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調研報告時,需要注重結論的提煉、問題的反思和建議的提出,以實現調研結果的應用性和實用性。撰寫調研報告的過程中,參考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一些調研報告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gdp的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城鄉收入差距也在急劇加大。2019年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兩者的收入比為3.22:1。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問題進一步凸顯,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黨的xx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則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核心,沒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教育作為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目標,又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公平目標。社會的教育在社會流動、社會分化中具有“篩選器”的功能,又具有穩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視為實現社會平等“最偉大的工具”。按照現階段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該以和諧理念來引領教育發展,通過推進教育的公平、公正,來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通過構建和諧教育,來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只有農村得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農村發展的基礎是搞好農村的基礎教育?;A教育是地方事業,擔負著為地方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A教育辦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然而,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
1、通過進行實地調查和網上搜集資料,活的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信息。
2、分析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并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
4、對本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
5、探索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途徑,共同探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
自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出臺以來,特別是《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由于農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調,所以農村教育狀況并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財政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政緊張,各種經費特別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學校的持續發展難以實現。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在校生占全國在校生的絕大多數。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合計約1.93億人,按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70%算,農村在校生約1.3億人。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義務教育階段所占比例過低,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占總投入的比例始終低于60%,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近年還不足30%。而且,在農村義務教育總投人中,政府財政撥款所占比例也不高。盡管近年中央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達到64.9%。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縣鄉財政與農民負擔”課題組2019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中,鄉鎮一級的負擔竟高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2%。而在國外,中央政府是義務教育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有的國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個基礎教育投入的比重高達80%。
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主要以農民投入為主。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前,農村義務教育事實上主要由農民承擔。稅費改革后,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來源基本是以鄉鎮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農村教育費附加以及收取學雜費、教育集資等。鄉級財政在農村義務教育中承擔了全部責任。農民的“合理”負擔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支柱。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在農民減負的同時,教育也大幅度減收,一些地方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狀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經費不足,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設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學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2019年,我國農村地區危房比例仍然較高,全國小學和初中共有4542.3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約1750萬平方米,因自然災害受損的校舍約200萬平方米,小學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別為5.6%和3.7%。雖然2019年,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新的保障機制,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但在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農村中小學與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水平更低,從而最終導致農村學生流失。
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育質量。調查發現,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不盡如人意。
1、師資力量匱乏,農村師資“缺血”
由于農村教師待遇低,生活條件差,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嚴重,很多人不愿到農村任教。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寧愿在家待崗,也不愿當鄉村教師。同時,家里有門路的、教學水平稍高的教師也想辦法擠入城市。再加上這幾年城市學校擴招,一些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也開始從農村招聘教師。隨著進城教師的擇優錄取,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流向了城市。由于師資的流失,貧困農村的中小學校里一個教師跨年級、包班上課的現象司空見慣。在農村許多學校,、機、美術等方面的教師嚴重缺乏,無法適應新課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農村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單向流動,即優秀教師只具有向上的流動性。如果村里的老師教得好,則入編進入鎮里的學校,鎮里的老師如果教得好,則進入縣城里的學校。依此類推。這種帶有剛性的評選機制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系統只能得到較差的師資來源。農村師資原本“先天”不足,無奈又遭流失之痛,農村師資嚴重“缺血”。
2、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專業化程度偏低。
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學歷達標與能力達標存在較大落差,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以湖南省為例,農村小學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占的比例不到城鎮的20%,初中也只相當于城鎮的一半,如衡陽市農村學校教師第一學歷合格率為22.7%。盡管通過大規模的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培訓,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率得到極大提高,但教師素質仍然不能滿足義務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農村一些學校的大部分教師是本鎮(縣)未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一些初中畢業生也當起了教師,很多貧困縣還有一部分教師小學畢業。另外,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教學方法落后,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他們無法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使得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形成不了梯隊,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師的低素質直接影響、限制了學生素質的提高。由于教學質量不高,農村一些學校的生源逐漸流失。在一些地區,“村小學到中心小學,中心小學到縣城小學,優生不斷流向縣城”已成了趨勢。長此以往,學校將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并將隨著這種惡性循環而趨于萎縮。
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由于教育投資少,本應由財政支付的教育經費負擔轉移到農民家庭,義務教育已無義務之實,老百姓需要自己負擔學費。農民一年的收入本來就很少,大部分用來支出子女的學費,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現了教育致貧現象。農民不堪教育費用的重負,導致其子女失學、輟學。另外,近年就業形勢不太樂觀,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生在大學學的知識在農村派不上用場,使得農村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一些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讀書,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以貼補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連小學都沒有畢業。貧困人口失去學習機會,也就限制了他們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
此次調研我來到了遼寧省丹東市五龍背鎮的一個普通的鄉村-營勝村,調研結果如下。
據2019年數據顯示該村約有人口1500多,學齡兒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學,六個年級共有教師9名,9名教師中無本科以上學歷者,7名??茖W歷,2名初中學歷,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5人。調查發現,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方面,師資力量缺乏教師不配套和跨年級上課現象嚴重,很多教師都是上了這門課再上那門,由于照顧不過來,只能讓一些班級學生自習或做作業。我們還了解到由于農村教師的待遇低,辦公條件差,農村基礎教育崗位難留人,老師調動頻繁。另一方面,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學歷低、職稱低、素質低的“三低”現象。大部分教師為“民轉公”教師,由于他們的年齡偏大,業務素質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方位的轉變。由于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水平、身心狀況差異較大,因此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校教學管理,對教學管理以外的,如學校安全管理,學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夠。
3、學校經費困難。實施“一費制”和“兩免一補”后,人民群眾的負擔的確減輕了,但學校的辦公經費受到一定影響,由于政府財力有限,上面的撥款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使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受到一定的影響,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如校舍建設、綠化學校的創建等。
針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困難,今年我國提出了實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為保障適齡人口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從政策、物質和資金上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農村的基礎,農村地區難以實現教育的自救,因此,積極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及時實施農村地區的教育救助就成為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同時建立農村教育財政保障機制。
緩解基礎教育投入問題的關鍵是解決財政乏力的問題。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承擔責任。建議國家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并嚴格規定農村教育投入的恰當比例。我國許多省在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集資被取消,縣鄉財政收入減少,為了保證縣鄉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中央應確定一定比例的稅收進行轉移支付,專門用于農村基礎教育。切實發揮國家公共財政資金在配置農村義務教育資源中的絕對主體作用,構建基礎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承擔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最終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和保障農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機會的長效機制。
2、拓寬籌資渠道,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還沒有達到完全支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水平,所以從長遠發展來看,農村教育經費完全靠國家長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農村義務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除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保證外,還應該通過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籌措經費。比如可以建立“義務教育基金會”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發行教育彩票,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義務教育。所得的資金由政府根據有關政策統一進行調配,切實定向用于農村教育。同時建議國家出臺農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證農村教育的優先發展。
1、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
農村教師信息閉塞,接受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學方式都與城市的教師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級政府要大力開發并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援助項目,加強對農村校長和教師的培訓。同時在教師繼續教育政策方面對農村教師要有所傾斜,比如為農村教師提供免費的培訓,適當增強教師培訓名額等。對農村教師進行培訓,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內容,同時還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注重教師實際教育教學素質的提高和教師的實際教學效果,以切實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實現教師的雙向流動。實施“教師交流機制”,把城里的老師交流到農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帶動農村的教育;農村教師則到城市學校去實習,充實提高,以解決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問題,切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從而有效控制輟學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規定,剛畢業的大學生必須到農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為將來評職稱的一項條件。同時給予支教大學生提前半年轉正的優惠條件。2019年,鄭州市又出臺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從2019年起,鄭州市將在5年內實現所有城市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1年。鄭州市教育局文件規定:從2019年起,市直學校每年下鄉交流人數應不低于全體教職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對農村有所傾斜,比如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巡回授課,鼓勵緊缺學科教師的流動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
由于農村學校條件差,工資待遇低,大部分大學畢業生不愿到農村去。他們一是害怕無機會再進城市的學校,二是擔心自己到農村會被同化。因為農村教師教育觀念落后,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再加上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嚴重不足,新教師難以進行教學改革。為吸引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政府就要給予到農村任教的師范畢業生一定的優惠政策。
4、充分利用農村的現有資源與條件開發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在硬件上相差甚遠,在短期內不能改變現狀的情況下,農村學校的教師也不能總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農村一切可用的現有教育資源,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不足,開發適合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農村的教育教學水平。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重要途徑。貧困家庭在社會資源尤其是教育資源的享有方面,處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沒有輔助性的機制保證他們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貧困本身則有可能成為“世襲”的不幸命運。這種個人命運的惡性循環。最終使整個社會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對貧困學生的教育救助作為農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穩定的教育救助機制。
各級政府要成立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貧困學生救助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中小學救助受援捐贈中心”,同時還要增配全額撥款事業編制,設立中小學貧困學生救助專項資金,并將助學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標管理,明確各部門職責,整合各方面力量,統籌協調和指導本地區的經常性助學活動,推進救助貧困學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對貧困學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資金為主,繼續執行“兩免一補”政策并要落到實處。同時要以經常性捐贈活動為載體,組織和發動各界人士捐款助學,對口幫扶。目前,無論是政府的救助、社會的捐助,還是學校的獎勵與減免,總體來看教育救助覆蓋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額度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級財政要每年安排貧困學生專項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擴大教育救助范圍。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不斷提高,我國逐步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已成為可能。2019年1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京舉行記者招待會,教育部首次發布《全民教育國家報告》。該報告列出了我國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時間表:到2019年,使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費),保證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困難而失學。到2019年,全國農村地區將全部實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到2019年,全國將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然而,政府、社會對高中教育的貧困救助問題,相對來說關注不夠,雖然有一些相關政策,但執行中存在若干問題。從全國范圍看,多數地區至今缺少剛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進行教育救助時,要把救助的范圍擴大到高中。
總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多管齊下的教育救助體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農村教育救助及時性、長效性的重要保證。
通過幾天時間的調研,我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有了初步的認識,以上就是這次實踐活動所獲得的一些具體情況,但光了解情況并不夠,既然是調研報告,就要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將結合我校在09級學生中開設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的具體內容,來簡單闡述和總結下關于這次對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調研活動,以便更好的達到“關注民生,和諧發展”的主題實踐活動的目的。
從調研的對象——營勝村以及參考整個中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來看,我認為,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之所以令人堪憂的原因有:一是國家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農村本身的經濟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教育對經濟的促進就體現不出,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是中國農村基礎教育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二是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和不精。廣大農村地區師資稀少并且專業度相比之下嚴重不足,這對農村教育是嚴重不利的。三是農村家庭本身的貧困問題致使農村基礎教育始終得不到提高,“沒錢上學”是廣大農村孩子受教育的一個嚴重的障礙。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的問題是中國的重要問題,而農村的教育問題更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調研的是營勝村而言,他們就亟待靠經濟去幫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經濟、推動經濟增長,以此來實現民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才能讓營勝村變得富有,和諧,美好,才能讓中國更加強大,富強,和諧,穩定!
近年來,我縣以“國土增綠,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林業重點工程實施與興林富民相結合,成果鞏固與產業培育同步,林業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1、第一產業發展迅速。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為100.65萬畝,其中有林地68.43萬畝、疏林地3.6萬畝、灌木林地1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0.02萬畝、宜林地17.6萬畝。按森林類別分商品林43.43萬畝,公益林57.22萬畝。全縣活立木總蓄積為105.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8.49%。干雜果產業基地建設順利,現有干雜果總面積17.5萬畝,其中柿子13萬畝,核桃2.6萬畝,紅棗1.9萬畝;干雜果總產量7萬噸,產值7000萬元。
2、第二產業基礎薄弱。在干雜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產柿餅500噸的加工企業1戶、小型加工廠3戶,建成柿子醋生產線一條,加上農戶采用簡易手工自發加工部分,據統計,全縣每年共加工鮮柿13000噸,市場銷售鮮柿45000噸,還滯銷12019噸;隨著柿樹產量逐年增加,柿子滯銷現象將越來越明顯。木材加工業底子單薄,全縣木材加工業僅有49戶,主要有帶鋸解板15戶,壽木加工25戶,原木經營4戶,農具配料加工5戶;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精加工產品主要是梨棗木工藝制品,如搟面杖、搗蒜窩、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葉筒、調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蘆、木猴等旅游工藝品,但設備簡陋,技術和工藝落后,各類產品檔次低,不具備規模生產,年經濟效益不足500萬元。原木材年銷售200余萬元。全縣第二產業年產值700余萬元。
3、第三產業發展起步良好。近年來我縣以“發展大旅游、建設大產業、開發大市場”為理念,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激活市場、強化兩翼”的發展思路,以歷史文化、休閑養生、自然觀光、鄉村旅游為重點,積極推動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使森林旅游產業開發煥發出勃勃生機。五年來,我縣相繼投資5.53億元,實施了大佛寺景區改擴建和周邊環境治理、紫薇山公園、涇河防洪景觀帶、公劉教稼苑景區、涇河龜蛇山大峽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態休閑景區、拜家河觀光農業長廊等十項旅游景區建設,旅游景區已成為我縣林業發展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目前我縣林業產業發展步伐雖然較快,但經濟效益依然偏低,僅為8000余萬元,人均272.1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1%。
1、森林改善環境能力低下。目前我縣森林林木多為近十年來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保存的中幼林,雖然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變,地表徑流量逐年減少,但森林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能力還不能充分發揮,水土流失治理進度仍然緩慢,人居飲水嚴重不足。
2、干雜果產業存在“大資源,小產業”。貯藏、加工和深層次開發業發展滯后,干雜果中名優品種匱乏,市場競爭力不強。尤其是干雜果品種結構不合理,優質主栽品種不足。如柿子面積達13萬畝、核桃2.1萬畝、紅棗1.9萬畝,分別占干雜果總面積的76.4%、12.3%、11.1%,但引進和繁育新優品種面積太少,占總面積不足15%,致使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未能將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制約了林業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3、林業資源開發層次較低。森林旅游業開發水平較低,正處在起步階段,綜合服務設施還不健全,難以吸納外地游客來彬觀光旅游。木制旅游產品加工業發展緩慢,現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業,沒有先進、較大規模的龍頭企業,設備落后,技術力量薄弱,產品粗糙單一,難以滿足廣大旅游者的需求。
1、狠抓森林撫育工作。對于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積極開展撫育工作,應通過對森林合理撫育,優化森林結構,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抗逆能力,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進一步提高森林生產效能和生態服務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領導干部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的責任制度,明確森林資源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和主要負責人,并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依法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樹立執法權威,提升執法效果。全面監督重點區域的森林資源管理,加強對林業重點工程實施的核查,準確把握森林資源信息動態變化和工程進展情況,建立和完善預警機制,有效遏制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
3、發展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重點打造、集群發展、點面結合、形成優勢的原則,真正把引導、扶持產業發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專門的柿子產業機構,采取招聘考試、競爭上崗的辦法吸收一批有專業知識、有工作能力的大學生或抽調現有技術人員,組成彬縣柿子辦。選派專業人員出外學習有關柿子深加工的先進經驗,為柿子產業發展奠定基礎。二是針對我縣柿子園的經營現狀,積極實行流轉經營。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戶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將地處山溝里的原屬一家一戶所有的柿子樹及集體所有的柿子園承包給善于經營、有能力作務者,走集約化的路子,實現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建立專業合作組織。
在群眾生產方便、熱情較高的村,積極組織和引導廣大果民,進行戶間聯合,組建專門經濟合作組織,把分散的農戶聯合起來,組成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進行規模生產,進一步培育優勢產品,尋找和開發市場,以經濟組織形式應對復雜、多變、激烈競爭的市場。
4、增加林業生態建設投入和加大扶持力度。努力爭取國家、省、市在財政預算內基本建設專項資金,并逐步提高對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資金的投入,力爭在經常性財政預算中,加大對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林業科技教育、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旅游等事業的投入。在資金使用上,應增加后續管護資金,保證公益林生態效益的持續發揮。
根據縣委的統一部署,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我帶領調查組,從3月28日至4月16日,就我縣的就業再就業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我們通過深入用人單位座談用工情況、走訪返鄉農民工、與高校畢業生進行就業對話等形式,掌握了我縣目前就業再就業的一些情況和問題,現提出幾點解決問題的措施和建議,供領導決策時參考。
我縣是100多萬的人口大縣,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xx%,農村勞力有46萬人,其中常年在外務工人員24萬余人。目前,全縣有城鎮下崗失業人員1.3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近6萬人,回流返鄉農民工6xxx人,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0.5萬人,就業再就業工作任務十分繁重。
二、問題及原因。
1、金融危機的沖擊。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包括、在內,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一些企業舉步維艱,一些企業破產倒閉,導致就業崗位減少,影響到了就業市場。
2、大學畢業生供大于求。由于前幾年高校不斷的擴大招生,致使今年的畢業生規模擴大,增加了就業壓力。同時,年還有一些大學畢業生未能如期就業,也在不同程度上對年畢業生形成空間擠壓,因而今年的大中專畢業生就業也就越來越困難。我們通過開展畢業生座談會等活動了解到,我縣近幾年大專院校畢業生約有5xxx人尚未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出現這一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其中教育模式的局限是重要原因。各大高校在教育方式上都較注重理論知識而忽視了科學實踐,以分數而不是個人實際能力來評定一個人,高校畢業生就業時同樣以學位證書、資格證書等來判斷他們的能力。然而,大學生并不能很好地滿足“任職資格模型”。對個人而言,就業能力取決于他們所擁有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等資產,還有他們使用和配置這些資產的方式與向用人單位展示這些資產的方式以及他們尋找工作的特定環境。由于大學生是作為一個“產品”在一個高等教育系統中被制造出來的,因此就業能力不足主要是與大學聯系在一起的。這既與傳統上相對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有關,也與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有關。
長期以來,大學沒有迅速適應就業市場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從傳遞知識的角度上看,在整個大學教育中,知識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個比重,理論功底及其相應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構建仍然極為薄弱;持續的擴招可能進一步稀釋了大學既有的教育資源。此外,對于大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轉換,大學缺乏系統的職業指導與服務規劃,導致學生或許有專業能力,但是缺乏“市場能力”——獲取職業信息、展示專業能力、適應實際工作以及應對職業轉換等等。
3、大量農民工返鄉。去年下半年以來,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沿海相當一部分外向型企業關閉或停產,導致我縣相當數量的在外務工人員失去就業崗位返鄉,不僅給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帶來負面影響,同時也對農村的和諧穩定帶來很大壓力。統計顯示,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縣返鄉農民工達6xxx人,占全縣外出務工總數的x.x%。截至3月27日,全縣尚有5xxx名返鄉農民工尚未重新就業,占全縣外出務工總人數的x.x%。
同時,調查組在調查中也注意到當前在返鄉農民工這個群體和鄉鎮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傾向性問題:
(1)缺乏對國際金融危機長期困難的應對準備。相當一部分返鄉農民工認為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快就會過去,缺乏長期戰勝困難的心理負荷。
(2)依賴、等、靠思想嚴重。相當一部分返鄉農民工回到家鄉不愿務農,等待政府安置,坐吃山空。
(3)對再就業薪酬的心理預期值過高。特別是原來在礦山企業打工的返鄉農民工,現在大錢沒處掙,小錢又看不上。本地有一天30-xxx元薪酬的工作不愿干。
(4)鄉鎮對返鄉農民工的底子不清,擔心如實統計上報會自找麻煩,影響當年工作考核。因此造成有關返鄉農民工的統計數據與實際情況不符,影響縣委縣政府的宏觀決策。
(5)村級組織對返鄉農民工的教育引導亟待加強。
三、
對策及措施。
針對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落實政策穩就業。全面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加大對促進就業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增加就業崗位;認真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及時發放小額擔保貸款和各項補貼,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加強就業專項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及時幫助“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群體就業。
2.拓寬渠道增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倡導和激勵全民創業,把發展經濟與創造就業崗位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加快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總量;通過擴大開放、招商引資、大上項目,開發就業崗位;通過調整企業結構,發展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崗位;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拓展就業崗位;通過鼓勵下崗失業人員靈活就業,自謀就業崗位;通過實施農業產業化,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專合組織、協會和專業大戶,擴充就業崗位。
3.加強服務固就業。盡快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管理服務體系,完善就業服務機構,增強服務功能,強化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標準和服務質量,落實求職登記、就業指導、職業介紹、檔案托管、勞動保障事務代理、勞動者維權等服務措施。加快我縣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開發我縣勞動力資源和就業信息網站,使我縣勞動力資源開發、就業指導與信息時代接軌。廣泛開展多種形勢的招聘活動,為求職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當好“紅娘”。
4.開展培訓興就業。根據勞動力市場變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全面推進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和返鄉農民工技能培訓、高校畢業生能力培訓,大力培養高素質、實用型、復合型技能人才。以高技能人才培訓為重點,加大培訓基地建設,積極探索“訂單式培訓”、“個性化培訓”等培訓新模式。建立健全勞動預備制度,推進城鄉“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讓更多的技能人才適應當前的人力資源市場,盡早盡快尋求到適合自己個性的工作崗位。
5.爭創品牌擴就業。我縣是勞動力資源大縣,沒有過硬的技術品牌就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力競爭機制。因而我們要依托市場,選準項目,著力打造一至兩個勞動力技能品牌,提升我縣勞動力資源的社會地位,促進我縣勞動力合理流動和轉移就業。世界窯爐在中國,中國窯爐在。工業窯爐在國民經濟中應用非常廣泛,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華夏窯爐公司的“華窯”牌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自上世紀80年代初起,“窯爐”技工、老板、機械日漸名聞大江南北。我們應針對這一勞務品牌,最大限度整合資源,成立“窯爐工培訓基地”,爭創勞務品牌,積極開發我縣窯爐資源,塑造更多的“窯爐人”。
6.狠抓招商充就業。招商引資是發展縣域經濟的有效途徑,也是擴展就業崗位的主要渠道。面對新的就業形勢,必須完善招商引資激勵機制和項目投資經費保障機制,積極倡導全縣招商、全民引資。
威海工業新區成立后,汪疃鎮在區黨工委、管委確定把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要戰略的政策下,我鎮形成種植業、畜牧業和林果及其他農業全面推進的發展格局,農林副漁完成增加值達到3.2億元,其中林業完成增加值5000萬元,在林果漁業及其他上,全區造林面積達到1000畝,比上年增長30.5%,林木總面積達到3萬畝。我鎮現有五一林場,大旺林場,北山林場,韓家山林場四大林場,屬于省級公益林,總面積達3萬余畝,主要發揮生態效益,每年吸收二氧化碳730萬噸,釋放氧氣546萬噸。
根據威海工業新區十二五規劃,我鎮確定新五年的規劃:
執法保障“四項服務”,努力確保農村政策“一個落實”。
(二)加強生態林業建設。一是實施沿海防護林工程和水系林業工程,以農田林網、林糧間作和村莊綠化為重點,網、帶、片相結合。二是實施綠色通道工程,主要交通干線及河流兩側搞好規劃,合理布局,綠化美化相結合。三是搞好村莊經濟林綠化,村村建設環村林。四是加快經濟林、速生林、苗木花卉等產業體系建設,促進產業化經營。五是繼續推行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服務體系,提高林業的經營管理、采伐運輸管理、林權抵押、信貸支持、證件管理等綜合服務水平,逐步形成集體林業良性發展機制,實現林木資源總量有效增長,生態明顯改善。通過建設完善以林網林帶相結合的高標準平原大綠化工程,改善田間小氣候,提高農業防御風雹、病蟲等自然災害的能力。
為了進一步規范林權流轉行為,深入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中央《決定》)及中國共產黨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貫徹中央《決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河南省《實施意見》),探索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徑,促進我省林業可持續發展,資源林政管理處組織開展了我省林權流轉情況調研,現報告如下:
林權流轉既是開展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重要內容,又是實現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主要途徑,我省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中央《決定》和河南省《實施意見》發布以后,圍繞深化林業體制改革,林權流轉勢頭迅猛,取得的成效明顯。通過林權的合理流轉,使林地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使資源配置得以優化,在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源增量、農民增收、社會增效”的“三增”局面。
我省林權流轉的重要內容包括林木所有權流轉和林地使用權流轉,以及林地使用權和地上林木所有權同時流轉。其中,以林地使用權的流轉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溝、荒灘、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溝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權為多。如洛寧縣早在1993年就出臺了《關于出讓“四荒”使用權,加速“四荒”開發的決定》和《關于出讓“四荒”使用權的實施細則》。1995年以后,*、*、*、*、*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繼制定下發了關于開發治理“四荒”,拍賣、承包其使用權的意見或決定,*縣、*縣、*縣等許多縣(區)也出臺了相關決定或具體的實施辦法。
我省的林權流轉行為,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后期,是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由農戶承包自主經營,平原地區的農田林網和農林間作的樹木,實行樹隨地走,作價轉讓給農戶經營,林木所有權發生了流轉;山區大面積的集體林、果園由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接手承包,林木連同林地使用權一起發生流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隨著農村土地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四荒”的開發治理,農民投資經營林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從開始承包幾米的路段、河段,發展到承包經營一條路、渠或一條河段;從承包經營幾畝、幾十畝林地發展為買斷幾百畝、幾千畝的荒山經營權;從小片荒山荒坡開發利用發展到以林為主的多種經營。隨著林業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經營方式的不斷更新,林地使用權流轉的規模也不斷擴大,涉及面不斷拓寬?!渡址ā返男抻?、《森林法實施條例》的實施、中央《決定》的出臺,使林權流轉保持著持續發展的局面和良好的發展趨勢。
1、拍賣。
拍賣是指依照有關規定對林地進行資產評估,確定底價后,舉行拍賣會,由買方競價,報價最高者中標,與賣方簽訂合同(協議),出資買斷一定時期的林地使用權或林木所有權,并在林業部門統一規劃的基礎上自主經營管理,收益全部歸中標人的流轉形式。在拍賣過程中,允許各類投資主體跨地區、跨行業競標購買,同等條件下本地人員優先。這種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比較受群眾的歡迎。且這種形式轉讓,一般成交價都要高于底價,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實現國家或集體森林資源資產的價值。
2、承包經營。
承包經營是指按照有關規定,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簽訂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約定向發包人支付承包費用,取得林地使用權,自主進行植樹造林、經營管理,收益完全歸承包人所有的流轉方式。承包經營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農戶、法人單位或合伙組織。承包經營是起步最早的一種林權流轉方式,也是實踐中應用較多的方式之一。
3、聯合(合作)經營。
聯合(合作)經營,是指由多個投資主體以土地使用權、林木經營權、資金、勞動力、技術等作為合作條件,從事林業生產經營,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經營方式。聯合(合作)經營主要是通過民主協商,以聯辦合作的形式進行經營管理。如魯山縣趙村鄉國貝石村布朗李園藝場,經營面積1000畝,*市房產局職工王保憲以30萬元資金入股,國貝石村以土地、勞動力入股,林業技術員以技術入股,建立董事會,聯合經營管理。
4、林木認領托管。
所謂“林木認領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過承包等方式取得國有或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然后面向社會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自愿認領一定面積的林木,獲得其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再由認領者將其所認領的林木委托給托管公司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經營管理至采伐的一種林權流轉形式。委托方按照協議約定的價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納托管費用,托管方按照專業化水平對所托管的林木進行集約化管理,并確保林木生長量達到約定的蓄積,此種林權流轉形式20*年起在我省新興。
隨著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權流轉的加速,全社會投身林業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亦隨之高漲,非公有制林業形成并迅速發展,林業建設資金的來源打破了過去長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業建設主體實現了由過去單一行業建設項社會多元化參與的轉變。以桐柏縣為例,1999年以來,全縣非公有制林面積達18.5萬畝,占全縣五年來造林總面積的67%,參與經營的企業、單位、個人2452家,累計吸引投資3800余萬元,占同期全縣林業總投資的70%。
在林權流轉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長期閑置不用,或分配給無力經營者,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土地作為生產力要素,其使用價值難以實現,形成死滯資產。同時,社會上一些閑散資金沒有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因無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林業上一些技術人員和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沒有施展的空間。通過林權流轉,實現了林地資源、資金、勞力、技術等各種林業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資產,富了群眾,穩定了社會,發展了林業。
投入的增加、資源的優化組合必然地帶來了資源量的增加。僅就桐柏縣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積為118萬畝,目前,已增加146萬畝,森林活立木蓄積量從116萬立方米增加到13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37.8%提高到42.1%。
俗話說:“三分造,七分管”,是說造林不易,管護更難。過去植樹造林產權收益不明確,群眾積極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護困難,“年年造林不見林”。通過林權流轉,明確了產權,保證了收益,“誰造誰有”的政策落到了實處,廣大林農有了實實在在的擁有感,造林護林積極性極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資金選良種、栽壯苗,高規格高質量栽植,后期管護精心澆水、施肥、防治病蟲害,“象種糧一樣育林、象管田一樣管林”。在自己加強管理的同時,還積極學習林業法規政策,加強了對他人毀林的防范,亂砍濫伐等現象明顯減少,資源得到了較好保護。
林權的合理流轉,促進了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緊密結合。經營者為了提高生產力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積極與林業科研單位建立協作依托關系,大力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促進了林業科技進步,加快了林業科技建設步伐。如桐柏縣,近五年來,共引進優良樹種15個,良種接穗(芽)100萬節,推廣優良品種58個,應用新技術、新成果36項,造林成活率、良種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50%以上。
以經濟利益為驅動的非公有制林業,使經營者將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圍繞市場進行生產和經營,根據市場供求信息調整產業結構和樹種結構。在實現了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成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據對桐柏縣的調查,全縣依靠發展非公有林業經濟脫貧致富的農戶達2019余戶,占全縣脫貧農戶總數的30%。
經營“綠色企業”,風險小,效益持久,為機關富余人員、企業下崗職工及城鎮無業青年提供了就業、再就業門路,也為一些單位和企業興辦經濟實體、走興林致富開辟了新的途徑。如桐柏縣風扇廠下崗職工楊某,在朱莊鄉購買荒山200畝,發展以板栗為主的經濟林,并在林間套種中藥材及牧草,每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依靠林果業擺脫了困境;義馬市煤業集團下崗工人王小鋒,承包荒山1000畝栽植經濟林,實現再就業,被評為非公有制林業的好典型。
通過林權流轉,森林資源的增加帶動了林業產業的發展,木材加工、林產品加工、花卉經營等,陸續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產業。靈寶市農民羅眼科,從1993年起承包荒山4萬畝,自籌資金1000萬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連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農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辦工廠,實行綜合開發。羅眼科的兄長羅來科承包荒山6000畝,投資150萬余元,嫁接梨棗、雪棗等15萬株,成立了來科棗業有限責任公司,實行種植、貯藏、銷售一體化,現每年產干鮮棗10萬余斤,產值達50多萬元。
這里所說的相關法規政策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體完善的林權流轉制度,規范、引導林權流轉行為為內容的法規政策,二是以森林資源合理保護利用管理為內容的法規制度。
第一個方面,1985年,國家體改委、林業部頒發的《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總體綱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規定“遵照林木所有權與林地使用權一致的原則,進行林木所有權及林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提出了林權流轉的要求。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治理開發農村“四荒”資源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實行家庭或聯戶承包、租賃、股份合作、拍賣使用權等多種方式治理開發“四荒”,規定了對宜林“四荒”使用權的有償流轉。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條,規定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權、采伐跡地使用權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同時指出“不得將林地改為非林地”、“除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不得轉讓”。以法律的形式,對林權流轉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20*年,中央《決定》中也提出:“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國家鼓勵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各種社會主體都可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流轉”。應該說林權流轉已是于法有據了。但相關的配套法規政策滯后,缺乏規范具體操作的行政法規,致使林權流轉中還存在著操作普遍不規范等問題。
第二個方面,由于在林權流轉中,大多數投資者主要追求的是經濟效益,而我國的森林分類經營工作剛剛起步,現行的資源保護管理法律法規還不是建立在分類經營的基礎之上的,各項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還停留在舊有的框架內,造成林木經營者經營上的約束性,客觀上對林權流轉產生了不利影響。
其主要表現為:一是沒有執行統一的評估標準、方法,二是沒有法定的評估機構,同時,國家關于評估機構、人員資質的現行規定也與實際工作需要脫節。在已經開展的林權流轉中實施的資產評估,多為有各方代表參加的合議性的評估,雖具有一定的公開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準確性和科學性。還有相當一部分流轉沒有進行資產評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的流失。如某國有林場,通過不很公開的協商,將本林場3500余畝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協議中將現有林木資源無償交給承包方經營,待承包期滿,承包方也無償將林木資源交給林場。字面上好似等資源交接,但實際操作起來遠非如此,林場現有林木資源,多為中、近熟林,其價甚巨。若采伐后轉租別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兩得,快到期滿時再造林,還場以幼林,則國有資產流失的結局不可挽回。
在林權流轉過程中,有的沒有依法實行公開;有的發包時沒有依法召開群眾大會或代表大會;有的合同條款不完備甚至是沒有書面合同。不規范不僅表現在程序上,有些在實體內容上,也有不妥當甚至是違法的情況,如超出法律規定的流轉范圍實行流轉、超出法律規定的權限約定雙方的權利等。除了部分流轉合同依法進行了公證以外,林權流轉普遍缺乏監督機制。如在我省新興的“林木認領托管”公司,在經營和宣傳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實之詞和誤導之嫌,他們假借有關主管部門和科研單位的名義,夸大宣傳其經濟效益,錯誤宣傳《林權證》的性質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對托管協議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雙方簽定的合同中,有關條款不嚴謹、不完善,投資人一次性投資后,對公司執行合同情況缺乏約束與監督,不能及時有效地發現和應對該公司可能出現的違規甚至違法行為。將可能釀成經濟糾紛甚至社會事件。
目前,全省的林權流轉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門推動。有的地方對流轉方式實行“一刀切”,強令在一定期限內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賣,重數量不重質量;有的地方甚至對經營者種什么樹種、林種作出規定、強行實施,侵犯林農經營自主權;有的地方隨意撕毀原來的承包合同,強行將已經承包的林地收回,再進行“拍賣”。競標者主要是本地農民。雖然也有跨區域投資者,但在流轉規則、成交價格等方面,以縣域為單位,各地存在較大差異,全省尚未建立信息豐富的交易平臺從而培育流轉價格具有參考意義的市場。
據了解,目前僅“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年9月1日成立)的經營范圍中有代理林權交易的內容,盡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交易實施細則(暫行)》和《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暫行辦法》、《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證明托管辦法(暫行)》、《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交易信息披露規則(試行)》,但仍處于萌芽的狀態。從長遠來看,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滿足進一步推進林權流轉工作的需要。
如前所述,法律法規的滯后已成為林權流轉中的主要問題,對投資者來講,需要一個具備較強操作性的具體規定,進一步規范流轉的原則、范圍、方式、程序、監督、管理,進一步地明確流轉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政府職能部門來講,需要明確其法定職責,確定其管理和服務的方式和內容。而這些內容,從我國現行的有關立法規定和行政管理要求來看,不是哪個部門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夠規定的,有些內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規也不能作出規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轉范圍問題、資源評估機構及人員資質問題、采伐管理問題等,必須通過修改《森林法》或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才可得以實現。
各種形式的流轉,都應當建立在科學規范的評估基礎上,合理確定底價,才能保證流轉依法有序進行,實現盤活森林資源資產、促進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編制科學合理的參數表和各主要臨終的評估細則,規范和完善評估技術、評估方法;二是要根據《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制定科學、可行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和人員資質認證辦法,解決目前有關資質規定與實際工作要求相脫節問題;三是要加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和隊伍建設,滿足工作需要。
要真正將林權流轉推向深入,就應該在保證國家生態安全和生態建設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場機制。要按照市場經濟運營的要求,結合森林資源資產的固有特點,培育和完善森林資源市場,一是要有大量能夠在價格上進行量化的待轉林權;二是要有暢通的信息收集和發布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包括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林權流轉中介機構的建設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場監督保障機制。
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要依照法律規定和市場經濟運營規則的要求,明確其對林權流轉的組織、指導、服務、管理、監督等職能,做到既積極推進,又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既嚴格管理又不干涉經營者的經營自主權;既加強監督又全面提供服務,充分、合理地發揮職能作用。尤其是林業主管部門,既要加強相關法規政策的宣傳咨詢,又要積極開展實際工作的調研;既要認真進行規劃設計,又要搞好技術服務;既要大力指導評估機構、隊伍的建設,又要加大對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以促進我省林權流轉工作的依法、有序的開展。
××縣是典型的山區縣,山地面積占91.2%,是××省重點林區和速生豐產林基地縣,多年來,林業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林業發展要求,圍繞構建“綠色××,富?!痢?,和諧××”這一主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為目的,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多項生態建設工程為支撐,從增加林業貢獻率著手,嚴格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實施了速生豐產林、世行貸款造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一批生態建設工程,森林資源持續增加、質量不斷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明顯加強;深化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業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態效益、產業效益、林農效益凸現;打造了全省重要的木材生產、加工和交易基地,林業產業實力顯著增強、結構漸趨合理,林業產業建設邁入科學發展的新階段。目前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241.93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417.45萬畝的57.9%,其中有林地面積196.99萬畝,灌木林地面積27.76萬畝,疏林地面積6.52萬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0.66萬畝。森林覆蓋率5從1978年的20.1%增至20xx年的53.8%,活立木總蓄積量533.82萬立方米,20xx年林業產值突破了2億元,20xx年力爭超過3億元。
(一)第一產業穩步發展。林木培育業在林改、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建設驅動下,全縣群眾造林積極性高漲,以杉木、川滇榿木為主速生豐產林發展迅速。目前有速生豐產林93萬畝,其中杉木30萬畝、華山松20萬畝、桉樹15萬畝、川滇榿木等速生商品林28萬余畝。20xx年建設10萬畝以杉木、川滇榿木為主速生豐產林,實現100萬畝以上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設目標;經濟林樹種結構漸趨合理。核桃、板栗、油茶等特色經濟林從20xx年的2.57萬畝增至20xx年的10.39萬畝,產量89.18萬噸,20xx年繼續建設核桃10萬畝、油茶1000畝;綠化苗木事業發展加快。育苗面積從20xx年的213畝增至20xx年的3375畝,年產綠化苗木及花卉2120余萬株(盆)。特別是以“滇東木蓮”為品牌的綠化苗木基地初具規模。
(二)第二產業初具規模。全縣共有林產品加工企業45家,20xx年生產鋸材12931m3,實現產值2564萬元;生產細木工板10961m3,實現產值2849萬元,20xx年預計實現產值8000余萬元。
(三)第三產業逐步壯大。菌子山、鳳凰谷具有較好的景觀優勢和森林旅游資源,20xx年接待游客27.9萬人次,涉林產值7027萬元。
二、基本做法與典型經驗。
(一)突出重點,科學規劃,有序推進林產業發展。數量充足、布局合理、結構科學、質量優良的各類森林覆蓋,才能發揮生態系統整體防護功能,才能構筑良好的森林生態屏障;建設林木利用率高、產品增值效益明顯、產業鏈條長、符合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的企業,才能較好的聯結帶動農戶增收,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因此,建立符合縣情、林情的發展思路與制定科學的產業建設規劃,走有序、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現代林業發展的精髓。我縣根據區位、氣候等優勢,確立了速生豐產林基地、特色經濟林基地、綠化苗木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等系列基地建設規劃,并始終不一的堅持,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作用,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注入了活力。
(二)明確責任,嚴格落實,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機制。我們實行各級領導干部任期林業產業目標責任制,簽定責任狀,將林產業成績作為政績考核重要內容,每年按制定的考核獎懲辦法,嚴格考核并兌現獎懲。責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強化了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
(三)調整結構,靠山致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煥發出群眾空前的造林、營林、護林熱情,投資發展商品林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熱門”;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整體功能進一步完善,推動了林業服務體系、經營體系、森林資源管護體系和流轉體系的建設,加速了林產業結構升級和良性循環發展,使林業收入成為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事實證明,林業既能顯現生態、社會效益,又能很好發揮經濟效益,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三、存在的問題。
目前全縣共有林業用地面積241.93萬畝,人均擁有林地面積6.13畝,林業在發展農村經濟中占有較大優勢,但由于種種原因,資源優勢并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林業資源整體開發利用仍處于相當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殘缺。目前,我縣林業產業中,第一產業比重大,二、三產業滯后。第二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龍頭企業少,產業鏈條短,林產品加工轉化率低,未能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
(二)缺少龍頭企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低。加工企業多以原材料初加工或粗加工為主,技術和工藝落后,經營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極低,產品增值效益不明顯,缺少生產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聯結帶動農戶能力強、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
(三)配套體系建設跟不上,市場服務功能不完善。一是市場建設跟不上,經營規模小,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低,存儲能力和流通服務水平相對較差,影響林產品的流通。二是林業技術、信息、生產資料服務體系不完善。特別是經營者需要種植信息、病蟲害防治技術、藥品等,得不到及時咨詢和購置。三是先進的森林培育技術、林產品加工利用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普及應用落后,不適應新階段林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四是農民的科技素質也與新階段的要求不適應。
(四)政策扶持力度小,項目投資少。國家投資側重于生態建設,用于產業建設的投資少,政策性貸款爭取難度大。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的建設,雖使林木價值增值、林農增收,產業經濟整體水平得到提高,林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但20xx年金融危機給木材深加工基地帶來巨大沖擊,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資金周轉緩慢,融資難,無法正常存儲木材原料,不能滿負荷生產,造成企業生產效益低,挫傷發展熱情,也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五)林業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林業工作涉及面廣,技術性強,工作難度大,肩負林業執法、資源管理、公益服務等管理職能,目前機構設置不合理、體制復雜等因素嚴重制約了林業發展。
四、意見與建議。
(一)完善配套體系建設,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質量。完善市場,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龍頭企業,以行業繁榮帶動產業發展;開創品牌,實施名牌戰略;加強林業標準化建設,積極開展森林認證;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教育與人才培養。
(二)進一步深化林業各項改革,理順林業體制機制。一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構建林業科學發展體制機制。要把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主題,作為林業部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全力破解影響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構建現代林業體制機制,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為山林的主人,獲得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發家致富的創業平臺,充分釋放38萬農民和241萬畝林地的巨大潛力,為實現林業科學發展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二要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科學利用人力資源。以依法理順林業主管部門的職能職責和工作關系為根本,以創新林業管理機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探索林業執法、資源管理、公益服務管理新體制為重點,規范林業服務體系建設,按照新時期林業發展新趨勢,依照現代林業發展要求,強化管理、服務等意識,轉變單位職能,科學合理設置機構,從根本上解決林業發展“瓶頸”問題,促進林產業科學發展。
(三)繼續加速推進造林綠化,改善生態狀況。我們應始終把造林綠化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把森林經營作為發展現代林業的永恒主題,把科學經營的理念貫穿到林業建設的全過程,堅持“管嚴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改造低效林、培育珍貴林、發展速生林”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快推進天保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大力推動重點區域造林綠化,著力推行身邊增綠活動,讓林上山、進城、上路、入村,推進“綠色××、富?!痢?、和諧××”的建設進程。
(四)進一步全面加強資源保護和管理,鞏固擴大生態建設成果。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積極主動建立森林災害應急反應機制和防治服務網絡,健全和穩定林業行政管理體系,整合林業執法資源,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從提升林業部門執法權威和社會公信力著手,著力實施森林防火工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規范種苗、林木生產經營秩序,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生態安全。
(五)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做強做大林產業。我們應堅持開發利用與資源培育保護相統一原則,以“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為目的,從增加林業貢獻率著手,積極培育森林資源,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打造100萬畝生態公益林、100萬畝速生商品林、30萬畝優質核桃、30萬畝油茶、1000萬株綠化苗木“五大基地”,做大做強以華海木業為龍頭的林產品加工、交易業。
(六)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投入,提供林業發展堅實保障。當前,我們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林業對促進農民增收、增加就業機會的潛力和優勢,在爭取上級生態工程、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基礎上,暢通投資渠道,吸引社會投資向林業流動。其次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健全林業資金目標管理約束機制和責任體系,強化資金使用和運行管理,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著力改善民生。
(七)強化組織領導,提高科學執政能力和水平。結合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從黨風廉政建設著手,轉變工作作風,落實工作責任,加強隊伍建設,把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轉化為廣大林業干部職工的自覺行動,全面提升林業干部職工推動林業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近年來,我市繼續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力爭實現職業教育內涵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雙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大幅提高。目前,漢中市共有中等職業學校10所,在校生12000余人,全市高中階段職普比例大約為1:4,20xx年我市中等職業學校共計畢業3340人,就業3265人,就業率達98%。
(一)就業人數和就業率。
20xx年,畢業學生數3340人,就業學生數3265人,就業率98%;直接就業人數1772人,直接就業率54%;對口就業學生數2807人,對口就業率為86%。在就業學生中,進入各級所有制企事業單位的學生人數為1323人,占畢業學生比例為40%;升入高一級學校人數為1493人,占畢業學生比例為44%。
(二)各產業就業分布情況。
從事第一產業的畢業生數為23人,占就業學生數的0.7%;從事第二產業的畢業生數為1182人,占就業學生數的36%;從事第三產業的畢業生數為567人,占就業學生數的17.4%。本地、異地和境外就業情況:在本省就業的畢業生數為304人,占就業學生數的9%;到異地就業的畢業生數為1468人,占就業學生數的45%。就業渠道情況:通過學校推薦就業的畢業生數為1230人,占就業學生數的38%;通過中介介紹就業的畢業生數為221人,占就業學生數的6.7%;其他渠道就業的畢業生數為321人,占就業學生數的9.8%。
(三)專業大類就業情況。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劃分的19個專業類別標準,我市畢業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專業:
從專業分類看,對口就業情況最好的專業是交通運輸類,對口就業率高達92%;其次是加工制造類,對口就業率為91%;信息技術類對口就業率最低。從畢業生數量看,醫藥衛生類、信息技術類和加工制造類專業畢業生人數最多,畢業生數最少的是文化藝術類專業。從就業學生數量看,醫藥衛生類專業畢業生就業人數最多,其次是信息技術類,畢業生就業人數最少的是文化藝術類專業。
1、簽訂就業合同情況。
20xx年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就業學生中,有1620人簽訂1—3年期限就業合同,占直接就業學生91%;有557人簽訂1年期限就業合同,占直接就業學生31%;有461人簽訂1-2年期限就業合同,占直接就業學生26%;有602人簽訂3年期限就業合同,占直接就業學生34%。簽訂3年及以內期限就業合同的人數所占比重最大。
2、畢業生就業起薪情況。
20xx年就業學生中28人起薪1001—1500元之間,占直接就業學生比例1.5%;有176人起薪介于1501元和20xx元(含)之間,占直接就業學生10%;有256人起薪介于20_元和3000元(含)之間,占直接就業學生14%;有1312人起薪高于3000元,占直接就業學生74%。數據表明,起薪高于3000元以上人數所占比重最大。
3、畢業生享有勞動保險情況。
20xx年,直接就業學生中享有三險的人數為196人,占直接就業學生比例為11%;享有五險的人數為161人,占直接就業學生比例為9%;享有三險一金的人數為182人,占直接就業學生比例為10%;享有五險一金的人數為1077人,占直接就業學生比例為60%。數據表明,享有五險的學生占比最多。
20xx年學校畢業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為1928人,占畢業學生比例為53.6%。
通過對20xx年就業學生3265人的調查了解,比較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學生人數為1788人,占調查人數的54.8%,無法評估1461人,不滿意為27人。
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部分專業對口率低、工資待遇不高、工作不夠穩定等方面,具體列舉如下:
1、專業對口率不高,學非所用的現象比較嚴重。中等職業教育主要培養從事生產一線操作或管理技術工作的人員,其就業的最大資本或優勢就是專業特長和動手操作能力。但從實際情況看,20xx屆畢業生中,信息技術類和教育類專業的畢業生所從事的崗位與自己所學的專業不對口基本不對口,即使對口,在工資待遇及福利方面也較為低下,有的也只是臨時工。
2、本地就業學生工資待遇低,只有極少數學生迫于家庭或其他原因選擇本地就業。大多數學生選擇經濟發達地區(我市所選擇的企業一般集中在長三角一帶)就業。
3、工作穩定性較差。一些就業學生尚未滿試用期就換了單位,很大一部分就業學生在初次就業企業工作時間不足一年,有的就業學生甚至一年內換了幾個就業單位,頻繁跳槽。很多畢業生做的工作與農民工做的工作并無二異,技術含量低,以簡單的體力勞動為主。
造成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來自社會環境、政策措施、學校培養和家庭個人等方面的因素。
1、社會環境方面的原因。目前社會上鄙視職業教育、重視高學歷文憑、輕視技術勞動的現象仍比較嚴重。企業普遍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加之中職學生就業年齡相對較小,吃苦耐勞精神差,導致學生就業不穩定,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2、學校在培養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學校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欠缺指導。學生畢業了不知道自己該干啥,把掙錢多少做為謀求職業的唯一標準。學校教育與市場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學校的課程設置還難以跟上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新變化,學校教育教學中技能教育質量不高。為了給每個學生設計適合其自身條件的職業生涯,作為班主任、職業指導教師,應幫助學生設計合適的職業目標,開展職業生涯設計咨詢活動,穩定其就業的選擇。
另一方面學生適應能力培養不足。學生剛剛離校,大多思想都比較單純,對如何應對復雜、突變的事物缺少必要的思想準備,加之學生知識面窄、技能不過硬、心理承受能力差、競爭意識淡薄、人際關系緊張等,部分學生無法適應全新的工作、生活,而學校對學生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及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生存適應的能力教育有所不足。
3、家庭或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許多家長和學生自身看不起職業教育或所從事的技術工作。選擇職校本為無奈之舉,中職學生入學時對專業和職業并不會有較多的考慮,他們的專業有許多是由老師或家長代為包辦的,造成學生對專業缺乏興趣,也不關心自己的就業前景。以至于即使在職業班學習了,學生自身也沒有強烈地意識要學好一技之長,反而相當挑剔,怕苦怕累,實踐環節中不愿主動去動手操作學習。
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肩負著重要使命,不僅要承擔起生態建設的重任,更要做生態文化的先鋒,盡可能地創造出豐富的生態成果、物質成果和生態文化成果,通過學習科學發展觀,如何努力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引導者、組織者、實踐者和推動者,就成為我們林業工作者首要面臨的問題??茖W發展觀的提出,是理論創新的一個突出成果,體現了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對發展內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學把握,對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的不斷探索和創新,對我們把握大局、做好林業各項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謀劃林業項目,大力推進現代林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深刻把握科學發展觀新內涵。
1區維穩工作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和提高。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總結以往成功的實踐,更需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我們正在進行的工作進行深入思考,進一步明確工作方向、目標任務。新時期林業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標定位,要用科學發展觀確立新時期林業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學發展觀推進新時期林業工作的新實踐。
2、現代林業發展要為促進我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保證。樹立和落實正確的林業發展觀,涉及到以林業建設為重點的生態發展戰略工程實施的各個方面,是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林業部門責任重大。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林業工作,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必須堅持從林業實際出發,把生態效益放在林業工作的第一位,建立體現經濟與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長效機制,推進林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對照科學發展觀要求,林業發展中的問題不容忽視經過全縣多年來的不懈努力,我縣林業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當前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1、整體水平較低。目前,我縣林業生產依舊延續著傳統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科技貢獻率低,林分質量較差;局部地方森林資源逐年減少,雪域上移,雨量減少。同時我縣生態建設也面臨著林地流失,荒漠化面積逐年擴大問題。
2、林業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近年來,雖然森。
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方面的基礎設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總體而言仍然十分落后,在數量和質量上還遠不能滿足現代林業建設的需要,由于林區管護基礎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從而影響了全縣林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3、林業發展的長效機制還不健全。林木撫育、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資源保護等森林資源管理機制還不健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任重道遠。缺乏長期有效的投入機制,缺乏內在發展動力,林業生產和林業事業的發展速度緩慢。
4、生態文明觀念有待進一步樹立?!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指出,在生態建設中,要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在我縣生態文明建設中,林業建設也應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全縣人民對林業的作用、功效了解還不夠多,生態文明觀念樹立得還不夠牢固。
三、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現代林業工作。
1、實抓好造林綠化工作,加快我縣綠化進程。
資金參與林業建設,以政策為引導,以法律作保障,鼓勵和扶持社團、企業、個人等開展多種形式的造林,不斷擴大非公有制造林的數量和規模。充分運用宣傳發動、表彰帶動、檢查促動等手段,采取植紀念樹、造生態模范林等形式,推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發展。三是在提升林地生產力上求突破。探索不同條件下的森林經營模式,解決營造林工作中的“過密、過疏、過純”問題。
2、繼續抓好重點工程,積極推動生態建設。
按照“鞏固成果,提升質量,完善功能,穩步推進”的要求,繼續抓好重點工程,加快生態體系建設。加大我縣公民義務植樹的督查力度和縣城東西兩山荒山綠化區的綠化進程及管護力度;進一步完善縣城風景林、河道及綠色通道工程,加強撫育管理,提高綠化質量,提高縣城綠化水平,提升我縣對外形象。對疏林地進行人工改造,促成天然下種成林;對荒山荒地,堅持封、造、管并舉,集中力量開展人工造林。進一步強化措施,大力發展以紅提葡萄為主的特色產業建設。農田林網、用材林工程,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與治理模式,加大林分撫育管護工作。加快推進村屯綠化、四旁植樹步伐,實施示范村鎮綠化工程。
森林病蟲害測報網絡,加大森林植物檢疫網絡建設,健全野生動植物保護組織,切實保護好鳥類資源。
四、加強林業科技推廣,促進林業增長方式和管理方式轉變。實施科教興林、人才強林戰略,不斷提高林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林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的轉變,提升林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林地產出率。大力推進林業從種苗培育、整地造林、撫育管護到采伐更新、加工利用全過程的標準化生產。扎實開展送林業科技下鄉活動,加大對林農的培訓力度,建全科技生產服務網絡,對農民采取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真正把林業建設引入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
林業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基礎產業,肩負著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林業在涵養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快林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對推進我市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全市林業用地面積691萬畝,活立木總蓄積62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8,已建成5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3個縣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70萬畝,保護區野生動物370余種,野生植物1100余種?!笆濉逼陂g,造林綠化取得突破性進展,森林資源管理有了長足進步,林業產業體系框架初步形成,森林預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林權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實現了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同步增長。
我市林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生態脆弱問題仍然存在。森林資源結構不盡合理,部分地區的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控制。在東部山區,柞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現有的190萬畝柞蠶場中有70萬畝已經嚴重沙化,柞蠶場的生態改造及發展柞蠶的替代產業任務十分艱巨。此外,絨山羊產業發展較快,但隨之而來的過度放牧問題日益突出,造成植被破壞的現象比較嚴重。在臺安西部,林農爭地矛盾比較突出,有7個鄉鎮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壤沙化問題,總面積近10萬畝,占臺安耕地面積的10,西部土壤沙化治理問題亟待解決。
(二)林業改革的配套措施尚需及時跟進。隨著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開展,明晰了林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充分調動了農民經營林業的積極性。林權制度改革后,現有的管理體制不適應林地、林木合理經營和流轉的需要,缺少森林資源評估、林權登記管理、林業科技法律信息咨詢等機構,不利于對林業資源的規范化、法制化管理。
(三)林業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資源基礎薄弱,林業產業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主導產業的優勢不明顯,名牌產品少,市場競爭力不強。林業產業現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經營為主,缺少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力水平較低,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低,對農民增收貢獻不大。
(四)礦山復墾速度緩慢。礦山開采對林地破壞較大,造成水土流失,粉塵揚沙,嚴重影響周邊生態環境。采礦后的林地恢復十分困難,需要較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部分業主只管采礦、賺錢,不愿復墾、綠化植樹。據統計全市尚有礦山開采破損的11.8萬畝林地亟須恢復治理。
(五)村屯綠化工程尚待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尚未得到徹底改善,鄉鎮特別是村屯周圍的林網缺少統一的發展規劃,城建、農業、水利、林業整體協調不夠;綠化品種單一,適于綠化、美化的品種較少,遠不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建議各級政府把林業工作擺到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科學謀劃,努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維護農民利益,為農民謀福祉,推進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邁上新臺階。
(一)加快林業資金投入,推進生態建設步伐。農村稅費改革后,部分地區集體經濟薄弱,對林業發展投入能力不足。由于林業投入大、見效慢、回收期長、比較效益低,農民對林業發展的認識不足,不愿意在林業發展上增加投入。特別是林業有較強的公益性質,需要建立以各級政府投入為主,以社會力量、農民投入為輔的融資機制?!笆晃濉逼陂g,全市實施林業六大工程,需要資金近10億元,各級政府應加大對林業的投入,確保生態建設健康快速發展。
(二)全面推開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維護好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要深入貫徹市政府《關于推進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將這項改革推向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逐步建立起“產權清晰、主體落實、責任明確、保障嚴格、流轉規范、監督到位”的林業產權制度,真正使廣大林農耕者有其山、耕山有其責、務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實現森林增量、農民增收。在推進改革的同時,積極探索山林權屬承包到戶后開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模式,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
(三)繼續實施和完善林業重點工程,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把林業重點工程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共同推進。一是綠色走廊建設工程。以千山區為重點在城市周邊建設綠色走廊,提高沈大高速公路兩翼綠化及環境治理水平。二是百萬畝優質林基地建設工程。以國家荒山荒地工程、人工促進封育造林工程和省東部果材林富民工程為載體,在岫巖和海城東部山區建設100萬畝優質林基地。三是防風固沙林網建設工程。以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為載體,在臺安西部加強防沙林網建設,加速生態恢復。
(四)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充分發揮林業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中的直接帶動作用。要大力培育林業新興產業,拓展產業發展領域,重點扶持發展有農村特色、有市場潛力的林業產業。立足于我市資源條件優勢,著力抓好“板栗、榛子、山野菜、食用菌、中藥材、養鹿、養狐、養林蛙”八大產業基地建設。特別是緊緊抓住舉辦“第六屆森林旅游博覽會”的有利時機,開發林業旅游資源,力爭把我市建成省內知名的林業旅游名市,夯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基礎。此外,要大力推廣絨山羊圈養技術,控制野外放牧,保護生態環境。
(五)啟動鄉村綠化網絡體系建設,創造農村優美大環境。改變過去綠化美化工作中“重城區、輕鄉村”做法,將鄉村綠化美化作為今后一項重要內容,納入新農村建設村容整治工作之中,努力改善人居環境。要重點實施好“千村綠化百村示范”工程,對全市近千個村普遍綠化的基礎上,重點做好300個高標準示范村建設。村屯綠化要納入到村莊規劃中,發展經濟樹種、美化樹種,實現農家庭院綠化特色化、效益化的目標。
(六)建立參與式集體林資源管理體制,促進農村民主管理。改革和完善現行的森林資源管理制度,要采取政府引導、農民參與的方式,讓農民參與森林經營方案的編制,使他們在作業設計、樹種選擇、種苗選擇、撫育采伐方式、采伐數量和時間的確定等各個環節擁有充分的發言權,真正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加林業建設、綠化家園、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一)近年來,我縣以“國土增綠,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林業重點工程實施與興林富民相結合,成果鞏固與產業培育同步,林業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一、發展現狀。
1、第一產業發展迅速。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為100.65萬畝,其中有林地68.43萬畝、疏林地3.6萬畝、灌木林地1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0.02萬畝、宜林地17.6萬畝。按森林類別分商品林43.43萬畝,公益林57.22萬畝。全縣活立木總蓄積為105.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8.49%。干雜果產業基地建設順利,現有干雜果總面積17.5萬畝,其中柿子13萬畝,核桃2.6萬畝,紅棗1.9萬畝;干雜果總產量7萬噸,產值7000萬元。
2、第二產業基礎薄弱。在干雜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產柿餅500噸的加工企業1戶、小型加工廠3戶,建成柿子醋生產線一條,加上農戶采用簡易手工自發加工部分,據統計,全縣每年共加工鮮柿13000噸,市場銷售鮮柿45000噸,還滯銷12000噸;隨著柿樹產量逐年增加,柿子滯銷現象將越來越明顯。木材加工業底子單薄,全縣木材加工業僅有49戶,主要有帶鋸解板15戶,壽木加工25戶,原木經營4戶,農具配料加工5戶;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精加工產品主要是梨棗木工藝制品,如搟面杖、搗蒜窩、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葉筒、調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蘆、木猴等旅游工藝品,但設備簡陋,技術和工藝落后,各類產品檔次低,不具備規模生產,年經濟效益不足500萬元。原木材年銷售200余萬元。全縣第二產業年產值700余萬元。
3、第三產業發展起步良好。近年來我縣以“發展大旅游、建設大產業、開發大市場”為理念,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激活市場、強化兩翼”的發展思路,以歷史文化、休閑養生、自然觀光、鄉村旅游為重點,積極推動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使森林旅游產業開發煥發出勃勃生機。五年來,我縣相繼投資5.53億元,實施了大佛寺景區改擴建和周邊環境治理、紫薇山公園、涇河防洪景觀帶、公劉教稼苑景區、涇河龜蛇山大峽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態休閑景區、拜家河觀光農業長廊等十項旅游景區建設,旅游景區已成為我縣林業發展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目前我縣林業產業發展步伐雖然較快,但經濟效益依然偏低,僅為8000余萬元,人均272.1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1%。
二、存在問題。
1、森林改善環境能力低下。目前我縣森林林木多為近十年來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保存的中幼林,雖然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變,地表徑流量逐年減少,但森林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能力還不能充分發揮,水土流失治理進度仍然緩慢,人居飲水嚴重不足。
2、干雜果產業存在“大資源,小產業”。貯藏、加工和深層次開發業發展滯后,干雜果中名優品種匱乏,市場競爭力不強。尤其是干雜果品種結構不合理,優質主栽品種不足。如柿子面積達13萬畝、核桃2.1萬畝、紅棗1.9萬畝,分別占干雜果總面積的76.4%、12.3%、11.1%,但引進和繁育新優品種面積太少,占總面積不足15%,致使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未能將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制約了林業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3、林業資源開發層次較低。森林旅游業開發水平較低,正處在起步階段,綜合服務設施還不健全,難以吸納外地游客來彬觀光旅游。木制旅游產品加工業發展緩慢,現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業,沒有先進、較大規模的龍頭企業,設備落后,技術力量薄弱,產品粗糙單一,難以滿足廣大旅游者的需求。
三、幾點建議。
1、狠抓森林撫育工作。對于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積極開展撫育工作,應通過對森林合理撫育,優化森林結構,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抗逆能力,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進一步提高森林生產效能和生態服務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領導干部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的責任制度,明確森林資源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和主要負責人,并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依法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樹立執法權威,提升執法效果。全面監督重點區域的森林資源管理,加強對林業重點工程實施的核查,準確把握森林資源信息動態變化和工程進展情況,建立和完善預警機制,有效遏制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
3、發展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重點打造、集群發展、點面結合、形成優勢的原則,真正把引導、扶持產業發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專門的柿子產業機構,采取招聘考試、競爭上崗的辦法吸收一批有專業知識、有工作能力的大學生或抽調現有技術人員,組成彬縣柿子辦。選派專業人員出外學習有關柿子深加工的先進經驗,為柿子產業發展奠定基礎。二是針對我縣柿子園的經營現狀,積極實行流轉經營。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戶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將地處山溝里的原屬一家一戶所有的柿子樹及集體所有的柿子園承包給善于經營、有能力作務者,走集約化的路子,實現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建立專業合作組織。
在群眾生產方便、熱情較高的村,積極組織和引導廣大果民,進行戶間聯合,組建專門經濟合作組織,把分散的農戶聯合起來,組成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進行規模生產,進一步培育優勢產品,尋找和開發市場,以經濟組織形式應對復雜、多變、激烈競爭的市場。
4、增加林業生態建設投入和加大扶持力度。努力爭取國家、省、市在財政預算內基本建設專項資金,并逐步提高對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資金的投入,力爭在經常性財政預算中,加大對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林業科技教育、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旅游等事業的投入。在資金使用上,應增加后續管護資金,保證公益林生態效益的持續發揮。
(二)為了進一步規范林權流轉行為,深入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中央《決定》)及中國共產黨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貫徹中央《決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河南省《實施意見》),探索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徑,促進我省林業可持續發展,資源林政管理處組織開展了我省林權流轉情況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我省林權流轉的基本情況。
林權流轉既是開展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重要內容,又是實現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主要途徑,我省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中央《決定》和河南省《實施意見》發布以后,圍繞深化林業體制改革,林權流轉勢頭迅猛,取得的成效明顯。通過林權的合理流轉,使林地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使資源配置得以優化,在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源增量、農民增收、社會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權流轉的主要內容。
我省林權流轉的重要內容包括林木所有權流轉和林地使用權流轉,以及林地使用權和地上林木所有權同時流轉。其中,以林地使用權的流轉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溝、荒灘、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溝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權為多。如洛寧縣早在1993年就出臺了《關于出讓“四荒”使用權,加速“四荒”開發的決定》和《關于出讓“四荒”使用權的實施細則》。1995年以后,*、*、*、*、*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繼制定下發了關于開發治理“四荒”,拍賣、承包其使用權的意見或決定,*縣、*縣、*縣等許多縣(區)也出臺了相關決定或具體的實施辦法。
(二)林權流轉的發展過程。
我省的林權流轉行為,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后期,是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由農戶承包自主經營,平原地區的農田林網和農林間作的樹木,實行樹隨地走,作價轉讓給農戶經營,林木所有權發生了流轉;山區大面積的集體林、果園由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接手承包,林木連同林地使用權一起發生流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隨著農村土地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四荒”的開發治理,農民投資經營林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從開始承包幾米的路段、河段,發展到承包經營一條路、渠或一條河段;從承包經營幾畝、幾十畝林地發展為買斷幾百畝、幾千畝的荒山經營權;從小片荒山荒坡開發利用發展到以林為主的多種經營。隨著林業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經營方式的不斷更新,林地使用權流轉的規模也不斷擴大,涉及面不斷拓寬?!渡址ā返男抻?、《森林法實施條例》的實施、中央《決定》的出臺,使林權流轉保持著持續發展的局面和良好的發展趨勢。
(三)林權流轉的主要形式。
1、拍賣。
拍賣是指依照有關規定對林地進行資產評估,確定底價后,舉行拍賣會,由買方競價,報價最高者中標,與賣方簽訂合同(協議),出資買斷一定時期的林地使用權或林木所有權,并在林業部門統一規劃的基礎上自主經營管理,收益全部歸中標人的流轉形式。在拍賣過程中,允許各類投資主體跨地區、跨行業競標購買,同等條件下本地人員優先。這種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比較受群眾的歡迎。且這種形式轉讓,一般成交價都要高于底價,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實現國家或集體森林資源資產的價值。
2、承包經營。
承包經營是指按照有關規定,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簽訂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約定向發包人支付承包費用,取得林地使用權,自主進行植樹造林、經營管理,收益完全歸承包人所有的流轉方式。承包經營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農戶、法人單位或合伙組織。承包經營是起步最早的一種林權流轉方式,也是實踐中應用較多的方式之一。
3、聯合(合作)經營。
聯合(合作)經營,是指由多個投資主體以土地使用權、林木經營權、資金、勞動力、技術等作為合作條件,從事林業生產經營,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經營方式。聯合(合作)經營主要是通過民主協商,以聯辦合作的形式進行經營管理。如魯山縣趙村鄉國貝石村布朗李園藝場,經營面積1000畝,*市房產局職工王保憲以30萬元資金入股,國貝石村以土地、勞動力入股,林業技術員以技術入股,建立董事會,聯合經營管理。
4、林木認領托管。
所謂“林木認領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過承包等方式取得國有或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然后面向社會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自愿認領一定面積的林木,獲得其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再由認領者將其所認領的林木委托給托管公司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經營管理至采伐的一種林權流轉形式。委托方按照協議約定的價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納托管費用,托管方按照專業化水平對所托管的林木進行集約化管理,并確保林木生長量達到約定的蓄積,此種林權流轉形式20*年起在我省新興。
二、林權合理流轉產生的積極效應。
(一)拓寬了林業投資渠道,增加了林業投資主體。
隨著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權流轉的加速,全社會投身林業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亦隨之高漲,非公有制林業形成并迅速發展,林業建設資金的來源打破了過去長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業建設主體實現了由過去單一行業建設項社會多元化參與的轉變。以桐柏縣為例,1999年以來,全縣非公有制林面積達18.5萬畝,占全縣五年來造林總面積的67%,參與經營的企業、單位、個人2452家,累計吸引投資3800余萬元,占同期全縣林業總投資的70%。
(二)盤活了林業資產,優化了資源配置。
在林權流轉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長期閑置不用,或分配給無力經營者,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土地作為生產力要素,其使用價值難以實現,形成死滯資產。同時,社會上一些閑散資金沒有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因無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林業上一些技術人員和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沒有施展的空間。通過林權流轉,實現了林地資源、資金、勞力、技術等各種林業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資產,富了群眾,穩定了社會,發展了林業。
(三)擴大了有林地面積,增加了森林資源的總量。
投入的增加、資源的優化組合必然地帶來了資源量的增加。僅就桐柏縣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積為118萬畝,目前,已增加146萬畝,森林活立木蓄積量從116萬立方米增加到13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質量,有效保護了資源。
俗話說:“三分造,七分管”,是說造林不易,管護更難。過去植樹造林產權收益不明確,群眾積極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護困難,“年年造林不見林”。通過林權流轉,明確了產權,保證了收益,“誰造誰有”的政策落到了實處,廣大林農有了實實在在的擁有感,造林護林積極性極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資金選良種、栽壯苗,高規格高質量栽植,后期管護精心澆水、施肥、防治病蟲害,“象種糧一樣育林、象管田一樣管林”。在自己加強管理的同時,還積極學習林業法規政策,加強了對他人毀林的防范,亂砍濫伐等現象明顯減少,資源得到了較好保護。
(五)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增加了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
林權的合理流轉,促進了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緊密結合。經營者為了提高生產力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積極與林業科研單位建立協作依托關系,大力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促進了林業科技進步,加快了林業科技建設步伐。如桐柏縣,近五年來,共引進優良樹種15個,良種接穗(芽)100萬節,推廣優良品種58個,應用新技術、新成果36項,造林成活率、良種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50%以上。
(六)增加了農民收入,培育了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經濟利益為驅動的非公有制林業,使經營者將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圍繞市場進行生產和經營,根據市場供求信息調整產業結構和樹種結構。在實現了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成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據對桐柏縣的調查,全縣依靠發展非公有林業經濟脫貧致富的農戶達2000余戶,占全縣脫貧農戶總數的30%。
(七)開辟了一條就業途徑,減輕了政府壓力。
經營“綠色企業”,風險小,效益持久,為機關富余人員、企業下崗職工及城鎮無業青年提供了就業、再就業門路,也為一些單位和企業興辦經濟實體、走興林致富開辟了新的途徑。如桐柏縣風扇廠下崗職工楊某,在朱莊鄉購買荒山200畝,發展以板栗為主的經濟林,并在林間套種中藥材及牧草,每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依靠林果業擺脫了困境;義馬市煤業集團下崗工人王小鋒,承包荒山1000畝栽植經濟林,實現再就業,被評為非公有制林業的好典型。
(八)帶動了林業產業的發展,次金了區域經濟進步。
通過林權流轉,森林資源的增加帶動了林業產業的發展,木材加工、林產品加工、花卉經營等,陸續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產業。靈寶市農民羅眼科,從1993年起承包荒山4萬畝,自籌資金1000萬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連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農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辦工廠,實行綜合開發。羅眼科的兄長羅來科承包荒山6000畝,投資150萬余元,嫁接梨棗、雪棗等15萬株,成立了來科棗業有限責任公司,實行種植、貯藏、銷售一體化,現每年產干鮮棗10萬余斤,產值達50多萬元。
三、林權流轉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有關法規政策相對滯后。
這里所說的相關法規政策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體完善的林權流轉制度,規范、引導林權流轉行為為內容的法規政策,二是以森林資源合理保護利用管理為內容的法規制度。
第一個方面,1985年,國家體改委、林業部頒發的《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總體綱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規定“遵照林木所有權與林地使用權一致的原則,進行林木所有權及林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提出了林權流轉的要求。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治理開發農村“四荒”資源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實行家庭或聯戶承包、租賃、股份合作、拍賣使用權等多種方式治理開發“四荒”,規定了對宜林“四荒”使用權的有償流轉。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條,規定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權、采伐跡地使用權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同時指出“不得將林地改為非林地”、“除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不得轉讓”。以法律的形式,對林權流轉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20*年,中央《決定》中也提出:“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國家鼓勵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各種社會主體都可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流轉”。應該說林權流轉已是于法有據了。但相關的配套法規政策滯后,缺乏規范具體操作的行政法規,致使林權流轉中還存在著操作普遍不規范等問題。
第二個方面,由于在林權流轉中,大多數投資者主要追求的是經濟效益,而我國的森林分類經營工作剛剛起步,現行的資源保護管理法律法規還不是建立在分類經營的基礎之上的,各項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還停留在舊有的框架內,造成林木經營者經營上的約束性,客觀上對林權流轉產生了不利影響。
(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現為:一是沒有執行統一的評估標準、方法,二是沒有法定的評估機構,同時,國家關于評估機構、人員資質的現行規定也與實際工作需要脫節。在已經開展的林權流轉中實施的資產評估,多為有各方代表參加的合議性的評估,雖具有一定的公開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準確性和科學性。還有相當一部分流轉沒有進行資產評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的流失。如某國有林場,通過不很公開的協商,將本林場3500余畝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協議中將現有林木資源無償交給承包方經營,待承包期滿,承包方也無償將林木資源交給林場。字面上好似等資源交接,但實際操作起來遠非如此,林場現有林木資源,多為中、近熟林,其價甚巨。若采伐后轉租別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兩得,快到期滿時再造林,還場以幼林,則國有資產流失的結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規范,缺乏有效監督機制。
在林權流轉過程中,有的沒有依法實行公開;有的發包時沒有依法召開群眾大會或代表大會;有的合同條款不完備甚至是沒有書面合同。不規范不僅表現在程序上,有些在實體內容上,也有不妥當甚至是違法的情況,如超出法律規定的流轉范圍實行流轉、超出法律規定的權限約定雙方的權利等。除了部分流轉合同依法進行了公證以外,林權流轉普遍缺乏監督機制。如在我省新興的“林木認領托管”公司,在經營和宣傳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實之詞和誤導之嫌,他們假借有關主管部門和科研單位的名義,夸大宣傳其經濟效益,錯誤宣傳《林權證》的性質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對托管協議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雙方簽定的合同中,有關條款不嚴謹、不完善,投資人一次性投資后,對公司執行合同情況缺乏約束與監督,不能及時有效地發現和應對該公司可能出現的違規甚至違法行為。將可能釀成經濟糾紛甚至社會事件。
(四)政府干預多,服務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權流轉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門推動。有的地方對流轉方式實行“一刀切”,強令在一定期限內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賣,重數量不重質量;有的地方甚至對經營者種什么樹種、林種作出規定、強行實施,侵犯林農經營自主權;有的地方隨意撕毀原來的承包合同,強行將已經承包的林地收回,再進行“拍賣”。競標者主要是本地農民。雖然也有跨區域投資者,但在流轉規則、成交價格等方面,以縣域為單位,各地存在較大差異,全省尚未建立信息豐富的交易平臺從而培育流轉價格具有參考意義的市場。
據了解,目前僅“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年9月1日成立)的經營范圍中有代理林權交易的內容,盡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交易實施細則(暫行)》和《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暫行辦法》、《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證明托管辦法(暫行)》、《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交易信息披露規則(試行)》,但仍處于萌芽的狀態。從長遠來看,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滿足進一步推進林權流轉工作的需要。
四、促進林權合理流轉的途徑。
(一)在較高層次上完善相關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規的滯后已成為林權流轉中的主要問題,對投資者來講,需要一個具備較強操作性的具體規定,進一步規范流轉的原則、范圍、方式、程序、監督、管理,進一步地明確流轉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政府職能部門來講,需要明確其法定職責,確定其管理和服務的方式和內容。而這些內容,從我國現行的有關立法規定和行政管理要求來看,不是哪個部門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夠規定的,有些內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規也不能作出規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轉范圍問題、資源評估機構及人員資質問題、采伐管理問題等,必須通過修改《森林法》或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才可得以實現。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
各種形式的流轉,都應當建立在科學規范的評估基礎上,合理確定底價,才能保證流轉依法有序進行,實現盤活森林資源資產、促進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編制科學合理的參數表和各主要臨終的評估細則,規范和完善評估技術、評估方法;二是要根據《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制定科學、可行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和人員資質認證辦法,解決目前有關資質規定與實際工作要求相脫節問題;三是要加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和隊伍建設,滿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權流轉平臺,培育和完善森林資源交易市場。
要真正將林權流轉推向深入,就應該在保證國家生態安全和生態建設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場機制。要按照市場經濟運營的要求,結合森林資源資產的固有特點,培育和完善森林資源市場,一是要有大量能夠在價格上進行量化的待轉林權;二是要有暢通的信息收集和發布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包括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林權流轉中介機構的建設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場監督保障機制。
(四)準確定位,合理發揮政府及林業主管部門在林權流轉工作中的作用。
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要依照法律規定和市場經濟運營規則的要求,明確其對林權流轉的組織、指導、服務、管理、監督等職能,做到既積極推進,又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既嚴格管理又不干涉經營者的經營自主權;既加強監督又全面提供服務,充分、合理地發揮職能作用。尤其是林業主管部門,既要加強相關法規政策的宣傳咨詢,又要積極開展實際工作的調研;既要認真進行規劃設計,又要搞好技術服務;既要大力指導評估機構、隊伍的建設,又要加大對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以促進我省林權流轉工作的依法、有序的開展。
在這次調查中,我對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行了調查。調查對象是我任教的新安一中9 (1)班和1 (5)班的學生。調查以問卷的形式進行,共收集到210份有效問卷。調查有六個主題:(1)對英語課的興趣;(2)英語課堂中主動性的重要性;(3)英語教學的交際特征;(4)師生關系對英語教學的影響;(5)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和作用;(6)你的英語老師統計分析如下:
首先,充分發揮學習英語的主動性
根據調查結果,90%以上的學生能夠意識到在課堂上調動和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學習是一個人自己的事,不管老師說得多好,不能激發學生的熱情,一個人根本學不好。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才能樂于學習,積極思考,積極進步。一個學生說得很好:“與其學,不如學?!闭驗槿绱?,課堂氣氛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調查中,學生們提出了許多有用的實用意見。安排如下:教師應注重教材,輔以適當的課外知識和口語練習,如介紹外國風俗知識和典故這適應了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新奇感。在英語口語和聽力訓練中,可以用簡單的單詞串在一起,講一些小故事和幽默,可以組織學生用英語表演小品和小戲,為學生培養發散思維能力提供機會。寓教于樂可以使學生盡快接受知識,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這項調查既出乎意料又合理幾乎100%的學生非常重視師生關系,認為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這一結果與師生之間似乎冷漠的共存完全相反由此可見,教與學不僅僅發生在一個40分鐘的短教室或小教室里。它遠遠超出了這個范圍,并涉及到該類別下的許多因素。教師的人格魅力也起著重要作用。問卷顯示許多學生認為“如果你喜歡老師,你就會喜歡他/她的班級?!崩蠋熅褪抢蠋?,“學者以此為生,師生關系必然會在教學中形成(一個學生這樣說)師生關系好,距離近,學生自然會尊重老師在課堂上的言行,并為課堂學習提供快樂積極的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和學生都能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入教學過程。
目前,雖然倡導實施素質教育,學生應該是教學的中心,但教師似乎仍然是實踐的主體。調查顯示,許多學生仍然認為教師應該是中心,因為教師在教學,學生應該跟隨教師,但他們沒有意識到教學的目的是“學習”,而“學習”是為了學生的學習。這表明教育系統的這一改革尚未取得預期結果。然而,還應該注意的是,大多數學生知道學習是他們自己的事,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也就是說,英語課堂上的語言活動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助理”或“主管”為中心“助理”應根據“主人”的要求制定計劃和安排活動另一方面,即使老師表現出色,學生也會感到無聊。
最后,我調查了一個好老師在學生眼中應該是什么樣子。學生們思維活躍,觀點中肯,這表明他們渴望有一個好的英語老師。其中,首先是教師的教學水平講座的內容應該準確,有組織,生動有趣,易于理解。教師應知識淵博,具有良好的口才、幽默的語言、優美的發音、清晰的發音,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其次,在個性方面,我們應該尊重學生,永遠把他們放在心上,友善友好,與學生相處融洽,從不諷刺學生,心中沒有好學生和壞學生的區別,不歧視學習成績差和反應慢的學生,而是更耐心地幫助和關心他們。就外表而言,一個人應該有一個好的形象、氣質,并成為別人的榜樣。其他的,不要耽誤上課,不要占用自學時間,不要做太多作業,和同學聊天,聚會等等也提到過這項調查顯示,學生們在能否教好每一堂課方面排名第一。
它強烈反映了教學目標和學生的需求因此,提高自身素質必須是每個教師的目標。教師的人格魅力也被置于關鍵位置。這表明,在做好生意的同時,我們必須加強自身修養,保持良好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樹立威信,促進教學。通過這次調查,我對我國中等教育的現狀、學生的需求和教師的艱辛有了更深的了解。每一堂好課都需要很多努力。重視激發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其他更深入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討論。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被稱為世界通用語言。教育部建議從20xx年秋季開始,全國各市縣的小學將逐步開設英語課程。20xx年秋,各縣、區(局)小學開始逐步開設英語課程。小學英語課程的起始年級通常是三年級。為了提高英語教學的普及程度,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市加大了對英語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然而,小學英語畢竟是我們城市的一門新學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它已經走過了近五年的歷史。在這五年中,大多數教師掌握了新的教學理念,提高了教學技能,改進了教學方法,顯著提高了專業素質。為了了解我市小學英語的開放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確定下一步的工作中心,為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我進行了近半年的學科研究,收獲頗豐。
要求領導注意以下情況交通不方便,教師人數少,英語課也不好。這堂課的內容還沒有結束。這將導致小學英語學得不好的學生發現初中英語學習困難,甚至影響其他科目的成績。因此,我們必須“一刀切”地開設英語課,全面推行。2.課時更少,間隔時間更長小學生具有模仿能力強、記憶力好和敢于說英語的優點。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英語課程標準》規定,3至6年級的英語課程應遵循長短課時和高頻率相結合的原則,每周不少于4次教學活動。三年級和四年級主要是短課時。五年級和六年級長課時和短課時的結合然而,從我們城市英語課程的現狀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每所學校只提供長課時,大多數學校每周只提供2課時。上課時間少、間隔時間長是我市小學英語課堂的普遍現象。此外,由于地域和家庭文化氛圍的影響,課外學生的英語學習意識薄弱。根據記憶規律,這種英語教學狀況和英語學習狀況會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不利于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形成。
以上是我的研究報告。請糾正我的不足之處。
(一)普及程度。年,全省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58%;初中階段入學率為103.62%;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為82.82%;小學、初中在校生年輟學率分別為0.11%、0.74%;16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為99.75%,18周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為96.78%。
(二)教師隊伍。全省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9.64%;初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8.94%;年以來新補充的小學、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小學、初中校長崗位培訓合格率為100%;全省教職工工資足額、按時發放,未出現拖欠現象。
(三)辦學條件。全省小學生均校舍建筑面積5.27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積6.82平方米。d級危房全部拆除。小學、初中生均圖書分別為12.36、15.79冊。小學、初中。
教學。
儀器設備正在積極配備,計劃國檢前達到省定標準。
(四)教育經費?!?,全省財政經常性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13.19%、16.72%、21.05%、17.8%,預算內教育撥款分別比上年增長21.55%、36.03%、32.56%、34.49%,分別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8.36、19.31、11.51、16.69個百分點;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分別為2733.17元、3395.54元、4126.95元、5011.76元,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分別為2999.36元、4052.02元、5366.32元、7423.16元;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分別為436.96元、777.46元、1235.14、1850.49元,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分別為554.62元、1001.05元、1630.56元、3447.57元。省本級做到了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
(五)教育質量?!獙W年,全省小學畢業班學生畢業率為99.98%,初中畢業班學生畢業率為99.96%。
(六)掃盲工作。15至50周歲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7%,近三年脫盲人員鞏固率達到97.8%。
省經過實施“兩基”攻堅,基礎教育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省的“兩基”指標,除儀器設備配備外,其他主要指標均已達到國檢的要求,有些指標還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根據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數據,省小學大專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為86.4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8.19個百分點,在西部排名第一;小學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比例65.2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13個百分點,在西部排名第二。初中階段中學一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比例65.5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79個百分點,在西部排名第一。初中階段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8.48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7臺,在西部排名第二。普通初中超大班額比例5.18%,比全國平均水平低9.59個百分點,在西部排名第三。
與此同時,一些反映辦學條件和教育發展水平的指標與其他省區及全國平均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如(1)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5.64%,比全國低3.03個百分點。(2)小學代課教師占崗位教師比例12.23%,比全國高出8.73個百分點。(3)小學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積1.6平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7平方米。(4)小學自然實驗儀器達標學校比例19.42%,比全國低35.2個百分點。(5)初中代課人員占崗位教師比例7.98%,比全國高出6.17個百分點。(6)初中階段理科實驗儀器達標學校比例34.60%,比全國低39.92個百分點。
“兩基”工作是在自然條件艱苦、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教育基礎薄弱、“兩基”工作難度很大的情況下,在國家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歷屆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族人民群眾共同努力下,特別是全省廣大教育工作者,幸勤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廣大教師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全省“兩基”工作得到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就。
二、主要經驗和亮點。
自年實施“兩基”攻堅以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面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年全省實現了“兩基”目標,在工作中創造并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兩基”工作。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長任組長,常務副省長、分管副省長任副組長,省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兩基”攻堅領導小組;各州(地、市)、(市、區)建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健全“兩基”攻堅組織機構,建立“兩基”攻堅目標責任制。省委、省政府把“兩基”攻堅作為全省重點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省委書記強衛多次在全省性大會上強調要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進教育改革和對外開放,積極動員社會力量支持教育事業,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并通過調研、督查和牽線搭橋,為基層學校解決許多突出問題。省長駱惠寧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多次聽取教育工作匯報,調研教育工作,研究解決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并親自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兩基”迎國檢工作,要求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負責,親自部署,親自抓好迎國檢工作,確保順利通過“兩基”國檢。分管教育的高云龍副省長主持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兩基”迎國檢匯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強調務必做好迎國檢的各項工作。從1994開始到年,全省從省到鄉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層層簽訂雙線教育事業發展目標,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鄉政府,做到了一年一初評,兩年一總評,根據考核結果兌現獎懲,激勵先進,鞭策后進。從年起,省委、省政府將“兩基”攻堅列入各州(地、市)黨政領導班子經濟社會發展考核目標,進一步加大了省對州(地、市)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力度。各級人大、政協監督檢查“兩基”工作,促進解決“兩基”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省“兩基”迎國檢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認真履行本部門工作職能,相互協調,通力合作,全力推進“兩基”攻堅,形成了黨委政府負責,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全社會齊心協力攻堅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一是全面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有關政策,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從年起,省將農村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了中央、省、州(地、市)、縣(市、區)分項目按比例承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并不斷擴大保障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年全省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達到小學每生每年400元,初中每生每年600元。年以來,省累計投入義務教育保障經費22.07億元,其中年投入資金6.51億元,比年凈增4.77億元,增幅達到274%。州自年以來自籌資金3100萬元資金設立了州民族教育發展資金。州在全面落實九年義務教育免費政策的基礎上,率先在全省實施十二年免費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投入資金4500萬元,用于學校體育場地建設。使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奠定了基礎。市從年起實施“學生營養工程”,市、(區)兩級政府投資近500萬元,為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生每天早餐提供一杯牛奶、一個雞蛋?!觐A算內教育撥款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分別為39.2%、36.49%、36.96%、37.01%,在全省級政府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投入中名列第一。二是加快校舍建設工程,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實施“兩基”工作以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省先后實施二期義教、寄宿制學校建設等項目工程,累計投入資金25.06億元,改擴建學校2096所,累計完成校舍建設面積206.38萬平方米。年,在國家大力支持下,省政府在國家支持省3.28億元寄宿制學校建設資金的基礎上,又籌措3.28億元,用于9個攻堅寄宿制學校建設,確保了9個如期實現了“兩基”目標。三是配置所缺的教學儀器?!晔〖壺斦度虢虒W儀器、圖書、體音美器材、電教設備等資金1.71億元,有力地改善了辦學條件。
確保目標任務實現,省政府決定用三年時間籌措76億元,其中省級補助35億元,地方籌措41億元,用于全省中小學布局調整和校安工程建設?!皒x”以來,市學校布局調整總投資14.8億元,其中市、區投資達9.4億元,與“十五”相比提高了64%。州州、兩級政府不斷加大教育經費投入,著力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陜韧顿Y5.75億元,完成建筑面積26.9萬平方米。又籌措資金1.4億元,用于新建學校的供水、供熱、供電、操場、浴室、洗衣房等附屬設施建設及校園綠化,配置食堂設備、學生用床、課桌凳及信息技術教育的設備,極大地改善了全州中小學辦學條件。州加快中小學布局調整,計劃投入資金11.5億元,由193所學校調減為39所,到底已籌措資金7.01億元。州年落實資金15027.8萬元,完成了包括州特殊教育學校等6個項目,有力改善了全州的辦學條件。
書,逐戶排查輟學生,初中階段入學率由年的86.5%提高到年的99.74%,初中在校學生輟學率控制在1%內。二是認真落實國家關于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規定。年,省落實義務教育獎勵資金2900萬元,重點改善進城務工子女相對集中的市、格爾木市辦學條件,接受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農民和外來人口子女就學,其中市解決3.5萬人就學,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15%。三是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全省落實了國家提高標準的政策,州在全省標準的基礎上每生增加到200元,同德在州標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300元,同時免除了全所有中小學生的作業本費。
(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是采取多種措施緩解教師數量不足。年省政府為九個攻堅一次性新增中小學教職工編制900名,緩解了教師緊缺問題。從年起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特崗計劃,向40個(市)補充特崗教師4671人,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教師不足的矛盾。年省教育廳會同省財政廳實施了師范生頂崗,先后組織3087名省內應屆師范生到農牧區中小學校頂崗支教。年實施了教師見習崗計劃,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聘了700名見習崗教師。嚴格實行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年以來共面向社會認定中小學教師資格6.54萬人,擴大了后備師資來源渠道。近幾年來,州通過公開招聘教師、實施特崗計劃和重點師范高校免費師范生等多種渠道累計新增教師800余名。二是加強教師培訓。實施“兩基”攻堅以來,省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00萬元用于農牧區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年爭取國家項目資金800萬元,省級下達培訓資金1000萬,培訓經費、培訓人數超過前四年總和。三是努力提高教師待遇。省在規范公務員津貼補貼的同時,同步調整教師工資,做到教師工資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所查州、地、市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獎勵長期在農村邊遠學校工作的教師。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著力提高教育質量。一是大力加強德育工作。省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年,省委、省政府下發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關于加強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編印了《省情教育讀本》,人手一冊,建成43個級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制定了《關于“法律七進”活動、落實“法律進學?!钡闹笇б庖姟?。二是積極推進課程改革。省財政投入220萬元專項資金,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課程改革師資培訓工作,著重轉變教師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式,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市城西區行知小學辦學理念先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弘揚行知精神,形成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良好育人環境。作為國家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充分發揮其示范作用。三是積極探索招生與評價制度改革。全省堅持小學、初中按片區免試就近入學,實行中等職業學校免試入學,不斷提高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指標配置給初中的比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七)加強掃盲教育,全面推進“兩基”工作。一是加強掃盲工作的領導,落實目標責任。二是加大經費投入,確保掃盲工作順利進行。年以來,投入掃盲資金來源1140萬元,向每位掃盲學員免費發放掃盲教材等學習用品,將農村生產實用技術光盤免費發放到鄉鎮成人農牧民文化技術學校。三是采取多種形式鞏固掃盲成果。堅持把掃文盲與掃科盲、脫盲與脫貧緊密結合起來,有計劃、分批組織掃盲對象和脫盲學員參加各種掃盲班和實用技術培訓班,加強對農牧民群眾牛羊育肥、家庭種養殖業、水果栽培、婦女衛生健康教育等實用技術培訓,農牧民群眾不僅學到了文化科學知識,而且增長了致富本領。州年至年共開辦實用技術培訓班300期,培訓人數達39727人次。年,全省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內。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全世界28個國家和地區掃盲機構的評選中,省掃盲領導小組被授予國際掃盲獎中的“世宗王掃盲獎”,為中國贏得了榮譽。
三、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三個增長”計算不規范。教育費附加是國。
從時代的發展,符合并順從課程改革的需要。小學進行了實地調研,其中包括當地體育教學開展,師資配備,教學內容等調研活動,本報告就當地體育教學及所遇到的困難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提高學生體質,培養合格人才的重任,小學體育教育教育狀態確實令人擔憂。
1、學校只重視升學率,忽視體育教學。
4體育教師隊伍力量薄弱、工作積極性不高。
體育方面的師資力量欠缺,師資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學校的不重視,體育課根本沒有專業教師上,都是帶其他科的教師兼。有的小學即使有專業體育老師,但也是一個人帶十幾個班,有時幾個班一同上體育,好幾百號人老師怎么能顧得上來?有人曾笑話體育課是“一個哨子,兩個球,學生都老師自由”。
低年級到高年級教學內容基本沒有什么改變,都是千篇一律的內容,沒上課就已經知道今天上課的內容,毫無新意,學生根本提不起興趣,或者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考跳遠,那就節節課都練習跳遠,有一跳跳幾年的現象存在。這種單一的教學手段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出現在小學的體育課堂上,有的主科老師還會向體育課老師要課時,干脆占了體育課,改成了其他課節,遇到天氣不好下雨下雪時,就直接在教室里上自習了,做一些與室內體育毫無關系的其他事情。
再則,小學校體育專職教師配備不夠,在一個1000多號人20多個教學班的學校就配置2~3名體育教師,這種狀態算是好的,剩下這些兼職老師,他們大多數人都沒有受過專業培訓,教師的專業水平達不到相應的水平。學校評優評先,體育教師也往往被列出名單之外,由于一直處于不受重視的地位,對體育教學工作缺乏熱心,敷衍了事。例如:還有一些體育教師在社會上從事第二職業。
添置新器材的費用不到1000元左右,在一個1000多號人20多個教學班的學校就配置幾個籃球,幾副乒乓球,這還算好的,有的學校連一快普通的墊子也沒有,許多小學校根本無力投資體育教學設施的改善。面對這些,小中學體育工作的開展是非常艱難。
二.解決現實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建立嚴格的體育工作督導小組和評估體系。
制定有關體育教學文件,以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檢查督促,保證學校體育教學質量,提高體育教學管理水平。
2加大對體育的宣傳力度。
通過板書、廣播和比賽等形式來宣傳體育讓更多的人認識體育,樹立正確的學校體育指導思想。使更多的群體關注體育、支持體育,更重要的是有關領導和學生家長要更新觀念支持體育工作,激勵體育教師,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職能。
3重視體育教育人才。
要為體育教師創造施展才能的空間,還要提高教師福利工資,吸納人才,利用人才,穩定高級人才的隊伍,學校還應鼓勵現有體育教師參加繼續教育,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提高教師學歷水平和業務能力,以適應學校體育發展要求。
4拓寬體育經費渠道。
陋的狀況。
5有計劃地開展體育活動。
學校還應利用課余時間,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保證課時,不得隨意侵占,按計劃有秩序地進行體育教學、考核,大家都重視體育教育,為使學生進入自發、自由的體育鍛煉境地而努力。
從小學的實際情況看,要使田徑、籃球、足球等這些競技類體育項目尤其是體操項目類的器材達到標準,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我們可以大力發展一些易于開展的項目,還可以利用當地學校的地形地貌開展一些如:越野跑、定向運動等體育運動項目,鼓勵教師學生勤工儉學、自己制作簡易器材,形成有農村特色的地方教材。
學??砷_發教育資源可以彌補當地學校教育資源的短缺。充分發掘現有體育資源為學校體育教學服務,是發展農村學校體育的必有之路。
。
題目——關于構建和諧校園的調查報告摘要:
當前,學校正處于快速發展期,改革攻堅期和結構調整期,在資源配置、管理操作,歷史遺留問題解決以及人們的思想行為中,還存在著一些影響和諧的因素和問題。對學校工作帶來不利影響甚至造成了一定的損害。為此,必須要深刻認識構建和諧校園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報告正文:
一、調查目的為了提高學生自身修養,了解和諧校園文化對在校學生素質的影響,及學生管理中起到的德品教育的作用。從而,對下一階段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層次的提升進行采取調查措施。
二、調查步驟與方法1.調查步驟。
第一步:設計開放式問卷,訪問在校學生,了解他們對和諧校園的理解狀況以及構建和諧校園的看法。
第二步:對信息與數據進行總結,錄入數據,獲取數據基本信息。
第三步:數據分析及相關建議,對錄入的數據與提取的基本信息利用有效的統計手段進行分析,用數據分析所調查的問題,得到成果,結合自身調查實際,提出相關建設性建議。
2、調查方法。
調查形式一問卷調查為主,采用紙質問卷,涉及學生的三個方面的調查,一是基本信息調查:性別、年級。二是校園現狀調查,包括自習環境、衛生環境、宿舍環境等。三是對和諧校園的想法調查。調查對象是囊謙三完小在校四、五、六年級學生,問卷收回二百份。為保證數據的代表性,選取二百份進行統計,男女比例1:1。
三、調查地點與時間。
1、調查地點:囊謙縣第三完全小學。
2、調查時間:2013年10月15日。
四、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針對我校在校學生,意在調查當代學生對和諧校園的理解與建設意見,通過對問卷的數據分析統計,對我校的和諧校園建設貢獻一份力量。調查的內容包括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組織生活三個部分。
五、調查分析。
(人事股)。
人事股通過實地調研、走訪座談等形式,對全縣各級各類學校的基本情況,教職工隊伍結構、人員結構、編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等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廣泛收集匯總了意見和建議?,F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教師編制++++個,其中,+++年省核定教師編制+++個;2006年省追加教師編制+++個,縣追加教師編制++++個。
二、目前中小學教職工隊伍管理、人員結構、編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流動不合理。一是向城區學校擠。由于城鄉教育資源、工作環境的差別過大,使得一部分教師千方百計擠向城區學校。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和年輕教師流出較多,教學質量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也加劇了教師老齡化的問題。二是向外地和外行業流。近些年來,許多農村教師想方設法通過調離、考研、考公務員、棄教從商等方式離開農村學校,造成優秀教師嚴重短缺。
鎮教職工缺編嚴重。
3、現有的編制核定標準不適合山區、庫區及一些邊緣地區的實際情況。隨著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逐步推進,各教學點的高年級逐步向鄉鎮政府所在地及地理位置較好的中心小學合并,原來的教學點客觀上需保留中低年級的教學班,以確保低齡學生就近入學,方便就讀。這些教學點分布較散、生源不足,按照現行的編制核定標準,造成了教師編制的供求矛盾。我縣大部分鄉鎮均是山區、庫區、丘陵地貌,以++鎮為例,該鎮共有教學點28所,在校學生1376人,共開設中低年級77個(班)。按1:25的編制標準,僅能核準教師編制55個,但77個年級(班)至少需要77個教師編制才能滿足正常教學需求。++++年我縣追加的++++個教師編制正是基于解決農村教學點教師緊缺的實際問題。
三、對策及建議。
(一)對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意見建議。
充分考慮我縣移民外遷的實際情況。++年是移民工作的關鍵年,將外遷移民++萬人,隨遷學生++++人,隨遷教師+++人,其中縣內安置移民總數達++++戶++++萬人,復建移民學校++所,需配備教師++++人左右。另外,絕大多數移民村非整搬整遷,仍有部分學生需就近入學。因此,建議保留隨遷教師的++++個編制,通過招錄補進新教師,以緩解移民帶來的教師缺口。另外,農村學前教育、安保、校醫等崗位也應擬定編制標準。
(二)對制定中小學寄宿制學校教職工編制配備標準的意見建議。
近幾年來,由于大批校點的撤并,初中生、小學生皆向縣、鎮所在地和交通條件、辦學條件較好的寄宿制學校集中。寄宿制學校的快速發展,教職工配備短缺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學生的日常管理和寄宿管理上人員嚴重不足,教師的授課工作量和學生管理工作量逐漸加大,現有學校定編數已不能滿足學校工作正常運轉,因此,對寄宿制學校建設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適當增加寄宿制學校的教職工編制是必要的,也是急需的。
為了了解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現狀,發現學校教育科研存在的問題,特向學校做了關于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狀況的調查,為制訂促進學??蒲械南嚓P政策,推動全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客觀的依據。
通過調查結果顯示影響我校教育科研發展的因素:
2、制度因素。學校沒有完善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導致在具體實施中沒能夠“有法可依”。從而造成申報與不申報、研究與不研究、結題與不結題是一樣的。
3、經費因素。目前學校開展教育科研的環境氛圍比較良好,但科研經費不足影響學校教育科研發展的首位因素。如今年我校想申報的兩個市級立項課題由于經費的問題破產了。
4、教師個人因素。教師表示自己教學任務重,壓力大,沒有時間搞科研。而且教師們苦于不懂科研方法,也是影響教育科研發展的因素之一。影響教師參加教育科研發展的因素依次有:“沒時間”;“缺少方法”與“科研意識差”;職稱到手,安于現狀。其中第一位因素“沒時間”的比例超過1/3??蒲谐晒u價片面。什么才是真正的科研?很多教師并不了解,在他們的意識里,科研似乎就是寫論文。這是因為,我們往往用發表了多少論文作為衡量教育科研工作搞得是否成功的重要甚至唯一的依據。而學校之間的評比,教師論文發表或獲獎數量的多少也是一個重要指標。在這種評價制度下,教育科研的原本面目被扭曲了。
教師的教育科研缺乏理性的思考。教育科研選題盲目,模仿甚至抄襲他人的研究方案,不能根據學校實際選定課題和研究方案,是非科學非理性的。其主要表現在:
1、選題類型不當。從實際的需要看,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應以應用研究為主。而實際上,很多課題的選擇缺乏理性的思考分析和實用價值,偏重于理論性和政策性的課題,其研究方案沒有可行性論證和實際操作價值。
2、課題的選擇缺乏科學、規范、有效的論證,選擇的課題往往過大,超出了學校的能力范圍,也與學校的實際情況有很大的差距。
3、課題研究落實不到位,研究過程隨意。申報課題時,往往由科研骨干教師一。
個人完成課題申報表,其他教師“掛個名”組成課題組。申報到課題后,不是按要求認真組織實施,而是脫離課題研究計劃,臨時突擊,致使研究前期、中期和后期缺乏連續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研究資料不全面。等結題時,尋找一些資料,由課題負責人完成結題報告。這種重結果輕過程、重形式輕內容的問題普遍存在,導致課題研究與教育教學“兩張皮”,導致很多教師對課題研究的誤解和輕視。
4、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較低是產生上述問題的直接原因。許多教師缺乏教育科研相關理論知識,不能規范地、科學地進行教育科研;不能正確選擇適合本單位和自己實際的教科研專題;不會正確地填寫課題申請書;不能按要求進行課題論證;不會正確地選擇成果表現形式:對教育統計學的知識知之甚少,只滿足于算術平均數的應用等低層次分析方法,不懂得標準差,標準分,平均數的差異性檢驗等高層次的統計分析方法。
5、科研手段落后。從課題報告的撰寫到開題論證,從課題計劃的制定到課題研究的真正展開,有著許多煩瑣的“程序”。學校又缺少對教師這方面的系統培訓,因此對大部分教師來說無疑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點經驗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科研的質量可想而知。
6、科研重結果輕過程。進行教育科研的過程本身是一個教師自我提高的過程。在研究中,教師要翻閱大量的資料用以指導自身的教育科研。而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式,使教師僅僅局限于為寫論文而寫論文,成果的含金量和價值大大降低了。
從總體情況看,影響學校教育科研發展的主要因素中依次為:
1、缺乏專家指導;
2、科研經費不足;
3、上級無硬性要求;
4、升學壓力大與缺乏動力機制。沒有建立課題研究的分層的專家指導制度;缺少系統的有目的的研究規劃;沒有落實科學的管理制度,忽略了過程管理;對已經開始的課題研究,對承擔者缺乏定期匯報的要求,缺少日常交流的平臺。
教科研工作總結。
江洼口小學孫伯順。
回顧本學期學校教科研方面做的工作,本人能踏實工作,根據教科室制定的教科研工作計劃,以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從規范入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課程改革實驗,加強課堂教學改革研究,以促進提升教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F總結如下:
一、用敏銳的眼光審視自身教學。
任何偉大的研究都源于實踐,都基于對大量事實的研究。教科研也不例外,對教育教學實際,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研究,這是開展教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礎。很多人往往缺少的是發現。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學校與家庭社會、學校管理、教與學、新課程改革等,這些都是教科研的對象,我們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應該用明銳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教學,去觀察、發現、解決問題,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去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
二、個人專題研究,個案分析,撰寫教學論文。
平時,我注重教學理論的學習,從身邊的教育教學實際入手,選定適當的研究范圍或方向,在進行專題研究時,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本學期,個人的專題研究《新課改下小學英語的激趣教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同時,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注重加強對典型個案的剖析,進行教學反思,積極撰寫教學論文,從而提高教科研成果的深度、廣度和理論層次。本學期撰寫兩篇論文。
三、扎實開展學科組活動;指導青年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聽課、評。
課活動。
本人能深化教學理論的學習,積極參加學校的教科研活動,扎實開展一周一次的學科組活動;并把把自己的寶貴經驗毫無保留的傳給年輕教師,指導其日常教學工作,他們雖然踏上工作崗位只有幾個年頭,但在我的悉心指導下,他們分別參加了片級亮課活動并紛紛獲獎。本人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共聽、評學校年輕教師的課20多節,促進了青年教師的成長。篇四:當今學校管理現狀調查報告[1]當今學校管理現狀調查報告利發盛鎮中心學校姜思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梁啟超。
偉大的民族在變化中壯大,富強的中國在變化中強盛。如何讓我們的少年在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競爭日益激烈中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社會。教育必須適應科學知識的不斷更新以及今天中國少年的特點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子已經迫在眉睫。
當下提倡素質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則是課堂教育。課堂教育占據孩子十多年的時間歷程,對孩子的成長幾乎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何引導好孩子這關鍵的十幾年,讓我們的孩子能保持想像力、創造力而不被課堂教育所泯滅,這將是教育改革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針對這一課題,我們開展了學校管理的調查報告。
1、教學條件得到改善。
一是,校園建設得到加強。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借助“逸夫資金”等項目的實施,爭取多渠道、多元化的方式籌措校建資金,消除了危房,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二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得到提高。通過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學校實現了聯網,計算機數量逐年增加,信息技術教育硬件設施大為改善。
三是,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功能教室的建設有所改善。近幾年來投入不少資金用于實驗室的改造,實驗室裝修一新,配備了標準的實驗桌等實驗設施,實驗條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房等功能教室的普及程度有較大提高,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室。
2、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隨著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撥放到位保障了義務教育的經費來源。
3、教師待遇得到保障。
政府建立了與其相適應的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和財政統一發放教職工工資的保障機制。不僅教育經費實現全區統籌,而且,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各項補貼、教職工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相關政策措施也逐步推進。
4、“兩免一補”措施到位。
委、婦聯等部門共同參與,采取多種渠道,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施了減免、資助和結隊幫扶等辦法,使“兩基”成果進一步得到鞏固,“兩免一補”等資助措施取得了明顯效果。
雖然學校近幾年來取得了明顯變化,但是,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依然存在,尤其是農村學校的管理,許多方面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主要問題和建議。
1、教育資源的不足。
從我了解的情況來看,就以袁州區為例,每年都有大量的孩子要入學,可學校的教育資源卻遠遠根不上需要入學孩子的要求。一般來說教育局規定每個班不能超過五十個孩子,有的地區則規定不能超過四十五個。中國是美國班級孩子的數量的二倍。而現如今的狀況是每個班級嚴重超越五十個的數量,基本上每個開學班級都達到七十幾個孩子,甚至有些班級達到八十個孩子。學校教育原本是為五十個孩子的容量而建造的,可現在的狀況是原本容納五十孩子的地方現在要容納八十個孩子,空間之狹窄讓幼小的孩子也不得不身子挨子桌子坐在一起了。
2、教師素質在提高,卻仍然存大較大的差異。
由于近年來,一些中青年教師,尤其是骨干教師選調進城,造成農村學校優秀教師的缺乏,農村學校成為縣城中學骨干教師培養基地,這種釜底抽薪的做法,常使農村學校因骨干力量的流失而元氣大傷。一方面,要注重農村骨干教師的培養;另一方面,要在職稱評定、聘任等政策上,向農村學校實行傾斜。
(3)合理進行教師結構調整。
學校小學英語、音體美教師缺乏,無法開課。初中數、語、外等主要學科教師明顯不足,兼職或改行現象普遍,對教學質量造成很大影響。一方面是學校老師的大量不足,一方面則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無法解決。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區域間的教師行業結構調整,鼓勵、動員一部分過剩學科教師參加轉崗培訓,加大對高校畢業生的招聘錄用,鼓勵新錄用教育工作者主動到農村學校進行支教。
3、授課方式必須進行改革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課堂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以老師為主,以老師為權威,而這種教育模式就注定老師會打壓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老師出一道題,如果孩子的答案不是標準答案則會判定錯誤,長此以往我們的孩子靈性就這樣生生的被老師給打壓下去,長大后還談什么想像力、創造力。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就如同沒有一模一樣的花朵。我們不能用同一個模式來對待我們天性不同的孩子,課堂不是流水線不需要將孩子鑄成同一個標準的模具,而需要我們的老師進行引導其正確的成長。
4、加強學術交流,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篇五:學校管理體制現狀調研報告。
學校管理體制現狀、問題和對策的研究與思考xx縣xxx小學。
一、基本情況:
1、學校:總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192平方米,我?,F為市級規范化學校、市校園文化aaa級單位、縣級小學教學示范校。
2、3、教師:現有教職工56人,其中專任教師55人,工人1人,學生:現有在校學生866人,16個教學班,鞏固率100%,學歷達標率100%。按時畢業率100%。
二、學校管理情況:
1、教職工管理:
(1)干部:實行校長負責制、聘任制、任期目標制。校長是學。
校的法人代表,要按照國家和上級部門的批示辦學,全面負責學校各項管理工作,并向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向學校師生員工負責。
(2)教師:必須由縣教育行政部門依法進行管理,特別是教師的錄用、聘用、辭職、辭退必須經縣教育行政部門批準。
(3)職工:與教師同等對待。
2、教學管理:
(1)建立高效運轉機制。在科學辦學理念指導下,制定了符合學校實際的長遠規劃和近期目標。實現了“由經驗型管理”向“科學化管理”的轉變,在教學管理上,建立了校長室—教導處—教研組—備課組教學管理機構,并對各類人員明確了職責,我們自編自印了《前進中的灘頭完小——規章制度匯編》人手一冊,發揮了制度約束人、機制激勵人的功能。學校領導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處室、各年級職權分明,既齊心協力,又互相競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我們一方面抓硬件建設,一方面抓教學工作,形成分明的兩條線、兩個輪子一起轉,實現了創建工作與教育教學質量的雙豐收。
(2)確立新型管理理念。教師是學校工作的主體,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就是堅持以教師的發展為中心,尊重教師在學校管理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關愛師生,為他們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為此,我校在中層以上領導中樹立了“關愛每一個學生,關心每一個教師”的管理理念,牢固樹立了“校長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服務,教師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服務,學校為師生的共同成長服務”的管理思想,緊緊圍繞對全體師生的關愛,優化管理行為,提升管理的品質,努力營造“凝聚人心,共謀發展”的人文環境,充分激發全校師生的潛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3)我們嚴格執行教育部制定的小學課程計劃,開全課程,上足課時。在常規管理上,學校長期堅持嚴、細、實、恒、新,推出了教學管理的“四抓”新舉措,即:抓教師備課,突出一個“實”字;抓課堂教學,突出一個“新”字;抓聽課評課,突出一上“促”字;抓課后作業,突出一個“精”字。在質量監控上,學校開展了對教師的“五評”活動,即:社會、家長、學校、教師、學生的綜合評價。對學生注重整體發展,突出特長,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展。新的管理舉措,給教學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真正調動了全體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扎扎實實搞教學,一心一意謀發展已在老師們中間形成了共識。
以驗證升華。在“主題教研”中,我們還特別加強了教育機智的研討活動。學校定期組織全校教師進行“參與——互動”老師們結合自己的工作情況,從學科教學、課堂管理、實踐活動、課外延伸等各方面談自己的收獲?!罢n題教研”即:以學校承擔的實驗課題為切入點,在大的實驗背景下引導教師結合自身及學科實際確立自己的探究方向和實驗點,在扎扎實實的個體式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實驗的研討交流工作,課題組每位成員在合作與互助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大家集思廣益的基礎上,促進教師在教學領域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開創教學的新局面。
3、學生管理:
為落實素質教育,加強學生管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學校、少先隊、班級相互協調、共同參與,形成網絡。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突出以課堂為主陣地,抓好單科教學的德育滲透。學校堅持一月一次的校會制度,結合重大時事對學生進行教育,堅持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和國旗下的講話制度,對學生進行學習、紀律、安全、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堅持集體站隊放學,小組站隊到校的制度,堅持每周五掃除的制度,堅持“兩操”制度,各班堅持每周的班會制度和每月的主題班會制度。在學生的常規管理上,學校制定“班星”、“校星”評比制度激勵學生爭做“班星”、“校星”;堅持學校領導成員值周,教師輪流護導值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的形成。學生管理以少先隊為主,在輔導員的指導下,學生參與管理值日,對表現情況一周一匯總并在升旗儀式上公布,一月一總結評出學校先進班集體。
4、后勤管理:
總務主任負責學校的校產、公物、后勤管理。每期末,由總務主任會同班主任對所屬班級處室的校產、公物、進行清理登記,并上報學校。對校舍、辦學辦公設備教師在校生活必需設備等,需要進行維修或添購置的,在每期末放假前向學校提出書面報告,由總務主任牽頭,匯同校委會集體研究,根據學校財力,學校法人審批后,總務主任具體實施,對大宗物品的采購實行集體購置制度,上報有關校產、公物、后勤保障的一系列表冊。為了強化責任目標制,必須加強管理,精心維護,保證現有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益,保障教學的正常開展。對管理不負責任,造成無原則性的、無正當理由的校產、公物遺失,損毀等現象,將實行責任追究制。
5、評價管理:科學評價,促進師生素質全面提高。建立健全“教師業務檔案”,促進教師快速成長,對于教師個人在本學年中取得的各種榮譽、成績及教學研究成果、研究性過程材料,及時裝入教師個人業務檔案袋。實踐證明“教師業務檔案”不僅為開展師資培訓提供可靠的信息統計,而且更能激勵教師不斷進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自身素質。
學校制訂了業務檢查制度,采取定期檢查與隨時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對教師的備課、作業、課堂教學等情況進行隨時了解、掌握,檢查后進行及時總結、反饋和矯正,通過這種過程性的評價方法,促進了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
對學生學習情況,采取了平時考查、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引導學生不斷地走向成功,使所有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生學習、成才的信心。另外,平時各班及時將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表現、行為習慣等方面記入“學生成長記錄袋”,促進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三、現有管理形式的優點與不足:
當前在一些學校里,校風不正,教師無成就感,工作消極,人心渙散。從而進一步使教師素質降低,管理難度大,改革步履維艱;社會形象差,聲譽差,口碑不好,學生不愿來,家長不愿送。
四、對策與建議:
建議1:推行“值日校長制”
目前學校人事制度開明,即使學校管理人員與學校骨干教師流失很厲害,但也為教師潛力進一步開發提供了條件。學校管理者要善于在學校實行“我搭舞臺,你展才華”的用人機制。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如果道路通暢,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益的方式。大多數人都有的欲望,關鍵是學校領導要將這條道路打開,讓教師成長。要讓他們自由地尋找他們需要的東西。要通過激發、幫助和鼓動性的領導行為創造有益教師實現自己的積極本能的條件。
為了改變傳統教師考核為考核而考核的狀況,學校管理者要強調加強教師職業功能的開發,通過考核激發教師潛在的能力。做到既肯定成績,又指出需要努力的方面,最終的目的是促進教師自主發展。除了廣泛的宣傳,還需鼓勵教師用專業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每一項工作,鼓動他們進行行動研究,并為他們的專業成長搭建平臺,幫助教師組織材料,包括組織他們寫論文,參加校外的公開活動,促進他們的發展與成熟。
《小學語文課程新標準》總目標明確指出:“小學生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并且規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這體現了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墒?,筆者了解到,農村小學的閱讀教學卻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農村小學閱讀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
我對__縣__鄉__小學作了調查,這是所除鄉中心小學之外規模較大的學校之一,有學生__人,*名教師。我對四年級__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共結果是28名同學自己沒有一本課外讀物,剩下7名學生也只有一本作文選,全班同學沒見過《小學生天地》等讀物,這說明學生自己沒有適合的課外讀物可看。另外,學校沒有讀書室,更沒有閱覽室,因為這幾年學校沒有經濟能力購買讀書。學生沒書可讀,當然就談不上提高閱讀能力了。
農村小學閱讀教學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師不會指導學生正確閱讀。就以__*小學教師情況為例來談,這所小學有*名教師,從年齡上講,其中四名教師都是五十歲已過的人,一名是學校剛聘用的初中畢業生,教師年齡呈現老齡化;從學歷上講,其中三人是公辦教師(都是民辦教師轉為公辦的),二人是學校聘用的教師,都是初中畢業,教師力量顯得很薄弱。這幾位教師的上課,還是延用傳統教學,說句實話,傳統教學還不正規,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指導學生課內閱讀,只是認認字,講講故事而已,至于課外閱讀,就更無從談起。五年級的一位語文教師說:“這兩年,面對新教材、新要求,真感到自己難以勝任教學工作?!闭Z文教師知識的匱乏和能力的不足,是閱讀教學質量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學生得不到教師的正確指導,就是手頭有一本書去讀,也不知道要去讀什么,將要從中學到什么,因此,學生閱讀時,看得比較隨意,大多是走馬觀花,了解一些故事情節或大概內容,看完后,自己的大腦中并沒留下什么有價值的東西,甚至根本就不求甚解。這樣的“讀”,不但讀書效果甚微,還養成了不少閱讀的不良習慣。
針對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的現狀,我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入手,來逐步提高農村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步改變農村小學的閱讀現狀。
但是還有一些書,像__*小學這樣,在全鄉也是規模較大的學校,也沒有一本讀書。要建立讀書室,我認為有以下措施:
(一)國家及上級行政部門扶持農村小學讀書室的建立工作。光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主要是國家及上級行政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小學的扶持力度,成立專門的“兩室”建設資金,扶持農村小學“兩室”的建設。這里的“扶持”,不能是扶持資金,而是直接配發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籍,這樣,能有效地防止資金被挪用在其它地方。只有國家及教育行政部門大力支持,才能逐步改善農村小學生無書可看的現狀。
(二)學校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有計劃地購買讀書,來補充學校讀書室。過去,學校的一切開支僅靠每個學生20元的雜費,出現學校欠帳的現象,今年,國家免除學生雜費后,直接撥發義務教育經費,但由于種種原因,經費總是不能到位,學校仍未擺脫困境,可是我們看到了希望,相信這是暫時的。只要義務教育經費列位,學校每年有計劃地抽出一部分經費,購買一些讀書,還是可行的,幾年下來,還是能夠改變學校讀書室的面貌。只有學校和政府攜起手來,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改善農村小學生無書可讀的現狀。
另外,建議農村小學班級建立圖書角,每個學生拿出一本書,全班同學的書湊到一起,也有幾十本書,相互借閱、相互交流,一個學生拿出自己的一本書,可以閱讀幾十本書。這也是解決農村小學生沒書可讀的有效途徑。
只有通過各種渠道,讓農村小學建立起名符其實的讀書室,保證學生有書可讀,才能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的面。
小學生自己獨立閱讀的能力很有限,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導,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怎樣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我個人認為有以下途徑:
(一)讓繼續教育落到實處,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目前,農村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如:1、課程內容陳舊,缺乏前瞻性;2、培訓學校(區縣教師進修學校)教學設備簡陋,缺乏先進性;3、教師重視學歷提高教育,忽視教育教學能力培訓;4、繼續教育考核評價形式化,缺乏真實性;5、收費不統一,缺乏規范性,一些項目收費明顯過高,給教師造成一定的負擔,因此,出現沒人愿意去培訓的局面。
為此,我個人認為農村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要做到以下幾點:
1、繼續教育要有長遠目標,并且要結合各地實際及教師素質情況,切忌一刀切,搞形式、走過場、擺花架子,以真正收到實效。
2、繼續教育的教學設施改善與教育信息化推進相結合,體現先進性。這就要求省、市、縣三級人民政府增加投入,高度重視區縣教師進修學校這一教師培訓基地的建設。
3、繼續教育的課程教材要與時代發展相結合,體現前瞻性。教材一定要反映國內外小學教學改革的最新信息及動態,如目前可增進課改信息及多元智能,建構主義等新理論,體現前瞻性,發揮導航作用。
4、培訓形式要與教師教學工作特點相結合,體現靈活性。要逐步改革目前培訓時間過分集中,形式單一的現狀,完全可以安排教師帶課題在崗進行自學或進行研究,實現培訓形式多樣化。
5、考核評價要與小學學科個性相結合,體現科學性??己诵问缴?,閉卷、開卷、專題研究要結合進行,真正發揮考核評價的科學導向功能。
只有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水平,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閱讀。
(二)農村小學教師要從遠程教育網中汲取資源,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目前,農村小學已由國家配發了一臺34英寸的彩電,一臺電腦和農村遠程教育網接受設備,但筆者了解到,除中心小學的電腦還偶爾使用之外,其余農村小學沒有投入教學使用,甚至大多數學校根本沒有安裝。因此,教師接受不到新的教育信息,我認為,要真正使農村遠程教育網投入到農村小學的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要大力培訓教師,這是運用農村遠程教育網的前提。各級教育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小學教師電腦方面的培訓,讓他們樹立起信心,學會基本的操作,只有他們懂電腦,才能談得上運用于教學之中。
2、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培訓管理人員。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一方面,檢查、督促項目的落實情況,另一方面,組織專業人員負責業務指導和管理人員的培訓。
3、各縣建立教育區域網。各縣有了教育區域網后,農村小學教師不出大山,也能學習和借鑒城區學校先進的教學經驗,真正實現教育資源共享。這就需要縣級部門和電信局的支持。
落實農村遠程教育網的運用,也是提高農村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農村小學教師要正確認識閱讀教學。
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小學教師認為閱讀教學就是做一些試卷上的閱讀題,這種眼光就太淺了。閱讀不僅有課內的閱讀,還有課外閱讀。更何況,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只是會做一些試卷中的閱讀題目,《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要求:“小學生要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因此,讓農村小學教師正確認識閱讀教學,也是提高閱讀教學的保障。
(一)注重基礎知識積累的習慣。這是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基礎。沒有足夠的識字量和對詞語的理解,就談不上閱讀,沒有一定的語言積累,不背誦一定量的各篇佳作,也激發不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二)培養誦讀的習慣。誦讀即反復朗讀,自然成誦,適宜于兒歌、童謠和抒情性詩文等聲情并茂的作品,有助于積累材料,培養語感,體驗品味,可起到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培養圈、點、批注的習慣。在閱讀時,邊讀邊在文章中圈點加注,圈點你最感興趣、最喜歡之處,不理解之處,加注你的見解與心得。在閱讀過程中,還可以寫一些讀書筆記,可積累詞匯,閱讀經驗,提高自身閱讀能力。
(四)培養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習慣。閱讀是一個以質疑到釋疑的過程,人們的進步往往是在釋疑的過程中獲得的。而質疑是解疑的前提,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采取各種不同形式得到解決,是進行探究性釋疑閱讀的關鍵。
(五)樹立大閱讀觀,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沒有積累,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平時就應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名言警句和精彩片段,以及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將材料儲于大腦,以便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
(六)培養勤于自學、虛心求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閱讀是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主要靠自學來完成,在自學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疑問,就要向別人求教,還要能熟練地查閱工具書。
(七)培養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善于制定讀書計劃的習慣。根據自己的學習及生活實際,合理地安排閱讀時間,制定閱讀計劃。
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堅持的時間越長,習慣的力量越強。正像著名教育家曼思所說:“習慣仿佛是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他纏上一股線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只有好的閱讀習慣,顯然還不夠,還需要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這把金鑰匙。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種閱讀方法,符合小學生的實際。
(一)朗讀法。即要求學生讀得流暢、自然、有節奏、富有感情,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領略文章的語言特點。
(二)查閱法。即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勤查工具書,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熟練地使用常工具書,這對人一生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三)背誦法。通過背誦,豐富學生的語言,培養良好的語感,積累詞匯和句子,而且還能潛移默化地學會一些文章的表達方式。
(四)測讀法。讀書時把自己擺進去,不妨站在作者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去想,揣摩作者的構思,讀了前半部分后,想想后半部分,如果讓你去寫該怎樣寫。
(五)默讀法。利用默讀加快閱讀速度,能集中精力理解,理解的速度、質量比朗讀要快、要高。
(六)卡片筆記法。用卡片摘抄名言警句,常記讀書筆記,積累重要知識點,便于以后查閱。
閱讀的方法很多,只有學生愛讀書,會讀書,在閱讀中汲取知識養分,才能提高農村小學生閱讀的品位和趣味,才能真正使閱讀成為學生的樂事。
要改善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的現狀,要提高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的質量,就不但要保證學生有書可讀,而且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給學生正確有效的閱讀方法。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的質量提高了,整個學校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也會隨之提高,對學生而言,具備較高的閱讀能力,是提高自身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社區是社會的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社區服務需求越來越多,社區服務受到空前關注。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進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的一些社會組織、治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社區問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而城市社區是一種非簡單地等同于行政區劃的概念,它超脫了行政轄區的范圍。
在如今的社會里,越來越多的用到社區這個概念,也越來越涉及到了城市社區民主治理的問題,為了深入了解我國社區的狀況及社區的治理模式。通過對城市社區管理的調查,有助于了解城市社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促進城市社區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二、調查活動簡介。
(一)調查時間:20xx年2月24日。
(二)調查地點:洛陽市澗西區一些小區。
(三)調查對象:小區里的群眾。
(四)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及網絡文獻調研。
(五)調查內容:當前居委會社區管理存在的問題。
本次調查是自己親自到澗西區部分社區并對社區居委會的成員進行調查,發送問卷和詢問其基層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發現我市社區在不斷發展中還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調查城市社區現狀和主要問題如下:
1、社區工作職能錯位,社會管理精力不足。社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與政府職能轉變密切相關。隨著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政府各職能部門都在社區設立機構,將原本由部門承擔的工作轉嫁給社區?!吧鐓^是個筐,啥都往里裝”是目前社區承載量的真實寫照。社區成為地方政府及其只能部門工作的承受層,操作面和落實層,疲于應付、不堪重負,影響了管理社區、服務居民、開發就業等重要職能的發揮。而地方政府和部門沒有做到“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大量的義務勞動擠占了社區工作人員的時間和精力,增加了社區經濟上的負擔。
2、社區服務功能缺位,社會管理工作不細。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居民對社區服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依賴度越來越高。就我區的情況看,相當數量的社區服務規模、內容、檔次不能適應社區居民的需求。主要問題在于:一方面對社區服務認識上存在誤區,把社區服務完全“市場化”,將社區服務看做發展街道福利的財源經濟;另一方面,形同小“政府”的社區存在著“衣食住行無力管,升級達標使勁抓”的缺位、越位現象。
3、社區隊伍素質偏低,社會管理能力不強。社區工作者隊伍雖然已得到不斷充實和加強,但從調查的所有社區干部看,初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9%。素質結構不夠合理,居委“老大媽”式的人員占相當比例;有的社區工作者缺乏社區社會工作知識和自治能力;社區工作人員工資待遇仍然偏低,難以吸引專業人才加盟。這些因素的存在,影響著社區工作者隊伍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調查結果分析。
產生問題原因的分析:
1、客觀原因。隨著城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一方面企業深化改革,轉換經營機制,企業的離退職工、下崗職工越來越多,同時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動人口增加。政府把更多的職能回歸社區,越來越多的社會事務下沉到社會基層部門,考驗著社區居委會的承接能力。
2、對社區居委會認識模糊。由于實際工作中,政府職能部門各級干部對社區居委會的性質、職能、作用認識模糊,而對居民來說,居委會承擔著大量的政府和行政性事務,很容易讓他們混淆居委會的角色地位,因此,許多居民都不了解居委會的工作。
3、社區居委會和政府部門關系理論與現實的錯位?,F實中在政府與居委會之間沒有行政上的隸屬關系,但是居委會的行政性傾向特別明顯,政府對居委會工作事務的干預包括了從人員配備等重要事務到居委會日?,嵥榈膶拸V范圍。
4、工作超標超限,浮于表面。各級政府部門的檢查接連不斷,一些社區居委會天天忙于迎來送往,介紹經驗。而各政府部門有時把工作進社區當作工作創新、上臺階的突破口,對社區居委會自身的承受能力估計過高,使社區居委會超標準超負荷工作。
5、工作方法不夠科學?,F在社區居委會簡單重復的工作多、手工操作多、社區居委會人員大部分時間忙于填寫報表、資料匯總等簡單事務性工作,工作量雖然大效率卻很低。有的居委會配備了多臺電腦,但是會操作使用的只有2-3人,造成了辦公資源的浪費,致使居委會的工作經常處于兩難的窘境。
6、社區居委會業務經費不足。目前的社區居委會經費由街道辦事處統籌安排,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區居委會工作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居委會受到資金不足的限制和制約,因此必須采取多渠道保證居委會業務經費。
四、建議和意見。
(一)社區治理社會化。
社區治理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具有自治性的社會治理活動,它體現了社區成員的意識,反映他們的需要,照顧他們的利益,并最終依靠他們的力量。多渠道解決社區居委會業務經費。一是社區居委會建立單獨帳戶并全面安排;二是要動員發動轄區單位資源共享、共建共駐;三是社區居委會采取多種形式拓寬社區服務領域,建立自身的便民利民社區服務組織;四是政府要加大社區業務經費的投入力度;五是努力提高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待遇。
(二)社區治理專業化。
社區治理作為一種綜合性治理,包括各種社會服務工作,具有較廣的行業覆蓋面。許多的業務操作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專業化治理將是社區治理的一大趨勢。目前,許多街道正在探索社區治理專業化。如社區的“便民服務隊”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碰到一些服務項目解決不了,社區干部的計算機操作達不到專業化,給辦公自動化設置了障礙。針對這些情況,他們相應采取了一些政策,組織20多名社區干部參加大學學習,提高其文化程度,對社區干部進行了計算機培訓,招聘專業技術人員等等。這些措施和方法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社區治理法制化。
社區治理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治理者與被治理者存在著一系列的法律關系,要搞好社區治理,必須依法律為準繩,明確各方面的責、權、利,嚴格依法治理,才能體現社區治理的權威性,保持社區工作的協調性,這是社區治理的最基本手段。在日常工作中,他們堅持以社區內部入手,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治理制度,為社區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就目前而言,社區干部的職責,社區與物業,物業與業主,社區與居民的一些制度規范不完善,社區治理的法制化治理缺乏法律依據,造成一些工作的扯皮、推諉,這些都是今后社區需要解決的。
(四)加強協調性。
社區作為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是滿足居民日益增加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載體,必須具備“利民”“便民”“樂民”等多項功能和與此相應的組織機構,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功能”體系,保證社區的組織機構和組織功能的協調發展。這也是社區組織治理的基本原則。通過調查學習,使我對社區也有了更深刻的熟悉,同時也熟悉到社區在社區穩定、環境改造、為民服務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
五、本次調查得出的結論。
社區是城市的基本組成部分,加快社區建設是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必然選擇。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社區的地位和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其管理、服務和自治的任務日益繁重,現有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已明顯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深化社區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的改革,創新社區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已成為構建和諧社區的迫切需要。城市社區自治程度的提高,社區工作對各行業、各專業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為適應社區自治管理和社區實際工作需要,社區的人才結構應該向著專業化、知識化、年輕化的方向發展,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還要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管理組織能力,只有這樣的隊伍才能為群眾提高更滿意、更優質的服務。
社區建設的目標之一,是要建設一個基于中國優秀傳統之上的守望相助、尊老護幼、知理立德的現代文明社會,成為一個守望相助的共同體?!睆哪壳吧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來分析,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加強對社區的管理,而且還要確定社區管理的目標定位并使之成為現實,使社區變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新型社區。因此,應在實行自我管理的前提下,以社區居委會為依托,以發展社區服務為龍頭,以提高居民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為宗旨,不斷強化社區的組織、協調、凝聚職能,將社區建設成居民自治、管理工作有序、服務功能配套、治安狀況良好、社區環境優美、居民和諧相處的新型社區。
“xx”期間,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和重視下,我市基層文聯隊伍建設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在進入新一個五年發展期之際,很有必要認真審視和分析我市基層文聯隊伍的建設狀況并認真思考其今后的發展對策,以促進其科學發展。
1、建制確立,機構獨立。市文聯共有20個團體會員,其中市本級文藝家協會11個,縣(市、區)文聯9個。全市9個縣(市、區)均經各地編制機構批準,建立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縣(市、區)文聯機構,而且編制確定,人員基本到位。據統計,9個縣(市、區)基層文聯共有正式編制33人,目前有正式在編人員30人,編外用工4人。
2、門類齊全,成員眾多。我市各基層文聯都有下屬的文藝家協會,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等七大文藝專業門類協會均屬縣(市、區)文聯的團體會員。此外,民間文藝、電影電視、根藝奇石、詩詞楹聯、演講朗誦、收藏、古建、學生寫作、文化研究、盆景、集郵、銅管樂、京劇票友、農民書畫、文藝會所、處劇曲藝等眾多的特色協會、學會、研究會也紛紛成為基層文聯的團體會員。如縉云縣文聯就有下屬協會32個,市文聯有下屬協會22個。據統計,9個縣(市、區)文聯共有各文藝家協會131個,共有協會會員3604人,其中市級會員2897人、省級會員507人、國家級會員200人。
3、依靠財政,維持運行。我市基層文聯的經費來源,基本上屬于財政預算型,除了人員經費以外,基層文聯開展各項工作的專項經費均由財政撥給。然而,財政給予基層文聯的專項經費只能維持基層文聯的常規工作開展,如出刊物、編書籍,獨立舉辦個別小型活動,不具備開展有影響的大中型文藝活動的條件??梢哉f,離了財政撥款則寸步難行。據統計,9個基層文聯xx年專項經費共計117.8萬元,擁有專項經費最多的單位是縣文聯,也僅25萬元。由于基層文聯的特殊地位,利用社會贊助經費開展工作則難上加難,xx年有社會贊助款的文聯為:縣文聯11萬元、縣文聯4萬元、松陽縣文聯2萬元。
4、有所作為,有所貢獻。我市各基層文聯在過去的五年中,充分發揮文聯的優勢,緊緊圍繞服務于中心工作、服務于藝術家、服務于基層群眾、服務于團體會員“四項服務”努力開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一是文藝創作成果豐碩。據統計,過去五年全市發表、演出、展出、獲獎的文藝作品達21749件(次),其中國際級285件(次)、國家級4554件(次)、省級5789件(次)、市級11121件(次)。二是文藝活動多姿多彩。過去五年共舉辦和協助舉辦各門類文藝活動500余場次,為文藝惠民、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三是文化軟實力明顯提升。通過加強文藝隊伍建設、舉辦文化節慶活動、促進經濟發展、創建甌江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文藝之鄉、開展文藝理論研究、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等措施,為提升的`文化軟實力作出了積極貢獻,基層文聯的社會地位和作用得以初步彰顯。
1、基層文聯組織機構的終端性。我市的縣(市、區)級文聯處于全市文聯系統的終端位置,一般沒有下一級的文聯機構(協會除外)。而發達地區在縣級文聯之下往往設有鄉鎮文聯、企業文聯、部門系統文聯,可見我市基層文聯網絡不盡健全,基層文聯網絡的延伸性不夠,基層化不強,覆蓋面不廣。
小學英語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小學英語學習的效果,直接影響學生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英語學習,然而當前的英語教學在整個實施過程中,卻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與影響,發展速度較慢或者說根本就得不到有效發展,為此,結合實際對英語教學狀況,我展開了細致的調查。
教學現狀
在小學開設英語課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形勢發展的需要。從20xx年秋季起,我縣各小學全面開設了英語課程,從此,英語就列入了我縣小學階段課程?,F階段我校有英語教學班16個,接受英語學習學生850余人,英語專任教師5人,學歷全為本科。
十年來,小學英語這門新型學科在領導的關懷下和在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各方面原因,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已慢慢地暴露出來。
存在問題
現代化教學設備利用率不高,雖然現在農村小學都配備了一些多媒體電教設備,但這也僅限于教師上觀摩課,大部分教師基本上只運用錄音機、磁帶和卡片開展課堂教學,沒有給學生直接的體驗。教學信息相對比較封閉,必然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雖然小學英語受到了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但由于受語文數學多年來主權地位壓制,一周,二至三節的英語課當然被擺在了“副課”的位置上,這也影響了學生對英語學習價值的正確判斷,認為小學英語學好學壞無所謂。
小學生家長的英語水平一般都很低,尤其農村學生家長。當年他們都是上初中時才開始學習英語,且大多是英語學習的“失敗者”或“逃兵”,對英語學習有一種畏懼和說不清的酸楚乃至抵觸心理。他們雖然明白學習英語很重要,但學好太難,甚至認為我十幾歲時開始學都學不好,現在孩子從三年級(不足十歲)開始學也太難為孩子了。家長重視不當,還有部分家長并不愿意或者不知道怎樣監督孩子回家聽磁帶復習英語。
現在的英語教學存在著嚴重的二級分化現象,而且隨著學生學習年級的增長,這種現象也越來越嚴重,英語不同于語、數,如果學習者在初學時跟不上,欠下了一些債,就會導致在以后的學習中,英語課聽不懂,感到英語難,對英語產生畏懼的心理。于是就開始補課成風,且不看市區,就看看小鎮,街頭林立的英語輔導班,生意異常紅火,差生補,好生補,放學補,雙休日補,寒暑假還要補,這是一些學生的心里話,一些差生平日跟不上,就利用放學、雙休日在輔導班來個二遍,一些好學生則提前補,打個“提前量”,害怕上初中跟不上。
在檢測中,字母、單詞、句子都會寫,而且學生考試分數也不低,但只要你多翻看一些學生的卷紙和作業等,你就會發現學生的英語書寫存在著極其嚴重的不規范現象。字母書寫不到位,有的離線出格,有的又不能滿格,還有的學生書寫字母a、d、g、o、p時,上端開口不完全封閉,有的學生在書寫r時多加一個彎??。單詞與單詞之間不留距離,一句話開頭字母不大寫,一句話寫完不加標點,一看起來模糊一片,給讀者閱讀帶來很大的困難。
英語來。
看看現在的教材,編寫體例非常靈活,一篇課文中包括let’s talk 、 let’s learn 、let’s read 、let’s sing 、 let’s make 、 let’s chant 等內容,讓學生在說、唱、玩、演、做中學英語,但現在的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偷工減料”,只挑考試的講,如let’s talk 、 let’s learn,而其它內容視而不見,而這些內容卻恰恰是培養學生的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雖然學生在考試中可能分數很高,但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容易“高分低能”,而且這樣長久下去,學生很容易喪失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興趣低。英語是種活潑的語言,小學生一接觸到時往往會滿心歡喜,興奮不已??稍趯W習過程中常感到越學越難,越學越枯燥,越學越沒興趣,逐漸喪失了學英語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信心。在這個問題上,除了諸多的因素外,主要還應歸因于我們的教師。英語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充滿激情,充滿希望,也可以把學生引入歧途,直至讓學生放棄英語學習 。
按照課程課時安排規定,高年級每周只上3課時英語,中年級每周有2課時英語,作為一門外語,沒有一定的語言環境和時間保障是很難成為熟悉的語言,大多學生沒有課前預習、課后主動復習鞏固的良好習慣,僅憑這幾課時教學任務完成起來效果并不太好,質量沒有一定的保障。任課教師反映,學生的記憶維持時間不長,每周兩課時不利于學生強化記憶。容易讓學生學了新的忘了舊的。
以一張卷紙,往往不能全面考察學生,它只是注重學生的單詞,句子記憶情況。學生的聽說能力極差,忽視了英語的聽說讀寫技能。
針對現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外語一直是最困難的教學學科,原因就在于缺乏語言環境。作為啟蒙教學的小學英語,更要從語言環境上下功夫。英語小報、英語故事表演賽、繞口令比賽、英語小廣播、英語歌曲聯唱等都是學生喜歡的練習方式,各種課外活動的開展也有助于營造學習氛圍,保持學生的興趣,同時,學校應盡量改善辦學條件,合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梢杂秒娔X設計一些小朋友自己喜歡的卡通動畫,卡通游戲,音樂小場景等具有生活氣息的內容穿插進多媒體的課件中去。以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時,要合理安排,精心設計,符合小學生自己的口味。
學??上葘B毢蠹媛毞诸惻嘤?。培訓時注重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對于非英語專業的教師,要通過多種不同形式的培訓不斷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對轉崗教師,不能不切實際地提出過分高的要求,可以根據教師們的實際情況訓練口頭表達能力,讓他們了解中小學英語教材及其內在聯系,掌握必要的英語方面的常識,學習制作簡單的課件等等,這些做法能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使他們更自信地堅持學習。
支持、鼓勵下,認真完成英語家庭作業,搞好英語學習。
這種現象應引起我們教師重視,我們教師要搞好平日教學,不要讓一個學生掉隊,更不要存在“學不好,向輔導班推”、“讓學生上輔導班,減輕自己的負擔”這些想法,爭取讓人人學好英語,爭取讓人人進步,對學生平日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要嚴抓、狠抓,必要時可和家長攜手共同管理。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學生初學英語時嚴格要求學生按規定的筆畫和筆順在四線格上書寫字母,教師要在黑板上做筆順的示范,在書寫單詞和句子時,教師也應在四線格上示范,做到字形規范、斜度一致、間隔適當、行距均勻,達到要求后,再讓學生在單線格和無線白紙上書寫,學生養成良好書寫習慣后就好了,教師切不可存在“書寫好壞無關,只要能寫對就行”這種想法就行,或教師貪圖費力,不去嚴格規范、指導學生書寫。
英語不同于其它學科,它是一門語言,在平日教學中,不僅是讓學生能背幾個單詞、句子,知道些語法,考試能取得高分就完事了,大家可以發現,現在的英語教材內容都是和我們生活緊密相關的,如果能夠讓學生把這些所學熟練地說出來,而且能夠靈活地運用,這就好了,這些雖然考試不考,但是卻比考試取得考分還要重要,為什么學校紛紛聘“外教”,為什么要搞“英語夏令營”、“英語短劇大賽”、“英語故事大賽”,我想,這也就是讓學生能將所學張口說出來給別人聽,能將所學創造地靈活地運用各種交際活動中去而已,我想,我們教師平日課堂要多搞這樣的活動,雖沒有學習環境,但我們要創設、營造。另外,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將來成為國家有用的外語人才,是為了將來與外國人打交道、溝通,搞“啞巴”英語教學,就如同趙括的“紙上談兵”,又將使我們的英語教學走入“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舊轍之中。
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又要培養學生的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教師在教學中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要合理地開發、利用教材,不要讓寶貴的教學資源白白浪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一定的英語語言素質和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唱、玩、演等語言教學能力。每位英語教師要根據自身實際,通過自修、進修等多種渠道加強學習,打好語言基本功,豐富語言能力,提高語言素養,使自己更自信地面對學生。在教學方式上,教師首先要解決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培養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讓學生認識到,英語是一種重要的交流語言,只要克服信心不大,耐心不足,毅力不夠等失敗、挫折、焦慮心理,勇敢、頑強、信心百倍地對待英語學習,它就是件快樂的事,肯定能成功的事。其二,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讓課堂“活”“動”起來。做到每一節課任務的設計力求出新、出奇、出彩,要多樣、多變、多解,盡量使用直觀、生動、形象的手段創設操練對話的語言情景,讓課堂環境“輕松活潑”。
讓學生喜歡學,樂學。
可以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利用早自習,自習課時間,對學生英語學習情況進行復習,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
的測試題型,使小學生能在輕松、真實的環境中測試,同時注意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好,這樣既能檢測小學英語教學的質量,發現自身英語學習上的不足,又能使學生始終保持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以求真正達到小學英語評價的目的。
當前農村開設小學英語課是在教學條件不充分、師資力量不足、沒有成功經驗引導下全面開設的,因此教學現狀不近人意,但這是小學英語成長中必然要經歷而且會逐步改變的。隨著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的不斷重視,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學方法的改進,農村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勐弄鄉九年一貫制學校是2006年教育綜合改革后經盈江縣教育局批準命名的,是由原來的勐弄鄉中心小學和勐弄鄉中學合并而成,學校并管轄全鄉所有校點。目前,全鄉現有一貫制學校、勐典完小、松園完小、下寨小學和盤龍山小學5所學校。全鄉共有45個教學班(含學前班),在有學生1588人(含學前班105人),初中學生356人,小學有學生1127人。
近幾年來,國家對教育加大投入,各級黨委政府對教育高度重視,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勐弄鄉學校從硬件方面加大投入,校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F代教育技術已進入校園,一貫制學校配備學生電腦55臺,多媒體教室1個。各校實施了“農村遠程教育工程”,配有了光盤播放室。學校辦公也邁入信息化時代。國家實施了“兩免一補”政策,使“兩基”工作進一步得到鞏固提高。由于教育體制機制與形勢的發展不相適應,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教育綜合改革正在全面推進,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學校加強管理,積極推進改革,通過一系列改革,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中考成績逐年穩步上升。民辦校管的學前教育基本普及。
二、教職工隊伍。
按州編辦核編給我校教職工編制數103人,現我校共有教職工83人(含特聘教師3人),其中女57人,少數民族22人。從學歷上分,本科38人,大專42人,高中一人,初中2人;從職稱上分,中稱16人,初稱51人,見習8人,工勤人員5人;從年齡上分,45歲以上1人,35—45歲15人,35歲以下67人。因多種因素,我鄉校教師思想很不穩定,調出多,流動大,每年新分配年青教師多,導致請婚假產假人員多(現請產假6人,外借調1人)。目前,我校實在編在崗76人,教職工嚴重缺編缺崗,共缺編缺崗教職工27人,缺編缺崗率達26.2%。學校還承擔培養培訓新教師的任務,因此,教職工工作任務繁重,工作壓力很大。
三、影響山區教師隊伍穩定的因素。
四、穩定山區教師隊伍吸收優秀人才到山區從教的意見建議。
為了進一步規范林權流轉行為,深入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中央《決定》)及中國共產黨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貫徹中央《決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河南省《實施意見》),探索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徑,促進我省林業可持續發展,資源林政管理處組織開展了我省林權流轉情況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我省林權流轉的基本情況。
林權流轉既是開展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重要內容,又是實現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主要途徑,我省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中央《決定》和河南省《實施意見》發布以后,圍繞深化林業體制改革,林權流轉勢頭迅猛,取得的成效明顯。通過林權的合理流轉,使林地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使資源配置得以優化,在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源增量、農民增收、社會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權流轉的主要內容。
《關于出讓“四荒”使用權,加速“四荒”開發的決定》和《關于出讓“四荒”使用權的實施細則》。市政府相繼制定下發了關于開發治理“四荒”,拍賣、承包其使用權的意見或決定,*縣、*縣、*縣等許多縣(區)也出臺了相關決定或具體的實施辦法。
(二)林權流轉的發展過程。
我省的林權流轉行為,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后期,是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由農戶承包自主經營,平原地區的農田林網和農林間作的樹木,實行樹隨地走,作價轉讓給農戶經營,林木所有權發生了流轉;山區大面積的集體林、果園由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接手承包,林木連同林地使用權一起發生流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隨著農村土地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四荒”的開發治理,農民投資經營林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從開始承包幾米的路段、河段,發展到承包經營一條路、渠或一條河段;從承包經營幾畝、幾十畝林地發展為買斷幾百畝、幾千畝的荒山經營權;從小片荒山荒坡開發利用發展到以林為主的多種經營。隨著林業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經營方式的不斷更新,林地使用權流轉的規模也不斷擴大,涉及面不斷拓寬?!渡址ā返男抻?、《森林法實施條例》的實施、中央《決定》的出臺,使林權流轉保持著持續發展的局面和良好的發展趨勢。
(三)林權流轉的主要形式。
1、拍賣。
拍賣是指依照有關規定對林地進行資產評估,確定底價后,舉行拍賣會,由買方競價,報價者中標,與賣方簽訂合同(協議),出資買斷一定時期的林地使用權或林木所有權,并在林業部門統一規劃的基礎上自主經營管理,收益全部歸中標人的流轉形式。在拍賣過程中,允許各類投資主體跨地區、跨行業競標購買,同等條件下本地人員優先。這種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比較受群眾的歡迎。且這種形式轉讓,一般成交價都要高于底價,有利于限度地實現國家或集體森林資源資產的價值。
2、承包經營。
承包經營是指按照有關規定,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簽訂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約定向發包人支付承包費用,取得林地使用權,自主進行植樹造林、經營管理,收益完全歸承包人所有的流轉方式。承包經營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農戶、法人單位或合伙組織。承包經營是起步最早的一種林權流轉方式,也是實踐中應用較多的方式之一。
3、聯合(合作)經營。
聯合(合作)經營,是指由多個投資主體以土地使用權、林木經營權、資金、勞動力、技術等作為合作條件,從事林業生產經營,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經營方式。聯合(合作)經營主要是通過民主協商,以聯辦合作的形式進行經營管理。如魯山縣趙村鄉國貝石村布朗李園藝場,經營面積1000畝,*市房產局職工王保憲以30萬元資金入股,國貝石村以土地、勞動力入股,林業技術員以技術入股,建立董事會,聯合經營管理。
4、林木認領托管。
所謂“林木認領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過承包等方式取得國有或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然后面向社會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自愿認領一定面積的林木,獲得其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再由認領者將其所認領的林木委托給托管公司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經營管理至采伐的一種林權流轉形式。委托方按照協議約定的價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納托管費用,托管方按照專業化水平對所托管的林木進行集約化管理,并確保林木生長量達到約定的蓄積,此種林權流轉形式20*年起在我省新興。
二、林權合理流轉產生的積極效應。
(一)拓寬了林業投資渠道,增加了林業投資主體。
隨著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權流轉的加速,全社會投身林業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亦隨之高漲,非公有制林業形成并迅速發展,林業建設資金的來源打破了過去長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業建設主體實現了由過去單一行業建設項社會多元化參與的轉變。以桐柏縣為例,1999年以來,全縣非公有制林面積達18。5萬畝,占全縣五年來造林總面積的67%,參與經營的企業、單位、個人2452家,累計吸引投資3800余萬元,占同期全縣林業總投資的70%。
(二)盤活了林業資產,優化了資源配置。
在林權流轉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長期閑置不用,或分配給無力經營者,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土地作為生產力要素,其使用價值難以實現,形成死滯資產。同時,社會上一些閑散資金沒有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因無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林業上一些技術人員和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沒有施展的空間。通過林權流轉,實現了林地資源、資金、勞力、技術等各種林業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資產,富了群眾,穩定了社會,發展了林業。
(三)擴大了有林地面積,增加了森林資源的總量。
投入的增加、資源的優化組合必然地帶來了資源量的增加。僅就桐柏縣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積為118萬畝,目前,已增加146萬畝,森林活立木蓄積量從116萬立方米增加到13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質量,有效保護了資源。
顯減少,資源得到了較好保護。
林權的合理流轉,促進了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緊密結合。經營者為了提高生產力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積極與林業科研單位建立協作依托關系,大力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促進了林業科技進步,加快了林業科技建設步伐。如桐柏縣,近五年來,共引進優良樹種15個,良種接穗(芽)100萬節,推廣優良品種58個,應用新技術、新成果36項,造林成活率、良種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50%以上。
(六)增加了農民收入,培育了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經濟利益為驅動的非公有制林業,使經營者將追求經濟效益為目標,圍繞市場盔行生產和經營,根據市場供求信息調整產業結構和樹種結構。在實現了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成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據對桐柏縣的調查,全縣依靠發展非公有林業經濟脫貧致富的農戶達2019余戶,占全縣脫貧農戶總數的30%。
(七)開辟了一條就業途徑,減輕了政府壓力。
畝,發展以板栗為主的經濟林,并在林間套種中藥材及牧草,每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依靠林果業擺脫了困境;義馬市煤業集團下崗工人王小鋒,承包荒山1000畝栽植經濟林,實現再就業,被評為非公有制林業的好典型。
(八)帶動了林業產業的發展,次金了區域經濟進步。
通過林權流轉,森林資源的增加帶動了林業產業的發展,木材加工、林產品加工、花卉經營等,陸續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產業。靈寶市農民羅眼科,從1993年起承包荒山4萬畝,自籌資金1000萬元,建成了目前全省的連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農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辦工廠,實行綜合開發。羅眼科的兄長羅來科承包荒山6000畝,投資150萬余元,嫁接梨棗、雪棗等15萬株,成立了來科棗業有限責任公司,實行種植、貯藏、銷售一體化,現每年產干鮮棗10萬余斤,產值達50多萬元。
三、林權流轉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有關法規政策相對滯后。
這里所說的相關法規政策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體完善的林權流轉制度,規范、引導林權流轉行為為內容的法規政策,二是以森林資源合理保護利用管理為內容的法規制度。
第一個方面,1985年,國家體改委、林業部頒發的《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總體綱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規定“遵照林木所有權與林地使用權一致的原則,進行林木所有權及林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提出了林權流轉的要求。
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治理開發農村“四荒”資源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實行家庭或聯戶承包、租賃、股份合作、拍賣使用權等多種方式治理開發“四荒”,規定了對宜林“四荒”使用權的有償流轉。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條,規定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權、采伐跡地使用權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同時指出“不得將林地改為非林地”、“除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不得轉讓”。以法律的形式,對林權流轉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20*年,中央《決定》中也提出:“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國家鼓勵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各種社會主體都可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流轉”。應該說林權流轉已是于法有據了。但相關的配套法規政策滯后,缺乏規范具體操作的行政法規,致使林權流轉中還存在著操作普遍不規范等問題。
第二個方面,由于在林權流轉中,大多數投資者主要追求的是經濟效益,而我國的森林分類經營工作剛剛起步,現行的資源保護管理法律法規還不是建立在分類經營的基礎之上的,各項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還停留在舊有的框架內,造成林木經營者經營上的約束性,客觀上對林權流轉產生了不利影響。
(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現為:一是沒有執行統一的評估標準、方法,二是沒有法定的評估機構,同時,國家關于評估機構、人員資質的現行規定也與實際工作需要脫節。在已經開展的林權流轉中實施的資產評估,多為有各方代表參加的合議性的評估,雖具有一定的公開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準確性和科學性。還有相當一部分流轉沒有進行資產評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的流失。如某國有林場,通過不很公開的協商,將本林場3500余畝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協議中將現有林木資源無償交給承包方經營,待承包期滿,承包方也無償將林木資源交給林場。字面上好似等資源交接,但實際操作起來遠非如此,林場現有林木資源,多為中、近熟林,其價甚巨。若采伐后轉租別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兩得,快到期滿時再造林,還場以幼林,則國有資產流失的結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規范,缺乏有效監督機制。
在林權流轉過程中,有的沒有依法實行公開;有的發包時沒有依法召開群眾大會或代表大會;有的合同條款不完備甚至是沒有書面合同。不規范不僅表現在程序上,有些在實體內容上,也有不妥當甚至是違法的情況,如超出法律規定的流轉范圍實行流轉、超出法律規定的權限約定雙方的權利等。除了部分流轉合同依法進行了公證以外,林權流轉普遍缺乏監督機制。如在我省新興的“林木認領托管”公司,在經營和宣傳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實之詞和誤導之嫌,他們假借有關主管部門和科研單位的名義,夸大宣傳其經濟效益,錯誤宣傳《林權證》的性質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對托管協議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雙方簽定的合同中,有關條款不嚴謹、不完善,投資人一次性投資后,對公司執行合同情況缺乏約束與監督,不能及時有效地發現和應對該公司可能出現的違規甚至違法行為。將可能釀成經濟糾紛甚至社會事件。
(四)政府干預多,服務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權流轉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門推動。有的地方對流轉方式實行“一刀切”,強令在一定期限內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賣,重數量不重質量;有的地方甚至對經營者種什么樹種、林種作出規定、強行實施,侵犯林農經營自主權;有的地方隨意撕毀原來的承包合同,強行將已經承包的林地收回,再進行“拍賣”。競標者主要是本地農民。雖然也有跨區域投資者,但在流轉規則、成交價格等方面,以縣域為單位,各地存在較大差異,全省尚未建立信息豐富的交易平臺從而培育流轉價格具有參考意義的市場。
據了解,目前僅“河南省炯術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年9月1日成立)的經營范圍中有代理林權交易的內容,盡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炯術產權交易所林權交易實施細則(暫行)》和《河南省炯術產權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暫行辦法》、《河南省炯術產權交易所林權證明托管辦法(暫行)》、《河南省炯術產權交易所林權交易信息披露規則(試行)》,但仍處于萌芽的狀態。從長遠來看,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滿足進一步推進林權流轉工作的需要。
四、促進林權合理流轉的途徑。
(一)在較高層次上完善相關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規的滯后已成為林權流轉中的主要問題,對投資者來講,需要一個具備較強操作性的具體規定,進一步規范流轉的原則、范圍、方式、程序、監督、管理,進一步地明確流轉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政府職能部門來講,需要明確其法定職責,確定其管理和服務的方式和內容。而這些內容,從我國現行的有關立法規定和行政管理要求來看,不是哪個部門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夠規定的,有些內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規也不能作出規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轉范圍問題、資源評估機構及人員資質問題、采伐管理問題等,必須通過修改《森林法》或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才可得以實現。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
各種形式的流轉,都應當建立在科學規范的評估基礎上,合理確定底價,才能保證流轉依法有序進行,實現盤活森林資源資產、促進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編制科學合理的參數表和各主要臨終的評估細則,規范和完善評估技術、評估方法;二是要根據《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制定科學、可行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和人員資質認證辦法,解決目前有關資質規定與實際工作要求相脫節問題;三是要加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和隊伍建設,滿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權流轉平臺,培育和完善森林資源交易市場。
要真正將林權流轉推向深入,就應該在保證國家生態安全和生態建設發展的前提下,限度地引入市場機制。要按照市場經濟運營的要求,結合森林資源資產的固有特點,培育和完善森林資源市場,一是要有大量能夠在價格上進行量化的待轉林權;二是要有暢通的信息收集和發布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包括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林權流轉中介機構的建設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場距督保障機制。
奎年來,我縣以“國土增綠,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林業重點工程實施與興林富民相結合,成果鞏固與產業培育同步,林業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一、發展現狀。
1、第一產業發展迅速。
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為100.65萬畝,其中有林地68.43萬畝、疏林地3.6萬畝、灌木林地1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0.02萬畝、宜林地17.6萬畝。按森林類別分商品林43.43萬畝,公益林57.22萬畝。全縣活立木總蓄積為105.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8.49%。干雜果產業基地建設順利,現有干雜果總面積17.5萬畝,其中柿子13萬畝,核桃2.6萬畝,紅棗1.9萬畝;干雜果總產量7萬噸,產值7000萬元。
2、第二產業基礎薄弱。
在干雜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產柿餅500噸的加工企業1戶、小型加工廠3戶,建成柿子醋生產線一條,加上農戶采用簡易手工自發加工部分,據統計,全縣每年共加工鮮柿13000噸,市場銷售鮮柿45000噸,還滯銷12019噸;隨著柿樹產量逐年增加,柿子滯銷現象將越來越明顯。木材加工業底子單薄,全縣木材加工業僅有49戶,主要有帶鋸解板15戶,壽木加工25戶,原木經營4戶,農具配料加工5戶;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精加工產品主要是梨棗木工藝制品,如搟面杖、搗蒜窩、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葉筒、調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蘆、木猴等旅游工藝品,但設備簡陋,技術和工藝落后,各類產品檔次低,不具備規模生產,年經濟效益不足500萬元。原木材年銷售200余萬元。全縣第二產業年產值700余萬元。
3、第三產業發展起步良好。
近年來我縣以“發展大旅游、建設大產業、開發大市場”為理念,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激活市場、強化兩翼”的發展思路,以歷史文化、休閑養生、自然觀光、鄉村旅游為重點,積極推動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使森林旅游產業開發煥發出勃勃生機。五年來,我縣相繼投資5.53億元,實施了大佛寺景區改擴建和周邊環境治理、紫薇山公園、涇河防洪景觀帶、公劉教稼苑景區、涇河龜蛇山大峽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態休閑景區、拜家河觀光農業長廊等十項旅游景區建設,旅游景區已成為我縣林業發展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目前我縣林業產業發展步伐雖然較快,但經濟效益依然偏低,僅為8000余萬元,人均272.1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1%。
二、存在問題。
1、森林改善環境能力低下。
目前我縣森林林木多為近十年來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保存的中幼林,雖然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變,地表徑流量逐年減少,但森林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能力還不能充分發揮,水土流失治理進度仍然緩慢,人居飲水嚴重不足。
不齊,未能將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制約了林業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3、林業資源開發層次較低。
森林旅游業開發水平較低,正處在起步階段,綜合服務設施還不健全,難以吸納外地游客來彬觀光旅游。木制旅游產品加工業發展緩慢,現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業,沒有先進、較大規模的龍頭企業,設備落后,技術力量薄弱,產品粗糙單一,難以滿足廣大旅游者的需求。
三、幾點建議。
1、狠抓森林撫育工作。
對于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積極開展撫育工作,應通過對森林合理撫育,優化森林結構,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抗逆能力,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進一步提高森林生產效能和生態服務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領導干部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的責任制度,明確森林資源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和主要負責人,并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依法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樹立執法,提升執法效果。全面監督重點區域的森林資源管理,加強對林業重點工程實施的核查,準確把握森林資源信息動態變化和工程進展情況,建立和完善預警機制,有效遏制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
引導、扶持產業發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專門的柿子產業機構,采取招聘考試、競爭上崗的辦法吸收一批有專業知識、有工作能力的大學生或抽調現有技術人員,組成彬縣柿子辦。選派專業人員出外學習有關柿子深加工的先進經驗,為柿子產業發展奠定基礎。二是針對我縣柿子園的經營現狀,積極實行流轉經營。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戶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將地處山溝里的原屬一家一戶所有的柿子樹及集體所有的柿子園承包給善于經營、有能力作務者,走集約化的路子,實現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建立專業合作組織。
在群眾生產方便、熱情較高的村,積極組織和引導廣大果民,進行戶間聯合,組建專門經濟合作組織,把分散的農戶聯合起來,組成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進行規模生產,進一步培育優勢產品,尋找和開發市場,以經濟組織形式應對復雜、多變、激烈競爭的市場。
一、全縣非公有制林業基本情況和基本經驗。
***縣屬于黃河沖積平原,是個平原農業縣,轄13個鄉。
鎮,耕地面積84.2萬畝。土層肥沃深厚,氣候溫暖濕潤,境內河流眾多,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林地構成主要是果桑園、林場、苗圃地和農田防護林,沒有自然林和原始林。近年來,經過縣委、縣政府和林業部門的努力,我縣的林業事業取得了一定成績,特別是近兩年隨著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出臺,非公有制林業得到迅猛發展,個體造林人數不斷增加,資金投入不斷增大,造林規模越來越大,質量越來越好。截止底,全縣非公有制造林總面積達到8.89萬畝,其中用材林2.11萬畝,經濟林2.7萬畝,公益林面積3.6萬畝,其他0.46萬畝;全縣造林大戶100畝以下的12個,面積0.25萬畝,其中用材林0.03萬畝,經濟林0.13萬畝,公益林面積0.09萬畝。非公有制林業占全縣林業的98%,在我縣林業發展中占主導地位。投入方式主要是個體經營者自籌資金,共投資2717萬元,就業人數32人??偨Y所取得的成績,我縣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基本經驗是:
(一)全面落實林權制度改革,提高了群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
非公有制林業不僅在我縣林業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解決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大戶承包方式有所增加,但主要還是各家各戶平均到戶的責任制形式,很難形成規模效益。為促進非公有制林業的發展,形成全民都來發展林業的大好局面,我縣按照“明晰所有權、搞活使用權、放開經營權”的思路,對全縣宜林溝、路、渠、堤灘采取拍賣承包等形式落實產權,實行“誰造誰有、合造共有”、“誰經營、誰投入、誰受益”的政策,逐步建立起既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又符合林業特點的管理體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鼓勵企事業單位、各類經濟組織和個人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地區開發經營林業,實現林業經營主體多元化。對承包后的林地頒發林權證,明確權屬,同時結合各鄉鎮實際情況,在簡化轉讓承包手續、扶持信貸資金、減免部分稅費等方面制定了相關優惠政策,并保持林業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把利益限度地讓給承包者。目前,卜集鄉、胡集鎮、肖云鎮、司馬鎮等鄉鎮100以上承包大戶12個,共承包河堤、林地2500畝,收回承包費200多萬元。林權改革的落實,充分調動了群眾投資投勞、植樹造林的積極性。
(二)加強組織領導,促進了非公有制快速發展。
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常委會、縣長辦公會,對我縣的林業工作進行了認真研究,確定了發展思路和目標,明確了工作措施,制訂下發了《-林業發展規劃》、《林業生產意見》、《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意見》以及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實行了縣鄉兩級領導干部包保責任制,縣級領導包鄉鎮,縣直部門包重點項目,鄉鎮領導包村隊,鄉鎮干部、村級干部包路段、地塊。層層落實責任,各級領導干部都在自己的責任工程里掛牌立標,示范帶動。各鄉鎮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結合本鄉鎮實際,制定出本鄉鎮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和計劃、工作措施,為全縣林業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了形式多樣的宣傳動員活動。一是各級領導帶頭宣傳,切實轉變了廣大干部和群眾觀念??h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和鄉鎮領導逢會必講,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宣傳媒體宣傳林業,使廣大干部群眾在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新時期林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到發展非公有制林業是大勢所趨,是加速林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二是由林業部門組織每個鄉鎮扎制宣傳彩車,組成宣傳車隊統一在全縣進行巡回宣傳。同時,利用過路橫幅、墻體標語、印發宣傳材料和技術資料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發展林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三是各鄉鎮采取召開動員會、鄉村干部會、群眾代表會等多種形式,宣傳植樹造林是調優農業種植結構,實現農業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使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對植樹造林的認識實現了質的飛躍。
伐,大力發展民營林業,制定優惠政策,引進外資,在唐王村對外承包700畝農田發展速生豐產林,走出了一條以民營經濟發展林業的新路子。大力發展林業第二、三產業,以雞黍鎮的張寨、劉樓等村為重點,發展鋸材加工46家,家具制造廠50家,竹材及制品銷售點12個,年產1.35萬立方米的纖維板生產廠2個,年產0.27萬立方米的膠合板生產廠1個。注冊資金達到了700余萬元,解決就業人數達500余人,年上交利稅13.2萬元,對非公有制林業的全面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當前非公有制林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夠,對林業的認識不足。
由于林業發展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有些群眾只看到眼前利益,對林業具有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認識不足,缺乏發展林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規模小,投入少,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我縣非公有制林業大多是個體分戶經營的小生產和分散化的經營方式,一般規模較小,投入少,加上當前貸款難,貸款期短,從而使一些造林戶還未得到林業開發的回報時,就疲于還貸,生產持續投入難以為繼,使林業得不到有效的發展,難以形成集約化經營,與現代林業規模經營不相適應。
3、管理粗放,經濟效益低。
有些經營者采取自然放任的粗放經營方式,“靠天長樹,自然成材”的作法較為普遍,樹木生產緩慢,低產林比重大,有的形成了殘次林,降低了林地的直接經濟效益。
4、技術網絡不健全,先進科技成果應用率低。
林業主管部門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健全技術網絡,技術指導和服務滯后,一些林業新成果、新技術、新經驗得不到及時全面的推廣和應用,使造林成效受到一定影響。
5、缺少龍頭企業,加工能力低。
境內缺少大型的木材加工、果品加工企業,缺乏林業發展的拉動力。
三、林業部門需要做的工作。
在發展非公有制林業過程中,林業主管部門在引導、規劃、服務等方面還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搞好規劃設計。在林地落實產權過程中,林業主管部門要組織專門人員加強技術指導,對承包的宜林地進行逐一丈量、確權發證,并進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提高規模效益。二是以市場為導向,搞好樹種引進工作。要根據社會對良種的需求,進行名、特、優、稀經濟林樹種和用材綠化樹種的引進、繁育、示范和推廣,做好金太陽杏、油桃、日本甜柿、豐水梨、雪棗、楊樹107、108、、三倍體毛白楊等優良品種的引進工作,增加我縣優質樹木品種,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三是搞好科技服務。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成果,實行果樹保護地栽培,進行高密度定植優質早期豐產技術研究,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大力發展林牧、林菜、林菌等多種形式間作,以短養長,提高經濟效益。利用電視講座、培訓班、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進行技術指導,提高果農的管理水平。
四、今后非公有制林業發展的思路和建議。
為使非公有制林業部能夠得以穩步健康發展,必須遵循。
1、突出非公有制林業的重要地位,營造發展氛圍。
要廣泛宣傳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重要意義及其在整個林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宣傳非公有制林業在造林綠化、發展經濟、促進改革、保持穩定等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使全社會形成共識,為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2、落實林業政策,為非公有制林業拓展空間。
制定優惠政策是非公有制林業鞏固和發展的根本保證,認真落實林業政策是調動群眾造林積極性,推動林業產業化的動力源泉。要進一步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在堅持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利用競標拍賣、承包、租賃、返租倒包等形式,公開轉讓林地使用權,并制定保護林農權益的相關優惠政策,使林地使用權和活立木可依法流轉、繼承,確保經營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效益,不斷增強市場的競爭力。
。
為了推動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促進全市教育事業沿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科學發展,4月8日至4月9日,市政協組織教育界部分委員和部分教育專家組成的調研組,在市政協主席寧文孝同志的帶領下,先后深入到市一中、五中、漢壩小學、市二小、三中、鋁業學校、廣武中學、**學校、連湖學校、光輝中心小學和蔣西小學等12所中小學,實地查看學校教育資源的結構和分布情況,聽取了學校的情況介紹,召開小型座談會11場。
4月9日下午,調研組又專題聽取了市教育局關于全市學校布局調整工作情況的匯報,并就全市學校布局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一、全市中小學布局的現狀及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現狀。
過“普九”復查,教育強市強鎮創建工作,遠程教育“校校通”工程和“兩基”迎國檢,全市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高中階段教育也進入了穩定的發展階段。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不適應日益凸現,不斷科學合理地調整中小學結構和布局就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迫切任務。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1、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
一方面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尤其是師資,高中短缺,農村中小學相對薄弱;另一方面,小壩城區教育資源嚴重不足,“上學難、上好學”的矛盾日益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區“超規模、大班額”現象普遍。
16畝,原設計規模為18個班900名學生,現規模為32個教學班,在校生1900人,平均班額60人;市三小,占地25畝,辦學規模為24個班1500多名學生,平均班額65人;漢壩小學占地18畝,辦學規模為37個教學班,2184名學生,平均班額為59人。幾所學校辦學規模和班額遠遠超過了教育部的有關規定,嚴重違背了教育規律,不利于學生發展,而且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包括飲水、上廁所等問題。
(2)城區以外部分學校生源不足,校舍閑置。
班1200名學生,11間教室閑置;蔣西小學、漁糧小學辦學規模太小,全校各40名學生,最小班級9名學生。
(3)師資的年齡結構和學科結構不合理。
多少年來,學校沒有補充新的師資,造成大部分中小學,特別是農村小學教師隊伍嚴重老化,據不完全統計,40歲以上的教師占教師隊伍的60%以上,平均年齡為42—45歲,已經超過教育兒童的最佳年齡段。同時,部分農村學校缺乏專業教師,學科不配套問題突出,小學英語、音樂和美術等學科專業教師缺額大,長期影響正常教學,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2、學校布局調整工作難度大任務艱巨。
題,家長學生考慮上學成本增長和安全問題,這些現實問題解決不當就會成為學校布局調整的阻力,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小壩城區需要新建幾所學校,需要大量投資,落實資金的難度很大。
二、學校布局調整工作的意見建議。
1、充分認識學校布局調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洪荒天子網游之一統天下莫問天光明獵人一劍驚仙重生之官道http://。
隨著改革的深入,經濟的發展,居民對社區服務、社區安全、居住環境、文化生活、醫療衛生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社區建設的任務越來越重。為了進一步加大社區建設工作力度,加快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促進我縣城市化建設進程,全面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推動城市三個文明建設,強力推進街道社區各項工作上臺階,創特色、爭一流。為了進一步深化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貫徹落實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意見,提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對教學環節、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我就當今社區社會的管理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采取走訪、征求建議和意見、外出參觀學習等形式,充分聽取駐區單位和居民不同意見。調研期間共走訪駐區單位5個,居民16戶50人,外出參觀學習2次。在此基礎上,本人經過認真梳理、總結,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社區工作人員基本信息。
金石社區占地面積13.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75萬平方米,擁有居民住宅樓54棟、2070套房,目前已入住居民1992戶即5132人。
金石社區現有在編工作人員7人,掛職干部1人,村官1人,勞動保障站3人。社區黨支部現有黨員130人(含預備黨員3人),下設黨小組13個,黨小組長13人。居委會下設居民小組20個,居民代表51人,樓棟長20人。
金石社區物業:工作人員75人,其中園區主管1人,報修統計員1人,維修工2人,保安19人,園區保潔11人,樓棟保潔21人(公益崗),新市區養路保潔20人。
二、近年來社區工作運行情況。
(一)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金石灘街道辦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辛勤工作,辦事處現有15間辦公用房,一大間集體辦公用房和一間會議室,辦公設備基本維持正常辦公運轉。金石居委現有辦公用房7間,會議室1間,建有社區支部辦公室、警務室、計生衛生服務站、低保工作站,但距一個標準社區“四室三站一場”還相差甚遠。
(二)整合資源,合理劃分社區。
金石灘街道辦根據縣委、縣政府相關規定,與民政局一同按照“管轄區域與戶數適當、界線明確、區域相對集中,資源配置相對合理,功能相對齊全”的原則,將轄區劃分為2個社區居委會(金石社區、金海人家社區),9個居民小區。
(三)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金石灘街道辦共有50名在職干部職工,由于年齡、文化結構的參差不齊,加之人員來自四面八方,缺乏社區工作經驗,制約著社區工作的快速發展。為了全面提高社區工作效率,辦事處狠抓干部自身教育,采取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請進來與走出去相促進的工作方針,組織全體干部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技能培訓,通過學習培訓和外出參觀考察,進一步提高了社區干部對社區工作的認識,開拓了視野,明確了工作思路,增強了工作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社區各項功能逐步趨向完善。
社區的功能就是服務社會、服務居民,充當城市發展的排頭兵。近年來,金石灘街道辦根據工作實踐,逐步探索理清了以縣委政府領導,街道社區主辦,社會各方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總體工作思路和管理格局;全面完善社區各項功能,社區黨建、社區精神文明、社區治安、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社區衛生、社區計生、社區保障等機制運轉良好,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功能,基本達到社區服務的要求,健全了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了“平安社區”、“文明和諧小區”系列創建活動。強化了“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文明意識和環保意識,自覺美化家園,愛護環境,極大的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推進了社區共駐共建工作,合療、衛生、救助制度得到健全,社區舊貌得到改變,實現了社區資源共享、快速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區居委會的工作行政化傾向嚴重、工作任務繁重。
1、金石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尚未到位。
通過調查發現,金石社區居委會的功能當前還未能突破辦理政府行政事務為主,辦理社區事務為輔的現狀,還習慣于上級領導布置什么就干什么,工作中表現較強的依賴性,自主性、自治性沒有得到體現。一是社區自治的任務與工作要求有距離。社區居委會的自治工作應有三方面內容,即:首先要做好社區服務,但實際上社區服務做得極少或是空白;其次要做好社區事務的民主決策與管理,但實際上的效果不明顯;第三是豐富社區教育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但實際上文體活動多,教育活動少。二是社區居委會已經成為事實上的“政府的腿”?!毒用裎瘑T會組織法》規定了社區居委會有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做好管理工作的職責,具體規定了必須要協助政府部門做好社區治安、公共衛生、優撫救濟、最低生活保障、計劃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有關工作。通過調查,以上這些職責應該是金石社區居委會通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等形式開展的,但是大多數情況是金石灘街道辦事處要求金石社區居委會替政府部門填表格、建檔案、出具證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同時政府部門臨時性的統計、調查任務也都通過金石灘街道辦事處落實到金石社區居委會來執行。這使得金石社區居委會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協助政府部門的工作上,居民自治組織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蓋。
我結合工作對50人進行了調查,當問到居委會是什么性質的組織時,有35人回答是代表政府的機構,只有10人回答是代表居民的,還有5人不清楚。在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有“吃人俸祿,為人分憂”;“拿政府的薪水,替政府干活”的思想。在金石灘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中絕大多數都認為金石社區居委會是金石灘街道辦事處的下屬單位,理所應當地完成金石灘街道辦事處布置的各項工作任務。
2、金石社區事務纏身,工作任務繁重。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單位人”轉化為“社會人”、大量農民進入城市生活、本地農民失地流向城市,流動人口的大量進入城市,使金石社區居委會面對復雜眾多人口而發生的各項管理工作和事務數量增加、難度加大,“小社區,大社會”的模式,增加了金石社區居委會的工作強度。
(二)社區居委會業務經費不足。
一是發揮自身職責,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活動經費較少?!毒用裎瘑T會組織法》規定,社區居委會負責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維護居民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物,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調解民間糾紛,協助政府或派出機構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在當前形勢下,金石社區居委會還要做好社區治安、社區教育、組織社區文體活動、美化社區環境等工作,這些都需有必要的經費作保障,否則很難形成居民的廣泛參與和工作效果。
二是日常辦公經費緊張。在各項工作中,召開會議、報送信息和數據,建立臺帳等文件資料的辦公消耗,加之金石社區居委會自身水、電、暖以及電話費,一年就得需要6000元左右。日常的上網費和消耗,一年也需要5000元。政府部門部署的工作大多要求制度上墻,制作展板,每年此項支出至少4000多元。
在社區居委會經費方面,我區規定每個社區居委會每年1萬5千元。各街道辦事處統籌部分外,社區居委會實際的使用只有4000-8000元,業務經費嚴重不足。
(三)社區專職工作者待遇較低。
通過調查發現,社區專職工作者待遇低的問題比較突出:一是社區協管員待遇較高,如勞動、城管、矯正、治安協管員等都是由勞動部門安排的失業人員,工資比社區專職工作者(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高,不僅發工作服,而且遇年節還有福利。而社區專職工作者都是經過招考和居民選舉形成,心理反差大;二是社區專職工作者的付出與回報差距較大。社區專職工作者承擔的工作繁重,但扣除三險個人負擔部分后,每個人只有800-1000元月收入,直接影響了積極性,影響了金石社區管理工作的成效。
四、改進對策與建議。
(一)應積極為金石社區居委會減負。
1、是理順區街關系。要按照“條專塊統”的原則,對專業性比較強的由開發區委辦局在金石灘街道設站(所),實現條條上的一專到底。金石灘街道主要是代表政府履行塊塊上的綜合管理職能,具體講就是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區政府的授權或者有關職能部門的委托,使金石灘街道具有綜合協調權、處置權等,從而有效地行使政府對城市的管理職能,對地區社會治安、市容市貌、城市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達到高效的管理。
2、是理順街(部門)居關系。理順關系要改變過去領導與被領導、命令與服從的關系,成為指導與協助、服務與監督的關系。進一步明確社區居委會的任務。社區居民委員會作為城市管理四級網絡中的一個網格,而不是一個“級”,這個理念是理順街居關系的基礎,必須牢固樹立。按照政事分開的思路,將金石社區居委會的各項工作進行梳理,做到“兩個明確”:即明確哪些屬于街道(部門)的工作,哪些屬于社區的工作;明確哪些是政務性工作,哪些是事務性工作。在此基礎上,屬于街道的工作,街道(部門)無權向社區攤派;屬于社區的工作,社區有責任完成;對需要社區協助辦理的工作,要建立社區工作準入制度,履行正式的授權手續。
3是明確社區功能定位,發揮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一要搞好社區服務。主要是抓好四項服務:即抓好社區安全服務,保持社區的長治久安;抓好社區的文化服務,滿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抓好社區的健康服務,培養居民良好的生活習慣;抓好社區生活服務,解決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建立社區的長效服務機制,實現政事分開,建立社區公共服務社,按照市場規律進行運作;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居民需要與否、居民滿意與否、居民擁護與否為社區服務的唯一宗旨,來推動社區服務。二要保證社區居委會的自治權得到有效行使。這個權力能不能落實,關系到社區建設的成敗。社區自治權應主要體現在社區民主決策權、社區管理權、社區財務自主權、社區依法協管權以及社區對政府部門的監督權上,只有把這五項權力真正落到實處,金石社區居委會才能真正從大量的政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也才能真正把社區服務搞起來。
(二)多渠道解決社區居委會業務經費。
目前的金石社區居委會經費由金石灘街道辦事處統籌安排,這雖然有利于基層社區管理工作的協調統一,但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石社區居委會工作的進一步發展,使得金石居委會受到資金不足的限制和制約,難以解決居民的熱點、難點問題,制約居民對居委會的認同和歸屬,因此必須采取多渠道保證居委會業務經費。
1、金石社區居委會建立單獨帳戶并全面安排,使其工作正常運轉,為居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2、要動員發動轄區單位資源共享、共建共駐,各社區要協調轄區單位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把社區各種各樣有形的、無形的資源開發出來。
3、金石社區居委會采取多種形式拓寬社區服務領域,建立自身的便民利民社區服務組織,在有償或低償為居民提供服務的同時,增強自身實力。
4、政府要加大金石社區業務經費的投入力度,在現有每年每個社區1萬5千元基礎上提高到3萬元。
5、建立社區工作準入制度。政府部門和街道經批準需要社區協助的工作,要做到權隨責走,費隨事轉。
(三)努力提高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待遇。
按照市人事局、市民政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聯合發文精神,結合區域實際,調整社區專職工作者待遇,在提高月工資的基礎上,可由區政府或辦事處根據實際情況酌情安排年終獎勵,同時,按照勞動法規定繳納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切實解決委員會工作人員的實際困難,保障委員會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五、總結。
社區是城市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是“三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大力加強社區建設,推動城區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協調社區不同利益群體關系,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大連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廣大地區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連農村新社區建設,使農村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得到了提高,給廣大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解析的金石社區,雖然不能代表全市新社區中心建設的整體,卻反映了大連的基本現實。各地情況差異,發展程度不同,新社區建設措施和做法也不盡一致,但進展情況卻令人感動振奮。
大連市于20xx年6月17日啟動全市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工程項目,在市民政局全面布暑安排下,按照農村社區服務服務中心實施統一設計和標準。即每個服務中心建筑面積五百平方米以上,建設標準每平方米不少于1000元。提升服務中心“一場九室二市”功能。其中有村委會辦公室、黨員和村民綜合活動室、警備室、文化閱覽室、醫療衛生室、農村物資超市、日用百貨超市、司法調解室、學齡前兒童教育室、體育健身室、村級檔案室、室外文體活動場所等。齊全周到的服務功能將為廣大農民提供貼心的服務。大連新社區建設正在儲能蓄勢,必將大踏步前行。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0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