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工作的成果和經驗,以及問題的解決方案。在下面的范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類型和主題的報告,了解不同領域和行業的報告寫作風格和技巧。
觀察主題:教學評一致性課例:行為與內容維度(結合目標分析)。
對主題的理解:所謂“教學評一致性”,就是學習目標引領下的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的評達成的一致性?!澳繕恕笔墙處熕伎肌皩W生學會了什么”,這既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歸宿,既規定教學過程的方向,又提供教學有效的證據;“教”指的是通過一個課時或一個單元的學習,教師想讓學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體悟什么”;“學”指的是學習活動的組織,即為了達到“教”的目標,設計哪些學習任務、組織哪些教學活動;“評”指的的是評價,就是對學習活動進行反饋和矯正,以便改進學習。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如何實現,我們主要就是看目標引領下的教、學、評是否達成一致性。
所以我們確定了這樣一個觀察主題,并將觀察的情況通過觀察量表來進行呈現。在這張表里,我們記錄了在本課4個教學目標的引導下教師的行為(包括教師提問、組織討論等)、學生的行為(包括回答、朗讀、討論等)以及評價任務是如何展開的。
總結:
不管是從郭老師的教學設計還是這張觀察表記錄的信息看,都可以看出郭老師具有很強的“教學評一致性”的意識,她的.每一次提問、組織討論等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達成目標,學生的每一項學習任務都是指向目標。郭老師通過先評再學、邊評邊學,讓學生在學中評,努力發揮了評價的促進作用。教學評三者之間是一致的,這種課堂現場的一致性讓教者知其所教,讓學者明其所學,確保了課堂的真正有效。
但從記錄的信息看,可能也有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
存在問題:
1、目標二:教師在點評“林肯擁有堅定的信念”時是否能讓學生來說,郭老師先入為主的告之學生這一點。學生缺少思考的空間。
2、目標三:學生通過圈畫關鍵詞,教師直接讓學生表述參議院的態度變化,郭老師總結了寫法“以人寫人”,似乎覺得老師在告之學生寫作方法。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真正地掌握。多讀相信也能讓學生也能悟出什么。
3、由于郭老師的目標定位在寫作方法上,我們認為學生讀課文上面做得欠佳,整堂課上下來朗讀沒有提升。
我們縱觀本課的四個目標,全部都是關于寫作方法的,語文是需要寫作方法的訓練,但是,“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同樣需要關注。這堂課由于太強調寫作方法,忽略了語文的本質。語文課姓“語”,語文的味道少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變化與感悟都不深。
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當中,對七至九年級文言文教學總體目標有如下表述: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對于文學作品的學習有如下表述: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周老師執教的《陋室銘》所出示的教學目標與新課標的.總體目標基本一致。
在目標一的達成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通過正音、劃分節奏停頓等方式幫助學生感受《陋室銘》作為一篇銘文的音韻美。同時,讓學生掌握了銘文的基本特征。
目標二的達成過程中,通過疏通文章句意等來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并通過:“從‘’可以看出,這間‘陋室’”的句式來簡要分析作者的觀點,得出陋室“不陋”的結論。在此基礎上,學生全面理解課文內容,正確評價作品,理解思想內涵,從中得到了文化熏陶,這也與新課標的總體目標一致。
在目標三的達成中,側重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以點帶面,把字詞句的學習、內容的研討放到了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挖掘課文蘊涵著的豐富的文化資源,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開化心靈,精神境界得到升華,這與新課標中關于文學作品閱讀的要求相一致。但由于最后時間較為緊迫,該環節未能充分展開,因此,目標三未能很好的達成。
在林肯當選美國總統的那一刻,整個參議院的參議員們都感到尷尬,因為林肯的父親是鞋匠。當時的參議員大部分出身于名門貴族,他們自認為是上流社會的人,從未料到面對的總統是一個鞋匠的兒子。有一個態度傲慢的參議員大搖大擺地站出來,當場羞辱林肯。沒想到的是,林肯非但不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告訴參議員們,雖然他的父親去世了,但不會忘記自己是從一個鞋匠的兒子當選成總統的。所有人聽了,既羞愧又敬佩。
林肯沒有成為出色的鞋匠,但成為了偉大的總統。他之所以能夠成為總統,正是因為他永遠沒忘記自己是鞋匠的兒子,并引以為榮。是??!人的家庭出身是命中注定,不可更改的,但這出身并不決定你的一生。關鍵是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瞧不起自己。不要否認,不要辯解,坦然面對這一切,真誠地熱愛你平凡普通的父母,這樣才會真正贏得別人的尊重。
作為一個出身卑微的人,林肯沒有任何貴族社會的條件,他唯一可以倚仗的只是自己出類拔萃的、能扭轉不利局面的才華,這是一個總統必備的素質。正是關鍵時的一次心靈燃燒使他贏得了別人、包括那位傲慢的參議員的認同,抵達了生命的輝煌!
在生活中,別人的嘲笑、批評會削弱人的信心,也會考驗人的信心,這是一道選擇題,關鍵看我們如何選擇,是放棄,還是堅持。從林肯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到,人的自信心,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堅持中磨煉出來的。但如果你選擇放棄,就將永遠失去繼續選擇的機會,而成功的人士,往往是那些通過了所有考驗的有信心的人。
觀察主題:評一致性課例:行為與內容維度(結合目標分析)。
對主題的理解:所謂“教學評一致性”,就是學習目標引領下的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的評達成的一致性?!澳繕恕笔墙處熕伎肌皩W生學會了什么”,這既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歸宿,既規定教學過程的方向,又提供教學有效的證據;“教”指的是通過一個課時或一個單元的學習,教師想讓學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體悟什么”;“學”指的是學習活動的組織,即為了達到“教”的目標,設計哪些學習任務、組織哪些教學活動;“評”指的的是評價,就是對學習活動進行反饋和矯正,以便改進學習。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如何實現,我們主要就是看目標引領下的教、學、評是否達成一致性。
所以我們確定了這樣一個觀察主題,并將觀察的情況通過觀察量表來進行呈現。在這張表里,我們記錄了在本課4個教學目標的引導下教師的行為(包括教師提問、組織討論等)、學生的行為(包括回答、朗讀、討論等)以及評價任務是如何展開的。
不管是從郭老師的教學設計還是這張觀察表記錄的信息看,都可以看出郭老師具有很強的“教學評一致性”的意識,她的.每一次提問、組織討論等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達成目標,學生的每一項學習任務都是指向目標。郭老師通過先評再學、邊評邊學,讓學生在學中評,努力發揮了評價的促進作用。教學評三者之間是一致的,這種課堂現場的一致性讓教者知其所教,讓學者明其所學,確保了課堂的真正有效。
但從記錄的信息看,可能也有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
存在問題:
1、目標二:教師在點評“林肯擁有堅定的信念”時是否能讓學生來說,郭老師先入為主的告之學生這一點。學生缺少思考的空間。
2、目標三:學生通過圈畫關鍵詞,教師直接讓學生表述參議院的態度變化,郭老師總結了寫法“以人寫人”,似乎覺得老師在告之學生寫作方法。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真正地掌握。多讀相信也能讓學生也能悟出什么。
3、由于郭老師的目標定位在寫作方法上,我們認為學生讀課文上面做得欠佳,整堂課上下來朗讀沒有提升。
我們縱觀本課的四個目標,全部都是關于寫作方法的,語文是需要寫作方法的訓練,但是,“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同樣需要關注。這堂課由于太強調寫作方法,忽略了語文的本質。語文課姓“語”,語文的味道少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變化與感悟都不深。
課堂觀察是指研究者(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的一種教育研究方法。
課堂觀察是一種科學的觀察,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觀察,即日常的觀察,后者是個體在實踐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自然習得的一種能力,因此個體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些。而課堂觀察則是在一般觀察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的技術,它有明確的觀察目的,除了運用個體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還要借助于一些特制的觀察工具,觀察前有明確的目的并經過精心的組織與設計,從而使其獲得一般觀察無法達到的對事物洞察的深度和廣度。
本次觀察對象為山西省臨汾市臨師附小的一位語文教師,講授課題為《威尼斯的小艇》,參與觀察的人員為該校部分教師,山西師大2011級教育學原理班的全體學生以及帶隊老師。
本次觀察的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準備階段:。
1.確定觀察目的:課堂教師行為觀察;
2.設計觀察量表:見附表;
3.確定觀察工具:耳,眼,觀察量表,課堂記錄等;
4.選擇觀察方法:定性觀察(書面記錄為主)。
現場階段:主要任務是觀察和記錄。本次研究觀察,筆者基本上記錄了整個課堂的教學環節中學生及教師的互動,尤其是教師的提問及對學生的反應,以便課后做出更準確客觀的分析與研究。
反思階段:根據觀察目的及觀察量表的提綱,對所觀察到的課堂記錄進行了整理分析,以客觀的態度對所出現的問題做了分析總結。
(一)課題導入。
根據該單元的教學目標(了解各國的民族風情與風俗特點),回顧前一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德國的風俗民情,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在悠揚的音樂聲中,用世界地圖展現威尼斯的地理位置,補充介紹威尼斯的自然風貌及概況及特點(水上城市),自然導入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
此環節,教師教學態度沉穩,愉快,教學語言淺顯易懂,且能打破學科間的限制,補充英尺的概念及其換算方式。
(二)精彩段落分析。
承接課題威尼斯的小艇,引導學生思考小艇的特點。進而重點分析課文相關段落。鼓勵學生反復閱讀,欣賞,體味,標出中心句,夸張句,比喻句等,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背誦的程度。
此環節,教師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并且抽取學生閱讀注重男女,優差比例協調,通過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調控學習氣氛,能夠全面掌控教學進程,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從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
(三)課文角色扮演。
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角色扮演(船夫和游客),從對話中體現小艇的特點。然后分別請幾個小組上臺表演。參加表演的有三個小組。第一個小組的船夫很穩健,思維敏捷,學生的自由提問涉及很多生活常識,如救生衣,安全帶等;第二個小組的船夫表演風趣幽默,用方言表演,很有特點;第三個小組的船夫自然真實,見識很廣。在表演過程中,教師提醒座位上的學生要做文明游客,用委婉的方式維持課堂秩序,同時又不影響當時活躍的課堂氛圍。
此環節,教師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有效調節課堂氣氛,并且對學生的反應給予及時反饋,并能合理解決課堂突發情況。在小組展示的時候,有學生自由提問,有足夠自由發揮空間,并在表演過程中參與指導,依次給予點評。并能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有效地維持整個課堂秩序。
(四)課堂練習。
教師引導學生用所學句式及表達,根據自己的想象,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威尼斯生活。強調在威尼斯的工作,學習等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小艇,足見其重要性。
此環節,教師根據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同時達到鞏固教學內容的目的。
(五)課堂發散。
對比白天的繁華,夜晚的小艇都??吭诖a頭,回歸寂靜的威尼斯更能讓學生體會古老威尼斯的魅力。同時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以靜寫動,以動襯靜的寫作手法。
此環節,教師能通過恰當的評價引導學生對學習主題的深入思考,體現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作為促進者的角色。
(六)欣賞與回味。
在引導學生對威尼斯進行過想象后,教師通過多媒體用直觀圖片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柔和緩的音樂中充分感受威尼斯的美,回味威尼斯的生活,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
此環節,教師能夠將美感教育與課文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的異國風情的同時,學會欣賞美。
但是,在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成為改革的前線,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本次課堂觀察中,這一點沒有很好的落實。在學習該課之前,教師沒有與學生討論過該節課的學習目標與方法,在整個授課進程中,教師過于強調自身的主導地位,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而且在課堂整個教學進程中,基本都是由老師在提問,學生幾乎沒有任何質疑。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去質疑,提高合作教學的探究性。
本次培訓有幸聆聽了侯恕老師關于《課堂觀察》的專題講座,通過學習使我深受啟發,備受啟迪。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日新月異,以往的課堂聽評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師的需求,更不能有效的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課堂觀察活動從教學的不同維度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行觀察,觀察到的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觀察結果重新審視與規范自己的教學,這種課堂觀察方式是課堂聽評課的發展趨向,對于授課教師更具說服力與實效性。11月9日參加了汽車區二實驗語文組的觀課活動,我對此項活動特別感興趣,主動接受了觀察任務。我觀察的維度是教師教學,研究的問題是教師指導的有效性,根據觀察的維度與研究的問題,我制定觀察點與觀察量表如下:
這節課是作文講評課,通過例文的閱讀,精美語句的分析來幫助學生修改作文,在修改中使作文完美,從而培養學生作文思路與寫作能力。本節課學生自主學習活動與合作活動非常多,如閱讀學生精美范文、修改關鍵語句、感悟寫作思路、分析文章脈絡與寫作意圖等,都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指導能力。這節課教師的指導質量將對學習目標的達成有關鍵性。
影響,因此我選擇教師的有效指導作為自己的觀察點。
我從二個方面來觀察教師指導的有效性。一是教師怎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從教師對閱讀(比如說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前5分鐘古詩詞背誦、閱讀學生優秀作文、自主修改作文中的語句等)觀看圖片、多媒體展示、學生課堂作文反饋的指導來觀察。
在課前5分鐘古詩詞背誦部分,老師指導學生背誦了四首宋詞,使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詞句,為學生今后的寫作奠定基礎。
在第一次作文講評與修改中,分析學生作文的脈絡與精美的語句這一環節,教師分配任務,學生自主感悟、升華文中的語句。學生的思想得到碰撞,作文思路逐漸擴寬。學生在自修自改的過程中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時隱時現,將學習的權利完全放手給學生。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重要變化,由傳授者變成引導者,當學生思維活躍時,教師則為傾聽者與欣賞者,當學生思路堵塞“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則躍身而出,為學生搭橋鋪路,指引他們“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生在教師德有效指導下順利完成自主學習過程,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學中加強字詞篇段章的訓練,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課標精神得到很好的落實。
幾點建議:
教師在指導學生修改作文語句時,不能讓學生完全表達自己的思路,老是打斷學生說話,學生的想法得不到表達,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與能力的提升。
指導學生合作學習時,學生討論不到一分鐘,教師就介入到學生的討論活動中去了,介入的過早,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合作流于形式。
一、觀察緣由。
課堂提問是師生課堂教學的一種最常見的方式,為了增強教師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開展了以“有效的課堂提問”為主題的課堂觀察活動。
二、觀察設計。
本次觀察對象為一年級的一位數學教師,執教內容是北師版第2冊數學課,參與觀察的人員為學校數學組老師及行政領導。本次觀察的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三、觀察引發的困惑。
我們對課堂提問進行了匯總與處理,經過分析,得出如下結果,也由此給觀察者和觀察對象帶來了困惑。
師大吃一驚。教案上只寫有15個問題,為什么會化解成這么多問題呢?這是困惑之一。
2.從質上來看,有效問題共有36個,占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問題為多。低效問題25個,占39.68%,主要集中在過易以及無意義重復問題上。無效問題2個,占3.2%。教師提問的有效度還是不夠理想。由此我們進行假設:去掉低效與無效問題,如果一堂課提的是36個問題,是否恰當?這是第二個困惑。
四、觀察問題解疑。
帶著困惑,我又在網上學習了一位特級教師的課,進行了對比研究仔細分析,試圖找出困惑的癥結所在。
1.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
2.除了提問以外,教師沒有安排更多的學習形式。
3.教師所提的問題含糊或者不到位。
4.教師過多依賴提問展開教學過程。
5.無法調控生成,教師點拔功力欠火候。
6.學生不會提問,沒有養成提問的習慣。
五、觀察建議。
1.轉變觀念,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2.改變方法,倡導學習形式的多樣性。
3.研究規律,注重提問操作的技巧性。
4.把握教材,提高課堂問答的實效性。
第一眼看到《課堂觀察——頓悟的藝術》這本書后給我的感覺是應該是理論性比較強的書,但是通過很長的一段時間的閱讀后發現這書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以理解。通過認真的閱讀讓我明白到“課堂觀察”,就是對40分鐘的課堂進行理性與感性的觀察、分析。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觀察課堂,最主要是用心去傾聽學生的內心世界,明白他們需要什么。一堂課當中教師不能只是注重說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明白。所以教師不僅觀察自己的課堂,還要去觀察同伴的課堂,觀察和傾聽課堂當中發生的一切,吸取經驗豐富自己的教育方式。余文森教授在為本書所作的序中寫道:“教師大半輩子生活在課堂中,如果缺乏對課堂的觀察與反思意識,缺乏對教育教學的觀察與思考意識,那么他就很難實現專業的提升。觀察課堂,保持思想,這是我們教師走向自我、走向名師、走向大師的重要一步!”所以說教師用心的觀察課堂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用心的傾聽,會有意外的收獲,這種收獲是用錢也買不到的,只有用心過才會明白其中的奧妙。
凡是沒有耐心而持久地觀察過課堂,沒有在中小學教師中生活過的,沒有感受到與孩子打交道的樂趣與困難的,沒有這些鋪墊,就算這位專家的理論與思想怎樣美怎樣好,都是不足為憑,不足為信。觀察課堂莫過于傾聽學生的內在的思想世界。在教學中缺乏的就是真實的傾聽——留心觀察課堂。在《課堂觀察——頓悟的藝術》一書中就有這樣的案例:“在課堂當中經常發現這樣的場景,教師提問時,許多學生紛紛舉手,被指名回答問題的學生很興奮地說著問題的答案??墒墙處熞粫壕o盯書本,一會兒目光游移不定,一會兒忙著在黑板寫板書??,學生的回答中或許已經把答案說出來了,教師因為分心,沒有認真去聽,所以也沒有發覺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教師只是等學生回答問題后,自己再說一遍答案,不管學生之前的答案對否,就繼續下一個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學情境,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非常致命的毛病,可以影響到學生在未來的課堂中學生的積極性。在我初為教師的時候這樣的狀況也出現過,看完這本書,我以后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的,是因為看完《課堂觀察——頓悟的藝術》書后受到了啟發,所以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傾聽,傾聽別人內心世界。
傾聽是一種智慧,教師真實的傾聽不僅用耳朵工作,更多是心得敞開與接納,只有心靈才能發現外在的肉眼及感官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的最珍貴的東西。豎起心靈的耳朵才能抵達言詞不斷延伸的世界。善于傾聽的教育者,可以準確無誤的透視學生們思維行走的路徑,感受學生的困惑、疑懼、猶豫、歡欣??善于傾聽,就不會迫不及待地將已知道的安安和盤托出,而是認真傾聽學生們的思維的蕩漾。比如書本的舉的一個例子:在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提到一個案例,菅野先生在科學課上,讓四年級的學生通過實驗確認“云是怎樣產生的”。做實驗時,不一會兒,水沸騰了,水蒸氣從玻璃管冒出來,看到這樣的情景,每個學生用各種語言來表達各自的發現。有的說是:“煙冒出啦?!庇械恼f:“不是煙,是熱氣!”有的說:“熱氣變成白色了?!币灿械恼f:“是這熱氣就水蒸氣?!痹谶@過程中很有意思的是,每個人的發現與表達的語言在教師中不斷連鎖的產生出來。開始時“水蒸氣”的概念只有部分學生知道,不久之后,每個學生都在運用這一詞匯了。菅野先生就是在傾聽中發現學生如何把這一詞匯變成自己的語言來使用的??茖W的認識就是這樣在合作交流中建立起來,然后再由每個人將之內化的認識,這一過程就是水到渠成,并沒有教師的灌輸與強制。菅野先生的高明之處就是引發學生相互傾聽,在傾聽中視界融合,認識重疊,傾聽就是內在的對話,“吸人之長,啟己之思”。
置身課堂之中,生活在學生之中,不加省思的心常常會被語言的外殼堵塞,兩耳塞聰,于是我們無法感知到智慧在學生的大腦中是如何掙扎的,如何被阻斷的,又是如何艱難地突圍而出??我們成為局外人,無法走進學生的生命世界。
唯有認真傾聽的人,認真觀察的人,才是成功的教育者。
1950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貝爾思提出了“互動過程分析理論”,他開發了類人際互動行為編碼作為課堂觀察研究框架,自此開始了系統的課堂觀察量化研究。
1960年美國課堂研究專家弗蘭德斯研究出了“互動分類系統”,他開發了一套編碼體系用于記錄課堂中師生語言互動狀況。量化工具的出現使課堂觀察的實施更具可操作性,研究者按照預先設計好的量表內容來記錄和詮釋課堂事件,實施起來難度不是很大。但是,僅憑量化工具來研究課堂有其片面性,它無法記錄非語言的主觀感受。因此,不可避免的會漏掉很多重要課堂信息。
20世紀70年代質性研究方法被引入到課堂觀察中,自此,研究者可根據自身經驗用文字描述和詮釋課堂事件。
近年來,研究者們傾向于將定量與定性的研究方法相結合,在運用量表記錄課堂信息的同時,對某些課堂事件進行主觀的描述與詮釋,以期更全面客觀地展示課堂的全貌,便于課后分析與推論結果。
關于“課堂觀察”,研究者主要從三個角度來理解:
一、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課堂觀察有一定的研究目的、工具和程序,是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二、從教學手段的角度看,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和反省自身獲得教學反饋,是一種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的手段。
三、從發展途徑的角度看,課堂觀察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改善了學生學習,是一種實現師生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
此外,還有研究者認為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為系統、研究方法、工作流程和團隊合作等。
研究者多將“課堂觀察”視為一種教育研究方法,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的感官以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做相應的分析和研究的方法。相比于傳統的“聽評課模式”,“課堂觀察”作為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不僅僅關注的是老師講課的內容,教師教課的技能,是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量表。而且,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觀察課堂,關注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試圖營造一種有助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的合作的教研文化,所有的觀察點都是為了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而設計,促使教師和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
課堂觀察和一般的觀察不同,它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課堂觀察的內容主要通過量表內容來呈現,量表就是用數據和文字來量化和解釋課堂活動的一種工具。近年來,研究者們在根據需要改進了部分量表的同時還自行開發了一些量表,這些量表主要涉及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課程性質和課堂文化四個方面。
教師教學:包括教學態度、講解行為、教學時間分配、課堂提問、評價語及教學機智等。早期的有的教師行為特點量表和的教師表揚技能觀察表,近些年的有教師講解行為量表等。
學生學習:包括掌握知識、參與合作、情緒狀態及課堂紀律等。如學生對核心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觀察量表等。
課程性質:包括學習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等。如各個具體學科觀察量表和課堂教學資源整合觀察量表等。
課堂文化:包括師生情感關系、師生互動、學生生成狀態及教師教學境界等。
課堂觀察是一種工作流程。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與課后會議三個階段。從課前會議的討論與確定,課堂中的觀察與記錄,到課后會議的分析與反饋,構成了確定問題———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工作流程?;谡n堂觀察,教師認識、理解、把握課堂教學事件,澄清教學實踐的焦點問題,并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反思教學行為,尋求新的教學改進策略與方式。
四、課堂觀察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原因以及改進建議:
(一)、出現的問題:
1、過于注重細節而忽視有機整體,容易失去對整堂課教學本質的把握。
2、觀察者的課堂觀察技能普遍較低。
3、被觀察的課堂是“非常態化”的。
4、教師間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二)、問題的原因:
1、課堂觀察作為一個專業的研究活動,費時多,而中小學教師飛工作量大,時間少。
2、“家丑不可外揚的”思想深入其中,簡單的認為課堂觀察是評教、評優的重要手段,教師之間的激烈競爭影響課堂觀察的真實性的時效性。
3、“課堂觀察”作為一項專業技能,大部分一線教師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
(三)、改進建議:
1、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文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與保障。
3、課堂觀察活動應具有針對性,要兼顧不同學科的不同特點、不同結構和教學內容的差異性。
4、在研究中不可能單獨運用一種觀察,要改進課堂觀察,提倡定量與定性,微觀與宏觀相結合,而是多種觀察類型相互結合,以實現優勢互補。比如:“現場的課堂觀察技術”能全面描述、分析與解釋細微課堂事件,但其主觀性較強。而“非現場的課堂觀察技術”運用各種先進設備攝錄整堂課或某教學片段,并在課后可進行反復觀察,其資料的收集和分析比較客觀。但容易忽略課堂中一些重要的情感因素。因此,我們應結合兩種技術來開展課堂觀察研究,置身于課堂現場中并且充分利用各種技術設備,在收集客觀資料的同時對課堂現象進行適當的描述與解釋。
。
我參加移動教育資源與培訓中心在20xx年12月1日xx鎮水城完小組織的教研活動。有五個鄉鎮完小的教師共200余人參加聽課。參觀三室、常規活動,與我一同參加的教師們,聽課時沒有手機響,沒有隨意進出,年長的,年輕的都仔細聽,認真記,這種進取的心讓我深深嘆服。
這次教研活動的開展,使我得到了相互學習的機會,學會了更多的教學方法,有了很大的啟發和進步。我就將我在這次教研活動中收獲的想法總結如下:
1、我參加聽了三年級的語文寫作課“吹泡泡”,五年級數學課“多邊形的面積”,一年級的兩堂語文課,對我教育和啟發很大,教師上課大方得體,非常的有感染力,把激情帶進課堂,以飽滿、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態走進課堂,寓教于樂。
2、教師把微笑帶進課堂。在課堂上教師用自己的眼神、語調表達對學生的愛,創設了一個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把歡樂帶進課堂用幽默風趣話語來拔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在樂學中漸漸做到會學善學。
3、教學設計上圍繞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如何讓學生動腦子學習等方面,設計出靈活得當有效的教學步驟。
4、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的教育方式,使學生愿學樂學,越學越愛學。
5、提供交互式的學習平臺,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不但提供學,還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時時人人都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引入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通過這次活動,通過聽各位老師的課,通過和其他老師的交流,在我的教育教學中,我發現了不少問題和不足,通過互相比較,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漏洞,所以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努力補充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能夠參加這樣的活動,學習到別人的長處,不斷提高自己,讓自己的教學工作質量有所提高。
“觀察”在詞典中的意思是仔細的查看,觀察對于任何研究來說都是基礎性的工作。課堂觀察就是以日常教學活動為觀察對象,查看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或教學事件發生、發展與變化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情況,以及教學其他方面的情況等。
課堂觀察研究就是通過有目的地觀察教師在課堂教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研究分析某些策略、方法、行為與效果之間的關系,發現某一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以及某種教育現象產生的規律,從而為確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行為,調整教學設計與策略、提高教育教學效率提供參考經驗。
課堂觀察研究適用于課堂教學差別比較研究、縱向跟蹤研究、案例分類研究等。課堂觀察是校本研究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因為,課堂是教學活動展開的主戰場,是教師工作的主陣地,教師需要研究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的活動,學生是教師教學服務的對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僅要研究自己的教,還有研究學生的學,需要不斷觀察學生的表現,傾聽他們的聲音,適時采取適當的措施。如果一個教師只是照本宣科而不注意觀察學生各方面的變化及學習需要變化,這位教師就不可能成功施教。
教師進行觀察研究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針對某個實踐中的問題,學習別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研究成果的建議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再結合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對這一研究成果作必要的實證和補充。第二,于自己的同事合作,請同事針對某個問題觀察記錄自己課堂的教學情況,發現癥結所在,通過相互討論、嘗試,逐步解決問題。第三,向專業研究者那樣,確定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硬研究問題,按照確定的研究目的和大致步驟,有目的的系統觀察,收集所需要的資料,在必要資料收集全后,運用一定的統計分析技術得出研究結論。
在教學敘事研究、課例研究和案例研究等策略中運用觀察研究,在校本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基礎性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課堂觀察研究有以下特點:
第一,課堂觀察研究是目的性很明確的研究。研究者在研究前,就已根據研究需要事先確定好了觀察的對象、范圍、方法和形式。第二,課堂觀察研究是根植于學校,根植于教師日常的教學實踐,能夠比較真實的和直接的反映教師教學的自然狀態下的研究。第三,空調工程研究過程是一個持續地、不斷地反復地實踐研究過程,在這種不斷地實踐、觀察、分析與反思過程中逐漸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第四,課堂觀察研究過程是一個有選擇地主動地自我實踐過程,研究者可以根據研究地需要選擇觀察時間、內容和程序。第五,課堂觀察研究是一種適宜教師個體研究和互助合作地研究,它研究的對象是大家都非常熟悉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具有直觀性、現實性,教師對它有非常強地感性認識,便于聽課者、研究者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能有效地幫組教師改進自己地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
總的來說,教師進行課堂觀察研究都是為了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根據具體情況又可分解為以下三個具體目的:為了為教師的教學問題進行診斷,并找到改進的方法,給予恰當的指導而開展的課堂觀察研究;為了引進和運用某種理論和方法,探索解決問題的某種方法忽然策略而開展的課堂觀察研究;為了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估和檢查開展的課堂觀察研究。
課堂觀察研究能提供教師教學行為的客觀素材,為教師提供反饋信息,提供實踐性反思素材,促進教師自省,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進步的階梯,促進教師持續的專業發展。課堂觀察研究中,通過對一定的差距,激發教師探尋縮小差距的研究欲望,促其學習、嘗試、反思,搭起理論運用于實踐的橋梁,體驗創造的歡樂。通過觀察研究能夠對課堂教學進行系統的分析,尋找到影響教學的因素,找到有效教學的策略,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健康、和諧發展。
教師的教學是一項復雜性的勞動,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不能簡單化,應運用一定的觀察測量工具,對教師的教學采集客觀真實的數據和素材,作為教師評價、晉升、錄用培養、表彰的參考,促使管理的科學化和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四、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對象。
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對象有明確的界定,那就是課堂,只要是發生在課堂內的行為和現象都是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對象。雖然從空間上說,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對象又是可以變化的。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對象是限定在課堂內的人物、事件上,但從時間和人數方面看,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對象又是可以變化的。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大小和對象的多少又是由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決定的。對一個教師進行課堂觀察研究的觀察范圍和觀察對象要比研究教師群體少。如果是為了研究解決某個老師的教學問題或某個學生的學習問題,這時的觀察范圍就只是單個教師教學行為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教學實踐發生、實施過程與實施效果,或某個學生學習的某一方面行為的產生、變化與原因。
教師和學生是課堂觀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教學對象。無論對哪種課題研究觀察,它的研究對象都必定會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為教學是依賴教師和學生的而存在的,缺少任何一方就不能構成教學。無論研究教師教的哪一方面,如教學設計的合理科學性,教學結構的合理性,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的恰當性、教學方法、教學語言或教學行為等,如果只就教師而談,是無法說清好與壞的,因為判斷它們的好與壞需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定。
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除與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有關外,還與教師在觀察研究中所充當的研究角色有關。教師在課堂觀察研究中可作為研究者被研究者兩種角色。教師作為研究者出現,一般都是研究自己某種教學方法、策略、結構、內容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這類問題。當教師自己是研究者時,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對象是學生和教師的行為。課堂上的整體學習氣氛,學生學的行為,學生的感情、態度、語言、思維所發生的變化等,都在教師觀察的視野之中。
課堂的整體氣氛,是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師生關系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和左右教師的講課情緒。它從面上整體反映了學生的學習的狀態,是反映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故在進行觀察研究時,可將其作為一個輔助的觀察對象。一般可以重點觀察導入之后,講解之中,或在提問之時的學習氣氛,如學生反響是否熱烈,學習興趣是否濃厚,有多少人打瞌睡、開小差,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對教師的提問無動于衷。這些現象和素材,可提供某種因素實施時,教學中的氛圍條件材料,說明效果的實證材料,只有掌握真實的反應,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
觀察典型學生。對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情感、態度、語言、思維所發生的變化應作個體化的典型觀察。觀察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時,可重點觀察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語言表達是否連貫流暢,回答問題的速度和準確性,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師的思路,學習的速度、完成作業是否有困難等等。
教師進行課堂觀察研究的問題主要來自教學一線,教師常常針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需要解決和改善的問題,確定課堂觀察研究要解決的問題明確清晰化、我們在了解學校開展觀察研究的情況時,常聽到大家說,開展觀察研究很難,不知道觀察什么,也不會設計觀察表,更不知道怎樣去觀察。從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些方法和技術方面的問題難住了大家,實際上是因為他們沒有明確觀察研究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這個問題有哪些表現,與哪些因素有關。明確要解決的問題過程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因為認識到有問題難,清晰地認識到問題是什么更難。認識問題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思考和研究的過程。
例如,有一位老師感到他要觀察研究閱讀教學問題,這還不能說他已經明確了要觀察研究的問題。因為“閱讀教學問題”這還只是給出了問題所屬于的領域。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是閱讀教學哪一方面的問題,如閱讀教學中閱讀方法指導的問題,還是閱讀形式與效果間的關系問題等等,只有問題明確具體,才會知道要觀察什么,才可能初步設計要觀察的工具和方法。
二、明確觀察目的。
雖然已經清楚了觀察要研究的問題,但還需要思考清楚,通過這個觀察研究要達到什么目的。要明確觀察可以從這幾方面考慮:為什么要做這個觀察研究?希望通過這個觀察研究獲得什么?這個觀察研究能起什么作用?能獲得哪些方面的素材?能說明什么?這些素材與研究的問題之間有什么關系?明確觀察目的是為了使觀察目的細化,具體化,直到能清晰明確地說出要觀察什么。
如前面提到的“閱讀教學中閱讀方法指導”這個問題,通過觀察研究是為了找到針對某種閱讀方法的最有效指導措施,還是為了發現在閱讀中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哪些閱讀方法,這兩種觀察目的是有差異的,就必然會帶來很大的觀察側重點和觀察設計差異。如果做這個觀察是為了找到針對某種閱讀方法最有效的指導措施,那么觀察重點就會放在每種措施實施的基礎條件、過程和效果上。設計的觀察工具不僅有定性的,還有定量的,不僅有供教師用的,還有供學生用的測量工具。如果做這個觀察是為了在閱讀中可以完成和如何完成哪些方法的指導。設計的觀察工具就主要是與閱讀方法和指導完成情況有關的觀察工具。我們做過觀察研究的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由于研究的問題和目的不夠明確具體,結果辛苦觀察獲得的材料對所要研究分析的問題沒有多大的作用。
觀察目的如何細化、具體化?我們來看看如何將“觀察研究某教師教學效果”這一目的具體化和細化的過程。
首先,明確是要研究哪方面的教學效果,涉及知識、能力、思維方法、情感還是價值觀?第二,在上述項目中選定一項后,如能力,再具體到是哪方面的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表達能力?學習能力?欣賞能力?批判能力?第三,在第二步選定了哪項能力(如口語交際能力)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明確,通過觀察是要了解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達到的水平?還是要了解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全面或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變化的情況。第四,如果確定是要觀察研究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某幾個方面變化情況?就需要根據學生學斷、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語音語調、流利程度、可理解度、用詞恰當、觀點闡述、交際策略、身體語言、情感態度、文化理解和行為表現等方面,進一步確定是哪幾方面。通過進行觀察已經比較學生的原有水平和現有水平的差異,就可研究了解閱讀教學的效果。
這次課堂觀察我們組觀察的老師是方潔老師,方老師上的課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幸福的收藏》,我的觀察點是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雖說這節是語文實踐活動課,但其中也蘊含了口語交際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5—6年級的學生口語交際的要求其中一條是:學生樂于參與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根據課堂上我的觀察統計,這節課聽課學生共有29人,參與人次是34人,參與人數20人,占69%;主動參與20人,占69%,被動參與9人,占31%。其中程度好的12人,參與8人,占67%;表現一般的13人,參與9人,占70%;學困生4人,參與2人,占50%。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一、課堂上學生的發言面較寬。方老師上的是六年級的課,我們都知道,一般學生到了五六年級,都是越來越不愿意發言,發言權總是掌握在個別學生的手中。在這節課上,我們看到,學生的發言面還是挺廣的,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樂于參與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可見,這與方老師平時的訓練是密不可分的。
二、老師能夠廣泛地利用好語文學習的資源,珍視體驗,使學生能全身心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比如導入部分從一組童年的照片入手,勾起學生童年的回憶;接著又用一個心理測試小游戲,使學生暢所欲言地說幸福、品幸福;第二部分老師又利用了一個催人淚下的公益廣告,找到幸福不僅是享受的過程,更是給予;最后,又以游戲和一組照片結束課程。
三、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是否自在,關鍵是自己是否被關注,整節課方老師不僅珍視優秀生的體驗,還珍視表現一般和學困生,提高了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
建議:
1、語文老師要在具有教學廣博的文化知識和豐富的生活閱歷的基礎上,塑造自己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學色彩的教學形象,但本節課課堂氣氛過于低沉,建議老師用自己的優勢吸引學生,提高課堂學生的參與度。
2、參與的基礎不是服從,而是平等。這節課上,小組討論時,學生七嘴八舌發言,但是,老師對他們正討論的內提了一個問題,結果課堂馬上變得安靜,與先前判若兩人。原因在于老師在確定提什么問題時,沒有考慮學生會提什么問題,學生對什么問題感興趣。學生的參與不是他們自發的要求,而是對教師的服從。
華東師大的葉瀾教授曾經說過:課堂教學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碑斎?,在實踐教學中,由于存在著個體、文本內容、教學環境、教師心理差異因素,很難在每一堂課讓學生以飽滿的狀態投入學習,可能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準參與度?!钡虒W是充滿希望的藝術,只有憧憬,才有更高的追求。
一、觀察緣由。
何謂課堂觀察?課堂觀察是研究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直接或間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做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堂觀察是教師獲得實踐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教師用以搜集學生資料、分析教學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學與學習行為的基本途徑。傳統的教師往往只注意了“聽”的吸收而忽略了“看”的效用,聽課時缺少主題,針對性不強,容易注重了教師的行為而忽略了學生的活動等。因此,改變傳統的聽課方式,加強研究,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課堂觀察的本質所在。
科學課的各種活動是以學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開展的,目前教師已經認同這一學習方式,且開展得轟轟烈烈。在明確責任分工的基礎上,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進行的探究合作學習,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學生合作程度、思維的深度、動手實驗參與度、活動頻率等都影響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在本次市科學領雁工程實踐階段,我們開展了以“合作探究”為主題的課堂觀察活動。
二、觀察過程設計。
本次觀察對象為大田小學湯曉敏老師,執教內容是《磁鐵的兩極》,參與課堂觀察的小組成員為金挺、戴標燈。
本次觀察的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步:課堂觀察前的準備——確定觀察的目的和規劃。
1、制訂觀察方案,確定觀察主題、確定觀察內容、確定觀察工具、確定觀察方法、確定成員分工。我們小組對觀察主題進行了細化理解,觀察內容分為:小組規模;分組的方式;成員分工;小組合作學習時機的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次數和時間的分配;小組合作學習的調控與引導。
2、根據確定的課堂觀察內容,每位成員各自設計好便于課堂中統計和操作的各種表格。
3、準備人手一份課堂教案,對教材以及教師的教學思路做到心中有數,以便于在觀察時更多地聚焦于我們的主題。
第二步:課堂觀察——進入課堂及記錄資料。主要任務是觀察與記錄。本次課堂觀察研究中,我們小組成員明確了各自的分工,對整節課進行篩選,特別是對實驗探究階段的進行重點關注,看看小組是否有明確的分工;在小組內有無自己的見解;能否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用喜歡的方式做好實驗記錄;認真進行實驗操作并思考;針對實驗的情況合作交流得出結論;樂于合作與交流;在全班交流小組得出的結論并提出質疑;在探究活動中產生新的問題;善于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分工合作通過記錄工具、記錄項目、記錄方法分別采集了各自需要觀察和統計記錄的課堂情況,以備課后作出更客觀準確的分析與研究。
第三步:課堂觀察后的工作——資料的分析與結果的呈現。
課后,我們對課堂上搜集的所有信息進行了逐一的分析、歸類與討論。通過課堂觀察行動研究和診斷來了解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不足和優點,進而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行為,促進其自身專業化發展。
本次觀察主要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三、觀察思考。
我們對課堂觀察、記錄的情況進行了匯總與處理,經過分析,得出如下結果:
1、小組規模:湯曉敏老師把全班59人分成10組,其中9組每組6人,1組5人。小組人數適中,有利于互動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圍。如果組內成員過多就會使協調和管理難度增加,對合作技能的要求較高。
2、分組方式:課前湯老師通過了解已經事先分好,湯老師是按每個小組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搭配進行分組的,并且在上課時宣布進行最佳學習小組、最佳組長、最佳伙伴、最快進步獎等評選活動,促使小組之間的合理、公平競爭意識形成;還能促進組內合作意識和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
3、合作探究的次數和時間的分配:本節課一共組織了4次小組合作探究,時間約為28分鐘,占整節課的70%。學生活動參與面廣,除1人因學習障礙沒有參與合作探究,余下的58人均能大膽猜測,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求知欲強,學習積極主動;重證據,實事求是,愿意合作交流。學生的主體性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4、小組合作探究的調控與引導:教師給小組暗示的6次,給小組獎勵5次,給組內成員獎勵的9次,給小組批評的1次,對組內成員批評的12次,組與之間相互評價2次。教師引導時并沒有站在權威者的角度,十分注重適當的引領,還十分注重對學生發散性的引導,盡可能多地思考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激勵學生不斷提高小組合作探究的水平,從而達到由個人目標的達成促進小組團體目標的達成。
5、科學素養外在表現:尊重實驗現象、實事求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是否敢于向權威挑戰。尊重事實,尊重證據,大膽想象,勇于創新,樂于表達自己的意見?;顒訁⑴c積極主動。猜想有根據,探究方法靈活多樣,方案嚴謹,觀察細致,記錄客觀,較全面地收集信息并準確分析信息,個性化多樣表達研究成果。關心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及特點問題。
2010臺州市領雁工程科學班。
金挺。
(學號:33號)。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3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