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既反映了個人的工作進展和成果,也是向領導匯報工作的重要途徑。如果你想了解如何撰寫一篇簡潔明了的工作報告,不妨來看看以下的案例,相信會對你有所啟發。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實施壯腰工程“十年大振興”的攻堅期。綜合分析經濟形勢,我們仍然處在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發展階段。
一方面,有利發展的大好機遇正在匯聚。為適應經濟新常態,國家優化空間發展布局,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荊州壯腰工程。荊州作為全省唯一同時躋身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和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四大國家戰略的市州,上級的支持力、外界的注意力和改革釋放的新紅利,正在疊加轉化為加快發展的新動力。我們務必牢牢抓住機遇、精準對接機遇、用足用好機遇,把當前的戰略機遇期變成后發趕超的黃金發展期。
另一方面,有利發展的基礎優勢更加彰顯。實施壯腰工程以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三年翻番”;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實現“五個過千億”,這些都為“十年大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可貴的是,壯腰工程戰略匯聚了荊江兩岸的民心士氣,激發了廣大干部的激情斗志,全市上下已經形成爭先創優的發展氛圍。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努力進位趕超,就一定能夠迎來“十三五”時期的快發展、大發展、優發展。
根據《中共荊州市委關于制定荊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政府制定了《荊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請大會審議。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荊州實施,積極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依法治市,堅持擴大開放,堅持“競進提質、升級增效、以質為帥、量質兼取”,把握“三維綱要”,推進“四化同步”,深化“五路壯腰”,加快推進壯腰工程“十年大振興”,與全省同步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造湖北經濟增長“第四極”,努力將荊州建設成為江漢平原現代化中心城市和長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今后五年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6%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以上,外貿出口年均增長12%以上,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年均增長9.5%、10%以上。力爭地區生產總值躍上3000億元臺階,主要指標平衡協調,總量比增加1.5倍以上,增幅保持全省第一梯隊,份額占比繼續提高。
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思路是:
(一)打造更有支撐力的大產業。用好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金字招牌,加快培育食品加工、裝備制造、醫藥化工三個千億產業和輕工建材、紡織服裝、電子信息三個五百億產業,推動工業增量提質。積極引進和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華中農高區為龍頭,依托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和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力爭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1。推進質量強市和品牌強市建設,鼓勵企業爭創精品名牌,全面提升“荊州制造”的市場競爭力。以文化旅游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現代金融、信息服務等,推動服務業向個性化和高品質轉變。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創建電子商務示范城市。
(二)打造更有競爭力的大城市。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戰略,加強與“兩圈兩帶”和周邊城市的聯動合作,推進優勢互補、區域協同、融合互通。堅持以規劃為龍頭,注重向建設和管理兩端發力,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按照“一核五極”區域發展模式,統籌謀劃“一江兩岸”開放開發,致力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城市快速通道,推進荊州開發區與江陵濱江新區、沙市經濟開發區相向融合發展,將華中農高區核心區納入中心城區統籌發展,打造新興產業集聚區、農業高新區和新型煤電煤化基地。實施網絡強市戰略,加快信息基礎設施更新換代,實現公共場所免費wifi全覆蓋;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落實網絡提速降費,打造江漢平原數據中心和后臺服務基地,加快建設智慧荊州。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支持松滋、公安、石首、監利、洪湖加快建設中等城市。堅持以產業化帶動城鎮化,構筑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新型城鎮體系,支持有條件的重點鎮建設縣域副中心,力爭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1%。
(三)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大環境。加快形成“雙十字”鐵路網絡、“三橫七縱一環九橋”高速通道、“一港十區”水運網絡,建成荊州民用機場和通用航空機場,打造長江中游區域性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堅持把綠色發展的責任扛在肩上,統籌推進“藍天、碧水、凈地”工程,綜合治理大氣污染、水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強化節能減排,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加快創建生態市。重點推進荊江大堤、荊南四河、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四湖流域防洪排澇灌溉工程建設和洪湖濕地生態功能恢復,統籌實施中心城區、縣市城區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全面提升城鄉水利、生態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加快落實“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等制度,為更多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創造條件。完善普惠性政策扶持體系,建立適應創新鏈需求的科技、金融、人才等各類要素服務體系和產業孵化中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四)打造更有凝聚力的大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保障充分就業、穩定就業。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長。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應保盡保。健全住房保障供應體系,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逐步實現“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推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立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教育強市、體育強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加大血防綜合治理力度,實現血吸蟲傳播阻斷目標。實施“三年扶貧攻堅行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省定貧困鄉鎮、貧困村和貧困戶與全市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嚴格安全生產監管,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荊州古城墻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干原腹地,是產生與黃河流域中原文化輝映并重,可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荊州又是三國文化誕生和繁衍的歷史勝地。魏、蜀、吳三國時代,這里曾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就有七十二回的內容涉及荊州?!皠浣枨G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荊州的古老底蘊,更可上溯到綿延久遠的史前時期。距今5、6萬年前的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就在古城東北4公里處;古城附近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多達20余處。無可置疑的史跡辯地告訴人們,荊州這塊古老的熱土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
荊州古城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秦時,這里置南郡設江陵縣。漢時,沿習秦制,漢武帝劃全國為十三州,荊州是其一。其時,荊州城已是當時全國的十大商業都會之一。三國時,這里是爭霸的要津。此后,東晉末年的安帝,南朝時的齊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時的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國時的南平國王等,先后有11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王)建都,長達100余年。唐代的荊州是陪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元代時,這里曾是荊湖行省省會。明代洪武年間,這里是湖廣分省的省會。明以后,這里一直是州(府、署)、縣的治所。荊州在中國漫長歷史的演進中,所處的這種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荊州古城的發展與進步。
荊州古城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荊州古城墻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后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墻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墻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3月,考古工作者先后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墻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于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墻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墻遠遠早于磚城墻。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筑的石灰糯米漿城墻。此段城墻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磐石,世所罕見。
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磚城厚約1米,墻內垣用土夯筑,下部寬約9米。墻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筑。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墻體用特制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筑。特制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游客在攀登東門城樓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采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鄂豫陜三省交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磚砌在荊州城垣上。而荊州城墻上發現最早的、有年號的文字磚是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此磚比在萬里長城上發現的萬歷年間的文字磚要早2。文字磚是荊州古城墻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同時也是人們游覽古城賞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荊州古城墻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除小東門之外,其他五座城門均有閭門,為二重門,二門之間有甕城,二重門各設一個木質對開門,木門內還有一道10厘米厚的閘板,以防水患。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后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甕城,以便“甕中捉鱉”,致攻城之敵于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后,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甕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游覽領略古城墻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于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甕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墻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筑。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鐘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游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墻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堅固的墻體和甕城等建筑外,城墻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城墻上建有城垛4567個,炮臺26個以及藏兵洞4個,而如今最具作戰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墻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游客到公安門景點南側百余米處即可觀賞領略到荊州古城墻上的這一特有軍事設施的風采。荊州城古老且歷經滄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愛。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墻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蕩舟。古老的荊州城正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異彩。
(三)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大環境。加快形成“雙十字”鐵路網絡、“三橫七縱一環九橋”高速通道、“一港十區”水運網絡,建成荊州民用機場和通用航空機場,打造長江中游區域性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堅持把綠色發展的責任扛在肩上,統籌推進“藍天、碧水、凈地”工程,綜合治理大氣污染、水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強化節能減排,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加快創建生態市。重點推進荊江大堤、荊南四河、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四湖流域防洪排澇灌溉工程建設和洪湖濕地生態功能恢復,統籌實施中心城區、縣市城區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全面提升城鄉水利、生態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加快落實“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等制度,為更多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創造條件。完善普惠性政策扶持體系,建立適應創新鏈需求的科技、金融、人才等各類要素服務體系和產業孵化中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四)打造更有凝聚力的大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保障充分就業、穩定就業。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長。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應保盡保。健全住房保障供應體系,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逐步實現“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推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立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教育強市、體育強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加大血防綜合治理力度,實現血吸蟲傳播阻斷目標。實施“三年扶貧攻堅行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省定貧困鄉鎮、貧困村和貧困戶與全市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嚴格安全生產監管,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20xx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壯腰“五年大跨越”的決勝之年。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出口增長12%以上,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9.5%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今年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產業培育力度。
筑牢工業底盤。統籌安排重大產業發展基金、生產調度資金等政府性資金,設立長江經濟帶荊州壯腰工程產業基金,引導農產品加工、石油機械、汽車零部件、醫藥化工、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技改擴能,支持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進困難企業兼并重組、資產重組、產業重組。認真落實中央系列減費、降稅、松綁“組合拳”政策和促進工業經濟穩增長的有關措施,鼓勵福娃、中興能源、白云邊向國內行業龍頭邁進,支持楚源、沙隆達、凱樂、美的、四機、恒隆、拍馬、鋼管廠等企業沖刺百億元產值目標。充分發揮市縣兩級擔保平臺、“政銀?!?、“助保貸”、續貸周轉金、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融資杠桿作用,重點支持成長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小進規”,力爭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50家。探索建立“1+x”大開發區管理模式,實現市縣園區共管、政策共享、稅收分成,推進產業集聚發展、錯位發展。
增強農業優勢。以市場農業為導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規?;?、特色化、品牌化水平,繼續創建“百億斤糧食大市”,打造“荊州味道”精品農產品公共品牌。探索建立農業擔?;?,繼續抓好農產品加工“四個一批”工程,支持荊州區、松滋市爭創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力爭產值過百億的園區達到5個以上,力爭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新增200億元。加快華中農高區產業項目布局,積極創建“中國綠谷”。支持監利縣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面落實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完成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引導大中專畢業生、返鄉人員等領辦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帶動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提升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升、結構優化,確保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千億元。堅持把文化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突出抓好荊州古城景區、楚王車馬陣景區、華強文化項目和洪湖、洈水、天鵝洲、荊江南北閘等文化旅游景區創建,整合旅游資源,打造旅游品牌,力爭把荊州建設成為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確保旅游總收入增長20%以上。繼續實施服務業“五個一百”工程,支持沙市區省級服務業試點示范區建設;加強城市核心商圈建設,推動一批商貿業、服務業主體“個轉企”“小進限”;健全和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啟動縣域金融工程和市域金融中心建設,打造集融資擔保、融資租賃、產業(基金)投資、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等多種融資模式于一體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壯大支柱產業,服務中小企業,積極引導企業上市、掛牌。支持電商加快發展,重點抓好“淘寶·特色中國·荊州館”“中國綠谷網”“供銷e家”“裕農網”等電商平臺建設和服務,力爭電商服務村級全覆蓋。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研發設計、文化創意、人力資源、咨詢評估、健康養老和體育休閑等服務業。
(二)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資。
注重招商實效。強化“專業機構、專業隊伍、專業人才、專業精神”招商理念,大力推進全員招商,繼續抓好駐點招商、產業鏈招商、園區招商,積極開展以商招商、商會招商、回歸招商。主動對接國際國內500強、上市公司、央企、省企等旗艦型企業,千方百計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和區域總部,力爭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增長20%以上。堅持“筑巢”與“引鳳”并重,加強園區軟硬環境建設。堅持招商、安商同等重視,內商、外商公平對待,引智、引技同步推進。
加快項目建設。繼續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力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300億元。確保洪監高速公路、江北高速、荊松一級公路建成通車,加快推進沙公高速公路、石首長江大橋及連接線工程、煤炭鐵水聯運儲配基地一期、公安朱家灣碼頭二期工程和松滋長江物流園等項目,抓好蒙華鐵路項目對接服務,力爭荊州機場開工建設。抓好沙隆達搬遷改造、沃特瑪汽車電池、江陵煤電煤化、松滋榮成再生科技、公安循環造紙產業園、監利香港家居產業園、國家級淡水產品批發市場等重大項目。加快實施洞庭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完成荊江大堤綜合整治工程,續建荊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全力抓好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工程和四湖流域防洪排澇灌溉工程。
強化服務保障。加大對項目建設的服務協調力度,切實提高項目的履約率、落地率和資金到位率。以“萬名干部進萬企”活動為載體,進一步完善“秘書制”、“企業直通車”、項目“綠色通道”、“一企一策”等服務,把更多的政府資源投入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去。扎實抓好政銀企對接、產業鏈對接、產學研對接以及勞動力培訓和用工對接,著力緩解企業融資難、開拓市場難、成果轉化難和用工難。依法清退、盤活閑置用地,確保有限的土地資源效益最大化。
(三)突出改革開放與創新驅動。
加快重點領域改革。堅定不移地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審批,建立全市統一、規范、高效的聯審平臺。加大中介機構清理整頓力度,重拳治理規劃、測繪、設計、勘察、評估等中介機構壟斷服務現象。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正稅清費,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建立全口徑預算管理、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透明預算制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各類創新投資機構,鼓勵眾籌、互聯網金融等新型融資方式;進一步激活民間投資,通過政策支持、項目示范、ppp模式等,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以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多種方式進入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雙創”等領域。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著力解決國企、國資改革歷史遺留問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國有農場改革,繼續抓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和教育、醫療、價格、戶籍制度等民生領域改革。規范完善不動產統一登記。推進檢驗檢測機構改革。完成公務用車制度改革。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堅持“開放先導”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著力提升城市、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對外開放度,大力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積極打造全國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謀劃布局臨空、臨港、臨鐵產業園和物流園。加快荊州國家對外開放口岸、荊州開發區保稅物流園的申報和建設,打造特色口岸,推進通關一體化、貿易安全便利化改革。堅持引進外資和擴大出口并重、“請進來”與“走出去”并舉,創建國家級出口產品示范園區,推進企業參與國際經貿交流,擴大國際勞務輸出規模。積極締結國際友好城市。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創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為抓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建立市級創業創新扶持基金,建設一批院士專家工作站、創客中心和創新孵化基地。落實支持創業創新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企業爭創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務組織形成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新型智庫建設。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機制,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職業經理人、高新科技人才和海外研發團隊。弘揚“篳路藍縷、敢為人先”的精神,著力營造全社會尊崇“雙創”、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四)統籌城鄉建設發展。
建好管好中心城區。增強凝聚力,提高首位度。啟動新一輪城市規劃修編工作,加大城市重點區域的城市設計力度,提高建筑設計水平,塑造城市特色。加強城建項目庫建設,做好各項前期工作,確保中心城區總投資311億元的城建項目按期推進。繼續推進“濱長江、環古城”景觀帶建設,加快植物園、荊襄河濕地公園二期、玉橋公園二期建設。實施古城修復與保護世行貸款項目,抓好荊州職業技術學院擴建、荊州中心醫院遷建、荊州中學與沙市中學新校區、新圖書館、規劃檔案館等公共設施建設。啟動城北快速通道和城市出入口建設,推進318國道城區段改線工程,改造升級荊州大道、景明觀路、月堤路、護城河南路、金龍路等城市道路,加快沙北灌渠、排江工程、荊李線道路排水工程、東方大道截污干管工程等城市管網配套建設,逐步啟動海綿城市建設。抓好政府購買棚改服務試點,加快推進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城區、城中村改造,引導建筑業、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開展“五城同創”活動,發動人民群眾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規范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加強社區環境綜合整治。改革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著力解決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打造“潔、綠、亮、美、齊、暢”的和諧宜居城市。
提升城鄉一體化水平。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理念,強化全市規劃一盤棋,統籌各類空間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完善小城鎮規劃,強化管理職能,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產業先行”“一鎮一業”,加快建設“四化同步”試點鎮,支持松滋市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支持監利縣白螺口子鎮建設上升為省級戰略。抓好“美麗鄉村”和“荊楚派”民居特色建設示范,建設保留歷史記憶、傳統格局、山水風貌的美麗村鎮。全面放開縣級市和建制鎮落戶限制,落實流動人口居住證管理制度,依法維護進城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力爭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1.5個百分點以上。
優化市域生態環境。堅持“生態立市”戰略,加強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編制完成市域生態建設規劃綱要,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著力防止無序、過度、分散開發導致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繼續開展“三污同治”“三禁兩治”,重點加強霧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繼續推進“綠滿荊州”行動,開展城鎮綠地建設,加強洪湖、長湖、崇湖、洈水、天鵝洲等濕地保護修復,力爭植樹造林51萬畝。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農村地區的覆蓋,加強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提高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效果。
(五)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打好脫貧攻堅戰。堅持把“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嚴格落實專項扶貧預算,確保市級財政每年新增財政收入中用于扶貧開發的比例不低于15%。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駐村幫扶、企業資助、能人帶動、信貸撬動、技能培訓、旅游扶貧等工程。建立健全縣市黨政主要負責人扶貧工作責任制考核辦法,力爭今年全市絕對貧困人口減少12.2萬人。
抓好社會保障和社會事業。完善扶持創業促進就業政策,落實穩崗補貼、社保補貼、稅費減免等政策,實施大學生就業促進計劃、創業引領計劃和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創業計劃,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加強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基本實現全民參保,全面建立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殘疾人扶助等兜底性制度。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全面改造計劃”,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通過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鼓勵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支持長江大學等在荊高校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支持體育場館市場化運營。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抓好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加強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健全公辦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網絡。落實“全面二孩”政策,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促進區域人口可持續均衡發展。加快推進洪湖漁民上岸安居工程。認真抓好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支持駐荊部隊、武警部隊建設,進一步做好外事僑務、臺灣事務、民族宗教、防震減災、對口支援、郵政通信、統計、移民、農墾、煙草、鹽務、供銷、氣象、史志、保密和無線電等工作。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全面啟動“七五”普法,增強全社會的法治意識。完善矛盾糾紛協調化解機制,將信訪工作導入法治化軌道,妥善處理好土地征用、拆遷安置、金融信貸、環境污染等方面的矛盾糾紛。完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實施群防群治和網格化管理。加強網絡輿情引導管理,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深入推進“餐桌污染”治理,建設“食品放心工程”,構筑食品藥品安全社會共治防線。深入推進平安荊州建設,加強安全生產、道路交通、消防等社會公共安全監管和城市應急體系建設,始終保持打擊非法集資和毒品犯罪高壓態勢,控制和減少較大以上事故,堅決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發生,爭創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安杯”。
扎實辦好民生實事。一是新增城鎮就業70000人,扶持創業5000人,帶動就業20000人,就業創業培訓5000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億元。二是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44968套,基本建成18781套,分配入住11720套,新增租賃補貼440戶。三是中心城區購置100臺新能源綠色公交車。四是建設一批放心早餐示范店,完成中心城區5家農貿市場升級改造。五是在全市240所小學建設“希望廚房”。六是免費為100名貧困下肢殘疾人安裝假肢,為30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為600名貧困殘疾兒童實施搶救性康復。七是為經濟困難群眾和農民工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600件,辦理法律援助事項26000件以上。八是免費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000人,建設100個省級綠色示范鄉村。九是對500個符合“雨露計劃”職業教育對象條件的貧困家庭子女,每年給予3000元補助。十是關停中心城區20家“十五小”企業。
(六)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堅持依法行政。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自覺接受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完善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機制,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主動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和建議。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地方法規制定權,堅持重大事項提請人大決策,堅持民主協商于決策之前、決策之中。推進政府及部門職責法定化,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規范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做好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堅持改革創新。認真落實國家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各項改革政策,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強化執政為民的理念,以公眾需求為導向提供政務服務,以公眾評價為標準改進政務服務,不斷提高政府精細化管理水平。進一步創新發展思路,摒棄以浪費土地資源、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從供需兩端發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在做大總量、做多增量、做優質量上找準新路子,實現新突破。進一步優化服務方式,加快政務系統標準化與信息化建設,提升“大數據”綜合運用能力,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堅持務實擔當。嚴格績效管理,鼓勵競進作為,引導廣大干部投身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征遷安置、信訪維穩、脫貧攻堅、城市創建等工作一線。加強督查考核,狠抓執行落實,建立重大事項、重大決策定向督辦制度,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加強重點工作調度,抓進度、排位次,促進比學趕超、競相發展。
堅持嚴以用權。必須時刻牢記權力來自于人民,公權必須公用,分清公與私。必須認真落實“主體責任”“一崗雙責”,堅持“力度統一論”,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努力營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態。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推動政風作風建設不斷深入。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格公共資金、公共資源和國有資產監管。強化“治庸問責”,重點懲治“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懶作為”問題,形成“對黨忠誠、敢于擔當、干凈干事、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氛圍。
各位代表!荊州正處在改革攻堅、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定發展信心,升騰發展氣場,履職盡責,扎實工作,為實現壯腰工程“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興”而努力奮斗!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發展成就和20xx年工作回顧。
“”時期是探索推進綠色發展、轉型發展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按照“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總要求,以生態文明建設力促轉型升級,全面推進“一個中心、兩大戰役”,奮力干好“四件大事”,大力推動“五個轉型”,全市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較好地完成了“”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五年來,我們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打好保穩促調攻堅戰,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46億元,年均增長8.5%;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4767元,進入中等收入城市行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6%;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8.5%;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06億元,是“”時期的1.8倍。調結構促轉型步伐加快,三次產業結構從8.5∶54.1∶37.4調整為7.4∶46.9∶45.7。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創建了中國氟硅新材料、國家空氣動力機械、中國高檔特種紙等一批“國字號”產業基地,高新園區和經濟開發區成功晉升“國家級”,衢州被列入首批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F代農業加快發展,省生態循環農業、放心農產品、家庭農場等試點市工作穩步推進,成功承辦全國生態循環農業現場會和全省農業“兩區”現場會,衢江農業供給側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服務業支撐作用不斷增強,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綠色金融等新業態發展勢頭良好,旅游業大發展戰役成效初顯,衢州成為首個“國家休閑區”創建試點,根宮佛國景區晉升5a級,4a級景區從4個增加到14個,江山、開化成功創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
五年來,我們以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為引領,著力優功能提品質,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全市城市化率由44.1%提高到50.2%。城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西氣東輸工程投入使用,杭長高鐵、黃衢南高速等建成通車,衢江航運開發初見雄姿,杭新景高速、九景衢鐵路、衢寧鐵路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新改建國省道及縣道266公里、聯網公路600公里,205國道衢州段獲評“省十大美麗公路”。城市建設與管理取得實效,中心城市框架基本確立、品位逐步提升,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榮獲“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稱號;市縣兩級建成了一批公園綠地、公共停車場、公共自行車、城市綜合體、智慧城市等功能性項目。小城市、中心鎮建設有序推進,美麗鄉村“四級聯創”不斷深化,創建省級美麗鄉村先進縣5個。
五年來,我們堅定不移地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環境整治,生態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啟動全市域水環境整治,率先實現全市域河道砂石禁采目標,高質量完成“清三河”,大力度推進生豬養殖整治規范,治出了馬金溪、石梁溪、廟源溪、靈山江等一批原生態美麗溪流,治出了烏溪江庫區華東最優質一級地表水,奪得20xx年和20xx年度省治水“大禹鼎”。大氣污染治理全面開展,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近2萬輛,成為全省首個天然氣出租車市區全覆蓋城市,pm2.5比20xx年下降33.8%,降幅全省第一。關停高耗能高污染企業388家,全面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八倪吶?、“三改一拆”專項行動扎實推進。開化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工作有序推進,衢州成功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城市。
五年來,我們牢牢兜住民生底線,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民生福祉持續改善。新增財力七成以上用于民生事業,每年全力辦好十方面民生實事。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和12%,全面消除年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現象。教育現代化穩步推進,6個縣(市、區)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認定。城鄉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健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扎實推進,重大傳染疾病得到有效防控?!白蠲泪橹萑恕背蔀榻鹈?,儒學文化產業園成為我省唯一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流動文化加油站”模式在全國推廣,新建農村文化禮堂389座,新增楊繼洲針灸等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組建衢報傳媒和廣電傳媒集團,農村應急廣播體系全面建成。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亞太汽車拉力賽、“爛柯杯”圍棋冠軍賽等賽事影響力逐步提升。新聞出版、民航、海關、檢驗檢疫和統計工作得到加強。援藏援疆援青、氣象、郵政、檔案、地方志、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事業取得新進展。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各項保障待遇穩步提高,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紅十字、住房公積金等事業取得新成效。國家安全、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臺等工作進一步加強。平安創建實現“九連冠”,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五年來,我們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努力優化創業創新環境,發展動力活力進一步增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率先在全省開展行政權力上網運行,“四單一網”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商事登記實現“五證合一”,開通政府熱線,建成“便民方舟”。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國資運管體制和國企改革初顯成效,市區兩級國資“資金池”歸集率達100%。實施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新增用地空間5.2萬畝。區域創新生態體系初步形成,建立浙江中關村科技產業園、浙江氟硅技術研究院、衢州海創園、浙江中韓(衢州)產業合作園等一批創業創新平臺,建成空壓機及鉆鑿機械國家級質檢中心和氟硅新材料等省級質檢中心,新增“千人計劃”人才22名。創新招商機制,強化產業招商,組建3個產業對接辦、9個產業研究服務小組,合作建設6個省級山海協作產業園。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20xx年,是“”規劃收官之年。一年來,我們緊扣“打造生態屏障、建設幸福衢州”,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4%,外貿出口增長14.1%,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6%和10%。重點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抓轉型、保增長。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圍繞產業、依靠企業、聚焦項目,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全面落實保穩促調各項措施。推動產業轉型,深入實施工業、農業農村“十大專項”,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著力優化產業結構,新興產業投資增長16.5%,鄉村休閑旅游持續升溫,江郎山-廿八都旅游區列入國家5a級景區預備目錄,江山仙霞關、開化長虹、衢江盛世蓮花晉升4a級景區,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等國內實力電商入駐衢州,“花園258”、淘寶衢州館、柯城電商小鎮、衢州糧網等一批電商平臺建設加快推進,網絡零售額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強化主體引領,扎實推進企業“五個一批”,全市43家實力企業開展行業整合,53家中小企業有效對接大企業大集團,77家低效企業實現破產重組,盤活存量資產25億元、用地2800畝。企業上市取得重大突破,新三板簽約企業76家、成功掛牌19家。落實各項惠企政策,創新服務機制,開展“百名局長服務百家企業”活動,積極化解企業資金鏈、擔保鏈風險,兌現涉企幫扶資金7.4億元。狠抓項目投入,建立分區域分領域抓投資新機制,堅持課題研究先行、規劃設計引領、平臺項目轉化、決策咨詢服務,持續推進大干項目、干大項目。積極對接高端產業、資本、科技,引進韓國曉星、均瑤乳業、艾森藥業、西安隆基、蘇州稀土電纜等一批高端項目。謀劃培育特色小鎮,龍游紅木、常山賞石、開化根緣、江山光谷、衢州循環經濟小鎮列入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
(二)抓管控、治環境??茖W管控不斷形成共識。重視規劃土地管控,抓好農民建房規范管理。加強財政性投資、政府經濟。
合同。
規范管理,推進行政用房搬盤、置換。強化生態環境治理,全面深化“五四三”、治氣治堵等環境整治專項行動,狠抓生豬養殖、工業排污等重點污染源治理,完善污水、垃圾終端處理運行體系,全面實現“四個全市域”目標,水質提升幅度處于全省第一方陣。
(三)抓規劃、重引領。注重規劃編制方法創新,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切實提高“十三五”規劃編制質量。突出空間戰略研究,有效轉化中心城區空間戰略研究成果,明確了衢州中心城市發展方向、格局和時序,理清了古城、西區和高鐵區塊建設思路,初步實現核心區城市設計全覆蓋,探索開展市區主體空間戰略和市域空間戰略研究。突出專項規劃綜合化,編制完成交通、水利、綠道、城市基礎設施、特色小鎮等一批專項規劃。突出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產業、重大政策研究,編制完成涉水產業等一批特色產業規劃,積極謀劃351國道等一批重大項目。
(四)抓建設、優功能。圍繞提升中心城市魅力,謀劃實施城市建設新十大專項,信安湖區域的書院大橋、景觀橋、江濱隧道、古城墻遺址公園等項目全面啟動,十里長街“兩面兩化”、衢化路改造提升、衢化西路建設等項目扎實推進,高鐵區塊征遷基本完成,市綜合客運樞紐、西區城市綜合體、汽車客運東站開工建設。加快推進美麗縣城建設,江山實施“美麗江城”規劃提升行動,榮獲“全球綠色城市”國際大獎;龍游開展省級首批美麗縣城建設試點,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常山加快跨江發展步伐,城東新區建設快速推進;開化開展“六城聯創”,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狠抓集鎮改造提升和城市綠道系統建設,衢江廿里、常山招賢、開化馬金等集鎮面貌明顯改善,常山球川和龍游湖鎮列入全國中心鎮建設示范試點,市區綠道網基本形成,全市新增綠道106公里。
(五)抓民生、促和諧。全力打好促農增收戰役,農民收入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健全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新增就業3.2萬人,職工最低工資標準、退休人員養老待遇進一步提高。整頓提升學前教育,穩步推進義務教育、普高教育、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分級診療試點初顯成效。實施市本級公共文化標準提升計劃,編輯出版《衢州文庫》。順利承辦全國男子、女子舉重錦標賽和全國新年登高健身大會,成功申辦20xx年全國智力運動會。禮賢小學開工建設,衢江二小建成投入使用,大成小學、衢江四小擴建和市中心醫院、殘疾人康復中心等民生項目加快推進。成功爭取國開行棚戶區改造貸款。糧食安全工作獲省“五連冠”。
各位代表!五年來的工作實踐,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衢州市情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我們深刻體會到:綠色生態是衢州最大的優勢。用好生態優勢,前提是保護、關鍵在轉化。必須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守生態紅線,夯實生態本底,轉化生態優勢,以生態文明建設力促轉型升級。我們深刻體會到:有效投資是轉型發展的根本。投資質量決定發展質量,投資結構決定發展格局。必須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資,在投入上花力氣、在有效上下苦功,持續大干項目、干大項目,特別要重視研究區域戰略性和支撐性大項目,不斷激活發展動力、增強發展后勁、強化發展支撐。我們深刻體會到:產業集群是區域競爭的關鍵。區域之間的競爭,集中體現為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競爭。面對經濟新常態和產業高集中度化、高融合度化、高加工度化的趨勢,必須牢牢把握產業演變中的發展機遇,致力打造區域特色產業集群。我們深刻體會到:企業主體是區域發展的主角。企業和企業家素質決定區域經濟運行質量,沒有高素質的主體,就沒有高質量的項目,也就沒有高水平的發展。必須高度關注主體、研究主體,在培育、引領和激活上下功夫,在區域和企業發展戰略融合中找準方向,形成和諧的政企關系,構筑良好的發展環境。我們深刻體會到:強化管控是科學發展的前提。失去管控,就會亂象頻生。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科學管控,在把握發展規律、認清自身特征的基礎上,強化理念認同、規劃引領、重點聚焦、資源整合,形成區域發展統籌力,打出工作“組合拳”。
各位代表!“”發展成績來之不易,這歸功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得益于歷屆領導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礎,離不開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凝聚著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個領域辛勤勞動的全市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衢部隊官兵,向所有外來投資者和建設者,向所有關心和支持衢州發展的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廣大僑胞和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回顧過去五年,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政府工作還存在許多差距和不足:一是轉化力有待增強,理念轉化為創新舉措和辦法不夠,規劃轉化為實施的項目不夠,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不夠,新老動力轉換遠未完成;二是集聚力有待增強,城市人口、空間、產業、高端要素等集聚不夠,基礎設施共享度較低,中心城市核心競爭力有待提高;三是整合力有待增強,資源、資產、資金、力量等整合不夠,總體效益不高;四是統籌力有待增強,經濟發展、城市功能和民生保障等領域還存在許多短板,發展協調性、均衡性不夠;五是服務力有待增強,政府工作人員專業化水平整體不高,服務和引領主體能力不足,少數部門和工作人員作風不扎實的問題仍然存在,等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三五”時期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根據《中共衢州市委關于制定衢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政府制定了《衢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請大會審議。經本次大會批準后,市政府將認真組織實施。
“十三五”將是充滿機遇、充滿挑戰的五年,國內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新高度,高鐵和互聯網融入新生活,區域競合發展進入新階段,新舊動力轉換特征明顯。我們要不斷增強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感知能力,準確把握衢州自身發展階段的深刻變化:一是生態優勢不斷顯現,必須呵護好這張“瓷名片”,高舉生態旗,打響生態牌,重在“兩山”轉化上求突破;二是交通樞紐初步形成,必須加快外拓內暢,打造國家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構建支撐區域轉型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在引領發展上求突破;三是城市框架基本完成,必須加快結構優化、功能完善、能級提升,重在精致緊湊上求突破;四是產業基礎更加扎實,必須加快整合重組、“兩化”融合、轉型提升,重在高新高端、新興產業上求突破。歸根結底,“十三五”衢州發展轉型,取決于新動力的形成和壯大,取決于中心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十三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綠色發展、轉型發展不動搖,緊扣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這一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道路,加快建設浙江生態屏障、現代田園城市、美麗幸福家園,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國家東部生態文明旅游先行區和國家高新特色產業示范區,與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三五”發展總體目標是,與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7.5%。到20xx年,人均生產總值超過6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5萬元,城市化率達到57%以上,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達到95%以上,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3%,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度、經濟發展質量、城鄉統籌發展水平、百姓生活品質和社會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要實現上述發展目標,必須堅持創新發展,在經濟轉型升級上更進一步;必須堅持協調發展,在加快補短板上更進一步;必須堅持綠色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更進一步;必須堅持開放發展,在提高開放水平上更進一步;必須堅持共享發展,在增進人民福祉上更進一步。具體工作中,要突出四個重點領域,融合四大高端要素,把握四個工作導向,形成加快發展合力。
(一)突出四個重點領域,聚焦生態屏障、產業發展、城鄉建設、民生改善,全面提升區域發展水平。
建好浙江生態屏障。圍繞全市域生態功能區建設,著力在強化治理、優勢轉化、制度供給上下功夫。高標準打造生態屏障,深化“五四三”、治氣治土等環境專項整治,加強農民建房規范管理,全面提升水、大氣、土壤環境質量,堅決不把違法建筑、不把污泥濁水、不把臟亂差的環境帶入全面小康社會。高起點轉化生態優勢,加強以交通、水利、城市基礎設施為重點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產業、重大政策的謀劃和落地,打通生態優勢轉化的渠道;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深化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推進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全面參與浙皖閩贛國家東部生態文明旅游區建設,全力推進國家休閑區和開化國家公園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體育休閑、養生養老、放心農業等新型產業,真正讓“綠水青山”轉化為品牌、轉化為項目、轉化為產業。高水準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健全源頭嚴控、過程嚴管、損害嚴懲的監管體系,落實能源、水資源和建設用地雙控管理,完善資源環境價格形成機制,為生態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遵循產業發展內在規律,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圍繞高新特色產業示范區建設,以產業集群培育為導向,推動氟硅鈷新材料、信息電子、節能環保、汽車動力電池等新興產業規?;l展,推動裝備制造、特種紙、涉水產業、金屬制品等優勢產業高端化發展。堅持以工業理念發展現代農業,以農業“兩區”為主平臺、引入工商資本為主抓手,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打響衢州綠色放心農產品品牌,著力構筑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現代服務業新引擎,以生態、文化、區位等優勢轉化為切入口,以文化旅游、健康服務、養生養老、現代物流和金融、信息、科創等產業為重點,加快現代服務業的集聚、融合、衍生,努力補上服務業短板,促進產業協調發展。
統籌推進城鄉建設。按照全市域景區化要求,推進“城市景點化”,堅持城文景游一體化,著力把中心城市和縣城做精做美、做成景點,促進產業、人口集聚,切實提高城市化水平。推進“郊區田園化”,把郊區作為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的重要著力點,連線成片抓好郊區環境治理,著力彰顯田園風貌。推進“小鎮特色化”,全面開展集鎮環境綜合整治,推動集鎮特色培育、功能提升、集聚緊湊發展。推進“鄉村休閑化”,優化農村風貌,集聚融合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持續改善民生福祉。高度重視民生保障,不斷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推進學前教育普惠化、義務教育均衡化、普高教育特色化、職業教育融合化,提升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鼓勵社會辦學,與全省同步實現教育現代化。全力促進就業創業,加強重點和困難群體就業服務,實現居民增收快于經濟增長、低收入群體收入高于居民收入平均增幅。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讓群眾享有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大力實施全民健身計劃,辦好20xx年全國智力運動會。加快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積極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整合,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全面開展“七五”普法,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弘揚“最美衢州人”精神,推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加強公共安全保障,讓群眾享有更安全文明的社會環境。
(二)融合四大高端要素,推動科技、金融、文旅、互聯網要素融入發展全領域、全過程,切實提升創業創新驅動力。
強化科技支撐。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發展戰略導向下的龍頭骨干企業創新體系、產業集群導向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引進培育體系。重視發揮高等院校作用,推動衢州學院等院校加快向地方應用型高校轉型,使之成為創業創新的平臺、產業培育的基地、招商引資的品牌和引進人才的驛站。積極爭創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新優勢,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及團隊,全面構建本土人才開發體系。
強化金融滲透。加快推進證券化、金融化,加大企業股改、掛牌及上市培育力度,積極引入股權投資、風險投資、天使投資,著力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推行產業基金、企業債券、ppp等新型融資模式,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實體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深入推進省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點,創新科技金融合作機制,爭取成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積極防范金融風險,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
強化文旅融入。深度開發衢州文化、旅游資源,推動文化、旅游要素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在融合創新中彰顯文化、旅游價值,提高區域發展品質,助力區域發展轉型。
強化互聯網應用。制訂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大力推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快培育壯大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慧旅游、智慧物流、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以互聯網革命倒逼政府轉型,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構建基于互聯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政府公共服務模式。
(三)把握四個工作導向,進一步揚優勢、抓聚焦、補短板、強轉型,著力提升戰略謀劃和扎實推進能力。
揚優勢。優勢是區域競爭力的源泉。加快衢州發展,要更加注重用市場的思維挖掘優勢、用發展的眼光轉化優勢、用集聚的方法厚植優勢,使生態本底的優勢和產業基礎的優勢并駕齊驅、互相轉化,走出一條有衢州特色的綠色發展、轉型發展之路。
抓聚焦。聚焦才能突破。加快衢州發展,要更加注重城市的精致緊湊、產業的集群發展、農村的連片開發,在空間布局、資源整合、力量擺布上聚焦,以聚焦釋放潛能、激發活力、提高效益。
補短板。短板事關全局。加快衢州發展,要更加注重統籌協調,善于在發展中找準短板、補齊短板、促進均衡,從對區域發展制約最大的經濟發展、城市功能和民生保障等領域入手,對照標準找差距,選準標桿定目標,集中力量抓好既該干又能干成的大事。遲干早干都得干的事,要立足于早干抓緊干。
強轉型。轉型是唯一出路。加快衢州發展,要更加注重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把握產業發展、消費升級的新趨勢,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全面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不斷釋放區域經濟增長新潛力。深化政府轉型、干部轉型,切實增強引領和服務發展的能力。
20xx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十分重大。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外貿出口總額增長3%;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9%;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
今年,我們將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緊緊圍繞“十三五”目標方向和市委各項決策部署,聚焦十個重點,辦好十方面實事,進一步鞏固擴大綠色發展成果,努力為“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
(一)強力推進“五四三”專項整治。圍繞“五個全面”目標縱深推進“五水共治”,開展“清千塘美百河”春季治水大會戰,加快補齊源頭管控、截污納管、全民治水等短板,全力打造一批治水精品工程、一批最美溪流。大力開展“四邊三化”整治年行動,打造杭金衢高速、杭長高鐵、320國道和衢江航道沿線4條示范線,市區抓好“四溪五路八節點”深化提升,各縣(市)分別建設3條以上示范路,努力形成覆蓋全市、環境優美的綠道網、景觀帶、致富線。聚焦郊區環境治理,市區抓好東片上山溪下山溪區塊、南片千塘畈區塊、西片石梁溪廟源溪區塊、北片姚家區塊綜合治理,各縣(市)結合實際謀劃啟動一個重點區塊整治,全面推進郊區田園化。推進“三改一拆”,把農民建房規范管理作為重中之重,建立以人口集聚為導向的農民建房管理體系,促進農民建房轉向集中塊狀布局,重視農房設計,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全面改善村莊風貌。堅持主動出擊、自覺行動、屬地管理,完善問題發現機制、輿論陽光監督機制和考核問責機制,實現治亂更大突破、治理更有成效、生態本底更加鞏固。
(二)持續推進大干項目、干大項目。以五大千億工程為主抓手,健全分區域分領域抓投資工作機制。實施好綜合交通十大工程,加快常山江航運開發、衢建鐵路等項目前期,推進衢江航運開發、衢寧鐵路、市綜合客運樞紐等項目建設,啟動杭金衢高速(衢州段)拓寬改造和衢江、龍游東、錢江源三個互通建設,建成杭新景高速公路。市區圍繞三年基本實現交通“內環外繞”目標,加快推進46省道南環線、351國道、物流大道東西延伸和改造提升等一批工程。加快錢江源水庫、高坪橋水庫、衢江抽水蓄能電站等一批水源水能項目前期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水資源優勢。市區加快實施衢江治理二期、引水入城等工程項目,打造“一湖碧水、十條清溪、百里綠堤”。創新招商方法,加大重大產業項目謀劃和引進力度。按照每月一次項目推進協調、每季度一次項目集中開工的要求,形成項目開工持續滾動的新格局。
(三)狠抓產業集群培育。圍繞推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抓好細分產業集群的培育發展,建立“八個一”工作機制,市區重點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氟新材料、電子化學材料、汽車動力電池、特種紙、新能源、水產業、智能電網設備制造等8個百億以上細分產業集群,以及生物醫藥、有機硅等8個50億以上細分產業集群。推動各縣(市)抓實抓好一批細分產業集群,努力在產業集群培育上取得突破。綜合運用產業引導基金等政策措施,大力發展物流、科創、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支撐。
(四)優化發展平臺。深入推進產城融合,完善提升工業新城功能,做強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統籌推進循環經濟小鎮、眾創小鎮、細分產業園和企業園建設,打響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大品牌。加大省級園區提升和鄉鎮功能區整治力度。推進衢州海創園、浙江中關村科技產業園和氟硅新材料、特種紙、空氣動力裝備三大省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支持衢州學院創建符合地方產業發展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平臺。深化衢州—巨化一體化發展戰略,推動巨化加快實施百億投資項目。加快“花園258”、跨境電商、柯城電商小鎮等電商平臺提升發展,推進衢州農村電商試驗區建設,著力打造電商生態體系。探索推進“1.5級開發”模式。
(五)強化主體引領。深入推進企業“五個一批”,深化“百名局長服務百家企業”活動,加強企業家素質培訓。實施“雙十”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對市區10家龍頭骨干企業和10家行業龍頭潛力企業,積極引導開展戰略研究、項目謀劃、行業重組。實施“雙百”科技型中小企業“登高計劃”,全市排出200家、市區排出1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力爭今年全市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家。實施“雙百”僵尸企業盤活工程,按照三年全市盤活200家、市區100家的目標,加大企業依法破產重組力度,以存量引增量、以低效換高端,力爭今年盤活企業80家。實施“雙百”上市公司計劃,加快“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步伐,確保三年引進上市企業100家以上,其中今年引進30家;按照三年掛牌上市100家的目標,全力引導、支持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爭取今年累計新三板掛牌企業50家以上、主板上市取得新突破。按照降成本要求,研究制定企業減負方案,切實降低企業成本。
(六)扎實開展“共筑美麗衢城”行動。全面落實空間戰略研究成果,深入實施城市建設新十大專項,抓好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圍繞打造信安湖魅力核心,按照“產業策劃、營運構思、規劃落地、項目突破”的思路精心謀劃三江口,基本完成西區半島、嚴家淤、禮賢街區等重點區域的征遷任務,加快推進信安湖涉水十大項目建設。圍繞提升西區品質,實施花園大道、錦西大道提升改造,啟動會展中心、體育館等重大設施建設,推動電子商務、基金、總部經濟等向西區集聚。圍繞十里長街展新姿,全面啟動高鐵區塊十大項目建設,繼續推進沿街行政辦公用房搬盤、置換、拍賣。圍繞彰顯古城特色,推進水亭門街區二期和古城墻遺址公園等項目建設,謀劃古城優化提升新項目,加快儒學文化產業園建設步伐。加快城市有機更新,加大舊城改造力度,推進海綿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垃圾污水處置、引水入城等功能性項目建設。切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加大治堵治亂治污和美化亮化潔化力度,實施智慧城市建設計劃,確保國家衛生城市通過復審,把衢城建設得更加美麗整潔、有序文明。
(七)高質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堅持企業主體、資源整合、項目組合、產業融合,把特色小鎮作為高端要素集聚的新平臺、創新發展的新空間和促進經濟轉型的新載體,依托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在全市規劃建設一批具有產業特色、文化內涵、旅游功能、社區特征的特色小鎮。堅持與擴大有效投資、集鎮提升改造、農村連片開發緊密結合,全力引進實力企業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創新拓展融資渠道,推動特色小鎮走上市之路。創新特色小鎮培育機制,著力構建省市縣三級特色小鎮培育體系,抓出一批省市縣三級特色小鎮示范點。
(八)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深化農業“兩區”建設,總結推廣衢江區經驗,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努力打造一批農業產業集聚區和特色農業強鎮。按照“盆景變風景”的要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堅持連片謀劃、連片整治、連片流轉、連片整合、連片造景,各縣(市、區)要在加強規劃設計的基礎上啟動一塊、謀劃一塊,因地制宜確定連片開發的區塊、規模和模式,以交通先行、水利配套、“旱改水”支撐、各方努力的思路推進建設。積極探索新時期農村治理模式,深化農村“三權”改革,健全農村產權流轉市場體系、農業服務體系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深化省農業補貼改革試點,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九)創新發展社會事業。堅持事業、產業雙輪驅動,多措并舉加大民生投入,注重資源整合和發展特色,加強社會事業布局研究,努力補好社會事業短板。加快教育現代化創建步伐,推進市區學校項目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舉辦第十三屆浙皖閩贛四省市民間藝術節。承辦好亞洲杯舉重比賽、“爛柯杯”圍棋冠軍賽、全國男子舉重錦標賽等重大賽事。積極落實“全面兩孩”政策,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分級診療體系,實施市婦保院遷建工程。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牢牢兜住民生保障底線。完善住房保障機制,全面推進危舊房改造。切實加強扶貧工作,建立健全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重視發展老齡事業。扎實推進“平安衢州”建設,健全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加強g20峰會等重要節點維穩安保工作,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創建省級食品安全城市,扎實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全力支持駐衢部隊改革和建設,做好國防教育、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雙擁安置等工作,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十)切實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堅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深化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加快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相關改革。堅持以政府自身改革撬動各領域改革,深化推進“四單一網”、商事制度、綜合行政執法體制等改革,完成公車改革。開展中介機構專項整治。深化政府投融資體制和國資運管體制改革,構建完善財政中期預算導向下的財資營運機制,進一步加強政府性資金統籌管理。堅持改革與開放互促共進,深化“山海協作”工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主動對接上海自貿區和杭州跨境電商試驗區,不斷提升開放發展水平。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堅持依法行政,加強政府立法工作,認真落實人大決議決定,積極支持政協履行職能,認真辦理議案、建議和提案,積極聽取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的意見建議。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堅守政治紀律,嚴守法紀規矩,切實加強作風建設,健全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堅決整肅庸政懶政怠政,堅決懲處各類腐敗行為,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善共事、干凈干事的政府工作團隊。
各位代表!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讓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新的一年,我們要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重點辦好十個方面實事:一是在霧霾治理方面,淘汰改造230臺燃煤小鍋爐,基本完成巨化熱電9號、10號爐超低排放技改,推進元立一期焦爐廢氣脫硫技改工程;全面淘汰黃標車;新建新能源汽車電站5座、充電樁500個。二是在“五水共治”方面,完成33公里河道綜合整治;新增生活污水治理村350個;縣級以上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完成提標改造,新建改建污水管網100公里;改善8萬農村人口飲水條件。三是在環境改造方面,全市重點打造320國道等4條示范線;提升500公里美麗鄉村公路;新開工城鎮棚戶區改造住房3900套,市區改造提升新荷等5個舊住宅區;改造農村困難家庭危房800戶。四是在交通治堵方面,全市新增城市停車位8000個以上;市區打通荷花西路南段等5條斷頭路;新增公交車30輛、公交運營里程100公里。五是在食品安全方面,新改造10家城鎮農貿市場,市區啟動建設新湖菜市場;建設“陽光廚房”160家;建成市區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廠。六是在公共衛生方面,新建改建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家;改造提升市區公廁100座以上。七是在文化教育方面,新增農村文化禮堂(文化公園)100個;完成50家幼兒園上等級,市區啟動建設幼兒園10所;創建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10所,市區新建義務教育學校2所。八是在養老服務方面,新建300個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九是在電商服務方面,新建300個農村電商服務站,新建200個城市社區智能投遞終端。十是在互聯網+政務服務方面,全面推行房屋權屬證明、駕駛證補換、結婚登記預約等10項網上便民服務。
各位代表!“十三五”規劃藍圖已經繪就,新的發展征程任重而道遠,唯有勇擔時代重任,才能不負人民重托。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衢州市委的領導下,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奮力趕超,為與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共
3
頁,當前第。
2
頁
1
2
3
。
(三)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大環境。加快形成“雙十字”鐵路網絡、“三橫七縱一環九橋”高速通道、“一港十區”水運網絡,建成荊州民用機場和通用航空機場,打造長江中游區域性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堅持把綠色發展的責任扛在肩上,統籌推進“藍天、碧水、凈地”工程,綜合治理大氣污染、水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強化節能減排,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加快創建生態市。重點推進荊江大堤、荊南四河、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四湖流域防洪排澇灌溉工程建設和洪湖濕地生態功能恢復,統籌實施中心城區、縣市城區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全面提升城鄉水利、生態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加快落實“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等制度,為更多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創造條件。完善普惠性政策扶持體系,建立適應創新鏈需求的科技、金融、人才等各類要素服務體系和產業孵化中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四)打造更有凝聚力的大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保障充分就業、穩定就業。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長。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應保盡保。健全住房保障供應體系,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逐步實現“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推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立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教育強市、體育強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加大血防綜合治理力度,實現血吸蟲傳播阻斷目標。實施“三年扶貧攻堅行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省定貧困鄉鎮、貧困村和貧困戶與全市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嚴格安全生產監管,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20xx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壯腰“五年大跨越”的決勝之年。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出口增長12%以上,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9.5%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今年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產業培育力度。
筑牢工業底盤。統籌安排重大產業發展基金、生產調度資金等政府性資金,設立長江經濟帶荊州壯腰工程產業基金,引導農產品加工、石油機械、汽車零部件、醫藥化工、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技改擴能,支持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進困難企業兼并重組、資產重組、產業重組。認真落實中央系列減費、降稅、松綁“組合拳”政策和促進工業經濟穩增長的有關措施,鼓勵福娃、中興能源、白云邊向國內行業龍頭邁進,支持楚源、沙隆達、凱樂、美的、四機、恒隆、拍馬、鋼管廠等企業沖刺百億元產值目標。充分發揮市縣兩級擔保平臺、“政銀?!?、“助保貸”、續貸周轉金、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融資杠桿作用,重點支持成長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小進規”,力爭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50家。探索建立“1+x”大開發區管理模式,實現市縣園區共管、政策共享、稅收分成,推進產業集聚發展、錯位發展。
增強農業優勢。以市場農業為導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規?;?、特色化、品牌化水平,繼續創建“百億斤糧食大市”,打造“荊州味道”精品農產品公共品牌。探索建立農業擔?;?,繼續抓好農產品加工“四個一批”工程,支持荊州區、松滋市爭創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力爭產值過百億的園區達到5個以上,力爭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新增200億元。加快華中農高區產業項目布局,積極創建“中國綠谷”。支持監利縣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面落實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完成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引導大中專畢業生、返鄉人員等領辦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
合同。
等方式,帶動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提升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升、結構優化,確保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千億元。堅持把文化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突出抓好荊州古城景區、楚王車馬陣景區、華強文化項目和洪湖、洈水、天鵝洲、荊江南北閘等文化旅游景區創建,整合旅游資源,打造旅游品牌,力爭把荊州建設成為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確保旅游總收入增長20%以上。繼續實施服務業“五個一百”工程,支持沙市區省級服務業試點示范區建設;加強城市核心商圈建設,推動一批商貿業、服務業主體“個轉企”“小進限”;健全和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啟動縣域金融工程和市域金融中心建設,打造集融資擔保、融資租賃、產業(基金)投資、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等多種融資模式于一體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壯大支柱產業,服務中小企業,積極引導企業上市、掛牌。支持電商加快發展,重點抓好“淘寶·特色中國·荊州館”“中國綠谷網”“供銷e家”“裕農網”等電商平臺建設和服務,力爭電商服務村級全覆蓋。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研發設計、文化創意、人力資源、咨詢評估、健康養老和體育休閑等服務業。
(二)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資。
注重招商實效。強化“專業機構、專業隊伍、專業人才、專業精神”招商理念,大力推進全員招商,繼續抓好駐點招商、產業鏈招商、園區招商,積極開展以商招商、商會招商、回歸招商。主動對接國際國內500強、上市公司、央企、省企等旗艦型企業,千方百計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和區域總部,力爭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增長20%以上。堅持“筑巢”與“引鳳”并重,加強園區軟硬環境建設。堅持招商、安商同等重視,內商、外商公平對待,引智、引技同步推進。
加快項目建設。繼續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力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300億元。確保洪監高速公路、江北高速、荊松一級公路建成通車,加快推進沙公高速公路、石首長江大橋及連接線工程、煤炭鐵水聯運儲配基地一期、公安朱家灣碼頭二期工程和松滋長江物流園等項目,抓好蒙華鐵路項目對接服務,力爭荊州機場開工建設。抓好沙隆達搬遷改造、沃特瑪汽車電池、江陵煤電煤化、松滋榮成再生科技、公安循環造紙產業園、監利香港家居產業園、國家級淡水產品批發市場等重大項目。加快實施洞庭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完成荊江大堤綜合整治工程,續建荊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全力抓好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工程和四湖流域防洪排澇灌溉工程。
強化服務保障。加大對項目建設的服務協調力度,切實提高項目的履約率、落地率和資金到位率。以“萬名干部進萬企”活動為載體,進一步完善“秘書制”、“企業直通車”、項目“綠色通道”、“一企一策”等服務,把更多的政府資源投入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去。扎實抓好政銀企對接、產業鏈對接、產學研對接以及勞動力培訓和用工對接,著力緩解企業融資難、開拓市場難、成果轉化難和用工難。依法清退、盤活閑置用地,確保有限的土地資源效益最大化。
(三)突出改革開放與創新驅動。
加快重點領域改革。堅定不移地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審批,建立全市統一、規范、高效的聯審平臺。加大中介機構清理整頓力度,重拳治理規劃、測繪、設計、勘察、評估等中介機構壟斷服務現象。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正稅清費,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建立全口徑預算管理、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透明預算制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各類創新投資機構,鼓勵眾籌、互聯網金融等新型融資方式;進一步激活民間投資,通過政策支持、項目示范、ppp模式等,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以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多種方式進入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雙創”等領域。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著力解決國企、國資改革歷史遺留問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國有農場改革,繼續抓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和教育、醫療、價格、戶籍制度等民生領域改革。規范完善不動產統一登記。推進檢驗檢測機構改革。完成公務用車制度改革。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堅持“開放先導”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著力提升城市、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對外開放度,大力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積極打造全國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謀劃布局臨空、臨港、臨鐵產業園和物流園。加快荊州國家對外開放口岸、荊州開發區保稅物流園的申報和建設,打造特色口岸,推進通關一體化、貿易安全便利化改革。堅持引進外資和擴大出口并重、“請進來”與“走出去”并舉,創建國家級出口產品示范園區,推進企業參與國際經貿交流,擴大國際勞務輸出規模。積極締結國際友好城市。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創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為抓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建立市級創業創新扶持基金,建設一批院士專家工作站、創客中心和創新孵化基地。落實支持創業創新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企業爭創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務組織形成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新型智庫建設。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機制,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職業經理人、高新科技人才和海外研發團隊。弘揚“篳路藍縷、敢為人先”的精神,著力營造全社會尊崇“雙創”、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四)統籌城鄉建設發展。
建好管好中心城區。增強凝聚力,提高首位度。啟動新一輪城市規劃修編工作,加大城市重點區域的城市設計力度,提高建筑設計水平,塑造城市特色。加強城建項目庫建設,做好各項前期工作,確保中心城區總投資311億元的城建項目按期推進。繼續推進“濱長江、環古城”景觀帶建設,加快植物園、荊襄河濕地公園二期、玉橋公園二期建設。實施古城修復與保護世行貸款項目,抓好荊州職業技術學院擴建、荊州中心醫院遷建、荊州中學與沙市中學新校區、新圖書館、規劃檔案館等公共設施建設。啟動城北快速通道和城市出入口建設,推進318國道城區段改線工程,改造升級荊州大道、景明觀路、月堤路、護城河南路、金龍路等城市道路,加快沙北灌渠、排江工程、荊李線道路排水工程、東方大道截污干管工程等城市管網配套建設,逐步啟動海綿城市建設。抓好政府購買棚改服務試點,加快推進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城區、城中村改造,引導建筑業、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開展“五城同創”活動,發動人民群眾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規范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加強社區環境綜合整治。改革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著力解決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打造“潔、綠、亮、美、齊、暢”的和諧宜居城市。
提升城鄉一體化水平。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理念,強化全市規劃一盤棋,統籌各類空間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完善小城鎮規劃,強化管理職能,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產業先行”“一鎮一業”,加快建設“四化同步”試點鎮,支持松滋市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支持監利縣白螺口子鎮建設上升為省級戰略。抓好“美麗鄉村”和“荊楚派”民居特色建設示范,建設保留歷史記憶、傳統格局、山水風貌的美麗村鎮。全面放開縣級市和建制鎮落戶限制,落實流動人口居住證管理制度,依法維護進城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力爭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1.5個百分點以上。
優化市域生態環境。堅持“生態立市”戰略,加強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編制完成市域生態建設規劃綱要,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著力防止無序、過度、分散開發導致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繼續開展“三污同治”“三禁兩治”,重點加強霧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繼續推進“綠滿荊州”行動,開展城鎮綠地建設,加強洪湖、長湖、崇湖、洈水、天鵝洲等濕地保護修復,力爭植樹造林51萬畝。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農村地區的覆蓋,加強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提高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效果。
(五)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打好脫貧攻堅戰。堅持把“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嚴格落實專項扶貧預算,確保市級財政每年新增財政收入中用于扶貧開發的比例不低于15%。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駐村幫扶、企業資助、能人帶動、信貸撬動、技能培訓、旅游扶貧等工程。建立健全縣市黨政主要負責人扶貧工作責任制考核辦法,力爭今年全市絕對貧困人口減少12.2萬人。
抓好社會保障和社會事業。完善扶持創業促進就業政策,落實穩崗補貼、社保補貼、稅費減免等政策,實施大學生就業促進計劃、創業引領計劃和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創業計劃,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加強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基本實現全民參保,全面建立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殘疾人扶助等兜底性制度。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全面改造計劃”,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通過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鼓勵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支持長江大學等在荊高校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支持體育場館市場化運營。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抓好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加強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健全公辦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網絡。落實“全面二孩”政策,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促進區域人口可持續均衡發展。加快推進洪湖漁民上岸安居工程。認真抓好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支持駐荊部隊、武警部隊建設,進一步做好外事僑務、中國臺灣事務、民族宗教、防震減災、對口支援、郵政通信、統計、移民、農墾、煙草、鹽務、供銷、氣象、史志、保密和無線電等工作。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全面啟動“七五”普法,增強全社會的法治意識。完善矛盾糾紛協調化解機制,將信訪工作導入法治化軌道,妥善處理好土地征用、拆遷安置、金融信貸、環境污染等方面的矛盾糾紛。完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實施群防群治和網格化管理。加強網絡輿情引導管理,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深入推進“餐桌污染”治理,建設“食品放心工程”,構筑食品藥品安全社會共治防線。深入推進平安荊州建設,加強安全生產、道路交通、消防等社會公共安全監管和城市應急體系建設,始終保持打擊非法集資和毒品犯罪高壓態勢,控制和減少較大以上事故,堅決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發生,爭創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安杯”。
扎實辦好民生實事。一是新增城鎮就業70000人,扶持創業5000人,帶動就業20xx0人,就業創業培訓5000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億元。二是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44968套,基本建成18781套,分配入住11720套,新增租賃補貼440戶。三是中心城區購置100臺新能源綠色公交車。四是建設一批放心早餐示范店,完成中心城區5家農貿市場升級改造。五是在全市240所小學建設“希望廚房”。六是免費為100名貧困下肢殘疾人安裝假肢,為30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為600名貧困殘疾兒童實施搶救性康復。七是為經濟困難群眾和農民工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600件,辦理法律援助事項26000件以上。八是免費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000人,建設100個省級綠色示范鄉村。九是對500個符合“雨露計劃”職業教育對象條件的貧困家庭子女,每年給予3000元補助。十是關停中心城區20家“十五小”企業。
(六)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堅持依法行政。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自覺接受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完善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機制,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主動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和建議。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地方法規制定權,堅持重大事項提請人大決策,堅持民主協商于決策之前、決策之中。推進政府及部門職責法定化,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規范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做好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堅持改革創新。認真落實國家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各項改革政策,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強化執政為民的理念,以公眾需求為導向提供政務服務,以公眾評價為標準改進政務服務,不斷提高政府精細化管理水平。進一步創新發展思路,摒棄以浪費土地資源、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從供需兩端發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在做大總量、做多增量、做優質量上找準新路子,實現新突破。進一步優化服務方式,加快政務系統標準化與信息化建設,提升“大數據”綜合運用能力,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堅持務實擔當。嚴格績效管理,鼓勵競進作為,引導廣大干部投身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征遷安置、信訪維穩、脫貧攻堅、城市創建等工作一線。加強督查考核,狠抓執行落實,建立重大事項、重大決策定向督辦制度,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加強重點工作調度,抓進度、排位次,促進比學趕超、競相發展。
堅持嚴以用權。必須時刻牢記權力來自于人民,公權必須公用,分清公與私。必須認真落實“主體責任”“一崗雙責”,堅持“力度統一論”,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努力營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態。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推動政風作風建設不斷深入。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格公共資金、公共資源和國有資產監管。強化“治庸問責”,重點懲治“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懶作為”問題,形成“對黨忠誠、敢于擔當、干凈干事、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氛圍。
各位代表!荊州正處在改革攻堅、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定發展信心,升騰發展氣場,履職盡責,扎實工作,為實現壯腰工程“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興”而努力奮斗!
共
2
頁,當前第。
2
頁
1
2
。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xx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在市委的堅強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發展為先、生態為重、創新為魂、民生為本,全力以赴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加快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贛州,經濟社會發展穩中加速、提質增效,振興發展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效。
——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標居全省前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43.6億元,增長10%,總量全省第二,增速全省第三。固定資產投資1608.8億元,增長20.9%,增速連續三年居全省首位。財政總收入328.5億元,增長17.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5.3億元,增長22.2%,增幅均居全省第一,提前一年實現“”規劃目標??h域經濟實力提升,縣(市、區)財政總收入均超6億元,章貢區、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超30億元,11個縣(區)財政總收入在全省排位前移,十分難得的是安遠、尋烏、石城三縣均比上年前移1位。
——產業升級明顯加快。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000億元,達3002.8億元,增長14.9%。稀土鎢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率先突破千億元,家具產業集群突破7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超300億元的產業集群達到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400億元,增長20%。贛南臍橙以53.89億元的品牌價值居全國農產品價值榜榜首。
——科技創新明顯進步。贛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升促建穩步推進,國家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進展順利,贛州國家鎢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獲批,國家家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成運營,青峰藥業創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叭醮判缘V石高效強磁選關鍵技術及裝備”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家,總數達63家。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居全省第二。
——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昌贛客專正式開工,將結束贛南無高鐵的歷史。贛韶鐵路通車運營。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000公里,占全省近1/4,實現縣縣通高速。黃金機場改擴建穩步推進。贛州南500千伏等25項輸變電工程投入運營,實現縣縣至少有2座110千伏變電站。
——平臺支撐能力明顯提升。全省首個綜合保稅區——贛州綜合保稅區加快建設。全國內陸首個進境木材國檢監管區——贛州進境木材監管區和定南公路口岸作業區建成運營,進境木材和臍橙出口實現集裝箱運輸全直通。贛州、龍南、瑞金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贛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瑞興于經濟振興試驗區等重大平臺建設順利推進,為發展升級提供了強大支撐。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市民生類支出303.1億元,增長11.6%,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達56.6%,連續三年超過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35元,增長10.3%,增速全省第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6元,增長11.6%,增速連續兩年全省第一。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基本完成,規劃內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解決。減少貧困人口34.4萬人,四年累計脫貧近110萬人。
一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在以文清同志為班長的市委帶領下,全市上下沉著應對,主動作為,迎難而上,及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重點做了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落實《若干意見》,振興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積極推動政策、項目、資金、平臺加速落地?!囤M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獲批實施,國務院及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支持文件增至10個,部委支持文件增至89個,整體性、系統化的政策支持體系加速形成。第二次部際聯席會議和省領導小組第二、第三次會議相繼召開,國家、省、市三級聯動推進機制進一步完善。全面執行西部大開發各項優惠政策普遍落實。爭取37個部委出臺46個對口支援具體實施意見或支持政策,明確或落實到位的援助項目150個、援助資金42億元。全年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下撥各類補助資金359.1億元。加快重大項目建設,169個市屬重點工程完成年度投資619億元。寧都至定南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南昌至寧都、興國至贛縣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推進,尋全高速安遠至信豐段建成通車。
(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發展活力持續迸發。爭取國家層面批復試點示范事項6個,總數達34個。部省共建贛州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驗示范區建設等取得初步成效。出臺全面深化改革配套文件21個。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國有林場改革基本完成。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成效明顯,新登記的私營企業及其注冊資本分別增長57.8%和80%。大力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全省首家網絡小額貸款公司、首家商業保理外資金融服務機構開業運營,組建贛南金融資產交易中心、贛州市金融研究院,設立前海股權交易中心贛州辦事處,3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上市,4家農信社成功改制為農商行,全市各類金融機構達158家,贛州成為周邊四省九市金融機構聚集度領先、門類最為齊全的城市。財政預算、國資國企、生態文明、文化體制、社會治理、瑞金省直管縣等改革穩步推進。扎實開展“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年”活動。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2.2億美元,增長10.4%;引進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資金524.2億元,增長15.4%。外貿進出口總額39億美元,增長18.3%。其中出口總額32億美元,增長9.8%,增速提高7.2個百分點。
(三)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產業結構加速優化。出臺做大做強工業主導產業、加大小微企業幫扶力度等政策措施,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用工難等問題?!柏攬@信貸通”“小微信貸通”發放貸款48.2億元,“財政惠農信貸通”發放貸款5.2億元。大力實施優勢礦產業高端化、傳統產業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植工程。贛州稀土集團牽頭組建中國南方稀土集團獲國務院批準。玖發新能源汽車11款車型進入國家推廣目錄。成功舉辦首屆中國(贛州)家具產業博覽會,家具產業影響力明顯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51.9億元,增長12.4%,增速列全省第三,比上年前移1位。
工業用電量85億千瓦時,增長11.2%,增速列全省第三,比上年前移2位。提升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糧食總產實現“十一連豐”。成功舉辦贛南臍橙網絡博覽會,通過網上銷售帶動線下銷售,果農收入增長33%。柑橘黃龍病防控扎實有效。生豬、蔬菜、油茶、茶葉等產業持續發展。信豐縣成功申報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加快區域性金融、物流、旅游中心建設。金融機構存款、貸款余額分別增長9.8%和20.8%,存貸比達66.8%,提高6.1個百分點;金融業稅收23.6億元,增長44.3%。旅游接待總人數3502.8萬人次,增長35.2%;旅游總收入279.6億元,增長35.2%。物流業增加值135.4億元,增長12.6%。獲批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電子商務交易額117.5億元,增長230%。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高0.4個百分點。
(四)加快區域協調發展,城鄉面貌深刻變化。以南康撤市設區為契機,加快贛縣、上猶、崇義與中心城區同城化。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38.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138.2萬人,“小馬拉大車”格局明顯改變。教育網點、給水排水等16項專項規劃加快編制?!八臉蚓怕贰钡戎卮蟪墙椖宽樌七M,沙石大橋竣工通車。郁孤臺歷史文化街區修繕保護工程基本完工。上猶江飲水工程前期工作扎實推進。新建、改造體育場館7個,新(改)建公廁20座,章江南岸截污干管工程和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竣工。龍南、瑞金兩個市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設??h(市、區)在建城建項目1450個,增長27.6%。17個示范鎮實施項目431個,完成投資12.5億元。27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推進1744個和諧秀美鄉村點建設,建成317個新型農村社區。大力開展“凈空、凈水、凈土”行動。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完成省下達任務。完成造林61.5萬畝。贛江源、東江源生態保護得到加強。陡水湖列入全國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諝赓|量優良率、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榮膺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全省首屆生態宜居城市。
(五)努力增進民生福祉,發展成果普惠于民。始終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振興發展的首要任務,加快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省下達的50件民生實事全部完成,我市安排的40件民生實事當年任務基本完成。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完成14.28萬戶,累計改造63.08萬戶,263萬農民告別透風漏雨的土坯房?;窘ǔ杀U闲宰》?.96萬套,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安置1.56萬戶。建設章江新區農民返遷安置房126.2萬平方米,回購70.1萬平方米。完成40.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工程,累計解決278.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農網改造升級新完成低電壓治理6.28萬戶。新建改造農村公路3800公里,三年累計7900公里。市中心城區全面實行公交1元票價制,新投放新型環保公交車150臺,開通至龍南、瑞金、上猶城際快線。城鎮新增就業9.2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5.7萬人。城鄉低保、城鎮“三無”特困群眾和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保障標準穩步提高,新增農村低保對象4.2萬余人。建設敬老院、光榮院、福利院82所。新增養老床位7000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4張,提前一年達到國家目標?!熬燃彪y”試點取得初步成效。章貢區“智慧社區”系統試點運行。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鄉鎮公辦幼兒園建設竣工135所,在建113所,新增公辦學前教育學位7萬多個,農村入園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竣工757所,累計新(改、擴)建校舍283萬平方米。贛州被列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標準化試點城市?!叭^一站”全面免費開放。成功承辦第十四屆省運會,金牌數和團體總分均列全省第二,創歷史新高。重大疾病免費救治和新農合大病保險試點順利開展。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門診、住院次均費用實現“雙下降”。食品藥品安全狀況總體平穩?!八驼?、送溫暖、送服務”工作深入推進。信訪、維穩工作得到加強,公眾安全感指數居全省前列。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建設、人民防空、雙擁共建和優撫安置工作不斷加強。
按照市委統一部署,深入開展政府系統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國務院“約法三章”,“四風”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整治,政府作風和效能建設明顯加強。全市“三公”經費支出下降16.2%,市本級下降22.1%?;就瓿墒锌h政府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市政府應急指揮平臺和數字化統一辦公平臺建成運行。加大力度簡政放權,公布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市本級行政審批事項精簡41.9%,平均辦結時限縮短45%。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辦理建議、提案576件,交辦率、辦結率、滿意和基本滿意率均達100%。規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制度更加健全。廉能風險防控取得實效,政府廉政建設不斷加強。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的一年,困難比預料的多,壓力比預想的大,付出的艱辛非比尋常,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深切關懷,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上下同心協力、拼搏進取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歷任老領導、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市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國家部委對口支援我市的全體干部,向所有關心支持贛州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差距和壓力較大;基礎設施仍然滯后,要素制約仍然突出,一些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創新驅動能力不強,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偏小,轉型升級任務艱巨;社會事業欠賬多,扶貧攻堅任務重,改善民生壓力大;政府作風建設成果有待鞏固,行政效能有待提高,法治政府建設有待加強。對此,我們將直面以待,不回避、不掩飾、不懈怠,努力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解決。
二、20xx年主要任務。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全面完成“”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為實現振興發展“五年上臺階、八年大跨越”目標奠定更加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期,總體延續緩慢復蘇態勢。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增長結構從中低端轉向中高端,增長動力由傳統增長點轉向新增長點。我們將緊緊扭住振興發展這一戰略主線,適應新常態、構筑新優勢、創造新業績,不斷開拓振興發展新境界。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落實黨的、xx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十六字方針,以穩中求進為工作總基調,堅持實施《若干意見》為總抓手,堅持加速發展與注重質量相統一,堅持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相促進,強化創新驅動,強化民生保障,強化法治建設,縱深推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5%,財政總收入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5%,外貿出口總額增長7%,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和11%,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02‰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的計劃任務。
重點做好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推進《若干意見》貫徹落實。
繼續在內外兼修上狠下功夫,推進《若干意見》扶持政策深化、實化、項目化,構筑振興發展新優勢。
增進振興發展政策效應。繼續抓好現有政策落實,不斷深化對市情的再認識、對《若干意見》的再學習,努力在出臺贛州市鼓勵類產業目錄、行政區劃調整、生態補償試點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爭取瑞興于經濟振興試驗區、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規劃獲批,抓好現有重大平臺建設,擴大實物工作量。健全對口支援上下協調推進機制,落實對口支援部委出臺的支持意見,持續推動央企入贛活動,爭取國家部委安排或推介更多項目在贛州實施,以更大力度加強對贛州的人才培養。
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新戰略。加強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互聯互通。對接昌九一體化,融入長江經濟帶,對接廣東、福建自貿區,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統籌推進各類交通設施建設和多式聯運,打造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構筑南接北聯、通江達海的區域開放發展新格局??茖W編制“十三五”規劃,認真開展重大課題研究,積極爭取我市更多規劃、項目納入國家戰略的支撐內容,列入國家和省的規劃盤子。
加快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昌贛客專建設,建成贛龍鐵路擴能項目,爭取開工贛深客專、吉永泉鐵路,做好鷹梅鐵路、贛井鐵路前期工作。建成南昌至寧都高速公路、尋全高速尋烏至安遠段,加快興國至贛縣、廣昌至吉安(寧都段)、寧都至定南(贛粵界)和定南聯絡線高速公路建設,升級改造國省道394公里。推進黃金機場改擴建,抓緊瑞金支線機場前期工作。開工華能瑞金電廠二期工程,做好泉州-贛州、揭陽-梅州-贛州成品油管道前期工作。加快500千伏贛州東(紅都)輸變電工程建設,實現縣縣覆蓋220千伏電網。
(二)加快推進改革創新。
狠抓各項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加速釋放改革紅利,充分激發發展活力,打造改革創新先行區。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抓緊抓實國家批復的34個試點示范事項,爭取國家部委更多改革試點布局贛州。深化市縣政府機構改革,推進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和網上審批系統等“三單一網”改革,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構建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體系。做好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擴大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范圍,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試點、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試點和農村宅基地有序退出試點。順應轉移支付制度改革方向,深化財稅制度改革。擴大“營改增”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試點范圍。健全完善全口徑預算體系,全面推進財政預決算信息公開。清理規范各類稅收優惠政策,加強政府債務管理。推進金融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開展國企混合所有制試點。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啟動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設。開展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動教育綜合改革、公立醫院改革、社會治理創新等改革取得新突破。
充分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清理不合理規定,落實扶持政策措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活力和創造力。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減少工商登記前置許可事項,依法推進“先照后證”,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大力推廣“財園信貸通”“小微信貸通”“財政惠農信貸通”,組建中小微企業服務中心和小微企業融資征信服務平臺,支持“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穩步推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并獲取合理回報。設立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撬動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通過政府和社會、民間資金協同發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鼓勵支持科技創新。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充分發揮國家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帶動支撐作用,充分發揮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支撐作用,加速科技要素集聚和企業協同創新,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促進創新成果運用轉化。發揮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支持科技型企業開展技術創新融資,推進科技與金融深度結合。建立健全科技型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管理機制,為科技創新提供人才保障。
以信息化引領創新發展。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促進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互動、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創新。加快“寬帶中國·光網城市”、“寬帶鄉村”等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網,推進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數字城管建設,推廣章貢區“智慧社區”建設做法,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推動生產基地、供應基地與互聯網高效對接,依托互聯網平臺發展新型商業模式。積極引進云計算、大數據企業。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啟動物聯網工程建設,爭取成為“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聯接四省的區域性物流樞紐。抓好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搭建特色產業電子商務平臺,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推動特色農產品、優質旅游資源等網絡營銷。
(三)著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強化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帶動,集聚要素培育千億元產業和百億元企業,壯大提升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深入推進質量強市,積極開展名牌培育工作。加快有色、機械制造、紡織服裝、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充分發揮家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烘干、噴涂、電商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作用,推動家具產業向千億元產業邁進。著力打造服務業發展示范基地,創建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加快建設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實施贛州市城市共同配送試點項目,推動物流業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加大旅游資源整合力度,做大做強旅游投資集團。實施鄉村旅游富民等工程,培育多元旅游業態,促進傳統旅游向現代旅游轉型升級。積極引進域外銀行,爭取第三方支付、民間融資登記服務機構、消費類金融等創新試點,培育壯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前海股權交易中心贛州辦事處創新發展,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實施養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綠色、教育文化體育等六大領域消費工程,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
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推動新能源汽車及其配套、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充分利用國家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契機,推動稀土、鎢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環節延伸。積極引進建設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項目,大力發展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完善配套產業,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和效益。培育壯大移動通信終端、數字家庭、新型顯示、半導體照明、北斗導航等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
發展壯大現代特色高效農業。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多措并舉增加農民收入。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在280萬噸以上。持續打好柑橘黃龍病防控攻堅戰,推進贛南臍橙品牌提升、自營出口、o2o運營,完善臍橙質量標準體系。著力提升煙葉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規模和效益,加快構建煙草產業全產業鏈。推廣節水減污等新型生豬養殖技術,發展設施蔬菜,推進茶葉品牌整合,提升油茶、花卉苗木、工業原料林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水平。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深入實施全省“百縣百園”工程,抓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融合發展,全年培訓農民20萬人次,發展農民合作社500家、家庭農場300家,新增龍頭企業30家。
(四)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用好新型城鎮化這個強大引擎,促進城鎮化加速健康發展,切實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
做大做強市中心城區。健全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多規合一”試點。深入實施贛州都市區總體規劃,開展贛州中心城市近期建設規劃(20xx-20xx年)、地下管線綜合規劃、新能源汽車充(換)電樁專項規劃、電力設施專項規劃等編制工作。按照“一帶三軸六區”城市空間發展總體結構,加快蓉江新城、西城區及香港產業園北區、贛州職教園區、水東組團、南康東山新區建設。繼續推進“四橋九路”等重大城建項目建設,建成黃金、武陵、客家大橋。加快推進上猶江引水工程。實施南門口下穿隧道等交通節點改造,優化城市交通。建立地下空間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提升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水平。抓好供水供氣、地下管網、農貿市場、停車場、小游園、公廁等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加快第二垃圾處理場和貢江左岸截污干管建設??v深推進“治臟、治亂、治堵”,建設“干干凈凈、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諧宜居”的城市家園。
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瑞金、龍南兩個市域副中心城市與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合發展。支持各縣統籌抓好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同步推進道路、供水、環保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拓展。抓好示范鎮建設,著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商貿物流、資源加工、交通樞紐等特色城鎮,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格局。推進新一輪新農村建設,啟動村莊規劃編制,突出鎮村聯動和中心村建設。開展“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水源”行動,完善新型農村社區配套設施,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強對縣域產業的規劃和指導。以贛州都市區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為引領,以高鐵建設為紐帶,提前謀劃昌贛、贛深客專等沿線城鎮、區域的發展定位和產業布局。制定實施差異化扶持政策,鼓勵引導各縣(市、區)主攻1至2個特色產業集群錯位發展,夯實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支撐。完善縣域經濟發展考評體系,實行分類考核、差異化考核。深入推進省直管縣、擴權強縣、擴權強鎮改革試點,最大限度為縣域經濟發展“松綁給力”。
(五)積極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
充分發揮政策、區位、資源、平臺等優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不斷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著力招大引強。突出珠三角、長三角及廈漳泉等重點區域,緊盯國內外五百強、中央企業和大型民企等目標企業,重點引進精密機械制造、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項目落戶。針對重點項目,采取“高頻率、多批次、專業化、小分隊”的方式,一對一推介洽談,提升招商引資實效。加強與贛商和各商會的聯系,吸引鼓勵贛商抱團返鄉創業。強化招商引資考核,建立健全招商引資項目常態化調度機制,提高簽約項目履約率、開工率、投產率。
深化開放合作。借鑒上海自貿區試點經驗,策應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廈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福建、廣東自貿區建設,加快贛閩、贛粵產業合作區建設,深化與港澳臺地區的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外貿促進中心服務功能和外貿專項資金引導作用,鼓勵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開拓國際市場。
抓好開放平臺建設。建成贛州綜合保稅區一期并封關運行。加快贛州、龍南、瑞金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贛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爭取贛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格為國家級、“三南”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示范地授牌。推動贛州進境木材監管區、定南公路口岸作業區常態化運營,加快贛州鐵路口岸作業區擴容改造,規劃建設進境水果、進境再生原料、進境飼料用糧等監管區。實施園區提升計劃,推進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工業園擴區調區,為擴大開放提供有力支撐。
(六)有效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貫徹落實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部署要求,加速構筑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
加強環境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凈空、凈水、凈土”行動。加強市中心城區pm2.5監測和大氣污染防治,加快污染企業搬遷改造,實施“煤改電”“煤改氣”工程和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淘汰黃標車和老舊機動車,確保環境空氣質量保持優良。抓好全國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建設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土壤污染源頭綜合整治和重金屬污染防治,加大主要河流流域綜合整治和陡水湖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提高城鎮污水處理率,確保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抓好重點節能減排項目實施和公共機構節能,全面完成“”節能減排任務。
促進經濟生態融合。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構建區域生態產業體系。推進生態旅游業、低碳農業、林下經濟等綠色產業集群化發展,形成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稀有稀土金屬、銅鋁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做大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抓好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
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機制。深入推進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建立完善低碳發展法規保障體系、政策支撐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形成具有贛州特色的低碳城市發展模式。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用好碳排放權交易平臺,推進碳匯造林和碳減排指標有償交易。探索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爭取《江西東江源生態保護補償規劃》盡早獲國家批復。
(七)全面推進民生社會事業發展。
堅持人民政府為人民,順應民心關切,切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辦好民生實事?;I集資金300億元以上保障民生支出,辦好40件民生實事,并完成省下達50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任務,實施農村安全飲水提質增效工程,持續推進農村低電壓治理,做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作。新建改造農村公路3200公里,改造危橋100座。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新建公租房和改造各類棚戶區2.1萬套。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創業引領計劃、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大力扶持就業創業。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完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政策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推進醫療保險城鄉統籌。進一步完善城鄉低保制度,擴大農村低保覆蓋面。深入開展“救急難”試點。
實施精準扶貧。市、縣兩級財政各籌資10億元,設立20億元扶貧救助專項資金,為扶貧對象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貸款擔保。推進區域開發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通過產業扶貧、移民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保障扶貧、金融扶貧等多措并舉,一對一解決突出問題。實施扶貧移民搬遷2.5萬人,力爭全年脫貧20萬人。
發展各項事業。抓好部省共建贛州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基本解決小學、初中寄宿生住宿問題,完成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建成并投入使用市人民醫院新院,加快市兒童醫院建設。繼續開展“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專項整治,推進重大疾病免費救治和新農合大病保險,加強重點傳染病防控。推進綜合福利院、光榮院、敬老院建設,大力發展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完善城鄉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統籌利用各種資源,促進養老服務與醫療、家政、保險、教育、健身、旅游等互動發展。加快建設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國家級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完成天竺山烈士陵園改造工程。加強社區服務中心(站)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和治理結構。加快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辦好第四屆市運會。優化整合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創新社會治理。全面推進法治贛州建設,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著力保障社會公正、促進社會誠信、維護社會秩序。扎實做好“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工作。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訴訪分離、涉穩信息預警和就地化解機制,推進信訪工作改革,推動群眾合理合法訴求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做好流動人口和重點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加強社會組織和互聯網管理。健全以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防災減災救災、應急管理、社會治安防控等為基本內容的公共安全體系,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八)扎實推進政府自身建設。
通過改革促進觀念、職能、作風轉變,推動政府工作在法治軌道上提速提質提效,不斷提升政府服務和治理能力。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完善行政決策規則和程序。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嚴格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開展綜合執法試點,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開展市本級行政復議委員會試點。推進政府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做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司法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強化監察、審計等內部監督,形成科學有效的行政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把政務履約和守諾服務納入政府績效評價體系,以誠信辦事、誠信服務取信于民。
堅持不懈改進作風。鞏固提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堅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嚴格執行國務院“約法三章”,持之以恒整治“四風”。嚴格控制“三公”消費和一般性開支,完成行政機關及參公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認真履行“一崗雙責”,推進廉政風險防控管理。加大腐敗案件查處力度,堅決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務環境。
狠抓各項工作落實。著力提升能力抓落實,不斷加強對新政策、新法規、新知識的學習,提高政策領悟力和實踐操作力;著力改進方法抓落實,始終把握正確方向,突出重點難點,深入實際認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路徑;著力完善機制抓落實,建立健全督促檢查、考核獎懲、責任追究等制度,做到“年初建賬、年中查賬、年底交賬”;著力強化擔當抓落實,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擔當責任、善于攻堅克難,確保各項決策落到實處,確保全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各位代表!實干鑄就輝煌,奮斗成就偉業。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保持定力,砥礪前行,改革創新,開拓進取,奮力譜寫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振興發展、全面建成小康新篇章!
共
3
頁,當前第。
2
頁
1
2
3
。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定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連同《定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并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十二五”發展回顧。
過去的五年,是定州發展層次最高、變化最大、勢頭最強的時期,具有里程碑式重大意義。特別是省直管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中央和省決策部署,適應新常態,融入京津冀,戮力推進“五大專項行動”,“十二五”勝利收官,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堅實步伐。
我們堅定發展自信,有效應對經濟下行挑戰,經濟增速跨入全省前列,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雙過三”,分別達到300億元和31億元,年均增長9.5%、13.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6.6億元增加到16億元,城鄉居民收入由10590元、5720元增加到2.3萬元、1.2萬元,實現了三個翻番;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9%,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4.2%,城鎮化率、農業產業化率分別提高5個和4個百分點。7項、至少5項指標增速在全省13市排第一,其他居前列,重點項目建設名列前茅,經濟競爭力居全省第17位。全市發展實現了逆勢躍升。
我們勇立時代潮頭,積極融入國家和省宏觀戰略,省直管改革扎實推進,協同發展強勢開局。相繼被確定為新型城鎮化、農村土地征收改革、投融資改革、健康促進等11個國家級試點,部分領域已經取得突破。城市總規達到100平方公里,被命名3個全國重點鎮,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獲批1個國家級、4個省級園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列入全省40個對接京津平臺。編制完成協同發展《綱要》,一批京津企業和院校落戶。定州正在成為上下關注、各方青睞的熱土。
我們把握主攻方向,聚力轉方式調結構,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速,新興產業逐步壯大。經濟開發區列入省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年銷售收入近300億元。四大企業入圍全省“百優”,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列入8個示范集群,納稅超億元企業達到7家,新能源汽車、正陽工業園、醫藥產業園、養殖光伏發電等新興產業項目順利推進。建成雙天、朝暉兩個省級創業輔導基地,北方再生資源基地、體品小區入駐企業260多家,為全省產業轉型、治污減排探索了新路。新型工業化步入了良性循環軌道。
我們緊盯工作主題,開展城市建管攻堅,市容市貌發生巨變,新興區域中心城市具備雛形。累計完成城建投資200多億元,干成了一批多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編制上百個規劃,被確定為全省“多規合一”試點。古衙署、博物館等標志性工程主體竣工,古城恢復列入全省十大文化產業項目。定州東站及站前廣場一期、跨高速立交橋竣工,迎賓大道、市民中心等加快建設,新區框架基本形成。完成舊城改造182萬平米,實施12條街道提升和貫通工程,新上一批公園綠地、供水供氣、路燈夜景、綜合管網等基礎設施,推行網格化、數字化、社會化城管,潔美亮綠序水平大幅提升。河北國際機場定州航站樓運營,京港澳高速完成拓寬并新增一個上下道口和服務區,曲港高速啟動征遷,定魏路升級為國道。來往賓客無不為定州變化而驚嘆。
我們著力夯基固本,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現代農業崛起,農村發生積極變化。糧食生產“十二連豐”,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及蔬菜、花木核心產區。首農、伊利、四方、德勝等龍頭企業快速擴張,食品、苗木、幸福邑等產業園開工,“三品一標”認證17個。首家部省共建農業信息化示范市啟動,金融支持農業發展工作得到農業部肯定。開展農村交通、電改、環境、改廁四大攻堅戰,新改建公路1200公里,完成電改300個村,森林覆蓋率提高5.5個百分點。實施124個美麗鄉村建設,建成了全國文明鎮、文明村。農業和農村由傳統向現代華麗轉身。
我們保持高壓態勢,科學精準治霾,依法鐵腕治污,大氣質量和生態環境日見好轉。出重拳壓能、減煤、控車、降塵、治企,172家鋼網、鑄造、防水卷材企業完成煤改氣改電,拆除燃煤鍋爐239臺、磚瓦窯45座,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8779輛,推廣潔凈型煤4.1萬噸,城市公交等領域推廣新能源汽車549輛。電廠4臺機組全部超低排放,城區集中供熱達到380萬平米,旭陽焦化綜合整治工程全國領先,中德合資生物天然氣項目得到省主要領導肯定和支持。圓滿完成節能減排目標,成為全省唯一連續三年榮獲環保先進、唯一未被扣繳生態補償金的縣市。中央電視臺、《中國環境報》等媒體報道了我市的經驗做法。
我們堅持革故鼎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率先深化行政審批、商事制度改革,取消302項審批事項,建成網上審批平臺,制定負面、權力、責任三個清單,最大限度為企業松綁。五年實施超億元項目104個,總投資592億元,市場主體增長近5倍。近兩年組建20家集團公司,注冊企業、規上工業企業、限上貿易企業全部翻番。穩妥推進機構、財稅、養老金、供銷社及農村綜合改革,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運營。中行河北省首家縣級分行掛牌,城建投集團運營,金融存貸比上升4.7個百分點。組建強有力的科技聯盟,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小巨人企業1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27家。我市被確定為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
我們牢記為民宗旨,始終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公共資源向民生傾斜,群眾生活質量大幅提升。五年來民生支出151.9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76.5%。城鎮新增就業3.3萬人,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50%和100%,城鄉醫保補助標準分別增長2.9倍和3.2倍,企退人員養老金、公教人員工資連年上調。建成保障性住房余套,改造農村危房2300戶,農村互助幸福院覆蓋面達到65%。公開招聘902名基層教師和醫護人員,新定州中學、人民醫院住院樓投用,中醫醫院、精神病院遷擴建竣工,改造6所衛生院、215所中小學和幼兒園,文體事業多次在全國全省獲獎。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扎實推進,安全生產、食藥安全、信訪穩定、民族宗教、社會治安等領域平穩,國防動員、雙擁共建、統計物價、婦女兒童、扶困助殘等各項事業都取得新成績。
20,我們圍繞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治污染、惠民生、防風險,科學施策、精準發力,在鋼材和焦炭大幅降價、保障閱兵任務的大背景下,生產總值增長8.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1%,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1%,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7%,均大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國土、環保等重項工作獲得國家部委通報表彰,全市pm2.5濃度下降20.6%,優良天氣增加41天,重污染天氣減少38天,為“閱兵藍”作出了貢獻。在世界經濟疲弱復蘇情況下,完成出口總值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增比居全省前茅。暢通961890熱線,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群眾監督,辦理代表建議、委員提案243件,滿意率達到100%。
各位代表!當前,我們面臨的形勢復雜多變,前進中新舊矛盾交織:結構性問題突出,傳統產業、四大企業占比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起步晚,調整轉型尤為迫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節能減排和生態修復任重道遠;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亟待提升;財政收支矛盾凸現,保民生、保運轉吃力,還有1.6萬貧困人口;營商環境不優,“中梗阻”現象依然存在;一些干部對新常態不適應,精神狀態欠佳,“四風”問題還未杜絕。對此,我們一定直面應對,破冰前行,用市場、法治、改革、創新的辦法認真加以解決。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五年特別是省直管以來的發展歷程,困難前所未有,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我們善用解放思想“金鑰匙”,摒棄縣城標準,擺脫換檔焦慮,創造性地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力推了一批事關全局和長遠的重點工作;我們牽牢創新驅動“牛鼻子”,推動體制、科技、金融、園區等方方面面創新,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我們堅守執政為民“生命線”,優先保障民生投入,著力解決事關群眾的利益問題,凝聚了謀發展、求跨越的強大合力;我們嚴把作風建設“總開關”,踐行“三嚴三實”,堅決糾正“四風”,鍛造了一支忠誠、干凈、擔當、實干的干部隊伍,為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強保證。
各位代表!“十二五”取得的成就,離不開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得益于歷任領導班子和廣大干部群眾的接力奮斗。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向駐定州單位干部職工、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定州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二、“十三五”時期的目標任務。
定州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的作用愈來愈加重要。趙克志書記給我們提出“雙百”目標,張慶偉省長要求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特色功能節點城市。能否承擔好這些重大歷史任務,內因至為關鍵,理念尤其重要。必須堅持新型城鎮化全域整體推進、統籌新“四化”,向設區市看齊,與百強縣對標,奮起趕超,跨越騰飛。
“雙百”工程是我們今后一個時期的行動綱領,通過十年努力,綜合實力躋身全國百強,到2030年建成百萬人口城市。實現這一目標,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必須堅持功成不必在我,一個工程干到底,一錘一錘往下釘,“十三五”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做優產業,優化結構,高新技術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20%以上,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翻一番,綜合實力進入全省十強。做強城市,常住、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60%和45%以上,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城市群中特色區域中心城市、京廊保石軸線上重要節點城市、北上南下和東出西聯的重要物流基地。做美環境,空氣質量改善高于以往、好于周邊,pm2.5濃度比20下降4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17.2%,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園林城市、文明城市。做好民生,構建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各項事業創一流水平,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總體要求是: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省委八屆十二次全會、市委六屆六次全會精神,按照中央“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圍繞實現市委“一二二一”目標,高舉發展、團結、奮斗的旗幟,樹立發展新理念,把握工作主基調,更加注重質量效益,更加注重轉型升級,更加注重城鄉統籌,更加注重改革開放,更加注重生態環境,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為建設新興區域中心城市、實現“雙百”目標夯實基礎。
主要任務是:
(一)崇尚創新,構建活力之市。按照趙克志書記要求,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貫穿到一切工作之中。高標準完成國家級試點工作,打破體制機制障礙,土地、資金、政策等瓶頸,為全國提供有益借鑒。突破既得利益格局,深入推進“放管服”工作,建立行政審批局,推行網上審批,下放審批權限,實施精準優質服務,打造最優政務環境。落實工業、農業、金融十條措施,完善服務業發展政策,激發民營經濟活力,每年新增市場主體3000個以上。圍繞制造、能源、環保、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組建新的科技聯盟,力爭進入國家和省級層面,構筑以企業為主體、以聯盟為支撐的產學研合作創新體系。
(二)注重協調,構建特色之市。正確把握中央總體布局,把協調發展作為制勝要訣,實施城鄉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推動產城教融合、市鎮村統籌、差異化發展,完成古城恢復三期工程,打造京津冀旅游目的地。新增城市建成區30平方公里,舊城功能和形象大幅提升,形成區域性經濟、文化、醫療、教育中心。提升交通干道,謀劃城際交通,增強輻射力和帶動力。圍繞“五改四美”目標,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建成特色高鐵小鎮,擴張3個全國重點鎮,創建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
(三)倡導綠色,構建生態之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突出煤煙治理,國華電廠穩定超低排放,集中供熱向城郊和園區延伸,全面取締城區燃煤鍋爐,農村推廣清潔能源。推進傳統產業入園發展,實施生物天然氣、焦化綜合整治等項目,為全省提供成功模式。工業企業全面推行清潔化生產,建筑工地嚴格執行標準化管理,健全城鄉污水垃圾處理體系。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逐步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堅持最嚴格耕地保護和集約節約用地制度,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實施城鄉綠化工程,推廣中水回用,全域生態修復取得突破。
(四)厚植開放,構建制造之市。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立專門組織,積極推介定州,準確掌握京津產業外溢信息,引進“央企”、“京津企業”和國內外500強企業20家以上。按照“三個精準”要求,創建千億元開發區、國家一流農業科技園區和文化園區,構筑承接京津功能疏解的平臺。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引進戰略投資,擴大有效供給,加快信息產業與新型工業、現代農業、新興服務業深度融合、互動攀升,推動產業產品向中高端邁進,培育納稅超億元企業20家以上,國家和省級農業龍頭10家以上,打造河北高端制造中心、綠色煤電基地、現代物流走廊和服務京津的綠色食品基地。
(五)推進共享,構建和諧之市。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是我們肩負的政治責任。加快培植各類產業小區,壯大村鎮經濟,加強幫困扶貧,推動充分就業和全民創業。進一步提升基礎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加強學前教育和養老事業規劃建設,解決好“一老一幼”短板問題。完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各項事業和社會保障水平。推進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強化社會綜合治理和安全生產,防范各類風險,建設平安定州。
機遇承載使命,挑戰考驗擔當。我們面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持續“探底”、投資和內需拉動不足、工業品降價等不利影響,更有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地區合作等重大機遇,隨著一批國家級試點和戰略項目實施,增長勢能、創新動能、內需潛能集中釋放,改革紅利、轉型動力、政策合力融合疊加。尤為重要的是,省委、省政府對定州寄予厚望,各級領導都給予特殊支持,廣大干部群眾創新創業的熱情空前高漲,具備了跨越騰飛的天時地利人和。我們相信,通過五年努力,一個更加富強、美麗、幸福的新定州,必將崛起在燕趙大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三、重點工作。
筑造對接京津新平臺。采取一園多區摸對經濟開發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首農現代農業循環園區、再生資源基地等各類特色園區,進行重點打造,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增強功能,提升承載能力,引導我市優勢產業進區入園、創新升級、釋放新動能,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以培育和對接新興產業,打造占地100平方公里、知名度較高的協同發展示范基地。對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實施封閉管理,下放更多的自主權和審批權限,建立一級財政,增強自我造血功能,新開2條道路,新建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各一座,啟動11萬伏變電站建設,推動環境、設施、產業、管理等整體升級,成為京津冀地區優質的項目承接平臺。
去年以來,我們通過共同努力,優化服務,承諾踐諾,一大批項目落地,投資洼地效應初步形成,但也有部分項目因種.種原因未能落地。對此,要認真梳理,找準癥結,下大力解決問題。要以吸納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乃至國內外的增量產業為目標,組建一支常年專駐北京的隊伍,領導帶頭上門招商、定點招商、精準招商,發揚螞蝗吸血的勁頭,一對一聯絡,一對一盯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招商不成絕不回頭,引進重大產業項目5個以上。健全推進、退出、考核機制,限期未開工項目收回土地等要素供應,對66個超億元項目逐一簽標立狀,明確時間節點,硬化推進措施,新開工產業項目20個以上。
(二)著力轉方式,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轉型升級是突破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根本抓手。要積極對接國家創新并擴大有效供給七項重點,堅持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推動產業向高精尖、集約型、效益型邁進。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建鏈、補鏈、強鏈”,推動四方、長安、電廠、旭陽、首農等企業創新升級,謀劃實施一批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項目,打造國家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城市。推進長安汽車研發中心、新能源汽車、gtm專用車等項目,正陽、萬通、生態養殖光伏發電等特色園投產,做強高端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藥、節能環保等產業基地,盡快使新興產業成為頂梁柱。
推動傳統產業去產能、去庫存,淘汰落后的生產方式,實現集約化發展。北方再生資源基地全面開展招商,積極爭取與中節能全面合作,確保廢舊輪胎深加工、家電電子拆解再利用等3-5個超億元項目落地。體品小區一期全部投產,引進滑雪器具及運動裝備等項目,提升產業附加值與知名度。各鄉鎮都要圍繞“一鄉一品、多鄉一品”,挖掘與保護現存產業,打造新的增長板塊。統籌把握好平衡點,善于運用市場的辦法去產能,對“兩高一低”和僵尸企業停止要素供應,引導減量轉型,進軍其他領域。
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開展降本增效專項行動,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搭建更高的研發與對接平臺,打出一套組合拳,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渡過難關。著力補齊金融支撐短板,扶持1-3家企業上市融資。推廣保定銀行“再生貸”產品模式,鼓勵銀行開發設計金融產品,組織企業項目、產品、需求與銀行精準對接,引導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輸氧造血”。對接首創、廣發證券等各類基金,建立產業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政策性基金,促進企業資產證券化,降低企業融資門檻。
把服務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突破口,推動神華物流中心、電商產業園、銘正通達物流園、中鐵綜合物流園等項目,引入紅星美凱龍、東明國際等家居連鎖品牌,打造現代商貿物流基地。健全“萬村千鄉”市場網絡,啟動新一輪汽車下鄉政策,推廣應用長客新能源車。把旅游業作為新的支柱產業,引入知名企業和專業隊伍,立即著手景區規劃、線路謀劃和產品策劃,融入京津冀大旅游格局。推進微軟定州、數據中心、文化產業園等項目,壯大科技、金融、信息、法律等服務業態,增加服務業比重。
(三)著力提品質,塑造中心城市新形象。按照全省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把城市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把城市建設作為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舉措,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
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堅持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大力發展城市經濟,解決“人往哪里去、地從哪里來、錢從哪里籌”的問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統籌推進土地、財政、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領域配套改革,使農民工享有與城市居民相同的權利和待遇,加快農業人口進城速度。扎實推進國家農村土地征收改革試點,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穩妥推進村莊整合撤并,盤活存量土地和閑置資源,優化土地開發利用布局和結構。認真研究國家和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在爭取上級資金支持的同時,運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注入,啟動河龍線改造、自來佛街南延等ppp項目,拓寬融資渠道。
認真落實趙克志書記關于“提質、擴能、攻堅、特色”的要求,深入開展城市功能、空間布局、發展戰略研究,高標準完成“多規合一”規劃和全市域詳規編制,一張藍圖管到底。加快既定工程建設,古衙署、博物館、貢院廣場、開元寺竣工,古城區片全部開放。啟動王灝莊園、中心南街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為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造條件。迎賓大道及綜合管廊、市民中心、興定路東延等投用,推進高鐵新城綜合開發、清風北街立交橋、五星級酒店等項目,現代化新城初具規模。舊城改造以強功能、改形象為重點,地表水廠及供水管網、所有主干道貫通改造工程竣工。按照縣城標準對李親顧進行規劃布局,抓好清風店、開元等全國重點鎮和高鐵小鎮規劃建設。長安辦、西城區、龐村、高蓬、周村等有產業聚集的鄉鎮辦,以及東亭、東旺、大辛莊等有產業基礎的鄉鎮,要通過園區建設,發展優勢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面向農民農村的生產性服務業,實現產業支撐、人口聚集,推動農民就地城鎮化、鄉村向新型農村社區邁進。楊家莊、大鹿莊等城郊鄉鎮,要強化城鎮意識,加快村改居步伐。其余鄉鎮堅持差異化發展,構建現代城鎮體系。
加強城市治理創新,整合數字城管、智能交通、智慧環保、公共服務等信息資源,推行智能化、網格化、規范化城管,落實“門前三包”,加大對違章建筑、馬路工廠、背街小巷、死角死面、城市出入口的綜合治理,杜絕車輛、門店、噪聲、廣告、垃圾等違規行為,主要街道實現“路面每平米浮塵不超過15克,垃圾落地不超過15分鐘”的環衛目標,逐步向更高標準邁進。
積極配合曲港高速、石津高速和息子線建設,爭取國省干道養護管理權,新改建農村公路100公里以上,構筑涵蓋全市的1小時輻射圈。及時跟進跟蹤京石城際鐵路建設,擴大定州交通優勢。大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全面完成低壓電改,灌渠節水改造竣工。推進唐河、沙河綜合整治和未利用地開發整理,保障建設用地需求。加快寬帶提速降費和重點公共場所免費無線網絡全覆蓋,為打造智慧城市夯實基礎。
(四)著力促統籌,書寫美麗鄉村新篇章。實現新型城鎮化,必須把“三農”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解決,加快改變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
發展全產業鏈生態循環現代農業,是改變農產品品質差、附加值低、產業鏈不完整的有效舉措,是實現農業由大變強的根本途徑。以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以做大各類龍頭企業為抓手,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對接品牌、資金、技術和產業,推動畜牧養殖業向糞便產沼氣、沼渣作肥料、肥料增產農作物、農作物變飼料、飼料推養殖的循環模式轉變,謀劃畜禽養殖基地及屠宰中心、無害化處理場建設,嚴格定點屠宰,鼓勵肉食品深加工,逐步建立生態循環、全產業鏈融合的現代畜牧產業體系。依托苗木科技園建設,延伸苗木花卉產業鏈條,拓展經營范圍,逐步形成繁種、育苗、種植、營銷、物流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扶持綠化公司上檔晉級,新增高檔花木1萬畝以上。糧油加工業立足原材料優勢,探索生產基地、深加工企業、食品工業園、多布點市場、全方位物流的閉合產業鏈發展模式。積極引導各類資本進軍農業,各鄉鎮辦至少規劃建設一個新的標準園、示范園、科技園。通過對產業的提升,美化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加大龍頭培育力度,推進首農園區、農大幸福邑、糧食科技城等項目,新增省級以上龍頭2家。創建1-2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爭取入選“引領型”示范園區。新增節水灌溉14萬畝,緊盯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項目,搞好田間機耕道路建設,確保糧食總產全國先進。組建農業綜合數據中心、農業發展基金,推進部省共建農業信息化示范市、金融支持農業發展、林權證抵押貸款、農村產權交易等工作。確保定州鴨梨、中山松醪認證國家地理標志,培育一批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新增2-3個國家、省級知名品牌,提高產品競爭力。加強與首創集團、交遠公司及北京岳各莊、東郊等市場對接,提高在首都農產品市場的占有率。
建設美麗鄉村,是全省未來五年需要突破的重點領域。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參與,以鄉村旅游環線為重點,抓緊制定整體規劃,啟動城東區片及15個省級重點村建設,改造提升36個高鐵沿線村,實施民居改造、改水改廁、環境治理等12個專項行動,做到環境美、產業美、精神美、生態美。
(五)著力治污染,創造藍天綠水新環境。正確處理發展與環保的關系,以生態約束倒逼發展轉型,以發展轉型保障生態改善,努力讓全市百姓享受更多的藍天白云、清水綠地。
嚴格落實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完成長客、長安噴漆車間氣體治理,推進旭陽舊廠搬遷及綜合整治工程,生物天然氣項目上半年投產。以鋼網、鑄造、塑料等行業為重點,全面推行清潔化生產,工業鍋爐全部煤改氣。推廣潔凈煤、型煤,堅決杜絕用煙煤等劣質煤取暖,加快集中供熱工程。強力推進建筑、采砂等揚塵專項整治,嚴厲查處土小企業非法生產,狠抓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李親顧、高蓬兩座污水處理廠運營,新建城市污水處理廠二期和兩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完善垃圾分類管理,實現污水垃圾達標處理。全面落實水污染“國十條”和“省五十條”,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200個以上村環境整治工程。
推進全域生態修復,強化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啟動眾春園工程,中山公園二期、唐河濕地公園竣工,新增城市綠地330萬平米,確保省級園林城市通過驗收。開展沿高鐵、高速、河道綠廊建設,積極推進田路分家和公路綠化,森林覆蓋率提高1個百分點,改變缺水少綠的現狀,讓水在城中、城在綠中成為常態。
嚴格執行新《環保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及《條例》,抓好環保執法隊伍垂直管理的銜接,對各種污染源,實施網格化、智能化、無縫隙執法監管,強化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對各類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
(六)著力推改革,增強跨越騰飛新動能。我們當前面臨的困難,歸根結底是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必須敢闖敢拼、善知善行,以改革破難題,以創新增動力。
把國家級試點作為最大優勢、最大紅利,組建機構,統籌推進,年內取得初步經驗。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集中優質資源,做大做強城建投集團。完成農商行組建,加大對商業銀行的考核力度,積極爭取地方專項債券、專項基金、轉換債券和銀行信貸授信,推引金融租賃、ppp合作等新的業態。完成農村“四權”確權發證,建立農村土地信托中心,調規和放量工作取得突破。
著眼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各項改革。開展企業幫扶年活動,建立企業需求“直通車”、涉企收費“一單清”制度,著力解決用地、融資、審批等難題,創造寬松的營商環境,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5家、限上貿易企業和規上服務業企業各15家以上。加快企業改革掃尾,扶持更多企業上市。繼續推進省直管體制改革、李親顧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財稅、公車、供銷社、農村綜合改革,有序開展電力、天然氣等領域價格改革。
依靠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鑫??萍即髲B、開元科技城、四方國際合作基地建設,力爭武漢大學、天津大學、渤海大學、河北農大等重點實驗室落戶,引進中高端人才創新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建成創新創業園,制定高新技術產業三年倍增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年內分別達到11家和227家,實施技改項目30個以上。企業、企業家、創業群眾和傳統產業業主是我們“雙創”的中堅力量,要大力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模式,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七)著力惠民生,開啟全面小康新征程。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按照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的部署,重點抓好“八?!?,讓百姓享受更有保障、更為公平的生活。
保就業穩定,落實援企穩崗、社保補貼、稅費減免等政策,抓好重點人群就業和再就業,新增城鎮就業64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0650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保民生底線,加強低保兜底、全民參保登記、特困人員供養、城鄉醫保一體化,開工保障性住房1400套,改造農村危房100戶。實行農村低保線與扶貧線“兩線合一”,貧困人口基本脫貧。完善救助體系,困難群眾受助及時。
?;攫B老,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農村五保補助水平,加快華北醫療養老康復中心、勁松養老服務中心、李親顧民生聯建等項目建設,完善城鄉養老服務體系。統籌解決人口問題。
保均衡教育,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啟動河北農大分校、定州技師學院、二中新校區建設,新改建73所中小學和幼兒園,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全面普及高中教育。
?;踞t療,健康促進市試點通過驗收,實施衛生服務提升工程,第二醫院新址、人民醫院門診醫技樓竣工,推進省七院遷建及6個衛生院改造,加強重大疾病防控和衛生應急救治。
保公共服務,啟動農村綜合性文化中心建設,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造一批文藝精品。組織經常性群眾文體活動,統籌推進各項事業發展。
保群眾增收,引導企業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適時調整公教人員工資,推進公積金擴面,下大力解決好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使居民增收幅度高于經濟增長速度。
保群眾參政,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結合961890熱線,開通政府官網微信,問計于民、問需于民,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密切與百姓的聯系。
(八)著力防風險,再創安全發展新局面。定州特殊的地理區位,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各種風險源研判分析,提高動態監測和實時預警能力,保持一個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采取有力措施,嚴禁違規建設、無證售房行為,落實舊城改造社會風險評估辦法,積極消化房地產庫存。嚴格整頓金融秩序,規范各類非金融機構,依法打擊非法集資等行為,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建成群眾工作中心,暢通群眾訴求渠道,下大力化解企業改制、建筑領域、土地征收等領域遺存矛盾。
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加強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和規范化建設,強化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檢查和專項整治行動,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推進智能食藥安全信息化和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創建食品藥品安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市。
扎實推進“七五”普法,妥善處理民族宗教事務,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加強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深入開展“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加強擁軍優屬、優撫安置、民兵預備役、軍民融合式發展等工作,爭創國家級雙擁模范城。
四、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雙百”目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們將以新理念引領政府改革建設、總攬政府職能轉變、貫穿政府各項工作,努力在新常態下實現新作為。
力推理念創新,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踐行“三嚴三實”,聚焦“八破八立”,全面向黨中央看齊,向省委、市委看齊。積極探索新常態下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和經驗,堅決破除思想障礙,厚植發展優勢,以新理念引領和促進改革發展,以無愧于時代的使命感、無悔于機遇的緊迫感、無畏于挑戰的責任感,闖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番大事業。
力推依法行政,把遵守憲法和法律作為施政的根本原則,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推進重大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堅持行政權責依法分開,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公眾監督,強化行政權力監督制約。建立常態化執法過錯責任追究機制,落實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完善部門法制機構建設和“四個清單”制度,堅決杜絕權力“任性”。
力推職能轉變,由抓審批、抓收費向抓監管、抓服務轉移,勇于向破壞環境的行為亮劍,堅決取消一切束縛發展的行政權力,堅決免除各類無謂證明和繁瑣手續,堅決砍掉伸向企業的黑手,變“群眾奔波”為“信息跑腿”,變“群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最大限度方便群眾、方便企業、方便基層。
力推正風肅紀,嚴格執行“八項規定”,持之以恒糾正“四風”,用實干實政打好發展翻身仗。困難面前敢于擔當,不逃責、不懼險、不避難,關鍵時刻沖得上去、拿得下來。開展工作加檔提速,把夙興夜寐、激情工作作為常態,把馬上就辦、辦就辦好作為準則,盯緊目標定位,真干實干、苦干巧干、干成干好。推動落實嚴督實查,建立督考合一制度,健全責任、激勵和問責機制,堅決消除“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
力推廉政建設,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把《準則》和《條例》放在心中,把“兩個責任”、“一崗雙責”扛在肩上,追求道德高線、嚴守廉潔底線、不踩法律紅線。加大違紀違法案件查辦力度,嚴肅查處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持續形成強大威懾,凝聚樹正氣、講團結、聚合力、促轉型的強大正能量。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勤勞智慧的定州人民創造了豐碩成果;展望未來,跨越騰飛的宏偉大業落在了我們肩上。讓我們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團結一心、主動作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雙百”目標而努力奮斗!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的工作回顧。
過去五年,是鄭州發展進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和激烈競爭的發展環境,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緊緊依靠全市人民,一心一意謀發展,凝心聚力促轉型,搶抓機遇求突破,完善機制抓落實,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著力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五年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沖擊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嚴峻挑戰,我們扭住發展不放松,圓滿完成“”目標,順利實施“”規劃。特別是近兩年來,面對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們搶抓中原經濟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突出“三大主體”工作,堅持開放創新雙驅動,著力“保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加快推進鄭州都市區建設,經濟社會呈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20xx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202億元,年均增長12.1%,是20xx年的1.8倍;地方財政總收入1116億元,年均增長19.1%,是20xx年的2.4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23.6億元,年均增長22.7%,是20xx年的2.8倍;固定資產投資4400億元,年均增長23.8%,是20xx年的2.9倍;進出口總額422億美元,年均增長76.1%,是20xx年的12.3倍,占全省總量7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86億元,年均增長1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009元,年均分別增長11.1%和13.2%,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1︰1縮小到1.9︰1。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五年下降20.3%。先后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城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
(二)積極轉變發展方式,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現代工業體系加快構建。五年累計完成工業項目投入5788.5億元。20xx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857.7億元,年均增長15.9%,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46%;著力打造“62”千億級產業基地,工業七大主導產業銷售收入達到8000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的比重達到67.6%,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80.4%,其中汽車及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達到2100億元,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超過20xx億元,新材料產業銷售收入突破1500億元。突出服務業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20xx年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64億元,年均增長26.9%;產業增加值完成2584億元,年均增長10.2%;全市新增金融機構69家,鄭東新區金融業集聚效應初現;會展業快速健康發展,服務業綜合改革、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建設和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扎實推進。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農業農村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全市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65萬噸,連續十年喜獲豐收?!安嘶@子”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建設“136”工程成效明顯,農業產業化、科技化水平穩步提升,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425家,加工型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突破500億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完善,檢測合格率位居全國前列。堅持“四集一轉”,產業集聚區承載能力明顯提升。20xx年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完成營業收入4600億元,占集聚區全部營業收入的60%;航空港產業集聚區成為全省首個超千億產業集聚區,高新區、經開區產業集聚集群水平明顯提升;2個商務中心區和11個特色商業區規劃建設全面啟動。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20xx年,市級以上研發中心1705家;高新技術企業346家,比20xx年增加225家;專利授權量1.2萬件,是20xx年的3倍;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成功落地,國家專利審協河南中心建成運行;國家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實驗區試點工作有序推進,國家質檢中心鄭州綜合檢測基地開工建設;通過第二批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驗收,獲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下一代互聯網和全國數字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成為電子商務、信息消費、智慧城市試點和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城市。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淘汰落后產能。關閉煤礦51家,淘汰落后煤炭產能729萬噸,取締污染嚴重企業412家,實施重點節能減排項目186個,資源型產業比重降低到45.8%,比20xx年降低11個百分點。
(三)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面貌發生新變化。全面實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先后編制并獲批鄭汴新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鄭州都市區總體規劃、航空港實驗區總體規劃等重要規劃,現代城鎮體系架構初步建立。加快都市區交通路網體系建設。域內暢通工程加快實施,“井字+環線”快速路網加快建設,京廣快速路一期、三環快速化主線工程建成投用,隴??焖俾?、環城高速出入市口等工程快速推進,地鐵1號線一期如期試運營,10條市域快速通道基本建成,打通城區斷頭路110條,綜合整治道路237條,改造積水點53個,新增停車位14萬個,新改建縣域道路3408公里;域外樞紐工程扎實推進,鄭西、石武高鐵全線通車,鄭徐高鐵、鄭開、鄭焦及鄭州至機場等城際鐵路加快建設,鄭州東站、火車站西廣場建成投用,西繞城、鄭云、鄭民、鞏登高速建成通車,機場二期工程快速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明顯提升。著力提升中心城區和縣城組團現代化建設水平。鄭東新區順利實現“十年建新城”預定目標;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由303平方公里擴大到346平方公里;全面啟動生態廊道、縣城十字景觀大道建設,13個組團新區新增建成區27平方公里;三環以內完成87個整村拆遷和76個市場外遷;城鎮化率達到67%。扎實推進“四類社區”建設。實施社區建設項目449個,開工安置房項目427個,回遷居民33.6萬人。持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一大批水、電、氣、暖和污水、垃圾處理等市政工程建成投用,城市污水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85%、93%,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8%。努力改善城鄉環境。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完成植樹造林95萬畝,新增城市綠地4103萬平方米,成功舉辦第二屆全國綠博會,鄭州綠博園、植物園等一批大型公園建成開放,惠濟區成為我市首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實施都市區生態水系建設,龍湖調蓄工程建成蓄水,我市被確定為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南水北調中線鄭州段提前完工,配套工程扎實推進;實施“藍天”工程,開展pm2.5監測,加強重點污染源整治,拆改市區燃煤鍋爐656臺,淘汰黃標車5200輛,完成2家熱源廠煤改氣工程;實施城市精細化管理,城區環境整治成效明顯。
(四)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大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行城鄉規劃土地建設管理“六統一”改革,提高政府調控能力和資源配置效率;推進各類組團新區、產業集聚區管理機構與行政區域管理套合制度改革,構建了“小政府、大服務”的管理體制;全面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審批事項由363項削減至141項,削減64.2%,審批環節壓縮61.2%,總承諾辦結時限減少79.5%;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整合組建政府八大投融資公司,初步建立了立項、融資、使用、管理、償債“五位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鄭州銀行、百瑞信托完成股份制改造,新建村鎮銀行6家;推進企業戰略重組和改制上市,全市上市公司達37家,1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成功登陸“新三板”;優化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61.1%;深化稅制改革,穩步推進“營改增”試點工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改革取得新進展;順利完成“五險合一”市級統籌工作,社會保險管理服務水平全面提升。持續加強開放平臺及招商機制建設。推動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全面啟動鄭州通航實驗區建設,全力打造對外開放戰略高地,航空港實驗區建設實現良好開局;新鄭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鄭歐班列順利開通,肉類、藥品進口口岸獲批籌建,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實施,電子口岸和國際陸港建設加快推進,明顯提升了我市對外開放水平;建立招商引資工作新機制,承接產業轉移取得顯著成效,20xx年實際到位域外資金1497億元、是20xx年的3.4倍,實際利用外資33.2億美元、是20xx年的2.4倍,來鄭投資或設立機構的世界500強企業達83家、比20xx年增加64家。
(五)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切實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全市財政用于民生領域的支出五年累計達1856.9億元,年均增長26.8%,省、市確定的民生“十大實事”全部完成。努力擴大就業,新增城鎮就業人員69.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發放小額擔保貸款61.1億元,拉動就業21.2萬人;培訓農村勞動力36.6萬人,轉移就業59.1萬人。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社會保障實現制度全覆蓋,標準和待遇逐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人均養老金從每月1097元提高到1992元,城鎮居民基本醫?;鹬Ц侗壤岣?個百分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標準從90元提高到340元,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155元和130元,達到每人每月430元和240元;新建、改擴建敬老院38所,新建社會養老機構27家,新增床位6100張;積極推行保障性住房“三房合一”,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房21萬套,60余萬人納入住房保障范圍;改造老舊小區1968個,受益群眾28萬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新建、改擴建幼兒園305所、市區中小學校143所,新增中小學學位15.8萬個、幼兒園學位8.6萬個;鄭州師范學院成功升本,中州大學、旅游職業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提升發展。文化惠民工程穩步實施,成功創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群眾性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成功申遺,拜祖大典、少林武術節、嵩山論壇等品牌效應不斷擴大,舞劇《水月洛神》囊括四項國家級大獎,豫劇《斗笠縣令》獲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我市運動員在倫敦奧運會上勇奪2枚金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在全國率先實施“片醫負責制”社區衛生服務模式,新農合經辦機制改革“鄭州模式”在全國推廣,一批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成投用,擴增醫療床位2.8萬張。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改造中低產田80萬畝,解決3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5萬戶。群眾出行環境不斷優化,繞城高速免費通行,二級公路收費站全部撤銷,普通干線公路回歸公益;新增更新公交車3128臺,新建公交場站、公交港灣235個,入選全國“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工程首批創建城市。慈善事業快速發展;社會救助幫扶體系進一步完善,市救助站被授予國家一級救助管理機構;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成為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綜合改革示范市、全國流動人口均等化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社會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辦理議案建議提案5492件,制定政府規章33件,辦理行政復議案件3985件,向市人大提交地方性法規草案13件。健全重大決策公眾參與、專家咨詢論證評估等制度,完善政務和信息公開。審計監督、行政監察和行政層級監督不斷強化。大力推進節約型機關建設,在“三公”經費保持零增長的基礎上,20xx年比20xx年壓減11.6%。建立健全以網格為載體堅持依靠群眾推進工作落實長效機制,構建了“三級網格、四級平臺、五級聯動”的工作架構,形成了以黨組織為核心,政府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與群眾自治有效銜接、互為支撐的基層治理結構,基層網格排查問題化解率保持在97%以上。創新社會治理機制,社區建設管理服務工作明顯加強,城鄉社區和基層自治組織服務功能進一步健全。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扎實開展平安鄭州建設,深入推進“四嚴一創”等專項行動,獲評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市。強化安全生產、消防安全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國防教育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取得新成效,“中華神盾”鄭州艦入列東海艦隊,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實現“六連冠”。圓滿完成四川江油災后援建、新疆哈密對口支援和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安置任務。外事、僑務、對臺工作不斷加強,民族團結、宗教和諧局面持續鞏固,統計工作服務科學決策、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檔案管理和史志編纂質量逐年提高,防震減災、氣象服務和人防應急準備能力進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成績令人鼓舞,經驗彌足珍貴。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緊緊結合鄭州實際,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好以“一個載體、三個體系”為支撐的“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科學發展路子。始終堅持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緊緊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著力促進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始終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按照“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均衡發展”理念,制定完善提升鄭州都市區建設規劃,努力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合理的人口布局、合理的產業布局和合理的就業結構,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始終堅持關注民生。不斷強化拓寬服務民生的理念和路子,著力在保障和改善上做文章,著力在服務質量和服務方式上求提升,以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以凝聚民心匯聚民力,以匯聚民力共促發展。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突出問題導向、市場導向、需求導向,強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持續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始終堅持黨委領導。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統籌各方力量,建立健全責任、有序、高效的工作推進機制,形成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合力。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這些好思路、好機制、好舉措不動搖,只要我們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鄭州都市區建設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夠實現!
各位代表!五年來,在外部經濟環境持續影響、我市結構性矛盾凸顯的情況下,取得這些成績實屬不易。雖然20xx年的經濟增速和部分指標低于年度預期,但仍處高速增長區間,不僅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而且結構、質量、效益等指標明顯好于預期。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業的廣大干部群眾,向駐鄭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向關心支持鄭州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成績面前,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生態環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霧霾等環境問題比較嚴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于城市發展,交通擁堵問題比較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小,第三產業比重不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尚未得到有效改善,城鎮居民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不斷加大;就醫、就學、就業條件與群眾需求還有不小差距,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監管等還存在著薄弱環節;政府職能和作風轉變還不到位,個別部門和工作人員依法行政觀念和為民服務意識淡薄,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務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盡快加以改進和解決。
二、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
今后五年,是我市緊緊圍繞“三大一中”戰略定位,全面完成“”目標、謀劃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關鍵時期,是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我們既處于“爬坡過坎、攻堅轉型”期,更處于“搶抓機遇、奠定基礎、確立地位”的關鍵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一定要緊緊抓住中原經濟區和航空港實驗區建設兩大歷史機遇,扭住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不放松,全力打好鄭州轉型發展、跨越發展這場硬仗,著力奠定綜合交通樞紐基礎、現代產業基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和良好的政務環境基礎,初步建成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和諧的現代化都市區,初步確立以國際化、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樞紐為特征的國家中心城市地位。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和xx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各項決策部署,牢牢把握主題主線,按照“三大一中”戰略定位,圍繞“一個載體、三個體系”建設,搶抓改革發展機遇,突出“三大主體”工作,堅持開放創新雙驅動,著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進以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為統攬的鄭州都市區建設,全面推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到20xx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建設“四個河南”、推進“兩項建設”做出省會城市應有的貢獻。
今后五年,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初步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明顯成效。20xx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大都市戰略支撐產業體系基本確立。汽車及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凸顯,建成全球最大的客車生產基地、新能源汽車研發和生產基地,年產汽車整車超過150萬輛;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終端基地、國內領先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現代商貿物流業規模進一步壯大,以鄭歐班列多元化運營和鄭州國際陸港建設為支撐,全力打造中歐鐵路運輸中心節點城市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橋頭堡”,依托上街機場加快發展通用航空產業;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有機結合的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全市農產品加工型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800億元以上;文化創意旅游業快速發展,產業增加值及旅游總收入均突破1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0%以上,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5%以上。
——初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深入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實現城鄉共同繁榮。中心城區功能完善,衛星城與中心城市協調發展,產業集聚區和專業園區融城發展,城市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城鎮化率達73.5%以上。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城鄉公共設施共享水平不斷提高。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人民群眾過上殷實富裕的生活?;竟卜站然醪綄崿F,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就業創業機會,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建立;每萬人擁有醫療床位達70張以上,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3張,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1.8平方米。
——初步形成國際化、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樞紐。構建連接世界的空中通道,新鄭機場新開通國內外貨運航線30條、客運航線50條,航空貨郵吞吐量達到110萬噸以上,客運吞吐量達到2300萬人次以上,成為重要的航空樞紐;加快推進上街機場改擴建工程,加強產業布局和功能完善,爭取建成中原經濟區通用航空樞紐機場;“米”字形快速鐵路網絡骨架基本形成,鄭州南站隨鄭萬高鐵建成運營,形成以鄭州為中心、輻射省轄市的“1小時交通圈”和周邊省會城市的“2小時交通圈”;以鄭州為中心的“十字+半圓”城際鐵路網加快建設,基本形成中原城市群核心區“半小時交通圈”;地鐵軌道交通力爭通車里程達130公里以上,“三橫兩縱一環”軌道線路覆蓋城區;“暢通鄭州”工程完成“井字+環線”快速路網建設和“兩環三十一放射”改造提升,三環以內斷頭路全部打通,主城區實現15分鐘上快速路、沿快速路15分鐘上高速的“市區半小時交通圈”。
——初步形成重要的內陸開放高地。以航空港實驗區為主平臺,以發展航空貨運為突破口,加快鄭州國際空港、國際陸港建設,完成機場二期工程、新鄭綜保區三期工程和經開綜保區申建工作,力爭鄭州自由貿易園區申建獲批,航空港開放門戶地位基本確立。鄭歐班列、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規?;\營,食品、藥品、汽車整車等特種商品進口指定口岸功能不斷完善,完成電子口岸平臺建設,通關更加便利化。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并舉共進,內外資、內外貿一體化運作,引進來與走出去融合發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集聚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和優勢企業,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內外融通、流通便捷的開放格局更加完善,開放型經濟的帶動力和貢獻度顯著提升。
——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基礎。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為統攬,加強環境保護,加快生態建設,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實施林業生態市建設提升工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6.5%以上,綠化覆蓋率達到42%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5平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34%以上。建設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提升都市區生態水系規劃建設水平,形成“一環、三源、六區、十八點”的生態水系總體格局,規劃區水面面積達到115平方公里。著力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利用,大幅削減污染物排放量。強力推進“引熱入鄭”工程,開辟裕中熱電、滎陽國電等外圍熱源,確保20xx年完工投用,市區新增供熱面積2500萬平方米;強力推進“熱電外遷”工程,今年實質性啟動,力爭20xx年底實現新力電廠5臺20萬千瓦燃煤機組從市區遷出;強力推進“煤改氣”工程,加大市區現存156臺燃煤鍋爐拆改力度,確保20xx年拆改任務大頭落地,基本達到“直排為零”。完成上述三大工程,可累計新增供熱面積3100萬平方米,減少中心城區用煤839.5萬噸,減排煙塵6817噸、二氧化硫2.7萬噸、氮氧化物4.9萬噸,20xx年pm2.5平均濃度比20xx年下降20%以上!
——初步形成公開、公平、公正的政務環境。以保障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核心,著力打造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健全政務公開制度,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化網上審批、行政電子監察系統建設,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強行政效能建設,強化服務意識,改進管理方式,規范行政行為,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堅持依法行政,嚴格行政執法監督,完善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過錯追究制;加快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明顯提高。
各位代表!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是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我們堅信,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一個更有實力、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鄭州都市區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三、20xx年的目標任務。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以上;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4%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以上;進出口總額增長6%;實際利用外資增長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8%以上;城鎮新增就業13萬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3.5%左右;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
我們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推進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著力打造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圍繞“打造大樞紐、發展大物流、培育大產業、形成大都市”,以完善基礎設施和招商項目落地為重點,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翻一番。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新鄭機場二期及配套工程、與主城區連接的“四縱六橫”快速路網、城際鐵路及區域交通路網、水電氣暖廠站、生態水系、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貨物集疏和項目落地支撐能力。優化國際營商環境。加快綜保區三期、河南電子口岸平臺等項目建設;推進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規?;\營,初步形成國際網購品集散分撥中心;推進汽車整車進口口岸申報,加快藥品、肉類進口口岸建設;推動國家重點通訊檢測實驗室和食品、藥品、醫療器械檢驗檢測中心建設。加快高端產業集聚發展。抓好航空設備制造維修、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重大項目集群式招商落地,重點推動菜鳥(中國)智能骨干網、手機產業園等建設,力爭全年簽約項目45個以上、開工30個以上。提升港區城市功能。以南區高端制造業集聚區為重點,完善市政配套設施,加快航空都市建設,構建綠色宜居生活環境和集約有序城市空間。推動鄭州通航實驗區加快建設。支持上街機場改造升級,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產業項目招商,促進通用航空產業發展。
(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實施工業主導產業提升規劃,著力推進重點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打造以電動汽車為引領的新能源產業和汽車產業集群,力爭汽車及裝備制造業年銷售收入達到2500億元;打造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智能終端產業集群,力爭電子信息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2800億元;打造物聯網、北斗導航等新興產業集群,力爭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年銷售收入突破20xx億元;實施戰略性企業(集團)培育行動計劃,力爭全市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到12家;促進東風日產30萬臺整車項目等151個重點簽約項目早開工,力爭河南中煙易地技改等108個項目早達產;提升傳統產業“兩化”融合水平,加強工業質量品牌建設,全力化解過剩產能。促進服務業提質增速。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基地,力爭全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900億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00億元以上;大力發展以電子商務為引領、以營造平臺為核心的生產性服務業,以中心商務功能區和特色商業區為帶動的生活性服務業;加快航空物流、鐵路貨運和公路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國際物流園區等物流項目建設;推進都市區商業中心建設,加快市場外遷,完成外遷市場54個;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加快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發展;培育優勢文化創意旅游產業,建設旅游集散中心和智慧旅游城市;大力發展高技術服務業,規劃建設國家級會展中心,鼓勵支持發展養老產業,積極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加快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菜籃子”工程、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136”工程、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四大工程,建成高標準農田20萬畝,開發新菜田4萬畝,新增設施農業5000畝,農業產業化集群達到20個;大力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力爭今年列入省重點項目數量和總投資規模占全省比重均達到50%以上,新開工省、市重點項目240個以上,竣工90個以上,完成投資3300億元以上。發揮政府性資金引導作用。集中使用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主導產業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探索設立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建立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社會資金為主導的產業投資體系。
(三)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新型城鎮化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堅持規劃引領。持續優化全域空間布局規劃,提高規劃水平和建設標準;嚴格林地、耕地、園地保護,形成邊界紅線,促進人口增長與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縣城落戶限制,推動城中村、城郊村和產業集聚區內村莊的農業人口成建制轉為城鎮戶口;推行居住證管理制度,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對常住人口全覆蓋;建立健全農業人口轉移促進機制,增強農民向城鎮轉移的動力。優化城市形態布局。堅持中心城市帶動戰略,統籌推進鄭東新區開發建設,打造全省城鄉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加快高新區、經開區等重點區域發展,提高產城融合水平;加快鄭上新區規劃建設,推動全市均衡發展;加快城市組團建設,各新城組團完成3至5平方公里起步區建設;做好縣城中央商務區和十字景觀大道建設,扎實推進“兩環三十一放射”道路、生態廊道建設;實施老廠區、老居民區等城市重點片區改造,促進城市有機更新;探索各具特色的社區建設模式,在保護好歷史文化風貌特色村前提下,啟動項目70個、竣工40個;加快棚戶區改造,建設安置房19.45萬套。強化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加快構建“米”字形快速鐵路網,配合建設鄭徐高鐵及鄭開、鄭焦、鄭州至機場等城際鐵路;加快推進國道107線鄭州境東移、機場高速改擴建等干線公路和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暢通鄭州”工程建設,力爭隴海路高架大學路以西段、京廣快速化二期主體完工,開工建設金水路、花園路準快速和農業路快速路;全面實施中心城區188條支線路網打通工程,以地下管網和空間建設為重點升級改造一批城市道路,推進軌道交通5號線、2號線二期、1號線二期工程,爭取3號線、南四環至鄭州南站城郊鐵路(2號線南延)早開工;新購新能源公交車500臺,新增停車泊位3萬個。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成劉灣水廠、航空港第一水廠等項目,開工建設侯寨10萬噸水廠、常莊20萬噸水廠和邙山干渠復線工程等供水工程,爭取南三環、馬頭崗二期等4個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用,推進堅強智能電網規劃建設,開工建設北郊熱源廠。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發揮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作用,深入實施城市精細化管理;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確保機械化清掃率達到60%以上;強化城鄉結合部、高速公路、鐵路沿線、老舊小區、無主管樓院等環境綜合整治。
(四)全面深化改革,著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持續簡政放權,6月底前完成行政審批“兩集中、兩到位”改革;推動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削減資質認定項目,把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建立市場主體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進一步放開公共服務市場準入,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在航空港實驗區和經開區,探索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外資管理方式,放寬對外來投資的限制。深化土地管理、土地金融制度改革。深化城鄉規劃土地建設管理“六統一”改革,全面實施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網上交易招拍掛;力爭年底前完成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開展農村集體土地進入市場流轉試點工作,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房屋登記;探索推行租讓結合、分階段出讓的工業用地供應制度;建立健全國有土地資產經營制度和土地融資制度,探索土地使用權和承包經營權抵押融資制度。加快市屬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市屬國有企業公司股份制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探索國有企業重大信息公開,出臺深化市管企業收入分配改革的指導意見。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探索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清理規范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三公”經費支出只減不增,繼續深化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加強專項資金整合,全面落實“營改增”、資源稅從價計征等改革政策。創新資金保障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做好永續債券、債貸結合等試點工作,推動設立中小微企業創新融資服務平臺,力爭全市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和全省占比均不低于35%。推進政府要素平臺建設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做大做強鄭州商品交易所,適時啟動公共資源交易、產(股)權交易所等平臺建設,穩妥推進城市供水、車用燃氣、城市供熱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探索建立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中心,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產地市場開展直供直銷和電子商務等新模式;探索建立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監管和“三資”管理運營新機制;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重點生態公益林管理和生態補償機制。
(五)深入實施開放創新雙驅動戰略,著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實施開放驅動戰略。加快開放平臺建設,提升新鄭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b區功能,完善提升鐵路、航空一類口岸和綜保區政策功能,積極申建經開綜保區,以電子口岸為依托做好自貿區申報的前期準備工作,爭取設立領事館區和海外高層人才(專家)服務中心;拓寬開放領域,創新加工貿易模式,建設沿海加工貿易鏈條承接地;實施產業集群招商,圍繞主導產業,瞄準國內外500強和行業前20強企業,聚焦戰略支撐產業和新興產業,大力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和配套企業,補鏈強鏈,提升業態,增強產業集群競爭力,力爭在鄭設立項目或機構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00家、謀劃推動“三力”型項目100個、全年招商引資總規模突破1800億元;提高經濟外向度,優化進出口結構,培育競爭力強的外向型骨干企業,制定鼓勵高附加值產品、服務產品和農產品出口政策,提高投資貿易便利化程度。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的創新創業中心和創新型城市,爭創國家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9%;實施創新主體培育計劃,重點培育1000家科技型企業,新建市級以上研發中心200家,力爭在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計劃,積極培育新興業態,爭取高新技術產業年銷售收入突破5600億元;加快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支持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立一批產業技術創新研究機構;積極推進國家專利審協河南中心、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等創新載體平臺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建設一批科技公共服務機構,全年技術。
合同。
成交額達到110億元;堅持人才強市戰略,加大各類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實施創新人才引進計劃,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引導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
(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強化大氣污染治理。加大燃煤鍋爐拆改力度,年底完成市區燃煤鍋爐拆改80臺以上,減少市區用煤量28.8萬噸,削減各類污染物排放量3168噸;加強黃標車治理,年底前淘汰全部公務黃標車,淘汰營運黃標車1000輛;強力推進揚塵治理,推廣建筑工地揚塵污染防治技術,加強對渣土運輸車輛監管;大力整治工業污染,加快電力、水泥等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推動7家電力企業、15家水泥企業、4家水泥粉磨站實施脫硝和提標治理;加大對污染物排放不達標企業的執法力度,依照環保法規嚴格審批新建項目;深入推進“氣化鄭州”建設,大力推進節能減排項目,完成棗莊熱源廠煤改氣工程。扎實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以建設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為契機,全面啟動新一輪生態水系規劃建設;加快花園口、趙口灌區等引黃、引水工程建設,發揮象湖、龍湖、圃田湖等平原水庫調蓄作用,構筑鄭州都市區生態水系循環利用系統;實施賈魯河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潮河下游、枯河下游等河道綜合治理,開工建設金水河、索須河、十八里河等重點區域水景觀提升工程;加大截污治理力度,推動雨污水分流工程建設;全力推進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確保今年汛后與主體工程同步發揮作用。持續改善城鄉環境。做好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力爭今年通過考核驗收;完成植樹造林7.8萬畝、森林撫育3.3萬畝;續建樹木花卉博覽園、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完善提升10個森林公園,建設10個“走進森林”示范園;全面啟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建設一批以放射道路、鐵路沿線、水系岸線為骨架的生態廊道、生態林帶,新增綠地500萬平方米;建成南環公園、西流湖公園,開工建設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和27個區級綜合性公園;編制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啟動農田資源智能監測系統建設;改善村莊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嚴格生態環境源頭保護,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
(七)加快發展社會事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繼續加大財政投入,認真做好省、市“十大實事”等民生工作,力爭全年民生投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達到70%以上。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加快推進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綜合市場建設,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和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重點抓好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和退役軍人就業工作,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萬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0億元。努力提高保障能力。實施以養老和醫療保險為重點的全民參保登記計劃,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面,城鄉低保、農村“五?!睉1M保;完善養老、優撫、助殘、救孤、濟困等制度,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加強和改進價格調控監管,努力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加快以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為主的住房建設,增強供給能力。優先發展教育。實施城鄉基礎教育一體化工程,新建、改擴建城鄉幼兒園60所、市區中小學30所;推進義務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深入實施中小學課程改革;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程;做好鄭州師范學院本科辦學水平評估準備工作,推進旅游職業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建設,擴建財稅金融職業學院,做好中州大學升本和鄭州衛校升專工作。提升健康水平。鞏固新農合制度,持續推進新農合經辦機制改革;豐富“片醫”負責制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內涵,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深入探索醫療集團建設,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醫療服務市場,逐步組建1至3個區域醫療聯合體;加強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床位3000張。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推進全國人口均衡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示范市建設,完善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政策,創新流動人口管理機制。促進文化繁榮。加快市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格升級;促進現代文化市場建設,提高文化產業創意能力和整體競爭力;組織文化精品創作生產,大力發展廣播電視事業;辦好嵩山論壇,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工程;扎實推進文化傳承和“兩園一中心”建設,做好大運河申遺工作。強化扶貧開發。全面實施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扶貧規劃,完成易地扶貧搬遷7293戶26703人,安排整村推進20個,實施科技產業化扶貧項目45個,扶持新建貧困地區區域特色經濟項目10個,幫助4.23萬扶貧對象實現穩定脫貧。
(八)規范深化網格化管理,著力提升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強化社會公共管理信息平臺應用,持續提升平臺效能,促進政府職能在基層有效落實。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強化基層自治服務功能。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嚴格落實領導分包制度,強化煤礦、非煤礦山、化工、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治理,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建立健全“黑名單”制度,實現全部藥品和重要食品安全信息全過程可追溯。深入開展“六五”普法教育,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完善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調處機制,健全信訪工作制度,提高基層矛盾化解率。強力推進平安鄭州建設,深化“四嚴一創”活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加強國防動員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完成基干民兵調整改革任務,加大人民防空建設力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支持駐鄭解放軍、武警部隊建設,深化“雙擁”共建工作。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促進宗教和諧和睦。全面做好統計、審計、外事僑務、對臺事務、社科研究、檔案管理、防震減災、機關事務管理和地方志等工作。
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深入推進“兩轉兩提”,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政府工作水平。
(一)轉變政府職能,建設高效服務型政府。進一步理順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推動政府職能加快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理順職責關系,優化機構設置,全面完成政府機構改革任務。嚴控機構編制,確保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落實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切實提高行政服務效能。
(二)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堅持依法治市,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嚴格執行人大及其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法律和工作監督,主動接受人民政協民主監督,虛心接受社會監督,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完善政務公開制度。完善行政復議制度,深化行政復議試點工作。堅持民主立法、科學立法,提高政府立法質量。推行服務型行政執法,嚴格落實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
(三)改進工作作風,建設為民務實清廉政府。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市委貫徹意見,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持續提升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等制度,提高政府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水平。加強廉政建設,完善懲防體系,強化行政問責、審計監督和效能監察,堅決查處權力尋租、權錢交易和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堅持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支出。
(四)提高公務員隊伍素質,建設學習創新型政府。深入創建學習型機關,強化教育培訓,倡導務實重干,增強公務員隊伍的宗旨意識、責任意識和履職能力。鼓勵公務員到基層一線鍛煉成長。加強和改進公務員管理,完善錄用聘用、交流輪崗、競爭上崗等制度,健全創先爭優長效機制,建設高素質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鄭州的發展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戰略起點。改革發展的美好前景鼓舞著我們,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鞭策著我們。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銳意改革,奮發進取,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鄭州都市區建設新勝利而努力奮斗!
共
3
頁,當前第。
3
頁
1
2
3
。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工作回顧。
20xx年,是新一屆市人民政府履職的第一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黨的、xx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三大一中”戰略定位,抓改革、強投資、調結構、求提升,較好完成了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鄭州都市區建設邁出新的步伐。
(一)千方百計穩增長,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步發展。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嚴峻形勢下,我們扭住發展不放松,著力以強投資為穩增長奠定基礎、以穩增長為調結構創造條件、以調結構為穩增長提供支撐,經濟運行呈現出“穩中有進、穩中趨優、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初步統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800億元,增長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00億元,增長1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33.9億元,增長15.2%;固定資產投資5280億元,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15億元,增長1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20元,增長9.8%;農民人均純收入15600元,增長11.4%。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35個大中城市中位次持續前移,經濟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
(二)強力推進求突破,航空港實驗區建設全面提速。堅持把實驗區建設放在全市工作首位,推動樞紐建設、產業培育、體制機制創新等重點領域發展,實驗區開發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大樞紐建設全面推進,機場二期主體工程提前封頂,外圍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設;機場客運量達到158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7萬噸,增速均居全國大型機場首位。大產業培育初見成效,手機產量突破1.4億部,全球重要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正在形成;菜鳥骨干網、友嘉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入駐建設;中部國際電子商務產業園建成運營;成功舉辦首屆鄭州航展,穆尼飛機“鄭州一號”下線交付,我市成為中西部地區首個生產通航認證飛機的城市。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深化,實施市級行政執法權向實驗區全面委托,復制實施上海自貿區創新制度9項,智能終端出口退稅資金池投入運行,中國鄭州航空港引智試驗區獲批。實驗區影響力在擴大、吸引力在增強,已成為我省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
(三)突出重點抓改革,發展動力和市場活力持續增強。堅持問題導向、市場導向、需求導向,重點抓好第一批58項重點改革事項,一些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著眼于簡政放權、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完成本輪政府機構改革;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兩集中兩到位”改革,形成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務、“一條龍”審批的行政審批新模式;在全省我們率先啟動“五單一網”制度改革;目前40個市級審批職能部門共受理審批事項131.5萬件,全部在規定的1、3、7個工作日內辦結,行政審批效率持續提升。著眼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深化金融支持小微企業體制機制改革,在全國率先打造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服務體系,在全國首設小微企業創業投資基金,29家科技型小微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居中部六省首位;以“共保體”模式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850億元、增長36%;還深化了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市場主體、注冊資金分別增長了83%、255%。著眼于提高政府性資源配置能力,持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實行國有經營性用地使用權網上交易招拍掛,實現了土地交易充分市場化和政府收益最大化,真正建立起了棚戶區改造政府主導拆遷安置、市場化運作的新機制;開展閑置建設用地集中清理處置專項行動,累計盤活土地12.4萬畝,近年來供地率首次突破60%,扭轉了多年來供地率低的局面;持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健全完善“立融用管還”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市8家投融資公司融資240億元,是前3年融資總和的2.5倍;在全國率先發行首只12億元“市政債”。探索建立了產業發展基金和股權投資資金,有效地撬動了社會資金扶持戰略支撐產業發展。還穩步推進了財稅體制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保障性住房“三房合一”改革、市屬國有企業改革、文化體制改革、農村綜合改革等工作,改革紅利不斷得到釋放。
(四)以人為本促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提質增速。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鎮化率提高到68.2%。堅持規劃引領,進一步完善都市區規劃體系,完成“三規劃一設計”編制。加快暢通鄭州工程建設和公交都市建設,城市軌道交通、“井字+環線”快速路網、市域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和縣域路網等工程強力推進,10條市域快速通道9條完工,16座新增環城互通式立交10座建成,17個環城高速互通式立交建成投用,三環快速化、黃河路下穿北編組站隧道等重點工程建成通車,累計打通城市斷頭路128條,市區新增公共停車泊位2.93萬個。積極配合推進“米”字形高鐵網建設,高鐵南站完成規劃選址,鄭開城際鐵路通車運營。啟動“六舊九新”片區改造項目106個、十字景觀大道和中央商務區建設項目158個,完成市場外遷46家,加快推進“引熱入鄭”工程,市區新增供熱能力1630萬平方米,市區新建成污水處理廠3家、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45萬噸,一批水電氣暖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建設或建成投用。啟動大棚戶區拆遷改造項目326個,開工建設安置房21.4萬套,實施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風貌特色村保護提升工程。以智慧城市建設為載體,扎實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城區交通秩序綜合整治,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
(五)多措并舉調結構,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堅持擴大優質增量與調整優化存量并舉,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轉型邁出堅實步伐。工業七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完成2160億元,增長13.3%,對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7%。四大戰略性產業比重提高到46.5%,高耗能行業比重下降到42.3%,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首次超過高耗能產業,標志著我市工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皟苫比诤仙钊胪七M,寬帶中國示范城市獲批,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開通運營,河南聯通中原數據基地與中國移動河南鄭州數據中心建設進展順利。高成長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完成2890億元?,F代商貿物流、文化創意旅游業提質增速,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建設取得新進展,鄭商所國際期貨定價中心地位進一步提升。電子商務發展迅猛,交易額達到2800億元,增長30%以上。房地產業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產業集聚區對工業增長、投資拉動、就業創業的貢獻率分別達到78%、60%和55%。都市生態農業加快發展,糧食生產保持穩定,農業組織化、機械化、產業化、科技化水平穩步提升,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集群達26個,農產品加工業收入達1200億元,農產品質量監測合格率居全國前列。
(六)雙輪驅動強支撐,城市綜合競爭力明顯提升。深入實施了開放創新雙驅動戰略,對外開放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取得突出成效。我們搶抓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強力推進航空港、國際陸港、鄭歐班列、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綜合性大口岸等政府性要素平臺體系建設,我市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鄭歐班列常態化運營,班次密度、貨重貨值均居中歐班列首位。國際陸港累計實現集裝箱吞吐量12.5萬標準箱??缇迟Q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加快推進,位居全國同類試點城市前列。汽車整車進口口岸正式運行,成為全國首家陸港型汽車口岸。肉類口岸、食品藥品口岸、糧食口岸加快建設。深入開展集群招商和產業鏈招商,簽約總額312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5.4億美元、增長6.5%??萍紕撔虏椒ッ黠@加快。圍繞主導產業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資源謀劃“產業鏈”、圍繞科技創新項目建立“服務保障鏈”、圍繞“兩金一扶”完善“資金鏈”、圍繞人才培育構建“技術鏈”,著力推進“兩器一園”創新創業綜合體建設,健全“產學研政資介”相結合的科技自主創新體系。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完成5600億元、增長22%,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9%。
(七)統籌發展惠民生,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堅持財政向民生領域傾斜,民生支出658.8億元,占預算支出的71.7%。積極推進就業創業,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0億元,新增城鎮就業15.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1.4萬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新建幼兒園60所、新增學位1.94萬個,市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34所、新增學位4.86萬個,5.56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實現“應入盡入”。加強社會保障,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待遇、城鄉低保對象等生活困難群眾保障標準進一步提高,新建“兒童之家”100個,新建農村示范性養老服務中心90所,我市蟬聯全國“七星級慈善城市”。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片醫特色基層衛生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新增床位3362張。全面落實“單獨二孩”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7‰以內。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功舉辦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國際少林武術節、世界旅游城市市長論壇等重大活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編制實施《美麗鄭州規劃》,市區拆改燃煤鍋爐88臺,三環內80%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外遷,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4.88萬輛;對渣土車行業進行了整合,加強了渣土車管理和市區建筑工地揚塵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工業企業脫硫脫硝治理力度不斷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完成省定控制目標。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建設加快推進,重點河道攔蓄水、重點水系生態修復提升和引水入密等工程相繼開工,南水北調主干渠按期通水。植樹造林8.5萬畝,建設生態廊道880公里,市區新增綠地1620萬平方米,成功申辦第11屆國家園博會,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投資1.4億元解決了28.3萬人農村飲水安全,對124座病險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7萬人、整村推進25個,實現脫貧4.47萬人。
(八)轉變作風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市委有關規定,圍繞反對“四風”,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政風建設取得新的成效,全市會議費同比下降57.5%,“三公”經費同比下降14.6%。堅持依法行政,制定修訂政府規章9件、清理112件,提請市人大審議法規草案4部,辦理行政復議案件1218件。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監督和社會監督,辦理省人大建議19件、省政協提案41件、市人大議案建議619件、市政協提案590件,議案提案辦結率和見面率均為100%、滿意率99%。深化提升網格化管理,狠抓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監管,扎實推進平安鄭州建設,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國文明城市復創有望成功。國防教育、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和“雙擁”共建取得新成效。外事、僑務、對臺、民族、宗教、統計、審計、檔案、史志、氣象、地震、人防、社科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20xx年也是鄭州都市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三年來,我們緊緊圍繞“三大主體”工作,搶抓中原經濟區和航空港實驗區建設機遇,凝心聚力,克難攻堅,干成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戰略性、標志性的大事要事,鄭州發展的思路更加明晰,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步伐明顯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明顯加大,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明顯提高,政府適應市場化要求的運作機制和水平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了好的趨勢、好的態勢、好的氣勢。與20xx年相比,地區生產總值凈增了1820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凈增了33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凈增了2380億元,經濟份額占全省的比重不斷提高,在連續三年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為全省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鄭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更加堅實,支撐更加有力,前景更加廣闊!
各位代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業的廣大干部群眾,向駐鄭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向關心支持鄭州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成績面前,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傳統行業生產經營普遍困難;結構不合理問題尚未實現根本性轉變,資源型工業比重仍然較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都市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度不夠;城市承載能力依然不足,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交通擁堵、大氣污染等問題依然突出;食品藥品監管、安全生產還存在薄弱環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與群眾期盼還有不小差距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采取措施,不斷加以改進和解決。
二、20xx年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當前,我市經濟和全國、全省一樣,已進入“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經濟發展新常態,但是,總體上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原經濟區建設特別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鄭州成為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這些都為鄭州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我市的區位優勢,特別是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步伐的加快,多式聯運體系的構建、物流集疏能力的提升,都將進一步增強鄭州承接產業轉移的比較優勢。特別是近年來我市以航空港、國際陸港、鄭歐班列、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為載體,著力打造開放平臺,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在內陸地區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新的比較優勢。我市的綜合優勢不斷在增強,機遇仍然大于挑戰。我們必須堅定信心,乘勢而上,加快經濟轉型,推動科學發展。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規劃的收官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中央、省委、市委各項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打造大樞紐、發展大物流、培育大產業、建設以國際商都為特征的國家中心城市的“三大一中”戰略定位,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抓改革創新、強投資開放、促結構轉型、求民生改善”為總要求,搶抓機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提升“三大主體”工作,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和以航空港實驗區為統攬的鄭州都市區建設,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改善環境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進出口總額增長5%;實際利用外資與去年大體持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節能減排降碳完成省下達目標。
實現上述要求和目標,我們將緊緊圍繞總要求,在保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的同時,突出抓好五大重點任務。一是突出抓好深化改革。以航空港實驗區體制機制創新、“五單一網”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帶動改革全面深化,不斷增強區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二是突出抓好開放創新雙驅動。以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和期貨交易為引領,以綜合交通信息樞紐和各類口岸等政府性要素平臺為支撐,以空港、陸港、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為載體,著力打造內陸對外開放高地;以深化提升人才引進培育機制為引領,以健全完善“兩金一扶”政策環境為支撐,以加快“兩器一園”創新創業綜合體建設為載體,著力構建科技自主創新體系。三是突出抓好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圍繞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5千億級汽車及裝備制造基地和6個千億級產業基地”,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成長服務業,加快構建大都市戰略支撐產業體系。四是突出抓好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大棚戶區改造、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升、暢通鄭州工程為重點,以城市精細化管理先行區建設為帶動,構建“都市核心區、外圍組團、新市鎮、新型農村社區”的四級現代城鎮體系,著力打造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和諧的現代田園城市。五是突出抓好民生改善。圍繞“大氣污染、交通擁堵、扶貧開發、社會保障、平安穩定”等與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各位代表!我們要不斷認識新常態、努力適應新常態、積極作為新常態,就要緊緊扭住發展不放松,狠抓改革深化,狠抓開放創新,狠抓轉型發展,狠抓民生改善,努力在新常態下邁上新臺階!
今年,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堅持“三大一中”戰略定位,著力開創鄭州都市區建設新局面。牢牢把握“一帶一路”重大機遇,全面落實《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戰略綱要》,圍繞“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國際綜合交通信息樞紐,形成‘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物流網絡,構建以開放經濟和智慧經濟為統領、先進制造業和高成長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塑造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和諧的現代田園城市”的目標,謀劃推進中國鄭州自貿區,全力推動國際商都規劃建設,同步推進編制“十三五”規劃,力爭鄭州自貿區獲批,使我市成為中西部地區率先獲批內陸型自貿區的城市。我們將以國際商都規劃為指導,加快推進實施都市區新三年行動計劃,力爭用三年時間初步形成國際化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初步形成大都市戰略支撐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重要的內陸開放高地,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基礎,初步形成社會治理現代化體系,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建設國際商都奠定基礎。
(二)堅持先行先試,著力實現航空港實驗區建設大突破。全面實施航空港實驗區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示范區總體方案,加快構建既符合國際慣例又適應實驗區發展需要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新機制。全力打造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機場二期建成投用,配合推進“米”字形高鐵網建設,加快推進高鐵南站項目建設,鄭州東站至機場城際鐵路、機場高速改擴建等快速通道建成通車,大力拓展“空海鐵公”多式聯運業務,持續提升鄭州現代綜合交通樞紐的集疏能力。積極構建航空港產業體系,加快全球重要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建設,全面推進與富士康的戰略合作專案,正威、酷派、天語、中興等項目開工或建成投產,手機檢測研究院等支撐平臺初成體系,力爭智能手機產量突破2億部。以ibm鄭州數據中心等10大招商項目、友嘉產業園等10大產業項目、河南電子口岸服務中心等10大要素平臺項目為重點,加大產業培育引進力度,力爭簽約總額突破1500億元。辦好20xx年鄭州航展,支持穆尼飛機組裝生產、通航機場布局建設等通航產業發展,爭取列入國家首批低空空域開放試點區域。
(三)堅持深化改革,著力增強發展動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力推進政府“五單一網”制度改革,3月底“五個清單”向社會公布,年底前“四級聯動”的政務服務網全面運行;持續深化“兩集中兩到位”改革,進一步提升行政審批效率;完成政府機構改革任務和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著力增強政府投融資公司融資能力,在推廣ppp模式、拓展融資渠道、做活多元業務上求突破;完善產業發展基金和股權投資資金管理公司與商業銀行、風險投資機構互惠共贏新模式,爭取產業發展引導基金規模市本級突破100億元。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按照要求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積極謀劃做好永久性基本農田調整劃定工作。持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社會保險“五險合一”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
(四)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一基本、兩牽動、三保障”,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圍繞產業合理布局、人口合理分布,有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統籌推進附著在戶籍上的教育、醫療、就業、社保等領域的配套改革,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開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探索。加快大棚戶區改造。著力推進大棚戶區改造項目和“四個優先”區域內村莊拆遷改造,力爭年底市轄區內村莊拆遷基本完成;加快安置房建設,力爭年內50%的動遷群眾實現回遷。加快暢通鄭州工程建設。開工建設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加快建設5號線、1號線二期,建成2號線一期、南四環至鄭州南站城郊鐵路的主線及全部車站主體。加快推進“井字+環線”快速路工程,開工建設農業路快速通道、南三環北三環東延高架等工程,未來路、經三路下穿金水路隧道和隴??焖俾返裙こ炭⒐ねㄜ?238條支線路網工程年底前完工;加快推進中原西路等有軌電車示范線建設;繼續推進公交客運場站、快速公交遷建等項目建設。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強力推進堅強智能電網建設;進一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完成柿園、白廟水廠水源置換,讓全市人民盡快飲用南水北調優質水;加快建設雙橋污水處理廠,建成運行鄭州新區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鄭州東部垃圾焚燒發電廠,加快推進大型壓縮式垃圾轉運站和航空港區垃圾處理場建設,西部和中部餐廚垃圾處理廠年內建成投運;新建改建自來水管道120公里、供熱管網80公里,新增供熱能力1900萬平方米。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服務水平。以籌辦國家園博會為契機,以智慧城市建設為載體,把鐵路編組站以東、金水河以北、中州大道以西、北三環以南約40平方公里的區域作為城市精細化管理服務先行區,構建以三級三類便民服務中心為依托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升以道路為載體的水電氣暖的保障水平,加快打造15分鐘生活圈,切實讓群眾享受到城市建設成果。
(五)堅持結構調整,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做大做強戰略支撐產業,以富士康、海爾等企業為龍頭,加快打造全國領先的電子信息產業制造基地,力爭產值達到3500億元;依托宇通客車、東風日產、鄭煤機、中鐵盾構等企業,著力打造世界級客車生產基地、全國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力爭汽車及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2600億元。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鞏固提升超硬材料、新型耐材等產業優勢,加快培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3d打印、智能機器人等新興業態,力爭產值突破20xx億元。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著力推進現代食品制造、鋁業精深加工、品牌服裝及家居制造集群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力爭產值突破3000億元。加快產業集聚區發展,力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00億元。積極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大力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加快推進服務業提質增效。以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為抓手,促進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航空物流,著眼培育現代物流集疏體系,形成航線網絡,全年航空貨運量達到50萬噸。按照“三多、三并舉、一突出”的要求,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積極支持唯品會、聚美優品、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發展,力爭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500億元。積極推動商貿業轉型升級,完成剩余55家市場外遷任務,大力促進市場外遷承接地產業集聚,支持華南城、金源百榮商貿城等項目加快建設;加快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街區建設,力爭二七核心商圈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鄭東新區核心商圈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大力發展金融業,拓展金融服務領域,拉長金融產業鏈條,積極發展直接融資,提高鄭東新區金融核心功能集聚區存貸款規模占全省的比重,提高直接融資在全社會融資中的比重,努力打造鄭東新區國際化區域金融中心。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旅游業,深度挖掘黃河文化、黃帝文化、少林文化、商都文化內涵,加快發展全域旅游,積極打造國家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建設中牟綠博文化產業園,著力打造國際化時尚文化創意旅游中心;加快建設中原動漫文化創意中心,促進動漫產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會展業,加快打造國家區域性會展中心。著眼于商業模式創新和消費結構升級,大力發展健康養生、養老服務、通用航空、信息消費等高成長性服務業。加快申報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爭創國家級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加強對商品房、安置房、保障房相關政策研究,優化土地和房地產市場供應結構,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加快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全面落實國家“三農”政策,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一產與二產、三產融合發展,新建高標準農田2.8萬畝、可追溯標準化“菜籃子”生產基地4萬畝、現代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6萬畝,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429家,完成生產環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力爭在鄭省重點項目的數量和投資規模占全省的比重達到50%以上、省市重點項目一季度立項審批和項目開工達到全年任務的80%以上、完成投資3600億元以上。
(六)堅持開放創新雙驅動,著力構建國際化現代化開放型經濟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打造開放平臺。加快推進新鄭綜合保稅區業務拓展、鄭州特種商品進口指定口岸和經開綜合保稅區申建工作,加快出口加工區b區建設、確保7月封關運行;推進通關通檢機制創新,加快打造全國郵政第四轉運口岸,力爭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提質增量、鄭歐班列開行150班次以上;建成運營進口肉類指定口岸,加快汽車口岸二期和進口糧食、食品藥品等指定口岸建設;著力推進以電子口岸為載體的“大通關”體系建設,構建“一站式”通關服務平臺。拓寬開放領域。繼續復制放大上海自貿區成功經驗,向社會資本推介一批服務業、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重大項目,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推動加工貿易擴大規模、提高質量,鼓勵優勢企業開展國際合作。積極開展大招商。大力引進“三力型”項目,配合辦好河南投洽會、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重大活動,力爭全年招商引資達到1800億元。構建科技創新載體平臺。加快構建以國家專利審查協作河南中心、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中科院過程所鄭州分所等為重點的創新平臺;全力推進20個創新創業綜合體建設;圍繞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著力打造3個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扶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力爭新建市級研發中心100家、省級以上20家,認定行業技術領域院士工作站10家。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大力培育科技型企業,規劃建設科技服務業集聚區,謀劃建設鄭州自主創新示范區;以“兩器一園”為載體,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鼓勵企業商務模式創新,構建線上線下相統一的全渠道銷售模式和個性化、定制化生產模式。加快人才培育引進。全面啟動“智匯鄭州·1125聚才計劃”,實現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和服務鏈的融合對接,推動人才集聚,為都市區建設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七)堅持改善生態環境,著力打造美麗鄭州。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載體,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持續推進“藍天工程”。嚴格落實《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加快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建設,力爭市區禁燃區面積達到建成區面積的60%以上,按照計劃強力推進城區燃煤鍋爐拆改,淘汰社會黃標車和老舊車輛5萬輛以上,城市環衛機械化清掃率達到70%以上,全市渣土清運車輛密閉改裝率達到100%,城鎮氣化率達到92%,加快三環內工業企業外遷,做好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強化重點行業脫硫脫硝治理,大力推進節能減排降碳工程,全面完成主要大氣污染物減排任務。全面實施“碧水工程”。加快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建設,開工建設??谟S工程、石佛沉砂池向西區供水工程和環城生態水系循環等重點工程;以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防治為重點,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全年解決12萬人農村飲水安全;開展城市河流清潔行動,對金水河、十八里河等7條城區河道進行集中整治,努力實現“水清河美”目標。大力改善城鄉環境。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積極籌辦國家園博會,啟動建設園博園,抓好生態廊道、綜合公園、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等建設,完成營造林13.7萬畝,市區新增綠地500萬平方米以上,建成區級綜合性公園10個、森林體驗園10個;加強愛國衛生工作,大力推進“鄉村清潔工程”,加強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和農村公路兩側“雙違”整治,強化畜禽養殖企業污染治理,切實改善城鄉環境。探索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補償、環境損害鑒定評估、責任追究機制和節能減排總量預算管理機制,探索實施節能量、排污權、碳排放交易。強化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加大環境保護執法力度,讓損害環境者依法付出代價!
(八)堅持為民惠民,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落實政府主體責任,繼續加大財政投入,認真做好省市民生“十大實事”。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建立健全就業服務網絡,加快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市場建設,加強就業創業培訓,發放小額擔保貸款8億元,新增城鎮就業1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萬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新建城鄉幼兒園40所,新增學位8000個以上;新建改擴建市區中小學30所,新增學位3萬個以上;開展職業教育資源整合重組,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力爭中州大學升本和鄭州衛校升專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持續完善片醫特色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推進“一城七中心”等重大衛生項目建設,深入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鞏固完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地圖式定位責任服務管理,鼓勵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落實好“單獨二孩”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堅持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推進“五險合一”市級統籌信息系統建設,擴大社會保險參保覆蓋面,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醫療救助補助標準以及新農合、農民大病保險籌資標準,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強養老服務設施、救助管理設施、社會福利設施建設,做好婦女兒童工作,支持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新開工建設保障房14.5萬套、基本建成6.2萬套。繁榮文化體育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抓好市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力爭“四中心”、“兩公園”開工建設,強化文藝精品創作。實施鄭州國家大遺址片區保護利用戰略規劃,支持登封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工程,推進登封世界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建設。強力推進扶貧開發。緊緊圍繞“到20xx年解決15.3萬扶貧對象脫貧”目標,從今年起三年內投入20億元,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發展旅游業等特色經濟,增強貧困群眾就業增收能力,在全省率先實現脫貧奔小康目標。今年完成易地扶貧搬遷4萬人、整村推進20個,實現脫貧5.4萬人。
(九)堅持深化提升網格化管理,著力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著眼“雙安”、推進“雙治”、強化“雙基”,突出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加快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深化提升網格化管理,以社會化服務為方向,以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為抓手,以推動工作落實為目標,進一步增強網格化管理實效。提升城鄉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增強基層自治服務功能,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加強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建設,深化煤礦、非煤礦山、建筑施工、交通運輸、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治理。建立健全監管機構,完善監管網絡,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持續推進平安鄭州建設,加大普法宣傳教育力度,依法做好信訪穩定工作,積極防范群體性事件和突發公共事件,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努力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十)堅持依法行政,著力建設法治政府。以建設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廉潔政府為目標,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制度約束為重點,持續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不斷營造風清氣正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堅持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推進政務公開。認真執行人大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司法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監督。研究出臺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則,做到重大決策于法有據、決策與立法緊密銜接。堅持簡政放權。大幅減少投資項目前置審批,取消全部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加快建立權責清單,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堅持厲行節約。繼續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國務院“約法三章”以及省委、市委有關規定,壓縮“三公”經費,節約政府開支,降低行政成本。
加強國防動員、國防后備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設,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支持駐鄭解放軍、武警部隊建設,深化“雙擁”共建工作。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促進宗教和諧和睦。全面做好統計、審計、地方志、外事僑務、對臺事務、社科研究、檔案管理、防震減災等工作。
各位代表!新常態孕育新希望,新希望開啟新征程。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搶抓機遇,齊心協力,務實重干,克難攻堅,加快推進以航空港實驗區為統攬的鄭州都市區建設,為打造“四個河南”、推進“兩項建設”、實現“中原更出彩”作出省會城市應有的貢獻!
共
3
頁,當前第。
2
頁
1
2
3
。
永州,古稱零陵,是湖南四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錦繡瀟湘”之稱,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幾篇永州市政府。
一起看一下吧!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連同《永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并審查,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工作回顧。
“”時期,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極為重要、很不平凡、富有成效的五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總體完成了“”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開啟了中國夢的永州新篇章。
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地區生產總值20xx年跨上千億臺階,20xx年達到1413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0.5%。規模工業增加值達到330億元,年均增長13.8%。財政總收入達到131.1億元,年均增長19.6%。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535億元,年均增長28.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27億元,年均增長14.4%。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573.1億元、貸款余額達到793.62億元,分別是20xx年的2.17和2.19倍。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84.6%,五年提高15.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24.8:36.3:38.9調整為21.3:37.0:41.7?,F代農業初現雛形。糧食、烤煙、蔬菜、水果、畜禽水產等大宗農產品生產增量提質,農業產業化保持全國先進,國家、省級龍頭企業由21家增至36家,以永州國家農業科技園為代表的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迅速。成功躋身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示范市。新型工業化穩步推進。規模工業企業達到794家,其中年產值過億元企業320家、過10億元企業6家,分別比20xx年增加208家和3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200億元,裝備制造、礦產品加工、輕紡制鞋、電子信息產業建成百億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來勢較好。省級工業園和工業集中區由7個增加到11個,永州經開區、祁陽經開區建成百億園區。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加速融合,“古城名山”建設穩步推進,新增3a級景區11家、4a級景區2家,寧遠、雙牌躋身全省旅游強縣。金融業、房地產業等發展迅速,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新興服務業加速起步。質量強市成效明顯。新增國際商標3件、中國馳名商標4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國字號”質量檢測中心1個,榮獲省長質量獎1個、省質量管理獎5個??h域經濟實力增強。地區生產總值過百億縣區由3個增加到7個,其中祁陽、冷水灘、零陵跨過200億元臺階;財政總收入過10億元縣區由“零記錄”發展到5個,所有縣區財政收入實現五年翻番。祁陽、寧遠、雙牌、江華被列為全省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冷水灘、藍山、道縣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江華、新田被評為全省全面小康建設提升幅度十快縣,零陵被評為全省全面小康經濟快進縣。非公經濟活力釋放。占gdp比重達到58.3%,支撐發展、吸納就業、增加財稅、改善民生的作用不斷增強。
城鄉面貌顯著改觀。交通進入高鐵時代。湘桂高鐵20xx年開通運行,目前已實現動車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永州融入長株潭一個半小時經濟圈、珠三角三小時經濟圈;廈蓉、道賀高速永州段和二廣高速永州至廣州段全面建成通車,全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89公里,居全省第5位,11個縣區全部實現半小時內上高速;祁冷一級公路及一批干線公路、出省跨境公路建成通車;零陵機場開通深圳、昆明、上海航線,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城鎮彰顯嶄新風貌。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強力推進,建成區面積由54.8平方公里拓展到60.1平方公里,人口由54萬增加到63萬,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h城和小城鎮面貌變化顯著,集聚輻射能力增強,人口過10萬的縣城達到6個,其中過15萬的縣城達到3個、過20萬的縣城達到2個,新增人口過5萬的小城鎮3個,江華榮獲全國文明縣城稱號,寧遠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黃田鋪、回龍圩等18個鄉鎮進入國家、省級重點鄉鎮示范,全市城鎮化率由35.38%提高到45%。農村煥發生機活力。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創建全國美麗鄉村試點村1個、省級新農村和美麗鄉村示范村23個,全市配備農村保潔員9000余人,86%以上的村實現清掃保潔,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80%,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1.82%,祁陽、寧遠、藍山被評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示范縣。農村交通條件大幅改善,完成公路暢通工程4142.5公里,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855個,除11個村因水庫建設影響暫緩實施暢通工程外,其余所有行政村實現通水泥(瀝青)路。農田水利建設力度空前,五年完成水利投入103億元,是“”的3.05倍,涔天河水庫擴建及灌區工程相繼開工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小農水重點縣、水土保持和“五小水利”項目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新建高標準農田36.26萬畝。全市實現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全覆蓋。能源信息建設全面加強。神華國華永州火電開工建設,祁陽浯溪、湘祁、雙牌五里牌等水電站建成投產。風電開發形成熱潮,已批裝機和在建規模全省第一。城鄉電網不斷完善?!皻饣乐荨狈€步推進。信息網絡得到加強。祁陽被列為全國智慧城市試點縣。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改革走出永州路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推行“三清單一目錄”管理,簡政放權得到落實。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推行“先照后證”、“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創新創業活力極大迸發。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全面完成,流轉平臺規范運行,抵押貸款穩步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全市9縣農信社全部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中心城區組建永州農商行進展順利,交通銀行、華融湘江銀行、長沙銀行、省農信擔保公司相繼進駐。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突破,組建了城投集團、經投集團等投融資公司,推行了ppp項目試點,融資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社會治理機制改革深入推進,網格化建設“永州模式”在全省推廣。市屬國企改革、市縣區政府機構改革、國有林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并鄉合村、財稅體制、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等改革穩步推進。開放取得重大成效。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于20xx年獲批設立,永州發展納入國家戰略層面。五年累計到位外資31.8億美元,引進內資1005.2億元,承接產業轉移項目2237個,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7億美元。新增3個省級出口基地。海關、商檢永州辦事處相繼設立,公路口岸、鐵路口岸獲批建設。
人民生活大為改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1889元、10810元,年均分別增長10.6%和13.6%。連續五年全力為民辦實事,一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就業水平不斷提高,五年新增城鎮就業29.2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0.56萬人,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95萬人次。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五項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29.6萬人次,城鄉低?;緦崿F應保盡保,五保供養水平逐年提高,在全省率先開展新農合即時結報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住房保障得到加強,累計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各類棚戶區改造15.3萬套,建成10.8萬套。改造農村危房8.75萬戶。扶貧工作成效明顯,五年累計扶助貧困人口脫貧53萬人。新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184萬人。新建、改造農貿市場117家。人民群眾衣食住行提檔升級,家庭汽車擁有量從6.8萬輛增加到17.1萬輛。生態建設強力推進,水、空氣質量居全省前列,湘江源頭區域獲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新田、寧遠、雙牌、藍山、江華列入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九嶷山、舜皇山創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音山獲批國家森林公園,新增5個國家濕地公園、3個國家水利風景區。五年完成人工造林259.2萬畝,森林蓄積量凈增107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4.71個百分點。江華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金洞被列為國家儲備林示范基地。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全力加強垃圾、污水處理等環?;A設施建設,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2.3%,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7.7%。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優先得到確立。新增城區義務教育學位8.51萬個,其中中心城區3.2萬個,新增農村公辦幼兒園55所,新建義務教育合格學校564所,改造中小學危房346萬平方米,新增教師周轉房5225套。名校名師名校長工程建設取得實效,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萍紕撔鲁晒S碩。組織實施省級以上科技項目257項,專利授權4047件,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8家,創建國家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2家,成功躋身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祁陽、冷水灘、東安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醫療保健基礎設施顯著改善,重大疾病防控和衛生應急能力不斷提升。寧遠、江華創建成全國中醫藥工作先進縣。計劃生育工作五年保持全省先進。文化強市建設扎實推進。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總量達到26處,排全省第二位。大批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國家、省里名錄。成功舉辦2次全省公祭舜帝大典。文化體育基礎設施進步明顯,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競技體育實現奧運金牌零突破。國防教育、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工作取得新成績,駐永部隊和民兵預備役部隊為地方發展作出新貢獻。工青婦等群團組織作用充分發揮。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新聞出版、審計、統計、史志、科協、氣象、地震、檔案、對臺、老齡、關工委、殘聯、慈善等工作全面進步。
民主法制不斷加強。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主動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建議。五年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951件,政協委員提案1046件,辦理結果滿意率逐年提升,創國衛、創國森、閑置土地清理、小區整治、湘紙搬遷等一批重點議案、建議和提案的辦理,效果良好。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市政府工作部門保留行政職權2527項、市本級行政許可事項縮減至124項,均為全省最少的市州之一,審批時限在法定時間內縮短“兩個1/3”以上。完善政務服務體系,積極推進網上政務服務和電子監察系統應用。切實加強基層民主,全面落實依法行政。積極開展普法宣傳,“六五”普法圓滿完成。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堅決反對“四風”,不斷改進作風。積極推進政府績效考核,強化領導干部實績管理與執行力考核,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不斷增強。
剛剛過去的20xx年,是“”收官之年,我們認真落實市委的決策部署,主動適應新常態,持續推進“四個三”,大力實施“八大計劃”,奮力破解“五大難題”,全力走好“永州路徑”,扎實辦好“六件惠民實事”,較好完成了市四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為“”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著力穩增長,發展勢頭穩中向好。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排位位次前移,多數居于第一方陣。預計,地方生產總值增長9%,排全省第6位,同比前移3位;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2%,增速自20xx年6月份以來18個月排全省第1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8%,排全省第11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1%,排全省第7位;財政總收入增長15.6%,排全省第3位;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8.5%和9.5%,分別排全省第8位和第10位;全面小康實現程度提升4個百分點,排全省第2位。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實現糧食總產318.16萬噸、水果108.8萬噸、蔬菜450萬噸,收購煙葉55.6萬擔,出欄生豬970萬頭,新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90個、糧食萬畝高產示范片51個,新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6家、“三品一標”產品75個、省著名商標10個,東安被評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道縣、江永、新田獲批國家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著力實施規模工業企業轉型升級計劃和全民創新創業計劃,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大關,新發展小微企業1600家,新入統規模企業127家、排全省第一。零陵煙廠技改完成,產值達到67億元。長豐獵豹汽車新車型cs10量產上市,全年整車產量達到歷史最高的3.8萬臺,銷售收入達到40億元。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提速,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分別增長25%、38.6%、44.2%。堅持科技創新驅動,組織實施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51項,授權專利931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大力實施百億園區推進計劃和創新創業園區“135”工程,全市園區新建標準廠房220萬平方米,引進“雙創”企業150家,均居全省前列,新增省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園區1個、省級創新創業示范基地4個。文化旅游產業持續升溫,“零陵古城”保護項目開工建設,陽明山掛牌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九嶷山創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通過國家住建部評估,江華瑤族自治縣成功舉辦60周年縣慶暨中國第十三屆瑤族盤王節,東安創建首個“中國德文化之鄉”。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新建城鎮住房462.78萬平方米,完成房屋交易金額76.87億元。電子商務發展迅速,淘寶“特色中國·永州館”上線運行,在全國首個實現各縣區同步推進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江永躋身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開放承接勢頭良好,全年承接產業轉移項目542個,實際利用外資8億美元,到位內資196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8.5億美元。長沙海關永州辦事處正式掛牌,湖南農副產品集中驗放場全面竣工。
著力抓項目,發展動能加速集聚。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進展較好,207國道雙牌至道縣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車,冷水灘至東安、零陵至雙牌一級公路開工建設,新建農村公路605公里、農村招呼站155個,永州至深圳直達高鐵、至上海民航班機開通;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超進度推進、灌區工程正式開工、庫區移民統一遷建簽約率達97.5%,毛俊水庫項目。
建議書。
獲國家水利部批復;神華國華永州火電一期工程快速推進,江華大路鋪、東田、江永黃甲嶺等風電場并網發電,藍山四海坪、道縣洪塘營、零陵石巖頭等風電項目開工建設,新田220千伏智能化變電站和冷水灘嵐角山等3個110千伏變電站竣工投運,祁陽梅溪110千伏變電站開工建設;智慧城市創建計劃高位破題,市云計算中心投入試運行,數據庫建設加緊推進,綜合應用平臺部分子系統上線運行,4g等通訊基礎設施建設進展較好。產業項目建設成效顯著,恒偉醫藥、康都制藥、德福隆電子、九恒集團、千山藥機等項目竣工投產,五礦江華稀土產業園、市煙草產業園、科力爾電機、溫氏集團在永生態養殖等項目進展順利。城建項目建設快速推進,中心城區實施重點項目148個,完成投資80億元,15條主次干道、40條背街小巷提質改造和梅灣路、人民路等建筑立面整體改造完工,23條斷頭路全部通車,19個安置小區建設實現質的突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和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創建工作扎實推進,道縣、江永、藍山成功創建省級衛生縣城。項目開發工作卓有成效,全市共開發包裝“十三五”重大項目790個,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其中235個單列項目初步納入省“十三五”規劃項目庫,占全省項目總數的10%以上,在全省14個市州中排名第一。
著力解難題,發展瓶頸有效緩解。堅持以改革增活力,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邁出大步,出臺20xx年版“三清單一目錄”,在全省發出首張全國統一編碼的“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全年新增各類市場主體3.1萬戶,其中新設立私營企業4486戶;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縱深推進,縣、鄉兩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全面組建到位,新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569個、農地流轉面積80萬畝;社會治理機制改革落地落實,社區網格化全面推進,改造、新建63個社區服務用房,服務群眾能力進一步提升。加大跑項爭資力度,全年爭取中央、省補助資金244.1億元,新增、置換債券額度51.99億元,盤活財政存量資金41.48億元;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全年新增銀行貸款152億元、同比多增65.14億元,存貸比達到50.45%;發揮地方投融資平臺作用,市城建投、經建投、開建投分別融資68億元、38億元、14億元,創歷史新高;加強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城區供水和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ppp試點示范項目相繼啟動;加強對融資擔保、小額貸款等投資類公司的有效監管,穩妥處置了民間融資引發的群訪事件,有效防范了區域性經濟風險。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全市獲批建設用地8.41萬畝,排全省第2位;成功處置閑置土地1.48萬畝,占應處置面積的98.2%;中心城區征收土地3901畝,拆遷房屋49.2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建筑40.45萬平方米。通過上述工作,較好破解了一些瓶頸制約,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需求。
著力增福祉,發展成果惠及民眾。加大民生投入,全市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達到78.8%。扎實辦好民生實事,省定24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和市定6件惠民實事全面完成。堅持就業優先,全年新增城鎮就業5.87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84萬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7億元,扶持6300多人成功創業。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城市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達到246.6元,農村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達到109.3元,五保對象年分散供養標準達到2908.8元,均達到或高于省定標準。發放“五項保險”待遇60.55億元,社會保障卡綜合應用納入全國試點示范。建設保障性住房和實施各類棚戶區改造4.75萬套,改造農村危房2.03萬戶。改造農貿市場28家。全面部署精準扶貧攻堅戰,931個貧困村實現駐村幫扶工作隊全覆蓋,全年減少貧困人口12萬、貧困村59個。堅持生態優先,新增人工造林40.11萬畝,湘江紙業停產關閉,湘江保護和治理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基本完成,湘江干流出境水質保持二類標準,各項環保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堅持教育優先,新增城區義務教育學位2.1萬個,其中中心城區0.61萬個,新建義務教育合格學校56所、農村公辦幼兒園23所、教師周轉宿舍1800套。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全面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涉改9縣全部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食藥監管得到加強。深入推進平安永州建設,扎實抓好安全生產、信訪維穩、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組織開展嚴打整治百日會戰、嚴打盜騙毒等系列專項行動,社會治安持續向好,重大案件全部偵破,掃黑除惡、網上追逃、刑事案件破案率排名全省第一,安全生產、綜治工作考評分別躍居全省第2位、第3位。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我們應對重大挑戰,經受重大考驗,取得重大成就,實現重大跨越。五年來,特別是近三年來,市委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辦成了一批大事,解決了一批難事,把一些偶然變成了必然,把一些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全市上下呈現出“人心思進、發展提質、事業興旺、社會和諧”的良好態勢,永州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正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態、新的形象闊步邁向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上級黨委、政府親切關懷、高度重視的結果,是市委正確領導、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加強監督、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加壓奮進、團結拼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駐永部隊、武警官兵,向中央、省駐永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永州建設發展的各級領導、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永州的發展之所以有今天的大好局面,主要在于:這些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充滿激情干工作,勇往直前攻難關,有效引領了全市人民的發展信心;始終堅持凝心聚力干大事,齊心協力解難題,較好突破了方方面面的發展瓶頸;始終堅持胸懷永州謀全局,立足當前利長遠,科學確立了切合實際的發展思路;始終堅持咬定目標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成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始終堅持實績面前論英雄,主戰場上辨優劣,真正形成了創先爭優的發展氛圍;始終堅持貼心為民謀福祉,百姓之事大于天,全面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對此,我們務必倍加珍惜、矢志堅持、大力弘揚。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政府工作與全市人民的期待還有差距,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整體實力不強,發展不快、總量不大、均量不高、質量不優問題仍較突出,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整體不容樂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艱巨;發展基礎不牢、后勁不足,新型工業化薄弱、基礎設施薄弱、中心城市帶動力薄弱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社會事業短板較多,改善民生還做得不夠,扶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部分群眾生產生活還比較困難,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仍然較多;政府職能轉變、干部工作作風與新常態、新形勢的要求還不相適應,一些地方和部門消極腐敗、為官不為現象仍然存在。對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積極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十三五”總體部署。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實現后發趕超、轉型跨越的關鍵期。放眼全球,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綜觀全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環顧全省,依托“一帶一部”區位優勢和多個國家層面的戰略支持,當前發展風生水起,未來發展空間廣闊;審視自身,經過多年打基礎增后勁,我市經濟硬實力、發展軟實力、綜合競爭力邁上新臺階,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利好因素不斷集結。
面對新形勢,搶抓新機遇,全市“十三五”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貫穿“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打基礎、惠民生,深入實施“四個三”工作部署,推進“五化”同步,促進“三量齊升”,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加快建設生態引領、創新涌流、產業發達、生活殷實、城鄉靚麗的品質活力永州,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戰略定位是: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區域性鐵路樞紐城市、湖南對接東盟橋頭堡、湘南承接產業轉移新高地,著力打造品質活力永州。
主要目標是:經濟實力更趨雄厚,社會發展更具品質,民主法治更臻完善,生態環境更為優良,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努力實現“兩快于一翻番”:即經濟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經濟增速,財政總收入力爭實現翻番。
落實上述指導思想,實現新的目標定位,核心是要咬住“四個三”工作部署不動搖,保持定力、深度用力、精準發力,在深度推進和持續實施中,把握年度內容和特點;關鍵是要緊密結合永州實際,創造性地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切實以發展新理念,引領發展新實踐,開辟發展新境界。
實現經濟實力新跨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年均gdp增速達到9%左右,到20xx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00億元左右,人均gdp超過43000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工業增加值分別年均增長16%、12%和10%。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7:39:4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上升5個百分點?,F代工業更加壯大,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20xx億元、增加值突破550億元,實現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產值過500億元,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過300億元,礦產品精深加工、輕紡制鞋產業產值過200億元,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建材建筑、現代物流產業產值過100億元,新增規模工業企業500家、總數達到1000家,培育年產值過億元企業200家、過10億元企業15家、過50億元企業4家、過100億元企業3家,全市12個工業園和永州國家農科園全部建成百億園區,永州經開區打造國家級經開區?,F代農業更具優勢,確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00萬畝以上,打造糧油、畜禽水產、果蔬、油茶、毛竹、家具六大百億產業,創建一批名牌企業和產品,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形成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龍頭企業5家、過億元企業100家,60%以上的農戶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初步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F代服務業更顯活力,實施服務業倍增計劃,推進服務業創新發展,突出抓好文化旅游、現代物流、金融保險、房地產業,促進互聯網與服務業融合,培育新興服務模式和服務業態,打造國內知名人文山水旅游目的地、湘粵桂邊界核心商貿流通樞紐、知名健康養老和休閑養生之城。
推動基礎設施新突破。提升立體交通網絡。統籌抓好鐵路、公路、水運、機場、城市公共交通建設,積極推進衡永高速公路、洛湛鐵路邵永客運專線、湘桂鐵路既有線電氣化改造、興永郴贛及桂永郴贛鐵路新建、永州北鐵路貨站、永州火車站提質改造、零陵機場遷建、湘江永州段千噸級航道改造及港口、湘桂運河等重大項目,大力推進市域快速通道、農村公路、旅游快速通道等建設,構建更加方便快捷的立體交通網絡。強化農田水利建設。全面建成涔天河水庫擴建、毛俊水庫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力爭開工建設何仙觀等水庫,抓好涔天河、雙牌、江永古宅水庫等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全面完成中小型病險水庫、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繼續加強“五小水利”、中小河流治理、小農水項目、水土保持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大力實施城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推進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160萬畝。健全能源供應體系。實現神華國華永州火電項目一期工程竣工投產、二期工程動工興建。推進能源互聯網和智能電網建設,繼續抓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加快風電資源開發,力爭新建、投產風電裝機規模180萬千瓦。合理布局光伏電站。實施小水電增效擴容改造工程。推進“氣化永州”戰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大力推進“三網融合”,打造光網無線城市,建設“寬帶鄉村”,建成北斗位置導航(湖南)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等信息應用平臺,加快構建“智慧永州”。
建設兩型生態新家園。著力打造新型城鎮。實施“一核一群一帶一圈”戰略,優化區域城鎮發展格局。著力做強“一核”,加快推進零、冷兩區一體化,加快構筑“一主三副”城市構架,實現組團發展,盡快做大做強中心城市,真正昂起市域城市“龍頭”;加快推進“一群”,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建設分工協作為重點,加快祁陽、東安、雙牌與中心城市的融城步伐,全力打造富有生機、充滿活力的瀟湘城市群;精心搞活“一帶”,以二廣高速公路為軸線,以沿線城鎮、園區為依托,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突出寧遠、新田、藍山發展,建設二廣經濟增長帶;穩步培育“一圈”,以道縣、江華、江永為支點,發揮農業、生態、旅游和民族文化優勢,在市域西南部培育形成生態經濟圈。支持祁陽、道縣撤縣設市。加強以中心鎮為重點的小城鎮規劃建設。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全面放開中心城區、縣城、管理區和鄉鎮政府所在地的落戶限制,實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20xx年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55%。著力建設美麗鄉村。積極開展“百村示范、千村創建、村村整治”行動,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笆濉睍r期,全市每年啟動30個以上美麗鄉村示范,到20xx年,全市建成200個以上村容整潔、產業堅實、生態優美、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85%的行政村達到新農村建設要求。著力厚植生態優勢。堅定不移推進“生態優先”,加強國土空間開發管控,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強化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強化節水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管理,全面實行森林禁伐限伐,確保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5%以上,實施綠色gdp和生態環境損害考核,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建設藍天常有、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的美麗永州。
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繼續走好“永州路徑”。緊緊圍繞增強發展活力、破解發展難題,加快實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健全有利于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著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土地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社會治理機制改革、結構性改革,始終以引領改革風氣之先的智慧、膽識和氣魄,進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試,繼續爭當全省改革創新的先行區,贏取更多改革發展的新紅利。堅定貫穿開放發展。全面對接和融入國家、省里區域發展戰略,積極推進雙向開放和內外聯動,加大招商引資和跨區域合作,加強國際經貿合作,構建開放大平臺和新機制,將永州打造成為湖南對接東盟橋頭堡、“一帶一部”重要戰略支點和區域合作的新典范。大力推進民營興市。進一步放寬投資領域、降低準入門檻、優化發展環境,努力擴大社會資本投入,著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培育一批本土企業家群體和創新創業精英,構建“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百姓創家業”的生動局面。引導支持非公企業轉型創新發展,不斷推動非公經濟增總量、提質量、強效益。
創造幸福美好新生活。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扎實抓好精準識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工作,確保20xx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促進教育優先發展。深入實施名師名校名校長工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著力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做大做強高等教育,扎實抓好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支持發展民辦教育。推進健康永州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強化基層醫療服務、疾控和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做好疾病防控、婦幼保健、愛國衛生運動工作,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逐步推行分級診療。積極發展中醫藥事業和醫療康體產業。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辦醫。深入實施食品藥品安全戰略。積極創建“百歲健康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建立健全被征地農民社保制度。健全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制度體系。逐步合并實施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完善社會救助服務,實現城鄉社會救助全覆蓋。推動就業創業發展。推進就業優先戰略,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援助,開展貧困家庭子女、失學青少年、農民工、失地農民、失業人員、轉崗職工、退役軍人等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高層次、復合型、創新性、國際化、急需緊缺型人才,著力發現、培養、集聚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智力支撐。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和諧、平安、幸福永州。
三、20xx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我市深度實施“四個三”工作部署的關鍵之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財政總收入增長15%,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9%和1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35‰以內,全面小康程度提升3個百分點,精準脫貧12萬人以上,全面完成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安全生產等約束性指標。
實現今年發展目標,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總目標,深入實施“四個三”工作部署,持續推進“八大計劃”落實,加快釋放改革紅利,著力厚植生態優勢,抓實抓牢“六件惠民實事”,全面提升民生福祉,努力為“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
(一)突出扶貧攻堅,加速推進全面小康建設。
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全面落實已出臺的系列政策文件,用好社會保障托底政策。因地制宜推進重點產業扶貧項目,大力支持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開展好對貧困家庭勞動力實用技能、勞務就業等方面的培訓,引導和支持有勞動能力的人通過就地創業就業實現脫貧。積極開展評級授信工作,加大金融扶貧的支持力度。把易地搬遷扶貧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快搬遷項目進程。大力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實施好“雨露計劃”和“一家一”工程,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的“兩后生”全面幫扶到位。加強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建設,組織好對駐村干部和貧困村主干的輪訓,提高引領脫貧攻堅能力。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突出農業標準化建設和示范,進一步健全農業產業標準體系、質量控制與監督制度,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信用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農殘監測合格率97%以上,新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60個以上,新發展“三品一標”產品70個以上,爭創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示范區。加快培育現代農業園區,著力理順體制機制,整合涉農資金,推動永州國家農科園做大做強,加強縣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示范,推進祁陽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優化提升主導產業,確保糧食播種面積825萬畝,水果150萬畝,蔬菜260萬畝,烤煙28萬畝,全面推進溫氏集團在永項目建設,推動養殖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供銷標桿社、農民合作示范社建設。深入實施土壤肥力提升工程,實現測土配方施肥面積950萬畝以上。加大對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扶持,引導鼓勵電商、物流、商貿、金融、供銷、郵政、快遞等各類市場主體進駐農村,加快培育一批省、市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新增100家電商企業落戶,建設一批農村“星創天地”。推進落實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和“滿天星·點亮中國”永州農產品質量防偽溯源體系項目。整合物流資源,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構建方便快捷的農村物流體系。加強高端電商人才引進和本土電商人才培育。加強農村互聯網技術應用和推廣,推動農業企業加快“觸電”。做好特色農產品包裝和營銷,打造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
培育壯大縣域經濟。認真落實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縣域發展活力和整體實力。著力支持縣區向上爭取轉移支付、申報項目資金、爭創各類試點示范,引導鼓勵市級金融機構到縣區設立分支機構,加大對縣區發展的信貸投入。推進擴權強縣和擴權強鎮,賦予縣區和鄉鎮更多自主權。完善縣域經濟發展量化考核評價機制,積極鼓勵創先爭優。高度重視基層工作,繼續抓好鄉鎮“五小”設施、社區辦公用房、村級活動場所標準化建設,加大鄉村社區運轉經費保障力度,落實好縣以下機關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保障好鄉鎮村組和街道社區干部的正常待遇。真情關心基層干部成長進步,逐步形成干部到基層鍛煉、在基層成長、從基層選拔的培養機制,把更多優秀基層干部選拔到更加重要的崗位上來。進一步清理規范面向基層開展的各類檢查、考核、評比、達標活動,切實為基層減負減壓。
著力建設美麗鄉村。突出規劃引領,出臺系列指導性文件,抓好“點、線、面”結合。照顧“面”,年內完成50%以上行政村村莊規劃編制,因地制宜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引導農民主動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提高垃圾集中轉運綜合處理率,加大改水改廁改廚和污水處理力度,規范農村建房管理,加強農村危房改造和空心房清理整治工作,開展“點亮農村”行動。注重“線”,把鐵路、國省道、高速公路沿線等視線范圍內的村莊作為重點區域,率先予以突破。辦好“點”,選擇基礎條件較好、交通優勢明顯、特色比較突出、群眾積極性高的村莊(尤其是古村落)作為市縣領導的聯系點,示范帶動全市美麗鄉村建設。全年布點500個行政村的村莊整治,建設美麗鄉村30個以上。
(二)突出改革引領,持續釋放發展活力。
準確把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新部署,全面完成省定改革任務,深入推進“3+2”重點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上級要求取消、下放的事項,一律取消下放,對已下放的事項必須落實到位。動態完善“三清單一目錄”制度,全面推行政務服務事項“兩集中兩到位”改革和“一站式”服務,積極實施并聯審批,變“多頭受理”為“一口受理”。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促進辦事部門相互銜接,變“群眾來回跑”為“數據網上走、部門協同辦”。理順市縣兩級政府行政執法管理體制,推進執法重心和執法力量下移,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障等重點領域基層執法力量。扎實開展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推動條件成熟的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整合建立全市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整合農口、規劃建設、國土等力量,完成鄉鎮一級農地利用規劃編制工作。規范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網絡體系和科學規范的產權交易規則,全面開展農村產權交易業務。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提升規?;蜋C械化生產水平。大力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大膽探索農建投等農村投融資新途徑,開展以村集體經濟股份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和農村宅基地入市改革試點,為發展現代農業注入新的活力。
深化社會治理機制改革。不斷完善“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網格化管理體制機制,強化社區工作保障,健全社區工作運行機制,進一步下放服務事項,將社區做強,把工作干實,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充分發揮自治組織和各類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形成黨政善治、社會共治的新格局。扎實抓好合村改革,確保上半年完成目標任務。結合合村改革工作,出臺農村網格化建設標準和工作流程,加快建設步伐,讓城鄉居民共享便捷服務。
積極推進結構性改革。圍繞中央提出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在供需兩側共同發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原動力。扎實推進供給側改革。堅持按經濟規律辦事,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不當干預,減輕企業負擔,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各類要素自由流動,不斷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打好國企改革掃尾攻堅戰,全面完成第二輪國企改革掃尾任務,清理處置“僵尸企業”,積極化解過剩產能,騰出寶貴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支持優勢企業轉型升級;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財稅和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支持稅收征管體制改革,推進“營改增”,全面落實結構性減稅,引導企業轉型和產業集中發展;做好政府存量債務置換,抓好呆賬資金清理;加強財源建設和財稅征管,提升財稅收入質量和生財聚財理財水平;積極擴大有效信貸投入,全年新增銀行貸款165億元以上,市級兩大融資平臺融資100億元以上;完善地方金融體系,確保永州農商行上半年掛牌營業,新引進1家股份制銀行和1家村鎮銀行。擴大直接融資,力爭2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發揮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更大規模帶動和激活民間投資,鞏固擴大ppp項目試點成果;創新規范各類擔保公司運行,嚴厲打擊非法集資活動,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有序推進需求側改革。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在補齊軟硬短板上挖掘投資需求、降低投資門檻、提高投資效益;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積極培育教育文化、健康養老、體育健身、旅游休閑、信息、汽車、綠色等消費熱點。多措并舉搞活住房消費,合理消化房地產庫存,推動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三)突出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
深入推進園區建設。以創建“百億園區”為目標,確保園區規模工業總產值增長20%以上,園區主導產業產值占比達到40%以上,實現寧遠、江華工業園規模工業總產值過100億。突出標準廠房建設。全力實施創新創業“135”工程,全年新增標準廠房面積150萬平方米,引進“雙創”企業190家。著力建設專業園區。大力培育特色產業集群,積極引導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向園區集中,在長豐工業園建設汽車配套產業專業園區,支持縣區一批專業特色產業園做大做強。推進產城融合。進一步理順園區體制機制,實施擴權強園,完善園區規劃和產業布局,避免同質化競爭。開展“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年”活動,重點加快園區道路、水電管網建設和成片征地拆遷力度,不斷完善園區生活設施配套,促進城市公共服務向園區延伸。
深入推進規模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大力培育新興產業。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以現有產業、企業為基礎,加大龍頭企業和配套企業引進力度,不斷拉長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扶持壯大骨干企業。加大對現有優勢企業的扶持力度,盤活存量,做大增量。支持長豐汽車15萬輛整車生產線建設,培植零陵煙廠、康都制藥、奔騰彩印、果秀食品、福嘉有色、九恒集團、坤昊實業、凱盛鞋業等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全年新增規模企業100家以上,新增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企業20家、5億元以上企業5家、10億元和50億元以上的企業各1家。啟動實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級項目。積極對接“中國制造20xx”,制定實施永州先進裝備制造五年行動計劃,對農產品、礦產品等精深加工產業進行改造提升,全年完成工業技改投資250億元。積極實施“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支持企業通過掛牌上市、兼并重組、技術改造等路徑,整合市場優勢資源,加快實現轉型升級。
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把創新創業作為引領后發趕超的新動力,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態勢。全年新增市場主體1.5萬個,新設立企業3000家,新培育小微企業1300家以上。大力“清障”。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抓好“先照后證”后置行政審批、后續市場監管和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構建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四眾”支撐平臺,通過輿論引導、典型示范、政策扶持,營造良好的“雙創”氛圍。全面“減負”。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進一步整頓規范中介服務組織,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精簡歸并“五險一金”,著力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以及物流成本,切實為企業減負減壓。積極“搭臺”。加強創業型城市建設,抓好“雙百工程”,深入開展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示范縣區和省級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建設,每個縣區和永州經開區、永州國家農科園建設一個創新創業孵化園。全年新增城鎮就業5.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7萬人??萍简寗?。實施省級以上科技項目30個以上,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家以上,專利授權800件以上,全社會研發經費入統增長35%,新增1家省級以上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深入推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完善文化基礎設施網絡,重點抓好市文化藝術中心、市民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快九嶷山5a、舜皇山4a景區申創步伐,確保永州植物園、周家大院、江華香草源等成功創建3a景區。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傳承永州歷史文脈。加快推進“零陵古城”文化旅游綜合保護開發項目,進一步推進湖湘風情文化旅游小鎮和其它特色鄉鎮創建,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工作,重點扶持發展一批鄉村旅游示范村,推動大眾休閑旅游、體驗式旅游蓬勃發展。
深入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積極擴大招商引資。突出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大項目招商,繼續抓好小分隊招商,積極鼓勵以商招商、老鄉招商和永州異地商會招商,辦好首屆永商大會。健全項目會審機制,強化簽約項目跟蹤落地,全年實際利用外資8.5億美元,內聯引資215億元。加快推進外貿發展。充分用好示范區、橋頭堡優勢,加大企業走出去力度。大力支持發展跨境電子商務,讓外貿企業更好實現“全球買、全球賣”。繼續實施外貿企業“破零倍增”計劃,重點扶持“五十百”企業做大做強,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9億美元。持續優化通關平臺。加大永州內陸港及配套物流園區推進力度,做好湖南農副產品集中驗放場二期前期工作,完成湘南進出口食品、農副產品檢測中心建設。促進永州電子口岸與關檢“三個一”、單一窗口融合發展,加快國家一類公路口岸申報。開通到香港口岸直通車。
(四)突出交通先行,繼續突破基礎設施瓶頸。
加強交通建設。扎實推進三年交通大建設行動,建成國道322祁陽、零陵繞城線及國道207道縣繞城線、省道236寧遠至中和、省道239江永瀟浦至廣西灌陽邊界、省道238東安蘆洪市至小江口等公路,加快省道355江華分水嶺至白芒營、省道348祁陽黎家坪至冷水灘馬坪、省道228新田竹林坪至縣城等公路建設進度,開工建設省道356江華沱江至涔天河一級公路、寧遠柏家坪至道縣柑子園、道縣上關至湘源溫泉等項目,完成農村公路改造1000公里,建成農村招呼站200個,探索建立農村公路養護長效機制。加速推進零陵機場遷建、衡永高速、邵永客專、永州鐵路樞紐等項目前期進度。
加強水利建設。抓好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灌區工程、毛俊水庫和東安蘆江水庫、寧遠金鉤掛水庫、江華清江水庫建設。完成552座小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2座中型水閘除險加固任務,扎實推進小農水重點縣、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灌區續建配套等水利項目建設。新增農村飲水安全人口30萬以上。
加強能源建設。積極推進神華國華永州電廠一期工程建設,做好二期前期工作。加大電能替代、清潔替代力度,加快風電開發,今年建設30萬千瓦、開展前期工作30萬千瓦。推進中心城區垃圾焚燒發電、東安、新田及華威福田光伏發電等項目建設。啟動城市配電自動化建設,推進中心城區110千伏網絡優化工程,抓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積極對接省天然氣長輸管線,加快“氣化永州”進程。
加強智慧永州建設。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規劃城鄉通信基礎設施,推進光纖入戶和農村行政村寬帶全覆蓋,重要場所實現wifi全覆蓋。完善基礎數據庫。積極構建永州數據云,進一步完善基礎數據庫,推動政府部門數據共享和數據集成運用。加快北斗導航(湖南)數據中心建設。加快平臺應用。充分利用智慧永州綜合運用平臺,對接開發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市場監管等應用系統,抓好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數字城管等子系統的深度開發。謀劃數據產業發展。制定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數字企業”示范工程和企業信息化“登高計劃”,大力推動大數據與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五)突出核心帶動,加快構建新型城鎮發展格局。
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思想,加快推進中心城市擴容提質三年行動,帶動縣城和小城鎮競相發展,形成具有永州地域特色的城市發展格局。
加快中心城區連城擴容和配套提質。加快“一江兩岸、東擴西跨、南北聯城、中部崛起”建設步伐。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啟動重點建設項目140個,完成投資96億元。加強地下管網改造、永州大道提質改造、湘江西岸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河東河西城市綜合體、萬商紅商貿城等項目建設,加大河西路網、給排水管網、垃圾收運等設施的建設改造力度。大力開展控違拆違行動,加強沿江風光帶、沿路景觀帶和城市小游園建設。積極推進城市公交優先戰略,加大快速公交建設和綠色公交推廣力度,抓好公交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鞏固提升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繼續做好創名城、創交模工作,啟動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著力謀劃重大節慶、會展等活動,爭取全國性訓練基地或賽事落戶永州,打造新的城市名片。
著手打造瀟湘城市群。堅持規劃引領、交通先行,加快完成城市群總體規劃及交通、產業、生態等專項規劃編制,制定城市群建設的時間表、任務書和路線圖。積極推進冷東快速通道、零雙一級公路建設,新建二廣高速上嶺橋互通至泉南高速大忠橋互通連接線,打造瀟湘城市群半小時交通圈。
提升縣城和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以并鄉合村為契機,加強縣城和鄉鎮建設,推進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加強城鎮路網、供水供氣管網、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公交站點、公共停車場、地下綜合管廊等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有條件的縣城“改鎮設辦”。支持各縣爭創國家、省級園林城市、衛生城市、文明城市,支持更多縣、鎮進入國家、省級新型城鎮化試點和城鄉一體化示范。加強中心鎮擴權強鎮改革,探索小城鎮建設多渠道融資途徑,抓好18個國家、省級重點鄉鎮示范。
(六)突出實事惠民,全面提升民生福祉。
落實社會政策要兜底的硬性要求,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和幸福指數。
實施生態惠民。完善和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堅決杜絕“兩高一資”項目。加強林業資源管護和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及濕地保護,新創一批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加快森林植物園建設。深入推進“水氣同治”,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完成縣級以上飲用水源保護區陸域范圍劃定。實施湘江保護和治理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深化湘江流域污染防治,全面整治宋家洲及周邊生態環境。積極爭取國家、省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示范項目。開展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環境污染整治和有色、化工等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建設高污染燃料禁燃區,依法淘汰和關閉高污染、高能耗生產工藝。加快淘汰落后養殖產能,全面禁止小二型以上水庫投肥養魚和河流電魚、炸魚、毒魚。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加快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推動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配套建設。落實環保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大依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力度。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積極策劃包裝優良生態資源,推動建立以湘江源頭為重點的生態補償機制。培育、發展生態交易市場,爭取在永州試點建立湖南地區碳匯交易、節能量交易、排污權交易、水權交易平臺。深入推進造林綠化,抓好礦山植被恢復,完成人工造林35萬畝。
推進教育強市。進一步落實學校和校長辦學自主權,加快實現2-3所示范性高中進入全省名校第一方陣,在每個學段打造一批品牌學校。鼓勵龍頭學校托管中學、小學,放大優勢教育資源。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年內新建義務教育合格學校60所、標準化學校30所、農村公辦幼兒園20所、農村教師公租房20xx套,新增中心城區義務教育學位8000個,努力化解“大班額”。加強學校食堂及周邊環境整治,打造良好教書育人環境。
完善社會保障。全面推進“五險”改革統一征繳進程,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落實園區企業打捆實施養老保險費率過渡試點政策。加快推進醫保城鄉統籌,深化醫保付費制度改革,推動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向縱深發展。穩步提高城鄉低保、五保供養、優撫對象等群體的救助水平,做好孤兒、重殘智殘、失獨家庭等群體的救助工作,健全完善臨時救助制度。加快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辦好一批示范養老機構。完善殘疾人保障服務體系,落實好扶殘助殘的各項政策。保障婦女、兒童權益。切實關愛留守兒童、孤寡老人、流浪乞討人員等弱勢群體。重視和發展慈善事業。做好水庫移民搬遷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
發展各項事業。全面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化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凈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社會文化環境。啟動“七五”普法,增強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深化政務公開和辦事公開,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和管理,提升服務辦事能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和廣電新聞出版管理。啟動《永州市志》編修工作。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加強衛計工作,落實“全面兩孩”政策,加大人口出生缺陷綜合防控,抓好湘雅永州醫院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推廣普及科技知識。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升防災抗災能力。發展老齡事業,做好老干部工作。落實民族、宗教、僑務政策,促進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和宗教領域和諧穩定。
抓牢六件惠民實事。棚戶區改造。支持列入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示范項目的湘江西岸棚戶區改造和祁陽嘉園公租房建設,推動政府購買棚改服務和貨幣化安置,全年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4.19萬戶,其中城市棚戶區改造3.15萬戶。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萬戶。小區管理。完成中心城區小區整治突出問題的掃尾工作,加快建章立制步伐,不斷鞏固提升整治成果。規范小區管理,各縣區按時完成三年整治工作任務。農村環境治理。積極落實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整縣推進項目,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污水治理、垃圾集中處理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90%,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2.5%,18%的行政村實現生活污水處理,湘江流域范圍內納入整治計劃的117家養殖場糞污治理100%達標。放心食用油和米粉。繼續抓好食用油、米粉放心工程,完善放心米粉示范店(企業)標準。嚴厲打擊非法生產加工銷售地溝油、潲水油及其它劣質食用油、米粉黑窩點,加快推進食用油、米粉生產加工企業和小作坊提質改造。五小水利建設。全年投資4億元以上,實施“五小水利”工程7310處,解決750個行政村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社會安全。堅持打擊開路,防范為本,創新和完善立體式治安防控體系,全面加強反恐工作,切實維護網絡社會安全,嚴厲打擊嚴重暴力犯罪、盜騙毒犯罪、“三強三堵”犯罪和農村偷盜行為,深入開展治安亂源村、治安失控村摸排整治,從嚴查處信訪活動中的違法犯罪行為,全力維護政治穩定和社會治安大局穩定,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創新矛盾糾紛化解方式,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認真落實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和包案處理信訪工作制度,推進依法信訪、網上信訪。積極開展“打非治違”,全面整改各類安全隱患,堅決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推進軍民融合。堅決支持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主動幫助解決好退役軍人、職工安置工作,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國防后備力量保一方平安促一方發展的作用。
各位代表,踏上新征程,肩負新使命,我們將嚴格按照“四個全面”和“三嚴三實”的要求,更加自覺抓好政府自身建設,更好擔當人民賦予的神圣職責。
牢記為政必為。強化責任意識,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事業作為第一追求,把老百姓的事作為天大的事,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增強擔當精神,敢于在加快發展中擔重任,在深化改革中涉險灘,在扶貧攻堅中啃硬骨頭,對市委作出的決策部署,雷厲風行、堅決執行;對市政府抓的事情,議立決、決立行,不爭論、不折騰,定一件辦一件,辦一件成一件。狠治懶政庸政,深入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加大督查問責力度,開展“為官不為”專項整治,著力解決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營造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濃厚氛圍。
學會為政善為。深入解放思想,堅決破除思維定勢、工作慣性、路徑依賴,面對新常態,面對新矛盾、新問題,善于在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加強學習錘煉,自覺把學習作為一種習慣、一種追求,不斷優化各級干部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提高引領發展的科學化、法治化、專業化水平。創新思維理念,牢固樹立“五大發展”新理念,切實強化人本思維、法治思維、超前思維、高鐵思維、信心思維、融合思維、“互聯網+”思維、起跑線思維,提高運用創新思維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推進為政實為。堅持求真務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嚴格落實各級領導聯系重點項目、重點企業、重大工作制度,堅決擯棄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貫徹文件、以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的官場陋習。嚴格科學決策,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相結合的決策體系,落實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增強決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強化考核獎懲,抓好干部隊伍執行力考核、績效考核制度的完善落實,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充分發揮考核導向作用,切實把各級干部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到抓工作、干事業、謀發展上來,進一步形成你追我趕、創先爭優的濃厚氛圍。
做到。
。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兩快兩帶三先”的新要求,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工作導向,牢牢把握主題主線,深入實施“八項工程”,全力推進“三重一大”,沉著應對挑戰,積極搶抓機遇,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一)爭先進位成效明顯,經濟綜合實力穩步壯大。
經濟規模躍上新臺階。全市主要經濟指標(預計,下同)增長繼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標增幅全省領先。地區生產總值有望突破4000億元、增長13%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366.8億元、增長15.2%,其中稅收收入增長19.8%,稅占比較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85億元、增長22%,其中工業投資1477億元、增長21.5%,宿新高速、徐工大噸位起重機、卡特彼勒大挖掘機等重大項目如期竣工,億噸大港、必康新醫藥等重大項目順利推進。城鄉消費同步拓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320億元、增長18%左右??h域經濟和民營經濟快速發展,五縣(市)地區生產總值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別達46%、44.8%;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300億元、增長14%。
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20xx億元、增長17%,六大千億元工業產業產值超800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達1650億元、增長13.5%,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新增入駐企業503家。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稱號。高效設施農業新增面積、總面積保持全省第一,新增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4個,黃河故道綜合開發啟動實施。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產值分別完成3600億元和3300億元、均增長80%;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85%。全市引進高層次人才2700多人、其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7人,首次入選省創新團隊2家、實現了該項目的重要突破。新增2家百億元工業企業、5家五十億元服務業企業(市場),徐工集團營業收入超千億。
改革開放邁出更大步伐。鎮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有序實施,云龍湖風景區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完成。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快推進,精簡市直事業機構61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以我市為中心的淮海經濟區核心區8個城市實現新農合異地結算。財稅金融體制改革不斷加快,“營改增”試點順利推進,農信社改制組建銀行工作基本結束,村鎮銀行實現縣域全覆蓋。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實際到賬注冊外資完成17億美元、增長15%;進出口超千萬美元的企業達120家、同比新增49家,全市自營出口達62億美元、增長50%。
集聚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各類開發園區實現業務總收入8676億元、增長50%。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工程機械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獲批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徐州高新區成為蘇北首家國家高新區;泉山經濟開發區晉升省級開發區,沛縣綠色食品產業園、睢寧白色家電產業園、新沂新型材料產業園獲批省級特色園區,豐縣在我省率先建成國家級出口果品質量安全示范區,邳州國家級大蒜出口基地創建通過商務部初審,沛縣微山湖千島濕地景區、呂梁山旅游度假區獲批省級旅游度假區,新沂窯灣古鎮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礦大科技園成為全省唯一一家國家a類大學科技園,徐州醫學院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園獲批省級科技產業園,大學生創業園獲首批國家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稱號;徐州軟件園、徐州工業園科技創業園獲批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二)城鄉面貌大幅提升,一體化建設扎實開展。
中心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制定“八大中心”建設意見和專項規劃,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的目標定位和實現路徑進一步明晰。243項城建重點工程進展順利,項目總量和投資額均創歷年新高,徐賈快速通道、彭城歡樂世界一期等重大項目投入使用,珠山景區、植物園、潘安湖濕地公園等精品園林景觀建成開放,三環東路高架、韓山隧道、微山湖快速通道等道路工程加速推進,蘇寧商務廣場、中央國際廣場、八里家居中心等商貿項目穩步實施,城市軌道交通等重大前期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觀音機場開通至泰國曼谷的國際航線。網格化城市管理體系逐步健全,市容專項整治效果明顯,中山北路、民主路成為省級示范路,“數字化城管”通過省級驗收并被國家住建部列為科技示范項目,我市榮獲“江蘇省城市管理優秀市”稱號。
城鄉建設協調推進。各縣(市)城鄉規劃體系不斷完善,組織實施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和功能性項目,城鄉面貌明顯改觀。投入資金23.2億元重點加強30個中心鎮建設,完成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產服務三大類項目87個,第一批10個中心鎮達到驗收標準。投入資金35.6億元新創建新農村示范村50個,25個村被評為三星級康居村,8個村被評為省村莊建設和環境整治示范村。鎮區環境“五整治、五提升”初見成效,村莊環境整治年度任務全面完成,京滬高鐵沿線環境綜合整治扎實開展。完成農村水利投資9億元,解決了4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改造衛生廁所15萬座。
生態建設進一步加強。積極開展pm2.5監測試點,大力實施污染防治設施提標改造,完成7450輛高排放機動車淘汰任務,市區環境空氣質量良好率達90%。南水北調一期工程完成序時進度,截污導流工程投入運營,市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7%以上,重點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功能區三類以上水體占比達76%。單位gdp降耗和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完成年度任務。綠化荒山2.2萬畝,新增造林12萬畝,改造綠地1500公頃,建成潘安湖等6個省級濕地公園,10個鎮和11個村通過國家生態鎮(村)考核驗收,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國家生態市創建扎實推進。我市被列入全國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城市。
(三)民生民計持續改善,社會建設得到加強。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22100元和10900元,均增長12.3%。啟動新一輪扶貧開發,實現農村低收入人口建檔立卡全覆蓋,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0.2億元;對359個經濟薄弱村全部制定了幫扶規劃,一批幫扶項目相繼實施。新增城鎮就業12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4.7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6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6%,大學生創業企業發展到2740家?!叭裆绫!笨蚣荏w系基本形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及養老金發放實現動態全覆蓋,新農合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達79.3%、位居全省第一,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440元和270元。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0317套,竣工5810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336戶,建成棚戶區改造安置房6707套,新建農村偏遠學校教師公租房1056套。年初確定的三大類70件實事完成年度任務,投放7500輛公共自行車等實事受到群眾普遍歡迎。
社會事業健康協調發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穩步推進,7個縣(市)區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市、區)工作通過省級評估,新建改建農村中小學119所、幼兒園112所,超額完成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計劃任務,農村中小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保障水平明顯提高;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成功升格,我市被確定為第二批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徐醫附院新病房樓建成使用,中心醫院新城區分院、第一人民醫院和市精神病院遷建等項目有序推進,3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升級改造,標準化衛生室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精心打造“舞動漢風”品牌,文化產業發展明顯加快,一批文藝精品在國家和省獲獎,社區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實現城區全覆蓋,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做到免費開放,我市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行政村健身設施提檔升級工程全面完成,奧體中心建設加快推進,第xx屆省運會備戰訓練和籌辦工作穩步開展,成功舉辦第一屆市全民健身運動會和第二十屆市運會。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人口計生綜合改革深入推進,計劃外生育反彈和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出生強度持續回落。再次榮膺“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順利實現“七連冠”目標。殘疾人“強基育人”工作成效顯著,鎮村兩級殘疾人組織建設全國領先。婦女兒童、青少年、關心下一代、老齡等事業持續發展,人防、民兵、民族宗教、檔案、外事、僑務、臺港澳事務、統計、審計、機關事務、廣播電視、淮塔管理、住房公積金管理、新聞出版、氣象、援疆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社會管理創新得到強化。深入開展“三解三促”、“大接訪”和“百日百案”活動,扎實推進“四項排查”,穩定風險評估數量和評估質效均居全省前列,非法集資專項治理等社會管理創新項目實現重點突破,來市上訪總量和進京上訪登記量不斷下降。社會治安形勢持續改善,嚴重刑事案件數量降至20xx年來最低。積極開展“幸福家園”創建,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300個,市養老信息服務中心投入使用,65%的城市社區和40%的農村社區達到和諧社區標準,5個社區被命名為國家級和諧社區示范單位。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事故總量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0%和11.2%。食品藥品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市餐飲單位量化分級管理率達95%,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監督檢查覆蓋率達100%。
(四)政府自身建設全面加強,行政效能明顯提高。
百姓辦事“零障礙”工程扎實開展。設立400個協辦中心和2100個協辦崗位,建立了網絡、電話、手機“零障礙”工程投訴平臺,對群眾申辦事項實行全流程電子化監控和群眾滿意度即時測評,群眾反映突出的29項辦事障礙得到及時清除。112家市直單位修訂完善相關制度160個,對85個事項的服務流程進行了優化,促進政務服務提速的長效機制不斷完善。
“三位一體”政務服務新格局基本形成。大力推進審批服務提速,壓縮行政審批事項113個,取消、下放審批事項20個,進駐行政服務中心事項審批時限壓縮到5個工作日以內。著力推進便民服務提質,精心實施“市民卡工程”,主動拓展延時、預約、上門等便民服務?!?2345”政府服務熱線平臺實現市縣兩級全覆蓋,幫助解決群眾訴求事項4萬多件,綜合服務功能全面加強。
法治廉潔政府建設再上新水平。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主動接受市政協及社會各界的民主監督,深入推進依法行政,進一步細化了工作要求和標準,全市行政訴訟案件總量明顯下降。開通全國首家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系統,12家試點單位的部門預算向社會公開。不斷加強廉政主題教育,扎實推進“兩個習慣”作風建設,積極開展領導干部“曬權力”試點活動,建立了集績效、教育、監督、預防、懲戒于一體的勤廉評價系統,有力維護了為民務實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各項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這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攻堅克難、開拓奮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群眾、向人民解放軍駐徐部隊、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向支持徐州現代化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各界人士,向投身徐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投資者和企業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下,部分企業經營困難明顯加大,財政增收節支壓力明顯加大,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壓力明顯加大,一些經濟指標增速同比明顯趨緩。公共服務供給與民生改善需求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還不少。城市管理水平和城鄉文明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交通擁堵問題亟待解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發展尚不平衡,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矛盾比較突出。一些公務人員的服務意識不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辦事效率不高。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對推進跨越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多重艱巨任務,如何更加有效地統籌解決好上述問題,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考驗。我們必須進一步凝心聚力謀發展、強化創新抓落實,以更強的執行能力、更高的工作標準和更優的服務效能,努力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水平!
今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也是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一年。綜觀宏觀形勢,我們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具備許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但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較多。我們要看到,當前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的態勢仍在延續,在經濟國際化不斷加快的大背景下,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更加繁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壓力較大。我們更要看到,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宏觀調控將不斷加強和改善,特別是黨的為推動科學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近年來,我市堅定不移地推進“三重一大”建設,積蓄了強大的發展后勁。只要我們切實增強緊迫感和憂患意識,始終堅定信心、搶抓機遇、攻堅克難,一定能夠奪取新一輪發展的主動權。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五位一體”的總布局,緊緊圍繞“兩快兩帶三先”的戰略部署,始終突出主題主線,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穩中求進、開拓創新、扎實開局,堅持又好又快工作導向,深入實施“八項工程”,集中力量抓好“三重一大”,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全力以赴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抓創新、惠民生、促和諧,持續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總量指標進位、速度指標爭先、結構指標提升,在更高層次上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征程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實際到賬注冊外資和進出口總額均增長15%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2%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就業人口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定任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為順利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一心一意惠民生。改善民生既是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辦民生實事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財政資金更多地用到改善民生上,同時引導廣大群眾樹立勞動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要深入實施民生幸福工程,立足當前辦好三大類100件民生實事,著眼長遠構建“六大體系”。
在增加居民收入上下功夫。突出高校畢業生、農民、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等重點群體,進一步拓寬就業增收路徑,多渠道增加財產性收入,扎實推進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計劃。健全完善政策扶持、就業培訓和創業服務機制,開發更多的就業崗位,強化就業和勞動技能培訓,抓好15分鐘公共就業服務圈等基層平臺建設,推動“充分轉移就業鎮村”創建,年內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5萬人。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以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抓好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和產業化基地建設,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充分的就業。推進新一輪扶貧開發,切實增強經濟薄弱村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年內力爭26.8萬農村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108個經濟薄弱村實現新“八有”目標。
在強化社會保障上下功夫。把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作為優先目標,繼續擴大城鄉社會保障覆蓋面,確保主要險種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城鎮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支付比例、新農合住院政策補償比例鞏固提升,城鄉低保標準保持蘇北領先。完善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新建第六期17.3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租房、廉租房建設。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按照不低于城鄉居民收入增幅提高“三無”人員和孤兒供養標準。深入推進老齡事業發展,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加快老年公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農村老年關愛之家、城市社區小型托老所等服務設施建設,為主城區低保和特困家庭60周歲以上老人購買公益性保險。積極落實惠民殯葬制度,抓好平價公墓建設。
在完善公共服務上下功夫。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師隊伍的業務能力和師德水平,大力提升各級各類教育辦學質量。優化中小學布局,繼續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和農村偏遠學校教師公租房工程,新建改建中小學44所、幼兒園118所,創建省市級優質幼兒園80所。加快區域教育基本現代化建設,創建110所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確保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5%以上,所有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市、區)評估驗收。支持特殊教育發展,加快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創建省首批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3所、示范性實訓基地10個。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辦醫,創建10個以上省級示范鄉鎮衛生院,繼續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加快市第一人民醫院遷建和新里程國際醫院、徐醫附院開發區分院建設,打造區域性醫療中心。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文明素質。抓好第xx屆省運會籌辦工作,建成奧體中心;實施體育惠民“百千萬工程”,推進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設,爭創體育強市。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先進示范景區、放心糧油店、便民餐飲示范店(街)、放心藥店、價格誠信店等創建活動,全力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抓好殘疾人托養機構建設,開展幫扶殘疾人系列活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優化出生人口性別比。推進未成年人、農民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不斷提升全民科學素養。鞏固雙擁創建成果,進一步密切軍政軍民關系。統籌抓好其他各項事業,為群眾提供更加完善的社會服務。
(二)千方百計穩增長。把穩增長作為經濟工作的突出任務,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進一步拓展外需市場,積極破解各類瓶頸制約,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年內計劃實施重大項目220項、總投資4043億元,其中當年實施200項、年度投資972.8億元。抓住國家加快新型城鎮化的機遇,重點推進鄭徐客運專線、三環東路北路西路高架、城市軌道交通、億噸大港、“兩河兩路”、黃河故道綜合開發、五環路等26項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著眼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重點推進溫氏畜牧農業示范基地、徐工重型汽車、徐煙異地改造、必康新醫藥、龍英紡織、萬科城等164項重大產業項目。積極推進徐菏鐵路、觀音機場二期擴建等20項前期項目。有效破解用地、資金、環境等瓶頸制約,全力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積極推動各類園區集聚集約發展。進一步提升開發園區的承載能力、產業層次、產出比重和項目集聚程度,強化爭先進位,更好地發揮引領示范作用。重點支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家級一流開發區和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壯大以高端工程機械為主的裝備制造、以光伏光電為主的新能源、以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五大新興產業。高水平推進徐州高新區“六大園區”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打造區域性創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爭創省級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區和國家級生態工業園。高標準制定泉山經濟開發區發展規劃,集中發展現代物流、都市型工業、休閑旅游業等主導產業,加快培育市區西部重要經濟增長極。合力推進其他各省級經濟開發區、旅游度假區和南北共建園區發展,大力培育特色產業,加快形成功能互補、產業互動的發展格局。
大力強化招商引資和市場開拓。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在強化支持本土企業的同時,堅持“四招四引”,加強產業鏈招商、專題招商和以商引商,精心組織第xx屆投資洽談會暨第七屆漢文化旅游節等重點招商活動,抓好項目推介和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實。加快建設專業素質強、人員相對穩定的招商團隊,著力提高招商效益,爭取各縣(市)都有一批10億元或1億美元以上的產業項目落地。加大對進出口企業的幫扶力度,推動徐州工程機械申報國家級出口基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爭創國家級出口品牌,積極培育國際化大型企業集團。
(三)堅定不移調結構。堅持做大產業規模與優化產業結構互動并進,大力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工程,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切實提升產業發展的層次、質量和效益。
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以規模、品牌等“六個提升”為抓手,壯大六大工業千億產業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力爭規模工業總產值過萬億。加速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幅全省領先,力爭年內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產值分別達4300億元和4000億元。堅持扶大扶優扶強,支持徐工集團強化資本運作、實施對外并購和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推動中能協鑫開展技術升級和新項目建設,鼓勵優勢企業開展合資合作、加速規模擴張,強化傳統企業技術改造。進一步提高銅山工程機械、鋼鐵冶金及賈汪建材等產業集聚度,支持賈汪創建國家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示范區。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進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生產、銷售和管理等環節的應用,爭創國家級、省級“兩化融合示范基地”。
狠抓現代服務業發展。精心打造中心商圈、高鐵生態商務區、新城區總部經濟區等現代服務業活力板塊,加快推進萬達廣場、鼓樓廣場、淮海西路商業街等重大服務業項目,繼續實施制造業企業主輔分離,促進商貿、物流、金融等服務業擴容提質,推動軟件、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服務業加速擴張。強化旅游產業功能配套和景區景點建設,推動云龍湖風景區、邳州艾山九龍風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啟動“智慧旅游”項目與旅游咨詢中心建設。完善優進劣出的動態調整機制,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提檔升級,構筑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務業發展載體。堅持一手抓文化事業繁榮,一手抓文化產業發展,深入實施“舞動漢風”工程,精心組織文藝精品創作,重點發展演藝娛樂、文藝服務等文化業態,加快老徐州歷史文化片區、影視動漫基地、龜山博物館景區等載體建設,爭創國家和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大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加快高標準農田和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150萬畝高亢山區水源工程,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抓好萬頃良田建設,繼續實施高效設施農業“20xx”工程,促進現代農業規?;l展。加強銅山、沛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7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有序推進土地流轉,積極開展農田托管,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提升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水平。突出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強化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做好農產品質量和名牌認證,完善農產品銷售網絡。深入實施黃河故道綜合開發,堅持水利、交通、農業、生態、文化旅游、扶貧“六位一體”,系統推進中泓貫通、土地整治等八大工程,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帶。
加速壯大縣域經濟。完善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加強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產業布局和發展規劃編制的指導,進一步明晰產業發展重點和城市發展定位。鼓勵沛縣、新沂、邳州提速發展,深化“突破睢寧”戰略內涵,加快推動“豐縣崛起”,強力促進縣域發展爭先進位,加快建成實實在在、不含水分、老百姓認可的小康社會。支持豐縣鹽化工和電動車、沛縣煤化工和鋁加工、邳州板材和再生資源、睢寧皮革皮具和白色家電、新沂新醫藥和精細化工等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做強縣域經濟產業支撐。
(四)全力以赴抓創新。把創新作為改革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強化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突出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
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強商業模式創新,堅持開放式創新,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抓好傳統優勢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0家以上。實施自主研發重大項目20項,組織研發省級高新技術產品350項以上,力爭專利授權量突破一萬件,啟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創建工作。開展博士后和海外留學人員科技項目洽談、“百所名校徐州行”等產學研對接活動,支持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承建國家和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到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年內新建校企聯盟200家,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30家。推動礦大科技園加快發展,促進師大科技園創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設好徐州醫學院、徐州工程學院、江蘇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省、市級大學科技園。完善人才政策體系,用好本地人才,加速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緊缺人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努力打造區域性人才高地。
大力推動國有企業體制創新。堅持增量式改革及淘汰落后產能相結合,積極引進戰略合作伙伴,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改制和經營機制創新,加大國有企業優化組合力度,積極推行年薪制改革,激發企業內在發展活力。加快徐工集團改制步伐,著力整合化工、輕工、機電建材、建筑資產四家資產經營公司,繼續做好物資集團債務處置工作,認真解決改制企業遺留問題。加快建設新的區域生產資料市場,培育壯大蘇山木材市場。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做大做強資產規模,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做好國有資產收益收繳工作。
大力推動投融資體制創新。強化政府投融資平臺建設,有效整合各類資源,著力提高投融資運作水平,確保市級投融資平臺融資規模達到400億元。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擴大直接融資渠道,深化金融顧問制度,健全金融監管協作機制,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有效降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確保貸款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非信貸融資額不少于新增貸款額。加快金融集聚區建設,引進更多的金融機構落戶徐州,推動省級金融機構在徐州設立信貸審批分中心,支持各類資本創辦創業投資、風險投資企業。
大力推動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穩妥推進市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開展賦予重點中心鎮縣級管理權限試點,激發基層發展活力。加快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分類改革任務。切實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強化對民營企業和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大力消除有形和無形壁壘,放寬市場準入,完善市場環境。
(五)統籌協調建城鄉。以整體增強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為目標,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功能配套和公共服務方面實現統籌推進、有序發展。
持續提升中心城市現代化水平。圍繞建設區域性“八大中心”,加快推進三環東路北路西路高架、新淮海西路等道路暢通工程,啟動建設徐沛快速通道、徐明高速,開通至韓國航線,確保豐沛鐵路竣工通車;啟用徐州高鐵綜合客運樞紐,抓好北區長途客運站等功能性項目建設。實施市區林蔭路、道路綠化提升工程以及公園服務半徑達標工程,開展泉山森林公園等敞園改造,新建大黃山森林公園、三八河帶狀公園。加快新城區沿昆侖大道、漢源大道和環大龍湖“三條軸線”開發,全面推進高鐵生態商務區二期建設,加速銅山、賈汪融入主城區步伐,推動城市組團發展。著力強化城市管理,編制“智慧城市”規劃,完善數字化城管監控系統,加強違法建設制止和管理,有序實施市容市貌綜合治理,做好居民小區及背街小巷的專項整治,深入開展“外創示范路、內創幸福家園”活動。抓好城鄉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垃圾收運體系。突出公交優先,大力治理城市非法營運出租車,新增停車泊位9000個、公共自行車7500輛,新建改造一批公交港灣,努力緩解市區交通擁堵狀況。繼續推動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合作發展,加速一體化進程。
著力推進新型城鎮體系建設。按照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要求,注重城鎮化發展與產業布局有機銜接,抓好徐州特大城市和各縣(市)總體規劃修編,加快編制城鎮控制性詳規及專項規劃,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功能互補、集約發展。有序推進各縣(市)老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大力實施“1+3個100萬”工程,促進各縣(市)每年出讓1000畝建設用地,每年征收100萬平方米土地、建設100萬平方米安置房、銷售100萬平方米商品房,加快建成宜居宜業的中等城市。繼續開展中心鎮創建,完善鄉鎮分類考核機制,打造一批工業強鎮、農業強鎮、商貿旅游名鎮。鼓勵和引導農村居民向城鎮轉移,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扎實抓好新農村建設。繼續推進新農村示范村創建,建成50個市級新農村示范村、25個三星級“康居鄉村”。以“六整治、六提升”為抓手,完成2100個村莊環境整治任務。推動公共資源向農村延伸,建設農村公路200公里、農村橋梁100座,力爭鎮村公交覆蓋率達到25%以上;疏??h鄉河道281條,清理村莊河塘土方1700萬方;抓好農民飲水健康工程;實施農村改廁12萬戶、農村有線電視入戶10萬戶。
(六)齊心協力促和諧。更加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諧相處,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努力建設美麗徐州、和諧徐州。
更大力度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嚴格耕地保護,完善土地資源空間開發保護制度,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強度,提高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嚴格落實節能減排措施,堅決關停規模以下“兩高”企業,實施一批節能改造示范工程,確保年耗能3000噸標準煤以上企業節能改造達到35%以上。加快新沂、豐縣、沛縣、睢寧的水資源化利用工程建設,強化重點斷面水質保護區管理,實施荊馬河、老房亭河、順堤河、丁萬河等一批河湖水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提升污水處理廠建設和管理水平,改造完善三環北路及西路污水管網和市區18個片區排水線路,確保水質達到功能區標準。積極開展pm2.5監測,強化對機動車尾氣排放、施工揚塵、工業廢氣煙塵的治理。堅持建管并重,大力推進國家生態市創建,綠化荒山1.9萬畝,開展京滬高鐵沿線綠化和26個采石宕口生態整治,加快呂梁山風景區、黃河故道綠色生態長廊、沛縣千島濕地建設,全面完成30個國家級生態鎮創建任務,力爭沛縣、銅山區、賈汪區建成省級生態縣(區)。加強對重金屬企業污染的治理整頓,推進三環路以內化工企業和二環路以內規劃搬遷工業企業退城入園,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
更大力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入實施社會管理創新“四治理、三提升”工程,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抓好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建立60個規范化縣(市)區、鎮(街道)社會管理綜合服務中心,確保城鄉和諧社區達標率分別達75%和55%,著力提升基層組織協調事務、化解矛盾的能力,充分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信訪工作制度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加大企業改制、征地拆遷、涉法涉訴等重點問題解決力度。深化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強農村中心警備室和城市社區警備室建設,大力預防和依法懲治違法犯罪。突出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進一步提高校園安全水平。強化食品藥品生產經營源頭管理和環節監管,開展藥品藥械打假治劣安全專項行動,嚴格食用油、食品添加劑、生鮮肉等重點品種的跟蹤檢查。加強安全生產基礎和監管體系建設,著力抓好重點領域隱患排查治理,堅決遏制較大以上事故的發生。
三、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為人民服務是各級政府的根本宗旨,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各級政府的首要職責。我們一定要確立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既要開拓奮進,又不能急于求成,不盲目攀比指標數字,堅決反對弄虛作假,勤勉盡責,永不懈怠,努力提高推動發展、統籌協調的能力,努力建設人民更加信賴的政府。
(一)推動行政服務再上新水平。按照應進必進、精簡高效的原則,再清理、減少、調整一批審批事項,進一步強化窗口的服務功能,加快推動行政審批項目全部納入行政服務中心辦理。建設全市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提高資源配置質量和效率。強化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做好“市民卡”發放和管理工作;加大“12345”服務熱線整合提升力度,積極吸納直接服務民生的企業成為上線成員單位,打造“線報聲屏網”立體聯動服務體系,加快向社會服務特別是生活類社會服務領域拓展。認真做好我市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學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和優質服務。
(二)堅持不懈改進工作作風。深入實施百姓辦事“零障礙”工程,堅持思想教育、素質提升、鏟除障礙、程序優化多措并舉,構建更加方便快捷的長效服務機制。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和省委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有關要求,制定貫徹落實辦法,狠抓措施落實。堅持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深入基層察實情、解難題,推進“三解三促”活動常態化制度化,杜絕走過場和形式主義。切實改進文風會風,提倡少開會、開短會,少發文、發短文,嚴格控制以政府名義召開全市性會議和舉行大型活動,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減少紙質文件,提高辦文、辦會、辦事效率。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優化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強化督查督辦,加大行政問責力度,使“善操作、會落實、能創新、敢擔當”成為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鮮明特質。
(三)促進行政行為更加規范有序。把嚴格依法辦事貫穿于政府工作的各個環節,重點加強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嚴格落實行政裁量基準制度,認真清理基層執法項目,積極預防化解行政爭議,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擴大政務公開,推行部門預算公開,做好政府信息發布工作,推進領導干部“曬權力”活動,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強化政府內部層級監督,更加自覺地接受市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市政協的民主監督,高度重視社會公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切實加強改進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確保各項工作在法律框架內開展。
(四)牢固樹立清正廉潔的良好形象。厲行勤儉節約,嚴格“三公”經費管理,堅決制止鋪張浪費,把有限的資源和財力用在推動發展急需的地方、用在改善民生最迫切的事情上。持續開展“兩個習慣”主題教育活動,大力實施專項整治,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切實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要求高、困難多、任務重,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決策部署,銳意進取,克難奮進,扎實工作,確保圓滿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全力開創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嶄新局面!
共
3
頁,當前第。
3
頁
1
2
3
。
保定市工業學校環境幽雅,實行封閉式準軍事化管理,擁有規模宏大、配套設施先進完備的綜合教學樓、學生公寓樓。該學校的生活服務及活動場所設施齊全,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定州市技工學校學校位于保定,該學校主要經營電工、鉗工、烹飪、財會培訓。定州市技工學校本著制度與人文相結合的`管理思想,憑借美麗的校園環境、舒適的住宿條件和優秀的師資力量,已成為每年保定評價非常好的學校之一。
三、定州市衛生中等專業學校。
定州市衛生中等專業學校主要開設藥劑、眼視光與配鏡、醫學影像技術、醫學美容技術、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藥學、助產、護理、口腔醫學技術、康復治療技術、醫學檢驗技術、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等專業。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定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工作的回顧。
已經過去的20,是我們戰勝嚴峻挑戰、取得積極成就的一年。面對復雜經濟形勢和各種不利因素,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團結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協力,共克時艱,在創新中前進,在攻堅中突破,較好地完成了市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任務目標。主要呈現為“五個提升”。
提高3.9個百分點。糧食再獲豐收,菜、肉、蛋、奶產量持續增長,國香養殖、四方畜牧設備等項目進展順利,我市被確定為省級農產品加工基地縣。工業形勢好轉,入統企業實現增加值30.2億元,增長18%。河北長安、國華電廠、河北旭陽納稅居保定市前列,其中河北長安整車產銷25萬輛,增長60%,創造了連續7年超常規發展的“長安速度”。商貿流通活躍,全國首家長安汽車超市運營,新、改建萬村千鄉工程農家店90家,家電、汽車下鄉銷售額居保定市首位。多渠道籌資2億元,完成24家企業改制,8家企業進入改制程序,實現了國有企業基本退出目標??傮w看,經濟運行實現了速度和質量“雙提升”。
(二)項目建設扎實推進,發展后勁穩步提升。實施投資超千萬元項目31個,年度完成投資28億元,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24.2%和18.9%。聚力推進園區發展,唐河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新增項目占地近3000畝,新增企業5家,被確定為河北省首批重點產業聚集區、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河北長安新區擴能項目如期開工,定洲電廠二期工程、河北旭陽20萬噸甲醇等項目相繼竣工,重點項目建設在保定市考核中名列第一。加快傳統產業集聚,雙天、朝暉工業園升格為省級創業輔導示范基地,體品產業被確定為省級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加大對接京津力度,引進省外資金21.4億元,城市供水、養殖與光伏發電等項目扎實推進,爭取中央、省擴大內需項目35個,到位資金在全省名列前茅。
(三)城鄉建設步伐加快,建管水平穩步提升。深入落實“一主三次”發展戰略,“三年大變樣”工作位居保定市前列。堅持規劃先行,城市規劃設計、技術標準、政策法規實現三個全覆蓋,鎮村規劃編制率達到100%。加快舊城改造,河北文博園一期拆遷基本完成,13個區片改造工程啟動,完成拆遷17.6萬平方米,一批高層住宅小區竣工。改善農村環境,5個新民居工程開工建設。新改建鄉村公路183公里,河龍線拓寬改線南段通車,公路養護和治超工作取得較大成效。東亭110千伏變電站和4座35千伏變電站增容改造工程竣工。炸窯復耕400畝,開發整理土地3500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9萬畝。建成20個村自來水廠,解決了5.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狠抓污染治理,兩個污水處理廠建成運營,垃圾焚燒發電廠開工建設,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費征收工作啟動,關停違法排污企業120多家,保定市掛賬督辦的塑料、電鍍行業污染治理實現“摘牌”,主要污染物減排超額完成任務目標。加大節能力度,新增太陽能及光電、地能應用128萬平方米,新建沼氣池6300個,鐵西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工程竣工,秸稈利用和禁燒工作在全省推廣。深化“潔美亮綠序”城鎮容貌綜合整治,新增城市綠地面積位居保定市前列,榮獲河北省“燕趙杯”競賽金獎和保定市“星城杯”競賽優勝獎。
(四)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穩步提升。下大力促進就業,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0.4%和8%。城鎮新增就業、安臵下崗失業人員、新增勞務輸出、各項社會保險擴面均超額完成任務,就業再就業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保參保率分別達到84.1%和87%,城鄉低保月人均補助水平分別達到150元和42元,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優撫對象醫療保障中心建成投用,五保集中供養能力達到50%。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項目啟動。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高考本二以上上線3456人,凈增人數和幅度居保定各縣市之首,清華、北大上線11人,摘取“省理科狀元”和“保定市文科狀元”兩項桂冠,順利通過省政府教育工作綜合督導評估,被評為河北省、保定市教育工作先進市。建成2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54個農村文化活動室和12個新農村書屋,被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單位。計生工作在全國性別比治理現場會作了典型發言,被評為全國農村人口文化大院建設先進市。公共衛生建設進一步加強,手足口病和甲型流感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統計、審計、科技、雙擁、氣象、通訊、老齡、助殘等項工作都取得新成績。
(五)政府建設得到加強,行政效能穩步提升。嚴格落實《行政許可法》和《公務員法》,推行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建成市行政服務中心,實施項目審批“一章制”和領辦代辦制,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傳統產業規模小、鏈條短、耗能高、污染重,轉變發展方式迫在眉睫;在政務環境、人文環境、治安環境、城市環境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優化。對這些問題,必須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予以解決。
二、當前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基于對市情的準確把握,市委五屆六次全會提出,定州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主題是跨越發展。這是對定州發展的現狀、面臨的機遇綜合分析得出的正確結論。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全市經濟積聚了一定基礎,財政具備了一定實力,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由初期向中期發展的關鍵階段,推進跨越發展是我們的現實選擇。這一主題的確定,既是全市人民的愿望,也完全符合定州實際。
首先,我們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四大立市企業成長為全省同行業領軍企業,正在向四大產業基地邁進。唐河園區作為新的增長極加速形成,傳統產業聚集發展步伐加快。結構調整深入推進,二、三產比重首次突破70%,標志著工業化進程正在加快。定州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吸納力逐步增強,全市經濟躍上一個蓄勢待發的新平臺,正在實現由粗放擴張向升級提速的新跨越。
其次,我們將進入城市的加速擴張時期。目前市區常駐人口超過30萬,城區與唐河園區連為一體,將形成占地8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規模,達到中等城市標準。近幾年相繼實施路網建設、舊城改造、公園綠地、高層住宅、星級賓館、綜合商廈等重點工程,并謀劃了河北文博園、京廣和京石兩個火車站改造建設等重大項目,城市規模和品位將逐步提升。
第三,我們面臨著重要的宏觀發展機遇。中央繼續出臺一系列激勵增長的措施,為我們加快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各級政府產業振興規劃相繼實施,“三年大變樣”和“一主三次”戰略深入推進,為我們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創造了有利條件。環渤海經濟圈加快崛起,京津冀一體化加速形成,為我們對接京津、擴大開放帶來了重大機遇。定州作為首批擴權縣和重點培育的中等城市,優勢更加凸現。
第四,我們凝聚了跨越發展的強大合力。去年“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的扎實推進,公務員隊伍的精神狀態、工作狀態明顯轉變,率先發展、強市富民成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識。廣大干部群眾以發展定州為己任,同心同德,奮發進取,創造了40天完成京石高鐵定州段拆遷、30天基本完成河北文博園拆遷、20天完成河北長安新區征遷工作的“定州速度”,展示了熱愛定州、發展定州、建設定州的強烈愿望和真摯情懷。我們相信,只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咬定經濟建設不放松,就一定能夠戰勝新的挑戰,創造新的輝煌,把定州打造成更具實力、充滿活力、富有魅力的現代化中等城市。
審視市情,研判形勢,今后一個時期,要緊緊圍繞“跨越發展”這個主題,加快建設中等城市,打造實力定州。做到“六個堅定不移”。
一是堅定不移快趕超、爭進位。這是跨越發展的具體體現??焖俑M不等于跨越,亦步亦趨更不能跨越。必須始終立足于“超”字,能快則快、全力加快,確保城市建設快變樣、速變樣,經濟發展保持在保定市領先位臵,在全省綜合排位逐年前移。
二是堅定不移攻項目、保增長。這是跨越發展的重中之重。必須全民發動,全面開放,最大限度地擴大招商引資,全力主攻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符合現代產業體系、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在定州起到支撐作用的大項目,同時抓好基礎設施項目和富民惠民項目,強力推動經濟快速增長。
三是堅定不移夯基礎、擴總量。這是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準確把握負重前行的階段性任務,從最緊迫的問題入手,從辦得到的事情做起,通過多做打基礎、聚能量的工作,突破發展的瓶頸,增強發展的后勁。堅持抓大扶小相結合,在加快骨干企業擴張的同時,支持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培育結構合理、競爭力強的產業群體,全面提升經濟實力。
四是堅定不移提層次、上質量。這是跨越發展的本質要求??缭桨l展不是簡單的數量積累,必須堅持“好字優先”,走生態發展之路,在產業層次、城市形象上高標準定位,高水平推進,加快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五是堅定不移抓統籌、促協調。這是跨越發展的關鍵之舉。必須強化科學發展意識,注重統籌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三化互動”。堅持工農并舉,在壯大工業的同時做強農業;堅持城鄉并舉,將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堅持經濟社會并舉,以經濟跨越帶動社會跨越。
六是堅定不移惠民生、建和諧。這是跨越發展的核心目的。必須注重發展成果的普惠性,工作向民生用力,投入向民生傾斜,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實事、干好事、解難事,使全市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各位代表!推進跨越發展,建設中等城市,打造實力定州,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全市人民的心愿。我們將時刻銘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希望與重托!
三、的工作目標與重點。
今年是決戰“十一五”、謀劃“十二五”的承前啟后之年,我們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使命更加光榮。我們一定要按照市委五屆六次全會的要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牢把握“跨越發展”主題,更加注重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更加注重城市引進企業15家以上。啟動沙河工業園區規劃編制和設施建設,盡快把兩大園區建成南北兩大產業隆起帶和經濟增長極。
強攻項目。實踐證明,大企業裂變擴張是推進項目建設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對四大企業后續項目及其他重大項目,嚴格落實一個項目一套班子,牽頭市領導直接掛帥,相關部門全程跟進,明確目標,強化責任,確保投資落實、項目落地。河北長安新區擴能項目要竣工投產,30萬臺發動機項目要加速運作。河北旭陽96萬噸焦化和20萬噸甲醇項目開工建設,20萬噸醋酸、40萬噸甲醇和20萬噸二甲醚項目達到開工條件。伊利兒童奶生產線、四方畜牧設備一期工程投產。積極謀劃定洲電廠三期工程,加快推進國香養殖及光伏發電、東方鑄造風電鑄件等重點項目。年內實施投資超千萬元項目30個以上,年度完成投資48億元以上,切實增加投資拉動力。
全力招商。深入開展“招商引資年”活動,制定招商引資獎勵辦法,加強項目庫、人才庫和招商網建設,營造全黨動員、全民招商的濃厚氛圍。對簽約、意向、洽談項目專人盯辦,力促落戶。圍繞園區、城建、旅游、農業等重點領域,組織3-4次專項招商活動,全方位、大力度宣傳定州,推介項目。加大對接京津、聯結長珠的力度,瞄準國家部委、省廳和大企業、大集團,主動加強聯絡,吸引更多戰略投資者。認真做好中央、省新增投資的項目申報備工作,力爭得到更多的支持。高度重視“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把項目作為主要載體,使各項工作落實到具體項目上,爭取更多項目列入國家和省“十二五”專項規劃。多方融資。強化融資搞發展、財政保運轉的思想,做活經營文章,資金難題。充分發揮國有商業銀行的主體作用,積極引進外地金融機構開展業務,下大力抓好銀企對接,增強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以國有資本為主,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加快籌建中小企業擔保中心。擴大唐河園區開發公司、土地儲備中心、城市開發投資公司融資規模,保證重點項目建設需要。加強稅收征管,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持發展的保障能力。
(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點在抓大、聚小、扶優、汰劣上下功夫。
做大支柱產業。對能源、汽車、煤化工、乳品“四大主導產業”,重點推進企業擴張和產業配套,盡全力培育2-3家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加快建設全省領先、全國知名的汽車城及零部件生產基地、煤化工基地、能源基地和乳品生產基地。對鑄造、鋼網、建材、體品、綠色農產品“五大傳統產業”,加快集聚發展和產業升級,努力培育行業品牌。
深化企業改革。把企業改革作為關注民生、維護穩定的全局性、戰略性任務,進一步創新思路,規范運作,圍繞國有企業特別是較大企業、重點項目區域涉及拆遷的企業、矛盾隱患較多的企業等重點,用足用活國家政策,解決好養老保險核銷、退休職工醫保等難題,多方籌集資金,妥善安臵職工,年內市屬國有企業全部退出,集體企業改制全面啟動。著眼改變傳統產業“小、散、弱”的狀況,以骨干企業為龍頭,組建行業協會,推進兼并重組,增強發展活力和競爭能力。
壯大民營經濟。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支持民營骨干企業研發、技改、擴建和治污,促進提質升級、做大做強。扶持雙天和朝暉兩個創業輔導基地發展,抓好小城鎮特色工貿小區規劃建設,引導民營企業進園入區,實施雙天機械、東泰金屬、至信制造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大培訓力度,積極引進人才,壯大企業經營者、專業技術、技能職工三支隊伍。完善服務體系,推進全民創業,鼓勵在外定州人返鄉投資。加強技術創新,加快傳統產業嫁接改造,培植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搞活第三產業。把服務業發展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環節,擴張總量,提質增效。堅持文物旅游與生態旅游、紅色旅游相結合,加大景區、交通建設及綠化、美化力度,打造旅游精品線路。進一步擴張汽車、焦炭等物流企業規模,完成鮮活農產品市場升級改造和勝利市場搬遷。結合“三年大變樣”工作,加快“退二進三”步伐,黃金地段優先用于服務業發展。推進“萬村千鄉工程”與“家電下鄉活動”,引導企業完善銷售網絡,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12個,形成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以質量和效益為導向,用好用足外向型經濟促進政策,力爭外貿出口實現新突破。
(三)以服務“三農”為核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認真貫徹城鄉統籌發展的基本方略,將更多公共資源投向農村,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提升農業發展水平。以基地建設為載體,以精細農業、循環農業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全面推廣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重點抓好6個示范村建設,東亭依田有機蔬菜示范基地竣工,高效節能日光溫室達到6.5萬畝,做強定州蔬菜品牌。大力發展規模養殖,支持國香養殖等企業擴張發展,新增奶牛規模養殖小區3個,肉、蛋、奶產量穩步增長。穩定苗木花卉面積,大力發展高檔花木。健全市場監管體系,推進農產品和動物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各類專業協會建設,下大力扶持現有龍頭企業,積極吸納國內外知名的農業產業化企業落戶定州,加快提升農業的素質和效益。
全面改善農村設施。認真謀劃包裝項目,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抓好農村路、電、水、氣建設。開展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三年大會戰,實施定深公路李親顧段、安承線中段修復工程,改擴建鄉村道路38條、100公里,楊家莊孟良河大橋改建工程竣工,謀劃推進西城鄉沙河大橋、西坂唐河大橋項目。推進飲水安全工程,解決22個村5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新增節水規及重要路段、節點的城市設計,科學劃定功能分區,健全規劃體系。將唐河園區納入市區一體化規劃,同步建設管理,拉開城市框架,擴大城市規模。加大規劃控制和監督力度,實行網格化管理,堅決杜絕違法建設。
建設、建筑包裝及廣告牌匾、占道經營、交通秩序整治等為重點內容,制定方案,分步推進,每年持之以恒地辦成幾件大事,堅持不懈地抓好一些小事,盡快培育城市亮點。突出抓好中山路文博園以東歷史文化街區、以西現代商業街區整治,打造城市標志性中軸線。進一步充實城管大隊力量,配備大型環衛設施,制定市、城區、社區三級分類管理辦法,推行精細化管理,主次干道全天保潔,努力實現干凈有序、整潔規范目標。規范建設秩序。充分發揮規劃委員會作用,嚴格規范土地出讓和規劃審批,嚴格規范房地產業稅費及土地出讓金收繳減免,嚴格規范建設管理程序。堅持政府主導規劃設計、土地收儲、拆遷安臵,堅決杜絕違法拆遷、無序建設和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以土地征用、工程招投標、建筑質量、商品房預售為重點,組織聯合執法,進行全面檢查,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房地產業市場秩序,建立和完善長效管理機制。
(五)以環境保護為核心,確保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今年是節能減排的要賬年、問責年,必須不計代價,全力攻堅,保證完成“十一五”任務目標。
強力推進各類污染減量化。以水源保護為核心,嚴格執行環境評價制度,抓好重點行業、企業、工程和領域的集中治理。對鋼網、鑄造、塑料加工、防水材料、化工行業進行綜合整治,嚴厲打擊小造紙、小煉油、小洗油,嚴防“十五小”、“新六小”企業反彈。加強對排污企業的監管,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強化統計、監測、考核“三個體系”建設,確保穩定達標排放。
強力推進設施運行常態化。深化“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管理年”活動,加大自備井封堵和“兩費”征收力度,確保兩個污水處理廠達標運行。加強協調服務,垃圾焚燒發電廠和大型垃圾轉運站竣工。規劃建設小城鎮垃圾中轉站,完善鄉村垃圾儲運機制,為垃圾焚燒發電廠常態運行創造條件。
強力推進生產生活節能化。嚴把準入關口,強化監督管理,完成6家企業清潔生產強制審核,大力推廣電、氣、地熱等清潔能源,建設清潔能源示范市。推進油改氣工作,完成300輛出租車改造。在全社會倡導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營造“人人節約資源能源、人人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
強力推進城鄉環境生態化。深入開展“藍天行動”,加大分散燃煤鍋爐取締改造力度。加強秸稈禁燒工作,大力推廣各種綜合利用技術。以畜禽養殖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企業污染和土壤污染整治為重點,推進“百鄉千村”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為契機,積極開展環境優美城鎮、環境友好企業和“五綠單位”等創建活動,城鄉新修道路全部綠化,森林覆蓋率凈增0.5個百分點,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37%以上。
(六)以改善民生為根本,開創和諧定州新局面。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核心目的、政府的根本職責,新增財力向民生傾斜,上級出臺的惠民政策全部落實到位。
努力擴大城鄉就業。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自主創業,擴大生產就業,開辟公益崗位,突出抓好零就業家庭、低保對象、殘疾人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年內城鎮新增就業2200人以上。規范勞務輸出管理,嚴格中介機構審查,切實減少勞務糾紛,維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突出抓好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維權三項重點,提升就業再就業工作實效。
努力提高保障水平。適時提高企業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待遇,各種社會保險擴面4000人以上。推行新農合醫療門診統籌,補助標準提高到120元,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參保率均達90%以上。城鄉低保實現動態管理,月人均補助水平分別提高到160元和52元,農村低保保障面達到4%。推進企事業單位特別是規模以上企業公積金制度擴面,完成128套廉租住房和6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優撫對象醫療保障中心網絡化建成投用,市兒童福利院開工建設。完善社會捐助服務網絡,及時應對自然災害,讓全市人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災有所救、貧有所濟。
各位代表:
過去的一年,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和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精神,依靠全市各族人民,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保持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良好勢頭,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績。
(一)全力做好防治工作,抗擊非典斗爭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去年上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災害,我們緊緊依靠市委的'堅強領導,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防治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迅速建立起有力、有序、有效的指揮領導系統。實行全民動員,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構建了科學嚴密的治、控、防綜合體系。市人大常委會在關鍵時刻緊急審議通過了《關于預防和控制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決定》,為依法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整合各級各類醫療救治資源,緊急組建非典診療中心,近千名醫護人員舍生忘死,全力以赴投入醫療救治第一線;數千名衛生工作者在公安干警的配合下,依法流調3300多人,隨訪2萬多人(次),醫學觀察2900多人,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和擴散。在城區,各級機關干部帶頭晝夜堅守在機場、火車站、公路出入口,認真進行衛生安全檢查;5萬多名干部群眾逐家逐戶開展“地毯式”排查,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排查網絡和衛生安全監控體系。在農村,15萬名干部群眾齊上陣,盯防到戶,包保到人,構建了嚴密的防控網絡,有效截斷了疫情向農村輸入。全市物資供應部門克服各種困難,積極組織防治短缺物資的生產和供應,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各級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及時、客觀地公布疫情和防治動態,加強防治知識宣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輿論支持。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共產黨員在關鍵時刻,率先垂范,深入防治第一線,堅定了人民群眾戰勝疫情災害的信心。駐長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和一汽、吉大、電力、長鐵分局、民航管理局、南航北方吉林分公司以及省直醫療、防疫等部門,自覺服從屬地化管理,形成了抗擊非典的強大合力。社會各界、各兄弟城市和海內外朋友慷慨解囊,無私援助,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4000多萬元。在做好防治工作的同時,我們認真總結抗非經驗教訓,切實加強公共衛生管理、監督和投入,提高了群眾衛生防護意識;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落實經常性防治措施,增強了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在這場斗爭中,全市各族人民眾志成城,和衷共濟,對政府在非常時期采取的非常措施給予充分理解和支持,體現了空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共同鑄就了“臨危不懼、沉著應對,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無私奉獻、頑強拼博,萬眾一心、敢于勝利”的抗非精神,已經成為推動長春全面振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瀘州是長江上游重要港口,為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成渝經濟區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瀘州市政府。
希望對你有用!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查,并請市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20xx年工作回顧。
20xx年,是我市搶抓機遇、克難奮進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緊緊圍繞建設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的總體定位,著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59.7億元,比20xx年(下同)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81億元,增長36.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8.3億元,增長13.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5.9億元,同口徑增長1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40元,增長10.6%;農民人均純收入9470元,增長12%,較好地完成了市七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向全市人民承諾的民生實事全部兌現!
一、積極應對挑戰,經濟發展穩中有進。
一年來,我們面對宏觀經濟下行、酒業深度調整、房地產市場變化等多重壓力,迎難而上、積極作為,保持了良好的經濟運行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綜合施策穩定增長。出臺了30條穩增長措施,制定了幫助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發展系列政策,積極籌建四川瀘州純糧原酒發展基金,將工業發展引導資金提高到4.8億元,設立了2億元醫藥產業扶持資金,發揮了較好的組合效應。切實幫助區縣破解發展難題,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750.7億元,增長11.6%。
整合資源優化平臺。將全市所有園區整合為四川瀘州長江經濟開發區、瀘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三大園區”。瀘州長開區形成“一區五園”布局結構,榮獲“四川最具投資價值產業園區”稱號;瀘州高新區新增建成區面積2052畝,創建國家高新區通過部委會審;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17億元,被評為“四川省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創新投融資平臺,組建了瀘州市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工業投資集團公司、高新投資公司和交通投資集團公司,投融資渠道有效拓展。
科學規劃引領發展。堅持以規劃為龍頭,編制了《瀘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20xx—20xx年)》、《瀘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瀘州港發展戰略研究》、《四川瀘州長江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瀘州沱江新城概念性規劃》、《瀘州長江生態濕地新城概念性規劃》、《瀘州智慧城市建設概念性規劃》、《瀘州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瀘州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xx—20xx)》、《瀘州高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一系列重大發展規劃,完成了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登記,啟動了“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
二、加快轉型升級,八大產業穩步發展。
一年來,我們圍繞“產業發展突破年”的工作主題,大力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八大產業實現增加值1025億元。
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堅持優先發展酒業不動搖,加快調整產品結構,“工農牌”、“歪嘴郎”、“瀘小二”等產品銷售市場不斷拓展。大力發展純糧固態釀造,種植高粱70.1萬畝。瀘州老窖“一園三基地”、中國酒鎮·酒莊、郎酒濃香型白酒生產基地、華夏龍窖白酒產業園等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全市規模以上酒類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2.1%?;?、能源、機械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積極成效。年產15萬噸潤滑油加氫項目開工建設,煤制氣一期工程、北方公司纖維素醚生產線等項目加快推進。觀文煤礦投入試運行;頁巖氣累計產氣1億立方米;北辰電力產業園建設有序推進;成功列入全國第二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范城市。四川長液·廈門海翼西部基礎件項目建成投產?,F代醫藥產業快速發展,阿斯特年產50萬套醫療器械、科瑞德藥物制劑生產線等項目建成投產,成功引進山東步長集團等醫藥企業9家、總投資70億元。全市規模以上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7.7%。
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加快發展商貿物流業,城西城市綜合體、西南商貿中心二期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瀘州)西南商品博覽會”;“拉貨寶”、“瀘州購”等本土電子商務平臺全線運營,全市電子商務實現交易額90億元、增長39.8%;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成功獲批,瀘州水運口岸成為國家第一批進境糧食指定口岸,首批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糧食順利抵達瀘州港,新開通“瀘州至南京至韓國”近洋航線;瀘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3134萬噸、增長15.8%,其中:集裝箱吞吐量32萬標箱、增長59%;瀘州機場通航航線達14條,實現旅客吞吐量71萬人次、增長61.6%。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業,樂山銀行在我市設立分行;四川宏圖物流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掛牌上市。20xx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613億元、貸款余額920.8億元,較年初分別增長14.3%和20.1%。加快發展旅游業,張壩桂圓林、天仙硐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成功創建全省旅游標準化示范市,實現旅游總收入183.9億元、增長28.6%。大力發展健康養老、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我市成功列入全國首批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現代農業穩步推進。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實施121個產業化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8.2億元。成功舉辦“瀘州優質農產品(北京)展銷周活動”。糧食總產量達198.3萬噸,實現穩中有增。肉類總產量達34.4萬噸、增長3.3%。竹林面積達351萬畝,居全省第一。新增省級標準化示范項目8個、省級龍頭企業5家,新發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33個、家庭農場220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40%。鎖口水庫、觀文水庫、倒流河水庫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41萬畝,新增耕地2.9萬畝、節水灌面15.7萬畝。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扎實推進,新建聚居點70個。我市成功創建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三、狠抓項目建設,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一年來,我們強力實施項目攻堅,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居全省第3位,比20xx年提升4位。
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實施207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20.2億元。成自瀘赤高速公路瀘州段建成通車,全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378公里,居川南第一位。93公里繞城高速公路閉合運行。瀘州機場遷建工程、敘大鐵路、敘古高速公路、敘宜高速公路瀘州段、瀘合產城大道、納福港城大道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隆黃鐵路敘永至畢節段預可研獲國家發改委批復。武駿特種玻璃制品生產線建成投產,瀘州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四川合辰實業循環經濟等項目開工建設。
要素保障持續有力。全年投資到位資金1204億元,增長31.2%。民間投資881.9億元,增長32.4%。爭取各類用地指標2.9萬畝。關口110千伏、瀘縣220千伏等一批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工業用電量39.5億千瓦時、增長4.2%,工業用氣量12.6億立方米、增長10%,成品油供應量48.1萬噸、增長13.1%。
搶抓機遇成效明顯。主動對接國家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被列為全國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一批重大項目列入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利用全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等政策機遇,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儲備重大項目480個、總投資9000億元。
四、完善城鎮體系,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快。
一年來,我們圍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全市城鎮化率達44.8%。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92.6億元、增長47.1%;建筑業實現總產值518.9億元、增長27.3%。
中心城區功能品質進一步提升。啟動“兩江新城”規劃建設,實施76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4.3億元。沱江六橋、忠山隧道、云龍機場快速通道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改造完成立體交通3處,建成人行天橋5座。城東、城南等污水處理廠及截污干管工程有序推進,新建、改造供水管網25公里?!皟山陌丁闭喂こ掏瓿砷L江現代城段和沱江濱江路景觀改造。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113.2平方公里、人口達116.6萬人。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
縣城和小城鎮建設加快推進。瀘縣、合江、敘永、古藺四個縣城實施城市建設重點項目38個,完成投資66.1億元,建成區面積增加3.4平方公里,人口增加3.5萬人。全市新增國家級重點鎮13個、省級“百鎮建設試點行動”示范鎮1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3個。
爭取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取得成功。積極探索試點工作,出臺了《瀘州市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
工作方案。
》。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引導和鼓勵農業轉移人口20xx8人落戶城鎮。5個鄉撤鄉設鎮,改設或增設街道辦事處5個。我市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級市。
五、推進改革創新,發展動力有效激發。
一年來,我們堅持改革與創新并舉,著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在重點領域實施了62項具體改革事項。
政府職能加快轉變。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門由33個調整為32個。調整、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31項,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23項。全面推行“兩集中三到位一杜絕”,辦結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175萬件。在全國率先啟動了不動產統一登記示范建設工作。在全省率先開展工商登記“先照后證”試點,新增各類市場主體2.8萬戶、各類企業5200戶,分別增長21.7%和85.7%。
經濟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穩步推進瀘天化集團改革工作,華西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興瀘水務集團啟動股份制改造工作。市商業銀行增資擴股進展順利,四川中國白酒產品交易中心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工作有序推進,啟動了納溪、瀘縣農村信用社改制工作。加強財政預算管理制度建設,調整市區財政管理體制,實現了市區稅收屬地征管。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工作基本完成。
創新能力加快提升。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瀘州高新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創建成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酒類包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通過資質認定和授權,四川省高性能液壓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啟動建設。設立科研專項資金4000萬元,與科研院校開展合作項目249個。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轉化重大科技成果52項,實現高新技術產值100億元、增長18%。我市成功創建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
六、擴大開放合作,區域競爭力不斷增強。
一年來,我們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開放空間有效拓展,發展優勢明顯增強。
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成功承辦“20xx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12個國家和地區的420多家企業參展,成交金額128.2億元?!爸袊鴩H酒業博覽會”落戶瀘州。我市成為第xx屆西博會主題市。成功舉辦“四川(瀘州)-法國醫藥健康產業國際合作交流會”。與新加坡開放合作三年規劃加快落實,與杭州國際城研中心等單位的戰略合作不斷深化。全市實際到位外資增長19.1%,進出口總額增長21.7%。
招商引資取得實效。全市新履約市外國內項目679個,投資總額1128.3億元。積極參加“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萬企出國門”、科博會等活動,成功舉辦“兩江新城”推介會、中國酒城·瀘州投資說明會。新引進投資10億元以上的項目20個。
區域合作不斷深化。加強長江沿岸城市交流合作,與南京市政府、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簽署港口物流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推動赤水河區域合作發展,與遵義、畢節、昭通等市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主動融入成渝經濟區,推動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實施對口援建甘孜州稻城縣、鄉城縣,雅安市寶興縣項目17個,完成投資1.1億元。
七、持續改善民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年來,我們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基層基礎建設,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民生工程有力推進。全市民生支出196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0%。城鎮新增就業3995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14%。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制度。開展法律援助23447人次。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6985套,啟動實施棚戶區改造26191套、農村危房改造14405戶。整治“三無院落”113個。新改建農村公路973.1公里。地質災害避險搬遷1868戶。深入推進“七大扶貧攻堅行動”,幫助7.6萬人脫貧解困。解決了農村30.5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和12.9萬戶用電難問題,全面消除了“無電?!焙汀盁o電戶”。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事業均衡發展,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16所,新建公辦幼兒園19所,“上學難、入園貴、大班額”等問題得到進一步化解,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出臺政策解決了農村偏遠教師生活補貼問題。川滇黔渝結合部醫教園區建設加快推進。瀘州醫學院更名四川醫科大學通過教育部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評議。衛生事業加快發展,西南醫療康健中心、市人民醫院新院等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市婦幼保健院強化了臨床支撐。9家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在敘永縣3個鄉鎮開展了全民免費預防保健試點工作。啟動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審批6636例。文體廣電事業蓬勃發展,話劇《蔣兆和》在北京、成都等地成功演出,《天賜瀘州》首次公演,4個區(縣)、5個鄉鎮成為“全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瀘縣創建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奧林匹克體育公園建成投用。參加省第十二屆運動會奪得44枚金牌,居全省第三名,創歷史新高。
生態建設進一步加強。強化節能減排,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削減1.5%、1.8%、24%、28%,大氣可吸入顆粒物(pm10)下降5.1%。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扎實推進,在全省率先出臺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瀘州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加快推進。投入資金6574萬元,實施赤水河流域瀘州段環境綜合整治。全市新建鄉鎮污水處理廠26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7.5平方公里,完成營造林48萬畝,鞏固退耕還林61.5萬畝。
社會保持安全穩定。認真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責任制,嚴格實行“一票否決”。安全生產“四項指標”全面下降,我市成為全省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的兩個市之一。落實了食品安全“五級監管”制度,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不斷強化。集中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暨社會治安專項整治行動,破獲各類刑事案件7534起。大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中心城區“天網”三期工程建成投用。堅持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依法規范信訪秩序,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6485件,社會大局保持了和諧穩定。
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建設不斷加強。拓展雙擁共建領域,海軍592艦被命名為“瀘州艦”。婦女兒童、青少年、慈善、殘疾人、老齡事業持續發展,民族宗教、中國臺灣事務、外事、僑務、消防、保密、檔案、氣象、地方志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們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深入查找“四風”突出問題,扎實開展“9+1”專項整治,“三公”經費支出減少14.8%。認真落實依法治市工作規劃,依法行政進一步加強。嚴格執行市人大及其會的各項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376件、辦結率100%。堅持政府常務會會前學法,調整完善市政府法律顧問團,嚴格執行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和“三重一大”民主決策制度。深化政務公開,建成行政權力依法規范公開運行系統,網上公開運行行政權力事項近3萬件。全面推進政府投資項目工程招投標和政府采購電子化?!?2345”市長熱線受理群眾有效來電2.9萬件。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切實加強行政監察、財政監督和審計監督,廉政風險防控“三早三卡”機制進一步完善。嚴厲查處了政府系統195起違紀案件,始終保持了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給予我們監督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向駐瀘部隊官兵和社會各界人士,向全市人民,表示衷心感謝并致以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我們也清醒看到,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加快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升級的雙重任務仍然艱巨。白酒、化工、能源、機械等傳統優勢產業還處于深度調整期;現代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總量偏小,短期內對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明顯。二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還需加快推進,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亟待破除。三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醫療、扶貧、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四是政府自身建設還存在薄弱環節,一些政府工作人員“庸懶散浮拖軟”和“不具體、不落實、不負責”等不良現象還時有發生,依法行政、廉潔從政等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采取有力措施積極解決。
20xx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認真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主動適應新常態,主動作為穩增長,以創先爭優的志氣、攻堅克難的勇氣、開拓創新的銳氣,搶抓國家建設長江經濟帶等機遇,堅持“穩中求進、進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工作基調,突出“產業轉型發展年”的工作主題,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向創新要效益,把規劃變為行動,把藍圖變成現實,加快建設全國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加快建設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奮力開創瀘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新局面。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比20xx年(下同)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
圍繞上述目標,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動產業轉型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調整優化白酒產業。堅持夯實基礎、調整結構、拓展市場,支持瀘州老窖、郎酒等優勢酒類企業創新營銷模式,擴大市場份額;加大對“小巨人”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中小微酒類企業整合壯大。大力發展純糧固態釀造,高粱種植面積穩定在70萬畝,打造“瀘州釀”區域品牌。有序推進瀘州老窖“一園三基地”、郎酒濃香型白酒生產基地等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國家酒檢中心等功能平臺的作用,確保國家酒類包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通過驗收并投入運行。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示范片、示范點建設。大力發展現代養殖、高效林竹、綠色蔬菜、精品果業等八大特色農業產業,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嚴守耕地紅線,耕地保有量達到38.4萬公頃以上。確保糧食總產量達195萬噸以上,優質稻面積穩定在180萬畝,優質蔬菜、名優水果面積分別達到100萬畝以上;肉類總產量達到36.2萬噸以上。新建現代林業基地20萬畝。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2個百分點。新增市級龍頭企業15家,創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8個,發展家庭農場40個。開工建設瀘縣三星橋水庫等抗旱水源工程,加快推進敘永納坪、古藺朝門煙區水源工程建設,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業。大力推進化工、能源、機械產業轉型升級。確保煤制氣一期、年產15萬噸潤滑油加氫等項目建成投產。支持中海瀝青提升煉油產能,推動石油化工產業做大做強。開工建設中海石油氣電集團生物質天然氣項目,確保北辰電力產業園項目建成投產,推進西部智能電網裝備產業園、航天瀘州工業園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岔角灘煤礦、箭竹坪煤礦。完成長起、邦立重機、長江機械一期項目搬遷,確保瀘州長江機械有限公司“智能工廠”建成投產。大力發展現代醫藥產業,開工建設步長生物制藥及新藥產業化基地、瀘州食品藥品檢測中心、瀘州醫學成果轉化中心、秦巴gap研究中心等項目,辦好“20xx年中國醫藥企業家年會”。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華潤購物中心、海吉星農產品商貿物流園一期、萬誠國際紅星美凱龍商城、步步高購物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瀘州臨港物流園,建成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啟動跨境電商工作。辦好“第三屆中國(瀘州)西南商品博覽會”、迎春購物月等活動。推動“鄰家壹佰”智慧社區超市建設,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工作。積極籌建瀘州農村商業銀行,完成瀘縣農村信用社改制工作。積極引進股份制銀行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支持瀘州市商業銀行在成都設立辦事處,推進企業境內外上市,加快證券、保險、債券業發展,促進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規范健康發展。強化區域合作,開展旅游營銷,著力打造“醉游中國”白酒金三角旅游線、“長征豐碑”紅色旅游線,力爭龍橋文化生態園、堯壩古鎮、花田酒地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大力培育健康養老、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加快建設“三大園區”。瀘州長開區突出港口功能完善和區域物流合作,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物流業,積極爭創省級開發區。瀘州高新區突出項目帶動、開放支撐和體制保障,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創新發展示范區,爭創為國家高新區。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突出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00億元以上。
二、提升互聯互通能力,加快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對外運輸通道,力爭敘古高速公路敘永至古藺縣城段建成通車,推進敘宜高速公路瀘州段、瀘渝(g8515)高速公路建設,做好敘威高速公路項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設敘大鐵路,開工建設川南城際鐵路瀘州段,力爭隆黃鐵路敘永至畢節段開工,積極開展渝昆鐵路、沿江鐵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設瀘州機場遷建工程;協調推進長江瀘渝段航道險灘整治。加快建設市內干線路網,推進瀘合產城大道、納福港城大道建設,改造提升重要產業基地、重點城鎮、重點景區林區道路;新改建通鄉公路150公里、通村公路200公里。完成城北公交樞紐站主體工程,加快城西客運中心站、敘永川瀘西外客運站等項目建設。
推進交通運輸服務體系建設。依托高速公路,優化客運布局,提升客運服務水平。穩步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建設,逐步開行城鄉公交車,促進農村客運區域化經營。優化城市公交體系,促進城市緩堵保暢。力爭瀘州機場開通新航線,旅客吞吐量突破80萬人次。加快建設瀘州港續建工程,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8萬標箱。鼓勵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積極爭創國家4a、5a級物流企業。
推進交通運輸支持系統建設。加快建設“智慧交通”,完成瀘州港綜合信息平臺一期工程建設,開發“智慧交通”手機app功能,初步形成交通大數據與云平臺中心。加快建設“綠色交通”,大力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加大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力度。加快建設“平安交通”,建成交通運輸日常監測與應急指揮中心,完善交通運輸運行監控體系和車輛、船舶gps及3g視頻監控功能,確保交通安全。
三、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加快建設區域中心城市。
加快中心城區建設。堅持“有保有壓、突出重點、有序推進、健康發展”,推進城市建設。完成“兩江新城”分區規劃,優化調整控制性詳細規劃。沱江新城完成西南商貿中心二期、蜀瀘大道四期工程建設,加快建設沱江六橋及連接線、川滇黔渝結合部醫教園區、西南醫療康健中心一期、城西城市綜合體等項目。長江生態濕地新城建成歡樂派海灘公園,加快建設麒麟組團等項目,啟動長江濕地生態公園一期工程建設。堅持“疏解老城、完善功能、提升品質”,改造提升老城區。完成忠山隧道工程建設。建成城東、城南污水處理廠及截污干管工程。推進枇杷溝歷史文化街區征收安置、藍田舊城改造、麻沙橋-學士山綜合開發等項目建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確保通過第六次“國家衛生城市”復審。加快建設“智慧城市”。
推進縣城和小城鎮建設。指導四個縣城提升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推動瀘縣、合江與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輻射帶動敘永、古藺縣城建設,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吸納能力。著力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示范作用強的重點集鎮,力爭2—3個鎮列入全國建制鎮示范試點鎮。重點圍繞“兩線兩點一基地一龍頭”,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全面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及困難戶、無房戶農房建設。
開展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積極探索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設立專項基金,建立社會保險銜接制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探索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促進籌資渠道多元化。創新行政管理高效與行政成本降低的管理模式,啟動瀘縣撤縣設區工作,支持合江加快撤縣設市進程,有序推進鄉鎮區劃調整。
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活力。
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大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力度。實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經營性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推動瀘天化集團深化改革、轉型發展。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規范政府投資項目,加強融資平臺建設和管理,鼓勵社會資本通過ppp等方式參與項目建設。繼續實施工商登記“先照后證”試點。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規范預算管理和政府性債務管理。深化農業農村體制改革,加快農村產權確權頒證,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爭取并做好土地制度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探索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繼續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示范建設工作。激活民間資本活力,加強企業家能力建設,助推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實施50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戶、省級創新型企業8戶。培育和發展科技服務業,推進科技孵化平臺建設,確保瀘州高新區綜合孵化器建成投運,加快醫藥等專業孵化器建設。優化提升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加快“川南科技成果與專利技術實體交易市場”建設,啟動高端裝備研究院、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實施“酒城科技英才”計劃,培養、引進一批重點產業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實施質量升級計劃,深入推進質量強市工作。
深化對外開放合作。注重招大引強,圍繞重點產業、重點園區,立足全球市場,開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招商,千方百計引進大企業、大集團、大項目。瀘州長開區重點招引一批有實力的商貿物流、現代制造企業,力爭中國物流城市配送中心、公路貨運中心、生產資料流通中心等項目簽約落地。瀘州高新區重點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醫藥產業鏈,力爭引進一批重點項目。深化與沿江港口城市的合作,密切與成渝經濟區城市的協作,推動川南經濟區一體化進程。加強與滇東、黔北地區的對接,加快赤水河區域合作發展。繼續深化與新加坡的交流合作。
五、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確保公共財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全面落實各項就業促進政策,確保城鎮新增就業3.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完善基本養老和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一步擴大社保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在敘永縣開展全民免費預防保健試點工作。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解決農村29.7萬人飲水安全問題。開展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整治。改造城鎮危舊房和棚戶區16072套,新開工保障性住房1940套。推進“寬帶鄉村”惠民工程建設,解決農村“上網難”問題。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力度,提升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水平。強化風險監測和日常監管,提升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能力。
加大扶貧攻堅力度。繼續以烏蒙山片區為主戰場,大力開展精準扶貧,深入推進“七大扶貧攻堅行動”,重點扶持56個貧困村脫貧解困,減少貧困人口7萬人以上。加快貧困地區、邊遠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敘永、古藺農電體制改革,推進農村電網改造。開展“扶貧結對網絡行”等活動,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加大生態建設力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加快國家木材戰略林基地建設。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土壤污染修復等工程建設,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平方公里。加快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確保通過國家中期評估。大力整治農村環境污染,推進城鄉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確保瀘州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建成投用。深入開展大氣、水污染綜合防治,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全面完成總量減排目標任務。
六、加強社會建設,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加快中高職銜接和職業院校集團化建設步伐,推進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試驗區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開展“醉美瀘州·百姓舞臺”等文體惠民活動。推進宋代石刻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白招牌全民健身廣場、廣播電視“戶戶通”、固定電影放映點等項目建設。加快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強重大疾病防控。加快市人民醫院新院、市中醫院新院建設,完成市婦幼保健院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6‰以內。加強國防動員、國防后備力量和民兵預備役建設。做好雙擁、民族宗教、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對臺、外事、僑務、保密、檔案、氣象、人防、地方志等工作。
強化安全生產監管。認真貫徹落實新修訂的《安全生產法》,強化政府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加快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強化煤礦和非煤礦山、消防、?;?、公共場所等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安全生產監管。著力夯實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建成1個國家級、8個省級安全社區,新建一批省級、市級安全文化示范企業。動態排查治理安全隱患,持續開展“打非治違”專項斗爭,堅決防止發生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千方百計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城鄉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村(居)民自治作用。健全維護群眾權益和化解糾紛機制,加強專業化和行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及時化解各類矛盾糾紛。進一步暢通和拓寬群眾訴求表達渠道,依法規范信訪秩序。深化社會治安專項集中整治,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健全立體化防控體系,促進社會治安大局持續平穩向好。強化信息研判和動態預警防范,提高維穩處突水平。啟動戒毒康復醫院建設,強化社區矯正工作,切實加強特殊人群管理。強化應急管理,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全面落實依法治市工作規劃,完善社會普法教育機制,扎實開展“法律七進”活動。
七、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建立并向社會公布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規范前置審批和中介服務事項,制定投資項目審批核準前置要件目錄,取消無法定依據的中介服務事項。加強市、縣、鄉三級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強化政務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一體化管理。
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在全市行政機關全面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建立行政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積極推行綜合執法,大幅減少市縣兩級政府執法隊伍種類,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推行行政復議委員會制度。健全完善城管執法體制,推進執法事權重心下移,全面推進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嚴格規范行政執法程序和行政執法裁量權,向社會公開發布裁量標準。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依法懲處各類違法行為。
強化行政權力制約監督。嚴格執行市人大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切實做好建議提案辦理工作。自覺接受司法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拓寬群眾監督渠道,及時回應處理群眾合法合理訴求。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切實加強財政預算、重大項目建設、公益事業建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建立全市行政規范性文件查詢檢索系統。強化政府內部權力制約,加強對財政資金分配使用、公共資源轉讓、政府投資、政府采購等重點領域監管。
加強作風和廉政建設。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建立健全密切聯系群眾、改進作風長效機制,持續治理“四風”、“三不”、“庸懶散浮拖軟”等不良現象。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完善廉政風險防控“三早三卡”機制。加強廉政宣傳教育,強化理想信念、宗旨觀念、廉潔自律和警示教育,促進政府工作人員廉潔從政。建立行政監察與審計監督聯動機制,嚴格監督執紀問責,嚴肅查辦腐敗案件。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新的征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好今年政府各項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讓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凝心聚力、銳意進取、扎實工作,為瀘州實現“兩個率先”而努力奮斗!
共
3
頁,當前第。
1
頁
1
2
3
。
現在,我代表定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逆勢而上、昂首奮進的年。
過去的一年,面對全國“三期疊加”大形勢、河北大力化解過剩產能等諸多不利因素,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同全市人民一道,開動腦子謀策,甩開膀子實干,省直管正式運行強勢開局,經濟社會發展再創輝煌!
一年來,我們深入貫徹中央、省重大部署,戮力推進“三年倍增”、“五項行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態勢、好氣勢、好趨勢。主要指標增速大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5項排名第一,農民收入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開工率、綜合評價都居全省首位。晉級3個省級科技園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評審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即將獲批。定州兩個園區成為全省40個京津功能疏解承接平臺,被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我市獲批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3個鎮被命名為全國重點鎮。這些個第一名、國家級、省字號,見證了我們一年來的拼搶進取,標志著定州融入了國家和省宏觀發展戰略,證實了省直管決策的正確性。
一年來,我們緊盯市七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工作任務,全力以赴抓落實、求突破,彎路超車跨入快車道,打造全省區域發展示范市邁出了堅實一步。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實施超億元項目50個,其中新開工19項,完成投資任務的148%,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5%。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7家、限上貿易企業和規上服務業企業25家、各類市場主體1.3萬家,規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1.1%和12.6%。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75億元,增長8.5%,二三產比重提高1.4個百分點;完成財政收入27.8億元,增長11.4%,稅收占比提高4.6個百分點,經濟運行快中見好?,F代產業體系初步建立。實施30個技改項目,與神華、北奔、微軟等集團簽訂26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開工建設塑料、體品、醫藥、正陽四個產業園,新增10個省級名牌產品。長客、電廠、旭陽、四方等企業延伸項目竣工,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列入全省8個示范集群。建成省級外貿出口基地,新建10個商業綜合體,產業調整提速升級。農業農村工作邁上新的臺階。蔬菜、養殖、花木業擴規提質,糧食生產再次榮獲全國先進。10多個現代農業小區投產,食品工業園、苗木科技園、糧食科技城開工,今麥郎、創世等企業落地,新增產業化龍頭4家,首農園區引進1.3萬頭優質奶牛,自動化水平世界領先。改造提升農村面貌,改建鄉道16條、農村公路300公里,完成電改170個村,環境整治、改廁等工作扎實推進,農民的家園更加潔凈、精神更加煥發。城市面貌實現了一年巨變。投資200多億元,整體推進古城、新城、舊城開發建設。博物館、開元寺及相關區片開工,古城恢復列入全省十大文化產業項目。迎賓大道、市民中心加快建設,文化體育中心啟動,新定州中學、跨高速立交橋、規劃展覽館竣工,拉開了新城框架。完成舊城拆遷50萬平方米,實施12條主街道改造提升和貫通工程,建成4條樣板街,同步推進綠化、路燈改造和強弱電入地,開通4路新能源公交車,城市舊貌煥發了新顏。京港澳高速兩個道口和服務區竣工,達到了中等城市的服務水平。大氣環境持續改善。鐵腕抓好減煤、降塵、控車、治企,實施減排項目40個,完成鑄造、鋼網、防水材料行業煤改氣改電,潔凈型煤項目竣工,集中供熱達到150萬平方米,國華定電在京津冀率先“近零排放”,圓滿完成節能減排指標,獲全省環保先進市。完成廊道綠化2.65萬畝,省委趙勇副書記給予充分肯定。全市百姓得到了更多實惠。市財政民生支出占到71.9%,就業、社保、住房、飲水、調資等惠民實事全部完成,低保、五保、醫保、養老金、公積金、計生特扶金全面提標,困難群體生活不斷改善。58所校舍改造竣工,高考、中考成績再破紀錄。落實大病保險政策,實施4所醫院、4個衛生院遷擴建工程,群眾就醫難得到緩解。群眾性文體活動蓬勃開展,多次獲省級大獎。辦理代表建議、委員提案284件,滿意率100%。推行“三級平臺、兩個代辦”,開通“961890”熱線,為企業和群眾提供了貼心服務。國防動員、雙擁共建、人口計生、統計物價、婦女兒童、養老助殘、史志檔案等各項事業都取得新成績,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獲全省優秀,食藥安全、民族宗教、社會治安等領域平穩,社會大局和諧安定。經過一年的艱辛拼搏,我們為“十二五”收官、“十三五”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年來,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先行先試作用,為全省改革發展探索了新路。在解放思想中打破心中“藩籬”,積極適應發展新常態、省管新形勢,破除天花板、跳出小圈子,主動融入京津冀,站在發達地區肩膀往上跳,力推一批既打基礎、又利長遠的重大項目,規劃各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市和園區加快崛起,產業由低端向高端、由傳統向新興、由分散向集聚、由企業向基地華麗轉身。定州一年的變化有目共睹、日新月異。在創新實踐中沖出思維“峽谷”,綠色崛起理念牢固扎根,在塑料、體品產業興衰存亡之際,大手筆規劃兩個園區,僅一年時間就完善了基礎設施、建成了標準廠房,入駐企業136家,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贏”。與高校院所開展戰略合作,組建武漢大學研究院、天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規劃設計中心等技術聯盟,得到周本順書記的肯定。創新成為定州加快發展的最強引擎。在深化改革中攻克前進“壁壘”,利用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破除瓶頸,完成園區土地收儲2.3萬畝,農村土地流轉2.1萬畝,爭取建設用地3908畝,和諧推進古城拆遷,保障了項目用地。組建投融資協會,引進4家金融機構,爭取專項資金4.6億元,融資近百億元了資金制約。中國銀行定州分行籌備組成立,實現了省直管,將有效擴大信貸規模,為全省下步改革開了好頭。推進企業改制,組建20家集團公司,1家公司進入創業版上市。深化行政審批、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對納稅大戶進行獎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氣氛更加濃厚。偏緊的要素供應沒有擋住我們前進的步伐。在教育實踐中清除作風“頑疾”,遏制“四風”,廉潔從政,嚴格執行“八項規定”,推行“三個公開、三個清單”,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密切了與百姓的聯系。開展機關標準化建設,加強工作督查和效能監察,各級領導帶頭落實“一線工作法”,創造了空前的工作勁頭和發展勢頭。
各位代表!最難走的是未知路,最難行的是逆水船。在前無借鑒的省直管中,我們上下求索;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我們團結拼搏,工作高效推進,發展如火如荼,匯聚了定州人愛定州、在外人士回報定州、周邊縣市羨慕定州、外地客商投資定州、上級領導支持定州的強大正能量。周本順書記、張慶偉省長等省領導對我市工作都給予高度評價。我們堅信,再這樣悶著頭、鉚足勁拼命干上幾年,定州建設河北經濟強市、區域中心城市的宏偉目標就不再遙遠。
成績來之不易,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離不開廣大干部群眾的艱苦奮斗。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人民團體,向駐定州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支持、參與定州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成績值得肯定,問題不容忽視。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信息化發展滯后,新上項目還沒有發力。節能減排形勢更緊,民營經濟融資難、成本高,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收入增長不抵剛性支出,保民生、保運轉比較吃力。一些群眾生活困難,公共服務亟需加強。房地產市場秩序不規范,城管環衛體制不暢。少數干部“為官不為”,部分群眾有法不循,優化環境任重道遠。對此,我們一定勇敢應對,堅決根治,決不辜負全市人民的厚望!
二、奮力實現新常態下的新跨越。
當前,我國進入發展新常態,結構調整陣痛加劇,經濟增長繼續承壓,但總體發展趨穩趨優、動力多元,仍然大有可為。就定州而言,調整轉型任務艱巨,新增8個省直管縣(市)使競爭增壓,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省直管、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新型城鎮化改革中先行一步,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我們惟一的選擇就是快馬加鞭、破浪前行,以新作為實現新突破。
面對新常態,中央、省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河北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布局中明確我市“一城兩區”定位,周本順書記要求定州,闖出一條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子,當好全省創新發展、城鄉統籌、智慧城市的示范。實現這一戰略定位和目標,必須以新型城鎮化為龍頭,主攻新城、搶建古城、穩改舊城、統籌城鄉,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森林城市、智慧城市試點和歷史文化名城,使新興區域中心城市龍頭高昂。以創新驅動為主線,堅持科技引領、生態優先、項目支撐、產業高端,創建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讓綠色崛起的雙翼騰飛。以質量效益為核心,推動信息產業與新型工業、現代農業、新興服務業深度融合、互動攀升,構筑現代產業體系的四足鼎立。以改善民生為根本,在政策、投入、精力上先行保障,把定州人民的首創精神激發出來,興百業、創大業,盡心竭力讓百姓富足。
構筑“龍頭昂、雙翼飛、四足立、百姓富”發展格局,需要全市上下以習系列重要講話為指引,認真貫徹中央、省委、市委全會和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落實周本順書記提出的“131”發展戰略,堅持質量效益與提速擴量并重,以國家級改革試點、國家級科技園區為載體,以改革創新、依法治市為保證,繼續推進“三年倍增”、“五項行動”,確保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開創新興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新局。
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財政收入增長10%;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3%;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出口總值增長5%;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2%和11%;萬元gdp能耗下降4.3%;污染物減排完成上級下達任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6‰以內。這些指標,是定州彎道提速、率先發展的需要,盡管有一定難度,但只要發力攻堅,就一定能夠完成,也必須堅決完成!
三、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中央、省委把創新驅動作為發展引擎和工作主線,歸根結底,就是培植新的增長點。定州打造創新發展的示范,首要抓好園區、項目、科技三大載體,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園區支撐我市經濟的半壁江山,總體優勢是規模大、潛力大,不足是標準低、層次低,當務之急是整合資源、聚集產業,優化要素配置,按最高水平修編規劃,做強科技、信息、融資、文化四大平臺,推動設施環境、管理水平、產業品牌整體升級,打造創新型示范園區。按照一區多園模式,把工業園區和支柱企業全部納入高新區,培創一批特色園、外資園、科技園,完成6條主干道和地表水廠建設,啟動污水處理廠等項目,爭創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引入工業理念,整合農業園區,啟動循環畜牧、生態花木、食品加工等核心區,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創新活動最終體現在項目上。今后幾年,就是悶著頭、鉚足勁大抓項目。對70個超億元項目,由市領導和部門“一對一”幫扶,倒排時間表、制定路線圖、簽署責任狀,實行動態管理,做到獎懲有據,進退有序,大幅提高開工率和投資完成率,產業項目投資增長20%以上。對立項和簽約項目,抓緊做好論證選址、備案審批、征地拆遷等前期工作,確保項目落地、資金落實。更加注重本地企業發展,安排專項資金,建強公共服務平臺、投融資公司和創業輔導基地,扶持一批新建、擴規、轉型項目,新增規上工業企業、限上貿易企業50家以上,新注冊各類企業超千家、工商戶5000家左右,形成頂天立地、鋪天蓋地之勢。
突出科技創新的先導作用,深化與高校院所的戰略合作,加快鑫海武漢大學科技大廈、天津大學開元科技城、河北農大現代農業研究院、省級科技型企業孵化基地建設,建立多種形式的技術聯盟,完善企業研發體系,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開展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30項以上,實施技改項目30個以上,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30家以上。在園區設立“人才特區”,吸引高中端人才帶項目、帶技術、帶團隊前來創新創業。
四、在戰略性調整轉型中加快綠色崛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轉方式調結構是我們發展歷程必須邁過的坎。針對定州產業現狀,必須突出工業化、信息化、生態化的領航作用,加快構建新型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工業化中期后期同步走,北方再生資源基地市場區、初加工區投用,深加工區開展招商,力爭通過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認定;體品小區入駐企業全部投產,新建3個特色小區,推動傳統產業由產業鏈末端向全產業鏈發展。加快長客二期、旭陽三期、熱電聯產、四方力歐等項目建設,通過裂變延伸,逐步把企業做成產業。力爭無人機、北奔專用車、新能源汽車、正達裝備制造等項目啟動,正陽工業基地一期、萬通金牛醫藥產業園竣工,做強高端制造、新型能源、生物醫藥、食品加工等新興產業基地。通過“讓老樹開出新花、讓新芽長成大樹”,實現新增入園企業超百家、園區投資超百億、工業增加值超百億目標。
以信息化引領服務業升級,啟動微軟創新中心、電子商務產業園、電子商務進農村等項目,打造新常態下的經濟升級版。推進古城恢復、新影文化產業園建設,謀劃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統籌規劃文物游、生態游、紅色游,培創京津冀旅游休閑目的地。大力發展金融、信息、法律、養生、社區等服務業態。提升外貿出口基地、連鎖配送、“萬村千鄉”工程,規范改造商貿中心和集貿市場,建設一批高標準綜合體。以神華物流中心、中鐵綠色物流為龍頭,打造華北第三大物流基地。
霧霾仍是我們的心頭大患,必須科學精準治霾、依法鐵腕治污,推進環境監管執法全覆蓋,始終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對各類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制定大氣污染防治細則,嚴肅責任,嚴格執行,對重大污染企業全程監控,確保治理措施到位。實施新的排污費征收標準,排放不達標企業堅決關停。擴大集中供熱及秸稈、清潔能源利用,有計劃地關閉原煤市場,嚴控施工工地揚塵和沿途拋撒渣土,對黃標車、采砂場、市區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全部取締。開展農村煤電交換試點,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逐步解決農村污染問題。加快污水處理廠新擴建工程,垃圾焚燒發電廠投用,推進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開展節能環??萍脊リP,試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力促更多企業“近零排放”。加強城市水系和生態修復工程,爭取環京津生態屏障項目,新增城區綠化面積110萬平方米,以廊道綠化為重點完成造林1.5萬畝,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定州。
五、以更大力度推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三農”問題是個永恒課題,時刻不能放松。今年中央支農力度更大、政策更多,務必借勢而上,鞏固大好勢頭。
農業是定州的王牌,潛力深厚,大有可為。按照中央部署,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重大任務,新擴建一批示范小區,新增設施蔬菜2萬畝、高檔花木1萬畝、奶牛存欄1萬頭,抓好3個萬畝糧食示范方,新增高效節水灌溉4萬畝,確保農業提質增收。加快實施首農二期、食品工業園、苗木科技園、糧食科技城、智慧物流中心等項目,引進一批知名企業,推動一產向二三產延伸裂變。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新增“三品一標”認證和品牌注冊10個以上,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只有農村活起來,農民才能富起來。緊緊盯住國家萬億支農補貼,加強項目謀劃與爭取,加大對科技信息、先進設施、產業聚集的支持,健全服務體系。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探索土地經營權流轉、抵押貸款和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深化供銷社改革,鼓勵工商資本進軍農業,新增土地流轉3萬畝,規模經營率提升3個百分點,新增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30個以上。加強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推動農村二三產業擴量提質和農民創業,提高農民務工收入和經營收入,真正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建設美麗家園,承載著近百萬農民的新期盼。我們將增加專項資金,繼續推進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全面加強路、電、水、氣、房建設,整體推進治臟、改廁、增綠、美化等工作,努力使農村的道路越來越寬、房子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讓農民過上舒適愜意的生活,增強致富信心,堅定小康自信。
六、力促城市規劃建管實現重大突破。
城市發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著眼打造新興區域中心城市、京津冀大城市群的衛星城,加快從更高起點向更高目標邁進。
國家對新型城鎮化、農村土地征收兩大改革試點實行松綁政策,是我們省直管后又一獨特機遇,必須大膽解放思想,組建專門班子和智囊團,加強戰略研究,精心制定方案,探索突破性措施,土地、資金、體制等瓶頸制約,為全國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以試點啟動為契機,積極探索“多規合一”,重點解決好城區、園區土地調整問題。提高設計水平,堅決杜絕復制,打破千樓一面狀況。依法維護規劃的剛性,從嚴查處違規行為,確保規劃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把城市當作藝術品經營,力爭每所建筑成精品、每個區域都精彩。推進迎賓大道及綜合管廊、興定路東延、跨京廣鐵路大橋等路網建設,打造體育中心、圖書大廈、星級賓館、高鐵車站廣場二期等亮點工程,使新城更具現代氣息。成區片推進博物館、古州署、開元寺三大地標建設,使古城再現歷史風貌。加強舊城改造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整頓房地產開發秩序,所有斷頭路貫通、主街道改造及樣板街工程竣工,推動眾春園、中山公園二期、水上樂園、地表水廠及供水管網等項目,使舊城加快變成新城。配合曲黃高速、石津高速和息子線建設,啟動河龍線繞城段工程,京廣鐵路南框構橋及引線竣工通車,提升通往周邊縣市的公路,鞏固交通樞紐地位。著眼打造城鄉統籌的示范,提升重點鎮、中心村的規模和品質,李親顧鎮按設市模式建設,清風店、開元鎮打造兩個衛星鎮,各鄉鎮依托優勢全面提檔升級,逐步把定州這個大農村建成現代化城鎮集群。
面對制約發展的各種矛盾,務以更大的政治勇氣,承當全省改革開放的探路先鋒,打造環境最優、成本最低的投資寶地。
針對一些部門留戀舊體制、不守新制度,上邊綠燈、下邊紅燈等突出問題,強力推進改革攻堅,突破既得利益格局?;I建行政審批局和部門審批科,全部集中辦公,杜絕體外循環,力爭各項手續立等可取。盡快推行網上審批,實現不出門______。對鄉鎮能下放的權限全部下放,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路。建立企業需求“直通車”、涉企收費“一單清”制度,從抓審批、抓收費向抓監管、抓服務轉變。推行營業執照、機構代碼、稅務登記“三證合一”、“四證一章”一站辦結和電子證照。創新園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健全機構,封閉運行。推進綜合執法,重點實行城管領域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探索城管、環衛三級管理辦法,確保責任無縫隙、監管無漏洞,城市管理實現精細化。加快企業改制,扶持轉型重組,推動更多企業上市。深化預算管理改革,擴大“營改增”范圍,實現財政收入應收盡收。穩妥推進各項事業改革,力爭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中央今年重點實施的三大戰略之一,不僅是區域發展問題,更是一盤引射全國、牽動世界的大棋。我市地處京津之翼、京石軸線,要發揮區位、交通、產業和人緣優勢,緊盯京津資本外溢和虹吸兩種效應,以園區、產業鏈、產業集群為著力點,領導帶頭定點上門招商,到京津乃至國內外去請大老板、行業排頭兵前來投資興業,加大網上招商、以商招商、全民招商的力度,打造京津和外來資本產業轉移、科研中試和成果轉化、農產品供應和生態屏障苗源基地。
千方百計要素瓶頸,是牽動發展的“牛鼻子”。積極發展再擔保、政銀企聯保、公司債券、金融租賃、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新的業態,向省里爭取代發政府債券,推進中國銀行定州分行掛牌成立、信用聯社改建農商行,籌備保定銀行定州支行升格為分行,引進成立一批新的金融機構,擴大信貸規模,創新金融產品,跨過融資障礙。加強河道、空心村和閑散地開發整理,用好增減掛鉤、磚窯復墾、農村合并、建新拆舊政策,用地難題。針對民營經濟的發展制約,出臺“解渴”的政策措施,讓定州人民的首創精神充分涌流、大展身手,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八、不遺余力辦好惠民利民實事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盡管今年財政持緊,也要千方百計保證民生投入,讓定州百姓的日子越來越暖和。
一是擴大就業創業。采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和更加優惠的創業扶持政策,新增城鎮就業6000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275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0650人,努力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二是完善社保體系。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推動醫療保險異地結算,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提高到380元。發展慈善事業,努力實現災有所救、困有所助。
三是公平發展教育。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啟動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定州二中新校區建設,落實貧困生幫扶措施,確保每個孩子都能上學。
四是提高醫療水平。深化醫改工作,改善衛生設施,4所醫院、4個衛生院遷擴建項目竣工,啟動2個鄉鎮衛生院擴建項目,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讓群眾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五是推動文化惠民。啟動廣電中心建設,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造一批文藝精品,打造一批文化品牌。組織經常性群眾文體活動,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
六是保障群眾住房。推進公積金制度擴面,保障性住房開工2700套、竣工1600套、入住600套,改造農村危房100戶,力爭人人住有所居。
七是改善農村設施。改建農村道路100公里以上、危橋2座。叮嚀店110千伏變電站竣工,繼續推進農網改造。解決1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讓全市人民喝上干凈水。
八是加強養老助殘。開展貧困殘疾兒童免費搶救性康復工程,實施李親顧養老服務中心、殘疾人托養中心等項目,農村互助幸福院、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覆蓋面分別達到82%和75%,讓老人老有所養、安享晚年。
九是增加群眾收入。提高城鄉低保、企業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養老金、工傷保險待遇標準,完善工資支付保障制度,適時調整公教人員工資,使群眾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
十是建設平安定州。嚴格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加強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和基層規范化建設,實現“打非治違”常態化。創建食品藥品安全市。統籌推進國防教育、雙擁雙優、民族宗教、計劃生育等各項事業進步,加強平安定州、社會誠信、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九、切實加強法治政府建設。
十八屆四中全會繪制了“法治中國”路線圖,今年正式開局啟航。我們要以依法行政為核心,依靠法治護航改革發展。
一定把遵守憲法和法律作為施政準則,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堅決克服懶政和怠政,從嚴懲處失職和瀆職,糾正一切不作為、亂作為現象。要倍加珍惜人民賦予的權力,把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更多地到一線、進企業、入農戶,為群眾辦實事,讓群眾好辦事。
一定堅持依法決策、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及時公開政務信息,把決策放在陽光下,接受群眾、實踐和歷史的檢驗。精讀深研《談治國理政》,廣泛涉獵現代知識,學用結合、知行合一,深入研究新常態下的新思路,高起點、高質量編制“十三五”規劃,描繪好崛起振興的宏偉藍圖。
一定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及社會監督,堅決執行市人大及其會的決議決定,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建議。加強內部監督,支持審計、監察機構依法行使職權。開展新的《行政訴訟法》培訓,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量化執法裁定標準,推進執法全程記錄和監督,確保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一定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對重點領域的制度設計和執行,嚴厲查處權力尋租、權錢交易行為,對腐敗分子嚴懲不怠。鞏固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嚴格落實“八項規定”、“約法三章”,堅決糾正“四風”,確?!叭苯涃M只減不增。向“庸懶散浮拖”等變相腐敗亮劍開刀,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塑造創新務實、法治高效、勤勉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周本順書記在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時強調:好日子是拼出來的。面對領導的厚愛、百姓的厚望,我們沒有理由不拼、沒有理由不干。我們將始終保持昂揚激情,敢打敢拼、敢闖敢試,任何工作不干則已,干則必快、干則必成、干則一流。堅持真抓實干,把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立項分解,實行“建賬、要賬、算賬”制度,營造立刻干、拼命干、創新干的局面。勇于擔當負責,杜絕陽奉陰違,以螞蟥吸血的精神抓落實,咬定目標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確保全市政令暢通、決策落地生根,以優異成效回報群眾的期盼!
各位代表!實干贏取未來,創新成就夢想。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只爭朝夕,發奮圖強,為實現定州跨越騰飛而奮斗!我們堅信,定州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本報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及省、市關于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有關規定,由孟州市人民政府信息中心編制而成。全文由概述,主動公開政府信息的情況,依申請公開、不予公開政府信息情況,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情況,政府信息公開收費與減免情況,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附表等七部分組成。本報告中所列數據的統計期限自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12月31日止。本報告可以在“中國?孟州”市委政府門戶網站下載。
一、概述。
20xx年,我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緊密圍繞市政府中心工作,強化大局意識,完善工作制度,拓展公開形式,深化公開內容,嚴格按照“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總體要求,妥善處理公開與保密的關系,合理界定信息公開范圍,做到積極穩妥,及時準確,公開、公正、便民,全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得到穩妥、有序推進。
一是加強信息發布保密審查。為消除泄密隱患,遏制泄密事件發生。嚴格按照“誰制作、誰公開”、“誰公開、誰審查”、“誰審查、誰負責”的原則,對擬公開發布的所有信息逐條進行保密審查,同時建立保密審查記錄檔案,確保了“涉密信息不上網,上網信息不涉密”。
二是拓展載體優化公開形式。積極通過電視臺、政府公報等形式,公開政府信息;在各鄉街、村組和社區因地制宜,設立了查詢點和公開欄;在各部門辦公場所或辦事窗口以公開欄或觸摸屏等方式公開辦事指南,內設機構分布情況、工作職責、辦事流程圖等。
三是穩步推進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及時在網站上主動公開行政權力清單,在已公布行政權力事項目錄清單基礎上,及時對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征收等行政權力事項進行清理、調整并向社會公開發布。積極配合財政、國土、工信等重點領域牽頭單位做好“三公”經費、財政預決算、土地掛牌和工程建設領域的信息公開工作。
二、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主動公開范圍。
20xx年,我市在市委政府網站陸續公開了《20xx年孟州市政府信息公開年報》、《孟州市20xx年政府工作報告》和《關于孟州市20xx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xx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等各類政府信息,公開內容涉及政府機構設置、公文、政府會議、重大活動、聽證會、工作動態、計劃報告、重大項目建設、應急管理、招商引資、政府采購等多方面內容,對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群眾知曉政府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主動公開的形式。
為充分保障企業、公眾獲取政府信息的合法權利,我市采取多種形式主動公開政府信息。一是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以及政府網站等媒體的作用主動公開政府信息。二是通過政府信息查閱場所提供書面及網上的政府信息查閱服務,最大限度地把政策、法規、新聞動態及時向群眾公布,為公眾獲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三是在各鄉街、村組和社區因地制宜,設立了查詢點和公開欄;四是在各部門辦公場所或辦事窗口以公開欄或觸摸屏等方式公開辦事指南,內設機構分布情況、工作職責、辦事流程圖等。
主動公開情況。
20xx年,我市共發布各類信息795條,其中,網站主動公開政府信息768條、公報公開6條、報刊、廣播、電視、微博、微信等媒體公開4條、其他方式公開數17條。在主動公開的信息中,機構職能類信息數6條、政策、規范性文件類信息97條、規劃計劃類信息5條、行政許可類信息561條、其他類信息633條。共辦理辦結依申請公開申請7件。
本年度未出現公布虛假信息、不完整信息以及危及社會安全信息的問題。
三、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20xx年,全市共受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7件。其中:同意公開1件,非本機關政府信息8件。
20xx年全市未發生不予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全年共發生針對我市有關政府信息公開事務的行政復議2件,未發生行政訴訟案件。
政府信息公開收費與減免情況。
20xx年全市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未實施收費。
主要問題及改進措施。
20xx年,我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比《條例》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還不夠深入全面;主動公開工作的日?;?、常態化有待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的尺度難以把握等問題。
20xx年,我市將按照《條例》和省、市的有關要求,圍繞目前存在的問題,繼續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主要是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扎實推進重點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認真落實國務院和省、市有關文件精神,進一步深化、細化重點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內容,扎實做好行政權力運行、財政資金、公共資源配置和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政府信息的平臺建設工作。
二是進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考核評估、監督檢查評議、培訓宣傳等工作制度,確保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發展,深入、持續、高效地開展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三是開展政府信息公開培訓工作。通過開展調研、組織培訓、座談研討等形式,組織不同條塊、不同層面的宣傳、學習、培訓,進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人員水平。
共
3
頁,當前第。
2
頁
1
2
3
。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589639.html