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需要有明確的目的和研究對象,以便對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和解答。調研報告的范文展示了數據處理和分析的方法,可以為我們的寫作提供指導。
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必須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基本素質。
一是培養學生樹立講求誠信的道德觀念。誠信是商業道德的核心,用人單位在選取人才時,其首要標準往往是是否誠信。因此,高校必須培養學生的誠信觀念,使之形成穩固的誠信道德。
二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高校要通過多種形式鍛煉和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把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和傳授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給大學生提供各種機會進行相互協作的鍛煉,使其明確樹立起團隊意識。
三是訓練學生的求職技能。求職技能是指面試技巧、日常禮儀等方面的要求。學??梢越⒕蜆I面試輔導中心,組織模擬招聘面試,開展崗前技能培訓,組織參加招聘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
高校畢業生不應該僅僅是求職者,更是社會職位的創造者;不僅可以通過創業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還可以給別人提供更多的職位。因此,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創業教育。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是指導畢業生認識創業所必備的素質和條件,如創業知識的儲備,資金的準備,技術和興趣、個人能力,等等。
二是請富有經驗的創業成功者到學校為畢業生做報告,讓學生從成功者的經歷中積累經驗,了解創業的基本程序。
三是專設大學生創業類選修課程,讓學生通過課程系統學習創業知識。
如果說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決定學生能否順利畢業,而團隊合作精神、踏實刻苦精神、社會適應能力、持續的學習能力則是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關鍵,這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單位青睞的關鍵因素。當然這些因素必須通過一定的特色能力體現出來,而不是籠統地說自己具有團隊合作精神或者社會適應能力等。例如,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那么在求職時,就完全有資格說自己具有踏實刻苦的精神,具有持續的學習能力。至于其他能力,則可以通過別的指標來說明,這需要在校學生發掘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不斷培養自己的專長或者特長,以便自己在走向社會時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除此以外,上文所提到的個人發展的第三層次因素,即創新精神、實踐經歷、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也需要在校大學生注意平時的積累,除了認真刻苦地學習外,注意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注意觀察和思考,培養創新精神和組織管理能力,這些是個人在順利就業后能否得到繼續提升的關鍵因素。
從調研研究可以看出,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學生評價的高低主要看學生平時的積累,這些素質決不是學生在臨近畢業前就能提高的。必須在大學階段有針對性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開設就業講座,宣傳就業的相關政策,使學生認識到就業的原則是學生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學校推薦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對畢業生應強化應聘技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使學生樹立先就業,再擇業,后創業的就業觀,樹立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基層做起的觀念。
總之,要引導學生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石。在綜合素質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文化素質包括掌握知識、能力、方法、儀態等,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開拓思路。專業基本知識積累,專業技能的熟練掌握,才能擁有自身專長以形成核心競爭力。所有這些素質的形成需要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統籌兼顧,既突出重點又注意各方面素質的平衡,同時加強正確的就業觀培養,由此培植新的就業增長點,真正促成學生順利走向社會、服務社會。
近期,一篇名為《江蘇4萬20xx屆畢業生未就業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或更嚴峻》的文章發布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各大門戶網站紛紛轉載,報道稱: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20xx屆高校畢業生離開校園已經有4個月了,20xx屆新的畢業生也已經開始考慮找工作了。但目前江蘇仍有4萬名20xx屆畢業生未就業。20xx年,新的高校畢業生將達到53.2萬人,比去年多6萬人,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20xx年應屆畢業生求職旺季已經來到,為了避免企業過早進入校園招聘而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多數高校采取措施,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求職旺季。據統計,從20xx年畢業生求職者人數突破600萬大關以來,求職者數量逐年增加,據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僅江蘇省xx屆高校畢業生就有53.2萬人,均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筆者從知名社會招聘網站前程無憂了解到,目前有很多xx屆的畢業生由于在校園招聘中未解決就業問題,被迫把目光放到社會招聘中,而社會招聘大多需要一定的工作經驗,這也導致很多畢業生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卻依然無法解決就業問題;此外,筆者還從上了解到一組數據,20xx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預計將達到700萬人,比去年增加了10%,僅在廣東求職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就將達到65萬-70萬,不少應屆畢業生甚至愿意自降身價,期望以降低薪資水平的代價求得一個工作機會。
對此,筆者在前程無憂、智聯招聘、中華英才、等招聘類網站上整理出四條求職建議,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職業生涯規劃是對個人職業生涯發展道路進行規劃的一個過程,作為當代大學生更需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
從營銷學的角度看,大學生要找到工作,必須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用人單位需求何在?有一點是很明確的,它不是教育機構,旨在讓你進去進修然后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它也不是慈善機構,因為悲憐你找不到工作而履行神圣的社會職責。它是什么?是勞動機構,是雇傭你進去“干活”的,因為你付出了它所需要的勞動從而以工資作為交換的合作方式。遺憾的是,不少大學生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廂情愿地把用人單位當做配合自己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目標的工具,喜歡就進去帶著,不喜歡就一走了之。根據上用人單位反饋回來的信息,大學生就業后一年內的流失率竟高達50%,兩年內更是達到了75%!
那么,大學生在做職業規劃時應如何結合用人單位的需求呢?
在作出應聘選擇前,大學生要認真分析一下:用人單位為什么要招聘員工,希望通過招聘這些員工達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體的招聘條件,用人單位的這些信息與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和戰略是否吻合。千萬不要抱著“隨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換”的心態,那樣受傷的是用人單位,浪費寶貴光陰的是你自己。
用人單位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有不同的重點需求,大學生要做的是思考并找出滿足這些重點需求的方法,并努力身體力行。如果你能為滿足這些重點需求而作出相應成果的話,你就有機會得到用人單位的賞識和重用。同時,在不同發展階段,用人單位對員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創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員工多干少說,在迅速發展期需要員工邊干邊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員工思考了再干。
如果你希望在本單位有更好的發展,那就需要對用人單位的戰略發展需求進行研究,對用人單位的未來業務重點和崗位要求作出預測,并據此制定自己的中長期規劃。
總而言之,雖然20xx屆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非常嚴峻,但是只要大學生找準自己的定位,做好職前的自我提升,依然可以順利地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
為進一步研究分析我院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存在的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畢業生就工作具體措施,努力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經學院黨政聯席會議研究決定,開展本項調研工作。
一、調研工作組及人員組成。
為確保本次畢業生就業調研工作的順利進行,成立人文學院畢業生就業調研工作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畢業生就業調研工作是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環節,本次調研將為下一步開展就業工作提供依據。
二、調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業工作的現狀、畢業生對學院的要求,提出就業對策措施,適當提高就業率。
三、調研內容。
(一)今年畢業生就業工作總的形勢是十分嚴峻。
2、期間,需要就業崗位163萬,只能提供就業崗位100萬;。
3、今年地方鄉鎮合并,到國家機關就業難度較大;。
4、國有企業減員增效,不可能吸納太多的大學生就業;。
7、研究生就業率出現下降的趨勢;。
8、近年來待就業畢業生有增加的趨勢;。
9、社會的有效需求趕不上高校畢業生的快速增長;。
10、農大的優勢就業專業是農科類,人文社科處于不利地位。
(二)畢業生就業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除了就業形勢很嚴峻外,學生的就業觀念是影響學生就業的主要原因,目前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正在進行改革,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減員增效,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崗位,然而,我院20xx屆畢業生73%的選擇國家機關,76%的選擇事業單位,62.5%選擇國有企業。這種供需狀況的不平衡,是影響就業率的主要原因,為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學院目前正在開展就業講座,但是56%的學生在校外實習,也有的學生忙于找工作,因此,聽講座的學生較少。畢業生就業工作檔案管理較為混亂。畢業生就業工作材料報送不及時。
(三)畢業生簽約狀況。20xx年我院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57.63%,年終就業率為86.2%。20xx年我院的畢業生96人,其中社會工作40人,森林保護專業56人,可能找到工作的有12人(其中,森林保護專業9人,考取研究生2人,社會工作1人),目前的就業率為12.5%。
(四)學生的要求。擴大專業介紹(尤其是社會工作專業),增加宣傳力度,提供就業信息,聯系用人單位,開展就業輔導講座,提供實習和實踐鍛煉機會,幫助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解決不能報考公務員的問題。
(五)工作對策。
5、加強畢業生就業檔案管理,理順畢業生就業的各項工作;。
8、開展就業援助計劃。為貸了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特別推薦就業崗位。
針對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研范圍覆蓋附近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范與非師范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研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為94。3%。調研文件采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調研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于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后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后擇業、先擇業后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研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占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回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于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回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于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里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研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占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干。
作為師范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于學?;蚩蒲袡C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為重點考慮。兩項占的比例分別為36。62%、26%。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研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于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驅I、應聘技巧則各占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范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于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見圖7。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后,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于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說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范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于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于不平衡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著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
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占據一定的分量。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研中,學生認為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占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局限于信息發布、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說,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大學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研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范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近期,一篇名為《江蘇4萬xx屆畢業生未就業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或更嚴峻》的文章發布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各大門戶網站紛紛轉載,報道稱: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xx屆高校畢業生離開校園已經有4個月了,xx屆新的畢業生也已經開始考慮找工作了。但目前江蘇仍有4萬名xx屆畢業生未就業。xx年,新的高校畢業生將達到53。2萬人,比去年多6萬人,就業形勢更加嚴峻。xx年應屆畢業生求職旺季已經來到,為了避免企業過早進入校園招聘而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多數高校采取措施,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求職旺季。據統計,從xx年畢業生求職者人數突破600萬大關以來,求職者數量逐年增加,據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僅江蘇省xx屆高校畢業生就有53。2萬人,均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筆者從知名社會招聘網站前程無憂了解到,目前有很多xx屆的畢業生由于在校園招聘中未解決就業問題,被迫把目光放到社會招聘中,而社會招聘大多需要一定的工作經驗,這也導致很多畢業生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卻依然無法解決就業問題;此外,筆者還從上了解到一組數據,xx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預計將達到700萬人,比去年增加了10%,僅在廣東求職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就將達到65萬—70萬,不少應屆畢業生甚至愿意自降身價,期望以降低薪資水平的代價求得一個工作機會。
對此,筆者在前程無憂、智聯招聘、中華英才、等招聘類網站上整理出四條求職建議,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在作出應聘選擇前,大學生要認真分析一下:用人單位為什么要招聘員工,希望通過招聘這些員工達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體的招聘條件,用人單位的這些信息與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和戰略是否吻合。千萬不要抱著“隨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換”的心態,那樣受傷的是用人單位,浪費寶貴光陰的是你自己。
用人單位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有不同的重點需求,大學生要做的是思考并找出滿足這些重點需求的方法,并努力身體力行。如果你能為滿足這些重點需求而作出相應成果的話,你就有機會得到用人單位的賞識和重用。同時,在不同發展階段,用人單位對員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創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員工多干少說,在迅速發展期需要員工邊干邊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員工思考了再干。
如果你希望在本單位有更好的發展,那就需要對用人單位的戰略發展需求進行研究,對用人單位的未來業務重點和崗位要求作出預測,并據此制定自己的中長期規劃??偠灾?,雖然xx屆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非常嚴峻,但是只要大學生找準自己的定位,做好職前的自我提升,依然可以順利地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
中文摘要:近些年,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促進了社會的迅速發展。但是,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帶來了巨大的教育資源浪費,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一現象不僅潛在地影響著社會的持續發展,也對現實社會的穩定提出了挑戰。
關鍵詞:
正文內容。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過一年,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當前的就業大環境下,結合目前就業形式以及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供需狀況進行分析,并針對當前畢業生就業問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議。
2011年6月畢業的630萬大學應屆畢業生和2010年沒找到工作的200多萬往屆大學生一起涌入人才市場求職競爭,競爭極其慘烈。2010年6月畢業的600多萬大學生中,到2010年10月底還有至少300萬還沒有找到工作;而已經找到工作的大學生中至少160萬的工作職位相當于中學生直接就業的職位,也就是至少460萬大學生陷入了就業十分艱難的狀態。根據前幾年招生數據推算,今后幾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將保持大幅度的增長。由于今后幾年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會有大的變化,可以預計,大學生就業競爭將更加激烈??傮w情況就是所有職業能力不能達到前20%優秀程度的大學生,一畢業就會成為非常無助、非常弱勢的社會底層。
1.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變化的錯位帶來的就業壓力。我國目前的就業矛盾既存在總量問題,也存在結構問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完全脫鉤,因為“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高校畢業生統由國家分配,根本不用考慮就業問題。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市場需求對大學生就業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而高校專業設置并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重理論輕技能的現象非常突出,從而造成供與需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某些專業過剩致使一批大學生成為失業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專業技術工種斷檔而導致技術工人嚴重不足。人才培養結構的嚴重失衡,加大了國內的就業壓力。
2.學生就業渠道不暢。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干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于特定人群。對大多數人來說,網站和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nn。
是畢業生期望的薪酬明顯高于用人單位的薪酬定位;二是畢業生在工作單位的選擇上,一般要求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大企業和“三資”企業,對民營和中小企業不屑一顧;三是在工作區域上普遍要求到東部發達地區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發達地區就業。由于大學生就業的期望值過高,既給個人、學校和用人單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4.學生缺乏就業培訓機會。不少企業拒絕承擔大學生就業后的“在崗培訓”費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事實上,一個理工科畢業的大學生,需要在畢業后的工作崗位經過一定時間的繼續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工程師。要達到這一要求,只能是大學生個人和家庭承擔,而如果把“在崗培訓”轉移到學校里面去完成的話,在時間和金錢上都將是非常不經濟的。
5.學生缺乏求職技巧。這是明顯職業能力不足的表現,很多學生在校期間不會投入時間去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有,也是很少,并且學校在職業能力培養方面意識不足,最終導致普遍大學生職業能力不足,在學校和企業之間產生了各層現象,這也是中國存在的很嚴重的問題。用人單位表示,部分學生在求職時往往表現得不夠自信,過分緊張,回答問題時支支吾吾,表現不出自己的實力。更有一些求職者面試時弄虛作假,企圖欺騙蒙混過關,誰知很快就被有經驗的用人單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試失敗的慘痛教訓。而這樣久而久之,用人單位也會覺得大學生不誠信而喪失信心。
1.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教育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文化資源,這些資源的使用集中表現為教育經費投入。大學生作為高層次專門人才,其培養費用是相當可觀的,隨著高校并軌改革和社會工資水平的整體提高,大學生的培養費用也逐年增長。如此大量的經費投入高等教育領域,培養出的大學生不能就業,無法獲得收益回報,無疑等于這部分教育資源的浪費。
2.高層次人才的浪費。高等教育的人才是高層次專門人才。大學畢業生不能及時作業,就意味著這一部分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閑置或不能在用其所長的崗位上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這無疑是高層次人才的直接浪費。
3.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是教育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整個民族素質素養的根本保證。世界民族進化的歷史經驗和個體發展實驗表明,提高素質素養的關鍵在于基礎教育的扎實和高質量。只有如此,才能為高等教育提供優質的“原材料”,保證高等教育的高質量運行。因此,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基礎教育為重心,這就意味著,在經費分配上,要充分保證基礎教育的需要。我國目前教育經費相對老說還比較拮據,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還比較薄弱,因此教育發展和教育經費投入的重點還應是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投入的倒置,在一定程序上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生源質量,使整個教育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當然,大學生畢業就業難現象也有其潛在的積極面,這是一種重要的預警信號。從大學生個人角度看,就業形勢嚴峻將激發他們自覺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和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從高等教育組織者角度看,他們也會由此醒悟到教育結構、專業設置不盡合理,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這將警世教育管理者審時度勢,適度發展高等教育,合理調整高等教育內部的專業、課程結構,培養符合社會生產需要的高層次專業人才。
1.采取更加積極的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政策。
各級政府要通過宏觀調控這只“手”,出臺更加積極的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具體包括:
(1)積極開發和創造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公益性崗位。
(2)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到農村就業。要引導大學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把目光由原來的國家機關、重點單位轉向那些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就業地區由那些經濟發展地區轉向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同時,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其到西部、到農村、到基層工作。
(3)鼓勵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加快建設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稅收、工商登記等方面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給予扶持。通過優惠的政策、良好的環境,鼓勵大學生自主就業,積極創業。
用人單位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念,消除性別、學歷等偏見,完善用人機制,努力為大學生就業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溫家寶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演講時指出:“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痹诮鹑谖C面前,企業家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一方面,不要輕易裁員;另一方面,要努力吸納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關懷,切忌求全責備、吹毛求疵。當然,政府也要切實承擔責任,給予企業必要的補貼,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使他們盡量不裁員,并力所能及地吸納大學畢業生。
3.堅持面向市場辦學的方針,促進教育同就業的結合在新形勢下,高校要轉變教育。
教學。
觀念,堅持面向市場的辦學方針,實現教育與社會實際需求接軌,把教育與就業聯系起來,緊緊圍繞社會需求,大力培養多層次實用人才,以適應市場需要。
(1)要按照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的原則,加快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和勞動力的需求,堅持有保有壓,適度控制高等教育發展規模,鼓勵、引導、扶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學生的合理分流。
(2)要積極把握經濟社會走勢和就業市場的變化情況,主動適應人才社會需求,靈活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既要重視少數高、精、尖人才的培養,更有加強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要加強學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提高實際操作能力,適應環境變化能力,拓寬理論功底和知識領域,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3)要建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效機制。理順就業指導工作的體制,建立相對獨立的就業指導機構,并充實人員與配備,充分拓展機構職能。
(4)要注重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幫助畢業生科學分析市場,客觀認識自己,要幫助畢業生掌握一定的擇業技巧,善于在就業市場中推銷自己,實現就業。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所以一定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高校畢業生狀況的調查分析》《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形勢政策》。
我院20xx屆畢業生共有6個專業284人。xx專業165人、xx專業75人、xx專業3人,xx專業11人、xx專業10人、xx專業20人。截止到20xx年10月16日我院20xx年畢業生簽訂協議并落實就業單位的266人,簽約率為93.66%。
2、就業去向分布情況。
我院20xx屆畢業生分布主要在xx省,共有200人,占就業畢業生總數的70.42%;xx省地區共接收我院畢業生人37人,占13.02%,其他省市地區共11人,占3.87%。從就業單位來看,我學院畢業生主要進入各xx單位工作,共有170人,占59.86%;進入xx公司共64人,占22.53%。
1、學院領導重視就業工作,各部門的積極配合與協助。
學院以黨總支書記為主導,成立了以學工干事,畢業班輔導員組成的畢業生就業工作小組。工作小組分工明細,責任到人。主管領導、學工干事、輔導員根據不同時期學生的就業情況及思想變化,組織召開就業工作推進會議,開展就業動員會。
3、增強服務意識,努力為畢業生排憂解難。
首先,學院積極配合學校招生就業處工作,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招就處的各種招聘工作,特別是針對鐵路相關單位和企業開展專場招聘工作,讓學生更加了解企業,提高就業質量。其次是建立校內網絡交流平臺。隨時將一些就業信息發布出去,讓學生第一時間獲取就業信息,同時,利用這個交流平臺,把平時不愿意表露思想的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積極與學生交流,幫他們解決他們在就業工程中遇到的困難。
就業不但要做好“售前”服務,同時還要做好“售后”服務。我們本著學生在校是我們的學生,要為他們服務,畢業后仍然是我們學生、校友,也要為他們服務好。畢業生畢業后,很多學生涉及到改派、辦理戶口、組織關系等事宜時,每每找到我們,無論是誰肯定會及時的放棄手中的工作,為他們做以耐心的解答。此外我們還對在畢業時還沒有就業單位的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一一對他們落實就業工作。
1、學生就業期望值較高。由于我院近兩年學生就業火爆而且多數專業都能進鐵路單位,有相當多的畢業生采取了觀望的態度,特別是鐵路單位沒來招聘或者沒有關閉招聘口之前,不想去任何單位應聘。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自身的就業定位,從而錯過了很好的就業機會。
2、女生就業存在困難。由于學校的專業的特殊性,對女生外在要求較高,女生就業比男生遇到的困難加重。
3、就業指導工作尚缺乏系統性,個別指導的廣泛性不夠,就業指導工作的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當今社會中,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周圍就業環境也日益嚴峻了起來。對于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講,就需要具備更多的能力及素質以適應不斷變快的生活節奏。為弄清大學生就業的現狀,以及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在供需方面雙方出現的問題。如何使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其自身的增值,更快地融入企業的發展中,在企業如何有效地發展,我們自發組建了關于大學生寒暑假以及應屆畢業就業的暑期實踐調研。
隊員精心挑選并相互熟悉,成員之間配合密切,靈活性較大,分工十分明確。有在兼職同時深入企業做調研的,有在暑假專職在工廠做調研人員,有文字處理較好的人員,能第一時間反饋調查結果。
其中張瑜、熊亮、李亞歐、韓傳燕利用家鄉優勢,在當地在家調研工廠現狀,發放問卷,了解工廠對學生寒暑假工作的需要狀況。同時利用網絡媒體,例如騰訊、朋友網、有我網、社區等大學生網站發放電子問卷。
我是,深入企業一線的同時對工廠進行深入調研的。原本計劃的是在南京統寶光電有限責任公司深入企業一線的同時,對工廠進行深入調研。但,因為種種原因臨時轉到了上海昌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深入企業一線做調研,我感覺此番來上海非常不虛此行,我收獲了許多,也圓滿完成了預定的任務。
進入公司首先接觸到得就是中介,一直聽人說黑心中介,這次是深深地感覺到了。首先就是他們組織特別混亂,特別是亂收費,強制性的購買一些不符合物價的東西。我想這也是阻止大學生寒暑假就業比較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中介行業混亂亂收費現象嚴重。為了進入公司,跟我一批來的大學生都忍了。
剛進公司是,認識也認識了一些大學生朋友。其中一個湖北武漢的朋友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我倆一起上班下班,但做了幾天他留下了一句:“哥們,這里不是我的圈子,我走了”。好朋友走了,給我的打擊也是挺大的。最終也是堅持了下來,后來一次事件差點沒讓我精神崩潰,我的手機在職工宿舍被偷了。父母勸我回家,我認為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沒說什么就這樣堅持了下去。這些生活遭遇并不是個例,在大學生的寒暑假工作和求職過程中都是非常容易遇到的。很多同學堅持不下去就做了“逃兵”,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又一重要原因。
再說說關于公司,公司是一個非常大的公司,管理十分嚴格。到處都有一些條條框框,老工人都說在工廠像監獄一樣。另外工廠施行門禁制度,流水線作業。大部分大學生到工廠都做了op(普通操作工),做最累的工作拿最少的錢。一個產品的生成要經過多項的分工,他們的分工很細,對員工的要求是很嚴格的,每個工序上都有上十名員工,但只聽到機器的聲音,每個人都在忙忙碌碌。作為新手,跟那里的員工打完招呼后,便開始投入到了學習當中。首先是在那里看員工們怎樣操作,接著請教他們介紹一下操作的要領和技巧,并慢慢的結合實際操作體會其中的技術。公司十二小時工作制度,白夜班兩個月才輪換一次。我不幸做了一個半月的夜班,都忘了白天是什么樣地。但,大公司還是有很多好處的。公司伙食供應、住宿、人文關懷也能讓我們感到一絲安慰。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就是每天喊得口號“磐石品質,鋼鐵紀律,5s咱最棒?!?/p>
在公司我不斷地向老工人、管理人員、大學生詢問關于就業的方方面面,做了詳細的調研工作。在高層次上,凡是我們遇到什么不懂的東西,管理人員也都熱情地給我們講解,讓我們了解到了許許多多生產和管理的知識。真正了解了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以及可能遇到什么問題,得到了書本上永遠不能得到的東西。得出的的結論以及分析會在報告最后給出。
先將公司簡介如下:
昌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昌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于20xx年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康橋工業區投資成立,母公司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臺灣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之關系企業,目前和碩集團在浦東新區康橋已注冊三家公司,構成“和聯/永碩華東營運中心”,總投資6.27億美元,包括昌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筆記本電腦、手機等電子信息產品的研發與制造,是全球五大筆記本電腦生產企業之一;鈞碩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電子信息產品相關精密模具的設計與制造;華謙商貿(上海)有限公司,主要從事it相關產品的內銷服務。
接著根據四位同學給我的他們在暑期實踐調研的反饋,特此記錄了他們的調研歷程。
對與盼望已久的暑期實踐開始了。四位同學的暑期實踐活動是關于大學生寒暑假以及應屆畢業就業的暑期實踐調研做調查問卷,共分為三組,張瑜、李亞歐為第一在家鄉廬江做調研,熊亮為第二組在家鄉六安做調研,韓傳燕為第三組在家鄉宣城做調研。
根據四位同學的口述,現將活動過程口述記錄整理如下。
在張瑜、李亞歐家鄉廬江記憶最深的一家公司,找到他們的經理,他們向他介紹了下情況,沒想到他連看都沒看就叫我離開,還叫我別去打攪其他人工作。第一次就遭到這樣的拒絕,他們心里并不好受,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去其他公司。但后來,去了其他一些公司也找到了一些比較熱情的公司,完成了調研任務。
據熊亮同學反映,他的調研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每來到一家公司透過玻璃窗,看到里面員工都正忙著工作,就會在公司門口徘徊猶豫一下,他怕進去會打攪他們,也擔心他們沒時間理會他。但必須得去,所以每次他都鼓足勇氣進去.每當他推開門的時候,他們都刷地看,一雙雙眼睛盯著他,但很快他們又投入到工作中去了,一開始熊亮還真有點不知所措,這么多人也不知道該找誰好。然后他問了下旁邊的一個員工經理在哪,直接去找經理。有的經理比較忙,就叫其他人幫他填問卷,有的叫他等一下再去拿,說先看一下,但當他再去拿的時候,她又說沒時間。但,最終在熊亮同學真誠熱心的不懈努力下也圓滿的完成了調研任務。
第三組韓傳燕則是比較順利的,其中有一個經理讓她印象蠻深刻的。她問我做這個問卷有什么目的,是不是填完以后會幫他們做到一定的宣傳,韓傳燕同學是學校暑期實踐活動弄了這樣一個課題,也會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他們有的還很同情大學生暑期實踐調研,說這么熱的天在外面跑也不容易的,所以他們有的還倒水給喝,還蠻愿意填寫問卷,可能問卷頁數比較多,而且問題也有些麻煩,所以有時填完一份問卷也花了他們幾十分鐘.在這次實踐中,她也了解了公司的一些基本情況,看到了他們的工作環境??吹矫恳粋€員工基本上都有一臺電腦,他們都在電腦上進行操作。以前也沒去過公司,也不知道公司的狀況,現在也算了解了一點點。在他們休息的時候看到他們同事之間相互開玩笑,嬉戲,覺得他們相處的很開心,在和諧的環境中才能輕松的工作,所以融洽.和諧的工作環境很重要。
三組同學的暑期實踐很快就結束了,雖然這次實踐的時間并不長,但在這次實踐中卻學會了很多,體驗了也感受了不同的待遇.一開始被人拒絕心里會不太好受,慢慢的被人拒絕多了也就無所謂.一開始走進公司看到這么多人有點慌張,有點不知所措,后來也就鎮定.從容了很多,而且也能更加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更好的提高了與人交流的能力。在這次實踐中,也更能體會到社會要比學校復雜的多,競爭也更加激烈,在學校只要處理好與同學和老師之間的關系就好了,但在工作中,不僅要處理好與同事,老板之間的關系,還要學會更多處理事情,應對事情的能力。
一直對暑期實踐充滿了期待,覺的暑期實踐是個很好的鍛煉機會。通過實踐可以接觸社會,并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際當中去,并把遇到的問題和看到的現象用學過的知識去分析,真正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而且通過暑期實踐鍛煉我們的能力,擴大我們的知識面,能夠了解到更多的東西,還能培養我們處理事情的能力,提高與人交流的能力。他們最后都表示,參加暑期實踐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根據調研和實地體驗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引導職業社會化觀念,循序漸進地改變傳統就業取向。大學生就業觀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職業選擇隨著年齡的增長,受到個人興趣和志向的轉變以及就業環境變化的影響。因此,對學生的就業指導要落實到日常的工作中。
其次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職業方向第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太學畢業生是高校生產出的“教育產品”,在教學活動中,大學應該加強實踐環節的設計,為學生創造機會與用人單位接觸,讓學生早日介入就業市場,為就業早做準備。我們應當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氛圍,培養創新意識。
接著大學生要善于自我調適,進行科學職業規劃。大學生也應面對市場需求,做出積極的調整,在心態和觀念上,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就業技能。大學生自身的心態應逐步調整與完善:客觀評價自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每一個大學畢業生首先要認清自己,有一個適當的自我定位,客觀評價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
最后政府要完善法律保障體系其次要認清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同時建立健全政策保障體系政策保障體系。政府相關部門要深化體制改革,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政策支持政策引導,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偏遠地區及基層單位就業。目前,中小企業的發展,急需大量的人才,這是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之一。建立和完善就業信息網絡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利用準確、高效、全面的收集、篩選、分析評估各類信息,實現供需雙方的資源共享。同時更應規范中介市場,讓中介更好的為大學生服務。
指導老師:羅文雯。
隊長:孫維維。
隊員:張瑜。
熊亮。
李亞歐。
韓傳燕。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不斷進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步伐,高校大學生數量迅速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現。通過本次問卷調查,我們進一步了解分析了大學生就業觀念以及大學生為就業所需要提高的素質能力和就業工作指導,尋求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途徑。
1.1提出問題。
近年來,用人單位所招職工幾乎都為大學畢業生。在這個大學生多如牛毛的社會,大學生已經不能領時代潮流,將大學生視為天之驕子的時代早已過去。許多大學生正為找工作而煩惱。這就是說,大學生難找到工作,而大學以下學歷的便難上加難。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大學生要有憂患意識。
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社會“精英崗位”依然存在,但大學生選擇它的機會成本大大提高了,除了少數精英人才外,大部分畢業生將會“大眾化就業”,接受“大眾化崗位”的選擇。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大學生就業模式從“國家包分配”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轉變以及就業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就業價值取向也不斷發生變化,呈現出一些新特點。調查研究新時期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把握其變化趨勢,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可以為大學生就業與就業政策的實施及教育實踐提供重要的參數,對解決大學生就業中的實際問題、針對性地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加強對大學生價值觀和就業觀的教育引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了解我校大學生的就業期望,自身素質的評價,學校就業指導,對就業形勢的看法,旨在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通過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的調查,更好地調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關系;為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作一個新的描述;幫助大學生盡快認識自我,學校為學生提供就業引導,使學生能謀取理想職業。為同學們在今后的求職就業過程中提供參考。
1.2背景說明。
經過了去年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家對20xx年大學生就業形勢,格外關注。去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727萬,被一些人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然而20xx年,大學畢業生有749萬人,大學高校畢業人數創歷史最高,堪稱“史上更難就業季”。據《20xx典范企業人才招聘狀況報告》顯示,盡管20xx典范企業在市場上收入平均增長23.4%,招聘規模達到38萬人,平均每家招聘683位大學應屆畢業生,比20xx的606人增加了12.8%。但20xx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749萬,是高校畢業生人數最多的一年。加上14年尚未就業的大學生,今年20xx年大學生就業形勢仍難好轉。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就成為了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2.1被試。
選取本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共計4個年級的70名大學生作被試(以班為單位整群抽樣),剔除4名被試的無效問卷和量表,實得66名被試的有效問卷和量表66套。
2.2工具。
調查。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7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66份,有效率為94%,其中男生占51.5%,女生占48.5%。由于在抽樣調查中,充分考慮了樣本的代表性和性別比例的協調性,因此此次調查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當前大學生擇業心態。為方便學生答題,問卷均采用選擇題形式,分為單選和多選。
2.3數據處理。
本研究采用問卷星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根據問卷調查的數據統計結果來看,98%的在校大學生規劃過自己的就業目標,但其中77%的同學對此目標不明確,只有21%的大學生有明確的就業目標。如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的就業情況不太重視,本著過一天是一天的“寒號鳥”精神,沒有什么精神動力。
表1。
圖表2顯示,在對自己的.興趣特長及能力的了解方面,只有18.2%的人非常了解自身能力,72.7%的人比較了解自身能力,還有9.1%的學生完全不了解自身能力。由此可見先進大學生的在校生活太過松泛,很多學生不僅不重視專業學習,更不重視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對未來的迷茫。
表2。
圖表三顯示的是四個年級對以后自身職業發展的優劣勢的看法,可以看出不論是剛入學的大一還是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都有約60%的人不太清楚自己在職場中的優劣勢,甚至還有16.7%的大四學生沒考慮過這方面情況,這再次體現了在校大學生有相當數量的人對自身定位不明朗,對未來缺少思考和規劃。
表3。
3.2大學生“官本位”觀念減輕。
在“選擇就業單位”問題的回答中,根據圖表4可看出選擇“政府機關”的同學占16.7%,僅排在第五位。與此同時,絕大多數同學仍然最看重事業單位,尤其是國有企業單位,而以往“政府機關”這一熱門行業并未顯出優勢。非國有企業也成為學生的重要選擇之一,比例高達47%,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官本位”就業需求逐漸減輕,正逐步樹立自主就業意識,不斷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表4。
3.3大學生重經濟待遇,更重發展前途。
設置“選擇職業時考慮的因素”選題時,共設計了“收入及福利”、“工作地點”、“工作穩定程度”、“單位發展前景”、“個人發展機會”、“專業對口與否”、“個人興趣愛好”、“日常工作環境”、“單位類型與規?!?個選項,根據圖表5可以看出,在眾多的選項中,選擇了“收入福利”回答的學生比例達到60.6%;選擇“單位發展前景”和“個人發展機會”的同學各占到56%和53%。
表5。
根據圖表6可以看出,在“企業收獲”問題中57.5%的學生仍然把酬薪福利放在首位,但也有33%的學生覺得從企業獲取先進的管理模式很重要,還有28.8%的學生重在實現自我價值。
表6。
從這兩幅統計圖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絕大多數同學認為選擇職業時“單位發展前景”、“個人發展機會”、“收入福利”的三個因素起著關鍵的作用??梢钥闯鲭S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新一代大學生的個體意識逐漸加強,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關注生存條件。
在擇。
業觀上既重經濟待遇,把它作為生活的基礎,同時更重視前途發展,有較強的事業心。
大學就業選擇多元化更多體現在對工作地域的選擇方面,目前大學生就業“孔雀東南飛”的狀態日趨明顯,在表7中可以看出,雖然選擇“有較大發展機會”的學生比例仍然高達45%,顯得稍為偏高些,但選擇其他城市的比例也接近50%,這也說明在就業單位地理位置的選擇上已不僅僅是經濟發達地區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也逐漸成為畢業生選擇的重點,與當前社會上人才回流趨勢相吻合。
表7。
就對“一線城市蟻居”問題的看法中,四個選項比例差別不大。在表8中可以看出贊同去一線城市蟻居發展的學生占47%,剩下53%的學生則認為這種擇業行為太過于盲目且會增加一線城市的就業壓力,更不利于自身發展。由此可見,大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上更加理性化,多元化。
自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至今,全國高校在校學生人數達2300萬人,規模居世界第一。
與此相對應的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連年持續下滑,從20xx年的83%降到了20xx年的72.6%,下降了10個百分點。在我國長期被視為天之驕子、從來不曾被就業困擾的大學生,出現了失業問題,而且失業的范圍和規模逐步攀升。大學生就業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并不能簡單地用單一原因來解釋和分析。因此,政府、高校和相關研究部門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也各有側重。我們這里主要討論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中所發揮的作用。
作為全國高等院校最為密集的地區,x市x區更是面臨著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問題。xx區轄內擁有x大學、清華大學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類成人高等院校和眾多民辦院校,在校大學生人數占x市的79%,每年有20000多名大學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畢業,其中有許多人就在轄區內就業。一直以來,xx區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斷總結工作經驗,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成績顯著,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勢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發展的地方。
為了更準確地把握高校大學生對政府就業服務的具體需要,更清晰地發現工作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更好地打造服務性政府,xx團區委聯合x大學團委理論研究室,以“駐xx區高校大學生就業需求狀況”為主題組建了課題組,于20xx年7月對xx區高校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我們期望通過這一調研能夠對該主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提出初步的對策,以便于找準未來政府就業服務工作的著力點,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使工作舉措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本次調查采取配額抽樣的方法,共調查了300名學生。全面考慮到男女性別比例及專業和年級及學校層次等情況,主要調查包括x大學、x師范大學、x語言文化大學、中國農業大學、x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x)、x體育大學、x工商大學、首都師范大學、x城市學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xx區高校學生的就業問題,不過因為并非隨機抽樣,加上樣本量的限制,因此在進行推論時應較為慎重,此數據能夠為我們的就業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議。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對駐區高校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求職意向、求職心態、求職最先考慮的因素、求職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且,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從群體層面和個體層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會、基層工作、大學生自主創業等求職渠道對大學生就業的作用。通過調查我們發現,xx區政府在就業服務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數高校學生的認可和肯定,無論是從宏觀的服務機制、服務內容,還是從具體的服務態度、服務過程來看,都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了切實的便利;同時,政府有必要加強就業政策措施的宣傳工作,使客觀準確的政策信息傳播到更多的個體,以便于大學生更好地開展求職決策;大學生對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觀的總體發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觀的具體落實層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為學生和社會之間的橋梁,擔負著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有必要進一步改進就業工作,完善育人環境,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從個體源頭上緩解就業難問題。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強職業意識教育,讓大學生具備緊迫意識,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去了解相關政策。共青團作為高校開展第二課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來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學生對共青團在服務就業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聯系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見習活動”、“開展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開展高校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服務維權,保障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這些期待對我們共青團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養發展人才,做好就業服務工作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1.當代大學生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擇業焦慮感普遍存在。我們仔細考察了駐xx區高校大學生的求職心態分布,半數以上的同學有些焦慮,一成同學非常焦慮。學習階段越高,擇業焦慮感越強。伴隨中國經濟社會改革步入攻堅階段,就業市場總體上表現出結構性的人力資源供過于求的矛盾。適當的焦慮可以促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危機意識和緊迫意識,在步入社會之前做好職業規劃;過度的焦慮會導致大學生情緒不穩定,在重大問題面前無法保持足夠的冷靜,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擇業失敗,造成更強烈的焦慮。xx區是全國高校聚集區,人才濟濟,競爭激烈。在這種環境下,高校學生背負著沉重的就業競爭壓力,極易產生焦慮感。
2.當代大學生就業需求呈現多元化、現實化特點?,F代社會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各種思潮不斷碰撞交融,價值觀念趨于多元。不就業族、考研族、創業族、打工族、出國族紛紛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職業選擇可以使得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充實到社會中的各種崗位上去。大學生作為具備較高文化知識、道德修養的社會群體,只要善于學習、踏實肯干,都能做出優秀的工作業績。當前,社會轉型進入固定化階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會主流價值觀也趨于理性,個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經濟利益的考量,都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和求職行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的形成,高校畢業生在享受大眾化教育成果的同時也肩負著就業壓力。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個被選擇者,而根據現實情況和個人特點的綜合因素考慮擇業,將有助于謀得理想職業。
3.當代大學生求職狀況理性與盲目并存。xx區高校大學生當中,相當一部分同學有比較清晰的職業規劃,了解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和鼓勵措施,熟悉用人單位的招聘流程,會通過各種渠道提前實習以獲得就業機會,整個求職過程比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學對政府就業政策不了解,缺乏實習見習的機會,缺乏對就業信息的了解,表現得比較盲目。理性與盲目并存的現象,有其客觀、主觀原因??陀^上看,政府就業服務工作做得不夠,在就業政策宣傳、就業信息共享等方面還有待改進;主觀上講,大學生個體對就業形勢、自我特點的認識程度不一樣,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也存在差異,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樣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實習的機會和知曉政策的渠道。
1.宏觀調控需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普遍對政府在宏觀調控、就業服務方面的作用的認識比較模糊。這與就業政策法規宣傳不到位,大學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暢通有一定關系。在這種條件下,政府在就業市場的宏觀調控職能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就業市場中的社會資源也無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學生就業市場因而出現了“假性飽和”的現象。
2.大學生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不完善。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不完善會影響大學生順利就業。一方面,大學生對就業市場的運行缺乏了解,對相關單位的人才期望情況反映滯后,不能有針對性地主動調整自己的求職策略;另一方面,大學生很難通過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識技術能力等深層次的優勢,人力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雖然政府提出要建設大學生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在,但實際上依然是被動的等待畢業生和企事業單位來向自己獲取信息,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對于就業市場多樣化的適應能力。
3.對大學生到普通企事業單位和基層、農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學有意去基層鍛煉、服務農村、支援西部,這個數據雖然樂觀的,但是目前這方面的教育宣傳、組織動員工作還不得力,對服務基層的同學的財力支持還不到位,對普通企事業單位和基層、農村工作的待遇保障還不完善,這主要體現在目前大學生就業還是偏向大城市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4.對大學生創業工作支持不夠。隨著高校持續擴招帶來大學畢業生總量的持續增長,社會將難以提供足夠多的合適就業崗位,這就要求畢業生必須轉變舊有的就業觀念,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大學生需要有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不能滿足于做求職者,還要有成為職業崗位的創造者的準備。大學生創業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識積累不夠、缺乏社會經驗、心智不夠成熟、缺少運作資金、創新能力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我們在調查中發現,xx區高校大學生認為政府在創業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夠,創業所需要的各種服務還不夠完善。
(三)對策分析。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是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因素,要把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作為政府就業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并存的現象,突出反映了畢業生就業觀念方面的問題,政府應積極引導高校及相關組織機構,著重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做工作。一是引導學生樹立“適應”的觀念。學生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要根據性格、愛好以及其他自身情況選擇與自己的個人特點相“適應”的工作,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客觀看待自身條件,調整好心理狀態,提高就業核心競爭力。要正確評價自己,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有“流動”意識,不要認為“一次就業、終生不變”;要開闊視野,拓寬就業面,不要自縛手腳;要提高綜合素質,增強競爭能力。二是引導學生樹立“行行建功、處處立業”的成才發展觀。政府應該通過開展創業沙龍、創業者座談會、“創業者風采”報告會等多種形式,幫助畢業生轉變計劃經濟下陳舊的就業觀念,鼓勵他們抓住西部大開發、小城鎮和城市社區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等契機,到西部就業,到中小城市和社區就業,到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到各行各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貢獻聰明才智。
2.完善大學生就業政策,加大綜合支持力度。首先,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制定和貫徹落實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各類優惠政策,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淡化戶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戶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政府應出臺鼓勵各種資本對畢業生新創高科技實體進行投資的傾斜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并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咨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稅收等方面予以特殊優惠。
3.促進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增加大學生就業見習機會。政府需要不斷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導和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服務指導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資源優勢,積極地在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架橋筑路。xx區政府應加強與高校的協作,建立高校畢業生求職信息庫,探索建立人才儲備周轉制度;同時與用人單位溝通,收集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崗位信息,促進供求匹配。政府應廣開渠道,給學生創造到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進行短期就業見習、掛職鍛煉的機會,幫助學生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增強求職就業能力。
4.建立科學實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統。政府應整合就業信息資源,形成全國統一的就業發布渠道,在全國真正形成就業代碼規范,就業信息統一開放,就業指導科學合理,區域性就業信息與全國就業信息互動,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定期由專門機構發布大學生就業資訊和相關政策,實現供求雙方信息資源共享。xx區高校密集、企業眾多,建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人事部門與教育部門等要聯合編制信息,把職業情況、學校專業情況、招聘計劃人數、就業需求人數等相關信息對應起來,保證信息的及時更新和完善,增強預測方面的信息,以減少學生求職過程的盲目性。
5.針對不同類型的就業人群,提供相應的完善的就業服務,提高政府科學服務的水平。本次調研在針對xx區不同性別、年級、專業、生源的大學生人群進行相關性研究時發現,不同人群在職業規劃、求職意向、求職心態等諸多方面都有顯著的差異。針對這些差異,政府應對不同的就業人群提供相應的、多元化、個性化的就業服務,因人而異、有的放矢,把政府的宏觀就業政策能夠在微觀層面獲得最大收益。這一方面需要政府組織有關專家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分類研究,對于各種特征就業人群提出配套的服務措施;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細化政府職能、完善服務設施,以保證各類服務措施的落實到位。
6.共青團應充分發揮育人優勢,切實提升服務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其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應該是共青團工作特別需要著力的地方。首先,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理論學習、科技競賽、創業大賽、原創文藝活等,使“第二課堂”活動與學校教學模式形成有力的配合,培養終身學習和全面學習的能力。其次,要加強社會實踐工作,大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擴大實踐參與面,積極開辟社會實踐新形式,豐富社會實踐新內容,努力通過社會實踐工作引導大學生真正做到“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學到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才能的本領。xx團區委著力推廣的“就業直通車”項目,以團區委為紐帶,推進xx區內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的良好互動,有效整合了地區各種資源,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了鍛煉才干、磨礪品格的平臺,有些單位還嘗試在深入考察的基礎上擇優選拔部分實習畢業生。這一項目有效地縮短了高校學生對工作單位的適應期,受到高校學生和企事業單位的普遍歡迎,取得了非常好的實際效果。再次,要加強人生導航,大力提高學生的自主選擇能力。共青團應該大力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學會排解挫折,形成自主、獨立選擇的習慣和能力,形成耐受挫折、堅強柔韌的品格。
整體來說全國的情況不是很好,也就大約70%左右,相比之下,全國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業情況要好點,可以達到80%以上!
據教育部的統計,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559萬人,比增加64萬人。而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壓力還將繼續增加,“畢業大學生實際就業率不到70%?!比肆Y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說。
“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87%?!痹趪胰肆Y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保部)召開的四季度新聞發布會上,人保部發言人尹成基表示。
多數學生對于“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后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后擇業”、“先擇業后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占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回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于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回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于“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里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占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干。
作為師范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于“學?;蚩蒲袡C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1、客觀原因。
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認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現行就業制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結構、用人單位現狀及用人單位的陳舊觀念、以及大學生本身存在的問題等等??陀^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正確分析大學生就業的障礙,尋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是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辦法。
(1)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勞動、人事制度、戶籍、檔案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客觀原因。盡管我國己進入市場經濟時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單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據調查,不少中小型私營(股份)企業急需大學水平的管理技術人員,卻因沒有申報用人指標的途徑,不能解決大學生的派遣、戶口、編制、檔案管理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擔心喪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職興嘆,企業也就招不到人。就業的部委屬高校畢業生到教學科研等事業單位為31.6%,到國有企業為31.5%,到民營三資企業為26.2%,其他就業為10.7%。而從當前城鎮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狀況看,個體私營和股份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己經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個體私營企業不能解決“三險一金”(三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一金:住房公積金)而被大學畢業生放棄。
第二,就業程序復雜、就業渠道不暢,阻礙了大學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后,整個社會缺乏順利就業的軟環境,影響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供需主體的體制性、機制性的障礙仍存在。很多地方對于錄用大學生有戶口、用人指標的限制,有的還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營、外資企業不能根據需要招聘大學生,企業的用人自主權沒有到位;有些高校畢業生還面臨出地出系統等要交費的障礙;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成熟,供需見面會還很不完善,處于“粗放”的運作和初級的中介形式。缺少統一平臺的互聯網信息發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供大于求”。造成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許多人認為是因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過剩了。其實,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占總人口的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己經達到1/3。因此,我國的人才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且,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擴招的步伐,也為高校畢業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人才濟濟,人滿為患,是過剩了。而一些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層次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水平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在大學生就業己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后,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滯后于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的特點,但沒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并主動調整,進一步放大了專業及課程設置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競爭優勢。
(3)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的機構改革大大沖擊了大學生就業。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曾經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主力軍。1998年以后,隨著政府機關進行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精簡下來的人員多數要流向事業單位,而事業單位本身也在進行定編定員,另外,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存在冗員過多,超編運轉,包袱過重的問題,繼而實行分流下崗,減員增效。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許多企業由于經營不善也在面臨著破產倒閉。面臨著自身的生存危機,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容量相當有限,很難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暢通的就業之路。
其次,多數用人單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輕“一般”、“惟學歷是瞻”的怪圈。隨著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用人單位也逐漸提高了用人的標準。他們將目光鎖定在少數的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對于名牌、重點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圃盒5漠厴I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勢”。從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現狀分析,高等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辦學質量差異較大,導致了用人單位對重“名牌”輕“一般”的怪現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主觀原因。
(1)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
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是導致就業難的主觀原因,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始終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大院所、大企業不去,希望能去的單位名聲好、工作條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國機會等等。舉個例子:《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對全國28所大學、3萬多名大學生作過“您最想到下列哪個城市工作?”的調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發展的大學生最多,獲選率為32.3%,緊隨其后的是北京(27.7%),兩個城市的獲選率之和達到了60%,成為大學生心目中發展事業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這樣的特區城市也較受歡迎,獲選率為12.1%:但是一些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內陸開放程度較小的城市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學生愿意到重慶和武漢去上作。而目前實際最需要畢業生的恰恰是那些邊遠地區的中小城市和基層一線的中小單位。畢業生想去的單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單位畢業生又不予選擇。于是出現了“有人無業、有業無人”的現象。
(2)自身綜合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存在較大差距,加大了畢業生就業難度?,F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畢業生誠實守信,勤奮敬業,而且還要求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是用人單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單位重視人品和能力,對專業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持“寧缺勿濫”的態度。因此,學生干和學生黨員以及那些綜合素質好、動手能力強、敬業精神好以及“一專多能”的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用人單位看重的是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誠信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基本要求。在就業情況日趨嚴峻的形勢下,畢業生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為了能夠在社會中尋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學生不從筑高自身的實力出發,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裝自己。正常的包裝無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裝會演變成偽裝。這樣一來就業誠信缺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使得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實際能力產生懷疑,結果只能是大學生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15]。
1、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必須加大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機制、單位編制等制度的改革,擴大機關、事業、企業單位的用人自主權,使用人單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進,無用的人能出;加強戶籍制度的改革,為邊遠地區、小城鎮、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開方便之門,使人才能合理流動;要建立起完善的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服務。
2、調整高校專業和課程設置。
在當前飛速變化的時代,大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當今世界正由工業化社會走向市場、信息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間生產、流通、運輸、資訊領域的相互依存關系日益緊密,整個世界將如同一個地球村,誰都無法完全正確的預料未來世界的變化。這就決定現代大學必須是面對未來開放式的,其課程也應從過去那種封閉狀態走出來。
在課程布局上,應適當減少某些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的比重。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有利于發展學生個性,發揮他們的所長。另一方面,這也有利于向學生提供反映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發展的最新成果。因為現代社會知識急劇增加和迅速老化,選修課的開設有助于彌補必修課無法及時反映這一動態的缺陷。
3、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大學生活的始終。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都是針對畢業生開設的,通過幾次的座談會、報告會、講座等等就算完成就業指導上作了。
對于一年級的新生,應該著重進行心理指導,重點幫助大學生盡快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結合入學的專業思想教育,逐步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初步設計職業發展的方向。在這個階段,要向他們介紹本專業就業的大致情況,讓他們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及適應職業的特點和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引導他們盡早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養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努力奮斗的良好習慣。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應著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階段,要通過對社會各種職業的全面了解,幫助他們分析自我的能力、優勢和存在的缺陷,引導大學生要根據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打好專業基礎,建立合理知識和能力結構。要對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激發成才意識和行為。
對于三年級的同學,要給予一定的實習和鍛煉的機會,讓他們直接地去體會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幫助他們認清專業所適應的工作領域,并與自己的特點和能力相對照,繼續培養和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優勢,對其原定的職業目標做出適當的調整。對于大三的學生,還有一個重要指導內容就是要逐漸分析整個社會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畢業生的指導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點,這一階段,指導的重點在于傳達就業方針政策、分析預測就業形勢、指導大學生作好如何獲取就業信息、如何進行面試,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等就業準備,處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臨時性問題。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有多高,就業狀況究竟如何,他們在勞動力市場處于怎樣的地位?調查顯示,20xx年高校應屆畢業生求職成功率為72%;平均起薪為每月2153元;中部和東北地區大學畢業生工資低于東部和西部;大學畢業生最想進入政府和國企;自主創業比例僅達4%;英語成績、綜合素質對提高工資作用明顯。家庭背景對大學生就業非常重要,名牌大學畢業生優勢明顯。
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甚至連自己的性格與特長都不了解,職業選擇將非常盲目,甚至會影響到之后工作道路的發展。對此,專家建議:在校大學生要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
職業道路早規劃,目標堅定不放棄?!懊悦!笔悄壳按髮W生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語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為看不清未來,看不清未來就會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大學生看不清未來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規劃,也可能是由于目標過多以致無所適從,規劃太多而無法實現,因此也就更容易放棄目標,追熱門、隨大流。因此對目標的堅持和對規劃的實施是成功的關鍵,堅信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求職擇業,“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興趣廣泛應保持,機遇來臨有保障。由于對所學專業缺乏了解,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對專業不感興趣或不滿意,由此而產生厭學、倦怠的情緒。實際上在大學里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兼顧興趣與專業,如雙學位、各類培訓認證等,但是在挑選業余學習的專業時,應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要么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既滿足求知欲,又從中獲得樂趣;要么與本專業結合,成為復合型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當然,在多個專業的學習中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會活動經驗多,面試應考不心慌。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找工作最大的瓶頸在于社會經驗的缺乏。雖然在校生要獲得企業實習機會并不容易,但從大多數成功者的經歷看,至少有兩方面資源是大部分學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針對性地參加社團活動來鍛煉自己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等能力,社團活動可以說是對真實工作場景的一種模擬;二是爭取各種校內服務的機會及校外的實習、兼職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了解盡職、責任等職場的基本準則。
實習練就真本領,應聘免了試用期。就漫長的職業生涯而言,大學4年無疑是一個黃金的職業準備期,在這4年里,應該讓自己具備一個職業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社會技能、職業素養……這樣我們在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中才能做到“無縫接軌”。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學階段的實習機會,從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后的見習期。企業也節省了大量的培訓時間和精力。這對于個人和企業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特殊才能做后盾,求職更有競爭力。對于一個班或一個專業的學生來說,大家讀一樣的專業、學同樣的課程,看起來彼此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一旦面臨競爭,差別就顯現出來了。目前就業形勢比較緊張,只有身上有“亮點”的學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單位選中,也才會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因此,發掘并增強就業競爭力應從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入手,發揮自身特長,并不斷強化,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就業現狀:就業準備三部曲。
第一部曲:面對現實,正確對待就業形勢,正確對待自己。
擇業和就業,是初出校門的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對于學生應具備的正確擇業和就業思想,可以歸納為4句話,這就是:認清形勢闖市場,從容自信顯特長,廣開渠道看信息,實事求是快上崗。
認清形勢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的就業政策,二是全國的就業形勢,三是本地區的就業信息。面對矛盾重重又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基本觀點是,只能樹立一個“闖”字,積極參與競爭,而不是“等”,更不能消極對待。關鍵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擇業方向和競爭技巧,敢于競爭,善于競爭,并在競爭中獲勝。
在近幾年的人才市場競爭中,有個明顯的特征,就是用人單位特別注重人才的實際經驗和特長。每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問題在于你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善于揚長避短,在關鍵時刻和重要場合發揮一技之長,獲得用人單位的好感和信賴,這是擇業和就業工作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技巧。
在人才市場競爭中,單靠一個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變應萬變”往往是不夠的,所以,要想方設法利用各種媒體,包括學校、老師和家長,親朋和同學,廣搜就業信息,這是就業者一個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擇業和就業之前的心理準備。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準備應該實現以下4種轉換,克服不良心態。
其一,實現由學生身份到上崗工作的轉換。在“不包分配,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和競爭上崗”的大環境中,應克服“聽天由命”或等待學校推薦工作的消極心態。學習是為了致用,如果說學習是手段,從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經濟上實現由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轉換??朔L期依靠家庭提供經濟援助的依賴心理,憑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誠實勞動,立足于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其三,在擇業姿態上,實現由一個普通參與者到競爭者的轉換。大學畢業生都是第一次進行擇業和就業,經不起挫折,悲傷失望,往往是擇業不順的主要障礙。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動心態。
其四,實現由“天之驕子”到“普通勞動者”的心態轉換。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正確理解自己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主動求職。不論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首先必須是一個勞動者,而勞動崗位需要自己去爭取。
最后總的來說,擇業者應該具備主動、積極、從容、自信和百折不撓、面對現實的平和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動出擊,準備簡歷和面試。
機會總是被那些勇于表現、爭取的人得到。不管單位招不招人,先去毛遂自薦要求試用;寫信給單位老總或負責人自薦;直接發送求職信到企業網站招聘信箱……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選擇主動出擊,到用人單位去展示實力,至少得到的機會比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機會大。
據市人才市場的有關負責人說,在如今整體供大于求的就業形勢下,積極勇敢的心態是大學生找工作脫穎而出的一個制勝法寶。在擇業前,要推薦自己,有必要準備相應的文字材料,簡歷要真實可信,文字樸實,言簡意賅,頁面工整規范。面試中也要大方得體,機靈應對,不卑不亢。
總之,在進行擇業、就業的過程中,其目的是選擇一個最能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崗位,開始實現多年的夢想的愿望,在大學生的一生中,就業無疑是一件大事,一次激動人心的拼搏與較量。一定要審時度勢,振作精神,做好充分準備,用最好的心態、最好的形象和全身心積攢的實力,投入到這場競技中來。
調查報告。
1.調查目的:近幾年大學生的就業形勢由于種種原因變得越來越嚴峻,近來又加上全球金融危機使國內很多企業陷入了困境,全社會的就業總體崗位嚴重緊縮,這讓國內的就業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我們為真實了解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造成的影響,對我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希望通過這次調查為今后政府相關部門和學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據。
2.調查對象: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在校大三、大四本??茖W生。
3.調查內容:主要調查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就業形勢下,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困難,就業心理變化以及希望得到的相關指導等問題。問卷共向大學生提出了10個問題(見附錄)。
4.調查方式:本次調查采取的是劃類選典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對象分為文、理科,針對大三大四學生進行。發放問卷是在宿舍當場發卷填寫,并當場收回的形式。全校共發出調查問卷100份,無效問卷7份,有效率為93%。
5.調查時間:4月15日—4月20日。
6.調查結果及分析。
1)調查對象:大學生普遍感到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通過此次多份有效問卷調查顯示,高達94%的大學生對現在就業形勢的看法不樂觀,只有6%的大學生現在能夠胸有成竹的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另外,不僅被調查者中的畢業生對就業形勢不太看好,而且非畢業班的大學生對就業形勢亦大多數不看好。但調查還顯示77%的調查對象有信心通過努力可以找到滿意的工作。
2)調查對象普遍具有較好的專業成績、一定的社會實踐、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優秀的求職能力,但調查顯示:43%的調查對象表示缺乏工作經驗是他們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另外40%的調查對象認為社會競爭太激烈是其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難。除此之外,12%的調查對象認為就業信息太少是其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難。
3)經濟危機愈演愈烈,嚴峻的就業形勢下49%調查對象選擇先就業再擇業,而10%選擇兩手準備,同時進行。由此可見,由于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已不再精挑細選,能就業成為如今大學生的普遍想法。而文史類畢業生就業尤其困難,理工類學生相對較易,調查結果顯示:文史類學生34%選擇先考研延緩就業,以繼續深造來逃避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6%選擇考公務員,32%選擇考研就業兩手準備。而理工科學生72%選擇先就業后擇業。社會研究人員也指出:一些曾經被人們認為是一些不那么高貴的工作卻在金融風暴中因為受到的影響較少,得以保持并繼續發展。而文科生,尤其是金融、工商等領域的畢業生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拋開名校的畢業生不說,就一些普通院校的經濟類畢業生在找工作上本就面臨著比理工科學生更多的競爭和壓力,而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則更是一種落井下石式的打擊。
1、眾所周知,勞動力過剩,就業難在我國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隨著大學擴招,畢業生的迅速增加,而社會需求基本上保持在擴招前的水平,而且許多單位希望應聘者都能有幾年的工作經驗,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面對這種形勢,受過高等教育并具備一定創業能力的大學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既可以為自己尋找出路,又是可以為社會減輕就業壓力。
2、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到各個高校都熱情鼓勵,支持大學生畢業自主創業,各級政府為大學畢業生創業制訂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各高校為大學生創業也積極創造各方面的條件,對有條件的大學生來說,自主3.大學生創業的路子相當的廣泛。許多大學創新意識強,有自己的專利或開發項目,創辦高科技企業,是創業的一條理想之路。
3、當然,先就業再創業也不失為明智之舉。有些立志創業的畢業生或由于缺乏創業的經驗,或由于缺少創業的資金,先加盟與自己創業目標相符的公司,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積累了經驗,積蓄了資金,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再獨立創業,這對許多要創業的畢業生來說,也許是更理智,更穩妥的選擇。
1、樹立艱苦創業、立志成才意識。成功的事業有時會由于良好的機遇而變得一帆風順,但是絕大多數必須付出艱苦努力。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立志成才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對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實現理想抱負、獲得幸福的良方,大學生只有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不斷付出才能獲得豐厚的回報;只有從小事做起、從具體事做起、從基層做起才能最終取得輝煌的成就和業績。
2、客觀認識競爭,保持良好心態。良好的心態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同時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應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職擇業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對求職失敗,應該認真反思,吸取經驗教訓,努力爭取新的機會。
3、客觀評價自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每一個大學畢業生首先要認清自己,有一個適當的自我定位,客觀評價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認清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同時樹立職業的社會意識和長遠意識,在求職和擇業的過程中,既有對自己正確的評價,也有對社會長遠的認識和判斷,從而準確定位自己的職業坐標,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將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把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形成開放的大職業觀。
4、增強競就業爭實力。大學生一進校門就要自覺把自己的專業與以后的就業聯系起來,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培養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1、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徑。就業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我國的經濟當前處于轉軌時期。就全國來講,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以及勞動者素質不相適應的矛盾比較突出。
2、就高校畢業生來講,數量大幅度上升,就業壓力持續增長。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以新的理念宣傳、指導、服務大學生自主擇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徹底改變國家的統包統分、畢業即就業的政策。關系到國家的科技發展、經濟發展、文化發展,富國強民;關系到教育事業的深化改革和持續發展問題。
3、現在的年輕一代,實際上是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轉型代價的一代。他們的上一代,實際上仍然在吃傳統體制的舊飯,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場競爭中;他們的下一代,將因為社會的不斷進步而獲得很大程度的勞動保障;而他們這一代,將注定在后的“白領失業浪潮”中變成中國社會最悲慘的人。這是時代的代價,沒有辦法的。
1、政府須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就業市場。當前,我國各級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難于吸納更多的大學畢業生,而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經濟欠發達的邊遠省區、條件艱苦的國家重點單位和行業以及縣以下的鄉鎮企業卻急需這些知識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須加強宏觀調控,從實際出發,出臺符合學生就業實際的規章辦法,如戶籍管、人事檔案管理、專業技術職務評定及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貫徹措施,以解除大學畢業生擇業的后顧之憂,要給予去邊遠省區和條件艱苦的國家重點單位和行業的大學生以優厚的待遇并落到實處。
目前,我國大學生勞動力市場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如沒有統一的管理,政出多門;招聘市場管理混亂;存在明顯的學歷差異性、學校差異性、性別差異性;用人單位失信等問題。社會應該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就業機制,建立規范、完善的就業市場,為每一個有才華的畢業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毫不吝嗇地給予他們嘗試的機會,真正使畢業生找到自己與社會的契合點,實現其人生價值。
2、高等學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實力。社會的變化、技術的發展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對高校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做到人才培養適應市場的需要。學校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競爭力、動手能力、適應能力、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創新能力及思想素質和心理品質,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畢業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3、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教育。高校加強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的宣傳教育,既介紹本地區的就業形勢,也介紹全國整體的就業形勢;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的個性心理及職業對個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強思想教育和政治動員工作,引導大學生和家長認清當前就業形勢,樹立平和心態,從大學生自身條件出發確立就業期望和就業定位。
其次,高校應加強用人單位的情報收集、就業資料統計、行業需求分析、勞動力市場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發布系統,使大學生能充分地獲得就業信息;還應幫助學生掌握準備自薦材料等面試應聘技巧和克服求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障礙,實現順利就業。
4、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增強學生就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廣大學生家長在子女就業問題上一定要作促進派,家長要帶頭克服鄉土觀念和傳統就業觀念,引導子女形成“勞動即就業”、“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勵自己的孩子參與競爭,同時,幫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識,主動積極爭取就業機會,促使子女盡快走上工作崗位。
總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首先大學生要確定好適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樹立競爭意識,克服攀比、焦慮、恐懼、依賴心理,不斷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質、技能素質和心理素質;同時社會、學校、家庭也應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我們的學生能夠盡情學以致用,展其所長,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改變舊有的擇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學生可以拓寬自己的就業面,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比如:有的同學本來不打算考公務員或研究生,只想到企業去工作,現在也發現在找不到合適工作的情況下,公務員或研究生也不錯。從長遠看,這極有可能成為提高就業層次的重要手段。
我國大學擴招后,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后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研范圍覆蓋華南師范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范與非師范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研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為94、3%。調研文件采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調研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于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后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后擇業、先擇業后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研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占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回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于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回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于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見圖1所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里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研結果表明(見圖2):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占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干。
作為師范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于學?;蚩蒲袡C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調研結果見圖3)。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研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于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驅I、應聘技巧則各占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范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于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見圖7、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后,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于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說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范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于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于不平衡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見圖5)。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著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
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占據一定的分量(詳見圖6)。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研中,學生認為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占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詳見圖7)。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局限于信息發布、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
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說,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大學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研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范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自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至今,全國高校在校學生人數達2300萬人,規模居世界第一。與此相對應的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連年持續下滑,從xx年的83%降到了xx年的72.6%,下降了10個百分點。在我國長期被視為天之驕子、從來不曾被就業困擾的大學生,出現了失業問題,而且失業的范圍和規模逐步攀升。大學生就業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并不能簡單地用單一原因來解釋和分析。因此,政府、高校和相關研究部門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也各有側重。我們這里主要討論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中所發揮的作用。
作為全國高等院校最為密集的地區,北京市海淀區更是面臨著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海淀區轄內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類成人高等院校和眾多民辦院校,在校大學生人數占北京市的79%,每年有xx0多名大學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畢業,其中有許多人就在轄區內就業。一直以來,海淀區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斷總結工作經驗,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成績顯著,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勢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發展的地方。
為了更準確地把握高校大學生對政府就業服務的具體需要,更清晰地發現工作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更好地打造服務性政府,海淀團區委聯合北京大學團委理論研究室,以“駐海淀區高校大學生就業需求狀況”為主題組建了課題組,于xx年年7月對海淀區高校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我們期望通過這一調研能夠對該主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提出初步的對策,以便于找準未來政府就業服務工作的著力點,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使工作舉措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本次調查采取配額抽樣的方法,共調查了300名學生。全面考慮到男女性別比例及專業和年級及學校層次等情況,主要調查包括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工商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城市學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淀區高校學生的就業問題,不過因為并非隨機抽樣,加上樣本量的限制,因此在進行推論時應較為慎重,此數據能夠為我們的就業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議。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對駐區高校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求職意向、求職心態、求職最先考慮的因素、求職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且,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從群體層面和個體層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會、基層工作、大學生自主創業等求職渠道對大學生就業的作用。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海淀區政府在就業服務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數高校學生的認可和肯定,無論是從宏觀的服務機制、服務內容,還是從具體的服務態度、服務過程來看,都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了切實的便利;同時,政府有必要加強就業政策措施的宣傳工作,使客觀準確的政策信息傳播到更多的個體,以便于大學生更好地開展求職決策;大學生對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觀的總體發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觀的具體落實層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為學生和社會之間的橋梁,擔負著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有必要進一步改進就業工作,完善育人環境,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從個體源頭上緩解就業難問題。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強職業意識教育,讓大學生具備緊迫意識,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去了解相關政策。共青團作為高校開展第二課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來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學生對共青團在服務就業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聯系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見習活動”、“開展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開展高校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服務維權,保障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這些期待對我們共青團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養發展人才,做好就業服務工作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及就業需求特點。
1.當代大學生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擇業焦慮感普遍存在。我們仔細考察了駐海淀區高校大學生的求職心態分布,半數以上的同學有些焦慮,一成同學非常焦慮。學習階段越高,擇業焦慮感越強。伴隨中國經濟社會改革步入攻堅階段,就業市場總體上表現出結構性的人力資源供過于求的矛盾。適當的焦慮可以促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危機意識和緊迫意識,在步入社會之前做好職業規劃;過度的焦慮會導致大學生情緒不穩定,在重大問題面前無法保持足夠的冷靜,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擇業失敗,造成更強烈的焦慮。海淀區是全國高校聚集區,人才濟濟,競爭激烈。在這種環境下,高校學生背負著沉重的就業競爭壓力,極易產生焦慮感。
2.當代大學生就業需求呈現多元化、現實化特點?,F代社會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各種思潮不斷碰撞交融,價值觀念趨于多元。不就業族、考研族、創業族、打工族、出國族紛紛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職業選擇可以使得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充實到社會中的各種崗位上去。大學生作為具備較高文化知識、道德修養的社會群體,只要善于學習、踏實肯干,都能做出優秀的工作業績。當前,社會轉型進入固定化階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會主流價值觀也趨于理性,個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經濟利益的考量,都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和求職行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的形成,高校畢業生在享受大眾化教育成果的同時也肩負著就業壓力。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個被選擇者,而根據現實情況和個人特點的綜合因素考慮擇業,將有助于謀得理想職業。
3.當代大學生求職狀況理性與盲目并存。海淀區高校大學生當中,相當一部分同學有比較清晰的職業規劃,了解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和鼓勵措施,熟悉用人單位的招聘流程,會通過各種渠道提前實習以獲得就業機會,整個求職過程比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學對政府就業政策不了解,缺乏實習見習的機會,缺乏對就業信息的了解,表現得比較盲目。理性與盲目并存的現象,有其客觀、主觀原因??陀^上看,政府就業服務工作做得不夠,在就業政策宣傳、就業信息共享等方面還有待改進;主觀上講,大學生個體對就業形勢、自我特點的認識程度不一樣,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也存在差異,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樣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實習的機會和知曉政策的渠道。
(二)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宏觀調控需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普遍對政府在宏觀調控、就業服務方面的作用的認識比較模糊。這與就業政策法規宣傳不到位,大學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暢通有一定關系。在這種條件下,政府在就業市場的宏觀調控職能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就業市場中的社會資源也無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學生就業市場因而出現了“假性飽和”的現象。
2.大學生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不完善。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不完善會影響大學生順利就業。一方面,大學生對就業市場的運行缺乏了解,對相關單位的人才期望情況反映滯后,不能有針對性地主動調整自己的求職策略;另一方面,大學生很難通過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識技術能力等深層次的優勢,人力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雖然政府提出要建設大學生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在,但實際上依然是被動的等待畢業生和企事業單位來向自己獲取信息,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對于就業市場多樣化的適應能力。
3.對大學生到普通企事業單位和基層、農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學有意去基層鍛煉、服務農村、支援西部,這個數據雖然樂觀的,但是目前這方面的教育宣傳、組織動員工作還不得力,對服務基層的同學的財力支持還不到位,對普通企事業單位和基層、農村工作的待遇保障還不完善,這主要體現在目前大學生就業還是偏向大城市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4.對大學生創業工作支持不夠。隨著高校持續擴招帶來大學畢業生總量的持續增長,社會將難以提供足夠多的合適就業崗位,這就要求畢業生必須轉變舊有的就業觀念,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大學生需要有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不能滿足于做求職者,還要有成為職業崗位的創造者的準備。大學生創業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識積累不夠、缺乏社會經驗、心智不夠成熟、缺少運作資金、創新能力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海淀區高校大學生認為政府在創業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夠,創業所需要的各種服務還不夠完善。
(三)對策分析。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然而大學生畢業就等于失業的話題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如何正確分析原因,拿出正確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大家必須考慮的問題,而當前的我國的就業形勢非常的嚴峻。面對勞動就業市場的新形勢,大學生就業問題,學校應如何面對,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是一項艱巨而迫切的問題。在此,我作為一個在校大學生對這個問題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經過上網、查資料、社會調查等等,我總結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高校與市場需求供求關系錯位。首先高校設置的專業與市場需求錯位,大學擴招導致畢業生的數量急劇增加,現在大學生沒有及時就業和高校的設置專業時沒有進行科學的辯證有極大的關系,有可能幾年前是熱門的專業,幾年后就變成冷門的專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后帶來的職位、崗位的變化,有的企業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相對應專業人數的好幾倍,這樣就形成了人才需求市場配制的時間差,其原因是高校專業的設置跟不上企業的需求。因此,專業不對口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所在。
(二)用人單位在選用人時,對大學生要求過高。在調查中發現,多數企業是缺什么人就找什么樣的人,沒有人力資源發展規劃,用人單位選人時多數是有工作經驗者優先,越是小企業越不愿用大學生,不注重人才培養和儲備人才。因此,這種小企業用人的觀念,使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變得更加突出。20xx河北省人才市場專場招聘會上,我問過參加應聘的同學,他們都對此頗有感觸,說本來是滿懷信心去參加面試,可當用人單位打出只要有工作經驗者,可當自己遞上去簡歷的時候因為沒有工作經驗被打回來了。這種現象的存在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也影響了大學生就業率的提高。
(四)大學生就業流向不同。我國東部經濟很發達,所以大部分學生就傾向與東部,致使東部就業人數過多,因此就產生許多問題。而我國中部和西部經濟欠發達。畢業生認為就業機會小就不去了,所以就造成東西部人才比例進一步加大。
(一)調整結構矛盾。為了緩和我國城鄉二元制結構體制。必須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農村基層,落實好“大學生志愿西部的計劃”的政策,落實好有關生活補貼、權益保障等等有關畢業生切身利益的政策。
(二)規范就業市場,提高服務水平。提高媒介的作用,開展就業政策宣傳活動,匯編就業指南,發布就業信息等等就業服務活動。以此來滿足大學生就業市場的需求,使之能真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學校應加大就業指導活動。學校應定期舉辦人才招聘會邀請企業來學校招生,避免畢業就業時的高峰。學校還應該邀請創業人士回校舉辦講座,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
(四)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校要充分考慮就業、市場、社會需求等因素,緊密聯系實際,緊密聯系用工單位用人針對的專業調整學科、專業機構、專業設置。以此來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5)加大政府促進大學生就業職能,對大學生創業支持和服務。鼓勵、支持、扶持大學生創業,搭建大學生科學和研究創新的平臺。高校畢業生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或合伙經營與組織起來就業的,由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上的幫助等等。
(6)完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有關政策。一方面對大學離校時為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學校應為其面為保留檔案,待學生找到工作是把戶口遷到用人單位。二是鼓勵學生去西部貧困地區,這樣既能緩解東西部人才的差距,又能鍛煉大學生意志。
(7)大學生就業形勢空前嚴峻。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用人需求大量減少,大學畢業生的供給量卻比往年攀升。到目前為止,受調查的幾所學校畢業生簽約率在20%左右。有的近百人的專業只有1-2人簽約。高校盲目設置專業帶來的學生就業困難更加突出,一所工科大學的生物科學76人中只有1人找到工作。畢業生的工資普遍下降10-30%。
(8)就業市場混亂,用人單位和中介機構侵害學生利益。一些企業先以優厚的條件去吸引學生,簽約時和上崗后又以各種借口降低待遇。河北科技大學市場營銷專業今年有兩名畢業生在招聘會上應聘某食品公司,企業承諾1500元月工資,但到單位后真正拿到手的才500元。石家莊一個教育機構要求應聘者提供300名高中畢業生名單和資料就算通過面試,實際上是變相讓求職學生為它找客戶。
(9)實習難成為就業難的前奏;一些學校超前謀劃教育教學改革取得效果。目前,“有一年以上的相關崗位實踐經驗”成了許多單位招聘的首要條件,成了大學生就業必須邁過的門檻。用人單位希望新員工一上崗就能干活,但是一些學校沒有提供實踐機會。一所學校參加座談的21人中只有3人在校期間參加過一般性實踐活動。
(10)畢業生面臨種種矛盾沖突。一是理想與現實沖突。一般畢業生工資期望值在800元以上,但實際上大都在600元左右。企業說,現在的大學生給一件小事都做不好,卻天天想干大事,掙大錢。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機械設計專業的一位學生說,沒找到工作的畢業生焦慮,找到工作的畢業生也很難受,感到自己是廉價勞動力,處于社會的最底層,而上大學家里花了五萬元。二是長遠發展與現實沖突。
(12)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實施的效果有待提高;就業指導與服務標準低,信息公開不到位。一是就業政策實施的影響力小。畢業生對政府促進就業的政策文件知之甚少并心存疑慮。由政府選拔的選調生和三支一扶項目在政策上有保障,報名踴躍,但名額有限,且不惠及近年擴招人數最多的??茖W生;國家的就業政策管不了用人單位的土政策;許多大學生對于到基層就業政策的保障性和延續性持保留和觀望態度,寧愿留在城市底層,也不去農村基層。二是就業指導與服務標準低,信息公開不到位,大學生的政策知曉率低。就業信息網的相關政策文件內容不夠完善;政策文件解讀宣講沒有進入高校就業指導課。50多個學生參加三所高校的座談會,只有3個人表示分別從報紙、手機報和公交車廣播上知道有就業優惠政策。畢業生主要是通過互聯網來了解就業政策,但是,我們于3月19日對網絡上的就業政策信息進行檢索,百度等商業搜索引擎能夠提供的政策文件極少,且分散不易查找,點擊后大多只是新聞報道中涉及的文件名或是文件號。政府相關部門和一些高校的就業網站提供的信息不完全或者是鏈接無法打開。燕山大學的就業網站信息較為全面,訪問量較高。
總之,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只有通過全社會各部門各領域以及大學生群體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場調節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政府指導就業”的正確思路,勇于探索、大膽實踐,才能摸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低工資就業:多一些經驗拿汗水換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了解到,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寧愿選擇“低工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而他們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換明天”。
據了解,“低工資”就業實際上是大學生畢業后、就業前的一種待業狀態,是以單位給畢業生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而畢業生則以低報酬工作為交換條件。這種“低工資”就業只為找工作時多一些實踐經驗。
工資會隨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軟件公司負責人王小姐認為,現在企業招人雖對學歷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還是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學生剛開始工作,工資可能會低些,但隨著就業者個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資也會慢慢提高。她建議大學生心態要平和,找工作高薪并不是第一要素。
就業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資待遇,不斷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以前,很多企業招聘只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對應屆大學生一律免談。隨著用人觀念的逐漸改善,近一兩年,很多企業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他們愿意出錢培訓大學生,使其很快成為企業的骨干力量。一般來說,大學生成為骨干力量后,工資自然會提高。企業為了儲備人才,一般先與大學生簽訂幾年的工作合同,這不僅保障了人員的穩定性,對企業發展也很有好處,同時用人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專家希望大學生能夠認清自己,改變就業觀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資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
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甚至連自己的性格與特長都不了解,職業選擇將非常盲目,甚至會影響到之后工作道路的發展。對此,專家建議:在校大學生要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
職業道路早規劃,目標堅定不放棄?!懊悦!笔悄壳按髮W生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語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為看不清未來,看不清未來就會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大學生看不清未來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規劃,也可能是由于目標過多以致無所適從,規劃太多而無法實現,因此也就更容易放棄目標,追熱門、隨大流。因此對目標的堅持和對規劃的實施是成功的關鍵,堅信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求職擇業,“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興趣廣泛應保持,機遇來臨有保障。由于對所學專業缺乏了解,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對專業不感興趣或不滿意,由此而產生厭學、倦怠的情緒。實際上在大學里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兼顧興趣與專業,如雙學位、各類培訓認證等,但是在挑選業余學習的專業時,應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要么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既滿足求知欲,又從中獲得樂趣;要么與本專業結合,成為復合型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當然,在多個專業的學習中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會活動經驗多,面試應考不心慌。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找工作最大的瓶頸在于社會經驗的缺乏。雖然在校生要獲得企業實習機會并不容易,但從大多數成功者的經歷看,至少有兩方面資源是大部分學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針對性地參加社團活動來鍛煉自己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等能力,社團活動可以說是對真實工作場景的一種模擬;二是爭取各種校內服務的機會及校外的實習、兼職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了解盡職、責任等職場的基本準則。
實習練就真本領,應聘免了試用期。就漫長的職業生涯而言,大學4年無疑是一個黃金的職業準備期,在這4年里,應該讓自己具備一個職業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社會技能、職業素養……這樣我們在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中才能做到“無縫接軌”。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學階段的實習機會,從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后的見習期。企業也節省了大量的培訓時間和精力。這對于個人和企業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特殊才能做后盾,求職更有競爭力。對于一個班或一個專業的學生來說,大家讀一樣的專業、學同樣的課程,看起來彼此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一旦面臨競爭,差別就顯現出來了。目前就業形勢比較緊張,只有身上有“亮點”的學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單位選中,也才會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因此,發掘并增強就業競爭力應從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入手,發揮自身特長,并不斷強化,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20xx年農業科技人相關人才供給有限。根據國務院頒布的《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xx-20xx)》數據顯示,我國共有涉農院校43所,在校學生大約為9萬,教學和科研人員為3.5萬人,130萬大中專畢業生中已有80萬離開了農業。預計到20xx年,第一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218萬人。
第二產業缺口1220萬人。
我國大學生中38%為工科類學生,但是畢業生人數還是不夠,振興我國工業還需大量的工程師,主要集中在it、微電子、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技術開發、鐵路高速客運技術等領域。預計到20xx年,人才缺口數字巨大,將達1220萬人。
第三產業人才缺口325萬人。
該產業將是擴大就業崗位最多的部門。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會計、涉外律師、同聲傳譯、數字媒體、精算和心理咨詢等行業,都需要大量人才。預計到20xx年,人才缺口預計在325萬人。
由此可見,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還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大學生“就業難”僅僅為一種表象。原因有兩點:第一,作為一名大學生是否學有所成,知識和能力結構能否達到企業用人標準,這值得思考;其次,個人就業意愿和社會意愿存在很大差異。
1、高等院校大規模擴招帶來的畢業生數量激增,但社會可提供就業崗位數量沒有明顯增長。
2、城鄉二元結構、地區發展差異等社會環境和體制因素導致畢業生就業流向出現不均衡狀況,同時造成供需結構性矛盾增強。
3、畢業生薪酬期望下降,但畢業生薪酬受行業、地區及用人單位收入影響差異較大,大城市畢業生生活成本不斷增加。
4、畢業生對就業能力認同度與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還存在差距。
5、畢業生還沒有完全適應雙向選擇的人才就業市場,心理素質和專業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等。
1.人力資源市場供需失衡。
(1).在數量上。是指擴招對人力資源市場供需關系的短期影響。
(2).在結構上。是指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供需的結構性矛盾。
2.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失調。
(1).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凸現。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四年一個周期的高校專業設置調整逐漸滯后以致錯位。此外,學校對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預測能力不足,對學生的教育與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
(2).大部分高校培養的學生質量不過硬。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學習能力強。因此,衡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指標之一就是學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學會并轉化成為自己生存發展的能力是什么。而大學生在校學習的實際情況卻與這一指標要求卻相距甚遠。
3.畢業生自身對就業的消極影響。
(1).不合時宜的職業價值取向和就業觀念。一些學生片面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缺少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此外,大學生在誠信觀上的缺失也影響了擇業與就業。
(2).職業生涯模糊,就業準備不足。上了大學的很多學生對市場變化、社會變化關心度較低。對職業目標相對模糊,沒有把興趣、愛好與自己所學專業很好結合,更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3).大學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首先是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其次是對家長的依賴性過強。
(1).從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部門的工作開展情況看。部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大學職業指導工作還有很大的不足。
(2).從各公共就業服務部門開展的工作情況看。人才市場的服務手段、服務方式均處于初級階段,與日趨增長的總量配置需求和個性化服務需要相矛盾。我國人才市場在人才需求預測方面的工作還很薄弱。
5.就業市場環境亟需公平公正。
(1).用人單位盲目設置各種條件。
一是盲目的人才高消費;
二是缺乏人才儲備觀念;
三是用工制度極不合理。
另外,起薪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罰款制度,也讓大學生確實無法接受。
(2).社會壁壘加大了就業的難度。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戶籍、檔案等一些因素仍然限制大學生就業,并且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單位用人受限。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事關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共同的努力,多部門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和辦法。
近年來,中央政府針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同時政府還需要通過結合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和人事戶籍管理制度,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就業競爭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在市場調節中的職能作用,營造有利于促進就業、有利于鼓勵自主創業的良好就業環境。
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
經濟增長是提供就業崗位的最主要來源,只有努力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崗位,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同時加強對人才培養規模、方向的預測調控,引導專家對將來的就業形勢和需求進行預測,以指導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將高校的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與市場供求情況掛鉤,減緩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總量矛盾與結構性矛盾壓力。
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
一、通過完善一系列優惠扶持舉措,為自主創業提供各方面的便利。
二、建立健全靈活、方便的社會保險工作運行機制。不斷滿足大中專畢業生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的各種參保需求,保障畢業生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在就業管理制度方面。
對于目前面臨的非公有制單位使用大學畢業生仍然有進人和戶口指標的限制、大學畢業生的跨省市流動渠道仍不暢通、派遣制度存在著時間限制等方面的問題,需要打破大學畢業生干部身份、戶籍制度、用人指標的限制,促進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流向。同時讓特聘兼職、資源共享、項目合作、智力引進等不遷戶口、不轉關系的靈活多樣的用人形式成為現實。
在人力資源市場競爭機制方面。
一、做好人力資源市場的規范管理工作,完善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服務體系,建立全國性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完善全國各高校、各專業的畢業生數量、就業率、畢業后收入等指標的定期發布制度和就業監測制度。
二、嚴格規范各種畢業生招聘會的秩序,禁止以盈利為目的舉辦高校畢業生招聘活動,切實維護畢業生的合法權益。
三、是充分發揮各種社會組織在人力資源市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強與團委、個體私營企業協會等組織的聯系,通過他們調動各方資源深度挖潛就業崗位,促進畢業生的有序流動。
高等教育機構深化教學教育改革。
專業設置是否滿足或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是檢驗高等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此外,高校還需要加強畢業生職就業指導工作,使得就業指導貫穿整個大學教育過程中,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擇業觀。
合理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
一、與產業結構結合。要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拓寬專業適應性,依據企業反饋的信息重新設計和調整各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進一步優化和整合課程。
二、與發展形勢結合。學校要高度重視對學生創業意識與能力的培養。開設大學生創業選修課程,讓學生掌握創業的基本政策和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業的興趣,并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創業能力。
三、與實踐能力結合。關注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拓寬專業知識面,改革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專業應變能力。
四、與生涯規劃相結合。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列為必修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正確進行自我分析和職業分析,確定自身的職業方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
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
一、多渠道收集就業信息,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逐步實現高校畢業生供給與人才市場需求的信息聯通。用“企業請進來,實習生走出去”的方式,使企業和畢業生相互了解,培養畢業生輸出渠道。
二、堅持產學研緊密結合,建立相對穩定的學生實踐和培訓基地和訂單式培養方式。通過專業課程、專業測評、專業輔導、網上指導等專業手段,開展團體輔導和個性化指導,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靈活就業,多渠道就業,主動創業。
育學、信息學等專長的老師充實到就業指導隊伍中來。
幫助大學畢業生解決就業難題,涉及到全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個強大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由家庭、用人單位、社會與學校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
一、用人單位積極接納大學畢業生,為他們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
二、加強人才儲備,注重企業長遠發展。在設置聘任條件時要充分考慮畢業生的個性發展空間,注重畢業生的潛力發展。
三、用人單位應加大與高校的聯動程度。相互利用各自的智力、資金和崗位技能優勢,共同謀求人才又快又好的發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儲備人才。社會媒體要堅持健康的輿論導向,理性看待大學生就業中的種種現象和問題。
一、引導和幫助人們轉變傳統就業觀念,提高全社會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認識。
二、進行正面積極的宣傳,幫助大學生適時調整就業心態,以減輕大學生的心理壓力。
三、正確解讀政府為推進就業而制定的相關措施和制度。
四、積極傳播就業信息,為大學生求職與創業提供信息支撐。
家庭成員要發揮積極的鼓勵作用。
家長自身首先要調整好心態,對孩子求職遇到困難的時候多引導和鼓勵,幫助孩子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正確看待上大學和找工作的關系。同時,要配合學校,發揮自己在激勵學生成才、確立價值取向、設計職業生涯、轉變就業觀點、開辟就業渠道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當然,政府、學校和社會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的重要保障。但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大學生自己努力轉變就業觀念,確定職業發展目標,增強提升自身就業力的意識,優化自身的能力結構。
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
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念,堅定事業意識和奮斗意識。將眼光投向基層、西部、小城市、鄉村、小企業、私企業等急需人才的用人地方和單位,從現實出發選擇自己的求職道路。樹立競爭就業觀念、先就業后擇業等新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把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走好邁向社會的第一步。
確立明確的職業生涯目標。
大學生應對自身個性、才能和特長、興趣愛好及弱點都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從自身的實際出發,進行準確的職業目標定位,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合理規劃大學生活。
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發掘自身潛力,不斷調整目標,為未來的職業發展作好準備。
優化知識能力結構和實踐經驗。
1.對于知識能力的培養,要在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綜合化的知識結構基礎上,通過多種途徑獲得新知識,自覺地把課內外所學到的各種知識進行加工整理,使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統一的知識技能系統。
2.對于實踐經驗的鍛煉,要通過各類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在實踐中發現自身的優勢和差距,培養實際工作能力,使自己盡早進入工作角色。
增強自身綜合素質。
1.提高自身的誠信素質,培養平等競爭的意識、獨立自主的人格,加強自我管理。并通過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等方法以克服不良行為。
2.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特別是心理承受能力。正視社會現象,客觀分析自我,不斷改進和發展自我,強化競爭意識,以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適應能力爭取求職的成功。
3.培養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強化對工作的責任意識,從而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提高自主創業的本領。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應盡一切可能依靠自身實力解決就業問題。自主創業則可以成為個人層面上減少就業難度的一種主動性的現實選擇方案。大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找準商機,發揮一技之長,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道路,在解決自己就業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緩解了就業壓力。
總之,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是我國社會體制在轉軌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它既反映了我國社會經濟結構運行仍處于低品位狀態,也暴露出了我國教育系統本身存在的結構失調的問題以及用人體制上的嚴重缺陷。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這一暫時現象,堅持以全世界認可的水準在世界范圍內構建和發展我們的社會經濟和教育體系,大學生就業狀況就會日趨好轉并蒸蒸日上。
低工資就業:多一些經驗拿汗水換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了解到,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寧愿選擇“低工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而他們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換明天”。
據了解,“低工資”就業實際上是大學生畢業后、就業前的一種待業狀態,是以單位給畢業生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而畢業生則以低報酬工作為交換條件。這種“低工資”就業只為找工作時多一些實踐經驗。
工資會隨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軟件公司負責人王小姐認為,現在企業招人雖對學歷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還是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學生剛開始工作,工資可能會低些,但隨著就業者個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資也會慢慢提高。她建議大學生心態要平和,找工作高薪并不是第一要素。
就業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資待遇,不斷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以前,很多企業招聘只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對應屆大學生一律免談。隨著用人觀念的逐漸改善,近一兩年,很多企業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他們愿意出錢培訓大學生,使其很快成為企業的骨干力量。一般來說,大學生成為骨干力量后,工資自然會提高。企業為了儲備人才,一般先與大學生簽訂幾年的工作合同,這不僅保障了人員的穩定性,對企業發展也很有好處,同時用人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專家希望大學生能夠認清自己,改變就業觀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資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
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甚至連自己的性格與特長都不了解,職業選擇將非常盲目,甚至會影響到之后工作道路的發展。對此,專家建議:在校大學生要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
職業道路早規劃,目標堅定不放棄?!懊悦!笔悄壳按髮W生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語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為看不清未來,看不清未來就會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大學生看不清未來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規劃,也可能是由于目標過多以致無所適從,規劃太多而無法實現,因此也就更容易放棄目標,追熱門、隨大流。因此對目標的堅持和對規劃的實施是成功的關鍵,堅信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求職擇業,“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興趣廣泛應保持,機遇來臨有保障。由于對所學專業缺乏了解,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對專業不感興趣或不滿意,由此而產生厭學、倦怠的情緒。實際上在大學里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兼顧興趣與專業,如雙學位、各類培訓認證等,但是在挑選業余學習的專業時,應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要么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既滿足求知欲,又從中獲得樂趣;要么與本專業結合,成為復合型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當然,在多個專業的學習中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會活動經驗多,面試應考不心慌。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找工作最大的瓶頸在于社會經驗的缺乏。雖然在校生要獲得企業實習機會并不容易,但從大多數成功者的經歷看,至少有兩方面資源是大部分學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針對性地參加社團活動來鍛煉自己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等能力,社團活動可以說是對真實工作場景的一種模擬;二是爭取各種校內服務的機會及校外的實習、兼職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了解盡職、責任等職場的基本準則。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655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