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準確的信息和建議,以支持決策和解決問題。下面是一份關于XX問題的調研報告,我們可以一起來探討一下。
為進一步了解和推動我市人民調解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市人大常委會機關20xx年度調研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采取入村調查、聽取匯報、查閱資料、干群座談等方法,對我市人民調解工作進行專題調研?,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近年來,全市人民調解工作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和《陜西省人民調解員管理服務辦法》,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追趕超越、轉型發展”戰略部署,把做好新形勢下人民調解工作作為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內容,切實履行職責,積極預防和調處矛盾糾紛,對一些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穩定以及民生方面的矛盾糾紛積極開展了排查化解工作。經初步統計,20xx至20xx年,全市人民調解組織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3024件,調處成功2919件,成功率為96.5%,涉及當事人7386人,調處協議涉及資金16289萬元。人民調解在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構建法治銅川工作中作出了積極貢獻。
人民調解作為基層維穩的“第一道防線”對于全市的社會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從調研中發現,我市基層人民調解工作仍存在不少問題,亟待改進,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人民調解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有的對人民調解的地位作用認識不夠,片面認為人民調解委員會是“軟組織”,可有可無,共同參與、齊抓共管意識較差,致使對一些疑難復雜糾紛不能充分發揮人民調解作用。有的對新形勢下人民調解工作所面臨的艱巨任務及其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對人民調解工作重視和支持不夠,在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組建、保障、工作、指導等方面缺乏必要的重視和支持。人民調解的作用與社會大眾的認知程度還存在一定差距。
(二)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基本形成,但基礎不牢。一是人民調解委員會基本上不是經過專門選舉產生的,大多由村(社區)、單位指派設立,隨意性較強。二是調委會主任及其組成人員大多數由村干部、村民小組長和單位職工兼任,由于身兼多職,導致個別調委會形同虛設。三是調解員、調解信息員公眾認知度差,自身角色感不強,作用發揮不明顯。
(三)獎懲制約監督機制有待完善。一方面,調解經費保障較少?,F有人民調解隊伍大部分是兼職,專職較少,加之工作報酬較低,其它保障措施缺乏,調解員付出多而回報少,不安心從事人民調解工作。雖然實行了“以案定補”的資金保障措施,但所補的錢與調解成本相比差距太大,只能是杯水車薪?,F在打零工一般每天不低于100元,而調解一件矛盾糾紛的補貼才50—80元不等(不含村級等其它補助),花費時間精力大多超過1天時間,造成調解人員不樂意從事調解工作,認為自己是在義務的為社會作貢獻,能干多少就多少,甚至不想干也是應該的,工作責任心受到影響。但同時又沒有形成較為普遍的、完善的獎懲制約監督機制,以致調解隊伍極不穩定,影響了基層人民調解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以案定補”的補貼保障機制在實際中運用的不盡合理。有的調解委員會因民間糾紛案件發生較多,按照“以案定補”領到的補貼就多,而有些調解委員會平時注重法制宣傳和維護穩定工作,該村糾紛案發生較少,但調解委員會領到的補貼反而少,現實中形成了矛盾越多領到的補貼就越多,矛盾越少領到的補貼就越少,這與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的初衷不相一致。
(四)人民調解業務建設有發展,但創新不夠。糾紛發生后,能積極勸說當事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和為貴,但是在新的形勢下,如何適應新的人民調解工作要求,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往往行動與實踐滯后,沒有與時俱進,缺乏開拓創新。同時在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互動對接,形成“大調解”格局,以有效化解重大疑難矛盾糾紛方面,認識上不深,措施上不力,沒有能夠形成有效的機制,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五)對離婚類糾紛案件的調解還不夠積極主動?!凹液腿f事興,家穩天下固?!钡S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直接或間接地使得人們的婚姻觀念發生新的改變,民事案件中離婚糾紛案件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給家庭和睦、社會安寧帶來了新的考驗。對待離婚率高的現象,不能一離了之,人民調解委員會要盡量發揮應有作用,積極作為,平息糾紛,挽救家庭,造福社會。但是,目前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對婚姻家庭糾紛的調解上,發揮作用不夠理想,有些調委會對于本村(社區)的離婚事件甚至不聞不問,無所作為。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切實抓好人民調解工作。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人民調解工作的認識,充分運用電視、報刊、廣播以及手機傳媒等形式對人民調解法律制度進行宣傳,使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到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的重要意義,把人民調解作為一項保穩定、惠民生的重要工作來抓,切實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使新時期人民調解的地位、作用及法律效力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促進全社會關心支持人民調解工作,為人民調解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氛圍。
(二)夯實基礎,全面加強調委會規范化建設。在新形勢下,特別要注重如下幾點:一是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以崗位責任制為重點的學習、例會、排查、重大糾紛討論、回訪、信息報告、檔案管理等各項規章制度。要定期開展標準化調委會評定、復核活動,促使調委會建設上臺階上水平。二是加強隊伍建設。村(居)調委會主任一般可由村支書或村主任兼任,調解員、調解信息員要配齊配強,有條件的地方要盡量選聘一些威望高、懂法律、熱心調解工作的人士成為專職調解員。要全面推行首席人民調解員制度和調解員持證上崗制度。同時,定期開展對人民調解員的培訓工作,促使調解隊伍素質普遍提高。三是加強業務建設。要建立健全轄區基本情況和調解業務的各種統計臺帳和工作記錄,做到情況明,底數清。
(三)強化責任,建立人民調解工作的考核獎懲機制。人民調解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工作方式較為靈活的基礎性長期性工作。因此,要加強責任心和使命感,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民調解工作考核獎懲機制。一方面充分利用綜合治理的“一票否決機制”,將人民調解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重要考核范圍,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量化分解到村組和單位。另一方面要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以司法行政部門為主體建立專門的人民調解考核獎懲機制,實行年度量化考核,把開展人民調解工作情況與調解人員的報酬補貼直接掛鉤。
(四)深化認識,著力構建“大調解”體系。在矛盾糾紛排查和調處工作中,要本著“人民調解為主導、司法調解為后盾、慎用行政調解”的調解工作思路,充分發揮三種調解的優勢,做到優勢互補,切實搞好三種調解方式的銜接和轉化,提高調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約率,使人民調解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在工作實踐中,應著重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要抓好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的銜接,充分調動人民調解優勢,發揮司法調解的后盾作用。二是抓好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的銜接,發揚人民調解的親和力優勢,發揮行政力保障。要改進矛盾糾紛調處的協調指揮,積極發揮綜治辦、司法行政機關、公安、人民法院等單位的積極作用,整合調解資源,形成高效、聯動、便捷的綜合調處機制,真正地實現“實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結合”,加大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力度。
(五)增強主動意識,積極調處離婚類矛盾糾紛。農村(社區)的調解員多數對離婚糾紛當事人家庭比較了解,易于和當事人貼心溝通,相比行政機關的調解更溫情,調解方式也更多樣。對于離婚類矛盾糾紛的調解有一定優勢。因此,基層調委會要把對離婚類矛盾糾紛的主動調處作為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的重要工作,在工作評定和考核當中作為重要占比,發揮人民調解對家庭社會穩定的促進作用。
(六)進一步改進經費保障機制,促進人民調解工作。一是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和《陜西省人民調解員管理服務辦法》,切實提高人民調解員待遇保障,增強專(兼)職人民調解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調解隊伍的穩定。二是按照調解的案件數量發放補貼時,須切實根據實際情況,對那些普法宣傳工作扎實,又善于積極將矛盾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平時,從而使矛盾糾紛發生較少的村(社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或者人民調解員給予一定獎勵或者補助,起到發放補貼的正面作用,防止出現矛盾糾紛發生越多,調解越多,則調解人員調解案件補貼收入越多的現象出現。三是應當指導村(居)民委員會,根據本集體經濟情況,對人民調解員提供一部分工作補貼,對群眾認可的優秀調解員給予一定的獎勵。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這些都對人民調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市司法等部門一定要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十九大精神關于人民調解工作的要求,認真研究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人民調解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及時消除和化解各種社會不穩定因素,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為我市“追趕超越、轉型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調解是我國民事訴訟中最具特色的處理民事糾紛的傳統方式。如何創造性地開展訴訟調解,充分發揮其價值功能和優勢,以實現調解制度之公正、效率的終極目標,值得深思。前不久,受省院委托,一行專程到各基層法院進行了調研,下面就調研結果主要發表一下看法:
近年來,基層法院在審判實踐中,在自愿、合法的基礎上,以調解方式解決了大量的民事糾紛案件,為及時解決糾紛、化解矛盾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從幾個基層法院的統計數字來看,以調解方式結案的比例多在60%至70%左右。有的是逐步下降;有的是穩步上升;還有的是先下降后又上升。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幾個:一是調解需要一定的時間,在不斷加強審判流程管理、強化審限管理的同時,調解的力度被削弱;二是案件數量的不斷增加使法官應接不暇,沒有時間過多的調解,客觀上造成調解不能;三是調解需要當事人對法官的信任,而目前法院的司法權威和法官的社會公信力在下降;四是對司法政策的理解不夠全面,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重判決輕調解,或認為調解過多有損法院形象;五是其他社會力量的不當干預,影響了當事人自由處分權的行使。
各地法院將調解貫穿于審判全過程和各個不同的訴訟階段:1。送達起訴狀副本和應訴通知書時的送達調。對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雙方爭議不大的案件,收案后用簡易程序進行審理,即以打電話、就地審理等簡便靈活的方法通知當事人到庭或到當事人住所,在雙方當事人同意且被告自愿放棄答辯期的前提下進行調解。2。詢問被告答辯時的答辯調。即在被告向法院送達答辯狀時,根據原告的起訴事實及被告的答辯意見,給被告做調解工作;如被告同意,便及時通知原告立即到庭進行調解。3。雙方當事人同時到庭的即時調。4。庭前準備階段在交換證據時的聽證調。5。庭審階段的庭審調。6。發揮雙方委托代理律師的作用,促使當事人庭外和解的庭外調。7。定期宣判送達前,當事人行使請求調解權的庭后調。
基層法院在長期的審判實踐中探索了一套調解的方法,積累了一些有益的調解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要牢固樹立司法為民的理念;2。強化調解工作的觀念不能動搖;3。要堅持合情、合理、合法相結合的調解原則;4。要創造性的開展調解工作;5。要因地制宜,不斷創新調解工作的方式、方法;6。要努力提高法官的綜合素質。
對調解的功能,各地基層法院有著清楚的認識:一是可以減少訴訟程序的對抗性,有利于在解決民事糾紛時維護雙方當事人的長遠利益和友好關系;二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優化糾紛解決程序的效益,快速、簡便、經濟地解決糾紛,緩解當事人的訟累,降低訴訟成本,達到辦案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三是有利于當事人充分行使處分權,發揮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程序主體性作用,實現當事人主義的私法功能;四是調解協議以合意為基礎,更易為當事人實際履行,可避免執行中的困難,實現調解與執行的有機統一;五是在實體法律規范不健全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通過調解中的協商和妥協,以探索雙贏的審理結果。
市面向社會服務司法鑒定機構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起來,司法鑒定管理模式在我市呈現出積極探索、穩妥推進的新局面。但我市也存在著司法鑒定的運行機制較為混亂、司法鑒定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司法鑒定人員的管理機制不夠科學、合理等問題。為此,筆者根據工作經驗和體會,對發展我市司法鑒定事業提出了一些主要對策和建議。
司法鑒定是在訴訟過程中,對于案件中的某些專門性問題,按訴訟法的規定,經當事人申請,司法機關決定,或司法機關主動決定,指派、聘請具有專門知識的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對專門性問題做出判斷結論的一種核實證據的活動。簡單地說,司法鑒定就是偵查、起訴、審判等訴訟活動中依法進行的鑒定。那么什么是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活動?除司法機關內部鑒定機構因業務需要而進行的無償司法鑒定活動之外的其他司法鑒定活動,均為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活動。
目前,司法鑒定管理模式在我市呈現出積極探索、穩妥推進的新局面?,F筆者就我市司法鑒定工作的發展及現狀、存在主要問題、完善對策建議作嘗試性的探討。
一、我市司法鑒定工作的發展和現狀。
**市面向社會服務司法鑒定工作同全省其他地市相比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規模較小、管理相對滯后。受經濟大環境影響,我市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機構數量少、規模小、項目不全、管理不規范。xx年黨政機關機構改革時期,面向社會的司法鑒定機構管理職能劃入市司法局,但當時沒有對司法鑒定管理工作予以正規化管理,所以在“三定”方案中沒有單獨設立司法鑒定管理科,而是由法制科兼管,為以后的規范化管理和司法鑒定事業發展留下了制約隱患。xx年前,我市只有2家面向社會服務司法鑒定機構:**市工程質量監督站司法鑒定所和黑龍江亞中**分公司司法鑒定所。其中黑龍江亞中**分公司司法鑒定所屬省司法鑒定管理處直管,對**市工程質量監督站司法鑒定所的管理實際也是名存實亡。
xx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出臺以后,隨著管理體制的進一步明確和省廳創新工作積極的影響,市司法局積極宣傳運作,我市的司法鑒定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司法鑒定事業才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起來。截至目前,我市已有4個種類、9家司法鑒定機構經省廳許可登記、取得司法鑒定執業資格。其中醫學類(法醫臨床)4家;司法會計類2家;工程質量類1家;產權交易類2家。目前,還有2家醫學類機構已向省廳申報司法鑒定執業資格,待省廳審查許可。兩年來,我市司法鑒定機構數量和接受司法鑒定委托數量均翻了三番。司法鑒定管理工作也穩步加強。今年5月,**市司法鑒定人協會成立,對面向社會服務司法鑒定的管理由單一的行政管理模式轉變為行政管理和行業管理雙管齊下的管理模式。雖然如此,無論是在司法鑒定機構數量和人員規模、業務開展上,還是在管理模式和工作力度上,我市目前在全省還是處于后幾位。
二、我市司法鑒定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司法鑒定機構的部門設置和運行機制亟待規范。
首先,當前我市除由司法行政部門管理的面向社會司法鑒定機構外,還存在一些鑒定機構或部門,有些是司法機構內部設置的,有些是行政機關的附屬單位,有些本身就是行政機關,公安、檢察及衛生、物價等部門對外服務的鑒定機構各級都有。只要機構成立,不管鑒定人員技術、條件是否合格、齊全,都可以掛牌營業,出具鑒定結論。這種行為和做法明顯違反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的規定。
另外,我市司法鑒定的運行機制也較為混亂。當前,尤其是公、檢、法等不同系統、不同層次的司法鑒定機構之間受理鑒定的'范圍不明確,沒有一套科學完備的有關鑒定受理的統一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各系統、各層次的鑒定機構的鑒定受理工作普遍存在著隨意性、混亂性和重復性,也使得司法鑒定工作的秩序出現了混亂,容易對案件的起訴和審理產生負面的效應。
(二)司法鑒定從業人員素質、司法鑒定公信力還需加強。
首先,由于法律對從事司法鑒定的機構和人員準入資格要求規定不夠嚴格,所以,受委托從事司法鑒定的社會專業鑒定組織儀器設備標準不等,鑒定人員水平也參差不齊,又因為缺乏嚴密的操作規則和監督制度,難以保證鑒定結論的客觀、公正。鑒定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司法鑒定整體水平不高。由于鑒定機構多而雜亂,難免鑒定人員中有濫竽充數者,特別是依附國家機關的庇護而生存的鑒定機構,其人員素質更令人堪憂,司法鑒定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很難形成鑒定人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
其次,一些鑒定單位或鑒定人為追求經濟利益,曲意迎合一些當事人或辦案人員的不合理要求,扭曲了司法鑒定的本意,使司法鑒定結論的公正性、客觀性大打折扣。同時,由于司法鑒定的費用是由當事人承擔,更因為辦案人員按司法鑒定結論就是辦錯了案,承辦人員也不負錯案責任,鑒定人員也缺乏責任追究,所以,有相當部門的辦案人員不是從案件是否確實需要的角度出發委托司法鑒定,而是動輒委托司法鑒定,過分依賴司法鑒定,結果存在造成一些案件久拖不決和資源的不必要浪費等弊端。
另外,由于公、檢、法、衛生、物價、勞動等部門都有自己或者聯系的司法鑒定機構,所以,辦案人員在辦案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認為自家的“菩薩”靈。如一起傷害案,公安偵查鑒定為輕傷,檢察審查起訴鑒定為重傷,一審法院作有罪判決后,被告人不服上訴,二審法院鑒定為輕微傷作無罪判決。幾家弄得案件互相扯皮,當事人申請賠償又互相推諉,久拖不決,影響極壞。
(三)對司法鑒定人員的管理機制不夠科學、合理一是司法鑒定人的權利、義務不明確?!缎淌略V訟法》第119條規定:“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決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的時候應當指派、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鑒定”?!睹袷略V訟法》第72條、《行政訴訟法》第35條也有類似規定。當鑒定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如何有效地保護、鑒定人無故不履行義務時如何制裁均無法可依,影響了鑒定的法律權威。鑒定機構有權無責,隨意出具鑒定結論。由于對鑒定機構、鑒定人員缺乏法律約束,隨意出具鑒定結論也無相關制裁措施,使得少數鑒定人員收受賄賂,出具偏袒一方的鑒定結論,這在財產評估中表現尤為突出,同一財產,不同機構出具的評估值有時竟會相差幾倍!
(四)司法鑒定程序規定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主要問題是對重新鑒定沒有具體規定。(1)是否需要重新鑒定無規定。一方當事人對鑒定結論不服,常提出重新鑒定的申請,法院是否準予,沒有標準;(2)重新鑒定的機構如何選擇無規定。實踐中有時出現越申請重新鑒定,鑒定機構的級別卻越低的怪狀,而各鑒定機構出具的相互矛盾的鑒定結論又成為重新鑒定的動因;(3)重新鑒定的次數無限制。一方當事人認為鑒定結論于己不利,就申請重新鑒定,一案多鑒甚為普遍,因鑒定而花去一年半載屢見不鮮。多渠道、多層次的重復鑒定,不僅增大訴訟成本,加重當事人負擔,造成資源浪費,且經常出現鑒定結論相互矛盾的情況,法院對此無所適從,訴訟久拖不決。我市目前對此類問題也沒有明確具體的制度和規定.
三、發展我市司法鑒定事業的主要對策和幾點建議。
(一)全面協調、切實解決司法鑒定機構的部門設置和運行機制不規范的問題。
認真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和政法[xx]2號文件精神,把司法鑒定業務統一交由在司法行政部門登記管理的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機構辦理,取締一切依附國家機關的庇護而生存的不合法的鑒定機構;公安、檢察、國家安全等各部門的鑒定機構或部門不得面向社會接受委托;取消法院委托鑒定的權限,法院只需保留審查當事人委托的鑒定機構和鑒定人是否在司法行政部門登記注冊的權限就可以了。這樣既符合公平、公正的司法原則,避免審判機關的“自審自委”行為導致法院與受委托機構產生利益關系,嚴重損害司法公正,又可以促進我市面向社會服務司法鑒定機構公平競爭,推進司法鑒定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二)整合力量、切實加強司法行政部門管理職能和力度。
目前,除**市外,全省各地市司法局均成立了專門的司法鑒定管理科,增加了專項編制,配備了專職人員,使司法鑒定工作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此外,司法鑒定業務經費在財政方面也沒有得到充分支持和保障。建議有關領導從長遠著眼、從大局出發、從速解決司法鑒定管理中人力、物力、財力上存在的問題,設立司法鑒定管理科,增加專項編制,配備專職人員,從而為推進我市的依法行政工作努力奠定基礎。
和資信能力。二是要努力提高我市司法鑒定機構人員技術水平。司法鑒定是一種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鑒定人是以專家身份提供證據,為了保障司法鑒定意見客觀、準確、公正,鑒定人必須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堅定的法律意識。據統計,在我市現有的司法鑒定人中,高級職稱的有26人,占總數的47.3%,中級職稱以下的有14人,占總數的25.5%。本科以上學歷的38人,占總數的69.7%,大專以下的17人,占總數的30.3%,可見提升司法鑒定人素質、提高鑒定技術水平,我們還要下更大的功夫,付出艱辛的努力。
(四)汲取經驗、轉變模式、加強司法鑒定機構和人員的制度建設和監督管理。
首先,在健全完善“兩結合”管理體制的同時,至少應從以下八個方面加快構建我市司法鑒定基本制度框架。一是司法鑒定機構及司法鑒定人的準入制度;二是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名冊管理制度;三是司法鑒定執業類別規范管理制度;四是司法鑒定活動實施程序、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制度;五是司法鑒定執業活動監督、檢查和評價制度;六是司法鑒定機構內部規范管理制度;七是司法鑒定收費管理制度;八是司法鑒定人繼續教育制度。
其次,要加強教育和監督管理。建立完善制度和機制,只是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要不折不扣地執行。當前從總體上看,全市司法鑒定人隊伍是好的,但也存在與公信力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所以凡是法律規定該管的,都要管住、管好。
人民調解工作在社會矛盾糾紛調解體系中具有基礎作用,在和諧社會構建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經濟社會轉型期,原有人民調解的組織形式、工作方法、隊伍結構等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如何推進人民調解工作的職業化、專業化,以更好地適應新形勢對人民調解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已經成為擺在司法行政系統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人民調解職業化專業化是民間糾紛多樣化、復雜化趨向對人民調解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基層法治工作對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建設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改革和完善的內在需要。當前人民調解工作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要求人民調解工作走上職業化、專業化發展之路。
――傳統的調解領域和方法不能適應矛盾糾紛化解需要。傳統人民調解主要對家庭、婚姻、鄰里等民事糾紛進行化解。當前人民調解工作范圍不斷擴大,已經擴展到交通、醫患、勞動、消費等領域。民間糾紛已演變成為個體型、群體型共存的的矛盾糾紛,如仍采用傳統的調解方法已經不能有效地解決糾紛。
――人民調解的組織形式及設置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傳統的人民調解組織主要是村(居)調委會和企事業調委會,設置在基層農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新時期這種配置已不能覆蓋全部糾紛領域,于是很多領域的糾紛主要依靠行政調解和訴訟手段解決。而村(居)人民調解委員會對行業等非村(居)領域等發生糾紛較為陌生,做起工作來力不從心,客觀上限制了自身的發展。
――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不能適應現實工作的需要。村(居)人民調解委員會,人員基本是由村(居)委會和支部成員兼任。這些人員往往兼職過多,無法專門從事人民調解工作。同時,人民調解員隊伍存在的人員不穩定、缺乏專業知識等問題制約了人民調解工作的發展。人民調解員要能熟練掌握法律法規、嚴格依照法律規范、懂得相關專業知識,嫻熟運用調解技巧來化解矛盾糾紛息訟止紛。
――人民調解經費不能滿足工作需要。目前,許多地方還未將人民調解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沒有建立人民調解專項經費,致使調解員津貼、補貼過低,激勵機制尚未形成。
于是,在社會分工日益細密、利益日趨多元的情況下,推動職業化、專業化進程已經成為人民調解改革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市主要從新型調委會建設和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著手,推動人民調解工作的職業化、專業化,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人民調解工作組織和隊伍建設取得了突破性發展。
――新型行業、專業調解委員會建設。20__年,我局選擇__港務局開展現代企業制度與人民調解制度有機結合的嘗試。市港務系統新建、充實企業調委會15個,500多名人民調解員接受了培訓和考核。同年,我局在浙江萬里學院組建了由資深法學教師和法學專業學生組成的人民調解委員會,開設了《人民調解理論與實務》課程,培訓了300多名具有任職資格的大學生人民調解員,并先后派出10多支人民調解假期社會實踐活動隊伍走向社會。20__年在市和縣(市)區兩級全部組建了消費者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并會同市消費者協會對新任人民調解員組織了上崗前培訓。20__年,各縣(市)區總工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全部建立,66名專職人民調解員經培訓考試合格后專業從事勞動爭議糾紛的調解工作。20__年,在民事糾紛集中多發區域――繁華的天一廣場商貿地區,整合公安、司法和工商力量,組建了中央商貿區區域性聯合人民調解委員會。鄞州區建立交通事故民事賠償調解機制,成立了鄞州區交通安全司法所,下屬8個交通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承擔全區道路交通事故的民事糾紛賠償調解工作。今年4月,我局聯合市公安局下發了《關于在交通事故糾紛處理中全面推行人民調解工作機制的通知》,各縣(市)區將在年內全面執行交通事故糾紛人民調解工作機制。此外,我局還在諸多領域開展人民調解委員會創建指導工作。目前,我局與市衛生局就建立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達成了一致意見,全市性的保險糾紛、旅游糾紛和公交糾紛專業人民調解委員會建設也已進入規劃階段,__大學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也在籌建中。
――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按照我局的工作部署,__區于20__年率先開始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工作,以“人員職業化、工作專業化、待遇工薪化”為目標。通過統一的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考試,64名社區專職調解員經過篩選和培訓后上崗。這些人民調解員專職從事社區人民調解工作,經費報酬由區和街道兩級政府解決。為促進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出臺了相應的制度與之配套實施。一是建立工作指導制度。成立了區調解工作指導小組,由__區司法局和區法院、區政法委有關人員組成,每月定期分批到街道參加專職人民調解員學習交流會。二是落實職責建立考核制度。統一制訂了社區專職人民調解員年度考核辦法??己顺煽冏鳛槔m聘、評先表彰、等級晉升和獎金發放的主要依據。三是建立培訓制度。專職人民調解員每年至少集中培訓兩次。自建立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以來,無論從調解員隊伍的整體素質上看,還是從工作實績上看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__年,該區共受理調解民事糾紛2581件,調解成功2561件,成功率為99%,全部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僅僅受理了10件,占千分之0.5,其它都在社區基層得到解決。而同期全市鎮、鄉、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受理的糾紛平均占全部的為21%,人民調解的受理量和成功率均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目前,我市多個縣(市)區也開始著手建設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
我市在推進人民調解職業化專業化進程,主要抓好四個工作環節:
――統一思想,認真抓好前期籌備工作。一是深入基層調研,充分論證。二是取得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整合力量。如__區司法局多次向區委區政府專題匯報“關于建立社區專職調解員隊伍的建議和報告”,使區委、區政府認識一致,從人、財、物上給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天一廣場中央商貿區區域性聯合調委會就充分整合了司法行政、公安、工商等多家職能,顯示了調處優勢。三是選準試點,穩步推開。
――嚴把“三關”,建立專職專業調解員隊伍。我們在工作中注意把好人民調解員的入口關、培訓關和業務指導關。通過嚴格標準、廣納人才,打造素質過硬的專職專業人民調解員隊伍。
――建立健全各項制度,規范調委會運作。結合行業專業特點,制定和健全相關業務工作制度。
――保障經費,為調委會發展提供財力支持。在各地建立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試點中,經費得到較好地解決。規劃中的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我局跟市衛生局確定了經費預算方案,其中的專職人民調解員薪金將按社會工作者市場標準制定。
人民調解工作向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能有效克服當前人民調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實現四個方面的轉變:
――實現了由調處一般矛盾糾紛向復雜疑難矛盾糾紛和重大群體性民事糾紛的轉變。從過去的只能調解婚姻、家庭、鄰里等一般矛盾糾紛,到目前復雜疑難的交通、醫患、環保、土地糾紛和重大群體性民事糾紛,使基層政府能將主要精力集中在發展社會經濟上,維護了社會安定和諧。
――實現了由傳統調解到依法調解的轉變。通過強化培訓、規范管理,使大多數調解員都能在發揚傳統調解優勢的基礎上,熟練運用法律手段開展調解工作,人民調解的法治化程度不斷提升。
――實現了由簡單調解到規范化調解的轉變。人民調解工作在制度建設和規范性運作上已經日趨成熟。我市推行統一的調解協議書,規范化率達到100%,沒有發生一起人民調解協議書為法院撤銷。
――實現了單方調解向聯合調解,被動調解向主動調解及委托調解的轉變。人民調解由被動調解轉為重大特殊案件主動介入,跨邊界地區人民調解組織聯防聯調,專業領域糾紛以專業調委會為平臺,部門配合、行業聯動,優勢互補,更好地發揮出調解成效。
吸收專職社會工作者進入人民調解,建立職業化、專業化人民調解員隊伍,能顯著調動工作積極性,對矛盾糾紛的反應更加迅速,使工作更為高效規范。應該以人民調解職業化、專業化為主要載體,推進人民調解組織形式、工作機制的創新和工作領域的拓展。
思考之一:爭取黨委、政府支持,努力培育職業化、專業化調解組織機構。
人民調解工作應該由群眾自治性組織來承擔,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對人民調解工作加強扶持,培育健全人民調解組織機構。司法行政部門應積極爭取黨委政府的支持,積極培育職業化、專業化調解機構。
加強人民調解組織的職業化和專業化,要借助黨委、政府的支持,大力發展行業性、區域性調委會。借助社會組織、社會力量來調處矛盾糾紛。在條件成熟的行業和社團組織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發揮社團組織的優勢,增強專項糾紛的化解力度。
思考之二:創新管理方式,推動人民調解職業化、專業化建設。
實踐證明建設一支專業的、職業的、高素質的人民調解員隊伍是必要、必須而迫切的。組建專業化調解工作機構,由街道、鄉鎮政府及有關部門出資聘請專職調解員,有利于探索組建一支專業化、社會化的調解員隊伍。
――吸收專門工作者從事人民調解工作。通過公開考試、考核,招募符合條件的人員,專職從事人民調解工作。整合、利用好區域法律資源,特別是現有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隊伍,可以發揮其長期從事基層社區法律服務的優勢,積極引導、鼓勵、支持他們從事人民調解工作。
――探索新的人民調解員隊伍培訓管理形式和機制。提高專業知識培訓力度,尋求專家咨詢支持,提高操作實踐水平。進一步加強與人民法院的溝通和協商,通過選聘人民調解員擔任人民陪審員、組織調解干部觀摩審判等方式,有效提高人民調解員的法律知識、調解藝術和工作水平。對人民調解員實行持證調解、分類管理,培育發展后備力量。
思考之三:創新工作機制,建立調解工作新格局。
為進一步發揮職業化、專業化人民調解效能,必須創新工作機制,加強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工作銜接,形成綜合優勢,強化人民調解在多元化糾紛化解機制中的基礎性地位。
――建立人民調解與訴訟調解相銜接的糾紛解決機制。探索并鼓勵人民調解組織在法院的建議或委托之下,參與訴前等各階段的糾紛調解,推動人民調解與訴訟調解的有機結合。如在基層法院設立“人民調解窗口”,建立人民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工作平臺,為訴訟當事人提供人民調解化解糾紛選擇途徑,降低當事人的訴訟成本,有效地支持訴訟活動。
――依托綜治平臺,推進部門聯動聯調。以基層綜治中心,為聯合化解矛盾的平臺,通過綜治矛盾排摸、工作例會、聯動調處、宣傳教育等工作機制,有效地預防、化解矛盾糾紛。
新時期,進一步推動人民調解工作的改革與發展,任重道遠,意義重大,只有加強人民調解專職化、專業化建設,人民調解在改革發展中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從而為增強社會自我調控功能、推進民主法治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調研報告。
××市司法局。
(2004年8月)。
人民調解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為我國憲法確認的法律制度,它是在依法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主持下,以國家的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和社會公德為依據,對民間糾紛當事人進行說服教育,規勸疏導,促使糾紛各方互諒互讓,平等協商,自愿達成協議,消除紛爭的一種群眾自治活動。半個多世紀以來,人民調解制度以其自愿協商性、過程相對保密性、程序簡易性和成本低廉性而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在調處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各階層矛盾的層出不窮,大量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如何適應改革發展大局的需要,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如何進一步發揮“第一道防線”的作用,為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作出新的貢獻,這些都亟待我們去深入思考和仔細探究。
近期,我們對我市的主要社會矛盾糾紛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對瀏陽市的鎮頭鎮、永安鎮,雨花區的奎塘辦事處、高橋鄉,開福區的通太街辦事處、洪山旅游局(原綜合農場)等六個鄉鎮街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綜述如下:
一、對當前我市主要社會矛盾糾紛的簡要分析。
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形勢是好的,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成分、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樣化,各種利益沖突和磨擦不斷出現,群體性事件不斷發生,涉法信訪問題越來越突出,組織化傾向比較明顯,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民事糾紛導致治安刑事案件上升,對社會穩定形成較大的壓力??偟膩碇v,我市人民調解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表現在:一是民間主要矛盾糾紛發生新變化,呈多樣化、復雜化趨勢。傳統的婚姻家庭鄰里糾紛已經不再是民間主要矛盾糾紛,而以資源權屬、環境及生態、不同經濟主體的利益、工程建設中群眾利益維護等經濟內容的新型矛盾糾紛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村務管理、征地拆遷、企業改制、拖欠工資、職工下崗、軍轉干部待遇、復員軍人就業和黨群干群關系等引發的矛盾糾紛不斷增加。參與者的構成復雜化,不僅有工人、農民、學生、離退休干部、個體戶,還有轉業、退伍軍人等。一些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糾紛不斷增多,解決起來難度很大。二是各類矛盾糾紛呈上升趨勢。其中的熱點、難點主要有復員軍人、傷殘軍人的安置問題,征地補償、拆遷安置問題,企業改制問題,勞動和社會保障問題,集資款到期不能兌付問題,以及涉法涉訴問題,司法不公、執法不當問題等。三是糾紛參與人數呈現規?;瘍A向。一些地方群體性糾紛參與人數動輒數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組織化傾向比較明顯,甚至有的群體性糾紛事件,背后有組織者操縱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較為嚴密的組織領導和周密的行動計劃。四是相當部分糾紛當事人言行發生重大變化,訴求方式和行為方式偏激甚至違法的特點明顯。有的利用國家重大政治活動、重大節假日或政治敏感期,集體到京、到省里上訪,圍堵沖擊黨政機關,靜坐請愿,罷工罷課,阻塞交通。甚至出現毆打執行公務干警和政府工作人員的過激行為,以及自殺、自殘的極端行為。
所有這些矛盾糾紛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都對人民調解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對新形勢下社會矛盾糾紛呈現出的新特點、新趨勢,我市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和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在黨委、政府的領導和各級人民法院的指導下,做了大量深入細致、卓有成效的工作,人民調解組織網絡更加健全,隊伍素質明顯提高,工作范圍不斷拓寬,制度體系基本成型,人民調解功能作用日益突顯。目前全市共建立各類人民調解組織3926個,其中村民調解委員會2786個,社區(居民)調解委員會501個,企業事業單位調解委員會508個,區域性、行業性調解委員會131個,有調解人員37788名。與此同時,人民調解業務建設也得到了同步發展。全市近五年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81900件,年平均調處36380件。2003年調解糾紛36459件,調解成功35365件,調解率達100%,成功率達96.9%,防止“民轉刑”205件,461人。有力地維護了省會社會穩定與政治安定,促進了全市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市人民調解工作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集中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組織機構建立但不健全。
建立并健全調解組織是做好調解工作前提與基礎,調解組織網絡化是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司法部頒布的《人民調解若干規定》,人民調解組織有四種形式:一是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二是鄉鎮、街道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三是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四是根據需要設立的區域性、行業性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接受調查的6個鄉鎮(街)應建鄉鎮(街)調委會6個,已發文成立的2個,但未掛牌、刻章,工作未展開;應建村(社區)調委會9個,已成立9個,無牌無章的7個,無相對固定辦公室的5個,有糾紛登記的3個,文書案卷都沒有歸檔。9個村(社區)雖然都成立了調解委員會,但僅有4個村可以從辦公室墻上得到印證,而調解委員會、調解員的名冊只有一個村可以提供。9個村(社區)應設272個調解小組,唯有瀏陽市鎮頭鎮鎮頭村有調解小組及成員明細表,其它各村(社區)只能是口頭說明,稱調解小組就是村民小組長兼任,社區就是樓棟(片)的糾紛信息員,村民小組長和糾紛信息員混同于調解小組。由此看來調解組織網絡中確有不少的“斷層”與“空檔”。國務院頒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應選舉產生,但執行中走樣。調查的7個村(社區)沒有一個調解委員會是經過專門選舉產生,全部是混同于村委會、村黨支部換屆選舉中設立。
(二)調解隊伍人員數量很大但素質偏低。
從全市統計情況看,我市共有調解人員37788人,是全市在編法官人數的31倍。其中60歲以上9447人,占25%,初中以下文化15870人,占42%。接受調查的9個村(社區)調解員,共有1732人,其中50-60歲295人,占17%;60歲以上420人,占24%;初中以下文化658人,占38%;文盲或半文盲173人,占10%;大專以上文化18人,僅占1%;有相關法律知識或經過市級以上專業培訓的138人,占8%。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創新精神,是目前隊伍中主要問題,工作力不從心,效果事與愿違的不乏其人。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群體性等特點,客觀上要求調解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文化素質、法律素質與調解工作業務素質,否則,調解工作效果難以得到保證,調解工作潛能難以充分發揮。顯然,目前狀況與新形勢的要求相距甚遠。
(三)調解主任有其名但無其實。
《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規定,調委會設主任一名,必要時可設副主任?!度嗣裾{解工作若干規定》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委員三人以上組成。法律規定表明調解主任是一個由三人以上組成的調解委員會的負責人,專司人民調解工作,而實際中大相徑庭。且看對某村支部書記的一段調查:請問你們村(社區)是否設立了調解委員會?答:“調解就是我一個”。對話中折射出這樣一個問題,不知道村(社區)委員會下面還設有人民調解委員會,更不知道自己是一個調解委員會的負責人,與其說是一個調解委員會主任,還不如說是一名兼職調解員,準確地講,他的主責是村支部書記,這是其一。其二,調解主任專職的太少,絕大部分都是兼任。從全市統計情況看,3926個調解委員會中專職調解主任300人,占7%。從接受調查的9個村(社區)看,調解主任全部是兼任,占100%,其中有8個村(社區)由村(社區)支部書記兼任,占90%,由村(社區)支委干部兼任1人,占10%。表面上看,調解主任的力量很強,而實際工作中恰恰相反。村(社區)干部擔任的職務多,工作任務十分繁重,無法把主要精力用在調解工作上。大部分村支兩委干部兼任調解委員會主任的同時兼任了治保主任、村支秘書、會計、民政、計生、村辦企業法人等職務,可謂一肩挑數擔。不堪重負的調解主任要切實履行職責,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形式意義上的調解主任,已非改不可。
(四)調解經費法律有規定但執行很尷尬。
《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規定:“調解主任享受村(居)委副職待遇,調解員享受誤工補貼”。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調解委員會的經費都受制本村(社區)的經濟狀況,經濟狀況好的村,村干部年收入3000元,差的村只有1600元,月平均100多元,村上辦公經費只能是有一點用一點。絕大多數調解委員會因經費緊缺,工作舉步艱難。我們了解到一個調委員會一年的正常開支需一萬元。支出項目有調解員的工資、調解小組長和調解信息員的誤工補貼、調解人員的培訓費、調委會的辦公費以及調解工作的調查、取證等項經費開支。如果要加強調委會內務規范化建設,構筑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縱橫交織的立體化網絡格局只能是一廂情愿,紙上談兵。
(五)業務工作有繼承但乏創新。
人民調解工作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積累與經驗,但形勢的變化、時代的變遷,人民調解的性質、地位、作用、方式等等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走訪調查中的調解委員會中,沒有一個能全面、準確表述人民調解性質、作用、任務與要求,絕大部分調解員仍然沿襲舊的模式,遵循儒家“和為貴、禮為賢”的理念,糾紛發生后,勸說雙方當事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和為貴,折中處理,對于新形勢下人民調解工作沒有與時俱進,缺乏開拓創新,對于現階段新的人民調解制度知之甚少。且不說村(社區)調委會,就是鄉鎮(街道)負責指導與管理人民調解的司法所與司法員對新的人民調解制度也感到茫然,認識上不清,概念上混雜,導致指導上不到位,出現了跟不上形勢、適應不了新要求的情況。從新的人民調解制度實施以來,接受調查6個鄉鎮(街道)、9個村(社區)都沒有正式運作。其內務建設、文書規范化管理上也大同小異。調查中所接觸的調解員絕大多數人有規范文書格式、加強內務建設的意識,但行動與實踐往往滯后。調查的6個鄉鎮街道雖做到了一案一卷,但9個村(社區)一案一卷一檔的沒有一個,有3個村(社區)有案情與處理結果登記,有4個村僅在調解主任隨身攜帶的記錄本中有記錄,還有2個村(社區)美其名及時清結,實際上是塞進了自己的“電腦”,自稱“記住則好,忘記也正?!?。改革人民調解制度勢在必行,但同時要求廣大人民調解員從理念、認識與行動上與時俱進。
人民調解組織多處在最基層,分布面廣,隊伍龐大,遇到的人、財、物等實際困難比較突出。因此,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要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對人民調解工作了解、重視與支持,切實克服“重打輕防”的思想,充分認識到人民調解工作在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三個文明”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各項保障機制,為人民調解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要大力加強對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的宣傳力度,為人民調解工作提供良好的執業環境。要把人民調解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重要工作考評范圍,使人民調解工作在綜合治理工作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健全機構,落實調解組織網絡格局。
要創新人民調解組織形式,在村(社區)、鄉鎮(街道)全部建立起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發展行業性、區域性人民調解組織,在不同行業和系統建立各類專門調解組織,發展和完善人民調解工作網絡。當前重點是抓好集貿市場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建設和企業與鄉鎮(街)、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人民調解工作聯系制度;要規范人民調委會建設,所有人民調解委員會都要按照“五有”(有相對固定的辦公場所、有人民調解委員會標牌、有印章、有調解文書、有統計臺帳)和“四落實”(組織落實、制度落實、工作落實、報酬落實)的要求,規范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建設,使矛盾糾紛發生時先有人民調解組織發揮第一道防線作用。要認真抓好調解協議質量調研評查工作。
(三)公開選任,建立與工作相適應的人民調解隊伍。
隨著社會主義法制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法制意識的增強,市場經濟條件下,矛盾糾紛增多,難度增大,對從事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的調解員的法律與業務素質也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特別是人民調解制度改革后,調解對象范圍的擴大、調解制度與訴訟制度相銜接的趨勢,文化程度、尤其是法律與調解業務素質已成為人民調解員任職資格的重要條件。因此建立一支與工作相適應的能調善調、堅強有力的調解隊伍迫在眉切。要引入競爭機制,拓寬聘任調解員的渠道,創新舉措,在縣(市)的鄉鎮、城市的社區推行首席(專職)人民調解員制度。鄉鎮的首席人民調解員由駐鄉(鎮)的司法員擔任。社區首席人民調解員實行公開選聘、招考,即在每個社區范圍內進行公開選聘,將本轄區內退休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律工作者和有一定法律專業知識、熱愛調解工作的干部、教師等人員選聘擔任首席人民調解員,原來擔任社區調解主任或調解員的在同等條件下可優先聘用。首席人民調解員的工資福利、組織人事關系等方面實行區、縣(市)司法局為主、社區協助管理。首席人民調解員由市司法局發給“人民調解員資格證”,實行持證上崗。公開選任的具體方案由市司法局制定并統一部署實施。
。
為促進各類矛盾糾紛的有效化解,進一步推進平安赤壁、法治赤壁、和諧赤壁建設,今年8月份我與人大法制委部分委員組成調研組,通過深入走訪、聽取匯報、個別談話、查閱資料等形式,對我市人民調解工作進行調研?,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近年來,我市人民調解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實施《人民調解法》,學習“楓橋經驗”,加強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初步構建起以人民調解為基礎的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新格局,較好發揮了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第一道防線”作用,有力維護了全市社會的和諧穩定,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從組織建設入手,完善人民調解網絡。注重強化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規范化建設。按照“六統一”(統一名稱、印章、牌匾、徽標、文書格式、調解員上崗證)、“四制”(調解糾紛登記制、糾紛調解調查制、糾紛調處制度、調解文書歸檔制度)的要求,進行了規范化建設。
一是成立了市人民調解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全市人民調解工作,下設市人民調解指導中心,協調、指導全市人民調解工作,負責市級層面人民調解工作。
二是以行業主管部門為主體,司法行政部門為指導管理,成立了三大行業性專業人民調解委員會,即市司法局聯合市公安局成立了市交通事故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聯合市衛計局成立了市醫療事故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聯合市人民法院、市婦聯、市民政局成立了市婚姻家庭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
三是以司法所為依托,在全市所有鄉鎮(辦事處)建立了鎮、村兩級人民調解委員會,以村民小組、網格為單位,建立了調解小組和信息員制度。
目前,我市共有人民調解組織198個,其中:市人民調解委員會1個,市人民調解中心1個,行業性專業人民調解委員會3個(市交通事故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市醫療事故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市婚姻家庭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12個,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4個,企事業單位人民調解委員會2個,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175個,調解員總數772人,其中專職調解員4人,兼職調解員768人。全市按53萬人口計算,人均面對的服務對象680人?,F有專兼職人民調解員中,從文化程度來看,初中或初中以下532人約占69%,高中或中專200人約占26%,大專30人約占4%,本科及以上8人約占1%。
(二)從制度建設入手,建立健全矛盾糾紛防控體系。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層層落實責任制,強化矛盾糾紛排查措施。著眼于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堅持橫向排查與縱向排查、定期排查與集中排查、普遍排查與重點排查相結合,實行鄉鎮(街道)一月一排查活動。在此基礎上,對重大節假日、敏感時期和矛盾糾紛多發季節,實行重點排查、重點跟蹤監控、及時調處。始終遵循“矛盾不上交、責任不推卸”的原則,充分發揮當地村組干部、基層調解組織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特點,適時收集矛盾糾紛信息情報,做好階段性研判和情況分析掌控,因地制宜,采取現場調解、進村入戶調解、田間地頭調解等方式,節約當事人經濟開支,立足一般糾紛基層一線解決,復雜疑難糾紛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解決,重大熱點難點問題逐級上報聯合調處解決,做到一般糾紛不出村(社區)、復雜糾紛不出鄉鎮(街道)、熱點難點問題不出市.
20xx年元至10月份,全市各級調解組織調解案件總數1922件,調解成功1876件,其中村居調解委員會調解1261件、鄉鎮辦人民調解委員調解292件、三個專業調解委員會調解369件。調解成功率97.61%,履行1853件、履行率98.77%,疑難復雜案件162件,司法確認1件,涉及當事人4821人,涉及金額4159.03萬元,主動調解375件、依申請調解1547件,其中山林土地糾紛542件、占21.20%,婚姻家庭糾紛371件、占19.30%,鄰里糾紛310件、占16.13%,合同糾紛198件、占10.30%,道路交通事故糾紛168件、占8.74%,醫療糾紛66件、占3.43%,房屋宅基地糾紛121件、占6.30%,生產經營糾紛105件、占5.46%,損害賠償糾紛139件、占7.23%、征地拆遷糾紛31件、占1.61%、環境污染糾紛6件、占0.31%,拖欠農民工工資糾紛20件、占10.40%,其他勞動爭議糾紛7件、占0.36%,物業糾紛2件、占0.10%,其他糾紛126件、占6.56%。其間,排查矛盾糾紛145起、預防糾紛231起,防止民間糾紛轉化為刑事案件3件6人,防止群體性上訪2次、4人。
在醫調委未成立之前,市法院每年受理醫療糾紛訴訟案近50件,醫調委成立后,市法院每年受理醫療糾紛訴訟案下降至3-5件。80%以上醫療糾紛是通過人民調解得到了解決,并且調解成功率達95%以上,交通事故賠償糾紛更是如此,減少了當事人訴累,節約了社會資源,也構建了一個和諧的醫患關系,讓醫務人員安心看病,雙方權利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從倡導以人為本入手,挖掘調解文化。一是抓好調解室文化建設。以建立溫馨、和諧氛圍為立足點,按照平等、人文、協調的原則設置首席調解席、調解席、記錄席,雙方當事人席和旁聽席,在調解室醒目位置設立調解溫馨提示,在調解室顯眼位置擺設人民調解告知、調解流程、當事人權利義務板面,在顯眼墻體制作倫理道德、民間傳統習俗、古今中外調解名言警句、民間諺語民謠等書幅字畫,以墻體畫的形式繪制鄰里和睦、家庭和諧、尊老愛幼、以和為貴的調解宣傳墻體圖畫,把法制與德教相互融和于人民調解文化建設當中,使當事人在平靜、平和的氣氛中溝通心靈、減少摩擦、消除隔閡,消除化解矛盾糾紛。二是抓好調解文化與教育群眾學法用法相融合。采取庭式調解、現場調解、進村調解等形式組織群眾現場旁聽,以案釋法,以理說教,以案件向群眾剖析法理,用道德感化教育當事人,分析矛盾糾紛發生的因果關系和自我預防、自我調節、互諒互讓的重要性,教育引導群眾自覺學法用法守法,把矛盾糾紛調處解決的過程變為教育群眾學法用法的過程。三是抓好法制宣傳文化建設。把抓好法制宣傳教育作為遏制和減少矛盾糾紛發生的大事來抓,積極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工作,在每個村委會、村小組挑選出1至2戶威信高、群眾信任、法律意識強、有公益心的法律明白人,配備必要的法律書籍,開展多位一體的日常法律輔導、調解及法律咨詢工作。同時,結合各鄉鎮(街道)具體情況,以鄉鎮(街道)集市為載體,與各行政執法主體部門密切合作,采取散發資料、廣播標語、法制講座、咨詢解答、庭式調解、以案釋法、旁聽教育、進村入戶講法等多種形式,深入開展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突出教育引導群眾依法維權、依法合理表達利益訴求,做好矛盾糾紛“事后調處”為“事前防控”。
(四)從組織協調配合入手,有力維護全市和諧穩定。一是狠抓協調配合,加強“大調解”之間的銜接。在“大調解”工作體系中,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彼此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在具體工作中,以人民調解為基礎,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組織聯系基層、貼近群眾、信息靈通、方便快捷的優勢,摸排清查和梳理掌握各地矛盾糾紛信息情報,積極做好矛盾糾紛的預防預測和排查調處工作;實行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聯動對接,建立人民調解協議履行和訴前民事糾紛調處機制,開展人民調解進駐法庭聯合辦案,由人民法院委托人民調解組織在立案庭、中心法庭庭前調解和法庭訴訟調解工作中參與調解;實行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聯調對接,開展人民調解進駐公安派出所、土地、林業等相關部門工作,人民調解組織與相關職能部門聯合辦案、現場辦公,以機制聯動應對處理各種行政爭議,解決處理因山林、土地、資源爭執、勞動用工、企業改制等引發的矛盾糾紛;實行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和行政調解三調對接,對涉及葬墳、邊界、工業建設、征地拆遷等容易引發社會熱點的復雜疑難糾紛,市、鎮、村、組四級聯動,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三調對接;整合調解力量,聯合咸寧、崇陽、湖南臨湘開展邊界聯防聯調對接。以“四級聯動”、“三調對接”“邊界聯防聯調”等多項舉措處理化解各種復雜疑難社會熱點問題。二是開辟維權綠色通道。在殘聯、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工會、婦聯等群團組織和各鄉鎮(街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對婦女兒童、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和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的矛盾糾紛進行法律援助。三是認真抓好法律咨詢服務和來信來訪答復辦理。
(一)對調解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夠。有的單位和部門對人民調解在新形勢下的地位、作用認識不充分,重視和支持力度不夠,對人民調解的宣傳力度不足,以致社會普遍關心、認可、支持人民調解工作的氛圍相對缺乏,人民調解的作用與社會大眾的認知程度相差懸殊;也有不少群眾認為人民調解沒有強制力、調解工作起不了大作用,以致出現矛盾糾紛時不是訴訟就是上訪,或者干脆“用拳頭說話”;一些部門沒有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意識,以致調解組織、調解員孤軍作戰,難以處理一些復雜的矛盾糾紛。
(二)調解資源的配置不盡合理。調解組織網絡體系不夠嚴密,調解組織之間沒有形成合力,存在多頭管理、重復管理或相互推諉現象,工作中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溝通機制。調解經費不足制約調解工作創新發展。人民調解不收取任何費用,但調解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必要的物質保障和經費保障。根據政府購買服務和人民調解經費保障的相關規定,人民調解經費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予以保障。目前除交調委5萬元/年工作經費列入市財政預算和規范性人民調解案件45元/件(政法委轉移支付)以“以案定補”的形式補助給調解員外,其他調解組織尚無專項經費,日常工作經費均由市司法局調劑,不能滿足調解工作更好地開展。
(三)調解組織建設還存在薄弱環節。目前,我市人民調解隊伍構成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調解員文化偏低,由此帶來調解質量不高的問題;二是隊伍不穩定,兼職調解員居多,流動性大。鄉鎮(辦事處)調解員均由司法所工作人員和綜治干部兼任,村(社區)調解員均由村支書和治調主任兼任。三是企業事業單位、區域性、行業性等新型調解組織建設目前還比較薄弱,存在著“斷層”和“空檔”現象,行業的調解組織覆蓋率低,調解組織建設任務相當艱巨;四是少數村級調解組織產生程序不規范,人員經常變動,調解員隊伍不穩定,更換頻繁,工作熟悉程度及連續性較差。加上以往三年一屆的村(居)委換屆,導致一批已接受過指導,參加過培訓,正熟悉業務的調解員被替換,而后任者又有一個從頭培訓、指導與熟悉過程。
人民調解在化解社會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己日漸顯現,且不可替代。但在當前和今后較長時間里,人民內部矛盾仍將大量存在,且呈多元化、復雜化格局。如根據民政局婚姻登記統計數據,我市20xx年離婚人數為800對,20xx年為1671對,10年翻了一倍,20xx年為1825對,20xx年為1739對,分別比20xx年增加了154對、68對,呈螺旋上升趨勢。按照“能調則調”的原則,有很多能夠通過分析原因、幫助化解矛盾進行調解。每成功調解一對,就能挽救一個家庭,從源頭消除了不穩定因素。為此建議:
(一)建立配強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更能提高調解工作效率。建議設立環保、校園和勞資糾紛三大專業人民調解委員會建設。適應發展需要,做到應建盡建。
(二)提高專職人民調解員比例。調解人員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技能素質決定了調解的效果。建議按照中央政法委等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的意見》精神,結合赤壁市實際,配齊配強專職人民調解員:每個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配3名專職人民調解員;每個鎮級人民調解委員會配2名專職人民調解員;每個村級人民調解委員會先配置1名兼職人民調解員,以后逐步向專職過渡。
(三)建立經費保障管理機制。后勤經費保障是做好調解工作的重要條件。建立根據上級有關要求,據實測算增加人民調解經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解決人民調解安排工作經費,并探索基于績效掛鉤原則將調解案件與兌現報酬掛鉤、按調解案件難易程度實行“計件”補助的方式,定期考核抽查兌現,切實保障基層調解員報酬待遇,進一步激發基層調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促進人民調解工作健康發展。
(四)搭建統一高效聯動平臺。一是整合社區矯正、法治宣傳、法律援助、安置幫教、人民調解、基層法律服務等人才資源,完成人民調解實體平臺建設,形成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超市。二是以市鎮村三級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為依托,建成人民調解網絡信息協調指揮中心,實現信息隨時采集,一個平臺受理訴求,一套流程減少環節。及時掌握糾紛隱患基礎信息,迅速組織分析研判,從而實現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排查化解,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無縫對接。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之中,做到“小糾紛不出村(社區),大糾紛不出鄉鎮,重大疑難糾紛不出鄉鎮,矛盾不上交,糾紛不積壓”,推動我市人民調解工作上一個新臺階,為社會穩定、平安、和諧發揮人民調解應有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區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調解法》的出臺和積極不懈的探索,溧水區人民調解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組織網絡進一步健全,人員隊伍進一步壯大,制度機制進一步完善,工作成效進一步凸顯。全區各級各類調解組織年均化解糾紛3000余起,其中形成的含書面人民調解協議書的規范化卷宗余本。多年后,全區各級各類人民調解組織將形成數以萬計的人民調解卷宗,其保存期限、保存場所和銷毀等,《人民調解法》等并未作出明確的規定,且其現狀亦不容樂觀,需要我們不斷積極探索,加以完善和規范。
人民調解卷宗是人民調解委員會通過說服、疏導等方法,促使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自愿達成調解協議的,解決民間糾紛的活動而形成的各種材料的集合,主要包括人民調解申請書、當事人身份信息、授權委托書、調查筆錄、調解筆錄、相關證據材料、人民調解協議書、回訪筆錄等。如,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直接調處形成卷宗67本、交調工作室調處形成卷宗1147本,訴調工作室調處形成卷宗200本,各鎮調委會共調處形成卷宗300余本,各村調委會共調處形成卷宗400余本。大量的調解卷宗形成后,區、鎮、村三級調解組織各自保存自己的卷宗。由于保存意識、重視程度、保存場所、人員更替等因素影響,各級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卷宗歸檔和保存水平參差不齊。區調委會、部分鎮調委會卷宗保存較好,而部分鎮調委會、大部分村居調委會的調解卷宗保存情況較差,超過1年以上的卷宗就無處找尋了,沒有進行歸檔保存,給糾紛當事人、相關部門查檔造成了困難,給人民調解工作理論研究造成了損失,違反了國家檔案資料的相關規定,甚至還可能引發次生糾紛。
1、法律、法規規定不具體?!度嗣裾{解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人民調解員應當記錄調解情況。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建立調解工作檔案,將調解登記、調解工作記錄、調解協議書等材料立卷歸檔。但對人民調解卷宗歸檔和保存的時限、方式、銷毀等均未作出具體細致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自由裁量權過大,執行上隨意性大。2、保存意識不強。部分人民調解委員會未能充分認識正確規范糾紛調解卷宗的重要性,認為糾紛已經在自愿、平等基礎上化解完畢了,保存卷宗沒有太多價值,沒有必要性。3、保存場所條件不具備。大部分人民調解委員會沒有設立專門的檔案室,有的即使設立了,其空間、溫度、濕度等未能達到檔案卷宗保存規范性條件,不利于糾紛調解卷宗的長久保存。4、人員更替變化大?;鶎尤嗣裾{解委員會工作人員流動性大,人員更替較為頻繁,相關工作人員交接不到位,導致大量糾紛調解卷宗丟失或損毀。
三、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卷宗歸檔和保存的幾點看法。
1、提升思想意識,加強建章立制。人民調解業務檔案是人民調解委員會在調解工作中形成并歸檔的具有查考利用價值的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或者載體的文件材料,是人民調解員工作、活動的真實記錄。保管、整理好人民調解業務檔案是人民調解委員會的重要任務。人民調解委員會應重視和加強檔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有關業務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歸檔、保管利用等各項規章制度。加強人民調解業務檔案規范化建設和科學化管理,統一人民調解業務檔案管理工作制度,促進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各項工作落實。
2、加強場所建設,配備管理人員。各級各類人民調解組織應該盡可能地參照《檔案法》規定標準建設檔案室,條件不允許情況下,可與其他單位共有檔案室。人民調解委員會應配備專、兼職檔案管理人員,檔案管理人員要熟悉所存檔案的情況,主動了解人民調解員對檔案利用的需要,積極做好提供工作。檔案管理人員的職責是:一是收集、整理、保管和統計本調委會的檔案和有關資料,確保檔案的完整和安全;二是積極開展檔案的利用工作,為人民調解員開展工作提供服務;三是指導、督促、檢查人民調解業務文書材料的立卷歸檔工作;四是進行檔案鑒定,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做好檔案移交工作;五是接受司法行政機關的業務指導、監督、檢查,定期匯報檔案工作情況;六是完成領導交辦的有關檔案工作的其他任務。檔案管理人員變動更替時,嚴格執行工作交接制度,完善工作交接手續,確保責任落實,以免卷宗損毀或丟失。
調解筆錄人民調解協議書回訪記錄。簡易調解達成協議并及時履行的調解案卷,其卷宗應具備上述一、三、四、五、八、十項材料。人民調解業務文書材料裝訂前要進一步整理,對破損的材料要修補或復制,復制件放在原件后面。文書材料上的金屬物要全部剔除干凈。案卷裝訂一律使用棉線繩,三孔訂牢,貼上封貼。人民調解業務檔案應在結案后一個月內整理立卷,經主任審閱蓋章后,移交檔案管理人員,管理人員根據檔案管理要求將案卷裝檔案盒,編號上架,同時辦理移交手續。涉及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案卷應列為密卷,案件承辦人應在歸檔時在檔案封面右上角加蓋密卷章。對已接收的案卷,按年度順序排列編號。檔案管理人員必須編制《案卷目錄》和必要的檢索卡片。
4、嚴格借閱制度,限期歸還催要。各級人民調解委員會應建立人民調解業務檔案借閱制度和檔案借閱登記薄。借閱檔案必須履行一定的審批和登記手續,并限定借閱期限。因特殊情況不能按時歸還的應辦理延期手續。上級司法行政部門因工作需要借閱的,應出示正式調閱函件,并履行借閱手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有關國家機關因工作需要,要求查閱有關檔案的,應出示正式查閱函件,經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同意后辦理查閱手續。因特殊情況必須借出的,應經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批準。借出時要查點清楚,辦理正式借據,并限期歸還,借出的檔案不得轉借其他單位和個人使用。原則上不把人民調解業務檔案不的借出其他單位或個人,因特殊情況必須查閱的,須由人民調解委員會報司法行政機關批準。對查閱或借出的人民調解業務檔案,要及時催還。還回時如發現案卷被拆、文件材料缺頁、涂改、污損等情況,應立即向本單位領導匯報并及時追查。
5、明確保管期限,及時移送銷毀。根據人民調解業務實踐,人民調解業務檔案的保管期限可分為永久、長期和短期三種。永久:就是無限期地盡可能長遠地保存下去,此類調解卷宗根據《檔案法》的規定及時移送檔案館永久保存;長期:一般是指檔案須保存十年至三十年左右;短期:一般是指五年以下;簡易人民調解業務檔案保管期限一般為三年,具體保管期限由立卷人提出意見,報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決定。長期、短期、簡易調解卷宗檔案,由各級人民調解委員會各自保存于檔案室,并定期整理查看。人民調解業務檔案的保管期限,從該糾紛調解成功或終止后的第二年起算。人民調解業務檔案案卷目錄與檔案收進登記薄、檔案移出登記薄、檔案銷毀登記薄、檔案銷毀批件及檔案檢索卡片列為永久保管。
(三)定期向村民委員會或居民委員會反映民間糾紛和調解工作的情況。廠礦、企業、農場、林場調解委員會要定期向單位的領導反映民間糾紛和調解工作的情況。
第十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要建立下列制度:
(一)學習制度。調解委員會應定期召開會議,交流經驗,學習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和人民調解業務知識。
(二)匯報制度。調解委員會至少每季度向司法助理員或司法辦公室匯報一次調解工作情況,對發生民間糾紛激化的事件,應及時上報。
(三)糾紛摸查制度。調解委員會每月應對轄區內糾紛進行一次摸查,對可能發生糾紛的人和事要落實人力和措施做好疏導工作。
(四)登記制度。調解糾紛和來信來訪要登記,并歸檔存查。
(五)回訪制度。對調解解決的糾紛,要堅持重點回訪。對各類經濟賠償及生活費用協議的執行情況,要通過回訪監督執行。
(六)總結評比制度。調解委員會半年和年終要進行工作總結,搞好初評和總評。
第四章調解工作的原則和紀律。
第十一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要遵守如下工作原則:
(二)在雙方當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解;。
(三)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不得因未經調解或者調解不成而阻止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十二條人民調解委員會必須遵守如下紀律:
(一)不得徇私舞弊;。
(二)不得對當事人壓制、打擊報復;。
(三)不得侮辱、處罰當事人;。
(四)不得泄露當事人的隱私;。
(五)不得吃請受禮。
第五章調解工作程序和調解協議書。
第十三條人民調解委員會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及時調解糾紛,當事人沒有申請的,也可以主動調解。
對容易激化或正在發生的民間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要及時調解。
第十四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糾紛可以由委員一人或數人進行;跨地區、跨單位的糾紛,可以由有關的各方調解組織共同調解。
地區之間調解組織不協調時,由有關的司法助理員共同商量解決。
第十五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糾紛,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參加,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支持和協助。
第十六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糾紛,必須本著有利團結、有利生產、有利進步的原則,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充分說理,耐心疏導,消除隔閡,幫助當事人達成協議。
對于簡易糾紛的調解,可以不制作筆錄和調解協議書;對于重大糾紛以及需要有文字根據督促當事人履行協議的糾紛,應當制作筆錄,并在調解達成協議后,制作調解協議書;當事人主動提出請求的,也可以制作調解協議書。
第十七條調解協議書內容:
(一)糾紛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職業、工作單位和住址;。
(二)糾紛的類別;。
(三)糾紛的事實和調解的依據;。
(四)雙方達成協議的事項。
調解協議書由雙方當事人和調解人員簽名,加蓋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印章。調解協議書應一式多份,糾紛當事人和調解委員會各執一份。須單位協助督促執行的,調解協議書要送達有關單位留存。
第十八條人民調解委員會下達的調解協議,當事人應當履行。
經過調解,當事人未達成協議或達成協議后又反悔的,任何一方可以請求基層人民政府處理,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十九條基層人民政府接到當事人對調解協議不服的請求,應當在收到請求之日起十日內作出處理決定。
基層人民政府對于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下依法達成的調解協議,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應當責成當事人履行;當事人仍不服的,應當支持合理的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
基層人民政府對于違背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調解協議,應當給予撤銷,并作出正確的決定。
第六章獎懲。
第二十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成績顯著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和調解委員應當予以表彰和獎勵。
對在防止民間糾紛激化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或者特殊貢獻的人民調解組織和調解人員,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記功、獎勵,具體做法可按照《廣東省防止民間糾紛激化有功集體和個人獎勵辦法》的規定執行。
第二十一條對違法亂紀的調解員,視情節輕重,由所在單位、上一級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二十二條對人民調解工作人員,應根據情況給予適當的補貼。
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調解委員的補貼經費,由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經當地群眾民主討論給予合理解決。
第二十三條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每年由縣(區)司法局組織培訓一次,經費由縣(區)人民政府給予解決;人民調解委員會每年由鄉鎮司法助理員組織培訓一次,經費由鄉鎮人民政府給予解決。
第二十四條本細則自一九九o年六月一日起施行。
第一條為了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及時調解民間糾紛,增進人民團結。維護社會安定,以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根據國務院頒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四川省行政區域內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和企業事業單位的人民調解工作,適用本細則。
第三條人民調解委員會是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的指導下進行工作。
第四條人民調解工作堅持調解和預防相結合、以預防為主的方針,以防止民間糾紛激化為工作重點。
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領導。
各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機關主管本轄區的人民調解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由司法助理員負責。鄉鎮、街道法律服務所協助司法助理員開展工作。
第六條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下設人民調解委員會。
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可以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大中型企業還可以在人民調解委員會下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分會。
第七條人民調解委員會由三至九人組成,設主任一人,必要時可以設副主任。每屆任期三年,可以連選連任。
第八條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下設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委員,除由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成員兼任的以外,其余由村民、居民選舉產生。多民族居住地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中,應當有人數較少的民族的委員。
企業事業單位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委員,除由單位黨組織、行政、工會、共青團、婦女組織委派的外,其余由單位職工大會或者職工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主任和副主任由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委員中推選產生。
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因故不能履行職責的,由有關單位更換或者由原選舉單位改選他人擔任。
第九條人民調解工作人員,由為人公正、聯系群眾、熱心人民調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知識和政策水平的成年公民擔任。
第十條人民調解工作的任務是:
(二)向群眾宣傳法律、法規、規章、政策,教育公民遵紀守法,尊重社會公德;。
(三)向所在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或單位反映民間糾紛調解工作情況。
第十一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遵守以下原則:
(二)在雙方當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解;。
(三)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不得因未經調解或者調解不成而阻止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十二條人民調解委員會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及時調解民間糾紛;當事人沒有申請的,也可以主動調解。
對易于激化或者直接影響生產經營的民間糾紛,應當優先、及時調解。
第十三條跨地區、跨單位的民間糾紛,由受理民間糾紛的人民調解委員會邀請有關各方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共同調解;受邀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積極配合。
第十四條民間糾紛與其他糾紛的界限尚不明確,但當事人向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受理并做好調解工作,待糾紛性質明了以后,再按規定移送有關方面辦理。
第十五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可以由委員一人或者數人進行;根據調解的需要,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參加,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支持。
第十六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應當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充分說理,耐心疏導,消除隔閡,引導、幫助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
第十七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必須進行登記,制作筆錄,根據需要或者當事人的請求,在調解達成協議后制作調解協議書。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八條調解協議書包括下列內容:
(一)年度編號;。
(二)當事人姓名、性別、年齡、民族、文化、職業、工作單位或者家庭地址;。
(三)民間糾紛的類別、事由;。
(四)民間糾紛的概況;。
(五)當事人自愿達成調解協議的事項;。
(六)當事人和主持調解的工作人員的簽名;。
(七)日期;
調解協議書由主持調解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當事人各持一份,需要單位協助執行的,調解協議書還應當送有關單位。
第十九條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下達成協議后又反悔的,任何一方可以請求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者有關企業事業單位按有關規定處理,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二十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者有關企業事業單位,對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下達成的調解協議,凡是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應當予以支持;責任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的,應當及時接受另一方當事人的申請,按照司法部發布的《民間糾紛處理辦法》和四川省的有關規定處理,或者支持其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凡是違背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應當予以糾正。
第二十一條人民調解委員會必須建立下列工作制度:
(一)受理糾紛登記制度;。
(二)工作責任制度;。
(三)糾紛排查制度;。
(四)重大民間糾紛報告制度;。
(五)回訪當事人制度;。
(六)檔案管理制度。
第二十二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收費。
第二十三條人民調解工作人員必須遵守下列紀律:
(一)不得徇私舞弊:
(二)不得壓制、打擊報復當事人;。
(三)不得侮辱、處罰當事人;。
(四)不得泄露當事人的隱私;。
(五)不得吃請受禮。
第二十四條企業中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專職工作人員,可以列入本企業管理人員的序列,享受相應的待遇。
第二十五條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對下設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委員,根據工作情況給予適當補貼。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下設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其委員的補貼經費,由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解決。
第二十六條企業事業單位的人民調解工作經費,由企業事業單位解決。
第二十七條當地司法行政機關應當組織開展對人民調解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
第二十八條人民調解委員會或人民調解工作人員工作成績顯著的,由當地司法行政機關或者所在單位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十九條人民調解委員會違反本細則第二十二條規定的,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責令將所收費用全額退還交費者。
第三十條人民調解工作人員違反本細則第二十三條規定的,由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所在企業事業單位給予批評教育或者按規定程序予以撤換;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本細則由四川省司法廳負責解釋。
第三十二條本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條為加強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建設,根據《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人民調解委員會是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下設的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
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負責管理和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管理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由司法助理員負責。
基層人民法院從業務上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開展工作。
第三條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必須貫徹“調防結合、以防為主”的方針,以防止民間糾紛激化為重點。
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經常傾聽群眾意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不斷改進工作。
第四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得收費。
第五條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以及三百人以上的廠、礦、場要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
自然村、居民區以及不足三百人的廠、礦、場要設立調解小組或配備調解員。
珠江三角洲、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鄉鎮,可在已形成人口集居的工業區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管理屬下工廠、企業的調解工作。
第六條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委員三至七人組成,設主任一人,必要時可以設副主任。
調解小組由三人組成,設小組長一人。
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除由村民委員會成員或者居民委員會成員兼任以外,由群眾選舉產生,每三年改選一次,可以連選連任。
多民族居住地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有少數民族的成員。
第七條為人公正,聯系群眾,熱心人民調解工作,并有一定法律知識和政策水平的成年公民,可以當選為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
第八條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因年齡過大、兼職過多、工作調動或戶口轉移等情況,造成不能任職或不利于工作時,由原選舉單位及時補選;有嚴重失職或者違法亂紀的,由原選舉單位撤換。
第三章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任務和工作制度。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機關最基層的組織機構,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和直接面向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基層司法行政各項業務工作。加強司法所建設對于整個司法行政工作的至關重要,上級司法行政部門近些年來加大了對司法所建設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司法所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新形勢下,要更好地服務政府黨委中心工作,服務群眾民生,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司法所建設、充分發揮司法所工作職能,進一步研究司法所建設中深層次問題,為司法行政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打好基礎和創造條件。
一、以創建為抓手,司法所建設突飛猛進。
自從xxxx年起,中央工作會議、全國社會治安工作會議、全國政法工作會議反復強調要加強司法所建設在內的“兩庭一所”建設,在全社會形成了關心、重視、支持司法所建設的良好局面。近年來,司法部提出了“五好司法所”創建目標,江蘇省司法廳先后提出了在全省范圍內“省優秀司法所”和“省規范化司法所”創建目標,南京市司法局提出了“模范司法所”和“星級司法所”評定創建目標。通過這一系列的創建活動,引起了地方基層政府對基層司法所建設的高度重視,加大了對司法所建設的投入,司法所建設突飛猛進。
通過系列創建活動,全區司法所在基礎設施建設、隊伍建設和業務建設和體制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改觀。以xxxx區為例。以前,司法所業務用房平均面積不足60平米,個別所甚至只有一間辦公室,司法所人員隊伍平均只有3至4名工作人員,有些業務工作職能停留在臺賬上,司法所人員管理體制主要隸屬于屬地街道辦事處;在創建之后,xxxx區7家司法所,業務用房平均面積達到了150平米以上,工作人員數量平均達到了7人,個別所工作人員數夠達到10名,通過“三定方案”,落實和理順了司法所以區司法局管理為主的體制,各項基層司法行政業務的開展有聲有色。7家司法所全部實現省規范化司法所創建目標,有5家司法所完成了省優秀司法創建目標,1家司法所被評定為南京市5星級司法所,1家司法所被評定為南京市4星級司法所。
二、新形勢下的困惑。
當前,平安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對司法所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標準,司法所建設必然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期,同時,也給司法所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帶來了困惑。這就需要我們認清形勢,客觀看待成績,正視問題和差距,尋求和探索進一步發揮司法所作用的最佳路徑。
1、如何有效履行政法機關職能。司法所的許多工作以說教為主,工作對象是普通民眾,具有很強的群眾性。隨著具有刑罰性質的社區矯正工作的逐步開展,司法所工作的政法職能屬性越來越明晰。司法所是基層政法組織體系的組成部分,勿庸置疑,但現階段在具體運作過程中,不具備任何強制性職能。由于缺乏依據和可操作性,基層工作人員感到迷茫和困惑。
2、如何定位核心職能。司法行政系統內定司法所職能共九項,江蘇省司法廳提出了司法所工作以化解矛盾糾紛為主線。隨著地方基層政府近年來維穩任務加重,司法所大量精力投入到了化解矛盾糾紛和社會維穩工作中,出現了與綜治、信訪、法制等部門職能往往會交叉、疊加。實踐中,一些基層工作人員找不到工作重點,不明白司法所的主業到底是什么,結果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影響了司法所職能的充分發揮。
3、如何確定歸屬。經過上一輪的機構改革后,通過“三定方案”,從上到下早已明確了司法所是司法局的派出機構,但是文件和實踐、內容和形式、管人與管事仍然存在問題。名義上理順了以司法局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實際上,除了司法所長是由司法局任命外,司法所其他工作人員基本上是由所在街道政府配備,人員還是不能由司法局自主進行調動,經費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仍由街道來提供,造成了文件編制歸屬于區司法局,人員心理歸屬于街道政府。
5、如何建設一支專業化隊伍?,F在工作對于司法所工作人員的法律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專業化趨向比較明顯。但是現在進入司法所人員隊伍缺乏專業衡量,什么人都可以進來干一干,這樣隊伍穩定性也不強,人員流動性大,實際工作中,司法所人員什么都干,結果什么都不能深入,什么都干不精、干不好。
6、如何樹立自身形象。對于司法所和司法局的職能,有的領導干部、公職人員并不清楚,群眾更不用說了,不少人認為司法就是法院,司法腐化就是司法局的腐化。這與司法行政系統缺乏統一形象不無關系。有的單位也采取了進社區宣傳司法所職能,宣傳方法不對頭,被其它部門搶了先機,宣傳效果打了折扣;由于種種原因,外界對司法所工作的認同度與我們的期望值有較大差距。
三、理性定位,服務群眾,樹立形象。
針對當時司法所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困惑,應明晰司法所在三個方面的定位。具體來說,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清晰定位司法所的政法屬性。司法所目前承擔了大量的群眾性工作,在當前基層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要把基層司法所打造成司法行政的一線實戰平臺,要明確定位司法所的政法屬性。
一是真正理順管理體制,實現以司法局管理為主,實現管人、管事、管財的'統一,做到“喊得應、找得到、調得動、管得了”,保障司法所職能工作的正常開展;二是以社區矯正工作為突破口,明確司法所干警的執法主體身份,賦予其警察待遇,同時帶動司法行政機關地位的整體提升。
2、清晰定位司法所的服務屬性。司法所是區縣司法局派駐街道政府、服務街道政府工作的司法行政機構,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司法所的職能定位到以民為本、為民服務上來,而不是利益驅動。司法所工作人員要認清服務基層政府和服務司法行政大局根本上是一致的,定位好服務屬性,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是正確處理好部門工作與基層政府中心工作的關系,司法所與黨委政府的關系,既不能喪失自我,盲從中心,也不能夜郎自大,脫離中心。二是處理好建設與服務的關系。要堅持硬件和軟件建設并重,建設和管理相結合,發揮職能和搞好服務相統一,進一步加強司法所建設,發揮司法所的平臺作用,把司法所建設成為基層黨委政府和基層群眾的法律服務中心、矛盾糾紛調處服務中心和法制宣傳教育的組織協調中心,切實發揮職能作用。三是處理好司法所與基層綜治、信訪、公安等部門的關系。在基層服務工作中,司法所不具備力量“單打獨斗”,處理好與基層綜治、信訪、公安等部門的關系,整合基層行政資源和社會資源,實行資源互享、優勢互補、信息互通,形成基層服務和維穩的工作合力。通過基層部門之間的互動,促進司法所業務發展。
3、清晰定位司法所的專業化屬性。專業才能專注。司法所作為基層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由于隊伍力量不足,發展了規模龐大、為數眾多的社會工作隊伍,如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基層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等工作中的志愿者隊伍。在新形勢下,對志愿者隊伍的引導更需要專業化工作人員的指導,不然就會“使其昏昏令人昭昭”,因此,對業務的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加強司法所工作人員的管理和引導,增強專項編制,規范崗位設置,促進向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緩解當前司法所“事多人雜”的困境。二是落實政府責任,推廣實行“以錢養事”、政府購買專業化服務等作法,由政府出資購買專業化公共服務。引導專業社團和專業人士加入基層司法行政業務;三是加快司法行政業務立法,如在社區矯正、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安置幫教等工作中,要盡快制定出全國性的法律,將各項工作的職責、任務和保障法定化,對業務的專業性予以明確和規范,推進司法所工作更好更快發展。
人民調解委員會是依法設立的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
我國基層解決人民內部糾紛的群眾性組織.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城市以居民委員會為單位,農村以村民委員會為單位建立.其任務是:。
(1)及時發現糾紛,迅速解決爭端.
(2)防止矛盾激化,預防,減少犯罪的發生.
(3)積極為城市,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服務.
(4)進行社會主義法制宣傳教育.
(5)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
(6)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依照法律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的指導下開展工作,用調解的方法解決一般的民事糾紛和輕微的刑事案件.經調解自愿達成的協議,當事人應自覺履行,不愿調解或調解不成或調解后反悔的,一方或雙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調解委員會不是國家司法機關的組成部分,也不是一級行政組織,它的活動及結果不具有法律和行政的強制性.
為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更好的發揮人民調解工作“第一道防線”和“減壓器”作用,根據司法部“基層工作指導司《關于開展人民調解專項調研活動的通知》精神,我局于5月下旬至6月初對全縣人民調解工作的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1、調解組織網絡較為健全,制度化建設逐步推進。全縣建1個縣級矛盾糾紛調處中心,18個鄉鎮矛盾糾紛調處中心,有人民調解委員會304個,人民調解員1353人。目前,人民調解網絡在全縣已全部形成。鄉鎮、社區制定了人民調解工作目標責任制、人民調解員工作紀律、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人民調解工作原則,建立了與開展調解工作業務相配套的登記、記錄和檔案管理制度。使人民調解工作從組織上和制度上得到保障。
2、調解工作機制不斷創新,調解工作領域不斷拓展。各鄉鎮、各部門積極創新工作機制,著力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城關鎮“百人百日進萬家,矛盾糾紛大排查”模式。就是以鄉鎮為單位組織轄區內的村組治調干部、部分行政干部、派出所、法庭和司法所等單位干警以及聘請專職調解工作人員組成工作組,集中時間、集中人力、進村入戶,對轄區內的矛盾糾紛進行大排查、大調處,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人;店子鎮開展“巡村入戶,矛盾糾紛調處雙簽”模式,要求鄉鎮干部(包括鄉直單位干部)每月必須進村入戶不少于一次,對轄區內所有的常駐人口、臨時戶口和流動人口都要一戶不漏地訪查。做到“三訪”、“四送”,即訪查治安隱患、訪查群眾生產生活、訪查生育狀況;送法律、送技術、送溫暖、送政策。巡村入戶干部每訪查完一戶,戶主要在干部訪查表上簽名或蓋章,干部要在農戶保管的“干部巡村日歷本”上簽名。并對查找出來的問題,實行定時定人承包解決。
為防止走過場,鄉鎮還要建立抽檢制和責任追究等機制;羊尾鎮開展“警治聯調”模式。就是村、組治調干部與鄉鎮政法干警通力協作,對矛盾糾紛予以調處。村、組調解組織無力調處的及時上報鄉鎮,并由綜治辦牽頭組織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政法單位進行“會診”予以調處;六郎鄉開展“疑難糾紛聽證”模式。對于具有代表性的疑難糾紛、調解組織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邀請當地具有一定威信的人士參加進行公開調處,達到調處一起教育一片的目的;澗池鄉開展矛盾糾紛“三卡”模式。矛盾糾紛排查上報卡、交辦卡和回報卡;觀音、湖北口等鄉鎮開展“聯防聯調”模式??h、鄉、村每年都要與周邊地區簽訂聯訪聯調協議,共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各級人民調解組織不僅調解婚姻、家庭、鄰里等多發性、常見性民間糾紛,同時結合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圍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圍繞推進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積極主動參與征地拆遷、企業改制、土地承包、移民安置、物業管理等容易引發上訪的.社會矛盾的調解工作,拓展了人民調解的工作領域。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我縣人民調解工作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但工作中仍存在著制約人民調解工作發展的一些難點問題。人民調解工作不論在思想認識還是實踐工作中都還存在著一些與形勢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
1、少數基層領導對調解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有的地方對人民調解在新形勢下的地位、作用認識不充分,以致多年沒有召開過地域性調解工作會議;有的領導認為人民調解是“軟組織”可有可無,以致人民調解工作難以擺上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有的地方長期聽不到宣傳人民調解的聲音或宣傳力度不足,以致人民調解的作用與社會大眾的認知程度相差懸殊;還有不少群眾認為調解沒有強制力,以致出現矛盾糾紛時不是訴訟就是上訪,或者干脆“用拳頭說話”;全社會普遍關心、認可、支持人民調解工作的氛圍相對缺乏,一些部門沒有形成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局面,以致調解人員孤軍作戰,難以處理一些復雜的矛盾糾紛。
2、調解隊伍總體素質偏低。人民調解員素質參差不齊,特別是村級調解員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不少基層調解員還留在傳統的“勸架員”水平,法律知識貧乏,政策水平較低,有些甚至連制作調解記錄和調解文書都有困難,工作力不從心,以致調解效果事與愿違者不乏其數。
3、調解經費嚴重不足,沒有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工作經費得不到保障,嚴重制約了調解工作的開展,挫傷了調解人員的積極性,阻礙了人民調解作用的發揮,“重打輕防”現象比較普遍。加之,社會各界對人民調解化解糾紛,防止矛盾激化中的作用缺乏認識,人民調解在糾紛當事人心目中缺乏可信度和權威性,出現糾紛,當事人大都希望政府解決和訴訟解決。
1、深化對人民調解工作的認識,切實加強領導。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做好新形勢下的人民調解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是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和有效途徑,在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中具有基礎性作用。要將人民調解工作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認真研究解決人民調解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將人民調解工作納入年度考核內容,加強督促檢查,考核獎懲。要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的宣傳,營造人民調解工作的良好輿論環境。
2、健全完善人民調解組織網絡。要結合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城鎮社區建設,鞏固和完善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充分發揮其在化解矛盾糾紛、指導村(社區)調解組織開展工作中的作用。積極探索人民調解工作建設的新路子,加強跨區域性調解組織、行業調解組織、重點項目調解組織建設,推進在學校、醫院、集貿市場、物業管理小區等建立調解組織,進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調解組織網絡。
3、建立健全人民調解工作保障機制。要建立健全人民調解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投入。要認真落實財政部、司法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經費保障的意見》,把司法行政機關指導人民調解經費、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人民調解員的補貼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切實保障人民調解工作的正常開展。
4、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立法步伐,找準自己的位置。通過立法明確規定人民調解組織建設、人員配置、工作機制、經費保障、法律效力等問題,使人民調解工作得到法律的有效支持和規范。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3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