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調研報告撰寫之前,我們必須充分了解并熟悉被調查對象或主題,以便得出準確的結論和建議。小編為大家收集了一些成功的調研報告范例,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啟發。
注:本次調查由《生命時報》社主辦,搜狐健康、人民網健康頻道、環球網協辦,中國醫生生存狀況調查報告。本專題內餅狀圖數據截止于2月19日。
各大醫院: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協和醫院、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北京腫瘤醫院、中國康復醫學中心、北京回龍觀醫院、湖北省中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南京鼓樓醫院、南京鼓樓兒童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多家全國著名醫院的黨辦及宣傳部門。
在填寫調查的醫生中:
按職稱分:
按醫院等級分:
二級乙等47人;二級丙等5人;一級甲等42人;一級乙等7人;一級丙等2人;
私人診所或民營22人;
綜合:您覺得目前自己最大的煩惱是什么。
a.自身發展的前景21518%。
b.工作壓力14512%。
c.收入問題27023%。
d.家庭關系101%。
e.身體每況愈下303%。
f.沒有享受生活的時間18115%。
g.醫患關系32428%。
1、關于“社會地位”:
您周邊的大多數人如何評價醫生這個職業(醫生的回答)。
a.白衣天使,很光榮535%。
b.很好的'選擇15013%。
c.還可以41335%。
d.費力不討好,沒意思55947%。
2、關于“勞動強度”:
平均每個工作日在單位的時間。
a.小于等于8小時797%。
b.8-10小時52745%。
d.多于12小時18416%。
每周的工作時間是。
a.小于等于40小時444%。
e.多于80小時18115%。
您平均多長時間輪值一個夜班。
a.2-3天21118%。
b.4-5天64555%。
c.6-7天22619%。
d.8-9天303%。
e.多于10天656%。
大多數工作日,中午是否可以休息。
a.休息一個半小時34329%。
b.休息半個小時46139%。
c.不能休息,連續工作37332%。
身體狀況:每天下班后。
a.感覺還不錯645%。
b.有些疲勞65756%。
c.非常疲勞45639%。
午飯怎樣解決。
a.午飯時間從容吃飯16814%。
正文:
隨著改革開發的深入進行,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務工,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農民工已經是城市建設的主力軍,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同時也為農村帶回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活方式,帶動農村脫貧致富,從而實現現代化新農村的戰略目標,但由于農民工學歷不高,缺乏技能和相關政策措施嚴重落后,所以工作辛苦勞累,每天長時間勞作,很少有休息日,常常被認為是城市中的最底層人群。所以農民工的現狀依然令人擔憂。于是我對農民工進行了調查如下:
實踐的主題:
(一)開辟資源利用路徑。針對資源浪費的問題,建議合理調整線路,對即將撤并復墾的村屯不再安排車次。整合公交資源可用于進一步拓展市場,開辟通往市內、xx、xx等周邊縣市區的新線路,提高客運東站使用率,推動公交事業良性發展。
(二)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在線路合理的基礎上,根據需求梯次實施農村公路養護工程,加速推進破損路面維修,保證公交通行安全。設置公交??空军c,在通車頻次高、交通較為擁擠的路段設置簡易??空?,在不易設置站點的路段,規定上下車地點,并嚴格執行,規避事故風險,保證乘客安全。在人流密集站點安裝候車設施,規范百姓有序上車、文明乘車。
(三)完善運營管理體系。明確司機職責,對攜帶大型包裹的乘客,要逐一進行安全檢查。統一送貨、帶貨收費標準,根據貨物大小、重量、運送距離等因素,制定貨物票價,在公交站、??空九粕瞎?。推出辦卡服務,適當拉開現金支付、掃碼支付與辦卡之間的差距,讓百姓切身體會到辦卡帶來的實惠。強化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新媒體上的信息推送,經常更新準確的乘車時刻表,為百姓便捷出行提供保障。
(四)提升客運服務水平。建立健全客運一體化管理考核辦法和客運發展的評價體系,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教育,不斷強化安全意識和服務意識。實施城鄉公交客運的動態監管,不斷提高公交運行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為城鄉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經濟、高效的出行服務。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結構不斷變化,我國青壯年人口呈現大規模流動趨勢,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我市作為勞務輸出大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更是日益突出,據不完全統計,我市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為54977名,初中階段留守兒童為41534名,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占了很大部分。今年4月-6月,市婦兒工委辦、市婦聯聯合淮海工學院法學院、市教育局等部門組成調研課題組,就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總體上講,他們的學習與生活處于正常態。留守兒童家庭的收入遠大于支出,基本生活有保障,但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為外出務工,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留守兒童家庭人口較多,獨生子女家庭僅占9.5%,孩子多、負擔重、壓力大、撫養成本高,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農村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留守兒童多為隔代監護和單親監護,其中53%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顧,由于他們的精力有限,留守兒童的飲食起居不穩定,營養跟不上,身體發育及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留守兒童經常生病的比例約為9.7%,是非留守兒童的1倍;父母長時間在外務工不僅導致與子女之間感情的逐步泠漠,也嚴重影響到婚姻的穩定,留守兒童中單親家庭的比例在10%左右,離異家庭給留守兒童造成了更多的心理陰影;留守兒童缺乏親情的關愛,他們的幸福指數和快樂值普遍較低,其道德情感的發展會有異?;厔?,容易誘發極端性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易發生偏離;留守兒童的學習目的均很明確,態度基本端正,但學習興趣不足,成績總體上較為良好,但存在兩級分化的現象。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1、學業上缺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不佳。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高中以上學歷的僅占8.7%,學業幫助明顯不足。他們只能勉強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根本無力關心輔導孩子學業,導致孩子學習成績普遍不是很理想,中等及偏下的占大多數,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從我們對某縣一所中學的調查來看,該校留守兒童中60%學習處于中下等水平,還有20多人是思想道德和學業都不佳的“雙差生”。
2、生活上缺人照料,日常生活不太穩定。由于多數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是由隔代長輩負責的,許多老人年事已高,沒有足夠的'精力很好地照料孩子的飲食起居,有些孩子經常早上睡“冒”了,來不及吃早飯,空腹上學;即使是住校生,學校也只能提供基本的食宿條件,很難保證孩子吃“好”,因此,有相當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嚴重不足,身體發育和健康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的家庭比較貧困,生活極其艱辛。
3、心理上缺少幫助,心理健康狀況堪憂。我們調查的留守兒童年齡一般都在9-15歲,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育的關鍵時期,由于沒有父母的生活關心和精神引導,半數以上的人員存在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性格自閉、缺乏愛心、缺少交流的主動性等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有的還有暴力傾向。這種失衡的心理,為這部分孩子融入未來社會和諧發展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4、行為上缺少自控,存在諸多不良習慣。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場所,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兒童從小便無法享受到家庭教育,在思想認識、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方面缺乏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一些不良的思想、文化、行為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所接受。調查顯示,50%以上的留守兒童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自理能力較差,有一部分甚至沾染上不良習氣,有的逃學、曠課、不交作業,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參與打架斗毆、惹事生非。
5、感情上缺少溫暖,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會面臨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向父母傾訴,得到親人安慰。但由于他們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大部分人工作辛苦、身心疲憊,無暇無力顧及家人,與家人聯系較少,有的幾個月才打一次電話,有的半年甚至一年都不回家,不與孩子見一次面,靠此維系的親情,難以達到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的效果,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懷。在調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失落和孤獨感。
6、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因其監護人不力或無臨時監護人,留守兒童常要面臨交通、玩耍、勞動、生活中的安全問題,經常發生安全事故、受到意外傷害。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這些意外的發生源于留守兒童安全防范意識和知識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監護人履責不到位。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近些年,各級政府全力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卻忽視了新農村接班人這一重要群體的健康成長。留守兒童問題的形成,不是家庭或者學校單方面造成的,而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其中涉及政府重視程度的問題、父母關心力度的問題、學校幫助的廣度問題,還涉及社會關愛體系建設、經費制度保障等各方面,因此,要解決留守兒童這個社會問題,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三、對策建議。
(一)構建政府主導、責任共擔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
1、以政策法規為引領,提供源頭支持保障。一要以制定相關政策為前提,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各級政府要適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促進本土特色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產業化及現代化的進程,進一步引導農民開展多種經營,逐步實現農村城鎮化的目標。要積極鼓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能返鄉創業,為他們爭取資金、稅費及手續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在農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減少跨地域勞務輸出,從源頭上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產生。二要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社會管理創新的總體部署,納入政府年度重點工作任務,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提升行動計劃,納入相關部門工作職責和目標管理,圍繞戶籍制度改革、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醫療衛生保健、權益維護、社會保障、心理健康等重點內容,推動出臺相關意見等政策性規定,從源頭上推進和落實。
2、以服務體系為平臺,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健全完善市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成員單位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努力推動建立“黨政主導、部門聯動、社會支持、家庭參與”的關愛服務體系,積極構建“五護”網絡。一是建立以基層黨政組織為主體的行政村管護網絡,健全工作機制;二是健全以留守兒童親屬為主體的監護網絡,督促臨時監護人履行法律責任;三是建立以學校教職員工為主體的學校幫護網絡,加強學校、臨時監護人、法定監護人與社會的密切配合,建立完善與監護人的溝通聯系制度;四是建立以團委、婦聯、關工委等組織和志愿者為主體的社會關護網絡,在思想、生活上給予關心,扶助家庭貧困的留守兒童;五是建立以公安、司法等部門為主體的法律保護網絡,切實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打擊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五大網絡要加強聯系與配合,共同開展好各項工作。
3、以志愿行動為載體,不斷壯大關愛隊伍。組織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教師志愿者、“五老”志愿者等積極開展“社會媽媽”、“城鄉兒童手拉手”、“大手拉小手”等志愿服務行動,匯聚和承接各方愛心力量,逐步形成一支專兼職結合的關愛幫扶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力量。
(二)構建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關愛服務網絡。
1、加強學校關愛陣地建設。一要建立監護系統。各個學校要成立留守兒童管理和教育工作機構,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并以定期召開座談會、家訪等多種形式,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思想動態。組織學校教師和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象,由老師代理父母的角色,及時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上的困難,讓孩子們感覺到父母就在身邊。要為住校的留守兒童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并安排專人對留守兒童進行管理,經常深入宿舍指導學生妥善安排一周的生活,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二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特別是父母均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和途徑就是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讓留守兒童都能到寄宿學校讀書。實踐證明,實行寄宿制辦學是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祖父母輩省心、老師安心、留守兒童本人舒心的一種較好的辦學模式。三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通過設置心理咨詢室,開設心理課程,由專門的心理教師講授心理知識,通過心理測驗、心理輔導、心理鍛煉等多種形式系統全面地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2、加強村和社區關愛陣地建設。一是建立留守兒童信息庫。村委會、社區居委會要發揮主體作用,按時對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摸底排查,動態了解掌握轄區內留守兒童的狀況,并結合當地實際,積極開展各類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正面的引導。要利用現有資源,加強對留守兒童監護人的培訓,傳授科學家庭教育知識,提高監護人的素質,使他們真正擔負起監護人的職責。二是各地婦聯、團委、關工委等組織要積極整合資源,依托村和社區現有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兒童之家、兒童快樂家園、希望來吧、校外輔導站等關愛服務陣地,精心組織開展富有實效的親子互動、讀書會等關愛活動,為兒童提供生活托管、心理咨詢等服務,讓兒童在參與活動中感受親情、開闊視野、快樂成長。三是推動多方建立以社會公益組織為主體的代理機構,吸引各級團委、婦聯、關工委的干部、村社干部及社會愛心人士,自愿與留守兒童結成對子,成為他們的“代理家長”,細心照顧其生活,悉心指導其學習,耐心引導其心理,做孩子學習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及成長的保護人。
3、加強家庭關愛陣地建設。一要增強家庭監護責任。外出務工的父母應與監護人保持經常聯系,及時交流掌握留守子女在學習、思想和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督促監護人進行認真教育、監督和管理,履行監護責任,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家長們還應該經常以寫信、打電話等方式,向老師和監護人多詢問孩子在學校、家里的學習及生活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二要轉變外出務工方式。家長可適當調整外出務工方式,夫妻二人盡量不要一同外出務工,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的成長,即使外出了也要加強同子女的交流和溝通,定時打電話、視頻,定期回家看望孩子,盡量消除孩子內心的孤獨感和不平衡感,使他們在父母外出打工的同時還能體味到親情的溫暖。三要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各地要依托家長學校、家庭教育網站、網上家長學校、新媒體等,通過開展家庭情景劇展示活動、空中課堂、伴隨成長等公益項目,大力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加強對留守兒童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有力提升家長的監護意識和能力,提升科學育兒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事業發展經費保障制度。
1、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各級財政要加大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改變優質教育資源過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現狀,大力改善農村的辦學條件,進一步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與質量。要改革教育體制,建立以常住人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把長期居住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女納入教育經費預算之內。
2、設立“農村留守兒童發展專項資金”。各級政府要設立“農村留守兒童發展專項資金”,在條件成熟地區建設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實施留守兒童營養改善計劃、開展校外素質提升培訓等。
3、設立留守兒童專項援助資金。推動各級政府設立留守兒童專項援助資金,重點用于在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地區實施留守兒童校外教育陣地建設、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建設和特困留守兒童援助等項目。
近年來,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城市,為城市注入了活力,為社會付出了廉價的勞動力和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處于“邊緣”狀態,他們干的是工人的活,卻還是農民的身份,他們經常受人歧視,很難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狀態不容樂觀。我們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走訪xx周邊與網上收集資料,進一步了解了農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F在將此次實踐活動調查的結果報道如下:
我們從網上收集資料數據,了解到目前全國已有近兩億的農民工,且這些數量不斷增加。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是為了增加收入而選擇外出務工,而他們選擇的職業大多數是建筑行業與進入中小型工廠。
最近十幾年,我國雖然在推動農村勞動力流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據我們對農民工的追蹤調查結果表明,農民工面臨的諸如生產生活環境差、擇業差別待遇、權益屢受侵犯、負擔不斷加重、社會保障缺位、教育培訓滯后、子女就學無門、受社會歧視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廣大農民工實質上已成為城市社會中最辛勞、地位最低的弱勢群體。
二、農民工存在問題。
我們走訪了學校周邊現存的建筑工地,發現一個現象:建筑工地周邊往往伴生許多路邊的小攤,為農民工提供方便的飲食。如:在四川財經職業學院去往川師成龍校區的途中,之前建筑仍在施工期時,中午或晚上往往可以看見許多農民工在路邊的小攤上吃飯。只有一個簡單的小凳子,簡單的飯菜,而他們往往帶著特有的建筑工地安全帽,身上是泥水與灰塵。同樣的情況,在去往煒岸城的路上也可以看見路邊的小攤位。
在飲食方面:大多數農民工早上都是隨便吃下,然后早早去上班。至于中午,則是外面的小攤位草草解決,有的會是早上做好的飯菜帶到工作地方中午吃,但那時吃的都是冷飯冷菜。
在住宿方面:大多數農民工居住在簡陋的宿舍或出租房里,這些地方既狹窄又擁擠,室內東西又臟又亂,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沒有其他娛樂用品。近年來由于城區拓展、改造,市區一般樓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電、暖氣費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農民工都住在城鄉結合處,有的幾家或全家住在20㎡不到的房間里,生活空間狹小,環境極差,交通不便,安全沒有保障。
在娛樂方面:他們工作之余的主要娛樂方式僅為看電視,睡覺等,幾乎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然而農民工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文化財富的創造者和文化財富的創造者。農民工的文化權益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關注。政府應該積極營造一個適合農民工消費的文化娛樂環境。
(二)農民工收入問題。
農民工收入多在最低工資線上徘徊。根據調查表明,我國的農民工工資始終在最低工資線上徘徊。即便是在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最近十幾年來的工資也只是上漲了幾百元,考慮的加入世貿以來我國的物價飛漲,實際上農民工工資可以說的上沒有漲,還呈現下降趨勢。
據了解,農民工收入一般情況下在800到3000之間,沒有半點技術的農民工女性大約800到1500左右,男性稍高些1200到2500左右,而有點專業特長的農民工就稍高點,多的能達到三千多。
農民工收入普遍沒有城市居民高,他們從事的多是技術含量低,工資水平低的職業,他們的收入水平沒有隨我國經濟的發展而明顯提高,究其原因,其一,自身素質和能力使其大多在報酬較低的產業部門就業,如制造業,居民服務業,建筑業等所需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農民工受技術限制,工資水平偏低。其二,社會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農民工就業受到不公平待遇,從而阻礙個工資水平的提高。
(三)農民工權益問題。
農民工進城的首要目的是要從經濟上獲得比在農業領域多的好處。他們的期待只是用自己的辛苦換得穩定的生活,他們期望能按月發工資,待遇能稍高一些。這些在城市職工看來理所當然的要求,在具有很強流動性和不穩定性的農民工那里,變得十分困難。農民工就業的企業內用工不規范、工資待遇低、隨意克扣工資的情況司空見慣。許多企業工作時間長,沒有休息日,工人加班領不到加班費,每月工資只有幾百元,有40%多的農民工不能按時領到工資。除拖欠工資報酬外,部分用人單位還存在克扣或變相克扣農民工工資現象。
每年總有無數的報道,都是稱哪里拖欠了農民工工資,而對于農民工來說,每個月的生活費用、孩子的讀書費用、家里的來人贍養費用等都是一大筆支出,拖欠工資更造成了他們的負擔。而農民工相對來說是一個弱勢群體,往往只有忍氣吞聲。農民工是中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社會群休,是向我國工人階級過渡的新產業工人群體。但這個過渡狀態的群體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由于社會歷史條件和環境的特殊性,其應享有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甚至處于缺損狀態。
(四)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
由于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著突出問題。
一是留守兒童生活問題。由于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
二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農活、家務活增多,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于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三是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由于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四是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問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xx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三、針對問題的建議。
(一)加強對農民工入城的管理。
改革開放的,農村大批的男勞紛紛外出務工,婦女在家庭生活、農業生產中的主力軍作用,在農村發展中的地位日趨。,鄉鎮婦聯工作就顯得尤為。
一、基層婦聯組織作用的現狀。
農村產業結構的和農村勞的轉移,婦女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農村婦女勞已占農村勞的60%,她們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社會穩定、建設現代新農村的力量?;鶎計D聯組織黨和婦女的橋梁紐帶,承擔著組織、宣傳、教育、服務婦女的工作職責,在長期的農村婦女工作中了獨特的優勢。
幫助農村婦女素質,農村經濟的發展。發展要務,婦女素質,以“學文化、學技術、比、比”為主題的“雙學雙比”活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女農民,注重“巾幗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建設,現場示范、基地培訓、科技接力,為農村婦女的生產發展、科技致富了服務。
扶持農村婦女增收致富,貧困地區農村富余女勞的就業。
創建“朝天椒示范基地”產業結構。20xx年婦聯在陳村村了以婦女為骨干的朝天椒種植示范基地。八年來基地培訓30期,培訓婦女5000多人次。僅陳村種植朝天椒由開始的50畝發展到共500多畝。村里80%的婦女朝天椒的種植管理工作。向周邊村輻射種植,現已有3個村發展到朝天椒示范種植基地,總面積達5000多畝。的支柱產業,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文明家庭創建工作,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文明和諧家庭創評機制,農村婦女思想政治工作,組織“構建和諧家庭、營造生態庭院”、“美德在農家”、爭當“五好文明家庭”農村性精神文明創建系列活動;推廣普及現代教育理念和科學家庭教育知識,讓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走進千家萬戶,農村婦家庭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
二、新形勢下基層婦聯工作中的問題。
從情況來看,年基層婦女工作了不少的,從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角度來看,還不容的問題。
工作難。鄉鎮中心工作繁重,婦聯工作大多是黨政分管工作中的一項,而婦女工作沒有量化的指標和要求,不納入考核管理,那些層層考核或“一票否決”的中心工作來講,婦聯工作缺少硬任務;黨政工作忙時,“中心工作先行,婦聯工作讓道”,“邊緣化”狀態;情況級婦代會中?;鶎計D聯組織雖已健全,但主要任務是中心工作,婦女工作成了“副業”。鄉鎮婦聯沒有將工作融入黨委、的中心工作,性地工作;僅僅是組織婦女搞文體活動,或是鄉村婦女幾次學習和培訓,調解家庭鄰里糾紛,活動的規模小,內容也較為單一,難以調動婦女的性。
兼職過多,職能難。鄉鎮婦聯主席兼兩職的幾乎80%。不同程度地了婦女工作的。鄉鎮婦聯歸黨政辦公室,而黨政辦公室所承擔的中心工作任務重,工作又有嚴指標、硬任務,,無暇顧及婦女工作,婦聯機構形同虛設。鄉鎮婦聯干部一人兼兩項工作,如兼任計生、民政、統計、辦公室多項繁瑣的工作,和精力有限,常常顧此失彼,工作被動應付狀態,使婦聯工作流于。鄉鎮干部各自包點,工作包羅萬象,婦女工作在中心工作之余干,又把婦女工作與農村工作有機起來,婦女工作不。,村級婦代會主任主要從事計劃生育工作的。
工作經費無保障。鄉鎮婦聯要在女性素質及女性維權服務,條件,都需要有的經費作保障;《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章程》也規定各級婦聯的行政經費、活動和事業發展經費主要由撥款,列入各級財政預算。但絕大多數鄉鎮沒有將婦女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更沒有保障此項開支的硬性措施和規定,活動時向專題申請活動經費,這就對基層婦聯工作的約束和被動,自主地工作。缺少專項工作經費,活動和培訓的,使婦女工作生機和活力,有組織無活動無培訓的。婦聯干部在工作中,經費無保障,產生畏難、抵觸情緒,阻礙了婦聯工作的發展。
三、幾點對策和建議。
要健全黨建帶婦建的工作機制。黨建帶婦建,在“建”,關鍵在“帶”。婦聯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建工作一起規劃,一起,一起,要把婦女工作納入黨政議事日程,婦女工作的例會制度。將婦女工作納入黨建工作年度管理考核體系,其黨政自然會思考、支持婦聯工作,讓婦聯組織在新下的“黨政所急,婦女所需,婦聯所能”的工作宗旨,的服務。要多渠道、多鄉村婦女干部的政治、經濟待遇,工資待遇,或所兼工作項目,穩定基層婦女干部隊伍。
要營造男女平國策的宣傳。要各級黨政對男女平國策的認識,地將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要納入到黨校培訓的內容,使各級黨政干部是高層干部培訓,從和行動上,以便在工作中對婦女工作的和支持。
要婦聯干部隊伍的能力建設。當前,鄉鎮婦女工作任務繁重,要求婦女干部知識面要廣,工作能力要強,而且越來越需要服務型、引導型、示范型的干部。,對鄉鎮婦聯干部的培訓。與黨校、組織,把鄉鎮婦聯干部的培訓納入各級黨校干部培訓和農業、科技的培訓計劃,黨校辦主體班時,規定鄉鎮婦干所占的比例或舉辦的鄉鎮婦干培訓班,并條件,組織婦干參加婦統培訓及外出學習考察。要引導、教育鄉鎮婦干好專兼職工作的關系,明晰自身工作的主要職責,兼職的優勢,工作。
對婦聯工作的考核驗收??己蓑炇諝v來是工作的主要方法,工作的手段。要對基層婦聯工作的管理和監督,規范工作考核,規定硬指標,嚴措施,“軟”工作“硬”考核。
要婦聯工作的創新發展。婦女工作放到建設新農村中去把握,把工作定位到發展城鄉經濟,引導城鄉婦女增收致富,婦女工作的創新與發展。要著眼于農村發展,在統籌城鄉發展上想辦法、做文章,將城鄉婦女工作對接和有機地融合,構建“城鄉互動、統籌發展、進步”的婦女發展工作格局,基層婦聯工作邁上新的。
近年來,我縣以統籌城鄉發展、方便群眾出行為出發點,大力推行城鄉公交一體化改革,解決了農村居民出行難、出行貴的問題,開拓了客運物流新渠道,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但是,隨著線路增多、流量加大,一些在資源分配、管理運營和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制約了城鄉公交一體化持續高質量發展。為此,我調研組對我縣城鄉公交發展現狀展開了深入的調查分析,通過搜集相關資料、深入各鄉鎮調研、走訪行業部門和乘車體驗等多種形式,挖掘問題根源,研究解決對策,現將情況綜合如下:
(一)城市公交項目建設情況。目前,已編制完成《城市公交規劃》,根據縣城區公共交通中途??空镜缆非闆r,計劃建設城市公交線路x條,日常運行車輛xx輛;建設港灣式??空緓x個、直線式??空緓x個、簡易站牌??空緓x個;建設公交首末站x個、充電樁xx個、候車亭x個、調度室x個?,F已按照要求申報了政府專項債劵資金,待申報批復下達后,立即開展初步設計等招投標工作。
(二)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情況。截至目前,已完成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線路xx條,購買新能源公交客運車輛xx臺,全部上線運營。各線路平均每天x個班次。同時,建設充電樁xx個,客運公司內完成xx個充電樁及附屬配套建設,鄉鎮(場)完成xx個,能夠滿足現階段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
(一)資源閑置造成浪費。一是車輛供應與百姓需求不適應。在調研中發現,由于疫情影響和部分村屯空心化嚴重,造成一些線路乘車人少的問題突顯,一些從縣內通往鄉鎮的班車上,全程只有三四名乘客乘車,車輛、司機等資源造成極大浪費。二是客運站乘車人數少與站點繁忙成對比。車站內設施齊全、發車量大,但是以其為始發站的班車基本都是人少出發,造成公共資源閑置浪費。相反,大多數??空军c有站無牌,沒有任何候車設施,卻每天場面火熱,人流絡繹不絕。三是私家車增多影響公交客運量。雖然公交車的運營環境進一步改善,但城市汽車擁有量逐年增多,特別是私家車的高速增長影響了公交汽車的客運量,各類自駕小轎車、出租車、摩托車、電動自行車、共享單車仍是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影響了城鄉客運的持續發展。
(二)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一是道路通行條件較差。部分通鎮、通村道路路面損壞嚴重,通行條件差,而每天往返縣內、鄉鎮的乘客人數相對較多,但個別道路水泥路面斷裂、崎嶇不平,行駛過程顛簸不止,既影響了百姓的乘車舒適度,更存在安全隱患,乘客安全受到威脅。二是部分區域無??奎c。部分城鄉公交??康姆绞绞菗]手就停、呼喊就站,安全無法保障,耽誤乘客時間。而下車的乘客由于公交車阻擋視野,極易被路過的車輛刮傷,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三是候車基礎設施簡陋。大多公交??奎c的基礎設施都僅限一張站牌,百姓等車時沒有地方遮風擋雨,等候時間長的就席地而坐,弄得滿身塵土。特別是縣內很多車站??奎c,人員密集,時常坐在路肩上,抽煙、聊天,破壞城市文明形象。
(三)運營管理不夠規范。一是貨運收費標準不一。農村公交在帶貨、送貨時,存在收費標準不一、大型包裹不檢查的問題。有的公交車送貨、帶貨較多,收取運費金額不等,有的運大型包裹,沒有進行檢查,直接裝車。二是購票方式有待完善。目前我縣還沒有推出公交刷卡服務,僅限于現金支付和微信掃碼,一些乘客趁亂“假掃碼”,企圖用支付界面截圖蒙混過關,司機需要挨個確認,造成前門擁堵,上車很不方面。三是發車班次、時間宣傳不及時。城鄉公交的班次和發車時間需要根據疫情形勢和季節變化隨時進行調整,宣傳措施跟不上,信息推送不準確的問題時有發生,有很多百姓不了解公交線路,不知曉等車地點,想坐車全靠打聽,還容易上錯車。四是管理與服務需改進。部分公交車存在車況不佳、車內雜亂、衛生差等問題,有些駕駛員不遵守交通規則強行超車、亂鳴喇叭,降低了公交在城鄉交通中的主體地位,導致乘客進一步減少。
20××年“兩節”期間,農民工到因農民工工資未及時支付個訪、集訪共20余件次,涉及金額1201。1萬元。20××年“兩節”期間與去年同期相比投訴率上升了15。9%,金額上升10。8%,人數上升51。7%。不包括農民工到區城鄉建設委,區人社局勞動監察的大隊投訴的農民工問題,堵高速路口等方式,在城區發生一次。城區堵交通干道的行為在北環路,三環路數次發生,同邦。國際城數次發生民工拉標語、敲盆子等方式上街游行。
其中工程項目有政府項目,也有私營工程,如示范街道及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房地產開發工程,工業園區廠房建設工程,巴渝民居改造工程,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就農民工工資按時發放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會議要求各融資平臺,國有公司,行業主管單位等要及時監督,按照“業主負責、屬地管理、行業主管、部門聯動”等方式保證工資按時發放。層層建立預警排查機制,層層落實責任制,層層落實專人,籌集應急資金,及時發現和妥善解決工程款及民工工資支付投訴問題。
有房地產開發項目受國家政策調控影響,也有融資市場的限制,支付壓力逐漸加大,有個別勞務公司惡意欠薪,或者勞務公司因工程接近收尾,以追討工資為名,雇請民工幫忙追討保證金及工程尾款等行為。
根據20××年“兩節”期間信訪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項目資金不到位。因銀行銀根一度緊縮,使得資金融資難,籌集資金不到位。在項目施工過程中,資金跟不上建設的進度,到了支付工程款的時間或結點,建設單位無資金來支付進度款、結點款。由此直接給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勞務分包以及勞務班組造成巨大的支付壓力,或以各種借口不及時支付農民工工資,導致農民工工資支付矛盾糾紛增多。
(二)是合同履約難度大。按合同約定執行是整個工程項目管理的核心,也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依據。一方面,工程項目建設單位在選擇施工企業,施工企業在選擇專業承包企業或勞務公司,勞務公司在選擇勞務班組的時候,由于這些企業的實力和信譽度參差不齊。實力雄厚和信譽度好的企業都能嚴格履行合同,也能順利應對市場中的各種風險。遇到經濟實力差和信譽度差的企業,他們會以各種形式和方法給建設單位或施工企業或勞務公司施加壓力,逼迫建設單位或施工企業或勞務公司提前履約支付款項。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勞務分包合同、勞動用工合同簽訂不規范,甚至有的工程項目根本就未簽訂書面勞務合同,只有口頭約定。導致爭議、糾紛不斷,給處理這方面的信訪問題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三)工資監管力度差。目前,建設行業農民工工資支付程序主要是建設單位支付給施工總承包方、施工總承包支付給勞務分包、勞務分包支付給民工班組、民工班組支付給農民工。部分建設單位和施工總承包、勞務分包在劃撥工程款時,未遵循優先保證農民工工資的原則。即使建設單位在已按合同給定支付工程款后,下屬分包單位未直接支付給民工,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隱患仍然存在。從中反映出工程項目對農民工工資監管乏力。
(四)建設秩序不規范。部分項目在施工管理過程中,施工管理人員配備不齊,管理制度不健全、責任未細化不明確。工程項目管理不力,導致工程款結算和農民工工資支付中誘發爭議和矛盾糾紛較多。
(一)是加強項目資金監管。為了杜絕和減少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拖欠事件的發生,積極探索防止拖欠的方法及措施。從源頭上防止拖欠。嚴格執行項目資金和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對資金達不到規定比例或后續資金沒有保障的經營性工程項目、房地產開發項目,堅決不予頒發《施工許可證》,不批準其開工建設。對拖欠工程款及農民工工資的工程,不予竣工驗收備案。全區各類工程項目的主管部門,要盡快成立處理民工工資應急方案,及時發現和妥善解決民工工資投訴問題。
(二)是落實工程建設信用評價體系。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認真落實建設領域“工程建設信用評價體系”,利用“市場評價”、“安全生產”、“工程質量”、“合同履約”、“市場行為”四個評價體系,重點是參建單位的“合同履約”情況。采取房屋建筑多層不得少于2次評價(即基礎完成評價一次、主體封頂評價一次),高層不得少于3次評價(即基礎完成評價一次、主體完成一半評價一次、主體封頂評價一次);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采取建設進度過半一次,結束一次,加強對我區在建工程項目的動態監管。對存在有農民工工資支付拖欠行為的工程項目,立即責令限期整改。對整改不力的工程項目,采取建管、質量、安全、造價管理科室、站、所聯動,限制該工程活動的繼續進行。
(三)是健全農民工用工體系。區人社局要積極探索農民工用工實名制管理制度,切實加大對農民工用工情況、用工合同簽訂的動態監督管理力度,隨時掌握工程各階段、各工種的農民工用工情況。切實有效地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對農民工工資支付實行“月結月清”制度,農民工工資支付由建設單位和用工單位負責落實專人監管。農民工工資發放情況,每月由用工單位以工資名冊的形式向區人社局勞動監察的大隊報送備案。
(四)是進一步規范建筑市場。首先相關部門要強化建設工程項目招標投管理,重點是在資格審查中,要確保建設單位擇優錄取實力雄厚、管理規范、信譽度好的施工總承包企業,堅決打擊掛靠、圍標、竄標行為。其次,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是加強對施工合同及履約情況的監管,合同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均表現在對合同的事后監督,通過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對合同備案后的履行情況進行檢查,及早發現未按照合同進行履約的情況,避免造成承發包雙方的扯皮事件,即時予以糾正,避免更大的損失,維護合同雙方的利益,對不按照合同執行的主體應視情況給與一定的處罰。再次,涉及施工現場的管理部門,要強化施工現場的監管,重點是管理人員的到位情況、從業人員持資格證上崗情況、管理人員的變更情況、現場管理制度落實情況進行監管。
(五)是落實清欠工作責任制。清欠工作在今后幾年的工作中任務非常艱巨,是關系我區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區委、政府一定要把他擺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來抓。必須進一步完善健全清欠機制,以目前已經建立的清欠機制為基礎,以《刑法修正案》第四十一條規定支撐,以打擊惡意欠薪和惡意討薪為重點,以“業主負責、屬地管理、行業主管、部門聯動”為原則,層層落實責任,落實專人,繼續推進清欠工作。特別是要加強融資的力度,確保工程項目資金到位,切實維護的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gdp的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城鄉收入差距也在急劇加大。2019年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兩者的收入比為3.22:1。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問題進一步凸顯,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黨的xx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則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核心,沒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教育作為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目標,又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公平目標。社會的教育在社會流動、社會分化中具有“篩選器”的功能,又具有穩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視為實現社會平等“最偉大的工具”。按照現階段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該以和諧理念來引領教育發展,通過推進教育的公平、公正,來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通過構建和諧教育,來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只有農村得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農村發展的基礎是搞好農村的基礎教育?;A教育是地方事業,擔負著為地方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A教育辦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然而,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
1、通過進行實地調查和網上搜集資料,活的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信息。
2、分析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并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
4、對本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
5、探索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途徑,共同探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
自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出臺以來,特別是《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由于農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調,所以農村教育狀況并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財政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政緊張,各種經費特別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學校的持續發展難以實現。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在校生占全國在校生的絕大多數。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合計約1.93億人,按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70%算,農村在校生約1.3億人。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義務教育階段所占比例過低,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占總投入的比例始終低于60%,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近年還不足30%。而且,在農村義務教育總投人中,政府財政撥款所占比例也不高。盡管近年中央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達到64.9%。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縣鄉財政與農民負擔”課題組2019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中,鄉鎮一級的負擔竟高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2%。而在國外,中央政府是義務教育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有的國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個基礎教育投入的比重高達80%。
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主要以農民投入為主。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前,農村義務教育事實上主要由農民承擔。稅費改革后,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來源基本是以鄉鎮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農村教育費附加以及收取學雜費、教育集資等。鄉級財政在農村義務教育中承擔了全部責任。農民的“合理”負擔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支柱。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在農民減負的同時,教育也大幅度減收,一些地方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狀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經費不足,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設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學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2019年,我國農村地區危房比例仍然較高,全國小學和初中共有4542.3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約1750萬平方米,因自然災害受損的校舍約200萬平方米,小學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別為5.6%和3.7%。雖然2019年,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新的保障機制,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但在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農村中小學與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水平更低,從而最終導致農村學生流失。
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育質量。調查發現,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不盡如人意。
1、師資力量匱乏,農村師資“缺血”
由于農村教師待遇低,生活條件差,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嚴重,很多人不愿到農村任教。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寧愿在家待崗,也不愿當鄉村教師。同時,家里有門路的、教學水平稍高的教師也想辦法擠入城市。再加上這幾年城市學校擴招,一些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也開始從農村招聘教師。隨著進城教師的擇優錄取,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流向了城市。由于師資的流失,貧困農村的中小學校里一個教師跨年級、包班上課的現象司空見慣。在農村許多學校,、機、美術等方面的教師嚴重缺乏,無法適應新課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農村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單向流動,即優秀教師只具有向上的流動性。如果村里的老師教得好,則入編進入鎮里的學校,鎮里的老師如果教得好,則進入縣城里的學校。依此類推。這種帶有剛性的評選機制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系統只能得到較差的師資來源。農村師資原本“先天”不足,無奈又遭流失之痛,農村師資嚴重“缺血”。
2、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專業化程度偏低。
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學歷達標與能力達標存在較大落差,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以湖南省為例,農村小學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占的比例不到城鎮的20%,初中也只相當于城鎮的一半,如衡陽市農村學校教師第一學歷合格率為22.7%。盡管通過大規模的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培訓,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率得到極大提高,但教師素質仍然不能滿足義務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農村一些學校的大部分教師是本鎮(縣)未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一些初中畢業生也當起了教師,很多貧困縣還有一部分教師小學畢業。另外,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教學方法落后,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他們無法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使得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形成不了梯隊,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師的低素質直接影響、限制了學生素質的提高。由于教學質量不高,農村一些學校的生源逐漸流失。在一些地區,“村小學到中心小學,中心小學到縣城小學,優生不斷流向縣城”已成了趨勢。長此以往,學校將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并將隨著這種惡性循環而趨于萎縮。
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由于教育投資少,本應由財政支付的教育經費負擔轉移到農民家庭,義務教育已無義務之實,老百姓需要自己負擔學費。農民一年的收入本來就很少,大部分用來支出子女的學費,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現了教育致貧現象。農民不堪教育費用的重負,導致其子女失學、輟學。另外,近年就業形勢不太樂觀,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生在大學學的知識在農村派不上用場,使得農村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一些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讀書,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以貼補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連小學都沒有畢業。貧困人口失去學習機會,也就限制了他們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
此次調研我來到了遼寧省丹東市五龍背鎮的一個普通的鄉村-營勝村,調研結果如下。
據2019年數據顯示該村約有人口1500多,學齡兒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學,六個年級共有教師9名,9名教師中無本科以上學歷者,7名??茖W歷,2名初中學歷,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5人。調查發現,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方面,師資力量缺乏教師不配套和跨年級上課現象嚴重,很多教師都是上了這門課再上那門,由于照顧不過來,只能讓一些班級學生自習或做作業。我們還了解到由于農村教師的待遇低,辦公條件差,農村基礎教育崗位難留人,老師調動頻繁。另一方面,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學歷低、職稱低、素質低的“三低”現象。大部分教師為“民轉公”教師,由于他們的年齡偏大,業務素質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方位的轉變。由于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水平、身心狀況差異較大,因此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校教學管理,對教學管理以外的,如學校安全管理,學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夠。
3、學校經費困難。實施“一費制”和“兩免一補”后,人民群眾的負擔的確減輕了,但學校的辦公經費受到一定影響,由于政府財力有限,上面的撥款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使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受到一定的影響,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如校舍建設、綠化學校的創建等。
針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困難,今年我國提出了實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為保障適齡人口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從政策、物質和資金上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農村的基礎,農村地區難以實現教育的自救,因此,積極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及時實施農村地區的教育救助就成為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同時建立農村教育財政保障機制。
緩解基礎教育投入問題的關鍵是解決財政乏力的問題。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承擔責任。建議國家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并嚴格規定農村教育投入的恰當比例。我國許多省在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集資被取消,縣鄉財政收入減少,為了保證縣鄉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中央應確定一定比例的稅收進行轉移支付,專門用于農村基礎教育。切實發揮國家公共財政資金在配置農村義務教育資源中的絕對主體作用,構建基礎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承擔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最終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和保障農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機會的長效機制。
2、拓寬籌資渠道,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還沒有達到完全支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水平,所以從長遠發展來看,農村教育經費完全靠國家長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農村義務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除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保證外,還應該通過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籌措經費。比如可以建立“義務教育基金會”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發行教育彩票,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義務教育。所得的資金由政府根據有關政策統一進行調配,切實定向用于農村教育。同時建議國家出臺農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證農村教育的優先發展。
1、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
農村教師信息閉塞,接受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學方式都與城市的教師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級政府要大力開發并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援助項目,加強對農村校長和教師的培訓。同時在教師繼續教育政策方面對農村教師要有所傾斜,比如為農村教師提供免費的培訓,適當增強教師培訓名額等。對農村教師進行培訓,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內容,同時還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注重教師實際教育教學素質的提高和教師的實際教學效果,以切實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實現教師的雙向流動。實施“教師交流機制”,把城里的老師交流到農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帶動農村的教育;農村教師則到城市學校去實習,充實提高,以解決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問題,切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從而有效控制輟學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規定,剛畢業的大學生必須到農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為將來評職稱的一項條件。同時給予支教大學生提前半年轉正的優惠條件。2019年,鄭州市又出臺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從2019年起,鄭州市將在5年內實現所有城市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1年。鄭州市教育局文件規定:從2019年起,市直學校每年下鄉交流人數應不低于全體教職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對農村有所傾斜,比如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巡回授課,鼓勵緊缺學科教師的流動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
由于農村學校條件差,工資待遇低,大部分大學畢業生不愿到農村去。他們一是害怕無機會再進城市的學校,二是擔心自己到農村會被同化。因為農村教師教育觀念落后,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再加上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嚴重不足,新教師難以進行教學改革。為吸引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政府就要給予到農村任教的師范畢業生一定的優惠政策。
4、充分利用農村的現有資源與條件開發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在硬件上相差甚遠,在短期內不能改變現狀的情況下,農村學校的教師也不能總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農村一切可用的現有教育資源,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不足,開發適合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農村的教育教學水平。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重要途徑。貧困家庭在社會資源尤其是教育資源的享有方面,處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沒有輔助性的機制保證他們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貧困本身則有可能成為“世襲”的不幸命運。這種個人命運的惡性循環。最終使整個社會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對貧困學生的教育救助作為農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穩定的教育救助機制。
各級政府要成立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貧困學生救助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中小學救助受援捐贈中心”,同時還要增配全額撥款事業編制,設立中小學貧困學生救助專項資金,并將助學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標管理,明確各部門職責,整合各方面力量,統籌協調和指導本地區的經常性助學活動,推進救助貧困學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對貧困學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資金為主,繼續執行“兩免一補”政策并要落到實處。同時要以經常性捐贈活動為載體,組織和發動各界人士捐款助學,對口幫扶。目前,無論是政府的救助、社會的捐助,還是學校的獎勵與減免,總體來看教育救助覆蓋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額度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級財政要每年安排貧困學生專項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擴大教育救助范圍。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不斷提高,我國逐步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已成為可能。2019年1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京舉行記者招待會,教育部首次發布《全民教育國家報告》。該報告列出了我國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時間表:到2019年,使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費),保證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困難而失學。到2019年,全國農村地區將全部實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到2019年,全國將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然而,政府、社會對高中教育的貧困救助問題,相對來說關注不夠,雖然有一些相關政策,但執行中存在若干問題。從全國范圍看,多數地區至今缺少剛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進行教育救助時,要把救助的范圍擴大到高中。
總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多管齊下的教育救助體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農村教育救助及時性、長效性的重要保證。
通過幾天時間的調研,我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有了初步的認識,以上就是這次實踐活動所獲得的一些具體情況,但光了解情況并不夠,既然是調研報告,就要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將結合我校在09級學生中開設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的具體內容,來簡單闡述和總結下關于這次對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調研活動,以便更好的達到“關注民生,和諧發展”的主題實踐活動的目的。
從調研的對象——營勝村以及參考整個中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來看,我認為,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之所以令人堪憂的原因有:一是國家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農村本身的經濟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教育對經濟的促進就體現不出,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是中國農村基礎教育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二是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和不精。廣大農村地區師資稀少并且專業度相比之下嚴重不足,這對農村教育是嚴重不利的。三是農村家庭本身的貧困問題致使農村基礎教育始終得不到提高,“沒錢上學”是廣大農村孩子受教育的一個嚴重的障礙。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的問題是中國的重要問題,而農村的教育問題更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調研的是營勝村而言,他們就亟待靠經濟去幫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經濟、推動經濟增長,以此來實現民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才能讓營勝村變得富有,和諧,美好,才能讓中國更加強大,富強,和諧,穩定!
全球性經濟危機造成了我國出現了大量返鄉農民工,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對農民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受到了中央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對農民工培訓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大,培訓的覆蓋面也逐年增廣。據悉,僅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一項,中央財政截至20xx年底就已累計安排補助資金40多億元,同時帶動地方投入培訓資金30多億元。我市也進一步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20xx年計劃組織培訓農民工40萬人,為農民工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各5萬人。對20xx年就讀中職學校的返鄉農民工,每人每年給予20xx元學費和生活補貼,對初次參加職業技能鑒定或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的農民工,技能鑒定費或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費財政補貼標準由50%提高到80%。然而,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很多地方主管部門對這樣大的培訓指標非常頭痛,原因是很多農民工對政府組織的免費技能培訓并不買賬。深入探討當前農民工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辦法措施,無疑有助于解決農民工“厭學”的問題,更進一步做好就業再就業培訓工作。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復雜而艱難的工作,盡管政府投入了許多,各級部門也多方努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問題。從農民工的整體來看,對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訓有著強烈的渴求和迫切的愿望,但具體到單獨的個體和實際的培訓工作中時,卻不像當初所想象的那樣,免費培訓農民工就會排著隊來?,F實并不是這樣,據調查了解,許多地方的農民工參加培訓的主動性不是很高,不少農民工參加培訓都是各級政府干部動員來的,有的甚至只培訓幾天就不來了,還有的需要給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發誤工補貼。而一些有學習熱情的農民工卻由于受環境和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參加培訓。
(一)農民工自身缺乏長遠性思考,思想觀念需要跟新。
首先,農民工受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思想束縛,較少考慮今后長遠的發展。其次,不少農民工對未來缺乏規劃,對以后外出打工并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即便想學一點東西,也不知道該不該學、學什么,學了有什么用。另外,雖然參加培訓的農民工不支付培訓費用,但他們還得出車費、伙食費、住宿費,再想一下這段時間如果不培訓而去參加工作還得掙點錢,就近期利益,算下來還是不劃算。農民工自身思想上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打算,導致農民工主觀上缺乏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二)現有的培訓機構和培訓設施分布不合理,覆蓋面狹窄,不方便農民工參加培訓。
無論是公辦培訓機構,還是民辦培訓機構,只要是具有培訓資質、具有一定規模的培訓機構,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區,鎮、村一級基本是空白,而絕大部分農民工都是集中在鎮、村,農民工如果要參加培訓就必須要到城區,這就增加農民工的交通,食宿等費用,而且還耽誤農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民工轉移就業。
(三)培訓課程設置與農民工就業實際需求不相吻合,不能讓受訓者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訓者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當前大多數培訓都集中在計算機、電焊工、廚師、美容美發等專業,培訓項目和培訓時間都根據培訓經費來制定,短期培訓很難讓生手熟練深入掌握一門技術,中長期培訓又無疑增大培訓費用,致使參加過職業培訓的農民工普遍感覺培訓內容用不上,或是深入程度不夠。
(四)農民工培訓工作政出多門,難掌握較全面的信息。
返鄉農民工培訓倍受政府的關注,各部門也都相繼推出與之相關的各種培訓項目,如勞動保障、農業、移民、建設、扶貧、共青團等部門都從各自的業務出發,開展了針對農民工的學歷教育,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工轉移就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各部門之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缺乏必要的統一、協調和銜接,沒有充分整合資源優勢,不能形成合力。結果使培訓不能與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實現有效的結合,培訓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造成重復培訓,為培訓而培訓,為完成任務而培訓,為應付檢查而培訓,使培訓與就業嚴重脫節。
(五)培訓經費短缺、落實難度大,嚴重影響培訓質量。
按規定農民工技能培訓經費來源有三種途徑:即農民工自己掏一點;企業出一點;政府補貼一點?,F實中農民工沒有承擔費用的能力,而企業又沒有承擔費用的意愿,所以農民工培訓主要由政府在賣單,有些地方為了增強農民工的積極性,更好的完成培訓任務,還給參訓人員補貼交通、食宿等費用,真正用在培訓學習上所剩無幾,培訓內容嚴重“縮水”。
(一)強化領導、形成合力、整合資源。
各級政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盡快成立一個以地區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就業再就業培訓領導小組,大力整合現有資源,發揮各自優勢,理順關系,明確由人力社保部門牽頭,負責整個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統一規劃、協調、組織和管理,其他各部門通力合作,各盡所能、各盡其責,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避免政出多門,互相扯皮的現象,建立一個組織、法規政策、投入、師資、資源“五到位”的、社會廣泛參與的新型農民培訓機制,將農民技能培訓真正納入“有領導、有機構、有秩序、有場地、有內容、有特色、出實效”的正常運行的機制中。要利用在鄉鎮、村設立社保工作機構,加強鄉鎮、村一級培訓基地建設,逐步形成政府統籌、行業組織、多方參與、整體推進,重點依托各類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開展培訓的工作局面,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
(二)加強信息引導,完善信息服務。
缺乏城鎮用工信息,培訓機構不知道該開展哪些項目培訓,農民工不知道參加什么工種培訓。培訓后不能就業,是目前農民工培訓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造成培訓與就業脫節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及時,有效的用工信息。所以,就業機構應建立用工信息庫,實現市、縣、鎮、村級聯網,加強人力資源市場需求信息、工資價位分析、預測和發布,將市內外用工需求及時向農民工發布,使農民工方便了解市場需求信息,并根據自身條件和意愿,有選擇地參加培訓項目。另外就業部門還要建立農民工培訓需求調查系統,根據農民工的需求,科學設置培訓項目,豐富培訓內容,采取長訓、短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走農業技術培訓和二、三產業技能培訓并舉的路子。
(三)規范與拓寬農民工培訓市場。
局,以專業化的培訓機構為培訓承辦主體,進行企業化運作,這樣才能夠為農民工培訓開辟更大的空間;三是靈活設置培訓場地,積極構建縣級、鄉鎮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并以此為主體,將培訓場地延伸和輻射到村社,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安排培訓項目,使廣大農民工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到職業技能培訓,既能節省時間、節省交通、食宿等費用,又不耽誤農活,既方便農民工參加培訓學習,又提高參訓的積極性。
(四)完善培訓資金投入機制。
建立并完善農民工培訓投資分攤機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行,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首先,政府對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開發人力資源負有重要職責,因此,政府應預留足夠的培訓???,并保證??钅芗皶r、有效的用于農民工培訓。其次,農民工素質的提高、技能的增強能使所在企業直接受益,因此,培訓應以企業的需求為主體,同時,也應該根據企業的招工情況收取一定的培訓費。再次,農民工參加培訓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人力資本,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培訓、鑒定、招工聯動機制,引導農民工積極投資參加培訓,同時,金融機構也可以提供小額低息貸款幫助農民工在就業前接受職業培訓。
(五)加強農民工培訓督導。
主管部門應建立農民工培訓效果評價機制,定期對開展農民工培訓的各類培訓機構的專業設置、培訓內容、課程課時安排,招生情況,學員結業率、鑒定合格率、就業率、培訓資金使用情況等進行調查統計,并及時向社會公布,以構建評價制度為契機,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督導檢查。防止培訓時間,內容和人員不落實、培訓走場,培訓與就業不對路,甚至借培訓之名,套取政府培訓補貼經費,損害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等問題發生.
__地處湘中腹地,下轄13鎮3鄉1個經濟開發區,是個傳統的農業大縣。為掌握農民工回鄉創業的基本情況,我縣近期組織了一次覆蓋全縣鄉鎮的大型調研活動,現將有關調研情況綜合整理如下:
我縣農村人口77萬,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全縣從事農業生產所需勞動力15.1萬人,農村剩余勞動力40.1萬,每年新增勞動力1.5萬。近年來,外出務工人數不斷增加,跨地區外出務工人員14.5萬,外出經商創業人員4.15萬。這些外出務工及經商人員在外所積累資金、技術、管理、信息、理念等要素都達到了一定水平,返鄉創業成為一部分有經濟技術實力的農民工的最佳選擇,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步伐和惠農、優農政策的落實,在外務工經商有所成就的農民帶著在外所學的技術和積贊的資金回鄉創業致富,這部分人員達6000多人,占外出務工人數的4.13%。這些農民工回鄉創辦的企業特別是在創業初期興辦的實體,大多屬勞動密集型,用工量大、門檻低,吸納了大批專業技能相對較低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成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有效載體,促進了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高了經濟質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縣委縣政府的扶植下,我縣梓門橋鎮香鋪坳、杏子鋪鎮睦家塘兩個針紡織基地,及縣城五里牌和青樹坪鎮兩個針紡織產業園區,在近一兩年日益壯大,通過產業培育以及返鄉創業者的艱苦創業和積極帶頭,現在全縣針紡織企業發展到100多家,織機達10000臺,年產值達2億元,從業人員達120__人,其中女性占80%以上。位于杏子鋪鎮龍返村的經緯毛織廠由外出務工的返鄉女青年劉躍強于20__年創辦,擁有固定資產300余萬元,年創利稅40余萬元,解決當地農村勞動力就業200余人,工人工資最高達3000元/月,最低也有1200元/月。劉躍強還把在家鄉發展的經歷告訴在廣東的同行老鄉,號召他們回鄉辦廠,帶領家鄉群眾致富奔小康。在她的積極帶動和影響下,全鎮僅毛織織行業就迅速發展到45家,為家鄉的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動力。她自己也先后被授予全國婦聯“創業女明星”,__縣首屆“十大創業女明星”榮譽稱號。位于梓門橋香鋪坳光明村的富強針織廠,占地面積20__平方米,廠房1200平方米,年產值500萬元左右,年純利達30余萬元,共安置勞動力110多人,該廠農民工月收入900元—1300元不等。該廠法人代表胡新禮原來在廣東從事針紡織產業,于20__年底回鄉創業,他籌集資金50多萬元租用已閑置的光明小學,招用了附近剩余勞動力100多人。通過近三年的艱苦創業,其企業越做越大,胡新禮本人成了當地一富,還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據統計,僅光明村先后就新創辦了規模不等的針織企業8家,轉移勞動力近1000多人,目前針織行業生產情況良好,企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
我縣三塘鋪鎮的鑄鋼行業已逐漸形成規模,1000萬以上資產的鑄鋼廠有8家,規模不等的小型鑄鋼廠有100多家。這些企業大多是農民工所創辦,現在這些企業已帶動了當地經濟,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共轉移農村勞動力3500人。位于三塘鋪鎮長江村的__縣添福冶金機械有限公司由__縣首屆“十大創業女明星”鄧錫華創辦,公司擁有固定資產800余萬元,年產值近3000萬元,年創利稅300余萬元。位于三塘鋪鎮開發區的五星鑄鋼廠,其創辦者戴朝華于1995年開始籌資創業,至今,已發展成占地40余畝,累計投資600萬元,年總產值達20__多萬,年利潤約212萬,吸納附近農村剩余勞動力135人的鑄鋼企業,在廠工作的農民工年平均收入達2萬元左右。目前在這些創業帶頭人的帶動下,將會有更多的農民工回鄉創業。
近來年,我縣為承接沿海產業梯度轉移,加快推進工業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解決我縣縣域經濟結構性矛盾,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不斷優化經濟環境,吸引務工能手回鄉創業,直接反哺我縣經濟發展。主要的措施有幾點:
(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是依照相關法規,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和出臺招商引資回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如在稅收、工商、征地及其他收費上提供一定的政策優惠,積極引導較大規模的企業聚集發展;鼓勵和支持村組利用集體荒山荒坡、空坪隙地與企業主合股興辦企業,土地可以實施租用;鼓勵和支持農民利用閑置土地和房屋創辦小型企業。還如對回鄉創業者優惠提供生產用水用電,水電費按生活用水用電價格收取。二是允許所創辦的企業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派駐常設機構,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建立長期穩固的聯絡通道,實行長駐招商。
(二)拓寬回鄉創業的企業投融資渠道。鼓勵銀信部門向這些勞動密集型的回鄉企業主貸款實行從簡從快優先辦貸的優惠政策。
勞動合同,依法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切實維護用工單位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四)加大對民工的培訓力度。盡快提高其業務技能和操作水平,以適應企業的需要。
(五)制訂出臺有關優惠政策。在縣城區域內投資創辦的部分企業如針紡織企業,其本人和其直系親屬可憑國土部門的土地使用證和有關戶籍資料到縣公安局辦理城鎮戶口,戶口辦理只收工本費,其子女入托、入學、就業按國家相關政策辦理。
我縣農民工回鄉創業尚處于自發、起步階段,創業難度大,還存在一些問題與困難。
一是資金缺乏?;剜l創業人員雖然在回鄉時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但遠遠不能達到創辦企業、搞活生產性經營的需要。然而當前的金融制度和服務還不能滿足農民工回鄉創業的需要,金融機構貸款門檻高,農民工大部分也無財產抵押,更難找到擔保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單戶貸款額度小,利息高。而小額擔保貸款尚未將回鄉創業農民工納入范圍,因此導致農民工回鄉創業很難獲得所需資金方面的援助。
二是人才缺乏?;剜l創業農民工所創辦的實體大多屬微利項目,規模不大,產品單一、技術含量較低,工資待遇、工作條件以及創辦地的生活水準、環境和物質文化條件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導致本地人才和優質勞動力大量流向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掌握了一定生產技能的技術人才流動性更大,即使工資待遇與本地企業差不多,他們也更愿意外出務工以增長見識,開闊眼界,以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積累更多的資本。
三是創業者文化素質偏低,缺乏經營管理能力和經驗。由于許多回鄉創業者自身受教育程度較低,專業技能知識和管理水平受到了限制,缺乏創業理論和實踐經驗。很多人營銷觀念落后,市場開拓能力差,缺乏長遠眼光。其所創辦的企業大部分處于小規模、低效益的狀態。管理也不夠規范和完善。很多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不規范的管理導致了生產效率不高,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同時對于各項政策理解不透也導致了這些小型企業存在著一些違規行為,導致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低下,很難適應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
四是投資環境不夠寬松,激勵機制的健全程度尚不能完全滿足回鄉創業者創業的需要。創辦企業的手續辦理比較復雜,有的部門對待回鄉創業者的優惠政策尚不能完全落到實處。
五是信息技術缺乏,投資盲目性大。一些回鄉創業人員在外打拼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回鄉后對當地實際和市場需求不能準確把握,不能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更好的經營及管理,造成其企業管理與當地實際情況不相適應。對產品的營銷也存在著信息不暢通的現實情況,營銷手段因此缺乏。在投資上有一定的盲目性,達不到最佳的效果。企業的競爭能力較弱,后續發展面臨難題。
一是建議根據實際需要,將農民工回鄉創業生產經營場地和后續發展用地納入城鄉發展總規劃。鼓勵投資興建各類專業市場,綜合市場、標準廠房等。在金融方面,對符合市場要求、有發展前景、效益好、的企業,可以放低貸款門檻,在貸款額度、時限上適當放寬限,滿足農民工回鄉創業的中長期投資需求。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將回鄉創業農民工納入小額擔保貸款范圍。以吸引外出人員回鄉創業。
二是加大創業培訓及農民工轉移培訓力度。不僅要對外出務工尚未創業的農民進行創業培訓,已經創業的農民及即將創業的農民更要進行創業能力的培訓。通過培訓全面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文化素質、特別是創業理論知識和相關的法律知識以及對政策知識的理解。著力把他們培養成為適應市場競爭的農民企業家。同時針對所辦企業的需求,加大對廣大農民工的轉移培訓,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分期分批的進行相應的技能培訓、職業道德培訓等。以提高農民工素質,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解決回鄉企業人才缺乏的難題。
三是進一步優化農民工回鄉創業環境。各級政府部門,要積極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提供支持和扶植,為回鄉創業者開辟綠色通道。特別在用地及稅收方面給予政策優惠,在行政審批、信貸等方面提供優質、方便、快捷的服務。不斷加強回鄉創業環境建設,增強回鄉人員創業信心,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回鄉創業。
四是優化創業環境。對回鄉創業企業要規范收費項目,制止亂收費行為,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要建立完善規章制度,嚴格執法,對損害企業利益、發展環境的行為要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努力創造寬松的創業環境。
五是發揮典型示范帶頭作用,營造創業的良好氛圍。對回鄉創業的典型事跡進行廣泛的宣傳和大力的獎勵及支持。充分發揮其帶頭作用。形成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創業的良性互動格局,實現回鄉創業“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良性循環。
力推進“回歸工程”,將引導、支持農民工回鄉創業作為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步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切入點,為__經濟發展注入勃勃生機和活力。
為全面掌握轄區勞動力就業形勢特別是農民工節后返崗就業情況,龍眠街道通過實地走訪、電話問詢等方式對節后農民工返崗情況和就業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摸底,并進行了歸納和分析。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龍眠街道轄6個行政村、7個社區,街域總人口5.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5萬人。通過調查統計,20xx年,龍眠街道在市外(桐城市外)務工人口0.66萬人,返鄉約0.48萬人,市內本地農民工約0.2萬人。農民工節后返崗就業形勢穩定。其75%的農民工已返回工作崗位,15%的農民工處在留鄉創業、就地擇業兩者間徘徊,10%的主要來自山區的農民工準備待茶季結束后再外出就業。省外就業主要分布在北上廣和江浙一帶,約占出省就業人員的70%。年齡構成上,以70后為主,80、90后新生代農民工隊伍正在壯大中。外出人員與總人口的比例距離城區較遠的山區村較大,如街道黃燕村總人口數是1442人,外出務工大約600多人。根據調查,外出務工人員從事的行業只要集中于傳統的建筑和裝潢行業,其中涌出很多如東盛村的楊海在上海的統帥集團那樣的規模企業和成功人士。在20xx年街道和各村居舉辦的在外杰出人士懇談會上,不乏農民工的優秀代表。
1、節后農民工返崗率漸降。根據電話調查問卷分析,接受調查的300名農民工中有220名表示春節后會返回現在崗位工作,48名不會返回,32名目前還不確定,返崗率達到75%,距離上年度下降8%。愿意返崗的原因中,有50%的農民工是因為習慣了作業內容和工作環境,35%是因為所選擇的城市更有利于自身學習提高和對下一代的教育和培養,10%是由于返崗單位工資待遇好,5%是因為購買了住房及其它原因。返崗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外向型經濟走低,造成就業、待遇等都不穩固,因此更多的人在無法保障穩定就業的情況下愿意選擇回鄉就業和創業,本地企業不斷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環境,滿足了農民工對務工生活的心理預期,就近就地就業趨勢加大。
2、農民工就業選擇和利益訴求多元化。隨著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隊伍的壯大,就業選擇從傳統的建筑工地更日趨傾向于安全、舒適的工作。因此建筑行業、作業環境臟亂差的行業對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吸引力逐漸變小。農民工就業的領域更廣,大概40%的農民工進電子廠、服裝廠,類似“產業工人”,另外60%廣泛分布裝潢、餐飲、物流、建筑工地等行業中。對第一代農民工來說,“提高工資待遇”依舊是該群體最大的訴求,相較于老一代農民工,新一代農民工的訴求更加多元,薪酬高低已不再是他們找工作的唯一標準,他們更看重工作環境、生活品質、職業發展等因素。
4、用工難和就業難同時存在。根據街道不完全統計,龍眠轄區內工商業總的就業大概1萬多人,全市估計10萬人。大量農民工外流讓我地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出現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經政府多方協調解決,尚有不少缺口。綜合全市農民工就業形勢,勞動力總量充足,但“合適”的勞動力不足,結構型短缺已經成為新常態。經過多年發展,龍眠轄區形成輸送機械、羽絨家紡、包裝印刷、電線電纜和農產品加工等五大產業,需要大量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在本地很難招到熟練和充足的員工。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議市級層面結合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研究制定農民工創業政策,以投資補助、貸款貼息、創新創業引導基金等方式積極引導有技術、有資金、有創業能力的返鄉農民自主創業,發展鄉村特色餐飲、旅游、服業等三產融合產業。結合桐城近年來形成的產業集群和產業發展實際,鼓勵經濟開發區、各鎮街工業園項目建設農民創業園、科技孵化器、小微企業創業孵化基地,為創業者提供創新創業平臺。進一步健全返鄉農民工創新創業工作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務體系,從而扎實推進“農民工回鄉創業工程“。
2、著力提升就業技能。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新生代農民工大都中學畢業后直接外出務工,既沒有老一代木工、瓦工、鋼筋工的專業技術,所從事的也大都是力氣活,要化解“用工難和就業難”這一矛盾,需大力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農民工提升就業技能,促進農民工就業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也為企業用工找到“合適”的用工對象。
3、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針對務工信息傳輸不暢通,鄉村勞務人員基本得不到正規渠道信息等情況,加大市、鎮街、村居三級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力度,強化平臺職能,全力做好信息發布、公共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和推薦培訓等工作,定期舉辦各類勞動力招聘會。加大企業空崗報告制度的推廣完善力度,使各大園區勞動用工供需情況掌握在勞動就業部門手里,發揮好基層基礎平臺的“穿針引線”作用,為農民工就業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精準的服務。
4、優化企業用工環境。近年來,外出務工的性價比越來越低,與此同時,地方經濟逐步發展,家鄉對農民工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工就近就地擇業就成為一種理性選擇。但多數農民工普遍反映,本地企業上班時間長,工資低,假期少,因此規范企業用工,及時查處不簽訂勞動合同、拖欠工資、超時加班等損害勞動者權益的違法行為,依法保障員工的正當權益勢在必行。
5、營造返鄉創業氛圍。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為徹底解決鄉村人口大量外流,村莊日益凋敝的事實,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這項工作尤為重要。為此,建議每年要充分利用春節這一契機,舉辦專場招聘會,發放返鄉創業政策宣傳單頁,面對面向前來咨詢的返鄉創業人員講解各項扶持政策。廣大鎮街干部進村入戶,大力宣講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利用鄉情、親情、友情和我市駐外招商機構及行業協會鼓勵農民工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增強外出務工人員建設家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大力選樹農民工創業成功典型,在返鄉農民工中,培養和挖掘一批鄉賢,發揮鄉賢文化的道德張力,使尊重農民工創業、推崇農民工創業成為全社會的良好風尚。
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生根和惠農政策的逐步普及,農民工長期向城市和發達地區單向轉移的舊格局將會逐漸被打破,必然會呈現出雙向流動的新局面,“返鄉潮”則為期不遠。
們無法享有與城市居民同樣的權利。傳承人類文化、向社會提供消息和娛樂為己任的都市媒體對農民工的報道,存在著失衡的狀態。
社會學家孫立平指出,在我國城市中,對農民工的污名化現象普遍存在。骯臟、隨地吐痰、偷盜、不禮貌、不文明等,在某些報道中似乎這些就是農民工的特征,一個地方一旦發生了刑事犯罪,人們也總是首先將懷疑的目光投向進入城市的農村人。中國傳播學會會員、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學博士生李紅濤曾對《工人日報》、《北京晚報》、《成都商報》三份報紙一年間的112則報道樣本做了內容分析,結合“以農民工為主角的個體事件報道中的事件類型”,考察了“農民工在事件中的形象定位”。結果發現,農民工在媒體報道中完全純負面形象的比例為9.8%,若將負面形象與“被侮辱與被損害”形象中偏向消極的形象建構累加起來,應該在20%~25%之間。在個別事件的報道和一般化的對農民工形象塑造中,都存在著對農民工污名化的傾向。
在媒介視野中,農民工被塑造成為主流群體的“他者”而存在,他們被認為是弱勢的、病態的群體,所有媒體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農民工的討薪欠薪難題、農民工權益保障、政府部門有關農民工問題的會議和政策、社會治安和刑事案件等相關議題,不難看出,報道中農民工被打上無力、無能、需要扶助等弱勢形象的烙印,被定位在“需要拯救”的刻板印象中。
媒介中的農民工失語現象。
面向城市人群的都市報近xx年來發展迅猛,幾乎每個省會城市都有至少1~2家都市生活娛樂類報紙,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受眾只擁有一家全國性的日報。而流行雜志所面向的讀者群是城市中產階級;廣播電視節目的策劃追求中產階級的格調和口味;號稱新媒體的網絡不僅在入口處就已經設置了經濟文化的多重障礙,而且各網站的定位有著更明顯的城市化、年輕化、小資化的取向。根據一項外來勞工社會研究項目的調查顯示,農民工中有40%的人平時參加打牌、逛街、喝酒一類的娛樂活動,35%的人平時沒有娛樂活動,只有25%的人平時有看電視、上網、讀書報等媒介接觸行為。這樣的情況表明,愿意接觸媒介的農民工并不多。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媒介針對弱勢群體的節目太少造成的,媒介有無法推卸的責任。
農民工形象被曲解的深層原因及后果。
傳媒對農民工的歧視,最本質的原因是傳媒產業化促使傳媒極力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此過程中,他們常?;蛑鲃踊虮粍拥貙⑿畔①Y源交由市場規則來進行分配。出于信息成本的考慮,他們到農村去獲取新聞信息的成本遠遠大于在市區內,而收益卻非常小。所以,農民工的信息表達權就在這樣的經濟利益權衡下喪失了。
其次,城市市民的觀念向媒體流動,導致了媒體對這一城市外來群體的歧視。很多城市人自視甚高,認為農民工的素質低,為了迎合這些市民的論調,媒體的宣傳也逐漸趨向與市民一致,在報道上歧視農民工。
第三,媒介產品的消費者是雙重的,第一重是被受眾消費,他們消費的是媒體的實體產品,即報紙上的新聞或者電視上的節目等;第二重是被廣告客戶消費,廣告客戶借助媒體在受眾中形成的注意力和知名度,付出一定的金錢來獲得一定的時間或空間用以宣傳自己的產品。媒體的第二重消費尤其重要,因為媒體需要這些收入來獲利。而廣告商在選擇媒體的時候,除了媒體的知名度以外,更會在意媒體的受眾是否和自己產品的目標消費者相契合;而從購買力和影響力上來說,農民工不是合適的對象,相反大眾媒體更在意的是主流人群,也就是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所以農民工的話語表達空間就犧牲在媒介的市場邏輯之下了。
譚誠訓認為,農民工的社會形象錯位,是由媒介無形中產生的城市視角造成的。媒體只報道農民工在城市中的弱勢形象,而他們的強勢形象卻一直被忽略。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集中反映出我們媒體中存在的那種偏狹的城市視角。通過這樣一種偏狹的視角,農民工在媒體上呈現的只能是弱勢和邊緣的一面。
作為現實狀況,傳媒歧視的產生有其必然性,但是傳媒歧視的長遠影響不但會日益加劇社會的知識信息鴻溝,破壞平等公正原則,帶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會影響和扭曲大眾傳媒自身的發展,導致傳媒最終喪失作為公共領域的價值。
都市媒體如何平衡農民工群體的報道。
農民工問題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媒介作為社會整合的紐帶,加強社會各階層的交流、理解和融合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今后的農民工報道中,媒介應該多給予他們關注,全面描繪他們,一方面加強主流人群對他們的理解,另一方面幫助他們尋找社會認同感。
首先,不要把農民工僅僅看作是農民,而要把農民工看作是城市人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農民工群體提供一個強大的利益訴求的表達陣地,讓大眾傳媒發揮社會利益平衡器的作用。其次,都市媒體在確立受眾定位時,應該扭轉城鄉二元體制下養成的思維方式。再次,媒體的報道要多聯系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勞動法和合同法等,幫助民工維護他們的權益,而不應該只沉迷于事件的沖突性,追求報道的刺激性?,F在已經出臺和即將出臺的一些相關法規,將會更多地出現在民工權益報道中,成為新聞點,這樣的民工報道將更有指導性和實用性價值。
根據縣文明辦的要求,為切實抓好當前我鎮邊境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我鎮及時組織人員深入到茨竹壩村委會等部份邊境村寨就當前邊境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麻栗鎮當前邊境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現狀。
美的精神風貌。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堅持一個思路,樹立一種精神。一直以來,我鎮始終緊緊圍繞“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這個主題,積極引導農民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團結拼搏,艱苦創業,勇于開拓,立志脫貧奔小康的精神。確立鎮機關為重點,農村村組為基礎,點線面結合的戰略發展思路,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把農村建設成為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村這一目標,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農村精神文明示范工作,以點帶面,逐步推開。通過努力,我鎮的精神創建工作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勤儉持家、鄰里有友善、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良好道德風尚在全鎮農村蔚然成風。
(二)抓實載體,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發展。在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當中,鎮黨委、政府從兩個文明出發,堅持以典型引路、分類指導、全面推進的方針。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大科技投入,重點抓好“文明村”、“十星級文明戶”等評選創建活動,按照創“五好”,抓班子、抓隊伍、抓經濟、抓文明、促發展的要求,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委會班子以及共青團、婦女、民兵、治保等基層組織建設。在鎮機關站所大力開展“領導當楷模、機關作表率、基層樹形象”以及文明單位創建活動,在農村開展以“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為載體的文明村、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大力宣傳實施亮化、綠化、美化、硬化工程,使農村呈現出文明、整潔、規范、安全、優美的精神風貌。推行門牌號管理制度,加強對戶、院的管理,形成“思想工作聯做,社會治安聯防,精神文明、公共事業聯抓,科技文化聯建”的格局。目前,全鎮“十星級文明戶”評選達280戶,科技示范戶27戶,文明村10個(其中省級文明村5個,縣級文明村5個),“五好”家庭85戶,通過開展“建設文明校園”活動,使各中學、小學的環境有很大改觀,開設了愛國主義教育,法律常識等課程。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三)抓科學文化教育,不斷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訂《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讀本》400余冊,使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在農村進村入戶,在村民中入心入腦;深入開展普法教育,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提倡艱苦奮斗,反對鋪張浪費,提倡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對封建迷信和賭博偷盜行為。組織農民開展讀書、用書活動,2004年以來共讀書學習人數達1萬余人,累計舉辦農函大126班,學員達6482人。此外,我們還在中小學生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通過學習教育培訓,我鎮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不斷提高,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聯系的開放意識、競爭意識、效益意識緊及信息觀念、人才觀念、民主法制觀念正在形成,學文化、學科技、學科技的熱情不斷高漲,科技意識明顯增強,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開拓精神、有生產技能、有經營管理知識的新型農民迅速成長起來。
三、存在的問題及困難。
志覺得物質條件差,思想工作難做,精神文明不好搞,應付了事。
次的村民小組更是談不上開展活動了。
(三)農民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不夠高。調查發現,較多農民認為,現在搞的是市場經濟,就是要想方設法多掙錢,精神文明建設無足輕重;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有文化人干的事情”,與自己無關。這一方面固然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低、認識不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基層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宣傳力度不夠,工作方法不對路,缺乏相應的組織機構,沒能充分調動起農民群眾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措施及對策。
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針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成效和存在問題并存的現實,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必須采取強有力的對策措施:
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群眾的居住環境。
素質。
陣地建設的投入力度,使人民群眾能正常開展活動,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投入力度,特別是應該在每個村民小組設垃圾箱或垃圾池,改善農村衛生環境。
(五)要突出“鄉風文明”工作重點。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廣泛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農民群眾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受益者,也是創建活動的主力軍,蘊含著無窮的力量。應立足現實、深入生活、依靠農民、服務農民,多用農民群眾熟悉的語言、身邊的事情、喜聞樂見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辦法,增強感召力、滲透力、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廣泛深入地開展農民樂于參加的多種形式的創建活動,引導農民為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自覺投入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中去,引導他們在實踐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以文明村創建”活動為龍頭和載體,不斷深化創建成效,同時,切實抓好城鄉共建活動,動員、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級文明單位與村鎮結對子,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促進城鄉攜手,共同發展。在各種創評活動中,充實創建內容,提高創建質量,改進工作方法,增強工作實效,確保創建活動進村、入戶、到人,落到實處,讓農民群眾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真正獲益。
隨著改革的深入,經濟的發展,居民對社區服務、社區安全、居住環境、文化生活、醫療衛生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社區建設的任務越來越重。為了進一步加大社區建設工作力度,加快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促進我縣城市化建設進程,全面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推動城市三個文明建設,強力推進街道社區各項工作上臺階,創特色、爭一流。為了進一步深化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貫徹落實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意見,提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對教學環節、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我就當今社區社會的管理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采取走訪、征求建議和意見、外出參觀學習等形式,充分聽取駐區單位和居民不同意見。調研期間共走訪駐區單位5個,居民16戶50人,外出參觀學習2次。在此基礎上,本人經過認真梳理、總結,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社區工作人員基本信息。
金石社區占地面積13.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75萬平方米,擁有居民住宅樓54棟、2070套房,目前已入住居民1992戶即5132人。
金石社區現有在編工作人員7人,掛職干部1人,村官1人,勞動保障站3人。社區黨支部現有黨員130人(含預備黨員3人),下設黨小組13個,黨小組長13人。居委會下設居民小組20個,居民代表51人,樓棟長20人。
金石社區物業:工作人員75人,其中園區主管1人,報修統計員1人,維修工2人,保安19人,園區保潔11人,樓棟保潔21人(公益崗),新市區養路保潔20人。
二、近年來社區工作運行情況。
(一)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金石灘街道辦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辛勤工作,辦事處現有15間辦公用房,一大間集體辦公用房和一間會議室,辦公設備基本維持正常辦公運轉。金石居委現有辦公用房7間,會議室1間,建有社區支部辦公室、警務室、計生衛生服務站、低保工作站,但距一個標準社區“四室三站一場”還相差甚遠。
(二)整合資源,合理劃分社區。
金石灘街道辦根據縣委、縣政府相關規定,與民政局一同按照“管轄區域與戶數適當、界線明確、區域相對集中,資源配置相對合理,功能相對齊全”的原則,將轄區劃分為2個社區居委會(金石社區、金海人家社區),9個居民小區。
(三)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金石灘街道辦共有50名在職干部職工,由于年齡、文化結構的參差不齊,加之人員來自四面八方,缺乏社區工作經驗,制約著社區工作的快速發展。為了全面提高社區工作效率,辦事處狠抓干部自身教育,采取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請進來與走出去相促進的工作方針,組織全體干部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技能培訓,通過學習培訓和外出參觀考察,進一步提高了社區干部對社區工作的認識,開拓了視野,明確了工作思路,增強了工作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社區各項功能逐步趨向完善。
社區的功能就是服務社會、服務居民,充當城市發展的排頭兵。近年來,金石灘街道辦根據工作實踐,逐步探索理清了以縣委政府領導,街道社區主辦,社會各方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總體工作思路和管理格局;全面完善社區各項功能,社區黨建、社區精神文明、社區治安、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社區衛生、社區計生、社區保障等機制運轉良好,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功能,基本達到社區服務的要求,健全了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了“平安社區”、“文明和諧小區”系列創建活動。強化了“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文明意識和環保意識,自覺美化家園,愛護環境,極大的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推進了社區共駐共建工作,合療、衛生、救助制度得到健全,社區舊貌得到改變,實現了社區資源共享、快速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區居委會的工作行政化傾向嚴重、工作任務繁重。
1、金石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尚未到位。
通過調查發現,金石社區居委會的功能當前還未能突破辦理政府行政事務為主,辦理社區事務為輔的現狀,還習慣于上級領導布置什么就干什么,工作中表現較強的依賴性,自主性、自治性沒有得到體現。一是社區自治的任務與工作要求有距離。社區居委會的自治工作應有三方面內容,即:首先要做好社區服務,但實際上社區服務做得極少或是空白;其次要做好社區事務的民主決策與管理,但實際上的效果不明顯;第三是豐富社區教育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但實際上文體活動多,教育活動少。二是社區居委會已經成為事實上的“政府的腿”?!毒用裎瘑T會組織法》規定了社區居委會有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做好管理工作的職責,具體規定了必須要協助政府部門做好社區治安、公共衛生、優撫救濟、最低生活保障、計劃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有關工作。通過調查,以上這些職責應該是金石社區居委會通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等形式開展的,但是大多數情況是金石灘街道辦事處要求金石社區居委會替政府部門填表格、建檔案、出具證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同時政府部門臨時性的統計、調查任務也都通過金石灘街道辦事處落實到金石社區居委會來執行。這使得金石社區居委會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協助政府部門的工作上,居民自治組織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蓋。
我結合工作對50人進行了調查,當問到居委會是什么性質的組織時,有35人回答是代表政府的機構,只有10人回答是代表居民的,還有5人不清楚。在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有“吃人俸祿,為人分憂”;“拿政府的薪水,替政府干活”的思想。在金石灘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中絕大多數都認為金石社區居委會是金石灘街道辦事處的下屬單位,理所應當地完成金石灘街道辦事處布置的各項工作任務。
2、金石社區事務纏身,工作任務繁重。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單位人”轉化為“社會人”、大量農民進入城市生活、本地農民失地流向城市,流動人口的大量進入城市,使金石社區居委會面對復雜眾多人口而發生的各項管理工作和事務數量增加、難度加大,“小社區,大社會”的模式,增加了金石社區居委會的工作強度。
(二)社區居委會業務經費不足。
一是發揮自身職責,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活動經費較少?!毒用裎瘑T會組織法》規定,社區居委會負責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維護居民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物,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調解民間糾紛,協助政府或派出機構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在當前形勢下,金石社區居委會還要做好社區治安、社區教育、組織社區文體活動、美化社區環境等工作,這些都需有必要的經費作保障,否則很難形成居民的廣泛參與和工作效果。
二是日常辦公經費緊張。在各項工作中,召開會議、報送信息和數據,建立臺帳等文件資料的辦公消耗,加之金石社區居委會自身水、電、暖以及電話費,一年就得需要6000元左右。日常的上網費和消耗,一年也需要5000元。政府部門部署的工作大多要求制度上墻,制作展板,每年此項支出至少4000多元。
在社區居委會經費方面,我區規定每個社區居委會每年1萬5千元。各街道辦事處統籌部分外,社區居委會實際的使用只有4000-8000元,業務經費嚴重不足。
(三)社區專職工作者待遇較低。
通過調查發現,社區專職工作者待遇低的問題比較突出:一是社區協管員待遇較高,如勞動、城管、矯正、治安協管員等都是由勞動部門安排的失業人員,工資比社區專職工作者(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高,不僅發工作服,而且遇年節還有福利。而社區專職工作者都是經過招考和居民選舉形成,心理反差大;二是社區專職工作者的付出與回報差距較大。社區專職工作者承擔的工作繁重,但扣除三險個人負擔部分后,每個人只有800-1000元月收入,直接影響了積極性,影響了金石社區管理工作的成效。
四、改進對策與建議。
(一)應積極為金石社區居委會減負。
1、是理順區街關系。要按照“條專塊統”的原則,對專業性比較強的由開發區委辦局在金石灘街道設站(所),實現條條上的一專到底。金石灘街道主要是代表政府履行塊塊上的綜合管理職能,具體講就是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區政府的授權或者有關職能部門的委托,使金石灘街道具有綜合協調權、處置權等,從而有效地行使政府對城市的管理職能,對地區社會治安、市容市貌、城市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達到高效的管理。
2、是理順街(部門)居關系。理順關系要改變過去領導與被領導、命令與服從的關系,成為指導與協助、服務與監督的關系。進一步明確社區居委會的任務。社區居民委員會作為城市管理四級網絡中的一個網格,而不是一個“級”,這個理念是理順街居關系的基礎,必須牢固樹立。按照政事分開的思路,將金石社區居委會的各項工作進行梳理,做到“兩個明確”:即明確哪些屬于街道(部門)的工作,哪些屬于社區的工作;明確哪些是政務性工作,哪些是事務性工作。在此基礎上,屬于街道的工作,街道(部門)無權向社區攤派;屬于社區的工作,社區有責任完成;對需要社區協助辦理的工作,要建立社區工作準入制度,履行正式的授權手續。
3是明確社區功能定位,發揮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一要搞好社區服務。主要是抓好四項服務:即抓好社區安全服務,保持社區的長治久安;抓好社區的文化服務,滿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抓好社區的健康服務,培養居民良好的生活習慣;抓好社區生活服務,解決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建立社區的長效服務機制,實現政事分開,建立社區公共服務社,按照市場規律進行運作;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居民需要與否、居民滿意與否、居民擁護與否為社區服務的唯一宗旨,來推動社區服務。二要保證社區居委會的自治權得到有效行使。這個權力能不能落實,關系到社區建設的成敗。社區自治權應主要體現在社區民主決策權、社區管理權、社區財務自主權、社區依法協管權以及社區對政府部門的監督權上,只有把這五項權力真正落到實處,金石社區居委會才能真正從大量的政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也才能真正把社區服務搞起來。
(二)多渠道解決社區居委會業務經費。
目前的金石社區居委會經費由金石灘街道辦事處統籌安排,這雖然有利于基層社區管理工作的協調統一,但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石社區居委會工作的進一步發展,使得金石居委會受到資金不足的限制和制約,難以解決居民的熱點、難點問題,制約居民對居委會的認同和歸屬,因此必須采取多渠道保證居委會業務經費。
1、金石社區居委會建立單獨帳戶并全面安排,使其工作正常運轉,為居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2、要動員發動轄區單位資源共享、共建共駐,各社區要協調轄區單位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把社區各種各樣有形的、無形的資源開發出來。
3、金石社區居委會采取多種形式拓寬社區服務領域,建立自身的便民利民社區服務組織,在有償或低償為居民提供服務的同時,增強自身實力。
4、政府要加大金石社區業務經費的投入力度,在現有每年每個社區1萬5千元基礎上提高到3萬元。
5、建立社區工作準入制度。政府部門和街道經批準需要社區協助的工作,要做到權隨責走,費隨事轉。
(三)努力提高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待遇。
按照市人事局、市民政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聯合發文精神,結合區域實際,調整社區專職工作者待遇,在提高月工資的基礎上,可由區政府或辦事處根據實際情況酌情安排年終獎勵,同時,按照勞動法規定繳納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切實解決委員會工作人員的實際困難,保障委員會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五、總結。
社區是城市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是“三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大力加強社區建設,推動城區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協調社區不同利益群體關系,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大連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廣大地區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連農村新社區建設,使農村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得到了提高,給廣大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解析的金石社區,雖然不能代表全市新社區中心建設的整體,卻反映了大連的基本現實。各地情況差異,發展程度不同,新社區建設措施和做法也不盡一致,但進展情況卻令人感動振奮。
大連市于20xx年6月17日啟動全市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工程項目,在市民政局全面布暑安排下,按照農村社區服務服務中心實施統一設計和標準。即每個服務中心建筑面積五百平方米以上,建設標準每平方米不少于1000元。提升服務中心“一場九室二市”功能。其中有村委會辦公室、黨員和村民綜合活動室、警備室、文化閱覽室、醫療衛生室、農村物資超市、日用百貨超市、司法調解室、學齡前兒童教育室、體育健身室、村級檔案室、室外文體活動場所等。齊全周到的服務功能將為廣大農民提供貼心的服務。大連新社區建設正在儲能蓄勢,必將大踏步前行。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40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