縮小與企業人才需求的距離,培養優質的人力資源,我們積極深入大型國有企業進行調研,研究企業的崗位需求和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規格之間的關系,為職業學校教育改革提供專業調研和準確定位。
1.調研內容。(1)調研目前企業人才學歷層次和比例的基本情況。(2)調研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對人才規格內涵的介定情況。
2.調研方法:調研組以座談、數據統計、下發問卷等形式,對企業員工的學歷結構及比例、專業人才比例、企業用工需求、合作辦學等情況進行調研,聽取企業對職業教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1.學歷結構和比例分析。根據對某大型國有企業1700多名從業人員進行調查,可以得知其學歷結構。在企業的技術工人中,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所占的比例接近40%,成為企業技術工人的主體。職業學校學生除了能從事該企業基本組裝等工種外,在專業技術崗位、基層管理崗位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專業技能等級及對應的比例分析。根據對1700名從業人員進行調查,可知人員根據從事的崗位不同,其職業資格證書一般分為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及技術等級證書兩種。
企業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一般具有三種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其中高級占21%,中級占46%,初級占22%,無技術資格占11%。企業技術工人持有五個級別的技術等級證書,不同等級對應的比例如下,初級以下占72%、中級占14%、高級占10%、技師占3%、高級技師占1%,從初級到高級技師的比例呈金字塔型分布。目前企業的技術工人中,技術等級比例不夠合理,初級及以下比例過大。
3.企業所需的人才規格與專業工種分析。企業隨著社會的發展,產品要不斷更新、不斷升級,需要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及先進的生產設備,這一切促使企業必須擁有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保證。但職業學校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與企業的實際需要有差距,畢業生的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與企業的要求差距較大。同時,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上,與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對接程度還遠遠不夠,部分企業急需專業工種有機械加工、農藥化工、儀器儀表、鍋爐、鑄造、焊接、食品加工、話務員和營業員等,無論在質量與數量上職業學校都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
1.企業技術工人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調查顯示我市企業技術工人的比例結構以初、中、高排列為74:16:10,按照國家要求的20:50:30的比例結構,企業技能型人才數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工人數量嚴重不足,無證人員占技術工人總數的52%。企業員工缺乏現代企業所必須的職業技能和基本知識,影響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職業學校在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等方面有很大的辦學空間,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
2.企業需求的專業工種和職業學校開設的專業錯位。因為職業學校專業制約和市場用工需求有偏差,導致學生的就業率并不是很高。一部分中職學校并沒有辦出職業教育的特色,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不受企業的歡迎,造成招生與就業兩大難。而企業卻因缺少優秀的技術工人,制約著自身發展,也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3.職業學校的學生培養目標和企業的實際員工素質有差距。企業對員工的各種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及工作標準要求較高,但在部分就業的中職生的身上還存在著職業道德教育欠缺,敬業精神不強,責任心較差,不能勝任本職工作。這就需要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及教育教學改革上進一步深化。
4.校企合作關系尚未形成良性互動。在調研企業人才需求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受調查企業中管理崗位的領導往往說不出我市各職業學校的特色或品牌專業,對于曾合作過的學校也只能說出與之合作的幾個專業。根據國務院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支持,提高產教結合、加強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職業學校無論是教育教學還是招生就業,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生產實踐,都需要與企業相互交流,相互補充。
1.規范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大力加強校企專業對接。學校要堅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之路。一方面學校要與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系,把企業的實際需求作為辦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及時掌握企業當前的經濟信息、技術信息和今后的發展趨勢,主動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使學校的專業與當地產業結構相吻合。在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上,力求做到“設置一個專業,培養一類人才”。另一方面,學校要主動積極為企業員工開展培訓,針對企業特點,制定培訓方案,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為在職職工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實現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結合。按企業需求實現校企聯合,松散型、緊密型、合一型均可。
2.塑造高素質、重技能的勞動者,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學校要將素質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要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充分認識職業和技術實踐活動對經濟發展和個人成長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形成良好職業道德和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勞動態度。以就業為導向,以文明禮儀教育為塑造學生職業形象的基礎,以公益勞動為塑造學生職業素養突破點,縮短畢業生適應企業工作的時間,使畢業生盡快地進入職業角色。
3.加強職業學校教師深入到企業進行自身培訓,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學校組織教師到企業實踐和鍛煉,通過零距離接觸企業,親身參加生產勞動,使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服務工作更加貼近企業的需求,提高對教學的指導性。同時,邀請企業專家深入地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探索和建立按企業用人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在確定市場需求的人才規格、知識技能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訓實習和學習成果評估等各方面聽取企業專家的意見,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和引進“雙師型”教師,適應新型職業學校課程的教學要求,為培養企業需求的優質人才。
本次調研,我們針對全縣中小學(幼兒園),采取隨機的抽樣方法,對從幼兒園到初中的不同參訓對象開展培訓需求調查。發放調研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1份,其中:初中份、小學2份、幼兒園24份。
在提交問卷的91名培訓對象中,這些人基本上都參加過這兩年的培訓,他們的意見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適性。
2關于培訓模式認為效果最好的培訓模式選項中,“名師授,觀摩引領"以最大優勢排在首位,占4票,“集中培訓”和“集中與校本結合”的模式分別以22票和19票緊隨其后,“校本培訓”分別為16票,而“遠程培訓”也高達18票(掙學分較容易)。說明目前"大篷車"能夠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
培訓的方式上,大家認為最有效的是“名師帶教”和“觀摩考察”,分別占6%和8%,例研討”占20%,選擇“經驗交流”、“專題講座”方式的均不到10%。相對集中在實踐性、指導性、可操作性較強的幾種方式上,很明顯,老師們需要更多的是面對面的直接指導和借鑒。
2培訓內容上,“教學實踐與教學新技能”以4%的得票率位列各項之首,“專業發展與教科研能力”以26%居第二,“理論與學科新知識”得票數占18%。老師們還是迫切希望得到“教學實踐、教學技能”等堂教學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訓,對“專業發展與教科研能力”、“教學理論”等涉及個人發展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也是有一定需求的。
4在考核方式上,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29票;實踐考核17票;作業22票;實踐技能測試9票;統一筆試9票。說明大部分教師接受“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這個大的考評原則的同時,對注重實踐的“考核評價”方式也認可,對提交“作業”的方式進行考核相當一部分老師也持贊同意見,有這樣一句話:教科所老師就是”高”,先給你講做什麼,怎樣做,再叫名師教你一步一步做,最后在再布置個作業讓你鞏固鞏固。
2要真正從教師的現實需要出發,設計培訓內容。老師們最喜歡向培訓者提的一個要求就是“請你告訴我該怎么做?”需求很具體,就是要“怎么辦”我縣堂教學改革如火如荼,正在向“有效”、“高效”的方向發展,教師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引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這也是廣大一線教師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才能改變過去培訓中的“聽了激動,回去不動”的現象,培訓才有實效。
要創新培訓的模式。集中培訓是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主要途徑,如名師講學、例觀摩、送教上門等教師們喜聞樂見的培訓方式,要要作為常用的方式應用于教師培訓市改辦近幾年開展的優質送教下鄉活動就備受歡迎,參加活動的教師對此一致評價很好。
4要根據不同對象開展分層、分類培訓。如農村教師,體音美教師以及農村私立幼兒園老師這個群體的特殊需求等大篷車活動這兩年培訓科目交叉進行,著實讓我們不少老師受益匪淺希望以后的培訓要緊密聯系當前的堂教學,理論要于實踐相結合,可操作性要強,不但能提高我們教師的堂教學能力,而且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掌握社會現有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狀況,了解社會未來三年對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及培養要求,從而為確定我院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提供基本的依據。我們對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需求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20xx年3月,我系采用走訪用人單位、問卷調查、資料收集與分析等手段,就相關行業和企業對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進行調查和分析。
現就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一、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需求的宏觀背景。
對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是由社會發展大環境決定的,我國的國家信息化進程已經并將繼續對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產生重要的影響。
目前,我國計算機市場的主體仍然是行業應用市場。在國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的指導下,行業應用市場總體上保持穩定增長,但行業間需求不一,增長各異。國家信息化進程已經涉及到各行各業。企事業單位信息系統的建設與運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購、應用計算機產品的主流需求。這些用人單位需要高校培養大批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
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社會需求總量在計算機行業屬于排名靠前的,每年大約需求100萬各種類型的畢業生,高職院校畢業生主要從事計算機應用行業的基礎工作,特別優秀的可以從事一些開發研究工作,但大部分是從事計算機應用工作。
二、相關行業和企業對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
1.在國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的指導下,我省企業信息化也在全面進行,急需企業信息化專業人才。
目前從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所從事工作的性質來劃分,大致上可以將計算機人才分為以下三類:
(1)從事研究型工作的專門人才。他們主要(在攻讀更高學位后)從事計算機基礎理論、新一代計算機及其軟件核心技術與產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對他們的基本要求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從事工程型工作的專門人才。他們主要從事計算機軟硬件產品的工程性開發和實現工作。對他們的主要要求是技術原理的熟練應用(包括創造性應用)、在性能等諸因素和代價之間的權衡、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團隊精神等。
(3)從事應用型(信息化類型)工作的專門人才。他們主要從事企業與政府信息系統的建設、管理、運行、維護的技術工作,以及在計算機與軟件企業中從事系統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務的技術工作。對他們的要求是熟悉多種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工作原理,能夠從技術上實施信息化系統的構成和配置。
從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目前我省高校計算機專業對第(1)、(2)類人才的培養已有一定的基礎,而對于第(3)類人才的專門培養則是非常薄弱的。社會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結構。例如,教育部關于緊缺人才的報告稱,到20xx年,我國需要高級計算機人才6萬人,中級計算機人才28萬人,初級計算機人才46萬人。但是,目前計算機行業從業人員的結構呈橄欖型,高級計算機人才和初級計算機人才都十分缺乏,尤其是從事計算機行業應用型工作的專門人才。因此目前的人才供應情況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一大趨勢,預計在二十一世紀三、四十年代將達到高潮。目前,這一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北京市在80年代末就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90年代以來,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人口老化形勢日益嚴峻,老年人口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斷提高。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齡問題即老年人的需求問題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日益突出,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解決北京市的老齡問題,北京市統計局最近在全市范圍內進行了老年人生活現狀及需求的抽樣調查。
(一)老年人的生活現狀。
大多數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從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離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業比例較低;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離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老年人公費醫療的比例達到60%;老年人的娛樂活動較為單一。
(二)老年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老年人大多愿意與子婦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況表示滿意;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家庭養老;半數以上的老年人贊同再婚;大多數老年人沒有學習的興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會價值。
(三)老年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寬敞的住房”,第三是“經濟上有人幫助”和“看病就醫方便”,另外,還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務社區”,而提到其它問題的老年人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問題存在著地區差異、年齡差異和文化差異。
地區差異:城近郊區的老年人對目前生活狀況的滿意度要低于遠郊區縣,城近郊區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有寬敞的住房”,位于第二位的是“看病就醫方便”和“增加服務社區”,位于第三位的是“合法權益受到保護”;而遠郊區縣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經濟上有人幫助”,第三是“看病就醫方便”。
年齡差異:60-69歲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主要涉及六個方面,根據老年人提及的多少來排序,這六個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寬敞的住房”、“看病就醫方便”、“增加服務社區”、“經濟上有人幫助”和“合法權益受到保護”;而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問題比較集中,主要是一個,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對其它問題提及的較少。
文化差異: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沒有問題的人數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和高中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有寬敞的住房”,而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則是“增加服務社區”。
(四)中青年人的觀點。
大多數中青人愿意與老年人住在一起;近60%的中青年人不贊同老年人就業,主要原因是老人年齡偏高、身體不好以及老人應該享受生活;中青年人中90%以上在生活中都幫助老年人;中青年人認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豐富;在養老方面,中青年人的看法與老年人一致,87%的人選擇家庭作為老年人的養老場所;將近70%的中青年人贊同老年人再婚;中青年人認為老年人是社會的一筆寶貴財富,不是家庭的社會的負擔。
(五)結論及對策。
1、加強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制定符合北京市情的養老政策。
弱化,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因此,應該把居家養老和規范化的社區服務相結合,把社區服務引入家庭,以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有機結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發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質;。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真正做到老有所樂;拓寬老年人的就業渠道,實現老年人的社會價值。
3、搞好社區建設,發揮社區的助老服務功能。
社區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隨著家庭養老功能的減弱,老年人對社區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社區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加強社區建設,充分發揮社區對老年人的服務功能是解決老齡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北京市的社區建設比較薄弱,不能適應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因此,在進行社區建設時,首先要加大對社區養老服務業的投入,通過多方位、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資力度。其次,增加社區老年人的服務設施和服務內容,主要包括醫療保健、家政服務、健康娛樂、學習教育、法律咨詢等服務項目。第三,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社區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提高社區為老年人的服務質量,不僅讓老年人享受到有關的照顧資源,還要讓老年人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
當前,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經濟形勢出現了回暖跡象,在進出口下降的情況下,支撐經濟增長的是投資與消費。我市作為一個欠發達地區,經濟外向度和依存度都不高,擴大投資與消費需求仍是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主要措施。鑒于我國經濟管理體制,重要投資項目和財政信貸政策的決定權在政府手中,擴大投資需求主要由政府主導,而消費意愿與消費行為是由居民個人決定,擴大消費需求更多的是市場行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助推和引導消費并創造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
消費需求通常是居民消費和公共(政府)消費,既包括物流消費也包括服務消費。對于政府來而言,擴大消費需求是不需要政府花費太多成本的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是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促進經濟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根據當前我市宏觀經濟政策和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我們認為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需要從產業導向、財政與信貸政策、社會保障與就業、培育消費熱點與開拓農村市場等多個層面著力,擴大投資和培育消費熱點創造消費需求,確保城鄉勞動力充分就業提高居民消費能力,開拓農村市場釋放農民消費活力,發放消費券以“四兩撥千斤”帶動城鄉消費,強化信用消費促進全社會放心消費。
項目是擴大投資需求的載體,決定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因此,加快項目建設,不僅可以擴大社會有效投資需求,解決金融危機下社會總需求不足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培育經濟發展后勁,促進消費需求提升。
從項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看,投資性項目是實現擴大再生產的重要途徑,對重要項目的決策權在政府手中,隨之就是配套的財政政策與信貸政策的到位實施,一經決策就可以對經濟增長產生直接的作用,因此在金融危機下,加強項目投資是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實施最容易也最直接的表現方式,比擴大消費需求的宏觀政策效果來得更直接、更明顯。同時,擴大投資需求,可以蓄積發展后勁,有效地間接擴大消費需求,必須不失時機的實施項目帶動戰略。
從擴大內需對經濟結構調整看,支持和推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特別是十大振興規劃的產業項目,鼓勵和引導各地有效承接具有良好前景的產業項目,可以使我市能夠獲得更多的產業政策支持,加快培育產業集群。20xx年統計公報顯示,我市主要工業產品為紗、布、化纖、白酒、啤酒、能源生產總量、原煤、發電量、原油加工量、汽油、柴油、水泥、化肥、化學農藥、合成洗滌劑15類產品,其中:日用消費品只有6種、能量6種、生產資料3種,而且價值、附加值都不高。根據來自消費市場的判斷,在我市較為優勢的產業集群中,由于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消費性產品少,國家鼓勵擴大消費的促進政策對我市生產性企業直至全市經濟的增長收效甚微,因此發展適應現代消費特征、更具有高成長性和良好發展前景的投資項目十分必要。
從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看,有利于改善消費環境,提高流通的組織化程度,拓展新的消費領域。由于歷史的體制的原因,我市商貿物流業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帳太多,制約了大型商貿物流企業的發展,國內外眾多知名商貿企業到我市發展找不到發展平臺,使我市城市商業發展的集中度不高,城市的接納能力、消費能力因此受限。
解決消費需求不足,是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我市建設商貿物流中心的重要內容。我市最終消費率多年徘徊在34%,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20個百分點,甚至還低于全國居民消費率10個百分點。如果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我市20xx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計算,當年可以增加140億元,如果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社會最終消費規模將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翻一番多,達到570億元,這些都表明我市擴大消費需求有著巨大的空間,也表明擴大消費可以幫助商貿流通業提高社會貢獻度,對保障就業、增加稅收、促進城鄉市場建設產生較大的積極作用。
新興消費的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對促進就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開拓農村市場都具有現實意義,也表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巨大。隨著生活節奏和商務活動頻度的提高,家務勞動社會化有新的消費需求,現代化的大型家政服務中心、經濟型快餐業、嬰幼兒護理、婚慶與家庭等有著良好的消費需求。人們追求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文化娛樂、休閑旅游、教育健身、觀光農業等新興市場已經成為新的消費時尚,而生活質量的提高,對生態農業和無公害食品的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而市場競爭加劇了企業對創意產業、3g業務、3c業務、信用評估、規劃策劃等中介組織、職業教育和人才培養等市場需求也在與日俱增。
保就業是保增長的重要基礎,不有充分就業是不可能持續保持消費快速增長。我市作為農業大市,人均耕地不足0.7畝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而同時我市人口密度大于全國、全少平均水平,既表明我市有潛力巨大的市場需求,又表明有大量富余勞動力,形成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處理得好可以相互促進,處理得不好將激化矛盾上升。據農業部門統計,全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約130萬人次,勞務經濟收入占到了農民收入的60%以上,勞務人員收入占其家庭收入的近70%,勞動力轉移就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但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自去年9月份至今年元月25日(春節前),我市返鄉農民工達110萬人;截止目前,外出務工人員90萬人,尚有10余萬返鄉農民工滯留未外出務工??上攵?,確保農民工就業,是保農民增收、促進農村消費需求的前提。
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是擴大內需的應對策略。一方面農民工回鄉創業,不需要擴大投資需求,同時還要吸納勞動力就業,既可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大量農民工回鄉創業,可以有效地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將在沿海地區務工收入轉回家鄉投資,帶回信息、技術和市場,使大量農民工實現離土不離鄉,由于這部分勞動力既是創業主體,又是擴大消費的主力。對于擴大消費需求十分有益。近年來,我市農民工返鄉創業呈現喜人態勢,據初步統計,已有2.5萬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創辦經濟實體4500多個,帶動當地農村勞動力近8萬人實現就業。
支持開發區、工業園區建立農民工創業園、大學生創意產業園區,開展技術創新,發展新型產業,推進產學研結合,逐步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支持有條例的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吸納大量返鄉人員參股,通過新的項目實現新的創業。鼓勵企業將閑置的資產支持大學生創業。
消費券通過政府以轉移支付的方式,引導和刺激消費需求,以激活消費市場,保持最終消費持續增長。發放消費券是一個種政府行動,是運用政策來促進消費需求的擴張,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從而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起到“減震”作用。
從政府的立場看,算是花小錢辦大事,既可以減少經濟社會發展可能出現的“振蕩”,又能促進經濟有序發展。家電下鄉政策,政府為最終銷售價格的補貼13%給農民,農民受益了,也擴大了農民認識世界的視野,但從整個產品的生產鏈上看,13%的補貼低于產品的17%增值稅,相當于政府對企業實行減稅政策,只是將減稅的部分讓渡給農民,而在整個產業鏈的上游各企業、職工都還在持續繳納稅收,同時各企業能夠持續發展就可以保就業、保增長,企業就能不斷進行產品研發、開拓市場,職工下崗和再就業、社會穩定等各種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不再成為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因此,政府最終還是獲益的,穩定了財源,穩定了企業發展。家電下鄉雖不是直接發放消費券,由此可見發放消費券的功效。
消費券與家電下鄉政策異曲同工,都可以起到點亮消費市場的作用,帶動相關產業的產品生產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家電下鄉是通過消費補貼的方式,發放農村居民,因此建議消費券發放給城市居民。
消費券不同家電下鄉政策,在于政府運用財政政策先轉化為消費,城市居民的消費不完全局限于特定的商品。消費券的功效實質上同家電下鄉政策一樣,取決于政府的實際承受能力、發展對象和范圍、使用領域和有效期限。
消費券的使用范圍,從**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可用于困難職工購買日用消費品和餐飲、旅游業,特別是對餐飲、旅游業的指向作用,可以更好地引導其發展,并對促進產業發展。我們主張消費券定點、有限使用,鼓勵商業零售和服務型企業對使用消費券實行價格優惠,以增強消費券的擴張力。以旅游業為例,若消費券限于購買門票,就可以帶動餐飲、交通、旅游商品等消費;如果用于定點酒店,若每桌限于一券,就可以帶動相關產品和服務消費;若用于消費我市品牌生活用品,就能間接促進我市工業企業生產。
消費券的發放對象,原則上主張全民享用,視財政狀況也可只對困難家庭。鼓勵有條件的居民家庭將消費券捐贈出來,支持城鄉困難家庭,培育社會公眾的愛心,發展慈善事業。雖然政府增加支出,但通過捐贈等方式,經過二次分配到困難家庭,又可以減少政府對困難家庭救助的補貼。
消費券的使用期限,我認為不宜集中消費使用,要有一個時間界限,時間過長,不利于達到公眾所期待的社會效果,時間過短,會使居民盲目而集中消費,原則上以半年期為好。由于只有貨幣特定的支付職能,而沒有貨幣的流通職能,居民在使用消費券時會更加審慎,會在經過比較后作出購買決策。而對于企業來說,需要時間對其經營策略作出調整,吸納持券消費者購買其產品和服務。
我們主張,有條件的企業購買政府消費券,發放給困難職工,或通過慈善捐贈的方式對弱勢群體進行扶持,也可以鼓勵所有者購買其經營的產品和服務。
信用消費信用消費作為一種消費形態或者消費模式,是現代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志,有助于擴大內需。以信用卡為例,根據國際經驗,銀行卡支付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可以拉動gdp增長0.5~0.8個百分點。如果我們充分挖掘信用消費的潛力,將其在消費者零售總額中的占比提升60個百分點,將拉動gdp增長3~4.8個百分點,以20xx年我國gdp總量25.7萬億元計算,將拉動gdp增長0.77萬億元到1.24萬億元。
美國信用消費占總消費額的2/3左右,日本信用消費占總消費額的1/3以上,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信用消費也非常普遍。據測算,我國信用消費比例不到2‰,20xx年中國人均gdp為2461美元,這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信用經濟時代,我國目前已經具備了發展信用消費的條件。
信用消費的形式除分期付款消費之外,還有試用消費、賒賬消費、“返本銷售”等等。早有商家針對特定消費群推出“信用消費”,并和銀行聯手推出分期免息服務。信用消費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需要規范,引導發展。
發展信用消費,我認為,需要政府運用政策引導,鼓勵金融部門加強與企業合作,研究制定擴大消費信貸的政策舉措。鼓勵居民擴大對住房、汽車等大件耐用消費品信用消費。發展典當業,鼓勵居民通過典當方式,擴大消費需求,拓展信用消費領域。對住宅、商鋪、機械設備等重要商品實行分期付款、賒銷等信用消費。支持銀行與零售企業開展“刷卡消費無障礙”活動,組織大型零售企業、賓館酒店、旅游景區、教育等產業建立“銀聯”pos點,鼓勵居民持卡采購、旅游、結算。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活素質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對現代社會時尚追求,使得大眾生活中婚慶習俗在不斷產生變化,從而誕生了有一定規模符合我國國情的婚慶市場,通過這一市場不斷完善和擴大,必定是中國婚慶文化走向更個性化和時尚化,這已經成為當今城市又一流行趨勢。
全國結婚產業調查統計中心20xx年3月發布的《中國結婚產業發展調查報告》顯示,我國近5年來平均每年全國有881.36萬對新人登記結婚,其中僅城鎮新人在婚禮上的消費就達4183億人民幣。據調查,新婚人群愿意把積蓄的31%用于婚前有關的消費。全國很多城市出現了婚慶行業,以“五一”和“十一”為婚慶消費旺季。
作為會展專業的學生,我們也發現了婚慶市場的發展前景。所以開展此次調查,以便更深入了解婚慶市場。
為了提高會展專業學生的市場調研能力,尋求會展項目商機,制定科學可行的會展項目策劃方案。同時了解黃州婚慶市場前景,也可為相關研究機構、研究人員提供第一手材料。
調查范圍:安徽省蕪湖市。
調查對象:蕪湖各大高校在校大學生。
方式:問卷調查方式。
利用課余時間發放《大學生在校辦婚禮調查問卷》。
發放人員人員安排:
第一組人員:張臣臣徐濤。
第二組人員:童朝邦張志龍。
第三組人員:李加棟盧超四調查內容。
在校辦婚禮調查問卷》。
指導老師:吳婕老師。
由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材料工程學院高材12班第三組分工安排。在調查前了解組員相關信息,然后對調查人員進行培訓,提出調查的要求和注意事項。
1)問卷印刷費1200百份總計240元。
車費用餐費每人30元??傆?20元。
方案制定人:12高材張臣臣。
20xx.05.20。
會計專業是職業類院校中開設非常普遍的專業之一,由于各行各業、所有大大小小的企事業單位都需要會計人員,所以整個社會每年對會計類人才的需求總量是非常大的。隨著我國大專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人數的不斷增多和企事業單位對會計人員學歷要求逐步提高,整個社會對中職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和提供的會計崗位開始變化。與此同時,中職學生的生源質量也在逐步下降,中職生對原有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和要求越來越不適應,很多學校會計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還束縛在上世紀90年代的框架體系中。本次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調研吳江對中職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會計專業設置情況及人才培養情況,在此基礎上開發出吳江市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教學標準(包括課程標準),據此培養符合社會實際需要和學生實際能力狀況的會計專業人才。
(二)調查對象。
調查的對象:以企業為主,其次為財務會計專業的畢業生,進行典型性抽樣調查。企業選取我院畢業生安置率較高的10家中、小型企業,畢業生選取20xx、20xx屆30名學生。
(三)調研方法和形式。
本次調研采用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式,調查形式采用問卷調查表和訪談法相結合的方法。
通過這次的調研,目的是希望能夠對今后會計人才的培養方面能夠更加適應企業需求,在實務操作教學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一)企業在招聘財會人員時學歷不再是唯一的準繩,公司更為看重應聘者的工作經驗。會計工作包括實務工作和理論工作,各企業需要的會計人員大多是一些核算工作,側重的是實務,所以對于會計人員,企業更青睞有工作經驗的人員,一進公司馬上就能投入工作,免去了公司的培訓成本,畢竟一些基本的會計核算工作是做出來的,不是“研究”出來的,自然學歷在一些初級會計崗位中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新時代對會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具有普通會計技能的專業人員已開始無法適應快捷的企業發展,而具有“管理型”的會計人才卻屬于極度緊缺的人才行列。
有關專家說,目前會計行業處于低端人才不缺,高級人才告急的階段。出納、普通會計員并沒有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而要找一個有過硬的專業背景,手中拿著國際認可的會計職業資格證書,并在相關行業中“滾打”過幾年的人才卻是件極不容易的事。
那么,怎樣的會計人才才能算是市場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不是一定就需要本科以上學歷才算高級會計人才?真正合市場“胃口”的會計人才大都具有本科及以上文憑,有3—5年的“實戰”經驗,并持有過硬的職業資格證書。但是,本科文憑并不是必需的,豐富的實踐經驗才是走向成功的法寶。但對于工作經驗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要求有2~3年工作經驗為宜,可見工作經驗對于應聘的重要性。工作經驗具體到應屆畢業生來看也就是實務能力,這不僅要求我們中職學生要有過硬的專業理論功底,而且要求我們會做,從憑證的填制到賬簿的登記直至報表的編制我們都要會獨立操作,做到一看就會,不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培訓,其實這只要通過一定的實習實訓是可以做到。通過調研,我們發現企業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他們對一些技術要求不高的工作崗位會考慮招收。大多企業認為會計是一門技術性和實務性很強的工作,因而他們更看重的是應聘者的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企業認為現在的會計專業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欠缺的有:1.實踐經驗,作為一名會計專業者,還要對審計及法律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2.實務經驗、職業規化及能力與職位的定位。3.遇到問題無法主動,出色地加以解決,安于現狀,缺少改善工作、管理的建議和見解。
事實說明,應屆畢業生盡管在開始時在應聘會計、審計等崗位時有一些弱勢,但發展的機會客觀存在,只要自己踏踏實實從基本的核算工作干起,擺正心態,準確定位,工作幾年后自己不就是人才市中最具競爭力的群體了,畢竟發展需要一個過程。
(二)會計人才需求結構中,中高級會計人才稀缺。
一直以來,在熱門職業排行榜里很難找到會計的蹤影,難道企業真的不需要會計了嗎?新增企業數是越來越多,國家的總體投資規模是越來越大,可是各媒體招聘會計人員的數量就這么幾個?其實深入觀察不難發現,初級會計人員太多了,連年飽和。數據統計表明,具有初級職稱的人數比中高級職稱及其他高證書的人數多。目前在人才市場上,初級會計人才已相對飽和,甚至過剩,再加上一般會計人員企業一般通過內部員工推薦,所以人才市招聘的數量就更少了。中高級會計人員一直是企業人力資源競爭的對象,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來看,中級會計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級會計人才的緊缺就更嚴重了。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后,隨著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跨國企業及一些外國企業家紛紛在華設立公司,這就需要大量熟悉國際會計準則的本土高級財務人才。這一點也讓我們充分看清市場需求的變化方向。
(一)人才需求量分析。
據中國財會網顯示,財會人才的市場需求量僅次于營銷人才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中國新聞網公布的國家工商總局最新發布的一項統計表明,截止20xx年上半年,全國私營企業已達到300萬戶,同比增長20%,增加近35萬戶。按此增長速度分析,全國私營企業每年至少增加了30萬戶,按每個企業配置1-2名會計人員計算,會計行業每年需要增加40多萬會計從業人員。由此可見,財務人才的就業前景較為樂觀。
(二)學歷需求情況。
本次針對企業的學歷需求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趨于理智,用人浪費的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企業對大專人才的需求成為了這類企業人才需求的主體,從回收的有效調查表來看,達到了25家,占調查中小企業總數的58%。學歷需求的比例構成如圖5所示:
(三)崗位需求情況。
企業對財務會計專業人才的崗位需求是我們確定專業方向的重要依據。調查資料顯示,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提供的財務會計專業崗位主要是會計核算、財務分析、財務管理三類崗位,它們所占比例分別為:38%、20%、42%。崗位需求情況如圖6所示:
(四)企業對財務會計專業人才業務素質、能力要求情況。
業務素質:
財會人才是做好會計工作的關鍵,要成為高素質的會計人才,業務素質的不斷深化尤顯重要。
(1)牢固的財務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
企業普遍認為財務人員要有牢固的財務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并能理論聯系實際,從實踐中摸索,從實踐中不斷提高,要熟悉企業的具體實際,了解財務管理的規章制度和企業有關規定,并從嚴要求自己,做到記賬、算賬、報賬手續完備,內容真實,賬目清楚,這是最基本的財務工作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是做好財務工作的關鍵。
(2)廣泛的知識面。
成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會計畢竟只是經濟科學的一個分支,所以,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對于財務會計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和相關的學科如經濟學、稅收、營銷、管理、法律等也應相當熟悉。調查中企業一致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懂會計,他實際上不懂會計”,改革開放的中國是一個信息的社會,會計工作是實踐知識的應用,因此,會計人員應是綜合性的人才,他需要掌握會計信息系統的特性,及時地吸收反饋,例如金融、證券等知識。
(3)掌握會計電算化,不斷提高英語水平。
計算機現已廣泛地運用到財務系統的賬務處理等方面,它將使廣大會計人員從單調、繁雜的記、算、報賬等工作中解脫出來,提高了經濟效率,從而使會計人員騰出更多的時間開展分析預算、統籌等工作,同時,也避免了許多差錯,其優越性不言而喻。因此,財務人員必須具備掌握計算機應用這一能力。
其次,企業認為財會人才掌握外語知識是我國財會工作與國際財會制度接軌的基礎性條件,它可以幫助我國不斷吸收國外先進管理經驗,探討一些可行性方法,盡早參與國際經濟事務。能力要求:
1、較強的實踐能力。
財務人員經過實踐檢驗,動手能力差不行。當前,我們財務人員越來越感到對于會計這樣一個實用性經濟學科,把理論轉化為實踐,再從實踐中提高理論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當前社會需求量比較大,市場競爭的情況下,相應的,應注重對理論的思考,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更新知識的能力。
現代社會的特點之一便在于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快,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經濟情況千差萬別,自然不可能有一統天下的具體方法,會計工作,與計劃經濟條件下完全不同,會計的服務對象,核算原則,會計信息內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適應這一特點,財務會計人員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掌握現代經濟學科分析方法和思維方式,改進自己的知識結構,豐富自己的頭腦,更新自身思想觀念。光靠輸血是不夠的,還應該具備造血的功能。
3、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
一個企業的財會部門掌握著它的經濟命脈,財會人員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在經濟工作的重要關口當好領導的參謀,因此,財會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社交能力,不僅要同本單位人員交往,而且要與銀行、稅務、審計等部門進行廣泛的聯系。這些已經十分明確的顯示出社會衡量人才的標準已經發生的變化,它將社會活動能力納人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作為一名合格的從事財務會計或審計工作的人員,企業認為還需要具備很強的平衡協調能力,這是由其職業在現代社會或企業中的重要地位和其與社會、企業其他有機組成部分之間的微妙關系所決定的。這種能力直接關系到其工作成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生存發展的機會和可能。
(一)會計專業方向分析。
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能夠就業的行業包括制造業、商業、房地產業、金融銀行業、飲食業、酒店賓館業等歸納這些行業的會計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一是盈利性企業內部核算管理性質的會計工作;二是行政事業單位(非盈利性單位)內部核算管理性質的會計工作;三是盈利性企業對外經營性的會計工作,這主要表現在銀行業。由此應該將會計專業分為三個專業方向:企業會計、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和銀行會計??紤]到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絕大部分知識能力被企業會計內容覆蓋,技能方面與企業會計沒有區別,所以決定去掉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專門化方向。最近的從財經網和一些相關的報道中了解到,現在社會上很缺乏資產評估方面的人才,由此最后確定,會計專業開設企業會計、銀行會計和資產評估師三個方向,其中企業會計針對的崗位重心是小企業會計,銀行會計針對的崗位重心是銀行柜面出納,資產評估師重心是大專會計班的考證。
會計專業這三個專門化方向既有共同點,也有區別。在會計基本知識、
操作技能等方面兩者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業務上有很大的不同,因為企業會計主要是內部管理方面的核算,銀行會計主要是對外經營業務方面的核算,資產評估師要求執業人員既具有工程技術方面的知識,又具有財務會計方面的知識,這些共同點所需掌握的會計知識和能力將成為會計專業核心課程的依據,而其不同點將成為專門化方向課程的依據。
(二)會計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群分析。
根據本次調研,一般企事業單位和銀行系統會計人員的工作項目主要有:出納、審計、總賬、報表、成本核算、工資核算、納稅核算、往來結算、資產管理、財務分析、銀行柜面出納、銀行信貸、銀行結算、統計等,這些工作項目形成會計專業對應的基本職業崗位群a在這些崗位群中,有些只適合大專以上學歷層次的會計專業畢業生,如審計、總賬、報表、資產管理、財務分析等。能夠適合中職學歷層次的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崗位主要是一些理論知識要求不高、技能操作要求比較熟練的崗位。目前適合中職學生的會計類崗位主要有:單位出納員、銀行柜面出納員、會計信息錄入員、統計員、工資員、成本核算員、倉庫保管員等。
(三)會計專業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分析。
會計證管理制度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目前,我國國內的會計資質考試可以按照難易水平和參加人員的素質大體分為三個級別:一是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考試;二是會計職稱證書考試;三是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注冊資產評估師等資格證書考試。
1.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考試時間:目前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考核,一年組織兩次。
考試科目: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會計基礎(包括實務)、初級會計電算化??己擞缮虾J胸斦块T統一組織實施。近幾年中每年約有3萬人報名參加考核,合格率約40x~右。
具備條件:報考者應具有高中畢業(含技校、職校)及財經中專結業證書、專業證書以上學歷。免試條件:其中具有財經類專業中專畢業以上學歷者可免考會計基礎知識和會計電算化兩門科目。
2.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會計職稱考試)。
考試分類:考試分為初級資格考試和中級資格考試。
(1).初級資格考試。
得初級會計資格證書。
(2).中級資格考試。
報考條件:報名參加會計專業技術中級資格考試的人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a取得大學??茖W歷,從事會計工作滿五年;
b取得大學本科學歷,從事會計工作滿四年;
c取得雙學士學位或研究生班畢業,從事會計工作滿二年;
d取得碩士學位,從事會計工作滿一年;
e取得博士學位。
中級資格考試科目包括:財務管理、經濟法、中級會計實務。中級資格考試成績實行單科累計制,單科合格成績在連續兩個考試年度內有效,各科考試成績合格標準均以考試年度當年標準確定。凡在連續兩個考試年度內取得以上三個考試科目合格成績者,均可取得中級資格。
此外,目前高級會計師資格證書已由評審制轉變為考試制。
3.注冊會計師考試。
報考條件:有高等??埔陨蠈W歷者,且具有會計、統計、審計、經濟中級以上專業資格的中國公民。
免試條件:具有會計或相關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可申請免試一門專長科目。申請者應在報考期內填報免試申請表,經省考試委員會及有關部門審核確認并報請上級考試委員會核準后,方可免試。
考試科目:《會計》、《審計》、《財務成本管理》、《經濟法》、《稅法》,考試形式為閉卷。
4.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cpt)。
這是一種類似于注冊會計師,但主要以稅務相關工作為主要內容的會計類資格考試,取得中專以上學歷并從事稅務相關工作規定年限者均可報名參加。
5.注冊資產評估師。
考試科目:《資產評估學》、《經濟法》、《財務會計學》、《機電設備評估基礎》、《建筑工程評估基礎》五門考試科目。
報考條件:
a.取得資產評估相關專業(經濟管理、財務會計、工程技術,下同)中專學歷,從事資產評估相關工作滿七年。
b.取得資產評估相關專業大專學歷,從事資產評估相關工作滿五年。
c.取得資產評估相關專業本科學歷,從事資產評估相關工作滿三年。
d.取得資產評估相關專業碩士學位或第二學士學位、研究生班畢業,從事資產評估相關工作滿一年。
e.取得資產評估相關專業博士學位。
f.不具備上述規定學歷,但通過國家統一組織的經濟、會計、審計專業初級資格考試,取得相應專業技術資格,并從事資產評估相關工作滿六年。
以上證書中面向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主要有:會計從業資格書、珠算等級證書,還可以增加“點鈔”、“賬簿書寫”、“傳票翻打錄入”等技能考核。
通過調研,讓我們了解到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專業會計應該注重產學研結合。會計專業在產學研方面要積極探索,建立了產學研結合的長效機制,吸納社會、行業和企業的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進入教學過程。在專業設置、培養方案、教學運行等方面參與并融入到專業人才培養工作中,進一步加快師資隊伍、實踐基地建設,實現學校與社會的結合,師生與勞動者的結合,教學和生產實際的結合,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符合學校實際的、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
(一)校企合作,制定和優化培養方案。
為使會計專業培養的學生符合社會、行業、企業的需求,我們要經常聘請了校外專家以及院內骨干教師為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充分發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每年定期召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會議,針對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所需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要求,聽取企業專家對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的意見,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內容做了相應調整。
(二)加強實習實訓方面的合作,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
校內建有實訓室,學生在模擬實訓中切實體會會計工作的真實情況,感受會計的崗位環境和崗位能力需要。簽有校外4個實習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校內實踐教學的不足,加強了與企業的合作,送學生去會計師事務所等實習基地考察、實習,培養和鍛煉了實踐技能。
(三)加強校企合作,共享人力資源。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7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