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報告,我們可以對問題或事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從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或結論。接下來是一些得到專家認可和推崇的報告范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學習的對象。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在細胞質基質中的形態和分布。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呈橢球狀,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葉綠體可以運動,改變橢球體的方向,這樣既能接受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強光灼傷。在強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側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采集的葫蘆蘚,其小葉內葉綠體橢球體的形狀不完全一樣?;罴毎械募毎|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以用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的運動做為標志。
蘚類的葉,新鮮的黑藻,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培養皿,鉛筆。
1、制作蘚類葉片的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
3、制作黑藻葉片臨時裝片。
4、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質流動。
1、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否靜止不動,為什么?
2、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么關系?
3、植物細胞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這對于活細胞完成生命活動有什么意義?
4、用鉛筆畫一個葉片細胞,標出葉綠體的大致流動方向。
實驗內容:模擬太陽運動過程中影子的變化(五年上冊第一單元)。
課題:1、太陽和影子。
實驗器材:手電筒、竹篾(或鐵絲)、小標桿(大頭針豎直插在橡皮上)。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課題:4、看月亮。
實驗器材:月相盒。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課題:2、導體和絕緣體。
實驗器材:電池、電池盒、開關、小電珠、燈座、導線若干、檢測物體(剪刀、鉛筆、回形針、橡皮、塑料圓珠筆等)、檢測液體(自然水、純凈水、鹽水)。
實驗類型:
3、掌握凋亡細胞的形態學檢測方法。
1、細胞內的過氧化物酶能把許多胺類氧化為有色化合物,用聯苯胺處理標本,細胞內的過氧化物酶能把聯苯胺氧化為藍色的聯苯胺藍,進而變為棕色產物,因而可以根據顏色反應來判定過氧化物酶的有無或多少。中間產物藍色聯苯胺是不穩定的,無需酶的參加即可氧化為棕色化合物。
2、細胞凋亡是指細胞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結束其生命的過程。它是一個主動的、高度有序的,基因控制的,一系列酶參與的過程。
3、凋亡細胞形態學特征是:體積變小,細胞質濃縮;細胞核發生染色質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圍(邊緣化);細胞膜有小泡狀形成;晚期細胞膜內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體;根據細胞凋亡形態學特征進行顯微觀察是檢測細胞凋亡的一種直觀、可靠的方法。
細胞中過氧化物酶的顯示。
1、在載片上滴一滴pbs緩沖液;
3、涂片:用另一玻片將骨髓細胞沿一個方向涂布推開,室溫晾干;
4、媒染:在涂片上滴0.5%硫酸銅液,以蓋滿涂片為宜,處理30秒-1分鐘。5、傾去硫酸銅液,直接滴入聯苯胺混合液反應6分鐘(以蓋滿涂片為宜)6、清水沖洗,番紅復染2min。
7、鏡檢:清水沖洗,室溫晾干,先低倍鏡下觀察,后換高倍鏡下觀察(油鏡100×)。
細胞凋亡的形態學檢測與觀察吉姆薩染色:。
4、pbs緩沖液洗2次。
5、吉姆薩染色液染色5min6、蒸餾水輕輕洗去染液。
7、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吖啶橙染色:。
1、取細胞爬片置于小培養皿中(有細胞面朝上)2、生理鹽水輕輕漂洗細胞。
3、甲醇:冰醋酸(3:1)固定5min4、pbs緩沖液洗2次每次1min。
5、0.01%吖啶橙染色液在避光環境下染色5min6、蒸餾水輕輕洗去染液。
6、選用藍光激發濾片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hela細胞凋亡過程中核染色質的形態變化(吖啶橙染色)。
1、細胞凋亡的調控機制。
細胞凋亡是一個受基因調控、眾多細胞膜受體和胞漿蛋白參與的細胞主動自殺過程,其觸發因素多種多樣,包括細胞內誘導因子和抑制因子對細胞凋亡的調控。
2、細胞凋亡的特征。
凋亡細胞形態學特征是:體積變小,細胞質濃縮;細胞核發生染色質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圍(邊緣化);細胞膜有小泡狀形成;晚期細胞膜內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體。
3、研究細胞凋亡的方法。
定性的研究方法:常規瓊脂糖凝膠電泳、脈沖場倒轉瓊脂糖凝膠電泳、形態學觀察(普通光學顯微鏡、透射電鏡、熒光顯微鏡)。
定量或半定量的研究方法:各種流式細胞儀方法、原位末端標記法、elisa定量瓊脂糖凝膠電泳。
顯微鏡、洋蔥表皮細胞切片,及其他細胞裝片。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把顯微鏡向著光放在實驗臺上。
2、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3、調節載物臺下的反光鏡,從目鏡往下看,能看見亮的光圈。
4、觀察:調節粗準焦螺旋,把所要觀察的洋蔥表皮切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夾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央。
5、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轉動粗準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細胞為止,最后整理器材。
1、取送顯微鏡時,應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輕拿輕放。
2、鏡檢時,坐姿端正,一般用左眼觀察物象,用右眼看著實驗報告紙畫圖。兩眼須同時睜開。
3、切忌一面從目鏡進行觀察,一面使鏡筒下降,這樣容易使物鏡與玻片標本碰撞而損壞。
4、在高倍鏡下調節焦距時,切勿使用粗調節器,以免壓壞標本,損壞物鏡。
5、顯微鏡使用完畢必須先上升鏡筒,移開鏡頭后再取出玻片標本,以免取玻片時擦損鏡頭的鏡面。
利用教學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在實驗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多種細胞裝片,以供學生操作、觀察,增加了學生動手實驗的時間,使學生在實驗中經歷調節顯微鏡的焦距的過程,從而熟練掌握教學教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1、學習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2、學會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用圖畫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
3、對比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各有什么不同。
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正確使用顯微鏡。
分組實驗器材:顯微鏡、洋蔥、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放大鏡等。實驗過程:
一、導入課題。
出示洋蔥。問:如果從它的內表皮上揭下一塊,用顯微鏡來觀察能看到些什么呢?(板書課題)。
二、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1、師講解并演示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的方法與步驟。
(1)在一個干凈的玻璃載片中間滴一滴清水;
(5)洋蔥表皮玻片標本做成可進行觀察。
2、學生以組為單位自制玻片標本(最好制三份裝片,便于下面的對比觀察),教師巡視指導(教育學生注意安全)。
三、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1、先用肉眼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內容畫在科學記錄本上。
2、再用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內容畫到科學記錄本上。
3、學生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鏡分別觀察到什么?它們有何不同?
4、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1)、出示顯微鏡,引導學生認識顯微鏡,簡介各部分的名稱、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每5人一組操作熟悉顯微鏡。
(2)、各組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師操作演示: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生一步步跟著操作。)。
(3)、學生觀察、記錄、描畫洋蔥表皮細胞。教師巡視指導,各組的實驗組長監督組員操作是否規范,要求每個人都要操作、都要觀察,并將觀察結果進行交流。組長將大家在顯微鏡下的發現畫到科學記錄本上。
5、全班交流在顯微鏡下的發現。
(1)各組推薦發言代表談自己的發現。
(2)各組將所畫的觀察結果向全班展示。
(3)交流討論評價。
6、師小結:我們發現放大鏡比肉眼、顯微鏡比放大鏡看到的細節更多,更清楚。我們發現洋蔥表皮是由一個個比較規則的多邊形組成的,而且大多呈長方形,外為細胞壁,內為無色細胞質和細胞核。洋蔥表皮上的一個個小房間似的結構,就是洋蔥的細胞。(師一邊描述一邊畫洋蔥細胞簡圖)。
四、實驗結束。
回收實驗器材,整理實驗桌。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在細胞質基質中的形態和分布。
二、實驗原理。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呈橢球狀,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葉綠體可以運動,改變橢球體的向,這樣既能接受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強光灼傷。在強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側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采集的葫蘆蘚,其小葉內葉綠體橢球體的形狀不完全一樣。
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以用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的運動做為標志。
三、材料用具。
蘚類的葉,新鮮的黑藻,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培養皿,鉛筆。
四、實驗過程(見書p30)。
1.制作蘚類葉片的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
3.制作黑藻葉片臨時裝片。
4.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質流動。
五、討論。
1.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否靜止不動,為什么?
2.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么關系?
3.植物細胞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這對于活細胞完成生命活動有什么意義?
4.用鉛筆畫一個葉片細胞,標出葉綠體的大致流動方向。
課題:第四章第一節——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以"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為實驗課題,了解綠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機物——淀粉,同時知道光照是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最后,歸納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對生物圈的重要作用。從而認識到綠色植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愛護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課堂教學,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自主發現新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以期使得生物實驗教學更為科學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之一,光合作用對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梢哉f,沒有光合作用就沒有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奧秘就成為最具吸引力的課題。學生在學習了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之后,繼續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重要的生理現象。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設計、操作、探究和討論,使學生對實驗的設計原理、技巧,有更深層次的感悟。通過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學情分析:
1、七年級同學對生物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實驗探究積極主動,愿意與同學合作性探究學習,敢于大膽質疑。
2、七年級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較抽象。學生相應的知識鋪墊不夠,動手能力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來源之本,通過光合作用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從理論上認識到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節知識要用具體的,形象的實驗進行教學。讓學生體驗到由現象到理論的過程,即通過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知識。
學法、教法分析:
家那樣不斷深入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嘗試做“小科學家”的愿望。
《探究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級學生剛接觸不多的一種探究實驗,而且操作的準確性強,由學生獨立完成有一定難度。對此,在教學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師的指導,又還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獨立進行探究;而且這個實驗也是七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這么多種類的實驗用具,第一次點燃酒精燈并隔水加熱。為確保實驗安全、順利地進行,我在課前幾天開始培訓實驗小組長,并強調注意事項,同時設計并印發實驗報告單給學生,讓他們邊復習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邊分組填寫: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然后根據設計方案小組長帶領組員提前做好實驗準備工作;可以將各實驗小組實驗準備的過程拍成錄像,作為上課資料。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可以產生淀粉,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生物探究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究綠葉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實驗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學生明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養成愛護綠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點、難點重點: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條件。領悟“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設計原理。
難點:提出問題,應用適當的手段解決問題;單一變量對照實驗的設計。
三、材料用具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取一盆長勢旺盛的天竺葵,對它進行暗處理兩晝夜,再取多個黑紙片(根據學生實驗的組數而定),對多個葉片的上下兩面進行遮蓋,并用曲別針進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進行光照數小時后備用。
(二)導入
在我們賴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個巨大的生產有機物的天然工廠,它制造的有機物養活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這個大工廠就是生物圈中的生產者——綠色植物。
設問:綠色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的?它們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光照是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一下《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這個實驗。
(三)實驗講授
1、先找同學起來讀一下本節課的目的要求,并對本節課的材料用具進行清點,然后播放《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視頻文件,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這個實驗的大體步驟和某些應該注意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家們探索光合作用的歷程,激勵他們努力獲得與科學家結論相似的結果,在這節課中,可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模擬探究實驗,以培養學生像科學家那樣不斷深入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嘗試做“小科學家”的愿望。
(四)實驗過程
1、提前指導興趣小組的學生將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
(啟發思考:為什么要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
2、在經過黑暗處理的天竺葵上選取1~2片葉子,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然后將這盆小白菜移到陽光下照射3—4小時。選取的葉子必須大小合適,顏色比較新鮮。
(啟發思考:為什么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的目的?)
3、學生按照下列步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完成探究過程。教師巡視指導。
(1)、剪下遮光處理過的葉片,去掉黑紙片
(啟發思考:.取下遮光黑紙時,遮光部位與見光部位有明顯差別嗎?)
浸入盛有酒精的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的綠色退去。
在本步驟的操作中,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沒葉片為準,三角架上墊上石棉網,大燒杯里倒入熱水并加蓋。用酒精燈的外焰進行加熱,如果高度不夠,可以在酒精燈下墊上書本,保證用外焰加熱。酒精燈用完不能用嘴吹滅,應用蓋子直接蓋上。
(啟發思考: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熱?為什么要隔水加熱?)
(2)、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干凈,放在培養皿中,滴加碘液。
由于酒精的溫度比較高,可以用鑷子夾取葉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燙傷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來回晃,期間可以更換大燒杯中的水。直到水變得比較清為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這時葉片顏色有沒有變化?)將葉片取出放入培養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實驗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實驗桌。
(啟發思考:往葉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強調應注意安全)
(3)、觀察實驗現象:葉片光照部分便藍。
(4)、分析得出結論:
a.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六、總結(學生總結,歸納)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
這個教學環節學生基本能夠獨立完成,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教師需要進一步要求學生劃出關鍵詞,加強理解記憶。
注意事項:
a.從上述實驗可以看出葉片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藍色。實際是淀粉遇到碘液變藍,說明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的目的是讓葉片內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實驗。c.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的目的是讓該部分不見光,易形成對比,驗證光與制造有機物的關系。
d.酒精要隔水加熱,直接加熱不好控制溫度防止發生危險。
e.碘液對眼睛和皮膚有刺激,使用時一定要小心。
4、整理實驗儀器。
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產生淀粉。
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沒有葉綠體,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1.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難點: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并掌握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黑紙片、曲別針。
1.導入
2.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師:昨天讓大家按p119實驗步驟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沒有?
生:做了。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學生甲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紙片,并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
學生乙將酒精倒入小燒杯中。
學生丙準備酒精燈,并點燃酒精燈。
學生丁準備清水,并漂洗葉片。
學生戊滴加碘液。
師:通過實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下邊大家來共同討論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及細節。教師同時用投影打出小組討論提綱:
1.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實驗之前要在黑暗處放一晝夜?
2.為什么要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
3.為什么把葉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來什么成分?其結果說明什么?
生:小組討論,并選出代表回答問題。
小組1回答問題1:實驗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處是為了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實驗中用碘液檢驗的淀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葉片在實驗前貯存的。
小組2回答問題2: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是為了與其他葉片作對照??纯凑展獾牟课缓筒徽展獾牟课皇遣皇嵌寄苤圃斓矸?。
小組3回答問題3:把葉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是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熱,不僅酒精蒸發得太快,造成浪費,而且溶解葉綠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發生危險。這一步驟的目的是使葉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脫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顏色觀察。
小組4回答問題4:向葉片中加碘液是因為碘液遇淀粉可變成藍色,故可用碘液來葉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機物淀粉。通過實驗可知: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了藍色,而遮光部分未變藍色,說明葉片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各小組可相互補充、完善)
3.課堂
師: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完成實驗手冊。
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1.先講大的步驟,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較
1.提出。
問題。
2.作出。
假設。
二3.制定。
探計劃。
究
過
程
4.實施。
帶,觀察這條腿的反應。
(3)換位進一步實驗:
乙同學作為受試者坐在。
椅子上,一條腿著地,另一。
條腿自然搭在這條腿上。
(4)甲同學作為實驗者用。
橡皮錘,迅速叩擊乙同學上。
面那條腿的膝蓋下位的韌。
5.得出。
結論。
三.實驗后表達與。
交流。
活中逐漸形成的?
(3)膝跳反射受大腦的控。
制嗎?為什么?
(4)完成該反射的反射弧。
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5)該反射是簡單反射還。
是復雜反射?
(6)能否進一步探究?
經過實驗你們確定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是什么?如:縮手反射等。
你們能制定出探究方案嗎?老師期待你們課后會有精彩的探索和重大的發現!
通過本次探究活動,你收獲和感想有哪些?。
小組評價教師評等級。
價
abcd。
二、實驗目點:
通過實驗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能用光反射規律解釋一些簡單的現象。
三、實驗器材。
畫有角度的可折疊的白色硬紙板、平面鏡、兩個光源、鉛筆、直尺等。
四、實驗步驟1、把一個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硬紙板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紙板上的.直線on垂直于鏡面。
2.讓一束紅光貼著硬紙板沿著某一角度射到o點,經平面鏡反射,沿著另一方向射出。
3、在紙板上用筆描出入射光線eo和反射光線of的徑跡.
4、改變入射光線的方向,重做兩次,換用另一種顏色的筆,記錄光的徑跡。
5、取下硬紙板,用量角器測量no兩側的角i和角r。
6.紙板enf是用兩塊紙板連接起來的,把紙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觀察反射光線。
7、整理實驗器材。
五、實驗數據記錄。
六、實驗結論: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無論是小學或初中的學生,對于科學課上的小實驗是非常熱情的。學校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認真貫徹國家教育教學方針政策,積極的向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學實驗活動。本學期實驗活動開展以來,得到的學生的喜愛和認可,從中也讓教師認識到了許多,其中更有許多值得今后的教學工作借鑒的地方。
首先,小學四年級實驗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通過近來的實驗,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基本上能掌握實驗基礎及技能,儀器選取,材料的選取,操作程序都較正確合理,操作較規范熟練,實驗效果良好,取得了較好效果。同時學生們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操作能力、比較能力、分類能力、推理能力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養成了愛科學、學科學的學習積極性,做實驗能正確規范地操作,善于觀察,樂于探究,并能將學到的相關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中,能夠解釋常見的自然現象及生活現象。
其次,科學實驗活動的開展,培養了小學生的動手能力。開展實驗教學工作,基本完成規定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并填寫了相關的表冊資料,學生分組實驗還填寫了學生實驗報告單。在認真開展實驗教學的同時還注意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不但在實驗室里完成各項實驗,還讓學生走向生活、走向社會,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為了上好實驗課,每上一節課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研究教材,熟悉實驗的操作步驟,考慮實驗中的安全因素,堅持“課前準備,課后整理”的原則開展實驗教學。教師放手、學生動手、主動發展。學生與學生的合作探究中,他們相互作用,獲得了成功,感到無比快樂。
料,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更有很多學生從家中搜集到了很多關于實驗的器材。
再次,科學實驗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課堂,增進了學生的知識。用好自然室,發揮設備作用,我們要求上課教師有效地發揮儀器作用以及現代化手段提高教學效益,課后為科技興趣小組提供良好的活動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分組實驗的材料有四個來源:(1)儀器室內分組實驗盒(2)向學生下發的實驗器材(3)自制分組實驗材料(4)發動學生平時注意收集各種廢舊物品。積極安排好實驗所需用品,提前根據教學進度準備好,演示和分組實驗努力開足開全。在科學實驗教學,教學科學分組實驗、演示實驗,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都有很好的體現,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現能力,同時在科學教師的共同的努力下,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學們在實驗過程中享受了實驗的樂趣,提高了他們的科學素質和科學素養。
總之,實驗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做到了規范化,每次演示實驗與分組實驗都預先寫好實驗通知單,課堂上的演示、分組實驗有儀器配備、使用情況、過程等整體效果記錄。實驗完畢后的儀器進行全面的檢查后整理收放原處,以便下次使用。我們科學組在以后的工作中,重視學生學法的培養、指導,充分發揮師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積極開展實驗教學的改革和探索,努力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未來的社會,一個人獨立完成某項工作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形成“我要合作”、“我想合作”的氛圍。我們在探究活動中,以小組學習的形式為主,這樣既可有效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又可以提高學生課堂活動的密度,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協作精神。
2010年6月22日。
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嘗試探究綠色植物進行光和作用的場所。
學生已經了解了綠色植物可以通過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知識。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綠色植物的哪一個器官中進行,具體場所在哪里,植物體的結構特點和功能又是怎樣相互適應的,學生可以通過探究實驗來得到結論,同時也為后面學習“光合作用的實質”打下基礎。
1.運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原理。
2.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重點: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難點: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運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原理,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銀邊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
1.導入
師:首先讓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下展示他們自己課前各種葉片;然后我展示海桐葉和松針這兩種不同形態的葉子,并且提問:“常見的是哪一種葉型,為什么?”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思考,之后得出“闊葉表面積大能充分吸收陽光,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結論。
2.實驗:探究光和作用的場所
師:多數葉片寬闊、扁平,是葉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葉片內部有哪些結構特點是適于進行光合作用的呢?”
學生們躍躍欲試,有的學生想撕開葉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東西。我則讓他們首先看書,大致了解觀察葉片內部結構的實驗方法和步驟;然后認真地看我在實物投影儀下做一遍演示實驗。教師需要一邊做一邊強調徒手切片實驗操作的要點,以及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觀察思考的要求:“識別葉片的幾個部分,觀察各個部分的細胞有什么特點,思考它們分別有什么功能?”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并且把學生做得好的葉片橫切標本,通過數碼顯微鏡放大后,向全班同學展示。
教師引導學生對照插圖或者屏幕,識別菠菜葉片的三部分結構。
師:實驗材料是銀邊天竺葵或彩葉草。因為它們的葉片中有一部分不含葉綠體(銀邊天竺葵葉片的邊緣、彩葉草葉片的中央及靠葉柄的部分都不含葉綠體),所以按照課本中的實驗步驟,在滴加碘液處理后,不含葉綠體的部分不會變藍。由于該實驗與上個實驗一的實驗步驟基本相同(只少了夾葉片遮光處理),因此這個實驗請同學們親自動手實驗。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師:為什么銀邊天竺葵葉片的邊緣和中央部分的顏色不相同?
師:如果將銀邊天竺葵的葉片用酒精脫色和碘液處理后,葉片的顏色會發生什么變化?
3.課堂
師: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結論,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
完成實驗手冊。
探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結論,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
1.教師給予較多的指導,否則學生因為生活經驗不多,不能很順利地找到實驗材料。
一、教師取放儀器標本必須通過管理員。演示所用物品(實驗標本模型、掛圖及儀器)必須提出前三日通知管理員。學生分組實驗必須提前一周與管理員聯系。
二、演示物品使用完畢后,應及時歸還儀器室,貴重儀器須經教務主任批準、并須按時歸還,如有損壞,應按規定賠償。
三、觀察標本或使用儀器時,如有損失,在歸還時應向管理員說明,并予以登記。教師如因教學工作損壞或損失,免于賠償(貴重物品須取得教務主任同意)。但由于使用不當或粗心大意而造成損失的,必須酌情賠償。
四、儀器室應通風,標本應經常保持干`燥,防止腐爛。
五、浸制標本要定期更換浸制液體,防止變質腐爛。
本實驗出自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五章《綠色植物的一生》的一個觀察實驗。該實驗的目的通過觀察大豆種子的結構能夠描述出植物種子的主要結構。既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觀察操作能力,又為學好種子的萌發過程奠定了基礎。
原實驗的實驗材料僅僅只有一種大豆種子,大豆種子只能代表雙子葉植物種子這一類種子的結構。書本對玉米、小麥、水稻等單子葉植物種子的結構,未設計實驗進行觀察,其實對學生了解種子的種類以及結構是不利的。
將實驗材料換成了綠豆種子和玉米種子,學生可通過觀察綠豆和玉米種子的結構,比較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的異同。
浸泡過的綠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碘酒、刀片、放大鏡
淀粉遇碘變藍
1、分別取三粒綠豆種子和玉米種子,放置在吸水紙上
2、將一粒綠豆種子的種皮剝開;另外一粒綠豆種子剝去,并用手掰開的兩片子葉;
3、將一粒玉米種子的果皮剝開;另外一粒玉米種子用刀片進行縱切,并在剖面滴加碘液。
4、先用肉眼對種子的外形進行觀察,然后用放大鏡對種子的結構進行對比觀察。
1、通過觀察發現玉米種子一層皮即果皮剝去后,里面還有層皮,就是種皮,使學生親眼看到我們平時所說的玉米種子其實是果實。而綠豆只有一層皮即種皮,所以綠豆是種子。
2、通過對比觀察兩種種子的結構,了解到像玉米這種單子葉的植物和綠豆這種雙子葉植物的結構的異同。
通過實驗創新改進,我認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體現如下:
1、學生通過親眼觀察了解到我們食用的許多農產品有些是果實有些是種子。
2、通過增加對玉米種子的觀察,更加形象生動的補充了學生對種子的種類及結構差異性的漏缺。
3、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觀察操作能力和學生處理信息、歸納總結的能力。
目的要求:
1、學習制作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認識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練習畫細胞結構圖。
材料用具:
洋蔥鱗片葉,清水,稀典液,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方法步驟:
一、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一)準備。
1、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2、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臨時裝片。
3、用刀片切取一塊洋蔥鱗片葉或用刀片在洋蔥鱗片葉上劃“井”字(大約0.5cm2)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內表皮。把撕下的內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鑷子把它展平。
4、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放下,以免產生氣泡,影響觀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
6、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二、觀察臨時裝片。
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
三、練習畫細胞結構簡圖。
依照在低倍鏡下觀察到的物像,選一個細胞畫全各部分,周圍的細胞只勾出輪廓就可以了。
四、討論:
答:染色可以使細胞的結構顯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劑對活細胞的生物活性往往會有很大影響,有時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觀察活的細胞及其生物活性時,應該使用不經染色的臨時裝片。
2、怎樣區別顯微鏡視野中的細胞和氣泡?
答:一般來說,氣泡在顯微鏡中呈現為具有較黑、較寬邊緣的圖像,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鑷子尖輕輕壓一下蓋玻片,氣泡就會變形或移動。
五、課外練習。
制作黃瓜表層以果肉細胞細胞或黑藻細胞臨時裝片。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學習目標: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通過調查,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3、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調查法的一般步驟及生物分類方法。
難點:撰寫調查報告。
學習過程:
一、情境引入。
1、某生物小組要想了解北關市場的各種蔬菜其銷售狀況,這時我們常用到調查法。
2、當你走進農田,要記錄你所看到的生物并對其進行分類,應采用什么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嘗試應用調查法。
1、自學教材p7—p9頁,結合調查活動,總結出調查的一般方法。
自學提示:
(1)結合紅背景內容,熟悉調查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2)在農田調查中,是否只調查植物。
(3)設計調查農田生物的調查表。
(4)調查時,能否損傷動植物或破壞它們的生活環境。
(5)結合p9頁討論題,討論回答。
2、小結討論,交流問題。
3、師生歸納總結。
學習任務二: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
1、自學p9頁最后一段,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
自學提示:
(1)玉米屬于植物,它的分類依據是什么?
(2)生物的分類依據一般有幾種?
(3)對你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并說出你的分類依據?
2、小組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3、師生歸納總結。
三、系統總結。
四、拓展應用。
小明在調查神童山的生物種類時,發現一株不認識的植物,于是他小心地用鐵鏟將該植株挖出,帶回學校請教老師。你認為他的做法對嗎?請簡述理由。
五、診斷評價。
1、下列活動,可采用調查法進行的是()。
a、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c、優良作物品種的培育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測定d、光照對植物生活的影響。
2、某同學在調查活動結束后,將有關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動物他所采取的分類依據是()。
a、生物用途b、生活環境c、比大小多少d、形態結構。
3、調查時首先要明確和制訂合理的,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不可能逐亡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調查過程中要,對調查結果要,有時要用。
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一、實驗設計思想:本節教學設計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旨在探究多媒體網絡技術與新課改下的生物實驗整合點和切入點,構建整合的環境。
搭建優化實驗過程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平臺;創設學生學習的情景,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二、實驗目的要求:
1.認識人體細胞的基本結構。
2.練習制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
3.畫一個口腔上皮細胞圖。
三、探究實驗準備:
1、實驗材料準備。
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消毒牙簽,燒杯,吸管,0.9%生理鹽水,稀碘液(或龍膽紫),水紙。
2、實驗安排全班56人,4人一組,共分14組。
3、課時安排:l課時。
四、實驗探究過程:
一、實驗預習探究提綱:(投影展示,師生切磋,為實驗的順利進行作鋪墊)。
1、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為什么要用0.9%的生理鹽水?
2、刮取口腔黏膜時為什么要消毒牙簽?
3、把牙簽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載片上的生理鹽水滴中為什么要涂抹幾下?吸。
課題: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兵團二中。
呂篤康。
2013年7月。
課題:第四章第一節——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以"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為實驗課題,了解綠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機物——淀粉,同時知道光照是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最后,歸納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對生物圈的重要作用。從而認識到綠色植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愛護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課堂教學,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自主發現新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以期使得生物實驗教學更為科學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之一,光合作用對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梢哉f,沒有光合作用就沒有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奧秘就成為最具吸引力的課題。學生在學習了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之后,繼續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重要的生理現象。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設計、操作、探究和討論,使學生對實驗的設計原理、技巧,有更深層次的感悟。通過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學情分析:
1、七年級同學對生物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實驗探究積極主動,愿意與同學合作性探究學習,敢于大膽質疑。
2、七年級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較抽象。學生相應的知識鋪墊不夠,動手能力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來源之本,通過光合作用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從理論上認識到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節知識要用具體的,形象的實驗進行教學。讓學生體驗到由現象到理論的過程,即通過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知識。
學法、教法分析:
家那樣不斷深入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嘗試做“小科學家”的愿望。
《探究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級學生剛接觸不多的一種探究實驗,而且操作的準確性強,由學生獨立完成有一定難度。對此,在教學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師的指導,又還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獨立進行探究;而且這個實驗也是七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這么多種類的實驗用具,第一次點燃酒精燈并隔水加熱。為確保實驗安全、順利地進行,我在課前幾天開始培訓實驗小組長,并強調注意事項,同時設計并印發實驗報告單給學生,讓他們邊復習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邊分組填寫: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然后根據設計方案小組長帶領組員提前做好實驗準備工作;可以將各實驗小組實驗準備的過程拍成錄像,作為上課資料。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可以產生淀粉,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生物探究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究綠葉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實驗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學生明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養成愛護綠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點、難點重點: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條件。領悟“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設計原理。
難點:提出問題,應用適當的手段解決問題;單一變量對照實驗的設計。
三、材料用具。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取一盆長勢旺盛的天竺葵,對它進行暗處理兩晝夜,再取多個黑紙片(根據學生實驗的組數而定),對多個葉片的上下兩面進行遮蓋,并用曲別針進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進行光照數小時后備用。
(二)導入。
在我們賴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個巨大的生產有機物的天然工廠,它制造的有機物養活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這個大工廠就是生物圈中的生產者——綠色植物。
設問:綠色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的?它們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光照是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一下《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這個實驗。
1、先找同學起來讀一下本節課的目的要求,并對本節課的材料用具進行清點,然后播放《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視頻文件,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這個實驗的大體步驟和某些應該注意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家們探索光合作用的歷程,激勵他們努力獲得與科學家結論相似的結果,在這節課中,可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模擬探究實驗,以培養學生像科學家那樣不斷深入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嘗試做“小科學家”的愿望。
(四)實驗過程。
1、提前指導興趣小組的學生將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
(啟發思考:為什么要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
2、在經過黑暗處理的天竺葵上選取1~2片葉子,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然后將這盆小白菜移到陽光下照射3—4小時。選取的葉子必須大小合適,顏色比較新鮮。
(啟發思考:為什么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的目的?)。
3、學生按照下列步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完成探究過程。教師巡視指導。
(1)、剪下遮光處理過的葉片,去掉黑紙片。
(啟發思考:.取下遮光黑紙時,遮光部位與見光部位有明顯差別嗎?)。
浸入盛有酒精的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的綠色退去。
在本步驟的操作中,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沒葉片為準,三角架上墊上石棉網,大燒杯里倒入熱水并加蓋。用酒精燈的外焰進行加熱,如果高度不夠,可以在酒精燈下墊上書本,保證用外焰加熱。酒精燈用完不能用嘴吹滅,應用蓋子直接蓋上。
(啟發思考: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熱?為什么要隔水加熱?)。
(2)、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干凈,放在培養皿中,滴加碘液。
由于酒精的溫度比較高,可以用鑷子夾取葉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燙傷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來回晃,期間可以更換大燒杯中的水。直到水變得比較清為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這時葉片顏色有沒有變化?)將葉片取出放入培養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實驗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實驗桌。
(啟發思考:往葉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強調應注意安全)。
(3)、觀察實驗現象:葉片光照部分便藍。
(4)、分析得出結論:
a.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六、總結(學生總結,歸納)。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
這個教學環節學生基本能夠獨立完成,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教師需要進一步要求學生劃出關鍵詞,加強理解記憶。
注意事項:
a.從上述實驗可以看出葉片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藍色。實際是淀粉遇到碘液變藍,說明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的目的是讓葉片內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實驗。c.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的目的是讓該部分不見光,易形成對比,驗證光與制造有機物的關系。
d.酒精要隔水加熱,直接加熱不好控制溫度防止發生危險。
e.碘液對眼睛和皮膚有刺激,使用時一定要小心。
4、整理實驗儀器。
實驗一飼養和觀察蚯蚓。
目的要求:
1、設置一個適于蚯蚓生存的環境并飼養蚯蚓。
2、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3、觀察蚯蚓的運動。
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紙、棉球、放大鏡、制作飼養蚯蚓的裝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驟:
1、根據你的經驗創造一個蚯蚓的生存環境,并觀察蚯蚓的生活習性和食性。建議參考課本上的插圖制作飼養和觀察使用的工具。
2、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2)用手觸摸蚯蚓體壁,覺察體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指觸摸蚯蚓體節近腹面處,你有什么感覺?并用放大鏡觀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許多小突起就是剛毛。
3、觀察蚯蚓的運動。
(2)、將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觀察他的運動及身體變化,并與它在糙紙上的運動作比較。
注意:在觀察過程中,應該常用浸水的濕棉球輕擦蚯蚓體表,使體表保持濕潤。
討論:
1、蚯蚓適于在什么樣的環境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3、身體分節有什么意義?蚯蚓的體節和剛毛在運動中各起什么作用?
4、為什么蚯蚓要在潮濕的土壤深層穴居?
實驗二鳥適于飛行的特點。
提出問題:鳥的身體有哪些適于飛行的特點?
作出假設:鳥的身體輕,受到地心引力小、鳥有翅膀、鳥的肌肉發達。制定計劃并實施計劃。
提示:
3、摸摸鳥的胸部肌肉,與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肌肉的發達程度怎樣?
5、你所提出的假設都能通過觀察來檢驗嗎?如果不能,請你查找資料。
(見課本提供的資料,對你理解鳥的飛行會有所幫助。)得出結論:
你得出的結論是:
表達和交流:
實驗三動物的繞道取食。
背景。
“嘗試與錯誤”是常見的學習行為,在前面介紹蚯蚓走“t”字形迷宮的實驗中,蚯蚓要經過大約200次失敗的嘗試,受到許多次輕微的電擊后,才能學會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動物越高級,學習能力越強,學會某種行為中“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越少。當動物和它所發現的食物之間設有障礙時,它可能會經過若干次“嘗試與失敗”學會繞道取食。當然,也不排除不經過“嘗試與錯誤”就能吃到事物的可能性。
提出問題:
根據以上背景材料,就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提出你的探究問題。
你提出的問題是:
作出假設:
你所做出的假設是:
制定計劃:
你所制定的計劃中,應當包括:確定作為研究對象的動物,準備適當的食物,選好實驗場所,設置障礙等。參考課文插圖作為示例。
實施計劃:
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實驗結果支持你的假設嗎?你的結論是:
討論:
3、這項探究活動對你自己的學習有什么啟發?
1、遵守實驗室的一切規章制度,服從教師的管理,保持實驗室的`整潔、安靜,不準吸煙、隨地吐痰、亂仍雜物。
2、實驗前應認真預習,明確實驗目的、要求,掌握所用儀器的性能及操作方法,按要求做好一切。經教師檢查許可后方可進行實驗。
3、實驗課不得遲到,衣冠不整不得進入實驗室,不準將與實驗課無關的物品帶進實驗室。
4、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實驗,認真如實地記錄各種實驗數據,不得擅離操作崗位。
5、實驗完畢后,經教師檢查儀器、工具、器皿及實驗記錄后,方可離開實驗室。
6、發現儀器設備損壞,及時報告,查明原因。凡違反操作規程造成事故的,按有關規定處理。
7、注意安全,一旦發生事故應立即切斷電源、火源,并向教師如實報告,采取緊急措施。
8、要愛護實驗室內一切設施,不得亂寫亂畫,禁止動用與本實驗無關的儀器設備、器材和設施。
9、要勤儉節約,不浪費水、電、材料。
10、對不遵守紀律和實驗不認真者,教師有權令其停止或重做。
二、聽從教師指導,嚴格按實驗操作規程進行實驗,仔細操作、認真思考。實驗中不得擅自離開座位。
三、注意實驗安全,進入實驗室應先熟悉本實驗室的水、電開關。若遇事故應立即采取適當措施,并報告教師。對違反操作規程造成事故者,應給予嚴肅處理,并由違規操作者承擔全部責任。
四、愛護公物,遇有儀器損壞應立即報告,檢查原因并登記損壞情況,按規定賠償。
五、實驗中應保持桌面、地面、水槽、儀器整潔。實驗室所用儀器、藥品不得帶出實驗室。
六、要備有專用記錄本,實驗記錄要真實、準確、整齊、清楚,實驗完畢應把原始記錄交給教師審閱、簽字后方可離開實驗室,不合格者,應重做或補做。
七、實驗完畢,值日生整理儀器及臺面,打掃實驗室,清倒廢物,檢查水電開關,關好門窗。
《生物趣味實驗》課題方案一、活動目的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生物實驗是生物的靈魂,是激發學生學習生物興趣的源泉之一,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等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實驗是創新之本,是驗證、探索、發現新東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利用綜合實踐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生物趣味實驗并誘導探究,通過觀察、實驗等科學探究方法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感知活動,激發探究生物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能力及創新精神,是生物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任務和最終目的。
本學年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將以觀察實驗為主題,其中穿插幾個有趣的手工制作,讓課程更加多彩豐富,更能吸引孩子們的眼球。
二、活動內容1、觀察番茄細胞結構(1課時)負責老師:董衛麗司曉慧預設成果形式:照片、實驗報告及感悟2、葉畫的設計與制作(2課時)負責老師:尚德蘭司曉慧預設成果形式:照片、葉畫作品3、觀察水綿、苔蘚植物的結構(1課時)負責老師:趙獻華趙保鳳預設成果形式:照片、實驗報告及感悟4、制作簡易花瓶,培養各種植物幼苗(1課時)負責老師:董衛麗李新時預設成果形式:照片、花瓶及培養的幼苗5、珍惜動植物介紹(1課時)負責老師:李新時董衛麗預設成果形式:照片、學生收集的資料6、測定種子的發芽率、觀察根毛(1課時)負責老師:董衛麗李新時預設成果形式:照片、實驗報告及感悟7、觀察葉片下表皮的氣孔(1課時)。
負責老師:趙獻華趙保鳳預設成果形式:照片、實驗報告及感悟8、種子畫的設計和制作(2課時)負責老師:趙保鳳趙獻華預設成果形式:照片、種子畫作品9、熱熱帶魚的手工制作(2課時)負責老師:司曉慧尚德蘭預設成果形式:照片、熱帶魚手工作品10、蛋殼小動物的制作(1課時)負責老師:董衛麗李新時預設成果形式:照片、蛋殼動物作品11、學期末階段性。
總結。
展示(1課時)負責老師:董衛麗尚德蘭預設成果形式:照片、學生感悟。
三、
活動計劃(一)把參加活動的同學進行開題動員,選出班長,全面協助老師負責班級的材料準備、上課紀律、課后值日。
(二)分組(8人一組,男女生叉開),選一個組長,每班4——6組為宜,以相鄰班級的同學為同組,便于材料的收集和溝通合作,以及值日。
(三)活動課的模式為:
1、教師首先向同學介紹活動的目的、意義和操作要點、注意事項,并作演示。
2、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操作實驗的分工。
3、小組同學動手實驗,比比看哪組做的認真,分工明確,最先完成,效果最好。
4、評比出優勝小組,貼一棵智慧星以做鼓勵。如有時間,讓優勝組介紹其經驗。5、學期結束時,評比出一二三名,發小紀念品以作鼓勵。
四、預設成果形式以實驗小組的同學的實驗照片和制作的手工作品為主,同學們寫的活動課感言和實驗報告等為輔。如有機會,還可為我們的生物學小能手提供一節演講課,增強他們繼續探索生物學知識的信念,同時還激起了其他同學對生物學的熱愛。
《生物趣味實驗》課題簡介《生物趣味實驗》是以觀察實驗和動手制作為主題。主要通過顯微鏡觀察各種植物細胞結構,科學直觀,生動有趣;還可以自己動手設計和制作葉畫、種子畫、蛋殼動物、熱帶魚等,很有意思。參加這一課題,會讓你收獲多多,趣味無窮。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5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