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調研報告時,可以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考察、文獻研究等方法,確保數據來源廣泛和可信度高;接下來,我們將分享一份實用的調研報告范文,供您參考與學習。
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伴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的環境問題也越發需要得到人們的關注,在20xx年暑期,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老師的要求下,我前往山西省五臺縣溝南鄉羅家巖村進行了為期四周的,以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與環境問題調查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通過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程度以及環境保護程度的調查,得出一份調查實踐報告。
溝南鄉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城南部,全鄉有行政村34個,在這個暑期,我前往的是溝南鄉的羅家巖村進行的社會實踐,通過對當地村委會進行咨詢以及向村民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當地的近幾年來的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作出了統計與歸納。其中調查問卷以及媒體發表見本報告附表。
由這次的調查顯示,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總體上保持了穩定發展的姿態,近幾年來一直處于增長的狀態,面對我國甚至世界都日益復雜的經濟形勢,農村作為我國經濟結構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更加具有深刻的意義,各級鄉鎮政府需要在保持相關政策基本穩定時,增強政策調控的靈活性。
于此同時,農村的環境保護雖然一直處于薄弱的環節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發意識到環境保護對于人們生產生活以及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只有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發展綠色經濟,以促進農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整理,以及當地政府部門幫助可以看出,近幾年來,農村的經濟一直在發展,但是環境保護問題也日益迫切,開始進入到群眾視野。雖然農村環境保護這一塊相對來說比較薄弱,但是這種環保意識的興起,對于以后農村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調查,我發現農村經濟與環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在環境退化的前提下,個別村民生活質量得不到保障。由于山西海拔較高,山路較多,有些村民家中沒有水龍頭,吃水成為一個大問題。并且由于環境的退化,人們已無法向以前一樣采集食用雨水等。近年來,資源供應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影響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雖然當地村民近幾年來由于切身體會以及教育的普及都開始有了環保的觀念,但是由于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以及對于經濟增長的渴望,人們在環保的路上實際行動還是遠遠不夠的,在村莊里,經??梢钥吹酱蟠笮⌒〉睦?,并且里面有大量白色垃圾,據說,該村還是會保留秸稈焚燒等習慣,這對環境而言是危害很大的。
部分鄉鎮過多地強調客觀理由,認為無資源、無項目,所以選擇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不科學環保的經濟模式,不能積極主動挖掘發展潛力,創造發展優勢,不但致使區域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而且隨著時間推移環境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使當地經濟雪上加霜。
(一)抽出部分經濟用來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硬件設施建設上實現突破,從而提高農村環境質量。
通過對農村硬件設施的建設,例如修建路燈來,完善排水防止生活廢水隨意排放,發展下水系統,合理使用水資源等,這樣不但可以改善村民生活條件,還可以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轉變干群思想觀念,鼓勵村民多與政府交流,將對于農村建設的想法與要求及時與相關部門交流。
人文環境是形成整體環境的基石和根本,軟環境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只有加強人民與政府的聯系,才能更好的將政府的政策實施好,將人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處理好,實現和諧共贏的'生活場景。
(三)增強當地村民環保意識,加大宣傳,同時發動群眾將想法落實到實踐。
通過加大相關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宣傳普及力度,提高群眾知法守法水平,提高村名環保意識。爭取將現在生活中類似于秸稈焚燒,污水亂排放等不文明行為漸漸消除。改善當地生活環境。
(四)合理規劃農民田地位置,在不影響經濟的情況下退耕還林,保護山林里的生物多樣性。
在此次調研中,村里老人都表示,近十幾年來,山林里的野兔野雞以及其他野生動物越來越少,山林里由于無人管理,亂砍亂伐現象也時而有之,導致當地生物趨于單一化,我認為這種情景雖然現在對農村環境與經濟的影響不大,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必定會威脅到人們的生活。而到那時再想到治理,可能就會為時已晚。
(五)完善政府職能,加強政府對于經濟與環境的調控作用,合理把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
健全當地的環境管理體系,加強環保執法力度、深度。將環境整治與經濟發展工作緊密結合,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的法規與標準體系,在已有的法規基礎上,逐步制定、完善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有關的食,農藥、化肥、地膜污染防治的法規標準等,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這樣,才能更有力的提高當地村民的行動力,根本上實現對環境的保護。
(六)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堅持誰污染、誰付費,誰收益、誰負擔,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不斷拓寬投資渠道,保證穩定有效的環保資金投入。
使當地的財政政策逐步向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傾斜。另外,還需根據工業反哺農業有關精神研究、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體和個人多渠道融資機制,保證穩定有效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投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的要求里,我們應當積極采取對策,重視把農村環境問題,不能重蹈之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后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xx鎮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一、xx鎮農村經濟發展狀況xx鎮......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十七屆四中全會會議精神,有力推動南彰鎮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一、南彰鎮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南彰鎮......
按照局黨組《關于印發深入開展“三進三同”黨性作風實踐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多次深入南川區xx村,和貧困戶結成窮親,干農家活、吃農家飯、睡農家床,從身體到心靈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和洗禮,對農村地區的現狀和發展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農村及農民的生活和發展堪憂。
1.交通條件差。xx村地處南川區的高山地區,交通十分不便,道路坡陡灣急,危險路段眾多。村里的道路基本都是泥路機耕道,物資運輸和出行十分困難。
2.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該村地質災害點多,滑坡災害風險很高。同時,該村也是一個缺水的地區,除了多雨季節時水井里有水外,日常用水大都靠屋頂水池蓄下的雨水,而屋頂水池多有青苔、浮萍和微生物,衛生狀況很差,直接影響身體健康。
3.勞動力缺乏。由于經濟收入困難,村里各家的年輕勞動力都到外地打工掙錢,家里只有老人、婦女和兒童,戲稱“993861”部隊,有的家庭干脆長期在外不歸,甚至舉家外遷。勞動力的缺乏、經濟收入差,致使村里的一些建設項目(比如修路)投工投勞、集資等無法順利實施,農村群眾缺乏緊密的組織,基本處于松散和各自為陣的狀況。
4.收入來源單一。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起點的農村改革,基本解決了溫飽的問題,但沒有解決致富的問題。農村普遍的情況是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經濟收入只靠養豬、種糧,沒有像樣的庭院經濟,缺乏農業科技知識的培訓,糧食畝產底,病害、蟲害也直接導致養殖業重大經濟損失。
二、改革開放成果還沒有惠及到廣大的農村和農民。
改革開放二十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取得了重大進步,人均gdp達到了3000美元,實現了初步小康的目標。但同時也清醒地看到,貧富差距、城鄉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加大,這不是我們執政黨追求的目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我們黨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我們雖然也提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讓改革開發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雖然每年都有關注“三農”的一號文件,但我們的行動還很遲緩,我們的認識還不到位。重慶要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在關注城市化進程的同時,各級政府必須掉過頭來,更多地關注農村的問題,制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將資金、項目向農村傾斜。一個村的致富,可能就卡在了一條2公里的路,而它僅需30萬元投入。
三、對農村脫貧致富的思考。
(一)培養優秀農村干部和致富帶頭人。環視那些富裕的農村,統一的特點是,都有一個優秀的農村干部,有一個致富帶頭人。農村地區的群眾文化水平低,眼界和思路窄,分散的生活方式已經大大影響了他們的凝聚力。因此,培養農村地區優秀干部十分迫切和必要??梢赃M一步倡導大學生村官的模式,讓優秀的人才在農村建功立業,成為農民的帶頭人和貼心人。建立農民家庭的合作機制,組織農民開展一些規?;酿B殖,進行一些基礎設施建設。
(二)將道路建設作為農村地區基礎建設的重點?!耙赂?、先修路”,道路已經成為農村地區致富的瓶頸。按照xx村的實際,建設1公里的鄉村道路,需要投入15萬元,整個村需要改造10公里的泥路,150萬元的投入難道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嗎?150萬元可能帶來的是整個村的脫貧致富。農村地區道路的建設,不僅能解決人員和農資運輸的問題,也解決了農村群眾安全出行的問題,大大縮短農村和城市在時間和空間的距離。
(三)進一步促進農業科技下鄉。在農村“三進三同”的日子里,談到致富項目的時候,多數群眾都反映困難,困難的不是錢,而是不懂科技知識。豬藍耳病、雞瘟、病蟲害等,往往使得一些養殖戶血本無歸。對于困難地區的群眾來講,更是不敢涉足。因此,送科技下鄉,教育和培訓農村群眾掌握農業科技知識十分重要。知識和技術是農村脫貧致富的必要條件。
(四)發展庭院經濟是解決經濟收入短缺的捷徑。由于自然條件和地區經濟水平的限制,大規模的農村經濟發展項目難以短期內實施?,F在,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消費潛力很大,追求綠色消費成為時尚。綠色蔬菜、土豬、土雞、土蛋、農家臘肉等農村綠色產品對城市居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解決了交通問題的基礎上,養雞、養鴨、養豬、綠色蔬菜等項目投入少、風險低、見效快,各級政府和黨組織暢通其銷售渠道,農民群眾收入可以盡快得到增長。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描繪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新藍圖。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后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黑水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為此,筆者先后深入沙石多鄉昌德村等20余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黑水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h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余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于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黑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后,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黑水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于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黑水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
黑水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干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為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于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于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
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著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戶和專業大戶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
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衛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滯后,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為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黑水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后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范、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戶39戶,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在州黨史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為內容的高半山脫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衛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余元修建村活動室,為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
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蔥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局限于規模擴大,品種更新,布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干部和群眾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蔥價格最后遭遇滯銷的情況。
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20xx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
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
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
(三)以強化帶動為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
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黑水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脫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脫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為主的道地中藥材畝,為農民致富開辟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著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后續產業。
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游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余家,開辟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閑旅游項目,并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游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游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
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牧業科研、示范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戶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戶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按照縣委、縣人民政府和鎮黨委、鎮政府的總體部署,在對全村經濟發展現狀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全面分析,現將調研的基本情況報告如下:
一、xx村委會的基本概況。
xx村委會屬于xx縣xx鎮,是壩區村委會,下轄8個村子9個村民小組離鎮政府3.00公里,全村1165戶3600人左右,主要從事農業,全村經濟總收入1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左右元,房屋多以磚木結構和土木結構。全村國土面積8.02平方公里,海拔1458.00米,年平均氣溫18.00℃,年降水量898.4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現在主要以種植蔬菜為主。
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全村已實現了安全自來的飲用,戶戶實現了“三通”,進村道路為柏油路和水泥路面。在村內有志才小學,學生有300多人。
在黨建中,該村設黨總支1個,設有8個黨支部,擁有黨員總數146人,黨員中男黨員95人,女黨員51人,黨員情況逐步轉向老齡化,40%年青黨員基本都在外打工。團員64人。
二、取得的成績。
(一)國家政策利民惠民,農民盼望新農村建設,大家認為黨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實現新農村建設關鍵在農村和諧,難點在農民增收。近年來在省、州、縣、鎮政府及上級各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在種植業和外出打工潮的推動下,基本實現了快速、穩步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農村農業經濟實現較快發展。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成為新農村建設亮點。xx村委會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受到各級政府及有關人士的大力支持,村組織實現了人畜飲水安全改造、村內道路建設、村內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逐漸成為新農建建設的亮點,農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
(三)民主法制不斷健全?;鶎咏M織進一步加強在國家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村干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一)耕地少,水資源匱乏。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本村一直來耕地面積有限,而有限的種植面都是用來種植水稻。近年來,受天氣影響,降雨量的減少,村里的生活、生產用水面臨嚴峻的考驗。
(二)主導產業缺乏強勁支撐,特色產業還未形成規模。目前仍以傳統的糧、豬型為主,特色農業產業品種少且發展速度較慢,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普遍存在規模較小,擴大發展受阻,缺乏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拳頭”型產業,農民增收渠道較窄。普遍存在規模較小,產業化水平不高。
(三)人居環境改善壓力較大。農村居民住房條件相對不高,垃圾亂堆亂放,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能源建設亟待加強。
(四)存在黨員老化,年輕黨員較少,后繼乏人的問題比較突出,尤其是缺能人、強人。本可以組織村民一起出力,對環境整治,修溝打壩,修橋補路等事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村民已養成依賴懶散習氣,自覺性差,事事依靠政府出資解決。一講管理,就是要錢要物,一講自治,就是帶頭起哄。沒有起到勤勞致富、先鋒模范的帶頭作用。
(五)農村因建房而致貧。在農村由于生存問題不得不建房。由于家庭收入少,建房后,家庭就會更加的貧困,建房時由于家庭貧困不得不向外借款,建房后因種種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款又需要償還,所以導致生活水評下降。
(六)村民素質偏低。當前,絕大多數居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思想方面,思想比較保守,傳統意識比較牢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文明意識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公共衛生、熱心公益等集體觀念逐步淡化,亂堆、亂放、家庭衛生問題比較突出,婚喪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行為依然存在。
四、發展措施。
一是落實好各項惠農、支農政策。鄉鎮要不折不扣的把中央、省、市、縣的各項惠農、支農政策落到實處,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支持保護力度,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和收益。
二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F階段我村的產業發展方式還是以“單打獨斗”為主,很難形成規模,更談不上品牌效應。同時,也增加了生產的成本。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精品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深入實施科技興農工程,提高科技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通過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使農民在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中獲得更多的收入。
三是加大農村剩余勞力的轉移力度。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本村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通過組農民工轉移培訓,發放農民工手冊的方式,切實保護好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盡快就業,使外出務工農民的付出能夠得到合理回報。
四是積極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村創業和廣大農民自主創業。鄉鎮、村要引導農民領辦、創辦、合辦民營企業,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勞動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時實現共同富裕。
五是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鎮政府要加大農村水利建設保護的實施力度,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現代農業,提高農業集約化和現代化水平。在村開展節約用水宣傳活動,提高群眾的節水意識。
六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在農村,要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民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切實改善本村農民群眾的生活和居住環境。
七是用技術武裝農民。充分發揮鎮基層農技部門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分期分批組織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等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科技致富、市場競爭和自主發展能力。
八是加強農村黨員干部隊伍建設。要充分利用當前農村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有利時機,加強對農村黨員干部的教育,不斷提高農村黨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黨員干部帶頭致富能力,培養發展型的農村基層干部,增強基層民主管理能力,培養服務型的農村基層干部,增強現代科技能力,培養技能型的農村基層干部。
從村經濟發展一直是國家的關注點,相關部門每年都會做相關的調研。下面是愛匯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供大家閱讀!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2053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為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姜為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于薄弱。
今年來,隨著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后。xx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其中:來源于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1、從業人員分布情況?,F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為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為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為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為1567人。根據xx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占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為374人,占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以xx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復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喂養豬、牛、羊和雞為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為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F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戶1003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 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學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 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干群關系,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凈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后。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制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于“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村仍面臨著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xx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在交麻鄉乃至全縣村委會中處于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烤煙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姜、核桃種植才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布局。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干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在宣傳、發動群眾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制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組干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小學、初中程度文化還占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后勁不強,在帶領群眾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對策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于“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體,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干實事,樂于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群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項目,建一個,成一個,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群眾和村組集體負擔,搞舉債、負債建設,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村級“兩委”班子須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統一布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于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對于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鄉村道路規劃、小學軟硬件建設、垃圾處理池建設、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項目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明年,我村將加大產業化進程步伐,形成以“科學種植穩村、科學養殖興村、特色養殖富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在今年推廣雜交玉米、烤煙和生姜種植的基礎上,明年將大力推廣有機高粱的種植和200畝核桃種植;養殖業方面,在穩定商品豬、商品羊出欄數的基礎上,加大扶持綠殼蛋雞養殖戶的養殖力度,為我村產業化打下基礎,從而可以推動我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必須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并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因為糧食安全直接關系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完善各種制度。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范和完善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群眾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我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總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為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我相信,只要我們村干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理清我村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摘要 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中,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農民收入增長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產業并舉,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和養殖業并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當前,廣大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發展速度緩慢,集體經濟“空殼”村現象相當普遍,嚴重制約著我縣農村的發展及穩定。因此,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1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為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采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51元,同比增長14%;xx年為4218元,同比增長16%;xx年達到4881元,同比增長15.7%,特別是xx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于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于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xx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1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146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為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為70%;財產性收入1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占農民收入的1%;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為2633元,占家庭經營收入的78%(其中種植業收入占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占一產收入的1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布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于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戶農業生產屬于以一家一戶的分散模式為主。由于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戶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于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xx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20—30%以上,特別是鉀肥價格噸價5600元,比xx年上漲1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100萬元,占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1.1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1.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為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于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1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 “無錢辦事”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運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1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20萬元,實際加工能力達到18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1200萬元,創利潤3980萬元,上繳稅金1776萬元。全縣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3.7萬戶。像萬壽菊產業在省級龍頭企業山東諸城蓮春色素提純有限公司雞東分公司的帶動下,經過9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1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16.5萬畝,產鮮花16.5萬噸,有3000多農戶種植萬壽菊,總收入1.15億元,戶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稅金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為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戶,基地總面積4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后,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戶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為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為。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F狀整體落后,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后,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后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后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六)分散經營問題。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村土地資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遠近分配給農戶,雖然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刺激了每片農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塊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經濟的自發維持,其基本農業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小農經濟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現實基礎。即使某個農戶家庭規劃實施專業化、規?;霓r業生產,在土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因為土地分散,其基礎設施配置和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而不能實現其專業化和規?;?。
(七)科技投入問題。農業推廣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著推廣力度,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此外,財政對科技投入不足,影響了好項目及先進技術的推廣。
(八)鄉村財源不足問題。一是農村稅費改革減少了村集體的收入。改革前,村集體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產費,村三提是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2—3%征收的,共同生產費按要求應該以小組為單位據實征收的,基本能保證當年夠用,農村稅費改革后,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積金和共同生產費的做法,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農民生產費用“誰受益誰負擔”,徹底堵住了變相向農民攤派村級債務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費來源于兩附加和轉移支付,其中兩附加只相當于稅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征農業稅后,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修路、修橋、植樹造林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二是農村“一事一議”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三是鄉鎮財源建設項目匱乏??h政府雖然制定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但是鄉企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椐統計,xx年一季度,全縣新上項目19個,已投入生產并產生利稅的鄉鎮企業7個,其他都是在建和計劃建項目。
三、加快發展我縣農村經濟的幾點建議
破解三農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縣情實際,應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切入和突破。
(一)堅持走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我們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促進我縣農業再上新臺階,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稅”的必然選擇。首先核心要抓龍頭。龍頭企業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要選準龍頭。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誰有實力、誰對行業牽動力大、誰的市場路子廣,誰就當龍頭。要做實做大做強萬壽菊加工廠這一強龍;通過扶強龍、引外龍、育新龍、興小龍,形成群龍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完善龍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谷賤傷農、谷漲惜售現象的發生。三要提高龍頭企業素質。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接農戶,必須具有很強的抗御市場風險能力。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運行機制、開拓產品市場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力、牽動力和影響力。其次重點要抓基地。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生豬、萬壽菊、烤煙、蔬菜、北藥等八大基地。通過實行區域化布局、規?;a,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戶,為加工業提供充裕的原料;通過完善技術規程,加強監管檢測和綠標認證,狠抓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高綠色食品品質;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最后關鍵要抓服務。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辟建農副產品銷售市場,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二)興辦農業合作社,走規?;洜I之路。在農村市場經濟全面發展、農村的勞力、資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則開始配置的情況下,土地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直接導致農業“兼業化”趨勢的加強,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農機和新科技的應用。好差搭配、戶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戶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致使農業機械化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有的地方甚至恢復了“人拉犁耕”的生產方式。二是不利農村二、三產業的鞏固和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民心掛兩頭,顧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兼業化問題,既影響了農業自身專業化規模經營的進程,也不利于已發展的二、三產業向深度和廣度擴展。三是圍繞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大目標,尊重廣大農民的意愿,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以家庭農場為主要形式,組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從而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謂是勢在必行。四是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把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戶手中,實現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組建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為股份,建立聯合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按土地股份進行核算,這樣也可以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達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優品牌,堅持走品牌帶動之路。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論題。我縣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象萬壽菊、蓖麻、烤煙、北藥、綠色有機水稻等等,發展勢頭良好,為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像雞西仁樹水稻研究所針對普通大米滯銷,比較效益下降的形勢引進韓國稻鴨共育技術,生產有機水稻,注冊“野鷹”牌商標,有機賣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畝經濟效益達到1653元,是常規栽培畝經濟效益2.7倍,因此,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精品農業,提高單位效益,要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通過品牌創建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發展鄉鎮企業,堅持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最強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么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么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目前,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雖然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前面所提的諸多問題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地發展我縣鄉鎮企業必須引起政府部門在項目拉動戰略中的足夠重視。要按照提出的“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替代產業、三項重點建設項目”的要求,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資和新上項目的干勁和熱情,“咬定項目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真正抓住時機,雷厲風行,迎頭趕上,多引、快上新項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項目的篩選和論證工作。雖然各鄉鎮都有一些項目,但這遠遠不夠,要跳出農業抓項目,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稅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戶雞東。要抓住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二是要扶持好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對鄉鎮企業運行情況開展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及時把握動態,搞好指導和服務,促進形成人人關心工業和民營、支持工業和民營,人人為工業和民營經濟作貢獻的良好氛圍。三是要著力抓好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鄉企富鄉(鎮)富村工程”,要圍繞財源建設,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上檔升級。要圍繞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園區經濟、城鎮經濟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游、餐飲、觀光于一體的農村第三產業,把農村和農業作為鄉鎮企業調整結構的主戰場。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招商引資是我縣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總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資,就是抓了項目。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這塊的潛力很大,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學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載體優勢和縣位優勢,進一步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抓住大批南方客戶急于到北方尋求投資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興建實業。要加快萬壽菊色素加工廠的建設進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年內完成土建并安裝設備,力爭xx年9月投產。
(六)增加農業投入,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h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廣。如農委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資金100萬元,建立土壤測試中心,免費為農戶測土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的盲目施肥問題,減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產8-12%,全縣推廣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今年我縣水稻超早育苗技術面積落實2萬畝,此技術畝常規增產200-300斤,畝增效益200元以上,總增產水稻400萬斤以上,增收400多萬元。經費投入是農業科技工作開展的基礎條件,我縣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絕大多數編制內財政經費不能落實到位,農技推廣經費大部分用于行政事業費用支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年需經費20萬元,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有的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由于事業經費無著落,知識更新的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致使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脫節。主要表現在: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而技術人員知之甚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和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試驗、推廣經費,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之,農業做為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縣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縣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黨的xx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 描繪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新藍圖。如何按照“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后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黑水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為此,筆者先后深入沙石多鄉昌德村等20余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黑水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h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余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于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黑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后,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黑水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xx年,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 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于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黑水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黑水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干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為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于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xx年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xx年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于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著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戶和專業大戶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衛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滯后,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為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黑水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后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范、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戶39戶,人口171人,xx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xx年在州黨史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為內容的高半山脫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衛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余元修建村活動室,為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蔥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局限于規模擴大,品種更新,布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干部和群眾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蔥價格最后遭遇滯銷的情況。
二、對加快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黨的xx屆三中全會和九屆六次全會確立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為我縣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xx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
(三)以強化帶動為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黑水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脫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脫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為主的道地中藥材xx畝,為農民致富開辟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著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后續產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 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游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余家,開辟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閑旅游項目,并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游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游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牧業科研、示范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戶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戶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為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群眾搞好農牧業生產設施重建,盡早恢復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著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損耕地、受損農田水利灌溉渠系、盡快恢復高產穩產農田,黑水將恢復改造受損土地1500畝。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復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積極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和永久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在災后恢復重建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優先實施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完成村內損毀道路、機耕道、牧道、林區道路的恢復重建。大力加強通信干線網和移動基站的恢復重建,優先做好農村公眾通信網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推進網絡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提升農村通信服務水平和災備應急能力,逐步實現城鄉網絡信息共享。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完善處置預案,增強災害處置能力和農牧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筑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為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牧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優化農村中小學布局和結構,合理調配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學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準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和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抓緊災后醫療衛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縣衛生醫療機構為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衛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衛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達溫”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戶、“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村級集體經濟,生產資料歸全體社員共同所有的一種公有制經濟,它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推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增強影響力和號召力的重要保障。在新形勢下,了解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狀況,研究如何構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框架,是我們面臨的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為此,市人大常委會成立了專題調研組進行了深入調研。專題調研組采取全面調查、統計分析、個別訪談、實地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對當前臨安市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情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一)村級經濟收入情況。
191個,無固定收入村36個;固定收入1萬元以下村22個,固定收入1-3萬元村49個;村集體固定收入最高的村為錦城街道新民村,固定收入950萬元。
(二)當年收入盈余情況分析。
根據固定收支情況來看,可將全市298個村分為收支盈余型、收支平衡型、入不敷出型。
三類:
收支盈余型。全市收支盈余型22個村,主要集中在玲瓏片,占全市所有村的7.5%,其中錦城、錦北街道9個。從收入來源來看,這幾個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資產租賃租金收入,占22個村固定收入62.27%;同時這幾個村的支出控制較好,管理費用、福利費開支較少,較好地實現了開源節流。
收支平衡型。全市收支平衡型7個村,占全市所有村的2.3%,這幾個村村集體均有較為固定的村集體物業租賃、山林發包租賃收入,各村收入基本上30-50萬元之間。
入不敷出型。全市入不敷出型269個村,占全市所有村的90.2%,主要分布於潛片、昌化昌北片,其中天目山、潛川、昌化、河橋、湍口、清涼峰、島石全部村都為入不敷出型,村級固定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占62.83%,且村級固定支出普遍較大,村均缺口在60萬元左右。
(三)經營性收入來源分析。
物業經濟型。物業經濟型指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于集體房屋等資產出租取得的收入。根據調查數據,全市物業經濟型行政村64個村,占21.48%。其中,玲瓏片44個、於潛片9個、昌化昌北片11個,這些村主要集中在所在鎮街的集鎮范圍內。比如錦城街道集鎮所在的.8個村通過房屋等集體資產租賃,20xx年集體收入達1504萬元,村均188萬元。
農林經營型。農林經營型指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于農林業經營收入,從我市情況看,主要來自山林林業出售收入。據調查,全市有農林經營型行政村50個,占16.78%。其中,玲瓏片8個、於潛片20個、昌化昌北片22個。比如於潛鎮橫鑫村,20xx年農林業經營收入118.95萬元,占集體經營性總收入的80.4%。
資源經營型。資源經營型指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自集體山林、耕地等資源發包、出租等取得的收入。全市資源經營型行政村共有64個,占21.48%。其中,玲瓏片18個、於潛片27個、昌化昌北片19個。比如昌化鎮后葛村20xx年集體經營性收入29萬元,其中發包收入17萬元,占比58.6%。
投資收益型。投資收益型指利用村集體資金或出借或投資入股所取得的利息或按股分紅取得的收入。全市投資收益型行政村共有33個,占11.07%。其中玲瓏片20個、於潛片6個、昌化昌北片7個。比如於潛鎮下埠村,20xx年投資收益達到了28.76萬元,占集體經濟性總收入的89.8%。
無穩定收入來源型。從調查數據來看,全市無穩定收入來源的行政村有87個,占39.19%。其中,玲瓏片30個、於潛片25個、昌化昌北片32個。從位置分布來看,多數村位于偏遠山區、交通條件差,發展空間有限。從資產資源來看,87個村的集體資產共有3.16億元,村均363.6萬元,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
二、近年來措施和取得的成績。
近年來,全國上下高度重視,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集體經濟政策,極大地推動了集體經濟發展。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不管是農村還是農民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我市也緊緊抓住機遇,落實政策,理順機制,不斷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一)政策引導增收入。
20xx年起,省、杭州市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政策,我市爭取杭州市級集體經濟創收項目20個,爭取補助資金150萬元,較好地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發展。
近期,省、杭州市專門針對經濟薄弱村出臺了扶持政策,我市依據省、杭州市文。
件精神、結合市情,制訂出臺《關于扶持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見》(臨委辦發〔20xx〕15號),鼓勵村集體發展物業經濟項目,引導村集體因地制宜,多渠道、多途徑發展集體經濟,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促進集體經濟增收,如錦北街道泥川村在政策引導和扶持下,通過建設標準廠房,為村年均創收10萬元,打破了多年村集體經濟零收入的局面。
(二)資金扶持保運轉。
為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市財政從今年起安排一定的資金對村級集體年可分配收入低于10萬元的經濟薄弱村進行專項補助,不足10萬元補足10萬元,用于日常開支。
(三)股改創新增活力。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村集體資產存在著“人人有份,人人無份”的狀態,村民(社員)的集體觀念逐漸淡化,鮮有人關心集體經濟的發展。為改變集體資產管理狀況,激發集體經濟活力,自20xx年起,我市著手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將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人,并以此作為股東收益分配依據。通過股份合作制改革,有效地調動了股東管理監督的積極性、改變了對集體經濟不管不問的局面,激發了集體經濟活力。20xx年,股東分紅2071萬元,累計股金分紅總額10193萬元。
(四)部分村的典型成效。
從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來看,不少村能根據資源、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好現有資源、政策,多渠道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錦南街道卦畈村。從20xx年起借錦南新城建設契機,在卦畈路橋頭集體留用地建造700平米的農貿市場;20xx年在卦畈路檢察院對面集體留用地上建造商務樓,集體保留商鋪40余間(1-2層)用于出租。目前每年可集體創收50余萬元。
龍崗鎮太平村。太平村充分利用村集體資源,結合國土資源部門造田造地項目,于20xx年11月開始實施馬嘯塢集體荒山造田造地工程,造田造地300多畝。目前將該地塊出租,每年可獲得28萬元左右租金收入。
清涼峰鎮白果村。依托大明山景區,抓住大明山改擴建機遇,將鄰近大明山核心景區的5000畝山林資源納入景區,并在大明山景區停車場外圍修建了12間商鋪,為村集體經濟增加了門票和商鋪租金兩大收入渠道,目前村每年可獲得固定收入70萬元。
三、當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干部發展集體經濟意識不強。從問卷調查情況來看,一是基層干部對村級發展集體經濟思想認識不到位。鎮(街道)沒有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擺上應有位置,舉措不多,也沒有將發展集體經濟納入村干部的考核內容。二是村級干部任期三年,時間相對較短,部分村干部不是立足村情挖掘經濟增長點,而是“等、靠、要”,寄希望于爭取項目獲得資金來替代村集體“造血”功能。再加上部分村發展物業經濟方面有區域優勢但面臨著三產用地指標的限制、部分村因簽訂長期的租賃合同無法提高資源利用價值等客觀因素,使村級組織和村干部抓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受到挫傷。
(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從片區來看,玲瓏片6個鎮(街道)116個村中具有穩定收入來源的行政村82個,占比達70.69%。於潛片4個鎮87個村中具有穩定收入來源的行政村42個,占48.28%。昌化昌北片6個鎮95個村中具有穩定收入來源的行政村37個,占38.95%。東、中、西部發展非常不平衡,玲瓏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較好,昌化昌北片集體經濟較為薄弱,呈現出“東好西差”的格局。
(三)發展集體經濟渠道不多。有不少集體經濟薄弱村所處地理位置偏僻,可開發利用資源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技術落后,經濟的發展空間很小。一是集體“三資”稀缺。大多數村級集體經濟積累在農村改革初期就已分配殆盡,集體土地、山林全部發包到戶,發展集體經濟面臨著“從零開始”的尷尬。同時,村級三產用地指標也制約了村集體發展物業經濟。二是生產性“三資”比重小。從村集體“三資”使用情況來看,多數“三資”用于公益、辦公,用于生產較少。三是開發利用形式單一。在集體“三資”利用形式上,尤其是對集體資源利用方面,多數村采用砍伐林木出售、長期發包集體山林等形式,渠道較為單一,對產業發展帶動不大,后續發展乏力。四是“城中村”物業資產質量較差。作為“城中村”經濟主要來源的物業資產質量較差,急需改造升值,但在改造升值中又面臨著項目報批、規劃限制、規費政策約束等一系列問題,資產改造難度大,增值后勁不足。
(四)村級集體負債不斷增長。據年報統計,全市20xx年賬面負債5.07億元,到20xx年賬面負債為11.57億元,五年時間負債增長一倍多。全市298個村村均實際負債176.81萬元,這使得在發展集體經濟時未能輕裝上陣,往往陷入“拆東墻補西墻”的惡性循環。一是歷史債務難消除。包括20世紀80、90年代村辦企業的虧損,稅費改革前農戶稅費的尾欠等歷史債務,到現在還有很多都沒有消除,影響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二是村級運轉剛性支出不斷增長。部分行政村面臨著村級固定收入難以維持村正常運轉,為支付誤工工資補貼、干部報酬、公益設施維護等支出,舉債運轉,形成債務。三是建設帶來新債務。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掀起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潮,雖然各級補助資金較多,但部分村在建設過程中盲目攀比追加工程項目,造成欠債建設,導致村級債務增加。如公路建設、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農田基本設施建設、水利防汛基礎建設、新農村配套設施建設等等,都需要村集體承擔一部分費用,造成村級集體經濟負擔過重。
(五)扶持力度不夠大。一是從市級層面看,與上級要求相比,幫扶的力度不夠,實質性舉措不多,扶持配套資金不到位,與周邊縣市比還有差距。二是在“三農”工作中,鎮(街道)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大部分配套資金也未到位。
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幾點建議。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市級的政策扶持,需要鎮(街道)級引導和扶持,市、鎮(街道)、村三級聯動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根本之舉。
(一)建強班子,夯實基礎。
要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好班子,把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要配好配強村級班子,重點是選好領頭雁,把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開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辦事的人選進班子。要加強對班子成員的培養和教育,對他們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培訓,或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進行考察學習,提高他們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能力。
(二)完善激勵機制。
鎮(街道)要制訂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村干部目標責任制,作為考核村干部、落實保障政策的重要依據。要加強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的指導和督查,建立工作情況定期督查通報制度,加大考評獎懲力度,把考核結果納入鎮(街)、村領導班子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中。要制定能充分發揮村干部工作積極性的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對干部工作業績和收益掛鉤制度,充分調動農村干部抓好、做好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拓寬發展渠道。
各村的經濟基礎、區位條件、資源條件千差萬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比較優勢,創自己的特色。一是發展物業經濟。利用留用地政策和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自主開發或由鎮(街道)組織統一就地或異地聯建、聯購一批標準廠房、綜合商務樓、倉儲物流設施、三產經營用房等集體物業項目;探索“集體出地、企業出資”的聯建方式,解決村集體資金不足難題,拓寬村級物業發展空間。二是提升資產質量。進一步盤活閑置或低效使用的村辦公樓、禮堂、山塘水庫等集體“三資”,建立村級集體“三資”臺賬,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等渠道提高原有物業的保值增值能力。三是發展特色產業。充分利用山林、土地等資源,深入分析自身優勢和周邊臨近村莊的產業優勢,對村集體統一開展土地復墾、造田造地項目,單獨或聯合農戶、參股開發或以土地資源租賃、入股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等經營形式,突出主導特色產業,做到“一村一業”,實現集體創收。四是發展旅游休閑經濟。充分利用現有的山林、水庫、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等資源潛力,依托良好的生態旅游資源和旅游景點,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家樂等產業,提供接待、停車、土特產店鋪管理等配套產業,增加集體資源性開發收入和服務經營收入。
(四)加大扶持,聯動推進。
按照省、杭州市及我市關于扶持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見精神,貫徹落實配套政策:從市級層面看,要從政策、金融、資金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政策上,要在用地指標、稅費減負等方面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二是金融上要加大扶持力度。三是要增加發展集體經濟的配套資金。要強化部門職責,組織部門發揮牽頭抓總作用,統籌協調,做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總體研究、部署和指導工作;市農辦做好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具體指導和服務工作;財政局要確保扶持資金落實到位;國土資源部門落實好建設用地指標,優先調整安排經濟薄弱村發展用地;稅務等相關部門制訂出臺村級物業租賃房產稅、營業稅等規稅規費政策,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保駕護航。明確鎮(街道)在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工作中的責任主體,將扶持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納入鎮街綜合考評,對工作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
(五)強化監督管理。
要加強集體經濟組織管理,按照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村經濟合作社組織,推進村經濟合作社規范化建設。要加強集體“三資”管理。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規范和完善村級集體經濟民主監督與管理,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嚴格財務運行監督,確保集體資金、資源、資產的安全與完整。要落實非生產性開支制度,探索建立建立村級財務收支預決算制度,嚴格收支審批,努力控制非生產性開支。村集體根據村規模、村級事務等情況,通過村民(社員)會議或村民(社員)代表會議的形式進一步明確村干部報酬標準、誤工工資和補貼標準、村招待費用限額等,積極配合鎮(街道)編制年度預算,制訂非生產性開支限額。要加強開支監督。在村各項開支,尤其是對非生產性開支,要充分發揮村(社)務監督委員會的監督作用,嚴格執行預算及開支標準;對特殊情況超出預算或標準的,必須經村民(社員)大會或村民(社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對村級各項開支要嚴格按照財務公開要求實行按項逐筆公開。要樹立節儉意識。村集體組織要樹立節儉意識,正確處理好生產與消費、開源與節流的關系。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2053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為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姜為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于薄弱。
今年來,隨著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后。xx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其中:來源于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1、從業人員分布情況?,F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為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為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為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為1567人。根據xx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占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為374人,占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以xx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復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喂養豬、牛、羊和雞為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為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F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戶1003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學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干群關系,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2、是水利設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
4、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后。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制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__辦事處位于__西南部,東南與__省__市__鄉、__鎮接壤,西與__縣__鎮、旗內__辦事處相連,北與旗內__跡、__二個辦事處毗鄰。轄區總面積239。2平方公里,轄10個村,29個自然屯,47個社,現有人口15946人,4806戶?,F有耕地87662畝,其中水澆地面積32826畝,占耕地面積的37。45%。辦事處經濟以農業為主,牧業為輔,__辦事處素有“粉條之鄉”之美譽。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全辦事處始終如一鎖定“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大目標,優勢優先,重點重抓,求實、務實、落實,全力推進辦事處精神、政治、物質和生態“四個文明”建設進程,努力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同時,全辦事處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同樣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由于體制原因,撤鄉并鎮后,辦事處財權上移,導致辦事處保運轉,解決干部工資尚且困難,實在無多余資金增加農業農村投入,國家在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上也有投入,也見到了一些成效,但投入的資金一是比例不大,二是比較分散達不到預期效果。一是建議恢復建制鎮體制,以便爭取項目資金,增加農業農村投入;二是建議國家增加對辦事處的農業農村建設資金注入,加大扶持力度,同時把資金捆綁起來使用,形成合力才能見實效。
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尤其__辦事處十年九旱,年年春旱,還改變不了靠天吃飯的局面,__辦事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由于連年干旱,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境內僅有的一條河流也時常斷流,原先的抗旱用井十有八九干涸,也無維修價值,已廢棄不用。為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是建議在“水”字上做文章,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工程和標準糧田建設工程,多打深水井,增加節水灌溉面積;二是建議不斷優化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改變大田玉米增值空間不大的局面,結合各地實際不斷提升訂單農業份額,增加產值,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三是建議加大科技推廣力度,鼓勵農民使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新肥料、新機具,提高糧食單產;四是希望國家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力度,“農業綜合開發”就是一個好舉措,__辦事處20__年在__村進行了農業開發區建設,共開發4000多畝耕地,現已形成規模,發揮了效益,目前,已能實現在旱季四天之內4000多畝大田農作物灌溉一遍的目標,農戶省時、省力、省費用,據測算20__年開發區中每畝農作物單產提高近90斤,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上個世紀80年代,__傳統產業粉業異軍突起,現已成為__辦事處的骨干龍頭企業,在辦事處整個經濟體系中占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份額,為地方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發揮著重要作用。__辦事處在農業產業化經濟發展之路上現已發展規模粉坊60余家,并建有粉條精加工包裝廠一座,加工企業年可加工馬鈴薯4萬噸,生產粉產品5200噸,年產值達3120萬元,實現利潤300多萬元,年可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近千人,每個勞動力僅粉業一項年可創收5000多元,__粉業已走上綠色、有機、精加工、標準化發展之路,產業化程度逐漸提高,但在發展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函待解決,一是粉條加工企業廠房等基礎設施已不適應產業化發展需要,需改造擴建,但目前缺少改造擴建資金,建議國家信貸部門在資金上加大傾斜扶持力度,提供低息或貼息貸款;二是應加大粉業污水治理力度,建議國家立項,通過治理,實現產業化發展和生態環境良好“雙贏”的目標。
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牧業是生態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生態建設中,人是根本,只有全民尤其是農牧民保護生態環境意識提升到一定高度,生態農牧業才能有希望,生態建設才能有實效。多年之前,農民以種樹為名,私開亂墾,嚴重破壞了植被,__辦事處近1萬畝25°以上的林地現在都變成了耕地,只要是能上去犁杖的地方都種上了農作物,農民只顧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只重視經濟效益,不顧生態的思想,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害人害己,導致__地區降雨量逐年下降,雨水分配不均,農作物減產,農民增收受到了制約。一是建議教育引導應先行,加大對農牧民保護生態環境培訓力度,改變農牧民急功近利的思想,教育引導其增強自覺保護環境意識,積極參與生態保護和建設中來;二是建議林業、草原等行政執法部門從嚴執法,不得以罰代刑,對違法違紀人員保持高壓態勢,對已開墾的林地,草原要堅決責令違法違紀人員進行植被恢復建設。
走禁牧舍飼養殖發展畜牧業之路是保護生態環境又一有效途徑。__辦事處轄區面積為239。2平方公里,且耕地和林地緊密接壤,執法面積較大,同時,__辦事處禁牧執法隊伍人員少,只有1人有執法資格,經費不足。綜上所訴:一是建議加大牲畜品種改良優化力度,堅決走少養、精養,小規模、大群體的畜牧業發展之路,減少牲畜對植被的破壞程度;二是建議加大執法隊伍建設,合理配備增加禁牧執法人員編制,增加執法經費投入,只有人員和經費有了保障,才能收到良好的執法效果;三是建議上級政府除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外,在資金上給與扶持傾斜,信貸部門提供低息、貼息貸款,通過廣泛籌集資金、引進項目,加大生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從而增加農牧民收入,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
宣傳力度,廣泛開展各類科技培訓活動,逐步增強農民科技意識;二是農村科普類書刊少,基本上還是空白,農民想看書沒有,想學科技沒場所,建議加大村級文化室和“科技書屋”建設力度,購進科普讀物,免費提供給農民借閱;三是建議上級撥付一塊科技推廣資金給基層,有基層支配開展科技培訓、推廣活動,審計跟上做到??顚S?,這樣才能提高科技推廣效果,從而使農民把科技應用到實踐中去。
隨著新農村創建工作的開展,__辦事處、村兩級辦公場所建設、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得到了逐步加強,但在建設中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由于辦事處體制原因,申請諸如文化、體育、小城鎮等建設項目資金困難,上級不予立項,不予匹配資金,__辦事處本街10里油路屬于一條試驗路,現已破損不堪,車輛通行不暢,經過多次請示,上級不予立項,辦事處又無力修建,影響了辦事處發展,建議恢復建制鎮體制或撤銷辦事處完全并到科爾沁鎮,以便于立項匹配資金;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全系惠農工程,但惠農工程立項審批速度太慢,建議上級進一步簡化立項審批程序和環節,使各項惠農政策盡快落到實處,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三是農村基礎設施等公益性事業發展中,部分群眾以種種借口和理由不愿意投工投勞,更有甚者視嘎查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規定于不顧,自己不但不參加,還無理取鬧的破壞公益性事業發展,從而暴露出在管理中約束制約這一部分人的機制少,無強制硬性措施,建議出臺一系列約束機制,以法律來支持“一事一議”制度,以此來保障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農村公益性事業的順利發展。
20__年__辦事處共爭取到扶貧開發資金100萬元,其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資金70萬元,“興邊富民”養殖業資金30萬元,促使辦事處養殖業得到長足發展。存在的問題有:一是爭取扶貧開發項目程序繁瑣;二是能落實到辦事處的扶貧開發項目少,資金比例小,扶貧效果不能立竿見影,建議投向辦事處的扶貧開發項目多一些,資金額度大一些,審批速度快一些、審批程序簡化一些,盡早改變貧困人口的面貌。
__辦事處以“五大工程”活動為平臺,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執政能力不斷得到加強。嘎查村黨支部書記“公推直選”工作圓滿完成和充實,目前,村級“兩委”班子運作良好,工作扎實有效,展現出嶄新的面貌。在基層組織建設中,尤其是黨組織建設上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村級部分黨支部書記主觀不愿意發展黨員,不愿意培養傳承者,怕威脅到自己的位子,這大概是漁村黨支部三年一換屆有關,建議組織部加大考核力度,制定一系列考評細則,在發展黨員時限和人數上量化考評,對達不到要求的黨支部書記立即停止工作;二是部分村黨員隊伍出現老齡化狀況,黨員是青黃不接,黨組織后繼無人,建議加大發展年輕黨員工作力度,壯大黨組織隊伍;三是老齡貧困黨員人數眾多,建議上級出臺政策,加大對這一部分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使其老有所養。
一、轉變思想觀念,用市場經濟發展觀引導農村經濟發展。思路決定出路,鄉黨委、政府要帶頭轉變思想觀念,用市場經濟發展需求來引導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加強對農村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要抽出時間下村進行調查研究,到周圍縣市調查了解農村市場,充分利用互聯網掌握農村市場信息需求,經過分析研究后用來指導農村農業的結構調整。要充分利用現代的傳媒網絡,加強對農民教育,使其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發展觀轉變為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的市場經濟觀,為農村經濟發展壯大奠定基礎。
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交通、通訊、信息大通暢,農產品大流通。農村基礎設施的落后,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了解家底是鄉黨委、政府必須提前做好的工作,要派人提前做好鄉項目庫的建立,做好5年或鄉項目建設規劃,平時做好群眾的'思想宣傳,鼓勵群眾投工投勞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同時要積極向上級政府部門爭取項目支持,充分發揮了當前“一事一議”項目的作用,做到施實一個,高質量完成一個,管理好一個,使其長期發揮經濟、社會效益。特別是在農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礎設施的后期管護上要引導村、組建立管護的制度,形成管護長效機制。要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未來旅游業的開發聯系起來,為將來旅游業發展奠定好基礎。
三、加大農業先進技術培訓力度,創建典型示范,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農業技術水平,是其農業增產,經濟增收的重要途徑。鄉黨委、政府一要多方面引進農業先進技術人才,為農民提供技術報務;二要花錢聘請農業技術專家到鄉村,分期分批的對農民進行農業先進技術培訓;三要培養領頭雁,在技術、資金、市場信息上幫助示范戶發展壯大,通過示范戶帶動周圍的群眾共同致富。四是要結合實際,發展市場需求的商品。如利用xx茶元、塘頭村高海拔氣候特點,在夏季大量種植冷涼蔬菜。
四、建立農村穩定的信貸體系、互助組織,帶動農村全面富裕,鼓勵土地流轉,為農業規?;洜I,產業化發展打好基礎。在鼓勵現有農村信貸服務的同時,政府要教育好農民,要學會用明天的錢、用別人的錢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看準一個項目就應當大膽的把握時機嘗試一個項目;要拿出一定的資金作為農業發展基金,并且每年以百分之幾的遞增資金投入,為農民提供低息或貼息貸款服務,為暫時存在困難且又是好項目的農戶解決燃眉之急,渡過難關。要調動農民自身的潛力,指導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養豬專業合作社、養羊專業合作社、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等,或者是農民專業協會,讓這些農民合作組織發揮它的協作、互助作用,同時在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合理進行土地留轉,一是解決土地荒蕪問題,二是為農產品的規?;a經營提供土地,真正實現農產品商品化。
五、提高農業服務水平做好農業服務,確保農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一個地方農業服務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其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作為基層政府,一要做好國家x策落實服務工作,要將上級黨委、政府制定的“三農”政策切切實實逐一兌現給農民,要調動全體基層力量,將上級黨委、政府“三農”政策向農民宣傳到位,實施到位,使農民得到實惠,共同分享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二要為農村建立和培育農產品市場,使其最終實現農產品規?;?、產業化、商品化、集約化。要排除地方政府保護主義,鼓勵農產品流通、交易,要培養鄉土物流人才,發展壯大物流業,要籌資為農村建設農產品交易市場、農產品貯藏設施、有條件時還要建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三要培養一支技術過硬、思想過硬、能吃苦耐勞的農業專業技術隊伍,做好對農民技術培訓和服務。四要建立農村信息技術服務網絡。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在互聯網上搭建一個農村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利用廣播電視傳媒,利用現代交通樞紐將農民的農產品變成商品,將農村的自然資源變成商品,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
六、朝旅游業方向發展,在特種養殖、種植上下功夫。要長期保護xx的青山綠水和野生生態資源,必須走旅游業和特種養殖、種植發展道路。xx地處三地四縣五鄉鎮交匯處,有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優勢潛力,要充分利用施秉縣北環路打通后的機遇,把xx未來發展融入施秉、鎮遠、石阡、余慶旅游發展圈,逐步開發佛頂山、九龍山健身游、探險游、觀光游、鄉村避暑游和鄉村特色食品小吃游。要與石阡的窯上景區、施秉的杉木河、黑沖、云臺山景區連成一遍,通過發展旅游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保護青山綠水的目的。石螃、野蜂、野豬、野山羊、五步蛇、烏梢蛇、古妮蟲草是xx的野生自然資源特色,但現在人們仍在非法獵取,除了繼續打擊不法行為外,政府應鼓勵部分農戶從事石螃、野蜂、野豬、野山羊、烏梢蛇、古妮蟲草等野生動植物的人工養殖種植,用來滿足市場需要,減少對野生資源的破壞,實現保護野生生態資源目的。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精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當前我市提出的“大學生興村計劃”的統一安排,為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推進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我利用社會調查期間,問計于群眾,了解群眾的愿望,傾聽群眾的呼聲,重點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完善配套水系,增加農民收入,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廣泛地聽取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安莊村地處臺陳鎮西南部,東臨107國道,近鄰京廣鐵路,距集鎮中心1公里,轄有蒜劉、于莊、大王莊、小楊莊和安莊等五個自然村,現有村民512戶,總人口2179人,共分成7個村民小組,其中黨員有44名,耕地1820畝。xx年村經濟收入達到了51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安莊村農業和各項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地下水含水層主要位于120-150米之間。整個村莊地形相對平緩,是我縣一個中等規模的典型農業村。安莊村的村容村貌較為整潔,但村內綠化程度較低。住房基本上都是磚瓦結構,部分田間道路、村莊巷道尚未硬化,絕大部分農戶以煤和秸稈為燃料,建有幼兒園、小學、衛生室、農民科技書屋等,但基礎條件有待改善,安莊村已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但由于近年來宗族勢力復興,矛盾突出,嚴重影響村民自治與鄉村民主。特別是自8.26洪災以后,許多房屋以成危房,需要及時維修或推倒重建,植被大部分損毀,嚴重影響村民的生產生活。
1、經濟結構。安莊村主導產業為旱作農業,經濟結構較為單一,還是以傳統的第一產業為主。在第一產業中又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由于自然條件和傳統習慣所限,經濟作物種植很少。隨著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農民科技意識的增強,糧食單產較過去有所提高。全村今年種植大蒜近300畝,平均畝產1000公斤,由于今年大蒜價格較去年低,每公斤大蒜在1.2元上下,畝凈效益1000元左右,經濟收入較往年有所下降。農閑時期,勞動力以外出務工和手工業為主,占到全村人口的1/5。目前全村有冷拔絲、油料、零售等商業經營9戶,電氣焊和機械維修3戶,農產品加工2戶,大型養殖場2家,廠房25間。
2、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一是種植業。糧食在作為口糧的同時,全村每年可出售小麥85萬公斤,玉米43萬公斤。高效農業種植戶不多,規模不大。其中無公害蔬菜種植戶20戶,共100畝。年收入30萬元。二是養殖業。全村現生豬存欄500頭,肉、蛋雞3萬只。年收入在80萬以上。三是運輸業。全村現有大型運輸車輛3部,中型運輸車輛7部,大小三、四輪農用運輸車50臺,從事運輸行業15戶。四是外出務工人員。目前該村在外務工人員283人,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以技術工和勞力工為主。
3、影響農民增收的幾個因素。一是農業種植成本高。盡管農民負擔有所下降,糧食價格有所上漲,但基本被化肥、農藥、柴油等農資價格上漲因素所抵消,農民種地的實際收益沒有明顯提高。二是缺乏技術和市場信息。農業科技水平較低,農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種植新技術推廣面小,新品種覆蓋率低。三是剩余勞動力。沒有經過相應技能培訓,層次較低,收入不穩定,勞動報酬無保障。四是農民自身素質的問題。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質低,使得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新品種的推廣受到限制。農民因文化水平低,缺乏競爭力,在非農領域就業面臨著諸多困難,減少了增收的機會。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安莊村全部采用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低,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農業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缺少產后加工處理,產業鏈條短,產品以自產自銷為主,組織化程度有待提高。農田灌溉溝渠嚴重老化破損,水資源浪費嚴重,部分田間道路、村莊巷道尚未硬化,文體活動設施不健全,綠化率較低,普遍采用傳統旱廁,養殖戶庭院環境衛生較差,清潔能源使用戶少,部分房屋年久失修。該村的土地較為分散,致使輸水渠道過長,勢必增加用水量和用水成本,難以開展較大規模的農業開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尚未全面展開。
(二)、村民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較大,村民各自為陣,缺乏龍頭企業、經濟帶頭人和專業合作組織,村里缺乏第三產業,村財收入低,不能滿足村民公共設施建設需求。一些村民對中央的支農惠農政策不了解,缺少就業機會,缺乏種植技術,信息閉塞,增收的渠道相對狹窄,家庭生活負擔較重,導致收入偏低。
(三)、農村基礎建設滯后。目前村內電線老化且私拉亂接現象嚴重,缺乏必要的垃圾收集體系,人畜混居,影響村民居住環境衛生,嚴重威脅著群眾的安全。醫療條件差,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科技文化投入不足,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
(四)、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識、法制觀念不強。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5%。由于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干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干部沿襲于傳統工作思路,習慣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于應付。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于包產到戶后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群眾有意見。六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后,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黨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本桶睬f村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為: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風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洜I,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至少一項致富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村風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農村環境;編修農村規劃,推進現代化農村建設,改變農村面貌。采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戶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村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干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我村的實際,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培育主導產業,實現產業富村。
優化產業結構,突出“一村一品”在穩定經濟作物、適度發展畜牧業的基礎上,重點發展蔬菜、果品,突出“一村一品”,在我縣提出“學青洲、比貢獻、促發展”的基礎上學習高新技術,先進經驗,將安莊村建設成為設施農業示范村。
1、果蔬種植。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以“戶戶有大棚”為目標,新建10棟塑料大棚,運用現代化種植技術,種植反季節蔬菜,并輻射和帶動其他村設施蔬菜的發展,新建棗、梨、杏等果園150畝。
2.完善基礎設施。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建設大田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區800畝、機耕道路500平方米,將安莊村建成為我縣旱作節水農業示范村。
3、建立節水管理機制,積極探索運用經濟手段提高村民節約用水意識。采用管道輸水、小畦漫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4、建設機耕道路,完善道路綠化林網。在設施大棚區,配備水表和比例施肥器等節水設施,采用微灌(滴灌或微噴灌)技術,實現灌溉的肥水一體化作業。
5、建設信息服務與產品展示廳。配備電子顯示屏和產品展示臺等設備,通過網絡平臺,方便農戶及時了解市場行情和價格信息,并對外提供產品信息。
6、通過雙向互動,促進產品流通。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引導農民成立安莊村蔬菜果品專業合作社,統一組織生產、統一產品質量、統一組織銷售、統一策劃宣傳,打造安莊村品牌,擴大銷售渠道。引導扶持經營能手帶頭組建聯合銷售實體,實行企業化運作,通過企業帶動實現產業富村。
7、建設養殖小區。依托雙匯產業化工程,發展現代畜牧業,在安莊村的西北約1公里處建設一個規模養殖小區,分為三個功能養殖區,一個物流服務區和一個辦公區,共占地面積200畝,其中雞養殖區65畝(包括蛋、肉雞養殖區),生豬養殖區93畝,生豬育種區26畝,物流服務區12畝,綜合辦公區4畝。形成年飼養肉、蛋雞10萬只,豬存欄1000頭的能力。配套打井1眼,確保養殖小區的用水需要。
8、拓展農業功能。開發“農家樂”、“鄉村游”等旅游項目,實現觀光農業與品味文化、度假休閑的有機結合,拓展安莊村的農業功能,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二)、加強技術推廣,實現科技興村。
1、構建技術平臺,整合推廣資源。以“三電合一”為載體,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戶上網率達到15%以上。廣泛開展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組織專家進村入戶,為群眾解答各種疑難問題,使安莊村農民及時有效地獲取農業科技服務。
2、引進品種技術,提高科技含量。加快引進大棚蔬菜新品種,發展多樣化種植,不斷提高設施農業的效益,依托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果樹所、臨穎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等教育科研推廣單位,按照“便捷、易行、實用”的原則,加快引進推廣轉化速度快,農民易接受,使用效果好的設施栽培、果園管理、果蔬產后加工、畜牧養殖、獸醫防疫、農田灌溉等技術,結合測土配方施肥,開展安莊村耕地質量檢測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發展綠色農產品生產,打造安莊村綠色品牌。
3、聘請設施園藝、果樹、畜牧養殖等方面的專家,每位專家負責聯系和培訓10個農民示范戶,每個示范戶帶動10戶農民,通過層層帶動,不斷提高科技入戶率和技術普及率。
4、完善“農民科技書屋”,改善農民學習條件,在現有各類農業技術書籍、期刊、光盤的基礎上,充實數量,尤其是增加設施栽培管理、綠色產品生產技術與規程等方面圖文并茂、好懂易學的技術資料。
(三)綜合利用資源,實現生態建村。
1、推廣清潔能源,提高生活質量。普及推廣太陽能熱水器,解決村民生活熱水,利用養殖小區的糞便污水和其他生活廢棄物建設大中型沼氣設施,實現全村集中供氣,解決炊事用能。通過沼氣和太陽能的利用,減少煤炭消耗,改變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將安莊村建設成我縣清潔能源示范村。2、完善配套建設,美化村莊環境。改善生活設施條件,將全村現有的傳統蹲坑廁所改造為糞尿分集式生態旱廁,組織農民綠化庭院。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完善道路硬化、沿外循環線兩旁建設環村莊綠化帶,綠化美化村莊,創建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3、開展物業服務,完善村莊管理建立物業服務站,定時清運垃圾、糞便,清掃道路,管護花草樹木,維護水、電、路、氣、通過專業化服務,保障公共基礎設施正常運行,實現家居環境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家務勞動簡捷化。
(四)、加強教育培訓,實現人才強村。
1、開展校村合作,培育骨干人才與河南農業大學合作,選送高中畢業的優秀青年農民參加設施園藝、果樹、畜牧、獸醫等專業的大專班學習,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村民致富帶頭人。依托農業部“百萬中專生計劃”,重點對村組干部、專業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骨干、農村經紀人等進行職業教育,培養10-15名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專業技術人才。2、加強技能培訓,培養新型農民。依托全國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利用遠程教育和現場教育相結合,開展科技培訓入戶、技術服務入戶、農業信息入戶、物化補貼入戶、農業機械入戶等活動。提高科技示范戶學習接受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每年開展培訓100人次,使每個青壯年勞動力平均掌握2~3項農業實用新技術。
(五)完善組織機制,強化支部帶村。
1、健全村民自治機制,推進基層民主化進程。健全安莊村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落實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建立村民理事會、監事會等自治組織,健全以財務公開為主的民主管理制度,推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經?;?、規范化、制度化。完善“一事一議”等民主議事制度,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完善和落實《村民公約》,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決策機制。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引導農民樹立法制觀念,增強依法維護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責任。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矛盾,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造農村安定祥和、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2、加強黨組織建設,發揮核心作用。加強黨支部班子建設,開展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標準黨支部活動。建立完善“一制三化”(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黨支部工作規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的工作機制。落實黨員干部“兩帶三為”(帶著感情、帶著責任,為民造福、為民解困、為民排憂)責任,全面開展“三項培養”(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的農村基層干部)活動,提高黨員干部隊伍素質,增強安莊村黨支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戰斗力。
(六)發展公共事業,建設和諧新村。
1、加強基礎教育,提高村民素質。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按照臨穎縣“xx”教育發展規劃,將目前的村小學擴建成為標準化中心村小學。實現校園占地面積、校舍建筑面積、專用教室設置、校園規模、班容量等五項指標達到規定標準。
2、發展文體衛生事業,提高健康水平。建設村文體活動中心,為農民提供文體活動場所。普及有線電視、寬帶網入戶,使農民享受現代文化娛樂。改造村衛生醫療室,完善醫療設施,保障村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
3、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構建和諧新村。以為民解困為核心,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以農村特困群眾生活救助、大病醫療救助、農村五保對象救助、教育救助、養老救助、自然災害救助等為輔助,以捐贈扶貧為補充,建立健全覆蓋全村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保障機制和養老保險制度。
回顧上半年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們堅信,有黨中央的好政策,有縣鄉兩級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難,完成黨委政府所交給的各項工作,絕不辜負領導的希望,群眾的要求,快速發展經濟,帶動群眾致富,為創建文明董畦、平安和諧董畦和新農村建設而努力,爭取年底交給黨委政府一個滿意的答卷。
河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河南農業發展,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理論界和學術界也很關注河南農業發展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馬列所鄧小平理論研究室,對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尤為關注。20xx年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形式研究》課題組,將農村集體經濟的實踐形式列入重要研究內容。此后課題組注意搜集整理這方面的資料,遂成立《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課題小組,曾多次與河南省漯河市駐京辦、新鄉市駐京辦聯系、座談。
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鄉鎮企業很重要,要發展,要提高。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農村富起來容易,貧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農業就完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頁)鄧小平關于中國農業改革和發展兩個飛躍的思想,高瞻遠矚,對于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為了調查和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狀況,20xx年9月17—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馬列所鄧小平理論研究室組成的《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課題小組一行5人,赴河南豫北、豫中進行了為期14天的專題考察。走了3個縣(新鄉縣、臨潁縣、鞏義縣);5個鎮、鄉(新鄉縣小冀鎮、七里營鎮,臨潁縣城關鎮、杜曲鄉,鞏義縣竹林鎮),訪問了11個村莊及村辦集體企業,例如,小冀鎮東街村及京華實業有限公司、中街村及中聯總公司、太行振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七里營鎮的劉莊村及華星藥廠(該廠為我國肌苷生產最大廠家和生產青霉素第三大廠家,擁有8個分廠)、龍泉村及龍泉集團公司、劉店村、南辛莊村及新亞集團公司;臨潁縣城關鎮的南街村及南街村集團公司、杜曲鄉的北徐村及北徐集團公司、龍堂村及龍云集團公司;鞏義縣竹林村(現為竹林鎮)。此外,還考察了一些村辦學校、文化大院、衛生院、幼兒園、養老院等。調查組深入農田、車間、農戶,先后訪談過40多名縣、鎮、村級領導、農民企業家、農戶、村民和當地居民,還分別與數名帶頭人(河南省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九代表等)座談。
調研活動結束后,課題組分析和總結調研材料,經過多次討論,形成以下六個方面內容的調研報告:
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適應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化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現實需要,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引領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凝聚力、發揮主力軍作用的有效手段,是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盟委“三年打基礎,五年上臺階,七年大變化”的發展戰略,快速推進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從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古跡辦事處開展了一次為期1個月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題調研活動。辦事處11個村根據區位不同,按照集體經濟發展較弱、一般和較好的三種情況,召集村領導、財政所所長或農經負責人以及村兩委負責人共計32人舉行了座談。通過座談,認真聽取了各村發展集體經濟的現狀、措施和難點,深入剖析了制約集體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與會人員對今后發展我縣農村集體經濟提出很好的建議和意見。
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因區位優勢不同,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發展較好的村,依據原有的集體資產,在發展擴容過程中的近城優勢,或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抓住規劃制訂的產業支持政策,加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整合集體資產、資源,集體經營性資產日漸增多,集體經營年收益逐步增大;但絕大部分村社,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集體可經營資產很少,有的甚至沒有可經營性資產,集體收入甚微,經濟增長方式和增收渠道十分單一,集體資產增速極慢,效益極差。
目前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原有村辦企業、集體辦公用房及其它資產的租賃收入;二是財政的各項補助收入(如修建農民活動中心的資金支持);三是通過土地流轉,流轉業主給予村社集體的服務費協調費;四是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業主的各項協管費。
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速度普遍較慢的原因,歸納起來講,主要存在“兩缺”(缺資金、缺人才)、“一差”(農村基礎設施差)和“兩制約”(土地政策制約、規劃制約)。通過調查,基層干部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村集體經濟收入單一,缺乏新的增長點和后勁。大多數村集體經濟收入都依靠集體資產租賃,而集體資產也大多為幾間鋪面,一般也只有幾百上千塊元收入;土地流轉協調費因區位和配套服務的限制也只能收到100元/畝左右,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固定的微薄收入很難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二)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差。部分種植業生產有特色的村,因道路、渠系等基礎設施太差,道路不通,造成農產品銷售困難,并且很難引進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或種植大戶,進行農產品規?;a,有限的財政投入,難以在短時間內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現狀,采取“一事一議”農民籌資籌勞辦法來解決當地的道路渠系等,操作難度也很大?;A設施條件差,成了制約這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致命點。
(三)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必要啟動資金。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依據產業特色建立起來的“民建、民管、民受益”的經濟組織。一些村社在種植、養殖或其他副業生產方面具有優勢,也在抓緊籌建農民自身的合作經濟組織,但因缺乏必要的啟動資金,使部分合作社遲遲沒有組建起來。
(四)土地征占,帶來土地流轉收益減少。原農村土地流轉較多的村,村集體在協調服務方面等獲得一定的收益?,F在因城鎮規劃或工業占地,大部分農用地征用后,村社集體在土地流轉方面的收益逐年減少。
(五)農業產業發展政策跟進滯后。有發展規劃的地段因缺乏明確的政策支持而無法啟動。
(六)土地政策的瓶頸制約。在農業招商引資中,引入的農產品生產或加工企業,需建生產用房,存在國土、規劃等部門辦證難。嚴重限制了村社集體經濟組織引進招商引資工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修路和發展村級企業都需要土地資源。
(七)集體經濟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匱乏?,F有的村兩委干部,有部分因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改革創新精神和現代企業管理理念,沒有相關知識的培訓機會。
(八)發展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和集體經濟發展的監督機制不健全。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帶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發展集體經濟帶頭人等沒有明確的激勵政策;在農村集體資產監管上,缺乏更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
(一)品牌戰略。各鎮村根據自己的區位和產業優勢,找準發展的路子。在農產品種植區,主要發展農業項目或與農業相關的產業,延長農業生產的產業鏈,做大做強農產品品牌,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辦事處在政策、技術和資金上支持特色農業生產發展,鼓勵其發展壯大。提倡一村一品、整村推進的發展戰略。
(二)變土地資源為土地資本。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不單純進行農村土地流轉,而是采用以土地資本入股的方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發展,與產業化企業共同發展,從而增強集體經濟實力。
(三)土地政策的支持。為解決農業產業發展的土地瓶頸問題,以新農村建設和土地整理為契機,在保證基本農田總量不減的前提下,把整理出來的土地,留置一部分土地指標給村集體,且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限制土地的用途,用于集體經濟的發展。
債務,在債務化解上能否進行先掛,當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以后,再來化債。
(六)加強培訓。采取多種形式,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村基層干部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的經營管理能力,擴大發展集體經濟的視角和眼界。還可采取招聘優秀經營管理人才的辦法,選準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路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七)建立各種幫扶制度。對集體經濟發展較為薄弱的村,采取企業或部門對口幫扶的辦法,以促進其發展。
(八)建立健全發展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和集體經濟發展的監督機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收益增加了,農村公益事業發展了,農民也得到了實惠。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村和促進發展的帶頭人,應制定明確的獎勵政策。同時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對集體資產的經營管理和資產處置,要建立更有效的監督機制。
這次調研活動得到了參與調研的各村干部的積極配合和歡迎,各村充分結合自身實際提出很多很好意見和建議,希望抓住發展的契機,能夠在集體經濟發展方面走出新的路子,為農民增收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
盧村鄉清方村。
(xx年4月9日)。
一、基本概況。
清方村位于盧湖南部丘陵山區,地形狹長,被全鄉12個行政村(社區)環繞,由原清方、小余二村合并而成,轄19個村民組,943戶,人口3220人。設一個黨總支,下轄二個黨支部,四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8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80人。
二、發展優勢。
一是發展提速,歷史機遇好??h委縣政府提出“四位一體,四區同城”的發展戰略,一些重大項目相繼落地盧村,盧村迎來大發展的歷史機遇。近年來,清方村通過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提出“建設美好家園,為美好鄉村建設夯實基礎”的口號,農村面貌顯著改善,為加快發展凝聚了民心,營造了聲勢,奠定了基礎。
三是生產基礎條件差。由于清方村部分民居處在淹沒區,盧村水庫蓄水,水位上升,部分村組道路被淹沒,山貨不能下山,生產生活不便,由于資金的缺乏,部分道路年年壞,年年修,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群眾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的愿望比較迫切。
四、初步設想。
立足清方的實際,提出“1+2+3”的工作思路。即:唱響一個口號,打造二個基地,實施三個工程。
“二個基地”即生態白茶基地和油茶苗木基地。將林業開發與生態旅游開發結合起來,依托廣德品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蘆湖竹海情侶灣生態園藝場,通過跟蹤服務和技術支持,動員社會力量投資生態林業,嘗試和探索建立1-2個高效林業基地,提高林產品的附加值。
“三個工程”即建成一座橋梁,兩條道路,分別是紅廟村民組水毀橋梁重建工程,關塘村民組水庫淹沒道路提升工程和竹塢里山場道路建設工程。多方爭取和籌措資金,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快實施三個工程,千方百計地破解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穩步改善群眾生產基礎條件。
五、基層的幾點期望。
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扶持,上級的關心和社會的關注?;鶎訉r村發展有以下幾點期望。
一是加強政策扶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對經濟林業發展進行扶持;加強金融機構對接,解決經濟發展貸款難的問題;爭取項目資金扶持,扶持培育林業發展示范基地;整合涉農資金,完善山場道路等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激發群眾投資興業的熱情。
二是實施科技驅動。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培養新型農業人才。通過組織外出考察學習,開展技術培訓交流,探索與高校及農業科研院所建立協作關系,引進智力支持和技術力量,培養一批農民林業發展技術人才,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三是推動產業發展。堅持企業化經營,產業化發展,通過公司加農戶的方式,大力培育和做強竹筍、花卉苗木、經果、白茶等產業,成立專業合作社,培養經紀人隊伍,打造品牌文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努力將林業發展與發展生態旅游結合起來,延伸產業鏈條,增強市場競爭力。
二〇一三年四月九日。
內容僅供參考。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作為一個社會發展不可忽視及或缺的社會基層,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關注。以下是的關于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參閱。
一、調查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作為一個社會發展不可忽視及或缺的社會基層,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關注。2014年,黨中央若干會議指示:當前農村應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位臵,做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了要培養新型農村農民,這就對我國農村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農村的經濟文化發展情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調查目的通過調研農村現在的發展情況,旨在發現當前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因此,其具有很好的社會與現實意義!同時,從個人來說,深入社會基層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自己來自農村,通過調研,自己也能為家鄉的發展建設增磚添瓦。
三、調研方式。
采用采用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
四、調研地點。
**市**縣**鄉的**村莊:
五、調研對象。
村里各個年齡階層的村民。
六、調研時間。
2014年1月12日—2015年1月15日。
從調研的結果來看,我的家鄉所在的村落極其周邊的村莊經濟發展并不是很好,沒有達到新農村發展所需要求,經濟狀況有待提高。村民的經濟來源基本上是靠外出打工以及地里的農作物。經濟作物的收入其實很低,主要是農作物從種植到收獲期間,農民要付出很多勞動,況且現在的各種化肥農藥種子價格很高,除去這些費用后,收入就很少了。相對于種地來說,外出打工成為越來越多村民所追逐的經濟來源之道,這種方式經濟流入周期段,經濟效益高,對從小生活在農村的中青年務工者來說,外出務工很自由,而且還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感受一下大城市的生活氛圍,對其個人素養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更重要的是對農村向城市的邁進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
在村民外出務工追求經濟的同時,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也隨之產生,那就是農村剩余村民的年齡分化以及留守兒童的撫養教育問題。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外出務工,留下的就主要是老年人以及兒童,家中的農活也就落在了他們身上。老人年老體弱,勞動能力差,對農村的農業發展多少產生了不利因素。而且老年人的生活缺少照顧,對老人的精神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只能是由爺爺奶奶照看,缺少父母關愛和管教,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及發展,從根本上來說也不利于農村向城市化邁進的。
而農村的教育問題一直是政府及村民最關心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是每個行政村都會有一所小學,但是學校的設施環境很不容樂觀,教室很多還是之前的老房子,沒有。
教學。
樓,更不用說有電腦、多媒體教學等軟硬件設備,而且師資力量也是越來越差,很多老師都是村里的老教師,剛畢業的新老師不大喜歡到農村來教學,一方面是交通不便,居住環境差;另一方面教師的各方面福利待遇也不如城鎮教師,因此師資力量薄弱成為農村教育的一大瓶頸。鑒于以上以及父母常年外出外出務工孩子無人管教,很多家長都把孩子送到縣城學校上學并留校住宿,因而村小學的愈發不好,生源少反過來又促使上級政府減弱了對農村教育的重視程度,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農村小學正在走一條趨于取締的道路。同時,孩子們遠離父母獨自生活在縣城,雖然是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有助于孩子早成長,但是弊大于利,遠離父母看護后,孩子自由多了,顧忌少了,而且父母給的生活費成了他們炫酷的資本,無形中使孩子養成了攀比、抽煙酗酒、早戀、上網沉迷游戲等不良惡習,致使學業荒廢,得不償失啊!
不僅如此,由于相對的知識層中青年的外出,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出現了一些令人堪憂的問題,部分無業待業村民三五成群打撲克、搓麻將,有時候會賭小數額的錢,雖然是小賭,但也會慢慢滋生成大賭,同時一些很小的兒童耳濡目染,會慢慢在心里滋養不勞而獲的毒瘤思想,極大的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另外,老人們的封建迷信思想比較濃重,大多數是“有神論”者,這樣的思想對于尚不懂事的兒童來說,更加腐化他們的心靈,這是需要各級政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但總的來說,農民的精神生活相對于前些年也是有了很大的提高的。比如說現在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是彩色電視機,而且鑒于節目質量問題,好多村民都使用了衛星接收器,節目多了、畫面多了、清晰了,精神生活也越來越好,這是讓人高興自豪的地方。
針對問題的一些建議。
這是近幾天我在周邊村莊的基本情況,總的來看,我家鄉的總體發展情況是趨于上升的但是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還是不夠的,對于其中的一些問題,我提出了以下建議:
1、政府加強扶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薄弱,為求經濟發展,才那么多人外出務工,才引發諸多問題。政府部門應該多為農村勞動力提供豐富的就業、創業之道,讓農民的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各種問題才會慢慢得到解決。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就目前的農村經濟情況來看,是有能力來建設更多的公共文化場所,如:閱覽室,健身的器材和場地,老人活動室等。
3、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的文化教育。應多開展一些例如“送文化下鄉”之類的活動,并且應該針對農民的閱讀能力和需求,豐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
4、加強教育管理工作。為了農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學到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要加強對教育的管理,對于管理的漏洞要及時補缺。這必將對未來農村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要對網吧等點進行不定期排查,防止未成年人進入。
5、要極力遏制黃賭毒,封建迷信活動。有關部門要及時掌握情報,對于涉入未深的人加強教育,對于已經淪陷的人可以進行行政處罰,對造成社會危害的要依照他的行為作出刑事處罰。
6、要多關心老一輩的農民。加強基層黨員積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對年老體弱的老人或者五保戶要多送溫暖,多送問候,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我相信,通過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各大社會團體的支持以及農民的相互努力,農村的經濟發展以及教育等各項事業一定會有新的飛躍,城鄉差距會逐漸縮小,新農村建設會更上一層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會愈來愈好。農村作為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基層力量一定會發揮其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中,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農民收入增長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產業并舉,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和養殖業并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當前,廣大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發展速度緩慢,集體經濟“空殼”村現象相當普遍,嚴重制約著我縣農村的發展及穩定。因此,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1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為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采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20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51元,同比增長14%;20xx年為4218元,同比增長16%;20xx年達到4881元,同比增長15。7%,特別是20xx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于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于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20xx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1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146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為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為70%;財產性收入1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占農民收入的1%;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為2633元,占家庭經營收入的78%(其中種植業收入占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占一產收入的1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布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于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戶農業生產屬于以一家一戶的分散模式為主。由于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戶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于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20xx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20—30%以上,特別是鉀肥價格噸價5600元,比20xx年上漲1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100萬元,占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1。1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1。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為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于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1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無錢辦事”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運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1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20萬元,實際加工能力達到18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1200萬元,創利潤3980萬元,上繳稅金1776萬元。全縣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3。7萬戶。像萬壽菊產業在省級龍頭企業山東諸城蓮春色素提純有限公司雞東分公司的帶動下,經過9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1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16。5萬畝,產鮮花16。5萬噸,有3000多農戶種植萬壽菊,總收入1。15億元,戶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稅金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為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戶,基地總面積4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后,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戶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為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為。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F狀整體落后,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后,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后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后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六)分散經營問題。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村土地資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遠近分配給農戶,雖然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刺激了每片農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塊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經濟的自發維持,其基本農業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小農經濟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現實基礎。即使某個農戶家庭規劃實施專業化、規?;霓r業生產,在土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因為土地分散,其基礎設施配置和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而不能實現其專業化和規?;?。
(七)科技投入問題。農業推廣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著推廣力度,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此外,財政對科技投入不足,影響了好項目及先進技術的推廣。
(八)鄉村財源不足問題。一是農村稅費改革減少了村集體的收入。改革前,村集體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產費,村三提是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2—3%征收的,共同生產費按要求應該以小組為單位據實征收的,基本能保證當年夠用,農村稅費改革后,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積金和共同生產費的做法,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農民生產費用“誰受益誰負擔”,徹底堵住了變相向農民攤派村級債務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費來源于兩附加和轉移支付,其中兩附加只相當于稅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征農業稅后,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修路、修橋、植樹造林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二是農村“一事一議”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三是鄉鎮財源建設項目匱乏??h政府雖然制定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但是鄉企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椐統計,20xx年一季度,全縣新上項目19個,已投入生產并產生利稅的鄉鎮企業7個,其他都是在建和計劃建項目。
破解三農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縣情實際,應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切入和突破。
(一)堅持走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我們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促進我縣農業再上新臺階,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稅”的必然選擇。首先核心要抓龍頭。龍頭企業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要選準龍頭。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誰有實力、誰對行業牽動力大、誰的市場路子廣,誰就當龍頭。要做實做大做強萬壽菊加工廠這一強龍;通過扶強龍、引外龍、育新龍、興小龍,形成群龍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完善龍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谷賤傷農、谷漲惜售現象的發生。三要提高龍頭企業素質。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接農戶,必須具有很強的抗御市場風險能力。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運行機制、開拓產品市場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力、牽動力和影響力。其次重點要抓基地。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生豬、萬壽菊、烤煙、蔬菜、北藥等八大基地。通過實行區域化布局、規?;a,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戶,為加工業提供充裕的原料;通過完善技術規程,加強監管檢測和綠標認證,狠抓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高綠色食品品質;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最后關鍵要抓服務。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辟建農副產品銷售市場,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二)興辦農業合作社,走規?;洜I之路。在農村市場經濟全面發展、農村的勞力、資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則開始配置的情況下,土地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直接導致農業“兼業化”趨勢的加強,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農機和新科技的應用。好差搭配、戶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戶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致使農業機械化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有的地方甚至恢復了“人拉犁耕”的生產方式。二是不利農村二、三產業的鞏固和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民心掛兩頭,顧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兼業化問題,既影響了農業自身專業化規模經營的進程,也不利于已發展的二、三產業向深度和廣度擴展。三是圍繞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大目標,尊重廣大農民的意愿,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以家庭農場為主要形式,組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從而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謂是勢在必行。四是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把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戶手中,實現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組建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為股份,建立聯合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按土地股份進行核算,這樣也可以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達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優品牌,堅持走品牌帶動之路。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論題。我縣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象萬壽菊、蓖麻、烤煙、北藥、綠色有機水稻等等,發展勢頭良好,為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像雞西仁樹水稻研究所針對普通大米滯銷,比較效益下降的形勢引進韓國稻鴨共育技術,生產有機水稻,注冊“野鷹”牌商標,有機賣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畝經濟效益達到1653元,是常規栽培畝經濟效益2。7倍,因此,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精品農業,提高單位效益,要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通過品牌創建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發展鄉鎮企業,堅持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么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么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目前,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雖然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前面所提的諸多問題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地發展我縣鄉鎮企業必須引起政府部門在項目拉動戰略中的足夠重視。要按照縣委提出的“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替代產業、三項重點建設項目”的要求,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資和新上項目的干勁和熱情,“咬定項目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真正抓住時機,雷厲風行,迎頭趕上,多引、快上新項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項目的篩選和論證工作。雖然各鄉鎮都有一些項目,但這遠遠不夠,要跳出農業抓項目,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稅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戶雞東。要抓住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二是要扶持好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對鄉鎮企業運行情況開展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及時把握動態,搞好指導和服務,促進形成人人關心工業和民營、支持工業和民營,人人為工業和民營經濟作貢獻的良好氛圍。三是要著力抓好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鄉企富鄉(鎮)富村工程”,要圍繞財源建設,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上檔升級。要圍繞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園區經濟、城鎮經濟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游、餐飲、觀光于一體的農村第三產業,把農村和農業作為鄉鎮企業調整結構的主戰場。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招商引資是我縣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總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資,就是抓了項目。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這塊的潛力很大,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學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載體優勢和縣位優勢,進一步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抓住大批南方客戶急于到北方尋求投資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興建實業。要加快萬壽菊色素加工廠的建設進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年內完成土建并安裝設備,力爭20xx年9月投產。
(六)增加農業投入,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h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廣。如農委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資金100萬元,建立土壤測試中心,免費為農戶測土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的盲目施肥問題,減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產8—12%,全縣推廣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今年我縣水稻超早育苗技術面積落實2萬畝,此技術畝常規增產200—300斤,畝增效益200元以上,總增產水稻400萬斤以上,增收400多萬元。經費投入是農業科技工作開展的基礎條件,我縣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絕大多數編制內財政經費不能落實到位,農技推廣經費大部分用于行政事業費用支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年需經費20萬元,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有的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由于事業經費無著落,知識更新的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致使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脫節。主要表現在: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而技術人員知之甚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和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試驗、推廣經費,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之,農業做為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縣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縣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描繪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新藍圖。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我鎮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此,經過深入村組走訪及到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研,現對我鎮農村經濟發展進行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我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成效明顯,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面積達72470畝;萬壽菊、蔬菜、核桃等產業逐步發展壯大,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新亮點、群眾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以農業水利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奠定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堅實基礎。但從長遠看我鎮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我鎮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民增收渠道不多。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為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我鎮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后引導農民搞科技示范、反季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于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于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品種結構單一,產業結構調整慢。一是結構調整的
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布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鎮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于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蔬菜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戶農業生產屬于以一家一戶的分散模式為主。由于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戶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于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
(四)自然條件差,發展意識不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差,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于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2015年完成3.3萬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村基礎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無法充分發揮作用,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著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戶和專業大戶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五)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衛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滯后,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三、加快發展我鎮農村經濟的幾點思考
(一)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走制度保障之路。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三是積極探索曙光養殖合作社發展模式,引導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和規范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推進農業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推進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加強農業技術、質量安全、農業機械、信息與物流等建設,增加投入,不斷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利用建設鞏固“信用鎮”為契機,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業給予大力支持。
營,有利于提高土地流轉效益。通過土地流轉,把零星的土地流轉成連片集中種植,給防蟲治病、機械操作帶來方便,達到土地流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土地效益的目的,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二是土地成片流轉后便于機械化作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使用大量農業機械進行大規模的集中連片作業,以全程機械化生產代替傳統手工作業,大幅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達到省工節本的效果。三是農村土地流轉有利于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土地規模經營可以將農民群眾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推動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轉,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可以投入到二、三產業中去,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益,向規?;?、科技化、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四)發展鄉鎮企業,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最強勁動力。十幾年的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么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么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跳出農業抓項目,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稅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戶我鎮。要抓住我鎮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
(六)增加農業投入,走科技興農之路。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廣。適當的增加農業的投入,扶持典型戶,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最大限度的爭取項目資金,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總之,農業做為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鎮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鎮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村莊現狀
由于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對農村的更加重視,在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下該村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人們不在擔心溫飽問題,而是更加注重營養健康問題,追求生活質量。家庭人均收入有所提高,在相對穩定的收入情況下能夠安居樂業。
二、特色景觀
重慶巫山縣福田鎮高橋村境內,有一五龍觀,現只留下部分建筑遺跡。 高橋五龍觀位于五龍山上。五龍山因有五條山脈形似五條蛟龍而得名,位于正中位置的山脈上有一突起的小山峰,形似龍頭,高約三十米。五龍觀就修建在此山峰上面。小山峰下面平臺修建有觀音殿,其旁邊為靈官殿。山頂建有祖師殿,供奉張三豐圣像,當地人稱祖師菩薩,這與五龍的傳說是一種暗合。 在五龍觀有一龍頭香,龍頭香上雕刻的花紋來看云朵,龍頭朝向正南方向,離地面約30米高,只是因為年代久遠,無人管理。據當地人回憶,在1975年因為雷擊斷裂掉落在地上?,F場丈量此龍頭香地面部分240厘米,高寬均為30厘米,龍頭為25×25×38厘米,龍頭上方有向下向內雕刻有13×13×11厘米孔徑的香爐;通過目測,山頂邊緣道觀前方懸崖處還殘存約60厘米。據此計算,此龍頭香的長度正好也是三米,寬三十厘米。
五龍觀修建年代不詳。因為文革毀損成為平地,無法查找到任何文字記載。經走訪當地一位80歲的老人盧成明,初步推斷五龍觀建于明末。據盧成明老人回憶當時在世老人的口傳,自建成后香火旺盛,但在反白蓮教起義時,由于觀上道士自稱神兵造反,在嘉慶十年前后被清兵一把大火全部焚毀,后又重修。至1930年前后,盧成明已能清楚記事,當時由賀善人(盧成明舅外公)主持觀上事務,可以容納近三百人的朝拜,但所收香火供奉全部由當時國民黨派駐的胡團守把持。他親眼所見,有信徒為了還愿,四肢戴上鐵鏈,兩腮用一柄小寶劍橫穿而過,不遠數十乃至數百里步行登山而上,到達觀頂,便單膝跪下,虔誠地走上龍頭香,焚香叩拜。所見燒龍頭香者,未曾有人從龍頭香上掉下。解放后,仍有香客朝拜,后于文革“破四舊”,被紅衛兵徹底毀壞,圣像被掀至五龍山下,被水沖走,至今僅存部分石材散落遍地,頂上有一用舊磚修建的簡易小觀,偶有信徒參拜。
三、當前面臨的問題
(一)自然條件較差,農業生產條件差。每年基本上有旱災侵襲,有的年份極度缺水,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當遇到狂風驟雨時,農民只能看著莊稼被毀,束手無策。另外,由于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加上交通不便,無法實行機械化耕種,只能是肩挑背扛的傳統模式,十分辛苦。農村基礎設施極少,配套不完善。
(二)土地問題。農村土地結構、人員結構和經營關系不合理,土地糾紛不斷,許多土地一時難以確權、確地到戶。有些在外務工人員的土地常年閑置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浪費了土地資源。
(四)社會事業發展極緩。教育水平不高,無法滿足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缺乏優秀教師,大多家長不滿現在的教育水平,而且大多數完成小學初中后選擇了輟學,隨大人在外務工,有的小小年紀就選擇了婚姻,法制科學意識淡薄。醫療衛生建設遲緩,只能對一些簡單的小病進行醫治,當有重病時無法得到有效治療,人們健康水平不高,依然有“看病難、吃藥貴”等難題。
四、解決辦法
(一)強化科技興農,發展高效農業加大科技投入,加強農業各類優新品種的引進提高農產品質量,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使產品走出去占據市場。
(二)對于土地問題,首先要確定農業從業人口,最大限度的公平分配農村土地使用權,收回閑置土地,增大人均占有量;核實農村土地承包權,減少土地權界問題糾紛,為農村土地出租、轉讓、入股提供重要依據。
(三)對于村民素質不高問題首先要抓好干部培訓,從而起到引導帶頭作用。試想如果一個村的干部不帶頭又怎會讓農民去接受指導思想,所以村干部要將思想工作做到位,加大宣傳力度。其次要抓好成人教育,在村里定期開展技能培訓講演,確保美味農民都有一技之長,無論是自己創業,還是在外務工都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最后要加強農民法律意識,要有權利義務意識,村干部定時進行村務公開,村民定時進行上訪,提高村民維權意識,加強民主監督。
(四)以推進公共事業發展為重點。政府加大財政投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老友所得、住有所居。一要不斷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在學校建設宿舍,讓較遠地區的孩子能夠得到有效保障,安心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學生的生活補助。合理配置教師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學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準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二要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加快村衛生室的條件改善,增加醫療設備,解決就醫難問題。
五、促進農戶增收建議
(一)有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高橋村主要是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所以在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業的基礎上,一要把糧食作為主導產業種好,提高糧食產量與品質,加強農業指導;二要注重農產品加工,比如土豆、馬鈴薯等進行深加工制成成品銷售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吸納富余勞動力;三要注重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特色擁有比較優勢的產業。
(二)大力發展畜牧業?,F在高橋村養豬、牛、雞、羊的農戶逐漸增多呈現良好勢頭,有的還經營了養殖場,但是規模不大,資金緊缺在這方面政府應該大力扶持,幫助在畜牧業上快速發展。
(三)加快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的不發達影響了文化、經濟的交流,使村難以走出去引進來,只有交通的快速發展才能更好的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建設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只有讓人們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的從事勞力勞動,提高積極性。
(四)適當發展旅游業。對五龍觀進行整改重修,對外宣傳,吸引外來游客,促進經濟發展。
一.調查目的:
三農問題一直是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我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快,我認為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做調查是很有必要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僅關系到農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國經濟發展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并且我也是在農村長大,因此對農村我有著特殊的`情感,對農村的經濟發展做調查就更有必要了。中國現有8億農民,對此我想到應該盯住這個龐大的市場,利用這一機遇發揮好拉動國家地區經濟增長的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利用寒假時間對我所處的農村經濟的現狀作了一次調查。通過對農村經濟現狀的調查,了解當前政府對農村發展所實施的政策,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等現狀,研究提高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方案,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二.調查對象:
由于青年人長時間在外,對村里的發展不是很了解,故調查的對象平均年齡為45歲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人群總體的文化程度稍低,在被調查人群中1/2的人只具有初中以下文憑。從婚姻狀況來看,90%都已婚。
從職業狀況來看, 80%的調查者的職業都是務農。
三.調查內容:
個人一般情況,家庭財政收支方面,家庭設施方面,家庭消費方面,國家政策方面以及農民對農村的發展建設的意見。
四.調查方式:
由于部分村民文化程度的關系,我主要對本村被調查的農戶進行訪談式調查。
五.調查時間:2015年一月底。
六.調查地點:xxx
七.調查結果:
通過對農民們的談話,已基本了解本地的經濟發展狀況,總結如下: 家庭年收入約5000元,主要收入來源為務農,每戶有可勞動人口約2人,且多為40歲以上。
居民每月各項總支出所占比: 種類
日常生活必需品
教育支出
贍養老人
農業成本
其它 比例 40% 20% 9% 20% 11%,目前農村合作醫療已經基本全部落實到位,所有人都能享受醫療報銷,并且現有許多幫助農民的政策,例如糧補等,農民可以更不用擔心成本問題,可以更加放心得掙錢。
從大多數農民得知,當前,農村的交通還是個重要問題,住稍偏的居民還是出行不便,交通工具無法到達家門口,并且有地方的醫保政策,“家電下鄉”就存在欠缺。
總體來說,當前農村發速度正穩步提升,當然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部分地區的交通及政策落實問題。
八.調查體會:
政策方面:我發現農民普遍認為國家政策的方向及目的是為老百姓謀福利,但是其執行到地方以后已經有所變味。
(一)﹑據本次調查所知,很多的村民反映有地方的醫保政策就存在較多不透明的現象。鄉衛生所的藥物的價格更是高出當地藥房藥品價格的幾倍。并且有些村級醫療合作社的醫生在村民購買藥品時,不愿意為其進行優惠。這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在其政策的制定上更加完善。新農村醫療合作政策是一項解決農村治病難﹑看病難這個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而制定的,可是在調查中我發現,在一些地方,它并沒有起到它應有的那種效果。
否購買家電的意愿,并且優惠款額很難返還到村民手中,并且手續繁雜。
農村收入來源方面:在農村調查的這幾天,我發現農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基本都是靠種地獲取糧食收入,但所占農民收入的比例在逐年減少。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農民收入來源中有外出打工收入,在本地企業工作的收入,以及少數賣土地所有權所得。在農戶收入中,糧食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其他的收入差距差距卻很明顯。
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我來自農村,并作為當代大學生,也了解農村,每天都在感受著它的日新月異,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更是無時不刻在關注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因此,今年寒假,我選擇新農村建設作為自己的調查主題之一,對家鄉的新農村建設情況作了為期幾天的調查。通過實地調查,采用訪談的形式,對農戶及村委進行訪問調查。我認為,新農村建設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資金實力不足,宣傳力度不夠,農村干部素質不高,沒有調動村民的熱情,村民文化活動單調等,建議要調動普通村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熱情,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黨的xx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描繪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新藍圖。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后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xx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為此,筆者先后深入多鄉xx村等20余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xx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h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余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于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xx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后,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xx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2019年,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于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xx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xx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干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為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于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2019年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2019年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于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著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戶和專業大戶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衛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滯后,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黨的xx屆三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六次全會確立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為我縣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2019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
(四)以恢復重建為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群眾搞好農牧業生產設施重建,盡早恢復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著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損耕地、受損農田水利灌溉渠系、盡快恢復高產穩產農田,將恢復改造受損土地1500畝。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復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積極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和永久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在災后恢復重建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優先實施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完成村內損毀道路、機耕道、牧道、林區道路的恢復重建。大力加強通信干線網和移動基站的恢復重建,優先做好農村公眾通信網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推進網絡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提升農村通信服務水平和災備應急能力,逐步實現城鄉網絡信息共享。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完善處置預案,增強災害處置能力和農牧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筑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為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牧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優化農村中小學布局和結構,合理調配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學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準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
合同。
制和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抓緊災后醫療衛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縣衛生醫療機構為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衛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衛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達溫”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戶、“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
一、村莊現狀。
由于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對農村的更加重視,在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下該村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人們不在擔心溫飽問題,而是更加注重營養健康問題,追求生活質量。家庭人均收入有所提高,在相對穩定的收入情況下能夠安居樂業。
二、特色景觀。
重慶巫山縣福田鎮高橋村境內,有一五龍觀,現只留下部分建筑遺跡。高橋五龍觀位于五龍山上。五龍山因有五條山脈形似五條蛟龍而得名,位于正中位置的山脈上有一突起的小山峰,形似龍頭,高約三十米。五龍觀就修建在此山峰上面。小山峰下面平臺修建有觀音殿,其旁邊為靈官殿。山頂建有祖師殿,供奉張三豐圣像,當地人稱祖師菩薩,這與五龍的傳說是一種暗合。在五龍觀有一龍頭香,龍頭香上雕刻的花紋來看云朵,龍頭朝向正南方向,離地面約30米高,只是因為年代久遠,無人管理。據當地人回憶,在1975年因為雷擊斷裂掉落在地上?,F場丈量此龍頭香地面部分240厘米,高寬均為30厘米,龍頭為25×25×38厘米,龍頭上方有向下向內雕刻有13×13×11厘米孔徑的香爐;通過目測,山頂邊緣道觀前方懸崖處還殘存約60厘米。據此計算,此龍頭香的長度正好也是三米,寬三十厘米。
五龍觀修建年代不詳。因為文革毀損成為平地,無法查找到任何文字記載。經走訪當地一位80歲的老人盧成明,初步推斷五龍觀建于明末。據盧成明老人回憶當時在世老人的口傳,自建成后香火旺盛,但在反白蓮教起義時,由于觀上道士自稱神兵造反,在嘉慶十年前后被清兵一把大火全部焚毀,后又重修。至1930年前后,盧成明已能清楚記事,當時由賀善人(盧成明舅外公)主持觀上事務,可以容納近三百人的朝拜,但所收香火供奉全部由當時國民黨派駐的胡團守把持。他親眼所見,有信徒為了還愿,四肢戴上鐵鏈,兩腮用一柄小寶劍橫穿而過,不遠數十乃至數百里步行登山而上,到達觀頂,便單膝跪下,虔誠地走上龍頭香,焚香叩拜。所見燒龍頭香者,未曾有人從龍頭香上掉下。解放后,仍有香客朝拜,后于文革“破四舊”,被紅衛兵徹底毀壞,圣像被掀至五龍山下,被水沖走,至今僅存部分石材散落遍地,頂上有一用舊磚修建的簡易小觀,偶有信徒參拜。
三、當前面臨的問題。
(一)自然條件較差,農業生產條件差。每年基本上有旱災侵襲,有的年份極度缺水,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當遇到狂風驟雨時,農民只能看著莊稼被毀,束手無策。另外,由于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加上交通不便,無法實行機械化耕種,只能是肩挑背扛的傳統模式,十分辛苦。農村基礎設施極少,配套不完善。
(二)土地問題。農村土地結構、人員結構和經營關系不合理,土地糾紛不斷,許多土地一時難以確權、確地到戶。有些在外務工人員的土地常年閑置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浪費了土地資源。
(四)社會事業發展極緩。教育水平不高,無法滿足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缺乏優秀教師,大多家長不滿現在的教育水平,而且大多數完成小學初中后選擇了輟學,隨大人在外務工,有的小小年紀就選擇了婚姻,法制科學意識淡薄。醫療衛生建設遲緩,只能對一些簡單的小病進行醫治,當有重病時無法得到有效治療,人們健康水平不高,依然有“看病難、吃藥貴”等難題。
四、解決辦法。
(一)強化科技興農,發展高效農業加大科技投入,加強農業各類優新品種的引進提高農產品質量,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使產品走出去占據市場。
(二)對于土地問題,首先要確定農業從業人口,最大限度的公平分配農村土地使用權,收回閑置土地,增大人均占有量;核實農村土地承包權,減少土地權界問題糾紛,為農村土地出租、轉讓、入股提供重要依據。
(三)對于村民素質不高問題首先要抓好干部培訓,從而起到引導帶頭作用。試想如果一個村的干部不帶頭又怎會讓農民去接受指導思想,所以村干部要將思想工作做到位,加大宣傳力度。其次要抓好成人教育,在村里定期開展技能培訓講演,確保美味農民都有一技之長,無論是自己創業,還是在外務工都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最后要加強農民法律意識,要有權利義務意識,村干部定時進行村務公開,村民定時進行上訪,提高村民維權意識,加強民主監督。
(四)以推進公共事業發展為重點。政府加大財政投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老友所得、住有所居。一要不斷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在學校建設宿舍,讓較遠地區的孩子能夠得到有效保障,安心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學生的生活補助。合理配置教師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學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準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二要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加快村衛生室的條件改善,增加醫療設備,解決就醫難問題。
五、促進農戶增收建議。
(一)有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高橋村主要是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所以在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業的基礎上,一要把糧食作為主導產業種好,提高糧食產量與品質,加強農業指導;二要注重農產品加工,比如土豆、馬鈴薯等進行深加工制成成品銷售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吸納富余勞動力;三要注重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特色擁有比較優勢的產業。
(二)大力發展畜牧業?,F在高橋村養豬、牛、雞、羊的農戶逐漸增多呈現良好勢頭,有的還經營了養殖場,但是規模不大,資金緊缺在這方面政府應該大力扶持,幫助在畜牧業上快速發展。
(三)加快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的不發達影響了文化、經濟的交流,使村難以走出去引進來,只有交通的快速發展才能更好的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建設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只有讓人們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的從事勞力勞動,提高積極性。
(四)適當發展旅游業。對五龍觀進行整改重修,對外宣傳,吸引外來游客,促進經濟發展。
一、發展現狀。
東橋鎮位于閩清縣北部,距閩清縣城32公里,閩江、外福鐵路、316國道、123縣道穿境而過,華東地區最大的水力發電站水口電廠及閩清縣最大水力發電站安仁溪電站均建在境內。全境面積187.34平方公里,是閩清縣行政區域面積最大的鄉鎮和閩江北集貿旺鎮,全鎮山地面積24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18萬畝,耕地面積2萬畝,轄有22個行政村,5603戶,20167人。近年以來,東橋鎮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在糧食生產方面,大力推廣水稻優質雜交稻種植,良種覆蓋率96%以上,2005年糧食總產10506噸。在水果生產方面,引導農戶種植優質橄欖、無核雪柑、臍橙52號等,同時強化老果園的新技術改造,水果產量達3634噸。在食用菌生產方面,大力推廣“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在食用菌協會的帶動下,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栽培秀珍菇500萬袋,香菇350萬袋,毛木耳300萬袋,大球蓋20萬袋,金福菇、麒麟菇等150萬袋,實現產值3100萬元,并已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市場體系。在畜牧業生產方面,家禽和牲畜的存欄數和出欄數與前年基本持平。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投資近400萬元的農業綜合開發治理中低產田項目已通過驗收。
二是招商引資有較大突破。實施“工業強鎮”戰略,積極開展招商引資,2005年有4個項目投產和實施:三霸水泥膏已投資400萬元,多種新產品正投放福州等地適應性使用;福閩工藝品已投資300多萬元,建成廠房6500平方米,已投產;富森竹業投資200多萬元,2005年實現產值550萬元,提升為規模以上企業;深圳表業回歸工程已開始基建。
三是經濟發展實現穩步增長。2005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86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工業總產值5200億元,增長47.8%;農業總產值1.24億元,增長9.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5萬元,增長31.4%,實際利用外資146萬美元,增長386%;農民人均純收入4400元;增長10.4%。2006年1-9月份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38億元,完成全年計劃數3.18億元的75%;工業總產值4374萬元,完成全年任務數7137萬元的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018萬元,完成全年任務數4586萬元的66%,;農業總產值8474萬元,完成全年任務數12106萬元的70%;地方財政收入80萬元;完成全年任務數103萬元的78%;內資到資826萬元,;完成全年任務數670萬元的123%;固定資產投資2482萬元,完成全年任務數5630萬元的44%,其中300萬元以上完成2022萬元,占全年任務數1000萬元的202%。
二、存在問題。
近年來,東橋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必須引起重視的困難和問題。主要為:一是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不快,經濟規模、總量依然偏小,產業規模不夠大,新的經濟增長點缺乏,經濟運行整體效益不高,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二是少數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社會事業發展與人民群眾需求還有較大差距。三是抵御重大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四是干部群眾的思想還不夠解放,闖勁和拼勁不足。五是發展不夠平衡,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依然艱巨等。
三、發展對策。
下一階段,東橋鎮將圍繞縣委、縣政府的部署,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做好經濟工作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加強領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積極推進農村體制機制創新,克服自然災害等不利影響,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工業項目帶動和農村穩定的目標任務,加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步伐。
1、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進一步壯大食用菌、水果、畜牧、林竹、蔬菜五大特色產業規模。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扶持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食用菌生產在今年的“四個百萬袋基地”的帶動輻射下,明年總量要達到1600萬袋以上,并進一步培養和發展燈塔、須彌山等商標成為名優產品品牌,大力開拓市場,把品牌做大、做強。大力引進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和優良品種,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加快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實現“一村一品、一村數品”,以規?;七M產業化,確保增值增收。要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堅持科技興農,以質量求效益。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建立企業與農民穩定的購銷和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訂單農業”,降低農業經營風險。加強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增強農業抗災能力。大力支持農村信用社的體制改革,拓寬融資渠道,增強支農信貸能力。積極開展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和城鎮有序轉移,努力開拓農民外部增收渠道。
2、推進工業化進程。牢固樹立工業強鎮的主導思想,把發展工業經濟、加快工業化進程作為東橋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實現農業大鎮向工業強鎮的戰略跨躍。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資源集約”的總體思路,積極推進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工藝品、鐘表等產業集群。大力促進東橋表業回歸工程,全力做好神龍表業項目的跟蹤服務,力爭形成新的規?;a業。要優化發展平臺,積極推進沿江工業集中區建設,真正把工業集中區建設成為工業發展的載體,產業集聚的基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要促進福晶軟磁、福閩商貿、閩華食品、三霸水泥、富森竹業等已落戶企業的增資擴產,擴大規模,增加效益。內地要突出發展龍標制衣等勞動密集型、環保型企業,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給更多的家庭婦女創造勞動就業機會。同時,要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放眼市場,主動出擊,以誠感商,促進更多的企業來鎮投資辦廠,更多的項目落地,壯大工業企業規模和工業經濟總量。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大力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努力形成一批擁有帶動作用大的企業。實施質量品牌工程,落實扶持政策,積極爭創一批名牌產品,提高工業發展整體水平。
3、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緊扣“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實際,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科學發展,著力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集鎮中心開發建設、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三大方面工作,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和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力爭在2-3年內,對全鎮大部份灌溉渠道和農田進行標準化改造,對重要防洪堤進行建設維修,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旱澇保收面積,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收。二是本著“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推進集鎮中心區建設。結合過洋村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工程,集中力量抓好關鍵性重點項目建設。今年建成農貿市場、加油站,明年要建成信用社新營業大樓、建成新鎮政府辦公樓、東橋文化服務綜合樓、東橋交通客運站。并使集鎮新區建設成為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政治、文化、商貿中心。三是加大新村建設和舊村改造力度。通過上級扶持和幫助,進一步完善村(居)的基礎設施和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爭取各村(居)要建成一個文化娛樂中心,一個以上體育活動設施(場所),改善群眾的文化生活。四是加大村莊人居環境治理建設。以整房治散建文明小區、整路治臟建配套設施、整水治臭現田園風光為主要內容的“三整三治”,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五是實施“大交通”戰略。爭取明年內對沿123縣道鎮境內路段全部進行路面硬化改造,建成南洋公路;加大對村莊、小區進行路面硬化建設力度,改善群眾的出行條件。六是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對新橋等地質災害區群眾實施救災搬遷。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民政救助體系,深入開展扶貧濟困“春風行動”,關心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福利事業,重視做好老齡工作。探索建立農村醫療保險和社會養老保障等福利保障制度,使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安遠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隨著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安遠縣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已初步形成了臍橙、生豬、食用菌、蔬菜、油茶和紙業原料林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為加快安遠縣現代農業建設,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農民收入,提升全縣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近期,我們對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情況開展了調查。
近幾年來,安遠縣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緊緊圍繞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總目標,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以農業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為保障,努力推動安遠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穩步發展。
(一)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六大特色產業漸成規模。通過立足市場,因地制宜,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建設,堅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發展,形成了“特色鮮明、體系完善、結構合理、布局科學”的果業(加工橙、臍橙)、生豬兩個產業確定為農業優勢產業,食用菌、蔬菜、油茶、紙業原料林等四個為特色產業格局。目前全縣已開發果業面積38萬畝,其中無公害臍橙31萬畝,加工橙3。69萬畝;水果年產量達25萬噸,其中臍橙22萬噸;全縣生豬出欄16萬頭,生豬存欄13萬頭;以珍稀品種為主的食用菌5000萬袋,其中工廠化生產4500萬袋;全縣蔬菜種植面積2。8萬畝,其中大棚栽培模式的種植面積2萬畝;西瓜種植面積5萬畝;全縣現有油茶林面積2、85萬畝;全縣紙業原料林面積達5萬多畝。據統計,20xx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9799萬元,其中農業產值95300萬元,林業產值13200萬元,漁業產值4899萬元,牧業產值36400萬元,分別增長8。5%、9。5%、8。8%和4。2%。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739元,同比增長9%。
(二)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產業化經營扎實推進。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近幾年來,安遠縣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通過實施產業帶動、項目帶動戰略,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狠抓龍頭企業上檔升級,使農業產業化鏈條不斷延伸,農產品基地面積不斷擴大,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據調查,20xx年新增12家臍橙打蠟分級包裝銷售企業,至此,全縣擁有安圣達、贛州王品、養生堂、金豐利、仙人峰、祥源等40家加工企業,40條生產線,日加工能力達到5000噸以上;20xx年新增貯藏庫、氣調庫40000平方米,全縣貯藏保鮮能力達到8萬噸;20xx年出口臍橙8。1萬噸,出口額達到5296萬美元;全省第一家引進橙汁加工企業—養生堂基地果業有限公司。多年來,我縣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積極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據調查,我縣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是以生產銷售型、農產品加工銷售型、技術指導銷售型三種類型;目前,全縣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登記共有97家,專業合作社已基本覆蓋果業種植、食用菌、生豬養殖等優勢特色產業。近幾年來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踐證明,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增加了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據調查,全縣以臍橙、食用菌、生豬三大產業加工企業為主的龍頭,產值500萬元以上農產品食品加工企業8個,涉及果業、食用菌、生豬等加工品種,其中2個是省級龍頭企業,4個是市級龍頭企業;目前全縣8個產值5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年總產值達5。6147億元、現有固定資產17290萬元、上年上繳稅收1389萬元、上年企業利潤5657萬元。
(三)農業標準化生產大力實施,推動了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安遠縣積極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狠抓質量管理,無公害生產栽培技術得到了全面推廣,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生物農藥、生物肥料、臍橙簡易貯藏、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無公害生產技術,建立完善農業檢測中心,加強了農產品的監測檢測,全縣農產品質量與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目前,全縣無公害臍橙面積13。6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臍橙)標準化生產基地12萬畝;臍橙(2個柚子基地)出口種植基地17個,面積5。34萬畝,成為無公害生產基地、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贛南第一縣;全縣通過江西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驗收備案的出口加工企業15個;“三百山”臍橙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江西省名優產品”和“中華名果”等稱號,在中國贛州臍橙節品質評比中榮獲“贛南臍橙王”和“贛南臍橙金獎”稱號;“金寶牌”小南瓜、甜瓜、小青瓜等評為中國綠色食品a級產品;東江源良種豬場、鳳山食用菌生產基地分別評為無公害基地;20xx年江西王品公司生產基地獲得了有機臍橙轉換認證證書,有機轉換認證面積1591畝。
(四)全縣農業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目前,全縣發展果園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2萬余畝,主要分布在三百山鎮、欣山鎮、車頭鎮、孔田鎮、鶴子鎮等鄉鎮;20xx年全縣共修復水毀河堤35處,修復水坡、水圳120座(處),維修灌溉渠道110條(260處),新建果園山塘、農田灌溉山塘46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00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20xx畝,新增旱澇保收面積1500畝,改造中低產田1000畝,完成投資5000余萬元,完成土石方120余萬方,實現改水受益人口0。7萬人;全縣已建成沼氣池25000個,20xx年全縣農業機械補貼404。49萬元。
(一)現行農業管理和農技服務體制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現代農業發展上缺乏優惠、扶持政策。據調查發現,近幾年安遠縣加大了對農業產業發展的投入,但遠遠不能滿足于實際需要,對發展農業上應有的優惠扶持政策只停留在文件材料上,沒有真正的把農業資金用于發展現代農業方面,沒有發揮其效應。如今我縣現行的農業管理服務體制致使全縣農口各部門各自為政,各涉農部門之間工作溝通少,農業信息不流暢,導致部門之間在工作上難以統籌協調。一是現行的農口系統技術指導人員出現了人才斷層、知識老化的現象,技術服務指導跟不上現今的農業發展,致使農技干部作用發揮不充分,全縣各鄉鎮農技人員大多數的工作重心集中在鄉鎮中心工作,無心也無力地開展農技推廣工作;二是農業干部和農技人員不善于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管理知識,滿足于現狀,對農業發展的思考不多,農技服務水平不高;三是全縣農業專項資金整合度較低,發揮效益不夠,政府對現代農業的認識不夠深,重視不夠,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種種養大戶的支持不夠,使企業、合作社、種養農戶在發展、擴大等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效益不明顯,帶動性不強。據了解,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方面上存在著思想不夠解放,經營管理服務觀念比較落后。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和農業產業項目不多,規模不大,檔次不高,深加工企業少,經濟效益不大,知名品牌較少。新型經濟組織帶動能力弱、投入資金有限、經營范圍小、財務管理基礎薄弱、扶持政策較少且滯后等方面抑制了發展。全縣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沒有建立完善,運行機制不到位,基本上還處于一種自發銷售的狀態。產、供、銷一體化鏈條不緊,還沒有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銷售體系。
(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災害能力差,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目前,安遠縣基礎設施對發展農業的支撐作用不強,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局面未根本改變。據調查,一是全縣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庫僅有2座,100萬立方米以上的?。ㄒ唬┬退畮?座,10萬立方米以上的?。ǘ┬退畮?8座。二是水利管理關系未理順,水利設施設備的作用發揮不大。有絕大部分部分水庫的放水設施和灌溉渠道配套不完善。我縣臍橙產業常年因缺水導致產量下降,現全縣果園普遍在果園建有蓄水池,但還是不夠果園需水量,滴管設施遠遠滿足不了正常的生產管理,節水工程開展工作范圍還不夠大,制約了當前農業生產的發展。
(四)農業投資渠道不寬,本級投入不足,農業發展資金使用效益還不高。近年來,安遠縣在農業項目建設的投入上投資渠道單一,主要依靠國家、市級農業項目資金,縣級財政投入未達到中央關于“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的要求。在農業項目建設的投入上渠道不寬,對爭取的農業項目資金也沒有很好的統籌協調,資金使用效率低。農民對農業投入的積極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嚴重。
(一)加快農業科技轉化,轉變增長方式,合力推進效益農業。一是要增強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示范基地的科技帶頭作用,致力于改良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新方法,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二是大力推廣現代農業發展技術,提高適用技術的轉化效率。充分發揮農業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抓好大面積生產上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贛州市十大農業技術、簡易貯藏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開展“農業科技示范戶”建設,增強科技入戶能力。三是加強與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積極轉化、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各涉農部門應加強與上海農科院、江西省農科院、華中農大、江西農大等科研院校聯系。四是加強農技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提高農技人員的服務指導能力,增強農技推廣活力,提升技術服務水平,抓好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將現行分散的各鄉鎮農技推廣資源整合,建立鄉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同時要加快農技人員知識更新的步伐,使他們走出傳統農業技術指導與推廣的局限,掌握適合農業結構調整的新技術,強化農技推廣的有效性,吸收農業學院的大學生充實到農技推廣隊伍中來,提升農技推廣技術指導素質。
(二)依托銷售網絡,加快優勢產業開發,大力構建品牌農業。一是積極打造農產品品牌。要充分利用已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建立的銷售網絡,打響三百山臍橙知名度。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促進農業與加工業的整合。通過招商引資或引導地方能人開辦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農產品深加工,促進農副產品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提高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延長農副產品銷售鏈,進一步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三)創新農業管理和農技服務體制,加大農業發展資源的整合力度,充分發揮農業發展資金的使用效益。要緊緊抓住安遠縣面臨的各種發展機遇,結合實際,盡快對全縣農口單位進行整合,強化農口系統的統籌和協調,同時要利用我縣在果業、生豬等方面的優勢,成立農業特色園區,以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要整合上級農業專項資金,要加大對規模農業產業項目的扶持力度,把農業發展資金與現代農業項目緊密結合起來,把上級支農資金用好用活,使其發揮的社會經濟效益。
(四)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機制,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結合安遠縣傳統農業的優勢和特色,創新農業發展機制,為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一是要完善農村土地流轉辦法,要從政策上支持農村土地向大戶集中,實行集約化經營,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在現代農業中的基礎作用。二是農業項目建設要緊密結合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的發展,避免重復投資,充分發揮農業資金效益。三是從資金、稅收、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扶持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進行集約化和產業經營。四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制定積極的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城市工商資本投入到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上。五是要把龍頭企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積極支持安圣達公司、天華現代公司、雙孢胎有公司等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擴規上檔,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對農業產業項目的組織、策劃、生產管理,充分發揮其帶動示范作用。
(五)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力度,增強農業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使農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措施。要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以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有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標準化、規?;l展,為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時機,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和人居環境臟亂差的狀況,既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愿望,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
市委組織部牽頭,從市人大、市委黨校、市財政局、民政局、農業局、中小企業局等單位抽調15名同志組成三個調研組,由市委組織部三名縣級領導干部帶隊,深入六個縣市區,對全市村級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調研采取聽取縣市區委匯報,召開由鄉鎮黨委書記,縣市區人大、農業、民政、財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業局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及村級經濟組織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進村與村干部、黨員群眾代表、致富能手等個別座談、發放調查統計表等形式進行。共調查24個鄉鎮、97個村,召開座談會30個,座談黨員干部群眾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級經濟發展現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通過調查發現,全市3705個行政村,xx年村級經濟總收入共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億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125個,占%;50100萬元的142個,占%;1050萬元的433個,占%;510萬元的421個,占%;35萬元的522個,占%;3萬元以下的1148個,占%;經濟空殼村813個,占%。
元,占%。村級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日益多樣化,呈現出收入來源渠道不斷拓寬的趨勢。三是村級經濟發展兩極分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地由于受自然環境、基礎條件、區位優勢、班子狀況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村與村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xx年,除農業稅附加外,全市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僅占三分之一,而3萬元以下的村占到%。經濟強村干部精神狀態好,發展氛圍濃,發展環境好,路子越走越寬,發展后勁十足。這些村,群眾生活富裕,社會穩定,各項公益事業發展快。而村級經濟薄弱村基礎差、底子薄,缺資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無著落,積極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靈,發展難起步,增收無門路。這些村,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差,公益事業難興辦,正常運轉難保證,村級經濟及社會各項發展緩慢。
二、主要做法。
在發展村級經濟中,各級都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創造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
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資產增加村級收入的村共有354個。五是靠爭取。充分利用上級在山區開發、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開發、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積極爭取資金及物資支持。東平縣大羊鄉南留屯村,依托村內小流域治理項目,對上爭取無償扶持資金300多萬元,把xx多畝山嶺薄地整治成了優質果園,并承包到戶,年增加村級收入40萬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對債權、債務進行集中清查、清理。對債權,積極清收,特別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統尾欠數額較大的村,通過清欠增收輻度比較大。同時,對債務采取清欠還債、降息減債、以物抵債、債轉股、依法核銷等形式,妥善處理解決,減輕村集體負擔。xx年,全市村級清欠收入達萬元,償還債務萬元。
機關抽調精干力量常年駐村,充分發揮各部門在資金、技術、信息、物資等方面的優勢,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兩年來,縣市區共安排工作組315個,抽調縣鄉機關干部1253名,提供幫扶資金2028萬元,實施打井、調水、修路、山區開發等重點工程項目431個,引進和幫助新上項目76個,為加快村級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有的縣市區按照地域相近、條件相似、便于工作的原則,選擇部分經濟強村或強企業與經濟薄弱村結成幫扶對子,教方法、幫資金,帶動和促進發展集體經濟。有條件的縣市區和鄉鎮還積極為村級發展提供資金扶持。泰山區針對部分村難以運轉的實際,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線、體現政績、優勞優酬的原則,由區財政列支100萬元,支付農村黨支部書記的工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費用。肥城市石橫鎮對6個集體經濟空殼村,每年都從鎮財政分別拔付5萬元,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創業、加快發展上來。
3、加強管理,增收節支并舉。各級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開源節流并舉,加減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計增加村級收入,一方面厲行節約,管好用好每分錢。一是減少干部職數。落實了村干部四定改革措施,大力推行兩委干部交叉兼職,使享受固定補貼和誤工補貼的人數盡量控制在規定的標準和范圍之內,減輕村集體負擔。今年,岱岳區明確提出取消編外人員,計劃生育專職干部、計生小組長、村民小組長等全部由在編村干部兼任,大大減少了村干部人數。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村兩委干部17093人,平均每村人,干部總數比xx年減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農村財務雙代管。普遍實行了農村財務由鄉鎮代理記帳、代管資金,大部分村取消了會計、現金出納,設立一名報帳員,既加強了監督,又有效地減輕了村級的支出壓力。三是規范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各級嚴格執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定,對村級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理財等工作程序和內容進一步作了規范,并堅持定期檢查督導,實現了村級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現金管理、開支審批、村干部任期審計、離任審計等制度,還設立了農村財務網絡監控中心,與鄉鎮雙代管服務中心微機聯網,進行遠程監控,實現了農村財務的會計電算化、監督網絡化、運作規范化。
種渠道增加群眾和集體收入,使這些村在較短的時間內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東平縣提出農村黨支部書記隊伍雙強標準,改善農村干部結構,提高干部隊伍素質。肥城市王瓜店鎮蔣莊村,原來的村干部觀念陳舊,發展經濟沒能力、無路子,集體經濟空殼。xx年,個體大戶孟凡勝回村任黨支部書記后,提出了經營農村的思路,僅春季植樹公開拍賣樹點,村集體就增加收入20多萬元。為切實提高農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級認真落實農村黨員干部科技知識培訓五年規劃,大力實施十百萬工程,加大對農村黨員干部的科技知識培訓力度,不斷提高他們的雙帶能力。去年以來,我市共培訓農村黨員干部31430名,建立縣級科技知識培訓示范基地37個,鄉鎮示范服務基地128個,培養建設科技致富示范村321個,黨員科技致富帶頭戶15908個。
三、存在問題。
我市村級經濟發展雖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創出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過調研,也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特別是經濟薄弱村,問題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了,以為只要群眾富裕了,集體有沒有收入無所謂。泰山區省莊鎮安家莊村地處山區,是有名的花卉苗木專業村,村里無償提供技術、信息、銷售等各項服務,群眾收入雖然比較高,但村集體經濟空殼,村里辦公用房只有兩間1965年蓋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幾年未發工資。東平縣老湖鎮南辛莊村,群眾在村里的幫助下,通過特種動物養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戶年收入達17萬元,但村里不收服務費,集體無收入,運轉非常困難。二是責任意識不強。有的村干部安于現狀,只守攤,不創業,怕擔責任,怕冒風險,等靠要思想嚴重。有的村雖然有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但由于原先辦企業、上項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思想,顧慮重重,不敢闖、不敢干。有的村干部雖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強,但主要精力用在個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萊鎮胡家泉村的兩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爾山羊養殖、羊肉加工等項目,年收入比較高,但對集體發展考慮得很少,主動做工作少,只滿足于完成上級任務,致使村集體無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辦法,過多強調客觀條件,不從主觀找原因,怨天憂人。調研發現,有的村雖有近千畝土地,但一年到頭只能收一季小麥和一季玉米,沒有任何增加集體收入的門路,村干部畏難發愁,只等上級扶持,全村坐等受窮。有的村雖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經營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價拍賣,影響了村里的穩定持續發展。
2、村級債務負擔沉重。截止xx年底,全市3705個行政村中,有債務負擔的2528個,占%;村級負債總額達億元,平均每個村萬元,有的村竟高達5800萬元。負債的主要原因,既有搞道路建設、通水通電、修建學校等公益事業形成的,又有盲目發展村辦企業和盲目搞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造成的,也有為完成上級任務,貸款墊付三提五統、農業稅等形成的,還有一些村在近兩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設中,形成了新的債務。債務中既有各類金融機構的貸款,也有群眾的高息借款。利息越滾越大,連年增加,有的村由最初的幾萬元累加到幾十萬元,根本無力償還。特別是一些村,因欠群眾高額借款,潛伏著很大的不穩定因素。沉重的債務負擔,使這些村疲于應付,甚至有的村干部經常被司法機關傳喚、拘留,根本沒有精力謀發展、搞建設。東平縣接山鄉林馬莊村因打井修渠、修路架電、新建學校等已累計欠外債284萬元,積重難返,越陷越深,發展難度非常大。
3、村級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多。一是自然條件差。有的村地處山區、庫區,土地貧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產條件差,治水、修路、通電成本高,發展沒優勢,這樣的村全市達315個。有些山區村,雖然林果等農副產品產量較高,但受交通條件制約,產品運不出、銷不了,增產不增收。東平縣老湖鎮有22個村屬庫區移民村,村里沒有一寸土地,原先集體收入全靠公益金,自去年取消公益金后,這些村集體沒有一分錢的收入,并且公益金不在轉移支付范圍,下一步得不到轉移支付資金,村里運轉困難,村干部待遇也落實不了,情緒非常低落。二是政策不配套。農村稅費改革雖然減輕了農民負擔,但也使村級收入銳減,原先村級組織運轉還能由三提來解決,現在只能靠較少的農業稅附加,如果村里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運轉難以保證。特別是下一步農業稅全部取消后,運轉將更加困難。而現在沒有相應的配套政策來優化村級發展環境,拓展村級發展空間,促進村級增收。如土地政策,越來越嚴格,村里即使引來了項目也難以落地;稅收政策,在利益分成上,村里得不到任何收入;一事一議規定過死,每人每年必須限制在15元以內,一些公益事業根本無法興辦,等等。三是人才、資金、信息匱乏。調研發現,我市農村許多有頭腦、有技術、有本事、有門路的年輕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專畢業生盡管就業困難,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畢業生也千方百計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級經濟發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發展資金方面,由于金融機構對村級貸款控制過嚴,使村里很難得到必需的資金;上級的一些幫扶資金過于分散,對一個村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不能集中財力解決發展問題。一些村對外接觸少,走不出去,請不進來,信息渠道不暢,加上群眾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關心,很少提出發展村級經濟的好建議,即使村里想發展也缺門路、無項目。
元,而去年村集體收入只有萬元。類似這樣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集體收入根本無力承擔。有的為了應付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貸舉債的辦法,致使村級債務負擔又雪上加霜。
四、對策建議。
1、扶貧攻堅,率先突破經濟薄弱村。對經濟薄弱村特別是空殼村,采取縣鄉領導干部包村、市縣直部門對口幫扶、強村或強企業帶動等辦法,2、大力加強村級領導班子建設。繼續深化遞進培養工程,解決好村級經濟發展人才匱乏的問題。結合今年村級班子換屆,廣開視野,擴大民主,大力選拔那些政治素質好、事業心強、有經營頭腦和管理經驗、樂于奉獻、腳踏實地為群眾謀利益的優秀人才進班子,特別是選好配強村黨支部書記。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進一步核定干部職數,從嚴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職,包括計劃生育干部、生產組長、工勤人員等,能兼的一律兼起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村里吃補貼的人數。結合學習貫徹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班子成員的政治理論、市場經濟、實用技術和政策法律知識的培訓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質和帶動致富能力。加強農村干部思想作風建設,增強他們依法辦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務水平。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總結成功經驗,采取工資統籌、辦理養老保險等措施,保證村干部待遇落實,調動和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落實目標責任、民主評議、考核獎懲等制度,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黨員干部的管理監督。建立健全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理順兩委關系,保證村級組織協調高效運轉。
3、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市財政、農業、土地、工商、稅務、金融、計生、政法等有關部門,根據各自業務職能,提出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齊抓共管、齊幫共扶的強大合力。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村級事權,嚴禁各種形式的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亂收費,取消一切不符合實際的達標升級活動,不得強迫村里出資興辦各種基礎設施項目。嚴格執行中央訂閱報刊的政策規定,加大查處力度,堅決杜絕除黨報黨刊以外的其他報刊攤派??偨Y縣鄉化解村級債務的辦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積極化解村級不良債務,能掛帳的掛帳,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銷的核銷。同時,要求鄉村量力而行興辦公益事業,嚴防增加新的債務負擔。
步健全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機制,杜絕跑冒滴漏,并通過多種方式改革產權制度,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5、進一步加強對村級經濟發展的領導和指導。市委制定關于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意見》,明確目標任務,理清發展路子,落實領導責任,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基層政權的高度,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關注基層、理解基層、支持基層,積極幫助基層解決困難和問題,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級收入,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和有效發揮作用。認真落實市級領導干部聯系困難鄉鎮,縣鄉領導干部聯系貧困后進村和市、縣直部門包村制度,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積極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出點子、找路子、搞服務、引項目,協調資金,優化環境。把村級經濟發展納入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和農村黨建三級聯創活動,作為考核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實績和評先樹優的重要內容。加大村級特別是負債嚴重、運轉困難村的轉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貧資金,破解發展難題??偨Y岱岳區實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經驗,召開現場會議進行推廣。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偨Y各級發展村級經濟的先進經驗,樹立一批典型,加大宣傳力度,推廣經驗做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面上工作開展。
關于2017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種植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后。20**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元,其中:來源于農業方面的收入**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
1、從業人員分布情況。
現全村共有**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18歲以下人數為**人,18—60歲之間人數為**人,60歲以上人數為**人,勞動力人口數為**人。根據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人,占勞動力總人口的**%;從事二、三產業的為**人,占勞動力總人口的**%,其中:**人從事交通運輸業,**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
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以20**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畝(含復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畝,總產量**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喂養豬、牛、羊和雞為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文章來源網,僅供分享學習參考道路均為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個,小水池**個,沼氣池**口。
(1)、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
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
現交麻組建有**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戶**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人,參合率**%;全村有**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學**所,適齡兒童入學率**%,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2)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村“兩委”班子共**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人,村民委員會委員**人;全村共有黨員**人,其中:男性黨員**人,女性黨員**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干群關系,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資金投入不足。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文章來源網,僅供分享學習參考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
二是水利設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
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凈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
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后。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制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
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于“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
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
當前,全村仍面臨著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
——文章來源網,僅供分享學習參考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姜、核桃種植才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布局。
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干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
在宣傳、發動群眾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制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
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
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文章來源網,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后勁不強,在帶領群眾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
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
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對策。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完善各種制度。
總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為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
——文章來源網,僅供分享學習參考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文章來源網,僅供分享學習參考。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598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