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學習中,情況報告可以幫助我們全面了解當前的狀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閱讀這些范文時,我們可以關注作者在描述情況和給出建議時采用的方法和策略。
調查方法:工作駐點、走訪、訪談。
一、總體現狀。
在這次調查中,本村405名兒童中,有178名農村留守兒童,占同齡兒童的45%;就學90人,占在校生比例35%;輟學20人,占適齡入學留守兒童10%;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呈上升趨勢。
二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
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2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務工,一方在家。其中20%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70%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23%被托付給親友。
三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
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但是9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于看電視、游戲、網絡,抽煙等不良現象的約占30%。
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
一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無能為力,只管“的放縱型。這部分兒童主要分布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文化水平低的家庭。由于家境貧困,監護人每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至于如何教育孩子,關心學習更是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里普遍存在。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
二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隔代教育,只顧“的溺愛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數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過度溺愛。
三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對監護人的教育常常表現出強烈的抵觸情緒,甚至有時做出過激行為逃離出走,從而使得監護人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一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
一是責任意識不強。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后,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導致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
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三、對策及建議。
留守兒童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兒童,關注留守兒童問題,我們更應該站在對留守兒童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扎實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為社會培育出一代及格的接班人。有利于促進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
1.家庭教育方面。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系。
2.學校教育方面。
一、專門管理,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
二、充分利用假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隨著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離開家鄉,進城務工、經商創業。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脫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留守兒童。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所突顯出來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和關注。為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狀況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婦聯通過縣、鎮、村婦聯組織網絡,對全市留守兒童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收集有關數據進行匯總分析。通過“下基層、訪婦情、辦實事”的形式,走訪基層婦聯干部、鎮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情況,共同探討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思路。本文根據調研情況,對目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粗淺分析,就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農村留守兒童(兒童是指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根據婦聯系統3月的調查摸底顯示,我市17歲以下留守兒童已達10萬多人,占兒童總數的12%。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就有9萬多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87%。陽山縣、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陽山縣有3.9萬多人,英德市有2.6萬多人,兩縣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占了全市留守兒童總數的70%。
(一)基本現狀。
1.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寬裕,生活依靠父母雙方或單方出外打工維持。據統計,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貧情形并不鮮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技能水平較低,打工收入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親,最主要的任務是料理家務、照顧老人小孩,只進行簡單的種植養殖來幫補家計。
2.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生活起居。
3.農村留守兒童中,小學年齡段以下的超過半數。據統計,小學年齡段以下的兒童共有6.2萬多人,占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65%。其中,讀小學的占了36.4%,讀幼兒園的占了12.3%,學齡前的占了16.3%。
(二)主要存在問題。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與其他兒童存在的差異性,使其在身體發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質等多個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或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隔代教育負面作用,學習水平和心智水平難以提高。很多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由于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計,有的自己也體弱多病,對于管教孩子是無能力也無精力,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同時“隔代親”現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祖輩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輔導和行為習慣、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對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如清新縣禾云鎮的小健,今年13歲,正在讀小學六年級。他的父母長期在廣州打工,由奶奶負責監護其生活學習。奶奶不識字,對其也十分溺愛,少有對其進行嚴厲管教。小健對學習非常不自覺,成績是越來越差。同鎮10歲的小發讀一年級時,有媽媽在身邊監督、照顧,能上課認真,按時完成作業,回家更會幫助媽媽做點家務。到了二年級,媽媽隨父親到佛山打工,由行動不便的外婆照顧他。結果他的成績是直線下降,成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來越調皮,和同學追逐打鬧,有時更是不上學,騎著自行車到處游逛。像這樣由于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輔導,造成很多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佳。部分更是因為行為習慣缺乏正確的教育引導,導致出現性格偏執或行為偏差,出現厭學、逃課、迷戀網吧和電子游戲等現象,甚至與社會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等社會惡習。
2.缺乏親情撫慰與傾訴溝通,心理問題顯現。農村留守兒童普遍正處于生理發育、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正是極需溝通傾訴和正確引導的時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這些兒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連山縣上帥鎮9歲的小琴,父母為了生計雙雙外出務工,剩下她和正在讀學前班的妹妹跟隨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長路遠,父母對兩姐妹的生活學習情況甚少過問。兩姐妹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貼身照顧,性格變得內向,不愿與人交往。13歲的小豪讀六年級,父母在廣州打工,由奶奶照顧他的生活。當他違反學校紀律時,班主任只能打電話給他的父母。遠方的父母只能通過電話只言片語對其進行教育。為了加強溝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機,但手機卻變成了“游戲機”,成為其學習的障礙。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差異大,巨大的代溝讓兩者難以交流溝通。父母忙于務工且身處遠方,對孩子的情感溝通和心理關懷也少。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時往往是得不到及時的排解和幫助。有的兒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無情,久而久之對家庭缺乏溫暖感和歸屬感。部分留守兒童表現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極易產生社會認知、行為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這對于兒童人格的健全健康發展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
3.缺乏安全監管,生命安全受威脅。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人或年紀老邁,或病痛纏身,對他們上學、放學途中、節假日的安全問題難以監管到位。節假日特別是寒暑假,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更加突顯。他們上山捉蛇捕鳥,下河洗澡摸魚,騎車到處游蕩,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連州市龍坪鎮7歲的小軍,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去年12月,正上小學一年級的小軍由隔壁50多歲的大叔幫忙接他放學,結果途中發生車禍,經搶救無效死亡。
(一)政策社會因素。許多進城務工人員其實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但由于現行戶籍管理等相關政策和家庭經濟狀況的限制,無法更好地解決孩子進城后的入學、醫療保障和居住等問題,迫于現實的壓力,把孩子留在農村就成了絕大多數農村家庭無奈的選擇。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留守兒童極需得到家庭外的社會教育體系的更多幫助和疏導,彌補親情、監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對其成長形成的消極影響。但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在農村學校中開設專門的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課程還是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社會教育相關服務體系更是還未發展成熟起來。這樣的現實狀況直接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問題的不斷產生。
(二)家庭個人因素。農村經濟發展遲緩,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弱,傳統種植業收入水平低,農民往外走是必然的。農民外出務工謀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之間產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有的家長認為,畢業后沒門路照樣找不到好工作,還不如早點就業。在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下,再加上忙于務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也就不太重視和關注。委托的監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務和農活,更加不會對留守的孩子進行更多的教育。這些都是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的因素。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存在。這個特殊群體的人數已在加大,問題也正在凸顯。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對國家人才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有著極其深遠深刻的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影響的不僅是一代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為解決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一)推進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改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可以較好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生活上的問題。加快農村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學校配套建設宿舍,并不斷改善寄宿條件,盡量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他們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盡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服務體系。目前教育、婦聯、關工委、團委、學校等部門、群團、社會組織都有開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婦聯去年啟動了“關愛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大講堂進社區(鄉村)”活動,一年來開展家教公益大講堂1000多場,受教育家長35.6萬人次,發放有關宣傳資料28萬份。招募4400多名(個)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集體和熱心人士擔任“愛心父母”,募得幫扶款130萬多元,幫扶困境兒童1700多人。暑假期間還聯合市關工委、團市委開展“攜手關愛留守兒童繽紛夏日五個一”活動,讓留守兒童度過了一個開心而有意義的假期。這些救助扶持工作雖然一定程度上代償了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但畢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間斷行為,并沒有形成長效、持續的工作機制,成效是有限的。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短期內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利用社會資源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有效幫助。如建立綜合性服務站、托管中心、心理咨詢站等。
(三)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依托學?;蛴嘘P服務機構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家庭情況等進行登記造冊并實行動態跟蹤。根據相關信息,更好發揮各種社會資源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提供救助和幫助。
(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家教理念灌輸。引導和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農村留守兒童的委托監管人提高責任意識,密切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情況,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盡量給予孩子溫暖與關懷。學校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制度,辦好家長學校。利用書信、電話、信息、家訪、家長會等途徑,與留守兒童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利用家長學校經常性開設家庭教育講座,讓“第二家長”學會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點關注,積極消除社會因素的影響。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和住房、教育、衛生等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逐步消除與戶籍管理相聯系的就業、醫療、教育等政策障礙,促進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相關政策的銜接與配套,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平等享有相應的權利權益,積極消除留守兒童產生的社會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問題,社會根源復雜,涉及人員廣泛,極需得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和關愛,從而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市婦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全國已有一億四千萬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在這些農民工中,有相當數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種原因,他們中很多人將子女留在農村,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且較為龐大的兒童群體——農村留守兒童。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農村青壯年人口外出數量的繼續攀升,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還有持續增長的趨勢。兒童時期是人身體發育、性格養成、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由于生活環境不穩定,缺乏父母親的關愛,部分留守兒童成長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解決農民工及其子女問題,留守流動兒童成長環境不斷優化。但總體來看,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的深層矛盾和突出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為全面準確地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生存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迫切需求,國務院農民工辦將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列為前瞻性研究課題,全國婦聯為此聯合有關專家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問題與對策進行研究。
一、研究目標與方法。
1、研究目標。
我們將本次研究的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第一,進一步全面準確地把握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和基本特征;第二,深入研究不同年齡和性別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發展狀況和問題,認識農村留守兒童的分層特征與需求差異;第三,認真總結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經驗和不足,為有效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落實和發展相關政策服務。
2、研究方法與特色。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全面考慮兒童生存發展需求的多面性與特點,本研究將“農村留守兒童”的概念界定為: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是通過對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和推斷,把握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在數量、區域分布、年齡、性別、受教育狀況、監護人情況等方面的總體狀況和發展趨勢。
定性研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了解政府機構相關人員、兒童和家長及其他監護照料者的認識、需求和看法,客觀準確地判斷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二是總結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與挑戰,進一步提出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的對策建議。
本研究的特色和切入點在于:
——按年齡分層,將農村留守兒童分為幼兒(0-5周歲)、義務教育階段兒童(6-14周歲)和大齡兒童(15-17周歲)三個部分,了解其各自面臨的問題和需求,并根據他們的不同需求提出相應的對策。
——將性別作為貫穿年齡分層與問題分析的一個基本視角和主線,認識并揭示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與需求的性別差異。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以定量研究為基礎,把握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狀況和主要特征。通過定性研究了解不同留守兒童群體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討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的政策制度環境,探討針對不同年齡、性別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與需求的對策建議。
現將課題研究的主要發現與結論介紹如下。
本研究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分析,以258萬人口抽樣數據為依據。抽樣樣本采用簡單隨機抽戶的方法從20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中抽取。本報告引用的所有數據資料均為加權之后的結果。
本研究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篩選,根據人口抽樣資料提供的兒童的個人記錄及其所在戶的其他個人信息逐個進行。
按照前述定義,根據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抽樣數據,可以確認0-17周歲留守兒童在全體兒童中所占比例為21.72%,據此推斷,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和相比2005年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增長十分迅速。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農村留守兒童已非常普遍。
各年齡組所占比例隨年齡增長先緩慢上升后下降。從0周歲到15周歲,各年齡組的農村留守兒童所占比例基本呈隨年齡增長緩慢上升的趨勢,但從16周歲組開始的比例迅速下降。在按年齡劃分的學齡前(0-5周歲)、小學學齡(6-11周歲)、初中學齡(12-14周歲)和大齡(15-17周歲)四組中,各組所占全部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分別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約3000多萬。各省農村留守兒童的年齡構成情況基本接近。大部分省份的農村留守兒童中,小學適齡兒童較多,如:四川、安徽、廣東、湖北、江蘇、重慶等;但河南、湖南、廣西、山東等省區的幼兒更多;初中以上適齡兒童比較多的省份是四川、安徽、湖北、河南、廣東、湖南和江西等。
性別比偏高,特別是在低年齡組,大部分省份的農村留守男童多于農村留守女童。在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性別比為114.75。從各年齡組的性別構成上看,各年齡組的男孩數均多于女孩數,而且年齡越小,性別比越高,這種趨勢表現得十分穩定??傮w看,各省農村留守兒童的性別比差異,與當地兒童的性別比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大部分省份的農村留守男童多于農村留守女童,農村留守男童少于農村留守女童的省(市、區)只有北京、上海、內蒙古、寧夏、新疆。
農村留守兒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廣東、湖南等省。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數居住在中南部的省份。四川、安徽、河南、廣東、湖南和江西6個省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總量中所占比例超過半數,達到52%。除上述六個省外,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排名前十位的還有廣西、湖北、貴州和江蘇。農村留守兒童分布集中的十個省份中,多數屬于典型的勞動力輸出大省,但廣東、江蘇由于省內勞動力流動,從而也產生了一定規模的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地點:大西橋鎮三鋪小學。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問卷調查﹑家訪﹑談話。
一﹑調查背景:
谷撒地,
薯葉枯,
青壯打工去,
收禾童與翁,
留守問題怎么辦,
我為兒童鼓與呼。
我所在學校,地處西秀區大西橋鎮三鋪村,滇黔鐵路,貴黃公路,滬昆高速,省道都從境內通過,交通便利,歷來這里的村民很多都是上云南,下貴陽從事生意,近十年來,隨著打工潮的興起,青壯年在外人員更多,導致留守家庭增加,使“留守兒童”成為了一個新名詞。近兩年,雖然國家出臺很多鼓勵農民工回家創業,但留守兒童的比例任然高居不下,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教育狀況,身心發展讓人堪憂。
二﹑調查方法和內容:
從統計數據來看,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為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略多。在一些班級,留守兒童幾乎占到全班人數的一半。其中,雙親留守兒童人數為105人,所占比例為105÷11194.59。
(2)問卷調查;
在對全校111名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中,發放試卷126份,收回126份,答題情況為:
問題一:你的爸爸和媽媽是什么時候去打工或經商的?
a:3_4歲父母就外出的有32人,占32÷126﹦25.4℅。
b:5_7歲父母就外出的有69人,占69÷126﹦54.76℅。
c:8_10歲父母就外出的有21人,占21÷126﹦16.7℅。
d:10_12歲父母就外出的有4人,占4÷126﹦3.2℅。
從問題(1)中,可以看出,有80℅的留守兒童,父母在7歲以前就外出了。
問題(2)每年你的爸爸和媽媽什么時候回來?回來幾次?
a:回來一次的有76人,在春節回來,所占比例為76÷126﹦60.32℅。
c:回來三次至十次的有3人,時間不一定,所占比例為3÷126﹦2.38℅。
d:達到每月回來一次次以上的有9人,時間比一定,所占比例為9÷126﹦7.14℅。
問題(3):你現在和誰生活在一起?他們能輔導你的學習嗎。
b:和叔叔在一起,能輔導自己的學習的有3人,所占比例為3÷126﹦2.38℅。
c:和親戚在一起,不能輔導自己的學習有2人,所占比例為2÷126﹦1.58℅。
問題(4):你想爸爸和媽媽嗎?
問題(5):你和爸爸﹑媽媽經常聯系嗎?
a:1_3天聯系一次的有23人;
b:3_7天聯系一次的有58人;
c:一個月內聯系一次的有18人;
d:有事才聯系的有12人。
問題(6):爺爺﹑奶奶每天做早餐給你吃還是你在外面買零食吃?
a:每天在家吃早餐的有26人,所占比例為26÷126﹦20.63℅;
b:沒在家吃早餐,在外面買零食吃的有67人,所占比例為67÷126﹦53.17℅。
問題(7):你經常和爺爺﹑奶奶交流﹑談心嗎?
a:經常談心交流的有34人,所占比例為34÷126﹦26.98℅;
b:有事時才交流談心的有42人,所占比例為42÷126﹦33.33℅;
c:被動交流的有38人,所占比例為38÷126﹦30.16℅。
d:不愿意交流的有12人,所占比例為12÷126﹦9.52℅。
問題(8)你喜歡同學們嗎?和同學相處的好嗎?
a:回答喜歡,相處的好有45人,所占比例為45÷126﹦35.7℅;
b:回答一般的有56人,所占比例為56÷126﹦44.44℅;
c:回答只喜歡幾個同學的有8人,所占比例為3÷126﹦6.35℅。
d:回答不喜歡的有17人,所占比例為17÷126﹦13.49℅。
問題(9)你喜歡學習嗎?
a:回答喜歡的有54人,所占比例為54÷126﹦42.86℅;
b:回答不是太喜歡的有43人,所占比例為43÷126﹦34.13℅;
c:回答不喜歡的有29人,所占比例為29÷126﹦23.02℅;
問題(10):你的理想是什么?
a:回答長大了從事各種行業的有92人,所占比例為92÷126﹦73.02℅;
b:回答無理想的有34人,所占比例為34÷126﹦26.98℅;
(3)走訪調查;
在126名留守兒童家庭中,走訪了89家,在這89家留守家庭中,有87爺爺奶奶文化程度較低,不能輔導自己孫子的學習,只有兩家能輔導孩子的學習。唯一能做的是讓孩子有飯吃,不讓他們受凍受餓。
在與這些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的交談中,他們都戲稱自己是“招孫辦主任”在家庭經濟與孩子的未來這一問題上,老人們表現出來的是矛盾與復雜的心理。并且,老人們還在盡可能的去勞動,減輕家庭負擔,所以,在田地里,映入眼簾的是老人和兒童在一起勞動的情景。
(4)教學參與;
通過與學校老師們的交談和自己的教學參與,學校一至六年級126名留守。
全校成績優秀的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為:31÷126﹦24.6℅;
全校成績一般的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為:49÷126﹦38.89℅;
全校成績差的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為:47÷126﹦37.3℅;
三,調查結果:
綜合調查情況來看,留守兒童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親情的流失。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使得孩子從小就缺乏父母的關愛,孩子在心靈上。
下的是難以撫平的傷口。我有一個學生叫楊小達,父母在他4歲時就到浙江打工,父親每年春節回來一次,母親是楊小達長到12歲,回來建房才見面的,而此時兒子就不認母親了,他的母親找到我,要我與楊小達好好談談,叫她一聲媽媽。當我問楊小達為什么不叫自己的媽媽,爸爸媽媽外出打工是為了什么?楊小達流著眼淚說,是房子重要還是自己的孩子重要?我已經對媽媽一點印象的沒有了,我開不了口。雖然像楊小達這樣的是少數,但可以看出留守兒童對父母關愛的渴望,在親情流失的情況下,他們表現出來的是自卑,沉默寡言,厭學,甚至厭世。
2.情感上的代溝:
由于留守兒童都是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對他們只能是溺愛,雖然也是親人,但始終不能與父母親的關愛相提并論,大部分爺爺奶奶只能是看住人在,而根本不能從情感上去關心。
在問題(7):你經常和爺爺﹑奶奶交流﹑談心的統計上,不難看出,能和爺爺奶奶經常交流談心的只占26.98℅,爺爺奶奶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與自己的孫子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這也就造成了交流上的障礙,情感上的代溝,是留守兒童不能開心﹑活潑的主要因素。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和留守兒童生活一起的爺爺奶奶,他們都是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由于歷史原因,他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甚至有些只能認識一些常用的字,不能寫。所以,根本不能去輔導這些留守兒童的學習,這也是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
4.生活狀況堪憂。
在問卷調查和家訪過程中,了解到80℅以上的家庭,都沒有或沒能長期給留守兒童做早餐,相當多的家庭都是給孩子一點錢,讓他們自己買零食吃,由于條件原因,他們買的大都是“三無”食品,在教學中,老師常常都會碰到由于吃零食而生病的學生,雖然老師們多次在開家長會時,都在強調家長要給孩子做早餐,不要在外面買零食當做早餐。但是,在農村,農忙季節時,爺爺奶奶要忙做農活,根本無暇照顧,更因為經濟問題,給孩子的錢最多是兩角到五角錢,只能買諸如“牛筋條”之類的食品。很多家庭對孩子的生活,只能是管飽,談不上營養。
5.網絡的侵蝕。
現在由于一些黑網吧的存在,使得一些孩子常常進入網吧,特別是留守兒童,由于爺爺奶奶無力監護,使得他們更有時間進入網吧,時間久了,難以扭轉。特別是在寒暑假,部分留守兒童常常都是在網吧里度過。
6.對未來沒有正確的理想。
在調查中發現,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守兒童沒有正確的理想,在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是無所無謂,對未來缺乏正確的理想,這是令一個教師最為痛心之處。四,想法和意見。
1.由于外出打工是不能在短時期內能解決的問題,所以留守兒童和父母要在一起,留守兒童父母所在地的教育部門要真正的讓孩子進入公辦學校學習,而不能拒之門外,在調查中發現,有些家長就是因為孩子進不了公辦學校,而只能進要交高費的私立學習而造成孩子不能和父母在一起。
2.留守兒童所在的學習和班級,老師要多花時間從學習﹑情感上去予以心,有條件的可以開辦留守兒童溫馨班級,留守兒童之家等。
3.在節假日,學校要多開展送溫暖給留守兒童的活動,可以讓留守兒童利用學校的電話給父母通話,用學校的電腦和父母視頻見面。
4.學校要在宣傳上長期做關于留守兒童的宣傳,讓全社會都能關心和關愛留守兒童。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經濟蓬勃發展,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因大量外出而減少,農場出現了“留守現象”。留守婦女是指丈夫在外務工,留守家中,肩負起家庭全部的生活、生產勞動和撫養子女、贍養老人等責任的農村已婚婦女。留守兒童則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的18歲以下農村兒童,他們往往生活在由父母一方撫養的“單親家庭”里,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目前,陳官鄉婦聯組織根據上級要求,深入到村,對農村留守婦女及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權益保護、身心健康等進行了調研。調研情況具體如下:
一、基本情況。
廣饒縣陳官鄉總人口2.3萬人,其中婦女9850人,由于陳官鄉以農業、畜牧業為主,長期外出打工人數比較少,據統計,全鄉留守婦女人數為74名,流動婦女人數為125名,18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4人,流動兒童為8名。
目前留守婦女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在年齡特征上,25--49歲的留守婦女比例較大,接近48%。30歲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顧年幼子女而暫時沒有外出務工,或是夫妻雙方共同外出,45歲以上的一般因年齡較大、男性外出較少,留守比例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4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41--50歲的以小學文化程度者居多。三是在職業技能上,絕大多數留守婦女沒有參加過職業技術培訓,有技術特長的很少。四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觀因素是需要在家務農、撫養子女和贍養老人,主觀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務工或家人不支持。五是在就業意向上,如果出去打工,均想就近轉移。
留守兒童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留守兒童人數比例較小,統計數據顯示,陳官鄉初中階段留守兒童人數為4人,流動兒童初中階段為2人,小學階段為6人。二是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有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兩種類型。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采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這種隔代撫養的方式,除了“代溝”問題,還容易產生老人溺愛、嬌慣孩子的現象。上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于監護對象并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三是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多為中等。
二、現狀及問題。
(一)留守婦女。
1、體力勞動加重。青壯年男勞力外出務工后,農村只留下婦女、兒童和老人,留守婦女甚至部分老人轉變為農業生產勞動的主力。在抓好勞動生產的同時,留守婦女還要教育子女、贍養老人,有限的精力與高強度的勞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影響著她們的身心健康。在調查中,有半數以上的婦女表示“一個人難以單獨承擔農活”,“希望過上穩定的家庭生活”、“平日里希望有丈夫的體貼幫助”等。
2、精神負擔加重。留守婦女除了長期承擔繁重體力勞動而健康堪憂外,還普遍存在精神負擔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姻關系脆化等。調查顯示,丈夫外出后,67%的留守婦女常常覺得沒有安全感,60%的留守婦女常常感到孤獨。留守婦女與丈夫主要的溝通方式是打電話??臻g距離的擴大阻礙了夫妻情感的'交流以及性交流,導致感情危機,久而久之婚姻難以維系。
3、文化生活匱乏。留守婦女大多年齡在30歲以上,初中以下文化,同時又沒有一技之長,在城市難以立足,在流動競爭中被社會選擇留守鄉村。在農村閑暇時節,留守婦女的文化生活最多的娛樂便是串門聊天,看看電視,偶爾打打麻將,精神文化生活相對比較匱乏。
4、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普遍提高。調查發現,丈夫外出務工,家庭收入有一定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不少。同時留守婦女的對自身的健康意識普遍增強,有72.3%的婦女大多能每年做一次體檢,少數也基本做到2-3年體檢一次。
1、生活水平較低。據調查,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條件困難。所調查的陳官鄉中心初中是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的每周生活費人均32元,除去吃飯花銷,留守兒童幾乎沒有零花錢。
2、家庭教育缺失。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主要都是母親或祖輩進行隔代撫養,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無法對留守兒童的知識學習進行適當的輔導,無法擔負起撫育兒童健康全面成長的重責。
3、親情關懷缺失。多數留守兒童每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打電話成為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溝通,導致留守兒童與其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淡漠,他們無法得到足夠的來自父母的關愛。據學校老師反映,學習不認真的往往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長的監視力度不夠,他們的學習就無人過問,很容易成為差等生。
4、安全問題有待解決。留守兒童由于監護人對兒童監管不利,或顧不過來,或無人照管,而兒童又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更容易遭受傷害或侵害他人。
三、建議及對策。
(一)抓住機遇,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各項惠農政策。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一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出臺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尤其是能使農民能夠實現就近勞務輸出,使“留守”現象從源頭上得到緩解。二是積極引進居家就業。黨委政府應加大對外界信息的吸納力度,多方尋找合作伙伴,努力引進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聯系一些例如加工、編織等適合居家從事生產的產品訂單,使農村留守婦女能夠就近掙錢,有效減輕她們的勞動強度。三是出臺有利于農村創業的政策。增設農民創業貸款項目,放寬限制,減化貸款手續,為農民自主創業提供資金支持。相關職能部門、群團組織要用好用活政策項目,財政部門、金融機構要按照政策規定給予全力配合,使對農村自主創業的資金支持能落到實處,收到實效。從調研看,在家創業有資金、有路子,務工人員往往都會選擇結束在外務工,回鄉創業。
(二)充分發揮村級婦女組織在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婦聯組織能否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服好務,重點是要加強基層基礎工作。配齊配強農村婦女主任則是抓好基層工作的關鍵,抓住農村兩委換屆契機,確保婦女主任在村級組織換屆中100%進“兩委”,爭取政策,合理提高村婦女主任政治和經濟待遇,真正做到農村婦女工作的組織覆蓋、工作覆蓋和凝聚力覆蓋,把農村婦女組織建設成為“堅強陣地、溫暖之家”。農村婦聯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要組織留守婦女開展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定期組織留守婦女,通過看農科片、組織農村娛樂隊、開展節日慶?;顒?、依托農村陣地建立聊天室等,搭建留守婦女活動平臺,把組織的溫暖送給留守婦女。二是建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織。交換勞動是農村在農忙時節普遍采取的方式,針對某些留守婦女家庭勞動力短缺問題,村級組織應該組建互助組織,把農村自發交換勞動的行為轉化為有組織的互助行動,村干部身先士卒,對一些家庭特別困難和勞動力特別少的留守婦女家庭給予幫助。三是開展科技知識培訓、創業技能等工作,如農業部門加強農技培訓,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減輕留守婦女的勞動強度。四是對有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農村家庭實行檔案化管理。摸清工作對象,建立起相關資料檔案,聯系經?;?,及時反映和解決這些家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充當起黨和政府與這部分弱勢群體聯系的橋梁。
在暑假期間,對河南省18個地區的1000名(6—14周歲)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問卷調查。眾所周知,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河南也逐漸成為第一勞務輸出大省。全省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約有3500萬人,外出務工半年以上人員達到1557萬人,從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為河南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受戶籍、經濟、居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家鄉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撫養的“單親家庭”里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河南農村14周歲以下留守兒童242.75萬人占全國留守兒童總人數的10%。
下面是我們調查所得的數據,希望能給我們的決策者提供一些參考:
很少與父母聯系的23.9%。
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錯事被批評時當面頂撞的8.4%。
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的12.3%。
在學校里基本上沒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覺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學習上聽老師的話,很刻苦的25.3%。
覺得身邊得人不太關心自己的49.1%。
總是害怕被身邊人欺負34.7%。
覺得社會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從以上統計狀況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愛,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而有資料顯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里問題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及所產生的社會問題。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正在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學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監管缺位是產生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學校聯手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措施。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是我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附屬產物。由于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加上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及有效的教育、引導和管理,留守兒童往往在心理上產生一種不適應感,嚴重的則會導致心理畸形發展并在行為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軌現象,出現一定的“留守兒童綜合癥”。
全國留守兒童2300萬,它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根據某調研結果顯示: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且表現為隱性,不容易發現但影響深遠。主要表現如下:
一、性格柔弱內向。
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有21.1%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和孩子聯系一次,34.1%的一個月聯系一次或很少聯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二、自卑心理障礙。
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調查,僅有15%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
三、寂寞無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郁等問題。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媽媽,你知道嗎?自從你和爸爸還有弟弟走后,我一個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傷心。自從你們走了以后,我幾乎沒有笑過,多么懷念以前我們在一起的時光?!边@種寂寞的心理必然導致精神上的空虛,進而導致行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54%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有矛盾,其中15%經常有。53%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無助。39%的留守兒童表示曾經受到同學的欺負。
五、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首先,監護的“盲區”。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照顧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把孩子托付給親戚朋友如叔嬸、姑舅或朋友監管的約占留守兒童的4.7%。主要特點: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上寄宿學校,年齡較大的孩子屬于自我管理的類型。從調查統計看,這種類型約占2.3%,一般情況下孩子年齡在14歲左右,多為初中學生。主要特點:父母長期在外覺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財、物方面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對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關注較少。這類留守兒童由于處在青春期初始階段,易受外界影響,發生問題較多。其余的是由父親或母親一人在家撫養的類型。從調查統計看,單親監護型占49.5%。主要特點:關愛不健全,缺乏父愛或母愛,造成父愛或母愛教育缺失。比如,父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膽怯、缺乏自信;母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不細心、缺乏友愛等。留守兒童處在一個需要關愛和監護的年齡,監護的缺失必然導致問題的.出現。
調查地點: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8月底到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了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喂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挨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里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兒。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對于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于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于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著。由于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寧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于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巨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里畢竟沒有在自己家里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癥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么,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斗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里,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里鉆;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復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于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后,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糊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獲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復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游戲、色情影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發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鑒于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制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群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托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托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干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曾經我們都是留守兒童中的一員,讓我們來看看有多少兒童沒有父母待在身邊照顧的。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8月底到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了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喂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挨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里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兒。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對于“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于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于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著。由于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寧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于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巨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隨著農村富余勞動的轉移,進城務工農民日益增加,他們留守在農村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兒童)也日益增加,已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一個弱勢群體,成為一衷煺遍的社會現象,而這一現象的產生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從此缺失親情的撫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目前中國有1.2億農民常年于城市務工經商,由此產生近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而據中華全國總工會最新統計,我國現有農民工已增至1.5億,隨著國家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更多的農村盈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留守兒童的數據也將與日俱增。
調查時間:
7月16日-208月5日。
調查對象:
貴州省平壩縣城關鎮平壩三中學校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以及關聯對象。
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訪談、參考當地數據。
調查經過:
全縣在中小學就讀的“留守兒童”共8839人,占全縣中小學生數(人)的14.9%。其中,在中學就讀的2663人,占全縣中小學學生數(人)得12.96%;在小學就讀的6176人,占全縣小學學生數(人)的15.95%【2】。留守兒童托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90%;托付親朋好友照顧的占1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瞅。
“隔代監護”即由(外)祖父母監護的有13人,占61.90%。
2、留守兒童的總體學習成績偏低,學習環境偏差。
根據9年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在0~60分的同學在留守兒童中占28.95%,60~75分占留守兒童中21.19%,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兒童占其總體的54.14%。由于學校教育設施的簡陋,師資力量的不足,以及師生溝通平常,教師教育方式的不適應,使得我們在對留守兒童中收現28.14%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解決或根本不理會。
3、留守兒童心理存在問題。
普遍存在心理問題。當問到:“愿意和老師說心里話嗎?”這類問題時,據統計回答兩個以上是“否”的留守兒童占38.45%,還有很多小孩心理過遲成熟,很多同學在回答為什么會填如此愿望(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時,被問及到為什么不想當科學家、老師諸類問題時,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現實,相當部分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沒擁艿得人稱道的地方,甚至少數同學在被調查問到“被人欺負時怎么辦?”時回答“忍氣吞聲”,還有65.23%都以為生活現狀很苦惱。
由于監護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約束力不強,心理意識、行為作風得不到及時的、無效的糾正,以致在學習、紀律、意識形態上都存在著偏差,通過對其監護人和鄰居的訪談中,很多留守兒童在家里不聽監護人教導,在學校也經常紀律違規,經常打架斗毆,甚至還入現了偷盜等一系列問題。
二、針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1、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普遍較差。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盲目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于一舉兩得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已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
與留守兒童的交流中發現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個人獨立性都比較強,所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不管他們的家庭是否富裕,精神生活上一點點的缺失,也能激勵他們早日自立、自強,也許正因為他們的父親或母親不在身邊,他們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鍛煉機會。
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完善家庭教育,充分發揮父母的教育職能。
發揮父母的教育職能,就要求父母應與孩子經常保持聯系,除生活、生體,學習方面外,還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對留守兒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嬌寵溺愛,做到嚴與愛結合;同時要定期同留守兒童進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狀況,促進其健康成長。
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
作為留守兒童所在地的教育機構,應該盡可能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多做貢獻。第一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輔導和咨詢老師,為全校師生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第二,建立家訪制度,讓家長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情況,從而使父母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
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各級政府部門明確劃分并擔負責任。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協調參與的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努力使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
留守兒童自身應加強心理素質培養。
留守兒童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和煩惱,其實都可以認為是缺乏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和內心不平衡所致。在改變不了父母外出的現實情況下,只能學會調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作為留守兒童,應該學會自信、自立、自強,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為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把學習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與老師、同學接觸,主動與父母溝通,勇敢面對和克服在生活、學習中遇到問題和困難。
通過此次三下鄉的活動可以看出關注留守兒童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任重而道遠。在支教的過程中領悟最深的是,作為一名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本身就應該有一桶水這樣才可以給學生更多的知識。所以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一員,我們應具有一份社會責任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留守兒童問題能在國家政策及全社會的關注下得到圓滿的解決,使農村留守兒童也能和所有的孩子一樣,享有一個歡樂、讀書的童年。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與此同時受戶籍、經濟、居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家鄉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撫養的單親家庭里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縣農村14周歲以下兒童約1.3萬人,留守兒童有1457人,約占兒童總數的11%,其中留守兒童單親在外務工為898人,雙親在外務工559人。為了進一步了解留守兒童的相關情況,改善我縣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發展狀況,20xx年4月,縣婦聯對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學習狀態、情感體驗和社會支持四個方面做了一個問卷調查,調查對象主要是昭君鎮、峽口鎮、南陽鎮的部分留守兒童。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
調研結果顯示,在父母雙雙外出務工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大多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占62%,與其他親戚生活一起的占13%,在校寄讀占25%。這些家庭大都為經濟狀況所迫,不得以而出去打工。在對于父母外出打工,大部分留守學生不希望父母出去打工,主要原因集中在想念父母在家時的溫暖和關懷。在外打工的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并未減弱,絕大部分成年人外出務工時都會對子女的生活做比較放心的安排。外出后,他們在經濟上給予充分的支持,調查發現所有留守兒童都有充足的零花錢,其中43.2%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零花錢較多。
據問卷結果顯示,100%留守兒童是喜歡上學的,因為這樣能認識更多的新朋友,而且還能和同學一起玩。但是有75%留守兒童成績在班上是中等或者中等以下,17%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學習興趣下降了。由于爺爺奶奶作為監護人,普遍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幫助孩子學習,當問及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怎么辦時,有71%是與同學一起探討完成的,有15%的留守兒童是自己獨立解決的,有13%是求助老師,只有1%是求助家人或親屬。在問及監護人是否重視學習時,93%留守孩子表示重視但不能輔導,只有1%表示重視并能輔導,還有6%的表示不重視。
調研結果顯示,父母與留守兒童聯系中,父母談的最多的學習成績及學校情況,其次是詢問身體狀況、飲食、穿衣等情況,再次就是注意安全等問題。當問及身邊的人是否關心自己的問題時,絕大多數留守兒童選擇最關心自己的是在家照顧的人,甚至有13%留守兒童覺得父母很少關心自己。在問及平時是否開心的問題時,43%留守兒童表示多數時間不開心,有35%留守兒童認為比較開心,還有22%留守兒童是說不清。
社會支持情況的分析。
調研結果顯示,90%留守兒童知道留守兒童的概念,63%的留守兒童知道愛心媽媽或代理家長,45%的留守兒童表示需要設立代理媽媽制度來幫助留守兒童,有40%留守兒童表示需要成立留守兒童服務中心來幫助留守兒童。
存在問題。
由于長期親情缺失,這些孩子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學習、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學習問題。
留守兒童大多是由爺爺奶奶及親戚代理撫養,由于爺爺奶奶及代養親戚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習上得到幫助和指導,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隔代扶養還突出表現為過分溺愛孩子,認為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就應該多給孩子一點兒愛。絕大多數父母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接受學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與愿違,通過調查發現,留守兒童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占大多數。
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的缺陷,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應該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郁、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可以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是自我消化。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
道德品行問題。
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接受。養成許多不良行為,如沉迷上網游戲、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等,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在是非面前表現為含糊不清,有時甚至覺得刺激而觸犯法律的底線。
安全問題。
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護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于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而且他們往往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算盡到了監護責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則是學校的事情。因此在課余和節假日等老師無法監管的情況下,留守孩子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必需的安全保證。
產生問題的原因。
由于監護的盲區。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把孩子托付給親戚朋友如叔嬸、姑舅或朋友監管的留守兒童。主要特點: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在學校寄宿,年齡較大的孩子屬于自我管理的類型。這種類型,孩子年齡在14歲左右,多為初中學生。主要特點:父母長期在外覺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財、物方面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對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關注較少。這類留守兒童由于處在青春期初始階段,易受外界影響,發生問題較多。
家庭和學校教育存在誤區。一是父母由于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負疚感,大多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偶爾打電話聯系大多只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少,致使子女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部分留守兒童厭學,認為讀書無用,自己父母也沒讀什么書,同樣天南地北掙錢,部分學生開始把人生發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熱衷于吃喝玩樂,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的精神,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二是由于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過問,因而缺失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吧等,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人混在一起。三是學校教育由于學生多,教學任務重,教師沒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而且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學校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難度真大,有時半年甚至一年難見留守兒童父母一面,很難反映孩子在學校的真實表現和存在的問題,難以實現家庭和學校共同教育的目的。
社會環境存在雷區。對于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由于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教育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事無具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護的意識和能力,導致留守兒童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對策與措施。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農村生活。
縣委縣政府要出臺各項優惠措施,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動員條件成熟的有志青年返鄉創業,大力開展家庭創業工程、信貸助推婦女創業行動、青年創業小老板計劃等,同時聯合農業、科技、勞動等部門開展技能培訓,讓年輕農民掌握一技之長,能夠就近就業。各鄉鎮要就地發展經濟建設,作好原生態經濟文章,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千方百計增加農民工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民能在本鄉或本縣打工,縮短務工農民回家周期,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還可以增強農村兒童受教育質量。
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教育部門要把留守兒童工作情況作為學校教育考核內容的主要部分,各農村學校幼兒園要成立留守兒童管理專門組織機構,明確專人負責,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留守兒童管教。一是教師要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加強人格教育、性格教育等;二是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檔案,將留守兒童成長記錄檔案與學生素質綜合評價材料結合起來管理;三是通過書信、熱線電話等形式,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熱線。
興辦農村家長學校,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教育、團委、關工委、婦聯、鄉鎮政府等部門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父母和臨時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通過學校的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融,扭轉留守兒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勢,努力為他們營造近似完整結構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親子溝通方式,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諧發展。家長學校要適應形勢的發展,開辦臨時監護人培訓班。
主動發揮組織優勢,維護兒童合法公益。
一是建立留守兒童服務中心。每個鄉鎮可依托學?;虼逦瘯?,在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地方建立留守兒童服務中心,設置快樂活動室親情工作室愛心閱覽室等,為留守兒童提供學習園地、交流平臺、娛樂場所和健身陣地。借助慈善協會的平臺,建立的關愛留守兒童專項資金,廣泛挖掘社會資源,接受社會的資助,從機制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經費來源。通過聘任志愿者的形式,常年開展留守兒童喜聞樂見的集體活動,彌補留守兒童在情感和精神上的缺憾,調動他們生活、學習的積極性。二是建立愛心媽媽結對幫扶長效機制。開展愛心媽媽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活動,采取多種形式向全縣婦女發出宣傳倡議,招募愛心媽媽。同時改變以往經濟幫扶為主的方式,鼓勵愛心媽媽進家入戶為留守兒童檢查指導作業,送課外書,梳理頭發,修剪指甲,整理房間,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母親般的關愛。
提高保障社會救助,切實解決生活困難。
健全特殊困難流動留守兒童的檔案,將符合條件的留守兒童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對其及時進行醫療救助。要抓住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有利契機,確保農村留守流動兒童享有應有的基本醫療服務,有效解決困難農村留守兒童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充分發揮各地法律援助服務機構的作用,切實維護留守流動兒童合法權益。
大手牽小手,全家樂悠悠;小手牽大手,齊心填代溝。兒童是家庭的花朵,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成長是我們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學校,成功在社會。惟有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為一體來引領好我們的孩子,這才是我們最終的期盼!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同時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監護或無人監護的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催生出來的特殊群體,隨著社會經濟及城市建設的日益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監護和關愛而發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此次調查對象為我校在校生,年齡分布在6--12歲之間。全校共有學生1286人,共有留守學生231人,其中,男性留守兒童124人,占留守兒童總數53.6%,女性留守兒童107人,占留守兒童總數46.4%。
1、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占84.85%),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占9.96%),即把孩子托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監護型(占5.19%),即由于沒有上面兩種條件,監護的責任就讓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兒童父母打工情況分析。全校留守兒童共231人,占全校兒童總數的17.96%(其中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為35.5%,父親外出打工的為52.3%,母親外出打工的為12.1%)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還是相當大的。
3、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數據分析顯示,在縣內打工的占30.4%,在縣外打工的占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縣外。
4、打工父母回家頻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30.6%,一般在家停留時間較短。結果表明:外出務工的家長回家頻率低,與留守孩子溝通和交流較少,更說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
從全校的總體情況來看,有23.38%的留守兒童寄宿或全托,有24.24%的留守兒童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單親家庭”合計為32.03%,隔代撫養為63.20%,家庭缺失的情況較為嚴峻。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較高,有5.19%的留守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學生認為“一般”,只有3.04%的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不好”。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于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于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調查中發現,一方面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成績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由于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縱自由。一方面由于灌云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以蘇錫常地區為主,常年在外奔波,空閑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系較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另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留守兒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較強,所以在物質生活的滿意程度上,留守兒童的滿意度更較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到的關愛減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由于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
3、親情缺乏。親情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大部分兒童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離,不想和他們溝通,大部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僅是盡到自己的本職(做飯、洗衣、接送等)。
4、行為偏差。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
規章制度。
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5、安全隱患。由于留守兒童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監護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層次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家庭與學校教育容易出現“真空”,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
。
商州區黑山鎮全鎮人口14766人,在校學生1051人,其中初中324人,小學510人,留守兒童全鎮453人,小學325人,初中128人。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于1—15周歲。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通過調查顯示:
很少與父母聯系的23.9%。
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錯事被批評時當面頂撞的8.4%。
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的12.3%。
在學校里基本上沒有朋友的17.5%。
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63.5%。
覺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覺得身邊的人不太關心自己的49.1%。
總是害怕被身邊人欺負14.7%。
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系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二、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盡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愿望,然而,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從總的調查情況來看,留守兒童只有2%的成績優秀,10%的成績中等偏上,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當差的卻占到了88%!這主要是由于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在我們的問卷中,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
三、心理封閉和情感世界問題。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四、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導致的意外傷害比例較大。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屬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五、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六、黑山鎮學校的應對辦法。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小學校在新學期學生報道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在中小學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和“代理家長”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系和交流。
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4、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咨詢輔導站。特別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與由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交流。及時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八、建議。
1、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慮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愿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2、定期“溫馨對話”。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時了解子女的近,一方面利用書信或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另一方面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即使了解孩子學習生活等個方面的情況。
3、尋找“代理”,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需要父母雙雙外出務工而祖父母又沒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親戚朋友中為孩子尋找“代理媽媽”和“代理爸爸”?!按韹寢尅焙汀按戆职帧奔瓤梢暂o導孩子學習,又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黑山九年制學校。
2013年4月21日。
前言。
惠安縣地處閩南金三角,經濟發達,同時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目前有留守兒童13萬多,約占16周歲以下本土兒童的11%左右。目前國內公開發表的多項調查研究顯示:農村留守兒童處境不利,他們生存在不健康的成長環境里,特別需要全社會的關懷。為此,2007年五月間惠安縣關工委牽頭,會同縣政府多部門,通過學校摸底、入戶走訪、座談交流等多種形式,對全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思想狀況進行調查,獲得一批詳實的數據和資料。
本文以惠安縣調查為例,結合惠安縣政府調查數據和資料,研究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問題,探討如何改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莅部h留守兒童有3470人,約占全縣同齡兒童的1.75%,數量不多,相對集中在幾個鄉鎮,隔代監護者占留守兒童總數的72.4%。從總體上看,留守兒童健康活潑,積極向上,其中不乏有自強不息、自尊自立的典型,但在思想道德、學業品行、心理健康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他們中有625人(約占留守兒童總數的18%)需要特別幫助。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2012年2月10日、11日、12日,深入走訪惠安縣山霞鎮大淡村和山腰村,對村民特別是家中育有女兒的農村家長進行了實地調查活動。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以書面記錄為載體,通過一對一訪談方式開展,以入戶調查為主,街頭隨機調查為輔。其中,深入農戶34家,隨機調查11位村民,以較客觀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數量真實可靠的原始數據。
二、調查結果。
(一)道德水準下降,品質行為不端。
有些留守兒童沒有正常的生活習慣,品行不端,如抽煙喝酒、偷竊撒謊、破壞公物,甚至聚眾鬧事、打架斗毆,走上犯罪道路。據該縣某鎮關工委調查,留守兒童中20%出現違紀現象,10%有打架斗毆經歷,個別的甚至加入社會不良群體,成為“小混混”。2006-2007年上半年,縣法院少年庭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留守兒童有17人,占12.5%。
(二)學習習慣較差,學業成績不佳。
留守兒童中普遍有冷淡敏感、孤僻不合群、不善交往,或沖動易怒等不良心理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問題。xx學區43名留守兒童中,性格內向或孤僻的占16.3%,迷戀網游的占4.6%,任性不能自控的有16.3%,在人際關系和自信心方面明顯不如正常家庭的孩子。
三、調查問題分析。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父母長期外出對子女成長的影響應是各有利弊。
普林格爾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兒童都是易受傷害的,都會經歷痛苦和壓力。??在某種程度上說,易受傷害只是一個統計學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精確的預言;就某個具體孩子而言,這只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1]可以這樣說,父母長期外出確實使留守兒童處于“易受傷害”的境地,但父母長期外出并不必然影響孩子的發展。
“留守”也可以成為一種教育資源。首先,父母外出務工,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增強了農村家庭對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第二,許多父母外出務工,他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會發生明顯變化,如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要讓孩子將來掌握某門時尚技術,等等。假期把孩子叫來父母打工的城市,也能增長孩子的見識和閱歷。第三,不少父母切身體會到現代社會缺少文化的苦痛,渴求新知,對孩子的教育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第四,孩子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的艱難和父母的努力,“窮苦的孩子早當家”,他們獲得更多的成長動力,獨立自主能力更強。
調查中很多孩子表示長大要報答父母。30%的孩子表示父母外出打工很辛苦,要父母注意身體和安全。24%的孩子希望父母別擔心家里,并表示會用心學習。這些孩子比較獨立,能夠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有些研究認為:留守兒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面對面的教育和關愛,身心發展諸多方面容易受到負面影響,成為問題兒童。
一是缺乏親情關愛。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使留守兒童無法享受正常的親情關愛,毛病無人指點,缺陷無人矯正,作業無人輔導,傾訴無人聽取,創傷無人安慰,對其個性發展和健康成長極為不利。二是缺乏科學監管。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留守兒童由隔代監管,少數由親戚監管,管而不嚴是隔代或親戚監管的一大通病。他們只關注孩子的安全和學習成績,以便日后向其父母交代,而忽略了對孩子生活習慣、社會交往、人格發展的培養。三是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大多數父母經常通過電話關心子女,但往往問最近學習情況,關注學習成績,而對孩子的生活情況、內心感受、情感交流極少顧及。有些父母甚至只養不教,教育過分依賴學校,孩子出問題后,一味指責學校誤人子弟。
沒有父母的教育,缺乏親情的溫暖,留守兒童就容易從別的地方獲取,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外部不良因素的影響,使這群缺少父母管教的孩子在行為方面容易出格,這不僅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社會治安。
四、解決對策。
父母外出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既可以是教育資源,也可能是教育缺憾。很多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發現的問題同樣也發生在非留守兒童身上。農村非留守家庭中的父母也多多少少存在著類似的教育問題,甚至某些城市家庭也存在其中的某些教育問題。父母出外打工并不必然導致留守兒童的發展問題,對待農村留守兒童及其父母的處境必須采取更客觀的態度。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社會、政府、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加以解決。針對留守家庭的親子關系和家長素養兩大重要問題,我們覺得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關鍵要抓好兩點:。
(一)加強親子交流,架設情感橋梁。
世界里。孩子感受不到愛,就不會去理解父母的心思和意圖,把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父母愛子女是人之常情,但怎樣愛子女、怎樣表達愛卻是要特別注意的。
1.家長要采取主動,通過電話、書信、網絡等多種途徑與孩子交流,在交流中增進感情,在溝通中滲透教育。
2.親子交流除了解孩子學業狀況外,還應涉及生活細節、工作情況以及雙方的內心情感等諸多方面。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家長尤其要把自己對孩子的愛和希望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懷和愛護。
3.家長不妨盡量多用書信方式和孩子聯系,加強學習、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全方位交流,很多平時說不出口的想念和心理活動可通過無聲的語言表現出來,而且比較理性,可以促使親子間的充分交流和理解[3]。
4.父母應盡可能多回家看看,在家期間要多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和變化,要引導和鼓勵孩子自尊、自信、自強,把父母外出打工看成是自我成長的良機,增強生活、學習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提高家長素質,發揮家教優勢。
1.舉辦家教學習班與講座。
通過校校建、村村建、個個社區建家教學習班與講座,大力宣傳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廣大農村家長的知識素養文化水平,更好地發揮家長言傳身教的作用。這類學習班與講座應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教育問題具體開展;既普及家教知識,又培養家教骨干分子,努力形成相互學習、相互支持、相互帶動的團隊力量。
2.開展家教咨詢服務活動。
文化水平和信息資源限制了廣大農民對科學家教觀念的接觸,他們需要實踐中的具體指導和幫助。有關部門應開展農村家教咨詢活動,最好能多渠道、長期地、定期地開展,并采取有效措施,創設出一種氛圍,引導和鼓勵農村留守家庭和城市外來務工家庭前來咨詢,主動探討子女的教育問題。主要措施有熱線答疑、現場咨詢、巡回指導、板報宣傳、廣播電視推介等。
3.制作和發放家教宣傳資料。
地方政府要發揮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宣傳和指導作用,印制實用的家教光盤、書籍和圖像資料,免費或部分免費地發給農村家長。這些資料應該根據兒童不同年齡段的具體特點進行整理編寫。目前城市“優生優育”宣傳資料的制作和發放很見成效,雖然存在著城鄉差異,但還是有值得借鑒之處。
總之,父母的教育和關愛是促使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催化劑,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全社會需共同努力,增強農村家教效能。
一:見習目的;真實感受小學教育,增強師范技能,學習經驗。
二:見習時間:xx年11月26日———xx年12月3日
三:見習地點:xx省實驗學校xx小學
四:見習人:xx教育學院08級初等教育班
五:見習過程
在我心中”見習”是一個嚴肅的詞,在軍隊中”見習”就是要拉上前線真槍實彈的進入戰爭。教育見習,對我們來說也一樣,和真實的三尺講臺零距離接觸。懷著幾分新鮮和激動的心情,整理師容師紀和小組前往陣地戰斗。
重返小學,讓我想起一句成語,"故地重游"。這種心理的萌生,抑或是錯誤意識的駕御。而這一詞匯,卻在我走入小學的第一步起,根深蒂固。五天的行程,凸顯匆忙無措,卻也寄予我記憶最美好的一筆勾抹。孩子們如鴉雀破蛋一樣高音夾雜刺耳的童音與教師授課時梳理成章的知識網絡和現代教學技術完美結合,留給我的都是彌足珍貴的財富。
第一天,我和小組成員準時到達xx省實驗學校xx小學,一切都安頓好后,我們開始認真學習了,快速筆記開始,恨不得把老師的每句話都寫下來??稍谶@寫的過程中,身心受到折磨,耳朵飽受煎熬,在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就象鴉雀打破蛋一樣,那高音夾雜刺耳的童聲,就象金毛獅喉,苦不堪言。我當時的表情只有一個,向我開炮。幸好老師教的好,方法新鮮。我見習的班級是四年級(6)班,我最喜歡聽的就是那個語文老師的課—孔老師的課,她把單調乏味的知識教的活潑深動。在她的課堂上,我感覺是一種享受,她把難懂的聯系實際,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理解并快速消化。她給我一種幻想,她上課就象在操作一臺機器一樣,嫻熟。在小學的課堂中,紀律很難把握,可這位老師讓她的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去想其他,學生的思路跟著老師快速旋轉。還有她的新課程的思想不滿課堂,我當時對這樣一位老師肅然起敬,我真的佩服她。她說她都四十多了,可我們覺得她只有二十六。這是表象上的,可我覺得她讓我覺得她年輕的地方是她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我以前認為那些老老師思想守舊,仍用著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可我錯了。她的方法就和她的表面一樣年輕。這么老資格的老師還仍然那么有激情,我真不知道我到她這個年齡的時候還會向她那樣嗎?!
老師溫柔美麗大方,她的教學方法有很多亮點,因為她的方法我還不敢用,因為講不清楚就會誤導學生。老師對學生的一句贊揚,成為課上的催化劑,教誨學生們,舉手是使他們走向制勝的法寶,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這是教師們慣用活躍課堂的絕技。就連數學也不光走單調邏輯路線了,巧妙實際的締結,擴展孩子動腦思考,激發學生求知興趣,即使再難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第一天的見習就在這唧唧喳喳的吵雜中結束了,當學生們放學后,我被吵的弄不清楚東西南北了,在小學見習什么都沒有做可不知道為什么覺得特別累,躺在床上一動不想動,只覺得頭暈目眩。
第二天,我們對路熟悉了,可沒有了新鮮感覺,掌握了小學的作息時間后我不到最后一分鐘不進學校。
教學當中,教師們充分體現選用教學效果最優的現代教學技術,這一點提示了我們師范學生不僅要對自己所學專業課要有扎實的基本功,更要充實更多的現代技術,會使用還不足以,現代教學技術還要達到發展學生思維效果和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這就要著手于實踐操作,師生共謀進取,這才是教育上的遠見。
在這個問題上我有很多思考,并想從中找到一些方法和幫助學生,把他們從苦難的泥潭拉出來。短暫五天,轉瞬即逝,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五天里,我不僅學到了教師們教學的經驗與方法,在孩子們身上我也學到了不少。感受不被世俗玷染的童貞,不拘泥于瑣事的大度,玩的就是心跳的精神,更為重要的是那顆向上進取的心,這都是我所缺少的,最后,還有十歲孩子教給我的真情。
陳堡鎮經濟發達,同時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目前有留守兒童1000多,約占16周歲以下本土兒童的11%左右。目前國內公開發表的多項調查研究顯示:農村留守兒童處境不利,他們生存在不健康的成長環境里,特別需要全社會的關懷。為此,2012年五月間通過學校摸底、入戶走訪、座談交流等多種形式,對全鎮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思想狀況進行調查,獲得一批詳實的數據和資料。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2012年2月10日、11日、12日,對村民特別是家中育有女兒的農村家長進行了實地調查活動。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以書面記錄為載體,通過一對一訪談方式開展,以入戶調查為主,街頭隨機調查為輔。其中,深入農戶34家,隨機調查11位村民,以較客觀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數量真實可靠的原始數據。
二、調查結果。
(一)道德水準下降,品質行為不端。
有些留守兒童沒有正常的生活習慣,品行不端,如抽煙喝酒、偷竊撒謊、破壞公物,甚至聚眾鬧事、打架斗毆,走上犯罪道路。據鎮關工委調查,留守兒童中20%出現違紀現象,10%有打架斗毆經歷,個別的甚至加入社會不良群體,成為“小混混”。
(二)學習習慣較差,學業成績不佳。
多數留守兒童無心讀書,學業成績不佳,少數孩子甚至逃學厭學。在留守兒童中,雙優生僅占7%,學習成績一般的占25%,雙差生比例高達68%。不少留守兒童讀書上進觀念淡薄,應付式讀書,放任自流現象比較普遍,輟學比例明顯高于同齡孩子。
(三)心理問題突出,人格特征不良。
留守兒童中普遍有冷淡敏感、孤僻不合群、不善交往,或沖動易怒等不良心理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問題。xx學區43名留守兒童中,性格內向或孤僻的占16.3%,迷戀網游的占4.6%,任性不能自控的有16.3%,在人際關系和自信心方面明顯不如正常家庭的孩子。
三、調查問題分析。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父母長期外出對子女成長的影響應是各有利弊。
普林格爾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兒童都是易受傷害的,都會經歷痛苦和壓力。??在某種程度上說,易受傷害只是一個統計學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精確的預言;就某個具體孩子而言,這只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梢赃@樣說,父母長期外出確實使留守兒童處于“易受傷害”的境地,但父母長期外出并不必然影響孩子的發展。
“留守”也可以成為一種教育資源。首先,父母外出務工,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增強了農村家庭對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第二,許多父母外出務工,他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會發生明顯變化,如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要讓孩子將來掌握某門時尚技術,等等。假期把孩子叫來父母打工的城市,也能增長孩子的見識和閱歷。第三,不少父母切身體會到現代社會缺少文化的苦痛,渴求新知,對孩子的教育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第四,孩子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的艱難和父母的努力,“窮苦的孩子早當家”,他們獲得更多的成長動力,獨立自主能力更強。
調查中很多孩子表示長大要報答父母。30%的孩子表示父母外出打工很辛苦,要父母注意身體和安全。24%的孩子希望父母別擔心家里,并表示會用心學習。這些孩子比較獨立,能夠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有些研究認為:留守兒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面對面的教育和關愛,身心發展諸多方面容易受到負面影響,成為問題兒童。
一是缺乏親情關愛。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使留守兒童無法享受正常的親情關愛,毛病無人指點,缺陷無人矯正,作業無人輔導,傾訴無人聽取,創傷無人安慰,對其個性發展和健康成長極為不利。二是缺乏科學監管。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留守兒童由隔代監管,少數由親戚監管,管而不嚴是隔代或親戚監管的一大通病。他們只關注孩子的安全和學習成績,以便日后向其父母交代,而忽略了對孩子生活習慣、社會交往、人格發展的培養。三是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大多數父母經常通過電話關心子女,但往往問最近學習情況,關注學習成績,而對孩子的生活情況、內心感受、情感交流極少顧及。有些父母甚至只養不教,教育過分依賴學校,孩子出問題后,一味指責學校誤人子弟。
沒有父母的教育,缺乏親情的溫暖,留守兒童就容易從別的地方獲取,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外部不良因素的影響,使這群缺少父母管教的孩子在行為方面容易出格,這不僅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社會治安。
四、解決對策。
父母外出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既可以是教育資源,也可能是教育缺憾。很多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發現的問題同樣也發生在非留守兒童身上。農村非留守家庭中的父母也多多少少存在著類似的教育問題,甚至某些城市家庭也存在其中的某些教育問題。父母出外打工并不必然導致留守兒童的發展問題,對待農村留守兒童及其父母的處境必須采取更客觀的態度。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社會、政府、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加以解決。針對留守家庭的親子關系和家長素養兩大重要問題,我們覺得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關鍵要抓好兩點:。
(一)加強親子交流,架設情感橋梁。
誠如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所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良好的親子關系是順利開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父母對子女愛的程度和方式,影響子女的身心發展水平。父母外出打工,使得日常生活中親子交流機會減少,不經意中,親子關系疏遠,甚至各自生活在不同世界里。孩子感受不到愛,就不會去理解父母的心思和意圖,把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父母愛子女是人之常情,但怎樣愛子女、怎樣表達愛卻是要特別注意的。
1.家長要采取主動,通過電話、書信、網絡等多種途徑與孩子交流,在交流中增進感情,在溝通中滲透教育。
2.親子交流除了解孩子學業狀況外,還應涉及生活細節、工作情況以及雙方的內心情感等諸多方面。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家長尤其要把自己對孩子的愛和希望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懷和愛護。
3.家長不妨盡量多用書信方式和孩子聯系,加強學習、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全方位交流,很多平時說不出口的想念和心理活動可通過無聲的語言表現出來,而且比較理性,可以促使親子間的充分交流和理解[3]。
4.父母應盡可能多回家看看,在家期間要多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和變化,要引導和鼓勵孩子自尊、自信、自強,把父母外出打工看成是自我成長的良機,增強生活、學習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提高家長素質,發揮家教優勢。
孩子的發展能力取決于父母的發展。許多農村家長自身素質頗成問題,難以勝任教育者的職責。為此,政府、學校和社會各部門必須加強對農村留守家庭和城市外來務工家長的教育指導和培訓,讓每個家長在子女教育上達到“五有”:有義務、有知識、有能力、有威信、有理智。
1.舉辦家教學習班與講座。
通過校校建、村村建、個個社區建家教學習班與講座,大力宣傳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廣大農村家長的知識素養文化水平,更好地發揮家長言傳身教的作用。這類學習班與講座應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教育問題具體開展;既普及家教知識,又培養家教骨干分子,努力形成相互學習、相互支持、相互帶動的團隊力量。
2.開展家教咨詢服務活動。
文化水平和信息資源限制了廣大農民對科學家教觀念的接觸,他們需要實踐中的具體指導和幫助。有關部門應開展農村家教咨詢活動,最好能多渠道、長期地、定期地開展,并采取有效措施,創設出一種氛圍,引導和鼓勵農村留守家庭和城市外來務工家庭前來咨詢,主動探討子女的教育問題。主要措施有熱線答疑、現場咨詢、巡回指導、板報宣傳、廣播電視推介等。
3.制作和發放家教宣傳資料。
地方政府要發揮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宣傳和指導作用,印制實用的家教光盤、書籍和圖像資料,免費或部分免費地發給農村家長。這些資料應該根據兒童不同年齡段的具體特點進行整理編寫。目前城市“優生優育”宣傳資料的制作和發放很見成效,雖然存在著城鄉差異,但還是有值得借鑒之處。
總之,父母的教育和關愛是促使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催化劑,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全社會需共同努力,增強農村家教效能。
學號:
年級專業:
指導教師:
××××年×月××日。
調查人:
調查時間:××××年×月調查地點:河北省南和縣調查對象(印章):
調查目的: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由于經濟、家庭等各種原因,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因該群體在不斷的擴大,留守兒童的受教育問題引起政府和社會普遍關注??陀^真實的了解留守兒童受教育方面的具體情況和整體概況,認識和把握時下農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的傾向和基本問題,并且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狀況的調查,了解農民工在教育其子女觀念中存在的差異。
為了摸清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現狀,探尋更多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有效途徑,我們小組于近日就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F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南和縣位于河北省南部,邢臺市東側,屬邢臺市管轄,全縣轄3鎮5鄉,216個行政村,總面積4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將近33萬,現有各級各類學校98所,其中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94所,普通高中1所,職教中心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特教學校1所。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35994人,高中在校生4473人,在園幼兒總數8224人。其中男生24940人,女生23751人,性別比為1.05:1,留守兒童8025人,留守率為16.5%,其中小學生5413人,中學生2604人。由此可見,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在當地兒童中占到相當的比例。南和縣一直是以農業為主要產業,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開始涌入像北京、上海一類的經濟發達地區,這也就造成了當地農村留守兒童群體在不斷地擴大,由于缺乏父母的溫暖與關愛,使得他們在如何更好的受教育和健康成長的問題上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
二、南和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農村社會轉型時期和農村大規模勞動力到城市就業后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由于家庭不富裕,父母長期在外,他們大都跟祖輩、親戚生活在一起,還有的甚至是獨自生活。種種原因造成了他們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溫暖,也造成了他們形成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生活學習習慣。在當地,我們抽查果寨、白莊、胡佃三個村落進行了調查,了解到特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給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及心理發展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響,這些影響在他們受教育的問題上表現的尤為突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同時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父母不在身邊或監管人對其監管的不到位,周圍的一些不良價值觀對孩子們單純且沒有生活閱歷的心靈有著很大的影響。撫養人或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養方式普遍采取的是溺愛型,從而導致他們道德情感的缺失,只知道單向的接受愛而不去施愛。對家長、朋友、鄰居和周圍的社會冷漠少情且缺乏社會責任感。他們往往在認識、價值觀上產生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變的異常,這些錯誤的認識、價值觀和心理缺陷,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冷漠、敏感、孤獨、膽怯、自卑和自我封閉等不良情緒。同時留守兒童缺乏必要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很多人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吸煙酗酒、賭博、迷戀網絡,有些甚至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c66.67%16.0c76.39%55.0料等。同時,大部分留守兒童家里。
da25.00%2.0c有很多家務和農活,由于父母在外。
b50.00%8.0c50.00%8.0c75.00%6.0打工,這些工作大部分都落在了孩子身上,經調查大約有73.3%的兒童課余時間主要用于做家務和干農活,因而他們在學習上的時間就很少了。另一方面,由于87.5%的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其他監護人僅占12.5%。由于監護人的年紀比較大,而且大都是小學學歷,甚至沒有上過學,因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力不從心,孩子也很少向家人請教學習問題。其結果是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僅有16.7%的兒童成績較好,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成績都處于中等偏下,輟學、失學的現象屢見不鮮。
影響留守兒童受教育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由于父母長期。
16.67%d20.0a6.67%8.0b10.00%12.0a19abcdpiesshowcounts在外打工供給家里的生計,加上父母平常對孩子生活學習的不關心,在潛意識里給孩子樹立了讀書無用論的思想,使孩子產生厭學甚至退學的想法。有些父母很是重視孩子的學習,這樣的家長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成績,其他德、體、美、勞等通常被排除在外,使孩子的教育成長畸形發展。
c66.67%80.0由于家庭經濟貧困,留守兒童上學負擔重,導致一部分人輟學在家。因為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關愛和教育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很多父母都帶著孩子出去打工,但是由于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在我國長期的存在,導致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發展不均衡,在兩地的教育問題上亦是如此。農村地區經濟落后,教育教學設備、師資條件較差,這些都不足以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我國實行學生戶籍所在地就近就讀的原則,成為阻礙他們外出就讀的障礙,并且大多數學校的升學考試、中考、高考等都要求是當地戶口。在外地讀書,還涉及到教科書版本不同的問題,在一些學校就讀需要交納高額的轉學費和學雜費,而這不是一個農村家庭可以承擔的,因此留守兒童大多都留在教學條件較差的農村上學。
(四)家長與學校溝通少父母外出打工,往往由于工作忙、工作累,很少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因此,在同與孩子老師聯系的次數就比較b78.26%72.0ca33.33%4.0b66.67%8.0少了,父母與學校不聯系或偶爾聯系的占93.3%,經常同學校聯系的僅占6.7%。由此可見家長與學校聯系大都很少,因此父母很難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受教育情況,而通過學校一起教育引導孩子就更加困難了。父母是家里的經濟支柱,同樣他們在關愛孩子時更注重物質經濟層面的,往往忽視了孩子心理需要溫暖和呵護。
(五)學校、老師教育不到位。
在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往往是分散著的,通常一個班級可能會有幾個學生是留守兒童。老師一般注重的是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生活上的問題一般會忽略過去,甚至很多老師對自己班里的留守兒童不甚了解,從而很好的教育關愛留守兒童也無從談起了。
學校在制定規章制度分配任務時,往往不會對留守兒童進行特殊的照顧,有很多學校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但沒有得到好好利用,使之成為了一個空架子,這是在處理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上的一大浪費。
綜上所述,我們雖然在處理留守兒童問題上有一些措施,但是由于與現實情況的差異等原因,使得該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而探究留守兒童生存狀況、尋求有利于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對策和措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關系兒童發展與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因此我們要找對策,找解決之路。
(一)針對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學校應該開設心理輔導課,老師在平時盡量關愛那些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的留守兒童,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給予他們老師的愛、集體的愛來彌補他們缺少的父母的愛。
政府要把培育農村良好的育人風氣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營造良好的育人風氣,引導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認識、價值觀和心理發展,讓他們明白知識的重要性,堅決使留守兒童完成學業,決不能讓農民工群體“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
(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德育工作通知》中指出: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所有家長都應對社會負責、對后代負責、身體力行、教育子女。要轉變陳舊落后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積極主動地指導家庭教育。由此可見,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是極其重要的。要解決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家長就必須多多關注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讓他明白自己父母的一片苦心,使他樹立奮斗的動力。還有平時多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盡量把電話替換成書信,這樣更容易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受著關注,可以更好地進入孩子的內心,撫慰孩子孤寂的心靈。
由于監護人不能很好地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問題,這就需要強化學校的教育作用。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作為學校與孩子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聯絡的橋梁和紐帶,構建學校、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父母、監護人多方多元互動的局面。在學校老師需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地關注,盡可能的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難題。學生之間可以成立互幫小組,可以互相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在生活中也可以互相幫助,以集體的溫暖去關愛他們。
(三)政府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別。改革現有的戶籍制度,打破“二元”體制,開辟農民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加快城鄉發展,逐漸消除醫療、就業、保險、住房等城鄉壁壘的限制,使農村勞動力自由的流動,留守兒童不再留守,讓他們可以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實現教育公平。
(四)政府應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并高效率地利用教育投資資金。
科學高效的配置鄉鎮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一些地區可以創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留守兒童溫暖之家”,在方便留守兒童住宿的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了群體中的溫暖和關愛;對學校老師進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知識培訓、考評,并制訂科學合理的獎懲機制;在當地發展縣域經濟,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投資或就業;加快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發展,生活水平高了,就業機會多了,外出務工人員就會逐漸減少,當地的留守兒童也會相應的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從而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五)各級政府要積極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到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中來,推動社會關注,使之形成合力,對留守兒童進行捐贈和資助。社會各界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依法加強對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的監管力度,定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各種生活技能的培訓及競賽活動,鼓勵他們走出校園參加各類義務勞動,培養愛國、愛家、自立、自強、樂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各級婦聯、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農村的基層組織及基層教育部門要利用自身影響力,積極開展活動,維護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利,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為下一代撐起一片藍天。
四、留守兒童需要全社會共同的關心、關愛和關注。
就目前政府針對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所制訂的各項政策及實施的狀況來看,現實與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上學難、學校老師教育不到位、家長與學校溝通少以及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各級政府應同社會共同構建“以人為本,關愛留守兒童”的公平自由平臺,鼓勵大家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工作中來,為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社會獻出自己的力量。
此次東莞南博職業技術學院暑期三下鄉的地點在清遠市陽山縣七孔元江小學,在為期7天的三下鄉活動中,志愿者們通過走訪特困戶、與留守兒童交流等方式來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
家庭的經濟來源。
家庭的經濟來源主要有兩類。
(1)父親或母親及夫婦都外出打工。只有逢年時節的時候才回家,每個月的工資大概有1500元,能維持生活的最基本保障。
(2)在家養豬,種植水稻、玉米、沙田桔等。農作物收入占經濟總收入的大部分。由于地不夠所以種植的農作物只能留著自己吃,很少拿出去賣。如收成不好,就要拿錢去買糧食。
重視程度。
(1)大部分的父母都很重視小孩的教育,鼓勵小孩讀書,認為讀書能改變小孩的前途,自己讀不好書也希望下一代可以出人頭地,就算賣田賣地也要供小孩讀書,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2)一部分的父母對教育不太重視,由于思想觀念差,目光短淺,只看到眼前的沒有想到長遠的,認為到了一定年齡就應該外出打工,具調查了解,一條村只有一個大學生,高中生比較少,沒讀完初中的占十分之三。
留守兒童的特點。
(1)留守兒童比例偏高,隔代撫養隱憂重重。
雙親均在外工作的兒童直接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監督,直接對其生活學習,心理健康,能力性格等產生影響;僅父親或母親在外工作也會導致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父愛或母愛而對其性格形成及和人交往能力有一定影響。普遍存在的隔代撫養容易使留守兒童的思想觀念差,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
(2)心理情況良好。
經過與留守兒童的交流和相處,發現大部分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強,很樂觀、活潑也很主動的與人交流,只有個別的人顯得比較內向和不夠主動,但經過我們志愿服務隊成員的耐心引導和關系,他們也很快融入我們這個團隊中,臉上也有了笑容,以目前的調查來看,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況比較良好,但仍需我們的幫助,繼續去關注他們的情況,幫助他們去適應這個社會。
(3)對親情的渴望。
留守兒童十分渴望親情,兒童的內心世界十分豐富,對感情也分敏感,對親情的渴望真實反映他們的正常心理,但不容忽略的是一部分留守兒童因為他們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而產生對父母之情的冷淡,對親情的冷漠,從而對生活缺乏信心和熱情,對其以后的人際交往甚至人生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4)獨立性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發展突飛猛進,農村也大力推行機械一體化,可城鄉差距并沒完全解決,城市勞動力的需求成為廣大農民的主要生活來源,人們開始更多的關注世界關注他人、關注住房教育等問題更多的追求比安逸生活更實在,能進一步改善生活的生活方式?!皳竦貏展ぁ背闪酥星嗄戤斍暗摹爸髁魑幕?,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的擁向城市,為國家的繁榮,城市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墒?,在農民背井離鄉,使自己生活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城市不斷繁華的情況下,新的問題即“留守兒童”問題卻日漸突出。按照學界的一般定義,所謂的“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兒童。根據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表的抽樣數據推算,我國20農村的“留守兒童”人數約是萬人。隨著來農村外出打工人員的流動規模進一步擴大,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將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一個新的教育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已經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一年級9人630人0人6人3人9人100%。
二年級8人3人5人0人0人3人5人8人100%。
三年級12人6人6人2人1人6人3人10人83%。
五年級11人8人3人1人0人3人4人10人90%。
六年級18人11人8人6人0人6人6人12人66%。
從表中分析得知,在此學校里一個班上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并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留守兒童比例略微下降,而且監護人多半是年邁的爺爺奶奶,在學習和生活上更是缺少正常的關愛,有的則是不正常的溺愛。母親在家看護孩子的比例很高,在正常教育方面存在問題。
通過閱讀大量的參考文獻,對照本校學生,筆者對“留守兒童”有了基本的認識。在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義的前景下,我們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更加的擔憂起來。為了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探討產生問題的原因,筆者隨機對學?!傲羰貎和边M行了調查、訪問,根據數據顯示“留守兒童”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敵對。
筆者對“留守兒童”與其他人發生矛盾時所采取的處理方式進行了調查統計,見表1。
“留守兒童”與別人發生矛盾的處理方式及所占比例。
處理矛盾方式所占比例。
吵架42.3%。
悶不吭聲16.2%。
向父母訴苦18.5%。
采取其他行為發泄21.6%。
從表1中可以看出:42.3%的“留守兒童”會采取吵架的行為,16.2%表示自己會悶不吭聲,18.5%向父母訴苦,還有21.6%會采取其他發泄方式,尋找心理平衡??梢?,“留守兒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為方式解決問題的還是占絕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斷,“留守兒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團結、搞破壞、易產生敵對等不良心理問題,從而導致打架斗毆、拉幫結派等不良行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嚴重者有的參與盜竊、搶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際關系敏感。
“留守兒童”在情緒、性格上存在心理問題直接影響到其人際關系的發展。根據對“留守兒童”是否愿意和同學一起參加集體活動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統計顯示:16.7%的“留守兒童”認為對活動不感興趣,不愿跟同學一起參加,顯得不合群,人際關系十分敏感,不愿與人接觸,喜歡獨來獨往,孤僻自閉;46.6%的表示別人叫我去才去,顯得內向,不積極;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參加。
3.悲痛、厭惡、焦慮、憂郁。
“留守兒童”年幼就離開父母,從小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從精神上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他們變得沉默寡言、內向、不開朗,較為突出的是情緒悲痛、焦慮、厭惡、怨恨、憂郁。根據筆者的調查統計顯示,81.1%的“留守兒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談及其父母,表現的非常焦慮,悲痛不已,泣不成聲。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長期跟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對父母已經失去了以往的那種濃厚的親切感,有的甚至討厭父母、怨恨父母。這些“留守兒童”當中,在提到父母的時候,大多表現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則是悶不吭聲。再者,在調查中還發現,8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憂郁情緒,具體表現在:做事畏縮不前,膽小怕事,行為不積極,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狀態。
可見,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在不同程度上都會產生一定的情緒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制度轉軌以及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留守兒童規模不斷擴大,其積淀的問題日漸凸顯。留守兒童的學業、心理、安全、社會交往、親子關系和隔代教育等深層問題的都呈現在公眾的面前,讓公眾看到了留守兒童的困境。2015年11月至20xx年6月,**市**縣**街道婦聯通過各村居自主上報,學校配合了解,實地走訪等多種形式,基本掌握了**街道留守兒童的情況?,F結合此次調查結果,就留守兒童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思考建議。
**市**縣**街道是**縣城駐地,經濟發展較好,有較多的工作選擇,相對**縣其他鄉鎮來說,父母全部外出留守子女在家的情況較少,但不排除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存在。據調查,**街道共有234名留守兒童。23名在讀中學,179名學生在讀小學,32名在讀幼兒園。208名留守兒童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21名留守兒童寄養在親戚朋友家,還有5名留守兒童無人監管。這其中,還有30%的留守兒童生活較為困難。
一是學業問題。進入學齡段的兒童在校時間較多,其主要任務理所當然是學習,據了解,約有80%的留守兒童有一定的學業壓力,極少數的留守兒童表現優秀,在校優秀學生中,留守兒童僅占2%,而所謂的問題兒童,即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異常的兒童,留守兒童占達40%。上初中以后,這類群體的學業問題更加明顯。生活缺乏目標,學習沒有規劃,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這讓他們還未完全開始的.人生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二是人際交往的障礙。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愛無可替代。而這些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人訴說,成長中遇到的困惑也沒有父母的及時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這類孩子易形成孤獨、自卑、敏感、脆弱、少語的性格。據調查,73%的留守兒童存在人際交往的障礙。
三是意外傷害。兒童的生活無非以學校和家庭兩點為主,在校期間,學??梢员M到監護職責,防止意外發生,而學校之外的時間,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便是最大的隱患。據調查,21%的留守兒童存在摔傷、動物咬傷、碰傷、溺水、墜樓、燙傷等,意外傷害等安全問題。
四是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和不法分子的侵害,如搶劫、拐賣、性侵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將形成代際傳遞,直接影響著留守兒童的社會融入。
一是親子教育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的不盡人意,降低了家庭的親密度和適應性。留守兒童多由祖輩代為監管,據了解,街道234名留守兒童中,高達50%以上的兒童一年才能見到父母一次,更有1%的兒童由于父母出國務工,已經四五年沒見了,這樣的情況談何親密,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父母的親子參與,抗挫力和適應性必然不及同齡的正常孩子。
二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造成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人都想過好生活,在農村,只靠種地滿足不了一家老小的物質生活,進而就有一大批年輕人為了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背井離鄉,選擇去大城市甚至出國打工,試圖快速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富裕的生活。然而紙幣的滿足感,是以缺位孩子唯一一次成長的代價換來的。
三是學校和祖輩監督不周導致留守兒童的案例問題頻現。學校重視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安全、健康心理、社會交往等問題;祖輩年紀較大,精力不足,自身素質也跟不上,往往只是滿足孩子的吃穿住行,重學習輕教養,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不能及時引導和鼓勵孩子全面發展,從而使留守兒童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四是社會環境的紛繁復雜也是留守兒童問題不斷的一大誘因。在調查中發現,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很多留守兒童由于成績不理想,厭煩學校生活,早早的就步入社會,但由于年齡尚小,是非意識模糊,無法正確應對處理社會上出現的各種信息與狀況,不法分子威逼利誘就有可能侵犯一個兒童的身心健康。
針對以上問題,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幫助留守兒童,不僅是解決留守兒童本身的問題,而是要其成長不至于成為社會的敵人。留守兒童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關注其健康成長,將具有現實的意義。
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單靠哪一部門或個人是無法改變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街道將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和關愛措施,形成政府、學校、村(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二是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托的留守兒童服務機構。街道將積極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支持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托管服務機構,鼓勵優質志愿者(如優秀退休教師、優秀黨員等)積極參與,切實為留守兒童服務站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三是多方聯動,定期組主題關愛活動。如為了留守兒童能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與個性發展,開展認知小組學習、抗挫力小組訓練;定期組織朋輩活動,促進留守兒童的群體融入與朋輩成長;為家庭困難、有需要的留守兒童提供個案輔導,鏈接資源,協助其解決問題,提升其家庭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親子活動,促進服務對象與家庭照顧者的關系等等。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641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