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調查報告,我們可以了解社會問題、市場需求、消費者行為等方面的情況,為經濟發展提供參考。調查報告是一種對特定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和研究,并得出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現實情況。如何寫一份出色的調查報告呢?下面給出一些撰寫調查報告的基本步驟和技巧,供大家參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調查報告范文,供大家參考。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的出現源于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但又因種種原因無法將子女一起帶到身邊上學,子女只能留在了農村家里,父母一方或爺爺、奶奶、其他親屬代為照看。
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缺少父母之愛,缺少良好的教育管理和指導,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和行為性格上轉變,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帶來較大的影響。
針對這一問題,調查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等方面的基本情況,掌握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和目前的成長發展情況,對比留守兒童與父母均在身邊兒童的差異,分析留守兒童行為、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探索促進留守兒童順利健康成長的對策,意義重大。
學?,F有6個教學班,學生xx名,教職工18名,經摸底調查,我?,F有留守兒童xx人,占在校學生總數的xx.6%,其中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x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xx.8%。
對四、六年級的20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涉及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等方面的xx個問題,比較全面的了解了我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準備。確定調查目的、對象(四、五、六年級)。
調查內容、方法,查閱資料,制定問卷調查表。
本次調查問卷是根據國家《關于大力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的意見》精神,設計了《蒿塔小學留守兒童問卷調查表》,調查表包含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受關注程度和自信心等幾個方面的18個問題,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選擇,統計對選擇項目的人數占參選總人數的百分數,來了解學生總體上的現狀和心理傾向性特點。調查表如下。
1.你爸媽外出務工多長時間了?()。
(1)一年(2)二年(3)三年(4)更長時間。
2.爸媽外出務工,你和誰生活在一起?()。
(1)爺爺奶奶(2)外公外婆(3)寄宿學校。
3.爸媽不在身邊,生活上有什么變化?()。
(1)沒有變化(2)更自由了(3)過得不如以前好。
4.爸媽不在家,你是否感覺安全?()。
(1)不安全(2)安全(3)在不在都一樣。
5.爸媽不在身邊,對你的學習有什么影響?()。
(1)沒有影響(2)我進步了(3)我退步了。
6.爸媽不在身邊,你的行為習慣有什么改變?()。
(1)沒有改變(2)更加懂事了(3)缺點又增加了。
7.爸媽不在身邊,你的性格有什么改變?()。
(1)更加開朗了(2)更加孤僻了(3)沒有變化。
8.爸媽不在身邊,你有心事向誰訴說?()。
(1)家人(2)老師(3)小朋友(4)誰都不說。
9.你對爸媽滿意嗎?()(1)滿意(2)不滿意(3)無所謂。
10.你想爸媽了,會怎么做?()。
(1)打電話或寫信(2)不作聲或偷偷哭泣(3)找爺爺奶奶說話(4)從來不想。
11.你與父母的聯系()。
(1)每月一次(2)每周一次(3)每天一次(4)不常聯系,記不清。
12、你敢把你的真實想法告訴父母嗎?為什么?()。
(1)不敢。因為()a、不想再給他們添麻煩;。
b、怕父母不理解,批評我;。
c、因為我不認真學習,不好意思說;。
d、因為我說出來,他們也不理或不答應。
(2)能把真實想法告訴父母。父母理解我,我也理解父母。
13、學習情況調查()(可以填幾項)。
(1)學習壓力大;(2)我的成績可以;(3)我愛讀書;(4)我的成績不好;(5)我不愛讀書;(6)上學不如打工等。
14、本期老師找你談過幾次心?()。
(1)沒談過(2)談過()次。
15、誰給你的壓力最大():
(1)父母;(2)老師;(3)自己;(4)其他家人。
16、除吃飯的錢外;每周有零花錢_____元。
17、我自己感覺()(1)、很優秀(2)、比較好(3)、比較差;(4)很差。
18、我最希望和在一起,因為。
第二步:發放問卷,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調查表100份,由于低年級學生較小,留守兒童人數相對較少,所以問卷調查主要選取四、五、六年級的學生,調查學生的在校外的生活和表現,以及調查表上具有的內容。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留下了很多的留守兒童,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在暑假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了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不全。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么,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里,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里鉆;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復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于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后,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糊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4、復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鑒于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托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一:見習目的;真實感受小學教育,增強師范技能,學習經驗。
二:見習時間:xx年11月26日———xx年12月3日
三:見習地點:xx省實驗學校xx小學
四:見習人:xx教育學院08級初等教育班
五:見習過程
在我心中”見習”是一個嚴肅的詞,在軍隊中”見習”就是要拉上前線真槍實彈的進入戰爭。教育見習,對我們來說也一樣,和真實的三尺講臺零距離接觸。懷著幾分新鮮和激動的心情,整理師容師紀和小組前往陣地戰斗。
重返小學,讓我想起一句成語,"故地重游"。這種心理的萌生,抑或是錯誤意識的駕御。而這一詞匯,卻在我走入小學的第一步起,根深蒂固。五天的行程,凸顯匆忙無措,卻也寄予我記憶最美好的一筆勾抹。孩子們如鴉雀破蛋一樣高音夾雜刺耳的童音與教師授課時梳理成章的知識網絡和現代教學技術完美結合,留給我的都是彌足珍貴的財富。
第一天,我和小組成員準時到達xx省實驗學校xx小學,一切都安頓好后,我們開始認真學習了,快速筆記開始,恨不得把老師的每句話都寫下來??稍谶@寫的過程中,身心受到折磨,耳朵飽受煎熬,在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就象鴉雀打破蛋一樣,那高音夾雜刺耳的童聲,就象金毛獅喉,苦不堪言。我當時的表情只有一個,向我開炮。幸好老師教的好,方法新鮮。我見習的班級是四年級(6)班,我最喜歡聽的就是那個語文老師的課—孔老師的課,她把單調乏味的知識教的活潑深動。在她的課堂上,我感覺是一種享受,她把難懂的聯系實際,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理解并快速消化。她給我一種幻想,她上課就象在操作一臺機器一樣,嫻熟。在小學的課堂中,紀律很難把握,可這位老師讓她的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去想其他,學生的思路跟著老師快速旋轉。還有她的新課程的思想不滿課堂,我當時對這樣一位老師肅然起敬,我真的佩服她。她說她都四十多了,可我們覺得她只有二十六。這是表象上的,可我覺得她讓我覺得她年輕的地方是她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我以前認為那些老老師思想守舊,仍用著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可我錯了。她的方法就和她的表面一樣年輕。這么老資格的老師還仍然那么有激情,我真不知道我到她這個年齡的時候還會向她那樣嗎?!
老師溫柔美麗大方,她的教學方法有很多亮點,因為她的方法我還不敢用,因為講不清楚就會誤導學生。老師對學生的一句贊揚,成為課上的催化劑,教誨學生們,舉手是使他們走向制勝的法寶,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這是教師們慣用活躍課堂的絕技。就連數學也不光走單調邏輯路線了,巧妙實際的締結,擴展孩子動腦思考,激發學生求知興趣,即使再難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第一天的見習就在這唧唧喳喳的吵雜中結束了,當學生們放學后,我被吵的弄不清楚東西南北了,在小學見習什么都沒有做可不知道為什么覺得特別累,躺在床上一動不想動,只覺得頭暈目眩。
第二天,我們對路熟悉了,可沒有了新鮮感覺,掌握了小學的作息時間后我不到最后一分鐘不進學校。
教學當中,教師們充分體現選用教學效果最優的現代教學技術,這一點提示了我們師范學生不僅要對自己所學專業課要有扎實的基本功,更要充實更多的現代技術,會使用還不足以,現代教學技術還要達到發展學生思維效果和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這就要著手于實踐操作,師生共謀進取,這才是教育上的遠見。
在這個問題上我有很多思考,并想從中找到一些方法和幫助學生,把他們從苦難的泥潭拉出來。短暫五天,轉瞬即逝,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五天里,我不僅學到了教師們教學的經驗與方法,在孩子們身上我也學到了不少。感受不被世俗玷染的童貞,不拘泥于瑣事的大度,玩的就是心跳的精神,更為重要的是那顆向上進取的心,這都是我所缺少的,最后,還有十歲孩子教給我的真情。
今天一大早,在農工蚌埠黨委的組織領導下,10余名農工黨員一同前往懷遠荊芡鄉小學,做留守兒童問題調查。一路上滿眼的高樓大廈,寬敞的道路,繁華的商鋪一家緊挨著一家。郊外的農田已變為門類齊全的工廠。雖然道路不斷加寬,擁擠的車流還是讓我們只能蝸行。
一邊看著窗外的景色一邊在想:改革開放確實讓我們國家得到了騰飛,人民群眾也分享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豐碩成果,城郊的荊芡鄉也應該是鳥語花香,人民生活富足的桃園吧。
來到懷遠縣,僅拐了一個大彎很快就到了荊芡鄉小學,說明學校離縣城很近。一進校園,讓我的眼前一亮,首先給我的感覺是校區滿大的,比我以前對農村學校的印象好得多,能看得出,整個學校是重新建立的,校區寬敞明亮,一塵不染。前院可能是操場,空曠,簡單,整潔。后院有一棟新建的教學樓,非常氣派,作為小學使用,無論從面積還是結構,都足夠用了。
當地的領導和學校的老師對我們的調查工作都很重視,一早就等在那里了。因為是暑假期間,沒有一個學生在校。離校的學生,大多也都去外地與父母團聚了。所以調查對象無疑落在了留守老人的身上。
荊芡鄉地處縣城西南,交通便利,老師下班都是回縣城居住的。就是這樣一個不屬于偏遠農村的學校,百分之60到70都是留守兒童,而他們的監護人就是上述的老人。
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太婆,自己生活都很難自理,還要負責4個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
還有兄弟兩人因為爺爺住院了,奶奶也去了醫院陪護,這兄弟倆都還不會作飯,不用說學習了,就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還有不少是單親的留守兒童,父母離異對他們的心理影響更大。
還有不少留守兒童是委托親戚、朋友照看的,這些親戚、朋友只能在生活上照顧他們,對于學習、心理、生理、性格、行為、習慣的養成及培養,則做得很少,如果孩子一旦犯了錯誤,很難進行管教。
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
調查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怎樣去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有很多提案,比如強對留守兒童關注,各級政府、學校都要采取切實行動關愛留守兒童等,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城鄉二元化造成的,所以,要想根本解決問題,就要徹底打破城鄉二元化制度。不過戶籍制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在這之前,還有其他方法來補救,比如:
1、實行m形就業,就是在生育和哺乳期,甚至在整個兒童階段都不就業,或就近就業,在此前后的階段可以選擇外地就業。在此期間,國家可以給予生育補助。
3、鼓勵建設民工子弟學校,千萬不要以各種理由加以阻攔,如辦學條件不具備--------場地、設備、師資力量等等。民工子弟學校是從無到有,就不可能萬事具備。
4、鼓勵城市的學校接納民工子弟,其實,隨著計劃生育的作用體現,現在很多城市的小學都招不滿學生,不少學校因此都合并了。
5、代理媽媽,讓留守兒童的媽媽們輪流看守這些兒童,盡到做媽媽的責任,同樣能起到父母的作用。代理媽媽也可以是志愿者。
20xx年6月初,湖南衡陽一名12歲的女孩因與同學結怨,用摻雜了毒鼠強的可樂將同學姐妹毒死。據媒體報道,面對警方,女孩冷靜地說出了從20多天前買毒、投毒的全過程,只有在提起她的爸爸媽媽時,女孩突然哭喊:“不要提他們,我恨他們!”
這起案件中,死去的、下毒的,都是留守兒童。
自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逐漸涌入大城市。由于受到戶籍政策和經濟條件的限制,進城務工人員只能將子女留在老家,“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由此產生。
5月,全國婦聯發布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樣本數據推算,全國共有6102.55萬農村留守兒童,占農村兒童總數的37.7%,占全國兒童的21.88%。
也就是說,全國每5個孩子中,有1個是農村留守兒童。與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了約242萬人。
20xx年7月30日,教育部發布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在他們的統計數字中,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共20xx.42萬人。其中,在小學就讀1409.53萬人,在初中就讀665.89萬人。這也表明,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學齡前兒童約占留守兒童人群的2/3。
伴隨著這個龐大數字而來的種種問題,和頻頻發生在這些留守兒童身上的悲劇,更是讓這個脆弱的群體,成為了一個沉重的公共議題。
205.7萬兒童獨自居住。
20,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在河南農村調研時,聽說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戶人家,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日里一對兄妹跟著祖父母一起生活。一天,爺爺下地干活,奶奶到鄰家串門,無人看管的兄妹二人誤食了家中的農藥,等到爺爺回家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吹降乖诘厣系暮⒆?,爺爺直接拿著鐵鏟出門,他親手打死了老伴,隨后自殺。
“在其他地方,這樣的故事其實我們聽說過很多?!痹谫F州省畢節市4名留守兒童服毒身亡的事件發生后,葉敬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自左右開始關注農村留守人群的問題,多年來曾多次到四川、安徽、江西等勞務輸出大省進行考察。
根據全國婦聯的上述報告,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的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比例均已超過50%。除此之外,更有3.37%的留守兒童在父母雙方外出后,處于獨自居住狀態,這一群體的規模已高達205.7萬人。
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調研報告指出,在過去一年中,有將近一半(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出7.9個百分點。這些意外傷害包括: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等等。
其中,遭遇割傷一項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相差最大,前者比后者高出5.3個百分點。課題主持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旭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是因為留守兒童在家做農活,接觸菜刀、鐮刀較多的緣故。
在湖南省,張旭東看見一個13歲的男孩。男孩一歲半之前,一直由外婆照看。有一次,男孩左眼不小心進了點雜物,弄破了一點,外婆沒有及時處理,也沒有告訴他的父母。直到爸爸媽媽回來時,男孩的左眼已經不能完全睜開了。
之后,一家人開始了漫長的求醫之路。男孩在湘雅醫院動了三次整形手術,但都收效甚微,直到現在,他的左眼仍呈半閉合狀態,需要藥物維持。為此,他還常常被不懂事的同學、表妹嘲笑為“獨眼龍”。
超過三分之一的留守兒童單獨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在幾種監護模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然而,年老體弱的祖輩監護人往往體力精力有限,安全常識和應急處理能力欠缺,很容易監護不力,給孩子的人身安全帶來了一定隱患。
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一些微小方面常常呈現出差距。比如,在河北省無極縣,有衛生系統工作人員曾調查兒童的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基礎免疫接種率。他們選擇了325名留守兒童和318名對照兒童。
結論顯示,幾乎在所有的指標上,留守兒童都低于非留守兒童。比如,甲肝疫苗接種率。留守兒童應種人數296,實際接種人數只有100,只有三分之一。而對照非留守兒童應種人數289,實際接種人數則高達264,超過9成以上。
張旭東的調查還發現,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較弱。有近一半(49.4%)的留守兒童曾經沒有完成作業,比非留守兒童高8.6個百分點,“一方面,客觀上存在普通農村學校培養目標單一與留守兒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因為缺少有效監督,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學習狀態也會受到影響?!?/p>
在城鄉經濟發展嚴重失衡的今天,當人們難以看到教育為底層提供上升通道的可能性,留守兒童便走在了成為廉價勞動力后備軍的路上;而留守兒童自己,似乎也默認了這一切。
今年30歲的紀錄片導演蔣能杰,曾在老家湖南邵陽跟拍6年,完成了關于留守兒童生活的紀錄片《村小的孩子》。紀錄片里,蔣能杰問孩子們“長大了想做什么?”孩子們說:“打工?!?/p>
片中一位留守兒童的奶奶則轉述了兒子對8歲孫女說的“玩笑話”:“你明天跟我上街撿可樂瓶,一天能撿20塊錢,一個月有600塊錢。撿垃圾撿到十五六歲就能進廠了,進廠就能掙多點錢了。打工到20歲,你應該有十多萬了?!?/p>
個性內傾更明顯。
回憶起拍攝經歷,讓蔣能杰印象特別深的,是當他問起孩子們是否想念父母時,他們干脆地回答:“不想?!?/p>
意外的是,父母們對孩子的關愛意識也不強?!八麄円庾R不到孩子生下來是要教育、要陪伴的,他們就覺得有吃有住就可以了?!笔Y能杰說,因為孩子從小被留在老家,兩代人之間感情淡漠,孩子沖著父母叫叔叔阿姨的,他都見過。
年,公益組織“上學路上”對甘肅、云南、貴州等六省市農村地區的1054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約15%的學生一年都見不到父母。如果將他們的數據推及全國,就意味著全國共有921萬留守兒童一年見不到父母一次,超過262萬個孩子甚至一年都接不到父母一個電話。
與此同時,該組織指出,他們的研究表明,留守兒童情緒的消極程度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一年內與父母聯系次數越少,兒童的煩亂度也越高。
貴州畢節市納雍縣的一個13歲女孩劉佳,特別希望爸爸媽媽帶自己去買吃的。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最想念父母的時候,是每次趕圩看見同學被爸媽牽著手。她特別希望,父母能回家過年,也帶她去趕一次圩。
可惜,父母從來不在過年時回家,平時電話也不多,大概每個月一次,每次幾分鐘?!懊看沃粫?,學習怎么樣?我說,挺好的,然后就沒了。我希望他們能問我生活怎樣,問我開不開心,可他們眼里就只有學習?!毖哉Z之間,劉佳難掩失望。
張旭東的團隊也遇到類似的孩子。在山西,一個名叫貝貝的15歲女孩,希望爸爸能跟她一起去外面買本書??墒?,爸爸聽到女兒這么說時,便把買書的錢給了她。幾次后,貝貝便再也不提出這種要求了。
其實,這位爸爸完全沒有意識到,貝貝不過是想跟難得回來一趟的爸爸單獨相處一會兒。而另一位眼睛受傷的孩子,并不對自己的病情過多憂慮,反而因為爸爸媽媽陪著他看病而感到安心、欣喜。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鮑威爾認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嬰兒應該有與母親(或穩定的代理母親)之間連續不斷的、溫暖親密的關系。早期依戀的順利完成和發展才能成全一個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錯過關鍵期,兒童依戀難以重新建立,個體會出現情感不穩定的狀況,面對挑戰時也容易出現易怒情緒。
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聯系,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容易產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任性、叛逆、難以主動交流的心理障礙。調查走訪中,張旭東曾問過一個四年級孩子,你們班留守兒童有什么特點嗎?對方毫不猶豫地回答:“他們不跟我們說話!”
“你撿到東西時如何處理?”“你如果和別人發生矛盾,你會怎么辦?”“當看到學校的水龍頭沒有關,你是否會去關?”這些問題來自另一份問卷,由貴州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老師李華玲、趙斌所做的《貴州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社會化調查報告》。
結論不容樂觀。比如,在處理人際關系問題上,當農村留守兒童和別人發生矛盾時,會針鋒相對的孩子占了大多數,為43.3%;還有3成多的孩子會找人幫忙助陣;表示能寬容和解、主動消除矛盾的兒童最少,僅有2成左右。
這份調查報告稱,貴州民族地區農村勞務外出,對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積極意義,但又滋生出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社會化危機的新問題:農村留守兒童良好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缺乏;人際關系趨緊;集體觀念意識淡薄,等等。
即使是成為大學生,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人格特征也不盡相同。曾有學者對200名留守兒童在校大學生和300名非留守兒童在校大學生做調查后發現,曾為留守兒童的在校大學生與普通在校大學生相比,個性內傾更明顯,比較冷淡、緘默、孤獨;情緒更易波動,易生煩惱;愛幻想,喜歡沖動任性;但與成長中父母都在身邊的大學生相比卻獨立自強,遇事更能當機立斷。
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發展突飛猛進,農村也大力推行機械一體化,可城鄉差距并沒完全解決,城市勞動力的需求成為廣大農民的主要生活來源,人們開始更多的關注世界關注他人、關注住房教育等問題更多的追求比安逸生活更實在,能進一步改善生活的生活方式?!皳竦貏展ぁ背闪酥星嗄戤斍暗摹爸髁魑幕?,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的擁向城市,為國家的繁榮,城市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墒?,在農民背井離鄉,使自己生活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城市不斷繁華的情況下,新的問題即“留守兒童”問題卻日漸突出。按照學界的一般定義,所謂的“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兒童。根據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表的抽樣數據推算,我國20農村的“留守兒童”人數約是萬人。隨著來農村外出打工人員的流動規模進一步擴大,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將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一個新的教育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已經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一年級9人630人0人6人3人9人100%。
二年級8人3人5人0人0人3人5人8人100%。
三年級12人6人6人2人1人6人3人10人83%。
五年級11人8人3人1人0人3人4人10人90%。
六年級18人11人8人6人0人6人6人12人66%。
從表中分析得知,在此學校里一個班上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并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留守兒童比例略微下降,而且監護人多半是年邁的爺爺奶奶,在學習和生活上更是缺少正常的關愛,有的則是不正常的溺愛。母親在家看護孩子的比例很高,在正常教育方面存在問題。
通過閱讀大量的參考文獻,對照本校學生,筆者對“留守兒童”有了基本的認識。在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義的前景下,我們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更加的擔憂起來。為了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探討產生問題的原因,筆者隨機對學?!傲羰貎和边M行了調查、訪問,根據數據顯示“留守兒童”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敵對。
筆者對“留守兒童”與其他人發生矛盾時所采取的處理方式進行了調查統計,見表1。
“留守兒童”與別人發生矛盾的處理方式及所占比例。
處理矛盾方式所占比例。
吵架42.3%。
悶不吭聲16.2%。
向父母訴苦18.5%。
采取其他行為發泄21.6%。
從表1中可以看出:42.3%的“留守兒童”會采取吵架的行為,16.2%表示自己會悶不吭聲,18.5%向父母訴苦,還有21.6%會采取其他發泄方式,尋找心理平衡??梢?,“留守兒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為方式解決問題的還是占絕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斷,“留守兒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團結、搞破壞、易產生敵對等不良心理問題,從而導致打架斗毆、拉幫結派等不良行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嚴重者有的參與盜竊、搶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際關系敏感。
“留守兒童”在情緒、性格上存在心理問題直接影響到其人際關系的發展。根據對“留守兒童”是否愿意和同學一起參加集體活動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統計顯示:16.7%的“留守兒童”認為對活動不感興趣,不愿跟同學一起參加,顯得不合群,人際關系十分敏感,不愿與人接觸,喜歡獨來獨往,孤僻自閉;46.6%的表示別人叫我去才去,顯得內向,不積極;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參加。
3.悲痛、厭惡、焦慮、憂郁。
“留守兒童”年幼就離開父母,從小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從精神上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他們變得沉默寡言、內向、不開朗,較為突出的是情緒悲痛、焦慮、厭惡、怨恨、憂郁。根據筆者的調查統計顯示,81.1%的“留守兒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談及其父母,表現的非常焦慮,悲痛不已,泣不成聲。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長期跟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對父母已經失去了以往的那種濃厚的親切感,有的甚至討厭父母、怨恨父母。這些“留守兒童”當中,在提到父母的時候,大多表現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則是悶不吭聲。再者,在調查中還發現,8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憂郁情緒,具體表現在:做事畏縮不前,膽小怕事,行為不積極,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狀態。
可見,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在不同程度上都會產生一定的情緒問題。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的出現源于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但又因種種原因無法將子女一起帶到身邊上學,子女只能留在了農村家里,父母一方或爺爺、奶奶、其他親屬代為照看。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缺少父母之愛,缺少良好的教育管理和指導,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和行為性格上轉變,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帶來較大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調查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等方面的基本情況,掌握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和目前的成長發展情況,對比留守兒童與父母均在身邊兒童的差異,分析留守兒童行為、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探索促進留守兒童順利健康成長的對策,意義重大。
學?,F有6個教學班,學生293名,教職工18名,經摸底調查,我?,F有留守兒童113人,占在校學生總數的38.6%,其中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64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28.8%。對四、六年級的20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涉及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等方面的18個問題,比較全面的了解了我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準備。確定調查目的、對象(四、五、六年級)。
調查內容、方法,查閱資料,制定問卷調查表。
本次調查問卷是根據國家《關于大力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的意見》精神,設計了《蒿塔小學留守兒童問卷調查表》,調查表包含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受關注程度和自信心等幾個方面的18個問題,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選擇,統計對選擇項目的人數占參選總人數的百分數,來了解學生總體上的現狀和心理傾向性特點。調查表如下。
1.你爸媽外出務工多長時間了?()。
(1)一年(2)二年(3)三年(4)更長時間。
2.爸媽外出務工,你和誰生活在一起?()。
(1)爺爺奶奶(2)外公外婆(3)寄宿學校。
3.爸媽不在身邊,生活上有什么變化?()。
(1)沒有變化(2)更自由了(3)過得不如以前好。
4.爸媽不在家,你是否感覺安全?()。
(1)不安全(2)安全(3)在不在都一樣。
5.爸媽不在身邊,對你的學習有什么影響?()。
(1)沒有影響(2)我進步了(3)我退步了。
6.爸媽不在身邊,你的行為習慣有什么改變?()。
(1)沒有改變(2)更加懂事了(3)缺點又增加了。
7.爸媽不在身邊,你的性格有什么改變?()。
(1)更加開朗了(2)更加孤僻了(3)沒有變化。
8.爸媽不在身邊,你有心事向誰訴說?()。
(1)家人(2)老師(3)小朋友(4)誰都不說。
9.你對爸媽滿意嗎?()(1)滿意(2)不滿意(3)無所謂。
10.你想爸媽了,會怎么做?()。
(1)打電話或寫信(2)不作聲或偷偷哭泣(3)找爺爺奶奶說話(4)從來不想。
11.你與父母的聯系()。
(1)每月一次(2)每周一次(3)每天一次(4)不常聯系,記不清。
12、你敢把你的真實想法告訴父母嗎?為什么?()。
(1)不敢。因為()a、不想再給他們添麻煩;
b、怕父母不理解,批評我;
c、因為我不認真學習,不好意思說;
d、因為我說出來,他們也不理或不答應。
(2)能把真實想法告訴父母。父母理解我,我也理解父母。
13、學習情況調查()(可以填幾項)。
(1)學習壓力大;(2)我的成績可以;(3)我愛讀書;(4)我的成績不好;(5)我不愛讀書;(6)上學不如打工等。
14、本期老師找你談過幾次心?()。
(1)沒談過(2)談過()次。
15、誰給你的壓力最大():
(1)父母;(2)老師;(3)自己;(4)其他家人。
16、除吃飯的錢外;每周有零花錢_____元。
17、我自己感覺()(1)、很優秀(2)、比較好(3)、比較差;(4)很差。
18、我最希望和在一起,因為。
第二步:發放問卷,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調查表100份,由于低年級學生較小,留守兒童人數相對較少,所以問卷調查主要選取四、五、六年級的學生,調查學生的在校外的生活和表現,以及調查表上具有的內容。
第三步:分析歸納、統計數據。
二、結論和分析。
依據調查結果,留守兒童占兒童總數比例大,其中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占留守兒童總數的28.8%。留守兒童中,父母外出打工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占73.7%,在四年以上的占15.8%,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同住的占36.9%,35.9%的兒童感到父母不在不安全,留守兒童除過吃早餐的錢外,平均零花錢每周只有5元,每天不足1元,有56.4%的留守兒童感到生活不如父母在家的時候,對父母不滿意和無所謂的留守兒童占24.3%,想父母時不做聲或偷偷的哭泣的和從來不想父母的兒童占5.2%,有65.8%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的給自己的壓力很大。這些數據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現狀不容樂觀,因缺少父母的愛感到孤獨,生活比較貧窮,個人壓力較大,在他們10歲左右的年齡段,不該有的家庭壓力和人生壓力都不同程度的對他們產生了影響,他們的心理有一定的扭曲化傾向,對父母出現信任危機,因種種原因不愿意講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父母,他們在學校和社會得到老師和監護人的心理幫助較少,非常思念父母,希望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具體而言,有以下特點:
1、生活現狀堪憂。留守兒童家庭大都不太富裕,外出務工的父母大多從事體力勞動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這些家庭生活條件差,加之老人素有節儉的習慣,多留守兒童的生活標準要求比較,有的不重視早餐,有時吃有時不吃早餐,在生活上基本上是有啥吃啥,留守兒童的零花錢也比較少。很多孩子營養跟不上,生活質量差,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智力發育和身體健康。
2、安全感降低,安全問題突出。由于36.9%留守兒童是由年齡偏大的祖輩監護,他們中有一部分不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監護,而且還要承擔起照顧爺爺奶奶的責任,還有個別兒童無人監護,使得35.9%的留守兒童感到不安全。一些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一些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治療,遇到意外情況不能得到幫助,安全隱患增加。
3、心理健康問題突出。有41.7%的留守兒童有心思誰都不說,28.6%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變得孤僻,有65.8%的兒童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對父母不滿意和無所謂的留守兒童占24.3%,想父母時不做聲或偷偷的哭泣的和從來不想父母的兒童占5.2%,34.2%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很差,缺乏自信心。這些數據充分說明留守兒童感到寂寞和孤獨,這種孤獨感影響了他們的行為、性格、交流、學習和生活,這最主要的原因是親情和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監管缺位,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出現扭曲傾向,甚至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有的與父母疏遠,和父母打電話交流的次數特別少,甚至從不主動交流。
4、部分留守兒童學習成績降低,行為習慣變壞。
盡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愿望,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調查結果顯示,40.8%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學習退步,20.4%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學生成績不好。這主要是由于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在我們的問卷中,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在家了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28.6%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的缺點越來越多了,自己的行為習慣變壞了,據談話調查,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不聽監護人的話,頂撞祖輩、不服管理、逆反心理強。
從以上調查結果看到,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及安全、心理健康、學習和行為性格等方面都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留守兒童與父母均在身邊的兒童存在明顯的差異,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親情的缺失,家庭監管能力降低,社會的負面影響以及學校教育缺乏針對性和有傾向性的對策。
三、對策與建議。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和行為問題,需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著手,建立相應的制度和措施,形成合力,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促進留守兒童順利健康發展。
第一,大力宣傳,引導支持,政策傾斜,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讓家長明確家庭發展以孩子的成長為后動,多考慮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留下孩子長期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愿意與她們交流,外出一方并經常通過電話與孩子交流,彌補孩子的親情感。父母都需要外出務工的,盡量帶上孩子,讓孩子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在政策上予以傾斜,支持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學,今年國家免除借讀費就是特別號的舉措,對讓留守兒童不在留守具有非常重大的推進作用。父母都需要外出務工,又實在帶不上孩子的,要找到有知識、有監管能力的監護人,不要把孩子留給多病的老人,使本該屬于被監護人的孩子變成老人的“監護人”。
第二、投入資金,建社農村寄宿制學校,不斷完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資源建設,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以便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為留守兒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務。
第三、家長定期不定期的與孩子對話,至少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3分鐘。親子之間的感情,父母對子女的直接教育,對孩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他們在外打工時不忘與孩子溝通交流:有可能面對面接觸固然好,不可能的話,也該通過電話、書信、網絡聊天等方式進行聯絡,在聯系過程中滲透教育因素,要及時了解子女近期的生活學習情況,及時關心他們的思想、生活和學習,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同時要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即使了解孩子學習生活等個方面的情況。不要只顧掙錢,忘了對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更多地關心他們的生理、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做、所為。同時如果經濟允許,應盡可能在農忙或春節時多回家看看孩子,或者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邊,這樣,親子互動與溝通的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
第四、學校成立留守兒童之家,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因為學校是留守兒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問題,豐厚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具備教育專業的基本素養、高尚的職業道德的教師是關鍵。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學校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動,來引導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良好的教育來留住學生的人和心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任課老師和班主任要對班級里的留守兒童多關注、鼓勵和幫助,通過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關注他們的學習完成和變化情況,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地了解和解決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另外,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上,老師應以鼓勵為主。并且,還要經常與他們的家長和監護人聯系和交流,以能共同及時地解決他們存在的問題。
第五,及時解決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中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和困惑。學校和社會應加強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開設心理課程和配備心理教育教師,重視學生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建立“留守兒童”心理發展檔案,及時發現和診治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等,引導兒童積極、健康、全面成長。
第六、建立少年兒童校外活動中心,為留守兒童在校外參加有益的活動提供場所和條件。目前,可供學生在校外活動的場所和機構較少,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基層很少或沒有相關的少年兒童的活動中心,使得農村少年兒童在校外的活動無場地,無器材,無組織,基本處于空白。多數沒有家庭監管的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多與伙伴自由活動,有的上網吧打游戲通宵不歸、有的打架斗毆甚至干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長期下去,影響力兒童的身心健康。因而,建立少年兒童校外活動中心,為留守兒童在校外參加有益的活動提供場所和條件,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和發展也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主要受親情關愛缺失,庭教育缺乏、學校針對性教育缺少和社會關注不夠等各方面的綜合影響,健康和行為問題突出。從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完善合作,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困難和混或,使他們能和父母均在身邊的兒童一樣,幸??鞓方】档爻砷L,將來能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
大學生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為大學生了解中國國情開啟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有益于高教體系建立針對性和切合實際的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策略和途徑。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隨之而來的人口遷移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便是其中一個。留守兒童大多存在自卑、不自信、自閉、叛逆、壓抑、孤僻等心理問題,這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成長背景復雜。農村留守兒童大多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尤其是生活在相對偏遠的農村的孩子。由于他們的父母大多或離異,或離世,或因經濟困難常年在外打工,他們一般由爺爺奶奶或其他長輩撫養,導致他們缺少父愛母愛,也常常受到他人的嘲笑,所以他們更懂得世態炎涼,這類孩子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能力強等不良心理。
2.文化背景差異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他們便把孩子接到所在城市上學,但這類孩子是介于城市和農村這兩個群體之間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文化基礎較差,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的成績較本地孩子差,受到來自本地孩子的歧視,讓他們承受著一定的心理壓力。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學習熱情,缺乏成就感,情緒不穩定,如忍受性低、孤獨感強等;二是缺乏團體歸屬感,易產生不良情緒如反抗傾向、被壓迫感等。同時,農民工子女還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評價偏低、自卑、自閉、壓抑等心理特征。這些原因導致流動兒童產生厭學態度。
3.監護人監護不到位。由于父母本身文化素質低,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又大多年老體弱,文化素質也不行,“天高皇帝遠”,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仿佛脫了韁的野馬,沒人管,不會管,或者管不了。對于后來被父母接到所在城市一起生活的孩子來說,父母工作大多不穩定,他們的居住場所也不固定,而且出于經濟上的考慮,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環境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為了改變現狀,父母每天早出晚歸,回到家里就顯得非常的疲憊,對于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不好的問題,他們根本就沒了心情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溝通,不是責罵就是打,這樣一來,孩子就沒有一種家的歸屬感,言行上就會出現叛逆的表現。
4.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留守兒童的父母因為常年在外打工,居無定所,學校和家長很難建立固定的聯系方式。導致學校無法及時將孩子表現出的一些問題反饋給父母,父母也不能夠及時的給予糾正。對于孩子的一些錯誤言行,臨時監護人憑著“人家的孩子不好管”的心理,對其說兩句便聽之任之,是為“管不了”。
5.缺少存在感。留守兒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被遺忘”的一類群體,除了物質的缺失,他們還普遍感覺缺少愛,缺少被關心關注,沒有存在感。因此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一幅無所謂、不可一世的態度,或者采取一些乖張或過激行為來引人注意,證明自己的存在,獲取心里的存在感、充實感。而且,他們的那些乖張過激行為往往是威脅社會穩定的隱患,一些行為甚至已經造成了不良后果。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乎對留守兒童負責,更是對國家、社會的長期穩定和長遠發展負責,因此全社會應該一起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讓所有的留守兒童都能夠在共同的藍天下一起成長。
1.繼續關注“三農”,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農村之所以存在大量留守兒童,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父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外出打工,以爭取改善家庭經濟拮據的狀況。留守兒童也常常因為家境貧寒和缺少父母的愛而遭到恥笑,感到自卑。所以,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使父母盡量在家打工,給出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
2.關心貧困農民工子女,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切實保障其完成義務教育。很多留守兒童或因為經濟原因,或因為自身心理原因,往往在義務教育還未進行完就已經輟學,過早踏入社會。幫助留守兒童完成義務教育,不但能增加他們的知識量,而且學校還能在心理上給予他們更多正確的引導和關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從而減少他們步入歧途的機會。對此,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采取“減、免、捐”等措施,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幫助貧困農民工子女完成義務教育。
二,對進城務工人員中貧困家庭子女入學,在接受政府、學校及個人資助時與本地學生同等對待。對家庭確有困難的學生,學校要采取多種措施,籌措經費。
三,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會和個人捐助等渠道,資助貧困農民工子女完成學業。
四,學校定期進行家訪,加強學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聯系,了解更多學生情況,并給不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做思想工作,減少孩子輟學失學率。
3.父母應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思想溝通,盡量抽空回家見見孩子。父母打工再辛苦,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的幸福,而幸福與否與物質的增加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了豐富的物質但缺乏精神的滿足,那算不得幸福。所以,孩子的父母,除了給予孩子物質的同時還要給予他們精神的慰藉。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溝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給予他們他們心靈的安慰?,F代社會不是古代,天遠地遠的距離都可以通過電話拉得很近,父母在遠處若能常常打電話了解他們的煩惱,聽他們的故事,從中及時發現并糾正他們的錯誤思想和言行,讓他們感覺到父母雖然再遠方,卻仿若在身邊一樣的關注著自己。再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不要舍不得那幾個路費,衡量一下究竟是錢重要還是孩子重要,?;丶铱纯春⒆?,增加親子關系。
4.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關注。沒有誰愿意被人遺忘,如果愿望“被遺忘”,只能說明他是害怕人家記不得自己,所以告訴自己要遺忘。留守兒童大多有這樣的心理,他們缺愛,沒有存在感,或者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所以渴望他人(尤其是親人、朋友記得自己)關心、關注自己,但他們害怕,害怕被忽視,被當成自己隱形人!如果感覺到被親人、朋友忽視了,他們會很受傷,如果他們確實是這樣,社會各界的你們請一定要看見他們!不要忽視他們!給予他們除了物質更有精神上的關照顧。
5.組織留守兒童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不論是競賽性質的還是游戲性質的,只要給他們一個展現自己的舞臺,他們便會跳出最美的舞蹈。很多留守兒童都有自閉的心理問題,除了通過與他們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可以打開他們的心扉外,我想豐富的集體活動是另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在活動過程中,對他們心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觸動,并逐漸形成集體歸屬感,讓他們在這個窗口獲得心里的滿足。
堯棒鄉位于獨山南部70公里處,全鄉合并后現轄5個行政村,95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1萬畝,全鄉總人口13800人,全鄉在外務工人口約為950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567人,女272人,其中小學留守兒童達438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
為全面了解堯棒鄉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來,堯棒鄉中心學校在鄉黨委的領導下,對全鄉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每年開學做了調查,并把調查數據匯總在學校的開學報表上。每年初對全鄉9所完小及3所教學點和九年一貫制中心小學及幼兒園全面普查,并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村寨下發了調查問卷。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留守兒童分布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鄉2280人兒童中,有567人農村留守兒童,占全鄉兒童的25%;其中女童有272人,占所有留守兒童的48%。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30人,占留守兒童的7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86人,占留守兒童的15%;另外,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0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7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務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5%被托付給親友。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但是9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于看電視、游戲、網絡,抽煙等不良現象的約占30%。
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于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于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
1、學習成績一般。由于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鄉56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數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調查報告《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中“留守兒童”占了相當大比重,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為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有利于促進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為了保證屬于“留守兒童”的學生的健康成長,堯棒鄉中心學校協同鄉黨委政府采取了一些應對: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體系。要加大學校義務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鄉黨委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度,盡量從各種渠道對農村貧困家庭的經濟上給予幫助,使一些家長多有些時間來照顧自己的子女。同時還利用調查結果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
3、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
4、學校加強教學管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對“留守兒童”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5、學校各科老師,主要行政人員和班主任對學生加強心理教育,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疏導教育,達到減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目的。
6、大力開展校園活動。這幾年,每年學校都要開展大規模的校運會、廣播體操比賽、慶祝六·一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了校園生活樂趣,對“留守兒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緩解他們的厭學情緒。
7、實施制度化的家訪,逐步建立起了學校與“留守兒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通過上述措施,我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兒童”常見的問題得到有效制約,極少發生類似的事件“留守兒童”輟學人數及少,就是有力地證明。
由于沒有社會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學校教育變得吃力,“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后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家庭教育又不到位,他們又是惡習重犯,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系。
學校方面要重點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要求各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學生登記備案,專門管理,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二、充分利用假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制道德觀念,不斷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四、重視對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對其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其健康和諧發展。建立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設立“留守兒童”檔案,經常性地與他們溝通情感,彌補其缺失的親情,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余得到生活上溫暖。
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扎扎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留守兒童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有利于義務教育在農村的落實,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還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更關系到廣大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同時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監護或無人監護的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催生出來的特殊群體,隨著社會經濟及城市建設的日益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監護和關愛而發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此次調查對象為我校在校生,年齡分布在6--12歲之間。全校共有學生1286人,共有留守學生231人,其中,男性留守兒童124人,占留守兒童總數53.6%,女性留守兒童107人,占留守兒童總數46.4%。
1、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占84.85%),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占9.96%),即把孩子托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監護型(占5.19%),即由于沒有上面兩種條件,監護的責任就讓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兒童父母打工情況分析。全校留守兒童共231人,占全校兒童總數的17.96%(其中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為35.5%,父親外出打工的為52.3%,母親外出打工的為12.1%)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還是相當大的。
3、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數據分析顯示,在縣內打工的占30.4%,在縣外打工的占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縣外。
4、打工父母回家頻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30.6%,一般在家停留時間較短。結果表明:外出務工的家長回家頻率低,與留守孩子溝通和交流較少,更說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
從全校的總體情況來看,有23.38%的留守兒童寄宿或全托,有24.24%的留守兒童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單親家庭”合計為32.03%,隔代撫養為63.20%,家庭缺失的情況較為嚴峻。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較高,有5.19%的留守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學生認為“一般”,只有3.04%的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不好”。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于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于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調查中發現,一方面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成績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由于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縱自由。一方面由于灌云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以蘇錫常地區為主,常年在外奔波,空閑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系較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另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留守兒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較強,所以在物質生活的滿意程度上,留守兒童的滿意度更較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到的關愛減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由于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
3、親情缺乏。親情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大部分兒童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離,不想和他們溝通,大部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僅是盡到自己的本職(做飯、洗衣、接送等)。
4、行為偏差。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
規章制度。
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5、安全隱患。由于留守兒童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監護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層次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家庭與學校教育容易出現“真空”,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
。
留守兒童分布廣泛,這并不是某個村莊特有的現象,并且,每個村莊的留守兒童數量不低,有的村莊情況比較樂觀,只有少數幾個家庭如此,可更多的村莊卻是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在村子里你能看到的都是白發蒼蒼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這些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這些兒童都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由于這些監護人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的生活條件很差,所以監護能力很低。由于他們家境不富有,在家的老人還要承擔種地的責任,有的家庭還要喂養牛羊等。他們每天忙的連自己都無暇顧及,饑一頓飽一頓的,更別提孩子了。對于孩子,他們也只是給點飯吃,其他的也是無能為力。反而是孩子在農忙時節還要幫助他們做農活,做家務,有時候忙的連飯都吃不上,怎么有心思學習呢。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對于“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
2.還有部分孩子是寄養在親戚家。
這類孩子比較容易自卑,他們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畢竟不適合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親戚們表面上對他們很好,可也是只管管吃喝,幫他們洗洗衣服。有時忍不住了也會對他們呵斥,打罵。所以這些孩子在親戚面前是很聽話的,總是束手束腳,不敢說話,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膽小怕事,很懦弱??梢灿幸恍┢饩蟮?,會和自己的親戚頂撞,更有甚者,會離家出走。對于這些根本管不住的孩子,親戚也無可奈何,不如放任自流了,他們又成了人們口中“野孩子”。
這些孩子年齡普遍較大,在8歲以上,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且家庭情況較上面兩類好一些。他們雖然一直生活在學校的堡壘中,但學校不可能事無巨細,由于學校監管不力,以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又加上父母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負疚感,大多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偶爾打電話聯系大多只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少,致使子女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
1.家庭教育缺失,孩子行為越軌。
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比重較大。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照顧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部分孩子寄養在親戚家。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由于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過問,因而缺失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吧”等,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人混在一起,而學校在監管上卻無能為力。
2.學校監管無力,學習成績一般。
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
學校的老師只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對于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老師也只能進行一些罰站,重寫的措施,并不能真正喚起學生的學習意識。一些農村學校,師資力量有限,留守兒童數量龐大,有的班上一半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老師根本無法顧及。
1.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從很小就離開了父母,缺少父母的關愛。
爺爺奶奶對他們也只是吃喝的保障,很少和他們交談。即使之間有交流,也是一些餓了嗎之類的本能問題,不會涉及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不能從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孩子自然也不會主動找他們交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內向不愛講話,就算有什么問題也會自己藏在心里,不會向他人吐露他們的心聲。就算逢年過節,見到父母一面,也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他們的性格由此形成,內向怕事,這是一輩子的事情,很難改變,對留守兒童的未來發展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
2.自卑心理障礙。
失去父母的童年完本就不完整??吹狡渌暮⒆佑懈改笭恐?,母親為他擦汗,爸爸為他遮風,而自己卻是孤單單的一個人。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感覺自己好像少了什么,到那里都不敢大聲講話,走路也是挨著墻角,生怕被別人看見了,笑話自己。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他們是極度渴望被關注的,可是卻沒有勇氣接受大家對他伸出的友好之手。因為他們在心里面看不起自己,更看不起別人的關心,他們會把那當成嘲笑和譏諷。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社會調查研究,及時了解留守兒童成長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政府部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完善一個工作機制。工作機制就要形成黨委、政府加強領導,各個部門齊抓共管,然后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我有一個很大的信心,我們國家任何的工作,任何困難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所以確保他們落到實處。
2.擴大社會的宣傳,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以及各種宣傳媒體陣地的作用,讓他們宣傳保護兒童的方針政策、法律措施,另外,也要宣傳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好的經驗和好的辦法。同時,還要表揚留守兒童的先進分子和留守兒童的先進家庭,以他們的經驗做法,把他們動員起來。這樣就可以動員全社會的人,都來關注我們農村留守兒童,切實把他們的事情辦好。還要動員全社會的支持?,F在我們要發揮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的“五老”作用,發揮志愿者、農村老黨員、優秀的教師、村干部這些作用。另外我們現在針對家庭在城里做工,我們辦理了“代理媽媽”、“代理爸爸”,還有其他監管的體系。同時我們也對奶奶、爺爺進行現代化幼兒的知識教育,讓他們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
3.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內容摘要:
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為深入的了解這些問題我在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通過這次調查,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
關鍵詞:
留守兒童現狀原因建議
問題的提出:
1、什么是留守兒童?
2、為什么留守兒童數目會越來越多多?
3、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4、為解決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問題我們該如何做?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隨著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即為留守兒童。
為了深入的了解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問題我和我的同學分別在自己的家鄉調查的進100戶人家,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占據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數,那么為什么留守兒童的數目會如此之多,通過調查和參考各方面的資料我們發現,留守兒童的家庭都相對的比較貧困,父母為了支撐孩子讀書和供養家里年邁的父母僅靠家里幾畝地是完全供應不過來的,為此他們不得不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家自己出去打工掙錢,這樣也就造成的大批的留守兒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撫養,自己與孩子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就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生活方面: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了其中最典型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親情饑渴”,在調查中每當我們問到孩子想不想父母時他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他們的父母大都是一年甚至幾年回來一次,能給孩子的只有經濟上的關懷,調查中有部分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偶爾的一個電話以此維系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不能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學習方面: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的留守兒童成績中等偏下,具體的原因我們尋訪過學習的老師,老師大都表示他們之所以學習成績不佳與他們的智力沒有絲毫的關系,他們大都聰明乖巧,只是家里疏于管教,對于孩子的學習關心不夠,家里的爺爺奶奶對孩子有的只是溺愛,對孩子言聽計從,而且他們素質普遍偏低,無法輔導孩子的功課。另外就是有些孩子小小年紀就開始迷戀網絡,不思進取也就造成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素質偏低。
心理方面: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我們大家應該特別注意的問題,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而在我們的調查中也發現個別孩子行為孤僻,言談極少,整天呆在家不出門,但這也是極個別的情況。然而有部分的孩子小小年紀滿口臟話,這也是父母疏于管教的結果。
另外我們還注意到,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這都是讓人憂心的問題??!
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參考的許多文獻,我覺得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F將我的建議總結如下: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
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致,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采用書信等進行交流。
(1)景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凈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20xx年7月16日-20xx年8月5日。
貴州省平壩縣城關鎮平壩三中學校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以及關聯對象。
問卷調查、訪談、當地參考數據。
全縣在中小學就讀的“留守兒童”共8839人,占全縣中小學生數(人)的。其中,在中學就讀的2663人,占全縣中小學學生數(人)得;在小學就讀的6176人,占全縣小學學生數(人)的。留守兒童托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90%;托付親朋好友照顧的占1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瞅。
1、留守兒童占在讀未成年人中的比例頗高。隨著經濟的快速收展,受國家大形勢影響,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主要,村民的瞅線更多的朝向外面。因此,在平壩三中讀書的同學中抽樣調查了50名同學中有21名是留守兒童,占42%。也就是說100名中將近42名,留守兒童占有相當高的比例?!案舸O護”即由(外)祖父母監護的有13人,占。
2、留守兒童的.總體學習成績偏低,學習環境偏差。
根據9年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在0~60分的同學在留守兒童中占,60~75分占留守兒童中,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兒童占其總體的。由于學校教育設施的簡陋,師資力量的不足,以及師生溝通平常,教師教育方式的不適應,使得我們在對留守兒童中收現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解決或根本不理會。
3、留守兒童心理普遍欠良好。當問到:“愿意和老師說心里話嗎?
”這類問題時,據統計回答兩個以上是“否”的留守兒童占,還有很多小孩心理過遲成熟,很多同學在回答為什么會填如此愿望(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時,被問及到為什么不想當科學家、老師諸類問題時,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現實,相當部分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沒擁艿得人稱道的地方,甚至少數同學在被調查問到“被人欺負時怎么辦?”時回答“忍氣吞聲”,還有都以為生活現狀很苦惱。
由于監護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約束力不強,心理意識、行為作風得不到及時的、無效的糾正,以致在學習、紀律、意識形態上都存在著偏差,通過對其監護人和鄰居的訪談中,很多留守兒童在家里不聽監護人教導,在學校也經常紀律違規,經常打架斗毆,甚至還入現了偷盜等一系列問題。
內容摘要: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谡n題需要和我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在某些偏僻的農村驚醒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隨著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即為留守兒童。調查顯示,本地的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于0—14周歲。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在當地留守兒童問題如此嚴重的情況下我將我在調查中發現的幾個問題整理如下:
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地的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系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盡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愿望,然而,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從總的調查情況來看,留守兒童只有2%的成績優秀,10%的成績中等偏上,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當差的卻占到了88%!這主要是由于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在我們的問卷中,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
。
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屬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調查發現集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
當地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對此,我有以下建議: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凈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占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為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
為全面了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xx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先后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小學及幼兒園全面普查。
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留守兒童分布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占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占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托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于游戲、網絡,抽煙、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占10%。
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于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于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于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
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數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
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
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由于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認為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于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
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于教育內容、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
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
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p>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著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著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群體。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只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于照顧。
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于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發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系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為偏差,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
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農村留守兒童一個特殊群體。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p>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著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著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群體。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只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 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于照顧。
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于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發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一)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系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為偏差,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
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14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