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開題報告時,需要充分調研和閱讀相關的文獻,確保研究的可行性和前瞻性。大家可以借鑒這些范文,在實際寫作中提高文檔的質量和可讀性。
1.題目(題目中不要有字母、符號)。
2.指明研究對象或研究范疇。
3.指明研究內容(對研究對象的什么進行研究。每一個研究內容都要清楚詳實)。要指明難點和前人尚沒解決的問題。難點、難題是體現水平和前沿性的地方。
4.研究方法有哪些。
5.要涉及的設備和儀器有哪些。在什么研究工作中要用到哪個要逐一說明,不要籠統大略。
6.整個題目所指工作具體實施的技術路線或研究方案。經費和進展如何。
做一張研究內容的流程圖,把各個內容之間的關系,尤其是邏輯關系表達清楚,就是如何實現你的研究思路的具體過程。
技術路線是指你如何具體實施你的研究方法,以達到你的研究目的。技術路線應具體清楚,可逐項寫,很多人采用列路線圖的方式,不失是個好辦法,但注意在一些特殊的工序或者關鍵的方法和技術手段上要描述清楚。
最好以流程圖的形式,一目了然。
技術路線是你研究思路的最直觀體現,所以一定要清晰易懂。
研究思路的具體化,流程化。
畫一個復雜而清晰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的流程圖。
以圖表的形式,箭頭等將你的研究流程,簡介的書寫出來。
做成樹形圖,按照研究流程來寫,一般包括研究對象、方法、擬解決的問題。
就是你實驗的步驟,具體每一步都要干什么。
技術路線即是指你的研究的具體方法、采取的具體步驟、實驗的設備。
即就是一個預估的行動方案。
技術路線是指采用的什么手段來實施你的研究!
技術路線,就是你在做課題時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儀器的使用與搭配,是具體的方法和步驟,這些用來完成你所設立的研究課題,一般以流程圖的形式來表述,這樣表達直觀,邏輯性強,讓專家和同行看起來一目了然。
一般技術路線,就是你研究方法,手段、試驗方案。若大一點的要包含技術分析、技術分析、可行性分析,風險應對、環境保護評估、資金預算等內容。
技術路線一般都是針對項目申請和學位論文,主要目的是介紹如何完成研究內容,實現研究目標。需要包括主要方法、評價指標和實驗流程。
技術路線就是你采用什么方法,理論,工具來解決你的問題。
1.題目(題目中不要有字母、符號)。
2.指明研究對象或研究范疇。
3.指明研究內容(對研究對象的什么進行研究。每一個研究內容都要清楚詳實)。要指明難點和前人尚沒解決的問題。難點、難題是體現水平和前沿性的地方。
4.研究方法有哪些。
5.要涉及的設備和儀器有哪些。在什么研究工作中要用到哪個要逐一說明,不要籠統大略。
6.整個題目所指工作具體實施的技術路線或研究方案。經費和進展如何。
2.開題報告是科研工作之始,“創新”要貫穿一切。要把注意力放在針對以上6個內容的“改進”、“發展”、“完善”和“填補空白”上。
3.開題報告的內容在以上6個內容的文字份量要均衡,避免出現講“概論”多,講自己工作安排少的情況。邏輯上要有層次。寫的時候要有承上啟下的提示。
4.要做好投影片。要反復修改投影片上的內容。編排要美觀大方。要事先確定好每一個投影片投出時,同時要講的話。
5.“實驗”要講可操作的具體實驗。每個實驗都要同時注明要達到的目的或期望的結果,要指出做一個實驗所需的時間,樣品量、重復量等。
6.在講到以上6個內容時,要多采用把參考文獻直接寫到投影片上的辦法。參考文獻要用有份量的。
7.要提供“基本背景讀物”類的專著和書藉。
8.要多采用科學語言,如圖、表、公式、實物照片、攝象片段、符號(要交代含義)。
9.要介紹“文獻檢索”的結果。開題報告要有一份文獻調研總結作為附件。
10.要提供一份“poster”圖樣。
由于開題報告是用文字體現的論文總構想,因而篇幅不必過大,但要把計劃研究的課題、如何研究、理論適用等主要問題說清楚,應包含兩個部分:總述、提綱。
1總述。
開題報告的總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并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目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數據等等。
2提綱。
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刹捎谜涫交蛘问教峋V形式。在開題階段,提綱的目的是讓人清楚論文的基本框架,沒有必要像論文目錄那樣詳細。
3參考文獻。
開題報告中應包括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
4要求。
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于4頁。版面格式應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項“格式”的規定。
。
古典文學中常見論文這個詞,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為論文。以下就是由編為您提供的。
1.題目(題目中不要有字母、符號)。
2.指明研究對象或研究范疇。
3.指明研究內容(對研究對象的什么進行研究。每一個研究內容都要清楚詳實)。要指明難點和前人尚沒解決的問題。難點、難題是體現水平和前沿性的地方。
4.研究方法有哪些。
5.要涉及的設備和儀器有哪些。在什么研究工作中要用到哪個要逐一說明,不要籠統大略。
6.整個題目所指工作具體實施的技術路線或研究方案。經費和進展如何。
。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誰愿意搶籃板球?沒有人。誰想得分?都想。我從來不喜歡得分,從來不,我喜歡搶籃板球。我搶籃板球不是為了觀眾的叫好,我為我自己,我把搶籃板球看作一種科學,一種藝術,甚至一個生命?!鼻皀ba巨星丹尼斯·羅德曼如是說。在現代籃球運動中,籃板球是影響比賽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話說,表演看進攻,贏球靠防守,而搶籃板球則是進攻和防守兩方面均要看重掌握的重點技能,是攻守轉換的關鍵環節。美國職業籃球教練雷·喬治來華講學時指出:“搶籃板75%取決于愿望(拼搶意識),也就是說你想不想沖上去拼搶。而25%則取決于本人的能力;身體矮小的運動員固然不利于搶籃板球,但不等于他就搶不到籃板球。而身材高大的運動員有利于搶籃板球,但不等于說他一定能搶到籃板球?!标I劍根據nba、cba諸賽的有關數據統計,對現階段我國運動員和世界強隊運動員的籃板球意識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當場上出現爭搶籃板球時機時,我國運動員參與人數均少于nba賽中的名隊,反映我國籃球隊整體籃板球意識弱。
研究的意義:我國運動員和國際高水平運動員相比在爭搶籃板球意識及技術環節上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是一個亟待提高的薄弱技術環節。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內容:搶籃板球的技術及訓練研究。
問題:
1.搶籃板球技術的幾點要素。
2.搶籃板球訓練的幾種方法。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研究步驟:
1.確定研究基本內容。
2.根據已確定的基本內容,搜集資料。
3.擬好提綱組織資料。
4.研究寫作。
研究方法:
1.文獻綜述法2.調查法3.數理統計法。
研究措施:
1.查閱資料2.統計數量4.調查研究。
研究工作進度:
查閱文獻、設計,擬訂論文研究方向。
調查與數據統計分析,結果整理。
論文撰寫、初稿修訂、定稿。
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丹尼斯·羅德曼.《nba籃板王丹尼斯·羅德曼自傳》[m].
[2]曾偉志.《體育師友》.1997.4:13.
[3]陳驚生,沈良曉.《中國男子籃球隊中鋒進攻能力的探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11).
[6]張才超.《拼搶進攻籃板球技巧》[j].體育信息科技.1944(2):52.
[7]闕劍.《籃球運動員的籃板球意識及其培養》[j].
[8]鄭剛等.《剖析爭奪防守籃板球的搶位擋人技術》[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3(1):82.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1.題目(題目中不要有字母、符號)。
2.指明研究對象或研究范疇。
3.指明研究內容(對研究對象的什么進行研究。每一個研究內容都要清楚詳實)。要指明難點和前人尚沒解決的問題。難點、難題是體現水平和前沿性的地方。
4.研究方法有哪些。
5.要涉及的設備和儀器有哪些。在什么研究工作中要用到哪個要逐一說明,不要籠統大略。
6.整個題目所指工作具體實施的技術路線或研究方案。經費和進展如何。
2.開題報告是科研工作之始,“創新”要貫穿一切。要把注意力放在針對以上6個內容的“改進”、“發展”、“完善”和“填補空白”上。
3.開題報告的內容在以上6個內容的文字份量要均衡,避免出現講“概論”多,講自己工作安排少的情況。邏輯上要有層次。寫的時候要有承上啟下的提示。
4.要做好投影片。要反復修改投影片上的內容。編排要美觀大方。要事先確定好每一個投影片投出時,同時要講的話。
。
一切科學研究始于問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則就不是研究);進步與成果即成長。
教育科研課題主要來源于兩大方面:
a.實踐來源——客觀存在的或潛在的教育實際問題,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存在的問題。
教育教學與其外部的矛盾(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校、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社會發展)。
b.理論來源——現有教育理論所揭示的問題以及理論體系中的空白和矛盾點(例如《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產生的過程)。
2、怎樣進行研究課題的論證?
我們既然已選定了一個課題,我們就必須對這個課題的所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了解這個課題目前在國外、國內的研究情況,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這一課題所屬的理論體系等等。對課題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確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怎樣對一個課題進行論證呢?論證一個課題主要是弄清如下幾個問題:
a.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么性質和類型的問題?
b.要研究的問題具有什么現實意義?它的理論價值(即在理論上預計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問題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問題所應具備的條件分析。
e.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步驟如何?
f.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
土木工程從遠古時期就已經存在,由原始的伐木采石,建造出模仿天然掩蔽物的人類居住場所,到新時期的超高層建筑、水利工程、超高長跨度橋梁,土木工程的發展與變化,代表了人類發展的歷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土木工程的理論、分析手段、施工技術、地基處理都有了更多的發展與突破。21世紀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經濟飛速發展為土木工程帶來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根據土木工程發展現狀,分析未來土木工程發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土木工程發展意義。
土木工程的根本含義是征服大自然,通過人力實現自然界帶來的效果。隨著各項土木工程技術的發展,各種高層建筑拔地而起,橋梁、水利工程、公路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土木工程是提高人類居住環境與交通的核心產業,提高土木工程建設水平,完善土木工程發展體系,實現社會、環境、經濟共同發展的根本性目標,是土木工程發展的重點。人類需要良好的生存空間,舒適的生活環境,為了獲得更好的居住環境,更加優秀的土木工程技術將不斷出現。
土木工程發展現狀。
為了明確土木工程未來發展趨勢,必須明確土木工程發展現狀,通過現狀分析出土木工程的特點。
土木工程理論發展。
土木工程設計擺脫了傳統設計的缺陷,全面分析了土木工程的環境、經濟、安全等因素。新型材料、結構、工藝、施工方法不斷出現,人類可以將土木工程的規模擴大化,高層建筑也在不斷增長,超高層、超跨度復合結構體施工技術也在不斷成熟,土木工程設計逐漸向長、高、柔方向發展。土木工程設計建立在基礎理論上,隨著土建項目要求更加復雜,土木工程設計也需要更加多樣化,只有及時吸收新技術,把握住新優勢,才能使土木工程設計更加優秀。目前,土木工程設計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受力、形式方面比較成熟。
土木工程施工發展。
施工發展主要體現在材料、設備、工藝這三個方向,其中材料中發明了復合高強鋼材、碳纖維、玻璃纖維、雙層玻璃、鎂合金、鍍膜玻璃、鋁合金、節能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新型材料在許多建筑中得到應用,也為大型土木工程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工程實施設備更加自動化、科學化、機械化,通過新型施工機械,可以使大規模土木工程得以實現,有效提高土木工程建設發展速度。在城市地下工程中,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施工工藝,例如明挖、暗挖、蓋挖、盾構、沉管、凍結、注漿等工藝技術,為地下空間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我國土木工程在理論、設計、施工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是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不足,為了提高我國土木工程發展水平,必須加強新型結構、新型材料、新型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將土木工程理論與技術完美結合,幫助土木工程收獲更大的成果。
土木工程未來發展趨勢。
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大型城市與超大型城市數量飛速增長,人們對生活空間的作用提出了許多要求,寸土寸金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的共識。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基數,高層、超高層建筑數量不斷增加,有限的城市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應用,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建筑體系,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城市飛速擴張的同時,不僅僅對生存空間提出了要求,也對電力、能源提出了許多要求。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礦產資源開發、石油、天然氣的運輸,都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在我國建設大型公共土木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國家建設項目。我國能源分布較廣,一般在西南地區存在較多的能源儲備,所處地區地形特征較為復雜,并且山區、高原、丘陵等環境較多,導致資源開發較為困難。為了提高大型土木工程建設速度,實現水利工程建設、礦產資源開發等工程項目,采取大跨度橋梁與隧道是工程建設的關鍵因素。
從以上幾種發展形式來看,未來的土木工程將逐漸應用于高層建筑施工、水利工程建設、礦產資源開發、能源運輸等工程之中,通過大跨度橋梁與超長隧洞,改變自然環境帶來的阻礙,實現更加快速的經濟發展。通過精密的理論研究、新型工程材料、先進施工工藝,實現大跨、復雜結構、高層的土木工程建設,逐漸將大型土木工程普及到工程建設中,這就是未來土木工程的發展方向。
結語:。
我國土木工程部分領域已經在世界中名列前茅,但是土木工程理論、設計、施工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為了提高我國土木工程建設水平,需要積極學習發達國家土木工程技術,合理運用土木工程技術,實現經濟騰飛發展。在未來的土木工程研究中,需要加強結構形式、建筑材料、施工工藝等探索與研究,也需要加強土木工程理論與技術的融合,實現更大的突破。
2.開題報告是科研工作之始,“創新”要貫穿一切。要把注意力放在針對以上6個內容的“改進”、“發展”、“完善”和“填補空白”上。
3.開題報告的內容在以上6個內容的文字份量要均衡,避免出現講“概論”多,講自己工作安排少的情況。邏輯上要有層次。寫的時候要有承上啟下的提示。
4.要做好投影片。要反復修改投影片上的內容。編排要美觀大方。要事先確定好每一個投影片投出時,同時要講的話。
5.“實驗”要講可操作的具體實驗。每個實驗都要同時注明要達到的目的或期望的結果,要指出做一個實驗所需的時間,樣品量、重復量等。
6.在講到以上6個內容時,要多采用把參考文獻直接寫到投影片上的辦法。參考文獻要用有份量的。
7.要提供“基本背景讀物”類的專著和書藉。
8.要多采用科學語言,如圖、表、公式、實物照片、攝象片段、符號(要交代含義)。
9.要介紹“文獻檢索”的結果。開題報告要有一份文獻調研作為附件。
10.要提供一份“poster”圖樣。
論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較注意探索的問題的基礎上,寫論文主要是反映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詳細內容請看下文。
技術路線一般是指研究的準備,啟動,進行,再重復,取得成果的過程,不是指。
畢業論文。
的寫作過程,更不是指答辯的準備和進行過程,許多同學會出現這些偏誤。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學位論文質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而論文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論文開題報告做的細致程度。論文開題報告做的細致,前期雖然花費的時間較多,但寫起論文來就很順手,能夠做到胸有成竹,從而保證論文在規定的時間保質保量地完成;但如果不重視論文開題報告,視論文開題報告為走過場,寫起論文來就會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彎路,也很難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
。
古典文學中常見論文這個詞,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為論文。以下就是由編為您提供的。
1總述。
開題報告的總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并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目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數據等等。
2提綱。
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刹捎谜涫交蛘问教峋V形式。在開題階段,提綱的目的是讓人清楚論文的基本框架,沒有必要像論文目錄那樣詳細。
3參考文獻。
開題報告中應包括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
4要求。
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于4頁。版面格式應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項“格式”的規定。
。
一、背景。
新課程全面實施以來,各項教育改革工作穩步推進,師生教育教學理念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和探索,新課程的實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思考并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經過問卷調查發現:“認為數學很難學而不感興趣”的占了全體學生的32%;而“對于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在解決一些能力題(尤其是數學中的運動型問題)時,表現出害怕的心理”的學生占了全體學生的98%;甚至有90%的老師認為:新課程的實施造成了學生之間更大的“貧富”差距;……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只重視尖子生的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重視智力的培養而輕視能力、情感的培養;素質教育仍然只是口號,至今未能徹底擺脫應試教育;創新意識培養的匱乏。各個學校雖然添置了不少設備,像多媒體教室、語音室、雙向閉路電視系統、校園網等等不一而足,但設備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閑置在電教中心,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學模式上還是以五段教學法為主,它以教師為中心,由老師通過講授、板書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不難想象,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學生如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肯定難以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更不可能培養出創造型人才。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我?;I資建設起較為先進的并可持續發展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滿足教學和辦公需求,讓教師和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網絡環境下的研究學習,滿足自主學習、研究學習的需求。
另外,現在國內外對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的研究也非常廣泛,其中一些還產生了深遠、重大的影響。
1、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在國際上以intel未來教育、蘋果明日教室和網絡主題探究(webquest)為主要的成功范例。這三種課程整合模式各有特色,而且都是在國內外進行了廣泛的實踐后引入國內的,對國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2、國內研究現狀。
經過研究,國內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念與實踐已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并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整合走出了盲目的追風區,進入理性的發展階段。如天津市耀華中學的研究側重整合的途徑、內容和教學模式。認為整合可以從教師的教學包括教師角色、學生主體、教學媒介及教育和教學評價反饋;學生的學習;教學科研等途徑來實現,而教師和學生是整合的關鍵因素。教學模式則可以分為基于網絡的常規課堂教學、網絡教學與學習和研究型學習。
二、研究理論支撐。
根據“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钡睦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同時,新課程理論也提出:“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學改革既要重視觀念改革的先導作用,又要重視方式改革的載體作用。不僅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還要改變他們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币虼?,本課題組希望通過教學環境的轉變,帶動初中學生的學習方法的轉變,從而促使初中學生在數學課程學習時進行有效地意義建構。
三、研究目標與實踐意義。
1、學生目標。
在數學教學中科學合理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思維,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倡導學生在學習中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數學終身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現實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以各種方法反饋研究效果,如學生電子小報、學生網站、學生反思等。
2、老師目標。
通過研究能使全組數學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和觀念不斷更新、完善和提高;對教育教學規律的理解和認識更加透徹、全面;從而真正實現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具體表現在:變重“教”為重“學”,變“搶時間、重負擔、反復講解基礎上,靠機械訓練逼學生應試分數的提高”為“科學管理的基礎上,靠現代教育技術支持下初中數學教學環境的優化,促進學生、老師自身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能在真正結合學生和學科的特點,采用最佳的教學模式,使教育教學過程達到最優化。通過現代教育尤其是多媒體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在各個環節上的整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另外,通過研究不斷地積累典型的優秀的教學案例、教學故事、教學反思等一系列豐富的第一手教學資料,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相關資源。
3、通過本課題組的實踐與研究,希望對學??傉n題進行材料和教學方式、教學理論的實踐和補充等方面予以支持。
四、重點、難點、突破點。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主要以行動研究數學教學的部分環節,采用對照分析,及時反思,不斷改進,最終尋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重點研究傳統手段難以達到或不能達到的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特有的教學效果,不必牽強附會,到處亂用現代教育技術,一切從效果出發,決不濫用。但要從分挖掘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教學各個環節的整合點,以達到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目的。
五、課題研究對象范圍。
研究對象主要是指數學教學的部分環節如何與現代教育技術相整合,使數學教學效益達到最大,著重研究整合點和整合度以及整合的必要性和效能性。研究范圍是七.八.九年級所有班級的數學課堂教學.
六、課題研究方法及其說明。
本課題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認真按照制訂的實施方案、研究計劃,有步驟、有重點的實施,在實施過程中研究、反思、調整,再研究,再調整,以實現研究目標,取得明顯效果。在研究過程中還輔以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
行動研究法:教學和研究是不能分割的。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本身在教學上的行為,已屬于行動研究的過程。行動研究就是教學,就是運用研究改善教學。
行動研究的結果是一些能改進教學問題的新的做法和案例。教師要采取哪種教學策略(行動)來改善數學教學,就像一項研究提出的假設,教師系統的實踐和反思就像對假設進行驗證和修正,最終尋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七、課題研究所具備的條件。
(1)課題組成員具有二級以上職稱,廣大教師已具備一定的課題研究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為電教實驗課題的進一步開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學校領導對本課題研究在組織、物力、經費、時間、設備等方面可以給予支持。
(3)我校是陽泉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這對該課題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4)我校的現代教育技術的硬件、軟件已達到省、市級標準,為我校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八、研究步驟與內容。
(一)、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課題立項階段。
對課題提出的背景、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等進行全面、深入的論證。
(二)、第二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5月),課題初步研究階段。
根據課題研究方案、計劃要求,做好本階段的工作。
研究原則。
1、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一步優化數學教學結構與模式,提高教學效益。
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以適應新課程標準對于數學學科教學的要求。
3、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一步拓展學生數學學習的范圍與方式。
4、開發優質高效的現代教育技術課件,積累課件制作的經驗,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數學教師隊伍,形成一個穩定而有效的教師團體。
數學教學基本原則。
根據數學教學目的和數學學科特點,以及學生學習數學心理特點,在中學數學教學中,主要應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1、抽象與具體相結合原則;
2、嚴謹性與量力性相結合原則;
3、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
4、鞏固與發展相結合原則;
學期課例研究、活動研究的任務分工。
(三)、第三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子課題結題階段。
組織課題組成員全面整理資料,總結相關經驗,寫好課題結題報告。
九、成果形式設計。
2l世紀,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入到教育的各個領域和環節。尤其是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它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極大優化了整個教學過程,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使得多媒體教學、網絡資源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絕大多數教師已經初步認識到:1、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2、多媒體計算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3、超文本功能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4、多媒體計算機可作為認知工具實現最理想的學習環境。
在安徽省寧國市農村小學,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入全面應用階段,在教育教學中,通過網絡技術、網絡資源、農遠資源的有效利用,通過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的有效整合,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已成可能。我校自以來,以農遠資源的應用為選題,先后申報了寧國市級課題《農遠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宣城市《合理利用農遠資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均已結題。
但隨著農村小學農遠資源配置的提高和不斷更新,學校的布局調整,優秀教師的流動等諸多原因,實施并提升資源應用的效益仍為一項重要任務。尤其在農遠資源應用、多媒體教學的研究和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多數青年教師對于多媒體教學的實質性效益理解還不透徹,學術界的理論研究成果也沒有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進一步有效推廣,教師在農遠資源應用及多媒體的應用上大多還處于淺層次,未能真正將農遠資源及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尤其是在資源應用于學與教的策略與方法上值得積極探索與提高,有效把握課改方向,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出臺,即將實施的《語文課程標準》《數學課程標準》無一例外的把信息技術這一手段的運用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譬如“……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薄盀榻鉀Q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薄啊e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的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艾F代教育技術和教學資源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多種媒體手段,多種類型的平臺和多方位的空間”?!胺e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優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薄胺e極構建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的平臺,拓展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支持和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笨梢哉f,新的課程標準的實施將是我校進行這一課題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論依據。
本課題的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現化信息技術”主要指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主要指計算機網絡環境及現代遠程教學環境。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主要指在網絡環境下,運用現代教育思想的理論,研究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教的理論、方法和策略的案例研究,開發使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資源。
“學與教”方式是指采用多種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而形成的能夠促進教學和學習的各種方式的總稱,也指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即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積極應對現代課堂轉型。
二、研究內容及預設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核心內容是農村學校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策略和方法案例的研究。通過研究,力求使課題組成員在所教學科中將先進信息資源,科學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學資源,通過案例教學研究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并進一步在更大范圍內推進教師把握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科“學與教”的策略和方法的應用,努力提高農村學校的課堂教學效率,共享現代教學資源。重點是如何將“學與教”方式有效的應用在日常教學中,取得預期目標,從而實現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科教學更為有效的使用范式及運用技能,并有效地促成農村教師專業技能與教學素養的協調發展。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策略和方法案例的研究,依托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網、農村中小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資源優秀課例、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資源網、農村遠程接收ip資源中的學科教學的內容,主要通過對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的實踐應用研究,對學與教的策略與方式進行理論建構和實踐摸索,具體表現:。
1.有效促進教師的備課方式。探討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的備課方式,使之農遠資源能最大限度地服務于課堂,服務于學生。
2.通過對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形成對信息技術背景下的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策略和方法有效性的正確觀念和認識,引導學生有效地在虛擬環境下探究學習,真正使網絡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促進現代課堂的轉型。
一、選題的依據及意義:
1.依據:
進入90年代后,我國的居住環境和工業生產環境都已廣泛地應用熱水供應裝置,熱水供應裝置已成為現代學校居住必備。90年代中期,由于大中城市電力供應緊張,供電部門開始重視需求管理及削峰填谷,熱泵供熱技術提到了議事日程。近年來,由于能源結構的變化,促進了地源熱泵供熱機組的快速發展。
隨著生產和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對地源熱泵供熱技術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同時也在積極研究環保、節能的地源熱泵供熱產品和技術,現在利用成熟的電子技術來進行綜合的控制,并和太陽能結合更注意能源的綜合利用、節能、保護環境及趨向自然的舒適環境必然是今后發展的主題。
2.意義:
地源熱泵技術,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溫相對穩定的特性,,通過消耗電能,在冬天把低位熱源中的熱量轉移到需要供熱或加溫的地方,在夏天還可以將室內的余熱轉移到低位熱源中,達到降溫或制冷的目的。地源熱泵不需要人工的冷熱源,可以取代鍋爐或市政管網等傳統的供暖方式和中央空調系統。冬季它代替鍋爐從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中取熱,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它可以代替普通空調向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放熱給建筑物制冷。同時,它還可供應生活用水,可謂一舉三得,是一種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方式。通常根據熱泵的熱源(heatsource)和熱匯(heatsink)(冷源)的不同,主要分成三類:
空氣源熱泵系統(air-sourceheatpump)ashp。
水源熱泵系統(water-sourceheatpump)wshp。
地源熱泵系統(ground-sourceheatpump)gshp。
平時還有人把熱泵系統按照一次和二次介質的不同,分別叫做:
空氣---水熱泵系統。
水---空氣熱泵系統。
水---水熱泵系統。
空氣---空氣熱泵系統。
這些都是把熱源、熱匯以及空調系統的傳遞介質也包括進來分類形成的。
為了和國際標準接軌,我們還是應該依照國際慣例來命名。在由美國的ashrae(美國采暖、制冷與空調工程師學會)統一了標準術語,無論是wshp、gshp都叫做gshp--地源熱泵系統。
另外,為了讓我們在學習和討論中更方便,介紹一些地源熱泵室外能量交換系統的概念:
土壤埋管系統----土壤換熱器(水平埋管、豎直埋管)。
地下水系統。
地表水系統。
這些都是地源熱泵的熱源或熱匯形式。(具體參見下圖)。
圖.1.1土壤換熱器(水平埋管)圖。
圖.1.2土壤換熱器(豎直埋管)圖。
圖.1.3地表水系統圖。
圖.1.4地下水系統圖。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地源熱泵是一種先進的技術,它高效、節能、環保,有利于可持續發展。這項技術最先開始于19,瑞士zoelly提出了“地熱源熱泵”的概念。1946年美國開始對地源熱泵進行系統研究,在俄勒岡州建成第一個地源熱泵系統,運行很成功,由此掀起了地源熱泵系統在美國的商用高潮。1985年美國安裝地源熱泵14000臺,19則安裝了45000臺,目前已安裝了400000臺以上的地源熱泵,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遞長。美國商用建筑的地源熱泵空調系統已經占到空調保有量的19%以上,其中在新建筑里面占30%。在歐洲國家里更多的是利用淺層地熱資源,來供熱或者取暖。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能源和環境問題的逐漸變得嚴重,在各個方面節能也被更多的考慮,以可再生的地熱源為能源的地源熱泵又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能源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地源熱泵的研究和應用發展迅速,國內外的很多高校和研究機構相繼開展了理論和實際應用方面的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的地源熱泵研究工作者在全國范圍內舉行了各種交流探討會。中國制冷學會第二專業委員會主辦了“全國余熱制冷與熱泵技術學術會議”;1988年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主辦了“熱泵在我國應用與發展問題專家研討會”;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于1994年9月6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了第四次全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研討會;從90年代開始,每屆全國暖通制冷學術年會上都有“熱泵應用”的專題;xx年6月19~23日,中美地源熱泵技術交流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介紹了地源熱泵技術,國外的應用狀況和在中國的推廣;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地源熱泵研究所與山東建筑學會熱能動力專業委員會聯合發起并承辦“國際地源熱泵新技術報告會”于xx年3月17日在山東建筑工程學院舉行,加強了國內外地源熱泵先進技術的交流。
目前在中國,地下水熱泵系統已開始廣泛使用,而土壤源熱泵系統尚處于研究機構工程摸索和研究階段。
從有關調查來看,地下水熱泵工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原因在于要實現100%的回灌,并回灌到同一含水層,不污染地下水,且能長時間穩定運行,并不容易做到。同時,還出現了大量不進行回灌的熱泵工程,更有甚者,出現了直接利用地下水通入風機盤管內進行空調。這樣做,一則污染水體,二則浪費水資源。
對于土壤源熱泵的發展主要是從19開始。國內數家大學建立了土壤源熱泵實驗臺,且大多數進行了地下換熱器與地面熱泵設備的長期聯合運行。其中年重慶建筑大學建設了包括淺埋豎埋管換熱器和水平埋管換熱器在內的熱泵系統;1998年青島建工學院建成了聚乙烯垂直土壤源熱泵系統;湖南大學1998年建設了水平埋管土壤源熱泵系統;同濟大學建設了垂直土壤源熱泵系統。這些系統為中國推廣土壤源熱泵奠定了基礎。從xx年開始,在國內長春、濟南、溫州、重慶、米泉建立了一系列土壤源熱泵系統的示范工程。土壤源熱泵系統越來越多的被房地產商所關注和采用。
鑒于國內的國情和地源熱泵系統自身的特點,我們對其各自的前景作一分析。隨著地下水熱泵工程技術改進和規范化,由于其突出的節能和保護大氣環境的功能,還是存在著巨大的潛在的'市場。水平埋管土壤源熱泵,雖然占地面積大,但靠地表換熱可以自然恢復地溫,在年排熱量和吸熱量不平衡的地區應用比較有優勢。而垂直埋管土壤源熱泵,隨著專業安裝隊伍的發展,鉆孔設備的完善,勢必會使造價大幅度降低,無疑會成為今后最有競爭力空調方式。
2.開題報告是科研工作之始,“創新”要貫穿一切。要把注意力放在針對以上6個內容的“改進”、“發展”、“完善”和“填補空白”上。
3.開題報告的內容在以上6個內容的文字份量要均衡,避免出現講“概論”多,講自己工作安排少的情況。邏輯上要有層次。寫的時候要有承上啟下的提示。
4.要做好投影片。要反復修改投影片上的內容。編排要美觀大方。要事先確定好每一個投影片投出時,同時要講的話。
5.“實驗”要講可操作的`具體實驗。每個實驗都要同時注明要達到的目的或期望的結果,要指出做一個實驗所需的時間,樣品量、重復量等。
6.在講到以上6個內容時,要多采用把參考文獻直接寫到投影片上的辦法。參考文獻要用有份量的。
7.要提供“基本背景讀物”類的專著和書藉。
8.要多采用科學語言,如圖、表、公式、實物照片、攝象片段、符號(要交代含義)。
9.要介紹“文獻檢索”的結果。開題報告要有一份文獻調研總結作為附件。
10.要提供一份“poster”圖樣。
3.強化農遠資源應用的策略性,注重多媒體課件實效性,避免目前多媒體教學注重外表,忽視實質的問題,解決預設與生成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并使學生在視頻、音頻資料、課件作用下,刺激多種感官參與,達到學與教效果最大化,并努力提高教師多媒體課件鑒別使用能力及制作水平。
4.從信息技術的網絡教育資源的利用上與現今的學科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探索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應用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策略與方法。幫助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建構知識,引導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合適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本課題既是對我校原有課題研究成果的一次深化,目的仍是為解決我鎮青年教師適應新課程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時又為廣大農村學校農遠資源應用提供有效的經驗借鑒。因此本課題研究涉及本校16名青年教師。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科學、信息技術等多門學科的課堂教學應用研究。
課題組通過校本研修,采取以教師自主研修為主結合中心教研組教師團隊合作為輔的方式實現課題的目標。通過學習相關的資源,觀看培訓課程和課例,同時學校利用校本研修針對教師的共性問題組織專題培訓、交流研討,組織參加學科競賽和課題研究的實踐探索。確保教師教育理論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科學研究能力、教育技術能力提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與方法。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
本課題研究樹立“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以相關標準(課程標準和教育技術標準)為依據,以教學設計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改善評價方法為契機,以促進教師應用技術成為日常教學行為為目的”的理念。以教師的自主研修為主、團隊合作為輔,突出團隊協作。分析存在問題和了解教師需求,按照課題統一部署,自主、多元地開展實驗研究。
本課題研究主要方法為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教育敘事、班級試點研究。
調查研究法:通過調查研究,了解課題研究的現狀。主要用于確定研究目標,選擇研究內容,以此調整教師校本研修實施計劃。
行動研究法:指課題研究參與人員基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進行的有系統的研究。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在行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文獻研究法:課題組通過文獻檢索、專家咨詢等途徑,獲取國內相關課題的資料信息,了解研究現狀,調整研究措施,充實研究內容。
經驗總結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態下,依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的一種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教育敘事就是“講教育故事”:要求教師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場所里發生的教育、教學問題,然后將自己怎樣遇到這個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教學過程“敘述”出來。
班級試點研究:在學校內開辟試點班級,配備簡易多媒體,與普通班級進行實驗對比,提煉試點研究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操作要點。
本課題是中溪中心小學“十二五”期間重點實施課題。課題實施全面納入學校教科研常規管理,其教科研活動經課題組提出,由教科室納入學校教研工作計劃,保證課題組活動的常態化落實。
五、課題研究預期進展與成果表現形式。
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組織準備階段(.5~.3)檢索國內、外最新資料、文獻;搜集、整理遠教資源中的資料。加強理論學習和組織培訓,統一觀點,統一認識,為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思想和組織準備。具體內容有:1、成立課題組;2、自主申報參與課題研究;3.填寫課題申請?評審書;4、撰寫課題實驗方案;5、課題的開題。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12.3~.12)對課題研究的內容進行細化、分工,使具體的研究目標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得以內化、落實。具體內容有:1、開展農遠課件制作和農遠資源應用培訓。2、集中組織教師觀看信息技術與小學學科有效整合典型課例、新課程小學學科使用教學策略,聘請專家講座,開展交流討論。3、各教師結合本年級的教學實際自主選擇相關的內容,進行應用實踐探索,開展課題研究。4、撰寫教學設計與案例、教育敘事、教學論文。5、撰寫課題研究中期報告及階段性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論證階段:(.1~2014.12)由課題主持人主持對研究結果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實踐論證,并總結上報形成結論并推廣。具體內容有:1.資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2.撰寫課題研究總結和課題研究報告;3.申請結題。
據統計,建筑物使用過程消耗的能源占其使用壽命中能源消耗的'80%以上.現在中國城鎮建筑運行能耗由北方地區冬季建筑采暖能耗、住宅和一般公共建筑采暖外的能耗、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構成,占社會總能耗的20%~22%.建筑能耗受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和建筑總量影響,隨建筑總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中國將來城鎮建筑總量增加一倍,建筑能耗總量很可能增加不止一倍.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建筑運行能耗水平已經從其處于制造大國時期的20%~25%發展到目前的“金融與技術”大國時的近40%.因此,節約能源成為21世紀的首要任務之一,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經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
作者:北京瑞寶利熱能科技有限公司作者單位:刊名:高科技與產業化英文刊名:high-technology&industrialization年,卷(期):“”(11)分類號:關鍵詞:。
旬陽縣城關二中曾主持研究過十五課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四結構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于20xx年結題并獲省級二等獎,隨課題生成的思品、語文、數學等學科的教學設計、教育論文和課堂實錄等成果在全縣范圍應用推廣,課題成果“信息技術環境下四結構教學模式”廣泛應用于該校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受到各級教研部門和兄弟學校的好評。城關二中在20xx年就被陜西省教育廳命名為“陜西省科研興校明星學?!?。20xx年3月,該校派主管校長為首的各教研骨干一行九人參加在山東四所名校舉辦的第八屆高效課堂研討會。在充分學習借鑒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即墨二十八中等名校高效課堂模式,經過反復論證,于20xx年著手開展《導學互助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這一課題,導學案廣泛應用于各學科教學,成為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的課改里程碑??绯隽艘浴坝行Ы虒W”向“高效課堂”邁進的堅實步伐。
課題選題意義
信息技術學科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目標,訓練學生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表達與交流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又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迅速、系統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主渠道。作為信息社會的公民,信息技能應用于工作、學習、生活每一個領域,其價值不言而喻。然而這門學科在當前我縣基礎教育中卻被邊緣化。一是信息技術不納入統考,在應試環境下該學科不被重視。二是課時少、教師少、交流少,學科教研成空白。三是教材及教學軟件建設散亂滯后,缺乏系統性。
以上導致信息技術教學組織、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隨意性大,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也存在誤區,把信息技術課當成用來放松的游戲課和娛樂課,造成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低效甚至負效已成普遍事實。要改變教師對“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的意識模糊,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愛好,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和科學習慣,教給他們應對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信息技能,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
在以往的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演示、學生練習”是最為常用的兩步走方法。而多年倡導的“任務驅動”教學在實踐中也帶有極大隨意性。要想讓信息技術教學以任務導航,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不同層次學生優勢互補,互助互學,自主提高,急需規范教師的主導行為。在主干學科實踐應用成熟的導學案改進移植于當前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中不失為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面對信息技術教材落后、人力不足、基礎不齊等問題,如何編制導學案,如何在實踐中推廣應用則是改變信息技術教學亂象的突破口,以《信息技術導學案的實踐應用研究》為主題開展科研活動既是時代的需要,又是現實的要求,意義重大而深遠。
課題研究價值
一是通過課題載體,利用聯片教研平臺,組建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教研隊伍,應對各校學科教師人數少,轉崗教師缺乏專業引領的問題。發揮我縣各片區學校專業教師在硬件或軟年方面的特長,優化資源配置與提高教學科研水平,應對教師資源短缺與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打造信息技術學科聯盟,增強核心競爭力,發揮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功能,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科研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編寫本地實用的導學案,既是將任務驅動教學方法規范模式化,又是進行課程資源整合,開發校本課程,應對教材嚴重滯后的有力舉措。導學案是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的,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它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配合教師科學的評價,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合作,自主發展的路線圖。集體編寫應用導學案于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讓老師明確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極大地促進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也將大面積改觀。
三是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不僅激活信息技術學科,這種“聯片校際合作教研模式”及“導學案的編寫應用方法”成果亦可全面應用于音樂、美術、體育等基礎教育“小學科”上,形成帶動輻射作用,對各門學科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1、根據學生特點,探索適合我縣學生學情的導學案,在教學實踐中總結提練新授課導學方案、復習課導學方案和講評課導學方案等常見課型的導學案編寫方法。依據陜科版初中信息技術教材系統編寫各章節導學案。
2、以20xx版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為指導,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建構實用的信息技術教育環境,更新我縣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探索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3、搜集整理實用的教學資源、教學素材,以方便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減少教師在平時備課時的工作量。
主要研究內容:
根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內容如下:
1。開展導學案編寫的研究。系統研究信息技術學科導學案的編寫原則、編寫的程序、編寫要求、編寫方法、編寫內容要求等,總結提練常見的編寫模式、教學中使用的方法、具體操作的程序以及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等系列問題。
2、開展適合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的研究。組織教師借鑒主干學科成功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提練總結新授課、講評課、復習課、實踐課等課型教學模式。
3、開展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研究。對參與本項目研究的技術人員和學科教師分別進行技術培訓,技術人員開發教學軟件,組建服務器搭建資源共享平臺;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搜集教育教學素材。
研究創新之處
通過實踐探索,總結提練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舉全縣信息技術教師之力,精心設計初中全冊導學案,搜集教學素材,集大家智慧于一體,減少信息技術教師備課量。同時,規范教學模式,可根本性改變目前信息技術課教學現狀,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是: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是:整體部署、全面推進、分步實施、強化指導、責任到人、實踐改進。由課題負責人具體負責,組織實施,調研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搞好方案論證和啟動培訓,課題主要研修人員做好前期的示范引領、后期逐步吸收縣區優秀骨干教師參與研究。
以現代教育理論、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我縣一線信息科任教師為主體;強化過程研究,注重階段成果;借鑒相關課題研究的成果,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進行探討。
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10—20xx。12)
主要任務是課題主要負責成員完成方案制定、課題的申報立項、實施開題論證、召開專題會議、確定課題研究任務、研究主題、啟動培訓。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12—20xx。6)
課題組精心設計初中信息各章節導學案,以課堂為載體進行實踐并不斷完善優化,形成適合我縣信息技術教育的特色資源。并做好研究過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和中期報告撰寫。
第三階段(20xx。6—20xx。9)成果展評、建立初中信息資源庫。首先做好組織校級、片區課堂教學的展評,收集優秀導學案和教學設計,總結經驗,集結優秀課例、案例、課堂實錄,并建立我縣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庫,為后期結題做好準備。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20xx。9—20xx。10)
總結、結題、推廣。主要任務是集結優秀導學案(電子版)、教學設計(電子版)、教學軟件等資源形成優質的初中信息教學資源庫。收集整理研究性資料、撰寫結題報告、做好推廣運用。
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如職務、專業、年齡等);
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如研究資料、實驗儀器設備、研究經費、研究時間及所在單位條件等)。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特別是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絡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中小學教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薄啊PMāこ痰哪繕耸怯?年到10年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薄靶PMā惫こ痰膯雍桶l展,給中小學教學帶來革新的機會,為學科教學信息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有效地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于網絡的現代教學模式是一個迫切研究的問題,而開展網絡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就是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因此,開展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絡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梢哉f,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絡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絡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絡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絡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xx年,教育部批準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絡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絡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policy)于20xx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準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絡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絡教學的支撐平臺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絡教學的發展,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
由于網絡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絡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絡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絡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絡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絡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絡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5、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件,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絡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件
開發《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和《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制作《網絡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于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采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于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于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采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開發軟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于網絡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絡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采集與處理。
(一)創新點
1、建立網絡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于網絡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F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于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并形成基于網絡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并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絡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于93年、97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與制作》(含教材與光碟)(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范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研制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展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制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盤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鑒定,被評為優秀軟件,并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件一等獎,并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教學應用軟件、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并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件開發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制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三)參考文獻
2、《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1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李克東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年。
根據《中央電化教育館“十一五”全國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指南》的有關精神,我們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確定為我校的“十一五”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核心課題。選擇這一課題,基于以下幾點認識:
1、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求
當前,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對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也為教育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撐。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網絡環境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第二,信息技術為教師的備課和上課帶來了更加實用的輔助;第三,信息技術使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優化課堂教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現人本立意的教學目標,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是21世紀教育的主題。提高國民的信息素養,培養信息化人才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教師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2、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世紀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領域正在進行以“課程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這次課改關系到億萬學生的成長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對教師來說,課改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說,課改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廣大教師對課改的認識,取決于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如何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優化課堂教學?這是擺在我校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信息技術在輔助教學方面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應用的情況和效果卻參差不齊:有些教師使用比較恰當,信息技術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不少教師程度不等地被信息技術所左右,信息技術在他們的教學過程中變成了“高科技污染”。如何使整合達到最佳狀態,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我們想從“課堂教學”這個點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過行動和反思總結出一般的規律和方法,優化課堂教學,為新課改進綿薄之力,發揮我校作為現代化示范初中的模范帶頭作用。
3、我校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20xx年,我校被評為省首批現代化示范學校,20xx又被市教育局授予課改學校實驗基地銅牌,這些促進我校把整合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我校也因此得益,成為一所熱門學校。本課題研究針對目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有效整合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學科課堂教學的一般方法,可以在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優化課堂結構,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顯著提高教學效率。它不僅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有的廣闊的學習活動環境,又可以為學生提供供充分的觀察、思維和實踐的機會,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是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有效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師地演示工具,課堂上熱熱鬧鬧眼花繚亂,使信息技術變成教學過程中的“高科技污染”,而是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和諧相處、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整體的活動或過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圓滿完成課程教學任務。我們希望通過此課題的研究,能夠幫助我校從一所熱門學校向品牌化學校發展。
信息技術:是指有關信息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貯、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的技術。信息技術主要包括傳感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縮微技術等,我們課題里主要指計算機技術。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它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是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繼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對獨立的特點的教學類型。對它的研究與實施將對發展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要根據一定的課程學習內容,利用多媒體集成工具或網頁開發工具將課程學習內容以多媒體、友好交互等方式進行集成、加工處理轉化為數字化學習資源,根據教學的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并讓學習者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有助于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有效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是指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相互滲透,協調一致,構成一個整體的活動或過程,從而使系統各要素發揮最大效益,達到1+1大于2的效果。它強調各自特征和繼承性,在整合中并不喪失各自的特征。整合是一種和諧,被整合對象要彼此適應這種和諧。
在奧蘇貝爾的"學與教"理論和建構主義的"學與教"理論等理論指導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理論研究研究日益深入細化,何克抗教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專著已經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從實踐層面,各種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涌現,而且推出了大量的精彩的教學實例。
我校作為省級示范初級中學,十五期間的研究更加深入,著力以學科教學為突破口,研究信息環境下的自主式教學模式,學校被南京市教育局確定課程改革基地學校,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向各學科普及,推出大量成功案例,課題研究順利結提,被評為優秀課題??梢哉f學校在信息環境下學科教學整合研究上已經總結了寶貴的經驗,鍛煉出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建構過程一方面對新知識進行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也對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重組和改造,而每個個體都是以自己的知識結構來建構意義的,因此每個個體可以對同一知識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都根據他們的方式理解知識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為了使學生建構知識的完整意義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建構主義采用以下的教學原則:(1)采用情境教學;(2)協作學習(支架式教學);(3)隨機通達教學(4)自上而下的教學。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的幫助者,為學生提供有利于意義建構的環境,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
而信息技術環境下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學習環境,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也變得更加自由與多樣,學生的學習不局限于教師傳授,他們可以更加主動!
1、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較之傳統教學手段支持下的課堂更具有優勢與活力;
2、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更有利于教師的情感與智慧的激發;
3、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1、自變量: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
2、因變量:教師的教學方法、整合水平
研究對象為我校所有老師
以初中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為重點研究學科,課題研究輻射到化學、生物等學科。
通過此課題的研究,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發學生的潛能,優化學的素質。讓學生在新穎的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課堂上,自主探究,培養思維,達到全面地發展,適應新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增強教師整合的意識和能力,優化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發展自我,成長為新一代科研型的教師。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究信息技術和學科課堂教學整合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有效提高學科教學質量,走出師生減負增效的新路,使我校成為一所品牌化的學校。
(1)目前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問題的調查與研究
(2)整合環境下備課方式的探索和研究
(3)整合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呈現的基本特點
(4)整合環境下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效率的主要方法
1、調查法
(1)調查目前我校教師在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方面的現狀;
(2)調查研究過程中教師的運用信息技術的水平與教學效果,搜集資料,了解情況。
2、個案研究法
選取不同類型的研究對象進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整合的課堂實例個案研究。
3、行動研究法
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創造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并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
4、文獻法
對國內外有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研究、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和提煉,以形成信息技術環境下整合教學的理論和方法。
本課題研究的思路是通過計劃、調查、實踐和總結反思等幾個環節,運用調查研究、文獻研究、行動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積極開展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在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有效整合方面的研究,得出具有推廣價值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從課前備課、課堂上師生的雙邊活動等方面入手,改革傳統課堂的授課模式,解決好主體和客體、手段和目的、預設和生成等之間的矛盾,力爭使整合達到最佳結合點,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本課題的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20xx年4月:成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課題組;開始對我校如何進行此課題的研究進行可行性分析,提出研究方案。運用調查研究法,調查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的問題,撰寫《初中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現狀的調查及分析》(負責人:肖莉萍)
20xx年5月到6月:制定課題研究的活動計劃,課題組開會學習討論國內外有關課題研究的文獻資料,搜集整理,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負責人:王躍平)
第二階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課題組組織課題階段實施,重點研究子課題2,開展教學實踐活動,課題組成員每人準備一節公開課,在有效整合方面做進一步的探索,并從中選出部分向全市展示,撰寫《整合環境下備課方式的探索和研究》(負責人:董秀明);攝制優秀實驗課例錄像;收集優秀教案、優秀課件、優秀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等。(負責人:趙曉燕)
第三階段:20xx年8月—20xx年4月
《農村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研究》我校課題,是云南省“十一五”規劃課題。經領導批準,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匯報如下: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過程中,網絡憑借其信息儲存的容量大,表現形式的多樣化,高度共享性與擴展性以及交流的實時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為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打破了學生僅以教科書作為知識來源的唯一渠道的局限,為改變長期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為各類教育資源的多層次開放和建設創立了有利的條件。而專題學習網站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完備的系統的知識,而且還能創造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良好環境,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近幾年,國內外對專題學習網站的建立與應用的研究可謂是方興未艾。各種專題的學習網站有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但在其建設與使用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因此,深入開展專題學習網站的研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另外,選擇“信息技術”作為專題也適合我校的實際。而專題學習網站的學習資源可以為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提供完整而豐富的知識體系與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將成為我們整合課程資源、優化教學手段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良好載體。
1、教育信息化理論。
教育信息化為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提供了環境、條件和保障。學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環境,通過檢索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實現發現學習、問題解決學習,實現知識的探索和發現,這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
3、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人的認識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種觀點,學習過程被解釋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態度、需要和興趣并利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對當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學內容)作出主動的、有選擇的信息加工過程。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然后再將當前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有機地聯系起來,學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器,而是主動地對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
以《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為依據,對我校中青年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從內容和手段的校本化進行實踐研究。
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泰州市教育局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教育信息化示范學校加大信息技術應用力度;我校即將建立局域網,利用現有各班的教學平臺組成教育網絡,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我校中青年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內容。
理論部分: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及建構主義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學習和研究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知識和方法。
計算機、網絡操作技能等信息技術能力;將計算機等教育技術有效、合理地運用到教學中的教學能力。
2、我校青年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手段。
教育技術集中培訓:借鑒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經驗,采用任務探究的方式,結合教學方案的設計和實踐進行教育技術的共同學習和研究。
結合:通過培訓任務的完成,體驗教學新方法、新理念,對之展開研究,進行創新。
本課題是由我校領導及教師以高中學生為主要對象,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進行的信息技術學科專題學習網站的開發、應用性研究;主要采用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個案研究法、行為研究法和統計研究方法。
第一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申報開題。
前期,我們結合“十一五”教育技術課題的要求,開展了調查研究,收集反映教師教學現狀能力和信息技術使用水平的問卷資料,組織相關人員,醞釀課題、說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為課題的研究目標打好基礎。
2、現在,我校中青年教師對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使用,停留在什么樣的層面上?
3、中青年教師需要什么樣的培訓?”通過這個過程的調查與研究,教研組長及骨干教師對信息技術研究課題有了更進一步了解,都積極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課題實施。
雖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談,但就我校目前的情況看,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使用水平,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我們先從理論上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再在技術上提高教師的駕馭能力,最后培訓他們具體運用技術,整合多方面知識從而服務于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師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可以方便的利用網上教學資源和接受遠程培訓,可以更好的利用信息技術與別人進行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交流,優化、整合教學資源,所以在校本培訓中我們不斷地加強信息技術培訓。
第三階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總結提升成果展示階段。
我校教導處根據培訓計劃,每月開展一次培訓活動。通過三年以來的培訓,我校從青年教師“目前已經掌握的信息技術情況”、“在實際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情況”及“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效果”對青年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教師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培訓教師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論文。
4、學生作品。
人類進入21世紀以后,信息化、技術化的時代特征逐漸明顯,信息技術素養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項重要素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課程在教育領域的開設和推廣使用后,它一方面激發了廣大師生了解和學習計算機的熱情,使得計算機的使用面越來越廣,普及率越來越高;同時,它也帶來信息技術學科自身的變化,從計算機學科最初的開設與研究,到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的運用,再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研究的鋪開,信息技術的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功能越來越多樣化。
讓我們感受較為強烈的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帶來了學科教學新的空間和氣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鄉鎮或在邊遠地區,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因此,可以這樣說,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無論是理論發展還是實踐操作,都已經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
當然,這種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部分地區還是零散的、粗淺的、散兵式的,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也無系統的經驗。如何把握整合規律,充分體現信息技術的功能又凸現學科教學應有的功能,這樣的話題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現實性。因此,選擇該項課題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給學科教學帶來深刻影響和深度變革,更可以尋求到未來教育的發展路徑,為構建現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學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意見。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與熱點,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全國上下都在關注整合教學的研究。但是,冷靜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學的開展情況,普遍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
2、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多數集中在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信息,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信息層面上,缺乏問題解決的信息化交流途徑;缺乏有效的學習、引導、監控、評價、反饋支撐體系;缺乏行之有效的資源共享體系等。
鑒于以上問題,“十一五”期間教育技術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關注整合教學的深層次研究,即從不同的學科知識領域、不同的課程類型的角度出發,探索有效整合的規律和方法,實現多角度、多層面的整合教學。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提高學科教學的效率。
1、通過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和求知欲,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和鞏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發展。
2、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角色行為,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的能力,培養一支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嫻熟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扎實地開展課題研究的教師隊伍。
3、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措施。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點。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顯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整合不僅是此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而且是一大突破口,關系著整個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乃至最終取得成功。
學校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視,專門成立了課題研究領導小組,要求教師人人要參與、人人有成果,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入到不同課程的知識傳授中,以確保課題研究落到實處,課題成果帶來教學效益,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實現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發展。
研究方法:觀察法、文獻法、經驗總結法。
(1)、認真學習和掌握進行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有關理論知識,大膽更新觀念,虛心學習先進學校的經驗,不斷提高課題的研究水平。
(2)、實施課題探討的過程中,排除各種非實驗因素的干擾,有始至終地收集和整理資料,注重分析,為實驗結果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
(3)、本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行動研究法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并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抓住教學技能理論,將“學習、探討、實驗、評析、提高”貫穿在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4)、在實驗各階段輔以調查法、測試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等。
課題研究實施步驟:
略
學科教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行動方式,體現教師的教學方法,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各學科教學中,進行教學再設計,必將更新教師教學方法。如今,課件制作室、電子閱覽室、數字投影教室、多媒體語言實驗室、多媒體網絡教室等教學設備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已成為當務之急。我們擬結合課程改革實驗對此項研究作探索、嘗試。學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課題管理制度,具體研究工作由計算機教師承擔;教務處負責人員、資源、活動安排等協調、指導性工作,并在課題實驗過程中進行各項業務管理。為保證實驗質量,我們通過安排教師到專業學校學習、聘請專家來校進行專題講座等活動,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另外,我們還強化了激勵機制,如在開展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時,為確保培訓效果,我們公布了考核制度:考核內容為每人制作一個多媒體課件,在規定時間內上交,由考核組對課件進行打分,決定考核成績??己顺煽兎譃椋翰缓细?、合格、優秀三個等級??己顺煽儾缓细裾?,不得參加年度評優活動。另外,將信息技術的培訓與考核有機的融入到其中,評選出優秀課件制作,在學期末的綜合表彰會上作全面展示。
加大投入創設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為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領導加大了經濟投入:全校計算機總數達到60臺,并建立了cai課件制作室,建起了豐富的信息資料庫。
學校還先后配置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硬件設施。參加培訓與學習,學習先進的多媒體網絡技術。教師經歷了省、市、校多級的培訓,從通識到專題,在理論方面有了一定的積累,新課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時也參加了兩次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從電化教育到計算機操作,也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部分教師已獲得電腦技術中級考核證書,為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完成了基礎性的工作。
保證校本教研的開展,為教師學習提供有利保證。建立激勵機制,發揮教師的主題作用,調動學校領導和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學校建立了對科研工作的評審和獎勵制度,對做出貢獻的教師給予正確評價,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能用合理的政策激勵大家不斷進步和發展。學校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持,能保證科研工作在硬、軟件和人力方面的需要。
我校電教材料豐富,包括音像資料、電子課件、投影片、影片、錄像帶、錄音帶、光碟等;另外,訂閱大量電教刊物,包括《電化教育研究》、《電教雜志》、《中國電化教育雜志》等,對我們開展課題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參考指導。
1.研究總結報告.
2.各學科實施多媒體網絡教學的經驗性論文.
3.出版《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論文集。
4.多媒體網絡教學課件專輯(光盤)。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特別是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絡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中小學教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薄啊PMāこ痰哪繕耸怯?年到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薄靶PMā惫こ痰膯雍桶l展,給中小學教學帶來革新的機會,為學科教學信息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有效地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于網絡的現代教學模式是一個迫切研究的問題,而開展網絡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就是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因此,開展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絡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梢哉f,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絡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絡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絡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絡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xx年,教育部批準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絡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絡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xx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準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絡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絡教學的支撐平臺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絡教學的發展,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
由于網絡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絡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絡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絡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絡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絡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絡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5、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件,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絡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件。
開發《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和《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制作《網絡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于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采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于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于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采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開發軟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于網絡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絡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采集與處理。
(一)創新點。
1、建立網絡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于網絡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F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于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并形成基于網絡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并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絡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于93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與制作》(含教材與光碟)(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范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研制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展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制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盤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鑒定,被評為優秀軟件,并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件一等獎,并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教學應用軟件、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并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件開發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制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三)參考文獻。
2、《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李克東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年。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39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