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撰寫開題報告,我們可以清楚地定義研究的問題,并確定研究方法和途徑。如果你對開題報告的結構和語言表達有疑問,可以參考以下的范文,幫助你更好地書寫。
數學作業是課程與教學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作業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應體現彈性化和興趣化,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不斷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但長期以來,小學數學作業一直以培養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為主要任務。習題形式單調、陳舊,重點放在檢查和訓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習題的條件和結論也多是單一的、不變的,即所謂封閉的、規范的;而且習題內容缺乏開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養,更談不上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再者習題缺乏應用性,缺乏與實際問題或其他學科的聯系。習題基本上是純粹的數學題,而所謂的應用題也只不過是通過機械辨別,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關的數學模型加以解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應用題。學生看不到數學問題的實際背景,也不會通過數學化的手段解決實際問題,這對學生建立積極的、健康的數學觀,掌握數學、建模方法是極為不利的。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谝陨险J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提出《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課題,真正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的學習是主動的,是通過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和加工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要有效地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生必須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必須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2、人本主義理論。人本主義體現了學生的主動發展思想和主體發展地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設有利于學生發現創新的信息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
3、《數學課程標準》理念?!瓣P注學生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課程標準強調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新課程目標體系,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強調教學中的“民主、交流、互動、對話”,強調“經歷與體驗”,重視“過程與方法”,提倡課堂開放,努力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主陣地。
4、關于“優化”的理論。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將系統論、控制論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引進教學論的研究,提出了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理論。即在規定限度的時間內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學效果。數學作業(包括課內作業、課外作業、階段性檢測作業)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優化是指從一定的標準來看是最好的。標準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時間,既提高質量,又不增加負擔。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初步構建適合于小學生數學作業操作的作業構成,切實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數學作業"高耗低效"現象,通過嚴格控制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的方式,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以主體理論為指導,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順應小學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符合素質教育的新型作業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質量。
2.突破過去形式單調、結構封閉、缺乏應用、以個人模仿操作為主的傳統作業方式,確立需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完成的貼近生活、新穎有趣、富于思考的開放的作業方式,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學生扎實、牢固地掌握小學數學的有關基礎知識,并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把完成數學作業變成愉快的活動,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之間互相尊重,團結協作,個性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基本經驗,探索規律,提供適合于學生的作業形式與內容,使廣大教師積極地將新理念落實于教學實踐。
依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的要求設置作業,做到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現實與趣味相結合,能展示學生個性,達到鞏固、積累、探究、創新的目的。
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與探索:
1、作業要具有針對性。針對本課時、本單元、本冊或者本學段的知識,針對本班級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的情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布置作業,避免搞“題海戰術”,避免隨心所欲。
2、作業要有趣味性。作業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業的呈現形式盡可能情境化、趣味化;作業的語言通俗易懂,具有童真、童趣。
3、作業要有層次性。一是內容的層次:課后作業設計有基礎性的鞏固題,有綜合性的能力題,有一定挑戰性的提高題,一般按照先易后難的順序依次呈現。二是要求的層次:不同的學生數學知識結構,知識積累、數學能力以及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發展也不平衡。因此,我們要承認學生間的種種差異,設置“作業超市”,讓學生自己挑選作業,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4、作業要有實踐性。能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出一些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完成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培養實踐能力。
5、作業要有多樣性。書面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口頭作業。除了算、填空外,還可以布置數學畫、制作卡片、數學摘抄、數學游戲、數學故事,數學日記等作業。
6、作業要有自主性。作業一般由教師布置,同時提倡讓小組長或同桌布置作業,也可以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
7、作業的量要適中。
一、二年級一般不布置課外的書面作業;
三、四年級的課外書面作業不超過30分鐘;
五、六年級的課外書面作業不超過1時。除書面作業外,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調查、實踐等作業較為綜合,所需要時間較長,一般在周末完成,每周一次為宜。
五、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
1、認真組織參加研究的教師學習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主題教育概論》及有關信息、資料。
2、吸取廣大教師的有關經驗和體會,提高認識,明確指導思想,理解課題的意義,形成較為實用,科學的研究方案。
3、開展問卷調查,尋找研究重點。
第二階段:實踐探究階段(2015年6月—2015年11月)1.依據研究方案,開展作業設計內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
2、加強日常溝通,分析實驗情況。
3、將設計內容及時匯總使用,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交流推進。
4、形成課題研究報告、論文等研究成果。第三階段:實驗總結階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
1、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形成實驗報告。
2、整理實驗資料,總結出具有特色的經驗、成果。
3、舉行課題實驗的結題和鑒定活動。
六、研究對象、方法與人員。
對象:強村小學各班學生。
方法:文獻研究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
人員:崔宏斌王君程海濤王勇田紅琴。
七、課題的研究任務保證措施。
1、本課題研究,學校全力支持,保障有力。
2、本課題經全體成員充分討論達成共識,成員間的分工合作,比較默契。
3、本課題的研究由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
八、參考文獻。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大多數教師都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的革新,然而,對如何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新型的數學作業,利用數學作業來發展學生卻關注的并不多,大多數教師仍然布置一些形式單一、陳舊、缺乏應用意識的計算和應用題。學生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的作業模式中,這種作業形式已深深的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在新課程理念下應具有新型作業觀。教師要從學生學會的角度設計作業,引導學生鞏固每節課的知識內容及解題技能并能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教師在對作業的設計時要從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和創造精神的目標出發,從實際生活出發,多層次,多角度地設計作業。為此,提出了“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課題,以此改善原有的作業形式,使作業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從而充分發展學生的天性,鍛煉學生的能力。
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都得到提高。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初步構建適合于小學生數學作業操作的作業構成,切實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數學作業\高耗低效\現象,通過嚴格控制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的方式,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以主體理論為指導,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順應小學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符合素質教育的新型作業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質量。
2.突破過去形式單調、結構封閉、缺乏應用、以個人模仿操作為主的傳統作業方式,確立需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完成的貼近生活、新穎有趣、富于思考的開放的作業方式,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學生扎實、牢固地掌握小學數學的有關基礎知識,并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把完成數學作業變成愉快的活動,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之間互相尊重,團結協作,個性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
作業設計的過程實際上是對理論認識的再現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修改、提高、完善的過程,從理論的學習中進行作業設計,從作業設計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我們優化數學作業設計行動的指南。因此,本課題研究擬采用以行動研究法為主,結合調查法、觀察法、個案法。在形式上擬采取以點帶面,循序漸進、不斷完善、層層深入的辦法。
1、文獻研究法:學習本課題已有的研究資料,吸收本課題已有的研究成果。
2、調查法:用書面問卷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組織有關教師學生召開座談會進行調查。
研究內容以實驗教材中“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為內容,開展如下作業設計研究:
基礎性作業是指為實現基本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體現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外作業。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形成基本技能。它是面向全體學生而設計的。
拓展性作業是指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將所學知識進行必要的延伸和發展而設計的作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觀察、比較、綜合、推理等數學思維能力。它是面向學有余力的學生而設計的。
開放性作業是指條件開放、問題開放、解題策略開放的作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靈活性等。它是面向全體學生而設計的,不同基礎的學生可以提出難易程度不同的條件、問題和策略,這樣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4、優化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研究。
實踐性作業是指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解決實際問題的作業。其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和水平,解決學用結合的問題,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它是面向全體學生而設計的。
(一)研究時間:2015年5月—2015年12月(二)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步驟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
1、認真組織參加研究的教師學習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主題教育概論》及有關信息、資料。
2、吸取廣大教師的有關經驗和體會,提高認識,明確指導思想,理解課題的意義,形成較為實用,科學的研究方案。
3、開展問卷調查,尋找研究重點。
第二階段:實踐探究階段(2015年6月—2015年11月)1.依據研究方案,開展作業設計內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2、加強日常溝通,分析實驗情況。
3、將設計內容及時匯總使用,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交流推進。4、形成課題研究報告、論文等研究成果。
第三階段:實驗總結階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1、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形成實驗報告。
2、整理實驗資料,總結出具有特色的經驗、成果。
3、舉行課題實驗的結題和鑒定活動。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歸納、整理,形成以下成果:
1、個性化作業設計方案。
2、本課題研究的課題報告、總結,與此有關的論文3、課題結題報告八、課題研究的組織與管理(一)課題組的人員分工:
課題組負責人崔宏斌:負責課題統籌,撰寫并組織實施課題方案、開題申請報告,分配每個參研人員的研究任務,定期召開課題組人員會議,負責課題研究活動的記錄,及時傳達上級課題精神,審查課題研究的階段性總結,結題報告的撰寫,按時上報科研成果評選材料及課題經驗交流、推廣。
課題組成員王君、田紅琴:參與課題研究,負責具體實驗,研究,撰寫課題的各階段計劃、總結,及時反思等工作。
課題組成員程海濤、王勇:參與課題研究,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匯總,撰寫。
調查報告。
并負責各個階段課題資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二)課題的研究條件。
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都有十年以上工作經歷,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績顯著,平常注重課題方面的研究和探討,能積極學習新理念、新經驗,經常開展學科交流活動。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大力支持課題組的工作開展,并在研究時間、硬件等方面給予保證。(三)對課題組成員的要求:
1、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及時積累、分析、記錄有關案例,定期完成有關教學評點與論文。
2、自覺學習有關課堂評價的理論雜志,著作等讀物,并做好摘錄,更新教育觀念,主動投入課題研究活動中,及時地提出改進意見及措施。
3、成員之間應相互團結,合作交流,大膽創新,不計個人名利。整個研究過程就始終以促進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形成良好的課題研究氣氛。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睘榇?,我們決定進行“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以評價改革為突破口,運用評價的導向激勵,指導教師創建“有意義的課堂”.
本課題以“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為依托,在校領導的參與和引領下,以本校四、五、六年級數學教師為主要的研究隊伍,有很強的實踐應用價值;本項研究將促使我們不斷思考,逐步樹立新的課堂教學觀、師生觀、活動觀、評價觀等觀念;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鍛煉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將推進本校的課堂教學改革,使我們的課堂成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動新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完善我市推行的“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當今社會人才觀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改革“以知識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形成以“人的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國內外特別是國內近幾年來一直在進行著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和探索,通過研究也總結出相應的實施方案,我們將會借鑒他們的研究成果,結合我市的“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積極開展本課題的研究。
(二)重點研究的內容:
1.探索數學新型課堂評價內容和方法,通過研究,尋找科學、有效、實用的評價方式。
2.致力于學習習慣培養的指導,使每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達成師生互尊、互愛、互敬、互幫、互教的教學氛圍。
3.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更好的推行“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
4.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完善,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推動我校教師隊伍的成長。
5.結合研究的成果,怎么在我校進一步推廣是我們面臨的難點。相信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將會積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本課題研究的途徑與方法:
通過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綜合運用以下方法進行研究:
1.文獻研究法廣泛搜集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為研究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文獻研究法是整個課題研究中輔助性的研究方法。
2.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本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結合調查研究、對比研究、經驗總結等方法。
5.統計分析法:將調查的數據和資料進行科學的統計和分析,以之作為調控整個課題研究和實驗的參照。
(四)課題組人員分工。
(五)本課題具體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啟動階段(2014、5-2014、6)。
1.召開所有課題組成員會議,收集資料,進行可行性調查論證,申報課題,進行理論學習。
2.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定子課題研究,召開課題組骨干人員會議,明確層級管理,形成具體的研究工作網絡。
3.完成開題報告,組織開題論證,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4、6-2015、1)。
1.完善課題研究計劃,進行前期調查。
2.圍繞實驗課題,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踐,開展研討活動,交流經驗,探索規律。
3.聽專題講座,提升教育理論水平,以理論為支撐,拓展研究思路。
4.收集、整理研究過程中各種案例,有針對性撰寫研究文章,匯總階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15、2-2015、5)。
1.整理研究資料,形成子課題研究報告。
2.形成課題的研究報告(總結報告、課題報告、專題介紹、案例分析等)。
3.完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型評價方式的研究》研究專題。
(六)課題研究的經費分配。
課題組活動經費的預算和公示。
1.材料打印費200元。
2.示范課視頻及課件制作費500元。
3.外出培訓費1000元。
(七)預期成果。
將小學階段課堂教學中新型師生評價方式研究的最終結果制作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型評價方式研究》的論文。
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開題報告)。
立項號xkt-zxls007課題名稱歷史科作業的創新方式研究。
負責人李文忠所在單位西安交大附中分校。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雖然課改進行了多年,對于學生的評價也有很大的改進,但是作業這種傳統方式改變很少,仍然側重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檢測與考核,重視結果,而缺乏對學生作業過程的考察,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自我分析問題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評價方法單一,過于重視紙筆測驗,強調量化成績,對其他考查方式不夠重視。第二,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地位,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很好的發揮。第三,過于強調甄別和選拔,忽視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全程評價,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作為教學評價重要形式之一的作業也是體現新課標理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應體現這樣的教育理念。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們認為作業的創新和研究非常必要。第一、作業的創新研究可以不斷的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學習是目前歷史學習的第一要務,特別在初中階段學生普遍以數理化英語作為主要學科來學習,家長的重視程度也都不夠高,更是把歷史作為一種可學可不學的副科目來對待,導致在歷史學習中重視度不夠,興趣缺乏,故失去了學習的動力。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盡可能采取多種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外,作業的創新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辦法,特別是在現行教材體系下,知識容量少,有利于學生的發揮,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獲取更有多的信息和不同的觀點,加深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和探究,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二、作業的創新可以幫助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甄別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和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F代化的時期,是知識爆發的時期,但是知識的來源也是良莠不齊,學生可以獲得知識,但不一定是正確的知識,需要學生去甄別、去思考,其實甄別的.過程也是理解的過程,只有當學生自主理解了問題,才會去運用知識來對已有的事物進行判斷和分析,學習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就能得到提高。第三、作業的創新可以更多的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不斷地激勵學生學習的進步和提高。新式的作業一定要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去把握,教師通過對學生作業的全程有效監控,不斷地鼓勵和引導學生,使其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學習,從而重視了過程,也提高了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和效果。第四、作業創新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新式的作業一定是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過程,通過新式的作業也可以享受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過程的美丑善惡、進取倒退、創新保守的不同史實,其實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也是一種幸福的思想體操,知道了什么是進步什么是落后,從而明辨了是非,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種積極向上、努力進取、自我探索、團結合作的一種人生態度,這也是我們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理念。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歷史作業需要創新,需要多元化的作業方式呈現給學生,更需要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進而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效率,真正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扎實地貫徹發展性評價理念。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本次研究主要針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出現的作業問題而設置,重點是作業的創新,通過集體反復調查和研究尋找出適合初中歷史教學和學生、家長承受心理的作業通道的新型作業方式,最為關健的是適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使得教學三維目標的最終實現。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根據目前我校及其它兄弟學校在課程改革中傳統作業出現的不良問題,我們作了認真的研究,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研究:
1、對傳統作業形式和效果進行總結,找出優點和不足,為以后的作業創新研究做好鋪墊和準備。
2、集體討論確定研究的角度和方向,以及作業的創新類型,使得本次研究真正解決我們作業類型中普遍出現的問題,在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前提下能為教學服務,并明確分工和要求,保證課題研究按計劃順利進行。
3、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如發放問卷調查、找學生談話等)了解學生和家長對歷史作業的認識、看法、作用和他們需要的歷史作業的方式的種類,以便教師了解學生需要什么,愿意以怎么樣的形式讓教師呈現出來。
4、匯總分析研究,結合新課標要求以及歷史組教師的集體智慧,研究出歷史作業創新的種類、要求和具體實施步驟。
5、具體實施階段,將研究出來的作業種類和要求分別通過不同的班級實驗,分別由學生和教師就不同類型的作業進行反思,寫出體會及不足,以便進行整改和總結。
6、再實驗階段,優化作業方式,再在不同班級進行實驗,寫出體會和反思,進行總結。
7、分類總結階段,通過前一階段的具體實施和檢驗,基本形成一個比較可以的的模式,并結合作業創新模式進行的背景進行總結和反饋。
8、結題,撰寫結題報告,匯總各個研究階段的資料,結束此次研究工作,并向有關專家、領導匯報成果。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通過討論和研究,形成符合新課程理念,適應初中學生歷史學習、適合家長、學生承受心理的新的類型的作業,以歷史課作業創新的研究為課題呈現出來,以便為以后的教學工作服務,并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豐富和完善,使得教育教學的目標能夠較快的實現;并將在研究的過程中形成的相關隨筆、課件、故事、設計及論文等等整理匯總,形成資料,便于以后的教育教學的研究。
msn空間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理論依據。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傳統課堂教學中主要由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永遠居于主導和中心地位,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的任務是接受知識,形成認知結構?!缎抡n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生動現實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知識。那么為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保證。如今,學生的知識構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建構獲得的。而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教學的情境化,好像脫離了情境就不是新課程的課堂,于是逢課必是從情境引入,不考慮創設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導致情境創設不能科學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不能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甚至干擾和弱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學生思維的發展。
因此,本課題的實驗研究,旨在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各種各樣有效的教學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動機,引發學生在學習中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使我們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始終有一種吸引力。從而服務于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編的《課堂教學》一書中提到: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也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在享用佳肴時,就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溶于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作為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理念之一創設情境,給小學課堂帶了積極的影響。情境作為課堂知識的載體,本身就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然而對情境的創設不乏有教師對它非理性的熱捧。我們要正確認識情境創設對教學內容、學生發展等帶來的影響,合理創設有效的情境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
面對豐富的新課程資源,更有效地創設教學情境,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從而搭建知識橋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進一步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一個學習者主動探受刺激、積極參與意義建構和積極思維的過程。這種教育思想體現了對學習主體學生的尊重,使教學活動成為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的過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建構適當的問題情境,注重現有教學內容的調整,使學生在認知上產生沖突,從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2、有效教育理論。
有效教育理論認為,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資源,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和開發,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科學性和創造性的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實現豐富學生感知、啟迪學生探究、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生活經驗、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分析、歸納、總結大量的案例,明確不同的教學情境根據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標準也是不同的。找尋影響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的因素,探究達成有效教學的策略,促使教師能更理性地思考課堂情境創設對教學內容起到的積極推進作用,激發每個學生潛在的智能,充分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
2、研究內容。
(2)有效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統一;。
(3)有效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在課堂時間中的合理分配。
(4)研究有效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類型與形式。
(5)影響課堂情境創設效果的因素。
(6)創造性地使用課本中的情境。如現行教材中的情境設計的合理情的分析及改良課本中的情境設計的研究,使之更有效地切合我們學生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的實際情況。
3、創新之處:
(1)、創設有效課堂教學情境的策略的研究報告。
(2)、探索和形成有效課堂教學情境的策略的課堂優化組合模式。
(3)、依據實驗研究的經驗或困惑,撰寫課堂教學實錄、做好案例分析、完成研究論文等。
三、課題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重點難點)。
1、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并對各種不同的情境達成的效果進行分析,總結出創設情境的不同策略。
2、尊重學生的認識起點,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3、記錄教師在情境創設中的語言、形態,分析這些因素對情境創設效果的影響。
4、研究情境創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時間的分配問題,總結創設情境在一堂課中所花費的時間,總結挖掘時間效益,追求教學實效的途徑和方法。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通過典型課例研究,檢測就本課題研究所運用的對策與措施的效果,進一步加強或及時調整研究的方式、內容。
2、觀察法。在語文課堂里意識地觀察不同層次學生的各種表現,并做相應記錄。
3、文獻資料法。通過網絡、雜志和報刊等媒體,了解掌握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和趨勢,進一步明確本課題的研究方向。
4、經驗總結法。根據收集的各種資料與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歸納總結出小學課堂創設有效情境的策略。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有很大的可塑性,低年級正是小學生鍛煉、發展說話能力的關鍵期。所以,我們要抓住兒童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通過練習,才能使學生準確、流利、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有效地“說”,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語言能力的訓練,為更好地學習語文打好堅實的基礎。
說話能力是語文學科能力培養的一個主要的組成部分。新課標中,說話占有重要的部分??梢酝ㄟ^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提高原有的口語語感來培養書面的語感。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通過課題的實施研究,提高我校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水平和口語交際訓練的能力.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學生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文明地進行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3)、本課題的實施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有助于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建立開放的課程體系。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實施,可以促進我校學科教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利于推動全校各學科教學科研的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本課題組把本階段的實驗目標確定為:培養學生敢說的膽識,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
1、想說:創設口語交際環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都有說話的內容,都有說的興趣,都有想說的欲望,主動積極地參與口語交際。
2、敢說:學生有了想說的欲望,還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所想到的勇敢地表達出來,這就需要加強各種訓練,有意識地鍛煉學生口語交際的膽識,讓學生掌握口語交際的基本技巧,提高口語交際的信心,同時指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感受口語交際的快樂。
3、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要求說話完整、通順,不重復;要求交際時積極主動,態度大方,即表情、手勢和姿態等自然,不拘束,有禮貌、有耐心;要求隨時糾正學生的漢語語調等。
4、通過本課題的學習研究,促進自己積極參與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進一步提升自己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方法,做個科研型教師。
5、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初步構建農村小學口語交際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我們的研究課題《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主要有五個方面內容:
1、從小學兒童心理年齡特征看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將深入研究如何調動學生交際的主動性、積極性,養成學生開口大膽地說話的習慣。
小學階段兒童仍屬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心理水平還很不成熟?!墩n標》中的1—2年級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階段目標中有一點強調:“讓學生有表達的自信,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币虼巳绾胃鶕W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征培養他們的自信,激發他們說話的興趣理屬當然成為本課題研究的最基本內容。
2、閱讀能力、思維水平的提高與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自古以來“讀說”就是相輔相成的,閱讀能力提高,知識面廣,視野開闊,學生口語表達的內容也就越豐富!而理性水平的訓練有助于培養孩子口語表達的條理性與層次性。因此可以說這兩者與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有密切聯系。
3、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活動化、實踐化研究。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寓教于樂,提高交際能力??谡Z交際能力的培養最重要落實到實踐當中,本課題將設計多種活動方案,深入到學生學習生活當中,調查研究活動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將推出一組新方案即如何讓學生與社會對話,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從而使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有質的提高,有根本、顯著的體現。
4.活動課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增加語言交流的機會。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采用聽、說、唱、游戲、邊沿等方式,增加口語交流機會,鼓勵學生大膽開口,積極參與。
5.示范考查評估。重視形成性評價,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口語教學活動所表現出的興趣、態度和交流能力為主要評價依據;重視階段性評價,按學生口語掌握程度舉行等級評價,重視終極性評價,進行期中、期末考試,并向家長匯報。評價與學生評優掛鉤。
總結以上內容,第一項是我們課題研究的基點;而第二項將會為課題研究提供操作依據,它是理性的分析;第三項則是課題研究的具體操作,我們也將會在這一項目的研究中獲得最終的成果。
四、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口語交際”是雙方運用口頭言語,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種活動。是一個言語信息的吸收、分析、加工、組合、輸出的過程??谡Z交際能比較明顯地反映一個人在思想認識、生活經驗、知識基礎、語言技巧以及習慣態度等方面的情形。
低年級正是小學生鍛煉、發展寫話能力的關鍵期。所以,我們要抓住兒童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通過練習,才能使學生準確、流利、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意圖。
針對兒童渴求知識的特點,我們將營造一個在相對寬松、相對自由的氛圍,讓學生在其中進行口語交際活動,不但讓學生在相互的說、練、演的過程中,感受到別人的關愛,同時也學會了去關愛別人。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課題中所涉及的口語交際實踐就是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知識能夠在生活實際中得到運用,加以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學習的語文知識在生活中印證其實用性。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本課題研究時間為:9月—6月。
(一)課題準備階段(2011月)。
1、確定研究方案。
2、開展有關理論的學習,查閱、收集有關口語交際訓練的研究成果信息。
3、對各年級學生口語交際水平做現狀調查,對學生進行民意測驗,個別訪談等,初步進行文獻法研究。
(二)課題實施階段(年12月—206月)。
依據課題的總體構思,具體進行實質性操作與實施,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課題研究方案,調整研究策略等。
1、修改教案,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確定開展班級實施的計劃。
2、每兩個月進行一次口語交際水平的測試、調查,并作好分析。
3、總結前半年的實驗情況,調整研究方案,重視課堂結構的調整。
4、及時召開學生座談會,必要時進行一些看圖說話、編故事、小小演講會等比賽,從多方面分析證實。
(三)課題總結鑒定階段(年4-6月)。
1、搜集資料。搜集資料是課題實驗的重要環節,通過對實驗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歸類、比較,總結口語交際教學的方法,通過測驗效果,揭示口語交際的教學規律,分析存在的問題等。
2、撰寫課題報告。
3、總結口語交際教學的新方法。
4、匯編口語交際教學的設計方法、口語交際教學的時間安排原則、口語交際教學內容的篩選以及相關教學策略。
六、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學生很容易地完成看圖寫話,而且內容很豐富。
2、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愿意與別人進行口語交際,會說普通話,語句連貫,條理清楚,態度大方,有禮貌。具有日常交際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3、整理、總結培養低年級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途徑、策略,提高我們當前的口語交際能力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的實際效果。
4、通過課題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活躍我??谡Z教學的研究。
摘要:本文對小學科學探究性作業的現狀、有效性、作業形式及評價方式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旨在探索符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學習的實際,能有效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小學科學探究性作業設計的研究對引導學生客觀地提出問題,自主運用多種方法,比較科學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具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并且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一、研究的背景。
實施素質教育以來,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要求小學科學不設書面作業,課外可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作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做到學以致用。這一改變的實施,使廣大科學教師手足無措,無計可施,科學課作業的布置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科學課作業內容拘泥于課堂知識,拘泥于教材,多為完成課后練習,或完成同步練習,或預習新課,內容單一。2.機械、重復的作業較多,并且追求整齊劃一的答案。3.科學課作業形式單調,死記硬背。4.學生動手實踐方面的作業少,操作性難。
那么如何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讓學生把科學課作業作為一項自己需要的、樂意做的事呢?同時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呢?……這些問題值得研究。
二、探究式作業設計的形式。
探究式作業設計的形式應是豐富多樣的,我采用的.較常見的科學作業形式有如下幾點。
1.實踐活動作業。
如科學課中的小制作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某個研究專題進行。比如,讓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和自己需要的材料制造一艘可以運載貨物的小船;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設計小車,用身邊的材料制作一輛象“火箭一樣快”的小車;鼓勵學生用最少的材料做一個“雞蛋保護器”等等。
2.收集資料作業。
比如,在學習了磁懸浮之后,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報刊等資料尋找有關磁懸浮的信息資料。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電視、廣播、雜志等形式,獲取一些最新的科學新聞,或了解一位科學家或者一位科學家的事跡,最后要將這些資料整理成小摘錄,作好筆記或寫出讀后感。
3.科學小論文。
學習科學的過程一般以探究的形式展開,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驗證、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等過程。
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地探索著、前行著,不斷地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這種體驗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寫小論文的形式就是一種展現學生探究思維過程的好方法。
4.調查報告。
科學的教學過程一般以探究為中心展開,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驗證、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等過程。有時探究過程還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進行,為了詳細、全面地記錄探究的過程,寫調查報告就是一種較好的形式。另外,科學作業的形式還有觀察記錄、梳理數據采取的柱狀圖等形式,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自行選擇,以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
三、探究式作業的評價。
評價是建立在檢查的基礎上的,評價的目的是激勵學生,讓學生對實踐作業充滿挑戰感和成就感,對科學學習充滿樂趣。我們的評價方式主要采用以下三種。
積分式。我們將科學實踐作業按完成的及時與否以及作業質量高低進行評分,并納入學?!昂M奘柏悺睂嵺`貝的積分行動中,讓學生在獲得實踐成功的同時,得到期盼的實踐貝積分,增加他們對作業的成就感。
2.展示式。
實踐作業的優秀作品通過展示達到激勵的目的。我們將學生的作品或作品照、記錄表、日記等在學校宣傳窗的科技版塊內進行展示,同時附上展示學生的照片,讓全校師生都來欣賞他們的實踐成果,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比賽式。
為了保證實踐作業的成效,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堅持完成實踐作業,我們將有些實踐作業如《養蠶日記》、自制橡皮筋動力車賽車活動、月相觀測等列入學??萍脊澔顒拥谋荣悆热葜?。通過比賽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保證作業能以較高的水平完成。
總之,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師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的一段歷程。作業不僅是學生檢查自己學習效果的一種方式,新課程標準下的探究式作業,更是學生展示自我、自由發展、不斷成長的舞臺。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應注重學生探究性作業的設計,使學生樂做善思,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豐富素質教育內涵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
2.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的通知.教基[]6號,4月9日。
3.尹后慶關于“研究性學習”若干問題的思考.上海教育,(17)。
4.易凌峰研究性學習的心理學基礎.惟存教育網,探究學習。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恒課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有效性的主要體現方式,只有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潛能;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程度的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但是,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決的嚴重問題。有些課堂未能通過多元活動的優化調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以教師教的效率代替學生學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輕將來“有效性”;有些課堂學生參與的機會極少,未能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有些課堂“課內損失課外補”;有些課堂呈現出片面化、絕對化、形式化的傾向。
我新接四年級數學,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我發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部分學生上課表現出學習數學的愿望不強烈,對待數學態度消極;在數學課堂上表現出走神、講話、甚至出現了一上課就開始打瞌睡的現象;作業情況糟糕,主要表現為書寫不認真,拖拉不按時完成,要求寫這一題寫了另一題,不是數字抄錯就是符號寫錯,不糾正錯題等等問題。
基于上面存在的問題,如何在有限的課堂上最大程度的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整體數學水平,是本人提出做微課題:四年級數學課堂有效性的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方面獲得協調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坝行У恼n堂”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蓖ㄋ椎卣f,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的認識上,從不懂到懂、從不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小學數學作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的基礎性學科,擔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只有從小打好數學基礎,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識。四年級數學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四、課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研究意義。
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有效性對小學數學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是課堂有效性研究要解決的問題。教師應充分了解小學生的特點,了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在此基礎上運用適當的手段,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來說是讓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計算到會計算,從不會應用到會應用;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感上,從不喜歡數學到喜歡數學。在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上,既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教學魅力,又讓教師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在課堂當中生成的許多鮮活和精彩瞬間,讓教師不斷追求永無止境的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并在快樂教學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研究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幫助學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礎的知識與技能,促進他們將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實踐知識與書本知識的有機結合,建立反映各自特點和有利于未來發展的知識結構與技能結構。
2.過程與方法目標:
了解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實驗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與人合作、熱愛自然、珍愛生命、保護環境意識;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使學生都喜歡上數學課,都能按時完成作業,將當堂課的知識都能掌握,而且對數學知識能夠進行簡單的知識重組與構建,能進行生活與數學的簡單聯系,更好的熱愛數學,努力學好數學知識。
(一)、改變教學思想,實施互動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網合作等),學生自主探究,老師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充滿愛、民主、喜悅的學習氛圍。
(二)、注重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重視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教學要設計有情趣的習題,使他們重視數學知識,樂學數學。
(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開放性問題,給學生自主發展的機會。
(四)、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加強基礎訓練,在計算方面尤其要加強口算訓練,在應用題方面,要重視一步計算應用題的練習;實施分層教學,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業,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頂”;重視學生的課時目標過關和單元目標過關,作業嚴把關,加強信息交流,及時反饋,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五)、結合多媒體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計算機形成聲、像、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系統,進行視、聽、觸、想等多種方式的形象教學。
(六)、作業設計力求準確、簡潔、規范、方便教學。學生成績的提高有賴于高質量的練習,我們必須重視課堂作業的設計和學生練習的達成度。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通過教師的上課教授,學生的隨堂練習,課后討論,作業書寫,簡單教具制作,興趣組探究,關心差生,以及教師、學校和家長的全力配合,共同將學生的數學成績抓起,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七、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歷時3個月,從月至2月)收集有關資料、進行系統學習;制定研究計劃,形成實施方案;對學生進行調查,并作出分析。
(二)、實施階段:(歷時3個月,從203月至年5月)實施研究方案。
1、分析學生對數學學習沒興趣,不喜歡數學;學生基礎差,上課跟不上;學校和父母教育不當、不合理;不良的學校周邊環境等,針對學生的現狀和成因,設計研究措施。
2、不定期的組織研討、分析實驗情況,完善方案。并將設計內容及時匯總使用,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交流推進。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改進調整方案,召開多次座談會,對促進其有效發展的具體措施進行科學客觀的驗證。
3.結題階段:(歷時1個月,2015年6月)檢測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結題報告。在觀察、調查、實驗、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論證。
八、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由原來的不愿學數學變成積極主動愛學數學。
(二)、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九、保障措施。
(一)、校領導對教師的課題研究非常重視,并從各方面給予我們指導和幫助。
(二)、學校各項硬件設備齊全,圖書資源豐富,為課題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本課題負責人自參加工作以來,工作一直兢兢業業,曾先后向很多優秀教師學習,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
(四)、本課題負責人擔任四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為本課題的研究和實施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實驗對象。
1.基于英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必須正視學生外語學習基礎和發展要求的差異,遵循外語學習的客觀規律,英語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既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目標,又要尊重個體差異,是課程具有一定的選擇性,以利于不同學生的英語能力都有相應的提高。這就意味著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必須對照課程目標有相應的作業系統的配合,作業設計必須符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靶抡n程方案對作業練習設計提出了要求:一要體現學生發展的需要,重視基礎性,增加選擇性,體現時代性。二要優化練習作業的結構與組合,注意加強整合,加強選擇,強調均衡等。在對建立作業新體系的若干建議中,要求教師設計探究性作業,開放性作業,體驗性作業,并在作業的布置過程中注意要有差異。
2.基于英語作業現狀的分析。
通過與初中學生的座談和對英語作業現狀的觀察與反思,我發現當前英語作業布置中的主意問題有:
(1)重機械操練,輕實際應用。這樣的作業內容枯燥無味,學生不感興趣,往往應付了事,作業實效性不高。
(2)重課本鞏固,輕課外閱讀。這樣的作業導致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閱讀能力的培養脫節,學生對于知識運用不夠靈活,不能達到學以致用。綜合運用能力也得不到培養和發展。
(3)重統一任務,輕自主選擇。在一個班級的學生中,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的不同而在學習上呈現不同的差異,教師往往忽視學生個性和基礎的差異,給不同的學生同樣的作業,這樣的作業沒有彈性,缺乏針對性,優秀學生吃不飽,后進生又吃不下。由于作業形式的單調和乏味,因而產生了作業抄襲,應付作業和不做作業現象,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展,失去了課外作業應有的教育意義。久而久之,英語瘸腿的現象就越來越多,尖子生卻越來越少。
(4)重書面作業,輕口頭作業。以書面形式布置作業,重視了書寫而忽視了口語訓練,語言的交際功能,造成啞巴英語。
發展性教學理論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早在兩千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因此,在日常英語教學工作中,尤其在作業布置中,應該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搞一刀切。
可見,傳統的作業觀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這種作業體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忽視了對人發展的教育激勵功能,自然也就成了學生的沉重負擔,因而產生作業抄襲現象和不完成作業現象,這無助于學生的真正成長。另外,我們的課外作業還存在著注重作業程式化、規范化的傾向。因此,英語個性化作業設計的實踐與研究勢在必行。
二、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與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英語水平。為學生以后的自主探究和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2.通過研究與實踐,轉變教師對英語作業設計的觀念,即尊重學生學習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努力探索出一種適應現代學生發展的作業設計的方式。
3.通過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踐,促進師生關系更加和諧、融洽。
三、研究的意義。
1.通過對作業個性化設計的研究,有利于把書本和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形成實際操作技能,并在實際操作中培養團結協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2.通過對對作業個性化設計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培養他們主動積極地探究新知、搜索處理信息的良好學習習慣。
3.通過對對作業個性化設計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使教師對新課改下作業的設計探究意義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構建更加科學的作業布置體系。
通過對作業的研究和實踐,可以更新我們的作業觀念,可以改變作業的老面孔,拋棄枯燥乏味的抄寫,拋棄茫茫題海的戰術,可以此來指導我們正確地認識作業、創新地布置作業、科學地評價作業,使作業真正取得理想的質量和效果。從而提高我們的教,而且使學生的自主精神、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得到明顯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課題研究的內容:
(1)設計分層化作業—讓每個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2)設計實踐性作業—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
(3)設計趣味化的作業—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
(4)設計開放化的作業—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課題研究的方法:文獻研究法——課題實施啟動以前:學習相關理論,搜尋各項資料,借鑒成功經驗,提出理論依據;調查研究法——課題實施初期,比照新課程標準,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當前課外作業設計現狀,了解學生心聲,制定具體改革措施,了解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存在的問題;行動研究法——將具體改革措施應用于實踐中,采用觀察,發現,調整,分析獲取自然真實有價值的研究信息和資料,通過對課外作業的評價,不斷完善操作步驟,尋求最有效的方案與策略;個案研究法——課題研究中期,收集和積累典型的課外作業案例。探索中學英語有效課外作業設計及評價的具體方法;對比研究法——研究不同層次學生及同一層次(英語綜合素質)學生的作業情況.通過對比,探究如何優化作業設計;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的評估與結題階段,通過實踐分析存在的問題,總結成功經驗,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五、課題實施步驟設計。
本課題在研究時間的安排上暫定三年時間。
1.課題準備階段。
確定課題成員,成立課題研究組,明確任務分工。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課題調研和儲備性學習,重點進行課程標準、中學生心理和教育教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將有關資料進行收集、篩選。在總結有關經驗的基礎上,召開課題研究組會議,確定課題研究的思路。
2.假設論證階段:
課題研究組將召開專題研討會,認真研究課題的內涵和外延,提出準確合理的假設,直至做出具體的實施方案。課題組將本課題分解為互為聯系、層次分明的研究項目,成立課題項目組。
3.課題實施階段。
以往數學教學當中的作業只是寫和算,枯燥無味。而現在應將數學作業看成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拓展思維、激發創新能力的施展平臺。數學來源于生活與實踐。學生只有在生活實踐當中才能感悟到數學的真諦,養成自主探索、親身實踐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筆者布置作業時,根據學生學習活動經驗,設計一些學生主動操作、試驗的作業。如認識完長度單位“米”后,筆者布置了這樣一個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去后,在父母的幫助下,量一量家里人的身高,并作為家人的小資料記錄保存下來。通過這些作業,使學生意識到原來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二)布置小學數學作業要形式多樣,具有層次性。
數學作業形式多樣,學生做作業就有好奇心,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筆者在給學生上完“方向”這節課后,留給學生一道口頭作業,利用上學與放學路上的時間,認真觀察,說說學校到家里或從家到學校的路線。學生在愉快的游戲當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在“寓學于樂”中提高了學習效果。在教學當中,每一個班的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參差不齊,我們布置的作業就會使優秀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事情發生。為了照顧全體學生,首先,我們可以布置一些“自助餐”式的作業,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將作業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適合水平差一點的學生,b層適合中等水平的學生,c層適合優秀的學生。以圓錐的體積為例,a層是已知圓錐的高和底面面積,求圓錐的體積。b層是已知圓錐的高和底面半徑或圓錐的高和底面直徑,求圓錐的體積。c層是已知圓錐的底面周長和圓錐的高,求圓錐的體積。其次,布置一些“套餐”式的作業,如在學生學習完小數的混合運算后,筆者提供給學生這樣的信息,蘋果每千克3援5元、梨2援25元、桃子1援78元、橙子2援56元,根據信息自己提問自己解決。這樣的作業因人而異,優秀生提的問題難一點,學困生提的問題簡單一點,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一)及時面批。
作業批改是教師的常規工作,學生剛交上來的作業,教師要及時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批時,及時指出學生不正確的地方,有利于學生知道自己的錯誤之處,并在教師的幫助下改正,也有利于教師知道每一個學生的哪些知識沒有掌握,在糾正時具有針對性,在以后的教學調整中起到關鍵作用。面批還可以避免學生對答案或個別抄襲作業的現象。
(二)暫不評價。
每一個學生的智力水平和學習態度都不一樣,就是優秀的學生也可能有失誤的時候。當學生的作業錯誤多時,為了防止給學生過大的心理壓力,教師可以采取暫不批閱的辦法。幫助學生弄清錯誤原因,提出修改方法,讓學生重新做完之后,教師再進行批閱。
(三)雙向交流,鼓勵上進。
教師與學生課內課外的交流面較小。我們可以借助作業雙向交流,以鼓勵學生上進為目的。首先,教師批閱要細致,注重每一個細節,如果學生弄錯了,弄清原因,寫上小批語。其次,鼓勵學生寫數學小日記。數學小日記寫在作業后面,只需一句或兩句話,記錄今天的課是否聽懂了,哪些地方沒有聽懂以及對教師的意見等。教師根據數學小日記,可以調整教法與教學進度,確定個別輔導的學生。
(四)多方面評價。
語文教師批閱學生作文時是很認真的,不但從作文寫作手法、文章結構入手,而且還特別關注遣詞造句、修辭的運用以及書寫方面等。我們在批閱數學作業時,不能只關注對與錯,還要從學生解題思路、方法、算法、計算結果、書寫等多個方面入手,給學生一個全面的評價?,F在筆者給學生作業上有三個層次的評價,如果學生本次作業評價結果是“優甲a”,至少說明,本次作業全對才得“優”,解題思路與解題方法很好得“甲”,書寫很整齊得“a”??傊?,每次布置的作業,我們不要讓學生僅僅看成做了一道題,完成了一項任務而已,不要讓教師視為例行其事地畫幾個符號。而要看成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創新意識、動手操作能力的活動,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平臺,教師掌握教學境況,實施個別輔導、鼓勵學生上進的必要過程。
十、研究所需的主要參考資料。
1、《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學》羅伯特.斯萊文人民郵電出版社。
3、《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技能的創新與發展》歐陽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4、《數學通報》中國數學學會北京師范大學主辦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5、《現代教育思想》邢永富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6、《探究教學的學習與輔導》靳玉樂中國人事出版社。
7、《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林憲生開明出版社。
8、《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傅道春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9、《當代教育新視野》關文信吉林大學出版社。
10、《新課程教學設計概論》畢田增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我校學生部分來自本市、絕大部分還是農民工子女。學生的作業從教師布置到學生完成方面都出現了很多問題。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弊端:一是作業份量過重,時間過長。我校學生有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學科的作業。既有課內的,又有課外的。其中語文、數學學科作業最多,學生一天到晚忙得團團轉,以至多數學生只求“完成”,不求“質量”。二是一味地抄寫算,形式單一、以書面作業居多,也有一些口頭作業,但動手操作性的作業較少。數學作業多為計算、解應用題及口算訓練。而且重復的的作業多,缺少新穎有創意的作業,遠離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缺少和學生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相聯系的情景。真正的能力訓練的、創新意識培養的、拓展性的、體驗性的作業少之又少。三是只練基礎,不講技能。布置作業一般都是一些純基礎題,學生無須動腦思維,不用操作實踐。四是只講數量,無的放矢。有的教師只知道多布置作業讓學生沒完沒了地做,自己不厭其煩地改,但教師設題是隨意的、盲目的,學生作業是徒勞的、無效的。五是缺乏層次,搞“一刀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沒有考慮班上學生學習層次的差異,“要難大家難,要易大家易”的“作業大鍋飯”現象很普遍,也很嚴重。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因而產生了作業抄襲和不肯做作業的現象。六是只顧學科本位,不注重學科間“量”的協調和“質”的整合。教師布置作業往往各顧各的,不考慮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不考慮當天各學科的作業“總量”對學生來說處于“飽和狀態”,還是出現了“結晶”現象,更沒有考慮到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綜合培養,學生經常處于被動的灌注狀態。
陳舊的作業設置和練習,雖然在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弊是遠遠大于利的。其造成的嚴重后果是:第一,兒童的天性被摧殘。小學生一個個本是天真活潑,愛玩好動的,可大量的作業充斥了他們課外活動和自主自由生活的時間與空間,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有的甚至造成精神萎靡不振,產生厭學情緒。第二,學習的智趣被埋沒。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大量機械重復的作業包袱使學生個性得不到發展,特長得不到培養,智能得不到及時的開發。如此,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潛能和創造智慧必然受到極大影響。第三,作業的習慣被破壞。過多的作業造成學生疲于應付,結果是書寫越來越潦草,計算越來越馬虎,形成作業態度與作業質量的惡性循環。第四、健康的身體被壓垮。除近視率越來越高之外,由于活動時間少,精神壓力大,導致不少學生體質下降。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概念界定。
(三)課題研究相關理論。
1、因材施教理論:“因材施教”,顧其名思其義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來它就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在我國教育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耙虿氖┙獭迸c“因教而學”、“因材擇學”相輔相成。師“因材施教”,生應“因教而學”,擇其善從之,不善而改之;還應允許學生“因材擇學”,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等特殊情況進行自由的發展。三者結合,既重視教師的“教”,又重視學生的“學”,使之達到和諧統一。
3、最近發展區理論:維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把握“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學生的發展。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我們這一課題的研究具有深遠而豐富的啟示。
在農村小學中,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條件十分有限。平時生活當中接觸到的英語知識較少,身邊懂英語的人群也不多,英語資源十分匱乏。學生家長、學生自己對于小學英語這一門學科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很多家長由于英語知識的欠缺,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學生的作業無人監督無人幫助,英語作業自是達不到其效果了。
一、傳統英語作業引發思考。
(1)、師:今天新學了三個英語字母,每個字母抄5排。
生:(一臉苦惱,小生嘀咕)又是抄寫,已經那么多語文、數學作業了,
這些都做不完,再加上英語,晚上又不知道要到幾點了。
(2)、師:聽錄音讀p15-p20三遍。
生:有的暗暗竊喜,終于不用抄了;有的直抱怨,我都已經會讀了,還要聽讀三遍。
(3)、師:把今天學到的對話,故事繪聲繪色地演一遍給爸爸媽媽聽。
生:爸爸媽媽很晚才回家,怎么聽??;他們又不懂英語的,怎么指導我啊。
(4)師:今天沒有作業。
生:一片歡呼,misschen萬歲!
傳統英語作業的效果:當老師問昨天聽讀了錄音,或把故事演給父母看了的有哪些?舉一下手,我們只能看到少數學生舉起了手,如再深入調查確確實實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就真的少之又少了。
學生們為什么不喜歡老師布置的作業,不愿意做作業呢?傳統的英語作業形式一般都是抄寫單詞、朗讀對話、聽錄音等,這些作業一成不變、死記硬背、內容枯燥、形式呆板、觀念陳舊,不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更不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再加上自身欠缺約束力,又無人督促。久而久之,英語作業就成為了學生的一種負擔,有的雖然完成了,但從不管質量如何,有的甚至不管不顧,抱著“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思想。
我認為小學生正處于好玩好動的階段,我們不能抹殺孩子的天性,應把這一特點充分利用起來。所以英語作業要具有創意性和靈活多樣性。針對農村小學生的年齡、心理、興趣、特長等特點,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為目標,由淺入深,設計開放性作業,把學生從封閉的`課堂教學中解放出來,融入學校、家庭、社會廣闊的田地中去鍛煉、去實踐,實現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語言實踐運用能力的目的。
讓有美術特長的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英語單詞卡片的制作,或根據英文意思展開想象進行思考創作;讓喜歡音樂的學生對所學的英文歌曲進行簡單的創作和套用,利用音樂的特質和自己的音樂特長鞏固和促進英語的學習。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設計各異的作業,能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b類學生把課文編成小故事;c類學生把所學內容讀通順并熟悉其中文意思。讓他們互相合作,互幫互助,最后進行小組綜合評價。又如:讓各組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角色扮演,根據各自的水平,自由分配角色。這樣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一定會讓學困生不再掉隊。
(3)、英語作業要講究趣味性、多樣性。相信不少學生已經對主課作業產生了厭煩情緒,而小學英語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完全新鮮的課程,如果英語作業也像其他課程的作業一樣枯燥乏味,一定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一定要抓住這一機會,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要讓學生體會學習英語的樂趣,培養其敢于開口、積極參與的學習態度。為此,教師要讓生動和有趣的作業形式取代重復和呆板的作業形式。例如:在教學了表示顏色的英語單詞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畫一道彩虹,然后同桌之間進行著色練習。又如:在教學英語數字后,讓學生搜集車牌號,郵編,電話號碼等,然后讓其在課堂中用英語進行交流。作業內容的豐富性和形式的多樣化是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作業質量的重要條件。我認為,小學英語作業不能僅要求學生讀幾遍單詞或課文,而應注重發展學生的聽說能力和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應倡導實踐、探究和合作的新型作業方式,教師應從不同角度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
(4)、此外,教師要實行合適的評價。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仍然只是給個分數,一兩句的簡單文字交流,那學生作業的價值和意義就失去了。教師要意識到,作業的評價功能要重在幫助學生發現與發展潛能、認識自我、展示自我,促進學生生命的整體發展。新的課改理念告訴我們,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能起到激勵教育的作用,因此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
總而言之,在英語作業的設計上,應少布置一些以機械抄寫、做題為主的練習,多設計一些形式多樣,有層次性的作業。這樣既有利于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個性化、自主化發展,同時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忱,從而達到了作業設計的合理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和完善,我們不難感覺到越來越多的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在課堂中出現。我們的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不幸的遭遇了一種模式化的教學,那就是每節課你都能看見的固定教學設計“小組合作”。我們必須明確這么一點:合作學習==小組學習。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其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小組學習只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具體組織形式,師生互動、同桌交流、全班討論等等都是合作學習。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合作學習的眾多形式中,小組學習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因此,我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提出來做為研究的一個課題。
一、研究背景。
1.作為一名戰斗在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最前線的語文教師,在聽課學習的時候我不難發現每節課都有“小組合作”這種形式,不分年段的在進行著(包括自己的教學),可是實際上的收益并不理想,孩子們對于小組的合作是一個條件反射,只要老師一叫合作學習,他們就統一的把小腦袋轉過去,嘻嘻哈哈的打鬧一番,無實質的效果。特別是低年段的孩子更是不知所謂,所以對此課題的研究已是整個語文教學的緊迫需要。
2.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在真確把握語文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的特點上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實際運用的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就需要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地把老師所講的內容類化成自己的東西,并能運用與實踐中,小組合作學習就給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檢驗類化過程的方式方法。
對于此課題的研究,我力圖把他做完善,為今后的教學灌入新鮮血液。
二、研究過程。
(一)、走出小組時合作學習的一大弊端――無效參與。
新課程倡導的“小組合作”在語文教學中不乏身影,相信在第一線的教師們都已經意識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墒窃诮虒W中,小組合作存在著很大一個弊端無效參與,例如:1.在老師叫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老師所給的討論時間不夠只是走個形式,匆匆收場;2.學生水平的不同,出現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過于依賴、盲從成績好的同學;3.在小組中不會傾聽別人的言論,討論結束后更是不會歸納。針對以上的問題我認為合作學習應建立在一個獨立學習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卻將明未明,再展開討論,收效頗豐。
(二)目標明確、時機把握、論后點評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所在。
1.目標明確。
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注意兩個問題的協調:一是學生自主與教師的引導關系。二是語文基礎訓練與人文素養的發展關系。小組學習的目標不能定得過多或過高。過多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不能完成任務;過高學生達不到要求。
2.時機把握。
要使小組學習取得最大的收益,課堂安排的時機非常重要。例如,就問題而言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小組討論。問題的設計過于簡單激不起學生討論的興趣,太難學生的參與面又不廣。所以在安排討論這一環節時要注意內容安排和教學環節的設計。
3.論后點評。
評價是小組學習的導向。教師在學生討論時必須積極的參與進去,聽取學生的意見,發表自己看法,為他們提供指導性的幫助。并在討論完后對每一組都應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評價,這樣一來學生才會有正確的竟爭意識,并能取長補短。對于學生來說也起到一個推動的作用。
三、研究結論。
[1][2]。
以小學數學作業輔導中的微課應用為例,分析微課在小學數學作業輔導中的應用優勢,提出在小學數學作業輔導中微課的開發應用策略和其在開發與應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微課教學已經成為目前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合理利用微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夠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深入理解相關知識,保證學生學習效果更加理想。數學作業是學生發揮個性化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小學數學教師借助微課方式實現數學作業輔導,能夠更好地因材施教。
根據教學內容制作作業講解微課小學數學教師要想保證自己在課堂中能夠真實、有效地為學生講解數學作業,就需要將作業內容與數學教學內容結合制作出相應的作業講解微課,通過將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習的知識與學生在做題過程中需要應用到的知識有效結合起來,保證班級中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擁有更強的知識聯系能力與應用能力。
1)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分析、總結出自己在課堂中都為學生呈現了哪些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應該通過回顧自身教學環節以及相應的教學方案,準確了解上節課數學教學要點與重點,進而使微課在短時間內能夠呈現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2)小學數學教師應回顧自己在上節課中都為學生布置了哪些數學作業,在了解數學作業內容以及布置作業的目的后,重點分析相關作業過程中需要使用哪些知識,以便后期微課中可以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
3)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制作作業講解微課前,了解班級學生相關作業完成情況,對學生完成效果較為理想,但大部分學生采用單一方法完成作業的情況,可以在微課中呈現出多種解題方法;針對大部分學生尚未給出正確回答的作業,則需要分析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并從原因入手,為學生錄制講解微課。根據學生課堂表現,解決學生疑惑在作業講解微課的支持下,相信班級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理解作業題目,掌握作業題目的解題方法。但是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班級中可能存在部分學生無法理解作業解題方法,甚至可能存在對知識似懂非懂的學生。此時就需要教師細心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并根據學生在做題過程中所產生的疑惑制作微課,以便學生能夠更透徹地理解相關數學知識。如在講授完“認識時間”一課后,為學生提出“1小時50分鐘等于多少分鐘”這一題目時,部分學生由于聽課效果并不理想,在剛剛接觸時間觀念時,難以理解時間點與時間段之間的關系,會將“1小時50分鐘”認為是下午的“13:50”。教師在利用微課為學生解決這一題目時,發現學生學習存在的疑惑,就應借助微課中為學生放映出的鐘表,為學生講解時刻與時間段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理解自己所提出的“1小時50分鐘”并不等于“13:50”,讓學生明確“1小時50分鐘”為一個時間段,以便學生能夠更順利地完成時間換算。
設置相關數學問題,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舉一反三能力是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組成因素,只有能夠靈活地將數學知識運用于同類型題目解題過程中,學生才能更好地運用數學理論知識,數學水平才會得到提升。因此,建議教師在應用微課為學生進行數學作業輔導過程中,靈活利用微課,以數學概念為支撐,為學生設置相關數學問題,促使學生在解決作業的同時能夠進行多次數學練習,使得學生舉一反三,發散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同時,在為學生設置數學問題時,教師應對學生心理狀態進行分析,通過合理使用前期布置作業的方式,盡可能避免學生對布設的新問題出現唐突和陌生的感覺,讓學生產生“我做過類似的題目且已經學會了解答方法”的想法,從而更積極地參與題目解決過程。若學生能夠自己順利解決這一問題,則可以起到增強學習信心的作用,在做題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若學生無法順利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可以借助微課呈現出原題目,讓學生對比一下都改動了題目中的哪些內容,并一步步引導學生,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以便再次遇到類似情況時,能夠自己來完成作業。
分析題目解題要點,呈現正確解題方法分析學生做作業的過程,可以發現錯誤解題方法與正確解題方法之間往往只在很小的細節上存在差異?;诖?,教師在提供作業輔導過程中可以采用反例教學法,在微課中引入錯誤的解題方式,并呈現出正確的解題方式,讓學生在對比觀察的基礎上找準題目解題要點,促使學生在后期做題過程中,為了提高做題準確率,可以詳細劃分題目要點與重點,并找出正確的解題方法。通常情況下,小學數學教師在一堂教學課后會為學生布置幾道數學作業題,以便學生可以在完成過程中消化課堂學習的數學知識。教師應了解學生對每一道題目的完成情況。針對班級中所有學生均出現錯誤的題目,教師需要加大微課中的分析力度,重點讓學生了解自己在拿到一道題目后,應從何處入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并在合理分析后利用微課為學生呈現出正確的解題方式,讓學生對正確解題方式的印象更加深刻;針對班級中學生準確率較高的題目,教師在制作微課時則應收集不同學生的解題方法,并將其呈現在微課視頻中,保證學生所接觸到的題目解決方法更全面,讓學生可以在接觸不同解題方法后,結合自身的數學解題能力,選擇更適合的解題方法,促使學生朝個性化方向發展。
總結作業題目類型,梳理習題解題思路在能夠明確不同類型的題目解題思路后,學生日后遇到相關題目時,就可以順利完成解答?;诖?,為了提升學生數學解題水平,讓學生擁有更強的數學能力,筆者建議小學數學教師應在微課中引導學生積極總結作業內容相類似但題目類型不同時,自己所采取的解題思路。若學生在不同題目類型中的解題思路并無較大差異,教師則可以通過微課為學生呈現出一些有效的解題技巧,如排除法的解題思路、反推法的解題思路等,促使學生可以將解題思路與教師提供的作業聯系起來,在驗證與利用的基礎上,梳理出不同習題的解題思路,并在后期做題過程中合理利用。
如在講解“簡易方程”一課時,學生不僅會接觸到選擇題,還會接觸到應用題。雖然對于學生而言,做選擇題與做應用題的思路相同,他們都會根據已知條件列方程,但是由于選擇題中已經給出特定的答案,往往只是讓學生在四個答案中選擇出一個正確的,若學生可以掌握有效的解題方法,則能夠通過反推或排除的方法做選擇題。此時學生的做題準確率與做題效率均會得到提升,學習積極性會更強。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利用微課為學生呈現“簡易方程”選擇題與應用題的區別,引導學生形成多角度思考與解題的意識,讓學生能夠總結出選擇題做題技巧,促使解題思路更加清晰準確。
在小學數學作業輔導中開發并應用微課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在利用微課為學生進行小學數學作業輔導時,教師必須以適當的講解方式,保證班級中每一位學生都可以理解其中所涉及的數學內容。
2)將微課內容與數學教學內容有效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利用微課學習數學知識,提升數學水平。
3)不斷提高微課制作水平。由于小學生通常會對新鮮的事物產生好奇,因此,要想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小學數學教師就需要抓緊時間學習微課制作方法,保證在微課中可以引入更多動態元素,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進而幫助他們理解數學作業題目,更好地完成作業。
總之,在教育改革發展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時代發展潮流。小學數學教師要想讓學生能夠做好數學作業,讓學生在做作業環節更扎實地學習到相關數學知識,就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制作作業講解微課,為學生呈現正確的解題方法,梳理習題解題思路,解決疑惑,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保證學生可以在微課的支持下掌握正確的做題方法,在勤加練習的過程中實現個性化的自主學習。
[2]楊財英.探究微視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考試周刊,2017(73):88.
小學數學教師在評價作業活動中,應將有意識的將作業評價的“任務”讓學生來“分擔”,把學生引入到作業評價活動中,提高學生聽講的“注意力”,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從而保持積極的“情態”參與到評析作業活動中,參與師生互動。如在“分數應用題”作業評價活動中,教師針對小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對分數加減法中存現的運算錯誤情況”,有意識的讓小學生來當“裁判”,結合作業內容進行評講并闡述解題的方法和思路,教師進行實時的補充。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將“結果”闡述表達出來,作業評價的雙邊性、互動性“展現無遺”。
作業評價的目的為了傳授學生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實踐。能力培養是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永恒的“主題”。小學數學作業評價教學活動同樣如此。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作業評價過程中,要滲透新課改能力培養目標要求,將能力培養作為第一要務,不能簡單的“講作業”,而應該設置探知、解決的“過程”和“時機”,引導學生進行再次的“動手實踐”、“思考分析”活動,讓小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掌握解題方法、鞏固解題技能,提升解題素養。如在“路程類應用題”作業評價活動中,教師針對小學生對路程類應用題內在關系掌握不牢,容易出錯的情況,結合作業練習中“甲乙兩輛汽車同時從東西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6千米,乙車每小時行54.8千米,兩車在離中點處5.2千米處相遇,兩車用了幾小時相遇?”問題案例,讓學生開展探究分析活動,學生在分析問題條件基礎上,通過畫線段圖的方式,找尋問題條件之間的關系以及問題解答要求與問題條件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該問題解答的方法。此時,教師針對小學生的探析過程,進行總結歸納活動,向學生闡明進行路程類問題解答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最后,教師引導小學生對自己的解題過程進行再次“反思”。小學生此時借助于實踐探究以及教師指點活動,對數學作業中存在問題認識更加深刻,學習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作業評價的對象是學生,學生個體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和層次性。新實施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倡導“整體進步的教學目標要求”,要求“人人獲得發展和進步”“、人人掌握必須的數學知識”。因此,在作業評價中也落實新課改整體目標要求,采用分層性教學策略,將評價作業的重心和著力點放在中下等學生群體身上,針對后進生易出現的錯誤之處或解答的疑難處,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和聯系,有意識的讓中下等學生群體回答問題和解答問題,并通過“以優帶差”的方式,讓優等生帶領中下等學生一起“前進”。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會隨著課堂教學時間的推移而逐步減弱。而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作業評價方式,能夠對提高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延長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起著促進和推動作用。因此,根據小學生的學習認知特點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采用多元化的作業評價方式,除教師評價之外,還應該采用讓學生直接參與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個體之間互評以及學生參與批改作業等形式,讓學生主導特性得到有效激發,參與活動更加深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如在“三角形的認識”作業評價過程中,教師在評價作業時就采用多樣性教學評價方式,基礎性問題采用學生自評的方式,解答題采用生生互評的方式,應用題采用師生互評的方式,其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在作業評價過程中,要按照新課改要求,創新評價教學的方式和手段,將能力培養貫穿其中,讓小學生在有效作業評價過程中,學習能力得到全面、持續、深入的發展和進步。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01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