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調研報告時,我們要注意結構的合理性和信息的準確性。調研報告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下面是一些實用的調研報告模板,供大家參考和使用。
(2007年8月31日)。
為準確把握我村產業發展現狀,摸清家底,找出存在問題和困難,更好的加快我村經濟發展,為做好全村扶貧開發工作奠定基礎,根據我村的實際情況,現將具體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農業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抓好我村產業發展,對于推動我村調整產業結構,培植主導產業,促進貧困人口持續增收,脫貧致富具有重大意義。
(一)茶葉產業:全村茶葉累計面積達2816畝,采摘面積1817.9畝,平均單產30公斤,產業輻射6個自然村,20個村民小組,856戶農戶,4002人,茶農人均收入152元。
(二)畜牧產業:我村畜牧業也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資源為基礎,科技為動力,抓基礎、調結構、樹示范、促發展。全村共有草山8500畝,其中非洲狗尾草種植面積7400畝,2006年末全村的大牲畜存欄2769頭,出欄960頭,生豬存欄5875頭,出欄禽類12458只,2006年全村畜牧業經濟總收入462萬元。
(三)泡核桃產業:2006年全村核桃面積達1215畝,1其中泡核桃面積1200畝,輻射6個自然村20個村面小組,共有掛果泡核桃80株8畝產量25噸,產值約56000元,農民人均收入為14元,我村泡核桃種植開發起步晚,新種植的還沒有掛果,管理機制不規范,還未能發揮出好的效益。
(四)水果產業:全村水果種植面積320畝,產量15噸人均占有水果3.9公斤,總產值48000元,其中,蘋果梨占90%以上。
(五)低毒大麻產業:低毒大麻產業于2002年試種成功后,開始種植,2006年我村共種植低毒大麻500畝,涉及6個自然村。
三、主要做法。
一是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我村的發展思路是“打牢農業基礎,主攻畜牧養殖業,培養特色經濟,壯大水果產業,引資創優富民?!睘檫M一步加強對農業產業發展,結合我村情況,支書為第一責任人,主任、副主任協助,深入組、戶進行具體指導查看,幫助解決群眾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做好我村扶貧開發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是堅持市場導向原則,立足村情著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立足村情和資源優勢,鞏固提升茶葉、畜牧等傳統支柱產業;突破發展泡核桃、水果等新興產業;慎重發展低毒大麻產業,加快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三是抓好我村剩余勞動力輸出工作,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把我村剩余勞動力輸出作為一大產業來抓,強化勞動力輸出工作,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發展。
三、存在困難和問題。
從總體上看,我村產業發展由于受諸多因素影響,整體發展水平較低,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嚴重制約我村經濟發展。我村山地面積大,丘陵平地面積小,土壤貧瘠,造成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和農民收入少。
二是農民收入增幅較慢。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經濟作物在農業中的比重較低,農村經濟特色不明顯,農民增收緩慢且不穩定。
三是基地建設滯后,規模效益不明顯。受長期以來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的傳統模式影響,導致產業規模小而分散,很難形成種養大戶,客觀上制約了產業化發展,不利于形成規模,形成基地。
四是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銷售渠道不暢,造成豐產不豐收等現象,不同程度上挫傷了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五是信息不靈,商品經濟不發達,人民群眾閉關自守,缺乏開發資源、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信心。
四、“十一五”期間加快我村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及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十一五”扶貧工作計劃,堅持把扶貧開發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有機結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體制創新、經營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發展思路:做優一個支柱(畜牧業),提升兩大優勢(茶葉、泡核桃),加速發展兩大產業(水果、低毒大麻產業)。
(三)基本原則:堅持“傳統支柱產業鞏固發展、新興優勢產業突破、其他產業慎重發展”的原則,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堅持體制機制創新,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好的體制環境,堅持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切實把經濟發展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以人為本,調動好、發揮好、保護好各方面積極性,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讓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
(四)目標任務:茶葉產業“十一五”期間,每年新建茶園500畝,建設高優生態茶園700畝。
產業達680萬余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9%。在三合自然村建設“肉牛養殖示范村”,扶持肉牛養殖大戶20戶。
泡核桃產業:分年度發展規劃,五年內實現全村總面積4000畝,年產10噸。
水果產業:“十一五”期間,完成蘋果梨種植600畝,其他水果產業按區域布局和市場行情鼓勵農戶自行發展。
(五)對策建議。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和加強公共設施建設。
二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鞏固發展傳統支柱產業,突破發展新興優勢產業,慎重發展其他產業,著力建設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新型工業化體系,逐步實現農業資源規?;庸?,工業資源規?;?,生物資源創新式開發。
三是組建各產業專業協會,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解決市場信息滯后失真、資源分散、技術經驗分割等家庭作坊式生產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提高農民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能力。
四是圍繞產業合理配套基礎設施,切實解決制約我村產業發展的基礎“瓶頸”。加大產業發展科技投入,把產業做強、做大,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選擇“基地+協會+農戶”發展模式,積極探索立體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培植支柱產業,壯大特色經濟,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一是加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培訓,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科技水平,使其掌握一至二門致富技能。
二是爭取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和農戶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多層次、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集中用于我村農業產業化建設。
三是積極推進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爭取專項資金,集中扶持和建設畜牧、茶葉、核桃等農產品基地。
四是鼓勵農業科技體制創新,扶持農產品加工技術,抓好我村信息網絡工作。
第三產業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新城區作為寧波市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全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如何加快實施“退二進三”戰略,推進第三產業發展,對于進一步提升城區功能和地位,充分發揮集聚、輻射和帶動效應,推動全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區域經濟協調、快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就加快新城區第三產業發展談幾點粗淺認識。
撤縣設區以來,根據區委、區政府的總體部署,新城區規劃建設已從原來的以二產為主逐步向三產為主轉變,三產項目的招商、建設已成為新形勢下新城區開發建設的重中之重。去年以來,重點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規劃引導。去年以來,先后實施了新城區核心區國際方案征集,開展了新城區分區規劃和控制性詳規編制,完成了城區主干道城市設計和景觀設計,目前正在著手編制新城區重點區域東西向文化及娛樂景觀軸城市設計、南北向商業景觀軸城市設計。規劃對新城區34平方公里范圍的商業、文體、娛樂、教育、醫療衛生等三產項目的配置規模、用地位置等都作出了明確要求,對新城區下步的三產發展起到了較好的引導作用。
(二)項目招商。去年以來,新城區把大力推進三產項目招商作為招商引資的重中之重來抓,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要求,先后引進5只較大的三產項目,計劃總投資達36.6億元,其中外資項目3只,注冊資金6000萬美元,其中寧波萬達廣場計劃總投資20億元,總建筑面積41萬平方米;白金五星級明州花園酒店計劃總投資8億元,總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開元明都大酒店計劃總投資4億元,總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鄞州商會大廈計劃總投資3.5億元,總建筑面積11.6萬平方米。
(三)建設推進。目前新城區范圍已建成的較大規模的三產項目共27只,計劃總投資超100億元,總建筑面積352萬平方米,其中房地產項目16只,總投資超50億元,總建筑面積171萬平方米,主要包括高教園區鄞州體育館、訓練館、圖書信息中心、鄞州高級中學以及華泰劍橋、東湖花園、格蘭云天、金灣華庭、半島名邸等一批房地產項目;在建的三產項目共20只,計劃總投資64億元,總建筑面積219萬平方米,其中主要包括明州花園酒店、開元大酒店、麒麟商務大廈、鄞州商會大廈、高教園區國際會議中心、商務休閑中心、明州醫院、新城區醫院、工商銀行、農業銀行、鄞州銀行、區社會福利中心、科技中心、文化藝術中心、文化廣場、鄞州公園以及新都美地、東湖花園、格蘭云天、華泰劍橋二期等一批房地產項目;已批待建項目共12只,計劃總投資44億元,總建筑面積121萬平方米,其中主要包括萬達商業廣場、區博物展覽中心、明州經貿大廈、綜合農貿市場、新江廈商城、新中源大廈、和邦商務大廈、奧麗賽大廈以及南湖花園、小城花園、春江花城、華泰三期等房地產項目。
近年來,雖然新城區三產項目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尚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規模、數量還是檔次等各方面,離區委、區政府的要求,同新城區所處的地位和應發揮的作用相比,都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需要在下步工作中進一步加大力度,推動新城區第三產業加快發展。
當前,東部新城、跨海大橋的建設,對于新城區來說,既是一次重大的歷史性機遇,更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此,要加快新城區第三產業發展,必須搶抓機遇,著重做好以下三個字文章:
(一)“快”,即加快建設,采取三方面措施:
一是組團式發展。當前,要嚴格按照新城區核心區規劃要求,緊緊圍繞新城區主干道路街景設計,充分發揮各街道、部門參與開發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著重做好新城區主干道路以及寧橫路、寧姜路、34省道等周邊街區的整理和改造,實現組團式發展和滾動式推進。
二是點線面聯動?!包c”,就是以萬達廣場以及周邊商業設施為點,力爭今年10月底前促成廣場開工建設,引進一批國際知名商貿企業落戶,并帶動周邊三產項目加快發展?!熬€”,就是以商業特色街為線,培育發展天童路、四明路等商業景觀帶,把商業特色街區作為城市中心的開發區來做精、做專、做大、做強?!懊妗?,就是以社區服務網點為面,加快社區服務的產業化和社會化進程,大力發展面向城區居民消費需求的家政、醫療、文娛、維修等服務,形成與現代城區發展相適應的社區服務網絡。
三是全方位拓展。通過采取積極的土地、投資、財政、金融、價格等政策,加大對新城區第三產業特別是重點服務行業的扶持、引導力度。同時,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民資外資發展第三產業,參與公平競爭,逐步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服務業運行機制。
(二)“高”,即提高品位。
一是抓規劃。按照“提高品位、超前發展、優化布局、體現特色”的規劃要求,進一步編制完善新城區第三產業發展規劃,并同我區“十五”發展規劃的編制和全區第三產業發展規劃緊密銜接,在合理規劃新城區第三產業區域布局的同時,進一步深化編制商業、交通運輸、信息通訊、金融保險、房地產等各種業態的發展規劃,為高起點發展新城區第三產業提供科學依據。
二是強招商。下階段,要將集中精力引進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第三產業項目,作為新城區招商引資工作的重要抓手,進一步提升新城區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并力求在引進具有國際水平的信息業、會展業、娛樂業和現代物流業方面尋求突破。同時,大力發展摟宇經濟、總部經濟,積極利用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的總部、研發中心或辦事機構來新城區落戶。同時大力引進綠城、萬科等國內知名房地產開發商參與新城區開發建設,逐步推出一批精品樓盤,提高新城區房地產開發建設的品位和檔次。三是重建設。在加快項目建設的同時,嚴格把好建筑的立面、色彩、體量及質量關,努力使各類建筑成為新城區中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特”,即注重特點。充分利用新城區的區位和環境優勢,大力實施錯位發展戰略,堅持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個性化發展道路,努力體現區委、區政府提出的“住在鄞州、學在鄞州、游在鄞州和創業在鄞州”的建設要求。
1、“住在鄞州”——著重實現三個“完善”:一是完善交通條件,特別是新城區與寧波市區及其他周邊區域的城市交通連接,大力發展區域內部公共交通,保證居民出行需求。二是完善社會事業配套,重點加快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公共事業發展,建設一批群眾性、開放性的公共活動場所。三是完善環境形象建設,加大城市綜合管理力度,營造優美、舒適、安定的城市環境形象。
2、“學在鄞州”——大力發展三大“教育”:一是基礎教育。加快建設具有國家級水準的新城區實驗小學、實驗初中等一批基礎教育教學設施,鼓勵和支持各種形式的社會力量辦學,進一步提升城區建設的品位和檔次。二是高等教育。以高教園區為依托,加快發展各類高等教育,重點加快第三產業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為加快三產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成人教育。大力加強就業培訓、函授、進修和社區教育等各類成人教育,完善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的終身教育體系,凸現新城區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提高市民素質的科教文化功能。
3、“游在鄞州”——努力營造三大“亮點”:一是商貿。在進一步加快萬達廣場建設的基礎上,集中精力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大型連鎖商貿龍頭企業落戶新城區,同時大力發展特色步行街、精品商業街等,著力構筑大中小相結合的商貿發展新格局。二是休閑。積極挖掘形式新穎、內涵豐富的休閑娛樂主題,注重體現鄞州區厚重的歷史文化、佛教文化和梁祝文化,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休閑、娛樂產業。三是江南水鄉風貌。充分利用新城區河網水系發達的優勢,努力營造賞心悅目的城市水景,并在建筑設計、燈光布局等各方面展現獨特的風格,以精致優美的江南水鄉風貌發展城市旅游經濟。
4、“創業在鄞州”——加快形成三大“服務業體系”:一是新興服務業體系。大力發展樓宇經濟,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大集團辦事機構,著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內涵、有檔次的精品樓宇,初步形成比較齊全的廣告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中介服務等新興服務業框架。二是金融信息服務業體系。吸引各類金融機構來我區設立機構或分支機構,加快發展郵電、通訊、電子商務等信息產業,努力為各類機構投資創業提供服務平臺。三是傳統服務業體系。加快發展賓館、餐飲服務業,大力發展社區醫療、家政服務、物業管理等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業,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生活需求。
我縣總工會積極落實《關于認真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監督的通知》有關文件精神,工會領導非常重視此項工作,認真按要求做好我縣的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F將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為切實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我縣工會根據實際情況,成立了以工會主席為組長的縣工會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統一協調指揮,落實上級工作安排,制定工作具體計劃。
我們省的最低工資標準為630元,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確保這項政策落到實處,是切實維護職工權益,獲得合法報酬的必然需要,我們各級工會應該在關心職工生活,維護職工權益上多做工作,切實保障職工的權益不受侵害,保障全體職工享受正當的工作時間和強度,享受到各項國家規定的福利。把工會真正建設成職工之家,體現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為此我們把督促用人單位認真執行新調整的最低工資標準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在我縣的新聞媒體上進行了廣泛宣傳,使各用工單位和個人知曉,為使最低工資標準執行得到較好落實提供了輿論支持。
我縣總工會專門成立了個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督促檢查工作小組,分頭深入到各個用工企業進行檢查。各工作組共走訪調查了近20個單位的5000多名職工。從檢查的情況看,大約有一半多的用工單位執行了最低工資標準,但仍有部分用工單位沒有執行該項制度。主要原因是這些單位處于停產、半停產的狀態,企業自身運轉困難,不能保證正常工資發放。
我縣總工會今后要將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堅持開展下去,對有能力卻不執行該項制度的用工企業加大督查力度,切實保障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都暫時沒有能力落實該項制度的企業,也要不定期地進行走訪,及時了解企業經營情況,防止出現企業作假的行為。
4月18日至23日,在副市長的帶領下,我市部分紡織企業負責人一行15人,赴浙江蘭溪、江蘇湖塘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習考察對接活動,先后參觀考察了中國立馬控股集團、浙江佳而美紡織、浙江鑫浪紡織、浙江七星紡織、江蘇曠達集團、常州馬杭色織布、江蘇甌堡紡織染整等企業,以及湖塘紡織城、湖塘紡織科技發展中心,并分別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兩地在紡織產業發展上的經驗做法介紹,與當地企業進行了對接交流?,F將有關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一)蘭溪市紡織產業發展情況。蘭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是“中國織造名城”。全市現有紡織企業1300家,從業人員5。1萬,規模以上企業217家,其中織造企業1150家(含毛巾企業275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26家??棽紮C1。3萬臺,其中進口噴汽織機3150臺、劍桿織機8000臺,織布無梭率達100%;環錠紡35萬錠,氣流紡6400頭;印染生產線7條,后整理線22條,闊幅平網印花生產線7條;年產布10億米、毛巾6億條、棉紗10萬噸、家紡用品等800萬套。,棉紡織工業實現生產總值80億元,其中織造企業產值達68億元,占紡織工業總產值的84。9%,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6。9%。紡織工業年上交稅收3。2億元,且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遞增,年出口交貨值25億元。
(二)湖塘鎮紡織產業發展情況。江蘇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是聞名遐邇的“紡織之鄉”、“全國色織布中心”和“中國織造名鎮”,兩度獲得“中國鄉鎮之星”殊榮。全鎮現有工業企業4660家,其中從事紡織服裝生產的企業2800家(其中色織面料生產企業約占半數以上),從業人員10萬余人?,F有織機4。4萬余臺,其中噴汽織機3500臺,劍桿織機30000臺,有梭織機10000臺,經編機500臺,噴水織機150臺,形成了以色織面料、牛仔面料和燈芯絨面料為主、以針織面料和產業用面料為補充的產品結構。培育了“江蘇新光”、“浩華紗羅”、“頂呱呱”等一批知名企業和品牌產品。,全鎮紡織企業完成產值136億元。
(一)高起點定位,提升產業檔次。蘭溪、湖塘地處江浙地區,棉花資源有限,發展紡紗優勢不明顯。為此,兩地都把發展重點定位于織造、印染、家紡等紡織行業下游產業中高端產品上。蘭溪市有紡織企業1300家,其中織造企業1150家,占紡織企業總量的88。5%以上;湖塘有紡織企業2800家,其中色織面料企業占半數以上,企業普遍應用“無錠紡紗、無梭織造、無紡成布、無水印染”等先進技術,產品實現了系列化、配套化、個性化、時尚化。產業定位的高起點為生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提供了基礎保障。
(二)高精尖裝備,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鼓勵企業應用先進設備,淘汰落后產能,兩地政府都出臺了對紡織企業的相關扶持政策。蘭溪市政府專門出臺政策,對紡織企業購買無梭織機進行補貼,每購買1臺噴汽織機財政補貼1萬元,購買20臺劍桿織機補貼1萬元。同時,對每臺織機規定最低納稅額標準,遏制低價無序的惡性競爭,促使企業應用高端設備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湖塘鎮提出了“紡織強鎮”的發展戰略,扶持引導紡織企業投入80多億元進行技術改造,普通織機已基本被先進的劍桿織機、噴汽織機、經編機及整經機所替代;印染、后整理、服裝等行業逐步引進筒子染色機、球莖染色、漿紗機及莫里森、門富士后整理生產線等國際先進設備,使得湖塘紡織產品逐漸與國際高檔服裝面料接軌。
(三)高質量管理,打造高檔次產品。蘭溪、湖塘十分注重企業的管理。湖塘鎮針對紡織企業制定了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質量方針和目標,建立健全了質量管理網絡體系,制定了一整套質量管理制度,所有企業都推行了技師責任制和質量工資制。在湖塘鎮江蘇曠達集團生產現場,我們看到,生產設備一塵不染,流水線生產井然有序,物品放置規范到位。該企業先后通過了iso/ts16949(版)標準評審、德國dqs公司頒發的質量體系論證和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企業在“精益生產、顧客滿意、實現零缺陷”的質量方針指導下,致力于原材料到成品品質的把關和提升,實現了高標準的品質管理。
(四)高素質人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蘭溪、湖塘兩地企業非常注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每年都組織紡織企業選送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到紡織院校、先進棉紡織企業深造、鍛煉,培養懂技術、會管理的應用型人才。當地政府還鼓勵企業赴上海、北京等人才高地招攬人才,用靈活的機制、優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浙江立馬、江蘇曠達等企業中高級技術人才占職工總數的比例達到30%以上。大量的人才儲備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了保障。蘭溪市到底,有國家級技術中心1家、省級技術中心3家,省級科技型企業2家,省級新產品近20個,省市高新技術產品50多個。同時,企業注重同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建立廣泛的橫向合作,大力研究開發新型特種紡織原料、織造工藝、染整后處理工藝等,紡織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時俱增。蘭溪市共有中國名牌1個,浙江省名牌3個、國家、省、市著名商標9個,江蘇湖塘也培育了一大批品牌產品。這些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使兩地紡織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也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五)高水平配套,營造優良發展環境。湖塘鎮開發建設了武進紡織工業園、城西工業園和湖塘印染工業園等專業園區,園區內建有熱電廠、污水處理廠等公共設施,實行統一治污、統一用電、統一供熱、統一收費,并在產業聚集區內集中建設標準廠房等。同時,成立了紡織科技發展中心,為湖塘紡織企業提供優良的產品研發、設計、檢測平臺,實現設施公建、資源共享,降低企業投入,把更多的資金用于生產發展。蘭溪市在蘭溪西郊開辟了面積達1000畝的靈洞工業園,作為發展紡織業的專業基地,政府在產業配套、社會協作、基礎設施等方面,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進一步優化和改善投融資環境,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建立和完善紡織品監測中心、紡織網、紡織協會等服務機構,努力為企業做好協調和服務工作。根據蘭溪織造名城建設的規劃,“十一五”期間,蘭溪紡織產業將以經濟開發區為軸心,建成占地13000多畝,入園企業500多家的產業園區。并按照產業集聚和資源共享原則,建立紡織生產研發中心、質量監測中心,以及紡織工業網、人才培訓和技術交流等公共服務平臺。
我市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的“中國棉紡織蠟染名城”,與蘭溪、湖塘兩地有很強的互補性,其紡織工業發展的經驗和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在我市紡織工業的發展上,提出如下建議:
(一)高標準制定產業規劃。產業要發展,規劃必先行。建議依照國家和省的《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認真制定適合我市的振興規劃。要按照“區域集中,產業集聚,開發集約,能量集合”的原則,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布局,高標準、高質量地制訂發展規劃,向上游發展良棉種植、精細加工,向下游發展高支紗、服裝及服裝面料、床上用品及裝飾用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到20xx年,紗錠達到250萬枚,無梭織機達到3000臺以上,清梳無卷化率達到60%,無接頭紗比例達到70%,無梭布比例達到80%,精梳紗比例達到50%。年生產各類棉紗420萬噸,各種布5億米,各種針織服裝1000萬件。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0億元、利稅12億元。
(二)高投入拉長產業鏈條。通過增投入,膨脹規模,壯大發展實力;抓延伸,突出主導產品,拉長產業鏈條,培育競爭優勢,膨脹產業規模。到20xx年,紡織企業累計投入力爭達到60億元,重點技術裝備水平達到90%,其中40%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要用先進的劍桿織機、噴水織機、噴汽織機、經編機及整經機所替代普通織機;印染、后整理、服裝等行業逐步引進筒子染色機、球莖染色、漿紗機及莫里森、門富士后整理生產線等國際先進設備。大力發展服裝加工產業,重點抓好已與溫州服裝商會簽約的總投資16億元的山東臨清溫州服裝產業園建設,建成集服裝制造、商貿流通、商務洽談、設計創意、時尚發布、論壇會展、培訓交流、度假休閑、生活配套等為一體的生態產業園區,提升臨清紡織產業檔次。
(三)高強度加強技術改造。當前我市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遭受困難,主要原因還是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為此,要把加強企業技術改造作為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和設備,全面提升裝備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繼續實施以提高“三無一精”(無卷、無梭、無接頭和精梳)比重為主要內容的改造升級,加快發展高檔精梳紗線、多種纖維混紡紗線和差別化產品,做到普通產品規?;?、特殊產品訂單化;加快發展緊密紡關鍵專件、高檔噴汽和劍桿織機等新型設備,力爭到20xx年全市細紗機全部完成節能風機的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加快淘汰“1”字頭細紗機、1979年及以前生產的a512、a513系列細紗機、b581、b582型精紡細紗機、bc581、bc582型粗紡細紗機,提升裝備水平。同時,嚴格貫徹執行《關于加強高能耗高排放項目準入管理的實施意見》,建立并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對行業中各類高能耗、高排放新建項目嚴把準入關,從源頭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杜絕新增落后生產能力。
(四)高起點進行自主創新。要以自主創新為第一動力,深入貫徹實施品牌戰略,堅定不移地走質量興市之路,以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帶動產業發展和集聚,提升綜合競爭力,有效應對國際國內激烈競爭。要學習湖塘鎮“區域品牌”與企業“名牌產品”共同發展的道路,在推進策略上,“區域品牌”以“中國紡織蠟染名城”為品牌標志,作為區域紡織服裝企業共享的資源,企業名牌產品以“三和”、“白羊”、“艾諾”為代表,帶動更多的優質產品和品牌。引導企業重視科技投入,積極推進科企合作,幫助企業建立科技成果引進渠道、科技合作渠道,鼓勵企業加強與各研究所、學校等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重點研發120支以上高支紗、功能性新面料用紗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紗線產品,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贏利能力。企業技術中心每年都要研發2-3個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新產品,爭取做到研發一批、儲備一批、開發一批、推廣一批。到20xx年,爭創中國名牌2個以上,省名牌5個以上。創建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個以上,中型以上企業普遍建立企業技術中心。
(五)高水平建立公共平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發展,政府要積極引導,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加快公共平臺建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盡量爭取國家扶持。組織篩選和上報符合國家要求的重大項目,積極幫助申報爭取國家及省各項資金支持;二是加大獎勵力度。落實好臨發〔〕4號文件,對獲得國家級榮譽稱號(中國名牌、馳名商標)以及省級榮譽稱號(山東名牌、山東省著名商標)的,分別給予30萬元和5萬元的資金獎勵;對當年被認定為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聊城市級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行業技術開發中心)的,分別給予30萬元、5萬元和2萬元的資金補助;對當年被認定為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的,分別獎勵企業20萬元和5萬元;對于成功上市的企業獎勵50萬元;對當年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重點項目,按實際形成投資額的萬分之三獎勵企業法人代表;凡重點企業當年新增稅金50萬元(含50萬元)以上的,按照新增稅金的2%獎勵企業法人代表。三是設立專項獎勵資金。制定專門的資金管理使用辦法,對加強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給予獎勵,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2、加速建立融資擔保平臺。一是努力做好銀企對接。積極貫徹國家適度寬松的金融政策,定期組織重點項目、骨干企業與各金融機構對接,向企業推薦金融產品,向金融機構推薦重點項目和優勢企業,確保重點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和企業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二是要抓好金融服務創新與業務品種開發。積極研究采取循環貸款方式,改變傳統的一次性貸款方式,“一次抵押、多次借款、隨時還款、循環使用’’;大力推廣農信社的“大聯保體貸款”的做法,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三是積極籌建擔保公司。今年力爭組建2家擔保投資公司,緩解我市企業擔保抵押難的問題。
3、加快建立公共研發平臺。公共研發平臺就是集中一個產業或全市的科技力量,建設成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互動、基于產業集群的行業聯合研發體系平臺??蔀樵摦a業的企業提供技術創新、公共研發等平臺服務。一方面,解決了投入大、要求高,單個企業難以建立的難題。另一方面,公共研發平臺既可以為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難題,也可以把研發出的新產品、新技術向企業推廣,實現互惠雙贏,進而推動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及市場競爭力。
4、加快建立公共服務平臺。一是設立市行政服務大廳,凡有審批職能的市直部門都要在大廳開設服務窗口,由各單位業務熟、責任心強的精干人員值班,并簡化審批程序,按照從簡、從快、從優的原則集中辦理有關手續,實現“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結。二是建設特色產業聚集區,可采用bot(即建設-經營-轉讓)、tot(移交-經營-移交)等方式,在產業聚集區內集中建設標準廠房、集中供熱、集中污水處理等,實現設施公建、資源共享,降低企業投入,把更多的資金用于生產發展。三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服務功能,宣傳推動提高產業知名度、組織參加或舉辦大型行業展覽活動,提供信息,加強交流,促進發展。
5、積極籌建專業批發市場。積極培育兩個市場,即原材料市場和專業交易市場。通過橫向拓寬、縱向拓展,建設一個有規模、上檔次的專業交易市場,吸引更多的上下游經營業戶、紡織機械及配件經營戶或印染加工聯絡處等中介加入,帶動紡織產業拉長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擴大我市的影響力。
為進一步推進城區香蕉產業化發展,增強抗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打造香蕉品牌,力爭把城區香蕉產業打造成為全區第一香蕉產區,今年5月份,城區人大常委會組織城區部分市、城區及鄉鎮三級人大代表對城區香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當前,城區蕉類種植面積由xx年的xx萬畝發展到xx年的xx萬畝,產量由xx年xx萬噸發展到xx年的xx萬噸。城區香蕉種植主要分布在xx沿岸的xx、xx定、xx三個鎮。其中,xx鎮香蕉種植面積xx萬畝,產量xx萬噸;xx鎮香蕉種植面積xx萬畝,產量xx萬噸;xx香蕉種植面積xx萬畝,產量xx萬噸。香蕉種植的品種以威廉斯b6,巴西蕉為主,其中種植健康組培苗威廉斯b6占香蕉種植面積的80%以上。在特色蕉類生產方面,雞蕉主要在雙定鎮種植,面積xx畝,年產雞蕉約xx噸;粉蕉分布在三個鎮,面積xx畝,年產xx噸;紅香蕉也有少量種植,但規模小,僅為零星種植。全城區已形成香蕉種植規模達xx畝以上的村有xx個,種植面積xx畝以上規模種植企業x個,種植xx畝以上香蕉種植大戶x戶,城區香蕉生產已形成規?;?、專業化、區域化發展的格局。
(一)政府大力引導,進一步做大香蕉產業。為了進一步做大香蕉產業,把香蕉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城區政府加大對香蕉產業的引導,通過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布局,穩定香蕉種植面積和產量,并對香蕉產業發展進行合理規劃,計劃在“xx”期間將城區香蕉種植面積發展到xx萬畝,產量xx萬噸,產值超過xx億元,使xx成為廣西香蕉生產第一大區。
(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近年來,城區政府加大了財政資金的投入,通過實施農田水利建設、土地整理等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也使蕉園的生產條件得到了改善。據不完全統計,xx年城區通過爭取上級財政資金xx多萬元來投入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同時,還爭取到xx鎮xx村、上正村,xx鎮大林坡等8個土地整理項目,總共投入資金1。1億元。另外,城區政府還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幫助蕉農解決修路、打井等問題。如xx年,城區政府通過各種途徑籌集資金xx多萬元幫助廣西xx農業開發公司修建一條水泥路和打兩口灌溉水井。
(三)實施香蕉品牌戰略,擴大西鄉塘香蕉知名度。近年來,城區政府十分注重香蕉品牌的培育,并先后注冊“洛洛香”、“甜彎彎”等香蕉品牌,并通過各種途徑對這些香蕉品牌進行宣傳。如城區政府每年都在“南博會”期間舉辦“洛洛香”香蕉節,通過“南博會”這個大平臺,大力宣傳我城區的香蕉品牌,提高“洛洛香”香蕉品牌的知名度,以帶動城區香蕉產業的發展。
(四)加強示范項目建設,“以點帶面”促進產業升級。實踐證明,香蕉標準化生產及機械化采收示范項目的實施,對帶動農民增收、促進產業增效和提升產品競爭力等方面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已經成為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城區政府通過積極扶持廣西桂潔農業開發公司、廣西旺農農業科技開發公司等幾個農業龍頭企業,大力推廣香蕉標準化生產采后處理技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以點帶面”促進了產業升級。
(五)大力開展香蕉創新技術培訓,提高香蕉產業科技支撐體系。為增加城區香蕉種植的技術含量,城區政府加大培訓力度,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網絡作用,通過xx香蕉專家大院、農民田間學校,對技術骨干、香蕉種植大戶、農村經濟能人等進行強化技術培訓,推廣普及香蕉標準化栽培技術、水肥一體化生產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節水灌溉技術。每年不定期聘請自治區、xx市香蕉專家到轄區進行專業技術輔導、解決技術難題,突破技術發展瓶頸。
(六)加強流通服務,促進銷售渠道暢通。為了做好流通服務,解決香蕉銷售困難問題,城區政府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做好服務工作:一是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經常組織轄區種植大戶外出招商或者參加區、市相關部門組織到北京、上海等地參加名特優農產品招商推介活動。二是積極培育農村經濟人隊伍。通過商會、協會等組織,不斷發展壯大本地農村經濟人隊伍,充分利用這些經濟能人的作用,汲引更多的客商前來采購香蕉。三是建立健全城區農產品信息網絡。通過建立健全城區—鎮—村三級信息網絡,及時對外發布產品供銷信息。四是建設香蕉物流園,加強香蕉銷售服務。目前,城區政府在xx鎮建設xx畝香蕉物流園的一期建設項目已經啟動。
雖然近年來,我城區的香蕉產業在政府的扶持、引導下發展迅速。但是,在發展過程當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待解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蕉類品種過于單一和上市時間過于集中。在城區蕉類種植品種中,香蕉種植面積占蕉類種植面積的98%。這就形成了一些特色的蕉類如粉蕉、雞蕉等種植規模小、水平低,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而且上市時間集中,大部分香蕉在當年9月—12月上市,上市高峰集中在11月—12月初,容易造成階段性供大于求,形成滯銷。
(二)香蕉品質參差不齊、缺乏市場競爭力。目前,城區香蕉生產過程中,公司化經營數少,大部分還是以單家獨戶承包種植為主。以單個家庭單家獨戶承包種植的香蕉,由于在管理上沒有形成企業化管理,生產技術標準化程度不高,造成品質差異大。而以公司標準化生產的香蕉,由于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宣傳,統一銷售,生產技術標準化程度高、成本低,香蕉產品質量好。因此,城區的香蕉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較為突出,導致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三)香蕉品牌運作不暢。目前城區有大熱門、洛洛香、甜彎彎等品牌。大熱門品牌由于大熱門種植公司規模小,所占市場份額不多;而洛洛香品牌雖然近幾年城區大力宣傳,由于沒有大的企業來運作,目前仍停留在商標上,沒有得到真正推廣,甜彎彎品牌剛注冊不久,影響力還不夠大。
(四)香蕉產業基礎設施仍比較薄弱,資金投入不足,發展水平不能迅速提高。一是對種植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對合作經濟組織(協會)的扶持和引導不夠,由農民自發組織的各類合作協會,他們在農業產業鏈中起著橋梁的作用,但大多是靠集資的方法籌集工作經費,不足以開展更深、更遠、更多的信息、技術等服務工作;三是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夠,灌溉基礎設施條件簡陋,嚴重的影響著地區自然優勢的發揮。
(五)農村耕地使用權流轉適應不了農業產業化要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個主要特點是規?;a經營,需要耕地的相對集中規模經營。由于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目前耕地使用權還難以有效便捷地流轉和集中,給農產品的適度規?;a帶來了困難。
香蕉產業是xx農業的經濟支柱和特色產業。近年來,隨著市場上香蕉價格穩中有升,農民種植香蕉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香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xx年種植面積xx萬畝,占xx市香蕉面積的60%以上,規?;l展的步伐逐步加快。為加快城區香蕉產業壯大發展,特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一)合理布局香蕉品種,種植季節,形成香蕉均衡上市和品種多元化。通過加大力度引導農民調整香蕉種植季節,合理調整香蕉秋、冬、春種植比例。做到均衡上市,避免供過于求。合理調整西貢蕉、雞蕉、香蕉品種威廉斯b6種植比例,擴大西貢蕉、雞蕉、紅香蕉等名優特蕉的比例,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同時,要繼續推廣這些優良品種的種植,推廣健康種苗,標準化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適用技術,建設10萬畝高產、優質、生態香蕉生產基地。
(二)充分發揮基地連片種植的示范作用,提升香蕉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目前農科院廣西植物組培苗有限公司、大熱門、馬彰然、梁潔言、金光農場菠蘿分場等香蕉連片種植基地的示范作用;積極采用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努力推廣香蕉無損傷采收技術,從根本上解決香蕉采收的擦壓傷難題,保持漂亮的外觀和縮短貨架期;研究建立香蕉深加工示范點,把香蕉加工成香蕉干、香蕉面粉、香蕉粉等,提升香蕉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對單家獨戶的種植戶,利用多種形式途徑加強種植技術的培訓,及時提供城區香蕉產區生產、銷售信息。
(三)繼續舉辦香蕉節,繼續實施香蕉品牌戰略,擴大知名度。作為向外界宣傳的一個重要途徑,應繼續舉辦香蕉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香蕉產業在區內外的知名度,擴大香蕉銷路,將香蕉優勢向外界展示。通過聯合轄區香蕉種植企業、種植大戶,實施統一的香蕉品牌,促進香蕉銷售品牌化。并逐步帶動單家獨戶蕉農統一按企業標準化管理生產,統一對外銷售,形成企業品牌化營銷,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四)加快推進xx鎮香蕉物流園建設,加強信息平臺建設,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通過招商引資,加快建設冷庫、倉儲、采后處理加工廠、停車場、電子交易平臺和服務客商酒店等。完善和提升服務功能,以優質的服務吸引國內外客商到我城區經銷香蕉。加強對產品促銷工作的宣傳,以提高城區香蕉市場的占有份額。
(五)創新機制,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和政策引導機制,為土地流轉提供保障,鼓勵和支持農民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進行土地流轉;召開各種現場會,與農民算經濟賬,讓更多農民了解土地流轉的成功典型及其效益,千方百計調動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大力引導各類組織和個人參與土地流轉,促進流轉主體多元化;采取政策扶持、協調融資、技術服務等積極措施,大力扶持香蕉種植大戶,促進土地規?;洜I;以政府職能部門為主導,積極向上爭取資金項目,實施農業產業開發和科技試驗示范,擴大香蕉試驗示范基地,拉動土地規模集中高效經營。
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7月以來,克振副省長帶領省直有關部門的同志深入武漢、孝感等地調研部分節能環保企業,隨后囑我們對該產業發展情況進行全面調查研究。近期我委分赴12個市州開展了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專題調研?,F報告如下: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將節能環保產業作為全省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著力加以推進,我省節能環保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匯總各市州上報數據,2020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超過1500億元,比2010年增長76.5%,其中:高效節能產業總產值約450億元,先進環保產業總產值約250億元,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總產值約800億元。全省節能環保產業企業數突破1000家,比2010年增長42.8%,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200多家;從業人員接近20萬人,較2010年翻了一翻??傮w來看,我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初步形成了一批骨干龍頭企業。
我省已有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節能環保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產品市場占有率穩步提高,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已初步成長為各自領域里的領軍骨干企業。
在高效節能領域,有從事電力能源裝備的長動集團、武漢南瑞、三環發展、合康變頻、大力電工、孝感大禹、襄陽萬洲、追日電氣等,從事蓄熱式燃燒的仙桃神霧,從事節能窯爐的華窯集團,從事三聯供空氣源熱泵的武漢朗肯,從事半導體照明的華燦光電、迪源光電、匡通電子,從事節能保溫建筑材料的武漢沃爾浦等。長動集團20萬千瓦以下熱電聯產機組市場占有率達30%以上;神霧公司占有國內高溫空氣燃燒應用份額50%以上;宜昌匡通電子在國內led封裝行業居于龍頭位置。
在先進環保領域,有凱迪控股、都市環保、中鋼天澄、凱迪水務、武漢華電、中碧環保、天虹儀表、方元環境、華麗環保、創新環保、合加環境、東之盛、沙市水處理設備制造廠等。都市環保自主研發的“氨硫銨燒結煙氣深度脫硫”技術和“雙循環三段式脫硫塔”裝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武漢華麗環保公司研發的可熱塑淀粉生物降解材料可有效解決廢棄塑料產生的“白色污染”;沙市水處理設備制造廠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管式超濾膜生產廠家,市場占有率50%以上;中鋼天澄是國內除塵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工程總承包商之一。
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有格林美、湖北金洋、千里馬、法利萊、江南實業、宜昌立帝、華山水產、華新水泥、黃石大江集團等。格林美是國內城市礦產領域首家上市公司,在荊門、武漢、仙桃等建有多個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基地;宜昌力帝是國內最具專業化的廢鋼加工處理設備研發生產企業;華新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技術攻克了垃圾處理過程中的4大難題,處置過程中無二次污染;武漢法利萊實現激光再制造設備的產業化生產,并列入國家再制造試點。
經過多年發展,我省節能環保產業逐步呈現出依托骨干企業向重點園區和區域集聚的發展格局。
在高效節能產業領域,陽邏開發區以西門子、阿?,m和國電南瑞公司產業園為基礎,形成了大型輸變電設備和智能電網應用裝備產業基地。黃岡節能窯爐的發展頗具特色,華窯集團、中洲窯爐、中亞窯爐等行業領軍企業正抱團推進“綠色工業窯爐”省級標準制定,填補國內該項標準的空白,黃岡逐步成為“窯爐之鄉”;襄陽以大力電工、追日電氣、萬洲電氣等企業為龍頭,建立了襄陽軟啟動產業聯盟,成為全國最大的軟啟動產業生產基地。
在先進環保產業領域,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集聚了凱迪電力、中冶南方、都市環保、中鋼天澄、綠世界、芳笛環保等一批龍頭企業,在電力環保、水處理、節水技術和設備、環保工程總承包等領域門類齊全、優勢突出。2020年節能環保產業實現總收入789億元。
在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領域,谷城再生資源園區圍繞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依托金洋公司、駱駝蓄電池、三環鍛造等一批“城市礦產”資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企業,初步構建了再生鋼、再生鋁、再生鉛等三條較為完整的循環型產業鏈,已形成年回收各類再生資源200萬噸、年處理利用各類再生資源130萬噸的能力,再生資源產業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黃石市圍繞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市,依托大冶有色、大江集團等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以有色金屬和稀貴金屬回收利用為特色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青山工業區內武鋼、武石化之間實現氮氣和氫氣資源互補,武鋼、青山電廠與利用鋼渣、粉煤灰、磷石膏的建材企業之間也形成了良好的協作模式,形成了以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工業污染治理、環保設備設計制造產業基地;武漢市東西湖區工程機械裝備再制造園區聚集了龍工、三一、千里馬等國內主要工程機械生產與再制造廠家,形成了再制造產業集群。格林美在荊門高新區打造廢舊電池、電子產品等回收利用基地,2020年產值超過23億元。
(三)社會參與節能環保產業的積極性增強。
我省積極落實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相關企業年減免增值稅和所得稅約17億元。每年爭取國家支持節能環保重點項目資金近15億元。政策扶持提高了企業投資節能環保產業項目的積極性,不僅一批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同時推動了建材、化工等行業從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向節能環保型轉變。武鋼集團、華新水泥、大冶有色等均成立了以節能環保為主攻方向的企業,如武鋼金屬資源公司對冶煉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生產礦渣微粉等產品,年產值超過80億元。中節能等央企也開始在我省投資布局。一大批在建或擬建的節能環保產業化項目正在穩步推進,總投資近1200億元,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較強的后備力量。
(四)各地對節能環保產業的支持逐步加大。
各地對節能環保產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武漢市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制定了節能產品推廣、廢舊產品回收利用財政補貼政策,加快節能環保服務模式創新,出臺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支持辦法,安排5000萬元市級循環經濟引導資金。鄂州市把節能環保產業納入重點發展產業,依托高新區建設專業節能環保產業園。荊門市出臺了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措施,設立了循環經濟專項資金,建立了循環經濟統計評價體系。襄陽市積極爭取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擁有谷城再生資源園區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東風康明斯國家再制造試點等一系列“國字招牌”,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發揮了引領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可以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同時,發展中也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整體競爭力不強。突出表現在“兩小一低”。一是產業規模偏小。我省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比例不足5%,產值僅為江蘇的四分之一,浙江、山東的三分之一左右。二是企業規模偏小,大型企業(集團)特別是具有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的企業還不多,仍以中小企業為主,集中度低,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技術水平偏低。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從事高端設備制造的企業不多,大多屬于一般加工制造企業,產品附加值較低。
(二)產業結構不優。產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我省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較快,但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和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不足,特別在高效鍋爐、垃圾處理成套設備、廢舊電器和汽車拆解等節能環保裝備制造領域存在明顯短板。產業空間布局也不盡合理,“撒得不開、聚得不夠”,部分市州縣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滯后。產業集聚度不高,產業鏈不成熟。
(三)市場開拓難度較大。節能減排總體上屬于政策驅動型市場,其中很大一部分政策拉動型需求和政府公共投資,節能環保產業領域相關的目錄清單、資質資格認定較多,進入市場的門檻較高。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一些技術和裝備研發成本高、產品性能不穩定,難以為市場接受并得到應用推廣?,F有的節能環保企業大部分是民營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貸款難、融資貴問題,資金積累緩慢,企業發展面臨很多實際困難。
(四)扶持政策還不夠系統。一是在創新驅動方面,沒有把節能環保產業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作為省級科技計劃的重點領域。二是在需求牽引方面,國家通過推廣節能環保產品、實施節能環保重點工程來推動節能減排和擴大投資消費需求,但地方政府不能只推廣使用本地產品,需求牽引政策難以精準發力。三是在投資促進方面,主要是申請國家資金扶持,省級沒有設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相關節能環保企業的產業化項目只有變換主題申請有關部門的其他專項資金,影響了企業投資積極性,甚至導致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四是在政策引導方面,對一些新興的服務模式,如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政策不明確、法律規范不健全,影響了推廣應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廢棄物回收利用增值稅進項抵扣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五是在組織協調方面,沒有建立規范統一的統計體系,影響對產業發展形勢的科學研判。部門之間協調配合還不夠。
三、
進一步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國家更加強調節能減排硬性約束,節能環保領域的投資、技術、裝備、服務需求十分旺盛。近期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今明兩年生態環保重大工程中,僅大氣污染防治和清潔水重大工程投資就超過8600億元,市場潛力大。我省節能環保產業正處于從產品生產向裝備和服務延伸、從外圍向核心突破、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關鍵時期。兄弟省市均將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呈現萬馬奔騰、不進則退的發展態勢。以我省的基礎和條件,只要加大力度,完全有可能實現節能環保產業跨越式發展,5年時間有望培育成產值5000億元的新興支柱產業,占據新一輪區域競爭的制高點。下一步建議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擴大市場需求。節能環保產業與一般性競爭行業最顯著的區別,是其對政策的依賴程度較高。因此,要做好政策和市場結合文章,把促進推廣應用作為關鍵環節。一是強力推進節能減排降碳,加快淘汰落后鍋爐、電機、老舊汽車等,擴大節能環保裝備、產品市場空間?!耙恢鲀筛薄敝行某鞘泻推渌袟l件地區,適當提高節能建筑、新能源汽車推廣、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資源回收利用等節能減排目標,以政策拉動需求,進而帶動產業發展。二是推進政府采購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嚴格執行政府優先采購和強制采購節能產品制度。鼓勵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向社會購買節能環保服務。把合同能源管理作為公共機構開展節能改造的主要方式,研究制定促進公共機構合同能源管理實施的具體辦法。三是引導節能環保產品消費。完善節能惠民工程、“以舊換再”、“能效領跑者”、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等政策措施,開展全民行動,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消費理念。四是支持節能環保企業參與節能減排重大工程。對獲得國家節能環保標識、進入國家相關目錄名單的省內企業給予適當獎勵,對省內企業研制的首臺(套)節能環保裝備在省內工程中使用的,可由省財政對生產企業及用戶給予補助。五是支持節能環保服務模式創新。積極培育合同能源管理、節能量審核、節能低碳認證、碳排放核查等第三方機構,在污染減排重點領域加快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支持發展再制造服務,建立完善廢棄物回收處置體系。
(二)助推企業發展。一是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建議對未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再生資源企業,各地方政府可將新增的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全額返還給企業。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對此,國務院文件有明確要求,但我省目前還沒有設立節能環保產業扶持專項資金,僅省經信委在新增專項資金中,對資源循環利用有一定支持。建議從2020年開始,省財政設立5000萬元節能環保產業扶持資金,主要以貼息方式支持節能環保產業重大項目建設。三是拓寬投融資渠道。包括綠色信貸、抵押擔保、上市融資、債券發行、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等。四是支持節能環保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對引進的節能環保企業,給予一定獎勵,并在用地等方面予以優先保證。五是加強組織協調,建立部門協調聯動工作機制。
(三)支持技術創新。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技術產業的典型特征,必須把實施創新驅動、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節能產業領域,加快節能共性關鍵技術、核心材料和關鍵設備的研發,推進節能技術裝備升級換代。重點發展高效電機、高壓變頻、無功補償、高效鍋爐(窯爐)、蓄熱燃燒、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半導體照明、工業化建筑、碳捕捉等技術和裝備。在環保產業領域,以大氣污染治理、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污染土壤修復和環境監測等領域為重點,研發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技術和產品,提升我省環保技術裝備水平,加快治理突出環境問題。在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領域,以磷石膏等典型固體廢棄物、稀貴金屬、農業廢棄物、餐廚廢棄物等處理以及再制造為重點,加快研究一批市場需求量大、應用前景廣泛、經濟效益明顯且無二次污染的高效資源化利用技術。同時,著力提升節能環保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引進人才、引進技術,加強對外技術合作。
(四)推進試點示范。近年來,國家在與節能環保產業相關的領域,特別是循環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試點示范,把這些試點示范抓好了,就能為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培育產業發揮重要引領作用。要積極推進我省國家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探索符合各地特點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進我省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再制造試點、循環經濟示范市(縣)、“雙百工程”等國家級節能環保各類示范試點建設,切實發揮典型帶動和輻射效應。開展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創建活動,進一步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企業循環式生產和園區循環式發展,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五)完善相關政策。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出臺后,全國已有10多個省級政府相繼制定了貫徹落實措施。去年我省發布了關于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行動方案,但對節能環保產業的整體發展沒有系統政策和全面部署。建議省政府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并召開專題會議部署推進工作,以提高各地各部門對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緊迫性、重要性的認識,并按照精準調控、噴灌滴灌的要求,拿出支持節能環保企業發展的具體舉措。目前,我委已研究草擬了相關政策文件初稿,待征求意見、修改完善后報省政府審定。另外我們已啟動《湖北省節能環保產業“十三五”規劃》的研究工作,提前謀劃未來一段時期我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思路和總體布局。
按照建設“四個中心”國家戰略的要求,落實發展海洋經濟的總體規劃,將充分依托洋山國際深水港和浦東國際航空港兩大國際性樞紐港的優勢,延伸和拓展浦東開發開放的經濟社會效應,準確把握在新一輪發展的戰略地位,積極貫徹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充分體現區位優勢,培育和發展主導產業,加快產業發展步伐,壯大主導產業,提升產業集聚度,提升產業能級。加快經濟的發展,就是要以加快優勢產業的發展為基礎,形成產業細化、優勢明顯、集群度高的產業群,共同推進經濟圈產業的競爭力。
年,區規模以上工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64.7億元。其中四大重點行業:電子信息業占總產值的11.2%,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占2.8%,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占13.3%,裝備業占51.3%。從行業小類看,通用、專用、運輸設備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4.6億元;金屬制品業完成產值38.2億元;電氣機械、通信設備、計算機、儀器儀表等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9.6億元,比上年增長78.5%,其中電子信息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2.9億元,同比增長155.0%。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7.2億元,占全區工業的7.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4.7億元;通用、專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4.6億元,比上年增長38.0%,其中汽車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業完成172.4億元,比上年增長1倍多;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完成18.3億元,比上年增長34.6%。全區工業實現利潤41.0億元,電子信息業占4.1%,醫藥及醫療制造業占3.0%,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占19.4%,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占22.3%。從主營業務收入看,四大重點產業共實現493.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總數的74.2%。其中電子信息業占11.1%,醫藥及醫療制造業占0.2%,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占12.1%,裝備業占50.9%。
總體來看,我區4大重點產業發展狀況良好,呈出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從產業規???,4大產業創造的經濟總量在全區工業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匯總數據顯示,年,我區工業4個重點產業共有582戶企業,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的51.0%;就業人數8577人,占規模以上工業就業人數的5.2%;資產合計406.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資產的69.7%;主營業務收入493.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74.2%;利潤總額30.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的74.3%。
二是從經濟效益看,重點產業各項經濟效益指標普遍好于全區工業平均水平。數據顯示,年我區工業重點產業的資產周轉率為2.14次,比全區平均水平高2.5%;勞動生產率為11.7萬元/人,比全區平均水平高2.2萬元;重點產業產品銷售率為98.7%,高出全區工業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負債率為53.5%。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區產業的發展現狀,下面對各產業逐一進行分析:
1、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49家,從業人員1020人,資產56.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88.8億元,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三。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延鋒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億元)、納鐵福傳動軸有限公司(17.6億元)、申龍客車有限公司(5.2億元)。
2、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21家,從業人員339人,資產16.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8.4億元,實現利潤1.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個百分點,有2家企業的產值超過4億元,分別是揚子江藥業集團海尼藥業有限公司(5.5億元)和迪賽諾化學制藥有限公司(4.7億元)。
3、電子信息制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52家,從業人員1190人,資產61.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74.1億元,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5家,超30億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昌碩科技()有限公司(35.0億元)、勝華電纜廠(12.8億元)、堂福電子有限公司(3.4億元)。
4、裝備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460家,從業人員6028人,資產272.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338.3億元,實現利潤21.2億元。其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一。資產周轉率為2.1次,產品銷售率為99.9%,資產負債率為55.9%。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有法人單位102家,從業人員1393人,資產63.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93.0億元,實現利潤9億元。其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二。資產周轉率為2.3次,勞動生產率為14.8萬元/人,產品銷售率為97.8%,資產負債率為52.9%。
雖然目前重點產業還很弱小,但已經有一批正處強勁發展的產業,還有一批具有較明顯發展潛力的產業,經濟崛起的步伐在明顯的加快。經濟發展的提速,我們認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徑應是產業的集群化發展,以區域經濟的一體化來加速改變經濟發展的固有狀態,不斷激發發展活力。從產業發展的層面上看,加快工業產業集群建設應著力抓好六個方面。
(一)實施好“十一五”產業發展規劃。
在實際的發展中,應結合國際產業發展和轉移規律、我國產業發展狀況,制定出推進工業產業發展具體可行的措施。要從工業整體發展出發,立足于產業發展和產業集群狀況,著眼于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強勢發展產業--潛在優勢產業,圍繞產業聯動,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集群,合理布局生產力,形成產業聚集,要與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想結合,與產業園的特色相匹配,與人力資源相適應,發展以現代裝備業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同時與浦東聯動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
(二)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促進產業升級。
堅持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的產業發展方針,在發展中完成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調整中實現產業創新提升,逐步構筑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先導、現代裝備工業為支柱,特色鮮明、重點突出、體現臨港經濟特征的多元產業體系,努力構筑“現代裝備工業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信息產業基地”。要做好工業產業集群,其根本點就是要以產業中心發展區域的產業為基礎,特別是利用其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整合同類產業和產品資源,發揮產業集群的引領導作用,帶動經濟圈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有利時機,努力創造條件,改善軟硬環境,大力引進外資,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特別是要吸引外資在我區建立研發中心和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提升加工產品檔次和開發能力。
(三)以產品為核心,加強產業集群分析研究。
從產業競爭力上看,我們要對重點行業進行細化研究,從中類行業細化到小類行業、細化到產品。從小類行業上研究,以龍頭產品為紐帶,進行產業集群,進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競爭,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和贏利水平。同時充分重視國內外市場,做好兩個市場大文章。比如電子信息行業,它的發展與國際it產業的發展休戚相關,但另一方面,國內市場仍有巨大的潛力,對電子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時,也要眼睛向內,加大技術投入,集中攻關,尋求核心技術突破,不但可從根本上解決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業的產品附加值,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堅持以質取勝戰略,法力培育優秀品牌,使之成為的產品新亮點。
(四)“開源節流”并舉,應對能源緊張局面。
工業的快速發展,用能需求急劇增加,能源供需趨緊。短期來說,強化節能意識,組織協調好能源供給,最大限度地舒緩用能緊張的局面。長遠來看,關鍵是加強節能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開發可替代新能源,特別是可循環使用的新能源,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與此同時,新技術的應用,還是從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成本壓力增大的最佳途徑。
(五)統籌協調好招商引資工作,促進工業園區良性有序發展。
招商引資是加快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工業園區則是我區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戰場。要把園區的工業做大做強,招商引資,引進項目和資金仍然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把加快工業發展、壯大工業規模、培育工業經濟增長點作為重大措施來抓,各部門要積極配合,為園區建設創造寬松環境。提升工業園區的能級,加快培育臨港綜合經濟開發區、臨港物流產業區、國際醫學園區和信息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功能培育。通過園區建設,拓寬我區工業發展空間,吸納新的工業項目,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增強發展后勁。從經濟一體化、空間布局擴容和功能提升出發,把工業園區整合成產業功能區,加快工業園區的產業集群化、市場專業化的發展。
(六)把握產業發展方向,加快發展新興產業。
大力扶持大型優勢企業和中小高技術企業,針對我區目前存在的企業多、技術競爭力弱的問題,要繼續實施企業集團戰略、龍頭企業戰略,發揮規模優勢,提高整體抗市場風險能力,力求在微電子、軟件、計算機、通信等重點領域盡快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集團和拳頭產品。與此同時,進一步扶持中小高技術企業,培育大型企業的后備力量,以形成梯次推進的產業組織體系。比如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是世界產業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國工業的五大重點發展產業。年,該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占我區規模以上總量的6.8%,實現總產值占總量的7.1%。要把握好產業發展的大勢,著力發展增長潛力大、帶動效益強、技術含量高的產業,發展和壯大新興產業。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鄉文化建設在上級各部門和鄉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下,致力于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把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貫徹落實文化藝術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文化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文化市場不斷繁榮,鄉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一、基本情況。
(一)高度重視,措施到位,文化建設環境良好。
鄉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文化中心由副鄉長直接分管,崗位職責、財務財產管理、檔案管理等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實處。鄉文化站業務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遷,于鄉黨委政府劃撥土地重建文化站,10月建設完工并投入使用。文化崗位現有3人(大專學歷),工資和業務金費得到落實,列入財政預算。每年用于文化站業務金費3萬余元。文化中心活動正常。目前,有6個村委會建立了村級文化活動室,活動開展正常,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二)底蘊深厚,隊伍龐大,文化建設陣地廣泛。
縣、鄉對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相當有限,文物事業經費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由于缺乏資金,使得文化部門無法對一些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也無法向民間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戶開展活動沒有固定經費來源,主要靠臨時籌集。經費的匱乏,造成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現有資源難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來未能添置新書,且文化活動器材匱乏。
(三)文化建設觀念滯后。
對于文化建設方面普遍存在認為文化是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在建設上打不開路子、邁不開步子,缺乏創新意識。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要積極借助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發展文化事業的探索。
(四)文化保護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鄉由于受經濟、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夠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發揮農村文化陣地的作用。引導農村文化進入千家萬戶,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糧,逐步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涵養。
(二)抓好文化市場管理,使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積極開展“先進文化鄉鎮”創立活動,完善文化陣地設施。多層次多渠道的開展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發展業余演出團隊,搞好各類文化藝術培訓,更好的滿足群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勵和扶持群眾自辦文化產業,使之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辦文化的重要補充。
(五)扎扎實實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質的文化品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快速發展。
為了加快果品產業的發展步伐,把開縣建成全國錦橙第一縣,重慶市果品第一縣,以提高果農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據農業局的總體布署和安排,結合果品生產的實際情況,由經作科、果樹站3名技術干部,分赴到花林、長沙、鐵橋、臨江等鄉鎮,對果品產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規劃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于后:
開縣是三峽庫區乃至全國久負盛名的柑桔產業大縣,素有“桔鄉”、“金開縣”之美稱。果品產業是開縣農村經濟中農民致富、財政增收的優勢產業。近幾年,我縣大力實施“換掉柑桔劣種跨世紀、改善基礎條件上檔次工程”,對盤強果品產業,改善果品質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場競爭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產初步實現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規?;?、生產專業化。
(一)有宏大的生產規模。開縣果品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長沙鎮為中心的柑桔生產基地鄉鎮22個,面積27萬畝,年產量8萬噸;以鐵橋為中心的伏淡季優質水果生產基地11個,面積10萬畝,產量2萬噸。果品產業常年產值突破1億元,占全縣農業產值的10%,已成為重慶市果品生產大縣。特別是“渝開”牌優質錦橙名聞遐邇,20xx年已獲“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形成了以“渝開”牌錦橙為主導品種的傳統優勢柑桔產業。
(二)有較多的優良品種。1998年“白橋會議”之后,果品產業加緊實施高換工程,加速劣質品種改換,積極推進果品產業化,堅定不移地走優質、高產、高效的發展道路。截止20xx年,全縣累計完成柑桔高換790萬株,共引進、推廣錦橙、臍橙、夏橙、血橙、椏柑、雜柑等名、優、特、新品種品系50多個,20多個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種,果樹良種率達60%,果品優質果率達55%。
(三)有較高的生產效益。90年代以來,成功地實施了長江柑桔帶建設項目、重慶市柑桔高接換種項目、果品品種改良示范基地項目和錦橙標準化基地建設項目。通過實施,果品產量、質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產值800萬元,改良實施區域農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長沙鎮長沙村改良的`優質錦橙和臍橙,銷售收入較20xx年增收60萬元。隨著良種柑桔的逐年推廣,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逐漸顯示出來。
(四)有知名的品牌。我縣是全國聞名的錦橙生產基地縣,開縣錦橙曾連續六年獲全國柑桔鑒評錦橙組第一名,“渝開”牌錦橙先后于20xx年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20xx年已獲“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開縣錦橙、紐荷爾臍橙、太田椏柑被推薦為全國柑桔產業結構調整良種;開縣“鐵橋牌”優質梨已名揚川、渝兩地。加入wto后,三峽匯源果業集團等龍頭企業的推動,將使我縣優質水果生產更具有廣闊的前景。
(五)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本縣境內地形以丘陵低山為主,立體氣候明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對濕度80%,日照時數1463小時,無霜期306天。我縣海撥500公尺以下的耕地占70%,土壤以紫色土為主,成土母質氧化鉀含量豐富,ph值6.5左右,土層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強。因此,發展果樹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六)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國內市場上,我縣與“三北”地區和京、津、滬、渝等國內大中城市建立了長期的較為穩定的產銷關系,縣外年銷售量柑桔7萬噸以上,梨主要銷往“渝——萬”干線為紐帶的周邊區縣;在國際市場上,我縣每年向俄羅斯、蒙古、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出口柑桔5000噸左右。入世后,我縣以“渝開”牌錦橙為主體的開縣柑桔將搶灘國際國內市場,優質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將在整個渝東北市場覓得更多的機會,開縣水果將有著更為廣闊的市場銷售前景。
20xx年至20xx年,全縣果品種植面積發展12.5萬畝,其中:柑桔發展8萬畝(錦橙3萬畝,夏橙5萬畝),優質梨2.5萬畝,桃李等2萬畝。到20xx年,全縣果品種植面積發展到50萬畝,產量達20萬噸,產值2.4億元,實現果品生產增加值1.77億元,稅收1939萬元。其中:柑桔發展到35萬畝(錦橙22萬畝,夏橙5萬畝,紅桔4萬畝,臍橙、椏柑等4萬畝),產量16萬噸,產值2億元,增加值達1.5億元,稅收1664萬元(錦橙產量5萬噸,產值0.7億元,增加值0.5億元,稅收560萬元);優質梨發展到5萬畝,產量1.2萬噸,產值1200萬元,增加值877萬元,稅收96萬元;桃李等發展到10萬畝,產量2.8萬噸,產值2240萬元,增加值1637萬元,稅收179萬元。
(一)缺乏發展資金。按照縣委、縣政府打造中國錦橙第一縣、重慶市果品第一縣的發展要求,需果品產業發展資金2.5億元,就目前看,資金投入較少。一是農民不原出錢發展果品生產,全縣在縣外打工的農民達30多萬人,每年打工收入達2.4億元,其資金主要用于農村房屋建設和發展三產業上,用于發展果品生產的資金較少;二是鄉鎮近年財政較困難,在果品產業發展中,很少有資金安排;三是據了解,今年縣上安排的扶貧資金用于果品生產的發展資金只有75萬元,較去年少一半,退耕還林政策也只有2萬畝(其中柑桔1.5萬畝,優質梨0.5萬畝);五是去年縣上安排用于柑桔高換的扶貧資金,經過縣上有關單位驗收后,至今部分鄉鎮資金還沒有到位。
(二)部分鄉鎮認識不到位。部分鄉鎮領導對果品產業發展認識不夠,認為年年都在抓果品生產的發展,但“賣果難”現象仍然突出,沒有真正將果品生產工作作為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硬仗來打,對今年工作及“屆期”規劃思路不夠清晰。如江里片區縣上規劃發展優質梨,但該片區的個別鄉鎮領導認為縣上硬性規定發展優質梨,而農民認為這些區域不適宜種植優質梨,愿意種植柑桔,因此這些鄉鎮領導對發展優質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對縣上規劃的任務難以完成。
(三)部分鄉鎮規劃不成片。前兩年雖然新植的柑桔、優質梨面積比較大,但由于沒有集中規劃成片,而是分散種植,不利于田間管理;加之建園的基礎條件差,管理技術沒有到位;特別是去年其他部門從縣外引進的優質梨種苗質量差,導致果樹栽植后成活率不高。
(四)果樹栽后管理不力。有些干部沒有督促、指導果農按照科學技術要求抓好果樹生產的管理,配方施肥、保果壯果、病蟲綜防、樹盤覆蓋、果實套袋、人工授粉六大實用技術落實到位差,特別是今年少數鄉鎮出現了柑桔高換樹不能下砧的問題。
借鑒工業思維模式。用工業思維謀劃果品業,著眼于經濟全球化,按照技術高新化,生產專業化,產品標準化,商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果園辦成“綠色工廠”,使農民成為“產業工人”,全面提升果品產業升級。
八里十河村地處xx鎮南部20公里處,與竹林關、土門、毛里崗接壤,地處偏遠,土地資源貧乏,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225戶,849人,勞動力601人,享受低保戶84戶170人,有耕地714畝,人均占有糧400公斤,年人均純收入1860元。
全村現有山茱萸900畝,全村山茱萸大戶15戶,戶均10畝650株,掛果樹占47.5%,年產34萬元;核桃100畝,年產5萬元;年出欄商品豬240頭,年出欄5-10頭以上的6戶,全村基本達到戶均養1頭豬,年產24萬元;勞務輸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務工的達132人,半年以上達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萬元。勞務和山茱萸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為農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農村產業的長足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活力。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項,有35%農戶住進寬敞明亮的小洋平房,電話、彩電、摩托車的普及率均達到60%以上。涌現出了一批產業大戶。洪溝組黃恩娃,栽植山茱萸樹12畝,年收入1.2萬元。椒樹洼組周保林,豬年出欄10頭,收入1.1萬元。
1、思想認識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村組干部群眾創業精神差,滿足現狀,“小農思想”嚴重,只圖吹糠見米、立竿見影之效,特別是大部分青壯認為發展林果業、養豬業,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費力費時、受市場控制大,從而形成勞務大發展,其它產業比重嚴重失衡,阻礙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2、產業項目少,資金投入嚴重不足?,F該村林果業、養豬業仍停留在家庭小經濟狀態,做大做強意識不夠,年用于發展產業的投入比重很少,僅占年投入量的15%;風險意識和發展意識不足,年養豬與林果發展規模增長率僅有10%;村組干部在市場開拓與產業項目引進等方面缺乏創造,等米下鍋思想嚴重;勞務輸出地分散,沒有當地帶頭人,難以形成勞務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雖然群眾種植山茱萸、核桃的積極性高,但由于農戶文化素質低、經營分散、技術推廣滯后、資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蟲害防治難以正常進行,年損失率在20%以上,導致產品產量低、質量差,造成了廣種薄收。
4、林果規模小,基地建園不足、水平低,良種比例小。集中連片50畝以上的,沒有1處,良種栽植面積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山茱萸、核桃僅限于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簡單,產品附加值低,導致產值效益低下。
6、市場混亂,經營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統一的營銷系統和營銷隊伍,尚未形成產供銷體系,專業合作組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因缺乏信息和科學的市場預測,造成產品搶購搶銷或滯銷的混亂局面,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豬存欄少,適繁母豬比例嚴重不足,難以滿足當地養豬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一是強化領導,形成工作合力。鎮、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駐村工作隊,并把“一村一品”工作納入全年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范圍,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工作任務,形成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的“一村一品”發展格局。
二是廣泛宣傳,制定工作規劃。充分利用廣播、標語、板報、會議、宣傳材料等進行了廣泛宣傳,組織各級干部和產業帶頭人開展學習培訓,使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發展一村一品,對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了干部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立足本村資源優勢,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發展規劃,指導“一村一品”健康發展。
三是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科技培訓,今年舉辦培訓班2次,培訓32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420份,提高了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實施科技入戶工程,積極培育科技示范戶。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快農村人才培養,實現人才強村新突破。
四是分類指導,實現重點突破。按照“畜牧抓發展,林果抓科管,菌藥抓營銷,勞務抓培訓”的工作思路和“一業突破,長短結合”的方針,采取“抓大戶建小區,抓協會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營銷促增收”的辦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開展服務,突出重點,全力推進“一村一品”實現突破性發展。
五是抓點示范,輻射帶動。堅持從示范帶動入手,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戶。
六是組建合作組織,實行品牌經營。成立勞務和山茱萸產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服務,拓展市場空間,樹立產業品牌形象,形成產業發展聚能效應,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為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載體。
一是以農民培訓為突破口,加大農村人才戰略的實施力度。把會管理、懂經營、群眾信得過的能人選進村兩委會班子,采取形式多樣的辦法推廣實用致富技術,培育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力爭3-5年培訓每組3-5人技術能手和1-2人勞務帶頭人。
二是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建立市場營銷體系和營銷隊伍,擴大品牌效應。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努力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提高經營效益。
三是以產業合作社建設為突破口,加大農業產業化發展力度。建立農村產業合作社,力爭盡快實現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開發路子,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效益。
四是以開發品牌為突破口,加大市場開拓工作力度。引導農戶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發展意識、風險意識、品牌意識。一方面要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的開發力度,另一方面要創建品牌效應。
五是以建立信息服務體系,加大農業信息化的推進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產業大戶為重點,建立科學規范的利益機制,用市場手段抵御市場風險。
六是爭取國家惠農政策,加大項目引進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的名義申報項目,爭取資金,用資金使產業發展再上臺階。特別是在化肥、山茱萸剝皮機、病蟲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農補帖、扶持資金上給予投入。
大力建設標準化、衛生化圈舍,引導群眾擴大適繁母豬規模,加大良種瘦肉型豬引進力度,平抑仔豬市場價格,力爭每戶平均存欄2-5頭。
八是壯大勞務產業,開發勞務品牌。根據該村外出務工群眾較多的實際,以協會為平臺,內引外聯合作單位,大力培訓青壯年勞力,擴大年勞務規模,努力打造勞務品牌。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擴大農村經濟規模,適應市場競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縣農業通過結構調整、培育和完善市場機制,開展一系列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在培育專業大戶、建立龍頭企業、發展基地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有力地促進了我縣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現狀,我就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談幾點粗淺的認識和思考。
1、龍頭企業的建立和帶動,促進了我縣農業向規?;?、集約化方向發展。
2、基地建設規模逐漸擴大,輻射帶動作用加強。通過基地建設,形成了規?;?、系列化生產經營,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3、協會、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的建立,有效地解決了農民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的服務工作,有力地提高了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4、專業化交易市場的建設,大大地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農業產業化的最終落腳點是銷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場和暢順的流通渠道,是農業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1、思想認識不到位,不重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有人認為農業的產業化不過是對傳統農業的改頭換面或換個說法而已,而沒有從本質上去認識這一新生事物,導致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難,農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組織領導、資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體的規劃和必要的協調,使農業產業化處于自流的狀態。同時,不少人將專業大戶發展單純地與產業化相結合,發展幾戶大戶,成立幾個協會,就可以宣傳產業化水平上臺階了,而不重視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不重視產加銷、農工貿有效結合,這樣的農業很難參與市場的競爭,農產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開發。
2、企業與農民、市場的橋梁作用不夠明顯,聯系不夠緊密。
3、中介產業化組織規模小,實力弱,與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夠緊密,發揮作用不夠。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實現農業組織的創新,通過產業化組織的中介作用,建立起農民與市場的協作關系,推動農業向規?;?、集約化方向發展。
4、缺乏市場風險防范機制。
5、科技推廣工作乏力,機構不健全。
1、選準主導產業,建立規?;?。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必須要求農業的規?;l展,而基地建設最為重要。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地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從而形成區域化發展、專業化生產、規?;洜I,形成群體生產優勢。在發展基地時,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正確引導,合理配制和利用資源,培育適合本鄉鎮、本地區的,有市場潛力和開發價值的產業;二是要發展名、特、優、稀等項目,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三是要做到推進技術創新和品種改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現有傳統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生產能力;四是要做到長期、穩定發展,主導產業一經確定,不要輕易變動,使主導產業逐漸形成規?;?、區域化發展格局。
2、著力培育以農產品加工、流通為主的龍頭企業?,F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是弱化種植農業,強化加工農業。加強加工、流通企業的發展,應圍繞主導產業,按照起點高、輻射力強、市場潛力大的原則,建立一批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強化服務的骨干企業。在發展這些龍頭企業時,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強引導和協調,使企業與農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民”的生產模式,做到優勢互補、實現“雙贏”;二是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投入,制定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確保企業正常運行,不半途而廢,不損害農民利益;三是擴大農業的對外開放,重點引進農產品深加工項目,提高農產品加工的質量的檔次,積極引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大型綜合項目,帶動產業化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
3、強化中介組織建設,加強組織與農戶的聯系作用。一是要規范中介組織行為,克服盲目發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組織的發展載體,使中介機構在生產、銷售、加工等環節均有企業支撐,從而服務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如我鎮擬建的蛋禽協會,就依托我鎮規模較大的孵抱、運銷、加工等個體戶,從組織形式和服務內容上將會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組織、農民、企業的利益共同機制。中介組織在服務農民時,可采取各種形式,發展經濟實體,與農戶、企業建立產品(商品)供銷關系,明確農民、企業、組織之間的利益分配原則,從而壯大組織實力,擴大組織規模,完善服務功能和服務內容,更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4、健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風險保障機制。一是應建立產業化發展風險準備金,制定具體的風險金管理和使用辦法,重點就放在對公司、農戶的風險補償方面;二是完善企業與農民的風險保證行為,規范兩者的生產、經營行為;三是實行商業化風險運作,讓保險公司等中介組織介入農業產業化發展,采取個體投?;蚬煞莺献鞯绒k法,減輕政府壓力,增大風險理賠保障,維護投保者利益,提高農戶和企業生產積極性;四是成立風險保障領導機構,在政府部門的領導下,讓風險雙方共同參與,確保風險保障機制得以公正、客觀地執行。
5、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第二輪土地承包的基礎上,可通過轉包、轉讓、互換、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導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有序流動,完善土地流轉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轉優惠政策,以使農用土地向農業經營能手轉移,促使土地相對集中,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建設。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一是不能搞強迫命令,以農民自愿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變土地的所有權;四是要完善流轉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圖表1:xx—xx年中國藥妝市場規模及預測(單位:億元)。
鑒于藥妝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和行業自身的發展,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未來中國藥妝行業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隨著消費者對藥妝概念認識的加深,對藥妝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藥妝渠道將加速其發展或成為未來的一種趨勢。很多藥店渠道增加了藥妝產品的銷售比例,逐漸放棄了醫藥業務,轉型為藥妝渠道;此外,未來有更多的新品牌計劃進入藥妝領域,這將豐富藥妝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藥妝渠道的發展。
金融危機留下的機遇和挑戰將進一步推動化妝品行業的洗牌。大集團企業通過收購其他小企業的品牌,補充和拓展自己的產品線,使產品結構更加多元化,增加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另一方面,開拓和擴大市場渠道將有助于集團企業更好地滲透市場??梢?,未來大型集團企業將通過并購擴大集團品牌的數量和規模,提高競爭優勢。
雖然中國藥妝市場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藥妝行業,競爭必將更加激烈。在未來,誰擁有更有效的營銷平臺和銷售渠道,誰就真正站在了市場上。在最好的渠道已經被三大品牌占領的情況下,如何將不夠強勢的'渠道轉化為更有吸引力的渠道,是對新品牌最大的考驗。
隨著藥妝行業的發展,藥妝的品種會越來越多,在除臭化妝品、祛斑化妝品、生發化妝品、護膚化妝品等領域會占據更大的市場。外資企業將加快藥妝市場的發展,外資在中國藥妝市場仍將占據較大份額。
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國家更加強調節能減排硬性約束,節能環保領域的投資、技術、裝備、服務需求十分旺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了關于產業發展。
供大家參考借鑒。
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7月以來,克振副省長帶領省直有關部門的同志深入武漢、孝感等地調研部分節能環保企業,隨后囑我們對該產業發展情況進行全面調查研究。近期我委分赴12個市州開展了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專題調研?,F報告如下: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將節能環保產業作為全省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著力加以推進,我省節能環保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匯總各市州上報數據,2019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超過1500億元,比2019年增長76.5%,其中:高效節能產業總產值約450億元,先進環保產業總產值約250億元,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總產值約800億元。全省節能環保產業企業數突破1000家,比2019年增長42.8%,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200多家;從業人員接近20萬人,較2019年翻了一翻??傮w來看,我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我省已有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節能環保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產品市場占有率穩步提高,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已初步成長為各自領域里的領軍骨干企業。
在高效節能領域,有從事電力能源裝備的長動集團、武漢南瑞、三環發展、合康變頻、大力電工、孝感大禹、襄陽萬洲、追日電氣等,從事蓄熱式燃燒的仙桃神霧,從事節能窯爐的華窯集團,從事三聯供空氣源熱泵的武漢朗肯,從事半導體照明的華燦光電、迪源光電、匡通電子,從事節能保溫建筑材料的武漢沃爾浦等。長動集團20萬千瓦以下熱電聯產機組市場占有率達30%以上;神霧公司占有國內高溫空氣燃燒應用份額50%以上;宜昌匡通電子在國內led封裝行業居于龍頭位置。
在先進環保領域,有凱迪控股、都市環保、中鋼天澄、凱迪水務、武漢華電、中碧環保、天虹儀表、方元環境、華麗環保、創新環保、合加環境、東之盛、沙市水處理設備制造廠等。都市環保自主研發的“氨硫銨燒結煙氣深度脫硫”技術和“雙循環三段式脫硫塔”裝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武漢華麗環保公司研發的可熱塑淀粉生物降解材料可有效解決廢棄塑料產生的“白色污染”;沙市水處理設備制造廠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管式超濾膜生產廠家,市場占有率50%以上;中鋼天澄是國內除塵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工程總承包商之一。
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有格林美、湖北金洋、千里馬、法利萊、江南實業、宜昌立帝、華山水產、華新水泥、黃石大江集團等。格林美是國內城市礦產領域首家上市公司,在荊門、武漢、仙桃等建有多個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基地;宜昌力帝是國內最具專業化的廢鋼加工處理設備研發生產企業;華新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技術攻克了垃圾處理過程中的4大難題,處置過程中無二次污染;武漢法利萊實現激光再制造設備的產業化生產,并列入國家再制造試點。
經過多年發展,我省節能環保產業逐步呈現出依托骨干企業向重點園區和區域集聚的發展格局。
在高效節能產業領域,陽邏開發區以西門子、阿?,m和國電南瑞公司產業園為基礎,形成了大型輸變電設備和智能電網應用裝備產業基地。黃岡節能窯爐的發展頗具特色,華窯集團、中洲窯爐、中亞窯爐等行業領軍企業正抱團推進“綠色工業窯爐”省級標準制定,填補國內該項標準的空白,黃岡逐步成為“窯爐之鄉”;襄陽以大力電工、追日電氣、萬洲電氣等企業為龍頭,建立了襄陽軟啟動產業聯盟,成為全國最大的軟啟動產業生產基地。
在先進環保產業領域,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集聚了凱迪電力、中冶南方、都市環保、中鋼天澄、綠世界、芳笛環保等一批龍頭企業,在電力環保、水處理、節水技術和設備、環保工程總承包等領域門類齊全、優勢突出。2019年節能環保產業實現總收入789億元。
在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領域,谷城再生資源園區圍繞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依托金洋公司、駱駝蓄電池、三環鍛造等一批“城市礦產”資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企業,初步構建了再生鋼、再生鋁、再生鉛等三條較為完整的循環型產業鏈,已形成年回收各類再生資源200萬噸、年處理利用各類再生資源130萬噸的能力,再生資源產業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黃石市圍繞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市,依托大冶有色、大江集團等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以有色金屬和稀貴金屬回收利用為特色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青山工業區內武鋼、武石化之間實現氮氣和氫氣資源互補,武鋼、青山電廠與利用鋼渣、粉煤灰、磷石膏的建材企業之間也形成了良好的協作模式,形成了以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工業污染治理、環保設備設計制造產業基地;武漢市東西湖區工程機械裝備再制造園區聚集了龍工、三一、千里馬等國內主要工程機械生產與再制造廠家,形成了再制造產業集群。格林美在荊門高新區打造廢舊電池、電子產品等回收利用基地,2019年產值超過23億元。
我省積極落實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相關企業年減免增值稅和所得稅約17億元。每年爭取國家支持節能環保重點項目資金近15億元。政策扶持提高了企業投資節能環保產業項目的積極性,不僅一批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同時推動了建材、化工等行業從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向節能環保型轉變。武鋼集團、華新水泥、大冶有色等均成立了以節能環保為主攻方向的企業,如武鋼金屬資源公司對冶煉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生產礦渣微粉等產品,年產值超過80億元。中節能等央企也開始在我省投資布局。一大批在建或擬建的節能環保產業化項目正在穩步推進,總投資近1200億元,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較強的后備力量。
各地對節能環保產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武漢市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制定了節能產品推廣、廢舊產品回收利用財政補貼政策,加快節能環保服務模式創新,出臺。
合同。
能源管理項目支持辦法,安排5000萬元市級循環經濟引導資金。鄂州市把節能環保產業納入重點發展產業,依托高新區建設專業節能環保產業園。荊門市出臺了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措施,設立了循環經濟專項資金,建立了循環經濟統計評價體系。襄陽市積極爭取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擁有谷城再生資源園區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東風康明斯國家再制造試點等一系列“國字招牌”,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發揮了引領作用。
總體來看,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可以超額完成“”規劃目標。同時,發展中也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整體競爭力不強。突出表現在“兩小一低”。一是產業規模偏小。我省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比例不足5%,產值僅為江蘇的四分之一,浙江、山東的三分之一左右。二是企業規模偏小,大型企業(集團)特別是具有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的企業還不多,仍以中小企業為主,集中度低,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技術水平偏低。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從事高端設備制造的企業不多,大多屬于一般加工制造企業,產品附加值較低。
(二)產業結構不優。產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我省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較快,但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和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不足,特別在高效鍋爐、垃圾處理成套設備、廢舊電器和汽車拆解等節能環保裝備制造領域存在明顯短板。產業空間布局也不盡合理,“撒得不開、聚得不夠”,部分市州縣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滯后。產業集聚度不高,產業鏈不成熟。
(三)市場開拓難度較大。節能減排總體上屬于政策驅動型市場,其中很大一部分政策拉動型需求和政府公共投資,節能環保產業領域相關的目錄清單、資質資格認定較多,進入市場的門檻較高。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一些技術和裝備研發成本高、產品性能不穩定,難以為市場接受并得到應用推廣?,F有的節能環保企業大部分是民營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貸款難、融資貴問題,資金積累緩慢,企業發展面臨很多實際困難。
(四)扶持政策還不夠系統。一是在創新驅動方面,沒有把節能環保產業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作為省級科技計劃的重點領域。二是在需求牽引方面,國家通過推廣節能環保產品、實施節能環保重點工程來推動節能減排和擴大投資消費需求,但地方政府不能只推廣使用本地產品,需求牽引政策難以精準發力。三是在投資促進方面,主要是申請國家資金扶持,省級沒有設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相關節能環保企業的產業化項目只有變換主題申請有關部門的其他專項資金,影響了企業投資積極性,甚至導致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四是在政策引導方面,對一些新興的服務模式,如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政策不明確、法律規范不健全,影響了推廣應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廢棄物回收利用增值稅進項抵扣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五是在組織協調方面,沒有建立規范統一的統計體系,影響對產業發展形勢的科學研判。部門之間協調配合還不夠。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國家更加強調節能減排硬性約束,節能環保領域的投資、技術、裝備、服務需求十分旺盛。近期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今明兩年生態環保重大工程中,僅大氣污染防治和清潔水重大工程投資就超過8600億元,市場潛力大。我省節能環保產業正處于從產品生產向裝備和服務延伸、從外圍向核心突破、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關鍵時期。兄弟省市均將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呈現萬馬奔騰、不進則退的發展態勢。以我省的基礎和條件,只要加大力度,完全有可能實現節能環保產業跨越式發展,5年時間有望培育成產值5000億元的新興支柱產業,占據新一輪區域競爭的制高點。下一步建議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擴大市場需求。節能環保產業與一般性競爭行業最顯著的區別,是其對政策的依賴程度較高。因此,要做好政策和市場結合文章,把促進推廣應用作為關鍵環節。一是強力推進節能減排降碳,加快淘汰落后鍋爐、電機、老舊汽車等,擴大節能環保裝備、產品市場空間?!耙恢鲀筛薄敝行某鞘泻推渌袟l件地區,適當提高節能建筑、新能源汽車推廣、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資源回收利用等節能減排目標,以政策拉動需求,進而帶動產業發展。二是推進政府采購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嚴格執行政府優先采購和強制采購節能產品制度。鼓勵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向社會購買節能環保服務。把合同能源管理作為公共機構開展節能改造的主要方式,研究制定促進公共機構合同能源管理實施的具體辦法。三是引導節能環保產品消費。完善節能惠民工程、“以舊換再”、“能效領跑者”、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等政策措施,開展全民行動,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消費理念。四是支持節能環保企業參與節能減排重大工程。對獲得國家節能環保標識、進入國家相關目錄名單的省內企業給予適當獎勵,對省內企業研制的首臺(套)節能環保裝備在省內工程中使用的,可由省財政對生產企業及用戶給予補助。五是支持節能環保服務模式創新。積極培育合同能源管理、節能量審核、節能低碳認證、碳排放核查等第三方機構,在污染減排重點領域加快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支持發展再制造服務,建立完善廢棄物回收處置體系。
(二)助推企業發展。一是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建議對未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再生資源企業,各地方政府可將新增的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全額返還給企業。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對此,國務院文件有明確要求,但我省目前還沒有設立節能環保產業扶持專項資金,僅省經信委在新增專項資金中,對資源循環利用有一定支持。建議從2019年開始,省財政設立5000萬元節能環保產業扶持資金,主要以貼息方式支持節能環保產業重大項目建設。三是拓寬投融資渠道。包括綠色信貸、抵押擔保、上市融資、債券發行、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等。四是支持節能環保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對引進的節能環保企業,給予一定獎勵,并在用地等方面予以優先保證。五是加強組織協調,建立部門協調聯動工作機制。
(三)支持技術創新。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技術產業的典型特征,必須把實施創新驅動、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節能產業領域,加快節能共性關鍵技術、核心材料和關鍵設備的研發,推進節能技術裝備升級換代。重點發展高效電機、高壓變頻、無功補償、高效鍋爐(窯爐)、蓄熱燃燒、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半導體照明、工業化建筑、碳捕捉等技術和裝備。在環保產業領域,以大氣污染治理、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污染土壤修復和環境監測等領域為重點,研發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技術和產品,提升我省環保技術裝備水平,加快治理突出環境問題。在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領域,以磷石膏等典型固體廢棄物、稀貴金屬、農業廢棄物、餐廚廢棄物等處理以及再制造為重點,加快研究一批市場需求量大、應用前景廣泛、經濟效益明顯且無二次污染的高效資源化利用技術。同時,著力提升節能環保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引進人才、引進技術,加強對外技術合作。
(四)推進試點示范。近年來,國家在與節能環保產業相關的領域,特別是循環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試點示范,把這些試點示范抓好了,就能為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培育產業發揮重要引領作用。要積極推進我省國家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探索符合各地特點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進我省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再制造試點、循環經濟示范市(縣)、“雙百工程”等國家級節能環保各類示范試點建設,切實發揮典型帶動和輻射效應。開展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創建活動,進一步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企業循環式生產和園區循環式發展,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五)完善相關政策。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出臺后,全國已有10多個省級政府相繼制定了貫徹落實措施。去年我省發布了關于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行動方案,但對節能環保產業的整體發展沒有系統政策和全面部署。建議省政府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并召開專題會議部署推進工作,以提高各地各部門對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緊迫性、重要性的認識,并按照精準調控、噴灌滴灌的要求,拿出支持節能環保企業發展的具體舉措。目前,我委已研究草擬了相關政策文件初稿,待征求意見、修改完善后報省政府審定。另外我們已啟動《湖北省節能環保產業“十三五”規劃》的研究工作,提前謀劃未來一段時期我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思路和總體布局。
按照建設“四個中心”國家戰略的要求,落實發展海洋經濟的總體規劃,將充分依托洋山國際深水港和浦東國際航空港兩大國際性樞紐港的優勢,延伸和拓展浦東開發開放的經濟社會效應,準確把握在新一輪發展的戰略地位,積極貫徹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充分體現區位優勢,培育和發展主導產業,加快產業發展步伐,壯大主導產業,提升產業集聚度,提升產業能級。加快經濟的發展,就是要以加快優勢產業的發展為基礎,形成產業細化、優勢明顯、集群度高的產業群,共同推進經濟圈產業的競爭力。
年,區規模以上工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64.7億元。其中四大重點行業:電子信息業占總產值的11.2%,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占2.8%,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占13.3%,裝備業占51.3%。從行業小類看,通用、專用、運輸設備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4.6億元;金屬制品業完成產值38.2億元;電氣機械、通信設備、計算機、儀器儀表等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9.6億元,比上年增長78.5%,其中電子信息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2.9億元,同比增長155.0%。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7.2億元,占全區工業的7.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4.7億元;通用、專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4.6億元,比上年增長38.0%,其中汽車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業完成172.4億元,比上年增長1倍多;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完成18.3億元,比上年增長34.6%。全區工業實現利潤41.0億元,電子信息業占4.1%,醫藥及醫療制造業占3.0%,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占19.4%,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占22.3%。從主營業務收入看,四大重點產業共實現493.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總數的74.2%。其中電子信息業占11.1%,醫藥及醫療制造業占0.2%,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占12.1%,裝備業占50.9%。
總體來看,我區4大重點產業發展狀況良好,呈出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從產業規???,4大產業創造的經濟總量在全區工業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匯總數據顯示,年,我區工業4個重點產業共有582戶企業,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的51.0%;就業人數8577人,占規模以上工業就業人數的5.2%;資產合計406.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資產的69.7%;主營業務收入493.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74.2%;利潤總額30.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的74.3%。
二是從經濟效益看,重點產業各項經濟效益指標普遍好于全區工業平均水平。數據顯示,年我區工業重點產業的資產周轉率為2.14次,比全區平均水平高2.5%;勞動生產率為11.7萬元/人,比全區平均水平高2.2萬元;重點產業產品銷售率為98.7%,高出全區工業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負債率為53.5%。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區產業的發展現狀,下面對各產業逐一進行分析:
1、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49家,從業人員1020人,資產56.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88.8億元,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三。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延鋒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億元)、納鐵福傳動軸有限公司(17.6億元)、申龍客車有限公司(5.2億元)。
2、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21家,從業人員339人,資產16.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8.4億元,實現利潤1.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個百分點,有2家企業的產值超過4億元,分別是揚子江藥業集團海尼藥業有限公司(5.5億元)和迪賽諾化學制藥有限公司(4.7億元)。
3、電子信息制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52家,從業人員1190人,資產61.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74.1億元,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5家,超30億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昌碩科技有限公司(35.0億元)、勝華電纜廠(12.8億元)、堂福電子有限公司(3.4億元)。
4、裝備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460家,從業人員6028人,資產272.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338.3億元,實現利潤21.2億元。其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一。資產周轉率為2.1次,產品銷售率為99.9%,資產負債率為55.9%。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有法人單位102家,從業人員1393人,資產63.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93.0億元,實現利潤9億元。其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二。資產周轉率為2.3次,勞動生產率為14.8萬元/人,產品銷售率為97.8%,資產負債率為52.9%。
雖然目前重點產業還很弱小,但已經有一批正處強勁發展的產業,還有一批具有較明顯發展潛力的產業,經濟崛起的步伐在明顯的加快。經濟發展的提速,我們認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徑應是產業的集群化發展,以區域經濟的一體化來加速改變經濟發展的固有狀態,不斷激發發展活力。從產業發展的層面上看,加快工業產業集群建設應著力抓好六個方面。
在實際的發展中,應結合國際產業發展和轉移規律、我國產業發展狀況,制定出推進工業產業發展具體可行的措施。要從工業整體發展出發,立足于產業發展和產業集群狀況,著眼于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強勢發展產業--潛在優勢產業,圍繞產業聯動,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集群,合理布局生產力,形成產業聚集,要與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想結合,與產業園的特色相匹配,與人力資源相適應,發展以現代裝備業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同時與浦東聯動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
堅持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的產業發展方針,在發展中完成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調整中實現產業創新提升,逐步構筑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先導、現代裝備工業為支柱,特色鮮明、重點突出、體現臨港經濟特征的多元產業體系,努力構筑“現代裝備工業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信息產業基地”。要做好工業產業集群,其根本點就是要以產業中心發展區域的產業為基礎,特別是利用其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整合同類產業和產品資源,發揮產業集群的引領導作用,帶動經濟圈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有利時機,努力創造條件,改善軟硬環境,大力引進外資,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特別是要吸引外資在我區建立研發中心和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提升加工產品檔次和開發能力。
從產業競爭力上看,我們要對重點行業進行細化研究,從中類行業細化到小類行業、細化到產品。從小類行業上研究,以龍頭產品為紐帶,進行產業集群,進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競爭,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和贏利水平。同時充分重視國內外市場,做好兩個市場大文章。比如電子信息行業,它的發展與國際it產業的發展休戚相關,但另一方面,國內市場仍有巨大的潛力,對電子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時,也要眼睛向內,加大技術投入,集中攻關,尋求核心技術突破,不但可從根本上解決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業的產品附加值,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堅持以質取勝戰略,法力培育優秀品牌,使之成為的產品新亮點。
工業的快速發展,用能需求急劇增加,能源供需趨緊。短期來說,強化節能意識,組織協調好能源供給,最大限度地舒緩用能緊張的局面。長遠來看,關鍵是加強節能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開發可替代新能源,特別是可循環使用的新能源,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與此同時,新技術的應用,還是從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成本壓力增大的最佳途徑。
招商引資是加快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工業園區則是我區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戰場。要把園區的工業做大做強,招商引資,引進項目和資金仍然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把加快工業發展、壯大工業規模、培育工業經濟增長點作為重大措施來抓,各部門要積極配合,為園區建設創造寬松環境。提升工業園區的能級,加快培育臨港綜合經濟開發區、臨港物流產業區、國際醫學園區和信息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功能培育。通過園區建設,拓寬我區工業發展空間,吸納新的工業項目,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增強發展后勁。從經濟一體化、空間布局擴容和功能提升出發,把工業園區整合成產業功能區,加快工業園區的產業集群化、市場專業化的發展。
大力扶持大型優勢企業和中小高技術企業,針對我區目前存在的企業多、技術競爭力弱的問題,要繼續實施企業集團戰略、龍頭企業戰略,發揮規模優勢,提高整體抗市場風險能力,力求在微電子、軟件、計算機、通信等重點領域盡快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集團和拳頭產品。與此同時,進一步扶持中小高技術企業,培育大型企業的后備力量,以形成梯次推進的產業組織體系。比如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是世界產業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國工業的五大重點發展產業。年,該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占我區規模以上總量的6.8%,實現總產值占總量的7.1%。要把握好產業發展的大勢,著力發展增長潛力大、帶動效益強、技術含量高的產業,發展和壯大新興產業。
。
近年來,隨著市委、市政府對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是民生,體育是文化,體育是時尚,體育是娛樂,體育是消費的現代體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群眾參與體育的熱情不斷濃厚和強烈,體育事業及體育產業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經市統計局測算,2019年全市體育及相關產業總產出84.01億元,創造增加值22.12億元,比上年增長15.3%,高于gdp增幅4.8個百分點。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90%,比上年上升了0.02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85%)0.115個百分點。
體育產業是指以體育為核心,為社會公眾提供體育服務和體育產品,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即體育服務業、體育制造業、體育銷售業、體育建筑業。從四個主要體育產業增加值測算來看,呈現如下特點(見表1):
1.體育服務業占比偏低。2019年,全市體育服務業總產出4.04億元,增加值1.73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其中,體育業(包括體育組織、體育場館和其他體育業)實現增加值0.86億元,比上年增長13.2%,發展快于整個體育服務業。2019年,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8%,與上年比重相同,與體育制造、體育銷售業比,占比相對偏低。
2.體育制造業占比最高。2019年,全市體育制造業總產出72.50億元,增加值16.22億元,比上年增長14.7%。2019年,體育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73.3%,比重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
3.體育銷售業增長最快。2019年,全市體育銷售業總產出6.60億元,實現增加值4.00億元,比上年增長19.5%,是服務、制造、銷售和建筑中增長最快的部分。主要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更加注重體育鍛煉,體育用品、服裝、鞋帽及相關體育產品的購買增多。2019年體育銷售業增加值占全市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8.1%,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
4.體育建筑業增長緩慢。2019年,全市體育建筑業總產出0.88億元,實現增加值0.18億元,比上年增長3.0%,是服務、制造、銷售和建筑中增長最慢的體育產業,也是唯一個位數增長的體育產業;占全市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0.8%,與上年比重相同,占比不到百分之一。
1.體育場館建設興起高潮。2019年9月開始動工興建的市體育中心,被列為市重點工程,預計2019年底完工,總用地面積26.6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9580平方米,總投資7.42億元。主要建設“一場兩館”(一個30000座位的主體育場,一個6000座位的體育館、一個1600座位的游泳館)及400米的室外田徑訓練場與室外球場(籃球場、網球場、排球場)等。市體育中心工程是目前金華市區投資規模最大、占地面積最廣的城市公共建設項目,能提升浙中城市群核心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將成為浙中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新標志,金華市民進行全民健身活動和休閑的好去處。許多體育場館后續重點建設項目也開展了前期規劃工作,目前,市區的市網球中心,已列入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建設項目。各縣(市、區)體育設施建設也有序展開,卓有成效。永康市網球中心、浦江體育活動中心、東陽、武義、磐安體育館已列入政府投資重點項目。
2.積極舉辦各類大型體育賽事。以打造精品體育賽事為抓手,相繼舉辦了一批高規格、高水平的國際、國內體育賽事,進一步提升了金華城市群的知名度。一是舉辦了金華市第八屆運動會。全市共有80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43個項目的比賽。二是形成了品牌賽事培育模式。在市“兩會”期間舉辦了第五屆八婺杯籃球賽,共有男、女15支運動隊、230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參賽。第五屆“武義溫泉杯”全國橋牌混雙公開賽,全國各地共160對選手參賽。舉辦了全省少年兒童藝術體操錦標賽,全省各地150多名運動員參賽。各有關縣(市、區)和單項體育協會也都舉辦了富有特色和影響的賽事。賽事的產業鏈不斷延伸,進一步推動了體育旅游業的發展。
3.大力發展體育彩票業。近年來,金華市體彩中心,積極做好公益體彩、樂善人生的有效宣傳工作,引導彩民樹立正確的購彩觀。加強體彩的銷售和管理力度,2019年體育彩票銷量穩步增長。全年全市體彩銷量達6.45億元,首次突破6億元,同比增長30.47%,列全省第四位。提取體育彩票公益金約5500萬元。
4.大力加快運動休閑業的發展。舉辦了首屆中國浙江自行車系列公開賽“賽神杯”金華分站賽以及金華首屆山地自行車賽等。武義建成浙江省第一條田園休閑綠道,并舉行金華“歡樂健康游”暨休閑綠道開游儀式。與市旅游局聯合主辦浙中首屆旅游休閑商品展,全市50多家運動休閑企業、旅游景區等企業參加展會。
1.扎實推進城鄉體育一體化建設。按照體育惠民、服務社會的指導思想,堅持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作為群眾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以市政府名義下發了《金華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9-2019年)》。二是體育強縣創建、小康體育村建設取得實效。市體育局成立創強工作領導小組,指導開展創建工作。永康、武義兩縣(市、區)積極開展體育強縣(市)創建工作;共創建省級體育強鄉(鎮)10個、先進社區13個;共創建村級體育俱樂部30個、社區體育俱樂部10個、老年體育俱樂部8個、星級職工體育俱樂部3個;新建省級小康體育村690個。爭取到省體育局扶持補助經費1000多萬元,投入城鄉體育基礎設施建設。
2.廣泛開展群眾體育活動。市、縣(市、區)、各單項體育協會積極開展相應的群眾體育活動。8月8日,以“喜迎省二體、健身動起來”為主題,市、縣聯動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日”活動,營造了熱烈的全民健身氛圍。與總工會聯合舉辦市第二屆職工運動會,舉辦了拔河、乒乓球、羽毛球等8個項目的比賽,參賽人數近3000人;市各單項體育協會舉辦了橋牌聯賽、體育舞蹈錦標賽、棋類名人賽、段位賽等賽事。婺城區、金東區舉辦了中小學生運動會;蘭溪舉辦了首屆浙江龍舟邀請賽;東陽舉行了第六屆市運會;義烏舉辦了cba、wcba等大型體育賽事;武義舉辦全國摩托車越野錦標賽暨國際邀請賽;磐安舉辦了全國象棋錦標賽。
3.逐步增強體育公共服務能力。加強以市體育總會為龍頭、以市單項體育協會為主線、以體育俱樂部為基礎的組織建設。新成立了體育舞蹈協會、運動休閑協會自行車分會等組織。
1.體育及相關產業規模較小,體育服務業比重偏低。近幾年,我市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但由于體育制造業企業行業分散,規模偏小,產業化水平較低,體育服務業的市場化程度不高,體育及相關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占全市經濟份額仍然較低,對經濟的貢獻及影響也較小。2019年,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0.90%,不到百分之一。體育制造業企業行業分散,據統計,2019年全市體育用品制造企業540家,其中球類、健身器材、體育防護用品制造企業只有31家,創造增加值8.77億元,占體育制造業增加值比重的54.1%。其他509家均為體育服裝及鞋帽制造業,戶均增加值僅146萬元。體育服務業比重偏低,與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產業結構不匹配,2019年全市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7.8%,與體育銷售業合計只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25.9%,而2019年全市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2%,遠高于體育服務業。
2.體育及相關產業投入不足。隨著我市對體育產業的扶持力度的加強,各級財政對體育建設的投入也不斷增加,但由于長期以來體育建設經費基數低、底子薄、基礎條件差,財政投入的增長與體育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的差距,對體育及相關產業的投入總量仍顯不足。2019年,全市財政對文化體育與傳媒的支出4.2億元,比2019年增長6.6%,增速低于地方財政支出4.5個百分點;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14.1%,比2019年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2019年財政對體育的支出1881萬元,剔除體育場館支出158萬元后為1723萬元,比2019年下降21.9%(2019年財政對體育的支出8335萬元,剔除體育場館支出6129萬元后為2206萬元),因此排除體育場館支出項目外,其他體育支出實際比上年縮減。
1.切實提高發展體育產業的認識。體育是一項特色鮮明、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綠色產業。體育不僅要為國爭光,還要為民造福,為國增利。然而,中國的體育產業產值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奧運會后,國家、省相繼出臺了關于發展體育產業的意見。要充分認識發展體育產業的重要意義,充分利用各項發展扶持政策發展體育產業,使體育產業在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及市委提出的加大電子信息業、特色旅游產業、商貿物流業、文化創意業等四大產業的發展中有所作為。建議適時出臺加快發展金華體育產業的相關政策措施,充分發揮社會、經濟效益,以促進全市經濟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金華浙中城市群建設。
2.不斷做大體育產業發展規模。千方百計加大投入,拓展體育產業營銷方式,不斷做大體育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提高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要從五個方面推動我市體育產業大發展:一是以舉辦品牌賽事為抓手,推動競賽表演業的發展。二是積極打造戶外休閑體育品牌,加快運動休閑業的發展。三是多渠道多種營銷方式擴大體育彩票銷量,保障體育事業的投入。四是編制適合本地的體育產業投資目錄,對民間資本投資體育產業加強政府引導,充分調動社會投資辦體育產業的積極性,引導和鼓勵各種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投資體育產業。五是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對體育產業的投入,要加快推進各類體育設施的建設力度,尤其是大型體育設施建設,切實提高體育建筑業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使其與體育服務、制造、銷售協調發展。
3.以市體育中心為平臺,不斷提升金華體育發展實力。
發揮我市體育硬件設施基礎較好的優勢,整合體育產業人力資源、信息技術資源、資本投入渠道資源等多種資源,加快體育產業與競技體育、群眾體育的共同和諧發展。市體育中心將以浙中地區“五個中心、一個區域”為發展目標,即建成全民健身中心、體育競賽中心、會展中心、市民文化娛樂中心和旅游休閑中心,打造成為省內領先、國內知名的體育產業集聚區,成為精品城市的靚麗窗口、宜居城市的市民客廳。市體育中心要成為體育產業的龍頭,引領金華體育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以來,在中央、自治區及市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區狠抓農業產業發展不放松,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初步形成,呈現出區域化布局、規?;a、產業化經營的良好態勢,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之路。目前,區糧食、甘蔗、蔬菜、肉雞四大傳統產業規模優勢已經形成,火龍果、淮山、桑蠶、香蔥、野豬、芝麻鴨、速生桉、中草藥、園林苗木等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且產量逐年提高。
優質稻區十分重視水稻產業,加大新技術和優良品種的推廣力度,產量不斷提高。多年來通過抓高產示范片區來帶動面上生產,城區優質水稻平均每年種植面積多萬畝,約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以上,截至,全城區獲得自治區認定的無公害優質谷產地面積共計公頃。,全城區糧食播種面積4萬畝,糧食總產量萬噸;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萬畝,,占水稻總面積以上,主要品種有等品種。城區榮獲了自治區農業廳頒發的“稻谷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證書。
糖料蔗區糖料蔗種植歷史悠久,是農民和城區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城區通過等三家制糖龍頭企業帶動,實行訂單農業,年糖蔗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萬畝以上,總產量噸左右,是市的糖蔗主產區,基地主要分布在百濟、新江、中和等鄉鎮。近年來,甘蔗生產在城區政府大力扶持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農業技術部門加大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力度,新品種更新換代加快,優良品種覆蓋率已達以上,同時加強了甘蔗良種繁育示范和甘蔗“雙高”基地建設,形成了覆蓋全城區5個鄉鎮的甘蔗生產示范基地,帶動全城區甘蔗生產向高產高效方向發展。,糖料蔗播種25.07萬畝,糖料蔗產量111.08萬噸,平均畝產4.43噸,農民人均種蔗收入1800元,總兌現蔗款4.157億元,財政收入7000多萬元。
蔬菜區地處市城郊,是市蔬菜供應的主產區之一。蔬菜生產現已形成幾個特色生產基地,有韭菜生產基地,生產基地,包心椰菜生產基地等。近年來,區大力推廣蔬菜無公害生產技術,蔬菜質量安全得到了保證,已經成為服務中心城市的重要“菜籃子”基地至今共有1077公頃蔬菜獲得自治區農業廳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證書?!熬虏?、大白菜等已獲無公害產產品認證。
肉雞區家禽出欄2228.33萬羽,其中肉雞1820萬羽。主要的養雞企業有:市廣東溫氏畜禽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養雞業,在我城區已建成60多個養雞小區,合作養雞戶1400多戶,上市肉雞1800萬羽,戶均獲利3.8萬元。參皇養殖有限公司,9月成立,以“公司+農戶”模式管理,在等鄉鎮發展養雞戶300多戶,年上市肉雞450萬羽;市甘鳳禽業聯合養殖專業合作社,位于,有社員戶96戶,年育“童子雞”300萬羽。
紅龍果區火龍果產業發展始于,初始種植面積約1000畝。8年來,憑借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優勢和良好的群眾基礎,區火龍果種植面積目前已經發展到萬畝的規模,并依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1萬畝的火龍果科技示范園,園區產值約萬元,帶動農戶多戶,戶均增收左右。,區政府出臺政策,扶持農戶發展種植火龍果,對種植農戶給予種苗,種植農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力爭建成乃至全國最大的火龍果標準化生產基地,打造“中國火龍果之鄉”。
桑蠶桑蠶產業是區的傳統產業,農民群眾種桑養蠶已有近百年歷史,積累有豐富經驗。重點是兩個鄉鎮。近年來,區抓住國家東桑西移和市把桑蠶產業列為農業發展重點項目的大好機遇,大力發展桑蠶產業,著重抓好等產業化標準示范基地建設,帶動全城區桑蠶產業的發展,目前全城區有桑園面積5.6萬畝,年養蠶達25萬張,畝產鮮繭122.4公斤,蠶繭產量0.51萬噸,蠶繭年產值約2.4億元。形成了以等鄉鎮的種桑養蠶基地。
淮山淮山是區的傳統特色產業,主產區是,已有80多年的栽培歷史,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是地方特有的土特產,暢銷區內外。已是淮山經銷最大的市場,全鎮共有收購和加工點20多個,初步形成了產、供、銷、收購、加工產業鏈?;瓷缴a發展帶動了一批農民進行淮山深加工增值,推動了淮山產業化的發展。全城區淮山種植面積2.3萬畝,鮮淮山產量5萬噸,總產值,。
野豬近年來,區大力扶持養殖協會和市綠草原野豬養殖場發展,完成了野豬養殖協會商標注冊及無公害產地認定工作。市會長,目前,已發展成擁有個會員,年出欄1萬多頭商品野豬的養殖基地,產品暢銷國內、廣州、福建等地,還出口到東盟越南、緬甸等國家,年會員銷售收元,戶均獲利元。
芝麻鴨鎮利用農村山澗溝渠大力發展芝麻鴨。百濟芝麻鴨飼養在野外環境中,以稻谷、玉米、雜草等為食,因而“肉質細密鮮嫩、堅實、味道香醇有地方野味”,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產品供不應求。幾年來通過實施芝麻鴨養殖小區建設,促進了百濟鎮芝麻肉鴨萬羽,出欄萬羽,創利潤多萬元,“成為該鎮一大農業特色品牌。
經過多年的引進和扶持,區農業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發揮了越來越明顯的帶動作用。目前,全城區現有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規模(500萬元)以上農業企業2家。隨著農業龍頭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發展,企業與農產品基地的利益聯結和對農戶的帶動作用日趨增強、效益明顯。全城區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萬元。農民專業合作社涉及多個產業,涵蓋了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等多個領域的農業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產業化經營水平和養殖產品市場競爭力,為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
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優質高效農業、綠色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和市“菜藍子”基地。加大對優勢產業的扶持力度,重點培育和扶持糧油、水果、蔬菜、食用菌、絲蠶繭、林產品、羅非魚、畜禽等八大類農產品產業鏈。
(二)大力扶持發展觀光休閑農業。
充分利用位于市近郊的區位優勢,有計劃地扶持、發展觀光休閑農業。依托現有的淮山、紅龍果、野豬等名特優農產品品牌進行休閑觀光農業的開發。重點在級公路沿線及周邊推動休閑觀光、體驗農耕、觀光農園、“農家樂”等創意農業的發展,打造一批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休閑娛樂與農事體驗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園區,形成一批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休閑觀光農業項目。
(三)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依托城區交通便利優勢,結合區農產品發展特點,通過大力招商引資,落實項目用地,科學規劃建設一批集市場、物流、檢驗、信息于一體的特色農產品集散地,突出區位優勢特色,強化專業化規模經營,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強農超對接工作,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大力培育農村經紀人及其組織,建立農產品運銷渠道。
(四)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規劃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引進和培育一批高起點、規模大、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行“公司+農戶”經營模式,推動農業產業標準化、品牌化、規?;l展,使農業產業化上規模上水平。
(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積極引導、扶持農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則組建種植、養殖、農機、流通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規模商品生產,使農產品上聯龍頭企業,下接農戶,強化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和農戶的“雙贏”。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制度建設,創立自主品牌,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內容摘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本文通過對我市龍頭企業經營情況的調研,提出壯大優勢主導產業、提升產品技術和質量、強化企業內部管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和財政資金作用,不斷提高龍頭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為加強市級龍頭企業財政扶持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市財政局組織檢查組對市級8戶龍頭企業20xx年度財政扶持資金的使用及生產經營情況進行了專項檢查。根據檢查情況,結合企業現狀,就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作一些探討。
我市8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根據20xx年市政府要求,經市農業局、市鄉鎮企業局考察調研、評選后,于20xx年初確定的。這8戶龍頭企業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經濟特色,產品品質較好,有的產品擁有專利技術,有的產品在全國性的評比中獲得金獎,如:市金橋食品有限公司“毛大”牌苦蕎飯和姜茶獲20xx年全國農產品加工貿易博覽會金獎,苦蕎飯獲國家專利;水城姜業發展有限公司“山明”姜茶系列產品,通過了國家商檢局出口認證,該企業20xx年3月還被中國農業銀行、國家扶貧辦評為國家扶貧龍頭企業;六枝特區種子公司與省農學院聯合開發生產的“西山”系列雜交玉米種子,七個品種已經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六枝特區糧食加工廠的“滴水灘”大米(富硒米),20xx年在中國(淮安)優質米博覽會上獲《優質產品證書》,并獲得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水城縣茶葉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水城春”系列,其中“水城春-鳳羽”獲第四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優質茶稱號,近期開發的“倚天劍”、“神州香”上市后很受市場青睞;盤縣裕龍種業有限公司獨家開發生產的“盤玉”系列雜交玉米種子,產品除滿足本縣需求外還推廣輻射到生態類型相似的富源、沾益、水城、興義、普安、晴隆、興仁、安龍、威寧等縣(市)。
為加快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引導市級龍頭企業新產品開發、新技術引用、先進設備引進以及原料基地建設,擴大生產和銷售,使我市龍頭企業做大做強,20xx年市財政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安排農業產業化經營專項資金和企業挖潛改造資金共113萬元用于補助扶持8戶市級龍頭企業。
通過查閱賬目,實地檢查生產車間項目改造建設、項目基地生產建設情況,并對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進行調研,8戶龍頭企業扶持及改造項目已完成和基本完成的有水城縣姜業發展有限公司等6戶企業。通過項目實施,6戶龍頭企業均不同程度地在生產能力、技術能力、企業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得到一定提高。項目資金未下撥到位、項目未啟動的有2戶,分別是:鐘山區金河乳業有限公司、盤縣紅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市安排金河乳業有限公司技改項目補助資金10萬元已由市財政于20xx年12月撥付到位,龍頭項目扶持資金5萬元通過市農業局下撥到鐘山區農業局后,由于金河乳業有限公司欠鐘山區農業局設備款5萬多元和奶?;仵r奶款2萬多元,鐘山區農業局未將資金下撥到企業。金河乳業有限公司由于技改項目資金未籌集到位,技改項目沒有啟動實施。至檢查日止撥付到位的10萬元技改項目補助資金在企業財務賬上;市安排紅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產業化專項資金8萬元通過市農業局已下撥盤縣農業局,但至檢查日止,資金仍滯留在盤縣農業局賬上未使用。
近年來,我市把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放在“三農”工作的重要位置,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并取得了一定成績。龍頭企業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也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龍頭企業規模偏小,輻射帶動作用有限。8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資產總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的僅有2戶,銷售收入達到500萬元的也僅有2戶,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二是部分企業管理方式、生產方式落后,技術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企業成長速度緩慢。
三是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產品市場占有率不高,輻射面不寬,市場制約因素明顯。
四是企業從業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還不高,個別企業產權制度尚未明晰;企業財務管理普遍較為混亂,帳簿不健全,會計信息不真實,核算隨意性較大。
五是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沒有建立,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一些企業與基地和。
是個山區農業縣,縣域經濟中,農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實施力度的加大以及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實施,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前景更為廣闊。因此,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是加快我縣經濟發展,實現富民強縣的重要戰略。
(一)三大主導產業根基穩固。
目前,全縣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對集中、區域特色明顯的刺葡萄、南酸棗、毛竹林等三大主導產業。據統計,全縣已種植刺葡萄1500畝,南酸棗人工栽種5萬畝,年產南酸棗鮮果3000噸以上。全縣現有毛竹林面積67.6萬畝,活立竹9861萬根,年加工產品竹200萬根,竹筍產量20000噸,實現產值2.6億元,實現稅收500萬元,林農來自竹產業人均年收入達1200元。
(二)六大特色產業區域化生產格局已成雛形。
基本形成了茶葉、油茶、花卉苗木、有機水稻、畜禽養殖、臍橙等六大區域性特色產業。
(1)茶葉:以橫水、鉛廠、上堡、樂洞等鄉鎮為主產區的茶葉生產初具規模,全縣茶葉面積25120畝,年產茶葉982噸。
(2)油茶:全縣現有油茶總面積達8.3萬畝,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壩、思順、上堡、過埠等鄉鎮,20xx年全縣油茶籽產量750噸,茶油產量250噸,實現茶油產值20xx萬元,有油茶專業合作社3家,油茶協會8家。
(3)花卉苗木產業蒸蒸日上。等鄉鎮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個(處),總面積超過8000畝,主要品種有紅豆杉、香樟、桂花、羅漢松等,20xx年全縣花卉苗木產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
(4)畜禽養殖:有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30家,其中出欄4000-10000頭養殖場4家;有年出籠8000羽的家禽養殖場1家。20xx年生豬出欄9.5萬頭,家禽出籠77萬羽。
(5)以新世野農業開發公司為龍頭的有機水稻種植1500畝,年產有機大米40萬斤,市場前景看好。
(6)臍橙種植面積7.3萬畝,產量達9.2萬噸,實現產值2.2億元,主要分布在龍勾、揚眉、鉛廠、橫水等鄉鎮。臍橙果品分級、包裝銷售企業43家,其中規模以上臍橙加工企業12家。
縣有省級龍頭企業4家(貴竹發展有限公司、省華森竹業有限公司、齊云山食品有限公司、縣林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市級龍頭企業4家(縣寶龍果業有限公司、縣鑫豐人造板廠、縣赤水仙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59家(其中:種植業81家,林業25家,畜牧業23家,漁業1家,農業服務業6家),20xx年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有7家(涵蓋種稻大戶、苗圃基地、特種養殖等行業)。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優惠措施,努力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良好環境。20xx年,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從20xx年起每年縣財政拿出1000萬元、整合項目資金1000萬元,共計20xx萬元用于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棗、大棚蔬菜等產業的種植、加工和銷售給予了大力支持,激發了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五)農產品品牌建設初見成效。
我縣目前有8個農業龍頭企業開展了農產品質量認證,認證產品涉及茶葉、臍橙、大米等21個產品,認證面積達到83591畝,其中無公害認證3萬畝,綠色認證5萬畝,有機認證3591畝?!案呱讲琛闭奖粐夜ど炭偩质芾?,“野生刺葡萄原產地”正在申報國家地理標志。
近年來,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無論是從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滿足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要求來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還不強。目前,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較大的只有齊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棗加工企業,年產值突破億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機大米、崇峰罐頭食品等企業正處在發展壯大時期,還有很多拓展空間。從龍頭企業對主導產業的帶動面上來看,還沒有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而形成的產業集群。
2、農業規?;瘶藴驶亟ㄔO與農戶分散經營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集約化生產的矛盾,農民戀土情結與土地規模經營的矛盾,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與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矛盾,如何通過現行土地制度的創新、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是現階段農村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
3、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程度不高。就農業投入的風險評估而言,農業產業面臨市場價格、自然災害、政策調整等方面風險,使產業集約化經營很難建立完善的價格體系,市場價格好,農戶不按合同向企業提供農產品,市場價格低,企業不愿按訂單收購,造成分散生產與集中加工銷售的矛盾相當突出。
4、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特色產業發展缺乏有力支撐。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對農業技術服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當前的一些服務內容、措施、辦法、手段已跟不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對市場信息的調研、對科技含量較高的特種種養業技術支撐還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特別是在農民急需的銷售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資金服務、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務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農業產業化是新時期工業反哺農業的新形式,推進農業產業化不僅可以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而且有利于加強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我們要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貫穿整個新農村建設的始終。按照“做強龍頭、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營銷”的發展理念,通過市場引導,龍頭帶動、農民參與、政策扶持、政府服務、著力提升農產品專業化、規?;N養加工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對農民增收帶動能力,推動我縣農業產業化的跨越發展。
1、培育壯大本地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我縣要圍繞主導優勢產業,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齊云山”等一批拉動能力大、輻射范圍廣、市場力爭強的行業“航母”。從而徹底改變我縣經濟結構單一的“一鎢獨大”的經濟格局。一是從政策、資金、土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二是引導企業強強聯合,用市場的方式,積極引導和督促全縣同類型的龍頭企業具備條件的加強橫向聯合,實行品牌、技術、產品、信息、資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設跨區域的大型龍頭企業。例如我縣茶葉、臍橙、竹業都不同程度出現廠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競爭力低下等現象,非常有必要進行整合經營;三是推動科技創新,幫助企業在發展中做強做大,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科企合作,引導龍頭企業在農產品生產、儲運、保鮮、精深加工、包裝和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與國家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密切合作,開展聯合研究、技術攻關和產品開發。
2、強化農業項目建設。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重點圍繞南酸棗、刺葡萄、茶葉、竹筍、有機大米、油茶等產業,切實利用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并制訂優惠的政策,千方百計引進幾個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來我縣落戶,建設規模農產品基地、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和加工營銷等,利用他們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暢達的市場銷售網絡,建成一批一頭連接農戶,一頭緊貼市場的農業產、加、銷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加大特色農產品基地規?;ㄔO力度。圍繞刺葡萄、南酸棗、竹業、茶葉、油茶、有機大米等主導(優勢)產業,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發展規劃,搞好產業布局。采取訂單農業等形式,加強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的聯系,引導龍頭企業,采取企業+基地、企業+合作社+基地、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形式,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解決好農產品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工能力不相適應的矛盾,使合作社、農戶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組織生產,使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工所要求的品種、質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作機制。一是通過簽訂合約,合理確定農產品收購價格,實行最低保護價;二是在再生產各環節上建立統一的管理組織,調整各利益主體間的分配關系;三是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以資金、技術、土地、勞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業,使龍頭企業和農戶共享平均利潤或超額利潤;四是建立風險保障制度,從再生產各個環節經營額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風險基金,以調節市場供求變化和自然災害給各方所帶來的損失;五是加強對合約的法律監督和仲裁,維護合約的嚴肅性。
5、切實解決產業化經營資金。資金不足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最大困難。一是要加大力度爭取外資。要利用蘇區振興的政策優勢,爭取更多的國家扶持;要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爭取更多的社會資金到我縣從事農業產業規?;洜I。二要穩定政策、用活政策,圍繞龍頭企業產業基地建設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補助、企業參與、農戶自籌的涉農政策性保險體系,減輕農業投入風險,吸引縣內外社會資金、民生資金從事農業規?;洜I。三要積極治理金融環境,促使涉農貸款良性循環,提高金融部門的放貸積極性。四要加大現有政策性資金整合力度,加強資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6、進一步提高服務能力。一是各涉企部門應迅速轉變職能,要以企業、合作社和農民為中心,企業和農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服務內容。二是堅決打擊對企業、合作社、農民在服務過程中的“吃、拿、卡、要”、故意發難等行為,改善企業的投資環境,切實為企業搞好服務。三是轉變服務方式,允許有一技之能的工作人員,停薪留職承辦產業基地,開展技術承包、技物結合等多種形式的有償服務。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15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