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是一種系統地記錄和呈現對某一特定問題或現象進行調查的結果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份關于XX現象的調查報告,希望能夠為大家了解該現象的原因和發展趨勢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在繼承中不斷創新,才能使傳統文化煥發出自己的光彩。所以,在寒假期間開展了對中國傳統文化春節的調查,加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以便更好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1.1春節的起源
春節指華夏傳統歷法夏歷的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歷元旦不同),農歷正月初一,又稱農歷新年、大年、歲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度歲、慶新歲。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于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1.2春節的習俗
掃塵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弊?/p>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1.3春節食俗
蒸年糕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包餃子
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增強同學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寒假期間,對在校大學生,通過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以了解他們對春節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10份,收回86份,有效問卷86份,問卷回收率為78.2%,問卷所反映出的問題具體如下:
2.1中國傳統春節跟西方圣誕節相比,您更喜歡哪一個?
a春節b圣誕節
由圖表可知,94%的同學更喜歡春節,這說明在文化開放交融的今天,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可程度還是比較高的,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2.2您了解春節的習俗嗎?
a非常了解b了解部分c不太了解
由圖表可知,86%的同學對于春節的習俗只是了解部分,并不十分清楚春節的具體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卻越來越少,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提高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
2.3您知道春節的來歷嗎?
a非常清楚b不太清楚c不知道
由圖表可知,僅有34%的同學非常了解春節的來歷,而11%的同學不知道春節的來歷,這反映出,當今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太少,缺乏對傳統文化深入了解,不能很好的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2.4您年三十的晚上你都干什么?(單選)
a看春晚,吃年夜飯b上網通宵(玩游戲、聊天)
c出去玩(放鞭炮、煙花)等d其他
由圖表可知,71%的同學在年三十晚上還是會進行守歲、吃年夜飯的活動,10%的同學喜歡出門放鞭炮、煙花等,這說明,對于春節中一些常規性的活動,同學們還是比較能傳承的。但是,在當今社會,這些習俗的味道卻越來越淡,所以還需要多一些關注。
2.5您給親朋好友拜年的主要方式?(多選)
a手機短信b打電話c上網發賀卡以及qq拜年
d去家里問候e不拜年
由圖表可知,42%的同學選擇打電話拜年,18%的同學選擇通過網絡拜年,15%的同學選擇電話拜年,僅有24%的同學選擇去家里問候拜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交流日益便捷,手機短信,網絡聊天。這些技術在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會面越來越少。與以前挨家挨戶拜年相比,現在的拜年大部分只是走一種形式而已,缺少了年文化的味道,這值得我們去反思。
3.1西方文化的影響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青年們或多或少的會感覺身心疲憊,因而需要機會放松。此外,高新技術的發展,各國文化之間相互交融也十分明顯。中國的傳統節日注重的是一種習俗和紀念,比如清明節、端午節、勞動節、國慶節等,而西方的節日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放松和情感的表達。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青年人逐漸熱衷于西方節日,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萬圣節,這些節日為廣大青年提供了一個放松自己、張揚個性、表達情感的平臺,同時商家也迎合了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消費熱點。從以前的不為人知,到現在的眾人皆知,商家的炒作和新聞媒體的宣傳都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從這方面來說,青年們更加追求一種享受,而逐漸淡化中國的傳統節日。從調查結果來看,雖然大部分同學還是比較喜歡春節的,但春節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更多的是出于一種對中國傳統的崇敬之情。
西方文化節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容小覷,我們必須正視各種文化,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3.2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年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也很少關注傳統文化方面的信息。對于青少年來說,更加注重生活的享受,對傳統文化的起源等便很少了解??傊?,現代社會的人們可能只是了解有哪些傳統節日,而真正了解節日起源,深入體會傳統文化的人卻越來越少。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逐漸淡化,很多傳統工藝也因此失傳,對于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來說,無形是一重大損失。
3.3對傳統文化的實踐不充分
以前,人們對待傳統節日都很期盼,而現在,更多的是一種形式。拿春節來說,以前的人們總是提前幾周開始準備年貨,做新衣服,收拾屋子,做各種春節食物,而現在,由于工作繁忙,人們很少去在意這些事情,多數到了春節前幾天才開始準備?,F在的春節,少了很多過年的味道。對于春節的各種習俗,以前人們總是習慣自己寫對聯以表示對新春的祝福,而現在,大街上各種對聯花樣十足,雖是好看,但卻少了好多意義。
高新技術的發展,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生疏了不少。拿拜年來說,以前人們總會挨家挨戶的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而現在,人們更多的是通過短信、網絡等進行祝福。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溝通的機會逐漸減少。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親身實踐越來越少,不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4.1政府部門
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傳統節日的關注程度,合理的調整各種傳統節日的休假實踐。一方面,可以讓人們得到身心的放松,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去體味中國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
政府應該加大對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程度,對于那些即將失傳的傳統藝術,應該給予相應的財政支持,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才能使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政府可以建設相應的組織,以督促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為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更多可行的途徑。
4.2學校及各工作單位
學??梢远嘟M織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活動,以提高同學們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進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組織各種文藝演出,優秀文章征稿以及春節對聯等活動。這樣,學生們可以從中收獲很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從而更好的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此外,學校還要加強教育力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要多關注、多實踐,在創新中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4.3媒體部門
媒體可以加大宣傳的力度,增加各種途徑,拓寬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媒體方面應該迎合廣大人們的需求,投其所好,才能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此外還可以增加一些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公益廣告,加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4.4個人
正確對待西方節日和中國的傳統節日,從自身做起,多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利用空閑時間,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多了解、多思考、多實踐,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要具有責任意識,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比如:自己寫一幅對聯,做一個油燈等等。用實際行動弘揚傳統文化,在實踐中體味傳統文化的內涵。
同時,我們也應該做好宣傳工作,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好的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
《春節的起源》
《春節的各種習俗》
調查人:
調查時間:2014年月至月。
調查對象:普通民眾。
調查形式:問卷調查。
調查背景: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信息傳遞越來越迅速便捷,中國和西方交流越來。
越頻繁,傳統文化卻逐漸出現衰退甚至消失的跡象,就此跡象,我對民眾做。
付樣卷:
2014年1月。
尊敬的朋友,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分鐘時間來填寫這個調查表。對于每個問題請認真思考,在您認為的答案上打一個對號,多選題會注明,謝謝您的參與!祝您新年快樂!
1.您的性別是:
a.男b.女。
a很少b了解一點c很多d模模糊糊。
3.你認為傳統文化對當下中國社會的作用:
a有很大的促進作用b一般般c可有可無d有消極作用e其他。
4.你認為我們現在還有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
a還有一些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
b全球化大環境下,華夏傳統即將遺失。
c說不清d其他。
5.中國四大名著你都讀過嗎?
a只讀過一部b讀過兩部c讀過三部d都讀過e都沒讀過。
6.你覺得大學生是否應該學習國學?
a應該b不應該c沒必要d不清楚。
7.下列那個節日不是中國傳統節日?
a.端午節b.重陽節c.萬圣節d.元宵節。
8.您一般從哪里了解傳統文化的?(可多選)。
a.長輩講述的b.朋友說的c.網絡上d.電視上e.報紙f書籍g.其他。
a.不用特別注意,隨它去b.應該摒棄,新的時代要有新的文化。
c.應該大力弘揚繼承優秀傳統文化d.不知道。
10.對于近來外來文化侵襲,如日韓文化,你的態度是什么?
a.無所謂b.很痛心,反感崇洋媚外c.支持外來文化,很喜歡d.應該理智。
11.你認為,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否,和它本身的文化繁榮和影響力有沒有關系?
a.有b.沒有c.不清楚。
12.最后,請你選出你認為的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感謝您的參與,祝您一天愉快!
現在就調查結果作出分析:一當代人傳統文化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大多數人對祖國的傳統文化還是比較了解和重視的,而且對于積極的傳統文化還是很提倡的,但是,很多人只是知道有這個傳統,卻已經不知道其來歷和所包涵的文化底蘊,大部分人對傳統民族藝術都沒有過學習經歷,可見,民族文化在民眾中傳播和延續是舉步維艱的。有些學生竟然連中國的傳統節日都記不住,可見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地位和影響已經越來越小。
二當代人對外國文化的態度。
從結果來看,現在的人對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打到很高的地步,并且,很多學生更喜歡西方的文化,更愿意參加西方節日,從這點可以看得出現代人在現在這個大環境下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但也從側面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不了解。
三部分人年輕人鐘愛西方文化的原因。
首先,西方文化比較開放,相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更瘦時代歡迎,再加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了解和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使得年輕人更喜歡西方文化,而我們傳統文化因為歷史悠久,再加上比較保守便不容易被現在的年輕人所接受,而現在的中小學教育都是為了應付考試,不注重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才導致現在的情況。
三個問題解析:
2化。
首先,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既悠遠又有沉厚的底蘊的文化。這是我們的驕傲,我們當然應當學習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其次,現在是一個多元化的文化時代,我們面臨的是其他國家的文化滲透,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各種文化一涌而進,所以我們更要繼承傳統文化,堅守我們自己的優秀傳統,相信大家對韓流并不陌生,想它韓國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文化卻在中國產生一股不可擋的波動,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是不是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沒有好好的保護。再次,我們只有在繼承之后,才能將其發揚光大,使其更加適應現代的發展,使我們五千年的古文明繼續流傳。繼承傳統文化是實現中國成為文化大國的一種途徑,我們古有孔孟對世界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現在我們不能抱著以前的榮耀來面對世界范圍內的文化軟實力競爭,所以我們就要回顧過去面向將來,這樣才能防止其他國家有目的性的文化滲透,才能遏制我們年青一代崇洋媚外的勢頭,保證我么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淵源流傳!
我國傳統文化,常被視為儒家文化。所謂傳統,就是世代相傳,一直被繼承延用下去的東西。中國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但一直被世代相傳、繼承延用下來的主要是儒家文化。所以,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看作儒家文化基本上是沒有錯的。儒家文化,有值得弘揚的東西,但糟粕太多了,特別是被歷代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嚴重閹割裝飾過以后,幾乎只是一種維護獨裁專制統治的忠君文化、奴婢文化了。正因為這樣,人們一提到我國傳統文化就反感,就有氣,就要徹底否定它,就有人想用全盤西化來取代它。其實,中國的古代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而且非常優秀,完全符合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杀氖?,因為多數文化都不利于獨裁專制,而中國自秦始皇建立獨裁政治制度以后,獨裁政治就一直沿用至今,兩千多年來只有強化,沒有弱化。所以,一切不利于獨裁統治的古代優秀都被打壓了,都不能被后人很好地實際繼承延用下來,更無從發揚光大了,因而被排斥在“傳統文化”之外了。
因此,對于中國文化,我不贊成籠統地說弘揚傳統文化,因為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弘揚忠君文化,就是弘揚獨裁文化,就是弘揚奴婢文化!要振興中華,要使中華民族平等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就應該重新認識、弘揚、發展我國古代的優秀文化。
如何弘揚和發展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呢?最重要的就是堅持真理,愿意為真理獻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故事都表現出堅持真理的重要性,如果違背了真理,那么這種文化繼續傳承必將對社會造成影響,也算不上優秀的文化了。堅持真理是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適應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才能為人民所用,才能算得上是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才有繼續傳承并且發展下去的可能性,否則必將被社會所淘汰,不為人們所接受。
所以,“堅持真理,愿意為真理獻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但她是中國優秀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今天必須重新認識、弘揚和發展的古代優秀文化之一!
中國的和平崛起是否應該繼承和創新中國傳統文化: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后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十六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并使其變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說,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于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時代而不斷發展;不囿于陳規而勇于創新;不敢于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復提煉,不斷。
總結。
為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仰望中華世紀的圣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祖國后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調查結論與建議。
1應該從小開始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好好繼承下去,當代學生應該多去了解我國的民俗文化,特別是自己地區那些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文化,多去接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優良傳統。
2注重歷史,地理中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介紹,開展類似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競賽‘之類的活動,掀起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中小學生的教科書應該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介紹。
3培養愛國情操和集體主義精神,自覺養成良好個人習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自覺抑制外來不良文化的沖擊,對于外來文化要有選擇的學習,不能盲從跟風,免得誤入歧途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4國家應該加強對外來不良文化的打擊力度,同時對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優良傳統的保護措施,從法制上規定每個公民有自覺維護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義務,讓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
5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改進和美化,讓其更具有時代氣息,更符合時代要求,這樣也增強了傳統文化的競爭力,也更具有吸引力。
結語: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傳統文化貫穿著我們的歷史,連接著一個一個朝代,成為中華民族的魂,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根。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更不能拋棄傳統文化,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都有與其一樣強大的文化。一個國家僅僅經濟軍事上的強大,文化精神上混亂與空缺,必然會走向衰落,走向完結。所以我們作為炎黃子孫,作為活在當下的新時代中國人,必然要繼承起我們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下去,傳播開來,努力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繁榮富強,和諧團結的美麗國度!
摘要:
遂溪作為醒獅之鄉,醒獅文化在人們的生活中已成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個時候,男女老少都開始為一年一度的舞龍舞獅節目開始做準備,可謂是全民皆兵了?,F如今舞龍醒獅已不再單純是為了游神而舉行的了。它已經是融進了遂溪人民的身軀和血液中的一種文化了。遂溪人民也為其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關鍵詞:
年例醒獅之鄉舞龍醒獅網吧ktv賭博數字電視舞蹈調查目的和意義:
最近黨提出了要進行文化改革,所以為了深入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通過了解在當今基層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現狀和文化建設的進展,增強我們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引導我們深入基層、深入民眾,激發我們參與文化建設以及加強自身文化修養的熱情,增強我們的社會使命感與責任感。加深我們對于自己家鄉的認識,使得自己可以為家鄉的發展做一下貢獻,使家鄉的社會主義建設又邁進一小步。調查過程:
在遂溪過年的那段時間去向基層人民了解一下他們在業余時間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進行,以及對于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覺得政府在這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他們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樣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況與分析:
縱觀這幾年遂溪人的文化生活,隨著國家對人民文化建設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遂溪的文化建設在這幾年得到了蓬勃地發展和顯示出一片繁榮的景象。其中,居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漸日益豐富化、多樣化,上網、聽廣播、看電視、看演唱會、看電影、打麻將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到20xx年一月份,在我所調查的遂溪家庭里,以前的黑白電視已經是人們記憶中的東西了,現如今他們大部分都有彩色電視、液晶電視,甚至是最近剛剛流行的3d電視都出現在普通居民的家中了。另外隨著遂溪電視臺的改革,以前是模擬信號電視的家庭都升級為有線數字電視,電視節目也由原來的40多個臺增加到了80多個。vcd或dvd似乎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取而代之是更加先進的evd了。電腦也在普通家庭中得到了普及,手提電腦的比例越來越高。
值得留意的一件事是當今的居民文化生活出現了兩極化的趨勢,主要分為了年輕派和守舊派兩個部分。8歲到30歲的新生代,他們趨向于一些新事物,他們喜歡上網,聽歌、看演唱會、溜冰;30歲到50歲之間的成年人,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普通多了,例如:在家里看電視或者聽廣播、讀書看報、搓麻將、下象棋等;而那些高于50歲的成年人,他們則對看大戲、粵劇、雷劇,舞獅子等活動情有獨鐘。
的日子了,她們也開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業余愛好。
其中,有些非物質文化是他們都喜歡的,那就是在遂溪的年例時所舉行的舞龍以及醒獅的表演,遂溪作為醒獅之鄉,醒獅文化在人們的生活中已成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個時候,男女老少都開始為一年一度的舞龍舞獅節目開始做準備,可謂是全民皆兵了?,F如今舞龍醒獅已不再單純是為了游神而舉行的了。它已經是融進了遂溪人民的身軀和血液中的一種文化了。遂溪人民也為其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就我調查的家鄉居民文化生化來說,他們對當前的情況是基本滿意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他們認為是不足的方面。
可能是由于在文化建設中體現不出政府業績增長的原因??h、鎮對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相對于其他方面少得多,某些落后點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而且這些經費大多為人頭經費,為此用于日常辦公開支已相當緊張,真正用于開展業務工作的就更加是寥寥可數了。文物事業經費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由于缺乏資金,使得文物部門無法對一些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也無法向民間征集文物,另外由于對一些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力度不夠,造成某些非物質文化面臨著后繼無人或消失的狀況。我縣民間資本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很少,文化站的圖書閱讀室多年來未能添置新書,且文化活動器材匱乏或是殘舊。
每年城鎮的文化活動主要是在各種節慶日、紀念日,由縣委通過聯辦、協辦等方式,組。
織開展民間文藝演出、書畫展、圖片展、及棋、球類比賽等。在過年期間相對而言就多點,例如一些猜字謎、玩飛鏢,春節演出等。上級宣傳、文化等部門組織開展的“文化下鎮”活動一年僅二至三次,活動形式僅為題寫春聯、電影公映等,活動次數與形式十分有限,廣大中老年居民看電影難、看戲難、看書難、收聽收看廣播難的“四難”問題依然突出。
由于文化站待遇低,政府的不夠重視,所以我縣的文化隊伍難以吸收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進人渠道不規范,素質參差不齊,在崗人員也經常被鄉鎮挪作它用或被外借開展鄉鎮的其他中心工作,難以做到專干專用?,F有鎮文化專干年齡偏大,由于缺乏系統性、經常性的培訓學習,知識老化現象比較突出,從而造成大部分新生代的居民對于由政府舉辦的文化活動不感興趣,使他們更多是去網吧,ktv、溜冰場等娛樂場所。
我們縣是一個比較大的縣城。人口大概有十萬左右,居民空閑時間大都會選擇聚在一起打麻將、玩撲克牌等,有些還只是打發時間的娛樂活動而已,但是大部分都出現了變質,演變成了“賭博”活動。據不完全統計,鎮上的賭博場所近千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式的,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為打麻將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壞現象,更加惡劣的還會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場。另外,鎮里某些落后地方的迷信之風也比較突出。主要體現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們生病的時候在一兩次求醫不見效果后,便會選擇去找“神靈”。
由于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型娛樂性文化場所開張,但是由于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不足,造成那些場所普遍存在各式各樣的安全隱患,例如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就是很常見的事了。而在一些ktv場所,也經常會出現一些暴力事件。
我鎮城鎮文化建設步伐滯后既有歷史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長期以來對城鎮文化陣地建設重視不夠,對優良傳統文化的偏見和缺乏支持,給城鎮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帶來消極影響,而經濟欠發達、投入不足也嚴重制約了城鎮文化的發展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有的管理部門和部分城鎮干部對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特別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口號下,只注重抓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有了錢,就一切都好辦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相當多的人認為文化工作是軟任務,是花錢多效益少的社會公益事業,可搞可不搞,從而忽視了文化對城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在工作中將文化建設排在各項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經濟當主角,文化作配角,結果導致對文化建設工作領導不力,從而出現的居民文化水平增長追不上經濟增長的步伐。
目前由于國家財政投入少,地方財政又有困難,未能落實每年地方財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設的政策。除了人頭經費外,縣、鎮用于城鎮文化建設的專項資金幾乎沒有,導致文化設施建設滯后。鄉鎮文化站依靠自身發展,依靠產業化、市場化運作又有相當難度。目前鄉鎮只能勉強發放人員工資,沒有文化建設項目,沒有添置文化活動器材,圖書室的圖書不能正常更新。
城鎮文化市場與其它商品市場的空前繁榮形成鮮明的反差,城鎮文化市場境況冷清。有些地方附近連一家書店都沒有,居民買書難。與此同時,文化市場管理不善的問題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眾迫切需要正當的文化娛樂生活,但城鎮的文化建設卻嚴重滑坡,居民很難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糧。另一方面,文化市場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迷信、反動、淫穢、暴力的圖書和音像制品在城鎮大肆泛濫,嚴重損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文化部門人員大多被叫去進行辦公工作,文化表演隊伍的人才得不到及時的補充?;鶎游幕救藛T長期處于固定狀態,沒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文化創新。而且鄉鎮財政對文化站投入極少,管理不力,導致文化站形同虛設,沒能發揮城鎮新文化主陣地的作用。調查結論:
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化活動去參與的。但是相對于居民的經濟的水平的增長,這些又顯得是那么的渺小,怎樣讓居民文化水平與經濟水平差距縮小是政府急需解決的事情。在黨的文化改革思想的領導下,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將我縣的文化建設落到實處。
調查建議和對策:
就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家鄉的城鎮有能力來建設多一些些公共文化場所,例如:縣文化館、博物館、閱覽室、健身的器材和場地等。對于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大保護的力度,有關部門還可以建立一個保護體制,鼓勵一些新生代去學習和傳承那些非物質文化。對一些做得好的團隊給予適當的獎勵。
加快城鎮文化建設,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義務教育體制,讓更多的孩子有書可讀。從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和水平,引導居民群眾移風易俗,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加大對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與引導,多舉辦些適合他們的文化活動。使他們多點接觸健康的文化,鄙棄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
要加強對城鎮文化市場的管理,保障城鎮文化市場健康發展。把城鎮文化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避免政出多門、管理混亂。城鎮文化市場的管理要堅持引導、鼓勵與監管并重,既要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又要加強經營這得監督管理,防止經營者為了自己盈利而為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動機會和場所。對于一些非法的盈利性文化場所要加大打擊力度,必要時要進行依法取締。從而營造出一個好的環境給居民。
深入挖掘和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實現“三年突破平陰”的目標。近日,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組成調研組,通過走訪了解、座談、查閱資料等方式,進行了專題調研?,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蘊含的追求和諧、以人為本、見利思義、誠信待人、自強不息、精忠報國等價值理念,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值得繼承和弘揚。
一是傳統文化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我縣政法系統先后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傳統文化學習活動,在增強司法干警素質的同時,有效化解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取得顯著效果。原邪教練習者張某(某學校教師),經過政法委引導學習《弟子規》,不但自己不再練習邪教,而且主動幫助另外兩名邪教練習者轉化,與邪教永遠決裂??h司法局積極探索,創新思路,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到對社區服刑人員的思想教育中,讓社區服刑人員學會換位思考,啟迪善心、喚醒良知,鼓勵他們改過自新,“爭做好人”。截止目前,縣司法局已舉辦集中教育培訓班20期,受教育的社區服刑人員達5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
這樣的做法和例子在全國也是屢見不鮮。如河南省xx市xx縣一位67歲的老上訪戶,因工作糾紛四處上訪告狀38年,一直心懷怨恨,不但自己身心俱疲,家庭也苦不堪言。無意中,他接觸并開始學習傳統文化后,逐步認識到自己思想的片面性,決心不再上訪告狀,“好好學習傳統文化,達到人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痹偃?,遼寧撫順的黑勢力老大康金利,殺死1人,坐牢兩次,共20年又6個月,身中40多刀,縫了30多針。釋放后,在策劃犯罪之際,接觸到傳統文化,深受觸動,決定改邪歸正,重新做人?,F在廣東河源從事綠色農業,生活幸福美滿。
二是傳統文化凈化了人們的心靈,提升公民道德素養。我縣孝直村作為xx市惟一的“全國文明村”,其獨創的“精神文明物質獎”先進經驗曾在全市農村推廣。孝直村成功的秘籍就是傳統文化。十幾年來,村委一班人堅持不懈地用傳統文化來教育和影響村民,通過村廣播、閉路電視、村辦報、培訓班、評選“五好家庭”等形式,學習《弟子規》、《論語》、《百孝經》等文化典籍,讓群眾在這些意味深遠的歷史故事中受到教化。多年傳統文化的熏染,讓這里家家都有和諧之風,楷模和故事更是不勝枚舉。如某村民不孝敬老人,甚至夏天吃西瓜時故意在老人面前吃,很得意的向老人宣稱:“就是不給你吃,饞饞你?!贝謇锒啻巫龉ぷ?,成效不大。自從學習了傳統文化,村里依據傳統美德標準評選“五好家庭”,看到自己數次名落孫山后,該村民幡然醒悟,羞愧的說:“如果不是學習這些知識,我恐怕要一輩子背上不孝的罵名了?!睙o獨有偶,村里另一戶不孝敬老人的家庭,學習傳統文化后,兄弟姐妹開始爭著贍養老人。前不久,孝直村組織60歲以上的老人和50歲以下的媳婦分別學習了傳統文化,村民們在感觸良多的同時,紛紛寫下心得體會。村里擇優在村報上予以發表,引發群眾的強烈共鳴。
三是傳統文化對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養,塑造良好品格起到積極作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點在青少年。傳統文化對于青少年的倫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價值、文化基礎、人格熏陶、習慣養成的培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十三所學校開除的胡斌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胡斌今年22歲,來自甘肅蘭州,自小父母感情不和,年幼的他為了報復父母,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他的父母沒有放棄這個“萬惡不赦”的兒子,母親的不離不棄、良苦用心和一本傳統文化瑰寶——《弟子規》共同作用,觸動了迷途少年的內心,讓一個即將墜入深淵的青年改過自新、走上正途。胡斌的故事具有典型的現實教育意義,也給人們啟迪:在教授孩子課本知識的同時,要讓孩子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我縣孝直村也有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真實故事。一位村民時常與鄰居發生糾紛,一天,孩子放學回家,很鄭重的對父親說:“爸爸,以后和鄰居好好相處吧,咱們家總是評不上五好家庭,我在班里都感覺抬不起頭來?!焙⒆拥脑拰@位父親觸動很大,經過反復思量,他鼓起勇氣敲開鄰居們的門,挨家道歉。鄰里之間從此和睦相處。由此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不可低估。
(一)與傳統文化割裂。當代中國文化最為重要、最為核心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但是,當代中國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的文化割裂,使得許多人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盲目追求一些西方文化,如圣誕節、愚人節等等,造成對本民族文化的遺忘。學習、借鑒甚至吸收一些西方文化固然必要,但是繼承和弘揚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應該得到重視和加強。
(二)經濟至上盛行,道德滑坡。目前,我國道德狀況面臨嚴峻挑戰,據媒體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約有20%的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或行為問題,比如嬌慣、任性、心理脆弱、缺乏毅力等。此外,逃課、酗酒、網戀、少女懷孕、自殺等問題也層出不窮。近幾年,出現的“毒奶粉”、“瘦肉精”、“毒大米”等惡性事件,甚至老人跌倒該不該扶都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這些折射出經濟至上、道德底線缺失的社會問題。這一系列嚴重問題的產生有著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其深層次原因則是人們的倫理道德出了問題,根本原因則是我們幾代人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丟失了傳統文化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基本道德準則。
(三)教育實踐中存在傳統文化教育的虛位現象。如:對傳統文化教育缺乏系統的課程設計;教育內容上分量不足;教學形式上僅僅依賴少量的課堂教學,且教學手段簡單化;教師在教育觀念上忽視傳統文化教育等。另一方面,由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而相關傳統讀物晦澀難懂,失去了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加之宣傳導向上對一些不良的文化和有害信息津津樂道,一定程度上腐蝕了人們的心靈。
以上存在的種種問題,已經引起諸多有遠見卓識人士的高度重視,他們積極行動起來,推廣和引導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像任登第、劉余莉、陳大惠等一批專家學者在全國各地巡回舉辦公民道德教育論壇,通過親身感受闡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響力,吸引了相當多的聽眾,受到世人的關注。安徽省廬江湯池鎮建立中華傳統文化示范基地,用儒家啟蒙經典《弟子規》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智慧,進行一場浩大的“新國民教育”,將湯池變為“禮儀之邦”,成為國人行為規范的道德樣板。近年來,傳統文化的教育已如雨后春筍,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態,從學雷鋒到新版“24孝”,從“最美媽媽”吳菊萍到“最美教師”張麗莉,從“最美戰士”高鐵成到“最美司機”吳斌……這些都表明了社會對中華傳統美德的高度認同和贊賞,很值得讓人深思。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碑斍?,我縣已進入“實施三年突破平陰計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以先進的文化理念鞏固全縣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共建精神文明和諧家園。因此,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針對以上存在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一)各級領導干部要做弘揚傳統文化的表率。要做好官,首先要有好的人品。按照中國傳統思想的道德理念,做人的根本是正心、修身、積德、為民。歷史的事實證明,清官不是作了官才清廉的,而是在人品上已具備了清廉的品格。選拔領導干部要以傳統的道德品質修養為標準,各級領導干部要把人格修養當作終生的必修課,以大公、孝廉、勤政、誠信、高尚的情操、為民的思想、關注民生的賢德,引導更多的人做道德高尚的人,也以此樹立自己的權威,使和諧社會的道德支撐堅強有力。同時,各級領導也要樹立弘揚傳統文化的意識,摒除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思想,用注重文化安全、重視傳統文化建設的憂患意識構建和諧社會,為“三年突破平陰計劃”營造良好的氛圍。
(二)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重構中華道德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學校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有著先導與示范作用。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在各級學校組織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從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學、勤勞儉學、愛國愛民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形成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風氣。全縣“道德講堂”要把傳統文化價值標準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融入到全縣城鄉居民的血液中去,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居民素質,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尚,為“建設美好家園、打造幸福平陰”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營造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輿論環境。要努力拓展傳統文化的輿論空間,在學校、工廠、車站等各種公共場所,設置標語、圖片、宣傳畫等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廣大群眾處處生活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時時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新聞媒體要通過設專欄、辦???,介紹中國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研討活動,加大宣傳力度,形成輿論環境。要進一步加強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完善法規、制度措施,強化全民保護意識,培養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風氣和良好習慣。
(四)進一步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在縣有影響的媒體上設立傳統文化論壇,研究和梳理我縣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大力弘揚優秀傳統美德,陶冶性情,凝聚人心。利用元宵、清明、中秋、重陽、端午、教師節等重要民族傳統節日和文物進行民族精神和思想施行教育。注重提升文化內涵,發揚其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同時不斷賦予時代精神,改進過節方式,使它們更加適應現代生活,吸引未成年人。積極扶持民間組織和單位參與傳統文化教育的弘揚和宣傳,鼓勵企業和民間資本投入傳統文化教育。
(五)強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將傳統文化的教育納于日常生活之中。建議政府劃撥專項經費,支持街道成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以社區為單位,組織社區內家長,從弘揚優秀地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角度入手,定期開展各種相關活動,如古典文學沙龍、傳統服飾的美學研究、中華戲曲欣賞等,借此來增強家長們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引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熱愛,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們的子女,以達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目的。
學號:
專業:現代文員。
徽州民俗-祭祀文化:
在遠古時期,徽州地區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極為低下,徽州原住土著山越人對各種自然現象和身邊所發生的種種事物缺少正確的認識,大自然對先民來說,是幻化無常,神秘莫測的,使他們想到周圍世界撲朔迷離,認為到處充滿鬼神,并且能左右環境,這使先民們逐步產生了萬物有靈觀念,頭腦中充滿了對鬼怪瘟疫的極端恐懼。因此,人們要戰勝妖魔鬼怪,只好借助神的威力與妖魔疫鬼進行斗爭,乞求神靈的庇護和保佑。
基于人們對萬物有靈的觀念,從而產生了一種驅鬼逐疫、迎神納吉為目的的原始祭祀活動一一儺。在人們想象中,儺神能給人們驅鬼逐疫,能給人們賜福消災,儺神成了人們尋求幸福的信心和精神寄托,成了人們頂禮膜拜的偶像。
祁門儺舞《山越人》,就是徽州先民沖開混沌的世界,博擊于天地之間,追求光明、生存而舉行的祭祀,展現出古代先民的雄渾氣度,表達了人們祈求消災免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平安帶福的良好愿望。
在恍惚、沉重的打擊樂聲中,遠古蠕蠕而動的先民在掙扎、抗爭、企盼,整個表演情緒沉重,稍激奮,動作表現得緩慢而拙實。隨著一聲巨響,恰如天崩地裂,人群沸騰,歡呼聲大作,手握雙斧的儺神蜂擁而上,狂呼亂叫,這時,舞蹈動作頓挫有力,整個演出呈現出激昂、高漲的場面。
在儺舞的服飾上,力求簡煉彪悍,女演員以獸皮裹身,男演員赤身裸體,上身飾以藤葉、下身以獸皮遮擋.以表現出先民的荒蠻、野性與力量,給人以古拙粗獷、獰厲詭譎,有一種力量的沖擊效果。
祁門儺舞面具,古老樸拙,工藝講究、造型粗獷、線條有力、夸張、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千姿百態、各具神韻,耐人尋味。儺神的面具是神的象征載體,是溝通人、鬼、神世界之間工具,是人、鬼、神的靈魂。一個面具是一個神、一個鬼、一位令人尊敬的歷史人物,眾多的面具構成了一個神秘而龐雜的鬼神世界。透過彌漫著宗教色彩的儺面具,我們可以窺視徽州山越人的文化風貌、民風民俗。
徽州民俗——徽州宅居: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為特征。清代以后,多為一明(廳堂)兩暗(左右臥室)的三間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門樓重檐飛角,各進皆開天井,通風透光,雨水通過水枧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財不外流”。各進之間有隔間墻,四周高筑防火墻(馬頭墻),遠遠望去,猶如古城堡。一般是一個家庭之系住一進,中門關閉,各家獨戶過日子。中門打開,一個大門進出祭奠先人?;罩萆絽^氣候濕潤,人們一般把樓上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棲息之處,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遺風。樓上廳屋一般都比較寬敞,有廳堂、臥室和廂房,沿天井還設有“美人靠”。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當選擇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時期所建民居,卻大多是大門朝北。原來古徽人的居住習慣有許多禁忌。漢代就流行著“商家門不宜南向,征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究其原因,據五行說法: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也不吉利?;罩菝髑鍟r期,徽商鼎盛,他們一旦發了財,就回鄉做屋,為圖吉利,大門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數以萬計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后設廳堂住人,廳堂用中門與后廳堂隔開,后廳堂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墻,靠墻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仍為一脊分兩堂,前后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
徽州民俗——節令習俗:
臘八:農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因農歷十二月稱“臘月”,故名?!芭D八”一過,春節臨近,家家戶戶要從臘八這天起,清掃屋宇灰塵。當天要吃臘八粥,黟縣、休寧縣北鄉一帶還曬干豆腐,稱“臘八豆腐”。臘八過后,家家開始宰年豬,互相請吃殺豬酒,裹糯米粽,做米馃,煎油豆腐,炒花生、蠶豆,做芝麻糖、凍米糖等。還要人家將婚嫁活動安排在這一天舉行,故有民謠曰:“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小年夜:農歷十二月二十四,俗稱“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戶戶祭灶,供送“九田東廚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稱“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說好話,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這一天,家家堂前掛祖宗畫,畫上記載歷代祖先名諱,或繪制祖先遺像。設燭臺香案,置貢品,接祖宗來家過年。從這天起,家家戶戶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掃除塵埃,干干凈凈迎接新年。
除夕:諺云“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吃個年夜飯,午夜放個炮竹什么的,這與外地的差別倒是不大。
一、初二兩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為領班,組織青年及男童,排成長蛇陣,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戶,由領班者高喊被拜年的當事人名字并加上稱謂,或者說:“向寶廳拜年”,或者以稱謂喊拜。受拜者旋即應聲說“多謝大家來了”,喊年者齊復聲:“應該來的”。別有一番意思。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晚上還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畫像前擺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戶戶還要張掛彩燈,徽州區巖寺鎮的元宵戲燈最為盛行。
二月二:農歷二月二是土地爺的生日,古徽州稱為“龍抬頭”。大約是因進入仲夏時節,雨水漸多,可以聽到雷聲了,所以有這種說法。在農村,這一天農民忌下地,婦女忌拿針線清閑過一天??兿h的規矩,這一天還有包扎一生糯米一個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為百花生日,故又稱“花朝節”,這一天,文人陳設百花,舉行文昌會,比賽詩文。
徽州民俗——生產習俗:
徽州舊時各生產行業,如做農、從意、經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規習俗。農村要祭“五谷神”,祈求莊稼興旺;天旱常興“求雨”,素食齋戒,做道場祭拜龍女菩薩;耕牛轉讓時,買主要帶牛繩將舊牛繩換下,叫做“斷索”,表示買賣雙方均不得反悔。磚工建房上門枋時,要宰殺公雞,將雞血淋門口,叫做“祭門神”,并口念祭詞“雞血淋到東,恭賀東家添兒孫;雞血淋到西,恭賀東家多添丁?!北娙嘶ハ嗪魬?,以求吉利。木工供奉“魯班師傅”,最忌諱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為坐冷板凳,即無生意可做。商店家設“財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帥”,以求生意興隆、賺錢發財等等。
開秧門:農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稱為“開秧門”。歙縣這一天要設宴請“田公、田母”,朝拜時,先插先插三根香于田埂,還要虔誠跪拜。休寧、屯溪這一帶,當家人去秧田選定“門向”,然后帶泥拔出一塊秧苗,置于茶盤,捧送回家放在貢桌上,祭拜天地后,將帶泥秧苗倒甩上閣板,已全部粘上為無災無害生長良好的好兆頭。牛福會:專門為耕牛保安祈福的組織。凡愿入會的農戶,每頭耕牛交一二元銀洋作為牛福會基金。會員的耕牛被盜或走失,報經值年會首(一年一任),即派人四處尋查,無償地歸還失主,如牛找不到,失主也可以牛福會中領取一些救濟金作為補償。
打鑼封山:山區為保護森林形成許多條規習俗,打鑼封山就是較為流行的一種。每年冬季,村或鄉定人鳴鑼,口中呼喚所封山場的地名,串村走戶,昭示禁戒規約。此后,家家戶戶,互相告誡,不得犯戒。鳴鑼同時,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標明禁山范圍。接財神:徽州以農歷五月五為財神日,工商業者多在這天接財神。
開張禮:徽州新店開張這天,要在店門口披紅結彩,掛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還奏樂,以示慶祝。
院系:xxxx姓名:xx學號:xxxxxxxxxx。
一.調查地點——xx大學。
二.調查對象——在校大學生。
三.調查時間——20xx年6月10日。
四.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
五.調查目的和意義。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相當重要。傳統文化離不開大學生的支持,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更少不了大學生的參與。目前,大學生傳統文化的缺失應從多方面考慮。下面我們主要圍繞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表現和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和思考。探尋一下大學生傳統文化丟失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
六.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內容涉及大學生在平日生活中與傳文化的接觸程度,對傳統文化現狀所持的態度,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傳統文化發展趨勢的見解等問題。
七.調查結果。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漢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歷代相沿而又不斷承傳更新的共同認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識、民情習俗、思維特性及價值觀念等。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種傳統技藝則是其中的朵朵奇葩。我們調查了大學生對傳統傳統文化的態度,對于第一個問題“你怎樣看待中國文化”60%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應以繼承發揚為主”,36%認為“傳統文化有糟粕也有精華,我們接受時要有所揚棄”第二題“你對傳統文化的未來怎么看?”有共有62%的同學看好傳統文化未來前景,由此可見大多數同學在理性上認同傳統文化,認可傳統文化的地位。而在稍后的有關傳統節日,四大名著以及四書五經的問題,各有56%,46%,56%的同學給予其較高評價,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態度。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代大學生對于傳統的認同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實際情況卻更加感性,例如在問題“你會聽一些民族音樂或者戲曲嗎?”只有22%同學回答“很喜歡,聽得很多?!绷硗庠趩栴}“對中國四大名著的閱讀情況如何?”40%的人回答“基本沒看過”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雖然大學生在理性上認同傳統,但是興趣并不高,即使知道四大名著博大精深我們也不會花費大量時間去閱讀。而文化的傳承需要物質的載體,而經典書籍和傳統技藝是傳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從這個角度看,上述調查結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大家平日里看韓劇看動漫看電影,欣賞我們的傳統文化、了解我們的古今歷史的時間已寥寥無幾。因此,我認為,“接觸機會不足,熱愛精神不夠”,這是傳統文化失寵的一大原因,也是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彌補的地方。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首先我們問到“你對傳統文化了解程度如何?”選擇了解很深的只有8%,絕大多數選擇有些了解??梢姶髮W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存在很多不足。隨后的問題“你對下列那些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或是有些了解”同學們的選擇不一,但56%的同學都選擇“古典詩詞賦或小說”,這肯能是由于中小學學科教材中古典詩詞賦或小說占很大的比重。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四個關于具體文化知識的問題,以期通過窺一斑而知全豹,來了解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基本認知。第一個問題是關于傳統繪畫的,當被問及“與其他繪畫相比,你怎樣看待我們的國畫”,有4%的大學生回答可以較為專業的評價,22%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進行較專業的點評,46%只能體會到部分書畫的美,不少作品還是看不懂,28%完全沒有鑒賞能力。第二個問題是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的,當被問及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釋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嗎?6%知道并能夠區分三者觀點,24%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52%有其中一、兩家不太清楚,18%基本不知道。第三個問題是關于書法的,當問及“你能區別一般的書法字體嗎,比如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12%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體,對中國書法史也有些了解,22%可以區分,40%勉強可以,26%不能區分。第三個問題是關于傳統節日的,問題“你知道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慶祝方式嗎?”16%幾乎所有節日都知道,38%了解大部分節日,30%只了解常見節日,16%了解的很少。
八.意見與建議。
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所學校、一個家庭、一位教師所能單獨完成的,而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家庭學校社會所起的作用最大,家庭、學校、社會應該互相配合、協同努力、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體系。家庭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陣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本著載體與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則,在教育中有意識地對青少年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類的書籍,在子女溝通中多引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社會要積極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首先,政府部門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領導者和推動者,也是青少年傳統文化素養的最終責任主體。政府部門在思想上重視、在經費上落實、在行動上支持,傳統文化教育才能開展起來并持續下去,如近期政府將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其次,大眾媒體是宣傳傳統文化、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大眾媒體享用著公共傳播資源,應該將公共性和公益性擺在首位,著眼大局,放眼未來,克服本位主義和急功近利的局限,擔負起對青少年進行人文教化的責任。再次,社會團體、公共部門應該最大可能地為青少年開放相關資源,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文化場館、走向文化舞臺、走近經典、親近傳統。
院系:
姓名:
學號:
大學。
在校大學生。
:20xx年6月10日。
:問卷調查法。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相當重要。傳統文化離不開大學生的支持,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更少不了大學生的參與。目前,大學生傳統文化的缺失應從多方面考慮。下面我們主要圍繞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表現和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和思考。探尋一下大學生傳統文化丟失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
本次調查的內容涉及大學生在平日生活中與傳文化的接觸程度,對傳統文化現狀所持的態度,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傳統文化發展趨勢的見解等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漢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歷代相沿而又不斷承傳更新的共同認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識、民情習俗、思維特性及價值觀念等。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種傳統技藝則是其中的朵朵奇葩。我們調查了大學生對傳統傳統文化的態度,對于第一個問題“你怎樣看待中國文化”60%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應以繼承發揚為主”,36%認為“傳統文化有糟粕也有精華,我們接受時要有所揚棄”第二題“你對傳統文化的未來怎么看?”有共有62%的同學看好傳統文化未來前景,由此可見大多數同學在理性上認同傳統文化,認可傳統文化的地位。而在稍后的有關傳統節日,四大名著以及四書五經的問題,各有56%,46%,56%的同學給予其較高評價,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態度。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代大學生對于傳統的認同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實際情況卻更加感性,例如在問題“你會聽一些民族音樂或者戲曲嗎?”只有22%同學回答“很喜歡,聽得很多?!绷硗庠趩栴}“對中國四大名著的閱讀情況如何?”40%的人回答“基本沒看過”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雖然大學生在理性上認同傳統,但是興趣并不高,即使知道四大名著博大精深我們也不會花費大量時間去閱讀。而文化的傳承需要物質的載體,而經典書籍和傳統技藝是傳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從這個角度看,上述調查結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大家平日里看韓劇看動漫看電影,欣賞我們的傳統文化、了解我們的古今歷史的時間已寥寥無幾。因此,我認為,“接觸機會不足,熱愛精神不夠”,這是傳統文化失寵的一大原因,也是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彌補的地方。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首先我們問到“你對傳統文化了解程度如何?”選擇了解很深的只有8%,絕大多數選擇有些了解??梢姶髮W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存在很多不足。隨后的問題“你對下列那些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或是有些了解”同學們的選擇不一,但56%的同學都選擇“古典詩詞賦或小說”,這肯能是由于中小學學科教材中古典詩詞賦或小說占很大的比重。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四個關于具體文化知識的問題,以期通過窺一斑而知全豹,來了解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基本認知。第一個問題是關于傳統繪畫的,當被問及“與其他繪畫相比,你怎樣看待我們的國畫”,有4%的大學生回答可以較為專業的評價,22%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進行較專業的點評,46%只能體會到部分書畫的美,不少作品還是看不懂,28%完全沒有鑒賞能力。第二個問題是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的,當被問及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釋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嗎?6%知道并能夠區分三者觀點,24%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52%有其中一、兩家不太清楚,18%基本不知道。第三個問題是關于書法的,當問及“你能區別一般的書法字體嗎,比如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12%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體,對中國書法史也有些了解,22%可以區分,40%勉強可以,26%不能區分。第三個問題是關于傳統節日的,問題“你知道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慶祝方式嗎?”16%幾乎所有節日都知道,38%了解大部分節日,30%只了解常見節日,16%了解的很少。
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所學校、一個家庭、一位教師所能單獨完成的,而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家庭學校社會所起的作用最大,家庭、學校、社會應該互相配合、協同努力、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體系。家庭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陣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本著載體與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則,在教育中有意識地對青少年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類的書籍,在子女溝通中多引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社會要積極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首先,政府部門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領導者和推動者,也是青少年傳統文化素養的最終責任主體。政府部門在思想上重視、在經費上落實、在行動上支持,傳統文化教育才能開展起來并持續下去,如近期政府將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其次,大眾媒體是宣傳傳統文化、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大眾媒體享用著公共傳播資源,應該將公共性和公益性擺在首位,著眼大局,放眼未來,克服本位主義和急功近利的局限,擔負起對青少年進行人文教化的責任。再次,社會團體、公共部門應該最大可能地為青少年開放相關資源,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文化場館、走向文化舞臺、走近經典、親近傳統。
關于春節的傳統文化,你了解多少。以下是一篇關于“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了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愛國主義精神。
2. 將成果廣而告之,以此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主要采用上網調查、個別采訪。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得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淳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擔負起一種文化的功能: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責任;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渲泄感情之波,體味生活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淀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圓。
※年廿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及身體健康,之后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霉氣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凈,據說這樣做便可以消災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意義。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得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過年夜飯之后,長輩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正,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來臨。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后,晚輩向長輩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初一不可掃地或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盡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說例如「碎碎(歲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年初二婦女返娘家拜年:
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時候,相傳年初一回娘家,會令娘家變窮,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神由天界重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并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重臨人間。
※年初五開市日:
年初五可將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開鋪,發紅包,以求大家工作順利,而一些過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過回平時的日子。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熨N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發」到尾?!熨N窗花: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鞉炷戤嫞杭耐腥藗兿矐c祈年的美好愿望。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的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寶貴的傳統文化,并將它傳承下去。
系部名稱:
專業:
年級:班級:
姓名:
學號:
實踐地點:
實踐時間: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了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網調查、個別采訪。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眰鹘y文化的積淀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后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霉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凈,據說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過年夜飯之后,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后,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初一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盡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初二婦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傳年初一回娘家,會令娘家變窮,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并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發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掛年畫:寄托人們喜慶美好的愿望。
系部名稱:
專業:
年級:班級:
姓名:
學號:
實踐地點:
實踐時間: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了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網調查、個別采訪。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眰鹘y文化的積淀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后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霉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凈,據說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過年夜飯之后,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后,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初一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盡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初二婦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傳年初一回娘家,會令娘家變窮,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并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發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掛年畫:寄托人們喜慶美好的愿望。
昨天下午第三節課,老師在黑板了用彩色粉筆寫了六個大字,那就是走進傳統文化。首先老師讓第二組上臺表演。
第二組的組長上臺后,說道:“我們是傳統文化小組,下面請我們組的劉欣雨、徐子君和我給大家背一段《論語》?!?/p>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然后是一陣清脆的聲音。()接著是第三組,第一組,第四組……開始的時候,我還很輕松,可后來我每看一個節目,心就怦怦跳幾下,因為我感覺,時間的巨人正一步步向我逼近。我的心不時地提醒自己:快要到我們組了,組長一定會第一挑我的,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終于到我們組了。果然不出我所料,組長段明英說道:“我們是中華美食小組,下面有請許瓊文為大家講松花蛋的來歷”。
我被組長氣得一時說不出話來,她干嘛不先挑別人,干嘛非先挑我,為什么時候我們一組總是我最倒霉?可是我也沒有辦法呀!只好厚著臉皮上臺了。上臺后,我結結巴巴說道:“松花蛋營養豐富……嗯……美味這時我才發現,這比我想象的要難得多。
我終于講完了,我急忙跑下講臺,回到座位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拍著胸脯說:“我終于熬過來了?!边@時候我發現,我少了一句話:松花蛋由鴨蛋加工而成。
--以xx大學為例。
院系:xxxx姓名:xx學號:xxxxxxxxxx。
一.調查地點--xx大學。
二.調查對象--在校大學生。
三.調查時間--20xx年6月10日。
四.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
五.調查目的和意義。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相當重要。傳統文化離不開大學生的支持,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更少不了大學生的參與。目前,大學生傳統文化的缺失應從多方面考慮。下面我們主要圍繞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表現和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和思考。探尋一下大學生傳統文化丟失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
六.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內容涉及大學生在平日生活中與傳文化的接觸程度,對傳統文化現狀所持的態度,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傳統文化發展趨勢的見解等問題。
七.調查結果。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漢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歷代相沿而又不斷承傳更新的共同認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識、民情習俗、思維特性及價值觀念等。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種傳統技藝則是其中的朵朵奇葩。我們調查了大學生對傳統傳統文化的態度,對于第一個問題“你怎樣看待中國文化”60%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應以繼承發揚為主”,36%認為“傳統文化有糟粕也有精華,我們接受時要有所揚棄”第二題“你對傳統文化的未來怎么看?”有共有62%的同學看好傳統文化未來前景,由此可見大多數同學在理性上認同傳統文化,認可傳統文化的地位。而在稍后的有關傳統節日,四大名著以及四書五經的問題,各有56%,46%,56%的同學給予其較高評價,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態度。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代大學生對于傳統的認同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實際情況卻更加感性,例如在問題“你會聽一些民族音樂或者戲曲嗎?”只有22%同學回答“很喜歡,聽得很多?!绷硗庠趩栴}“對中國四大名著的閱讀情況如何?”40%的人回答“基本沒看過”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雖然大學生在理性上認同傳統,但是興趣并不高,即使知道四大名著博大精深我們也不會花費大量時間去閱讀。而文化的傳承需要物質的載體,而經典書籍和傳統技藝是傳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從這個角度看,上述調查結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大家平日里看韓劇看動漫看電影,欣賞我們的傳統文化、了解我們的古今歷史的時間已寥寥無幾。因此,我認為,“接觸機會不足,熱愛精神不夠”,這是傳統文化失寵的一大原因,也是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彌補的地方。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首先我們問到“你對傳統文化了解程度如何?”選擇了解很深的只有8%,絕大多數選擇有些了解??梢姶髮W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存在很多不足。隨后的問題“你對下列那些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或是有些了解”同學們的選擇不一,但56%的同學都選擇“古典詩詞賦或小說”,這肯能是由于中小學學科教材中古典詩詞賦或小說占很大的比重。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四個關于具體文化知識的問題,以期通過窺一斑而知全豹,來了解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基本認知。第一個問題是關于傳統繪畫的,當被問及“與其他繪畫相比,你怎樣看待我們的國畫”,有4%的大學生回答可以較為專業的評價,22%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進行較專業的點評,46%只能體會到部分書畫的美,不少作品還是看不懂,28%完全沒有鑒賞能力。第二個問題是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的,當被問及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釋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嗎?6%知道并能夠區分三者觀點,24%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52%有其中一、兩家不太清楚,18%基本不知道。第三個問題是關于書法的,當問及“你能區別一般的書法字體嗎,比如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12%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體,對中國書法史也有些了解,22%可以區分,40%勉強可以,26%不能區分。第三個問題是關于傳統節日的,問題“你知道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慶祝方式嗎?”16%幾乎所有節日都知道,38%了解大部分節日,30%只了解常見節日,16%了解的很少。
八.意見與建議。
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所學校、一個家庭、一位教師所能單獨完成的,而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家庭學校社會所起的作用最大,家庭、學校、社會應該互相配合、協同努力、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體系。家庭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陣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本著載體與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則,在教育中有意識地對青少年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類的書籍,在子女溝通中多引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社會要積極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首先,政府部門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領導者和推動者,也是青少年傳統文化素養的最終責任主體。政府部門在思想上重視、在經費上落實、在行動上支持,傳統文化教育才能開展起來并持續下去,如近期政府將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其次,大眾媒體是宣傳傳統文化、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大眾媒體享用著公共傳播資源,應該將公共性和公益性擺在首位,著眼大局,放眼未來,克服本位主義和急功近利的局限,擔負起對青少年進行人文教化的責任。再次,社會團體、公共部門應該最大可能地為青少年開放相關資源,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文化場館、走向文化舞臺、走近經典、親近傳統。
(一)調查背景。
黨的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時代新風?!敝袊鴤鹘y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有利于扭轉不良社會風氣,發揮我們數千年來積累下來的道德智慧的效用,會對改善當前的社會風氣起到積極的作用。用傳統文化教育我們和下一代,提高國民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不僅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發展的戰略需要。
(二)調查目的。
為了加深當代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了解傳統文化在當地的發展狀況及其發展趨勢。
(三)調查過程。
1、調查方式:一些網絡社交軟件。
2、調查數量:90份。
3、調查時間:寒假期間。
4、調查步驟:通過一些網絡社交軟件發送問卷,并對問卷進行整理統計。
(四)對問卷調查的結果統計分析。
1、有74%的人喜歡中國傳統節日,26%的人喜歡西方節日。
6、有10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及四大名著。
(五)調查總結。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軟實力的較量,并將在未來構架國家綜合實力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在此我總結了一下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問題。
一、部分國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侵襲,如11月,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韓國擬將“韓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月,韓國在得過舉辦“韓國是印刷術的起源過”展覽,并向聯合郭教科文組織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證孔子、西施是韓國人,稱漢字是由韓國人發明的…….
二、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侵蝕,西方洋節掀起熱潮,快餐文化盛行、日本卡通動漫、美國電影、韓國電視劇等外國文化產品的大量引進。在了解外國文化的同時,不少人也開始在接受外國生活狀態潛移默化的接受了他國的行為價值觀,有識人士已經開始思考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商業性中潛藏的文化危機,傳承至今,中國傳統文化耐寒減弱且造人捷足先登,這不能不給國民敲響了警鐘。
三、外來節日沖擊盛行,民族優秀傳統節日反倒被漠視?!扒迕鲿r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以上詩歌都是傳承著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節日,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然而“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只在民間斷斷續續地傳承著各種習俗,沒有正規的宣傳,沒有正規的保護傳承,在民間傳得艱難而斷續;倒是所謂的“圣誕節”、“萬圣節”等西方節日在國內流行不衰。我并不排斥外來文明,只是不希望看到民族的東西最后被丟在社會的角落里。
二、社會亂用成語,誤導群眾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應該吸取了清華大學校長前車之鑒的教訓,可是剛一出言,就發生了低級文字錯誤,“七月流火”……哪怕他后面慷慨陳詞也已經無濟于事。在這里用一條歇后語評論“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很多時候,社會的語言結構是由文化人、媒體來引導的,而很文化人和媒體都在亂用成語,把涂料說成是“好色之涂”,宣傳治咳嗽的藥就說“咳不容緩”,這是文化人帶來的悲哀,誤走文化路線將會讓社會文化變得混亂無序。
中華傳統文化以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鮮明特色而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今年暑期實踐中,校團委與校友會發起“文化中國行”實踐項目,并獲得北京大學校友基金的支持與贊助,扶持青年學子長期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繼承中華文明、發揚民族精神、傳承國學精粹的實踐活動。
經過層層篩選,北京大學赴南京云錦研究暑假實踐團、北京大學赴福建廈門調研實踐團、北京大學艾德萊斯暑期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禪學社赴海北藏族自治州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鄒魯行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敦煌實踐調研團、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赴大連暑期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江蘇開弦弓村村史調研實踐團、北京大學赴福建泉州暑期調研團、北京大學耕讀社傳統文化研修夏令營等十支團隊入選“文化中國行”項目。
1.山南水北,品中華傳統之神韻。
五千里神州大地,塞北江南,雪山草原,不同的地域孕育出各異的文化,而每一種文化的精髓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禪學社于今年7月底在絲路南段——青海省海北州進行“漢藏文化交流現狀調研”的社會實踐。該州內27個民族和諧共處,是漢藏友好之路唐蕃古道起點,王洛賓因在此創作《在那遙遠的地方》獲聯合國“東西文化交流特殊貢獻獎”,中國首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禪學社對海北州社會和諧、多民族共榮的社會現象進行深入考察,為當地文化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議,發掘、整理、推廣傳統文化和諧因子,為社會的長治久安、實現“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作出文化方面的貢獻。
江南依舊那江南,料此江村應如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江蘇開弦弓村村史調研實踐團來到開弦弓村,看看風云激蕩的百年過去,這座村落是否還是費老筆下的江村模樣。江村團以史學視角和方法為主,合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手段和檔案整理、實地參訪、口述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完成《江村的變與不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開弦弓村》實踐報告,整理3萬余字口述史稿,收集136份問卷調查,拍攝1400余張實地參訪照片,記錄近1萬字社調日記和5000余字成員心得。
2.尋根探祖,訪華夏文明之圣地。
齊魯之大地,聆圣道于杏壇,憶先祖于泰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鄒魯行社會實踐團來到儒家文化發祥地——山東濟寧,探尋儒家文化的源頭,觀摩孔孟顏曾四圣遺跡,考察儒學研究中心,調研圣地鄉情民俗。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絲路駝鈴,敦煌悠悠佇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敦煌實踐調研團遠赴隴西,在敦煌、嘉峪關、張掖、西寧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領略絲路沿線文明古跡的獨特風貌,考察“一帶一路”戰略在甘肅等地的實施現狀。這兩支團隊在對中華文化圣地的探訪中,不僅加深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提高了對華夏文明的自豪感,并且利用各種平臺宣傳自身見聞與調研成果,號召更多的北大學子擔負起調研、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與責任。
鄒魯行社會實踐團成員在嘉祥縣武梁祠閱讀墓葬出土石刻。
錦繡金陵,六朝古都南京以時光為梭、智慧為線,織出云霞般絢爛的云錦。北京大學赴南京云錦研究暑期實踐團來到江南古都石頭城,一行6人參觀云錦研究所、江寧織造府和南京博物院,深入了解云錦的歷史與現狀,領會中華傳統工藝的精美。在調研中,團隊經過仔細考察、認真思索,并精心模擬推演云錦工業的發展前景,提出南京云錦發展的思路,以供當地政府企業參考。
3.薪火相傳,繼神州文化之絕學。
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僅體現在詩詞歌賦的雋永,而且深深印刻于傳統工藝的精巧。
重拾燈下千古事,再聞影中鼓樂聲。遼南皮影數百年間影影綽綽,帶給民間無限歡樂,在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興起后,遼南皮影陷入窘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赴大連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遼寧大連,調研遼南皮影的現狀,力圖為遼南皮影戲進行深入調研,提出合專業實際的建議方法,共筑遼南皮影的未來。
艾德萊斯傳統工藝被譽為“二十一世紀最后的絲綢手工制作工藝”,如今這種自然經濟的古老手藝正在市場經濟的潮流中苦苦掙扎。為此,艾德萊斯實踐團10人前往烏魯木齊、和田及喀什三地,調研艾德萊斯手工業的現代化轉型狀況。艾德萊斯實踐團深入腹地,看見的不只是艾德萊斯綢這一傳統工藝產品在現代社會中的生死抉擇,更多的是了解到了其背后體現出的民族傳統文化的艱難轉型。如何在市場經濟下保護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已成為幾乎所有民族共同面臨的問題。實踐團領隊依力亞爾說道:“這一問題的提出不僅僅因為某一民族文化‘傳統、古老而具有價值’,也不僅因為其技術精湛、色彩絢麗,更重要的是這些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符號象征,是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p>
本次“文化中國行”項目還吸引了廣大留學生的加入,不僅加加深了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熱愛,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給活動帶來了靚麗的風采,給團隊調研帶來了別樣的視角。泰國留學生曾增金隨隊走進了遼南皮影戲,驚喜地表示本次活動給她帶來了極大的收獲,加深了她對中國的了解,并表示期待以后繼續參加類似活動。
悠悠華夏千古,脈脈文明永續。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是中華文明面向未來的土壤,是實現中國夢最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智慧源泉。廣大青年在傳統的探索與弘揚中汲取養分,堅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古為今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文化自信心。依托“文化中國行”項目,北大學子走向中華文化的源頭,擁抱華夏精神的內核,在挖掘與調研中繼承傳統,在保護和繼承中發展創新,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作出貢獻,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注入活力。
中華傳統文化以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鮮明特色而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今年暑期實踐中,校團委與校友會發起“文化中國行”實踐項目,并獲得北京大學校友基金的支持與贊助,扶持青年學子長期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繼承中華文明、發揚民族精神、傳承國學精粹的實踐活動。
經過層層篩選,北京大學赴南京云錦研究暑假實踐團、北京大學赴福建廈門調研實踐團、北京大學艾德萊斯暑期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禪學社赴海北藏族自治州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鄒魯行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敦煌實踐調研團、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赴大連暑期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江蘇開弦弓村村史調研實踐團、北京大學赴福建泉州暑期調研團、北京大學耕讀社傳統文化研修夏令營等十支團隊入選“文化中國行”項目。
1.山南水北,品中華傳統之神韻。
五千里神州大地,塞北江南,雪山草原,不同的地域孕育出各異的文化,而每一種文化的精髓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禪學社于今年7月底在絲路南段——青海省海北州進行“漢藏文化交流現狀調研”的社會實踐。該州內27個民族和諧共處,是漢藏友好之路唐蕃古道起點,王洛賓因在此創作《在那遙遠的地方》獲聯合國“東西文化交流特殊貢獻獎”,中國首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禪學社對海北州社會和諧、多民族共榮的社會現象進行深入考察,為當地文化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議,發掘、整理、推廣傳統文化和諧因子,為社會的長治久安、實現“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作出文化方面的貢獻。
江南依舊那江南,料此江村應如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江蘇開弦弓村村史調研實踐團來到開弦弓村,看看風云激蕩的百年過去,這座村落是否還是費老筆下的江村模樣。江村團以史學視角和方法為主,合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手段和檔案整理、實地參訪、口述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完成《江村的變與不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開弦弓村》實踐報告,整理3萬余字口述史稿,收集136份問卷調查,拍攝1400余張實地參訪照片,記錄近1萬字社調日記和5000余字成員心得。
2.尋根探祖,訪華夏文明之圣地。
齊魯之大地,聆圣道于杏壇,憶先祖于泰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鄒魯行社會實踐團來到儒家文化發祥地——山東濟寧,探尋儒家文化的源頭,觀摩孔孟顏曾四圣遺跡,考察儒學研究中心,調研圣地鄉情民俗。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絲路駝鈴,敦煌悠悠佇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敦煌實踐調研團遠赴隴西,在敦煌、嘉峪關、張掖、西寧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領略絲路沿線文明古跡的獨特風貌,考察“一帶一路”戰略在甘肅等地的實施現狀。這兩支團隊在對中華文化圣地的探訪中,不僅加深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提高了對華夏文明的自豪感,并且利用各種平臺宣傳自身見聞與調研成果,號召更多的北大學子擔負起調研、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與責任。
鄒魯行社會實踐團成員在嘉祥縣武梁祠閱讀墓葬出土石刻。
錦繡金陵,六朝古都南京以時光為梭、智慧為線,織出云霞般絢爛的云錦。北京大學赴南京云錦研究暑期實踐團來到江南古都石頭城,一行6人參觀云錦研究所、江寧織造府和南京博物院,深入了解云錦的歷史與現狀,領會中華傳統工藝的精美。在調研中,團隊經過仔細考察、認真思索,并精心模擬推演云錦工業的發展前景,提出南京云錦發展的思路,以供當地政府企業參考。
3.薪火相傳,繼神州文化之絕學。
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僅體現在詩詞歌賦的雋永,而且深深印刻于傳統工藝的精巧。
重拾燈下千古事,再聞影中鼓樂聲。遼南皮影數百年間影影綽綽,帶給民間無限歡樂,在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興起后,遼南皮影陷入窘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赴大連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遼寧大連,調研遼南皮影的現狀,力圖為遼南皮影戲進行深入調研,提出合專業實際的建議方法,共筑遼南皮影的未來。
艾德萊斯傳統工藝被譽為“二十一世紀最后的絲綢手工制作工藝”,如今這種自然經濟的古老手藝正在市場經濟的潮流中苦苦掙扎。為此,艾德萊斯實踐團10人前往烏魯木齊、和田及喀什三地,調研艾德萊斯手工業的現代化轉型狀況。艾德萊斯實踐團深入腹地,看見的不只是艾德萊斯綢這一傳統工藝產品在現代社會中的生死抉擇,更多的是了解到了其背后體現出的民族傳統文化的艱難轉型。如何在市場經濟下保護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已成為幾乎所有民族共同面臨的問題。實踐團領隊依力亞爾說道:“這一問題的提出不僅僅因為某一民族文化‘傳統、古老而具有價值’,也不僅因為其技術精湛、色彩絢麗,更重要的是這些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符號象征,是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p>
本次“文化中國行”項目還吸引了廣大留學生的加入,不僅加加深了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熱愛,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給活動帶來了靚麗的風采,給團隊調研帶來了別樣的視角。泰國留學生曾增金隨隊走進了遼南皮影戲,驚喜地表示本次活動給她帶來了極大的收獲,加深了她對中國的了解,并表示期待以后繼續參加類似活動。
悠悠華夏千古,脈脈文明永續。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是中華文明面向未來的土壤,是實現中國夢最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智慧源泉。廣大青年在傳統的探索與弘揚中汲取養分,堅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古為今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文化自信心。依托“文化中國行”項目,北大學子走向中華文化的源頭,擁抱華夏精神的內核,在挖掘與調研中繼承傳統,在保護和繼承中發展創新,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作出貢獻,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注入活力。
實踐地點:
實踐時間: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了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網調查、個別采訪。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眰鹘y文化的積淀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后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霉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凈,據說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過年夜飯之后,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后,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初一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盡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初二婦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傳年初一回娘家,會令娘家變窮,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并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發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掛年畫:寄托人們喜慶美好的愿望。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并將它傳承下去。
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剪紙啦!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禮花、鞋花、門筏、灣州布影、斗香花、剪紙團花、剪紙旗幡、剪紙漢字、剪紙圖畫等等。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弊?、“喜”字等表示慶賀。剪紙圖畫就是在一張紙上剪出一副畫來。你先看看這幅“書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著書在讀的先生,一看他的樣子就是一位書生;再看看這幅“鳳凰戲牡丹”,上面有一只鳳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像一個小孩在玩?!袊€有很多傳統文化,比如:書法、刺繡、戲劇等等。怎么樣,我們中國是不是有很多傳統文化呀!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薄氨衤曋幸粴q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薄班l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边@些有關春節的古詩詞無一不是古代人過春節最有力的歷史印證。
自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也有人說道,春節的年味越來越淡了。于是,我對我國的春節傳統文化進行了調查。
正所謂“百里同風不同俗”“各處鄉村各處例”,根據我的調查,在中國各個地方的人都有不同的文化習俗。北方人愛吃臘八粥,粉條,凍梨,粘豆包,而南方人多吃湯圓,年糕,紅燒魚,扣肉。不同的食物就連吃的不同的日子也有不同。
通過我的調查得到,中國人普遍會過小年。在這一天,各個家庭的婦女都會帶著孩子們一起拜神這預兆著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人們都會過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年二十五,就是家家大掃除的日子。再往后,到了除夕,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必須有魚,象征年年有余,再者,要有雞,象征著吉祥如意。大年初一,第一件事是要“開門炮仗”,接著要拜年、占歲、吃齋等。而大年初二是回門的日子,各個家庭里又添了幾分喜慶。
在以往中國的春節里,大家都要貼春聯,放鞭炮。大年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晚。大街上還有各種舞龍,舞獅,人們都喜歡去逛廟會,猜燈謎,年味兒十足,城市里,農村里,所有人激情四射,一片熱鬧聲,一片歡笑聲,一片紅。
而在這幾年里,老一輩的人們評價道:“現在的年過得不像年,春晚依然那么精彩,可是有一些祖上傳下來的風俗,早已被工作和忙碌沖刷的一干二凈。大街上的吆喝聲,歡鬧聲都也慢慢褪去了,一家人坐在自己的房子里玩手機,看電視,還是一樣的貼春聯,放鞭炮,但是已經沒有往年的味道了。過年呢還是要回到農村里,即使大家蹲在地里,拔拔蘿卜,耕耕田,種種地,大家一起流汗,也挺幸福,這年過的就舒心!”
是啊,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們炎黃子孫,卻沒有將那些傳承下來的習俗發揚光大。春節,是于中國人而言最重要的節,所以我們更應當重視它。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但是,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也應該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和家人一起享受這最美好的時光。
文檔為doc格式。
。
調查方法:上網搜索。
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并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
為什么要貼春聯?春聯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寫上“神荼”,“郁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
為什么要守歲?
“灶王”一職。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玉皇對此非常生氣,就規定灶王爺夫妻一年只能在臘月二十三回天宮一趟。
為了能從天上多給人們帶些東西回來,灶王奶奶是想盡辦法收羅,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饅頭,大后天打酒,一直到除夕晚上,才將東西收羅的差不多。為了人們能過個好年,灶王奶奶連夜趕回人間。家家戶戶的人們則是一夜不睡覺,點起旺火、香燭、燃響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返回人間。
希望通過此篇調查報告,增加人們對于春節的了解。
掌握xx中學高中學生對流行音樂中的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看法,了解xx中學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傳統文化存在的問題。
20xx年10月12至20xx年10月13日。
xx中學。
調查對象:xx中學高中部學生。
一般情況:這部分人大都在17至20歲之間,其中以高二學生為主,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道德修養,而且大都喜歡流行音樂,但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夠。
本次調查采取的是隨機問卷調查。發放問卷時在xx中學高中部,隨機選擇高中生當場發卷填寫,并當場收回的形式。全校共發放調查問卷350份,回收率達91.4%。
主要調查了解高中生如今對流行音樂中的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對流行歌曲的態度和對古典音樂的了解,對流行音樂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的看法,以及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起源等。問卷共向調查者提出了20個問題。
本人就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得出:從學生認為如今流行音樂中的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來看,有96%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非常重要,只有2%的學生持不重要的態度,說明高中生對我國流行音樂中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持有較強的責任感,也有少數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予以忽視.有73%的學生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糟粕也有精華,我們接受時要有所揚棄,只有26%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應以繼承發揚為主。37%的學生對古典詩詞曲賦或小說比較感興趣,47%的學生對民族音樂或樂器比較感興趣,16%的學生認為名曲戲曲很有趣,也有54%的學生對書法比較感興趣,這還有42%的學生對國畫及傳統節日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有27%的學生認為玉器及瓷器比較有趣,14%的學生熱衷于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僅有13%的學生對其他的傳統文化也比較感興趣。說明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較深,并存在著廣泛的興趣。
有38%的學生對中國古典樂器持一般態度,但是對名曲會考慮聽一下,36%的學生比較喜歡,并停過一些中國古典器樂,有6%的學生很喜歡聽過很多中國古典器樂,繩子可以辨別出曲名。有94%的學生認為當今社會流行文化與古典文化融合的現象很好,僅有5%的學生認為不太好實在糟蹋古典,有66%的學生認為加入中國元素的流行音樂有利于弘揚本民族文化,很好,并有26%的學生持不反對好聽就好的態度。說明我校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認知程度有些淺顯,但大多數學生對于流行音樂中融入傳統元素持支持的態度,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
在做此次調查前,有60%的學生大概了解傳統文化包含哪些方面,僅有6%的學生很清楚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內容。面對傳統文化的未來有60%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將逐漸受到中國人民繩子世界人民的推崇,有47%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外國先進文化會更傾向于中國文化,只有6%的學生會更傾向于與外國文化,52%的學生認為當代的傳統文化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也有28%的學生認為正在消失。說明學生對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的了解意識淡薄,但有多數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也有少數學生為傳統文化的未來擔憂。有60%的年輕人認為傳統文化漸漸淡漠的原因是沒有網上的教育體制弘揚,并且覺得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太老套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夠,71%的學生表明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因為畢竟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有24%的學生想了解更多中國傳統文化,但苦于沒有良好的宣傳環境,說明完善的教育體制和良好的宣傳環境,有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弘揚和培育優秀的傳統文化。
通過這兩天的調查,就調查結果來看,了解到學生對于流行音樂中的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相對淺顯。對傳統文化抱有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態度,這使我們很擔心。學校應該加強在這方面的宣傳,而且傳統文化作為我們五千年來從未間斷過的文化,每個人都不愿意看見它就在我們這一代消失,所以我們想要通過現代流行音樂特有的親和力,來調動現代高中生對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趣,從心底想要來保護和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要再讓我們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消失了,希望可以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對我們這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積極影響,從而可以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希望可以通過這次活動使傳統文化可以在我們90后普及,希望可以讓所有人來保護和弘揚它,讓我們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不斷發揚光大,并希望中國更加強大,中華文明可以永不間斷的延續人間。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我們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國畫;我們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今天,就讓我給你介紹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吧!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重五、端陽、端午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這天,家家戶戶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人們在這天還要懸菖蒲、灑雄黃水、掛艾枝、喝雄黃酒,殺菌防病。傳說端午節源于屈原。他是楚王的大臣,他倡導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反對,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悲憤,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后,投汨羅江身亡。他死后,有人打撈他的身體,有人投飯團,后來怕飯團被蛟龍吞食,就用欄葉抱起飯團,投下汨羅江,這就成為今天的粽子。
我家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呢!因為要吃粽子,所以媽媽要包粽子。首先把糯米用欄葉包成一個三角形,角要尖,然后放入3-4顆大紅棗,用欄葉裹緊,系上五彩繩,一個粽子就做好了。媽媽一個個地做著,汗水無聲的落著,終于,把粽子都做好了。接著就開始煮粽子,一般要煮一、兩個小時才會又香又糯。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陣陣粽香向我襲來,我嘗了一口,啊多么美味的粽子??!這是媽媽用辛勞的汗水為我制作的美食,我永遠都不能忘懷。這就是我家的端午節!
祖國的傳統文化像一座寶庫,我像只小蜜蜂在這寶庫里盡情采集。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了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網調查、個別采訪。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
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
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眰鹘y文化的積淀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2、臘月二十三小年。
官府在臘月二十三,一般民家臘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所以有一句民間習俗叫做“臘月二十三”。舉行過祭灶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祭灶。
古時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里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臘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爺和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墻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不過,祭灶時要把關東糖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讓灶王爺別說壞話。
3、臘月二十四掃塵。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
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肚寮武洝肪硎涊d:“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蛴性诙?、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梢?,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3、臘月二十五做豆腐。
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饑等)。
4、臘月二十六。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5、臘月二十七。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6、臘月二十八。
年謠云:“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宰雞趕大集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钡搅宋宕鷷r,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后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7、臘月二十九祭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边@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8、臘月三十除夕。
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9、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
吃過年夜飯之后,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10、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后,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初一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盡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11、初二婦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傳年初一回娘家,會令娘家變窮,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12、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13、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并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托著人們破舊立。
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
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發到尾。
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掛年畫:寄托人們喜慶美好的愿望。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并將它傳承下去。
(四)調查感悟。
春節作為我國如此重要的文化載體,我們必須更加努力的傳承傳統文化,繼承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并聯系所學知識,積極在實踐中創新與弘揚中華傳統。
通過這次調查活動,我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能力,也增長了見識。不僅認識到勞動人民的辛勤樸實,而且學到了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我深深的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親情與溫暖,我深刻的意識到自己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必須有所作為。必須在生活的點滴增長見識,拓展視野,逐步的走進社會,為社會盡微薄之力。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00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