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撰寫調研報告,可以促進內部交流和共享,使團隊成員了解項目進展和問題所在。下面是一些調研報告的樣本,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思路。
我的家鄉——寧鄉,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里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戶戶進入臘月后會陸續殺豬,特別是在農村里,殺豬之后就會請村里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只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后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面里裹著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么事都圍繞著“圓”,那么的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有一個持續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無奈極了。
……。
我的家鄉雖是個小縣,但是卻有著幾千年濃厚的文化底蘊,承載了祖先流傳下來的民風習俗,為中國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
文檔為doc格式。
。
摘要:山西的民風民俗很多,比如:二月二龍抬頭、添倉節、桃花節、寒食節、走麥節、乞巧節、敲鑼兒節、中元節、過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二月二龍抬頭。
我的老家在山西,我喜歡我的老家,因為那里的風俗習慣深入我心。
比如:二月二龍抬頭、添倉節、桃花節、寒食節、走麥節、乞巧節、敲鑼兒節、中元節、過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二月二龍抬頭。
傳說中,農歷二月初二是萬物復蘇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節日。在山西,老百姓都習慣在這一天理發,農村則是剃頭,圖個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這個節日奶奶總會讓我去理發。
但我不喜歡理發,小時候總擔心剃頭刀子傷到我,所以每到這個時候就嚎淘大哭,幾個人都按不住,媽媽和奶奶為了讓我順利理完發,會答應我一些平時不能滿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時,家鄉的人總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餃子,吃麻花,吃煎餅。我特別喜歡吃餃子,奶奶包的餃子好吃極了!每到這個時候,我還會和奶奶和媽媽一起包餃子,我喜歡幫媽媽搟餃子皮,還會包象包子一樣大的餃子。所以每到這一天,我很開心,我喜歡這個節日。
我們老家的風俗習慣還有很多,歡迎大家到我的老家山西做客!
。
山西是個熱鬧的地方,這里人山人海車水馬龍,有著美味的面食和舉世聞名的名勝古跡,自古至今山西還出了許多名人,下面就讓我來給你們講講吧。
山西的面十分好吃,并且種類繁多。有臊子面、刀削面、桃花面。其中刀削面最為出名,可謂是家喻戶曉。因為它的做法很奇特:首先,要用一把形狀獨特的瓦形刀,從面團上把面削下來,削的時候要右手拿刀,手腕要靈,用力要均勻。對準湯鍋,“嚓嚓”一刀趕一刀。削出來的面好像一條條小船,又好似一條條魚兒在水里歡快游玩。再加入事先準備好的臊子湯,一碗香氣撲鼻的刀削面就做好了。
山西的'名勝古跡也有許多。有五岳之一的恒山、有雄偉壯觀的壺口瀑布、有險峻的洞石雄關、還有秀美的娘子關瀑布。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壺口瀑布了,它以壯闊著稱,而娘子關瀑布卻以秀美著稱。山西還比較出名的瀑布還有王關谷瀑布和蟒河瀑布。這些景點都值得去看看。
山西的名人也有許多。有勇猛果斷的霍去病、精忠報國的衛青、還有才華橫溢的王維。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山西的詩人王昌齡。他的邊塞詩中,我最喜歡的是《出塞》,詩中描寫了戰士們守衛邊塞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可見王昌齡也有一顆愛國之心。
山西是個非常有趣的地方,說也說不盡,看也看不完,希望你也可以去看看。
按照山西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墒?,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并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里,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干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和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峙碌谌虏攀琴I玩藝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F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愿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游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云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墒?,開廟最初的兩三天,并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觀外的廣場上有賽轎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并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并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制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里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里面有小玲,到時候就叮叮的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里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干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刀削面是山西著名的風味小吃。
刀削面的顏色很好。紅色的番茄鹵伴著綠色的菜葉,由蘿卜、黃豆、芹菜丁組成的桔黃色“三丁鹵”,伴著肉末組成的“鹵”,青、紅、桔褐相間,還有白色的面片、湯,真是令人垂涎三尺!
刀削面的做法很容易掌握。先和面,在面里加上適量的鹽、雞蛋,在面板上揉好之后,“醒”一會,再在面板上反復再“醒”一會,再在面板上反復揉……直到面團表面變得十分光滑,既不粘手,又不粘面板為止。把水燒開,把面舉到肩膀上方,用一個鐵片對準過開始快速地削面?!班?、嗖、嗖……”一片片面片像飛魚一樣落入沸騰的水中。大約有一碗面時,停止削面,加入青菜,面和青菜都煮熟以后,就可以出鍋了。再把事先準備好的番茄鹵、肉鹵、三丁鹵根據自己的喜好,適量放入面中,攪拌均勻,一碗香噴噴的山西刀削面就出鍋了。
吃山西刀削面時也很有意思。吃菜時,我喜歡把青菜沾上香中有酸的番茄鹵、含有肉的'純香的肉鹵、含有濃濃蔬菜清香的三丁鹵,三種香味混合在一起,真叫人心曠神怡!我把白面片挑出來,“噓”的一下吸進嘴里,真是順爽滑口呀!還有一絲咸咸的、雞蛋的味道。我喜歡猛地吸到嘴里,再在嘴里細細的品嘗。我每次吃刀削面時,總是非?!肮澕s”地用各種鹵,為的是留到最后慢慢的品嘗它三種不同的香味,最后我恨不得把碗都吃了――真是太好吃了。
聽了我的介紹,你一定垂涎欲滴了吧?以后到了山西,可別忘了嘗嘗哦!
文檔為doc格式。
。
山西農村的這種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繡都有它們獨特的形式:有的華麗精美,有的莊嚴清晰,有的簡單精制。刺繡作品有三種,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禮裝飾。在傳統衣服上,刺繡通常用來裝飾領子、袖子和童鞋、圍兜和童帽。
日常用品中,一種典型的刺繡作品是枕頭,有的設計成兩只虎頭、一只人臉虎頭、一只魚尾虎頭或一只青蛙?,F在,刺繡更廣泛地作在墊子、鞋墊、錢包和旅游紀念品。用于典禮的刺繡作品主要有掛在廟宇上的垂簾和殉葬衣服。
更多熱門文章:
3.山西春節習俗山西過年的習俗。
十月一日是祖國的節日,國慶節,為了慶祝這個隆重節日放假七天,我們決定去壺口瀑布去游玩。
快到壺口瀑布時,我心想“是開車進去呢還是坐大巴進去呢?壺口瀑布的水會有多大呢?”堵車堵得很長很長,前不見頭,后不見尾,我想走過去,可惜路很遠,還有7km,我們只能排隊慢慢等候,秋天的景色很迷人,樹上有紅色的葉子、黃色的、橘色的、還有棕色的葉子……在路上走走停停,過了一個多小時,終于到了壺口瀑布。
黃河的西邊是陜西,東邊是山西,我們在山西的這邊,這邊可以到黃河的中間景色看的全。景區的東西兩邊都是人山人海,黃河的水很渾濁,里邊應該夾雜著許多泥沙,從下游往上游看,上游風平浪靜,到了壺口,水面驟然收成一束,像千軍萬馬蜂擁而來,傾瀉在高差30余米深的石槽中,站在岸上濺起的水花像下小雨一樣,不一會我的衣服就濕了好冷??!地面也很濕滑,濺起的水花,站在遠處看像水里冒煙了,借著夕陽的余暉,我看見了美麗的彩虹。
壺口瀑布天下奇觀:“群龍戲浪、谷澗起雷、水里冒煙、彩虹通天?!本吧苊?,就是人太多等候時間太長。
這幾天讀柴靜的《看見》,其中一章“山西,山西”說到山西煤礦開采帶來的種種巨變。
柴靜家就在山西,那是汾河邊上一做清朝古宅。家鄉有清澈的河水,水邊蘆葦叢從,明黃的水鳳仙、累累紅珠子的火棘,還有藍的發紫的小蝴蝶穿梭其中,屋檐下是燕雀在嬉戲,歡笑美好得不真實——確實,對現在山西的孩子來說,你很難叫他對著焦黃色的天,焦黑的滿是煤渣的地,充斥著焦油味兒能見度不到十米的空氣,一塊一塊稠黑泥結成的板狀的“河水”,來想象當年的鳥語花香。
——“你不怕住這兒的后果?”
——“習慣了就行,人的進化能力很強的?!?/p>
——“你的孩子將來怎么辦?”
——“管不了那么多?!?/p>
《慶余年》中寫道:不能怪這些百姓,他們已經習慣了,習慣了知道自己能知道的,放棄自己無法知道的,享受自己能享受的,憤怒與被允許憤怒的。村中煤礦的事村長一人做主,村委主任競選,選票當分紅,一戶能領兩千五百塊,大家伙兒都眉開眼笑。維權?環保?吃飽了撐著吧你!只有個老人,家住煤礦正上方,已經沒有水用了。他對著記者哭叫著幾乎瘋癲,村里人看著都笑了。愛看熱鬧的國人只有在大難臨頭時才開始驚慌失措。
破壞輕而易舉,而重建需要漫長的努力卻不一定能復原。這才幾年,對,才幾年,原先繽紛的大地像得了色盲癥,色彩在退去。老頭兒看了柴靜一眼,搖頭道:“你們這代不行了……”再也看不到汾河水了。地下都被挖空了,指不定哪天一腳踩下地獄。一輛輛運煤車駛過,誰顧得上不遠處云岡石窟中大佛微笑的臉上沾滿厚厚的烏黑的煤灰?塑佛的砂巖逐漸腐蝕剝落,昔日的蛙聲蹤跡全無,塌落在塵埃中的青磚上依稀可見當年繁復美麗的磚雕——“十萬年前,古人類在這里生存,汾河兩岸是連綿不斷的山崗”“四千五百年前,晉南興起的陶寺文化,是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是華夏的根基”。而今,高度文明的我們,卻要親手將她毀掉——整片土地都被黑霧籠罩著,寸草不生。黑風在城市上空呼嘯著,那是文明發出的沉重嘆息。
“我不想再回山西了”柴靜說。
這篇讀后感采用夾敘夾議的方式,從柴靜《看見》對家鄉山西的敘述中來反思現代社會的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算不算文明的進步?對于礦產的掠奪式開發受益的是誰?受害的是誰?這是我們所該思考的。此文立意深刻,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值得一讀。
今年春節過后的幾天,爸爸媽媽帶我去了山西一個很有名的景點——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太原的南端,雖然沒有杭州的秀美,云臺山的生機,但也是一處充滿了神秘而又古老,也有現代文化和朝氣的古城。城的周圍有護城河,城墻的四角有炮樓,厚厚的城墻上面有槍彈和炮擊的痕跡,周圍也有好多樹木。
進入城門,首先看到是窄長的街道,街道兩旁那古色古香的閣樓掛滿了大紅的燈籠,具有濃郁的過節氣息,充滿了喜慶,街道上人來人往,還有好多的外國游客,個個都是有說有笑的,十分熱鬧。這里的人們也很友好,大聲的吆喝著,炫耀著自己家鄉那散發著誘人香味的特色小吃,還有鋪子里面那些形象逼真的精美陶制品。古城里面還有中國的第一屆票號-----日升昌票號的故址,它可是中國各家銀行的“老祖宗”,所以,古城在清朝就有“小北京”之稱。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古城有過它的繁華,但也遭受過戰火的破壞,盡管如此,平遙古城依然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
如果有時間,也請你去看看古城的風貌,是否如我說的這樣!
從臘月初一起,太原南郊村里家家戶戶就都開始進入了過年的準備過程,這一天,家家都要炒五谷,就是把玉米、小麥、高粱、黃豆、瓜子等放在鍋里炒熟,以此祈求來年五谷豐登不生蟲害。五谷炒好后,孩子們把自己的小口袋裝得滿滿的,然后整個村子地串門,互相交換著嘗嘗哪家媽媽的手藝最好,炒出的五谷又香又酥……炒五谷的香味和著孩子們的歡笑,回蕩在村莊上空,輕輕地拉開了年的序幕。
臘月三十,過年的高潮已醞釀到了極致,除夕下午家里的男主人會扛著大掃帚,認真地把屋前的大院掃得干干凈凈,而在他身后的屋子里,心靈手巧的女人,會用粉紅、金黃、翠綠、天藍、濃紫等色彩艷麗的紙張,剪出網狀鏤空、帶有穗子的五色紙,形狀像是一朵盛開的花,在除夕傍晚,這些美麗的“花朵”就會被粘貼在對聯、院墻、福字、堂屋等顯眼的位置上。當天的年夜飯是不吃餃子的,餃子包好了,年初一早上煮來吃,這叫做吃“連年飯”,大約是取衣食豐足,一年連一年的意思吧。
正月初一,真正的年來到了,一整天,村人都會四處游走拜年。正月初二,在我們這里是在外的游子歸家祭祀先祖的日子。正月初三,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五,又叫破五,人們燃放大量煙花爆竹,表示破除過年期間的眾多禁忌。家鄉有句俗語叫“不出正月都是年”,整個正月里,所有人家都會不斷走親戚或款待親友,處處都是歡聲與笑語。
二、太原河西——羊肉餃子年味足。
提起春節,讓老太原人最念念不忘的應該還是大年初一的.那頓羊肉餃子。
為了這頓餃子,人們往往提前半年就開始準備。七月炎夏時節,有經濟能力的人家便會開始挑選羊。這選羊還別有一番講究。據老一輩太原人講,這羊不能肥不能瘦,不能幼不能老,而要選骨骼剛長成、身上還沒開始長肉的“架子羊”。選好了羊,就要在院子里圈一個只夠一只羊容身的羊圈,把“架子羊”趕進去后,只需好吃好喝地喂養就可以了。這樣,一直到大年三十。半年前的“架子羊”此時已長得膘肥體壯,人們磨刀霍霍的時機也就到了。宰了羊,羊肉會被剔出來,而羊頭、羊蹄和羊皮都會被另外放置起來。
年三十晚上,羊頭、羊蹄和羊皮便成了當晚的主角。家中的長輩會拿出一個祭盤,將羊頭和四個羊蹄按整羊的樣子擺好,然后用整張的羊皮將祭盤蒙住,只露羊頭和四個羊蹄。隨后,便是祭拜天地神的儀式。簡單的儀式過后,祭盤便留在神龕上,直到整個新年過去。
而剔下來的羊肉會在守歲的時候端出來,這時已有人將羊肉剁碎,并加好佐料。于是整個除夕夜,便是一家老小圍坐在熱乎乎的炕頭,歡歡喜喜包羊肉餃子。大年初一的第一頓飯便是帶著家鄉味道的羊肉餡餃子。
三、左權——豆腐頭腦和面茶。
春節要守歲,要吃餃子,還要放炮。故鄉在晉冀交界,春節風俗和多數北方地區幾乎沒有什么區別。但有兩樣習慣,卻是在外地很少見到的。
一個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頭腦。頭腦是山西名吃,用黃芪、羊肉、長山藥、黃酒等制成,傳說由傅山發明,算是一種滋補食品。但故鄉的頭腦卻很簡單,只是用豆腐和粉條同炒,吃時撒蔥末。但為什么這樣吃,爺爺奶奶輩的人也說不上來。其它地方很少有大的節日專吃炒豆腐的風俗,似乎只有蘇南人有冬至吃大蔥炒豆腐的習慣,但一個在蘇南,一個在晉中,應該只是巧合吧,說不上有什么淵源。
另一個是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廣東一帶有喝早茶的習慣,左權也叫早茶,但只是在大年初二暢喝,而茶也不是廣東習慣的茶市,而是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一種“面茶”,加水煮開,滿屋子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面茶里還要煮素餃子和豆腐條,總之都是素食,絕無半點葷腥。曾經問過很多人,只知道河北一帶有這樣的炒面茶法,但沒有人說得清正月喝面茶的來歷和講究。
四、盂縣——點燃年草迎年神。
大年初一的清晨,家家戶戶都要舉行一個儀式——迎神,大約是早上五點,天還沒有亮,人們點燃提前一天準備在院子里的年草,其實就是一些莊稼的秸稈,這與山西好多地方不同,盂縣也是產煤大縣,可是卻不是用煤燒旺火,而是燒年草,期望通過這個儀式,驅除往日的煩惱與不幸,祈禱來年五谷豐登,同時也寄托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所有美好的憧憬。
這堆年草大約能燒半個鐘頭左右,在這半個鐘頭里,全家老小都得起來,穿好新衣戴好新帽,然后大聲向自家的長輩們道“過年好”,仿佛新的一年的運道都在這新年第一縷陽光到來之前的祝福聲里了。每一個接受祝福的人,都會有一年的好心情,好運氣。
然后是家里成年的男人們,開始燃放爆竹,這幾乎是各家同時開始,剎那間,金蛇狂舞,銀舌騰空,一派火樹銀花。于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個黎明來到了,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新的希望洋溢在人們的臉上。
天亮了,一家人相伴三五成群地出去給本家族的人拜年,走在街上,無論碰到誰,都是三個字的問候“過年好”,原先晚輩給長輩們拜年是要磕頭的,現在伴隨著移風易俗,這個跪拜的儀式免了,可是新春的祝福一點也沒有少,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時的祝福才最合時宜,最有力量。
趕到快八點的時候,出門拜年的人,陸陸續續回來,家里已經熬好了土豆豆腐的素頭腦,煮好了熱氣騰騰的餃子,當然還有滿盤滿碗兒的各式佳肴,新年的第一頓飯就緒了,懷揣著每個人真摯的祝福,吃飯的胃口當然會格外地好。
五、鄉寧——棗花饃饃送親友。
鄉寧的春節,承繼了整個晉南熱烈、濃重的風格。按照鄉寧的傳統習俗,正月初一到初五是不許動火做飯的,因此人們要在春節前把面食準備好。但現在“不生火做飯”的習俗已經改變,但在年前準備面食的風俗還是保存了下來。
蒸“棗花饃”是家家戶戶最開心的事兒,春節期間蒸年棗花饃不僅供自家食用,它還是正月拜年走親戚時的主要饋贈禮物。因此蒸饃時,在數量上要比平時多得多。在農村,街坊鄰居,三五合伙兒,互相幫忙,往往一戶人家要蒸上一整天,待到天黑時,戶均一百二十多個棗花饃也就蒸成了。棗花饃分為兩種,即“大饃”和“小饃”?!按箴x”是給比自己輩分大的親友準備的,“小饃”是給平輩親友準備的。棗花饃的樣子像一把金“如意”,美味自不必說?!皸椈x”,和鄉寧人的“年”貼得最近。紅棗和面粉,誰家都有,做成棗花饃,最普通卻最有年味兒。
六、壽陽——送出窮土過大年。
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在壽陽縣,人們習慣在大門左右寄放紅紙條裹的黑炭,相傳紅紙代表秦瓊,黑炭代表尉遲敬德,意即“辟邪”。除夕,這里家家通宵不眠,謂之“熬年”。次日凌晨早起的人們燃旺火、放鞭炮、拜尊長、吃餃子、喝頭腦。飯后出拜鄰居長輩,人人見面互相慶賀。在初一至初四這四天當中,掃地土不外倒,到初五清晨才一并倒出,被稱為“送窮土”,北鄉人稱“送五窮”。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名“燈節”。屆時,壽陽家家張燈結彩,村村鼓樂喧天,從正月十四開始城鎮高搭牌樓,花燈齊懸。各商行店鋪門前遍壘“塔塔火”。男女游街串巷,謂之“走百病”。正月十六,村村繞歌鼓吹,扮有雜戲。有的還鬧“風公雞”,也叫“攆虛耗”、“逐瘟”。
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三天內,該縣縣城設有燈官衙門,燈官坐八抬明轎,模擬縣官出巡,燈官似小丑,滑稽幽默,妙趣橫生,對衙門多有諷刺。在該縣南鄉松塔一帶,十五清晨點旺火,放鞭炮,謂之“接半神”。正月廿謂之“小填倉”,其活動與正月初五“送五窮”相似。到正月廿五謂之“老填倉”,即畫地作倉囤狀,放上五谷,壓之以石,象征倉盈囤滿,豐衣足食。
七、廣靈——全村出動迎喜神。
一年一度春節到,歲歲年年風俗同。廣靈縣過年時有留接年飯、喝糖水、點旺火、供家神等許多獨特的風俗習慣,而家家戶戶最重視的一項風俗莫過于過大年迎喜神了。在當地流傳了上千年的說法是,只有焚香磕頭迎了喜神,一年到頭才會財旺、運旺、人丁旺。
每年喜神降臨的時間由一些懂得易經、八卦的老先生推算,大約在每年初一到初五的某一天。這一天上午,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都要穿戴一新,牽上騾、馬、牛、羊等走出家門迎喜神。傳統的迎接方法不但要焚香、磕頭、燒紙錢,而且要大放鞭炮,默默祈禱,這樣喜神才會跟著回家。近些年來,隨著社會不斷進步,除了一些上了年歲的老人還會按部就班地遵循以前的程序迎喜神,大多數年輕人到了那一天雖然也要出門迎喜神,但不再向老人一樣中規中矩,放了鞭炮,鞠個躬也就了事,并且不再帶家畜迎喜神,而是帶著汽車、拖拉機、農用三輪車、摩托車、電動車等。
沿襲了多年的迎喜神風俗,除了有“迎接喜神進家門,保佑全家福財旺”的象征意義之外,這一天還是全村人的一個大集會之日。一般各村都會形成一個比較固定的迎喜神地點,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會走出家門到此迎喜神。在這特定的時間地點,在外工作的、常年臥病的、不愛出門的都能遇上,大家除了互相噓寒問暖,說些恭喜的話之外,還會七嘴八舌談論誰家的日子越過越好,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誰家的年過得講排場。這一天有個共同的禁忌就是誰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
年輕人還會相互來比誰的新衣服好看,有檔次,誰家買了汽車,誰拿上了手機,誰換了摩托車。這一天還是大家看新媳婦的日子,村里前一年娶回的新媳婦,在外工作的人帶回的新媳婦,這天都要出門迎喜神,鄉親們也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欣賞,老婆婆、姑娘、嬸子們還會對新媳婦品頭論足。近中午時,全村人才會在歡笑聲中依依不舍地散去。
2011年的大年初八,我和媽媽,姐姐坐火車來到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山西運城。第一站,我們到的是有“中國死?!敝Q的鹽湖。聽當地人講,鹽湖夏天產鹽,冬天產硝。夏天鹽湖水是熱的而到了冬天卻不結冰。
現在的鹽湖不僅是產鹽了,而且成為一個風景優美的旅游度假景區。這里有三項值得玩的項目:溫泉洗浴,鹽水漂浮,黑泥養生。我最感到神奇的是鹽水漂浮。一個人平躺在水中,居然能漂在水面上,不往下沉。連我姐姐那么豐滿的身體都能漂起來,悠然自得漂來漂去。黑泥也很有意思,把黑黑的泥抹在身上,臉上,胳膊上,腿上,互相一看,哈哈,只露出兩只眼睛,都像從非洲來的人。太好玩了。
第二站,我們去了永濟的鸛雀樓,感受了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情景。站在高高的樓上,極目遠眺,心情激動。啊,祖國的山河是多么地壯美??!短短的行程很快就結束了,我們又坐了4個小時大巴回到了太原。
運城給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小朋友有時間你也去看看吧!
放暑假了,媽媽很想自己的爸爸。從媽媽懷孕到妹妹10個月大都沒看爺爺了,就這樣我們全家人回老家了??赐隊敔斨?,返回西安的路上,爸爸特意安排了一次短途旅行————壺口瀑布之行。
還沒到那里,我就聽見震天的嘩嘩嘩的水聲,到那里一看,瀑布真壯觀呀,就跟憤怒的媽媽一樣,咆哮著。我們聽其他人說以前水一般,今天的好像特別大。我想了想,嗯,可能是前幾天下大雨的緣故吧。壺口瀑布的水真大,水流地很快,響聲也是震天動地。我從遠處看水本身是黃色的,可是靠近一看,當水流下來濺起水花和水霧的時候就變成白色的了。為什么叫壺口瀑布呢?聽說因為瀑布的上游很寬,到這里就像水壺的口一樣突然收緊,從高處落下來,形成瀑布,所以叫壺口瀑布。
爸爸給我拍了很多照片,拍照的時候,媽媽總是說:“小心點!小心點!”我還騎了小毛驢,頭上裹著白羊肚手巾,手上拿著一根小棍,看起來就像是陜北老漢。
太快黑了,我們還要趕回西安,于是依依不舍的告別了壺口瀑布。
普天之下,總不乏奇人異事。在我們身邊就有這類人存在,那一天我見到拉一個身壞絕技的刀削面師父。
那一天,我路過一家拉面館,拉面師父正在拉面的動作震住了。不知是店里的那位客人點了刀削面。師父正在削面,那動作之快。令人震驚。削出來的面,更是薄如紙。
不知是做久了,熟練了,還是別的什么。只見拉面師父神色從容,動作敏捷。他手里的削刀,被他運用的極為靈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簡單的削刀,一堆面粉,在他的手里,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卻有薄的如紙蟬翼般的面魚來。師父左手抓著面團,右手拿著削刀。不停地削著,右手在面團上一劃,出來的面魚小巧可人,落在高湯里,活像暢游在水中的小魚。也許,這就是它被稱為"面魚"的原因吧。消出來的面魚,兩頭尖尖,中間則寬寬的,一點也不失諧調。乍眼一看,鍋里已經有滿滿一鍋的面魚了。令人胃口大開,真想趕緊品嘗這美味,呵。沒一會兒功夫,一碗刀削面便出鍋了。遠遠的,就已經聞到了刀削面的味道。我想,這碗刀削面一定不矢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面的做法,不禁對拉面師父佩服至極。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683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