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報告是一個自我反思和檢查的過程,通過對自己行為和表現的梳理和總結,可以提高自我認知和發現問題,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自查報告了吧。下面是一些出色的自查報告范例,它們都具有案例性和參考性,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一)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我縣有鄉鎮文廣中心36個,提升打造省級示范綜合文化站6個,有鄉鎮文化廣場32個,非物質文化傳習所1個。20xx年至20xx年,依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在全縣456個行政村和64個社區建成了村(社)綜合文化活動室,共投入資金700余萬元,實現了村(社)級綜合文化活動室全縣覆蓋。為520個村(社)級綜合文化活動室配置了乒乓臺、羽毛球拍、dvd、腰鼓、嗩吶、音響等文體娛樂設施設備近xx余臺(件)。20xx年,投入資金90余萬元,圓滿完成了林農鎮安定村、櫸溪鄉桃花村等18個貧困村村級文化活動室退貧建設任務,順利通過了省、市、縣貧困村文化活動室“六個有”退貧標準檢查驗收。建成農家書屋467家(村改居后456個),有政經、科技、生活、文化、少兒、其他類別的出版物80余萬冊,專用不銹鋼書架2335組,每個農家書屋配書至少在1800冊以上,實現農家書屋全縣覆蓋。建成社區書屋64家,每家書屋藏書均在20xx冊以上。
(二)免費開放情況:一是全面實現了縣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全面開放。二是舉辦各類公益性講座、培訓、展覽年均達120次,開展圖書下鄉等流動服務年均達50次,舉辦各類展覽年均達240場次,接待讀者年均達100萬人次,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年均達180場次,“嫘祖故里大舞臺”走基層文藝演出年均達50余場次。三是文化遺產保護取得實效。近年來,我局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9項,篩選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1項。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桃子龍”為主題,編排的原創舞蹈《龍之舞花之韻》等參加各種大型巡演,均取得優異成績。26處省市縣及文物保護單位安裝了監控設備,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全縣現有不可移動文物點446處。四是文化市場規范有序。全縣有文化娛樂經營單位197家,出版物經營單位10家,印刷企業16家,打字復印單位40家,有單色膠印機36臺,從業人員達4000人。五是扎實開展農村電影放映任務,三年來,共放映農村公益電影xx場次以上、社區廣場電影4500場以上,中小學生愛教電影2100場以上,年均服務群眾和中小學生達60萬人次。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近年來,我縣在構建和諧社會理念的指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物質生產與精神文明一起抓,多措并舉,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著力推進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人民群眾廣泛享受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要,全縣公共文化文化建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文化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網絡不斷完善。
(一)注重加大投入,構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資金保障平臺。嚴格按照有關要求,積極對上爭取,嚴格做到??顚S?,保障資金及時、有效運用到實處,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同時加強監督,嚴格監管文化專項資金使用情況。
(二)滿足群眾文化需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近幾年來,我縣先后通過“嫘祖故里大舞臺”的形式將豐富文藝大餐配送到村、鄉鎮、社區,讓群眾在家門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同時全縣有“秧歌隊、太極隊、旱船隊”等基層群眾文化隊伍200多支,各個文化陣地免費提供場地、業務指導,真正的實現了全民參與的現狀,受到了全縣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和廣泛的歡迎。
(三)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業務指導。我縣為了培養基層文化骨干,建立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引導廣大群眾更好的開展文化活動,我縣文化主管部門積極發揮業務骨干的指導作用,通過“空中大課堂”、舞蹈、書法等培訓對全縣基層文化骨干定期進行業務培訓,還組織縣文化館相關人員深入全縣36個鄉鎮,積極開展義務講學、講座、舉辦文藝輔導班培訓班等活動,同時幫助組建文化隊伍,指導鄉鎮基層文化活動更好的開展,充分發揮了縣文化館業務骨干的指導作用,極大的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世界。
三、存在問題。
(一)文化專業人才嚴重缺乏。我縣文化干部中大部分都不是專業人才,還有部分是部隊專業回來安置在各個文廣中心,因此對基層文藝隊伍做專業性的培訓和指導還遠遠不夠,希望省市能加大對文化隊伍的培訓力度,也希望在以后的人才配置上能給我縣適當多安排些志愿者等專業人才。
(二)資源利用率和服務效能有待于進一步提升。部分鄉鎮資源利用率不高,對現有的'文化設施閑置、管理力度不大。
(三)對上爭取難度大。從20xx年起,中央、省級再沒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項目建設專項資金,能爭取的用于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資金有限。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入推進文化惠民。進一步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數字化出版物發行網點、數字圖書等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扎實推進“兩館一所一站”免費開放,組織開展好嫘祖故里大舞臺等群眾文化活動,實現文化改革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二)加大對上爭取力度。按照“十三五”文廣新產業發展規劃,積極包裝項目,加強與上級主管部門的銜接,積極爭取中央、省級專項資金和政策的扶持。
(三)加快推進文化廣電脫貧攻堅。按照脫貧攻堅任務和相關要求,保質保量完成文化、廣電脫貧任務,力爭實現如期脫貧。
(四)努力扶持文化產業,互推互助。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將改革與發展融合,以文化為依托,促進本地文化企業發展。加大力度培育扶持一批朝陽型文化企業,將企業的發展與文化的推廣相融合,實現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xx縣文廣新旅局。
(一)項目基本情況。
省財政廳下達2021年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共65.6萬元(皖財教【2020】1424號、皖財教【2021】511號),用于落實《安徽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15-2020年)》,根據專項資金使用要求,擬將資金用于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升、特色文化活動開展。具體分配方案及績效目標如下:一、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升、補助經費:22萬元(12萬元/西津街道、5萬元/南山街道、5萬元/云梯鄉);二、特色文化活動開展,補助經費:8萬元;三、圖書館運行管養:30萬元(圖書購置費:24萬元、青少年網絡中心:6萬元);四、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5.6萬元。
(二)項目管理情況。
根據資金使用要求,寧國市文旅局黨組會研究決定分配方案,其中,結合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升、圖書館運行維護及非遺傳承與保護等工作實際,市文旅局已將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資金65.6萬元全部及時足額撥付到位。
(三)項目績效目標設定情況。
1、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升績效目標:加強文化陣地建設,用于鄉鎮、街道以及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升(含公共文化功能室、文化廣場、文體設施、標識標牌制作、書籍購置等內容),進一步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2、文化景觀小品建設績效目標:按照“一鎮一節、一村一品”目標,組織開展有特色的文化活動,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
3、青少年網絡中心績效目標:100兆寬帶接入,無線網覆蓋率100%,微信公眾號累計關注量為4329個,全年圖書館網站訪問量達6萬(次),圖書館信息化服務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4、圖書購置費績效目標為:全年完成圖書采購4000冊,訂購期刊360種,征訂報紙60種,新辦讀者證500個,書刊文獻外借冊次12萬冊次。
5、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績效目標為:制作非遺視頻17個。
為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2021年,市文旅局對中央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使用情況開展了績效效自評工作。主要分為四大塊進行:一是對各鄉鎮街道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情況,要求各鄉鎮街道實行自評;二是對組織開展的特色文化活動,進行自評;三是對圖書館圖書購置費和青少年網絡中心費用進行自評;四是對非遺傳承視頻制作情況進行自評。
(一)資金投入情況分析
1、項目資金到位情況分析。根據資金使用要求,寧國市文旅局黨組會研究決定分配方案后,及時足額撥付65.6萬元經費。
2、項目資金管理情況分析。市文旅局、各鄉鎮(村)、公共文化場館嚴格按程序加強專項資金的管理,建立健全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完善了資金使用的審批程序,嚴格做到資金的??顚S?,保障了財政資金安全,提高了財政資金績效。
(二)績效目標完成情況
1、產出指標完成情況分析。
(1)數量指標。2021年,云梯畬族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與千秋畬族村游客接待中心整合搬遷,通過了國家級“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單位”省級驗收工作;南山街道、西津街道積極提升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基礎建設,設完成極大地滿足了廣大人民的文化需要。2021年,圖書館全年新購圖書5493冊,訂購期刊360種,共征訂報紙60種;圖書館青少年網絡文化中心百兆光纖寬帶接入數量1套。2021年制作文物非遺視頻17個,使我市非遺得到有效的傳承與保護。
(2)質量指標。南山街道、西津街道、云梯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021年免費開放達8余萬人次;鄉鎮(街道)依托文化場館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120余場次;各鄉鎮、村(社區)圖書借閱室、電子閱覽室、文體活動室等功能室均向市民提供免費開放,進一步豐富了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群眾滿意度達100%,質量指標完成率達100%。圖書館全年采購的各類圖書、雜志正版圖書合格率為100%。圖書館青少年網絡中心全年網絡運行效率為100%,無線網覆蓋率為100%,實現圖書館全館覆蓋;文物非遺視頻合格率為100%。
(3)時效指標?!栋不帐∝斦d關于下達2021年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的通知》下發后,市文旅局就及時召開黨組會議針對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城鄉統籌情況,討論研究資金分配方案,并下撥資金。資金的撥付做到了及時足額,時效指標達100%。
2、效益指標完成情況分析。
2021年,市文旅局對年初計劃南山街道、西津街道、云梯鄉基層綜合文化中心進行了提升,圖書館完成了各項指標,青少年網絡中心得到有效維護管養,有效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益,全面完成年初計劃安排。
3、滿意度指標完成情況分析。
2021年,南山街道、西津街道、云梯鄉成為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依托文化場館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120余場次;圖書借閱室、電子閱覽室、文體活動室等功能室均向市民提供免費開放,進一步豐富了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群眾滿意度指標達90%以上;景區景觀小品建設也大大提升了景區文化品味,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一是嚴格按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的使用用途,進行分配;二是嚴格按照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標準,進行改善提升。
2021年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未出現偏離績效目標的情況。
無。
無。
內容提要: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但是縣以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基層文化事業的發展,圍繞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及管理使用,以及如何提升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方面,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經過調研,我們認為:1.針對本地區特色,以五大理念引領文化建設的科學決策;2.對各項資源(包括設施、資金和人才等)的合理優化配置;3.合理規范、引導提升由當地各類物遺、非遺所傳承下來的豐富多彩各類民間文化活動(我們稱之為“活體”公共文化),使之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展示平臺,從而真正提升我省公共文化的軟實力。這些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總結、改進、引導和推廣。主要有:1.通過蕪湖鏡湖區、合肥包河區引進民營文化企業儒林書業集團開展圖書館服務外包,說明政府引導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也是辦好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的普及、發展方向。2.通過考察黃山市黃山區舉辦的“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池州市東至縣大力弘揚周氏家族優秀文化受到中紀委網站推介,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因地制宜,從無到有,創辦崔崗藝術節,說明富有地域特色的各地非遺所傳承和地方自創的豐富多彩各類民間文化活動,是基層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活體”文化,為這些文化活動搭建平臺,引導提升,是我們基層公共文化彰顯地域特色、繼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有效手段和途徑。而這些方面正是我們構建現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要素和創新方向。報告并對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改進的建議。
一、調研宗旨和目的。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但是縣以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基層文化事業在發展中受到當地人、財、物緊缺和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約;圍繞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及管理使用,以及如何提升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方面,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
本課題組經過對馬鞍山、蕪湖、黃山、池州,以及省會合肥等處于公共文化服務不同發展水平的有關縣區、鄉鎮、街道的走訪調研,認為:1.針對本地區特色,以五大理念引領文化建設的科學決策;2.對各項資源(包括設施、資金和人才等)的合理優化配置;3.合理規范、引導提升由當地各類物遺、非遺所傳承下來的豐富多彩各類民間文化活動(我們稱之為“活體”公共文化),使之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展示平臺,從而真正提升我省公共文化的軟實力。這些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總結、改進、引導和推廣,這正是我們構建現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要素和創新方向。
二、值得借鑒和推廣的典型經驗。
(一)政府引導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也是辦好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的普及、發展方向。
公共圖書館建設是重要的文化民生工程之一。近年,我省開始試水公共圖書館服務外包。我們重點調研了我省率先“吃螃蟹”的蕪湖市鏡湖區、合肥市包河區和全省首家實行圖書館全方位外包服務的民營文化企業——儒林書業集團。
儒林書業集團是國內著名的圖書發行和圖示情報供應商,在新形勢下,組成安徽儒林圖書館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簡稱“儒林館服”),致力于推廣公共圖書館全流程服務外包。
2013年底,通過網上招標、洽談、簽訂合約等一系列流程,儒林館服成功與蕪湖市鏡湖區文廣新局簽訂該區圖書館服務外包合同,成為了我省第一個圖書館專業“管家”。根據服務合同,儒林館服結合自身優勢采取了一系列高效、靈活、創新的管理措施:1.建立優質高效的學習型團隊。實行扁平化管理,變傳統圖書館的“養人”為“養事”,降低了圖書館運營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決了傳統圖書館在運營過程中面臨的編制緊張、人才匱乏等難題。2.以圖書館為平臺,開展各類新穎的閱讀活動,包括專題展覽、健康講座、知識講堂、讀書聯誼、演講朗誦、親子游戲等,活動對象涵蓋各個年齡層次。同時,儒林館服工作人員主動走進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宣傳推廣全民閱讀理念,與讀者親密互動。3.致力于圖書館的智能化運作和數字化建設,開設網絡數字圖書館服務,有效拓寬了讀者的閱讀渠道。
數據顯示,承包經營一年半以來,鏡湖區圖書館到館人次已逾31萬人次,圖書借閱量達81145冊次,舉辦各類活動156場次,累計參與人次8000余次。在圖書館的意見登記簿和專項調查結果均顯示,幾乎所有的讀者對儒林館服的服務均表示滿意和認可。
2015年夏季起,儒林館服又與合肥市包河區合作,開始以全員承包的方式,運營“包河區社區讀書社聯盟”。該聯盟的各社區圖書館采取“政府投入、企業運營、業主監督”的運營模式,通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引進儒林館服,開展全程運營管理,由區文化主管部門、街道、社區、讀者共同監督運營質量。通過對濱湖明珠社區、南園社區、瑞園社區圖書館和淝南社區楠香書屋的實地考察,其運營模式及特色是:1.實行五全服務:基本服務全免費、場館開放全年化、讀者活動全公益、服務體系全覆蓋、數字資源全共享。2.實行四個一體化:圖書借閱藏一體化,圖書、報紙、期刊一體化,閱讀、休閑、娛樂一體化。3.追求三大特色服務:(1)特色文化服務:實現月月有主題,月月有活動;(2)特色功能布局:按基本功能明確,特色功能明顯的要求嚴格規范功能布局;(3)特色館藏資源建設。4.突出社區兩大服務對象:老人和孩子。5.正在實施:聯盟成員館之間通借通還。
實踐證明,運用社會力量采取政府購買文化服務,是一項值得普及推廣、行之有效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重要舉措,也是辦好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的普及和發展方向。
建議省政府領導,通過儒林館服的典型事例,加大對地方各級政府購買基層文化服務的督促和宣傳力度,出臺更切實可操作的政策法規,將我省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二)富有地域特色的各地非遺所傳承和地方自創的豐富多彩各類民間文化活動,是基層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活體”文化,為這些文化活動搭建平臺,引導提升,是我們基層公共文化彰顯地域特色、繼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為此,我們重點考察了黃山市黃山區、池州市東至縣、合肥市廬陽區,這三個縣區都有著自己標志性的“活體文化”:1.黃山市黃山區舉辦的“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黃山原名黟山,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聽聞此山是軒轅黃帝采藥修道升仙之處,便下詔改黟山為黃山,因此黃山的本意即是“黃帝之山”。近年來,黃山區由區政府支持,成立黃山區軒轅文化研究會,圍繞軒轅黃帝文化,開展了一系列挖掘、整合工作。2006年該地民俗文化活動“軒轅車會”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13年至2016年,已連續四年在三口鎮境內的黃海仙都景區,舉辦清明祭祀的軒轅黃帝公祭活動,參加者有來自全國各地包括臺港澳的眾多客人。祭典地點位于黃山軒轅峰下,景區內有軒轅古剎,黃帝天位,祭祀廣場,黃帝文化墻,軒轅古剎內供奉黃帝以及幫助黃帝煉丹修仙的浮丘公、容成子三神像。整個景區風景宜人,黃帝文化氛圍濃厚,目前正在積極申報4a級景區。祭典上的壓軸演出就是省級非遺“軒轅車會”的表演,展現了黃帝用車輪大戰蚩尤的歷史場景,央視多次來現場直播,整個祭典呈現出濃郁的黃帝文化與黃山旅游深度融合的趨勢,越來越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關注,有與陜西黃帝陵祭祖大典、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成為三足鼎立之趨勢。
2.池州市東至縣大力弘揚周氏家族優秀文化。東至縣是晚清大吏周馥、民國實業家周學熙父子的家鄉。近年來,在池州市委市政府和東至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該縣一批地方民間人士,成立了東至周氏文化研究會,經過悉心搜集整理,形成“百年家風,六代傳承”的“東至周氏文化展覽”,2016年11月16日,中紀委網站在頭條刊文推介東至周氏家風。
回顧周氏家族在近代社會的歷程和影響,池州市和東至縣的領導部門都認為,周氏家風和周氏文化,不僅屬于周氏家族,也屬于養育周氏家族的這方土地,是一個值得千家萬戶共享的文化資源。因此,還要不斷深入挖掘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進一步弘揚這一優良家族風尚。決定在“周氏家風館”建設(原為臨時展覽)、城郊紙坑山周氏祖居保護與規劃周氏文化園方面,再給予切實的支持。
3.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因地制宜,從無到有,創辦崔崗藝術節。三十崗鄉位于合肥市西北郊,因其地處董鋪水庫和大房郢兩大水庫上游,滁河環繞西北,全鄉三面環水,境內綠樹蔥郁、空氣清新,是合肥地區重要的水源保護區和生態環?;?。數年前,一批畫家看中了這里的自然和生態環境,落戶崔崗,組成了崔崗畫家藝術村;隨后,又由幾位藝術家發起,辦起了以手工藝制品為主流的崔崗市集,拒絕批量化生產的工業產品,強調物品的小而美和原創性。久而久之,成為深受合肥愛好民間藝術群眾的一個公共文化活動場所。
廬陽區和三十崗鄉政府,針對這個形勢,因勢利導,在2013年11月,支持崔崗藝術村正式開村,并于每年秋天舉辦一次崔崗藝術節,由政府予以資金和物力支持,現已成功舉辦四屆,邀請國內鄉村建設和鄉村藝術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藝術家,通過論壇研討,為崔崗乃至三十崗為代表城郊鄉村的未來轉型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文化,越是地域的、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各地,由不同地域特色、通過千姿百態的物遺、非遺形式傳承和展現出來的“活體文化”,正是植根于人民大眾之中的基層公共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并具有生生不息的濃郁生命力。精心培育、扶持、引導、提升這樣一些優秀的“活體文化”,使之燦若星斗,遍布在江淮大地,不僅可以使我們的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充滿個性和創新的活力,也可以從基層細微處做起,提升文化軟實力。為我們的文化強省、為民族偉大的文化復興,添磚加瓦。
在調研和考察中,我們發現,各地基層組織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紛紛制定和推出各種創新舉措,如:廬陽區三孝口街道西平門社區,建立志愿者社區服務工作站,內設:關愛老人、關愛未成年人、社會管理創新、素質提升四支志愿者服務隊,大學生小巷總理志愿者周末興趣班、志愿者服務網絡,并在活動中心設立志愿者捐贈專柜、志愿者榮譽榜等,文明服務,創優品牌,獲得國家和省級多項榮譽。該區還聯合省供銷社旗下德嘉置業鼎力打造位于市中心桐城路和廬江路交口的“赤闌橋文化廣場”,引進數十名知名書畫家設立創作室、開辟高檔次文玩交易市場,成為合肥著名的文化產業地標,號稱安徽“琉璃廠”。
馬鞍山作為全國公共文化示范城市,率先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該市以服務人口為依據,先后投入30億元資金,為各級公共文化設施的標準化建設提供了保障,并率先建成全國首家數字文化體驗館。使傳統的文化館從實體空間拓展到虛擬空間。在縣區,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置率100%全覆蓋,形成以15分鐘路程為半徑的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圈。青陽縣圖書館,根據少年讀者特點,創辦電子畫冊、圖書制作模擬教室,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富有實效,值得在中小學和幼兒園大班推廣。
綜上所述,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以標準化指標為基本依據,但不拘泥于量化標準,而是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開展創新,這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完善的不竭動力。
三、需要革除的弊端和需要改進的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陳舊的政策措施,有的需要考慮革除,有的需要加以改進。
1.農村電影放映隊的量化指標問題。在一個鎮文化站調研,聽到一個故事,一天放映隊兩位人員來放映,等到結束,只有一老一小兩人,放映員覺得老小二人堅持看完不容易,要表示感謝。誰知老人說:你們放映用的凳子是我家的,要不是等著收回,我們爺倆早就回家睡覺了,這些老片子,有什么可看的,還不如家里電視好看。這件事暴露了三個問題:一是農村有不少是空巢,按月計場次放映,不符合農村實際情況;二是村村通工程實施后,農村數字化網絡化日益普及,除了年節假期,廣場電影這種傳統的公共文化形式已跟不上形勢。三是現在用衛星數字監控電影放映場次,決定扣分與否和發放補貼,顯得是“高射炮打蚊子”,很荒唐。
2.農家書屋的書籍配送問題。有些地方用低價中標,統一配書,一是低價配送書籍出版年限、內容均較陳舊;二是各村雷同,資金資源極大浪費;三是網絡興起,年輕人大多上網查閱,讀者寥寥。而有的縣,如青陽縣,則實行由縣圖書館作為縣域內中心圖書館,集中購書資金,統一為鄉鎮村采購,統一配送,定期更新,通借通還。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加以總結規范,在全省推廣。
3.基層公共文化場所建設中的形象工程問題。在皖南一個公共文化示范村的村口廣場,我們看到一個巨型的電子大屏幕,豎立在那里,比起城市也毫不遜色,購置費用不低。問他們一年能開幾次,說只有節慶日和領導來檢查才開一下。平時在露天,風吹日曬,維修成本代價巨大。村里日常人口也不多。這種耗資巨額的形象工程,應該盡量取消。
另外,在一個區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21臺電腦,細心者發現,有11臺貼著“正在維修”字樣,顯然已不能使用,其余10臺也十分老舊,中看不中用,這是另一種,作為擺設的形象工程。而池州市在“三館(文化、圖書、博物)”建設上,短短數年,從無到有,后來居上,尤其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緊跟科技發展,配置一新,并分設老人、青少年閱覽區,還開辦了電子上網便民輔導講座。取得較好社會效益。
4.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考核指標問題。皖南一些區縣,面積小、人口少,按照現有的文化館、圖書館評級標準,級別要與人口數量掛鉤,這些縣區由于人口數量的客觀因素,遲遲不能升級。
5.我省有關政策文本不明晰的問題。2016年由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聯合下文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第22條規定:“……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加大政府性基金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力度,推動落實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于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边@個“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的百分之一是什么概念,在調研座談中問了幾個市的財政、住建、文化部門,都沒有明確的說法?!耙粋€城市的住房開發投資”到底有多少數額?也說不清楚。建議對此類實施政策所規定的意見,要有明確的界定,否則無法操作。
四、有關意見和建議。
構建我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在基層,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創新驅動,是做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途徑;關注基層最有地域特色的“活體文化”。并為其搭建平臺、提升展示,是做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得力抓手。為此,我們建議:
1.請省政府領導關注扶持“清明黃山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將其提升到省級祭祀活動的層面。從1979年鄧小平同志倡議,打好黃山牌,一直是省委省政府戰略關注的重點,黃山是“黃帝之山”,黃帝文化是黃山文化的靈魂和根脈,也是宣傳黃山的獨有品牌。清明黃山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已經隱然與陜西黃帝陵祭祖、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三足鼎立,取得較大社會影響。我省提升到省級公祭典禮,會從更高的層面吸引和凝聚海內外炎黃子孫廣泛關注參與,對于宣傳黃山、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請省政府領導關注扶持“東至周氏家族家風文化宣傳”。我省文化底蘊深厚,世家大族輩出,除周氏家族外,桐城張氏家族、宣城梅氏家族、壽州孫氏家族等,都是在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文化世家,優良的家風,對于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地方文化的建設、社會風氣的匡正,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我們可以在中紀委宣傳提倡的背景下,支持池州市和東至縣進一步深度挖掘,做成精品文化工程,帶動我省相關名人及其家族的研究,弘揚社會正氣。
根據《安徽省財政廳關于提前下達20xx年文化惠民項目中央及省級補助資金的通知》(皖財教〔20xx〕1388號)文件要求,現將20xx年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績效自評如下:
(一)項目基本情況
1、中央下達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到位資金47.5萬元,項目資金47.5萬元全部到位。
2、項目資金執行情況:項目完成資金47.5萬元,其中圖書館、文化館、綜合文化站32.5萬元,農村文化建設資金15萬元。
3、項目資金管理情況:成立領導小組,制定專項資金管理制度。
(二)項目管理情況
20xx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共計人民幣47.5萬元,為統籌兼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及時做好資金安排撥付和管理監督工作,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規范使用資金,??顚S?。
(三)項目績效目標設定情況
20xx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我區對5個鎮辦30個行政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行各類文化服務建設。資金都用于豐富開展各鎮辦村文化娛樂活動與文化活動室的維修,促進發揮文化,補缺和豐富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高了基層文化服務效能和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項目資金專人管理,??顚S?,無挪用和擠占資金的情況符合財務管理規定。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按照市局安排部署,我局立即召開了相關工作人員會議,安排部署專項資金績效評價工作,明確了由一名分管局長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具體工作由會計牽頭,組織、協調和督促落實此項工作。
二是穩步推進工作。按照皖財教【20xx】146號《關于開展20xx年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補助資金項目績效評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3月15日之前我局完成自評。
(一)資金投入情況分析
1.項目資金到位情況分析。20xx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共計人民幣47.5萬元,于20xx年3月到賬。為統籌兼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及時做好資金安排撥付和管理監督工作,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規范使用資金,??顚S?,完成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建設47.5萬元,資金使用率為100%。
2.項目資金執行情況分析。按照年初績效目標,認真按照相關資金管理辦法,截止評價時點,資金已全部落到實處,已全部撥付到各鎮辦。支付依據合規合法,資金支付與預算相符合。
3.項目資金管理情況分析。專項資金實行專帳管理,財務管理制度健全,執行情況良好,積極配合財政部門檢查,保證制度的有效實施,無違反財務管理、財經紀律情況發生。會計核算真實完整,項目資金支出和原定用途支出符合國家財經法規和財務管理制度規定;資金撥付程序規范,資產管理制度健全,定期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嚴格確保項目質量;財務管理按規定執行,符合有關財務會計管理規定。
(二)績效目標完成情況分析
1.產出指標完成情況分析。按照相關文件精神,文化活動豐富了當地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更好的豐富了杜集區基層公共文化。20xx年初到年底,已認真完成了全部項目。包括項目完成數量、質量、時效、成本等情況,對照項目計劃完成目標、質量標準、進度計劃、成本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進行自評。
2.效益指標完成情況分析。該項目屬中央撥付用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為20xx年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添磚加瓦,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行各類文化服務建設。豐富各鎮辦村文化娛樂活動,補足和豐富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高了基層文化服務效能。有效推動了本地區基層文化的發展,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活動,促進當地群眾的文化業余生活,持續為基層群眾服務。
3.滿意度指標完成情況分析。該項目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群眾滿意度在100%。
制定了相關的規劃并組織實施,負責全區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指導基層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指導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館、綜合文化站開展文化服務活動,統籌協調各部門配合,以順利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及時撥付財政資金,保障各類活動展開的資金運轉,提供資金支持;完善各項制度,加強隊伍建設,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希望上級部門繼續支持加強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及活動的扶持,為更好的服務和豐富基層文化生活。
省人大常委會:
根據常委會2016年監督。
工作計劃。
9月份召開的常委會會議將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于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報告。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從3月至9月上旬我委先后組織赴廣西、湖南、海南、山東等兄弟省區學習考察并在省內多地開展有關調研活動。4月中旬、9月上旬劉群英副主任先后帶隊赴龍巖、長汀、上杭廈門、同安等2市3縣區調研;8月中旬宋閩旺主任帶隊赴福鼎、壽寧、周寧、屏南等4縣調研;我委還組織赴莆田調研。調研組認真聽取各地政府匯報并與有關單位、人大代表等座談召開5場座談會實地察看市、縣區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社區文化服務中心、鄉鎮文化站村級文體廣場、農家書屋、廣播站等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了解掌握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問題。
一、基本情況。
(一)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逐步完善。我省各級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從機制上保證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建設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發展同步。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頂層設計,成立由省文化廳牽頭、25家單位組成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帶動全省各市、縣開始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相繼制定《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福建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推進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不斷加大財政投入,逐步健全財政保障機制,全省文化事業費財政撥款從2011年的11.3億元增長到去年的19.1億元,年均增長14%,人均財政撥款及占財政支出比重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初步建成?!笆濉睍r期,我省基本實現省、市有圖書館、藝術館、博物館,縣市區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鎮街道有綜合文化站,村和社區有文化活動陣地的目標,覆蓋全省的省、市、縣、鄉和村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截止2015年底,全省建成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90個,文化館(藝術館、群眾藝術館)97個,博物館119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125個,行政村和城鎮社區文化服務點(含農家書屋)13918個,各類文化藝術表演團隊近千個,激情廣場群眾性文化活動點2000多處,相對固定的群眾文化活動隊伍20000多支。大力抓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公共數字圖書館、公共電子閱覽室等三大數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設,2014年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全省鄉鎮的全覆蓋,目前所有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均已建立電子閱覽室。2012年全省提前三年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任務。
(三)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明顯改善。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繼續開展公益性演出、展覽、培訓、輔導等傳統服務基礎上,創新方式方法,拓寬服務渠道,增加服務內容,公共文化服務吸引力和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全省文化部門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等“四館一站”已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大力組織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廈門、三明、福州先后成功入選,推動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工作得到進一步提升。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機制,2004年創立至今的“福建藝術扶貧工程”開創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廈門“社區書院”集居民教育、文體活動、群眾議事于一體,成為我省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品牌。率先在全國設立村級文化協管員,目前在聘協管員達14800多名,已覆蓋全部行政村,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全省公益性文化單位的活力明顯增強。
(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日益豐富。積極培育和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群眾文體隊伍呈遍地開花之勢,涌現出諸如福州“激情廣場大家唱”、廈門“書香鷺島活動月”、莆田“我的舞臺我的夢”、龍巖“文化惠民周周有戲”、寧德“中國微演藝”等一大批知名品牌,惠及城鄉廣大群眾。著力拓寬公共文化供給主體和手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一些民辦文化機構得到扶持發展,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補充。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公益性惠民演出,2014年全省77個國辦藝術團體組織公益低票價演出11320場,受益群眾約858萬人次。加強文化藝術精品創作與生產,推出了閩劇《林則徐復出》、莆仙戲《葉李娘》、雜技情景劇《平安號》、大型舞劇《絲海夢尋》、畬族舞劇《山哈魂》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藝術創作生產呈現可喜的新氣象。
二、存在問題。
(一)公共文化服務城鄉短板有待補齊。雖然我省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實現了按行政層級“全設置”,但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布局發展不均衡,沿海、城區的相對較好,內陸山區、鄉村的相對薄弱。一些縣區的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設施設備比較落后,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中心設施簡陋;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中硬件達到現行部頒標準的比例不高;部分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布局不夠合理,設施建成后被挪為他用等問題仍然存在。
(二)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亟需加大。由于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經費基數低,歷史欠賬多,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差距。一些地方公共文化專項經費被擠占、挪用,地方配套經費沒有落實到位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縣區政府的財政投入主要集中于添置文化設施,對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開展群眾活動的經費明顯不足;一些鄉鎮的文化投入沒有納入經常性財政預算,由縣財政視情撥付,有的村級開展文化活動主要靠跑單位、拉贊助,文化投入經費得不到有效保障。多元化文化投入體系尚未形成,社會化資金投入較少,激勵政策不足,政府有限的資金難以滿足公共建設的實際需要。
(三)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仍需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同時存在供不應求、供非所求問題。隨著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群眾的文化需求不斷提升,但現有供給能力難以充分滿足需求。目前為群眾提供什么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基本上還是由政府部門指定或安排,事先并沒有對群眾文化需求進行深入調研,提供的一些文化產品群眾并不滿意,群眾參與程度有所下降,造成了文化資源和資金投入的浪費。比如,部分送下鄉的文化產品遭到群眾冷遇,“農家書屋”部分圖書長期閑置,“農村電影放映”活動在一些地方一些場次觀眾較少等。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有待提升。
(四)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缺乏。部分公共文化機構人員編制為上個世紀定編,已遠遠不能滿足新時期公共文化工作的需要。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還不同程度存在“在編不在崗”、“專干不?!爆F象,村級文化協管員也多是村委會人員兼職或志愿服務,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長期穩定開展。同時,大多數基層文化單位缺乏穩定的專業化隊伍且待遇偏低,人員年齡偏大,觀念相對落后,知識結構陳舊,能力和素質難以適應新時期基層文化建設的開展。
(五)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還需完善。雖然我省建立了由省文化廳牽頭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但公共文化服務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各個部門擁有一些公共文化設施、隊伍和資源,往往是各自為政、自成一體,協調和統籌的難度較大?!爸卦O施建設、輕管理使用”的現象仍具有普遍性,長效服務運行機制未能有效建立,一些公共文化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運營管理力度不足,使用率偏低甚至閑置,公共文化資源沒有實現最大社會效益。
三、意見建議。
(一)夯實基礎,推動城鄉均衡發展。要把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作為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補齊短板,推進落實《福建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實施標準(2015—2020年)》,引導文化資源向基層和農村傾斜,合理配置城鄉設施布局、服務提供、隊伍建設、資金配置。要大力推動蘇區、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等欠發達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編制專項規劃,加大幫扶力度,力爭較短時間內使欠發達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有明顯改善。要把農村作為文化財政投入的重點,不斷提高對農村公共文化活動、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補助標準,彌補農村文化建設的歷史欠賬。要充分發揮民政部門在村居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將加強村居文化建設納入民政工作職責,做好村居文化建設工作的指導和督促落實,不斷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強村居文化教育功能,提高居民文明素質。
(二)政府主導,加大財政投入支持。要積極探索建立穩定增長的公共文化投入機制,逐步提高文化事業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在保證公共文化建設項目資金的同時,逐步將公共文化服務運行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為公共文化服務長效運行機制的建立和運轉提供財力保障。要努力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機制,制定并落實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的相關政策,采取購買服務、委托承辦、項目外包、稅收優惠、鼓勵捐贈等形式,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促進社會資金對公共文化的投入明顯增加。
(三)因地制宜,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質量。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建設,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要加強對群眾文化需求的調查研究,建立文化產品的效果評估機制,針對社區居民、農民、外來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不同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以多元化的內容建設及服務供給,不斷增加公共文化產品的吸引力。要深入挖掘我省豐厚的傳統歷史文化資源,如朱子文化、閩都文化、海絲文化、紅色文化、畬族文化等,將其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開發培育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特色品牌,使這些資源煥發現代活力,服務現代生活。
(四)強化隊伍,提供專業人才支撐。省政府及機構編制部門要科學合理配備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機構人員編制,并根據需要進行動態調整。對實行免費開放后工作量增如,現有編制難以滿足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應當合理增加人員編制。要加強對農村文化隊伍的管理和使用,落實2010年中宣部、中編辦等六部委《關于加強地方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中心)編制配備不少于1至2名,規模較大的鄉鎮可適當增加”的要求。要重視培養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人才,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加強公共文化人才培訓,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五)深化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要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同、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協調工作機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提高牽頭單位的協調效能。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基層公共文化資源,實現人財物統籌使用。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合理布局大型文化場館、標志性文化設施和群眾日常生活文化“綠地”,處理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使用的關系。
此外,調研期間,廈門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做法和經驗給調研組留下了深刻印象。建議省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總結廈門、福州、三明等國家示范區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在全省宣傳推廣,充分發揮典型引路的作用。
(一)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我縣有鄉鎮文廣中心36個,提升打造省級示范綜合文化站6個,有鄉鎮文化廣場32個,非物質文化傳習所1個。20xx年至20xx年,依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在全縣456個行政村和64個社區建成了村(社)綜合文化活動室,共投入資金700余萬元,實現了村(社)級綜合文化活動室全縣覆蓋。為520個村(社)級綜合文化活動室配置了乒乓臺、羽毛球拍、dvd、腰鼓、嗩吶、音響等文體娛樂設施設備近xx余臺(件)。20xx年,投入資金90余萬元,圓滿完成了林農鎮安定村、櫸溪鄉桃花村等18個貧困村村級文化活動室退貧建設任務,順利通過了省、市、縣貧困村文化活動室“六個有”退貧標準檢查驗收。建成農家書屋467家(村改居后456個),有政經、科技、生活、文化、少兒、其他類別的出版物80余萬冊,專用不銹鋼書架2335組,每個農家書屋配書至少在1800冊以上,實現農家書屋全縣覆蓋。建成社區書屋64家,每家書屋藏書均在20xx冊以上。
(二)免費開放情況:一是全面實現了縣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全面開放。二是舉辦各類公益性講座、培訓、展覽年均達120次,開展圖書下鄉等流動服務年均達50次,舉辦各類展覽年均達240場次,接待讀者年均達100萬人次,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年均達180場次,“嫘祖故里大舞臺”走基層文藝演出年均達50余場次。三是文化遺產保護取得實效。近年來,我局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9項,篩選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1項。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桃子龍”為主題,編排的原創舞蹈《龍之舞花之韻》等參加各種大型巡演,均取得優異成績。26處省市縣及文物保護單位安裝了監控設備,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全縣現有不可移動文物點446處。四是文化市場規范有序。全縣有文化娛樂經營單位197家,出版物經營單位10家,印刷企業16家,打字復印單位40家,有單色膠印機36臺,從業人員達4000人。五是扎實開展農村電影放映任務,三年來,共放映農村公益電影xx場次以上、社區廣場電影4500場以上,中小學生愛教電影2100場以上,年均服務群眾和中小學生達60萬人次。
文化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網絡不斷完善。。
(一)注重加大投入,構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資金保障平臺。嚴格按照有關要求,積極對上爭取,嚴格做到??顚S?,保障資金及時、有效運用到實處,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同時加強監督,嚴格監管文化專項資金使用情況。
(二)滿足群眾文化需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近幾年來,我縣先后通過“嫘祖故里大舞臺”的形式將豐富文藝大餐配送到村、鄉鎮、社區,讓群眾在家門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同時全縣有“秧歌隊、太極隊、旱船隊”等基層群眾文化隊伍200多支,各個文化陣地免費提供場地、業務指導,真正的實現了全民參與的現狀,受到了全縣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和廣泛的歡迎。
(三)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業務指導。我縣為了培養基層文化骨干,建立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引導廣大群眾更好的開展文化活動,我縣文化主管部門積極發揮業務骨干的指導作用,通過“空中大課堂”、舞蹈、書法等培訓對全縣基層文化骨干定期進行業務培訓,還組織縣文化館相關人員深入全縣36個鄉鎮,積極開展義務講學、講座、舉辦文藝輔導班培訓班等活動,同時幫助組建文化隊伍,指導鄉鎮基層文化活動更好的開展,充分發揮了縣文化館業務骨干的指導作用,極大的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世界。
(一)文化專業人才嚴重缺乏。我縣文化干部中大部分都不是專業人才,還有部分是部隊專業回來安置在各個文廣中心,因此對基層文藝隊伍做專業性的培訓和指導還遠遠不夠,希望省市能加大對文化隊伍的培訓力度,也希望在以后的人才配置上能給我縣適當多安排些志愿者等專業人才。
(二)資源利用率和服務效能有待于進一步提升。部分鄉鎮資源利用率不高,對現有的'文化設施閑置、管理力度不大。
(三)對上爭取難度大。從20xx年起,中央、省級再沒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項目建設專項資金,能爭取的用于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資金有限。
(一)深入推進文化惠民。進一步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數字化出版物發行網點、數字圖書等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扎實推進“兩館一所一站”免費開放,組織開展好嫘祖故里大舞臺等群眾文化活動,實現文化改革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二)加大對上爭取力度。按照“十三五”文廣新產業發展規劃,積極包裝項目,加強與上級主管部門的銜接,積極爭取中央、省級專項資金和政策的扶持。
(三)加快推進文化廣電脫貧攻堅。按照脫貧攻堅任務和相關要求,保質保量完成文化、廣電脫貧任務,力爭實現如期脫貧。
(四)努力扶持文化產業,互推互助。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將改革與發展融合,以文化為依托,促進本地文化企業發展。加大力度培育扶持一批朝陽型文化企業,將企業的發展與文化的推廣相融合,實現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xx縣文廣新旅局。
文檔為doc格式。
。
政府為促進農村文化建設,積極構建全面覆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全省安排6000萬元農村文化事業專項資金,20安排1個億,年將增加到1.2億用于開展農村三項文化活動。為更好地配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農村文化事業專項資金用好、用活,按照全市開展的“春節回鄉見聞”調研活動的相關要求,我們通過集體座談、征求意見等形式就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進行了初步探討和調研。
一、基本情況。
我縣現有建制鄉(鎮、場、區)16個,行政村104個,農業人口28.9萬人。近年來,我縣的農村文化事業在全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大潮中,在上級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尤其是省委為開展農村文化“三項”活動下拔了專項資金,為農村文化活動送來了“春風”和“及時雨”,改變了我縣農村文化事業的“一窮二白”的面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是基礎建設得到加強。2019年政府為開展我縣農村文化“三項”活動下拔了51.6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加強基礎建設、鞏固文化陣地,全縣16個鄉鎮均建立了文化服務站,配備了專(兼)職文化干部18名,建村級文化活動室或陣地96個。部分鄉鎮還添置了文化活動用品及體育健身器材,開辦了圖書室、電影院、文化茶園、文化娛樂室,全縣已有10個鄉鎮68個行政村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二是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自2019年12月份開始,已在全縣各鄉(鎮、場、區)及行政自然村放映故事片、科教片630場次,觀看人數達9.4萬余人次。送戲下鄉245場次,觀看人數達23.5萬余人次。舉辦村級文化培訓班參加人數達1000余人,為農村文化站送書1200余冊。三是群眾文化顯現生機。近年,我縣不少集鎮的群眾自發組織起來,唱歌跳舞,健身娛樂。村級文化活動也開始發展,共成立業余演出團體24個,每年文藝演出124場,觀眾人數達到9.92萬人次。一些村還成立了農村開心樂隊、威風舞龍隊,每逢節慶、假日文藝團體便自發組織到全鄉、鎮、村巡回演出,得到農村群眾的好評和首肯。走進我縣農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打架斗毆的少了;看書讀報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規守矩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移風易俗的多了,愚昧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風隨處可見。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
我縣農村文化事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通過調研發現,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存在著一些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一是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一些基層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識弱化,存在“經濟是硬指標,文化是軟指標”的模糊觀念,對文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工作擺不上位置,往往“說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時不要”。甚至認為“唱唱跳跳,打打鬧鬧”對“城市生活不可少,鄉村可搞可不搞”。這是農村文化發展緩、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賬太多,投入不足。雖然黨委、政府對農村文化事業非常重視,政府的專項資金也能足額及時下拔,但由于我縣在資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難根本改變農村文化事業基礎薄弱的現狀。目前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主要以鄉鎮為主,而鄉鎮由于捉襟見肘的財力和抓經濟的壓力。三是隊伍建設不力,文化人才匱乏。我縣文化事業單位缺乏擔綱專才,對全縣文化不能很好發揮引領作用,對農村文化發展也關注較少;鄉鎮文化干部經常變動,或長期“挪用”,業務難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應付的多;民間文化人才又相對集中城區,農村百難挑一。人才匱乏是制約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職能未轉變。近年,文化主管部門不少精力陷于舉辦活動等具體事務,從宏觀上規劃、指導、推進全縣文化發展,尤其是農村文化建設著力較少,對業務單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館里閑,未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職能轉變,不利農村文化建設擺上位置和積極推進。
三、幾點建議。
1、解決好認識和位置問題。當前,我們已進入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的重要時期。加快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有利于解決當前農民群眾基本溫飽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農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惡風陋習,提高群眾文化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促進農村持續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我縣是農業大縣,只有農村的全面進步,只有農民的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我縣的跨越式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從長遠和發展看,加快農村文化建設,也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將其提上日程,擺上位置,真抓、重抓、實抓,是當務,也是職責。
2、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從我縣文化事業的現狀看,農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參與性增強,已不滿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樂”。各級應把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切實加大投入,逐步改變群眾文化活動場地、設備、器材和現代傳媒、網絡等硬件設施嚴重不足的狀態。上層應變“蜻蜓點水”的“送”文化為實實在在的“建”基礎,多給以物和資的投入?;鶎右獙⑥r村文化建設切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剛性、長效投入機制,改變投入“隨意”,工作“應景”狀況。同時,通過積極的政策措施鼓勵、引導、扶持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農村文化基礎建設。
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文化人才下鄉制度,加強對農村文化隊伍的培養。面向社會招賢納才,解決文化事業單位青黃不接、人才奇缺問題。鄉鎮要建立健全文體服務中心,配齊專職人員,穩定工作隊伍。要大力發掘社會人才,培養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層、融于群眾的農村文化指導員(文化義工)隊伍。通過強化“軟件”建設,保障各層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農村文化積極健康發展。深化改革,轉變職能。要堅持以民為本,確立群眾文化是基層文化工作重點,并納入各級工作目標考核,確保農村文化建設落實。文化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弱“辦”強“管”,致力于縣級文化事業發展的規劃、指導和協調、服務,為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構建良好環境。要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引入市場機制、競爭機制,改變一些單位、一部分人懶散無為狀態,強化職能,激發活力,切實發揮群眾文化、農村文化建設“領頭羊”作用。各事業單位可充分利用現有文化資源,積極開拓文化市場,開展有償服務和文化產品經營活動,不斷增強自我發展實力。
尊敬的喬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為了全面、系統地掌握我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本情況,根據區人大常委會的工作要點安排,經主任會議研究決定,區人大教科文衛工委在王香蓮副主任的帶領下,4月26月對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實地察看了區文化館、圖書館、東關社區等有關公共文化建設情況并聽取了區文廣新局的相關匯報?,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逐步加大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大力發揮基層文化設施的陣地作用,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水平,初步形成了區、鄉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效地活躍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活動。截至目前,全區現有文化館、圖書館各一個,數字電影院5個,文化活動場所5個,社區小型活動地3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5個,村級文化活動室193個。
主要表現在:
(一)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不斷延伸覆蓋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一是區人民政府為鄉鎮綜合文化站配送了大批文化器材,多媒體、現代化辦公用品等設施、設備,大大提高了基層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以政府采購的方式,為農家書屋配送了圖書1500冊,光盤100張,流動圖書300冊,確保完成農家書屋基本實現全覆蓋的任務目標;三是同時通過組織開展廣場旱船秧歌展演、青少年才藝展、公園健美操表演和彈唱演出,群眾在公園、廣場、社區自發組織的各種文藝活動,極大的豐富了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建立健全服務制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一是實行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免費向社會開放制度,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完善基層文化設施設備管理制度,確保公共文化單位的服務功能得到有效實現,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二、主要問題。
(三)文化專業人才匱乏、文化管理隊伍薄弱。我區大部分鄉鎮綜合文化缺少既懂管理又懂業務的文化站長,基層文化活動編導人才和各藝術門類的專業人才缺乏。傳統民間藝術后繼乏人,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急需培養傳承人。有些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業務技能水平偏低,專業能力不強,難以滿足當前繁重文化工作的需要。
三、幾點建議。
(一)建議區人民政府加強組織領導,落實政府責任,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堅持政府主導,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民生工程,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解決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不足、文化產業發展緩慢的問題,豐富和滿足不同層次人群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時加大綜合協調力度,推動跨部門項目合作,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資源,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二)建議區人民政府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積極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和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合理配置資源,加快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運行管理機制和服務規范,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效能作用。
(三)建議區人民政府進一步壯大文化管理隊伍,科學合理安排人員編制。加強專業文化人才的培訓,不斷創新公共文化用人機制,吸引優秀文藝人才進入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重視民間文化人才培養和隊伍發展,加大對民間文化團體和群眾文化活動的支持、引導力度,推動其向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發現和培養本土文化人才,培養一批文藝骨干和文化活動熱心人,不斷提升我區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為貫徹落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精神,強化各單位預算績效管理責任,根據《龍陵縣財政局關于20xx年縣級部門整體支出和項目支出績效自評及財政績效評價有關事項的通知》(龍財預〔20xx〕159號)的文件要求,中心對20xx年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項目認真開展績效自評,現對項目支出績效自評報告如下:
(一)自評得分情況。
經逐一對照各項年度績效目標,自評得分為99分(按“云南省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驗收評分表”考核打分扣除1分,因縣級融媒體中心整體搬遷及系統升級建設項目資金缺口仍然較大)。
(二)績效目標完成情況。
1.執行率情況。20xx年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項目)50萬元,已全部補助到位,全部用于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購置通用設備10類,新增固定資產50萬元,預算數、執行數完全一致,執行率達100%。
2.完成的績效目標。收到財政下撥的資金后,及時把資金用于縣級融媒體中心,項目內容:購置通用設備10大類:編碼器、衛星接收機、非編系統等3類通用設備,led聚光燈、led平板柔光燈、定制鋁合金固定軌道、軸承體電纜滑車、桿控桿、主持人有線桌面話筒、數字調音臺等7類通用設備,設備安裝已于20xx年12月完成。
我單位高度重視績效目標評價工作,開展了績效監控工作,促進了評價具體工作的落實。精心組織密切配合,充分認識和發揮自身預決算績效管理的作用,理順工作機制,制定具體措施,形成合力,切實做好本部門的預決算績效監控工作。
3.未完成的績效目標。
無。
(三)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補助的50萬元資金已全部用于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但是縣級融媒體中心整體搬遷及系統升級建設項目資金缺口仍然較大,由縣級財政保障項目整體投資400.82萬元,因縣級財政困難,目前項目資金已由20xx年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項目)支付40萬元,剩余360.82萬元未支付,因此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仍然存在較大困難。質量指標扣除1分。
(四)下一步擬改進措施。
2.擬與預算安排相結合情況??h級融媒體中心整體搬遷及系統升級建設項目資金投資400.82萬元,由縣級財政整體保障項目進度,因縣級財政困難,目前項目資金已由20xx年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項目)支付40萬元,剩余360.82萬元未支付,因此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仍然存在較大困難?,F我中心已向縣級財政爭取財政資金,加快解決資金不足問題。
(一)基本情況。
我單位20xx年度共有項目1個,根據龍財行〔20xx〕30號文件20xx年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項目)50萬元;項目內容:購置通用設備10大類:編碼器、衛星接收機、非編系統等3類通用設備,led聚光燈、led平板柔光燈、定制鋁合金固定軌道、軸承體電纜滑車、桿控桿、主持人有線桌面話筒、數字調音臺等7類通用設備,設備安裝已于20xx年12月完成。
(二)部門自評工作開展情況。
20xx年,我單位積極履職,強化管理,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標。通過加強預算收支管理,不斷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梳理內部管理流程,部門績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根據部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我單位20xx年度自評得分99分。
組織學習財政支出績效自評的相關規定,確定評價范圍和對象,明確評價的目的、內容、任務、依據,掌握評價的時間和有關要求。結合年初預算批復的部門整體支出績效指標,在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共性指標體系框架的基礎上,部門職責以及項目特點,確定部門整體支出自評指標體系、績效考評實施方案,并開展相關績效自評工作。由績效自評工作小組根據部門實際情況,結合部門整體支出自評指標體系進行打分,得到績效自評結論,形成部門績效自評報告。
(三)績效目標完成情況分析。
1.預算執行情況分析。預算執行情況的預算數和執行數完全一致,執行率達100%,不存在偏離目標的情況。
2.績效目標完成情況分析??冃繕说漠a出目標、效益目標和滿意度目標中,除按“云南省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驗收評分表”考核打分扣除1分,因縣級融媒體中心整體搬遷及系統升級建設項目資金缺口仍然較大,其余不存在偏離目標的情況。
(1)產出指標完成情況分析。產出指標中的數量目標、質量目標、實效目標和成本目標的`年初指標值、實際完成值均已完成達標。
(2)效益指標完成情況分析。效益指標中的社會效益目標的年初指標值、實際完成值均達到顯著標準。反映縣級融媒體中心有效促進基層宣傳工作,更好服務黨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情況。
(3)滿意度指標完成情況分析。滿意度指標中的服務對象滿意度指標包括建設群眾滿意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群眾滿意的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年初指標值、實際完成值均達標。通過本項目的實施,龍陵縣融媒體中心在通過省級綜合驗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我單位作為當地的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和社區信息樞紐的服務水平,有助于宣傳黨的政策主張,傳播主流思想,反映群眾意愿。
(四)上年度部門自評結果應用情況。
我中心積極借鑒上年度部門自評結果的成功經驗,針對存在的不足之處和偏離目標的情況及時進行整改落實,力爭使今后的工作做到最好,確保此項項目的預算執行、年度績效目標達標,使補助資金及時發揮最大效益,建設好縣級融媒體中心,著力打造縣域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平臺,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輿論保障。
通過部門績效自評,一是增強了各項目單位的績效評價主體責任意識;二是制定了部門績效管理辦法及項目工作實施方案,建立了長效機制;三是促進各部室規范使用項目資金;四是績效評價結果作為分配上級財政預算項目資金的重要依據。
(五)其他佐證材料。
無。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礎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總書記的黨中央,將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2015年初,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繁榮文藝創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貫徹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重要任務,積極促進藝術創作、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的繁榮發展。開展中國夢主題文藝創作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實施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和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以及京劇、地方戲、民族音樂、美術等專項扶持發展規劃,推出了一批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和美術作品。設立國家藝術基金,扶持引導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電影年產量保持世界第三大國地位,電視劇年產量位列世界第一。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大主題,推出了一批重點出版物。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持續開展優秀出版物推薦、全民閱讀報刊行、全民數字閱讀活動,2014年共吸引8億多人次參與。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心連心”、“文化進萬家”、“送歡樂下基層”、“結對子、種文化”、文化志愿服務、全民健身、廣場文化活動等,豐富了城鄉群眾文化生活。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近年來,國家在推進國家圖書館新館、國家博物館等一批高水平的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同時,統籌推進城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夯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根基。2001年以來,中央投入40多億元資助地方建設1086個縣級圖書館、文化館,2.42萬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2012年以來,已投入16億元支持214個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和文化館新建和改擴建。投資17億元對偏遠農村地區1229座廣播電視高山骨干無線發射臺站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補助。為解決基層文化設施“空殼”問題,安排鄉鎮文化站和城市社區文化中心(文化活動室)設備購置專項資金,對基層文化設施設備購置進行補助。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建xx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3117個,文化館(含群藝館)3313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1110個,公共博物館、紀念館3473個,工人文化宮1300多個,青少年宮700多個,科技館350多個,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3000多個。開設廣播電視播出機構2564個,廣播電視傳輸發射臺站21000多個。各類出版物發行單位12萬多家,發行網點17萬多處,建設閱報欄、閱報屏7.2萬余個,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42萬多個。
(三)創新管理運行機制,公益性文化單位的活力明顯增強。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圍繞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不斷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推動建立協調機制,成立由文化部門牽頭、25個部門參加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加強對文化事業改革的分類指導,明確劃分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等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通訊社、時政類報刊社、公益出版社等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創新管理和運行機制,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動一批公共文化機構組建理事會,探索形成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和流動服務等模式。積極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或優惠開放。全國2780個公共博物館、347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及43510個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站)已實現免費開放,服務人次大幅增加。加強行業組織建設,推動成立中國文化館協會、圖書館學會、博物館協會、廣播電視協會等,發布一批行業規范,加強行業自律。
(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總量。堅持把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作為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抓手,以基層為重點扎實推進?!笆濉睍r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順利推進,已基本實現全國已通電農村地區廣播電視村村通。截至2014年底,廣播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7.99%和98.6%。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建成3.55萬個鄉鎮(街道)基層服務點、70萬個村(社區)基層服務點,基本實現覆蓋所有鄉鎮、行政村。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建設數字院線252條、放映隊約5萬支,年放映800萬場,年觀眾人次約15億。全國縣級城市擁有數字銀幕超過7200塊,已有10個?。▍^、市)實現了縣城數字影院全覆蓋。農家書屋工程建成60.1萬家書屋,為邊遠地區建成1.6萬家衛星數字農家書屋。這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有效彌補了基層資源的不足,改善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條件。
(五)吸收社會力量參與,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統籌考慮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樣化文化需求,發揮市場和社會力量作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優質服務轉變。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和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向公益事業捐贈減免稅收的重要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北京、安徽等地通過舉辦惠民文化消費季,免費發放文化優惠卡等形式激活文化消費需求。截至2014年底,北京累計發放文惠卡151.06萬張,通過文惠卡發生的交易額達7.19億元,直接為消費者節省9000多萬元。安徽惠民文化消費季期間,共有2304萬人次參與文化消費,總額達90.43億元。全國涌現出一批民辦群眾文藝團隊、文化大院、文藝俱樂部等。截至2013年底,由文化館、文化站指導的群眾業余文藝團隊28.2萬個。完善文化志愿服務制度,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截至2014年底,登記在冊的縣級以上文化志愿服務組織機構6337個,文化志愿者91萬人,社會體育指導員174萬名,初步形成了一支專兼結合的基層文化工作隊伍。
(六)推進文化科技融合,加強現代傳播體系和互聯網文化建設。把握當前信息化和傳播技術發展趨勢,積極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數字化水平,創新現代傳播方式。加快數字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建設。建設多媒體制播分發平臺,開辦69個高清電視頻道、29家網絡廣播電視臺、605家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機構,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用戶數達4500萬戶。推進有線電視網絡數字化雙向化改造,全國數字電視用戶已近1.9億戶。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十個省市開展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示范網建設。推進數字出版技術。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實施中華優秀文化網上傳播工程和中華經典資源庫建設等。
(七)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堅持保護利用與傳承發展相結合,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進近現代重要史跡、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等重要遺址保護工程。2014年,絲綢之路、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國的世界遺產項目增至47項,居世界第二。3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居世界第一。評審認定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372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986名。命名兩批共100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設立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加強古籍保護,成立各級古籍保護中心,開展古籍普查登記,公布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命名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建設珍貴典籍數字資源庫。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工作,分學段融入學校課程和教材體系,開展經典誦讀、文化講壇、“我們的節日”等活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八)提升老少邊窮地區和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立足保障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邊遠農村、牧區等貧困地區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加大產品和服務供給力度。面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施重大文化工程。2013年全年制作譯制少數民族廣播和電視節目時間分別達10萬小時和4萬小時,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物品種數量不斷增加。組織“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愿者邊疆行活動,實施500多個文化志愿服務項目,服務人數近200萬人。開展“邊疆萬里數字文化長廊”建設,在邊疆10個省份建設了810個鄉鎮服務點、3104個數字文化驛站。加強盲文讀物的生產,推進盲人移動數字圖書館建設,全國盲人持證讀者達到35846人。實施“中國少兒歌曲創作推廣計劃”,組織中國老年合唱節和中國少兒合唱節,保障老年人、少年兒童等群體的文化權益。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民工群體文化體育權益的保障力度。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來看,由于文化建設底子薄、欠賬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三個不適應”:一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二是與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不相適應;三是與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
(一)體系不完善。設施方面,雖然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實現了按行政層級“全設置”,但農村基層特別是城鄉結合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還有空白點。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仍有619個縣級公共圖書館和791個縣級文化館建筑面積小于800平方米,分別占縣級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的22.8%和27%。全國有487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筑面積小于300平方米,占文化站總數的14.2%。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只有1.46平方米。投入方面,雖然各級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由于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經費基數低,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差距。近年來,全國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占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8%左右,比重偏低。2014年,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為2683億元,占全國財政總支出(15.17萬億元)的1.77%。全國人均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為206元。隊伍方面,基層公共文化體育機構專職人員數量嚴重不足、隊伍不穩定、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比較突出,制約了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提升。
(二)服務效能不高。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更加多樣化。但是當前公共文化產品種類數量少、質量不高的問題比較普遍,部分互聯網站內容還存在過分娛樂化和庸俗化的問題。一些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不少地方存在“重設施建設,輕管理使用”的問題,一些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閑置,公共資源沒有實現最大社會效益。
(三)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從城鄉看,縣級以下基層公共文化體育資源仍然比較匱乏。2013年在我國2712個縣級公共圖書館中,無購書經費支出的有580個,占到縣級公共圖書館的21.4%。從區域看,中西部地區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2013年,東部地區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約占全國總量的44.15%,中部約占22.57%,西部約占33.25%。從群體看,當前針對老人、少年兒童、殘疾人、農民工和邊疆民族地區群眾的公共文化體育資源普遍偏少,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政策要求在不少地方尚未落實。
出現以上這些問題,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黨委、政府還存在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傾向,導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實際工作中不受重視。同時,政府在公共文化領域還存在“越位”、“缺位”現象。一是公共文化服務行政管理職能條塊分割、項目設置交叉重復的現象還比較突出。二是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績效考核評估機制尚待完善,特別是對黨政領導履行責任情況的評估評價還有待加強。三是社會力量參與的動力不足,渠道不暢,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機制尚未形成。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緊緊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把落實政府責任、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能力、促進效益發揮作為主要任務,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撐。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優秀文藝作品的創作為中心環節,把黨的文藝方針政策落實到創作、表演、研究、傳播等各個環節。繼續組織“中國夢”主題創作展示活動。發揮國家藝術基金的導向作用,擴大資助范圍,豐富資助門類,突出資助重點。搭建優秀作品傳播、交流和推廣平臺。抓好基層公益性演出活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繼續扶持發展優秀傳統藝術。改進文藝評獎,解決文藝評獎過多過濫問題,建立健全對文藝作品的科學評價體系。推出一批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網絡文化精品。加強對網絡文學、網絡視聽節目的引導扶持和審核把關,做到正導向、提品質。
(二)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絡。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努力完善以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廣播電視發射(監測)臺、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綜合服務中心為重點,以流動文化設施和數字文化設施為補充的基層設施網絡。充分利用現有城鄉公共設施,統籌建設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配套建設群眾文體活動場地。堅持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并重,健全設施運行管理和服務標準,規范服務項目和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水平。加強城市公園、廣場等設施的管理和使用,鼓勵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學校文體設施向社會開放。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向互聯網延伸,大力加強網絡文化建設。
(三)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指導各地結合當地群眾需求、財政能力和文化特色,盡快制定地方具體實施標準,以縣為單位推進實施。促進城鄉文化發展一體化,均衡配置城鄉公共文化資源,實現城鄉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加大對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的支持力度。加強文化扶貧。把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與集中連片扶貧開發、與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編制專項規劃,謀劃實施重大項目,加快推進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四)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力度。開展公共文化需求調研,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群體文化需求的`特點,實現精準服務。加快策劃實施一批民生分量重、社會關注度高、邊際帶動性強的公共文化項目。推進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基層融合發展試點,探索統籌數字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實現互聯互通,提高公共數字文化供給和服務能力。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增加產品和服務總量,使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的重要推手。積極適應社會生活新變化和基層群眾的新要求,推動互聯網與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的融合,創新文化傳播渠道,進一步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
(五)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運行機制。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協調機制建設,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共建共享,融合發展。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推動基層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參與式管理,健全民意表達和監督機制。采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定向資助等措施,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對群眾自發開展的文體活動給予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評價工作機制,健全考核評價體系。研究制定公眾滿意度指標,創新績效考核方式。加強評價結果的運用,建立對服務質量好、公眾滿意度高的公共文體機構的激勵機制。
(六)加強基層公共文化隊伍建設。督促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落實,進一步完善選人用人機制。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機構人員編制標準。設立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崗位,配置由公共財政補貼的工作人員。將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訓和激勵機制。大力發展文化志愿服務隊伍,構建參與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務體系。
四、關于對立法工作的建議。
長期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在推動文化立法、完善文化法制保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文化作為立法的重點領域,對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作出部署,并明確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這對加快推動文化立法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也是全國文化工作者的迫切期待。在此,我們有兩點建議:
一是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立法進程。去年以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牽頭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立法工作,國務院各部門積極參與,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草案,并已被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15年立法工作計劃。這是近年來文化立法的一次重大突破,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起到重要作用。懇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加快推動該法立法進程,爭取在今年下半年提交常委會審議并正式出臺。國務院各部門將繼續配合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做好協助工作。
二是盡快完善文化法律法規體系。經過多年努力,文化領域已經制定了《文物保護法》、《著作權法》和《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博物館條例》等約40部法律法規,但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要求相比,文化立法工作仍需加快推進。我們建議,進一步加快《文物保護法》修訂進程,推動《文化產業促進法》、《公共圖書館法》、《電影產業促進法》、《廣播電視傳輸保障法》等法律法規的制定,爭取成熟一個,推出一個;同時鼓勵和指導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務立法,為國家立法作出探索。
1、進一步提升xx鄉綜合文化站的設施功能,加強管理和軟環境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在全鄉加強符合標準的村文化活動室建設,到2020年全鄉所有村(社區)都將建成文化活動室,配備專職的文化管理員。
2、在全鄉普及符合標準的文化活動室。其中百里村和聯合村新建文化活動廣場一座,都配備完善黨員遠程教育、共享工程資源和體育活動場所,逐步形成能開展村級文化、體育的活動中心,形成覆蓋城鄉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3、積極發展農村服務點,重點支持欠發達村的基層服務點建設。至2020年,依托鄉鄉綜合文化站建成服務點3個,整合黨員遠程教育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目前三個行政村活動室都開通了有線廣播電視、互聯網,進一步加快與市域內的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聯網,使之成為基層群眾接受教育、獲取知識、享受快樂的平臺。
4完善農村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和體制機制建設。到2020年,完成全鄉光纜聯網和有線電視網絡線路升級改造,采用多種技術方式完成自然村的“村村通”廣播電視、互聯網工程建設。
5、改善電影基礎設施,推進農村電影數字放映工程,完善電影公共服務體系。在xx縣文新廣局的支持下,基本實現3個行政村每月放映1場電影。
6、依托傳統節日、重大慶典活動和民間文化資源,開展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根據上級要求,xx自啟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以來,鎮黨委高度重視,強化措施,明確任務,全力推進試點工作。進一步提升了全鎮人民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了社會的大局穩定?,F就我鎮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匯報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我鎮把做好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列入黨委、政府的工作議程,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工作部署、制定實施方案,堅持每年安排一定資金支持相關軟硬件建設。成立社會心理服務綜合服務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鎮長擔任,分管政法、衛計的領導擔任副組長,成員單位由衛計、綜治、派出所、司法所、婦聯、殘聯、衛生院等部門組成。領導小組每季度定期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提出下一階段工作要求。
(二)部門聯動,齊抓共管。一是不斷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努力提高人民群眾心理健康知曉率和部門的實操能力。二是明確職責任務,強化目標管理,建立村(社區)、部門之間信息互通、工作互動的工作機制,形成互相配合、上下聯動的工作氛圍,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三)落實措施,積極推進。一是強化基層建設,鎮設立社會心理服務站,完善辦公室(咨詢室)、檔案室等各項配套;村級成立社會心理服務管理小組,同時......等5個村(社區)建立基層社會工作室。二是加強對重點人群的管控,成立精神衛生綜合管理小組,對轄區內的精神障礙患者進行跟蹤、隨訪、管理,做到一人一檔一冊。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嚴格落實每月一隨訪制度,督促患者落實服藥;對一般精神障礙患者落實每季度一隨訪制度?,F全鎮在冊的206個精神障礙患者都得到有效管控。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是進一步完善村級基層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爭取在本年度內完成社會工作室建設任務;二是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在學校開設心理輔導室;三是強化婦女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及時調解家庭矛盾;四是完善村(社區)心理服務能力,利用網格員、精防人員、義工組織等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進行關愛幫扶及救治救助,嚴防精神障礙患者肇事肇禍事件發生。
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我鎮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與先進鎮相比還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鎮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工作措施,全面推進試點工作,促進本轄區平安、和諧、穩定發展。
1、要加強和改進正面宣傳,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
2、學習宣傳先進典型,引導人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辱感。
3、休閑鍛煉到健身廣場,茶余飯后到文化中心。
4、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文化強縣新跨越。
5、鄉鄉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人人有文化心。
6、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
7、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8、文化發展為全民、文化成果惠全民、文化建設靠全民。
9、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設依靠人民。
10、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努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
11、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12、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全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13、推進文化館免費開放工作,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14、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
15、推進公共文化設施高效能,廣覆蓋;堅持公共文化服務公益化,均等化。
16、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7、推動人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維護法律權威和社會公平正義。
18、提高騰沖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打造騰沖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品牌。
19、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0、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11月18日)。
尊敬的王部長、各位領導:
下午好。受鄧書記委托,我代表區委、區政府就我區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關情況作一個簡要的匯報。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新時期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發展的新目標。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于進一步推動現代化中心城區建設,滿足城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激發創新活力,提升海珠區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在市的正確領導下,海珠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指標,始終堅持“五個注重”,著力構筑“五個平臺”,初步建成了覆蓋全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一)注重加大投入,構筑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平臺。
近幾年來,我區加大了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各種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我區文、圖、博三館齊全,文化館連續兩次、圖書館連續三次被評為國家一級館,博物館是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市重點建設文化項目廣州市群藝館海珠分館、廣州市少兒圖書館海珠分館、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和潘鶴雕塑藝術園先后在我區落成?;浐5谝魂P紀念館、“十香園”第一期工程相繼建成。先后確立三批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18個,新確立區國防教育基地3個。
目前,全區省一級以上文化站占全區總數的89%,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區街道文化站存在的不達標狀況。圖書服務網點日益完善,分別開設了區圖書館赤崗、土華、琶洲三個分館;在華洲街土華村、小洲村、南洲街西窖村、官洲街侖頭村、琶洲街黃埔村開設了5個“農家(社區)書屋”示范點,今年我區還將建成17個“農家書屋”;設立海軍通訊連、趙廣軍工作室、南粵印社等基層圖書服務點七個。
繼區投資400余萬元建成海印“周周樂”群眾文化廣場后,我們爭取市的支持建成了赤崗街的“鷺江文化廣場”、沙園街的“廣重文化廣場”、素社街的“大家樂文化廣場”、南洲街的“愛都青年文化廣場”。并陸續打造了中大北門文化廣場、洲頭咀綠化文化廣場、北山公園、莊頭公園、龍潭公園、磨碟沙公園等新的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場所,為加強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務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注重滿足干部群眾文化需求,構筑公共文化供給平臺。
完善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體系是基層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必要條件。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是全體干部群眾,以全體干部群眾為導向就要認真研究他們的需求,對他們的文化需求進行分類分析,區別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努力為他們提供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務。
近幾年來,我區先后探索建立了“海珠講壇”、“海珠區理論教育講師團”、“海珠區宣傳文化干部大學堂”、“海珠區街坊講壇”等4個公共文化內容配送品牌,形成了菜單式服務的運行模式。如以配送優質講座資源為主的“海珠講壇”,以提高全區宣傳文化干部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海珠區宣傳文化干部大學堂”,以“周周樂”群眾文化廣場等為陣地開展的“公益文化春風行”、“經典電影社區行”等,將豐富文藝套餐配送到街道、社區,讓群眾在家門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受到了全區廣大干部群眾的認同和廣泛的歡迎。
(三)注重支持創作文藝精品,構筑公共文化創新平臺。
我區自1995年以來,區文化系統獲得全國性獎項103個,并6次榮膺“群星獎”及“蒲公英獎”,在全市各區中處于領先地位。
近年來,區進一步加大了對文藝創作的支持力度。全區宣傳文化戰線干部立足基層,面向群眾,注重從實踐中吸取創作營養,文化文藝創作質量不斷提升,一批作品獲得了國家級大獎。其中美術作品《伐木場》、舞蹈作品《老火靚湯》、曲藝作品《新娘借官》榮獲全國“群星獎”,舞蹈《人鳥情》、《哈羅,靚姨》獲廣東省文藝創作一等獎。街舞《魔力鎖舞》、《極力舞動》分別榮獲cctv全國第四屆電視舞蹈大賽“銀獎”及上海、香港國際街舞邀請賽等多項冠軍。今年,我區組織創作的男聲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作為廣州市唯一的節目榮獲國家文化部主辦的中國首屆農民文藝匯演“銀穗”獎;在11月17日結束的第四屆廣東省音樂舞蹈花會上,我區創作的街舞《陽光總在風雨后》獲金獎,男聲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獲銀獎。
今年,我區還利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有利契機,舉辦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歌詠比賽以及三十年來我區獲獎文藝作品展演等大型活動,激發了全區本土藝術愛好者的創作熱情,謳歌海珠區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
(四)注重整合全區文化資源,構筑公共文化品牌展示平臺。
打造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是展示城區文化底蘊、滿足群眾公共文化需求的良好載體。近幾年來特別是去年來,我區在市的支持和關心下,對嶺南畫派發祥地“十香園”進行修繕保護,并籍此成功舉辦了首屆“廣州嶺南書畫藝術節”,精心組織了五大系列28場不同規模的嶺南書畫藝術展覽,擦亮了嶺南書畫的品牌。
鼓勵和支持各街道按照“一街一品牌”、“一社區一特色”的思路,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開展各具特色的品牌創建活動,在全區形成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經多年努力,目前我區各街特色群眾文化活動異彩紛呈:濱江街每年舉辦的咸水歌歌會,昌崗街每年都舉辦的地區鋼琴比賽,素社街街頭的曲藝展演,沙園街的群眾合唱團,南華西街的粵曲,南石頭街的書畫等均成為各自街道的知名品牌。,我區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書畫之鄉,濱江街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咸水歌藝術之鄉,南華西街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粵劇藝術之鄉,南石頭街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書畫、攝影藝術之鄉。
與此同時,加大了對廣彩、廣繡、剪紙等海珠民間傳統文化的挖掘和整合力度,利用中秋佳節舉辦活動,邀請廣彩、廣繡、欖雕、剪紙、書法等方面的大師現場展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五)注重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構筑公共文化遺產保護平臺。
我區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名人輩出,地上、地下遺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民間流傳著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幾年來,我區在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方面有了新突破。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全區共挖掘整理出文物線索285條,包括遺址、墓葬、祠堂、廟宇、民居、石刻等多種類型。目前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登記在冊的普查項目共計37項,其中,廣州木雕、廣州咸水歌、廣式家具工藝、陳李濟中藥、嶺南古琴已成功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廣州咸水歌、廣式家具工藝、陳李濟中藥、嶺南古琴已成功入選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廣式家具工藝、陳李濟中藥、嶺南古琴已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與此同時,為理清海珠歷史文化脈絡,我們先后編輯出版了《甲午名將鄧世昌》、《海珠古詩錄》、《文史縱橫》、《居巢、居廉白描手稿》、《居巢、居廉研究》等系列讀本,為加強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公共文化素質教育奠定了良好條件。
一個地方的發展,經濟為“形”,文化為“神”,光有經濟沒有文化,那是“有形無神”,只有二者同步發展,才叫“形神兼備”。這些年,我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是與市委、市政府和上級宣傳文化部門的關注和支持分不開的,也是與區委、區政府在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持分不開的。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市區共向黃埔古港、潘鶴雕塑藝術園、廣州市少兒圖書館海珠分館、“十香園”紀念館等文化項目投入經費約1.5億元,這些投入為我區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保證。借此機會,我代表海珠區委、區政府對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一直以來對我區文化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從根本的意義上講,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力度,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創作出一流的公共文化文藝精品,都依賴于公共文化服務意識的培養。缺乏公共文化服務意識,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一定的支持是難以想象的。我區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公共文化服務意識的教育問題,在區委全會、區委常委會議及全區領導干部參加的“海珠講壇”上,區領導都經常強調這一問題,我區出臺的'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中也將公共文化服務意識的教育問題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公共文化服務意識的樹立,有利于各級領導干部在工作中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把調查研究作為改進和推進工作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了解新情況、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對策,也有利于各級宣傳文化干部在實踐的土壤中把握基層和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三)必須重視公共文化創新精神的培養。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創新尤其重要,它是一個社會的公民是否能夠得到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激發社會整體創造能力,形成整個社會創新意識的基礎組成部分。近幾年來,我區文文藝創作質量不斷提升,一批作品屢獲國家、省、市相關獎項,這是與長期以來我區堅持創新精神的培養分不開的。比如,我們積極探索文化館管理的新模式。針對我區特點,提出“一館多中心(基地)”的管理模式,成立了流行舞基地,并取得了明顯成效。最近,流行舞基地組織創作的街舞《陽光總在風雨后》把街舞和抗震救災主題緊密結合起來,賦予現代表現形式以主旋律的內涵,取得了非常好的藝術效果,受到了國內舞蹈界專家的一致好評。最近,我們正抓緊建立現代舞培訓中心、戲劇創作基地、漆畫工作室。
(四)必須重視公共文化品牌的打造。
文化品牌是文化工作生命力的來源,文化品牌打造是城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靈魂。近年來,我區立足實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不斷加大對全區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深度和力度,相繼打造了嶺南書畫藝術節等文化品牌,有效提升了我區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大加快了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進程。特別是去年,我區成功舉辦了首屆“廣州嶺南書畫藝術節”。在首屆“廣州嶺南書畫藝術節”上,來自海內外的嶺南畫派五代傳人齊聚海珠共襄嶺南畫派發展大計;由數名書畫藝術家共同創作的巨幅扇面畫《十色天香》成功載入上?;崴故澜缂o錄;參加這次書畫活動的群眾達數十萬人次,成為我區有史以來書畫展覽活動最密集、參觀人數最多、群眾覆蓋面最廣的群眾文化盛事。嶺南書畫藝術節也因此成為了廣州市文化建設新的亮點和品牌。
文化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其競爭力歸根結底決定于文化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培養和引進優秀文化人才,建立高質量的公共文化人才隊伍一直是我區文化建設工作長抓不懈的重要任務。近年來,我區“文、圖、博”三館大力實施專業人才引進制度,針對性地從聲樂、戲曲、圖書管理、文物博物等不同領域逐步汲取新鮮血液。通過新老更替,三館已基本實現年輕化、專業化的老、中、青合理配置。獲中國首屆農民文藝匯演“銀穗”獎殊榮的男聲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就是我區文化戰線年輕人創作、表演的杰作。今年以來,結合十七大召開后全區宣傳文化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我區加大了對全區宣傳文化干部的教育培訓力度,逢雙月開設“海珠區宣傳文化干部大學堂”,對他們進行文化修養等多個層面的培訓。實踐證明,這些措施有利于形成一個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長和發展的社會氛圍,吸引各種優秀專業人才特別是思想素質高,有開拓精神,懂文化、能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經營管理型人才到我區創業發展,不斷為我區文化工作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增添新的活力。
(六)必須重視公共文化社會力量的整合。
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用品無法滿足全體民眾的差異化需求,需要非營利的各種社會力量的廣泛介入,提供多元的、多樣的產品與服務,以形成良性競爭、多元互補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市場化的要求,又可以改變過去由政府包辦時期公共文化服務品種單一的局面,豐富公共文化服務,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率與質量。比如,陳李濟嶺南中藥博物館的建設,龍潭白綸生公祠、黃埔村北帝廟等歷史文化古跡的修復等就是在社會力量的支持下完成的。此外,我們還正在與“芳華十八”集團合作,在小洲村建設嶺南民族樂器展覽館。實踐證明,這些探索是卓有成效的。
各位領導,近幾年,海珠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離中央、省、市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基層文化服務能力還不能有效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欠帳較多,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布局與海珠區日益增長的人口密度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還十分突出,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還需要加強,與海珠區作為建設中的現代化中心城區對文化工作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隨著廣州市“南拓”、“中調”戰略的逐步實施和深入推進,廣交會已整體遷駐海珠區,以廣州電視觀光塔為標志的城市新中軸線和白鵝潭文化觀光休閑區在我區的建設,必將為海珠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我們將借全黨上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東風,始終堅持以廣州市建設“首善之區”新目標、新定位引領海珠新發展這個主題,從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出發,全面整合全區公共文化資源,完善文化設施,創新文化管理,豐富文化活動,打造文化品牌,拓展文化服務,為把海珠區打造成為現代化中心城區而努力。
謝謝大家。
(一)就總體而言,各地區黨政主要領導對社會主義公共文化的建設與發展認識上差異較大。首先有的基層主要領導把公共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作為本地區整體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放在適當位置,但部分基層主要領導把公共文化建設作為負擔,對公共文化建設不重視、不關心、不支持,忽視公共文化機構獨有的功能與作用;其次是有些相關部門在公共文化建設的認識上還存在等、靠、要的問題。
(二)老百姓的觀念問題。目前,我區仍有相當一部分農村百姓,認為掙了錢,頭等大事就是蓋房、娶妻生子,對文化活動漠不關心,在這些百姓看來,文化活動就是走走高蹺,跳跳秧歌,打打麻將,唱段戲。相較于農村而言,城市社區百姓觀念認識有了很大提升,相當一部分人對社區文化活動持認同態度,但是這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中青年人對此并不熱衷。
(三)基層人力資源缺乏有效利用。
有的鄉鎮文化專干在編人員,主要從事其它工作,實質為兼職文化干部,經常抽調去搞其它工作,不能專職專心的從事公共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同時大多文化專干待遇差,身份不明,加之現行管理機制不活,隸屬關系模糊等因素,造成公共文化服務專干不能安心基層文化工作。在活動開展方面,由于缺乏群文專干輔導,也直接影響了活動開展的效果,具體表現在活動內容和形式僵化、單一,文化活動缺乏藝術性、創新性。
(四)財政經費投入不足。全區財力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投入總量偏少,為文化館業務建設和事業發展的業務經費投入不足,與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稱。
(五)設施設備沒有得以盤活。中央財政每年為我區配發幾千萬公共文化設施設備,目前,在鄉鎮一級,有綜合文化站,有網絡文化站,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站點,有組織部門搞的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有教育部門搞得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等,這一現象,形成了國家投入重復建設,各持一塊的混亂局面,而且實際上基層文化站會掌握設備的人很少,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
(六)考核制度不健全,懲獎機制不合理。一是沒有較好的調動人們對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采取有效的合理的辦法,獎勵文化建設好的單位和個人;二是還沒有對文化建設落后的縣(市、區)、鄉鎮及主要領導者采取必要的懲罰措施,文化建設是軟指標。
摘要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其中包括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個體系的提出,要求政府在開展基層文化工作中以保障和實現公民的文化權益為出發點。筆者從近年來自治區公共文化服務開展實際情況入手,客觀闡述了寧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基本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
一、基本現狀。
近年來,我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始終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隨著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公共文化的功能與作用得到了有效的發揮,為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具體表現:一是我區黨委、政府,把公公文化工作作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先進思想,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和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二是我區黨委、政府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戰略部署,積極落實“小省區要辦大文化”的奮斗目標。三是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有了較大發展,同時可開展宣傳、傳播、普及、娛樂等多項活動的文化中心總量逐年加大,現代化、高科技的文化活動設備得到不斷補充;四是基層文化隊伍日益壯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廣場文化、社區文化、農村文化、旅游文化、餐飲文化等等均有很大發展。
五是寧夏文化廳結合自治區文化發展實際,針對農村和社區兩大群體,分別制定了《農村文化服務“187”項目》和《社區文化服務“365”項目》,目前,這兩個項目正在按計劃實施中。
1、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是香河最大的文化惠民工程。
2、全民參與,共同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3、大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4、努力建設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5、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6、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惠民。
7、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建設生態、宜居、幸福香河。
8、面向基層,服務百姓,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
9、公共文化免費開放,歡迎全民共建共享。
10、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11、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
12、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13、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14、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
15、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16、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把握正確導向。
17、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18、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為抓手,推動我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9、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一)切實轉變傳統社會養老觀念。廣泛宣傳國家養老服務政策法規和新型的養老模式,引導全社會關注和支持養老事業發展,切實轉變廣大群眾的傳統養老觀念。做好居家老人的宣傳教育工作,逐步轉變老年人傳統的生活觀念和消費觀念,增進老年人對社會的認同感和信任感,鼓勵更多的老年人主動融入社區大家庭,樂于接受服務。以養老服務業的社會化、市場化為背景,有效利用國家和社會提供的相關資源,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養老事業,制定切實可行的養老服務建設規劃。堅持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積極推動養老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養老服務需求為導向,努力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
(二)著力加強養老服務設施配備。高度重視社區養老設施建設,按照“立足實際、需求導向、合理布局、綜合利用”的原則建設完善老年人活動場所,有效落實新建住宅小區配套建設居家養老服務用房政策。統籌資源配置,科學規劃社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配備,加強社區老年人活動場所與社區文化、體育、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功能的銜接,不斷滿足老年人活動需求。著力推進適老化環境改造,開展老舊住宅加裝電梯等適老化改造工作,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環境。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設施資源,優化改善農村養老設施設備條件,不斷增加農村養老服務有效供給。
(三)突出做好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加快構建居家養老服務標準體系,推進“助餐、助浴、助醫、助潔”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發展,制定服務流程、實際操作、服務評價標準,實現居家養老服務規范有序。發揮城鄉三級養老服務中心作用,形成兼具行業監管、資源鏈接、直接服務功能的養老服務網路,積極打造xx分鐘養老服務圈。加強信息資源整合,提升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收集、分析能力,實現居家服務管理科學有效。優化居家養老服務資源供給,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引入專業社會組織、專業服務商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實現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切實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居家服務需求。
(四)不斷加大養老服務監管力度。嚴格執行新建住宅小區與配套養老服務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的要求,加大對各地各部門養老服務政策落實的監管力度。按照國家發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相關規定,認真落實養老機構用電、用水、用氣、用熱享受居民價格政策。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機制,制定養老服務綜合監管部門責任清單,形成養老服務質量監管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強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監管,建立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定期發布機制,健全獎優罰劣機制。
(五)持續深化醫養結合服務發展。制定醫養結合服務標準、工作流程,建立參與醫養結合社會機構的準入、考核、退出機制,實現醫養結合服務的標準化。完善“醫養結合”布局,鼓勵社會力量開展專業化的醫養結合服務。依托大數據運用和互聯網發展醫養結合健康服務產業,整合養老和醫療信息資源,提高服務質量。研究制定社區居家養老中基本醫療服務、康復護理等與醫保銜接的具體辦法,做實做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強化簽約履約,保障簽約老年人就醫取藥。積極推進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結合xx“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構建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新模式,探索設立中醫藥養老服務專區,推動xx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快速發展。
(一)政府主導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其中包括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個體系的提出,要求政府在開展公共文化工作中以保障和實現公民的文化權益為出發點,以公共財政制度和必要的法律法規為保障。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關鍵在政府行為的到位和責任的落實。通過出臺有利于文化發展的政策文件,規章制度,獎懲措施,以及領導的重視支持,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新聞媒體正面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文化發展環境,促進文化建設。
(二)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文化活動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廣大群眾不僅是文化的觀賞者,更是開展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和主角。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全區各地均有各地自己特點的鄉土文化,這些有特色的鄉土文化,注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結合起來,對本鄉本土的群眾來說,具有認同感和凝聚力;對于公共文化工作開展來說,需要逐漸增強精品意識、品牌意識,不斷地創作藝術精品以此來凝聚工作對象把握住群眾需求的時代脈搏,努力發掘、集成、發展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借鑒外來優秀文化,運用現代文化傳播營造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本土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努力從各個環節優化服務,使群眾文化服務品牌深入人心,釋放出群眾文化活動應有的吸引力、感召力、生命力。通過打造品牌活動,讓其品牌價值、品牌效應和品牌形象提升了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意、策劃、組織和輔導水平,拓展了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效果和社會影響,使我區的群眾文化不斷釋放誘人魅力。
(三)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建立合理的人才進出機制。通過完善競爭機制,一是凡進必考,二是公開競爭上崗,擇優錄用;完善激勵機制,建立目標考核體系,獎優罰劣。真正把一些文化人才、文化能人,招聘到文化事業單位來。通過職能歸并,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養機制。做到既能提供文化娛樂,又能提供文化教育;既能開展文化宣傳,又能組織文化服務;既能突出專業工作,又能承擔綜合服務;既能開展站辦活動,又能做好輔導工作,從而全面承擔起宣傳教育、科學普及、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信息傳播等公共文化服務的綜合職能。在職能歸并的同時,科學設計群眾喜聞樂見的基層文化服務工作載體,建立穩定明晰的常規工作業態,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方式,努力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常態化和規范化。盡快實現工作職能從單一模式向復合模式的根本轉變,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文化服務需要。(四)加大投入,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對公共文化工作開展來說,只是要其不斷提供公益服務,卻不給予充分的財力保障,就如同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一樣,是不現實的。因此,為了確?;鶎游幕盏墓嫘?,必須建立公共財政保障機制,力爭做到將文化建設納入我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我區政府的經費預算。各級主管部門要加大公共文化建設專項經費的投入,確保??顚S?。
采取中央、區、縣、鄉四級財政按適當比例分擔的辦法解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成本經費,保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
(五)合并機構,統一管理。據寧夏文化廳年度統計,目前我區文化館、文化站可用于培訓的場地資源106.0千平方米,人力資源1008人,如果將各文化館、站原有的場地、人力資源與公共文化設施設備資源整合,將會最大限度的發揮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作用,中央財政每年為我區配發幾千萬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設備,但實際上基層文化站會掌握設備的人很少,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應該派出文化服務專干對基層文化館、站業務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使文化資源得以有效利用。而且,就農村而言,建議合并機構,組建集農村基層多種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共文化工作機構——綜合文化站,把這些建設,全部劃歸綜合文化站管理使用。既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資源優勢,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節約了人力物力資源,又能更好的服務人民群專用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
讓綜合文化站的服務內容能夠包括和涵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各個領域和所有方面,改變原來各個單位之間“互不隸屬、各自為政、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分離狀況,變分散管理為集中管理,變分散服務為集中服務,不斷增強機構內部的協同能力和集聚效應。
(六)獎懲制度,完善考核標準。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力爭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制定好文化發展專項規劃,納入“抓住新機遇,實現新跨越,建設新寧夏”的總體目標,納入領導班子人氣考核指標;把社區、農村文化發展列入文明城市、文明鎮村評比體系;落實有關部門工作職責,同心協力,齊抓共管,共同做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工作。為了實現雙向監督,出臺諸如《全區文化館考核辦法》、《全區文化站考核細則》類的評估系統,以便政府可以依據評估的結果,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執行情況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制。
(一)社會養老觀念仍需進一步轉變。%,%。主要因為居家養老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多數空巢老人不愿意到養老機構養老,或子女怕被說不孝順而不愿讓老人去養老機構。事實上,部分空巢老人的日間照料服務需求較大,從入住的養老機構人員來看,大部分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迫不得已送到養老機構照顧。xx縣xx家民辦養老機構,收住老人xxx人,x/x以上的老人為失能、半失能人員。調研走訪的xx家養老機構中,入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xx%。
(二)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配備不足。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滯后。全市已建住宅小區中,配有養老服務用房的不多,社區養老服務用房不足,服務開展缺乏基礎平臺。以xx縣為例,xx縣共有xx個城市社區,已建成住宅小區xx個,住戶xxxxx戶,現有社區養老服務用房xxxx平方米。按照每百戶xx平方米的標準配套建設,應建設xxxx平方米,尚缺xxxx平方米。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工作深度不夠,我市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工作,只是增加樓梯扶手、斜坡道等無障礙設施,無法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個性化的改造需求。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資源相對缺乏,基礎設施配備尚不完善,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足。
(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相對薄弱。居家養老服務現有供給能力不高,服務內容單一。全市xx家社區養老服務站,可提供日托、康復護理的有xx家。社區養老服務站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投入不足,運營服務缺少標準,多元化的服務模式尚未形成,服務能力與老年人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居家醫養結合服務保障不足,缺乏醫療護理和精神慰籍,特困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上門醫療護理服務難以開展,不能滿足高齡、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疊加的服務需求。
(四)養老服務保障政策落實不夠到位。根據要求,新建住宅小區與配套養老服務設施要實行“四同步”(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調研中發現,我市新建住宅小區有不少未按照“四同步”要求配套建設養老服務用房。敬老院經費保障落實不到位,個別縣區財政向敬老院撥付xx萬元運行管理經費不夠及時。稅費減免扶持政策落實力度不夠,一些民辦養老機構未能享受用電、用水、用氣居民價格優惠政策。
(五)醫養結合作用尚未真正發揮。醫養結合政策沒有完全落實到位,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的銜接需要進一步加強,在服務資源整合、合作機制建設等方面仍需完善。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居家的醫療衛生資源不足,納入醫保定點范圍的醫療型、康復型養老機構偏少,醫療機構巡診養老機構的協作協議有的還停留在紙面上。全市醫療機構總數xxxx家,開設老年人綠色通道的xxx家,占比x.x%,開設康復保健康科的xx家,占比x.x%,醫養結合服務資源供給仍需進一步優化。
(六)養老服務隊伍建設有待加強。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缺口大,養老護理人員整體年齡偏大,專業知識不足,護理技能單一。養老護理員年齡大多在xx歲左右,調研中發現,一家農村敬老院聘請的醫護人員xx歲,多數民辦養老機構有資質的護理人員占比低于xx%,缺乏專業型管理和服務人員。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待遇偏低,農村養老服務人員待遇平均在xxxx元左右,城區xxxx元左右。護理人員隊伍不穩定,護理人員缺崗率在xx%以上,人難招、人難留的問題突出?,F有的養老服務隊伍整體職業水平與實際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640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