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調查報告在政府、企事業單位以及學術研究領域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到的一些調查報告范文,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近幾年,各級政府部門大力實施再就業培訓工程,開辦各類面向下崗人員的培訓班,產生了良好的培訓效果。但在實施過程中,也發現再就業培訓存在不少問題亟需引起重視。
一是缺乏統一規劃與管理。當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還未形成一個有效的統一培訓體系,嚴重降低了培訓效能。再就業培訓多采用統一的培訓課程、培訓期限和培訓方法,無法使下崗職工的技能素質、知識水平達到現有就業崗位的客觀要求,從而難以提高下崗職工的再就業率。
二是培訓內容和市場脫節。由于部分培訓機構缺乏市場調查的基礎,加之就業需求預測手段比較落后,造成了培訓專業設置與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對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復性。大多數培訓中心培訓內容都比較陳舊,模式單一,不能準確判斷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方向,許多專業重復設置,浪費了大量的培訓資源,致使勞動者參加培訓后,仍難以找到工作崗位,制約著再就業培訓工作的開展。
三是培訓及師資力量薄弱?,F在由于缺乏資金投入,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設備陳舊,致使再就業培訓規模小、項目少、檔次低。再就業培訓缺乏高層次師資力量,僅停留在初級技能的培訓上,缺少中級和高級的技能培訓,由于辦學基礎條件不同,造成辦班機構在培訓項目、種類、層次上存在較大差異,影響了與不斷發展變化的勞動力市場需求接軌的進程。四是落后的思想和就業觀。部分農民工仍然想依靠組織和原企業安排,自主擇業意識不強;知識老化,缺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的能力;沒有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對培訓工作認識不夠到位,對技能升級和有關思想道德、安全、維權等方面的培訓積極性不高。
基層建議:一是因材施教分類培訓。注意量體裁衣,因人而易。對文化水平較低沒有專業技能的農民工,主要開展體力勞動為主的簡單技能或實用技術培訓;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對其進行一定專業深度或科技含量的專業技能培訓;對有一定資金積累,并有創業意愿的,對其進行創業培訓,提高創業能力。
二是注重實效按需培訓。在培訓內容上,要明確以提高職業技能為主要內容。專業的設置力求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結合,突出實效性與實用性。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注重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建立企業與培訓機構的合作機制,把發展農民工的技能特長與農業生產和新農村建設的需求相結合,開展經濟作物種植、畜禽養殖、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實用技術培訓。
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要建立多領域、多專業、多層次、多方式的培訓體系,集中培養、借調再就業教育師資力量,給予經費補貼。由此吸引更多的下崗失業人員參加,提高再就業能力。形成激勵、引導和競爭機制,帶動更多的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參與培訓,提高培訓的規模和效果。
四是一是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提高農民工對職業技能培訓的認識,下崗職工要轉變思想,積極爭取,盡快就業下崗職工應轉變就業觀念,及時看清形勢,不等不靠,積極參加轉崗轉業培訓,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的職業技能,積極參加由國家、社會、企業和職業培訓機構提供的職業培訓機會,不斷增強自我技能,增強社會市場適應能力,盡快地重新就業。
摘要:本文基于上海市的實地調研數據,側重于從人口學視角分析農民工遷移流動特點、未來發展趨勢對其子女教育的影響,揭示了現階段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流動人口管理體制機制中不利于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因素,在此基礎上就如何統籌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提出了戰略思路與實施推薦。
本文在收集農民工子女教育相關統計資料及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透過對上海市嘉定區、楊浦區三所學校農民工子女的問卷調查,同時結合對上海市教委相關職能部門、楊浦區教育局,浦東、閔行兩所農民工子女學校的訪談資料,在分析現階段大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現狀的基礎上,依據農民工群體遷移流動的特點及其未來發展趨勢,就現階段農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統籌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提出了戰略思路和政策推薦。
(1)政策保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的“兩為主”原則。20底,上海市教委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適齡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進一步細化了“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的義務教育,以流入地的區縣政府管理為主,以在全日制公辦中小學就學為主”的“兩為主”原則。2月,上海市教委擬定了《關于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適齡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試行)》,要求探索以公辦學校為主、社會力量辦學為輔的運作格局,在各方應對農民工子女與上海戶籍學生同等對待。4月,新修訂的《上海市中小學學籍管理辦法》,將持有一年及以上《上海市居住證》且在有效期內的非本市戶籍人員的義務教育適齡子女劃為借讀生,對貼合條件的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在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借讀,與上海市戶籍學生按照同樣標準收費。1月,上海市教委頒布《關于進一步做好本市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了上海市加強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一攬子”計劃。
(2)機制保障:市、區兩級政府層層落實,將農民工同住子女納入義務教育的范圍。一是建立領導機制。在市級層面,建立了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農民工子女理解義務教育工作的領導。相關區縣也紛紛建立健全了分工管理體系,履行本區域農民工子女教育的管理職能。二是建立經費投入機制。上海市教委在20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辦法中,把農民工子女理解義務教育的經費納入年度的教育經費預算,并且按照學校的實際在校人數和定額標準,劃撥給理解農民工子女的學校。三是逐步完善運作機制。年9月,上海市教委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繼續做好本市農民工同住子女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就讀免借讀費工作的意見》,對農民工同住子女身份的認定在全市范圍內加以統一。
(3)質量保障:拓展教育內涵,逐步改善和規范農民工子女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質量。207月1日,上海市教委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以接收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為主學校管理工作的意見》,對農民工子女學校的辦學性質及其辦學條件作出具體規定。與此同時,自年起,每年下撥3000萬元,用于改善農民工子女學校的安全、衛生、教育教學條件,并透過登記備案、督導評估等措施規范此類學校的辦學行為。上海各區縣政府也透過種種措施,提升轄區內農民工子女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公辦民營的農民工子女學校能夠看作是由社會力量舉辦的農民工子女學校向全日制公辦學校轉變的一個過渡,作為一種探索模式,在未來必須時期內也將成為一種重要的發展趨勢。
(2)學段分布以低年齡段為多。小學階段在上海理解教育的外來流動人口子女占外來流動人口子女總人數的比例,年為82。79%,年為79。47%,說明義務教育階段在上海理解教育的外來流動人口子女以小學階段為主。[4]進一步考察則能夠發現,各年級學生分布呈現出典型的金字塔形狀,即越是高年級的學生數量越少。
(3)就學渠道以公辦學校為主。20之前,大部分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工子女在農民工子女學校就讀,2000年之后,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對農民工子女學校的管理力度,同時增加了本市公辦、民辦學校招收農民工子女的力度。目前,大部分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工子女已經為本市的公辦、民辦學校所接納。農民工子女在滬理解教育的渠道通常包括:進入公辦或民辦學校,數量逐年遞增;在農民工子女學校就讀,數量逐年遞減。截至9月,上海尚有農民工子女學校258所。[5]根據市教委規劃,到,上海將基本完成農民工子女學校納入民辦教育的管理工作。
1。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帶給者dd市、區兩級政府和學校面臨的主要問題。
作為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帶給者,市、區兩級政府主要承擔教育管理和教育財政經費轉移支出等職責,接納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則主要承擔教學任務。透過上海的實地調研,結合全國其他地區的公開報道及研究信息,本文認為,目前流入地政府開展農民工子女教育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1)相關統計制度尚未建立,義務教育階段適齡農民工子女數量不明,難以對這類學生的入學率、鞏固率等進行監測。由于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實有人口管理的信息登記系統,相關統計工作尚不完善,有關部門不能帶給較為準確的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適齡人口數據,教育部門作為職能部門,掌握的只是自身有受教育需求的農民工子女的數量,并為他們帶給受教育的機會。如此的制度框架,既影響了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規劃的制訂,同時也難以對這類學生的入學率、鞏固率等進行監測。
(2)農民工集中居住,區域公辦教育資源供需矛盾突出,降低了義務教育資源的總體承載力。由于農民工往往集中居住而且多居住于城郊結合部,這使得義務教育資源區域性供給短缺的現象十分突出。對上海來說,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流動人口子女超多集中在城郊結合部。如嘉定區的外來人口已經超過戶籍人口,教育資源的壓力很大,而這些地區又面臨本地區農民向城鎮集中、中心城區人口因市政動遷導入的沖擊。三種類型人口共聚一區,必然造成校舍、師資等教育資源供給緊張。二是部分閑置教育資源已經轉讓或出賣。過去一段時期,由于上海戶籍在校生的減少,各區縣公辦學校校舍曾一度出現閑置,不是改作他用便是出讓置換,使得可容納量減少。例如,普陀區公建配套的教育資源中,被改作他用的托兒所、幼兒園及中學達46所,占地面積156845平方米,建筑面積38530平方米,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無法收回。按照現行政策規定,農民工子女不能跨鎮、區(縣)入學,因此區域性教育資源短缺的矛盾將始終存在。一方面流入地全日制公辦學校供不應求,另一方面中心城區的教育資源吸納不足,從而導致上海整體教育資源的承載力下降。
(3)農民工無序流動,學籍管理尚未聯網,增加了義務教育管理以及教育發展規劃制訂的難度。由于農民工的工作地和居住地不穩定,其子女為了繼續就學不得不頻繁轉學,而且在農民工子女學校就讀的流動人口子女,轉學的發生比率和人均轉學次數都偏高,就學的流動性也更大。頻繁轉學既影響了其受教育的連貫性,也給區域教育規劃管理、學籍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農民工舉家遷移及隨產業布局調整向遠郊集聚,致使義務教育資源供給的區域性短缺矛盾由近郊區向部分遠郊區擴展。我國目前已經進入到流動人口家庭化的發展階段,流動人口舉家遷移和整體流動的比例顯著上升。[7]流動人口家庭化的發展結果,導致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流動人口子女數量大幅增加。此外,隨著上海產業結構的空間調整,尤其是工業園區向遠郊地區的轉移,上海的農民工也出現了向近郊及部分遠郊集聚的態勢。這不僅僅會改變區域教育資源的配置,使基礎教育資源供給區域性短缺的矛盾從近郊區向遠郊區擴展;而且,由于遠郊區教育資源相對較為薄弱,農民工及其子女的集聚將會進一步加劇這些地區教育資源的區域性短缺,也不利于遠郊區教育資源的優化和提升。
(5)戶籍人口出生小高峰以及戶籍生育政策調整后的生育堆積效應,將加劇近期教育資源供需矛盾。以上海為例,2000年以來,上海逐漸進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常住人口新生兒從20的8。1萬人增加到20的16。66萬人,將近翻番。同時,上海戶籍人口自1993年起持續負增長,很可能在前后對現行的生育政策做出調整,允許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夫婦生育兩個孩子。[8]新政策一旦實施,很多人會選取在第一時光內生育,這將導致生育的堆積效應。理解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人數的增多,會對上海全面貫徹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以流入地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的要求提出更為嚴峻的挑戰。
(6)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通道一旦建立,將對義務教育資源構成必須的沖擊。由于戶籍制度和中高考制度的限制,目前農民工子女尚不能與戶籍學生一樣在流入地享有繼續理解初中后教育的平等權利。在上海,雖然政府相關部門與社會各界已構成共識dd將向農民工子女開放中等職業教育,但目前僅限于試點階段。我們認為,無論是開放職業教育還是開放普通高中教育,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通道一旦建立,不僅僅將加大城市高中教育資源的壓力,也會對義務教育資源尤其是初中階段的教育資源構成較大沖擊。
(7)義務教育借讀費取消之后,大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解決難度將進一步加大。2008年11月,國家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決定自1月1日起,在全國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其中教育部門涉及的10項收費中就包括義務教育借讀費。取消義務教育借讀費,將對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帶來巨大的壓力,經費不足將成為首當其沖的現實問題,教育財政經費的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同時,此項政策的出臺會對農民工子女就學的數量及其渠道產生影響。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對外來流動人口的吸引力很大,取消借讀費后,不僅僅會影響農民工對其子女是流動還是留守的抉擇,導致更多的農民工子女透過隨遷的方式進入大城市就讀;而且因為公辦學校的教育資源優于民辦及農民工子女學校,這一政策的出臺有可能導致較多的農民工子女轉向公辦學校借讀。
(2)免收學雜費的政策尚未惠及所有農民工子女,部分低收入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利仍難以得到保障。仍以上海為例,在國家已經取消義務教育借讀費的政策大背景下,上海將面臨兩難選取dd取消并禁止農民工子女學校的存在,將使部分低收入且不貼合同住子女條件的農民工子女無處就學;降低或取消農民工子女進入公辦學校的借讀門檻,則如何解決該部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費用及如何預防更多的教育移民將成為一大難題。如果上述矛盾得不到妥善、有效的解決,那么,由于教育市場和獲利機會的存在,新的、非法的農民工子女學校仍會不斷地冒出來。
綜上所述,農民工居住地域相對集中,造成區域教育資源供給短缺與閑置并存的局面;受未來流動人口發展的變化及相關政策的影響,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的數量變動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相關統計制度的不完善使教育職能部門難以掌握農民工子女的基本狀況,由此增加了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和規劃的難度;初中后教育通道以及免收義務教育借讀費等政策的出臺進一步加大了資源供需矛盾的核心dd財政壓力,而借讀條件門檻的設置是不得已之舉,顯然會讓一部分農民工子女失去受教育的機會,也加大了對農民工子女學校的整治難度。農民工子女教育基礎薄弱、社會融合進程緩慢、高考戶籍制度的限制等因素的存在,也造成其受教育難的客觀現實。就應說,上述問題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如果處理不當,不僅僅會影響農民工子女教育的進程,也會影響戶籍學齡人口義務教育水平的提高。
上海開展農民工子女教育中所面臨的難題在全國具有必須的普遍性。本文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城市農民工子女受教育難的問題,務必從戰略的高度對相關制度加以改革和創新。
首先,務必適應農民工群體的發展特點,實現戰略思路的轉變。一是教育機制從政策保障向制度創新轉變。農民工子女教育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近年來,雖然各地已經構建了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的基本制度框架和保障機制,但如何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兩為主”原則,如何解決教育財政政策和教育入學政策的問題,如何解決區域內部教育資源不均、負擔不均的問題,仍需要從制度層面進行創新,使現有的工作系統化和規范化。二是教育目標從教育機會公平向教育內涵拓展轉變。流動人口家庭化、常住化的發展趨勢充分說明,就應改革以戶籍學齡人口為對象的義務教育管理模式,建立覆蓋常住學齡人口的義務教育管理和服務機制。相應地,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內涵務必進一步拓展。也就是說,不僅僅要解決義務教育起點的公平問題,還要關注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公平問題。在關注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同時,還要逐步解決初中后教育的通道問題。
其次,就應秉持“統籌發展、區域調配、多方投入、重點扶持”的指導思想。統籌發展,是指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本市義務教育的統一范疇,將戶籍基礎教育改革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的實施有機結合。區域調配,是指根據農民工子女的數量分布及求學需求,對全市存量教育資源加以統一調配,對農民工子女教育實施跨區域資源配置。多方投入,是指“兩為主”原則體現了政府公共服務的一個基本價值,但并不意味著強化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也不意味著強化政府包攬一切的做法。強調在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上以“公辦學校為主”的方針并不是排斥其他社會力量、尤其是民間資本和“民辦學?!眳⑴c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重點扶持,是指對貼合條件的農民工子女學校,透過重點扶持的方式,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師資水平、保證教學質量。
最后,就應依據農民工流動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對現有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和流動人口管理機制加以改革和創新。具體的政策推薦包括:
(1)強化和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將農民工子女教育資源納入城市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其一,根據各區域人口變動的不一樣狀況決定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向。市級財政要加大對人口導入區縣尤其是農民工子女集聚的區縣的支持力度,將農民工子女教育納入城市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將較多承擔農民工子女就學的學校建設列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以增加教育資源短缺區域公辦教育資源的供給,提高這些區縣公辦學校理解外來流動人口子女的潛力。其二,透過對外來務工者居住地的規劃引導,及時調整不一樣區域學校的設點布局,使其與新的人口格局相適應。為分散農民工子女居住和就學的密度,大城市市區相關政府部門要對有穩定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地予以相應的規劃和布局。
學生就學。二是應以城市教育附加費及透過社會贊助等方式建立專項基金,透過設立助學金、減免費用、免費帶給教科書等方式,幫忙家庭經濟困難的農民工子女就學。
一部分。市場操作,是指讓有企業背景的職業學校進行培養和消化一條龍,企業也能夠委托培養方式招生。教育成本由企業、個人和政府三方共同承擔,企業有權在錄用方面淘汰不合格的學生(政府應限定最高淘汰率)。與此同時,政府務必制訂規則,強化對成本、價格和教育質量的監管。
(4)鼓勵和支持更多的民辦學校參與農民工子女教育。其一,降低民辦學校的辦學“門檻”。就應說,上海市政府將農民工子女學校納入民辦管理的方向是正確的,但在當前農民工子女數量大幅增加、上海公辦義務教育資源供給有限的客觀現實下,應允許農民工子女學校繼續存在,扶持尚不具備基本條件的農民工子女學校用心創造條件轉為民辦學校。同時根據實際狀況,降低民辦學校的辦學門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創辦以接納農民工子女為主的民辦學校。
(5)根據農民工及其子女的發展特點,建立涵蓋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管理和服務機制。要適應流動人口常住化和家庭化的現實,改變當前以戶籍人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把常住人口納入地方公共服務的范圍以及政府教育的日常管理。具體包括三方面:第一,加強外來人口的綜合管理工作,建立外來少年兒童信息登記管理制度。第二,充分發揮農民工子女教育領導機構的作用,統籌協調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解決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涉及面廣,需要由政府牽頭。第三,根據農民工人員流動性較大的特點,實行農民工子女學籍管理信息化??稍囆邪l放農民工子女“入學綠卡”,專設便民窗口,統一界定、辦理農民工子女的入學手續。根據學生家長務工就業不穩、住所不定的特點,學校能夠按照受教育時光、分段收取相應費用的辦法,以免造成農民工的經濟損失。
本文是在“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專項研究課題dd農民工子女教育(農工黨上海市委課題組,2008。吳瑞君任課題負責人并主筆課題研究報告)的部分成果基礎上修改完善而成。
參考文獻。
[1]馮綺云。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研究綜述[j]。華東經濟管理,,(6)。
[2]胡瑞文,廖大海。民工子女教育的相關問題研究[r]。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2004。
[4][6]上海市教委。2006年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子女理解義務教育狀況[eb/ol]。教育部網站。
[9]湛衛清。農民工隨遷子女融合教育的困惑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08,(3)。
[11]邵寧。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公平問題研究dd以上海市四所農民工子女學校為例[d]。上海:上海大學,2007。
[12]李蓓蓓。上海市外來民工子女義務教育調研[j]。歷史教學問題,2004,(06)。
摘要:通過此次調查,我們對農民工在收入方面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對農民工的欠薪、討薪問題予以了特別關注。在調查的基礎上,我們從從業情況、工資狀況、討薪問題三個方面進行了相關的分析研究,認為至少在xxxx地區的農民工遭受欠薪和被迫討薪問題已經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是在其他應享有的基本待遇上仍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普遍忍受著沒有福利和保險、沒有休假、長期超時工作以及沒有加班補貼的待遇。我們希望對農民工問題不只是關注,而是更多地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來改善農民工的現狀。
關鍵詞:農民工、工資報酬、欠薪問題。
一、調查背景和調查方式。
二、調查的數據分析。
本次調查分別針對農民工、企業(用人單位)、政府部門設計了三種問卷,主要從從業情況、工資狀況、討薪問題三個方面進行了調查研究。
(一)民工的從業情況。
1、農民工大多是通過勞動市場找到工作單位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親友、同鄉介紹工作的。
2、從事的職業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廠臨時工、餐廳服務員、家政服務人員、城市環衛工人等。而且農民工從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條件比較差、工作強度大,有些甚至工作環境極為惡劣,是城市居民所不愿從事的工作。沒有休息日、工作超時、沒有加班補貼更是家常便飯,比比皆是。
3、對農民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簽訂合同情況的調查發現,由于政府部門加大了建筑行業、加工制造業等農民工相對比較集中的企業的監督管理,現在簽訂勞動合同、臨時雇傭合同的比例大大提高了。但還是有不簽合同的情況,往往出現在打短工、由熟人介紹工作、以及在無照經營的個體經營加工戶打工的農民工身上。有的是因為不知道有訂合同這回事,有的是根本不把簽合同當回事,還有的則是因為老板根本不理會這種要求。而且,即使有簽訂合同,也往往是企業指定的,存在大量不合理、不合法的霸王條款,明顯不利于保護農民工權益。
(二)民工的工資狀況。
1、農民工工作報酬的計酬方式主要為計件制和計時制,計時制有按小時和按日兩種。
2、農民工的平均月工資按工作的強度、技術要求、個人能力等有較大差別,從800元到3000元不等。但是一般都沒有獎金、公積金、社會福利、醫療保險。
3、薪資的發放有三種情況:打短工的一般是在完工以后一次性發放,不過可以預支一些作為生活費;建筑行業一般分為兩部分,每月發放一部分生活費,年末或工程結束時再發放另一部分;工廠以及服務業一般按月發放,但會扣留一定的保證金。
1、出現工資拖欠的比例不高,而且多為無照經營的個體經營加工戶、黑工頭等不正規的雇主。工廠、工地往往會因為資金沒有到位而出現短時間拖欠工資,但都能很快補發。
2、老板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原因,主要有技術上的和道德上的兩方面:技術上的原因有上家匯款遲延導致資金不能及時到位、企業經營不善導致資金周轉困難等;道德上的原因比較復雜,有的是工頭卷款逃跑、有的是老板無視農民工的權利而肆意侵害其利益。
3、農民工在遇到長時間老板拖欠工資時,所采取的手段五花八門,包括直接向老板抗議、請工會之類的組織進行調解、向新聞媒體曝光、找政府部門投訴、求助于司法、仲裁等,其中,比較極端的有“跳樓秀”、綁架老板、報復包工頭等,但一般很少會有人選擇這種方式。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農民工選擇向政府部門投訴,因為一旦發生拖欠,向老板抗議或進行調解很少有實際效果,申請仲裁和訴諸于司法對農民工來說都成本太高,要上媒體又需要事情具有一定的新聞性,而找政府部門不但成本較低且成功幾率也比較高。
4、各地方政府都有勞動與社會保障局,并設有監察大隊(糾察大隊)專門處理這類案件,以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基本權益,減少侵害的發生。從調查來看,各地政府部門都能比較及時有效地處理問題,一經調查認定,堅決追討回欠款,案件成功解決的幾率在98%以上,而且對違規單位有處罰、教育等手段。為了減少事件的發生政府還有日常的巡查,主動進行監察工作,平時也經常展開針對性的宣傳教育。
三、調查得出的結論。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各地離鄉務工3個月以上的農民有近1.4億人。他們承擔了城市中大部分城市人不愿干的累活、臟活,卻只拿著微薄的工資,過著艱難的生活,而且還時常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農民工的工資報酬相比與他們工作的強度是很低,這僅僅是農民工收入問題的一個方面,但有時就連這微薄的工資農民工也難以得到兌現!
通過對四個地方的實地調查,我們發現,由于政府近年來的大力整治與監管,農民工遭受欠薪和被迫討薪問題已經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遇到欠薪的主要是沒有合同規范以及雇主為不法經營或經營混亂的農民工。但是,農民工在其他應享有的基本待遇上仍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即使與用人單位之間簽訂了勞動合同,也對其中明顯不合理、不合法、差別對待的霸王條款無可奈何。他們已經普遍習慣了沒有社會保險、醫療保險,沒有休息日和假期,長期的超時工作卻沒有加班補貼的不公平待遇。如今背井離鄉的農民工已成為城市最大的弱勢群體!他們的生存現狀,與他們做出的貢獻形成巨大反差。如果放任這種不公正持續下去,致使農民工不滿情緒上升,是大大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的。
農民工之所以會受到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從其自身的來講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農民工缺乏法律知識和維權意識,受到侵害也不會維護自己利益,使侵害他們權利的人和準備侵害他們利益的人有恃無恐、趁虛而入;第二、農民工缺乏能夠維護自己權力的組織,農民工在維護自身權益的過程中身單力薄,處于劣勢地位。
由于經濟狀況、地理條件等原因,農民工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術,法律意識普遍淡薄。而且,由于來城市打工的農民來自五湖四海,從事的職業五花八門,沒有一個有力、團結的組織來保護他們的權益。所以,使得農民工始終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他們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但實際上卻沒有最基本的國民待遇,依然被排除在城市各類保障體系之外。他們從事條件最差、負荷最重的體力勞動,而用工單位卻不愿投入更多成本給予改善。
我們認為,社會在得到農民工如此多的給予之后,理應付出對等的回報,給予他們更多實際的關愛和幫助。首先,就應該切實按照《勞動法》的有關規定,讓他們享有法律所賦予公民的權利,對于侵害其勞動權利的個人與單位,進行有效的懲處,切實保障每個公民的權利。
四、我們的總結:好政策還須落到實處。
春節已經過去兩個多月了,新舊農民工也早已進城務工,開始了又一年的辛勞。有關農民、農民工的問題也開始擺到我們的面前了。國家一直以來都很重視民工問題,今年的“一號文件”又強調了多項關于農民工的問題。在這個文件中,提出了很多對農民對城市民工有利的政策,例如稅收改革、科技投入、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等等。
我們認為,要解決農民工問題,就要保證“一號文件”的政策落到實處,真正幫助農民、農民工提高生活水平,切不可流于形式。要在農村里解決好“三農”問題,改革各種制度,讓留在農村里務農的農民的生活慢慢改善。而對進城務工的農民,首先要解決好城內市民的觀念,給予他們認同,讓他們在城里也能找到“歸屬感”;其次就必須真正做到改善農民工在城里的就業、保險、子女教育等的問題。
相信要是這樣雙管齊下,一定能讓農民無論選擇留在農村還是闖蕩城市,都能有基本的保障,這樣才會有利于我們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和國家的長遠發展。黨的執政,切不可只重視浮于表面的喊口號,出臺一些形象工程性質的政策,而應重視讓農民朋友這一基礎地位階層的生活得到切實保障,提高他們的地位,通過宣傳改變大家的觀念,共同關心這一龐大的弱勢全體。
[1]伍澤平.破解“三農”問題的思考[j].達州新論,2006,(02).[2]李慧.關于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考[j].新疆職業技術教育,2008,(03).[3]葛志華.轉型之痛“三農”問題的由來與終結[j].江??v橫,2007,(03).[4]解決“三農”問題的神來之筆——如何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j].江??v橫,2006,(05).[5]孫春明.“三農”問題與城市化進程[j].武漢建設,2008,(04).[6]劉濤.“三農問題”的困境及其對策[j].商業經濟,2009,(02).[7]陰月靈.現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9,(06).[8]寇麗.對我國的“三農”問題的解析[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1).[9]譚凌宇.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路徑[j].文史博覽(理論),2009,(02).[10]張西茹.“三農”問題要發展需要職業教育做支撐[j].西北職教,2006,(10).
。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問題已經成為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農民工的子女們,無論是那些留在家鄉農村、還是隨父母進入城市的孩子們,他們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安全環境等很多問題都亟待關注,他們是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最需要關愛的特殊少年兒童群體之一。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要“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本次對于農民工子女的調查報告主要是通過調查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現狀在學習方面的需求為社會對他們進行幫助提供一定的依據。
二、調查方法及對象。
由參考志愿者們使用封閉式調查問卷、個人訪談、小組訪談方式對家鄉周邊小學的農民工子弟進行抽樣選擇50名農民工子弟進行調查分析。
三、調查結果分析。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圍繞解決“三農”問題和增加農民收入,加之城市勞動力的缺乏,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隨之而來的人口遷移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日趨突出。
1.心理問題突出。文化背景各異、學習方式不同農民工子女心理發展不平。因此,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
2.安全無法保障。流動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穩定工作變動導致了居住場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動人口出于經濟上的考慮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環境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導致學生的出行安全無法保障。
3.教學內容相異。一般來說農民工子女大多是從偏遠農村的學校轉入學校。他們的文化基礎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不同的教學進度、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不同的學習環境導致流動兒童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現了不能適應的現象。
4.家長思想觀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上的幫助對學生適應性有顯著影響。調查表明大多數家長對其子女的教育還是非常關注的但是由于各種客觀原因,家長不能對子女的學習進行有效的輔導。
定和長遠發展因此全社會應一起來關注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讓所有的農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藍天下一起成長。
1.加大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要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改善現有的教育基礎設施,提高農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能讓教育人才安心在農村工作,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長遠的`解決農民工的問題。
2建立民工子女學校:從師資力量,軟硬件設備,教學能力和質量,學費征收,伙食和住宿等學校條件上,從對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優秀人格的培養上來講,政府更多更好的建立打工子女學校對于民工子女都是最適宜的也是最有益選擇。
3.制度創新問題:我們當務之急,是有質量的教育公平。我們最重要的還是要經濟制度的改革,要消滅城鄉兩元制度,這個制度不改革,經濟不發展,城鄉的差異造成了農民工子女教育永遠解決不了,為什么農民要進城,就是因為經濟水平的差異,經濟制度的差異,是一個長期的問題。
(四)作為大學生,我們的行動。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要努力回饋社會,造福社會,因此,我們應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參與到關愛農民工子弟的行動中來。比如可以積極的參加由我校青年志愿者中心的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行動,堅持從學業輔導、親情陪伴、感受城市、自護教育、愛心捐贈等多種志愿服務,以這些行動為載體,將關愛傳達到農民工子女。
四、調查結語。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我們希望以此次調查研究活動的資料和結論為基礎,向社會大眾傳達關愛社會弱勢群體的理念,喚起全社會人士對此問題的重視,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關愛農民工子弟的隊伍中來,給與他們一些學習上的幫助,更好的關心農民工子女的問題,使他們能夠盡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來,能夠真正快快樂樂地學習、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淺談提高農村家庭教育的對策》遼寧行政學院學報,馬麗麗。
近年來,農民工問題一直都是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作為一名土木工程系的大學生,我對這個問題一直都很關注。正好借著這次在寒假往返的列車上近100個小時的時間里,接觸了很多民工,在與他們的談話中,我進一步了解到他們的不易與艱辛!
(—)拖欠民工工資問題:許多民工一年的辛苦錢打了水漂,家里的生活沒了著落。據調查,拖欠民工工資大多發生在建筑工地。在建筑攻打的民工勞動強度大,勞動和生活條件差。而建筑工程又流動性比較大,有關部門管理相對困難,許多民工工資被拖欠和克扣。這個問題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民工背井離鄉,常年在外賣苦力,掙的是“血汗錢“和”活命錢“,拖欠民工工資,無論從法律上還是從道義上講,都是極其惡劣的行為。廣大農民工對建筑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沒有他們的付出,取得今天的建設成果是不可想象的,我想,拖欠農民工工資,不管什么原因都不應該,尤其是一些包工頭惡意拖欠,行為特別惡劣,令人氣憤。
是什么原因造成拖欠民工工資的事件屢見不鮮呢?據調查,拖欠民工工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建筑市場不規范。有的建筑隊為了攬工程墊姿施工;而墊姿款也有可能是貸款來的,一旦發生資金短缺,很容易拖欠勞動者工資,損害民工權益。有的工程層層轉包,加上監管不利,很容易發生“包工頭“卷款逃逸,讓辛辛苦苦一年的民工們血本無歸。
我認為,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要“標本兼治“,要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手段綜合治理,一是布置各地認真清查,對查出或被投訴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單位,要責令其及時補發。對據不補發的,要與有關部門一起幫助農民工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二是對嚴重拖欠農民工工姿的施工企業,依法給予制裁和懲處,作為不良記入企業信用擋案;性質惡劣的資質年檢時按不合格處理,按低一級資質認定,三是因建筑單位拖欠企業工程款導致拖欠工資的,要會同有關部門追究建設單位責任。房地產項目資金不到位的,堅決不予辦理施工許可;防地產企業施欠工程款導致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不準許其新開發項目,并在資質年鑒中予以處理。四是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將制定建筑用戶合同示范文本,在合同中對付款期限,拖延付款的責任做出明確規定,將農民權益寫在條款上,對他們進行實實在在的保護。
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過我對著方面的查詢與調查,總結出以下四點主要原因。
1、現有法律對侵權者處罰太輕。
調查中我發現一個怪現象,企業用人單位老板有意和民工不簽合同,以便侵害民工權益在發生傷殘賠償是推脫責任逃避法律制裁,有些用人單位即便簽了合同,大都是一企業老板自身利益為重,不考慮民工權益的霸權合同,民工一旦提出簽訂合同按法律享受權益時,往往遭到解雇開除。在我國人多崗少就業嚴峻的情況下,民工為了生存生活只能忍辱負重,任人宰割,民工給筆者算了一筆帳令人吃驚,按法律用人單位每年最少克扣侵占民工工資在5000元以上,有些老板動用暴力等手段撒賴或卷款一跑,民工一年辛辛苦苦的血汗錢就付之東流,連吃飯回家成問題。一位民工以他600來人的單位為例,企業通過罰款不給加班費,結帳克扣壓低工資等非法手段,一年僅侵占民工工資福利一項竟達四五百萬元,觸目驚心,不敢想象。而這些老板如此聚斂財富,到處揮金如土,橫行霸道卻無一人因此獲罪判邢豈能不肆無忌憚。
2、擺補正民工權益保障的'位置。
在一些地方,保護民工權益還停留在口頭上,只喊口號,不見行動,如有行動也是雷聲大,雨點校制訂政策文件時如同兒戲,政治口號滿篇,只字不見硬措施,強手段。前段時間新聞媒體對北京某執法部門落實每月按時不足額給民工發工資時,出臺這樣條款“用人單位每月保證300元工資,如有困難的單位可逐步落實“,這種摸棱兩可,愚弄民眾的文件進行了有力地批評就是典范一例。我們不明白,出臺這樣的單位領導為何對用人單位那么地曖昧,處處考慮周到,就連每月足額發工資的法規于不顧大打其折扣,讓只發300元,還是有困難可逐步落實。相反,對民工竟是那么的冷漠,苛刻。他們不會不知道民工這點血汗錢是一家人賴以為生的救命錢,按時沒有他民工家里的老人、妻子、孩子就要挨額,無法生活。當企業用人單位發生侵害民工權益和特大惡性事件是,有部門追究,有寫領導竟以影響投資環境,安定團結冠冕堂皇的理由進行袒護,壓制處理??蓮膩頉]有任何部門,任何領導以為自己為虎作倀,才是真正影響社會安定團結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3、勞務市場監管不力。
目前全國勞動力市場而言,企業老板,用人單位私招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職業更是魚目混雜,坑蒙拐騙,泛濫成災,發生侵權后無人過問;而拿著納稅人工資的當地政府,勞動監督部門連自己管轄內有多少用人單位,多少在業人員都搞不清楚。執法擺出一副官僚衙門作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民高了相互推委,久拖不決。按說一個地區拖欠民工工資,侵權事件,惡性流血時間頻繁發生,當地政府,勞動部門負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責任,可至今沒有人和部門因此受到處罰。如此執法,如此監管全國拖欠民工工資達千億元之后就不足為怪了。
4、受害民工投訴艱難。
民工遭受侵權后,按說解決途徑很多,可向勞動監察,政府,信訪,勞動仲裁,法院等執法部門投訴得到解決,可事實上民工投訴極其艱難。因國情人多崗少就業嚴峻,民工要求用人單位簽定合同往往遭解雇,開除。這樣的法律,這樣的公道,久而久之民工不再相信法律、相信公道,有冤大都自人倒霉。
針對以上兩個問題,如何解決拖欠民工工資的問題和切實保障民工權益,我將談一談自己的觀點。
兩千多年來,農民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弱勢群體。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這二十多年,農民的弱勢群體地位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農民階層開始迅速分化和遷徙。最具有社會學意義的現象是,農民工以鄉鎮企業為跳板異軍突起,義無反顧、勢不可擋、堅忍不拔地行走在城鄉之間,并以工人階級后備軍和城市居民預備隊的姿態,執著而耐心地等待著社會的認可。這是有史以來中國農民最偉大的“鳳凰涅般木”,是中國產業工人劃時代的整體性更新。正是在這種認識和感悟的驅使下,農民工問題成為我重點研究的一個課題。
筆者到四川、浙江等地對農民工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偟母杏X是,農民工已經成為一個數量巨大、結構復雜、不斷擴張的新生群體。
四川的情況從一個側面充分說明了農民工數量的巨大。一份詳細材料表明,2004年四川有1490萬農民外出務工,比上年增長740萬人;舉家外出務工的農戶達到200萬戶,占全省農戶的10%;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勞務收入達576億元,比上年增長25.2%。對于這幾組數據,可以作三點簡單的分析:首先,1490萬農民工大軍,正巧與北京市總人口相等,意味著四川有30%以上(江西、福建高達4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躍出農門”,這個數字相當一個中等國家的總人口。其次,200萬個農戶舉家遷往城鎮,說明了他們告別農村的決心和勇氣,也提醒我們這已經不單純是勞動力的轉移,而且還是人口以戶為單位的群體大遷徙。第三,576億元的農民工勞務收入,大大超過了全省地方性財政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已超過50%,這標志著農民工勞務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不僅如此,四川2005年上半年的情況更讓我們關注。截至6月份,全省有1537.36萬農民外出務工,同比增加333.06萬人;實現勞務收入375.58億元,同比增加61億元。四川這種動態性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國民工潮發展的強勁勢頭,數量的增長和效益的提高都是歷史上不多見的。
一般認為,決定農民工涌向城市有兩個變量:一是城鄉收入的差距;二是城市對農民工的需求。相當長的時間里,這兩個變量在我國都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政策環境和體制環境寬松,農民工的流量就會加大,反之就會減少。那么,全國農民工到底有多少呢?目前,還缺少這方面的準確數字,在統計概念上也沒有明確的界定。但有兩個數字可以參考。一是鄉鎮企業的就業人數,二是農村勞動力到鄉以外的就業人數。據有關統計和調查分析,2004年,前者為1.38億,后者為1.02億,兩者相加為2.4億。但這兩個數據有交叉重合,鄉鎮企業就業人數中有一些不是農民工,農村勞動力到鄉以外就業人數又不包括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此外,有些鄉鎮企業改制后就不納入鄉鎮企業就業人數的統計范圍,但一線工人仍然以農民工為主體。除上面兩個數據外,還有些相關的數據可以說明農民工群體之宏大。比如,2004年全國春運客運量達18.9億人次,比10年前增長6.7億人次。農民工一般占春運客流的60%以上。綜合各方面因素保守地進行推算,目前我國農民工大概超過1.8億。當然,也有專家估計,我國農民工數量在2億左右。
這些年來,農民工的階層定位并沒有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人們都習慣于把農民工與農民相提并論,似乎農民工與農民沒有什么區別。是的,盡管中國的農民工已經有多年的坎坷歷史,但由于二元體制和二元社會的障礙,農民工一直作為農民的一部分,與農民、與農村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農民工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農民,他們正在迅速從農民階層中分離出來,逐步成長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
據了解,在浙江,一些進城10多年的農民工,現在都成了企業的中層干部,名副其實的高級“白領”。他們在城里建功立業、娶妻生子,但其身份還是農民,家里還有1畝或者幾分地。這些“白領”農民工說,“我們永遠也不會回到農村了,家鄉的地已經不知道誰在種。自己這一代改變不了農民的身份,下一代一定要改變!”調研中,我深感一些農民工無論是職業還是觀念,都已經不是農民,甚至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工了。他們不但是現代產業工人,其中優秀分子還是現代企業的管理者和高級技工。據浙江有關部門抽樣調查,在農民工的工作崗位中,技術人員占14.8%,中層管理人員占10.1%。這個比例說明,農民工自身素質和在企業中的地位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除了身份和名分之外,與“農民”這個概念越來越遠了。
2004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農民工已經是產業工人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判斷非常正確,意義重大。目前,全國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農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業占68%,建筑業占80%;在全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占52%;城市建筑、環保、家政、餐飲服務人員90%都是農民工。也就是說,農民工正在迅速地從農民中分離出來,頑強地融入產業工人階層,并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部分。當然,這種分離和融入還處于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渡期,由于打破城鄉分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相當長的時間里農民工的農民“血統”還會延續下去。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有充分理由證明,農民工作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具有獨特的經濟需求和政治訴求。雖然農民工的“根”還在農村,但是他們正像“涅般木”中脫胎換骨的“鳳凰”,此時此刻最需要社會給他們一對展翅高飛的雙翼。也就是說,農民工的經濟需求和政治訴求應該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乃至得到應有的滿足。
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年來農民工一直作為邊緣化的特殊群體工作和生活著,他們的基本權利和合法權益沒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保障,許多農民工的生存境況令人堪憂。從一定意義上說,農民工既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又是身份社會的受害者。他們生存境況的主要問題是:(一)作為“廉價勞動力”,工資水平低,拖欠時有發生。在用工企業的概念中,農民工與廉價勞動力劃等號。農民工工資水平很低,同工不同酬,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就業現象。據有關部門統計,2004年我國農民工年均收入8000元左右,而城鎮工人年均收入15000元左右,相差近1倍。浙江省有關部門調查顯示,7.5%農民工的月工資在600元以下,達不到最低工資標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許多企業長期以來把壓低農民工工資作為降低企業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主要手段。有的企業主直言不諱地向我們抱怨,“如果提高農民工工資,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競爭優勢將不存在”。即便是很低水平的工資,企業還是想方設法拖欠。這在建筑行業是普遍存在,在其他行業也屢禁不止。去年以來,盡管清欠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由于維護農民工權益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據四川有關部門問卷調查,35.15%的農民工認為按月取得工資有點難,18.87%的農民工則認為很難??磥硪恍┑胤竭€有50%左右的農民工難以按月拿到應得的工資。
(二)作為“超時勞動力”,工作時間極長,超負荷從事繁重工作。涉及工資和工時問題,農民工不得不跳進計件工資和加班加點的陷阱。比如,浙江79.7%的農民工月平均工資在800元以上,聽起來不算太低。但是,這絕不是一周工作5天、一天工作8小時的勞動報酬。筆者在浙江一個擁有5000多名農民工的大型民營企業調研發現,農民工每月只有一天休息,每天工作10個小時。由于實行計件工資,農民工要多掙錢就必須延長工作時間。假如按《勞動法》規定的工作時間干活,拿到的計件工作肯定達不到最低工資標準,甚至吃飯都不夠。就是在這個企業的食堂里,筆者看到一位農民工正在吃一碗稀飯和一盤土豆片。筆者問他,“花多少錢?”他說,“一元錢”。筆者接著問,“一月工資多少?”他說,“620元,但加班也完不成定額”。一些中小企業里農民工的高工時、超負荷問題就更為嚴重。比如,浙江省海鹽縣某制衣公司的農民工陳飛向信訪部門投訴,他們一天要工作12小時,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也沒有加班工資。平均月工作時間322小時,比有關規定超出155小時。公司為應付勞動部門檢查,還特別制作兩份工資表。四川省總工會的一個調研材料反映,某服裝有限公司農民工的日工作時間高達13—17小時,一周5天加班,超出了生理極限。
(三)作為“高危勞動力”,社會保障缺失,各種安全事故頻發。四川是農民工的主要輸出地,浙江是農民工的主要輸入地。調查中我們感覺到,無論是輸出地還是輸入地,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都嚴重滯后,絕大部分農民工是在保障缺失的情況下從事相當艱苦、甚至高度危險的工作,工傷、醫療、失業、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很低。據四川有關部門調查統計分析,在縣以上企業就業的農民工,僅有3.41%參加工傷保險,0.84%參加醫療保險,0.83%參加失業保險,2.99%參加養老保險。該省南充市南坪區的私營企業參加養老保險的只有39人,其中農民工寥寥無幾。農民工參保率如此之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相當多的企業想方設法逃避參保,以降低企業成本;農民工參保的“門檻”過高,多數農民工想參保但力不從心;現行的社會保險制度是為城鎮職工設計的,農民工流動性大,個人賬戶轉移無法銜接。尤為嚴重的`是,農民工是工傷工亡的高危人群。一些地方農民工的生產生活條件非常惡劣,有的企業設備陳舊,管理粗放,不投入基本的安全裝備,農民工加班加點疲勞過度,導致安全事故頻繁發生。四川有問卷調查顯示,62.2%的農民工沒有勞動保護用品,57.75%的農民工沒有經過安全生產培訓,9.3%的農民工發生過一次工傷事故,4.23%的農民工發生過兩次工傷事故。有的小企業、小作坊,化學用品管理混亂,生產、生活、倉庫“三合一”,農民工直接接觸有毒有害物品和氣體,職業病發病率很高。一方面農民工極易患職業病,工傷事故嚴重;另一方面農民工發生職業病和工傷事故后,很難得到合理的賠償,農民工把傷、殘、病帶回家鄉,社會矛盾由城市轉嫁到了農村。
我國進入新世紀以來,“三農”問題已經衍生為“四農”問題,那就是農業、農民、農村問題加上農民工問題。
為什么把農民工問題單獨列出來?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回答其的重要性。
(一)農民工問題關系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我國農村現在是一家一戶承包土地經營,全國18.37億畝耕地,人均1.41畝,2.49億農戶戶均7.3畝,耕地塊數5.8塊。數以億計農戶的土地微小規模經營,汪洋大海的傳統小農經濟,要想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非常困難。農民工現象與這種狀況密切相關,他們外出打工是不得已而為之,是對傳統農業、小農經濟、落后農村的“突圍”。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民工問題實際上是“三農”問題的一個關鍵性瓶頸。因為解決“三農”問題,歸根到底是要減少農民,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才能繁榮農村,才能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如何減少農民?通過什么渠道減少農民?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切實保護農民工權益,及時轉換農民工身份,無疑是一條最重要、最根本的渠道。目前,我國有4.9億農村勞動力,除了已經轉移出來的勞動力,起碼還有1.5億有待轉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破解“三農”問題就必須抓住農民工這個關鍵要素,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在新的領域中實現新的突破。實踐已經證明,只有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民外出務工,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和城市轉移,科學有序地減少農民,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及時有效地解決農民工問題,就會開辟“三農”工作新天地。
(二)農民工問題關系到工業化、城鎮化和“以工補農、以城促鄉”。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時期,面臨一系列新情況。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實現“以工補農、以城促鄉”,縮小城鄉差距,農民工是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軍。許多人已經認識到,農民工問題解決好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步伐就會大大加快,一些難點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換一個角度說,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繞不過農民工這道“坎”?,F在人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工業怎樣反哺農業?城市怎樣支持農村?我通過農民工專題調查得出的結論是,以近2億農民工為“反哺”與“支持”的橋梁和紐帶,緊密工農關系,疏通城鄉血脈。比如,四川省今年上半年農民工的勞務收入經銀行和郵局匯回農村287.4億元(不含卡匯等取到),凈增134億元,增長88.%。這些勞務收入是農民工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的“反哺”和“支持”,不需要任何中間環節、不需要政府投資和企業贊助,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實效最強。過去的歲月里,農民工為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非凡貢獻;未來的年代中,農民工還將成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要載體。
(三)農民工問題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非常及時,非常重要。在制約和諧社會建設的諸多矛盾中,農民工問題最為復雜。特別是一些地方及企業對外來務工人員的不平等待遇,使農民工與企業主的勞資關系緊張,與城市居民的關系不融洽,與社會管理不和諧,有的地方農民工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廣大農民工雖然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但在城市仍處于邊緣化的狀態,難以融入城市生活。尤其在就業環境差的地方和勞資矛盾尖銳的企業,農民工的逆反心理和苦悶情緒很強烈,農民工高傷亡率、高犯罪率等社會問題突出。比如,南方某地級市每年有1萬名農民工因公致殘,有近5000名農民工因交通事故傷亡;流動人口犯罪率占犯罪總數的97%。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農民工與城市的和諧相處,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
我國的農民工現象持續多年,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農民工已經滲透到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不僅是一個重大社會現實問題,還是一個重大政治理論問題。在實踐中,我們對農民工現象的認識不斷深化,理論層面的探討也取得了一些成果?,F在看來,有必要把農民工問題提升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實踐和理論的高度,來加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特別是“兩個趨向”重要判斷的提出和“以工補農、以城促鄉”方略的確立,使農民工的就業條件和生存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社會對農民工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地方也創造出一些很有成效的經驗。目前,無論是宏觀的政策導向,還是微觀的企業環境,統籌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這里提出幾條建議:(一)構建城鄉一體化就業體系。農民工問題實質是就業問題。要樹立就業優先的原則,徹底改變重城鎮、輕農村,重市民、輕農民的就業觀念和相關政策,把農業內部、農村區域和農民進城就業一并納入國家就業計劃,分類實施。近期的重點應該是,把解決好農民工就業問題作為構建城鄉一體化就業體系的突破口,制定政策法規,明確工作措施,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
(二)健全農民工權益保障制度。權益保障缺失是農民工問題的癥結所在。在全社會,要樹立權利面前人人平等、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城鄉之間人人平等的理念。進一步清理和廢止對農民工的各項歧視和限制政策,堅決制止向農民工的收費和變相收費。在認真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應當盡快出臺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重點解決農民工工傷、醫療、失業、養老四大保險缺失的問題。與此同時,著手組織起草關于農民工權益的法規。依法保護農民工權益是治本之策。
(三)強化農民工輸出地和輸入地培訓。對農民工的培訓,實際上是要造就新一代產業工人,其意義非常重大。農民工輸出地要抓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前的基本技能培訓,主要措施是擴大“陽光工程”的實施規模,提高補貼標準,試行農民工“培訓券”,使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在轉移之前得到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培訓。農民工輸入地要抓好轉移后的農民工專業技能培訓工作,特別要充分發揮用工企業培訓農民工的積極性,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支持。
(四)穩妥解決農民工戶籍問題。建國以來長期實行的戶籍制度,客觀上起到了城鄉分割的作用。改革現行戶籍制度勢在必行。但是假如簡單地將農民工由農民身份變為市民身份,其弊端可能會產生新的社會問題。解決農民工的戶籍問題,還是要從統籌城鄉發展全局的高度作出新的制度安排,一要降低城市戶口的“含金量”,二要弱化農村人口遷徙的“尋租”動機,三要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這些方面的工作都要注意節奏和配套,不能操之過急或單獨行動。
(五)改進對農民工的管理和服務。農民進城的“門檻”低了,農民工管理和服務的任務就更重了。目前,全國還沒有一個統籌農民工管理和服務的部門,部門之間既有“各管一段”互不銜接的問題,又有“共管一段”責任不清的問題。應該從自上而下理順農民工工作的關系,農業部應在有關司局盡快設立(加掛)“全國農民外出務工協調工作辦公室”,負責制定全國農民工就業規劃、農民工工作政策措施、統計農民工數量、疏導農民工流向、農民工培訓等。農民工較多的大中城市也要設立相應的農民工管理與服務機構,切實維護權益,具體指導就業,協調管理事務,提供社會服務。
我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和支持,有各地方、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和緊密配合,中國農民工———生命力和創造力極強的“鳳凰”,一定能夠展翅翱翔,鵬程萬里!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鞭r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不僅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問題,更是直接影響我國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問題,改善民生必須高度重視農民工子女的上學問題。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進城農民工的數量將近2億,有多達1400萬的隨遷子女,然而,由于受到國家政策、社會現狀、農民工家庭的自身因素等的制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令人堪憂。這不僅影響到農民工子女自身的身心發展和未來,而且亦影響到教育公平的實現,也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趨勢相背離,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這個龐大群體的受教育權,成為人們關注的現實難題。針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在現有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教育機會不公平,異地入學困難。由于我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子女,盡管國家多次出臺相關政策但是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仍不能有效的解決,城市中的公辦中小學仍以各種理由拒收農民工子女。
2.教育資源有限,教學質量堪憂。盡管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要求公辦學校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但是由于名額限制,費用較高等原因大部分農民工為其子女選擇學費低廉,對籍、戶口要求不嚴的民工子弟學校就讀,和普通的公立學校相比,子弟學校大多受辦學經費的限制,辦學條件較差,校園設備設施簡陋,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式、方法落后,教師專業化和經驗略顯不足,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嚴重影響了學齡兒童的義務教育水平。
3.家庭教育缺失,失學問題嚴重。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分析,在全國適齡流動兒童中,"未上過學"者所占比例為4.0%,上過學后又輟學的比例為0.8%。二者相加,全國適齡流動兒童中未按要求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為4.8%,高于全國兒童的相應比例(3.3%)。另據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和中國兒童中心單位對北京、深圳、武漢、成都等九個大城市流動兒童教育情況的調查;流動兒童失學率仍然較高,達到9.3%,近200萬游蕩在城市街頭;還有近50%的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已經入學兒童有20%因家庭經濟困難,難以維持學業。同時,由于父母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對子女的教育不夠重視,導致一系列問題,如子女學習散漫,對學習不感興趣,成績較差。
4.缺乏交流,心理問題日益嚴重。由于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話語體系等方面的城鄉差別,使農民工子女極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同時他們缺乏跟父母、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很容易產生孤獨、封閉、心理不平衡、戒備心較強、人際關系緊張等心理問題;此外,由于其父母的工作流動性大,導致他們經常缺課,因此大多成績不理想,使他們普遍感到自卑、自閉、對自我的評價偏低。
“教育是民生之基”。未來的經濟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現階段對教育的投資上,教育是支撐未來發展的保障。如果不能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未來必將產生大批低技能勞動者,將影響社會的和諧及制約經濟的發展。
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制體系。國家應從法律的角度,盡快明確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權利,明確規定他們的平等教育權。使各級政府、教育等機構在處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時,可以有法可依;農民工家庭和子女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時,也可以有明確的法律憑證。
2.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資金,加大對子弟學校的投資力度,為農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公共教育環境。
3.農民工家庭自身應加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強化農民工送子女入學的觀念。政府要向農民工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使他們認識到將孩子送進學校接受教育是他們的義務。
4.學校、教師應給予農民工子女更多關注,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加以合理的疏導,讓學生盡快適應新的生活,投入到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習中來。
在我國城鄉之間,每一天流動著上億農民,農民工已經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這些農民工的身后,有著數千萬未成年的子女。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鄉之間的特殊群體,他們的教育問題也是這些流動農民的心頭之痛。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是當前農村和城市義務教育中的難點之一。農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也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并著力解決的問題。并且隨著市場化、工業化及城市化的發展,我國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農業轉到非農業,從農村轉到城鎮,流動農民及農民工子女的數量將不斷增加。農民工子女是一個數量龐大且不斷增加的群體,其權益保護不容忽視。我們對長沙市馬王堆等中學部分農民工子女及其家長展開了問卷調查,學生年齡段為13d16歲。
不愿意。
盡管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度都充分思考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盡管許多城市的主管部門都在承諾著手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但實際上都收效甚微。農民工子女教育困難的原因究竟在深層次的體制矛盾上體此刻哪些方面,我們的看法是:
首先,許多地方在計算經濟發展總量或列舉政績的時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為基數。如果增加了農民工的子女教育,既要增加財政投入的支出,還要拉低已經被人為高估的教育水準,影響到部門的政績和形象。因此,當地主管部門只得采取排斥和關掉的辦法,以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
其次,出于對農民工進城數量增加的擔憂。近年來,人們已經逐步習慣于單身農民工在城里就業。因為他們只帶給廉價勞動,來去自由,由于沒有子女和家庭的負擔。但是一旦要把解決農民工的子女教育問題作為城市政府務必要解決的日常工作,直接導致的現象就是,農民工家庭的整體進入。那么城市政府要解決的就不僅僅僅是教育問題,還要涉及到他們的住房問題、社會保障問題以及就業問題,甚至對于城鎮公共設施供給的壓力。
第三,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也關系到我們國家城鄉分割的義務教育體制問題。盡管城鄉分割的義務教育體制在對農民的問題上存在著不公平現象,而且也需要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和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后逐步加以解決。但現實中,農民工子女離開了農村后,由于交納的教育統籌費用沒有根據民工的就業流向在地區間劃轉,而農民工就業所在地的城市財政體制在義務教育支出中并沒有包含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經費,等于在我國目前的義務教育體制中出現了一個真空地帶,實際上的受害者就是這些在城市打工就業的農民的下一代。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曾說,農民工子女教育屬于九年義務教育,享受義務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這完全貼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
那么,就上述體制矛盾上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不僅僅僅是教育部門的問題,也是全社會的問題。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各級政府站在什么樣的角度去認識農民工的子女教育問題,是否能夠從心理上把他們與城里人公平對待,并逐步從體制環節上來解決這些現實的矛盾。如何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有以下推薦:
首先,均衡配置教育資源。要正確認識農民工也是城市財富的創造者,他們在無法享受城里人各項公共福利的狀況下,以極低的成本為城市的企業帶給了超多利潤,并創造了城市的稅收,同時還在很多方面承擔各種不公平的費用。因此城市政府有職責有義務來解決農民工的子女教育問題,這是政府對于作為納稅人之一的農民工的正常的服務。政府應著力解決導致教育領域受教育權利事實上不平等的體制性問題,取消二元戶籍制度所強加的受教育界限,取消教育贊助費等其他不合理的收費制度,保證流動勞動力子女的受教育權利,并為其帶給公平的教育環境。注重義務教育公共投資的內部效益,務必建立嚴格的教師人力資源配置制度和合理的學校設置制度。
其次,是要正確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們是在以一部分農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鎮化進程的代價換取了近些年城市的快速發展。當我們看到農民工的子女超多失學,而在一部分城市卻盲目地提出教育已經現代化的口號,把超多投資用于提高城市教育的硬件設施,使城里人的后代和農民的后代文化素質的差距日益擴大。這不僅僅不貼合我國的現實國情,而且會拉大我國的城鄉差距,引發長期的社會矛盾。因此,應允許在城市里專門解決農民工子女基本教育的民辦學校存在,不能以降低城市教育水準為借口關掉這些學校,使超多農民工子女失學。對農民工子女應放寬就學準入,減少甚至取消部分入學就讀程序,暢通人員流通,尤其是加強民工子女教育引進的綠色通道,在民工子女的就學、就業等方面帶給便利條件。消除體制障礙,改善地區、城鄉關系,進一步放寬農民工子女來杭就讀的準入條件,切實做好教育、社會保障等等方面的配套措施,為民工在城務工減少后顧之憂。
再次,消除偏見,提高農民工子女學校教師的福利水平,加強義務教育師資隊伍管理和建設,提高義務教育水平。不必擔心農民工超多的涌入城市,會帶來城市的不安定。因為根據近些年對農民工的調查跟蹤,農民工的流動就業行為是完全理性的,并非盲目的。因為農民工也需要就業的穩定,個性是攜帶子女的農民工家庭。如果沒有穩定的收入和就業條件,農民工很難選取帶著妻子兒女飽受顛沛流離。他們在家鄉還有一塊土地作為他們永久的社會保障和滿足溫飽的收入條件。作為中國農民還有一個十分眷戀家園的傳統。從未來戶籍制度改革的方向上看,農民也就應享有這個國家禮貌和城市禮貌的正常權利,這是憲法賦予的權利。當然這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逐步要解決的城鄉分割體制的根本矛盾,要有一個歷史過程。
部分。教育部政策與法制建設司副司長孫霄兵認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不僅僅僅是民辦教育問題。農民工子女受教育,要由流入地政府負責首要職責。政府要把這些子女安排到公辦學校當中,與本地學生一視同仁地理解教育。在政策運用上,當地政府要采取措施用心扶持農民工子女學校,使他們的辦學條件到達規定標準,而不能采取達不到標準便取消的方式。
“我的普通話不標準,一開口說話城里的孩子就笑話我,而方言又聽不懂,很難和他們溝通所以我在學校很少開口講話”這是一名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無奈地表示。
另外,我們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4。9%的父母偶爾輔導他們的學習,而5。1%的家長從不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對于孩子在學習中無助的表現,家長調查中也同時證明,有12。5%家長表示“從來沒有”時光輔導孩子學習,而70。83%家長表示“有,但時光不是很多”,這些都會對孩子的情感與心理方面產生影響。
調查證明,有39名農民工子女,以前因父母務工地點或學校接收等方面的原因轉過學。其中轉學1次的有26人,轉學2次的有8人,轉學3次或3次以上的有5人(見圖二)。而在針對家長的問卷調查中也同時顯示,受訪農民工夫妻雙方都在外務工的占58。33%,經常更換地點租房的占37。5%。這些無疑都對孩子的學校教育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
而在我們對在學習和生活中尋求幫忙的對象狀況分析中發現,農民工子女在學習上或生活中遇到了問題,選取同學為第一傾訴對象的比例為59。18%,第二為父母,比例為37。76%,而第三則是老師,比例為3。06%。農民工子女在學習生活中有了煩惱向家人傾訴的比例并不高,而老師就更低。孩子與家長老師缺乏溝通,而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對于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
而上述問題并未引起家長重視,甚至在學校方應對這些問題也了解甚少。城市里的大部分農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質較低,也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藝術,家里也沒有營造適合孩子讀書的基本環境。這樣,就導致了孩子由于學習遇到困難而不知向誰請教的現象。我們的訪談結果證明,農民工跟孩子間溝通的話題主要是學習方面。其他各個方面的溝通都相對欠缺(見圖三)。
這一問題的產生究其原因,能夠從以下方面來看:一方面,農民工在城市工作很忙,有的家長須每一天工作12小時以上,和孩子在一齊的時光不多;另一方面他們認為孩子還小,不會有諸如情感、經濟方面的問題。很多接收農民工子女的學校也未能重視他們的心理教育。根據我們的調查數據體現,25%的農民工家長認為家庭教育較為重要,而有62。5%的農民工家長認為學校教育更為重要,12。5%的農民工家長則認為社會教育更重要。在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1名學生表示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或組織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占調查人數的31。63%,這無疑也是學校在對待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上的所存在的缺失。
種種問題,給這些到城市就學的農民工孩子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首先,被愛成了一種負擔。農民進城后,主要從事小商品買賣,有的工作較穩定,如農貿市場的業主、小吃店店主等,但還有很多的工作和收入不穩定,如各種建筑工地的民工等,他們的收入普遍比較低。辛苦務工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的“巨額”投資和急于回報的殷切期盼,像鉛一般沉重的壓在孩子們的心頭,使他們感到不安、煩躁和自責。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顯示,83。67%的農民工子女對父母在外務工抱理解的態度,認為父母為了家庭,工作很辛苦。這種理解的態度無形中對孩子們的學習也產生了不小的壓力。
第二,成績的壓力讓人窒息。由于原先的教學質量較差,新入學后教材的變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大多數農民工的.孩子學習成績較差,跟不上教學進度成了一塊壓在他們心中的石頭。
第三,盡管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學習十分努力,但由于智力、基礎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的成績常常遠低于自我的心理預期,不理想的成績是他們心頭的一座大山。
第四,自信自尊受到必須的打擊,心理變得比較敏感脆弱,長期處在緊張焦慮的狀態下,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個體社會化發展受到影響。性格上也容易產生變化。多表現為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群,攻擊性行為多、不喜歡與同伴交流,適應過程比較長。在我們的調查中也體現了這一狀況。有52。04%的農民工子女認為在從農村轉到城市學習后,曾因為心理落差或其它情緒反差造成其性格上的變化。這不僅僅給外來務工人員的心理造成了壓力,也給學校的教育帶來了困難,帶來了困擾。
第五,心理發生變化。透過對農民工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交際、身體癥狀、自我傾向等方面的調查結果證明: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城市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他們比城市孩子表現出更高的學習焦慮、孤獨傾向和自責傾向。他們渴望能得到與本地學生同等的待遇,他們在學校里常常感覺自我是一個異類,這使他們缺乏自信,產生自卑。而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41。82%的農民工孩子曾擔心從農村轉到城市后,在學校會受到城市同學的排擠。
圖四是我們在這次問卷調查中發現的另一個問題。在農民工孩子覺得父母在外務工對其成長、發展方面存在的負面影響因素中,認為家長對其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問題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占到了很大的成分,其次認為是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導致的心理問題與缺乏親情撫慰導致的生活問題,另外父母不會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以及突然應對陌生的社會有時感到孤獨等也被孩子們寫上了問卷。
農民工學生已經成為城市學校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學生群體,因此,針對他們的心理行為特征,采取相應的教育管理措施,已成為學校、教師、家庭的當務之急,務必引起高度的重視。我們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校在以下幾方面切實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的管理。
首先,學校應給與農民工子女更多的關心與愛護。由于農民工孩子來自農村,使他們與群眾中的城市學生之間存在差異,表現為交往中具有退縮、提心吊膽、沒有魄力等特點。有的孩子還是半路轉學,就更加缺少和同學們認識熟悉的過程,在活動中容易受到冷落,膽小一些的學生越是受到冷落就越不愿和同學們交流,于是惡性循環構成孤僻的性格,導致了自卑心理的構成,他們想融入到群眾之中,卻又害怕來自城市同學的冷漠。共同的處境使他們同病相憐,常常在農民工孩子內部自成“一幫”,構成一些小團伙。這些小團伙具有極強的小團體性,并和班群眾存在必須的距離,成為一個游離的群體。還有一些學生放下學校環境到社會上尋找溫暖,與社會中的無業青少年相結識,這些處于青少年期的孩子,自我控制潛力差,社會閱歷淺,認知水平低,從而導致相應的問題行為頻頻出現,也對社會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因此,學校在對待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上,就應注意減輕他們的學習壓力,多發現他們身上的其它長處,并給予足夠的表揚,幫他們提高在群眾中的地位,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并且要努力防止構成小團體,注意它們于社會上的交流,避免給社會和正常的學校教育帶來隱患。
其次,學校應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來對待農民工子女。農民工孩子的父母千辛萬苦來到城市,把子女送到城市讀書,渴望的就是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能有一個健康的發展,能像城里孩子一樣生活、學習。因此,無論是成績的差異,還是性格的不合,抑或是心理的缺陷,學校老師都要一視同仁,從內心去關心他們,并努力做好他們的心理轉化工作,在生活上給予關心和愛護,在精神上給予鼓勵和支持。
第三,學校多開展群眾活動,增強與同學間的親和力,使農民工孩子盡快“本土化”。由于農民工學生的自卑心理,不能很快的融入到群眾中去。那么學校就就應組織班級學生多開展一些群眾活動,并有意地安排這部分學生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并讓他們承擔相應的管理工作。老師還要用心地協助他們,為他們出謀劃策,讓他們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自我,為他們樹立信心。并有意安排他們與其他學生一道共進退,增強與同學間的友誼和凝聚力,也能使他們盡快與班級融為一體,適應當地的學習和生活。
第四,注重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如果開設有專門的心理課程或配備有專門的心理教師或組織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就能夠掌握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狀況,把握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因素。這對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著極大的幫忙。
第五,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加強與農民工孩子父母的聯系,是促進農民工子女盡快融入學校的一個關鍵。學校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因此,多組織農民工家長學習孩子的心理,了解教育,更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心理上的種種問題。
綜合我們從問卷調查中發現的一些現象與提出的一些淺陋的觀點看,農民工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城市人不應歧視農民工和他們的孩子。我們要認識到農民工子女應對的不單單是讀書的問題,更有如何融入城市的問題。農民工的后代,將不再是“農民工第二代”,而是城市新公民。他們能夠成為農村走出來的最有期望的一代。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問題突顯在我們面前,更讓我們深思此刻中國教育存在的一些十分嚴峻的問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是轉型期我們不得不應對的一個十分棘手的社會問題,是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成本,這個成本需要政府、全社會和農民共同來承擔。政府要把農民工問題與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合二為一,切實解決好農民工這個特殊的城市群體的問題。而教育部門就應和社會共同協起手來,辦好教育,辦好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學校應把農民工孩子的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心理教育,幫忙他們盡快且和諧融入城市。這樣不僅僅僅對于農民工及其子女,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好處。
參考文獻:
[1]雄若愚,董結琴.中國農民工問題調查報告[j].中國國情國力,,(12).。
[2]鄭杭生.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項中新.均等化:基礎、理念和制度安排[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5]百度網、中國期刊網。
作者簡介:湖南商學院法學0501班學生,組長:范芳。
指導老師:劉夢蘭向延仲聶玲。
閱讀精選(3):
農民工問題是我近幾年來非常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我在寒假做了一回農民工,并通過寒假時間,對農民工這一問題作了一些調查,因這次是和那些各年齡的勞動者密切的交談,因此結果較實際。我的家在農村,這幾年每年暑假回去,發現家鄉的人越來越少了,據了解大部份都有進城打工了,因此造成人們所說的農村就剩下“703861”這種現象。不過筆者看現在甚至“38”這一人群也所剩不多了。經常是很多戶人家就剩下老人帶著些剛學走路的小孩了。通過對那些外出打工的人群的交談,發現一普通的問題就是,大部份的農民工從進城的第一天起,就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開始打工的,農民能吃苦,肯出力,勤奮進取,任勞任怨且廉價?,F在全國各大城市,各個行業,各條戰線,都有農民工在勞動?,F在的礦山,建筑工地,真正第一線工作的80%—90%是農民工。舉凡城市里最累、最苦、最臟、最險的工作大多是農民工在默默地干。農民工的巨大貢獻,有目共睹,然而現實中還存在許多問題。農民這個特殊的群體,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我們不能不注意到農民的貢獻是在工作環境很不正常,各方面條件很不利的情況現做出來的。從五十年代后期開始,我國實行城鄉分治的管理制度。這種一國兩策的格局,至今并沒有根本改革,雖然農民進城了,在城里的二三產業工作了,但農民的戶籍仍是農業戶口,農民的身份沒有變,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出去賺錢,捎回養家糊口。然而許多農民外出打工了,但過年回來家里仍是連過年的錢也很難拿出。咎其原因,據幾個農民工說他們雖然是每天都在辛苦地勞動,但是工資卻很低,即便是省著點花也攢不到什么錢,加之許多權益得不到保障,因此也就只能是混混自已的嘴巴。通過對農村熟悉的了解,我還發現個極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家長期在外打工,其子女讀書問題很難解決,雖然政府出臺了很多措施,但卻很難落實。所以很難讓農民工的小孩進城里學習,也就只好扔在鄉下隨他們發展了,這就造成大批人沒念完初中就回家了。這樣下去,農民問題將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嚴重了。
“農民工”是個新概念,是中國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的家業勞動力轉到工廠成為工人。通常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同步的。八十年代中期,經濟體制改革擴展到城市,城里的二三產業大步發展,二三產業需要勞動力,于是“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的農民工大量涌現。據農業部、勞動社會保障部有關部門估計,二00二年離土離鄉的農民工約為九千四百六十萬。近幾年國有企業改革,結構優化,大約已有三千萬人下崗。據有關調查表明,有些企業把城鎮戶籍的職工精簡了,因工作還需要,找農民工來替補。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這些企業不僅在搞“減員增效”,而且也在搞“換員增效”。這種趨勢還在發展。農民工已經是我國工人階級的主力軍。農民工進城打工,有利于溝通城鄉關系,調整城鄉社會結構,緩解農村勞動力過剩的矛盾,增加農民收入。我國人多地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農業勞動力大量過剩。農民工進城打工,使他們有了出路,也得到一定的收入,然而我們許多不健全的體制或是以前的不夠重視,使之出現如今困攏的農民工問題。
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我想農民工問題要從根本上治。農民工問題表面看是要解決保護粗心工的合法權益,消除在就業方面的不合理限制,給予農民工應有的國民待遇等問題,其實質上是我們國家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工人階級隊伍,構建一個什么樣的社會階層結構,是建設一個城鄉一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是維持目前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的問題。
針對農民工問題,我們國家也逐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去年實施的關于解決農民工工資歷拖欠問題,這一措施見效頗明顯,為許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能高高興興地領到工資歷回家過,解決了原來那種辛辛苦苦地工作,到頭來卻領不到一分錢的現象。另外,現在很多地方都有在開展的“再就業培訓”,它為許多農民工能學到一技之長,能使他們成為有一定素質的打工仔。再看由于各地政府近年重視了解決了部分農民工的在家鄉的就業問題和國家對農村的改革,是很多的農民不用離開家鄉就能有較高的收入,使很多要外出打工的農民留了下來,導致了沿海城市的民工荒。如果還不城市還不重視農民工的權益而隨著國家對農村的重視與加大投資,將使民工荒的問題持續,并導致其經濟增長受到限制。
除這些外,我想我有些自己的建議:第一,現行的戶籍制度,是把公民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民業戶口兩類,實際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身份,既不科學,也不合理。許多問題由此發出來,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要統籌城鄉社會發展,解決三農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就是涉及到人口流動,遷徙等全局性問題,必須由國家審度勢,做出決策,在全國實行,才能解決。第二,農民工問題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逐漸形成的,已有十多年歷史,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是一項大的系統工程。這不僅涉及到上億農民工的切身利益,且關系到用工單位、用工城市有關部門和城市居民的利益,改革的難度很大。要制定一套解決這個問題的總體規劃,出臺若干政策和措施分步驟解決農民工問題??蛇x若干城市進行試點,取得經驗后,再在全國實施。在城市財富積累日益豐厚的同時,科學發展觀作為國家在新時期發展的指導思想,確立了全面、協調、和諧發展與突出社會公平的取向。換言之,是社會與政治環境發生了向前發展的變化,而農民工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也在覺醒。因此,農民工即使現在的境況較以往要好,其遭遇的不公待遇仍然會全面地充分地被暴露出來,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因此,農民工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農民工問題的嚴重化并不意味著農民工境遇不如以前,恰恰是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
下面,我將xx區社會救助和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進展情況做一簡要匯報:
20xx年11月29日,全市社會救助安全管理工作會議后,我區立即召開專題會議,及時組織區民政局、各街道辦事處成立巡查隊,開展社會救助安全管理工作。由于安排早、檢查全、督促到位、物資準備充足,截至目前,全區未發現任何流浪乞討人員凍死、凍傷及社區福利救助機構的不安全事故。
12月24日,全市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會議后,區政府立即成立了清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王玲區長親自任組長,責成區人社局牽頭,各街道辦事處密切配合,在全區范圍內深入排查農民工欠薪問題。隨后,區政府組織信訪、住建、人社、公安、法院、檢察、工商、工會及各街道辦事處召開了專題會議,對全區農民工欠薪情況進行了通報,并轉發了《關于在全市開展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專項行動的通知》(x社﹝20xx﹞298號),進一步明確了各部門承擔的相應職責,對全區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
剛才,區政府又召開常務會議,專題傳達學習昨天市政府常務會議精神,安排布置有關社會救助和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這都充分顯示和說明了區委、區政府對這兩項工作的高度重視。
(一)社會救助工作
1、關注弱勢群體,全力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大力提高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標準,城市低保標準由260元/月提高到300元/月,農村低保標準由120元/月提高到150元/月,五保集中供養由250元/月提高到350元/月,分散供養由125元/月提高到175元/月。今年以來,共為672戶城市低保對象,490戶農村低保對象,11戶五保對象,共計為2372人發放保障金1326.62萬元。另外,對因病因災造成的87戶困難戶及時給予了大病醫療救助、臨時救助。(例如:xx辦事處xx災給予救助)
2、加強社會管理,深入開展流浪乞討人員排查救助工作。區民政局、各街道辦事處積極配合,重點對商貿繁華街、城鄉結合部、立交橋下、涵洞等處實行地毯式排查登記,進行引導救助。12月5日晚與市救助站聯合行動,將流浪在輪胎廠十字口、群英橋涵洞下、太行路蜀灃苑飯店、工業路與塔南路交叉口橋頭、xx大學門口等地的5名流浪人員送到了救助站,提供了過冬食物、棉衣、棉被等救助物資,有力保障了流浪人員的生命安全。同時,區民政局還充分做好了救助物資儲備工作,隨時準備對尋親不遇、務工不著、離家出走、智障人員及老、弱、病、殘等困難人員實行保護性救助。截至目前,已救助流浪人員87名,無凍死、凍傷現象。
3、履行工作職責,做好孤兒及孤寡老人生活保障工作。對我區11家養老院的生活、安全、衛生等基礎設施及管理制度進行了深入排查。對檢查中發現的消防器材配備不足、餐廳衛生條件較差、部分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責令相關單位立即整改。對我區孤兒收養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目前,我區3名孤兒每人每月發放補助金600元,由其祖父母近親屬撫養,沒有私人收養現象。
(二)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開展情況
目前,xx區在建工地37家,存在拖欠工資問題的施工單位15家,涉及農民工1400余人,金額近20xx萬元。根據勞動保障監察管理權限規定,其中河南省金廈建筑有限公司等6家為市管范圍,涉及人員1000余人,金額978萬元,已報送市監察支隊。尚余xx旗渠等9家建筑公司屬于我區管理,目前已下達詢問通知書。
20xx年,我區共查處案件142起,對13戶單位下達了勞動保障監察限期整改指令書,對3戶單位作出行政處理決定,其中行政處罰2戶,經協調解決138起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已支付工資580.35萬元,涉及務工人員1256人。此外,我區還向社會公布了投訴舉報電話,在信訪局設立了投訴舉報接待窗口,派駐1名人員專職負責接訪,確保一旦發生因拖欠工資而引發的突發性、事件,各相關職能部門能夠第一時間快速反應,及時解決問題。
1、社會救助工作:一是個別流浪乞討人員有抵觸情緒,不愿意接受救助。二是個別被救助者在被救助后,多次自行離開。(例如:居住在塔南路與工業路交叉口的xx次送至救助站后又重返。)
2、清欠農民工工資工作:個別開發商資金鏈斷裂,不能及時發放拖欠工資。(例如:街道辦事處恩村一街南水北調安置小區開發商拖欠工程款1100萬元。目前,我區正協調開發商通過自籌、貸款等方式積極籌措資金,加快發放農民工工資。)
1、社會救助工作。一是加大宣傳力度,鼓勵街頭流浪人員自覺進站享受生活,感受黨和政府的關愛。二是加強巡查力度,動員社區志愿者和熱心群眾積極參與流浪乞討救助,并實行“零報告”制度。三是加大對流浪人員、社會福利機構和農村敬老院的巡查力度,強化暗訪回查機制,持續開展寒冬送溫暖、節日送溫暖活動,全力避免凍死凍傷,確保不發生安全事故。
2、清欠農民工工資工作。
一是充分發揮勞動監察職能,建立長期巡查機制,及時發現并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二是加強務工就業宣傳教育,增強農民工就業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提高勞動合同的簽約率,增強勞動爭議處理效率。三是加強執法力度,嚴肅處理拖欠民工工資問題。對目前已存在拖欠工資行為的9家建筑企業,如不能在規定的時限內解決拖欠問題,我們將按規定對其進行相應的行政處理和處罰,及時遞交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對涉嫌犯罪的,及時移交公安部門立案查處。
匯報完畢,不當之處敬請xx市長和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近年來部分農民外出打工,將孩子留給家中的老人或親戚代養,由于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心理問題增多,學習成績下降等方面。農民工留守子女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發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成為、家庭、社會的一個管理難題,亟待引起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本文通過調查問卷分析農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自己的意見看法及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字。
引言。
在我國城鄉之間,每天流動著上億農民,農民工已經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這些農民工的身后,有著數千萬未成年的子女。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鄉之間的特殊群體,他們的教育問題也是這些流動農民的心頭之痛。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是當前農村和城市義務教育中的難點之一。農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也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并著力解決的問題。并且隨著市場化、工業化及城市化的發展,我國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農業轉到非農業,從農村轉到城鎮,流動農民及農民工子女的數量將不斷增加。農民工子女是一個數量龐大且不斷增加的群體,其權益保護不容忽視。我們對漢中市城固縣原公鎮部分農民工子女及家長展開問卷調查,以了解農民工自己怎樣看待這些問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產生,有一個隨農民工規模不斷擴大而日漸積累的過程。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加速發展,農民工的規模更加塣大,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xx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1823萬人,隨同父母進入城市的6至14歲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達到700萬人,留守在家的兒童2200多萬。于是,農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成為城市中的熱點社會問題,市民也高度關注。
我們的調查問卷主要涉及幾個問題:農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情況;農民工子女在學校中的受教育情況;留守子女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難和阻礙;家長對學校和社會的期待等。
調查中我們發現,被調查者對于其中幾個問題的回答基本一致。幾乎所有的被調查者都認為農民工子女應該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公立學校;農民工子女相對于本地孩子存在不夠自信的心理態勢;當家長無力支付子女學費的時候學?;蛘畱o予幫助。另外,有接近90%的被調查者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非常關注,他們了解這些問題的途徑主要是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報道,以及與別人的聊天。有71%的家長認為應該讓農民工子女在現居住地上學,讓孩子留在身邊以方便照顧。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們都很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受限制,學習環境不好,經濟能力有限,溝通不夠等原因,大多數受訪者的家庭教育狀況并不理想,449%的父母偶爾輔導他們的學習,而51%的家長從不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只有11%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家庭是學習型家庭。但是,作為家長,他們也非常希望能夠幫助子女或與子女共同學習。通過對問卷的分析,我們出我國農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與父母缺乏溝通,親情缺失,心理問題突出。
“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心理上感覺被遺忘了,因此非??释玫酱笕藗兊年P注與愛護,而大人們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忽視了他們的需求,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可能就由此越來越封閉、孤僻;而另一些孩子對于這種情況可能就會采取一些極端的方法,比如故意做一些調皮搗蛋的事情,實際上他們這樣做也并非出于惡意,其目的很單純:引起大人們對他們的關愛、重視。而一旦他們出現了這種情況,大人們的反應多會是生氣,繼而可能就是打罵,而很少會想到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關愛,給他們以親情的撫慰。而孩子得不到其所需之后,可能會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來,由此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對于孩子的發展就非常不利。
二、監護不能落實。
“留守子女”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占56%;無人監護占26%;其他親戚監護占18%。隔代監護,一是心理代溝太深,祖孫難于溝通,二是祖輩過度溺愛,百依百順,三是沒有教育理念;親戚監護,日子一長,孩子或多或少有過失,只要親戚批評責備,他們之間就有可能產生心理隔閡,嚴重的甚至鬧矛盾;沒有人監護,不僅這些孩子心理沒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準主意而失誤。
三、學習壓力大。
調查發現“留守子女”的學習成績明顯偏差,成績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優秀生的10%,而差生當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監護人的文化程度偏低,不能對孩子進行及時的輔導;其次,家庭中的學習氛圍不濃,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夠重視,多采取放任的態度,認為只要孩子不調皮就好;再次,教育方法落后,家長不注意與子女的溝通,訓斥多表揚少,往往以命令職責的形式教育子女,其實簡單粗暴的方式不但難以收效甚至適得其反。
同樣,我們對造成農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諸多問題的原因也進行了分析。城市農民工在城市階層中屬于弱勢群體,對農民工子女來說,實際上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環境,農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受教育的途徑有限,公辦學校容納量有限;農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等等。
很顯然如果農民工子女繼續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話農民工這個階層與整個社會的脫節就會越來越嚴重這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廣泛力量的密切配合。了解了農民工留守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原因后,我們針對這些問題的對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政府要高度重視對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
區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工作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
二、家庭和學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對于父母來說,家庭教育的內容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上,而更應該從情感的角度去關心和愛護他們。農村學校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職權和職能范圍內,加強對留守子女的關心呵護。針對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同時,家長與學校應該加強溝通,了解他們各方面的表現。
三、整合社會資源,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開展各種形式的關愛“留守學生”工作和主題活動的宣傳活動,開展愛心募捐、義務家教、藝術培訓、心理咨詢等關愛活動,更大程度地動員社會各界支持關愛行動,動員更多的社會公眾參與關愛留守學生志愿服務活動。
營造一個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對于家庭、學校和政府來說,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應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才能使“留守兒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讓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進而使外出務工人員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郭燕聶,王永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及對策分析,中國電力教育,20xx。
3熊正財,李作紅;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之我見,20xx。
三農問題自提出日起就是一個熱的話題,它關系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是我們國家進行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小康社會。在這一背景下,利用寒假放假,我作為一名大學生回到了我們扶風縣,進行“三農”政策的再宣傳、有關“三農”的問卷調查。通過宣傳與調查,我了解了一些情況,發現了一些問題。以調查資料為基礎,結合扶風縣的具體情況,在如何解決“三農”問題上,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與措施。希望能讓我們的父老鄉親得到實惠,生活得到提高!
(一)扶風縣概況。
1.1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東部渭河流域。
西漢時此地為京官右扶風的封地,唐時借漢官名作縣名沿用至今。面積751平方千米。轄15個鄉鎮,205個行政村,22個居委會。人口44.8萬。扶風縣轄城關鎮、天度鎮、午井鎮、絳帳鎮、段家鎮、杏林鎮、召公鎮、法門鎮、南陽鎮、上宋鄉、揉谷鄉、太白鄉、黃堆鄉、建和鄉、新店鎮。耕地4.92萬公頃。耕地4.92萬公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主,油菜、芝麻、花生、辣椒、烤煙次之。是我省麥、棉主要產區之一。扶風縣是農業大縣,是國家確定的糧食生產大縣和陜西省糧食、油菜、生豬、蘋果、辣椒、秦川牛等生產基地。建成“噸糧田”10133公頃,水果總面積7333公頃,蔬菜面積1067公頃,辣椒2800公頃??h北有天然林400余畝,以山楊、櫟類為主。經濟林有蘋果、柿子、杏、核桃、梨等。種植藥材主要有白術,生地、大黃,黃芪等,野生藥材主要有防風、黃苓、蒼術、柴胡、地榆、酸棗、山楂等。大家畜有牛、馬、騾、驢?!扒卮ㄅ!?、“關中驢”廣泛分布于高原和平原鄉鎮。有野兔、錦雞等野生鳥獸10多種。工業有農機、電機、毛巾、水泥、水泵、食品加工等廠。
1.2人口。
轄15個鄉鎮,205個行政村,22個居委會。人口44.8萬。
1.3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指標。
關于我們縣總經濟收入,到目前為止沒找到近兩年的任何可參考資料,但就我本人來看我們的的確確是個經濟相對落后于其他兄弟縣的窮縣,缺少支柱產業,農業灌溉面積較少,農民收入普遍較低,農民生活相對較困難。
(二)扶風縣“三農”政策落實情況。
2.1“關注農業關注農村關注農民”大型宣傳活動。在過去暑期三下鄉的過程中,就在扶風縣開展了“關注農業關注農村關注農民”大型宣傳活動。他們向廣大過往群眾發放中央“三農”政策相關資料,向他們介紹中央“三農”問題的相關知識,同時他們還開展了有關“三農”政策的問卷調查。我們調研和分析了以前的數據。得出三農問題需要再收入的宣傳。
2.2關于“三農”的問卷調查。我們自己又做了一次問卷調查。能再準確的對以前的`資料進行分析,我們共向過往群眾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09份,回收率90.833%。我們的問卷共有11道題,其中8道是選擇題,2道是填空題,1道問答題。8道選擇題中3道有固定的答案,5道答案不定。
2.3調查結果。在回收的109份問卷中,我們抽取其中的有效問卷98份。我們對這些問卷進行了統計分析。(針對其中的四個問題)問題如下:
1)“三農”問題的“三農”是指:
a農民b農業c農村d農戶e農田。
2)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以下哪一項被取消了:
a農業稅b農業特產稅c我不知道。
3)您是怎樣知道有關“三農”政策的?
a看電視b聽廣播c別人告訴我的d政府宣傳的。
4)對于國家出臺的相關“三農”政策,您支持嗎?
a大力支持b支持c我不在意d我不知道這些政策。
統計分析的結果如下:
623663.265%722673.469%561024821452111。
通過上表中的數據,我們不難發現:在扶風縣,對于什么是“三農”,竟有36.735%的人不知道;而對于哪一項稅收被取消了,也只有73.469%的人知道;除此之外,他們在了解“三農”政策的途徑以及對“三農”政策的關注程度方面也存在著問題。再加上我們調查分析與走訪農戶,同時結合扶風縣的實際情況我們不難發現問題所在:政府宣傳力度不夠,農民不是很了解“三農”政策;“三農”政策沒有很好的落實;“三農”政策的出臺對于農民朋友來說,他們好像并未得到什么真正的實惠;農民增收仍然很困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是很大。我想,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不僅僅是扶風縣的問題,更是目前我國廣大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那么要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呢?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我接下來將討論這個問題。
(三)認識與思考通過這一次的宣傳調查,我們對“三農”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認識到了落實“三農”政策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障礙。
“三農”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大問題,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它關系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敗?!稗r業興,百業興;農民富,萬家富;農村定,天下定!”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三農”問題,想方設法解決“三農”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著手。
3.1加強“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切實貫徹落實“三農”政策。
3.2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就業。為此,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的途徑。
1)盡快打破造成城鄉分割對立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2)把我國的廣大西部地區開辟為農民充分就業的廣闊戰場。3)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向國外輸出勞動力的力度,增加其數量。4)將城鎮化作為農民就業的主渠道。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彪S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品種類的多樣化,食品數量的不斷增加,食品安全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農貿市場則是人們獲取食物的重要場所,農貿市場和里面的各類蔡的衛生狀況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我們食品安全宣傳實踐服務團隊—“健康衛士”就對高沙農貿市場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
高沙社區原名高沙大隊,始建于1930年8月1日,占地面積2平方公里,社區xx年5月14日被區政府批準為高沙社區居民委員會。它位于國家級開發區“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北部,省重點工程“高教園區”西側,杭州繞城高速公路南面。高沙商業街交通便利,居民與學生流動量日趨增大,有學在下沙,生活在高沙之稱。西側緊連杭州市政府規劃落實的平方公里大型居住區(經濟適用房),居住人口約9萬余人,東鄰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基地(杭州下沙高教園區),面積平方公里,教職員工、學生15萬余人。黃金地段屬杭州市副城區之一,規劃人口65萬余人,市場前景廣闊。而高沙農貿市場則位于高沙社區的南部!
高沙農貿市場始建于xx年,當時農貿市場的設施比較簡陋,攤位也比較少,農貿市場外沒有現在的各種食品店面。據我們從農貿市場管理人員處了解到,當時農貿市場的衛生設施也沒現在的好,來買菜的多數是高沙本地人。
但20xx年時,按杭州市農貿市場提升改造的要求,高沙社區投入資金100多萬元對農貿市場進行了升級改造,改造之后的高沙農貿市場寬敞明亮,大大改善了顧客的購物環境,原來簡陋的棚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干凈整潔的瓷磚柜臺。全新的高沙農貿市場已于09年11月26號正式開門營業。我們采訪了一位正在買菜的高沙居民,她表示新的農貿市場不僅更衛生而且更漂亮了,有一種逛超市的感覺。
現在的高沙農貿市場共建有147個攤位,其中蔬菜攤82個,肉類攤30個,家禽攤3個,海鮮攤11個,冷凍攤8個,豆制品攤6個,干貨攤4個,水果攤3個。還有其他店面72個。
另外,我們還在市場門口看到有檢測室和稱量室,通過與值班室人員的交流我們了解到,市民們如果買到一些食品后懷疑有衛生問題可到檢測室進行檢測,這樣就對該農貿市場的食品衛生起到監督作用。
正如我們采訪的那位居民說的那樣,現在在高沙農貿市場里買菜好像在逛超市一樣。在高沙農貿市場里,同期設施建造得很好,空氣較清晰,聞不到那些難聞的異味。走道基本都是干燥的,看不到瓜果菜葉等垃圾。農貿市場配有專門的滅蠅設施,抑制了病毒細菌通過蒼蠅傳播。
我們在市場入口處的電子“蔬菜農藥殘留檢測結果公示表”上看到市場里的所有菜都已通過檢測合格。我們在值班室里了解到各類菜的檢測合格率為98%,而已經在市場里銷售的菜市通過檢測的。我們也觀察到農貿市場里的瓜果蔬菜確實較為新鮮,一般畜肉食品的顏色氣味外觀都屬于正常,但部分海產品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海產品本身帶有一定魚腥味加之天氣較為炎熱,招來蒼蠅和蚊蟲,不過許多商販都采取了一定措施,都能保證海產品的安全合格??傮w可得高沙農貿市場的衛生狀況良好!
1、農貿市場的垃圾箱應及時清倒,以免帶來異味,引來蒼蠅。
2、農貿市場的管理人員應多去市場里檢查檢查,發現不衛生或過期的食品應及時消除。
3、農貿市場清潔工人應隨時清除市場走道角落里的垃圾。
4、部分蔬菜攤位的殘葉應及時清理。
5、部分海鮮攤位應及時更換水桶里的水。宰殺魚后留下的鱗片等應及時清理干凈。
6、部分家禽攤位應注意通風,定時檢測家禽的情況。
總結:通過我們“健康衛士”一上午的調查可得,高沙農貿市場的衛生情況良好,農副產品衛生狀況良好,無農藥殘留、食品過期等狀況,在銷售的產品都已經過檢測并合格,市民可放心使用。
這一次調查只是我暑假實踐中一次小小的實踐,我要做的還有很多,不過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我會在今后的實踐工作中做的更好,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夠做到,這是最起碼的,我相信我會在實踐中學到更多!
練城一中在校生余人,而留守兒童占據比例1/3,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也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對此,練城一中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嘗試。
一、我校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
目前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對“留守兒童”進行監護。對于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方面是由于血緣、親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另一方面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足,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有幾個“留守兒童”,真是力不從心。以上情況說明祖輩難以承擔監護教育之責。第二種是上代監護,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于監護對象并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于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于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
二、我校留守兒童留守原因。
1、家境貧困。因生活貧困,父母外出打工,其中包括因病致貧、家庭子女多負擔大等。
2、家庭條件差。因人均耕地少,多年來形成成年人到外地打工、做生意的傳統。
3、攢錢以備后用。用于孩子教育、建房、兒女婚嫁等,希望給下一代的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
4、社會原因。城鄉二元結構及所從事職業使進城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因為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學、學籍、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等問題,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三、我校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1、學習狀況一般。由于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而監護人一般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致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如六年級六班聶某,今年11歲,父母在外打工,其長年和奶奶生活,該生基礎較差,學習感到很吃力,每次考試語數均只有二三十分,且性格孤僻,很少與人交往,是典型的“學困生”。還有李某、張某等留守兒童也是典型的“學困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缺少父母的關愛,而祖輩的文化水平較弱,學習上缺乏監督;另一方面,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踐性內容增加,需要家長適當輔導,爺爺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從作業的完成情況來看,留守兒童的作業態度和質量都有明顯不足,留守兒童年齡都不大,沒有父母的監督和指導,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然不夠,學習狀況很不理想。
2、心理健康出現異常。經調查,有一部分留守兒童思想健康出現偏差,更談不上遠大理想、熱愛祖國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分兒童還沒有形成一種價值取向。出現不遵守規章制度、極度厭學、不誠實、拉幫結派、欺負同學、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習氣。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質享受,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習氣,并有可能形成“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留守兒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顯高于其他正常兒童,通常表現出沖動、好怒、焦慮、自閉等不良的心理特征。遇到不順心的事,不能與自己的同學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無人傾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較為明顯,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導,很可能產生不良后果。如我校七年級劉某,14歲,父母外出打工幾年未歸,由奶奶撫養長大并對其非常嬌慣,從小無人管束,厭學情緒特別嚴重,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現在養成了曠課,抽煙,打架的惡習,在校老師只能對其教育,因缺乏家長配合和對學校教育的支持,學校教育也顯得蒼白無力。
3、道德行為差。由于缺乏有效監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往往對事物分不清好壞和是非,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容易受社會上反面現象的影響,容易養成一些不良行為,經常說謊,愛說臟話,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學的東西等。八年級六班張某,其父母在南方打工很少回家,而爺爺、奶奶身體不佳,不便到校和老師溝通,所以很難了解到學生在校的真實情況。張某逐漸養成了外出上網的壞習慣,常常在老師查寢后偷偷溜出寢室,向老師撒謊說去看病,由于上網打游戲成癮,生活費不夠,最終發展為偷盜學生錢物。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觀念存在負面影響。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的“打工”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滋長著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于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兒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沒有掙得什么錢的打工父母,認為是命運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對子女的一切不聞不問,不負責任。使“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緒包袱,承擔著很大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
四、我校教育“留守兒童”的基本策略。
針對留守兒童日趨增多的`情況,我校積極行動,認真研究對策,多措并舉,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體系,使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1、要求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針對這種情況,學校通過宣傳、家校溝通,使家長改變了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了“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了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即使是在外地務工的家長,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學校要求家長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學校還建議家長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另一方面要求家長要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問題,要盡可能經?;丶铱赐优?,關注子女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讓子女感受到親情的溫暖。父母在外也可以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使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
2、加強管理,施以愛心。
學校把“留守兒童”的教育已經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學校建立了“留守兒童”個人檔案。檔案資料的內容有,“留守兒童”姓名、年齡、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學習成績,與臨時監護人的融洽程度,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臨時監護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點是監護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管教等;“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及工種、經濟收入情況、對子女的希望要求、與子女聯系溝通情況等。并且做到一周一小結,一月一總結,每學期一總評。同時,學校充分利用校訊通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把學生的在校情況向家長匯報,同時也向家長了解學生節假日在家時的各種情況,掌握每個學生的第一手材料,為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依據。尤其是注意發現后進生的各種思想動態,避免學生因家庭困難、家庭矛盾等因素厭學或輟學。從多方面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
3、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
我校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定期舉行文藝、體育和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幸福、祥和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學校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定期舉辦寫作、書法、繪畫、文藝、體育等興趣小組,通過開展內容豐富、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了他們的健康發展。體育組經常利用課余時間開展體育競賽活動,給留守兒童創造更多參與和展示的機會,讓他們建立自信心,體會成就感,培養對班級和學校的歸屬感,這樣有利于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更有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
總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更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留守兒童的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需要學校、父母、監護人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主陣地是學校,關鍵是教師,配合靠父母,練城一中本著對每一個孩子高度負責的態度,把更多的關愛和呵護給這些心靈最脆弱的孩子們,讓他們健康成長,力爭成為祖國艷麗的花朵。
中國目前的三個農業問題突出顯示:農民的收入持續低迷;糧食產量持續下降;農民有能力減輕體重;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村社會秩序的現狀令人擔憂,人民與基層力量的關系日益緊張,群眾抗議活動更加頻繁。政府在解決農業和農業問題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經濟方面:促進村民自治在政治領域;我們將在經濟領域促進農村稅收和稅收改革。盡管有這樣的結果,但這兩個系統尚未觸及農業、農業和農業問題的根源。要真正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必須從制度入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公共財政等,農民享有平等的權利。
中國三農問題具有多重內容,現階段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第一,農民收入持續低迷,糧食生產持續下滑。
第二,農民負擔久減不輕,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
第三,村民自治徘徊不前,難以取得突破。
第四,農村社會秩序狀況堪憂,民眾與基層國家權力的關系日益緊張,群體性抗爭事件多發。
(一)客觀原因。
人地比例關系來分析了三農問題形成的原因。人地關系對于農業、農民生存與發展有著直接關系。人地比例關系如何,直接影響農業內部的就業容量、農業經營方式的選擇和土地本身的功能。
(二)體制原因:城鄉二元結構。
城鄉二元結構是三農問題的體制原因,這是學術界基本一致的觀點。這一政治治理結構主要表現為國家在戶籍身份制度、公共財政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就業制度、公共服務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所實行的城鄉分離的政策。
(一)政治制度安排——村民自治。
解決三農問題的制度設計首先是從政治領域開始的,這就是村民自治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推進。從1980年中國農村出現第一個村委會自發誕生,到1998年《村委會組織法》正式頒布,村民自治成為由政府推進的法律行為?,F在,村民自治已經從初始時期單一的村委會直接選舉制度,逐步擴大到與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村務公開制度等有機結合的制度體系。
由于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的影響,人們在處理鄉村關系問題上觀念陳舊、認識落后,把鄉鎮政府對村委會的關系當作一種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鄉鎮政權與村級組織之間的多重關系重疊交差等原因,造成鄉村關系緊張。
村民自治和農村稅費改革,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政治和經濟兩大基本制度安排,雖然在短時間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日益突出的三農問題,但是由于沒有在體制這個根本原因上采取有效措施,所以從長遠來看,不可能根本解決三農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三農問題,除了繼續深化村民自治、提高基層民主水平外,更主要、更根本的是必須在體制上下功夫,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真正解決三農問題。
第一,建立平等的現代教育制度,真正給予農民平等接受基礎。
教育的權利。
第二,建立公平的現代就業制度,給農民平等的就業權利。容。第三,建立現代公共服務制度,使農民能夠擁有大體平等的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權利。
第五,取消農業稅制,統一城鄉稅負,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財政制度。
第六,改革戶籍身份制度,給農民以真正的國民待遇,使農民享有法律所賦予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實踐中,我懂得了努力工作的價值,而社會實踐是一種財富。一便士,一便士,一便士,一便士。在社會實踐中,我可以學到在書中無法學到的知識。它使我開闊眼界,了解社會,深刻地生活,回味無窮。此外,參與社會實踐和經驗本身是一項寶貴的資產?!凹埵悄w淺的終結,致力于實踐去發現真理?!薄拔蚁嘈磐ㄟ^社會實踐,我變得更加成熟和自信,校園充滿了充滿活力和積極的氛圍。我有理由相信當代的年輕大學生有實力承擔未來國家建設的重擔,追求進步、努力工作、知識和實踐,總體的成功一定會成為廣大青年學生的共同心聲和行動!它在身體中已經被鍛煉,并且被激發和升華,使人們有更多的生活經驗,社會實踐經驗和組織活動的能力。我相信這將對我們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產生重要的影響,這將是我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我們默默地用熱情去觸及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這一次的實踐讓我們重新認清自己,反省自己。新的征程已經開始,我們將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而踏上屬于我們自己的路。
院系: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專業班級:電信08-1班姓名:葉江龍。
學號:200801030146。
一、調查問題起因。
我家在南陽,一個處于市郊的村子。南陽現在正處于高速發展中,而其中的城市化進程尤其明顯。由于我們的村子處于南陽市城區內環附近,所以周圍大多數的耕地都已經被征占,而且我們的村子也處于被拆遷的邊緣。而在家鄉耕地被占用的過程中我也聽說甚至遇到了一些因占地問題群眾與地產商或群眾與政府部門產生的爭執。當時我就想了解一下到底人們對占地問題是一種怎樣的態度,但由于是在假期,而且也沒有做一份調查報告的想法,所以就放棄了。這次老師布置了一份調查報告的作業,我就想做一份關于農村占地問題的調查,這樣既可以完成作業,同時也能完成自己的一個心愿。
對于農村占地問題的調查,最好的調查對象應該是農民,這樣能了解到他們對于土地被占后的真實心聲,但由于條件不允許,我只能把調查對象定為鄭輕的在校大學生,以此來了解他們對于這一社會問題的看法。
二、問卷情況。
(1)農村與城市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此次問卷共發出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2份。其中,農村學生50人,城市學生39人。農村學生中認為占地現象嚴重的占85%,而且大多數認為這一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而城市學生中認為占地現象嚴重的只有60%,且大多數通過新聞報道了解這一現象,因此90%以上認為占地問題對他們沒有影響。
(2)大學生對占地賠償問題的看法。
75%的學生認為如果這一問題發成在他的家中,只要賠償合理,他們都會拆遷;20%的同學則不管給予的賠償條件是什么,堅決不拆遷;只有很少一部分則選擇聽從大眾意見,隨大流。
(3)大學生對近期發生的因抵制拆遷而“自焚”這一事件的看法。
認為是建筑商太黑心賠償不夠;98%以上的學生則認為是政府職權濫用,逼的群眾走投無路;只有極少數認為是群眾覺悟太低而造成自焚這一惡性事件。
對于這一事件的處理,87%的學生認為雖對有關強制拆遷人員有處罰,但力度不夠;12%左右的學生認為這是官商勾結,草菅人命;基本沒人認為政府處理的合理。
(4)大學生對于農村占地的社會影響及政府態度的看法。
28%左右的學生認為征占農村土地有利于城市化進程,25%學生認為占地影響了農民生活,47%左右的學生認為農村占地有利也有弊。
調查中,70%的學生認為政府出臺的條例約束性不大,不能解決根本問題;22%的學生認為這些條例毫無作用;8%的學生認為這些條例能解決根本問題。
三、
總結。
對于農村占地問題,不同階層的人對它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有他們獨特的價值觀。況且現在的大學生已經不是古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網絡的發達已使他們接觸到最時新的社會動態,這也使他們對社會問題有了一定的認知。
(1)城市與農村學生對農村占地問題態度不同。
由于家庭的收入來源或者所處的環境不同,農村與城市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有極大的差距。城市的家庭收入主要通過在企事業單位工作的成員工資獲得,因此城市的學生對農村土地的占與不占沒有太多關注,他們只是通過新聞等媒體了解到這一社會現象,至于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及對他們有什么影響,他們不太清楚,也許只是因耕地被占,使城市的糧食或蔬菜價格有所上漲吧。
但農村學生則不同,他們的家庭可能正面臨被拆遷的危險。而一旦拆遷,他的家庭可能除了賠償所得的一部分錢就再也沒有積蓄,并且對于一般的農村家庭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唯一的收入來源,這也會使他的家庭陷入困境。因此他們在平時也注意關注相關信息,并且也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2)賠償是農民關注的最重要的條件。
根據調查的結果,大部分的學生都會在賠償合理的情況下支持家里拆遷。這也能看出其實現代的大學生都有一種走出去闖的心理,因此他們對于故鄉沒有太多的依戀。他們只是想盡可能多的得到賠償,用這一部分錢作為家庭周轉的資金,或者當家庭富裕時,這些錢還可以作為他們創業的本錢。
雖然大學生是在校讀書的而不是在家種地的,但以他們所遇到的家庭問題或以他們的見聞,大學生對賠償的態度也能體現一些農民的心理。因此賠償會是農民拆遷最關注的問題,賠償的多少也就關系著拆遷能否順利進行。近期發生的農民因抵制拆遷而自焚的事件,以調查結果看,大部分學生也認為是賠償不合理造成的。
(3)在拆遷中,政府權力濫用。
在拆遷中,有很多政府執法機關協助建筑商強制拆遷的現象。而在近期發生的自焚事件中,幾乎全部的學生都認為是政府職權濫用把群眾逼的走投無路才選擇自焚抵抗;當然,也有一大部分學生認為是建筑商黑心,給的賠償少造成的。但建筑商作為一個商人,利益最大化是他們的準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政府作為一個為人民辦事的權力機構,在建筑商克扣賠償金、群眾利益沒能得到保障時,應該對建筑商進行監督甚至制裁,以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而不應該是協助建筑商暴力拆遷。
在發生自焚等惡性事件后,政府也有一定的處理,但根據調查結果,大部分都認為對有關的政府官員及建筑商處罰不夠。想想也是,群眾自焚身亡,僅僅是當地政府的一些副手被停職,而后不了了之,一把手沒受到任何追究,做為拆遷直接利益既得者的建筑商也沒有得到任何處罰。難道群眾的生命就如此沒有價值嗎?!作為一個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當人民最需要他們時,他們卻在傷害群眾。這不得不使我們對政府的職能有所懷疑。
(4)在社會大環境下,征占土地的進程發展過快。
其實城市化的加快對廣大人民都是好事,有利于現代化的實現。但為什么調查的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征占土地是有利有弊呢?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也是房地產快速發展,經濟高速前進,但90年代房產泡沫一破滅,經濟就再也沒好轉。最嚴重的美國2008年房產次貸危機,更是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這說明房產的過快發展也不是好事。它有利于城市化進程,但不和諧的發展更多的是傷害群眾利益,而且不利于經濟健康發展。
四、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要解決農村占地過程中的負面問題,政府要起關鍵作用。因此我建議:
(1)出臺措施,規范農村占地行為,使群眾利益得到保障。例如5月16號出臺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就很有意義,但我更希望能形成法律文件。
(2)要對各地官員進行教育,使他們找準自己的位置。在發生占地爭執時,最好能使政府站在事外,以一個公正執法的角色去判定建筑商與群眾的誰是誰非。在群眾利益得不到保障時應該快速地予以幫助,而不是去幫助建筑商暴力拆遷。
(3)遏制房地產業的發展,可以從銀行貸款等方面著手調控房產業的過快發展。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占地現象嚴重的問題,同時還可以遏制地產泡沫的形成,也能使我國的經濟能夠更健康地發展。
(4)組織宣傳隊伍,對農民進行教育。讓他們了解到城市化進程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征占農村土地也是為了讓子孫后代能夠更好地生活。以此來淡薄他們的戀鄉情節。
我想通過這些措施,農村占地行為會更加規范,那些惡性事件也能得到控制,我們的城市化進程與現代化建設也能健康高速發展。
為了準確客觀地掌握人民群眾對當前和順縣社會治安狀況的反映以及對公共安全、社會治安秩序的真實感受,進而找出影響當前群眾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突出問題。受縣人大的委托,和順縣統計局于20xx年11月26日組成專門調查組,對全縣社會治安進行了專題調查,本著客觀公平、隨機抽樣的原則。調查組人員深入10個鄉鎮的所在地、居委會的一個小區、10個行政事業單位、5個企業、5個學校共填寫了130張調查問卷,調查采取入戶走訪的形式進行,現將這次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這次調查的主要內容涉及群眾對當前社會的評價、群眾的安全感受、影響安全的主要因素、各種違法犯罪的程度,群眾對當前社會治安狀況的心理感受、群眾對打擊罪犯力度的評價、群眾對政法工作和隊伍建設的滿意程度等方面。
1、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男性80人,女性50人,20歲以下的2人,21歲以上30歲以下的16人;31歲以上40歲以下的34人;41歲以上50歲以下的37人;51歲以上60歲以下的23人,61歲以上70歲以下的14人,71歲以上的4人。
2、調查對象的文化層次:文盲4人,小學文化的31人,初中文化的46人,高中文化的31人,大專文化的15人,大學本科及以上的3人。
3、調查對象的職業身份:工人5人,干部9人,職員5人,務農農民66人,務工農民1人,經商農民12人,文教科衛體占8人,個體工商業者4人,服務業人員1人,無業人員8人,離退休9人,其他2人。
二、群眾對當前社會安全狀況的感受和基本評價。
1、調查對象感受目前社會治安環境安全狀況。
從問卷調查情況看,在目前社會治安環境下,調查對象“很安全”的占15%,感覺“安全”的占61%,感覺基本“基本安全”的占19%,感覺“不太安全”的占5%。
2、調查對象認為影響安全的原因。
在影響安全的主要原因中,選擇“刑事犯罪”的占16%,選擇“公共秩序混亂”的占30%,選擇“交通事故”的占38%,選擇“火災”的占10%,選擇“危險物品”的占6%。
3、調查對象所在地社會治安狀況的評判。
在調查中,調查對象在回答對“所在地治安狀況很好”的占33%,認為“較好”的占43%。認為“一般”的占22%。認為“較差”和“很差”的分別有1人。
在評判當地社會治安形勢的變化情況時,認為自己所在地與去年相比,有“明顯好轉”的占32%,“有好轉”的占44%,“和以前一樣”的占23%,“比以前差”的僅有一人。
4、調查對象對各種違法犯罪現象的認識程度。
從調查對象所在地一些違法犯罪嚴重程度的評價看,總的來說各種違法現象不嚴重,相對而言,認為“賭博現象”和“入室盜竊”犯罪現象表現“一般”和“比較嚴重”占的比例較高,分別達到25%和15%,別的違法犯罪現象基本都屬于“不嚴重”或“不太嚴重”。但還有大部分人對有些犯罪現象不了解,特別是“吸毒販毒現象”,“制黃販黃、賣淫嫖娼現象”,“外來人員違法現象”等現象不太了解,其主要原因是這次專項調查對農村農民的覆蓋面較大,達到77%,這部分調查對象生活在農村,對這些違法犯罪現象現在知之甚少。
調查顯示,在130名被調查者中,未遭受過不法侵害的有123人,占調查總數的95%,只有7人遭受過不法侵害。其中20xx年遭受一次不法侵害的6人,二次的1人;入室盜竊的3起,自行車被盜2起,人身侵害1起,其它1起;發案后“報了案”3起,“未報案”4起;報了案公安機關“已破案”1起,占33%,未采取任何措施或行動的2起,占67%。
三、群眾對政法工作和隊伍建設的基本評價。
1、政法機關對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有待加強。
調查顯示,認為政法對違法犯罪打擊“有力”的占70%,認為“不太有力”的占26%,認為“不力”的占4%。這說明政法機關對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還有待加強,同時也反映出群眾要求政法機關加大對違法犯罪活動打擊力度的愿望。
2、增加群眾安全感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調查顯示,認為最急需解決的問題由高到低順序排列,分別是“公正執法”占28%、“加強青少年教育”占20%、“提高警察素質”占12%、“迅速破案”占9%、“加強巡邏”“加強外來人口管理”都占7%、“其它”占6%、“增加街面警力”占5%、“改善警民關系”占3%、“鼓勵見義勇為”“警察裝備”都占1、5%。
3、當前政法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調查顯示“不了解”共54人占42%,“效率不高”共42人占32%,“工作推諉”共10人占8%,“態度生硬”共9人占7%,“執法不公”共7人占5%,其余各項8人占6%。大部分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為我們的調查對象大部分是農民,和這些部門很少甚至沒有打過交到。
四、對策建議。
企業主要的直接融資方式是透過資本市場,發行股票或者債券,但我國資本市場對中小企業有嚴格的限制,如股票上市公司股本總額不得少于5000萬元,另外對于發行債券,根據《證券法》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的凈資產總額不得低于3000萬元,有限職責公司的凈資產總額不得低于6000萬元,就應說這樣的規則無異于將眾多中小企業拒之門外,雖然我國股票市場設立了中小企業版塊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不健全,股票市場信用監督體制不完善,被少數人操縱弄虛作假的現象很嚴重,資本市場融資的功能不能很好發揮。另外由于中小企業本身種種原因到海外上市還很遙遠。
(二)中小企業間接融資總體狀況堪憂。
中小企業普遍反映貸款難,原因第一、是因為四大國有銀行的縣級支行根本沒有貸款審批權,第二、信用社貸款規模小難以滿足巨大的需求。第三、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缺少抵押,沒有擔保,企業經營狀況不理想等影響貸款的狀況。
在中小企業集中的城鎮地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表示不能滿足本地區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近三年的貸款對象都是少數優質客戶,每年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利率都比基準利率要高出10%到30%,一般都是采用擔保貸款和抵押貸款的形式,很少有信用貸款的形式。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時并不看重其是否存在外部審計制度。對待不同類型中小企業貸款審批的嚴格程度還是按照所有制有必須的區別,未能一視同仁。另外,在對民間金融組織的看法上并不一致,各種觀點都存在,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偟膩碚f,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并不能給中小企業帶給十分理想的金融服務。
(一)銀行等金融機構方面。
1、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審批程序復雜。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縣級支行根本沒有貸款審批權限,從上世紀90年代末中后期開始,國家為緊縮信貸抑制過熱的經濟開始上收審批權限,此刻四大行的審批權限大多集中在省級分行,中行的審批權在直屬分行,審批權限的上收必然造成了程序的復雜。一般審批貸款要經過縣級支行,二級分行,一級分行的層層審批與對企業的實地調查檢驗,一般最短也要經過兩個月以上的時間,有的甚至要半年左右,這讓生產周期短,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經常望而生畏,而且貸款即使申請到也往往成了昨日黃花。
2、國有商業銀行的政策取向存在問題。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政策取向對中小企業十分不利。工行和建行企業定位在大中型城市的大型企業,在縣級地區基本不發放貸款,如工行貸款只向大中城市的大型企業發放,資金主要集中在上級分行支持大型企業與工程項目,靠上級存款利息運營,在四大行中效益最差,建行資金主要投向房地產項目,企業貸款主要集中在幾家規模在5000萬以上的優質企業,對廣大中小企業的發展無所建樹。
中行和農行雖然發放部分貸款,但對規模有所限制,貸款客戶每年新增少于10%,貸款額占到儲蓄存款總額的10%左右,大部分資金集中在上級分行支持大企業的發展,基本不對本地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做貢獻。就應說這種經營模式雖然能夠減少銀行的經營風險,但不貼合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如果說以前銀行存貸款利率有央行規定,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與收益不對稱的話,那么自從去年央行放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上限,商業銀行選取高風險的中小企業能夠收到較高的收益。但四大行通常不選取中小企業,原因有企業的原因,但更多的和銀行的經營理念與風險管理不完善有關。
3、金融市場缺乏競爭。
在縣級地區,股份制商業銀行如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等根本沒有分支機構,中小企業要取得貸款除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只能去農村信用聯社,自從去年10月底央行放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上限后,信用社的利率浮動幅度最高在200%到300%之間。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5.58%,上浮40%到7.488%,而信用社的一年期利率在12%以上。一般來說,商品價格過高是市場缺乏競爭的表現,資金價格即貸款利率也包括在內,事實上在縣級地區金融服務成信用社一家壟斷的態勢,這從利率高出四大行一倍多能夠看出來。
在全國領域,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占據著全國90%以上的金融資源和服務,而其對集中在縣級地區的中小企業的發展貢獻甚少,而要真正把廣大中小企業納入業務范圍,四大行還有突破經營管理舊模式的重任。壟斷必然造成低效,要改變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現狀改變我國金融市場壟斷的局面,需要引導外資與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所幸的是我國已經放開了這一限制,但要真正改變貸款難的局面我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4、我國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落后。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還很落后,包括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的管理。自從1988年巴塞爾協議出臺以后,銀行風險管理經歷了從資產管理,負債管理,資產負債管理,資本充足率管理和全面風險管理五個階段,而我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還處于資產負債管理的階段,還遠遠落后于國際銀行的管理水平。如在2005年1月份,中國銀行哈爾濱分行一個支行的行長卷走了客戶10億多元的存款,不僅僅說明銀行的風險管理和監督機制還不健全,而且主要領導的人品與思想覺悟還很不高。在調查中我也從一個參加工作不久的銀行信貸部主任了解到我國銀行尤其是縣級支行的主要領導和員工的思想覺悟和業務素質很不高,即使銀行真正出臺了有效的市場與信用風險管理規則,但更可怕的銀行操作風險足以讓一個銀行倒閉關門。
對于2006年將要實行的新巴塞爾協議,我國銀監會明確表示不會采用,但會加強資本充足率監管。而要真正改善銀行的風險監管僅僅出臺政策是不行的,關鍵是人才,如果沒有人才或是人才思想覺悟素質低下,銀行最終也會倒閉。
鑒于以上各方面原因,銀行寧愿選取規模大風險較小的大型企業,而把眾多規模小更需要貸款來擴大規模的中小企業拒之門外。而事實上廣大中小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雖然單個中小企業存在經營周期短,風險大的缺點,但高風險才會有高回報,而且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整體煥發出很大活力,投資廣大民營中小企業,就像投資20只以上股票能夠對沖風險一樣會有較大的回報。簡單的將廣大的中小企業排除在貸款客戶之外的做法,這無疑不符和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也使基層四大行失去超多客戶。
(二)中小企業方面。
1、經營規模小、風險大。
中小企業大多為民營企業,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風險管理水平不高,而且大多帳務混亂,銀行往往會有理解賄賂之嫌,而且主要領導大多素質很低下,在企業經營中不能很好的把握商機,穩定經營,這是銀行不愿意發放貸款的主要擔心。另外中小企業規模較小,多為初級加工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附加值小,容易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巨大影響,所以中小企業通常經營年限很短。我國最新破產法即將出臺,把個體私營經濟,合伙企業納入破產范圍,雖然在必須程度上促進了銀行及時降低壞帳,加強充足率管理,但另一方面或多或少增加了惡意騙貸和中小企業冒險經營的道德風險,這無疑更加大了企業與銀行的風險。
2、所處行業不利、增長方式粗放。
中小企業大多所處行業為初級加工業,不是國家所支持的環保與高新科技行業,而規模與所處行業是否是國家支持行業都是影響中小企業難以取得貸款的重要原因。另外中小企業大多為粗放型增長模式,高消耗,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在我國信貸緊縮的1990年代后期是限制貸款的首要行業對象。無獨有偶,在2003年末出現的高投資,大規模固定資產建設,國家決定全面緊縮信貸,眾多的中小企業在2004年以后貸款取得十分困難。
3、缺少擔保。
中小企業未取得貸款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擔保。由于縣級地區很少有專門的信用擔保機構,中小企業要取得貸款只能找關系比較好的優質企業尋求貸款擔保,但能承擔貸款擔保主角的中小企業少之又少,超多的中小企業找不到擔保企業,只能到信用社貸比國有商業銀行利率高出一兩倍的信用貸款,當談到這點時許多的中小企業都是叫苦連連。
(一)股市不能給中小企業創造好的融資環境。
我國股市還處于初級階段,信用體制不健全,監督監管機制不完善,我國股市還不規范,少數人控制股市,上市公司做假帳欺騙股民的現象還有很多,股市為企業帶給融資渠道的功能還不能有效發揮。所謂的中小企業版塊更是形同虛設。
(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縣級分行的生存危機。
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是銀行最傳統的利潤來源,但由于我國銀行金融創新滯后,中間業務帶來的利潤很少,傳統的存貸利差仍然是我國銀行尤其是基層銀行主要的利潤來源。再加上銀行風險管理水平低下,隨著金融市場逐漸競爭加劇,這一利潤空間正變的越來越小。而基層縣級銀行仍然沒有貸款審批權限與自主經營潛力和錯誤的政策取向,只靠把資金存到上級行吃利息而失去主營業務的縣級支行今后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以工行為例,工行縣級支行一信貸部副經理說到以前工行有9名信貸員,現已經留下兩名,主要任務是收回以前構成的壞帳,工行此刻狀況十分不好,連工資都難以為繼。改變經營管理模式難,改變人的理論水平與業務水平更是道路漫長,改變縣級支行的經營狀況一件任重而道遠的長期任務。
(三)銀行股份制改造的道路漫長。
中行和建行已經提出了股份制改造的方案,但實質性的股份制改造還停留在總行階段。工行和農行也在用心籌備股份制改造,將在中行和建行之后不久上市。但我們說上市不僅僅僅是完成股份制改造,更重要的是銀行真正走向商業化和風險經營管理水平的真正提高,其實上市不上市并不重要,只是在融資方面比較便利,最核心的是銀行真正走向商業化與自主經營。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基層銀行根本沒有體會到股份制改造的真正含義,經營管理模式仍然沒有根本性改變。當然我們不能操之過急,但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外資銀行已經進入我國腹地,如果我們僅僅憑借我們長久以來構成的機構龐大的優勢與其競爭是遠遠不夠的。
(四)銀行業的壟斷造成了金融市場的沉寂,不利于我國金融行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經營理念的提高。
壟斷造成了低效益,中小企業不僅僅面臨貸款實際規模小而難以滿足的制約,而且還面臨高利率的影響,貸款需求經常得不到滿足,有時候也不得不去貸高利率的貸款。有句流行的話叫做不貸款是等死,貸款是找死,中小企業對這點是深有感觸。
要讓高昂的利率降下來,需要在金融領域引入民營資本和國際資本。隨著我國入世保護期的逐漸結束,我國在推進四大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時逐漸開放金融市場,放開了對民營資本和國外資本的進入。
在金融領域加強競爭是好的,而且是必然趨勢。只是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銀行業的監管,加強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給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這樣才能保證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如果監管跟不上去,即使成立了民營銀行,也會增加金融市場的混亂,應對外國金融機構的進入我國,我們的銀行根本不可能與其競爭,僅僅靠分支機構的優勢是不能有效和其競爭的。
(五)中小企業法人治理體制嚴重不健全,公司制觀念真正深入人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商業銀行就應是真正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而我國銀行卻始終無法擺脫政府的陰影。銀行管理人才級別行政化,缺乏市場與經濟效益的考察監督,銀行領導注重的不是較好的經濟效益,而是如何搞好政績,完全政治化運作。
(六)企業家看重與銀行官員的關系,導致銀行貸款與正常的放貸原則之間有必須的錯位,構成關系貸款和人情貸款。
由于銀行內部控制貸款的制度不是十分的完善以及需要資金的企業日益增多,銀行不可能完全按照需求來調配貸款。因此,企業與銀行的關系甚至企業老板與銀行領導的私人關系就成為貸款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是不太正常的現象。部分中小企業超多借用銀行資金來“借雞生蛋”,過分依靠銀行資金,久而久之構成“銀行被企業俘虜”的奇怪現象:
企業貸的越多銀行越不敢不貸,否則企業就不能生存,銀行以前貸出的資金就很難收回。
進一步分析上述問題構成的原因,主要是所有制差異引起的銀行監管體制不完善。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公有制的銀行與私有制的企業之間容易產生銀行融資管理上的松懈和監督上的漏洞。表面上看,進行銀行的所有制改革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但實際上,無論在什么所有制狀況下,如何切實加強銀行內部的監督管理才是根本問題。所有制改革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此刻好多股份制銀行或其他所有制類型的銀行也面臨著上述問題,只但是比國有銀行的程度要輕。因此我們認為所有制改革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思路,但絕不是進行了這種改革之后就能夠高枕無憂。
(一)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股票市場,完善信用體制建設和加強市場監管與信息披露制度,為我國企業,個性是中小企業帶給好的融資環境。另一方面,引導效益好的企業到海外上市,完善其內部控制機制與風險管理潛力,以及信息披露的真實性,然后到國內上市,完善我國的資本市場。目前,我國國有企業上市便是采用這種方式,一方面能夠在國外完善的監督與監管體制下,完善公司財務的透明化與正規化,更重要的是經常的公正的信息披露,這對我國股市的健康發展很重要。
(二)加快建立信用擔保機構,或者采取中小企業聯合創立擔保機構,或采取政府牽頭,企業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形式成立擔保機構,改變中小企業擔保難進而貸款難的局面。擔保機構的資金來源模式方案有很多,各種方式會有不同的優劣。如果以政府牽頭的模式,資金由基層政府解決可能不太現實,因為基層財政由于體制原因很難正常運轉,資金會難以保證而且缺乏連續性。如果以中小企業共同出資的模式也有待商榷,這點在調查中一些企業人員已經談到了這點??傊?,究竟采取各種模式還要看當地的實際狀況,真正建立起來還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
(三)加快中小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善財務管理,健全內部管理與審計制度建設,提高企業領導的管理水平與知識水平等綜合素質,提高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減少企業風險。在我國銀行目前經營管理水平下,銀行主要憂慮的是中小企業的混亂的財務狀況和主要領導者的素質的低下。要改變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局面,改變中小企業混亂的狀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只要中小企業財務完善,風險管理先進,風險降低,就應是銀行思考的貸款對象。
(四)完善我國銀行真正商業化進程,完善風險管理,健全內控機制,真正做到按需分配貸款,至少不能讓關系貸款占了主導地位。銀行在選取貸款對象的時候必須要慎重,銀行被企業“綁住”的現象就應堅決消滅。加快銀行人員的素質提高與覺悟的提升,加強內外部監督與審計制度建設,讓其真正面向市場選取客戶,完善風險與收益相對應的業務管理。尤其是基層銀行支行就應給予較大的經營自主權,在我國逐漸走入國際市場,金融機構逐漸商業化的進程中,我國要首先加強基層銀行的經營管理。
(五)國家的宏觀調控應當建立預警機制,或者說要保證經濟的平穩過渡,不能總是一刀切,讓中小企業無所適從,許多項目中途停止。這并不是說不要宏觀調控,宏觀調控在我國實行的還是相當成功的,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只是說建立預警機制后能夠讓經濟更加健康的發展。
(六)引導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加強金融市場的監管,完善金融法紀,促進金融是市場的自由有效公正競爭,完善我國企業的融資環境。民間金融組織在客觀已經存在了,并有了相當的規模。目前迫在眉睫的事情應當是規范這些民間金融組織,讓它們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些組織具有銀行不具備的許多優勢,比如信息的數量和質量上,比如資金的靈活管理上等等。規范這些組織,讓其在銀行不能滿足的金融需求中充當一個健康的主角,不失為治理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一個法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規劃的總指向、總目標,民生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召開會議確定十八屆五中全會主要議程時便提出,“”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來制定;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梢?,持續推進民生改善是我國由“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是“發展為民”、“改革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的現實體現。
勤服務中心根據工作實際,制定了調研方案,中心班子成員自4月19日至4月26日,在中心范圍內,通過會議、訪談、座談等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了調研活動,全面深入地梳理了后勤服務工作中有關民生的問題?,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后勤服務中心下設辦公室、膳食科、學生宿舍管理科、水電科、綠化科、房管環衛科、醫院等,主要從事學生飲食服務、學生宿舍管理與服務;水電管理與服務、校園綠化管理與服務、校園公房管理、環衛管理與服務、車輛服務、郵政服務、醫療保健服務等。中心現有在編職工56人,合同工243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規劃的總指向、總目標,民生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召開會議確定十八屆五中全會主要議程時便提出,“”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來制定;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梢?,持續推進民生改善是我國由“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是“發展為民”、“改革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的現實體現。
我校教學生活用水均屬自備井供應。目前我校自備井四口,其中:東區一口、西區兩口、同大學生公寓一口。xx年3月,經孝感市衛生防疫站檢測化驗,我校自備井水質中鐵錳離子超標,雜質較多,時有渾濁現象。鐵錳過多,易造成對人體肝、腎及大腦的損傷,雜質較多在人體內易形成各種結石,影響著師生身體健康。
為積極構建節約型校園,降低能耗、節約開支,后勤服務中心于xx年對學校食堂鍋爐燃料進行了“煤改柴”,用廢木料和谷殼代替煤,每年節約開支約10萬元,炒菜灶臺繼續延用煤作燃料。但在使用過程中,無論煤或柴的排放均對周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而學生食堂與教職工宿舍、學生宿舍相鄰,排放的廢氣中含大量的煤渣和柴灰,導致部分教職工家庭、學生宿舍長年不能開窗,部分教職工特別是老干部多次向后勤服務中心反映情況,希望得以解決。
近年來后勤基礎設施(設備)得到了較大改善,但是從整體上看,仍然有不少薄弱環節:(1)同大學生公寓二期、三期智能供電系統需要完善配套,學生使用大功率電器無法控制,存在安全隱患;(2)東西區宿舍沒有安裝電扇,學生自行購置電扇,使用多用插座現象比較普遍;(3)食堂部分設施(設備)需要維修、購置,如:東區鍋爐已過使用年限,存在著安全隱患,急需更換;教工餐廳操作間低矮狹窄;東苑餐廳一樓操作間漏雨,二樓操作間改造;同大食堂需購置空調、電扇等;(4)醫院設備老化,需購置更換部分設備;(5)校外垃圾站存在轉運不及時現象,應建立校內臨時垃圾存放點;(6)綠化設施、設備不足,導致員工勞動強度大而效率低等。
學生宿舍存在一些安全隱患:(1)學生使用的飲水機存在質量問題,易引起飲水機自燃,已發生兩起起火事件,因管理員發現及時,避免更大的事故發生;(2)學生宿舍內偷盜現象時有發生;(3)同大學生園區新公寓已經開工,施工車輛與用工人員均從同大學生園區內行走;(4)東區部分學生宿舍電線路老化。
后勤員工素質決定后勤管理和服務質量,后勤服務中心從其人員構成來看,高學歷、高職稱的的管理人才較少,技術人員缺乏,現有技術人員普遍存在著文化素質較低、技術水平不高的問題;在年齡結構層次上,人員老化現象比較明顯,缺乏后備力量;一線員工流動性大,穩定性差,工作積極性不高,主人翁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
(1)為保障學校師生飲用水安全,建議對學校飲用水進行凈化處理。鑒于凈化水涉及二次轉水,每噸處理成本大約在0.70元左右,故建議有選擇性的實施此項目,即僅對涉及教職工生活(入口飲用)的水進行凈化供應,一是東區家屬區及學生食堂為一專線,在東區盆景園處建60噸/小時處理能力的設備一套;二是西區二井須全部采用凈化供應,在西區建120噸/小時處理能力的設備一套。預計資金投入80萬元。學生宿舍和教學樓仍用原水供應,同大園區大部分為學生宿舍沖洗用水,故不采用凈化處理水供應。
(2)為加強校園環保建設,建議試點實施食堂“煤、柴改氣”工程。將東區食堂鍋爐、灶臺改造為以天然氣為燃料,由于食堂鍋爐需要更新,設備購置及安裝費約需投入80萬元。
(3)進一步完善設施(設備),保障后勤服務需要。建議根據后勤工作實際,由資產與后勤管理處、審計處、后勤服務中心成立調研專班,對于基礎設施(設備),進行統籌安排,合理配置。
學生宿舍進一步加強“四個三”的安全管理機制,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加強安全工作防范,一是加強學生自身安全保護知識的宣傳,做好用電安全、防火、防盜工作;二是加強安全工作管理,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制;三是更新改造安全設施,如:電線路改造、防護網安裝、飲水機更換、增設貴重物品寄存室等;四是加強安全巡邏隊伍建設;五是在安全管理上強化各部門聯動管理機制。
做好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于我市改善民生工作情況報告的準備,從8月份開始,市人大財經委員會組織有關人員認真學習了《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民生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精神,擬定了工作方案;9月份,市人大常委會張寧生副主任帶領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及市人大代表,采取召開專題座談會議、區縣調研、實地察看、聽取情況匯報和上報書面材料等五種形式,對我市改善民生工作情況展開了深入細致的了解和調研。調研組實地察看了江寧特殊教育學校、同仁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五個民生項目,并聽取了市發改委、農工委、住建委、財政局、人社局、教育局、衛生局、民政局、交通局、環保局等十個相關部門以及部分區縣政府有關民生工作情況的匯報?,F將調研情況和意見建議報告如下:
一、總體情況。
今年以來,市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緊緊圍繞加快“三個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建設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始終把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統籌采取富民、惠民、安民、便民、利民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各部門、各區縣創新進取、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全面落實各項民生政策,我市的改善民生工作進展順利,取得階段性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改善民生工作。今年以來,為推進民生工作,市委專門成立了社會事業建設工作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市社會建設和民生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市委、市政府專門將《意見》以今年市委1號文件形式出臺,作為今后一段時期內指導全市民生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充分表明市委、市政府以民生為導向,把提升群眾福祉和幸福指數作為主要發展目標。全市上下積極行動,各區縣、各部門及時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貫徹實施工作。建立健全了民生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實施到位、資金到位、工作到位。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加大民生資金投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擴大民生保障范圍。首次編制了《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二)突出工作重點,緊抓年度目標任務落實。截至xx年9月底,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61%,全市新增城鎮就業11.85萬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60元,同比增長10.7%;農民人均現金收入9670元,同比增長12.5%。教育進一步均衡發展,政府加大扶貧助學力度,從今年起,對中等職業學校涉農專業學生免收學費,同時免除44.19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和信息費1.05億元,xx年民生教育目標全面完成。積極推行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制度,全市已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879個,居民步行10-15分鐘就可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構建了十五分鐘醫療服務圈,方便群眾就醫;7月1日起在全市范圍內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國家、省599種基本藥物在我市范圍內個人自負比例均為零;全市城鎮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參保人員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0.4%和61.1%。市政府成立了保障房建設指揮部和保障房建設發展公司,全市保障性住房在建項目812.6萬平方米,新開工457萬平方米,竣工127.6萬平方米,配建公共租賃房3200套(間);完善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體系,從1月份開始,將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保障準入標準由人均月收入750元提高到1000元,對人均建筑面積15平方米及以下申請實物配租和租賃補貼的所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應保盡保。全市主城區基本形成15分鐘步行的社區養老服務圈;全市新增老年福利機構床位2800張、農村敬老院床位280張,全市建成城市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454個,為3400名高齡困難獨居老人提供政府買單的家政服務;為90歲以上老人提高了長壽營養補貼標準,實現70歲以上老人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全部老人免費進公園等助老優惠政策。
(三)加大城鄉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社會保障政策體系一體化建設,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市級統籌,統一全市養老金支付標準;探索建立新農保及征地保障與企保銜接制度,截至9月底,全市社會保險五項險種累計參保人數比去年底凈增70.93萬人次。進一步提高各項社會保障標準,主城區城鄉低保首次實現同區域同標準。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400元/月,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240元-400元/月,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均達230元以上,老年農民生活困難補助提高到人均243元,新征地保障標準提高到人均400-613元。加快農村公共社會事業發展,“村村通”行政村客運班線通達率達到99%。完成農村地區危橋改造38座,建成農村公路102公里。新增郊區(縣)有線電視用戶5.9萬戶,總入戶率達到91.3%。完成60個自然村農家書屋標準化建設。
(四)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民生工作新機制。我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運作的居家養老新模式,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培養了10余支專業性、規?;B老服務社會組織。在這過程中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全程對參與政府購買服務的社會組織進行監督管理,確保透明高效運行。啟動了投資項目就業評估論證制度,把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與促進就業結構優化、調整院校專業結構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投資項目對就業的拉動作用。
二、當前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有待提高。近年來我市居民收入增速有所下降,xx年,城市居民收入在長三角16個城市中增幅位列第五,在省內位列第十,今年前三季度扣除物價指數,增幅僅為6.6%。與此同時,收入增長落后于經濟增長速度,今年1-9月份,gdp增幅預計為13.7%,分別高于城鄉居民收入3個百分點和1.2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對困難群體基本生活的影響不容忽視,保障民生的壓力明顯加大。
(二)財政資金保障壓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都離不開大量的財政性資金投入。近年來我市一般預算收入有一定的增長,但由于新增的剛性支出項目逐年增加,社會事業建設欠帳較多,“吃飯型”財政與稅收增收難度加大并存,市級實際可用財力較少,在進一步提高各項民生保障標準與水平、擴大保障范圍和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有一定的難度,財政支出壓力較大。
(三)拆遷安置力度有待加強。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早期被征地農民還沒有全部進入社會保障體系;拆遷居民的安置房工作還存在房源距離遠、建設速度滯后、超期過渡費用低、公共配套規劃不完善等問題。這需要進一步細化完善政策,加快安置房建設速度,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執行效果。
(四)重大民生工程項目進展不快。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在今年確定的18個重點民生項目中,有8個項目仍然處于項目前期,占總數的44%,有4個項目處于項目啟動階段,占總數的22%,僅有6個項目進展狀況良好?!兑庖姟分械氖笾攸c民生工程,有6個項目仍然處于項目前期階段,尚未達到時序進度要求,亟待加速推進。
三、關于進一步做好我市民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一)理順工作機制,保障民生工作有序推進。
針對這次機構改革后社會建設和民生工作有關的職能調整問題,要盡快落實到位,明確各自職責,理順工作機制。盡快建立起由市委社會建設工作委員會全面統籌、市民生辦全面協調、各部門分工協作的民生工作推進機制。形成部門分工負責、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積極探索“大民生”工作新格局,強化政策的執行落實,切實履行好、兌現好政府各項惠民承諾,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二)加快項目進展,確保民生項目有效落實。
對照年初確定的為民辦實事工程和重點民生項目,從目前情況看還有部分重點民生項目進展緩慢,有的還沒有開工建設。要針對存在的問題,找出具體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集中資源,加大工作力度,促進重大民生項目全面提速,把民生項目建設成“民心”項目,確保完成xx年民生目標任務,為“”規劃的順利實施奠定良好基礎。
(三)加大工作力度,解決好群眾切身利益問題。
一是實施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穩定和擴大就業。加大對大學畢業生等群體的就業創業引導,重視提高大學生社工的待遇,穩定大學生社工隊伍。加強對“4045”人員、殘疾人、“雙失”家庭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幫扶和實用職業技能培訓。二是完善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體系。加大拆遷安置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加快拆遷安置工作進展,解決好拆遷安置工作中出現的房源距離遠、建設速度滯后、超期過渡費用低、公共配套不完善等問題。三是深入推進醫改工作。加快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在城市新區要規劃配置優質醫療資源,方便群眾就醫。認真研究解決實施基本藥物制度過程中出現的基本藥物品種不能滿足需求、價格讓利不到位等問題。四是加快構建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s小城鄉社會保障差距,盡快將早期被征地農民全部納入社會保障,完善對困難群體救助政策,加大醫療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標準,加快醫療救助同步結算平臺建設。
(四)構建長效機制,完善民生工作政策體系。
做好“三個發展”時期的民生工作新任務,需要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證,在體制機制上做出統籌安排,優化制度設計和政策設計,著力構建保障民生的長效機制。要建立統籌協調的民生工作推進機制,加大對民生建設的政策支持和惠民力度,科學制定解決民生問題的系統規劃;落實長效民生投入機制,確保用于民生事業發展的財政資金投入,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和范圍;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投向民生領域,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公益事業發展,加快形成有序競爭、服務良好的社會事業發展新格局;加強基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科學合理、導向鮮明的民生工作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630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