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范文的寫作是一種培養自己思辨和表達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與他人分享和交流的機會。小編精選的報告范文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相關知識,促進學術交流和信息共享。
新課程實驗教材注重了兒童心理學,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情境中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學習世界。比如劉偉南老師的《計數器的應用》就創設一個三次危機的故事讓我們明白數學研究的是變化中不變的規律,數學是不斷被發現的,并不是板釘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創設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于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乘法分配律》時,劉松老師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抽象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引導學生去找規律,提高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發現、探索乘法分配律的過程。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索、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重視了以下活動:
1、重視操作活動。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于"學玩"結合的活動中,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如錢守旺的《分數的再認識》創設了“比一比”、“畫一畫”等多個情境,激發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感受分數對應的整體“1”不同,分數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體數量也就不一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數學問題。
2、重視游戲活動。愛做游戲是兒童的天性。特別是小學生通過游戲能激發學習興趣,如果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就會產生強烈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張齊華老師的《可能性》一課中,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探究活動,進行實驗、比較、分析、猜想,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嘗到探索成功的樂趣?;顒佣桥袛嗍录l生的可能性?;顒尤且粋€組數游戲,這一環節,既與課始提出的問提首尾呼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又具有一定的思維難度與靈活,有利于訓練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和開放性。讓學生從游戲中去體驗,去感受規律,從而享有玩中學的樂趣。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讓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理解和發展,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為學習素材,吸引他們展開學習活動,并從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意義。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令我的眼界大開,領略了許多優秀老師的教學風采,為我的課堂教學增加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希望今后類似的活動還能有機會參加。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朱敏老師執教的《萬以上數的認識》一課,很好地體現了課標的這些理念。
由于學生在生活中鮮有接觸大數的機會,缺乏對大數的感性認識,所以朱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豐富現實的素材,如出示水立方等圖片,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大數,利用一本字典的頁數、一盒訂書釘的`個數、一面報紙的字數,讓學生通過數一數、猜一猜、想一想等數形結合的方法,推算出“十萬”有多少;讓學生親自摸一摸一千張紙有多厚,進而推想出十萬張紙竟然有三層樓那么高,幫助學生充分感受了“十萬”有多大;通過親自經歷數一分鐘的辛苦,讓學生體會到數一億下的感受。另外,朱老師又借助計數器強化數感,在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感性認識后,引導學生借助計數器撥珠、數數進一步理解了“十個一萬是十萬,十個十萬是一百萬……”,把零亂的知識系統化,抽象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種強烈的需求——總想自己是發現者、探索者。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在建立了“十萬、一億”的表象后,就要學習數位、記數單位、十進制記數法、數位分級等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數位、記數單位、十進制記數法等知識都是數學概念,朱老師讓學生獨立自學,把數位順序表填完整,讓學生通過舉例、交流等方式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她還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索數位分組等知識。在匯報時,通過討論、交流,同學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借鑒,理解“億級、萬級、個級”表示的意義。整個教學環節,安排的有張有弛,有靜有動,有探索、有交流,水到渠成地幫助學生建立了有關數位的知識體系。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課件的展示還是學具的運用,都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提供了較好的幫助??v觀整堂課,教學內容層層遞進,有條不紊,教師對課堂的掌控游刃有余;學生主動參與,興趣濃厚,獲得了積極的學習體驗。這是一堂值得學習的好課!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我校開展的校本教研活動中動手操作讓師生獲益匪淺,但在反思中也發現大家的課堂上在學生動手操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突出問題:
(1)在課堂上沒有真正讓學生動手操作,只是為操作而操作,動手操作不注重實效,動手操作有時流于形式,課堂效率低下。
(2)指導力度不夠,操作時出現五花八門的擺放現象。
(3)有的動手操作在熱熱鬧鬧中失去它真實點內涵。
(4)大部分學生喜歡動手操作,但課堂組織形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放開后,完成教學任務與課堂教學時間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觀看了濟南市長清實驗中學張靜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判定》這節課堂實錄確實讓我眼前一亮,一看再看。當然,之所以吸引我,不是因為教學設計的完美,環節精巧,而是因為學生原始思維的可視化,因為學生數學活動的有效之美,也與我近年的思考和在教學中做的一些嘗試產生強烈的共鳴。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p>
基于此,在觀看本課時,我確定的觀察點為“學生學習”維度中的“目標達成”視角“學生活動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
張靜老師這節課分為五個教學環節,總共有13處學生活動(這里的學生活動指教師處于相對靜止狀態,由學生相對獨立地活動一段時間),從內容看,學生活動內容比較豐富。從學生活動的時間來看,總時間為30分鐘,占本節課總時間的67%。學生相對獨立的活動時間能占到這樣的比例,說明本節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從學生活動形式來看,采用了多種活動形式,有口述,書寫,操作演示、展示交流,小組合作、測試等,其中以口述和展示交流為主。本節課,集體回答26次,個體口答11人次,個體黑板演示展講3人次,個體板演展講4人次,小組合作交流3次,全體測試一次。
學生活動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張靜老師本節課的四點學習目標,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前三點目標著重知識與技能目標,后一點著重能力及情感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貫穿于在3和4這兩條目標中。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通過第二環節的自主探究中的三個學生活動實現。從學生的活動設計來看,這些活動都有利于目標達成。從活動的實際效果來看,這些活動都促進了目標的達成。
總體評價:這是一節成功的課。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有效,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活躍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活動有效調動學生思維,把“看不見的”學生原始思維的過程和方法清晰地通過學生黑板板演展講呈現出來,讓學生原始思維可視化,以便更好地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從而促進對目標的達成,符合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彰顯活動有效之美。
本節課突出的優點:
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p>
本節課的第一環節:“溫故導航”的設計遵循了從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現實出發,讓學生類比平行四邊性質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引發學生產生數學思考,明確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也應該先從邊的角度進行研究,張老師的數學活動設計起點是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之上進行的,將新知識的學習類比轉化為已有的舊知識,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這樣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在原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輕松的構建了新知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本節課的第二環節:“自主探究”的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中的細木條的封閉情景問題,改編為有挑戰性的開放式的問題“學習了平行四邊形后,小明回家用細木棒釘制了一個。第二天,小明拿著自己動手做的平行四邊形向同學們展示。小輝卻問:你憑什么確定這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呢?大家都困惑了......”,并設計讓學生用熟悉的硬紙條動手操作。
張老師根據學生實際,從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學習主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這種有目的地進行數學問題的活動探究,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里自由發展,讓新知識自然產生,既讓新知識產生的魅力吸引學生,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了問題情境之中,以教學的藝術感染了學生。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如果將數學解釋為一種活動的話,那就必須通過數學化來教數學,學數學。他認為數學活動的本質特征就是數學化,即學習者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得出有關數學結論,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
本節課的第二環節:自主探究中的“三個活動”設計了7人次個體思維可視化的講臺動手操作演示、黑板板演展示交流,有效的重視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過程,讓學生在數學化的原始思維可視化中經歷思維過程,去理解,去感受,去發現問題,去解決數學問題,不斷提升思維水平,彰顯了數學活動的有效之美。
本節課的最大亮點在于,在“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講臺動手操作演示,該生采用分類的方式全面分析,對邊在位置上可分為平行和不平行兩種情況進行分類講解,考慮問題很全面。讓人耳目一新,深感后生可畏,這種課堂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化課堂,它讓全班學生經歷了原始思維的可視化過程,他們在數學活動的數學化中,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思維水平,也提升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水平,還得出并記住了有關“平行四邊形從邊的角度的三種判定”的數學結論,在數學活動中建立了數學模型。
1、在探究式教學中,不但要強化了知識與技能以及能力目標,老師還要重視發揮多種形式的評價功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才能達成的更好,更能激發學生提高探究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2、在探究式教學中,知識梳理環節不但要有知識的總結,更要注意數學思想、分析方法等的總結。
3、在探究式教學中,本節課的集體回答高達26次太多,有的學生就會濫竽充數,可將其改為學困生抽答,個體搶答、同桌互答等形式。
1、在探究式教學中,利用素材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是設計好問題的關鍵。問題要指向教學目標,有層次,并注意質量和數量的統一。
2、在探究式教學中,有效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課程資源是重要前提,因此,我們選取素材時應注意生活的趣味性,典型性,針對性,思想性、教育性。
3、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重要標志。素材貼近生活,問題設計難易適當,教師引導及時到位,教學內容適合探究等都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4、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也要注意活動數學化,還要把“看不見的”學生原始思維的過程和方法清晰地通過學生演示、板演展講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思維可視化,從而促進對目標的達成,提高學生思維水平。
1、通過專家引領、全員參與、同伴互助、實踐反思的校本研修方式,達到提升理論、指導實踐、促進反思的目的。
2、通過“教師獨立備課——一課三研、同課異構——說課辯課、案例研討——再設計再觀摩——總結反思提升”為徑,走以研促教、科研興校之路。
3、變封閉的校本教研為多元開放的新格局使校本教研專題化、系統化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
4、以實地教研為基礎、網絡教研為平臺,讓全體教師積極在網校、博客之中發表評論、跟帖。
我觀看了遠程研修中展示的課例——吳正憲老師的《估算》。課堂直接導入主題?!皩W習估算時遇到過什么困惑,困難?有什么問題?”這樣的導入既開門見山,又啟開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吳老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一一板書出來,為接下來的教學埋下了伏筆。一開始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同時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數學來源于生活。吳老師出示的幾個情景都來自于生活:青青購物,曹沖稱象,春游租車,安全過橋。學生身邊的事,學生感覺自然,貼近自己,有趣也有用,所以學生容易接受。
值得贊賞的還有,上課開始學生提出的問題:“什么是估算?”“估算有什方法?”“什么時候用估算?”“為什么要估算?”“估算有什么用處?”在完成新知識的傳授中不留痕跡的一一做了解答。
估算大象的的體重,是課堂的高潮,也是這節課最精彩之處。吳老師沒有去干預、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是讓學生自由的盡情地發揮。讓學生自己歸納方法。于是課堂沸騰了,各種方法一一出現:大估,小估,大小估,中估,四舍五入,調湊估。創新思維的不斷涌現。吳老師沒有說過多的話,去干預學生,而是關鍵時去引導。對學生每一種方法給予肯定和引導和鼓勵。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這種成功比起物質獎勵,要長久得多,自然達到樂學的目的。
追問是本節課又一個特色。數學的根本之一,是尋根問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吳老師用追問的方式,讓學生說出為什么。請看一個重難點的破解:和一個學生的對話。
師:“結果沒出來,但思路已經有了,你是怎么想的?”
生:“比較準確地往大估?!?/p>
師:“比較準確地往大估,這話很有分量!啥叫準確?你把它看作什么?”
生:“我把它看作整十數?!?/p>
師:“聽懂了嗎?
生:“聽懂了?!?/p>
師:“都是一個一個的整十數,我想,在你的心中悄悄的有了標準,,你為什么把328作而看作330,而不看作320呢?”
生:“看成320就變小?!?/p>
師:“也就是說,當個位上是8,你就往上怎么樣???”
生:“往上估,往大估?!?/p>
師:“那你把352看作360了,是嗎?把352看作350更好,還是看作360更好一點?!?/p>
生:“350?!?/p>
師:“你想改過來為什么你變化了?為什么你改成350?”
生:“我用四舍五入法?!?/p>
師:“當個位上是2”
生:“往下估,往小估”
師:“7呢?”……。
最后總結1至4往下估,5至9往上估。
這種層層遞進式的追問,學生不但學到了方法,而且化解了難點。
總之,吳老師的課堂師生融合,學生在互動中求知,既輕松掌握了知識,又潤物細無聲地培養了能力。我受益匪淺,將來在課堂上要建立寬松的課堂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同時,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光從書本上獲取數學知識,還要從生活中挖掘數學素材,把生活中的數學情境,應用于課堂。
1、現狀分析: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我校開展的校本教研活動中動手操作讓師生獲益匪淺,但在反思中也發現大家的課堂上在學生動手操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突出問題:
(1)在課堂上沒有真正讓學生動手操作,只是為操作而操作,動手操作不注重實效,動手操作有時流于形式,課堂效率低下。
(2)指導力度不夠,操作時出現五花八門的擺放現象。
(3)有的動手操作在熱熱鬧鬧中失去它真實點內涵。
(4)大部分學生喜歡動手操作,但課堂組織形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放開后,完成教學任務與課堂教學時間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2、結果分析。
(1)教師缺乏在操作過程中對操作難度的調控的技巧,調控能力有待加強。
(2)教師忽視了在操作過程中操作時間的調控。課堂上操作時間過長而導致操作混亂,操作時間過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傾向。
(3)教師不能全面有效的調控操作過程,致使學生操作沒有方向,思維沒有目標,不能準確全面地認識和掌握新知。
(4)學生對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參差不齊,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標不明、興趣轉移、手腦不能并用等現象。
因此,我校數學教研組針對以上問題確定以“在操作中體驗知識的生成”為小專題的研究,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課例開展了同課異構小專題研究活動。
針對以上問題開學初,教務處召開數學教研組會議,會議上討論并決定了本學期開展以動手操作為核心的課例教研活動,分工明確,初步研究開展此項活動的實施方案,關注新理念的課例設計。安排同課異構教學的執教教師和教學內容,確定研討中共同關注的焦點在操作中體驗知識的生成因此,數學教研組計劃實施課例研究,以“在操作中體驗知識的生成”為中心,圍繞“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總結——行為”的循環往復的螺旋式上升方式來進行開展校本教研。具體分工如下:
教研活動主持部門:教務處。
教研活動主要成員:教導處、各年級數學教研組組長、數學教師。
課例執教教師:焦如琴、裴小雨。
她是一位堪稱寫童年故家的圣手。有人甚至稱,她的作品被從十七歲到七十歲的讀者同樣喜愛著。她以散文創作飲譽文壇,榮獲文協散文獎、中山文藝獎等。著有散文、小說和兒童文學等三十余種,被譯為英、韓、日文出版。其書多次再版,創造中國臺灣出版界散文作品五十七次的重印記錄。
她的作品還有《桔子紅了》、《七月的哀傷》、《長溝流月去無聲》等。
琦君用一種洗凈鉛華的筆調,絮絮地說著自己對童年、對故鄉的無限眷戀,說著半個多世紀來她魂牽夢繞的那些記憶的片斷。
一、掌握如下字詞。
1、為下列加紅的字注音。
氣氛()枸杞()門檻()煨燉()。
兩頰()挑剔()家醅()手帕()。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巴結: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一馬當先:策馬走在最前面。形容領先或起帶頭作用。
顧名思義:顧:看。義:含義??吹矫Q就會想到它的含義。
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藥劑。后比喻照樣處理。
3、詞語積累。
興高采烈一馬當先顧名思義如法炮制別致。
二、課文內容分析。
作者在文章記敘了在故鄉過新年、吃春酒、吃會酒等事情,這些事情雖然簡單,但是它卻能夠讓我們體會到民風之美、人情之美。以小顯大,以平凡打動讀者的心。這樣的選材方式對于同學們寫作也是很有啟發的。
2、文中作者通過對家鄉春酒的回憶說明了什么?
作者對過對家鄉春酒的回憶,寫了母親的善良,鄉人的淳樸,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思鄉情愁。
3、本文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作者的母親,沒有文化,但是她儉樸勤勞,有靈性,善良大度,充滿美德,性格堅強。她的諄諄教誨、關愛呵護都說明了作者的母親是一位賢妻良母。
由這個細節描寫,我們能夠充分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愛這個小姑娘,在故鄉,鄰里之間的關系是十分親密隨和、融洽溫馨的。
5、本文的題目是《春酒》,作者在文章中僅僅是懷念了家鄉的\“春酒\“嗎?
作者通過春酒,寫了家鄉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寫自己對故鄉親友的懷念,對母親的思念,在這些內容中流淌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這也是一種讓人難忘的生活的深情懷念。
三、問題思考。
不能夠刪除,它起到了強調作用,也照應了上文。同學們可以自己找一些其它句子來分析。
優點:1、能夠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設立目標任務,設計比較全面。2、第2條設計的比較好,能夠讓全體參與教師明確本次研究的整體程序,做到心中有數。
缺點:1、1條目標任務不明確,目標過大不易。落實教學目標一句話就概括了。而英語課例至少提出了兩方面的目標,一個是運用各種方法提高知識水平,二是提高能力,尤其是閱讀能力。如果在加上價值情感目標,就完整的提出提高學生素養的目標任務。
2、關注學生基礎及生成的目標較少。
二、研究問題評價。
缺點:“研究問題”內容的設立應該與“目標任務”充分結合,“研究問題”的產生應該源自于“目標任務”的設立。脫離了“目標任務”的“研究問題”大失意義。
正確使用科學儀器和小組合作都是能力的提高,對于科學素養提高還是以偏概全。應該改為:掌握相關知識,并能正確使用科學儀器,針對發生的實驗錯誤或事故能及時處理,并在小組合作中享受快樂。
三、說明事項。
優點:說明事項充分體現了“再提高”的要求。
缺點:內容不夠細致,對于本課研究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沒有提及,關注點有所偏移。
1、對小學科學《堅硬的巖石》本節課的探究活動進行整理、歸納分析。
2、通過利用感官感知和借助工具實驗來認識事物,讓學生發現巖石的特征和了解巖石形成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巖石應用到生活中去。
觀察及使用簡單的實驗工具,初步認識巖石并進行簡單的分類。
學生活潑,奮發向上,學習科學的興趣濃厚,動手操作技能較好,探究性較強適合研修。
1、常見的巖石標本;
2、燒杯、滴管、鹽酸等;
3、放大鏡、錘子、水。
1、加強理論學習,以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進行課例研修。
通過本次培訓,和已有的教學經驗,我們已經掌握新的教學思想、新的教學概念,圍繞本課例的研修,我們課例組成員廣閱群書及上網搜尋與本課題有關的理論文章,然后組織學習,為課例研修的實驗工作做了充分的準備。
3、我們把新課程的實施、課例研修和教師平時的教研教改都結合起來,進行實踐反思。我們不但把課例研修的重點放在日常工作中進行教學實踐,還且還及時的進行推廣。
策略一: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諧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策略二: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通過實驗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
(2)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探究能力。
(3)通過討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開展課外實踐,進一步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于探究的科學品質。
策略三:對問題進行篩選歸納,最終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對問題進行篩選歸納,是科學課堂探究中的關鍵所在,它是學生通過探究獲得新知的途徑之一。教師通過激勵和幫助,促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觀察實驗。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既加強了小組內的合作,也加強了小組間的交流互動。具體操作如下:
《小小的船》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七課。詩中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在誦讀中陶冶兒童感受語言美的情操。
聽了管蕾老師的課,我感覺她上的很出色,整個課堂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秉著“生本”課堂的理念,本節課上的扎實而有語文味,有許多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下面就來一一說說。
管老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在每個環節的處理和過度上,目標明確,環節和環節的過渡都很自然。
管老師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創設情境,準備了“藍天”、“月亮”、“星星”等素材,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在“彎彎的月亮像什么?”“閃閃的星星像什么?”“藍藍的天空像什么?”的說話訓練中,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發揮,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創新精神,提高了創新能力。
由于一年級的孩子年紀比較小,管老師使用兒童化語言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孩子產生傾聽的愿望。孩子愿意聽,并且聽得進去,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管老師用做謎語的形式讓學生學習本課,這讓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厚,激趣是教學極其重要的手段,讓新課的學習有了良好的開端,學生們能積極的參與到謎語當中來,高效實用。
當然,對于這節課,我們也有一點建議:
課文讀的還不夠到位,讀的時間還有所欠缺,讀的效果也有待加強。以上是我個人對本節課的想法,如有不當之處,歡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1、初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詳實,是使學生們“獲得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平臺。
2、參加研修的有學校的教務主任和地理組成員。
《利用經緯網定位》一課,是初一地理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從教材位置可以看出,本課是學習地理的基礎,這個基礎如果沒有打好,將會影響后面知識的學習。
另外,第一節內容的設計,先是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并初步認識地球儀。然后,通過經線和緯線一課帶領學生進一步學會認識地球儀。本節課就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知識。體現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系。教材設計是由淺入深進行的,而本課就是由淺入深的“深”,所以非常重要。
課標對本課的要求只有一個: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要求達到掌握水平。
1、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學生學會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過程與方法:通過一系列活動、練習,引導學生學會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各項活動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進行一定的德育滲透。
2、教學重點與難點:讓學生學會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3、學習策略目標:教學利用圖像,聯系實際,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方法。還要注意啟發性和趣味性,尤其要多練習,以達到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的目的。
初一學生的狀況:首先在小學階段沒有學過地理,對地理知識基本上是空白的。其次,這個年齡的學生空間思維感比較弱。而本課所設計到的經線、緯線,不僅空間思維感很強,而且還不是地球上真實存在的,利用經緯網定位就是利用虛擬的知識解決實際應用的問題。這對初一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更加困難。所以,本課知識是難點知識。
本節課的教學手段的選擇上是從學生年齡特征、學習愛好的角度出發的。本節主要采用多媒體作為教學輔助手段,首先通過經緯網課件師生互動,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明白利用經緯網定位的原理。然后,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熟練的掌握知識。
(一)導入新課。
在學生進入課堂之前隨機發給學生座位票,讓學生對號入座。并播放歌曲營造氣氛。然后,學生總結找座位的方法。接著,引導學生認識座位的排和列與經緯線的相似之處,從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二)新課講授。
通過四項活動展開:
活動一利用多媒體展現經緯網地圖,以及動畫效果,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經緯網定位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
活動二“看誰找得準”,教師展示事先準備好的標有經緯網和城市的大地圖,并發給學生每人一份內容相同的小地圖,以防止學生看不清。讓學生以小組競賽的形式找出悉尼、紐約、大連和北京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四個城市的經緯度位置。初步練習利用經緯網定位。并介紹經緯網定位的用途。
活動三“看誰找得快”,繼續利用此地圖,讓學生仍以小組競賽形式,將教師所給的帶有經緯度位置的地點標在圖上。這是與活動二相反的練習。所采用的地點是泰坦尼克號沉沒位置(36°n,24°w)和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批碎片墜落位置(44°s,150°w),以及臺風“桑美”的中心位置(28°n,125°e)和有“魔鬼海域”之稱的百慕大三角的位置(73°w,32°n)。選擇這四個地點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趣味性。
通過這活動二和三的練習之后,學生基本上可以比較熟練的掌握利用經緯網定位的知識了,在此基礎上設計的活動四游戲,就是讓學生更加熟練的運用這一知識,并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活動四游戲——求救,首先給學生座位設計成經緯度的形式,為了方便學生的理解,要將座位設計的與圖上一致。即橫排為緯線,縱列為經線,中間橫排為赤道,前排為北緯,后排為南緯,中間縱列為零度經線,左側(學生)為西經,右側(學生)為東經。然后根據學生數確定度數,并將每排每列的經緯度位置做成標示牌發給學生,讓學生清楚的看到自己所對應的經緯度位置。
然后,教師隨機提問學生所在的經緯度,或說經緯度位置讓大家找是誰,又一次練習。
學生很快的找到了這個同學。
最后,讓學生自己來設計一個游戲情景,看誰能快速的找到求救者,成為最佳救護員!這個游戲完全由學生自己設計,真正成為活動主體。
經過教學,收獲很大,具體反思如下:
成功點就在于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初中學生較難理解的,如果講深了,學生就學不明白。所以,將教學內容做簡單化處理。即利用排列交叉點的找座位方法,引導學生理解經線和緯線交叉點的經緯網定位原理,之后,再通過多個活動讓學生熟練掌握。這樣,有利于學生理清學習思路。
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1、有遺漏的地方。例如,在講到經緯網定位的注意事項,讓學生說出如果不寫明東西經和南北緯,就會找到四個點時,本來設計的讓學生在圖上找到是哪四個點,結果給遺漏了。
2、缺少終結性評價。課堂上,讓男、女同學比賽,激發學習興趣的活動,在課程結束時,應給學生終結性評價。結果沒有給以及時的評價。
另外,課堂中學生的表現,給老師帶來驚喜,也給課堂效果添彩不少。主要表現在游戲求救這一環節,學生自己設計的游戲情境,遠遠超出教師的意料,甚至比教師的設計還更勝一籌。我想,這些亮點真是教師應該注意的,在備每一節課時,教師都應該充分挖掘學生個體潛力,使他們有機會表現自己,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這將會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我發現數學情境創設,應當體現以下三個方面價值:
1、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只有對數學課堂感興趣,才能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才能為學習數學知識作好充分的準備。因此,作為一般形式的數學課,都是從一個數學情境著手來展開教學的,如果在課的開始階段能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們進入到教學內容中來,無疑這樣的情境創設是有價值的。
2、能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服務。
我們每節數學課,都有一個具體的教學內容,必須完成具體的教學目標,所以我們的教學情境必須為教學的內容服務,圍繞教學內容來設計,而不能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
3、能體現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
作為數學課本身,他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教學的任務,所以一個有價值的數學情境,他應當體現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著眼于數學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最近發展區。
當前學生的知識面廣,理解能力強,三年級的學生已經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知道這些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學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學習的小主人,樂于通過圖形觀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有趣的活動來解決問題,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所以要建立周長的概念,就要創設有效而有趣的活動使其有所體驗,所以我又精心修改教學設計,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這節課教學的: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編排是先讓學生們小組合作制作小布藝的花邊,但是我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縫、剪花邊用的時間可能會太長,影響教學進度,所以我沖破了教材的束縛,創設了描樹葉引入概念的情境,一方面此活動直觀、簡便,利于學生操作,另一方面在課件音樂的熏陶下也可以給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2)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一些常見圖形和物體內化周長的概念,此環節我首先出示課件設計讓學生說一說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再引導學生找一找,摸一摸教室內一些物體表面的周長,層層遞進的活動使學生體驗周長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3)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在測量周長的活動中,如果單憑學生個人逐一地去測量每一個圖形,那所需的時間無疑是漫長的,所以我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這樣還能靠集體的智慧想出測量周長的簡便途徑,激活學生的創新能力。
(4)務實的學生基本功。在自主探究周長含義與合作學習測量方法的基礎之上,利用紅紅的新居讓學生獨立完成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熱情,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積極動腦,敢于實踐的精神。
教案: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生:能。(躍躍欲試地說)。
師:好,請你們拿出一張紙和一片最喜歡的樹葉,用彩筆描出它的輪廓來。開始吧!(學生們紛紛認真地畫了起來)。
師:同學們都畫好了嗎誰愿意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
師:請用筆指著,說清楚是從哪里開始的,又到哪里結束。
(一名學生拿著他樹葉和筆上前演示)。
師:描的對嗎?(全體學生肯定)你表達得非常清楚,請回。
師:你們是從哪里開始描,又到哪里結束的?
(再找幾名樹葉形狀不同的學生來說一說)。
師:看來,不管從哪里開始,大家都是沿著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請看(課件動態演示)。師: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線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周長。(板書課題:周長)。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堂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盡量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認知基礎為切入口。組織學生欣賞落葉圖和描數葉。創設了感知動境。
二、結合實際,理解內化。
師:老師這有一些平面圖形,看看誰有一雙機靈的眼睛能夠找到他們的周長。(課件演示,指名讓學生上前用教棒指出圖形的周長,適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師:看來咱班聰明的孩子還真不少,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物體的表面都有周長,就等待著細心的孩子去發現,你們想一想,再看一看,你能找到哪些例子呢?(學生們有的思考,有的環視教室,紛紛舉手發言:課桌面的周長、課本封面的周長、黑板面的周長??指導學生盡可能地邊摸邊說)。
師:看,老師這也有一些物體,誰能指出他們表面的周長?
(指名讓學生上前分別指出鐘表、光盤、硬幣、人民幣的周長)。
通過列舉生活中有關周長的事物,讓學生充分感知周長的含義,體會周長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產生學習需求。創設生活情境。
三、動手實踐,合作交流。
學生們分成10組,按要求先估算,邊測量邊填表。教師參與各組內指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簡便方法測量周長。
師:請測量好的小組坐好,老師要找表現最好的同學來發言。
(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紛紛坐好)。
師:通過測量和探索這么多圖形的周長,你們發現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生1:我發現正方形的周長,測量時不用測出它所有邊的長度,只要測出一條的長度再乘4就行了。
師:恩,你的方法很簡便。還有哪些圖形只要測量出一邊的長度就行?
生2:五角星,它的十條邊都一樣長,只要測出一條邊的長度,再乘10可以了。生3:等腰三角形,只要量出一邊再乘3就可以了。
師:你們說的真好,這說明你們在學習中是一個善于觀察的好孩子,繼續努力!請大家接著說說你發現的好方法。
生4:我發現長方形的周長,不必將四條邊的長度都量出來,只要量出一條長邊、一條短邊。
就行了,因為長方形的對邊是相等的。
師:這位同學能夠運用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知識進行周長的測量和計算。生5:我發現圓形的周長很難量,用直尺不行,我們用細繩繞它一圈兒,然后再用直尺量出細繩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生6:我有一個好辦法,可以把它對折,這樣只繞出它半圓的長度,然后乘2就行了?;蛘甙阉賹φ?,量出其中的一部分,再乘4就行了。
師: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生7:我是用直尺量出它的周長的,我先在圓上做個記號,再把圓在尺子上滾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長了。
師:你的做法真是與眾不同啊。
師:那么如何測量一片葉子的周長呢?
生8:我是用細繩仔細地繞樹葉圈,再量細繩的長度得到的。
師:因為樹葉是不規則圖形,所以我們沒法用直尺去量它,只能用這個辦法了。
師:看來大家真是集思廣益,想出用直尺量、細繩繞和滾動法這么多的好辦法來測量周長。你們知道么,周長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大的用處呢!例如老師想做一頂帽子,就要用軟尺測一測我的頭圍。想做一條褲子,就要測一測腰圍。你們想不想知道自己的頭圍和腰圍是多少呢?就和你的同桌一起互相量一量吧!
同桌之間互相量頭圍和腰圍。
師:老師看到好多同學都為自己的測量結果而高興,誰來說說自己的頭圍和腰圍是多少?生9:我的頭圍是28厘米,腰圍是61厘米。
師:測量時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問題?
生10:測腰圍時,我發現從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進去了,不準確,應該貼著肚皮量。師:剛才在小組活動中,大家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智慧,還從這些活動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數學知識。真不簡單!這與你們的團結合作是分不開的,祝賀你們!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是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只有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探究活動的時間,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中我圍繞學生對“周長”的認識和理解,鼓勵學生大膽去表達、去交流,在大量“探索周長測量方法”的開放性操作活動中體驗、內化周長的實際含義。創設實踐動境。
四、鞏固練習,夯實基礎。
學生獨立計算。
師:誰來說一說你的結果?
生11:這個平面圖形的周長是,我是把這幾條邊的長度都加起來算出來的。
師:你算得很準確,我代表紅紅一家向你說聲謝謝!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水平,讓學生對物體進行實際測量,對紅紅的新居進行計算,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內容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創設應用情境。
五、問題討論,拓展延伸。
生12:圖形a的周長長。
生13:圖形b的周長長。
生14:圖形a和圖形b的周長一樣長。
師:看來大家的答案有3種,哪一種是正確的呢?我需要你們給我一個有利的證據,咱們分組合作,可以動腦分析,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量一量,結果自然會見分曉。開始吧?。▽W生分組合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這回你們找到正確答案了嗎?
生15:我們組把圖形a和圖形b剪下來量了量,發現它們的周長一般長。
師:怎樣量的?能演示一下嗎?
生16:我們用直尺分別去量兩個圖形的長和寬,再用細繩分別量它們不規則的邊線,把它們倆所有的邊線加起來發現一般長。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生17:我是思考出來的,我利用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點知道圖形a和圖形b的寬和長一樣長,再想他們里面都用的是同一條線段,所以他們的周長一樣長。
師:你真是一個善于觀察、愛動腦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學也能向他多多學習。
拓展問題環節學生通過剪圖形比較周長的活動,培養了學習積極動腦,善于觀察的學習習慣,更激發了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愿望。創設了問題動境。
六、總結交流,暢談收獲。
生18:我知道了圍成一個圖形的邊線的長度叫周長。
生19:我學會了如何測量周長。
生20:我知道了測量的一些簡便方法。
師:這節課同學們學習得很認真,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大家能夠再接再勵?。ㄐ枷抡n)通過前一次的修改和經驗的總結,這節課我上的很成功,得到了全鄉領導、教師的一致好評。通過本次活動,我對“創情境,設動境,體現學生主體性”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一、創設情境要關注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罢f一說你是怎么描的?”“你都發現了哪些好的方法?”課堂上,我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開展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操作、去觀察、去交流、去實踐、去創新,讓學生在”描”中感知,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內化,在“算”中鞏固,在“比”中升華,從而真正在經歷求知過程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周長的含義,使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發展數學思維,學會從多種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更重要的是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建立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二、創設動境要關注學習過程的開放。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學時空的開放、思維方式的開放、評價形式的開放等等。這些開放交織在一起,使教學過程呈現多維開放的格局,教學也由此從封閉、單一、機械走向了開放、多維、靈活。本節課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測量活動,其中有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的周長等;有不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樹葉的周長等;還有頭圍、腰圍等的測量活動,使每個測量活動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需要動腦的全新的探索活動,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較大的探索空間。學生在合作探究測量周長的簡便方法時,教師鼓勵學生歸類,例如“除了正方形,還有哪些圖形只要量出一條邊的長度就行了”學生想到了五角星和等邊三角形,這都體現了學習過程的開放性。
三、體現學生主體性要關注以人為本的理念。
《新課標》提出:學科教學應注重“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只有它們和諧統一,才會讓每個學生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本節課我不失時機的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真正的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促進了人格的健全與發展。
序言:我校組建4年來,教學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學校教學的抓手是推行課堂任務單。通過本次課例研究提高全體語文教師設置課堂任務單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最大效度地發揮課堂任務單導學的效能,從而形成語文課堂任務單使用的模式。也通過本次課例研究提高語文教師教學研究、觀課、議課能力,進而提高語文組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的有效性。本次課例研究有幸請來上海特級教師、青浦區教師進修學院師之蘊工作室領銜教師、上海市名師培養基地副主持人關景雙老師親臨指導。關老師學識淵博、談笑風趣、理念先進,短短的兩天給我校教師留下深刻印象,他提倡“圈點目標三維維法解讀文本”、“目標確定與任務單設計相對應”之類的話語更是醍醐灌項,讓全校語文教師頓悟不少。
(一)、研究背景:
教務處在課堂調研時發現,教師只顧自己講,不關注學生學,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機會少,華師大博士生導師、課程與教學系教授夏志芳,對我校課堂教學診斷后提出:課堂上必須要保證學生的活動時問,其有效措施是全面推進課堂學習任務單。課堂學習任務單適合各門功課教學。
課堂任務單使用的這幾年里,語文教師覺得課堂任務單難操作,使用時感覺課堂時間來不及,還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
(二)、課例主題:語文課堂任務單使用的有效性《貓》課例研究。
(三)、觀察點和分工:
分組觀察點觀察點解讀。
小組一(七年級文組)1、目標具體化,設計任務單位備課環節,看教師解讀文本的功夫,表述目標的有力,根據材料和學生實際確定文本目標,設計可操作的任務單。
2、老師創設情景,恰當使用任務單上課環節,看教師教學的素養,教學組織是否精當,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任務單自主、合作、探究,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
3、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在用課堂任務單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主體意識,更要提升教師主導作用,師生應該有全面的互動。這個互動模式還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
小組二(八年級語文組)4、課堂環節的有效性上課環節,看教師設計的流程,任務單設備的梯度和目標的達成度:教學依“朗讀”“理解”“品味”“感悟”四大板塊層層推進。由淺入深,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理清作品內容、口味感情、領會深意、感悟人生。
5、任務單的可操作性任務單串聯整節課的始末,適時運用,教師布置要清楚,要求要明確,可操作性要強。
1、研究形式:三實踐兩反思。
2、研究說明:
3、研究課文:七(下)《貓》。
4、研究準備:課例組成員閱讀《貓》,先自行解讀。
執教人姜紅仙圍繞主題解讀文本,提煉目標,設備任務單。
5、時間安排。
活動內容時間安排參與者主持人。
第一次課4月24日授課者與專家交流,錄像課,教師第一次觀課、議課。
課前會議5月3日第一節七、八年級語文教師參與,觀察點的分工。
第二次課5月3日第二節全體語文教師參加聽課。
最后議課5月3日第三、四節七、八年級語文老師參與。
第三次課5月4日第一節全體語文教師參加聽課。
課后議課5月4日第二節七、八年級語文老師參與。
資料整理5月4日第三、四節七、八年級語文老師參與。
研究報告5月8日下午全體語文教師參與,形成任務單模式和觀點。
一、解讀文本.篩選目標:
《貓》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現代散文,作者是新文化倡導者之一鄭振鐸先生。本單元共選入了五篇描寫動物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了解和認識,對人和自然關系的思考,而且還從動物世界里折射出入類的生活軌跡。本文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意境深遠,給人留下深深的思考。學習這篇散文,可以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深入體驗人與動物間的摯愛真情。
種動物的悲劇命運產生的悲劇色彩在對比的情節中給讀者留下更加強烈的震撼和沖擊。
運用“師之蘊”關老師倡導的“圈點目標三維度、解讀文本內容三層次的方法”解讀:
第一層顯性內容:敘述三只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結局。第一只貓活潑、有趣,讓人“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小貓的死去帶給“我”的是“一縷的酸辛”。第二只貓更活潑、更有趣,到處亂跑,又不怕生人,結果被路人捉去,“我”詛罵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不得巳收養的第三只貓難看、憂郁、懶惰,大家都不喜歡它。芙蓉鳥死,被我當成兇手冤打而死。
第二層隱性意脈:借助“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以及“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兩句話的對比得以體現。前者是因為曾經擁有的“新鮮與快樂”被路人掠奪而下定決心不想再養;而后者是因為全家人誤解、冤苦、害死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在心中留下了負罪感,覺得永遠愧對這種生靈。如果說“好久”表達了“我”內心十分痛心與惋惜,那么后者的“永不”則抒發了毅然的情緒,內心的痛悔之意完全被遞進,被深化了。
第三層文體張力:主題的多元解讀。本文發表于1925年11月的《文學周報》上,鄭振鐸深受五四時期從西方傳入的科學、民主、博愛等思想的影響,他以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以熱烈、真摯的4隋感,純樸、坦率的童心努力探討人生的真諦。當“我”明白這只丑貓并非是罪魁禍首后,良心受到了譴責,就開始對“無人性”(人性的陰暗面)的言行表現加以痛心疾首地批判,作為自己“心靈救贖”的“急救包”,明白真相后的難過、愧疚、自責、后悔之情則象征著人性中“公正”和“正義”的覺醒,唱響了一曲人性的牧歌。
解讀文本后,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體會作者對弱者的同情和公平、公正對待生命的態度。
2、學習借助關鍵語句及運用比較的方法,著重揣摩描寫動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著重揣摩描寫動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二、以學定教,說教學法。
本文情節較簡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文的寫法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是學習的重點,應該讓學生結合任務單多談自己的看法。本節課的教學要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進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散文文字優美,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只有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讀出韻味,才能體會課文中包含的復雜感情。
2、比較法:抓關鍵詞和關鍵句,對比體會思想情感。
3、討論法:結合任務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4、圈點勾畫法:讓學生勤動筆墨,自主思考。
5、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培養:結合任務單,讓每位學生動腦、動筆、動口,這種新的學習理念貫穿干教學的始終,使之得到不斷地強化和訓練。
三、設計教學.說明預設:
1、導入課文:
教師導入,出示課題,簡介作者。
【設計意圖】任務單課前熱身,既可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又可以積累基礎知識,較多學生對作者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了解甚少,需要教師補克說明。
2、整體感知內容:
(1).速讀全文,結合任務單,用圈點勾畫法批注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結局的語句,理解課文內容。
(2)、讀后,按下列句式說貓:讀,我看到了一只貓。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讀.用圈點勾畫法批注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結局的語句,意在讓學生了解文脈,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為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梢越Y合原文批注說,但任務單的設置難寫盡三只貓,寫的操作性不強。通過說貓,著重揣摩描寫貓的外形、動作、人物心情,整體感知三只貓的性情和“我”對貓的情感態度。
(3)、三次養貓經歷,那-次是詳寫?刪去前兩只可以嗎?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意在讓學生了解對比、錆墊的寫法,學生通過前面的說貓環節,能很快感知速一寫法。
3、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師問:家里的芙蓉鳥死丁,家里人是什么反應?
生朗讀,并品味我和妻子的語氣。
【設計意圖】讀后完成任務單,讓每位學生快速找到關鍵詞句,通過修辭手法和句式的領會,有聲語言的品讀,體會人物情感。
【設計意圖】篩選文本有效信息,通過我對貓的不同態度,為下文理解主題設置鋪墊。
(3)、當我明白事情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些語句可看出來?完成任務單。
(4)、交流情感,朗讀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著重揣摩直抒胸臆的文字,體會文章的思愨感情。
(5)、品味語言:結合任務單,比較體會其表達的情感有何區別:
“我家好久不養貓”“我家永不養貓”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領悟兩者情感的區別,前者是因“情”不養,后者因冤死貓而自責,充滿負罪感,明白一種道理,領悟主題思想。此環節旨在培養學生對文本領悟能力,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
4、感悟主題思想:
(1)、結合任務單四,寫寫自己的感悟。
“對于,我想說:?!?/p>
(2)、生交流。
(3)、師小結主題的多義性。
【設計意圖】結合任務單,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多角度體會主題思想,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4)、介紹作者創作背景。
【設計意圖】介紹作者創作背景,意在讓學生明白作者創作的意圖和思想觀點。
5、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設置的目的,讓學生把學習和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同時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更好的理解課文內涵,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6、布置作業:
(1)、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老師予以肯定和補充。
(2)、任務單小結,自評。
【設計意圖】感人的養貓故事結束了,他留給我們的思索是無窮的。此環節設置的目的,讓學生暢所欲言,為人、為文均有收獲。任務單成果的評價和展示,激勵先進、促進后進。
四、課堂實踐,反思改進:i略)。
五、課例觀點.研修體會:
這次課例研修,得到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特地邀請關老師親臨指導。與同伴們攜手共行,得到了同伴們真誠無私的幫助,組內濃厚的研討氛圍,真誠的話語時時啟迪著我。關老師高屋建瓴、字字珠璣,鞭策著我要做得更好。經過這次歷練,我得到的課例觀點和體會從以下四個角度來談:
(一)、目標設置應具體,任務操作利于行。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導航儀。目標設置的具體、簡潔、清晰、完整的程度決定著教學環節有效性的達成度,目標設置的過程中,教師要再三斟酌,力求精準。寫在紙上的任務單是設計,記在心中的是目標。在課堂實踐之前,首先教師要精心鉆研教材,根據文本和學情設定具體目標,根據目標和教學流程,設計與目標相對應的任務單。上課的每個環節、每項任務、每個提問、每個小結,都是圍繞任務單展開,都是為目標服務。如在《貓》的教學中,在前兩節課的基礎上,第三次實踐課的目標制定更加具體:體會作者對弱者的同情和公平、公正對待生命的態度;學習借助關鍵語句及運用比較的方法,著重揣摩描寫動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次實踐課目標具體,環節明確,語文味濃。用任務單導學,設計要精心,重在導學;操作性要強,利于目標的落實。如在《貓》的三次實踐課中,第一次任務單的設計不精,影響教學環節的推進;第二次任務單導學效能不足,欠缺方法指導;第三次任務單用了大量的導學術語,是真正意義上的導學單。關老師和同伴對第三次任務單給予充分肯定,效果顯著。
(二)、任務單貫通始終,環節推進有秩序。
設計科學的任務單和教學環節相匹配,聽說讀寫相結合,有效推進課堂的進程。當任務單設計層次清晰,符合教師的個性特征與教學風格,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變得簡潔、清晰,有效性更高?;谟腥蝿諉螌W的環節預設,課堂上教師要有強烈的任務單導學意識,轉換課堂的“主陣地”,用任務單說話,貫通課堂始終,有效推進環節的有序進程。
例如在《貓》教學中,首先結合任務一用圈點勾畫法批注貓的外形、動作、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結局,整體感知課文,然后用“讀,我看到了一只的貓”交流;品味語言,體會情感環節,結合任務二思考:當我明白事情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樣的?用簡潔語言概括;并比較領會“我家永不養貓”、“我家好久不養貓”的不同情感。通過品讀比較分析,多角度感悟主題思想,結合任務三操作,自主感想、合作探究,教師補充背景資料,領會人生真諦。教師在課堂上每個環節以任務單操作為介質,落實目標。在環節實施中,教師要清晰地把握學生的動態,如在說貓環節,教師預設揣摩描寫三只貓的語句后交流:哪一只貓是詳寫?刪去前兩只可以嗎7可有個學生說:“我棒打貓,使它冤死,可看出第三只貓很可憐?!苯處熅晚樦鴮W生巳生成的動態資源.品讀“我”的心情,分析我冤死貓的原因是不喜歡它,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刪去前兩只貓可以嗎?有較強的語言感知能力學生,能夠很快抓住文章主旨要害,在語文學習中,容易沉浸到文本中去。在環節預設的時候,教師針對這種現象,要找準“反復”介入環節的契機,環節井然有序,水到渠成挖掘出主題思想。
(三)、教師引導要精堆,學生自主顯本領。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學生學習的燈塔。教師課堂上規范、準確的表述,不僅能清晰地傳遞教學要求和知識,讓教學流程如行云流水,舉輕若重,避免環節迂回;而且能夠給學生以示范。這種精準的表述還能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表達中做到精準,避免繞彎子。如在《貓》的教學中,品讀語言,感悟主題,引導學生感悟主題時繞彎子了,影響了后面學生自主感悟的環節。雖然有客觀原因,嚴重感冒,頭腦暈乎乎,教師引導有點亂。但教師用語的精準表述源干教師自身的博學,這種博學自然離不開課外功。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p>
在這方面,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的課堂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典范。于老師用親切、平實而又不乏幽默的話語引導學生一次又一次地讀書。讀到最后,大家恍熱大悟,意猶未盡,再提筆把場景或感悟用自己的話寫出來,學生學得興趣盎然。于老師稱其為“簡單語文”,他的這一做法和我校倡導的任務單導學相似。于老師主張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讀書,自己領會,水到渠成之后,學生動筆寫一寫?!叭蝿諉巍睂W則是學生學在前,教師導在后。盡可能地把時間交給學生,他們能做的教師不做,他們能解決的教師不予幫助。只有教師引導語言高效了,學習自主學習才充分,才能把任務單導學落實到實處。
高效的教學語言,除了課前的精心預設,更多來自于課堂的即時生成;而課堂上的印興發揮,靠的是長期積累。教師在課堂上的每一句高效的語言,都是課堂內外積累的人生修養、文化知識、教學經驗,以及對學生心理知識研究的集中表現。臺上一節課,臺下十年功。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大量閱讀,提升人文教養,磨煉品格,對于語文老師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必修課程。
(四)、依單學習是手段,課后留存做檔靠。
當代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所以,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如《貓》的教學中,依“朗讀”“理解”“品味”“感悟”四大板塊層層推進。由淺入深,讓學生結合任務單自主、合作、探究理清作品內容、品味感情、領會深意、感悟人生。整個教學環節,以任務單為手段,緩緩推進課堂進程。任務單是學生學習的媒介,是預、學、習、用之整合體,顯示它在課堂中特有的效能。每一份精心設置的任務單,應是學生學習的知識檔案。目標的重點、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指導、差異的留白、環節的相伴、收獲的記載,一覽無余?,F在我校課堂任務單的實施已走向正軌,但學生留存是個很大問題。學?;ㄙM大量的財力印發任務單,但學生保存習慣很差,沒幾天任務單就不知所蹤,更不用說成為教材的知識檔案了。我建議學校發個倡議書,以班級或個人為單位,形成學科任務單保存評比,評選先進,激勵后進。
(五)、同伴互助是良方,團隊合作共發展。
俗語有曰:“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憋@示出眾人的力量和團隊合作的價值所在。任務單導學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以優幫弱。最近發展區理論研究表明: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把握“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后進生的發展。課堂小組討論,通過生生交流,后進生模仿優等生,也能完成任務,但要注意避免空對空的現象。在課堂交流時,可讓一學生當小老師,點評小組自主學習情況,小結討論后的成果,以此促進小組合作交流的落實,帶動“后進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互助是良方,教師相伴共成長。全體語文教師組成一個團隊,通過眾人的觀察,成就群體的成長,這才是課例研修的積極意義所在。這次研修課,我是執教者,也是最大受益者,有同伴的無私幫助,成就團隊的共同發展,正所謂:觀他人課堂,長自己智慧。
六、課倒研修結束語。
在整個研修過程中,研討的聲音常常響起,敏銳的目光時時碰撞,無私的互助刻刻陪伴。每次聽到同伴別具匠心的建議和關老師真知的引領,讓我明確了改進的方向。每每看到同伴用智慧的雙眼觀察、用真情的話語研討,內心充滿感激之情。它將承載我自信地走向前方,也堅信開化一中用任務單導學之路越走越寬。
教學目的:。
1、了解民俗民風。
2、理解作者通過敘述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細節描寫對表現文章主題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細節描寫對表現文章主題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過敘述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
一、課文導入??。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從小到大,我們都是伴隨著這些年年依舊的節日,和親人一起度過一年又一年的。在這些傳統節日中,同學們最盼望的無疑是春節。春節不僅有玩的、吃的、穿的,更有壓歲錢,可以買很多想要的東西。
請同學們談一下自己過年的故事、體會。
教師總結并提示:我國浙江溫州一帶是如何過年的,請聽琦君為我們講述的過年的故事——《春酒》。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2.學生自由朗讀。
要求:大聲讀課文,力求讀得順暢,讀出文中的情感,體會文中深情。
思考:作者在文中敘述了兒時在故鄉的哪幾件事?在這幾件事中出現了哪些人物?
三、整體感知。
1.????作者在文中敘述了兒時在故鄉的哪幾件事?
小結:過新年??喝春酒??喝會酒??。
2.在這幾件事中出現了哪些人物?
小結:母親??“我”?阿標叔?鄉鄰鄉親。
四、研讀探討。
作者用一些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描寫風俗。請你找出來,并談談這些細節描寫有什么作用?(分小組討論)。
1.母親:熱情好客?慷慨大方。
“她總是笑瞇瞇地說:‘大約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沒有一定分量的?!€是一樣一樣仔細地告訴別人??梢娝鍪裁词?,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p>
“母親是從不上會的,但總是很樂意把花廳給大家請客,可以添點喜氣?!?/p>
2.花匠阿標叔???熱心。
“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劃拳吆喝,格外興高采烈”。
3.鄉鄰鄉親???熱情大方。
“所以鄉下人如果對人表示感謝,口頭話就是‘我請你吃十二碟’?!?/p>
“席散時,會首給每個人分一條印花手帕。母親和我也各有一條,我就等于得了兩條,開心得要命?!?/p>
“尤其是家家戶戶輪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p>
4.“我”???童真童趣。
“尤其是家家戶戶輪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p>
“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p>
研讀小結:
問:作者為什么能在幾十年之后對家鄉的過年時的生活細節記得那么清楚,描寫得那么細致呢?明確:對故鄉有感情。
問:對故鄉的什么有感情呢?
明確:風土人情。(母親、喝酒的事)這其實也是作者所說的家鄉味。
通過作者的細節描寫,其中甜蜜、情趣和濃厚的淳樸人情便躍然紙上。
五、課堂小結。
我們讀了文章后,從作者的回憶中,我們似乎也跟著作者回到了她的童年,感受到作者家鄉濃濃的風土人情味;那種濃郁的家鄉情顯現在字里行間。
現在我們再一次體會作者的思鄉情,大家共同朗讀課文的最后兩小節,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朗讀時,注意節奏放得慢一些,抓住濃濃的思鄉情。)。
有親人的地方才是家鄉。既然家鄉味這么難忘,這么快樂,作家就想找回這種家鄉味。
六、課外延伸(指出下列詩句描寫的節日)。
a.?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
b.?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布置作業?。
1、寫一段文字,介紹一個傳統節日。
2、完成自主。
3、課外選讀有關游子思鄉的文學作品,并把它推薦給班里的同學。
板書設計?。
過新年。
風俗美??喝春酒?。
人情美?鄉鄰鄉親???熱情好客。
阿標叔?????熱心。
母親??????熱情好客?慷慨大方。
“我”??????童真童趣。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682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