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報告是研究生整個科研過程中最初的一步,它對研究的方向和內容進行了初步界定。以下是一些成功的開題報告范文,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學習和分析,相信大家能夠寫出更優秀的開題報告。
節奏教學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他在音樂教學方面有兩大獨創:
1、聲勢活動,用最簡單的身體動作發出各種有節奏的聲音,如捻指、拍手、拍腿、跺腳等動作。感受音樂的織體美、和諧美。
2、歌朗讀是他第二獨創,這種方法最接近兒童的天性。奧爾夫特別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強調要結合語言的節奏,動作的節奏來訓練和培養兒童的節奏感。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法是完全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的,它一切從兒童出發,讓兒童自己動手,完全打破那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他的這種教學法生動有趣,發揮了兒童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兒童在音樂上得到全面的發展。
1、奧爾夫在音樂教育中提出了“節奏第一”的口號,特別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從節奏教學入手,會更加有利于我們的音樂教學,采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知器官,去感悟音樂,創造音樂,喚醒孩子們與生俱來的音樂本能,從而潛移默化陶冶情操。
2、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注意學生的實際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設計新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創造,在自己的空間里合作、學習。
3、將音樂與生活充分結合,使音樂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內容從感性入手,化難為易,使學生充分體驗到音樂課堂的輕松與快樂,讓學生的音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1)研究的內容:
1、歌曲教學中的語言節奏——按節奏朗讀歌詞。
2、貼近生活,抓住生活節奏。通過模仿、體驗、合作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近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3、欣賞教學中為音樂伴奏,抓住音樂的節奏。
(2)研究的方法:
1、調查研究法。
2、文獻資料法。
3、行動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本課題的研究時段為20xx年3月——20xx年2月,具體分為三個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為實驗研究的準備階段。
第二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月,為研究實施階段。
第三階段:20xx年2月,為實驗研究的總結階段。
一、課題名稱:
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當前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時代的呼喚,成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項復雜的社會系統過程中,作為學校教育基本組織形式的課堂教學,如果培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我們音樂教師當前的首要任務。我們要幫助引導學生從理論法學習、創造、發展音樂,挖掘音樂的真理與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部事物叫深層的感悟能力,使其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此項研究,不但是提高教師和學生素養的需要也是新型社會下學校發展的需要。
三、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本課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通過研究這一課題,加強音樂理論教學,在教學中要求教師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各種形式提倡健康音樂的學習與欣賞,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發揮音樂教師的主要作用。
四、課題研究內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課堂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優秀音樂資源,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加強學生審美素質教育,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的現實意義。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問卷調查統計法、個案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第一階段:
1.明確實驗目的,搜集相關資料。
2.制定研究方案,組織研討。
3.通過認真學習,觀看《音樂課程標準》等書籍。
提供研究參考、借鑒。
具體時間為:20xx年9月——20xx年10月。
第二階段:
1.抽查,了解圍繞課題在所教班級實踐操作。
2.分工明確及時展開研究工作。
3.同課頭研討、展示,兌現分析。
4.結合第二課題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進行展演。
具體時間為: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第三階段:
1.圍繞教材開展一系列與課題相關的音樂教學活動。
2.課題歸納總結。
3.收集,整理資料對課題研究進行全面總結,撰寫課題報告。
4.定期學習交流,互相聽課,組織藝術實踐活動。
5.總結報告。
具體時間為:20xx年1月——20xx年6月。
七、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傳統教學形式與現行的教學模式的碰撞,學生及社會思想的改變,課題的研究會有一些困難,但是課題經過一年的研究,學校領導的重視及各項配合再加上全體課題組人員,相信一定客服各種困難,取得良好的成績。我們也將此研究報告及課件,調查結果,課案,表格等形式把結果予以展示。
(一)器樂(豎笛)課題實驗進程建議。
――由省兼職教研員李彥明講解。
1.學段:建議三――五年級(此學段學生的生理發育、課堂行為習慣、理解能力易于豎笛的學習與演奏)。
2.實驗班級:建議每學年兩個班級(接受能力快、慢兩個不同的班級,實驗的結果易于普及推廣)。
3.實驗學段目標:
三學年上學期:
掌握sol―re’的指法與音位,能用慢速吐音吹奏短小旋律,輔助音樂課堂教學。(小過門、簡單的節奏型單音練習)。
三學年下學期:
掌握re―re’的指法與音位,能用慢速吐音、連音吹奏短小樂曲,輔助音樂課堂教學。(舉例:《瑪麗有只小羊羔》、《閃爍的小星》、一個八度以內的五聲音階小樂曲《牧童》)。
四年級上學期:
鞏固re―re’的指法與音位,能用中速吐音、連音吹奏短小樂曲,能參與簡單的多聲部合奏。
四年級下學期:
鞏固re―sol’的指法與音位,能用吐音、連音吹奏不同速度的短小樂曲;能參與多聲部合奏。(副旋律式的應用)。
五年級上學期:
掌握do―la’的指法與音位,能模奏熟悉樂曲的旋律片段(激勵自主學習),樂于參與合奏,能演奏較完整的抒情樂曲。
五年級下學期:
掌握#f、bb、#c’的指法與音位,能演奏f、g、d具有簡單變化音的調式旋律;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創編簡單的旋律片段;樂于參加小型樂隊合奏與獨奏。
4.實驗報告:建議一周每班兩節音樂課,寫一次篇報告(內容有:預設、反思、解決辦法)。期中期末各寫一篇總結報告。
5.關于創、編的建議:
三年級可做單音或“旋律塊”的搭配組合練習(舉例規定四小節和聲出示四小節旋律讓學生組合搭配,為高年級創編做感性的鋪墊)。
四年級可嘗試為歌曲創編長音式的簡單副旋律,(舉例在歌曲和聲和主旋律框架內進行長音副旋律創編,增加學生對音樂表現的感性認識)。
五年級可嘗試在教師引導下(有伴奏或無伴奏)進行哼唱或“試”奏進行創編。
初中六――八年級參照小學進度進行。
(二)合唱實驗進程建議。
―由省兼職教研員孫冠英老師做任務分解。
合唱課題實驗建議――在情境中進行訓練,在快樂中獲得技能。
1.學段:建議二――五年級。
2.實驗班級:建議每學年兩個班級(接受能力快、慢兩個不同的班級,實驗的結果易于普及推廣)。
3.實驗學段目標、要求、建議:
二年級。
目標:合唱的滲透。
要求:教師創編適合這一學段的二聲部發聲練習曲,同時可根據所教歌曲來創編二聲部旋律。(如:《我的小綿羊》)。
建議:在音樂活動中多進行生動有趣的二聲部體驗。不論發聲練習還是歌曲,合唱大多以長音為主的,不要過難。
三年級。
目標:合唱的嘗試。
要求:每節課都進行二聲部的發聲練習(不必每次課都是新的,可以是復習。)以輪唱為基礎,開展合唱的嘗試。(如:《兩只老虎》、《美麗的黃昏》)。
建議:在情境中進行合唱訓練,二聲部以節奏規整、重復性旋律為宜。二聲部發聲練習長度可為四小節;合唱以輪唱為切入點,也可有四小節二聲部的合唱。
四年級。
目標:合唱的深入。
要求:每節課都進行二聲部的發聲練習;適合二聲部演唱的歌曲都嘗試以合唱的形式來演唱。(如:《月亮爬上小樹梢》可以和《月夜》組合在一起。)。
建議:四年級學生已具備合唱的基礎,仍不能脫離情境進行枯燥的練習,可適當增加難度,二聲部發聲練習長度可為四小節;歌曲應有至少八小節合唱。
五年級。
目標:合唱的和諧度。
要求:每節課都進行二聲部的發聲練習;適合二聲部演唱的歌曲都嘗試以合唱的形式來演唱。欣賞優秀合唱團的演唱,提高聲音的和諧程度。
建議:可直接聆聽二聲部合唱,體驗多聲部的層次感。二聲部發聲練習長度可為四小節;歌曲中的合唱至少應有八小節。有條件的可以嘗試三聲部合唱。
音樂是一門融思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學科。音樂教師不但要在音樂課堂上進行音樂知識教育,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與審美教育。比如,在進行唱歌教學時,不僅讓學生學會唱,還要運用白板技術對資源進行整合,把音樂歌曲所表現、描繪的美麗的自然風光、多彩的活動場景等都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體驗到音樂中所包含的美。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這方面的運用與研究還相對薄弱。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迫使小學音樂教學的內容要更為廣泛。小學音樂課堂中課本加電子琴組合已經很難適應多角度、高層次的教學和互動教學的要求?,F代信息技術中有視聽結合功能,把聲與像合為一體,教學內容豐富且容量大,能很好地為教學服務。交互式電子白板就是現在使用較廣的一種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它的有效運用為課堂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供了技術可能和方便,為建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奠定了技術基礎。電子白板整合了現代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滿足了時代發展的需求,成為課堂教學的新寵。從一定意義上說,它代表課堂教學技術發展的新趨勢。這種全新的教學媒體能使教師提升常態教學,使教學自如,課堂和諧,幫助教師實現課堂教學的輕松和高效,為課堂教學增添動感和活力。
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教育要跟上科學和社會現代化發展步伐,就必須加快教育的信息化。上世紀后期以來,我們經歷了從黑板到書寫白板、從書寫白板到電子白板、從電子白板到交互白板三個主要階段。從電子白板發展到電子交互白板,這是白板發展史上關鍵的一步,它不僅是教學技術的變革,也是教學手段的更新,更是教學理念的革新。
20世紀末,世界上有此國家已經開始普及電子白板的教學應用。其中又以英國最為盛行。在歐洲、美洲,有些國家也開始在教育中普遍采用電子白板。國外電子白板普及應用的實踐表明:交互白板能與基礎教育的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教學相整合。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交互式白板有利于教師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情景,有利于開展引人入勝的課堂教學,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基于實施新課程背景下,電子白板在音樂課堂期待有新的突破!
1、通過研究,達到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的根本性轉變,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能和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通過研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合理的使用電子白板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3、通過研究,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與素養為基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主體參與性,提高學生的整體音樂知識水平。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小學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這是本課題的重點所在。從學科知識維度進行的研究來看,不同的教學內容有著不同的教學策略,如欣賞課、表演課等,結合白板的功能,分別采用何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也需要課題研究作出相應的解答,以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并以其多種功能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被逐步普及和推廣,成為課堂教學的新寵。從一定意義上說,它代表了課堂教學技術發展的新趨勢。
圍繞“有效性”來探尋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從而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使課堂變低效為有效,變有效為高效,變高效為優質課堂。
1.文獻研究法。通過搜集、查閱有關白板教學,了解、整理當前電子白板相關理論以及國內關于小學音樂課堂電子白板運用的研究歷史和現狀,包括他們的成效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見解。
2.調查研究法:通過調查、問卷、談話等形式,了解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電子白板運用情況,掌握教學過程中白板運用存在的不足、困難及方法,為電子白板的有效運用打好基礎,掌握第一手資料。
3.個案研究法。在教學實踐中,帶著問題去研究,在研究狀態下教學,有意識地搜集相關問題的.個案和實例,為研究提供鮮活范本。
4.經驗總結研究法。在教學實踐中,分析白板技術對教學的實際意義,總結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改進自己的教學。
本課題研究時間從20xx年9月至2018年8月,分為四個階段進行。
2、具體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18年6月)。該階段又分為三個具體的研究階段:。
(1)、20xx年11月——20xx年2月,調查了解本地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況,制訂切實可行的課題研究方案。
(2)、20xx年3月——20xx年12月,將電子白板教學引進音樂課堂,課題組老師進行課堂教學,集體對課例進行研討,并作深入分析、反思、總結。
(3)、2018年1月——2018年6月,研討交流,探索新方法、新發現,形成論文集。
3、課題結題階段(2018年7月——2018年9月)。整理研究成果,申報結題評估驗收。
1、負責課題的全面工作,課題申報,課題實施方案的策劃、制定,課題實施的組織、管理、結題報告的撰寫等。(江燕、倪世銀)。
2、攝影、資料收集與整理、課題相關報道。(許琳琳、陳金瑩、周穎、潘姍姍)。
3、會議記錄、課題研究工作簡報(張薇、李玉潔、劉蘇燕)。
4、理論學習指導、課題研究指導、培訓研究人員。(湯晶晶、徐俊杰)。
5、根據課題實施情況,開展研討課活動,進行調查研究,形成研究資料(課例光盤、案例集、學生作品集等)。(課題組全體成員)。
(1)人員結構。
本課題由是肥西縣小學音樂名師工作室成員及桃花鎮中心學校部分音樂教師共同參與完成,他們都具有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以青年教師為主,肥西縣教育局音樂教研員湯晶晶老師和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徐俊杰老師負責指導。
(2)設施配備。
最近幾年,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完成了班班通工程、多媒體教室等教育設施建設,學校網站日趨完善,為保證課題實施創造了條件。
(3)科研手段。
主要采用“實踐——反思——實踐”的行動研究,邊實踐,邊反思,不斷修正研究方案,改進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實效。并把課題研究與平時的學科教研組活動相結合,保障研究,又實現了資源的交流與共享。利用信息技術定期開展研討課進行探究并采用案例研究、座談會等方式進行資料匯集。
(4)經費保障。學校為本課題的啟動和實施提供足夠的經費,保證課題的正常開展。
1.教師專業能力得到提高,增強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多元化。
2.學生音樂素養得到提升,對音樂課充滿興趣,提高課堂教實效性。
目標:合唱的滲透。
要求:教師創編適合這一學段的二聲部發聲練習曲,注意聲音的統一,節奏、音準的處理。以輪唱為主的形式開展合唱的嘗試。
建議:不論發聲練習還是歌曲,合唱都以長音或結尾收束音?為主的,不要過難。
七年級。
目標:合唱的嘗試。
要求:每節課都進行二聲部的發聲練習;簡單二聲部欣賞,如:和聲訓練《雪絨花》。
建議:二聲部發聲練習長度可為四小節;注意二聲部的聲音和諧與統一。
八年級。
目標:合唱的深入階段。由于到了八學年,學生進入了變聲期,應掌握正確演唱方法與技巧歌唱。多欣賞合唱作品,嘗試三四聲部合唱曲,注意作品處理。(音準、節奏、收聲、情感)。
要求:每節課都進行二聲部的發聲練習;欣賞中外優秀的合唱音樂作品,選出喜歡的作品進行練習。
建議:二聲部發聲練習長度可為四小節;學生可以分聲部自主練習。
4.實驗報告:建議一周每班兩節音樂課,寫一篇報告(內容有:預設、反思、解決辦法)。每月進行小結,每學期進行階段性總結報告。
5.幾點說明:
――低年級不一定每課都唱合唱歌曲,但二聲部的發聲一定要做。
――不必追求合唱的長度,重點要關注合唱的向心力和融合度。
――不必追求合唱的進度,關鍵是在實驗中探索科學高效的合唱方法與策略。
――實驗教師要根據所教學年創編發聲練習曲,選擇切入的歌曲,減輕歌曲合唱的難度。
――發聲練習曲和歌曲合唱部分的歌譜要記錄到實驗日志中,便于積累和推廣。
五、關于成果構想。
實驗中,我們要時時關注問題的解決過程即是方法策略的研究過程,這種研究過程的記述與歸納即是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提升過程,也是結題成果的完善過程。所以,從開始實驗研究就要有總結的意識,重視每一節課的實踐總結。不要說還有三年,來得及。實驗三年的時間轉瞬即逝,要認真對待每一天,過去老師們常常在實踐中萌發、生成過很多好的方法,由于不善于記述,歸納,總結,不僅好的做法沒有得到確定和認識,懵懵懂懂中丟失了很多好的做法,自然就妨礙實踐經驗上升為科研成果。
開題報告里說了幾項。主要呈現方式:音像、文字。
1.音像:課堂教學錄像課、學習片段錄像、學生能力展示錄像。
平時實驗用好錄像這一總結實驗手段。學生是成果的主要展示對象。我們的方法策略是否有效,學生那里里有答案。學生的展示直接、生動,是鮮活的,最有說服力的。
2.文字:調查表、周總結、月總結、學期總結。字數不要多要精煉。各種表的對比分析。結題報告(階段性與總結題)要具體靠數字分析、事例分析、模式敘述等等。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育故事集錦;專著(學校和個人),求真務實、嚴謹科學。
通過此次課題實驗的研究過程,應該有三方面的收獲。
1.培養教師自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習慣,形成總結問題解決的習慣,形成課題研究的必要素質。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
2.在優化教學過程嘗試最佳學習方法,追求最佳學習效果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合唱合奏方面的學習能力。
3.發現、總結有價值的可操作的教學方法、策略,普遍應用于音樂教學實踐。
六、實驗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要把課題研究同常規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因為有了課題研究,日常教學工作就有了目標,積極起來,減少盲目性。想辦法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與學習內容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好的教學是慢慢磨出來的”探索出符合音樂學習規律的、符合學生心理的一些規律性的做法。
二、把課題研究與教師自身發展結合起來。在實驗進程中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教、研、培結合起來。務實地開展集體教研,開展教師之間的交流,將同伴互助和集體備課結合起來,將反思自我教學與集體教研交流相結合,鼓勵組內教師積極記筆記、教學日記,在課題研究中帶動大家一起提高。
三、把課題研究與內化課程理念結合起來。首先注重三維目標的落實,認真思考每一課的具體目標,更扎實有效地優化學習過程和方法,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避免枯燥地進行合唱合奏訓練。在教學中追求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給學生創設探究學習音樂的空間,提高學生的互動學習的質量,不要形成教學的花架子、走過場,形式不能為內容服務,僅僅只能滿足學生的盲目快樂,這樣的教學實驗是不可取的。
目前,參加課題教研員專兼職18人,教師87人。承擔這項課題的研究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也是我們中青年教師的學習、成長的過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闭裉K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我們通過這樣一個應用型課題的研究,使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成為優秀教師,優秀的研究者。從事研究工作并不都是快樂的,但我覺得自愿投身課題研究的教師應該是“痛并快樂著”,也是幸福的。讓我們攜起手來努力研究,為了音樂教育的明天共同奮斗!
謝謝大家聆聽!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節奏教學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他在音樂教學方面有兩大獨創:
1、聲勢活動,用最簡單的身體動作發出各種有節奏的聲音,如捻指、拍手、拍腿、跺腳等動作。感受音樂的織體美、和諧美。
2、歌朗讀是他第二獨創,這種方法最接近兒童的天性。奧爾夫特別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強調要結合語言的節奏,動作的節奏來訓練和培養兒童的節奏感。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法是完全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的,它一切從兒童出發,讓兒童自己動手,完全打破那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他的這種教學法生動有趣,發揮了兒童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兒童在音樂上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奧爾夫在音樂教育中提出了“節奏第一”的口號,特別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從節奏教學入手,會更加有利于我們的音樂教學,采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知器官,去感悟音樂,創造音樂,喚醒孩子們與生俱來的音樂本能,從而潛移默化陶冶情操。
2、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注意學生的實際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設計新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創造,在自己的空間里合作、學習。
3、將音樂與生活充分結合,使音樂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內容從感性入手,化難為易,使學生充分體驗到音樂課堂的輕松與快樂,讓學生的音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的內容:
1、歌曲教學中的語言節奏——按節奏朗讀歌詞。
2、貼近生活,抓住生活節奏。通過模仿、體驗、合作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近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3、欣賞教學中為音樂伴奏,抓住音樂的節奏。
(2)研究的方法:
1、調查研究法。
2、文獻資料法。
3、行動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及時間安排:
本課題的研究時段為20xx年3月——20xx年2月,具體分為三個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為實驗研究的準備階段。
第二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月,為研究實施階段。
第三階段:20xx年2月,為實驗研究的總結階段。
1.弘揚新課程理念,發揮“合作學習”優勢。
新課程提倡的“合作式學習”一改往日的觀念,強調合作、互動,倡導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具有明顯的互動性,對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觀及身心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實踐證明,合作式學習帶來的不僅是課堂組織形式的變化,而且徹底改變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一場學習方式的革命。在學習過程中,以學生個體主動探索為基礎,重點強調學生集體的合作互動,廣泛合作,力圖引起學生思維上的共鳴。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發揮的“合作學習組”,每個學生可以在自覺、自主的互動過程中,積極主動進行認知、統籌、擴充、完備,從而獲得知識經驗、情感積累、智力沉淀、個性發展,同時激發學生誠信、競爭、團隊意識、合作能力、交往水平、創新思維等潛能的發掘。
音樂教育的特點是強調學生的民主和開放意識、參與和自主意識,應當讓每一位學生用音樂的方式進行自我表現,在寬松的氣氛中自由地參與,這既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創造思維的能力。音樂需要合作,而學生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教學資源,因此音樂課堂上的生生合作常見不鮮。每個學生獲取受教育的機會多、渠道廣,他們身上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我們老師應很好地利用這種財富、智慧、資源,創設相互啟發、相互幫助、相互交流、共同進步的氣氛,共同完成音樂實踐活動,從而促進學生間的合作學習。
2.遵循課程標準,避免合作學習的低效。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音樂課堂在進行合作學習時表現出一些低效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一是學生方面,存在一些“合而不作”、“合而濫作”的低效現象,合作小組在接到合作學習任務后,不討論、不商量。每個小組成員都是單獨完成,小組成員之間很少交流,有時甚至是根本沒有進行交流,基本上只停留在獨立學習的層次上,沒有真正的討論和合作,沒有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有的學生性格內向,習慣于講座式課堂教學,不善于在人前發表意見,多數時候在合作中沉默不語。有的學生學習程度好,善于交流自己的成果。這樣往往使優秀學生的成果代替了整個小組的合作交流得出的成果。合作學習流于形式,也就達不到預期效果。二是教師方面,不能夠給自己在合作學習時的角色定位,學生在開展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袖手旁觀”,不能建立一種很好的新型教學合作關系;在布置任務時,部分教師布置的問題挑戰性不夠或者難度過大,造成學生失去合作的興趣,教學時間大量浪費,教學效率事倍功半,學習效果達也不到預期目標。也有的教師只重視形式,而忽視了選擇恰當的合作學習時機和缺乏對合作學習的有效指導與評價。不合時宜的進行合作,重視對小組整體的評價而忽視對個體的評價,重視對合作成果的評價,忽視對合作過程的評價等。
鑒于以上背景和認識,確定了“中學音樂課堂合作學習有效性研究”這一課題。
二、本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一是在研究中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習慣的培養,重點實踐研究中學音樂課堂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師要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檢省和反思自我,明確自己想學習什么、想獲得什么;引導和幫助學生尋找和利用學習資源;引導和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引導和幫助學生發現所學東西的意義;引導和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民主、互動、積極、和諧的氛圍;引導和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恰當的評價,并促進評價的內化。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們課堂有效教學效果。二是探尋新型合作教學關系的建立,力求解決如何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要求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支持、配合、溝通、互動,對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的集體加工,并對共同活動的成效做出評估。三是在研究中探索學生有效合作學習的時機。在課堂教學研究中教師要把握住合作學習的有效時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動手制作。培養他們思維的流暢性、獨創性和變通性,使他們具有更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力,更強的好奇心和進取心,更好的創新求異思維品質。四是在課堂教學研究中加強學生合作學習方法的指導。在課堂教學研究中為學生提供交流與爭鳴的機會,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為學生解疑釋難,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與創造性個性心理品質。
三、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及預計的突破。
(一)本課題國外研究現狀。
在西方,早在公元一世紀,古羅馬昆體良學派就指出,學生可以從互教中受益,18合作學習小組的觀念從英國傳到美國,受到美國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被廣為應用,最終于20世紀7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了現代合作學習理論。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合作學習雖然在國外有著幾十年的開發和研究,但是國外豐富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著不足:一是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適用前提沒有很好的界定;二是缺乏對合作學習的系統化的評價體系。
(二)本課題國內研究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一些中學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踐,有效地推動了中學教學領域的改革。新中國建立以后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教育界沒有明確系統的關于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驗;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尤其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之后,我國教育界關于合作學習的研究和試驗逐步推進;本世紀初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后,對合作學習的研究進入了一個高度繁榮的時期。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薄稊祵W課程標準》“大力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墩Z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國教育界進行合作學習有關的教學實驗很多,主要有杭州大學教育系的“個性優化教育的探索”、山東教科所的“合作教學研究與實驗”、湖南師大教育系的“協同教學實驗”以及北京師大教育系“少年兒童主體性發展實驗”等。在此基礎上,隨著新一輪新課改的穩步推進,全國掀起了研究合作學習的研究和試驗熱潮。這些試驗和研究不僅引進、介紹了國外有關研究成果,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特點和環節作了闡釋,而且將“合作”概念引進課堂教學創設了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新的教學形式,打破了傳統班級教學的壟斷地位,為教學組織形式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徑。如北京師范大學教科所裴娣娜《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發展性教學實驗室研究報告之二》學科教育第2期。從浙江杭州大學教育系的合作學習小組教學實驗,到90年代中期山東教育科學研究所開展的《合作教學研究與實驗》,以及近年來主體性教育實驗對小組合作的探討,這一系列的教育科學研究和教學實踐活動推動了合作學習在我國的發展。但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漏:一是合作學習的目的不夠明確;二是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指導方法和力度尚待提高。
(三)本課題預計的研究突破。
國內外對合作學習有大量的理論文章、報告等研究成果,但是對我國教師的課堂實踐缺乏指導意義,本課題研究立足在課堂中尋找問題,在課堂中演練成果,形成大量的實踐資料。在實踐中檢驗本課題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必將更合適廣大教師。音樂是最不具體的藝術,最抽象的藝術,因此音樂教育當是最富有藝術性的美育方式。在感知音樂時,人們必須把所聽到的音樂聯系到曾經看到或聽到的情景,進行豐富的、無邊無際的聯想和想象,并把個體的進行合作交流,形成共性共識。本課題就是探究了廣大教師在教學中合作關系的建立,合作學習的任務,合作學習的時機以及合作學習的指導和評價。
教育部《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使他們形成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由此可見,在英語學習中,口語學習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對學生進行英語口語評價也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為了能夠探索和總結出一系列更科學、更有實踐價值的教學規律及方法,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英語課堂教學,我們學校參加了基礎教育(小學)英語教學評價試驗項目,進行小學英語口語評價課題的研究。
1、實現英語評價體系科學化、多樣化。新課程標準中要求評價體系應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有效的口語評價研究將改革傳統的小學英語評價方式,填補小學英語測試中口語檢測的盲區,通過對口語評價的題型、形式、程序及口語評價的標準的研究,使小學英語學科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完整。
2、通過口語評價,促使師生重視英語口語的訓練,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本質是交際。作為小學英語教師,在教授給學生語言知識的同時,應明確讓每個學生開口說英語是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本課題研究通過對口試內容的提煉、整合,精選適合口語交際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說英語的氛圍,鼓勵學生多說英語,提高英語口語水平。
3、通過多樣化的口語檢測形式,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促進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提高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檢測時擬通過兩人結對、互相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英語解決問題,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
1、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需要,在研究進行之前,要面向實驗班學生,組織問卷,了解口語評價狀況,了解現存的問題,尋找可行的策略途徑。結題前,進行效果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并針對研究過程中存在問題及時進行調整。
2、文獻資料法。通過著作、報刊、雜志、網絡等各種渠道,了解實踐的研究現狀,吸收借鑒先進理念,挖掘課題理論的深厚底蘊,洞悉研究的最新情況。既培育課題組教師素養,又給課題研究以有力的支撐。
3、行動研究法。結合教師教學實際,重實踐研究,在課堂中、在課外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展開研究,形成符合我班學生且又符合實際的口語評價方式。
4、經驗總結法。在實驗過程中,組織課題組成員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經驗交流與總結,積極撰寫有一定價值的經驗論文,采取總體規劃,分步推進的策略,定期進行分析。最后匯總階段成果,形成整體實驗成果。
1、差異性原則: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達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教師注重學生的進步和努力的過程。
2、激勵性原則:鼓勵和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讓每個學生看到自己的成長,體驗到成長的快樂。
3、主體性原則: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在學習過程中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英語教學是基礎性教學,學生所學的內容都很有限,而學生口語交際內容也局限于其學習內容,因此在進行口語評價時,會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
1、確定每節課前5分鐘為口語交際時間。在這一環節,將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個人表演或對話。個人表演可以是英語歌曲、話題講述(如衣服顏色等)等;對話主要根據學生所學內容設計情景,師生或學生間進行對話,或者讓學生自主選擇話題后,由學生課前準備,課上表演,其他學生看后作出評價。
2、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用英語交談。在課堂上,盡可能的用英語進行教學,也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練習口語。同時,也鼓勵學生在課后結合實際生活進行英語交談,而不是只限于簡單的問候。對于那些不敢開口說英語或者害怕說錯了丟臉的學生,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和性格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水平開展活動,也能讓他們互幫互助。
3、我們還創設英語角,每次設定一個主題,如談論某物、談論某人、打電話、購物、問路等,讓學生進行情境對話或者角色表演,還開展各種娛樂活動,如唱英語歌、競賽,玩游戲等活動,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素質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創造型的人才。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求知欲望,提供若干資料,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并對學生表現出的創造意識給予積極的肯定和表揚。
5、不斷給予學生鼓勵。在開展活動時,鼓勵每一個學生都會取得成功,對于表現不理想的學生,也不立即予以批評,可以多給他們機會。同時要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在班上建立互幫小組,讓口語較好的學生給予他們幫助,讓他們獲得成功,體會到成就感。
6、在班上建立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互相評價。通過學生自我評價,讓他們了解自己,為將來的`學習提供參考,而通過學生互相評價,給學生提供互相學習與比較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表達自我、合作互助。
7、在學習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情況。在學生自評、互評之后,我將會作出小結,表揚愛學習、肯動腦、膽子大的學生,鼓勵學習有進步的學生,并指出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
8、隨著課題研究的進行,我也將要求自已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素質,掌握更科學的教學方法及更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做到與時俱進。
(一)小學英語口語評價的實施對學生產生的巨大影響。
2、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幫助學生成長為社會的人;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和責任感,學會主動地學習。
4、教學實踐中證明,對學生實施口語評價,給了學生更多的發展個性和展示自我的機會,有效地激發和保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學習成績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小學英語口語評價的實施在對學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也對我的教學起了很大的作用。
1、它促使我改變以往片面地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觀點,促使我更深入地去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對學生的各方面情況進行客觀地評價,從而更好地去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新評價機制也促使我認真鉆研教材、教法,主動挖掘教學資源,發揮自己的潛能,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測評,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為他們的長期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1、如何處理班額太大的問題?由于我們學校每個班級基本上都又80多個學生,課堂上的40分鐘往往無法保證每個學生有較多的時間交流英語。
2、學生閱讀量小的問題,市面上適合小學生的閱讀材料較少。
3、學生的英語學習和使用環境都有限。
音樂新課程呼喚:讓學生的生活中多一些音樂,新教材注重讓學生們生活中處處有音樂,讓音樂伴隨學生身邊,音樂課堂教學生活化即在音樂教學中,啟發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運用多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通過師生之間平等互動與交流,把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在生活與音樂之間架起一座興趣之橋,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因此,如何更新觀念,不斷探索和研究教學中的新課題新方法,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更好地進行音樂實踐性活動,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成為教學工作的最大挑戰。
1、以審美教育思想為指導:
審美教育使學生掌握審美基礎知識,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正確的審美觀點。
2、以新《大綱》和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實踐為依據。
3、以教育教學理論為基礎:建構主義理論、教學論、教育心理學、音樂學等。
1、通過音樂教學生活化的有效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生活是音樂的源泉,音樂來自生活,音樂表現生活,明確“音樂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音樂”,使學生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
2、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音樂,在創作中理解音樂,更多地去接觸音樂、了解音樂,讓音樂走進生活,以生活中捕捉音樂的美,讓生活融入音樂,在音樂中感受生活的美。
研究對象:小學低年級學生。
1、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資料,參考或直接應用成果進行分析,尋求理論和實踐創新。
2、調查法:在課題實施階段,通過調查,把握學生心理和生活資源,適時向學生實施效果,并根據結果及時調整研究方法。
3、行動研究法:通過對學生課堂生活化教學狀況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生活化教學的具體時間,開展實踐與研究。
4、案例研究法:通過對學生實踐中遇到的困惑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尋求解決及改進的方法。
5、經驗總結法:課題實施過程中,根據研究重點總結得失。
創設小學音樂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教學研究工作,需要實踐檢驗和反復證實,為此我將課題研究時間定為一年,分三個階段實施。
(一)準備階段(9月---月)。
1、收集學習有關教育教學資料、理論專著等;。
2、明確實驗目的,制定研究方案;。
3、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前測,了解學生情況;。
(二)實驗研究階段(1月---206月)。
1、外出學習交流,校內經驗交流;。
2、組織教學研討課、公開課,并整理出教學案例;。
(三)成果展示階段(年7月---2009年10月)。
1、召開課題總結交流活動:公開課、觀摩課、論文交流;。
2、撰寫結題報告及研究論文;。
(四)成果檢測階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2、查閱教學備課:
檢查內容是否貼切,層次與結構安排是否合理;。
3、隨堂聽課:
本課題研究體會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音樂教學生活化與傳統模式對比。
通過為期一年的音樂教學生活化研究,在此過程中面對同樣的授課內容不同的授課方式對學生的接受能力與音樂素養的培養效果方面均有不同的差異。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呆板的將音樂教學內容作為一項工作任務派發給學生,在學生的音樂接受積極性方面有所缺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對音樂感知能力等因素的考慮,從而致使音樂課成了一種學習的負擔,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生活化教學在音樂授課方式上有很大的伸縮性與變通性,能根據學生對音樂課、對生活的興趣、愛好等因素靈活的開展日常教學,同時將學生日常生活影響因素、對音樂的需求因素與音樂課程內容進行了融合,既調動了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又充分發揮了他們在生活中對音樂元素的捕捉能力,從而使音樂課堂變成了輕松、愉快的代名詞,既學到了音樂知識又陶冶了藝術情操。然而,這兩種單一教學方式均有長足之處,例如傳統模式極大地照顧到了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以及低齡兒童對少兒歌曲的需求意識,生活化教學在內容上沒有嚴格的規范過于接近生活等等,因此只有將二者有機的結合才能達到小學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一種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傳授音樂知識,陶冶藝術情操。
2、學生對音樂的需求。
日常談論的音樂常常被人們做以一個單一的藝術支系加以討論,常常忽視了音樂作為一個日常生活元素客觀存在的事實,然而在音樂教學生活化研究過程中我發現,現在的學生面對形形色色的生活元素影響所表現出的好奇與音樂需求意識并存。在面對當今社會外界充斥在周圍的流行音樂、各色藝術培訓機構的引導以及家人在音樂等藝術學習方面的要求時,我們的學生只能無奈的選擇盲從;而在音樂課堂上學習兒童音樂、樂理知識時,從他們那童趣盎然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對音樂有一種強烈的潛意識層次的需求與渴望。在低年級教學工作中,我們往往過于強調了那些客觀存在的事物,而卻忽視了那隱含的也是最最重要的童真。生活化研究就是要在音樂教學中摻雜生活元素,也是在生活中發現音樂元素,培養低齡兒童對音樂的感知,發現在生活中那些無處不在的童真與音樂,歸還那本該屬于他們的童真天地與音樂殿堂。
3、音樂教學規劃。
為期一年的低年級音樂生活化教學研究即將結束,然而在此期間所作的一系列教學研究工作將伴隨今后的音樂教學工作繼續開展,對小學音樂教學方式的研究工作應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的總結進而開展音樂教學實踐加以驗證,同時進行必要的音樂理論知識學習增強各人的音樂素養及音樂教學技巧,最大限度地做好音樂教學工作。在進行自己音樂教學任務的同時,更應該看到現在小學生對音樂、對生活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要善于捕捉這種細節并在音樂教學中加以運用,并通過對日常生活點滴的細心觀察發現那些“藏起來”的音樂元素,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提高音樂教學質量。音樂教學過程中更要積極參加市及區教委組織開展的音樂教學交流學習活動,在互相探討中學習、在觀摩學習中進步,提高個人的教學業務能力,以此更好的勝任音樂教學工作。
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研究。
當前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時代的呼喚,成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項復雜的社會系統過程中,作為學校教育基本組織形式的課堂教學,如果培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我們音樂教師當前的首要任務。我們要幫助引導學生從理論法學習、創造、發展音樂,挖掘音樂的真理與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部事物叫深層的感悟能力,使其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此項研究,不但是提高教師和學生素養的需要也是新型社會下學校發展的需要。
通過研究本課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通過研究這一課題,加強音樂理論教學,在教學中要求教師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各種形式提倡健康音樂的學習與欣賞,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發揮音樂教師的主要作用。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課堂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優秀音樂資源,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加強學生審美素質教育,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的現實意義。
主要采用的方法:問卷調查統計法、個案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第一階段:
1.明確實驗目的,搜集相關資料。
2.制定研究方案,組織研討。
3.通過認真學習,觀看《音樂課程標準》等書籍。
提供研究參考、借鑒。
具體時間為:20××年9月——20××年10月。
第二階段:
1.抽查,了解圍繞課題在所教班級實踐操作。
2.分工明確及時展開研究工作。
3.同課頭研討、展示,兌現分析。
4.結合第二課題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進行展演。
具體時間為:20××年10月——20××年12月。
第三階段:
1.圍繞教材開展一系列與課題相關的音樂教學活動。
2.課題歸納總結。
3.收集,整理資料對課題研究進行全面總結,撰寫課題報告。
4.定期學習交流,互相聽課,組織藝術實踐活動。
5.總結報告。
具體時間為:20××年1月——20××年6月。
傳統教學形式與現行的教學模式的碰撞,學生及社會思想的改變,課題的研究會有一些困難,但是課題經過一年的研究,學校領導的重視及各項配合再加上全體課題組人員,相信一定客服各種困難,取得良好的成績。我們也將此研究報告及課件,調查結果,課案,表格等形式把結果予以展示。
音樂教研組。
20××年9月。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2003年3月30日至4月6日在北京舉行了“亞歐傳統音樂保護培訓班”,這一項目云集了來自“亞―歐會議”成員國的奧地利、中國、丹麥、德國、法國、希臘等21個國家,40余位資深專家、音樂家共同探討“全球化”以及新經濟環境中傳統音樂文化資源保護與發展的切實措施,交流傳統音樂保護工作中所取得的經驗,并圍繞傳統音樂的生存空間、價值、當代意義等問題展開了研討,這是就傳統音樂保護主題第一次在國際間進行交流,03年2月25日《中華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國家中心》落戶中國藝術研究院,原生態民歌是我們民族根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1、阿寶演唱的民歌為何如此受歡迎?a、他的演唱特點b、他的語言特點(以一首歌為例來挖掘)2、原生態民歌的生存背景、生存環境a、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歌的生存背景,生存環境各不相同,但各個地區的原生態民歌,都是該地區曾經一段主流生活的一種記錄和承載的方式,它代表著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原始風貌。b、現階段原生態民歌所處空間西部地區較之東部地區較為封閉、貧窮,生產方式也較為落后,許多地方尚完整地保留游牧經濟或小農經濟,所以西部地區的傳統音樂比東部地區保存得更為完整。3、原生態民歌保護及傳承現狀,所面臨的問題國內近幾年雖舉辦民歌節,原生態民歌擂臺賽,但所做的還是遠遠不夠,原生態民歌面臨的最大危機是“產生的社會環境改變了,生產方式改變了。4、怎么保護與傳承原生態民歌:在保護的基礎上談傳承a、對一些重要的傳統音樂品種進行博物館式的保存b、撰寫和出版西部各個民族和各地方的音樂志c、出版原生態音像資料d、編寫中小學鄉土教材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驟:
1、大量閱讀關于原生態民歌的文獻和著作。
2、依據論題更精確的尋找相關的資料。
4、論文的撰寫。
5、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修改。
6、定稿以及準備論文答辯。
措施:
1、在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和文獻。
2、在網上查閱、下載相關的網頁和資料。
3、整理原有的資料。
4、閱讀大量相關的著作。
5、和同學進行討論分析,與指導老師進行交流。
進度安排:
200年11月――12月擬訂論題。
200年12月―2006年1月收集材料閱讀相關的文獻和著作。
200年1月――3月整理材料開始撰寫論文。
200年4月完成初稿進行修改200年5月定稿四、主要參考文獻:[1]中國音樂學2002[2]人民音樂.1998(8)[3]原生態民歌集[4]中國音樂2003月刊[5]民歌卷五、指導教師意見:簽名:六、教研室意見:簽名:注:此表由學生本人填寫,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檔,指導教師和學生本人各保存一份。(責任編輯:1011)。
文檔為doc格式。
。
音樂是人類現實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聽覺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
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本身特有的感染力,通過聲情并茂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刺激,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索求知的興趣和欲望。為了使學生更能容易的學習接受音樂知識,我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來輔助音樂課的教學工作,使同學們豐富了情感生活,音樂欣賞的能力也不斷的提高,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音樂知識面。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從中受益。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
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不斷提高音樂素養,豐富精神生活。多媒體技術有其獨特的教學特性。它所傳播的教學信息生動、形象、直觀,能為學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學生獲得具體的經驗,并對其分析綜合,獲得抽象的概念,形成對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理性認識。多媒體教學剛好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特點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也能更容易達到教學的目的。多媒體還能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點燃學生對音樂的創作火花,拓寬學生的視野。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對發展學生智力、培養音樂的欣賞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學生通過多媒體音樂課程學習探究、發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涵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2、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能夠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船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
3、從小學音樂課堂出發,通過多媒體的教學使學生豐富情感生活,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調查、分析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小學音樂課堂的現狀。
實施多媒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個案研究,對小學音樂教學現狀進行研究,調查分析學生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培養方面的需求。
2、多媒體教學管理模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上的重要作用。
3、研究多媒體在小學音樂教學當中的地位。
(一)研究過程:
參與對象:竹峪鎮中心學校全體學生。
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提出小課題的立項申請。自己的選題,確定研究目標和內容。
2、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尋找理論依據。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1、根據自己的研究設想進行具體的研究。
一是查詢相關文本資料,并運用到自己多媒體教學當中,理論的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研究多媒體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二是對自己所帶學生的音樂知識能力掌握現狀進行詳細而深刻的分析,了解他們對音樂的興趣之處以及音樂給他們帶來的豐富的情感生活,并根據分析所反饋的信息,找到小學音樂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方法。
三是利用多媒體教學豐富音樂課堂氣氛,根據調查研究改進小學音樂教學方法,充實音樂課堂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們在輕輕松松的課堂中學到自己想要學習到的知識。
2、做好研究過程中原始資料的記錄、整理和展示,注重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對細節進行反思和改善,反思存在的問題,撰寫下一個階段研究方案。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匯總研究成果。
2、撰寫總結性的課題研究方案,接受課題研究專家的鑒定。
(二)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訪談、個案研究法、觀察法等。
通過我實踐和研究,希望探索出一些適合我校學情的音樂課的教學模式,在今后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推廣和應用,為學生以后學習音樂興趣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學習的快樂開心,學習興趣越來越濃。
《激發小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研究》。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天生活潑、好玩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非常喜歡上音樂課??墒?,我們現在的學校設備限制著音樂教學的質量,學生在課堂上面對的只有一架電子琴和一臺錄音機,從而使學生感到學習音樂的單調、枯燥。新課程理念之下,我們不再崇尚傳統教學中那一味求靜、求齊的課堂模式,但也絕不能時髦而刻意地模仿“慢、吵、亂”的所謂的“新”課堂模式,我們所要追求是“參與、互動、共鳴”的課堂,在這個基礎上,有效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優勢,打造新型課堂。由此可見,新課堂內,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成了教學最基本的要件。在這種形式下,我提出了本課題。
在教學中,研究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感受音樂的方法,通過不斷地鉆研教材,不斷地實踐和探索,尋找更多的方法,使學生在歡樂、愉悅的氣氛中,積極地獲取音樂知識,從而有效的實現音樂教育審美育人的最終目的。
三、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本課題與之聯系及區別。
在進行這一選題之前,先翻閱了部分刊物和查閱了相關的教育網站,應該說在這一選題研究方面,很多人士的立場、觀點都不盡相同。主要參考文獻:近期主要翻閱的相關書籍和文章有:
《動·趣·樂——小學高年級音樂創新教學嘗試》無錫市廣勤路中心小學萬愛薇。
《幼兒音樂興趣的培養研究》上海市音樂幼兒園黃莉莉。
《探究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邵武市教師進修學校劉岳榮。
《用生活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親子》徐洪進20xx年4月15日。
近5年的《幼兒教育》雜志。
研究過程及方法選擇(包括論文的主要觀點、思路、結構等)。
音樂課是一門藝術性很強的的課程,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樂課上的學習,如孩子們聆聽音樂時必須做到靜聽;唱歌時不應該大聲喊叫;為歌(樂)曲伴奏時必須合著節拍;與人合作表演時應該有較好的合作意識等等。諸多的音樂教學常規慢慢引領著孩子們向音樂的殿堂邁進。而我們音樂追求的音樂性,也是在這些嚴格的、科學的音樂學習常規中才能進一步凸顯出來。所以,通過課題研究讓學生對音樂課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興趣:也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課的學習中來,使學生主觀地希望能在這節音樂課中學到一定的音樂知識。
四、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意義。
(一)、理論意義。
小學音樂教學大綱指出:唱歌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與音樂表現能力的有效手段。唱歌教學應重視唱歌興趣、能力、自信心的培養。
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弊屢魳放c興趣在教學中一同插上翅膀,使學生的心理、協調能力、創新思維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讓學生成為學習音樂的主人,讓音樂課真正地“活”起來,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音樂課上只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教師要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興趣中學習,在興趣中提高。
(二)、實踐意義。
音樂教育把培養學生興趣作為基礎。興趣是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強大動力,是產生感情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在音樂方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有了穩定的持久的興趣,學生就會積極地參與到學習實踐中來。
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進行識譜教學了,目的是通過對學生音準和節奏的訓練,初步培養學生能用視唱法獨立視唱新歌。但是這一階段的孩子活潑好動,注意力不能持久,所以針對小學生來說要用一些形象直觀、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習對學習音樂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五、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可行性分析。
(一)學校的基礎。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健康的校園音樂氛圍能給學生營造一個優雅的學習環境,一個輕松愉悅的活動場所,也能給學生一個美的世界。在這樣的氛圍中,他們總會感到有種富有生命的、奮發向上的東西,不斷撞擊著心靈,使之興奮、感動,使之不由自主地要將體會到的美給表達出來。在此,學生的創造性,善于進取,勇于奮進等品質都得到了培養。
(二)管理者的素養。
音樂教育是愛的教育,研究者熱愛學生,把愛滲透在音樂教育實踐工作的全過程中,對學生既溫柔體貼又不失嚴格要求,既寬容理解又不失原則,既關注學習又關心生活,時刻想著學生需要從音樂課堂上或課外活動中得到什么,需要從老師身上得到什么。牢記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讓學生在美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六、課題界定及支撐性理論。
中國的教育在建國后的幾十年間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小學階段的義務教育,曾得到過國外教育界人士的贊賞和認可。但就我個人的理解,這其中的大部分是在贊賞中國的文化基礎知識教育做得扎實。但就藝術教育而言,中國的藝術教育尚有自己的缺憾。很多時候,人們會將藝術教育的學習方式和文化知識的學習方式聯系在一起,只是一味的填鴨式的教育,而忽略了被教育主體的切身感受。新課程改革之后,中小學階段的音樂課與美術課統稱為藝術課,很多教育界的人士對小學階段的藝術教育又開始了自己新一輪的研究和探索實踐活動。
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歷來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關注,但就運用到每一具體的學科、年齡層次等方面來說,學習興趣的培養還是有所區別的。作為小學音樂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設想將自己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經驗,在如何實施和培養學生興趣方面這一論題進行明確和透徹的闡釋。希望能與各位教育界的同仁進行交流和闡釋。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沒有將這一論題進行更細致的年齡段的劃分,是考慮到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雖有很大的變化,但就年齡而言,仍屬于童趣無限的階段。因此,沒有做更詳細的劃分。從設計這個方案的初衷來考慮是輻射到整個小學階段的。
七、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過程、方法設計。
【研究目標】。
音樂教學是培養少年兒童成為德、智、體、勞全面發展的新人所不可缺少的美育教育。不抓美育教育就不是完全的教育,不向學生實施藝術熏陶就不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本課題的研究,志在探索小學現有各種條件中(包括硬件和軟件)、讓學生對音樂課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興趣:也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課的學習中來,使學生主觀地希望能在這節音樂課中學到一定的音樂知識。同時,使音樂老師通過音樂課的教學,更好地在另一個側面提高其他文化課的學習效率。從而讓音樂老師為師生都喜歡的“音樂課”,成為能促成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美育教育課程。
【研究內容】。
本課題圍繞興趣這一中心內容有以下幾點:
音樂教育與興趣培養的基本問題研究。
音樂教育滲透美育的研究。
唱歌教學與興趣培養的研究。
【過程】。
2、實施階段(20xx.8~20xx.3):主要開展如何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的課堂教學研究。
3、總結階段(20xx.4~20xx.5):結合研究過程,撰寫相關論文,,提升對課題的認識,進而調整思路,并為下階段的成果,積小勝為大勝,從而圓滿達成課程研究的總目標。
【方法設計】。
1、實踐法:集體備課,然后上好實驗課,課后再對本課進行分析小結,抓住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如讓學生在律動、游戲創編等,繼而對這些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完善。
2、調查法:采用不同規模、方法的調查法。課題研究前提,針對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進行調查。研究中期,主要調查學生對實驗課的反應,調查學生喜歡什么類型的音樂課。
3、個案研究法:選定幾個具有大部分學生共同點的學生,進行觀察,談話調查,研究歸因,探索如何上好音樂課的有效對策。
4、文獻法:主要收集各種教學參考書,集中搜集關于提高學生興趣的方法,進行研討總結,然后運用于實驗課教學中,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為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后盾武器。
5、總結法:確定研究專題,指定研究方案和計劃,平時注意積累資料,研究過程中撰寫階段性研究總結,研究結束,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八、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障措施。
1、時間保證:課題研究者,長期從事一線的音樂教育教學工作,能夠確保課題研究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學中,保證高效準確的完成該課題的研究任務。
2、通過網絡搜索,整理相關的資料。
課件。
網絡成果學習教程進行組內研討交流提高。
3、參加學校安排的各類相關培訓,提高自身研究水平。多與外界加強協作交流,取長補短,提高自身素質與研究水平。
4、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設備,創設良好的課題研究氛圍。
5、經費保證:學校負責投入足額資金,努力為本課題提供設備、設施、資料以及提供外出學習,進行交流的物質條件。
2、專題論文。
3、個性化課堂教學活動特色方案集。
5、個案分析匯編。
。
一、研究背景及問題的提出。
四川省對高中階段的課程設置進行大范圍的調整和改革,秋季才開始在全省范圍內實施。盡管以前我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上探討了很多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但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依然頑強地阻礙著我們的基礎教育,如何對待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正確處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是目前語文新課程深入發展的“瓶頸”之一。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制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教育。它承擔著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規劃能力的重要任務。這種具有鮮明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定位,要求教育必須超越傳統的工具化傾向,所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已迫在眉睫。
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課程改革的關鍵在實施,而實施的關鍵在課堂。新課程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預期效果,有兩個關鍵的制約因素,一是教材,二是教師。在教材建設的任務基本完成以后,教師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受傳統知識本位、考試本位的影響,當前語文教學盡管改革不斷深化,課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強,但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性變革,“教什么”和“怎么教”兩個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課堂教學改革的動力機制仍然缺失,語文學科的特色難以凸現。
四川雖然以前沒有進入新課程實驗,但有不少學校和教師對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但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的語文課堂仍然滯留于傳統語文教學的框架之內,未能擺脫服務于高考的慣性思維。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面對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沒有形成科學的共識,沒有達成實施課程標準的有效路徑,因此提出“普通高中在新課程標準下,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的課題研究”并在我校各個年級中開展實驗研究,是為了探討不同類型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基本形態,以期達成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有效路徑和方法。
二、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課本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學習。所以高效的教學就是使學生獲得充分發展,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統一發展,這也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所倡導的“發展”。
“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本課題所強調的“有效語文課堂教學”要求課堂教學行為能夠體現正確的學科價值取向和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力求在課堂上構建學生完滿的精神世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品質,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同步協調發展。
“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指在語文學科基本素養形成的基礎上,使學生漢語言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優良精神建模的形成,有利于優良閱讀生態的改善,有利于學生適應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高考。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本課題主要進行“推進有效教學,實施優質教育”的行動研究。
其主要目的有三點:
(一)配合新課改,改變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枯燥無用狀況,給教師們的課堂教學探索出一些可行的有效的教學策略。
(二)改變大多數高中教師功利性的課堂教學,還語文教學以本色。許多教師已習慣了根據考點進行教學,可能在思想上無法迅速跟上新課改,本課題的研究可以更為廣泛更為快速地幫助老師們改變舊觀念,使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能夠體現正確的學科價值取向和明確課堂教學目標,迅速實現新課改。
(三)改變學生在課堂上的被動狀態,找回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對語文的無興趣已經是一個極嚴重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總被動地接受考點的機械化重復性的訓練,對處于有個性想創造的年齡段的高中學生,這無疑直接扼殺了他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讓他們用上口,用上筆,用上心,用上腦,行動起來,實現其主動性,才有興趣,也才能使學生漢語言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使學生適應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高考。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語文有兩個特征,一是其工具性。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它是工具,人們表情達意的工具。二是其人文性。文字必然承載著思想內容,這些內容會使學生獲得各方面的知識,受到情感影響或獲得精神力量,這是其人文性特征。學科的特征決定我們學習的方向和內容,所以,語文教學就是要教會學生掌握漢語這門工具,同時培養學生獲得較高的人文素養。語文課堂圍繞著實現這一目標去進行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
基于此,我們提出“四用”的觀點,在課堂上引導和培養學生“四用”,即“用口、用筆、用心、用腦”?!坝每凇?,指學生能準確流暢地進行口頭表達;“用筆”,指學生能準確流暢地進行書面表達;“用心”,指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感受,達到一定程度的共鳴感;“用腦”,指學生學完課文對內容要進行思考,以此對自己的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進行自我探討。這“四用”,“用口”“用筆”則是實現語文的工具性,“用心”“用腦”則是實現語文的人文性。
本課題研究內容是:將“四用”的觀念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四用”的引導和培養,在這些課堂實踐中探索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我們提出的“四用”,在本次課題研究中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結合課本的學習進行實踐,而且我們會因教學內容的不同,如課文的文體特征不同作者的寫作特色不同文章的思想內容不同,我們會選擇側重于某一用或某兩用的引導和培養,以期“四用”的培養落到實處,產生實效,通過我們的探索與實踐達到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同步協調發展,使學生獲得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所倡導的“發展”。
五、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主要側重課題的前期論證,綜合運用各種路徑(文件、會議、報刊、網絡、考察等)關注影響語文教學因素的存在及其變化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及時了解最新語文課堂教改相關成果的內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與本課題相關的教學原理和理論,提升研究的理論層次。
2、調查研究法。在課題初始階段,為了搞清高中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的認識及學習中存在的困惑和問題,要展開全面調查。然后歸納梳理,形成問卷調查表。主要通過對高一高二年級的學生問卷調查的形式,獲得有關內容的詳實的數據資料,使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為課題研究順利開展提供保證。
3、個案研究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選取典型課例,同時選取典型實驗對象進行研究,分層次對具有代表性的學生進行跟蹤研究,包括建立個人檔案、具體學習效果的描述,確立階段性效果,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等等,以供課堂教學設計及效能研究參考。對收集到的各種個案進行細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斷進一步提出建議。
4、行動研究法。教師作為研究者,著重在自然狀態下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現場研究,及時記錄在該課題研究過程中來自教師、學生各種具體問題做出的反映,采取的態度,并針對具體的問題,開展專題研究,通過分析確定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改進課堂有效教學方法和策略。
5、觀察法。觀察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活動,對課堂有效教學質量進行監控,從而獲取相關信息,促進和改進教學策略。
6、經驗總結法。主要側重于課題的中后期,教師通過學習、實驗、總結教學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形成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的教學策略和模式,撰寫論文。
六、課題研究進度計劃。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為三年,研究分三步進行。
1、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調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分析課堂教學有效或無效,高效或低效的特征,完成調查報告;利用文獻研究和理論學習,確立課題并加以論證,完成課題研究方案;成立課題組和組織機構。
主要工作:(1)選題。根據相關精神和理念,結合我校語文課堂教學實際,確定研究課題。(2)調查分析,掌握研究前的情況。
(3)制定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的方法,成立研究組織,確定研究人員。(4)理論學習。組織參研教師收集、學習與本課題有關的理論與經驗。(5)撰寫開題報告,填寫申報書,申請立項。(6)開題。
2、實施階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
組織參研教師開展相關的課堂教學經驗總結和初步探索,提出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基本理念、結構及方法。撰寫課題研究方案,提出組織、管理、科研的具體任務并實施研究實驗。在實驗班級中,收集實驗資料,及時發現問題適當改進教學策略,提煉課堂有效教學策略范例。
主要工作:(1)根據實驗方案,展開課堂教學研究。(2)圍繞研究組織學習。(3)制定階段研究計劃。(4)開展研討活動。(5)做好實驗記錄和課題研究記錄。(6)進行階段總結。編輯參研人員的教育日志、教育敘事、教育案例、研究反思、研究論文等成果。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總結課題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論文或論著;召開課題驗收鑒定會,匯報課題研究成果;根據情況對研究成果進行推廣。
主要工作:(1)對教師有效教學的策略進行總結分析,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測評、觀察和分析。(2)全面收集和整理研究資料,對整個研究實驗進行總結。(3)形成研究成果。(4)申請結題。(5)成果推廣。
七、可預期研究成果。
《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范例》。
《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論文集》。
?分析現行新課程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人民音樂出版社必修)。
?初定課題方案。
2、預研究(、3――2011、5)。
?查閱并收集資料,總結分析。
3、實踐研究(2011、5――2011、11)。
?行動研究:在具體實施方案指導下,進行具體的實驗。
?實驗研究:
4、研究成果的總結與效果檢測(2011、11――、1)。
2、與課題相關的論文。
八、研究任務人。
姓名程亮性別男工作單位西安交大附屬中學職稱中二。
工作任務課題主持人規劃、組織課題實驗。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38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