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以一定的方式和格式記錄并提供有關某個主題、事件或情況的信息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問題,我想我們需要看一下報告范文了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報告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參考和靈感。
為了解農村兒童受教育的狀況,5月22日,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在副主席xx、xx的帶領下前往城山鎮進行專題調研。委員們采取走訪留守兒童代表,聽取縣教育局及城山鎮中、小學負責同志匯報,開展座談討論等方式進行調研??h政協主席楊劍出席座談會并作了重要講話?,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全縣現有各類學校164所,在校學生43199人?!傲羰貎和笨倲颠_26783人,占全縣在校學生總數62%;其中單親外出的學生有20735人,占48%;雙親外出的學生6048人,占14%。在“留守兒童”中,由祖輩監護的3393人,占12.7%;由親友監護的2041人,占7.6%;無固定監護人的613人,占2.3%。從學習成績上看,優秀的占21.4%,較好的占30%,中等及以下的占49.6%;從行為習慣上看,優秀的占18.7%,較好的占22.3%,一般的占30.1%,差的占28.9%。以上數據顯示,我縣“留守兒童”群體非常龐大,且他們在學習成績、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弱于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傲羰貎和痹谧孑叺倪^度寵愛、溺愛下,性格表現為任性、孤僻、內向,不易與人交往,孩子與祖輩之間缺乏溝通,存在嚴重的代溝,依賴心理,懶惰心理較為嚴重。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亦不容忽視:一是“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令人擔憂。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與祖輩等生活在一起。監護人普遍年齡偏大,且文化程度較低,他們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只能照顧孩子們的生活。大多數監護人錯誤認為孩子接受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主動與學校進行溝通較少;二是“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偏差。他們身心都處在成長階段,自律能力不強,而又不聽監護人的勸教,多數“留守兒童”紀律散漫,是非善惡標準認識不清,有的道德品質較差,還有的染上不良習氣,如抽煙、喝酒、小偷小摸、上網吧玩游戲等,他們原本純潔的心靈受到污染。他們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保護能力,近年來我縣“留守兒童”溺水、觸電、燒傷、傷人和被人傷害及交通事故等現象明顯增多;三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難度較大。由于“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師沒辦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有些孩子抓住時間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里蒙騙監護人。由于監護人文化素質等問題,老師進行有效的家訪渠道難以暢通;四是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農村中、小學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教師的教學任務也較繁重,跨專業帶課較為普遍,所以只能在時間上和精力上應對大眾化應試教育,特別是目前學校都沒有專業的心理教師和專職的生活教師,不能給學生更悉心的關懷;五是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不能滿足教育的需要。在農村學校寄宿制工程剛剛啟動,許多中小學住宿條件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如東莊中學,一間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子要住二十個學生,人均不到一平方米。且缺乏衛生間、自來水等一些生活設施。這樣既不便于學生生活,也不利于管理;六是社會環境不利于“留守兒童”教育。部分游戲廳、網吧業主只考慮經濟利益,接納未成年兒童,導致部分學生在上課期間進網吧玩游戲;七是外出務工父母對“留守兒童”教育不科學。部分外出務工父母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經常給家里寄錢、寄物,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身上零花錢較多,這很不利于學校對孩子進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有些家長在認識上產生偏差,錯誤認為不管學習成績好壞,打工是條不錯的致富道路,產生“不上學可以省很多錢,不上學可以掙很多錢”的觀念,導致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降低。農村中將會出現“富了一代人,而垮了下代人”的現象。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催生的社會問題,而且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如何教育好“留守兒童”,使其健康成長,社會、學校、家庭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調研組建議:
一及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各盡其責,通力協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教育的社會監護體系。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社會問題,需要統一認識,通力協作,形成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應將加強未成年人義務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相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標本兼治,妥善解決。一是加快發展本地經濟,讓農民就近務工,以減少“留守兒童”數量;二是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因地制宜,合理調整學校布局,有計劃地籌建寄宿制學校,以便于對“留守兒童”集中管理;三是加快改革,打破城鄉“二元經濟體制”,使農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能夠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為務工人員子女隨父母就近入學創造有利條件;四是探索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發動志愿者為“留守兒童”擔任代理家長,組織“一加一”結對幫扶活動,對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給予救助,保證其健康成長;五是有關職能部門應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從源頭上切斷部分學生進網吧、游戲廳的途徑;六是充分發揮媒體宣傳作用,動員社會各界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來。
二學校要發揮教育“留守兒童“的主陣地作用。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教育“留守兒童”的主陣地。學校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探索有效措施,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關注他們成長動態,及時向家庭反饋孩子各方面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豐富“留守兒童”第二課堂。把他們組織在一起,有問題一起解決,有快樂一起分享,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沖淡孩子的孤獨感,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的性格;三是強化“留守兒童”的行為規范。加強對他們的安全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自我管理,自我保護。學校定期開展一些生活、衛生、飲食等方面教育,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四是開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的活動。學??蛇x一些責任心強、工作細致的教師與“留守兒童”接對幫扶,經常找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思想動態;五是加強學校寄宿制管理。學生由于自制力較差,有空余時間精力容易轉向其它渠道,因此加強寄宿管理,對于那些得不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減少他們教育的“真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父母應盡量留一人與孩子生活在一起,雙方外出務工的家長要選擇好監護人。平時要借助電話等途徑多與孩子溝通,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及親情的溫暖。要充分利用各種返鄉機會,多向教師、監護人了解孩子在學校、家庭的學習、生活情況,經常性保持與班主任、任課老師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不要錯誤地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教師的責任,盡可能發揮家庭、學校的監督教育作用。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留守兒童”教育的共同體,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導,社會教育是補充。三者必須相互配合,通力協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監護體系。
有句教育名言這樣說:“真誠的尊重像春風,能夠吹盡寒冬的冰冷,更何況是學生純潔的心靈?它往往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奔毤毱肺?,設身處地的想想,確實如此。在幫扶一個留守兒童的轉變案例中我也頗有感觸。
在我所任教的班級里,有1/3的學生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身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習現狀令人堪憂,很不利于學校的管理。怎樣培育好這部分學生,是一個很具研究價值的現實問題。以本次課題研究為契機,我想方設法地幫扶著我班幾位特殊的留守兒童。有位特級教師認為:在教師心中,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待放的花蕾,或遲或早,或長或短,只要教師不放棄,只要耐心等待,幸福之花就會開放。為此,我付出了很多努力,盡可能地讓他們有所轉變,逐步成為優秀學生。
我班有一個名叫陳浩的學生最為典型,母親在他一歲時就離家出走至今未歸,父親為了掙錢能在集鎮買地蓋房,常年在廣州鞋廠當搬運工。陳浩就靠爺爺、奶奶撫養,加之奶奶對其溺愛有加,導致孩子身上問題很多:性格暴躁孤僻,上課聽講不專心,最不愿動手寫作業,無視班紀班規的存在,常常惹是生非。我多次批評教育,收效甚微。一天中午自習,陳浩因不完成課堂作業,我讓他站起來說明原因,可他不但沒站起來,還大聲說:“我不舒服,還讓我寫作業,你眼睛瞎了嗎?”那時教室里六十多雙眼睛齊刷刷地望著我,當時我真是義憤填膺,本想將他拽出來扇幾個耳光,可理智告訴我此時必須冷靜。于是我強壓住心中的怒火說:“你真不舒服嗎?對不起,老師不知道?!蔽沂疽馄渌麑W生繼續寫作業,裝做若無其事挨到下課。課后我剛來到辦公室坐下,我班的另一位學生就來告訴我說陳浩沒有不舒服,在樓道跳皮筋呢!我思考再三,這件事也不能隨意了之,否則我以后怎么做班主任呢?我突然想到《心靈寫詩》中一位特級教師說過班主任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走進心靈,用“悄悄話”的方式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放學時,我將陳浩叫到辦公室談話交流,告訴他源于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和寬容,我沒有當場讓他難堪,還讓他說說自己真實的想法。陳浩似乎明白了自己的錯誤,點頭保證以后改正。
第二天的班會課上,我故意提到昨天老師“誤會”陳浩同學的事,出人意料的是陳浩自覺站起來大聲說:“昨天我沒有不舒服,是我自己想偷懶不寫作業?!苯淌依镱D時議論紛紛,似乎都在指責陳浩的不是。我認為給孩子們實施思想教育的時機到了,就帶著肯定的目光說:“陳浩雖有缺點,但有知錯就改的勇氣,他昨天放學時就找我承認了錯誤,你們說這也不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嗎?”學生們面面相覷,我急忙又因勢利導,讓同學們談談陳浩同學有哪些優點。開始全班沒有人舉手發言,我就舉例說陳浩打掃教室很認真,看到同學之間鬧矛盾,主動幫老師調解等等,在我的點撥引導下,學生紛紛交流起來,有的說陳浩很可愛,有的說陳浩膽大,我看到了陳浩滿臉的欣喜。最后我又講到:“尊重他人的同時,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多一些寬容,就會多一分融洽。昨天我用尊重與寬容感悟了陳浩同學,今天陳浩就多了一分承認錯誤的勇氣,同學們能寬容陳浩的缺點,發現他的優點,希望以后多與他交朋友,我相信陳浩同學在大家的幫助下定能進步的!”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發現陳浩顯得無比喜悅。
從這以后,陳浩確實變了:上課能專心聽講了,作業寫得雖不夠整潔,但沒拖欠了;性格也靜默了些,不像以前那樣暴躁了。然而教育是漫長的過程,需要耐心施肥,幸福之花才能枝頭綻放。為了給予陳浩的自信,我推薦他為班級衛生監督員,針對他的表現,及時肯定表揚,并鼓勵他再好好表現。經過半年的努力幫扶,陳浩成為了我班優秀的衛生委員,學習成績也提高了,現在被學校評為整潔衛生之星。
在陳浩這位留守兒童的幫扶轉變案例中,讓我明白了老師的尊重就是學生自信的源泉,教師多一點寬容,學生就會多一次自我完善的機會。在尊重與寬容的澆灌下,生活中幸福之花就會燦爛綻放!
“誰愛孩子,孩子就愛她,只有愛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p>
???????――高爾基。
從任教以來我一直秉持這樣的觀點,就是把剛走進校門的孩子看做是一張白紙。如今,這張白紙上沾染了如此多的污濁,我身為老師,心何以堪。想必眾多一線教師同行,都有著與我同樣的經歷與感受。
問題的產生和爆發,是因為這些孩子多了一個稱呼,“留守兒童”。
在與本校同事、外校同行交流的過程中,區縣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比例普遍占到班級學生總數的40%左右,高的竟達到70%。然而,現在已不是去追究留守兒童這一現象及成因的時候了,超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城鄉二元結構,必然衍生這一社會問題。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發現癥狀,對癥用藥。
我認為,留守兒童主要體現出以下四種主要癥狀:。
1.心理問題。
父母不在身邊,缺乏及時溝通,學生放學回家面對的是花甲之年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輩的隔代教育,要么產生極度溺愛現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見底的代溝。孩子們感到寂寞,產生強烈的'孤獨感,甚至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緒。遇到失敗挫折,沒有人在第一時間給予及時的引導,孩子們要么繼續享受外婆的溺愛,要么就把心靈之門緊緊閉合,自信心逐漸消磨殆盡。
2.學習成績差。
3.認知偏差導致行為偏差。
學生的思想就像海綿,對精華和糟粕沒有分辨能力。無論是對他人、對事、對物、對金錢、對自我,這些學生都無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家庭、學校、校外,構成影響學生認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項缺位,都將導致孩子的價值認知觀念走向誤區,并最終傳導到行為,犯下令人痛心的錯誤。
4.道德缺失。
人生是0,道德是1,無論你有多少錢,多少學識,多大權勢,沒有道德這個1,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現在的學生,由于社會大環境的浸染,小小年紀便開始產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負面情緒,衍生出偷盜、斗毆、沉迷網絡和色情等諸多道德問題。如果說成績差影響成才,那么道德敗壞將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這是四大癥狀中影響最為惡劣的一個。
二、尋找對癥的藥方。
1.不建議改變教育制度,讓留守兒童隨父母就讀。
曾經,我認為改善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有兩條線索:一是改善現有教育制度,讓留守兒童隨父母就讀;另一條是改善教育環境。但經過反復思考,與專家溝通探討,最終我認為,第一條線索不具備可操作性。主要出于以下3個方面考慮,首先是留守兒童父母的工作流動性太強,將導致孩子頻繁換學校,穿梭于不同的老師和同學當中,然而容易產生更多問題。其二,大量留守兒童來到城市就讀,勢必給城市教育資源帶來無法承載的巨大壓力。其三,留守兒童出走,也將抽空區縣鄉鎮的現有生源,造成地方上的教育資源浪費。
2.改善教育環境是根本之路,有七大良方。
1)加強家長與留守兒童的聯系。
雖然我們都愛這些孩子,但是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親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無法取代的。在這一點上,學校和老師應當為他們搭建溝通的橋梁,起到積極的作用。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家長與子女間的聯系是雙向的。如果與家長聯系困難,那至少學生一方的資源是可把控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動溝通多了,親情也就溫暖直達了。
2)營造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
如果說學生回到家之后的環境,是教育工作者難以影響的,那至少在學校、在班級、在學校周邊,我們是可以影響和正確引導的??捎蓪W校牽頭,通過校內廣播、刊物、宣傳欄、集體活動等形式,積極傳播良好的學習方法。相對較難的,是周邊環境,這需要地方政府堅持不懈地開展整治行動,讓網吧、游戲室、錄像廳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營業性場所遠離學生。
3)鼓勵學生住校,專設教輔老師。
目前不少區縣中小學校,對寄宿學生仍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一方面由于擔心管理麻煩和安全問題,學校往往不主動提倡學生住校,另一方面,學校對學生寢室只設置門衛和清潔工。我的建議是,一方面學校應鼓勵留守兒童住校,校方采取集中管理,老師有更多機會與學生溝通,學生節省大量上學時間。另一方面,學校應針對寄宿學生,專設教輔老師,由班主任或班級科任老師擔任,其主要職責是關懷學生放學后的生活情況,并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和學習態度,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后學習方法。
4)積極推行家訪制度。
光把學生收進來還不行,老師得走出去,由學校制訂“分工家訪,共享信息”的家訪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分頭對每個學生進行家訪,了解班上每個學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親在哪里打工,從事什么工作,平時跟孩子采取什么樣的聯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監護人(往往是祖父輩或叔叔)是誰,對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訪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級老師開會共享,針對其中的難題,大家一起商討。有條件的還可以建立相應的信息資料庫。
5)定期組織班集體活動。
以班級為單位,定期組織班集體活動,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并在形式方面建議契合當前學生關注的熱點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規,活動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導就可以了?;顒又饕康氖遣粩嘣鰪姲嗉墐炔磕哿?給學生培養集體意識,弱化孤獨感,養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暢快交流的良好風氣。
6)代理家長制。
由校方出面組織,發動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職工、村社干部和有幫扶能力的共產黨員,以及社會熱心人士,爭當“代理家長”,自愿與留守兒童組成代理家庭,與留守兒童結成一對一的管護對子,做孩子們的成長保護人。這一制度目前已有地方學校開始試點,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廣性。
7)提升教師自身修養。
老師們做什么,學生們學什么。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學生模仿:打麻將、愛喝酒、玩游戲、說臟話臟字……倘若有一天發現初中生在寢室抱著白酒瓶子喝,還說“這是我們親愛的班主任最喜歡的牌子”,那是令人羞愧難當的。因此除學校一直強調的專業水平提升外,不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師都必須普遍重視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個人修養。這種修養的提升,雖非一日之功,但如果從學校、從教師個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視,是能夠在短期內起到相當明顯的變化,從長期的潛移默化看,效果更是驚人。
最后,與諸多奮戰在教育一線的同仁,分享一下我對留守兒童教育的方法心得,“勿要操之過急,從小事或邊緣事切入,逐漸打開學生心扉,讓孩子認同你。處理好關鍵的那一下,走進學生心靈,讓孩子信任你。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的意義,端正學習態度,最終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助其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無愧于父母,無愧于社會”。
個人寫作習慣,不重案例,更重視總結問題與探詢方法,愿以此文,拋磚引玉,也算是對我30年一線教育生涯的總結,與大家共勉。
為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發展情況,切實抓好農村留守兒童義務教育工作,我校根據教育局文件精神的要求,將我校前一階段留守兒童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一次前面自查,現將我校自查情況匯報如下:
xx小學位于沈家畈村。我校有61名學生,學生來源自農村,留守兒童較多。我校開展了“留守兒童”專項調查工作,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學?!傲羰貎和笨倲禐?3人,占學校學生總數的32%,其中男12人,女11人,但這些弱勢群體的成長與發展卻關系著學校的生存發展,牽動著廣大教職員工的心。
“留守兒童”大致分為三類:一是祖輩監護型,即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的形式,屬于這種類型的“留守兒童”約占82.7%;二是父母單方監護型,就是由父親或母親一方監護,屬于這種類型的“留守兒童”約占13%;三是親朋監護型,即由親戚(非直系親屬)朋友代為監護,屬于這種類型的“留守兒童”約占4.3%?!凹彝ソ逃娜蔽弧?、“父愛母愛的缺失”、“溝通交流的缺少”、“有效監護的缺乏”,使得“留守兒童”的情感、心理、生活、學習乃至人格方面都出現諸多問題,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影響了教育的均衡公平。關注、關心、關愛“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不僅是對他們個人成長的關愛,而且是對社會對國家負責的體現;不僅是對不斷發展的勞務經濟的支持,也是對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更是學?!坝酥辽?、和諧發展”辦學理念的內在要求。
1、學校成立“留守兒童工作小組”:由學校校長吳斌組長、教導主任楊坤任副組長,各班主任擔任小組成員,齊抓共管,形成合力。
2、協調社會力量,共同關注“留守兒童”
為了讓“留守兒童”安心學習、健康成長,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營造關愛“留守兒童”氛圍。我校教師以師德教育為出發點,將關愛留守兒童問題作為師德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黨員、教干與貧困生建立結對幫扶對象,實行一對一的幫扶。在班級內、少先隊組織中對留守兒童充分關注,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給予關心,營造了愛的氛圍,尊重留守兒童的人格,滋潤了他們渴望愛的心靈。學校構建了立體育人網絡,師生員工多位一體,創辦了“留守兒童之家”。
學校先后出臺了《留守兒童獎勵制度》、《留守兒童幫扶制度》、《留守兒童之家工作人員職責》、《留守兒童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1、建好一個“留守兒童之家”,學校建立一個“留守兒童之家”,室內布置做到溫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置有檔案資柜并分班存放本校留守兒童檔案袋,有一部電話機、一臺電視機和dvd機、一臺計算機、有一定數量的藝體器材、有可供閱讀的圖書,每天安排一名老師輪流值班管理并接受學生心理咨詢,并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組織留守兒童在“家”中開發活動。
2、開通一部親情電話。學校開通一部親情電話,將電話號碼公開,為留守兒童在休息時、雙休日或節假日與家長聯系、溝通提供方便,增進學生與家長的感情。
3、落實一名代理家長,每位留守兒童落實一名代理家長,每位老師必須作一名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尤其是做無人監護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
4、舉辦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各班每月舉辦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教育學生遵紀守法、了解安全常識,讓學生身心都健康。
5、參加一項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各班要成立各種課外興趣小組,組織“留守兒童”至少參加一項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
6、談一次心。代理家長每周與“留守兒童”談一次心,了解他們一周的學習、生活、情緒、交友、身體等方面的情況,交流感情,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
7、讀一本好書。老師或代理家長指導學生每學期讀一本好書。三年級以上學生寫一篇讀后感,并分年級段進行書評,陶冶學生的情操。
8、寫一封親情書信。代理家長監督、指導“留守兒童”利用傳統節日、長輩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給遠方的家長寫一封親情書信,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培養學生尊敬師長的傳統美德。
9、過一個快樂的生日party。各班要建好“留守兒童”學生生日,記入檔案,要大力開展“留守兒童”贈一張生日卡、寫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簡便易行、溫馨祥和的活動,讓每位“留守兒童”過一個快樂的生日。
10、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老師、代理家長引導學生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為家庭、為學校、為班集體爭光添彩,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上進心。在各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我校作了大量細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學習成績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自信心有了,自理本領多了,自立能力強了,理解父母深了,人格更加健全了,學校教學質量也顯著上升了。
1、農村學校辦學經費仍然困難,教育教學設施落后,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所需要的開支,學校這個大家庭也負擔不起,經費不足,大大制約了“關愛工程”工作的進度和質量,學校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時,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師和相關人員也是制約“關愛工程”的問題之一,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的心理教育培訓或由專業人員進行指導迫在眉睫。
2、經驗不足,活動開展還不令人滿意。
3、家長打工地點不定,聯系方式就不定,再聯系起來十分困難。我校留守兒童之家雖然建立并已經向留守兒童開放,但是我?!傲羰貎和摇笔切陆ㄔO的。如何發揮“留守兒童之家”的教育作用,讓留守兒童的心理和生理都健康成長,還有待于各級領導關心、支持,更有待于自我加壓、自我探索。
1、加強學校內部管理,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及時得到老師的關心和幫助,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樹立學習自信心。
2、我們將繼續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認真貫徹《新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省市有關“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大“留守兒童”工作力度,做細、做實、做好“留守兒童”工作,積極摸索留守兒童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引領留守兒童在同一片藍天下做學習、生活的強者,營造快樂成長天地。讓他們感受到春風沐浴雨露、健康快樂和諧成長,從而擁有自己美好的明天!
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處于他律階段,自律及自理能力較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與監護人之間的關系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理,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行為偏激。約1/3的留守兒童不聽監護人的教導,目無校規校紀,常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撒謊騙人和欺負同學。
(1)教育經費不足,資源匱乏。農村中小學校的辦學資金主要來源于當地鄉(鎮)政府,有限的資金難以用于培養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僅僅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信息化教育、課余活動教育等少之又少。大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山區,自然環境較差,經濟條件艱苦,教師工資待遇偏低。雖然國家鼓勵到山區去支教,響應號召的人數還是相當有限的,資源的缺乏、平臺的束縛和生活條件的低下等導致了教師的數目較少且不穩定,不利于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2)德育工作落后,心理輔導欠缺。無論是農村學校的領導還是教師,其教育水平都是相當有限的,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投入有限、方法有限,不能真正有利于學生的德育發展。簡簡單單的將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僅是開展單調古板的思想道德理論教育,不能有效聯系現階段孩子的生活實際。大多數鄉村教師沒有受過心理學方面的培訓,學校沒有足夠的條件開設心理咨詢室。
3.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系為紐帶展開的,對于自己家庭及親緣關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于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溫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并發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
(1)監管教育不力。代為監管的親戚往往不注重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指引和素質教育,僅僅關注孩子的物質需求。祖輩則易與留守兒童存在嚴重“代溝”,他們思維古板、思想落后,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留守兒童容易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的辨別能力低,受不住誘惑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父母教育消失。親子教育有三種基本形式,即親子教育完整、單親撫養和親子教育缺失。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親子教育狀況按監護人的不同有以下五種監護類型:祖輩監護、父親或母親單親監護、親屬(親朋好友、或叔嬸、姑舅)監護,同輩監護(由留守兒童中年齡較大哥哥姐姐擔當監護人的角色)、自我監護。這些監護方式均不屬于“親子教育完整”類型,大部分留守兒童缺失父母親情。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單親扶養人大多是母親。由于丈夫長期在外打工,家務和農活的全部負擔在她們的身上,勞累、心煩和文化水平較低等現實情況都局限了對孩子的教育。
五、調查總結。
1.力保公共政策務實有效,營造社會優良環境。
(1)改革戶籍制度,完善法律政策。我國的二元戶籍制度造成了農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子女教育、醫療、身份和就業等方面的不平等。人人平等,國家應該賦予所有人真正的平等,享受同等的權利和義務,承擔所屬的社會責任。各級政府要切實貫徹好《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讓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的監管,使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同時加強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視,為其營造安全的生活教育環境。
(2)健全保障制度,加強非政府組織建設。加大支持力度,在保障政策上有所傾斜,為留守兒童、流浪未成年人等提供資助、衛生和免費法律服務。開通“親情熱線”,經常與外出家長聯系,及時反饋留守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開設“傾訴信箱”,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校園生活的歡樂與充實、真情與溫暖。非政府組織是公民自愿組成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自愿團體、社會組織、或是民間協會等。應積極開展綜合協助留守兒童的項目,有針對性地幫助留守兒童家庭解決一些上學、看病、學習、安全等方面的困難。加強同社區、村組的合作,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要主動與當地文化、工商、婦聯等部門配合,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支持教育事業。
(3)改善人文環境,開展專項活動。引導和豐富農民健康的文化生活,增加農民生活的精神內涵,減少渲染暴力、色情等西方腐朽文化對留守兒童的侵蝕。舉辦關注“留守”兒童家教知識講座,提高代監護人的素質和責任感。如:舉辦代理監護人家教知識講座、隔代教育知識講座、如何做好“留守”兒童關愛教育工作等主題活動。
2.擴寬學校發展渠道,完善學校教育職能。
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1)用愛啟迪,增進情感。老師應在平時多留心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針對他們心理、思想上的障礙進行深入摸底,及時發現問題,對癥下藥,使關愛真正能深入學生的心坎。開展“手拉手”互助活動,不僅可以采用老師幫助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學生互幫的形式。由特定的老師專門負責所帶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教育情況,不留任何管理上的漏洞。把留守兒童若干人分為互助組,共同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互相監督,互相幫助,互助鼓勵。每個人都有所長有所短,多鼓勵留守兒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主動性和積極性。
(2)實施寄宿制度,建立檔案制度。寄宿制學??梢砸欢ǔ潭壬蠌浹a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可以在這里找到和他一樣的同學,一起生活一起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互相為伴,消除歧視和自卑感,彌補家的溫暖。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包括學生的愛好特長,身體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學習習慣,思想品行等,有針對性的進行管理。對學生了解得越全面,檔案建立地越完備,教育就越有效。
摘要:本文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性分析,發現留守兒童的現狀的不樂觀性,要解決留守兒童的諸多相關問題,需要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網絡體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機構、家庭教育等方面應加大力度來改變現有狀況。
基于教育的責任感,我們一直非常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通過對我縣一些城鄉社會,農村中小學的走訪調研,結合本校數百留守兒童的情況分析,緣于“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現象,衍生出這一特殊群體普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亟需引起全社會的正視與關注。
一、“留守兒童”安全隱患多,極易遭到傷害。
根據認知發展規律及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少年兒童處于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長發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這時候的“留守兒童”一旦失去或脫離家長適當的約束與科學引導,極易受到不良誘惑與影響,很多少年兒童由于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同時他們遇到突發事件時自救能力差,傷亡事故極易發生,甚至成為不法分子的侵犯對象,極易遭受傷害。
二、“留守兒童”生活習慣差,身體發育不良。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長的教育和管理,沒有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相當一部分學生經常不洗臉、不洗澡、不講衛生、吃飯不按時、作息不按時、生活不規律、營養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況,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留守兒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關愛缺乏,心理健康失衡?,F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養教育為主,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遇到不當行為的表現得不到有效制止,極大地影響了他們身心健康發展,致使不少“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自閉、寂寞空虛、逆反心理嚴重。
孤僻敏感,愛發脾氣,情緒異常,難于溝通。對老師同學甚至家人產生隔閡,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隱患。
四、“留守兒童”學習功力不足,成績普遍較差。
由于缺乏監管或監管方法不當,相當部分“留守兒童”在學校反映出學習缺乏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和吃苦精神,厭學情緒日趨嚴重。嚴重者發展到經常曠課、逃學。
五、“留守兒童”良好道德缺失,行為習慣養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關愛,加之祖輩的溺愛和代監護人的無奈,部分“留守兒童”常常表現出任性、自私、貪婪、固執倔強、我行我素、不尊敬長輩、好逸惡勞等不良品行。
上進心、集體榮譽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養成習慣較差,常有違規、違紀,甚至違法行為發生??傊傲羰貎和钡慕逃芾硪殉蔀槠仍诿冀薜纳鐣栴}。
從一年來的調查、探討中,為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以身為范,教育孩子誠實守信。
我們家長和孩子監護人要以身為范教育孩子,這樣才具有說服力,讓孩子在一種良好品德氛圍中健康成長。誠實守信,應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內容,誠實不足歸根到底是我們家長或其他監護人做得不好。
如果我們能真正做到言傳身教,讓整個社會充滿和諧關愛的氛圍。我相信,孩子們在這樣一個充滿愛心、孝心、誠心、誠信的和諧社會中,一定能健康茁壯成長。
二、用愛激勵孩子。
“留守兒童”多數在農村,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對較差,一般都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媽等照料。在他們的心理上,對孩子的“愛”理解不夠全面,認為對孩子百依百順就是愛。其實這是溺愛。
真正的愛不僅是使其在物質上得到保障,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動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錯必改。像父母一樣經常與之談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學習目的明確、自強不息,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這才是一種真愛。
三、指導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這種特殊的監管環境,留守兒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會陋習。所以,我們要引導他們慎重交友,以防孩子與有惡習和品德敗壞的人交朋友,被引誘變壞。
特別是現在的網絡文化的泛濫,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長,我們要向孟母學習,把好“孟母擇鄰”這一關。
四、引導“留守兒童”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
“留守兒童”因特殊的環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愛、母愛,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兒童的好奇心,在愛好和興趣方面各有所為。因此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培養健康的愛好和興趣尤為重要。
同時這也是監護人和“留守兒童”進行思想溝通和培養感情的有利機會,并彌補“留守兒童”空虛心理,起到了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德和遠大志向的'效果。
五、注重教育方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們對孩子教育時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教育孩子要多做換位思考,要杜絕粗野、蠻橫的教育方式,以免誘發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以及強烈的抵觸情緒,甚至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
再有就是對孩子監護不力,孩子犯了錯誤,怕傷孩子感情,輕描淡寫說兩句完事,長此以往慫恿孩子的壞毛病,最后無法管教,誤入歧途。教育孩子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我們應教育孩子正視現實,理解父母背井離鄉、親情分離的無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氣餒,努力學習,回報社會。
參考文獻:
尤莊共有36戶共157名村民,其中16歲以下的兒童有52名,16至50歲之間的村民有82名,50歲以上的村民共23人。在36戶村民中,每戶均有外出務工人員,有的甚至一個家庭有三人在外務工。居統計,尤莊共有外出務工人員76人,這些人有的農忙時回家,有的半年或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數年不歸。在52名留守兒童中,跟隨父母在外的僅三人,其余的均在家中由祖輩或者上輩親戚撫養。這些孩子在心理、學習、行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現在以尤莊留守兒童為調查的樣本,綜合分析其種種情況,總結得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關愛,性情孤僻、任性、容易產生心理障礙。
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2.學習成績相對較差。
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務工,尤其是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的情況下,除了給留守兒童帶來心理上的影響外,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缺少了對留守兒童的監督和家庭輔導。然而,其他撫養人由于無暇顧及或沒有能力顧及這些留守兒童,不能填補這一空白,這樣就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持“學習無用論”的觀點,父母對留守兒童的總體期待不高,他們將孩子的學習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務工上。由于孩子的思想極容易受父母等外界影響,久而久之也不免會被同化。
3、容易產生行為偏差。
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時期,他們的自律能力不強,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負面影響。再加上親情缺失、代理撫養人對留守兒童管理不到位,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采取遷就、認可的態度,造成行為偏差。表現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紀律觀念差,違法違紀現象嚴重;(2)沉迷于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等場所;(3)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缺乏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又缺少必要的指導,與社會上的“小混混”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4)有些留守兒童的撫養人,采取“物質+放任”的管理方式,以為這樣就對得起孩子的父母,結果孩子養成了亂花錢、擺闊氣、奢侈浪費等不良行為習慣。
4.安全無保障。
留守兒童安全意識差,自身在生理上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識,容易受到侵害。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隱患較多。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數留守兒童在上學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護,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沒有父母的直接監管,遇到突發性事件缺乏自我保護和應變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1.從社會角度看,大量農民工進城以及城鄉壁壘的存在是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走城鎮化道路是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農民進城務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在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同時,政策法規滯后于社會變遷或存在許多壁壘,還有些地區和學校不能很好地執行國家的政策法規,如一些城市學校要求流動人員的子女必須交納一定的借讀費才能入學;有的以需要辦理各種手續為借口將流動人員子女拒之校外;流動人員的子女不能在當地參加中考和高考,必須回戶籍所在地參加考試等等。進城務工人員一般承擔不起高昂的城市消費和孩子的上學費用。而城市里的農民工子弟學校要么是學費太高,農民工無法承擔,要么是條件有限,不能滿足孩子進城讀書。這樣,多數進城務工人員只能將孩子留在老家接受教育,從而產生了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
2.從家庭角度看,親情和教育的缺失影響了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某種先入為主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實施者主要是父母,影響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是親子關系狀況。由于留守兒童不能跟在父母身邊學習,一般由祖輩或者親戚撫養,生活中就缺少了父愛或母愛,長期在這種缺少親情的環境中成長,勢必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父母不在孩子身邊,除了給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之外,也造成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從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
3.農村學校教育管理體制存在缺陷。
由于留守兒童缺乏來自于家庭的關愛和親情,因此,他們尤需從學校生活中得到彌補。但是由于種種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導致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存在著諸多的缺陷。目前,許多農村學校沒有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重視,沒有采取必要的、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措施。這些學校沒有根據留守兒童家庭、心理等特點建立相應的教育機制,把他們與其他學生同樣對待。另外,有些學校在教育管理上也存在許多不足,如片面追求應試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關注不夠;學校周邊環境復雜,得不到改善致使留守兒童有可能接觸社會上的“小混混”,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學校不能給留守兒童提供安全、便利的住宿條件;學校不能與留守兒童的父母或撫養人積極溝通,將留守兒童在學校的表現和行為告知他們等等。
三、對策與建議。
1.政府方面。
一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鄉差距給留守兒童教育帶來的障礙。二要強化政府職能作用,政府職能部門要重視和加強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同時加強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普及、強化農民工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讓農民工家長掌握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庭對少年兒童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三是綜合整治校園周邊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要依法加強對網吧和電子游戲經營場所的管理,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了解我鎮各學校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我們在全鎮進行了一次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調研,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全鎮所有行政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群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我鎮現有留守兒童224名。調查顯示,他們的父母都是外出務工,至少半年、有的甚至一年回家一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我鎮的224名留守兒童其中有185名是其祖父母監護,37名委托監護,2名無監護,其中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一般或。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從調查看,大多數孩子性格較正常。
5、品性表現、學習態度、身體狀況都很優良。
1、學習偏差。多半的孩子因為父母在外打工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在這些學生中,由于臨時監護人對他們的學習介入較少,使得他們的學習無人過問,有的對學習持消極、被動、厭惡情緒,缺乏學習熱情,形成了懼學心理,體現在學習習慣上就是經常拖拉作業,書寫馬虎,對學習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學。即使有的學生積極要求進步,學習有主動性,但由于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中不注意規范,不遵守基本的學習規律,導致學習上的事倍功半。
2、性格缺陷。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在留守兒童中,有不少家庭對孩子放縱溺愛,臨時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滋生蔓延。
3、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大多數留守兒童則與他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這些長輩平時對孩子物質給予的多,在精神上關注的少,平時對孩子在成長中的困惑解決方法不當,不及時,由于存在年齡和文化的差異,想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與孩子的父母不一樣,“代溝”問題更加明顯,而這些問題解決不了就極易造成他們的心理障礙。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一)家庭方面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只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于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于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發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一)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系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為偏差,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為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系。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于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系,并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說,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更關系著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系著光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為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里,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于長期被托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于老人溺愛或親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77班,三年級的孩子,應該也是半大個大人。在我心目中,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班級,最起碼他們能懂得簡單的課堂紀律??扇f萬沒想到。開學第一周,我束手無策:上課中,一會兒有人光明正大的從我面前跑出去上廁所,一會兒有人到我旁邊的飲水機里倒水喝,一會兒有人大大放放的到教室后面丟垃圾……他們沒有請假的意識,沒有時間觀念,沒有課堂的紀律。上了2天的課,真的無法忍受。
調查出真知:46個孩子,來自9個村小,有的村小的孩子就只有幾個人。我把他們說成是:來自“五湖四?!?。他們有著不同的學習習慣和方式。他們是一群留守兒童,在他們身上看不到什么是行為習慣,但是他們確實那么的可愛。
伴著軍訓的日子,我在第一周軍訓中加入了常規訓練,我和孩子都從零開始,我開始摸索我的班主任管理方法,孩子開始從基本的坐姿、舉手回答問題,請假,起立等等開始。
一個月結束了。如今,77班,脫胎換骨:課前紀律委員負責課前紀律和午休紀律,沒有老師在時,基本上不需要太操心;上課時,沒有隨便下座位的情況,口令一出,一切順利進行……當然,現在還存在很多的管理漏洞,但對于我來說這是一個新的考驗。
在這一個月中,我選擇在自己班上上了兩次公開課,而且嘗試合作教學。如今,在合作教學中他們都熟能生手,大膽展示??墒?,很疑惑的是:他們的嘴就像鐵板,好難撬開呀。但我相信,我對他們有自信,他們會像我所期待的那樣:一天一收獲,日日有成長。
在這一個月中,是這群孩子改變了我:我沒有發一次脾氣,有人說:生氣是無能老師的行為,我做到了!我沒有為課堂的嘈雜敲一次桌子,因為我找到了適合這個班級的管理方法!
現在面臨的困惑:班上有2個孩子不能動筆,寫出的字,無論是漢字還是數字,都無法認出;有6個左右的孩子是10以內的加減也無法理解,其中一個孩子5以內的加法食物來進行操作也不會計算……與家長溝通,家長一句話:讀完這幾年就行了,隨便她,我們沒時間管,忙!忙建房子,忙幫別人家做事。家長的回答讓我啞口無語,家長口里面的忙讓我無法回復,但是我不想,也不愿意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畢竟他們才8歲,畢竟他們才三年級,他們的人生還沒真正開始,如果我放棄了,那將放棄的是他們的整個人生。
接下來的一個月,我將從培養孩子愛上學習為主,加強班級管理,找出適合孩子成長的方法。
摘要: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即為留守兒童。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于0—14周歲。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通過調查顯示:
很少與父母聯系的23.9%。
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錯事被批評時當面頂撞的8.4%。
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的12.3%。
在學校里基本上沒有朋友的17.5%。
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覺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覺得身邊得人不太關心自己的49.1%。
總是害怕被身邊人欺負34.7%。
覺得社會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3)設置特定課程,創新教學模式。學校要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開設安全、道德、心理等幾個方面課程,更有利于使留守兒童解決困難、處理問題,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自我管理和自我生存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開設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順應社會的發展形式,開展利于學生就業創業的課程,利于其以后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減少產生新一代留守兒童的機率。
3.強化家庭教育力度,制定有效監管策略。
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系,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并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地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1)加強親子教育,營造良好家庭環境。積極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增加彼此間的了解。通過電話、通信等方式與子女進行交流,讓留守兒童感覺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良好的家庭環境對于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積極營造一種樂觀民主型的家庭環境,以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提出的是,不僅僅注重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還要重視留守兒童道德品質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
(2)克服困難,改善條件。盡量留下一方在家里照顧孩子,身為人父母應努力協調好外出務工和照顧孩子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果條件允許,父母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和自己一起生活,有利于與孩子增進感情、擴展孩子的眼界、激勵他們努力學習。
(3)選好監護人,確保有效監管。留守兒童的家長必須了解監護人的基本情況:一是了解他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他們的家庭經濟情況。這樣有利于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較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以確保父母外出后孩子能被有效照管。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使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總之,開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面對留守兒童心理缺乏關愛,感情缺乏寄托,學習缺乏幫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現實問題,社會必須給予更多的關注。積極開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為構建和諧社會,為下一代健康成長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1995年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金鑫.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淺談[j].財經界,.
[6]周宗奎,孫曉軍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
一、個案檔案:
劉海燕,女,20xx年4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小枧鎮河溝村,父親:劉雙林,母親:,是游仙區小枧置信小學六年級四班的學生,由祖父母監護。
二、問題概述:
劉海燕同學上課不夠專心,學習和思想狀況一般,成天少言寡語,目光憂郁,心事重重,但卻尊師敬長,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學習缺乏主動性。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鉆研精神。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后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處事情緒化,易沖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在她讀三年級的時候父母想要個兒子,生了二胎,結果還是個女兒,這樣父母回家的時候更少了,祖父母要帶兩個孩子,負擔更重了。
三資料收集:
飯,
使她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不計后果,出了問題又缺乏責任感,表現出逆反心理。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布置的作業完成了事,多一點也不想做,沒有毅力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處于下游。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1、親情的缺失:
劉海燕的父母在外務工多年,很少與子女相處,尤其是近兩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心理距離遠遠超出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父母的不聞不問,祖父母的隔代觀念,幾乎讓年幼的她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獨之外,更多的是淚水。
2、極度的自卑:
同學譏諷的笑聲和藐視的眼神,鄰居風言風語的談論,讓亮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多余的人,當同學們在操場上歡歌笑語的時候,往往能在教室里找到眼圈發紅的海燕。
3、環境的影響:
劉海燕生活在農村,經濟極不發達,這些農民都只解決溫飽,在這個大雜院生活的鄰居素質都不高,根本不重視讀書,尤其是女孩。
五、個案指導的設想及實施:
1、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應慎重選擇,老師也應多一點關愛。
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應盡早定下來,不要隨意更換,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邊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責任感的年輕人,以便與孩子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把孩子完全交給沒文化的老年人撫養,是對孩子極不負責的做法,也是很危險的,因為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如果一個孩子走上了岐路,將會給家庭、社會帶來很大的悲劇。此外,在幼兒園或學校,老師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多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多觀察他們的發展變化,以及時了解、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引導他們多與同伴交往,從而讓他們發現交往的樂趣,進行一定的“親情彌補”,使留守兒童形成與撫養人、老師、同伴間的深厚感情,避免他們情感世界的“荒漠化”。老師與其他親人的共同努力下,她的性格逐漸開朗起來了,改變了過去膽小、憂郁的“受氣小媳婦”形象,重現了一名兒童所應有的天真與活潑。
2、留守兒童的父母應重視與孩子的溝通。
留守兒童父母應擺正工作與孩子的關系,認清童年經歷對人一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及親子關系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學習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識,不要陷入黃土高原上“娃放羊掙錢成親——娃再生娃放羊掙錢成親”似的惡性循環。
父母平時在外地應多與孩子聯系,盡量多創造條件與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親子溝通”的質量。在溝通、交流中,應培養孩子一定的是非觀念,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不能常伴身邊,但不是不愛他們,而是對他們更深沉的愛,是為了給他們將來創造更好的生活、學習條件才去打工的。父母還應告訴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從小要像父母一樣不怕吃苦,并為有這樣愛自己的父母而自豪。這些道理的講解,對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結合父母的實際行動,例如:可讓孩子去實地參觀、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過郵寄書、玩具、新衣、賀卡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們父母回來了,他們都無動于衷,可后來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時,他們都很舍不得,因年齡小而更不懂事的李濤竟為此在父母走前兩天沒吃什么飯,令父母又一次喜憂參半。
3、外出打工的父母應加強與老師、撫養人的聯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伴隨他們一生的老師,這個地位是無人可以取代的。這既說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說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擁有的最高決策權,也就是說只有父母才能對孩子的教育負最終的責任。因此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處,都應發揮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動性,應主動協調撫養人、老師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4、教師要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
作為海燕的班主任,我深感責任的重大,我能夠經常家訪,與其祖父母交流,提高他們的認識。在學校里,我經常找她談心,經常鼓勵她,我還交代班委干部關心她,和她一起學習,一起活動,增強他的自信心。
六、個案教育指導結果:
通過兩年的幫助教育,海燕現在和以前判若兩人,以前自私變成了積極、熱心幫助他人;以前的懶惰變成勤快、學習積極努力;以前的孤僻變成熱情陽光;以前的逆反變成了乖巧、聽話、懂事,學習由以前的后進生變成了現在的全班前幾名,多次評為“優秀少先隊員”、“好兒童”等,經常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特別是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勞務經濟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雖然勞務經濟有力地促進了“三農問題”的解決,但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離開故土進城務工,導致許多農村兒童脫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一個獨特的農村留守兒童群體。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務工,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全國婦聯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已超過兩千萬,并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梢?,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群體,留守兒童的現狀及走向不僅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大影響,而且關系到國家明天的發展。因此,留守兒童的現狀應引起廣泛的關注,他們面臨的問題亟待解決,否則其將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障礙。
雖然改革開放距今已三十多年,但農村經濟的發展相對滯后,城市工業已成為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生力軍,隨之“農民工”在城市也應運而生,“留守兒童”伴隨農民工的出現而出現。許多農民千里迢迢進城打工,迫于城市昂貴的學費,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轉到親戚朋友家就讀,更有甚者干脆把孩子丟在家中讓鄰居看管。自從離開那天起,孩子的心理產生嚴重的失落,因為他們都是從幾歲到十幾歲的孩子,這一時期他們非常天真可愛,總愛把一天所發生的見聞回家后嘮叨給父母聽,若回家見不到朝夕聚室而居的父母,就會心灰意冷,這樣長期以往在青少年中極易形成孤獨癥。據調查發現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中焦慮心理的占27.4%,抑郁的占27.6%,易怒的占22.7%,這些孩子大都表現為語言傾向沉默,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與人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我村有一個孩子今年14歲,8歲那年父母一起去**打工,把他留在家中由爺爺奶奶照管,家中十多畝地,爺爺平時還要做雜工。自父母走后第二年起這位可愛的孩子變得孤獨自閉,性格內向,學習成績很快下降,直至最后厭學,性情暴躁,常與大人爭吵,最后干脆輟學。12歲那年不得已父母把他帶到**,據最近了解已患有自閉性人格障礙。據日本波筑大學心理學教授松原達哉先生所創立的生活分析理論指出,留守兒童往往表現為“缺少動力、缺少目標、缺少氣力”,這一案例表現的特殊性雖然尚不充分,但足以說明留守兒童心理障礙產生的誘因。據不完全統計在留守兒童中72.3%的學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針對上述現象,作為農村教育機構應積極主動地配合當地政府建立健全相應的機制,采取相應措施,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以幫助留守孩子使之健康成長。作為行政機構應建立農民工務工檔案,對于有技術的農民工在城市的收入應當很客觀,有能力帶孩子在當地就讀接受更好的基礎教育,政府行政干預拒收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的行為。對一部分無技術的農民工政府采取措施積極培訓農業技能,使之在家能安居樂業,使他們的孩子都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以至得到更多的關愛。
作為教育教學機構以學校為載體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教學研究應納入重要日程。一是進行心理知識教育。有關部門要組織心理教育專家和具有心理學知識的志愿者隊伍,深入農村社區、學校,對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進行心理知識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詢活動。學校要開發有關校本課程,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加強心理健康輔導。要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導致的心理障礙,開展心理健康輔導,農村中小學要指定心理輔導員,專門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家庭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輔導。要對農村學校教師進行心理知識培訓。三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注重素質教育,注重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培養,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能在人文的關懷中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從小失去家庭的教育與監護,他們離開大人后行為上無拘無束,嚴重影響了他們良好習慣及人格品質的養成,他們對生活中的一些行為根本無法判別是對是錯。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處于他律階段,自律性很差。據調查發現,在200名留守兒童中,愛睡懶覺的占65%,起床不刷牙占71.5%,不吃早飯的占22.7%,不洗衣服的占91.4%。從這組數據看出,他們確實缺少必要的生活習慣養成教育。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他們想什么時候起床就什么時候起床,更有甚者,為了多睡一會,竟向爺爺奶奶撒謊說肚子疼,不吃飯,估計快上課時匆匆趕到學校,等到下課時買包方便面充饑。還有一部分學生糾集在一起到某一學生家打游戲,看電視一玩就是十二點多,干脆幾個人擁擠在一床,形成夜不歸宿的現象。有一所學校的三名學生得知同村的李某在外打工回家,三人結集在一起當晚偷走了李某9000多元積蓄。經調查三位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他們時常有偷竊行為,后經公安部門介入與其家長取得聯系,對他們進行了教育,并責令其家長監護這些同學。這一案例說明留守兒童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階段,家長的言行對他們的行為習慣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蛇@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加之留守兒童與監護人之間的關系較為特殊,因此只要大錯不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的態度。調查中還發現許多留守兒童在家不聽祖輩的管教,祖輩也只能聽之任之。由于缺少他律性,他們生活散漫,無學習動力,無目標計劃,在學校學習成績較差,經常丟三落四,生活無規律可循。
怎樣才能有效地對留守兒童的思想行為進行全方位的監護與教育,其意義重大。作為教育行政機關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探索,走出一條適合新農村教育的路子。
(一)建立政府統籌的教育管理長效機制。
采取層級管理由政府到責任人逐層分片到戶,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建立檔案,對他們的行為習慣作定期、定量、定性分析,尤其對一部分留守學困生更應加強管理,一部分留守學生年齡很小,很天真,若能正確引導,他們會積極配合,這一時期就需要責任人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美國行為心理學家斯金納將影響行為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兩種,孩子越小犯錯誤的幾率越高,這就更進一步要求我們的老師和監護人用積極強化的手段給予他們的行為以愉快的刺激,從而更加有力的促進留守兒童積極行為的出現。同時也更進一步要求我們的老師認真研究教育心理學。
(二)建立以學校為載體的對留守學生的管理模式。
有條件的學校,應對留守學生作寄宿式管理,學生吃住在校,由學校統一安排作息時間,使他們能全天候在教師的監護之下。并由專職教師對留守學生建立檔案,詳細記錄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定期與家長聯系,或召開學生家長會議,著重解決留守學生在校期間所表現的突出問題。對留守學生的教育關鍵是一個“愛”字,這是他們最想要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用自己的情愛來彌補他們心靈深處早已失去的父母之愛。一代師表霍懋征說過,“父母之愛是血緣本能,天下之理;老師之愛是道義和美德,更加神圣和崇高”。留守兒童內心深處都有難以言表的失落感、空虛感,這種失落和空虛源于和親人的長期隔離。一群十幾歲的孩子失去父母之愛是很可憐的,這就要求我們全社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婦聯、文聯、關工委等組織一起行動包片到人,使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有了愛的基礎,他們會配合學校的工作,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就會對學校和社會的教育有一種悅納的感受,同時對學校的整體管理工作也是一種促進。
這里的生活質量是指留守兒童在家中的飲食衛生、營養攝取、居住條件等生活狀況。當前雖然新農村建設擺上重要日程,可農村的飲食衛生等生活質量不容樂觀,這些留守兒童他們大都和祖輩或親朋生活在一起,他們的生活依然延用著很傳統的方式。祖輩們年齡較大、體弱多病,有的甚至患有傳染性疾病,無法料理正常生活;有的居住條件較差,室內擺放無秩序;有的地方壓水井較淺,用水質量差,水質堿化現象嚴重。雖然父母在外打工掙了些錢,但為了建設房屋無心來改善居住的環境。這樣的生活環境極易導致病菌的侵擾。其次,由于祖輩年齡較大,加之離集市較遠,購物不便,有的出現一日三餐“飯就饃、饃就飯,一壇醬豆吃一年”的現象。這些留守兒童他們父母只能在年終回家一趟,來不及洗刷他們的衣被,小孩子沒有養成洗衣疊被習慣,床上長期不整理,室內環境真可謂“臟、亂、差”。青少年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極有可能對他們的身心造成嚴重的損害。抽樣調查顯示,留守孩子因衛生差導致疾病的占11.6%,這些患病的孩子早晨不吃飯,到學校附近的小店買零食充饑,校園附近的很多小店衛生狀況更是令人擔憂。去年就有一所小學因學生吃過期食品造成三人嚴重腹瀉、嘔吐現象,經調查這三人全是留守兒童。
造成學生身體素質差的另一個原因是:一旦離開父母他們除了睡懶覺外,很少愿意從事一些體力較強的勞動。加上缺乏營養,身體機能下降的現象較為普遍。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七年級14歲的留守學生在百米賽跑中男生平均值為20.3秒,女生為23.4秒,結束后大都感到氣喘吁吁,體力不支。一部分留守孩子因缺乏營養面容肌瘦,目光呆滯,雖然家長考慮到孩子的營養不斷寄錢回家,但這些孩子并沒有用在補充營養上,而是拿錢進臺球室、網吧、游戲廳等。影響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家不做家務、升學率的隱性競爭等導致許多學校體育課開設不足等。
作為教育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促進學校開足開齊體育課和社會實踐課程,增強學生體質。同時在寄宿式學校里要合理搭配學生的膳食,以補充肌體所需的營養,確保學生有一個健康的體格。也只有健康的體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成為一名真正健康意義的學生。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調研,及時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研究出臺相關政策,為留守兒童提供生長發育監測、營養指導、計劃免疫、兒童常見病診療等基本的衛生保健服務。
目前,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同時,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此外,受出外打工的家長影響以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影響,留守兒童易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出現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調查顯示,有48%的孩子學習成績為較差,40%的學生成績中等偏下。
針對這種情況,必須建立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教育機制。
(一)以當地黨委、政府為主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
在學校,鄉鎮黨委與學校領導、學校領導與班主任、班主任與包保責任人(任課老師、指導老師)、教師與學生家長每年簽訂責任狀或責任書,建立梯級包保制。包保期間,各負其責,協調管理。在村里,應成立由村干部、無職黨員、德高望重的長者、婦女和群眾代表組成留守兒童管理小組,對本村未成年人出現的各種情況,利用村規民約、倫理道德、各種法律法規等進行評判和監督。
(二)以教育部門、學校為主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
中小學在充分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應逐步發展為寄宿制學校。學??山⒘羰貙W生檔案和聯系卡,詳細記錄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并進行動態管理,年年更新,確保留守兒童的學習時間。組織教師、學生與留守兒童建立幫扶制度,積極建立一整套學校、班級、老師、同學關心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工作體系。
(三)以組織部門、關工委為主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
有條件的地方可組建由組織部門、關工委牽頭的“六老”義務家長隊伍。充分發揮“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老黨員”“六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以及對留守兒童學習的輔導和監督。本著就近就親的原則,由“六老”志愿者擔任留守兒童的“義務家長”,并與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這些“義務家長”一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學習輔導,另一方面,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進行教導,行為進行引導,心理進行疏導,生活進行幫助。
在中小學附近有居住條件的群眾,在地方政府和學校的幫助和指導下把留守兒童集中到自己家中進行有償監管。托管者除聘請專人對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進行照顧外,還對其進行一般性學習輔導。特別是離退休老師,可以對留守兒童的行為教育及業余愛好進行培養。也可以聯合多方力量形成“大家庭”,相對集中地有分工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管理和教育。
調查目標:通過調查提高社會關注度,關注農村建設調查時間:暑假。
調查對象:在校生、村民、家人。
調查方式:走訪調查、問卷調查、抽查。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特別是在2001年11月中國加入wto后。在此基礎上,中國沿海經濟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感到城鄉差距的空缺無法滿足家庭的發展,開始自發的涌向沿海,那時侯出現了一股“民工流”。而在此世紀轉型時,在中國農村出現了一批新的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此時,農村教育問題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步伐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
在此時,據中國婦聯、中國家庭研究會不久舉行的中國人口問題研究會透露,中國農村中1.2億農村常在城市經商。而由此產生的200萬少年留守兒童中,14周歲及以下占86.5%。按照全國3.6億兒童來算,每18個孩子就有一人不能與父母生活。而據報告,留守兒童還在呈不斷上升趨勢,在一些農村勞動里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中占18%—22%在中國農村人口多的現狀下,兒童教育問題更是重中之重,而留守兒童在長期無父母陪同生活的狀況下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他們在思想品德、行為特征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問題不得讓人們深思,祖國的太陽能否拖起明天的太陽。
(一)問題。
(1)教育問題,他們的成績欠佳,逃學遲到已是不在稀有的問題。
加的難以過上舒適的生活。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對他們來說,父母親已成了一個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這就直接讓孩子產生了許多厭學原因,導致他們逃學、輟學。
在我的調查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和我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在他讀初一的時候,媽媽外出打工,爸爸就在家養鴨子掙錢,可是他爸爸脾氣不是很好,他也就一直和他爸爸和不來。在他媽媽走后的兩年里,他整個人都變了,染上了許多惡習,經常在網吧通宵,也變的虛榮了,結果初三他就輟學了,現在就只能在外面打工,我是看者這樣的事在我身邊發生的。我不得不惋惜??!以前他是一個多么聽話的孩子啊,就這樣毀掉了。
(2)監護管理不夠,他們就放任自流。
在中國農村中,主要有3種監護方式:a、隔代監護,大多數的父母外出打工就把孩子托付給外婆外公或是爺爺奶奶,就這樣形成了最主要的監護方式,他們容易溺愛孩子,讓他們無所事事,由此產生許多不可估量的問題。b、監護責任向親戚同輩轉移,形成了委托監護。這種監護方式下產生的問題也是許多的。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有時候說話也不能太重,怕傷害孩子,讓他們產生抵觸情緒,這樣帶來的麻煩回更大。c、單親監護,這也是當前最普遍的現象,孩子父母的一方出去做事,而另一方留在家照顧孩子,這樣就會直接導致對出去做事父母一方的“情感空巢”。
(3)心理方面出現嚴重問題,他們會形成許多難以想象的性格特征。
性產生某種好感。在此基礎上,兒童中出現談戀愛的現象已經不足為奇。
(4)道德行為出現道德危機,他們經常說謊,打架斗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由于沒有得到父母的良好照顧,他們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出現了許多行為偏差。他們自身素質不高,對法律也不是很了解,出現違法犯案的行為也呈上升趨勢。在我的道德指標調查中,我對我鎮中學初二某班進行了調查,他們班共有64人,談戀愛的占了20.3%,違紀的占23.4%,吸煙的占46.9%,說謊的更是占到了100%。
在我的調查中還有一個鮮活的例子,李易和孫田他們兩是我鎮中學初二的學生,他們父母在外打工好多年,一直是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由于缺乏父母的約束,他們就經常出入網吧,不可救藥的迷上了網絡。這對于人們來說可能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后來由于他們經常待在網吧沒有錢上網,他們兩就想出了一“高招”,他們決定盜竊鐵路上的鐵塊去賣錢。他們不知道這是屬于國家財產,更不知道是違法,這在當時是轟動一時的大新聞。他們把盜竊的東西倒掛在井里面,所以當時報案后,我鎮派出所并沒有查出個所以然來,后來把這個案子報到了省里面,湖南省公安局調查了一個星期也沒有查出什么東西,后來還是孩子的叔叔發現了,把這個案子給結了。誰也不曾想過會是這樣的結果。誰會想到竟是兩個中學生犯下的錯誤。這不得不讓人深思!
(5)安全問題,他們在沒有父母照顧的情況下,安危令人擔憂。
在從網上了解到,據全國婦聯對12省市調查,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遭受同學鄰居的欺負。當然還有更嚴重的就是,男孩子也容易引起人販子的注意,拐賣女孩子的現象也經常出現。
(6)生活問題,由于缺乏營養,可能會出現營養不良等癥狀,這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充足的營養是最重要的。
(二)原因。
(1)社會關注不夠。
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誰也不曾會想到會出現這樣一個群體,國家也沒有投入太大的精力,社會也不是很關注。直到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事件的發生,向人們敲起的警鐘,人們才慢慢把目光投向他們。
(2)父母經常不在身邊,缺乏感情基礎。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前提下,中國的城市迅速崛起,雖然國家也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農民的措施,可是城鄉差距還是越來越大。為了滿足自身家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不得不放棄家庭而選擇外出打工。在經濟發展中,城市就象一條騰飛的龍,成為中國發展閃耀的星星。而農村人守著幾畝地來維持生計,城鄉差距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而且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建設。這樣就出現了許多不同類型的行業,這就滿足了人們的職業傾向。
(3)學校教育措施不利。在以前,農村的教育設施很差。雖然現在是樓房已經建起來,可是越來越缺乏人情味。在許多封閉的山區里面,幾乎沒有什么先進的教學設備,連圖書館都沒有,更不用說開什么心理課。
(4)家庭教育意識淡漠,特別是隔代溺愛。在許多農村家庭中,留守兒童一般是由爺爺奶奶照顧。他們對下一代的溺愛導致孩子無法接受正確的家庭教育。在家庭里面,更不會過多的要求孩子做什么,怎么培養良好的習慣,道德準則,特別是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感,認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這樣就形成一種不良的心理。
(5)城鄉教育差距,讓“太陽”面臨鴻溝。
a.在硬件設施方面,農村教育事業雖然有所發展,但是沒有象城市那樣普及,更談不上什么實驗樓,語音室,及各種現代化教學設備。
b.師資力量方面,不象城市里面。農村里面很難找到一個學士學位的人,更不用說研究生。
小。
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徐永興先生提出:農民子女教育不只是中國農民的家事,它實實在在是國家和全民族的國事。如果農民子女的目前的教育環境不能得到好的改變,出現近城的“流動兒童”被社會“邊緣化”,在農村的留守兒童被家庭“邊緣化”,那他們離“毀滅的一代”就不遠了。所以我們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拯救這個局面。
(一)完善學校教育,發揮學校主導地位。
(1)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孩子心理成長。
(2)學校加強學生自我教育,培養孩子能力。
(3)學校應定期開家長會,勸導家長做家長工作,讓他們更多的關注孩子。
(二)發揮村支部,鄉,居委會的作用,建立教育監護體系。他們要做好調劑學校教育的橋梁角色,多關愛孩子。如成都建立兒童托管機構;河南推廣全日制寄宿學校;安徽建立留守兒童檔案。
(三)社會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社會應該做好港灣角色,對社會付出愛心,多關注留守兒童,讓社會成為一個愛心遍撒的海洋。
(四)加強輿論媒體作用,加強社會的關注力度,引起人們的注意,促進問題的解決,現在將在九月份cctv2經濟頻道《關注留守兒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后來,我在我村做了一個詳細的調查,全村共有139人,小孩60人,大人79人。大人中在家務農的有36人,占了45.6%,而在外打工的占到了54.4%。小孩中讀書的只有18人,只占到30%,而在讀書中讀了小學的只有22.2%,初中的只有27.8%,高中的只有38.9%,而讀大學的只占到了11.1%,而在沒讀書的人中,小學沒讀完的就有4個,初中沒讀完的有7個。這是一個多么顯然的問題。
太陽日升日落,每天普照天下,可是那拖起祖國明天的太陽,是否也會普照中華大地呢?在那片廣闊的草原上,花朵是不是會永久生長呢?讓我們來一起面對那個問題,一起撐起祖國明天的太陽!
10月24日,張春老師應上新鄉黨委政府邀請來到了上新初級中學校,為廣大的留守兒童家長開展了一次觸及心靈的家庭教育培訓會,這次培訓讓家長們充分認識了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并開始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開始嘗試新的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教育模式。
張春老師說:父母外出打工,極易對孩子造成心靈上不可磨滅的影響,會使孩子得不到心理情感的需要從而親情缺失;長期的留守也會讓孩子在交友上出現誤區,交到社會的不良朋友;更會讓留守的孩子心理失衡,比如毆打長輩,無視法規法紀等,最終造成無可挽回的錯誤。
所以,張老師認為: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尤其是親生父母。如果孩子的父母不懂得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那孩子就會上行下效,也不會尊敬父母以及爺爺奶奶,這在孩子的品德教育上就是失敗的。因此,家長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人,家長要盡可能的做到:
1、讓孩子跟隨父母,經常與父母在一起,促進父母與孩子心靈的交流,親情的培養;
2、父母就近務工,經常與孩子、與爺爺奶奶聯系;
3、父母有一方在家;
4、父母不在時,監護人要把孩子當作自己親生的孩子來教育,不。
溺愛,不隨意,負責任。
另外,不管是家長還是監護人,對于孩子的品德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的,要做好從小重視孩子的感恩教育:1、2、3、樹立不怪別人的思維意識,培養孩子懂得愛與責任;教會孩子做事情分清主次,什么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重要什還要在思想上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張老師用社會上的真實么次要;事例告訴家長們,如果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出現一系列的犯罪行為,傷害自己也危害社會。
通過今天的培訓,讓留守兒童的家長們重新認識了自己的教育,給家長們燃起了一盞家庭教育路上的指路明燈。
。
摘要:“留守兒童”指的是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他們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這些兒童就被稱為“留守兒童”。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多,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就成了當今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何教育這部分學生,是全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一線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更是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就需要我們去細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努力,引導其健康發展。
特點。
教育。
管理。
當前,我國正處于快速轉型和城市化過程中,人口遷移流動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外出務工。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于是在農村教育中出現了一個特有的群落——農村留守學生。由于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也有一部分留守兒童與親戚一起生活,這些兒童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正值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期,缺乏關愛和教育,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就成了當今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更是廣大農村教育工作者棘手的問題。
“缺失”的家庭教育,“錯位”的隔代教育,“不到位”的學校教育和不良的社會環境影響都是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源。因此,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和其心理成長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重點。愛是教育的基石,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作為班級工作的管理者與引導者,班主任應把對留守兒童的愛放在工作的重點位置,應該在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加強教育引導,讓留守兒童矯正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如何做好留守生工作?如何讓留守生像非留守生一樣擁有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如何有效地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撫平他們心理的創傷?作為一名工作在農村的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下面是本人幾點做法:
一、用真情去溫暖他們的心。由于“留守學生”最缺乏的是親情,班主任是“留守兒童”在校的特殊監護人,因此作為班主任更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師愛。
在生活上,作為班主任除負責平常教育管理外,平時在還要留心觀察每一個學生,對每個學生的細微變化了如指掌,做到有目的的個別談心,使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利用課余時間組織一些豐富多彩、活潑有趣的活動,在活動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根據語文教學開展革命詩歌朗誦會,開展“我的理想”等演講比賽?;顒娱_展之前,放手讓學生去搜集相關的資料,學生在收集相關的資料的過程中,就受到了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教育,比起教師生硬的說教要好得多。在演講比賽時,告訴學生要將遠大理想同現在的學習結合起來,只有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只有努力學習,掌握某種技能,將來才能立足于社會。從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對家庭特別困難的學生則組織獻愛心活動,給他們適當的資助;使“留守學生”能感覺到老師、同學、社會的關心和愛護。
在學習上,作為班主任要盡心盡力想辦法幫助他們,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如在課堂上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通過由淺入深地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多發言、多表演,并從中獲得成就感,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課后要加強對他們的督促、檢查與輔導,幫助他們熟練掌握知識,取得好的成績,以此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要善于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每一個閃光點要多加表揚、鼓勵,激發他們不斷進取、自尊自強、開拓創新;創設情境,讓他們多充當“小老師”或“小小學生”的角色,使他們從中體驗成功或同伴互助帶來的快樂,感受班集體的溫暖。
在對待留守生的錯誤上,作為班主任要有一顆寬容之心,同時要有耐心。當他們犯錯誤時,除了耐心給他們講道理,還要善于挖掘錯誤中的積極因素,引導他們改過自新、積極向上,如在面對他們的不守紀律時,班主任除了對他們進行說服教育外,可以給他們委以“班干部”、“課代表”或“小組長”等官職來約束他們,善于抓住時機對他們的小進步或閃光點進行大肆渲染烘托,這樣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引導“留守兒童”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傲羰貎和币蛱厥獾沫h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愛、母愛,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兒童的好奇心,在愛好和興趣方面各有所為。因此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培養健康的愛好和興趣尤為重要。同時這也是監護人和“留守兒童”進行思想溝通和培養感情的有利機會,并彌補“留守兒童”空虛心理,起到了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德和遠大志向的效果。
三、端正留守兒童的學習動機,注重德育教育。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減除,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于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學好了,沒人夸;學壞了,無人罵,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很多留守兒童沒有明確的學習動機,沒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們要么是為父母學,要么是為了走出家鄉,這嚴重影響到學習的后勁和成績。
由于缺乏父母的監督,留守兒童學習習慣較差,自制力弱,在學習困難時,不能承受過大的壓力,造成學習興趣的失去,有的甚至產生學??植腊Y、厭學等問題。再加上當前農村出現的“讀書無用”的說法影響,留守兒童開始出現逃學甚至是放棄學業的念頭。
作為班主任,應當在家庭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下,正確引導留守兒童的學習目的和動機。一方面,班主任和科任教師要善于發掘“留守兒童”身上的“閃光點”,注意到細微的進步,及時給予表揚,給學生制定短期學習目標,每天督促其實現,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不管是在教學過程還是在班級活動中,通過各種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爭取讓同學們,特別是留守兒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發揮他們的長處,樹立學習的信心。再次,除了在學習方面的提高以外,班主任應注重貫穿德育教育,合理引導他們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判斷力和責任感。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比绻麄兡芾斫飧改?,就能把這種理解轉化為動力,進而進行感恩教育,讓孩子們學會孝順,學會感恩,學會報答,這樣也可以促進孩子們學習的動力。
四、開展幫扶結對活動。作為班主任還得發動班上的其他同學一起加入到幫助這些留守生的行列中來。他們畢竟是同齡人,有許多的相似之處,有更多的共同語言,這些學生更容易走進留守兒童的心靈。為此本人選配了本班優秀的學生和學生干部與留守兒童開展結對活動,讓他們在生活、學習上互相幫助,成為知心朋友。許多學生還邀請留守兒童到家里做客,為留守兒童過生日,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家庭的溫馨,樹立他們學習的信心。
五、加強家校合作,共同教育。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教師、父母和監護人的共同努力。一般來說,多數“留守兒童”是被托付給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案舸逃币仔纬蓛煞N極端:“放縱和嚴暴”。許多老人在監管過程中認為:讓孩子吃飽、穿暖,到年底還給其父母一個健健康康的孩子就行了,而對孩子的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等則是不便管,也管不了。大部分監護人往往對“留守兒童”要求不嚴,或缺乏文化知識,無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監督。這樣就形成了學校教育的單方面作用,并不能從根本上教育好孩子,所以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學校教育方面,班主任在建立專門的留守兒童檔案時要注意收集家長和監護人的信息(包括姓名、住址、聯系電話、教育方式、收入情況、和諧度等),摸清本班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通過家訪、電話聯系、邀請來校等方式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經常聯系,向他們及時匯報學生在校情況,并通過監護人了解學生在家中的情況,合并兩方面情況,深入分析他們的情況,作出合理判斷,并適時調整教育策略。家長或監護人要主動多與學校、老師溝通聯系,及時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真實情況,交流教育“留守兒童”的經驗教訓,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只有家校的教育達成一致,才能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得到解決。
六、抓好心理疏導。結合部分“留守兒童”孤獨、自卑、自棄等不良心理,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導心理缺陷、心理障礙和行為偏差,通過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咨詢、召開主題班會等途徑,規范“留守兒童”的心理行為。班主任要把這些留守兒童當做自己的孩子去愛護,在生活和學習中多關心他們,關注他們的發展變化,及時與家庭聯系,耐心細致地做好他們的心理輔導工作。讓他們能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我們施教者必須賦予他們更多的愛心和耐心,關心他們各個方面,使他們得到健康成長。留守兒童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教育好他們尤為重要。作為農村教育工作者,必須用我們滿腔熱情、科學合理方法和耐心細致的工作,承擔起留守兒童教育的重任。當然,要想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光靠班主任老師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和留守兒童自身的共同努力。社會各界都應當高度重視這一特殊群體,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問題,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解占彩.農村“留守兒童”成因及對策淺析[j].經濟論壇,2007,(9).2、姚蕓.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第25卷[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4).
。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65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