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可以為決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據和參考,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決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于調查報告的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農村金融是一個世界性問題,這是因為農村金融自身的特點即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的特點和商業化運作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村金融問題很多,壓力頗大。新世紀以后,政府連續下發了七個支持三農的一號文件,我國的農村金融問題取得了很大的緩解,但是,相對于城市金融而言,農村金融仍然是整個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依舊十分落后,本文對于目前農村金融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進行闡述。
一、農村正規金融的“主動性邊緣化”,非正規金融成為主力軍。
我國農村金融的供應渠道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間金融。這四種供應渠道的主要依托分別是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民間金融組織?,F在在我國農村的大部分地區,正規金融如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都呈現主動性的邊緣化,農信社由于自身的組織運營并不規范,合作制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不能充當主力軍的角色,而利率最高,監管不嚴格的各種民間金融組織成為農村最主要的供應渠道。
1.農村正規金融“主動性邊緣化”的原因。
投資及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正相關性。而對我國而言,我國由于長期以來宏觀經濟政策的城市化傾向,農業經常處于次重要地區,讓步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目標,甚至必要時會做出一定的犧牲,這使得金融抑制現象在我國農村尤其突出。在我國,政府在農村金融體制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雖然不是資金的直接供應者,卻對整個農村金融的資金供應和分配有重大的影響。由于政府的一些政策導向,使得各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嚴重的傾向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這些機構在積極響應政府政策的同時,不斷的減少對“三農”的資金支持,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默認了正規金融機構的這種行為,這便形成了農村正規機構的“主動性邊緣化”。
2.非正規金融成為農村金融供應的主力軍是現實的無奈選擇。
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村的資金供應不斷減少,政府在默認這種情況的同時,并未對農村金融的供給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于是各種民間金融機構便成為了農村金融供應的主體。
農村的非正規融資是指非法定的金融組織所提供的間接融資和農戶之間或農戶和農村企業主之間的直接融資,非正規融資解決了農戶、鄉鎮企業的資金急需,彌補了正規金融機構資金供應的不足,加快了資金流轉速度,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于此同時,農村的非正規金融機構自身抵御風險能力差,具有較強的投資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國家經濟政策的貫徹實施,擾亂社會秩序,缺少有效地監管,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加之,各種民間金融機構雖然能夠一定程度上解燃眉之急,但其利率相對較高,不利于長期性的固定資產投資和擴大再生產。
所以,農戶對于各種民間金融機構也是“又愛又恨”,但由于正規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不夠,使得農戶不得不使用非正規融資的方式,這也是正規金融機構邊緣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令不統一,支農效果不顯著。
在我國,政府對于農村金融的作用不言而喻,而政府又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組成,二者能否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對于農村金融的發展意義重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于農業投入的基本格局是:總量增加,比重下降,中央政府在這種格局下,不可能對農業的直接經營活動進行持久、大量的投資,而且我國實行財政包干政策以后,中央政府認為由于農業的區域性,農業投資較適合由地方政府來做,而地方政府根據財政收益最大化這個目標函數,由于農業投資周期長,見效慢,不可能優先選擇農業投資。于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標函數不一致的情況,直接造成了支農效果的不顯著。
1.中央財政對農業投入不足的原因。
中央財政對于農業的投入取決于中央的財政收入和中央的非農業財政支出的需求之間的差額,這個差額越小,中央財政對于農業的投入越少,反之越大。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央財政的收入和非農業的財政需求的差額一直較小,這使得對于農業的投入不足。
2.地方政府對農業投入不足的原因。
地方財政對于農業的投入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地方財政收入與非農業財政支出的差額,這個差額越小,對于農業的投入越少,盡管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地方財政收入連年遞增,但各項非農財政支出也在迅速增長,甚至超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這使得地方財政對于農業的投入少之又少。二是按照規定地方政府需要進行的農業設施的投入,如前所述,地方政府為實現財政收益最大化,這部分投入也不會很大??傊?,在目前這種情況,地方財政支農力度明顯不夠,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村金融監管體制不健全,存在監管真空。
整體而言,我國的金融監管屬于集權多頭監管模式,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各司其職。但在農村金融監管方面,很難說屬于哪一種模式,處于相對混亂的局面。比如中央銀行和銀監會對農村金融都有監管,監管區域時有交叉,但又存在監管的真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于農村金融的管理是雙重的,這會一定程度上增加很多監管成本,也會造成管理上的混亂。在目前的分業監管情況下,銀監會、保監會各司其職,但他們的監管機構只設置到省一級,而中央銀行又不能行使監管職能,所以省以下的監管機構基本是真空狀態。中央銀行和各監管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各監管機構之間協調機制尚不健全,使得各監管機構各自為政,金融監管效率極為低下。當金融機構由于市場性風險或退出市場風險時,中央銀行和各監管機構在救助時由于信息不對稱,可能會造成救助過渡,也可能給金融監管機構負責人提供了套利的可能性。
另外,由于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立法工作無法趕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使得我國農村金融監管的立法滯后,與農村金融發展不同步,這也形成了一部分真空地帶,使得農村金融監管部分處于邊緣化或半邊緣化的狀態,這無疑加大了農村金融監管的難度。
參考文獻:
[2]郭田勇,郭修瑞.開放經濟下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博弈研究..
[3]鄒帆,李明賢.農村金融學..
[4]張春霞.海峽西岸經濟區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發展研究.2006.
我對**縣**鎮10個行政村已婚家庭的婚姻家庭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隨機抽取1000例已婚家庭婦女名單。先后走訪了民政辦、計生辦、法庭和婦聯,發放調查問卷,深入村組座談,了解調查對象的結婚、離婚等家庭情況,全面分析了婚姻家庭存在的問題,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婚姻家庭狀況調查的基本情況。
在1000例調查對象中,初婚者占78%,再婚者占8.5%,喪偶者占5%,離婚者占1.5%,存有離婚動機的占15%,離婚率呈上升趨勢,人們對離婚的態度漸趨向寬容。
法院案卷數據顯示,離婚案件占其民商事案件的27.5%。
從調查問卷的座談情況看,110戶家庭存在家庭糾紛,夫妻感情不和,有的還存在婚姻危機,不穩定家庭占11%;婚前性行為發生率高達25%;75%人對婚外性行為持排斥批判的態度,部分人持理性態度。
1、家庭暴力是導致婚姻家庭破裂的導火索。
對外開放以來,受西方文化影響,西式婚戀和性觀念傳入我國,并逐漸從大中城市人群滲透到農村外流人員,婚前性行為、婚外性行為、非婚同居、試婚等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
家庭暴力問題,一直是婦聯組織關注的問題。家庭暴力近幾年處于小幅上升的趨勢。調查表明,家庭暴力的發生率居高不下,被訪者中有15%的夫妻之間經常發生動手打架的現象,37%的人表示偶樂發生此類行為。家庭暴力在農村家庭中的發生率要遠高于城市家庭,對于家庭暴力,大部分人持否定態度。面對家庭暴力時的應對策略,第一選擇為“逃離現場”。人們對家庭暴力這種既反對又猶豫,與傳統觀念有關,也有法律意識淡薄等方面的原因,當然還有不鬧散家庭的現實考慮。這說明,反對家庭暴力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至今,該鎮婦聯和派出所接待家庭暴力案件13件,占信訪總數的29%;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都是婦女、老人和兒童,尤其是婦女。它不僅給婦女帶來了極大的身心傷害,由此引發的婚姻家庭問題也成為影響家庭和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有一位婦女長期處于受暴狀態,但由于受害人受傳統的“婦道”影響,被丈夫打了,卻不敢說、不敢講,所有痛苦自己一人承擔,直到被打傷了,才開始反應。這一例很有代表性,這是農村家庭暴力長期存在的原因,如果受暴者在一開始就通過法律途徑制止,家庭暴力造成的后果就會大大減少。
2、非法同居、婚外情上升,成為婚姻家庭的主要問題。
20至今,在婦聯接待的上訪案件中,非法同居有婚外情的占28%,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婚姻家庭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80%是丈夫有婚外情,集中在35-50歲年齡段;女性占20%,大多數在30-40歲年齡段。這類問題的受害者大多數是女方。有一例上訪婦女,明知自己的丈夫與第三者非法同居,卻不敢提出離婚,反而哀求不要拋棄她,雖然丈夫不和她離婚,但也不履行丈夫的責任和義務,還經常打罵她。
3、丈夫不履行家庭義務,有的甚至離家出走。
丈夫離家出走,是婚姻家庭中出現的一種新問題。這類案件共有4例,都是因有外遇離家出走,有的`有外遇后想方設法卷錢遠走高飛,然后就莫名其妙的離婚。有一位婦女,離婚后,又與某男青年認識結婚,婚后男方花言巧語,一點一點的把女方的積蓄騙走后不知去向,給這名婦女帶來了很大的痛苦。還有一名婦女與男方于結婚,婚后生一女孩,在孩子剛滿6個月時,男方提出到駕校學駕照,在學習期間又與一女子好上了,在妻子不知詳情的情況下,又商量買一輛大車,由于沒錢,丈夫以好好過日子為由就勸妻子到娘家借錢,妻子信以為真就與娘家借了7萬元,錢到手后丈夫就消失的無影無蹤。給妻子、女兒和家庭帶來了很大的痛苦,既丟了人又丟了錢,最后人財兩空。
4、由于家庭關系處理不好導致婚姻失敗。
在農村,大部分青年結婚后與公婆一起生活。有的新婚婆媳關系難以度過“磨合期”。某村一婦女,剛結婚婆婆就說這說那,挑媳婦的毛病,丈夫也不太會做工作,還比較傾向母親,從而導致剛結婚就離了婚。透過調查資料可以發現,家庭代際關系存在著錯位問題,尊老不足,愛子有余是具體表現。一方面農村家庭對老人的需求相對重視不夠,導致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難以得到有效的滿足,同時,子女往往要求老人擔負起照看孫子和承擔小家庭家務勞動的責任,導致老人負擔過重;另一方面,子女對自己的下一代投入了過多的精力和財力,甚至發生了“過度關注”的問題,引發親子之間的沖突。
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仍存在不少問題。第一,父母過多地參與子女的問題解決,有越俎代庖之嫌,而對子女獨立性的培養重視不夠。第二,家長們雖然注重子女道德素養的形成,但對子女的創造性、合群方面的需求常常被忽視。第三,在子女培養上的功利性明顯,“出人頭地”成為父母對子女的最大希望。第四,親子之間較嚴重的矛盾主要發生在孩子上學方面,比例高達42%,農村家長們過于重視子女的學習。雖然近幾年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已經在減輕學生負擔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這些努力的成效如何,在整個教育制度沒有根本改變的條件下,能否實行下去,都還是問號。
5、生活困難成為婚姻家庭出現問題的又一誘因。
有的家庭非常困難,婦女沒有收入,在家庭中沒有經濟地位,為了靠男方的收入來維持生活而忍受沒有感情的婚姻,對于一切不順心都要忍受,從而導致家庭暴力、丈夫的婚外情等現象頻頻發生。
三、農村婚姻家庭現狀產生的原因。
1、歷史原因。中國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封建時期,封建思想在一些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尤其在農村,大男子主義、男尊女卑等封建殘余還有滋生的土壤,并且直接影響到婚姻家庭。妻子被打是“家庭內部問題”,“離婚不光彩”,到頭來,家庭矛盾越演越烈,輕者離婚,重者發生傷亡事件,給家庭、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2、社會原因。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經濟條件好了,生活改善了,開始尋求一些刺激的、新鮮的東西,于是,有些人(大多數是男性)染上了“吃、喝、嫖、賭、毒”等惡習,有了這些惡習,勢必要給家庭帶來一定的影響,出現婚姻家庭矛盾;有些人玩起了“閃電式結婚、閃電式離婚”,對婚姻神圣的殿堂卻來去自由。
人總是要老的,這是一種客觀的不可逆轉的趨勢。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獲得生存條件的各種能力逐漸喪失,那么,曾經為這個社會做出過貢獻的老人們在其獲得生存的能力逐漸失去時,誰應該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為其提供物質和精神的幫助呢?這就是養老問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的實施,擁有中國大多數老年人口的農村地區將迅速出現家庭小型化的傾向。同時,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農村年輕一代道德觀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形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不難想象,在新的世紀,農村養老問題將是我國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有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0%,正在步入“老年型”國家。人口老齡化,給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展帶來深刻影響,也給安老養老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當前表現出“兩高、兩大、兩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齡、基數大、差異大、社區養老社會水平低、自我養老和社會養老意識低,與經濟較快發展的態勢相比,社會老齡保障事業顯得明顯滯后。面對日益凸顯的老年人問題,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個方面都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
農村養老的形勢基本可分為四種。
這是一種最完美的養老方式,它所具有的優越性是任何其他養老方式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在現有經濟水平條件下及傳統文化模式下,家庭養老仍然是我國農村的主流養老方式。
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集體養老存在的物質基礎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完善和物質的豐富,存在的心理基礎是老人社會交際的廣泛和子女對養老認識的多元化。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和農民意識的落后直接影響了集體養老的普及化和規?;?。
從1991年開始,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民政部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組織農村社會化養老保險改革的試點。到1998年底,全國已有30個?。ㄗ灾螀^、直轄市)的20xx多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村養老保險改革試點,有8200多萬農民參加了養老保險。(10)應該說,農村養老保險從無到有并初具規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家庭養老是當前農村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隨著子女紛紛外出,老人與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會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
據統計,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有1億4千9百多萬,占總人口的11.3%,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當于歐洲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總和,約為總人口增長速度的5倍。城市獨居老年人占49.7%,農村亦達38.3%。農村老年人收入低,醫療保障覆蓋率低。常感孤獨的老年人,在城市為18%,農村為30.9%。而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也超乎我們想象。據測算,到20xx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的數量還要翻上一番;而到20xx年,中國每3到4個人當中,就會有一個是老人。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我們國家就是在99年進入老齡化的時候,我們人均收入呢就是800美元,而世界上其他國家,進入老齡化,他的人均收入應該是在5千到1萬美元左右,所以我們體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特征呢,就是未富先老。
龐大的老年人基數,無論是贍養還是醫療都得花錢,但對于中國來說,光靠國庫是很難支撐起這樣一大筆數額的。中國各地的公辦養老院,目前都出現了排隊現象,等上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住進養老院的情況普遍存在。
根據權威統計,目前我國1.49億老人當中,想在養老院安度晚年的約占5%,這樣就需要有700萬個床位才能滿足需要。而目前全國養老院的床位,總共只有150多萬張,缺口高達550萬。為了解決養老設施不足的問題,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很多人都在努力。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我們有一個基本的統計呢,就是全國的養老機構,服務人員呢,將近30萬人,取得職業資格的,只是30萬人當中只是兩萬人,非常少,所以這個是導致我們現在,整體上的養老機構,就是服務水平呢,上不去的一個重要的原因?!?/p>
二是城市無工作居民的醫療問題;三是農村還沒有養老制度安排;四是農村的醫療保障問題;五是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問題。
當前要著力解決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養”和“醫”的問題,把城鄉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醫療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以及城鄉貧困老年人的醫療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來。在此基礎上,再逐步發展和完善遺屬保險、護理保險、以房養老等新的保證措施,使城鄉老年人都能做到最基本的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現代的老年人,既沒有傳統社會里憑輩份“倚老賣老”的優勢,也沒有發達社會中的社會福利優勢。相比之下,卻存在著年齡、體力、精力等方面的劣勢。不少老年人當下的生活處境是比較窘迫的。
第一,多數老人的收入在中下等水平。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恐怕是最苦的,他們根本就沒有“退休”一說,很多人一直要勞作到最后一息。在城市,“啃老”現象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不少老人要間接地承擔其失業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費用。
第二,老人就醫狀況令人擔憂。老年人體弱多病,需要經??床〕运?。他們的收入本來就不高,加上近年來醫藥價格飆升,更使老年人在看病、醫藥方面陷入窘境。
第三,老人出現瞻養危機。一方面,家庭養老的觀念、意識在淡化,家庭贍養的功能在弱化,過去是“父母在、不遠游”,現在是高齡老人、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如居巢區某村莊,有7個70歲以上的老人,自己已是風燭殘年,為外出務工的子女守攤子、看房子、帶孫子。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又十分薄弱。多年來,我國在社會養老保障方面嚴重欠賬,特別是為數眾多的農村老年人被排除在社會保障之外。
老年人退休時間早,中青時年實行低工資制,并沒有享受到多少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沒有真正享受到新的養老保險制度的成果。對高齡老人,我國已開展了某些老年福利工作,例如城市高齡老人公共場所優惠待遇、五保老人的照料與服務等,使得他們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但總體上看,廣大老年人的基本經濟保障仍然十分薄弱。
目前,城鎮一塊的老人,因為有了城鎮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總算是有了“最后一道防線”;而在農村地區,老年農民除了家庭贍養以外,基本沒有其他養老收入,養老風險很大?!独夏耆藱嘁姹U戏ā冯m然出臺了,但是由于宣傳貫徹的力度不夠,贍養糾紛案每年遞增。據調查,自20xx年以來,無為縣檢察院審查起訴的涉及贍養糾紛案及老年人合法權益被侵害的犯罪案件共有37件,其中20xx年8件,20xx年11件,20xx年1-9月18件,雖然此類案件所占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趨勢,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首先,養老社會服務化的載體不足。全國城鄉仍有相當數量的五保老人沒有實行集中供養,散居的五保老人有很多,空巢老人數量更多。他們的生活起居、生災害病等,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照顧、護理。
其次,各種養老機構收費偏高。調查發現,社會化的養老院,平均收費在每人每月800元左右,高級一些的老年公寓等則需要1300元以上。倘若兩位老人沒有子女,每月僅靠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過活,怎么可能負擔得起這筆費用呢?但這些社會化養老機構也感到苦惱,他們的資金來源渠道狹窄且數量不足,不收取較高的費用就無法運轉下去。
再次,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素質不高。目前,在各種養老院、敬老院工作的服務人員,多數文化程度不高,專業技能缺乏,服務質量跟不上。特別是有少數服務人員,內心里看不上這份職業,只是苦于別無出路,才勉為其難地曲就于此,因此,也就談不上什么敬業愛崗,更談不上以一片愛心善待老人了。
第一,要把安老養老問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強老齡工作”。各級應把此項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建立長效機制,不能以“濟貧”的思路來考慮問題,更不能以社會正處在轉型期為理由,虧待了老年人。建議將“老年社會化服務項目”納入市、縣兩級招商引資范圍,變過去“以市長主導”為“以市場主導”,轉變思想觀念,對現有的社會化服務的老年公寓給予充分的鼓勵、引導和扶持,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盡快建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以社區基層組織為主導,發揮政府、社區、家庭和個人的力量,充分利用社區中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不斷提高定補幅度,拓寬定補范圍。不斷完善困難弱勢老人醫療保險制度以及城鄉老人醫療保障制度,切實減輕老年人的醫療負擔。加快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務體系的建設。
第二,逐步建立有各市特色的安老養老安全網。而各地目前正處在由家庭養老保障向社會養老保障過渡的階段,特別是在農村,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從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老年人現狀及家庭承受能力來看,走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居家養老”之路,是解決我市養老問題的正確選擇。這里所說的“居家養老”是堅持和完善家庭養老,推進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建立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為外圍,以社會養老制度為保障的居家養老體系,逐步形成適合各地市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網、社區養老服務安全網、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網。第三,突出解決農村安老養老問題。過去,各地農村老人的主要生活來源是家庭贍養和土地收入。隨著形勢的變化,這兩種養老保障方式不論是在保障能力上,還是在保障的可靠性上,都顯得很不穩定了。必須從各市農村實際情況出發,尋求新的養老辦法。根據全國一些地方以及有關部門多年來的實踐探索,有條件的地區已經開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即采取儲蓄積累的方式,為農民建立個人賬戶,個人交費為主,集體交費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將個人和集體繳納的保險費記入個人名下,為個人所有,到老齡后根據個人賬戶的積累額計發養老金。這種養老保險方式還必須同家庭贍養、土地保障結合起來,才能為農民養老建立一道比較可靠的養老民屏障,才是解決農民養老問題的現實選擇。
第四,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要圍繞“五個老有”工作目標,既要滿足和改善老年人對物質生活的特殊需求,也要不斷滿足和豐富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千方百計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促進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衛生、老年體育等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想法設法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會交往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渠道,消除老年人游離于社會之外的感覺,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
敬老、愛老、安老、養老,各級政府責無旁貸,社會各方義不容辭。要在全社會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倫理道德觀,弘揚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使老年人在經濟上得到保障,生活上有人照顧,精神上得到安慰,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新運行機制,建立“以人為本,代際和諧,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讓老人們深切地感受到“夕陽無限好,人生仍燦爛”。
農村留守兒童一個特殊群體。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著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著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群體。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只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于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于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發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系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為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系。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于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系,并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說,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更關系著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系著光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為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里,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于長期被托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于老人溺愛或親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文檔為doc格式。
。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村教育發展如何,直接制約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今年來,農村教育發展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然而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農村教育設施不完善,師資力量較薄弱??說到底,教育是否公平是鄉村教育發展的癥結所在。這不僅關系到農村是否能縮小與城市學校之間的辦學條件差距,從而實施高水平、高質量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也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全局,更與每一個教育及受教育的個體——老師、學生、家長息息相關。
關鍵詞:農村教育不均衡,現狀,應對措施。
一、調查背景和方法。
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早在1986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草案)》及《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草案的說明》中指出,我國義務教育分三類地區推進,“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針,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要脫離實際地去追求高指標”。同時還制定了不同地區的“普九”時間表,確定了“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本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確定推行義務教育的步驟”的策略。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城市教育已基本實現了“兩基”(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任務。但對于占據8.8億人口的農村來說,教育還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農村義務教育還面臨著很多的困難,農民義務教育的負擔較重,城鄉教育的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因此各級政府更應加強對農村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努力縮小城鄉差距,而關鍵就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我主要采用了上網搜集資料的方法,由于我家就是農村,我小學,初中,也是在農村上的,因此我對我的調查課題還是有很多感觸的。
二、調查內容。
現狀一:教育經費嚴重短缺。
農村中小學教育。
教學。
資源的嚴重短缺首先體現在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最近幾年,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僅占gdp2%的比例。就這2%而言,絕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學教育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才投入到農村教育中。由于教育經費的嚴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員的政績膨脹,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教學設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開展,音體美勞等不少課程都因教學設施的缺乏而無法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經費的嚴重短缺,使得農村教育基礎設施不完善。
現狀二:師資力量薄弱。
造成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經濟發展水平和事業人員編制的制約,難以注入“新鮮血液”,使得一些學校不得不臨時招聘代課教師,以解燃眉之急。
現狀三:“分數”成為衡量學校,老師唯一的標尺。
“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數十年來,農村中小學教師一直無法走出這一應試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區、縣、鎮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學年末,拿中考升學率、非畢業班優秀率、合格率,統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學生成績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老師的晉級加薪。于是乎老師們也顧不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素質教育”,一味汗水加時間,有道是:不管黑貓白貓,考得高分就是好貓。這也就造成了重智育輕的現象,雖然國家以頒布有關法律條文,規定小學必須有體育,美術,音樂等課程,而在落實過程中,這些課程成了空殼子,而這些課程的也就成了所謂“語數外的補課課堂”。
現狀四:農村學生輟學率高。
據有關統計資料,全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初,高中畢業生中60%以上要回到農村,尤其是農業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這一比例更高,達到80%以上。大多數農村學生之所以選擇過早輟學,莫過于“大學上了白上”這種早已根深蒂固的思想的影響,另一些原因就是家長的思想比較落后,看不到上大學對學生的影響,另外,學生自己對上學沒有興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村小學有六個年級,僅有100人左右,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30位同學,而到了六年級,僅有7位同同學,現在仍在就讀大學的僅有3位同學。
措施一:加大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均衡配置教學資源。
均衡配置教學資源,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投資力度:要調整教育投入結構。我國義務教育是一項龐大的公共服務事業,農村義務教育占全國基礎教育的絕大部分,然而,從目前我國教育投入的結構來看,整個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比例太低。因此國家應調整教育投入結構,在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之間,要重心下移,把財力更多地投到基礎教育上,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在城市義務教育與農村義務教育之間,要重心外移,財力更多地投入到農村義務教育上。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當務之急是取消在公辦學校中的所謂“重點”、“示范”的冠名。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沒有必要過分追求這些虛名,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強教育設施建設,購置教學用具上,從而逐步促進教學資源均衡配置。
措施二:全面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整體的綜合素質。
加大師資培訓力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師,招收有大專學歷的畢業生回鄉任教,開展農村教師的培訓工作,對優秀教師或貧困地區的教師應實行免費培訓。要特別組織農村教師進行全面的新課程理論培訓,使他們認真理解、理會和把握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教育觀念、改革目標以及相關的政策措施和各學科課程標準的解讀;組織農村教師參加信息技術培訓,提高信息技術素養。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提高農村教師的業務水平。
針對農村教師待遇低,國家要實行農村教師特殊制度。所謂的農村教師特殊津貼制度,即在現有國家工資的基礎上,對農村的從教人員實行大幅度的工資補貼。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縮小城鄉教師工資差別,改善農村教師工作條件,為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物質保障。
措施三:堅持德育為首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健康個性和諧發展。
加強和改進農村中小學學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學教育階段青少年身心成長發育的特點,把握好不同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學業基礎,從而有的放矢的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標。抓緊這時期的德育工作,將對他們一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的德育教育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并有機結合傳統美德,把握新時代特點,要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機統一于教材之中,積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和形式,把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為培育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總結與體會:
經過這次對農村教育不均衡問題的調查,我們應該認識到,現在我國農村的教育問題不容樂觀,無論是在教育經費上,還是在師資力量上,都存在著十分嚴重的問題。同時也非常感謝有這次機會,可以讓我更深入的了解農村教育的現狀和我家鄉小學所存在的問題。
農村問題是我國發展的關鍵所在,而農村教育問題又是農村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要想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和諧發展,就要把農村教育問題放在重要位置。而這項工作的開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作為一名師范生,我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奉獻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同時,現在更重要的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教學素質,為自己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為了解改革對人們生活、就業、社會帶來的深刻變化,加深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增強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感情和對社會的責任心。我開展了對農村養老情況的調研。
由于城鄉在就業、創業、入學、就醫、生活等方面的差異,農村青壯年及鄉土能人都到城市打拼自己的生活,不少父母留守在家成“空巢老人”。在20xx年8月7日到20xx年9月28日之間,我回到我的家鄉,對包括我的家鄉在內的幾個村的農村養老問題進行了調研。見到很多“空巢老人”生活的艱辛、無奈和無助,這是新時期農村較為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對于像我們這種將要踏入社會的人來說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借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20xx年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20xx年統計,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勞動力2966人,約占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著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農業生產、醫療費、學費等。由于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占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后,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經營管理技能、文化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于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科技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核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__縣域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找出制約農村金融發展的瓶頸,加大金融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度,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是當前金融調查研究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近期我們對元氏縣農村金融情況調研中,發現農村金融存在的一些問題應引起重視。
一、縣域金融支持的重點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而形成風險。
過去大中城市為提高綜合實力,將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技術附加值的國家限制發展的產業行業如火電、水泥、造紙、紡織、化工等轉移到離城市不遠、交通便利的縣域農村地區,逐漸成為當地金融支持的重點企業,銀行投入了大量的信貸資金予以支持,并成為當地縣經濟發展的規模企業。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不斷從環保角度、技術角度加大對這些產業行業限制,這些行業企業受各方面限制擠壓,企業資金鏈中斷,生產處于停滯或半停滯狀態,企業貸款形成不良,影響到銀行的生存與發展。
二、農村小額信用貸款發放難。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對急需脫貧致富的.農民群眾,小額農戶貸款無疑是火中送炭,是農民群眾脫貧致富非常好的辦法,這樣好的辦法,農村金融機構卻難發放。究其原因:一是一些農民信用觀念淡薄,出現小額農貸冒名借款、化整為零等違規行為,出現逾期貸款的催收不積極、逃廢債務的行為,二是小額農貸業務量超常,放貸成本高,出現小額貸款不想放、大額貸款不敢放的問題,三是清收手段脆弱,形成不良后清收手段很難使用依法起訴、強制扣款、變賣資產等手段。四是農民風險防范能力弱,受社會、自然、市場條件的影響很大,一旦形成風險,小額農貸難以收回。如目前三鹿牌嬰幼兒奶粉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后,殃及到農村奶牛養殖行業,元氏縣奶牛養殖戶損失慘重,牛奶價格從2元/斤一下跌到了1元/斤,由于滯銷,出現養殖戶免費供應本地居民喝牛奶現象。
三、農村中小企業及農民貸款難。
目前農村信貸缺乏有效的風險保障機制,缺乏支持“三農”經濟發展的擔保體系,農業向特色產業化發展初級階段中,出現風險損失只能由農村企業或農戶承擔,造成信貸風險,影響了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投入。我們對銀行員工、中小企業和農民調查了解,有85%以上農村中小企業及農戶難以取得銀行貸款支持,他們反映:金融機構貸款審批條件高,貸款規模及審批權限限制,擔保抵押無法落實。
四、信用社改革對“三農”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一是當前進行的農村信用社系統機構改革,縣信用聯社成為農村信用社的唯一法人機構,鄉鎮基層信用社成為聯社的下屬機構,基層信用社只有很小的貸款權限,信用社放款權限受到很大限制,二是信用社對信貸人員考核過于嚴格,而對信貸員不作為行為很少考核,信貸人員放貸存有畏懼心里,有的信貸人員寧可不放款也不承擔貸款風險責任,使急需貸款的企業和農戶很難得到信貸支持,三是由于辦理貼現業務風險小,收益快,信用社熱衷于辦理貼現業務,四是由于機構改革,信用社一些領導、信貸人員工作變動,有的貸款企業或貸款戶只認原來信貸員,對催收貸款增加了很大難度。
五、對策建議。
一是做好縣域農村產業行業的轉化。對處于城市邊緣地帶縣域農村作為當地支柱產業一些火電、水泥、造紙、紡織、化工等行業,國家不要一棍子打死,給予一定優惠政策和補貼等予以轉產,企業轉產給予其相應的時間,維護農村經濟和金融的和諧。
二是金融機構要積極開拓新的營銷項目??h域金融機構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有所作為,積極開拓新的營銷項目工程,政府部門努力提供優良的建設項目,如元氏縣農業發展銀行貸款支持蟠龍工業供水農村基礎改造項目,20__年準備支持的元氏縣東張工業園區路網改造項目,元氏縣槐河綜合治理農村基礎建設項目,石家莊紅旗大街南延元氏路段路網建設項目等。
三是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組織。適度放寬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條件,建立以農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為主導,積極培育多種形式的小額信貸組織。
四是建立農村保險體系,積極發展農村保險市場,提高農村經濟抗災和補償能力,有效降低農業貸款風險。
五是加強金融法制建設和社會征信宣傳教育,為農村小額信用貸款發展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和社會信用環境,促進農村企業和農民信用意識的提高。
六是建立科學有效的小額農貸發放考核體系??蓢L試改革創新小額農貸管理模式,成立由若干家農戶組成的農戶互助組織,信用社人員負責對互助組織中的農戶進行誠信及生產經營方面的資格審查,同時要求互助組織全體成員與信用社簽訂“誠信互助協議”,信用社人員貸款發放可采取“集中審核、批量發放”的方式,減少貸款管理成本和信用人員少的問題,互助組織成員一戶出現違規行為直接影響到互助組織其他成員的利益,形成互相協作、互相制約與互相激勵的機制,以些來降低信貸風險。
農村金融是一個世界性問題,這是因為農村金融自身的特點即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的特點和商業化運作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村金融問題很多,壓力頗大。新世紀以后,政府連續下發了七個支持三農的一號文件,我國的農村金融問題取得了很大的緩解,但是,相對于城市金融而言,農村金融仍然是整個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依舊十分落后,本文對于目前農村金融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進行闡述。
一、農村正規金融的“主動性邊緣化”,非正規金融成為主力軍。
我國農村金融的供應渠道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間金融。這四種供應渠道的主要依托分別是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民間金融組織?,F在在我國農村的大部分地區,正規金融如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都呈現主動性的邊緣化,農信社由于自身的組織運營并不規范,合作制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不能充當主力軍的角色,而利率最高,監管不嚴格的各種民間金融組織成為農村最主要的供應渠道。
1.農村正規金融“主動性邊緣化”的原因。
投資及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正相關性。而對我國而言,我國由于長期以來宏觀經濟政策的城市化傾向,農業經常處于次重要地區,讓步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目標,甚至必要時會做出一定的犧牲,這使得金融抑制現象在我國農村尤其突出。在我國,政府在農村金融體制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雖然不是資金的直接供應者,卻對整個農村金融的資金供應和分配有重大的影響。由于政府的一些政策導向,使得各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嚴重的傾向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這些機構在積極響應政府政策的同時,不斷的減少對“三農”的資金支持,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默認了正規金融機構的這種行為,這便形成了農村正規機構的“主動性邊緣化”。
2.非正規金融成為農村金融供應的主力軍是現實的無奈選擇。
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村的資金供應不斷減少,政府在默認這種情況的同時,并未對農村金融的.供給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于是各種民間金融機構便成為了農村金融供應的主體。
農村的非正規融資是指非法定的金融組織所提供的間接融資和農戶之間或農戶和農村企業主之間的直接融資,非正規融資解決了農戶、鄉鎮企業的資金急需,彌補了正規金融機構資金供應的不足,加快了資金流轉速度,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于此同時,農村的非正規金融機構自身抵御風險能力差,具有較強的投資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國家經濟政策的貫徹實施,擾亂社會秩序,缺少有效地監管,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加之,各種民間金融機構雖然能夠一定程度上解燃眉之急,但其利率相對較高,不利于長期性的固定資產投資和擴大再生產。
所以,農戶對于各種民間金融機構也是“又愛又恨”,但由于正規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不夠,使得農戶不得不使用非正規融資的方式,這也是正規金融機構邊緣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令不統一,支農效果不顯著。
在我國,政府對于農村金融的作用不言而喻,而政府又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組成,二者能否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對于農村金融的發展意義重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于農業投入的基本格局是:總量增加,比重下降,中央政府在這種格局下,不可能對農業的直接經營活動進行持久、大量的投資,而且我國實行財政包干政策以后,中央政府認為由于農業的區域性,農業投資較適合由地方政府來做,而地方政府根據財政收益最大化這個目標函數,由于農業投資周期長,見效慢,不可能優先選擇農業投資。于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標函數不一致的情況,直接造成了支農效果的不顯著。
1.中央財政對農業投入不足的原因。
中央財政對于農業的投入取決于中央的財政收入和中央的非農業財政支出的需求之間的差額,這個差額越小,中央財政對于農業的投入越少,反之越大。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央財政的收入和非農業的財政需求的差額一直較小,這使得對于農業的投入不足。
2.地方政府對農業投入不足的原因。
地方財政對于農業的投入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地方財政收入與非農業財政支出的差額,這個差額越小,對于農業的投入越少,盡管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地方財政收入連年遞增,但各項非農財政支出也在迅速增長,甚至超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這使得地方財政對于農業的投入少之又少。二是按照規定地方政府需要進行的農業設施的投入,如前所述,地方政府為實現財政收益最大化,這部分投入也不會很大??傊?,在目前這種情況,地方財政支農力度明顯不夠,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村金融監管體制不健全,存在監管真空。
整體而言,我國的金融監管屬于集權多頭監管模式,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各司其職。但在農村金融監管方面,很難說屬于哪一種模式,處于相對混亂的局面。比如中央銀行和銀監會對農村金融都有監管,監管區域時有交叉,但又存在監管的真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于農村金融的管理是雙重的,這會一定程度上增加很多監管成本,也會造成管理上的混亂。在目前的分業監管情況下,銀監會、保監會各司其職,但他們的監管機構只設置到省一級,而中央銀行又不能行使監管職能,所以省以下的監管機構基本是真空狀態。中央銀行和各監管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各監管機構之間協調機制尚不健全,使得各監管機構各自為政,金融監管效率極為低下。當金融機構由于市場性風險或退出市場風險時,中央銀行和各監管機構在救助時由于信息不對稱,可能會造成救助過渡,也可能給金融監管機構負責人提供了套利的可能性。
農村養老的形勢基本可分為四種:
(一)家庭養老:這是當前中國農村使用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具體體現。這是一種最完美的養老方式,它所具有的優越性是任何其他養老方式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在現有經濟水平條件下及傳統文化模式下,家庭養老仍然是我國農村的主流養老方式。
(二)集體養老:集體養老就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集體養老存在的物質基礎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完善和物質的豐富,存在的心理基礎是老人社會交際的廣泛和子女對養老認識的多元化。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和農民意識的落后直接影響了集體養老的普及化和規?;?。
(三)養老保險:面對農村老年人口數目的迅速增長和家庭養老的弱化,農村養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從1991年開始,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民政部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組織農村社會化養老保險改革的試點。到底,全國已有30個?。ㄗ灾螀^、直轄市)的多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村養老保險改革試點,有8200多萬農民參加了養老保險。應該說,農村養老保險從無到有并初具規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四)儲蓄養老:依靠平時的積蓄用來防老,在農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場。
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家庭養老是當前農村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隨著子女紛紛外出,老人與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會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
1、生活來源得不到有效保障。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勞動所得和子女的經濟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調查顯示,空巢老人的年人均純收入大多數低于農村人平收入,有的子女每年只給父母一些口糧,逢年過節送一點錢物。隨著孝道觀念的不斷淡化及物價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子女寄錢回家標準低且缺乏持續性。有些村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維持自己的生活,不僅沒有錢寄回家,而且留在農村的孫子上學及生活等費用還要靠老人來支付。由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差,許多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較艱苦。
2、精神沒有寄托。由于子女不在身邊,空巢老人特別是單身老人、體弱多病的老人感到特別無助。老人最怕的是孤獨,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孤獨感,有事無人幫,有話無處訴說。他們常常一邊為外出打工的子女擔心,一邊為了生活還要辛勤勞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情感孤獨。農村老年人幾乎沒有文化娛樂活動,“空巢老人”活動空間十分狹小,孤獨、壓抑的情感有增無減。
3、勞動責任沒有減少。農村“空巢老人”除了需要負責全家的農事勞動,還要負責外出務工者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學習,如洗衣做飯、上下學接送等,本來應該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農村老人們,又重新挑起了家務生活的重擔,他們倍感心力交瘁,十分無奈。
4、生病得不到及時治療。老弱多病是自然現象。農村“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較普遍,許多人是多病纏身。尤其是老人得重病大病,沉重的醫療費用,使不少家庭陷入貧困境地,“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在農村比比皆是。不少老人由于治療不方便和怕給子女添負擔,往往是小病忍,大病拖,舍不得及時到醫院治療。
5、集體養老只能作為農村養老的重要補充形式而不可能象有些地方官員所言成為家庭養老的替代形式。
6、由于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仍比較落后,且地區間極不平衡,差異較大,社會保險發展很慢。
7、低利率、高膨脹、天文數字的醫療費以及農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儲蓄養老已失去太大價值。
通過調研,當前農村群眾依法贍養老年人的法律素質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法律通型;二是似懂非懂型;三是法盲型。
(一)、法律通型。在調研的幾個村的部分村兩委成員和普通群眾共80人,有17%的干部群眾屬法律通型的,他們主要是通過觀看電視節目、閱讀報紙、書籍,縣、鄉司法機關、公安機關組成的“法律講師團”下村講課來學習關于老年人贍養的法律知識。他們往往會用法律的知識武裝、充實自己的頭腦,法律通型的干部群眾較善于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其中還有5%的老年人會用法,與子女簽訂老人贍養協議。
(二)、似懂非懂型。在調研的120人中,有大約57%的屬于這一類型。他們對老年人贍養的法律往往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他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別人說和評論。他們往往不輕易犯法,但不能更好的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
(三)、法盲型。法盲型的干部群眾對法律一點都不知道,這種人占26%。這種類型的人不懂什么是法,什么是違法,只知道自己做的是對的。
二、當地群眾老年人贍養法律意識不強的制約因素。
(一)子女的問題。
1、子女經濟緊張致使老年人贍養折扣。
對于以務農為生的子女來說,由于目前農村勞動生產率低下,多數農民收入不高,很多家庭難以承受撫養孩子和贍養老人的雙重壓力。在現代家庭中老年人已經失去支配地位的情況下,家庭贍養老人的質量大打折扣,這些人有的還在貧困線上掙扎,有的自己生活都成問題,也根本無能力贍養自己的父母。
2、子女道德缺失造成老年人贍養丟棄。
隨著老年人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降低、經濟收入的下降,直接影響到他們在家中的地位。由于農村傳統的“分家”習俗,有的子女就以分家不公為由拒絕贍養義務,甚至將履行贍養義務與分得家產掛鉤,強調“多分多贍養,少分少贍養,不分不贍養”;有的認為自己沒有繼承享用過“祖業”而不愿贍養父母;有的認為自己已成家立業,無需再依靠父母,因此對老人不聞不問,更談不上贍養老人;有的外出打工長年不歸,根本不管在家老人的事,老人又不知道子女的確切地址,即使打上官司,也只能使法院要么無法立案,要么判決后難以執行;甚至有的認為父母體弱多病,實屬累贅負擔,不僅不從物質、精神方面給予關照,而且還進行虐待、遺棄,致使老人有家難歸。
3、子女責任不明產生老年人贍養推卸。
有的家庭子女多,經常為父母贍養問題相互扯皮,推卸責任。他們對老人實行“輪班坐莊”的贍養方式,老人像皮球似的被子女“踢來踢去”,老人的生活都成問題,精神贍養就更談不上。有的子女不顧老人的意愿,為顯示“公平”,將二老拆散,一個兒子負擔―個老人的生老死葬。一方面,“老來伴”卻被自己的子女判了“離婚”,二老不僅生活上被子女當作累贅,精神上也相當孤獨苦悶;另一方面,一方老人先死亡,另一方老人長壽,于是該子女覺得負擔太大,吃了虧,就要求由兩方共同供養,于是兄弟姐妹間鬧意見,老人遭了殃,兩方都不贍養。因而無法靠自己解決晚年的生活保障問題。以致“養兒無法防老”、“三個和尚沒水喝”成為普遍現象。
摘要:
早戀,也有叫做青春期戀愛,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戀愛關系或對異性感興趣、癡情或暗戀,一般指18歲以下的青少年之間發生的愛情,特別是在校的中小學生為多。
經過二十年在中國的調查表明,在中學階段沒有發生過感情的人很少。而大多數都是暗戀、單戀(單思)。只有相互有好感,才能發展成為早戀。
早戀行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發育的基礎上,也是心理轉化為行為的實踐。然而,一般人認為早戀會帶來很多問題,如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學業成績等,尤其對女孩更為明顯突出,但一般不會有太嚴重的影響。早戀常常以失敗告終,很少出現早戀能夠終身廝守的;亦有人認為早戀是青少年對男女關系的探索和學習,為將來的戀愛與婚姻作準備,不宜過份禁制或壓抑。
早戀的定義。
關于怎么樣的程度才算早戀,也沒有廣泛的共識。一般認為,產生對異性的愛慕就算是早戀。但在這種意識下看,青少年由于正常生理和心理發展造成的對異性的愛慕則被歸為早戀,顯然不科學。
早戀一詞的科學性。
一些新興教育家、心理學家和學生認為早戀一詞并不科學。因為少年在青春期加速發育,第二性征出現后,逐漸sexualmaturity,生理和心理都有成人化趨勢。所以對異性產生好感是青春期的普遍情況,是生理與心理發育的必然,不應該用早戀這樣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匯來描述,因此也有人認為早戀應當稱為青春期戀愛。
早戀的特點。
由早戀的各種情況綜合起來看,早戀通常有下列4種特點:
朦朧性。
青少年對于早戀發展的結局并不明確,早戀的青少年僅僅是渴望與異性單獨接觸,而對未來家庭的組建、處理戀愛和學業之間關系、區別友誼和愛情等問題都缺乏明確的認識。
矛盾性。
早戀的青少年其內心充滿了矛盾,既想和其喜歡的異性接觸,又害怕被父母發現??梢哉f早戀的過程中愉快和痛苦是并存的。對于暗戀的早戀者而言,這種矛盾性還表現在是否向愛慕者宣示愛意(表白)的矛盾。
變異性。
友情是充滿變化、極不穩定的,因為青少年往往欠缺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及經歷,導致雙方缺乏互信;關系一般都難以持久。正是這樣,常常令雙方的心理造成痛苦。
差異性。
青少年的早戀行為有明顯的差異。在行為方式上,極其隱蔽,通過書信、電話或者網絡等傳遞感情,進行秘密的私下溝通和感情交流,家長和老師難以發現,但也有青少年會公開他們的關系,在許多場合出雙入對。
在程度上,大多數早戀者還主要是交流感情,或者一起玩耍;從人際關系上看,一般沒有超出正常的朋友關系,但有的早戀者關系發展得很深,除了交流感情外,有時甚至發生性關系。
在年齡的喜好上,女孩通常喜歡比自己年齡大、比較成熟的男孩,而男孩則通常喜歡比自己年齡小的女孩,且在交往中體現自己的陽剛之氣。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年齡相當時,女孩會采取主動,但根據實際情況看,更多的是男孩采取主動。這現尚沒有定論。
早戀原因的類型。
早戀的類型主要可以歸納為下面8種:
愛慕型。
這類青少年是由于互相之間對對方的愛慕而產生的早戀現象。這類早戀十分常見,而根據愛慕原因的不同,又可分為下面3類:
儀表型。
這類早戀是由于愛慕對方外在的儀表而產生的,也是最常見,但最難以持續和穩定的。學校中總有英俊的男生和漂亮的女生備受異性追崇,就是含有這個因素。
專長型。
這是由于愛慕對方的某項自己崇尚的能力或專長而產生的早戀。這類早戀常常是女孩采取主動。
品性型。
這類早戀是由于愛慕對方的某些自己崇尚的品性而產生的早戀,這相比而言維持得比較持久。
好奇型。
這是因為對異性留有的好奇心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性意識的'不斷發展青少年會產生對異性身體、生活、心理和對自己態度的好奇,這是青春期青少年的一種心理現象。青少年容易產生性沖動,從而對異性保持一種敏感的態度,為了滿足這種好奇心,而結交異性朋友。
模仿型。
這是由于模仿社會上、影視作品和報刊書籍中的行為而產生的早戀現象。
從眾型。
這是迫于周圍同齡人的壓力產生的早戀現象。例如本來不存在的戀愛關系,可能被周圍的人杜撰出來,即謠言或者緋聞。在這樣的環境下,迫于輿論的壓力,很容易對其產生愛慕之心。
愉悅型。
青春期男女之間作為同學甚至同桌,由于較多的交流和信息傳遞,會對對方產生更為細致和透徹的理解,在這種狀況下容易產生早戀。這也是同班戀甚至同桌戀的重要原因。
補償型。
一些青少年由于在學習生活中遭受挫折,是自己自尊遭到損害,為達到發泄目的,往往會找異性交往,在其中忘掉痛苦,以謀求補償。這類早戀融入了真實的感情,容易發展深化。
逆反型。
由于社會意識和輿論的因素,青少年的兩性交往常會受到家長、老師的不恰當干預,容易誘發其你們不許我這樣做,我偏要這樣做的心理。在這種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本來正常恰當的異性交往可能迅速向早戀發展。
病理型。
在當代社會,營養條件優越,容易造成的營養過剩和食物中含有的性激素的作用或各種特殊生理疾病、家庭遺傳等因素,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早熟,甚至是性變態心理。這是誘發青少年早戀的主要客觀因素。
上述的各種類型也常見于成年人的戀愛之上,尤其是第一次談戀愛,當然也沒有經歷過早戀的人。而且,因為成年人的力量較大且有較多的知識,所以產生的相同后果有些性質比早戀的孩子更為惡劣.
其他地區和時代。
在西方社會,十幾歲的孩子談戀愛,親吻、擁抱,被視為正常。(何況西方社會本較開放,異性朋友間擁抱是完全可接受的)。
只要未有發生性行為或導致少女懷孕,即使是在較保守的宗教家庭也不會限制十六歲以上的高中生談戀愛的。近年雖有宗教界人士針對未婚性行為提出異議,但提倡的僅是婚前守貞運動,并非禁止青少年戀愛。
事實上在西方早戀一詞并不存在,或許是由于西方的教學系統較寬松,絕大部分西人對中國學校限制學生戀愛是非常不理解的。
在中國舊社會,大都是父母包辦婚姻,雖然有大量的小女婿、少夫妻,也只能稱為早婚、早育。至于戀愛,則是不論何種年紀,都是不被允許的,而不只有早戀被認為是不好了。
早戀的危害。
由于早戀難以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認可,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壓力與矛盾,從而使早戀者注意力分散,使得自己的志趣和目標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大都對人是一種負面的影響,對人的性情、性格、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有害而無益??梢娫鐟僭斐晌:χ饕皇且驗樵鐟俦旧?,而是來自早戀者受到的多方面壓力。
下面是一些教育者歸納出的一些危害:
1、早戀危害中學生的身心健康。
首先,從中學生的身體健康方面來看,由于早戀,往往使同學們陷入情網之中不能自拔,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談戀愛上,因而忽視了體育鍛煉。中學階段正是同學們長身體的時候,隨著身體各器官的發育,要求有相應的體育鍛煉,否則,很容易發生心音微弱、供血不足、頭暈等疾病。早戀的同學由于缺乏體育活動,所以發生這種疾病的人數遠遠高于其他同學。另一方面,由于早戀的同學情緒不夠穩定,好沖動,易動感情,自控力較差,常常會產生焦慮、煩躁、疑惑、嫉妒等不良情緒。在這些情緒的影響下,很容易產生食欲不振、渾身無力、頭暈惡心等癥狀,久而久之,會出現消化道疾病、低血糖癥狀等疾患。
再從中學生的心理角度看,早戀的同學都有一個極其復雜的心理過程,其間既有欣喜,也有百思不解、難以傾訴的苦悶。這些同學的戀愛承受著家長、教師的壓力,同學們的白眼,戀人的挑剔和故意的非難,這一切使得心理承受力本來就差的同學無法保持正常穩定的情緒。同時,早戀的中學生課后很難與戀人見面,但又抑制不住對對方的思念,這時,有的往往會耽于幻想,在幻想中尋求慰藉,得到滿足。此外,有極個別的學生在早戀中,由于抑制不住沖動而與異性朋友發生性關系,這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很大的。有的同學跨越雷池之后,頓覺愛情原來就是如此,而萌發厭倦生活的念頭;有的學生則將社會的道德、責任拋到一邊,瘋狂地追求性刺激。由于這些痛苦的心境和不健康思想的存在,使得這些中學生的道德感、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受到嚴重扭曲。
2、早戀對中學生的學習干擾極大。
早戀對中學生的學習影響極大。成千上萬的實例告訴我們,沉湎于早戀的同學多數都是沿著感情直線上升,成績直線下降的軌跡運動的。然而,有些向往或陷入早戀的中學生卻認為只要熱戀的兩個人志同道合,就不會影響學習。他們甚至概括出一個所謂男+女=兩個人的合力的公式來。大量事實表明,這種看法是幼稚、糊涂、錯誤的。這是因為中學生的早戀不光是風和日麗的春天,也有寒風刺骨的冬季;在早戀的小河中常常會波瀾疊起,漩渦環生早戀的中學生時常要經受嫉妒和失敗的折磨!這一切對于涉世不深、意志薄弱、情感易于沖動的中學生本來就是一種超負荷運載。在早戀的沉重的幾乎要壓垮全部稚嫩心靈的超負荷運載下,無心學習,成績下降,是十分自然的,也是屢見不鮮的。
3、早戀容易使中學生產生越軌行為。
中學生激情占優勢,容易沖動,自我控制能力差。熱戀中的少男少女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而過早地發生兩性關系。更嚴重的是有的男生讓對方懷孕后,陷入到一種極端恐懼和痛苦的境地之中,既不敢讓家長、老師知道,也不愿讓同學知道,而去求助于一些騙子、社會渣滓墮胎,使許多女生因此而再次失身,演出一幕幕墮落、出走、自殺的悲劇,年輕的中學生朋友們,應當警惕啊!越雷池一步必定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成為早戀的犧性品!
4、早戀有可能導致犯罪。
據有關部門調查的結果,中學生過早涉及愛情,也會給社會帶來不安定。流氓、毆斗、盜竊等社會現象的發生,有很大一部分是與學生的早戀有關。中學生氣盛,不肯輕易吃虧,特別是在女朋友面前,更不愿意丟臉,他們往往會因為對方對女朋友說了一句不禮貌的話,做出了一個不雅的舉動而喪失理智,大打出手,甚至聚眾斗毆,以顯示自己的本事,以至違法犯罪。另一方面,中學生戀愛還需要有物質上的消費,但他們的經濟依賴于父母或他人,自己還不能自立,在從初戀到結婚的一段馬拉松式的戀愛期間,需要相當的一筆金錢花費。而父母所能提供的一點零花錢又往往滿足不了需要。這樣中學生就容易誤入歧途,誘發偷和搶的念頭,最后鋃鐺入獄。有一位早戀的中學生,家里生活比較困難,平時自己手里就沒有零花錢,談了女朋友之后,為了掩飾自己家庭生活的拮據,便萌生了給女朋友買一條金項鏈的念頭。由于借的錢不足,他就利用晚上時間,和幾名同伙一起破門而入,偷了一條項鏈,送給了女朋友。案發之后被捕入獄,家長、老師無不為之痛惜!類似這種例子不勝枚舉,足以引起中學生朋友們警惕了!
以上我們談了中學生早戀的后果,從總體上看,中學生早戀的影響面廣,危害極大。青少年學生要珍惜青春年華,不要過早地涉入早戀的區域,切莫被異性的撞擊弄昏了頭腦,特別需要的是理智和冷靜。要切記:早戀,是一枚包著糖衣的苦果!
對早戀情結的正確疏導。
實踐經驗證明,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學生本人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決中學生早戀問題。
1、要克服不良傾向端正思想態度。
青春期產生早戀現象,并不是不可理解的,也不是低級下流。只不過不應當在這個時期談戀愛,這個時期談對青少年朋友的身心健康成長不利,是一種性心理的誤區。美國和一些發達國家的中學生早戀現象十分普遍,婚前性行為、未婚媽媽有相當比重,現在已經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而難以治理。我們應當吸取這個教訓,防微杜漸,不要讓這種現象在我國重演。
2、自覺的約束自己,減少不良的性刺激或性誘惑。
中學生早戀,固然有其青春發育期自身的原因,但是大眾新聞傳播媒介,報紙、雜志、戲劇、小說、電影、電視乃至服裝、廣告等對男女性愛,尤其是性的不適當渲染或暴露,是誘發初中生早戀的外部因素。至于淫穢書刊、音像制品對中學生的毒害就更深重了。
因此,青少年朋友要自說的抵制黃毒的侵害,為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微觀環境。
3、要加強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的培養。
要通過各種方式自覺地加強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的培養,確立遠大的理想、強烈的事業心,全身心地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事業而拼搏。精力的集中程度越高,就越是易于抗干擾;要充分認識早戀的危害和后果,避免進入這一誤區;一旦進入,就應當以堅強的意志力沖出來,越早越好。
收到了他人的情書后。
在學校里,有的同學本無這方面的想法,卻收到了他人的愛慕信息,怎么辦?
一要正確對待。
必須明確,此情暫不宜接受。如前所述,該時期的青少年思想、世界觀尚未定型,前途未決,可變性還很大,實際最終成功的可能性極小;從情感上說,大都是一時的沖動,難保永久;在意志上,自制力差,易感情用事,做出越軌的事情;從經濟上看,遠未具備戀愛的經濟基礎;從精力和時間上看,必然出現與學習爭精力、爭時間的矛盾現象,最終犧牲學習,從而影響前途,喪失機遇,那真是得不償失??梢?,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不宜貿然接人家輕率拋來的繡球。自己的態度應明確,觀點鮮明,立場堅定。
二要妥善解決。
一般宜注意保護對方的自尊心,珍惜友誼。不宜輕易嘲諷、訓斥、謾罵對方;或隨意報告老師,向同學公開,使人家難堪。這樣是不理智,也是不文明、缺乏修養、不尊重人的表現。最好是若無其事地進行冷處理。對方寫信、遞紙條多半是在一時的感情沖動之下進行的一種試探,對此,自己不妨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照常與之正常交往,既不過于疏遠和回避,也切不可過于熱情、親近,可略冷淡,讓對方了解你的心意。這樣既不傷害人家,也讓對方知道,這只是一廂情愿,有個鳴金收兵的下臺的臺階。
早戀的益處。
不可否認的是:在一些情況下,早戀有其益處,這種觀點普遍存在于學生中。一些學生認為早戀者常會在成績上互相追趕,以取得對方愉悅與偏愛,使得成績上升;也有因為對某人有愛慕之心,從其所好,在生活中處處約束自己,以被愛慕者的標準作為生活的準繩,使得一些原本不良的性格和習慣得到改正。早戀也可以使人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增進人際關系。
青少年早戀行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朦朧性,早戀的青少年對于早戀關系的發展結局并不明確。他們主要是渴望與異性單獨接觸,但是對未來組建家庭、如何處理戀愛關系和學業關系、如何區別友誼和愛情都缺乏明確的認識。
2、矛盾性,有早戀關系的青少年內心也充滿了矛盾,既想接觸有怕被人發現,早戀的過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3、變異性,早戀關系是一種充滿變化、極不穩定的感情關系。青少年之間一對一的早戀關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4、差異性青少年的早戀行為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在行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戀行為十分隱蔽,通過書信、電話等方式來傳遞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很公開,在許多場合出雙入對,儼然像一對情侶。在關系程度上,大多數有早戀關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動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隱秘的感情,從人際關系來看,還沒有超出正常的關系。有的則關系發展的很深,除了談論感情以外,甚至發生性關系。在年齡喜好上,女孩兒喜歡比自己年齡大的、比較成熟的男性。在年齡相當時,多半是女孩兒采取主動。男孩兒喜歡年齡比自己小的女孩兒,在交往中體現自己的陽剛之氣。
早戀的類型可以歸納為8種:
第一種,愛慕型,即青少年之間由于愛慕對方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根據愛慕對象的不同,又可分為:儀表型,就是由于愛慕對方外在的儀表而產生的早戀;專長型,就是因為愛慕對方的能力專長而產生的早戀;品性型,就是由于愛慕對方的優秀品性而產生的早戀。
第二種,好奇型,即由于對異性的好奇心而產生的早戀現象。對異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隨著性意識的發展而自然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青少年由于生理發育和sexualmaturity,很容易產生性沖動,對異性變得很敏感,渴望了解異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異性對自己的態度。為了滿足這種好奇心,就想結交異性朋友,建立戀愛關系。
第三種,模仿型,即因為模仿別人的行為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模仿的對象主要來自社會生活,影視作品和報刊書籍。
第四種,從眾型,即迫于周圍人的壓力產生的早戀現象。周圍人是指所出的同年齡群體。
第五種,愉悅型,即為了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而產生的早戀現象。青春期男女之間的密切交往,往往會給雙方帶來愉快的體驗,這種愉快的體驗會進一步促進青少年之間的密切交往,逐漸轉變為早戀。
第六種,補償性,即為了獲得感情補償和排解受挫的情緒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感情補償是指青少年在學業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時,出于爭強好勝的心理,或者為了擺脫感情創傷,一些青少年就想用早戀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緒,從異性那里獲得感情補償。
第七種,逆反型,即由于青少年在兩性交往中受到別人不恰當的干預所產生的早戀現象。最典型的就是心理就是你們不許我這樣做,我偏要這樣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異性交往會迅速向早戀關系發展。
第八種,病理型,即由于病理原因而產生的早戀現象。在當代社會,由于營養過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的作用,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家庭遺傳等原因,造成一些青少年身體早熟,身體外觀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或者性變態心理。這些都會誘發青少年的早戀現象。
對早戀的評價。
在中國文化、社會上的普通觀點是,早戀對青少年的前途和出息可以有壞處。很重要一種原因是教育制度富有極大競爭性。報紙和別的媒體也報導早戀這現象對學生的危險與家長的擔心。這種現象也從一定側面反映出成人社會對于主流話語權的壟斷。
而把握好分寸、不輕易越界,這對與自控能力相對較差的青少年還是較高要求,不容易做到?;诤芏嗳苏J為早戀發生不能避免,而適當的自控及外界對早戀的青少年做出適當的疏導和幫助卻是應該的,也是可以做到的。
__大學食堂從1982年以來堅持實行崗位責任制,在飯萊質量、服務態度、清潔衛生三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而鞏固的成績。被評為安徽省高教系統后勤先進單位和__市食堂工作先進單位,出席了省、市光代會,受到獎勵。如今,這個老典型變得怎樣了呢?調查結果表明,他們在成績面前沒有沾沾自喜,原地踏步,而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認識上的新飛躍。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整黨工作開始后,__大學總務處根據邊整邊改的原則,組織膳食科人員認真回顧了近幾年的工作歷程,認識到:食堂工作有成績,這只能說明過去。成績的取得首先應歸功于黨的改策的威力,如不在兩年前實行崗位責任制,搞層層承包,今日食堂工作決不會出現這樣好的局面。但是摘了承包后,由于沒有開展競爭,工作上有日趨平穩、不求上進的苗頭。有的同志產生了“任務完成了,獎金拿了,先進當了,服務到頭了”的思想,有的甚至在同學反映的意見面前不虛心,耍態度,造成了不好影響,如不在整黨活動中,邊整邊改,采取積極措施,食堂工作將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先進”的稱號也不能持久。因此他們經討論決定,將原來的大食堂一分為二,調整出來的部分人另組建兩班人馬,計開設四個食堂,開展競爭。這個想法,立即得到學校領導同志的大力支持,校黨委鼓勵他們說:“從承包到竟爭,這是思想認識上一個新的飛躍!”
可喜的變化。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四個食堂開始了正式營業。一個多月的實踐,食堂工作便出現了十分可喜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花樣品種翻新快。
實行了競爭,各食堂都希望擴大出售量,提高營業額,紛紛在花色品種上下功夫。目前在原有花樣基拙上,各食堂分別增加了糖糕,豆漿,糯米糖糕,獅子頭,糖稀飯,水餃,肉、素面,大、小包子及各類風味小吃,地方特產等現在每天主食達十五、六種。副食達二十種。而且翻新頻率增高,出現了“天天增品種,頓頓有花樣”的可喜現象.有的同學風趣地說:“食堂飯菜真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二、飯菜質量大提高。
過去飯菜質量的提高,相當大的因素來自行政監督,現在開展了競爭,各食堂都興了個新規矩,叫“內部把關”,即:當事者對所做飯菜質量負責,歡事員之間互相負責。萬一質量下降,直接影響銷量,影響本食堂和個人收入。因此,各食堂質量關把得都很嚴。有個食堂的老師傅一日三把關,發現不合質量要求的菜,馬上把炒菜人找來批評,并當場“回爐”表演。由于各食堂互爭高下,互相促進,飯菜質量不斷提高,色、香、味諸方面日趨符合就餐師生的要求。
三、服務態度更熱情。
大學食堂過去素以服務態度熱情而聞名,開展競賽后,服務態度更加熱情。過去一個食堂,經營,歡事員頭腦中多少帶有“皇帝女兒不愁稼”的思想,坐在窗口內,“做好飯菜等師生”,覺得已很不錯?,F在各食堂一改過去常規,走出窗口,“做好飯菜迎師生”。每天開飯前一小時,就把飯菜做好,加上保溫設施,安放餐廳內,高聲介紹飯菜情況,笑臉相迎,就餐師生一步入餐廳,馬上感到熱乎乎的,心情舒暢,食欲大增。
四、成本繼續降低。
分開經營后,各食堂責任心加強,多辟貨源,嚴格管理,成本都有所下降。采購員外出采購時都到菜案一一征求意見,以便掌握就餐“行情”,增強采購針對性。
為降低工資開支,第三食堂負責人自己兼搞采購,平時就注意通過市里熟人收集市場信息,摸清了附近市場“早晨菜貴,午后便宜”的規律,每天中午開過飯后,他都騎自行車到市里“溜一趟”,發現便宜對路貨,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一網打盡”,常常比正常市價便宜30%。使成本大大下降,營業額逐步提高,這個食堂開張后十七天就完成了膳食科下達的每人每月540元營業額的任務。
五、技術精益求精。
由于開展竟爭,同樣一種食品,加工技術差的就會被淘汰。如炸油條,食堂剛分開經營時,連同個體戶在內共有四家,不到一個月的竟爭,現僅有兩家經營,另外兩家因技術不過關,銷售量太低自動停業了。因此,各食堂對技術水平要求越來越高,炊事員暗中切磋,業余求師的現象十分普遍。如第二食堂歡事員__x_,原來不安心菜案工作,技術進步較慢.開展竟爭后,他覺得工作有了奔頭,于是把過去學到的技術反復研討、提高,結合當前流行口味,搞出多種時興小菜,很受歡迎?,F在被任命為本食堂菜案組長。
為了解徐州市農民工就業狀況、工資收入情況、工資被拖欠情況、下一步的就業打算以及希望政府幫助解決的主要問題,日前,徐州民調中心與徐州調查隊聯合開展了農民工就業、收入情況快速調查。調查對象為徐州五縣及銅山、賈汪兩區在本地企業和尚未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共計240人。
調查結果顯示,56.2%的農民工對自己的收入感到滿意,77.1%的農民工每月能按時領取收入,農民工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開銷”和“子女教育”;50.4%的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基本符合”期望,60.0%的農民工將“繼續外出打工”,15.4%選擇“在家創業”。
一、被訪農民工情況。
2、半數以上的農民工學歷為高中、中專。52.5%的農民工文化程度為高中、中專,23.3%為初中,13.3%為大專及以上學歷,10.9%為小學及以下。
二、農民工就業情況。
1、以短期零工為主。57.1%的被訪農民工為“短期零工”,30.0%為“長期合同工”,10.0%為“自主經營”,另有2.9%目前“失業”。
2、以技術工人為主。63.9%的農民工從事包括建筑工、木瓦工、泥水工、電工、修理工、縫紉工、廚師、駕駛員等在內的簡單技術工種,15.9%為工廠工人,13.3%為各類服務人員,另有6.9%為管理人員和辦事員。
3、長三角地區為首選打工地。40.4%的農民工選擇長三角地區為打工地,35.4%選擇徐州本地作為自己的打工地,11.7%選擇中西部地區,選擇珠三角地區、京津地區等地的比例均不高于3.0%。
4、工作強度較大。58.8%的農民工平均每月工作天數在25天及以上,其中31.7%的農民工平均每月工作30天;57.8%的農民工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其中28.8%的農民工平均每天工作10小時,12.1%的農民工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
5、對工作滿意、不滿意數各半。調查中,50.4%的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基本符合”自己的期望,還有5.4%認為“比預想的好”;44.2%的農民工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感到不滿意,其中16.7%表示春節后將“換工作”。
6、六成農民工選擇“繼續外出打工”。
在回答“您對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具體打算?”時,60.0%的農民工選擇“繼續外出打工”,15.4%選擇“在家創業”,5.4%準備“在家種地”,另有19.2%表示“還沒考慮好”。
1、農民工年收入大多集中在“1-5萬元”。50.8%的農民工年收入為“1-3萬元”;24.6%為“3-5萬元”;1萬元以下占15.4%,其中不足5千元的農民工比例為2.9%;9.2%的農民工年收入超過5萬元,其中7.5%為“5-8萬元”,1.7%在8萬元以上。
2、半數以上農民工對自己的收入感到滿意。56.2%的農民工對自己的收入感到滿意,其中12.9%很滿意,43.3%感到基本滿意;32.9%的農民工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7.1%認為很不滿意。
3、農民工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開銷”。79.6%的農民工收入用于“日常生活開銷”,39.2%用于“子女教育”,25.0%用于“人情往來”,17.1%用于“房租”,12.5%用于“贍養老人”,7.5%用于“醫療保健”,6.3%用于“儲蓄”,2.9%用于“娛樂支出”,僅有0.8%分別用于“技能培訓”和“投資”,3.8%用于其他方面。
4、工資被拖欠現象仍然存在。77.1%的農民工每月能按時領取工資,有22.9%的農民工工資會被拖欠,其中6.3%的農民工表示“經常被拖欠工資,嚴重影響了平時生活”。
在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中,36.4%被拖欠“1-3個月”,25.5%被拖欠“半年至一年”,9.1%被拖欠“一年以上”。春節前,47.3%的農民工“全部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資,29.1%“拿到一部分”,還有23.6%“沒有拿到”。
在回答“您準備采取哪些措施,追討被拖欠的工資?”時,65.5%選擇“和老板商量”,24.1%“不準備要了”,10.3%表示“說不清”,無一人選擇“打官司”。
三、農民工的期盼。
辦理五險一金”。
2、在家創業的農民工。選擇在家創業的農民工,zui期盼政府能在“資金方面給予支持,特別是在貸款方面提供方便”,同時能“在政策上給予支持”。
醫療保險報銷多一點”、“孩子上學不能亂收費,管理好肥料農藥價格、質量”。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647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