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反思中,教師可以回顧自己的教學目標,并思考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以下是一些教師通過教學反思得到的教育教學改進的經驗和教訓。
聽了張老師上的《圓的認識》讓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張老師《圓的認識》這節課在這方面進行了認真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聽了這節課之后,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幾點: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的概念,所以這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我們知道,學生對圓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他們的學習不可能是零起點,所以我們的教學也不能是“零起點”,我們的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張老師就從學校到家的距離,讓學生自己來找一找家在哪里,從而讓學生發現了圓。在畫的過程中,學生也慢慢的了解到了圓的半徑,直徑和原點。所以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張老師沒有花很多的時間是強調,學生對于這個概念還是比較清晰的,只要適當的指導就可以了,張老師處理的很到位。張老師讓學生指出這些之后,又回歸到了小明家和學校,讓學生來找一找,說一說,從來加深學生對于圓的認識。
再比如,用圓規畫圓,學生早已經嘗試過,所以上課時老師就把它定位為畫圓的注意點,討論怎么樣把圓畫好。而關于圓的直徑、半徑等的特征,學生也并非一無所知,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通過折、量、畫、比等活動自主探索、發現,符合客觀實際,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感悟,并最終理解掌握。
張老師在練習的選取中,對于一個題目,一個圖形,幾個點展開這個習題,讓學生通過一個題目的不能變法,鞏固圓的知識,圓的直徑,半徑在不知不覺中就滲透進去了,而不是死板的教學,直徑是多少,半徑是多少,枯燥乏味的課堂就不存在了。幾個點變形的題目,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想象的空間更大了。
同時,張老師還引出了墨子的“圓一中同長也”。由這句話,又讓學生想,為了籃球場的中間是一個圓形的,怎么樣來畫好這個圓形。一個開放性的題目,讓整個課堂更加的活躍,學生也在這中間對于圓的知識更加的了解和明白。
張老師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等等方面教師都比較注重,讓整堂課更加的有趣和形象。
“認識負數”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的讀法、寫法。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溫度、海拔高度等。通過教學,讓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向學生滲透“對立統一”、“實踐第一”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在設計預案與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也成為此次教學實踐留給我的最大收獲。
“負數”這一概念雖然是第一次出現且比較抽象,但學生對此并不是一無所知。通過天氣預報節目,學生對它已有了認知基礎。再加上教材又提供了大量豐富多彩、貼近生活的素材,不但方便了教師,還指引了教學方向。教學中,我從學生熟悉的天氣預報節目中引入負數,以現實生活中的溫度和海拔高度作為教學起點,讓學生在生活實際背景中學習和感受正負數的意義。又通過設計大量具有生活實際背景的練習活動,讓學生學會用正負數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再從尋找生活中的正負數的活動中,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列舉生活中正負數應用的實例,體會引進負數的必要性,理解負數的意義,建立正數和負數的數感。這種生活化、經驗化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自覺地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觀察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本課力求較好的處理探索式學習和接受式學習的關系,做到能將體現學習過程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的內容,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索,而那些接受性學習效果好的內容則通過講授學習,使自主學習和教師講授相輔相成,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正數、負數、0之間的關系時,注意引導學生從觀察溫度計入手,通過觀察比較,自主歸納得出“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結論。在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入負數后,用講授法直接告訴學生,“人們規定零上3攝氏度記做+3℃,零下3攝氏度記做—3℃”,用講授法教學正負數的讀寫。在試教時,我們也嘗試著讓學生通過自主創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和區分“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但效果不理想。于是,我們嘗試在這個環節中運用“有意義的接受學習”這個教學方法。這樣做既避免了形式主義的“自主探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讓學生知道了數學上還有一些“規定”。知道規定一種量為“正”,那么與它相反的量就為“負”,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正負數的意義。
我們知道,接受學習應該是有意義地接受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機械地接受學習。教學過程是一個演繹的過程,也就是由一般到個別的過程,有的時候,這個過程是不完整的,這就要求人為補充,教師要為這個過程做好各種必要的準備。這個準備越充分,學生接受知識地就越容易。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應著力培養學生好的思維方式。包括正確的學習方式等。因此,判斷此時的接受學習,是否有意義,關鍵在于學生能否將這個內容具體化,運用于實踐,最終構成知識網絡。當然,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應與自主探究學習相結合,兩者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一方面自主探究學習要以接受式學習為知識基礎,另一方面探究式學習也成為促進接受式學習的重要條件。
因此,在這節課中,不同的教學方法相結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從而為學生形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遷移的認知策略提供可能,使學生的記憶具有豐富的再生力。
練習設計要注重情景,講究實效。本課圍繞教學重點,提供了許多具有現實背景的學習材料,安排了讀一讀、寫一寫、說一說、填一填、連一連等多種形式的練習,以鞏固新知,內化對負數的認識。與最初呈現方式單一、只是少部分人參與的練習設計相比,前者將教學的有效性真正落到了實處。
實踐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真境界應是“樸實無華、真實有效”的。它是真實、真效、真智慧的生動過程,是師生智慧共生的樂園!
教學了《認識負數》,因為學生的課前預習比較到位,課堂總體來說很順。但課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1、不熟悉溫度計?
在預習中,學生對課本上的零上4攝氏度記作+4℃,零下4攝氏度記作—4℃,這樣的問題理解很容易,但在練習中很多孩子都不會寫出溫度計上的溫度,詢問原因,原來他們根本就不會看溫度計,所以課堂上我就重點指導認識溫度計,然后再指導根據溫度在溫度計上表示,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這樣處理這方面的教材,我想應該好一些:
加強對溫度計的認識,通過對溫度計上刻度特點初步感知意義相反的數量。
(1)不要忽視對溫度計上攝氏度與華氏度這兩種刻度的區分。至于兩種溫度有什么異同,可以作為課后拓展練習讓學生自己去了解。
(2)教會學生仔細觀察刻度單位,能根據刻度上大格與小格的劃分推算出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攝氏度。
(3)重點引導學生觀察以0刻度為分界線,上下均有同樣的數字。這為突出零上與零下起關鍵作用。讓學生初步感受在0的兩側,相同的數字表示不同的含義。
2、例1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兩個相反意義的數量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通過觀察三個地方氣溫在溫度計上的表示,知道表示零上和零下這樣兩個相反意義的數量,用以前的數無法表示,使新知的教學呼之欲出,感受“+4”和“—4”兩種表示數的方法的需要與重要。在此基礎上掌握讀寫方法,知道“+4”可以寫成“4”,正號可以省略。
3、例2通過生活中另一種相反意義的量——海拔高度,進一步掌握用正、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此時并未抽象出正數與負數的概念,僅僅是學習正、負數的表示方法與讀法。這令我在教學中很難把握,因為常常會在此時沖口說出“正數”與“負數”兩個名稱。
“以海平面為分界線”這是本題的關鍵,它既溝通與上題“以0為分界線”的聯系,又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兩地海拔高度為何要用正負數來表示的重點。我在教學時先出示圖,然后提問: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從哪里量起的?學生有多種答案:山腳、平地……然后通過讀題了解到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從而引出“以海平面為分界線”,高于海平面的記為正,低于海平面的記為負。
4、利用對課上所接觸到的數分類,將具有現實生活意義的數量抽象出來,完成兩個概念的學習。
在分類過程中進行兩個概念的對比,抽象出正數與負數的各自特征,強調正、負數與0的關系。完成練一練,鞏固這一知識點。
5、小結本課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梳理新知。
6、堂上檢測。五年級的教學與中低年級不同之處在于增加了練習量,將練習課融入到新課中。
7、及時總結評價
這節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和分數,特別是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這一內容是學習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互化和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基礎,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百分數在學生生活、社會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大部份學生都直接或間接接觸過一些簡單的百分數,對百分數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在積極思辨中發現,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百分數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教材給出的素材基礎上,我創編了班級選拔參加投籃比賽人選的情境,并逐步引出,慢慢感悟百分數產生的需要,理解使用百分數的好處。從兩名隊員的成績表,選哪名隊員去比較合適,此時學生的興趣很高。在比一比誰的投中的比率最高的過程中,逐步增加投籃人數,在比較的需要中引出了百分數,為了比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到這里,學生已經能感受到比較數據時使用百分數的好處。
百分數是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知識,學生雖未正式認識百分數,但對百分數卻并非一無所知。因此,我在上課之前讓學生調查生活中的百分數,可以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認識到知識對于個人的意義,對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活中的百分數”這一環節,每人一張調查記錄單,每人收集到的事例和數據不盡相同,大量的實例有助于學生在整體上把握百分數的概念和意義,體會它的作用和好處。
教學中也出現學生對于百分數的片面的認識:部分量占總量的百分之幾。因此我加入了許多不同百分數的圖片,有大于100%的,學生產生疑惑,在這時,我應該及時舉例說明。設想如下:
師:200%收集到這樣的百分數了嗎?
生:沒有
生:100%
師:如果有個學生完成了200%,他做了幾道題呢?
生:10道題。
師:你會這么做么?
生(笑):不會。
生(齊):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
每個知識點理解透徹了,學生對于概念的認識也就更深刻。
三、關注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
以往應試教育教學中,數學課的教學最簡捷、最有效、最出成績的教學方法就是直接告訴學生這種類型題就用這種方法做,如求平均數就是用總數除以份數。長此以往,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高分低能學生占大部分。因此新課程理念強調,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不能只關注結果。我的《百分數的認識》這節課教學內容無論是素材的選取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都讓學生體會和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必要性。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學習百分數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而是通過小組學習,讓學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體的例子,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悟出一些百分數的意思,從而總結出百分數的意義,然后再解決應用到實際生活例子中。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圓錐體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很少見的立體圖形,學生疏于了解,對圓錐體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因此,我認為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設計,開始就認識圓錐體的特征,學生會由于生活經驗積累不夠,而不能夠全面地、準確地了解圓錐體的特征。為了使學生對圓錐體有更多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第一手的資料,我設計了首先讓學生制作圓錐體,再來認識圓錐體的特征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制作圓錐體的過程中,不僅發現了圓錐體是由一個扇形和一個圓圍成的立體圖形,而且還發現了扇形的弧長等于底面圓的周長這一關系,以及扇形所在圓的半徑要大于底的'圓的半徑等等教材中并未講到的有關圓錐體的特征。試想,如果沒有學生動手制作的體驗,如果沒有在制作過程中積累的充分的感性認知,僅憑觀察實物,是肯定不會對圓錐體有這樣深刻、全面的認識的,學生的語言也不會這樣豐富,對圓錐體特征的描述也不會這樣準確。
這一次的教學嘗試,也讓我認識到:盡管數學概念,數學定律,數學公式等是抽象的,但是,如果教師能夠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系,就能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功與快樂。這一次教學嘗試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對于學生感到很陌生的圓錐體,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抽象出圓錐體的特征。即讓學生在實踐中生成智慧。
文檔為doc格式。
。
本課所學內容相對于學生來說,確實簡單易懂,難度較低,大部分學生都基本掌握了相關知識,并能較好地完成各項習題。
課前學生掌握情況預知不夠準確,所設計的教學課件與教學預案相對落后,較低地估計了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本課的教學重點為: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教學難點為:熟練地寫出一個數的倒數。在本次課堂教學過程中,都一一解決,達到了教學預設目標。
雖說對學生掌握情況的預設不足,但課前的隨機應變,使得本課的教學又出了“新彩”,將一堂新授課,變為預習成果匯報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引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并在熱烈的討論中,識記知識點,強調重點,攻破難點。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感受到數學的學習是如此的輕松、有趣,課前的預習是如此的有成就,進而引得學生以更大的積極性,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中來。我個人認為課堂教學做得比較成功。
總的來說,本節課的教學有得也有失,最大的失就是沒有十分準確地預知學生的情況,此失很有可能成為以后教學的重大失誤,所以,我一定吸取教訓,避免此類事情再次發生。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節課本人通過創設寬松、愉悅、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如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如“游戲趣味題”中“教師的評說”,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如“自我習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賞”,享受成功的.愉悅,可激發學生探知的欲望。
如讓學生剪、折、畫、量、議、找……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可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會探索的方法。如通過學生評價教師、學生,師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學生的腦、手、眼,讓學生大膽地想、放開去說、隨心地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民主平等、開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這樣教學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置身于這樣的學習情境之中,真正達到了“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意境。
(1)圓錐的高是。圓錐有()條高。
(2)將一個圓錐沿著它的.高平均切成兩半,截面是一個()形。
(3)下圖圓錐的高是()cm。
(4)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形,把圓錐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
二、填一填。
1.指出圓錐的“底面”和“高”。
2.圓錐的底面形狀是(),側面是()面。
3.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
講課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學設計思路和同組的老師進行了交流,達成共識。晚上,按照習慣,我一邊看教學設計稿一邊想象課堂上學生會產生怎樣的反應,思過來想過去,越看越覺得教學設計太死板,于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江老師講座時說到:“對于幾何圖形的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先讓學生知道幾何圖形上有什么?然后想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特點﹚?……”聯系我要講的《圓柱的認識和側面積》一課,同是幾何圖形的教學,運用以上教學流程行不行?這時已經是晚上九點多,臨時調整教學思路可能會很倉促,萬一講砸了怎么辦?還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講吧,畢竟有前兩位教師的基礎,得失擺在眼前,就算講不精彩,也不會糟糕到哪里。
現在講課結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來源于教師課前充分備課,對教材理解比較到位,課堂上尊重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交流,對于學生的不同見解能耐心誠懇的傾聽﹑鼓勵,教師的這些做法感染著每一位學生,消除了學生對新教師的陌生感,拉近了師生距離,課堂氣氛輕松活躍。
不足之處來源于教師臨時更改教學設計,課堂預設不夠充分,對于課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另外,對于我組的研修主題——教師的課堂評價語對激發學生主動性,這方面做的還有欠缺,教師的課堂評價語不夠豐富,還需繼續研究。
就這樣,大腦里一直有兩個小人兒在斗爭。就在不定時,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國培中心一位位專家傳授的教學理念,在影子學校聽課研討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數學課堂不能只是傳授知識,而是要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引領孩子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想到這些我堅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試一試。
一節課結束了,雖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但是通過這次課例研修,特別是自己親自執教課堂,帶給我的收獲很多很多:教學理念需更新,課堂執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遠。
本節課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圓柱的特征,而且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反思教學過程,我體會如下:
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征。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什么圖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系。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的填空題進一步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再加上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認識圓錐應不成問題。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的分析之后,我在導入時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復習圓柱的特征后,這樣引入課題:“你打算從哪些方面來研究圓錐?”我請孩子們拿出自己帶來的圓錐,通過讓學生看、摸、剪、說、辯等小組活動來了解、掌握圓錐的特征??矗嚎磮A錐的形狀;摸:摸一摸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頂點;剪:剪開看看側面和底是什么形狀;說:說一說圓錐的特征;辯:辯一辯圓柱和圓錐的相同與不同。通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對于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經過教師對教材知識的挖掘,并精心設計探究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活動,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學的探究精神。再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閱讀課本,學生對于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在這一堂課中,讓學生結合舊知自主參與圓錐特點的探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營造了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重視學生的操作觀察、動手實踐,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提出問題。把學生對圓錐的認識主要建立在親自對圓錐“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具體的感知動作上,通過學生的操作觀察與“說一說”“辯一辯”幫助學生建立起圓錐的表象。在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后,我讓學生對于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于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這一次教學嘗試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對于學生感到很陌生的圓錐體,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抽象出圓錐體的特征。讓學生在實踐中生成智慧。也讓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教材編排的特點,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系,就能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功與快樂。
2、從個位加起;。
3、個位滿10向十位進1。
(2)筆算兩位數減法,要記三條。
2、從個位減起;。
3、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在個位加10再減。
(3)混合運算計算法則。
1、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運算;。
2、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減法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減;。
3、算式里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4)四位數的讀法。
1、從高位起按順序讀,千位上是幾讀幾千,百位上是幾讀幾百,依次類推;。
2、中間有一個0或兩個0只讀一個“零”;。
3、末位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
(5)四位數寫法。
1、從高位起,按照順序寫;。
2、幾千就在千位上寫幾,幾百就在百位上寫幾,依次類推,中間或末尾哪一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在哪一位上寫“0”。
(6)四位數減法也要注意三條。
2、從個位減起;。
3、哪一位數不夠減,從前位退1,在本位加10再減。
(7)一位數乘多位數乘法法則。
1、從個位起,用一位數依次乘多位數中的每一位數;。
2、哪一位上乘得的積滿幾十就向前進幾。
(8)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法則。
2、除數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上面;。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數必須比除數小。
(9)一個因數是兩位數的乘法法則。
1、先用兩位數個位上的數去乘另一個因數,得數的末位和兩位數個位對齊;。
2、再用兩位數的十位上的數去乘另一個因數,得數的末位和兩位數十位對齊;。
3、然后把兩次乘得的數加起來。
(10)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法則。
1、從被除數高位起,先用除數試除被除數前兩位,如果它比除數小,
2、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寫商;。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數必須比除數小。
(11)萬級數的讀法法則。
1、先讀萬級,再讀個級;。
2、萬級的數要按個級的讀法來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萬”字;。
3、每級末位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零都只讀一個“零”。
(12)多位數的讀法法則。
1、從高位起,一級一級往下讀;。
2、讀億級或萬級時,要按照個級數的讀法來讀,再往后面加上“億”或“萬”字;。
3、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13)小數大小的比較。
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先看它們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那個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十分位數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依次類推。
(14)小數加減法計算法則。
計算小數加減法,先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把相同的數位上的數對齊),再按照整數加減法則進行計算,最后在得數里對齊橫線上的小數點位置,點上小數點。
(15)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
計算小數乘法,先按照乘法的法則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16)除數是整數除法的法則。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按照整數除法的法則去除,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小數點對齊,如果除到被除數的末尾仍有余數,就在余數后面添0再繼續除。
(17)除數是小數的除法運算法則。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移動除數小數點,使它變成整數;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幾位,被除數小數點也向右移幾位(位數不夠在被除數末尾用0補足)然后按照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
(18)解答應用題步驟。
2、確定每一步該怎樣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數;。
3、進行檢驗,寫出答案。
(19)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并用x表示;。
2、找出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檢驗、寫出答案。
(20)同分母分數加減的法則。
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
1.仔細觀察,哪個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的3倍。(單位:cm)。
2.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圓錐的體積是圓。
柱的(),圓柱的體積比圓錐大(),圓錐的體積比圓柱?。ǎ?。
3.一個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它們的。
體積一共60立方厘米,那么,圓柱。
的體積是()立方厘米,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4.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柱的體積比圓錐大10立方米,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體積是()。
5.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比圓柱的體積少0.8立方分米,那么,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分米,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分米。
6.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如果先在圓錐容器中注滿水,水面高12厘米,
再全部倒入圓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厘米;如果先在圓柱容器中注滿水,再把水倒入圓錐形容器直到注滿,這時圓柱形容器中的水面高()厘米。
二.有關圓錐體積的實際問題練習。
1.把一個體積是282.6立方厘米的鐵塊熔鑄成一個底面半徑是6厘米的圓錐形機器零件,求圓錐零件的高。
2.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數)。
3.一個圓錐形的小麥堆,底面周長是12.56米,高是2.7米,現在把這些小麥放到圓柱形的糧囤中去,恰好占這糧囤容積的78.5%。已知糧囤底面的周長是9.42米,求這個糧囤的高。(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7.建筑工地運來9.42噸砂,堆成一個底面周長是12.56米的圓錐形求砂堆的高。(每立方米砂重1.5噸)。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征,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以往幾次,都是按老方法進行,一開始教師就準備了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先比較它們的底面積相等,再分別量出它們的高也相等。進而由老師做實驗,把圓錐裝滿水(或沙)往圓柱里倒,學生觀察倒了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接著推導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并重點強調求圓錐的體積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節課上下來非常輕松,非常順利,時間也充足,作業效果也還不錯??墒堑搅司C合運用問題就出來了:忘記乘三分之一的,計算出錯的,已知圓錐的體積和底面積,求高時,直接用體積除以底面積的,出的錯誤五花八門。
再上這節課時,我加強了以下幾個點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從左算到右,先觀察算式的特點,尋求簡單的計算方法,把口算和計算有機結合。
一、“魔術”導入,引出課題。
1、出示一個圓柱,誰能說說它的特征?
教師:現在看一看,老師能不能把這個圓柱變成你們說的那樣。
二、教學實施。
1、初步感知。
電腦出示圓錐形實物圖。
教師:觀察上面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點。
(利用課件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圖的輪廓,移走實物的模像,剩下圖形的輪廓,抽象出圓錐的幾何圖形。)。
教師: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圓錐形的物體?
小結:圓錐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還美化了我們的生活。
2、了解圓錐的特征。
(1)認識圓錐各部分的特征。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學具中的圓錐,看一看,摸一摸,觀察一下它有什么特點。
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板書圓錐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拿出圓錐學具,同桌互相指認圓錐的頂點、底面和側面。
(2)了解圓錐側面。
讓學生用手摸一摸、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教師: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小結:圓錐有一個頂點,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圓,側面是一個曲面。
(3)怎樣畫圓錐的平面圖呢?
示范:先華一個等腰三角形,它的底邊是虛線,然后畫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畫成橢圓形,最后標出頂點、底面、圓心、底面半徑。
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圓錐。
(4)認識圓錐的高。
教師:大家知道圓柱的高是兩個底面的距離,那么,圓錐的高在哪里呢?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教師:圓錐的高就是指從圓錐的頂點到圓心的距離。圓錐有多少條高呢?為什么?
(5)測量圓錐的高。
教師: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我們不螚直接量它的長度,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呢?
課件演示測量過程,教師敘述:
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同桌互相配合,動手測量手中圓錐的高。
教師:誰來展示一下你的測量方法?
教師:如果是圓錐形的糧堆或沙堆,又該怎樣測量它的高呢?
學生合作實驗,交流展示。
三、實踐運用,鞏固新知。
1、以同桌為單位,利用教材的圖示動手制作圓錐或自己設計并制作一個圓錐形的物品。比一比,誰的作品最精巧。
2、對比提升。比較圓柱和圓錐,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
四、課堂小結。
教學目標。
1、認識圓錐、掌握它的特征。
2、通過觀察圓錐建立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從實物抽象到幾何圖形的能力。
教學重點:圓錐各部分的名城、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實踐出真知",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的好。對于學生的學習,我覺得也是這樣。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特別是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最高效。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感悟特深刻。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后,學生在實際運用公式時容易出錯誤的地方還是和往屆一樣,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個三分之一,在計算的時候經常出現遺漏。
怎樣讓學生自己探究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并且時時記住那個容易被人遺忘的三分之一呢?我這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每個學生都經歷"提出猜測--設計實驗--動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我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走出課堂,深入實踐,到操場上去裝沙子,到水池邊去裝水,看幾個圓錐的體積才能把圓柱裝滿。在我適當的引導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系,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教學中我感到學生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我沒有牽著學生走,只是為他們創設了一個猜想圓錐體積方法的情境,讓學生在猜測中找到驗證的方法,并且通過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最后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激發了他們主動探究的欲望。
教科書p23-26的內容,p24“做一做”,完成練習四的第1、2題。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面,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實驗材料正確制作圓錐。
2、通過動手制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掌握圓錐的特征。
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學生利用教材附頁制作圓錐。
同學們,前面我們認識了圓柱,誰能說一說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及其特征?
(1)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著圓錐看一看,摸一摸,它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2)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3)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4)讓學生看著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圓錐有多少條高?為什么?(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于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2、小結。
3、測量圓錐的高。
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借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讀數時要讀平板下沿與直尺交會處的數值。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5、虛擬的圓錐。
(2)通過操作,使學生發現轉動出來的是圓錐,并從旋轉的角度認識圓錐。
小結:誰能歸納一下圓錐有什么特征?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后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于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關于圓錐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圓錐體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很少見的立體圖形,學生疏于了解,對圓錐體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因此,我認為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設計,開始就認識圓錐體的特征,學生會由于生活經驗積累不夠,而不能夠全面地、準確地了解圓錐體的特征。為了使學生對圓錐體有更多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第一手的資料,我設計了首先讓學生制作圓錐體,再來認識圓錐體的特征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制作圓錐體的過程中,不僅發現了圓錐體是由一個扇形和一個圓圍成的立體圖形,而且還發現了扇形的弧長等于底面圓的周長這一關系,以及扇形所在圓的半徑要大于底的'圓的半徑等等教材中并未講到的有關圓錐體的特征。試想,如果沒有學生動手制作的體驗,如果沒有在制作過程中積累的充分的感性認知,僅憑觀察實物,是肯定不會對圓錐體有這樣深刻、全面的認識的,學生的語言也不會這樣豐富,對圓錐體特征的描述也不會這樣準確。
這一次的教學嘗試,也讓我認識到:盡管數學概念,數學定律,數學公式等是抽象的,但是,如果教師能夠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系,就能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功與快樂。這一次教學嘗試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對于學生感到很陌生的圓錐體,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抽象出圓錐體的特征。即讓學生在實踐中生成智慧。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614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